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爻序 卦序 卦名 解說 / 經傳注疏 書名
111䷀乾 ䷀乾下乾上
乾 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石經
221䷀乾初九潛龍勿用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石經
331䷀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石經
441䷀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石經
551䷀乾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石經
661䷀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石經
771䷀乾上九亢龍有悔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石經
881䷀乾用九見羣龍无首吉
  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
石經
992䷁坤 ䷁坤下坤上
坤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石經
10102䷁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石經
11112䷁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石經
12122䷁坤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石經
13132䷁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石經
14142䷁坤六五黃裳元吉
  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石經
15152䷁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石經
16162䷁坤用六利永貞
  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石經
17173䷂屯 ䷂震下坎上
屯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石經
18183䷂屯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石經
19193䷂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石經
20203䷂屯六三卽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卽鹿无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石經
21213䷂屯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求而往明也
石經
22223䷂屯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屯其膏施未光也
石經
23233䷂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石經
24244䷃蒙 ䷃坎下艮上
蒙 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石經
25254䷃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石經
26264䷃蒙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子克家剛柔接也
石經
27274䷃蒙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石經
28284䷃蒙六四困蒙吝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石經
29294䷃蒙六五童蒙吉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石經
30304䷃蒙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
  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石經
31315䷄需 ䷄乾下坎上
需 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石經
32325䷄需初九需于郊利用恆无咎
  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无咎未失常也
石經
33335䷄需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石經
34345䷄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石經
35355䷄需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需于血順以聽也
石經
36365䷄需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石經
37375䷄需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石經
38386䷅訟 ䷅坎下乾上
訟 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石經
39396䷅訟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石經
40406䷅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眚
  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石經
41416䷅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
  食舊德從上吉也
石經
42426䷅訟九四不克訟復卽命渝安貞吉
  復卽命渝安貞不失也
石經
43436䷅訟九五訟元吉
  訟元吉以中正也
石經
44446䷅訟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石經
45457䷆師 ䷆坎下坤上
師 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石經
46467䷆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石經
47477䷆師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石經
48487䷆師六三師或輿尸凶
  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石經
49497䷆師六四師左次无咎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石經
50507䷆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石經
51517䷆師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石經
52528䷇比 ䷇坤下坎上
比 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石經
53538䷇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石經
54548䷇比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石經
55558䷇比六三比之匪人
  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石經
56568䷇比六四外比之貞吉
  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石經
57578䷇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石經
58588䷇比上六比之无首凶
  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石經
59599䷈小畜 ䷈乾下巽上
小畜 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石經
60609䷈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復自道其義吉也
石經
61619䷈小畜九二牽復吉
  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石經
62629䷈小畜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石經
63639䷈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石經
64649䷈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石經
65659䷈小畜上九旣雨旣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旣雨旣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石經
666610䷉履 ䷉兌下乾上
履 虎尾不咥人亨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石經
676710䷉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石經
686810䷉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石經
696910䷉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爲于大君
  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爲于大君志剛也
石經
707010䷉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愬愬終吉志行也
石經
717110䷉履九五夬履貞厲
  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石經
727210䷉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石經
737311䷊泰 ䷊乾下坤上
泰 小往大來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石經
747411䷊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石經
757511䷊泰九二苞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苞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石經
767611䷊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石經
777711䷊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石經
787811䷊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石經
797911䷊泰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石經
808012䷋否 ䷋坤下乾上
否 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石經
818112䷋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石經
828212䷋否六二苞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大人否亨不亂羣也
石經
838312䷋否六三苞羞
  苞羞位不當也
石經
848412䷋否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有命无咎志行也
石經
858512䷋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石經
868612䷋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石經
878713䷌同人 ䷌離下乾上
同人 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石經
888813䷌同人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石經
898913䷌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
  同人于宗吝道也
石經
909013䷌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石經
919113䷌同人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石經
929213䷌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𥬇大師克相遇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石經
939313䷌同人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石經
949414䷍大有 ䷍乾下離上
大有 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石經
959514䷍大有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石經
969614䷍大有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
  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石經
979714䷍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石經
989814䷍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
  匪其彭无咎明辯晢也
石經
999914䷍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備也
石經
10010014䷍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石經
10110115䷎謙 ䷎艮下坤上
謙 亨君子有終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石經
10210215䷎謙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石經
10310315䷎謙六二鳴謙貞吉
  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石經
10410415䷎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石經
10510515䷎謙六四无不利撝謙
  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石經
10610615䷎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石經
10710715䷎謙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石經
10810816䷏豫 ䷏坤下震上
豫 利建侯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石經
10910916䷏豫初六鳴豫凶
  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石經
11011016䷏豫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石經
11111116䷏豫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石經
11211216䷏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石經
11311316䷏豫六五貞疾恆不死
  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石經
11411416䷏豫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石經
11511517䷐隨 ䷐震下兌上
隨 元亨利貞无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石經
11611617䷐隨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石經
11711717䷐隨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係小子弗兼與也
石經
11811817䷐隨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係丈夫志舍下也
石經
11911917䷐隨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石經
12012017䷐隨九五孚于嘉吉
  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石經
12112117䷐隨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拘係之上窮也
石經
12212218䷑蠱 ䷑巽下艮上
蠱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石經
12312318䷑蠱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石經
12412418䷑蠱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石經
12512518䷑蠱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
  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石經
12612618䷑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石經
12712718䷑蠱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石經
12812818䷑蠱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石經
12912919䷒臨 ䷒兌下坤上
臨 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石經
13013019䷒臨初九咸臨貞吉
  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石經
13113119䷒臨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石經
13213219䷒臨六三甘臨无攸利旣憂之无咎
  甘臨位不當也旣憂之咎不長也
石經
13313319䷒臨六四至臨无咎
  至臨无咎位當也
石經
13413419䷒臨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石經
13513519䷒臨上六敦臨吉无咎
  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石經
13613620䷓觀 ䷓坤下巽上
觀 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石經
13713720䷓觀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石經
13813820䷓觀六二闚觀利女貞
  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石經
13913920䷓觀六三觀我生進退
  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石經
14014020䷓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觀國之光尚賓也
石經
14114120䷓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觀我生觀民也
石經
14214220䷓觀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觀其生志未平也
石經
14314321䷔噬嗑 ䷔震下離上
噬嗑 亨利用獄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石經
14414421䷔噬嗑初九屨校滅趾无咎
  屨校滅趾不行也
石經
14514521䷔噬嗑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噬膚滅鼻乘剛也
石經
14614621䷔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遇毒位不當也
石經
14714721䷔噬嗑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利艱貞吉未光也
石經
14814821䷔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无咎
  貞厲无咎得當也
石經
14914921䷔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凶
  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石經
15015022䷕賁 ䷕離下艮上
賁 亨小利有攸往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石經
15115122䷕賁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石經
15215222䷕賁六二賁其須
  賁其須與上興也
石經
15315322䷕賁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石經
15415422䷕賁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石經
15515522䷕賁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六五之吉有喜也
石經
15615622䷕賁上九白賁无咎
  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石經
15715723䷖剝 ䷖坤下艮上
剝 不利有攸往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石經
15815823䷖剝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石經
15915923䷖剝六二剝牀以辨蔑貞凶
  剝牀以辨未有與也
石經
16016023䷖剝六三剝之无咎
  剝之无咎失上下也
石經
16116123䷖剝六四剝牀以膚凶
  剝牀以膚切近災也
石經
16216223䷖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无不利
  以宮人寵終无尤也
石經
16316323䷖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石經
16416424䷗復 ䷗震下坤上
復 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石經
16516524䷗復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石經
16616624䷗復六二休復吉
  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石經
16716724䷗復六三頻復厲无咎
  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石經
16816824䷗復六四中行獨復
  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石經
16916924䷗復六五敦復无悔
  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石經
17017024䷗復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石經
17117125䷘无妄 ䷘震下乾上
无妄 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无妄剛自外來而爲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石經
17217225䷘无妄初九无妄往吉
  无妄之往得志也
石經
17317325䷘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不耕穫未富也
石經
17417425䷘无妄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石經
17517525䷘无妄九四可貞无咎
  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石經
17617625䷘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石經
17717725䷘无妄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石經
17817826䷙大畜 ䷙乾下艮上
大畜 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煇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石經
17917926䷙大畜初九有厲利已
  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石經
18018026䷙大畜九二輿說輹
  輿說輹中无尤也
石經
18118126䷙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利有攸往
  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石經
18218226䷙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六四元吉有喜也
石經
18318326䷙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
  六五之吉有慶也
石經
18418426䷙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石經
18518527䷚頤 ䷚震下艮上
頤 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石經
18618627䷚頤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石經
18718727䷚頤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凶
  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石經
18818827䷚頤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石經
18918927䷚頤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石經
19019027䷚頤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石經
19119127䷚頤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石經
19219228䷛大過 ䷛巽下兌上
大過 棟橈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石經
19319328䷛大過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石經
19419428䷛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石經
19519528䷛大過九三棟橈凶
  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石經
19619628䷛大過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石經
19719728䷛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
  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石經
19819828䷛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石經
19919929䷜坎 ䷜坎下坎上
習坎 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彖曰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石經
20020029䷜坎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
  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石經
20120129䷜坎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求小得未出中也
石經
20220229䷜坎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來之坎坎終无功也
石經
20320329䷜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石經
20420429䷜坎九五坎不盈祇旣平无咎
  坎不盈中未大也
石經
20520529䷜坎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石經
20620630䷝離 ䷝離下離上
離 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石經
20720730䷝離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石經
20820830䷝離六二黃離元吉
  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石經
20920930䷝離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耊之嗟凶
  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石經
21021030䷝離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石經
21121130䷝離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石經
21221230䷝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石經
21321331䷞咸 ䷞艮下兌上
咸 亨利貞取女吉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石經
21421431䷞咸初六咸其拇
  咸其拇志在外也
石經
21521531䷞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石經
21621631䷞咸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石經
21721731䷞咸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石經
21821831䷞咸九五咸其脢无悔
  咸其脢志末也
石經
21921931䷞咸上六咸其輔頰舌
  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石經
22022032䷟恆 ䷟巽下震上
恆 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彖曰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恆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石經
22122132䷟恆初六浚恆貞凶无攸利
  浚恆之凶始求深也
石經
22222232䷟恆九二悔亡
  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石經
22322332䷟恆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不恆其德无所容也
石經
22422432䷟恆九四田无禽
  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石經
22522532䷟恆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石經
22622632䷟恆上六振恆凶
  振恆在上大无功也
石經
22722733䷠遯 ䷠艮下乾上
遯 亨小利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石經
22822833䷠遯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石經
22922933䷠遯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執用黃牛固志也
石經
23023033䷠遯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石經
23123133䷠遯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石經
23223233䷠遯九五嘉遯貞吉
  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石經
23323333䷠遯上九肥遯无不利
  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石經
23423434䷡大壯 ䷡乾下震上
大壯 利貞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石經
23523534䷡大壯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壯于趾其孚窮也
石經
23623634䷡大壯九二貞吉
  九二貞吉以中也
石經
23723734䷡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石經
23823834䷡大壯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藩決不羸尚往也
石經
23923934䷡大壯六五喪羊于易无悔
  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石經
24024034䷡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石經
24124135䷢晉 ䷢坤下離上
晉 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石經
24224235䷢晉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
  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石經
24324335䷢晉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玆介福于其王母
  受玆介福以中正也
石經
24424435䷢晉六三眾允悔亡
  眾允之志上行也
石經
24524535䷢晉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石經
24624635䷢晉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石經
24724735䷢晉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石經
24824836䷣明夷 ䷣離下坤上
明夷 利艱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眾用晦而明
石經
24924936䷣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石經
25025036䷣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石經
25125136䷣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石經
25225236䷣明夷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石經
25325336䷣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石經
25425436䷣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天地失則也
石經
25525537䷤家人 ䷤離下巽上
家人 利女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石經
25625637䷤家人初九閑有家悔亡
  閑有家志未變也
石經
25725737䷤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石經
25825837䷤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石經
25925937䷤家人九四富家大吉
  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石經
26026037䷤家人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石經
26126137䷤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石經
26226238䷥睽 ䷥兌下離上
睽 小事吉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石經
26326338䷥睽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咎
  見惡人以辟咎也
石經
26426438䷥睽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石經
26526538䷥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
  見輿曳位不當也无初有終遇剛也
石經
26626638䷥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交孚无咎志行也
石經
26726738䷥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石經
26826838䷥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遇雨之吉羣疑亡也
石經
26926939䷦蹇 ䷦艮下坎上
蹇 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
石經
27027039䷦蹇初六往蹇來譽
  往蹇來譽宜待也
石經
27127139䷦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王臣蹇蹇終无尤也
石經
27227239䷦蹇九三往蹇來反
  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石經
27327339䷦蹇六四往蹇來連
  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石經
27427439䷦蹇九五大蹇朋來
  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石經
27527539䷦蹇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石經
27627640䷧解 ䷧坎下震上
解 利西南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石經
27727740䷧解初六无咎
  剛柔之際義无咎也
石經
27827840䷧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石經
27927940䷧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石經
28028040䷧解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解而拇未當位也
石經
28128140䷧解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石經
28228240䷧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石經
28328341䷨損 ䷨兌下艮上
損 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石經
28428441䷨損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損之
  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石經
28528541䷨損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九二利貞中以爲志也
石經
28628641䷨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一人行三則疑也
石經
28728741䷨損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損其疾亦可喜也
石經
28828841䷨損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石經
28928941䷨損上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石經
29029042䷩益 ䷩震下巽上
益 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石經
29129142䷩益初九利用爲大作元吉无咎
  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石經
29229242䷩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或益之自外來也
石經
29329342䷩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石經
29429442䷩益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爲依遷國
  告公從以益志也
石經
29529542䷩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石經
29629642䷩益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石經
29729743䷪夬 ䷪乾下兌上
夬 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卽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卽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石經
29829843䷪夬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爲咎
  不勝而往咎也
石經
29929943䷪夬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石經
30030043䷪夬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石經
30130143䷪夬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石經
30230243䷪夬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石經
30330343䷪夬上六无號終有凶
  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石經
30430444䷫姤 ䷫巽下乾上
姤 女壯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石經
30530544䷫姤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石經
30630644䷫姤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
  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石經
30730744䷫姤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
  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石經
30830844䷫姤九四包无魚起凶
  无魚之凶遠民也
石經
30930944䷫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石經
31031044䷫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姤其角上窮吝也
石經
31131145䷬萃 ䷬坤下兌上
萃 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石經
31231245䷬萃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爲𥬇勿恤往无咎
  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石經
31331345䷬萃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引吉无咎中未變也
石經
31431445䷬萃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往无咎上巽也
石經
31531545䷬萃九四大吉无咎
  大吉无咎位不當也
石經
31631645䷬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萃有位志未光也
石經
31731745䷬萃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石經
31831846䷭升 ䷭巽下坤上
升 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彖曰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石經
31931946䷭升初六允升大吉
  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石經
32032046䷭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九二之孚有喜也
石經
32132146䷭升九三升虛邑
  升虛邑无所疑也
石經
32232246䷭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石經
32332346䷭升六五貞吉升階
  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石經
32432446䷭升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石經
32532547䷮困 ䷮坎下兌上
困 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彖曰困剛揜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石經
32632647䷮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石經
32732747䷮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石經
32832847䷮困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石經
32932947䷮困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石經
33033047䷮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石經
33133147䷮困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石經
33233248䷯井 ䷯巽下坎上
井 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石經
33333348䷯井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石經
33433448䷯井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井谷射鮒无與也
石經
33533548䷯井九三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石經
33633648䷯井六四井甃无咎
  井甃无咎脩井也
石經
33733748䷯井九五井洌寒泉食
  寒泉之食中正也
石經
33833848䷯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元吉在上大成也
石經
33933949䷰革 ䷰離下兌上
革 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石經
34034049䷰革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爲也
石經
34134149䷰革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石經
34234249䷰革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石經
34334349䷰革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改命之吉信志也
石經
34434449䷰革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石經
34534549䷰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石經
34634650䷱鼎 ䷱巽下離上
鼎 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石經
34734750䷱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石經
34834850䷱鼎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卽吉
  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石經
34934950䷱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鼎耳革失其義也
石經
35035050䷱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覆公餗信如何也
石經
35135150䷱鼎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鼎黃耳中以爲實也
石經
35235250䷱鼎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石經
35335351䷲震 ䷲震下震上
震 亨震來虩虩𥬇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𥬇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爲祭主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石經
35435451䷲震初九震來虩虩後𥬇言啞啞吉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𥬇言啞啞後有則也
石經
35535551䷲震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震來厲乘剛也
石經
35635651䷲震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
  震蘇蘇位不當也
石經
35735751䷲震九四震遂泥
  震遂泥未光也
石經
35835851䷲震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
  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喪也
石經
35935951䷲震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媾有言
  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无咎畏鄰戒也
石經
36036052䷳艮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石經
36136152䷳艮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艮其趾未失正也
石經
36236252䷳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石經
36336352䷳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艮其限危薰心也
石經
36436452䷳艮六四艮其身无咎
  艮其身止諸躬也
石經
36536552䷳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艮其輔以中正也
石經
36636652䷳艮上九敦艮吉
  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石經
36736753䷴漸 ䷴艮下巽上
漸 女歸吉利貞
  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石經
36836853䷴漸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
  小子之厲義无咎也
石經
36936953䷴漸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石經
37037053䷴漸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夫征不復離羣醜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石經
37137153䷴漸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石經
37237253䷴漸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石經
37337353䷴漸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爲儀吉
  其羽可用爲儀吉不可亂也
石經
37437454䷵歸妹 ䷵兌下震上
歸妹 征凶无攸利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征凶位不當也无攸利柔乘剛也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石經
37537554䷵歸妹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歸妹以娣以恆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石經
37637654䷵歸妹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石經
37737754䷵歸妹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歸妹以須未當也
石經
37837854䷵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石經
37937954䷵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石經
38038054䷵歸妹上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石經
38138155䷶豐 ䷶離下震上
豐 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石經
38238255䷶豐初九遇其配主雖旬无咎往有尚
  雖旬无咎過旬災也
石經
38338355䷶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石經
38438455䷶豐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无咎
  豐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石經
38538555䷶豐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石經
38638655䷶豐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六五之吉有慶也
石經
38738755䷶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无人三歲不覿凶
  豐其屋天際翔也闚其戶闃其无人自藏也
石經
38838856䷷旅 ䷷艮下離上
旅 小亨旅貞吉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石經
38938956䷷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旅瑣瑣志窮災也
石經
39039056䷷旅六二旅卽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得童僕貞終无尤也
石經
39139156䷷旅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石經
39239256䷷旅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旅于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石經
39339356䷷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終以譽命上逮也
石經
39439456䷷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𥬇後號咷喪牛于易凶
  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石經
39539557䷸巽 ䷸巽下巽上
巽 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彖曰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石經
39639657䷸巽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進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石經
39739757䷸巽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
  紛若之吉得中也
石經
39839857䷸巽九三頻巽吝
  頻巽之吝志窮也
石經
39939957䷸巽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田獲三品有功也
石經
40040057䷸巽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石經
40140157䷸巽上九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凶
  巽在牀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凶也
石經
40240258䷹兌 ䷹兌下兌上
兌 亨利貞
  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石經
40340358䷹兌初九和兌吉
  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石經
40440458䷹兌九二孚兌吉悔亡
  孚兌之吉信志也
石經
40540558䷹兌六三來兌凶
  來兌之凶位不當也
石經
40640658䷹兌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九四之喜有慶也
石經
40740758䷹兌九五孚于剝有厲
  孚于剝位正當也
石經
40840858䷹兌上六引兌
  上六引兌未光也
石經
40940959䷺渙 ䷺坎下巽上
渙 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石經
41041059䷺渙初六用拯馬壯吉
  初六之吉順也
石經
41141159䷺渙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渙奔其机得願也
石經
41241259䷺渙六三渙其躬无悔
  渙其躬志在外也
石經
41341359䷺渙六四渙其羣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渙其羣元吉光大也
石經
41441459䷺渙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王居无咎正位也
石經
41541559䷺渙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渙其血遠害也
石經
41641660䷻節 ䷻兌下坎上
節 亨苦節不可貞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石經
41741760䷻節初九不出戶庭无咎
  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石經
41841860䷻節九二不出門庭凶
  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石經
41941960䷻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石經
42042060䷻節六四安節亨
  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石經
42142160䷻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石經
42242260䷻節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石經
42342361䷼中孚 ䷼兌下巽上
中孚 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石經
42442461䷼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石經
42542561䷼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石經
42642661䷼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石經
42742761䷼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无咎
  馬匹亡絕類上也
石經
42842861䷼中孚九五有孚攣如无咎
  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石經
42942961䷼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石經
43043062䷽小過 ䷽艮下震上
小過 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石經
43143162䷽小過初六飛鳥以凶
  飛鳥以凶不可如何也
石經
43243262䷽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石經
43343362䷽小過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從或戕之凶如何也
石經
43443462䷽小過九四无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石經
43543562䷽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密雲不雨已上也
石經
43643662䷽小過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弗遇過之已亢也
石經
43743763䷾旣濟 ䷾離下坎上
旣濟 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彖曰旣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象曰水在火上旣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石經
43843863䷾旣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无咎
  曳其輪義无咎也
石經
43943963䷾旣濟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七日得以中道也
石經
44044063䷾旣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三年克之憊也
石經
44144163䷾旣濟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終日戒有所疑也
石經
44244263䷾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石經
44344363䷾旣濟上六濡其首厲
  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石經
44444464䷿未濟 ䷿坎下離上
未濟 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石經
44544564䷿未濟初六濡其尾吝
  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石經
44644664䷿未濟九二曳其輪貞吉
  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石經
44744764䷿未濟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石經
44844864䷿未濟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貞吉悔亡志行也
石經
44944964䷿未濟六五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石經
45045064䷿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石經
45111䷀乾文言乾文言曰: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石經
45221䷀乾文言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石經
45331䷀乾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石經
45441䷀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石經
45551䷀乾文言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爲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羣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石經
45661䷀乾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石經
45771䷀乾文言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石經
45821䷀乾文言潛龍勿用,下也。石經
45931䷀乾文言見龍在田,時舍也。石經
46041䷀乾文言終日乾乾,行事也。石經
46151䷀乾文言或躍在淵,自試也。石經
46261䷀乾文言飛龍在天,上治也。石經
46371䷀乾文言亢龍有悔,窮之災也。石經
46481䷀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石經
46521䷀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石經
46631䷀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石經
46741䷀乾文言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石經
46851䷀乾文言或躍在淵,乾道乃革。石經
46961䷀乾文言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石經
47071䷀乾文言亢龍有悔,與時偕極。石經
47181䷀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石經
47211䷀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石經
47321䷀乾文言君子以成德爲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石經
47431䷀乾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石經
47541䷀乾文言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石經
47651䷀乾文言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石經
47761䷀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石經
47871䷀乾文言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石經
47992䷁坤文言坤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石經
480102䷁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石經
481112䷁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石經
482122䷁坤文言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石經
483132䷁坤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石經
484142䷁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石經
485152䷁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爲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石經
486065繫辭上繫辭上傳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鼔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石經
487065繫辭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石經
488065繫辭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石經
489065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石經
490065繫辭上顯諸仁,藏諸用,鼔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石經
491065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石經
492065繫辭上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後𥬇。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石經
493065繫辭上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石經
494065繫辭上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石經
495065繫辭上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石經
496065繫辭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石經
497065繫辭上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石經
498065繫辭上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石經
499065繫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鼔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石經
500065繫辭上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鼔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石經
501066繫辭下繫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
石經
502066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爲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石經
503066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石經
504066繫辭下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石經
505066繫辭下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旣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石經
506066繫辭下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石經
507066繫辭下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爲无益,而弗爲也;以小惡爲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石經
508066繫辭下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石經
509066繫辭下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石經
510066繫辭下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石經
511066繫辭下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石經
512066繫辭下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石經
513066繫辭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石經
514066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石經
515066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辯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石經
516066繫辭下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旣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以爲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石經
517066繫辭下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爲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石經
518066繫辭下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石經
519066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石經
520066繫辭下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爲,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僞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石經
521066繫辭下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石經
522067說卦說卦傳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石經
523067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石經
524067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石經
525067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石經
526067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石經
527067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躁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旣成萬物也。石經
52811說卦乾,健也。石經
52992說卦坤,順也。石經
53035351說卦震,動也。石經
53139557說卦巽,入也。石經
53219929說卦坎,陷也。石經
53320630說卦離,麗也。石經
53436052說卦艮,止也。石經
53540258說卦兌,說也。石經
53611說卦乾爲馬,石經
53792說卦坤爲牛,石經
53835351說卦震爲龍,石經
53939557說卦巽爲雞,石經
54019929說卦坎爲豕,石經
54120630說卦離爲雉,石經
54236052說卦艮爲狗,石經
54340258說卦兌爲羊。石經
54411說卦乾爲首,石經
54592說卦坤爲腹,石經
54635351說卦震爲足,石經
54739557說卦巽爲股,石經
54819929說卦坎爲耳,石經
54920630說卦離爲目,石經
55036052說卦艮爲手,石經
55140258說卦兌爲口。石經
55211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石經
55392說卦坤,地也,故稱乎母。石經
55435351說卦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石經
55539557說卦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石經
55619929說卦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石經
55720630說卦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石經
55836052說卦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石經
55940258說卦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石經
56011說卦乾爲天,爲圜,爲君,爲父,爲玉,爲金,爲寒,爲冰,爲大赤,爲良馬,爲老馬,爲瘠馬,爲駁馬,爲木果。石經
56192說卦坤爲地,爲母,爲布,爲釜,爲吝嗇,爲均,爲子母牛,爲大輿,爲文,爲眾,爲柄;其於地也,爲黑。石經
56235351說卦震爲雷,爲龍,爲玄黃,爲旉,爲大塗,爲長子,爲決躁,爲蒼筤竹,爲萑葦;其於馬也,爲善鳴,爲馵足,爲作足,爲旳顙;其於稼也,爲反生;其究,爲健,爲蕃鮮。石經
56339557說卦巽爲木,爲風,爲長女,爲繩直,爲工,爲白,爲長,爲高,爲進退,爲不果,爲臭;其於人也,爲寡髮,爲廣顙,爲多白眼,爲近利市三倍;其究,爲躁卦。石經
56419929說卦坎爲水,爲溝瀆,爲隱伏,爲矯輮,爲弓輪;其於人也,爲加憂,爲心病,爲耳痛,爲血卦,爲赤;其於馬也,爲美脊,爲亟心,爲下首,爲薄蹄,爲曳;其於輿也,爲多眚;爲通,爲月,爲盜;其於木也,爲堅多心。石經
56520630說卦離爲火,爲日,爲電,爲中女,爲甲冑,爲戈兵;其於人也,爲大腹;爲乾卦,爲鱉,爲蟹,爲蠃,爲蚌,爲龜;其於木也,爲科上槁。石經
56636052說卦艮爲山,爲徑路,爲小石,爲門闕,爲果蓏,爲閽寺,爲指,爲狗,爲鼠,爲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爲堅多節。石經
56740258說卦兌爲澤,爲少女,爲巫,爲口舌,爲毀折,爲附決;其於地也,爲剛鹵;爲妾,爲羊。石經
568173序卦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石經
569244序卦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石經
570315序卦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石經
571386序卦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石經
572457序卦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石經
573528序卦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石經
574599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石經
5756610序卦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石經
5767311序卦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石經
5778012序卦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石經
5788713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石經
5799414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石經
58010115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石經
58110816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石經
58211517序卦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石經
58312218序卦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石經
58412919序卦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石經
58513620序卦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石經
58614321序卦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石經
58715022序卦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石經
58815723序卦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石經
58916424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石經
59017125序卦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石經
59117826序卦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石經
59218527序卦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石經
59319228序卦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石經
59419929序卦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石經
59520630序卦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石經
59621331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石經
59722032序卦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石經
59822733序卦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石經
59923434序卦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石經
60024135序卦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石經
60124836序卦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石經
60225537序卦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石經
60326238序卦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石經
60426939序卦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石經
60527640序卦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石經
60628341序卦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石經
60729042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石經
60829743序卦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石經
60930444序卦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石經
61031145序卦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石經
61131846序卦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石經
61232547序卦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石經
61333248序卦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石經
61433949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石經
61534650序卦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石經
61635351序卦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石經
61736052序卦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石經
61836753序卦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石經
61937454序卦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石經
62038155序卦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石經
62138856序卦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石經
62239557序卦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石經
62340258序卦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石經
62440959序卦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石經
62541660序卦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石經
62642361序卦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石經
62743062序卦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石經
62843763序卦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旣濟。石經
62944464序卦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石經
630069雜卦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時也。无妄,災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賁,无色也。兌見而巽伏也。隨,无故也。蠱則飭也。剝,爛也。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恆,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離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遘,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旣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石經
631
63211䷀乾鍵:元享,利貞。帛書
63321䷀乾初九:浸龍勿用。帛書
63431䷀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帛書
63541䷀乾九三:君子終日鍵鍵,夕泥若,厲,无咎。帛書
63651䷀乾九四:或鯩在淵,无咎。帛書
63761䷀乾九五:翡龍在天,利見大人。帛書
63871䷀乾尚九:抗龍有悔。帛書
63981䷀乾迵九:見群龍无首,吉。帛書
64092䷁坤川: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亡朋,安貞吉。帛書
641102䷁坤初六:禮霜,堅冰至。帛書
642112䷁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帛書
643122䷁坤六三:合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帛書
644132䷁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譽。帛書
645142䷁坤六五:黃常,元吉。帛書
646152䷁坤尚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帛書
647162䷁坤迵六:利永貞。帛書
648173䷂屯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律侯。帛書
649183䷂屯初九:半遠,利居貞,利建侯。帛書
650193䷂屯六二:屯如壇如,乘馬煩如,非寇閩厚,[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帛書
651203䷂屯六三:即鹿毋華,唯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𠳵。帛書
652213䷂屯六四:乘馬[煩]如,求閩厚,往吉,无不利。帛書
653223䷂屯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帛書
654233䷂屯尚六:乘馬煩如,汲血連如。帛書
655244䷃蒙[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吉,再參𢷺,𢷺即不吉。利貞。帛書
656254䷃蒙初六:廢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已往閵。帛書
657264䷃蒙九二:枹蒙,吉;入婦,吉;子克家。帛書
658274䷃蒙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窮,无攸利。帛書
659284䷃蒙[六四:困]蒙,閵。帛書
660294䷃蒙六五:童蒙,吉。帛書
661304䷃蒙尚九:擊蒙,不利為寇,利所寇。帛書
662315䷄需襦:有復光亨,貞吉,利涉大川。帛書
663325䷄需初九:襦于茭,利用恆,无咎。帛書
664335䷄需九二:襦于沙,少有言,冬吉。帛書
665345䷄需[九]三:襦于泥,致寇至。帛書
666355䷄需六四:襦于血,出自穴。帛書
667365䷄需九五:襦于酒食,貞吉。帛書
668375䷄需尚六:入于穴,有不楚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帛書
669386䷅訟訟:有復洫寧,克吉,冬凶,利用見大人,不利涉大川。帛書
670396䷅訟初六:不永所事,少有言,冬吉。帛書
671406䷅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省。帛書
672416䷅訟六三:食舊德,貞厲;或從王事,无成。帛書
673426䷅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俞安,貞吉。帛書
674436䷅訟九五:訟,元吉。帛書
675446䷅訟尚九:或賜之般帶,終朝三𢮎之。帛書
676457䷆師[師:貞,丈]人吉,无咎。帛書
677467䷆師初六:師出以律,不臧,兇。帛書
678477䷆師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命。帛書
679487䷆師六三:師或輿※,兇。帛書
680497䷆師六四:師左次,无咎。帛書
681507䷆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率師,弟子輿※,貞凶。帛書
682517䷆師尚六:大人君有命,啓國承家,小人勿[用]。帛書
683528䷇比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兇。帛書
684538䷇比初六:有復比之,无咎。有復盈缶,冬來或池,吉。帛書
685548䷇比六二:比之[自內],貞吉。帛書
686558䷇比六三:比之非人。帛書
687568䷇比六四:外比之,貞吉。帛書
688578䷇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戒,吉。帛書
689588䷇比尚六:比无首,兇。帛書
690599䷈小畜少※:亨,密雲不雨,自我西茭。帛書
691609䷈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帛書
692619䷈小畜九二:堅復,吉。帛書
693629䷈小畜九三:車說緮,夫妻反目。帛書
694639䷈小畜六四:有復,血去※出,无咎。帛書
695649䷈小畜九五:有復如,富以其鄰。帛書
696659䷈小畜尚九:既雨既處,尚得載,女貞厲,月幾望,君子正,兇。帛書
6976610䷉履[禮]:禮虎尾,不真人,亨。帛書
6986710䷉履初九:錯禮,往,无咎。帛書
6996810䷉履九二:禮道亶亶,幽人貞吉。帛書
7006910䷉履六三:𡭨能視,跛能利,禮虎尾,真人,兇;武人迵于大君。帛書
7017010䷉履九四:禮虎尾,朔朔,終吉。帛書
7027110䷉履九五:夬禮,貞厲。帛書
7037210䷉履尚九:視禮,巧翔其睘,元吉。帛書
7047311䷊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帛書
7057411䷊泰[初九]:犮茅茹以其胃,[貞]吉。帛書
7067511䷊泰九二:枹妄用馮河,不騢遺,弗忘得尚於中行。帛書
7077611䷊泰九三:无平不波,无往不復,根[貞,无咎,勿恤]其復,於食[有福。]帛書
7087711䷊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復。]帛書
7097811䷊泰[六五]:帝乙歸妹,以齒,[元吉]。帛書
7107911䷊泰尚六:城復於湟,※密[勿]用師,自邑告命,貞閵。帛書
7118012䷋否[婦]:婦之非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帛書
7128112䷋否初六:犮茅茹以其𦳢。貞吉,亨。帛書
7138212䷋否六二:枹承,小人吉,大人不,亨。帛書
7148312䷋否六三:枹憂。帛書
7158412䷋否九四:有命,无咎,檮羅齒。帛書
7168512䷋否九五:休婦,大人吉,其亡其亡,擊于枹桑。帛書
7178612䷋否尚九:頃婦,先不後喜。帛書
7188713䷌同人[同人]: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帛書
7198813䷌同人初九:同人於門,无咎。帛書
7208913䷌同人六二:同人于宗,閵。帛書
7219013䷌同人九三:服容[于]莽,登其高[陵],三歲不興。帛書
7229113䷌同人[九四:乘其]庸,弗克攻,吉。帛書
7239213䷌同人九五:同人先號桃後𦬫,大師克相遇。帛書
7249313䷌同人尚九:同人於茭,无悔。帛書
7259414䷍大有大有:元亨。帛書
7269514䷍大有初九:无交※,非咎,根則无咎。帛書
7279614䷍大有九二:泰車以載,有攸往,无咎。帛書
7289714䷍大有九三:公用芳于天子,小人弗克。帛書
7299814䷍大有九四:[非其]彭,无咎。帛書
7309914䷍大有六五:闕復,交如,委如,終吉。帛書
73110014䷍大有尚九: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帛書
73210115䷎謙[嗛:亨,君]子有終。帛書
73310215䷎謙初六:嗛嗛君子,用涉大川,吉。帛書
73410315䷎謙六二:鳴嗛,貞吉。帛書
73510415䷎謙九三:勞嗛,君子有終,吉。帛書
73610515䷎謙六四:无不利,譌嗛。帛書
73710615䷎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帛書
73810715䷎謙尚六:鳴[嗛,利用行師正邑國]。帛書
73910816䷏豫餘:利建侯、行師。帛書
74010916䷏豫初六:鳴餘,凶。帛書
74111016䷏豫六二:疥于石,不終日,貞吉。帛書
74211116䷏豫六三:杅餘,悔,遲有悔。帛書
74311216䷏豫九四:允餘,大有得,勿疑傰甲讒。帛書
74411316䷏豫六五:貞疾,恆不死。帛書
74511416䷏豫尚六:冥餘,成或諭,无咎。帛書
74611517䷐隨隋:元亨,利貞,无咎。帛書
74711617䷐隨初九:官或諭,貞吉,出門交有功。帛書
74811717䷐隨六二:係小子,失丈夫。帛書
74911817䷐隨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隋有求得,利居貞。帛書
75011917䷐隨九四:隋有獲,貞凶,有復在道,已明何咎。帛書
75112017䷐隨九五:復于嘉,吉。帛書
75212117䷐隨尚六:枸系之,乃從※之,王用芳于西山。帛書
75312218䷑蠱箇:[元]吉,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帛書
75412318䷑蠱初六:※父之箇,有子巧,无咎,厲,終吉。帛書
75512418䷑蠱[九二]:※母之箇,不可貞。帛書
75612518䷑蠱九三:※父之箇,少有悔,无大咎。帛書
75712618䷑蠱六四:浴父之箇,往見閵。帛書
75812718䷑蠱六五:※父之箇,用輿。帛書
75912818䷑蠱尚九:不事王矦,高尚其德,兇。帛書
76012919䷒臨[林:元亨],利負,至于八月有[凶]。帛書
76113019䷒臨初九:禁林,貞吉。帛書
76213119䷒臨九二:禁林,吉,无不利。帛書
76313219䷒臨六三:甘林,无攸利。既憂之,无咎。帛書
76413319䷒臨六四:至林,无咎。帛書
76513419䷒臨[六]五:知林,大[君之宜,吉。]帛書
76613519䷒臨[尚六]:敦林,吉,无咎。帛書
76713620䷓觀觀:盥而不尊,有復※若。帛書
76813720䷓觀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閵。帛書
76913820䷓觀六二:※觀,利女貞。帛書
77013920䷓觀六三:觀我生,進退。帛書
77114020䷓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帛書
77214120䷓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帛書
77314220䷓觀尚九:觀其生,君子无咎。帛書
77414321䷔噬嗑[筮盍:亨],利用獄。帛書
77514421䷔噬嗑初九:句[校滅]止,无咎。帛書
77614521䷔噬嗑六二:筮膚滅鼻,无咎。帛書
77714621䷔噬嗑六三:筮腊肉,愚毒,少閵,无咎。帛書
77814721䷔噬嗑九四:筮乾※,得金矢,根貞吉。帛書
77914821䷔噬嗑六五:筮乾肉,愚毒,貞厲,无咎。帛書
78014921䷔噬嗑尚九:荷校滅耳,兇。帛書
78115022䷕賁[蘩:亨,小利]有攸往。帛書
78215122䷕賁[初九:蘩其止],舍車而徒。帛書
78315222䷕賁六二:蘩其[須]。帛書
78415322䷕賁九三:蘩茹濡茹,永貞吉。帛書
78515422䷕賁六四:蘩茹蕃茹,白馬※茹,非寇閩詬。帛書
78615522䷕賁六五:蘩于[丘園,束]白戔戔,閵,終[吉。]帛書
78715622䷕賁[尚九:白蘩,无]咎。帛書
78815723䷖剝剝:不利有攸往。帛書
78915823䷖剝初六:剝臧以足,蔑貞兇。帛書
79015923䷖剝六二:剝臧以辯,蔑貞兇。帛書
79116023䷖剝六三:剝,无咎。帛書
79216123䷖剝六四:剝臧以膚,兇。帛書
79316223䷖剝六五:貫魚,食宮人籠,无不利。帛書
79416323䷖剝尚九:石果不食,君子得車,小人剝蘆。帛書
79516424䷗復復:亨,出入无疾,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帛書
79616524䷗復初九:不遠復,无提悔,元吉。帛書
79716624䷗復六二:休復,[吉]。帛書
79816724䷗復六三:編復,厲,无咎。帛書
79916824䷗復六四:中行獨復。帛書
80016924䷗復六五:敦復,无悔。帛書
80117024䷗復尚六:迷復,兇,有茲省,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十年弗克正。帛書
80217125䷘无妄无孟:元亨,利貞。非正有省,不利有攸往。帛書
80317225䷘无妄初九:无孟往,吉。帛書
80417325䷘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菑餘,利[有攸]往。帛書
80517425䷘无妄六三:无[孟之茲],或擊[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茲。帛書
80617525䷘无妄九四:可貞,无咎。帛書
80717625䷘无妄九五:无孟之疾,勿樂有喜。帛書
80817725䷘无妄尚九:无孟之行,有省,无攸利。帛書
80917826䷙大畜泰蓄: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帛書
81017926䷙大畜初九:有厲,利巳。帛書
81118026䷙大畜九二:車說緮。帛書
81218126䷙大畜九三:良馬遂,利根貞,曰闌車[衛],利有攸往。帛書
81318226䷙大畜六四:童牛之鞫,元吉。帛書
81418326䷙大畜六五:哭豨之牙,吉。帛書
81518426䷙大畜尚九:何天之瞿,亨。帛書
81618527䷚頤[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帛書
81718627䷚頤初九:舍而靈龜,[觀]我※頤,凶。帛書
81818727䷚頤六二:曰顛頤,柫經于北頤,正兇。帛書
81918827䷚頤六三:柫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帛書
82018927䷚頤六四:顛頤,吉,虎視沈沈,其容笛笛,无咎。帛書
82119027䷚頤六[五:柫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帛書
82219127䷚頤[尚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帛書
82319228䷛大過泰過:棟※,利有攸往,亨。帛書
82419328䷛大過初六:籍用白茅,无咎。帛書
82519428䷛大過九二:楛楊生荑,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帛書
82619528䷛大過九三:棟橈,凶。帛書
82719628䷛大過九四:棟※,吉,有它,閵。帛書
82819728䷛大過九五:楛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帛書
82919828䷛大過尚六:過涉滅釘,凶,无咎。帛書
83019929䷜坎習贛:有復,巂心,亨,行有尚。帛書
83120029䷜坎初六:習贛,入贛閻,凶。帛書
83220129䷜坎九二:贛有訦,求少得。帛書
83320229䷜坎六三:來之贛贛,噞且訦。人[于]贛閻,[勿用]。帛書
83420329䷜坎六四:奠酒,巧※用缶,人藥自牖,終无咎。帛書
83520429䷜坎九五:贛不盈,塭既平。无咎。帛書
83620529䷜坎尚六:系用諱※,親之于※勒,三歲弗得,兇。帛書
83720630䷝離羅:利貞,亨,畜牝牛,吉。帛書
83820730䷝離初九:禮昔然,敬之,无咎。帛書
83920830䷝離六二:黃羅,元吉。帛書
84020930䷝離九三:日※之羅,不鼓※而歌,即大絰之※,凶。帛書
84121030䷝離九四:出如,來如,紛如,死如,棄如。帛書
84221130䷝離六五:出涕沱若,※※若,吉。帛書
84321230䷝離尚九:王出正,有嘉折首,獲不※,无咎。帛書
84421331䷞咸欽:亨,利貞,取女吉。帛書
84521431䷞咸初六:欽其栂。帛書
84621531䷞咸六二:欽其※,凶;居吉。帛書
84721631䷞咸九三:欽其※,執其隨,閵。帛書
84821731䷞咸九四:貞吉,悔亡,童童往來,傰從璽思。帛書
84921831䷞咸九五:欽其股,无悔。帛書
85021931䷞咸尚六:欽其※陜舌。帛書
85122032䷟恆恆: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帛書
85222132䷟恆初六:敻恆,貞凶,无攸利。帛書
85322232䷟恆九二:悔亡。帛書
85422332䷟恆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閵。帛書
85522432䷟恆九四:田无禽。帛書
85622532䷟恆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帛書
85722632䷟恆尚六:敻恆,兇。帛書
85822733䷠遯掾:亨,小利貞。帛書
85922833䷠遯初六:掾尾厲,勿用有攸往。帛書
86022933䷠遯六二:共之用黃牛之勒,莫之勝,奪。帛書
86123033䷠遯九三:為掾,有疾,厲,畜僕妾吉。帛書
86223133䷠遯九四:好掾,君子吉,小人不。帛書
86323233䷠遯九五:嘉掾,貞吉。帛書
86423333䷠遯尚九:肥掾,无不利。帛書
86523434䷡大壯泰壯:利貞。帛書
86623534䷡大壯初九:壯于止,正凶,有復。帛書
86723634䷡大壯九二:貞吉。帛書
86823734䷡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亡。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帛書
86923834䷡大壯九四:貞吉,悔亡。※塊不羸,壯于泰車之緮。帛書
87023934䷡大壯六五:亡羊于易,无悔。帛書
87124034䷡大壯尚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根則吉。帛書
87224135䷢晉溍:康矦用※馬蕃庶,晝日三※。帛書
87324235䷢晉初六:溍如浚如,貞吉,悔亡,復浴,无咎。帛書
87424335䷢晉六二:溍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帛書
87524435䷢晉六三:衆允,悔亡。帛書
87624535䷢晉九四:溍如炙鼠,貞厲。帛書
87724635䷢晉六五:悔亡,※失得勿血,往吉,无不利。帛書
87824735䷢晉尚九:溍其角,唯用伐邑,厲,吉,无咎,貞閵。帛書
87924836䷣明夷明夷:利根貞。帛書
88024936䷣明夷初九:明夷于蜚,垂其左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帛書
88125036䷣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撜馬牀,吉。帛書
88225136䷣明夷九三:明夷,夷于南守,得其大首,不可疾貞。帛書
88325236䷣明夷六四:明夷,夷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廷。帛書
88425336䷣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帛書
88525436䷣明夷尚六:不明海,初登於天,後入於地。帛書
88625537䷤家人家人:利女貞。帛書
88725637䷤家人初九:門有家,悔亡。帛書
88825737䷤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貴,貞吉。帛書
88925837䷤家人九三:家人※,悔、厲吉,婦子裏裏,終閵。帛書
89025937䷤家人六四:富家,大吉。帛書
89126037䷤家人九五:王叚有家,勿血,往吉。帛書
89226137䷤家人尚九:有復委如,終吉。帛書
89326238䷥睽乖:小事吉。帛書
89426338䷥睽初九:悔亡,亡馬勿遂,自復,見亞人,无咎。帛書
89526438䷥睽九二:愚主于巷,无咎。帛書
89626538䷥睽六三:見車恝,其牛※,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帛書
89726638䷥睽九四:乖苽,愚元夫,交復,厲,无咎。帛書
89826738䷥睽六五:悔亡,登宗筮膚,往何咎。帛書
89926838䷥睽尚九:乖苽,見豨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柧,後說之壺,非寇,※厚,往,愚雨即吉。帛書
90026939䷦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帛書
90127039䷦蹇初六:往※來輿。帛書
90227139䷦蹇六二:王僕※,非[躬]之故。帛書
90327239䷦蹇[九三:往※來反。]帛書
90427339䷦蹇[六四]:往※來連。帛書
90527439䷦蹇九五:大※倗來。帛書
90627539䷦蹇尚六:往※來石,吉,利見大人。帛書
90727640䷧解解:利西南,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宿吉。帛書
90827740䷧解初六:无咎。帛書
90927840䷧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帛書
91027940䷧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閵。帛書
91128040䷧解九四:解其栂,傰至此復。帛書
91228140䷧解六五:君子唯有解,吉,有復於小人。帛書
91328240䷧解尚六:公用射敻于高庸之上,獲之无不利。帛書
91428341䷨損損:有復,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之用,二巧可用芳。帛書
91528441䷨損初九:巳事端往,无咎,酌損之。帛書
91628541䷨損九二:利貞,正兇,弗損益之。帛書
91728641䷨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帛書
91828741䷨損六四:損其疾,事端有喜,无咎。帛書
91928841䷨損六五:益之,十傰之龜,弗克回,元吉。帛書
92028941䷨損尚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有攸往,得僕无家。帛書
92129042䷩益益:利用攸往,利涉大川。帛書
92229142䷩益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帛書
92329242䷩益六二:或益之十傰之龜,弗亨回,永貞吉,王用芳于帝,吉。帛書
92429342䷩益六三:益之用工事,无咎,有復中行,告公用閨。帛書
92529442䷩益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家遷國。帛書
92629542䷩益九五:有復惠心,勿問,元吉,有復惠我德。帛書
92729642䷩益尚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兇。帛書
92829743䷪夬夬:陽于王廷,復號有厲,告自邑,不利節戎,利有攸往。帛書
92929843䷪夬初九:牀于前止,往不勝,為咎。帛書
93029943䷪夬九二:※號,※夜有戎,勿血。帛書
93130043䷪夬[九]三:牀于頯,有凶。君子缺缺獨行,愚雨如濡,有溫无咎。帛書
93230143䷪夬九四:脤无膚,其行郪胥,牽羊悔亡,聞言不信。帛書
93330243䷪夬九五:莧※缺缺中行,无咎。帛書
93430343䷪夬尚六:无號,冬有兇。帛書
93530444䷫姤[狗]:女壯,勿用取女。帛書
93630544䷫姤初六:擊于金梯,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豨,復適屬。帛書
93730644䷫姤九二:枹有魚,无咎,不利賓。帛書
93830744䷫姤九三:[脤无膚,其行郪胥,厲、无大]咎。帛書
93930844䷫姤九四:枹无魚,正兇。帛書
94030944䷫姤九五:以忌枹苽,含章,或塤自天。帛書
94131044䷫姤尚九:狗其角,閵,无咎。帛書
94231145䷬萃卒:王叚于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生吉,利有攸往。帛書
94331245䷬萃初六:有復不終,乃乳乃卒,若其號,一屋于𦬫,勿血,往,无咎。帛書
94431345䷬萃六二:引吉,无咎。復乃利用濯。帛書
94531445䷬萃六三:卒若※若,无攸利,往无咎,少閵。帛書
94631545䷬萃九四:大吉,无咎。帛書
94731645䷬萃九五:卒有立,无咎,非復,元永貞,悔亡。帛書
94831745䷬萃尚六:秶涕洎,无咎。帛書
94931846䷭升登:元亨,利見大人,勿血,南正,吉。帛書
95031946䷭升初六:允登,大吉。帛書
95132046䷭升九二:復乃利用濯,无咎。帛書
95232146䷭升[九三]:登虛邑。帛書
95332246䷭升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无咎。帛書
95432346䷭升六五:貞吉,登階。帛書
95532446䷭升尚六:冥登,利于不息之貞。帛書
95632547䷮困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帛書
95732647䷮困初六:辰困于株木,入于要浴,三歲不※,凶。帛書
95832747䷮困九二:困于酒食,絑發方來,利用芳祀,正凶,无咎。帛書
95932847䷮困六三:困于石,號于疾莉,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帛書
96032947䷮困九四:來徐,困于[金車],閵,有終。帛書
96133047䷮困九五:貳椽,困于赤發,乃徐有說,利用芳祀。帛書
96233147䷮困尚六:困于褐纍,于貳椽,曰悔夷有悔,貞吉。帛書
96333248䷯井井:※邑不※井,无亡无得,往來井井,※至亦未汲井,纍其刑垪,凶。帛書
96433348䷯井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帛書
96533448䷯井九二:井瀆射付,唯敝句。帛書
96633548䷯井九三:井※不食,為我心塞,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帛書
96733648䷯井六四:井椒,无咎。帛書
96833748䷯井九五:井戾寒湶,食。帛書
96933848䷯井尚六:井收勿幕,有復,元吉。帛書
97033949䷰革[勒:巳日乃]復,元亨,利貞,悔亡。帛書
97134049䷰革初九:共用黃牛之勒。帛書
97234149䷰革六二:[巳日]乃勒之,正吉,[无咎。]帛書
97334249䷰革[九三:正兇],貞[厲,勒]言三[就,有]復。帛書
97434349䷰革九四:悔[亡],有復※命,吉。帛書
97534449䷰革九五:大人虎便,未占有復。帛書
97634549䷰革尚六:君子豹便,小人勒[面,正兇],居貞吉。帛書
97734650䷱鼎[鼎:元吉,亨]。帛書
97834750䷱鼎初六:鼎填止,利[出]不,得妾以其子,无咎。帛書
97934850䷱鼎九二:鼎有實,我※有疾,不我能節,吉。帛書
98034950䷱鼎九三:鼎耳勒,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帛書
98135050䷱鼎[九四:鼎折足],復公※,其刑屋,※。帛書
98235150䷱鼎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帛書
98335250䷱鼎[尚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帛書
98435351䷲震辰:亨,辰來朔朔,𦬫言亞亞,辰敬百里,不亡※觴。帛書
98535451䷲震初九:辰來朔朔,後𦬫[言]啞啞,吉。帛書
98635551䷲震六二:辰來厲,意亡貝,齍於九陵,勿遂,七日得。帛書
98735651䷲震六三:辰疏疏,辰行無省。帛書
98835751䷲震九四:辰遂泥。帛書
98935851䷲震六五:辰往來厲,意无亡,有事。帛書
99035951䷲震尚六:辰昔昔,視懼懼,正凶。辰不于其※,于其鄰,往无咎,閩詬有言。帛書
99136052䷳艮【根】:根其北,不濩其身,行其廷,不見其人,无咎。帛書
99236152䷳艮初六:根其止,无咎,利永貞。帛書
99336252䷳艮六二:根其肥,不登其隋,其心不快。帛書
99436352䷳艮九[三:根其限],戾其※,厲,薰心。帛書
99536452䷳艮六四:根其※。帛書
99636552䷳艮六五:根其※,言有序,悔亡。帛書
99736652䷳艮尚九:敦根,吉。帛書
99836753䷴漸漸:女歸吉,利貞。帛書
99936853䷴漸初六:※漸于淵,小子癘,有言无咎。帛書
100036953䷴漸六二:※漸于坂,酒食衍衍,吉。帛書
100137053䷴漸九三:※漸于陸,[夫正不]復,婦繩不※,凶,利所寇。帛書
100237153䷴漸六四:※漸于木,或直其寇,※,无咎。帛書
100337253䷴漸九五:※漸于陵,婦三歲不繩,終莫之勝,吉。帛書
100437353䷴漸尚九:※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宜,吉。帛書
100537454䷵歸妹歸妹:正凶,无攸利。帛書
100637554䷵歸妹初九:歸妹以弟,跛能利,正吉。帛書
100737654䷵歸妹九二:眇能視,利幽人貞。帛書
100837754䷵歸妹六三:歸妹以嬬,[反]歸以※。帛書
100937854䷵歸妹九四:歸妹衍期,遲歸有時。帛書
101037954䷵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若其※之快良,日月既朢,吉。帛書
101138054䷵歸妹尚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帛書
101238155䷶豐豐:亨,王叚之,勿憂,宜日中。帛書
101338255䷶豐初九:禺其肥主,唯旬,无咎,往有尚。帛書
101438355䷶豐六二:豐其剖,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復洫若。帛書
101538455䷶豐九三:豐其薠,日中見茉,折其右弓,无咎。帛書
101638555䷶豐九四:豐其剖,日中見斗,禺其夷主,吉。帛書
101738655䷶豐六五:來章有慶舉,吉。帛書
101838755䷶豐尚六:豐其屋,剖其家,閨其戶,瞁其无人,三歲不遂,兇。帛書
101938856䷷旅旅:少亨,旅,貞吉。帛書
102038956䷷旅初六:旅瑣瑣,此其所取火。帛書
102139056䷷旅六二:旅既次,壞其茨,得童剝貞。帛書
102239156䷷旅九三:[旅棼其次,亡其童剝,貞厲。]帛書
102339256䷷旅[九四:旅於處,得]其溍斧,[我]心不快。帛書
102439356䷷旅六五:射雉,一矢亡,冬以舉命。帛書
102539456䷷旅尚九:烏棼其巢,旅人先𦬫後※桃,亡牛于易,兇。帛書
102639557䷸巽[筭: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帛書
102739657䷸巽初六:進內,利武人之貞。帛書
102839757䷸巽九二:筭在牀下,用使巫忿若,吉,无咎。帛書
102939857䷸巽九三:編筭,閵。帛書
103039957䷸巽六四:悔亡,田獲三品。帛書
103140057䷸巽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帛書
103240157䷸巽尚九:筭在牀下,亡其溍斧,貞凶。帛書
103340258䷹兌奪:亨,小利貞。帛書
103440358䷹兌初九:休奪,吉。帛書
103540458䷹兌九二:※吉,悔亡。帛書
103640558䷹兌六三:來奪,兇。帛書
103740658䷹兌九四:章奪未寧,[介]疾有喜。帛書
103840758䷹兌九[五:復]于[剝,有厲]。帛書
103940858䷹兌尚六:景奪。帛書
104040959䷺渙渙:亨,王叚于廟,利涉大川,利貞。帛書
104141059䷺渙初六:撜馬,吉,悔亡。帛書
104241159䷺渙九二:渙賁其階,悔亡。帛書
104341259䷺渙六三:渙其※,无咎。帛書
104441359䷺渙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非]娣所思。帛書
104541459䷺渙九五:渙其肝大號,渙王居,无咎。帛書
104641559䷺渙尚九:渙其血去※出。帛書
104741660䷻節節:亨。枯節,不可貞。帛書
104841760䷻節初九:不出戶牖,无咎。帛書
104941860䷻節九二:不出門廷,凶。帛書
105041960䷻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帛書
105142060䷻節六四:[安節,亨。]帛書
105242160䷻節[九五:甘節],吉,往得尚。帛書
105342260䷻節尚六:枯節,貞凶,悔亡。帛書
105442361䷼中孚中復: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帛書
105542461䷼中孚初九:杅吉,有它不寧。帛書
105642561䷼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羸[之。]帛書
105742661䷼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皮,或汲或歌。帛書
105842761䷼中孚六四:月既朢,馬必亡,无咎。帛書
105942861䷼中孚九五:有復論如,无咎。帛書
106042961䷼中孚尚九:※音登於天,貞凶。帛書
106143062䷽小過少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翡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泰吉。帛書
106243162䷽小過初六:翡鳥以凶。帛書
106343262䷽小過六二:過其祖,愚其比,不及其君,愚其僕,无咎。帛書
106443362䷽小過九三:弗過仿之,從或臧之,凶。帛書
106543462䷽小過九四:无咎,弗過愚之,往厲,必革,勿用永貞。帛書
106643562䷽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茭,公射取皮在穴。帛書
106743662䷽小過尚六:弗愚過之,翡鳥羅之,凶,是謂茲省。帛書
106843763䷾旣濟既濟:亨,小利貞,初吉,冬亂。帛書
106943863䷾旣濟初九:抴其綸,濡其尾,无咎。帛書
107043963䷾旣濟六二:婦亡其發,勿遂,七日得。帛書
107144063䷾旣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帛書
107244163䷾旣濟六四:襦有衣茹,冬日戒。帛書
107344263䷾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以祭,不若西鄰之濯祭,實受其福,吉。帛書
107444363䷾旣濟尚六:濡其首,厲。帛書
107544464䷿未濟未濟:亨,小狐气涉,濡其尾,无攸利。帛書
107644564䷿未濟初六:濡其尾,閵。帛書
107744664䷿未濟九二:抴其綸,貞。帛書
107844764䷿未濟六三:未濟,正凶,利涉大川。帛書
107944864䷿未濟九四:貞吉,悔亡,[辰用伐鬼]方,三年有商于大國。帛書
108044964䷿未濟[六]五:貞吉,悔亡,君子之光,有復,吉。帛書
108145064䷿未濟尚九:有復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復,失是。帛書
1082065繫辭 帛書 《繫辭傳》
  天尊地庳,鍵川定矣。庳高已陳,貴賤立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冣,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㓝,[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靁甸,湻之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鍵道成男,川道成女。鍵知大始,川作成物。鍵以易,川以閒能。
  易則㑥知,閒則易從。㑥知則有親,㑥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也。可久則賢人之德[也,可大則賢人之業]也。閒易閒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立乎亓中。
  𦔻人詆卦觀象,毄辤焉而明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是故吉凶也者得失之象也,𢙽閵也者憂虞之象也,通變化也者進𢓴之象也,剛柔也者晝夜之象也。六肴之勭,三亟之道也。
  是故君子之所居而安者,易之○也;所樂而妧,教之始也。君子居則觀亓象而妧亓辤,勭則觀亓變而妧亓占。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緣者,言如象者也。肴者,言如變者也。吉凶也者,言亓失得也。𢙽閵也者,言如小疵也。無咎也者,言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立,極大小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𢙽閵者存乎分,振无咎存乎謀。是故卦有大小,辤有險易。辤者各指亓所之也。
  易與天地順,故能論天下之道。卬以觀于天文,顢以觀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觀始反冬,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斿魂為變,故知鬼神之精壯。與天[地]相校故不回;知周乎萬物,道齊乎天下,故不過;方行不遺;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地厚乎仁,故能既;犯回天地之化而不過;曲萬物而不遺;達諸晝夜之道而知。古神无方,易无體。
  一陰一陽之胃道,係之者善也,成之者生也。仁者見之胃之仁,知者見之胃知,百生日用而弗知也。故君子之道鮮。
  𦔻者仁,壯者勇,鼓萬物而不與衆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幾。富有之胃大業,日新之胃誠德,生之胃馬。成馬之胃鍵,教法之胃川,極數知來之胃占,迵變之胃事,陰陽之胃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過,以言乎近則精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夫鍵,亓靜也圈,亓勭也榣,是以大生焉。夫川,亓靜也斂,亓勭也辟,是以廣生焉。廣大肥天地,變迵肥四[時],陰[陽]之合肥日月,易簡之善肥至德。
  子曰:「易亓至乎?夫易,𦔻人之所德而廣業也。知崇卑,效天,卑法地。天地設立,易行乎亓中。誠生○○,道義之門。
  𦔻人具以見天下之業,而囗疑者亓容,以象亓物義,[是]故胃之象。𦔻人具以見天下之勭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係辤焉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言天下之至業而不可亞也,言天下之至業而不乳。知之而句言,義之而句勭矣,義以成亓變化。
  「鳴鶴在陰,亓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壐羸之。」曰:「君子居亓室,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乎亓近者乎。出言而不善,則千里之外回之,乎亓近者乎。言出乎身,加於民,行發乎近,見乎遠,言行,君子之區幾,區幾之發,營辰之斗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勭天地也。」
  「同人先號逃而後哭。」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居,或謀或語,二人同心,亓利斷金,同人之言,亓臭如蘭。」
  「初六,籍用白茅,无咎。」子曰:「句足者地而可矣。籍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白茅之為述也溥,用也而可重也,慎此述也以往,亓毋所失之。」
  「勞溓,君子有冬,吉。」子曰:「勞而不代,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亓功下人者也。德言成,言共也。溓也者,至共以存亓立者也。」
  「抗蠪有𢙽」,子曰:貴而无立,高[而无民],賢人在亓下,[失]立而无輔,是以勭而有𢙽也。」
  「不出戶牖,无咎。」子曰:「亂之所生,言語以為階。君不閉則失臣,臣不閉則失身。幾事不閉則害盈。是以君子慎閉而弗出也。」
  子曰:「為易者[亓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負]之事也者,小人之事也。乘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曼下暴,盜思伐之。曼暴謀,盜思奪之矣。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撓也。」
  易有𦔻人之道[四]焉:以言[者上亓辤],以勭者上亓變,以[制器者上亓象,以卜筮者]上亓占。
  是故君子將有為、將有行者,問焉[而以]言,亓受命也如錯。无又遠近幽險,述知來勿,非天之至精,亓誰能[與於此]?
  參五以變,[錯綜亓數。通]亓變,述[成天地之文。極亓數,述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誰能與於此?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欽而述達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
  夫易,𦔻人[之所以極深而]達幾也。唯深,故達天下之誠;唯幾,故能定天下之務;唯神,故不疾而數不行至。子曰「易有𦔻人之道[四]焉」者,此言之[胃]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子曰:「夫易]可為者也?夫易古物定命,樂天下之道,如此而已者也。」是故𦔻人以達天下之志,以達[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故筮之德員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肴之義易以工。𦔻人以此佚心,內臧於閉,[吉凶]能民同願。神以知來,知以將往。亓誰能為此茲?古之蔥明知神武而不恙者也虖!
  是亓[明]於天又察於民故,是闔神物以前民民用,𦔻人以此齋戒以神明亓德夫。
  是故闔戶胃之川,辟門胃之鍵,一闔一辟胃之變,往來不胃之迵,見之胃之象,胃之器,製而用之胃之法,利用出入,民一用之胃之神。
  是故易有大恒,是生兩檥,兩檥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六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迵莫大乎四時,垂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榮莫大乎富責,備物至用,位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𦔻人,深備錯根、枸險至遠、定天下吉凶、定天下之勿勿者莫善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𦔻人則之,天變化,𦔻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而𦔻人象之;河出圖,雒出書,而𦔻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見也。毄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右之,吉,无不利。」右之者,助之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也者信也。信思乎順[以]上賢,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𦔻人之意,亓義可見已乎?子曰:「𦔻人之位象以盡意,設卦以盡請僞,毄辭焉以盡亓變,而迵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鍵川,亓易之經與?鍵川[成]列,易位乎亓中。鍵川毀,則无以見易矣。易不可見,則鍵川不可見;鍵川不可見,則鍵川或幾乎息矣。
  是故而上者胃之道,而下者胃之器,為而施之胃之變,誰而行之胃之迵,○而錯諸天下之民胃之事業。
  是[故]夫象,𦔻人具以見天下之請,而不疑者亓容,以象亓物義,是故胃之象。
  𦔻人有以見天下之勭而觀亓會同,以行亓挨,毄辤焉以斷亓吉凶,是故胃之教。極天下之請存乎卦,鼓天下之勭者存乎辤,化而制之存乎變,誰而行之存乎迵,神而化之存乎亓人。謀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八卦成列,象在亓中矣。因而勭之,教在亓中[矣]。吉凶𢙽閵也者生乎勭者也,剛柔也者立本者也,變迵也者聚者也,吉凶者上朕者也。天地之道上觀者,日月之行上明者,天下之勭上觀天者也。
  夫鍵,蒿然視人易;川,魋然視人閒。教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象此者也。效象勭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𦔻人之請見乎辤。天地之大思曰生,𦔻人之大費曰立立,何以守立?曰人。何以聚人?曰材。理材正辤,愛民安行曰義。
  古者戲是之王天下也,印則觀象於天,府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義,近取諸身,遠取者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達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請,作結繩而為古,以田以漁,蓋取者羅也。
  戲是沒,神戎是作,斲木為,楺木為耒槈,槈耒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者益也。
  日中為俟,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𢓴,各得亓所欲。蓋取者筮蓋也。
  神戎氏沒,黃帝、堯、舜是作,迵亓變,使民不亂,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冬則變,迵則久,是以「自天右之,吉无不利」也。黃帝、堯、舜陲衣常而天下治,蓋取者鍵川也。
  杅木為周,剡木而為楫,不達,至遠以利天下,蓋取者奐也。
  𤛟牛乘馬,[引]重行遠以利天下,蓋取者隋也。
  重門毄,以挨挔客,蓋取余也。
  斷木為杵,棳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次,蓋取者少過也。
  木為柧,棪木為矢,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者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𦔻人易之以宮室,上練下楣,以寺風雨,蓋取者大莊也。
  古之葬者,厚裹之以薪,葬諸中野,不封不樹,葬期无數,後世𦔻人易之以棺享,蓋取者大過也。
  [上古結]繩以治,[後]世𦔻人易之以書,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者大有也。
  是故易也者象,象也者象也。緣也者制也,肴也者效天下之勭者也。是[故]吉凶生而𢙽箸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亓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也。[亓]德行何也?陽一君二民,君子之道也。
  易曰:「童童往來,傰從壐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誰而歲[成焉。往者詘也,來]者信也,詘信相欽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請義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易曰:「[困于石,據]于疾利,入于亓宮,不見亓妻,凶。」子曰:「非亓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亓所勮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亓將至,妻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鶽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鶽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臧器於身,侍者而童,何不利之又?勭而不矰,是以出而又獲也。言舉成器而勭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畏不。小而大戒,小人之福也。易曰「構校滅止,无咎」也者,此之胃也。
  善不責不足以成名,亞不責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也而弗為也,以小亞[為无傷而弗去也。故亞責而不可]蓋也,罪大而不可解也。易曰:「何校滅耳,凶。」
  君子見幾而作,不位冬日。易曰:『介於石,不冬[日,貞]吉。』介於石,毋用冬日,斷可識矣。君子知物知章,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下中教不備。初大要,存亡知凶則將可知矣。
  鍵,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川,魋然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間以知[阻]。
  能說之心,能數諸矦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勿勿者。
  是故]變化具為,吉事有羊,象事知器,筭事知來。
  天地設象,𦔻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八卦以象告也,教順以論語,剛柔雜處,吉[凶]可識。
  勭作以利言,吉凶以請遷。[是故]愛亞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𢙽生,請僞相欽而利害生。
  凡易之請,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則𢙽且。將反者亓辭亂,吉人之辭寡,人之辭多,无善之人亓辭斿,失亓所守亓辭屈。
帛書
108300二三子問 帛書 二三子問
  二厽子問曰:「易屢稱于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龍,叚賓于帝,俔神𦔻之德也。高尚齊虖星辰日月而不眺,能陽也;下綸窮深之而不沫,能陰也。上則風雨奉之,下綸則有天下之時。[斿]乎深淵,則魚蛟先後之,水流之物莫不隋從。陵處,則雷神養之,風雨辟鄉,鳥守弗干。」曰:龍大矣。龍既能雲變,有能蛇變,有能魚變,鳥正虫,唯所欲化,而不失本,神能之至也。□□□□□□□□□□□焉,有弗能察也。知者不能察亓變,辯者不能察亓美,至巧不能象亓文。明目弗能察視也。□□焉。化虫神貴之容也。天下之貴物也。曰:龍大矣。□之馴德也。曰利見□□□□易□□和,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命,精白柔和,而不諱賢,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亓方一也。至周者也,而名之曰君子。兼「黃常」近之矣;尊威精白,堅強行之,不可撓也,「不習」近之矣。
  易曰:「寑龍勿用。」孔子曰:「龍寑矣而不陽,時至矣而不出,可謂寑矣。大人安失矣而不朝,猒在廷,亦猶龍之寑也。亓行滅而不可用也,故曰「寑龍勿用」。
  易曰:「抗龍有𢙽。」孔子曰:「此言為上而驕下,驕下而不怡者,未之有也。𦔻人之立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故曰杭龍有𢙽。」
  易曰:「龍戰于野,亓血玄黃。」孔子曰:「此言大人之寶德而柂教於民也。夫文之李,采物畢存者,亓唯龍乎?德義廣大,灋物備具者,[亓唯]𦔻人乎?龍戰於野者,言大人之廣德而下民也;「亓血玄黃」者,見文也。𦔻人出灋教以道民,亦猶龍之文也,可胃「玄黃」矣,故曰龍。見龍而稱莫大焉。
  易曰:「王臣蹇蹇,非今之故。」孔子曰:「王臣蹇蹇」者,言亓難也。夫唯智亓難也,故重言之,以戒今也。君子智難而備之,則不難矣;見幾而務之,則有功矣,故備難則易。務幾者成,存亓人,不言吉兇焉。非今之故者,非言獨今也,古以狀也。
  易曰:「鼎折足,復公莡,亓屋,凶。」孔子曰:此言下不勝任也。非亓任而任之,能毋折虖?下不用則城不守,師不戰,內亂反上,胃折足;路亓國,[蕪亓]地,五種不收,胃復公莡;口養不至,飢餓不得食,謂屋。二厽子問曰:「人君至於肌乎?」孔子曰:「昔者晉厲公路亓國,蕪亓地,出田七月不歸,民反諸雲夢,無車而獨行。□□□□□武公□□□□□□□□□焉,不得食亓肉,此亓屋也。故曰『德義無小,失宗無大』,此之胃也。」
  易曰:「鼎玉(?),大吉,無不利。」孔子曰:「鼎大矣。鼎之遷也,不自往,必人舉之。大人之貞也,鼎之舉也,不以亓止,以□□□□□□□□□□□□□□賢以舉忌也。明君立正,賢輔(?)之,將何為而不利?故曰大吉。」
  易曰:「康侯用錫馬番庶,晝日三接。」孔子曰:此言𦔻王之安世者也。𦔻人之正,牛參弗服,馬恒弗駕。不憂乘牝馬□□□□□□□□□□粟時至,芻稿不重,故曰錫馬。𦔻人之立正也,必尊天而敬衆,理順五行,天地無菑,民□不傷,甘露時雨聚降,風苦雨不至,民悤相以壽,故曰番庶。𦔻王各有厽公、厽卿,晝日三[接,□□□□]者也。」
  易曰:「聒囊,無咎無譽。」孔子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過,多事多患,□□可以衍矣。而不可以言箴之。亓猷聒囊也。莫出莫入,故曰無咎無譽」。
  二厽子問曰:「獨無箴於𦔻人[之言乎]
  [孔子曰]:「𦔻人之言也,德之首也。𦔻人之有口也,猶地之有川浴也,財用所繇出也;猷山林陵澤也,衣食庶物[所]繇生也。𦔻人壹言,萬世用之。唯恐亓不言也,有何箴焉?」
  ○卦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孔子曰:「見[龍在田]□□□回,卑嗛易告也,就民易遇也,𦔻人君子之貞也。度民宜之,故曰利以見大人。」
  ○卦曰:「君子終日鍵鍵,夕沂若,厲无咎。」孔子曰:「此言君子務時,時至而動□□□□□屈力以成功,无日中而不止,時年至而不淹。君子之務時,猷馳驅也,故君子終日鍵鍵。時盡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靜,故曰夕沂若,厲无咎。」
  卦曰:「蜚龍在天,利見大人。」孔子曰:此言君子□□□□□□□君子在上,則民被亓利,賢者不蔽,故曰蜚龍在天,利見大人。」
  卦曰:「見群龍无[首],吉。」孔子曰:「龍神威而精,處□而上通其德,无首□□□□□見群龍无首者□□君子□□□□□□□□□□□□見君子之吉也。」
  卦曰:「履霜,堅冰至。」孔子曰:「此言天時譖,戒葆常也。歲□□□□□□西南溫始於□寒始於□□□□□□□□□□□也(?)守之(?)德,與天道始,必順五行,亓孫貴而宗不傰。
  卦曰:「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孔子曰:「□□弌也直者□□自避也。方者……,大者,言亓直或(?)之容焉。□□□□□□□□□□□□□□□□□□□□□□□也。□置无不利□,故曰「无不利」。
  卦曰:「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孔子曰:「□□□□□□□□□□□□□含亦美,貞之可也,亦□□□□□□□□□。[或]从[王]事矣。下□□□。卦曰:「黃裳元吉。」孔子曰:□□□□□□□□□□□□□□□□□□。
  元者也。元,善之始也。□□□□□□□□□色之徒。嗛嗛君子□□□□□□。
  [卦曰:「屯亓膏,小貞吉,]大貞凶。」孔子曰:「屯輪……小民家息以衣□□□□□□□□□□□屯輪之,亓吉亦宜矣。大貞凶□□□□□□□川流下而貨留高,年十章大人愛(患?)貨守財弗施則□。
  [卦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孔子曰:「此言大德之好遠也。所遠□□□□□□□遠,和同者衆,以濟大事,故曰「利以涉大川」。
  卦曰:「同人于門,无咎。」孔子曰:「此言亓所同唯…而已矣。小德也……故曰无咎。」
  [卦曰]:「同人于宗,貞藺。」孔子曰:「此言亓所同唯亓室人,而…故曰貞藺。」
  卦曰:「絞如委如,吉。」孔子曰:「絞,白也;委,老也。老白之行…,故曰吉。」
  卦曰:「嗛,亨,君子有終,吉。」孔子曰:「…已亓卦上川而下根。川也;根,精質也,君子之行也。……吉焉。吉,嗛也。凶,橋也。天亂驕而成嗛,地驕而實嗛,鬼神禍福嗛,人亞驕而好[嗛。□□□]。四吉驕……好善不伐也。夫不伐德者君子也。亓盈如…壹舉而再說,亓有終也亦宜矣。」
  卦曰:「盱予,𢙽。」孔子曰:「此言鼓樂而不戒(成?)患也。夫忘亡者必亡,忘民□亨亦……不至者,亓病亦至,不可辟禍福。或……方行,禍福襍至,知者知之。故厭(?)客恐懼,日慎一日,猷有詖行,卒至之患,盱予而不𢙽…。」
  [卦]曰:「鳴鶴[在陰,亓子和之],我有好爵,與爾羸[之。」孔子]曰:「鳴……亓子隨之,通也;昌而和之,和也。曰和同至矣。好爵者,言耆酒也。弗有一爵與眾……者……之德。唯飲與食,絕甘分少。」
  卦曰:「密雲不雨,自我西茭,公射取皮在穴。」孔子曰:「此言聲君之下舉乎山林畝之中也,故曰公射取皮在穴。」
  卦曰:「恒,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孔子曰]:「…長,故曰利貞。亓占曰豐大……。」
  卦曰:「不恒亓德,或承之憂,貞藺。」孔子曰:「此言小人知善而弗為,方進而无止,損幾則擇矣,能…故曰貞閵。」
  卦[曰]:「大蹇傰[來孔子曰]……也。飭行以後民者謂大蹇,遠人偕至,胃[傰來]。」
  卦曰:「公用射鵻于高墉之上,无不利。」孔子曰:「此言人君高志求賢,賢者在上,則因尊用之,故曰射鵻于高墉之上。」
  卦曰:「根亓北,不獲亓身;行亓庭,不見亓人。」孔子曰:「根亓北者,言任事也;不獲亓身者,精白□□□也。敬官任事,身□□者鮮矣。亓占曰:能精能白,必為上客;能白能精,必為□。以精白長眾者難得也,故曰行亓庭不見亓人。」
  卦曰:「根亓,言有序。」孔子曰:慎言也。吉凶之至也,必皆於言語。擇善不言亞,擇利而言害,塞人之美,陽人之過,可胃无德,亓凶亦宜矣。君子慮之內,發之口,言[義]不言不義,□擇利不言害,塞人之亞,陽[人之]美,可胃有序矣。
  卦曰:「豐,亨,王叚[之],勿亨憂,宜日中。」孔子曰:「□□也。勿憂,用賢弗害也。日中而盛,用賢弗害,亓亨亦宜矣。黃帝四輔,堯立三卿,帝王者之處盛也。故曰宜日中。」
  卦曰:「奐亓肝大[號。」孔子曰]:「奐,大美也。肝言亓內,其內大美,其外必有大聲問。」
  卦曰:「未濟,亨,[小狐]涉川幾濟,濡亓尾,无逌利。」孔子曰:「此言始易而終難也,小人之貞也。」
帛書
108400易之義 帛書 易之義(衷)
  子曰:易之義誶陰與陽,六畫而成章。曲句焉柔,正直焉剛。六剛无柔,是胃大陽,此天[之義也]。□□□□□□見台而□□□方。六柔无剛,此地之義也。天地相率,氣味相取,陰陽流,剛柔成□。萬物莫不欲長生而亞死,會厽者而台作易,和之至也。是故鍵□□九□友高尚□□[天之道也。川]順從而知畏兇,義沾下就,地之道也。用六贛也,用九盈也。盈而剛,故易曰「直方大,不習,吉」也。因不習而備。故易曰「見群蠪无首吉」也。是故鍵者得[之陽也,川者]得之陰也。肫者[得之難也,蒙者得之]隋也。嬬者得之畏也,容者得之疑也。師者得之救也,比者得也。小蓄者得之未內也,履者諈之力行也。益者上下交矣,婦者[陰]陽姦矣,下多陰而紑[閉也。剝之以]辨,女散□□□□□□。復之卦留□而周,所以人絕也。无孟之卦,有罪而死,无功而賞,所以故也。余之卦,歸而強,士諍也。嬬□□□□□□□□□知未騰朕也。容失諸□□□□□□□□□□□□奇心而膧,□□遠也。大有之卦,孫位也。大牀,小膧而大從。余,□□□也。大蓄,兌而誨[也]。隋之卦,相而能戒也。恒[之卦]□□□□□□□□□先爭而後无爭而後……。說,和說而知畏。謹者,得之代阱也。家人者得處也。井者得之徹也。坸者[得之]…也。登者得[之]…瞿也。兼之卦,□□□從於不豐。坸之卦,足而知余。林之卦,自誰不先瞿。觀之卦,盈而能乎。齎之卦,善近而……亓善富……乎……亓忠身失量,故曰慎而侍也。筮閘紀,恒言不已。容獄凶得也。勞之……故以……行也。損以……也。大牀,以卑陰也。歸妹,以正女也。既齎者,高余比貧。……大過,過涉,所以□也。子曰:……[所]以禁咎也。子曰:……所以教謀也。榗如秋如,所以辟怒也。……「不事王公」,[此其]之胃也。不求則不足以難……遫脩…。也易曰:[辰]驚[百里,不喪匕鬯。此之胃也。子曰]:…則危,親傷□□。易曰:「何校則凶,屢校則吉。」此之胃也。子曰:五行者□□□□□□□□□□□□用,不可學者也,唯亓人而已矣。易亓[利]…[昔者,𦔻人]之[作易以,幽]贊於神明而生占也,參天兩地而義數也,觀變於陰陽而立卦也,發揮於[剛]柔而[生爻也,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也,窮理盡生而至於命[也。昔者,𦔻人之作易也,將以順生]命[之]理也,是故位天之道曰陰與陽,位地之道曰柔與剛,位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財兩之,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畫而為章也。天地定立,[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榑,八卦相厝。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故易達數也。
  子曰:萬物之義,不剛則不能僮,不僮則无功,恒僮而弗中則[亡,此剛]之失也。不柔則不靜,不靜則不安,久靜不僮則沈,此柔之失也。是故鍵之炕龍、壯之觸蕃、句之离角、鼎之折足、酆之虛盈,五繇者,剛之失也,僮而不能靜者也。川之牝馬、小蓄之密雲、句之[適]屬、漸之繩婦、肫之泣血,五繇者,陰之失也,靜而不能僮者也。是故天之義,剛建僮發而不息,亓吉保功也。無柔救之,不死必亡。僮陽者亡,故火不吉也。地之義,柔弱沈靜不僮,亓吉[保安也。无]剛文之,則窮賤遺亡。重陰者沈,故水不吉也。故武之義,保功而恒死,文之義,保安而恒窮。是故柔而不,然后文而能朕也;剛而不折,然后武而能安也。易曰:「直方大,不[習,吉]。」□□□[之屯]於文武也。此《易贊》也。
  子曰:鍵六剛能方,湯武之德也。「潛龍勿用」者,匿也。「見蠪在田」也者,德也。「君子冬日鍵鍵」,用也。「夕沂若,厲无咎」,息也。「或〈魚翟〉在淵」,隱[而]能靜也。「𫅪蠪[在天]」,□而上也。「炕龍有𢙽」,高而爭也。「群龍无首」,文而𦔻也。
  川六柔相從,順文之至也。
  「君子先迷後得主」,學人之胃也。「東北喪崩,西南得崩」,求賢也。
  「履霜堅冰至」,豫□□也。「直方大,[不習]」,□□□□[也]。「含章可貞」,言美請也。
  「聒囊,无咎」,語无聲也。「黃常元吉」,有而弗發也。
  「龍單于野」,文而能達也。「或從王事,无成有冬」,學而能發也。
  易曰「何校」,剛而折也。「鳴嗛」也者,柔而□[也。掾之]「黃牛」,文而知朕矣。渙之緣辭,武而知安矣。川之至德,柔而反于方。鍵之至德,剛而能讓。此鍵川之厽說也。
  子曰:易之用也,段之无道,周之盛德也。恐以守功,敬以承事,知以辟患,□□□□□□□□文王之危,知史說之數書,孰能辯焉?
  易曰:又名焉曰鍵。鍵也者,八卦之長也。九也者,六肴之大也。為九之狀,浮首兆下,蛇身僂曲,亓為龍類也。夫龍,下居而上達者□□□□□□□□□□而成章。在下為橬,在上為炕。人之陰德不行者,亓陽必失。易曰「潛龍勿用」,亓義潛清,勿使之胃也。
  子曰:廢則不可入於謀,朕則不可與戒,忌者不可與親,繳[者}不可予事。易曰:「潛龍勿用」、「炕龍有𢙽」,言亓過也。物之上擳而下絕者,不久大立,必多亓咎。
  易曰「炕蠪有𢙽」。大人之義不實於心,則不見於德;不單于口,則不澤於面。能威能澤,胃之蠪。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子曰:「君子之德也。君子齊明好道,日自見以待用也。見勇則僮,不見用則靜。」
  易曰:「君子冬日鍵鍵,夕沂若,厲无咎。」子曰:「知息也,何咎之有?人不淵不躍則不見,□淵不□不用而反居亓□□。」
  易曰:「或躍在淵,无咎。」子曰:「恒躍則凶。君子躍以自見,道以自成。君子窮不忘達,安不忘亡,靜居而成章,首福又皇。」
  易曰:「飛蠪在天,利見大人。」子曰:天□何有亓□□□□□□人尉文而溥,齊明而達矣。此以剸名,孰能及[乎]!
  易曰:「見群蠪无首。」子曰:「讓善之胃也。君子群居,莫敢首,善而治,何𧪠亓和也?龍不侍光而僮,无階而登,[𦔻]□人與蠪相似,何[不]吉之有?此鍵之羊說也。
  子曰:「易又名曰川,雌道也。故曰牝馬之貞,童獸也,川之類也。是故良馬之類,廣前而睘後,遂臧,尚受而順,下安而靜,外又美,則中又臧壽以□□乎。畀以來群,文德也。是故文人之義,不侍人以不善,見亞,墨然弗反,是胃以前戒後,武夫昌慮,文人緣序。
  易曰「先迷後得主」,學人胃也,何先主之又?天氣作,寒暑不異□,亓寒不凍,亓暑不曷」。
  易曰:「履霜堅冰至。」子曰:「孫從之胃也。歲之義,始于東北,成於西南。君子見始弗逆,順而保殼。」
  易曰:「東北喪崩,西南得崩,吉。」子曰:「非吉石也。亓要,誠與賢之胃也。[武夫]又柫,文人有輔,柫不橈,輔不絕,何不吉之又?」
  易曰:「直方大,不習,吉。」子曰:「生文武也,雖強學,是弗能及之矣。」
  易曰:「含章可貞,吉。」「言美請之胃也。文人僮,小事時說,大[事]順成,知毋過數而務柔和。」
  易曰:「或從(王)事,无成又冬。」子曰:「言詩書之胃也。君子笱得亓冬,可必可盡也。君子言于无罪之外,不言於又罪之內,是胃重福。」
  易曰:「利永貞。」此川之羊說也。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鍵川也者,易之門戶也。鍵,陽物也。川,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以天地之化。」又口能斂之,无舌罪,言不當亓時則閉慎而觀。
  易曰:「聒囊,无咎。」子曰:「不言之胃也。[不言,何]咎之又?墨亦毋譽,君子美亓慎而不自箸也。淵深而內亓華。易曰:「黃常元吉。」子曰:「尉文而不發之胃也。文人內亓光,外亓龍,不以亓白陽人之黑,故亓文茲章。」
  易曰:「……既沒,又爵囗囗囗囗居亓德不忘。」「蠪單于野,亓血玄黃。」子曰:「𦔻人信哉!隱文且靜,必見之胃也。」
  龍七十變而不能去亓文,則文亓信于而達神明之德也。亓辨名也,襍而不戉,於指易。[亓]衰世之僮與?易[亓彰往而察]來者也。微顯贊絕,巽而恒當,當名辯物,正言巽辭而備。本生仁義,所以義,剛柔之制也。亓稱名也少,亓取類也多,亓指閒,亓辭文,亓言曲而中,亓事隱而單。因齎人行,明失得之報。
  易之興也,於中故乎?作易者,亓又患憂與?上卦九者,贊以德而占以義者也。履也者,德之基也。嗛也者,德之枋也。復也者,德之本也。恒也者,德之固也。損也者,德之脩也。益[也者,德]之譽也。困也者,德之欲也。丼者,德之地也。渙也者,德制也。是故占曰:履和而至,嗛尊而光,復少而辨於物,恒久而弗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與,宋窮而達,丼居亓所而遷,渙稱而救。是故履以果行也,嗛以制禮也,復以自知也,恒以一德也,損以遠害也,益以興禮也,困以辟咎也,丼以辯義也,渙以行權也。子曰:渙而不救,則比矣。
  易之為書也難前,為道就與,變僮而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次,出入又度,外內皆瞿,又知患故,无又師保而親若父母。印率亓辤,楑度其方,无又典尚。后非其人,則道不[虛行]。
  无德而占,則易亦不當。」
  易之義,贊始要冬以為質,六肴相襍,唯侍物也。是故[其初]難知而上易知也,本難知也,而末易知也。本則初如擬之,敬以成之,冬而无咎。易[曰□□□][□]脩道鄉物巽德,大明在上,正其是非,則[□□不與筮]占,危哉[□□]不當疑德占之,則易可用矣。
  子曰:知者觀其緣(彖)辭而說過半矣。《易》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瞿,近也。近也者,嗛之胃也。《易》曰:柔之為道也,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若[也。《易》]曰:三[與]五同功異立,其咼[□□,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要危岡[勝邪]....
帛書
108500 帛書 要
  1.■□□□□□□□□□□焉,察天之道,天之□德□□也。地之道也,地之[□□□□□。人之道,人之□□□□□。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肴。肴有[等,故曰]...反疏
  2.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矣。
  3.易之道也......□命者也。易...德則...
  4.明,而甚不......行其義,長其慮,脩其...君子安□[□□]易矣。若夫祝巫
  5.卜筮龜□□□□□□□□□□□□□□□□□□□□□□□□巫之師□□□□□□□□□□□□無德則不能知易,故君子尊...子曰:吾好學而毚
  6.聞要,安得益吾年乎?吾...[夫子曰:]危者安其立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
  7.枹桑。
  夫子曰:德溥而立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易曰:鼎折足,復公莡,其屋,凶。言不朕任也。
  夫子曰:顏氏之子其庶幾乎?見幾又不善,未嘗弗知。知之,未嘗復行之。
  8.易曰:不遠复,无誨,元吉。天地困,萬勿潤,男女構請而萬物成。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至一也。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亓心而后,定位而后求。君子脩此三
  9.者,故存也。危以動,則人弗與也;無立而求,則人弗予也。莫之予,則傷之者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此之胃也。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槖。子贛曰:夫
  10.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靈之趨;知謀遠者,卜辭之蘩,賜以此為然矣,以此言取之,賜緡行之為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夫子曰:君子言以矩方也。前屰而至者,弗屰而巧也。
  11.察其要者,不其辤。《尚書》多於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樂其辭也。□□□□]
  尤於[□□子貢曰:]如是則君子已重過矣。賜聞諸夫子曰:孫正而行義,則人不惑矣。夫
  12.子今不安其用而樂其辤,則是用倚於人也,而可乎?
  子曰:校哉!賜!吾告女,易之道□□□□□□□百生之[□□□]易也。夫易,剛者使知瞿,柔者使知圖,愚人為而不忘,慚人為而去詐。文
  13.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慮,紂乃无道。文王作諱而辟咎,然后易始興也。予樂其知之□□□之自□
  予何□事紂乎?
  子贛曰:夫子亦信其筮乎?
  子曰:吾百占而才當*,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其多者而已矣。(按:「百占而才當」或作「百占而七十當」)
  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微,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
  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來也,始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後乎?孔子
  16.繇易,至於損益二卦,未尚不廢書而歎,戒門弟子曰:二厽(三)子!夫損益之道,不可不審察也,吉凶之[□](門)也。益之為卦也,春以授夏之時也,萬勿之所出也,長日之所至也,產之室也,故曰:
  17.益,授者。秋以授冬之時也,萬勿之所老衰也,長夜之所至也,故曰產道窮焉,而產道□焉。
  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凶。損之始凶,其冬也吉。損益之道,足以觀天地之變,而君者之事已。
  18.是以察於損益之變者,不可動以憂憙。故明君不時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與凶,順於天地之心,此胃易道。
  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
  19.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又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故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亟
  20.之變,以備其請者也,故胃之易。
  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產之,而詩書禮樂不[□](下)百扁,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一求之,所胃
  21.得一而君畢者,此之胃也。損益之道,足以觀得失矣。
帛書
108600繆和 帛書 繆和
  1.繆和問於先生,曰:請問易渙之九二,曰:渙賁其階,每亡。此辭吾甚疑焉。請問此之所胃?
  子曰:夫易,明君之守也。吾[少]隱不達,問學不上與,恐言而貿,易,夫人之道。不然,吾志亦願之。
  2.繆和曰:請毋若此,願聞其說。
  子曰:渙者,散也。賁階,幾也,時也。古之君子,時福至則進取,時亡則以讓。夫福至而能既焉,賁走其時,唯恐失之,故當其時而弗能用也,至於其失之也。唯欲為人用,
  3.剴可得也才!將何先每之又?受者昌,賁福而弗能蔽者躬,逆福者死,故其在詩也,曰:「女弄不幣衣常,士弄不幣輿輪。」无千歲之國,无百歲之家,无十歲之能。夫福之於人也,既焉,不
  4.可得而賁也。故曰:賁福又央。𦔻人知福之難得而賁也,是以又矣。故易曰:渙賁其階,每亡。則[□](故此)
  言於能賁其時,𢙽之亡也。
  謬和問於先生曰:凡生於天下者,无愚知賢不宵,莫不
  5.願利達顯榮。今周易曰:困,亨,貞大人吉,无咎。又言[不]信。敢問大人何吉於此乎?
  子曰:此𦔻人之所重言也。曰又言不信,凡天之道,壹陰壹陽,壹短壹長,壹晦壹明。夫人道叴之,是故
  6.湯[□□](囚而)王,文王絇於條里,秦[繆公困]於[殽,齊桓公]辱於長勺,戊王句賤困於[會稽]。晉文君困[於]驪氏。古古至今,柏王之君,未嘗憂困而能[□]甘美亞不[□□]也。夫困之為達〈道〉也,亦猷
  7.[寒之及煖,煖之及寒也。唯賢者獨知而難言之也。]故易曰:困,亨,貞大人吉,无[咎,又言不信。此]之胃也。
  繆和問於先生曰,吾年歲猷少,志□□□□□□□□敢失忘吾者。
  子曰:何□□□□□□□□□□□□□□□□□□□□□□□□□□□□□□□□□□□□□□□書、春秋詩、語,蓋□紐而利害異□□□□□□□□□□□□□□□□□□者[□□□]也。古之君子,其...
  8.者莫不願安,[□豐盈]是...[□□問先生曰:易嗛之]九三曰:勞嗛,君[子又冬,吉。此何胃也。子曰]
  9.以高下,故曰嗛。禹之取天[下也],當此卦也。禹[勞]其四枚,苦其思[慮],至於手足駢胝,顏色[□□□]
  □□□□□□□□□□□□□□□□□□□□□□□□□□□□而果
  10.下名號𦔻君,亦可胃冬矣。吉孰大焉。故曰:勞嗛,君子又冬,吉。不亦宜乎?今又土之君,及至布□□□□□□□□其妻奴,粉白黑涅,□□□□□□□□□□□□□非能焉,而
  11.又功名於天下者,殆无又矣,故曰勞嗛,君[子又]冬,吉。此之胃也。
  繆和問先生曰:吾聞先君,其陳(?)義錯法,發[號]施令於天下也,皎焉若□□[然,故]□□世循者,不惑眩焉。今易豐之
  12.九四曰:豐其剖,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何胃也?
  子曰:豐者,大也。剖者,小也。此言小大之不或也。蓋(?)[□]君子為爵立賞慶也,若埶然。大能奮細,故上能使下,君能令臣,是以動則又
  13.功,靜則又名,列埶尤尊,賞祿甚厚,能弄傅君而國不損幣者。蓋无又矣。日中見斗。夫日者,君也。斗者,臣也。日中而斗見,君將失其光矣。日中必頃,幾失君之德矣。遇者,見也。見夷
  14.主者,其始夢兆而亟見之者也。其次秦翏公,荊莊,晉文、齊桓是也。故易曰:豐其剖,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此之胃也。
  呂昌問先生曰:易屯之九五曰: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將何
  15.胃也?夫易,上𦔻之治也。古君子処尊思卑,処貴思賤,処富思貧,処樂思勞。君子能思此四者,是以長又其利,而名與天地俱[合](?)。
  易曰:屯其膏,此言自閏者也。夫処上立,厚自利,而不自
  16.血下,小之猷可,大之必兇,且夫君國又人而厚僉致正以自封也,而不顧其人,此除也。夫能見其將□□□□□□未失君子之道也。其小之吉,不亦宜乎?物未夢兆而先知之者,𦔻人之志
  17.也,三代所以治亓國也。故易曰: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此之胃也。
  呂昌問先生曰:[天]下之士皆欲會□□□□也,分別(?)摟與以相亨(高)也,以為至是也。今易渙之六四曰:渙其群,元吉。此
  18.何胃也?子曰:異才!天下之士所貴,夫渙者散,元者善之始也,吉者百福之長也。散其群黨傰挨,享(?)
  □□□□□□□□□比[周]相譽,以奪君明,此古亡國敗家之法也。明君之所行罰也,將何
  19.元吉之又矣!
  呂昌曰:吾聞類大又焉耳,而未能以辨也。願先生少進之以明少者也。
  子曰:明王[𦔻]君之□□□□□□□□然,立為刑辟,以散其群黨,執為賞慶爵列,以勸天下,群臣黔首男
  20.女。夫人渴力盡知,歸心於上,莫敢傰黨侍君,而生將求於人矣。其曰:渙其群,元吉,不亦宜乎?故詩曰:惠彼小星,參五在東,瀟瀟宵正,蚤夜在公,是命不猶。彼此之胃也。
  呂昌問先生曰:
  21.夫古之君子,其思慮舉措也,內得於心,外度於義,外內合同,上順天道,下中地理,中適人心,神□□
  它焉,故有嘉令(?)之聞。今周易曰:蒙,亨。非我求蕫蒙,蕫蒙求我,初筮吉,再參讀,讀則
  22.不吉,利貞。以昌之和(?),以為夫設身无方,思慮不察,進𢓴无節,讀焉則不吉矣,而能享其利者,□□
  向又治其□□□□可也,而又不然者。夫內之不咎,外之不逆,然能立志於天下,
  23.若此者,成人也。成人也者,世无一夫,剴可強及輿才?故言曰:古之馬及古之鹿,今之馬今之鹿。夫任人□□□□□之失。
  呂昌曰:若子之言,則易蒙上矣。
  子曰:何必若此,而不可察也。夫蒙者,
  24.然少未又知也。凡物之少,人之所好也。故曰: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者,又知能者,不求无能者,无能者□□□[求又能者]。故[曰]: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吉者,聞其始而知其冬,見其本而知其[末。故]
  25.曰初筮吉,再參讀,讀則不吉者,反覆問之而讀,讀弗敬。故曰不吉。弗知而好學,身之賴也,故曰利[貞]。□君子於仁義之道也。雖弗身能,剴能已才!日夜不休,冬身不卷,日日(??)載載,必成而
  26.后止。故易曰:蒙,亨。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吉,再三讀,讀則不吉,利貞。此之胃也。
  吳孟問先[生曰:]□□易中覆之九二,其辭曰:鳴在陰,其子和之,我又好爵,吾與壐羸之。何胃也?子
  27.曰:夫易,𦔻君之所尊也,吾庸與焉乎?
  吳子曰:亞又然!願先生式略之,以為毋忘,以匡弟子□□□(所疑)。
  [子曰:]□□□□□□□者,所獨擅也,道之所見也,故曰在陰。君者,人之父母也。人者,君之子
  28.也。君發號出令,以死力應之。故曰:其子和之。我又好爵,吾與壐羸之者,夫爵祿在君在人,君不徒□,臣不[徒忠,𦔻君之□□]。其人也,訢焉而欲利之,忠臣之事其君也,驩然而欲明之,驩訢交迥,
  29.此𦔻王之所以君天下也。故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又好爵,吾與爾羸之。其此之胃乎?
  莊但問於先生曰:敢問□於古今之世,聞學談說之士,君子所以皆杖(?)焉,勞其四枳之力,渴其腹心
  30.而慮者,類非安樂而為之也。以但之私心論之,此大者求尊嚴顯貴之名,細者欲富厚安樂[之]實。是以皆[行則必]勉輕奮,其所幸於天下者,殆此之為也。今易溓之初六,其辭
  31.曰:嗛嗛[君子],用涉大川,吉。將何以此諭也?
  子曰:夫物尊顯者,其心又不足者也。君子不然,焉不自明也,不自尊也,□□高世□嗛之初六,嗛之明夷也。𦔻人不敢又立也耳,以又知為无知
  32.也,以又能為无能也,以又見為无見也。憧焉无取設也,以使其下,所以治人請,群臣之偽也。嗛嗛君子者,夫[而]□□□然以不□□於天下,故箸多廣大,斿樂之鄉,不敢渝其身焉。
  33.是以天下驩然歸之而弗猒也。用涉大川吉者,夫明夷,離下而川上。川者順也。君子之所以折其身者,明察所以□□[丑]。是以能既致天下之人而又之。且夫川者,下之為也。故曰用
  34.涉大川,吉。子曰:能下人若此,其吉也。不亦宜乎?舜取天下也,當此卦也。子曰:蔥明敻知受以愚,博聞強試守[以淺,尊祿]貴富守以卑,若此,故能君人。非舜其孰能當之?
  35.張射問先生曰:自古至今,天下皆貴盛盈,今周易曰:嗛,亨。君子又冬。敢問君子何亨於此乎?
  子曰:善[此]問是也。□□之執,列爵立之尊,明厚賞慶之名,此先君之所以勸其力也。
  36.宜矣,彼其貴之地,此非𦔻君之所貴也。夫𦔻君卑體屈貌以舒孫,以下其人,能至天下之人而又之。[非𦔻君]孰能以此冬?
  子曰:天之道,崇高神明而好下,故萬勿歸命焉。地之
  37.道,精博以尚而安卑,故萬勿得生焉。𦔻君之道,尊嚴敻知而弗以驕人,嗛然比德而好後,故□□□□□。易曰:溓,亨,君子又冬。
  子曰:嗛者,溓然不足也。亨者,嘉好之會也。夫君人
  38.者以德下其人,人以死力報之。其亨也不亦宜乎?
  子曰:天道毀盈而益嗛,地道銷[盈而]流嗛,[鬼神害盈而福嗛],人道亞盈而好溓。溓者,一物而四益者也。盈者,一物而四損者也。故𦔻君以
  39.為豐茬,是以盛盈,使祭服忽,屋成加,宮成刊隅。溓之為道也,君子貴之。故曰:溓,亨,君[子又冬]。□□□□□□下,非君子,其孰當之?
  李羊問先生曰:易歸妹之上六曰:女承筐无實,士
  40.刲羊无血,无攸利。將以辭,是何明也?
  歸妹上六:女承筐旡實,士刲羊无血,旡攸利。
  子曰:此言君臣上下之求者也。女者下也,士者上也。承者[言]求焉。[匡无實者□也。刲]者,上求於下也。羊者,眾也,皿者,卹也。攸者,所也。夫賢君之為列埶爵立
  41.也,與實俱。群臣榮其列,樂其實,夫人盡忠於上,其於小人也,必談博,知其又无,而□不可不求□□□□□□樂,以承上求,故可長君也。貪亂之君不然,群臣虛立,皆又外志,君无賞祿
  42.以勸之。其於小人也,賦斂无根,耆欲无猒,徵求无時,財盡而人力屈,不朕上求。眾又离心□而上□□□□□□其國,以及其身也。夫明君之畜其臣也不虛,忠臣之事其君也又實,上下迵實,此
  43.所以長又令名於天下也。夫忠言請愛而實弗隨,此鬼神之所疑也,而兄人乎?將何所利矣。[故易]曰: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此之胃也。
  孔子曰:夫无實而承之,无血而卦之,不亦不知乎?
  44.且夫求於无又者,此凶之所產也,善乎胃[之]无所利也。
  子曰:君人者又大德於臣而不求其報,則[不□□]要,晉齊宋之君是也。臣人者又大德於[□君而不求其報□則□□□□□□□□□□
  45.關龍逢王子比干五子[胥介]子隼是也。[夫]君人者又大德於臣而不求其報,生道也。臣者[又大德於君]而不求其報,死道也。是故𦔻君求報...
  46....也,其在易也,覆之六二曰:休覆,吉。則此言以....也。又□□□□□□將何吉之求矣?
  子曰:昔者先君....
  47....[人言]而不相德(?),[人成]而不相怨,正之成也。故人[之]□□□□□□□□□□□□
  猷恐人之不順也,故其在易也,[子曰:訟之六三曰:食舊德,貞厲。或從王]事,无成。
  子
  48.曰食[舊德貞厲者]□□□□□□□□幹事,食舊德以自厲...也,不亦宜乎。
  49.故曰:食舊德,貞厲。或從王事,无成。
  子曰:恒之初六曰:敻恒,貞凶,无[攸利。子]曰:敻治[也]□□□□□□□□人之所非也,凶必產[焉,故曰:敻恒凶,无攸]利。
  子曰:恒之九三曰:不
  50.恒其德,或承之羞,貞[藺]。子曰:不恒其者,言其德行之无恒也。德行无道則親疏无辨,親疏无辨□□□□□□□何不閵,故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閵。
  子曰:恒]之九五曰:恒其德,貞,婦人
  51.吉,夫子凶。婦德,一人之為,[不]可以又它。又它矣,凶[必]產焉。故曰:恒其德貞,婦人吉。[其]男德不□□□□又弱,德必立而好比於人,賢不宵人得其宜□則吉,自恒也則凶。故曰:恒其德貞,婦人
  52.吉,夫子凶。
  子曰:川之六二曰: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子曰:直方者,知之胃也。不習者,□□□□□□人。无不利者,无過之胃也。夫羸德以與人過則失人和矣,非人之所習也,則近害矣。故
  53.曰: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湯出守,東北又火。曰:彼何火也?又司對曰:漁者也。湯遂至□曰:子之祝□□□。曰:古蛛蝥作罔,今人之緣序,左者右者,尚者下者,衝突乎土哉,皆來乎吾罔。湯
  54.曰:不可!我教子祝之。曰:古者蛛蝥作罔,今人之緣序,左者使左,右者使右,尚者使尚,下者使下,[吾取其犯命]者以祭以且。諸侯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魚鱉矣,故共皮幣以進者卌又
  55.餘國。易卦其義曰:顯比,王用參毆,失前禽,邑不戒,吉。此之胃也。
  西人舉兵侵魏野而,□□□□□□□□而遂出見諸大夫。過段干木之閭而式。其僕李義曰:義聞之,諸侯
  56.先財而後財〈身〉,今吾君先身而後財,何也?文侯曰:叚干木富乎德,我富於財;叚干木富乎[義,我富於地。吾聞段干木而不吾]為者也,義而不吾取者也。彼擇取而不我與者也。我求而弗
  57.得者也,若何我過而弗式也?西人聞之,曰:我將伐无道也,今也文候尊賢□□,故遂退兵。□□何何而要之局而冠之獄獄吾君敬女而西人告不足。易卦其義
  58.曰:又覆惠心,勿問元吉,又復惠我德也。
  吳王夫差攻。當夏,大子辰歸冰八管。君問左右:冰□□□□□□□□注冰江中上流,與士飲其下流,江水未加清,而士人大說。
  59.斯壘為三遂,而出擊荊人,大敗之,襲其郢,居其君室,徒其祭器。察之則從八管之冰始也。...
  易卦其義曰:鳴嗛,利用行師征國。
  越王句賤即已克吳,環周而欲均荊方城
  60.之外。荊王聞之,恐而欲予之。左史倚相曰:天下吳為強,以戊戔吳,其銳者必盡,其餘不足[用]...也。是知晉之不能[踐尊]□□,[知]齊之不能隃騶魯而與我爭吳也,是恐而來觀
  61.我也。君曰:若何則可?左史倚相曰:請為長轂五百乘,以往分於吳地。君曰:若。遂為長轂五[百]...乘以往分於吳。曰:吳人□□□□而不服者,請為君服之。(按:服或作取)
  曰:□。越王曰:天下吳為強,吾
  62.既戔吳,其餘不足以辱大國。士人請辤。
  又曰:人力所不至,周車所不達,請為君服之。
  王胃大夫重[曰:吳人]□□□不退兵。
  [大夫]重曰:不可!天下吳為強,以我戔吳,吾銳者既盡,其餘不足用
  63.也,而吳眾又未可起也,請與之分於吳地,遂為封於南巢,至於北蔪,南北七百里,名之曰倚[相之封]。....
  易卦[其義曰:睽]孤,見鬼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柧,後說之壺。此之胃也。
  64.荊莊王欲伐陳,使沈尹樹往觀之。沈尹樹反至令曰:其城廓脩,其倉實,其士好學,其婦人組疾。
  君[子□□曰]:如是則陳不可伐也。城廓脩,則其守固也。倉廩實,則人食足也。其士好學,必死上也。其婦人組[疾則]財足也。如是則陳不可伐也。
  沈尹樹曰:彼若若君之言,則可也。彼與君之言之異。城廓脩,[則]□□人力渴矣。倉廩實,[則取]之人也;其士好學,則又外志也;其婦人組疾,則士祿不足食也。
  66.故曰:陳可伐也,遂舉兵伐陳,克之。易卦其義曰:入於左腹,穫明夷之心,于出門廷。
  趙間子欲伐衛,使□□史黑[往視之,期]卅日,六十日焉反。間子大怒,以為又外志也。史黑曰:吾君殆乎大過矣!率使
  67.據柏王相,子路為浦,孔子客焉,史子突焉,子贛出入於朝而莫之留也。此五人也,一治天下者也,而今者皆在衛,是□□□□□毋又是心者,侃□□而伐之乎?易卦其義曰:觀國之光,利用
  68.賓于王。易曰:童童往來,仁不達也。不克征,義不達也。其行塞,道不達也。不明晦,明不達[也。□□□□,仁達]矣。直方大[不]習,義達矣。自邑告命,道達矣。觀國之光,明達矣。
帛書
108700昭力 帛書 昭力
  1.昭力問曰:易又鄉大夫之義乎?子曰:師之左次,與闌輿之率,與豶豕之牙,參者,大夫之所以治其國而安其[家君者也]。昭力曰:可得聞乎?子曰:昔之善為大夫者,必敬其百姓之順德,忠信以先之,脩其兵甲
  2.而率之,長賢而勸之,不乘朕名以教其人,不羞卑隃以安社稷。其將稽誅也,吐言以為人次;其將報□[也]□,一以為人次,其將取利,必先其義,以為人次。易曰:「師左次,无咎。」師也者,人之聚也。次
  3.也者,君之位也。見事而能左其主,何咎之有?問闌輿之義。子曰:上正率國以德,次正率國以力,下正率國以兵。率國以德者,必和其君臣之節,不[以]耳之所聞敗目之所見,故權臣不作。同父子之
  4.欲,以固其親,賞百姓之勸,以禁諱教。察人所疾,不作苛心。是故大國屬力焉,而小國歸德焉。城郭弗脩,五兵弗底(實),而天下皆服焉。易曰:「闌輿之率,利有攸往。」若輿且可以闌然率之,況侃以
  5.德乎?可不共之有?又問:豶豕之牙,何胃也?子曰:古之仗強者也,仗強以侍難也。上正率兵而弗用,次正用兵而弗先也,下正銳兵而后威。幾兵而弗用者,調愛其百生而敬其士臣,強爭其時而讓其
  6.成利。文人為令,武夫用圖。脩兵不解,卒伍必固。權謀不讓,怨弗先昌。是故其士驕而不傾,其人調而不野。大國禮之,小國事之,危國獻焉,力國助焉,遠國依焉,近國固焉。上正陲衣常以來
  7.遠人,次正橐弓矢以伏天下。易曰:「豶豕之牙,吉。」夫豕之牙,成而不用者也。又芺而后見。言國脩兵不單而威之胃也。此大夫之用也,鄉大夫之事也。
  昭力問曰:易又國君之義乎?子曰:師之「王參賜命」
  8.與比之「王參毆」,與柰之「自邑告命」者,三者國君之義也。
  昭力曰:或得聞乎?子曰:昔之君國者,君親賜其大夫,大夫親賜其百官,此之胃參袑。君之自大而亡國者,其臣厲以冣謀。君臣不相知,
  9.則遠人无勸矣。亂之所生於忘者也。是故君以覆愛人為德,則大夫共惠,將軍禁單。君以武為德,則大夫薄人,將軍□柢。君以資財為德,則大夫賤人,而將軍走利。是故失國之罪,必在君之
  10.不知大夫也。易曰:「王參賜命,无咎。」為人君而能亟賜其命夫(无)國何失之有?
  又問:比之王[參]毆,何胃也?子曰:昔者明君,[召]人以察,教之以義,付之以,殺當罪而人服,君乃服小節。以先人曰:義
  11.為上,且猷又不能。人為下,何无過之又?夫失之前,將戒諸後,此之胃教而戒之。易[曰]:「比之王參毆,失前禽,邑人不戒,吉」。若為人君毆省(者)其人孫戒在前,何不吉之有?
  又問:柰以之「自邑告命」
  12.何胃也?子曰:昔之賢君也,明以察乎人之欲惡,《詩》《書》以成其慮,外內親賢以為紀剛,夫人弗告則弗識,弗將不達,弗遂不成。易曰:柰之「自邑告命,吉」,自君告人之胃也。
  13.昭力問先生曰:君鄉大夫之事,既已聞之矣,易或又乎?子曰:士數言數百,猷又所廣用之,兄於易乎?比卦六十又二冬,六合之內,四勿之卦,何不又焉?旅之潛斧,商夫之義也。无孟之卦,邑塗之義也。
  14.不耕而穫,戎夫之義也。良月幾望,処女之義也。
帛書
1088
108900本義【四庫全書總目題要】
  臣等謹案:原本《周易本義》十二卷,宋朱子撰,以上下經為二卷,十翼自為十卷。
  顧炎武《日知錄》曰:「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為書。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傳之後。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復淆亂。如彖卽文王所繫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後凡言傳仿此。乃彖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彖上傳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之下。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乃象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象上傳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傳象傳之義,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餘卦之說,因可以例推云。乃文言條下義,今乃削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長也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無,復依程傳添入。後來士子厭程傳繁多,棄去不讀,專用本義,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頒,不敢輒改,遂卽監板傳義之本,刊去程傳,而以程之次序爲朱之次序。」
  又曰:「今四書板本,每張十八行,每行十七字,而註皆小字。書詩禮記並同,惟易每張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而本義皆作大字,與各經不同。凡本義中言程傳備矣者,又添一傳曰而引其文,皆今代人所爲也。」其辨最爲明晢,然割裂本義,附程傳,自宋董楷已然,不始於永樂也。(詳董楷《周易傳義》附錄條下。)此本爲咸淳乙丑九江吳革所刊內府以宋槧募雕者,前有革序。每卷之末,題敷原後學劉容校正文字。行款及象傳履夬二卦不載程傳,一一與炎武所言合。卷端惟列九圖,卷未係以易贊五首,筮儀一篇,與今本升筮儀于前,而增列卦歌之類者,亦迥乎不同。彖上傳標題之下,註從王肅本四字,今本刪之。又《雜卦傳》咸速也恒久也下,今本惟註咸速恒久四字,讀者恒以爲疑。考驗此本,乃是感速常久,經後人傳刻而訛,實爲善本。故我聖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卽用此本之次序,復先聖之舊文,破俗儒之陋見。洵讀易之家所宜奉爲彝訓者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墀
本義
109000本義【周易本義序】
  象占,易本義也。伏犧畫卦,文王繫彖,周公繫爻,皆以象與占决吉凶悔吝,各指其所之。孔子十翼,專註義理,發揮經言,豈有異旨哉。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互相發而不相悖也。程子以義理為之傳,朱子以象占本其義。革每合而讀之,心融體驗,將終身玩索,庶幾寡過。昨刊程傳于章貢郡齋,今敬刊本義于朱子,故罣與同志共之折。朱子有言,順理則吉,逆理則凶。悔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凶,必然之應也。夫子曰:不占而已矣。
  咸淳乙丑立秋日後學九江吳革謹書
本義
109100本義【八卦取象歌】

