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部類 | 書名 | 提要 (*) 參閱:四庫全書總目彙訂、四庫大辭典
|
---|---|---|---|
1 | 卷40 經部四十 小學類一 | 別雅 五卷 | 別雅 五卷 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玉搢撰。玉搢字山夫。山陽人。廩貢生。官鳳陽府訓導。是書取字體之假借通用者。依韻編之。各註所出。而爲之辨證。於考古深爲有功。惟是古人用字。有同聲假借。有轉音變異。有別體重文。同聲轉音。均宜入之此書。至於𨙸酆一作岐豐之類。則𨙸乃岐之本字。說文明云𨙸一作岐。實屬重文。偶然別體。說文玉篇以後。累千盈百。何可勝收。未免自亂其例。又徵引雖博。而挂漏亦夥卽以開卷東冬二韻覈之。若大戴禮。一室而有四戶八牕。牕卽窗。楚辭九歎。登逢龍而下隕兮。註。古本逢作蓬。荀子榮辱篇。引詩下國駿蒙。註。今詩作駿龐。莊子盜跖篇。士皆蓬頭突鬢。註。蓬本作鏠。吳越春秋吳王壽夢傳。使公子蓋餘燭傭。註。左傳傭作庸。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爲人蜂準。徐廣曰。蜂一作隆。龜策傳。雄渠蠭門。註。新序有熊渠子。漢書古今人表。鬼臾區。師古註云。卽鬼容區。陳豐。師古註云。卽陳鋒。衞青傳。青至籠城。師古註云。籠讀爲龍。皆目前習見者。乃佚而不載。則推之儀禮之古文。周禮之故書。及漢人箋註某讀作某之類。一一考之。所漏多矣。然就所徵引。足以通古籍之異同。疏後學之疑滯。猶可以考見漢魏以前聲音文字之概。是固小學之資糧。藝林之津筏。非俗儒剽竊之書。所能彷彿也。 |
2 | 卷40 經部四十 小學類一 | 分跋 | 右小學類。訓詁之屬。一十二部。一百二十二卷。並文淵閣著錄。 舊唐書經籍志。以詁訓與小學。分爲二家。然詁訓亦小學也。故今仍從漢志。列爲小學之子目。又爾雅首釋詁釋訓。其餘則雜陳名物。蓋析其類而分之。則蟲魚草木之屬。與字義門目各殊。統其類而言之。則解釋名物。亦卽解釋其字義。故訓詁者通名也。方言釋名。相沿繼作。大體無殊。至埤雅爾雅翼。務求博洽。消泛濫矣。要亦訓詁之支流也。故亦連類編之。埤雅廣要之屬。蕪雜已甚。則退之小說家焉。 |
3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急就章 四卷 | 急就章 四卷 通行本 漢史游撰。漢書藝文志註。稱游爲元帝時黃門令。蓋宦官也。其始末則不可考矣。是書漢志但作急就一篇。而小學類末之敍錄。則稱史游作急就篇。故晉夏侯湛抵疑。稱鄉曲之徒。一介之士。曾諷急就通甲子。北齊書稱李鉉九歲入學。書急就篇。或有篇字。或無篇字。初無一定。隋志作急就章一卷。魏書崔浩傳。亦稱人多託寫急就章。是改篇爲章。在魏以後。然考張懷瓘書斷。曰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王愔云。(案此蓋引王愔文字志之語。)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然則所謂章草者。正因游作是書。以所變草法書之。後人以其出於急就章。遂名章草耳。今本每節之首。俱有章第幾字。知急就章乃其本名。或稱急就篇。或但稱急就。乃偶然異文也。其書自始至終。無一複字。文詞雅奧。亦非蒙求諸書所可及。玉臺新詠。載梁蕭子顯烏栖曲。有帬邊雜佩琥珀龍句。馮氏校本。改龍爲紅。今檢此書。有繫臂琅玕虎魄龍句。乃知子顯實用此語。馮氏不知而誤改之。則遺文瑣事。亦頗賴以有徵。不僅爲童蒙識字之用矣。舊有曹壽崔浩劉芳顏之推註。今皆不傳。惟顏師古註一卷存。王應麟又補註之。釐爲四卷。師古本比皇象碑多六十三字。而少齊國山陽兩章。止三十二章。應麟藝文志考證。標眞定常山至高邑句。以爲此二章起於東漢。最爲精確。其註亦考證典核。足補師古之闕。別有黃庭堅本。李燾本。朱子越中本。字句小有異同。應麟所註。多從顏本。蓋以其考證精深。較他家爲可據焉。 |
