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華
[作者簡介] 李秀華(1976— ),男,江西新余人。文學博士,現為台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諸子學研究,已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
今傳《淮南子》舊注,實際上是東漢許慎注和高誘注的一個混合品。晚清學者勞格、陸心源、陶方琦等人依據北宋中期蘇頌的《校淮南子題序》,將同存一書的許、高二注分辨出來,指出《繆稱》、《齊俗》、《道應》、《詮言》、《兵略》、《人間》、《泰族》、《要略》八篇是為許慎所注。由於許慎的巨大影響,清代學者爭相搜集散見在歷代文獻中的許注。孫馮翼輯有《許慎淮南子注》,黃奭亦輯有《許慎淮南子注》,陶方琦輯有《淮南許注異同詁》,易順鼎輯有《淮南許注鉤沉》,葉德輝輯有《淮南鴻烈間詁》。其中以陶氏所輯為勝,共輯得許注500餘條。這些材料的發現與搜輯,對於研究許慎之學無疑具有重要價值。許慎所撰《淮南子注》,歸根結底是一部訓詁學方面的著作,其性質自然與《說文解字》同等。既然同出一人之手,兩書之間就必然存在關聯。事實上,只要對現存許注和《說文解字》進行全面考察,二者相互吸取的現象還是顯而易見的。關於這個問題,歷代學者中只有陶方琦做過比較集中的討論,並撰有《〈淮南〉〈說文〉補詁》八卷,可惜現已不傳。他在自敍中說:“冀有達者,理而正之。”[①]筆者不敢自詡“達者”,然有意承接其緒,希望能夠以許注八篇和《淮南許注異同詁》為材料基礎,把有關這個問題的討論延伸下去。
一、二者存在相互吸取的關係
《說文解字》的撰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於其始創時間,學者意見不一。清人陶方琦認為,許慎草創《說文》當在和帝永元八年(96)[②];諸可寶則認為,當在章帝章和二年(88)[③]。今人頓嵩元認為,許慎開始編撰《說文解字》,定是在章帝建初八年(83)之後[④];謝文學則認為,許慎是在永元元年(89)開始醞釀動筆寫作《說文解字》的初稿[⑤]。以上諸家的說法,筆者均不同意。許君草創《說文》當在其辟任太尉南閣祭酒即永元五年(93)之後。這個時期,許慎已經具備深厚的經學功底,學術正走向成熟。同時,他身在京師,既可以很方便地向業師賈逵討教,又有更多機會與同仁學友切磋。各種條件交匯,促成了許慎撰寫《說文解字》的實際行動。儘管草創時間不太明朗,但其初稿和定稿的時間卻歷歷可徵。據許慎《說文解字敘》和許沖《上書進〈說文〉》,《說文解字》的初稿成形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定稿完成於漢安帝建光元年(121)[⑥]。自永元五年至建光元年,《說文解字》花費了許慎近三十年的心血,僅增補和修訂,就用去了二十二年的時光,可謂是他一生的學術結晶。許君校書東觀,注解《淮南子》,正好處於《說文》初稿和定稿完成的中間時期[⑦]。此種機緣,為許慎《淮南子注》與《說文解字》之間的相互吸取創造了條件。初稿形成後,許慎繼續博問通人,不斷修補,成績斐然。永初四年(110),他以太尉南閣祭酒的身份被徵調至東觀,參加官方舉辦的文獻校訂活動。由於時間短促,許慎校注《淮南子》就直接利用了《說文》定稿之前的部分成果。東觀校書結束後,許慎不久即去官回鄉,隱居家中繼續修補、訂正《說文解字》。此次他又把校注《淮南子》時遇見的新漢字及其新訓義吸收進來,直至定稿。總而言之,相融互補是兩者關係的大勢,即如陶方琦所說:“以《說文》補《淮南》之注,亦可以《淮南》之注補《說文》也。”[⑧]
通過整理和比照,我們發現今存許注與《說文解字》存在很多相合的釋義。如今所見《說文解字》的版本應是許慎最終的定本,因而很難從中分辨出哪些釋義屬於許注採用《說文》之說,哪些釋義又屬於《說文》採用許注之說。作為一部字典,《說文解字》是以考究字源為主要目的,即著重分析漢字的構造和解釋漢字的本義,並不考慮漢字在具體語境下的使用義。這是《說文解字》釋義的一個根本特徵。由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測,許注中凡解釋字之本義的說法應當有大部分是取自《說文解字》的。例如,解釋名物,《道應訓》“於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乘”,許注:“騶虞,白虎黑文而仁,食自死之獸,日行千里。”這一說法,在《五經異義》和《說文解字·虍部》中也同樣出現過。《五經異義》成書最早,從邏輯上說,《說文解字》當采《五經異義》而非許注,但許注則有可能再采《說文解字》。許注訓字之本義,與《說文》相合者頗多,下文將有引述,茲不復舉。
可能是出於《說文解字》最後成書的緣故,陶方琦把許注與《說文》相合者都歸於《說文》採用許注之說,並用《說文》的釋義來補綴許注:
