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先祖宋戴公暨老子宋相人說發微

上海古籍出版社 許可
華東師範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  授權

本網頁文字內容爲作者原稿,出版時可能經過編輯修訂,請以出版物爲凖。

作者原稿中用圖片表示的超大字符集漢字,凡 Unicode 已有的,皆已代爲輸入。

白雲深處人家網站 整理
2012年09月17日

邵炳軍

 [作者簡介]邵炳軍(1957— ),男,甘肅省通渭縣人。文學博士,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詩經學會理事、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獻研究。在《文學遺産》、《文史》、《文獻》等刊物發表論文43篇,其中,《〈青蠅〉、〈賓之初筵〉、〈抑〉作者衛武公生平事迹考論》(論文)獲第二屆中國詩經學研究成果二等獎,《周大夫家父〈節南山〉創作時世考論》(論文)獲甘肅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兩周之際“二王並立”時期詩歌創作時世研究》(系列論文)獲甘肅省高校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老子,氏老,名聃,已爲目前學界所公認;[①]然關於老子先祖,現存文獻失載;其郡望,先哲時賢則多歧說:一爲楚之苦縣說,見《老子列傳》,劉龐生《老子故里生地新考辨》從之;[②]二爲陳之苦縣說,見《禮記··曾子問》孔《疏》引《史記》,古史辨學派多從之;三爲陳之相邑說,見陸德明《老子音義》,《後漢書·郡國志》、《莊子··天運篇》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注》說同;四爲楚之相邑說,見邊韶《老子銘》、《廣弘明集釋法琳十喻篇》引《高士傳》;五爲宋之相邑說,見孫以楷、甄長松《莊子通論》。[③]筆者以爲老子確爲春秋時宋之相邑(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太清宮,下文簡稱鹿邑之相)而非秦漢以後之相縣(在今安徽省濉溪縣北,下文簡稱濉溪之相)。由於一個人之先祖與郡望密切相關,故茲從探求老氏、老子先祖入手以考證老子郡望爲鹿邑之相說,以求教于方家。

一、 老氏先祖爲老童、老彭說辨正

唐林寶《元和姓纂·三十二皓》曰:“老,《風俗通》云,顓頊子老童之後。《左傳》,宋有老佐。《論語》老彭,即彭祖也。或云,老氏,老聃、老萊子之後。”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第四》全本林說,並申林氏“或云,老氏,老聃、老萊子之後”一說曰:“並無聞焉,以其老也,故以老稱之,遂爲氏。”說均不確。漢應劭《風俗通義》所謂老氏之先老童、老彭,實與祝融八姓與陸終六子有關。

1、老童、祝融(陸終)、老彭(彭祖)之族屬與世系

《鄭語》:“祝融……其後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於前代者……大彭、豕韋爲商伯矣,當周未有。……彭姓,彭祖、豕韋、諸稽,則商滅之矣。”

《大戴禮·記·帝系》:“顓頊……産老童。老童……産重黎及吳回,吳回氏産陸終。陸終氏……産六子,……其三曰篯,是爲彭祖。”

謹案:《世本·帝系》、《史記·楚世家》說與《大戴禮記·帝系》略同。《鄭語》不言黎(祝融)族源,《大戴禮記》所列陸終族系爲“顓頊(高陽氏)——老童——重黎、吳回——陸終——彭祖(老彭)”,以陸終爲重黎之侄、吳回之子。[④]《鄭語》謂祝融之後有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八姓,《大戴禮記》謂陸終之後有樊(昆吾)、惠連(參胡)、篯(彭祖)、萊言(鄶人)、安(曹姓)、季連(羋姓)六子,二說略有別。胡厚宣《楚民族源於東方考》認爲,祝融即陸終,[⑤]則祝融(陸終)即黎,亦即重黎。那麽,老童、祝融(陸終)與老彭(彭祖)之世系與族屬當爲“顓頊(高陽氏)——老童——祝融(陸終)——彭祖(老彭)”,又,《鄭語》謂“黎爲高辛氏火正”,黎(祝融)與高辛氏(帝嚳)之間爲臣屬關係;[⑥]《楚語下》謂“(顓頊)命正黎司地以屬民”,則黎(祝融)與高陽氏(顓頊)之間爲臣屬關係;[⑦]而《大戴禮記》、《世本》、《楚世家》卻謂重黎(陸終)與高陽氏之間爲族屬關係。文獻中所謂臣屬或族屬關係,實際上所反映的是一種祝融氏與華夏氏之間的民族融合關係。所謂祝融八姓之“姓”與陸終六子之“子”,通言之,則爲氏族部落之名號;析言之,所謂祝融八姓,即祝融(陸終)氏族部落集團聯盟各氏族部落之族姓;所謂彭祖、豕韋、諸稽、蠻、荊等均爲祝融(陸終)氏族部落集團聯盟各氏族部落之族號。例如,《楚世家》謂陸終幼子季連爲羋姓,楚爲其後;則意味著羋爲族姓而楚爲族號;《鄭語》載史伯稱祝融八姓中羋姓的楚人爲“荊羋”、“蠻羋”,則亦意味著羋爲族姓而荊、蠻均爲族號。[⑧]可見,所謂“祝融八姓”是唐虞之際從祝融氏族中派生出來的八個支族,組成了強大的祝融氏族部落集團聯盟,標誌著祝融氏族進入了興旺時期。

