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首先出版的《庄子卷》,精装全162册,收录庄子历代注释、研究专著300余种,版本精良,内容全面,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学术文化工程,必将大大推动全球的庄子学研究。
《子藏·庄子卷》:庄学文献集大成者
2011年12月26日 11:22 来源:文汇报
方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杂家等诸子之学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下也具有普遍的价值。这其中,道家学派的思考往往纵横于人事与宇宙之间,对世俗社会始终保持着一种反省、批判的状态。道家学者不断审视各种现存价值与秩序,其强烈的天下情怀与宇宙情怀使之容纳了更多适用于当代社会的话题,而道家学派强烈的批判意识更是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因素。诸子之学从来都是当下之学——自汇聚诸子思想的诸子文本诞生伊始,伴随后人对文本的不断诠释、解构与重建,子学如同鲜活的生命体,不断发展、演变,生成一代又一代的新子学。然而,一直以来,历代版本、注本及相关研究著作多难觅见,优秀传统文化无法获得完整、全面的认知,故其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困局,华东师范大学的超大型古籍文献整理工程《子藏》搜天下之遗籍,极百家之大观,为学人解决寻书之难,为传统子学现代化提供扎实的基础。
《子藏》之“子”非“经史子集”之“子”,而是“诸子百家”之“子”,所录子书以先秦汉魏六朝为期,历代相关研究著作原则上截止于1949年。编纂者以“既全且精”为原则,共将汇辑影印海内外所存诸子白文本和历代诸子注释、研究专著约5000种,分编为《老子》《庄子》《墨子》《子华子》《管子》《鬻子》《晏子》《邓析子》《文子》《尹文子》《亢桑子》《惠子》《公孙龙子》《曾子》《子思子》《孔子家语》《孔丛子》《商君书》《慎子》《申子》《尸子》《鬼谷子》《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素书》《关尹子》《鹖冠子》《阴符经》《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新语》《新书》《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新序》《法言》《太玄》《桓谭新论》《白虎通》《论衡》《独断》《中论》《申鉴》《昌言》《傅子》《抱朴子》《金楼子》《刘子》等系列,并为每种著述撰写提要,考述著者生平事迹,揭示著作内容,探究版本流变情况。又参阮孝绪《七录》析“子兵录”为“儒部”、“道部”、“法部”、“名部”、“墨部”、“杂部”、“兵部”诸部,《道藏》分“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乙”诸部,佛藏亦多分部以统众经,故《子藏》特设诸“部”,以标识各家,分摄众子,亦利分辑刊行。同时,编纂者广招海内学者,对诸子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并以专著形式收入《诸子研究丛书》中,由学苑出版社陆续推出,作为《子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藏》编纂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超大型古籍文献整理工程,预计历时十年。其首批成果《子藏·道家部·庄子卷》目前已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顺利出版,标志着这一重大学术文化工程取得了实质性的重要进展。
《庄子卷》共收录先秦至民国(1949年前)《庄子》白文本及校勘、注释、研究著作302部,精装16开本162册,可谓是庄子学研究集大成者。它很好地遵循了整个工程所确定的既“全”且“精”的编纂原则。
从“全”的一面看,《庄子卷》编纂者苦心经营,力求觅得第一手资料,所搜辑到历代庄子学著作(截止于1949年)比严灵峰《庄子集成》初编、续编及《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中庄子部分所收总数超出130部,可谓竭泽而渔,一网而尽。302部著作连缀成一幅长长的画卷,承载着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庄子世界的探索。《庄子卷》的“全”还体现在一些著作的内容方面。如明正统《道藏》收有白文本《南华真经》五卷、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贾善翔《南华真经直音》一卷、李士表《庄列十论》一卷、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十卷、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三十卷、吴澄《庄子内篇订正》二卷等,严灵峰《庄子集成》以及其它大型丛书在收录这批著作时,皆以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借北京白云观所藏明正统《道藏》加以影印之本作为底本,而涵芬楼影印时已将各书中众多扉画尽皆删去,版式也多有改动,已非原书旧貌。因此,《庄子卷》直接以北京白云观原藏梵夹本明正统《道藏》作为底本,保留诸书中众多扉画,能够让人看到这批著作的真实原貌。再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朱得之撰、傅山手批《庄子通义》十卷,某古籍丛书为了统一版式,将眉批文字尽行割去,而《庄子卷》则据原书原尺寸予以影印;明张位著有《南华经标略》,严灵峰《庄子集成》初编所收仅有杂篇,而《庄子卷》则辑得上海图书馆所藏明万历十八年刊足本《南华经标略》六卷;又严氏《庄子集成》初编收近人张栩《庄子释义》,仅至内篇《齐物论》“万物一马”而止,并于《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二)张栩《庄子释义》条下云:“在《古学汇刊》第二、四、五、六、七各期内。”而《庄子卷》从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古学丛刊》第一至九期(民国二十八至二十九年)辑得张栩《庄子释义》,排印至内篇《养生主》“导大窽”止,从而弥补了严氏的缺失。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北宋吕惠卿《庄子义》十卷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但现在一般能见到的只有宋末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所引录的文字,以及民国陈任中据褚氏引录和黑水城出土的吕著残卷整理而成的《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十卷,无缘一睹深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金大定十二年(1172)刊本《壬辰重改证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十卷之真容。而《庄子卷》则将其出版,并将明文彭、吴元恭朱笔题款等一同公布于世。这些新材料的刊发,为庄子学研究开拓了新空间,亦将使庄子学研究发生新的变化。
从“精”的一面看,《庄子卷》非常重视对版本的遴选,以精善作为选择版本的第一要义,同时在搜寻手稿、抄本、孤本、珍本等难见于世的版本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必得之而后快。如所录明邵弁撰《南华真经标解》六卷、张居正撰《少师张先生批评庄子义》十卷、张位撰《南华真经题评》十卷、李栻辑《南华真经义纂》十卷、顾起元撰《遯居士批庄子内篇》一卷、卢复辑《南华经晋注》、金兆清撰《庄子榷》、陈荣选辑《南华经要删注释评林》、吴伯敬撰《南华经台悬》三卷、傅山撰《傅青主先生法书南华经》、文德翼撰《读庄小言》一卷、曹宗璠撰《南华沘笔》二卷、陶崇道撰《拜环堂庄子印》八卷,清胡文蔚撰《南华真经合注吹影》三十三卷、顾如华撰《读庄一吷》、程从大撰《咏庄集》、王泰徵辑《檀山南华经质》、吴承渐辑注《庄子旁注》五卷、沈堡撰《唱庄》一卷、何如漋撰《庄子未定稿》四卷、何梦瑶撰《庄子故》、席树声辑《庄子审音》、曾和瑞撰《庄子集辨》,民国王传燮撰《庄子发微》、朱青长撰《庄子解》、李大防撰《庄子王本集注》、孙至诚撰《逍遥游释》、陶西木撰《庄子洛诵》、石永壄撰《庄子正》一卷等,皆为珍稀之本。明抄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清陶浚宣《南华经讲义》二十八卷、1953年抄近人刘武《章太炎庄子解诂驳义》二卷、明庄元臣《南华雅言》、古学院抄清末民初王树枏《庄子大同说》、刘起庚于光绪三年手抄清刘凤苞《南华赘解》、清张士保手稿《南华指月》六卷、《南华外杂篇辨伪》四卷、清杨祖桂手稿《庄子节选》、清戴煦手稿《庄子内篇顺文》、清杨沂孙手稿《庄子正读内篇》、清朱敦毅手稿《庄子南华经心印》、清刘钟英手稿《庄子辨讹》、清郭庆藩手稿《读庄子劄记》八卷、民国闻一多手稿《庄子章句》、《庄子校补》、《庄子校拾》、《庄子义疏》等等,皆是深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大图书馆的稀世抄本、手稿,亦为常人所难见。至于清钱陆燦批点并作跋语的明刊本《庄子南华真经》十卷、清沈巗校勘并作跋语的明嘉靖世德堂刊《六子书》本《南华真经》十卷、民国傅增湘校跋并录清罗振玉题识的明刊本《南华真经》十卷、民国劳健题款的宋刊本《分章标题南华真经》十卷等名人手校、手批、跋语、题识等的庄学善本、孤本书,更是从未对外公布,价值不可估量。《庄子卷》包含如此众多的手稿、抄本、孤本、珍本,且其不仅于众多版本中取其精善,而且尽可能在维持版本原貌的前提下加以影印,尽量不会因为统一印刷范式而删削某些版本中的批点文字,让读者能够直接见到更为接近原版的版本面貌,其文献价值亦是不言而喻。
《庄子卷》是对庄学文献的一次大整理,构筑起一座巨大的《庄子》文献传世宝库,其规模、质量都是空前的,在庄子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作为《子藏》工程的又一组成部分《诸子研究丛书》,目前也已由学苑出版社推出首批著作。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全球庄子学向前发展,掀起庄子学研究的新浪潮。
《子藏·庄子卷》所收珍贵版本举要
方勇(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陆德明《庄子音义》,以其集汉魏六朝诸家为《庄子》所作音义之大成,兼载《庄子》众本之异文,开启了历史上搜辑整理有关《庄子》文献资料之先河。其后历代复续有所推进,而以台湾严灵峰纂辑《庄子集成》初编、续编和《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所收庄子资料最称繁富,共收书172部,仍给今天编纂《子藏·庄子卷》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子藏·庄子卷》自2010年3月28日《子藏》专家论证会确定“全”且“精”的编纂原则后,原有“庄子卷”的常见底本绝大部分被撤换,而代之以精善之本,并力求觅得第一手资料。尤其在寻找手稿、抄本、孤本、稀有之本等方面,更是苦心经营,共搜辑到中国历代庄子学著作(原则上截止于1949年)302部,比严灵峰《庄子集成》初编、续编和《老列庄三子集成补编》中庄子部分的总数超出130部,应该说已做到了竭泽而渔,一网以尽之,庶几可使庄学专家和《庄子》爱好者免却遗珠之憾了。
《子藏·庄子卷》尤为重视对版本的遴选。如明正统《道藏》收有白文本《南华真经》五卷、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贾善翔《南华真经直音》一卷、李士表《庄列十论》一卷、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一百六十卷、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三十卷、吴澄《庄子内篇订正》二卷等,严灵峰《庄子集成》及其他大型丛书凡收入这批著作,皆用民国间上海涵芬楼借北京白云观所藏明正统《道藏》加以影印之本作为底本,而涵芬楼影印时已将各书中众多扉画尽皆删去,版式也多有改动,已非原书之旧貌。因此,《子藏·庄子卷》则直接以北京白云观原藏梵夹本明正统《道藏》作为底本,以便世人能够直接看到这批著作的更真实原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明朱得之撰、傅山手批《庄子通义》十卷,某大型古籍丛书为了统一版式,将眉批文字尽行割去,而《子藏·庄子卷》则据原书予以影印,使读者得以看到傅山批点中最具学术价值的文字。
对于珍稀之本,一经发现,《子藏·庄子卷》必设法罗致之。如明邵弁撰《南华真经标解》六卷、张居正撰《少师张先生批评庄子义》十卷、张位撰《南华真经题评》十卷、李栻辑《南华真经义纂》十卷、顾起元撰《遯居士批庄子内篇》一卷、卢复辑《南华经晋注》、金兆清撰《庄子榷》、陈荣选辑《南华经要删注释评林》、吴伯敬撰《南华经台县》三卷、傅山撰《傅青主先生法书南华经》、文德翼撰《读庄小言》一卷、曹宗璠撰《南华泚笔》二卷、陶崇道撰《拜环堂庄子印》八卷,清胡文蔚撰《南华真经合注吹影》三十三卷、顾如华撰《读庄一吷》、程从大撰《咏庄集》、王泰征辑释《檀山南华经质》、吴承渐辑注《庄子旁注》五卷、沈堡撰《唱庄》一卷、何如漋撰《庄子未定稿》四卷、何梦瑶撰《庄子故》、席树声辑《庄子审音》、曾和瑞撰《庄子集辨》,民国王传燮撰《庄子发微》、朱青长撰《庄子解》、李大防撰《庄子王本集注》、孙至诚撰《逍遥游释》、陶西木撰《庄子洛诵》、石永壄撰《庄子正》一卷等等,皆为珍稀之本,为严灵峰《庄子集成》等所未收,而《子藏·庄子卷》一一收录之,实能使心仪庄子者近睹真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北宋吕惠卿所著《庄子义》十卷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但现在一般人所能见到的唯有宋末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所引录的文字,和民国时陈任中据褚著引录及黑水城出土的吕著残页整理而成的《宋吕观文进庄子义》十卷,无缘一睹深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金大定十二年(1172)刊本《壬辰重改证吕太尉经进庄子全解》十卷之真容,而《子藏·庄子卷》除了将其收录影印外,又将其彩印出版,单行一册,使明文彭、吴元恭朱笔题款等一同公布于世,无疑会使得庄学研究者大开眼界。
