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

國史館劉沅本傳

錫良奏摺

四川總督臣錫良跪奏:爲故紳學行可風,懇恩宣付史館立傳,以勵儒修,恭摺仰祈聖鑑事:

竊據四川在籍紳士翰林院編修伍肇齡、胡峻、庶吉士顏楷等呈稱:已故國子監典簿劉沅,四川 雙流縣人,生秉異姿,幼承禮訓,蜚聲黌序,早登拔萃之科;振藻藝林,旋列賢書之薦。道光六年,選授湖北 天門縣知縣,不願外任,改國子監典簿。廉退本於性成;孝行孚於鄉里。裁成後進,親炙者數千人;著作等身,手訂者百餘卷。優遊沐德,純固葆眞。念懿行之宜彰,懼遺書之就失。謹呈該故紳所著易、書、詩、三禮、春秋恆解,暨四書恆解、孝經直解、古本大學質言、史存等書共十一部,計一百四十三卷,並開具事實清摺,呈請具奏前來。

臣覆查該故紳劉沅,至性純厚,內行篤誠,編纂群經,歷耄年而不倦;楷模多士,育英俊以成材。允足標示夫儒風,宜荷褒揚之令典。合無仰懇天恩,俯准將已故國子監典簿劉沅遺書事實宣付史館立傳,以勵潛修,出自鴻施逾格。

除將該故紳遺書事實清冊咨送國史館查核外,理合恭摺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訓示,謹奏。

光緒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奉硃批「着照所請,該衙門知道,欽此!」

國史館本傳

劉沅,字止唐,四川 雙流人。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貢中式舉人。道光六年,選授湖北 天門縣知縣。安貧樂道,不願外任,改國子監典簿。尋乞假歸,遂隱居教授。博覽群書,過目不忘,人咸服其淹洽。

兄濖,嘉慶元年進士,由庶吉士改工部主事。屢書趣其北上。沅曰:「顯揚之事,兄已遂矣,犬馬之養,願得身任之。」

母向氏遘疾困瘁,沅求索醫藥,不遠千里,齋戒請禱,朝夕弗遑。母病尋愈。其事親,敬養兼隆,克諭於道。兄弟之間,力行仁讓。兄沒,撫猶子如己出。姪婦孀居無子,急爲立嗣,飲食教誨,勞怨不辭。宗族鄰里,助其婚嫁喪葬者,不一而足。

先是,沅幼羸善病。父汝欽,精易學,洞澈性理,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天,實天啟聖人以明道化,不僅在數術也。伏羲主乾南坤北,文王主離南坎北,卽先天後天所由分。且連山首艮,歸藏首坤,艮止坤藏之義,卽大學止至善,中庸致中和之學。文王之緝熙敬止,成王之基命宥密,胥不外此。沅因仰承庭訓,更求存養之功,內外交修,久而知愚必明,柔必強,仁者壽,大德必壽,聖人窮理盡性,神通造化,非若道流欺世之談也!讀左氏傳,至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稱其言至爲精粹,於四子書中極爲發明。如以集義爲養氣之原,斥修士爲襲取。以反身而誠,欲仁仁至,必有事焉,勿忘勿助長等語,爲治心之本,殊釋子之頑空。又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積中以求和,則可寡尤悔以底於純粹而無欲,且能知行合一,以身教人,故師取者多此理。其解經,盡除門戶之見,不苟異同,務求當於經義,乃至語氣抑揚之間,必悉脗合。論史事,如湯武放伐,其先本自爲一國,不過以小事大,並非以臣伐君。夷 齊叩馬,不見經傳,史記但因采軼詩而記之,然謂當取信於六藝,則史公固不信此事,故引孔子求仁無怨之言以駁之。其他所發明多類此。又以老子書,每多誤解,明瞿曇氏亦有人倫,謂學者但學孔氏,而釋道之眞者,卽不能出此範圍,僞托者不得藉口以爲世害。成都南郭外漢昭烈祠墓傾圮,沅鳩率修治,因撰明良志略,闡蜀漢討賊之義,以正三國志之誤。平日裁成後進,循循善誘,著弟子籍者,前後以千數。成進士登賢書者,百餘人,明經貢士,三百餘人。薰沐善良,得爲孝子悌弟,賢名播鄉閭者,指不勝屈。

咸豐中,侯官林鴻年爲雲南布政使,至蜀,得沅書,讀之驚喜,求問,時沅已死,因受業於沅弟子內閣中書劉芬,盡購其書去。及罷官歸,遂以其學轉相傳習,閩人稱沅爲「川西夫子」云。

所著書,有周易恆解六卷、詩經恆解六卷、書經恆解六卷、周官恆解四卷、儀禮恆解四卷、禮記恆解十卷、春秋恆解八卷、四書恆解十卷、大學古本質言一卷、孝經直解一卷、史存十六卷、槐軒文集四卷、詩集二卷、約言一卷、拾餘四種二卷、又有蒙訓、豫誠堂家訓、保身立命要言、下學梯航、子問、又問、俗言等篇,皆言顯理微,足資啟發。

咸豐五年卒,年八十有八。沅先無子,六十後連舉八男,皆能傳其學。長子崧雲,咸豐二年舉人。沅是科重宴鹿鳴,儒者榮之。椅文拔貢,小京官,同治庚午舉人。桂文 光緒丁丑進士,歷官編修、御史、梧州府知府。棟文 順慶府訓導。梖文、檍文生員。孫咸滎拔貢、咸焌舉人、咸耀、咸燡皆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