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

关于弘扬“新子学”的建议 蒋门马

  自从2012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刊登华东师范大学先秦诸子研究中心方勇教授的《“新子学”构想》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大陆、港、澳、台、韩国及新加坡学术界纷纷作出积极响应。“新子学”构想的提出,目的在于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弘扬“新子学”,这里提出十条建议。

  一、明确弘扬“新子学”的目的

  弘扬“新子学”的目的,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但当今中国学校教育的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现实生活中亦到处充斥西方的物质文化产品,体现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长此以往,中国人民将丧失精神家园,亦不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何物,西方国家无须武力征服中国,中华民族自然乐于臣服!

  中国道教协会第二任会长陈撄宁说:“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劫人灵魂,其害深。武力侵略我者,我尚能用武力对付之;文化宗教侵略我者,则我之武力无所施其技矣,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其根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胜言哉!” 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新子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研究弘扬“新子学”,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客观上亦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敬畏传统文化经典

  “新子学”经典都是“入道见志”之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道为终极究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因为“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经》五十一章)在古人,是信得过,“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庄子•渔父》)现代人不相信有道,学校教师亦无道,因此教师沦落为教书匠,不传道而传授科学知识,教授谋生手段,于是现代人迷惘了,人到底要怎样才能生活得自由、幸福、快乐?但我国古人是清楚的,就是要得道!庄子说:“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庄子•让王》)因此得道之人根本没有普通人这样的心理烦恼。然而现代人不志于道而志于名利,不求修道得道而求荣华富贵,企求社会对自己的接纳和肯定,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建立于自己不能主宰掌控的外在事物和社会关系之上,得之则喜,失之则悲,狂狂汲汲,不能自已,犹且轻蔑和漠视传统文化经典。独不思,作为“形而下”器物的古董在今天尚且具有惊人的价值,更何况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至高无上的“形而上”之“道”的传统文化经典,难道真的过时落后,毫无价值?

  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巴塞尔•亨利•李德•哈特爵士(Sir Basil Henry Liddell Hart)为美国准将格里菲思(Samuel B. Griffith)翻译的《孙子兵法》(The Illustrated Art of War: The Definitive English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一书所作的《序》中说:“有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的中国军官曾多次来访,告诉我说,中国军校采用我和富勒将军的书作为主教材。我就问他:也采用《孙子兵法》吗?他回答说,大部分年轻军官认为,《孙子兵法》是古代经典,应当尊敬,但在使用机械化武器的时代,就已经过时,因此根本不值得研究。我回应说,《孙子兵法》这本薄薄的小书,涵盖了我写的二十多本书中所论述的几乎所有的战略和战术;他们现在就该好好地去研究《孙子兵法》了。总而言之,《孙子兵法》不但是研究战争的最佳入门书,而且也是研究战争相关各方面的最佳常用参考书。”(本文作者自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大多经历类似的尴尬处境。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周易》、《老子》、《论语》、《庄子》等“新子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亦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后世子孙取之不尽、汲之不竭的智慧源泉。知识可以学习继承和不断拓展,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但是智慧和修养既无法继承,更不可能躐等而上,后人亦未必能超越前人。这就是传统文化经典之所以具有永恒价值的根本原因。

  如果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比附于西方的理论学说,也看作是一种虚构的理论,按照西方的逻辑思维进行知识学理上的研究,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歪曲和误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治内的精神修养,是智慧的涵养,重在身心的体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在纯理论的建构。学习传统文化,就是以传统文化经典为导师(最理想的是有得道高人的教导),真履实践,修养身心,增进智慧,变化气质,真切体验到自己人生的幸福、社会关系的改善和融洽,其发展的结果是人人成为身心健康和谐的人,自然造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理解体悟,确实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才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经典的永恒魅力,从而对传统文化生起一种由衷的心服和敬意(郑玄曰:心服曰畏),爱国主义精神亦不需要人为教育就能油然而生。这是每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必定会经历的事,更是研究弘扬“新子学”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素养。

