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臺灣的莊學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許可
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  授權

本網頁文字內容爲作者原稿,出版時可能經過編輯修訂,請以出版物爲凖。

作者原稿中用圖片表示的超大字符集漢字,凡 Unicode 已有的,皆已代爲輸入。

白雲深處人家網站 整理
2012年09月17日

(臺灣)簡光明

[作者簡介]簡光明(1965-  ),男,台灣高雄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為台灣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所長,著有《宋代莊學研究》、《蘇軾〈莊子祠堂記〉的接受與評論》。目前主要探討明代莊學,並進行《莊子》詮釋回歸文本運動。

一、前言

黃錦鋐師《六十年來的莊子學》[①]曾概述1912年至1961的莊子學,內容分為總論、校詁、義理、哲學、新解五類;後又撰寫《近三十年來之莊子學》[②],概述1951年至1981的莊子學,條理明晰,頗便觀覽。本論文即參考上述體例,由於近二十年來當代臺灣莊學研究多為學術專著或論文,有關莊子傳記、解詁、札記的論述較少,故不特別說明。而莊子學史、莊子與儒釋道的關係、莊子與西洋哲學的比較、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則為當代莊學研究的趨勢,故特別加以說明。[③]

本論文研究的範圍起自解嚴(1987年)之後,至2007年止。選擇1987年作為臺灣莊學研究的觀察起點,是因為當時臺灣剛解除戒嚴,人民所受到的各種束縛逐漸鬆綁,社會也逐漸朝向多元對話的的方向邁進,莊子“逍遙”、“齊物”的思想,正提供學術界論述的參考;臺灣經濟發展快速,莊子思想可以提供處理當代西方管理思想困境的參考;臺灣因為經濟發展導致環境破壞的情況嚴重,莊子“回歸自然”的環境思想,則可以提供當代臺灣環境論述的參考。生死學方興未艾,莊子“安時處順”的生死觀,又成為安寧照護的思想資源,提供病人面對死亡的智慧。當代臺灣政黨立場對立嚴重,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往往互相攻擊,其癥結就在於以自己的立場為是,異於己者為非,既不願意了解對方的言論,也不讓對方有充分表達言論的自由;不但不試圖去化解衝突,反而以激烈的情緒帶起對立。莊子《齊物論》提供“莫若以明”、“照之於天”、“是非兩行”、“相與為類”的方法,化解掉衝突,社會有多元而和諧的聲音,民主才能持續深化。

所謂“臺灣的莊學研究”,本論文做比較寬鬆的解釋,韓國學者在臺灣完成學位論文,臺灣學者對於日本莊學的研究,臺灣學者在大陸發表的著作在臺灣重新出版,都可視為臺灣莊學研究的一環。[④]

二、《莊子》總論

(一)莊子篇章的考訂

自從宋代蘇軾《莊子祠堂記》以《盜跖》、《漁父》《讓王》、《說劍》為偽作以來,歷代考訂《莊子》篇章真偽的論述相當多,劉榮賢參考歷代研究的成果,撰成《莊子外雜篇研究》。在形式探討上,論述《莊子》材料的移易分合與分類,主張外雜篇的研究應以段落為單位;在義理分析上,論述氣、陰陽、養生、理、老莊融合、黃老、無君等思想,發現有內篇到外篇的思想發展有一“由心到物”的思維方向,因此將外雜篇定位為較內篇為晚的道家後續學者的著作。該書理路清晰,觀念新穎,論點值得參考。

陳德和不甘《莊子》外雜篇長期受到冷落,撰成《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一書,先論述“批判反省同體肯定”為老莊常用的義理形式,而後持以全面校勘外雜篇所有文獻,發現在生命理想的大方向及工夫方法、實踐主體的基本認知上,外雜篇並未偏離老莊之軌道(《讓王》、《說劍》除外),從而證立從老子到莊子、從莊子到莊子後學的連續關係。

蕭裕民《<莊子>內外雜篇新論》認為《莊子》書中文獻具有一致性,可視為包含莊子在內的一群思想接近的思想家們的思想,因此在處理《莊子》文獻時,應將全書視為一整體來討論為宜。

(二)《莊子》新解

莊子主張突破常識經驗的限制,一般通俗讀物摘錄莊子的名言,詮釋的內容卻往往成為常識的大拼盤,如此一來,《莊子》變成常識大全,讀者反而不容易了解莊子思想精采之處。莊學研究者除了進行嚴謹的學術論著,也將莊學研究的成果或對莊子思想的體悟用流暢的文筆呈現,轉化為一般民眾可以理解的讀物。作者有深厚的學術根柢,可以使《莊子》不至於淪為常識大全,王邦雄《莊子道》與《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楊儒賓《莊周風貌》、顏崑陽《人生因夢而真實:我讀莊子》、吳光明《莊子》、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傅佩榮《向莊子請益》都屬於這一類的學術通俗著作。

三、莊子思想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採中國傳統義理疏證與西方邏輯辯證方法學,從本體論、知識論、政治論、道德論與人生論五個面向,建構莊子哲學體系。其將將上述五面向及核心觀念,繪製“莊子哲學體系表”,頗便觀覽。

(一)道論

“道”是莊子的核心思想,歷來論之者眾。趙衛民《莊子的道》全面考察莊子人道、物道、技藝之道、語言之道、天地之道、聖人之道,藉以呈現莊子“道”的多元面貌。其中《當代的莊學詮釋》歸納當代對於莊子“道”的四種詮釋:一、方東美主張“道之雙迴向”,同意道有實體性與非實體性兩個範疇;二、牟宗三認為道是主觀境界型態的形而上學,是透過無為的工夫所達到的境界;三、徐復觀所意識的道是實有型態的形上學,即為實有義的道;四、唐君毅提出“無之二義”,道有“無形”與“空無”二義,晚年則主張從“純現象主義”來詮釋莊子的道。上述的考察有助於當代莊學研究者了解“道”的性質。

張善穎《論<莊子>內篇中的‘道’》全面檢索《莊子》內篇“道”字,其意依出現的頻率分別為:一、修道者的內在證悟而言,二、指稱究極的真實,三、取其自然的意思,字義相當於“天”。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全面對比莊子與《太一生水》的宇宙觀,認為《太一生水》以“太一”為道,和莊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的道論並無不同,而莊子以“氣”為其宇宙論的解釋型模,由此不斷開發吾人理性之意含,以超然上昇於形上世界之中,則已非《太一生水》 的斷簡殘編所可比擬。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認為實踐是了解莊子的“道”的唯一道路,辯論永遠達不到“道”的世界,必須拋開一切的理論架構,回到老老實實的生活,才能了解莊子的道。

(二)氣論

“氣”為莊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從氣的“原質義”“宇宙論”、“身體觀”、“修養論”四個面向去建構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莊子認為“通天下一氣耳”,此作為萬物原質的氣又化分陰陽,陰陽二氣“文通成和而物生焉”,宇宙萬物因此得以生成,而人為萬物之一,也是“氣之聚也”的結果,人既然與萬物同為一氣所生,便應該以擺落身心結構的修養方式,離形去知,與萬物冥合同化,使精神能“遊乎天地之一氣”。其境界即莊子所謂“逍遙”。黃潔莉《莊子“氣”論思想釐析》主張應從莊子的“一氣論”、陰陽之氣以及虛靜之精神境界三個向度來考察莊子的“氣”,從中發掘“氣”所隱含的內在意義,並透過“氣”之釐析,彰顯出“遊”所以可能的依據,建立由“氣”到“遊”之理論架構。曾錦坤《氣化與輪廻──莊子的心身觀》認為,莊子的氣化學說偏重於個體的形成,從“九方歅看相”和“壺子四門示相”的故事,可以推測莊子應肯定長相神態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心跡與未來。就輪迴而言,莊子的特色在於物質不滅原理和自然隨機的規律,這與佛教的輪迴學說有差異。

(三)語言觀

莊子思想打破常識經驗,其語言表達方式也與一般思想家不同。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認為,莊子對於孔子、老子與惠施、公孫龍的語言觀有所批判繼承與反省超越,於是首先創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表法,由道的體證直接發聲,故為“道”之呈示,不只是擬仿於道而已。論文分析寓言篇所隱涵三言的後設意義,並延伸出類比於詩性語言創作法與藝術作品閱讀反應的討論。

劉昌佳《<莊子>的語言層次論與道》認為,莊子以“一曲之士”稱百家眾技之人各執其一端之見;就言論的差異相,莊子提出“丘里之言”,用以泯除其間的差異而歸於道的流行變化;而所謂“弔詭之言”,主要在表達二個層次的問題:從超越的觀點看現世的現象,和由現世的語言去表達一個超越的指向;因為人的成心,形成道的遮蔽狀態,因此莊子透過“天地之言”,去顯示道的自然流行。

賴錫三《莊子的真理觀與語言觀》認為:道家對語言有其極精微卻複雜的洞見,必須放在“存有、意識、語言”的整體脈絡中,才有可能徹底地釐清闡明其層疊的重重向度。莊子“不知無言”乃是對“存有根源”層次而有的如實描述;而“真知的不言之教”和“真知的真言之教”則是對應在“存有呈現”的層次,“名以定形”的言說活動則是對應“存有執定”的層次,此中才是道家真正對語言異化的批判所在。真人真知是處於“遊乎天地一氣”中,故真人能與一切存在感通連續,“真知不言之教”才成為可能。

(四)神話思想

一般學者注意到莊子借用神話傳說,而多未留意莊子受到神話的影響,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養──道家思想溯源》認為道家思想的淵源不能只從史料文獻去拼湊,而要從文化底層的宗教與神話思想中去發掘。據他的考察,道家思想的淵源實為原始的宗教與神話,莊子將神話思想轉化為自己的哲學。此一論述引起注意,學者在其基礎之上,對莊子神話進行更寬廣與深入的探索。