☰乾三連 ☳震仰盂 ☲離中虛 ☱兌上缺 

☷坤六斷 ☶艮覆碗 ☵坎中滿 ☴巽下斷
本義
109200本義【分宮卦象次序】
  乾坎艮震為陽四宮 巽離坤兌為陰四宮 每宮陰陽八卦
䷀乾為天 ䷫天風姤  ䷠天山遯  ䷋天地否  ䷓風地觀  ䷖山地剝  ䷢火地晉  ䷍火天大有
䷜坎為水 ䷻水澤節  ䷂水雷屯  ䷾水火既濟 ䷰澤火革  ䷶雷火豐  ䷣地火明夷 ䷆地水師
䷳艮為山 ䷕山火賁  ䷙山天大畜 ䷨山澤損  ䷥火澤睽  ䷉天澤履  ䷼風澤中孚 ䷴風山漸
䷲震為雷 ䷏雷地豫  ䷧雷水解  ䷟雷風恆  ䷭地風升  ䷯水風井  ䷛澤風大過 ䷐澤雷隨
䷸巽為風 ䷈風天小畜 ䷤風火家人 ䷩風雷益  ䷘天雷无妄 ䷔火雷噬嗑 ䷚山雷頤  ䷑山風蠱
䷝離為火 ䷷火山旅  ䷱火風鼎  ䷿火水未濟 ䷃山水蒙  ䷺風水渙  ䷅天水訟  ䷌天火同人
䷁坤為地 ䷗地雷復  ䷒地澤臨  ䷊地天泰  ䷡雷天大壯 ䷪澤天夬  ䷄水天需  ䷇水地比
䷹兌為澤 ䷮澤水困  ䷬澤地萃  ䷞澤山咸  ䷦水山蹇  ䷎地山謙  ䷽雷山小過 ䷵雷澤歸妹
本義
109300本義【上下經卦名次序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无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本義
109400本義【上下經卦變歌】
  訟自遯變泰歸妹,否從漸來隨三位。
  首困噬嗑未濟兼,蠱三變賁井既濟。
  噬嗑六五本益生,賁原於損既濟會。
  无妄訟來大畜需,咸旅恆豐皆疑似。
  晉從觀更睽有三,離與中孚家人繫。
  蹇利西南小過來,解升二卦相為贅。
  鼎由巽變漸渙旅,渙自漸來終於是。
本義
109500本義【河圖】

  右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圖之數也。
【洛書】

  洛書蓋取龜象,故其數: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蔡元定曰:圖書之象,自漢孔安國,劉歆;魏關朗,子明;有宋康節先生,邵雍,堯夫,皆謂如此。至劉牧始兩易其名,而諸家因之。故今復之,悉從其舊。
本義
109600本義【伏羲八卦次序圖】

  繫辭傳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說卦傳曰:易,逆數也。邵子曰: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六十四卦次序放此。
本義
109700本義【伏羲八卦方位圖】

  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兌東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為順,自巽至坤為逆。後六十四卦方位放此。
本義
109800本義【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

  前八卦次序圖,即繫辭傳所謂八卦成列者,此圖即其所謂因而重之者也。故下三畫即前圖之八卦,上三畫則各以其序重之,而下卦因亦衍而為八也。若逐爻漸生,則邵子所謂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者,尤見法象自然之妙也。
本義
109900本義【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

  右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脩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
  此圖圓布者,乾盡午中,坤盡子中,離盡卯中,坎盡酉中,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其陽在南,其陰在北。
  方布者乾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其陽在北,其陰在南。此二者,陰陽對待之數。圓於外者為陽,方於中者為陰。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者也。
本義
110000本義【文王八卦次序圖】