  三、重新校勘训注“新子学”元典

  “新子学”元典,由于时代久远,文本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讹脱衍倒等错误,例如现今流传的《庄子》文本错误至少有两百余处。现今不断有出土的古代文献及世界各国各大图书馆藏书可供利用,还有方勇教授总编纂的《子藏》各卷陆续出版,具有前代学者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因此绝大多数元典需要重新校勘,以保证元典文本尽可能正确,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以讹传讹,将直接影响“新子学”的健康发展。对元典文本进行校勘,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所有后续事宜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意义最为重大。

  校勘元典依据的是历代流传的版本,虽说版本越早,就越是接近原著,但亦未可一概而论。各版本有差异的文字,要断定其是非正误,实非容易。历代学者多根据类书旧注等资料进行校勘,看似可信,其实颇成问题。向宗鲁说:“类书、古注,其所引用,恒多节省,且同经刊写,岂独无误?改难就易,又所不免。自非确有据依,未容轻以改窜。”(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叙例》,第4页。)管锡华说:“我们通过对他书引文与原文的细致比较考察发现,不仅类书的引文不可尽信,一般书籍的引文和注解的引文同样都不可尽信,因为这些引文同样都不完全忠实于原文。”(管锡华《汉语古籍校勘学》,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218页。)就是元典的古注同样不可以用作校勘正文的唯一依据,因为注释文字往往会增字解经,或注释者的思想与原作者不尽相同,文字表述就会有差异。如果对传统文化没有深刻的领悟,对元典没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既不相信古人,又不尊重古书,仅凭小学知识,以个人的主观臆见,来推断元典文本的是非正误,则聪明才智之士鲜有不沦为妄改古书之“浅人” !(《诸子学刊》第八辑《庄子斠议》一文可供参阅。)岂不知“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惟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元吴师道《战国策补注序》谓:“事莫大于存古,学莫善于阙疑。”允为校勘古籍之圭臬!

  古人一生往往只留下一部著作,短的如《道德经》、《孙子兵法》,只有五千余言;长的有几十万字,都是古人一生心血的结晶。但由于“古今异言,方俗殊语”等客观因素,这些传统文化经典的字面意义尚不易懂,更遑论其深层含义,故必须加以训注,以疏通其文义。若能依据师传有本的郑玄等汉儒的训诂材料,《说文》、《方言》、《尔雅》等可靠的字书,以免望文生义之弊,一个人一生专治一经,专通一子,数十年后,几十位“新子学”专家可以提供全部“新子学”经典较为可信的训注本,为后世留下最可宝贵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

  当然,在校勘训注“新子学”元典的过程中,“新子学”专家们应当时常进行交流,除了论文刊登于《诸子学刊》之外,网上论坛是较为理想的交流平台,并每年或每隔数年组织全国或国际的学术研讨会,以促进“新子学”研究稳定有序发展。

  四、重新把“新子学”元典翻译成外文

  综观传统文化经典的现有外文译本,极少有令人满意的。究其原因,中外译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终究有限,而元典又过于深奥,实难通达。如理雅各布(James Legge)、翟林奈(Lionel Giles)、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等杰出的外国汉学家,他们的译作亦错误甚多。而中国翻译者仅仅依靠查阅字典,依据别人的现代汉语译文翻译元典,实在是一大笑话!有的甚至完全以自己个人的主观理解随意翻译,更是令人啼笑皆非。

  翻译者必须是某一元典的研究专家,自己对元典有精深的研究,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体悟(中医经典翻译者必须精通中医),并精通某一门外语及其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经典翻译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一个人一生能够翻译出一两部传统文化经典,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译作等身的翻译大家,对于翻译传统文化经典是不太可靠的。法国的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yot)用了十七年时间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The Lives of the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英国的查普曼(Chapman)用了十八年时间译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The Iliad, Odyssey),这些译作本身亦成了经典。

  若能把全国的“新子学”翻译者组织起来,建立如唐玄奘时期那样规模宏大、组织齐全的译场,并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的参与,以弥补中国翻译者在语言文化上的局限。几十年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外文翻译可以基本完成。