楊儒賓是在莊子神話研究方面取得可觀的成果,《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認為莊子的“至德之世”即其政治思想中的理想世界,是人尚未與自然分離的時代,其思想來自神話的樂園主題,原始樂園中的聖人具有“圓”、“中”的象徵意義。因為道家與神話的樂園主題面貌雷同,因此兩者有有淵源與傳承的關係乃順理成章之事。

陳忠和《從<莊子>的神話素材詮證神話原型與哲學理論之聯繫》亦認為:莊子對神話持肯定態度,以神話素材論證哲理。其持《莊子》書中的神話素材與《山海經》、《楚辭》等其他典籍中的神話素材交錯比對,分別就“物體周行”、“創世復始”、“時序錯位”、“物我混同”等神話思維與莊子本體論、宇宙論、人生哲學做參照,從而歸納出神話思維對莊子哲學發展有奠基意義。

(五)逍遙思想

《逍遙遊》一向被視為《莊子》核心的篇章,歷代莊學注家則有豐富的注疏,當代的詮釋亦相當多元,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通過“語境化”、“意象分析”、“個案研究”、“三重向度”等研究方法,致力於《逍遙遊》原創性的彰顯以及詮釋經驗與方式的分析。首先說明莊周返回無所遮蔽的“道”,其“言”乃是與“道”的詮釋學遭遇,而“遊”的哲思、行動與言說乃是一場“揭蔽”的自由深戲。其次,描述《逍遙遊》如何通過“意象”的中介,以“詩意道說”的召喚結構透顯“遊”之諦義。論文以莊子、阮籍、郭象、王夫之等思想家對於人如何體現無限自由之“遊”的存在追問,所開展的四種智慧觀景,並以對於“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命題的詮釋,點出後三者與莊周智慧觀景之間的差異,並說明四個文本作為創造性詮釋的“越界”行動,強調《逍遙遊》及其詮釋景觀以其烏托邦功能形成一特殊意義的“經典詮釋傳統”。

蕭安佐《宋代“逍遙義”的開展》考察先秦至宋代的莊學發展進行,及解析向郭逍遙義,做為理解宋代逍遙義的基礎理解。北宋時代的呂惠卿與王雱為例,南宋則以林希逸與褚伯秀為例,先就其自述或他序分析其基本立場,再就其注疏文本歸納其“逍遙義”,而後以“主觀成見”、“理學背景”、“時代背景”為判準,論述各家“逍遙義”所呈現的不同風貌。

龔玫瑾《袁中道<導莊>的逍遙義》指出,袁中道透過“有待而大”與“無待而大”的比對,對“無待”的觀念作較細微的說明,並以“離執”詮釋“無待”,認為唯有去除心中的成見及對形骸的執著,才可使自己不為外物所拘,而使自己的精神超脫,可見其對《逍遙遊》的闡釋確有獨到的見解。

(六)齊物思想

《齊物論》是《莊子》最難讀懂的篇章,當代學者亦花費不少心血重新詮釋。杜保瑞《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架構》藉由“譬喻系統”及“論證系統”說明《齊物論》各段落宗旨,再由“宇宙”、“工夫論”、“境界論”、“本體論”四個架構說明《齊物論》在四項哲學基本問題中的理論角色,併合《莊子》內篇其它篇章的義理,以彰顯《齊物論》的理論定位。

沈清松《中國哲學文本與意象的運動──以<莊子·齊物論>為例》說明中國哲學文本與意象動態交織的語用運動。他提出文本詮釋須依序遵循的“文義內在”、“融貫一致”、“最小修改”與“最大閱讀”等原則,而且注意中國哲學文本特性,著重“隱喻”與“敘事”,表達“形象-觀念”,與默觀、藝術、道德與歷史種種經驗不可分割。文本在語用上的動態發展過程,表達了其所謂“動態脈絡主義”,而意象及其敘事展現,則立基於中國哲學的“形象-觀念”思維,兩者綜合在語用動力學之中。論點新穎而深刻。

周雅清《“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直截切入《齊物論》文本,擇要疏理容易滋生誤解的章句,並旁徵詮釋學對於詮釋活動的深刻反省,隨文辨析歷來各種詮釋的疑難之處,期能證成關於《齊物論》義理的一貫性詮釋,亦即“翻成心為常心”之義。

關永中《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與莊子懇談見道及其所引致的平齊物議》、《上與造物者遊──與莊子對談神秘主義》、《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莊子對談神秘經驗知識論》從神秘主義觀點來檢視莊子理論,他認為《天下》篇作者邀請讀者們站在神秘主義眼光來探討莊學,因此,他扣緊《天下》篇“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之語,來與《齊物論》內容連接,從中體認《齊物論》之論旨。《齊物論》以南郭子綦之經驗作為神秘見道之典型,藉此彰顯出“平齊物議”之效用。讀者唯有站在神秘見道的前提上體認“天籟”與冥合“真宰”,使能參悟到得道者所臻至之“齊物”、與“齊論”之化境。

(七)養生思想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引牟宗三《才性與玄理》指出莊子養生之二義:一、就主觀的境界型態而言,由心上作工夫,在性上得收穫;二、就實存情境而言,落在自然生命上,通過修煉的工夫,而至長生、成仙。藉由分析比較指出,就詮釋之圓融性要求而言,養生二義的發展當更具有意義與價值。

李美燕《由莊子的形神觀論其養生哲學》與《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二文,分別從莊子的形神觀與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前文先論《莊子》書中“形神觀”及其相關範疇義涵的辨析,再由《莊子》的“形神觀”論其養生哲學的辯證實踐。後文透過老子的生死觀與養生哲學及莊子的生死觀與養生哲學的探討,使老莊的生死觀的思維型態有一相應而客觀的呈現,且使老莊的養生哲學獲得更深入的省思。

趙衛民《“養生主”新探──技藝與養神》認為《養生主》是莊子技術哲學的展現。人們日常生活中均需依賴技術謀生,而技術需以身體為基礎,並以手操持著工具來完成。手或身體的感覺,成為我們操持工具的基礎。此即身體—思維的知覺活動,異於腦—思維的知覺活動。“庖丁解牛”所展示的技藝之道,即在於說明一切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人與物如何真實相遇”,而自然的力量在其中起作用。人生是向死的生命歷程,應該“安時而處順”,隨順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八)重要觀念闡釋

1.夢

徐聖心《莊子內篇夢字義蘊試詮》就《莊子》書中有關“夢”的觀點,討論其意涵與關涉的問題。莊子的“夢”所關聯的體道、真理裁定、不夢、物我關係、生死諸問題,透過氣與神來說明,就只是心靈的狀態與自我境界。自我的最高境界,就莊子而言,是至人無己,或吾喪我。

2.命

王小滕《莊子“安命”思想探析》主要探討莊子所申論之“命”,一般人由字面讀《莊子》,不免以為莊子認同常識所說的“命定論”、“宿命論”,若深入於文字之內,則不難了解莊子的看法不同於常識。常識以為命有吉凶、死生、窮達之別,莊子以渾化對立、超越對待的無待智慧為基礎,指出:吉與凶、死與生、窮與達等人生際遇,皆相互流動、通而為一,進而彰顯“命”乃渾全不可分割之整體。莊子安命,並非因為命定而不得不安,而是明瞭“命”具有流通無間、無所對待、整體不可分的深義;亦即了解任何人生際遇皆是蘊藏整體意涵的“命”的流動、變化,皆是“全”。莊子所言“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以“命”觀之,種種看似互為對照的人生際遇,實乃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無從以分別意識將其整體性加以切割或進行揀擇,所以坦然接受其際遇,以是而安命。

3.樂

蕭裕民《<莊子>論“樂”──兼論與“逍遙”之關係》認為“喜好意向”為《莊子》論“樂”之主要且具有特色之意涵,而所謂“至樂無樂”乃是“最高的喜好意向是沒有喜好意向”。此與《莊子》所強調的“無為”,具有一圓的理路,亦是體道的一種呈現。但“樂”與“逍遙”的關係,從逍遙所蘊含的自由等基本意涵來看,無喜好意向而不受制於外約的“至樂”,可以說是逍遙之不同面向的陳述。

4、物化

李美燕《從“莊周夢蝶”論莊子的“物化”觀》旨在探討莊子的“物化”觀,先探討《莊子》有關“物化”觀之文獻,則可見對莊子“物化”觀的詮釋,有三:一、就宇宙萬物的遷流變化而言,“物化”即是生死的自然變化之理,二、“物化”即是生物自然進化之道,三、“物化”即是萬物化而為一的境界。經逐一辨析後,再就“莊周夢蝶”之義理辯證層層展開,而見莊子的“物化觀”本是透過“心齋”、“坐忘”等修養工夫所達到物我合一的生命境界。

5.禮

傳統認為儒道兩家分別代表對周代禮制文化正反兩極的立場,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就道家老、莊及黃老三派之禮觀分別進行考察,提出有別於傳統認為道家反禮的新穎看法。莊子之禮觀著重在以性情之真來作為禮之真實內函所反映的哲學意境。進而在“反真”與“貴真”的生命態度下,著重禮的內質與人之真情實感的流露,透過“坐忘”以達安然自適的境界。