4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說文解字 三十卷 | 說文解字 三十卷 通行本漢許愼撰。愼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閤祭酒。是書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凡十四篇。合目錄一篇爲十五篇。分五百四十部。爲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註十三十萬三千四百四十字。推究六書之義。分部類從。至爲精密。而訓詁簡質。猝不易通。又音韻改移。古今異讀。諧聲諸字。亦每難明。故傳本往往譌異。宋雍熙三年。詔徐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凡字爲說文註義序例所載。而諸部不見者。悉爲補錄。又有經典相承。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亦皆增加。別題之曰新附字。其本有正體。而俗書譌變者。則辨於註中。其違戾六書者。則別列卷末。或註義未備。更爲補釋。亦題臣鉉等案以別之。音切則一以孫愐唐韻爲定。以篇帙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卽今所行毛晉刊本是也。明萬曆中。宮氏刻李燾說文五音韻譜。陳大科序之。誤以爲卽鉉校本。陳啓源作毛詩稽古編。顧炎武作日知錄。竝沿其謬。豈毛氏所刊。國初猶未盛行歟。書中古文籀文。李燾據唐林罕之說。以爲晉㡉令呂忱所增。考愼自序云。今序篆文。合以古籀。其語甚明。所記重文之數。亦復相應。又法書要錄。載後魏江式論書表曰。晉世義陽王典祠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託許愼說文。而按偶章句。隱別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則忱書竝不用古籀。亦有顯證。如罕之所云。呂枕字林。多補許愼遺闕者。特廣說文未收字耳。其書今雖不傳。然如廣韻。一東部烔字谾字。四江部噥字之類。云出字林者。皆說文所無。亦大略可見。燾以說文古籀。爲忱所增。誤之甚矣。自魏晉以來。言小學者皆祖愼。至李陽冰始曲相排斥。未協至公。然愼書以小篆爲宗。至於隸書行書艸書。則各爲一體。孳生轉變。時有異同。不悉以小篆相律。故顏元孫干祿字書曰。自改篆行隸。漸失其眞。若總據說文。便下筆多礙。當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徐鉉進說文表。亦曰高文大冊。則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於常行簡牘。則艸隸足矣。二人皆精通小學。而持論如是。明黃諫作从古正文。一切以篆改隸。豈識六書之旨哉。至其所引五經文字。與今本多不相同。或往往自相違異。顧炎武日知錄。嘗摭其汜下作江有汜。洍下又作江有洍。巹下作赤舄巳巳。掔下又作赤舄掔掔。是所云詩用毛氏者。亦與今本不同。蓋雖一家之學。而支派旣別。亦各不相合。好奇者或據之以改經。則謬戾殊甚。能通其意。而又能不泥其迹。庶乎爲善讀說文矣。 案愼序自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考劉知幾史通。稱古文尚書 |
5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說文繫傳 四十卷 | 說文繫傳 四十卷 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南唐徐鍇撰。鍇字楚金。廣陵人。官至右內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於圍城之中。事蹟具南唐書本傳。是書凡八篇。首通釋三十卷。以許愼說文解字十五篇。篇析爲二。凡鍇所發明。及徵引經傳者。悉加臣鍇曰。及臣鍇案字以別之。繼以部敍二卷。通論三卷。祛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各一卷。祛妄斥李陽冰臆說。疑義舉說文偏旁所有而闕其字。及篆體筆畫。相承小異者。部敍擬易序卦傳。以明說文五百四十部先後之次。類聚則舉字之相比爲義者。如一二三四之類。錯綜則旁推六書之旨。通諸人事。以盡其意。終以系述。則猶史記之自敍也。鍇嘗別作說文篆韻譜五卷。宋孝宗時。李燾因之作說文解字五音譜。燾自序有曰。