  “新子学”的对外译介,还可以依托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等,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以促进“新子学”进一步走向全球。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对外译介,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流传到全世界各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然大幅度提升,也许几十年后的世界,就是中国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天下。

  五、创建“新子学”网上论坛

  网上论坛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打破时间、空间和信息的限制,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何人,都可以在此学习,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帮助。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事,可以在网上论坛实现。

  网上论坛可以发布信息,传递学界最新动态,给注册会员提供交流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浏览阅读。论坛注册会员可以上传和下载数据,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问求助,回答别人的问题,提供各种帮助,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论坛管理员及各级版主可以对注册会员及其发表的帖子进行管理,确保论坛有序发展。论坛内部的搜索引擎,可以对论坛内帖子,实现标题及内容的全文检索。网上论坛的功能很多,便于信息的流布和注册会员间的交流。

  要弘扬“新子学”,创建“新子学”网上论坛必不可少,势在必行。

  六、建议学校教育中纳入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从最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要考虑到最坏的可能性,如行星、彗星撞击地球等毁灭性的天降灾难,诺亚和大禹时代的大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种种异常情况:图书毁于水火之灾,电子产品无用于蛮荒之地,甚至现今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毁于一旦,这个时候,如何保存民族传统文化,使得能够长存于天壤,永传后世?

  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非常简易且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除了钟鼎刻石、藏诸名山之外,就是所有中华人从小都熟读传统文化经典,并能书写,因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中华人存在,就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存在!

  《周易》、《老子》、《论语》、《庄子》等“新子学”经典,是不可能立即被全部理解和消化吸收的。古人教训童蒙,就是让他们把传统文化经典读得烂熟,一字不差地牢牢记在心头,待他们经验阅历达到相应水平境界时,自然就能够逐渐理解和领悟。这是我国最传统的教育方法,亦是最优异的教育方法。记在心里的东西,既不怕遗失或被人抢走,亦不怕水火刀兵的毁灭,又可以随时随地体会祖先的教导,借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获得真实的受用,真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即使没有任何外部条件,亦可以口耳相传,教授子孙后代。

  这项工作,人人可做,但总体上不若从学校教育体制上实行全民传统文化教育。九年义务制教育中纳入传统文化经典的传统汉字读本,不要求学生理解记忆,只要求学生熟读能写。即使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时间久远,亦难免遗忘失真,就会有误,但读得烂熟之后,就不需要记忆思考,自能脱口而出,就能保证准确无误。熟读,就是要求学生把传统文化经典几十遍几百遍地朗读,读得滚瓜烂熟,最好能学会用古人的吟唱法以保护嗓子,助长兴味。当然还要会写,最好用毛笔书写。

  只有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提高,各行各业的人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去从事相应的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从而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仅仅依靠少数专家学者做一些相关的事。

  七、演绎“新子学”影视作品

  “新子学”元典,首先一定是图书。元典的各种注释本及现代阐释本,最根本的载体仍然是图书。图书具有不可替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次,各种音像制品亦宜大力开发,以方便各类人群的选择学习。
  故事总是具有迷人的力量。人们对于故事的偏爱,从古到今,从小到大,未尝改变。如何把“新子学”经典中的深奥道理演绎为人们容易理解接受的故事,进而拍摄成电影或电视,从而影响普通大众,教化普通大众,改变整个社会,这是文学界、影视文化界人士应当肩负的一项重大使命。

  电影、电视节目,以其声色俱备、形象生动的特点,最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当今时代,无论是广告策划,还是教育娱乐,电影、电视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弘扬“新子学”就要有效利用这一媒体,无疑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电影、电视节目中植入外文字幕,或配音为外语,流传到国外,就是间接地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只有文学家、编剧、导演、演员等影视文化界人士用心学习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真切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可贵,并不断藉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才能制作出真正体现“新子学”思想精神的电影电视,《功夫熊猫》就是较好的一个例子。

