# | 書名/作者 | 經文/注解 (*) (简体字版)
|
---|---|---|
1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食者,接炁也。机者,天时地利也。食失其时则百骸病,机轻于事则言必危。万化者,万国也。主上明,万国安,人心和,万缘息。盖养生之道与治世之机,彼此一也。 |
2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 神者,妙用无方,人不得而知之。彼神而自不知其神而神,则人与神是有无也。人有而无也,神无而有也,有无无有,是人与神而共之总出心之蕴也。潛天而天,潛地而地,惟心神其能耶?是诚之至则神感人,故神无方也。在物感物,在人感人,具一切万法在在处处,目击而道存,是神之所为矣。 |
3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日者月之积,月者年之积。纪期十二月为一岁。是日穷于次,月穷于纪,定三百六十日为一终年。或大小尽以增减阴阳消息之数,故五岁再闰,以补周天之阙,于是圣功神明以之生,以之出,故人之生有贵贱贤愚之不等,唯得道者能逃甲子之数。甲子者,天地之总目,圣功陶焉,神明铸焉。次为万物之灵,使君臣、父子、夫妇、万物尽归于伦序,谓一千年而生圣,五百年而生贤,岂不系神圣之陶铸乎?《荀子》谓:天地生君子,君子治天地。如论道经邦、燮理阴阳者,非人能之,是圣与功、神与明之所为也。 |
4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机者,得失之变。使天地万物人理为之否泰、兴亡、损益、可否、盛衰,皆机之变也。故盗机者,是夺造化于胸臆,拈宇宙在掌中,故人不测其由而成其功业者,机使之然也。上为衮职,中为臣道,下为家节,施之于三才,无不济矣。大与天地同表,细与毫发分形,不湛不寂,不浊不皎,所谓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乃机之妙也。如此,世之物有象而可观,人得而见之。盗之机无朕兆,人莫得而知之,故机事不密则害成。君子得之固躬者,得其机也;小人得之轻命者,失其机也。世之人鄙俚蔽性,而不知盗机之用也。所以固躬、轻命在君子、小人而显之。强兵战胜演术章兵者,固国之本,可使强,不可使弱。以战则胜,是强敌者也。主有三军之威,不施以安天下。立太平之基,在兵之强。兵之能遇敌则胜,此国之兵也。人之兵者,则不然。老氏以人之兵谓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用兵之机,要在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是人兵之轻敌也。轻敌者几丧吾宝,不善战者而失其真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者也。《黄庭内景》云:长生至慎房中急,如何死却令神泣?此道是贼命之术,惟黄帝、老彭为善得也。身兵临阵,恐帅易动,故言以丧礼处之,以道言之,可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战罢阴魔,珠珍满室,故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体道之者,人兵在身,可宜知也。 |
5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聋瞽之辈,虽偏失耳目之不全,而致于无听之以声,非视之以目,惟内听之于心,神专一也。故云:绝利一源,而致十倍;若更三思,可敌万倍。今人六根具,十相足,以视听,终莫能全其耳目,而弗若聋瞽之用心真矣。师者,众也。众人虽备耳目,而皆外失于视听。彼之人不足于耳目而聋瞽乎?彼人以内得之于心,是忘耳目而视听乎?故至人用心若鉴,莹然而外尘不私,容物而无私也。 |
6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居中虚以治五官者,心也。惟心者为万法之源,有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何哉?有生者因心之所役,以致于见利而动,观名而念,为财而竞,睹色而思,皆物之役人心,使不得尽其天算而中道至于夭亡。由此观之,是人因心而有生死,未生则无有此也。老氏谓:为腹不为目,使内观无外视,免景动于心也。至乎达法成圣,悟道成真,舍此心,又何达悟乎?机在目,盖人之心居内以应物于外也。 |
7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 璇玑斡运,大道元虚,无一物而加于恩,自以恩矣。故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植而恩者,化物之功。物之有功,以成于大道之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是矣。 |
8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迅雷烈风,莫不蠢焉。〗 雷风迅烈,天地之刚炁使其然也。夫风雷者,天神之威以震动惊乎妄作,使之其令以行乎上,乱不敢作于下。且夫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使其闻雷霆之声,而伪者未尝不介臆焉,休者坦然而无虑,是雷风之动人莫不惧焉。发声之初,蠢动含灵,皆苏变化矣。 |
9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性者心之生,性余则至乐;静者性之本,至静则行廉。放之而不执者,则无著物于动静以害其生。人之所贵,在于至廉,而不在于至乐。故至乐则神清而且静,以为受道之本,故清静为天下正道之用矣。 |