【文王八卦方位圖】

  右見《說卦》。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後天之學也。
本義
110100本義【卦變圖】
  彖傳或以卦變為說,今作此圖以明之。蓋易中之一義,非盡卦作易之本指也。
  凡一陰一陽之卦,各六,皆自復姤而來。 五陰五陽,卦同圖異。
  凡二陰二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臨遯而來。四陰四陽卦同圖異。
  凡三陰三陽之卦各二十,皆自泰否而來。
  凡四陰四陽之卦各十有五,皆自大壯、觀而來。二陰二陽圖已見前。
  凡五陰五陽之卦各六,皆自夬、剝而來。一陰一陽,圖已見前。
  右易之圖九,有天地自然之易,有伏羲之易,有文王、周公之易,有孔子之易。自伏羲以上,皆無文字,只有圖畫,最宜深玩,可見作易本原精微之意。文王以下,方有文字,即今之周易,然讀者亦宜各就本文消息,不可便以孔子之說為文王之說也。
本義
110200本義【周易五贊】
【原象】
  太一肇判,陰降陽升。陽一以施,陰兩而承。
  惟皇昊羲,仰觀俯察。奇偶既陳,兩儀斯設。
  既幹乃支,一各生兩。陰陽交錯,以立四象。
  奇加以奇,曰陽之陽。奇而加偶,陽陰以章。
  偶而加奇,陰內陽外。偶復加偶,陰與陰會。
  兩一既分,一復生兩。三才在目,八卦指掌。
  奇奇而奇,初一曰乾。奇奇而偶,兌次二焉。
  奇偶而奇,次三曰離。奇偶而偶,四震以隨。
  偶奇而奇,巽居次五。偶奇而偶,坎六斯睹。
  偶偶而奇,艮居次七。偶偶而偶,八坤以畢。
  初畫為儀,中畫為象。上畫卦成,人文斯朗。
  因而重之,一貞八悔。六十四卦,由內達外。
  交易為體,往此來彼。變易為用,時靜時動。
  降帝而王,傳夏歷商。有佔無文,民用弗章。
  文王繫彖,周公繫爻。視此八卦,二純六交。
  乃乾斯父,乃坤斯母。震坎艮男,巽離兌女。
  離南坎北,震東兌西。乾坤艮巽,位以四維。
  建官立師,命曰周易。孔聖讚之,是為十翼。
  遭秦弗燼,及宋而明。邵傳羲畫,程演周經。
  象陳數列,言盡理得。彌億萬年,永著常式。
【述旨】
  昔在上古,世質民淳。是非莫別,利害不分。
  風氣既開,乃生聖人。聰明睿智,出類超群。
  仰觀俯察,始畫奇耦。敎之卜筮,以斷可否。
  作為君師,開鑿戶牖。民用不迷,以有常守。
  降及中古,世變風移。淳澆質喪,民偽日滋。
  穆穆文王,身蒙大難。安土樂天,惟世之患。
  乃本卦義,係此彖辭。爰及周公,六爻是資。
  因事設敎,丁寧詳密。必中必正,乃亨乃吉。
  語子惟孝,語臣則忠。鈞深闡微,如日之中。
  爰暨末流,婬於術數。僂句成欺,黃裳亦誤。
  大哉孔子,晩好是書。韋編既絶,八索以祛。
  乃作彖象,十翼之篇。專用義理,發揮經言。
  居省象辭,動察變占。存亡進退,陟降飛潛。
  曰毫曰釐,匪差匪繆。假我數年,庶無大咎。
  恭惟三古,四聖一心。垂象炳明,千載是臨。
  惟是學者,不本其初。文辭象數,或肆或拘。
  嗟予小子,既微且陋。鑽仰沒身,奚測奚究。
  匪警滋荒,匪識滋漏。惟用存疑,敢曰垂後。
【明筮】
  奇數之元,參天兩地。衍而極之,五十乃備。
  是曰大衍,虛一無為。其為用者,四十九蓍。
  信手平分,置右於幾。取右一蓍,掛左小指。
  乃以右手,揲左之策。四四之餘,歸之於扐。
  初扐左手,無名指間。右策左揲,將指是安。
  再扐之奇,通掛之算。不五則九,是謂一變。
  置此掛扐,再用存策。分掛揲歸,復准前式。
  三亦如之,奇皆四八。三變既備,數斯可察。
  數之可察,其辨伊何。四五為少,八九為多。
  三少為九,是曰老陽。三多為六,老陰是當。
  一少兩多,少陽之七。孰八少陰,少兩多一。
  既得初爻,復合前蓍。四十有九,如前之為。
  三變一爻,通十八變。六爻發揮,卦體可見。
  老極而變,少守其常。六爻皆守,彖辭是當。
  變視其爻,兩兼首尾。變及三爻,占兩卦體。
  或四或五,視彼所存。四二五一,二分一專。
  皆變而他,新存舊毀。消息盈虛,捨此視彼。
  乾占用九,坤占用六。泰愕匪人,姤喜來復。
【稽類】
  八卦之象,說卦詳焉。考之於經,其用弗專。
  彖以情言,象以象告。惟是之求,斯得其要。
  乾健天行,坤順地從。震動為雷,巽入木風。
  坎險水泉,亦云亦雨。離麗文明,電日而火。
  艮止為山,兌說為澤。以是舉之,其要斯得。
  凡卦六虛,奇偶殊位。奇陽偶陰,各以其類。
  得位為正,二五為中。二臣五君,初始上終。
  貞悔體分,爻以位應。陰陽相求,乃得其正。
  凡陽斯淑,君子居之。凡陰斯慝,小人是為。
  常可類求,變非例測。非常曷變,謹此為則。
【警學】
  讀易之法,先正其心。肅容端席,有翼其臨。
  於卦於爻,如筮斯得。假彼象辭,為我儀則。
  字從其訓,句逆其情。事因其理,意適其平。
  曰否曰臧,如目斯見。曰止曰行,如足斯踐。
  毋寬以略,毋密以窮。毋固而可,毋必而通。
  平易從容,自表而裡。及其貫之,萬事一理。
  理定既實,事來尚虛。用應始有,體該本無。
  稽實待虛,存體應用。執古御今,由靜制動。
  潔靜精微,是之謂易。體之在我,動有常吉。
  在昔程氏,繼周紹孔。奧旨宏綱,星陳極拱。
  惟斯未啟,以俟後人。小子狂簡,敢述而申之。
本義
110300本義【筮儀】
【擇地潔處為蓍室,南戶,置牀于室中央。】
  牀大約長五尺,廣三尺,毋太近壁。
  〖解〗選擇清潔的地方當做蓍室,南面為門(戶是單扇門的門,有別於雙扇門的門),將卜筮的牀放在蓍室的正中央。
【蓍五十莖,韜以燻帛,貯以皁囊,納之櫝中,置于牀北。】
  櫝以竹筒,或堅木,或布漆為之。圓徑三寸,如蓍之長。半為底,半為蓋,下別為臺,函之使不偃仆。
  〖解〗蓍草長度,採五十莖(節),用黑布來包蓍草(韜原為劍衣,包劍的布),並用黑色布袋收藏好,再將它存放於木筒或竹筒(櫝)裡,放在牀的北邊。
【設木格于櫝南,居牀二分之北。】
  格以橫木板為之,高一尺,長竟牀,當中為兩大刻,相距一尺。大刻之西為三小刻,相距各五寸許,下施橫足,側立案上。
【置香爐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爐南。日炷香致敬。將筮,則灑掃拂拭。滌硯一,注水,及筆一,墨一,黃漆板一,于爐東。東上,筮者齊潔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
  筮者北面,見《儀禮》。若使人筮,則主人焚香畢,少退,北面立。筮者進,立於牀前少西,南向受命。主人直述所占之事,筮者許諾。主人右還,西向立。筮者右還,北向立。
【兩手奉櫝蓋,置于格南爐北,出蓍于櫝,去囊解韜,置于櫝東,合五十策,兩手執之,熏于爐上。】
  此後所用蓍策之數,其說並見《啟蒙》。
【命之曰:假爾泰筮有常,假爾泰筮有常,某官姓名,今以某事云云,未知可否?爰質疑于神于靈,吉凶得失,悔吝憂虞,惟爾有神,尚明告之。】
【乃以右手取其一策,反于櫝中,而以左右手中分四十九策,置格之左右兩大刻。】
  此第一營,所謂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也。
【次以左手取左大刻之策執之,而以右手取右大刻之一策,掛于左手之小指間。】
  此第二營,所謂掛一以象三者也。
【次以右手四揲左手之策。】
  此第三營之半,所謂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者也。
【次歸其所餘之策,或一、或二、或三、或四,而扐之左手无名指間。】
  此第四營之半,所謂歸奇于扐以象閏者也。
【次以右手反過揲之策於左大刻,遂取右大刻之策執之,而以左手四揲之。】
  此第三營之半。
【次歸其所餘之策如前,而扐之左手中指之間。】
  此第四營之半,所謂再扐以象再閏者也。一變所餘之策,左一則右必三,左 二則右亦二,左三則右必一,左四則右亦四。通掛一之策,不五則九。五以一其四而為奇,九以兩其四而為偶,奇者三而偶者一也。
【次以右手反過揲之策於右大刻,而合左手一掛二扐之策置於格上第一小刻。】
  以東為上,後放此。
【是為一變。再以兩手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
  或四十四策,或四十策。
【復四營如第一變之儀,而置其掛扐之策于格上第二小刻,是為二變。】
  二變所餘之策,左一則右必二,左二則右必一,左三則右必四,左四則右必三。通掛一之策,不四則八。四以一其四而為奇,八以兩其四而為偶。奇偶各得四之二焉。
【又再取左右大刻之蓍合之。】
  或四十策,或三十六策,或三十二策。
【復四營如第二變之儀,而置其掛扐之策于格上第三小刻,是為三變。】
  三變餘策,與二變同。
【三變既畢,乃視其三變所得掛扐過揲之策,而畫其爻於版。】
  掛扐之數,五、四為奇,九、八為偶。掛扐三奇合十三策,則過揲三十六策為老陽,其畫為囗,所謂重也。掛扐兩奇一偶,合十七策,則過揲三十二策而為少陰,其畫為- -,所謂拆也。掛扐兩偶一奇合二十一策,則過揲二十八策而為少陽,其畫為-,所謂單也。掛扐三偶合二十五策,則過揲二十四策而為老陰,其畫為X,所謂交也。
【如是每三變而成爻。】
  第一、第四、第七、第十、第十三、第十六,凡六變並同。但第三變以下不命,而但用四十九蓍耳。第二、第五、第八、第十一、第十四、第十七,凡六變亦同。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第十五、第十八,凡六變亦同。
【凡十有八變而成卦,乃考其卦之變,而占其事之吉凶。】
  卦變別有圖說,見《啟蒙》。
【禮畢,韜蓍襲之,以囊入櫝,加蓋,斂筆硯墨版,再焚香致敬而退。】
  如使人筮,則主人焚香,揖筮者而退。
本義
110400本義朱熹周易本義
【周易上經】
  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繫,故繫之周。以其簡袠重大,故分爲上下兩篇。《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並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間頗爲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爲《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之舊云。
本義
110511䷀乾 ䷀乾下乾上 乾卦
  【乾,元亨利貞。】
  〖乾,渠焉反。〗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注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陰陽有奇偶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爲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爲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放此。
【《周易彖上傳》】
  〖彖,吐亂反。〗彖即文王所繫之辭。上者經之上篇,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者,放此。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爲四德以發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大哉,歎辭。元,大也,始也。乾元,天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爲始也。又爲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施,始豉反。卦內同。〗釋乾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无始,不貞則无以爲元也。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爲性,天所賦爲命。太和,陰陽會合,中和之氣也。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合者,全於已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无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聖人在上,高出於物,猶乾道之變化也。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聖人之利貞也,蓋嘗統而論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實之既成,則其根蒂脫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無間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爲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並行而不悖也。《坤》卦放此。
【《周易象上傳》】
  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義,此獨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複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而不息矣。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復,芳服反。本亦作覆。〗反復,重複踐行之意。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可以進而不必進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造,徂早反。〗造,猶作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
  言陽剛不可爲物先,故六陽皆變而吉。天行以下,先儒謂之《大象》。潛龍以下,先儒謂之《小象》。後放此。
本義
110621䷀乾【初九,潛龍勿用。】
  〖潛,捷言反。〗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爲初。陽數九爲老,七爲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爲九。潛龍勿用,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凶,所謂「爻辭」者也。潛,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爲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餘爻放此。
本義
110731䷀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見龍」之見,賢遍反。卦內「見龍」並同。〗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放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爲見龍在田,其占爲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爲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爲主賓,自爲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爲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本義
110841䷀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
本義
110951䷀乾【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躍,羊灼反。〗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無所緣而絕於地,特未飛爾。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
本義
111061䷀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則爲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本義
111171䷀乾【上九,亢龍有悔。】
  〖亢,苦浪反。〗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本義
111281䷀乾【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發之。聖人因繫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爲「群龍无首」之象,而其占爲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本義
111392䷁坤 ䷁坤下坤上 坤卦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牝,頻忍反。喪,去聲。〗⚋者,耦也,陰之數也。坤者,順也,陰之性也。註中者,三畫卦之名也;經中者,六畫卦之名也。陰之成形,莫大於地。此卦三畫皆耦,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陰之純,順之至,故其名與象皆不易也。
  牝馬,順而健行者,陽先陰後,陽主義,陰主利。西南,陰方,東北,陽方。安,順之爲也。貞,健之守也。遇此卦者,其占爲大亨,而利以順健爲正。如有所往,則先迷後得而主於利。往西南則得朋,往東北則喪朋,大抵能安於正則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比大義差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疆,居良反。下同。〗言亨也。德合无疆,謂配乾也。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言利貞也。馬,乾之象,而以爲地類者。牝,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則順而健矣。柔順利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於乾之半也。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相因之无窮,至順極厚而无所不載也。
本義
1114102䷁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陰爻之名。陰數,六老而八少,故謂陰爻爲六也。霜,陰氣所結,盛則水凍而爲冰。此爻陰始生於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盛,故其象如履霜,則知堅冰之將至也。
  夫陰陽者,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也。然陽主生,陰主殺,則其類有淑慝之分焉。故聖人作易,於其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无所偏主。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焉。蓋所以贊化育而參天地者,其旨深矣。不言其占者,謹微之意,已可見於象中矣。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凝,魚陵反。馴,似遵反。〗按,《魏志》作「初六,履霜」,今當從之。馴,順習也。
本義
1115112䷁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柔順正固,坤之直也。賦形有定,坤之方也。德合无疆,坤之大也。六二柔順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純者。故其德內直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學習而无不利。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也。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本義
1116122䷁坤【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六陰三陽,內含章美,可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終含藏,故或時出而從上之事,則始雖无成,而後必有終。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則如此占也。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知,音智。〗
本義
1117132䷁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括,古活反。譽,音餘,又音預。〗括囊,言結囊口而不出也。譽者,過實之名。謹密如是,則无咎而亦无譽矣。六四重陰不中,故其象占如此。蓋或事當謹密,或時當隱遯也。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本義
1118142䷁坤【六五,黃裳,元吉。】
  黃,中色。裳,下飾。六五,以陰居尊,中順之德,充諸內而見於外,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爲大善之吉也。占者德必如是,則其占亦如是矣。《春秋傳》:南蒯將叛,筮得此爻,以爲大吉。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疆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且夫易不可以占險,三者有闕,筮雖當,未也。」後蒯果敗。此可以見占法矣。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文在中而見於外也。
本義
1119152䷁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陰盛之極,至與陽爭,兩敗俱傷。其象如此,占者如是,其凶可知。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本義
1120162䷁坤【用六,利永貞。】
  用六,言凡筮得陰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亦通例也。以此卦純陰而居首,故發之。遇此卦而六爻俱變者,其占如此辭。蓋陰柔而不能固守,變而爲陽,則能永貞矣。故戒占者以利永貞,即乾之利貞也。自坤而變,故不足於元亨云。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初陰後陽,故曰大終。
本義
1121173䷂屯 ䷂震下坎上 屯卦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張倫反。〗震坎,皆三畫卦之名。震,一陽動於二陰之下,故其德爲動,其象爲雷。坎,一陽陷於二陰之間,故其德爲陷、爲險,其象爲雲、爲雨、爲水。
  屯,六畫卦之名也,難也,物始生而未通之意。故其爲字,象草屮穿地始出而未申也。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險陷,故其名爲屯。
  震動在下,坎險在上,是能動乎險中。能動雖可以亨,而在險,則宜守正,而未可遽進。故筮得之者,其占爲大亨而利於正,但未可遽有所往耳。又,初九,陽居陰下,而爲成卦之主,是能以賢下人,得民而可君之象。故筮立君者,遇之則吉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難,去聲。〗六二《象》同。以二體釋卦名義。始交,謂震。難生,謂坎。
【動乎險中,大亨貞。】
  以二體之德釋卦辭。動,震之爲也。險,坎之地也。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乃用文王本意。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以二體之象釋卦辭。雷,震象。雨,坎象。天造,猶言天運。草,雜亂。昧,晦冥也。陰陽交而雷雨作,雜亂晦冥,塞乎兩間。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寧之時也。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坎不言水而言雲者,未通之意。經綸,治絲之事。經引之,綸理之也。屯難之世,君子有爲之時也。
本義
1122183䷂屯【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磐,步干反。〗磐桓,難進之貌。屯難之初,以陽在下,又居動體,而上應陰柔險陷之爻,故有磐桓之象。然居得其正,故其占利於居貞。又本成卦之主,以陽下陰,爲民所歸,侯之象也。故其象又如此,而占者如是,則利建以爲侯也。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下,遐嫁反。〗
本義
1123193䷂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邅,張連反。乘,繩澄反,又音繩。〗班,分佈不進之貌。字,許嫁也。《禮》曰:「女子許嫁,笄而字。」六二,陰柔中正,有應於上,而乘初剛,故爲所難而邅回不進。然初非爲寇也,乃求與己爲婚媾耳。但己守正,故不之許,至於十年,數窮理極,則妄求者去,正應者合,而可許矣。爻有此象,故因以戒占者。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本義
1124203䷂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幾,音機。舍,音捨。《象》同。〗陰柔居下,不中不正,上无正應,妄行取困,爲逐鹿无虞陷入林中之象。君子見幾,不如舍去。若往逐而不舍,必致羞吝。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即鹿无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本義
1125213䷂屯【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陰柔居屯,不能上進,故爲乘馬班如之象。然初九守正居下,以應於己,故其占爲下求婚媾則吉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本義
1126223䷂屯【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九五雖以陽剛中正居尊位,然當屯之時,陷於險中,雖有六二正應,而陰柔才弱,不足以濟。初九得民於下,眾皆歸之。九五坎體,有膏潤而不得施,爲屯其膏之象。占者以處小事,則守正猶可獲吉,以處大事,則雖正而不免於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施,始豉反。〗
本義
1127233䷂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陰柔无應,處屯之終。進无所之,憂懼而已。故其象如此。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長,直良反。〗
本義
1128244䷃蒙 ䷃坎下艮上 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告,音谷。三,息暫反。〗瀆,音獨。艮,亦三畫卦之名。一陽止於二陰之上,故其德爲止,其象爲山。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險,蒙之地也,內險外止,蒙之意也。故其名爲蒙。亨以下,占辭也。
  九二,內卦之主,以剛居中,能發人之蒙者,而與六五陰陽相應。故遇此卦者,有亨道也。我,二也。童蒙,幼穉而蒙昧,謂五也。筮者明,則人當求我而其亨在人。筮者暗,則我當求人而亨在我。人求我者,當視其可否而應之。我求人者,當致其精一而扣之。而明者之養蒙,與蒙者之自養,又皆利於以正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瀆,筮者二三,則問者固瀆,而告者亦瀆矣。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行,下孟反。六三象同。〗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漸也。
本義
1129254䷃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說,吐活反。桎,音質。梏,古毒反。〗以陰居下,蒙之甚也。占者遇此,當發其蒙。然發之之道,當痛懲而暫舍之,以觀其後。若遂往而不舍,則致羞吝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發蒙之初,法不可不正。懲戒所以正法也。
本義
1130264䷃蒙【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九二以陽剛爲內卦之主,統治群陰,當發蒙之任者。然所治既廣,物性不齊,不可一槩取必。而爻之德剛而不過,爲能有所包容之象。又以陽受陰,爲納婦之象。又居下位而能任上事,爲子克家之象。故占者有其德而當其事,則如是而吉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指二五之應。
本義
1131274䷃蒙【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取,七具反。〗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女之見金夫而不能有其身之象也。占者遇之,則其取女必得如是之人,无所利矣。金夫,蓋以金賂己而挑之,若魯秋胡之爲者。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順,當作慎。蓋順、慎古字通用。《荀子》「順墨」作「慎墨」,且「行不慎」,於經意尤親切,今當從之。
本義
1132284䷃蒙【六四,困蒙,吝。】
  既遠於陽,又无正應,爲困於蒙之象。占者如是,可羞吝也。能求剛明之德而親近之,則可免矣。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遠,于萬反。實,叶韻去聲。〗
本義
1133294䷃蒙【六五,童蒙,吉。】
  柔中居尊,下應九二,純一未發,以聽於人,故其象爲童蒙,而其占爲如是,則吉也。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本義
1134304䷃蒙【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
  以剛居上,治蒙過剛,故爲擊蒙之象。然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必反爲之害。惟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於嚴密,乃爲得宜。故戒占者如此。凡事皆然,不止爲誨人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禦寇以剛,上下皆得其道。
本義
1135315䷄需 ䷄乾下坎上 需卦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需,待也。以乾遇坎,乾健坎險,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陷於險,待之義也。孚,信之在中者也。其卦九五以坎體中實,陽剛中正而居尊位,爲有孚得正之象。坎水在前,乾健臨之,將涉水而不輕進之象。故占者爲有所待,而能有信,則光亨矣。若又得正,則吉,而利涉大川。正固无所不利,而涉川尤貴於能待,則不欲速而犯難也。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上,上聲。樂,音洛。〗雲上於天,无所復爲,待其陰陽之和而自雨爾。事之當需者,亦不容更有所爲,但飲食宴樂,俟其自至而已。一有所爲,則非需也。
本義
1136325䷄需【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郊,曠遠之地,未近於險之象也,而初九陽剛,又有能恒於其所之象,故戒占者能如是,則无咎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難,去聲。〗
本義
1137335䷄需【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沙,則近於險矣。言語之傷,亦災害之小者。漸進近坎,故有此象。剛中能需,故得終吉。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衍,以善反。〗衍,寬意。以寬居中,不急進也。
本義
1138345䷄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泥,將陷於險矣。寇,則害之大者。九三去險愈近而過剛不中,故其象如此。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外,謂外卦。敬慎不敗,發明占外之占。聖人示人之意切矣。
本義
1139355䷄需【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血者,殺傷之地。穴者,險陷之所。四交坎體,入乎險矣,故爲需于血之象。然柔得其正,需而不進,故又爲出自穴之象。占者如是,則雖在傷地,而終得出也。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本義
1140365䷄需【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酒食,宴樂之具,言安以待之。九五陽剛中正,需于尊位,故有此象。占者如是而貞固,則得吉也。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本義
1141375䷄需【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陰居險極,无復有需,有陷而入穴之象。下應九三,九三與下二陽需極並進,爲不速客三人之象。柔不能禦而能順之,有敬之之象。占者當陷險中,然於非意之來,敬以待之,則得終吉也。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當,都浪反。後凡言當位、不當位者,倣此。〗以陰居上,是爲當位。言不當位,未詳。
本義
1142386䷅訟 ䷅坎下乾上 訟卦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窒,張栗反。〗訟,爭辯也。上乾下坎,乾剛坎險,上剛以制其下,下險以伺其上,又爲內險而外健,又爲己險而彼健,皆訟之道也。
  九二中實,上无應與,又爲加憂。且於卦變自遯而來,爲剛來居二,而當下卦之中,有有孚而見窒,能懼而得中之象。上九過剛,居訟之極,有終極其訟之象。九五剛健中正,以居尊位,有大人之象。以剛乘險,以實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故戒占者必有爭辯之事,而隨其所處爲吉凶也。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以卦德釋卦名義。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天上水下,其行相違。作事謀始,訟端絕矣。
本義
1143396䷅訟【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陰柔居下,不能終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本義
1144406䷅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眚。】
  〖逋,補吳反。眚,生領反。〗九二陽剛,爲險之主,本欲訟者也。然以剛居柔,得下之中,而上應九五,陽剛居尊,勢不可敵,故其象占如此。邑人三百戶,邑之小者。言自處卑約,以免災患。占者如是,則无眚矣。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竄,七亂反。掇,都活反。〗掇,自取也。
本義
1145416䷅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
  食,猶食邑之食,言所享也。六三陰柔,非能訟者。故守舊居正,則雖危而終吉。然或出而從上之事,則亦必无成功。占者守常而不出,則善也。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從上吉,謂隨人則吉;明自主事,則无成功也。
本義
1146426䷅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渝,以朱反。〗即,就也。命,正理也。渝,變也。九四剛而不中,故有訟象。以其居柔,故又爲不克,而復就正理,渝變其心,安處於正之象。占者如是,則吉也。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本義
1147436䷅訟【九五,訟,元吉。】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聽訟而得其平者也。占者遇之,訟而有理,必獲伸矣。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中則聽不偏,正則斷合理。
本義
1148446䷅訟【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褫,敕紙反。〗鞶帶,命服之飾。褫,奪也。以剛居訟極,終訟而能勝之,故有錫命受服之象。然以訟得之,豈能安久,故又有終朝三褫之象。其占爲終訟无理,而或取勝,然其所得,終必失之。聖人爲戒之意深矣。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本義
1149457䷆師 ䷆坎下坤上 師卦
  【師,貞,丈人吉,无咎。】
  師,兵眾也。下坎上坤,坎險坤順,坎水坤地。古者寓兵於農,伏至險於大順,藏不測於至靜之中。又卦唯九二一陽居下卦之中,爲將之象,上下五陰順而從之,爲眾之象。九二以剛居下而用事,六五以柔居上而任之,爲人君命將出師之象,故其卦之名曰師。丈人,長老之稱。用師之道,利於得正,而任老成之人,乃得吉而无咎。戒占者亦必如是也。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王,往況反。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以,謂能左右之也。一陽在下之中,而五陰皆爲所以也。能以眾正,則王者之師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又以卦體、卦德釋「丈人吉,无咎」之義。剛中,謂九二。應,謂六五應之。行險,謂行危道。順,謂順人心。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毒,害也。師旅之興,不无害於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悅而從之也。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畜,許六反。〗水不外於地,兵不外於民,故能養民,則可以得眾矣。
本義
1150467䷆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律,法也。否臧,謂不善也。晁氏曰,否字先儒多作不,是也。在卦之初,爲師之始。出師之道,當謹其始,以律則吉,不臧則凶。戒占者當謹始而守法也。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本義
1151477䷆師【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九二在下,爲眾陰所歸,而有剛中之德。上應於五,而爲所寵任,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本義
1152487䷆師【六三,師或輿尸,凶。】
  輿尸,謂師徒撓敗,輿尸而歸也。以陰居陽,才弱志剛,不中不正,而犯非其分,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師或輿屍,大无功也。】
本義
1153497䷆師【六四,師左次,无咎。】
  左次,謂退舍也。陰柔不中,而居陰得正,故其象如此。全師以退,賢於六三遠矣,故其占如此。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知難而退,師之常也。
本義
1154507䷆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長,之丈反。〗六五用師之主,柔順而中,不爲兵端者也。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之,故爲田有禽之象。而其占利以搏執而无咎也。言,語辭也。長子,九二也。弟子,三四也。又戒占者專於委任,若使君子任事,而又使小人參之,則是使之輿尸而歸,故雖貞而亦不免於凶也。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當,去聲。〗
本義
1155517䷆師【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師之終,順之極,論功行賞之時也。坤爲土,故有開國承家之象。然小人則雖有功,亦不可使之得有爵士,但優以金帛可也。戒行賞之人,於小人則不可用此占,而小人遇之,亦不得用此爻也。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聖人之戒深矣。
本義
1156528䷇比 ䷇坤下坎上 比卦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比,毗意反。〗比,親輔也。九五以陽剛居上之中,而得其正。上下五陰,比而從之,以一人而撫萬邦,以四海而仰一人之象。故筮者得之,則當爲人所親輔。然必再筮以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然後可以當眾之歸而无咎。其未比而有所不安者,亦將皆來歸之。若又遲而後至,則此交已固,彼來已晚,而得凶矣。若欲比人,則亦以是而反觀之耳。
【《彖》曰:比,吉也。】
  此三字疑衍文。
【比,輔也,下順從也。】
  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甯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亦以卦體釋卦辭。剛中,謂五。上下,謂五陰。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地上有水,水比於地,不容有間。建國親侯,亦先王所以比於天下而无間者也。《彖》意,人來比我,此取我往比人。
本義
1157538䷇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缶,俯九反。他,湯何反。〗比之初,貴乎有信,則可以无咎矣。若其充實,則又有他吉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本義
1158548䷇比【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柔順中正,上應九五。自內比外,而得其貞,吉之道也。占者如是,則正而吉矣。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得正,則不自失矣。
本義
1159558䷇比【六三,比之匪人。】
  陰柔不中正,承乘應皆陰,所比皆非其人之象。其占大凶,不言可知。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本義
1160568䷇比【六四,外比之,貞吉。】
  以柔居柔,外比九五,爲得其正,吉之道也。占者如是,則正而吉矣。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本義
1161578䷇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一陽居尊,剛健中正,卦之群陰皆來比己,顯其比而无私,如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網,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故爲用三驅,失前禽,而邑人不誡之象。蓋雖私屬,亦喻上意,不相警備以求必得也。凡此皆吉之道,占者如是,則吉也。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舍,音捨。〗由上之德使不偏也。
本義
1162588䷇比【上六,比之无首,凶。】
  陰柔居上,无以比下,凶之道也,故爲无首之象,而其占則凶也。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以上下之象言之,則爲无首;以終始之象言之,則爲无終。无首則无終矣。
本義
1163599䷈小畜 ䷈乾下巽上 小畜卦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畜,敕六反。大畜卦同。〗巽,亦三畫卦之名。一陰伏於二陽之下,故其德爲巽、爲入,其象爲風、爲木。小,陰也。畜,止之之義也。上巽下乾,以陰畜陽,又卦唯六四一陰,上下五陽皆爲所畜,故爲小畜。又以陰畜陽,能繫而不能固,亦爲所畜者小之象。
  內健外巽,二五皆陽,各居一卦之中而用事,有剛而能中,其志得行之象,故其占當得亨通。然畜未極而施未行,故有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之象。蓋密雲,陰物;西郊,陰方。我者,文王自我也。文王演易於羑里,視岐周爲西方,正小畜之時也。筮者得之,則占亦如其象云。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以卦體釋卦名義。柔得位,指六居四。上下,謂五陽。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以卦德、卦體而言,陽猶可亨也。
【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施,始豉反。〗尚往,言畜之未極,其氣猶上進也。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風有氣而无質,能畜而不能久,故爲小畜之象。懿文德,言未能厚積而遠施也。
本義
1164609䷈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復,芳六反。二爻同。〗下卦乾體,本皆在上之物,志欲上進,而爲陰所畜。然初九體乾,居下得正,前遠於陰,雖與四爲正應,而能自守以正,不爲所畜,故有進復自道之象。占者如是,則无咎而吉也。
【《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本義
1165619䷈小畜【九二,牽復,吉。】
  三陽志同,而九二漸近於陰,以其剛中,故能與初九牽連而復,亦吉道也。占者如是,則吉矣。
【《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亦者,承上爻義。
本義
1166629䷈小畜【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說,吐活反。〗九三,亦欲上進,然剛而不中,迫近於陰,而又非正應,但以陰陽相說而爲所繫畜,不能自進,故有輿說輻之象。然以志剛,故又不能平而與之爭,故又爲夫妻反目之象。戒占者如是,則不得進而有所爭也。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程子曰:說輻、反目,三自爲也。
本義
1167639䷈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去,上聲。〗以一陰畜眾陽,本有傷害憂懼。以其柔順得正,虛中巽體,二陽助之,是有孚而血去惕出之象也。无咎宜矣。故戒占者亦有其德,則无咎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本義
1168649䷈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攣,力專反。〗巽體三爻,同力畜乾,鄰之象也。而九五居中處尊,勢能有爲,以兼乎上下,故爲有孚攣固,用富厚之力而以其鄰之象。以,猶《春秋》「以某師」之「以」,言能左右之也。占者有孚,則能如是也。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本義
1169659䷈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幾,音機。歸妹卦同。〗畜極而成,陰陽和矣,故爲既雨既處之象。蓋尊尚陰德,至於積滿而然也。陰加於陽,故雖正亦厲。然陰既盛而抗陽,則君子亦不可以有行矣。其占如此,爲戒深矣。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本義
11706610䷉履 ䷉兌下乾上 履卦
  【履虎尾,不咥人,亨。】
  〖咥,直結反。〗兌,亦三畫卦之名。一陰見於二陽之上,故其德爲說,其象爲澤。履,有所躡而進之義也。以兌遇乾,和說以躡剛強之後,有履虎尾而不見傷之象,故其卦爲履,而占如是也。人能如是,則處危而不傷矣。
【《彖》曰:履,柔履剛也。】
  以二體釋卦名義。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說,音悅。〗以卦德釋《彖辭》。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又以卦體明之,指九五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程傳》備矣。傳曰:「天在上,澤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故取其象而爲履。君子觀履之象,以辯別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然後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後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脩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至於尊榮;農工商賈,日志於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此由上下无定志也。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辯上下,使各當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
本義
11716710䷉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以陽在下,居履之初,未爲物遷,率其素履者也。占者如是,則往而无咎也。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本義
11726810䷉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剛中在下,无應於上,故爲履道平坦,幽獨守貞之象。幽人履道而遇其占,則貞而吉矣。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本義
11736910䷉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爲于大君。】
  〖跛,波我反。〗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剛,以此履乾,必見傷害,故其象如此,而占者凶。又爲剛武之人,得志而肆暴之象,如秦政、項籍,豈能久也。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爲于大君,志剛也。】
本義
11747010䷉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愬,山革反,音色。〗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剛。然以剛居柔,故能戒懼而得終吉。
【《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本義
11757110䷉履【九五,夬履,貞厲。】
  〖夬,古快反。〗九五以剛中正履帝位,而下以兌說應之,凡事必行,无所疑礙。故其象爲夬決其履,雖使得正,亦危道也。故其占爲雖正而危,爲戒深矣。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傷於所恃。
本義
11767210䷉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視履之終,以考其祥,周旋无虧,則得元吉。占者禍福,視其所履而未定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若得元吉,則大有福慶也。
本義
11777311䷊泰 ䷊乾下坤上 泰卦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通也。爲卦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爲泰。正月之卦也。小,謂陰。大,謂陽。言坤往居外,乾來居內。又自歸妹來,則六往居四,九來居三也。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吉而亨矣。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長,丁丈反。否卦同。〗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財、裁同。相,息亮反。左,音佐。右,音佑。〗財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補其不及。
本義
11787411䷊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茹,人余反。彙,于位反,音胃。否卦同。〗三陽在下,相連而進,拔茅連茹之象,征行之吉也。占者陽剛,則其征吉矣。郭璞《洞林》讀至「彙」字絕句,下卦放此。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本義
11797511䷊泰【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馮,音憑。〗九二以剛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應,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穢,而果斷剛決,不遺遐遠,而不昵朋比,則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
【《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本義
11807611䷊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將過於中,泰將極而否欲來之時也。恤,憂也。孚,所期之信也。戒占者艱難守貞,則无咎而有福。
【《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本義
11817711䷊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已過乎中,泰已極矣,故三陰翩然而下復,不待富而其類從之,不待戒令而信也。其占爲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當戒也。陰虛陽實,故凡言不富者,皆陰爻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陰本居下,在上爲失實。
本義
11827811䷊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以陰居尊,爲泰之主。柔中虛己,下應九二,吉之道也。而帝乙歸妹之時,亦嘗占得此爻。占者如是,則有祉而元吉矣。凡經以古人爲言,如高宗、箕子之類者,皆放此。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本義
11837911䷊泰【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復,房六反。下同。〗泰極而否,城復于隍之象。戒占者不可力爭,但可自守,雖得其貞,亦不免於羞吝。
【《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命亂故復否,告命,所以治之也。〖治,平聲。〗
本義
11848012䷋否 ䷋坤下乾上 否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備鄙反。〗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正與泰反,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其占不利於君子之正道。蓋乾往居外,坤來居內,又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誤也。《傳》不特解,其義亦可見。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辟,音避。難,去聲。〗收斂其德,不形於外,以避小人之難。人不得以祿位榮之。
本義
11858112䷋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三陰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蓋能如是,則變而爲君子矣。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小人而變爲君子,則能以愛君爲念,而不計其私矣。
本義
11868212䷋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陰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故占者小人如是則吉,大人則當安守其否而後道亨。蓋不可以彼包承於我,而自失其守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言不亂於小人之群。
本義
11878312䷋否【六三,包羞。】
  以陰居陽而不中正,小人志於傷善而未能也,故爲包羞之象。然以其未發,故无凶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本義
11888412䷋否【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否過中矣,將濟之時也。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故其占爲有命无咎,而疇類三陽,皆獲其福也。命,謂天命。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本義
11898512䷋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苞,與包同。古《易》作「包」。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之否,大人之事也。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則吉。然又當戒懼如《繫辭傳》所云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本義
11908612䷋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之否者也。其占爲先否後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本義
11918713䷌同人 ䷌離下乾上 同人卦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離,亦三畫卦之名。一陰麗於二陽之間,故其德爲麗、爲文明;其象爲火、爲日、爲電。同人,與人同也。以離遇乾,火上同於天,六二得位得中,而上應九五,又卦唯一陰而五陽同與之,故爲同人。于野,謂曠遠而无私也,有亨道矣。以健而行,故能涉川。爲卦內文明而外剛健,六二中正而有應,則君子之道也。占者能如是,則亨,而又可涉險。然必其所同合於君子之道,乃爲利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二。乾,謂九五。
【同人曰。】
  衍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通天下之志,乃爲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類族辨物,所以審異而致同也。
本義
11928813䷌同人【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剛在下,上无係應,可以无咎。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本義
11938913䷌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黨也。六二雖中且正,然有應於上,不能大同而係于私,吝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本義
11949013䷌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莽,莫蕩反。〗剛而不中,上无正應,欲同於二而非其正,懼九五之見攻,故有此象。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言不能行。
本義
11959113䷌同人【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墉,音庸。〗剛不中正,又无應與,亦欲同於六二,而爲三所隔,故爲乘墉以攻之。然以剛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如是,則是能改過而得吉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乘其墉矣,則非其力之足也,特以義之弗克而不攻耳。能以義斷,困而反於法則,故吉也。
本義
11969213䷌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號,戶羔反。咷,道刀反。旅卦同。〗五剛中正,二以柔中正,相應於下,同心者也,而爲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義理所同,物不得而間之,故有此象。然六二柔弱而三四剛強,故必用大師以勝之,然後得相遇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直,謂理直。
本義
11979313䷌同人【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居外无應,物莫與同,然亦可以无悔,故其象占如此。郊,在野之內,未至於曠遠,但荒僻无與同耳。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本義
11989414䷍大有 ䷍乾下離上 大有卦
  【大有,元亨。】
  大有,所有之大也。離居乾上,火在天上,无所不照。又,六五一陰居尊得中,而五陽應之,故爲大有。乾健離明,居尊應天,有亨之道。占者有其德,則大善而亨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五。上下,謂五陽。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應天,指六五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火在天上,所照者廣,爲大有之象。所有既大,无以治之,則釁蘖萌於其間矣。天命有善而无惡,故遏惡揚善,所以順天。反之於身,亦若是而已矣。
本義
11999514䷍大有【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雖當大有之時,然以陽居下,上无係應,而在事初,未涉乎害者也,何咎之有?然亦必艱以處之,則无咎。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本義
12009614䷍大有【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
  剛中在下,得應乎上,爲大車以載之象。有所往而如是,可以无咎矣。占者必有此德,乃應其占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本義
12019714䷍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春秋傳》作「享」,謂朝獻也。古者,亨通之亨,享獻之享,烹飪之烹,皆作「亨」字。九三居下之上,公侯之象。剛而得正,上有六五之君,虛中下賢,故爲亨于天子之象。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小人无剛正之德,則雖得此爻,不能當也。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本義
12029814䷍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
  〖彭,蒲光反,音旁。〗彭字,音義未詳。《程傳》曰「盛貌」,理或當然。六五柔中之君,九四以剛近之,有僭逼之嫌。然以其處柔也,故有不極其盛之象,而得无咎。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辨皙也。】
  皙,明貌。
本義
12039914䷍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大有之世,柔順而中,以處尊位。虛己以應九二之賢,而上下歸之,是其孚信之交也。然君道貴剛,太柔則廢,當以威濟之,則吉。如其象占如此,亦戒辭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一人之信,足以發上下之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備也。】
  〖易,以豉反。〗太柔,則人將易之,而无畏備之心。
本義
120410014䷍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之世,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能履信思順而尚賢也。滿而不溢,故其占如此。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本義
120510115䷎謙 ䷎艮下坤上 謙卦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止乎內而順乎外,謙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謙之象也。占者如是,則亨通而有終矣。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上,時掌反。〗言謙之必亨。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惡,烏路反。好,呼報反。〗變,謂傾壞。流,謂聚而歸之。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此君子所以有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裒,蒲侯反。稱,尺証反。施,始豉反。〗以卑蘊高,謙之象也。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增卑以趣於平,亦謙之意也。
本義
120610215䷎謙【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處下,謙之至也。君子之行也,以此涉難,何往不濟?故占者如是,則利以涉川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本義
120710315䷎謙【六二,鳴謙,貞吉。】
  柔順中正,以謙有聞,正而且吉者也。故其占如此。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本義
120810415䷎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卦唯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占者如是,則如其應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本義
120910515䷎謙【六四,无不利,撝謙。】
  撝,呼回反,與揮同。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无不利矣。然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也。
【《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言不爲過。
本義
121010615䷎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故爲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蓋從之者眾矣,猶有未服者,則利以征之,而於他事亦无不利。人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本義
121110715䷎謙【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謙極有聞,人之所與,故可用行師。然以其質柔而无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國而已。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陰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於行師,然亦適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本義
121210816䷏豫 ䷏坤下震上 豫卦
  【豫,利建侯行師。】
  豫,和樂也。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九四一陽,上下應之,其志得行,又以坤遇震,爲順以動,故其卦爲豫,而其占利以立君用師也。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以卦德釋卦辭。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出地奮,和之至也。先王作樂,既象其聲,又取其義。殷,盛也。
本義
121310916䷏豫【初六,鳴豫,凶。】
  陰柔小人,上有強援,得時主事,故不勝其豫而以自鳴,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卦之得名,本爲和樂,然卦辭爲眾樂之義,爻辭除九四與卦同外,皆爲自樂,所以有吉凶之異。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窮,謂滿極。
本義
121411016䷏豫【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而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大學》曰:「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正如此。占者如是,則正而吉矣。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本義
121511116䷏豫【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盱,況于反。〗盱,上視也。陰不中正而近於四,四爲卦主,故六三上視於四,而下溺於豫,宜有悔者也。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爲事當速悔。若悔之遲,則必有悔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本義
121611216䷏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簪,側林反。〗九四,卦之所由以爲豫者也。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爲大有得。然又當至誠不疑,則朋類合而從之矣。故又因而戒之。簪,聚也,又速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本義
121711316䷏豫【六五,貞疾,恒不死。】
  當豫之時,以柔居尊,沈溺於豫,又乘九四之剛,眾不附而處勢危,故爲貞疾之象。然以其得中,故又爲恒不死之象。即象而觀,占在其中矣。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本義
121811416䷏豫【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渝,以朱反。〗以陰柔居豫極,爲昏冥於豫之象。以其動體,故又爲其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戒占者如是,則能補過而无咎,所以廣遷善之門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本義
121911517䷐隨 ䷐震下兌上 隨卦
  【隨,元亨,利貞,无咎。】
  隨,從也。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皆剛來隨柔之義,以二體言之,爲此動而彼說,亦隨之義,故爲隨。己能隨物,物來隨己,彼此相從,其通易矣,故其占爲元亨。然必利於貞,乃得无咎。若所隨不貞,則雖大亨而不免於有咎矣。《春秋傳》:「穆姜曰:有是四德,隨而无咎;我皆无之,豈隨也哉?」今按四德雖非本義,然其下云云,深得占法之意。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下,遐嫁反。說,音悅。〗以卦變、卦德釋卦名義。
【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
  王肅本時作之,今當從之。釋卦辭,言能如是,則天下之所從也。
【隨時之義大矣哉。】
  王肅本時字在之字下,今當從之。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雷藏澤中,隨時休息。
本義
122011617䷐隨【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卦以物隨爲義,爻以隨物爲義。初九以陽居下,爲震之主,卦之所以爲隨者也。既有所隨,則有所偏主而變其常矣,惟得其正則吉。又當出門以交,不私其隨,則有功也。故其象占如此,亦因以戒之。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本義
122111717䷐隨【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初陽在下而近,五陽正應而遠,二陰柔不能自守以須正應,故其象如此,凶吝可知,不假言矣。
【《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
本義
122211817䷐隨【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丈夫,謂九四。小子,亦謂初也。三近係四而失於初,其象與六二正相反。四陽當任而己隨之,有求必得,然非正應,故有不正而爲邪媚之嫌。故其占如此,而又戒以居貞也。
【《象》曰:係丈夫,志捨下也。】
  〖舍,音捨。〗
本義
122311917䷐隨【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以剛居上之下,與五同德,故其占隨而有獲。然勢陵於五,故雖正而凶。惟有孚在道而明,則上安而下從之,可以无咎也。占者當時之任,宜審此戒。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本義
122412017䷐隨【九五,孚于嘉,吉。】
  陽剛中正,下應中正,是信于善也。占者如是,其吉宜矣。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本義
122512117䷐隨【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居隨之極,隨之固結而不可解者也。誠意之極,可通神明,故其占爲王用亨于西山。亨,亦當作祭享之享。自周而言,岐山在西,凡筮祭山川者得之。其誠意如是,則吉也。
【《象》曰:拘係之,上窮也。】
  窮,極也。
本義
122612218䷑蠱 ䷑巽下艮上 蠱卦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先,息薦反。後,胡豆反。〗蠱,壞極而有事也。其卦艮剛居上,巽柔居下,上下不交。下卑巽而上苟止,故其卦爲蠱。或曰,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亦剛上而柔下,皆所以爲蠱也。蠱壞之極,亂當復治,故其占爲元亨,而利涉大川。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則可自新以爲後事之端,而不使至於大壞,後事方始而尚新。然更當致其丁寧之意,以監其前事之失,而不使至於速壞。聖人之戒深也。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以卦體、卦變、卦德釋卦名義,蓋如此,則積弊而至於蠱矣。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釋卦辭。治蠱至於元亨,則亂而復治之象也。亂之終,治之始,天運然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有風,物壞而有事矣。而事莫大於二者,乃治己治人之道也。
本義
122712318䷑蠱【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幹之,則飭治而振起矣。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爲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无咎,然亦危矣。戒占者宜如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本義
122812418䷑蠱【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二剛中,上應六五,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貞。言當巽以入之也。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本義
122912518䷑蠱【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
  過剛不中,故小有悔,巽體得正,故无大咎。
【《象》曰: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本義
123012618䷑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以陰居陰,不能有爲,寬裕以治蠱之象也。如是,則蠱將日深,故往則見吝。戒占者不可如是也。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本義
123112718䷑蠱【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柔中居尊,而九二承之以德,以此幹蠱,可致聞譽,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本義
123212818䷑蠱【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剛陽居上,在事之外,故爲此象,而占與戒,皆在其中矣。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本義
123312919䷒臨 ䷒兌下坤上 臨卦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臨,進而淩逼於物也。二陽浸長以逼於陰,故爲臨。十二月之卦也。又,其爲卦,下兌說,上坤順。九二以剛居中,上應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於正。然至於八月,當有凶也。八月,謂自復卦一陽之月,至于遯卦二陰之月,陰長陽遯之時也。或曰,八月,謂夏正八月,於卦爲觀,亦臨之反對也。又因占而戒之。
【《彖》曰:臨,剛浸而長,】
  〖長,丁丈反。〗以卦體釋卦名。
【說而順,剛中而應。】
  〖說,音悅。〗又以卦德、卦體言卦之善。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言雖天運之當然,然君子宜知所戒。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思,去聲。〗地臨於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事。教之无窮者,兌也,容之无疆者,坤也。
本義
123413019䷒臨【初九,咸臨,貞吉。】
  卦唯二陽,遍臨四陰,故二爻皆有咸臨之象。初九剛而得正,故其占爲貞吉。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本義
123513119䷒臨【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剛得中而勢上進,故其占吉而无不利也。
【《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未詳。
本義
123613219䷒臨【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陰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爲以甘說臨人之象。其占固无所利,然能憂而改之,則无咎也。勉人遷善,爲教深矣。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本義
123713319䷒臨【六四,至臨,无咎。】
  處得其位,下應初九,相臨之至,宜无咎者也。
【《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本義
123813419䷒臨【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知,音智。〗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本義
123913519䷒臨【上六,敦臨,吉,无咎。】
  居卦之上,處臨之終,敦厚於臨,吉而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本義
124013620䷓觀 ䷓坤下巽上 觀卦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觀,官奐反。下「大觀」、「以觀」之「觀」,《大象》「觀」字,並同。〗觀者,有以示人而爲人所仰也。九五居上,四陰仰之,又內順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爲觀。盥,將祭而潔手也。薦,奉酒食以祭也。顒然,尊敬之貌。言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則其孚信在中,而顒然可仰。戒占者當如是也。或曰:「有孚顒若」,謂在下之人,信而仰之也。此卦四陰長而二陽消,正爲八月之卦,而名卦繫辭,更取他義,亦扶陽抑陰之意。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觀,如字。下「觀天」、《大象》「觀民」之「觀」、六爻「觀」字,並同。釋卦辭。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極言觀之道也。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爲觀也。神道設教,聖人之所以爲觀也。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省,悉井反。〗省方以觀民,設教以爲觀。
本義
124113720䷓觀【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卦以觀示爲義,據九五爲主也,爻以觀瞻爲義,皆觀乎九五也。初六,陰柔在下,不能遠見,童觀之象。小人之道,君子之羞也。故其占在小人則无咎,君子得之,則可羞矣。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本義
124213820䷓觀【六二,窺觀,利女貞。】
  陰柔居內而觀乎外,窺觀之象,女子之正也。故其占如此。丈夫得之,則非所利矣。
【《象》曰: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在丈夫則爲醜也。
本義
124313920䷓觀【六三,觀我生,進退。】
  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居下之上,可進可退,故不觀九五,而獨觀己所行之通塞以爲進退。占者宜自審也。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本義
124414020䷓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六四,最近於五,故有此象。其占爲利於朝覲仕進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本義
124514120䷓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其下四陰,仰而觀之,君子之象也。故戒居此位、得此占者,當觀己所行,必其陽剛中正亦如是焉,則得无咎也。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此夫子以義言之,明人君觀己所行,不但一身之得失,又當觀民德之善否,以自省察也。
本義
124614220䷓觀【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陽剛居尊位之上,雖不當事任,而亦爲下所觀,故其戒辭略與五同。但以我爲其,小有主賓之異耳。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志未平,言雖不得位,未可忘戒懼也。
本義
124714321䷔噬嗑 ䷔震下離上 噬嗑卦
  【噬嗑,亨,利用獄。】
  〖噬,市利反。嗑,胡臘反。〗噬,齧也。嗑,合也。物有間者,齧而合之也。爲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齧之而後合,故爲噬嗑。其占當得亨通者,有間故不通,齧之而合,則亨通矣。又三陰三陽,剛柔中半,下動上明,下雷上電,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以至於五而得其中,是以陰居陽,雖不當位而利用獄。蓋治獄之道,唯威與明,而得其中之爲貴。故筮得之者,有其德,則應其占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以卦體釋卦名義。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上,時掌反。〗又以卦名、卦體、卦德、二象卦變釋卦辭。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雷電,當作電雷。
本義
124814421䷔噬嗑【初九,屨校滅趾,无咎。】
  〖校,音教。〗初、上无位,爲受刑之象。中四爻爲用刑之象。初在卦始,罪薄過小,又在卦下,故爲屨校滅趾之象。止惡於初,故得无咎。占者小傷而无咎也。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滅趾,又有不進於惡之象。
本義
124914521䷔噬嗑【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祭有膚鼎,蓋肉之柔脆,噬而易嗑者。六二中正,故其所治如噬膚之易。然以柔乘剛,故雖甚易,亦不免於傷滅其鼻。占者雖傷而終无咎也。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本義
125014621䷔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腊,音昔。〗腊肉,謂獸腊,全體骨而爲之者,堅韌之物也。陰柔不中正,治人而人不服,爲噬腊遇毒之象。占雖小吝,然時當噬嗑,於義爲无咎也。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本義
125114721䷔噬嗑【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乾,音干。胏,緇美反。〗胏,肉之帶骨者,與胾通。《周禮》:獄訟,入鈞金束矢而後聽之。九四,以剛居柔,得用刑之道,故有此象。言所噬愈堅,而得聽訟之宜也。然必利於艱難正固,則吉。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本義
125214821䷔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无咎。】
  噬乾肉,難於膚而易於腊胏者也。黃,中色。金,亦謂鈞金。六五,柔順而中,以居尊位,用刑於人,人无不服,故有此象。然必貞厲,乃得无咎。亦戒占者之辭也。
【《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
本義
125314921䷔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凶。】
  〖何,何可反。〗何,負也。過極之陽,在卦之上,惡極罪大,凶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滅耳,蓋罪其聽之不聰也。若能審聽而早圖之,則无此凶矣。
本義
125415022䷕賁 ䷕離下艮上 賁卦
  【賁,亨,小利有攸往。】
  〖賁,彼偽反。〗賁,飾也。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又內離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爲賁。占者以其柔來文剛,陽得陰助,而離明於內,故爲亨。以其剛上文柔,而艮止於外,故小利有攸往。
【《彖》曰:賁,亨,】
  亨字疑衍。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以卦變釋卦辭,剛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理或然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又以卦德言之。止,謂各得其分。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極言賁道之大也。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山下有火,明不及遠。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獄,事之大者。內離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本義
125515122䷕賁【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舍,音捨。〗剛德明體,自賁於下,爲舍非道之車,而安於徒步之象。占者自處,當如是也。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君子之取捨,決於義而已。
本義
125615222䷕賁【六二,賁其須。】
  二以陰柔居中正,三以陽剛而得正,皆无應與。故二附三而動,有賁須之象。占者宜從上之陽剛而動也。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本義
125715322䷕賁【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一陽居二陰之間,得其賁而潤澤者也。然不可溺於所安,故有永貞之戒。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本義
125815422䷕賁【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皤,白波反。〗皤,白也。馬,人所乘,人白則馬亦白矣。四與初相賁者,乃爲九三所隔而不得遂,故皤如,而其往求之心,如飛翰之疾也。然九三剛正,非爲寇者也,乃求婚媾耳。故其象如此。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當位疑,謂所當之位可疑也。終无尤,謂若守正而不與,亦无他患也。
本義
125915522䷕賁【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戔,在千反,又音牋。〗六五柔中,爲賁之主,敦本尚實,得賁之道。故有丘園之象。然陰性吝嗇,故有束帛戔戔之象。束帛,薄物。戔戔,淺小之意。人而如此,雖可羞吝,然禮奢寧儉,故得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本義
126015622䷕賁【上九,白賁,无咎。】
  賁極反本,復於无色,善補過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本義
126115723䷖剝 ䷖坤下艮上 剝卦
  【剝,不利有攸往。】
  剝,落也。五陰在下而方生,一陽在上而將盡,陰盛長而陽消落,九月之卦也。陰盛陽衰,小人壯而君子病。又內坤而外艮,有順時而止之象。故占得之者,不可有所往也。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
  以卦體釋卦名義,言柔進於陽,變剛爲柔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長,丁丈反。〗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本義
126215823䷖剝【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
  剝自下起,滅正則凶,故其占如此。蔑,滅也。
【《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本義
126315923䷖剝【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
  〖辨,音辦。〗辨,床幹也。進而上矣。
【《象》曰:剝床以辨,未有與也。】
  言未大盛。
本義
126416023䷖剝【六三,剝之,无咎。】
  眾陰方剝陽,而己獨應之,去其黨而從正,无咎之道也。占者如是,則得无咎。
【《象》曰:剝之,无咎,失上下也。】
  上下,謂四陰。
本義
126516123䷖剝【六四,剝床以膚,凶。】
  陰禍切身,故不復言蔑貞,而直言凶也。
【《象》曰: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本義
126616223䷖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无不利。】
  魚,陰物。宮人,陰之美而受制於陽者也。五爲眾陰之長,當率其類,受制於陽,故有此象。而占者如是,則无不利也。
【《象》曰:以宮人寵,終无尤也。】
本義
126716323䷖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一陽在上,剝未盡而能復生。君子在上,則爲眾陰所載。小人居之,則剝極於上,自失所覆,而无復碩果得輿之象矣。取象既明,而君子、小人,其占不同,聖人之情,益可見矣。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本義
126816424䷗復 ䷗震下坤上 復卦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反復之復,方福反,又作覆。《彖》同。
  復,陽復生於下也。剝盡則爲純坤,十月之卦,而陽氣已生於下矣。積之踰月,然後一陽之體始成而來復,故十有一月,其卦爲復。以其陽既往而復反,故有亨道。又內震外坤,有陽動於下而以順上行之象,故其占又爲己之出入,既得无疾,朋類之來,亦得无咎。
  又,自五月姤卦一陰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陽來復,乃天運之自然。故其占又爲反復其道,至於七日,當得來復。又以剛德方長,故其占又爲利有攸往也。反復其道,往而復來,來而復往之意。七日者,所占來復之期也。
【《彖》曰:復,亨,剛反。】
  剛反則亨。
【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以卦德而言。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陰陽消息,天運然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長,丁丈反。〗以卦體而言,既生則漸長矣。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積陰之下,一陽復生,天地生物之心幾於滅息,而至此乃復可見。在人則爲靜極而動,惡極而善,本心幾息而復見之端也。程子論之詳矣。而邵子之詩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羲。」至哉言也,學者宜盡心焉。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安靜以養微陽也。《月令》:「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
本義
126916524䷗復【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祗,音其。〗一陽復生於下,復之主也。祗,抵也。又居事初,失之未遠,能復於善,不抵於悔,大善而吉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本義
127016624䷗復【六二,休復,吉。】
  柔順中正,近於初九,而能下之,復之休美,吉之道也。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下,遐嫁反。〗
本義
127116724䷗復【六三,頻復,厲无咎。】
  以陰居陽,不中不正,又處動極,復而不固,屢失屢復之象。屢失故危,復則无咎,故其占又如此。
【《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本義
127216824䷗復【六四,中行獨復。】
  四處群陰之中,而獨與初應,爲與眾俱行,而獨能從善之象。當此之時,陽氣甚微,未足以有爲,故不言吉。然理所當然,吉凶非所論也。董子曰:「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於剝之六三及此爻見之。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本義
127316924䷗復【六五,敦復,无悔。】
  以中順居尊,而當復之時,敦復之象,无悔之道也。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考,成也。
本義
127417024䷗復【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眚,生領反。〗以陰柔居復終,終迷不復之象,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以,猶及也。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本義
127517125䷘无妄 ䷘震下乾上 无妄卦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實理自然之謂。《史記》作「无望」,謂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義亦通。爲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又爲震主,動而不妄者也,故爲无妄。又,二體震動而乾健,九五剛中而應六二,故其占大亨而利於正。若其不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所往也。
【《彖》曰:无妄,剛自外來而爲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其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蓋其逆天之命而天不祐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下雷行,震動發生,萬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與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對時育物,因其所性而不爲私焉。
本義
127617225䷘无妄【初九,无妄,往吉。】
  以剛在內,誠之主也。如是而往,其吉可知,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本義
127717325䷘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菑,側其反。畬,音餘。〗柔順中正,因時順理,而无私意期望之心,故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言其无所爲於前,无所冀於後也。占者如是,則利有所往矣。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計其利而爲之也。
本義
127817425䷘无妄【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卦之六爻,皆无妄者也。六三,處不得正,故遇其占者,无故而有災。如行人牽牛以去,而居者反遭詰捕之擾也。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本義
127917525䷘无妄【九四,可貞,无咎。】
  陽剛乾體,下无應與,可固守而无咎,不可以有爲之占也。
【《象》曰: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有,猶守也。
本義
128017625䷘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乾剛中正以居尊位,而下應亦中正,无妄之至也。如是而有疾,勿藥而自愈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既已无妄而復藥之,則反爲妄而生疾矣。試,謂少嘗之也。
本義
128117725䷘无妄【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上九,非有妄也,但以其窮極而不可行耳,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本義
128217826䷙大畜 ䷙乾下艮上 大畜卦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畜,敕六反。〗大,陽也。以艮畜乾,又畜之大者也。又以內乾剛健,外艮篤實輝光,是以能日新其德,而爲畜之大也。以卦變言,此卦自需而來,九自五而上,以卦體言,六五尊而尚之,以卦德言,又能止健。皆非大正不能。故其占爲利貞而不家食,吉也。又六五下應於乾,爲應乎天,故其占又爲利涉大川也。不家食,謂食祿於朝,不食於家也。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以卦德釋卦名義。
【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
  以卦變、卦體、卦德釋卦辭。
【不家食,吉,養賢也。】
  亦取尚賢之象。
【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亦以卦體而言。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天在山中,不必實有是事,但以其象言之耳。
本義
128317926䷙大畜【初九,有厲,利已。】
  〖已,夷止反。〗乾之三陽,爲艮所止,故內外之卦,各取其義。初九爲六四所止,故其占往則有危,而利於止也。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本義
128418026䷙大畜【九二,輿說輹。】
  〖說,吐活反。輹,音服,又音福。〗九二亦爲六五所畜。以其處中,故能自止而不進,有此象也。
【《象》曰:輿說輹,中无尤也。】
本義
128518126䷙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三以陽居健極,上以陽居畜極,極而通之時也。又皆陽爻,故不相畜而俱進,有良馬逐之象焉。然過剛銳進,故其占必戒以艱貞閑習,乃利於有往也。曰,當爲日月之日。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本義
128618226䷙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牿,古毒反。童者,未角之稱。牿,施橫木於牛角,以防其觸。《詩》所謂「楅衡」者也。止之於未角之時,爲力則易,大善之吉也。故其象占如此。《學記》曰:「禁於未發之謂豫。」正此意也。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本義
128718326䷙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
  〖豶,符云反。〗陽已進而止之,不若初之易矣。然以柔居中而當尊位,是以得其機會而可制。故其象如此。占雖吉,而不言元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本義
128818426䷙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何天之衢,言何其通達之甚也。畜極而通,豁達无礙,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本義
128918527䷚頤 ䷚震下艮上 頤卦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頤,以之反。〗頤,口旁也。口食物以自養,故爲養義。爲卦上下二陽,內含四陰,外實內虛,上止下動,爲頤之象,養之義也。貞吉者,占者得正則吉。觀頤,謂觀其所養之道。自求口實,謂觀其所以養身之術。皆得正則吉也。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釋卦辭。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極言養道而贊之。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二者養德、養身之切務。
本義
129018627䷚頤【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舍,音捨。朵,多果反。〗靈龜,不食之物。朵,垂也。朵頤,欲食之貌。初九陽剛在下,足以不食,乃上應六四之陰而動於欲,凶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本義
129118727䷚頤【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凶。】
  求養於初,則顛倒而違於常理,求養於上,則往而得凶。丘,土之高者,上之象也。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初、上皆非其類也。
本義
129218827䷚頤【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陰柔不中正,以處動極,拂於頤矣。既拂於頤,雖正亦凶,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本義
129318927䷚頤【六四,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无咎。】
  〖耽,都含反。〗柔居上而得正,所應又正,而賴其養以施於下,故雖顛而吉。虎視耽耽,下而專也。其欲逐逐,求而繼也。又能如是,則无咎矣。
【《象》曰: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施,始豉反。〗
本義
129419027䷚頤【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六五,陰柔不正,居尊位而不能養人,反賴上九之養,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本義
129519127䷚頤【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六五,賴上九之養以養人,是物由上九以養也。位高任重,故厲而吉。陽剛在上,故利涉川。
【《象》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本義
129619228䷛大過 ䷛巽下兌上 大過卦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橈,乃教反。〗大,陽也。四陽居中過盛,故爲大過。上下二陰,不勝其重,故有棟橈之象。又以四陽雖過,而二五得中,內巽外說,有可行之道,故利有所往而得亨也。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
  以卦體釋卦名義。
【棟橈,本末弱也。】
  復以卦體釋卦辭。本,謂初,末,謂上,弱,謂陰柔。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說,音悅。〗又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大過之時大矣哉。】
  大過之時,非有大過人之材,不能濟也,故歎其大。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澤滅於木,大過之象也。不懼无悶,大過之行也。
本義
129719328䷛大過【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藉,在夜反。〗當大過之時,以陰柔居巽下,過於畏慎而无咎者也。故其象占如此。白茅,物之潔者。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本義
129819428䷛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稊,杜兮反。〗陽過之始,而比初陰,故其象占如此。稊,根也,榮於下者也,榮於下,則生於上矣。夫雖老而得女妻,猶能成生育之功也。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本義
129919528䷛大過【九三,棟橈,凶。】
  三、四二爻,居卦之中,棟之象也。九三以剛居剛,不勝其重,故象橈而占凶。
【《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本義
130019628䷛大過【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它,湯何反。〗以陽居陰,過而不過,故其象隆而占吉。然下應初六,以柔濟之,則過於柔矣,故又戒以有它則吝也。
【《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本義
130119728䷛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
  華,如字。九五,陽過之極,又比過極之陰,故其象占皆與二反。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本義
130219828䷛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處過極之地,才弱不足以濟,然於義爲无咎矣。蓋殺身成仁之事,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本義
130319929䷜坎 ䷜坎下坎上 習坎卦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習,重習也。坎,險陷也。其象爲水,陽陷陰中,外虛而中實也。此卦上下皆坎,是爲重險,中實爲有孚心亨之象,以是而行,必有功矣。故其占如此。
【《彖》曰:習坎,重險也。】
  〖重,直龍反。〗釋卦名義。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以卦象釋有孚之義,言內實而行有常也。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以剛在中,心亨之象。如是而往,必有功也。
【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洊,在薦反。行,下孟反。〗治己治人,皆必重習,然後熟而安之。
本義
130420029䷜坎【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
  〖窞,徒坎、陵感二反。〗以陰柔居重險之下,其陷益深,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本義
130520129䷜坎【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處重險之中,未能自出,故爲有險之象。然剛而得中,故其占可以求小得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本義
130620229䷜坎【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枕,針甚反。〗以陰柔不中正,而履重險之間,來往皆險。前險而後枕,其陷益深,不可用也。故其象占如此。枕,倚著未安之意。
【《象》曰:來之坎坎,終无功也。】
本義
130720329䷜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簋,音軌。缶,俯九反。〗晁氏云:先儒讀「樽酒簋」爲一句,「貳用缶」爲一句。今從之。貳,益之也。《周禮》:「大祭三貳」,《弟子職》:「左執虛豆,右執挾匕,周旋而貳」是也。九五尊位,六四近之,在險之時,剛柔相際,故有但用薄禮,益以誠心,進結自牖之象。牖非所由之正,而室之所以受明也。始雖艱阻,終得无咎,故其占如此。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晁氏曰:陸氏《釋文》本无「貳」字。今從之。
本義
130820429䷜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九五,雖在坎中,然以陽剛中正居尊位,而時亦將出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有中德而未大。
本義
130920529䷜坎【上六,繫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纆,音墨。寘,音置。〗以陰柔居險極,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本義
131020630䷝離 ䷝離下離上 離卦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畜,許六反。〗離,麗也。陰麗於陽,其象爲火,體陰而用陽也。物之所麗,貴乎得正。牝牛,柔順之物也。故占者能正則亨,而畜牝牛則吉也。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重,直龍反。〗釋卦名義。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以卦體釋卦辭。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作,起也。
本義
131120730䷝離【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錯,七各反。〗以剛居下而處初體,志欲上進,故有履錯然之象。敬之則无咎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辟、避同。
本義
131220830䷝離【六二,黃離,元吉。】
  黃,中色。柔麗乎中而得其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本義
131320930䷝離【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耋,田節反。〗重離之間,前明將盡,故有日昃之象。不安常以自樂,則不能自處而凶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本義
131421030䷝離【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突,如忽反。〗後明將繼之時,而九四以剛迫之,故其象如此。
【《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无所容,言焚死棄也。
本義
131521130䷝離【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沱,徒何反。〗以陰居尊,柔麗乎中。然不得其正而迫於上下之陽,故憂懼如此,然後得吉。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離,音麗。〗
本義
131621230䷝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剛明及遠,威震而刑不濫,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本義
131721331䷞咸 ䷞艮下兌上 咸卦
  【咸,亨,利貞,取女吉。】
  〖取,七具反。〗咸,交感也。兌柔在上,艮剛在下,而交相感應,又艮止則感之專,兌說則應之至,又艮以少男下於兌之少女,男先於女,得男女之正,婚姻之時,故其卦爲咸。其占亨而利貞,取女則吉。蓋感有必通之理,然不以貞,則失其亨,而所爲皆凶矣。
【《彖》曰:咸,感也。】
  釋卦名義。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
  〖說,音悅。男下之下,遐嫁反。〗以卦體、卦德、卦象釋卦辭。或以卦變言柔上剛下之義,曰:咸自旅來,柔上居六,剛下居五也。亦通。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極言感通之理。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山上有澤,以虛而通也。
本義
131821431䷞咸【初六,咸其拇。】
  〖拇,茂后反。〗拇,足大指也。咸以人身取象,感於最下,咸拇之象也。感之尚淺,欲進未能,故不言吉凶。此卦雖主於感,然六爻皆宜靜而不宜動也。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本義
131921531䷞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腓,房非反。〗腓,足肚也。欲行則先自動,躁妄而不能固守者也。二當其處,又以陰柔不能固守,故取其象。然有中正之德,能居其所,故其占動凶而靜吉也。
【《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本義
132021631䷞咸【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股,隨足而動,不能自專者也。執者,主當持守之意。下二爻皆欲動者,三亦不能自守而隨之,往則吝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言亦者,因前二爻皆欲動而云也。二爻陰躁,其動也宜。九三陽剛,居止之極,宜靜而動,可吝之甚也。
本義
132121731䷞咸【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憧,昌容反,又音同。〗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又當三陽之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當正而固,乃得其理。今九四乃以陽居陰,爲失其正而不能固,故因占設戒,以爲能正而固,則吉而悔亡。若憧憧往來,不能正固而累於私感,則但其朋類從之,不復能及遠矣。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感害,言不正而感,則有害也。
本義
132221831䷞咸【九五,咸其脢,无悔。】
  〖脢,武杯反,又音每。〗脢,背肉,在心上而相背,不能感物而无私係。九五,適當其處,故取其象,而戒占者以能如是,則雖不能感物,而亦可以无悔也。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志末,謂不能感物。
本義
132321931䷞咸【上六,咸其輔頰舌。】
  〖頰,古協反。〗輔頰舌,皆所以言者,而在身之上。上六,以陰居說之終,處咸之極,感人以言而无其實。又兌爲口舌,故其象如此,凶咎可知。
【《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滕、騰通用。
本義
132422032䷟恆 ䷟巽下震上 恒卦
  【恒,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恒,常久也。爲卦震剛在上,巽柔在下,震雷巽風,二物相與,巽順震動,爲巽而動。二體六爻,陰陽相應。四者皆理之常,故爲恒。其占爲能久於其道,則亨而无咎。然又必利於守貞,則乃爲得所常久之道,而利有所往也。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
  以卦體、卦象、卦德釋卦名義。或以卦變言剛上柔下之義,曰:恒自豐來,剛上居二,柔下居初也。亦通。
【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恒固能亨,且无咎矣。然必利於正,乃爲久於其道,不正則久非其道矣。天地之道,所以長久,亦以正而已矣。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久於其道,終也;利有攸往,始也。動靜相生,循環之理,然必靜爲主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極言恒久之道。
【《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本義
132522132䷟恆【初六,浚恒,貞凶,无攸利。】
  初與四爲正應,理之常也,然初居下而在初,未可以深有所求。四震體而陽性,上而不下,又爲二三所隔,應初之意,異乎常矣。初之柔暗,不能度勢,又以陰居巽下,爲巽之主,其性務入,故深以常理求之,浚恒之象也。占者如此,則雖貞亦凶,而无所利矣。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本義
132622232䷟恆【九二,悔亡。】
  以陽居陰,本當有悔,以其久中,故得亡也。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本義
132722332䷟恆【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位雖得正,然過剛不中,志從於上,不能久於其所,故爲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象。或者,不知其何人之辭。承,奉也,言人皆得奉而進之,不知其所自來也。貞吝者,正而不恒,爲可羞吝。申戒占者之辭。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本義
132822432䷟恆【九四,田无禽。】
  以陽居陰,久非其位,故爲此象。占者田无所獲,而凡事亦不得其所求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本義
132922532䷟恆【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以柔中而應剛中,常久不易,正而固矣。然乃婦人之道,非夫子之宜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本義
133022632䷟恆【上六,振恒,凶。】
  振者,動之速也。上六,居恒之極,處震之終,恒極則不常,震終則過動,又陰柔不能固守,居上非其所安,故有振恒之象,而其占則凶也。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本義
133122733䷠遯 ䷠艮下乾上 遯卦
  【遯,亨,小利貞。】
  〖遯,徒困反。〗遯,退避也。爲卦二陰浸長,陽當退避,故爲遯,六月之卦也。陽雖當遯,然九五當位,而下有六二之應,若猶可以有爲。但二陰浸長於下,則其勢不可以不遯,故其占爲君子能遯,則身雖退而道亨;小人則利於守正,不可以浸長之故,而遂侵迫於陽也。小,謂陰柔小人也。此卦之占,與《否》之初二兩爻相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以九五一爻釋亨義。
【小利貞,浸而長也。】
  〖長,丁丈反。〗以下二陰釋小利貞。
【遯之時義大矣哉。】
  陰方浸長,處之爲難,故其時義爲尤大也。
【《象》曰: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遠,袁萬反。〗天體无窮,山高有限,遯之象也。嚴者,君子自守之常,而小人自不能近。
本義
133222833䷠遯【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遯而在後,尾之象,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處靜俟,可免災耳。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本義
133322933䷠遯【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勝,音升。說,吐活反。〗以中順自守,人莫能解,必遯之志也。占者固守,亦當如是。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本義
133423033䷠遯【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畜,許六反。〗下比二陰,當遯而有所係之象,有疾而危之道也。然以畜臣妾則吉,蓋君子之於小人,惟臣妾,則不必其賢而可畜耳。故其占如此。
【《象》曰: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憊,音敗。〗
本義
133523133䷠遯【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好,呼報反。否,方有反。〗下應初六,而乾體剛健,有所好而能絕之以遯之象也。唯自克之君子能之,而小人不能。故占者君子則吉,而小人否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本義
133623233䷠遯【九五,嘉遯,貞吉。】
  剛陽中正,下應六二,亦柔順而中正,遯之嘉美者也。占者如是,而正則吉矣。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本義
133723333䷠遯【上九,肥遯,无不利。】
  以剛陽居卦外,下无係應,遯之遠而處之裕者也。故其象占如此。肥者,寬裕自得之意。
【《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本義
133823434䷡大壯 ䷡乾下震上 大壯卦
  【大壯,利貞。】
  大,謂陽也。四陽盛長,故爲大壯,二月之卦也。陽壯,則占者吉亨,不假言,但利在正固而已。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釋卦名義。以卦體言,則陽長過中,大者壯也。以卦德言,則乾剛震動,所以壯也。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釋利貞之義,而極言之。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自勝者強。
本義
133923534䷡大壯【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趾在下而進,動之物也。剛陽處下而當壯時,壯于進者也,故有此象。居下而壯于進,其凶必矣。故其占又如此。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言必困窮。
本義
134023634䷡大壯【九二,貞吉。】
  以陽居陰,已不得其正矣。然所處得中,則猶可因以不失其正,故戒占者使因中以求正,然後可以得吉也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本義
134123734䷡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羝,音低。羸,力追反。〗過剛不中,當壯之時,是小人用壯,而君子則用罔也。罔,无也;視有如无,君子之過於勇者也。如此,則雖正亦危矣。羝羊,剛壯喜觸之物。藩,籬也。羸,困也。貞厲之占,其象如此。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小人以壯敗,君子以罔困。
本義
134223834䷡大壯【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輹,音福。〗貞吉,悔亡,與咸九四同占。藩決不羸,承上文而言也。決,開也。三前有四,猶有藩焉。四前二陰,則藩決矣。壯于大輿之輹,亦可進之象也。以陽居陰,不極其剛,故其象如此。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尚、上通。
本義
134323934䷡大壯【六五,喪羊于易,无悔。】
  〖喪,息浪反。《象》同。易,以豉反,一音亦。《旅》卦同。〗卦體似《兌》,有羊象焉,外柔而內剛者也。獨六五以柔居中,不能抵觸,雖失其壯,然亦无所悔矣。故其象如此,而占亦與《咸》九五同。易,容易之易。言忽然不覺其亡也。或作疆埸之埸,亦通。《漢.食貨志》「埸」作「易」。
【《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本義
134424034䷡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壯終動極,故觸藩而不能退。然其質本柔,故又不能遂其進也。其象如此,其占可知。然猶幸其不剛,故能艱以處,則尚可以得吉也。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本義
134524135䷢晉 ䷢坤下離上 晉卦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晉,進也。康侯,安國之侯也。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言多受大賜,而顯被親禮也。蓋其爲卦上離下坤,有日出地上之象,順而麗乎大明之德,又其變自《觀》而來,爲六四之柔進而上行以至於五。占者有是三者,則亦當有是寵也。
【《彖》曰:晉,進也。】
  釋卦名義。
【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上行」之上,時掌反。〗以卦象、卦德、卦變釋卦辭。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昭,明之也。
本義
134624235䷢晉【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
  以陰居下,應不中正,有欲進見摧之象。占者如是,而能守正則吉。設不爲人所信,亦當處以寬裕,則无咎也。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初居下位,未有官守之命。
本義
134724335䷢晉【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六二,中正,上无應援,故欲進而愁。占者如是,而能守正則吉,而受福于王母也。王母,指六五,蓋享先妣之吉占。而凡以陰居尊者,皆其類也。
【《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本義
134824435䷢晉【六三,眾允,悔亡。】
  三不中正,宜有悔者,以其與下二陰皆欲上進,是以爲眾所信而悔亡也。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本義
134924535䷢晉【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鼫,音石。〗不中不正,以竊高位,貪而畏人,蓋危道也。故爲鼫鼠之象。占者如是,雖正亦危。
【《象》曰: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本義
135024635䷢晉【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以陰居陽,宜有悔矣。以大明在上,而下皆順從,故占者得之,則其悔亡。又一切去其計功謀利之心,則往吉而无不利也。然亦必有其德,乃應其占耳。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本義
135124735䷢晉【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角剛而居上。上九剛進之極,有其象矣。占者得之,而以伐其私邑,則雖危而吉且无咎。然以極剛治小邑,雖得其正,亦可吝矣。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本義
135224836䷣明夷 ䷣離下坤上 明夷卦
  【明夷,利艱貞。】
  夷,傷也。爲卦下離上坤,日入地中,明而見傷之象,故爲明夷。又其上六爲暗之主,六五近之,故占者利于艱難以守正,而自晦其明也。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
  以卦象釋卦名。
【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
  〖難,去聲。下同。〗以卦德釋卦義。蒙大難,謂遭紂之亂而見囚也。
【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以六五一爻之義釋卦辭。內難,謂爲紂近親,在其國內,如六五之近於上六也。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眾,用晦而明。】
本義
135324936䷣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飛而垂翼,見傷之象,占者行而不食。所如不合,時義當然,不得而避也。
【《象》曰: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唯義所在,不食可也。
本義
135425036䷣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拯,之陵反。《渙》初爻同。〗傷而未切,救之速則免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本義
135525136䷣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以剛居剛,又在明體之上,而屈於至暗之下,正與上六闇主爲應,故有向明除害,得其首惡之象。然不可以亟也,故有不可疾貞之戒。成湯起於夏臺,文王興於羑里,正合此爻之義,而小事亦有然者。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本義
135625236䷣明夷【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此爻之義未詳。竊疑左腹者,幽隱之處。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者,得意於遠去之義。言筮而得此者,其自處當如是也。蓋離體爲至明之德,坤體爲至暗之地,下三爻明在闇外,故隨其遠近高下而處之不同。
  六四以柔正居喻地而尚淺,故猶可以得意於遠去。五以柔中居闇地而已迫,故爲內難正志以晦其明之象。上則極乎暗矣,故爲自傷其明以至於闇,而又足以傷人之明。蓋下五爻皆爲君子,獨上一爻爲闇君也。
【《象》曰: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意,叶音臆。
本義
135725336䷣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居至闇之地,近至闇之君,而能正其志,箕子之象也,貞之至也。利貞,以戒占者。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本義
135825436䷣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以陰居坤之極,不明其德以至于晦。始則處高位,以傷人之明。終必至於自傷,而墜厥命。故其象如此,而占亦在其中矣。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照四國,以位言。
本義
135925537䷤家人 ䷤離下巽上 家人卦
  【家人,利女貞。】
  家人者,一家之人。卦之九五、六二,外內各得其正,故爲家人。利女貞者,欲先正乎內也。內正則外无不正矣。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以卦體九五、六二,釋利女貞之義。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亦謂二五。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上父初子,五三夫,四二婦,五兄三弟,以卦畫推之,又有此象。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行,下孟反。〗身脩則家治矣。
本義
136025637䷤家人【初九,閑有家,悔亡。】
  初九以剛陽處有家之始,能防閑之,其悔亡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志未變而預防之。
本義
136125737䷤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六二柔順中正,女之正位乎內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本義
136225837䷤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嗃,呼落反。嘻,喜悲反。《象》同。〗以剛居剛而不中,過乎剛者也,故有嗃嗃嚴厲之象。如是,則雖有悔厲而吉也。嘻嘻者,嗃嗃之反,吝之道也。占者各以其德爲應,故兩言之。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本義
136325937䷤家人【六四,富家,大吉。】
  陽主義,陰主利,以陰居陰而在上位,能富其家者也。
【《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本義
136426037䷤家人【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假,更白反。〗假,至也,如「假于太廟」之「假」。有家,猶言有國也。九五,剛健中正,下應六二之柔順中正,王者以是至于其家,則勿用憂恤而吉可必矣。蓋聘納后妃之吉占,而凡有是德者遇之,皆吉也。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程子曰:「夫愛其內助,婦愛其刑家。」
本義
136526137䷤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上九以剛居上,在卦之終,故言正家久遠之道。占者必有誠信嚴威,則終吉也。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謂非作威也,反身自治,則人畏服之矣。
本義
136626238䷥睽 ䷥兌下離上 睽卦
  【睽,小事吉。】
  〖睽,苦圭反。〗睽,乖異也。爲卦上火下澤,性相違異;中女、少女,志不同歸,故爲睽。然以卦德言之,內說而外明。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以卦體言之,則六五得中,而下應九二之剛。是以其占不可大事,而小事尚有吉之道也。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上、下俱上聲。下同。〗以卦象釋卦名義。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說,音悅。〗以卦德、卦變、卦體釋卦辭。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極言其理而贊之。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二卦合體而性不同。
本義
136726338䷥睽【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咎。】
  〖喪,去聲。〗上无正應,有悔也。而居睽之時,同德相應,其悔亡矣。故有喪馬勿逐而自復之象。然亦必見惡人,然後可以辟咎,如孔子之於陽貨也。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辟,音避。〗
本義
136826438䷥睽【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二、五陰陽正應,居睽之時,乖戾不合,必委曲相求而得會遇,乃爲无咎,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本其正應,非有邪也。
本義
136926538䷥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
  〖曳,以制反。掣,昌逝反。劓,魚器反。〗六三、上九正應,而三居二陽之間,後爲二所曳,前爲四所掣,而當睽之時,上九猜狠方深,故又有髡劓之傷。然邪不勝正,終必得合,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无初有終,遇剛也。】
本義
137026638䷥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夫,如字。睽孤,謂无應。遇元夫,謂得初九。交孚,謂同德相信。然當睽時,故必危厲,乃得无咎。占者亦如是也。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本義
137126738䷥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噬,市制反。〗以陰居陽,悔也。居中得應,故能亡之。厥宗,指九二。噬膚,言易合。六五,有柔中之德,故其象占如是。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本義
137226838䷥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弧,音胡。說,吐活反。媾,古豆反。〗睽孤,謂六三爲二陽所制,而己以剛處明極睽極之地,又自猜狠而乖離也。見豕負塗,見其污也。載鬼一車,以无爲有也。張弧,欲射之也。說弧,疑稍釋也。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實親也。往遇雨則吉,疑盡釋而睽合也。上九之與六三,先睽後合,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本義
137326939䷦蹇 ䷦艮下坎上 蹇卦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蹇,紀免反。〗蹇,難也;足不能進,行之難也。爲卦艮下坎上,見險而止,故爲蹇。西南平易,東北險阻。又,艮,方也,方在蹇中,不宜走險。又卦自小過而來,陽進則往居五而得中,退則入於艮而不進。故其占曰利西南,不利東北。當蹇之時,必見大人,然後可以濟難。又,必守正,然後得吉。而卦之九五,剛健中正,有大人之象。自二以上,五爻皆得正位,則又貞之義也。故其占又曰利見大人,貞吉。蓋見險者貴於能止,而又不可終於止。處險者利於進,而不可失其正也。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難,乃旦反。知,音智。〗以卦德釋卦名義,而贊其美。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以卦變、卦體釋卦辭,而贊其時用之大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
本義
137427039䷦蹇【初六,往蹇,來譽。】
  往遇險,來得譽。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也。】
本義
137527139䷦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柔順中正,正應在上,而在險中,故蹇而又蹇,以求濟之,非以其身之故也。不言吉凶者,占者但當鞠躬盡力而已,至於成敗利鈍,則非所論也。
【《象》曰:王臣蹇蹇,終无尤也。】
  事雖不濟,亦无可尤。
本義
137627239䷦蹇【九三,往蹇,來反。】
  反就二陰,得其所安。
【《象》曰: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本義
137727339䷦蹇【六四,往蹇,來連。】
  連於九三,合力以濟。
【《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當,去聲。〗
本義
137827439䷦蹇【九五,大蹇,朋來。】
  大蹇者,非常之蹇也。九五居尊,而有剛健中正之德,必有朋來而助之者。占者有是德,則有是助矣。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本義
137927539䷦蹇【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已在卦極,往無所之,益以蹇耳。來就九五,與之濟蹇,則有碩大之功。大人,指九五。曉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本義
138027640䷧解 ䷧坎下震上 解卦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解,音蟹。彖傳、大象同。〗解,難之散也。居險能動,則出於險之外矣,解之象也。難之既解,利於平易安靜,不欲久爲煩擾。且其卦自升來,三往居四,入於坤體,二居其所,而又得中,故利于西南平易之地。若无所往,則宜來復其所而安靜。若尚有所往,則宜早往早復,不可久煩擾也。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以卦德釋卦名義。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以卦變釋卦辭。坤爲眾。得眾,謂九四入坤體得中。有功,皆指九二。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極言而贊其大也。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本義
138127740䷧解【初六,无咎。】
  難既解矣,以柔在下,上有正應,何咎之有?故其占如此。
【《象》曰:剛柔之際,義无咎也。】
本義
138227840䷧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此爻取象之意未詳。或曰:卦凡四陰,除六五君位,餘三陰,即三狐之象也。大抵此爻爲卜田之吉占,亦爲去邪媚而得中直之象。能守其正,則无不吉矣。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本義
138327940䷧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乘,如字;又石證反。〗《繫辭》備矣。貞吝,言雖以正得之,亦可羞也,唯避而去之爲可免耳。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戎,古本作寇。
本義
138428040䷧解【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解,佳買反。《象》同。拇,茂后反。〗拇,指初。初與四,皆不得其位而相應,應之不以正者也。然四陽初陰,其類不同,若能解而去之,則君子之朋至而相信也。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本義
138528140䷧解【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解,音蟹。《象》同。〗卦凡四陰,而六五當君位,與三陰同類者,必解而去之則吉也。孚,驗也。君子有解,以小人之退爲驗也。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本義
138628240䷧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射,食亦反。隼,荀尹反。〗《繫辭》備矣。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解,佳買反。〗
本義
138728341䷨損 ䷨兌下艮上 損卦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
  損,減省也。爲卦損下卦上畫之陽,益上卦上畫之陰;損兌澤之深,益艮山之高;損下益上,損內益外。剝民奉君之象,所以爲損也。損所當損,而有孚信,則其占當有此下四者之應矣。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簋,音軌。〗言當損時,則至薄无害。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上行之上,時掌反。〗以卦體釋卦名義。
【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此釋卦辭。時,謂當損之時。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懲,直升反。〗君子脩身,所當損者,莫切於此。
本義
138828441䷨損【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損之。】
  〖已,音以。遄,市專反。四爻同。〗初九,當損下益上之時,上應六四之陰,輟所爲之事,而速往以益之,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然居下而益上,亦當斟酌其淺深也。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尚、上通。
本義
138928541䷨損【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九二剛中,志在自守,不肯妄進,故占者利貞,而征則凶也。弗損益之,言不變其所守,乃所以益上也。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爲志也。】
本義
139028641䷨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下卦本乾,而損上爻以益坤,三人行而損一人也。一陽上而一陰下,一人行而得其友也。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而亂,卦有此象,故戒占者當致一也。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本義
139128741䷨損【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以初九之陽剛益己,而損其陰柔之疾,唯速則善。戒占者如是,則无咎矣。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本義
139228841䷨損【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柔順虛中,以居尊位,當損之時,受天下之益者也。兩龜爲朋,十朋之龜,大寶也。或以此益之而不能辭,其吉可知。占者有是德,則獲其應也。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本義
139328941䷨損【上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上九,當損下益上之時,居卦之上,受益之極,而欲自損以益人也。然居上而益下,有所謂惠而不費者,不待損己,然後可以益人也。能如是,則无咎,然亦必以正則吉,而利有所往。惠而不費,其惠廣矣,故又曰,得臣无家。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本義
139429042䷩益 ䷩震下巽上 益卦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益,增益也。爲卦損上卦初畫之陽,益下卦初畫之陰,自上卦而下於下卦之下,故爲益。卦之九五、六二,皆得中正。下震上巽,皆木之象,故其占利有所往,而利涉大川也。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上下之下,去聲。〗以卦體釋卦名義。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以卦體、卦象釋卦辭。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施,始豉反。〗動、巽二卦之德,乾下施,坤上生,亦上文卦體之義。又以此極言贊益之大。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風雷之勢,交相助益。遷善改過,益之大者,而其相益亦猶是也。
本義
139529142䷩益【初九,利用爲大作,元吉,无咎。】
  初雖居下,然當益下之時,受上之益者也,不可徒然无所報效。故利用爲大作,必元吉,然後得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下本不當任厚事,故不如是,不足以塞咎也。
本義
139629242䷩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六二,當益下之時,虛中處下,故其象占與損六五同。然爻位皆陰,故以永貞爲戒。以其居下而受上之益,故又爲卜郊之吉占。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或者,眾无定主之辭。
本義
139729342䷩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不當得益者也。然當益下之時,居下之上,故有益之以凶事者。蓋警戒震動,乃所以益之也。占者如此,然後可以无咎。又戒以有孚中行,而告公用圭也。用圭,所以通信。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益用凶事,欲其困心衡慮而固有之也。
本義
139829442䷩益【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爲依遷國。】
  三、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爲戒。此言以益下爲心,而合於中行,則告公而見從矣。傳曰:「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蓋古者遷國以益下,必有所依,然後能立。此爻又爲遷國之吉占也。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本義
139929542䷩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有信以惠於下,則下亦有信以惠於上矣。不問而元吉可知。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本義
140029642䷩益【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以陽居益之極,求益不已,故莫益而或擊之。立心勿恒,戒之也。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莫益之者,猶從其求益之偏辭而言也。若究而言之,則又有擊之者矣。
本義
140129743䷪夬 ䷪乾下兌上 夬卦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夬,古快反。號,戶羔反。卦內並同。〗
  夬,決也,陽決陰也,三月之卦也。以五陽去一陰,決之而已。然其決之也,必正名其罪,而盡誠以呼號其眾,相與合力,然亦尚有危厲,不可安肆。又,當先治其私,而不可專尚威武,則利有所往也。皆戒之之辭。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
  〖說,音悅。〗釋卦名義,而贊其德。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長,丁丈反。〗此釋卦辭。柔乘五剛,以卦體言,謂以一小人加於眾君子之上,是其罪也。剛長乃終,謂一變則爲純乾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上,時掌反。施,始豉反。〗澤上於天,潰決之勢也。施祿及下,潰決之意也。居德則忌,未詳。
本義
140229843䷪夬【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爲咎。】
  前,猶進也。當決之時,居下任壯,不勝宜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本義
140329943䷪夬【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莫,音暮。〗九二,當決之時,剛而居柔,又得中道,故能憂惕號呼,以自戒備,而莫夜有戎,亦可无患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本義
140430043䷪夬【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頄,求龜反。〗頄,顴也。九三,當決之時,以剛而過乎中,是欲決小人,而剛壯見于面目也,如是則有凶道矣。然在眾陽之中,獨與上六爲應,若能果決其決,不係私愛,則雖合於上六,如獨行遇雨。至于若濡而爲君子所慍,然終必能決去小人而无所咎也。溫嶠之於王敦,其事類此。
【《象》曰: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本義
140530143䷪夬【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臀,徒敦反。次,七私反。且,七余反。姤卦同。〗
  以陽居陰,不中不正,居則不安,行則不進。若不與眾陽競進,而安出其後,則可以亡其悔。然當決之時,志在上進,必不能也。占者聞言而信,則轉凶而吉矣。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縱之使前而隨其後,則可以行矣。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本義
140630243䷪夬【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莧,閑辨反。〗莧陸,今馬齒莧,感陰氣之多者。九五,當決之時,爲決之主,而切近上六之陰,如莧陸然。若決而決之,而又不爲過暴,合於中行,則无咎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程傳》備矣。《傳》曰:「卦辭言夬夬,則於中行爲无咎矣。《象》復盡其義,云中未光也。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五,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決之,雖行於外,不失中正之義,可以无咎,然於中道未得爲光大也。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夫子於此,示人之意深矣。
本義
140730343䷪夬【上六,无號,終有凶。】
  陰柔小人,居窮極之時,黨類已盡,无所號呼,終必有凶也。占者有君子之德,則其敵當之,不然反是。
【《象》曰: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本義
140830444䷫姤 ䷫巽下乾上 姤卦
  【姤,女壯,勿用取女。】
  〖姤,古后反。取,七喻反。〗姤,遇也。決盡則爲純乾,四月之卦。至姤然後一陰可見,而爲五月之卦。以其本非所望,而卒然值之,如不期而遇者,故爲遇。遇已非正,又一陰而遇五陽,則女德不貞而壯之甚也。取以自配,必害乎陽,故其象占如此。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釋卦名。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釋卦辭。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以卦體言。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指九五。
【姤之時義大矣哉。】
  幾微之際,聖人所謹。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本義
140930544䷫姤【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柅,乃李反,又女紀反。〗柅,所以止車,以金爲之,其剛可知。一陰始生,靜正則吉,往進則凶。故以二義戒小人,使不害於君子,則有吉而无凶。然其勢不可止也,故以羸豕蹢躅曉君子,使深爲之備云。
【《象》曰: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牽,進也,以其進,故止之。
本義
141030644䷫姤【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
  魚,陰物。二與初遇,爲包有魚之象。然制之在己,故猶可以无咎。若不制而使遇於眾,則其爲害廣矣。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本義
141130744䷫姤【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
  九三過剛不中,下不遇於初,上无應於上,居則不安,行則不進,故其象占如此。然既无所遇,則无陰邪之傷。故雖危厲,而无大咎也。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本義
141230844䷫姤【九四,包无魚,起凶。】
  初六正應,已遇於二而不及於己,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无魚之凶,遠民也。】
  〖遠,袁萬反。〗民之去己,猶己遠之。
本義
141330944䷫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瓜,陰物之在下者,甘美而善潰。杞,高大堅實之木也。五以陽剛中正,主卦於上,而下防始生必潰之陰,其象如此。然陰陽迭勝,時運之常,若能含晦章美,靜以制之,則可以回造化矣。有隕自天,本无而倏有之象也。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捨命也。】
  〖舍,音捨。〗
本義
141431044䷫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角,剛乎上者也。上九,以剛居上而无位,不得其遇,故其象占與九三類。
【《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
本義
141531145䷬萃 ䷬坤下兌上 萃卦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假,更白反。〗萃,聚也。坤順兌說,九五剛中,而二應之。又爲澤上於地,萬物萃聚之象,故爲萃。亨字衍文。王假有廟,言王者可以至于宗廟之中,王者卜祭之吉占也。《祭義》曰「公假于太廟」是也。廟所以聚祖考之精神,又人必能聚己之精神,則可以至于廟而承祖考也。物既聚,則必見大人,而後可以得亨。然又必利於正,所聚不正,則亦不能亨也。大牲必聚而後有,聚則可以有所往,皆占吉而有戒之辭。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說,音悅。〗以卦德、卦體釋卦名義。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釋卦辭。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極言其理而贊之。
【《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上,時掌反。〗除者,脩而聚之之謂。
本義
141631245䷬萃【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爲笑,勿恤,往无咎。】
  〖號,平聲。〗初六,上應九四,而隔於二陰,當萃之時,不能自守,是有孚而不終,志亂而妄聚也。若呼號正應,則眾以爲笑;但勿恤而往從正應,則无咎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本義
141731345䷬萃【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禴,羊略反。〗二應五而雜於二陰之間,必牽引以萃,乃吉而无咎。又二中正柔順,虛中以上應,九五剛健中正,誠實而下交。故卜祭者有其孚誠,則雖薄物,亦可以祭矣。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變也。】
本義
141831445䷬萃【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上无應與,欲求萃於近而不得,故嗟如而无所利,唯往從於上,可以无咎,然不得其萃。困然後往,復得陰極无位之爻,亦可小羞矣。戒占者當近捨不正之強援,而遠結正應之窮交,則无咎也。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本義
141931545䷬萃【九四,大吉,无咎。】
  上比九五,下比眾陰,得其萃矣。然以陽居陰不正,故戒占者必大吉,然後得无咎也。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當也。】
本義
142031645䷬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九五剛陽中正,當萃之時而居尊,固无咎矣。若有未信,則亦脩其元永貞之德,而悔亡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未光,謂匪孚。
本義
142131745䷬萃【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齎,音咨,又,將啼反。洟,音夷。《象》同。〗處萃之終,陰柔无位,求萃不得,故戒占者必如是,而後可以无咎也。
【《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本義
142231846䷭升 ䷭巽下坤上 升卦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升,進而上也。卦自解來,柔上居四,內巽外順,九二剛中而五應之,是以其占如此。南征,前進也。
【《彖》曰:柔以時升,】
  以卦變釋卦名。
【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王肅本順作慎。今按他書引此,亦多作慎,意尤明白,蓋古字通用也。說見上篇《蒙》卦。
本義
142331946䷭升【初六,允升,大吉。】
  初以柔順居下,巽之主也。當升之時,巽於二陽,占者如之,則信能升而大吉矣。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本義
142432046䷭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義見《萃》卦。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本義
142532146䷭升【九三,升虛邑。】
  陽實陰虛,而坤有國邑之象。九三,以陽剛當升時,而進臨於坤,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升虛邑,无所疑也。】
本義
142632246䷭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義見《隨》卦。
【《象》曰: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以順而升,登祭于山之象。
本義
142732346䷭升【六五,貞吉,升階。】
  以陰居陽,當升而居尊位,必能正固,則可以得吉而升階矣。階,升之易者。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本義
142832446䷭升【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以陰居升極,昏冥不已者也。占者遇此,无適而利,但可反其不已於外之心,施之於不息之正而已。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本義
142932547䷮困 ䷮坎下兌上 困卦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困者,窮而不能自振之義。坎剛,爲兌柔所揜,九二,爲二陰所揜,四五,爲上六所揜,所以爲困。坎險、兌說,處險而說,是身雖困而道則亨也。二五剛中,又有大人之象,占者處困能亨,則得其正矣。非大人其孰能之?故曰貞。又曰大人者,明不正之小人不能當也。有言不信,又戒以當務晦默,不可尚口,益取困窮。
【《彖》曰:困,剛揜也。】
  以卦體釋卦名。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說,音悅。〗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水下漏,則澤上枯,故曰澤无水。致命,猶言授命,言持以與人而不之有也。能如是,則雖困而亨矣。
本義
143032647䷮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臀,物之底也。困于株木,傷而不能安也。初六以陰柔處困之底,居暗之甚,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本義
143132747䷮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紱,音弗。亨,讀作享。〗困于酒食,厭飫苦惱之意。酒食,人之所欲,然醉飽過宜,則是反爲所困矣。朱紱方來,上應之也。九二有剛中之德,以處困時,雖无凶害,而反困於得其所欲之多,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利以享祀,若征行則非其時,故凶,而於義爲无咎也。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本義
143232847䷮困【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陰柔而不中正,故有此象,而其占則凶。石,指四,蒺藜,指二,宮,謂三,而妻,則六也。其義則《繫辭》備矣。
【《象》曰: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本義
143332947䷮困【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初六、九四之正應。九四,處位不當,不能濟物,而初六方困於下,又爲九二所隔,故其象如此。然邪不勝正,故其占雖爲可吝,而必有終也。金車爲九二象,未詳。疑坎有輪象也。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本義
143433047䷮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劓,音見《睽》。刖,音月。說,音悅。〗劓刖者,傷於上下。上下既傷,則赤紱无所用,而反爲困矣。九五當困之時,上爲陰揜,下則乘剛,故有此象。然剛中而說體,故能遲久而有說也。占具象中,又利用祭祀,久當獲福。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本義
143533147䷮困【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藟,力軌反。臲,五結反。卼,五骨反。〗以陰柔處困極,故有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之象。然物窮則變,故其占曰,若能有悔,則可以征而吉矣。
【《象》曰: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本義
143633248䷯井 ䷯巽下坎上 井卦
  【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喪,息浪反。汔,許訖反。繘,音橘。羸,律裴反。〗井者,穴地出水之處。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爲井。改邑不改井,故无喪无得,而往者來者,皆井其井也。汔,幾也。繘,綆也。羸,敗也。汲井幾至,未盡綆而敗其瓶,則凶也。其占爲事仍舊无得喪,而又當敬勉,不可幾成而敗也。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
  上,時掌反。以卦象釋卦名義。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以卦體釋卦辭。「无喪无得,往來井井」兩句,意與不改井同,故不復出。剛中,以二五而言。未有功而敗其瓶,所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上,如字,又時掌反。勞,力報反。相,息亮反。〗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以君養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
本義
143733348䷯井【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泥,乃計反。〗井以陽剛爲泉,上出爲功。初六,以陰居下,故爲此象。蓋井不泉而泥,則人所不食,而禽鳥亦莫之顧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舍,音捨。〗言爲時所棄。
本義
143833448䷯井【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谷,余六反,音育。射,石亦反。鮒,音附。〗兌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上无正應,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
【《象》曰:井谷射鮒,无與也。】
本義
143933548䷯井【九三,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渫,息列反。〗渫,不停污也。井渫不食,而使人心惻,可用汲矣。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並受其福也。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爲時用,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行惻者,行道之人,皆以爲惻也。
本義
144033648䷯井【六四,井甃,无咎。】
  〖甃,側救反。〗以六居四,雖得其正,然陰柔不泉,則但能脩治而无及物之功,故其象爲井甃,而占則无咎。占者能自脩治,則雖无及物之功,而亦可以无咎矣。
【《象》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本義
144133748䷯井【九五,井洌,寒泉食。】
  〖洌,音列。〗洌,潔也。陽剛中正,功及於物,故爲此象。占者有其德,則契其象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本義
144233848䷯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收,詩救反,又如字。幕,音莫。〗收,汲取也。晁氏云:「收,鹿盧收繘者也。」亦通。幕,蔽覆也。有孚,謂其出有源而不窮也。井以上出爲功,而坎口不揜,故上六雖非陽剛,而其象如此。然占者應之,必有孚乃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本義
144333949䷰革 ䷰離下兌上 革卦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革,變革也。兌澤在上,離火在下,火然則水乾,水決則火滅,中、少二女,合爲一卦,而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爲革也。變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已日而後信。又,以其內有文明之德,而外有和說之氣,故其占爲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皆當,而所革之悔亡也。一有不正,則所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以卦象釋卦名義,大略與睽相似,然以相違而爲睽,相息而爲革也。息,滅息也,又爲生息之義。滅息而後生息也。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說,音悅。當,去聲。〗以卦德釋卦辭。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極言而贊其大也。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治,平聲。〗四時之變,革之大者。
本義
144434049䷰革【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鞏,九勇反。〗雖當革時,居初无應,未可有爲,故爲此象。鞏,固也。黃,中色。牛,順物。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義不同也。其占爲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爲。聖人之於變革,其謹如此。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爲也。】
本義
144534149䷰革【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六二,柔順中正,而爲文明之主,有應於上,於是可以革矣。然必已日然後革之,則征吉而无咎。戒占者猶未可遽變也。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本義
144634249䷰革【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過剛不中,居離之極,躁動於革者也,故其占有征凶貞厲之戒。然其時則當革,故至於革言三就,則亦有孚而可革也。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言已審。
本義
144734349䷰革【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以陽居陰,故有悔。然卦已過中,水火之際,乃革之時,而剛柔不偏,又革之用也,是以悔亡。然又必有孚,然後革乃可獲吉。明占者有其德而當其時,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本義
144834449䷰革【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虎,大人之象。變,謂希革而毛毨也。在大人則自新新民之極,順天應人之時也。九五,以陽剛中正爲革之主,故有此象。占而得此,則有此應。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時,人已信其如此,乃足以當之耳。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本義
144934549䷰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革道已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革面以聽從矣。不可以往,而居正則吉。變革之事,非得已者,不可以過,而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也。故占者如之。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蔚,紆胃反。〗
本義
145034650䷱鼎 ䷱巽下離上 鼎卦
  【鼎,元吉亨。】
  鼎,烹飪之器。爲卦下陰爲足,二三四陽爲腹,五陰爲耳,上陽爲鉉,有鼎之象。又以巽木入離火,而致烹飪,鼎之用也。故其卦爲鼎。下巽,巽也,上離爲目,而五爲耳,又內巽順而外聰明之象。卦自《巽》來,陰進居五,而下應九二之陽,故其占曰元亨。吉,衍文也。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亨,普庚反。飪,入甚反。〗以卦體二象釋卦名義,因極其大而言之。享帝貴誠,用犢而已。養賢則饔飧牢禮,當極其盛,故曰大亨。
【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上,時掌反。〗以卦象、卦變、卦體釋卦辭。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凝,猶至道不凝之凝,《傳》所謂「協于上下,以承天休」者也。
本義
145134750䷱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出,尺遂反,又如字。否,音鄙。〗居鼎之下,鼎趾之象也,上應九四則顛矣。然當卦初,鼎未有實,而舊有否惡之積焉,因其顛而出之,則爲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猶是也。此爻之象如此。而其占无咎,蓋因敗以爲功,因賤以致貴也。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鼎而顛趾,悖道也。而因可出否以從貴,則未爲悖也。從貴,謂應四,亦爲取新之意。
本義
145234850䷱鼎【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仇,音求。〗以剛居中,鼎有實之象也。我仇,謂初。陰陽相求而非正,則相陷於惡而爲仇矣。二能以剛中自守,則初雖近,不能以就之,是以其象如此。而其占爲如是,則吉也。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有實而不慎其所往,則爲仇所即而陷於惡矣。
本義
145334950䷱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行,下孟反。塞,悉則反。〗以陽居鼎腹之中,本有美實者也。然以過剛失中,越五應上,又居下之極,爲變革之時,故爲鼎耳方革,而不可舉移。雖承上卦文明之腴,有雉膏之美,而不得以爲人之食。然以陽居陽,爲得其正,苟能自守,則陰陽將和,而失其悔矣。占者如是,則初雖不利,而終得吉也。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本義
145435050䷱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折,之舌反。覆,方服反。餗,送六反。渥,乙角反。〗晁氏曰「形渥」,諸本作「刑剭」,謂重刑也。今從之。九四居上,任重者也,而下應初六之陰,則不勝其任矣。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凶也。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言失信也。
本義
145535150䷱鼎【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鉉,玄典反。〗五於象爲耳,而有中德,故云黃耳。金,堅剛之物。鉉,貫耳以舉鼎者也。五虛中以應九二之堅剛,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則利在貞固而已。或曰,金鉉以上九而言,更詳之。
【《象》曰:「鼎黃耳」,中以爲實也。】
本義
145635250䷱鼎【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上於象爲鉉,而以陽居陰,剛而能溫。故有玉鉉之象,而其占爲大吉,无不利。蓋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本義
145735351䷲震 ䷲震下震上 震卦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虩,許逆反。啞,烏客反。喪,息浪反。匕,必以反。鬯,勅亮反。〗震,動也。一陽始生於二陰之下,震而動也。其象爲雷,其屬爲長子。震有亨道。震來,當震之來時也。虩虩,恐懼驚顧之貌。震驚百里,以雷言。匕,所以舉鼎實。鬯,以秬黍酒和郁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不喪匕鬯,以長子言也。此卦之占,爲能恐懼則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
【《彖》曰:震,亨。】
  震有亨道,不待言也。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恐致福,恐懼以致福也。則,法也。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爲祭主也。】
  程子以爲邇也下脫「不喪匕鬯」四字,今從之。出,謂繼世而主祭也。或云「出」即「鬯」字之誤。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洊,在薦反。省,悉井反。〗
本義
145835451䷲震【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成震之主,處震之初,故其占如此。
【《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本義
145935551䷲震【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躋,子西反。〗六二乘初九之剛,故當震之來而危厲也。億字未詳。又當喪其貨貝而升於九陵之上。然柔順中正,足以自守,故不求而自獲也。此爻占具象中,但九陵、七日之象,則未詳耳。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本義
146035651䷲震【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
  蘇蘇,緩散自失之狀。以陰居陽,當震時而居不正,是以如此。占者若因懼而能行,以去其不正,則可以无眚矣。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本義
146135751䷲震【九四,震遂泥。】
  〖泥,乃計反。〗以剛處柔,不中不正,陷於二陰之間,不能自震也。遂者,无反之意。泥,滯溺也。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本義
146235851䷲震【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
  〖喪,息浪反。〗以六居五,而處震時,无時而不危也。以其得中,故无所喪而能有事也。占者不失其中,則雖危无喪矣。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喪也。】
本義
146335951䷲震【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媾有言。】
  〖索,桑落反。矍,俱縛反。〗以陰柔處震極,故爲索索,矍矍之象,以是而行,其凶必矣。然能及其震未及其身之時,恐懼脩省,則可以无咎,而亦不能免於婚媾之有言。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无咎,畏鄰戒也。】
  中,謂中心。
本義
146436052䷳艮 ䷳艮下艮上 艮卦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艮,止也。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升,極上而止也。其象爲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亦止於極而不進之意也。其占則必能止于背而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見其人,乃无咎也。蓋身,動物也,唯背爲止。艮其背,則止於所當止也。止於所當止,則不隨身而動矣,是不有其身也。如是,則雖行於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見其人矣。蓋艮其背而不獲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見其人者,行而止也。動靜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靜焉,所以得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此釋卦名。艮之義則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時,故時止而止,止也;時行而行,亦止也。艮體篤實,故又有光明之義。大畜於艮,亦以輝光言之。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此釋卦辭。易「背」爲「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體言,內外之卦,陰陽敵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則內不見己,外不見人,而无咎矣。晁氏云:「艮其止,當依卦辭作背。」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本義
146536152䷳艮【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以陰柔居艮初,爲艮趾之象。占者如之,則无咎。而又以其陰柔,故又戒其利永貞也。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本義
146636252䷳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拯,之淩反。〗六二居中得正,既止其腓矣。三爲限,則腓所隨也,而過剛不中以止乎上。二雖中正,而體柔弱,不能往而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爻占在象中,下爻放此。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聽乎二也。
本義
146736352䷳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熏心。】
  〖夤,引真反。〗限,身上下之際,即腰胯也。夤,膂也。止于腓,則不進而已。九三,以過剛不中,當限之處,而艮其限,則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如列其夤矣。危厲熏心,不安之甚也。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本義
146836452䷳艮【六四,艮其身,无咎。】
  以陰居陰,時止而止,故爲艮其身之象,而占得无咎也。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本義
146936552䷳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六五當輔之處,故其象如此,而其占悔亡也。悔,謂以陰居陽。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正字羨文,叶韻可見。
本義
147036652䷳艮【上九,敦艮,吉。】
  以陽剛居止之極,敦厚於止者也。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本義
147136753䷴漸 ䷴艮下巽上 漸卦
  【漸,女歸吉,利貞。】
  漸,漸進也。爲卦止於下,而巽於上,爲不遽進之義,有女歸之象焉。又自二至五,位皆得正,故其占爲女歸吉,而又戒以利貞也。
【《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
  之字疑衍,或是漸字。
【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
  以卦變釋利貞之意。蓋此卦之變,自渙而來,九進居三,自《旅》而來,九進居五,皆爲得位之正。
【其位,剛得中也。】
  以卦體言,謂九五。
【止而巽,動不窮也。】
  以卦德言,漸進之義。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二者皆當以漸而進。疑賢字衍,或善下有脫字。
本義
147236853䷴漸【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
  鴻之行有序而進有漸。干,水涯也。始進於下,未得所安,而上復无應,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則爲小子厲,雖有言,而于義則无咎也。
【《象》曰:小子之厲,義无咎也。】
本義
147336953䷴漸【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衎,苦旦反。〗磐,大石也。漸遠於水,進於磐而益安矣。衎衎,和樂意。六二柔順中正,進以其漸,而上有九五之應,故其象如此,而占則吉也。
【《象》曰: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素飽,如《詩》言「素餐」。得之以道,則不爲徒飽,而處之安矣。
本義
147437053䷴漸【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復,房六反。〗鴻,水鳥,陸非所安也。九三過剛不中而无應,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夫征則不復,婦孕則不育,凶莫甚焉。然以其過剛也,故利禦寇。
【《象》曰:夫征不復,離群醜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離,力智反。〗
本義
147537153䷴漸【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桷,音角。〗鴻不木棲。桷,平柯也。或得平柯,則可以安矣。六四乘剛而順巽,故其象如此。占者如之,則无咎也。
【《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本義
147637253䷴漸【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陵,高阜也。九五居尊,六二正應在下,而爲三四所隔,然終不能奪其正也。故其象如此,而占者如是,則吉也。
【《象》曰: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本義
147737353䷴漸【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爲儀,吉。】
  胡氏、程氏皆云:「陸當作逵,謂雲路也。」今以韻讀之,良是。儀,羽旄旌纛之飾也。上九至高,出乎人位之外,而其羽毛可用以爲儀飾。位雖極高,而不爲无用之象,故其占爲如是則吉也。
【《象》曰:其羽可用爲儀,吉,不可亂也。】
  漸進愈高,而不爲无用。其志卓然,豈可得而亂哉。
本義
147837454䷵歸妹 ䷵兌下震上 歸妹卦
  【歸妹,征凶,无攸利。】
  婦人謂嫁曰歸。妹,少女也。兌以少女而從震之長男,而其情又爲以說而動,皆非正也,故卦爲歸妹。而卦之諸爻,自二至五,皆不得正,三五又皆以柔乘剛,故其占征凶,而无所利也。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釋卦名義也。歸者女之終,生育者人之始。
【說以動,所歸妹也。】
  〖說,音悅。〗又以卦德言之。
【征凶,位不當也。无攸利,柔乘剛也。】
  又以卦體釋卦辭。男女之交,本皆正理,唯若此卦,則不得其正也。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雷動澤隨,歸妹之象。君子觀其合之不正,知其終之有敝也。推之事物,莫不皆然。
本義
147937554䷵歸妹【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娣,音弟。跛,波我反。〗初九,居下而无正應,故爲娣象。然陽剛在女子爲賢正之德,但爲娣之賤,僅能承助其君而已,故又爲跛能履之象,而其占則征吉也。
【《象》曰:歸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恒,謂有常久之德。
本義
148037654䷵歸妹【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眇能視,承上爻而言。九二陽剛得中,女之賢也。上有正應,而反陰柔不正,乃女賢而配不良,不能大成內助之功,故爲眇能視之象,而其占則利幽人之貞也。幽人,亦抱道守正而不偶者也。
【《象》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本義
148137754䷵歸妹【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六三陰柔而不中正,又爲說之主。女之不正,人莫之取者也,故爲未得所適,而反歸爲娣之象。或曰:須,女之賤者。
【《象》曰:歸妹以須,未當也。】
本義
148237854䷵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九四,以陽居上體而无正應,賢女不輕從人,而愆期以待所歸之象,正與六三相反。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本義
148337954䷵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袂,彌計反。〗六五,柔中居尊,下應九二,尚德而不貴飾,故爲帝女下嫁而服不盛之象。然女德之盛,无以加此,故又爲月幾望之象。而占者如之則吉也。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以其有中德之貴而行,故不尚飾。
本義
148438054䷵歸妹【上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刲,苦圭反。〗上六以陰柔居歸妹之終而无應,約婚而不終者也。故其象如此,而於占爲无所利也。
【《象》曰:上六无實,承虛筐也。】
本義
148538155䷶豐 ䷶離下震上 豐卦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假,更白反。〗豐,大也。以明而動,盛大之勢也,故其占有亨道焉。然王者至此,盛極當衰,則又有憂道焉。聖人以爲徒憂无益,但能守常,不至於過盛則可矣,故戒以勿憂,宜日中也。
【《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
  以卦德釋卦名義。
【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
  釋卦辭。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于鬼神乎?】
  此又發明卦辭外意,言不可過中也。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折,之舌反。〗取其威照並行之象。
本義
148638255䷶豐【初九,遇其配主,雖旬无咎,往有尚。】
  配主,謂四,旬,均也,謂皆陽也。當豐之時,明動相資,故初九之遇九四,雖皆陽剛,而其占如此也。
【《象》曰:雖旬无咎,過旬災也。】
  戒占者不可求勝其配,亦爻辭外意。
本義
148738355䷶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蔀,音部。〗六二居豐之時,爲離之主,至明者也。而上應六五之柔暗,故爲豐蔀見斗之象。蔀,障蔽也。大其障蔽,故日中而昏也。往而從之,則昏暗之主,必反見疑,唯在積其誠意以感發之,則吉。戒占者宜如是也。虛中,有孚之象。
【《象》曰: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本義
148838455䷶豐【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无咎。】
  〖沬、昧同,莫佩反。折,食列反。〗沛,一作旆,謂凡旛幔也,其蔽甚於蔀矣。沬,小星也。三處明極,而應上六,雖不可用,而非咎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豐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本義
148938555䷶豐【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象》與六二同。夷,等夷也,謂初九也。其占爲當豐而遇暗主,下就同德則吉也。
【《象》曰: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本義
149038655䷶豐【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質雖柔暗,若能來致天下之明,則有慶譽而吉矣。蓋因其柔暗而設此以開之。占者能如是,則如其占矣。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本義
149138755䷶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无人,三歲不覿,凶。】
  〖闃,苦鵙反。〗以陰柔居豐極,處動終,明極而反暗者也。故爲豐大其屋而反以自蔽之象。无人、不覿,亦言障蔽之深,其凶甚矣。
【《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窺其戶,闃其无人,自藏也。】
  藏,謂障蔽。
本義
149238856䷷旅 ䷷艮下離上 旅卦
  【旅,小亨,旅貞吉。】
  旅,羇旅也。山止於下,火炎於上,爲去其所止而不處之象,故爲旅。以六五得中於外,而順乎上下之二陽,艮止而離麗於明,故其占可以小亨,而能守其旅之貞,則吉。旅非常居,若可苟者。然道无不在,故自有其正,不可須臾離也。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
  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旅之時義大矣哉。】
  旅之時爲難處。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慎刑如山,不留如火。
本義
149338956䷷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當旅之時,以陰柔居下位,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旅瑣瑣,志窮災也。】
本義
149439056䷷旅【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即次則安,懷資則裕,得其童僕之貞信,則无欺而有賴,旅之最吉者也。二有柔順中正之德,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得童僕貞,終无尤也。】
本義
149539156䷷旅【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喪,息浪反。《象》同。〗過剛不中,居下之上,故其象占如此。喪其童僕,則不止於失其心矣。故貞字連下句爲義。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以旅之時,而與下之道如此,義當喪也。
本義
149639256䷷旅【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以陽居陰,處上之下,用柔能下,故其象占如此。然非其正位,又上无剛陽之與,下唯陰柔之應,故其心有所不快也。
【《象》曰:旅于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本義
149739356䷷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射,石亦反。〗雉,文明之物,離之象也。六五柔順文明,又得中道,爲離之主,故得此爻者,爲射雉之象。雖不无亡矢之費,而所喪不多,終有譽命也。
【《象》曰:終以譽命,上逮也。】
  上逮,言其譽命聞於上也。
本義
149839456䷷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凶。】
  〖喪、易,並去聲。〗上九過剛,處旅之上,離之極,驕而不順,凶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本義
149939557䷸巽 ䷸巽下巽上 巽卦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巽,入也。一陰伏於二陽之下,其性能巽以入也,其象爲風,亦取入義。陰爲主,故其占爲小亨;以陰從陽,故又利有所往。然必知所從,乃得其正,故又曰利見大人也。
【《彖》曰:重巽以申命。】
  釋卦義也。巽順而入,必究乎下,命令之象。重巽,故爲申命也。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以卦體釋卦辭。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指九五。柔,謂初四。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隨,相繼之義。
本義
150039657䷸巽【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初以陰居下,爲巽之主,卑巽之過,故爲進退不果之象。若以武人之貞處之,則有以濟其所不及,而得所宜矣。
【《象》曰:進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本義
150139757䷸巽【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
  二以陽處陰而居下,有不安之意。然當巽之時,不厭其卑,而二又居中,不至已甚,故其占爲能過於巽,而丁寧煩悉其辭,以自道達,則可以吉而无咎,亦竭誠意以祭祀之吉占也。
【《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
本義
150239857䷸巽【九三,頻巽,吝。】
  過剛不中,居下之上,非能巽者,勉爲屢失,吝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頻巽之吝,志窮也。】
本義
150339957䷸巽【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陰柔无應,承乘皆剛,宜有悔也。而以陰居陰,處上之下,故得悔亡,而又爲卜田之吉占也。三品者,一爲乾豆,一爲賓客,一以充庖。
【《象》曰:田獲三品,有功也。】
本義
150440057䷸巽【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先,西薦反。後,胡豆反。〗九五,剛健中正,而居巽體,故有悔,以有貞而吉也,故得亡其悔而无不利。有悔,是无初也,亡之,是有終也。庚,更也,事之變也。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丁,所以丁甯於其變之前,癸,所以揆度於其變之後。有所變更而得此占者,如是則吉也。
【《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本義
150540157䷸巽【上九,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凶。】
  〖喪,息浪反。下同。〗巽在牀下,過於巽者也。喪其資斧,失所以斷也。如是,則雖貞亦凶矣。居巽之極,失其陽剛之德,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巽在牀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凶也。】
  正乎凶,言必凶。
本義
150640258䷹兌 ䷹兌下兌上 兌卦
  【兌,亨,利貞。】
  〖兌,說也。〗一陰進乎二陽之上,喜之見乎外也。其象爲澤,取其說萬物,又取坎水而塞其下流之象。卦體剛中而柔外,剛中故說而亨,柔外故利於貞。蓋說有亨道,而其妄說不可以不戒,故其占如此。又,柔外,故爲說亨,剛中,故利於貞,亦一義也。
【《彖》曰:兌,說也。】
  〖說,音悅。下同。〗釋卦名義。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先,西薦反,又如字。難,乃旦反。〗以卦體釋卦辭,而極言之。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兩澤相麗,互相滋益。朋友講習,其象如此。
本義
150740358䷹兌【初九,和兌,吉。】
  以陽爻居說體,而處最下,又无係應,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居卦之初,其說也正,未有所疑也。
本義
150840458䷹兌【九二,孚兌,吉,悔亡。】
  剛中爲孚,居陰爲悔。占者以孚而說,則吉而悔亡矣。
【《象》曰:孚兌之吉,信志也。】
本義
150940558䷹兌【六三,來兌,凶。】
  陰柔不中正,爲兌之主,上无所應,而反來就二陽以求說,凶之道也。
【《象》曰:來兌之凶,位不當也。】
本義
151040658䷹兌【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四上承九五之中正,而下比六三之柔邪,故不能決,而商度所說,未能有定。然質本陽剛,故能介然守正,而疾惡柔邪也。如此則有喜矣。象占如此,爲戒深矣。
【《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
本義
151140758䷹兌【九五,孚于剝,有厲。】
  剝,謂陰能剝陽者也。九五,陽剛中正,然當說之時,而居尊位,密近上六。上六陰柔,爲說之主,處說之極,能妄說以剝陽者也。故其占但戒以信于上六,則有危也。
【《象》曰:孚于剝,位正當也。】
  與《履》九五同。
本義
151240858䷹兌【上六,引兌。】
  上六成說之主,以陰居說之極,引下二陽相與爲說,而不能必其從也。故九五當戒,而此爻不言其吉凶。
【《象》曰:上六引兌,未光也。】
本義
151340959䷺渙 ䷺坎下巽上 渙卦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渙,呼亂反。假,庚白反。〗渙,散也。爲卦下坎上巽,風行水上,離披解散之象,故爲渙。其變則本自《漸》卦,九來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而上同於四,故其占可亨。又以祖考之精神既散,故王者當至於廟以聚之。又以巽木坎水,舟楫之象,故利涉大川。其曰「利貞」,則占者之深戒也。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上,如字,又,時掌反。〗以卦變釋卦辭。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中,謂廟中。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皆所以合其散。
本義
151441059䷺渙【初六,用拯,馬壯,吉。】
  居卦之初,渙之始也。始渙而拯之,爲力既易,又有壯馬,其吉可知。初六非有濟渙之才,但能順乎九二,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本義
151541159䷺渙【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机,音几。〗九而居二,宜有悔也,然當渙之時,來而不窮,能亡其悔者也,故其象占如此。蓋九奔而二机也。
【《象》曰:渙奔其机,得願也。】
本義
151641259䷺渙【六三,渙其躬,无悔。】
  陰柔而不中正,有私於己之象也。然居得陽位,志在濟時,能散其私以得无悔,故其占如此。大率此上四爻,皆因渙以濟渙者也。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本義
151741359䷺渙【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居陰得正,上承九五,當濟渙之任者也。下无應與,爲能散其朋黨之象。占者如是,則大善而吉。又言能散其小群以成大群,使所散者聚而若丘,則非常人思慮之所及也。
【《象》曰: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本義
151841459䷺渙【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當渙之時,能散其號令,與其居積,則可以濟渙而无咎矣,故其象占如此。九五巽體,有號令之象。汗,謂如汗之出而不反也。渙王居,如陸贄所謂「散小儲而成大儲」之意。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本義
151941559䷺渙【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去,起呂反。〗上九以陽居渙極,能出乎渙,故其象占如此。血,謂傷害。逖,當作「惕」,與《小畜》六四同。言渙其血則去,渙其惕則出也。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遠,袁萬反。〗
本義
152041660䷻節 ䷻兌下坎上 節卦
  【節,亨,苦節,不可貞。】
  節,有限而止也。爲卦下兌上坎,澤上有水,其容有限,故爲節。節固自有亨道矣。又其體陰陽各半,而二五皆陽,故其占得亨。然至於太甚,則苦矣,故又戒以不可守以爲貞也。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以卦體釋卦辭。
【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又以理言。
【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說,音悅。〗又以卦德、卦體言之。當位、中正,指五。又坎爲通。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極言節道。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行,下孟反。〗
本義
152141760䷻節【初九,不出戶庭,无咎。】
  戶庭,戶外之庭也。陽剛得正,居節之初,未可以行,能節而止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塞,悉則反。〗
本義
152241860䷻節【九二,不出門庭,凶。】
  門庭,門內之庭也。九二當可行之時,而失剛不正,上无應與,知節而不知通,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本義
152341960䷻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陰柔而不中正,以當節時,非能節者,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此无咎與諸爻異,言无所歸咎也。
本義
152442060䷻節【六四,安節,亨。】
  柔順得正,上承九五,自然有節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本義
152542160䷻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所謂當位以節,中正以通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本義
152642260䷻節【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居節之極,故爲苦節。既處過極,故雖得正,而不免於凶。然禮奢寧儉,故雖有悔,而終得亡之也。
【《象》曰: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本義
152742361䷼中孚 ䷼兌下巽上 中孚卦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孚,信也。爲卦二陰在內,四陽在外,而二五之陽,皆得其中。以一卦言之爲中虛,以二體言之爲中實,皆孚信之象也。又,下說以應上,上巽以順下,亦爲孚義。豚魚,无知之物。又,木在澤上,外實內虛,皆舟楫之象。至信可感豚魚,涉險難,而不可以失其貞。故占者能致豚魚之應,則吉而利涉大川,又必利於貞也。
【《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
  〖說,音悅。〗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以卦象言。
【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信而正,則應乎天矣。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風感水受,中孚之象。議獄緩死,中孚之意。
本義
152842461䷼中孚【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他,湯何反。〗當中孚之初,上應六四,能度其可信而信之,則吉。復有他焉,則失其所以度之之正,而不得其所安矣。戒占者之辭也。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本義
152942561䷼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和,胡臥反。靡,亡池反。〗九二,中孚之實,而九五亦以中孚之實應之,故有鶴鳴子和,我爵爾靡之象。鶴在陰,謂九居二。好爵,謂得中。靡與縻同。言懿德人之所好,故好爵雖我之所獨有,而彼亦係戀之也。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本義
153042661䷼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敵,謂上九,信之窮者。六三,陰柔不中正,以居說極,而與之爲應,故不能自主。而其象如此。
【《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本義
153142761䷼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无咎。】
  〖幾,音機。望,无方反。〗六四,居陰得正,位近於君,爲月幾望之象。馬匹,謂初與己爲匹,四乃絕之,而上以信於五,故爲馬匹亡之象。占者如是,則无咎也。
【《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
  〖上,上聲。〗
本義
153242861䷼中孚【九五,有孚攣如,无咎。】
  〖攣,力圓反。〗九五,剛健中正,中孚之實,而居尊位,爲孚之主者也。下應九二,與之同德,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本義
153342961䷼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居信之極,而不知變,雖得其貞,亦凶道也。故其象占如此。雞曰翰音,乃巽之象。居巽之極,爲登于天。雞非登天之物,而欲登天,信非所信,而不知變,亦猶是也。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本義
153443062䷽小過 ䷽艮下震上 小過卦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小,謂陰也。爲卦四陰在外,二陽在內,陰多於陽,小者過也。既過於陽,可以亨矣。然必利於守貞,則又不可以不戒也。卦之二五,皆以柔而得中,故可小事。三四皆以剛失位而不中,故不可大事。卦體內實外虛,如鳥之飛,其聲下而不上,故能致飛鳥遺音之應,則宜下而大吉,亦不可大事之類也。
【《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
  以卦體釋卦名義與其辭。
【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
  以二五言。
【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
  以三四言。
【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以卦體言。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山上有雷,其聲小過。三者之過,皆小者之過。可過於小,而不可過於大,可以小過,而不可甚過。《彖》所謂可小事而宜下者也。
本義
153543162䷽小過【初六,飛鳥以凶。】
  初六陰柔,上應九四,又居過時,上而不下者也。飛鳥遺音,不宜上,宜下,故其象占如此。郭璞《洞林》:「占得此者,或致羽蟲之孽。」
【《象》曰:飛鳥以凶,不可如何也。】
本義
153643262䷽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六二柔順中正,進則過三四而遇六五,是過陽而反遇陰也。如此,則不及六五而自得其分,是不及君而適遇其臣也。皆過而不過,守正得中之意,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所以不及君而還遇臣者,以臣不可過故也。
本義
153743362䷽小過【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戕,在良反。〗小過之時,事每當過,然後得中。九三以剛居正,眾陰所欲害者也。而自恃其剛,不肯過爲之備,故其象占如此。若占者能過防之,則可以免矣。
【《象》曰:從或戕之,凶如何也。】
本義
153843462䷽小過【九四,无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當過之時,以剛處柔,過乎恭矣,无咎之道也。弗過遇之,言弗過於剛而適合其宜也。往則過矣,故有厲而當戒;陽性堅剛,故又戒以勿用永貞。言當隨時之宜,不可固守也。或曰:弗過遇之,若以六二爻例,則當如此說,若依九三爻例,則過遇當如過防之義。未詳孰是,當闕以俟知者。
【《象》曰: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爻義未明,此亦當闕。
本義
153943562䷽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弋,餘職反。〗以陰居尊,又當陰過之時,不能有爲,而弋取六二以爲助,故有此象。在穴,陰物也。兩陰相得,其不能濟大事可知。
【《象》曰:密雲不雨,已上也。】
  已上,太高也。
本義
154043662䷽小過【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眚,生領反。〗六以陰居動體之上,處陰過之極,過之已高而甚遠者也,故其象占如此。或曰:遇過,恐亦只當作過遇,義同九四。未知是否。
【《象》曰:弗遇過之,已亢也。】
本義
154143763䷾旣濟 ䷾離下坎上 既濟卦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既濟,事之既成也。爲卦水火相交,各得其用,六爻之位,各得其正,故爲既濟。亨小,當爲小亨,大抵此卦及六爻占辭,皆有警戒之意,時當然也。
【《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
  濟下疑脫小字。
【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以卦體言。
【初吉,柔得中也。】
  指六二。
【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本義
154243863䷾旣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无咎。】
  〖曳,以制反。濡,音如。〗輪在下,尾在後,初之象也。曳輪則車不前,濡尾則狐不濟。既濟之初,謹戒如是,无咎之道。占者如是,則无咎矣。
【《象》曰:曳其輪,義无咎也。】
本義
154343963䷾旣濟【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喪,息浪反。茀,力佛反。〗二以文明中正之德,上應九五剛陽中正之君,宜得行其志。而九五居既濟之時,不能下賢以行其道,故二有婦喪其茀之象。茀,婦車之蔽,言失其所以行也。然中正之道,不可終廢,時過則行矣。故又有勿逐而自得之戒。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本義
154444063䷾旣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既濟之時,以剛居剛,高宗伐鬼方之象也。三年克之,言其久而後克,戒占者不可輕動之意。小人勿用,占法與《師》上六同。
【《象》曰:三年克之,憊也。】
  〖憊,蒲拜反。〗
本義
154544163䷾旣濟【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繻,而朱反。袽,女居反。〗既濟之時,以柔居柔,能預備而戒懼者也,故其象如此。程子曰:「繻,當作濡。衣袽,所以塞舟之罅漏。」
【《象》曰:終日戒,有所疑也。】
本義
154644263䷾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東陽西陰,言九五居尊,而時已過,不如六二之在下而始得時也。又當文王與紂之事,故其象占如此。《彖辭》初吉終亂,亦此意也。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本義
154744363䷾旣濟【上六,濡其首,厲。】
  既濟之極,險體之上,而以陰柔處之,爲狐涉水而濡其首之象。占者不戒,危之道也。
【《象》曰: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本義
154844464䷿未濟 ䷿坎下離上 未濟卦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汔,許訖反。〗未濟,事未成之時也。水火不交,不相爲用,卦之六爻,皆失其位,故爲未濟。汔,幾也。幾濟而濡尾,猶未濟也。占者如此,何所利哉?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
  指六五言。
【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水火異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觀象而審辨之。
本義
154944564䷿未濟【初六,濡其尾,吝。】
  以陰居下,當未濟之初,未能自進,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極字未詳,考上下韻亦不叶,或恐是敬字,今且闕之。
本義
155044664䷿未濟【九二,曳其輪,貞吉。】
  以九二應六五,而居柔得中,爲能自止而不進,得爲下之正也。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九居二,本非正,以中故得正也。
本義
155144764䷿未濟【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陰柔不中正,居未濟之時,以征則凶,然以柔乘剛,將出乎坎,有利涉之象,故其占如此。蓋行者可以水浮,而不可以陸走也。或疑利字上當有不字。
【《象》曰: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本義
155244864䷿未濟【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以九居四,不正而有悔也。能勉而貞,則悔亡矣。然以不貞之資,欲勉而貞,非極其陽剛用力之久不能也。故爲伐鬼方,三年而受賞之象。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本義
155344964䷿未濟【六五,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以六居五,亦非正也。然文明之主,居中應剛,虛心以求下之助,故得貞而吉,且无悔。又有光輝之盛,信實而不妄,吉而又吉也。
【《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暉者,光之散也。
本義
155445064䷿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以剛明居未濟之極,時將可以有爲,而自信自養以俟命,无咎之道也。若縱而不反,如狐之涉水而濡其首,則過於自信,而失其義矣。
【《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本義
155511䷀乾文言【《周易乾文言傳》】
  此篇申《彖傳》、《象傳》之意,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餘卦之說,因可以例推云。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長,丁丈反。下「長人」同。幹,古旦反。〗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爲春,於人則爲仁,而眾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爲夏,於人則爲禮,而眾美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於時爲秋,於人則爲義,而得其分之和。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於時爲冬,於人則爲知,而爲眾事之幹。幹,木之身,枝葉所依以立者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以仁爲體,則无一物不在所愛之中,故足以長人。嘉其所會,則無不合禮。使物各得其利,則義無不和。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謂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爲事之幹。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非君子之至健,无以行此,故曰乾元、亨、利、貞。
  此第一節,申《彖傳》之意,與《春秋傳》所載穆姜之言不異,疑古者已有此言,穆姜稱之,而夫子亦有取焉,故下文別以「子曰」表孔子之辭。蓋傳者欲以明此章之爲古語也。
本義
155621䷀乾文言【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樂,音洛。確,苦學反。〗龍德,聖人之德也,在下故隱。易,謂變其所守。大抵乾卦六爻,《文言》皆以聖人明之,有隱顯而無淺深也。
本義
155731䷀乾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行,下孟反。邪,似嗟反。〗正中,不潛而未躍之時也。常言亦信,常行亦謹,盛德之至也。閑邪存其誠,無斁亦保之意。言君德也者,釋大人之爲九二也。
本義
155841䷀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幾,音機。〗忠信,主於心者,无一念之不誠也。脩辭見於事者,无一言之不實也。雖有忠信之心,然非修辭立誠,則无以居之。知至至之,進德之事,知終終之,居業之事,所以終日乾乾而夕猶惕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驕不憂,所以无咎也。
本義
155951䷀乾文言【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爲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離,去聲。〗內卦以德學言,外卦以時位言。進德修業,九三備矣。此則欲其及時而進也。
本義
156061䷀乾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應,去聲。〗作,起也。物,猶人也。覩,釋利見之意也。本乎天者,謂動物。本乎地者,謂植物。物各從其類。聖人,人類之首也。故興起於上,則人皆見之。
本義
156171䷀乾文言【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賢人在下位,謂九五以下。无輔,以上九過高志滿,不來輔助之也。
  此第二節,申《象傳》之意。
本義
156221䷀乾文言【潛龍勿用,下也。】本義
156331䷀乾文言【見龍在田,時舍也。】
  〖舍,音捨。〗言未爲時用也。
本義
156441䷀乾文言【終日乾乾,行事也。】本義
156551䷀乾文言【或躍在淵,自試也。】
  未遽有爲,姑試其可。
本義
156661䷀乾文言【飛龍在天,上治也。】
  〖治,平聲。〗居上以治下。
本義
156771䷀乾文言【亢龍有悔,窮之災也。】本義
156881䷀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治,去聲。〗言乾元用九,見與他卦不同。君道剛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
  此第三節,再申前意。
本義
156921䷀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本義
157031䷀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雖不在上位,然天下已被其化。
本義
157141䷀乾文言【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時,當然也。
本義
157251䷀乾文言【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離下而上,變革之時。
本義
157361䷀乾文言【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天德,即天位也。蓋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故以名之。
本義
157471䷀乾文言【亢龍有悔,與時偕極。】本義
157581䷀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剛而能柔,天之法也。
  此第四節,又申前意。
本義
157611䷀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始則必亨,理勢然也。
【利貞者,性情也。】
  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貞也。或曰:坤利牝馬,則言所利矣。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剛以體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无過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之德也。純者,不雜於陰柔。粹者,不雜於邪惡。蓋剛健中正之至極。而精者,又純粹之至極也。或疑乾剛无柔,不得言中正者,不然也。天地之間,本一氣之流行,而有動靜爾。以其流行之統體而言,則但謂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動靜分之,然後有陰陽剛柔之別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旁通,猶言曲盡。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言聖人時乘六龍以御天,則如天之雲行雨施而天下平也。
  此第五節,復申首章之意。
本義
157721䷀乾文言【君子以成德爲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勿用也。】
  〖行,並去聲。未見之見,音現。〗成德,已成之德也。初九固成德,但其行未可見耳。
本義
157831䷀乾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蓋由四者以成大人之德。再言君德,以深明九二之爲大人也。
本義
157941䷀乾文言【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重,平聲。下同。〗重剛,謂陽爻陽位。
本義
158051䷀乾文言【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九四非重剛,重字疑衍。在人,謂三。或者,隨時而未定也。
本義
158161䷀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夫,音扶。先、後,並去聲。〗大人,即釋爻辭所利見之大人也。有是德而當其位,乃可當之。人與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於有我之私,是以梏於形體而不能相通。大人无私,以道爲體,曾何彼此先後之可言哉?先天不違,謂意之所爲,默與道契。後天、奉天,謂知理如是,奉而行之。回紇謂郭子儀曰:「卜者謂,此行當見一大人而還。」其占蓋與此合。若子儀者,雖未及乎夫子之所論,然其至公无我,亦可謂當時之大人矣。
本義
158271䷀乾文言【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喪,去聲。〗所以動而有悔也。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知其理勢如是,而處之以道,則不至於有悔矣,固非計私以避害者也。再言其唯聖人乎,始若設問,而卒自應之也。此第六節,復申第二、第三、第四節之意。
本義
158392䷁坤文言【《周易坤文言傳》曰:】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剛、方,釋牝馬之貞也。方,謂生物有常。
【後得主而有常,】
  《程傳》曰:主下當有利字。
【含萬物而化光。】
  復明亨義。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復明順承天之義。此以上,申《彖傳》之意。
本義
1584102䷁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古字順、慎通用,按此當作慎,言當辯之於微也。
本義
1585112䷁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此以學而言之也。正,謂本體。義,謂裁制。敬,則本體之守也。直內方外,《程傳》備矣。不孤,言大也。疑故習而後利,不疑則何假於習。傳曰:「直,言其正也;方,言其義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內,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內直,義形而外方。義形於外,非在外也。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爲疑乎?」
本義
1586122䷁坤文言【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本義
1587132䷁坤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本義
1588142䷁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黃中,言中德在內。釋黃字之義也。
【正位居體,】
  雖在尊位,而居下體。釋裳字之義也。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美在其中,復釋黃中。暢於四支,復釋居體。
本義
1589152䷁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爲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爲,于偽反。離,力智反。夫,音扶。〗疑,謂鈞敵而无小大之差也。坤雖无陽,然陽未嘗无也。血,陰屬,蓋氣陽而血陰也。玄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此以上,申《象傳》之意。
本義
1590065繫辭上【繫辭上傳】
  〖傳,去聲。後同。〗《繫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于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繫辭》之傳也,以其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故无經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斷,丁亂反。見,賢遍反。〗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方,謂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惡,各以類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決之辭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之屬。變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陰變爲陽,陽化爲陰者也。此言聖人作易,因陰陽之實體,爲卦爻之法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陰陽」,此之謂也。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盪,徒浪反。〗此言易卦之變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爲四,四相摩而爲八,八相盪而爲六十四。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此變化之成象者。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此變化之成形者。此兩節,又明易之見於實體者,與上文相發明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蓋凡物之屬乎陰陽者,莫不如此。大抵陽先陰後,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跡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以豉反。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難,故爲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爲以簡而能成物。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人之所爲,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眾,故有功。有親則一於內,故可久。有功則兼於外,故可大。德,謂得於己者。業,謂成於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爲賢矣。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
  右第一章 此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於天、地,而人兼體之也。
本義
1591065繫辭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象者,物之似也。此言聖人作易,觀卦爻之象而繫以辭也。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言卦爻陰陽迭相推盪,而陰或變陽,陽或化陰,聖人所以觀象而繫辭,眾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吉凶悔吝者,易之辭也。得失憂虞者,事之變也。得則吉,失則凶。憂虞雖未至凶,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蓋吉凶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凶也。故聖人觀卦爻之中,或有此象,則繫之以此辭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柔變而趨於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於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六爻,初二爲地,三四爲人,五上爲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爲剛柔。流行於一卦六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凶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樂,音洛。〗易之序,謂卦爻所著事理當然之次第。玩者,觀之詳。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象辭變已見上。凡單言變者,化在其中。占,謂其所值吉凶之決也。
  右第二章 此章言聖人作易,君子學易之事。
本義
1592065繫辭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而言。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此卦爻辭之通例。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
  位,謂六爻之位。齊,猶定也。小,謂陰。大,謂陽。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上悔,乎罪反。下悔,呼對反。〗介,謂辯別之端,蓋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易,以豉反。〗小險大易,各隨所向。
  右第三章 此章釋卦爻辭之通例。
本義
1593065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彌,如彌縫之彌,有終竟聯合之意。綸,有選擇條理之意。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爲物,游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此窮理之事。以者,聖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爲變,鬼之歸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知,音智。樂,音洛。知命之知,如字。〗此聖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憂,而其知益深。隨處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益篤。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爲表裏如此。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此聖人至命之事也。範,如鑄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窮,而聖人爲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生死、鬼神之謂。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變化,无有形體也。
  右第四章 此章言易道之大,聖人用之如此。
本義
1594065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道具於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周子、程之子書,言之備矣。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知,音智。不知之知,如字。鮮,息淺反。〗仁陽知陰,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而目爲全體也。日用不知,則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知屬乎天,仁屬乎地,與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濁言,此以動靜言。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顯,自內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也。藏,自外而內也。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无爲。」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張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窮。」
【生生之謂易,】
  陰生陽,陽生陰,其變无窮,理與書皆然也。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效,呈也。法,謂造化之詳密而可見者。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屬乎陽也。事,行事也,占之已決者,屬乎陰也。極數知來,所以通事之變。張忠定公言公事有陰陽,意蓋如此。
【陰陽不測之謂神。】
  張子曰,兩在,故不測。
  右第五章 此章言道之體用,不外乎陰陽。而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倚於陰陽也。
本義
1595065繫辭上【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夫,音扶。下同。〗不禦,言无盡。靜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言无所不有。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翕,虛級反。闢,婢亦反。〗乾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虛,故以量言而曰廣。蓋天之形雖包於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廣大者以此。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易,以豉反。〗易之廣大變通,與其所言陰陽之說,易簡之德,配之天道人事,則如此。
  右第六章
本義
1596065繫辭上【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知,音智。〗十翼皆夫子所作,不應自著「子曰」,字疑皆後人所加也。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此其取類,又以清濁言也。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天地設位而變化行,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
  右第七章
本義
1597065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賾,雜亂也。象,卦之象,如《說卦》所列者。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斷,丁玩反。〗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可行而无所礙處。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虛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惡,烏路反。〗惡,猶厭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則其例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和,胡臥反。靡,音縻。行,下孟反。見,賢遍反。〗釋《中孚》九二爻義。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斷,丁管反。臭,昌又反。〗釋《同人》九五爻義。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後實无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爲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藉,在夜反。錯,音措。夫,音扶。〗釋《大過》初六爻義。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釋謙九三爻義。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釋乾上九爻義。當屬文言,此蓋重出。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幾,音機。〗釋節初九爻義。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藏,才浪反。〗釋解六三爻義。
  右第八章 此章言卦、爻之用。
本義
1598065繫辭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簡本在第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耦,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爲衍母,次十爲衍子,次一、二、三、四爲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爲四象之數。二老位於西北,二少位於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於外也。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簡本在「大衍」之後,今按宜在此。天數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數五者,二、四、六、八、十皆耦也。相得,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各以奇耦爲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二十有五者,五奇之積也。三十者,五偶之積也。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鬼神,謂凡奇耦生成之屈伸往來者。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揲,時設反。奇,紀宜反。扐,郎得反。〗
  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蓋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
  兩,謂天地也。掛,懸其一於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間而數之也。奇,所揲四數之餘也。扐,勒於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餘日而成月者也。五歲之間,再積日而再成月,故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後別起積分。如一掛之後,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後別起一掛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期,音基。〗凡此策數生於四象,蓋《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揲蓍之法,則通計三變之餘,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爲奇,凡八爲耦,奇圓圍三,耦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積而數之,則爲六、七、八、九,而第三變揲數策數,亦皆符會。蓋餘三奇則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爲居一之太陽。餘二奇一偶則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爲居二之少陰。二耦一奇則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爲居三之少陽。三耦則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爲居四之老陰。是其變化往來、進退離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爲也。少陰退而未極乎虛,少陽進而未極乎盈,故此獨以老陽、老陰計乾坤六爻之策數,餘可推而知也。期,週一歲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而概言之耳。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二篇,謂上、下經。凡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易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也。
【八卦而小成。】
  謂九變而成三畫,得內卦也。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長,丁丈反。〗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以爲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爲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行,下孟反。〗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謂應對。佑神,謂助神化之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爲,故夫子歎之。而門人加「子曰」以別上文也。
  右第九章 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意其詳具於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啟蒙》備言之。
本義
1599065繫辭上【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爲者也。
【是以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嚮,許兩反,古文響字。與,音預,下同。〗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嚮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凶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參,七南反。錯,七各反。綜,作弄反。〗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此足以相發明矣。
【易,无思也,无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此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无思、无爲,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幾,音機。下同。〗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變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爲也。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右第十章 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本義
1600065繫辭上【子曰:「夫易,何爲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夫,音扶。冒,莫報反。斷,丁亂反。〗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業。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方以知」之知,音智。下「知以」、「叡知」,並同。易,音亦。與,音預。夫,音扶。〗圓神,謂變化无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聖人體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塵之累。无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夫,音扶。〗神物,謂蓍龜。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開其先。是以作爲卜筮以教人,而於此焉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見,賢遍反。〗闔闢,動靜之機也。先言坤者,由靜而動也。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聖人脩道之所爲。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音泰。〗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陰陽之變。大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爲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爲二畫以分太少。八卦者,次爲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皆然。詳見序例、《啟蒙》。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有吉有凶,是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縣,音玄。探,吐南反。索,色白反。亹,亡偉反。〗富貴,謂有天下、履帝位。「立」下疑有闕文。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故勉。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見,賢遍反。〗此四者,聖人作易之所由也。《河圖》、《洛書》,詳見《啟蒙》。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斷,丁亂反。〗四象,謂陰、陽、老、少。示,謂示人以所值之卦爻。
  右第十一章 此章專言卜筮。
本義
1601065繫辭上【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釋《大有》上九爻義。然在此无所屬,或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耦二畫,包含變化,无有窮盡,則可見矣。變通、鼓舞,以事而言。兩「子曰」字,疑衍其一。蓋「子曰」字,皆後人所加,故有此誤。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爲後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其設問答處,正如此也。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縕,與蘊同。邪,于遮反。幾,音機。〗縕,所包蓄者,猶衣之著也。易之所有,陰陽而已。凡陽皆乾,凡陰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乾坤毀,謂卦畫不立;乾坤息,謂變化不行。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變通」二字,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重出,以起下文。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卦,即象也;辭,即爻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行,下孟反。〗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右第十二章 
本義
1602066繫辭下【繫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重,直龍反。〗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象,謂卦之形體也。因而重之,謂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爲六十四也。爻,六爻也。既重而後卦有六爻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无不可見,聖人因其如此,而皆繫之辭以命其吉凶,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吉凶悔吝,皆辭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後見。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趣,七樹反。〗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
【吉凶者,貞勝者也。】
  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爲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則凶,非凶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觀,官換反。夫,音扶。〗觀,示也。天下之動,其變无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凶,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確,苦角反。易,音異。隤,音頹。〗確然,健貌。隤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此謂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耦,卦之消息,所以效而象之。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內,謂蓍卦之中。外,謂蓍卦之外。變,即動乎內之變。辭,即見乎外之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爲非曰義。】
  「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呂氏從古,蓋所謂「非眾罔與守邦」。
  右第一章此章言卦爻吉凶,造化功業。
本義
1603066繫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包,蒲交反。王,於況反。〗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
【作結繩而爲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罔,與網同。罟,音古。佃,音田。〗兩目相承,而物麗焉。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斲,涉角反。耜,音似。耒,力對反。耨,奴豆反。〗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於此。
【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日中爲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爲市,嗑爲合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乾、坤變化而无爲。
【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刳,口姑反。剡,以冉反。〗木在水上也。「致遠以利天下」,疑衍。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下動,上說。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重,直龍反。柝,他各反。〗豫備之意。
【斷木爲杵,掘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斷,丁緩反。杵,昌呂反。掘,其月反。〗下止,上動。
【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睽,乖然後威以服之。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處,上聲。〗壯固之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衣,去聲。〗送死大事,而過於厚。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明決之意。
  右第二章 此章言聖人制器尚象之事。
本義
1604066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彖者,材也。】
  彖言一卦之材。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效,放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悔吝本微,因此而著。
  右第三章
本義
1605066繫辭下【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震、坎、艮爲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爲陰卦,皆一陰二陽。
【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奇,紀宜反。〗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行,下孟反。〗君謂陽,民謂陰。
  右第四章
本義
1606066繫辭下【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此引咸九四爻辭而釋之。言理本无二,而殊塗百慮,莫非自然,何以思慮爲哉?必思而從,則所從者亦狹矣。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信,音申。〗言往來屈信,皆感應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則入於私矣,所以必思而後有從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之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蠖,紆縛反。蟄,真立反。〗因言屈信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精研其義,至於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爲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无適不安,信之極也。然乃所以爲入而崇德之資,內外交相養,互相發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下學之事,盡力於精義利用,而交養互發之機,自不能已。自是以上,則亦无所用其力矣。至於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張子曰:「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爲化,合一不測爲神。」此上四節,皆以釋咸九四爻義。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釋困六三爻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射,石亦反。隼,恤允反。括,古活反。〗括,結礙也。此釋解上六爻義。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校,音教。〗此釋噬嗑初九爻義。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爲无益而弗爲也,以小惡爲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何,河可反。去,羌呂反。〗此釋噬嗑上九爻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此釋否九五爻義。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知,音智。鮮,仙善反。折,之設反。餗,音速。渥,烏角反。勝,音升。〗此釋《鼎》九四爻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幾,音機。先見之見,音現。斷,丁玩反。望,無方反。〗此釋豫六二爻義。《漢書》「吉之」之間,有「凶」字。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幾,音機。復行之復,芳服反。祇,音其。〗殆,危也。庶幾,近意,言近道也。此釋復初九爻義。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絪,音因。縕,紆云反。〗絪縕,交密之狀。醇,謂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此釋損六三爻義。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易其之易,去聲。〗此釋益上九爻義。
  右第五章
本義
1607066繫辭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邪,于遮反。撰,仕免反。〗諸卦剛柔之體,皆以乾、坤合德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門」。撰,猶事也。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萬物雖多,无不出於陰陽之變。故卦爻之義,雖雜出而不差繆,然非上古淳質之時思慮所及也。故以爲衰世之意,蓋指文王與紂之時也。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夫,音扶。當,去聲。斷,丁玩反。〗而微顯,恐當作「微顯而」。「開而」之而,亦疑有誤。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中,丁仲反。行,下孟反。〗肆,陳也。貳,疑也。
  右第六章 此章多闕文疑字,不可盡通。後皆放此。
本義
1608066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於羑裏而繫彖辭,易道復興。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禮也。上天下澤,定分不易,必謹乎此,然後其德有以爲基而立也。謙者,自卑而尊人,又爲禮者之所當執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脩德以處憂患之事也,而有序焉。基,所以立。柄,所以持。復者,必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變而常且久。懲忿窒慾以脩身,遷善改過以長善,困以自驗其力,井以不變其所,然後能巽順於理,以制事變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易,以豉反。長,丁丈反。稱,尺證反。〗此如書之九德,禮非強世,然事皆至極。謙以自卑而尊且光,復陽微而不亂於群陰,恒處雜而常德不厭,損欲先難,習熟則易,益但充長而不造作,困身困而道亨,井不動而及物,巽稱物之宜,而潛隱不露。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和行之行,下孟反。遠,袁萬反。〗寡怨,謂少所怨尤。辨義,謂安而能慮。
  右第七章 此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
本義
1609066繫辭下【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遠,袁萬反。上,上聲。下,去聲。〗遠,猶忘也。周流六虛,謂陰陽流行於卦之六位。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此句未詳,疑有脫誤。
【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雖无師保,而常若父母臨之,戒懼之至。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揆,葵癸反。〗方,道也。始由辭以度其理,則見其有典常矣。然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也。
  右第八章
本義
1610066繫辭下【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以爲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要,一遙反。下同。〗質,謂卦體。卦必舉其始終而後成體,爻則唯其時物而已。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易,去聲。〗此言初、上二爻。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夫,音扶。〗此謂卦中四爻。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知者之知,音智。〗彖,統論一卦六爻之體。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爲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要,如字,又一遙反。下章同。〗此以下論中爻。同功,謂皆陰位。異位,謂遠近不同。四近君,故多懼。柔不利遠,而二多譽者,以其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勝,音升。〗三五同陽位,而貴賤不同。然以柔居之則危,唯剛則能勝之。
  右第九章
本義
1611066繫辭下【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畫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爲天,中二爻爲人,下二爻爲地。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當,去聲。〗道有變動,謂卦之一體。等,謂遠近貴賤之差。相雜,謂剛柔之位相間。不當,謂爻不當位。
  右第十章
本義
1612066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邪,于遮反。易者之易,去聲。要,平聲。〗危懼故得平安,慢易則必傾覆,易之道也。
  右第十一章
本義
1613066繫辭下【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夫,音扶。行、易,並去聲。阻,莊呂反。〗至健則所行无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煩,故簡,然其於事,皆有以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也。是以其有憂患,則健者如自高臨下而知其險,順者如自下趨上而知其阻。蓋雖易而能知險,則不陷於險矣。既簡而又知阻,則不困於阻矣。所以能危能懼,而无易者之傾也。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說,音悅。〗侯之二字衍。說諸心者,心與理會,乾之事也。研諸慮者,理因慮審,坤之事也。說諸心,故有以定吉凶。研諸慮,故有以成亹亹。
【是故變化云爲,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變化云爲,故象事可以知器。吉事有祥,故占事可以知來。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與,音預。〗天地設位,而聖人作易以成其功。於是人謀鬼謀,雖百姓之愚,皆得以與其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象,謂卦畫。爻彖,謂卦爻辭。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惡,烏路反。〗不相得,謂相惡也。凶害悔吝,皆由此生。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卦爻之辭,亦猶是也。
  右第十二章
本義
1614067說卦【說卦傳】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幽贊神明,猶言贊化育。龜筴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參天兩地而倚數。】
  〖參,七南反。〗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故參天而爲三。方者一而圍四,四合二耦,故兩地而爲二。數皆荷此而起,故揲蓍三變之末,其餘三奇則三三而九,三耦則三二而六,兩二一三則爲七,兩三一二則爲八。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和順,從容无所乖逆,統言之也。理,謂隨事得其條理,析言之也。窮天下之理,盡人物之性,而合於天道,此聖人作易之極功也。
  右第一章
本義
1615067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兼三才而兩之,總言六畫。又細分之,則陰陽之位,間雜而成文章也。
  右第二章
本義
1616067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薄,音博。〗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居東南,震居東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於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謂先天之學也。」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數,並上聲。〗起震而歷離、兌,以至於乾,數已生之卦也;自巽而歷坎、艮,以至於坤,推未生之卦也。易之生卦,則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爲次,故皆逆數也。
  右第三章
本義
1617067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烜,與晅同。說,音悅。〗此卦位相對,與上章同。
  右第四章
本義
1618067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說,音悅。下同。〗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謂後天之學也。」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嚮,讀作向。說,音悅。下同。薄,音博。〗上言帝,此言萬物之隨帝以出入也。
  右第五章 此章所推卦位之說,多未詳者。
本義
1619067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橈,乃飽反。熯,呼但反。悖,必內反。〗此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爲,然其位序亦用上章之說,未詳其義。
  右第六章
本義
1620067說卦【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說,音悅。〗此言八卦之性情。
  右第七章
本義
1621067說卦【乾爲馬,坤爲牛,震爲龍,巽爲雞,坎爲豕,離爲雉,艮爲狗,兌爲羊。】
  遠取諸物如此。
  右第八章
本義
1622067說卦【乾爲首,坤爲腹,震爲足,巽爲股,坎爲耳,離爲目,艮爲手,兌爲口。】
  近取諸身如此。
  右第九章
本義
1623067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索,色白反。長,之丈反。少,詩照反。下章同。〗索,求也,謂揲蓍以求爻也。男女,指卦中一陰一陽之爻而言。
  右第十章
本義
1624067說卦【乾爲天,爲圜,爲君,爲父,爲玉,爲金,爲寒,爲冰,爲大赤,爲良馬,爲老馬,爲瘠馬,爲駁馬,爲木果。】
  〖圜,音圓。駁,邦角反。〗《荀九家》此下有「爲龍,爲直,爲衣,爲言」。
【坤爲地,爲母,爲布,爲釜,爲吝嗇,爲均,爲子母牛,爲大輿,爲文,爲眾,爲柄。其於地也爲黑。】
  〖釜,房甫反。嗇,音色。〗《荀九家》有「爲牝,爲迷,爲方,爲囊,爲裳,爲黃,爲帛,爲漿」。
【震爲雷,爲龍,爲玄黃,爲旉,爲大塗,爲長子,爲決躁,爲蒼筤竹,爲萑葦。其於馬也,爲善鳴,爲馵足,爲作足,爲的顙。其於稼也,爲反生;其究爲健,爲蕃鮮。】
  〖旉,音孚。筤,音郎。萑,音丸。馵,主樹反。蕃,音煩。〗《荀九家》有「爲玉,爲鵠,爲鼓」。
【巽爲木,爲風,爲長女,爲繩直,爲工,爲白,爲長,爲高,爲進退,爲不果,爲臭。其於人也,爲寡髮,爲廣顙,爲多白眼,爲近利市三倍,其究爲躁卦。】
  下「爲長」之長,如字。《荀九家》有「爲楊,爲鸛」。
【坎爲水,爲溝瀆,爲隱伏,爲矯輮,爲弓輪。其於人也,爲加憂,爲心病,爲耳痛,爲血卦,爲赤。其於馬也,爲美脊,爲亟心,爲下首,爲薄蹄,爲曳。其於輿也,爲多眚,爲通,爲月,爲盜。其於木也,爲堅多心。】
  〖輮,如九反。亟,紀力反。曳,以制反。〗《荀九家》有「爲宮,爲律,爲可,爲棟,爲叢棘,爲狐,爲蒺藜,爲桎梏」。
【離爲火,爲日,爲電,爲中女,爲甲冑,爲戈兵。其於人也,爲大腹,爲乾卦,爲鼈,爲蟹,爲蠃,爲蚌,爲龜。其於木也,爲科上槁。】
  〖乾,音干。蟹,戶買反。蠃,力禾反。蚌,步項反。〗《荀九家》有「爲牝牛」。
【艮爲山,爲徑路,爲小石,爲門闕,爲果蓏,爲閽寺,爲指,爲狗,爲鼠,爲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爲堅多節。】
  〖蓏,力果反。黔,其堅反。喙,況廢反;又音咒。〗《荀九家》有「爲鼻,爲虎,爲狐」。
【兌爲澤,爲少女,爲巫,爲口舌,爲毀折,爲附決。其於地也,爲剛鹵,爲妾,爲羊。】
  〖折,之列反。鹵,力杜反。〗《荀九家》有「爲常,爲輔頰」。
  右第十一章 此章廣八卦之象,其間多不可曉者,求之於經,亦不盡合也。
本義
1625068序卦【序卦傳】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晁氏曰:「鄭本无『而泰』二字。」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右上篇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本義
1626069雜卦【雜卦傳】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樂,音洛。〗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以我臨物曰與,物來觀我曰求。或曰:二卦互有與求之義。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見,賢遍反。著,陟慮反。〗屯,震遇坎;震動故見,坎險不行也。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也。或曰:屯以初言,蒙以二言。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大畜,時也;无妄,災也。】
  止健者時有適然,无妄而災自外至。
【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噬嗑,食也;賁,无色也。】
  白受采。
【兌見而巽伏也。】
  〖見,賢遍反。〗兌陰外見,巽陰內伏。
【隨,无故也;蠱,則飭也。】
  飭,與勑同。隨前无故,蠱後當飭。
【剝,爛也;復,反也。】
【晉,晝也;明夷,誅也。】
  誅,傷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剛柔相遇,而剛見揜也。
【咸,速也;恒,久也。】
  咸速,恒久。
【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
  〖難,乃旦反。〗
【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止,謂不進。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
  〖去,起呂反。〗既明且動,其故多矣。
【離上而坎下也。】
  〖上,時掌反。下,遐嫁反。〗火炎上,水潤下。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處,上聲。〗不處,行進之義。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長,丁丈反。〗自大過以下,卦不反對,或疑其錯簡。今以韻協之,又似非誤,未詳何義。
本義
1627
162800集解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鼎祚《唐書》無傳,始末未詳。惟據《序》末結銜,知其官為秘書省著作郎。據袁桷《清容居士集》載「資州有鼎祚讀書臺」知為資州人耳。朱睦挈《序》稱為秘閣學士,不知何據也。其時代亦不可考。
  《舊唐書·經籍志》稱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而不載是編,知為天寶以後人矣。其書《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讀書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無所亡失。」豈後人並之耶?《經義考》引李燾之言,則曰:「鼎祚《自序》止云十卷,無亡失也。」朱睦挈《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稱十卷,與燾說同。今所行毛晉汲古閣本乃作一十七卷,《序》中亦稱王氏《略例》附於卷末,凡成一十八卷。與諸家所說截然不同,殊滋疑竇。今考《序》中稱「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經註《文言》,書之不盡,別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詳之明矣”云云,則《集解》本十卷,附《略例》一卷為十一卷,尚別有《索隱》六卷,共成十七卷。《唐志》所載蓋並《索隱》、《略例》數之,實非舛誤。至宋而《索隱》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僅存《集解》十卷,故與《唐志》不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卷為十七卷,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卷為一十八卷,以合附錄《略例》一卷之數,故又與朱睦挈《序》不符。蓋自宋以來,均未究《序》中「別撰《索隱》」一語,故疑者誤疑,改者誤改。即辨其本止十卷者,亦不能解《唐志》稱十七卷之故,致愈說愈訛耳。今詳為考正,以祛將來之疑。至十卷之本,今既未見,則姑仍以毛本著錄。蓋篇帙分合,無關宏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書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蓋用《毛詩》分冠《小序》之例。
  所採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案盧氏《周易注》《隋志》已佚其名)、崔觀、伏曼容、孔穎達(案以上三十二家,朱睦挈序所考)、姚規、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家,朱彝尊《經義考》所補考)等三十五家之說。
  《自序》謂「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蓋王學既盛,漢易遂亡,千百年後學者,得考見畫卦之本旨者,惟賴此書之存耳。是真可寶之古笈也。
集解
162900集解序周易集解序
  予觀唐《藝文志》,稱李鼎祚集註《周易》十七卷。據鼎祚自序云:十卷而首尾俱全,初無亡失,不知《唐史》何所據而云十七卷也。《崇文總目》及《邯鄲圖書志》亦稱七篇逸,葢承《唐史》之誤耳。鼎祚解經,多避唐諱。又取序卦冠於各卦之首,所引有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寳、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沈驎士、盧氏、崔覲、伏曼容、孔穎達,凡三十二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諸說,義有未詳,鼎祚乃加增削。予嘗綜其義例,蓋宗鄭學者也。自商瞿之後,註易者百家,而鄭氏玄、王氏弼為最。顯鄭之學,主象數。王之學,主名理。漢晉以來,二氏學竝立至劉宋。初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置王。時陸澄王濟輩,皆以為不可,自是河汾諸儒,多主于鄭,江左及青齊多主于王。唐興,孔穎達受詔譔定《五經正義》,于易獨取王傳,而鄭學遂廢。先代專門之業,亦復不傳,可勝嘆哉!夫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世之言理義之學者,以其辭耳,象變與占,其可闕乎?昔吳季札之魯觀樂,見易象,喜曰:周禮盡在魯矣!是故,象者易之原也。象成而後有辭,辭著而後有變,變見而後有占。若乃顓尚文辭,不復推原大傳,天人之道岐而為二,可乎?康成去古未遠,其所纂述,必有所本,鼎祚恐其失墜,以廣其說,均之為有裨于易者也。是編刻自宋季,人間希有,存者頃歲,予得之李中麓氏復用,校梓以傳,欲使聖人之道不致偏滯。而自漢迄唐三十家之言,亦不至埃滅弗聞也。鼎祚資州人,仕唐為秘閣學士,以經學稱於時,及閱唐列傳與蜀志,俱不見其人,豈遺之耶?抑别有所載耶?因附論著於此,以俟博雅者考焉。
  嘉靖丁巳冬十二月望日後學汴上睦挈序
集解
163000集解序周易集解序
  序曰:元氣氤氳,三才成象。神功浹洽,八索成形。在天則日月運行,潤之以風雨。在地則山澤通氣,鼓之以雷霆。至若近取諸身,四支百體合其度。遠取諸物,森羅萬象備其工。隂陽不測之謂神,一隂一陽之謂道。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仁者見之以為仁,知者見之以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矣。斯乃顯諸仁而藏諸用,神无方而易無體,巍巍蕩蕩難可名焉。逮乎天尊地卑,君臣位列,五運相繼,父子道彰。震巽索而男女分,咸恒設而夫婦睦。人倫之義旣闡,家國之教鬱興。故繫辭云:古者庖犧氏王天下也,始畫八卦以通神眀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庖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人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人不倦,神其化使人宜之。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服牛乘馬引重致遠,蓋取諸隨。古者穴居而野處,後代聖人易之以宮室,蓋取諸大壯。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上古結繩為政,後代易之書契,百官以理,萬人以察,蓋取諸夬。故聖人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觸類而長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天下之能事畢矣。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有師保,如臨父母。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者也。至於損以遠害,說以先之,定其交而後求,安其身而後動,履和而至,謙尊而光,能說諸心,能研諸慮。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探賾,索隱鈎深,致遠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莫善乎蓍龜。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將有為也。問之以言,其受命也。應之如響,無有遠邇,幽深遂知來物,故能窮理盡性。利用安身,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自然虛室生白,吉祥至止。坐忘遺照,精義入神,口僻焉不能言,心困焉不能知。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斯之謂矣。原夫權輿三教,鈐鍵九流,實開國承家修身之正術也。自卜商入室,親授鍵言,傳注百家,緜歴千古。雖競有穿鑿,猶未測淵深,唯王鄭相氵公頗行于代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且易之為道,豈偏滯於天人者哉。致使後學之徒,紛然淆亂,各修局見,莫辯源流。天象遠而難尋,人事近而易習。則折楊黃華,嗑然而笑。方以類聚,其在兹乎。
  臣少慕玄風,遊心墳籍,歴觀炎漢迄今巨唐,採羣賢之遺言,議三聖之幽賾,集虞翻荀爽三十餘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各列名義,共契玄宗。先儒有所未詳,然後輒加添削,每至章句,僉例發揮,俾童蒙之流一覽而悟,達觀之士得意忘言。當仁旣不讓於師,論道豈慚於前哲。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經注文言,書之不盡。别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詳之眀矣。其王氏略例,得失相叅,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仍附經末。式廣未聞,凡成一十八卷,以貽同好,冀將來君子無所疑焉。
  祕書省著作郎臣李鼎祚序。
集解
163111䷀乾 (乾下乾上)
【乾:元、享、利、貞。】
  案:《說卦》: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爲用,運行不息,應化無窮,故聖人則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和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貞」矣。
【彖曰:】
  劉瓛曰:彖者,斷也,斷一卦之才也。
【大哉乾元,】
  《九家易》曰:陽稱大。六爻純陽,故曰「大」。乾者純陽,眾卦所生,天之象也。觀乾之始,以知天德,惟天爲大,惟乾則之,故曰「大哉」。元者,氣之始也。
【萬物資始,】
  荀爽曰:謂分爲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冊,皆受始於乾也。冊取始於乾,猶萬物之生稟於天。
【乃統天。】
  《九家易》曰:乾之爲德,乃統繼天道,與天合化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虞翻曰:已成既濟,上坎爲雲,下坎爲雨,故「雲行雨施」。乾以雲雨,流坤之形,萬物化成,故曰「品物流形」也。
【大明終始,】
  荀爽曰:乾起坎,而終於離。坤起於離,而終於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陰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也。
【六位時成,】
  荀爽曰:六爻隨時而成乾。
【時乘六龍以御天。】
  侯果曰:大明,日也。六位,天地四時也。六爻效彼而作也。大明以晝夜爲終始,六位以相揭爲時成。言乾乘六氣而陶冶變化,運四時而統御天地,故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故《乾鑿度》曰:「日月終始萬物」,是其義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劉瓛曰:陽氣爲萬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寧,故曰「萬國咸寧」也。
  
【《象》曰:】
  案:象者,象也,取其法象卦爻之德。
【天行健,】
  何妥曰:天體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猶如地體不順,承弱之勢順也。所以乾卦獨變名爲健者。
  宋衷曰:晝夜不懈,以健詳其名。餘卦各當名,不假於詳矣。
【君子以自強不息。】
  虞翻曰:君子謂三。乾健,故強。天一日一夜過週一度,故自強不息。老子曰:自勝者強。
  干寶曰:言君子通之於賢也。凡勉強以進德,不必須在位也。故堯舜一日萬機,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顏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婬心捨力。故曰「自強不息」矣。
集解
163221䷀乾【初九:潛龍勿用。】
  崔覲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占,故陽稱焉。潛,隱也。龍下隱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
  《子夏傳》曰:龍,所以象陽也。
  馬融曰:物莫大於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於黃泉,既未萌芽,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沈驎士曰:稱龍者,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爲物,能飛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潛伏,故言「勿用」。
  干寶曰:位始,故稱初。陽重,故稱九。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陽處三泉之下,聖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雖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故曰「勿用」。
集解
163331䷀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王弼曰: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鄭玄曰:二於三才爲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
  干寶曰: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於羑里之日也。故曰「利見大人」。
集解
163441䷀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鄭玄曰:三於三才爲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虞翻曰:謂陽息至三,二變成離。離爲日,坤爲夕。
  荀爽曰:日以喻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爲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於五,則疾修柔順,危去陽行,故曰「無咎」。
  干寶曰:爻以氣表,繇以龍興,嫌其不關人事,故著君子焉。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始出地上,而接動物。人爲靈,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於此爻焉。故君子以之憂深思遠,乾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覆天道,謀始反終。故曰「終日乾乾」。此蓋文王反國大理其政之日也。凡無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文恨早耀,文明之德,以蒙大難,增修柔順,以懷多福,故曰「無咎」矣。
集解
163551䷀乾【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崔覲曰:言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於時。猶龍自試躍天,疑而處淵。上下進退,非邪離群。故「無咎」。
  干寶曰:陽在九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四虛中也。躍者,暫起之言,既不安於地,而未能飛於天也。四,以初爲應。淵,謂初九甲子,龍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舉兵孟津,觀釁而退之爻也。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聖人不得已而爲之,故其辭疑矣。
集解
163661䷀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鄭玄曰:五於三才爲天道。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虞翻曰:謂四已變,則五體離。離爲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謂若庖犧觀象於天,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
  干寶曰: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五在天位,故曰「飛龍」。此武王克紂正位之爻也。聖功既就,萬物既睹,故曰「利見大人」矣。
集解
163771䷀乾【上九:亢龍有悔。】
  王肅曰: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
  干寶曰: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亢,過也。乾體既備,上位既終。天之鼓物,寒暑相報;聖人治世,威德和濟;武功既成,義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於「悔」。
  案:以人事明之,若桀放於南巢,湯有慚德,斯類是也。
集解
163881䷀乾【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劉瓛曰:總六爻純陽之義,故曰「用九」也。
  王弼曰: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見群龍之義焉。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爲不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無首,坤利在永貞矣。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荀爽曰:氣微位卑,雖有陽德,潛藏在下,故曰「勿用」也。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荀爽曰:見者,見居其位。田,謂坤也。二當升坤五。故曰「見龍在田」。大人,謂天子。見據尊位,臨長群陰,德施於下,故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虞翻曰:至三體復,故「反覆道」,謂否泰反其類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
  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陰位。故上躍居五者,欲下居坤初,求陽之正。地下稱淵也。陽道樂進,故曰「進無咎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荀爽曰:飛者,喻無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見居天位,聖人作爲萬物睹,是其義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九家易》曰:陽當居五,今乃居上,故曰「盈」也。亢極失位,當下之坤三,故曰「盈不可久」,若太上皇者也。下之坤三,屈爲諸侯,故曰「悔」者也。
【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
  宋衷曰:用九,六位皆九,故曰「見群龍」。純陽則天德也。萬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爲首。先之者凶,隨之者吉,故曰「無首,吉」。
集解
163992䷁坤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干寶曰:陰氣之始,婦德之常,故稱「元」。與乾合德,故稱「亨」。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象也。坤,陰類,故稱「利牝馬之貞」矣。
  虞翻曰:謂陰極陽生,乾流坤形,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終於坤亥,出乾初子,品物咸亨,故「元亨」也。坤爲牝,震爲馬,初動得正,故「利牝馬之貞」矣。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
  盧氏曰:坤,臣道也、妻道也。後而不先,先則迷失道矣,故曰「先迷」。陰以陽爲主,當後而順之,則利。故曰「後得主,利」。
  《九家易》曰:坤爲牝,爲迷。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崔覲曰:妻道也。西方坤兌,南方巽離,二方皆陰,與坤同類,故曰「西南得朋」。東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陽,與坤非類,故曰「東北喪朋」。以喻在室得朋,猶迷於失道;出嫁喪朋,乃順而得常。安於承天之正,故言「安貞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
  《九家易》曰:謂乾氣至坤,萬物資受而以生也。坤者純陰,配乾生物,亦善之始,地之象也,故又嘆言至美。
【萬物資生,】
  荀爽曰:謂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皆受始於乾,由坤而生也。策生於坤,猶萬物成形,出乎地也。
【乃順承天。】
  劉瓛曰:萬物資物於地,故地承天而生也。
【坤厚載物,】
  蜀才曰:坤以廣厚之德,載含萬物,無有窮竟也。
【德合無疆。】
  蜀才曰:天有無疆之德,而坤合之,故云「德合無疆」也。
【含宏光大,】
  荀爽曰:乾二居坤五爲含,坤五居乾二爲弘,坤初居乾四爲光,乾四居坤初爲大也。
【品物咸亨。】
  荀爽曰:天地交,萬物生,故「咸亨」。
  崔覲曰:含育萬物爲弘,光華萬物爲大,動植各遂其性,故言「品物咸亨」也。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侯果曰:地之所以含弘物者,以其順而承天也。馬之所以行地遠者,以其柔而伏人也。而又牝馬,順之至也。誡臣子當至順,故作易者取象焉。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九家易》曰:謂坤爻本在柔順陰位,則利貞之。乾則陽爻來據之,故曰「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何妥曰:陰道惡先,故先致迷失。後順於主,則保其常慶也。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虞翻曰:謂陽得其類,月朔至望,從震至乾,與時偕行,故「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虞翻曰:陽喪滅坤,坤終復生,謂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終有慶」。此指說易道陰陽消息之大要也。謂陽月三日,變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兌,見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謂二陽爲朋,故兌「君子以朋友講習」。《文言》曰:敬義立而德不孤。《彖》曰:乃與類行。二十九日,消乙入坤,滅藏於癸,乙東癸北,故「東北喪朋」。謂之以坤滅乾,坤爲喪故也。
  馬君云:孟秋之月,陰氣始著,而坤之位,同類相得,故「西南得朋」。孟春之月,陽氣始著,陰始從陽,失其黨類,故「東北喪朋」。失之甚矣。而荀君以爲陰起於午,至申三陰,得坤一體,故曰「西南得朋」。陽起於子,至寅三陽,喪坤一體,故曰「東北喪朋」。就如荀說,從午至申,得坤一體,故曰「西南得朋」。陽起於子,至寅三陽,喪坤一體,故曰「東北喪朋」就如荀說,從午至申,經當言南西得朋;子至寅,當言北東喪朋。以乾變坤,而言喪朋,經以乾卦爲喪耶?此何異於馬也。
【安貞之吉,】
  虞翻曰:坤道至靜,故「安」;復初得正,故「貞吉」。
【應地無疆。】
  虞翻曰:震爲應。陽正於初,以承坤陰;地道應,故「應地無疆」。
  
