箇人經驗
我箇性直爽,直言直語,年輕氣盛,又有點憤世嫉俗,因此常得罪人;我又很敏感,喜怒哀樂都表現出來,尤其容易衝動生氣發怒,性子又急,脾氣實在不是太好。再加上有慢性遷延性乙型肝炎,身心互相影響,這箇壞脾氣似乎極難控制或克服。
後來我讀了一些書,明白了一箇道理。一是我自己,一是我身外的世界。身外的世界無論怎樣,它是不會因爲我箇人的好惡而發生改變的,唯一能改變的就是我自己、和我對外界的看法。眞正影響我們幸福快樂與否的,其實並不是外界的人事物,而是我們對外界人事物的看法。能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看法,就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通過觀察思考和反省,我又發現了一箇普遍的現象:許多平常的道理,其實人們都懂,但人們縱然明白了,亦極少付之於行動,總是把明白的道理與自己的身心言行分爲二截。我當時立下決心,要把悟得的道理付之於自己的身心行動。於是我就先在心中爲每一件事判別:是非、善惡、邪正,然後衹做我認爲正確的、該做的事,凡不對的、不該做的事,我就堅決不做,而且從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做起。說來亦怪,就這麼簡單,但眞的可以說是立竿見影,我立卽覺得自己與以前不一樣了。
大約一箇月後,我感覺自己變得心平氣和多了,遇事亦較有理智,不再那麼容易衝動了。後來我又學習道儒佛三家的修養法,我將學到的理法與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動念相結合,身心慢慢發生變化。眞的是奇怪得很,我以前不明白的許多道理覺得淺顯了,不知如何處理的世事逐漸得心應手,待人接物亦變得圓通,說話不再高昂急促,內心亦不再急躁,大多能處於心平氣和的狀態;我以前有點自卑,至此亦變得十分自信。同事們說,我簡直是換了一箇人。後來由於外緣的影響和工夫的鬆弛,身心素質明顯下降。修心養性,不進則退!
明理第一
無論是平常做人,還是希聖希賢修道,窮理明理永遠是第一位的,而且亦最不容易。讀書思考、尋師訪友、觀察體悟,以求窮理明理,雖有箇進展,但永遠沒有盡頭。所謂修道,就是修心,“心卽是道”。要修煉好這一顆心,一要辨明道理,並付之於行動,還要講究方法,尤重反省內察,所謂“衹求諸己,不求諸人”;二要身心功夫結合,因爲身心互相影響。降心伏氣齊頭並進,則易見功效。
洗心第二
身體髒了,感覺不舒服,我們就洗澡,洗完澡後,眞的是渾身舒暢。可是當我們心中感覺不舒服時,怎麼就沒想到:這是因爲我們的心靈髒了,亦需要清洗?
甚麼是我們心靈中的汙垢?受這箇肉體的制約,局限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生活於人爲的環境之中,受習俗的潛移默化、文化教育的無形束縛,知識學問、思想道德觀念、思維方式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心靈的汙垢。“不識廬山眞面目,衹緣身在此山中。”衹有切身感受到了這些汙垢,纔談得上洗心,亦纔談得上眞正的明理,否則,難矣。
譬如我想專心讀書或入睡,可周圍總是有囂雜的聲音,令我無法專心或入睡,有時越想越覺得這聲音煩人、制造噪音的人可惡。但要求周圍的人不發出聲音,勢有不能,亦乾涉了別人的自由,太過於霸道。回想自己一邊讀書一邊聽音樂時,不是感覺挺舒服的嗎?但旁人卻說:“煩死了,這麼難聽的音樂!”看來關鍵不在於聲音本身,而在於對這箇聲音的感受。一箇聲音,我或者喜歡它接受它,或者厭惡它拒絕它,喜者愈喜,惡者愈惡。人事亦同於此。令我厭惡的噪音固然讓我感覺不舒服,令我無法專心讀書或入睡,是我心靈的灰塵汙垢;我自己播放的音樂,雖然我自己喜歡,如果同樣不能令我專心讀書或入睡,亦一樣是我心靈的灰塵汙垢。我一邊放著音樂一邊又能專心讀書或入睡的時候,其實我的心根本不在音樂而在讀書或入睡,衹是最初的那一念誘導或暗示罷了。外界的聲音與我的內心,就像是外物與鏡子的關係。任外物媸妍善惡紛沓而至,鏡子總是任其來去自由,毫不罣礙,毫不沾滯,總是光明瑩徹。無論美丑,稍有沾滯,卽成汙垢。我明白了這箇道理後,無論做甚麼事,我衹專心做我自己想做該做的事,至於外界的聲音或其他因素,就毫不挂懷在意了,自覺無往而不相宜,無入而不自得。