又如《說文·水部》“滒,多汁也”,即《原道訓》“甚淖而滒”之說。《木部》“梣,青皮”,即《俶真訓》“梣木已青翳”之說。《木部》“榑桑,神木,日所出也”,即《地形訓》“榑桑在其東方”之說。《竹部》“篅,判竹圜以盛穀也”,即《精神訓》“守其𥫱篅”之說。《水部》“澒,丹砂所化水銀也”,即《地形訓》“砄五百歲化為澒”之說。《豸部》“䝟貐,似貙,虎爪,食人,迅走”,即《本經訓》“下殺䝟貐”之說。《人部》“仳倠,醜面也”,即《脩務訓》“嫫姆仳倠”之說。《廠部》“厱諸,治玉石”,即《說山訓》“玉待礛諸而成器”之說。此必許君自采注《淮南》之說,雖不明言,灼然可知也。又有《淮南》之文與《說文》異,而知《說文》所載即許注《淮南》之說者。如《俶真訓》“華藻鎛鮮”,即《說文》“鎛鱗”,《金部》“鎛鱗也,鐘上橫木上金華也”。《天文訓》“秋分蔈定”,“蔈”即《說文》“秒”,《禾部》“秒,禾芒也”。《地形訓》“曰浩澤”,“浩”即《說文》“㚖”,《大部》“㚖,大白,澤也”。……今許本《淮南》已亡,可由《說文》以補者有如此。[⑨]
儘管陶方琦上述說法難以得到佐證,但是《說文解字》大量採擷許注的事實不容否定。考之《說文》,明確引自《淮南子》有2例。《鬼部》:“𩴪,鬼俗也。……《淮南傳》曰:‘吳人鬼,越人𩴪。’”此文出自《人間訓》,今本作“荊人鬼,越人禨”。又《蟲部》:“蛧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說:‘蛧蜽,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髮。’”今本《道應訓》作“罔兩”,此文當出自淮南王的其他著述。另有2例直接稱引《淮南子》,如《艸部》:“芸,草也。……《淮南子》說‘芸草可以死復生’。”陶方琦以為是“後人引許君說《淮南》之文於其旁也,因沿為《淮南子》說”[⑩]。許慎當時,還未出現“淮南子”一名,陶氏的看法應該符合實際情況。由此可見,許君在校注《淮南子》之後,對其更加熟悉,並且有新的發現,故而採納至《說文解字》中。陶方琦為此給出了進一步的證據:
又有《說文》即本《淮南》之義者,如《天文訓》“四丈而為匹”,《說文》云“匹,四丈也”,說正同。又“欲知南北廣袤之數者”,《說文》云“南北曰袤,東西曰廣”,說正同。《地形訓》“故禾春生秋死,麥秋生夏死”,《說文》云“禾木王而生,金王而死”、“麥金王而生[11],火王而死”,說正同。又“無角者膏而兌前,有角者脂而兌後”,《說文》云“無角者膏,戴角者脂”,說正同。[12]
此外,《說文·行部》“四達謂之衢”之說,本自《齊俗訓》“拂之於四達之衢”。平心而論,陶方琦的這些證據無疑令人信服,足以說明許慎曾依照《淮南子》及其注釋對《說文解字》作了大面積的增補。
今本《說文解字》收錄小篆9353個,古文405個,籀文213個,是最主要的字體,又有別體524個,包括奇字、或體、俗體。可見,直到漢代,文字分歧的現象依然比較嚴重,缺乏統一規範的標準。這樣就出現了《淮南子》中有不少漢字並未被《說文解字》收錄的現象,即使是許慎曾經注釋過的漢字。陶方琦指出:
又有《淮南》許注有此字,而為《說文》所無者。如《原道訓》“婦人不孀”,《詩正義》引許注《淮南》云“楚人謂寡婦曰孀”,而《說文》無“孀”字;“彷徨山峽之旁”,《文選注》引許注《淮南》云“岬,山旁”,而《說文》無“岬”字。《俶真訓》“莫鑒於流瀿”,《文選注》引許注《淮南》云“楚人謂水暴溢曰瀿”,而《說文》無“瀿”字;“越舼蜀艇”,《御覽》引許注“舼,小船”,而《說文》無“舼”字。《天文訓》“月死而螺蚌㾭”,《御覽》引許注《淮南》曰“㾭,減蹴也”,而《說文》無“㾭”字。《覽冥訓》“澤受瀷而無源者”,《文選注》引許注《淮南》“瀷,湊漏之流也”,而《說文》無“瀷”字。《人間訓》“摙載粟米而至”,《一切經音義》引許注《淮南》“摙,擔也”,而《說文》無“摙”字。《修務訓》“不待策錣而行”,《御覽》引許注《淮南》“錣,策端有鐵也”,而《說文》無“錣”字。[13]
除了陶氏所述漢字外,筆者對今存許注八篇作過考證,發現其中也有未被收錄者,如《齊俗訓》“角䚩不厭薄”,許注:“角䚩,刀劍羽間之覆角也。”而《說文》無“䚩”字[14];又此篇“物或堁之也”,許注:“堁,坋塵也。”而《說文》無“堁”字[15];又此篇“而仁發恲以見容”,許注:“恲,色也。”而《說文》無“恲”字[16];《詮言訓》“駎者不貪最先”,許注:“駎,競驅也。”而《說文》無“駎”字[17];《兵略訓》“若蚈之足”,許注:“蚈,馬蠸也。”而《說文》無“蚈”字[18];《人間訓》“則奮翼揮䎚”,許注:“䎚,六翮之末也。”而《說文》無“䎚”字[19];《泰族訓》“以奉宗廟鮮犞之具”,許注:“生肉為鮮,乾肉為犞。”而《說文》無“犞”字[20];《要略》篇“燒不暇撌”,許注:“撌,排去也。”而《說文》無“撌”字[21]。這些漢字有的見於先秦兩漢其他傳世文獻,有的僅僅出現在《淮南子》中,既無古今異體之字,又無通假替代之字,當屬新造的漢字,而《說文解字》未予收錄。大概許君當時重病纏身,無力再補,或者這些漢字不符合許君收字原則,亦未可知。
綜上所述,許慎校注《淮南子》時顯然是利用了他編寫《說文解字》時的學術成果,而修訂《說文解字》時又根據他注釋《淮南子》的心得作了大量增補,兩者相得益彰。世人重《說文》而輕許注,實不知許注對《說文》編撰的貢獻。