2、族姓、族號與老彭之父祝融之職掌

現存文獻與考古材料可證,所謂“祝融八姓”(陸終六子)及其族屬、族系的傳說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事實:羋氏夔國因不祀遠祖祝融與始祖鬻熊而爲楚所滅(僖二十六年《左傳》、《鄭語》、《楚世家》),此夔子即祝融八姓羋氏楚國的別封之君;北宋末年在今湖北省嘉魚縣出土的楚公逆鎛銘文曰:“惟八月甲申,楚公逆自作吳回鎛”,楚始祖季連爲陸終之子、吳回之孫,故楚以吳回爲先祖;邾公钅力 鍾銘文曰:“陸終之孫邾公钅力 ”,[⑨]曹姓邾國始祖安爲陸終之子,故邾以陸終爲先祖;包山楚簡第217號簡載:“舉禱楚先老僮、祝融、鬻熊各一牂”,羋氏楚人以老僮、祝融、鬻熊爲先祖;河南省三門峽上村嶺春秋虢國墓出土的蘇氏媵女之器銘文可證蘇確爲“己(妃)”姓,傳世的兩周金文亦證鄶爲妘姓、邾爲曹姓、楚爲羋姓(《金文世族譜》)。既然《大戴禮記··帝系》所謂老僮爲顓頊之子說可從包山楚簡中找到佐證,不僅證明祝融八姓之說與陸終六子說無誤,而且亦證明祝融爲老僮之子、顓頊之孫說可信。而《鄭語》、《大戴禮記》、《世本》、《楚世家》諸書所謂“大彭”、“彭祖”即《元和姓纂》、《氏族略第四》所謂《論語·述而篇》之“老彭”,老彭(彭祖)爲老童之孫、祝融之子。[⑩]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古代文獻中的“祝融”有三義:其一爲氏族部落名,因爲,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成十三年《左傳》)的上古之世,黎任高辛氏火正一職後,以“其功大”(《鄭語》)而“列受氏姓”(昭二十九年《左傳》),被高辛氏又命其以“祝融”爲氏族名;[11]其二爲氏族部落首領名,昭二十九年《左傳》所謂“火正曰祝融”即是;其三爲掌祭祀之官名,戰國楚墓帛書“(祝融)奠三天……奠四極”即是,“祝融”爲神農氏主掌祭祀之官“火正”,[12]其職掌相當於殷周時期“太史僚”系統主管祭祀之內官,其司觀天制曆、祭日月星辰以祀上天賜福於人間。目前的考古發現表明,在湖北省江陵市天星觀1號楚墓、望山1號楚墓及包山2號楚墓中有相當數量的記載蔔筮祭禱的竹簡,其所反映的祝融八姓中羋姓楚人篤信巫鬼、崇尚蔔筮的習俗,當與其祖先的身份職掌有關。正是由於祝融八姓的首領世襲祭祀之官,其後裔之國的文化主要表現爲以拜日、崇火、尊鳳爲特徵的原始農業文化。