在搜辑存世抄本方面,《子藏·庄子卷》也收获颇丰。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抄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二十卷,各篇皆有朱、墨圈点,甚可珍贵;又藏清陶浚宣《南华经讲义》二十八卷、1953年抄近人刘武《章太炎庄子解诂驳义》二卷,皆有较高学术价值,同样十分珍贵。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明庄元臣《南华雅言》(《庄忠甫杂著》),亦为稀世珍品,却惜深锁馆阁。山西省图书馆藏刘起庚于清光绪三年手抄清刘凤苞《南华赘解》,此后《庄子》文章学研究集大成之作——光绪二十三年所刊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八卷,实由此抄本发展而来,二者之间的文字差别虽然很大,但可明显见出其演进之迹,对于人们全面深入研究刘氏的庄子学帮助匪浅。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学院抄清末民初王树枏《庄子大同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陶庐精抄王树枏《庄子大同说》,又藏手抄佚名《庄子大同学》,前二者文字有出入,佚名所撰系改写前二者而成,但三者皆已引进自由平等的新思想,为庄子研究注入了新血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子藏·庄子卷》辑得以上诸书,自可为庄子文献库增色不少。
《子藏·庄子卷》在手稿搜辑方面,成绩更为显著。如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所藏清张士保手稿《南华指月》六卷、《南华外杂篇辨伪》四卷,上海图书馆所藏清杨祖桂手稿《庄子节选》、戴煦手稿《庄子内篇顺文》、杨沂孙手稿《庄子正读内篇》,浙江图书馆所藏清朱敦毅手稿《庄子南华经心印》,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刘种英手稿《庄子辨讹》等,皆一一辑入《子藏·庄子卷》,为读者提供了甚为珍贵的庄学文献资料。又有上海图书馆所藏清郭庆藩手稿《读庄子札记》八卷,足可与郭氏名著《庄子集释》有关文字互为参详,学术价值甚高。更有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闻一多手稿《庄子章句》《庄子校补》《庄子校拾》《庄子义疏》,实为庄子学文献资料之瑰宝。这批手稿的收录,也使《子藏·庄子卷》的价值因之而倍增。
现已发现的一批留有名人手校、手批、跋语、题识等的庄学善本、孤本书,《子藏·庄子卷》也已一一予以辑录。如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钱陆灿批点并作跋语的明刊本《庄子南华真经》十卷、清沈巗校勘并作跋语的明嘉靖世德堂刊《六子书》本《南华真经》十卷、民国傅增湘校跋并录清罗振玉题识的明刊本《南华真经》十卷、民国劳健题款的宋刊本《分章标题南华真经》十卷等,非但皆为善本,甚或属于孤本,而且名家的手校、手批、跋语、题识等从未对外公布,可谓一字千金,《子藏·庄子卷》予以辑录,无疑能使读者一饱眼福。
《子藏·庄子卷》还弥补了以往所编丛书的一些缺失。如明张位著有《南华经标略》,严灵峰《庄子集成》初编所收仅有杂篇,而《子藏·庄子卷》则辑得上海图书馆所藏明万历十八年刊足本《南华经标略》六卷。又严氏《庄子集成》初编收近人张栩《庄子释义》,仅至内篇《齐物论》“万物一马”而止,并于《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二“张栩《庄子释义》”条下云:“在《古学彚刊》第二、四、五、六、七各期内。”而《子藏·庄子卷》从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古学丛刊》第一至九期(民国二十八至二十九年)辑得张栩《庄子释义》,排印至《养生主》“道大窽”止,从而弥补了严氏《庄子集成》初编的缺失。
回顾《子藏·庄子卷》的编纂,历时八年,周折殊多,幸赖海内外各藏书单位和有关专家(尤其是文献学专家)的大力支持,以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领导、编辑的热心关怀和细致工作,从而使本次编纂得以圆满完成,一部收罗全面、版本精良的庄子学宝库得以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①南华经十六卷(晋)郭象注(宋)林希逸口义、刘辰翁点校(明)王世贞评点、陈仁锡批注据明吴兴凌君寔刊五色套印本
②南华真经十卷(晋)郭象注(唐)陆德明音义(明)孙矿评点据明世德堂刊本
③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 (宋)陈景元撰 据明正统《道藏》本
《子藏·莊子卷》總目錄
1、南華真經五卷 (周)莊周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2、莊子南華真經十卷 (周)莊周撰 (明)王懋明校 據明如禪室刊本
3、南華真經十卷 (周)莊周撰 (明)陳楠校 據明刊本
4、莊子南華真經三卷 (明)吳勉學校 據明萬曆中刊《二十子》本
5、南華經不分卷 (周)莊周撰 佚名圈校 據清抄本
6、南華真經十卷 (晉)郭象註 據宋刊本
7、莊子南華真經十卷 (晉)郭象註 (清)錢陸燦批點並跋 據明刊本
8、南華真經十卷 (晉)郭象註 (唐)陸德明音義 (清)沈巗校並跋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
9、南華真經十卷 (晉)郭象註 (唐)陸德明音義 (民國)傅增湘校跋並錄清羅振玉題識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
10、南華真經十卷 (晉)郭象註 (唐)陸德明音義 (民國)傅增湘校並跋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
11、莊子郭註十卷 (晉)郭象註 (唐)陸德明音義 (明)鄒之嶧校刻 據明萬曆三十三年小築刊本
12、分章標題南華真經十卷 (晉)郭象註 (唐)陸德明音義 (民國)勞健題款 據宋刊本
13、莊子音義三卷 (唐)陸德明撰 據宋元遞修《經典釋文》本
14、莊子音義三卷 (唐)陸德明撰 據日本奈良天理大學圖書館所藏宋刊本
15、莊子治要 (唐)魏徵等節選 據民國八年上海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刊《群書治要》本
16、南華真經註疏十卷 (唐)成玄英撰 據清光緒中黎庶昌輯《古逸叢書》覆宋本
17、南華邈一卷 (唐)文如海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18、南華秋水篇 (宋)劉敞書 據民國間上海有正書局依宋嘉祐五年劉敞手書影印本
19、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十四卷 (宋)陈景元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20、南華真經章句餘事一卷 (宋)陈景元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21、南華真經闕誤 (宋)陳景元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22、南華真經餘事雜錄二卷 (宋)陳景元輯 據明正統《道藏》本
23、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十卷 (宋)呂惠卿撰 (明)文彭、吳元恭題款 據金大定十二年刊本
24、宋呂觀文進莊子義十卷 (宋)呂惠卿撰 (民國)陳任中校輯 據民國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書局排印本
25、廣成子解一卷 (宋)蘇軾撰 據清乾隆中綿州李氏萬卷樓刊、嘉慶十四年李調元重校《函海》本
26、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 (宋)王雱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27、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 (宋)王雱撰 據明抄本
28、南華真經直音一卷 (宋)賈善翔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29、莊列十論一卷 (宋)李士表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30、莊子論 (宋)程俱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上海涵芬樓依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景宋寫本《北山小集》景印
31、莊子法語四卷 (宋)洪邁撰 據民國十五年《擇是居叢書初集》景刊景鈔宋本《經子法語》
32、莊子鬳齋口義十卷 (宋)林希逸撰 據南宋刊本
33、纂圖互注南華真經十卷 (宋)龔士卨撰 據元刊本
34、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 (宋)褚伯秀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35、莊子逸篇 (宋)王應麟輯 據清同治九年揚州書局依太原閻氏箋本重刊《困學紀聞》本
36、莊子南華真經三卷 (宋)劉辰翁點校 據明萬曆刊本
37、莊子南華真經三卷 (宋)林希逸口義、劉辰翁點校 (明)唐順之釋畧 據明萬曆十年徐常吉刊本
38、南華真經循本三十卷 (宋)羅勉道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39、莊周氣訣解一卷 (宋)宇文居鎡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40、莊子內篇訂正二卷 (元)吳澄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
41、莊子養生主 佚名集註 據《永樂大典》卷八千五百八十七
42、莊子天運 佚名集註 據《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五
43、莊子纂要 (明)黎堯卿輯 據明刊《诸子纂要》本
44、莊子通義十卷 (明)朱得之撰 (明)傅山批點 據明嘉靖三十九年浩然齋刊本
45、莊子解一卷 (明)楊慎撰 據清乾隆六十年養拙山房刊《升庵外集》本
46、莊子闕誤一卷 (明)楊慎撰 據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子書百家》本
47、莊子難字 (明)楊慎撰 據明萬曆三十三年手抄本《楊升庵字學四種》
48、南華真經標解六卷 (明)邵弁撰 據明刊本
49、翼莊一卷 (明)高登撰 據清乾隆中綿州李氏萬卷樓刊、嘉慶十四年李調元重校《函海》本
50、廣成子疏略一卷 (明)王文祿撰 據民國二十七年上海涵芬樓景印明隆慶刊《百陵学山》本
51、南華真經副墨八卷 (明)陸西星撰 據明萬曆六年李齊芳刊本
52、少師張先生批評莊子義十卷 (明)張居正撰 據明萬曆八年劉維刊本
53、莊子鬳齋口義補註十卷 (明)張四維撰 據明萬曆二年敬義堂刊《三子口義》本
54、莊義要刪十卷 (明)孫應鰲撰 據明萬曆八年陶幼學刊本
55、南華經解二卷 (明)李贄撰 據明刊本
56、莊子類纂 (明)沈津撰 據上海圖書館藏朝鮮刊《百家類纂》本
57、莊子通十卷 (明)沈一貫撰 據明萬曆十五年至十六年蔡貴易刊、二十七年重修《老莊通》本
58、南華經標略六卷 (明)張位撰 據明萬曆十八年吳氏籍甚齋刊本
59、南華真經題評十卷 (明)張位撰 據明萬曆刊本
60、 莊子南華真經四卷 (明)謝汝韶批校 據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刊《二十家子書》本
61、莊子翼八卷 (明)焦竑撰 據明萬曆十六年王元貞校刊《老莊翼》本
62、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莊子品彙釋評 (明)焦竑校正、翁正春參閱、朱之蕃圈點 據明萬曆四十四年刊本
63、南華真經義纂十卷 (宋)褚伯秀、(明)朱得之撰 (明)李栻輯 據明刊本
64、南華真經十卷 (晉)郭象註 (唐)陸德明音義 (明)孫鑛評點 據明世德堂刊本
65、莊子南華真經十卷 (明)張登雲參補 據明萬曆七年朱東光刊《中立四子》本
66、南華發覆八卷 (明)釋性𣻢撰 據清乾隆十四年雲林懷德堂刊本
67、莊子品節 (明)陳深撰 據明萬曆間刊《諸子品節》本
68、觀老莊影響論一卷 (明) 釋德清撰 據明萬曆間刊《憨山老人夢遊集》本
69、莊子內篇註四卷 (明) 釋德清撰 據清光緒十四年金陵刻經處刊本
70、南華經品節 (明)楊起元撰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刊《諸經品節》本
71、南華真經旁注五卷 (明)方虛名撰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刊本
72、南華真經八卷 (明)馮夢禎校註 據明刊本
73、南華真經八卷(明)黃正位校批 據清乾隆四十一年大成齋刊本
74、莊子弋說 (明)沈長卿撰 據明萬曆刊《沈氏弋說》本
75、南華經別編二卷 (明)王宗沐撰 據明萬曆三年施觀民刊本
76、玉堂校傳如崗陳先生南華經精解八卷 (明)陳懿典撰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熊雲濱刊本
77、南華真經三註大全二十一卷 (明)陳懿典撰 據明萬曆二十一年自新齋余翼我刊本
78、莊子 (明)歸有光輯評 據明刊《諸子彚函》本
79、南華真經評註十卷 (晉)郭象註 (明)歸有光批閱、文震孟訂正 據明天啓四年竺塢刊《道德南華二經評注》本
80、解莊 (明)陶望齡撰 (明)郭正域評 據明天啟元年吳興茅兆河刊朱墨套印本
81、莊子雋一卷 明陳繼儒撰 據明蕭鳴盛刊《五子雋》本
82、莊子膏肓四卷 (明)葉秉敬撰 據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
83、遯居士批莊子內篇一卷 (明)顧起元撰 據明刊《歸鴻館雜著八種》本
84、新刻葵陽黃先生南華文髓八卷 (明)黃洪憲撰 據明萬曆間八閩上郡書林喬山堂龍田刊本
85、廣莊一卷 (明)袁宏道撰 據明崇禎二年佩蘭居刊《袁中郎全集》本
86、導莊 (明)袁中道撰 據明萬曆四十六年刊《珂雪齋集選》本
87、說莊三卷 (明)李騰芳撰 據明萬歷四十二年范鳳翼開萬閣刊本
88、莊子南華真經四卷 (明)閔齊伋輯校 據明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