二、許注八篇與《說文》相近釋義對比
為進一步揭示許注與《說文解字》之間的內在聯繫,筆者分別以今存八篇許注和陶方琦《淮南許注異同詁》所輯許注為對象,同《說文》做了系統的比照和考察,把兩者相同或相近的釋義彙集起來,學者自可一目了然。
許注八篇由於長期歸屬涿郡高誘,加上其簡略質樸,研究者寥寥無幾。即使是陶方琦,亦未加以特別的重視。筆者取之與《說文》相較,發現其中相同或相近者不少,有時兩者的用詞也完全一致,益知此為真許注無疑,大有陶方琦“使汝南之書與濮陽並峙,不至肴亂雜廁,千載沉晦,亦云幸矣”[22]的感慨。
(一)繆稱訓
1、“猶中衢而致尊邪”,許注:“道六通謂之衢。尊,酒器也。”《說文·行部》:“衢,四達謂之衢。”又《酋部》:“𢍜,酒器也。”
2、“自視猶觖如也”[23],許注:“觖,不滿也。”《說文·欠部》:“歁,食不滿也。”
3、“目之精者,可以消澤而不可以昭誋”,許注:“誋,誡也。”《說文·言部》:“誋,誡也。”
4、“若眯而撫”,許注:“眯,芥入目也。”《說文·目部》:“眯,草入目中也。”
5、“男子樹蘭,美而不芳”,許注:“蘭,芳草。”《說文·艸部》:“蘭,香草也。”
6、“子產騰辭”,許注:“騰,傳也。”《說文·馬部》:“騰,傳也。”
7、“無所用之,碧瑜糞土也”,許注:“瑜,玉。”《說文·玉部》:“瑜,瑾瑜,美玉也。”
8、“可謂不踰於理乎”,許注:“踰,越。”[24]《說文·足部》:“踰,越也。”
9、“吳鐸以聲自毀”,許注:“鐸,大鈴,出於吳也。”《說文·金部》:“鐸,大鈴也。”
10、“暉日知晏”,許注:“暉日,鴆鳥也。晏,無雲也。”《說文·鳥部》:“鴆,毒鳥也,……一名運日。”[25]又《說文·日部》:“㬫,星無雲也。”[26]
11、“魯以偶人葬而孔子歎”,許注:“偶人,桐人也。”《說文·人部》:“偶,桐人也。”
12、“拱之木無把之枝”,許注:“把,握也。”《說文·手部》:“把,握也。”
13、“度伎能而裁使之者”,許注:“裁,制也。”《說文·衣部》:“裁,制衣也。”
(二)齊俗訓
1、“有詭文繁繡弱緆羅紈,必有菅屩跐踦短褐不完者”,許注:“弱緆,細布也。紈,素也。菅,茅也。”《說文·糸部》:“緆,細布也。”又《說文·糸部》:“紈,素也。”《說文·艸部》:“菅,茅也。”
2、“其於以致雨,不若黑蜧”,許注:“黑蜧,神蛇也,潛於神淵,蓋能興雲雨。”《說文·蟲部》:“蜦,蛇屬,黑色,潛於神淵,能興風雨。”[27]
3、“狟狢得埵防”,許注:“防,堤。”《說文·𨸏部》:“防,隄也。”
4、“羌氐僰翟,嬰兒生皆同聲”,許注:“羌,西戎。僰,西夷也。”《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又《說文·人部》:“僰,犍為蠻夷。”
5、“若璽之抑埴”,許注:“璽,印也。”《說文·土部》:“璽,王者印也,所以主土。”
6、“中國冠笄”,許注:“笄,簪。”《說文·竹部》:“笄,簪也。”
7、“男女切踦”,許注:“踦,足。”《說文·足部》:“踦,一足也。”
8、“無皮弁搢笏之服”,許注:“笏,佩玉也。”《說文·曰部》:“㫚,出氣詞也。……一曰佩也。”[28]
9、“綸組節束”,許注:“束,縛也。”《說文·束部》:“束,縛也。”
10、“葬牆置翣”,許注:“翣,棺衣飾也。”《說文·羽部》:“翣,棺羽飾也。”
11、“為寬裕者,日勿數橈”,許注:“裕,饒也。”《說文·衣部》:“裕,衣物饒也。”
12、“駑馬十舍,旬亦至之”,許注:“旬,十日也。”《說文·勹部》:“旬,偏也,十日為旬。”
13、“負扆而朝諸侯”,許注:“戶牖之間謂之扆。”《說文·戶部》:“戶牖之間謂之扆。”
14、“為行者相揭以高”,許注:“揭,舉。”《說文·手部》:“揭,高舉也。”
15、“短褐不揜形而煬灶口”,許注:“煬,炙。”《說文·火部》:“煬,炙燥也。”
(三)道應訓
1、“何以異於梟之愛其子也”,許注:“梟子長,食其母。”《說文·鳥部》:“梟,不孝鳥也。”
2、“爝火甚盛”,許注:“爝,炬火也。”[29]《說文·火部》:“爝,苣火祓也。”
3、“是直聖人之糟粕耳”,許注:“糟,酒滓也。”《說文·米部》:“糟,酒滓也。”
4、“列田百頃而封之執圭”,許注:“楚爵功臣賜以圭,謂之執圭。”《說文·土部》:“圭,瑞玉也,上圜下方。……楚爵有執圭。”
5、“大司馬捶鉤者年八十矣”,許注:“捶,鍛擊也。”《說文·手部》:“捶,以杖擊也。”
6、“屈商乃拘文王於羑里”,許注:“羑里,地名也,在河內湯陰。”《說文·羊部》:“羑,進善也。……文王拘羑里,在湯陰。”
7、“得騶虞、雞斯之乘”,許注:“騶虞,白虎黑文而仁,食自死之獸,日行千里。”《說文·虍部》:“虞,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
8、“玄豹黃羆青犴”,許注:“犴,胡地野犬也。”《說文·豸部》:“豻,胡地野狗。”[30]
9、“相女童,擊鐘鼓”,許注:“相,視之。”《說文·目部》:“相,省視也。”
10、“終日行不離咫尺”,許注:“八寸為咫,十寸為尺。”《說文·尺部》:“咫,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又《尺部》:“尺,十寸也。……十寸為尺。”
