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子学”与中华文化整体传承 郝雨

  “新子学”的提出,是2012年度的一个重大文化事件。2012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以近乎整版篇幅发表了著名庄子学家方勇教授的文章《“新子学”构想》,立刻引起国内外文化学界的广泛关注。10月27日,先秦诸子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就此主题进一步深入讨论,《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读书周报》等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更推动了这一崭新提法的学术影响。2013年4月,上海召开“‘新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更大规模地促进研究进一步深入和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学与西学之争一直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新子学”在处理中西文化未来的研究上有新的思路。同时,它也将成为促进“国学”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加快传统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实现民族文化的新变革、新发展。

  一、“新子学”与“新儒学”之辨

  相对于“新子学”这一概念,有人很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即“旧子学”是什么?其实,“新子学”的概念并非针对“旧子学”而言,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旧子学”一说。如果一定要为“新子学”找到一个挑战对象,应该说,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就是针对“新儒学”而提出的。而且,这样一个看似只属于古代文学、古代哲学以及古代思想史领域的课题,并不仅仅是一个古代文化的研究范畴。它也为我们现代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学术基点和拓展了新的方向。

  为什么这么说呢?概括而言,子学产生于文明勃兴的“轴心时代”,是以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学精华,结合时代新因素创造出来的新学术。自诞生以来,子学曾经以其强大的生命活力,建构了中国文化最繁荣的历史阶段。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一直困陷于一个巨大的误区,认为只有儒学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代表性思想,而且还一直把这样的结构看成理所当然。“新子学”的提出,直接涉及了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的真正源头与主体性的问题。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仅仅复兴儒学,还是要找到民族文化的百家之源?尤其是对于现代文化研究者来说,当年的新文化运动,否定独尊千年的儒学,到底有没有错?而当今中国的现代文化进程,其根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依据又到底在哪里?

  当然,“新子学”概念的提出并不是相对于旧子学而言,不是先对旧子学做一个界定,然后对旧子学有一个新的超越而来的。实际上,“新子学”的概念所针对的是“新儒学”,因而我们需要对“新子学”和新儒学的概念做一个深度的剖析。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要点:“新子学”和新儒学二者在总的文化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要振兴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文化。其区别则在于:新儒学对儒家思想的基本判断是认为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儒学、儒家始终是处于核心的、贯穿的、主体的以及主导的地位。新儒学认定,儒家有史以来就是处在中华文化的核心部位。而“新子学”和新儒学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它不认为只有儒家、只有儒学才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而是认为,诸子百家才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

  新儒学对中华文化的核心认定,对儒家的价值判断,潜藏着一种逻辑,即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是天然合法的,是必然的,是历史自然形成的。把儒家思想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这样一种状态合法化,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走势是理所当然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让我们回顾一下儒学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显然这是人为造成的,是当时占据特殊政治地位的文化人,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造成的。因为到了汉代,大一统的封建的国度建立起来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以一人之力控制整个国家,这种控制不仅体现在权力上、政治上、经济上、体制上,而且要深入到人的思想里去,思想上的高度专制就是这样开始的。这种倡导,又符合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需求,因而它不断地被强化与接受,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因之一直延续下来。虽然如此,但这真的是合法合理的吗?是历史必然如此吗?这就是问题所在。“新子学”概念的提出,让我们明白了儒学一统天下本身就值得怀疑,因为它并不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其中有非常强烈的人为因素。既然是人为的,几千年之后的我们还有必要将其继续发展下去吗?“新子学”的“新”,就是力图寻找到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让国人认识到我们需要传承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么。

