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朴素晶
[朴素晶](1969- ),女,韓國首爾人。韓國延世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建國大學哲學系講義教授,延世大學、漢陽大學、首爾教育大學、韓國藝術綜合大學講師,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學術成果主要有《老子“音”“聲”槪念硏究》(中文)、《關於杜威和莊子的藝術觀點的比較研究》(英文)、《儒家和道家音樂觀點之間的調和與沖突》(英文)、《以樂論考察莊子之藝術哲學》(韓文)、《韓國音樂中的道家“自然”主義》(韓文)、《孟子“與民同樂”的音樂思想》(韓文)、《嵇康和阮籍的音樂理論》(韓文)等。
韓國文化中莊子思想的影響十分深遠,但是專門的《莊子》研究要到一九七、八十年代才開始 [①]。近三四十年以來,莊子研究的範疇逐漸擴大,涉及到文學、宗教、歷史、藝術、哲學各個方面。刊行論文數目也不少,在韓國期刊網上只以“莊子”為檢索語找得到關聯論文就足有200多篇[②],如果加上關於莊子的碩士、博士論文和專著,再加上道家和道教關聯論文及專著裏關於莊子的討論,數目可能要增加一倍。
由於篇幅有限,在這篇文章裏不可能一一討論所有的問題,因此我想要集中討論當代莊子研究的狀況和意義。還要涉及到各種不同範疇的研究當中,以哲學的研究為討論中心。因為我認為,從韓國《莊子》研究的開展來看,在文學、宗教等方面先開始道家和道教研究,然後以這種局部或個別的研究為基礎,要求根本洞察和反省的哲學性研究才會出現。這篇文章只是關於《莊子》研究的,於是對道教和道家一般的研究,我在本文中不想過多涉及,只進行概括的談論或在必要時作為參考。我先要把到現在為止韓國的《莊子》研究,按照時期特徵作一個簡單的概括,然後對當代《莊子》研究的情況,按照討論主題來加以考察。
一、韓國《莊子》研究的歷史概況
(一)神仙思想:韓國道教的固有性討論
據《三國遺史》記載,道家思想傳入韓國的時間比儒家與佛教晚[③],是在高句麗(前37—後668) 榮留王(在位 618—642)七年(624),唐高祖使道士送天尊像而講《道德經》。這是作為國家宗教的道教傳入的最早記載,而道家書籍流入朝鮮半島的時期可能更早。據《三國史記》記載,百濟(前18—後660)近肖古王(?—375)二十四年(369),將軍莫古解引用《老子》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勸阻太子的進攻。從朝鮮中期以前歷史記載中,讓我們能夠確定《莊子》傳入或流行時期的文獻證據還沒找到,可是研究者間或指出新羅(前57—後935)和尚元曉(617—686)的“和諍”思想裏有《莊子·齊物論》論理的浸透[④],還有高麗(918—1392)文人李圭報(1168—1241)文藝論的思想根據就是道家,特別是莊子思想[⑤]。按照上述情況,我們可以推斷,雖然《莊子》讀本與注解本在朝鮮時代(1392—1910)才出現,但《莊子》至遲在朝鮮時代以前至少在讀書人之間早已流傳了。
對朝鮮時代以前《莊子》的研究狀況,文獻不夠,不能加以論述。但是關於《莊子》給這時期韓國古代思想的影響,值得談到的一件事情是關於神仙思想的。人們習慣上把神仙思想(去掉)歸屬於道教的一派,但它原是道教勃興以前在渤海沿岸一帶早就有的一種古老思想,在道教成立之後被其吸收了。在韓國近代的道教研究開端之後,得到最热烈讨论的问题就是韓國神仙思想的本土性問題。[⑥]有人主張在韓國開國神話檀君神話中存在的神仙思想因素,就是韓國固有神仙思想的原形。但是,現存對檀君神話的最古文獻記載是高麗忠烈王(1236—1308)時活動的和尚一然(1206—1289)的《三國遺史》,而一然引用過的《古記》可惜已經亡佚了。到現在為止,由於文獻根據不足,“韓國神仙思想固有說”的問題是不容易解決的。但從各地域山神傳說的廣泛存在、各時期文學呈現的對仙界的憧憬等等看來,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在古代韓國存在對神仙思想熱望的這一事實。而且因為《莊子》內的神仙說是強調養神更過於養形[⑦],韓國道教思想的特徵也是強調內丹更過於外丹的[⑧],所以研究韓國道教思想的學者常常關注《莊子》裏的神仙思想因素[⑨]。總括起來說,我們可以謹慎地這樣推測:在古代韓國也許樸素的神仙思想的因素早已存在革,從中國道教思想傳入,與道家或莊子思想接觸之後,再越來越加強化、精煉化的。這可能是在朝鮮時代儒家獨尊的氣氛下,老莊專門研究和注解書還能夠出現的原因和力量。
(二)朝鮮時代(1392—1910)的《莊子》研究
雖然在朝鮮初期以儒學為標準“闢異端”的議論熱烈,對道、佛的研究在正式上不被允許,但是道家思想仍然是在民間生活中綿延地被繼承下來,到朝鮮中期還出現了一些注解。其中對老子的注解也有一些[⑩],關於莊子的書至今為止只找到如下三種而已:西溪 朴世堂(1629—1703)《南華經注解刪補》[11], 南谷 權瑎(1639—1697)《漆園采奇》[12], 南塘 韓元震(1682—1751)《莊子辨解》[13]。之前,受到韓國文字[14]創制的推助,為了讀者的方便,《莊子》的一種句讀本《南華真經大文口訣》[15]、《句解南華真經》[16]面世了。我們可以推測這種出版很有幫助於普及《莊子》,擴大讀者範圍。