【《象》曰:地勢坤,】
  王弼曰:地形不順,其勢順。
  宋衷曰: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勢言其性也。
【君子以厚德載物。】
  虞翻曰:勢,力也。君子謂乾陽,爲德動。在坤下,君子之德車。故「厚德載物」。老子曰:勝人者有力也。
集解
1640102䷁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干寶曰:重陰,故稱六。剛柔相推,故生變。占變,故有爻。《系》曰:爻者,言乎變者也。故《易》、《系辭》皆稱九、六也。陽數奇,陰數偶,是以乾用一也。坤用二也。陰氣在初,五月之時,自姤來也。陰氣始動乎三泉之下,言陰氣之動矣。則必至於履霜,履霜則必至於堅冰,言有漸也。藏器於身,貴其俟時,故陽有潛龍,戒以「勿用」。防禍之原。欲其先幾,故陰在三泉,而顯以履霜也。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也。堅冰者,陰功成也。謂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此卦本乾,陰始消,陽起於此爻,故「履霜」也。馴,猶順也,言陽順陰之性,成堅冰矣。初六始姤,姤爲五月。盛夏而言堅冰,五月陰氣始生地中,言始於微霜,終至堅冰,以明漸順至也。
集解
1641112䷁坤【六二:直方大。】
  荀爽曰:大者,陽也。二應五,五下動之,則應陽出,直布陽於四方。
【不習無不利。】
  荀爽曰:物唱乃和,不敢先有所習。陽之所唱,從而和之,「無不利」也。
  干寶曰:陰氣在二,六月之時,自遁來也。陰出地上,佐陽成物,臣道也,妻道也。臣之事君,妻之事夫,義成者也。臣貴其直,義尚其方,地體其大,故曰「直方大」。士該九德,然後可以從王事;女躬四教,然後可以配君子。道成於我,而用之於彼。不妨以仕舉爲政,不妨以嫁學爲婦。故曰「不習無不利」也。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九家易》曰:謂陽下動,應之,則直而行,布陽氣於四方也。
【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干寶曰:女德光於夫,士德光於國也。
集解
1642122䷁坤【六三:含章可貞。】
  虞翻曰:貞,正也。以陰包陽,故「含章」。三失位,發得正,故「可貞」也。
【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虞翻曰:謂三已發成泰,乾爲王,坤爲事,震爲從,故「或從王事」。地道無成而有終,故「無成有終」。
  干寶曰:陰氣在三,七月之時,自否來也。陽降在四,三公位也。陰升在三,三公事也。上失其權,位在諸侯。坤體既具,陰黨成群。君弱臣強,戒在二國。唯文德之臣,然後可以遭之,運而不失其柔順之正。坤爲文,坤象既成,故曰「含章可貞」。此蓋平襄之王垂拱以晉鄭之輔也。苟利社稷,專之則可,故曰「或從王事」。遷都誅親,疑於專命,故亦或之。失後順之節,故曰「無成」。終於濟國安民,故曰「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崔覲曰:陽命則發,非時則含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干寶曰:位彌高,德彌廣也。
集解
1643132䷁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虞翻曰:括,結也。謂泰反成否。坤爲囊,艮爲手,巽爲繩,故括囊在外多咎也。得位承五,係於包桑,故「無咎」。陰在二多譽,而遠在四,故「無譽」。
  干寶曰:陰氣在四,八月之時,自觀來也。天地將閉,賢人必隱,懷智苟容,以觀時釁,此蓋甯戚、籧瑗與時卷舒之爻也。不艱其身,則無咎。功業不建,故無譽也。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盧氏曰:慎言則無咎也。
集解
1644142䷁坤【六五:黃裳,元吉。】
  干寶曰:陰氣在五,九月之時,自剝來也。剝者,反常道也。黃,中之色。裳,下之飾。元,善之長也。中美能黃,上美爲元,下美則裳。陰登於五,柔居尊位,若成昭之主,周霍之臣也。百官總已,專斷萬機,雖情體信順,而貌近僣疑,周公其猶病諸。言必忠信,行必篤敬,然後可以取信於神明,無尤於四海也。故曰「黃裳,元吉」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王肅曰:坤爲文,五在中,故曰「文在中也」。
  干寶曰:當總已之任,處疑僣之間,而能終元吉之福者,由文德在中也。
集解
1645152䷁坤【上六:龍戰於野,】
  荀爽曰:消息之位,坤在於亥。下在伏乾,爲其兼於陽,故稱「龍」也。
【其血玄黃。】
  《九家易》曰:實本坤體,未離其類,故稱「血」焉。血以喻陰也。玄黃,天地之雜,言乾坤合居也。
  侯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陰窮於亥,窮陰薄陽,所以戰也。故《說卦》云“戰乎乾」是也。六稱龍者,陰盛似龍,故稱「龍」也。
  干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爻終於酉,而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陰德過度,以逼乾戰。郭外曰郊,郊外曰野。坤位未申之維,而氣溢酉戌之間,故曰「於野」。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言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故文王之忠於殷,抑參二之強,以事獨夫之紂。蓋欲彌縫其闕。而匡救其惡,以祈殷命,以濟生民也。紂遂長惡不悛,天命殛之。是以至於武王,遂有牧野之事,是其義也。
【《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干寶曰:天道窮,至於陰陽和薄也。君德窮,至於攻戰受誅也。柔順窮,至於用權變矣。
集解
1646162䷁坤【用六:利永貞。】
  干寶曰:陰體其順,臣守其柔。所以秉義之和,履貞之幹。唯有推變,終歸於正。是周公始於負扆南面,以光王道,卒於復子明辟,以終臣節,故曰「利永貞」也。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侯果曰:用六,妻道也,臣道也,利在長正矣。不長正,則不能大終陽事也。
集解
1647173䷂屯【《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萬物之始生也。】
  崔覲曰:此仲尼序文王次卦之意也。不序乾坤之次者,以一生二,二生三,二生萬物。則天地之次第可知,而萬物之先後宜序也。萬物之始生者,言剛柔始交,故萬物資始於乾,而資生於坤。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貞。】
  虞翻曰:坎二之初,剛柔交震,故「元、亨」;之初得正,故「利、貞」矣。
【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虞翻曰:之外稱往。初震得正,起之欲應,動而失位,故「勿用有攸往」。震爲侯,初剛難拔,故利以建侯。老子曰:善建者,拔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虞翻曰:乾剛坤柔,坎二交初,故「始交」。確乎難拔,故「難生」也。
  崔覲曰:十二月陽始浸長,而交於陰,故曰「剛柔始交」。萬物萌芽,生於地中,有寒冰之難,故言「難生」。於人事,則是運季業初之際也。
【動乎險中,大亨貞。】
  荀爽曰:物難在始生,此本坎卦也。
  案: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剛柔始交也。交則成震,震爲動也,上有坎,是動乎險中也。動則物通而得正。故曰「動乎險中,大亨貞」也。
【雷雨之動滿形,】
  荀爽曰:雷震雨潤,則萬物滿形而生也。
  虞翻曰:震雷坎雨,坤爲形也。謂三巳反正,成既濟。坎水流坤,故「滿形」。謂雷動雨施,品物流形也。
【天造草昧。】
  荀爽曰:謂陽動在下,造物於冥昧之中也。
【宜建侯而不寧。】
  苟爽曰:天地初開,世尚屯難,震位承乾,故「宜建侯」。動而遇險,故「不寧」也。
  虞翻曰:造,造生也。草,草創物也。坤冥爲昧,故「天造草昧」。成既濟定,故曰「不寧」,言寧也。
  干寶曰:水運將終,木德將始,殷周際也。百姓盈盈,匪君子不寧。天下既遭屯險之難,後王宜蕩之以雷雨之政,故封諸侯以寧之也。
【《象》曰:雲雷,屯。】
  《九家易》曰:雷雨者,興養萬物。今言屯者,十二月雷伏藏地中,未得動出。雖有云雨,非時長育,故言屯也。
【君子以經論。】
  荀爽曰:屯難之代,萬事失正。經者,常駐也。論者,理也。君子以經論,不失常道也。
  姚信曰:經,緯也。時在屯難,是天地經論之日,故君子法之,須經論艱難也。
集解
1648183䷂屯【初九:盤桓,利居貞,利建侯。】
  虞翻曰:震起艮止,動乎險中,故「盤桓」。得正得民,「利居貞」。謂君子居其室,慎密而不出也。
【《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
  荀爽曰:盤桓者,動而退也。頓謂從二動,而退居初,雖盤桓,得其正也。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荀爽曰:陽貴而陰賤,陽從二來,是以貴下賤,所以得民也。
集解
1649193䷂屯【六二:屯如邅如,】
  荀爽曰:陽動而止,故「屯如」也。陰乘於陽,故「邅如」也,【乘馬班加。】
  虞翻曰:屯邅盤桓,謂初也。震爲馬作足,二乘初,故「乘馬」。班,躓也。馬不進,故「班如」矣。
【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虞翻曰:匪非也。寇謂五。坎爲寇盜,應在坎,故「匪寇」。陰陽德正,故「婚媾」。字,妊娠也。三失位,變復體離。離爲女子,爲大腹,故稱「字」。今失位爲坤,離象不見,故「女子貞不字」。坤數十。三動反正,離女大腹。故十年反常乃字。謂成既濟定也。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
  崔覲曰:下乘初九,故爲之難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九家易》曰:陰出於坤,今還爲坤,故曰「反常也」。陰出於坤,謂乾再索而得坎。今變成震,中有坤體,故言陰出於坤。今還於坤,謂二從初即逆,應五順也。去逆就順,陰陽道正,乃能長養,故曰「十年乃字」。
集解
1650203䷂屯【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
  虞翻曰:即,就也。虞謂虞人,掌禽獸者。艮爲山,山足稱麓。麓,林也。三變體坎,坎爲叢木。山下,故稱「林中」。坤爲兕虎;震爲麋鹿,又爲驚走;艮爲狐狼。三變禽走入林中,故曰「即鹿無虞,惟入林中」矣。
【君子幾,不如捨,往吝。】
  虞翻曰:君子謂陽已正位。幾,近。捨,置。吝,疵也。三應於上,之應歷險。不可以往,動如失位。故「不如捨」之,往必吝窮矣。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
  案:《白虎通》云:禽者,何鳥?獸之總名,爲人所禽制也。即此卦九五爻辭。王用三驅,失前禽,是其義也。
【君子捨之,往吝窮也。】
  崔覲曰:君子見動之微,逆知無虞,則不如捨,勿往。往則吝窮也。
集解
1651213䷂屯【六四:乘馬班如,】
  虞翻曰:乘,三也。謂三巳變坎,爲馬,故曰「乘馬」。馬在險中,故「班如」也。或說乘初,初爲建侯,安得乘之也。
【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崔覲曰:屯難之時,勿用攸往。初雖作應,班如不進。既比於五,五來求婚。男求女,「往吉,無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虞翻曰:之外稱「往」。體離,故「明也」。
集解
1652223䷂屯【九五:屯其膏,】
  虞翻曰:坎雨稱「膏」。《詩》云:陰雨膏之,是其義也。
【小貞吉,大貞凶。】
  崔覲曰:得屯難之宜,有膏澤之惠。謂與四爲婚媾,施雖未光,小貞之道也,故「吉」。至於遠求嘉偶,以行大正,赴二之應,冒難攸往,固宜且凶。故曰「大貞凶」也。貞,正也。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虞翻曰:陽陷陰中,故「未光也」。
集解
1653233䷂屯【上六:乘馬班如,】
  虞翻曰:乘,五也。坎爲馬,震爲行,艮爲止,馬行而止,故「班如」也。
【泣血漣如。】
  《九家易》曰:上六乘陽,故「班如」也。下二四爻雖亦乘陽,皆更得承五,憂解難除。今上無所復承,憂難不解,故「泣血漣如」也。體坎爲血,伏離爲目,互艮爲手,掩目流血,泣之象也。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虞翻曰:謂三變時,離爲目。坎爲血,震爲出。血流出目,故「泣血漣如」。柔乘於剛,故不可長也。
集解
1654244䷃蒙【《序卦》曰: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崔覲曰:萬物始生之後,漸以長稚,故言「物生必蒙」。
  鄭玄曰:蒙,幼小之貌。齊人謂萌之蒙也。

 (坎下艮上)
【蒙:亨。】
  虞翻曰:艮三之二。亨謂二。震剛柔接,故「亨」。蒙亨,以通行時中也。
  干寶曰:蒙者,離宮陰也。世在四。八月之時,降陽布德,薺麥併生,而息來在寅,故「蒙」。於世爲八月,於消息爲正月卦也。正月之時,陽氣上達,故屯爲物之始生,蒙爲物之稚也。施之於人,則童蒙也。敬得其運,雖蒙必亨,故曰「蒙亨」。此蓋以寄成王之遭周公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虞翻曰:童蒙謂五,艮爲童蒙。我謂二也。震爲動起,嫌求之五,故曰「匪我求童蒙」。五陰求陽,故「童蒙求我,志應也」。艮爲求,二體師象,坎爲經。謂禮有來學,無往教。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崔覲曰:初筮,謂六五求決於九二。二則告之。再三瀆,謂三應於上。四隔於三,與二爲瀆,故二「不告」也。瀆,古黷字也。
【利貞。】
  虞翻曰:二五失位,利變之正,故「利貞」。蒙以養正,聖功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侯果曰:艮爲山,坎爲險,是山下有險。險被山止,止則未通,蒙昧之象也。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荀爽曰:此本艮卦也。
  案:二進居三,三降居二。剛柔得中,故能通。發蒙時,令得進中矣。故曰「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
  陸績曰:六五陰爻,在蒙暗。蒙又體艮,少男,故曰「童蒙」。
【童蒙求我,志應也。】
  荀爽曰:二與五志相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崔覲曰:以二剛中,能發於蒙也。
【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
  荀爽曰:再三,謂三與四也。皆乘陽,不敬,故曰「瀆」。瀆不能尊陽,蒙氣不除,故曰「瀆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虞翻曰:體頤,故養。五多功。聖謂二,二志應五,變得正而亡其蒙,故「聖功也」。
  干寶曰:武王之崩,年九十三矣。而成王八歲,言天後成王之年,將以養公正之道,而成三聖之功。
【《象》曰:山下出泉,蒙。】
  虞翻曰:艮爲山,震爲出,坎象流出,故「山下出泉」。
【君子以果行育德。】
  虞翻曰:君子謂二。艮爲果,震爲行。育,養也。二至上有頤養象,故「以果行育德」也。
集解
1655254䷃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虞翻曰:發蒙之正,初爲蒙始,而失其位。發蒙之正以成兌,兌爲刑人,坤爲用,故曰「利用刑人」矣。坎爲穿木,震足艮手,互與坎連,故稱「桎梏」。初發成兌,兌爲說,坎象毀壞,故曰「用說桎梏」。之應歷險,故「以往吝」。吝,小疵也。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虞翻曰:坎爲法,初發之正,故「正法也」。
  干寶曰:初六戊寅,平明之時,天光始照,故曰「發蒙」。此成王始覺周公至誠之象也。坎爲法律,寅爲貞廉,以貞用刑,故「利用刑人」矣。此成王將正四國之象也。說,解也。正四國之罪。宜釋周公之黨,故曰「用說桎梏」。既感金滕之文,追恨昭德之晚,故曰「以往吝」。初二失位,吝之由也。
集解
1656264䷃蒙【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虞翻曰:坤爲包。應五據初,初與三四同體,包養四陰,故「包蒙,吉」。震剛爲夫,伏巽爲婦,二以剛接柔,故「納婦,吉」。二稱家。震,長子,主器者。納婦成初。故有「子克家」也。
集解
1657274䷃蒙【六三:勿用娶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虞翻曰:謂三誡上也。金夫謂二。初發成兌,故三稱「女」。兌爲見。陽稱金。震爲夫。三逆乘二陽,所行不順,爲二所婬。上來之三,陟陰。故曰「勿用娶女,見金夫」矣。坤身稱躬,三爲二所乘,兌澤動下,不得之應,故「不有躬」。失位多凶,故「無攸利」也。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順也。】
  虞翻曰:失位乘剛,故「行不順也」。
集解
1658284䷃蒙【六四:困蒙,吝。《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王弼曰:陽稱實也。獨遠於陽,處兩陰之中,暗莫之發,故曰「困蒙」也。困於蒙昧,不能比賢以發其志,亦鄙矣,故曰「吝」。
集解
1659294䷃蒙【六五:童蒙,吉。】
  虞翻曰:艮爲童蒙,處貴承上,有應於二,動而成巽,故「吉」也。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荀爽曰:順於上,巽於二,有似成王任用周召也。
集解
1660304䷃蒙【上九:擊蒙,不利爲寇,利禦寇。】
  虞翻曰:體艮爲手,故「擊」。謂五巳變,上動成坎,稱寇。而逆乘陽,故「不利爲寇」矣。御,止也。此寇謂二。坎爲寇,巽爲高,艮爲山,登山備下,順有師象,故「利禦寇」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虞翻曰:自上御下,故「順」也。
集解
1661315䷄需【《序卦》曰: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干寶曰:需,坤之遊魂也。雲升在天,而雨未降,翱翔東西,須之象也。王事未至,飲宴之日也。夫坤者,地也;婦人之職也;百谷果蓏之所生,禽獸魚鱉之所託也;而在遊魂變化之家,即烹爨腥實以爲和味者也。故曰「需者,飲食之道也」。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貞吉。】
  虞翻曰:大壯四之五。孚謂五。離日爲光。四之五,得位正中。故「光亨」。「貞吉」,謂「壯於大輿之輻也」。
【利涉大川。】
  何妥曰:大川者,大難也。須之待時,本欲涉難,既能以信而待,故可以「利涉大川」矣。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
  何妥曰:此明得名由於坎也。坎爲險也。有險在前,不可妄涉,故須待時然後動也。
【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侯果曰:乾體剛健,遇險能通,險不能險,義不窮也。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蜀才曰:此本大壯卦。
  案:六五降四,有孚,光亨,貞吉。九四升五,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虞翻曰:謂二失位,變而涉坎,坎爲大川。得位應五,故「利涉大川」。五多功,故「往有功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
  宋衷曰:雲上於天,須時而降也。
【君子以飲食宴樂。】
  虞翻曰:君子謂乾。坎水兌口。水流入口爲飲。二失位,變體噬嗑,爲食,故「以飲食」。陽在內,稱宴。大壯,震爲樂,故「宴樂」也。
集解
1662325䷄需【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
  干寶曰:郊,乾坎之際也。既已受命,進道北郊,未可以進,故曰「需於郊」。處不避污,出不辭難,臣之常節也。得位有應,故曰「利用恆」。雖小稽留,終於必達,故曰「無咎」。
【《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無咎,未失常也。】
  王弼曰:居需之時,最遠於險;能抑其進,不犯難行;雖不應幾,可以保常,故「無咎」。
集解
1663335䷄需【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
  虞翻曰:沙謂五。水中之陽稱沙也。二變之陰,稱小。大壯震爲言,兌爲口。四之五,震象半見,故「小有言」。二變應之,故「終吉」。
【《象》曰:需於沙,衍在中也。】
  虞翻曰:衍,流也。中謂五也。
  荀爽曰:二應於五,水中之剛,故曰「沙」。知前有沙漠。而不進也。體乾處和,美德優衍在中,而不進也。
【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荀爽曰:二與四同功,而三據之,故「小有言」。乾雖在下,終當升上,二當居五,故「終吉也」。
集解
1664345䷄需【九三:需於泥,致寇至。】
  荀爽曰:親與坎接,故稱「泥」。須止不進,不取於四,不致寇害。
【《象》曰:需於泥,災在外也。】
  崔覲曰:泥近乎外者也。三逼於坎,坎爲險盜,故「致寇至」。是災在外也。
【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虞翻曰:離爲戎,乾爲敬。陰消至五遁,臣將弒君。四上壯坤,故「敬慎不敗」。
集解
1665355䷄需【六四:需於血,出自穴。】
  案:六四體坎。坎爲雲,又爲血卦。血以喻陰。陰體卑弱,宜順從陽,故曰「需於血」。
  《九家易》曰:雲從地出,上升於天。自地出者,莫不由穴。故曰「需於血,出自穴」也。
【《象》曰:需於血,順以聽也。】
  王弼曰:穴者,陰之路也。四處坎始,居穴者也。九三剛進,四不能距,見侵則避,順以聽命也。
  《九家易》曰:雲欲升天,須時當降。順以聽五,五爲天也。
集解
1666365䷄需【九五:需於酒食,貞吉。】
  荀爽曰:五互離,坎水在火上,酒食之象。需者,飲食之道。故坎在需家,爲酒食也。雲須時欲降,乾須時當升。五有剛德,處中居正。故能帥群陰,舉坎以降。陽能正居其所,則吉。故曰「需於酒食」也。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九家易》曰:謂乾二當升五,正位者也。盧氏曰:沈湎則凶,中正則吉也。
集解
1667375䷄需【上六:入於穴,】
  荀爽曰:需道已終,雲當下入穴也。雲上升極,則降而爲雨,故《詩》云:朝躋於西,崇朝其雨,則還入地,故曰「入於穴」。雲雨入地,則下三陽動而自至者也。
【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荀爽曰:三人,謂下三陽也。須時當升,非有召者,故曰「不速之客」焉。乾升在上,君位以定;坎降在下,當循臣職。故「敬之終吉」也。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荀爽曰:上降居三,雖不當位,承陽有實,故「終吉」,無「大失」矣。
集解
1668386䷅訟【《序卦》曰: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也。】
  鄭玄曰:訟,猶爭也,言飲食之會恆多爭也。

 (坎下乾上)
【訟:有孚,】
  干寶曰:訟,離之遊魂也。離爲戈兵,此天氣將刑殺,聖人將用師之卦也。訟,不親也。兆民未識天命不同之意。
  荀爽曰:陽來居二,而孚於初,故曰「訟有孚」矣。
【窒惕,中吉,】
  虞翻曰:遁三之二也。孚謂二。窒,塞止也。惕,懼二也。二失位,故不言貞。遁將成否,則子弒父,臣弒君。三來之二,得中;弒不得行,故「中吉」也。
【終凶。】
  虞翻曰:二失位,終止不變,則入於淵,故「終凶」也。
【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侯果曰:大人,謂五也。斷決必中,故「利見」也。訟是陰事,以險涉險,故「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盧氏曰:險而健者,恆好爭訟也。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蜀才曰:此本遁卦。
  案:二進居三,三降居二,是剛來而得中也。
【終凶,訟不可成也。】
  王肅曰:以訟成功者,終必凶也。
  王弼曰:凡不和而訟,無施而可,涉難特甚焉。唯有信而見塞懼者,乃可以得吉也。猶復不可以終,中乃吉也。不閉其源,使訟不至,雖每不枉,而訟至終竟,此亦凶矣。故雖復有信,而見塞懼,猶不可以爲終,故曰「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也。無善聽者,雖有其實,何由得明。而令有信塞懼者,得其中吉,必有善聽之主焉。其在二乎?以剛而來,正夫群小,斷不失中,應其任矣。
  案:夫爲訟,善聽之主者,其在五焉。何以明之?案爻辭:九五:訟,元吉。王氏注云:處得尊位,爲訟之主,用其中正,以斷枉直。即《彖》云:利見大人,尚中正,是其義也。九二《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九二居訟之時,自救不暇。訟既不克,懷懼逃歸,僅得免其終凶禍,豈能爲善聽之主哉!年代綿流,師資道喪,恐傳寫字誤,以五爲二,後賢當審詳之也。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荀爽曰:二與四訟,利見於五。五以中正之道,解其訟也。
【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荀爽曰:陽來居二,坎在下,爲淵。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
  荀爽曰:天自西轉,水自東流,上下違行,成訟之象也。
【君子以作事謀始。】
  虞翻曰:君子謂乾。三來變坤,爲作事。坎爲謀。乾知大始。故「以作事謀始」。
  干寶曰:省民之情,以製作也。武王故先觀兵孟津,蓋以卜天下之心,故曰「作事謀始」也。
集解
1669396䷅訟【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虞翻曰:永,長也。坤爲事,初失位,而爲訟始,故「不永所事」也。小有言,謂初四易位成震,言三食舊德,震象半見,故「小有言」。初變得正,故「終吉」也。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盧氏曰:初欲應四,而二據之。蹔爭,事不至永。雖有小訟,訟必辯明,故「終吉」。
集解
1670406䷅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
  虞翻曰:謂與四訟,坎爲隱伏,故「逋」乾位剛在上,坎濡失正,故「不克」也。
【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虞翻曰:眚,災也,坎爲眚,謂二變應五。乾爲百,坤爲戶;三爻,故三百戶。坎化爲坤,故「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
  荀爽曰:三不克訟,故逋而歸。坤稱邑。二者,邑中之陽人。逋,逃也,謂逃失邑中之陽人。
【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荀爽曰:下與上爭,即取患害,如拾掇小物而不失也。坤有三爻,故云「三百戶,無眚」。二者,下體之君。君不爭,則百姓無害也。
集解
1671416䷅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
  虞翻曰:乾爲舊德。食謂初。四二已變之正。三動得位,體噬嗑食。四變食乾,故「食舊德」。三變在坎,正危貞厲,得位二,故「終吉」也。
【或從王事,無成。】
  虞翻曰:乾爲王。二變否時,坤爲事,故「或從王事」。道無成而代有終,故曰「無成」。坤三同義也。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侯果曰:雖失其位,專心應上,故能保全舊恩,食舊德者也。處兩剛之間,而皆近不相得。乘二負四,正之危也。剛不能侵,故「終吉」也。
集解
1672426䷅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虞翻曰:失位,故「不克訟」。渝變也。不克訟,故復位。變而成巽,巽爲命令,故「復即命渝」。動而得位,故「安貞吉」。謂二已變坤安也。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吉,不失也。】
  侯果曰:初既辯明,四訟妄也。訟既不克,當反就前理。變其詔命,則安靜貞吉而不失初也。
集解
1673436䷅訟【九五:訟,元吉。《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王肅曰:以中正之德,齊乖爭之俗,元吉也。
  王弼曰:處得尊位,爲訟之主。用其中正,以斷枉直。中則不過,正則不邪,剛則無所溺,公則無所偏。故「訟,元吉」。
集解
1674446䷅訟【上九:或錫之鞶帶,】
  虞翻曰:錫謂王之錫命。鞶帶,大帶。男子鞶革。初四已易位,三二之正,巽爲腰帶,故「鞶帶」。
【終朝三拕之。】
  虞翻曰:位終乾上。二變時,坤爲終。離爲日,乾爲甲。日出甲上。故稱「朝」。應在三,三變時,艮爲手,故「終朝三拕之」。使變應已,則去其鞶帶。體坎乘陽,故象曰「不足敬也」。
  侯果曰:褫(拕),解也。乾爲衣、爲言,故以訟受服。
  荀爽曰:二四爭三,三本下體,取之有緣。或者,疑之辭也。以三錫二,於義疑矣。爭競爭之世,分理未明,故或以錫二。終朝者,君道明。三者,陽成功也。君明道盛,則奪二與四,故曰「終朝三拕之」也。鞶帶,宗廟之服。三應於上,上爲宗廟。故曰「鞶帶」也。
  翟玄曰:上以六三錫下二陽,群剛交爭,得不以讓,故終一朝之間,各一奪之,爲三拕。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虞翻曰:服謂鞶帶。終朝見褫(拕),乾象毀壞。故「不足敬」。
  《九家易》曰:初、二、三、四皆不正,以不正相訟,而得其服,故「不足敬」也。
集解
1675457䷆師【《序卦》曰: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崔覲曰:因爭必起眾相攻,故受之以師也。

 (坎下坤上)
【師:貞,丈人吉,無咎。】
  何晏曰:師者,軍旅之名。故《周禮》云:二千五百人爲師也。
  王弼曰:丈人,嚴莊之稱,有軍正者也。爲師之正,丈人乃吉。興役動眾,無功則罪,故「吉」乃「無咎」。
  陸績曰:丈人者,聖人也。帥師未必聖人,若漢高祖、光武應此義也。
  崔覲曰:《子夏傳》作大人,並王者之師也。
  案:此《彖》云:師,眾。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故老子曰: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由是觀之,則知夫爲王者,必大人也,豈以丈人而爲王哉!故《乾•文言》曰:夫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不違,而況於人乎!況於行師乎!以斯而論,《子夏傳》作大人,是也。今王氏曲解大人爲丈人,臆云“嚴莊之稱」,學不師古,匪說攸聞,既誤違於經旨,輒改正作大人明矣。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虞翻曰:坤爲眾,謂二失位,變之五,爲比。故「能以眾正「,乃「可以王矣」。
  荀爽曰:謂二有中和之德,而據群陰,上居五位,可以王也。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蜀才曰:此本剝卦。
  案:上九降二,六二升上,是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也。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干寶曰:坎爲險,坤爲順,兵革刑獄,所以險民也。毒民於險中,而得順道者,聖王之所難也。毒,荼,苦也。五刑之用,斬刺肌體,六軍之鋒,殘破城邑,皆所以荼毒奸凶之人,使服王法者也。故曰「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毒以治民,明不獲已而用之,故於彖象六爻,皆著戒懼之辭也。
【吉又何咎矣。】
  崔覲曰:剛能進義,中能正眾,既順且應,行險戡暴,亭毒天下,人皆歸往而以爲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
  陸績曰:坎在坤內,故曰「地中有水」。師,眾也。坤中眾者,莫過於水。
【君子以容民畜眾。】
  虞翻曰:君子謂二。容,寬也。坤爲民眾,又畜養也。陽在二,寬以居之,五變執言時,有頤養象。故「以容民畜眾矣」。
集解
1676467䷆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案:初六以陰居陽,履失其位,位既匪正,雖令不從。以斯行師,失律者也。凡首率師出必以律,若不以律,雖臧亦凶。故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九家易》曰:坎爲法律也。
集解
1677477䷆師【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九家易》曰:雖當爲王,尚在師中,爲天所寵,事克功成。故「吉,無咎」。二非其位,蓋謂武王受命而未即位也。受命爲王,定天下以師。故曰「在師中,吉」。
【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荀爽曰:王謂二也。三者,陽德成也。德純道盛,故能上居王位,而行錫命,群陰歸之。故曰「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案:二互體震,震木。數三,王三錫命之象。《周禮》云:一命受職,再命受服,三命受位,是其義也。
集解
1678487䷆師【六三:師或輿屍,凶。】
  虞翻曰:坤爲屍,坎爲車多眚。同人離爲戈兵,爲折首:失位乘剛無應,屍在車上,故「輿屍,凶」矣。
【《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盧氏曰:失位乘剛,內外無應,以此帥師必大敗。故有輿屍之凶,功業大喪也。
集解
1679497䷆師【六四:師左次,無咎。】
  荀爽曰:左謂二也,陽稱左。次,捨也。二與四同功,四承五,五無陽,故呼二捨於五,四得承之,故「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崔覲曰:偏將軍居左。左次,常備師也。師順用柔,與險無應,進取不可,次捨無咎,得位故也。
集解
1680507䷆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
  虞翻曰:田謂二。陽稱禽。震爲言。五失位,變之正,艮爲執。故「利執言,無咎」。
  荀爽曰:田,獵也。謂二帥師禽五,五利度二之命,執行其言,故「無咎」也。
  案:六五居尊失位,在師之時,蓋由殷紂而被武王擒於鹿台之類是也。以臣伐君,假言田獵。六五離爻,體坤,離爲戈兵,田獵行師之象也。
【長子帥師,】
  虞翻曰:長子謂二,震爲長子,在師中,故「帥師」也。
【弟子輿屍,貞凶。】
  虞翻曰:弟子謂三。三體坎。坎震之弟而乾之子,失位乘陽,逆,故「貞凶」。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荀爽曰:長子謂九二也。五處中應二,二受任帥師,當上升五。故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宋衷曰:弟子謂六三也。失位乘陽,處非所據。眾不聽從,師人分北,或敗績死亡,輿屍而還,故曰「弟子輿屍」。謂使不當其職也。
集解
1681517䷆師【上六:大君有命,】
  虞翻曰:同人,乾爲大君巽爲有命。
  干寶曰:大君,聖人也。有命,天命也。五常爲王位,至師之家,而變其例者。上爲郊也。故易位,以見武王親征,與師人同處於野也。離上九曰:王用出征,有嘉折首。上六爲宗廟,武王以文王行,故正開國之辭於宗廟之爻,明已之受命,文王之德也。故《書•泰誓》曰:予克紂,非予武,惟聯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開國,封諸侯也。承家,立都邑也。小人勿用,非所能矣。
【開國承家,】
  虞翻曰:承,受也。坤爲國。二稱家。謂變乾爲坤,欲令二上居五,爲比,故「開國承家」。
  荀爽曰:大君,謂二。師旅已息,既上居五,當封賞有功,立國命家也。開國,封諸侯。承家,立大夫也。
  宋衷曰:陽當之五,處坤之中,故曰「開國」。陰下之二,在二承五,故曰「承家」。開國,謂析土地以封諸侯,如武王封周公七百里地也。承家立大夫,爲差次立大夫。因采地名,正其功勳,行其賞祿。
【小人勿用。】
  虞翻曰:陰稱小人,坤虛無君,體迷復凶,坤成乾滅,以弒君,故「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虞翻曰:謂五多功,五動正位,故「正功也」。
  干寶曰:湯武之事。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虞翻曰:坤反君道,故「亂邦也」。
  干寶曰:楚靈、齊閔,窮兵之禍也。
集解
1682528䷇比【《序卦》曰: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崔覲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人眾,則群類必有所比矣。上比相阿黨,下比相和親也。相黨則相親,故言比者比也。

 (坤下坎上)
【比:吉。】
  虞翻曰:師二上之五,得位,眾陰順從,比而輔之,故「吉」。與大有旁通。
  《子夏傳》曰:地得水而柔,水得土而流,比之象也。夫凶者生乎乖爭,今既親比,故云「比吉」也
【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干寶曰:比者,坤之歸魂也。亦世於七月,而息來在已。去陰居陽,承乾之命,義與師同也。原,卜也。《周禮》三卜,一曰原兆。砷德變化,反歸其所,四方既同,萬國既親,故曰「比吉」。考之蓍龜,以謀王業,大相東土,卜惟洛食,遂乃定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德善長於兆民,戩祿永於被業,故曰「原筮元永貞」。逆取順守。居安如危,故曰「無咎」。天下歸德,不唯一方,故曰「不寧方來」。後服之夫,違夭失人,必災其身故曰「後夫凶」也。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
  崔覲曰:下比於上,是下順也。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
  蜀才曰:此本師卦。
  案:六五降二,九二升五,剛往得中,爲比之主。故能原究筮道,以求長正,而「無咎」矣。
【不寧方來,上下應也。】
  虞翻曰:水性流動,故「不寧」。坤陰爲方,上下應之,故「方來」也。
【後夫凶,】
  虞翻曰:後謂上,夫謂五也。坎爲後,艮爲背。上位在背後,無應乘陽,故「後夫凶」也。
【其道窮也。】
  荀爽曰:後夫謂上六。逆禮乘陽,不比聖王,其義當誅,故「其道窮凶」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
  何宴曰:水性潤下,今在地上,更相浸潤,比之義也。
【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虞翻曰:先王謂五。初陽已復。震爲建,爲諸侯。坤爲萬國,爲腹,坎爲心。腹心親比,故「以建萬國,親諸侯」。《詩》曰:公侯腹心,是其義也。
集解
1683538䷇比【初六:有孚比之,無咎。】
  虞翻曰:孚謂五。初失位,變來得正,故「無咎」也。
  荀爽曰:初在應外,以喻殊俗,聖王之信,光被四表。絕域殊俗,皆來親比,故「無咎」也。
【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虞翻曰:坤器爲缶。坎水流坤。初動成屯。屯者,盈也,故「盈缶」。終變得正,故「終來有它吉」。在內稱來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荀爽曰:缶者應內,以喻中國。孚既盈滿中國,終來及初,非應,故曰「它」也。《象》云:「有它吉」者,謂信及非應,然後吉也。
集解
1684548䷇比【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干寶曰:二在坤中。坤,國之象也。得位應五,而體寬大,君樂民人自得之象也,故曰「比之自內,貞吉」矣。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崔覲曰:自內而比,不失已親也。
集解
1685558䷇比【六三:比之匪人。】
  虞翻曰:匪,非也,失位無應,三又多凶,體剝傷象,弒父弒君,故曰「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干寶曰:六三乙卯,坤之鬼吏。要比之家,有土之君也。周爲木德,卯爲木辰,同姓之國也。爻失其位,辰體陰賊,管蔡之象也。比建萬國,唯去此人。故曰「比之匪人」,不亦傷王政也。
集解
1686568䷇比【六四:外比之,貞吉。】
  虞翻曰:在外體,故稱外。得位比賢,故貞吉也。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干寶曰:四爲三公,在比之家,而得其位。上比聖主,下御列國,方伯之象也。能外親九服,賢德之君,務宣上志,綏萬邦也。故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集解
1687578䷇比【九五:顯比。】
  虞翻曰:五貴多功,得位正中,初三以變體重明,故「顯比」。謂顯諸仁也。
【王用三驅,失前禽,】
  虞翻曰:坎五稱王。三驅,謂驅下三陰,不及於初,故「失前禽」。謂初已變成震,震爲鹿,爲驚走,鹿之斯奔,則「失前禽」也。
【邑人不戒,吉。】
  虞翻曰:坤爲邑師,震爲人師。時坤虛無君,使師二上居五中,故不誡吉也。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
  虞翻曰:謂離象明。正上中也。
【捨逆取順,失前禽也。】
  虞翻曰:背上六,故「捨逆」。據三陰,故「取順」。不及初,故「失前禽」。
【邑人不戒,上使中也。】
  虞翻曰:謂二,使師二上居五中。
集解
1688588䷇比【上六:比之無首,凶。】
  荀爽曰:陽欲無首,陰以大終。陰而無首,不以大終。故「凶」也。
  虞翻曰:首,始也。陰道無成,而代有終,「無首,凶」。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虞翻曰:迷失道,故無所終也。
集解
1689599䷈小畜【《序卦》曰: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崔覲曰:下順從而上下應之,則有所畜矣。
  韓康伯曰:由比而畜,故曰「小畜」也。

 (乾下巽上)
【小畜:亨。】
  侯果曰:四爲畜主,體又稱小,唯九三被畜,下剛皆通,是以「小畜,亨」也。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崔覲曰:雲如不雨,積我西邑之郊,施澤未通,以明小畜之義。
  案:雲雨者,陰之氣也。今小畜五陽而一陰,既微少,才作密雲,故未能爲雨。四互居兌,西郊之象也。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王弼曰:謂六四也。成卦之義,在此一爻者也。體無二陰,以分其應,既得其位,而上下應之,三不能陵,小畜之義。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虞翻曰:需上變爲巽,與豫旁通。豫四之坤初爲復,復小陽潛,所畜者少,故曰「小畜」。二失位,五剛中正,二變應之,故「志行乃亨」也。
【密云不雨,尚往也。】
  虞翻曰:密,小也。兌爲密。需坎升天爲雲,墜地稱雨。上變爲陽,坎象半見。故「密云不雨,尚往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虞翻曰:豫坤爲自我。兌爲西,乾爲郊,雨生於西,故「自我西郊」。九二未變,故「施未行」矣。
  荀爽曰:體兌位秋,故曰「西郊」也。時當收斂,臣不專賞,故「施未行」。喻文王也。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
  《九家易》曰:風者,天之命令也。今行天上,則是令未下行,畜而未下,小畜之義也。
【君子以懿文德。】
  虞翻曰:君子,謂乾。懿,美也。豫坤爲文。乾爲德,離爲明。初至四體夬,爲書契。乾離照坤,故懿文德也。
集解
1690609䷈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虞翻曰:謂從豫四之初成復卦,故復自道。出入無疾,「朋來無咎,何其咎,吉。」乾稱道也。
集解
1691619䷈小畜【九二:牽復,吉。】
  崔覲曰:四柔得位,群剛所應,二以中和牽復自守,不失於行也。
【《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虞翻曰:變應五,故不自失,與比二同義也。
集解
1692629䷈小畜【九三:車說輻,】
  虞翻曰:豫、坤爲車,爲輻。至三成乾,坤象不見,故「車說輻」。馬君及俗儒皆以乾爲車,非也。
【夫妻反目。】
  虞翻曰:豫震爲夫,爲反。巽爲妻。離爲目。今夫妻共在四,離火動上,目象不正,巽多白眼,夫妻反目。妻當在內,夫當在外,今妻乘夫而出在外,象曰「不能正室」。三體離需,飲食之道。飲食有訟,故爭而反目也。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九家易》曰:四互體離,離爲目也。離既不正,五引而上,三引而下,故反目也。輿以輪成車,夫以妻成室。今以妻乘夫,其道逆,故「不能正室」。
集解
1693639䷈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虞翻曰:孚謂五。豫坎爲血,爲惕。惕,憂也。震爲出,變成小畜,坎象不見,故血去惕出。得位承五,故「無咎」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荀爽曰:血以喻陰。四陰,臣象。有信順五。惕,疾也。四當去初,疾出從五,故曰「上合志也」。
集解
1694649䷈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虞翻曰:孚五,謂二也。攣,引也。巽爲繩。豫、艮爲手。二失位,五欲其變,故曰「攣如」。以,及也。五貴,稱富。鄰,謂三。兌西震東,稱鄰。二變承三,故富以其鄰,《象》曰「不獨富」。二變爲既濟,與東西鄰同義。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九家易》曰:有信,下三爻也。體巽,故「攣如」,如謂連接其鄰。鄰,謂四也。五以四陰作財,與下三陽共之,故曰「不獨富也」。
集解
1695659䷈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得載,婦貞厲。】
  虞翻曰:既,已也。應在三。坎水零雨。巽爲處,謂二已變,三體坎雨,故「既雨既處」。坎雲復天,坎爲車,積載在坎上,故上得積載。巽爲婦,坎成巽壞,故「婦貞厲」。
【月幾望,君子征凶。】
  虞翻曰:幾,近也。坎月離日,上已正,需時成坎,與離相望。兌西震東,日月象對,故「月幾望」。上變陽消,之坎爲疑,故「君子征,有所疑」矣。與歸妹、中孚「月幾望」義同也。
【《象》曰:既雨既處,得積載也。】
  虞翻曰:巽消承坎,故「得積載」。坎習爲積也。
【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虞翻曰:變坎爲盜,故「有所疑也」。
集解
16966610䷉履【《序卦》曰: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崔覲曰:履,禮也。物畜不通,則君子先懿文德,然後以禮導之,故言「物畜物後有禮」也。

 (兌下乾上)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利貞。】
  虞翻曰:謂變訟初爲兌也。與謙旁通。以坤履乾,以柔履剛,謙坤爲虎,艮爲尾,乾爲人,乾兌乘謙,震足蹈艮,故「履虎尾」。兌說而應虎口,與上絕,故「不咥人」。剛當位,故通。俗儒皆以兌爲虎,乾履兌,非也。兌剛鹵,非柔也。
【《彖》曰:履,柔履剛也。】
  虞翻曰:坤柔乾剛,謙坤籍乾,故「柔履剛」。
  荀爽曰:謂三履二也。二五無應,故無元。以乾履兌,故有通。六三履二非和正,故云「利貞」也。
【說而應乎乾,】
  虞翻曰:說,兌也。明兌不履乾,故言應也。
  《九家易》曰:動來爲兌爲應上,故曰「說而應乎乾」也。以喻一國之君,應天子命以臨下。承上以巽,據下以說,其正應天,故虎爲之「不咥人」也。
【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九家易》曰:虎尾,謂三也。三以說道履五,之應上順於天,故「不咥人,亨」也。能巽說之道,順應於五,故雖踐虎,不見咥噬也。太平之代,虎不食人,亨謂於五也。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虞翻曰:剛中正,謂五。謙震爲帝。五,帝位,坎爲疾病,乾爲大明。五履帝位,坎象不見。故「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虞翻曰:君子,謂乾。辯,別也。乾天爲上,兌澤爲下。謙坤爲民,坎爲志。謙時坤在乾上,變而爲履。故「辯上下,定民志也」。
集解
16976710䷉履【初九:素履,往無咎。】
  虞翻曰:應在巽,爲白,故「素」。履四失位,變往得正,故「往無咎」。初已得正,使四獨變,在外稱往。《象》曰:「獨行願也」。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荀爽曰:初九者,潛位。隱而未見,行而未成。素履者,謂布衣之士,未得居位,獨行禮義,不失其正,故「無咎也」。
集解
16986810䷉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虞翻曰:二失位。變成震,爲道、爲大塗,故「履道坦坦」。訟時二在坎獄中,故稱幽人。之正得位,震出兌說,幽人喜笑,故「貞吉」也。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虞翻曰:雖幽訟獄中,終辯得正,故「不自亂」。
集解
16996910䷉履【六三:眇而視,跛而履,】
  虞翻曰:離目不正,兌爲小,故「眇而視」。視上應也。訟坎爲曳。變震時,爲足。足曳,故跛而履。俗儒多以兌刑爲跛,兌折震足,爲刑人見刑斷足者,非爲跛也。
【履虎尾,咥人,凶。】
  虞翻曰:艮爲尾,在兌下,故「履虎尾」。位在虎口中,故「咥人凶」。既跛又眇,視步不能,爲虎所嚙,故「咥人凶」。《象》曰:「位不當也」。
【武人爲於大君。】
  虞翻曰:乾像在上,爲武人。三失位,變而得正,成乾。故曰「武人爲於大君」。志剛也。
【《象》曰:眇而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而履,不足以與行也。】
  侯果曰:六三,兌也。互有離巽,離爲目,巽爲股。體俱非正,雖能視,眇目者也。雖能履,跛足者也。故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跛能履,不足以與行」。是其義也。
【咥人之凶,位不當也。】
  案:六三爲履卦之主。體說應乾,下柔上剛,尊卑合道,是以「履虎尾,不咥人,通」。今於當爻以陰處陽,履非其位,互體離兌,水火相刑。故獨唯三被咥,凶矣。
【武人爲於大君,志剛也。】
  案:以陰居陽,武人者也。三互離爻,離爲響明,爲於大君,南面之象,與乾上應,故曰「志剛」。
集解
17007010䷉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虞翻曰:體與下絕,四多懼,故「愬愬」。變體坎,得位,承五應初,故終吉。《象》曰:「志行也」。
【《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侯果曰:愬愬,恐懼也。履乎兌主,履虎尾也。逼近至尊,故恐懼。以其恐懼,故「終吉」也。執乎樞密,故「志行」也。
集解
17017110䷉履【九五:夬履,貞厲。】
  虞翻曰:謂三。上已變,體夬象,故「夬履」。四變五,在坎中也,爲上所乘,故「貞厲」。
  《象》曰:「位正當也」。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干寶曰:夬,決也。居中履正,爲履貴主。萬方所履,一決於前,恐決失正,恆懼危厲。故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集解
17027210䷉履【上九:視履考詳,其旋元吉。】
  虞翻曰:應在三,三先視上,故上亦視三。故曰「視履考詳」矣。考,稽。詳,善也。乾爲積善,故「考詳」。三上易位,故「其旋元吉」。《象》曰:「大有慶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盧氏曰:王者履禮於上,則萬方有慶於下。
集解
17037311䷊泰【《序卦》曰: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崔覲曰:以禮導之,必通。通然後安,所謂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通而安也。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虞翻曰:陽息坤反,否也。坤陰詘外,爲小往。乾陽信內,稱大來。天地交,萬物通,故「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
  蜀才曰:此本坤卦。小,謂陰也。大,謂陽也。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萬物通,故「吉、亨」。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何妥曰:此陰在道泰也。夫泰之爲道,本以通生萬物。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各自閉塞,不能相交,則萬物無由得生。明萬物生,由天地交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何妥曰:此明人事泰也。上之與下,猶君之與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濟養民也。天地以氣通,君臣以志同也。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
  何妥曰:此明天道也。陰陽之名,就爻爲語。健順之稱,指卦爲言。順而陰居外,故曰「小往」。健而陽在內,故曰「大來」。
【內君子而外小人,】
  崔覲曰:此明人事也。陽爲君子,在內,健於行事。陰爲小人,在外,順以聽命。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九家易》曰:謂陽息而升,陰消而降也。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陰言消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成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陰用特言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
  荀爽曰: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爲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
【後以財成天地之道,】
  虞翻曰:後,君也。陰升乾位。坤,女主,故稱後。坤富,稱財。守位以人,聚人以財,故曰「成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虞翻曰:相,讚。左右,助之。震爲左,兌爲右,坤爲民,謂以陰輔陽。《詩》曰:宜民宜人,受祿於天。
  鄭玄曰:財,節也。輔,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順陰陽之節,爲出內之政。春崇寬仁,夏以長養,秋教收斂,冬敕蓋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
集解
17047411䷊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
  王弼曰:茅之爲物,拔其根而相牽引也。茹,相牽引之貌也。三陽同志,俱志在外。初爲類首,已舉,則從若茅茹也。上順而應,不爲違距,進皆得志。故「以其類,征吉」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虞翻曰:否泰反其類,否巽爲茅。茹,茅根。艮爲手。匯,類也。初應四,故拔茅茹以匯。震爲征,得位應四,征吉。外,謂四也。
集解
17057511䷊泰【九二:包荒,】
  翟玄曰:荒,虛也。二五相應,五虛無陽,二上包之。
【用馮河,不遐遺。】
  荀爽曰:河出於乾,行於地中。陽性慾升,陰性慾承。馮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道雖遼遠,三體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遺」。
【朋亡,得尚於中行。】
  荀爽曰:中,謂五。坤爲朋,朋亡而下,則二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象》曰:包荒,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
  虞翻曰:在中稱包。荒,大川也。馮河,涉河。遐,遠;遺,亡也。失位變得正,體坎。坎爲大川,爲河。震爲足。故「用馮河」。乾爲遠,故「不遐遺」。兌爲朋,坤虛無君,欲使二上,故「朋亡」。二與五易位,故得上於中行。震爲行,故「光大也」。
集解
17067611䷊泰【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
  虞翻曰:陂,傾。謂否上也。平,謂三。天地分,故平。天成地平,謂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往,謂消外。復,謂息內。從三至上,體復。終日乾乾,反覆道。故「無平不陂,無生不復」。
【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虞翻曰:艱,險。貞,正。恤,憂。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艱貞」。坎爲憂。故「勿恤」。陽在五孚,險坎爲孚,故有孚。體噬嗑食也。二上之五據四,則三乘二。故「於食有福」也。
【《象》曰:無平不陂,天地際也。】
  宋衷曰:位在乾極,應在坤極,天地之際也。地平極則險陂,天行極則還復,故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也。
集解
17077711䷊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
  虞翻曰:二五變時,四體離飛,故「翩翩」。坤虛無陽,故「不富」。兌西震東,故稱「其鄰」。三陰乘陽,不得之應。《象》曰:「皆失實也。」
【不戒以孚。】
  虞翻曰:謂坤。邑人不戒,故使二升五,信來孚邑,故「不戒以孚」。二上體坎,中正。《象》曰:「中心願也。」與比邑人不誡同義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宋衷曰:四互體震,翩翩之象也。陰虛陽實,坤今居上,故言「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九家易》曰: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陰得承陽,皆陽心之所願也。
集解
17087811䷊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九家易》曰:五者,帝位,震象稱乙,是爲帝乙。六五以陰處尊位,帝者之姊妹。五在震後,明其爲妹也。五應於二,當下嫁二。婦人謂嫁曰歸。故言「帝乙歸妹」。謂下居二,以中和相承,故「元吉」也。
  虞翻曰:震爲帝,坤爲乙。帝乙,紂父。歸嫁也。震爲兄,兌妹,故嫁妹。祉,福也。謂五變體離,離爲大腹,則妹嫁而孕,得位正中,故「以祉元吉」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九家易》曰:五下於二,而得中正,故言「中以行願」也。
集解
17097911䷊泰【上六:城復於隍,】
  虞翻曰:否艮爲城,故稱城坤爲積土。隍,城下溝。無水稱隍,有水稱池。今泰反否,乾壞爲土,艮城不見,而體復象,故「城復於隍」也。
【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虞翻曰:謂二,動時體師。陰皆乘陽,行不順,故「勿用師」。坤爲自邑,震爲言,兌爲口,否巽爲命。今逆陵陽,故「自邑告命」。命逆不順,陰道先迷,失實遠應,故「貞吝」。
【《象》曰:城復於隍,其命亂也。】
  《九家易》曰:乾當來上,不可用師而拒之也。自邑者,謂從坤性而降也。告命者,謂下爲巽,宣佈君之命令也。三陰自相告語,俱下服順承乾也。城復於隍,國政崩也。坤爲亂,否巽爲命,交在泰上,故「其命亂也」。
集解
17108012䷋否【《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崔覲曰:物極則反,故不終通而否矣,所謂「城復於隍」者也。

 (坤下乾上)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虞翻曰:陰消乾,又反泰也。謂三。比坤滅乾,以臣弒其君子弒其父,故曰「匪人」。陰來滅陽,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陰信陽詘,故「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與比三同義也。
【《彖》曰:否匪人,不利君子貞。】
  崔覲曰:否,不通也。於不通之時,小人道長,故云「匪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也。
【大往小來,】
  蜀才曰:此本乾卦。大往,陽往而消。小來,陰來而息也。
【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
  何妥曰:此明天道否也。
【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
  何妥曰: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雲無邦者,言人志不同,必致離散,而亂邦國。
  崔覲曰:君臣乖阻,取亂之道,故言「無邦」。
【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
  崔覲曰:陰、柔,謂坤。陽、剛,謂乾也。
【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崔覲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義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
  宋衷曰:天地不交,猶君臣不接。天氣上升,而不下降;地氣沈下,又不上升。二氣特隔,故云「否」也。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虞翻曰:君子謂乾,坤爲營,乾爲祿,難謂坤爲弒君故以「儉德辟難」。巽爲入伏,乾爲遠,艮爲山,體遁象,謂辟難遠遁入山,故「不可營以祿」。營,或作榮。儉,或作險。
  孔潁達曰:言君子於此否時,以節儉爲德,辟其危難,不可榮華其身,以居祿位。若據諸侯公卿而言,是辟時群小之難,不可重受官爵也。若據王者言之,謂節儉爲德,辟陰陽厄運之難,不可自重榮貴而驕逸也。
集解
17118112䷋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荀爽曰:拔茅茹,取其相連,匯者,類也。合體同包,調坤三爻同類相連,欲在下也。貞者,正也。謂正居其所則「吉」也。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九家易》曰:陰志在下,欲承君也。
  案:初六,巽爻。巽爲草木,陽爻爲木,陰爻爲草。初六陰爻,草茅之象也。
集解
17128212䷋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荀爽曰:二與四同功,爲四所包,故曰「包承」也。小人,二也。謂一爻獨居,間象相承,得繫於陽,故「吉」也。大人,謂五。乾坤分體,天地否隔,故曰「大人否」也。二五相應,否義得通,故曰「否,亨」矣。
【《象》曰:大人否享,不亂群也。】
  虞翻曰:否,不也」物三稱群,謂坤三陰亂弒君,大人不從,故「不亂群」也。
集解
17138312䷋否【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荀爽曰:卦性爲否,其義否隔。今以不正,與陽相承,爲四所包,違義失正,而可羞者,以「位不當」故也。
集解
17148412䷋否【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九家易》曰:巽爲命。謂受五之命,以據三陰,故「無咎」。無命而據,則有咎也。疇者,類也。謂四應初據三,與二同功,故陰類皆離祉也。離,附。祉,福也。陰皆附之,故曰有福。謂下三陰離,受五四之福也。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荀爽曰:謂志行於群陰也。
集解
17158512䷋否【九五:休否,大人吉。】
  《九家易》曰:否者消卦,陰欲消陽。故五處和居正,以否絕之。乾坤異體,升降殊隔,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
【其亡其亡,】
  荀爽曰:陰欲消陽,由四及五,故曰「其亡其亡」。謂坤性順從,不能消乾使亡。
【繫於包桑。】
  荀爽曰:包者,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黃,以象乾坤也。乾職在上,坤體在下,雖欲消乾,係其本體,不能亡也。
  京房曰:桑有衣食人之功,聖人亦有天覆地載之德,故以喻。
  陸績曰:包,本也。言其堅固不亡,如以巽繩系也。
  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與幾同。幾者,近也。九五居否之時,下包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過於桑。如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言五二包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堅,如地之厚者也。雖遭危亂,物莫能害矣。
  鄭玄曰:猶紂囚文王於羑里之獄,四臣獻珍異之物,而終免於難,係於包桑之謂。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崔覲曰:得位居中也。
集解
17168612䷋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侯果曰:傾爲覆也。否窮則傾矣。傾猶否,故「先否」也。傾畢則通,故「後喜」也。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虞翻曰:否終必傾,盈不可久,故「先否」。下反於初,成益,體震,民說無疆,故「後喜」。以陰剝陽,故不可久也。
集解
17178713䷌同人【《序卦》曰: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崔覲曰:否終則傾,故同於人。通而利涉矣。

 (離下乾上)
【同人:同人於野,亨。】
  鄭玄曰:乾爲天,離爲火。卦體有巽,巽爲風。天在上,火炎上而從之,是其性同於天也。火得風,然後炎上益熾,是猶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爲人和同者,君之所爲也。故謂之「同人」。風行無所不遍,遍則會通之德大行,故曰「同人於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崔覲曰:以離文明,而合乾健。九五中正,同人於二,爲能通天下之志,故能「利涉大川,利君子之貞」。
【《彖》曰:同人,】
  《九家易》曰:謂乾捨於離,同而爲日。天日同明,以照於下。君子則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
【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蜀才曰:此本夬卦。九二升上,上六降二,則「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下奉上之象,義同於人,故曰「同人」。
【同人曰: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虞翻曰:旁通師卦。巽爲同,乾爲野。師震爲人。二得中應乾。故曰「同人於野,亨」。此孔子所以明嫌表微。師震爲夫,巽爲婦,所謂二人同心。故不稱君臣、父子、兄弟、朋友,而故言人耳。乾四上失位,變而體坎,故曰「利涉大川,乾行也」。
  侯果曰:九二升上,上爲郊野,是「同人於野」而得通者,由乾爻上行耳。故特曰「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何妥曰:離爲文明,乾爲剛健。健非尚武,乃以文明。應不以邪,乃以中正。故曰「利君子貞」也。
【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
  虞翻曰:唯,獨也。四變成坎。坎爲通、爲志。故「能通天下之志」。謂五以類族辯物,聖人作而萬物睹。
  崔覲曰:君子謂九五。能捨已同人,以通天下之志。若九三、九四,以其人臣,則不當矣。故爻辭不言同人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
  荀爽曰:乾捨於離,相與同居,故曰「同人」也。
【君子以類族辯物。】
  虞翻曰:君子謂乾。師坤爲類,乾爲族。辯,別也。乾,陽物。坤,陰物。體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以乾照坤。故「以類族辯物」。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故於同人像見,以「類族辯物」也。
集解
17188813䷌同人【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虞翻曰:乾爲門,謂同於四,四變應初,故「無咎」也。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崔覲曰:剛而無應,比二以柔,近同於人,出門之象,「又誰咎矣」。
  案:初九,震爻。帝出乎震。震爲大塗,又爲入門出門之象也。
集解
17198913䷌同人【六二:同人於宗,吝。】
  荀爽曰:宗者,眾也。三據二陰,二與四同功,五相應,初相近,上下眾陽,皆欲與二爲同,故曰「同人於宗」也。陰道貞靜,從一而終,今宗同之,故「吝」也。
【《象》曰:同人於宗,吝道也。】
  侯果曰:宗,謂五也。二爲同人之主,和同者之所仰也。有應在五,唯同於五,過五則否,不能大同於人,則爲主之德吝狹矣。所同雖吝,亦妻臣之道也。
集解
17209013䷌同人【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虞翻曰:巽爲伏,震爲草莽,離爲戎。謂四變時三在坎中,隱伏自藏,故「伏戎於莽」也。巽爲高,師震爲陵,以巽股升其高陵。爻在三。乾爲歲。興,起也。動不失位,故「三歲不興」也。
【《象》曰:伏戎於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崔覲曰:與二相比,欲同人焉。盜憎其主,而忌於五,所以隱兵於野,將以襲之,故曰「伏戎於莽」。五既居上,故曰「升其高陵」。一爻爲一年,自三至五,頻遇剛敵,故「三歲不興,安可行也」。
  案:三互離巽,巽爲草木,離爲戈兵,伏戎於莽之象也。
集解
17219113䷌同人【九四:乘其庸,弗克攻,吉。】
  虞翻曰:巽爲庸,四在巽上,故「乘其庸」。變而承五。體訟,乾剛在上。故「弗克攻」,則「吉」也。
【《象》曰:乘其庸,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王弼曰:處上攻下,力能乘庸者也。履非其位,與三爭二。二自應五,三非犯已,攻三求二,尤爲效之。違義傷禮,眾所不與。勢雖乘墉,義終弗克,而得吉者,以困而反正則也。
集解
17229213䷌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虞翻曰:應在二。巽爲號咷,乾爲先,故「先號咷」。師震在下,故「後笑」。震爲後笑也。乾爲大,同人反師,故「大師」。二至五,體姤遇也,故「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剋也。】
  侯果曰:乾德中直,不私於物,欲天下大同,方始同二矣。三四失義,而近據之,未獲同心,故「先號咷」也。時須同好,寇阻其途,以言相剋,然後始相遇,故笑也。
  《九家易》曰:乾爲言。
集解
17239313䷌同人【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虞翻曰:乾爲郊。失位無應,與乾上九同義,當有悔。同心之家。故「無悔」。
【《象》曰:同人於郊,志未得也。】
  侯果曰:獨處於外,同人於郊也。不與內爭,無悔吝也。同人之時,唯同於郊,「志未得也」。
集解
17249414䷍大有【《序卦》曰: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崔覲曰:以欲從人,物必歸已,所以成大有。

 (乾下離上)
【大有:元亨。】
  虞翻曰:與比旁通。柔得尊位大中,應天而時行,故「元亨」也。
  姚規曰:互體有兌,兌爲澤,位在秋也。乾則施生,澤則流潤,離則長茂,秋則成收,大富有也。大有,則「元亨」矣。
  鄭玄曰:六五體離,處乾之上,猶大臣有聖明之德,代君爲政,處其位,有其事而理之也。元亨者,又是能長群臣以善,使嘉會禮通,若周公攝政,朝諸侯於朋堂,是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王弼曰:處尊以柔,居中以大。體無二陰,以分其應,上下應之,靡所不納,大有之義也。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虞翻曰:謂五,以日應乾而行於天也。時,謂四時也。大有亨。比初動成震爲春;至二,兌爲秋。至三,離爲夏。坎爲冬。故曰「時行」。以乾亨坤,是以「元亨」。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
  荀爽曰:謂夏,火王在天,萬物併生,故曰「大有」也。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虞翻曰:遏,絕。揚,舉也。乾爲揚善,坤爲遏惡,爲順。以乾滅坤。體夬,揚於王庭。故「遏惡揚善」。乾爲天休,二變時,巽爲命,故「順天休命」。
集解
17259514䷍大有【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虞翻曰:害謂四。四離火,爲惡人,故「無交害」。初動,震爲交。比坤爲害。匪,非也。艱,難,謂陽動比初成屯。屯,難也。變得位,艱則無咎。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虞翻曰:害,謂四。
集解
17269614䷍大有【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虞翻曰:比坤爲大車,乾來積上,故「大車以載」。往,謂之五。二失位,變得正應五。故「有攸往無咎」矣。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盧氏曰:乾爲大車,故曰「大車以載」。體剛履中,可以任重,有應於五。故所積皆中,而不敗也。
集解
17279714䷍大有【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
  虞翻曰:天子謂五。三,公位也。小人謂四。二變得位,體鼎象。故「公用亨於天子」。四折鼎足,覆公餗,故小人不克也。
【《象》曰: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害也。】
  虞翻曰:小人,謂四也。
集解
17289814䷍大有【九四:匪其尪,無咎。】
  虞翻曰:匪,非也。其位尪。足尪,體行不正,四失位,折震足,故「尪」。變而得正,故「無咎」。尪或作彭,作旁聲,字之誤。
【《象》曰:匪其尪,無咎,明辯折也。】
  虞翻曰:折之離,故「明辯折也」。四在乾則尪;在坤爲鼠;在震噬用胏得金矢;在巽折鼎足,在坎爲鬼方;在離焚死;在艮旅於處,言無所容;在兌睽孤孚厲。三百八十四爻,獨無所容也。
集解
17299914䷍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虞翻曰:孚,信也。發而孚二,故「交加」。乾稱威,發得位,故「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侯果曰:其體文明,其德中順。信發乎志,以覃於物。物懷其德,以信應君。君物交信,厥孚交如也。爲卦之主,有威不用,唯行簡易,無所防備。物感其德,翻更畏威,威如之吉也。
集解
173010014䷍大有【上九:自天右之,吉,無不利。】
  虞翻曰:謂乾也。右,助也。大有通比,坤爲自,乾爲天,兌爲右,故「自天右之」。比坤爲順,乾爲信。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履信思順,又以尚賢,故「自天右之,吉無不利」。
  王弼曰:餘爻皆乘剛,已獨乘柔順也。五爲信德,而已履焉,履信者也。居豐富之代,物不累心,高尚其志,尚賢者也。爻有三德,盡夫助道,故《系辭》具焉也。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右也。】
  《九家易》曰:上九說五,以柔處尊,而自謙損。尚賢奉已,上下應之,爲乾所右,故吉且利也。
集解
173110115䷎謙【《序卦》曰: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崔覲曰:富貴而自遺其咎,故有大者不可盈。當須謙退,天之道也。

 (艮下坤上)
【謙:亨。】
  虞翻曰:乾上九來之坤,與履旁通。天道下濟,故亨。彭城蔡景君說:剝上來之三。
【君子有終。】
  虞翻曰:君子謂三。艮終萬物,故「君子有終」。
  鄭玄曰:艮爲山,坤爲地。山體高,今在地下,其於人道,高能下下,謙之象。亨者,嘉會之禮,以謙而爲主。謙者,自貶損以下人,唯艮之堅固,坤之厚順,乃能終之,故君子之人有終也。
【《彖》曰:謙亨。】
  《九家易》曰: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謙」也。謙者兌世,艮爲兌合,故「亨」。
【天道下濟而光明,】
  荀爽曰:乾來之坤,故「下濟」。陰去爲離,陽來成坎,日月之象,故「光明」也。
【地道卑而上行。】
  侯果曰:此本剝卦。乾之上九來居坤三,是「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者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
  虞翻曰:謂乾盈履上,虧之坤三,故「虧盈」。貴處賤位,故「益謙」。
  崔覲曰:若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之道也。
【地道變盈而流謙,】
  虞翻曰:謙二以坤變乾盈。坎動而潤下,水流濕,故「流謙」也。
  崔覲曰:高岸爲谷,深谷爲陵,是爲變盈而流謙,地之道也。
【鬼神害盈而福謙,】
  虞翻曰:鬼謂四。神謂三。坤爲鬼害,乾爲神福,故「鬼神害盈而福謙」也。
  崔覲曰:朱門之家,鬼闞其室,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其義矣。
【人道惡盈而好謙。】
  虞翻曰:乾爲好,爲人。坤爲惡也。故人道惡盈。從上之三,故「好謙」矣。
  崔覲曰:滿招損,謙受益,人之道也。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虞翻曰:天道遠,故「尊光」。三位賤,故「卑」。坎水就下,險弱難勝,故「不可逾」。
【君子之終也。】
  孔潁達曰: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謙,而不逾越,是君子之終也。言君子能終其謙之善,而又獲謙之福,故曰「君子有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
  劉表曰:地中有山,以高下下,故曰「謙」。謙之爲道,降已升人,山本地上,今居地中,亦降體之義,故爲謙象也。
【君子以捋多益寡,稱物平施。】
  虞翻曰:君子謂三。捋,取也。艮爲多;坤爲寡;乾爲物,爲施;坎爲平。謙乾盈益謙,故「以捋多益寡,稱物平施」。
  侯果曰:裒,聚也。《彖》云:天道益謙,則謙之大者,天益之以大福;謙之小者,天益之以小福。故君子則之,以大益施大德,以小益施小德,是「稱物平施」也。
集解
173210215䷎謙【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荀爽曰:初最在下,爲謙。二陰承陽,亦爲謙。故曰「謙謙」也。二陰一陽,相與成體,故曰「君子」也。九三體坎,故「用涉大川,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九家易》曰:承陽卑謙,以陽自牧養也。
集解
173310315䷎謙【六二:鳴謙,貞吉。】
  姚信曰:三體震,爲善鳴,二親承之,故曰「鳴謙」。得正處中,故「貞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崔覲曰:言中正心與謙相得。
  虞翻曰:中正謂二。坎爲心也。
集解
173410415䷎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荀爽曰:體坎爲勞,終下二陰,君子有終,故「吉」也。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荀爽曰:陽光居五,自卑下眾,降居下體,君有下國之意也。眾陰皆欲總陽上居五位,群陰順陽,故「萬民服也」。
集解
173510515䷎謙【六四:無不利,總謙。】
  荀爽曰:四得位處正,家性爲謙,故「無不利」。陰欲總三,使上居五,故曰「總謙」。總,猶舉也。
【《象》曰:無不利總謙,不違則也。】
  《九家易》曰:陰總上陽,不違法則。
集解
173610615䷎謙【六五:不富以其鄰,】
  荀爽曰:鄰謂四與上也。自四以上乘陽,乘陽失實,故皆不富,五居中有體,故總言之。
【利用侵伐,無不利。】
  荀爽曰:謂陽利侵伐來上,無敢不利之者。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荀爽曰:不服,謂五也。
  案:六五離爻。離爲戈兵,侵伐之象也。
集解
173710715䷎謙【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虞翻曰:應在震,故曰「鳴謙」。體師象,震爲行,坤爲邑國,利五之正,已得從征,故「利用行師,征邑國」。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九家易》曰:陰陽相應,故「鳴謙」也。雖應不承,故「志未得」。謂下九三可行師來上。坤爲邑國也;三應上,上呼三征,來居五位,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也。
  案:上六兌爻。兌爲口舌,鳴謙之象也。
集解
173810816䷏豫【《序卦》曰: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鄭玄曰:言國既大而能謙,則於政事恬豫。雷出地奮豫,行出而喜樂之意。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鄭玄曰:坤,順也。震,動也。順其性而動者,莫不得,得其所,故謂之豫。豫,喜逸說樂之貌也。震又爲雷,諸侯之象。坤又爲眾,師役之象。故「利建侯、行師」矣。
  虞翻曰:復初之四,與小畜旁通。坤爲邦國,震爲諸侯。初至五,體比象。四利復初,故「利建侯」。三至上,體師象,故「行師」。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
  侯果曰:四爲卦主,五陰應之,剛志大行,故曰「剛應而志行」。
【順以動,豫。】
  崔覲曰:坤下震上,順以動也。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
  虞翻曰:小畜,乾爲天。坤爲地。如之者,謂天地亦動,以成四時,而況建侯行師。言其皆應而豫也。
【而況建侯行師乎!】
  《九家易》曰:震爲建侯,坤爲行師;建侯所以興利,行師所以除害。利興害除,民所豫樂也。天地有生殺,萬物有始終。王者盛衰,亦有迭更,猶武王承亂,而應天地。建侯行師,奉辭除害,民得豫說,君得安樂也。
【天地以順動,】
  虞翻曰:豫變通小畜。坤爲地。動初至三成乾,故天地以順動也。
【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
  虞翻曰:過謂失度,忒,差迭也。謂變初至需,離爲日,坎爲月,皆得其正,故「日月不過」。動初時,震爲春。至四,兌爲秋。至五,坎爲冬。離爲夏。四時位正,故「四時不忒」。通變之謂事,蓋此之類。
【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虞翻曰:清,猶明也。動初至四,兌爲刑。至坎,爲罰。坎、兌體正,故「刑罰清」。坤爲民,乾爲清,以乾乘坤,故「民服」。
  案:帝出震,聖人也。坎爲法律,刑罰也。坤爲眾,順而民服也。
【豫之時義大矣哉。】
  虞翻曰:順動天地,使日月四時,皆不過差。刑罰清而民服,故「義大」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
  崔覲曰:震在坤坤,故言「雷出地」。雷,陽氣,亦謂龍也。夏至後,陽氣極而一陰生。陰陽相擊,而成雷聲。雷聲之疾,有龍奮迅豫躍之象,故曰「奮豫」。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鄭玄曰:奮,動也。雷動於地上,而萬物乃豫也。以者,取其喜佚動搖,猶人至樂,則手欲鼓之,足欲舞之也。崇,充也。殷,盛也。薦,進也。上帝,天帝也。王者功成作樂,以文得之者,作鑰舞;以武得之者,作萬舞;各充其德而爲制。祀天帝以配祖考者,使與天同饗其功也。故《孝經》云: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也。
集解
173910916䷏豫【初六:鳴豫,凶。】
  虞翻曰:應震善鳴,失位,故「鳴豫,凶」也。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虞翻曰:體剝蔑貞,故「志窮凶也」。
集解
174011016䷏豫【六二:介於石,】
  虞翻曰:介,纖也。與四爲艮,艮爲石,故「介於石」。
【不終日,貞吉。】
  虞翻曰:與小畜通,應在五。終變成離,離爲日,得位。欲四爭復初,已得休之。故「不終日,貞吉」。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侯果曰:得位居中,柔順正一,明豫動之可否,辯趣捨之權宜。假如堅石,不可移變,應時則改,不待終日。故曰豫之正吉。
集解
174111116䷏豫【六三:盱豫悔,遲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王弼曰:履非其位,承動豫之主。若其雎盱而豫,悔亦至焉。遲而不從,豫之所疾,進退離悔,位不當也。
  向秀曰:雎盱,小人喜說、佞媚之貌也。
集解
174211216䷏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戠。】
  侯果曰:爲豫之主,眾陰所宗,莫不由之以得其豫。體剛心直,志不懷疑,故得群物依歸,朋從大合,若以簪菾之固括也。
  虞翻曰:由,自從也。據有五陰,坤以眾順,故「大有得」。得群陰也。坎爲疑,故「勿疑」。小畜兌爲朋。盍,合也,坤爲盍。戠,聚會也。坎爲聚,坤爲眾,眾陰並應,故「朋盍戠」。戠,舊讀作撍,作宗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崔覲曰:以一陽而眾陰從已合簪交歡,故其「志大行」也。
集解
174311316䷏豫【六五:貞疾,恆不死。】
  虞翻曰:恆,常也。坎爲疾。應在坤,坤爲死。震爲反生。位在震中,與坤體絕。故「貞疾,恆不死」也。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侯果曰:六五居尊,而乘於四,四以剛動,非已所乘。乘剛爲政,終亦病。若「恆不死」者,以其中也。
集解
174411416䷏豫【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虞翻曰:應在三。坤爲冥。渝,變也。三失位,無應,多凶。變乃得正,體艮成。故「成有渝,無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荀爽曰:陽性冥昧,居尊在上,而猶豫說,故不可長。
集解
174511517䷐隨【《序卦》曰:豫必有隨也,故受之以隨。】
  韓康伯曰:順以動者,眾之所隨。

 (震下兌上)
【隨:元、亨、利、貞,無咎。】
  虞翻曰:否上之初,剛來下柔,初上得正,故「元、享、利、貞,無咎」。
  鄭玄曰:震,動也。兌,說也。內動之以德,外說之以言,則天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隨從之,故謂之隨也。既見隨從,能長之以善,通其嘉禮,和之以義,幹之以正,則功成而有福,若無此四德,則有凶咎焉。焦贛曰:漢高帝與項籍,其明徵也。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虞翻曰:否乾上來之坤初,故「剛來而下柔」。動,震,說,兌也。
【大亨貞,無咎。】
  荀爽曰:隨者,震之歸魂。震歸從巽,故大通。動爻得正,故利貞。陽降陰升,嫌於有咎。動而得正,故「無咎」。
【而天下隨時,】
  虞翻曰:乾爲天,坤爲下,震春兌秋。三四之正,坎冬離夏。四時位正,時行則行,故「天下隨時」矣。
【隨之時義大矣哉。】
  蜀才曰:此本否卦。剛自上來居初,柔自初而升上,則內動而外說,是動而說隨也。相隨而大亨無咎。得於時也。得時,則天下隨之矣。故曰「隨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
  《九家易》曰:兌澤震雷,八月之時。雷藏於澤,則天下隨時之象也。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崔元曰:晦者,冥也。雷者,陽氣,春夏用事。今在澤中,秋冬時也。故君子象之。日出視事,其將晦冥,退入宴寢而休息也。
  侯果曰:坤爲晦,乾之上九來入坤初,向晦者也。坤初升兌,兌爲休息入宴者也。欲君民者,晦德息物,動說黎庶,則萬方歸隨也。
集解
174611617䷐隨【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九家易》曰:渝,變也。謂陽來居初,得正爲震。震爲子,得土之位故曰「官」也。陰陽出門,相與交通,陰往之上,亦不失正,故曰貞吉而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鄭玄曰:震爲大塗,又爲日門。當春分,陰陽之所交也。是臣出君門,與四方賢人交有成功之象也。昔舜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於百揆,百揆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是其義也。
集解
174711717䷐隨【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虞翻曰:應在巽。巽爲繩,故稱系。小子謂五,兌爲少,故曰「小子」。丈夫謂四,體大過老夫,故稱「丈夫」。承四隔三,故「失丈夫」。三至上,有大過象,故與老婦、士夫同義。體咸象,夫死大過,故每有欲嫁之義也。
【《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
  虞翻曰:已繫於五,不兼與四也。
集解
174811817䷐隨【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虞翻曰:隨家陰隨陽,三之上無應。上繫於四,失初小子,故「系丈夫,失小子」艮爲居、爲求,謂求之正。得位遠應,利上承四,故「利居貞」矣。
【《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王弼曰:雖體下卦,二已據初,將何所附,故捨初系四,志在丈夫也。四俱無應,亦欲於已隨之,則得其求矣,故曰:「隨有求,得」也。應非其正,以繫於人,何可以妄,故「利居貞」也。初處已下,四處已上,故曰「系丈夫,失小子」也。
集解
174911917䷐隨【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虞翻曰:謂獲三也,失位相據,在大過,死象,故「貞凶」。《象》曰:「其義凶矣」。孚謂五。初震爲道。三已之正,四變應初,得位在離。故「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明功也」。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
  虞翻曰:死在大過,故「凶也」。
【有孚在道,明功也。】
  虞翻曰:功謂五也。三四之正,離爲明,故「明功也」。
集解
175012017䷐隨【九五:孚於嘉吉。】
  虞翻曰:坎爲孚,陽稱嘉,位五正,故「吉」也。
【《象》曰:孚於嘉,吉,位正中也。】
  虞翻曰:凡五言中正,中正皆陽得其正,以此爲例矣。
集解
175112117䷐隨【上六:拘繫之,乃從維之。】
  虞翻曰:應在艮。艮手爲拘,巽爲繩,兩系稱維,故「拘繫之,乃從維之」。在隨之上,而無所隨,故維之。《象》曰「上窮」。是其義也。
【王用亨於西山。】
  虞翻曰:否乾爲王,謂五也。有觀象,故「亨」。兌爲西,艮爲山,故「王用亨於西山」也。
【《象》曰:拘繫之,上窮也。】
  虞翻曰:乘剛無應,故「上窮也」。
集解
175212218䷑蠱【《序卦》曰: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九家易》曰:子行父事,備物致用,而天下治也。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於聖人。子修聖道,行父之事,以臨天下,無爲而治也。

 (巽下艮上)
【蠱:元亨。】
  虞翻曰:泰初之上,與隨旁通。剛上柔下,乾坤交,故「元亨」也。
  伏曼容曰:蠱,惑亂也。萬事從惑而起,故以蠱爲事也。
  案:《尚書大傳》云:乃命五史,以書五帝之蠱事。然爲訓者,正以太古之時無爲無事也。今言蠱者,是卦之惑亂也。時既漸澆,物情惑亂,故事業因之而起惑矣。故《左傳》云: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是其義也。
【利涉大川。】
  虞翻曰:謂二失位,動而之坎也,故「利涉大川」也。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子夏傳》云:先甲三日者,辛、壬、癸也。後甲三日者,乙、丙、丁也。
  馬融曰:甲在東方,艮在東北,故云「先甲」。巽在東南,故云「後甲」。所以十日之中唯稱甲者。甲爲十日之首,蠱爲造事之端,故舉初而明事始也。言所以三日者,不令而誅謂之暴,故令先後各三日,欲使百姓遍習,行而不犯也。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虞翻曰:泰初之上,故「剛上」;坤上之初,故「柔下」。上艮下巽,故「巽而止蠱」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
  荀爽曰:蠱者,巽也。巽歸合震,故「元亨」也。蠱者,事也。備物致用,故「天下治」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九家易》曰:陽往據陰,陰來承陽,故「有事也」。此卦泰乾天有河,坤地有水,二爻升降,出入乾坤,利涉大川也。陽往求五,陰來求二,未得正位,戎事不息,故「有事」。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虞翻曰:謂初變成乾,乾爲甲。至二成離,離爲日。謂乾三爻在前,故「先甲三日」。賁,時也。變三至四,體離。至五成乾,乾三爻在後,故「後甲三日」。無妄,時也。易出震,消息歷乾坤象。乾爲始,坤爲終,故「終則有始」。乾爲天。震爲行,故「天行」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
  何妥曰:山者高而靜,風者宣而疾,有似君處上而安靜,臣在下而行令也。
【君子以振民育德。】
  虞翻曰:君子,謂泰乾也。坤爲民。初上撫坤,故「振民」。乾稱德,體大畜,須養,故以「育德」也。
集解
175312318䷑蠱【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虞翻曰:幹,正。蠱,事也。泰乾爲父,坤爲事。故「幹父之蠱」。初上易位,艮爲子,父死大過稱考,故「有子考」。變而得正,故「無咎。厲,終吉」也。
  案:位陽令首,父之事也;爻陰柔順,子之質也。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王弼曰:幹事之首,時有損益,不可盡承,故意承而已也。
集解
175412418䷑蠱【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虞翻曰:應在五。泰坤爲母,故幹母之蠱。失位。故「不可貞」。變而得正,故貞而「得中道也」。
  案:位陰居內,母之象也。
集解
175512518䷑蠱【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象》曰:幹父之蠱,終無咎也。】
  王弼曰:以剛幹事,而無其應,故「有悔」也。履得其位,以正幹父,雖小有悔,終「無大咎」矣。
  案:爻位俱陽,父之事。
集解
175612618䷑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虞翻曰:裕,不能爭也。孔子曰: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四陰體大過,本末弱,故「裕父之蠱」。兌爲見,變而失正,故「往見吝」。《象》曰:「往未得」。是其義也。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虞翻曰:往失位,折鼎足,故「未得」。
集解
175712718䷑蠱【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荀爽曰:體和應中,承陽有實,用斯幹事,榮譽之道也。
【《象》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虞翻曰:譽,謂二也。二五失位,變而得正,故「用譽」。變二使承五,故承以德。二乾爻,故稱「德」矣。
集解
175812818䷑蠱【上九:不事王侯,】
  虞翻曰:泰乾爲王,坤爲事。應在於三。震爲侯,坤象不見,故「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
  虞翻曰:謂五已變,巽爲高,艮陽升在坤上,故「高尚其事」。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荀爽曰:年老事終,不當其位。體艮爲止。故「不事王侯」。據上臨下,重陰累實,故「志可則」。
集解
175912919䷒臨【《序卦》曰: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崔覲曰:有蠱元亨,則可大之業成。故曰「有事然後可大」也。

 (兌下坤上)
【臨:元、亨、利、貞。】
  虞翻曰:陽息至二,與遁旁通。剛浸而長,乾來交坤,動則成乾,故「元、亨、利、貞」。
【至於八月有凶。】
  虞翻曰:與遁旁通,臨消於遁,六月卦也。於周爲八月。遁弒君父,故「至於八月有凶」。荀公以兌爲八月,兌於周爲十月。言八月,失之甚矣。
  鄭玄曰:臨,大也。陽氣自此浸而長大,陽浸長矣。而有四德,齊功於乾,盛之極也。人之情盛則奢婬,奢婬則將亡,故戒以凶。臨卦斗建丑而用事,殷之正月也。當文王之時,紂爲無道,故於是卦爲殷家著興衰之戒,以見周改殷正之數雲。臨自週二月用事,訖其七月,至八月而遁卦受之,此終而復始,王命然矣。
【《彖》曰:臨,剛浸而長。】
  虞翻曰:剛,謂二也。兌爲水澤,自下浸上,故「浸而長」也。
【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虞翻曰:說,兌。順,坤也。剛中,謂二也。四陰皆應之,故曰「而應」。大享以正,謂三動成乾。天得正爲泰,天地交通。故「亨以正,天之道也」。
【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蜀才曰:此本坤卦。剛長而柔消,故「大亨利正」也。
  案:臨十二月卦也。自建丑之月,至建申之月,凡歷八月,則成否也否則天地不交,萬物不通,是至於八月有凶,斯之謂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
  荀爽曰:澤卑地高,高下相臨之象也。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虞翻曰:君子,謂二也。震爲言,兌口講習。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坤爲思,剛浸長,故「以教思無窮」。容,寬也。二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坤爲容,爲民,故「保民無疆」矣。
集解
176013019䷒臨【初九:咸臨,貞吉。】
  虞翻曰:咸,感也。得正應四,故「貞吉」也。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荀爽曰:陽始咸升,以剛臨柔。得其正位而居,是吉。故曰:「志行正」。
集解
176113119䷒臨【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虞翻曰:得中多譽。兼有四陰。體復初。元吉。故「無不利」。
【《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荀爽曰:陽感至二,當升居五,群陰相承,故「無不利」也。陽當居五,陰當順從,今尚在二,故曰「未順命也」。
集解
176213219䷒臨【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虞翻曰:兌爲口,坤爲土,土爰稼穡作甘。兌口銜坤,故曰「甘臨」。失位乘陽,故「無攸利」。言三失位無應,故「憂之」。動而成泰,故「咎不可長也」。
集解
176313319䷒臨【六四:至臨,無咎。】
  虞翻曰:至,下也。謂下至初,應當位,有實,故「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荀爽曰:四與二同功,欲升二至五,已得承順之,故曰「至臨」也。陽雖未乘,處位居正,故得「無咎」。是位當也。
集解
176413419䷒臨【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荀爽曰:五者,帝位。大君,謂二也。宜升上居五位,吉。故曰「知臨,大君之宜」也。二者處中,行升居五,五亦處中,故曰「行中之謂也」。
集解
176513519䷒臨【上六:敦臨,吉,無咎。】
  荀爽曰:上應於三,欲因三升二,過應於陽,敦厚之意,故曰:「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九家易》曰:志在升二也。陰以陽爲主。故志在內也。
集解
176613620䷓觀【《序卦》曰:物大然後可觀也。故受之以觀。】
  崔覲曰:言德業大者,可以觀政於人,故受之以觀也。

 (坤下巽上)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鄭玄曰:坤爲地,爲眾。巽爲木,爲風。九五,天子之爻。互體有艮。艮爲鬼門,又爲宮闕。地上有木。而爲鬼門宮闕者,天子宗廟之象也。
  王弼曰:王道之可觀者,莫盛乎宗廟。宗廟之可觀者,莫盛乎盥也。至薦簡略,不足復觀,故「觀盥而不薦」也。
  馬融曰:盥者,進爵灌地,以降神也。此是祭祀盛時,及神降薦牲,其禮簡略,不足允也。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王道可觀,在於祭祀。祭祀之盛,莫過初盥降神。故孔子曰: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此言及薦簡略,則不足觀也。以下觀上,見其至盛之禮,萬民信敬,故云「有孚顒若」。孚,信。顒,敬也。
  案:鬼神害盈,禍婬福善。若人君修德,至誠感神。信則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故「觀盥而不觀薦」,饗其誠信者也。斯即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是其義也。
【《彖》曰:大觀在上,】
  蜀才曰:此本乾卦。
  案:柔小浸長,剛大在上,其德可觀,故曰「大觀在上」也。
【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虞翻曰:謂陽息臨二,直方大。臨者,大也。在觀上,故稱「大觀」。順,坤也。中正謂五。五以天神道觀示天下,咸服其化,賓於王庭。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虞翻曰:觀,反臨也。以五陽觀示坤民,故稱「觀」。盥,沃盥。薦,羞牲也。孚,信,謂五。顒顒,君德,有威容貌。若,順也。坎爲水,坤爲器,艮手臨坤,坎水沃之,盥之象也。故「觀盥而不薦」。孔子曰:諦自既灌,吾不欲觀之矣。巽爲進退,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則下觀其德而順其化。上之三,五在坎中,故「有孚顒若,下觀而化」。《詩》曰:顒顒卬卬,如珪如璋。君德之義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
  虞翻曰:忒,差也。神道謂五。臨,震兌爲春秋,三上易位,坎冬離夏,日月象正。故「四時不忒」。
【聖人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虞翻曰:聖人謂乾,退藏於密,而齊於巽,以神明其德教,故「聖人設教」,坤民順從,而天下服矣。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九家易》曰:先王謂五。應天順民,受命之王也。風行地上,草木必偃,枯槁朽腐,獨不從風,謂應外之爻。天地氣絕,陰陽所去,象不化之民,五刑所加,故以省察四方,觀視民俗,而設其教也。言先王德化,光被四表,有不賓之民,不從法令,以五刑加之,以齊德教也。
集解
176713720䷓觀【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虞翻曰:艮爲童。陰,小人。陽,君子。初位賤,以小人承君子,故「無咎」。陽伏陰下,故「君子吝」矣。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王弼曰:失位處下,最遠朝美,無所鑒見,故曰「童觀」。處大觀之時,而童觀趣順而已。小人爲之,無可咎責。君子爲之,鄙吝之道。
集解
176813820䷓觀【六二:窺觀,利女貞。】
  虞翻曰:臨兌爲女。竊觀稱窺兌女反成巽。巽四五得正,故「利女貞」。艮爲宮室,坤爲闔戶,小人而應五。故「窺觀女貞利」,不婬視也。
【《象》曰:窺觀女貞,亦可丑也。】
  侯果曰:得位居中,上應於五。窺觀朝美,不能大觀。處大觀之時,而爲窺觀。女正則利,君子則丑也。
  案:六二離爻,離爲目,又爲中女。外互體艮,艮爲門。闕女目近門,窺觀之象也。
集解
176913920䷓觀【六三:觀我生,進退。】
  虞翻曰:坤爲我,臨震爲生。生,謂坤生民也;巽爲進退,故「觀我生進退」。臨震進之五,得正居中,故《象》曰「未失道」。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荀爽曰:我,謂五也。生者,教化生也。三欲進觀於五,四既在前,而三故退,未失道也。
集解
177014020䷓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虞翻曰:坤爲國。臨陽至二,天下文明。反上成觀,進顯天位,故「觀國之光」。王謂五陽。陽尊賓坤。坤爲用、爲臣,四在王庭,賓事於五。故「利用賓於王」矣。《詩》曰:莫敢不來賓,莫敢不來王。是其義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崔覲曰:得位比尊,承於王者。職在搜揚國俊,賓薦王庭,故以進賢爲尚賓也。
集解
177114120䷓觀【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虞翻曰:我,身也,謂我生。生,謂生民。震生象。反坤,爲死喪。嫌非生民,故不言民。陽爲君子,在臨二,失位之五,得道處中,故「君子無咎」矣。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王弼曰:觀我生,自觀其道也。爲眾觀之主,當宣文化,光於四表,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君子風著,已乃無咎。欲察已道,當觀民也。
  虞翻曰:坤爲民,謂三也。坤體成,故觀民也。
集解
177214220䷓觀【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虞翻曰:應在三,三體臨震,故「觀其生」。君子謂三,之三得正,故「無咎」矣。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王弼曰:觀其生,爲人所觀也。最處上,極天下所觀者也。處天下所觀之地,其志未爲平易,不可不慎。故君子德見,乃得無咎。生,猶動出也。
  虞翻曰:坎爲志,爲平,上來之三,故「志未平」矣。
集解
177314321䷔噬嗑【《序卦》曰: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崔覲曰:言可觀政於人,則有所合於刑矣,故曰「可觀而有所合」。

 (震下離上)
【噬嗑:享,利用獄。】
  虞翻曰:否五之坤初,坤初之五,剛柔交,故「亨」也。坎爲獄,艮爲手,離爲明,四以不正,而繫於獄。上當之三,蔽四成豐,折獄致刑,故「利用獄」。坤爲用也。
  案:頤中有物曰噬嗑,謂九四也。四互坎體,坎爲法律,又爲刑獄,四在頤中,齧而後亨。故「利用獄」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虞翻曰:物謂四,則所噬乾脯也。頤中無物,則口不噬。故先舉「頤中有物曰噬嗑」也。
【噬嗑而亨。】
  崔覲曰:物在頤中,隔其上下,因齧而合,「乃得其亨焉。」以喻人於上下之間,有亂群者,當用刑去之,故言「利用獄」。
【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盧氏曰:此本否卦。乾之九五,分降坤初;坤之初六,分升乾五。是剛柔分也。分則雷動於下,電照於上,合成天威,故曰雷電合而成章也。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侯果曰:坤之初六,上升乾五,是柔得中而上行。雖則失位,文明以中,斷制枉直,不失情理,故「利用獄」。
【《象》曰:雷電,噬嗑。】
  宋衷曰:雷動而威,電動而明,二者合而其道章也。用刑之道,威明相兼。若威而不明,恐致婬濫;明而無威,不能伏物。故須雷電併合,而噬嗑備。
【先王以明罰敕法。】
  侯果曰:雷所以動物,電所以照物。雷電震照,則萬物不能懷邪。故先王則之,明罰敕法,以示萬物,欲萬方一心也。
集解
177414421䷔噬嗑【初九:屨校滅趾,無咎。】
  虞翻曰:屨,貫。趾,足也。震爲足,坎爲校;震沒坎下,故「屨校滅趾」。初位得正,故「無咎」。
  干寶曰:「趾,足也,屨校,貫械也。初居剛躁之家,體貪狠之性,以震掩巽,強暴之男也。行侵陵之罪,以陷屨校之刑,故曰「屨校滅趾」。得位於初,顧震知懼,小徵大戒,以免刑戮,故曰「無咎」矣。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虞翻曰:否坤小人。以陰消陽,其亡其亡。故五變滅初,否坤殺不行也。
  干寶曰:不敢遂行強也。
集解
177514521䷔噬嗑【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虞翻曰:噬,食也。艮爲膚,爲鼻;鼻沒坎水中,隱藏不見,故「噬膚滅鼻」。乘剛,又得正多譽,故「無咎」。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侯果曰:居中履正,用刑者也。二互體艮。艮爲鼻,「又爲黔喙,噬膚滅鼻之象也。乘剛,噬必深,噬過其分,故「滅鼻也」。刑刻雖峻,得所疾也。雖則滅鼻,而無咎矣。
集解
177614621䷔噬嗑【六三:噬昔肉,遇毒,小吝,無咎。】
  虞翻曰:三在膚裡,故稱肉。離日
集解
177714721䷔噬嗑【九四:噬幹胏,得金矢,利艱貞,吉。《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陸績曰:肉有骨,謂之胏。離爲乾肉,又爲兵矢。失位用刑,物亦不服。若噬有骨之幹胏也。金矢者,取其剛直也。噬胏雖復艱難,終得申其剛直,雖獲正吉,未爲光大也。
集解
177814821䷔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虞翻曰:陰稱肉,位當離,日中烈,故乾肉也。幹金黃,故「得黃金」。貞,正。厲,危也。變而得正,故「無咎」。
  王弼曰:乾肉,堅也。黃,中也。金,剛也。以陰處陽,以柔承剛,以噬於物,物亦不服,故曰「噬乾肉也」。然處得尊位,而居於中,能行其戮者也。履不正而能行其戮,剛勝者也。噬雖不服,得中而勝,故曰「噬乾肉得黃金」也。已雖不正,而刑戮得當,故雖貞厲而無咎也。
【《象》曰:貞厲無咎,得當也。】
  荀爽曰:謂陰來正居,是而厲陽也。以陰厲陽,正居其處。而無咎者,以從下升上,不失其中。所言得當。
集解
177914921䷔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凶。】
  荀爽曰:爲五所何,故曰「何校」。據五應三,欲盡滅坎。上體坎,爲耳。故曰「滅耳凶」。上以不正,侵欲無已,奪取異家,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故「宜凶」矣。
  鄭玄曰:離爲槁木;坎爲耳,木在耳上,「何校滅耳」之象也。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九家易》曰:當據離坎,以爲聰明。坎既不正,今欲滅之。故曰「聰不明也」。
集解
178015022䷕賁【《序卦》曰: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崔覲曰:言物不可苟合於刑,當須以文飾之,故受之以賁。

 (離下艮上)
【賁:亨。】
  虞翻曰:泰上之乾二,乾二之坤上,柔來文剛,陰陽交,故「亨」也。
【小利有攸往。】
  虞翻曰:小謂五。五失正,動得位。體離,以剛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鄭玄曰:賁,文飾也。離爲日,天文也。艮爲石,地文也。天文在下,地文在上,天地二文,相飾成賁者也。猶人君以剛柔仁義之道飾成其德也。剛柔雜,仁義合,然後嘉會禮通,故「亨」也。卦互體坎艮,艮止於上,坎險於下,夾震在中,故不利大行,小有所之,則可矣。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荀爽曰:此本泰卦。謂陰從上來,居乾之中,文飾剛道,交於中和,故「亨」也。分乾之二,居坤之上,上飾柔道,兼據二陰故「小利有攸往」矣。
【天文也。】
  虞翻曰:謂五。利變之正,成巽,體離。艮爲星,離日坎月,巽爲高。五,天位。離爲文明,日月星辰,高麗於上。故稱天之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虞翻曰:人謂三。乾爲人。文明,離。止,艮也。震動離明。五變據四,二五分則止文三。故以三爲人文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虞翻曰:日月星辰,爲天文也。泰震春,兌秋。賁坎冬,離夏。巽爲進退,日月星辰,進退盈縮,謂朓側朏也。曆象在天成變,故「以察時變」矣。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虞翻曰:泰乾爲人。五上動,體既濟。賁離象,重明麗正,故「以化成天下」也。
  干寶曰:四時之變,縣乎日月;聖人之化,成乎文章。觀日月而要其會通,觀文明而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賁。】
  王廙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爲體,層峰峻嶺,峭嶮參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飾。復加火照,彌見文章。賁之象也。
【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虞翻曰:君子謂乾。離爲明,坤爲庶政,故「明庶政」。坎爲獄,三在獄得正,故「無敢折獄」。噬嗑四不正,故「利用獄」也。
集解
178115122䷕賁【初九:賁其趾,】
  虞翻曰:應在震,震爲足,故「賁其趾」也。
【捨車而徒。】
  虞翻曰:應在艮。艮爲捨,坎爲車;徒,步行也。位在下,故「捨車而徒」。
【《象》曰:捨車而徒,義弗乘也。】
  崔覲曰:剛柔相交,以成飾義者也。今近四棄於二比故曰「捨車」。車士大夫所乘,謂二也。四乘於剛,艮止其應,初全其義,故曰「而徒」。徒,塵賤之事也。自飾其行,故曰「賁其趾」。趾,謂初也。
  王肅曰:在下,故稱趾。既捨其車,又飾其趾,是徒步也。
集解
178215222䷕賁【六二:賁其須。《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侯果曰:自三至上,有頤之象也。二在頤下,須之象也。二無其應,三亦無應,若能上承於三,與之同德,雖俱無應,可相與而興起也。
集解
178315322䷕賁【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盧氏曰:有離之文以自飾。故曰「賁如」也。有坎之水以自潤,故曰「濡如」也。體剛履正,故「永貞吉」。與二同德,故「終莫之陵」也。
集解
178415422䷕賁【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王弼曰:有應在初。三爲寇難,二志相感,不獲交通。欲靜則失初之應,欲進則懼三之難,故或飾或素。內懷疑懼,鮮潔其馬,翰如以待。雖履正位,未果其志。匪緣寇隔,乃爲婚媾,則終無尤也。
  陸績曰:震爲馬,爲白,故曰「白馬翰如」。
  案:皤亦白,素之貌也。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
  案:坎爲盜,故疑。當位乘三,悖禮難飾,應初遠陽,故曰「當位疑也」。
【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崔覲曰:以其守正待應,故「終無尤也」。
集解
178515522䷕賁【六五:賁於邱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虞翻曰:艮爲山。五半山,故稱邱;木果曰園,故「賁於邱園」也。六五失正,動之成巽。巽爲帛、爲繩。艮手持,故「束帛」。以艮斷巽,故「戔戔」。失位無應,故「吝」。變而得正,故「終吉」矣。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荀爽曰:艮,山。震,林。失其正位,在山林之間,賁飾邱陵,以爲園圃,隱士之象也。五爲王位,體中履和,勤賢之主,尊道之君也。故曰「賁於邱園,束帛戔戔」。君臣失正,故「吝」。能以中和飾上成功,故「終吉」而「有喜也」。
  虞翻曰:五變之陽,故有喜。凡言喜慶,皆陽爻。束帛戔戔,委積之貌。
  案:六五離爻,離爲中女。午爲蠶絲,束帛之象。
集解
178615622䷕賁【上九:白賁,無咎。】
  虞翻曰:在巽上,故曰「白賁」。乘五,陰變而得位,故「無咎」矣。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干寶曰:白,素也。延山林之人,采素士之言,以飾其政,故「上得志」也。
  虞翻曰:上之五得位,體成既濟,故曰「得志」。坎爲志也。
集解
178715723䷖剝【《序卦》曰:致飾然後通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
  崔覲曰:以文致飾,則上下情通,故曰「致飾然後通」也。文者致理,極而無救則盡矣。盡,猶剝也。

 (坤下艮上)
【剝:不利有攸往。】
  虞翻曰:陰消乾也,與夬旁通。以柔變剛,小人道長;子弒其父,臣弒其君,故「不利有攸往」也。
【《彖》曰:剝,剝也。】
  盧氏曰:此本乾卦。群陰剝陽,故名爲剝也。
【柔變剛也。】
  荀爽曰:謂陰外變五。五者至尊,爲陰所變,故曰「剝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
  鄭玄曰:陰氣侵陽,上至於五,萬物零落,故謂之「剝也」。五陰一陽,小人極盛,君子不可有所之,故「不利有攸往」也。
【順而止之,觀象也。】
  虞翻曰:坤順艮止,謂五消觀成剝,故「觀象」也。
【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虞翻曰:乾爲君子,乾息爲盈,坤消爲虛,故「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則出入無疾,反覆其道。易虧巽消艮,出震息兌,盈乾虛坤,故於是見之耳。
【《象》曰:山附於地,剝。】
  陸績曰:艮爲山,坤爲地。山附於地,謂高附於卑,貴附於賤,君不能制臣也。
【上以厚下安宅。】
  盧氏曰:上,君也。宅,居也。山高絕於地。今附地者,明被剝矣。屬地時也。君當厚錫於下,賢當卑降於愚,然後得安其居。
集解
178815823䷖剝【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
  虞翻曰:此卦坤變乾也。動初成巽,巽木爲床;復震在下,爲足,故「剝床以足」。蔑,無。貞,正也。失位無應,故「蔑貞凶」。震在陰下,《象》曰:以滅下也。
【《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盧氏曰:蔑,滅也。坤所以載物,床所以安人。在下,故稱「足」。先從下剝,漸及於上,則君政崩滅。故曰「以滅下也」。
集解
178915923䷖剝【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
  虞翻曰:指間稱辨剝。剝二成艮。艮爲指,二在指間。故「剝床以辨」。無應在剝,故「蔑貞,凶」也。
【《象》曰:剝床以辨,未有與也。】
  鄭玄曰:足上稱辨,謂近膝之下。屈則相近,信則相遠,故謂之辨。辨,分也。
  崔覲曰:今以床言之,則辨當在第足之間,是床梐也。「未有與」者,言至三則應,故二「未有與」也。
集解
179016023䷖剝【六三:剝無咎。《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
  荀爽曰:眾皆剝陽,三獨應上,無剝害意,是以「無咎」。《象》曰:失上下也。
集解
179116123䷖剝【六四:剝床以膚,凶。】
  虞翻曰:辨上稱膚。艮爲膚。以陰變陽,至四乾毀,故「剝床以膚」。臣弒君,子弒父,故「凶」矣。
  王肅曰:在下而安人者,床也。在上而處床者,人也。坤以象床,艮以像人。床剝盡,以及人身,爲敗滋深,害莫甚焉。故曰:「剝床以膚,凶」也。
【《象》曰: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崔覲曰:床之膚謂薦席,若獸之有皮毛也。床以剝盡,次及其膚,剝於大臣之象,言近身與君也。
集解
179216223䷖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虞翻曰:剝消觀五。巽爲魚,爲繩;艮手持繩貫巽,故「貫魚」也。艮爲宮室,人謂乾;五以陰代陽,五貫乾,爲寵人,陰得麗之,故「以宮人寵」。動得正成觀,故「無不利」也。
  何妥曰:夫剝之爲卦,下比五陰,駢頭相次,似貫魚也。魚爲陰物,以喻眾陰也。夫宮人者,後夫人嬪妾,各有次序,不相瀆亂,此則貴賤有章,寵御有序。六五既爲眾陰之主,能有貫魚之次第,故得「無不利」矣。
【《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
  崔覲曰:魚與宮人皆陰類,以比小人焉。魚大小一貫,若後夫人嬪婦御女,小大雖殊,寵御則一,故「終無尤也」。
集解
179316323䷖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德車,小人剝廬。】
  虞翻曰:艮爲碩果,謂三已復位,有頤象。頤中無物,故「不食」也。夬乾爲君子,爲德;坤爲車,爲民;乾在坤,故以德爲車。小人謂坤,艮爲廬;上變滅艮,坤陰迷亂,故「小人剝廬」也。
【《象》曰:君子德車,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侯果曰:艮爲果,爲廬。坤爲輿。處剝之上,有剛直之德,群小人不能傷害也。故果至碩大,不被剝食矣。君子居此,萬姓賴安,若得乘其車輿也。小人處之,則庶方無控,被剝其廬舍,故曰「剝廬,終不可用」矣。
集解
179416424䷗復【《序卦》曰: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也。】
  崔覲曰:夫易窮則有變,物極則反於初。故剝之爲道,不可終盡,而受之於復也。

