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共收書四十六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本二十四冊予以出版。本卷收録目前所知有關《抱朴子》白文本、節選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關研究著作,集《抱朴子》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之大成。
《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集歷代《抱朴子》傳本、研究著作、批校本等之大成,在《子藏》「求全且精」編纂原則的指導下,注重從總體上反映《抱朴子》一書的流傳過程及接受狀況,本卷收書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注重歷代不同版本的收録。本卷所收《抱朴子》傳本,上自宋刊本,下至清刻本,其間有《內篇》《外篇》合刻者,如明嘉靖四十四年魯藩承訓書院刊本、明萬曆十二年慎懋官刊本等;亦有《內篇》《外篇》單行本,如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刊本、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二十家子書》本等。這些不同刻本完整體現了《抱朴子》一書的流傳過程,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還特別關注稿抄本的收録。以明葉盛菉竹堂抄本、明抄本、清黃氏士禮居抄本為代表,這些稿抄本的收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抱朴子》一書的流傳過程。 在選目過程中,《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也特別注意名人批校本。如徐濟忠、盧文弨、沈炳垣、沈韻鏘、顧廣圻、孫星衍、楊沂孫、黃丕烈、顧曾壽等,均為學界影響較大的文獻研究大家,其所校之文,文獻價值極高,《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均設法予以收録,為學界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前言 《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共收書四十六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本二十四冊予以出版。本卷收録目前所知有關《抱朴子》白文本、節選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關研究著作,集《抱朴子》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之大成。
《抱朴子》成書於兩晉交替之際,陶詡《華陽隱居先生本起録》載南朝陶弘景曾作「《抱朴子注》二十卷」,這是文獻所載《抱朴子》的最早註本,惜其已佚。目前所知《抱朴子》存世的最早版本為敦煌殘卷本,一般認為是六朝古寫本,所存篇目為《內篇》之《暢玄》《論仙》《對俗》,文獻價值極高,在《抱朴子》版本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唐代魏徵《群書治要》、馬總《意林》節録了《抱朴子》的部分文字,可作為唐代《抱朴子》版本的兩種,對了解《抱朴子》在唐代的接受狀況有一定參考價值。宋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刻本《抱朴子內篇》二十卷是目前《內篇》所存的最早完本,此本每篇為一卷,有簡略小字雙行校注。從版本源流上講,此本與《道藏》本及後世《抱朴子內篇》諸多版本有密切聯繫,在《抱朴子》的流傳、校勘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明正統《道藏》本是《抱朴子》版本流傳上標誌性的一環。此本《內篇》二十卷(篇為一卷)、末卷附入偽托葛洪之名的《抱朴子別旨》一篇;《外篇》五十卷(五十二篇),全書依例以千字文編碼。從篇目、內容,尤其是其中《對俗》篇的錯亂處與宋榮六郎家刻本換頁處的對應關係來看,此本之《內篇》當出於宋榮六郎家刻本。以《道藏》本為分野,《抱朴子》的版本流傳狀態在明代前後有巨大差異。明以前,《抱朴子》篇目散佚眾多,卷數差異較大。據《抱朴子外篇•自敘》、王松年《仙苑編珠》引南朝馬樞《道學傳》以及《晉書•葛洪傳》所載,《抱朴子》原本《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總計一百一十六篇。而在千餘年的流傳過程中,依《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通誌》《崇文總目》《郡齋讀書誌》《宋史•藝文誌》等史志目録所載,《內篇》除《隋書》所録有音一卷,《新唐書》所載為十卷,其他均為二十卷,卷數較為穩定;《外篇》則有三十卷、五十一卷、五十卷、二十卷、十卷等不同卷數,差異較大。從《道學傳》、《晉書》所載一百一十六篇到《道藏》本七十二篇,可以看出,《抱朴子》已散佚近百分之四十,而明以前《外篇》卷數的巨大差異,當是《抱朴子》散佚眾多,不同人據所存篇目不斷重新分卷的結果。《道藏》本《抱朴子》篇題下往往有「某同卷」小字雙行注,標明原來與之同卷的篇目,這直接說明《道藏》本或《道藏》來源本對《抱朴子》一書重新進行過分卷,而《外篇》僅卷四十九一卷包含三篇,正是此本重新分卷而篇卷數難以完全契合的明證。《抱朴子》的佚篇,據《外篇•應嘲》所載有《譏俗》《救生》《用兵》《戰守》等,《藝文類聚》所引有《軍術》篇,《太平御覽》所引有《練化》篇,其他篇目則已不可考。總體而言,明以前《抱朴子》的篇目卷數皆有巨大變化,但至《道藏》本產生並廣為流傳之後,後來的《抱朴子》版本雖各自略有不同,但七十二篇的篇目數基本趨於穩定,七十卷的分卷方式也成為最主要的分卷方式。