11、“罔兩問於景曰”,許注:“罔兩,水之精物也。”《說文·蟲部》:“蛧蜽,山川之精物也。”
12、“扶桑受謝”,許注:“扶桑,日所出之木也。”《說文·木部》:“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31]
13、“倒杖策,錣上貫頤”,許注:“策,馬捶。”《說文·竹部》:“策,馬箠也。”[32]
14、“兩蛟挾繞其舩”,許注:“蛟,龍屬也。魚滿二千五百斤,蛟來為之主也。”[33]《說文·蟲部》:“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
15、“約車申轅”,許注:“申,束。”《說文·申部》:“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
16、“釂而不獻”,許注:“釂,盡。”《說文·酉部》:“釂,飲酒盡也。”
(四)詮言訓
1、“羿死於桃棓”,許注:“棓,大杖。”《說文·木部》:“棓,棁也。”又《說文·木部》:“棁,木杖也。”
2、“自偩而辭助”[34],許注:“自偩,自恃。”《說文·貝部》:“負,恃也。”
3、“舜彈五弦之琴”,許注:“古琴五弦,至周有七律,增為七弦也。”《說文·珡部》:“琴,禁也。神農所作,洞越,練朱五弦,周加二弦。”
4、“菰飯犓牛弗能甘也”,許注:“菰,凋胡也。”《說文·艸部》:“苽,雕苽,一名蔣。”[35]
5、“不遑啟處”,許注:“啟,開。”《說文·口部》:“啟,開也。”
6、“日月廋而無溉於志”,許注:“溉,灌也。”《說文·水部》:“溉,水。……一曰灌注也。”
(五)兵略訓
1、“毋𤑔五穀”,許注:“𤑔,燒。”《說文·火部》:“爇,燒也。”
2、“莫不設渠壍傅堞而守”,許注:“堞,城上女牆。”《說文·土部》:“𡑢,城上女垣也。”[36]
3、“刑德奇賅之數”,許注:“奇賅,陰陽奇秘之要,非常術。”《說文·人部》:“侅,奇侅,非常也。”[37]
4、“溪肆無景”,許注:“肆,極也。”《說文·穴部》:“窕,深肆極也。”[38]
5、“修鎩短𨥎”,許注:“𨥎,小矛也。”《說文·金部》:“𨥎,矛也。”
6、“挽輅首路死者”,許注:“輅,輓輦橫木也。”《說文·車部》:“輅,車軨前橫木也。”
7、“伐棘棗而為矝”,許注:“矝,矛柄。”《說文·矛部》:“矜,矛柄也。”[39]
8、“剡摲筡”,許注:“剡,銳也。”《說文·刀部》:“剡,銳利也。”
9、“勢侔則有數者禽無數”,許注:“侔,等。”《說文·人部》:“侔,齊等也。”
10、“羊腸道,發笱門”,許注:“發笱,竹笱,所以捕魚。”《說文·竹部》:“笱,曲竹,捕魚笱也。”
11、“擠其揭揭”,許注:“擠,排也。”《說文·手部》:“擠,排也。”
12、“前後不相撚”,許注:“撚,揉蹈也。”《說文·手部》:“撚,……一曰蹂也。”
13、“𢷘巨旗”,許注:“𢷘,卷取也。”《玉篇·手部》引《說文》:“搴,取也。”
(六)人間訓
1、“人莫蹪於山而蹪於垤”,許注:“垤,蟻封也。”《說文·土部》:“垤,蟻封也。”
2、“攘袪薄腋”,許注:“袪,袂。”《說文·衣部》:“袪,衣袂也。”
3、“遣卒戍陳”,許注:“戍,守也。”《說文·戈部》:“戍,守邊也。”
4、“所浼者多矣”,許注:“浼,汙。”《說文·水部》:“浼,汙也。”
5、“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許注:“翡,赤雀。翠,青雀。員者為珠,類者為璣。”《說文·羽部》:“翡,赤羽雀也。”又《說文·羽部》:“翠,青羽雀也。”《說文·玉部》:“璣,珠不圜也。”
6、“一軍守九嶷之塞”,許注:“九嶷,在零陵也。”《說文·山部》:“嶷,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營道也。”
7、“使馬圉往說之”,許注:“圉,養馬者。”《說文·㚔部》:“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一曰:圉人,掌馬者。”
8、“吾怨之,憯於骨髓”,許注:“憯,痛。”《說文·心部》:“憯,痛也。”
(七)泰族訓
1、“雩兌而請雨”,許注:“兌,說也。”《說文·兒部》:“兌,說也。”
2、“非券之所責也”,許注:“券,契也。”《說文·刀部》:“券,契也。”
3、“堯乃妻以二女,以觀其內”,許注:“二女,娥皇、女英。”《說文·女部》:“娥,帝堯之女,舜妻娥皇字也。”
4、“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許注:“澄,清也[40]。”《說文·水部》:“澂,清也。”[41]
5、“既入大麓”,許注:“林屬於山曰麓。”《說文·林部》:“麓,守山林吏也。……一曰林屬於山為麓。”
6、“驂欲馳,服欲步”,許注:“驂,騑。”《說文·馬部》:“騑,驂,旁馬。”
7、“陳簠簋,列樽俎”,許注:“器方中者為簠,圓中者為簋也。”《說文·竹部》:“簠,黍稷圜器也。”又《說文·竹部》:“簋,黍稷方器也。”[42]
