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誰其比憂?——《莊子》研讀心得

蔣門馬 2019年10月03日

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我高中時候最大的疑惑是:
我到底是誰?
我爲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
我活著到底有什麼意義?
我因此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各類圖書,期望能從中找到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非常遺憾的是,書中雖有答案,但那都是別人的答案,不是我的答案,對我沒有用。我帶著疑惑,非常痛苦地生活在迷茫之中,苦苦地思索尋覓,45歲時終於在《莊子》書中找到了答案,可以說:“我不惑了。”但我的答案,對別人亦一樣的沒有用。

這三個問題,其實是作爲一個人最基本的問題,每個人都應該有明確的答案,但可憐的是,幾乎人人都沒有答案。

爲什麼我們會問這三個問題?
又爲什麼找不到答案?
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2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第58章中說: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說文》:迷,惑也。)

看來是因爲我們“迷”了:我們不知自己走到哪兒了,要去哪兒,要幹什麼?

《列子•周穆王》記載一個故事:
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及壯而有迷罔之疾。聞歌以爲哭,視白以爲黑,饗香以爲朽,嘗甘以爲苦,行非以爲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錯者焉。
楊氏告其父曰:魯之君子多術藝,將能已乎?汝奚不訪焉?
其父之魯,過陳,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證。
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覺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傾一鄕;一鄕之迷,不足傾一國;一國之迷,不足傾天下;天下盡迷,孰傾之哉?
向使天下之人,其心盡如汝子,汝則反迷矣。哀樂聲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況魯之君子,迷之郵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贏汝之糧,不若遄歸也。(郵,尤也,甚也。遄chuán,速也。)

老子說:“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
難道說的不是實情?
其實這個故事的暗示非常明顯:“天下盡迷,孰傾之哉?”現在天下的人已經都迷了,老子自己親口說的,他亦沒有辦法糾正。
2500年後的今天,更是積重難返了。

但總會有一些人,覺得周圍人們這麼做是對的,但自己跟他們一樣去做,又覺得是不對的。
我遇到過不少道友,他們覺得自己不正常,別人亦說他們不正常,但他們又不能或不願意回歸正常,這讓他們非常痛苦難受。

莊子說: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惑,亂也,疑惑不定。)
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天地第十二)

看來我們感到迷惑,覺得自己不正常,還不是一件壞事!

莊子說: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薾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
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齊物論第二)

莊子指出,我們自從被出生到這個世界上,就天天爲了這個身體而奔波繁忙著,如同乘上了沒有剎車的高速列車,悲壯地衝向死亡!
又如同少小離開家鄕,長大不知身是客,旣無從認祖歸宗,亦不知歸根何處,旣害怕死亡,卻又逃避不了死亡!
莊子因此感慨,天底下的人,難道就我一個人如此迷茫嗎?還是有不迷茫的人嗎?
每一句話,都直扣心弦,感動得我直流眼淚!我就是這麼迷茫的!我就是這麼痛苦地生活著!

莊子其實並不迷茫,他是替我們在發問。他說: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不亦悲乎!(天地第十二)

莊子跟老子是一樣的說法:如今天下的人都迷惑了,我想有所改變,都是不可能的,我能不悲傷嗎?!

我們不禁要問:難道老子莊子眞的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嗎?
仔細推想起來,確實是不可能的,否則有三清天尊、大成至聖孔夫子、釋迦牟尼佛,以及西方的神靈和先知們,世界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啊!

莊子解釋說:
《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華》則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天地第十二)

所謂的“曲高和寡”,就是這個意思。
更何況像老子莊子這樣的人,要告訴天下後世之人的,都是“高言”“至言”,普通大眾怎麼可能理解和接受呢?

瞽者无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无以與乎鍾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逍遙遊第一)

聾子聽不見聲音,沒法跟他講音樂有多美妙,瞎子看不見色彩和形狀,沒法讓他明白雄偉壯麗,人的知識智慧亦有這樣的局限,因爲作爲一個人,總是受到空間、時間、習俗和教育的制約: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墟也。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拘於俗,束於敎也。
(秋水第十七。拘於俗,見《淮南子•原道》)

因此莊子又一次感慨地說:如今天下都迷惑了,我眞的想改變這種現狀,但我怎麼可能做到呢?!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
知其不可得也而強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釋之而不推。不推,誰其比憂?(推,猶進也,舉也。比,竝也。)
厲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地第十二。古多借厲爲癘。癘,惡疾也。)

莊子接著說:明知不可能改變現狀,又勉強自己去改變現狀,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那就乾脆放棄不管,任其自生自滅吧。但又於心何忍啊!我看著這幫人們可憐啊!我自己就像一個得了惡疾的人,已經痛苦不堪了,老婆半夜生了孩子,就迫不及待地拿著燈火去看,就怕自己的小孩亦得了跟自己一樣的毛病!

讀到這兒,我們還能控制自己泣不成聲嗎?!莊子眞是大慈大悲啊!

那莊子接下來到底該怎麼辦呢?
莊子和老子,除了他們的傳人之外,還各自留下了一部書。《老子》五千餘言,《莊子》六萬五千字,都說得不明不白。

老子和莊子,他們寫書,到底想告訴我們後人什麼?
這種情形,如果有人得到某一門技藝的眞傳,而且師傅還有手稿留傳,應該能明白一部分道理。
但《老子》《莊子》是公之於眾,與秘密流傳又有不同,那可是“公開的秘密”,做法肯定不一樣:
旣要讓大家都能讀到這部書,而且都各有所得,又要讓眞正的有心人能讀出其中的秘密。

莊子“以天下爲沈濁,不可與莊語”,全天下的人,沒法跟他們正兒八經地說這些事啊,眞話沒人信啊!他能有什麼辦法呢?
他只能用“謬悠之說,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辭”,用開玩笑來說眞心話,用神話故事來說眞人眞事,用胡言亂語來講大道正理,中間還有各種插科打諢,秘密就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就等著有心人來發現!

那麼我們要怎麼用心,才能發現這些秘密呢?

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捫心自問:
我們活著那麼迷茫,那麼痛苦,不就是因爲我們迷惑了嗎!
但人爲什麼會迷?怎麼才能悟?
爲什麼會失道?怎樣才能得道?
生命的歸宿在何處?人生的意義又何在?
人有命運嗎?如果有命運,我們該如何面對命運?
命運能改變嗎?如何改變?
眞有內聖外王之道嗎?如何修煉成聖?
如何高效地管理企事業?
如何處理錯綜複雜的人事關係?
怎麼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莊子的書中,對我們人生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都提供了答案,就怕我們視而不見,漠然置之!

其實答案可以分爲兩類:
一類是理論知識層面的,可以直接給出答案,但不經自己長期摸索,怎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樣的酣暢淋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甚至聽者壓根兒就不相信,這就自討沒趣了。
另一類是境界體驗層面的,說了亦沒用,說破了反而有弊端,因此往往是提供做法,如:“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無以好惡內傷其身”;或者提出問題,或者讓人起疑,讓他自己去尋找答案。實在到了憤悱之極,心中憋悶難受得要死,就啟發點撥一下,他就豁然開朗了。(《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其他人沒法替代。每個人自己問題的答案,還是得自己去尋找。

《莊子彙校考訂》出版後,眾道友要求簽名,限於客觀條件難以從命,謹作此文以爲答謝。
歡迎道友們光臨 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 茅山乾元觀!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誰其比憂?——《莊子》研讀心得.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