從上引文獻可見知,彭祖爲祝融之子、老僮之孫、顓頊之曾孫。事實上,所謂“祝融”(陸終),即該部落集團及其歷代首領之稱謂,第一代祝融始居於黎(犁),後遷于鄭;所謂“祝融八姓”(陸終六子),即在祝融部落集團興旺時期派生出來的八個支族,“姓”與“子”實爲祝融(陸終)氏族部落集團聯盟各支族以姓所名之族姓,以別于以國所名之族號;所謂“彭祖”,即祝融部落集團八個支族之中以彭爲族姓的氏族部落或方國。[13]

3、祝融八姓支族彭姓(彭祖)方國之始居地

我們綜合《左傳》、《國語》、《竹書紀年》、《世本》、《史記》、《詩譜》、《漢書》、《括地志》等文獻關於上述諸國始居地的記載可知,祝融八姓(陸終六子)之後在夏、商兩代曾經形成了昆吾、彭祖、豕韋、諸稽、荊等一些重要的諸侯國,這些氏族部落方國早期活動中心地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新鄭市,其活動範圍北起黃河中游,南到湖北北部,環處中原。[14]其第一代祝融原居住當爲哀十一年《左傳》春秋時期衛之犁邑(在今河南省範縣境)。此衛之犁邑距衛都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較近;而衛都帝丘最早爲高陽氏之墟(昭十四年《左傳》),後又成爲祝融八姓的活動中心。[15]其中,彭姓大彭(彭祖)氏族部落方國之始居地,據《元和郡縣圖志》地在今江蘇省徐州市南七十裏之漢徐州故城(今徐州市地爲三國魏時所置);彭姓大彭(彭祖)別封之諸稽,其位置可能距徐州故城不遠。[16]從第一代祝融當在高辛氏時推測,祝融八姓形成于唐、虞之際。其中,彭姓彭祖後裔在夏、商時代十分強盛,成爲當時氏族部落之方伯,[17]後爲商所滅。

但據《周書·牧誓》記載,彭人爲周武王伐紂時八國聯軍之一,並在牧野之戰中立下了戰功。[18]這表明,所謂商滅彭姓大彭(彭祖)之國,即滅其國以取其地而非滅其族。故在彭姓大彭(彭祖)爲商滅國取地之後,其族依然存在。然爲商所滅國取地的彭姓氏族部落(方國)始居地正好位於西周春秋時期徐國境內,[19]而兩周之時徐國力量十分強大,彭姓氏族部落(方國)後裔不可能仍然居其故地。其在被商人所滅之後,可能遷徙他地而另建其方國部落。巫彭在巫文化中很有地位,這正與上引文獻所載祝融八姓支族首領世襲主祭祀之官相關,亦正與上引戰國楚簡所載祝融八姓支族後裔之國篤信鬼神、崇尚蔔筮之習俗相合;況且重慶市依然有彭山、彭水之名,這均爲彭姓氏族部落(方國)後裔的文化遺存。[20]這說明今重慶市彭水縣一帶爲彭姓氏族部落(方國)爲商所滅後故地徐州向西南遷徙後所居之地。桓十二年《左傳》楚、羅之間有彭水(源出於湖北省房縣西南),[21]其地正爲彭姓氏族部落(方國)自其故地徐州向西南遷徙至今重慶市彭水縣途中必經之地。

根據筆者對《元和姓纂》所列姓氏(即氏)的初步考察,春秋時期乃至春秋以前所逐漸形成的姓氏,多爲姓氏、族系相同者,亦有姓氏相同而族屬相異者,如祝融八姓曹姓之莒與周文王子姬姓之曹;亦有姓氏相異而族屬相同者。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論,即使彭姓方國爲商所滅其後裔當以國爲彭氏而不應爲老氏(因特殊原因改氏、別氏者除外),況且文獻記載在商滅彭國而取其地後,彭姓氏族仍在,並向西南遷徙到巴地重新建立了彭國,即周武王滅商伐紂時八國之師中的彭國,其後世子孫更當以國爲彭氏。故春秋時期的彭氏很可能爲老童、老彭(彭祖)後裔,[22]而老氏自非老童、老彭(彭祖)之族。可見,《風俗通義》以老氏爲老童、老彭(彭祖)之後說,蓋爲望文生義之誤;《元和姓纂》以老童、老佐、老彭所謂“三老”視爲同宗共祖,自有缺乏精審之失;《氏族略》以老子、老萊子爲長壽而氏老,確是神仙讖緯之誕。