(八)要略
1、“覽取撟掇”,許注:“掇,拾也。”《說文·手部》:“掇,拾取也。”
2、“與晝宵寒暑並明”,許注:“宵,夜。”《說文·宀部》:“宵,夜也。”
3、“提名責實”,許注:“提,挈也。”《說文·手部》:“提,挈也。”
4、“說捍摶囷”,許注:“摶,圓也。”《說文·手部》:“摶,圜也。”
5、“標舉終始之壇也”,許注:“標,末也。壇,場也。”《說文·木部》:“標,木杪末也。”又《說文·土部》:“壇,祭場也。”
6、“以館清平之虛”,許注:“館,舍也。”《說文·食部》:“館,客舍也。”
7、“躬擐甲胄”,許注:“擐,貫著也。”《說文·手部》:“擐,貫也。”
8、“一朝用三千鍾贛”,許注:“贛,賜也。”《說文·貝部》:“贛,賜也。”
三、陶方琦所輯許注與《說文》相近釋義對比
陶方琦平生以研究《淮南子》為務,積多年之功撰成《淮南許注異同詁》一書。他在辨析許注和高注同異時多證以《說文解字》,故而能夠很明顯地看出其所輯許注與《說文》之間相近或相同的釋義。筆者根據陶氏的說法,對兩者相同或相近的釋義加以整理,剔除與許注八篇重複者,亦比列如下:
(一)原道訓
1、“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許注:“八尺曰仞。”《說文·人部》:“仞,伸臂一尋,八尺。”(《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一)
2、“陗法刻刑”,許注:“陗,峻也”《說文·𨸏部》:“陗,陖也。”[43](同上)
3、“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許注:“湍,水行疾也。”《說文·水部》:“湍,疾瀨也。”(同上)
4、“南游江潯”,許注:“潯,水涯也。”《說文·水部》:“潯,水旁深也。”[44](同上)
5、“激軫之音”,許注:“軫,轉也。”《說文·糸部》:“紾,轉也。”[45](同上)
6、“吾獨慷慨遺物”,許注:“慷慨,不得志也。”《說文·心部》:“慨,忼慨,壯士不得志也。”(《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7、“上漏下濕”,許注:“漏,穿也。”《說文·雨部》:“屚,屋穿水下也。”(同上)
(二)俶真訓
1、“含哺而興”,許注:“哺,口中嚼食也。”《經典釋文》卷三十引《說文》:“哺,口中嚼食也。”(《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一)
2、“目觀玉輅琬象之狀”,許注:“璐,美玉也。”[46]《說文·玉部》:“璐,玉也。”(同上)
3、“使之訢訢然”,許注:“訢,古欣字。”《說文·言部》:“訢,喜也。”又《說文·欠部》:“欣,笑喜也。”(同上)
4、“鏤之以剞劂”,許注:“剞劂,曲刀也。”《說文·刀部》:“剞,曲刀也。”(同上)
5、“擢德攓性”,許注:“擢,引也。”《說文·手部》:“擢,引也。”(同上)
6、“足蹀陽阿之舞”[47],許注:“蹀,蹈也。”《說文·足部》:“躡,蹈也。”(同上)
(三)天文訓
1、“東方木也”,許注:“木,冒地而生也。”《說文·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二)
2、“故不可以夷邱上屋”,許注:“夷,平也。”《說文·大部》:“夷,平也。”(同上)
3、“秋分而秒定”,許注:“秒,禾穗芒也。”《說文·禾部》:“秒,禾芒也。”(同上)
4、“南方火也”,許注:“火者,炎上也。”《說文·火部》:“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5、“十二分而當一銖”,許注:“銖,十黍之重。”《說文·金部》:“銖,權十分黍之重也。”(同上)
(四)時則訓
1、“具撲曲筥筐”,許注:“曲,葦薄也。”《說文·曲部》:“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二)
2、“果實早成”,許注:“在木曰果,在地曰蓏。”《說文·艸部》:“蓏,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同上)
(五)精神訓
1、“陶人之克埏埴”,許注:“埏,揉也。埴,土也。”《說文·土部》:“埴,黏土也。”(《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三)
2、“㡿題不枅”,許注:“枅,櫨也。”《說文·木部》:“枅,屋櫨也。”(《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3、“與守其篅𥫱”,許注:“篅,即𥫱也。“《說文·竹部》:“𥫱,篅也。”(同上)
(六)本經訓
1、“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許注:“倉頡,黃帝史臣也。”許慎《說文解字敘》:“黃帝之臣倉頡。”(《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三)