  二、给出新文化运动反儒学的逻辑合理性

  我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生与传播》一书中谈过,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被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历史分水岭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具体时间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性事件就是《青年杂志》的发刊辞。该发刊辞传递出符合现代文化标准的观念和主张,从此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程。而现代文化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攻击的对象就是儒家,集中的目标就是孔子,当时的口号是“打倒孔家店”。鲁迅是整个过程中当之无愧的旗手,他发出了对于四千年传统文化“吃人”的呼喊。如果理所当然地认定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那么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新文化的价值如何评判?新文化运动把中国文化带入了现代化,这段路是不是真的走错了?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思路,不再认为儒家文化是理所当然的,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那么就可以做这样一些解释。为什么鲁迅当时提出来,中国四千年的文化都是“吃人”的文化?当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封建思想精神上的高度统一、高度专制,才是把中国文化带入死胡同的根本原因。所以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文化构成的一种科学状态。这种封闭、专制、高压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延续了几千年之后,就造成了精神上的委靡、麻木、愚钝。鲁迅笔下的人物也都是如此。当时的人仿佛不需要思想,只需要服从,一切都规定得非常具体和严格,譬如对于女人来说,就要做到笑不露齿、行不摆臀,规范十分严格。在这样高度专制的思想统治下,试想我们的文化还能够有生机和活力吗?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世界列强面前屡屡战败,根源不简单的是封建帝王的昏庸无能,不仅仅是武器不如西方的船坚炮利,而是文化的问题,国人精神的迟钝、麻木。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志士仁人寻求强国之路,却一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很快失败。辛亥革命完全西化,仍然行不通。最后找到根源问题在于文化。所以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对象就是传统文化,由此才真正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性质。用新颖有活力的西方文化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如果我们认为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反儒学,走错了,那么中国文化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呢?导致中国文化最后衰落甚至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过于独尊一家,没有内部的更新、碰撞,文化是没有自我发展的活力的。

  问题在于,“新儒学”这样的一些学派,有一种继承的观念,认为儒学才应该是我们的核心。尤其是“文革”以后,再经过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又导致了精神的滑坡、道德的沦丧。现在假馒头、假奶粉、毒酒等问题屡屡发生,很多人归结为新文化运动和“文革”对于传统文化的两度断裂,并由此提倡复兴传统文化,试图以传统文化来抵御市场经济对于人心和道德的侵蚀,并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了继承和振兴传统文化,首先就要倡导儒学。所以“新儒学”就主张要把儒学振兴起来。这样的倡导,如果是完全合理的,对新文化运动的价值的认定,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新子学”的提出,则对新文化运动、反儒学运动给出了一个符合逻辑的解释。几千年来,儒学就贯穿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当中,但是它并不是天然合法的。振兴中华民族文化,并不能以振兴儒学作为核心倡导,源头应该在子学,诸子百家才是中国文化的真正源头和繁荣标志。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学者在争论这一问题时,容易陷入孰是孰非的认识,但我们既不能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同时又要振兴中华文化。在这一关系中,究竟要把哪个作为核心?解决这一问题,便能确定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文化多元化的必然选择

  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单一的,中华文化发展的教训就是长久以来独尊一家。其实每一家都充满智慧,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无数被这种一元文化扼杀的现象都说明这一独尊的错误,我们必须要强调多元。

  另外,当今世界处于全球化时代,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整个世界正在成为“地球村”。现在看来,全球化是一种状态,其趋势无法阻挡。不过全球化刚提出时,也曾引起过恐慌,国际上许多学者都忧虑地思考未来的全球化是否就是美国化。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物质上、精神上相比他国占据强势。而且由于其产品风靡全球,这些商品也充当了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例如现代的微软、麦当劳等美国产品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它们本身携带美国文化种子,隐藏着美国文化的基因,使用者在长期使用中会不知不觉被改变。

  当年,就全球化这个问题,世界顶级学者曾齐聚莫斯科共同探讨,而媒体有关这一研讨会的报道用了《莫斯科上空的阴霾》这一标题,可见整个舆论对于当时的全球化所抱有的心情是沉重的。不过全球化毕竟是大势所趋,如今早就已成为共识,甚至地球村也已经被广为接受。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想用一种文化一统天下简直是痴人说梦。为了适应这种格局,我们的文化不能再单独倡导儒家思想,而应回归多元,吸取中华文化的各家所长。