 (震下坤上)
【復:亨。】
  何妥曰:復者,歸本之名。群陰剝陽,至於幾盡,一陽來下,故稱反覆。陽氣復反,而得交通,故云「復亨」也。
【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虞翻曰:謂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爲疾,十二消息,不見坎象,故「出入無疾」。兌爲朋,在內稱來;五陰從初,初陽正息而成兌,故「朋來無咎」矣。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
  案:易軌:一歲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震、離、兌四方正卦,卦別六爻,爻生一氣。其餘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當週天之數,餘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閏餘者也。剝卦陽氣盡於九月之終,至十月末,純坤用事。坤卦將盡,則復陽來。隔坤之一卦六爻。爲六日。復來成震,一陽爻生,爲七日。故言「反覆其道,七日來復」。是其義也。天道玄邈,理絕希慕,先儒已論,雖各指於日月,後學尋討,猶未測其端倪。今舉約文,略陳梗概,以候來悊,如積薪者也。
【利有攸往。】
  虞翻曰:陽息臨成乾,小人道消,君子道長,故「利有攸往」矣。
【《彖》曰:復亨,】
  虞翻曰:陽息坤,與垢旁通。剛反交初,故「亨」。
【剛反動,而以順行,】
  虞翻曰:剛從艮入坤,從反震,故曰「反動」也。坤順震行,故「而以順行」。陽不從上來反初,故不言剛自外來。是以明不遠之復,入坤出震義也。
【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侯果曰:陽上出,君子道長也。陰下入,小人道消也。動而以行,故「出入無疾,朋來無咎」矣。
【反覆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虞翻曰:謂乾成坤,反出於震而來復,陽爲道,故「復其道」。剛爲晝日。消乾六爻。爲六日。剛來反初,故「七日來復,天行也」。
  侯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陽復而陰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陰復而陽升也。天地運往,陰陽升復,凡歷七月,故曰「七日來復」。此天之運行也。豳詩曰:一之曰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則古人呼月爲日明矣。
【利有攸往,剛長也。】
  荀爽曰:利往居五,剛道浸長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虞翻曰:坤爲復。謂三復位時,離爲見,坎爲心。陽息臨成泰,乾天坤地。故「見天地之心」也。
  荀爽曰:復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爲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矣。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虞翻曰:先王謂乾初。至日冬至之日。坤闔爲閉關。巽爲商旅,爲近利市三倍,姤巽伏初,故商旅不行。姤象曰:后以施命誥四方。今隱復下,故后不省方,復爲陽始,姤則陰始。天地之始,陰陽之首。已言先王,又更言后,后,君也。六十四卦,唯此重耳。
  宋衷曰:商旅不行,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將以輔遂陽體,成致君道也。制之者,王者之事。奉之者,爲君之業也。故上言先王而下言後也。
集解
179516524䷗復【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崔覲曰:從坤反震,而變此爻,不遠復也。復而有應故獲「元吉」也。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侯果曰:祗,大也。往被陰剝,所以有悔。覺非遠復,故無大咎。以此修身,顏子之分矣。
集解
179616624䷗復【六二:休復,吉。《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王弼曰:得位居中。比初之上,而附順之下,仁之謂也。既處中位,親仁善鄰,復之休也。
集解
179716724䷗復【六三:頻復,厲,無咎。】
  虞翻曰:頻蹙也。三失位,故「頻復,厲」。動而之正,故「無咎」也。
【《象》曰:頻復之厲,義無咎也。】
  侯果曰:處震之極,以陰居陽,懼其將危,頻蹙而復,履危反道,義亦無咎也。
集解
179816824䷗復【六四:中行獨復。《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虞翻曰:中謂初。震爲行。初一陽爻,故稱「獨」。四得正應初,故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俗說以四位在五陰之中,而獨應復,非也。四在外體,又非內象,不在二五,何得稱「中行」耳?
集解
179916924䷗復【六五:敦復,無悔。《象》曰: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
  侯果曰:坤爲厚載,故曰「敦復」。體柔居剛,無應失位,所以有悔。能自考省,動不失中,故曰「無悔」矣。
集解
180017024䷗復【上六:迷復,凶、有災眚。】
  虞翻曰:坤冥爲迷,高而無應,故「凶」。五變正時,坎爲災眚,故「有災眚」也。
【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
  虞翻曰:三復位時,而體師象,故「用行師」。陰逆不順,坤爲死喪,坎流血,故「終有大敗」。姤乾爲君滅藏於坤,坤爲異邦,故「國君凶」矣。
  荀爽曰:坤爲眾,故「用行師」也。謂上行師,而距於初。陽息上升,必消群陰,故「終有大敗」。國君,謂初也。受命復道,當從下升。今上六行師,王誅必加。故「以其國君凶」也。
【至於十年不克征。】
  虞翻曰:坤爲至,爲十年。陰逆坎臨,故「不克征」。謂五變設險,故帥師敗喪,君而無征也。
  何妥曰:理國之道,須進善納諫。迷而不復,安可牧民?以此行師,必敗績矣。敗乃思復,失道已遠。雖復十年乃征,無所克矣。
  案:坤爲先迷,故曰「迷復」。坤又爲師象,故曰「行師」。坤數十,十年之象也。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虞翻曰:姤乾爲君,坤陰滅之,以國君凶,故曰「反君道」也。
集解
180117125䷘无妄【《序卦》曰: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
  崔覲曰:物復其本,則爲成實,故言復則無妄矣。

 (震下乾上)
【無妄。】
  何妥曰:乾上震下,天威下行,物皆絜齊,不敢虛妄也。
【元享,利貞。】
  虞翻曰:遁上之初。此所謂四陽二陰,非大壯則遁來也。剛來交初,體乾,故「元亨」。三四失位,故「利貞」也。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虞翻曰:非正謂上也。四已之正,上動成坎,故「有眚」。變而逆乘,天命不右,故「不利有攸往」矣。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爲主於內。】
  蜀才曰:此本遁卦。
  案:剛自上降,爲主於初,故「動而健,剛中而應」也。於是乎邪妄之道消,大通以正矣,無妄大亨,乃天道恆命也。
【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享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虞翻曰:動,震也。健、大亨謂乾。剛中謂五,而應二。大亨以正,變四承五;乾爲天,巽爲命,故曰「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無妄之往,何之矣。】
  虞翻曰:謂四已變,上動體屯,坎爲泣血漣如,故「何之矣」。
【天命不右,行矣哉。】
  虞翻曰:天,五也。巽爲命。右,助也。四已變成坤,天道助順。上動,逆乘巽命。故「天命不右,行矣哉」。言不可行也。馬君云:天命不右行,非矣。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
  《九家易》曰:天下雷行,陽氣普遍,無物不與,故曰「物與」也。物受之以生,無有災妄,故曰「物與無妄」也。
  虞翻曰:與,謂舉。妄,亡也。謂雷以動之,震爲反生,萬物出震,無妄者也,故曰「物與無妄」。《序卦》曰: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而京氏及俗儒,以爲大旱之卦,萬物皆死,無所復望,失之遠矣。有無妄然後可畜,不死明矣。若物皆死,將何畜聚,以此疑也。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虞翻曰:先王謂乾。乾盈爲茂,艮爲對時。體頤養象,萬物出震。故「以茂對時育萬物」。言物皆死,違此甚矣。
  侯果曰:雷震天下,物不敢妄;威震驚洽,無物不與,故「先王以茂養萬物」,乃對時而育矣。時泰,則威之以無妄;時否,則利之以嘉遁。是對時而化育也。
集解
180217225䷘无妄【初九:無妄,往吉。】
  虞翻曰:謂應四也。四失位,故命變之正。四變得位,承五應初,故「往吉」。在外稱往也。
【《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虞翻曰:四變應初,夫妻體正,故「往得志」矣。
集解
180317325䷘无妄【六二: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虞翻曰:有益耕象,無坤田,故「不耨」。震爲禾稼,艮爲手,禾在手中,故稱「獲」。田在初,一歲曰「菑」。在二、二歲曰「畬」。初爻非坤,故不菑而畬也。得位應五,利四變之益,則坤體成,有耒耨之利,故「利有攸往」。往應五也。
【《象》曰:不耕獲,未富也。】
  虞翻曰:四動坤虛,故「未富也」。
集解
180417425䷘无妄【六三:無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虞翻曰:上動體坎,故稱「災」也。四動之正,坤爲牛,艮爲鼻爲止;巽爲桑,爲繩,係牛鼻而止桑下,故「或繫之牛」也。乾爲行人,坤爲邑人,乾四據三,故「行人之得」。三繫於四,故「邑人之災」。或說:以四變剛牛應初,震坤爲死喪,故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集解
180517525䷘无妄【九四:可貞,無咎。】
  虞翻曰:動得正,故「可貞」。承五應初,故「無咎」也。
【《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虞翻曰:動陰承陽,故「固有之也」。
集解
180617625䷘无妄【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虞翻曰:謂四已之正,上動體坎;坎爲疾,故曰「無妄之疾」也。巽爲木,艮爲石,故稱「藥」。坎爲多眚,藥不可試,故「勿藥有喜」。康子饋藥,丘未達,故不嘗,此之謂也。
【《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侯果曰:位正居尊,爲無妄貴主,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三四妄處,五乃憂疾,非乖攝,則藥不可試。若下皆不妄,則不治自愈,故曰「勿藥有喜」也。
集解
180717725䷘无妄【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虞翻曰:動而成坎,故「行有眚」。乘剛逆命,故「無攸利」。天命不右,行矣哉。
【《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也。】
  崔覲曰:居無妄之中,有妄者也。妄而應三,上下非正。窮而反妄,故爲災也。
集解
180817826䷙大畜【《序卦》曰: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崔覲曰:有誠實,則可以中心藏之,故言有無妄然後可畜也。

 (乾下艮上)
【大畜:利貞。】
  虞翻曰:大壯初之上,其德剛上也。與萃旁通。二五失位,故「利貞」。此萃五之復二,成臨。臨者。大也。至上有頤養之象,故名大畜也。
【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虞翻曰:二稱家,謂二五易位,成家人。家人體噬嗑食,故「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
  虞翻曰:剛健謂乾,篤實謂艮。二已之五,利涉大川。互體離坎,離爲日,故「輝光日新」也。
【其德剛上而尚賢。】
  蜀才曰:此本大壯卦。
  案:剛自初升,爲主於外。剛陽居上,尊尚賢也。
【能健止,大正也。】
  虞翻曰:健,乾。止,艮也。二五易位,故「大正」。舊讀言能止健,誤也。
【不家食吉,養賢也。】
  虞翻曰:二五易位成家人。今體頤養象,故「不家食吉,養賢也」。
  案:乾爲賢人也,艮爲宮闕也,令賢人居於闕下,不家食之象。
【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京房曰:謂二變五體坎,故「利涉大川」。五天位,故曰「應乎天」。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
  向秀曰:止莫若山,大莫若天,天在山中,大畜之象。天爲大器,山則極止,能止大器,故名大畜也。
【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虞翻曰:君子謂乾。乾爲言,震爲行,坎爲志;乾知大始,震在乾前,故「識前言往行」。有頤養象,故「以畜其德」矣。
集解
180917926䷙大畜【初九:有厲,利已。】
  王弼曰:四乃畜已,未可犯也。進則災危,有厲則止,故能「利已」。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虞翻曰:謂二變正,四體坎,故稱「災也」。
集解
181018026䷙大畜【九二:輿說腹。】
  虞翻曰:萃坤爲車,爲腹;坤消乾成,故「車說腹。」腹,或作輻也。
【《象》曰:輿說腹,中無尤也。】
  盧氏曰:乾爲輿。
  案:輻車之鉤心。夾軸之物。處失其正,上應於五。五居畜盛,止不我升,故且說輻停留。待時而進退,得正,故「無尤」也。
集解
181118126䷙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吉。日閑輿衛,】
  虞翻曰:乾爲良馬,震爲驚走,故稱「逐」也。謂二已變,三在坎中,故「利艱貞吉」。離爲日。二至五,體師象。坎爲閑習,坤爲車輿;乾人在上,震爲驚衛,講武閑兵,故曰「日閑輿衛」也。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虞翻曰:謂上應也。五已變正,上動成坎,坎爲志,故「利有攸往,與上合志也」。
集解
181218226䷙大畜【六四:童牛之告,元吉。】
  虞翻曰:艮爲童。五已之正。萃坤爲牛。告謂以木楅其角。大畜,畜物之家,惡其觸害。艮爲手,爲小木。巽爲繩。繩縛小木,橫著牛角,故曰「童牛之告」。得位承五,故元吉而喜,喜,謂五也。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侯果曰:坤爲輿,故有牛矣。牿,楅也。以木爲之,橫施於角,止其牴之威也。初欲上進,而四牿之。角既被牿,則不能觸四,是四童初之角也。四能牿初,與無角同,所以「元吉」而「有喜」矣。童牛,無角之牛也。《封人職》曰:設其楅衡。注云:楅設於角,衡設於鼻,止其牴觸也。
集解
181318326䷙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
  虞翻曰:二變時,坎爲豕。劇豕稱豶。令不害物。三至上,體頤象。五變之剛,巽爲白;震爲出;剛白從頤中出,牙之象也。動而得位,「豶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虞翻曰:五變得正,故「有慶也」。
  崔覲曰:《說文》:豶,劇豕。今俗猶呼劇豬是也。然以豕本剛突,劇乃性和,雖有其牙,不足害物,是制於人也。以喻九二之剛健失位,若豕之劇,不足畏也;而六五應止之易,故「吉有慶矣」。
  案:九二坎爻,坎爲豕也。以陽居陰,而失其位,若豕被劇之象也。
集解
181418426䷙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享。】
  虞翻曰:何,當也。衢,四交道。乾爲天,震艮爲道。以震交艮,故「何天之衢,亨」。上變,坎爲亨也。
  王弼曰:處畜之極,畜極則亨。何,辭也。猶云何畜,乃天之衢亨,道大行也。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虞翻曰:謂上據二陰。乾爲天道,震爲行,故「道大行矣」
集解
181518527䷚頤【《序卦》曰: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崔覲曰:大畜剛健,輝光日新,可以觀其所養,故言「物畜然後可養」。

 (震下艮上)
【頤:貞吉。】
  虞翻曰:晉四之初。與大過旁通。養正則吉。謂三爻之正,五上易位,故「頤貞吉」。反覆不衰,與乾、坤、坎、離、大過、小過、中孚同義。故不從臨觀四陰二陽之例。或以臨二之上,兌爲口,故有口實也。
【觀頤,】
  虞翻曰:離爲目,故「觀頤」,觀其所養也。
【自求口實。】
  虞翻曰:或以大過兌爲口,或以臨兌爲口。坤爲自,艮爲求。口實,頤中物,謂其自養。
  鄭玄曰:頤中,口車輔之名也。震動於下,艮止於上,口車動而上,因輔嚼物以養人,故謂之頤。頤,養也。能行養,則其幹事,故吉矣。二五離爻,皆得中。離爲目,觀象也觀頤,觀其養賢與不肖也。頤中有物曰「口實」。自二至五有二坤,坤載養物,而人所食之物皆存焉。觀其求可食之物,則貪廉之情可別也。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
  姚信曰:以陽養陰,動於下,止於上,各得其正,則吉也。
  宋衷曰:頤者,所由飲食自養也。君子割不正不食,況非其食乎。是故所養必得賢明,自求口實,必得體宜,是謂「養正」也。
【觀頤,觀其所養也。】
  侯果曰:王者所養,養賢則吉也。
【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侯果曰:此本觀卦。初六升五,九五降初,則成頤也。是自求口實,觀其自養。
  案:口實,謂頤口中也。實事可言。震,聲也。實物可食。艮,其成也。
【天地養萬物,】
  崔元曰:天,上。地,初也。萬物,眾陰也。天地以元氣養萬物,聖人以正道養賢及萬民,此其聖也。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虞翻曰:乾爲聖人,艮爲賢人,頤下養上,故「聖人養賢」。坤陰爲民,皆在震上。以貴下賤,大得民,故「以及萬民」。
【頤之時大矣哉。】
  △天地養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人非頤不生,故大矣。
【《象》曰:山下有雷,頤。】
  劉表曰:山止於上,雷動於下,頤之象也。
【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荀爽曰:雷爲號令,今在山下閉藏,故「慎言語」。雷動於上,以陽食陰,艮以止之,故「節飲食」也。言出乎身,加乎民,故慎言語所以養人也。飲食不節,殘賊群生,故節飲食以養物。
集解
181618627䷚頤【初九:捨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虞翻曰:晉離爲龜,四之初,故「捨爾靈龜」。坤爲我,震爲動;謂四失離入坤,遠應多懼,故「凶」矣。
【《象》曰: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侯果曰:初本五也。五互體艮,艮爲山龜。自五降初,則爲頤矣。是「捨爾靈龜」之德,來「觀朵頤」之饌。貪祿致凶。故「不足貴」。
  案:朵頤垂下,動之貌也。
集解
181718727䷚頤【六二: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凶。】
  王肅曰:養下曰顛。拂,違也。經,常也。丘,小山,謂六五也。二宜應五,反下養初,豈非顛頤,違常於五也,故曰「拂經於丘」矣。拂丘雖阻常理,養下故謂養賢。上既無應,征必凶矣,故曰「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侯果曰:正則失養之類。
集解
181818827䷚頤【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無攸利。】
  虞翻曰:三失位體剝,不正相應,弒父弒君,故「貞凶」。坤爲十年,動無所應,故「十年勿用,無攸利」也。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虞翻曰:弒父弒君,故大悖也。
集解
181918927䷚頤【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
  王弼曰:履得其位,而應於初,以上養下,得頤之義。故曰「顛頤吉」。下交近瀆,則咎矣。故「虎視眈眈」,威而不猛。故「其欲逐逐」,而尚敦實。修此二者,乃得全其吉而無咎矣。觀其自養則養正,察其所養則養賢,頤爻之貴,斯爲盛矣。
【《象》曰: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虞翻曰:晉四之初,謂三已變,故「顛頤」。與屯四乘坎馬同義。坤爲虎,離爲目。眈眈,下視貌。逐逐,心煩貌,坤爲吝嗇,坎水爲欲,故「其欲逐逐」。得位應初,故「無咎」。謂上已反三成離,故「上施光也」。
集解
182019027䷚頤【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虞翻曰:失位,故拂經。無應順上。故「居貞吉」。艮爲居也。涉上成坎,乘陽無應,故「不可涉大川」矣。
【《象》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王弼曰:以陰居陽,拂頤之義也。無應於下,而比於上。故宜居貞,順而從上,則吉。
集解
182119127䷚頤【上九:由頤,厲,吉。】
  虞翻曰:由,自從也。體剝居上,眾陰順承,故「由頤」。失位,故「厲」。以坤艮自輔,故「吉」也。
【利涉大川。《象》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虞翻曰:失位,故厲之。五得正成坎,坎爲大川,故「利涉大川」。變陽得位,故「大有慶」也。
集解
182219228䷛大過【《序卦》曰: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崔覲曰:養則可動,動則過厚,故受之以大過也。

 (巽下兌上)
【大過:棟橈。】
  虞翻曰:大壯五之初,或兌三之初。棟橈謂三。巽爲長木,稱棟。初上陰柔,本末弱,故「棟橈」也。
【利有攸往,亨。】
  虞翻曰:謂二也。剛過而中,失位無應,利變應五;之外稱往,故「利有攸往」,乃「亨」也。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
  虞翻曰:陽稱大,謂二也。二失位,故「大者過也」。
【棟橈,本末弱也。】
  向秀曰:棟橈則屋壞,主弱則國荒。所以橈,由於初上兩陰爻也。初爲善始,末是令終。始終皆弱,所以「棟橈」。
  王弼曰:初爲本而上爲末也。侯果曰:本,君也。末,臣也。君臣俱弱,棟橈者也。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虞翻曰:剛過而中,謂二。說,兌也。故「利有攸往」。大壯震五之初,故「亨」。與遁同義。
【大過之時大矣哉。】
  虞翻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藉用白茅。女妻有子,繼世承祀,故「大矣哉」。
【《象》曰:澤滅木,大過。】
  案:兌,澤也。巽,木滅漫也。凡木生近水者楊也。遇澤太過,木則漫滅焉。二五枯楊,是其義。
【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虞翻曰:君子謂乾初。陽伏巽中,體復一爻,潛龍之德,故稱「獨立不懼」。違則憂之,乾初同義,故「遁世無悶」也。
集解
182319328䷛大過【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虞翻曰:位在下稱藉,巽柔白爲茅,故「藉用白茅」。失位,咎也。承二過四,應五士夫,故「無咎」矣。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侯果曰:以柔處下,履非其正,咎也。苟能絜誠肅恭不怠,雖置羞於地,可以薦奉,況藉用白茅,重慎之至,何咎之有矣。
集解
182419428䷛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虞翻曰:稊,穉也。楊葉未舒稱稊。巽爲楊,乾爲老,老楊故枯。陽在二也。十二月時,周之二月。兌爲雨澤,枯楊得澤復生稊。二體乾老,故稱「老夫」。女妻謂上兌,兌爲少女,故曰「女妻」。大過之家,過以相與,老夫得其女妻,故「無不利」。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虞翻曰:謂二過初與五,五過上與二。獨大過之爻得過其應,故「過以相與也」。
集解
182519528䷛大過【九三:棟橈,凶。《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虞翻曰:本末弱,故橈。輔之益橈,故「不可以有輔」。陽以陰爲輔也。
集解
182619628䷛大過【九四:棟隆,吉。有他吝。】
  虞翻曰:隆,上也。應在於初。已與五,意在於上。故「棟隆,吉」。失位動,入險而陷於井,故「有他吝」。
【《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虞翻曰:乾爲動直,遠初近上,故「不橈下也」。
集解
182719728䷛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虞翻曰:陽在五也。夬三月時,周之五月。枯楊得澤,故生華矣。老婦謂初,巽爲婦,乾爲老,故稱「老婦」也。士夫謂五。大壯震爲夫,兌爲少,故稱「士夫」。五過二,使應上。二過五,使取初。五得位,故「無咎」。陰在二多譽,今退伏初,故「無譽」。體姤婬女,故「過以相與」。使應少夫。《象》曰:「亦可丑也。」舊說以初爲女妻,上爲老婦,誤矣。馬君亦然。荀公以初陰失正,當變,數六,爲女妻。二陽失正,數九,爲老夫。以五陽得正位,不變,數七,爲士夫。上陰得正,數八,爲老婦。此何異俗說也。悲夫學之難,而以初本爲小,反以上末爲老。後之達者,詳其義焉。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丑也。】
  虞翻曰:乾爲久,枯而生華,故不可久也。婦體姤婬,故「可丑」也。
集解
182819828䷛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無咎。】
  虞翻曰:大壯震爲足,兌爲水澤。震足沒水,故「過涉」也。頂,首也。乾爲頂,頂沒兌水中,故「滅頂兇」。乘剛,咎也。得位,故「無咎」。與滅耳同義也。
【《象》曰: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九家易》曰:君子以禮義爲法,小人以畏慎爲宜。至於大過之世,不復遵常,故君子犯義,小人犯刑。而家家有誅絕之罪。不可咎也。大過之世,君子遜遁,不行禮義,謂當不義則爭之,若比幹諫而死是也。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上化致然,亦不可咎。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是其義也。
集解
182919929䷜坎【《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崔覲曰:大過不可以極,極則過涉滅頂,故曰「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也。

 (坎下坎上)
【坎:習坎,有孚,唯心亨,行有尚。】
  虞翻曰:乾二五之坤,與離旁通。於爻,觀上之二。習,常也。孚,信,謂二五。水行往來,朝宗於海,不失其時,如月行天,故習坎爲孚也。
【維心亨,】
  虞翻曰:坎爲心。乾二五旁行流坤,陰陽會合,故「亨」也。
【行有尚。】
  虞翻曰:行謂二,尚謂五也。二體震,爲行動得正應五,故「行有尚,往有功也」。
【《彖》曰:習坎,重險也。】
  虞翻曰:兩象也。天險地險,故曰「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
  荀爽曰:陽動陰中,故「流」。陽陷陰中,故「不盈」也。
  陸績曰:水性趨下,不盈溢崖岸也。月者水精,月在天,滿則虧,不盈溢之義也。
【行險而不失其信。】
  荀爽曰:謂陽來爲險,而不失中。中稱信也。
  虞翻曰:信,謂二也。震爲行。水性有常,消息與月相應,故「不失其信」矣。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侯果曰:二五剛而居中,則「心亨」也。
【行有尚,往有功也。】
  虞翻曰:功謂五。二動應五,故「往有功也」。
【天險不可升也,】
  虞翻曰:謂五在天位。五從乾來,體屯難。故「天險不可升也」。
【地險山川丘陵也。】
  虞翻曰:坤爲地,乾二之坤,故曰「地險」。艮爲山,坎爲川;半山稱丘,丘下稱陵。故曰「地險山川丘陵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虞翻曰:王公大人謂乾五。坤爲邦。乾二之坤成坎險,震爲守,有屯難象。故「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離言王用出征以正邦是也。
  案:九五,王也,六三,三公也。艮爲山城,坎爲水也。王公設險之象也。
【險之時用大矣哉。】
  王肅曰:守險以德,據險以時,成功大矣。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陸績曰:洊,再。習,重也。水再至而溢,通流不捨晝夜。重習相隨以爲常,有似於習,故君子象之。以常習教事,如水不息也。
  虞翻曰:君子謂乾。五在乾,稱大人;在坎,爲君子。坎爲習、爲常,乾爲德,震爲行,巽爲教令,坤爲事,故「以常德行習教事」也。
集解
183020029䷜坎【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
  干寶曰:窞,坎之深者也。江河淮濟,百川之流行乎地中,水之正也。及其爲災,則泛溢平地,而入於坎窞,是水失其道也。刑獄之用,必當於理,刑之正也。及其不平,則枉濫無辜,是法失其道也。故曰「入於坎窞,凶」矣。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虞翻曰:習,積也。位下,故習坎爲人。坎中小穴稱窞。上無其應,初二失正,故曰「失道凶」矣。
集解
183120129䷜坎【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虞翻曰:陽陷陰中,故「有險」。據陰有實,故「求小得」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荀爽曰:處中而比初三,未足爲援。雖求小得,未出於險中。
集解
183220229䷜坎【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虞翻曰:坎在內,稱來,在坎終,故「來之坎坎」。枕,止也。艮爲止。三失位乘二,則險。承五隔四,故「險且枕」。入於坎窞,體師三輿,故「勿用」。
【《象》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干寶曰:坎,十一月卦也。又失其位,喻殷之執法者,失中之象也。來之坎者,斥周人觀釁於周也。枕,安也。險且枕者,言安忍以暴政加民,而無哀矜之心,婬刑濫罰,百姓無所措手足,故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集解
183320329䷜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
  虞翻曰:震主祭器,故有「樽簋」。坎爲酒。簋,黍稷器。三至五,有頤口象。震獻在中,故爲「簋」。坎爲木,震爲足;坎酒在上,樽酒之象。貳,副也。坤爲缶,禮有副樽,故「貳用缶」耳。
【內約自牖,終無咎。】
  虞翻曰:坎爲內也。四陰小,故「約」。艮爲牖,坤爲戶,艮小光照戶牖之象;貳用缶。故「內約自牖」。得位承五,故「無咎」。
  崔覲曰:於重險之時,居多懼之地,近三而得位,比五而承陽。修其絜誠,進其忠信,則雖祭祀省薄,明德惟馨。故曰「樽酒簋,貳用缶」。內約,文王於紂時行此道,從羑里內約,卒免於難,故曰「自牖,終無咎也」。
【《象》曰:樽酒簋,剛柔際也。】
  虞翻曰:乾剛坤柔,震爲交,故曰「剛柔際也」。
集解
183420429䷜坎【九五:坎不盈,禔既平,無咎。】
  虞翻曰:盈,溢也。艮爲止,謂水流而不盈。坎爲平。禔,安也。艮止坤安,故「禔既平」。得位正中,故「無咎」。
【《象》曰:坎不盈,中未光大也。】
  虞翻曰:體屯五中,故未光大也。
集解
183520529䷜坎【上六:系用徽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虞翻曰:徽纆,黑索也。觀巽爲繩,艮爲手,上變入坎。故「系用徽纆」。寘,置也。坎多心,故「叢棘」。獄外種九棘,故稱「叢棘」。二變則五體剝,剝傷坤殺,故「寘於叢棘」也。不得,謂不得出獄。艮止坎獄。乾爲歲,五從乾來,三非其應,故曰「三歲不得,凶」矣。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九家易》曰:坎爲叢棘,又爲法律。案《周禮》:王之外朝,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槐,司寇公卿議獄於其下。害人者,加明刑。任之以事。上罪三年而捨,中罪二年而捨,下罪一年而捨也。
  案:坎於木堅而多心,叢棘之象也。坎下巽爻,巽爲繩直,「系用徽纆」也。馬融云:徽纆,索也。劉表云:三股爲徽,兩股爲纆,皆索名。以繫縛其罪人矣。
集解
183620630䷝離【《序卦》曰: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崔覲曰:物極則反。坎雖陷於地,必有所麗於天,而受之以離也。

 (離下離上)
【離:利貞,亨。】
  虞翻曰:坤二五之乾,與坎旁通。於爻,遯初之五,柔麗中正,故「利貞,亨」。
【畜牝牛,吉。】
  虞翻曰:畜,養也。坤爲牝牛。乾二五之坤成坎,體頤養象。故「畜牝牛,吉」。俗說皆以離爲牝牛,失之矣。
【《彖》曰:離,麗也。】
  荀爽曰:陰麗於陽,相附麗也。亦爲別離,以陰隔陽也。離者,火也。托於木,是其附麗也。煙焰飛升,炭灰降滯,是其別離也。
【日月麗乎天。】
  虞翻曰:乾五之坤成坎,爲月;離爲日。日月麗天也。
【百谷草木麗乎也。】
  虞翻曰:震爲百谷,巽爲草木,坤爲地。乾二五之坤成坎。震體屯。屯者,盈也。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萬物出震,故「百谷草木麗乎地」。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虞翻曰:兩象,故重明。正謂五陽。陽變之坤來化乾,以成萬物,謂離日「化成天下」也。
【柔麗乎中正,故亨。】
  虞翻曰:柔謂五陰,中正謂五伏陽。出在坤中,畜牝牛。故「中正」而「亨」也。
【是以畜牝牛吉也。】
  荀爽曰:牛者,土也。生土於火。離者,陰卦。牝者,陰性,故曰「畜牝牛吉」矣。
【《象》曰:明兩作離,】
  虞翻曰:兩謂日與月也。乾五之坤成坎,坤二之乾成離,離坎日月之象,故「明兩作離」。作,成也。日月在天,動成萬物,故稱作矣。或以日與火爲明。兩作也。
【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虞翻曰:陽氣稱大人,則乾五大人也。乾二五之光,繼日之明。坤爲方,二五之坤。震東兌西,離南坎北,故曰「照於四方」。
集解
183720730䷝離【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荀爽曰:火性炎上,故初欲履錯於二。二爲三所據。故「敬之」則「無咎」矣。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王弼曰:錯然,敬慎之貌也。處離之始,將進其盛,故宜慎所履。以敬爲務,辟其咎也。
集解
183820830䷝離【六二:黃離,元吉。《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侯果曰:此本坤爻,故云「黃離」。來得中道,所以「元吉」也。
集解
183920930䷝離【九三:日昃之離,】
  荀爽曰:初爲日出,三爲日昃,以喻君道衰也。
【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九家易》曰:鼓缶者以目下視。離爲大腹,瓦缶之象,謂不取二也。歌者口仰向上,謂兌爲口,而向上取五也。日昃者,向下也。今不取二,而上取五,則上九耋之陽稱大也。嗟者,謂上被三奪五,憂嗟窮凶也。火性炎上,故三欲取五也。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九家易》曰:日昃當降,何可久長。三當據二,以爲鼓缶,而今與四同取於五,故曰「不鼓缶而歌」也。
集解
184021030䷝離【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荀爽曰:陽升居五,光炎宣揚,故「突如」也。陰退居四,灰炭降墜,故「其來如」也。陰以不正,居尊乘陽。歷盡數終,天命所誅。位喪民畔,下離所害。故「焚如」也。以離入坎,故「死如」也。火息灰損,故「棄如」也。
【《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九家易》曰:在五見奪,在四見棄,故「無所容也」。
集解
184121130䷝離【六五:出涕沱若,】
  荀爽曰:六五陰柔,退居於四,出離爲坎,故「出涕沱若」。而下,以順陰陽也。
【慼嗟若,吉。】
  虞翻曰:坎爲心,震爲聲,兌爲口,故「慼嗟若」。動而得正,尊麗陽,故「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九家易》曰:慼嗟順陽,附麗於五,故曰「離王公也」。陽當居五,陰退還四,五當爲王。三則三公也。四處其中,附上下矣。
集解
184221230䷝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
  虞翻曰:王謂乾。乾二五之坤成坎,體師象;震爲出,故「王用出征」。首謂坤。二五來折乾,故「有嘉折首」。丑,類也。乾徵得坤陰類,乾陽物,故「獲非其丑,無咎」矣。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虞翻曰:乾五出征坤,故「正邦也」。
集解
184321331䷞咸【《序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韓康伯曰:言咸卦之義也。咸柔上而剛下,感應以相與。夫婦之象,莫美乎斯。人倫之道,莫大夫婦。故夫子慇勤深述其義,以崇人倫之始,而不系之離也。先儒以乾至離爲上經,天道也;咸至未濟爲下經,人事也。夫易六畫成卦,三材必備,錯綜天人,以效變化,豈有天道人事偏於上下哉。斯蓋守文而不求義,失不遠矣。

 (艮下兌上)
【咸:亨,利貞,取女吉。】
  虞翻曰:咸,感也。坤三之上成女,乾上之三成男,乾坤氣交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故「通利貞,取女吉」。
  鄭玄曰:咸,感也。艮爲山。兌爲澤。山氣下,澤氣上,二氣通而相應,以生萬物,故曰「咸」也。其於人也。嘉會禮通,和順於義,幹事能正。三十之男,有此三德,以下二十之女,正而相親說,取之則吉也。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
  蜀才曰:此本否卦。
  案:六三升上,上九降三,是柔上而剛下,二氣交感,以相與也。
【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
  王肅曰:山澤以氣通,男女以禮感。男而下女,初婚之所以爲禮也。通義正,取女之所以爲吉也。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荀爽曰:乾下感坤,故萬物化生於山澤。
  陸績曰:天地因山澤孔竅,以通其氣,化生萬物也。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虞翻曰:乾爲聖人;初四易位成既濟;坎爲心、爲平,故「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保合太和,品物流形也。
【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虞翻曰:謂四之初,以離日見天,坎月見地,懸象著明,萬物見離,故「天地萬物之情可見」也。
【《象》曰:山上有澤,咸。】
  崔覲曰:山高而降,澤下而升。山澤通氣,咸之象也。
【君子以虛受人。】
  虞翻曰:君子謂否乾。乾爲人,坤爲虛,謂坤虛三受上,故「以虛受人」。艮山在地下爲謙,在澤下爲虛。
集解
184421431䷞咸【初六:咸其母。《象》曰:咸其母,志在外也。】
  虞翻曰:母,足大指也。艮爲指。坤爲母,故「咸其母」。失位遠應,之四得正,故「志在外」。謂四也。
集解
184521531䷞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崔覲曰:腓,腳膊。次於母,上二之象也。得位居中,於五有應,若感應相與,失艮止之禮,故「凶」。居而承比於三,順止而隨於當禮,故「吉」也。
集解
184621631䷞咸【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咎。】
  崔覲曰:股髀而次於腓,上三之象也。剛而得位,雖欲感上,以居艮極,止而不前,二隨於已,志在所隨,故「執其隨」。下比二也,而遂感上,則失其正義,故「往吝」窮也。
【《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虞翻曰:巽爲股,謂二也。巽爲隨,艮爲手,故稱「執」。三應於上,初四已變歷險,故「往吝」。巽爲處女也,男已下女,以艮陽入兌陰,故「不處也」。凡士與女未用,皆稱「處」矣。志在於二,故「所執下也」。
集解
184721731䷞咸【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虞翻曰:失位悔也。應初動得正,故「貞吉」而「悔亡」矣。憧憧,懷思慮也。之內爲來,之外爲往。欲感上,隔五;感初,隔三,故「憧憧往來」矣。兌爲朋,少女也。艮初變之四,坎心爲思,故曰「朋從爾思」也。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
  虞翻曰:坤爲害也。今未感坤,初體遯弒父,故曰「未感害」也。
【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虞翻曰:未動之離,故未光大也。
集解
184821831䷞咸【九五:咸其脢,無悔。】
  虞翻曰:脢,夾脊肉也。謂四已變,坎爲脊,故「咸其脢」。得正,故「無悔」。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案:末,猶上也。四感於初,三隨其二,五比於上,故「咸其脢」。志末者,謂五志感於上也。
集解
184921931䷞咸【上六:咸其輔頰舌。】
  虞翻曰:耳目之間稱輔頰。四變之目,坎爲耳,兌爲口舌。故曰「咸其輔頰舌」。
【《象》曰:咸其輔頰舌,媵口說也。】
  虞翻曰:媵,送也。不得之三,山澤通氣,故「媵口說也」。
集解
185022032䷟恆【《序卦》曰:夫婦之道,不可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鄭玄曰:言夫婦當有終身之義。夫婦之道,謂咸也。

 (巽下震上)
【恆:亨,無咎,利貞。】
  虞翻曰:恆,久也。與益旁通。乾初之坤四,剛柔皆應,故「通,無咎,利貞」矣。
  鄭玄曰:恆,久也。巽爲風,震爲雷,雷風相須而養物,猶長女承長男,夫婦同心而成家,久長之道也。夫婦以嘉會禮通,故「無咎」。其能和順幹事,所行而善矣。
【利有攸往。】
  虞翻曰:初利往之四,終變成益,則初四二五皆得其正,終則有始,故「利有攸往」也。
【《彖》曰:恆,久也。剛上而柔下,】
  王弼曰:剛尊柔卑,得其序也。
【雷風相與,巽而動,】
  蜀才曰:此本泰卦。
  案:六四降初,初九升四,是剛上而柔下也。分乾與坤,雷也。分坤與乾,風也。是雷風相與,巽而動也。
【剛柔皆應,恆。】
  《九家易》曰:初四二五雖不正,而剛柔皆應,故「通無咎」矣。
【恆亨,無咎,利貞,久於其道也。】
  荀爽曰:恆,震世也,巽來乘之,陰陽合會,故「通無咎」。長男在上,長女在下,夫婦道正,故「利貞,久於其道也」。
【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虞翻曰:泰,乾坤爲天地。謂終則復始,有親則可久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荀爽曰:謂乾氣下終,始復升上居四也。坤氣上終,始復降下居初者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虞翻曰:動初,成乾爲天。至二,離爲日;至三,坎爲月。故「日月得天而能久照」也。
【四時變化而久成。】
  虞翻曰:春夏爲變,秋冬爲化,變至二離夏,至三兌秋,至四震春,至五坎冬。故「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謂乾坤成物也。
【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虞翻曰:聖人謂乾。乾爲道。初二已正,四五復位,成既濟定。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有兩離象,重明麗正,故「化成天下」。
【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虞翻曰:以離日照乾,坎月照坤,萬物出震,故「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與咸同義也。
【《象》曰:雷風,恆。】
  宋衷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二者常相薄,而爲萬物用,故君子象之,以立身守節而不易道也。
【君子以立不易方。】
  虞翻曰:君子謂乾三也。乾爲易,爲立;坤爲方。乾初之坤四,三正不動。故「立不易方」也。
集解
185122132䷟恆【初六:浚恆,貞凶,無攸利。】
  侯果曰:浚,深。恆,久也。初本六四,自四居初,始求深厚之位者也。位既非正,求乃涉邪。以此爲正,凶之道也。故曰「浚恆,貞凶,無攸利」矣。
【《象》曰:浚恆之凶,始求深也。】
  虞翻曰:浚,深也。初下稱浚,故曰「浚恆」。乾初爲淵,故「深」矣。失位變之正,乾爲始。故曰「始求深也」。
集解
185222232䷟恆【九二:悔亡。】
  虞翻曰:失位悔也,動而得正,處中多譽,故「悔亡」也。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荀爽曰:乾爲久也。能久行中和,以陽據陰,故曰「能久中也」。
集解
185322332䷟恆【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荀爽曰:與初同象,欲據初,隔二。與五爲兌,欲悅之,隔四。意無所定,故「不恆其德」。與上相應,欲往承之,爲陰所乘,故「或承之羞」也。貞吝者,謂正居其所,不與陰通也。無居自容,故「貞吝」矣。
【《象》曰:不恆其德,無所容也。】
  《九家易》曰:言三取初隔二,應上見乘,是「無所容」。無居自容,故「貞吝」。
集解
185422432䷟恆【九四:田無禽。《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虞翻曰:田爲二也。地上稱田,無禽,謂五也。九四失位,利二上之五,已變承之。故曰「田無禽」。言二五皆非其位,故《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集解
185522532䷟恆【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虞翻曰:動正成乾,故「恆其德」。婦人謂初。巽爲婦。終變成益,震四復初,婦得歸陽,從一而終,故「貞婦人吉也」。震,乾之子,而爲巽夫,故曰「夫子」。終變成益,震四從巽,死於坤中,故「夫子凶」也。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
  虞翻曰:一謂初,終變成益,以巽應初震,故「從一而終也」。
【夫子製義,從婦凶也。】
  虞翻曰:震沒從巽入坤,故「從婦凶」矣。
集解
185622632䷟恆【上六:震恆,凶。《象》曰:震恆在上,大無功也。】
  虞翻曰:在震上,故「震恆」。五動乘陽,故「凶」。終在益上,五遠應,故「無功也」。
集解
185722733䷠遯【《序卦》曰: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韓康伯曰:夫婦之道,以恆爲貴,而物之所居,不可恆,宜與世升降,有時而遁者也。

 (艮下乾上)
【遁:亨。】
  虞翻曰:陰消姤二也。艮爲山,巽爲入,乾爲遠,遠山入藏,故「遁」,以陰消陽,子弒其父,小人道長,避之乃通,故遁而通。則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小利貞。】
  虞翻曰:小,陰,謂二。得位浸長,以柔變剛,故「小利貞」。
  鄭玄曰:遁,逃去之名也。艮爲門闕。乾有健德。互體有巽,巽爲進退。君子出門,行有進
  退,逃去之象。二五得位而有應,是用正道得禮見召聘。始仕他國,當尚謙謙。小其和順之道,居小官,幹小事其進以漸,則遠妨忌之害,昔陳敬仲奔齊辭卿是也。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
  侯果曰:此本乾卦。陰長剛殞,君子遁避,遁則通也。
【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虞翻曰:剛謂五而應二,艮爲時,故「與時行」矣。
【小利貞,浸而長也。】
  荀爽曰:陰稱小,浸而長,則將消陽,故「利正」。居二與五相應也。
【遁之時義大矣哉。】
  陸績曰:謂陽氣退,陰氣將害,隨時遁避,其義大矣。
  宋衷曰:太公遁殷,四皓遁秦之時也。
【《象》曰:天下有山,遁。】
  崔覲曰:天喻君子,山比小人。小人浸長,若山之侵天。君子遁避,若天之遠山,故言「天下有山遁也」。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虞翻曰:君子謂乾。乾爲遠,爲嚴。小人謂陰。坤爲惡,爲小人。故「以遠小人,不惡而嚴」也。
  侯果曰:群小浸盛,剛德殞削,故君子避之。高尚林野,但矜嚴於外,亦不憎惡於內,所謂吾家耄遜於荒也。
集解
185822833䷠遯【初六:遁尾,厲,勿用有攸往。】
  陸績曰:陰氣已至於二,而初在其後,故曰「遁尾」也。避難當在前,而在後,故「厲」。往則與災難會,故「勿用有攸往」。
【《象》曰:遁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虞翻曰:艮爲尾也。初失位,動而得正,故「遁尾厲」。之應成坎爲災,在艮宜靜,若不往於四,則無災矣。
集解
185922933䷠遯【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虞翻曰:艮爲手,稱執;否坤爲黃牛;艮爲皮。四變之初,則坎水濡皮。離日乾之。故「執之用黃牛之革」。莫,無也。勝,能。說,解也。乾爲堅剛,巽爲繩,艮爲手,持革縛三在坎中,故「莫之勝說」也。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侯果曰:六二離爻,離爲黃牛。體艮履正,上應貴主。志在輔時,不隨物遁。獨守中直,堅如革束。執此之志,莫之勝說。殷之父師,當此爻矣。
集解
186023033䷠遯【九三:系遁,有疾厲,畜臣妾,吉。】
  虞翻曰:厲,危也。巽爲四變,時九三體坎,坎爲疾。故「有疾厲」。遁陰剝陽,三消成坤,與上易位。坤爲臣,兌爲妾上來之三,據坤應兌,故「畜臣妾吉」也。
【《象》曰:系遁之厲,有疾憊也。】
  王肅曰:三上繫於二而獲遁,故曰系遁。病此係執而獲危懼,故曰「有疾憊也」。此於六二,畜臣妾之象。足以畜其臣妾,不可施爲大事也。
【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虞翻曰:三動入坤,坤爲事,故「不可大事也」。
  荀爽曰:大事謂與五同任天下之政。潛遁之世,但可居家畜養臣妾,不可治國之大事。
集解
186123133䷠遯【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虞翻曰:否乾爲好,爲君子;陰稱小人。動之初,故「君子吉」。陰在四多懼,故「小人否」。得位承五,故無凶咎矣。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侯果曰:不處其位,而遁於外,好遁者也。然有應在初,情未能棄。君子剛斷,故能捨之。小人繫戀,必不能矣。故「君子吉,小人凶」矣。
集解
186223233䷠遯【九五:嘉遁,貞吉。】
  虞翻曰:乾爲嘉,剛當位應二,故「貞吉」。謂三已變,上來之三,成坎象,故曰「以正志也」。
【《象》曰:嘉遁貞吉,以正志也。】
  侯果曰:時否德剛,雖遁中正,嘉遁者也。故曰「貞吉」。遁而得正,則群小應命,所謂紐以紊之。剛正群小之志,則殷之高宗當此爻矣。
集解
186323333䷠遯【上九:肥遁,無不利。】
  虞翻曰:乾盈爲肥。二不及上,故「肥遁無不利」。《象》曰:「無所疑也。」
【《象》曰:肥遁無不利,無所疑也。】
  侯果曰:最處外極,無應於內。心無疑戀,超世高舉。果行育德,安時無悶,遁之肥也。故曰「肥遁無不利」,則潁濱巢許當此爻矣。
集解
186423434䷡大壯【《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韓康伯曰:遁,君子以遠小人。遁而後通,何可終耶。陽盛陰消,君子道勝也。

 (乾下震上)
【大壯:利貞。】
  虞翻曰:陽息,泰也。壯,傷也。大謂四,失位爲陰所乘。兌爲毀折傷,與五易位乃得正,故「利貞」也。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
  侯果曰:此卦本坤。陰柔消弱,剛大長壯,故曰「大壯」也。
【剛以動,故壯。】
  荀爽曰:乾剛震動,陽從下升,陽氣大動,「故壯」也。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
  虞翻曰:謂四進之五乃得正,故「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虞翻曰:正大謂四之五成需。以離日見天,坎月見地,故「天地之情可見」也矣。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
  崔覲曰:乾下震上,故曰「雷在天上」。一曰:雷,陽氣也。陽至於上卦。能助於天威,大壯之象也。
【君子以非禮弗履。】
  陸績曰:天尊雷卑,君子見卑乘尊,終必消除,故象以爲戒,「非禮不履」。
集解
186523534䷡大壯【初九:壯於趾,征凶,有孚。】
  虞翻曰:趾謂四。征,行也。震足爲趾,爲征。初得位,四不征之五,故「凶」。坎爲孚,謂四上之五成坎,已得應四,故「有孚」。
【《象》曰:壯於趾,其孚窮也。】
  虞翻曰:應在乾終,故「其孚窮也」。
集解
186623634䷡大壯【九二: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虞翻曰:變得位,故「貞吉」。動體離,故「以中也」。
集解
186723734䷡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
  虞翻曰:應在震也。三,陽,君子。小人謂上。上逆,故「用壯」。謂二已變離,離爲罔,三乘二,故「君子用罔」。體乾,夕惕,故「貞厲」也。
【羝羊觸藩,羸其角。】
  荀爽曰:三與五同功,爲兌,故曰「羊」。終始陽位,故曰「羝」。藩,謂四也。三欲觸四而危之,四反羸其角。角,謂五也。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侯果曰:藩,謂四也。九四體震,爲竹葦,故稱「藩」也。三互乾、兌、乾,壯;兌,羊,故曰「羝羊」。四藩未決,三宜勿往,用壯觸藩,求應於上,故角被拘羸矣。
  案:自三至五,體兌爲羊,四既是藩,五爲羊角,即「羝羊觸藩,羸其角」之象也。
集解
186823834䷡大壯【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腹。《象》曰:藩決不贏尚往也。】
  虞翻曰:失位悔也。之五得中,故「貞吉」而「悔亡」矣。體夬象,故「藩決」。震四上處五,則藩毀壞,故「藩決不羸」。坤爲大輿、爲腹;四之五折坤,故「壯於大輿之腹」。而《象》曰「尚往者」,謂上之五。
集解
186923934䷡大壯【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虞翻曰:四動成泰。坤爲喪也。乾爲易。四上之五,兌還屬乾。故「喪羊於易」動各得正,而處中和,故「無悔」矣。
【《象》曰:喪羊於易,位不當也。】
  案:謂四五陰陽失正。陰陽失正,故曰「位不當」也。
集解
187024034䷡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虞翻曰:應在三,故「羝羊觸藩」。遂,進也。謂四已之五,體坎。上能變之巽,巽爲進退。故「不能退,不能遂」。退則失位,上則乘剛,故「無攸利」。坎爲艱,得位應三利上,故「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
  虞翻曰:乾善爲詳,不得三應,故「不詳也」。
【艱則吉,咎不長也。】
  虞翻曰:巽爲長。動失位,爲咎。不變之巽。故「咎不長也」。
集解
187124135䷢晉【《序卦》曰: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
  崔覲曰:不可以終壯於陽盛,自取觸藩,宜柔進而上行,受茲錫馬。

 (坤下離上)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虞翻曰:觀四之五。晉,進也。坤爲康。康,安也;初動體屯,震爲侯,故曰「康侯」。震爲馬,坤爲用,故「用錫馬」。艮爲多,坤爲眾,故「繁庶」。離日在上,故「晝日」。三陰在下,故「三接」矣。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
  崔覲曰:渾天之義,日從地出,而升於天,故曰「明出地上」。坤,臣道也。日,君德也。臣以功進,君以恩接,是以「順而麗乎大明」。雖以卦名,晉而五爻爲主,故言「柔進而上行」也。
【柔進而上行,】
  蜀才曰:此本觀卦。
  案:九五降四,六四進五,是柔進而上行也。
【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
  荀爽曰:陰進居五,處用事之位。陽中之陰,侯之象也;陰性安靜,故曰「康侯」。馬,謂四也。五以下,群陰錫四也。坤爲眾,故曰「蕃庶」矣。
【晝日三接也。】
  侯果曰:康,美也。四爲諸侯,五爲天子,坤爲眾,坎爲馬。天子至明於上,公侯謙順於下,美其治物有功。故蕃錫車馬,一晝三覿也。《采菽》刺幽王侮諸侯詩曰:雖無與之,路車乘馬。《大行人職》曰:諸公:三饗,三問,三勞;諸侯:三饗,再問,再勞;子男:三饗、一問、一勞,即天子三接諸侯之禮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鄭玄曰:地雖生萬物,日出於上,其功乃著,故君子法之,而「以明自昭其德」。
  虞翻曰:君子謂觀乾。乾爲德,坤爲自,離爲明。乾五動,以離日自照,故「以自昭明德」也。
集解
187224235䷢晉【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虞翻曰:晉,進。摧,憂愁也。應在四,故「晉如」。失位,故「摧如」。動得位,故「貞吉」。應離爲罔,四坎稱孚,坤弱爲裕,欲四之五成巽,初受其命,故「無咎」矣。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
  虞翻曰:初動震爲行。初一稱獨也。
【裕無咎,未受命也。】
  虞翻曰:五未之巽,故「未受命也」。
集解
187324335䷢晉【六二:晉如,愁如,貞吉。】
  虞翻曰:震謂應,在坎上,故「愁如」。得位處中,故「貞吉」也。
【受茲介福於其王母。】
  虞翻曰:乾爲介福,艮爲手,坤爲虛,故稱「受」。介,大也。謂五已正中,乾爲王,坤爲母。故「受茲介福於其王母」。
【《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九家易》曰:五動得正中,故二受大福矣。大福,謂馬與蕃庶之物是也。
集解
187424435䷢晉【六三:眾允,悔亡。】
  虞翻曰:坤爲眾。允,信也。土性信,故「眾允」。三失正,與上易位,則「悔亡」,故《象》曰「上行也」。此則成小過,小過故有飛鳥之象焉。臼杵之利,見碩鼠出入坎穴,蓋取諸此也。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虞翻曰:坎爲志。三之上成震,故曰「上行也」。
集解
187524535䷢晉【九四:晉如碩鼠,貞厲。】
  《九家易》曰:碩鼠,喻貪,謂四也。體離欲升,體坎欲降。游不度瀆,不出坎也。飛不上屋,不至上也。緣不極木,不了離也。穴不掩身,五坤薄也。走不先足,外震在下也。五伎皆劣,四爻當之。故曰「晉如碩鼠」也。
【《象》曰:碩鼠貞厲,位不當也。】
  翟元曰:碩鼠晝伏夜行,貪猥無已。謂雖進承五,然潛據下陰,久居不正之地,故有危厲也。
集解
187624635䷢晉【六五:悔亡,矢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荀爽曰:五從坤動而來爲離。離者,射也。故曰「矢得」。陰居尊位,故有悔也。以中盛明,光照四海,故「悔亡勿恤,吉無不利」也。
【《象》曰:矢得勿恤,往有慶也。】
  虞翻曰:動之乾乾,爲慶也。矢古誓字。誓,信也。勿,無。恤,憂也。五變得正,坎象不見,故「誓得勿恤,往有慶也」。
集解
187724735䷢晉【上九:晉其角,】
  虞翻曰:五已變之乾,爲首。位在首上,稱角。故「晉其角」也。
【惟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虞翻曰:坤爲邑。動成震,而體師象,坎爲心。故「維用伐邑」。得位乘五,故「厲吉,無咎」而「貞吝」矣。
【《象》曰:惟用伐邑,道未光也。】
  荀爽曰:陽雖在上,動入冥豫,故道未光也。
集解
187824836䷣明夷【《序卦》曰: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九家易》曰:日在坤下,其明傷也。言進極當降,復入於地,故曰明夷也。

 (離下坤上)
【明夷:利艱貞。】
  虞翻曰:夷,傷也。臨二之三而反晉也。明入地中,故傷矣。
【利艱貞。】
  虞翻曰:謂五也。五失位,變出成坎,爲艱,故「利艱貞」矣。
  鄭玄曰: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地,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日之明傷,猶
  聖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亂世。抑在下位,則宜自艱,無干事政,以避小人之害也。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
  蜀才曰:此本臨卦也。
  案:夷,滅也。九二升三,六三降二,明入地中也。明入地中,則明滅也。
【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荀爽曰:明在地下,爲坤所蔽,大難之象。大難,文王君臣相事,故言大難也。
【文王以之。】
  虞翻曰:以,用也。三喻文王。大難謂坤。坤爲弒父,迷亂荒婬,若紂殺比幹。三幽坎中,象文王之拘羑里。震爲諸侯,喻從文王者,紂懼出之,故「以蒙大難」,得身全矣。
【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虞翻曰:箕子,紂諸父。故稱內難。五乾天位,今化爲坤,箕子之象。坤爲晦,箕子正之。出五成坎,體離,重明麗正。坎爲志,故「正其志,箕子以之」,而紂奴之矣。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虞翻曰:而,如也。君子謂三。體師象。以坎蒞坤。坤爲眾,爲晦,離爲明,故「用晦如明」也。
集解
187924936䷣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
  荀爽曰:火性炎上,離爲飛鳥,故曰「于飛」。爲坤所抑,故曰「垂其翼」。陽爲君子。三者,陽德成也。日以喻君。不食者,不得食君祿也。陽未居五,陰暗在上。初有明德,恥食其祿,故曰「君子於行,三日不食」也。
【有攸往,主人有言。】
  《九家易》曰:四者初應,眾陰在上,爲主人也。初欲上居五,則眾陰有言。言,謂震也。四五體震,爲雷聲,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也。
【《象》曰:君子於行,義不食也。】
  荀爽曰:暗昧在上,有明德者,義不食祿也。
集解
188025036䷣明夷【六二:明夷於左股,用拯馬壯,吉。】
  《九家易》曰:左股謂初,爲二所夷也。離爲飛鳥,蓋取小過之義,鳥飛舒翼而行。夷者,傷也。今初傷,垂翼在下故曰「明夷於左股」矣。九三體坎,坎爲馬也。二應於五,三與五同功,二以中和應天,應天合眾,欲升上三,以壯於五,故曰「用拯馬壯,吉」。
  案:初爲足。二居足上,股也。二互體坎。坎主左方,左股之象也。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九家易》曰:二欲上三居五,爲天子。坎爲法律。君有法,則眾陰當順從之矣。
集解
188125136䷣明夷【九三: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九家易》曰:歲終田獵,名曰狩也。南者,九五大陽之位,故稱南也,暗昧道終,三可升上,而獵於五,得據大陽首位,故曰「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自暗復明,當以漸次,不可卒正,故曰「不可疾貞」也。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案:冬獵曰狩也。三互離坎,離南坎北,北主於冬,故曰「南狩」。五居暗主,三處明終,履正順時,拯難興衰者也。以臣伐君,故假言狩。既獲五上之大首,而三志「乃大得也」。
集解
188225236䷣明夷【六四: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
  荀爽曰:陽稱左,謂九三也。腹者,謂五居坤,坤爲腹也。四得位比三,應於順首。欲上三居五,以陽爲腹心也。故曰「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言三當出門庭,升五君位。
  干寶曰:一爲室,二爲戶,三爲庭,四爲門,故曰「於出門庭」矣。
【《象》曰:入於左腹,獲心意也。】
  《九家易》曰:四欲上三居五爲坎,坎爲心;四以坤爻爲腹。故曰「入於左腹,獲心意也」。
集解
188325336䷣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馬融曰:箕子,紂之諸父,明於天道、《洪範》之九疇。德可以王,故以當五,知紂之惡,無可奈何。同姓恩深,不忍棄去,被髮佯狂,以明爲暗。故曰「箕子之明夷」。卒以全身,爲武王師,名傳無窮,故曰「利貞」矣。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侯果曰:體柔履中,內明外暗,群陰共掩,以夷其明。然以正爲明,而不可息;以爻取象,箕子當之,故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集解
188425436䷣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
  虞翻曰:應在三。離滅坤下,故「不明晦。」晉時在上麗乾,故「登於天照四國。」今反在下,故「後入於地,失其則。」
【《象》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後入於地,失則也。】
  侯果曰:最遠於陽,故曰「不明晦」也。初登於天,謂明出地上。下照於坤,坤爲眾國,故曰「照於四國也。」喻陽之初興也。後入於地,謂明入地中,晝變爲夜,暗晦之甚,故曰「失則也。」況紂之亂世也。此之二象,言晉與明夷,往覆不已。故見暗則伐取之,亂則治取之,聖人因象設誡也。
集解
188525537䷤家人【《序卦》曰: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
  韓康伯曰:傷於外者,必反諸內也。

 (離下巽上)
【家人:利女貞。】
  虞翻曰:遁初之四也。女謂離巽。二四得正。故「利女貞」也。
  馬融曰:家人以女爲奧主。長女中女,各得其正,故特曰「利女貞」矣。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王弼曰:謂二五也。家人之義,以內爲本者也。故先說女矣。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虞翻曰:遁乾爲天,三動坤爲地。男得天,正於五;女得地,正於二。故「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荀爽曰:離巽之中有乾坤,故曰「父母之謂也」。王肅曰:凡男女所以能各得其正者,由家人有嚴君也。家人有嚴君,故父子夫婦各得其正。家家咸正,而天下之治大定矣。
  案:二五相應,爲卦之主。五陽在外,二陰在內,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
  虞翻曰:遁乾爲父,艮爲子,三五位正,故「父父,子子」。三動時,震爲兄,艮爲弟,初位正,故「兄兄、弟弟」。
【夫夫,婦婦,】
  虞翻曰:三動時,震爲夫,巽四爲婦,初四位正,故「夫夫,婦婦」也。
【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荀爽曰:父謂五,子謂四,兄謂三,弟謂初,夫謂五,婦謂二也。各得其正,故「天下定矣」。
  陸績曰:聖人教先從家始,家正而天下化之,修已以安百姓者也。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
  馬融曰:木生火。火以木爲家,故曰「家人」。火生於木,得風而盛,猶夫婦之道,相須而成。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荀爽曰:風火相與,必附於物。物大火大,物小火小。君子之言,必因其位。位大言大,位小言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故「言有物」也。大暑爍金,火不增其烈;大寒凝冰,火不損其熱,故曰「行有恆」矣。
集解
188625637䷤家人【初九:閑有家,悔亡。《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荀爽曰:初在潛位,未乾國政,閑習家事而已。未得治官,故「悔」。居家理治,可移於官,守之以正,故「悔亡」。而未變從國之事,故曰「志未變也」。
集解
188725737䷤家人【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荀爽曰:六二處和得正。得正有應,有應有實,陰道之至美者也。坤道順從,故無所得遂。供餚中饋,灑食是議,故曰「中饋」。居中守正,永貞其志,則「吉」,故曰「貞吉」也。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九家易》曰:謂二居貞,巽順於五,則「吉」矣。
集解
188825837䷤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王弼曰:以陽居陽,剛嚴者也。處下體之極,爲一家之長,行與其慢也,寧過乎恭;家與其瀆也,寧過乎嚴。是以家雖嗃嗃,悔厲猶得吉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侯果曰:嗃嗃,嚴也。嘻嘻,笑也。
【《象》曰:家人嗃々,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九家易》曰:別體異家,陰陽相據,喜樂過節也。別體異家,謂三五也。陰陽相據,三五各相據陰,故言婦子也。
集解
188925937䷤家人【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虞翻曰:三變體艮,艮爲篤實。坤爲大業。得位應初,順五乘三,比據三陽,故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謂順於五矣。
集解
189026037䷤家人【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陸績曰:假,大也。五得尊位,據四應二,以天下爲家,故曰「王大有家」。天下正之,故無所憂則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虞翻曰:乾爲愛也,二稱家。三動成震。五得交二,初得交四,故「交相愛」。震爲交也。
集解
189126137䷤家人【上九:有孚威加,終吉。】
  虞翻曰:謂三已變,與上易位,成坎。坎爲孚,故「有孚」。乾爲威如,自上之坤,故「威如」。易則得位,故「終吉」也。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虞翻曰:謂三動,坤爲身。上之三,成既濟定,故「反身之謂」。此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集解
189226238䷥睽【《序卦》曰: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崔覲曰:婦子嘻嘻,過在失節。失節則窮,窮則乖,故曰「家道窮必乘」。

 (兌下離上)
【睽:小事吉。】
  虞翻曰:大壯上之三在系,蓋取無妄二之五也。小謂五。陰稱小,得中應剛,故「吉」。
  鄭玄曰:睽,乖也。火欲上,澤欲下,猶人同居而誌異也,故謂之「睽」。二五相應,君陰臣陽,君而應臣,故「小事吉。」。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
  虞翻曰:離火炎上,澤水潤下也。
【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虞翻曰:二女,離兌也。坎爲志。離上兌下。無妄震爲行,巽爲同,艮爲居。二五易位,震巽象壞。故「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也」。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
  虞翻曰:說,兌。麗,離也。明謂乾。當言大明以麗於晉。柔謂五,無妄巽爲進。從二之五,故「上行。」剛謂應乾,五伏陽,非應二也。與鼎五同義也。
【是以小事吉。】
  荀爽曰:小事者,臣事也。百官異體,四民殊業,故睽而不同。剛者,君也。柔得其中,而應於君,故言「小事吉也」。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王肅曰:高卑雖異,同育萬物。
  虞翻曰:五動乾爲天,四動坤爲地,故「天地睽」。坤爲事也。五動體同人,故「事同矣」。
【男女睽而其志通也。】
  侯果曰:出處雖殊,情通誌合。
  虞翻曰:四動艮爲男,兌爲女,故「男女睽」。坎爲志,爲通,故「其志通也」。
【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崔覲曰:萬物雖睽於形色,而生性事類言亦同也。
  虞翻曰:四動,萬物出乎震,區以別矣。故「萬物睽」。坤爲事,爲類,故「其事類也」。
【睽之時用大矣哉。】
  《九家易》曰:乖離之卦,於義不大。而天地事同,共生萬物,故曰「用大」。盧氏曰:不言義而言用者,明用睽之義至大矣。
【《象》曰:上火下澤,睽。】
  荀爽曰:火性炎上,澤性潤下,故曰「睽」也。
【君子以同而異。】
  荀爽曰:大歸雖同,小事當異。百家殊職,四民異業。文武併用,威德相反,共歸於治,故曰「君子以同而異」也。
集解
189326338䷥睽【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象》曰:見惡人,以避咎也。】
  虞翻曰:無應,四動得位,故「悔亡」。應在於坎,坎爲馬。四而失位,之正入坤,坤爲喪。坎象不見,故「喪馬」。震爲逐,艮爲止,故「勿逐」。坤爲自,二至五,體復象,故「自復」。四動震馬來,故「勿逐自復」也。離爲見。惡人謂四,動入坤初,四復正。故「見惡人,以避咎矣」。
集解
189426438䷥睽【九二:遇主於巷,無咎。】
  虞翻曰:二動體震。震爲主,爲大塗,艮爲徑路。大道而有徑路,故稱「巷」。變而得正,故「無咎」而「未失道也」。
【《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
  虞翻曰:動得正,故「未失道」。
  崔覲曰:處睽之時,與五有應。男女雖隔,其志終通。而三比焉,近不相得。遇者,不期而會。主者,三爲下卦之主。巷者,出門近遇之象。言二遇三,明非背五,未爲失道也。
集解
189526538䷥睽【六三:見輿曳,其牛觢。】
  虞翻曰:離爲見。坎爲車,爲曳。故「見輿曳」。四動坤爲牛,爲類。牛角一低一仰,故稱「觢」。離上而坎下,「其牛觢也」。
【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虞翻曰:其人謂四,惡人也。黥額爲天,割鼻爲劓。無妄乾爲天。震二之乾五,以陰墨其天。乾五之震二,毀艮,割其劓也。兌爲刑人。故「其人天且劓」。失位,動得正成乾,故「無初有終」。
  《象》曰:「遇剛」,是其義也。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無初有終,遇剛也。】
  虞翻曰:動正成乾,故「遇剛」。
集解
189626638䷥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虞翻曰:孤,顧也。在兩陰間,睽五顧三,故曰「睽孤」。震爲元夫。謂二已變,動而應震。故「遇元夫」也。震爲交,坎爲孚,動而得正,故「交孚,勵精圖治,無咎」矣。
【《象》曰:交孚無咎,志行也。】
  虞翻曰:坎動成震,故「志行也」。
集解
189726738䷥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虞翻曰:往得位,「悔亡」也。動而之乾,乾爲宗。二動體噬嗑,故曰「噬」。四變時,艮爲膚。故曰「厥宗噬膚」也。變得正成乾,乾爲慶,故往無咎而有慶矣。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王弼曰:非位悔也。有應,故「悔亡」。厥宗謂二也。噬膚者,嚙柔也。三雖比二,二之所噬,非妨已應者也。以斯而往,何咎之有。往必見合,故「有慶也」。
  案:二兌爲口,五爻陰柔,噬膚之象也。
集解
189826838䷥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
  虞翻曰:睽三顧五,故曰「睽孤」也。離爲見,坎爲豕,爲雨。四變時坤爲土,土得雨,爲泥塗。四動艮爲背,豕背有泥,故「見豕負塗」矣。坤爲鬼,坎爲車,變在坎上,故「載鬼一車」也。
【先張之弧,後說之壺,】
  虞翻曰:謂五已變,乾爲先。應在三。坎爲弧,離爲矢,張弓之象也,故「先張之弧」。四動震爲後。說,猶置也。兌爲口,離爲大腹,坤爲器。大腹有口。坎,酒在中壺之象也。之應歷險以與兌。故「後說之壺」矣。
【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虞翻曰:匪,非;坎爲寇,之三歷坎,故「匪寇」。陰陽相應,故「婚媾」。三在坎下,故「遇雨」。與上易位,坎象不見,各得其正,故「則吉」也。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虞翻曰:物三稱群,坎爲疑,三變坎敗,故「群疑亡」矣。
集解
189926939䷦蹇【《序卦》曰: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崔覲曰:二女同居,其志乖而難生,故曰「乖必有難」也。

 (艮下坎上)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
  虞翻曰:觀上反三也。坤,西南卦。五在坤中,坎爲月,月生西南,故「利西南」。往得中,謂「西南得朋」也。
【不利東北。】
  虞翻曰:謂三也。艮東北之卦。月消於艮,喪乙滅癸。故「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則東北喪朋矣。
【利見大人。】
  虞翻曰:離爲見,大人謂五。二得位應五。故「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貞吉。】
  虞翻曰:謂五當位正邦,故「貞吉」也。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虞翻曰:離見坎險。艮爲止,觀乾爲知,故「知矣哉」。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
  荀爽曰:西南謂坤。乾動往居坤五,故「得中也」。
【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荀爽曰:東北,艮也。艮在坎下。見險而止,故「其道窮也」。
【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虞翻曰:大人謂五。二往應五,五多功,故「往有功也」。
【當位貞吉,以正邦也。】
  荀爽曰:謂五當尊位。正居是,群陰順從,故能「正邦國」。
【蹇之時用大矣哉。】
  虞翻曰:謂坎月生西南而終東北。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退辛,艮象消丙,坤象窮乙,喪滅於癸,終則復始,以生萬物,故「用大矣」。
【《象》曰:山上有水,蹇。】
  崔覲曰:山上至險,加之以水,蹇之象也。
【君子以反身修德。】
  虞翻曰:君子謂觀。乾坤爲身,觀上反三,故「反身」。陽在三,進德修業,故「以反身修德」。孔子曰:德之不修,是吾憂也。
集解
190027039䷦蹇【初六:往蹇,來譽。】
  虞翻曰:譽謂二,二多譽也。失位應陰,往歷坎險,故「往蹇」。變而得位,以陽承二,故來而譽矣。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時也。】
  虞翻曰:艮爲時,謂變之正以待四也。
集解
190127139䷦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虞翻曰:觀乾爲王;坤爲臣,爲躬;坎爲蹇也。之應涉坤,二五俱坎,故「王臣蹇蹇」。觀上之三,折坤之體,臣道得正,故「匪躬之故」。《象》曰:「終無尤也」。
【《象》曰:王臣蹇蹇,終無尤也。】
  侯果曰:處艮之二,上應於五。五在坎中,險而又險。志在匡弼,匪惜其躬。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輔臣以此,終無尤也。
集解
190227239䷦蹇【九三:往蹇,來反。】
  虞翻曰:應正歷險,故「往蹇」。反身據二,故「來反」也。
【《象》曰: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虞翻曰:內,謂二陰也。
集解
190327339䷦蹇【六四:往蹇,來連。】
  虞翻曰:連,輦。蹇,難也。在兩坎間,進則無應,故「往蹇」。退初介三,故「來連」也。
【《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荀爽曰:蹇難之世,不安其所。欲往之三,不得承陽。故曰「往蹇」也。來還承五,則與至尊相連,故曰「來連」也。處正承陽,故曰「當位實也」。
集解
190427439䷦蹇【九五:大蹇,朋來。】
  虞翻曰:當位正邦,故「大蹇」。睽兌爲朋,故「朋來」也。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干寶曰:在險之中,而當王位,故曰:「大蹇」。此蓋以托文王爲紂所囚也。承上據四應二,眾陰並至。此蓋以托四臣能以權智相救也。故曰「以中節也」。
集解
190527539䷦蹇【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虞翻曰:陰在險上,變失位,故「往蹇」。碩謂三,艮爲碩,退來之三,故「來碩」。得位有應,故「吉」也。離爲見,大人謂五,故「利見大人」矣。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侯果曰:處蹇之極,體猶在坎,水無所之,故曰「往蹇」。來而復位,下應於三,三德碩大,故曰「來碩」。三爲內主,五爲大人。若志在內,心附於五。則「利見大人」也。
  案:三互體離,離爲明目,五爲大人,利見大人之象也。
集解
190627640䷧解【《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崔覲曰:蹇終則來,碩吉,利見大人,故言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

 (坎下震上)
【解:利西南,】
  虞翻曰:臨初之四。坤,西南卦。初之四,得坤眾。故「利西南,往得眾也」。
【無所往,其來復吉。】
  虞翻曰:謂四本從初之四,失位於外,而無所應,故「無所往」。宜來反初,復得正位,故「其來復吉」也。二往之五,四來之初,成屯,體復象,故稱「來復吉」矣。
【有攸往,夙吉。】
  虞翻曰:謂二也。夙,早也。離爲日,爲甲。日出甲上,故早也。九二失正,早往之五,則吉。故「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虞翻曰:險,坎。動,震。解,二月。雷以動之,雨以潤之,物咸孚甲,萬物生震。震出險上,故「免乎險」也。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
  荀爽曰:乾動之坤而得眾,西南眾之象也。
【無所往,】
  荀爽曰:陰處尊位,陽無所往也。
【其來復吉,乃得中也。】
  荀爽曰:來復居二,處中成險,故曰「復吉」也。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荀爽曰:五位無君,二陽又卑,往居之者則吉。據五解難,故「有功也」。
【天地解而雷雨作,】
  荀爽曰:謂乾坤交通,動而成解卦,坎下震上,故「雷雨作」也。
【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宅。】
  荀爽曰:解者,震世也。仲春之月,草木萌牙。雷以動之,雨以潤之,曰以烜之,故「甲宅」也。
【解之時大矣哉。】
  王弼曰:無所而不釋也。難解之時,非治難時也。故不言用也。體盡於解之名,無有幽隱,故不曰義也。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虞翻曰:君子謂三。伏陽出,成大過。坎爲罪人則大過象壞,故「以赦過」。二四失位,皆在坎獄中。三出體乾,兩坎不見。震喜兌說,罪人皆出,故以「宥罪」。謂三入則赦過,出則宥罪。公用射隼以解悖,是其義也。
集解
190727740䷧解【初六:無咎。】
  虞翻曰:與四易位,體震得正,故「無咎」也。
【《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虞翻曰:體屯初震,剛柔始交,故「無咎」也。
集解
190827840䷧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虞翻曰:二稱田。田,獵也。變之正,艮爲狐。坎爲弓。離爲黃矢,矢貫狐體。二之五,歷三爻。故「田獲三狐,得黃矢。」之正得中,故「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虞翻曰:動得正,故得中道。
集解
190927940䷧解【六三:負且乘,】
  虞翻曰:負,倍也。二變時艮爲背,謂三以四艮倍五也。五來寇三時,坤爲車,三在坤上,故「負且乘」。小人而乘君子之器《象》曰:「亦可丑也」。
【致寇至,貞吝。】
  虞翻曰:五之二成坎,坎爲寇盜。上位慢五,下暴於二,慢藏悔盜,故「致寇至,貞吝」。《象》曰:「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虞翻曰:臨坤爲丑也。坤爲自我。以離兵伐三,故轉寇爲戎。艮手招盜,故「誰咎也」。
集解
191028040䷧解【九四:解而母,朋至斯孚。】
  虞翻曰:二動時艮爲指。四變之坤爲母,故「解而母」。臨兌爲朋,坎爲孚。四陽從初,故「朋至斯孚」矣。
【《象》曰:解而母,未當位也。】
  王弼曰:失位不正,而比於三。故三得附之,爲其拇也。三爲之拇,則失初之應,故「解其拇」,然後「朋至斯孚」而信矣。
  案:九四體震,震爲足。三在足下,拇之象。
集解
191128140䷧解【六五:君子惟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虞翻曰:君子謂二。之五得正成坎,坎爲心。故「君子惟有解,吉」。小人謂五。陰爲小人,君子升位,則小人退在二,故「有孚於小人」。坎爲孚也。
【《象》曰:君有解,小人退也。】
  虞翻曰:二陽上之五,五陰小人退之二也。
集解
191228240䷧解【上六:公用射隼於高庸之上,獲之,無不利。】
  虞翻曰:上應在三。公,謂三伏陽也。離爲隼。三失位,動出成乾,貫隼入大過,死象故「公用射隼於高庸之上,獲之,無不利」也。
  案:二變時體艮。艮爲山,爲宮闕,三在山半,高塘之象也。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虞翻曰:坎爲悖,三出成乾,而坎象壞,故「解悖也」。
  《九家易》曰:隼,鷙鳥也。今捕食雀者,其性疾害,喻暴君也。陰盜陽位,萬事悖亂,今射去之,故曰「以解悖也。」
集解
191328341䷨損【《序卦》曰: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崔覲曰:宥罪緩死,失之於僥倖,有損於政刑,故言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者也。

 (兌下艮上)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鄭玄曰:艮爲山,兌爲澤。互體坤,坤爲地。山在地上,澤在地下,澤以自損增山之高也。猶諸侯損其國之富以貢獻於天子,故謂之損矣。
【有孚。無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虞翻曰:泰初之上,損下益上,以據二陰,故「有孚,元吉,無咎」。艮男居上,兌女在下,男女位正,故「可貞利有攸往」矣。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崔覲曰:曷,何也。言其道上行,將何所用,可用二簋而享也。以喻損下益上,惟有乎心,何必竭於不足而補有餘者也。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蜀才曰:此本泰卦。
  案:坤之上六,下處乾三。乾之九三,上升坤六。損下益上者也。陽德上行,故曰「其道上行」矣。
【損而有孚,】
  荀爽曰:謂損乾之三居上。孚,二陰也。
【元吉,無咎。】
  荀爽曰:居上據陰,故「元吉,無咎」,以未得位,嫌於咎也。
【可貞。】
  荀爽曰:少男在上,少女雖年尚幼,必當相承,故曰「可貞」。
【利有攸往。】
  荀爽曰:謂陽利往居上。損者,損下益上,故利往居上。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荀爽曰:二簋,謂上體二陰也。上爲宗廟。簋者,宗廟之器,故可享獻也。
【二簋應有時。】
  虞翻曰:時謂春秋也。損二之五,震二月,益正月,春也。損七月,兌八月,秋也。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艮爲時,震爲應,故「應有時」也。
【損剛益柔有時。】
  虞翻曰:謂冬夏也。二五已易成益。坤爲柔。謂損。益上之三成既濟,坎冬離夏。故「損剛益柔有時」。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虞翻曰:乾爲盈,坤爲虛,損剛益柔,故「損益盈虛」。謂泰初之上,損二之五,益上之三,變通趨時,故「與時偕行」。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征忿窒慾。】
  虞翻曰:君子,泰乾。乾陽剛武,爲忿。坤陰吝嗇,爲欲。損乾之初成兌說,故「征忿」。初上據坤,艮爲止,故「窒慾也」。
集解
191428441䷨損【初九:祀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虞翻曰:祀,祭祀。坤爲事,謂二也。遄,速。酌,取也。二失正,初利二速往,合志於五,得正無咎,已得之應,故「遄往無咎酌損之」。《象》曰「上合志也」。祀,舊作巳也。
【《象》曰:祀事遄往,上合志也。】
  虞翻曰:終成既濟,謂二上合志於五也。
集解
191528541䷨損【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虞翻曰:失位當之正,故「利貞」。征,行也。震爲征,失正毀折,故「不征」。之五則凶,二之五成益,小損大益,故「弗損益之」矣。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爲志也。】
  虞翻曰:動體離中,故「爲志也」。
集解
191628641䷨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
  虞翻曰:泰乾三爻,爲三人;震爲行,故「三人行」。損初之上,故「則損一人」。
【一人行,則得其友。】
  虞翻曰:一人謂泰初之上,損剛益柔,故「一人行」。兌爲友,初之上,據坤應兌,故「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虞翻曰:坎爲疑,上益三成坎,故「三則疑」。
  荀爽曰:一陽在上,則教令行。三陽在下,則民眾疑也。
集解
191728741䷨損【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虞翻曰:四,謂二也。四得位,遠應初。二疾上五,已得承之。謂二之五,三上復。坎爲疾也。陽在五稱喜。故「損其疾,使遄有喜」。二上體觀,得正承五,故「無咎」矣。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蜀才曰:四當承上,而有初應,必上之所疑矣。初,四之疾也。宜損去其初,使上遄喜。
  虞翻曰:二上之五,體大觀象,故「可喜也」。
集解
191828841䷨損【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虞翻曰:謂二五已變成益,故「或益之」。坤數十,兌爲朋,三上失位,三動離爲龜。十謂神靈攝寶文、筮山澤水火之龜也。故「十朋之龜」。三上易位,成既濟,故「弗克違,元吉」矣。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侯果曰:內柔外剛,龜之象也。又體兌艮,互有坤震。兌爲澤龜,艮爲山龜,坤爲地龜,震爲木龜,坤數又十,故曰「十朋」。朋,類也。六五處尊,損已奉上。人謀允葉,龜墨不違。故能延上九之佑,而來十朋之益。所以大吉也。
  崔覲曰:或之者,疑之也。故用元龜。價值二十大貝,龜之最神貴者。以決之,不能違其益之義。故獲元吉。雙貝曰朋也。
集解
191928941䷨損【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
  虞翻曰:損上益三也。上失正,之三得位,故「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動成既濟,故「大得志」。
【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虞翻曰:謂三往之上,故「利有攸往」。二五已動成益,坤爲臣。三變據坤,成家人,故曰「得臣」。動而應三,成既濟,則家人壞,故曰「無家」。
  王肅曰:處損之極,損極則益,故曰「弗損益之」。非無咎也。爲下所益,故「無咎」。據五應三,三陰上附,外內相應,上下交接,正之吉也。故「利有攸往」矣。剛陽居上,群下共臣,故曰「得臣」矣。得臣則萬方一軌,故「無家」也。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虞翻曰:謂二五已變,上下益三,成既濟定。離坎體正,故「大得志」。
集解
192029042䷩益【《序卦》曰: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崔覲曰:損終則弗損益之,故言損而不已必益也。

 (震下巽上)
【益:利有攸往。】
  虞翻曰:否上之初也。損上益下,其道大光。二利往坎應五,故「利有攸往,中正有慶」也。
【利涉大川。】
  虞翻曰:謂三失正。動成坎,體渙;坎爲大川,故「利涉大川」。渙,舟楫象。木道乃行也。
  鄭玄曰:陰陽之義,陽稱爲君,陰稱爲臣。今震一陽二陰,臣多於君矣。而四體巽,之不應初,是天子損其所有以下諸侯也。人君之道,以益下爲德,故謂之益也。震爲雷,巽爲風。雷動風行,二者相成,猶人君出教令,臣奉行之,故「利有攸往」。坎爲大川,故「利涉大川」矣。
【《彖》曰:益,損上益下,】
  蜀才曰:此本否卦。
  案:乾之上九下處坤初。坤之初六,上升乾四。損上益下者。
【民說無疆。】
  虞翻曰:上之初。坤爲無疆,震爲喜笑;以貴下賤,大得民,故「說無疆」矣。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虞翻曰:乾爲大明,以乾照坤,故「其道大光」。或以上之三,離爲大光矣。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虞翻曰:中正謂五,而二應之,乾爲慶也。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虞翻曰:謂三動成渙。渙,舟楫象。巽木得水,故「木道乃行」也。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虞翻曰:震三動爲離,離爲日。巽爲進,坤爲疆。日與巽俱進,故曰「進無疆」也。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
  虞翻曰:乾下之坤,震爲出生,萬物出震,故「天施地生」。陽在坤初爲無方,日進無疆,故「其益無方」也。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虞翻曰:上來益三,四時象正。艮爲時,震爲行,與損同義,故「與時偕行」也。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虞翻曰:君子,謂乾也。上之三,離爲見。乾爲善,坤爲過。坤三進之乾四,故「見善則遷」。乾上之坤初,改坤之過。體復象,復以自知,故「有過則改」也。
集解
192129142䷩益【初九:利用爲大作,元吉,無咎。】
  虞翻曰:大作謂耕播耒耨之利,蓋取諸此也。坤爲用,乾爲大,震爲作,故「利用爲大作」。體復初得正,朋來無咎,故「元吉,無咎」。震,二月卦,日中星鳥,敬授民時,故以耕播也。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侯果曰:大作,謂耕植也。處益之始,居震之初。震爲稼穡,又爲大作。益之大者,莫大耕植。故初九之利,「利爲大作」。若能不厚勞於下民,不奪時於農畯,則「大吉,無咎」矣。
集解
192229242䷩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
  虞翻曰:謂上從外來益初也,故「或益之」。二得正遠應,利三之正,已得承之。坤數十,損兌爲朋;謂三變離爲龜,故「十朋之龜」。坤爲永,上之三得正,故「永貞吉」。
【王用享於帝,吉。】
  虞翻曰:震稱帝。王謂五。否乾爲王。體觀象。艮爲宗廟。三變,折坤牛。體噬嗑食。故「王用享於帝」。得位,故「吉」。
  干寶曰:聖王先成其民而後致力於神,故「王用享於帝」。在巽之宮,處震之象,是則蒼精之帝同始祖矣。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虞翻曰:乾上稱外,來益初也。
集解
192329342䷩益【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
  虞翻曰:坤爲事,三多凶。上來益三得正。故「益用凶事,無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虞翻曰:公謂三,伏陽也。三動體坎,故「有孚」。震爲中行,爲告,位在中,故曰「中行」。三,公位。乾爲圭,乾之三,故「告公用圭」。圭。桓圭也。
  《九家易》曰:天子以尺二寸玄圭事天,以九寸事地也。上公執桓圭。九寸;諸侯執信圭。七寸;諸伯執躬圭,七寸;諸子執穀璧。五寸;諸男執蒲璧,五寸。五等諸侯,各執之以朝見天子也。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矣。】
  虞翻曰:三上失正當變,是「固有之」。
  干寶曰:固有如桓文之徒,罪近篡弒,功實濟世。六三失位,而體奸邪。處震之動,懷巽之
  權,是矯命之士。爭奪之臣,桓文之爻也。故曰「益之用凶事」。在益之家,而居坤中,能保社稷,愛撫人民,故曰「無咎」。既乃中行,近仁,故曰「有孚中行」。然後俯列盟會,仰致錫命,故曰「告公用圭」。
集解
192429442䷩益【六四:中行,告公從,】
  虞翻曰:中行謂震位在中。震爲行,爲從,故曰「中行」。公謂三。三上失位。四利三之正,已得以爲實,故曰「告公從」矣。
【利用爲依遷邦。】
  虞翻曰:坤爲邦。遷,從也。三動坤從,故利用爲依遷邦也。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虞翻曰:坎爲志,三之上,有兩坎象,故「以益志也」。
  崔覲曰:益其勤王之志也。居益之時,履當其位,與五近比,而四上公,得藩屏之寄,爲依從之國,若周平王之東遷晉鄭,是從也。五爲天子,益其忠志以敕之。故言「中行告公從,利用爲依遷國」矣。
集解
192529542䷩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
  虞翻曰:謂三上也。震爲問。三上易位,三五體坎,已成既濟。坎爲心。故「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故《象》:「勿問之矣。」
【有孚惠我德。】
  虞翻曰:坤爲我,乾爲德,三之上體坎,爲孚,故「惠我德」。《象》曰「大得志」。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崔覲曰:居中履尊,當位有應。而損上之時,自一以損已爲念。雖有孚於國,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已功。故曰「有孚惠心,勿問」。問,猶言也。如是,則獲元吉,且爲下所信而懷已德,故曰「有孚惠我德」。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志也」。
集解
192629642䷩益【上九:莫益之,】
  虞翻曰:莫,無也。自非上無益初者,唯上當無應故「莫益之」矣。
【或擊之,】
  虞翻曰:謂上不益初,則以剝滅乾。艮爲手,故「或擊之」。
【立心勿恆,凶。】
  虞翻曰:上體巽,爲進退,故「勿恆」。動成坎心,以陰乘陽,故「立心勿恆,凶」矣。
【《象》曰:莫益之,遍辭也。】
  虞翻曰:遍,周匝也。三體剛凶,故至上應乃益之矣。
【或擊之,自外來也。】
  虞翻曰:外謂上。上來之三,故曰「自外來也」。
集解
192729743䷪夬【《序卦》曰: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
  韓康伯曰:益而不已則盈,故必決矣。

 (乾下兌上)
【夬:夬,揚於王庭。】
  虞翻曰:陽決陰,息卦也。剛決柔,與剝旁通。乾爲揚,爲王,剝艮爲庭,故「揚於王庭」矣。
  鄭玄曰:夬,決也。陽氣浸長,至於五,五,尊位也。而陰先之,是猶聖人積德悅天下,以漸消去小人,至於受命爲天子,故謂之「決」。揚,越也。五互體乾。乾爲君又居尊位,王庭之象也。陰爻越其上,小人乘君子,罪惡上聞於聖人之朝,故曰「夬,揚於王庭」也。
【孚號有厲,】
  虞翻曰:陽在二五稱孚。孚,謂五也。二失位,動體巽,巽爲號,離爲光。不變則危。故「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
  虞翻曰:陽息動復。剛長成夬。震爲告。坤爲自邑。夬從復升,坤逆在上,民眾消滅。二變時,離爲戎。故「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利有攸往。】
  虞翻曰:陽息陰消,君子道長,故「利有攸往,剛長乃終」。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
  虞翻曰:乾決坤也。
【健而說,決而和。】
  虞翻曰:健,乾。說。兌也。以乾陽獲陰之和,故「決而和」也。
【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
  王弼曰:剛德齊長,一柔爲逆,眾所同誅,而無忌者也。故可「揚於王庭」。
【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荀爽曰:信其號令天下,眾陽危。去上六,陽乃光明也。
  干寶曰:夬九五則「飛龍在天」之爻也。應天順民,以發號令,故曰「孚號」。以剛決柔,以臣伐君,君子危之,故曰「有厲」。德大即心小,功高而意下,故曰「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
  翟元曰:坤稱邑也。
  干寶曰:殷民告周以紂無道。
【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荀爽曰:不利即尚兵戎,而與陽爭,必困窮。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虞翻曰:乾體大成,以決小人。終乾之剛,故乃以終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
  陸績曰:水氣上天,決降成雨。故曰「夬」。
【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虞翻曰:君子謂乾,乾爲施祿。下爲剝坤,坤爲眾臣。以乾應坤,故「施祿及下」。乾爲德,艮爲居,故「居德則忌」。陽極陰生,謂陽忌陰。
集解
192829843䷪夬【初九:壯於前趾,往不勝爲咎。】
  虞翻曰:夬變大壯,大壯震爲趾,位在前,故「壯於前」。剛以應剛,不能克之,往如失位,故「往不勝爲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虞翻曰:往失位應陽,故咎矣。
集解
192929943䷪夬【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虞翻曰:惕,懼也。二失位,故「惕」。變成巽,故「號」。剝坤爲「莫夜」。二動成離,離爲戎,變而得正,故「有戎」。四變成坎,坎爲憂,坎又得正,故「勿恤」。謂成既濟定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虞翻曰:動得正應五,故「得中道」。
集解
193030043䷪夬【九三:壯於頄,有凶。】
  翟玄曰:頄,面也。謂上處乾首之前,稱頄。頄,頰間骨。三往壯上,故「有凶」也。
【君子夬夬,獨行遇雨。】
  荀爽曰:九三體乾,乾爲君子。三五同功,二爻俱欲決上,故曰「君子夬夬」也。「獨行」謂一爻獨上,與陰相應,爲陰所施,兌爲雨澤,故遇雨也。
【若濡有慍,無咎。】
  荀爽曰:雖爲陰所濡,能慍不悅,得無咎也。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王弼曰:頄,面顴也。謂上六矣。最處體上,故曰「頄」也。剝之六三,以應陽爲善。夫剛長則君子道興,陰盛則小人道長。然則處陰長而助陽則善,處剛長而助柔剛凶矣。而三獨應上,助小人,是以凶也。君子處之,必能棄夫情累,決之不疑,故曰「夬夬」也。若不與陽爲群,而獨行殊志,應於小人,則受其困焉。遇雨若濡有慍,而終無所咎也。
集解
193130143䷪夬【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
  虞翻曰:二四已變,坎爲臀。剝艮爲膚,毀滅不見。故「臀無膚」。大壯震爲行。坎爲破,爲曳。故「其行趑趄」也。
【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虞翻曰:兌爲羊,二變巽爲繩,剝艮手持繩,故「牽羊」。謂四之正,得位承五,故「悔亡」。震爲言,坎爲耳,震坎象不正,故「聞言不信」也。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虞翻曰:坎耳離目,折入於兌故「聰不明」矣。
  案:兌爲羊,四五體兌故也。凡卦,初爲足;二爲腓;三爲股;四爲臀,當陰柔,今反剛陽,故曰「臀無膚」。九四震爻,震爲足,足既不正,故「行趑趄」矣。
集解
193230243䷪夬【九五:莧陸夬夬,】
  荀爽曰:莧謂五,陸謂三。兩爻決上,故曰「夬夬」也。莧者,葉柔而根堅且赤,以言陰在上六也。陸亦取葉柔根堅也。去陰遠,故言「陸」。言差堅於莧。莧根小,陸根大。五體兌,柔居上,莧也。三體乾,剛在下,根深,故謂之「陸」也。
【中行無咎。】
  虞翻曰:莧,說也。莧,讀夫子莧爾而笑之莧。睦,和睦也。震爲笑。言五得正位,兌爲說,故「莧陸夬夬」。大壯震爲行,五在上中,動而得正,故「中行無咎」。舊讀言莧陸,字之誤也。馬君、荀氏皆從俗,言莧陸非也。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虞翻曰:在坎陰中,故「未光」也。
  王弼曰:莧,草之柔脆者也。決之至易,故曰「夬夬」也。夬之爲義,以剛決柔,以君子除小人也。而五處尊位,最比小人,躬自決者也。夫以至尊而敵於至賤,雖其克勝,未足多也。處中而行,足以免咎而已,未爲光益也。
集解
193330343䷪夬【上六:無號,終有凶。】
  虞翻曰:應在於三,三動時體巽,巽爲號令;四已變坎,之應歷險,巽象不見,故「無號」。位極乘陽,故「終有凶矣」。
【《象》曰:無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虞翻曰:陰道消滅,故「不可長也」。
集解
193430444䷫姤【《序卦》曰: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
  崔覲曰:「君子夬夬,獨行遇雨」,故言「決必有遇」也。

 (巽下乾上)
【姤:姤,女壯,】
  虞翻曰:消卦也,與復旁通。巽,長女;女壯,傷也。陰傷陽,柔消剛,故「女壯」也。
【勿用取女。】
  虞翻曰:陰息剝陽,以柔變剛,故「勿用娶女,不可與長」也。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娶女,】
  鄭玄曰:姤,遇也。一陰承五陽,一女當五男,苟相遇耳,非禮之正,故謂之「姤」。女壯如是,壯健以婬,故不可娶。婦人以婉娩爲其德也。
【不可與長也。】
  王肅曰:女不可娶,以其不正,不可與長久也。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荀爽曰:謂乾成於巽,而捨於離。坤出於離,與乾相遇,南方夏位,萬物章明也。
  《九家易》曰:謂陽起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於巽。既成,轉捨於離,萬物皆盛大。從離出,與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翟元曰:剛謂九五。遇中處正,教化大行於天下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
  陸績曰:天地相遇,萬物亦然,故其義大也。
【《象》曰:天下有風,姤。】
  翟元曰:天下有風,風無不周布,故君以施令告化四方之民矣。
【後以施命誥四方。】
  虞翻曰:後繼體之君。姤陰在下,故稱「後」。與泰稱後同義也。乾爲施,巽爲命,爲誥。復震二月,東方;姤五月,南方;巽八月,西方;復十一月,北方;皆總在初,故以誥四方也。孔子行夏之時,經用周家之月,夫子傳《彖》、《象》以下,皆用夏家月。是故夏爲十一月,姤爲五月矣。
集解
193530544䷫姤【初六:繫於金柅,貞吉。】
  虞翻曰:柅,謂二也。巽爲繩。故「系柅」。乾爲金,巽木入金,柅之象也。初四失正,易位乃吉,故「貞吉」矣。
【有攸往,見凶。】
  《九家易》曰:絲繫於柅,猶女系男,故以喻初宜系二也。若能專心順二,則吉,故曰「貞吉」。今既爲二所據,不可往應四,往則有凶故曰「有攸往,見凶」也。
【羸豕孚蹄遯。】
  虞翻曰:以陰消陽。往謂成坤。遯,子弒父;否,臣弒君。夬時三動,離爲見。故「有攸往,見凶」矣。三夬之四。在夬,動而體坎,坎爲豕,爲孚,巽繩操之,故稱「羸」也。巽爲舞,爲進退,操而舞,故「羸豕孚蹄遯。」以喻姤女望於五陽,如豕蹢躅也。
  宋衷曰:羸,大索,所以系豕者也。巽爲股,又爲進退。股而進退,則蹄遯也。初應於四,爲二所據,不得從應,故不安矣。體巽爲風,動搖之貌也。
【《象》曰:繫於金柅,柔道牽也。】
  虞翻曰:陰道柔,巽爲繩,牽於二也。
集解
193630644䷫姤【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虞翻曰:巽爲白茅,在中稱包。《詩》云:白茅包之。魚謂初陰,巽爲魚;二雖失位,陰陽相承。故「包有魚,無咎」。賓謂四。乾尊稱賓。二據四應,故「不利賓」。或以包爲庖廚也。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王弼曰:初陰而窮下,故稱魚也。不正之陰,處遇之始,不能逆近者也。初自樂來,應已之廚,非爲犯應,故「無咎」也。擅人之物,以爲已惠,義所不爲,故「不及賓」。
集解
193730744䷫姤【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虞翻曰:夬時動之坎,爲臀。艮爲膚。二折艮體,故「臀無膚」。復震爲行,其象不正,故「其行趑趄」。三得正位,雖則危厲,故「無大咎」矣。
  案:巽爲股,三居上,臀也。爻非柔,無膚,行趑趄也。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虞翻曰:在夬失位,故牽羊。在姤得正,故「未牽也」。
集解
193830844䷫姤【九四:包無魚,起凶。】
  王弼曰:二有其魚,四故失之也。無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矣。
【《象》曰:無魚之凶,遠民也。】
  崔覲曰:雖與初應,而失其位。二有其魚,而賓不及。若起於競,涉遠行難,終不遂心。故曰「無魚之凶,遠民也」。謂初六矣。
集解
193930944䷫姤【九五:以杞苞瓜,含章,】
  虞翻曰:杞,杞柳,木名也。巽爲杞、爲苞。乾圓稱瓜。故「以杞包瓜」矣。含章,謂五也。五欲使初四易位,以陰含陽,已得乘之,故曰「含章」。初之四,體兌口,故稱「含」也。
  干寶曰:初二體巽,爲草木。二又爲田,田中之果,柔而蔓者,瓜之象也。
【有隕自天。】
  虞翻曰:隕,落也。乾爲天,謂四隕之初,初上承五,故「有隕自天」矣。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捨命也。】
  虞翻曰:巽爲命也。欲初之四承已,故「不捨命」矣。
集解
194031044䷫姤【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虞翻曰:乾爲首,位在首上,故稱「角」。動而得正,故「無咎」。
【《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
  王弼曰:進之於極,無所復遇,遇角而已,故曰「姤其角」也。進而無遇,獨恨而已,不與物牽,故曰「上窮吝也。」
集解
194131145䷬萃【《序卦》曰: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崔覲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言物相遇而後聚。