四、莊子文學

(一)莊子的文學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從五個面向談莊子的文章風格,一、文章的體制為論說體,易於表現汪洋恣肆;二、內容以哲理為主,識見高妙而富於機趣;三、形式多為長篇大論,構思巧妙而比喻精當;四、章句以散體為主,文情雄健而富於節奏;五、氣象屬陽剛一類,跌蕩疏放而恢詭成趣。唐文德《莊子研究》則指出:莊子文學中的浪漫特色在於充滿幻想豐富的神話、洋溢想像無邊的傳說、富有情趣雋永的故事、繁多意味深長的小說,而莊子描寫入微的寫實技巧與刻畫現實的諷刺藝術則為其寫實特色。王中文《莊子思想轉化為文學理論之研究》緊扣文學理論上之“直覺觀照”、“直樸風格”、“共通境界”、“言意關係”、“文氣論”而發揮,除剖析莊子思想外,並援引歷代較為顯著之文人及文論家之觀點,其吻合莊子思想者以證成之,而會歸於莊子之最高藝術心靈──“道”。

(二)莊子對中國文學史的影響

林國旭《<莊子>與六朝文論之研究》探討《莊子》與六朝文論之間的關聯性,《莊子》對六朝士人們的思維影響,並探討六朝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莊子》思想,從範疇的角度,分別就自然、虛靜、神思、言意、文思、情性等範疇,探討《莊子》對六朝文論的影響。

簡光明《蘇軾與莊子》從五個面向:師其意亦用其辭、取其辭而轉化其意、師其意而不師其辭、習其文法而取其氣、效其寓言而用比喻,論蘇軾散文對《莊子》的援用與繼承。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則將上述五項併為四項:援用《莊子》而述其意、援用《莊子》而述蘇軾意、轉化《莊子》意而述蘇軾意、援用《莊子》而法其文風,此外,並從自然觀、齊物觀、修養觀、處世觀、出世觀、安命觀、文藝觀,說明蘇軾善於吸取《莊子》自然地轉化而融入其文藝之中。

謝明陽《“怨”、“群”詩學與莊學》提出新的研究視域,其考察明遺民覺浪道盛、方以智、錢澄之的易學與莊學,發現他們將莊子視為深具性情的哲人,莊子表達思想的根本起因與詩歌創作一致,可見道盛師生學術體系中,詩學與莊學具有平行融攝的相關性,其《莊》學即為一種“人格化”的詩學。

(三)小說戲曲中的莊子

莊子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小說戲曲中的主角,簡光明《中國戲曲小說中的莊子形象》從寓言、神話、思想的角度分析中國戲曲小說中的莊子形象,一般戲曲小說作者不區分道家與道教,將莊子神話思想轉化道教神仙思想,於是莊子成為能夠使用法力的神仙人物。而莊子一書常有打破世俗慣性思考之寓言,而小說家以莊子為小說人物時,不能不考慮到一般觀眾或讀者世俗的想法,因此莊子常成為幫助世人在名韁利鎖中領悟世事無常的思想導師;有時莊子被視為清談逍遙的思想家;而在夫妻題材上,常因小說作者不解莊子死亡觀,將《至樂篇》莊子妻死卻鼓盆而歌的寓言演變試妻的故事,由試妻而得道,大違莊子思想。

1.傳統“莊周夢蝶”戲曲

“莊周夢蝶”是中國著名的傳統戲曲,呂蓓蓓《莊周夢蝶之戲曲研究》將相關戲曲依文本題材分為:度脫劇、試妻戲、度脫劇與試妻戲合流三類。從虛無人生、逍遙人間、情緣是幻三個思考向度探討劇本的主旨,在情節結構上,劇中都以縱剖型結構發展,唯獨明雜劇“逍遙遊”是橫剖型結構發展,是個例外。在人物性格上,多數戲劇中的莊周,有儒家思想的影子;莊妻則有情欲性格傾向,因愛生欲、因欲生愛。論文認為:一、“有關幻夢”的部分,劇中都肯定骷髏,而否定了蝴蝶夢。二、戲劇對情欲持否定的態度,女性的情欲於是成為被批判的對象。三、因對情欲持否定的態度,故劇中對於情象都以顛覆的形態出現。

2.當代“莊周試妻”戲劇

張芬蘭《當代“莊子試妻”故事之研究》以奚淞、魏子雲、吳兆芬、高行健的劇本為例,說明“莊子試妻”雖為古老的故事,流傳至今,仍未衰歇。論文先考察故事的本事及其轉化與發展,以利說明故事的發展脈絡,而後以奚淞、魏子雲、吳兆芬、高行健等四個劇本為例,分別進行細部分析,再進行劇本的比較與歸納,以彰顯各個劇本的特色所在。最後從“試妻動機”、“核心人物”、“重點情節”、“傳達意涵”等面向比較當代“試妻”故事。結論指出,當代劇作家持續不斷將故事改編,加入許多現代意識與觀點,從中可以了解時代變化與觀念進步的痕跡。

五、莊子與儒釋道的關係

(一)莊子與儒家

1.莊子書中的儒者

據歐崇敬《<莊子>書中的儒者形象及其存有學脈絡表現》統計,《莊子》書中孔子與儒者出現的次數尚超過惠施、列子、老子、莊子的出現次數,孔子在各篇中的角色不完全一致,並且常常只是被作為寓言中的某一個角色,而不代表其真實的言行或哲學立場,論文即探索《莊子》書中各段落的孔子所呈現的存有學立場。劉芷瑋《型變與思辯—<莊子>中的儒者形象分析》則對此古老問題的新型論述,處理的素材為歷代莊學注疏作為解析包含儒者身影的四十五則對話,以蘭克以後的各種史學理論薰染儒者形象變化、彌存之邊界遷移軌跡,打破以單一人物、原書篇目為單位的架構,將對話內容劃歸道術、名實、命與天道三種主題呈現。從形象的虛實,到莊、孔關係的古老課題之中,並追述司馬遷、朱熹、林希逸等人物面對《莊子》的心態及立場,從而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的空間。

姚彥淇《<莊子>中的“孔”/“顏”論述研究》將討論焦點放在莊書的孔門人物身上,以“孔子”和“顏回”為討論的對象,放在歷史時間軸上做縱向的比較,指出孔/顏在莊書中的傳述和形象,剛好就代表了莊學中的兩個重要的思想主題──“性命之學”與“內聖外王”,可見莊學實有承受先秦儒學的影響而來之處。

2.“莊子尊孔論”系譜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考察歷代關於“莊子尊孔論”,以說明文本詮釋的衍義性和誤讀效果以及義理型態的領解與判定。向、郭以“遺寄尋意”的閱讀法,首次確立莊子書中孔子“正面形象”;成玄英以“直接凝視文本”的讀法,說明孔子為莊子崇仰的人物;王安石以“求莊子之意”的閱讀法,指出莊子用意不違聖人;蘇軾以“文章辨偽”的讀法,指出莊子對孔子為陽擠而陰助;覺浪道盛則指出儒學宗旨與莊學宗旨的對應,辨析舊說莊老同派問題;林希逸等人則指出莊子與《中庸》在天人性命之學的對應;林雲銘認為莊子與孔子對“生死”問題見解的共通旨趣;嚴復指出莊子對孔子人格之崇敬以及莊子與孔門與顏回之學之相契。莊學史上對“詆訾”的另類閱讀法,實有各式意向的發明:陽擠而陰助、即呵罵即讀歎、由毀生起疑情、明呵假借以暗保真傳。可見“莊於尊孔論”絕非一時一地一人觀書偶感而已。[⑤]

3.莊子思想源於田子方說

韓愈曾提到:“子夏之學,其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流為莊子。故周之書,喜稱子方之為人”,歷代繼承此一說法的學者不少。簡光明《莊子思想源於田子方說辨析》對於其主張進行辨析:一、《田子方》以人名為篇名在《莊子》書中並無特意殊意義,二、書中提及田子方,不足以說明田子方是莊子的學術淵源之所出,三、莊子對於田子方持肯定態度,未必即為莊子師。因此判定“莊子思想源於田子方”之說由於缺乏足供證明之理由,因而無法成立。

4.清代“以儒解莊”

清代經學研究極盛,而《莊子》評注約有二百一十九種,其中多以儒家思想詮釋《莊子》,陳琪薇《清代學者“以儒解<莊>”之研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吳世尚《莊子解》、胡方《莊子辯正》、陸樹芝《莊子雪》、屈復《南華通》、王闓運《莊子內篇注》、郭階《莊子識小》等六種,,探討其中所蘊含儒學與莊學二種觀點相互摻雜、交融、激盪的情況。論文指出,清代學者之所以轉向評注《莊子》,乃因其發覺儒學已不足以應世,欲藉莊子之學來豐富儒學、補充儒學,其目的乃在救儒學,為儒學尋求新的出路。因此雖注解《莊子》,而極力將莊子與儒學作聯繫,惟其堅守儒家的立場則沒有改變。

(二)莊子與佛教

“以佛解莊”是“解莊”的模式之一,邱敏捷《以佛解莊──以“莊子”註為線索之考察》以《莊子》註為線索,尋繹、描述“以佛解莊”的成因與現象,梳理“以佛解莊”的妙貌與莊佛之間的交流史,考察成玄英、王雱、陸西星之“以空解莊”,林希逸、方以智、釋淨挺之“以禪解莊”,楊文會與章太炎之“以唯識解莊”,從而說明:“以空解莊”凸顯“莊佛對話”的境界思維,其淵源則為魏晉的“佛道合流”;“以禪解莊”彰明“莊禪匯合”的深度廣度,其思想源為唐代“佛道合流”;“以唯識解莊”呈現“莊佛會通”的時代意涵,此則清末民初“唯識盛行”所開啟之新局。