韻譜當與繫傳竝行。今韻譜或刻諸學官。而繫傳迄莫光顯。余蒐訪歲久。僅得其七八。闕卷誤字。無所是正。每用太息。則繫傳在宋時。已殘闕不完矣。今相傳僅有鈔本。錢曾讀書敏求記。至詫爲驚人祕笈。然脫誤特甚。卷末有熙寧中蘇頌記云。舊闕二十五三十共二卷。俟別求補寫。此本卷三十不闕。或續得之以補入。卷二十五。則直錄其兄鉉所校之本。而去其新附之字。殆後人求其原書不獲。因摭鉉書以足之。猶之魏書佚天文志。以張太素書補之也。其餘各部闕文。亦多取鉉書竄入。考鉉書用孫愐唐韻。而鍇書則朝散大夫行祕書省校書郎朱翱。別爲反切。鉉書稱某某切。而鍇書稱反。今書內音切。與鉉書無異者。其訓釋亦必無異。其移掇之迹。顯然可見。至示部竄入鉉新附之祧祆祚三字。尤鑿鑿可證者。錯編篇末。其文亦似未完。無可採補。則竟闕之矣。此書成於鉉書之前。故鉉書多引其說。然亦時有同異。如鉉本福祜也。此作備也。鉉本䒹耕多艸。此作耕名。鉉本䢌前頡也。此作前頓也。鉉本鷚大鶵也。此從爾雅作天鸙也。文鉉本禜字下引禮記。禂字下引詩之類。此作臣鍇案禮記曰。臣鍇案詩曰。則鍇所引。而鉉本淆入許氏者甚多。又如𣱓字下云闕。此作家本無注。臣鍇案疑許愼子許沖所言也。是鉉直刪去家本無注四字。改用一闕字矣。其憑臆删改。非賴此書之存。何以證之哉。此書本出蘇頌所傳。篆文爲監察王聖美翰林祇侯劉允恭所書。卷末題子容者。卽頌字也。乾道癸巳。尤袤得於葉夢得家。寫以與李燾。詳見袤跋。書中有稱臣次立案者。張次立也。次立官至殿中丞。嘗與寫嘉祐二字石經。陶宗儀書史會要。載其始末云。 案是書在徐鉉校說文之前。而列其後者。鉉校許愼之原本。以愼爲主。而鉉附之。此書鍇所論者。以鍇爲主。故不得而 |
6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說文繫傳考異 四卷 附錄 一卷 | 說文繫傳考異 四卷附錄 一卷 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汪憲撰。憲號魚亭。仁和人。乾隆乙丑進士。候選主事。未就銓而卒。南唐徐鍇。作說文繫傳四十卷。歲久散佚。自明以來。方以智號精於小學。而通雅稱楚金所繫。今皆遺失。則世罕傳本。已非一日。好事者祕相傳寫。魚魯滋多。或至於不可句讀。憲所見者。猶屬影宋鈔本。然已譌不勝乙。因參以今本說文。旁參所引諸書。證其同異。以成是編。譌者正之。其不可解者。則竝存以俟核定焉。考洪适隸釋。載漢石經論語碑。末有而在於蕭牆之內盍毛包周無於一行。是則考異之鼻祖。經典釋文以下。沿流而作者頗衆。惟韻書字書。節目繁碎。從未有縷析舊文。徹首徹末。訂舛互而彙爲一編者。憲作是書。亦可云留心小學者矣。末有附錄二卷。乃朱文藻所編。上卷爲諸家評論繫傳之辭。下卷載鍇詩五首。及其兄弟軼事。亦願費蒐羅。然所收李燾序一篇。採自文獻通考。本燾之說文五音韻譜序。因通考刻本誤脫標題一行。遂聯屬於說文繫傳下。乃不辨而收之。殊失考訂。至於二徐瑣記。於繫傳更爲無關。以是爲例。將郭璞爾雅方言註。末亦附載游仙詩乎。今存其上卷。以資考核。其下卷則竟從删汰。庶不以貪博嗜奇。破著書之體例焉。 |
7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說文解字篆韻譜 五卷 | 說文解字篆韻譜 五卷 兩江總督採進本 南唐徐鍇撰。其書取許愼說文解字。以四聲部分。編次成書。凡小篆皆有音訓。其無音訓者。皆愼書所附之重文。註史字者籀書。註古字者古文也。所註頗爲簡略。蓋六書之義。已具於說文繫傳中。此特取便檢閱。故不更複贅耳。據李燾說文五音韻譜序。此書篆字。皆其兄鉉所書。鉉集載有此書序二篇。後篇稱韻譜旣成。廣求餘本。孜孜讎校。頗有刊正。今承詔校定說文。更與諸儒精加研覈。又得李舟所著切韻。殊有補益。其閒有說文不載。而見於序例註義者。必知脫漏。竝從編錄。疑者則以李氏切韻爲正。是此書鉉又更定。不僅出鍇一手。其以序例註義中字添入。亦鉉所爲也。前序稱命鍇取叔重所記。以切韻次之。聲韻區分。開卷可睹云云。考後序稱又得李舟切韻。則所謂切韻次之者。當卽陸法言書。卽唐韻廣韻所因也。然鍇所編部分。與廣韻稍異。又上平聲內痕部。併入魂部。下平聲內一先二仙。後別出三宣一部。然魂部之下。註痕部附字。而宣部則不著別分。似乎切韻原有此部。殆不可曉。或此書部分。鉉亦以李舟切韻定之。非陸法言之切韻。故分合不同歟。是書傳本甚少。此爲明巡撫李顯所刻。寒部籣瀾漣灡闌五字。當在乾蘭讕譋四字之後。豪部高皋䔌羔膏五字。當在獆諕號𣘫𨚙五字之後。皆譌前一行。麻部媧譁譇觰㗬五字。當在秅㢉誇侉夸家加茄葭九字之前。譌後二行。蓋刻其書者。失於校覈。其後序一篇。亦佚去不載。今從鉉騎省集錄出。補入以成完帙焉。 |