在三種朝鮮時代的《莊子》研究當中,刊行時期最早、學術價值最高、給人影響最廣的是在韓國唯一的《莊子》全文注解本《南華經注解刪補》。 西溪朴世堂參考郭象、蘇軾、林希逸等四十家的注釋來注解《莊子》,並在書的前面收錄了司馬遷(前135—前90)《莊子列傳》、王安石(1021—1086)《莊子論》、蘇軾(1037—1101)《莊子祠堂記》、王雱(1044—1076)《王元澤雜說》等等,間接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進一步擁護《莊子》的文章說,“《莊子》雖多譏斥諸子、並論儒、墨,其著書本為與惠施之流辨。”
《漆園采奇》是在莊子三十三篇中摘了大約十分之三,區分為七十二章,在每章加上四字標題來編輯的一本書。從被摘錄的注解,可以看得出其底本就是陸西星(1520—1606)的《南華真經副墨》。權瑎在被配流時得到《南華經》,以為“其意高遠,騁辭雄博”“至若一死生、遺物我、息機利,洒然有超塵垢、出宇宙之想,亦可謂達者之論也”,但“或至晦僻而難究,支誕而無當,有不可盡取之者”,因此刪節擷英來供同志者參考。
南塘韓元震的《莊子辨解》不是一個單純的注本,而是一本批判性質的研究著作。他在堅定的儒學立場下分析、批評《莊子·內篇》的思想。雖然他欣賞《莊子》的文章,但是以為是危害儒家真理的思想。他在說明著述的緣故中引用其友人的話說:“是書之行於天下久矣,今不可以焚絕。既不能焚絕,則無寧就其書而明辨之,使其詖淫邪遁之說,無所遁於天下後世,亦豈不為吾儒之一大快事也?”
(三)近代研究萌芽期[17]的《莊子》研究
李能和(1869—1943)《朝鮮道教史》[18],被後來的研究者稱為“韓國最初正規道教研究書”,與其說它是一本研究書,不如說它是一本道教資料集成。它網羅了各種文獻裏關於道教或道家的所有記錄,引用文獻的數目足有近一百種。除了朝鮮後期李圭景(1788—?)《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內收錄的幾篇“辯證說”以外,其餘配稱為關於道教或道家的研究少之又少,這一書成為近代研究能夠萌芽的基礎,後代研究者也隨之把它作為近代研究的起點。
進入一九八十年代, 韓國道教學會[19](1982)與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1986)創立了,鋪設了這方面近代研究的平台。車柱環(1920—)《韓國道教思想研究》、《韓國之道教思想》[20],李鍾殷(1931—)《韓國詩歌上的道教思想研究》[21]、《韓國道教文學》[22]等是牽動這種道教研究熱的重要著作。按照這時期研究成果,韓國道教思想值得琢磨的特徵是:第一,道教傳入以前的仙家說的特異性,第二,科儀道教內作為祭天行事的齋醮含有的自主的性格,第三,對各時代知識人修鍊道教的影響。[23]包括在1997年韓國道家哲學會的創立[24],這種學術熱為道教和道家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首先培養了一批專門研究的隊伍,其次擴大了學術研究的範圍。這時期對道教的廣泛研究包括在韓國古典文學裏常常出現的《莊子》的影響問題,學者逐漸離開表面上的類似性討論,開始關心於《莊子》的根本精神了。
關於《莊子》讀者層的擴大和大眾化,值得補述的事情是在1950—60年代宗教思想家的活動。其代表柳永模(1890—1981)、咸錫憲(1901—1989)是原來以基督教為思想背景的宗教活動家,但是他們不是把西方宗教照樣接受和傳播的單純宗教家,而是致力於把基督教本土化的思想家。在他們的心目中,絕對的、完全的天主是不大像塑造男女、具體命令的創造主,反而很類似於道家的道。他們在宗教多元主義的立場下講《老子》、《莊子》,雖然不是專門的研究或解釋,可是在渴求解放和自由精神的青年群眾之中很受歡迎。
(四)道家哲學研究成立期的《莊子》研究
在這一時期,當代道家[25]研究者稱之為“道家哲學研究第一世代” 的學者群[26]出現了。其中,關於《莊子》的最初學術性研究論文是李康洙的《以體道為中心看莊子思想(1973)》[27] 。之後,他繼續發表《莊子之知識論(1978)》[28],《莊子之人生論(1979)》[29],《莊子之自然觀(1980)》[30],《莊子之自然與人間的問題(1983)》[31],《在道家的精神與物質(1991)》[32] 等,成為理解《莊子》的骨幹論文。他的著述包羅知識論、人間論、自然論、心性論、氣論、“精神”與“物質”、韓國的道家研究、道家思想與現代文明等等,莊子思想各方面的問題,因此常常被稱為道家哲學的“教本性研究”。接著得力於到臺灣留過學的研究者增添力量,道家思想逐漸作為東方哲學內主要分科之一紮根起來了。其中,限於莊子哲學研究的話,可以舉下幾個例子:宋榮培《莊子的相對主義和自由意識的問題》[33],林秀茂《莊子的工夫論》[34],金白鉉《莊子的道;實體或境地?》[35],鄭世根《莊子的氣化宇宙論》[36]。1990年以前,道家研究者是屈指可數的,可是1990年以來,不但在韓國各大學以道家哲學得到博士學位的學者數[37]激增起來了,而且研究主題也更廣泛並深化了。《由讀解李康洙來看老莊哲學研究的現住所》[38]是標誌著在韓國莊子研究上新的轉折點的著作。金白鉉,朴元在,李在權,曹玟煥,李權,李鍾晟,金晟煥,金哲伸,朴素晶等後輩研究者,或批判或擁護現有的研究,可是都表達了超越對《莊子》傳統理解來獨闢蹊徑的意願。這種新局面如果沒有先驅研究的穩固基礎的話,是不可達到的。
二、韓國當代《莊子》研究的主要問題
雖然概括對道家一般研究史的論文[39]間或看得見,可是到現在為止,無論以韓語或漢語,我們還沒見到近代學科訓練來考慮的韓國學者研究莊子情況的正規性文章。1990年代以來,對道家的關心與研究都激增起來,不但學術性研究論文暴增,並且大眾化性質的文章也頗多。在這裏,為了國外學者的參考,首先將有關莊子的博士學位論文的作者和題目介紹一下,然後以主題分別概括當代莊子研究狀況。