宋人有“佛學源於莊子”之說,由於佛學泛指自釋迦牟尼創教以來對於基本教義的闡述與發展,“佛學思想源於莊子”的說法容易遭致誤解,以為是莊子影響釋迦牟尼,引來不合常識之譏。簡光明《宋人佛學思想源於莊子說析論》從語理分析入手,釐清“佛學”的意涵指宋代興盛的禪宗。“佛學思想出於莊子”的意思:不是指釋迦牟尼的思想淵源於莊子,而是說明佛教透過莊子思想來格義,因而受到莊子思想很深的影響,很多禪宗的思想都淵源於莊子。“佛學思想源於莊子”的內容主要為:佛家“形神分離”的思想源於莊子、佛家“死生輪迴”的觀念源於莊子死生循環的觀念、佛教對於佛法無邊,能變形、能超出現實世界的觀念源於莊子對於至人、神人、聖人的超現實之描寫。。

鄭玉鵬《莊子內篇思想與佛法之比較》從心性論、修養工夫論、境界論三個面向,將《莊子》內七篇思想中與佛法相應之處進行分析、比較,得到的結論為:莊子內篇思想和印度佛法之間,有著不期而遇的相似之處,聖人之智每每一致而百慮,莊子思想與佛法之相應,真可謂是“殊途而同歸”。

(三)莊子與道教

前人論成玄英的莊學,多主“疏不破注”之說,認為成玄英繼承郭象莊學,龔鵬程《成玄英“莊子疏”探論》則認為成玄英《莊子疏》為與郭象注不同的第一部道教莊子解,由其吸收佛學可看出唐初道教義理之新發展,貶抑儒家則為成玄英的詮釋情境與策略。蕭麗芬《成玄英 <莊子疏>思想研究》承其說,認為成玄英為唐朝初年著名的道士和道教學者,把莊子思想引入道教,《莊子》因為《莊子疏》的產生而提昇其在道教的地位,論文從逍遙義、跡本義、重玄義、自然論、形神論、聖人義進行析論,期能還給成玄英一個獨立的學說地位,以明《莊子疏》在莊子學中的重要性。

張永儁《莊子泛神論的自然觀對張橫渠氣論哲學的影響》先從莊子泛神論之自然觀,發抒其哲學涵義與歷史影響,並略從道教思想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說到北宋理學大家張載的氣論哲學,根據張載“太虛即氣”的名詞詮釋,用以瞭解其思想內容,並了解張載思想對莊子思想的沿襲與改變。

六、莊子學史

(一)戰國秦漢莊子學

陳鼓應《老莊新論》認為《易傳‧繫辭》受到莊子影響,主要論據有四:一、就陰陽觀言,兩者都認為萬物由陰陽二氣交感而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都有陰陽對立的現象,陰陽變化將導致事物本身的發展。二、就變化觀言,《繫辭》“窮-變-通-久”亦與莊子論窮通相近。三、就“神”之義而言,兩者用法接近。四、就言意論而言,莊子“得意忘言”與《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相近。此外,陳鼓應提出“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幹地位”,在海峽兩岸引起廣泛的討論。

胡楚生《試析荀子對於老莊思想的批評》認為,荀子批評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是從客觀立場了解莊子思想的缺點,也是從主觀的立場所作出的批評。從小處看,是荀子與莊子思想的差異;從大處看,則為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差異。莊子強調天然自然虛靜無為的作用,荀子對莊子的批評則凸顯“人”在宇宙中的價值,彰顯“人”在世界上的意義。

(二)魏晉南北朝莊子學

莊子在魏晉時期受到重視,名士多能談《莊子》,於是有達莊之說;莊學盛行之後,因清談的負面影響,不少學者歸咎於莊子,於是有廢莊之論。劉原池《劉原池:阮籍莊學思想研究》認為:阮籍《達莊論》主要是闡發莊子之“齊物思想”,可細分為三項:一是“以天地為一物,以萬類為一指”,即“萬物一體”;二是“一死生”,或稱“齊生死”;三是“齊是非”。其中,“萬物一體”是阮籍的最基本命題。“萬物一體”作為“齊物”的理論基礎,乃是一種宇宙觀;作為“齊物”的途徑,乃是一種方法;作為主體意識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乃是一種主觀精神狀態或精神境界。

周大興《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學、莊學與反莊學的互動談起》指出王坦之為東晉中期主要思想家,打著“廢莊”的口號,批判當時的清談虛浮之風。其論點有三:一、莊子獨構之唱,有體無用;二、莊子之學導致蕩肆風氣;三、回歸“在儒非儒,非道有道”的孔老之學。《廢莊論》批評“莊生作而風俗頹”,造成了放浪之風,目的在於回歸“孔老之學”,反映了東晉綜合儒道的整體方向。

游羚佑《“達莊”與“廢莊”--魏晉莊學發展之兩種面向》以阮籍和王坦之對於莊學的兩種態度與自然、名教的分合作為研究主軸,旁及同時代重要的人物與言論,期能說明當時莊學的發展情形。就清談性質而言,則阮籍《達莊論》與王坦之《廢莊論》分別代表了“玄論派”與“名理派”的思維表現。或“達”或“廢”的魏晉莊學發展,代表了儒、道互補的現象,也影響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出處進退的人生態度。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認為莊子“無情說”不僅在“無人之情”,並由“知魚之樂”處彰顯出莊子與物逍遙的自然向度與人生理境。郭象注“有情無情之辯”,有別於惠施立足於名理認知的理解路數,而妙會於莊子自然無心的道境,但在其辨析之玄智性格的推演下,實已將“無情”一詞經由注說的形式轉成發揮他自生獨化之玄理的門徑。論文經由莊、何、郭之“無情說”的檢視與比較,不僅區隔了道家與玄學於“修證實踐”及“思辨智解”之進路的差異,也展現出由莊至郭的道家思想演變之跡。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指出, 郭象吸收了向秀及當時注解《莊子》各家的成說,融鑄成眾所熟知的《莊子注》,藉此建構自己的玄學系統。其承王弼以降“言不盡意”的傳統,“忘象”、“忘言”的意緒,提出“寄言出意”的方法,掘發《莊子》書中滑稽之言的深趣。方法可概括為三:一、寄言出意。二、詭辭為用。三、由分析到綜合。莊耀郎《郭象莊學》一書並對郭象玄學體系進行全面的觀照,以“自然”與“性分”為綱,貫通逍遙觀、有無論、聖人論、名教論、自生論、生死觀,觀念分析合理而清晰,義理解析深刻,是當代郭象莊學研究體系最為完整的著作。

江建俊《阮籍“達莊”、郭象“隱莊”、王坦之“廢莊”在魏晉莊學發展中的意義》分析魏晉莊學的三個發展階段──“達莊”、“隱莊”、“廢莊”,“達”、“隱”、“廢”為動詞而非篇名,各代表了阮籍、向郭、王坦之三家在理解和詮釋莊學時的不同態度和方法。阮籍以“達莊”而闡發“齊物”之旨,向、郭《莊子注》則明“內聖外王”之道,打通了名教自然、仕隱、有為無為、形神、有無等多種對立面的隔閡,遂使莊學臻於圓熟,然此圓熟乃以犧牲崇高理想為代價;王坦之遂借“廢莊”以針砭時弊,然經此“廢莊”反可獲得“正”的機會。

(三)隋唐莊子學

唐代莊學研究以探討成玄英《莊子注疏》與陸德明《莊子音義》為多。歷代注《莊》者極多,其說紛繁,宜於異音異義之考證方式,所謂“異音異義”,為《釋文》所摘字之下,兼具多音多義者,若以音義之配合,尋音討義,則可探求莊書之精義。李正芬《<經典釋文><莊子音義>異音異義考》考證《莊子音義》窺陸氏對經文之見解,及眾家音訓之所出,而尋音討義所得之《莊子》音義,可俾益讀莊者之參考。李正芬《陸德明<莊子音義>中的天道觀》認為陸德明《莊子音義》收錄了魏晉南北朝至唐代有關《莊子》的注文,而以郭象注本為主,透過“天道觀”的探討,說明陸德明的“天道觀”深受郭象影響,惟與郭象不盡相同,可見其儒者的本質,並得以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莊學思想的轉化與演變。

(四)宋元莊子學

宋代莊學是莊學史最重要的時期,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即嘗試探討莊學在宋代的發展。其中“北宋的莊子學”以王雱、呂惠卿、程俱、王旦、劉概、吳儔、賈善翔、蘇軾、陳景元等重要莊學註家為對象,分析其立場、特色以及對莊子的詮釋。“南宋的莊子學”以林希逸、劉辰翁、范應元、褚伯秀等重要莊學註家為對象,分析其立場、特色以及對莊子的詮釋。“宋代莊學學說”則綜論“佛學思想源於莊子”、“莊列優劣”、“莊孟未相道及”、“非議莊子”等四種宋代主要的莊學學說。

1.蘇軾的莊學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內容主要有四:一、從《莊子祠堂記》說明蘇軾“莊子蓋助孔子”之說,二、以《廣成子解》說明蘇軾注解《莊子》的學術思想的原始面貌及其發展趨向,三、以蘇軾的文學作品說明蘇軾藉“莊子學”來調整精神,化為一種淨化的文藝精神。四、論述蘇軾對“莊子學”的淵源及其影響關係。為目前探討蘇軾莊子學最完整的著作。

2.王安石的莊學

宋代莊子學的發展,受到唐代韓愈提出莊子思想源於子方的說法以及宋代整體儒學氛圍的影響,“援莊入儒”成為主流,其中王安石是重要的提倡者。簡光明《王安石論莊子》指出,王安石認為喜好儒學者對莊子的批判以及喜好莊子者對儒學的批判都是由於沒有真的理解《莊子》而引起的,若能夠以“善其為書之心,非其為書之說”的讀書方法,輔以孟子“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就可以知道:莊子的時代譎詐大作,棄絕禮義,為了爭奪名利,已經到了陷溺而不可救的地步,莊子用寓言的方式表達思想,想要矯正天下之弊,雖然用心同於聖人,卻因矯往過正,而成為得罪盛人之徒。