2、“而下殺猰貐”,許注:“窫窳,類貙,虎爪,食人。”[48]《說文·豸部》:“貐,猰貐,類貙,虎爪,食人,迅走。”(同上)
3、“衰絰苴杖”,許注:“苴,草。”《說文·艸部》:“苴,履中草。”(同上)
4、“財用殫於會賦”,許注:“會,計。”《說文·言部》:“計,會也,算也。”(同上)
5、“古者天子一畿”,許注:“畿,千里地。”《說文·田部》:“畿,天子千里地。”(同上)
(七)主術訓
1、“冕而前旒”,許注:“冕,冠也。前旒,冕前珠飾也。”《說文·冃部》:“冕,大夫以上冠也。”又《說文·玉部》:“瑬,垂玉,冕飾。”[49](《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三)
2、“揮棁而狎犬”,許注:“棁,杖也。”《說文·木部》:“棁,木杖也。”(同上)
3、“趙武靈王服貝帶鵕䴊”,許注:“鵕䴊,鷩雉也。”《說文·鳥部》:“鵔,鵔鸃,鷩也。”又《說文·鳥部》:“鷩,赤雉也。”(同上)
4、“然民無有窟穴狹廬”,許注:“窟穴,土室。”《說文·穴部》:“穴,土室也。”(同上)
5、“群臣輻湊”,許注:“湊,競進也。”《說文·夲部》:“奏,奏進也。”(《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6、“肥醲甘脆”,許注:“醲,肥酒也。”《說文·酉部》:“醲,厚酒也。”(同上)
(八)繆稱篇
1、“心治則百節安”,許注:“治,猶理也。”《說文·玉部》:“理,治玉也。”(《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三)
2、“支體相遺”,許注:“遺,忘。”《說文·辵部》:“遺,亡也。”[50](同上)
3、“大絃絙則小絃絕矣”,許注:“絙,急也。”《說文·糸部》:“縆,大索也,一曰急也。”又《說文·手部》:“搄,引急也。”(同上)
(九)齊俗篇
1、“子路拯溺”,許注:“拯,舉也。”《說文·手部》:“抍,上舉也。”[51](《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三)
2、“而求之於浣准”,許注:“浣准,水望之平。”《說文·水部》:“水,准也。”又《說文·水部》:“准,平也。”(同上)
3、“而刀可以剃毛”,許注:“剃,截髮也。”《說文·髟部》:“鬀,𩮜髮也。”(《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十)氾論訓
1、“段幹木晉國之大駔而為文侯師”,許注:“駔,市儈。”《類篇》“駔”字下引《說文》:“馬壯也,一曰馬蹲駔也,一曰市會。”(《淮南許注異同詁》卷四)
2、“久血為燐”,許注:“兵死之血為鬼火。”《說文·炎部》:“㷠,兵死及牛馬之血為㷠。㷠,鬼火也。”
3、“明月之珠不能無纇”,許注:“纇,絲纇也。”《說文·糸部》:“纇,絲節也。”(《淮南許注異同詁續補》)。”[52]
(十一)兵略篇
1、“綰枹而鼓之”,許注:“綰,貫也。”《說文·糸部》:“綰,惡也。”[53](《淮南許注異同詁》卷四)
2、“此候之官也”,許注:“候,望也。”《說文·人部》:“候,伺望也。”(同上)
3、“刑德奇賌之數”,許注:“胲,軍中約也。”《說文·言部》:“該,軍中約也。”[54](《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十二)說山訓
“蹲踞而誦詩書”,許注:“蹲,即踞也。”《說文·足部》:“蹲,踞也。”(《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十三)說林訓
1、“日出湯谷”,許注:“熱如湯也。”《說文·水部》:“湯,熱水也。”(《淮南許注異同詁》卷四)
2、“非以一墣塞江也”,許注:“墣,塊也。”《說文·土部》:“墣,塊也。”(同上)
3、“至味不嗛”,許注:“嗛,銜也,口有所銜食也。”《說文·口部》:“嗛,口有所銜也。”(《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4、“潰小皰而發痤疽”,許注:“皰,面氣之瘡也。”《說文·皮部》:“皰,面生氣也。”(同上)
(十四)人間篇
1、“且塘有萬穴”,許注:“塘,隄也。”《說文·土部》:“隄,唐也。”(《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2、“起波濤”,許注:“潮水湧起,遷者為濤。”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三引《說文》:“濤,潮水湧起也。”(同上)
(十五)修務訓
“苗山之鋌”,許注:“鋌,銅鐵樸也。”《說文·金部》:“鋌,銅鐵樸也。”(《淮南許注異同詁》卷四)
(十六)泰族篇
1、“而卵孚於陵”,許注:“孚,謂卵自孚也。”《說文·爪部》:“孚,卵孚也。”(卷四《泰族篇》)