10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天道远而至私,物可容也;人道近而至公,物无逃也。可容者惟天之所为,不可逃者是公之所理。统而言之,至私至公在反掌之间乎?放之于道,则天之可违;使之于人,惟公不可庇。何哉?道以善而用之,故成其私;公以刑而理之,故不可避。使至公不加于民,则人道阙矣;至私不容于天,则物理阙矣。道之以公私之用,是善恶之教化也。故君得之而尽君道,臣得之而尽臣道,然后可以移风易俗。治道之士得之,私可以运于心者,是谓曲则全也。 |
11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禽之制在炁。〗 二足而羽谓之禽。禽者,心为朱雀也。人之有炁,则喜怒哀乐取舍使之也,皆是心之不能善制。至乎毗于阳则喜,毗于阴则怒。尝试论之,炁果可制乎?炁者所适,善恶之马也,或人曰意马也,是皆炁之用。唯其心之运,故善炁之士,既调伏心可知也。是治炁养心之道得矣。故喜怒不变其容,荣枯不易其操,乃主宰已定矣。又谁毁谁誉乎?不逐其物迁,是制情之至也。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生死在人,如昼夜不息。此生者死之本,有生必死;死者又为生之本,死既去矣,必又生焉。如是出没,溺于六道,何有不生生不死死乎?死生果有议耶?无有哉!盖古圣人弃之于六合之外,论而不议。今夫不生生者,脱此形骸而去,得道成真,寂然灵源同于虚空,证入无为,出三界外,与诸真列位,又何生乎?既生必死,又不死者,率逍遥之性,纳沆瀣之精,吸风饮露,辟谷餐霞,坚固色身,积三千功,累八百行,功成行满,一旦轻举,飞游大罗,与真仙会。是色身而去,又何死死乎?死必有生,是有无休止。老氏谓: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盖言不生生而不死死。人之道则不然,是不出生死之路,以致于轮回。 |
12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施人曰恩,残人曰害,此恩害颠倒。任道之人,先劳其筋骨,枯槁其性,以动为静,用晦而明,此去道则一间耳。故久寓寂寞而身登圣人之阃域者,是害生恩也。恩生于害者,言人富贵之际,纵其所为,因其所欲,而不知修身,身既脱去,神圣不与提挈,散人诸趣,可不伤乎?故恩害二途,不可不察也。 |
13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茅塞之徒,倥侗颛蒙,聪明不开,谓之愚。愚人之性,不博物,不知道,不率教,以谓天地何物也,文理何道也,故见之为圣,则罔知于何故。我以时物文理哲者,是知人则哲。又,哲,智也。既知人则己可知矣。己可知则博物辩道,定是与非,是智之使用也。机谋筹策,靡不在焉。图富贵则富贵,图长生则长生,是时物文理皆在我之彀中,属我指之内,道之能乎哉?夺其时物文理以为哲,是道德之全矣。黄帝阴符演章此之演章,黄帝之所述也。然《阴符》辞约而旨远,义深而理渊,续其旨归,演释经意,使后世之学者观其辞则其经旨思过半矣。 |
14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哲人以愚虞,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义,我以不期其圣。〗 士有道而晦迹,谓大智若愚,故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者也。是修混沌氏之术,人内蕴贤哲之心,外肆愚俗之路以遁世,为不材之木,使终其天年,此哲者之所见也。我以不愚,是黄帝辞,以讥斯人之辈恐没世而无名称焉。故大冶造物,为苍生而降灵,使之为贤为哲,沛泽利世。今放而不仕,得非高尚乎?老氏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圣人期其天生圣人,继贤人以辅之。如高宗梦得说,是高宗耶?是傅说耶?自天使其然哉?我以不期者,盖体自然之道,欲心与天数合,必无苟进,动必合时,于是乎贤不晞愚,圣不期物我也者,是执天之道,使阴阳鬼神莫能得而知之。 |
15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阴中之阳曰火,阳中之阴曰水。火则离也,水则坎也。今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亦人伦之纪,男女之序。欲性不可除,止在于有节,故水火之喻,则铅汞之合,虎龙之媾,任用稍荒,几丧吾宝矣。 |
16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此自然之道也。夫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不以生为生,而况于万物乎?万物者,辅道之总名,而道体自然之情状,故万物生焉。 |
17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天道以静,地道以动,动静失常,阴阳错序。今至大者天地尚不能盈溢,而人岂可以逾矩矣。 |
18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阴阳相推,变化顺矣。〗 天地之二炁曰阴阳,推迁于万物,故其变化者,是顺阴阳之循环也。今旦暮之徙,刚柔之行,死生代谢,寒暑迭迁,凡物流动,人之常情,未尝有一物而出乎阴阳之度数,但六极冥冥,皆被其陶铸矣。 |
19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以制之。〗 自然之道不与群物偶,故圣人知其不可违者,因其常数也。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岂更有违其自然之道也哉? |
20 | 黄帝阴符经解 蹇昌辰解 | 〖至静之道,律历即不能契。〗 道之至静,律历即不能契,是度数也。人在五行术内,不造其机,岂可以超凡入圣也?人若达于至道,岂可以律历而测乎?自然之道,虚心实腹,方可语于道之涯约。若机械稍在于胸中,去道一何远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