8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重修玉篇 三十卷 | 重修玉篇 三十卷 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梁大同九年。黃門侍郎兼大學博士顧野王撰。唐上元元年。富春孫強增加字。宋大中祥符六年。陳彭年吳銳邱雍等重修。凡五百四十二部。今世所行凡三本。一爲張士俊所刊。前有野王序一篇。啓一篇。後有神珙反紐圖。及分毫字樣。朱彝尊序之。稱上元本。一爲曹寅所刊。與張本一字無異。惟前多大中祥符敕牒一道。稱重修本。一爲明內府所刊。字數與二本同。而每部之中。次序不同。註文稍略。亦稱大中祥符重修本。案文獻通考。載玉篇三十卷。引晁公武讀書志曰。梁顧野王撰。唐孫強又嘗增字釋。神珙反紐圖附於後。又載重修玉篇三十卷。引崇文總目曰。翰林學士陳彭年。與史館校刊吳銳。直集賢院邱雍等。重加刊定。是宋時玉篇。原有二本。彭年等進書表。稱肅奉詔條。俾從詳閱。譌謬者悉加刊定。敷淺者仍事討論。其敕牒後所列字數。稱舊一十五萬八千六百四十一言。新五萬一千一百二十九言。新舊總二十萬九千七百七十言。註四十萬七千五百有三十字。是彭年等大有增删。已非孫強之舊。故明內府本。及曹本。均稱重修。張本旣與曹本同。則亦重修本矣。乃删去重修之牒。詭稱上元本。而大中祥符所改大廣益會之名。及卷首所列字數。仍未及削改。可謂拙於作僞。彝尊序。乃謂勝於今行大廣益本。殆亦未見所刊。而以意漫書歟。元陸友研北雜志。稱顧野王玉篇。惟越本最善。末題會稽吳氏三一孃寫。楷法殊精。又考永樂大典。每字之下。皆引顧野王玉篇云云。又引宋重修玉篇云云。二書竝列。是明初上元本猶在。而其篇字韻中所載玉篇全部。乃仍收大廣益會本。而不收上元舊本。顧孫原帙。遂不可考。殆以重修本註文較繁。故以多爲貴耶。當時編纂之無識。此亦一端矣。卷末所附沙門神珙五音聲論。及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爲言等韻者所祖。近時休寧戴氏。作聲韻攷。力辯反切始魏孫炎。不始神珙。其說良是。至謂唐以前無字母之說。神珙字母。乃剽竊儒書。而託詞出於西域。則殊不然。攷隋書經籍志。稱婆羅門書以十四音貫一切字。漢明帝時。與佛經同入中國。則遠在孫炎前。又釋藏譯經字母。自晉僧伽婆羅以下。可攷者尚十二家。亦遠在神珙前。蓋反切生於雙聲。雙聲生於字母。此同出於喉吻之自然。華不異梵。梵不異華者也。中國以雙聲取反切。西域以字母統雙聲。此各得於聰明之自悟。華不襲梵。梵不襲華者也。稽其源流。具有端緒。特神珙以前。自行於彼教。神珙以後。始流入中國之韻書。亦如利瑪竇後推步測驗。參用西法耳。豈可謂歐羅巴書。全剽竊洛下鮮于之舊術哉。戴氏不究其本。徒知神珙在唐 |
9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干祿字書 一卷 | 干祿字書 一卷 兩淮馬裕家藏本 唐顏元孫撰。元孫杲卿之父。眞卿之諸父也。官至滁折濠三州刺史。贈祕書監。大歷九年。眞卿官湖州時。嘗書是編勒石。開成四年。楊漢公復摹刻於蜀中。今湖本已泐闕。蜀本僅存。宋寶祐丁巳。衡陽陳蘭孫。始以湖本鋟木。國朝揚州馬曰璐。得宋槧翻刻之。卽此本也。然證以蜀本。率多謬誤。如卷首序文。本元孫作。所謂伯祖故祕書監。乃師古也。蘭孫以元孫亦贈祕數監。遂誤以爲眞卿稱元孫。而以序中元孫二字。改爲眞卿以就之。曰璐亦承其譌。殊爲失考。其他闕誤。亦處處有之。今以蜀本互校。補闕文八十五字。改譌體十六字。删衍文二字。始稍還顏氏之舊。是書爲章表書判而作。故曰干祿。其例以四聲隸字。又以二百六部。排比字之後先。每字分俗通正三體。頗爲詳核。其中如虫蟲啚圖啇商凍涷。截然兩字。而以爲上俗下正。又如皃古貌字。而云貌正皃通。韭之作韮。芻之作𦮊𦱪。直是俗字。而以爲通用。雖皆不免千慮之失。然其書酌古準今。實可行用。非詭稱復古。以奇怪釣名。言字體者。當以是爲酌中焉。至二百六部之次序。與廣韻閒有不同。或元孫所用。乃陸法言之舊第。而廣韻次序。乃宋人所改歟。 |