3.王雱的莊學

沈明謙《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思想體系詮構》認為,宋代以來,抨擊和讚譽《新傳》的學者意見兩極:毀詆者往往從王雱人格可議處著眼,連同其著作一倂否決;讚譽者則認為王雱義理精闢,以莊解莊,孫應鰲甚至認為王雱之作,是歷來解莊之作的翹楚。因此,若能將《四庫》本和《道藏》本互校,並鎖定書中關鍵詞,抽繹相關文獻,先釐清外在的文本結構與創作意圖,進而理解王雱思想背景的來源,則能根據關鍵詞建立《新傳》的思想體系。論文分析《南華真經新傳》形式結構及其在詮釋思維的承繼與開創,並以“道”、“聖人”、“性命”和“治世”四組重要概念試圖建構《新傳》的思想體系架構

4.朱熹的莊學

江右瑜《朱熹對道家評論之研究》指出,朱熹將道家的發展約分為先秦、兩漢及漢後三階段,並從三面向評論:一、批評的立場:朱熹對道家有批判處,亦有讚許處,大體上是以儒家的本位批評道家。二、基本的評價:朱熹認為道家的弊病,不外為道體及工夫兩方面。至於道家的養生修養,則有消極的認可,而無積極的肯定。三、對道家經典的態度:朱熹認為《莊子》一書卻有許多矛盾含糊處,其教人對於《莊子》“泛觀無害,但不必深留意”。

5.劉辰翁的莊學

張晏菁《劉辰翁<莊子南華真經點校>研究》分別從三個面向進行分析,一、“以儒評莊”:能見其會通儒道之用心;二、“以佛評莊”:由行修法門、證道境界、般若空觀解莊。三、“以文評莊”:劉辰翁對於《莊子》之文義脈絡及章法要義作了一番發揮,以文學的視角評莊文,開展明、清注莊者“以文評莊”之風。

6.褚伯秀的莊學

豐富《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認為,從“道教學”的立場而言,褚伯秀重視的是修養的工夫,因此在理論上強調“心性論”。就“《莊子》學”的立場而言,“道”的“宇宙論”及“本體論”的界定提供了“心性論”的理論基礎,以及修養工夫可能的依據。論文分別從道的宇宙論的說明、道的本體論的說明、存在處境的說明、修養工夫的說明去建構褚伯秀的莊學體系。

(五)明代莊子學

1.釋德清的莊學

釋德清《莊子內篇註》為明代重要的莊學注疏,研究者眾。釋會雲《釋德清三教會通思想之研究──以<莊子內篇註>為中心》運用文獻研究法進行字彙對照,考察《莊子內篇註》所參考之注本;運用義理分析法,闡釋《大乘起信論》之“一心”思想的義理層級以及徳清詮釋《齊物論》之思想內容;運用思想比較法開展三教思想之會通觀點。論文並由《莊子內篇註》所呈顯雙向會通之路徑,指出“宗教對話”理論模式與思想詮釋的會通觀點有二:一是以禪宗義理解《莊子》;二是援老莊之語為佛教的方便教法。

2.焦竑的莊學

焦竑徵引歷代《莊子》注文編纂而成《莊子翼》,其中注家有二十三家,旁引他說互相發明者凡十五家,採章句音義凡十一家,並附其舊所劄記(即“筆乘”)間及《莊子》者,可見其博釆魏晉、宋、明諸代注《莊》之資料。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除探討焦竑對《莊子》篇章立名之看法及《筆乘》立義之特點外,主要探討焦竑透過注解《莊子》而融通儒﹑道﹑佛三教之思想,論文並說明《莊子翼》的影響流布,檢討《四庫全書》的評價,以明《莊子翼》在歷代《莊》注的地位與價值。

3.袁中道的莊學

龔玫瑾《袁中道<導莊〉“以佛解莊”思想之研究》認為:袁中道《導莊》的特色在於“援莊入佛”,並融三教於一爐。論文將《導莊》各章節打散,重新做分析與歸納,得出中道欲表達的四個思想重點:理想境界與人格、成聖工夫、生死觀、處世與為政之法。在理想境界與人格方面,中道以“成佛”為最終的理想境界,並以“成佛者”為理想人格;在成聖工夫上,中道以佛教之“離執”觀念為主軸,談論成聖之法,以求達到涅槃,並能超越諸假之上,達到理想的逍遙境界;在生死觀方面,中道視生死為“假有”,認為養生之道在於明心見性,恢復人之精神本體──佛性;在處世與為政方法上,中道以“退藏”為處世之要,以“無為”為從政之法。論文將《導莊》顯露之佛學觀念做整合,發現《導莊》呈現的佛學思想極為駁雜,這與明代“融合佛教各宗觀念解莊”的潮流是一致的,惟其思想略偏華嚴宗。

(六)清代莊子學

1.明遺民(覺浪道盛等)的莊學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所謂“明遺民”指的是滿清入主中國之後,懷有故國之思而不仕於清的明朝士大夫。明遺民們在追求生命價值的過程中,因認同莊子的思想人格,於是有莊子定位論題的提出。論文將明遺民的莊子定位之論分成五項:一、托孤說,此說為道盛《莊子提正》所標舉,意指莊子的真實身分為寄託於道家之門的儒家之孤,莊子托孤的用意則在於潛藏儒學之宗脈,以圖日後能復興其宗而昌大其後;二、易莊會通,即《易經》與《莊子》間的會通,有方以智《藥地炮莊》的“《易》變而《莊》”以及錢澄之《莊屈合詁》的“《莊》本於《易》”兩個論題;三、莊屈合一,道盛《三子會宗論》、方以智《鼎新閒語》、錢澄之《莊屈合詁自序》、屈大均《讀莊子》均曾述及此說,文中並取明末義士陳子龍的說法與諸遺民作一對照;四、釋家別傳,主要的看法是將莊子定位為釋家教外別傳的禪宗祖師,淨挺《漆園指通》一書的基本論點即在於此;五、自立一宗,王夫之《莊子解》主張此說,其以為莊子思想與老子、儒家均有所差別,實是得自於渾天的自立一宗之學。結論指出,從道盛的“托孤說”到王夫之“自立一宗”說所流露的抱獨之情,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所呈顯的乃是遺民們孤高獨立的思想與生命,此亦是研讀道盛諸人定位莊子之論所當體會的意趣之所在。

2.王船山的莊學

王夫之(船山)遍注群經,整理百家之言,扶揚儒家的正學而排斥異端,對於儒、釋、道三教的分判極為嚴明,但獨於莊子之學卻別具慧眼。林文彬《王船山援莊入儒論》認為,船山從莊子的學術師承,高蹈不實的學風,潔身隱退的品行,及其“渾天”思想的旨趣,進而判定莊子是屬於儒門的狂簡之列,而為子張氏之儒的流裔。船山以儒家的實有之說,將莊子偏於虛無的缺陷導引入正途,故其援莊入儒,具有濃厚的“判教”意義。

3.林雲銘的莊學

錢奕華《林雲銘<莊子因>“以文解莊”研究》指出,“以文解莊”融合義理與訓詁的詮釋方法,其詮釋方法:由援用莊子到評注莊子,在學術人文歷史的推進之下,從以文評莊、以脈絡評莊,進而到以文解莊。論文先作橫向的政治、文化、文章、科考、社會、學術風氣的考察,以說明清初“以文解莊”之形成背景,接著以專章討論林雲銘的詮釋理論,說明林雲銘以讀者身分,對世事抑鬱哀憤之情以解莊,引導閱讀方向與方法。在詮釋路徑上,林雲銘再就莊子表層的文字、句讀、段落、大旨、章法,提出“眼目所見,精神所匯”以內七篇相因之法,結合外雜篇相因之理,以結構論、形式論、言意詮釋論、批評論說明《莊子》之形式結構。就深層意涵而言,林雲銘以社會價值、生死觀點、虛靜無為最後化入“道體”,作為其詮釋《莊子》的方法與理論的建構。論文並說明林雲銘“以文解莊”的影響與評價。

(七)民國莊子學

1.章太炎的莊子學

章太炎曾說:“讀《莊子》令人聰明”,其以《莊子》契合佛義,撰有《齊物論釋》。黃錦鋐《章太炎先生的<齊物論釋>》認為章太炎以法相宗教義詮釋齊物之旨,而將佛典義旨與諸子思想揉合在一起。蘇美文《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切入的角度有三:一、從莊子詮釋史之“以佛解莊”方式中,理解《齊物論釋》所具之方式,明瞭其在莊學中之特質。二、置於章氏學術思想中,洞見個人文化生命之流變。三、安在時代之佛教思潮中,以明《齊物論釋》用心所在,橫觀對時代文化之影響。章太炎“以佛解莊”的方式,代表著以佛法來整合文化思想,對後來的學者有一定的啟發作用。黃建邦《章太炎<齊物論釋>莊佛會通思想之研究》則認為章太炎不僅以法相之唯識理論建構了《齊物論》的可能高度,更在思路中舖展了華嚴和中觀之精髓。

2.錢穆的莊學

錢穆提出“莊先老後”的主張,在莊學研究中獨樹一格,值得深入探討。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先探討錢穆先生《莊子纂箋》一書的篇目注解及其內容大要,藉由其篇章的引注裏,尋繹出錢先生對莊子文獻歸類,期能瞭解《莊子纂箋》所建構的整體系統。論文藉由一連串問題的推論,對錢穆的莊學思想作一系統性的詮解,提出錢穆的莊學研究成果,並回應當時學者對於錢穆的莊學論述的質疑與批判。

