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子学”构想》体现时代精神 陆永品

  方勇教授《“新子学”构想》论文,2012年10月22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后,立即引起学术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论述了三个问题,我想就其中的“‘新子学’将承载‘国学’真脉,促进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谈点感想和看法。

  该文说“新子学”将承载国学真脉,而成为国学的新载体。即是说,“新子学”不同于以往学界议论的旧国学。旧国学以儒家“六艺”(或称“六经”)为载体,范围狭窄,观念陈旧僵化,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有的学者仍然坚持马一浮(1883—1967)当年的“旧国学”观。马一浮说:“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源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诸学不能该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泰和宜山会语•楷定国学名义》)马一浮对国学的楷定,只是一家之言,早已成为过眼烟云。西汉大儒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也只是实行一时。司马迁父子的《论六家要指》,对儒、道、墨、法、名、阴阳诸家之得失给予恰当的评论,并不认为儒家能一家独尊。儒家主张恢复旧礼制、厚葬和轻视女性等思想,违背历史潮流,是行不通的;故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近日说:“我在前不久举办的‘《文史》创办50年出刊百辑纪念座谈会’上提到,现在大家很喜欢讲国学,并掀起一阵阵‘国学热’。但我认为,目前在国学研究方面有时还有很多缺点,最明显的是浮躁、空疏、功利,这三条与传统文化的根本点,即沉潜的、切实的、非功利的、超越的刚好相反。所以,国学这么发展下去肯定会出现问题。” 《以“二重证据法”推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发展——访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31日。李学勤先生的告诫,应当引起学术文化界同行的重视。当今,在世界各国成立了几百所孔子学院,这是我国与外国学术文化交流的政治需要,是学习汉语、宣传中国的一个窗口。孔子学院并非只宣传儒家学说,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新子学”继承和发扬诸子百家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精神。诸子百家有其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诸如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理念、“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墨家“兼爱”、“非攻”、“强本节用”的主张;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道家劝人向善、谦虚退让、少私寡欲、超脱旷达、与时俱化,尤其庄子关于“齐物论”、与天为一的哲学建树及其“法天贵真”、“复归于朴”,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学思想等,对后代学术文化的发展皆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评价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亦评价庄子说:“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不仅是一位出类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拔萃的文学家……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

  应当看到,儒、道、墨、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四大“显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四大坚强支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源泉。所以说,让“新子学”成为“新国学”的主体,是明智之举,应当成为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战略思想。

  方勇教授在文章中说,“新子学”将成为“国学”的新主体,即是说“新国学”的涵盖面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应当包括我国古代诗词曲赋小说等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说明,“新子学”具有更加开放、丰富、包容的文化特点。

  《“新子学”构想》是突破陈腐观念的创新理论,自然会有其不足之处,应当逐渐予以完善。这里只说两点,以供参考。其一,先秦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治思想,对于当今制订依法治国的国策,有其积极的借鉴作用。《“新子学”构想》也应当强调法家的重要历史地位。其二,《“新子学”构想》说,道家在四项内容方面,“于纷繁世界之外,‘清虚自守’、‘澡雪精神’”,如此概括,似乎稍嫌不足。应当改为:道家清虚自守、少私寡欲、劝善立德、谦逊退让、澡雪精神、图难于易、图大于细、与时俱化以及法天贵真、复归于朴等,颇受世人青睐。

  事物总是在发生变化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国学的内涵也应当随着历史的延伸而增加新的内涵。旧国学是如此,新国学也应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子学”成为新国学的主体,在国势昌盛、经济繁荣的今天,不仅能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外来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空前的大繁荣大发展,还会促进中华民族文化更加富有活力和创造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将会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万紫千红的春天。

  (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26日,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