89、新刻韓會狀註釋莊子南華真經狐白四卷 (明)韓敬撰 據明萬曆四十二年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
90、莊子奇賞四卷 (明)陳仁錫評選 據明天啟刊《諸子奇賞》本
91、南華經十六卷 (晉)郭象註 (宋)林希逸口義、劉辰翁點校 (明)王世貞評點、陳仁錫批註 據明吳興淩君寔刊五色套印本
92、古蒙莊子四卷 (明)王繼賢訂正、吳宗儀校釋 據明萬曆三十九年蒙城縣學王繼賢刊本
93、南華經因然六卷 (明)吳伯與撰 據明刊本
94、南華經晉注 (明)盧復輯 據明錢塘盧氏溪香館刊本
95、莊子翼評點八卷 (明)董懋策撰 據清光緒三十二年會稽董氏取斯家塾刊《董氏叢書》本
96、丈荷齋南華日抄四卷 (明)徐曉撰 據明崇禎十年刊本
97、測莊一卷 (明)石人隱士撰 據明天啟六年快堂刊《快書》本
98、莊子榷 (明)金兆清撰 據明崇禎八年刊本
99、莊子南華真經三卷 (明)譚元春評閱、張溥參正 據明崇禎八年刊本
100、莊子提正一卷 (明)覺浪道盛撰 據明末清初刊《嘉興藏》本
101、南華詁六卷 (明)魏光緒撰 據明崇禎十年刊本
102、南華經集註七卷 (明)潘基慶撰 據明刊本
103、南華經句解四卷 (明)陳榮選撰 據清乾隆三年饒青軒刊本
104、南華經要刪註釋評林十卷 (明)陳榮選校輯 據明萬曆十四年刊本
105、南華經薈解三十三卷 (明)郭良翰撰 據明天啓六年刊本
106、南華真經本義十六卷、附錄八卷 (明)陳治安撰 據明崇禎五年刊本
107、南華真經註疏四卷 (明)程以寧撰 據清光緒三十二年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輯要》本
108、南華春點 (明)劉士璉撰 據明刊本
109、南華經臺縣三卷 (明)吳伯敬撰 據明萬曆三十八年吳士京刊本
110、傅青主先生法書南華經 (明)傅山撰 據民國間依明傅山手跡影印本
111、莊子解 (明)傅山撰 據清宣統三年山陽丁寶銓刊《霜紅龕集》本
112、藥地炮莊九卷、附錄三卷 (明)方以智撰 據清康熙三年廬陵曾玉祥此藏軒刊本
113、藥地炮莊九卷 (明)方以智撰 據民國二十一年成都美學林排印本
114、莊子詁不分卷 (明)錢澄之撰 據清同治二年斟雉堂刊《飲光先生全書》本《莊屈合詁》
115、漆園指通三卷 (明)俍亭淨挺撰 據明末清初刊《嘉興藏》本
116、讀莊小言一卷 (明)文德翼撰 據清乾隆刊本
117、南華真經影史九卷 (明)周拱辰撰 據清嘉慶八年聖雨齋重刊本
118、莊子通一卷 (明)王夫之撰 據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湘鄉曾氏刊《船山遺書》本
119、莊子解三十三卷 (明)王夫之撰 據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湘鄉曾氏刊《船山遺書》本
120、南华雅言一卷(明)莊元臣撰 據手抄本《莊忠甫雜著》
121、南华泚笔二卷 (明)曹宗璠撰 據清康熙間刊《金壇曹氏集四種》本
122、拜環堂莊子印八卷 (明)陶崇道撰 據清順治陶淶陶澴刊本
123、莊子之學 (清)馬驌撰 據清康熙間刊《繹史》本
124、南華真經合註吹影三十三卷 (清)胡文蔚撰 據清刊本
125、莊子因六卷 (清)林雲銘撰 據清光緒六年常州培本堂善書局刊本
126、讀莊子法一卷 (清)林雲銘撰 據清光緒二年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
127、讀莊一吷不分卷 (清)顧如華撰 據清木活字本
128、詠莊集一卷 (清)程從大著 據清康熙十八年程氏培風堂刊本
129、聯莊 (清)張潮撰 據清康熙間新安張氏霞舉堂刊《檀几叢書》本
130、南華經質 (清)王泰徵輯釋 清康熙間刊本
131、莊子讀本一卷 (清)方人傑撰 據清乾隆三十七年刊《莊騷讀本》本
132、莊子旁注五卷 (清)吳承漸輯注 清康熙三十八年璫水春波漁舍刊本
133、莊子釋意三卷 (清)高秋月集說、曹同春論正 據清康熙二十九年文粹堂刊本
134、莊子解十二卷 (清)吳世尚撰 據民國九年劉氏刊《貴池先哲遺書》本
135、南華經解三十三卷 (清)宣穎撰 據清同治五年皖城藩署刊本
136、南華經傳釋一卷 (清)周金然撰 據清嘉慶間南滙吳省蘭聽彜堂刊《藝海珠塵》本
137、莊子辯正六卷 (清)胡方撰 據清嘉慶十九年鴻桷堂刊本
138、唱莊一卷 沈堡 據清乾隆十九年刊《漁莊晚唱》本
139、南華簡鈔四卷 (清)徐廷槐撰 據清乾隆六年刊本
140、莊子存校 (清)王懋竑撰 據清同治十一年福建撫署刊《讀書論疑》本
141、莊子未定稿四卷 (清)何如漋撰 據清嘉慶十七年何東閣刊本
142、南華通七卷 題(清)屈復撰 據清道光十五年陝西朝邑李元春刊《青照堂叢書》本
143、莊子彙考等四卷 (清)陳夢雷、蔣廷錫輯 據清光緒二十年依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本影印《古今圖書集成》本
144、莊子鈔 (清)浦起龍撰 據清乾隆九年三吳書院刊《古文眉詮》本
145、南華通七卷 (清)孫嘉淦撰 據清刊本
146、南華本義不分卷 (清)林仲懿撰 清乾隆十六年刊本
147、擬摘入藏南華經一卷 (清)吳震生撰 清嘉慶間刊《笠閣叢書》本
148、莊子解一卷 (清)吳峻撰 據清光緒二年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
149、南華經大意解懸參注五卷 (清)藏雲山房主人撰 據手稿本
150、莊子述記一卷 (清)任兆麟撰 據清光緒十年蜀西廖氏閑雲精舍刊《任氏述記》本
151、莊子音義考證三卷 (清)盧文弨撰 據清乾隆五十六年盧氏刊《抱經堂叢書》本
152、莊子獨見不分卷 (清)胡文英撰 據清乾隆十七年同德堂刊本
153、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考證 (清)王太嶽等纂 據清乾隆三十九年北京武英殿活字《欽定四庫全書考證》本
154、莊子鈔 (清)高嵣撰 據清乾隆五十三年廣郡永邑培元堂楊氏刊《高梅亭讀書叢鈔》本《歸餘鈔》
155、南華瀝摘萃一卷 (清)馬魯摘評 據清同治九年敦倫堂刊本
156、莊子章義五卷 (清)姚鼐撰 據清光緒五年桐城徐宗亮刊《惜抱軒遺書三種》本
157、方齋補莊一卷 (清)方正瑗撰 據清光緒十四年刊《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本
158、莊子雜志 (清)王念孫撰 據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讀書雜志·餘編》本
159、莊子雪三卷 (清)陸樹芝撰 據清嘉慶四年文選樓刊本
160、莊子節選 (清)楊祖桂撰 據手稿本
161、莊子故 (清)何夢瑤撰 據清刊本
162、司馬彪莊子注、附莊子注考逸 (清)孫馮翼輯 據清嘉慶二至七年承德孫氏刊《問經堂叢書》本
163、莊子選四卷 (清)張道緒撰 據清嘉慶十六年人境軒刊《文選十三種》本
164、莊子逸篇 (宋)王應麟輯 (清)萬希槐集證 據清嘉慶十二年山淵堂刊《困學紀聞五箋集證》本
165、莊子逸篇 (宋)王應麟輯 (清)翁元圻注 據清道光五年餘姚翁氏守福堂刊《困學紀聞注》本
166、莊子南華經心印不分卷 (清)朱敦毅撰 據手稿本
167、南华经三卷 (清)郎懋學參註 據清抄本
168、莊子本義二卷 (清)梅沖撰 據清道光元年承學堂刊本
169、逍遙遊釋 (清)徐潤第撰 據清光緒三年徐繼畬校勘《敦艮齋遺書》本
170、讀莊子叢錄 (清)洪頤煊撰 據清光緒十三年醉六堂刊《傳經堂叢書》本《讀書叢錄》
171、莊子韻讀 (清)江有誥撰 據清嘉慶道光間刊《江氏音學十書》本《先秦韻讀》
172、司馬彪莊子注、附莊子司馬注補遺等 (清)茆泮林輯 據清道光十四年梅瑞軒刊《梅瑞軒十種古逸書》本
173、莊子內篇順文不分卷 (清)戴煦撰 據手稿本
174、莊子司馬彪注、附逸莊子 (清)黃奭輯 據清光緒間刊《漢學堂叢書》本
175、莊子一卷 (清)曾國藩節選 據民國十三年上海有正書局排印《古文四象》本
176、詳註莊子雜鈔 (清)曾國藩鈔 據上海會文堂印《詳註經史百家雜鈔》本
177、莊子正讀內篇 (清)楊沂孫撰 據手稿本
178、莊子扎記一卷 (清)郭嵩燾撰 據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百家子書》本《莊子集釋》後附
179、讀莊劄記一卷 (清)朱景昭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排印《無夢軒遺書》本
180、南華指月六卷 (清)張士保撰 據手稿本
181、南華外雜篇辨偽四卷 (清)張士保撰 稿本
182、南華經解不分卷 (清)方潛撰 據清光緒二十二年桐城方氏刊本
183、莊子平議三卷 (清)俞樾撰 據清光緒十一年刊《春在堂全書》本《諸子平議》
184、莊子人名考一卷 (清)俞樾撰 據清光緒十一年刊《春在堂全書》本
185、莊子審音不分卷 (清)席樹聲輯 據清末刻本
186、南華贅解不分卷 (清)劉鳳苞撰 據清末劉起庚抄本
187、南華雪心編八卷 (清)劉鳳苞撰 據清光緒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
188、莊子約解四卷 (清)劉鴻典撰 據清同治五年威邑呂仙巖玉成堂刊本
189、南華真經正義不分卷、附錄三卷 (清)陳壽昌撰 據清光緒十九年怡顔齋刊本
190、莊子王氏注二卷 (清)王闓運撰 據清同治八年長沙王氏刊本
191、百大家評註莊子南華經十卷 (明)歸有光等批點 (清)王闓運輯評 民國六年中華圖書館石印本
192、南華經發隱一卷 (清)楊文會撰 清光緒三十年金陵刻經處刊《楊仁山居士遺書》本
193、莊子點勘十卷 (清)吳汝綸撰 清宣統二年衍星社排印《桐城吳先生點勘七子》本
194、莊子集辨 (清)曾和瑞撰 清光緒十年刊本
195、莊子識小一卷 (清)郭階撰 清光緒十五年刊《春暉雜稿》本
196、莊子集解八卷 (清)王先謙撰 據清宣統元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
197、莊子集釋十卷 (清)郭慶藩撰 清光緒二十年湖南思賢講舍刊本
198、讀莊子札記八卷 (清)郭慶藩撰 據手稿本
199、南華經講義二十八卷 (清)陶浚宣撰 清末民初手抄本
200、莊子辨訛 (清)劉鍾英撰 據手稿本
201、莊子札迻 (清)孫詒讓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瑞安孫氏刊《札迻》本
202、莊子校書三卷 (清)于鬯撰 據1963年中華書局排印《香草續校書》本
203、莊子補釋一卷 (清)寧調元撰 據民國四年排印《太一遺書》本
204、莊子經說敘意 (清末民初)廖平撰 據民國十年四川存古書局刊《新訂六譯館叢書》本
205、莊子天下篇新解 (清末民初)廖平撰 據民國十年四川存古書局刊《新訂六譯館叢書》本
206、莊子淺說四卷 (清末民初)林紓撰 據民國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207、莊子大同說 (清末民初)王樹枏撰 陶盧精抄本
208、莊子大同說 (清末民初)王樹枏撰 古學院抄本
209、莊子大同學 佚名撰 手抄本
210、莊子故八卷 (清末民初)馬其昶撰 (清末民初)嚴復評點 據清光緒三十一年刊《集虛草堂叢書》本
211、莊子評點(清末民初)嚴復撰 (近人)曾克耑校錄 1953年香港《岷雲堂叢刊》本
212、莊子札記三卷 (清末民初)武延緒撰 據民國二十一年永年武氏所好齋刊《所好齋札記》本
213、莊子發微 (清末民初)王傅燮撰 民國五年排印本
214、讀莊子札記一卷 (清末民初)陶鴻慶撰 據民國八年待曉廬排印《讀諸子札記》本
215、莊子文粹二卷 (清末民初)李寶洤撰 據民國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
216、莊子南華經內篇 無名氏抄寫、圈點 聶守仁附識 手抄本
217、南華真經殘卷校記一卷 (清末民初)羅振玉撰 民國十二年刊《永豐鄉人雜著續編》本
218、莊子札記一卷 (清末民初)孫毓修撰 民國八年上海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
219、莊子天下篇釋義 (清末民初)梁啓超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飲冰室合集》本
220、莊子奇文演義 (清末民初)香夢詞人撰 據民國八年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
221、莊子解 (民國)朱青長撰 民國石印本
222、莊子集注稿本五卷 (民國)阮毓崧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
223、重訂莊子集注五卷 (民國)阮毓崧撰 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224、莊子匯通 (民國)鄭星駟撰 民國二十年排印本
225、莊子解故一卷 (民國)章炳麟撰 據民國六年浙江圖書館刊《章氏叢書》本
226、齊物論釋一卷 (民國)章炳麟撰 民國六年浙江圖書館刊《章氏叢書》本
227、齊物論釋定本一卷 (民國)章炳麟撰 民國六年浙江圖書館刊《章氏叢書》本
228、莊子王本集注 (民國)李大防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
229、莊子斠補一卷 (民國)劉師培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甯武南氏排印《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230、逍遙遊釋不分卷 (民國)孫至誠撰 民國十三年排印本
231、莊子詮詁不分卷 (民國)胡遠濬撰 民國六年排印本
232、莊子菁華錄八卷 (民國)張之純撰 據民國二十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評註諸子菁華錄》本
233、莊子淺訓 (民國)蔣兆燮撰 據民國八年上海新民圖書館排印本
234、莊子補注四卷 (民國)奚侗撰 據民國六年江蘇省立官紙印刷廠排印本
235、莊子天下篇講疏 (民國)顧實撰 據民國十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236、莊子章義 (民國)胡樸安撰 據民國三十二年安吳胡氏樸學齋刊《樸學齋叢書》本
237、莊子內篇章義淺說 (民國)胡樸安撰 據民國十二年國學研究會排印《國學彙編》第三集
238、莊子管見 (民國)金其源撰 民國三十七年商務印書館排印《讀書管見》本
239、莊子哲學、附莊子內篇解說 (民國)曹受坤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石印本
240、讀莊窮年錄二卷 (民國)秦毓鎏撰 民國六年排印本
241、莊子研究及淺釋 (民國)王治心撰 民國二十五年上海羣學社排印本
242、莊子新義 (民國)朱文熊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無錫民生排印本
243、莊子音義辨證 (民國)吳承仕撰 民國十二年排印《經籍舊音辨證》本
244、莊子釋滯 (民國)劉咸炘 《推十書》
245、莊子洛誦 (民國)陶西木撰 民國二十二年中華印刷局排印本