二、老子先祖爲宋戴公發微

目前研究成果表明,老子大約出生于宋平公六年(前570年),比孔子年長二十歲左右。故金景芳《老子的年代和思想》、陳鼓應《老學先于孔學》等均認爲老學先于孔學。[23]但關於老子先祖,由於現存文獻失載,後人多不論。茲通過從《左傳》中所透露出的資訊,以蠡測老子之先祖。

其一,成十五年《左傳》:“華元使……老佐爲司馬。”據本《傳》所敘,宋共公十三年(前576年),左師魚石等五大夫出奔楚後,宋之六卿依次爲:右師華元、左師向戌、司馬老佐、司徒華喜、司城公孫師、司寇樂裔,則老佐在宋共公卒後已位居六卿之三了,時上距老子出生前五年;成十八年《左傳》:“七月,宋老佐、華喜圍攻彭城,老佐卒焉。”則老佐卒于宋平公三年(前573年),時上距老子出生前兩年。此老佐,以老爲氏、以佐爲名。成十五年《公羊傳》:“孫以王父(祖父)字爲氏也”;《禮記·大傳》孔《疏》亦謂春秋時三代以後別族爲氏。則老佐以老爲氏至晚當與其祖父有關,故在老子出生前宋早已有老氏之族了。

其二,成十五年《左傳》:“二華,戴族也。”據本《傳》載,宋執政卿士華元在面臨五大夫奔楚、平公新立這一關鍵時刻,使老佐爲司馬以靖國人。在以血親關係爲紐帶的宗法制度條件下,作爲戴族後裔的華元何以重用老佐呢?成十五年《左傳》杜《注》:“老佐,戴公五世孫。”桓元年《左傳》孔《疏》引《世本》:“華父督,宋戴公之孫,好父說之子”;文十六年《左傳》孔《疏》引《世本》:“華督生世子家,家生華孫禦事,事生華元右師。”則華元爲宋戴公四世孫。又,成十五年《左傳》孔《疏》引《世本》:“華父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則華喜亦爲宋戴公五世孫。可見,華元爲戴公四世孫,華喜、老佐皆爲戴公五世孫。華元、華喜、老佐皆宋戴公之後,故可同謂之“戴族”。[24]值得注意的是,既然老氏與華氏同爲宋戴公之後。而按照春秋時三代以後別族爲氏之慣例,就現存文獻記載而論,老佐之氏老當于華父督之孫、世子家之子季老有關。據文十六年《左傳》孔《疏》引《世本》,季老爲宋戴公之三世孫;據成十五年《左傳》杜《注》,老佐爲戴公五世孫;則就季老與老佐的輩分而論,季老爲老佐之祖父輩,老佐與季老正好相隔三代。又,季老,季當其行次,老當其名或字;則老佐因季老而氏老,即以祖父之名或字爲老氏,此正與成十五年《公羊傳》三代以後孫以祖父之名或字別族爲氏之慣例合。據以上推論我們可以認爲,老佐爲宋戴公之五世孫、華父督之三世孫,季老之孫,其以祖父之名或字別族爲老氏,與華元、華喜同宗共祖,又與華元同輩。正因爲華、老二氏同宗共祖,所以華元才能在出現政治危機之時重用老佐以靖國人。

其三,昭十二年《左傳》有周大夫老陽子,杜《注》:“六子,周大夫,及庾過,皆甘悼公之黨。”則老陽子,氏老,名陽子。此爲宋元公二年(前530年)事,下距老佐卒後四十四年,老子時年四十二歲。又,昭十四年《左傳》有魯季氏費邑司徒老祁(杜《注》),服虔以司徒爲姓,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辨之曰:“此司徒蓋即小司徒,季氏家臣爲之。……蓋老祁、慮癸二人皆爲司徒也。”則老祁,氏老,名祁。老祁叛季氏歸費于齊事在宋元公四年(前528年),下距老佐卒後四十六年,老子時年四十四歲。又,哀十七年《左傳》有楚左史老,杜《注》:“右領、左史皆楚賤官。”楊樹達《讀左傳》:“據下文子榖語,二人蓋皆俘也,似非謂賤官,”下文子高亦謂“臣懼右領與左史有二俘之賤”,則以左史老爲楚俘,故楊說是。事在楚滅陳之年,即宋景公三十九年(前478年),下距老佐卒後九十六年,老子若在世時年九十四歲。可見,春秋時期周、魯、楚皆有老氏之族。但是,周王室本無老氏之族,故疑此周大夫老陽子當爲宋老佐之後或老氏之族,其或與老子一樣以宋人而出仕于周王室者;魯亦本無老氏,老祁又居於家臣卑位,且叛季氏歸費于齊,故疑此老祁當爲宋老佐之後或老氏之族,其或爲宋老氏之族敗落後與老子一樣出奔他國者;楚左史老既爲楚俘,其必非楚之舊族,故疑此其當爲宋老佐之後或老氏之族,或爲宋老氏之族敗落後與老子一樣出奔他國之老氏後裔而爲楚所俘者。