〔以莊子為主題的博士學位論文〕
- 李康洙,《莊子的“自然”和“人間”的問題》高麗大學哲學系 1982年
-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臺灣〕輔仁大學 1986年
- 張文戶,《莊子思想的美學的研究》東國大學 哲學系 1986年
金得晚,《關於莊周哲學的內觀認識的研究》東亞大學哲學系 1987年 - 趙允來,《莊子思想淵源》〔日本〕早稻田大學 1989年
-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灣〕臺灣大學 1992年
- 金甲秀,《關於莊子哲學內自然和人間的研究》成均館大學 東洋哲學系 1993年
- 康哲弘,《莊子思想的教育哲學的研究》漢陽大學 教育學系 1994年
- 鄭 崙,《關於莊子哲學的有待和無待的研究》全北大學 哲學系 1995年
- 李鍾晟,《關於莊子哲學內真知的研究》忠南大學哲學系 1998年
- 金萬謙,《莊子哲學的自我觀》嶺南大學哲學系 1998年
- 李炳姬,《<莊子》散文研究》成均館大學 中語中文系 1998年
- 李性熙,《莊子哲學的實在觀研究》釜山大學哲學系 2001年
- 朴素晶,《以樂論考察莊子之藝術哲學》延世大學 哲學系 2002年
- 姜信珠,《在莊子哲學的疏通的論理》延世大學 哲學系 2003年
- 金哲伸,《從莊子的觀點看論辯思潮》延世大學哲學系 2004年
- 白承道,《在<莊子》真人的談論方式研究》延世大學 中文系 2005年
- 鄭容先,《莊子之解體的思維:以內篇分析為中心》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韓國學大學院 2006年
- 金曔希,《<莊子》的“變”和“化”的哲學》梨花女大學 哲學系 2006年
- 崔鈺根,《通過“化”來看莊子哲學的研究》 成均館大學 東洋哲學系 2007年
- 金相姬, 《<莊子》,向渾沌的轉換和獨遊之世界》梨花女大學哲學系 2008年
- 金炫秀,《關於莊子哲學的道通為一的研究》東國大學 哲學系 2008年
〔以道家或莊子關聯主題寫成的博士學位論文〕
- 柳聖泰,《孟子·莊子之修養論比較研究》圓光大學 佛教學系 1990年
- 曹玟煥,《關於老莊的美學思想的研究》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系 1990年
- 吳進鐸,《關於憨山的<莊子內篇解》的研究》高麗大學 哲學系 1993年
- 崔珍皙,《成玄英的<莊子疏》研究》〔中國〕北京大學 1996年
- 朴元在,《對道家的理想的人間像的研究》高麗大學 哲學系 1996
- 金相來,《老莊思維的解體的理解》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 韓國學大學院 1999年
- 李 權,《老莊和<周易>的天人合一觀的比較研究》延世大學 哲學系 2000年
- 金明泰,《“形”之老莊美學的論考》大田大學哲學系 2002年
- 申順貞,《關於老莊之“德”思想的研究》釜山大學 哲學系 2003年
- 曹漢碩,《朴世堂之<莊子·齊物論>思想研究》 成均館大學 東洋哲學系 2005年
- 金炯錫,《關於南宋林希逸的新儒學的老莊解釋的研究》 成均館大學 東洋哲學系 2006年
- 鄭英姬,《老莊思想的教育生態學的含義》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 韓國學大學院 2007年
- 沈載權,《對老莊的道的憨山德清的無心論的解釋》延世大學哲學系 2008年
只一瞥這目錄,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在短短的時間內,韓國《莊子》研究的主題已經大大豐富起來了。別說道論、認識論、人間觀、自我觀、修養論、美學、論辯思想等莊子學一般的細部主題,莊子注、生態學、音樂論、比較哲學、解構主義等與《莊子》有關的種種深化主題也都被探索起來了。在這裏,我不想考察一般研究比如道論、德論或人間觀,而想著重考察當代正在討論的主題。因為在這種討論中不但有莊子或道家專業者參加,而且其他專業者甚至於西方哲學專業者也有加入,形成了可觀的學術風景,所以事實上提高了莊子在當代哲學的地位。在下面,我把其間引起研究者廣泛關注,或曾經成為爭論焦點的主題分為六個條目,介紹其主要論文並簡略說明其意義。
(一)《莊子》與文學
韓國文學史可以被分成為韓文創制以前的漢文學和韓文學的兩個部分,稱之為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韓文創制以前也有用韓語的語言生活可是沒有適合其語言的文字,因此在口語和文言、語言和文字生活之間不可忽視的距離存在了。那些不得不使用漢文的近代以前知識人覺察到一種語言表達的困境,胸懷用自己的語言創造自己文學的壯志,盼望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恰當地傳達出來。大約是出於對傳統文學的叛逆,這時期的很多文人都從《莊子》中尋找表達的靈感。此外,在佛教寺廟裏的和尚之間,《莊子》也是最受歡迎的讀物之一。雖然近代以前正規的莊子研究幾希,可是在種種詩歌文學資料中,我們還是到處可以發現保留下來的莊子文章及思想印痕。從這種角度來看,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人們甚至在今日韓文學的討論中常常談到莊子思想的影響[40]。