10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五經文字 三卷 | 五經文字 三卷 兩淮馬裕家藏本 唐張參撰。參里貫未詳。自序題大歷十一年六月七日。結銜稱司業。蓋代宗時人。唐書儒學傳序。稱文宗定五經。劖之石。張參等是正譌文。誤也。考後漢書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參書立名。蓋取諸此。凡三千二百三十五字。依偏旁爲百六十部。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云。大歷中名儒張參。爲國子司業。始詳定五經。書於講論堂東西廂之壁。積六十餘載。祭酒皡。博士公肅。再新壁書。乃析堅木。負墉而比之。其製如版牘而高廣。背施陰關。使衆如一。觀此言。可以知五經文字。初書於屋壁。其後易以木版。至開成閒。乃易以石刻也。朱彝尊跋云。五經文字。獨無雕本。爲一闕事。考冊府元龜。稱周顯德二年。尚書左丞兼判國子監事田敏。獻印版書五經文字。奏稱臣等自長興三年校勘雕印九經書籍。然則此書刻本。在印版書甫創之初已有之。特其本不傳耳。今馬曰璐新刻版本。跋云舊購宋拓石經中有此。因舊樣繕寫雕版於家塾。然曰璐雖稱摹宋拓本。今以石刻校之。有字畫尚存。而其本改易者。又下卷幸部。脫去睪字註十九字。盩字併註凡八字。今悉依石刻補正。俾不失其眞焉。 |
11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九經字樣 一卷 | 九經字樣 一卷 兩淮馬裕家藏本 唐唐元度撰。元度里籍未詳。惟據此書。知其開成中官翰林待詔。考唐會要。稱大和七年二月。敕唐元度覆定石經字體。十二月。敕於國子監講論堂兩廊。創立石九經。元度字樣。蓋作於是時。凡四百二十一字。依倣五經文字。爲七十六部。前載開成二年八月牒云。准大和七年十二月敕。覆九經字體者。今所詳覆。多依司業張參五經文字爲准。諸經之中。別有疑闕。古今體異。隸變不同。如總據說文。卽古體驚俗。若依近代文字。或傳寫乖譌。今與校勘官同商較。是非取其適中。纂錄新加九經字樣一卷。請附於五經文字之末。蓋二書相輔而行。當時卽列石壁九經之後。明嘉靖乙卯地震。二書同石經。竝損闕焉。近時馬曰璐。得宋拓本而刊之。猶屬完善。其閒傳寫失眞。及校者意改。往往不免。今更依石刻殘碑。詳加覆訂。各以案語附之下方。五經文字音訓。多本陸德明經典釋文。或註某反。或註音某。元度時避言反字。無同音字可註者。則云某平。某上。就四聲之轉。以表其音。是又二書義例之異云爾。 |
12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汗簡 三卷 目錄敍略 一卷 | 汗簡 三卷目錄敍略 一卷 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郭忠恕撰。忠恕字恕先。洛陽人。是書首有李建中題字。後有附題兩行。稱忠恕仕周朝。爲朝散大夫宗正丞兼國子書學博士。疑亦建中所記。然據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及蘇軾集所載忠恕小傳。竝稱宋太宗時。召忠恕爲國子監主簿。後流登州。道卒。則不得爲周人。又陶岳五代史補。載周祖入京師。時忠恕爲湘陰公推官。面責馮道之賣國。則先已仕漢。題周更誤矣。宋史藝文志。以此書與佩觿竝載。而晁陳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則在宋代亦罕見。此本乃宋李建中得之祕府。大中祥符五年。李直方得之建中。初無撰人名字。建中以字下註文有臣忠恕字。證以徐鉉所言。定爲忠恕所作。其分部從說文之舊。所徵引古文。凡七十一家。前列其目。字下各分註之。時王球呂大臨薛尚功之書。皆未出。故鍾鼎闕焉。其分隸諸字。卽用古文之偏旁。與後人以眞書分部。案韻繫字者不同。鈍吟雜錄。載馮舒嘗論此書。以沔汸膌駛諸字。援文就部爲疑。然古文部類。不能盡繩以隸楷。猶之隸楷轉變。不能盡繩以古文。舒之所疑。蓋不足爲累。且所徵七十一家。存於今者。不及二十分之一。後來談古文者。輾轉援據。大抵從此書相販鬻。則忠恕所編。實爲諸書之根柢。尤未可以忘所自來矣。 |