可見,老子先祖當爲宋戴公,始祖當爲季老,祖父當爲老佐(起碼爲老佐之族);與老子同時代之周大夫老陽子、魯氏家臣司徒老祁及比老子較晚之楚左史老,皆爲宋老佐後裔(或出於宋老氏之族),故老子自然爲宋人仕于周爲守藏史者。當然,老氏先祖爲老佐,老子與老萊子之後自然從其先祖世爲老氏。就這一點而論,林氏、鄭氏以老氏出於老佐、或出於老子、老萊子之說,的確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解決老氏先祖的重要思路。

三、老子爲宋之相邑人說考證

既然老子爲宋老佐之孫或老佐之族,那麽,老子故里在宋之何地?孫以楷、甄長松《莊子通論》認爲在宋之相邑(濉溪之相),筆者以爲,《老子列傳》將相邑(苦縣)屬宋誤作屬楚,《禮記·曾子問》孔《疏》引《史記》將相邑(苦縣)書宋誤作屬陳,均屬將相邑(苦縣)隸屬關係弄錯而具體地點無誤;而儘管《莊子通論》認爲老子爲宋之相邑說是對的,但惜其不審春秋時期宋之相邑(苦縣)與秦漢時期之相縣名同地異之別而將具體地點弄錯,即將春秋時期宋之相邑(鹿邑之相)誤以爲秦漢時期之相縣(濉溪之相)。我們認爲春秋時期宋之相邑爲鹿邑之相而非濉溪之相。

1、春秋時宋之相邑爲秦漢時之苦縣而非秦漢時之相縣

秦漢時之苦縣與春秋時之相邑之關係如何?春秋時之相其地何在?一直爲困擾老子故里之所在的一大難題。事實上,漢代及其後世文獻爲我們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的線索。《郡國志》:“苦,春秋時曰相。”《莊子·天運篇》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注》:“相今屬苦。”則春秋時之相地即晉代之苦縣,亦即秦漢時之苦縣(鹿邑之相)。[25]據《宋世家》:“王偃立四十七年,齊湣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則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3年)時宋爲齊所滅而其相邑自然爲諸侯所取。[26]又據《春申君列傳》載楚黃歇《說秦昭王書》曰:“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張守節《正義》:“徐州西,宋州東,兗州南,並故宋地。”則宋之相邑于楚頃襄王十六年(前283年)時屬楚。[27]故此鹿邑之相,春秋時屬宋,戰國末期屬楚,秦設縣而更名爲苦,故有老子“楚之相人”說。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秦在將春秋之相邑設縣而更名爲苦縣的同時,又設有一相縣。《水經注》卷二十四:“睢水又東,逕相縣故城南,宋共公之所都也。”宋共公都相《宋世家》失載,但《水經注》必有所本。迨宋共公(前588年-前576年在位)當爲避強楚而自故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遷都至北魏之相縣(濉溪之相),宋遭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之難後(成十八年《左傳》)複又遷都於商丘。[28]我們目前還難以考知此濉溪之相春秋時何名,但其名相則始于秦。故春秋時宋之相邑即秦之苦縣,亦即今鹿邑之相;而非秦之相縣、漢之沛郡,即今濉溪之相。