韓國古典詩歌中顯露的莊子思想,自從李鍾殷開闢這領域以來,範圍逐漸擴大,主題也逐漸具體化了。漢文學時期文人中最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激發積極的討論的代表文人是李圭報(1168—1241)、企齋 申光漢(1484—1555)[41]、谿谷 張維(1587—1638)[42]、燕巖 朴趾源(1737—1805)等等。除了朴熙秉綜述李圭報之道家思想[43]以外,文永午[44]把朴趾源之種種著述加以分析,闡發了其中滲透的莊子思想的要素。把古典文學內散文風格的來源,試圖從莊子思想中尋找[45]也出現了。歷來《莊子》給文人情緒和思想以廣泛影響這件事情毫無疑義,不容爭辯。但是,這些研究的根據大多都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種文集裏,所以為了解《莊子》和韓國文學之間的根本關係,我們不能滿足於指出在幾個突出的文人著作裏的影響關係,還須要全面性的研究。對這主題的深入探討還是等待我們的細緻考察。
(二)《莊子》與語言、邏輯
這一主題與前述主題有一定的關聯,而角度和焦點稍微不一樣,說起來這是特地對莊子的語言運用方式的關注。前述一條的討論主體是韓國文學界,而這個主題的討論是在韓國中文學界及哲學界中更活躍地引發出來的。《莊子》一邊由於其模糊性和難解性一直成為批判的對象,另一邊由於其語言運用方式的獨特性一直受到文人的熱烈愛好。在韓國中文學界與漢文學界,早就注意到《莊子》運用自如的獨特語言形式,從文藝美學、寓言類型、談話形式等各個角度來[46]研究《莊子》與語言的問題。現在大部分研究者都承認至少這一點:莊子的語言運用方式與其思想內容不能截然分開,我們不可以單純的文體或修辭的問題來接近這個主題,而應該從他的深層思維方法來看待他的語言。換句話說,對莊子的語言方式的理解可能是到達莊子思維究竟的捷徑。
在哲學界也曾經有了對《莊子》語言運用方式的關注,相繼試圖以《莊子》言語特性分析來探討莊子思維特性[47]。與其他學界相區別,哲學界固有的爭論就是《莊子》的邏輯問題[48]。《莊子》常常遭受“徹底否定所有的言語表達可能性”或“主張人類不可能達到真正認識”的批評。不過,不管西方或東方哲學研究者,還是韓國哲學者之間逐漸出現了探討和闡明莊子固有邏輯的傾向;莊子語言的模糊性或難解性不是由於他否定語言,而是由於他對語言局限的徹底認識。丁大鉉,作為一位分析哲學者,從分析哲學的角度來把在《莊子》中對語言采取否定態度和肯定態度的章節分開為兩個部分,試探過從言語肯定的章節發現邏輯性構造。[49]對中國的邏輯思維的關注興起[50]以來,出現了將莊子邏輯與先秦時代其他邏輯比較及推究的研究。鄭在鉉[51]主張在非抽象主義這一點上墨子和莊子所共同擁有的,非抽象性並不意味非合理,莊子的直覺邏輯裏面也包含著合理性。
(三)朝鮮時代莊子研究
車柱環曾經談到“韓國性理學本然帶有道家的色彩”[52]。如前所述,表面上韓國道家特別是《莊子》資料稀少到難以討論的地步,但是出乎意料之外,以精讀《莊子》的眼光來再考察種種文獻的話,我們還是到處能感覺到莊子的印記。這種矛盾狀況既是一大困難,同時也有一種妙趣。近來,對在朝鮮時代《老子》注解書的翻譯[53]基本上都已出世了,研究論文也不少[54],其中特別是關於栗谷《醇言》的研究有了相當積累,到了需要整理對栗谷《醇言》研究史[55]的程度。可是到現在為止對朝鮮時代《莊子》注解或研究的翻譯本還沒出現。在朝鮮朝《莊子》三種注解中,對朴世堂《南華經注解刪補》的關注最多,較早就有人寫過幾篇論文[56],最近還有博士論文[57]問世。對權瑎《漆園采奇》還沒有探討其思想的專門研究,[58] 金侖壽的介紹性文章是唯一的論文。對韓元震《莊子辨解》的研究最早開始[59],研究者指出韓著作為批判性《莊子》研究的獨特風格。目前對朝鮮時代《莊子》研究的關注領域逐漸擴大,除了三種注解以外,在其他文獻中[60]含有的莊子思想也被逐漸探索起來。但是,只以朝鮮朝儒家知識人為對象的研究,還不能夠全面說明在韓國歷史上莊子思想起的作用。從這個角度,探討莊子思想與韓國固有思想之間關係的論文[61]出現了。為了達到對韓國莊子思想的充分理解,我們需要徹底追尋它在古代文獻中留下的痕跡,從多樣的角度繼續進行研究。
(四)比較哲學
莊子思想是當代學者最喜歡拿來與其他思想比較的對象之一。其間被拿來與它比較的西方思想家不少: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έλης:前384—前322)、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里達(德希達〔台〕Jacques Derrida:1930—2004)、羅蒂(Richard Rorty:1931—2007)等等。與西方文人的比較研究也有,比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博爾赫斯(Jorge Francisco Isidoro Luis Borges:1899—1986)等等。此外,被拿來進行比較的還有日本文人松尾芭蕉(1644—1694)、近代中國思想家譚嗣同(1865—1898),甚至還包括毛澤東(1893—1976)。比較哲學是當代韓國莊子研究的一個突出傾向。這中間既有從西方哲學出發謀圖東西融合的研究[62],也有從莊子哲學出發探索其現代意義的論文[63]。學者分享著比較哲學的問題意識,從各個角度來研究問題,其主題也越來越深入起來。