  不得不说,我国古代能够实行独尊一家是有其原因的,例如汉代能“罢黜百家”是因为当时传播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方式也非常低下,人际交往和对媒介的依赖不是很强。小国寡民的农耕生产方式下,要独尊一家并在思想上进行控制还是容易的,而且当时文化的普及率不高,思想也不是很活跃,所以强调独尊是能够做到的。但是,在网络传播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们早已习惯自由发表、自由讨论、自由表达,想要用一种思想、一种声音来取代众声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化必然是多元的,而多元的时代必然需要多元的思想、多元的大师,诸子时代的文化状态就正是今天的镜鉴和参照。也为我们提供了今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思路。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试图通过复兴一种文化传统而复兴整个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在当下,要想找到一种适应全球化和当今社会的文化传统,就必须回归百家。只有回归到这种多元状态,中华文化才能真正迎来复兴。

  四、对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深度开发

  我们要从子学中寻找到真正使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根本,最需要找到的就是蕴涵在诸子百家中的中国智慧。诸子时代,中国的这种民族智慧体现得最为充分。所以,“新子学”的提出,不是仅仅强化其在学术方面的基础研究,而是要开启促使民族振兴的智慧之源。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民族的智慧启蒙极早。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闪耀着中国智慧的辉光,蕴涵着无穷的思想的力量,同时也有着高度完备和发达的思维体系,是一种真正的“聪明”之学。而诸子百家的学说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各家在思辨中不断发展、完善,完美展现了中国智慧大爆发时的无比绚烂的迷人姿彩。“新子学”的倡导,就是要对子学当中蕴涵着的中国智慧进行一次全面发掘和梳理,为当今世界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智慧资源。

  如果能够对“新子学”的倡导给予认定,那么未来对于“新子学”的研究就是一种深度开发,就是对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一种深度开发。中国先贤充满智慧,各家理论博大精深,并非只有孔子思想。百家中的中国智慧不胜枚举,例如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名言来说,这一贯被认为是对人生奋斗的过程追求,而且长期来被当作一种反动思想,因为其最终目标是要平天下,是要实现集体主义目标,否定了个人价值。对这句话的一般性理解不用多说,但是通过研究,我认为这句话并不是否定个人价值,而恰恰是从个人出发,尊重个人的价值,而最后的“平天下”也是个人价值的终极表现,这与西方人文主义的价值认定是非常接近的。这句话的深层意蕴是在鼓励个人价值,而且反推可以是天下平则国治,国治则家齐,个人最后才能身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诸子百家充满智慧,即使不做纵向的挖掘,仅仅就横向而言也极富价值。每个人都需要为家庭、事业打拼奋斗,这是我们生存的一种必然常态。而百家思想也充满着这种常态化的生存哲学,能够为我们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事务提供借鉴。同时,传统思想对于现代的治国理政也不无启发,例如习近平所说的“不能因为一己之私把世界搞乱”,这句话就充满着一种内圣外王的气度,暗里隐含着深深的处事哲学。正所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都是传统智慧的表露。

  另外,在做人修养上,传统文化也能给予我们极有价值的指导。就我个人而言,我本人心态平衡,身体很好。例如有一年去五台山开会,会议结束后主办方安排游山活动,山景之一为“鲁智深醉卧山门处”,此处无他,只有一把仿制的鲁智深大禅杖,并且有广告写着谁能举起八次有奖,同行很多年轻人都举不起,我试举一次发现没什么问题,于是一连举了八次,并且又多举了几次。其实我从未单纯为了健身而去锻炼,去强健体格,我身体好的原因就在于我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明了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凝结着宏观宇宙的信息,所以说在生活中不违反自然规律,让自己的生活习惯尽量与自然界契合,那么身体就能接受到整个宇宙的能量。所以我从来不主张黑白颠倒,不赞同熬夜,这种对身体的伤害不是通过进健身房就能弥补的。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指导下,我从来不迷信那些所谓的养生哲学。正是这四个字,让生命充满活力,让生命保持健康。以此类推,如果能参透其他传统思想,就更能对人生、社会有明白的理解。

  子学中充满中国智慧,充满人文精神。“新子学”特别注重将诸子整合为中华文化的核心架构,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牌,对于整体把握传统文化精神有着特殊意义。希望全体有能力者都来参与!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