可見,不明春秋之相與秦漢之相爲二地,自然會出現老子故里在濉溪縣說之失;不辨鹿邑之相春秋時屬宋至戰國時始屬楚,勢必會出現老子爲楚人說之失。

2、宋之老桃與老丘當爲老氏之采邑

宋邑有老桃,見隱十年《左傳》:“公會齊侯、鄭伯于老桃。”杜《注》:“老桃,宋地。”《戰國策》高《注》:“任城有桃聚。”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二:“今山東省濟寧州城北有桃鄉城。”則《春秋大事表》據《戰國策》高《注》認爲“老桃”即“桃聚”,其地在今山東省濟甯市東北桃聚鄉之桃鄉故城,而其地在魯、齊境上,恐非。今考:隱十年《經》:“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左傳》文同。據經、傳文意,鄭取而歸魯菅、郜、防三邑均爲宋邑,其中,菅,疑當在今山東省單縣之北;郜,在今山東省成武縣東南十八裏;防,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南六十裏;則老桃當爲與宋之菅、郜、防三邑相鄰。爲鄭、宋、魯三國邊境宋之邊邑,地在今山東省單縣北,位於老聃故里鹿邑之相邑東北約150裏。既然在宋殤公七年(前713年)時,即上距老佐卒年(前573年)140年之前宋早已有“老桃”之邑了(隱十年《左傳》)。

宋邑以老爲名者還另有一老丘,見定十五年《左傳》:“鄭罕達敗宋師於老丘。”杜《注》:“老丘,宋地。”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七之二:“今開封府陳留縣東北四十五裏有老丘城。”則老丘爲鄭、宋二國邊境宋之邊邑,其地當在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南、陳留鎮東北四十五裏,位於老桃之西約二百里,位於老聃故里鹿邑之相西北約200裏。

那麽,按照春秋時期以采邑爲氏之慣例,老佐之族則當以食采於老桃而別爲老氏;按照春秋時期三代別族爲氏之慣例,而老佐又爲宋戴公五世孫(成十五年《左傳》杜《注》),則戴族別封爲老族當在宋戴公之孫、老佐曾祖父一輩(即華父督之子世子家),則老氏以老桃爲采邑別族爲老氏起碼在百年以前。[29]這樣,就與前所論産生了兩個矛盾:一是既然老佐爲以其祖父季老之名或字別族爲老氏,其自然非以邑爲老氏者;既然老佐以邑爲老氏,其自然非以祖父季老之名或字別族爲老氏者;二是既然宋自老佐起始別族爲老氏,肯定非自老佐曾祖父世子家時別族爲老氏;既然老氏在比老佐早百年之曾祖父世子家時既已別族爲老氏,老佐氏老爲從其先祖之氏而非別族爲老氏。我們解決這兩個矛盾的初步答案爲:西周、春秋時期既有以邑別族爲氏者,即以邑名命氏者;亦有以氏命邑者,如召公奭于西周初年始封於召(地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其後世召公隨平王東遷以後陟封之食邑仍以其故名曰召邑(即今山西省垣曲縣東之邵亭)。[30]仿此,則老桃當爲老佐采邑而以其氏名曰老桃。所以,儘管《左氏春秋》爲陸續增益所成,但其最終彙集成書當在春秋晚期,書作者自然會有可能以後起之名來記一百多年前之地名了。“老丘”亦與“老桃”一樣爲以氏命邑爲“老”者。因爲,宋景公二十二年(前495年)時宋之“老丘”,雖然下距老佐卒年(前573年)八十八年,其自然當召公奭後裔將陟封之食邑仍以其故名曰召邑一樣,爲老佐後裔別封所居之邑。老氏初封地“老桃”與別封地老丘均爲鄭、宋、魯三國邊境之宋邊邑,可以看出宋別封老氏之族的政治目的是爲了鞏固邊疆。那麽,老聃故里爲相,則又爲老氏之族別封所居之邑。

3、宋有相邑當與商之先祖相土之名有關

《春申君列傳》有楚所取宋之相邑,而《春秋》及三《傳》則無一相邑之名,但這並不意味著宋就無相邑。

我們知道,《詩·商頌·長髮》、襄九年、定四年《左傳》、《世本》、《殷本紀》有商之先祖殷契之孫、昭明之子相土。《長髮》:“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毛《傳》:“相土,契孫也。”鄭《箋》:“相土居夏後之世,承契之業,入爲王官之伯,出長諸侯。”孔《疏》從之。襄九年《左傳》:“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杜《注》:“相土,契孫,商之祖也。始代閼伯之後居商丘,祀大火。”孔《疏》從之。《殷本紀》:“昭明卒,相土立。”司馬貞《索隱》:“相土左夏,功著于商。《詩·頌》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是也。《左傳》曰:‘昔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又,《周禮·校人》鄭《注》、《荀子·解蔽篇》楊《注》並引《世本》:“相土作乘馬。”今本《竹書紀年》系於帝相十五年,則商侯相土與夏帝相同時。

