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部類 | 書名 | 提要 (*) 參閱: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四庫大辭典
|
---|---|---|---|
1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楊黃門奏疏 無卷數 | 楊黃門奏疏 無卷數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雍建撰。雍建字自西。一字以齋。海寧人。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兵部侍郎。此編乃其官給事中時所上奏疏。故以黃門爲名。前有康熙元年胡兆龍序。謂雍建壬寅假歸。梓其前後疏章三十餘篇。又自序云。歷吏禮兵刑四垣。章凡三十餘上。今卷內實五十一篇。末四篇稱西臺奏議。蓋康熙十八年官左副都御史時也。目錄後有自識云。余以內陞復入。垣署章奏。及西臺諸疏原稿。散失無存。賴吾姪存理中發。留心蒐輯。得以續梓。然則此所載者。蓋合前後所刻。通爲一編矣。 |
2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撫黔奏疏 八卷 | 撫黔奏疏 八卷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雍建撰。雍建自康熙十八年巡撫貴州。凡在任六年。內陞兵部侍郎。閱一年有餘。告請終養。是編合載貴州及兵部奏疏。共五百四十一篇。 |
3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于山奏牘 七卷 坿詩詞 一卷 | 于山奏牘 七卷 坿詩詞 一卷 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于成龍撰。成龍字北溟。永寧人。前明拔貢生。入國朝授廣西羅城縣知縣。官至湖廣總督。此集刊於康熙癸亥。自卷一至卷七。皆載其歷任所上奏疏。及詳文牌示。竝一時同官往來書牘。第八卷則詩詞。而終之以制藝一首。其後政書之刻。卽因此本而增損之。此編蓋猶其初稿。至於詩詞。本非所長。制藝一首。尤不入格。亦不如政書之刊除潔淨也。 |
4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平岳疏議 一卷 平海疏議 一卷 坿平海咨文 一卷 坿師中小札 一卷 | 平岳疏議 一卷平海疏議 一卷 坿平海咨文 一卷 坿師中小札 一卷 山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萬正色撰。正色號中菴。晉江人。康熙十三年。正色以岳州水師總兵官。征吳三桂。累立戰功。平岳疏議。作於是時。尋提督福建水師。同總督姚啓盛平海壇及金廈兩島。平海疏議及咨文。作於是時。小札亦是時師中作也。 |
5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督漕疏草 二十二卷 | 督漕疏草 二十二卷 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董訥撰。訥字茲重。號默菴。平原人。康熙丁未進士。官至江南總督。是編乃其督理漕河時所上疏草。皆吏牘之文。 |
6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奏議稿 無卷數 | 奏議稿 無卷數 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江蘩撰。蘩有四譯館考。已著錄。是編冠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蘩由靈寳縣知縣擢御史時御試策二道。次爲陝西道御史時疏三篇。次爲巡視東城時疏二篇。次爲協理江西道時疏三篇。次爲巡視北城時疏一篇。次爲巡視長蘆鹽課時疏三篇。次爲掌山東道時疏一篇。掌京畿道時疏一篇。 |
7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撫豫宣化錄 四卷 | 撫豫宣化錄 四卷 內府藏本 國朝田文鏡撰。文鏡正黃旗漢軍。官至河東總督。諡端肅。是編乃文鏡官河南巡撫時奏疏一卷。條奏一卷。文移一卷。告示一卷。內文移又分一子卷。均始於雍正二年七月。迄五年九月。惟告示迄於五年正月。前有河南布政使費金吾。按察使彭維新。分守開歸河道楊夢琬。河務兵備道祝兆鵬。分守河北兵備道朱藻。分巡南汝光道孫蘭芬。會請刊刻詳文一道。及文鏡批詞。 |
8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河防疏略 二十卷 | 河防疏略 二十卷 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朱之錫撰。之錫字孟九。號梅麓。義烏人。康熙壬辰進士。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河道。是編卽其治河奏稿也。(以上專集。) |
9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赤城論諫錄 十卷 | 赤城論諫錄 十卷 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謝鐸黃孔昭同編。鐸字鳴治。天順甲申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兼國子監祭酒。諡文肅。孔昭字世顯。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工部侍郎。諡文毅。事蹟具明史本傳。二人皆天台人。是編裒其鄉先輩奏議。自南宋至明初。凡十四人。文六十六篇。又吳芾葉夢鼎二人。在宋末亦以言事著稱。而奏稿不可復得。亦附名於後。略載其出處行事。以存其人焉。 |