246、莊子瞻明 (民國)陶西木撰 據民國間石印本
247、莊子大傳 (民國)陳登澥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北平文嵐簃排印《七閩叢書》本
248、莊子音義繹一卷 (民國)丁展成撰 據民國二十年排印本(附《老子校語》後)
249、莊子學案 (民國)郎擎霄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250、莊子哲學一卷莊子字義一卷 佚名撰 手稿本
251、莊子集解補正 (民國)胡懷琛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安吳胡氏排印《朴學齋叢書》第一集
252、讀莊子天下篇疏記 (民國)錢基博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
253、莊子天下篇類纂 (民國)錢基博撰 民國二十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文選類纂》本
254、莊子天下篇釋一卷 (民國)方光撰 據民國十六年惠陽方山山館排印《國學別錄》本
255、莊子校釋 (民國)支偉成撰 據民國十三年上海泰東圖書局排印本
256、莊子哲學 (民國)蘇甲榮撰 民國十九年排印本
257、莊子正一卷 (民國)石永壄撰 據民國三十四年石印本
258、莊子新疏 (民國)黃元炳撰 民國二十二年上海醫學書局排印本
259、白話譯解莊子 (民國)葉玉轔(麟)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大達圖書供應社排印本
260、莊子内篇學 (民國)陳柱撰 據民國五年中國學術討論社排印本
261、闡莊三卷 (民國)陳柱撰 民國二十四年北流陳氏十萬卷樓刊《子二十六論》本
262、莊子內篇證補 (民國)朱桂曜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
263、莊子引得 (民國)聶筱珊等編纂 民國三十六年哈佛燕京學社排印本
264、莊子內篇校釋 (民國)聞一多撰 據1949年開明書店版《聞一多全集》本
265、莊子章句 (民國)聞一多撰 據手稿本
266、莊子校補 (民國)聞一多撰 手稿本
267、莊子校拾 (民國)聞一多撰 手稿本
268、莊子義疏 (民國)聞一多撰 手稿本
269、莊子新探 (民國)施章撰 據民國十九年國立中央大學出版部排印本
270、南華直旨 (民國)楊文煊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北平星星日報印刷部排印本
271、莊子天下篇自述其學說九句之解釋 (民國)胡子霖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成都黃埔出版社排印《黃埔季刊》第二卷第四期
272、南華經解選讀 (近人)周學熙選 據民國二十一年周氏師古堂刊本
273、莊子拾遺一卷 (近人)楊樹達撰 1962年北京中華書局排印《積微居讀書記》本
274、章太炎莊子解詁駁義二卷 (近人)劉武撰 手抄本
275、莊子集解內篇補正 (近人)劉武撰 據1958年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276、莊子札記 (近人)馬敘倫撰 據民國間排印本
277、莊子義證三十三卷 (近人)馬敘倫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278、莊子天下篇述義 (近人)馬敘倫撰 1958年上海龍門聯合書局排印本
279、莊子天下篇校釋一卷 (近人)譚戒甫撰 據民國間湘潭譚氏油印本
280、莊子天下篇校釋一卷 (近人)譚戒甫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漢口華中日報社排印本
281、莊子瑣記 (近人)劉文典撰 民國十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三餘札記》本
282、莊子補正十卷 (近人)劉文典撰 據民國三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283、莊子詁義十卷 (近人)范耕研撰 據手抄本
284、莊子新釋 (近人)張黙生撰 民國三十七年濟東印書社排印本
285、莊子文選 (近人)張默生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濟東印書社排印《先秦諸子文選》本
286、莊子新證二卷 (近人)于省吾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北京大業印刷局排印《雙劍誃諸子新證》本
287、莊子選註 (近人)沈德鴻撰 據民國十五年排印《學生國學叢書》本
288、莊子哲學 (近人)蔣錫昌撰 據民國二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289、莊子釋義 (近人)張栩撰 民國間《古學叢刊》第二、四、五、六、七期
290、莊子諸篇考辨 (近人)蔣復璁撰 據民國油印本
291、莊子逍遙遊講錄等 (近人)鄭奠輯錄 據民國排印本
292、莊子天下篇箋證 (近人)高亨撰 據民國油印本
293、莊子今箋 (近人)高亨撰 民國二十四年開封歧文齋刊《諸子今箋》本
294、莊子天下篇要詮 (近人)王蘧常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諸子學派要詮》本
295、莊子研究 (近人)葉國慶撰 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
296、莊子精華 (民國)上海中華書局編 民國三十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
297、莊子講解 (近人)張貽惠撰 據民國三十五年綜合學術社排印本
298、莊子天下篇薈釋 (近人)單晏一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西安黎明日報社排印本
299、莊子校證 (近人)楊明照撰 據民國二十六年排印《燕京學報》第二十一期
300、莊子校釋五卷 (近人)王叔岷撰 民國三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依手稿影印本
301、郭象莊子注校記五卷 (近人)王叔岷撰 據195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302、敦煌莊子殘卷、附黑水城莊子殘本 (今人)葉蓓卿輯
《敦煌莊子殘卷》 據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敦煌寶藏》、四川人民出版社《英藏敦煌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黑水城莊子殘本》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黑水城文獻》
子藏 莊子卷 分冊總目錄
第一冊
《子藏》總序 方勇 一
前言 方勇 一
凡例 一
南華真經五卷(周)莊周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莊子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五) (周)莊周撰(明)王懋明校 據明如禪室刊本三九五
第二冊
莊子南華真經十卷(卷六至卷十) (周)莊周撰(明)王懋明校 據明如禪室刊本一
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七) (周)莊周撰(明)陳楠校 據明刊本二五一
第三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八至卷十) (周)莊周撰(明)陳楠校 據明刊本一
莊子南華真經三卷(明)吳勉學校 據明萬曆中刊《二十子》本一七三
第四冊
南華經不分卷(周)莊周撰 佚名圈校 據清抄本一
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七) (晉)郭象注 據宋刊本四○七
第五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八至卷十) (晉)郭象注 據宋刊本一
莊子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四) (晉)郭象注(清)錢陸燦批點並跋 據明刊本一八三
第六冊
莊子南華真經十卷(卷五至卷十) (晉)郭象注(清)錢陸燦批點並跋 據明刊本一
第七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七)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清)沈巗校並跋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 六子書》本一
第八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八至卷十)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清)沈巗校並跋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一
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四)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 傅增湘校跋並錄 清羅振玉題識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三○三
第九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五至卷十)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傅增湘校跋並錄清羅振玉題識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一
第一○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七)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傅增湘校並跋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一
第一一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八至卷十)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傅增湘校並跋 據明嘉靖十二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本一
莊子郭註十卷(卷一至卷五)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明)鄒之嶧校刻 據明萬曆三十三年小築刊本三○三
第一二冊
莊子郭註十卷(卷六至卷十)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明)鄒之嶧校刻 據明萬曆三十三年小築刊本一
分章標題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七)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勞健題款 據宋刊本六六一
第一三冊
分章標題南華真經十卷(卷八至卷十)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勞健題款 據宋刊本一
莊子音義三卷(唐)陸德明撰 據宋刊宋元遞修《經典釋文》本一三三
莊子音義三卷(唐)陸德明撰 據宋刊本三一九
第一四冊
莊子治要(唐)魏徵等節選 據民國八年 上海涵芬樓《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刊《群書治要》本一
南華真經注疏十卷(卷一至卷六) (唐)成玄英撰 據清光緒中黎庶昌輯《古逸叢書》覆宋本一三
第一五冊
南華真經注疏十卷(卷七至卷十) (唐)成玄英撰 據清光緒中黎庶昌輯《古逸叢書》覆宋本一
第一六冊
南華邈一卷(唐)文如海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南華秋水篇(宋)劉敞書 據民國間上海有正書局依宋嘉祐五年劉敞手書影印本七
南華真經章句音義十四卷(宋)陳景元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四一
南華真經章句餘事一卷(宋)陳景元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三九九
南華真經闕誤(宋)陳景元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四一七
南華真經餘事雜錄二卷(宋)陳景元輯 據明正統《道藏》本四四五
第一七冊
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十卷(宋)呂惠卿撰(明)文彭吳元恭題款 據金大定十二年刊本一
第一八冊
宋呂觀文進莊子義十卷(宋)呂惠卿撰陳任中校輯 據民國二十三年北京大北印書局排印本一
廣成子解一卷(宋)蘇軾撰 據清乾隆中綿州李氏萬卷樓刊、嘉慶十四年李調元重校《函海》本三三三
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卷一至卷十) (宋)王雱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三四五
第一九冊
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卷十一至卷二十) (宋)王雱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卷一至卷十) (宋)王雱撰 據明抄本三二九
第二○冊
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卷十一至卷二十) (宋)王雱撰 據明抄本一
南華真經直音一卷(宋)賈善翔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三二三
莊列十論一卷(宋)李士表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三五一
莊子論(宋)程俱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上海涵芬樓依江安傅氏雙鑒樓藏景宋寫本《北山小集》景印三九三
莊子法語四卷(宋)洪邁撰 據民國十五年景刊景鈔宋本《擇是居叢書初集·經子法語》 四○七
莊子鬳齋口義十卷(卷一至卷三) (宋)林希逸撰 據宋刊本四八一
