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
[作者簡介] 李學勤(1933— ),男,北京人。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諸子學刊》名譽主編等。專著有《殷代地理簡論》、《中國青銅器的奧秘》、《東周與秦代文明》、 《古文字學初階》等。
近年正陸續出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內容包含了多種子書佚篇。2005年底印行的第五冊,[①]開頭兩篇原分題《競建內之》和《鮑叔牙與隰朋之諫》,實應合為一篇,簡上篇題《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我曾有小文《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②]就簡序編排、簡文釋讀等問題進行討論,並說明該篇體似記事,實際屬於托古,當為戰國時人為抒發自己思想觀點而作,按通行的書籍分類應該歸於子書,而不是史籍。
我那篇小文在簡的編排方面有一點保留,就是沒有排進上海博物館原書列為《競建內之》七號簡的一支。當時我說:“七號簡看形制、筆跡,確似屬於本篇,不過其內容文句似難同其他簡接連,這裏暫置不論。”小文付印後,我再三考慮,這支簡還是應如上海博物館書裏那樣,排在原八號簡前面,上接原四號簡,也便是在我重排的7號、9號兩簡之間,作為8號簡。如此編排之後,連同上下文,有關的一段文字是這樣的:
昔高宗祭,有雉雊於屍前,召祖己而問焉,曰:“是何也?”祖己答曰:“昔先君祭,既祭,焉命行先王之法,廢故錯,行故作,廢作者死,弗行者死。不出三年,逃人之倍者七百里。今此,祭之得福者也,庸餗之以浸湆。既祭之後,焉修先王之法。”高宗命傅鳶(說)餗之以客(格)王。天不見(現)禹,地不生龍,則訢(祈)諸鬼神,曰:“天地盟(明)棄我矣”;從臣不訐,遠者不方(謗),則修諸鄉邦。
這段話,我那篇小文曾猜想本於佚《書》《高宗之訓》,講的是殷高宗武丁舉行祭祀,有雉鳴的災異,賢臣祖己追述先王之德,於是武丁命其相傅說殺雉,用以祭獻,然後遵循先王法度施政,轉禍為福,如簡中鮑叔牙、隰朋所論:“此能從善而遠禍者。”
原七號簡,即重排後的8號簡,上面的文句後半“從臣不訐,遠者不謗,則修諸鄉邦”不難理解。“訐”意為攻訐,與“謗”為譏謗相同,都是指對武丁的政務強烈批評。“從臣”是近臣,“遠者”是外臣,如果都翕然不批評朝政,就是不得其人,有必要從“鄉邦”即鄉國中選拔更好的人才。“天不見禹,地不生龍”則很難講,這究竟何所指,為什麼武丁要祈求鬼神,認為遭到天地的拋棄?
最近我才悟出,“天不見禹,地不生龍”這兩句原來與《尚書·堯典》有關。
《堯典》系《尚書》首篇,古本與今本的《舜典》相聯,今傳《孔傳》本分作兩篇。在古本《堯典》後半,即今《舜典》部分,記載帝堯死去,舜即帝位,任命九位大臣,依次是:
禹 司空
棄 后稷
契 司徒
皋陶 士
垂 共工
益 虞
伯夷 秩宗
夔 典樂
龍 納言
後人注疏,如蔡沈的《書集傳》,稱他們為“九官”。傳說被古人尊為至治的舜的盛世,是在他們的輔佐下實現的。
“九官”頭一個是禹,末一個是龍,所以《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的作者舉這兩人為“九官”代表。所謂“天不見(現)禹,地不生龍”,就是說天地不生出“九官”這樣的朝政輔佐,武丁的事業難於成功,也便是天地拋棄他了。
《孟子·萬章上》引:“《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勳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這一段文字正在“九官”一段的前面。上海博物館楚簡的書寫年代在公元前300年上下,與孟子時期相當,《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暗引《堯典》,是沒有什麼奇怪的。
[①]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②] 李學勤:《試釋楚簡<鮑叔牙與隰朋之諫>》,《文物》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