  八、用心探究“新子学”中的经世之道

  中国绝不进行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政治上是如此,在经济管理及其他方面,又为何要照搬西方经验?西方国家的管理方法,是与他们各自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协调一致的,但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在自己身上后,就东一块,西一片,活脱脱一件“百衲衣”,虽然亦能蔽体保暖,但毕竟不伦不类;还容易产生橘化为枳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水土不服的问题。

  “新子学”经典中可能找不到适合当今中国国情的具体管理经验,但儒家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大学》)。国家天下都能治平,怎么可能连企事业单位都管理不了?我国古代就有“内圣外王之道”(《庄子•天下》)。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抱朴子内篇•地真》)司马承祯答唐睿宗问时就说“国犹身也”(《旧唐书》卷一九二)道家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执政者尤其离不开个人自身的修养,《大学》亦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我们可曾见过,连自己事务都管理不好的人,就能管理得好企事业单位?《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企业家及各级管理人员,何必舍弃自家珍宝,却去沿街乞讨?只要用心学习传统文化,用以修养自己的身心,去体悟最根本的大道,一旦豁然贯通,自能“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时候,管理方法尽可由我创造,西方的管理经验亦可为我所用。但正如庄子所说的:“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庄子•天运》)

  九、研究开发体现“新子学”思想精神的商品

  思想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总需要有一个表现形式,或者说需要有个载体,才能让人确实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优越和伟大。如何把无形无象的思想精神转化为有形可见且能产生商业利润的物质产品,并通过这些产品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各行各业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个领域最需要有创意,因此亦最能有创新,而且易于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其实这并不是需要有专业人才才能做到的事,只要人人学习体悟传统文化,自能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实践中涌出一些新想法,加以实行,就是创新。创新并不是什么大难事,只要改变一下思维方式,时时刻刻体悟大道,就能随处触发灵感,实现创新。

  因为这些物质产品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其内涵,因此外国若是仿造,那无疑是在帮助宣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若是开发属于他们自己民族特色的物质产品,就能打破所谓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同质化”,保持和促进全球经济文化的多元发展。

  商品是如此,服务亦是如此,其他各方面亦无不如此。当人人都能用心学习体悟传统文化的时候,不但人人的文化素养不断得到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亦将因之而不断提升,物质产品就会更加丰富,更能适合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社会将更和谐地发展,世界亦因“和而不同”(《论语•子路》)而更加精彩。

  十、保护和弘扬传统方技和手工艺

  现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是科学技术,不是文化。科学技术不是文化,文化绝对不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创造了极为便利的交通交流工具,但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存状态,在短短几十年内被严重破坏,生存环境日趋恶化。军事技术的落后,确实会影响国家的命运,比如遭受他国的欺侮甚至奴役。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如今,全国人民每餐必加碘盐,食用转基因大豆油或转基因玉米油,怪模怪样变味的非时令蔬菜水果、转基因饲料喂养速成的肉类;而欧盟国家及民众坚决抵制转基因农作物,2009年5月美国环境医学科学研究院报告称:“一些动物实验表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有严重损害健康的风险,包括不育、免疫问题、加速老化、胰岛素的调节和主要脏腑及胃肠系统的改变。”中国科学家仍信誓旦旦地要把转基因大米搬上餐桌。这里撇开可能隐藏比鸦片更巨大的阴谋之外,就是对科学的极端迷信,恐怕真的会让中国人民成为真正的“东亚病夫”,其后果实难想象。

  由于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人们丧失精神家园,只顾眼前,唯利是图,道德日益沦丧,社会信用成为严重问题。更可悲的是,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Gresham’s Law),导致民族传统方技和手工艺正在变质、失传和消亡。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最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方技,因其神奇的疗效,得到全世界医学界的承认和肯定,于2010年11月16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武术,闻名于全世界,“中国功夫”(Chinese kung-fu)尽人皆知(这是电影的宣传效果)。这类幸运儿,毕竟是少数。虽然是少数,但针灸和武术的高深境界,因为现代人没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修养而无法领悟,正在失传。最具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正在逐渐丧失民族特色,成为西方科技的附庸。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遗忘,中华民族传统的方技和手工艺正在消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看着中华人民正在丧失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的血脉正在被无形地宰割,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