第二一冊
莊子鬳齋口義十卷(卷四至卷十) (宋)林希逸撰 據宋刊本一
第二二冊
纂圖互注南華真經十卷(宋)龔士卨撰 據元刊本(卷五至卷六 據另一元刊本配補) 一
第二三冊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卷一至卷十五) (宋)褚伯秀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第二四冊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卷十六至卷三十七) (宋)褚伯秀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第二五冊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卷三十八至卷五十八) (宋)褚伯秀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第二六冊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卷五十九至卷八十三) (宋)褚伯秀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第二七冊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一百六卷(卷八十四至卷一百六) (宋)褚伯秀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第二八冊
莊子逸篇(宋)王應麟輯 據清同治九年揚州書局依太原閻氏箋本重刊《困學紀聞》本二
莊子南華真經三卷(宋)劉辰翁點校 據明萬曆刊本一九
第二九冊
莊子南華真經三卷(宋)林希逸口義劉辰翁點校(明)唐順之釋 據明萬曆十年徐常吉刊本一
第三○冊
南華真經循本三十卷(宋)羅勉道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第三一冊
莊周氣訣解一卷(宋)宇文居鎡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一
莊子內篇訂正二卷(元)吳澄撰 據明正統《道藏》本九
莊子養生主佚名集注 據明鈔本《永樂大典》卷八千五百八十七九九
莊子天運佚名集注 據明鈔本《永樂大典》卷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五一二一
莊子纂要(明)黎堯卿輯 據明刊《諸子纂要》本一六七
莊子通義十卷(卷一至卷五) (明)朱得之撰(明)傅山批點 據明嘉靖三十九年浩然齋刊本一九九
第三二冊
莊子通義十卷(卷六至卷十) (明)朱得之撰(明)傅山批點 據明嘉靖三十九年浩然齋刊本一
莊子解一卷(明)楊慎撰 據清乾隆六十年養拙山房刊《升庵外集》本五○七
莊子闕誤一卷(明)楊慎撰 據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子書百家》本五四五
莊子難字(明)楊慎撰 據明萬曆三十三年手抄《楊升庵字學四種》本五六一
第三三冊
南華真經標解六卷(明)邵弁撰 據明刊本(原書最後有缺葉) 一
翼莊一卷(明)高撰 據清乾隆中綿州李氏萬卷樓刊、嘉慶十四年李調元重校《函海》本五一三
廣成子疏一卷(明)王文祿撰 據民國二十七年上海涵芬樓景印明隆慶刊《百陵學山》本五三三
第三四冊
南華真經副墨八卷(卷一至卷三) (明)陸西星撰 據明萬曆六年李齊芳刊本一
第三五冊
南華真經副墨八卷(卷四至卷七) (明)陸西星撰 據明萬曆六年李齊芳刊本一
第三六冊
南華真經副墨八卷(卷八) (明)陸西星撰 據明萬曆六年李齊芳刊本一
少師張先生批評莊子義十卷(明)張居正撰 據明萬曆八年劉維刊本一二一
第三七冊
莊子鬳齋口義補註十卷(卷一至卷六) (明)張四維撰 據明萬曆二年敬義堂刊《三子口義》本一
第三八冊
莊子鬳齋口義補註十卷(卷七至卷十) (明)張四維撰 據明萬曆二年敬義堂刊《三子口義》本一
莊義要刪十卷(卷一) (明)孫應鰲撰 據明萬曆八年陶幼學刊本四六三
第三九冊
莊義要刪十卷(卷二至卷五) (明)孫應鰲撰 據明萬曆八年陶幼學刊本一
第四○冊
莊義要刪十卷(卷六至卷十) (明)孫應鰲撰 據明萬曆八年陶幼學刊本一
第四一冊
南華經解二卷(明)李贄撰 據明刊本一
莊子類纂(明)沈津撰 據朝鮮肅宗十八年閔昌道刊《百家類纂》本(《逍遙遊》、《齊物論》 據明隆慶元年刊本配補) 一六一
莊子通十卷(卷一至卷六) (明)沈一貫撰 據明萬曆十五年至十六年蔡貴易刊、二十七年重修《老莊通》本三一
七
第四二冊
莊子通十卷(卷七至卷十) (明)沈一貫撰 據明萬曆十五年至十六年蔡貴易刊、二十七年重修《老莊通》本一
南華經標略六卷(開頭至外篇上) (明)張位撰 據明萬曆十八年吳氏籍甚齋刊本四二一
第四三冊
南華經標略六卷(外篇下至雜篇下) (明)張位撰 據明萬曆十八年吳氏籍甚齋刊本一
南華真經題評十卷(明)張位撰 據明萬曆刊本二四五
第四四冊
莊子南華真經四卷(明)謝汝韶批校 據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刊《二十家子書》本一
莊子翼八卷(卷一至卷三) (明)焦竑撰 據明萬曆十六年王元貞校刊《老莊翼》本二八一
第四五冊
莊子翼八卷(卷四至卷八) (明)焦竑撰 據明萬曆十六年王元貞校刊《老莊翼》本一
第四六冊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莊子品彙釋評四卷(明)焦竑校正翁正春參閱朱之蕃圈點 據明萬曆四十四年刊本(原書缺卷四第六十六葉) 一
第四七冊
南華真經義纂十卷(宋)褚伯秀(明)朱得之撰(明)李栻纂 據明刊本一
第四八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七)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明)孫鑛評點 據明世德堂刊本一
第四九冊
南華真經十卷(卷八至卷十) (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明)孫鑛評點 據明世德堂刊本一
莊子南華真經十卷(卷一至卷六) (明)張登雲參補 據明萬曆七年朱東光刊《中立四子集》本三○三
第五○冊
莊子南華真經十卷(卷七至卷十) (明)張登雲參補 據明萬曆七年朱東光刊《中立四子集》本一
南華發覆八卷(卷一至卷五) (明)釋性𣻢撰 據清乾隆十四年雲林懷德堂刊本二三七
第五一冊
南華發覆八卷(卷六至卷八) (明)釋性𣻢撰 據清乾隆十四年雲林懷德堂刊本一
莊子品節(一) (明)陳深撰 據明萬曆間刊《諸子品節》本三三一
第五二冊
莊子品節(二) (明)陳深撰 據明萬曆間刊《諸子品節》本一
觀老莊影響論一卷(明) 釋德清撰 據明萬曆間刊《憨山老人夢遊集》本一八三
莊子內篇註四卷(明)釋德清撰 據清光緒十四年金陵刻經處刊本二三九
第五三冊
南華經品節(明)楊起元撰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刊《諸經品節》本一
第五四冊
南華真經旁註五卷(明)方虛名撰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刊本一
第五五冊
南華真經八卷(明)馮夢禎校注 據明刊本一
第五六冊
南華真經八卷(明)黃正位批校 據清乾隆四十一年大成齋刊本一
第五七冊
莊子弋說(明)沈長卿撰 據明萬曆刻《沈氏弋說》本一
南華經別編二卷(明)王宗沐撰 據明萬曆三年施觀民刊本五七
玉堂校傳如崗陳先生南華經精解八卷(一) (明)陳懿典撰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熊雲濱刊本三四六
第五八冊
玉堂校傳如崗陳先生南華經精解八卷(二) (明)陳懿典撰 據明萬曆二十二年熊雲濱刊本一
南華真經三注大全二十一卷(卷一至卷三) (明)陳懿典撰 據明萬曆二十一年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五七五
第五九冊
南華真經三注大全二十一卷(卷四至卷十三) (明)陳懿典撰 據明萬曆二十一年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一
第六○冊
南華真經三注大全二十一卷(卷十四至卷二十一) (明)陳懿典撰 據明萬曆二十一年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一
莊子(明)歸有光輯評 據明天啟五年刊《諸子彙函》本五三七
第六一冊
南華真經評註十卷(晉)郭象注(明)歸有光批閱文震孟訂正 據明天啓四年竺塢刊《道德南華二經評注》本一
第六二冊
解莊十二卷(明)陶望齡撰(明)郭正域評 據明天啟元年吳興茅兆河刊朱墨套印本一
第六三冊
莊子雋一卷(明)陳繼儒撰 據明蕭鳴盛刊《五子雋》本一
莊子膏肓四卷(明)葉秉敬撰 據明萬曆四十二年刊本一一五
遯居士批莊子內篇一卷(明)顧起元撰 據明刊《歸鴻館雜著八種》本七二三
第六四冊
新刻葵陽黃先生南華文髓八卷(明)黃洪憲撰 據明萬曆間八閩上郡書林喬山堂龍田刊本一
第六五冊
廣莊一卷(明)袁宏道撰 據明崇禎二年佩蘭居刊《袁中郎全集》本一
導莊(明)袁中道撰 據明萬曆四十六年刊《珂雪齋集選》本四五
說莊三卷(明)李騰芳撰 據明萬曆四十二年範鳳翼開萬閣刊本九三
莊子南華真經四卷(卷一至卷二) (明)閔齊伋輯校 據明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四八三
第六六冊
莊子南華真經四卷(卷三至卷四) (明)閔齊伋輯校 據明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一
新刻韓會狀注釋莊子南華真經狐白四卷(卷一至卷二) (明)韓敬撰 據明萬曆四十二年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二四
三
第六七冊
新刻韓會狀注釋莊子南華真經狐白四卷(卷三至卷四) (明)韓敬撰 據明萬曆四十二年書林余氏自新齋刊本一
莊子奇賞四卷(明)陳仁錫評選 據明天啟六年刊《諸子奇賞》本二四九
第六八冊
南華經十六卷(晉)郭象注(宋)林希逸口義劉辰翁點校(明)王世貞評點陳仁錫批註 據明吳興淩君寔刊五色套印本一
第六九冊
古蒙莊子四卷(明)王繼賢訂正吳宗儀校釋 據明萬曆三十九年蒙城縣學王繼賢刊本一
第七○冊
南華經因然六卷(明)吳伯與撰 據明刊本(卷五至卷六 據另一明刊本配補,卷五《庚桑楚》有闕文) 一
第七一冊
南華經晉註十卷(卷一至卷六) (明)盧復輯 據明錢塘盧氏溪香館刊本一
第七二冊
南華經晉註十卷(卷七至卷十) (明)盧復輯 據明錢塘盧氏溪香館刊本一
莊子翼評點八卷(明)董懋策撰 據清光緒三十二年會稽董氏取斯家塾刊《董氏叢書》本四一三
第七三冊
丈荷齋南華日抄四卷(卷一至卷三) (明)徐曉撰 據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七四冊
丈荷齋南華日抄四卷(卷四) (明)徐曉撰 據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測莊一卷(明)石人隱士撰 據明天啟六年快堂刊《快書》本二二九
莊子榷八卷(明)金兆清撰 據明崇禎八年刊本二五九
第七五冊
莊子南華真經三卷(明)譚元春評閱張溥參正 據明崇禎八年刊本一
莊子提正一卷(明)覺浪道盛撰 據明末清初刊《嘉興藏》本四九五
第七六冊
南華詁六卷(明)魏光緒撰 據明崇禎十年刊本一
第七七冊
南華經集註七卷(明)潘基慶撰 據明刊本一
第七八冊
南華經句解四卷(明)陳榮選撰 據清乾隆三年饒青軒刊本一
南華經要刪注釋評林十卷(明)陳榮選校輯 據明萬曆十四年刊本(原書缺卷三第二葉) 四四七
第七九冊
南華經薈解三十三卷(卷一至卷十三) (明)郭良翰撰 據明天啓六年刊本一
第八○冊
南華經薈解三十三卷(卷十四至卷三十三) (明)郭良翰撰 據明天啓六年刊本一
第八一冊
南華真經本義十六卷附錄八卷(卷一至卷十一) (明)陳治安撰 據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二冊
南華真經本義十六卷附錄八卷(卷十二至卷末) (明)陳治安撰 據明崇禎五年刊本一
第八三冊
南華真經注疏四卷(明)程以寧撰 據清光緒三十二年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輯要》本一
第八四冊
南華春點(明)劉士璉撰 據明刊本一
第八五冊
南華經臺縣三卷(明)吳伯敬撰 據明萬曆三十八年吳士京刊本一
傅青主先生法書南華經(明)傅山撰 據民國間依明傅山手跡影印本六五三
莊子解(明)傅山撰 據清宣統三年山陽丁寶銓刊《霜紅龕集》本六九一
第八六冊
藥地炮莊九卷附錄三卷(明)方以智撰 據清康熙三年廬陵曾玉祥此藏軒刊本一
第八七冊
藥地炮莊九卷(明)方以智撰 據民國二十一年成都美學林排印本一
第八八冊
莊子詁不分卷(明)錢澄之撰 據清同治二年斟雉堂刊《飲光先生全書非f屈合詁》本一
漆園指通三卷(明)俍亭淨挺撰 據明末清初刊《嘉興藏》本二九九
讀莊小言一卷(明)文德翼撰 據清乾隆間刊本五一五
第八九冊
南華真經影史九卷(明)周拱辰撰 據清嘉慶八年聖雨齋重刊本一
莊子通一卷(明)王夫之撰 據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湘鄉曾氏刊《船山遺書》本三三九
莊子解三十三卷(卷一至卷十一) (明)王夫之撰 據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湘鄉曾氏刊《船山遺書》本三八三
第九○冊
莊子解三十三卷(卷十二至卷三十三) (明)王夫之撰 據清同治四年金陵節署湘鄉曾氏刊《船山遺書》本一
南華雅言一卷(明)莊元臣撰 據手抄《莊忠甫雜著》本四六三
南華泚筆二卷(明)曹宗璠撰 據清康熙年間刊《金壇曹氏集四種》本五三七
第九一冊
拜環堂莊子印八卷(卷一至卷四) (明)陶崇道撰 據清順治間陶淶陶澴刊本(序言有缺葉) 二
第九二冊
拜環堂莊子印八卷(卷五至卷八) (明)陶崇道撰 據清順治間陶淶陶澴刊本(序言有缺葉) 一
第九三冊
莊子之學(清)馬驌撰 據清康熙七年刊《繹史》本一
南華真經合注吹影三十三卷(卷一至卷十三) (清)胡文蔚撰 據清刊本一一五
第九四冊
南華真經合注吹影三十三卷(卷十四至卷三十三) (清)胡文蔚撰 據清刊本一
第九五冊
莊子因六卷(清)林雲銘撰 據清光緒六年常州培本堂善書局刊本一
第九六冊
讀莊子法一卷(清)林雲銘撰 據清光緒二年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一
讀莊一吷不分卷(清)顧如華撰 據清木活字排印本一九
詠莊集一卷(清)程從大著 據清康熙十八年程氏培風堂刊本一八九
聯莊(清)張潮撰 據清康熙間新安張氏霞舉堂刊《檀幾叢書》本三三一
檀山南華經質(清)王泰徵輯釋 據清康熙間刊本三四五
第九七冊
莊子讀本一卷(清)方人傑撰 據清乾隆三十七年刊《莊騷讀本》本一
莊子旁註五卷(卷一至卷三) (清)吳承漸輯注 據清康熙三十八年璫水春波漁舍刊本三○一
第九八冊
莊子旁註五卷(卷四至卷五) (清)吳承漸輯注 據清康熙三十八年璫水春波漁舍刊本一
莊子釋意三卷(清)高秋月集說(清)曹同春論正 據清康熙二十九年文粹堂刊本二四七
第九九冊
莊子解十二卷(清)吳世尚撰 據民國九年劉氏刊《貴池先哲遺書》本一
第一○○冊