在這裏,我想要提及的一件事情是“道家與解構主義”的討論。二十世紀末後現代主義風靡韓國哲學界之後,一批學者對這一主題關注起來了。為其開端的學者是金炯孝(1940—),他接連發表關於德里達之解構主義和道家思想的個人讀法,[64]引起廣泛的反響。之後,不管東方或西方哲學界,一時沉醉在“解體主義”的討論[65]中,造成一大學術討論的氣氛,由此還產生了兩篇博士論文[66]。一方面,這個討論為我們開啟了從普遍的、現代的角度來闡釋道家思想的可能性,這一點很有意義。但是,另一方面,由於進行這類討論的有些學者欠缺對中國哲學全盤的正確了解,從後現代理性批判的角度來看待,犯了把老莊思想看做與後現代主義如出一轍的錯誤。批判其局限性的論文也陸續出現了。鄭在鉉[67]分析其間解構主義的討論:他們把老莊和解構主義同樣看做反理性主義,忽視了它們各自所紮根的思想基礎的差異,也忽略了它們各自所批判的理性概念的不同,因此他們的分析難免存在一些膚淺的地方。伴隨這種比較哲學熱,莊子研究者之間,比附英美哲學來了解莊子思想的傾向也突出起來了。他們敏感地吸收現代西方莊子學者的研究,接受其想法來再解釋《莊子》或批判傳統的理解。與西方學術界接軌的努力是可貴的,可是忽視精讀《莊子》原文的傾向日漸擴散的情況是使人憂慮的。
(五)現代文明批判
將道家思想與種種現代文明批判關聯起來的討論不是韓國學術界固有的。與西方學者關注這類問題相似,韓國學者們較早關注《莊子》書中文明批判的要素。沈在龍在《看情報電算文化的道家的視線:怎麼解釋<莊子>的機事、機心?》[68],提出了“老莊的‘無為自然’果真停留於對‘人為’的技術文明的抗議嗎?”的疑問之後,自己回答說,在中國科技史上保留的道教或道家的影響來看,“無為而為”絕不是人為的放棄,卻是“人為的究極”。最近,這類研究漸次從“環境保護”的較單純主張[69]繼續深化,開始討論“生態主義”[70]或重審道家思想是否真能作為種種現代問題的有效答案[71]。
(六)藝術哲學
最近從美學或藝術哲學角度來進行的《莊子》研究,被學者認為提供了在道家思想內部考察分科學問的可能性[72]。繼承早期對莊子美學的關注[73],在道家哲學界取得對莊子藝術精神的大概理解的人是曹玟煥[74]。但是,就本文所討論的莊子專門研究的立場來看,他的研究大抵屬於道家藝術論的一般性概括,還沒深入分析莊子藝術哲學的核心。丁淳睦曾經關注過莊子藝術論的獨特意義,陸續發表了有關文章[75],提出了莊子藝術論的獨特性以及《禮記·樂記》和《咸池樂論》的音樂哲學比較等種種問題。但他的研究也屬於概括性質的,實際上,這些研究大體可以視為是對日本、臺灣和大陸的近代研究成果的一種綜述。朴素晶[76]的研究以樂論為中心論題闡明莊子藝術論的一貫性和生命力,更進一層主張通過樂論的討論來可以搞清中國藝術的特質。[77] 其與先行研究相區別的地方在於集中從一個專題上展開一貫而堅實的討論[78]。
三、結論:回顧與展望
盡管人們常說 “儒佛道三教鼎立”,但是回顧韓國思想史,道家或道教的地位,與從新羅到高麗時代的佛教、朝鮮時代的儒家作為國教風靡一時的情況相比,是無足輕重的。雖然道教從中國傳入韓國,但並沒有成立教團,只是作為科儀道教出現在一些國家性的儀式當中。由於這種情形,韓國學者對道教或道家的研究不多,尤其對莊子的研究更少。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各種古代文獻中,莊子思想還是被綿聯地保存下來,還有在日常生活、藝術情調上顯露出的莊子影響也不能忽視。並且,在韓國哲學史上,一直存在一種追求會通的趨向。比如說,一個儒者也可以寫作遊仙詩,一位和尚也可以講讀道家書,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如果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在研究莊子的時候,就應該充分留意那些保留著莊子影響的零散資料。我想要補述的一點是,通過回顧韓國莊子研究的歷史,我們應該注意到,在人們關注、研究莊子的背後,常常挾帶著一種對於自由、自覺的追求。這是把它區別於儒家或佛教的一個要點。
韓國《莊子》研究還很年輕,研究人員、研究主題等各方面都正處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甚至可以說,一直要到最近,韓國的《莊子》研究才真正時機成熟了。本研究的範圍限定於《莊子》,並不能反映整個韓國道家研究的狀況。我衷心盼望完整的韓國道家研究史的到來。
[①] 我在這裏使用的“專門”一詞,是因為韓國現代的、正式的關於莊子研究的學術論文在上述時期才出現了。盡管,之前也有人涉及或討論《莊子》,但是都是在道教或道家的範疇之內加以討論《莊子》的。根據我個人的了解,第一篇真正專門研究始於李康洙1973寫的“以體道為中心看莊子思想”(《史叢》)。
[②] 參考如下:韓國學術情報網 http://kiss.kstudy.com/。還有以“莊子”為檢索語找得到碩士、博士論文的數目就有165篇(韓國國會圖書館網頁:http://nanet.go.kr)。
[③] 按照《三國史記》,佛教傳入高句麗的時期是372年間,但按照其他資料看,佛教傳入時期可能更早。比如說在《梁高僧傳·竺法深傳》中記載晉和尚支遁(314—366)與高句麗道人書信往來的事實。考慮支遁以莊子“逍遊”解釋見稱的話,《莊子》已流入朝鮮半島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
[④] 我們可以這一點作為他讀過《莊子》的證據,但應該注意到他從漢譯佛經中吸收的道家思想被影響的可能性。
[⑤] 朴熙秉《李圭報之道家思想》,《國文學與道教》,韓國古典文學會1998年版。
[⑥] 關於韓國神仙思想固有說,可參考:金洛必《韓國道教研究的重要爭點》,《韓國之神仙思想》,韓國道教文化學會編,圖書出版東與西刊2000年版。
[⑦] 劉明鍾《莊子的神仙思想》,《道教學研究》4,韓國道教學會1987年版。