在《道藏》本基礎上,明代衍生出若干《抱朴子》的新版本。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魯藩承訓書院刊《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附《抱朴子別旨》,篇目分卷與《道藏》本完全一致,當即出自《道藏》本。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慎懋官將《抱朴子》七十卷分為《內篇》四卷、《外篇》四卷,並保留《內篇》後之附篇《抱朴子別旨》,且篇題下往往有與《道藏》本一致的「某同卷」雙行小字和千字文編號,亦當出自《道藏》本。但其中《知止》《窮達》《重言》皆單列一篇。盧舜治本則翻刻慎懋官本並在天頭加評校語。此本在清代流佈甚廣,孫星衍《新校正抱朴子內篇序》即稱:「諸子多有宋元以來及近人校正刊本,唯《抱朴子》僅明盧舜治本行世。」
明代吉藩崇德書院《二十家子書》本是《抱朴子》一個比較獨特的版本。此本只收《外篇》,移《自敘》篇至卷首並刪去《弭訟》《百家》《文行》三篇,實際包括四十九篇,並以一至二十四篇為上卷,餘者為下卷。此本為現今所知《抱朴子外篇》的第一個獨立完本,且版本形態獨特。這種獨特性的產生可能有其淵源所自,而此書編定者的意志也起了很大作用,《弭訟》篇題下即稱:「文不雅馴,削之。」這種獨取《外篇》和重視文章的風氣,與明代其他《抱朴子》節選本及其評點的傾向基本一致。
清代《抱朴子》最具影響力的版本當屬《平津館叢書》本系統,其版本經不同時期不同人不斷發展、補充和修正。孫星衍、顧廣圻、方維甸首校《內篇》,削除明《道藏》本以來經常附入的《抱朴子別旨》,並由繼昌於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付梓。孫星衍《敘録》稱:「今校刊《內篇》二十卷,不連《外篇》,以復葛氏之舊,兼正明人之誤。」自言獨校《內篇》之意。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繼昌校《外篇》,並將之與原《內篇》合刻,後附《抱朴子校勘記》一卷、《抱朴子內篇佚文》一卷、《抱朴子外篇佚文》一卷、《抱朴子養生論》《抱朴子神仙金汋經》《大丹問答》《抱朴子別旨》及嚴可均校跋。孫星衍《平津館叢書》後來收録了繼昌本。該本《內篇》稱「癸酉年(公元1813年)七月校於金陵道署」,《外篇》稱「己卯年(公元1819年)五月校於冶城山館」,說明孫星衍在《內篇》《外篇》刊刻後對其進行過再次校勘,而在收入《平津館叢書》時,孫氏又堅持己意再次刪除附篇。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吳縣朱記榮翻刻《平津館叢書》本,值得注意的是,此本依繼昌本舊例再次收入附篇,並對《校勘記》和《佚文》部分進行了增補重刻,大致恢復了繼昌本原貌。
《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集歷代《抱朴子》傳本、研究著作、批校本等之大成,在《子藏》「求全且精」編纂原則的指導下,注重從總體上反映《抱朴子》一書的流傳過程及接受狀況,本卷收書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注重歷代不同版本的收録。本卷所收《抱朴子》傳本,上自宋刊本,下至清刻本,其間有《內篇》《外篇》合刻者,如明嘉靖四十四年魯藩承訓書院刊本、明萬曆十二年慎懋官刊本等;亦有《內篇》《外篇》單行本,如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刊本、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二十家子書》本等。這些不同刻本完整體現了《抱朴子》一書的流傳過程,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還特別關注稿抄本的收録。以明葉盛菉竹堂抄本、明抄本、清黃氏士禮居抄本為代表,這些稿抄本的收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抱朴子》一書的流傳過程。
在選目過程中,《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也特別注意名人批校本。如徐濟忠、盧文弨、沈炳垣、沈韻鏘、顧廣圻、孫星衍、楊沂孫、黃丕烈、顧曾壽等,均為學界影響較大的文獻研究大家,其所校之文,文獻價值極高,《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均設法予以收録,為學界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目录:
- 抱朴子暢玄篇 (晉)葛洪撰 據日本昭和四年弘文堂書房排印《沙洲諸子廿六種》本