南華經解三十三卷(清)宣穎撰 據清同治五年皖城藩署刊本一
南華經傳釋一卷(清)周金然撰 據清嘉慶間南滙吳省蘭聽彜堂刊《藝海珠塵》本五五一
第一○一冊
莊子辯正六卷(清)胡方撰 據清嘉慶十九年鴻桷堂刊本一
唱莊一卷(清)沈堡撰 據清乾隆十九年刊《漁莊晚唱》本六三一
第一○二冊
南華簡鈔四卷(清)徐廷槐撰 據清乾隆六年刊本一
莊子存校(清)王懋竑撰 據清同治十一年福建撫署刊《讀書論疑》本四六九
第一○三冊
莊子未定稿四卷(清)何如漋撰 據清嘉慶十七年何東閣刊本一
第一○四冊
南華通七卷舊題(清)屈復撰 據清道光十五年陝西朝邑李元春刊《青照堂叢書》本一
莊子彙考等四卷(清)陳夢雷.蔣廷錫輯 據清雍正四年內府銅活字排印《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二三九
第一○五冊
莊子鈔(清)浦起龍撰 據清乾隆九年三吳書院刊《古文眉詮》本一
南華通七卷(清)孫嘉淦撰 據清刊本六一
南華本義不分卷(清)林仲懿撰 據清乾隆十六年刊本二六五
擬摘入藏南華經一卷(清)吳震生撰 據清嘉慶間刊《笠閣叢書》本四七三
莊子解一卷(清)吳峻撰 據清光緒二年世楷堂刊《昭代叢書》本五二五
第一○六冊
南華經大意解懸參註五卷(清)藏雲山房主人撰 據手稿本(原稿卷五《雜篇 ·寓言》第二十七後缺 一
第一○七冊
莊子述記一卷(清)任兆麟撰 據清光緒十年蜀西廖氏閑雲精舍刊《任氏述記》本一
莊子音義考證三卷(清)盧文弨撰 據清乾隆五十六年盧氏刊《抱經堂叢書》本二九
莊子獨見不分卷(清)胡文英撰 據清乾隆十七年同德堂刊本四九
第一○八冊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考證(清)王太嶽等纂 據清乾隆間木活字排印《武英殿聚珍版書窔J定四庫全書考證》本一
莊子鈔(清)高嵣撰 據清乾隆五十三年廣郡永邑培元堂楊氏刊《高梅亭讀書叢鈔·歸餘鈔》本二九
南華瀝摘萃一卷(清)馬魯摘評 據清同治九年敦倫堂刊本一七七
莊子章義五卷(清)姚鼐撰 據清光緒五年桐城徐宗亮刊《惜抱軒遺書三種》本二二五
第一○九冊
方齋補莊一卷(清)方正瑗撰 據清光緒十四年刊《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本一
莊子雜志(清)王念孫撰 據清同治九年金陵書局刊《讀書雜志·餘編》本三六
莊子雪三卷(清)陸樹芝撰 據清嘉慶四年文選樓刊本一三七
第一一○冊
莊子節選(清)楊祖桂撰 據手稿本一
莊子故(清)何夢瑤撰 據清刊本九九
第一一一冊
司馬彪莊子注附莊子注考逸(清)孫馮翼輯 據清嘉慶二至七年承德孫氏刊《問經堂叢書》本一
莊子選四卷(清)張道緒撰 據清嘉慶十六年人境軒刊《文選十三種》本六七
莊子逸篇(宋)王應麟輯(清)萬希槐集證 據清嘉慶十二年山淵堂刊《困學紀聞五箋集證》本二九三
莊子逸篇(宋)王應麟輯(清)翁元圻注 據清道光五年餘姚翁氏守福堂刊《困學紀聞注》本三一六
莊子南華經心印不分卷(清)朱敦毅撰 據手稿本三四三
第一一二冊
南華經三卷(清)郎懋學參注 據清抄本一
第一一三冊
莊子本義二卷(清)梅沖撰 據清道光元年承學堂刊本一
逍遙遊釋(清)徐潤第撰 據清光緒三年徐繼畬校刊《敦艮齋遺書》本一八七
讀莊子叢錄(清)洪頤煊撰 據清光緒十三年醉六堂刊《傳經堂叢書·讀書叢錄》本二二八
莊子韻讀(清)江有誥撰 據清嘉慶道光間刊《江氏音學十書·先秦韻讀》本二四三
司馬彪莊子注附莊子司馬注補遺等(清)茆泮林輯 據清道光十四年梅瑞軒刊《梅瑞軒十種古逸書》本二六七
第一一四冊
莊子內篇順文不分卷(清)戴煦撰 據手稿本一
莊子司馬彪注附逸莊子(清)黃奭輯 據清光緒間刊《漢學堂叢書》本二三九
莊子一卷(清)曾國藩節選 據民國十三年上海有正書局排印《古文四象》本四五○
詳注莊子雜鈔(清)曾國藩鈔 據上海會文堂印《詳注經史百家雜鈔》本四八二
莊子正讀內篇(清)楊沂孫撰 據手稿本五一七
莊子扎記一卷(清)郭嵩燾撰 據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百家子書》本(附《莊子南華經》後) 五八五
讀莊劄記一卷(清)朱景昭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排印《無夢軒遺書》本五九一
第一一五冊
南華指月六卷(清)張士保撰 據手稿本一
第一一六冊
南華外雜篇辨偽四卷(清)張士保撰 據手稿本一
南華經解不分卷(清)方潛撰 據清光緒二十二年桐城方氏刊本四七三
第一一七冊
莊子平議三卷(清)俞樾撰 據清光緒十一年刊《春在堂全書·諸子平議》本一
莊子人名考一卷(清)俞樾撰 據清光緒十一年刊《春在堂全書·俞樓雜纂》本一三五
莊子審音不分卷(清)席樹聲輯 據清刻本一八七
第一一八冊
南華贅解不分卷(一) (清)劉鳳苞撰 據清末劉起庚抄本一
第一一九冊
南華贅解不分卷(二) (清)劉鳳苞撰 據清末劉起庚抄本一
第一二○冊
南華雪心編八卷(卷一至卷四) (清)劉鳳苞撰 據清光緒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一
第一二一冊
南華雪心編八卷(卷五至卷八) (清)劉鳳苞撰 據清光緒二十三年晚香堂刊本一
第一二二冊
莊子約解四卷(清)劉鴻典撰 據清同治五年威邑呂仙巖玉成堂刊本一
第一二三冊
南華真經正義不分卷附錄三卷(清)陳壽昌撰 據清光緒十九年怡顔齋刊本一
第一二四冊
莊子王氏註二卷(清)王闓運撰 據清同治八年長沙王氏刊本一
百大家評注莊子南華經十卷(明)歸有光等批點(清)王闓運輯評 據民國六年中華圖書館石印本二二一
南華經發隱一卷(清)楊文會撰 據清光緒三十年金陵刻經處刊《楊仁山居士遺書》本四八三
第一二五冊
莊子點勘十卷(清)吳汝綸撰 據清宣統二年衍星社排印《桐城吳先生點勘七子》本一
莊子集辨(清)曾和瑞撰 據清光緒十年刊本二五九
第一二六冊
莊子識小一卷(清)郭階撰 據清光緒十五年刊《春暉雜稿》本一
莊子集解八卷(清)王先謙撰 據清宣統元年湖南思賢書局刊本一七
莊子集釋十卷(卷一至卷三) (清)郭慶藩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湖南思賢講舍刊本四四五
第一二七冊
莊子集釋十卷(卷四至卷十) (清)郭慶藩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湖南思賢講舍刊本一
第一二八冊
讀莊子札記八卷(清)郭慶藩撰 據手稿本一
南華經講義二十八卷(卷一至卷十) (清)陶浚宣撰 據清末民初手抄本三四七
第一二九冊
南華經講義二十八卷(卷十一至卷二十八) (清)陶浚宣撰 據清末民初手抄本一
第一三○冊
莊子辨訛(清)劉鍾英撰 據手稿本一
第一三一冊
莊子札迻(清)孫詒讓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瑞安孫氏刊《札迻》本一
莊子校書三卷(清)於鬯撰 據一九六三年中華書局排印《香草續校書》本二九
莊子補釋一卷(清)寧調元撰 據民國四年排印《太一遺書》本八五
莊子經說敘意 廖平撰 據民國十年四川存古書局刊《新訂六譯館叢書》本一一三
莊子天下篇新解 廖平撰 據民國十年四川存古書局刊《新訂六譯館叢書》本一三一
莊子淺說四卷 林紓撰 據民國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三七
莊子大同說十卷(卷一至卷二)王樹枏撰 據陶盧精抄本三八五
第一三二冊
莊子大同說十卷(卷三至卷十) 王樹枏 撰 據陶盧精抄本一
莊子大同說 王樹枏撰 據古學院抄本五○三
第一三三冊
莊子大同學 佚名撰 據手抄本 一
莊子故八卷 馬其昶撰 嚴復評點 據清光緒三十一年刊《集虛草堂叢書》本四一
莊子評點 嚴復撰曾克耑校錄 據一九五三年香港《岷雲堂叢刊》本五○三
莊子札記三卷 武延緒撰 據民國二十一年永年武氏所好齋刊《所好齋札記》本五六五
第一三四冊
莊子發微 王傳燮撰 據民國五年排印本一
讀莊子札記一卷 陶鴻慶撰 據民國八年 待曉廬排印《讀諸子札記》本八五
莊子文粹二卷 李寶洤撰 據民國六年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一二五
莊子南華經內篇 無名氏抄寫圈點 聶守仁附識 據手抄本一八一
南華真經殘卷校記一卷 羅振玉撰 據民國十二年刊《永豐鄉人雜著續編》本三二一
莊子札記一卷 孫毓修撰 據民國八年 上海涵芬樓影印《四部叢刊》本(附《南華真經》後) 三五三
莊子天下篇釋義 梁啓超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飲冰室合集》本三七九
莊子奇文演義 香夢詞人撰 據民國八年 上海大東書局排印本四○三
第一三五冊
莊子解 朱青長撰 據民國間石印本一
第一三六冊
莊子集注稿本五卷 阮毓崧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中華書局影印本一
第一三七冊
重訂莊子集註五卷 阮毓崧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一
第一三八冊
莊子匯通 鄭星駟撰 據民國二十年排印本一
莊子解故一卷章 炳麟撰 據民國六年浙江圖書館刊《章氏叢書》本八一
齊物論釋一卷 章炳麟撰 據民國六年浙江圖書館刊《章氏叢書》本一六一
齊物論釋定本一卷 章炳麟撰 據民國六年浙江圖書館刊《章氏叢書》本二八九
莊子王本集注 李大防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四二九
第一三九冊
莊子斠補一卷 劉師培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甯武南氏排印《劉申叔先生遺書》本一
逍遙遊釋不分卷 孫至誠撰 據民國十三年排印本二三
莊子詮詁不分卷 胡遠濬撰 據民國六年排印本九三
莊子菁華錄八卷 張之純撰 據民國二十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評注諸子菁華錄》本四九五
第一四○冊
莊子淺訓 蔣兆燮撰 據民國八年 上海新民圖書館排印本一
莊子補註四卷 奚侗撰 據民國六年江蘇省立官紙印刷廠排印本三一九
莊子天下篇講疏 顧實撰 據民國十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四九九
第一四一冊
莊子章義 胡樸安撰 據民國三十二年安吳胡氏樸學齋刊《樸學齋叢書》本一
莊子內篇章義淺說 胡樸安撰 據民國十二年國學研究會排印《國學彙編》第三集一七三
莊子管見 金其源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商務印書館排印《讀書管見》本一八三
莊子哲學 附莊子內篇解說 曹受坤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石印本一九七
讀莊窮年錄二卷 秦毓鎏撰 據民國六年排印本四九七
第一四二冊
莊子研究及淺釋 王治心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羣學社排印本一
莊子新義 朱文熊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無錫民生排印本三三七
第一四三冊
莊子音義辨證 吳承仕撰 據民國十二年排印《經籍舊音辨證》本一
莊子釋滯一卷 劉咸炘撰 據民國間成都雙流劉氏尚友書塾刊《推十書》本二七
莊子洛誦 陶西木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中華印刷局排印本一五七
莊子瞻明 陶西木撰 據民國間石印本四一一
莊子大傳 陳登澥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北平文嵐簃排印《七閩叢書》本四七九
莊子音義繹一卷 丁展成撰 據民國二十年排印本(附《老子校語》後) 五三三
第一四四冊
莊子學案 郎擎霄撰 據民國二十三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莊子哲學一卷 附莊子字義一卷 佚名撰 據手稿本四一一
莊子集解補正 胡懷琛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安吳胡氏排印《樸學齋叢書》第一集五八一
第一四五冊
讀莊子天下篇疏記 錢基博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一
莊子天下篇類纂 錢基博撰 據民國二十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文選類纂》本一○七
莊子天下篇釋一卷 方光撰 據民國十六年惠陽方山山館排印《國學別錄》本一二三
莊子校釋 支偉成撰 據民國十三年上海泰東圖書局排印本二一一
莊子哲學 蘇甲榮撰 據民國十九年排印本五○一
第一四六冊
莊子正一卷 石永壄撰 據民國三十四年石印本一
莊子新疏 黃元炳撰 據民國二十二年上海醫學書局排印本二一五
白話譯解莊子 葉玉轔(麟)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大達圖書供應社排印本四七五
第一四七冊
莊子內篇學 陳柱撰 據民國五年中國學術討論社排印本一
闡莊 陳柱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北流陳氏十萬卷樓刊《子二十六論》本一六七
莊子內篇證補 朱桂曜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二三五
第一四八冊
莊子引得 聶筱珊等編纂 據民國三十六年哈佛燕京學社排印本一
第一四九冊
莊子內篇校釋 聞一多撰 據一九四九年開明書店版《聞一多全集》本一
莊子章句 聞一多撰 據手稿本 五九
第一五○冊
莊子校補 聞一多撰 據手稿本 一
莊子校拾 聞一多撰 據手稿本 五九
莊子義疏 聞一多撰 據手稿本 九一
莊子新探 施章撰 據民國十九年國立中央大學出版部排印本二六一
南華直旨(第二、三、四冊未曾出版) 楊文煊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北平星星日報印刷部排印本三七七
莊子天下篇自述其學說九句之解釋 胡子霖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成都黃埔出版社排印《黃埔季刊》第二卷第四期五二七
第一五一冊
南華經解選讀 周學熙選 據民國二十一年周氏師古堂刊本一
莊子拾遺一卷 楊樹達撰 據一九六二年北京中華書局排印《積微居讀書記》本二三一
章太炎莊子解詁 駁義二卷 劉武撰 據手抄本(缺卷上) 二五九
莊子集解內篇 補正劉武撰 據一九五八年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三九三
第一五二冊
莊子札記(存卷八至卷二十二,裝訂次序亂) 馬敘倫撰 據民國間排印本一
莊子義證三十三卷(卷一至卷十) 馬敘倫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三二五
第一五三冊
莊子義證三十三卷(卷十一至卷三十三) 馬敘倫撰 據民國十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莊子天下篇述義 馬敘倫撰 據一九五八年上海龍門聯合書局排印本六九五
第一五四冊
莊子天下篇校釋一卷 譚戒甫撰 據民國間湘潭譚氏油印本一