2、“離先稻孰”,許注:“稻米落地而生為離稻。”《說文·禾部》:“秜,今年落,來年自生,謂之秜。”[55](同上)
餘論
通過上面的對比可知,許注八篇與《說文》相同或相近的釋義,約有86例;陶氏所輯許注與《說文》相同或相近的釋義,約有55例;兩者共計141例。我們依此可以推斷,那些散亡的大半許注與《說文》相同或相近者也肯定不在少數。這足以證明,許注和《說文解字》之間相融互補的關係十分深厚。許慎校書東觀時,《說文解字》初稿已成,他的小學素養亦臻完熟,正好將其所學所悟運用在注解《淮南子》之上,晚年又取《淮南子注》一書,與《說文》詳加比勘,使《說文解字》得到了進一步的修補和完善。從這一方面說,《淮南子》許慎注在《說文解字》的成書過程中可謂居功至偉。
另外,這裏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提出來加以討論。第一個問題,如何看待現存許注中很多不同於《說文》的釋義?前文也已經提過,注疏作品和字典(詞典)的編著畢竟存在差別,前者釋義必須置之於原作品的具體語境中,詞義不同乃至一詞多義都屬於正常現象,而後者釋義可以脫離具體的語境,主要探究字或詞的本義,很少討論它們在作品中的使用義。許慎注解《淮南子》不能不考慮具體的語言環境,只能採用隨文為釋的方式,其釋義與本義不同自然是訓詁學所允許的。第二個問題,如何看待今存高注十三篇與《說文》相同的釋義?陶方琦認為其中半數是許注羼入所致:
更有高注十三篇中,其詁訓有與《說文》同者,亦疑半為許注。如《原道訓》“干越生葛絺”,高注“絺,細葛”,與《說文·絲部》“絺,細葛”之說同。《俶真訓》“澤及蚑蟯”,高注“蚑,蟲行也”,與《說文·蟲部》“蚑,蟲行也”之說同。《天文訓》“音比南呂”,高注“南,任也”,與《說文》“南方枝任”之說同。《地形訓》“洋水出其西北陬”,高注“洋水經隴西氐道,東至武都為漢”,與《說文·水部》“漾出隴西狟道,東至武都為漢”之說同。《時則訓》“食麥與羊”,高注“麥,金也”,與《說文》“麥,金”之說同。《覽冥訓》“虎豹襲穴而不敢咆”,高注“咆,嘷也”,與《說文·口部》“咆,嘷”之說同。《精神訓》“夫有夏后氏之璜者”,高注“璜,半璧也”,與《說文·玉部》“半璧曰璜”之說同。《本經訓》“直道夷險”,高注“夷,平也”,與《說文》“夷,平”之說同。《主術訓》“黼黻文章”,高注“白與黑為黼,青與黑為黻”,與《說文》“黼,白與黑相次文”、“黻,黑與青相次文”之說同。《氾論訓》“負扆而朝諸侯”,高注“扆,戶牖之間”,與《說文》“戶牖之間謂之扆”之說同。《說山訓》“冠錙銖之冠”,高注“六銖曰錙,八銖曰錘”,與《說文》“錙,六銖也”、“錘,八銖也”之說同。《說林訓》“心所欲毀鍾為鐸”,高注“鐸,木鈴也”,與《說文》“鐸,木鈴也”之說同。《修務訓》“曳齊紈”,高注“紈,素也”,與《說文》“紈,素”之說同。此十三篇與《說文》訓同者,不能悉數要,不無羼入之處。[56]
除陶氏所舉之例外,筆者刺取高注十三篇,同《說文》對照,發現各篇還存在不少與《說文》釋義相同或相近者。通過認真考究兩者相同的訓義,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此中大部分釋義乃是古之常訓,注家皆可採納。就陶方琦所舉的例子來看,《儀禮·大射》鄭玄注“絺,細葛也”,說與許高二注同;劉歆《鐘律書》“南,任也”,說與許高二注同;班固《漢書·地理志》“上邽,安故,氐道,《禹貢》養水所出,至武都為漢”,說與許高二注同。《廣韻·麥韻》引《白虎通》“麥,金也”,說與許高二注同;《毛詩傳》、《孟子·盡心》趙歧注、《楚辭·九歎》王逸注皆謂“夷,平也”,說與許高二注同;《周禮·春官宗伯》鄭玄注“半璧曰璜”,說與許高二注同;《周禮·冬官考工記》“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說與許高二注同;《爾雅·釋宮》“牖戶之間謂之扆”,說與許高二注同。顯然,這些訓義皆非許慎一家之言,高誘也可以如此訓解。但是,許注八篇則有所不同,我們能從中很容易地找出《說文》吸納此八篇的詞語,如“暉日”、“執圭”、“騶虞”、“罔兩”、“扶桑”、“奇賅”、“娥皇”,等等。其二,可能有部分釋義是高誘襲用許注而來,所以與《說文》同。依此而言,陶方琦以為半數乃羼入所致,與客觀事實不符。
[①] 陶方琦《漢孳室文鈔》卷四《〈淮南〉〈說文〉補詁敘》,清光緒十八年徐氏鑄學齋刻本。
[②]《許君年表》:“永元八年,許君此時當草《說文》。許沖《後敘》曰‘博問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是時逵復為侍中,許君又辟公府,故得以考正也。”見北京圖書館編《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6冊,第300頁。
[③] 同上,第364頁。
[④] 頓嵩元《許慎生平事蹟考辨(二)》,《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4年第2期,第73頁。
[⑤] 謝文學《許慎生卒年和〈說文解字〉寫作經過新考》,《許昌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第59~60頁。