- 影古寫本抱朴子 (晉)葛洪撰 據日本大正十二年小林寫真製版所排印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 (晉)葛洪撰 據宋刊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晉)葛洪著 (清)盧文弨批校 據明嘉靖四十四年魯藩承訓書院刊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晉)葛洪撰 (清)沈炳垣批校 據明嘉靖四十四年魯藩承訓書院刊本
- 新鋟校訂抱朴子八卷 (晉)葛洪撰 (明)慎懋官校 (明)徐濟忠批校並跋 據明萬曆十二年刊本
- 新鋟抱朴子八卷 (晉)葛洪撰 (明)慎懋官校 (清)沈韻鏘批校並跋 據明萬曆十二年刊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 (晉)葛洪撰 據明刊本
- 抱朴子內篇四卷外篇四卷 (晉)葛洪撰 據明萬曆至泰昌間繡水沈氏刊《寳顏堂秘籍》本
- 抱朴子內篇四卷外篇四卷 (晉)葛洪撰 佚名批校 據清嘉慶中刊《廣漢魏叢書》本
- 抱朴子外篇二十卷 (晉)葛洪撰 據明葉盛菉竹堂抄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晉)葛洪撰 (清)顧廣圻校並跋 據明抄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 (晉)葛洪撰 (清)孫星衍、楊沂孫批校 據清嘉慶十八年金陵道署刊本(卷五至卷十五據清刊本配補)
- 抱朴子不分卷 (晉)葛洪撰 據清嘉慶間刊《道藏輯要》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晉)葛洪撰 據清嘉慶中蘭陵孫氏刊《平津館叢書》本
- 抱朴子內篇四卷外篇四卷 (晉)葛洪撰 據清光緒元年湖北崇文書局刊本
- 抱朴子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附篇八種 (晉)葛洪撰 據清光緒十一年朱記榮刊本
- 抱朴子內篇四卷 (晉)葛洪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經綸元記刊本
- 抱朴子外篇勖學一卷 (晉)葛洪撰 (清)黃丕烈校並跋 據清黃氏士禮居抄本
- 抱朴子內篇四卷外篇四卷 (晉)葛洪撰 (清)顧曾壽校並跋 據清栢筠堂刊本
- 抱朴子治要 (唐)魏徵等節選 據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刊《群書治要》本
- 抱朴子 (元)陶宗儀輯 據明抄本《說郛》
- 抱朴子別解 (明)黃澍、葉紹泰撰 據明崇禎十一年香谷山房刊《漢魏別解》本
- 增訂抱朴子別解 (明)黃澍、葉紹泰撰 據明崇禎間采隱山居刊《增訂漢魏六朝別解》本
- 抱朴子 (明)沈津選 據明隆慶元年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
- 抱朴子二卷 (明)謝汝韶輯校 據明萬曆六年吉藩崇德書院刊《二十家子書》本
- 新鋟抱朴子八卷 (明)盧舜治評、慎懋官閱 據明萬曆二十七年刊本
- 抱朴子選 (明)焦竑選 據明萬曆二十七年萬卷樓刊《新鐫焦太史匯選中原文獻》本
-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抱朴子品彙釋評一卷 (明)焦竑校正、翁正春參閱、朱之蕃圈點 據明萬曆四十四年刊《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本
- 抱朴子粹言 (明)陳繼儒撰 據明刊《藝林粹言》本
- 抱朴子 (明)陳仁錫評選 據明刊《子品金函》本
- 抱朴子(明)陳仁錫選 據明崇禎七年刊《奇賞齋古文匯編》本
- 抱朴子 佚名摘抄 據明藍格抄本《二十一家子書摘抄》
- 抱朴子內篇摘要一卷 (清)潘錫恩撰 據清抄本
- 抱朴子 (清)管庭芬選 據清抄本《惜寸陰齋叢鈔》
- 抱朴子外篇注五十卷 (清)王廣恕撰 據手稿本
- 抱朴子平議一卷 (清)俞樾撰 李天根輯錄 據民國十一年雙流李氏念劬堂刊《諸子平議補錄》本
- 抱朴子駢言一卷 (清)楊浚撰 據清光緒間刊《閏竹居叢書》本
- 抱朴子札迻 (清)孫詒讓撰 據清光緒二十年瑞安孫氏刊《札迻》本
- 抱朴子佚文(清)王仁俊輯 據手稿本《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經籍佚文》
- 抱朴子文粹一卷 李寶洤撰 據民國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
- 評註抱朴子精華 張諤撰 據民國九年上海子學社排印《評註皕子精華》本
- 敦煌寫本抱朴子殘卷校勘 羅振玉撰 據民國十二年刊《永豐鄉人雜著續編》本
- 抱朴子精華 陸翔輯注 據民國二十三年上海世界書局石印《四部精華》本
- 抱朴子節錄四則 吳曾祺輯 據民國二十四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刊《國學基本叢書》本《舊小說》
- 抱朴子校補 孫人和撰 佚名批校 據民國間排印本
子藏·道家部·抱朴子卷(全二十四冊) 編著者 方勇
定價 ¥16000.00
責任編輯 靳諾(常規)
ISBN 978-7-5013-5920-2
出版時間 2016-10-31
版次 B1
印刷時間 2016-10-31
印次 Y1
庫存提示 有書
規格 精裝,正16開,
叢書名 子藏
所屬分類 史籍史料
中圖分類 B220.5②B2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