[⑧] 金洛必《修鍊道教的展開》,《資料和解說:韓國之哲學思想》,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韓國思想研究所編,藝文書院刊2001年版。
[⑨] 李鍾殷《韓國漢詩與神仙思想》,《韓國之道教文學》太學社1999年版。
[⑩] 西山休靜(1520—1604)《道家龜鑑》;栗谷李珥(1536—1584)《醇言》;西溪 朴世堂(1629—1703)《新注道德經》;保晚齋徐命膺(1716—1781)《道德指歸》;椒園李忠翊(1744—1816)《椒園談老》;淵泉洪奭周(1774—1842)《訂老》;石泉 申綽(1760—1828)《老子旨略》(只序文殘存)。
[11] 參考:西溪朴世堂(1629—1703)《南華經注解刪補》,《西溪全書》內(太學社影印本,1979年版)。
[12] 參考:《韓國道教文化之位相》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7,亞世亞文化社1993年版。
[13] 參考:南塘韓元震(1682—1751)《莊子辨解》筆寫本 1卷 1冊(44張)[刊行年: 肅宗 42年(1716)] 32.6×21cm 首爾大學奎章閣所藏 。
[14] 指朝鮮世宗(1397—1450,在位1418—1450)創制《訓民正音》(創制1443年,頒布1446)。
[15] 推定為在朝鮮明宗(1534—1567, 在位1545—1567)刊行。
[16] 推定為在朝鮮宣祖(1552—1608,在位1567—1608)刊行。
[17] 不僅莊子研究,連道教和道家研究也在1970年代才蓬勃地得以開展。筆者所謂“近代研究 萌芽期”是大概從解放(1945年)以後到1980年初的時期。
[18] 李能和的《朝鮮道教史》是其死後1959影印出版的純漢文手寫本,得力於李鍾殷的譯注, 在普成文化社(1977年)被出版之後,才被廣泛地閱讀起來了。
[19] 都珖淳(1927— )1982年創立的韓國道教學會較早,而活動範圍、研究成果方面把道教研究水平提高一層的還是韓國道教思想研究會(1996改名為“韓國道教文化學會”)。
[20] 車柱環的《韓國道教思想研究》(首爾大學出版部1978年版)增補改訂版就是《韓國之道 教思想》(同和出版公社1984年版)。他的書翻譯成為日文和中文:《朝鮮の道教》(人文 書院1990年版,日本京都);《韓國道教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21] 《韓國詩歌上的道教思想研究》(普成文化社1978年版)。
[22] 《韓國道教文學》(太學社1999年版)。
[23] 參照:車柱環《韓國道教思想研究》(首爾大學出版部1978年版),第3~6頁。
[24] 在1999年,《道家哲學》創刊號問世。
[25] 關於道家和道教的名稱問題:尹燦遠,《關於“道教”概念的定義的研究》,韓國道教思 想研究叢書5,《韓國道教與道家思想》,1991年版;金甲秀,《作為學派名的“道家”的 起源和意思》,韓國道家哲學會《道家哲學》1,1999年版。
[26] 稱為“道家哲學研究第一世代”的學者就是金恒培(1939— ),李康洙(1940— ),宋恒(1940— )。他們的博士論文如下:金恒培《關於老子“道”和“德”的研究》(東國大學,1983年),李康洙《莊子的“自然”和“人間”的問題》(高麗大學,1982年;宋恒龍《關於韓國道教思想的研究》(成均館大學,1985年)。此外,金恒培還有關於莊子的研究成果:《莊子的知識論》,《道教學研究》10,1992年版;《莊子內篇注解》、《莊子哲學精解》(佛光,1992年版)等等。金忠烈(1931—2008)也在這時期講授道家思想、培養研究人員,在老莊思想研究史上起了一定的作用(關聯著述是《老莊哲學講義》,藝文書院1995年版)。此外,雖然沒有活躍的學術活動,金得晚(1944— )也是值得一提的研究者。早年他到香港和臺灣留過學,培養後學,對這時期道家研究有一些貢獻。但是,本稿是專門討論韓國莊子研究的文章,所以不宜過多地談到這世代的種種研究成果,而只要討論關於《莊子》的正規研究。
[27] 《史叢》17、18,高麗大學史學會1973年版。
[28] 《哲學研究》5,高麗大學哲學研究所1978年版。
[29] 《民族文化研究》14,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1979年版。
[30] 《民族文化研究》15,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1980年版。
[31] 《哲學》20,韓國哲學會1983年版。
[32] 《哲學》35,韓國哲學會1991年版。
[33] 《哲學研究》29,1991年版。
[34] 《東西文化》29,啟明大學東西文化研究所1997年版。
eq \o\ac(○,11)11 《人文學報》12,江陵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1年版。
eq \o\ac(○,12)12 《人文學志》15,忠北大學人文學研究所 1997年版。
eq \o\ac(○,13)13 由於種種困難,從臺灣、中國大陸留學回來的莊子研究者的數目和他們的研究主題還不容易完全把握。首先介紹幾篇目錄如下: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1992年)《莊子美學之先決問題與其審美範疇剖析》(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87年),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真知問題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1982年),金龍秀《郭象莊學之研究》(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2000年)。