[⑥] 許慎《說文解字敘》:“粵在永元,困頓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許沖《上書進〈說文〉》:“建光元年九月己卯朔二十日戊戌上。”
[⑦] 其具體的撰作時間,參看拙作《許慎〈淮南子注〉成書時間考》一文,《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⑧] 陶方琦《漢孳室文鈔》卷四《〈淮南〉〈說文〉補詁敘》。
[⑨] 同上。
[⑩] 陶方琦《淮南許注異同詁》卷二《時則訓》,清光緒七年刻本。
[11] 原文引作“金王而死”,涉上文而誤。
[12] 陶方琦《漢孳室文鈔》卷四《〈淮南〉〈說文〉補詁敘》。
[13] 陶方琦《漢孳室文鈔》卷四《〈淮南〉〈說文〉補詁敘》。
[14] “䚩“,《說文》之前見用,揚雄《太玄經》卷二:“郭其目䚩,其角不庳。”
[15] “堁”,《說文》之前見用,宋玉《風賦》:“動沙堁,吹死灰。”
[16] “恲”,《說文》之前見用,東方朔《七諫·沉江》:“思比干之恲恲兮。”
[17] 先秦兩漢傳世文獻中僅見《淮南子》使用此字。
[18] “蚈”,《說文》之前見用,《呂氏·季夏紀·六月紀》:“腐草化為蚈。”
[19] “䎚”同“𦒎”,先秦兩漢傳世文獻中僅見《淮南子》使用此字。
[20] 先秦兩漢傳世文獻中僅見《淮南子》使用此字。
[21] “撌”,《說文》之前見用,《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道原》:“堅強而不撌,柔弱而不化。”
[22] 陶方琦《漢孳室文鈔》卷四《〈淮南〉〈說文〉補詁敘》。
[23] 葉德輝《淮南鴻烈解詁》卷下輯《唐本玉篇》作“自視歁如也”,許注作“歁,不滿也”。
[24] 又《道應訓》“子發攻蔡,踰之”,許注:“踰,越,勝之也。”
[25] 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十《釋鳥》:“《淮南·繆稱訓》‘暉日知晏’,暉與運同。”
[26] 又《說文·日部》:“晏,天清也。”《廣雅疏證》卷三《釋詁》:“㬫,亦曣,通作晏。”
[27]《玉篇·蟲部》:“蜧同蜦。”
[28]《穆天子傳》卷一洪頤煊校曰:“㫚,古笏字。”
[29]《玉篇·火部》:“炬亦作苣。”
[30]《玉篇·豸部》:“豻亦作犴。”
[31]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卷十七:“榑,通作扶。”
[32] 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十一《春秋公羊音義》:“箠,本又作捶。”
[33] 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引《淮南子》:“一淵不兩蛟。”並引其注文:“蛟,龍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則蛟來為之長。”當是許注,與《說文》正合。
[34] 錢大昕《廿二史考翼·史記五·太史公自序》:“偩與負同。”
[35] 《集韻·模韻》:“苽或作菰。”
[36] 《說文·土部》:“垣,牆也。”可知兩者完全同義。
[37]《集韻·咍韻》:“侅通作賅。”
[38] 由此而知許慎以‘肆’與‘極’同義。
[39] 清人臧庸《拜經日記》卷八“矝”條:“後世字書韻學混淆,致改《玉篇》誤從‘今’,唐以來字書遂無有作‘矝’者。”
[40] 又《要略》篇“澄澈神明之精”,許注亦云:“澄,清也。”
[41] “澄”乃“澂”之俗字。
[42] 許注與《說文》釋義正好相反,蓋傳寫之誤。
[43] 《玉篇·阜部》:“陖,亦作峻。”
[44] 此用陶方琦說法。他進一步解釋說:“水旁即水涯,《廣雅·釋詁》‘厓,方也’,方旁古字通。”
[45] 陶方琦說:“許注當是紾字。”
[46] 陶方琦認為,許本“輅”作“璐”。
[47] 陶方琦稱,《文選注》十六引高本《淮南》作“足躡陽阿之舞”。經查,《文選》李善注引皆作“蹀”。
[48] 陶方琦認為,“窫窳”亦作“䝟貐”。
[49] 《集韻·尤韻》:“瑬,通作旒。”
[50] 亡與忘,古字通。
[51] 洪亮吉《春秋左傳詁·宣公十二年》:“抍與拯古字通。”
[52] 《類篇·炎部》:“㷠,或作燐。”
[53]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卷四十一:“惡當為毌,《玉篇》:‘綰,貫也。’”
[54] 賌、胲、該三字可通,詳見陶方琦《淮南許注異同詁補遺》。
[55]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離、秜、旅一聲之轉,皆謂不種而自生者也。”
[56] 陶方琦《漢孳室文鈔》卷四《〈淮南〉〈說文〉補詁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