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上海大学新闻理论研究中心和《黄河文学》杂志社主办的新媒体时代民族文化传承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主题为“现代文化学者如何认识和评价‘新子学’”,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苏州大学、集美大学及全国各地的现代文化专家、教授王鸿生、王宏图、刘绪源、徐国源、葛红兵、杨剑龙、郝雨、景国劲、李有亮、郭文斌等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10月22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著名庄子学家方勇教授的文章《“新子学”构想》,立刻引起国内外文化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本次研讨会的策划人和主持人,郝雨教授认为,子学研究虽只是属于古代文学与古代文化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新子学”的提出,实际上是在当今的全球化、新媒体时代,为整个文化学界提出的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当今文化传承的真正源头与主体性的问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复兴儒学,还要找到民族文化的百家之源。“新子学”作为一面新的文化旗帜,将在整个文化学界更大规模地激越起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潮流。各位专家还指出,我们的文化研究不能总是把古代与现代完全割裂,壁垒森严,互不交通。“新子学”的话题一定要把古代与现代打通,建立起通畅的古今文化对话。从而以更加开阔的历史文化眼光,寻求文化研究的新的逻辑起点和思维脉络。
杨剑龙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出发,分析了“新子学”的三方面价值。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研究吸收诸子文化思想,而不是一直以来的独尊儒学与弱化其他学派。二是促进了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全面性。三是提供了全面阐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能性。另外在新子学当代性阐释问题上,他认为必须首先回归百家争鸣的历史语境,其次必须崇尚以人为本。葛红兵在谈到“新子学”运动时先探讨了新加坡学校中开展的新儒学运动的失败和国内国学运动、尊孔复古运动的失败现象,他由此提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绝不能片面复兴某种思想而不顾其他。而国内外儒学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国思想的两个源头缺乏研究,一是公元前3世纪前的先秦子学,二是五四时期以解放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另外,葛教授也提出中国子学系统尚未完成现代化,要在各学科领域、系统内共同推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刘绪源认为我国没有宗教,长期以来与西方“政教合一”的状态相对的是“文政合一”,因此就五四运动而言,要想获得突破必须先从文化上着手。但是打破孔家店以后出现了传统文化的消解以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丧失等问题。而现在的国学运动又导致了片面化尊崇儒教状态,也暴露出诸多弊病。因此民族文化传承真正要走的路子应该是必须吸收西方的普世价值,即那些人类文明的共通价值,同时又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新子学”运动也要如此,既应该具有现代性价值、普世价值,又能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重建百花齐放的氛围。李有亮认为从民族文化传承意义上看,“新子学”价值在于引导人们重返中国文化的最佳生态,即百家、多元的争鸣。多元、争鸣的文化是富有张力的文化,不同思想文化对峙冲突,充满生机、动力,促进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另外李有亮认为当前新子学运动有两大障碍,一是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实践方式。二是当前文化的不良发展倾向,即消费化、同质化、娱乐化的消极势头。
王鸿生、王宏图、徐国源、景国劲、李有亮、姜琍敏、郭文斌、田彩仙、徐芳、王晓鸥、郭海燕、范松楠等学者还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新子学的内涵、意义等方面作了精彩深刻的发言。
(“社会科学报”在线,201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