13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佩觿 三卷 | 佩觿 三卷 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郭忠恕撰。此書上卷。備論形聲譌變之由。分爲三科。一曰造字。二曰四聲。三日傳寫。中下二卷。則取字畫疑似者。以四聲分十段。曰平聲自相對。曰平聲上聲相對。曰平聲去聲相對。曰平聲入聲相對。曰上聲自相對。曰上聲去聲相對。曰上聲入聲相對。曰去聲自相對。曰去聲入聲相對。曰入聲自相對。末附與篇韻音義異者十五字。又附辨證舛誤者一百十九字。不署名字。不知何人所加。以其可資考證。仍竝存之。惠棟九經古義。嘗駁忠恕以示字爲視。而反以視爲俗字。今考其中。如謂車字音尺遮反。本無居音。蓋因韋昭辨釋名之說。未免失於考訂。又書號八分。久有舊訓。蔡文姬述其父語。自必無譌。乃以爲八體之外。別分此體。強爲穿鑿。亦屬支離。至於以天承口爲吳。已見越絕書。而引三國志爲徵。景爲古影字。已見高誘淮南子註。而云葛洪字苑如彡。(案此沿顏氏家訓之誤。)又陶侃本字士行。而誤作士衡。東方朔以來來爲棗。本約略近似。而遂造𠐇字。均病微疎。然忠恕洞解六書。故所言具中條理。如辨逄姓之逄。音皮江反。不得讀如逢遇本字。證之漢隸字源。逢字下引逄盛碑。通作逢。則姓氏之逄。雖通作逢。亦仍作皮江反。可證顏師古之譌。又若辨甪里本作角里。與角亢字無異。亦不用顏師古。恐人誤讀。故加一拂之說。證之漢四老神位神胙几石刻。甪里實作角里。與此書合。則知忠恕所論。較他家精確多矣。 |
14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古文四聲韻 五卷 | 古文四聲韻 五卷 刑部郎中汪啓淑家刊本 宋夏竦撰。竦字子喬。江州德安人。景德三年。舉賢良方正。官至武寧軍節度使。諡文莊。事蹟具宋史本傳。據吾衍學古編。稱夏竦古文四聲韻五卷。前有序併全銜者好。別有僧翻本。不可用。又據全祖望鮚崎亭集。有是書跋。稱借鈔於范氏天一閣。爲紹興乙丑浮屠寶達重刊。蓋卽吾衍所謂僧翻本也。此本從汲古閣影寫宋刻翻雕。有慶歷四年竦自序。卷首題開府儀同三司。行吏部尚書。知毫州軍州事。夏竦集。是吾衍所謂前有序及全銜者矣。其書以四聲分隸古篆。全祖望跋。稱所引遺書八十八家。以校郭氏汗簡。未嘗多一種。實卽取汗簡而分韻錄之。絕無增減異同。雖不作可也。其說固是。然汗簡以偏旁分部。而偏旁又全用古文。不從隸體。猝不易尋。此書以韻分字。而以隸領篆。較易於檢閱。此如旣有說文。而徐鍇復作篆韻譜。相輔而行。固未可廢其一也。惟其書由雜綴而成。多不究六書之根柢。如寴卽古親字也。親字下旣云古尚書作〓。又別出一𥨾字。譌從宀爲從穴。云卽古雲字也。雲字旣云說文作〓。云字下又云王存乂切韻作〓。〓卽古瞿字也。䀠字下引汗簡作〓。瞿字下又引崔希裕纂古作𥉁。以及朝鼂聞闅協叶之類。不可殫數。龕字引古尚書。是西伯戡黎之戡。古字通也。乃不併於戡字。而自爲一條。是由不知古文。誤以一字爲二也。澄卽澂字之別體。澄字下引雲臺碑作〓。澂字下引王庶子碑作〓。彩卽采字之別體。采字下引雲臺碑作〓。彩字下引義雲章作〓。以及桐𣑸崇崈窺闚謩謨仙僊員圓熙𤌇奉捧准準帽冒𥪰競之類。不可殫數。是又由不辨俗書。誤以一字爲二也。覃韻之函。乃函蓋字。咸韻之函。乃函谷字。而竝引南岳碑作〓。仙韻之鮮。乃腥鮮字。於古當從三魚。獮韻之鮮。乃鮮少字。於古當從是從少。乃竝云古老子作〓。顏黃門說作〓。古尚書作〓。說文訓㠩爲大。訓荒爲荒蕪。本爲兩字。而以古尚書之荒字。籀韻之㠩字。竝列荒字下。是不辨音義。以二字合爲一也。〓〓〓亖字。竝出說文。乃惟云〓字出說文。〓〓字。則云出貝邱長碑古老子。亖字。則云出天台經幢。〓字出石鼓文。乃云出王存乂切韻。鎦字出說文。庿字出儀禮。灋字䱷字飌字簭字。出周禮。乃竝云出崔希裕纂古。㳅字出荀子公羊傳。乃云出古文。是不求出典。隨所見而捃摭也。簣字說文本作〓。乃云出唐韻。夢字說文本作〓。乃云出汗簡。燒字說文本作〓。乃云出崔希裕纂古。以及兮 |