莊子天下篇校釋一卷 譚戒甫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漢口華中日報社排印本一一三
莊子瑣記 劉文典撰 據民國十七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三餘札記》本一九九
莊子補正十卷(卷一至卷五) 劉文典撰 據民國三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二一七
第一五五冊
莊子補正十卷(卷六至卷十) 劉文典撰 據民國三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第一五六冊
莊子詁義十卷 范耕研撰 據手抄本一
第一五七冊
莊子新釋 張黙生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濟東印書社排印本一
莊子文選 張默生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濟東印書社排印《先秦諸子文選》本三一一
莊子新證二卷 于省吾撰 據民國二十九年北京大業印刷局排印《雙劍誃諸子新證》本三五一
莊子選注 沈德鴻撰 據民國十五年排印《學生國學叢書》本四○一
第一五八冊
莊子哲學 蔣錫昌撰 據民國二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莊子釋義 張栩撰 據民國二十八至二十九年《古學叢刊》第一至九期(原著排印至《養生主》『道大』止) 二九五
莊子諸篇考辨 蔣復璁撰 據民國間油印本三九一
莊子逍遙遊講錄等 鄭奠輯錄 據民國間排印本四二三
第一五九冊
莊子天下篇箋證 高亨撰 據民國間油印本一
莊子今箋 高亨撰 據民國二十四年開封歧文齋刊《諸子今箋》本一一五
莊子天下篇要詮 王蘧常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諸子學派要詮》本三二七
莊子研究 葉國慶撰 據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國學小叢書》本三九一
第一六○冊
莊子精華 上海中華書局編 據民國三十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一
莊子講解 張貽惠撰 據民國三十五年綜合學術社排印本二○三
莊子天下篇薈釋 單晏一撰 據民國三十七年西安黎明日報社排印本三八五
莊子校證 楊明照撰 據民國二十六年排印《燕京學報》第二十一期五六三
第一六一冊
莊子校釋五卷 王叔岷撰 據民國三十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手稿影印本一
第一六二冊
郭象莊子注校記五卷 王叔岷撰 據一九五○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一
敦煌莊子殘卷 附黑水城莊子殘本 葉蓓卿輯《敦煌莊子殘卷》 據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敦煌寶藏》、四川人民出版社 《英藏敦煌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 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獻》。
《黑水城莊子殘本》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藏黑水城文獻》、北平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據俄國亞細亞博物院贈黑水城《呂觀文進莊子內外篇義》殘本膠片(共五十二葉)影印本四○九
《子藏》总序
宇宙綿邈,唶高才之陵替;時移世易,惟百家之代興。信乎諸子之爲顯學也!方今海內右文圖治,操觚懷鉛之士,希風前秀,爭崇國學,穿穴百氏,出入九流,不惟後生小子,皆翕然從風,抑或百工商賈,亦欣然景慕矣。乃華東師範大學,敢以振興文教自任,啟動《子藏》工程,蒐天下之遺籍,極百家之大觀,其霑溉子學,嘉惠來茲,蔑以加矣。今值是書成編,揆以古例,用製序文,以弁簡端云爾。
昔周道既微,諸侯放恣,上下失序,九流並作。孔丘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修《春秋》,闢私學,裒其遺言,是爲《論語》。孟軻聞其風,慕而悅之,私淑有得,斯有《孟子》。老聃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知雄守雌,知白守辱,因有《老子》。莊周以虛遠之說,恣縱之言,巵之寓之,重之覆之,遂成《莊子》。墨翟用夏政,倡兼愛,崇節儉,而《墨子》出焉。荀況尊孔氏之學,采眾家之長,而《荀子》備焉。若斯之儔,後先接踵,皆英才特達,奮其智慮,騰口舌以競辯,著文章以立說,乃中土學術之源頭,華夏文化之瑰寶也。
逮嬴政即位,滅典禁學,惟韓非、李斯,相繼鳴高,而百家競唱,頓失聲響。漢承秦政,亦鄙文事,然經世致用之學,廷議對策之文,實因君主望治,固已應運而生。若賈誼《過秦》、《治安》,晁錯《賢良》、《貴粟》,不讓戰國之縱橫;陸賈《新語》、賈氏《新書》,比美諸子之盛藻。方是時也,文帝、竇后,推尊黃老,風被草上,士臣效焉。淮南劉安,廣致門客,纂成《淮烈》,思以“統天下,理萬物”(《淮南子•要略》),旨近老莊,而博采孔、墨、陰陽、申、韓,黃老之學,至此而集大成。洎漢武改運,一尊儒術,諸家之說,悉摒弗用。迨元、成以還,揚雄著《法言》,王充成《論衡》,發論煌煌,復振子學。漢季士尚橫議,王符作《潛夫》,荀悅張《申鑒》,踵武前修,經綸天下,無愧百家,諸子於是乎騰聲,著述以此而增價。
爰及魏晉,士習苟安,虛慕玄遠,爲學空追柱下,博物不離七篇。何晏、王弼之倫,依傍老聃,啟玄風之溟溟;嵇康、阮籍之儔,寄情莊周,避世情之炎炎。向秀、郭象之輩,雖乏奇藻,惟雅尚《莊子》,自有會心;司馬、崔譔之徒,咸有根柢,訓詁《莊》書,類多可述。凡此皆道家之餘響,俗世之殊韻也。嗣後南北懸隔,王道淪失,百家之書,學者未遑,非力有不逮,實世風之日替。然中流有在,綿綿若存,若葛洪《抱朴》,意新辭茂;元帝《金樓》、推之《家訓》、佚名《劉子》,皆識見非凡,不讓前秀。
李唐尊佛老,崇釋道,收士人之心,廣開科第。《老》、《莊》、《列》、《文》,並駕六經。治子之風日盛,注述彬彬而出。然此爲梯進之媒,實非中心好之,固與魏晉玄士有間矣。趙宋謀國,權術是依,承安三教,意非進取。太宗、徽宗,寄心道流,而名士荊公、子瞻之倫,皆助瀾推波。是以老莊復興,闡述者眾。若陳景元、呂惠卿、王元澤、林希逸、褚伯秀,咸有可述。然正議格辯,亦復高漲。呂公著上書請禁,以 爲:“主司不得出題老莊書,舉子不得以申、韓、佛書爲學。”(《宋史•呂公著傳》)葉適則謂:“蓋周之書,大用於世者再,其極皆爲夷狄亂華、父子相夷之禍,然則楊、墨、申、韓之害,曾不若是之遠已!”(《水心先生別集•莊子》)。固知老、莊、楊、墨、申、韓之跡未替,與儒學並世而異流矣。
明正德以還,王守仁高張宗旨,與朱子殊科。其後天下從風,若楊慎、焦竑、李贄、方以智者,天資既非尋常比,而筆底風雲,或以佛老通義理,或由莊周自照心,老莊浸盛,一時沛然不可禦者矣。而傅山力倡“經子不分”(《雜記三》),以 爲“有子而後有作經者也”(同上),持論高曠,足以動俗。其於《老子》、《莊子》、《列子》、《管子》、《墨子》、《公孫》、《鄧析》、《荀子》、《鬼谷》、《亢倉》、《尹文》、《鶡冠》、《商君》、《淮南》,靡所不究,豈非近代子學之先聲耶!
清帝右文,但嚴於防備,爲政多忌,禁網重罹。故士憚不意之殃,下筆謹慎若寒蟬,放言之未敢,豈高論之煌煌!全身之計,惟耽樸學,此不得不然。高士若盧文弨、王念孫、洪頤煊、俞樾之儔,姚文田、江有誥、馬國翰、孫馮翼之輩,皆智在上人,學通四部,咸矻矻於辨音,肆意於考訂,孜孜於鉤韻,窮年於輯佚,無分經、子之畛域,一視而同仁。子學駸駸,同並經史,朴學實與有力焉。至於辭章之士,貝錦於百家,妙析文理,翫之不已。若林雲銘、宣穎、胡文英、劉鳳苞皆其儔也。清社既屋,政體更易,國運殊艱,禁網難張,兼以西學東漸,觀念開放,論述恣縱,橫議隨心,亦勢所必然。如章炳麟、劉師培、聞一多、錢穆、馮友蘭、于省吾、王叔岷、陳奇猷諸公,或以其襟抱之寬博、氣度之恢奇,或以其視界之宏遠、思維之深邃,奮書申志,遙接華夏學術之慧命;鋪議精義,大明九流乎西學湯湯之時;提振子學,百家之說洋洋乎大興,厥功偉矣。
清季新學肇興,民智大張,承學之士,皆思撰述,或倡“西學源於諸子”之論,務欲張揚國粹。鄒伯奇以泰西科技、宗教、文字濫觴於《墨子》,薛福成以西洋電學、化學權輿於《莊子•外物》,張自牧以西人算學、重學、數學、聲學、熱學、光學、電學、化學、醫學、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機械學、測量學、植物學自出《墨子》、《關尹》、《淮南》、《亢倉》、《論衡》。鄧實《古學復興論》則謂:“墨荀之名學,管商之法學,老莊之神學,計然、白圭之計學,扁鵲之醫學,孫吳之兵學,皆卓然自成一家言,可與西土哲儒並駕齊驅者也。”如斯之類,皆有激於時,持論雖偏,無補於學術,然推挹九流,用昭萬邦,用心可謂良苦矣。
百年以來,地不愛寶,逸文故書,時有出土,關乎諸子者,在在而有。若敦煌之《老》、《列》、《莊》,黑水城之呂惠卿《莊子義》,馬王堆之《老子》,定州之《文子》,銀雀山之《孫子》、《孫臏》、《六韜》、《尉繚》,雖殘損不完,亦可補上古文獻之不足,訂傳世文書之訛誤,其 爲用也亦大矣。
觀夫百家競聲,流溉無已,至於近世,新境別開,動人心魄。其形諸文字,足以充棟,於六藝以外,蔚爲大國,而於中土文化,影響至钜,且至深也。歷世通才碩學,或嗜古耽文者,豈能自外於此乎?昔者莊周,慨百家眾技之蜂起,憫道術將 爲天下裂,乃奮著《天下》之篇,放眼古今學問,歷敘其淵源之所自,風流之所及,舉凡墨翟、禽滑釐派,宋銒、尹文派,彭蒙、田駢、慎到派,關尹、老聃派,莊周派,惠施、桓團、公孫龍派,靡不較論,褒貶偏至,歸宿大道。評較諸子,此 爲濫觴。荀況明道,著爲《解蔽》,深譏諸子之偏弊,以爲“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得,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雖見機穎,未必服人;復 爲《非十二子》之論,大類訶詈,皆有所激,難稱持平。惟其評騭諸子,流別部居,區分學派,若它囂、魏牟派,陳仲、史鰌派,墨翟、宋銒派,慎到、田駢派,惠施、鄧析派,子思、孟軻派,仲尼、子弓派,臚陳列示,類多可徵,振響莊周之後,宜乎與《天下》並傳。其門人韓非,著《解老》、《喻老》,融法入老,變混宗旨,曲柱下以非其義,意未深接,難免有狂躁之譏。然治老之作,實導乎此也。
炎漢司馬談,著爲《要指》,範圍學藝之名實,綜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司判得失,先秦學術,大體粗定。劉歆復撰《七略》,增益縱橫、農、雜、小說,定爲十家。此百氏分合之歸宿,家數定稱之厥初也。班固《藝文志》深探本源,論定諸子皆起於“王官”,曲承莊周《天下》“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之論緒,觀流索源,惟義說爛漫而無可徵信。然於儒術得令之際,敢次列儒家於諸子之間,足見學術公論,不 爲利祿所淹殺也。孟堅詮敘諸家,雖辟猶水火,然相滅亦相生,誠見理識。至於書錄,儒家五十三,道家三十七,陰陽家二十一,法家十,名家七,墨家六,縱橫家十二,雜家二十,農家九,小說家十五,統四千三百二十有四篇。十家著述載錄,蓋云備矣。百世之下,班《志》所述,稽古猶須賴焉。
典午以後,簿錄雲構,鄭默《中經》、荀勗《新簿》、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劉遵《梁東宮四部目錄》,多承前志,別類各殊,然大勢所趨,則合爲四部,所謂甲、乙、丙、丁是也。迨《隋志》修纂,參酌先例,定名經、史、子、集,以代甲、乙、丙、丁,後世式焉。其子部則併班《志》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所謂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諸類是也。爾後簿錄相承,遞 爲損益,見備《四庫》,若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天文演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咸歸子部,所謂“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四庫全書總目•子部總敘》)
六朝以還,道術承變,頗思頡頏儒釋;羽流不甘,亦廣訪祕典,博搜奇編,彚爲道經。始則劉宋陸修靜,總括三洞,校理目次,成《三洞經書目錄》。唐人復輯《三洞瓊綱》,遞至趙宋,《寶文統錄》、《大宋天宮寶藏》、《政和萬壽道藏》之集,煌煌矣。金、元刊刻,板亦漫滅。今存明正統《道藏》,收錄凡五千三百零五卷;萬曆《續道藏》,凡一百八十卷,皆道典之總彚。清彭定求《道藏輯要》、閔一得《道藏續編》,近世守一子《道藏精華錄》,續有增補。而諸子遺編,其涉道術者亦錄其中,文獻有存,則藏之 爲用亦大矣。
宋龔士卨始輯《五子纂圖互註》,所錄五書,一曰《纂圖互註老子章句》,二曰《纂圖互註南華真經》,三曰《纂圖互註荀子》,四曰《纂圖互註揚子法言》,五曰《文中子》。後此以往,叢刻疊見。明李瀚《新刊五子書》、歐陽清《五子書》、張懋寀《楊升菴先生評註先秦五子全書》、許宗魯《六子書》、顧春《六子書》、陶原烺《六子全書》、謝汝韶《二十家子書》、陸明揚《紫薇堂四子》、吳勉學《二十子全書》、史起欽《諸子纂要》、董逢元《四子全書》、陳楠《四子書》、黃之寀《二十子》、張登雲《中立四子集》、閔齊伋《三子合刊》,皆明人標榜家數之遺風;復有周子義《子彙》、馮夢禎《先秦諸子合編》、方疑《且且菴初箋十六子》、佚名《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汪定國《諸子褒異》、歸有光《諸子彙函》,清有吳鼒《韓晏合編》、王子興《十子全書》、王纕堂《廿二子全書》、馮雲鵷《聖門十六子書》、崇文書局《子書百家》、浙江書局《二十二子》、鴻文書局《二十五子彙函》、育文書局《子書二十八種》,民國有五鳳樓主人《子書四十八種》、陳乃乾《周秦諸子斠註十種》、國學整理社《諸子集成》,則學術 爲宗,入門稱便。若斯之類,陳陳相因,或採擇未精,或板刻漫漶,然其別裁分體,或配隸自殊,或橐函眾家,或籠罩百氏,不惟惠及學人,即今從事編纂,亦可酌采其法,漁弋其所錄之文也。縱覽千祀,詳觀眾志,目錄所載,子部所列,不啻充棟汗牛,抑亦塞乎區宇矣。然歷世編錄,子部所收,端緒茫如,最稱龐雜,舉凡淩雜不倫,無可附麗者,皆可強入之,不足以 爲準式。且儒者用心,排斥異端,官方纂輯,六藝爲先,子書非所矚目也。若《四庫》標榜“全書”,所收《管子》、《晏子》、《老子》、《莊子》、《墨子》、《商君》、《荀子》、《韓子》、《呂覽》、《淮南》白文本,與乎相關研治之著作,僅得數十。宋明以還,雖好事者恒有,動輒災梨禍棗,刊 爲子書叢編,亦不過攫要摘精,豈可窺其大全乎!兩岸隔絕之日,臺灣有嚴靈峰者,用展襟抱,旁搜廣輯,日有孜孜,於《老》、《列》、《莊》、《墨》、《荀》、《韓》諸子,所得甚夥,影印成編,彚 爲《無求備齋諸子集成》,功駕前人之上。然嚴公以一己之力,雖黽勉從事,蓋有不支焉。且以一水相隔,所儲子學卷帙,實以大陸爲富,而得之爲難,豈可諧其夙願!又爲技術所限,所印六子集成,模糊不清者,蓋居其泰半,學人多病之,可 爲歎息者也。