eq \o\ac(○,14)14 藝文書院2005年版。
[39] 宋恒龍《在韓國的老莊研究和其展開推移》,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9《老莊思想和東洋文化》1995年版;李康洙《老莊哲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學報》36集,1996年版。作為最近研究可參考如下:沈義用《向超越的沖動和依씨알〔種子〕的自治:在韓國 5·60年代道家研究—以柳永模和咸錫憲為中心》;安載皓《理解與體系化:7、80年代及90前半的老莊研究》;鄭崙《超越老莊根本主義:90年代以後道家研究動向—以博士論文為中心》。以上見2005年東洋哲學聯合學術大會報《東洋哲學,過去和未來》。
[40] 韓文學研究者討論過莊子思想影響關係的主要當代作家是:尹五榮(隨筆家,1907—1976),柳致環(詩人,1908—1967),金洙映(作家,1921—1968),張龍鶴(小說家,1921—1999),李聖善(詩人,1941—2001)。
[41] 林采明《在企齋詩的莊子的文學形象化研究》,槿域漢文學會《漢文學論集》17,1999年版。
[42] Hak goon bong 《在谿谷張維文學顯露的<莊子·寓言>收容面貌和其意味》,韓國漢文學 會《韓國漢文學研究》41,2008年版。
[43] 朴熙秉《李圭報之道家思想》,《國文學與道教》,韓國古典文學會1998年版。
[44] 文永午的主要論文是:《在<許生傳>老莊哲學研究》,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5,《韓國道教赫道家思想》,1991年版;《<虎叱>之老莊哲學的照明》,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6,《韓國道教的現代的照明》,1992年版;《在燕巖小說的道教思想研究:特以老莊哲學為中心》,同德女子大學《同大論叢》19,1989年版;《孤山詩歌之道教哲學的照明》,東國大學韓國文學研究所《韓國文學研究》14,1992年版;《古時調之道家哲學的照明》,韓國道教文化學會《道家哲學研究》17,2002年版。
[45] 初期研究代表如下:朴鍾赫《<莊子·逍遙遊>的散文精神和比喻1》,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7,《韓國道教文化的位相》,1993年版,《<莊子·逍遙遊>的散文精神和比喻2》,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9,《老莊思想和東洋文化》,1995年版。
[46] 沈揆昊《從文藝美學的觀點來看<莊子>:以言、意、形、神為中心》,《中國學研究》5,1990年版;權錫煥《<莊子>寓言的醜惡形象和生命意識》,《中國文學研究 》10,1992年版;文範斗《<莊子>寓言的談話形式和<虎叱>》,嶺南語文學會《嶺南語文學》26,1994年版;朴鍾赫《通過<莊子>寓言看自然的思維》,國民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中國學論叢》21,2005年版;孔炳奭《<莊子>的寓言展開和其類型》,東洋禮學會《東洋禮學》15,2006年版;白承道《對<莊子>之語言形式的一考察:作為“象”的寓言》,韓國中國文學理論學會《中國文學理論》7,2006年版。
[47] 金聖泰《<莊子>的語言觀》,《哲學》45,1995年版;元正根《以矛盾與逆說來看<莊子>哲學的特性》,《哲學研究》22,1999年版;元正根《以“包越”來看<莊子>的語言特性》,韓國哲學會《哲學》60,1999年版;朴素晶《<莊子>和神話的寫作方式:以<齊物論>與<寓言>為中心》,《哲學研究》61,2003年版。
[48] 金忠烈,《莊子的哲學體系和精神境地 ——莊子的齊物論理》,韓國道教學會《道教學研究》13,1994年版。
[49] 丁大鉉《莊子言語觀的——解釋》,《哲學》17,1982年版。
[50] 在這方面初期研究是:尹武學《關於墨家的名學的研究:以與儒家·道家·名家的相關性 為中心》,成均館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1年。
[51] 鄭在鉉《在後期墨家的類比邏輯和莊子直覺邏輯的非抽象主義和合理主義》,韓國哲學會《哲學》60,1999年版。
[52] 參考:車柱環《韓國道教思想研究》(首爾大學出版部,1978年版),第19~20頁:這主張 是按照宋代性理學已經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為基本根據的,可是把像沒有突出但內在生命 卻強的韓國道家思想的特性簡明地總而言之的。
[53] 關於《醇言》的翻譯本總共3種出來了:李柱幸譯《醇言》圖書出版,人間sarang(人間親 愛),1993年版;金學睦譯《栗谷李珥之老子》,藝文書院2001年版;俞成善譯栗谷《醇 言》,國學資料院2002年版。對朴世堂《新注道德經》最初介紹和韓文注解是1971年金敬 琢做的《新注道德經》(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1971年版),還有金學睦譯《朴世堂 之老子》(藝文書院1999年版)。金學睦連《洪奭周之老子:訂老》(藝文書院2001年版) 都翻譯成韓文,把主要《老子》注解3種全部翻譯出來了。