3.王叔岷的莊學

王叔岷《莊子校詮》被當代莊學研究者視為歷代《莊子》注本中校勘最精審、訓詁最明確的一部鉅著。謝明陽《王叔岷<莊子校詮>勝義舉隅》以《寓言》篇的“巵言”、《養生主》的“養親”、《人間世》的“坐馳”、《德充符》的“通而不失於兌”等四處難詞為例,論析王叔岷的詮釋如何超越前代注家,以窺其書勝義之一斑。

七、莊子與西洋哲學的比較

(一)海德格

黃漢青《從美的世界圖像論莊子道》主張把莊子思想把握成美的世界圖像,有別於西方主知主義、邏格斯中心主義,把西方思想把握為真的世界圖像。海德格對希臘思想的詮釋,特別是對柏拉圖理一詞,從傳統的符應變為無敝,並主張西方形上學乃對存有的遺忘,在在說明海德格追求一整全不可分的世界觀。海德格用語中的無敝、解敝、澄明等頗能與莊子用語相應,而海德格運用現象詮釋學解藝術和詩的方法,有助於讓我們在莊子學裏找到與西方思想對話的管道。《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更進一步試圖從海德格存有論的立場,說明莊子“即萬物即道”的說法,期能重現莊子的生活美學。

(二)孔恩

謝青龍《以<莊子·齊物論>解析Kuhn的“典範理論”》從《莊子·齊物論》的兩種解讀策略--“齊物-論”與“齊-物論”--重新對Kuhn的典範理論進行詮釋,並提出典範理論本身的反身性問題。從“齊物-論”的觀點,說明典範理論實為一個“大一統理論”,即Kuhn的“典範”乃為科學論述之終結理論;從“齊-物論”的觀點,則說明典範理論乃為一個統一各家理論之後設研究報告,其目的在找出各家科學理論的共同處。因此,論文認為若能以《齊物論》之核心觀點--“吾喪我”為詮釋主軸,則應更能說明Kuhn之所以提出“典範”理論的根本精神:既不在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科學論述主張,也不是為各家科學理論找出共通點,而是在破除人類對科學活動的迷思,勘破科學活動中的“我執”,以“無我”之境看待自然的“物化”,才是“典範”才真正應具備的精神與帶來的啟示。

(三)傅柯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嘗試從傳統權力學說中,找出一普遍型式的權力圖式,以作為用以分析一般權力現象之基本理論架構,而後將莊子與傅柯的生平及其主體論作一概述與比較,作為解構權力圖式取樣來源,接著就莊子與傅柯的權力論進行介紹與比較,最後再以其與普遍型式權力圖式進行對照,從而尋求對源自傳統權力論述而來之普遍型式權力圖式完整化之目的。論文旨在整理出“權力”概念的理論分析架構,以提供一道可回頭完整觀照、分析經驗世界中權力現象的理論視野,並期望能創造未來權力研究學科化累積與深入的可能。

八、日本莊子學

王廸《日本老莊學之研究》據《大日本史料》的記載,指出東坊城秀長於應永6年(1399)8月,呈獻給足利幕府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莊子鬳齋口義》,可知林希逸之口義本至遲在1399年就已為日人所知,而五山禪僧開始以口義本研究老莊。《從書誌考察日本的老莊研究狀況──以鎌倉、室町時代為主》一文則從日本中世留學僧的殘留日記、書籍、語錄以及書籍目錄類所記錄的老莊書籍等來調查日本鎌倉、室町時代的老莊研究狀況。在日本南北朝已有《莊子鬳齋口義》刊本的出現,可見到室町時代禪僧研讀痕跡,室町中期以後,則有專以口義本為主的趨勢。往後口義盛行不斷,此種情形一直延續到江戶初期。[⑥]

連清吉《日本江戶後期以來的莊子研究》是臺灣莊學研究者對於日本莊學探討的力作,論述的對象為江戶後期(1716-1886)是指享保到幕末的一百五十年之間的莊學。幕府初期以程朱理學為官學,對莊子的理解以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為根據,後來古文獻學派興起,主張以郭象註取代林希逸註。該書分析中井履軒的《莊子雕題》,龜井朝陽的《莊子瑣說》,帆足萬裡的《莊子解》,岡松甕谷的《莊子考》的內容,並指出各注家對於《莊子口義》的繼承與批判。

九、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莊萬壽《莊學史論》認為:後世《莊子》詮釋與發展,已經儒學化、官學化、名士化、藝術化,莊子的價值附麗於儒家孔子的權威傳統,應該擺脫束縛,回歸以《莊子》為主體的思想史研究,故書中所論為莊學的新方向:莊學起源、自然生態、統治結構中權力知識道德的批判、語言符號,嘗試從“去儒教化”、“去華夏化”探尋《莊子》的多元論叢之本色,希望以主體發展的本真,來呈現莊子作為東亞哲學的人本精神之意義。

(一)莊子的生死觀

蕭仕平《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從莊子對“道”的理解歸納出莊子的三種生死觀:一是樂生,示意道作為人生境界,予人正當的生活方式,二是樂死,示意進入此種人生境界,獲得正當生活方式的途徑,三是齊生死,在道的境界觀照下,世界顯現的方式。

李霖生《支離其形,以養天年》認為《莊子》內篇在生死兩端打通的妙道在於扣緊變形(瓦解消融身體形象的拘限),達成解放,超脫生死,逍遙快活。

(二)莊子的管理思想

莊子管理思想有助於處理現當代管理的困境,張偉雯《莊子之管理哲學》認為,對“人”的關注是莊子管理哲學的根本,基於對被管理者的維護,莊子對管理者所應具備的理想人格相當重視。管理者透過心齋坐忘的工夫,消融自身的成見與偏執。“我執”泯除,群我關係自能建立在更自由平等的基礎上。而自由與平等的對待,是組織創意與彈性的來源,正是組織面對當今變局的利器。而莊子之人文精神統整於“齊物”觀點之中,主張萬般個性,各適其適,道通為一,世間之物縱使千差萬別,但終為道體幻化,其價值不應有高低之別。莊子的管理藝術在於透過精神的作用,使心靈的自由與清明常現,游刃有餘的自在,造就管理者一體多面的應變力,使其“以環中之道,應無窮之變”。

(三)莊子的治療學

莊子打破世俗化的觀念,開闢無限自由的心境,面對人們常遭遇的焦躁與不安,莊子的思維模式實具有“治療學”的義蘊。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即將當代治療學的觀念與道家思想結合,扭曲異化變形的物經由“道”的治療而得以歸根復命,使天地如其為天地,萬物如其為萬物。新道家“自然無為”有助於公民社會的建構,對於“心靈意識”與“存在情境”起到批判與治療的作用。該書雖主要以老子思想為主,而亦多有提到莊子在治療學上的作用。

張瑋儀《莊子“治療學”義蘊之分析與展開》先由治療學的發生背景與內容,分析“治療學”之定義,闡述治療學與莊子思想上的會通之處。並以“人”為主軸,拓展對萬事萬物的接觸,由人際層面、制度層面、及自然層面,逐步論述莊子的治療意涵,探究病因之所在。再以莊子核心概念之真、忘、遊、化做為治療義蘊之展開,從自我歸零的面對,透過超脫與解蔽的方式,呈顯出人我之精采。

(四)莊子的對話理論

莊子《齊物論》蘊含著豐富的“對話倫理”,葉海煙《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認為,莊子先以“吾喪我”的功夫進行“吾主體”的意識解構,從而開發出生命之大自由,然後在自由之精神引領下,對語言活動與認知活動,展開全面的批判,而在“以明”、“兩行”、“天府”、“葆光”的一體照察之下,由“有待”入於“無待”,一切對等與對話之關係得以超越真假與是非之二分,而終獲致圓滿之和諧,這是人文與自然的合一之道所透顯的終極意義,而通過“存在”的弔詭,回歸真實的生活場域,即為莊子齊同物我的對話倫理的意義所繫。葉海煙《莊子齊物論與當代交談倫理》並從哈伯瑪斯的交談倫理出發,並通過對話理論,試圖在莊子《齊物論》建構其語言批判的同時,抉取莊子理解行動的倫理意含,並由此釐清莊子哲學中思維、語言、行動與生活世界的緊密關係。

在兩岸半世紀分離與對峙的時代情勢中如何以“一體多元”的理路架構,來消解緊張的氛圍,已成當代學術思想界所當省思的主題。王邦雄《老莊道家論齊物兩行之道》認為,若以儒學“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一體,做為理序的依據,則可能對多元文化產生霸權式的一統壓力;若以道家“道者萬物之奧”的一體,做為價值的源頭,則因為道體沖虛,反而可以有奧藏包容的對等尊重。《莊子·齊物論》論“齊物”之道,在齊“物論”,“物論”是給出萬物存在的理論基礎,此即文化心靈的“一體”,亦即老莊“虛用”義的道。

(五)莊子的環境思想

葉海煙先生的《生態保育與環境倫理的道家觀點》從當代生態倫理與生態保育的角度來探討道家思想所能提供給現今環境主義者相關的意義資源。魏元珪先生的《老莊哲學的自然觀與環保心靈》和莊慶信先生的《道家自然觀中的環境哲學》點出老莊完美的生態智慧與環保意識,以探索正確可行的環保觀念。鄔昆如先生的《衛理賢德譯<莊子>中的環保思想》針對德國的環保人士衛理賢德所譯的《莊子》一書,反省道家與環保相關的哲學思想。曾春海先生的《生態學及道家向度的環保美學》剖析道家的自然觀及美感心靈,推導出莊子的自然觀近似西方的深層生態學或整體觀的環境倫理。