今海內昇平,文運昭回,凡志懷天下者,莫不欲高翥青冥,周覽八極,收古今政道人生之智慧,綜歷代成敗得失之經驗,鑒別中西學藝,重建強國話語,亟思奮勵,所以修齊而治平也。華東師範大學,用敢以振興文命自任,以副天下之望,遂勉先秦諸子研究中心垂意,廣徵高識學人,蒐四方遺文,綜百家大觀,嘉惠學人,貽功來葉。予雖不敏,豈敢不勉!先是創辦《諸子學刊》,用弘斯業;繼而編纂《子藏》,求全且精,庶或無愧於古人,而來業知所歸。年前春三月,禮邀宿儒碩學,共論滬上。大德如傅璇琮、卿希泰、陳鼓應、許抗生、陸永品、王水照、蕭漢明、張雙棣、趙逵夫、鄭傑文、張湧泉、廖名春諸先生,皆慷慨相持,莫不奮言,學人共識,皆融此際。未克與會之李學勤先生,欣然惠賜雅論,亦云:“如能彚集成 爲《子藏》,實在是功莫大焉。”是知編纂《子藏》乃人心之所向,爲時代之事業,以故當下起行,一往無前也。
夫“子藏”者,言網羅放佚,次第編摩,俾子學遺籍,盡彚一藏也。“藏”爲儲物之所,佛典之總謂《佛藏》,道經之彚稱《道藏》。今總彚子學遺編,則謂之《子藏》也。蓋漢孝武以還,儒術獨尊,莫與比盛,公私冊府,皆庋藏其籍,而他家子書,則多散佚,難以尋覓,故採掇蒐羅,彚 爲一藏,與天下共之,其嘉惠學林也甚溥矣哉!劉勰云:“諸子者,入道見志之書。”(《文心雕龍•諸子》)誠哉斯言!然披觀志錄,子部配隸,殊有可議。如《漢志》所列“農家”,多勸農桑,或言耕稼之書;“小說家”則有《周考》二十六篇,班固自注曰“考周事也”,亦非“入道見志”之書明矣。《隋志》合《漢志》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而 爲“子部”,歸攝天文、歷數、五行、醫方,此皆方術,殊非見志。《四庫》“子部”,旨在兼包,采擇失統,諸如推步、算書、數學、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書畫、琴譜、篆刻、器物、食譜、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雜事、異聞、瑣語,無所不包,門類有失於冗雜。然沿用已久,積非成是,見諸《中國叢書綜錄》。準是以求,則津逮多迷,雜學充斥,而子學“入道見志”之旨,益惑於簿錄。今之治子學者,若尤而效之,援 爲法戒,則必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矣。若乃觀諸叢刻,宋明以降,“子學”固與“子部”別矣。其中尚見疑似者,如王纕堂《廿二子全書》錄《古三墳》一卷、《忠經》一卷、《農說》一卷、《佛說四十二章經》一卷、《葬經》一卷,崇文書局《子書百家》錄《齊民要術》十卷、《焦氏易林》四卷、《燕丹子》三卷、《山海經》十八卷、《海內十洲記》一卷、《搜神記》二十卷、《博物志》十卷,浙江書局《二十二子》錄《竹書紀年統箋》十二卷、《補註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皆非入道之書,亦無關見志。惟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諸子集成》,並《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去取之間,頗具識力,足資參詳。
揚搉古今,參稽舊說,折衷群議,雜以私意,輒以爲《子藏》之“子”,當取思想史“諸子百家”之“子”,而非因襲目錄學“經、史、子、集”之“子”也。善乎章炳麟《諸子略說》所言:“所謂諸子學者,非專限於周秦,後代諸家,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 爲主。”持是以求,本藏所錄,非止先秦,其漢魏六朝之子書,並歷世學人校覈、注釋、研究專著,皆蒐羅盡備。故子書正言,可得而理,曰:《老子》、《莊子》、《墨子》、《子華子》、《管子》、《鬻子》、《晏子》、《鄧析子》、《文子》、《尹文子》、《亢桑子》、《惠子》、《公孫龍子》、《曾子》、《子思子》、《孔子家語》、《孔叢子》、《商君書》、《慎子》、《申子》、《尸子》、《鬼谷子》、《孫子》、《吳子》、《司馬法》、《尉繚子》、《六韜》、《三略》、《素書》、《關尹子》、《鶡冠子》、《陰符經》、《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新語》、《新書》、《淮南子》、《春秋繁露》、《鹽鐵論》、《新序》、《法言》、《太玄》、《桓譚新論》、《白虎通》、《論衡》、《獨斷》、《中論》、《申鑒》、《昌言》、《傅子》、《抱朴子》、《金樓子》、《劉子》,流別清晰,皆子學之本體。若以思想史言之,儒術本 爲子學,視彼《漢志》,即以《孟子》入諸子。訖乎“五四”,儒學受挫,學者堅稱,《論語》、《孟子》,亦莫非是子,故《諸子集成》以置簡首。以彼例此,《子藏》亦當錄之,方可名副其實,而此二書,亦體有所適,義有攸歸焉。至於歷世校覈、注釋、研究專著,錄止於民國卅八年,而出土簡帛,其有關乎諸子者,則下限無隔。
《子藏》之纂,要義有二,一曰“全”,二曰“精”。“全”也者,即凡例合收錄原則者,務必蒐盡無餘,俾世之治是學者,得盡窺全豹焉。“精”也者,仿《四部叢刊》之法,版本必善,務欲精益求精,庶無貽譏於大方也。故手稿、抄本,蒐輯具備,用昭冊府;諸印本並存者,則較善甄擇,然後去取焉。明清以還,傳學多有眉批、圈點,皆足見讀者會心,若標點整理,或僅摘版心,縮小影印,則大失原意,此學者之所病也。《子藏》版面,設 爲十六開本,原大影印,以存本真,不施點畫,以免重蹈諸叢編之失。全藏收書,約計五千,分輯刊行,方便士林。並爲眾著,各製提要,按子系列,先出單行之本(較小系列作適當合併),後則彚 爲總目提要。提要其備,務求準確簡要,著者生平、世次、爵里,悉爲臚列,以爲知人論世之資;簡述內容,大體先存焉;詳敘版本流變,讀者知所用力焉。
然則《子藏》之纂,廣蒐博採,薈萃群籍,若渤澥納百川之流,太倉聚萬斛之粟,自有子書以來,無有如斯之富有美備,蔚然稱盛,不特策府藉資充盈,用垂久遠,凡四方治子學者,蓋不俟於遐搜之力,患乎旁稽之艱,亦可愜意饜心,足資乙覽矣。惟工程浩大,周折殊多,且是非交至,弗暇接將。然一意學術,雖千萬人,吾往矣。志意既立,則義無反顧;兼且諸路(涉及文學、史學、哲學、文獻學等)學者之鼎力支持,四方同仁之通力合作,公私庋藏,若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科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等,莫不相助,編纂遂稱順利。信乎夫子之言,德不孤,必有鄰也!
辛卯(2011年)仲秋方勇謹撰
南華真經五卷 提要
《南華真經》五卷 (周)莊周撰 明正統《道藏》本
莊周,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大約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所著《莊子》一書,《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謂凡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著錄爲五十二篇,今唯傳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當爲西晉郭象所刪定。
今完整保存《莊子》三十三篇的較早刻本,有清光緒中黎庶昌刻《古逸叢書》所收覆宋本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十卷本,和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南宋刻郭象《南華真經注》十卷本、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十卷本等。這幾個刻本和晚明以來的大量刻本,文字往往各有出入,很難理出這些刻本的傳承線索 。但明正統《道藏》所收《莊子》白文本、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本、王雱《南華真經新傳》本、林希逸《南華真經口義》本、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本、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本、吳澄《莊子內篇訂正》本等,文字比較一致,而與《道藏》外各本子的出入較大,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兼以歷史上很少有以《莊子》白文單刻的,所以這次特從明正統《道藏》中選出《南華真經》白文本,予以影印出版。
明正統《道藏》所收《南華真經》白文本凡五卷,前有莊周小傳,大抵采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文字略有出入。正文三十三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五篇爲第一卷,《大宗師》、《應帝王》、《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六篇爲第二卷,《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七篇爲第三卷,《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庚桑楚》、《徐無鬼》、《則陽》七篇爲第四卷,《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八篇爲第五卷。其卷數和如此分卷,皆不見於現存所有明正統以前之刻本和明以前歷代志書之著錄,或當依 據於古代某一傳本,或爲編纂《道藏》者所自定,均未可知。從具體的文字上看,明正統《道藏》所收《南華真經》白文本與其所收成玄英本、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吳澄訂正本往往比較接近,而與《道藏》外的各種本子則有較大不同。如世所傳本《齊物論》篇“天鈞”,《道藏》所收白文本則作“天均”,成玄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並同;世所傳本《人間世》篇“相札”,《道藏》所收白文本則作“相軋”,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吳澄訂正本並同;世所傳本《德充符》篇“豘子”,《道藏》所收白文本則作“豚子”,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並同;世所傳本《大宗師》篇“善妖”,《道藏》所收白文本則作“善夭”,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吳澄訂正本並同;世所傳本《應帝王》篇“藏仁”,《道藏》所收白文本則作“臧仁”,成玄英本、褚伯秀本並同;世所傳本《在宥》篇“止蟲”,《道藏》所收白文本則作“昆蟲”,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並同。今考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王雱《南華真經新傳》、羅勉道《南華真經循本》等原刻本皆已不傳,《道藏》所收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吳澄《莊子內篇訂正》是否爲原刊本,則已不得而知。但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南宋刻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十卷當爲原刻之本,其中“天鈞”之“鈞”、“相軋”之“軋”、“豚子”之“豚”、“善夭”之“夭”,均與道藏所收林氏《南華真經口義》本相同。這或許可以說明,《道藏》所收《南華真經》白文本與成玄英本、王雱本等都比較接近某些較古的本子或原刻本,對我們校勘《莊子》文本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與上述相比較,明正統《道藏》所收《南華真經》白文本還有一些更值得重視的異文。如世所傳本《天運》篇於“建之以太清”句下多有“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七句,而《道藏》所收白文本則無此七句,成玄英本、王雱本、林希逸本並同。《玉海》卷一百三引《莊子》文,亦無此七句。蘇轍、唐順之、沈一貫、宣穎、徐廷槐、姚鼐、武延緒、馬敘倫、劉文典、王叔岷、于省吾等,並以此七句爲註疏中文字誤入正文者。《人間世》篇有“其大蔽牛”之語,世所傳本多於“牛”上有“數千”二字,而《道藏》所收白文本則無此二字,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吳澄訂正本並同。法藏敦煌殘卷Pel.chin.2495《莊子郭象註•人間世》、俄藏黑水城文獻TK6《宋刻本呂觀文進莊子義•人間世》,及《北堂書鈔》卷八十七、《藝文類聚》卷三十九引《莊子》文,亦皆無此二字。今案此句以“牛住其旁而不見”(《經典釋文》引李頤語)寫正幹之大,下句以“絜之百圍”申寫正幹之大,既以正幹言,則無“數千”二字爲是。世所傳本《人間世》篇有“俯而見其大根”之語,而《道藏》所收白文本“見”字作“視”,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吳澄訂正本並同。《藝文類聚》卷八十八、《太平御覽》卷九五二引《莊子》文,亦並作“視”。劉武說:“蓋見無心,視有意。句冠‘俯’字,即俯身視察之也。”(《莊子集解內篇補正》)當依劉說,作“視”字爲是。
總之,明正統《道藏》所收《南華真經》白文本與成玄英本、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吳澄訂正本一樣,對我們校對《莊子》文本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但其中有些異文很可能爲《道藏》編校者所私改,並不一定有版本根 據。如《大宗師》篇“參日”,《道藏》所收《南華真經》白文本作“三日”,王雱本、林希逸本、褚伯秀本、羅勉道本並同,但世所傳本及其他任何文獻資料所引《莊子》文均尚未發現有此例者,當爲《道藏》編校者所私改。
書名:子藏·道家部·莊子卷(全162冊)
編著者:方勇 總編纂
責任編輯:張愛芳 殷夢霞
定價:132000.00
ISBN:9787501346738
出版單位: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2 版次:1
印刷時間:2011-09 印次:1
規格:精裝,16開,113400頁,46350千字
叢 書 名:子藏
所屬類別:古籍影印 – 史籍史料
中圖分類:K.
讀者對像:先秦秦漢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及愛好者
http://www.nlcpress.com/BookDetail.aspx?id=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