15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類篇 四十五卷 | 類篇 四十五卷 兩淮馬裕家藏本 舊本題司馬光撰。景定癸亥。董南一作光切韻指掌圖序。亦稱光嘗被命修纂類篇。古文奇字。蒐獵殆盡。然書後有附記曰。寶元二年十一月。翰林院學士丁度等奏。今修集韻。添字旣多。與顧野王玉篇不相參協。欲乞委修韻官。將新韻添入。別爲類篇。與集韻相副施行。時修韻官。獨有史館檢討王洙在職。詔洙修纂。久之洙卒。嘉祐二年九月。以翰林學士胡宿代之。三年四月。宿奏乞光祿卿直祕閣掌禹錫。大理寺丞張次立。同加校正。六年九月。宿遷樞密副使。又以翰林學士范鎮代之。治平三年二月。范鎮出鎮陳州。又以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代之。時已成書。繕寫未畢。至四年十二月上之。然則光於是書。特繕寫奏進而已。傳爲光修。非其實也。書凡十五卷。每卷各分上中下。故稱四十五卷。末一卷爲目錄。用說文解字例也。凡分部五百四十四。其編纂之例有九。一曰同音而異形者。皆兩見。二日同意而異聲者。皆一見。三日古意之不可知者。皆從其故。四曰變古而有異義者。皆從今。五日變古而失眞者。皆從古。六曰字之後出而無據者。皆不特見。七曰字之失故而遂然者。皆明其由。八曰集韻之所遺者。皆載。九曰字之無部分者。皆以類相聚。考集韻所收。併重文爲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字。此書凡文三萬一千三百一十九。重音二萬一千八百四十六。僅五萬三千一百六十五字。較集韻所收。尚少三百六十字。而例云集韻所遺皆載者。蓋集韻重文。頗爲雜濫。此書凡字之後出而無據者。皆不特見。故所删之數。多於所增之數也。其所編錄。雖不及說文玉篇之謹嚴。然字者孳也。輾轉相生。有非九千舊數所能盡者。玉篇已增於說文。此書又增於玉篇。時會所趨。久則爲律。有不知其然而然者。固難以一格拘矣。 |
16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二十卷 |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二十卷 兩江總督採進本宋薛尚功撰。尚功字用敏。錢塘人。紹興中以通直郎僉定江軍節度判官廳事。是書見於晁公武讀書志。宋史藝文志。均作二十卷。與今本同。惟陳振孫書錄解題。作鍾鼎法帖十卷。卷數互異。似傳寫脫二字。然吾邱衍學古編。亦作十卷。所云刻於江州。與振孫之說亦符。蓋當時原有二本也。所錄篆文。雖大抵以考古博古二圖爲本。而蒐輯較廣。實多出於兩書之外。其中如十六卷中載比干墓銅槃銘之類。未免眞僞雜糅。然大致可稱博洽。卽以卷首商鼎一類考之。若箕鼎及維揚石刻之出於古器物銘。濟南鼎之出於向𤄫刻本。皆非舊圖之所有。至其箋釋名義。考據尤精。如考古圖釋蠆鼎云。周景王十三年。鄭獻公蠆立。此書獨從博古圖。以爲商鼎。夔鼎銘五字。博古圖云。上一字未詳。此書以上一字爲夔字。父乙鼎銘。亦五字。博古圖云。末一字未詳。此書以末一字爲彝字。又如博古圖釋召夫鼎銘詞。有午刊二字。此書作家刊。博古圖釋父甲鼎銘。作立戈父甲。此書作子父甲。又凡博古圖所云立戈橫戈形者。此書多釋爲子字。其立說竝有依據。蓋尚功嗜古好奇。又深通篆籀之學。能集諸家所長。而比其同異。頗有訂譌刊誤之功。非鈔撮蹈襲者比也。尚功所著。別有鐘鼎篆韻七卷。蓋卽本此書而部分之。今其本不傳。然梗概已具於此矣。舊刻入佚。此本爲明崇禎中朱謀垔所刊。自序稱購得尚功手書本。雖果否眞蹟。無可證明。然鉤勒特爲精審。較世傳寫本爲善云。 案此書雖以鍾鼎款識爲名。然所釋者諸器之文字。非諸器之體製。改隸字書。從其實也。至博古圖中之因器及銘者。則宜入譜錄。不在此例。隋志併石經入小學。以刻文同異。可資參考之故。然萬斯大石經考之類。皆但溯源流。不陳字體。與小學無涉。今仍附之金石焉。 |
17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復古編 二卷 | 復古編 二卷 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張有撰。有字謙中。湖州人。張先之孫。出家爲道士。是書根據說文解字。以辨俗體之譌。以四聲分隸諸字。於正體用篆書。而別體俗體。則附載註中。猶顏元孫干祿字書。分正俗通三體之例。下卷入聲之後。附錄辨證六篇。一曰聯緜字。二曰形聲相類。三曰形相類。四曰聲相類。五曰筆迹小異。六曰上正下譌。皆剖析毫釐。至爲精密。然惟以說文正小篆。而不以小篆改隸書。故小篆之不可通於隸者。則曰隸作某。亦顏元孫所謂總據說文。則下筆多礙。當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者也。樓鑰集。有此書序。稱其嘗篆楊時踵息菴記。以小篆無菴字。竟作隸體書之。知其第不以俗體入篆爾。作隸則未嘗不諧俗。鑰序又記其爲林攄母撰墓碑。書魏字作巍。終不肯去山字。陳振孫所記亦同。然考此書巍字。下註曰今人省山。以爲魏國之魏。不以爲俗體別字。是其說復古而不戾今。所以爲通人之論。現魏校等之詭僻盜名。強以篆籀入隸者。其識趣相去遠矣。此本爲明萬曆中黎民表所刊。字畫頗爲清析。惟不載鑰序。然鑰所云陳瓘程俱前後序。則皆相符。蓋猶從舊本傳刻者也。 |