10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大儒奏議 六卷 | 大儒奏議 六卷 江蘇巡撫採進本 明邵寳編。寳有左觿。已著錄。是書取宋二程子及朱子奏議。彙鈔成帙。蓋寳督學江西時所刊。然三子以道學傳。不以經濟見也。 |
11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右編 四十卷 | 右編 四十卷 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唐順之編。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是編所錄。皆歷代名臣論事之文。凡分二十一門。九十子目。古來崇論宏議。切於事情。可資法戒者。菁華略備。其曰右編者。取右史記言之義也。然其稿未定而順之沒。後萬曆中。焦竑得其殘本。南京國子監祭酒劉曰寧。司業朱國楨。仿左編義例。爲定其部分。且補其遺軼付之梓。然其中所補之文。如司馬師上高貴鄉公勸學書。李斯諫秦王逐客書。及唐武后時諸臣所上書。多以詞藻見收。恐非順之本意。又如論晉鑄刑鼎一書。自是左氏之文。而題曰仲尼。尤爲無識。蓋明自萬曆以後。國運旣頹。士風亦佻。凡所著述。率竊據前人舊帙。而以私智變亂之。曰寧等之補此書。亦其一也。 |
12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明疏議輯略 三十七卷 | 明疏議輯略 三十七卷 內府藏本 明張瀚編。是書乃瀚官大名知府時。督學御史阮鶚。以世所行名臣經濟錄名臣奏議二書。去取猥雜。因屬瀚別加删補。以成此本。略倣宋名臣奏議之例。分君道聖學修省釐正納諫史職銓選考課財計賦役征榷漕運荒政禮儀律歷陵廟祀典制科學校武備征伐撫治馬政禦邊議獄屯田河渠營繕風紀糾劾三十門。然當時有所避忌。所載亦不能盡備也。 |
13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嘉隆疏鈔 二十卷 | 嘉隆疏鈔 二十卷 內府藏本 明張鹵編。鹵字召和。儀封人。嘉靖乙未進士。歷官右副都御史。調南京太常寺卿。是編專錄嘉靖隆慶兩朝臣僚奏疏。分三十七類。凡四百餘篇。蓋續張瀚疏議輯略而作。故類例雖稍有出入。而大致略相彷彿云。 |
14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兩朝疏鈔 十二卷 | 兩朝疏鈔 十二卷 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顧爾行編。爾行歸安人。萬曆甲戌進士。官大名府推官。初張瀚撰疏議輯略。所載止武宗以前。故爾行復錄世宗穆宗朝諸疏。以續其書。明至世宗以後。紀綱目弛。議論日多。當時諸疏。或忿爭詬戾。使聽者不平。或支蔓宂沓。使讀者欲臥。士大夫淳厚忠樸之風。自是漸壞。其閒忠義激發。非爲名計者。亦參雜其中。混淆而不能別矣。是則世運爲之也。 |
15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留臺奏議 二十卷 | 留臺奏議 二十卷 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朱吾弼李雲鵠蕭如松孫居相同編。取正嘉隆萬閒南京御史所上奏疏。分二十門。所載諸疏。四人自撰者爲多。露才揚己。蓋所不免焉。吾弼有朱子秦議。已著錄。雲鵠字黃羽。內鄉人。萬曆壬辰進士。如松子鶴侶。內江人。居相字伯輔。沁水人。並萬曆壬辰進士時。皆官南京御史。故與吾弼同輯是編也。 |
16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右編補 十卷 | 右編補 十卷 直隸總督採進本 明姚文蔚編。文蔚字元素。錢塘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太僕寺卿。初唐順之爲右編。其書未完。劉曰寧補而輯之。尚多闕略。文蔚因取永樂中所修名臣奏議。拾其所遺。其門目則仍從奏議之舊。分四十二類。大抵皆習見之文。特於順之所不錄者。覆爲掇拾。以成一編耳。 |
17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古奏議 無卷數 | 古奏議 無卷數 兩江總督採進本 明黃汝亨編。汝亨字貞父。仁和人。萬曆戊戌進士。官至江西提學僉事。轉布政司參議。此書輯古人奏議。自戰國迄於唐宋。共一百一十首。每首系以評論。然若蘇秦范睢韓非輩。不過辨士功利之談。論文則當取其工。論奏議則當斥其詭。奈何託始於是也。 |
18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二李先生奏議 二卷 | 二李先生奏議 二卷 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徐宗夔所編李夢陽李三才二人奏議也。夢陽以風節振一世。三才結納東林。亦負當代之望。而智數用事。不及夢陽之伉直。其爲人不甚相類。宗夔以二人俱產關中。故合刻之。末各附詩數首。於體例亦爲不倫。宗夔字傚虞。蘇州人。 |
19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奏議稽詢 四十四卷 | 奏議稽詢 四十四卷 湖北巡撫採進本 國朝曹本榮編。本榮黃岡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侍講學士。是書仿歷代名臣奏議之體。彙輯自周訖明諸臣奏疏。分六十六門。然自君德至弭盜六十五門。止二十六卷。其中律歷一門。又有錄無書。最後禦邊一門。自二十七卷起至四十四卷止。共十八卷。未免繁簡不倫。體例未能盡善。疑草剏未全之本也。(以上總集) |
20 | 卷56 史部十二 詔令奏議類存目 | 分跋 | 右詔令奏議類。奏議之屬。九十部。八百十八卷。(內十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