 (坤下兌上)
【萃:亨,王假有廟。】
  虞翻曰:觀上之四也。觀乾爲王。假至也。艮爲廟,體觀享祀,故通。上之四,故「假有廟,致孝享」矣。
【利見大人,亨,利貞。】
  虞翻曰:大人謂五。三四失位,利之正。變成離,離爲見。故「利見大人,亨,利貞」。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虞翻曰:坤爲牛,故曰「大牲」,四之三,折坤得正,故「用大牲吉」。三往之四,故「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鄭玄曰:萃,聚也。坤爲順。兌爲悅。臣下以順道承事其君,悅德居上待之。上下相應,有事而和通,故曰「萃,亨」也。假,至也。互有艮巽,巽爲木,艮爲闕。木在闕上,宮室之象也。四本震爻,震爲長子。五本坎爻,坎爲隱伏。居尊而隱伏,鬼神之象。長子入闕陞堂,祭祖禰之禮也。故曰「王假有廟」。二本離爻也。離爲目,居正應五,故「利見大人」矣。大牲,牛也。言大人有嘉會時可幹事,必殺牛而盟,既盟則可以往,故曰「利往」。
  案:坤爲牛,巽木下克坤土,殺牛之象也。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荀爽曰:謂五以剛居中,群陰順悅而從之,故能聚眾也。
【王假有廟,】
  陸績曰:王,五。廟,上也。王者聚百物以祭其先,諸侯助祭於廟中。假,大也。言五親奉上矣。
【致孝享也。】
  虞翻曰:享,享祀也。五至初,有觀象,謂享坤牛,故「致孝享」矣。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虞翻曰:坤爲聚,坤三之四,故「聚以正」也。
【利貞。】
  《九家易》曰:五以正聚陽,故曰「利貞」。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虞翻曰:坤爲順,巽爲命,三往之四,故「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虞翻曰:三四易位成離坎。坎月離日,日以見天,月以見地,故「天地之情可見矣」。與大壯、咸、恆同義也。
【《象》曰:澤上於地,萃。】
  荀爽曰:澤者卑下,流潦歸之,萬物生焉,故謂之萃也。
【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虞翻曰:君子謂五。除,修,戎,兵也,《詩》曰:修爾車馬,弓矢戎兵。陽在三四爲修。坤爲器。三四之正,離爲戎兵、甲冑、飛矢。坎爲弓弧,巽爲繩。艮爲石,謂穀甲冑,鍛厲矛矢。故「除戎器」也。坎爲寇,坤爲亂,故「戒不虞」也。
集解
194231245䷬萃【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
  虞翻曰:孚,謂五也。初四易位,五坎中,故「有孚」失正當變,坤爲終,故「不終」。萃。聚也。坤爲亂爲聚,故「乃亂乃萃」。失位不變,則相聚爲亂。故《象》曰:「其志亂」也。
【若號,一握爲笑,勿恤,往無咎。】
  虞翻曰:巽爲號,艮爲手,初稱一,故「一握」。初動成震,震爲「笑」。四動成坎,坎爲「恤」。故「若號一握爲笑,勿恤」。初之四得正,故「往無咎」矣。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虞翻曰:坎爲志,初之四,其「志亂也」。
集解
194331345䷬萃【六二:引吉,無咎。】
  虞翻曰:應巽爲繩,艮爲手,故「引吉」。得正應五,故「無咎」。利引四之初,使避已,已得之五也。
【孚乃利用禴。】
  虞翻曰:孚謂五。禴,夏祭也。體觀象,故「利用禴」。四之三,故「用大牲」。離爲夏,故「禴祭」,《詩》曰:禴祠烝嘗,是其義。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虞翻曰:二得正,故不變也。
  王弼曰:居萃之時,體柔當位。處坤之中,已獨履正。與眾相殊,異操而聚。民之多僻,獨正者危。未能變體,以遠於害,故必待五引,然後「乃吉」而「無咎」。禴,殷春祭名,四時之祭省者也。居聚之時,處於中正,而行以忠信,可以省薄於鬼神矣。
集解
194431445䷬萃【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虞翻曰:坤爲萃,故「萃如」。巽爲號,故「嗟如」。失正,故「無攸利」。動得位故「往無咎,小吝」。謂往之四。
【《象》曰:往無咎,上巽也。】
  虞翻曰:動之四,故「上巽」。
集解
194531545䷬萃【九四:大吉無咎。《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虞翻曰:以陽居陰,故「位不當」。動而得正,承五應初,故「大吉」而「無咎」矣。
集解
194631645䷬萃【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虞翻曰:得位居中,故「有位無咎」。匪孚,謂四也。四變之正,則五體皆正,故「元永貞」與比彖同義。四動之初,故「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虞翻曰:陽在坎中,故「志未光「。與屯五同義。
集解
194731745䷬萃【上六:齎資涕洟,無咎。】
  虞翻曰:齎,持。資,賻也。貨財喪稱賻。自目曰「涕」,自鼻稱「洟」。坤爲財,巽爲進,故「齎資」也。三之四,體離坎。艮爲鼻,涕淚流鼻目,故「涕洟」。得位應三,故「無咎」。上體大過,死象,故有「齎資滋洟」之哀。
【《象》曰:齎資涕洟,未安上也。】
  虞翻曰:乘剛遠應,故「未安上也」。
  荀爽曰:此本否卦。上九陽爻,見滅遷移,以喻夏桀殷紂。以上六陰爻代之,若夏之後封東婁公於杞,殷之後封微子於宋,去其骨肉,臣服異姓,受人封土,未安居位,故曰「齎資涕洟,未安上也」。
集解
194831846䷭升【《序卦》曰: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也。】
  崔覲曰:用大牲而致孝享,故順天子而程式爲王矣,故言「聚而上者謂之升」也。

 (巽下坤上)
【升:】
  鄭玄曰:升,上也。坤地巽木,木生地中,日長而上,猶聖人在諸侯之中,明德日益高大也,故謂之「升」。升,進益之象矣。
【元亨。】
  虞翻曰:臨初之三,又有臨象;剛中而應,故「元亨」也。
【用見大人,勿恤。】
  虞翻曰:謂二當之五,爲大人,離爲見,坎爲恤,二之五得正,故「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
【南征吉。】
  虞翻曰:離,南方卦,二之五成離,故「南征吉,志行也」。
【《彖》曰:柔以時升,】
  虞翻曰:柔謂五,坤也。升謂二。坤邑無君二當升五虛,震兌爲春秋;二升,坎離爲冬夏。四時象正,故「柔以時升」也。
【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荀爽曰:謂二以剛居中,而來應五,故能「大亨」。上居尊位也。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
  荀爽曰:大人,天子,謂升居五。見爲大人,群陰有主,無所復憂,而有慶也。
【南征吉,志行也。】
  虞翻曰:二之五,坎爲志。震爲行。
【《象》曰:地中生木,升。】
  荀爽曰:地謂坤。木謂巽。地中生木,以微至著,升之象也。
【君子以慎德,積小以成高大。】
  虞翻曰:君子謂三。小謂陽息復時。復小,爲德之本。至二成臨。臨者,大也。臨初之三,巽爲高。二之五,艮爲慎。坤爲積,故「慎德積小成高大」。
集解
194931946䷭升【初六:允升,大吉。】
  荀爽曰:謂一體相隨,允然俱升。初欲與巽一體,升居坤上,位尊得正,故「大吉」也。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九家易》曰:謂初失正,乃與二陽允然合志,俱升五位,上合志也。
集解
195032046䷭升【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虞翻曰:禴,夏祭也。孚謂二,之五成坎,爲孚;離爲夏,故「乃利用禴無咎」矣。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虞翻曰:升五得位,故「有喜」。
  干寶曰:剛中而應,故「孚」也。又言「乃利用禴」於春時也。非時而祭曰「禴」。然則文王從儉以恤民,四時之祭,皆以禴禮。神享德與,信不求備也。故既濟九五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九五坎,坎爲豕。然則禴祭以豕而已,不奢盈於禮,故曰「有喜」矣。
集解
195132146䷭升【九三:升虛邑。】
  荀爽曰:坤稱邑也。五虛無君,利二上居之,故曰「升虛邑,無所疑也」。
【《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
  虞翻曰:坎爲疑,上得中,故「無所疑也」。
集解
195232246䷭升【六四:王用享於岐山,吉,無咎。】
  荀爽曰:此本升卦也。巽升坤上,據三成艮。巽爲歧,艮爲山。王,謂五也。通有兩體,位正眾服,故「吉」也。四能與眾陰退避當升者,故「無咎」也。
【《象》曰:王用享於岐山,順事也。】
  崔覲曰:爲順之初,在升當位。近比於五,乘剛於三。宜以進德,可修守。此象太王爲狄所逼,徒居岐山之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三年五倍其初,通而王矣,故曰「王用享於歧山」。以其用通,避於狄難,順於時事,故「吉無咎」。
集解
195332346䷭升【六五:貞吉,升階。】
  虞翻曰:二之五,故「貞吉」。巽爲高,坤爲土,震升高,故「升階」也。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荀爽曰:陰正居中,爲陽作階,使升居五,已下降二,與陽相應,故「吉而得志」。
集解
195432446䷭升【上六:冥升,利於不息之貞。】
  荀爽曰:坤性暗昧,今升在上,故曰「冥升」也。陰用事,爲消。陽用事,爲息,陰正在上,陽道不息,陰之所利,故曰「利於不息之貞」。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荀爽曰:陰升失實,故「消不富也」。
集解
195532547䷮困【《序卦》曰: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崔覲曰:冥升在上,以消不富,則窮,故言「升而不已必困」也。

 (坎下兌上)
【困:亨,】
  鄭玄曰:坎爲月。互體離,離爲日。兌爲暗昧,日所入也。今上掩日月之明,猶君子處亂代,爲小人所不容故謂之「困」也。君子雖困,居險能悅,是以通而無咎也。
  虞翻曰:否二之上,乾坤交,故通也。
【貞大人吉,無咎。】
  虞翻曰:貞大人吉,謂五也。在困無應,宜靜則「無咎」。故「貞大人吉,無咎」。
【有言不信。】
  虞翻曰:震爲言,折入兌,故「有言不信,尚口乃窮」。
【《彖》曰:困,剛弇也。】
  荀爽曰:謂二五爲陰所弇也。
【險以說,】
  荀爽曰:此本否卦。陽降爲「險」,陰升爲「說」也。
【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
  荀爽曰:謂二雖弇陰陷險,猶不失中,與正陰合,故通也。喻君子雖陷險中,不失中和之行也。
【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荀爽曰:謂五雖弇於陰,近無所據,遠無所應,體剛得中,正居五位,則「吉無咎」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虞翻曰:兌爲口,上變口滅,故「尚口乃窮」。
  荀爽曰:陰從二升上六,成兌。爲有言。失中,爲不信。動而乘陽,故曰「尚口乃窮也」。
【《象》曰:澤無水,困。】
  王弼曰:澤無水,則水在澤下也。水在澤下,困之象也。處困而屈其志者,小人也。君子固窮,道可忘乎?
【君子以致命遂志。】
  虞翻曰:君子謂三,伏陽也。否坤爲致,巽爲命,坎爲志,三入陰中,故「致命遂志」也。
集解
195632647䷮困【初六:臀困於株木。】
  《九家易》曰:臀謂四。株木,三也。三體爲木。澤中無水,兌金傷木,故枯爲株也。初者四應,欲進之四,四困於三,故曰「臀困於株木」。
  干寶曰:兌爲孔坎,坎爲隱伏。隱伏在下,而漏孔穴,臀之象也。
【入於幽谷,三歲不覿。】
  《九家易》曰:幽谷,二也。此本否卦。謂陽來入坎,與初同體,故曰「入幽谷」。三者陽數。謂陽陷險中,爲陰所弇,終不得見。故曰「三歲不覿」也。
【《象》曰:入於幽谷,幽不明也。】
  荀爽曰:爲陰所弇,故「不明」。
集解
195732747䷮困【九二:困於酒食,朱紱方來,】
  案:二本陰位,中饋之職。坎爲酒食,上爲宗廟,今二陰升上,則酒食入廟。故「困於酒食」也。上九降二,故朱紱方來。朱紱,宗廟之服。乾爲大赤,朱紱之象也。
【利用享祀,征凶。無咎。】
  荀爽曰:二升在廟,五親奉之,故「利用享祀」。陰動而上,失中乘陽;陽下而陷,爲陰所弇,故曰「征凶」。陽降來二,雖位不正,得中有實;陰雖去中,上得居正,而皆免咎,故曰「無咎」也。
【《象》曰:困於酒食,中有慶也。】
  翟元曰:陽從上來,居中得位,富有二陰,故「中有慶也」。
集解
195832847䷮困【六三:困於石,據於蒺藜,】
  虞翻曰:二變正時,三在艮山下,故「困於石」。蒺藜,木名。坎爲蒺藜。二變艮手,據坎。故「據蒺藜者」也。
【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虞翻曰:巽爲入。二動艮爲宮,兌爲妻,謂上無應也。三在陰下,離象毀壞,隱在坤中,死其將至,故「不見其妻,凶」也。
【《象》曰:據於蒺藜,乘剛也。】
  案:三居坎上,坎爲藂棘而木多心,蒺藜之象。
【入於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九家易》曰:此本否卦,二四同功爲艮。艮爲門闕,宮之象也。六三居困,而位不正,上困於民,內無仁恩,親戚叛逆,誅將加身。入宮無妻,非常之困,故曰「不祥也」。
集解
195932947䷮困【九四:來荼荼,困於金車,吝,有終。】
  虞翻曰:來欲之初。荼荼,舒遲也。見險,故「來荼荼」。否乾爲金,乾爲輿。之應歷險,故困於金,車易位得正,故「吝,有終」矣。
【《象》曰:來荼荼,志在下也。】
  王弼曰:下謂初。
【雖不當位,有與也。】
  崔覲曰:位雖不當,故「吝」也。有與於援,故「有終」也。
集解
196033047䷮困【九五:劓刖,困於赤紱,】
  虞翻曰:割鼻曰劓。斷足曰刖。四動時震爲足,艮爲鼻。離爲兵,兌爲刑。故「劓刖」也。赤紱謂二。否乾爲朱,故「赤」。坤爲紱,二未變應五,故「困於赤紱」也。
【乃徐有說,】
  虞翻曰:兌爲說,坤爲徐,二動應已,故「乃徐有說」也。
【利用祭祀。】
  崔覲曰:劓刖,刑之小者也。於困之時,不崇柔德,以剛遇剛,雖行其小刑,而失其大柄,故言「劓刖」也。赤紱,天子祭服之飾。所以稱困者,被奪其政,唯得祭祀。若《春秋傳》曰:政由甯氏,祭則寡人。故曰「困於赤紱」。居中以直,在困思通。初雖踅窮,終則必喜,故曰「乃徐有說」。所以險而能說,窮而能通者,在困於赤紱乎!故曰「利用祭祀」也。
  案:五應在二,二互體離。離爲文明,赤紱之象也。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
  陸績曰:無據無應,故「志未得」也。二言朱紱,此言赤紱。二言享祀,此言祭祀。傳互言耳,無他義也。謂二困五,三困四,五初困上,斯乃迭困之義。
【乃徐有說,以中直也。】
  崔覲曰:以其居中,當位,故「有悅」。
【利用祭祀,受福也。】
  荀爽曰:謂五爻合同,據國當位,而主祭祀,故「受福也」。
集解
196133147䷮困【上六:困於葛藟,於臲兀,】
  虞翻曰:巽爲草莽,稱葛藟,謂三也。兌爲刑人。故「困於葛藟,於臲兀」也。
【曰動悔有悔,征吉。】
  虞翻曰:乘陽,故「動悔」。變而失正,故「有悔」。三已變正,已得應之,故「征吉」也。
【《象》曰:困於葛藟,未當也。】
  虞翻曰:謂三未變,當位應上故也。
【動悔有悔,吉行也。】
  虞翻曰:行謂三,變乃得當位之應,故「吉行」者也。
集解
196233248䷯井【《序卦》曰:困乎上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崔覲曰:困極於劓刖,則反下以求安,故言「困乎上必反下」也。

 (巽下坎上)
【井:】
  鄭玄曰:坎,水也。巽,木,桔槔也。互體離兌,離外堅中,虛瓶也,兌爲暗澤,泉口也。言桔槔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井以汲人,水無空竭,猶人君以政教養天下,惠澤無窮也。
【改邑不改井,】
  虞翻曰:泰初之五也。坤爲邑,乾初之五折坤。故「改邑」。初爲舊井,四應甃之,故「不改井」。
【無喪無得,往來井井。】
  虞翻曰:無喪,泰初之五。坤象毀壞,故「無喪」。五來之初,失位無應,故「無得」。坎爲通,故「往來井井」。往謂之五,來謂之初也。
【汔至,亦未繘井,】
  虞翻曰:巽繩,爲繘,汔,幾也。謂二也。幾至初改,未繘井,未有功也。
【羸其瓶,凶。】
  虞翻曰:羸鉤羅也。艮爲手,巽爲繘,離爲瓶,手繘折其中,故「贏其瓶」。體兌毀缺,瓶缺漏,故「凶」矣。
  干寶曰:水,殷德也。木,周德也,夫井,德之地也。所以養民性命而清潔之主者也。自震化行,至於五世,改殷紂比屋之亂俗,而不易成湯昭假之法度也。故曰「改邑不改井」。二代之制,各因時宜,損益雖異,括囊則同,故曰「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也。當殷之末,井道之窮,故曰「汔至」。周德雖興,未及革正,故曰「亦未繘井」。井泥爲穢,百姓無聊,比者之間,交受塗炭,故曰「羸其瓶,凶」矣。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荀爽曰:巽乎水,謂陰下爲巽也。而上水,謂陽上爲坎也。木入水出,井之象也。
【井養而不窮也。】
  虞翻曰:兌口飲水,坎爲通,往來井井,故「養不窮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荀爽曰:剛得中,故爲「改邑」。柔不得中,故爲「不改井」也。
【無喪無得。】
  荀爽曰:陰來居初,有實,爲「無喪」。失中,爲「無得」也。
【往來井井,】
  荀爽曰:此本泰卦。陽往居五,得坎爲井;陰來在下,亦爲井,故「往來井井」也。
【汔至亦未繘,】
  荀爽曰:汔至者,陰來居初下。至汔,竟也。繘者,所以出水通井道也。今乃在初,未得應五,故「未繘」也。繘得,綆汲之具也。
【未有功也。】
  虞翻曰:謂二未變應五,故「未有功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
  荀爽曰:井,謂二。瓶,謂初。初欲應五,今爲二所拘羸,故「凶」也。
  孔穎達曰:計覆一瓶之水,何足言凶?但此喻人德行不恆,不能善始令終,故就人言之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
  王弼曰:木上有水,上水之象也。水以養而不窮也。
【君子以勞民勸相。】
  虞翻曰:君子謂泰乾也。坤爲民;初上成坎,爲勸,故「勞民勸相」。相,相助也。謂以陽助坤矣。
集解
196333348䷯井【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干寶曰:在井之下體,本土爻,故曰「泥」也。井而爲泥,則不可食,故曰「不食」。此托紂之穢政不可以養民也。舊井,謂殷之未喪師也。亦皆清潔,無水禽之穢,又是況泥土乎!故「舊井無禽」矣。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無禽,時捨也。】
  虞翻曰:食,用也。初下稱泥。巽爲木果,無噬嗑食象。下而多泥,故「不食」也。乾爲舊,位在陰下,故「舊井無禽,時捨也」。謂時捨於初,非其位也。與乾二同義。
  崔覲曰:處井之下,無應於上。則是所用之井不汲,以其其多塗久廢之井,不獲以其時捨。故曰「井泥不食,舊井無禽」。禽,古擒字,禽,猶獲也。
集解
196433448䷯井【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虞翻曰:巽爲谷,爲鮒。小鮮也。離爲甕。甕瓶毀缺,羸其瓶凶,故「甕敝漏」也。
【《象》曰:井谷射鮒,無與也。】
  崔覲曰:唯得於鮒,無與於人也。井之爲道,上汲者也。今與五非應,與初比,則是若谷水不注,唯及於魚,故曰「井谷射鮒」也。甕敝漏者,取其水下注,不汲之義也。
  案:魚,陰蟲也。初處井下體,又陰爻,魚之象也。
集解
196533548䷯井【九三:井渫不食,爲我心惻。】
  荀爽曰:渫去穢濁,清潔之意也,三者得正,故曰「井渫」。不得據陰,喻不得用,故曰「不食」。道既不行,故「我心惻」。
【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荀爽曰:謂五可用汲三,則王道明而天下並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干寶曰:此托殷之公侯。時有賢者,獨守成湯之法度,而不見任,謂微箕之倫也。故曰「井渫不食,爲我心惻」。惻,傷掉也。民乃外附,故曰「可用汲」。周德來被,故曰「王明」。王得其民,民得其王,故曰「求王明,受福也」。
集解
196633648䷯井【六四:井甃,無咎。】
  荀爽曰:坎性下降,嫌於從三。能自修正,以甃輔五。故「無咎」也。
【《象》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虞翻曰:修,治也。以瓦甓壘井稱甃。坤爲上。初之五成籬,離火燒土,爲瓦治象。故曰「井甃無咎,修井也」。
集解
196733748䷯井【九五:井冽,寒泉食。】
  虞翻曰:泉自下出稱井。周七月,夏之五月,陰氣在下。二已變坎,十一月爲寒泉。初二已變,體噬嗑食。故「冽寒泉食」矣。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崔覲曰:冽,清潔也。居中得正,而比於上。則是井渫水清,既寒且潔,汲上可食於人者也。
集解
196833848䷯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虞翻曰:幕,蓋也。收,謂以轆轤收繘也。坎爲車,應巽繩,爲繘。故「井收勿幕」。有孚謂五坎。坎爲孚,故「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虞翻曰:謂初二已變,成既濟定,故「大成也」。
  干寶曰:處井上位,在瓶之水也,故曰「井收幕覆」也。井以養生。政以養德。無覆水泉而不惠民。無蘊典禮而不興教。故曰「井收網幕」。網幕,則教信於民。民服教,則大化成也。
集解
196933949䷰革【《序卦》曰:井道不可不革也,故受之以革。】
  韓康伯曰:井久則濁穢,宜革易其故也。

 (離下兌上)
【革:】
  鄭玄曰:革,改也。水火相息而更用事,猶王者受命,改正朔,易服色,故謂之革也。
【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虞翻曰:遁上之初,與蒙旁通。悔亡,謂四也。四失正,動得位,故「悔亡」。離爲日,孚謂坎。四動體離,五在坎中,故「已日乃孚」。以成既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故「元亨利貞,悔亡」矣。與《乾•彖》同義也。
【《彖》曰:革,水火相息,】
  虞翻曰:息,長也。離爲火,兌爲水。《系》曰:潤之以風雨。風,巽。雨。兌也。四革之正,坎見,故獨於此稱水也。
【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虞翻曰:二女,離兌。體同人像。蒙艮爲居,故「二女同居」。四變體兩坎象,二女有志。離火志上,兌水志下。故「其志不相得」。坎爲志也。
【已曰乃孚,革而信之。】
  干寶曰:天命已至之日也。乃孚,大信著也。武王陳兵孟津之上,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國,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也。還歸。二年,紂殺比幹,囚箕子,爾乃伐之。所謂「已日乃孚,革而信」也。
【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虞翻曰:文明謂離。說,兌也。大亨謂乾。四動成既濟定,故「大亨以正,革而當位,故悔乃亡」也。
【天地革而四時成。】
  虞翻曰:謂五位成。乾爲天。蒙坤爲地,震春。兌秋。四之正,坎冬離夏,則四時具坤,革而成乾,故「天地革而四時成」也。
【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虞翻曰:湯武謂乾,乾爲聖人。天謂五,人謂三。四動,順五應三,故「順天應人」。巽爲命也。
【革之時大矣哉。】
  干寶曰:革天地,成四時;誅二叔,除民害;天下定,武功成,故「大矣哉」也。
【《象》曰:澤中有火,革。】
  崔覲曰:火就燥,澤資濕,二物不相得,終宜易之,故曰「澤中有火,革」也。
【君子以治歷明時。】
  虞翻曰:君子,遁乾也。曆象謂日月星辰也。離爲明,坎爲月。離爲日,蒙艮爲星。四動成坎離,日月得正,天地革而四時成。故「君子以治歷明時」也。
集解
197034049䷰革【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干寶曰:鞏,固也。離爲牝牛。離爻本坤,黃牛之象也。在革之初,而無應據,未可以動,故曰「鞏用黃牛之革」。此喻文王雖有聖德,天下歸周,三分有二,而服事殷,其義也。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爲也。】
  虞翻曰:得位無應,動而必凶,故「不可以有爲也」。
集解
197134149䷰革【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荀爽曰:日以喻君也。謂五已居位爲君。二乃革意去三應五。故曰「已日乃革之」。上行應五,去卑事尊,故曰「征吉,無咎也」。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崔覲曰:得位以正,居中有應。則是湯武行善,桀紂行惡,各終其日,然後革之,故曰「已日乃革之,行此有嘉」。
  虞翻曰:嘉謂五,乾爲嘉。四動承五,故「行有嘉」矣。
集解
197234249䷰革【九三:征凶,貞厲。】
  荀爽曰:三應於上,欲往應之,爲陰所乘故曰「征凶」。若正居三,而據二陰,則五來危之,故曰「貞厲」也。
【革言三就,有孚。】
  翟元曰:言三就上,二陽乾得共有信,據於二陰,故曰「革言三就,有孚」。於二矣。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崔覲曰:雖得位以正,而未可頓革,故以言就之。夫安者有其危也。故受命之君,雖誅元惡,未改其命者。以即行改命,習俗不安,故曰「征凶」。猶以正自危,故曰「貞厲」。是以武王克紂,不即行周命,乃反商政,一就也。釋箕子囚,封比幹墓,式商容閭,二就也。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大賚於四海,三就也。故曰「革言三就」。
  虞翻曰:四動成既濟定,故「又何之矣」。
集解
197334349䷰革【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虞翻曰:革而當,其悔乃亡。孕謂五也。巽爲命。四動五坎改巽,故「改命吉」。四乾爲君,進退無恆,在離焚棄,體大過死,傳以比桀紂。湯武革命,順天應人,故「改命吉」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虞翻曰:四動成坎,故「信志也」。
  干寶曰:爻入上象,喻紂之郊也。以逆取而四海順之。動凶器而前歌後舞。故曰「悔亡」也。中流而白魚入舟,天命信矣,故曰「有孚」。甲子夜陳,雨甚,至水德賓服之祥也。故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集解
197434449䷰革【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虞翻曰:乾爲大人,謂五也。蒙坤爲虎變。傳論湯武以坤臣爲君占,視也。離爲占。四未之正,五未在坎,故「未占有孚」也。
  馬融曰:大人虎變,虎變威德折衝萬里,望風而信。以喻舜幹羽,而有苗自服;周公修文德,越裳獻雉,故曰「未占有孚」矣。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柄也。】
  宋衷曰:陽稱大,五以陽居中,故曰「大人」。兌爲白虎,九者變爻,故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虞翻曰:乾爲大明,四動成離,故「其文炳也」。
集解
197534549䷰革【上六:君子豹變,】
  虞翻曰:蒙艮爲君子,爲豹。從乾而更。故「君子豹變」也。
【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虞翻曰:陰稱小人也。面謂四。革爲離,以順承五。故「小人革面」。乘陽失正,故「征凶」。得位,故「居貞吉」。蒙艮爲居也。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陸績曰:兌之陽爻稱虎,陰爻稱豹。豹,虎類而小者也。君子小於大人。故曰「豹變其文蔚也」。
  虞翻曰:蔚,蔇也。兌小。故「其文蔚也」。
【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虞翻曰:乾,君,謂五也。四變順五,故「順以從君也」。
  干寶曰:君子、大賢,次聖之人。謂若太公周召之徒也。豹,虎之屬。蔚,炳之次也。君聖臣賢,殷之頑民,皆改志從化,故曰「小人革面」。天下既定,必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將卒之士,使爲諸侯,故曰「征凶,居貞吉」。得正有應,君子之象也。
  案:兌爲口,乾爲首,今口在首上,面之象也。乾爲大人,虎變也。兌爲小人,革面也。
集解
197634650䷱鼎【《序卦》曰: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韓康伯曰:革,去故。鼎,取新以去故,則宜制器立法以治新也。鼎,所和齊物生成新之器也。故取象焉。

 (巽下離上)
【鼎:】
  鄭玄曰:鼎,象也。卦有木火之用。互體乾兌。乾爲金,兌爲澤,澤鍾金而含水,爨以木火,鼎烹熟物之象。鼎烹熟以養人,猶聖君興仁義之道以教天下也,故謂之鼎矣。
【元吉,亨。】
  虞翻曰:大壯上之初,一屯旁通。天地交,柔進上行,得中應乾五剛,故「元吉,亨」也。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
  荀爽曰:震人離下,中有乾象。木火在外,金在其內,鼎鑊亨飪之象也。
  虞翻曰:六十四卦,皆觀象系辭,而獨於鼎言「像」,何也?象事知器,故獨言象也。
  《九家易》曰:鼎言象者,卦也,木火互有乾兌。乾金兌澤。澤者,水也。爨以木火,是鼎鑊享飪之象。亦明三公之位,上則調和陰陽,下而撫毓百姓,鼎能熟物養人,故云「像也」。牛鼎受一斛,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三足,以像三台,足上皆作鼻目爲飾也。羊鼎五斗,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大夫以銅。豕鼎三斗,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大夫銅,士鐵。三鼎形同,亨飪煮肉,上離陰爻爲肉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虞翻曰:聖人謂乾。初四易位,體大畜。震爲帝,在乾天上,故曰「上帝」體頤象,三動噬嗑食,故「以享上帝」也。大享謂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賢之能者,稱聖人矣。
【巽而耳目聰明,】
  虞翻曰:謂三也。三在巽上,動成坎離,有兩坎兩離象,乃稱「聰明」。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巽而耳目聰明」。眇而視,不足以有明。聞言不信,聰不明。皆有一離一坎象故也。
【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虞翻曰:柔謂五得上中,應乾五剛。巽爲進。震爲行。非謂應二剛,與睽五同義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
  荀爽曰:木火相因,金在其間。調和五味,所以養人。鼎之象也。
【君子以正位凝命。】
  虞翻曰:君子謂三也。鼎五爻失正,獨三得位,故以正位凝成也。體姤,謂陰始凝,初巽爲命,故「君子以正位凝命」也。
集解
197734750䷱鼎【初六:鼎顛趾,】
  虞翻曰:趾,足也。應在四。大壯震爲足,折入大過。大過,顛也。故「鼎顛趾」也。
【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虞翻曰:初陰在下,故「否」。利出之四,故曰「利出」。兌爲妾,四變得正成震。震爲長子,繼世守宗廟,而爲祭主。故「得妾以其子,無咎」矣。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
  荀爽曰:以陰承陽,故「未悖也」。
【利出否,以從貴也。】
  虞翻曰:出初之四,承乾五,故「以從貴也」。
集解
197834850䷱鼎【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虞翻曰:二爲實,故鼎有實也。坤爲我,謂四也。二據四婦,故相與爲仇。謂三變時四體坎,坎爲疾,故「我仇有疾」。四之二歷險,二動得正,故「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
  虞翻曰:二變之正,艮爲慎。
【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虞翻曰:不我能即吉,故「終無無尤也」。
集解
197934950䷱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
  虞翻曰:動成兩坎,坎爲耳,而革在乾,故「鼎耳革」。初四變時,震爲行。鼎以耳行,伏坎震,折而入乾,故「其行塞」。離爲雉,坎爲膏。初四已變,三動體頤。頤中無物,離象不見,故「雉膏不食」。
【方雨,虧悔,終吉。】
  虞翻曰:謂四已變,三動成坤。坤爲方,坎爲雨,故曰「方雨」。三動虧乾,而失位悔也。終復之正,故「方雨,虧悔,終吉」也。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虞翻曰:鼎以耳行。耳革行塞,故失其義也。
集解
198035050䷱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
  虞翻曰:謂四變時震爲足,足折入兌故「鼎折足」。兌爲刑。渥,大刑也。鼎足折,則公餗覆。言不勝任。象入大過死,凶。故「鼎足折,覆公餗,其刑渥,凶」。
  《九家易》曰:鼎者,三足一體,猶三公承天子也。三公謂調陰陽,鼎謂調五味。足折餗覆猶三公不勝其任,傾敗天子之美。故曰「覆餗」也。
  案:餗者,雉膏之屬。公者,四爲諸侯,上公之位,故曰「公餗」。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九家易》曰:渥者,厚大,言罪重也。既覆公餗,信有大罪。刑罰當加,無可如何也。
集解
198135150䷱鼎【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虞翻曰:離爲黃,三變坎爲耳,故「鼎黃耳」。鉉謂三,貫鼎兩耳。乾爲金。故「金鉉」。動而得睚,故「利貞」。
  干寶曰:凡舉鼎者,鉉也;尚三公者,王也;金喻可貴,中之美也,故曰「金鉉」。鉉鼎得其物,施令得其道,故曰「利貞」也。
【《象》曰:鼎黃耳,中以爲實也。】
  陸績曰:得中承陽,故曰「中以爲實」。
  宋衷曰:五當耳中,色黃,故曰「鼎黃耳」。兌爲金,又正秋,故曰「金鉉」。公侯,謂五也,上尊故玉,下卑故金。金和良,可柔屈,喻諸侯順天子。
集解
198235250䷱鼎【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虞翻曰:鉉謂三,乾爲玉鉉。體大有上九:「自天右之。」位貴據五,三動承上,故「大吉,無不利」。謂三虧悔,應上成未濟。雖不當位,六位相應,故「剛柔節」。《彖》曰:「巽,耳目聰明」,爲此九三發也。
  干寶曰:玉又貴於金者。凡烹飪之事,自鑊升於鼎。載於俎,自俎入口。馨香上達,動而彌貴,故鼎之義,上爻愈吉也。鼎主烹飪,不失其和。金玉鉉之,不失其所。公卿仁賢,天王聖明之象也。君臣相臨,剛柔得節。故曰「吉無不利」也。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宋衷曰:以金承玉,君臣之節。上體乾爲玉,故曰「玉鉉」。雖非其位,陰陽相承,剛柔之節也。
集解
198335351䷲震【《序卦》曰: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崔覲曰:鼎所以烹飪,享於上帝。主此器者,莫若冢嫡,以爲其祭主也,故「言主器者莫若長子」也。

 (震下震上)
【震:亨。】
  鄭玄曰:震爲雷。雷,動物之氣也。雷之發聲,猶人君出政教以動中國之人也。故謂之震。人君有善聲教,則嘉會之禮通矣。
【震來虩虩,】
  虞翻曰:臨二之四,天地交,故「通」。虩虩謂四也。來應初命,四變而來應已。四失位多懼,故「虩虩」。之內曰來也。
【笑言啞啞,】
  虞翻曰:啞啞笑且言,謂初也。得正有則,故「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虞翻曰:謂陽從臨二。陰爲百二十,舉其大數,故當震百里也。坎爲棘、匕。上震爲鬯。坤爲喪。二上之坤,成震體坎,得其匕鬯,故「不喪匕鬯」也。
  鄭玄曰:雷發聲聞於百里,古者諸侯之象。諸侯出教令,能警戒其國。內則守其宗廟社稷,爲之祭主,不亡匕與鬯也。人君於祭之禮,匕牲體薦鬯而已,其餘不親也。升牢於俎,君匕之,臣載之。鬯,秬酒,芬芳條鬯,因名焉。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
  虞翻曰:懼變承五應初,故「恐致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虞翻曰:則,法也。坎爲則也。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
  虞翻曰:遠謂四,近謂初。震爲百,謂四出驚遠。初應懼近也。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爲祭主也。】
  虞翻曰:謂五出之正。震爲守,艮爲宗廟社稷,長子主祭器,故「以爲祭主也」。
  干寶曰:周木德,震之正像也。爲殷諸侯。殷諸侯之制,其地百里。是以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故以百里而臣諸侯也。爲諸侯,故主社稷。爲長子,而爲祭主也。祭禮薦陳甚多,而經獨言不喪匕鬯者,匕牲體,薦鬯酒,人君所自親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虞翻曰:君子謂臨二。二出之坤四,體以修身,坤爲身。二之四,以陽照坤,故「以恐懼修省」。老子曰:修之身,德乃真也。
集解
198435451䷲震【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虞翻曰:虩虩謂四也。初位在下,故「後笑言啞啞」。得位,故「吉」也。
  干寶曰:得震之正,首震之象者。震來虩虩,羑里之厄也。笑言啞啞,後受方國也。
【《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
  虞翻曰:陽稱福。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虞翻曰:得正,故「有則也」。
集解
198535551䷲震【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虞翻曰:厲,危也。乘剛,故「厲」。億,惜辭也。坤爲喪。三動離爲蠃蚌,故稱「貝」。在艮山下,故稱「陵」。震爲足,足乘初九故「躋於九陵」。震爲逐,謂四已體復象,故「喪貝勿逐」。三動時離爲日,震數七,故「七日得者」也。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干寶曰:六二木爻,震之身也。得位無應,而以乘剛爲危。此托文王積德累功,以被囚爲禍也。故曰「震來厲」。億,嘆辭也。貝,寶貨也。產乎東方,行乎大塗也。此以喻紂拘文王,閎夭之徒。乃於江淮之浦,求盈箱之貝,而以賂紂也。故曰「億喪貝」。貝,水物,而方升於九陵。今雖喪之,猶外府也。故曰「勿逐,七日得」。七日得者,七年之日也。故《書》曰: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是也。
集解
198635651䷲震【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虞翻曰:死而復生,稱蘇。三死坤中,動出得正,震爲生,故「蘇蘇」。坎爲眚,三出得正,坎象不見,故「無眚」。《春秋傳》曰:晉獲秦諜,六日而蘇也。
集解
198735751䷲震【九四:震遂泥。】
  虞翻曰:坤土得雨爲泥。位在坎中,故「遂泥」也。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虞翻曰:在坎陰中,與屯五同義,故「未光也」。
集解
198835851䷲震【六五:震往來厲,】
  虞翻曰:往謂乘陽,來謂應陰;失位乘剛,故「往來厲」也。
【億無喪有事。】
  虞翻曰:坤爲喪也。事謂祭祀之事。出而體隨,王享於西山,則可以守宗廟社稷爲祭主,故「無喪有事」也。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
  虞翻曰:乘剛山頂,故「危行也」。
【其事在中,大無喪也。】
  虞翻曰:動出得正,故「無喪」。
集解
198935951䷲震【上六:震索索,視矍矍,】
  翻虞曰:上謂四也。欲之三,隔坎,故「震索索」。三已動,應在離,故「矍矍」者也。
【征凶。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媾有言。】
  虞翻曰:上得位,震爲征,故「征凶」。四變時,坤爲躬。鄰謂五也。四上之五,震東兌西,故稱「鄰」。之五得正,故「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謂三已變,上應三,震爲言,故「婚媾有言」。
【《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
  虞翻曰:四未之五,故「中未得也」。
【雖凶無咎,畏鄰戒也。】
  虞翻曰:謂五正位,已乘之逆,「畏鄰戒也」。
集解
199036052䷳艮【《序卦》曰: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崔覲曰:震極則征凶。婚媾有言,當須止之。故言「物不可以終動,止之」矣。

 (艮下艮上)
【艮:艮其背,】
  鄭玄曰:艮爲山。山立峙各於其所,無相順之時。猶君在上,臣在下,恩敬不相與通,故謂之艮也。
【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虞翻曰:觀五之三也。艮爲多節,故稱「背」。觀坤爲身,觀五之三,折坤爲背,故「艮其背」。坤象不見,故「不獲其身」。震爲行人,艮爲庭,坎爲隱伏,故「行其庭,不見其人」。三得正,故「無咎」。
  案:艮爲門闕,今純艮,重其門闕。兩門之間,庭中之象也。
【《彖》曰:艮,止也。】
  虞翻曰:位窮於上,故「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虞翻曰:時止謂上陽窮止,故「止」。時行謂三體處震,爲行也。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虞翻曰:動謂三,靜謂上。艮止則止,震行則行,故不失時。五動成離,故「其道光明」。
【艮其止,止其所也。】
  虞翻曰:謂兩象各止其所。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
  虞翻曰:艮其背,背也。兩象相背,故「不相與也」。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也。】
  案:其義已見繇辭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虞翻曰:君子謂三也。三君子位。震爲出。坎爲隱伏,爲思,故「以思不出其位」也。
集解
199136152䷳艮【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虞翻曰:震爲趾,故「艮其趾」矣。失位變得正故「無咎,永貞」也。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虞翻曰:動而得正故「未失正也」。
集解
199236252䷳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虞翻曰:巽長,爲股。艮小,爲腓。拯,取也。隨謂下二陰,艮爲止,震爲動,故「不拯其隨」。坎爲心,故「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隨,未違聽也。】
  虞翻曰:坎爲耳,故「未違聽也」。
集解
199336352䷳艮【九三:艮其限,裂其夤,厲閽心。】
  虞翻曰:限,要帶處也。坎爲要。五來之三,故「艮其限」。夤,脊肉。艮爲背,坎爲脊;艮爲手。震起艮止,故「裂其夤」。坎爲心。厲,危也。艮爲閽。閽,守門人。坎盜動門,故「厲閽心」。古閽作熏字。馬因言熏灼其心,未聞易道以坎水熏灼人也。荀氏以熏爲勳,讀作動。皆非也。
【《象》曰:艮其限,危閽心也。】
  虞翻曰:坎爲心,坎盜動門,故「危閽心也」。
集解
199436452䷳艮【六四:艮其身,無咎。】
  虞翻曰:身,腹也。觀坤爲身,故「艮其身」。得位承五,故「無咎」。或謂妊身也。五動則四體離婦。離爲大腹,孕之象也,故「艮其身」。得正承五,而受陽施,故「無咎」。《詩》曰:大任有身,生此文王也。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虞翻曰:艮爲止,五動乘四則妊身,故「止諸躬也」。
集解
199536552䷳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孚,悔亡。】
  虞翻曰:輔面頰骨,上頰車者也。三至上,體頤象,艮爲止,在坎車上。故「艮其輔」。謂輔車相依。震爲言。五失位悔也。動得正,故「言有孚,悔亡」也。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虞翻曰:五動之中,故「以正中也」。
集解
199636652䷳艮【上九:敦艮,吉。】
  虞翻曰:無應靜止,下據二陰,故「敦艮,吉」也。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虞翻曰:坤爲厚,陽上據坤,故「以厚終也」。
集解
199736753䷴漸【《序卦》曰: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崔覲曰:終止雖獲敦艮,時行須漸進行,故曰「物不可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艮下巽上)
【漸:女歸吉,利貞。】
  虞翻曰:否三之四。女,謂四。歸,嫁也。坤三之四承五,進得位,往有功。反成歸妹,兌女歸吉。初上失位。故「利貞」,可以正邦也。
【《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
  虞翻曰:三進四,得位。陰陽體正,故「吉」也。
【進得位,往有功也。】
  虞翻曰:功謂五,四進承五,故「往有功」。巽爲進也。
【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
  虞翻曰:謂初已變,爲家人。四進已正,而上不正。三動成坤,爲邦。上來反三。故「進以正,可以正邦」。其位剛得中,與家人道正同義。三在外體之中,故稱「得中」。《乾•文言》曰:中不在人,謂三也。此可謂上變既濟定者也。
【止而巽,動不窮也。】
  虞翻曰:止,艮也。三變震爲動。上之三據坤。動震成坎,坎爲通。故「動不窮」。往來不窮謂之通。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居賢德善俗。】
  虞翻曰:君子謂否乾。乾爲賢德。坤陰小人柔弱,爲俗。乾四之坤爲艮,爲居。以陽善陰。故「以居賢德善俗也」。
集解
199836853䷴漸【初六: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
  虞翻曰:鴻,大雁也。離五,鴻。漸,進也。小水從山流下稱幹。艮爲山,爲小徑。坎水流下山。故「鴻漸於幹」也。艮爲小子。初失位,故「厲」。變得正。三動受上成震,震爲言。故「小子厲,有言,無咎」也。
【《象》曰:小子之厲,義無咎也。】
  虞翻曰:動而得正,故「義無咎也」。
集解
199936953䷴漸【六二:鴻漸於磐,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虞翻曰:艮爲山石。坎爲聚,聚石稱磐。初已之正,體噬嗑食,坎水陽物,並在頤中,故「飲食衎衎」。得正應五,故「吉」。
【《象》曰: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虞翻曰:素,空也。承三應五,故「不素飽」。
集解
200037053䷴漸【九三:鴻漸於陸,】
  虞翻曰:高平稱陸。謂初已變,坎水爲平。三動之坤,故「鴻漸於陸」。
【夫征不復,】
  虞翻曰:謂初已不正。三動成震。震爲征、爲夫而體復,象坎陽死坤中,坎象不見。故「夫征不復」也。
【婦孕不育,凶。】
  虞翻曰:孕,妊娠也。育,生也。巽爲婦,離爲孕,三動成坤,離毀失位,故「婦孕不育,凶」。
【利用禦寇。】
  虞翻曰:御,當也。坤爲用,巽爲高,艮爲山,離爲戈兵甲冑,坎爲震寇。自上御下,三動坤順,坎象不見。故「利用禦寇,順相保」。保,大也。
【《象》曰:夫征不復,離群丑也。】
  虞翻曰:坤三爻爲丑,物三稱群也。
【婦孕不育,失其道也。】
  虞翻曰:三動離毀,陽隕坤中,故「失其道也」。
【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虞翻曰:三動坤順,坎象不見,故以「順相保也」。
集解
200137153䷴漸【六四: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
  虞翻曰:巽爲木。桷,椽也。方者謂之桷。巽爲交,爲長木,艮爲小木,坎爲脊,離爲麗。小木麗長木,巽繩束之,象脊之形,椽桷象也,故「或得其桷」。得位順五,故「無咎」。四已承五,又顧得三,故「或得其桷」也矣。
【《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虞翻曰:坤爲順,以巽順五。
  案:四居巽,木爻,陰位正直,桷之象也。自二至五,體有離坎。離爲飛鳥而居坎水,鴻之象也。鴻隨陽鳥,喻女從夫。卦明漸義,爻皆稱焉。
集解
200237253䷴漸【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
  虞翻曰:陵,丘。婦,謂四也,三動受上時,而四體半艮山,故稱「陵」。巽爲婦,離爲孕,坎爲歲,三動離壞,故「婦三歲不孕」。
【終莫之勝,吉。】
  虞翻曰:莫,無。勝,陵也。得正居中,故「莫之勝,吉」。上終變之三,成既濟定。坎爲心,故《象》曰「得所願也」。
【《象》曰: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虞翻曰:上之三,既濟定,故「得所願也」。
集解
200337353䷴漸【上九:鴻漸於陸,】
  虞翻曰:陸,謂三也。三坎爲平,變而成坤,故稱「陸」也。
【其羽可用爲儀,吉。】
  虞翻曰:謂三變受成既濟,與《家人•彖》同義。上之三得正,離爲鳥。故「其羽可用爲儀,吉」。三動失位,坤爲亂,乾四止坤,《象》曰「不可亂」,《彖》曰「進以正邦」,爲此爻發也。三已得位,又變受上權也。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宜可怪焉。
【《象》曰:其羽可用爲儀吉,不可亂也。】
  虞翻曰:坤爲亂,上來正坤。六爻得位,成既濟定,故「不可亂也」。
  干寶曰:處漸高位,斷漸之進。順艮之言,謹巽之全,履坎之通,據離之耀。婦德既終,母教又明。有德而可受,有儀而可像。故曰「其羽可以爲儀,不可亂也。」
集解
200437454䷵歸妹【《序卦》曰: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崔覲曰:鴻漸於磐,飲食衎衎。言六比三,女漸歸夫之象也。故云「進必有所歸」也。

 (兌下震上)
【歸妹:】
  虞翻曰:歸,嫁也。兌爲妹。泰三之四,坎月離日,俱歸妹象。陰陽之義配日月,則天地交而萬物通。故以嫁娶也。
【征凶,】
  虞翻曰:謂四也。震爲征。三之四,不當位,故「征凶」也。
【無攸利。】
  虞翻曰:謂三也。四之三,失正無應,以柔乘剛,故「無攸利」也。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
  虞翻曰:乾天坤地。三之四,天地交。以離日坎月戰陰陽,陰陽之義配日月,則萬物興,故「天地之大義」。乾主壬,坤主癸。日月會北。震爲玄黃,天地之雜。震東兌西,離南坎北。六十四卦,此象最備四進正卦,故「天地之大義也」。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
  虞翻曰:乾三之坤四。震爲興。天地以離坎交陰陽,故「天地不交則萬物不興」矣。王肅曰:男女交而後人民蕃,天地交然後萬物興,故歸妹以及天地交之義也。
【歸妹,人之終始也。】
  虞翻曰:人始生乾,而終於坤,故「人之終始」,《雜卦》曰:歸妹,女之終,謂陰終坤癸,則乾始震庚也。
  干寶曰:歸妹者,衰落之女也。父既沒矣,兄主其禮,子續父業,人道所以相終始也。
【說以動,所歸妹也。】
  虞翻曰:說,兌。動,震也。謂震嫁兌所歸必妹也。
【征凶,位不當也。】
  崔覲曰:中國皆爻失位,以象歸妹非正嫡,故「征凶」也。
【無攸利,柔乘剛也。】
  王肅曰:以征則有不正之凶,以處則有乘剛之逆也,故「無所利」矣。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
  干寶曰:雷薄於澤,八月九月將藏之時也。君子象之,故不敢恃當今之虞,而慮將來禍也。
【君子以永終知敝。】
  虞翻曰:君子,謂乾也。坤爲永終,爲敝。乾爲知。三之四,爲永終;四之三,兌爲毀折,故「以永終知敝」。
  崔覲曰:歸妹,從之始終也。始則征凶,終則無攸利,故「君子以永終知敝」爲戒者也。
集解
200537554䷵歸妹【初九:歸妹以娣,跛而履,征吉。】
  虞翻曰:震爲兄,故「嫁妹」。謂三也。初在三下,動而應四,故稱「娣」。履,禮也。初九應變成坎,坎爲曳,故「跛而履」。應在震,爲征。初爲娣。變爲陰,故「征吉」也。
【《象》曰:歸妹以娣,以恆也。跛而履,吉相承也。】
  虞翻曰:陽得正,故「以恆」。恆動初承二,故「吉相承也」。
集解
200637654䷵歸妹【九二:眇而視,利幽人之貞。】
  虞翻曰:視,應五也。震上兌下,離正,故「眇而視」。幽人,謂二。初動,二在坎中,故稱「幽人」。變得正,震喜兌說,故「利幽人之貞」。與履二同義也。
【《象》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虞翻曰:常,恆也。乘初未之五,故「未變常也」。
集解
200737754䷵歸妹【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虞翻曰:須,需也。初至五,體需象,故「歸妹以須」。娣,謂初也。震爲反,反馬歸也。三失位,四反得正。兌進在四,見初進之,初在兌後,故「反歸以娣」。
【《象》曰:歸妹以須,位未當也。】
  虞翻曰:三未變之陽,故「位未當」。
集解
200837854䷵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虞翻曰:愆,過也。謂二變,三動之正,體大過象。坎月離日,爲期三變。日月不見。故「愆期」。坎爲曳,震爲行,行曳,故「遲」也。歸謂反三。震春兌秋,坎冬離夏,四時體正,故「歸有時」也。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虞翻曰:待男行矣。
集解
200937954䷵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
  虞翻曰:三四已正。震爲帝,坤爲乙,故曰「帝乙」。泰乾爲良,爲君。乾在下,爲小君,則妹也。袂,口袂之飾也。兌爲口,乾爲衣,故稱「袂」。謂三失位無應。娣袂,謂二得中應五,三動成乾,爲良,故「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故《象》曰:「以貴行也」矣。
【月幾望,吉。】
  虞翻曰:幾,其也。坎月離日,兌西震東,日月象對,對曰「幾望」。二之五,四復三,得正,故「吉」也。與小畜、中孚月幾望同義也。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
  虞翻曰:三四復正,乾爲良。
【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虞翻曰:三四復,二之五,成既濟。五貴,故「以貴行也」。
集解
201038054䷵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
  虞翻曰:女謂應三,兌三。逢下受上稱承。震爲筐。以陰應陰,三四復位,坤爲虛,故「無實」。《象》曰:「承虛筐也」。
【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虞翻曰:刲,刺也。震爲士,兌爲羊,離爲刀,故「士刲羊」。三四復位成泰,坎象不見,故「無血」。三柔乘剛,故「無攸利」也。
【《象》曰: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虞翻曰:泰坤爲虛,故「承虛筐也」。
集解
201138155䷶豐【《序卦》曰: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崔覲曰:歸妹者,侄娣媵。國三人,凡九女,爲大援。故「言得其所歸者必大」也。

 (離下震上)
【豐:亨,】
  虞翻曰:此卦三陰三陽之例,當從泰二之四。而豐三從噬嗑上來之三,折四於坎獄中而在豐,故「君子以折獄致刑」。陰陽交,故「通」。噬嗑所謂利用獄者,此卦之謂也。
【王假之,】
  虞翻曰:乾爲王。假,至也。謂四宜上至五,動之正成乾,故「王假之,尚大也」。
【勿憂,宜日中。】
  虞翻曰:五動之正,則四變成離。離,日。中,當。五地坎中,坎爲憂。故「勿憂,宜日中」。體兩離象,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干寶曰:豐坎宮陰,世在五。以其宜中,而憂其側也。坎爲夜,離爲晝,以離變坎,至於天位,日中之象也。聖人德大而心小,既居天位,而戒懼不怠。勿憂者,勸勉之言也。猶《詩》曰:上帝臨爾,無貳爾心。言周德當天人之心,宜居王位,故「宜日中」。
【《彖》曰:豐,大也。明以動,故豐。】
  崔覲曰:離下震上,明以動之。象明則見微,動則成務,故能大矣。
【王假之,尚大也。】
  姚信曰:四體震。王假,大也。四上之五,得其盛位,謂之大。
【勿憂,宜日中,】
  《九家易》曰:震動而上,故「勿憂」也。日者君。中者五。君宜居五也。謂陰處五,日中之位,當傾昃矣。
【宜照天下也。】
  虞翻曰:五動成乾,乾爲天。四動成兩離,重明麗正,故「宜照天下」。謂化成天下也。
【日中則昃,】
  荀爽曰:豐者至盛,故「日中」。下居四,日昃之象也。
【月盈則食,】
  虞翻曰:月之行,生震見兌,盈於乾甲,五動成乾,故「月盈」。四變體噬嗑食,故「則食」。此豐其屋,蔀其家也。
【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虞翻曰:五息成乾,爲盈;四消入坤,爲虛,故「天地盈虛」也。豐之既濟,四時象具。乾爲神人,坤爲鬼,鬼神與人,亦隨進消息。謂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與時消息。
【《象》曰:雷電皆至,豐。】
  荀爽曰:豐者,陰據不正,奪陽之位而行以豐。故「折獄致刑」,以討除之也。
【君子以折獄致刑。】
  虞翻曰:君子謂三。噬嗑四失正,係在坎獄中,故上之三。折四入大過,死象。故「以折獄致刑」。兌折爲刑,賁三得正,胡無敢折獄也。
集解
201238255䷶豐【初九:遇其配主,】
  虞翻曰:妃嬪,謂四也。四失位在震,爲主;五動體姤遇,故「遇其配主」也。
【雖旬無咎,往有尚。】
  虞翻曰:謂四失位,變成坤,應初。坤數十,四上之五,成離。離爲日。
【《象》曰:雖旬無咎,過旬災也。】
  虞翻曰:體大過,故「過旬災」。四上之五,坎爲災也。
集解
201338355䷶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鬥,往得疑疾。】
  虞翻曰:日蔽雲中,稱蔀。蔀,小,謂四也。二利四之五,故「豐其蔀」。噬嗑離爲見,像在上,爲日中。艮爲鬥,斗七星也。噬嗑艮爲星,爲止,坎爲北中,巽爲高舞。星止於中而舞者,北斗多象也。離上之三,隱坎雲下,故「日中見斗」。四往之五,得正成坎,坎爲疑疾,故「往得疑疾」也。
【有孚發若,吉。】
  虞翻曰:坎爲孚,四發之五成坎孚,動而複合閏,故「有孚發若,吉」也。
【《象》曰: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虞翻曰:四發之五,坎爲志也。《九家易》曰:信著於五,然後乃可發其順志。
集解
201438455䷶豐【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沫,】
  虞翻曰:日在雲下稱沛。沛,不明也。沫,小星也。噬嗑離爲日,艮爲沫。故「日中見沫」。上之三,日入坎雲下,故「見沫」也。《九家易》曰:大暗謂之沛。沫,斗杓後小星也。
【折其右肱,無咎。】
  虞翻曰:日在雲下稱沛。沛,不明也。沫,小星也。噬嗑離爲日,艮爲沫。故「日中見沫」。上之三,日入坎雲下,故「見沫」也。《九家易》曰:大暗謂之漬。沫,斗杓後小星也。
【折其右肱,無咎。】
  虞翻曰:兌爲折,爲右。噬嗑艮爲肱。上來之三,折艮入兌,故「折其右肱」。之三得正,故「無咎」也。
【《象》曰:豐其沛,不可大事也。】
  虞翻曰:利四之陰,故「不可大事」。
【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虞翻曰:四死大過,故「終不可用」。
集解
201538555䷶豐【九四:豐其蔀,】
  虞翻曰:蔀,蔽也。噬嗑離日之坎雲中,故「豐其蔀」。《象》曰「位不當也」。
【日中見鬥,】
  虞翻曰:噬嗑日在上,爲中。上之三爲巽,巽爲入。日入坎雲下,幽伏不明,故「日中見斗」。《象》曰「幽不明」,是其義也。
【遇其夷主,吉。】
  虞翻曰:震爲主。四行之正成明夷,則三體震,爲夷主,故「遇其夷主,吉」也。
  按:四處上卦之下,以陽居陰,履非其位,而比於五故曰「遇」也。夷者,傷也。主者,五也。謂四不期相遇,而能上行傷五,則吉。故曰「遇其夷主,吉行也」。
【《象》曰: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鬥,幽不明也。】
  虞翻曰:離上變入坎雲下,故「幽不明」。坎,幽也。
【遇其夷主,吉行也。】
  虞翻曰:動體明夷。震爲行,故曰「吉行」。
集解
201638655䷶豐【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虞翻曰:在內稱來。章,顯也。慶謂五。陽出稱慶也。譽謂二,二多譽。五發得正,則來應二。故「來章,有慶譽,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虞翻曰:動而成乾,乾爲慶。
集解
201738755䷶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
  虞翻曰:豐,大。蔀,小也。三至上,體大壯,屋象,故「豐其屋」。謂四五已變,上動成家人。大屋見則家人壞,故「蔀其家」。與泰二同義。故《象》曰:天際祥明,以大壯爲屋象故也。
【窺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凶。】
  虞翻曰:謂從外窺三應。闃,空也。四動時坤爲闔。戶,闔。故「窺其戶」。坤爲空虛,三隱伏坎中,故「闃其無人」。《象》曰「自藏也」。四五易位,噬嗑離目,爲窺。窺人者,言皆不見。坎爲三歲,坎冥在上,離象不見。故「三歲不覿,凶」。
  干寶曰:在豐之家,居乾之位,乾爲屋宇,故曰「豐其屋」。此蓋記紂之侈,造爲璿室玉台也。蔀其家者,以記紂多傾國之女也。社稷既亡,宮室虛曠,故曰「窺其戶,闃其無人」。闃,無人貌也。三者,天地人之數也。凡國於天地有興亡焉。故王者之亡其家也。必天示其祥,地出其妖,人反其常,非斯三者,亦弗之亡也。故曰「三歲不覿,凶」。然則璿室之成,三年而後亡國矣。
  案:上應於三,三互離,巽爲戶,離爲目,目而近戶,窺之象也。既屋豐家蔀,若窺地戶,闃寂無人。震木,數三,故三歲致凶於災。
【《象》曰:豐其屋,天際祥也。】
  孟喜曰:天降下惡祥也。
【窺其戶,闃其無人,自藏也。】
  虞翻曰:謂三隱伏坎中,故「自藏」者也。
集解
201838856䷷旅【《序卦》曰: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崔覲曰:諺云:作者不居,況窮大甚,而能久處乎?故必獲罪去邦,羈旅於外矣。

 (艮下離上)
【旅:小亨,旅貞吉。】
  虞翻曰:賁初之四,否三之五,非乾坤往來也。與噬嗑之豐同義。小,謂柔得貴位而順剛。麗乎大明。故「旅小亨,旅貞吉」。再言旅者,謂四兇惡,進退無恆,無所容處。故再言旅,惡而愍之。
【《彖》曰:旅小亨。】
  姚信曰:此本否卦。三五交易,去其本體,故曰客旅。
  荀爽曰:謂陰升居五,與陽通者也。
【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
  蜀才曰:否三升五,柔得中於外,上順於剛。九五降三,降不失正,止而麗乎明。所以「小亨旅貞吉」也。
【旅之時義大矣哉。】
  虞翻曰:以離日麗天,縣象著明,莫大日月,故義大也。
  王弼曰:旅者,物失其所居之時也。物失所居,則咸願有附,豈非智者有爲之時?故曰「旅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火,旅。】
  侯果曰:火在山上,勢非長久,旅之象也。
【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虞翻曰:君子謂三。離爲明,艮爲慎,兌爲刑,坎爲獄。賁初之四,獄象不見。故「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與豐折獄同義者也。
集解
201938956䷷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陸績曰:瑣瑣,小也。艮爲小石。故曰「旅瑣瑣也」。履非其正,應離之始。離爲火,艮爲山,以應火,災焚自取也。故曰:「斯其所取災」也。
【《象》曰:旅瑣瑣,志窮災也。】
  虞翻曰:瑣瑣,最蔽之貌也。失位遠應,之正介坎。坎爲災眚,艮手爲取,謂三動應坎。坎爲志,坤稱窮,故曰「志窮災也」。
集解
202039056䷷旅【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僮僕貞。】
  《九家易》曰:即,就。次,捨。資,財也。以陰居二,即就其舍,故「旅即次」。承陽有實,故「懷其資」。故曰「旅即次,懷其資」也。初者卑賤,二得履之,故「得僮僕」。處和得位,故正居是,故曰「得僮僕貞」矣。
【《象》曰:得僮僕貞,終無尤也。】
  虞翻曰:艮爲僮僕,得正承三,故「得僮僕貞,而終無尤也」。
  案:六二履正體艮,艮爲閽寺,僮僕貞之象也。
集解
202139156䷷旅【九三:旅焚其次,喪其僮僕,貞厲。】
  虞翻曰:離爲火,艮爲僮僕。三動艮壞,故「焚其次」。坤爲喪,三動艮滅入坤,故「喪其僮僕」。動而失正,故「貞厲」矣。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傷矣。】
  虞翻曰:三動體剝,故傷也。
【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虞翻曰:三變成坤。坤爲下,爲喪,故「其義喪也「。
集解
202239256䷷旅【九四:旅於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虞翻曰:巽爲處。四焚棄,惡人失位遠應。故「旅於處」,言無所從也。離爲資斧,故「得其資斧」。三動,四坎爲心,其位未至,故「我心不快」也。
【《象》曰:旅於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王弼曰:斧,所以斫除荊棘,以安其舍者也。雖處上體之下,不先於物;然而不得其位,不獲平坦之地者也。客子所處不得其次,而得其資斧之地,故其「心不快」。
  案:九四失位,而居艮上。艮爲山。山非平坦之地也。四體兌巽。巽爲木,兌爲金,木貫於金,即資斧斫除荊棘之象者也。
集解
202339356䷷旅【六五:射雉,一矢亡,】
  虞翻曰:三變坎爲弓,離爲矢,故「射雉」。五變乾體,矢動雉飛,故「一矢亡」矣。
【終以譽命。】
  虞翻曰:譽謂二。巽爲命。五終變成乾,則二來應已,故「終以譽命」。
【《象》曰:終以譽命,上逮也。】
  虞翻曰:逮,及也。謂二上及也。
  干寶曰:離爲雉,爲矢;巽爲木,爲進退;艮爲手,兌爲決。有木在手,進退其體,矢決於外,射之象也。一陰升乾,故曰「一矢」。履非基位,下又無應。雖復射雉,終亦失之。故曰「一矢亡也」。一矢亡者,喻有損而小也。此記祿父爲王者後,雖小叛擾,終逮安周室,故曰「終以譽命」矣。
集解
202439456䷷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
  虞翻曰:離爲鳥,爲火;巽爲木,爲高。四失位變震,爲筐,巢之象也。今巢象不見,故「鳥焚其巢」。震爲笑,震在前,故「先笑」。應在巽,巽爲號咷,巽像在後。故「後號咷」。
【喪牛於易,凶。】
  虞翻曰:謂三動時坤爲牛。五動成乾,乾爲易。上失三,五動應二。故「喪牛於易」。失位無應故「凶也」。五動成遁,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則旅家所喪牛也。
【《象》曰:以旅在上,其義焚也。】
  虞翻曰:離火焚巢,故「其義焚也」。
【喪牛於易,終莫之聞也。】
  虞翻曰:坎耳入兌,故「終莫之聞」。侯果曰:離爲鳥,爲火。巽爲木,爲風。鳥居木上,巢之象也。旅而贍資,物之所惡也。喪牛甚易,求之也難。雖有智者,莫不吉也。
集解
202539557䷸巽【《序卦》曰:旅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崔覲曰:旅寄於外,而無所容,則必入矣。故曰:「旅無所容,受之以巽。」

 (巽下巽上)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虞翻曰:遁二之四,柔得位而順五剛,故「小亨」也。大人謂五。離目爲見。二失位,利正往應五。故「利有攸往,利見大人」矣。
【《彖》曰:重巽以申命,】
  陸績曰:巽爲命令。重命令者,欲丁寧也。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
  陸績曰:二得中,五得正,體兩巽,故曰「剛巽乎中正」也。皆據陰,故「志行」也。
  虞翻曰:剛中正,謂五也。二失位,動成坎,坎爲志。終變成震,震爲行也。
【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
  陸績曰:陰爲卦主,故「小亨」。
【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案:其義已見繇辭。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虞翻曰:君子,謂遁乾也。巽爲命,重象,故「申命」。變至三,坤爲事,震爲行,故「行事」也。
  荀爽曰:巽爲號令,兩巽相隨,故「申命」也。法教百端,令行爲上,貴其必從,故曰「行事」也。
集解
202639657䷸巽【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虞翻曰:巽爲進退。乾爲武人。初失位,利之正爲乾,故「利武人之貞」矣。
【《象》曰:進退,志疑也。】
  荀爽曰:風性動,進退欲承五,爲二所據,故志以疑也。
【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虞翻曰:動而成乾,乾爲大明,故「志治」。乾元用九,天下治,是其義也。
集解
202739757䷸巽【九二:巽在床下,】
  宋衷曰:巽爲木。二陽在上,初陰在下,慶之象也。二無應於上,退而據初,心在於下,故曰「巽在床下也」。
  荀爽曰:床下,以喻近也。二者,軍帥。三者,號令。故言「床下」。以明將之所專,不過軍中事也。
【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荀爽曰:史以書勳,巫以告廟。紛,變。若,順也。謂二以陽應陽,君所不臣,軍師之象。征伐既畢,書勳告廟。當變而且順五則吉。故曰「用史巫紛若,吉無咎」矣。
【《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
  荀爽曰:謂二以處中和,故能變。
集解
202839857䷸巽【九三:頻巽,吝。】
  虞翻曰:頻,頞也。謂二已變。三體坎艮,坎爲憂,艮爲鼻,故「頻巽」。無應在險,故「吝」也。
【《象》曰:頻巽之吝,志窮也。】
  荀爽曰:乘陽無據,爲陰所乘,號令不行,故「志窮也」。
集解
202939957䷸巽【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虞翻曰:田,謂二也。地中稱田,失位無應,悔也。欲二之初,已得應之,故「悔亡」。二動得正,處中應五。五多功,故《象》曰「有功也」。二動艮爲手,故稱「獲」。謂艮爲狼,坎爲豕。艮二之初,離爲雉。故「獲三品」矣。翟元曰:田獲三品,下三爻也:謂初巽爲雞;二兌爲羊,三離爲雉也。
  案:《谷梁傳》曰春獵曰田,夏曰苗,秋曰蓃,冬曰狩。田獲三品:一爲乾豆;二爲賓客;三爲充君之庖。注云:上殺中心,乾之爲豆實;次殺中髀骼,以供賓客;下殺中腹;充君之庖廚。尊神敬客之義也。
【《象》曰:田獲三品,有功也。】
  王弼曰:得位承五而依尊履正。以斯行命,必能獲強暴,遠不仁者也。獲而有益,莫若三品,故曰「有功也」。
集解
203040057䷸巽【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
  虞翻曰:得位處中,故「貞吉,悔亡,無不利」也。震巽相薄,雷風無形,當變之震矣。巽究爲躁卦,故「無初有終」也。
【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虞翻曰:震,庚也。謂變初至二成離,至三成震,震主庚。離爲日,震三爻在前,故「先庚三日」。謂益時也。動四至五成離,終上成震,震三爻在後,故「後庚三日」也。巽初失正,終變成震,得位,故「無初有終」,「吉」。震究爲蕃鮮白,謂巽也。巽究爲躁卦。躁卦,謂震也。與蠱「先甲三日,後甲三日」同義。五動成蠱,乾成於甲,震成於庚,陰陽天地之始終,故經舉甲庚於《蠱•彖》、《巽五》也。
【《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虞翻曰:居中得正,故「吉」矣。
集解
203140157䷸巽【上九:巽在床下,】
  虞翻曰:床下,謂初也。窮上反下成震,故「巽在床下」。《象》曰:「上窮也」。明當變窮上而復初也。《九家易》曰:上爲宗廟。禮封賞出軍,皆先告廟,然後受行。三軍之命,將之所專。故曰「巽在床下」也。
【喪其齊斧,貞凶。】
  虞翻曰:變至三時,離毀入坤。坤爲喪,巽爲齊,離爲斧,故「喪其齊斧」。三變失位故「貞凶」。
  荀爽曰:軍罷師旋,亦告於廟,還斧於君,故「喪齊斧」。正如其故,不執臣節,則凶。故曰「喪其齊斧,貞凶」。
【《象》曰:巽在床下,上窮也。】
  虞翻曰:陽窮上反下,故曰「上窮也」。
【喪其齊斧,正乎凶也。】
  虞翻曰:上應於三,三動失正,故曰「正乎凶也」。
集解
203240258䷹兌【《序卦》曰: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崔覲曰:巽以申命行事,入於刑者也。入刑而後說之,所謂人忘其勞死也。

 (兌下兌上)
【兌:亨,利貞。】
  虞翻曰:大壯五之三也。剛中而柔外,二失正,動應五承三,故「亨利貞」也。
【《彖》曰:兌,說也。】
  虞翻曰:兌口,故說也。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
  虞翻曰:剛中謂二五,柔外謂三上也。二、三、四利之正,故「說以利貞」也。
【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
  虞翻曰:大壯乾爲天,謂五也。人謂三矣。二變順五承三,故「順乎天應乎人」。坤爲順也。
【說以先民,民忘其勞;】
  虞翻曰:謂二、四已變成屯。坎爲勞,震喜,兌說,坤爲民,坎爲心,民心喜說,有順比象,故「忘其勞」也。
【說以犯難,民忘其死,】
  虞翻曰:體屯,故「難」也。三至上,體大過死。變成屯,民說無疆。故「民忘其死」。坎心爲忘,或以坤爲死也。
【說之大民勸矣哉。】
  虞翻曰:體比順象,故勞而不怨。震爲喜笑,故人勸也。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虞翻曰:君子,大壯乾也。陽息見兌,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兌二陽同類爲朋,伏艮爲友,坎爲習,震爲講,兌兩口對,故「朋友講習」也。
集解
203340358䷹兌【初九:和兌,吉。】
  虞翻曰:得位,四變應已,故「和兌,吉」矣。
【《象》曰: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虞翻曰:四變應初,震爲行,坎爲疑,故「行未疑」。
集解
203440458䷹兌【九三:孚兌,吉,悔亡。】
  虞翻曰:孚謂五也。四已變,五在坎中,稱孚。二動得位,應之,故「孚兌,吉,悔亡」矣。
【《象》曰:孚兌之吉,信志也。】
  虞翻曰:二變應五,謂四已變,坎爲志,故「信志也」。
集解
203540558䷹兌【六三:來兌,凶。】
  虞翻曰:從大壯來,失位,故「來兌,凶」矣。
【《象》曰:來兌之凶,位不當也。】
  案:以陰居陽,故位不當。諂邪求悅,所以必凶。
集解
203640658䷹兌【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虞翻曰:巽爲近利市三倍,故稱「商兌」。變之坎,水性流。震爲行。謂二已變,體比象,故「未寧」與比「不寧方來」同義也。坎爲疾,故「介疾」。得位承五,故「有喜」。
【《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
  虞翻曰:陽爲慶,謂五也。
集解
203740758䷹兌【九五:孚於剝,有厲。】
  虞翻曰:孚,謂五也。二四變,體剝象故「孚於剝」。在坎未光,「有厲」也。
【《象》曰:孚於剝,位正當也。】
  案:以陽居尊位,應二比四,孚剝有成,「位不正當也」。
集解
203840858䷹兌【上六:引兌。】
  虞翻曰:無應乘陽。動而之巽,爲繩。艮爲手。應在三,三未之正。故「引兌」也。
【《象》曰:上六引兌,未光也。】
  虞翻曰:二四已變而體屯,上三未爲離,故「未光也」。
集解
203940959䷺渙【《序卦》曰: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
  崔覲曰:人說,忘其勞死,而後可散之以征役,離之以家邦,故曰「說而後散之,故受之渙。渙者,離也」。

 (坎下巽上)
【渙:亨。】
  虞翻曰:否四之二成坎巽,天地交,故「亨」也。
【王假有廟,】
  虞翻曰:乾爲王。假,至也。否體觀。艮爲宗廟;乾四之坤二。故「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利涉大川,利貞。】
  虞翻曰:坎爲大川。渙,舟楫象。故「涉大川」。乘木有功,二失正,變應五,故利居貞也。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盧氏曰:此本否卦。乾之九四,來居坤中,剛來成坎,水流而不窮也。坤之六二,上升乾四,柔得位乎外,上承貴王,與上同也。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荀爽曰:謂陽來居二,在坤之中,爲立廟。假,大也。言受命之王,居五大位,上體之中,上享天帝,下立宗廟也。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虞翻曰:巽爲木,坎爲水,故「乘木有功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荀爽曰:謂受命之王,收集散民,上享天帝,下立宗廟也。陰上至四承五,爲享帝。陽下至二,爲立廟也。離日上爲宗廟,而謂天帝宗廟之神所配食者。王者所奉,故繼於上。至於宗廟,其實在地。地者陰中之陽,有似廟中之神。
  虞翻曰:否乾爲先王。享,祭也。震爲帝、爲祭。艮爲廟。四之二,殺坤大牲。故以享帝立廟。謂成既濟,有噬嗑食象故也。
集解
204041059䷺渙【初六:用拯馬壯,吉。】
  虞翻曰:坎爲馬。初失正,動體大壯。得位。故「拯馬壯吉」,悔亡之矣。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虞翻曰:承二,故順也。
集解
204141159䷺渙【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虞翻曰:震爲奔,坎爲棘,爲矯輮。震爲足。輮棘有足,艮肱據之,憑机之象也。渙宗廟中,故設机。二失位,變得正,故「渙奔其机,悔亡」也。
【《象》曰:渙奔其机,得願也。】
  虞翻曰:動而得位,故「得願也」。
集解
204241259䷺渙【六三:渙其躬,無悔。】
  荀爽曰:體中曰躬。謂渙三使承上,爲志在外,故「無悔」。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王弼曰:渙之爲義,內險而外安者也。散躬志外,不固所守,與剛合志。故得無咎。
集解
204341359䷺渙【六四:渙其群,元吉。】
  虞翻曰:謂二已變成坤,坤三爻稱群,得位順五,故「元吉」也。
【渙有丘,匪夷所思。】
  虞翻曰:位半艮山,故稱丘。匪,非也。夷謂震,四應在初,三變坎爲思,故「匪夷所思」也。盧氏曰:自二居四,離其群侶,渙其群民得位承尊,故「元吉」也。互體有艮,艮爲山丘。渙群雖則光大,有丘則非平易,故有匪夷之思也。
【《象》曰: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虞翻曰:謂三已變成離,故四「光大也」。
集解
204441459䷺渙【九五:渙汗其大號。】
  《九家易》曰:謂五建二,爲諸侯使下君國,故宣佈號令。百姓被澤,若汗之出身,不還反也。此本否卦。體乾爲首,來下處二,成坎水,汗之象也;陽稱大,故曰「渙汗其大號」也。
【渙王居,無咎。】
  荀爽曰:布其德教,王居其所,故「無咎」矣。《象》曰:王居無咎,正位也。
  虞翻曰:五爲王。艮爲居,正位居五,四陰順命。故「王居無咎,正位也」。
集解
204541559䷺渙【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虞翻曰:應在三。坎爲血,爲逖。逖,憂也。二變爲觀,坎象不見。故「其血去逖,出,無咎。」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虞翻曰:乾爲遠,坤爲害,體遁上,故「遠害」也。
集解
204641660䷻節【《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崔覲曰:離散之道,不可終行,當以節止之。故言物不可以終離,受之以節。

 (兌下坎上)
【節:亨,】
  虞翻曰:泰三之五,天地交也。五當位以節,中正以通,故「節亨」也。
【苦節不可貞。】
  虞翻曰:謂上也,應在三。三變成離,火炎上作,苦位在火上,故「苦節」。雖得位乘陽,故「不可貞」也。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盧氏曰:此本泰卦。分乾九三升坤五,分坤六五下處乾三,是「剛柔分而剛得中」也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虞翻曰:位極於上,乘陽,故「窮」也。
【說以行險,】
  虞翻曰:兌說,坎險,震爲行,故「說以行險」也。
【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虞翻曰:中正謂五。坎爲通也。
【天地節而四時成。】
  虞翻曰:泰乾天,坤地;震春,兌秋。坎冬。三動,離爲夏。故「天地節而四時成」也。
【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虞翻曰:艮手稱制。坤數十,數度。坤又爲害,爲民,爲財。二動體剝,剝爲傷。三出復位,成既濟定,坤剝不見。故「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象》曰:澤上有水,節。】
  侯果曰:澤上有水,以隄防爲節。
【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虞翻曰:君子,泰乾也。艮止爲制,坤爲度,震爲議,爲行,乾爲德,故「以制數度,議德行。」乾三之五,爲「制數度」。坤五之乾,爲「議德行」也。
集解
204741760䷻節【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虞翻曰:泰坤爲戶,艮爲庭,震爲出;初得位應四,故「不出戶庭,無咎」矣。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虞翻曰:坎爲通,二變坤土壅初爲塞。
  崔覲曰:爲節之始,有應所四。四爲坎險,不通之象。以節崇塞,雖不通,可謂知通塞矣。戶庭,室庭也。慎密守節,故「不出」焉,而無咎也。
  案:初九應四。四互坎艮。艮爲門闕。四居艮中,是爲內戶,戶庭之象也。
集解
204841860䷻節【九二:不出門庭,凶。】
  虞翻曰:變而之坤,艮爲門庭。二失位不變,出門應五,則凶。故「言不出門庭,凶」矣。
【《象》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虞翻曰:極,中也。未變之正,失時極矣。
集解
204941960䷻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虞翻曰:三,節家君子也。失位,故節若。嗟,哀號聲。震爲音聲,爲出。三動得正,而體離坎,涕流出目,故「則嗟若」。得位乘二,故「無咎」也。
【《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王弼曰:若,辭也。以陰處陽,以柔乘剛,違節之道,以至哀嗟。自己所至,無所怨咎,故曰「又誰咎」矣。
集解
205042060䷻節【六四:安節,亨。】
  虞翻曰:二已變,艮止坤安。得正承五,有應於初,故「安節亨」。
【《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九家易》曰:言四得正奉五,上通於君,故曰「承上道也」。
集解
205142160䷻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虞翻曰:得正居中,坎爲美,故「甘節吉」。往謂二。二失正,變往應五,故「往有尚」也。
【《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虞翻曰:艮爲居,五爲中,故「居位中也」。
集解
205242260䷻節【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虞翻曰:二三變,有兩離,火炎上作苦,故「苦節」。乘陽,故「貞凶」。得位,故「悔亡」。
  干寶曰:《彖》稱苦節不可貞,在此爻也。稟險伏之教,懷貪狠之志,以苦節之性,而遇甘節之主,必受其誅,華士、少正卯之爻也。故曰「貞凶」。苦節既凶,甘節志得,故曰「悔亡」。
【《象》曰: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荀爽曰:乘陽於上,無應於下,故「其道窮也」。
集解
205342361䷼中孚【《序卦》曰: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崔覲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則人信之,故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也。

 (兌下巽上)
【中孚:】
  虞翻曰:訟四之初也。坎孚像在中,謂二也,故稱「中孚」。此當從四陽二陰之例。遁陰未及三,而大壯陽已至四,故從訟來。二在訟時,體離爲鶴。在坎陰中,有「鳴鶴在陰」之義也。
【豚魚吉。】
  案:坎爲豕。訟四降初折坎,稱「豚」。初陰升四,體巽爲魚。中,二。孚,信也。謂二變應五,化坤成邦,故「信及豚魚」,吉矣。虞氏以三至上體遯,便以豚魚爲遁魚,雖生曲象之異見,乃失化邦之中信也。
【利涉大川。】
  虞翻曰:坎爲大川。謂二已化邦,三利出涉坎。得正,體渙。渙,舟楫象。故「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利貞。】
  虞翻曰:謂二利之正,而應五也。中孚以利貞,乃應於天也。
【《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
  王肅曰:三、四在內,二、五得中,兌說而巽順,故「孚」也。
【乃化邦也。】
  虞翻曰:二化應五成坤,坤爲邦,故「化邦」也。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荀爽曰:豚魚,謂四、三也。艮爲山陸,豚所處。三爲兌澤,魚所在。豚者卑賤,魚者幽隱,中信之道,皆及之矣。
【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王肅曰:中孚之象,外實內虛,有似可乘,虛木之舟也。
【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虞翻曰:訟乾爲天,二動應乾,故「乃應乎天也」。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
  崔覲曰:流風令於上,布澤惠於下,中孚之象也。
【君子以議獄緩死。】
  虞翻曰:君子,謂乾也。訟坎爲獄;震爲議,爲緩;坤爲死。乾四之初,則二出坎獄。兌說震喜,坎獄不見,故「議獄緩死」也。
集解
205442461䷼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荀爽曰:虞,安也。初應於四,宜自安虞;無意於四,則吉。故曰「虞吉」也。四者承五,有它意於四,則不安,故曰「有它不燕」也。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荀爽曰:初位潛藏,未得變而應四也。
集解
205542561䷼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虞翻曰:靡,共也。震爲鳴;訟離爲鶴,坎爲陰夜,鶴知夜半。故「鳴鶴在陰」。二動成坤,體益。五艮爲子,震巽同聲者相應,故「其子和之」。坤爲身故稱「我」。吾,謂五也。離爲爵,爵,位也。坤爲邦國,五在艮,閽寺庭闕之象。故稱「好爵」。五利二變,之正應坎,故「吾與爾靡之」矣。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虞翻曰:坎爲心,動得正應五,故「中心願也」。
集解
205642661䷼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荀爽曰:三四俱陰,故稱「得「也。四得位,有位。故鼓而歌。三失位,無實。故罷而泣之也。
【《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王弼曰:三四俱陰,金木異性,敵之謂也。以陰居陽,自強而進,進而礙敵。故『或鼓「也。四履正位,非三敵所克,故「或罷」也。不勝而退,懼見侵陵,故「或泣」也。四履謙巽,不報仇敵,故「或歌」也。歌泣無恆,位不當也。
集解
205742761䷼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虞翻曰:訟坎爲月,離爲日。兌西震東。月在兌二,離爲震三,日月象對。故「月幾望」。乾坎兩馬匹,初四易位,震爲奔走,體遁山中,乾坎不見,故「馬匹亡」。初四易位,故「無咎」矣。
【《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
  虞翻曰:訟初之四,體與上絕,故「絕類上」也。
集解
205842861䷼中孚【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虞翻曰:孚,信也。謂二在坎爲孚,巽繩艮手,故「攣」。二使化爲邦,得正應已,故「無咎」也。
【《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案:以是成五,有信。攣二使變已,是「位正當也」。
集解
205942961䷼中孚【上九:翰音登於天,貞凶。】
  虞翻曰:巽爲雞,應在震,震爲音。翰,高也。巽爲高,乾爲天。故「翰音登於天」。失位,故「貞凶」。《禮》薦牲,雞稱翰音也。
【《象》曰:翰音登於天,何可長也。】
  侯果曰:窮上失位,信不由中;以此申命,有聲無實;中實內喪,虛華外揚。是「翰音登天」也。巽爲雞,雞曰翰音。虛音登天,何可久也。
集解
206043062䷽小過【《序卦》曰: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韓康伯曰:守其信者,則失貞而不諒之道,而以信爲過也。故曰「小過」。

 (艮上震上)
【小過:亨,利貞。】
  虞翻曰:晉上之三。當從四陰二陽,臨觀之例。臨陽未至三,而觀四已消也;又有飛鳥之象,故知從晉來。杵臼之利,蓋取諸此。柔得中而應乾剛,故「亨」。五失正,故利貞。「過以利貞,與時行也。」
【可小事,】
  虞翻曰:小謂五。晉坤爲事。柔得中。故「可小事」也。
【不可大事。】
  虞翻曰:大事,四。剛失位而不中。故「不可大事」也。
【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虞翻曰:離爲飛鳥,震爲音,艮爲止。晉上之三,離去震在,鳥飛而音止。故「飛鳥遺之音」。上陰乘陽,故「不宜上」。下陰順陽,故「宜下,大吉」。俗說或以卦像二陽在內,四陰在外,有似飛鳥之象,妄矣。
【《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
  荀爽曰:陰稱小。謂四應初,過二而去。三應上,過五而去。五處中,見過不見應。故曰「小者過而亨也」。
【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
  虞翻曰:謂五也。陰稱小,故「小事吉也」。
【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
  虞翻曰:謂四也。陽稱大,故「不可大事也」。
【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
  宋衷曰:二陽在內,上下各陰,有似飛鳥舒翮之象,故曰「飛鳥」。震爲聲音,飛而且鳴,鳥去而音止,故曰「遺之音」也。
【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王肅曰:四、五失位,故曰「上逆」。二、三得正,故曰「下順」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
  侯果曰:山大而雷小,山上有雷,小過於大,故曰「小過」。
【君子以行過乎恭,】
  虞翻曰:君子,謂三也。上貴三賤,晉上之三,震爲行,故「行過乎恭」。謂三致恭以存其位,與謙三同義。
【喪過乎哀,】
  虞翻曰:晉坤爲喪,離爲目,艮爲鼻,坎爲涕洟。震爲出,涕洟出鼻目:體大過,遭死喪,過乎哀也。
【用過乎儉。】
  虞翻曰:坤爲財用,爲吝嗇。艮爲止,兌爲小。小用密止,云不雨。故「用過乎儉」也。
集解
206143162䷽小過【初六:飛鳥以凶。】
  虞翻曰:應四。離爲飛鳥。上之三,則四折入,大過死,故「飛鳥以凶」。
【《象》曰:飛鳥以凶,不可如何也。】
  虞翻曰:四死大過,故「不可如何也」。
集解
206243262䷽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
  虞翻曰:祖謂祖母,初也。母死稱妣。謂三坤爲喪,爲母,折入大過死,故稱「祖」也。妣二過初,故「過其祖」五變,三體姤遇,故遇妣也。
【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虞翻曰:五動爲君,晉坎爲臣;二之五隔三;艮爲止,故「不及其君」止。如承三得正,體姤遇象,故「遇其臣,無咎」也。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虞翻曰:體大過,下止,捨巽下,故「不可過」。與隨三同義。
集解
206343362䷽小過【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虞翻曰:防,防四也。失位從或,而欲折之初。戕,殺也。離爲戈兵,三從離上入坤,折四死大過中,故「從或戕之,凶」也。
【《象》曰:從或戕之,凶如何也。】
  虞翻曰:三來戕四,故「凶如何也」。
集解
206443462䷽小過【九四:無咎,弗過遇之,】
  《九家易》曰:以陽居陰,行過乎恭。今雖失位,遇則進五,故「無咎」也。四體震動,位既不正,當動上居五,不復過五,故曰「弗過遇之」矣。
【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荀爽曰:四往危五,戒備於三,故曰「往厲必戒」也。勿長居四,當動上五,故「用永貞」。
【《象》曰: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虞翻曰:體否上傾,故「終不可長」矣。
集解
206543562䷽小過【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虞翻曰:密,小也。晉坎,在天爲雲,墜地成雨。上來之三,折坎入兌,小爲密。坤爲自我。兌爲西。五動乾爲郊。故「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也。
【公弋取彼在穴。】
  虞翻曰:公謂三也。弋,矰繳射也。坎爲弓彈。離爲鳥矢。弋無矢也,巽繩連鳥,弋人鳥之象。艮爲手,二爲穴,手入穴中,故「公弋取彼在穴」也。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虞翻曰:謂三坎水,已之上六,故「已上也」。
集解
206643662䷽小過【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虞翻曰:謂四已變之坤,上得之三,故「弗遇過之」。離爲飛鳥,公弋得之,鳥下入艮手而死,故「飛鳥離之凶」。晉坎爲災眚,故「是謂災眚」矣。
【《象》曰:弗遇過之,已亢之。】
  虞翻曰:飛下稱亢。晉上之三,故「已亢也」。
集解
206743763䷾旣濟【《序卦》曰: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韓康伯曰:行過乎儉,可以矯世厲俗,有所濟也。

 (離下坎上)
【既濟:亨小。利貞。】
  虞翻曰:泰五之二。小,謂二也。柔得中。故「亨小」。六爻得位,各正性命,保合大和故「利貞」矣。
【初吉,】
  虞翻曰:初,始也。謂泰乾。乾知大始,故稱「初」。坤五之乾二,得正處中,故「初吉,柔得中也。」
【終亂。】
  虞翻曰:泰坤稱亂。二上之五,終止於泰,則反成否。子弒其父,臣弒其君天下無邦,終窮成坤,故「亂,其道窮」。
【《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
  荀爽曰:天地既交,陽升陰降,故「小者亨也」。
【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侯果曰:此本泰卦。六五降二,九二升五,是剛柔正當位也。
【初吉,柔得中也。】
  虞翻曰:中,謂二。
【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虞翻曰:反否終坤,故「其道窮也」。侯果曰:剛得正,柔得中,故「初吉」也。正有終極,濟有息止,止則窮亂,故曰「終止則亂,其道窮也」。一曰:殷亡周興之卦也。成湯應天,初吉也。商辛毒痛,終止也。由止,故物亂而窮也。物不可窮,窮則復始,周受其未濟而興焉。
  《乾鑿度》曰:既濟未濟者,所以明戒慎,全王道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荀爽曰:六爻既正,必當復亂,故君子象之。思患而豫防之,治不忘亂也。
集解
206843863䷾旣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象》曰:曳其輪,義無咎也。】
  宋衷曰:離者兩陽一陰。陰方陽圓,輿輪之象也。其一在坎中,以火入水,必敗,故曰「曳其輪」也。初在後,稱「尾」。尾濡曳,咎也。得正有應,於義要以危而無咎矣。
集解
206943963䷾旣濟【六二:婦喪其佛,勿逐,七日得。】
  虞翻曰:離爲婦。泰坤爲喪。佛發,謂鬒發也。一名婦人之首飾。坎爲玄雲,故稱發。《詩》曰:鬒發如雲。乾爲首,坎爲美;五取乾二之坤爲坎,坎爲盜,故「婦喪其佛」。泰震爲七,故「勿逐,七日得」。與睽喪馬勿逐同義。佛,或作茀。俗說以佛爲婦人蔽膝之茀,非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王肅曰:體柔應五,履順承剛,婦人之義也。佛,首飾。坎爲盜。離爲婦。喪其茀,鄰於盜也。勿逐自得,履中道也。二五相應,故「七日得」也。
集解
207044063䷾旣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虞翻曰:高宗,殷王武丁。鬼方,國名。乾爲高宗,坤爲鬼方;乾二之坤五。故「高宗伐鬼方」。坤爲年,位在三,故「三年」。坤爲小人,二上克五,故「三年克之,小人勿用」。《象》曰:「憊也」。
  干寶曰:高宗,殷中興之君。鬼方,北方國也。高宗嘗伐鬼方,三年而後克之。離爲戈兵,故稱「伐」。坎當北方,故稱「鬼」。在既濟之家,而述先代之功,以明周因於殷,有所弗革也。
【《象》曰:三年克之,憊也。】
  侯果曰:伐鬼方者,興衰除暗之征也。上六暗極,九三征之,三舉方及,故曰「三年克之」。興役動眾,聖猶疲憊,則非小人能爲,故曰「小人勿用」。
  虞翻曰:坎爲勞,故「憊也」。
集解
207144163䷾旣濟【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虞翻曰:乾爲衣,故稱「繻」。袽,敗衣也。乾二之五,衣象裂壞,故「繻有衣袽」。離爲日,坎爲盜,在兩坎間,故「終日戒」。謂伐鬼方三年乃克。旅人勤勞,衣服皆敗,鬼方之民,猶或寇竊,故「終日戒」也。
【《象》曰:終日戒,有所疑也。】
  盧氏曰:繻者,布帛端末之識也。袽者,殘幣帛,可拂拭器物也。繻有爲衣袽之道也。四處明暗之際,貴賤無恆,猶或爲衣或爲袽也。履多懼之地,上承帝主,故終日戒慎,有所疑懼也。
集解
207244263䷾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虞翻曰:泰震爲東,兌爲西,坤爲牛,震動五殺坤,故「東鄰殺牛「。在坎多眚,爲陰所乘,故「不如西鄰之禴祭」。禴,夏祭也。離爲夏。兌動二,體離,明。得正承五,順三。故「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
  崔覲曰:居中當位。於既濟之時,則當是周受命日也。五坎爲月。月出西方,西鄰之謂也。二應在離,離爲日。日出東方,東鄰之謂也。離又爲牛,坎水克離火,東鄰殺牛之象。禴,殷春祭之名。案《尚書》:克殷之歲,厥四月哉生明。王來自商,至於豐。丁未,祀於周廟。四月殷之三月,春也。則明西鄰之禴祭,得其時而受祉福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盧氏曰:明鬼享德不享味也。故德厚者,吉大來也。
集解
207344363䷾旣濟【上六:濡其首,厲。】
  虞翻曰:乾爲首,五從二上在坎中,故「濡其首,厲」。位極乘陽,故「何可久」。
【《象》曰: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荀爽曰:居上濡五,處高居盛,必當復危,故「何可久也」。
集解
207444464䷿未濟【《序卦》曰: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崔覲曰:夫易之爲道,窮則變,變則通。而以未濟終者,亦物不可窮也。