“相土”亦可單稱“相”或“土”。殷墟卜辭單稱“土”,居商丘;《太平禦覽》卷八十二引《竹書紀年》:“後相即位,居商丘。”王國維《輯校》:“《通鑒外紀》‘相失國,居商丘’,蓋亦本《紀本》。《通鑒地理通釋》(四)曰:“商丘當作帝丘。”又,襄九年《左傳》:“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殷本紀》裴駰《集解》引宋衷曰:“相土就契封于商。《春秋左氏傳》曰‘閼伯居商丘,相土因之’。”可見,夏帝相未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而都帝丘(即今河南省濮陽市),居商丘者爲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和商之先祖相土。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五有商丘叔簠,蓋以地爲名。據《殷本紀》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七,今商丘市西南有商丘,周三百步,世稱閼台。周公旦攝政稱王平定武庚、管、蔡之亂後,陟封微子開于宋,都商丘。

《殷本紀》裴駰《集解》引《世本》曰:商丘“宋更曰睢陽。”案:商丘因相土初封于商而得名,周更名曰宋,宋更名曰睢陽,則商或宋亦可爲紀念先祖相而將其邑更名曰相是極有可能之事。

綜上所述,彭祖爲祝融之子、老僮之孫、顓頊之曾孫,其後裔當以國爲彭氏而不應爲老氏,故春秋時期的老氏自然非老童、老彭(彭祖)之後。而宋老氏先祖爲戴公,始祖當爲季老,別族老氏者爲老佐,故老子先祖當爲宋戴公,始祖當爲季老,祖父當爲老佐(或起碼爲老佐之族);老子故里爲宋之相邑(鹿邑之相)而非秦漢時期之相縣(濉溪之相)。則老子自然爲宋之相邑(鹿邑之相)人而入仕于周者。


[①] 《老子列傳》:“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說不確,“老”、“李”一聲之轉,“耳”、“聃”古或一字。參見:高亨《〈老子·正詁〉前記》,載:《古史辨》,第4冊,第135頁;李泰芬《老莊研究》,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頁;

[②] 《老子列傳》張守節《正義》引《朱韜玉劄》及《神仙傳》:“老子,楚苦縣瀨鄉曲仁裏人也。”《老子伯夷列傳》之“厲鄉”,即《朱韜玉劄》及《神仙傳》之“瀨鄉”。又,劉龐生《老子故里生地新考辨》,《西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第107-111頁。

[③] 孫以楷、甄長松《莊子通論》,東方出版社,1995年,第55-57頁。

[④] 《楚世家》在顓頊後增“稱”一代,又以“老童”(包山第217號楚簡作“僮”)誤作“卷章”,餘皆與《大戴禮記》同。

[⑤] 胡厚宣《楚民族源於東方考》,《史學論叢》,北京大學潛社, 1934年,第1期

[⑥] 王國維《殷卜辭中先公先王考》謂《世本》、《史記》“帝嚳”即《大荒東經》與《海內經》之“帝俊”。

[⑦] 《五帝本紀》司馬貞《索隱》引宋衷曰:“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又引張晏曰:“高陽者,所興地名也。”

[⑧] 商代甲骨文中只有族號“荊”字而無族號“楚”字,今本《竹書紀年》載夏帝桀、商王武丁時事所記族號亦有“荊”無“楚”,或荊蠻連稱,與目前所釋甲骨文情形相符;在周代甲骨文中則已經出現了族號“楚”字,《初學記》七引《竹書紀年》述周昭王事時又將族號“荊楚”連稱。可見,則作爲族號的荊、蠻、楚三者有源流之別、早晚之差。

[⑨]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增訂本,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164、191-192頁

[⑩] 《述而篇》載孔子曰:“竊比于我老彭。”《元和姓纂》、《氏族略第四》以“老彭”爲“彭祖”。又,認爲老彭與老子有關者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爲“老”指老子,“彭”指彭祖,見鄭玄《論語釋文》、王弼《論語注》。另一種認爲“老彭”即老子,見王夫之《四書稗疏》、鄭獻甫《四書翼注論文》、姚鼐《老子章文考》、馬敘倫《老子校詁》(中華書局,1974年)、黃方剛《老子年代之考證》,姚鼐《老子章文考》曰:“孔子南之沛見老子。沛者宋地。彭城近沛,老聃嘗居之,故曰老彭”;馬敘倫《老子校詁》曰:“老子之字聃,而《論語》書多作彭者。弟子以其方言記之耳……又《論語》加‘我’于‘老彭’之上,前儒以爲親之之詞是也。”這兩種說法中後者較爲可能。