西方思想的整體主義眾多,而在強調整體之後,可能形成一種“生態法西斯主義”,也就是一切以整體利益優先,而忽略了甚至犧牲了個體的權利。林芳珍《由環境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莊子>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希望運用《莊子》的思想來解決西方整體論中,人如何與自然合一的形上問題,以及探討《莊子》的整體論是否也會有整體比個體優先的問題出現,希冀從《莊子》思想中建構二十一世紀的環境倫理學。

十、結語

近二十年來,近百本莊學專著,六百餘篇莊學論文,二百餘篇莊學學位論文,加上專書及研討會論文,莊學在臺灣的中國學術研究中可以稱得上是顯學。有關莊子書、生平、思想、美學、藝術精神的研究,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本文未能全幅呈現臺灣莊學研究全貌,故未多予論述,而將重心放莊子在當代的詮釋以及莊學史上。

整體而言,臺灣的莊學研究者,相當能夠掌握社會的脈動,將當代的思潮(生死觀、管理思想、治療學、對話理論、環境思想)與莊學研究結合,使莊子思想能夠在當代產生影深遠的響。

就莊子與儒釋道關係之研究而言,“以佛解莊”的發展之研究已取得豐碩的研成果;“以儒解莊”的發展僅清代略為開展,其他時代則有零星的探討,有待發展為軸線;“以道教解莊”則未受到重視,莊子與道教的關係的論述亦有待開深入探究。

莊學史的研究,魏晉莊學與宋代莊學已有較為完整的論述,明代莊學與清代莊學雖有主題與注家研究,尚待開發之處仍多。此外,臺灣莊學研究者多進行單一主題或注家的探討,探討一個時代的莊學(如“宋代莊學”)或是一個莊學主題在歷代的發展(如“以佛解莊”),已屬不易,若要精確的掌握莊學史的發展,則必須需要花費龐大的時間與精力,短期之內,恐怕不太容易出現像《中國莊學史》或《莊子學史》這樣貫串莊學發展的專著。

本文對於莊學及莊學史的掌握,限於學識,恐多有疏漏錯誤之處,尚祈海內外莊學專家,教而正之。

附:徵引及參考文獻

一、學術論著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劉榮賢: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胡楚生:老莊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邱敏捷:以佛解莊──以《莊子》註為線索之考察,臺北:法界出版社,2007年。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莊萬壽:莊學史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莊萬壽:道家史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趙衛民:莊子的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

李日章:莊子逍遙的裏與外,高雄:麗文文化公司,2000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唐文德:莊子研究,臺中:國彰出版社,1991年。

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董小蕙: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臺北:學生書局,1993年。

鄭峰明:莊子思想及其藝術精神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漢青: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

婁世麗:莊子“兩行”觀,臺北:漢風出版社,2002年。

歐崇敬: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臺北:新視野出版社,2000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的禮樂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年。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

連清吉:日本江戶後期以來的莊子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錢奕華: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王邦雄:莊子道,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3年。

王邦雄:走在莊子逍遙的路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邦雄:21世紀的儒道──儒道兩家思想的現代出路,臺北:土緒文化公司,1999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顏崑陽:人生因夢而真實:我讀莊子,臺北:漢藝色研文化公司,1992年。

吳光明:莊子,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

杜保瑞:莊周夢蝶──莊子哲學,臺北:書泉出版社,1995年。

傅佩榮:向莊子請益:傅佩榮說莊子,臺北:立緒文化公司,1997年。

二、期刊論文

黃錦鋐:近三十年來之莊子學──專著部分(1951-1981),漢學研究通訊,第1卷1期,1982.02, 第3~5頁。

黃錦鋐:近三十年來之莊子學──論文部分(1951-1981),漢學研究通訊,第1卷4期,1982.02, 第147~149頁。

陳鼓應:“天和”、“人和”與“心和”──談道家的和諧觀,明報月刊,第380期,1997.08, 第72~79頁。

陳鼓應:道家傳統在當代的復興,哲學雜誌,第37期,2001.11, 第136~143頁。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 ,第35期,2000.06, 第1~22頁。

楊儒賓: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1期,2008.06, 第79~109頁。

楊儒賓: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1994.03, 第477~519頁。

楊儒賓:卮言論──莊子論如何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漢學研究,第20期,1992.12, 第123~157頁。

王邦雄:老莊道家論齊物兩行之道,鵝湖學誌,第30期,2003.06, 第43~65頁。

王邦雄:老莊哲學的生死智慧,宗教哲學,第4卷3期(总15期),1998.07, 第73~80頁。

王邦雄:《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06, 第15~31頁。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193期,1991.07, 第1~12頁。

胡楚生:試析荀子對於老莊思想的批評,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01, 第13~28頁。

胡楚生:嚴幾道“莊子評點”要義闡釋,文史學報,第21期,1991.03, 第1~8頁。

胡楚生:嚴幾道對於莊子思想的批評,中國書目季刊,第24卷3期,1990.12, 第64~70頁。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的對話倫理,哲學與文化,第29卷8期(总339期),2002.08 ,第681~688、773頁。

葉海煙:莊子齊物論與當代交談倫理,哲學與文化,第28卷1期(总320期),2001.01 ,第11~21、93~94頁。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第299期,1999.04, 第336~343、389~390頁。

葉海煙:生態保育與環境倫理的道家觀點,哲學與文化,第25卷9期,1998.9, 第814~823頁。

魏元珪:老莊哲學的自然觀與環保心靈,哲學雜誌,第13期,1995.07, 第36~54頁。

莊慶信:道家自然觀中的環境哲學,哲學雜誌,第13期,1995.07, 第56~74頁。

鄔昆如:衛理賢德譯《莊子》中的環保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5卷9期,1998.09, 第794~802頁。

曾春海:生態學及道家向度的環保美學,哲學與文化,第25卷9期,1998.09, 第804~813頁

邱敏捷:楊仁山、章太炎以“唯識”解莊析論──以真心派的唯識之詮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07, 第201、203~243頁。

邱敏捷:林希逸《莊子口義》“以禪解莊”析論,玄奘佛學研究,第4期,2006.01, 第1~34頁。

邱敏捷: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南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39卷1期,2005.04, 第37~54頁。

邱敏捷:釋淨挺《漆園指通》之“以禪解莊”述析,南師語教學報,3期,2005.04, 第1~26頁。

邱敏捷:以“空”解莊之考察,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第38卷1期,2004.04, 第25~42頁。

邱敏捷:憨山“莊子內篇注”之特色,中國文化月刊,第258期,2001.09, 第69~95頁。

黃漢青:莊子思想中的存在治療意義初探,臺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306,第215~223頁。

黃漢青:從美的世界圖像論莊子道,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2期,2003.12, 第43~52頁。

黃漢青:從美的世界圖像說比較莊子與海德格論大道之顯現,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4.06, 第119~138頁。

黃漢青:從二元對立的消解比較莊子的道與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延異,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第3期,2004.12, 第35~45頁。

李美燕:從“莊周夢蝶”論莊子的“物化”觀,屏東師院學報,第10期,1997.06, 第355~370頁。

李美燕:由莊子的形神觀論其養生哲學,屏東師院學報,第12期,1999.06, 第133~155頁。

李美燕: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屏東師院學報,第11期,1998.06, 第195~211頁。

莊耀郎:論牟宗三先生對道家的定位,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秋),1995.09, 第59~79、287頁。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03, 第227~240頁。

關永中: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與莊子懇談見道及其所引致的平齊物議,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32期,2006.10, 第45~73頁。

關永中:上與造物者遊──與莊子對談神秘主義,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2期,1999年, 第137~172頁。

沈清松:中國哲學文本與意象的運動──以《莊子·齊物論》為例,哲學與文化,第402期,2007.11, 第7~30頁。

張永儁:莊子泛神論的自然觀對張橫渠氣論哲學的影響,哲學與文化,第33卷8期(总387期),2006.08, 第83~99頁。

蕭裕民:《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上),2006.03, 第159~185頁。

蕭裕民:《莊子》論“樂”──兼論與“逍遙”之關係,漢學研究,第47期,2005.12, 第1~33頁。

王志楣:《莊子》論愛探析,國文學誌,第13期,2006.12,第1~20頁。

王志楣:論《莊子》之“用”,花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6.12, 第45~66頁。

張善穎:論《莊子》內篇中的“道”,臺北護理學院學報,第6期,1998.05, 第86、87~104頁。

曾錦坤:氣化與輪廻──莊子的心身觀,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9卷2期,2000.12, 第37~52頁。

沈維華:試論《莊子》的言意困境與審美超越,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09, 第13~31頁。

陳忠和:從《莊子》的神話素材詮證神話原型與哲學理論之聯繫,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2期,2005.07, 第59~79頁。

謝明陽:莊子氣論的思想體系,鵝湖,第279期,1998.09, 第18~24頁。

李正芬:陸德明《莊子音義》中的天道觀,花蓮師院學報,第19期(綜合類) ,2004.11 , 第25~39頁。

黃潔莉:莊子“氣”論思想釐析,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6期,2005.07, 第1~25頁。

謝青龍:以《莊子·齊物論》解析Kuhn的“典範理論”,南華通識教育研究,第2卷1期,2005.05, 第55~76頁。

朱莉美:莊子與海德格爾“生死觀”的比較,德霖學報,第17期,2003.06, 第143~167頁。

謝易真:《莊子》“心齋”“坐忘”“朝徹”“見獨”與《大乘起信論》“止觀”門之研究與對觀,慈濟技術學院學報,第5期,2003.09, 第145~171頁。

王小滕:莊子“安命”思想探析,東華漢學,第6期,2007.12, 第15~50頁。

謝明陽:王叔岷《莊子校詮》勝義舉隅,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06, 第197~229頁。