 (坎下離上)
【未濟:亨。】
  虞翻曰:否二之五也。柔得中,天地交。故「亨」。濟,成也。六爻皆劃錯,故稱未濟也。
【小狐汔濟,】
  虞翻曰:否艮爲小狐。汔,幾也。濟,濟渡。狐濟幾度,而濡其尾,未出中也。
【濡其尾,無攸利。】
  虞翻曰:艮爲尾。狐,獸之長尾者也。尾謂二,在坎水中。故「濡其尾」。失位,故「無攸利,不續終也」。
  干寶曰:坎爲狐。
  《說文》曰:汔,涸也。
  案:剛柔失正,故未濟也。五居中應剛,故「亨」也。小狐力弱,汔乃可濟。水既未涸,而乃濟之。故尾濡而無所利也。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
  荀爽曰:柔上居五,與陽合同,故「亨」也。
【小狐汔濟,未出中也。】
  虞翻曰:謂二未變,在坎中也。
  干寶曰:狐,野獸之妖者,以喻祿父。中,謂二也。困而猶處中故也。此以記紂雖亡國,祿
  父猶得封矣。
【濡其尾,無攸利,不續終也。】
  虞翻曰:否陰消陽,至剝終坤,終止則亂,其道窮也。乾五之二,坤殺不行,故「不續終也」。
  干寶曰:言祿父不能敬奉天命,以續既終之禮,謂叛而被誅也。
【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荀爽曰:雖剛柔相應,而不以正,由未能濟也。
  干寶曰:六爻皆相應,故微子更得爲客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
  侯果曰:火性炎上,水性潤下,雖復同體,功不相成,所以未濟也。故君子慎辨物宜,居之以道,令其功用相得,則物咸濟矣。
【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虞翻曰:君子,否乾也。艮爲慎。辨,別也。物謂乾陽物也,坤陰物也;艮爲居,坤爲方;乾別五以居坤二。故「以慎辨物居方」也。
集解
207544564䷿未濟【初六:濡其尾,吝。】
  虞翻曰:應在四,故「濡其尾」。失位,故「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案:四在五後,故稱「尾」。極,中也。謂四居坎中,以濡其尾,是不知極也。
集解
207644664䷿未濟【九二:曳其輪,貞吉。】
  姚信曰:坎爲曳,爲輪,兩陰夾陽,輪之象也。二應於五,而隔於四,止則據初,故「曳其輪」。處中而行,故曰「貞吉」。
  干寶曰:坎爲輪。離爲牛,牛曳輪。上以承五命,猶東蕃之諸侯,共攻三監,以康周道,故曰「貞吉」也。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虞翻曰:謂初已正,二動成震,故「行正」。
集解
207744764䷿未濟【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荀爽曰:未濟者,未成也。女在外,男在內,婚姻未成。征上從四則凶。利下從坎,故「利涉大川」矣。
【《象》曰: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干寶曰:吉凶者,言乎其得失也。祿父反叛,管蔡與亂,兵連三年,誅及骨肉,故曰「未濟征凶」。平克四國,以濟大難,故曰「利涉大川」。坎也。以六居三,不當其位,猶周公以臣而君,故流言作矣。
集解
207844864䷿未濟【九四:貞吉,悔亡。】
  虞翻曰:動正得位,故吉而悔亡矣。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邦。】
  虞翻曰:變之震,體師:坤爲鬼方。故「震用伐鬼方」。坤爲年,爲大邦,陽稱賞,四在坤中,體既濟離三,故「三年有賞於大邦」。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案:坎爲志,震爲行,四坎變震,故「志行也」。
集解
207944964䷿未濟【六五:貞吉,無悔。】
  虞翻曰:之正則吉,故「貞吉,無悔」。
【君子之光,有孚,吉。】
  虞翻曰:動之乾,離爲光,故「君子之光」也。孚謂二。二變應已,得有之,故「有孚吉」。坎稱孚也。
  干寶曰:以六居五,周公攝政之象也,故曰「貞吉無悔」。制禮作樂,復子明辟。天下乃明其道,乃信其誠。故「君子之光,有孚,吉」矣。
【《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虞翻曰:動之正,乾爲大明,故「其暉吉也」。
集解
208045064䷿未濟【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虞翻曰:坎爲孚,謂四也。上之四介四,故「有孚」。飲酒流頤中,故「有孚於飲酒」。終變之正,故「無咎」。乾爲首,五動首在酒中,失位,故「濡其首」矣。孚,信。是,正也。六位失正,故「有孚失是」。謂若殷紂沉湎於酒,以失天下也。
【《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虞翻曰 vb :節,止也。艮爲節,飲酒濡首,故「不知節矣」。
集解
208111乾文言【《文言》曰:】
  劉瓛曰: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
  姚信曰:乾坤爲門戶。文說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元者,善之長也。】
  《九家易》曰:乾者,君卦也。六爻皆當爲君,始而大通,君德會合,故元爲「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
  《九家易》曰:通者,謂陽合而爲乾。眾善相繼,故曰「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
  荀爽曰:陰陽相合,各得其宜,然後利矣。
【貞者,事之幹也。】
  荀爽曰:陰陽正而位當,則可以幹舉萬事。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何妥曰:此明聖人則天,合五常也。仁爲木,木主春,故配元爲四德之首。君子體仁,故有長人之義也。
【嘉會,足以合禮;】
  何妥曰:禮是交接會通之道,故以配通。五禮有吉凶賓軍嘉,故以嘉合於禮也。
【利物,足以和義;】
  何妥曰:利者,裁成也。君子體此利以利物,足以合於五常之義。
【貞固,足以幹事。】
  何妥曰:貞,信也。君子貞正,可以委任於事。故《論語》曰:敬事而信,故幹事而配信也。
  案:此釋非也。夫在天成象者,乾元、亨、利、貞也。言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在地成形者,仁、義、禮、智、信也。言君法五常,以教化於人。元爲善長,故能體仁。仁主春生,東方木也。亨爲嘉會,足以合禮。禮主夏養,南方火也。利爲物宜,足以和義。義主秋成,西方金也。貞爲事幹,以配於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故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則智之明證矣。不言信者,信主土,而統屬於君。故中孚云:信及豚魚,是其義也。若首出庶物,而四時不忒者,乾之象也。厚德載物,而五行相生者,土之功也。土居中宮,分王四季,亦由人君無爲皇極,而奄有天下。水火金木,非土不載。仁義禮智,非君不弘。信既統屬於君,故先言乾。而後不言信,明矣。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干寶曰:夫純陽,天之精氣。四行,君之懿德。是故乾冠卦首,辭表篇目,明道義之門在於此矣,猶春秋之備五始也。故夫子留意焉。然則體仁正已,所以化物;觀運知時,所以順天;氣用隨宜,所以利民;守正一業,所以定俗也。亂則敗禮其教婬;逆則拂時,其功否;錯則妨用,其事廢;忘則失正,其官敗。四德者,文王所由興。四愆者,商紂所由亡。
集解
208221乾文言【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
  何妥曰:夫子假設疑問也。後五爻皆放此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
  何妥曰:此直答言聖人有隱顯之龍德。今居初九窮下之地,隱而不見,故云「勿用」矣。
【不易世,】
  崔覲曰:言據當潛之時,不易乎世而行者,龍之德也。
【不成名。】
  鄭玄曰:當隱之時,以從世俗,不自殊異,無所「成名」也。
【遁世無悶,】
  崔覲曰:道雖不行,達理「無悶」也。
【不見是而無悶。】
  崔覲曰:世人雖不已是,而已知不違道,故「無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
  虞翻曰:陰出初震,爲樂爲行,故「樂則行之」。坤死稱憂,隱在坤中,遁世無逆流,故「憂則違之」也。
【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虞翻曰:確,剛貌也。乾剛潛初,坤亂於上。君子弗用,隱在下位。確乎難拔,潛龍之志也。
集解
208331乾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
  虞翻曰:中下之中,二非陽位,故明言能「正中」也。
【庸言之信,】
  荀爽曰:處和應坤,故曰「信」。
【庸行之謹。】
  《九家易》曰:以陽居陰位,故曰「謹」也。庸,常也。謂言常以信,行常以謹矣。
【閑邪存其誠,】
  宋衷曰:閑,防也。防其邪而存誠焉。二在非其位,故以「閑邪」言之。能處中和,故以「存誠」言之。
【善世而不伐,】
  《九家易》曰:陽升居五,處中居上,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即是不伐。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之謂也。
【德博而化。】
  荀爽曰:處五據坤,故「德博」。群陰順從,故物「化」也。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虞翻曰:陽始觸陰,當升五爲君。時捨於二,宜利天下。直方而大德,無不利。明言君德,地數始二。故稱「易曰」。
集解
208441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
  虞翻曰:乾爲德,坤爲業,以乾通坤,謂爲「進德修業」。
  宋衷曰:業,事也。三爲三公,君子處公位,所以「進德修業」也。
【忠信,所以進德也。】
  翟玄曰:忠於五,所以修德也。
  崔覲曰:推忠於人,以信待物,故其德日新也。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荀爽曰:修辭謂「終曰乾乾」。立誠,謂「夕惕若厲」。居業,謂「居三」也。
  翟玄曰:居三修其教令,立共誠信,民敬而從之。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翟玄曰:知五可至而「至之」,故可與行幾微之事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姚信曰:知終者,可以知始終。終謂三也。義者,宜也。知存知亡,君子之宜矣。
  崔覲曰:君子,喻文王也。言文王進德修業,所以貽厥武王,至於九五。至於九五,可與進修意合,故言「知至至之」,可與言微也。知天下歸周,三分有二,以服事殷,終於臣道。終於臣道,可與進修意合,故言「知終終之,可與存義」。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
  虞翻曰:天道三才。一乾而以至三乾成,故爲「上」。「夕惕若厲」,故「不驕」也。
【在下位而不憂。】
  虞翻曰:「下位」謂初。隱於初,憂則違之,故「不憂」。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王弼曰:惕,怵惕也。處事之極,失時敗廢,懈怠則曠。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
集解
208551乾文言【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爲邪也。】
  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臣位也。故欲上躍。居五下者,當下居坤初,得陽正位。故曰:「上下無常,非爲邪也」。
【進退無恆,非離群也。】
  荀爽曰:進,謂居五。退,謂居初。故「進退無恆,非離群也」。
【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
  崔覲曰:至公欲及時濟人,故「無咎」也。
集解
208661乾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
  虞翻曰:謂震巽也。庖犧觀變而放八卦,雷風相薄,故「相應」也。
  張璠曰:天者,陽也。君者,陽也。雷風者,天之聲。號令者,君之聲。明君與天地相應,合德同化,動靜不違也。
【同氣相求。】
  虞翻曰:謂艮兌山澤通氣,故「相求」也。
  崔覲曰:方諸與月,同有陰氣,相感則水生。陽燧與日,同有陽氣,相感則火出也。
【水流濕,】
  荀爽曰:陽動之坤而爲坎,坤者純陰,故曰「濕」也。
【火就燥。】
  荀爽曰:陰動之乾而成離,乾者純陽,故曰:「燥」也。
  虞翻曰:離上而坎下,水火不相射。
  崔覲曰:決水先流濕,然火先就燥。
【雲從龍,】
  荀爽曰:龍,喻王者。謂乾二之坤五爲坎也。
  虞翻曰:乾爲龍,雲生天,故「從龍」也。
【風從虎。】
  荀爽曰:虎,喻國君。謂坤五之乾二爲巽,而從三也。三者,下體之君,故以喻國君。
  虞翻曰:坤爲虎,風生地,故「從虎」也。
【聖人作而萬物睹。】
  虞翻曰:睹,見也。聖人則庖犧,合德乾五,造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五動成離,日出照物皆相見,故曰「聖人作而萬物睹」也。
  陸績曰:陽氣至五,萬物茂盛,故譬以聖人在天子之位,功成製作,萬物咸見之矣。
【本乎天者親上,】
  荀爽曰:謂乾九二,本出於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荀爽曰:謂坤六五,本出於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親下」也。
  崔覲曰:謂動物親於天之動,植物親於地之靜。
【則各從其類也。】
  虞翻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觸類而長」,故「各從其類」。
集解
208771乾文言【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
  荀爽曰:在上,故「貴」。失正,故「無位」。
【高而無民,】
  何妥曰:既不處九五帝王之位,故「無民」也。夫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既非王位,則民不隸屬也。
【賢人在下位,】
  荀爽曰:謂上應三,三陽德正,故曰「賢人」。別體在下,故曰「在下位」。
【而無輔,】
  荀爽曰:兩陽無應,故「無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
  荀爽曰:升極當降,故有「悔」。
集解
208821乾文言【潛龍勿用,下也。】
  何妥曰:此第二章,以人事明之。當帝舜耕漁之日,卑賤處下,未爲時用,故云「下」。
集解
208931乾文言【見龍在田,時捨也。】
  何妥曰:此夫子洙泗之日,開張業藝,教授門徒,自非通捨,孰能如此。
  虞翻曰:二非王位,時暫「捨」也。
集解
209041乾文言【終日乾乾,行事也。】
  何妥曰:此當文王爲西伯之時,處人臣之極,必須事上接下,故言「行事」也。
集解
209151乾文言【或躍在淵,自試也。】
  何妥曰:欲進其道,猶復疑惑。此當武王觀兵之日,欲以試觀物情也。
集解
209261乾文言【飛龍在天,上治也。】
  何妥曰:此當堯、舜冕旒之日,以聖德而居高位,在上而治民也。
集解
209371乾文言【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案:此當桀、紂失位之時。亢極驕盈,故致悔恨窮斃之災禍也。
集解
209481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案:此當三皇五帝禮讓之時。垂拱無爲,而天下治矣。
  王弼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陽也。陽,剛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之至治,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則「正下治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爲德,不爲妄者也。潛而勿用乎?必窮處於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捨也。以爻爲人,以位爲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集解
209521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何妥曰: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當十一月,陽氣雖動,猶在地中,故曰「潛龍」也。
集解
209631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案:陽氣上達於地,故曰「見龍在田」。百草萌牙孚甲,故曰「文明」。
  孔穎達曰:先儒以爲九二當太蔟之月,陽氣見地。則九三爲建辰之月,九四爲建午之月,九五爲建申之月,上九爲建戌之月,群陰既盛,上九不得言與時偕極。先儒此說,於理稍乖。此乾之陽氣漸生,似聖人漸進,宜據十一月之後,建巳之月已來。此九二爻當建丑建寅之間,於時地之萌牙物有生者,即是陽氣發見之義也。但陰陽二氣,共成歲功。故陰興之時,仍有陽在;陽生之月,尚有陰氣。所以六律六呂,陰陽相關,取象論義,與此不殊也。
集解
209741乾文言【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何妥曰:此當三月。陽氣浸長,萬物將盛,與天之運俱行不息也。
集解
209851乾文言【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何妥曰:此當五月。微陰初起,陽將改變,故云「乃革」也。
集解
209961乾文言【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何妥曰:此當七月。萬物盛長,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
集解
210071乾文言【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何妥曰:此當九月。陽氣大衰,向將極盡,故云「偕極」也。
集解
210171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何妥曰:陽消,天氣之常。天象法則,自然可見。
  王弼曰:此一章全說天氣以明之也。九,剛直之物,唯乾體能用之。用純剛以觀天,天則可見矣。
集解
210211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虞翻曰:乾始開通,以陽通陰,故始通。
【利貞者,性情也。】
  干寶曰:以施化利萬物之性,以純一正萬物之情。
  王弼曰:不爲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乾始而以美利利天下,】
  虞翻曰:美利謂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也。
【不言所利,大矣哉!】
  虞翻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利者大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崔覲曰:不雜曰純,不變曰粹。言乾是純粹之精,故有剛、健、中、正之四德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陸績曰: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於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
  《九家易》曰:謂時之元氣,以王而行,履涉眾爻,是「乘六龍」也。
【以御天也。】
  荀爽曰:御者,行也。陽升陰降,天道行也。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荀爽曰:乾升於坤,曰「雲行」。坤降於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雨既濟。陰陽和均,和而其正,故曰「天下平」。
【君子以成德爲行,】
  干寶曰:君子之行,動靜可觀,進退可度,動以成德,無所苟行也。
【日可見之行也。】
  虞翻曰:謂初。乾稱君子。陽出成爲上德,雲行雨施則成離,日新之謂上德,故「日可見之行」。
集解
210321乾文言【潛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荀爽曰:「隱而未見」,謂居初也,「行而未成」,謂行之坤四。陽居陰位,未成爲君。乾者,君卦也。不成爲君,故不用也。
集解
210431乾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虞翻曰:謂二。陽在二。兌在口;震爲言,爲講論;坤爲文,故「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兌象,君子以朋友講習。
【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虞翻曰:震爲寬,仁爲行,謂居寬行仁,德博而化也。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虞翻曰:重言君德者,大人善世不伐。信有君德,後天而奉天時,故詳言之。
集解
210541乾文言【九三:重剛而不中。】
  虞翻曰:以乾接乾,故「重剛」。位非二五,故「不中」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
  何妥曰:上不及五,故云「不在天」。下已過二,故云「不在田」。處此之時,實爲危厄也。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何妥曰:處危懼之地,而能乾乾懷厲,至夕猶惕,乃得「無咎」矣。
集解
210651乾文言【九四:重剛而不中,】
  案:三居下卦之上,四處上卦之下,俱非得中,故曰「重剛而不中」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
  侯果曰:案下《系》: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兼三才而兩之,謂兩爻爲一才也。初兼二,地也。三兼四,人也。五兼六,天也。四是兼才,非正,故言「不在人」也。
【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虞翻曰:非其位,故疑之也。
集解
210761乾文言【夫大人者,】
  《乾鑿度》曰:聖明德備,曰「大人」也。
【與天地合其德,】
  荀爽曰:與天合德,謂居五也。與地合德,謂居二也。
  案:謂撫育無私,同天地之覆載。
【與日月合其明,】
  荀爽曰:謂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爲日。乾二之坤五爲坎,坎爲月。
  案:威恩遠被,若日月之照臨也。
【與四時合其序,】
  翟玄曰:乾坤有消息,從四時來也。
  又案:賞罰嚴明,順四時之序也。
【與鬼神合其吉凶,】
  虞翻曰:謂乾神合吉,坤鬼合凶,以乾之坤,故「與鬼神合其吉凶」。
  案:禍婬福善,葉鬼神之吉凶矣。
【先天而天弗違,】
  虞翻曰:乾爲天、爲先。大人在乾五,乾五之坤五,天像在先。故「先天而天弗違」。
  崔覲曰:行人事,合天心也。
【後天而奉天時。】
  虞翻曰:奉,承行。乾四之坤初成震,震爲後也,震春兌秋,坎冬離夏,四時象具。故「後天而奉天時」。謂承天時,行順也。
  崔覲曰:奉天時布政,聖政也。
【天且弗違,況於人乎?】
  荀爽曰:人謂三。
【況於鬼神乎?】
  荀爽曰:神謂天,鬼謂地也。
  案:大人惟德動天,無遠不屆。鬼神饗德,夷狄來賓。人神葉從,猶風偃草,豈有違忤哉。
集解
210871乾文言【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
  荀爽曰:陽位在五,今乃居上,故曰「知進而不知退」也。
【知存而不知亡,】
  荀爽曰:在上當陰,今反爲陽,故曰「知存而不知亡」也。
【知得而不知喪,】
  荀爽曰:得謂陽,喪謂陰。案,此論人君驕盈過亢,必有喪亡。若殷紂招牧野之災,太康遘洛水之怨,即其類矣。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荀爽曰:進謂居五。退謂居二。存謂五,爲陽位。亡謂上,爲陰位也。再出聖人者,上聖人謂五,下聖人謂二也。
  案:此則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大寶聖君,若能用九天德者,垂拱無爲,芻狗萬物,生而不有,功成不居,百姓日用而不知,豈荷生成之德者也。此則三皇五帝,乃聖乃神,保合太和,而天下自治矣。今夫子《文言》再稱聖人者,嘆美用九之君,能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故得「大明終始,萬國咸寧,時乘六龍,以御天也」。斯即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是其義也。
  崔覲曰:謂失其正者,若燕噲讓位於子之之類是也。
  案:三王五伯,揖讓風頹,專恃干戈,遞相征伐,失正忘退,其徒實繁。略舉宏綱,斷可知矣。
集解
210992坤文言【《文言》曰:】
  何妥曰:《坤•文言》唯一章者,以一心奉順於主也。
【坤至柔,】
  荀爽曰:純陰至順,故「柔」也。
【而動也剛,】
  《九家易》曰:坤一變而成震。陰動生陽,故「動也剛」。
【至靜而德方,】
  荀爽曰:坤性至靜,得陽而動,布於四方也。
【後得主而有常,】
  虞翻曰:坤陰,先迷後順,得常。陽出初,震爲主,爲常也。
【含萬物而化光。】
  干寶曰:光,大也。謂坤含藏萬物,順承天施,然後「化光」也。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荀爽曰:承天之施,因四時而行之也。
集解
2110102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虞翻曰:謂初。乾爲積善,以坤牝。陽滅出復,震爲餘慶,謂「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也。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虞翻曰:坤積不善,以臣弒君,以乾通坤,極姤生巽,爲餘殃也。
  案:聖人設教,理貴隨宜,故夫子先論人事,則不語怪力亂神,絕四毋必。今於易象,闡揚天道,故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者:以明陽生陰殺,天道必然。理國修身,積善爲本。故於坤爻初六,陰始生時,著此微言,永爲深誡。欲使防萌杜漸,災害不生,開國承家,君臣同德者也。故《系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是其義也。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
  虞翻曰:坤消至二,艮子弒父。至三成否,坤臣弒君。上下不交,天下無邦。故子弒父,臣弒君也。
【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虞翻曰:剛爻爲朝,柔爻爲夕;乾爲寒,坤爲暑,相推而成歲焉。故「非一朝一夕」,所由來漸矣。
【由辯之不早辯也。】
  孔穎達曰:臣子所以久包禍心,由君父不早辯明故也。此文誡君父防臣子之惡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荀爽曰:霜者,乾之命令。坤下有伏乾,履霜堅冰,蓋言順也。乾氣加之,性而堅,象臣順君命而成之。
集解
2111112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虞翻曰:謂二。陽稱直。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故「直其正」。方爲辟,陰開爲方。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故「方其以也」。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虞翻曰:陽息在二,故「敬以直內」。坤位在外,故義以方外。謂陽見兌丁,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故德不孤。孔子曰:必有鄰也。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荀爽曰:直方大,乾之唱也。不習無不利,坤之和也。陽唱陰和,而無所不利,故「不疑其所行也」。
集解
2112122坤文言【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荀爽曰:六三陽位,下有伏陽。坤陰卦也。雖有伏陽,含藏不顯。以從王事,要待乾命,不敢自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翟元曰:坤有此三者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宋衷曰:臣子雖有才美,含藏以從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得終天功,臣得終君事,婦得終夫業,故曰「而代有終也」。
集解
2113132坤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
  虞翻曰:謂陽息坤成泰。天地反,以乾變坤,坤化升乾,萬物出震,「故天地變化,草木蕃」矣。
【天地閉,賢人隱。】
  虞翻曰:謂四。泰反成否,乾稱賢人。隱藏坤中,以儉德避難,不榮以祿,故「賢人隱」矣。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荀爽曰:六四陰位,迫近於五,雖有成德,當括而囊之,謹慎畏敬也。
  孔穎達曰: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智也。閉其智而不用,故曰「括囊」。不與物忤,故「無咎」。功名不顯,故「無譽」也。
集解
2114142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虞翻曰:謂五。坤息體觀,地色黃,坤爲理。以乾通坤,故稱「通理」。五正陽位,故曰「正位」。艮爲居,體謂四支也。艮爲兩肱,巽爲兩股。故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
  虞翻曰:陽稱美,在五中四支。謂股肱。
【發於事業,】
  《九家易》曰:天地交而萬物生也。謂陽德潛藏,變則發見。若五動爲比,乃事業之盛。
【美之至也。】
  侯果曰:六五以中和通理之德,居體於正位,故能美充於中。而旁暢於萬物,形於事業,無不得宜,是「美之至也」。
集解
2115152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
  孟喜曰:陰乃上薄,疑似於陽,必與陽戰也。
【爲其兼於陽也,故稱龍焉。】
  《九家易》曰:陰陽合居,故曰「兼」。陽謂上六,坤行至亥,下有伏乾,陽者變化,以喻龍焉。
【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荀爽曰:實本坤卦,故曰「未離其類也」。血以喻陰順也。
  崔覲曰:乾坤交會,乾爲大赤,伏陰柔之,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
  荀爽曰:消息之卦,坤位在亥,下有伏乾,陰陽相和,故言「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王凱沖曰:陰陽交戰,故血玄黃。
  荀爽曰:天者陽,始於東北,故色玄也。地者陰,終於西南,故色黃也。
集解
2116065繫辭上  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虞翻曰:天貴故「尊」,地賤故「卑」。「定」謂成列。
  荀爽曰:謂否卦也。否七月,萬物已成,乾坤各得其位定矣。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虞翻曰:乾高貴五,坤卑賤二,列貴賤者,存乎位也。
  荀爽曰:謂泰卦也。侯果曰:天地卑高,義既陳矣;萬物貴賤,位宜差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虞翻曰:斷,分也。乾剛常動,坤柔常靜,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方以類聚,】
  《九家易》曰:謂姤卦,陽爻聚於午也。方,道也。謂陽道施生,萬物各聚其所也。
【物以群分,】
  《九家易》曰:謂復卦,陰爻群於主子也。陰,成故曰物「物」也。至於萬物一成,分散天下也。以周人用,故曰「物以群分」也。
【吉凶生矣。】
  虞翻曰:物三稱群,坤方道靜,故「以類聚」。乾物運行,故「以群分」。乾生,故「吉」;坤殺,故「凶」,則「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虞翻曰:謂日月在天成八卦;震象出庚,兌象見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喪乙,坎象流戊,離象就已,故「在天成象」也。在地成形,謂震竹巽木,坎水離火,艮山兌澤,乾金坤土。在天爲變,在地爲化,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矣。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虞翻曰:旋轉稱摩薄也。乾以二五摩坤,成震、坎、艮。坤以二五摩乾,成巽、離、兌。故「剛柔相摩,則八卦相蕩」也。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虞翻曰:鼓,動。潤,澤也。雷震庭艮,風巽雨兌也。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虞翻曰:日離月坎,寒乾暑坤也。運行往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故「一寒一暑」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荀爽曰:男謂乾,初適坤爲震;二適坤爲坎;三適坤爲艮,以成三男也。女謂坤,初適乾爲巽;二適乾爲離;三適乾爲兌,以成三女也。
【乾知大始,】
  《九家易》曰:始,謂乾稟元氣,萬物資始也。
【坤作成物。】
  荀爽曰:物謂坤任育體,萬物資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虞翻曰:陽見稱易,陰藏爲簡,簡,閱也。乾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閱藏物,故「以簡能」矣。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虞翻曰:乾懸象著明,故「易知」。坤陰陽動辟,故「易從」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虞翻曰:陽道成乾,爲父,震、坎、艮,爲子,本乎天者親上,故「易知則有親」。以陽從陰,至五多功,故「易從則有功矣」。蜀才曰:以其易知,故物親而附之。以其易從故物法而有功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荀爽曰:陰陽相關,雜而不厭,故「可久」也。萬物生息,種類繁滋,故「可大」也。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姚信曰:賢人,乾坤也。言乾以日新爲德,坤以富有爲業也。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虞翻曰:易爲乾息,簡爲坤消,乾坤變通,窮理以盡性,故「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易成位乎其中矣。】
  荀爽曰:陰位成於五,陰位成於二,五爲上中,二爲下中,故「易成位乎其中」也。
【聖人設卦,】
  案:聖人謂伏羲也。始作八卦,重爲六十四卦矣。
【觀象,係辭焉,】
  案:文王觀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象,係屬其辭。
【而明吉凶。】
  荀爽曰:因得明吉,因失明凶也。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虞翻曰:剛推柔生變,柔推剛生化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虞翻曰:吉則像得,凶則像失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荀爽曰:憂虞小疵,故「悔吝」也。
  虞翻曰:悔則像憂,吝則像虞也。干寶曰「悔亡則虞,有小吝則憂。憂虞未至於失得,悔吝不入於吉凶。事有小大,故辭有急緩,各象其意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荀爽曰:春夏爲變,秋冬爲化。息卦爲進,消卦爲退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荀爽曰:剛謂乾,柔謂坤。乾爲晝,坤爲夜。晝以喻君。夜以喻臣也。
【六爻之動,】
  陸績曰:天有陰陽二氣,地有剛柔二性,人有仁義二行。六爻之動,法乎此也。
【三極之道也。】
  陸績曰:此三才極至之道也。初、四,下極;二、五,中極;三、上,上極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象也。】
  虞翻曰:君子謂文王。象謂乾二之坤,成坎月離日。日月爲象。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位。故「居而安者,易之象也。」舊讀象誤作厚,或作序,非也。
【所變而玩者,爻之辭也。】
  虞翻曰:爻者,言乎變者也。謂乾五之坤,坤五動,則觀其變。舊作樂,字之誤。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
  虞翻曰:玩,弄也。謂乾五動成大有,以離之目,觀天之象。兌口玩習所繫之辭,故「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虞翻曰:謂觀爻動也。以動者尚其變,占事知來,故「玩其占」。
【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
  虞翻曰:謂乾五變之坤成大有,有天地日月之象。文王則庖犧,亦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天道助順,人道助信,履信思順,故「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
  虞翻曰:在天成象,八卦以象告。彖說三才,故「言乎象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虞翻曰:爻有六畫,所變而玩者,爻之辭也。謂九六變化,故言乎變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虞翻曰:得正言吉,失位言凶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崔覲曰:系辭著悔吝之言,則異凶咎。有其小病,比於凶咎,若疾病之與小疵。
【無咎者,善補過也。】
  虞翻曰:失位爲咎,悔變而之正,故「善補過」。孔子曰:退思補過者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侯果曰:二、五爲功,譽位;三、四爲凶,懼位。凡爻得位則貴,失位則賤,故曰「列貴賤者存乎位」矣。
【齊大小者存乎卦,】
  王肅曰:齊猶正也。陽卦大,陰卦小,卦列則小大分。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也。
【辯吉凶者存乎辭,】
  韓康伯曰:辭,爻辭也。即爻者言乎變也。言象,所以明小大。言變,所以明吉凶。故大小之義存乎卦,吉凶之狀存乎爻。至於悔吝、無咎,其例一也。吉凶、悔吝、小疵、無咎,皆生乎變。事有小大,故下歷言五者之差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
  虞翻曰:介,纖也。介如石焉,斷可識也。故「存乎介」。謂識小疵。
【震無咎者存乎悔。】
  虞翻曰:震,動也。有不善,未嘗不知之。知之,未嘗復行。無咎者善補過。故「存乎悔」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虞翻曰:陽易,指天。陰險,指地。聖人之情見乎辭,故指所之。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下之道。】
  虞翻曰:准,同也。彌,大。綸,絡。謂易在天下,包絡萬物,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故「與天地信」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
  荀爽曰:謂陰升之陽,則成天之文也。陽降之陰,則成地之理也。
【是故知幽明之故。】
  荀爽曰:謂天上地下不可得睹者也。謂否卦變成既未濟也。明,謂天地之間,萬物陳列,著於耳目者,謂泰卦變成既濟也。
【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
  《九家易》曰:陰陽交合,物之始也。陰陽分離,物之終也。合則生,離則死。故「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矣。交合泰時,春也。分離否時,秋也。
【精氣爲物,遊魂爲變。】
  虞翻曰:魂陽物,謂乾坤也。變謂坤鬼。乾純粹精,故主爲物。乾流坤體,變成萬物故「遊魂爲變」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虞翻曰:乾神似天,坤鬼似地。聖人與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故「不違」。
  鄭玄曰:精氣,謂七八也。遊魂,謂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數也。九六,金水之數。木水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氣爲物」。金水用事而物變,故曰「遊魂爲變」。精氣謂之神,遊魂謂之鬼。木火生物,金水終物。二物變化其情,與天地相似,故無所差違之也。
【知周乎萬物,】
  荀爽曰:二篇之冊,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故曰「知周乎萬物」也。
【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九家易》曰:言乾坤道濟成天下而不過也。王凱沖曰:知周道濟,洪纖不遺,亦不過差也。
【旁行而不流,】
  《九家易》曰:旁行周合,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歲既週而復始也。侯果曰:應變旁行,周被萬物,而不流婬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
  荀爽曰:坤建於亥,乾坤相據,乾立於已。陰陽孤絕,其法宜憂。坤下有伏乾,爲樂天。乾下有伏巽,爲知命。陰陽合居,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荀爽曰:安土謂否卦,乾坤相據,故「安土」。敦仁謂泰卦。天氣下降,以生萬物故「敦仁」。生息萬物,故謂之「愛」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九家易》曰:范者,法也。圍者,周也。言乾坤消息,法週天地,而不過於十二辰也。辰,日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星紀、玄枵之屬是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
  荀爽曰:謂二篇之冊,曲萬萬物,無遺失也。侯果曰:言陰陽二氣,委曲成物,不遺微細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荀爽曰:晝者,謂乾。夜者,坤也。通於乾坤之道,無所不知矣。
【是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干寶曰:否泰盈虛者,神也。變而周流者,易也。言神之鼓萬物無常方,易之應變化無定體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
  韓康伯曰: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爲象。必有之用極,而無之功顯,故至乎。神無方而易無體,而道可見矣。故窮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無一以待之。在陰爲無陰,陰以之生;在陽爲無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虞翻曰:繼,統也。謂乾能統天生物,坤合乾性,養化成之,故「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侯果曰:仁者見道,謂道有仁。知者見道,謂道有知也。
【百姓日用而不知,】
  侯查曰:用道以濟,然不知其力。故君子之道鮮矣。
  韓康伯曰:君子體道以爲用,仁知則滯於所見,百姓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不亦鮮矣乎。故常無慾以觀妙,可以語至而言極矣。
【顯諸仁,藏諸用,】
  王凱沖曰:萬物皆成,仁功著也。不見所爲,藏諸用也。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侯果曰:聖人成務,不能無心,故有憂。神道鼓物,寂然無情,故無憂也。
【盛德大業至矣哉。】
  荀爽曰:盛德乾天。大業者地也。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王凱沖曰:物無不備,故曰「富有」。變化不息,故曰「日新」。
【生生之謂易。】
  荀爽曰:陰陽相易,轉相生也。
【成象之謂乾,】
  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才既備,以成乾象也。
【傚法之謂坤,】
  案:爻猶效也。效乾三天之法,而兩地成,坤之象卦也。
【極數知來之謂占,】
  孔穎達曰:謂窮極蓍策之數,逆知將來之事,占其吉凶也。
【通變之謂事,】
  虞翻曰:事謂變通趨時。以盡利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
  韓康伯曰: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故「陰陽不測」。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萬物之動,豈有使之然哉!莫不獨化於太虛,欻爾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應;化之無主,數自冥運。故不知所以然,而況之神矣。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爲始,言變化而稱乎神也。夫唯天之所爲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爲稱。不思玄覽,則以神爲名。蓋資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於神者也。
【夫易廣矣,大矣。】
  虞翻曰:乾象動直,故「大」。坤形動辟,故「廣」也。
【以言乎遠則不御,】
  虞翻曰:御,止也。遠謂乾。天高不御也。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虞翻曰:地謂坤。坤至靜而德方,故正也。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虞翻曰:謂易廣大悉備,有天地人道焉,故稱備也。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宋衷曰:乾靜不用事,則清靜專一,含養萬物矣。動而用事,則直道而行,導出萬物矣。一專一直,動靜有時,而物無夭瘁,是以大生也。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宋衷曰:翕,猶閉也。坤靜不用事,閉藏微伏,應育萬物矣。動而用事,則開闢群蟄,敬導沉滯矣。一翕一辟,動靜不失時,而物無災害,是以廣生也。
【廣大配天地,】
  荀爽曰:陰廣陽大,配天地。
【變通配四時,】
  虞翻曰:變通趨時,謂十二月消息也。泰、大壯、夬,配春;乾、姤、遁,配夏;否、觀、剝,配秋;坤、復、臨,配冬,謂十二月消息相變通,而周於四時也。
【陰陽之義配日月,】
  荀爽曰:謂乾捨於離,配日而居;坤捨於坎,配月而居之義是也。
【易簡之善配至德。】
  荀爽曰:乾德至健,坤德至順,乾坤易簡相配於天地,故「易簡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
  崔覲曰:夫言子曰:皆是語之別端,此更美易之至極也。
【夫易,聖人之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虞翻曰:崇德效乾,廣業法坤也。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也。】
  虞翻曰:知謂乾,效天崇;禮謂坤,法地卑也。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虞翻曰:位謂六畫之位,乾坤各三爻,故「天地設位」。易出乾入坤,上下無常,周流六虛,故「易行乎其中」也。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虞翻曰: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乾爲道門,坤爲義門。成性,謂成之者性也。陽在道門,陰在義門,其易之門邪。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嘖,而擬諸其形容,】
  虞翻曰:乾稱聖人,謂庖犧也。嘖,謂初。自上議下稱擬,形容,謂陰,在地成形者也。
【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虞翻曰:物宜謂陽;遠取諸物,在天成象故「像其物宜」。象,謂三才八卦在天也,庖犧重爲六畫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
  虞翻曰:重言聖人,謂文王也。動,謂六爻矣。
【而觀其會通,】
  荀爽曰:謂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動移,各有所會,各有所通。張璠曰:會者,陰陽合會,若蒙九二也。通者,乾坤交通,既濟是也。
【以行其典禮,係辭焉以斷其吉凶,】
  孔穎達曰:既觀其會通,而行其典禮,以定一爻之通變,而有三百八十四。於此爻下,係屬文辭,以斷其吉凶。若會通典禮,得,則爲吉也。若會通典禮失,則爲凶矣。
【是故謂之爻。】
  孔穎達曰:謂此會通之事而爲爻也。爻者,效也。效諸物之變通,故上章雲,爻者言乎變也。
【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惡也,】
  虞翻曰:至嘖無情,陰陽會通,品物流宕,以乾易坤,簡之至也。元善之長,故「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虞翻曰:以陽動陰,萬物以生,故「不可亂」。六二之動直以方。動,舊誤作嘖也。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虞翻曰:以陽擬坤而成震,震爲言議,爲後動,故「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安其身而後動,謂當時也矣。
【擬議以成其變化。】
  虞翻曰:議天成變,擬地成化,天施地生,其益無方也。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孔穎達曰:上略明擬議而動,故引鶴鳴在陰,取同類相應以證之。此中孚九二爻辭也。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
  虞翻曰:君子,謂初也。二變五來應之,艮爲居。初在艮內。故「居其室」。震爲出言,訟乾爲善,故「出言善」。此亦成益卦也。
【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虞翻曰:謂二變則五來應之,體益卦。坤數十,震爲百里。十之,千里也。外謂震巽同聲,同聲者相應,故「千里之外應之」。邇謂坤。坤爲順,二變順初,故「況其邇者乎」。此信及遁魚者也。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
  虞翻曰:謂初陽動,八陰成坤,坤爲不善也。
【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虞翻曰:謂初變體剝。弒父弒君,二陽肥遁,則坤違之,而承於五,故「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加乎民,】
  虞翻曰:震爲出,爲言。坤爲身,爲民也。
【行發乎邇見乎遠。】
  虞翻曰:震爲行,坤爲邇,乾爲遠,兌爲見,謂二發應五,則千里之外,故行發邇見遠也。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荀爽曰:艮爲門,故曰「樞」。震爲動,故曰「機」也。翟元曰:樞主開閉,機主發動,開閉有明暗,發動有中否,主於榮辱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虞翻曰:二已變成益,巽四以風動天,震初以雷動地。中孚十一月,雷動地中,艮爲慎,故「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侯果曰:同人九五爻辭也。言九五與六二初未好合,故「先號咷」。而後得同心,故「笑」也。引者喻擬議於事,未有不應也。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虞翻曰:乾爲道,故稱君子也。同人反師,震爲出。爲語,坤爲默巽爲處,故「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也。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虞翻曰:二人謂夫婦。師震爲夫,巽爲婦。坎爲心,巽爲同。六二震巽俱體師坎,故「二人同心」。巽爲利,乾爲金,以離斷金,故「其利斷金」。謂夫出婦處,婦默夫語,故「同心」也。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虞翻曰:臭,氣也。蘭,香草。震爲言,巽爲蘭,離日燥之,故「其臭如蘭」也。
  案:六三互巽,巽爲臭也。斷金之言,良藥苦口,故香若蘭矣。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孔穎達曰:欲求外物來應,必須擬議謹慎,則物來應之。故引大過初六,藉用白茅無咎之事,以證謹慎之理也。
  虞翻曰:其初難知,陰又失正,故獨舉初六。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虞翻曰:苟,或。錯,置也。頤坤爲地,故「苟錯諸地」。今藉以茅,故「無咎」也。
【夫茅之爲物薄,】
  虞翻曰:陰道柔賤,故「薄」也。
【而用可重也。】
  虞翻曰:香潔可貴,故「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侯果曰:言初六柔而在下,苟能恭慎誠潔,雖置羞於地,神亦享矣。此章明但能重慎卑退,則悔吝無從而生。術,道者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
  孔穎達曰:欲求外物之應,非唯謹慎,又須謙以下人,故引謙卦九三爻辭以證之矣。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虞翻曰:坎爲勞。五多功。乾爲德,德言至。以上之貴,下居三賤。故「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艮爲厚,坤爲至,故「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虞翻曰:震爲語,五多功,下居三,故「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
  虞翻曰:謙旁通履。乾爲盛德,坤爲禮。天道虧盈而益謙。三從上來,同之盛德,故「恭」;震爲言,故「德言盛,禮言恭」。
【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虞翻曰:坎爲勞,故能「恭」。三得位,故「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
  孔穎達曰:上既以謙德保安,此明無謙則有悔,故引乾之上九「亢龍有悔」,證驕亢不謙之義也。
【子曰:貴而無位,】
  虞翻曰:天尊,故「貴」。以陽居陰,故「無位」。
【高而無民,】
  虞翻曰:在上,故「高」。無陰,故「無民」也。
【賢人在下位,】
  虞翻曰:乾稱賢人。下位,謂初也。遁世無悶,故「賢人在下位」而不憂也。
【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虞翻曰:謂睦我民,故「無輔」。乾盈動傾,故「有悔」。文王居三,紂亢極上,故以爲誡也。
【不出戶庭,無咎。】
  孔穎達曰:又明擬議之道,非但謙而不驕,又當謹慎周密,故引節初周密之事以明之也。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
  虞翻曰:節本泰卦。坤爲亂;震爲生,爲言語;坤稱階故「亂之所生,則言語爲之階」也。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
  虞翻曰:泰乾爲君;坤爲臣,爲閉,故稱「密」。乾三之坤五,君臣毀賊,故「君不密則失臣」。坤五之乾三,坤體毀壞,故「臣不密則失身。」坤爲身也。
【幾事不密則害成,】
  虞翻曰:幾,初也。謂二已變成坤,坤爲事,故「幾事不密」。初利居貞,不密。初動則體剝,子弒其父,臣弒其君,故「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虞翻曰:君子謂初。二動,坤爲密。故「君子慎密」。體屯盤桓,利居貞,故「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
  虞翻曰:爲易者,謂文王。否上之二成困,三暴慢。以陰乘陽,二變入宮,爲萃。五之二奪之,成解。坎爲盜。故「爲易者其知盜乎」?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孔穎達曰:此又明擬議之道,當量身而行,不可以小處大,以賤貪貴,故引解六三爻辭以明之矣。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虞翻曰:陰稱小人。坤爲事。以賤倍貴,違禮悖義,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虞翻曰:君子謂五。器,坤也;坤爲大車,故「乘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虞翻曰:小人謂三。既違禮倍五,復乘其車。五來之二成坎,坎爲盜,思奪之矣。爲易者知盜乎?此之謂也。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虞翻曰:三倍五,上慢乾君,而乘其器。下暴於二,二藏於坤,五來寇三,以離戈兵,故稱「伐之」。坎爲暴也。
【慢藏悔盜,冶容悔婬。】
  虞翻曰:坎心爲悔,坤爲藏,兌爲見。藏而見,故「慢藏」。三動成乾爲野,坎水爲婬;二變藏坤,則五來奪之,故「慢藏悔盜,野容悔婬」。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虞翻曰:五來奪三,以離兵伐之,故變寇言戎,以成三惡。二藏坤時,艮手招盜,故「盜之招」。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干寶曰:衍,合也。
  崔覲曰:案《說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讚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既言蓍數,則是說大衍之數也。明倚數之法當參天兩地。參天者,謂從三始,順數而至五、七、九,不取於一也。兩地者,謂從二起,逆數而至十、八、六,不取於四也。此因天地致上,以配八卦,而取其數也。艮爲少陽,其數三。坎爲中陽,其數五。震爲長陽,其數七。乾爲老陽,其數九。兌爲少陰,其數二。離爲中陰,其數十。巽爲長陰,其數八。坤爲老陰,其數六。八卦之數,總有五十。故云:大衍之數五十也。不取天數一、地數四者,此數八卦之外,大衍所不管也。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長陽七七之數也。六十四卦既法長陰八八之數,故四十九蓍則法長陽七七之數焉。蓍圓而神像天,卦方而智象地,陰陽之別也。捨一不用者,以象太極,虛而不用也。且天地各得其數,以守其位,故太一亦爲一數,而守其位也。
  王輔嗣云: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即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者。但言所賴五十,不釋其所從來,則是億度而言,非有實據。其一不用,將爲法象太極,理縱可通。以爲非數而成,義則未允,何則?不可以有對無,五稱五十也。孔疏釋賴五十,以爲萬物之策,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大推演天地之數,唯用五十策也。又釋其用四十九,則有其一不用,以爲策中,其所揲蓍者,唯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以其虛無,非所用也,故不數矣。又引顧歡同王弼所說,而顧歡云:立此二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而著,故虛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義也。
  案:崔氏探玄:病諸先達,及乎自料,未免小疵。既將八卦陰陽以配五十之數,餘其天一地四無所稟承,而雲八卦之外在衍之所不管者,斯乃談何容易哉。且聖人之言,連環可解,約文申義,須窮指歸。即此間雲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是結大衍之前義也。既雲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即將五合之數配屬五行也。故云大衍之數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者,更減一以並五,備設六爻之位,著卦兩兼,終極天地五十五之數也。自然窮理盡性,神妙無方,藏往知來,以前民用,斯之謂矣。
【分而爲二以像兩,】
  崔覲曰: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爲二以像兩儀矣。
【掛一以像三,】
  孔穎達曰:就兩儀之中,分掛其一於最小指間,而配兩儀,以像三才。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崔覲曰:分揲其蓍,皆以四爲數,一策一時,故四策,以象四時也。
【歸奇於扐以象閏,】
  虞翻曰:奇所掛一策,扐所揲之餘,不一則二,不三則四也。取奇以歸扐,扐併合掛左手之小指,爲一扐,則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故「歸奇於扐,以象閏」者也。
【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虞翻曰:謂已一扐,復分掛如初揲之。歸奇於初扐,並掛左手次小指間,爲再扐,則再閏也。又分扐揲之如初,再掛左手第三指間,成一變,則布掛之一爻。謂已二扐,又加一,爲三,並重合前二扐,爲五歲,故「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此參伍以變,據此,爲三扐。不言三閏者,閏歲餘十日,五歲閏六十日盡矣。後扐閏餘分,不得言三扐二閏。故從言「再扐而後掛」者也。
【天數五,地數五,】
  虞翻曰:天數五,謂一、三、五、七、九。地數五,謂二、四、六、八、十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虞翻曰:五位謂五行之位。甲乾、乙坤相得,合木,謂天地定位也。丙艮、丁兌相得,合火,山澤通氣也。戊坎、已離相得,合土,水火相逮也。庚震、辛巽相得,合金,雷風相薄也。天壬、地癸相得,合水,言陰陽相薄,而戰於乾。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或以一六合水,二七合火,三八合木,四九合金,五十合土也。
【天數二十有五,】
  虞翻曰:一、三、五、七、九,故二十五也。
【地數三十,】
  虞翻曰:二、四、六、八、十,故三十也。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虞翻曰:天二十五,地三十,故五十有五。天地數見地此,故大衍之數略其奇五,而言五十也。
【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荀爽曰:在天爲變,在地爲化,在地爲鬼,在天爲神。
  姚信曰:此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分爲爻者,故能成就乾坤之變化,能知鬼神之所爲也。
  侯果曰:夫通變化,行鬼神,莫近於數,故老聃謂子曰:汝何求道?對曰:吾求諸數。明數之妙通於鬼神矣。
【乾之冊二百一十有六,】
  荀爽曰:陽爻之冊,三十有六。乾六爻皆陽,三六一百八十,六六三十六,合二百一十有六也。陽爻九,合四時,四九三十六,是其義也。
【坤之冊百四十有四,】
  荀爽曰:陰爻之冊,二十有四。坤六爻皆陰,二六一百二十,四六二十四,合一百四十有四也。陰爻六,合二十四氣,四六二百四十也。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陸績曰:日月十二交會,積三百五十四日有寄爲一會。今雲三百六十當期,則入十三月六日也。十二月爲一期,故云「當期之日」也。
【二篇之冊,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侯果曰:二篇謂上下經也。共六十四卦,合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則陽爻一百九十二,每爻三十六冊,合六千九百一二冊。陰爻亦一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冊,合四千六百八冊。則二篇之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
  荀爽曰:營者,謂七、八、九、六也。
  陸績曰:分而爲二以像兩,一營也;掛一以像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三營也;歸奇於扐以象閏,四營也。謂四度營爲,方成易之一爻者也。
【十有八變而成卦。】
  荀爽曰:二揲策掛左手一指間,三指間滿,而成一爻。又六爻,三六十八,故「十有八變而成卦」也。
【八卦而小成,】
  侯果曰:謂三畫成天地、雷風、日月、山澤之象。此八卦未盡萬物情理,故曰「小成」也。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
  虞翻曰:引謂庖犧引信三才,兼而兩之以六畫。觸,動也。謂六畫以成六十四卦,故「引而信之,觸類而長之」。其取類也大,則發揮剛柔而生爻也。
【天下之能事畢矣。】
  虞翻曰:謂乾以簡能,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故「能事畢」。
【顯道神德行,】
  虞翻曰:顯道神德行,乾二五之坤,成離日坎月,日月在天,運行照物,故「顯道神德行」。默而成,不言而信,存於德行者也。
【是故可與酬酢,可與右神矣。】
  《九家易》曰:陽往爲酬,陰來爲酢,陰陽相配,謂之右神也。孔子言大衍以下,至於能事畢矣。此足以顯明易道,又神易德行,可與經義相斟酌也。故喻以賓主酬酢之禮,所以助前聖發見其神秘矣。禮飲酒,主人酌賓,爲獻;賓酌主人,爲酢;主人飲之,又酌賓,爲酬也。先舉爲酢,答報爲酬,酬取其報,以象陽唱陰和,變化相配,是助天地明其鬼神者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虞翻曰:在陽稱變,乾五之坤;在陰稱化,坤二之乾。陰陽不測之謂神,知變化之道者,故知神之所爲。諸儒皆上子曰爲章首,而荀馬又從之,甚非者矣。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崔覲曰:聖人德合天地,智周萬物,故能用此易道。大略有四:謂尚辭、尚變、尚象、尚占也。
【以言者尚其辭;】
  虞翻曰:聖人之情,見於辭,係辭焉,以盡言也。
【以動者尚其變;】
  陸績曰:變謂爻之變化,當議之而後動矣。
【以制器者尚其象;】
  荀爽曰:結繩爲網罟,蓋取諸離,此類是也。
【以卜筮者尚其占。】
  虞翻曰:乾蓍稱筮,動離爲龜。龜稱卜,動則玩其占,故「尚其占者」也。
【是故君子將有爲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虞翻曰:有爲謂建侯,有行謂行師也。乾二五之坤成震,有師象。震爲行,爲言問。故「有爲有行」。凡應九筮之法,則筮之,謂問於蓍龜,以言其吉凶。爻象動內,吉凶見外。蓍德圓神,卦德方智。故史擬神智以斷吉凶也。
【其受命也如響。】
  虞翻曰:言神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言善應。乾二五之坤成震巽,巽爲命,故「受命」。同聲相應,故如響也。
【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虞翻曰:遠,謂天。近,謂地。深,謂陽。陰,謂幽。來物,謂乾坤。神以知來,感而遂通,謂幽讚神明而生蓍也。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虞翻曰:至精,謂乾純粹精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虞翻曰:逆上稱錯。綜,理也。謂五歲再閏,再扐而後掛,以成一爻之變,而倚六畫之數,卦從下升。故「錯綜其數」,則三天兩地而倚數者也。
【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虞翻曰:變而通之,觀變陰陽始立卦。乾坤相親,故「成天地之文」。物相雜,故曰文。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虞翻曰:數六畫之數。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定天下吉凶之象也。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虞翻曰:謂參伍以變,故能成六爻之義。六爻之義,易以貢也。
【易無思也,無爲也,】
  虞翻曰:天下何思何慮,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故無所爲。謂其靜也專。
【寂然不動,】
  虞翻曰:謂隱藏坤初,幾息矣。專,故不動者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虞翻曰:感,動也。以陽變陰,通天下之故,謂發揮剛柔而生爻者也。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虞翻曰:至神,謂易隱初入微,知幾其神乎!韓康伯曰:非忘象者,則無以制象。非遺數者,則無以極數。至精者無籌策而不可亂,至變
  者體一而無不周,至神者寂然而無不應。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變、至神,則不能與於此也。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荀爽曰:謂伏羲畫卦,窮極易幽深;文王系辭,研盡易幾微者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虞翻曰:深謂幽讚神明。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故「通天下之志」,謂蓍也。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虞翻曰:務,事也。謂易研幾開物,故「成天下之務」。謂卦者也。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虞翻曰:神,謂易也。謂日月斗在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從天西轉,故「不疾而速」。星寂然不動,隨天右周,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侯果曰:言易唯深唯神,蘊此四道。因聖人以章,故曰「聖人之道」矣。
【天一,】
  水甲。
【地二。】
  火乙。
【天三,】
  木丙。
【地四。】
  金丁。
【天五,】
  土戊。
【地六。】
  水已。
【天七,】
  火庚。
【地八。】
  木辛。
【天九,】
  金壬。
【地十。】
  土癸。此則大衍之數五十有五。蓍龜所從生,聖人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上,虞翻義也。
【子曰:夫易何爲而作也?】
  虞翻曰:問易何爲取天地之數也。
【夫易開物成務,】
  陸績曰:開物謂庖犧引伸八卦,重以爲六十四。觸長爻策,至於萬一千五百二十,以當萬物之數。故曰「開物」。聖人觀象而製網耒耜之屬,以成天下之務,故曰「成務」也。
【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虞翻曰:以陽辟坤,謂之「開物」。以陰翕乾,謂之「成務」。冒,觸也。觸類而長之如此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
  《九家易》曰:凡言是故者,承上之辭也。謂以動者尚其變,變而通之,以通天下之志也。
【以定天下之業,】
  《九家易》曰:謂以制器者尚其象也。凡事業之未立,以易道決之,故言以定天下之業。
【以斷天下之疑。】
  《九家易》曰:謂卜筮者尚其占也。占事知來,故定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崔覲曰:蓍之數七七四十九,象陽。圓,其爲用也。變通不定,四之以知來物,是蓍之德圓而神也。卦之數八八六十四,象陰。方,其爲用也。爻位有分,因之以藏往知事,是卦之德方以知也。
【六爻之義易以貢。】
  韓康伯曰:貢,告也。六爻之變易以告吉凶也。
【聖人以此先心,】
  韓康伯曰:洗濯萬物之心者也。
【退藏於密,】
  陸績曰:受蓍龜之報應,決而藏之於心也。
【吉凶與民同患。】
  虞翻曰:聖人謂庖犧。以蓍神知來,故以「先心」。陽動入巽,巽爲退伏,坤爲閉戶,故藏密。謂齊於巽以神明其德。陽吉陰凶,坤爲民,故「吉凶與民同患」。謂作易者有憂患也。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虞翻曰:乾神知來,坤知藏往。來謂出見,往謂藏密也。
【其孰能與於此哉!】
  虞翻曰:誰乎能爲此哉?謂古之聰明睿知之君也。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虞翻曰:謂大人也。庖犧在乾五。動而之坤,與天地合聰明。在坎則聰。在離則明。神武謂乾。睿知謂坤。乾坤坎離,反覆不衰,故「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
  虞翻曰:乾五之坤,以離日照天,故「明天之道」。以坎月照坤,故「察民之故」。坤爲民。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陸績曰:神物,蓍也。聖人興蓍以別吉凶,先民而用之,民皆從焉,故曰「以前民用」也。
【聖人以此齋戒,】
  韓康伯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以神明其德夫。】
  陸績曰:聖人以蓍能逆知吉凶,除害就利,清絜其身,故曰「以此齋戒」也。吉而後行,舉不違失其德,富盛見稱神明,故曰「神明其德」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
  虞翻曰:闔,閉翕也。謂從巽之坤,坤柔象夜,故以閉戶者也。
【辟戶謂之乾,】
  虞翻曰:辟,開也。謂從震之乾,乾剛象晝,故以開戶也。
【一闔一辟謂之變,】
  虞翻曰:陽變闔陰,陰變辟陽,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
【往來不窮謂之通。】
  荀爽曰:謂一冬一夏,陰陽相變易也。十二消息,陰陽往來無窮已,故「通」也。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
  荀爽曰:謂日月星辰,光見在天而成象也。萬物生長,在地成形,可以爲器用者也。
【制而用之謂之法,】
  荀爽曰:謂觀象於天,觀形於地,制而用之,可以爲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陸績曰:聖人制器以周民用,用之不遺,故曰「利用出入」也。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故謂之「神」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干寶曰:發初言「是故」,總眾篇之義也。
  虞翻曰:太極,太一也。分爲天地,故「生兩儀」也。
【兩儀生四象,】
  虞翻曰:四象,四時也。兩儀,謂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離、震、兌。震春兌秋,坎冬離夏。故「兩儀生四象」。歸妹卦備,故《彖》獨稱天地之大義也。
【四象生八卦,】
  虞翻曰:乾二五之坤,則生震坎艮。坤二五之乾,則生巽離兌。故「四象生八卦」。乾坤生春,艮兌生夏,震巽生秋,坎離生冬者也。
【八卦定吉凶,】
  虞翻曰:陽生則吉,陰生則凶。謂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已言於上,故不言生,而獨言定吉凶也。
【吉凶生大業。】
  荀爽曰:一消一息,萬物豐殖,富有之謂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
  翟元曰:見象立法,莫過天地也。
【變通莫大乎四時,】
  荀爽曰:四時相變,終而復始也。
【縣象著有莫大乎日月,】
  虞翻曰:謂日月縣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兌象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已,戊已土位,象見於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縣角著明,莫大乎日月」者也。
【崇高莫大乎富貴;】
  虞翻曰:謂乾正位於五,五貴坤富,以乾通坤,故高大富貴也。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虞翻曰:神農黃帝堯舜也。民多否閉,取乾之坤,謂之「備物」。以坤之乾,謂之「致用」。乾爲物,坤爲器用。否四之初,耕稼之利;否五之初,市井之利;否四之二,舟楫之利;否上之初,牛馬之利。謂十三蓋取以利天下。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聖人作而萬物睹,故「莫大乎聖人」者也。探嘖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龜。
  虞翻曰:探,取。嘖,初也。初隱未見,故「探嘖索隱」。則幽讚神明而生蓍,初深,故曰「鉤深」。致遠謂乾。乾爲蓍,乾五之坤。大有離爲龜。乾生,知吉。坤殺,知凶。故「定天下之吉凶」,「莫善於蓍龜」也。
  侯果曰:亹,勉也。夫幽隱深遠之情,吉凶未兆之事,物皆勉勉然願知之,然不能也。及蓍成卦,龜成兆也。雖神道之幽密,未然之吉凶,坐可觀也。是蓍龜成天下勉勉之聖也。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孔潁達曰:謂成蓍龜,聖人法則之,以爲卜筮者也。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陸績曰:天有晝夜四時變化之道,聖人設三百八十四爻以效之矣。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
  荀爽曰:謂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
  宋衷曰:天垂陰陽之象,以見吉凶。謂日月薄蝕,五星亂行,聖人像之。亦著九六爻位得失示人,所以有吉凶之占也。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鄭玄曰:《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成,「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也。孔安國曰:「河圖」則八卦也,「洛書」則九疇也。侯果曰:聖人法「河圖」、「洛書」,制曆象以示天下也。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侯果曰:四象,謂上文神物也、變化也、垂象也、圖書也,四者治人之洪範。易有此象,所以示人也。
【系辭焉,所以告也;】
  虞翻曰:謂系《彖》、《象》之辭,八卦以象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虞翻曰:系辭焉以斷其吉凶,八卦定吉凶,以斷天下之疑也。
【《易》曰:自天右之,吉無不利。】
  侯果曰:此引大有上九辭以證之義也。大有上九履信思順,自天右之,言人能依四象所示,係辭所告,又能思順,則天及人皆共右之,吉無不利者也。
【子曰:右者,助也。】
  虞翻曰:大有兌爲口,口助稱右。
【天之所助者順也,】
  虞翻曰:大有五以陰順上,故爲「天國者順也」。
【人所助者信也。】
  虞翻曰:信,謂二也。乾爲人,爲信,庸言之信也。
【履信思乎順,有以尚賢也。】
  虞翻曰:大有五應二而順上,故「履信思順」。比坤爲順,坎爲思。乾爲賢人,坤伏乾下,故「有以尚賢者」也。
【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
  崔覲曰:言上九履五厥孚,履人事以信也。比五而不應三,思天道之順也。崇四匪彭,明辯於五,又以尚賢也。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重引易文,以證成其義。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虞翻曰:謂書易之動,九六之變,不足以盡易之所言。言之則不足以盡庖犧之意也。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侯果曰:設疑而問也。欲明立象可以盡聖人言意也。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
  崔覲曰:言伏羲仰觀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盡其意。
【設卦以盡情偽,】
  崔覲曰:設卦謂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卦之情偽,盡在其中矣。
【系辭焉以盡其言,】
  崔覲曰:文王作卦爻之辭,以系伏羲立卦之象。象即盡意,故辭亦盡言也。
【變而通之以盡利,】
  陸績曰:變三百八十四爻,使相交通,以盡天下之利。
【鼓之舞之以盡神。】
  虞翻曰:神,易也。陽息震爲鼓,陰消巽爲舞,故「鼓之舞之以盡神」。
  荀爽曰:鼓者,動也,舞者,行也。謂三百八十四爻,動行相反其卦,所以盡易之神也。
【乾坤其易之縕邪?】
  虞翻曰:縕藏也。易麗乾藏坤,故爲「易之縕」也。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侯果曰:縕,淵隩也。六子因之而生,故云「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荀爽曰:毀乾坤之體,則無以見陰陽之交易也。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侯果曰:乾坤者,動用之物也。物既動用,則不能毀息矣。夫動極復靜,靜極復動,雖天地至此,不違變化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崔覲曰:此結上文,兼明易之形器變通之事業也。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則是體爲形之下,謂之爲器也。假令天地圓蓋方軫爲體爲器,以萬物資始資生爲用爲道;動物以形軀爲體爲器,以靈識爲用爲道;植物以枝幹爲器爲體,以生性爲道爲用。
【化而裁之謂之變,】
  翟元曰:化變則柔而則之,故「謂之變」也。
【推而行之謂之通;】
  翟元曰:推行陰陽,故謂之通也。
【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陸績曰:變通盡利,觀象制器,舉而措之於天下,民咸用之以爲事業。
  《九家易》曰:謂聖人畫卦,爲萬民事業之象,故天下之民尊之,得爲事業矣。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嘖,】
  崔覲曰:此重明易之縕,更引易象及辭以釋之。言伏羲見天下深漬,即易之縕者也。
【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陸績曰:此明說立象盡意,設卦盡情偽之意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侯果曰:典禮有時而用,有時而去,故曰「觀其會通」也。
【系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崔覲曰:言文王見天下之動,所以系象而爲其辭,謂之爲爻。
【極天下之嘖者存乎卦,】
  陸績曰:言卦像極盡天下之深情也。
【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宋衷曰:欲知天下之動者,在於六爻之辭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崔覲曰:言易道陳陰陽變化之事耐用裁成之,存乎其變。推理達本而行之,在乎其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荀爽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也。
  崔覲曰:言易神無不通,明無不照,能達此理者,存乎其人。謂文王述《易》之聖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九家易》曰:默而成謂陰陽相處也;不言而信謂陰陽相應也。德者有實,行者相應也。
  崔覲曰:言伏羲成六十四卦,不有言述,而以卦象明之。而人信之,在乎合天地之德,聖人之行也。
集解
2117066繫辭下  繫辭下
【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
  虞翻曰:象謂三才成八卦之象。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在中,故「八卦成列」,則「像在其中」。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是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虞翻曰:謂參重三才爲六爻,發揮剛柔,則「爻在其中」。六畫稱爻。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虞翻曰:謂十二消息。九六相變,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
【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虞翻曰:謂系彖象九六之辭,故「動在其中」。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者也。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虞翻曰:動,謂爻也。爻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象動內,吉凶見外。吉凶生而悔吝著,故「生乎動」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
  虞翻曰:乾剛坤柔,爲六子父母。乾天稱父,坤地稱母;本天親上,本地親下,故「立本者也」。
【變通者,趣時者也。】
  虞翻曰:變通配四時,故趣時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
  虞翻曰:變通配四時,故趣時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
  虞翻曰:貞,正也。勝,滅也。陽生則吉,陰消則凶者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陸績曰:言天地正,可以觀瞻爲道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荀爽曰:離爲日。日中之時,正當離位,然後明也。月者,坎也。坎正位沖離,沖爲十五日,月當日沖,正值坎位。亦大圓明。故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言日月正當其位,乃大明也。
  陸績曰:言日月正,以明照爲道矣。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虞翻曰:一謂乾元。萬物之動,各資天一陽氣以生,故「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
  虞翻曰:陽在初弗用,確然無爲,潛龍時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虞翻曰:隤,安。簡,閱也。坤以簡能閱內萬物,故「示人簡」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
  虞翻曰:傚法之謂坤,謂效三才以爲六畫。
【象也者,象此者也。】
  虞翻曰:成象之謂乾,謂聖人則天之象,分爲三才也。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
  虞翻曰:內初。外,上也。陽象動內,則吉內外,陰爻動內,則凶見外也。
【功業見乎變,】
  荀爽曰:陰陽相變,功業乃成者也。
【聖人之情見乎辭。】
  崔覲曰:言文王作卦爻之辭,所以明聖人之情陳於易象。
【天地之大德曰生,】
  孔穎達曰:自此以下,欲明聖人同天地之德,廣生萬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常生萬物,而不有生,是其大德也。
【聖人之大寶曰位。】
  崔覲曰:言聖人行易之道,當須法天地之大德,寶萬乘之天位。謂以道濟天下爲寶,而不有位,是其大寶也。
【何以守位曰仁,】
  宋衷曰:守位當得士大夫公侯,有其仁賢,兼濟天下。
【何以聚人曰財。】
  陸績曰:人非財不聚,故聖人觀象制器,備物盡利,以業萬民而聚之也。蓋取聚人之本矣。
【理財正辭,禁人爲非曰義。】
  荀爽曰:尊卑貴賤,衣食有差,謂之「理財」。名實相應,萬事得正,謂之「正辭」。咸得其宜,故謂之「義」也。
  崔覲曰:夫財貨人所貪愛,不以義理之,則必有敗也。言辭人之樞要,不以義正之,則必有辱也。百姓有非,不以義禁之,則必不改也。此三者皆資於義,以此行之,得其宜也。故知仁義與財,聖人寶位之所要也。
【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
  虞翻曰:庖犧,太昊氏,以木德王天下。位乎乾五,五動見離,離生木,故知火化。炮啖犧牲,號庖犧氏也。
【仰則觀象於天,】
  荀爽曰:震巽爲雷風,離坎爲日月也。
【俯則觀象於地,】
  《九家易》曰:艮兌爲山澤也。地有水火五行八卦之形者也。
【觀鳥獸之文,】
  荀爽曰:乾爲馬,坤爲牛,震爲龍,巽爲雞之屬是也。
  陸績曰:謂朱鳥、白虎、蒼龍、玄武四方二十八宿經緯之文。
【與地之宜,】
  《九家易》曰:謂四方四維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也。
【近取諸身,】
  荀爽曰:乾爲首,坤爲腹,震爲足,巽爲股也。
【遠取諸物,】
  荀爽曰:乾爲金玉,坤爲布釜之類是也。
【於是始作八卦,】
  虞翻曰:謂庖犧觀鳥獸之文,則天八卦效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庖犧之所造也。故曰:象者,像此者也。則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讀易者,咸以爲庖犧之時,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凶,聖人像之,則天已有八卦之象。
【以通神明之德,】
  荀爽曰:乾坤爲天地,離坎爲日月,震巽爲雷風,艮兌爲山澤,此皆神明之德也。
【以類萬物之情。】
  《九家易》曰:六十四卦,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策,策類一物,故曰「類萬物之情」。以此知庖犧重爲六十四卦明矣。
【作結繩而爲罟,以田以魚,蓋取諸離。】
  虞翻曰:離爲目,巽爲繩。目之重者唯罟,故結繩爲罟。坤二五之乾成離。巽爲魚。坤二稱田,以罟取獸曰田。故「取諸離」也。
【庖犧氏沒,神農氏作。】
  虞翻曰:沒,終。作,起也。神農以火德繼庖犧王。火生土,故知土則利民播種,號神農氏也。
【斫木爲耜,揉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虞翻曰:否四之初也。巽爲木,爲入;艮爲手;乾爲金。手持金以入木,故「斫木爲耜」。耜止所逾,因名曰耜。艮爲小木,手以橈之,故「揉木爲耒」。耒耜,耔器也。巽爲號令,乾爲天,故「以教天下」。坤爲田,巽爲股,進退。震足動耜,艮手持耒,進退田中,耕之象也。益萬物者莫若雷風,故法風雷而作耒耜。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翟元曰:否五之初也。離象正上,故稱「日中」也。艮爲徑路。震爲足,又爲大塗。否乾爲天。故致天下之民象也。坎水艮山,群珍所出,聚天下貨之象也。震升坎降,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噬嗑食也。市井交易,飲食之道,故取諸此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虞翻曰:變而通之以盡利,謂作舟楫服牛乘馬之類,故「使民不倦」也。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虞翻曰:神謂乾。乾動之坤,化成萬物,以利天下。坤爲民也。象其物宜。故「使民宜之」也。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右之,吉無不利」也。】
  陸績曰:陰窮則變爲陽,陽窮則變爲陰,天之道也。庖犧作網罟,教民取禽獸,以充民食。民眾獸少,其道窮,則神農教播殖以變之。此窮變之大要也。窮則變,變則通,與天終始,故可久。民得其用,故無所不利也。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九家易》曰: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黃帝,始製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
  虞翻曰:乾爲治,在上爲衣。坤下爲裳。乾坤萬物之縕,故以象衣裳。乾爲明君,坤爲順臣,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天下治」。蓋取諸此也。挎木爲舟,掞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九家易》曰:木在水上,流行若風,舟楫之象也。此本否卦九四之二。挎,除也。巽爲長,爲木,艮爲手;乾爲金;艮手持金,故「挎木爲舟,掞木爲楫」也。乾爲遠天,故「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矣。法渙而作舟楫,蓋取斯義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虞翻曰:否上之初也。否乾爲馬,爲遠;坤爲牛,爲重。坤初之上,爲引重。乾上之初,爲「致遠」。艮爲背,巽爲股,在馬上,故「乘馬」。巽爲繩,繩束縛物,在牛背上,故「服牛」。出否之隨,引重致遠,以利天下,故「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
  干寶曰:卒虣之客,爲奸寇也。
【蓋取諸豫。】
  《九家易》曰:下有艮象。從外示之,震復爲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柝者,兩木相擊以行夜也。艮爲手,爲小木,爲止持;震爲足,又是木,爲行;坤爲夜。即手持柝木夜行,擊門之象也。坎爲盜,虣水虣長無常,故「以待虣客」。既有不虞之備,故「取諸豫」矣。斷木爲杵,闕地爲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虞翻曰:晉上之三也。艮爲小木。上來之三,斷艮,故「斷木爲杵」。坤爲地,艮手持木,以闕坤三,故「闕地爲臼」。艮止於下,臼之象也。震動而上,杵之象也。震出巽入,艮手持杵,出入臼中,舂之象也,故「取諸小過」。本無乾象,故不言以利天下也。
【弦木爲弧,剡木爲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虞翻曰:無妄五之二也。巽爲繩,爲木;坎爲弧;離爲矢,故「弦木爲弧」。乾爲金,艮爲小木。五之二,以金剡艮,故「剡木爲矢」。乾爲威,五之二,故「以威天下」。弓發矢應,而坎雨集,故「取諸睽」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虞翻曰:無妄,兩象易也。無妄乾在上,故稱「上古」。艮爲穴居,乾爲野,巽爲處,無妄乾人在路,故「穴居野處」。震爲後世,乾爲聖人,後世聖人,謂黃帝也。艮爲宮室,變成大壯,乾人入宮,故「易以宮室」。艮爲待,巽爲風,兌爲雨,乾爲高,巽爲長木,反在上,爲棟。震陽動起,故「上棟」。下宇,謂屋邊也。兌澤動下,爲下宇。無妄之大壯,巽風不見。兌雨隔震,與乾絕體。故「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者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虞翻曰:中孚,上下易象也。本無乾象,故不言上古。大過乾在中,故但言古者。巽爲薪,艮爲厚,乾爲衣,爲野,乾像在中,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穿土稱封。封,古窆字也。聚土爲樹,中孚無坤坎象,故「不封不樹」。坤爲喪期,謂從斬衰至緦麻。日月之期數,無坎離日月坤象,故「喪期無數」。巽爲木,爲入處;兌爲口;乾爲人;木而有口,乾人入處,棺斂之象。中孚艮爲山丘,巽木在裡,棺藏山陵,槨之象也,故「取諸大過」。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九家易》曰: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夬本坤世,下有伏坤,書之象也。上又見乾,契之象也。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決也。取百官以書治職萬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大壯進而成夬,金決竹木,爲書契象,故法夬而作書契矣。
  虞翻曰:履上下象易也。乾像在上,故復言上古。巽爲繩,離爲罔罟,乾爲治,故「結繩以治」。後世聖人,謂黃帝、堯、舜也。夬旁通剝,剝坤爲書,兌爲契,故「易之以書契」。乾爲百。剝艮爲官,坤爲眾臣,爲萬民,爲迷暗。乾爲治。夬反剝,以乾照坤。故「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故「取諸夬」。大壯、大過、夬,此三蓋取直兩象,上下相易,故俱言易之。大壯本無妄。夬本履卦。乾角俱在上,故言上古。中孚本無乾象,大過乾不在上,故但言古者。大過亦言後世聖人易之,明上古時也。
【是故易者,象也。】
  干寶曰:言是故,又總結上義也。
  虞翻曰:易謂日月,在天成八卦象,縣象著明,莫大日月是也。
【象也者,象也。】
  崔覲曰:上明取象以制器之義,故以此重釋於象。言易者象於萬物。象者,形象之象也。
【彖者,材也。】
  虞翻曰:彖說三才,則三分天象。以爲三才,謂天地人之道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虞翻曰:動,發也。謂兩三才爲六畫,則發揮剛柔而生爻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虞翻曰:爻象動內,則吉凶見外;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故曰「著」。
【陽卦多陰,陰卦多是,其故何也?】
  崔心曰:此明卦象陰陽與德行也。陰卦多陰,謂震、坎、艮,一陽而二陰。陰卦多陽,謂巽、離、兌,一陰而二陽也。
【陽卦奇,陰卦耦,其德行何也?】
  虞翻曰:陽卦一陽,故「奇」。陰卦二陽,故「耦」。謂德行何可者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韓康伯曰:陽,君道也。陰,臣道也。君以無爲統眾無爲,則一也。臣以有事代終有事,則二也。故陽爻畫一,以明君道必一。陰爻畫兩,以明臣體必二。斯陰陽之數,君臣之辯也。以一爲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陽卦曰:君子之道也;陰卦曰: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翟元曰:此咸之九四辭也。咸之爲卦,三君三民,四獨遠陰,思慮之爻也。
  韓康伯曰:天下之動,必歸於一,思以求朋未能,寂寂以感物,不思而至也。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韓康伯曰:夫少則得,多則惑。塗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
【天下何思何慮?】
  虞翻曰:易無思也。既濟定,六位得正,故「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
  虞翻曰:謂咸初往之四,與五成離,故「日往」。與二成坎,故「月來」。之外「日往」,在內「月來」,此就爻之正者也。
【月往則日來,】
  虞翻曰:初變之四,與上成坎,故「月往」。四變之初,與三成離。故「日來」者也。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虞翻曰:既濟體兩離坎象,故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
  虞翻曰:乾爲寒,坤爲暑,謂陰息陽消,從姤至否,故寒往暑生爲也。
【暑往則寒來,】
  虞翻曰:陰詘陽信,從復至泰,故暑往寒來也。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崔覲曰:言日月寒暑。往來雖多,而明生歲成,相推則一,何思何慮於其間哉!
【往者詘也,】
  荀爽曰:陰氣往,則萬物詘者也。
【來者信也,】
  荀爽曰:陽氣來,則萬物信者也。
【詘信相感則利生焉。】
  虞翻曰:感,咸象,故「相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故「利生」。利生謂陽出震,陰伏藏。
【尺蠖之詘,以求信也。】
  荀爽曰:以喻陰陽氣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虞翻曰:蟄,潛藏也,龍潛而蛇藏。陰息初,巽爲蛇。陽息初,震爲龍。十月坤成,十一月復生。姤巽在下,龍蛇俱蟄。初坤爲身。故「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侯果曰:不詘則不信,不蟄則無存,則屈蟄相感而後利生矣。以況無思得一,則萬物歸思矣。莊子曰:古之畜天下者,其治一也。《記》曰:通於一,萬事畢。無心得,鬼神服。此之謂矣。蠖,詘行蟲。郭璞云:蝍就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姚信曰:陽稱精,陰爲義。入在初也。陰陽在初,深不可測,故謂之「神」。變爲姤復,故曰「致用也」。
  韓康全曰: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者也。理入寂一,則精義斯得,乃用無極也。
  干寶曰:能精義理之微,以得未然之事,是以涉於神道,而逆禍福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九家易》曰:利用,陰道用也。謂姤時也。陰升上究,則乾伏坤中,詘以求信,陽當復升。安身,嘿處也。時既潛藏。故利用安身,以崇其德。崇德,體卑而德高也。
  韓康伯曰:利用之道,皆安其身而後動也。精義由於入神以致其用,利用由於安以崇基德。理必由乎其宗,歸根則寧,天下之理得之。若役其思慮,以求動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則偽彌多理愈失,名彌美而累愈彰矣。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荀爽曰:出乾之外,無有知之。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虞翻曰:以坤變乾,謂之「窮神」。以乾通坤,謂之「知化」。乾爲盛德,故「德之盛」。侯果曰:夫精義入神,利用崇德,亦一致之道極矣。過斯以往,則未之能知也。若窮於神理,通於變化,則德之盛者能矣。
【《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孔穎達曰:上章先言利用安身,可以崇德。若身危辱,何崇之有?此章引困之六三。履非基位,欲上於四,四自應初,不納於已,是困於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剛物,非已所乘,是據於九二之蒺藜也。又有人於其宮,不見其妻,凶之象也。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
  虞翻曰:困本咸。咸三入宮,以陽之陰,則二制坤,故以次咸。爲四所困,四失位惡人,故「非所困而困焉」。陽稱名,陰爲辱,以陽之陰下,故「名必辱」也。
【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虞翻曰:謂據二,二失位,故「非所據面據焉」。二變時,坤爲身,二折坤體,故「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其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陸績曰:六三從困辱之家,變之大過,爲棺槨死喪之象,故曰「死其將至」,妻不可得見。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庸之上,獲之無不利。】
  孔穎達曰:前章先須安身,可以崇德。胡此明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是有利也。故引解之上六以證之矣。
【子曰:隼者,禽也。】
  虞翻曰:離爲隼,故稱「禽」。言其行野容如禽獸焉。
【弓矢者,器也。】
  虞翻曰:離爲矢,坎爲弓,坤爲器。
【射之者,人也。】
  虞翻曰:人,賢人也。謂乾三。伏陽出而成乾,故曰「射之者人」。人則人,三應上,故上令三出而射隼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虞翻曰:三伏陽,爲君子。二變時,坤爲身,爲藏器,爲藏弓矢,以待射隼。艮爲待,爲時。三待五來之二,弓張矢發,動出成乾,貫隼入大過死,兩坎象壞,故「何不利之有」。《象》曰:以解悖,三陰小人,乘君子器,故上觀三出,射出隼也。
【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後動者也。】
  虞翻曰:括,作也。震爲語,乾五之坤二成坎弓,離矢動以貫隼,故「語成器而後動者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
  虞翻曰:謂否也。以坤滅乾,爲不仁不義。坤爲恥,爲義。乾爲仁,爲畏者也。
【不見利不動,不威不徵。】
  虞翻曰:否乾爲威,爲利。巽爲近利。謂否五之初,成噬嗑市。離日見乾,爲見利;震爲動,故「不見利不動」。五之初,以乾威坤,故「不威不徵」。震爲徵也。
【小徵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虞翻曰:艮爲小。乾爲大。五下威初,坤殺不行,震懼虩虩,故「小懲大誡」。坤爲小人,乾爲福。以陽下陰,民說無疆,故「小人福也」。
【《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九家易》曰:噬嗑六五,本先在初,處非其位,小人者也。故歷說小人所以爲罪,終以致害,雖欲爲惡,能止不行,則「無咎」。侯果曰:噬嗑初九爻辭也。校者,以木夾足止行也。此明小人因小刑而大誡。乃福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虞翻曰:乾爲積善,陽稱名。
【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虞翻曰:坤爲積惡,爲身。以乾滅坤,故「滅身」者也。
【小人以小善爲無益而弗爲也,】
  虞翻曰:小善謂復初。
【以小惡爲無傷而弗去也,】
  虞翻曰:小惡謂姤初。
【故惡積而不弇,】
  虞翻曰:謂陰息姤至遁,子弒其父,故「惡積而不可弇」。
【罪大而不可解。】
  虞翻曰:陰息遁成否,以臣弒君,故「罪大而不可解」也。
【《易》曰:何校滅耳,凶。】
  《九家易》曰:噬嗑上九爻辭也。陰息初升五,所在失正,積惡而罪大,故爲上所滅。善不積,斥五陰爻也。聰不明者,聞善不聽,聞戒不改,故「凶」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崔覲曰:言有危之慮,則能安其位不失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崔覲曰:言有亡之慮,則能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崔覲曰:言有防亂之慮,則能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虞翻曰:君子,大人。謂否五也。否坤爲安。危,謂上也。翟元曰:在安慮危。
【存而不忘亡,】
  荀爽曰:謂除戎器,戒不虞也。翟元曰:在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
  荀爽曰:謂思患而逆防之。翟元曰:在治而慮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虞翻曰:坤爲身。謂否反成泰,君位定於內,而臣忠於外,故「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
  荀爽曰:存不忘亡也。
【繫於包桑。】
  荀爽曰:桑者,上玄下黃。乾坤相包以正,故「不可忘也」。
  陸績曰:自此以上,皆謂否陰滅陽之卦。五在否家,雖得中正,常自懼以危亡之事者也。
【子曰:德薄而位尊,】
  虞翻曰:鼎四也。則離九四,兇惡小人,故「德薄」。四在乾位,故「位尊」。
【知少而謀大,】
  虞翻曰:兌爲小知,乾爲大謀,四在乾體,故「謀大」矣。
【力少而任重,】
  虞翻曰:五至初,體大過,本末弱,故「力少」也。乾爲仁,故「任重」。以爲已任,不亦重乎。
【尟不及矣。】
  虞翻曰:尟,少也。及,及於刑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孔穎達曰:言不能安身,智小謀大,而遇禍也。故引鼎九四以證之矣。
【子曰:知幾其神乎。】
  虞翻曰:幾,謂陽也。陽在復初稱幾,此謂豫四也。惡鼎四折足,故以此次言豫四知幾,而反覆初也。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
  虞翻曰:豫上,謂四也。四失位諂瀆。上謂交五,五貴;震爲笑言,笑言且諂也,故「上交不諂」。下謂交三,坎爲瀆,故「下交不瀆」。欲其復初得正元吉,故「其知幾乎」。其知幾乎?侯果曰:上謂五侯,下謂凡庶。君子上交不至諂媚,下交不至瀆慢,悔吝無從而生,豈非知
  微者乎。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虞翻曰: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復初元吉,吉之先見者也。
  韓康伯曰:幾者,去無入有。理而未形者,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睹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玄照鑒於未形也,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吉凶之彰,始乎微兆,故言「吉之先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
  識矣。
  孔穎達曰:前章言精義入神,此明知幾入神之事,故引豫之六二以證之。
  崔覲曰:此爻得位居中,於豫之時,能順以動而防於豫。如石之耿介,守志不移,雖暫豫樂,以其見微,而不終日,則能「貞吉」,斷可知矣。
【君子知微知章,知柔知剛,】
  姚信曰:此謂豫卦也。二下交初,故曰「知微」。上交於三,故曰「知章」。體坤處和,故曰「知柔」。與四同功,故曰「知剛」。
【萬夫之望。】
  荀爽曰:聖人作萬物睹。
  干寶曰:言君子苟達於此,則萬夫之望矣。周公聞齊魯之政,知後世強弱之勢;辛有見被發而祭,則知爲戎狄之居。凡若此類,可謂知幾也。皆稱君子。君子則以得幾,不必聖者也。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虞翻曰:幾者,神妙也。顏子知微,故「殆庶幾」。孔子曰:回也其庶幾乎。
【有不善未嘗不知,】
  虞翻曰:復以自知。老子曰:自知者明。
【知之未嘗復行也。】
  虞翻曰:謂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克已復理,天下歸仁。
【《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侯果曰:復初九爻辭。殆,近也。庶,冀也。此明知微之難。則知微者唯聖人耳。顏子亞聖,但冀近於知微而未得也。在微則昧,理章而悟,失在未形,故「有不善」。知則速改,故無大過。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
  虞翻曰:謂泰上也。先說否,否反成泰,故不說泰。天地交,萬物通,故「化醇」。
  孔穎達曰:以前章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安身之道,在於得一。若已能得一,則可以安身。故此章明得一之事也。絪縕,氣附著之義。言天地無心,自然得一。唯二氣絪縕,共相和會,感應變化,而有精醇之生,萬物自化。若天地有心爲一,則不能使萬物化醇者也。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虞翻曰:謂泰初之上成損,艮爲男,兌爲女,故「男女構精」。乾爲精。損反成益,萬物出震,故「萬物化生」也。
  干寶曰:男女猶陰陽也。故「萬物化生」。不言陰陽,而言男女者,以指釋損卦六三之辭,主於人事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侯果曰:損六三爻辭也。《象》云:一人行,三則疑,是眾不如寡,三不及一。此明物情相感,當上法絪縕、化醇、致一之道,則無患累者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
  虞翻曰:謂反損成益。君子,益初也。坤爲安身。震爲後動。
  崔覲曰:君子將動有所爲,必自揣安危之理,在於已身,然後動也。
【易其心而後語,】
  虞翻曰:乾爲易,益初體復心。震爲後語。
  崔覲曰:君子恕已及物,若於事心難,不可出語,必和易其心而後言。
【定其交而後求。】
  虞翻曰:震,專,爲定,爲後。交謂剛柔始交。艮爲求也。
  崔覲曰:先定其交,知其才行,若好施與吝,然後可以事求之。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虞翻曰:謂否上之初,損上益下,其道大光。自上下下,民說無疆,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
  虞翻曰:謂否上九,高而無們,故「危」。坤民否閉,故「弗與也」。
【懼以語,則民不應也。】
  虞翻曰:否上窮災,故「懼」。來下之初成益,故「民不應」。坤爲民,震爲應也。
【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虞翻曰:上來之初,故「交」。坤民否閉,故「不與」。震爲交。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虞翻曰:上不之初,否消滅乾,則體剝傷;臣弒君,子弒父,故「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侯果曰:益上九爻辭也。此明先安身易心,則群善自應。若危動懼語,則物所不與,故「凶」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
  荀爽曰:陰陽相易,出於乾坤,故曰「門」。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荀爽曰:陽物,天。陰物,地也。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虞翻曰:合德謂天地雜,保大和,日月戰。乾剛以體天,坤柔以體地也。
【以體天地之撰,】
  《九家易》曰:撰,數也。萬物形體,皆受天地之數也。謂九,天數;六,地數也。剛柔得以爲體矣。
【以通神明之德。】
  《九家易》曰:隱藏謂之神,著見謂之明。陰陽交通,乃謂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九家易》曰:陰陽,雜也。名謂卦名。陰陽雖錯,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逾越。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虞翻曰:稽,考也。三稱盛德。上稱末世,乾終上九:動則入坤,坤弒其君父,故爲亂臣。陽出復震,入坤出坤,故「衰世之意邪。」
  侯果曰:於,嗟也。稽,考也。易象考其事類,但以吉凶得失爲主,則非淳古之時也。故云「衰世之意」耳。言邪,示疑,不欲切指也。
【夫易章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
  虞翻曰: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微者顯之,謂從復成乾,是察來也。闡者幽之,謂從姤之坤,是章往也。陽息出初,故「開而當名」。
【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干寶曰:辯物,類也。正言,言正義也。斷辭,斷吉凶也。如此,則備於經矣。
【其稱名也小,】
  虞翻曰:謂乾坤與六子俱名八卦,而小成,故小復。小而辯於物者矣。
【其取類也大。】
  虞翻曰:謂乾陽也,爲天,爲父,觸類而長之,故「大」也。
【其旨遠,其辭文,】
  虞翻曰:遠,謂乾。文,謂坤也。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
  虞翻曰:曲,詘。肆,直也。陽曲初,震爲言,故「其言曲而中」。坤爲事,隱未見,故「肆而隱」也。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虞翻曰:二,謂乾與坤也。坤爲民,乾爲行。行得,則乾報以吉。行失,則坤報以凶也。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
  虞翻曰:興易者,謂庖犧也。文王書經,係庖犧於乾五。乾爲古,五在乾中,故興於中古。系以黃帝、堯、舜爲後世聖人。庖犧爲中古,則庖犧以前爲上古。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虞翻曰:謂成患百姓未知興利遠害,不行禮義,茹毛飲血,衣食不足。庖犧則天八卦,通爲六十四,以德化之,吉凶與民同患,故有憂患。
【是故履,德之基也。】
  虞翻曰:乾爲德。履與謙旁通。坤柔履剛,故「德之基」。坤爲基。侯果曰:履,禮。蹈禮不倦,德之基也。自下九卦,是復道之最,故特言矣。
【謙,德之柄也。】
  虞翻曰:坤爲柄。柄,本也。凡言德,皆陽爻也。
  干寶曰:柄,所以持物。謙,所以持禮者也。
【復,德之本也。】
  虞翻曰:復初乾之元,故「德之本也」。
【恆,德之固也。】
  虞翻曰:立不易方,守德之堅固。
【損,德之修也。】
  荀爽曰:徵忿窒慾,所以修德。
【益,德之裕也。】
  荀爽曰: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德之優裕也。
【困,德之辯也。】
  鄭玄曰:辯,別也。遭困之時,君子固窮,小人窮則濫,德於是別也。
【井,德之地也。】
  姚信曰:井差而不窮,德居地也。
【巽,德之制也。】
  虞翻曰:巽風爲號令,所以制下,故曰「德之制也」。
  孔穎達曰:此上九卦,各以德爲用也。
【履和而至,】
  虞翻曰:謙與履通,謙坤柔和,故「履和而至」。禮之用,和爲貴者也。
【謙尊而光,】
  荀爽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也。復小而辨於物。
  虞翻曰:陽始見,故「小」。乾,陽物。坤,陰物。以乾居坤,故稱別物。
【恆雜而不厭,】
  荀爽曰:夫婦雖錯居,不厭之道也。
【損先難而後易,】
  虞翻曰:損初之上,失正,故「先難」。終反成益,得位於初故「後易」。易其心而後語。
【益長裕而不設,】
  虞翻曰:謂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故「不設」也。
【困窮而通,】
  虞翻曰:陽窮否上,變之坤二,成坎。坎爲通,故「困窮而通」也。
【井居其所而遷,】
  韓康伯曰:改邑不改井,井所居不移,而能遷其施也。
【巽稱而隱。】
  崔覲曰:言巽申命行事,是稱揚也。陰助德化,是微隱也。自此以下,明九卦德之體者也。
【履以和行,】
  虞翻曰:禮之用,和爲貴,謙震爲行,故「以和行」也。
【謙以制禮,】
  虞翻曰:陰稱禮,謙三以一陽制五陰,萬民服,故「以制禮」也。
【復以自知,】
  虞翻曰: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自知」也。
【恆以一德,】
  虞翻曰:恆德之固,立不易方,從一而終,故「一德」者也。
【損以遠害,】
  虞翻曰:坤爲害,泰以初止坤上,故「遠害」。乾爲遠。
【益以興利,】
  荀爽曰:天施地生,其益無方,故「興利」也。
【困以寡怨,】
  虞翻曰:坤爲怨,否弒父與君,乾來下,折坤二,故「寡怨」。坎水性通,故不怨也。
【井以辨義,】
  虞翻曰:坤爲義,以乾別坤,故辯義也。
【巽以行權。】
  《九家易》曰:巽象號令,又爲近利。人君政教、進退、釋利而爲權也。《春秋傳》曰: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此所以說九卦者,聖人履憂濟民之所急行也。故先陳其德,中言其性,後敘其用,以詳之也。西伯勞謙,殷紂驕暴,臣子之禮有常,故創易道以輔濟君父者也。然其意義廣遠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合三復之道,明西伯之於紂不失上下。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
  侯果曰:居則觀象,動則玩占,故「不可遠」也。
【爲道也屢遷,】
  虞翻曰:遷,徒也。日月周流,上下無常,故「屢遷」也。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虞翻曰:變,易。動,行。六虛,六位也。日月周流,終則復始,故「周流六虛」。謂甲子之旬,辰已虛坎,戊爲月,離已爲日,入在中宮,其處空虛,故稱「六虛」。五甲如次者也。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虞翻曰: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在天稱上,入地爲下,故「上下無常」也。
【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虞翻曰:典,常。要,道也。上下無常,故「不可爲典要」適乾爲晝,適坤爲夜。侯果曰:謂六爻剛柔相易,遠近恆,唯變所適,非有典要。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虞翻曰:出乾爲外,入坤爲內,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入陽懼死,使知懼也。
  韓康伯曰:明出入之度,使物知外內之戒也。出入猶行藏,外內猶隱顯。遁以遠時爲吉,豐以幽隱致凶,漸以高顯爲美,明夷以處昧利貞,此外內之戒也。
【又明於憂患與故。】
  虞翻曰:神以知來,故明憂患。知以藏往,故知事故。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虞翻曰:臨,見也。言陰陽施行,以生萬物,無有師保生成之者。萬物出生,皆如父母。孔子曰:父母之道天地,乾爲父,坤爲母。
  干寶曰:言易道以戒懼爲本,所謂懼以終始,歸無咎也。外爲丈夫之從王事,則夕惕若厲。內謂婦人之居室,則無攸遂也。雖無師保切磋之訓,其心敬戒,常如父母之臨已者也。
【初帥其辭,而揆其方,】
  虞翻曰:初,始下也。帥,正也。謂修辭立誠。方,謂坤也。以乾通坤。故「初帥其辭,而揆其方」。侯查曰:率,修。方,道也。言修易初首之辭,而度其終末之道,盡有典常,非虛設也。
【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虞翻曰:其出入以度,故「有典常」。苟,誠也。其人謂乾爲賢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謂之德行,故「不虛行」也。
  崔覲曰:言易道深遠,若非其聖人,則不能明其道。故知易道不虛而自行,必文王然後能弘也。
【易之爲書也,】
  干寶曰:重發易者,別殊旨也。
【原始要終,以爲質也。】
  虞翻曰:質,本也。以乾原始,以坤要終,謂原始及終,以知死生之說。
  崔覲曰:質,體也。言易之書,原窮其事之初,若初九潛龍勿用,是原始也。又要會其事之末,若上九亢龍有悔,是要終也。易原始潛龍之勿用,要終亢龍之有悔,復相明以爲體也。諸卦亦然,若大畜而後通之類是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虞翻曰:陰陽錯居稱雜。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故「唯其時物」。
【乾,陽物。坤,陰物。】
  干寶曰:一卦六爻,則皆雜有八卦之氣;若初九爲震爻,九二爲坎爻也。或若見戌言艮,已亥言兌也。或若以甲壬名乾,以乙癸名坤也。或若以午位名離,以子位名坎。或若德來爲好物,刑來爲惡物。王相爲興,休廢爲衰。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侯果曰:本末,初上也。初則事微,故「難知」。上則事彰,故「易知」。
【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干寶曰:初擬議之,故「難知」。卒終成之,故「易知」。本末勢然也。侯果曰:失在初微,猶可擬議而之福。過在卒成,事之終極,非擬議所及。故曰「卒成之終」。假如乾之九三,噬嗑初九,猶可擬議而之善。至上九,則凶災不移,是事之卒成之終,極凶不變也。
【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虞翻曰:撰德,謂乾辯別也。是,謂陽。非,謂陰也。中,正。乾六爻,二、四、上,非正。坤六爻,初、三、五,非正。故「雜物」。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非其中」。則爻辭不備。道有變動,故曰爻也。