除過第三
對於我們自己身心上的缺點不足,我們應該深刻反省自己,把自己的缺點過錯一件件找出來,勇敢地正視自己醜陋邪惡的一面,並堅決予以根除。看到別人有缺點過錯,我們亦要反省內察,“見不賢則內自省”,往往亦正是我們自己的缺點過錯。我們的日常言行如果不反省內察,視聽言動亦就這樣平常過去。但一反省內察,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在視聽言動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總會有覺察,譬如當我們生氣發怒時,我們就知道或覺察到自己在生氣發怒。這箇時候,如果再反省內察,還會有一箇驚人的發現:其實此時此刻,我們的內心根本沒有生氣發怒,一點兒都沒有!想一想,這是甚麼狀態?能不能保持?其實,不單是視聽言動我們能覺察,就連每一箇起心動念我們自己都知道。每一箇正念邪念善念惡念起來,我們自己都立卽知道,不過一晃就過去了,故態復萌,普通的人就是這樣。這一覺察,可以說是修心煉心的最大關鍵。“纔動卽覺,覺之卽無”,“念起是病,不續是藥”,這是最上乘的方法。其次,當正念善念生起時,就要擴充,並立卽付之於行動;當邪念惡念發動時,就要立卽提起正念,立卽消滅,絕對不可付之於行動,或以正理自解自勸,遣散邪念惡念。最低劣的方法是強力克制,因爲妄念沒有斬草除根,日積月累,後患無窮。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的過錯缺點必然有反省不到的地方,這時就需要有人指出來,我們再反省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尤其應該感謝的是我們的仇敵,他們往往會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們最害怕讓別人知道的缺點過錯,我們應當虛心接受,勇於改過。衹有虛心,如一衹桶,裏面空空的,纔能裝東西;我們先有成見,就如桶裏已經裝滿了,別人就有再好的東西,我們亦無法接納了。
在平常無事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經常設想種種會令自己的缺點爆發出來的特定情境,然後從理論上明確自己當時應該如何言行——如我在憑空設想令人氣憤的事情時,心中就會很生氣,這時以理自勸自解,就會感覺好多了——以後在現實生活中再碰到類似的情形,自然較易處理了。
日常的爲人處事、待人接物,固當未事綢繆,謀定而後動,更當事來則應,事過不畱,任萬事萬物紛紜來前,我衹一心不亂,隨事而應,循理而行,不起愛憎,自得心胸灑脫,一塵不染,身體亦會因此而不至於太疲累。
眞誠第四
人際交往,最貴眞誠相待。可想想平生所交往的人中,有誰對自己是最眞誠的?父母、夫\妻、兒女、兄弟姐妹、師長、朋友,都難免欺騙自己,眞覺得天下之大,無一人可靠!但我們捫心自問:我對誰是最眞誠的?我就從來沒有欺騙過自己?知對不能行,知錯還要做,給自己找藉口,我對自己都不是最眞誠,還會對誰最眞誠?自欺欺人,又哪裏來的眞誠?若要別人對我眞誠,先要我對別人眞誠;若要我對別人眞誠,先要我對自己眞誠。根本衹是:不自欺。自己的每一箇起心動念,自己最清楚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是爲公的還是自私的,但大多一霎時流於私欲,天理良心立卽被淹沒,虛僞欺詐習以爲常,人世從此不得安寧。不自欺,衹在念頭起處下工夫:是邪惡自私的念頭,立刻消滅,絕對不可做;是善良爲公的念頭,要保持,並付之於行動。一直這麼做下去,最終衹有天理良心,沒有半點私心雜念,亦就達到了“克念作聖”、“至誠”的境界;《中庸》上說“誠則明矣”,又說“唯天下至誠爲能化”。“精誠所至,金石爲開。”連無知覺的金石都能爲精誠所感動,這世上還會有甚麼事情做不成?