[11] 龔維英認爲“祝融”即《離騷》之“伯庸”。參見:龔維英《古秦、楚兩族同源疏證》,載:《史學月刊》,1999年,第2期,第15-19頁。

[12] 昭十七年《左傳》杜《注》:“炎帝,神農氏,姜姓之祖也。”孔《疏》引服虔云:“炎帝以火名官。”則炎帝即神農氏。

[13] 邵炳軍《祝融、蚩尤、三苗種族概念關係發微》,待刊.

[14] 李學勤《談祝融八姓》,《江漢論壇》,1980年。第2期,第74-77頁

[15] 昭十四年《左傳》:“鄭,祝融之虛也”;鄭玄《檜譜》:“檜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那麽,第一代祝融本居黎(犁),後遷于高辛氏之墟鄭(在今河南省新鄭縣城南),後在此建立了妘姓鄶國。

[16] 楊東晨《先秦時期安徽地區的民族和文化考察》,《安徽師大學報》,1998年,第1期,第45-52頁。

[17] 《逸周書·嘗麥解》:(夏帝啓)時“皇天哀禹,賜彭壽思正夏略。”今本《竹書紀年》:“(夏帝啓)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此彭伯壽即《嘗麥解》之彭壽,所載史實兩說相合。今本《竹書紀年》:“(商王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侁人入于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商王祖乙元年)命彭伯、韋伯。”儘管今本《竹書紀年》非信史,然《逸周書》、《國語》記載當可信,故彭自當爲夏、商時期氏族部落之方伯。

[18] 林乃燊《百越和諸羌開發西南的四個前驅族群——駱人、濮人和麽人、夷人》,《暨南學報》,1991年,第1期,第68-77頁。

[19]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文物》,1980年,第8期,第35-40頁。

[20] 張良臯《巴師八國考》,《江漢考古》,1996年,第1期,第68-73頁。

[21] 此彭水,後名築水,今名南河。昭二十年《左傳》另有一衛之彭水,地近衛之都邑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三十裏)。

[22] 如宣十二年《左傳》楚左廣之禦、成二年與十六年《左傳》楚共王禦戎彭名,哀十七年《左傳》楚文王令尹之申俘彭仲爽。

[23] 金景芳《老子的年代和思想》,《史學集刊》,1956年,第2期,第1-14頁;陳鼓應《老學先于孔學——先秦學術發展順序倒置之檢討》,《哲學研究》,1988年,第9期,第40-48頁。

[24] 族有兩義,一爲宗族之族,一爲氏族之族。此氏族之族。說詳:沈彤《春秋左傳小疏》。

[25] 羅根澤《再論老子及老子書的問題》,載《古史辨》,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6] 《田齊世家》、《六國年表》均系于齊湣王三十八年,與《宋世家》同;而《宋世家》裴駰《集解》:“《年表》作‘偃立四十三年(前286年)’”,則以齊滅宋比《宋世家》早四年。

[27] 繆文遠認爲:“《通鑒》此年(前273年)載黃歇說秦昭王事,但說辭中言及秦‘拔燕、酸棗、虛’,此爲始皇五年(前242年)事;又言及秦‘並莆衍、首垣’,乃始皇九年(前238年)事;又言‘毋毀楚強魏’,乃始皇十二年(前235年)事。故此所載非黃歇之說,以黃歇已死於始皇九年也。”(西元年代爲筆者所補)參見:繆文遠《戰國史系年輯證》,巴蜀書社,1997年,第192頁。繆說甚辨,然宋之相邑于楚頃襄王十六年(前283年)時屬楚則《史記》無誤。

[28] 譚戒甫《二老研究》,載《古史辨》,第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9] 以每代20年計,四代爲80年,老佐爲卿士,其亦當爲壯年。

[30] 邵炳軍《〈青蠅〉、〈賓之初筵〉、〈抑〉作者衛武公生平事迹考論》,《文史》,中華書局,2000年,第2期,第155-1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