陸冠州:胡適以知識論詮釋莊學所形成的研究路徑,應華學報,第2期,2007.06, 第35~73頁。

黃雅淳:莊子生死觀在臨終關懷上之現代意義,興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5.06, 第427~447頁。

王祥齡:從莊子“物化”觀念論李商隱詩中的審美意識,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2期,1999.03, 第51~85頁。

蕭仕平:莊子的三種生死觀的矛盾及其解決,哲學與文化,第339期,2002.08, 第735~746、774~775頁

方素真:《莊子·齊物論》之內在結構與身體的關係,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7期,2006.12,第57~69頁。

杜保瑞:莊子《齊物論》的命題解析與理論架構,哲學與文化,第386期,2006.07, 第65~79頁。

劉昌佳:《莊子》的語言層次論與道,興大人文學報 第35期(上) 民94.06 第275~296頁

周雅清:《齊物論》詮釋及其疑義辨析,中國學術年刊 第27期(秋) 2005.09 第23~58、285~286頁

趙衛民:《養生主》新探──技藝與養神,中文學報,第11期,2004.12, 第75~87頁。

郭寶元:秦失褒老聃?貶老聃?──試以文學角度處理《莊子·養生主》“秦失弔老聃”中人物之生死觀,高苑學報,第8期,2002.07, 第187~199頁。

周策縱:《莊子·養生主》篇本義復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03, 第13~50頁。

高柏園:莊子養生主篇析論,鵝湖,第178期,1990.04, 第23~30頁。

唐文德:“莊子養生主”研究,逢甲中文學報,1991.11, 第69~86頁。

劉振維:論莊子“物化”的哲學蘊義,朝陽學報,第13期,2008.09, 第379~404頁。

刁生虎:莊子“物化”三論及其相互關係,中國文化月刊,第302期,2006.02, 第1~23頁。

黃湘陽:莊子的物化主張,輔仁國文學報,第12期,2006.08, 第69~78頁。

徐聖心:“莊子尊孔論”系譜綜述──莊學史上的另類理解與閱讀,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2.12, 第21~65頁。

龔鵬程:成玄英“莊子疏”探論,鵝湖,第17卷1期,1991.7, 第17~32頁。

歐崇敬:《莊子》書中的儒者形象及其存有學脈絡表現,通識研究集刊,第8期,2005.12, 第37~55頁。

林國旭:《莊子》與六朝文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碩士

江建俊:阮籍“達莊”、郭象“隱莊”、王坦之“廢莊”在魏晉莊學發展中的意義,六朝學刊,第2期,2006.08, 第125~159頁。

劉原池:阮籍《達莊論》中的莊學思想,新竹師院學報,第17期,2003.12, 第373~388頁。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07, 第83~102頁。

江淑君:死生無變於己──《莊子》生死觀析論,中文學報,第6期,2000.12, 第69~86頁。

周大興: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學、莊學與反莊學的互動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03, 第269~325頁。

陳政揚:論莊子與張載的“氣”概念,東吳哲學學報,第12期,2005.08, 第127~166頁。

林文彬:王船山援莊入儒論,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上),2004.06, 第223~246頁。

王迪:從書誌考察日本的老莊研究狀況──以鎌倉、室町時代為主,漢學研究,第35期,2000.06, 第33~54頁。

王廸:日本老莊學之研究,龍陽學術研究集刊,第1期,2007.07, 第7~31頁。

龔玫瑾:袁中道《導莊》的逍遙義,屏東教育大學學報,第25期,2006.09, 第359~379頁。

陳琪薇:清人“以儒解‘莊’”的莊周風貌,中極學刊,第3期,2003.12, 第73~90頁。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07, 第83~102頁。

李霖生:支離其形,以養天年──論《莊子》內篇在生死兩端打通的妙道,哲學雜誌,第8期, 第54~69頁。

簡光明:王安石論莊子,人文研究期刊,第2期,2007.01, 第157~184頁。

簡光明:中國戲曲小說中的莊子形象,高雄餐旅學報,第6期,2003.12, 第243~253頁。

簡光明:莊子思想源於田子方說辨析,鵝湖月刊,第226期,1994.04, 第28~31頁。

簡光明:宋人佛學思想源於莊子說析論,中國學術年刊,第15期,1994.01, 第111~132頁。

簡光明:莊子論“情”及其主張,逢甲中文學報,第3期,2005.05,第105~116頁。

三、專書論文

黃錦鋐:章太炎先生的《齊物論釋》,收入黃錦鋐《晚學齋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張亨《莊子哲學與神話思養──道家思想溯源》,收入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收入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謝明陽:《“怨”、“群”詩學與莊學》,收入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沈清松:莊子語言哲學初考,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1986年。

張永儁:淺述宋代理學宇宙論中的莊子成份,收入張永儁《二程學管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關永中:獨與天地精 神往來──與莊子對談神秘經驗知識論,丁福寧主編《第三個千禧年哲學的展望:基督宗教學與中華文化的交談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2年。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黃漢青:莊子內篇與外雜篇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徐聖心: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簡光明:宋代莊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姜聲調:蘇軾的莊子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李宣侚:莊子的生命理境及其藝術精神,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歐崇敬: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超越後現代主義的《莊子》文本重述,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論文,1999年。

錢奕華:林雲銘《莊子因》“以文解莊”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鄭雪花:非常的行旅──《逍遙遊》在變世情境中的詮釋景觀,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

林明照:先秦道家禮樂思想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王小滕:莊子語言法式探析──以重合語、流轉語、雙遣語的考察為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許雅芳:莊子生死哲學對生死教育意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論文,2005年。

黃源典:先秦道家之意義治療意蘊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林秀春:《莊》、《列》思想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二)碩士論文

徐聖心:莊子內篇夢字義蘊試詮,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李正芬:《經典釋文》《莊子音義》異音異義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王中文:莊子思想轉化為文學理論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簡光明:林希逸莊子口義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蘇美文:章太炎《齊物論釋》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余靜惠:死亡的問題與《莊子》哲學的回應,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施錫美:焦竑《莊子翼》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呂蓓蓓:莊周夢蝶之戲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鄭玉鵬:莊子內篇思想與佛法之比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豐富: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張玲芳: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1997年。

謝煥良:莊子的環境倫理學,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黃申如:晚明諸子學的復興──以道家的儒學化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江右瑜:朱熹對道家評論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劉原池:阮籍莊學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黃麗頻:嚴復道家思想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吳素真:自然與靈性──梭羅《湖濱散記》與《莊子》內篇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西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呂文英:成玄英莊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蕭麗芬:成玄英《莊子疏》思想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余姒倩:宣穎《南華經解》儒、道性格蠡測─以道為核心展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琪薇:清代學者“以儒解《莊》”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周雅清:成玄英思想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建邦:章太炎《齊物論釋》莊佛會通思想之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姚彥淇:《莊子》中的“孔”/“顏”論述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周志豪: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莊子與傅柯之比較,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柏彰:錢穆先生《莊子纂箋》及其莊子學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瑋儀:莊子“治療學”義蘊之分析與展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芳珍:由環境倫理學的角度探討《莊子》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雅真:六朝詩歌中所呈現《莊子》思想之考察,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4年。

邱達能:從莊子哲學的觀點論自然葬,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王玲月:憨山大師《莊子內篇註》之生死觀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班碩士論文,2004年。

張偉雯:莊子之管理哲學,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2005年。

施盈佑:王船山莊子學研究-論“神”的意義,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小雯:莊子學與心理諮商學──理論與應用的結合,中央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龔玫瑾:袁中道《導莊》“以佛解莊”思想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芬蘭:當代“莊子試妻”故事之研究——以奚淞、魏子雲、吳兆芬、高行健的劇本為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游羚佑:“達莊”與“廢莊”--魏晉莊學發展之兩種面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2006年。

蕭安佐:宋代“逍遙義”的開展,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張晏菁:劉辰翁《莊子南華真經點校》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芷瑋:型變與思辯—《莊子》中的儒者形象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沈明謙: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思想體系詮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①] 黃錦鋐師《六十年來的莊子學》,收入黃錦鋐《莊子及其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版。
[②] 黃錦鋐師《近三十年來之莊子學──專著部分(1951-1981)》,《漢學研究通訊》,第1卷1期,1982.02, 第3~5頁。黃錦鋐師《近三十年來之莊子學──論文部分(1951-1981)》,《漢學研究通訊》,1卷4期,1982.02, 第147~149頁。
[③] 莊子思想、莊子學史、莊子與儒釋道的關係之間會有重疊之處,為避免重複,本論文僅於其中一項做說明。
[④] 以“中華民國期刊論文資料庫”進行檢索,設定1987年至2007年,篇名為莊子有695篇,篇名與關鍵詞為莊子605篇;以全國博碩士論文資料網進行檢索,篇名為莊子292篇,篇名關鍵詞為莊子有227篇。這樣的數據當然不精確,因為許多論文未必以莊子為題,然可藉以了解關於莊子研究大致的數量。
[⑤] 徐聖心以為,“莊子學承老子而詆訿孔子”為一陣容壯觀的隊伍,“這支隊伍的領軍者在昔日都認為是韓愈,副將為蘇軾。”事實上,韓愈關於《莊子》辨偽的說法,從唐代到宋代,從沒有任何學者提起過,到了明代,歸以光、文震孟《南華真經評註》中才首次出現,清代王闓運所輯《莊子百家評註》加以征引。細考兩書徵引各家之說,多有抄自林希逸《莊子口義》者,可見領軍者應為蘇軾,而非韓愈。
[⑥] 王迪認為《莊子鬳齋口義》在中國不曾受重視,恐非實情,歷來引用林希逸文字的莊注甚多,劉辰翁、褚伯秀、焦竑等人均加以徵引,可見並非不受重視。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