擴充度量第五
人生在世,如意事少,不如意事多,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十居八九”。究其原因,衹是自私,以自我爲中心。人生世事變幻莫測,男女老少各不相同,怎麼可能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如果事事計較,憂愁煩惱,人活著豈不是太累了?爲甚麼就不能放寬胸懷、安心接受不如意的人事?要想人世間的多少紛爭仇恨,衹是因爲一時不能接受忍耐所致。難道退讓一步、受一點委曲侮辱就那麼了不得,以至於要不惜一切代價以避免?爲甚麼我們總是衹看到別人的不是,而不能反省自己有甚麼不對?若能設身處地、善體人情,世上誰是不可相處之人?若能通達事理,天下哪有不可能之事?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宇宙之廣,何物不容?爲甚麼我們自己的器量胸襟就這麼褊狹窄小呢?《尚書》中說:“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陳白沙說:“若無天度量,怎得聖胚胎?”
人際交往,難免會有不如意事或矛盾沖突。遇到時,如果細細檢點反省自己的言行,總會發現,卽使對方確實一無是處,但自己亦難脫幹係,所謂“一箇巴掌拍不響”,至少亦是自己沒能妥善處理好這一關係。譬如自己上當受騙,至少亦是自己不能慧眼識破,遇事不夠細心。又如明知對方無理取鬧,我卻恃強爭勝,眼看對方怒火中燒,我卻火上加油,不能以柔剋剛、順應人情,能不起沖突嗎?衹知一意孤行,一定要見是非對錯,不能設身處地、善體人情、善解人意,不能理解包容原諒他人,亦見得自己的胸襟褊狹,不能大肚能容。凡有矛盾沖突或不如意事,不計他人的是非對錯,衹是眞心誠意地挑剔自己的不足,必能於“通情達理”四字有更深刻的體悟。若能善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際關係自當無在而不通達。
自強第六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說:“自勝者強。”自強就是勝過自己,不是勝過別人。人人都想勝過別人,必然競爭,競爭難免不擇手段,勾心鬥角,弄虛作假,陷人坑人,人際沒有一日平靜,內心亦沒有一天安寧,害己又害人,可人們爲甚麼就是不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爲?人人都想勝過自己,當然衹看見自己的缺點不足,哪裏還會有坑人害人爭競的心?要自強,亦不是一時性起,發憤圖強;一旦熱情消退,意志懈怠,亦就半途而廢。地球的自轉若是忽快忽慢,毫無規律,忽而有晝無夜,忽而有夜無晝,世上萬事萬物豈不亂套?衹是日日如此,從不停息。一天不反省自己待人處事言語行爲的過失,一天沒有缺點過錯可改,一天沒有進步,就如同少吃了一頓飯、沒有睡覺一樣。衹是天天這樣,沒有間斷,自強不息,自然日趨完善,已立於不敗之地,哪裏還會有誰能勝過我呢?持之以恆的祕密,亦在於此。
養氣第七
說起來就這麼簡單,但實際做起來,還眞是非下大決心不可!又況視聽言動、起心動念都能卽時覺察了,但瞬間又恢復常態,這裏除了要有明理的工夫之外,還須要有養氣的工夫。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一般養氣有素的人,浮躁之氣逐漸消散,正氣常存,心念自然堅定。沒有養氣工夫的人,就在浮躁之氣的衝動之下,心念雖然能夠覺知,卻不能保守,自然隨波逐浪,故態復萌。但是養氣工夫好的人亦有問題。有時外緣觸動,因爲明理功夫欠缺、心性功夫不夠,怒氣激發正氣,力量非常強大,功夫越好,這股力量就越大,心中雖然能夠覺察,但根本控制不住。曾聽說有養氣功夫非常好的人,就在一次大怒後不久卽去世,實在是非常危險又非常可惜的事。
純陽眞人呂洞賓說得好:“煉心伏氣,道在其中!”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紹,僅供參考。此外還可參看王陽明《傳習錄》、高濂《遵生八箋·清修妙論箋》、黃元吉《樂育堂語錄》、青華老人《唱道眞言》、陽道生《眞詮》、王棲雲《盤山語錄》、袁了凡《了凡四訓》。
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外語系蔣門馬 20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