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攖寧先生主稿

粵自崆峒演教,軒轅執弟子之儀;柱下傳經,仲尼興猶龍之嘆;道教淵源,由來久矣。蓋以天無道則不運,國無道則不治,人無道則不立,萬物無道則不生。道豈可須臾離乎?

夫道有出世,必有入世。有通別,亦有旁支。若彼磻溪垂釣,呂尚扶周;圯橋授書,子房佐漢。三分排八陣之圖,名成諸葛;一統定中原之鼎,策仗青田。此入世之道也。

又若積精累氣,《黃庭經》顯示修真;抽坎填離,《參同契》隱藏口訣。句漏丹砂,談稚川之韻事;松風庭院,羨宏景之閒情。此出世之道也。   

況復由道而通於政,則有《洪範》《九疇》,周官六部;由道而通於兵,則有《陰符》《韜》《略》,孫武權謀;由道而通於儒,則有仲尼、揚雄,廉溪、康節;由道而通於法,則有商鞅、李悝,申子、韓非;由道而通於醫,則有《素問》《靈樞》,《千金》《肘後》;由道而通於術,則有五行八卦,太乙九宮。此道家之通別也。

以言鍊養,則有南方五祖,北地七真,雙延緒脈;以言蘸籙,則句容茅山,江西龍虎,咸擅威儀。此道教之支派也。

至於小道之巫醫,則辰州祝由,救急屢驚奇效;街道之拳技,則武當太極,工夫授自明師。誠可謂道海汪洋,莫測高深之量;道功神秘,難覓玄妙之門矣。

再論及《道藏》全書,閱四千餘年之歷史,擁五千餘卷之縹緗,三洞四輔之歸宗,十二部之釋例。尊之者,稱為雲篆天章,赤文紫字;美之者,比喻琅函瓊紮,玉版金繩。姑勿辯其是非,要可據為考證。歷代佚亡典籍,猶多附此而存。豈唯道教門庭之光輝,亦是中華文化之遺產。雖嫌雜而多端,小儒咋舌;所幸博而能約,志士關懷。

請慢嗤迷信,須知乃昔賢抵抗外教侵略之前鋒;切莫笑空談,應恃作今日團結民族精神之工具!

嗟夫!世變已亟,來日大難,強敵狼吞,群夷鴟顧。此何時耶!

倡本位文化救國說者,固一致推崇孔教矣。然孔教始於儒家,儒家出於道家,有道家遂有道教。試以歷史眼光,觀察上下五千年本位文化,則知儒家得其局部,道家竟其全功;儒教善於守成,道教善於應變。事實俱在,毋庸自謙。

故嘗謂:吾國,一日無黃帝之教,則民族無中心;一日無老子之教,則國家無遠慮。先武功,後文治,雄飛憤勵,乃古聖創業之宏規;以柔弱,勝剛強,雌守待時,亦大智爭存之手段。積極與消極,道原一貫,而用在知幾;出世與入世,道本不同,但士各有志。

他教每厭棄世間,妄希身後福報,遂令國家事業,盡墮悲觀;道教倡唯生學說,首貴肉體健康,可使現實人生,相當安慰。他教侈講大同,然弱國與強國同教,後患伊于胡厎?道教基於民族,苟民族肯埋頭建設,眼前即是天堂。

嗚呼!筦百家之總鑰,濟儒術之窮途;攬國學之結晶,正新潮之思想。捨吾道教,其誰堪負此使命哉!

今夫有道自不能無教,無教則道何以弘?有教則自不能無會,無會則道何以整?同仁等忝屬黃帝子孫,生在中華國土。大好河山,慨念先民之遺烈;異端角逐,忍看國教之淪亡。爰集同志,組織此會。根據現行法律,擬定規條;呈請黨政機關,凖許成立。

從兹大道偕八德同流,道儒何妨合作;達變與經常並重,奇正相輔而行。將見禹域風披,具身使臂、臂使指之效;天人感應,徵危轉安、凶化吉之祥。民族精神,庶有賴焉。

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三十三年即中華民國二十有五年(1936)

中華道教會同仁謹布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