18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漢隸字源 六卷 | 漢隸字源 六卷 內府藏本 宋婁機撰。機字彥發。嘉興人。乾道二年進士。寧宗朝累官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權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參知政事。提舉洞霄宮。事蹟具宋史本傳。其書前列考碑分韻辨字三例。次碑目一卷。凡漢碑三百有九。魏晉碑三十有一。各紀其年月地里書人姓名。以次編列。卽以其所編之數。註卷中碑字之下。以省繁文。次以禮部韻略二百六部。分爲五卷。皆以眞書標目。而以隸文排比其下。韻不能載者十四字。附五卷之末終焉。其文字異同。亦隨字附註。如後漢修孔子廟禮器碑。內韓明府名勑。字叔節。歐陽修謂前世見於史傳。未有名勑者。而此書引繁陽令楊君碑陰。亦有程勑。以證集古錄考核之疎。又若曲江之爲曲紅。引周憬碑。遭罹之爲遭離。引馬江碑。陂障之爲波障。引孫叔敖碑。委蛇之爲禕隋。引衡方碑。於古音古字。亦多存梗概。皆足爲考證之資。不但以點畫波磔。爲書家模範已也。 |
19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班馬字類 五卷 | 班馬字類 五卷 內府藏本 宋婁機撰。前有樓鑰序。稱爲史漢字類。案司馬在前。班固在後。倒稱班馬。起於杜牧之詩。於義未合。似宜從鑰序之名。然機跋實自稱班馬。今姑仍之。其書採史記漢書所載古字僻字。以四聲部分編次。雖與文選雙字。兩漢博聞。漢雋諸書。大概略同。而考證訓詁。辨別音聲。於假借通用諸字。臚列頗詳。實有裨於小學。非僅供詞藻之撏撦。末有機自跋二則。辨論字義。亦極明析。其中有如降古音洪。眉古作睂之類。可以不載者。亦有如璇璣玉衡。本尚書。袀服振振。本左傳之類。不得以史漢爲出典者。與幾致刑措之幾。不茹園葵之茹。音義與今竝同者。一概捃拾。未免小失簡汰。又袁文甕牖聞評。糾其引史記禮書。不稟京師之稟。當從示。不當從禾。漢書西域傳。須諸國稟食之稟。當從禾。不當從示。二字交誤。亦中其失。然古今世異。往往訓詁難通。有是一編。區分類聚。雖閒有出入。固不失爲考古之津梁也。 |
20 | 卷41 經部四十一 小學類二 | 字通 一卷 | 字通 一卷 兩淮鹽政採進本 宋李從周撰。從周始末未詳。據嘉定十三年魏了翁序。但稱爲彭山人。字曰肩吾。末有寶祐甲寅虞兟刻書跋。亦但稱得本於了翁。均不及從周之仕履。莫能考也。是書以說文校隸書之偏旁。凡分八十九部。爲字六百有一。其分部不用說文門類。而分以隸書之點畫。旣乖古法。又旣據隸書分部。乃仍以篆文大書隸書夾註。於體例亦頗不協。且如水字火字。旣入上兩點類。而下三點內。又出水字火字。旁三點示字類。又再出水字。下四點內。又出火字水字。如此之類。凡一百二十三字。破碎宂雜。殊無端緒。至於千字收於上兩點類。獨從篆而不從隸。旣自亂其例。回字收於中日字類。臣字巨字𦣞字收於自字類。東字收於里字類。併隸書亦不相合。均爲乖刺。然其大旨。主於明隸書之源流。而非欲以篆文改隸。猶顏元孫所謂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者。宋人舊帙。流傳已久。存之亦可備檢閱也。卷末別附糾正俗書八十二字。其中如壅塞必作邕塞。芝草必作之草。衣裳必作衣常。添減必作沾減。規矩必作規巨。心膂必作心呂。鐙炷必作鐙主。袒裼必作但裼。負荷必作負何。巾帨必作巾帥。竭力必作渴力。肘腋必作肘亦。是雖於古有據。而今斷斷不能行。其前題詞。有復古編字通尚未及之。略具如左文云云。似非從周之語。又虍字類虛字條下。旣稱今別作墟。非是。而又出虛作墟非一條。指爲字通所未及。使出從周。不應牴牾如此。其或後人所竄入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