[54] 李康洙《徐命膺之老子理解》,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5,《韓國道教和道家思想》,1991年版;《朝鮮朝的道家思想》,《韓國哲學的探究》,2008年版;宋恒龍、曹玟煥《朝鮮朝老莊注釋書研究1·2》,東洋哲學研究會《東洋哲學研究》26、27,2001年版;曹玟煥《在洪奭周<訂老>顯露的道論》,《韓國學論集》37,2003年版;曹玟煥《在朝鮮朝<老子>注釋書顯露的儒道同異觀》,《韓國思想與文化》29,2005年版。
[55] 李鍾晟《栗谷<醇言>的研究動向和課題》,栗谷學會《栗谷思想研究》13,2006年版。
[56] 尹絲淳《西溪的老莊觀》;曹玟煥《西溪朴世堂之<莊子>理解》,韓國哲學會《哲學》47,1996年版;尹天根《以朴世堂的<莊子>理解看自由和解放的論理》,《道教文化研究》11,1997年版。
[57] 曹漢碩《朴世堂之<莊子·齊物論>思想研究》,成均館大學東洋哲學系,2005年版。
[58] 金侖壽《權瑎和<漆園采奇>》,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7,《韓國道教文化的位相》,1993年版。
[59] 宋恒龍《南塘 韓元震的莊子研究和道家哲學思想》,《大東文化研究》14,1981年版;李康洙《南塘之<莊子辯解>》,《道家思想之研究》,高麗大學民族文化研究所1985年版;文錫胤《南塘韓元震的莊子哲學批判:以<莊子辯解>為中心》,《哲學論究》21,1993年版。
[60] 李康洙《栗谷<醇言>和朝鮮朝道家研究》,栗谷學會《栗谷思想研究》13,2006年版。
[61] 尹錫山《在東學內道教的要素》,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3,《道教思想的韓國的展開》,1989年版;朴素晶《東學和道家思想:以不然其然的邏輯為中心》,《東學學報》5,2003年版。
[62] 李光世《東洋和西洋:兩個地平線的融合》,圖書出版 Gil〔道〕,1998年版。
[63] 朴素晶《杜威和莊子的‘自然’概念》,《哲學研究》76,2007年版;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viewpoint in John Dewey and Zhuangzi《東亞研究》54,2008年版。
[64] 在這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是:《德里達和老莊的讀法》,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1994年版;《老莊思想的解體的讀法》,清溪出版社1999年版。
[65] 崔珍皙、金上煥《老莊和解體論》,《哲學研究》47,1999年版;李昇鍾《從解體到自然》《道家哲學》創刊號,1999年版;《老莊的解體與分析》,《當代東洋思想》6,2002年版。以外可參考《從老子到德里達》(韓國道家哲學會編,藝文書院2001年版)。
[66] 金相來《老莊思維的解體的理解》,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韓國學大學院1999年版;鄭容先《莊子之解體的思維:以內篇分析為中心》,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學大學院2006年版。
[67] 鄭在鉉《老莊與解體論比較:以語言和理性概念為中心》,《中國學報》52,2005年版。
[68] 沈在龍《看情報電算文化的道家的視線:怎麼解釋<莊子>的機事、機心?》,韓國哲學會《哲學》,1982年版;李康洙《老莊思想與現代文明》,《21世紀的挑戰,東洋倫理的應答》,1998年版;金鎔貞《道家哲學和現代文明》,《道家哲學》3輯,2001年版。
[69] 劉聖泰《從莊子的自然思想看環境保護的方向》,韓國道教思想研究叢書10,《道教的韓國的變容》1996年。
[70] 朴熙秉《韓國傳統思想的生態主義的欣賞》,《為了批判的生態文藝學》,《哲學思想》15,2002年版。
[71] 具升會《東洋思想是可以解決環境問題的代案嗎?——以西方老子理解為中心》,《道家哲學》3輯 2001年版。
[72] 鄭崙《超越老莊根本主義:90年代以後道家研究動向——以博士論文為中心》,2005年東洋 哲學聯合學術大會報《東洋哲學,過去和未來》。
[73] 權惪周《莊子的藝術精神》,韓國美學會《美學》4,1977年版;《莊子的“道”和藝術精神》,《道教學研究》10,1992年版。
[74] 參考:曹玟煥《中國哲學和藝術精神》,藝文書院1997年版。
[75] 丁淳睦《莊子的藝術哲學序說》1~5,《韓國音樂史學報》2,3,5,6,8,1989—1992年。
[76] 朴素晶《以樂論考察莊子之藝術哲學》,延世大學哲學系,2002年版。
[77] 朴素晶《東亞傳統藝術哲學裏樂論研究的意義》,《韓國音樂史學報》29,2002年版;《莊 子思想給東亞音樂論留下的影響》,《韓國音樂研究》32,2002年版。
[78] 鄭崙《超越老莊根本主義:90年代以後道家研究動向——以博士論文為中心》,2005年東洋哲 學聯合學術大會報《東洋哲學,過去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