  崔覲曰:眼戲具論初上二爻,次又以明其四爻也。言中四爻雜合所主之事,譔集所陳之德,能辯其是非,備在卦中四爻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
  虞翻曰:謂知存、知亡、要終者也。居乾吉,則存,居坤凶,則亡。故曰「居可知矣」。
  崔覲曰:噫,嘆聲也。言中四爻,亦能要定卦中存亡吉凶之事,居然可知矣。孔疏扶王弼義,以此中爻爲二、五之爻,居中無偏,能統一卦之義,事必不然矣。何則?上
  文云:六爻相雜,唯其時物,言雖錯雜,而各獨會於時,獨主於物,豈可以二五之爻,而兼其雜物撰德,是非存亡吉凶之事乎?且二、五之撰德與是,要存與吉,則可矣。若主物與非,要亡與凶,則非其所象,故知其不可也。且上論初上二爻,則此中總言四爻矣。下論二、四、三、五,則是重述其功位者也。
【智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韓康伯曰夫:《彖》舉立象之統,論中爻之義,約以存博,簡以兼眾,雜物撰德,而一以貫這者也。形之所宗者道,眾之所歸者一。其事彌繁,則愈滯乎形。其理彌約,則轉近乎道。《彖》之爲義,存乎一也。一之爲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觀道。過乎半之益,不亦宜乎!
【二與四同功,】
  韓康伯曰:同陰功也。
  崔覲曰:此重釋中四爻功位所宜也。二主士、大夫位,佐於一國。四主三孤、三公、牧伯之位,佐於天子。皆同有助理之功也。
【而異位,】
  韓康伯曰:有外內也。
  崔覲曰:二,士、大夫位,卑;四,孤、公、牧伯位,尊,故有異也。
【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韓康伯曰:二處中和,故「多譽」也。四近於君,故「多懼」也。
【柔之爲道,不利遠者。】
  崔覲曰:此言二四皆陰位。陰之爲道,近比承陽,故「不利遠」矣。
【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崔覲曰:言二是陰遠陽,雖則不利,其要或有無咎者。以二柔居中,異於四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
  韓康伯曰:有貴賤也。
  崔覲曰:三,諸侯之位。五,天子之位。同有理人之功,而君臣之位異者也。
【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崔覲覲曰:三處下卦之極,居上卦之下,爲一國之君,有威權之重,而上承天子,若無含章之美,則必致凶。五既居中不偏,貴乘天位,以道濟物,廣被寰中,故「多功」也。
【其柔危,其剛勝邪?】
  侯果曰:三五陽位,陰柔處之,則多凶危。剛正居之,則勝其任。言邪者,不定之辭也。或有柔居而吉者,得其時也。剛居而凶者,失其應也。
【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
  荀爽曰:以陰易陽,謂之廣。以陽易陰,謂之大。易與天地准,固悉備也。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崔覲曰:言易之爲書明三才,廣無不被,大無不包。悉備有萬物之象者也。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崔覲曰:言重卦六爻,亦兼天地人道,兩爻爲一才,六爻爲三才,則是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即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
  陸績曰:天道有晝夜、日月之變。地道有剛柔、燥濕之變,人道有行止、動靜、吉凶、善惡之變。聖人設爻以效三者之變動,故謂之「爻」者也。
【爻有等,故曰物。】
  干寶曰:等,群也。爻中之義,群物交集,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刑殺,眾形萬類,皆來發於爻,故總謂之物也。象頤中有物曰噬嗑,是其義也。
【物相雜,故曰文。】
  虞翻曰:乾陽物,坤陰物。純乾純坤之時,未有文章。陽物入坤,陰物入乾,更相雜成六十四爻,乃有文章,故曰「文」。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干寶曰:其辭爲文也。動作雲爲,必考其事,令與爻以相稱也。事不稱義,雖有吉凶,則非今日之吉凶也。故元亨利貞,而穆姜以死,黃裳元吉,南蒯以敗,是所謂文不當也。故於經,則有君子吉,小人否。於占,則王相之氣,君子以遷官,小人以遇罪也。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虞翻曰:謂文王書《易》六爻之辟也。末世,乾上。盛德,乾三也。文王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謂至德矣,故「周之盛德」。紂窮否上,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終以焚死,故「殷之末世」也。而馬、荀、鄭君從俗,以文王爲中古,失之遠矣。
【是故其辭危,】
  虞翻曰:危,謂乾三。夕惕若厲,故「辭危」也。
【危者使平,】
  陸績曰:文王在紂世,有危亡之患,故於易辭多趨危亡。本自免濟,建成王業,故易爻辭危者使平,以象其事。否卦九五:其亡其亡,係於包桑之屬是也。
【易者使傾。】
  陸績曰:易,平易也。紂安其位,自謂平易,而反傾覆,故易爻辭「易者使傾」,以象其事。明夷上六:初登於天,後入於地之屬是也。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虞翻曰:大,謂乾道。乾三爻,三十六物,故「百物不廢」。略其奇八,與大衍之五十同義。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虞翻曰:乾稱易道,終日乾乾,故「無咎」。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惡盈福謙,故「易之道」者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
  虞翻曰:險,謂坎也。謂乾二、五之坤,成坎離,日月麗天,天險不可升,故「知險者」也。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虞翻曰:阻,險阻也。謂坤二、五之乾,艮爲山陵,坎爲水,巽高兌下,地險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
【能說諸心,】
  虞翻曰:乾五之坤,坎爲心,兌爲說,故「能說諸心」。
【能研諸侯之慮,】
  虞翻曰:坎心爲慮,乾初之坤爲震,震爲諸侯,故能研諸侯之慮。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
  虞翻曰:謂乾二、五之坤,成離日坎月,則八卦象具。八卦定吉凶,故能「定天下之吉凶」。娓娓,進也。離爲龜,乾爲蓍,月生震初。故「成天下之娓娓者」。謂莫善蓍龜也。
  荀爽曰:娓娓者,陰陽之微,可成可敗也。順時者成,逆時者敗也。
【是故變化雲爲,吉事有祥。】
  虞翻曰:祥,幾祥也,吉之先見者也。陽出,變化雲爲。吉事爲祥。謂復初乾元者也。
【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虞翻曰:象事謂坤。坤爲器,乾五之坤成象,故「像事知器」也。占事謂乾以知來。乾五動成離,則玩其占,故「知來」。
  侯果曰:易之雲爲,唯變所適。爲善則吉事必應,觀象則用器可爲,求吉則未形可睹者也。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虞翻曰:天尊,五;地卑,二,故「設位」。乾爲聖人。成能,謂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故「成能」也。
  崔覲曰:言易擬天地,設乾坤二位,以明重卦之義,所以成聖人伏羲文王之能事者也。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虞翻曰:乾爲人,坤爲鬼;乾二五之坤,坎爲謀;乾爲百,坤爲姓,故「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朱仰之曰:人謀,謀及卿士。鬼謀,謀及卜筮也。又謀及庶民,故曰「百姓與能」與。
【八卦以象告。】
  虞翻曰:在天成象。乾二、五之坤,則八卦象成,兌口震言,故「以象告」也。
【《爻》、《彖》以情言,】
  崔覲曰: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以備萬物,而告於人也。《爻》謂爻下辭,《彖》謂卦下辭,皆是聖人之情見乎系辭,而假《爻》、《彖》以言,故曰「《爻》、《彖》以情言」。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虞翻曰:乾二之坤成坎,坤五之乾成離,故「剛柔雜居」。艮爲居,離有巽兌,坎有震艮,八卦體備,故「吉凶可見」也。
  崔覲曰:言文王以六爻剛柔相推,而物雜居,得理則吉,失理則凶,故「吉凶可見」也。
【變動以利言,】
  虞翻曰:乾變之坤成震,震爲言,故「變動以利言」也。
【吉凶以情遷。】
  虞翻曰:乾吉坤凶。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故「以情遷」。
【是以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虞翻曰:攻,摩也。乾爲愛,坤爲惡。謂剛柔相摩,以愛攻惡。生吉以惡,攻愛生凶,故「吉凶生」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虞翻曰:遠陽,謂乾。近陰,謂坤。陽取陰生悔,陰取陽生吝。悔吝,言小疵。
  崔覲曰:遠,謂應與不應。近,謂比與不比。或取遠應而捨近比,或取近比而捨遠應,由此
  遠近相取,所以生悔吝於系辭矣。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虞翻曰:情,陽。偽,陰也。情感偽生利,偽感情生害。乾爲利,坤爲害。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
  韓康伯曰:近,況比爻也。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逼者也。近而不相等是,必有乖違之患也。或有相違而無患者,得其應也。相須而偕凶,乖於時也。隨事以考之,義可見矣。
【或害之,悔且吝。】
  虞翻曰:坤爲害。以陰居陽,以陽居陰,爲悔且吝也。
【將叛者,其辭慚。】
  荀爽曰:謂屯六三往吝之屬也。
  虞翻曰:坎人之辭也。近而不相得,故「叛」。坎爲隱伏,將叛。坎爲心,故「慚」也。侯
  果曰:凡心不相得,將懷叛逆者,辭必慚恧。
【中心疑者,其辭枝。】
  荀爽曰:或從王事,無成之屬也。
  虞翻曰:離人之辭也。火性枝分,故枝疑也。侯果曰:中心疑貳,則失得無從,故枝分不一也。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荀爽曰:謂睽上九之屬也。
  虞翻曰:震人之辭也。震爲決躁,恐懼虩虩,笑言啞啞,故多辭。侯果曰:躁人煩急,故「辭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荀爽曰:游,豫之屬也。
  虞翻曰:兌人之辭也。兌爲口舌,誣乾。乾爲善人也。
  崔覲曰:妄稱有善,故自敘其美,而辭必浮游不實。
【失其守者,其辭詘。】
  荀爽曰:謂泰上六城復於隍之屬也。侯果曰:失守則沮,辱而不申,故「其辭詘」也。爻有此象,故占辭亦從矣。
  虞翻曰:巽人之辭也。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此六子也。離上坎下,震起艮止,兌見巽伏。上經終坎離,則下經終既濟未濟。上系終乾坤,則下系終六子。此易之大義者也。
集解
2118067說卦  說卦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孔穎達曰:據今而稱上代,謂之昔昔。聰明睿智,謂之聖人,卿伏羲也。
  案《下系》云: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始作八卦。今言作易,明是伏羲,非謂文王也。
【幽讚於神明而生蓍,】
  荀爽曰:幽,隱也。讚,見也。神者在天,明者在地。神以夜光,明以晝照。蓍者,冊也。謂陽爻之冊三十有六,陰爻之冊二十有四,二篇之冊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上配列宿,下副物數。生蓍者,謂蓍從爻中生也。
  干寶曰:幽昧,人所未見也。讚,求也。言伏羲用明於昧冥之中,以求萬物之性,爾乃得自然之神物,能通天下之精,而管御百靈者。始爲天下生用蓍之法者也。
【參天兩地而倚數,】
  虞翻曰:倚,立。參,三也。謂分天象爲三才,以地兩之,立六畫之數,故「倚數」也。
  崔覲曰:參,三也。謂於天數五、地數五中,以八卦配天地之數。起天三配艮,而立三數。天五配坎,而立五數。天七配震,而立七數。天九配乾,而立九數。此從三順配陽四卦也。地從二起,以地兩配兌,而立二數。以地十配離,而立十數。以地八配巽,而立八數。以地六配坤,而立六數。此從兩逆配陰四卦也。其天一地四之數,無卦可配,故虛而不用。此聖人取八卦配天地之數,總五十而爲大衍。
  案:此說不盡,已釋在大衍章中,詳之明矣。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虞翻曰: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乾坤剛柔,立本者卦。謂六爻陽變成震、坎、艮,陰變成巽、離、兌,故「立卦」。六爻三變,三六十八,則有十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是也。《系》曰:陽一君二民,陰二君一民,不道乾坤者也。
【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虞翻曰:謂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發,動。揮,變。變剛生柔爻,變柔生剛爻,以三爲六也。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故「生爻」。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
  虞翻曰: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和順謂坤,道德謂乾。以乾通坤,謂之理義也。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虞翻曰:以乾推坤,謂之窮理,以坤變乾,謂之盡性。性盡理窮,故「至於命」。巽爲命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
  虞翻曰:重言昔者,明謂庖犧也。
【將以順性命之理,】
  虞翻曰: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陽順性,以陰順命。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崔覲曰:此明一卦立爻,有三才二體之義。故先明天道既立陰陽,地道又立剛柔,人道亦立仁義以明之也。何則?在天雖剛,亦有柔德,在地雖柔,亦有剛德,故《書》曰:沈潛剛克,高明柔克。人稟天地,豈可不兼仁義乎?所以易道兼之矣。
【兼三才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虞翻曰:謂參天兩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畫之數也。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虞翻曰:迭,遞也。分陰爲柔,以明夜;分陽爲剛,以象晝。剛柔者,晝夜之象。晝夜更用,故「迭用柔剛」矣。
【故易六畫而成章。】
  章謂文理。乾三畫,成天文。坤三畫,成地理。
【天地定位,】
  謂乾坤。五貴二賤,故「定位」也。
【山澤通氣,】
  謂艮兌。同氣相求,故「通氣」。
【雷風相薄,】
  謂震巽。同聲相應,故「相薄」。
【水火不相射,】
  謂坎離。射,厭也。水火相通。坎戊離已,月三十日,一會於壬,故「不用射」也。
【八卦相錯。】
  錯,摩。剛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也。
【數往者順,】
  謂坤消從午至亥,上下,故「順」也。
【知來者逆,】
  謂乾息從子至巳,下上,故「逆」也。
【是故易逆數也。】
  易謂乾易,故逆數。此上虞義。
【雷以動之,】
  荀爽曰:謂建卿之月,震卦用事,天地和合,萬物萌動也。
【風以散之,】
  謂建巳之月,萬物上達,布散田野。
【雨以潤之,】
  謂建子之月,含育萌牙也。
【日以烜之,】
  謂建午之月,太陽欲長者也。
【艮以止之,】
  謂建丑之月,消息畢止也。
【兌以說之,】
  謂建酉之月,萬物成熟也。
【乾以君之,】
  謂建亥之月,乾坤合居,君臣位得也。此上荀義。
【坤以藏之。】
  《九家易》曰:謂建申之月,坤在乾下,包藏萬物也。乾坤交索,既生六子,各任其才,往生物也。又雷與風雨,變化不常。而日月相推,迭有來往。是以四卦以義言之,天地山澤,恆在者也。故直說名矣。
  孔穎達曰:此又重明八物八卦之功用也。上四舉象,下四舉卦者,王肅以爲互相備也。則明雷風與震巽同用,乾坤與天地同功也。
【帝出乎震,】
  崔覲曰:帝者,天之王氣也,至春分則震王,而萬物出生。
【齊乎巽,】
  立夏則巽王,而萬物絜吉。
【相見乎離,】
  夏至則離王,而萬物皆相見也。
【致役乎坤,】
  立秋則坤王,而萬物致養也。
【說言乎兌,】
  秋分則兌王,而萬物所說。
【戰乎乾,】
  立冬則乾王,而陰陽相薄。
【勞乎坎,】
  冬至則坎王,而萬物之所歸也。
【成言乎艮。】
  立春則艮王,而萬物之所成終成始也。以其周王天下,故謂之帝。此崔新義也。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虞翻曰:出,生也。震初不見東,故不稱東方卦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巽陽隱初,又不見東南,亦不稱東南卦,與震同義。巽陽藏室,故「絜齊」。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離爲日,爲火,故「明」。日出照物,以日相見。離像三爻,皆正日中,正南方之卦也。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
  離,南方,故「南面」。乾爲治。乾五之坤,坎爲耳,離爲明,故「以聽天下,向明而治」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
  坤陰無陽,故道廣佈,不主一方,含弘光大,養成萬物。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
  兌三失位不正,故「言正秋」。兌象不見西,故不言西方之卦,與坤同義。兌爲雨澤,故說「萬物」。震爲言,震二動成兌,言從口出,故「說言」也。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乾剛,正五,月十五日晨象西北,故「西北之卦」。薄,入也。坤十月卦,乾消剝入坤,故「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歸,藏也。坎二失位不正,故言正北方之卦,與兌正秋同義。坎月夜中,故「正北方」。此上虞義。
  崔覲曰:以坎是正北方之卦,立冬已後,萬物歸藏於坎。又陽氣伏於子,潛藏在中,未能浸長,勞局眾陰之中也。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虞翻曰:艮三得正,故復稱卦。萬物成始乾甲,成終坤癸。艮東北,是甲癸之間,故「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者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爲言者也。】
  韓康伯曰:於此言神者,明八卦運動變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則無物,神則無物,妙無物而爲言也。明則雷疾風行,火炎水潤,莫不自然相與,而爲變化,故能萬能既成。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
  崔覲曰:謂春分之時,雷動則草木滋生,蟄蟲發起,所動萬物,莫急於此也。
【橈萬物者,莫疾乎風。】
  言風能鼓橈萬物,春則發散草木枝葉,秋則摧殘草木枝條,莫急於風者也。
【燥萬物者,莫 乎火。】
  言火能乾燥萬物,不至潤濕,於陽物之中,莫過乎火。熯亦燥也。
【說萬物者,莫說乎澤。】
  言光說萬物莫過以澤,而成說之也。
【潤萬物者,莫潤乎水。】
  言滋潤萬物莫過以水而潤之。
【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言大寒立春之際,艮之方位,萬物以之始,而爲今歲首。以之終,而爲去歲末。此則葉夏正之義,莫盛於艮也。此言六卦之神用。而不言乾坤者,以乾坤而發天地,無爲而無不爲,能成雷風等有爲之神妙也。艮不言山,獨舉卦名者,以動橈燥潤功,是雷風水火。至於終始萬物,於山義則不然,故言卦,而餘皆稱物,各取便而論也。此崔新義也。
【故水火相逮,】
  孔穎達曰:上章言水火不相入。此言水火相逮者,既不相入,又不相及,則無成物之功。明性雖不相入,而氣相逮及。
【雷風不相悖,】
  孔穎達曰:上言雷風相薄。此言不相悖者,二象俱動。若相薄而相悖逆,則相傷害,亦無成物之功,明雖相薄而不相逆者也。
【山澤通氣,】
  崔覲曰:言山澤雖相縣遠,而氣交通。
【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虞翻曰:謂乾變而坤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成既濟定,故「既成萬物」矣。
【乾,健也。】
  虞翻曰:精剛自勝,動行不休,故「健」也。
【坤,順也。】
  純柔承天時行,故「順」。
【震,動也。】
  陽出動行。
【巽,入也。】
  乾初入陰。
【坎,陷也。】
  陽陷陰中。
【離,麗也。】
  日麗乾剛。
【艮,止也。】
  陽位在上,故「止」。
【兌,說也。】
  震爲大笑。陽息震成兌,震言出口,故「說」。此上虞義也。
【乾爲馬,】
  孔穎達曰:乾象天行健,故「爲馬」
【坤爲牛,】
  坤象地任重而順,故「爲牛」。
【震爲龍,】
  震象龍動,故「爲龍」。此上孔正義。
【巽爲雞,】
  《九家易》曰:應八風也。風應節而變,變不失時。雞時至而鳴,與風相應也。二九十八,主風精,爲雞。故雞十八日剖而成雛。二九順陽曆,故雞知時而鳴也。
【坎爲豕,】
  《九家易》曰:污辱卑下也。六九五十四,主時精,爲豕。坎豕懷胎,四月而生,宜時理節,是其義也。
【離爲雉,】
  孔穎達曰:離爲文明,雉有文章,故「離爲雉」。
【艮爲狗,】
  《九家易》曰:艮止,主守禦也。艮數三,七九六十三。三主鬥,斗爲犬。故犬懷胎三月而生。斗運行十三時日出,故犬十三日而開目。斗屈,故犬臣屈也,斗運行四幣,犬亦夜繞室也。火之精畏水,不敢飲,但舌舐水耳。犬鬥,以水灌之,則解也。犬近奎星,故犬婬當路,不避人者也。
【兌爲羊。】
  孔穎達曰:兌爲說。羊者,順從之畜,故「爲羊」。
【乾爲首,】
  乾尊而在上,故「爲首」。
【坤爲腹,】
  坤能包藏含容,故「爲腹」也。
【震爲足,】
  震動用,故「爲足」。
【巽爲股,】
  巽爲順,股順隨於足,故「巽爲股」。
【坎爲耳,】
  坎北方,主聽,故「爲耳」。
【離爲目,】
  離南方,主視,故「爲目」。
【艮爲手,】
  艮爲止,手亦止持於物使不動,故「艮爲手」。
【兌爲口。】
  兌爲說,口所以說言,故「兌爲口」。此止孔正義。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
  崔覲曰:欲明六子,故先說乾稱天父,坤稱地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孔穎達曰:索,求也。以求乾坤爲父母,而求其子也。得父氣者爲男,得母氣者爲女。坤初求得乾氣,爲震,故曰「長男」。坤二得乾氣,爲坎,故曰「中男」。坤三得乾氣,爲艮,故曰「少男」。乾初得坤氣,爲巽,故曰「長女」。乾二得坤氣,爲離,故曰「中女」。乾三得坤氣,爲兌,故曰「少女」。此言所以生六子者也。
【乾爲天,】
  宋衷曰:乾動作不解,天亦轉運。
【爲圜,】
  宋衷曰:動作轉遠,非圜不能,故「爲圜」。
【爲君,】
  虞翻曰:貴而嚴也。
【爲父,】
  虞翻曰:成三男,其取類也,故「爲父」也。
【爲玉,爲金,】
  崔覲曰:天體清明而剛,故「爲玉,爲金」。
【爲寒,爲冰,】
  孔穎達曰:取其西北冰寒之地。
  崔覲曰:乾主立冬已後,冬至已前,故「爲寒,爲冰」也。
【爲大赤,】
  虞翻曰:太陽爲赤,月望出入時也。
  崔覲曰:乾四月純陽之卦,故取盛陽色爲大赤。
【爲良馬,】
  虞翻曰:乾善,故良也。
【爲老馬,】
  《九家易》曰:言氣衰也,息至已必當復消,故「爲老馬」也。
【爲瘠馬,】
  崔覲曰:骨爲陽,肉爲陰。乾純陽爻,骨多,故「爲瘠馬」也。
【爲駁馬,】
  宋衷曰:天有五行之色,故「爲駁馬」也。
【爲木果。】
  宋衷曰:群星著天,似果實著木,故「爲木果」。
【坤爲地,】
  虞翻曰:柔道靜。
【爲母,】
  虞翻曰:成三女,能致養,故「爲母」。
【爲布,】
  崔覲曰:徧佈萬物於致養,故「坤爲布」。
【爲釜,】
  孔穎達曰:取其化生成熟,故「爲釜」也。
【爲吝嗇,】
  孔穎達曰:取地生物而不轉移,故「爲吝嗇」也。
【爲均,】
  崔覲曰:取地生萬物,不擇善惡,故「爲均」也。
【爲子母牛,】
  《九家易》曰:土能生育,牛亦含養,故「爲子母牛」也。
【爲大輿,】
  孔穎達曰:取其能載,故「爲大輿」也。
【爲文,】
  《九家易》曰:萬物相雜,故「爲文」也。
【爲眾,】
  虞翻曰:物三稱群,陰爲民,三陰相隨,故「爲眾」也。
【爲柄,】
  崔覲曰:萬物依之爲本,故「爲柄」。
【其於地也爲黑。】
  崔覲曰:坤十月卦,極陰之色,故「其於色也爲黑」矣。
【震爲雷,】
  虞翻曰:太陽火,得水有聲,故「爲雷」也。
【爲駹,】
  駹,蒼色。震,東方。故「爲駹」。舊讀作龍。上巳爲龍,非也。
【爲玄黃,】
  天玄地黃。震,天地之雜物,故「爲玄黃」。
【爲專,】
  陽在初,隱靜,未出觸坤,故「專」。則乾,靜也。專,延。叔堅說以專爲旉,大布。非也。此上虞義也。
【爲大塗,】
  崔覲曰:萬物所出在春,故「爲大塗」。取其通生性也。
【爲長子,】
  虞翻曰:乾一索,故「爲長子」。
【爲決躁,】
  崔覲曰:取其剛在下動,故「爲決躁」也。
【爲蒼筤竹,】
  《九家易》曰:蒼筤,青也。震陽在下,根長堅剛,陰爻在中,使外蒼筤也。
【爲萑葦。】
  《九家易》曰:萑葦,蒹葭也。根莖叢生,蔓衍相連,有似雷行也。
【其於馬也,爲善鳴,】
  虞翻曰:爲雷,故「善鳴」也。
【爲馵足,爲作足,】
  馬白後左足爲馵;震爲左,爲足,爲作;初陽白,故「爲作足」。
【爲的顙。】
  的,白。顙,額也。震體頭,在口上白,故「的顙」。《詩》云:有馬白顛,是也。此上虞義也。
【其於稼也,爲反生。】
  宋衷曰:陰在上,陽在下,故「爲反生」。謂枲豆之類,戴甲而生。
【其究爲健,爲蕃鮮。】
  虞翻曰:震巽相薄,變而至三,則下象究。與四成乾,故「其究爲健,爲蕃鮮」。巽究爲躁卦,躁卦則震,震雷巽風無形,故卦特變耳。
【巽爲木,】
  宋衷曰:陽動陰靜,二陽動於上,一陰安靜於下,有似於木也。
【爲風,】
  陸績曰:風,土氣也;巽,坤之所生,故「爲風」。亦取靜於本,而動於末也。
【爲長女,】
  荀爽曰:柔在初。
【爲繩直,】
  翟元曰:上二陽共正一陰,使不得邪僻,如繩之直。
  孔穎達曰:取其號令齊物,如繩直也。
【爲工,】
  荀爽曰:爲繩木,故「爲工」。
  虞翻曰:爲近利市三倍,故「爲工」。子夏曰:「工居肆」。
【爲白,】
  虞翻曰:乾陽在上,故「白」。
  孔穎達曰:取其風吹去塵,故絜白也。
【爲長,】
  崔覲曰:取風行之遠,故「爲長」。
【爲高,】
  虞翻曰:乾陽在上,長,故「高」。
  孔穎達曰:取木生而高上。
【爲進退,】
  虞翻曰:陽初退,故「進退」。
  荀爽曰:風行無常,故「進退」。
【爲木果,】
  荀爽曰:風行或東或西,故「不果」。
【爲臭。】
  虞翻曰:臭,氣也。風至知氣,巽二入艮鼻,故「爲臭」。《系》曰:其臭如蘭。
【其於人也,爲宣發,】
  虞翻曰:爲白,故「宣發」。馬君以宣爲寡發,非也。
【爲廣顙,】
  變至三,坤爲廣,四動成乾,爲顙,在頭口上,故「爲廣顙」。與震的顙同義。震一陽,故「的顙」。巽變乾二陽,故「廣顙」。
【爲多白眼,】
  爲白,離目上向,則白眼見,故「多白眼」。
【爲近利市三倍。】
  變至三成坤,坤爲近。四動乾,乾爲得。至五成噬嗑,故稱市。乾三爻,爲三倍。故「爲近利市三倍」。動上成震,故其究爲躁卦。八卦諸爻,唯震巽爲耳。
【其究爲躁卦。】
  變到五成噬嗑,爲市。動上成震,故「其究爲躁卦」。明震內體爲專,外體爲躁。此上虞義。
【坎爲水,】
  宋衷曰:坎陽在中,內光明,有似於水。
【有溝瀆,】
  虞翻曰:以陽辟坤,水性流通,故「爲溝瀆」也。
【爲隱伏,】
  虞翻曰:陽藏坤中,故「爲隱伏」也。
【爲矯輮,】
  宋衷曰:曲者更直爲矯,直者更曲爲輮,水流有曲直,故「爲矯輮」。
【爲弓輪。】
  虞翻曰:可矯輮,故「爲弓輪」。坎爲月,月在於庚,爲弓在甲,象輪,故「弓輪」也。
【其於人也,爲加憂,】
  兩陰失心爲多眚,故「加憂」。
【爲心病,】
  爲勞而加憂,故「心病」。亦以坎爲心,坎二折坤爲心病。此上虞義也。爲耳痛,孔穎達曰:坎,勞卦也。又主聽,聽勞則耳痛。
【爲血卦,爲赤。】
  孔穎達曰:人之有血,猶地之水,赤,血色也。
  案:十一月,一陽爻生在坎,陽氣初生於黃泉,其色赤也。
【其於馬也,爲美脊。】
  宋衷曰:陽在中央,馬脊之象也。
【爲亟心,】
  崔覲曰:取其內陽剛動,故心亟心也。
【爲下首,】
  荀爽曰:水之流,首卑下也。
【爲薄蹄,】
  《九家易》曰:薄蹄者在下,水趨下,趨下則流散,流散則薄弱,故「爲薄蹄」也。
【爲曳。】
  宋衷曰:水摩地而行,故「曳」。
【其於輿也,爲多眚。】
  虞翻曰:眚,敗也。坤爲大車,坎折坤體,故爲車「多眚」也。
【爲通,】
  水流瀆,故「通」也。
【爲月,】
  坤爲夜,以坎陽光坤,故「爲月」也。
【爲盜。】
  水行潛竊,故「爲盜」也。
【其於木也,爲堅多心。】
  陽剛在中,故「堅多心」。刺,棗屬也。此上虞義也。
  孔穎達曰:乾、震、坎,皆以馬喻。乾至健,震至動,坎至行,故皆可以馬爲喻。坤則順,艮則止,巽亦順,離文明而柔順,兌柔說,皆無健,故不以馬爲喻也。唯坤卦利牝馬,取其行不取其健,故曰牝也。坎亦取其行不取其健。皆外柔,故爲下首。薄蹄,曳也。
【離爲火,】
  崔覲曰:取卦陽在外,象火之外照也。
【爲日,】
  荀爽曰:陽外光也。
【爲電,】
  鄭玄曰:取火明也,久明似日,暫明似電也。
【爲中女,】
  荀爽曰:柔在中也。
【爲甲冑,】
  虞翻曰:外剛,故「爲甲」。乾爲首,巽繩貫甲,而在首上,故「爲冑」。冑,兜鍪也。
【爲戈兵。】
  乾爲金,離火斷乾,燥而煉之,故「爲戈兵」也。
【其於人也,爲大腹。】
  象日常滿,如妊身婦,故「爲大腹」。乾爲大也。
【爲乾卦,】
  火日熯燥物,故「爲乾卦」也。
【爲鱉,爲蟹,爲蠃,爲蚌,爲龜。】
  此五者,皆取外剛內柔也。
【其於木也,爲折上稾。】
  巽木在離中,體大過死。巽蟲食心,則折也。蠹蟲食口木,故「上稾」。或以離火燒巽,故折上稾。此上虞義。
  宋衷曰:陰在內,則空中。木中空,則上科稾也。
【艮爲山,】
  宋衷曰:二陰在下,一陽在上。陰爲土,陽爲木,土積於下,木生其上,山之象也。
【爲徑路,】
  虞翻曰:艮爲山中徑路。震陽在初,則爲大塗。艮陽小,故「爲徑路」也。
【爲小石,】
  陸績曰:艮剛卦之小,故「爲小石」者也。
【爲門闕,】
  虞翻曰:乾爲門,艮陽在門外,故「爲門闕」。兩小山,闕之象也。
【爲果蓏,】
  宋衷曰:木實謂之果,草實謂之蓏。桃李瓜瓞之屬,皆出山谷也。
【爲閽寺,】
  宋衷曰:閽人主門,寺人主巷,艮爲止,此職皆掌禁止者也。
【爲指,】
  虞翻曰:艮手多節,故「多指」。
【爲拘,】
  虞翻曰:指屈伸制物,故「爲拘」。拘舊作狗,上已爲狗字之誤。
【爲鼠,】
  虞翻曰:似狗而小,在坎穴中,故「爲鼠」,晉九四是也。
【爲黔喙之屬。】
  馬融曰:黔喙,肉食之獸,謂豺狼之屬。黔,黑也。陽元在前也。其於木也,爲多節。
  虞翻曰:陽剛在外,故「多節」。松柏之屬。
【兌爲澤,】
  虞翻曰:坎水半見,故「爲澤」。
  宋衷曰:陰在上,令下濕,故「爲澤」也。
【爲少女,】
  虞翻曰:坤三索,位在末,故「少」也。
【爲巫,】
  乾爲神,兌爲通,與神通氣女,故「爲巫」。
【爲口舌,】
  兌爲震聲,故「爲口舌」。
【爲毀折,】
  二折震足,故「爲毀折」。
【爲附決,】
  乾體未圜,故「附決」也。
【其於地也,爲剛鹵。】
  乾二陽在下,故剛。澤水潤下,故「咸」。此上虞義。朱仰之曰:取金之剛不生也。剛鹵之地不生物,故「爲剛鹵」者也。
【爲妾,】
  虞翻曰:三少女,位賤,故「爲妾」。
【爲羔。】
  羔,女使,皆取位賤,故「爲羔」。舊讀以震駹爲龍,艮拘爲狗,兌羔爲羊,皆已見上。此爲再出,非孔子意也。震已爲長男,又言長子,謂以當繼世、守宗廟、主祭祀,故詳舉之。三女皆言長中少,明女子各當外成,故別見之。此其大例者也。此上虞義。
集解
2119068序卦  序卦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干寶曰:物有先天地而生者矣。今正取始於天地,天地之先,聖人弗之論也。故其所法象,秘自天地而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上系》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莊子曰: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春秋殼梁傳》曰:不求知所不可知者,智也。而今後世浮華之學,強支離道義之門,求入虛誕之域,以傷政害民,豈非讒說殄行,大舜之所疾者乎!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
  荀爽曰:謂陽動在下,造生萬物於冥昧之中也。
【屯者,萬物之始生也。】
  韓康伯曰:屯,剛柔始交,故爲「萬物之始生也」。
  崔覲曰:此仲尼序文王次卦之意。不序乾坤之次者,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則天地
  次第可知,而萬物之先後宜序也。萬物之始生者,言剛柔始交,故萬物資始於乾,而資生於坤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
  崔覲曰:萬物始生之後,漸以長稚,故言「物生必蒙」。
  鄭玄曰:蒙,幼小之貌,齊人謂萌爲蒙也。
【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
  荀爽曰:坎在乾上,中有離象,水火交和,故爲「飲食之道」。
  鄭玄曰:言孩稚不養,則不長也。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韓康伯曰:夫有生則有資,有資則爭興也。
  鄭玄曰:訟,猶爭也。言飲食之會恆多爭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九家易》曰:坤爲眾物,坎爲眾水,上下皆眾,故曰「師」也。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爲軍,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有將,皆命卿也。二千五百人爲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爲旅,旅帥皆下大夫也。
  崔覲曰:因爭,必起相攻,故「受之以師」也。
【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韓康伯曰:眾起而不比,則爭無息。必相親比,而後得寧也。
【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韓康伯曰:比非大通之道,則各有所畜,以相濟也;由比而畜,故曰「小畜」,而不能大也。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者,禮也。】
  韓康伯曰:履,禮也。禮所以適時用也。故既畜則須用,有用須禮也。
【履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荀爽曰:謂乾來下降,以陽通陰也。
  姚信曰:安上治民,莫過於禮。有禮然後泰,泰然後安也。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崔覲曰:物極則反,故不終通而否矣。所謂城復於隍。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韓康伯曰:否則思通,人人同志,故可出門同人,不謀而合。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崔覲曰:以欲從人,人必歸已,所以成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崔覲曰:富貴而自遺其咎,故「有大」者「不可盈」。當須謙退,天之道也。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鄭玄曰:言國既大而有謙德,則於政事恬豫。雷出地奮豫,豫行出而喜樂之意。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韓康伯曰:順以動者,眾之所隨也。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九家易》曰:子利父事,備物致用,而天下治也。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莫大於聖人。子修聖道,行父之事,以臨天下,無爲而治。
【有事然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荀爽曰:陽稱大,謂二陽動升,故曰「大」也。
  宋衷曰:事立功成,可推而大也。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虞翻曰:臨反成觀,二陽在上,故「可觀」也。
  崔覲曰:言德業大者,可以觀政於人也。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
  虞翻曰:頤中有物食,故曰「合也」。
  韓康伯曰:可觀,則異方合會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虞翻曰:分剛上文柔,故「飾」。
  韓康伯曰:物相合,則須飾以修外也。
【致飾而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
  荀爽曰:極飾反素,文章敗,故爲「剝」也。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
  虞翻曰:陽四月,窮上,消姤至坤者也。
【故受之以復。】
  崔覲曰:夫易窮則有變,物極則反於初。故剝之爲道,不可終盡,而使之於復也。
【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
  崔覲曰:物復其本,則爲誠實,故言「復則無妄」矣。
【有無妄物,然後可畜,故受之大畜。】
  荀爽曰:物不妄者,畜之大也。畜積不敗,故「大畜」也。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虞翻曰: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崔覲曰:大畜剛健,輝光日新,則可觀其所養,故言「物畜然後可養」也。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虞翻曰:人頤不動則死,故「受之以大過」。大過否卦,棺槨之象也。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韓康伯曰:過而不已,則陷沒也。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韓康伯曰:物極則變,極陷則反所麗。
集解
2120068序卦【有天地,】
  虞翻曰:謂天地否也。
【然後有萬物。】
  謂否反成泰,天地壹壺,萬物化醇,故「有萬物」也。
【有萬物,然後有男女。】
  謂泰已有否,否三之上,反正成咸。艮爲男,兌爲女,故有男女。
【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咸反成恆,震爲夫,巽爲婦,故「有夫婦」也。
【有夫婦,然後有父子。】
  謂咸上復乾成遁,乾爲父,艮爲子,故「有父子」。
【有父子,然後有君臣。】
  謂遁三復坤成否,乾爲君,坤爲臣,故「有君臣」也。
【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否乾君尊上,坤臣卑下。天尊地卑,故「有上下」也。
【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錯,置也。謂天、君、父、夫象尊,錯上。地、婦、臣、子禮卑,錯下。坤地道、妻道、臣道,故「禮義有所錯」者也。此上虞義。
  干寶曰:錯,施也。此詳言人道、三綱、六紀有自來也。人有男女陰陽之性,則自然有夫婦配合之道。有夫婦配合之道,則自然有剛柔尊卑之義。陰陽化生,血體相傳,則自然有父子之親。以父立君,以子資臣,則必有君臣之位。有君臣之位,故有上下之序。有上下之序,則必禮以定其體,義以制其宜,明先王製作,蓋取之於情者也。上經始於乾坤,有生之本也。下經始於咸恆,人道之首也。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有妲已之禍;當周之盛德,有三母之功,以言天不地不生,夫不婦不成,相須之至,王教之端。故《詩》以《關雎》爲國風之始,而《易》於咸恆備論,禮義所由生也。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
  鄭玄曰:言夫婦當有終身之義,夫婦之道,謂咸恆也。
【物不可以終久於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
  韓康伯曰:夫婦之道,以恆爲貴。而物之所居,不可以不恆,宜與時升降,有時而遁者也。
【物不可以終遁,故受之以大壯。】
  韓康伯曰:遁,君子以遠小人。遁而後通,何可終邪?陽盛陰消,君子道勝也。
【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
  崔覲曰:不可終壯於陽盛,自取觸藩,宜柔進而上行,受茲錫馬。
【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九家易》曰:日在坤下,其明傷也,言晉極當降復入於地,故曰「明夷」也。
【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
  虞翻曰:晉時在外,家人在內,故反家人。
  韓康伯曰:傷於外者,必反諸內矣。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韓康伯曰:室家至親,過在失節。故家人之義,唯嚴與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家人尚嚴,其弊必乖者也。
【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
  崔覲曰:二女同居,其志乖而難生,故曰「乖必有難」也。
【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崔覲曰:蹇終則來碩吉,利見大人,故言「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者也。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崔覲曰:宥罪緩死,失之則僥倖,有損於政刑,故言「緩必有所失,受之以損」。
【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崔覲曰:損終則弗損,益之,故言「損而不已必益」。
【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
  韓康伯曰:益而不已則盈,故必「決也」。
【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
  韓康伯曰:以正決邪,必有喜遇。
【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
  崔覲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故言「物相遇而後聚」也。
【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
  崔覲曰:用大牲而致孝享,故順天命而升爲王矣,故言「聚而上者謂之升」。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崔覲曰:冥升在上,以消不富,則窮,故言「升而不已必困」也。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崔覲曰:困及於臲卼,則反下以求安,故言「困乎上必反下」。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韓康伯曰:井久則濁穢,宜革易其故。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韓康伯曰:革,去故。鼎,取新。既以去故,則宜制器立法以治新也。鼎,所以和齊生物成新之器也,故取象焉。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
  崔覲曰:鼎所烹飪,享於上帝。主此器者,莫若冢嫡,以爲其祭主也,故言「主器者莫若長子」。
【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崔覲曰:震極則征凶,婚媾有言,正須止之,故言「物不可以終動」,故「止之」也。
【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
  虞翻曰:否三進之四,巽爲進也。
【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虞翻曰:震嫁兌,兌爲妹。嫁,歸也。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崔覲曰:歸妹者,侄、娣、媵國三人,九女爲大援,故言「得其所歸者必大」也。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崔覲曰:諺云:作者不居,況窮不甚,而能處乎?故乎獲罪去邦,羈旅於外也。
【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韓康伯曰:旅而無所容,以巽則得所入也。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
  虞翻曰:兌爲講習,故學而進習之,不亦說乎。
【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
  虞翻曰:風以散物,故「離」也。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韓康伯曰:夫事有其節,則物之所同守,而不散越也。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韓康伯曰:孚,信也。既已有節,宜信以守之矣。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韓康伯曰:守其信者,則失貞而不諒之道,而以信爲過也。故曰「小過」。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韓康伯曰:行過乎恭,禮過乎儉,可以矯世勵俗,有所濟也。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韓康伯曰:有爲而能濟者,以已窮物。物窮則乖,功極則亂,其可濟乎?故「受之以未濟」。
集解
2121069雜卦【周易雜卦】
  韓康伯曰: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矣。
【乾剛坤柔,】
  虞翻曰:乾剛金堅,故「剛」。坤陰和順,故「柔」也。
【比樂師憂。】
  虞翻曰:比五得位,建萬國,故「樂」。師三失位,輿屍,故「憂」。
【臨觀之意,或與或求。】
  荀爽曰:臨者,教思無窮,故爲「與」。觀者,觀民設教,故爲「求」也。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虞翻曰:陰出初震,故「見」。盤桓利居貞,故「不失其居」。蒙二陽在陰位,故「雜」。初雜爲交,故「著」。
【震,起也。艮,止也。】
  震陽動行,故「起」。艮陽終止,故「止」。
【損益,衰盛之始也。】
  損,泰初益上,衰之始。益,否上益初,盛之始。
【大畜,時也。無妄,災也。】
  大畜五之復二成臨,時捨坤二,故「時」也。無妄上之遁初,子弒父故「災」者也。
【萃聚,而升不來也。】
  坤眾在內,故「聚」。升五不來之二,故不來之內曰來也。
【謙輕,而豫怡也。】
  謙位三,賤,故「輕」。豫薦樂祖考,故「怡」。怡或言怠也。
【噬嗑,食也。賁,無色也。】
  頤中有物,故「食」。賁,離日在下,五動,巽白,故「無色」也。
【兌見,而巽伏也。】
  兌陽息二,故「見」。則見龍在田,巽乾初入陰,故「伏」也。
【隨,無故也。蠱,則飾也。】
  否上之初,君子弗用,故「無故也」。蠱,泰初上飾坤,故「則飾也」。
【剝,爛也。復,反也。】
  剝生於姤,陽得陰熟,故爛。復剛反初。
【晉,晝也。明夷,誅也。】
  誅,傷也。離日在上,故「晝也」。明入地中故「誅也」也。此上並虞義。
  干寶曰:日上中,君道明也。明君在上,罪惡必刑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虞翻曰:泰初之五爲井,故「通」也。困三遇四,故「相遇也」。
【咸,速也。恆,久也。】
  相感者,不和而至,故「速也」。日月久照,四時久成,故「久也」。
【渙,離也。節,止也。】
  渙散故「離」。節制度數故「止」。
【解,緩也。蹇,難也。】
  雷動出物,故「緩」。蹇險在前,故「難」。
【睽,外也。家人,內也。】
  離女在上,故「外也」。家人女正位乎內,故「內」者也。
【否泰,反其類也。】
  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反其類」。終日乾乾,反覆之道。
【大壯,則止。遁,則退也。】
  大壯止陽,陽故「止」。遁陰消陽,陽故「退」。巽爲退者也。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
  五陽並應,故「眾也」。夫婦同心,故「親也」。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革更,故「去」。鼎亨飪,故「取新也」。
【小過,過也。中孚,信也。】
  五以陰過陽,故「過」。信及遁魚,故「信也」。
【豐,多故。親寡,旅也。】
  豐大,故「多」。旅無容,故「親寡」。六十四象,皆先言卦及道其指。至旅體離四,焚棄之行,又在旅家,故獨先言親寡,而後言旅。此上虞義。
【離上,而坎下也。】
  韓康伯曰:火炎上,水潤下也。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虞翻曰:乾四之坤初成震,一陽在下,故「寡也」。乾三之坤上成剝,剝窮上失位,故「不處」。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
  險在前也,故「不進」。天水違行,故「不親也」。
【大過,顛也。】
  顛,殞也。頂載澤中,故「顛也」。
【姤,遇也,柔遇剛也。】
  坤遇乾也。
【漸,女歸待男行也。】
  兌爲女,艮爲男,反成歸妹,巽成兌,故「女歸待」。艮成震,乃行,故「待男行也」。
【頤,養正也。】
  謂養三五,五之正爲功,三出坎爲聖,故曰「頤養正」。與蒙以養正聖功同義也。
【既濟,定也。】
  濟成六爻,得位定也。
【歸妹,女之終也。】
  歸妹,人之終始。女終於嫁,從一而終,故「女之終也」。
【未濟,男之窮也。】
  否艮爲男位。否五之二,六爻失正,而來下陰。未濟主月晦,乾道消滅,故「男之窮也」。
【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以乾決坤,故剛決柔也。乾爲君子,坤爲小人。乾息,故君子道長;坤體消滅,故小人道憂。諭武王伐紂。自大過至此八卦,不復兩卦對說。大過死象,兩體姤決,故次以姤而終於夬,言君子之決小人,故君子道長,小人道憂。此上虞義。
  干寶曰:凡《易》既分爲六十四卦,以爲上下經,天人之事,各有始終。夫子又爲序卦,以明其相承受之義。然則文王、周公所遭遇之運,武王、成王所先後之政,蒼精受命短長之期,備於此矣。而夫子又重爲雜卦,以易其次第。雜卦之末,又改其例,不以兩卦反覆相酬者,以示來聖後王,明道非常道,事非常事也。化而裁之存乎變,是以終之以決。言能決斷其中,唯陽德之主也。故曰:易窮則變,通則久。總而觀之,伏羲、黃帝,皆係世象賢,欲使天下世有常君也。而堯、舜禪代,非黃農之化,朱均頑也。湯武逆取,非唐虞之跡,桀、紂之不君也。伊尹廢立,非從順之節,使太甲思愆也。周公攝政,非湯武之典,成王幼年也。凡此皆聖賢所遭遇異時者也。夏政尚忠,忠之弊野,故殷自野以教敬。敬之弊鬼,故周自鬼以教文。文弊薄,故春秋閱諸三代,而損益之,顏回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弟子問政者數矣,而夫子不與言古代損益,以非其任也。回則備言王者之佐,伊尹之人也。故夫子及之焉。是以聖人之於天下也。同不是,異不非。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一以貫之矣。
集解
212211䷀乾 乾卦
【乾卦】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
  〖疏〗正義曰:乾者,此卦之名。謂之卦者,《易緯》云:「卦者掛也,言縣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卦。」但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未成萬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乃謂之卦也。故《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但初有三畫,雖有萬物之象,於萬物變通之理,猶有未盡,故更重之而有六畫,備萬物之形象,窮天下之能事,故六畫成卦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天,故此卦六爻皆陽畫成卦也。此既象天,何不謂之天,而謂之乾者?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云「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聖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以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天以健為用者,運行不息,應化无窮,此天之自然之理,故聖人當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亦當應物成務,云為不已,終日乾乾,无時懈倦,所以應天象以教人事。於物象言之,則純陽也,天也。於人事言之,則君也,父也。以其居尊,故在諸卦之首,為《易》理之初。但聖人名卦,體例不同,或則以物象而為卦名者,若否、泰、剝、頤、鼎之屬是也;或以象之所用而為卦名者,即乾、坤之屬是也。如此之類多矣。雖取物象,乃以人事而為卦名者,即家人、歸妹、謙、履之屬是也。所以如此不同者,但物有萬象,人有萬事,若執一事,不可包萬物之象;若限局一象,不可總萬有之事,故名有隱顯,辭有踳駁,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類取之。故《繫辭》云:「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韓康伯注云「不可立定準」是也。元亨利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傳》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純陽之性,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種使得其所,故謂之四德。言聖人亦當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長萬物,物得生存而為元也。又當以嘉美之事,會合萬物,令使開通而為亨也。又當以義協和萬物,使物各得其理而為利也。又當以貞固幹事,使物各得其正而為貞也。是以聖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貞」。其委曲條例,備在《文言》。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注云〗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虧,為物之首,統之者豈非至健哉!大明乎終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時而成,升降无常,隨時而用,處則乘潛龍,出則乘飛龍,故曰「時乘六龍」也。乘變化御大器,靜專動直,不失太和,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保合大和,乃利貞。】
  〖注云〗不和而剛暴。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注云〗萬國所以寧,各以有君也。
  〖疏〗正義曰: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名,故《略例》云:「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案:褚氏、莊氏並云:「彖,斷也,斷定一卦之義,所以名為彖也。」但此《彖》釋乾與元亨利貞之德。但諸儒所說此《彖》分解四德,意各不同。今案:莊氏之說,於理稍密,依而用之。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者,此三句總釋乾與元也。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乾釋之。「大哉乾元」者,陽氣昊大,乾體廣遠,又以元大始生萬物,故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者,釋其乾元,稱大之義,以萬象之物,皆資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稱大也。「乃統天」者,以其至健而為物始,以此乃能統領於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總統有形,是乾元之德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釋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雲氣流行,雨澤施布,故品類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者,此二句總結乾卦之德也。以乾之為德,大明曉乎萬物終始之道,始則潛伏,終則飛躍,可潛則潛,可飛則飛,是明達乎始終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時而成。若其不明終始之道,應潛而飛,應飛而潛,應生而殺,應殺而生,六位不以時而成也。「時乘六龍,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統天之義,言乾之為德,以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御於天體。六龍,即六位之龍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謂之六位也;陽氣升降,謂之六龍也。上文以至健元始總明乾德,故云「乃統天」也。此名乘駕六龍,各分其事,故云「以御天」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資始之義。道體无形,自然使物開通,謂之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化謂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謂之為化。言乾之為道,使物漸變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是也。
  ★形:原文做「行」,有誤。
  ○「保合大和,乃利貞」者,此二句釋利貞也。純陽剛暴,若无和順,則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會大和之道,乃能利貞於萬物,言萬物得利而貞正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者自上已來,皆論乾德自然養萬物之道。此二句論聖人上法乾德,生養萬物,言聖人為君在眾物之上,最尊高於物,似頭首出於眾物之上,各置君長以領萬國,故萬國皆得寧也。人君位實尊高,故於此云首出於庶物者也。志須卑下,故前經云「无首,吉」也。但前文說乾用天德,其事既詳,故此文聖人以人事象乾,於文略也。以此言之,聖人亦當令萬物資始,統領於天位,而雲行雨施,布散恩澤,使兆庶眾物,各流布其形,又大明乎盛衰終始之道,使天地四時貴賤高下,各以時而成。又任用群賢,以奉行聖化,使物各正性命。此聖人所以象乾而立化。
  ○注「天也者至者邪」:正義曰: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凡有形之物,以形為累,是含生之屬,各憂性命。而天地雖復有形,常能永保无虧,為物之首,豈非統用之者至極健哉!若非至健,何能使天形无累?見其无累,則知至健也。「乘變化而御大器」者,乘變化,則乘潛龍,飛龍之屬是也。而御大器,大器謂天也。乘此潛龍、飛龍而控御天體,所以運動不息,故云「而御大器」也。「靜專動直,不失大和」者,謂乾之為體,其靜住之時,則專一不轉移也,其運動之時,正直不傾邪也。故《上繫辭》云:「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韓康伯注云:「專,專一也。直,剛正也。」「不失大和」,則下文「保合大和」是也。「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以乾能正定物之性命,故云「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謂物之性命各有情,非天之情也。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稟生者謂之性,隨時念慮謂之情,无識无情,今據有識而言,故稱曰情也。夫子為《彖》之體,斷明一卦之義,體例不同。莊氏以為凡有一十二體,今則略舉大綱,不可事事繁說。莊氏云「《彖》者發首則歎美卦」者,則此《乾.彖》云「大哉乾元」,《坤卦.彖》云「至哉坤元」。以乾、坤德大,故先歎美之,乃後詳說其義。或有先疊文解義而後歎者,則《豫卦.彖》云:「豫之時義大矣哉」之類是也。或有先釋卦名之義,後以卦名結之者,則《同人.彖》云「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大有.彖》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之例是也。或有特疊卦名而稱其卦者,則同人彖云:「同人曰:同人于野,亨。」注云:「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此等之屬,為文不同,唯同人之《彖》特稱「同人曰」,注又別釋。其餘諸卦之《彖》,或詳或略,或先或後,故上下參差,體例不同,或難其解,或易略解。若一一比竝,曲生節例,非聖人之本趣,恐學者之徒勞,心不曉也。今皆略而不言,必有其義,於卦下而具說。
【《象》曰:天行建,君子以自強不息。】
  〖疏〗正義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總象一卦,故謂之「大象」。釋為物之體,自然各有形象,聖人設卦以寫萬物之象。今夫子釋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曰」。天有純剛,故有健用。今畫純陽之卦以比擬之,故謂之《象》。《象》在《彖》後者,《彖》詳而《象》略也。是以過半之義,思在《彖》而不在《象》,有由而然也。「天行健」者,行者,運動之稱,健者強壯之名,乾是眾健之訓。今《大象》不取餘健為釋,偏說天者,萬物壯健,皆有衰怠,唯天運動日過一度,蓋運轉混沒,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健是乾之訓也。順者坤之訓也。《坤》則云「地勢坤」。此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劉表云:「詳其名也。」然則天是體名,乾是用名,健是其訓,三者並見,最為詳悉,所以尊乾異於他卦。凡六十四卦,說象不同:或摠舉象之所由,不論象之實體,又摠包六爻,不顯上體下體,則乾、坤二卦是也。或直舉上下二體者,若「雲雷,屯」,也。「天地交,泰」也,「天地不交,否」也。「雷電,噬嗑」也,「雷風,恒」也,「雷雨作,解」也,「風雷,益」也,「雷電皆至,豐」也,「洊雷,震」也,「隨風,巽」也,「習坎,坎」也,「明兩作,離」也,「兼山,艮」也,「麗澤,兌」也。凡此一十四卦,皆摠舉兩體而結義也。取兩體俱成,或有直舉兩體上下相對者,「天與水違行,訟」也,「上天下澤,履」也,「天與火,同人」也,「上火下澤,睽」也,凡此四卦,或取兩體相違,或取兩體相合,或取兩體上下相承而為卦也,故兩體相對而俱言也。雖上下二體,共成一卦,或直指上體而為文者,若「雲上於天,需」也,「風行天上,小畜」也,「火在天上,大有」也,「雷出地奮,豫」也,「風行地上,觀」也,「山附於地,剝」也,「澤滅木,大過」也,「雷在天上,大壯」也,「明出地上,晉」也,「風自火出,家人」也,「澤上於天,夬」也,「澤上於地,萃」也。「風行水上,渙」也,「水在火上,既濟」也,「火在水上,未濟」也。凡此十五卦,皆先舉上象而連於下,亦意取上象以立卦名也。亦有雖意在上象,而先舉下象,以出上象者,「地上有水,比」也,「澤上有地,臨」也,「山上有澤,咸」也,「山上有火,旅」也,「木上有水,井」也,「木上有火,鼎」也,「山上有木,漸」也,「澤上有雷,歸妹」也,「山上有水,蹇」也,「澤上有水,節」也,「澤上有風,中孚」也,「山上有雷,小過」也。凡此十二卦,皆先舉下象以出上象,亦意取上象共下象而成卦也。或先舉上象而出下象,義取下象以成卦義者,「山下出泉,蒙」也,「地中有水,師」也,「山下有風,蠱」也,「山下有火,賁」也,「天下雷行,无妄」也,「山下有雷,頤」也,「天下有山,遯」也,「山下有澤,損」也,「天下有風,姤」也,「地中有山,謙」也,「澤中有雷,隨」也,「地中生木,升也」,「澤中有火,革」也。凡此十三卦,皆先舉上體,後明下體也。其上體是天,天與山則稱「下」也。若上體是地,地與澤則稱中也。或有雖先舉下象,稱在上象之下者,若「雷在地中,復」也,「天在山中,大畜」也,「明入地中,明夷」也,「澤无水,困」也。是先舉下象而稱在上象之下,亦義取下象以立卦也。所論之例者,皆大判而言之,其間委曲,各於卦下別更詳之。先儒所云此等象辭,或有實象,或有假像。實象者,若「地上有水,比」也,「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虛,故言實也。假像者,若「天在山中」,「風自火出」,如此之類,實无此象,假而為義,故謂之假也。雖有實象、假像,皆以義示人,摠謂之象也。「天行健」者,謂天體之行,晝夜不息,周而復始,无時虧退,故云「天行健」。此謂天之自然之象。「君子以自彊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彊勉力,不有止息。言君子者,謂君臨上位,子受下民,通天子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凡言「君子」,義皆然也。但位尊者象卦之義多也,位卑者象卦之義少也。但須量力而行,各法其卦也,所以諸卦並稱「君子」。若卦體之義,唯施於天子,不兼包在下者,則言「先王」也。若《比卦》稱「先王以建萬國」,《豫卦》稱「先王以作樂崇德」,《觀卦》稱「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噬嗑》稱「先王以明罰敕法」,《復卦》稱「先王以至日閉關」,《无妄》稱「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渙卦》稱「先王以享於帝立廟」,《泰卦》稱「后以財成天地之道」,《姤卦》稱「后以施命誥四方」。稱「后」兼諸侯也,自外卦並稱「君子」。
注疏
212321䷀乾【初九,潛龍勿用。】
  〖注云〗文言備矣。
  〖疏〗正義曰:居第一之位,故稱初;以其陽爻,故稱九。潛者,隱伏之名;龍者,變化之物。言天之自然之氣起于建子之月,陰氣始盛,陽氣潛在地下,故言「初九潛龍」也。此自然之象,聖人作法,言於此潛龍之時,小人道盛,聖人雖有龍德,於此時唯宜潛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張氏云:「以道未可行,故稱勿用以誡之。」於此小人道盛之時,若其施用,則為小人所害。寡不敵眾,弱不勝強,禍害斯及,故誡勿用。若漢高祖生於暴秦之世,唯隱居為泗水亭長,是勿用也。諸儒皆以為舜始漁於雷澤。舜之時,當堯之世,堯君在上,不得為小人道盛。此潛龍始起,在建子之月,於義恐非也。第一位言初,第六位當言終;第六位言上,第一位當言下。所以文不同者,莊氏云:「下言初則上有末義。」故《大過.彖》云:「棟橈,本末弱。」是上有末義。六言上,則初當言下。故《小象》云:「潛龍勿用,陽在下。」則是初有下義,互文相通,義或然也。且第一言初者,欲明萬物積漸,從無入有,所以言初不言一與下也。六言上者,欲見位居卦上,故不言六與末也。此初九之等,是乾之六爻之辭,但乾卦是陽生之世,故六爻所述,皆以聖人出處託之,其餘卦六爻,各因象明義,隨義而發,不必皆論聖人。他皆倣此。謂之爻者,《繫辭》云:「爻也者,效此者也。」聖人畫爻,以倣效萬物之象。先儒云,後代聖人以《易》占事之時,先用蓍以求數,得數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辭,則蓍為爻卦之本,爻卦為蓍之末。今案:《說卦》云:「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三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繫辭》云:「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又《易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據此諸文,皆是用蓍以求卦。先儒之說,理當然矣。然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其說有二:一者乾體有三畫,坤體有六畫,陽得兼陰,故其數九,陰不得兼陽,故其數六。三者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老陰老陽皆變,《周易》以變者為占,故杜元凱注襄九年傳遇艮之八,及鄭康成注易,皆稱《周易》以變者為占,故稱九、稱六。所以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者,以揲蓍之數,九遇揲則得老陽,六遇揲則得老陰,其少陽稱七,少陰稱八,義亦準此。張氏以為陽數有七有九,陰數有八有六,但七為少陽,八為少陰,質而不變,為爻之本體。九為老陽,六為老陰,文而從變,故為爻之別名。且七既為陽爻,其畫已長。今有九之老陽,不可復畫為陽,所以重體,避少陽七數,故稱九也。八為陰數而畫陰爻,今六為老陰,不可復畫陰爻。故交其體,避八而稱六。但易含萬象,所託多塗,義或然也。
注疏
212431䷀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注云〗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
  〖疏〗正義曰:陽處二位,故曰九二。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且一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稱田。見龍在田,是自然之象。利見大人,以人事託之,言龍見在田之時,猶似聖人久潛稍出,雖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眾庶利見九二之大人。故先儒云: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
  〖案〗《文言》云:「九二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王輔嗣注云:「雖非君位,君之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所以稱大人也。輔嗣又云:「利見大人,唯二五焉。」是二之與五,俱是大人,為天下所利見也。而褚氏、張氏同鄭康成之說,皆以為九二利見九五之大人,其義非也。且大人之云,不專在九五與九二,故訟卦云「利見大人」,又蹇卦「利見大人」,此「大人」之文,施處廣矣,故輔嗣注謂九二也。是大人非專九五。
  ○注「出潛至五焉」:正義曰:「處於地上,故曰在田」者,先儒以為重卦之時,重於上下兩體,故初與四相應,二與五相應,三與上相應。是上下兩體,論天地人各別,但易含萬象,為例非一。及其六位,則一、二為地道,三、四為人道,五、上為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處其地上,所田食之處,唯在地上,所以稱田也。觀輔嗣之注意,唯取地上稱田,諸儒更廣而稱之,言田之耕稼利益,及於萬物,盈滿有益於人,猶若聖人益於萬物,故稱田也。
  ○「德施周普」者,下《小象》文,謂周而普徧。「居中不偏」者,九二居在下卦之中,而於上於下,其心一等,是「居中不偏」也。不偏則周普也。「雖非君位」者,二為大人,己居二位,是非君位也。「君之德」者,以德施周普也。《文言》云:「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也。「初則不彰」者,謂潛隱不彰顯也。「三則乾乾」者,危懼不安也。「四則或躍」者,謂進退懷疑也。「上則過亢」,過謂過甚,亢謂亢極。「利見大人,唯二五焉」者,言此據乾之一卦,故云「唯二五焉」。於別卦言之,非唯二五而己。故訟卦、蹇卦並云「利見大人」,所以施處廣,非唯二五也。諸儒以為九二當太簇之月,陽氣發見,則九三為建辰之月,九四為建午之月,九五為建申之月,為陰氣始殺,不宜稱「飛龍在天」。上九為建戌之月,群陰既盛,上九不得言「與時偕極」。於此時陽氣僅存,何極之有?諸儒此說,於理稍乖。此乾之陽氣漸生,似聖人漸出,宜據十一月之後。至建巳之月已來,此九二當據建丑、建寅之間,於時地之萌芽初有出者,即是陽氣發見之義。乾卦之象,其應然也。但陰陽二氣,共成歲功,故陰興之時,仍有陽在,陽生之月,尚有陰存。所以六律六呂,陰陽相間,取象論義,與此不殊。乾之初九,則與復卦不殊。乾之九二,又與臨卦无別。何以復、臨二卦與此不同者,但易論象,復、臨二卦,既有群陰見象於上,即須論卦之象義,各自為文。此乾卦初九、九二,只論居位一爻,无群陰見象,故但自明當爻之地,為此與臨、復不同。
注疏
212541䷀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注云〗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剛之險。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也。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純修上道,則處下之禮曠。故終日乾乾,至於夕惕猶若厲也。居上不驕,在下不憂,因時而惕,不失其幾,雖危而勞,可以无咎。處下卦之極,愈於上九之亢,故竭知力而後免於咎也。乾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亢龍之悔。坤三以處下卦之上,故免龍戰之災。
  〖疏〗正義曰: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言每恒終竟此日,健健自強,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謂終竟此日後,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若厲者,若,如也;厲,危也。言尋常憂懼,恒如傾危,乃得无咎。謂既能如此戒慎,則無罪咎,如其不然,則有咎。故《繫辭》云:「无咎者,善補過也。」此一爻,因陽居九三之位,皆以人事明其象。
  ○注「處下至之災」:正義曰:「處下體之極」者,極,終也。三是上卦之下,下體之極,故云極也。又云「居上體之下」,有四、五與上是上體,三居四下,未入上體,但居上體之下,四則已入上體,但居其上體之下,故九四注云「居上體之下」,與此別也。云「履重剛之險」者,上下皆有陽爻,剛強好為險難,故云「履重剛之險」。云「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者,若在天位,其尊自然安處,在上卦之下,雖在下卦之上,其尊未安,故云「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寧其居」者,田是所居之處,又是中和之所,既不在田,故不得安其居。「純修下道,則居上之德廢」者,言若純修下道以事上卦,則己居下卦之上,其德廢壞,言其太卑柔也。「純修上道,則處下之禮曠」者,曠謂空曠,言已純修居下卦之上道以自驕矜,則處上卦之下,其禮終竟空曠。「夕惕猶若厲也」者,言雖至於夕,恒懷惕懼,猶如未夕之前,當若厲也。
  〖案〗此卦九三所居之處,實有危厲。又《文言》云:「雖危无咎。」是實有危也。據其上下文勢,若字宜為語辭,但諸儒並以「若」為「如」,如似有厲,是實无厲也,理恐未盡。今且依「如」解之。
  ○「因時而惕,不失其幾」者,「因時」謂因可憂之時,故《文言》云「因時而惕」,又云「知至至之,可與幾也」。是「因時而惕,不失其幾」也。「雖危而勞」者,「若厲」是「雖危」,「終日乾乾」是「而勞」也。「故竭知力而後免於咎」者,正以九三與上九相並,九三處下卦之極,其位猶卑,故竭知力而得免咎也。上九在上卦之上,其位極尊,雖竭知力,不免亢極,言下勝於上,卑勝於尊。
注疏
212651䷀乾【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注云〗去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乾道革之時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剛之險,而无定位所處,斯誠進退无常之時也。近乎尊位,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欲靜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猶豫,未敢決志。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於果,故无咎也。
  〖疏〗正義曰:或,疑也。躍,跳躍也。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躍在於淵,未即飛也。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位漸尊高欲進於王位,猶豫遲疑,在於故位,未即進也。云「无咎」者,以其遲疑進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无咎也。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行而行,則物所不與,故有咎也。若周西伯內執王心,外率諸侯以事紂也。
  ○注「去下至无咎也」:正義曰:「去下體之極」者,離下體入上體,但在下體之上,故云「去下體之極」。注九三云「處下體之極」,彼仍處九三,與此別也。云「乾道革之時」者,革,變也。九四去下體入上體,是乾道革之時。云「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者,易之為體,三與四為人道,人近在下,不近於上,故九四云「中不在人」,異於九三也。云「而无定位所處」者,九四以陽居陰上,既不在於天,下復不在於地,中又不當於人,上下皆无定位所處也。「斯誠進退无常之時」者,《文言》云「上下无常」、「進退无恒」是也。「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者,謂欲進已聖道而居王位,但逼迫於下,群眾未許,非己獨躍所能進及也。「欲靜其居,居非所安,遲疑猶豫,未敢決志」者,謂志欲靜其居處,百姓既未離禍患,須當拯救,所以不得安居,故遲疑猶豫,未敢決斷其志而苟進也。「用心存公,進不在私」者,本為救亂除患,不為於己,是進不在私也。「疑以為慮,不謬於果」者,謬謂謬錯,果謂果敢;若不思慮,苟欲求進,當錯謬於果敢之事,而致敗亡;若疑惑以為思慮,則不錯謬於果敢之事。其錯謬者,若宋襄公與楚人戰而致敗亡是也。
注疏
212761䷀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注云〗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故曰飛龍也。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興,德以位敘,以至德而處盛位,萬物之覩,不亦宜乎?
  〖疏〗正義曰: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德備天下,為萬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見此居王位之大人。
  ○注「不行至亦宜乎」:正義曰:「龍德在天,則大人之路亨」,謂若聖人有龍德居在天位,則大人道路得亨通。猶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夫位以德興」者,位謂王位,以聖德之人能興王位也。「德以位敘」者,謂有聖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敘其聖德。若孔子雖有聖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敘也。
注疏
212871䷀乾【上九,亢龍有悔。】
  〖疏〗正義曰: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故曰亢龍。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聖人有龍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極,物極則反,故有悔也。純陽雖極,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己。《繫辭》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故鄭引堯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凡悔之為文,既是小疵,不單稱悔也。必以餘字配之。其悔若在,則言有悔,謂當有此悔,則此經是也。其悔若无,則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若恒卦九二「悔亡」是也。其悔雖亡,或是更取他文結之,若復卦初九「不遠復无祗悔」之類是也。但聖人至極,終始无虧,故《文言》云:「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是知大聖之人,本无此悔。但九五天位,有大聖而居者,亦有非大聖而居者,不能不有驕亢,故聖人設法以戒之也。
注疏
212981䷀乾【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注云〗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見群龍之義焉。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
  〖疏〗正義曰:「用九見群龍」者,此一句說乾元能用天德也。九,天德也。若體乾元,聖人能用天德,則見群龍之義。群龍之義,以无首為吉,故曰「用九,見群龍无首,吉」也。「九,天之德」者,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非是一爻之九,則為天德也。
注疏
213021䷀乾【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注云〗以上言之則不驕,以下言之則不憂,反覆皆道也。
注疏
213141䷀乾【或躍在淵,進无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疏〗正義曰:自此以下至「盈不可久」,是夫子釋六爻之《象》辭,謂之《小象》。以初九陽潛地中,故云「陽在下也」。經言「龍」而《象》言「陽」者,明經之稱龍,則陽氣也。此一爻之象,專明天之自然之氣也。「見龍在田,德施普」者,此以人事言之,用龍德在田,似聖人己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徧也。比「初九勿用」,是其周普也。若比九五,則猶狹也。「終日乾乾,反復道」者,此亦以人事言之。君子「終日乾乾」,自彊不息,故反之與覆,皆合其道。反謂進反在上也,處下卦之上,能不驕逸,是反能合道也。覆謂從上倒覆而下,居上卦之下,能不憂懼,是覆能合道也。
  ○「或躍在淵,進无咎」者,此亦人事言之。進則跳躍在上,退在潛處在淵,猶聖人疑或,而在於貴位也。心所欲進,意在於公,非是為私,故「進无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者,此亦人事言之。「飛龍在天」,猶聖人之在王位。造,為也。唯大人能為之而成就也。姚信、陸績之屬,皆以「造」為造至之造。今案:《象》辭皆上下為韻,則姚信之義,其讀非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者,此亦人事言之。九五是盈也,盈而不已則至上九,地致亢極,有悔恨也。故云「盈不可久也」。但此六爻《象》辭,第一爻言「陽在下」,是舉自然之象,明其餘五爻皆有自然之象,舉初以見未。五爻並論人事,則知初爻亦有人事,互文相通也。
注疏
213281䷀乾【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釋經之「用九」之《象》辭。經稱「用九」,故《象》更疊云「用九」。云「天德不可為首」者,此夫子釋辭也。九是天之德也,天德剛健,當以柔和接待於下,不可更懷尊剛為物之首,故云「天德不可為首也」。
注疏
213392䷁坤 坤卦
【坤卦】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注云〗坤貞之所利,利於牝馬也。馬在下而行者也,而又牝焉,順之至也。至順而後乃亨,故唯利於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注云〗西南致養之地,與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東北反西南者也,故曰喪朋。陰之為物,必離其黨,之於反類,而後獲安貞吉。
  〖疏〗正義曰:此一節是文王於坤卦之下陳坤德之辭。但乾、坤合體之物,故乾後次坤,言地之為體,亦能始生萬物,各得亨通,故云元亨,與乾同也。「利牝馬之貞」者,此與乾異。乾之所利,利於萬事為貞,此唯云「利牝馬之貞」,坤是陰道,當以柔順為貞,假借柔順之象,以明柔順之德也。牝對牡為柔,馬對龍為順,假借此柔順以明柔道,故云「利牝馬之貞」。牝馬,外物自然之象,此亦聖人因坤元亨,利牝馬之貞自然之德以垂教也。不云牛而云馬者,牛雖柔順,不能行地无疆,无以見坤廣生之德,馬雖比龍為劣,所行亦能廣遠,象地之廣育。
  ○「君子有攸往」者,以其柔順利貞,故君子利有所往。「先迷後得,主利」者,以其至陰,當待唱而後和。凡有所為,若在物之先即迷惑,若在物之後即得主利,以陰不可先唱,猶臣不可先君,卑不可先尊故也。「西南得朋」者,此假像以明人事。西南坤位,是陰也,今以陰詣陰乃得朋,俱是陰類,不獲吉也。猶人既懷陰柔之行,又向陰柔之所,是純陰柔弱,故非吉也。「東北喪朋,安貞吉」者,西南既為陰,東北反西南,即為陽也。以柔順之道,往詣於陽,是喪失陰朋,故得安靜貞正之吉,以陰而兼有陽故也。若以人事言之,象人臣離其黨而入君之朝,女子離其家而入夫之室。莊氏云:「先迷後得主利者,唯據臣事君也。得朋、喪朋,唯據婦適夫也」。其理褊狹,非易弘通之道。
  ○注坤貞至牝馬之貞。
  ●正義曰:至順而後乃亨,故唯利於牝馬之貞者柔,牝馬是至順,牝馬在元亨之下,在貞之上,應云至順而後乃貞。今云「至順而後乃亨」,倒取上文者。輔嗣之意,下句既云「牝馬之貞」,避此「貞」文,故云「乃亨」。但亨、貞相將之物,故云至順之「貞」,亦是至順之「亨」。此坤德以牝馬至順乃得貞也。下文又云「東北喪朋」,去陰就陽,乃得貞吉。上下義反者,但易含萬象,一屈一伸。此句與乾相對,不可純剛敵乾,故利牝馬。下句論凡所交接,不可純陰,當須剛柔交錯,故喪朋吉也。
  ○注「西南」至「貞吉」。
  ●正義曰:坤位居西南。《說卦》云:「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坤既養物,若向西南,與坤同道也。「陰之為物,必離其黨,之於反類,而後獲安貞吉」者,若二女同居,其志不同,必之於陽,是之于反類,乃得吉也。凡言朋者,非唯人為其黨,性行相同,亦為其黨。假令人是陰柔而之剛正,亦是離其黨。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
  〖注云〗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順行之故也。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注云〗地也者,形之名也。坤也者,用地者也。夫兩雄必爭,二主必危,有地之形,與剛健為耦,而能永保无疆,用之者不亦至順乎?若夫行之不以牝馬,利之不以永貞,方而又剛,柔而又圓,求安難矣。
  〖疏〗正義曰:「至哉坤元」至「德合无疆」,此五句摠明坤義及二德之首也。但元是坤德之首,故連言之,猶乾之元德,與乾相連共文也。「至哉坤元」者,歎美坤德,故云「至哉」。至謂至極也,言地能生養至極,與天同也。但天亦至極,包籠於地,非但至極,又大於地。故《乾》言「大哉」,《坤》言「至哉」。「萬物資生」者,言萬物資地而生。初稟其氣謂之始,成形謂之生。乾本氣初,故云資始,坤據成形,故云資生。「乃順承天」者,乾是剛健能統領於天,坤是陰柔以和順承奉於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者,以其廣厚,故能載物,有此生長之德,合會无疆。凡言无疆者,其有二義,一是廣博无疆,二是長久无疆也。自此已上,論坤元之德也。「含弘光大,品物咸亨」者,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故品類之物,皆得亨通。但坤比乾,即不得大名,若比眾物,其實大也,故曰「含弘光大」者也。此二句釋亨也。「牝馬地類,行地无疆」者,以其柔順,故云地類,以柔順為體,終无禍患,故行地无疆,不復窮已。此二句釋利貞也。故上文云「利牝馬之貞」是也。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者,重釋利貞之義,是君子之所行,兼釋前文「君子有攸往」。「先迷失道」者,以陰在物之先,失其為陰之道。「後順得常」者,以陰在物之後,陽唱而陰和,人得主利,是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者,以陰而造坤位,是乃與類俱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者,以陰而詣陽,初雖離群,乃終久有慶善也。「安貞之吉,應地无疆」者,安謂安靜,貞謂貞正,地體安靜而貞正,人若得靜而能正,即得其吉,應合地之无疆,是慶善之事也。
  ○注「若夫行」至「難矣」。
  ●正義曰:「行之不以牝馬」,牝馬謂柔順也。「利之不以永貞」,永貞謂貞固剛正也,言坤既至柔順,而利之即不兼剛正也。「方而又剛」者,言體既方正,而性又剛強,即太剛也。所以須牝馬也。「柔而又圓」者,謂性既柔順,體又圓曲,謂太柔也,故須永貞也。若其坤无牝馬,又无永貞,求安難矣。云永貞者,是下用六爻辭也。東北喪朋,去陰就陽,是利之永貞。
【《象》曰:地勢坤。】
  〖注云〗地形不順,其勢順。
【君子以厚德載物。】
  〖疏〗正義曰: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載萬物。言君子者,亦包公卿諸侯之等,但厚德載物,隨分多少,非如至聖載物之極也。
  ○注:地形不順,其勢順。
  ●正義曰:地體方直,是不順也。其勢承天,是其順也。
注疏
2134102䷁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注云〗始於履霜,至于堅冰,所謂至柔而動也剛。陰之為道,本於卑弱而後積著者也,故取履霜以明其始。陽之為物,非基於始以至於著者也,故以出處明之,則以初為潛。
  〖疏〗正義曰:初六陰氣之微,似若初寒之始,但履踐其霜,微而積漸,故堅冰乃至。義所謂陰道,初雖柔順,漸漸積著,乃至堅剛。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詩》之比喻也。或取天地陰陽之象以明義者,若《乾》之潛龍,見龍,《坤》之履霜堅冰,龍戰之屬是也。或取萬物雜象以明義者,若《屯》之六三即鹿无虞,六四乘馬班如之屬是也。如此之類,《易》中多矣。或直以人事,不取物象以明義者,若《乾》之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坤》之六三含章可貞之例是也。聖人之意,可以取象者則取象也,可以取人事者則取人事也。故《文言》注云:「至於九三,獨以君子為目者何也?」「乾乾夕惕,非龍德也」。故以人事明之,是其義也。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疏〗正義曰:夫子所作《象》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于亂先聖正經之辭。及至輔嗣之意,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之,猶如元凱注《左傳》分經之年,與傳相附。「陰始疑也」者,釋履霜之義,言陰氣始凝結而為霜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者,馴猶狎順也。若鳥獸馴狎然。言順其陰柔之道,習而不已,乃至堅冰也。褚氏云:「履霜者,從初六至六三。堅冰者,從六四至上六。」陰陽之氣无為,故積馴履霜,必至於堅冰。以明人事有為,不可不制其節度,故於履霜而逆以堅冰為戒,所以防漸慮微,慎終于始也。
注疏
2135112䷁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注云〗居中得正,極於地質,任其自然而物自生,不假脩營而功自成,故不習焉而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注云〗動而直方,任其質也。
【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疏〗正義曰:「直方大,不習无不利」者,《文言》云:「直其正也」。二得其位,極地之質,故亦同地也。俱包三德,生物不邪,謂之直也。地體安靜,是其方也。无物不載,是其大也。既有三德極地之美,自然而生,不假脩營,故云「不習无不利」。物皆自成,无所不利,以此爻居中得位,極於地體,故盡極地之義。此因自然之性,以明人事,居在此位,亦當如地之所為。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者,言六二之體,所有興動,任其自然之性,故云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者,言所以不假脩習,物无不利,猶地道光大故也。
  ○注:居中至地質。
  ●正義曰:質謂形質,地之形質直方又大,此六二居中得正,是盡極地之體質也。所以直者,言氣至即生物,由是體正直之性。其運動生物之時,又能任其質性,直而且方,故《象》云:「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注:動而至質也。
  ●正義曰:是質以直方,動又直方,是質之與行,內外相副。物有內外不相副者,故《略例》云「形躁好靜,質柔愛剛」,此之類是也。
注疏
2136122䷁坤【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注云〗三處下卦之極,而不疑於陽,應斯義者也。不為事始,須唱乃應,待命乃發,含美而可正者也,故曰含章可貞也。有事則從,不敢為首,故曰或從王事也。不為事主,順命而終,故曰无成有終也。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注云〗知慮光大,故不擅其美。
  〖疏〗正義曰:「含章可貞」者,六三處下卦之極,而能不被疑於陽。章,美也。既居陰極,能自降退,不為事始,唯內含章美之道,待命乃行,可以得正,故曰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者,言六三為臣,或順從於王事,故不敢為事之首,主成於物,故云无成。唯上唱下和,奉行其終,故云有終。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者,夫子釋含章之義,以身居陰極,不敢為物之首,但內含章美之道,待時而發,是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者,釋无成有終也。既隨從王事,不敢主成物始,但奉終而行,是知慮光大,不自擅其美,唯奉於上。
  ○注三處至有終也。
  ●正義曰:「三處下卦之極」者,欲見三雖陰爻,其位尊也。「不疑於陽」者,陰之尊極,將與陽敵,體必被陽所忌。今不被疑於陽,言陽不害也。「應斯義」者,斯,此也,若能應此義,唯行含章可貞已下之事,乃應斯義。此爻全以人事明之。
注疏
2137132䷁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注云〗處陰之卦,以陰居陰,履非中位,无直方之質;不造陽事,无含章之美。括結否閉,賢人乃隱。施慎則可,非泰之道。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疏〗正義曰:括,結也。囊所以貯物,以譬心藏知也。閉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功不顯物,故曰无譽。不與物忤,故曰无咎。
  ○《象》曰:「慎不害」者,釋所以括囊无咎之義。曰其謹慎,不與物競,故不被害也。
  ○注:處陰至之道。
  ●正義曰:「不造陽事,无含章之美」者,六三以陰居陽位,是造為陽事,但不為事始,待唱乃行,是陽事猶在,故云含章,章即陽之美也。今六四以陰處陰,內无陽事,是不造陽事,无含章之美,當括結否閉之時,是賢人乃隱,唯施謹慎則可,非通泰之道也。
注疏
2138142䷁坤【六五,黃裳,元吉。】
  〖注云〗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坤為臣道,美盡於下。夫體无剛健而能極物之情,通理者也。以柔順之德,處於盛位,任夫文理者也。垂黃裳以獲元吉,非用武者也。極陰之盛,不至疑陽,以文在中,美之至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注云〗用黃裳而獲元吉,以文在中也。
  〖疏〗正義曰:黃裳元吉者,黃是中之色,裳是下之飾,坤為臣道,五居君位,是臣之極貴者也。能以中和通於物理,居於臣職,故云黃裳元吉。元大也。以其德能如此,故得大吉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者,釋所以黃裳元吉之義,以其文德在中故也。既有中和,又奉臣職,通達文理,故云文在其中,言不用威武也。
  ○注:黃中至美之至也。
  ●正義曰:黃,中之色,裳,下之飾者,《左氏.昭十二年傳》文也。裳,下之飾,則上衣比君,下裳法臣也。「垂黃裳以獲元吉,非用武」者,以體无剛健,是非用威武也。以內有文德,通達物理,故象云文在中也。
注疏
2139152䷁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注云〗陰之為道,卑順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固陽之地,陽所不堪,故戰于野。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疏〗正義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者,以陽謂之龍,上六是陰之至極,陰盛似陽,故稱龍焉。「盛而不已,固陽之地,陽所不堪」,故陽氣之龍與之交戰,即《說卦》云「戰乎乾」是也。戰於卦外,故曰「于野」。陰陽相傷,故其血玄黃。
  ○注「陰之」至「戰于野」。
  ●正義曰:「盛而不己,固陽之地」者,固為占固,陰去則陽來,陰乃盛而不去,占固此陽所生之地,故陽氣之龍與之交戰。
注疏
2140162䷁坤【用六,利永貞。】
  〖注云〗用六之利,利永貞也。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注云〗能以永貞大終者也。
  〖疏〗正義曰:「用六,利永貞」者,此坤之六爻摠辭也。言坤之所用,用此眾爻之六,六是柔順,不可純柔,故利在永貞。永,長也。貞,正也。言長能貞正也。
  ○《象》曰「以大終」者,釋永貞之義,既能用此柔順,長守貞正,所以廣大而終也。若不用永貞,則是柔而又圓,即前注云「求安難」矣。此永貞即坤卦之下安貞吉是也。
注疏
2141173䷂屯 屯卦
【屯卦】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貞。】
  〖注云〗剛柔始交,是以屯也。不交則否,故屯乃大亨也。大亨則无險,故利貞。
【勿用有攸往。】
  〖注云〗往益屯也。
【利建侯。】
  〖注云〗得主則定。
  〖疏〗正義曰:屯,難也。剛柔始交而難生,初相逢遇,故云:屯,難也。以陰陽始交而為難,因難物始大通,故元亨也。萬物大亨,乃得利益而貞正,故利貞也。但屯之四德,劣於乾之四德,故屯乃元亨,亨乃利貞。乾之四德,无所不包。此即勿用有攸往,又別言利建侯,不如乾之无所不利。此已上說屯之自然之四德,聖人當法之。
  ○「勿用有攸往,利建侯」者,以其屯難之世,世道初創,其物未寧,故宜利建侯以寧之。此二句釋人事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
  〖注云〗始於險難,至於大亨,而後全正,故曰「屯,元亨利貞」。
【雷雨之動滿盈。】
  〖注云〗雷雨之動,乃得滿盈,皆剛柔始交之所為。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注云〗屯體不寧,故利建侯也。屯者,天地造始之時也,造物之始,始於冥昧,故曰草昧也。處造始之時,所宜之善,莫善建侯也。
  〖疏〗正義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者,此一句釋屯之名,以剛柔二氣始欲相交,未相通感,情意未得,故難生也。若剛柔已交之後,物皆通泰,非復難也。唯初始交時而有難,故云「剛柔始交而難生」。
  ○「動乎險中,大亨貞」者,此釋四德也。坎為險,震為動,震在坎下,是動於險中。初動險中,故屯難動而不已;將出於險,故得大亨貞也。大亨即元亨也,不言利者,利屬於貞,故直言大亨貞。
  ○「雷雨之動滿盈」者,周氏云:「此一句覆釋亨也」。但屯有二義,一難也,二盈也。上既以剛柔始交釋屯難也,此又以雷雨二象解盈也。言雷雨二氣,初相交動,以生養萬物,故得滿盈,即是亨之義也。覆釋亨者,以屯難之世不宜亨通,恐亨義難曉,故特釋之。此已下說屯之自然之象也。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者,釋「利建侯」也。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如在冥昧之時也。于此草昧之時,王者當法此屯卦,宜建立諸侯以撫恤萬方之物,而不得安居无事。此二句以人事釋屯之義。
  ○注:雷雨至所為。
  ●正義曰:「雷雨之動,乃得滿盈」者,周氏、褚氏云:「釋亨也,萬物盈滿則亨通也」。「皆剛柔始交之所為」者,雷雨之動,亦陰陽始交也。萬物盈滿,亦陰陽而致之,故云「皆剛柔始交之所為」也。若取屯難,則坎為險,則上云「動乎險中」是也。若取亨通,則坎為雨,震為動,此云「雷雨之動」是也。隨義而取象,其例不一。
  ○注:屯體至建侯。
  ●正義曰:「屯體不寧」者,以此屯邅險難,其體不寧,故「宜建侯」也。「造物之始,始于冥昧」者,造物之始即天造草昧也。草謂草創初始之義,始于冥昧者,言物之初造,其形未著,其體未彰,故在幽冥闇昧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注云〗君子經綸之時。
  〖疏〗正義曰:經謂經緯,綸謂繩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約束於物,故云「君子以經綸」也。姚信云:「綸謂緯也,以織綜經緯。」此君子之事,非其義也。劉表、鄭玄云「以綸為淪字」,非王本意也。
注疏
2142183䷂屯【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注云〗處屯之初,動則難生,不可以進,故磐桓也。處此時也,其利安在?不唯居貞建侯乎?夫息亂以靜,守靜以侯,安民在正,弘正在謙。屯難之世,陰求於陽,弱求於強,民思其主之時也。初處其首而又下焉。爻備斯義,宜其得民也。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
  〖注云〗不可以進,故磐桓也。非為宴安,棄成務也,故雖磐桓,志行正也。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注云〗陽貴而陰賤也。
  〖疏〗正義曰:磐桓,不進之貌。處屯之初,動即難生,故磐桓也。不可進,唯宜利居處貞正,亦宜建立諸侯。
  ○《象》曰「雖盤桓,志行正」者,言初九雖磐桓不進,非苟求宴安,志欲以靜息亂,故居處貞也。非是苟貪逸樂,唯志行守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者,貴謂陽也,賤謂陰也。言初九之陽在三陰之下,是以貴下賤。屯難之世,民思其主之時,既能以貴下賤,所以大得民心也。
  ○注:處屯至得民也。
  ●正義曰:「息亂以靜」者,解利居貞也。「守靜以侯」者,解利建侯也。「安民在正」者,解貞也。「弘正在謙」者,取象其以貴下賤也。言弘大此屯,正在於謙也。「陰求於陽,弱求於強」者,解大得民也。
  ○注:不可至行正也。正義曰:「非為宴安棄成務」者,言己止為前進有難,故磐桓且住,非是苟求宴安,棄此所成之務而不為也。言身雖住,但欲以靜息亂也。
注疏
2143193䷂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注云〗志在乎五,不從於初。屯難之時,正道未行,與初相近而不相得,困於侵害,故屯邅也。時方屯難,正道未通,涉遠而行,難可以進,故曰乘馬班如也。寇謂初也。无初之難,則與五婚矣,故曰「匪寇婚媾」也。志在於五,不從於初,故曰女子貞不字也。屯難之世,勢不過十年者也。十年則反常,反常則本志斯獲矣。故曰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疏〗正義曰:「屯如邅如」者,屯是屯難,邅是邅迴,如是語辭也。言六二欲應於九五,即畏初九逼之,不敢前進,故屯如邅如也。「乘馬班如」者,《子夏傳》云:「班如者,謂相牽不進也」。馬季長云:「班,班旋不進也」。言二欲乘馬往適於五,正道未通,故班旋而不進也。「匪寇婚媾」者,寇謂初也,言二非有初九與巳作寇害,則得共五為婚媾矣。馬季長云:「重婚曰媾。」鄭玄云:「媾猶會也。」「女子貞不字」者,貞,正也,女子,謂六二也,女子以守貞正,不受初九之愛,字訓愛也。「十年乃字」者,十年難息之後,即初不害巳也。乃得往適於五,受五之字愛。十者數之極,數極則變,故云十年也。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者,釋所以「屯如邅如」也。有畏難者,以其乘陵初剛,不肯從之,故有難也。「十年乃字,反常」者,謂十年之後,屯難止息,得反常者,謂反常道,即二適于五,是其得常也。巳前有難,不得行常,十年難息,得反歸於常以隨五也。此爻因六二之象,以明女子婚媾之事,即其餘人事,亦當法此。猶如有人逼近於強,雖遠有外應,未敢苟進,被近者所陵,經久之後,乃得與應相合。是知萬事皆象於此,非唯男女而巳。諸爻所云陰陽、男女之象,義皆倣於此。
注疏
2144203䷂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注云〗三既近五,而无寇難。四雖比五,其志在初,不妨已路,可以進而无屯邅也。見路之易,不揆其志,五應在二,往必不納,何異无虞以從禽乎?雖見其禽而无其虞,徒入于林中,其可獲乎?幾,辭也。夫君子之動,豈取恨辱哉!故不如舍。往吝,窮也。
【《象》曰:即鹿无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疏〗正義曰:「即鹿无虞」者,即,就也。虞謂虞官,如人之田獵,欲從就於鹿,當有虞官助己,商度形勢可否,乃始得鹿,若无虞官,即虛入于林木之中,必不得鹿,故云唯入于林中。此是假物為喻。今六三欲往從五,如就鹿也。五自應二,今乃不自揆度,彼五之情納己以否,是无虞也。即徒往向五,五所不納,是徒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者,幾,辭也。夫君子之動,自知可否,豈取恨辱哉!見此形勢,即不如休舍也。言六三不如舍此求五之心勿往也。「往吝」者,若往求五,即有悔吝也。
  ○《象》曰「即鹿无虞,以從禽」者,言就鹿當有虞官,即有鹿也,若无虞官,以從逐于禽,亦不可得也。「君子舍之,往吝窮」者,君子見此之時,當舍而不往。若往則有悔吝窮苦也。
  ○注:三既近五至吝窮也。
  ●正義曰:「見路之易,不揆其志」者,三雖比四,四不害己,身无屯邅,是路之平易,即意欲向五而不預先揆度五之情意納己以否,是无虞也。獵人先遣虞官商度鹿之所在,猶若三欲適五,先遣人測度五之情意。幾為語辭,不為義也。知此幾不為事之幾微,凡幾微者,乃從无向有,其事未見,乃為幾也。今即鹿无虞,是已成之事,事已顯者,故不得為幾微之義。
注疏
2145213䷂屯【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注云〗二雖比初,執貞不從,不害己志者也。求與合好,往必見納矣。故曰「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也。】
  〖注云〗見彼之情狀也。
  〖疏〗正義曰:「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者,六四應初,故乘馬也。慮二妨己路,故初時班如旋也。二既不從於初,故四求之為婚,必得媾合,所以「往吉,无不利」。
  ○《象》曰「求而往明」者,言求初而往婚媾,明識初與二之情狀,知初納己,知二不害己志,是其明矣。
注疏
2146223䷂屯【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注云〗處屯難之時,居尊位之上,不能恢弘博施,无物不與,拯濟微滯,亨于群小,而繫應在二,屯難其膏,非能光其施者也。固志同好,不容他間,小貞之吉,大貞之凶。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疏〗正義曰:「屯其膏」者,膏謂膏澤恩惠之類,言九五既居尊位,當恢弘博施,唯繫應在二,而所施者褊狹,是屯難其膏。「小貞吉,大貞凶」者,貞,正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是小正為吉。若大人不能恢弘博施,是大正為凶。
  ○注:處屯至貞之凶。
  ●正義曰:「固志同好,不容他間」者,間者,廁也。五應在二,是堅固其志,在于同好,不容他人間廁其間也。
注疏
2147233䷂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注云〗處險難之極,下无應援,進无所適,雖比於五,五屯其膏,不與相得,居不獲安,行无所適,窮困闉厄,无所委仰,故泣血漣如。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疏〗正義曰:處險難之極,而下无應援,若欲前進,即无所之適,故乘馬班如,窮困闉厄,无所委仰,故泣血漣如。
  ○《象》曰:何可長者,言窮困泣血,何可久長也?
注疏
2148244䷃蒙 蒙卦
【蒙卦】 坎下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注云〗筮者決疑之物也。童蒙之來求我,欲決所惑也。決之不一,不知所從,則復惑也。故初筮則告,再、三則瀆,瀆蒙也。能為初筮,其唯二乎?以剛處中,能斷夫疑者也。
【利貞。】
  〖注云〗 蒙之所利,乃利正也。夫明莫若聖,昧莫若蒙。蒙以養正,乃聖功也。然則養正以明,失其道矣。
  〖疏〗正義曰:蒙者,微昧闇弱之名。物皆蒙昧,唯願亨通,故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者,物既闇弱而意願亨通,即明者不求於闇,即匪我師德之高明往求童蒙之闇,但闇者求明,明者不諮於闇,故云「童蒙求我」也。「初筮告」者,初者,發始之辭;筮者,決疑之物。童蒙既來求我,我當以初始一理剖決告之。「再三瀆,瀆則不告」者,師若遲疑不定,或再或三,是褻瀆,瀆則不告。童蒙來問,本為決疑,師若以廣深二義再三之言告之,則童蒙聞之,轉亦瀆亂,故不如不告也。自此已上,解「蒙亨」之義。順此上事,乃得亨也。故亨文在此事之上也。不云元者,謂時當蒙弱,未有元也。
  ○「利貞」者,貞,正也。言蒙之為義,利以養正,故《彖》云「蒙以養正」,乃「聖功也」。若養正以明,即失其道也。
  ○注「筮」者至「夫疑」者也。
  ●正義曰:「初筮則告」者,童蒙既來求我,我當以初心所念所筮之義,一理而剖告之。「再三則瀆,瀆,蒙也」者,若以棄此初本之意而猶豫遲疑,岐頭別說,則童蒙之人,聞之褻瀆而煩亂也。故「再三則瀆,瀆,蒙也」。「能為初筮,其唯二乎」者,以《彖》云「初筮告,以剛中」者,剛而得中故知是二也。
  ○注蒙之至失其道矣。
  ●正義曰:「然則養正以明,失其道」者,言人雖懷聖德,若隱默不言,人則莫測其淺深,不知其大小,所以聖德彌遠而難測矣。若彰顯其德,苟自發明,即人知其所為,識其淺深。故《明夷》注云「明夷蒞眾,顯明於外,巧所避」是也。此卦,《繫辭》皆以人事明之。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注云〗遯退用險★,進則閡山,不知所適,蒙之義也。
  ★「遯退用險」或作「退則困險」。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注云〗時之所願,唯願亨也。以亨行之,得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注云〗我謂非童蒙者也。非童蒙者,即陽也。凡不識者求問識者,識者不求所告;闇者求明,明者不諮於闇。故《蒙》之為義,「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也。童蒙之來求我,志應故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注云〗謂二也。二為眾陰之主也,无剛決中,何由得初筮之告乎?
【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疏〗正義曰:「山下有險」者,坎在艮下,是山下有險。艮為止,坎上遇止,是險而止也。恐進退不可,故蒙昧也。此釋蒙卦之名。
  ○「蒙亨以亨行時中」者,疊蒙亨之義,言居蒙之時,人皆願亨。若以亨道行之于時,則得中也。故云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者,以童蒙闇昧之志,而求應會明者,故云志應也。
  ○「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者,所以再三不告,恐瀆亂蒙者。自此已上,《彖》辭總釋蒙亨之義。「蒙以養正,聖功也」者,能以蒙昧隱默自養正道,乃成至聖之功。此一句釋經之利貞。
【《象》曰:山下出泉,蒙。】
  〖注云〗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
【君子以果行育德。】
  〖注云〗果行者,初筮之義也。育德者,養正之功也。
  〖疏〗正義曰:「山下出泉,蒙」者,山下出泉,未有所適之處,是險而止,故蒙昧之象也。
  ○「君子以果行育德」者,君子當發此蒙道,以果決其行,告示蒙者,則初筮之義。育德謂隱默懷藏,不自彰顯,以育養其德。果行育德者,自相違錯,若童蒙來問,則果行也,尋常處眾則育德,是不相須也。
注疏
2149254䷃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注云〗處蒙之初,二照其上,故蒙發也。蒙發疑明,刑說當也。以往吝,刑不可長也。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注云〗刑人之道,道所惡也。以正法制,故刑人也。
  〖疏〗正義曰:「發蒙」者,以初近於九二,二以陽處中,而明能照闇,故初六以能發去其蒙也。「利用刑人,用說桎梏」者,蒙既發去,无所疑滯,故利用刑戮于人,又利用說去罪人桎梏,以蒙既發去,疑事顯明,刑人說桎梏皆得當。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小爾雅》云:「杻謂之梏,械謂之桎。」「以往吝」者,若以正道而往,即其事益善矣;若以刑人之道出往行之,即有鄙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者,且刑人之道乃賊害於物,是道之所惡,以利用刑人者,以正其法制,不可不刑矣。故刑罰不可不施於國,鞭扑不可不施於家。案:此經刑人、說人二事,《象》直云「利用刑人」一者,但舉刑重故也。
注疏
2150264䷃蒙【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注云〗以剛居中,童蒙所歸,包而不距,則遠近咸至,故曰「包蒙吉」也。婦者,配己而成德者也。體陽而能包蒙,以剛而能居中,以此納配,物莫不應,故納婦吉也。處于卦內,以剛接柔,親而得中,能幹其任,施之於子,克家之義。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疏〗正義曰:「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者,包謂包含,九二以剛居中,群蒙悉來歸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皆與之決疑,故得吉也。九二以剛居中,陰來應之。婦謂配也,故納此疋配而得吉也。此爻在下體之中,能包蒙納婦,任內理中,幹了其任,即是子孫能克荷家事,故云「子克家」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者,以陽居於卦內,接待群陰,是剛柔相接,故克幹家事也。
  ○注以剛至之義。
  ●正義曰:「親而得中」者,言九二居下卦之中央,上下俱陰,以己之剛陽迎接上下二陰,陰陽相親,故云「親而得中」也。「能幹其任」者,既能包蒙,又能納疋,是能幹其任。
注疏
2151274䷃蒙【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注云〗童蒙之時,陰求於陽,晦求於明,各求發其昧者也。六三在下卦之上,上九在上卦之上,男女之義也。上不求三而三求上,女先求男者也。女之為體,正行以待命者也。見剛夫而求之,故曰不有躬也。施之於女行在不順,故勿用取女而无攸利。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疏〗正義曰:「勿用取女」者,女謂六三,言勿用取此六三之女。所以不須取者,此童蒙之世,陰求於陽,是女求男之時也。「見金夫」者,謂上九以其剛陽,故稱金夫。此六三之女,自往求見金夫。女之為體,正行以待命而嫁。今先求於夫,是為女不能自保其躬,固守貞信,乃非禮而動,行既不順,若欲取之,无所利益,故云「不有躬,无攸利」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者,釋勿用取女之義。所以勿用取此女者,以女行不順故也。
注疏
2152284䷃蒙【六四,困蒙,吝。】
  〖注云〗獨遠於陽,處兩陰之中,闇莫之發,故曰困蒙也。困於蒙昧,不能比賢以發其志,亦以鄙矣,故曰吝也。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注云〗陽稱實也。
  〖疏〗正義曰:此釋六四爻辭也。六四在兩陰之中,去九二既遠,无人發去其童蒙,故曰困于蒙昧而有鄙吝。
  ○《象》曰「獨遠實」者,實謂九二之陽也。九二以陽,故稱實也。六三近九二,六五近上九,又應九二,唯此六四既不近二,又不近上,故云「獨遠實也」。
  ○注「陽稱實」者。
  ●正義曰:陽主生息,故稱實。陰主消損,故不得言實。
注疏
2153294䷃蒙【六五,童蒙吉。】
  〖注云〗以夫陰質居於尊位,不自任察而委於二,付物以能,不勞聰明,功斯克矣,故曰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注云〗委物以能,不先不為,順以巽也。
  〖疏〗正義曰:「童蒙吉」者言六五以陰居於尊位,其應在二,二剛而得中,五則以事委任於二,不勞巳之聰明,猶若童稚蒙昧之人,故所以得吉也。
  ○《象》曰至「順以巽」者釋童蒙之吉,巽亦順也,猶委物於二。順謂心順,巽謂貌順。故褚氏云:「順者心不違也,巽者外迹相卑下也。」
  ○注「委物」至「以巽也」。
  ●正義曰:委物以能」謂委付事物與有能之人,謂委二也。「不先不為」者,五雖居尊位,而事委任於二,不在二先而首唱,是順於二也。「不為」者,謂不自造為,是委任二也。不先於二,是心順也;不自造為,是貌巽也。
注疏
2154304䷃蒙【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注云〗處蒙之終,以剛居上,能擊去童蒙,以發其昧者也,故曰擊蒙也。童蒙願發而己能擊去之,合上下之願,故莫不順也。為之扞禦,則物咸附之。若欲取之,則物咸叛矣,故「不利為寇,利禦寇」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疏〗正義曰:「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者,處蒙之終,以剛居上,能擊去眾陰之蒙,合上下之願,故莫不順從也。若因物之來即欲取之而為寇害,物皆叛矣,故不利為寇也。若物從外來,為之扞禦,則物咸附之,故利用禦寇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者,所宜利為物禦寇者,由上下順從故也。言此爻既能發去眾蒙,以合上下之願,又能為之禦寇,故上下彌更順從也。
注疏
2155315䷄需 需卦
【需卦】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疏〗正義曰:「此需卦繇辭也。需者,待也。物初蒙稚,待養而成,无信即不立,所待唯信也,故云「需有孚」,言需之為體,唯有信也。「光亨貞吉」者,若能有信,即需道光明,物得亨通,于正則吉,故云「光亨貞吉」也。「利涉大川」者,以剛健而進,即不患於險,乾德乃亨,故云利涉大川。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注云〗謂五也,位乎天位,用其中正,以此待物,需道畢矣,故光亨貞吉。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注云〗乾德獲進,往輒亨也。
  〖疏〗正義曰:此釋需卦繇辭。需,須也。「險在前」者,釋需卦之名也,是需,待之義,故云「需,須也」。「險在前」,釋所以需待由險難在前,故有待乃進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者,解需道所以得亨,由乾之剛健,前雖遇險而不被陷滯,是其需待之義,不有困窮矣,故得光亨貞吉,由乾之德也。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者,此疊出需卦繇辭,然後釋之也。言此需體非但得乾之剛彊而不陷,又由中正之力也。以九五居乎天子之位,又以陽居陽,正而得中,故能有信,光明亨通而貞吉也。剛健而不陷,只由二象之德,位乎天位以正中,是九五之德也。凡卦之為體,或直取象而為卦德者,或直取爻而為卦德者,或以兼象兼爻而為卦德者,此卦之例是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者,釋「利涉大川」之義,以乾剛健,故行險有功也。
  ○注「謂五」至「貞吉」。
  ●正義曰:「需道畢矣」者,凡需待之義先須於信,後乃光明亨通於物而貞吉,能備此事,是須道終畢。五即居於天位,以陽居尊,中則不偏,正則无邪。以此待物,則所為皆成,故「須道畢矣」。
  ○注「乾德」至「輒亨也」。
  ●正義曰:前云「剛健而不陷」,此云「往有功」,剛健即乾也。故乾德獲進,往而有功,即是往輒亨通也。此雖釋利涉大川,兼釋上光亨之義,由是光亨乃得利涉大川,故於利涉大川乃明亨也。
【《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注云〗童蒙已發,盛德光亨,飲食宴樂,其在茲乎!
  〖疏〗正義曰:坎既為險,又為雨,今不言險雨者,此象不取險難之義也。故不云險也。雨是已下之物,不是須待之義,故不云雨也。不言天上有雲,而言雲上於天者,若是天上有雲,无以見欲雨之義,故云雲上於天。若言雲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天惠將施而盛德又亨,故君子於此之時,以飲食宴樂。
注疏
2156325䷄需【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注云〗居需之時,是遠於難★,能抑其進以遠險待時,雖不應幾,可以保常也。
  ★應作「最遠於難」。
【《象》曰:需於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疏〗正義曰:但難在於坎,初九去難既遠,故待時在于郊。郊者是境上之地,亦去水遠也。「利用恒,无咎」者,恒,常也,遠難待時以避其害,故宜利保守其常,所以无咎,猶不能見幾速進,但得无咎而已。
  ○《象》曰「不犯難行」者,去難既遠,故不犯難而行,「未失常」者,不敢速進,遠難待時,是未失常也。
注疏
2157335䷄需【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注云〗轉近於難,故曰「需于沙」也。不至致寇,故曰「小有言」也。近不逼難,遠不後時,履健居中,以待其會,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疏〗正義曰:沙是水傍之地,去水漸近,待時于沙,故難稍近。雖未致寇,而小有言以相責讓。近不逼難,遠不後時,但履健居中,以待要會,雖小有責讓之言,而終得其吉也。
  ○《象》曰「須于沙衍在中」者,衍謂寬衍,去難雖近,猶未逼于難,而寬衍在其中也,故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注疏
2158345䷄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注云〗以剛逼難,欲進其道,所以招寇而致敵也。猶有須焉,不陷其剛。寇之來也,自我所招,敬慎防備,可以不敗。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疏〗正義曰:泥者,水傍之地,泥溺之處,逼近於難,欲進其道,難必害己。故致寇至,猶且遲疑而需待時,雖即有寇至,亦未為禍敗也。
  ○《象》曰「災在外」者,釋需于泥之義,言為需雖復在泥,泥猶居水之外,即災在身外之義,未陷其剛之義,故可用需以免。「自我致寇,敬慎不敗」者,自,由也,由我欲進而致寇來,己若敬慎,則不有禍敗也。
注疏
2159355䷄需【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注云〗凡稱血者,陰陽相傷者也。陰陽相近而不相得,陽欲進而陰塞之,則相害也。穴者,陰之路也,處坎之始,居穴者也。九三剛進,四不能距,見侵則辟,順以聽命者也,故曰「需于血,出自穴」也。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疏〗正義曰:「需于血」者,謂陰陽相傷,故有血也。九三之陽而欲上進,此六四之陰而塞其路,兩相妨害,故稱血。言待時于血,猶待時於難中也。「出自穴」者,穴即陰之路也,而處坎之始,是居穴者也。三來逼己,四不能距,故出此所居之穴以避之,但順以聽命而得免咎也,故《象》云「需於血,順以聽命」也。
  ○注「凡稱血者」至「出自穴也」。
  ●正義曰:凡稱血者,陰陽相傷者也,即坤之上六其血玄黃是也。「穴者陰之路也」者,凡孔穴穿道,皆是幽隱,故云「陰之路也」。「處坎之始,居穴」者,坎是坎險,若處坎之上,即是出穴者也,處坎之始,是居穴者也。但易含萬象,此六四一爻,若以戰鬪言之,其出則為血也;若以居處言之,其處則為穴也。穴之與血,各隨事義也。
注疏
2160365䷄需【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注云〗需之所須,以待達也。已得天位,暢其中正,无所復須,故酒食而已,獲貞吉也。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疏〗正義曰:「需于酒食貞吉」者,五既為需之主,已得天位,无所復需,但以需待酒食以遞相宴樂而得貞吉。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者,釋「酒食貞吉」之義,言九五居中得正,需道亨通,上下无事也。
注疏
2161375䷄需【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注云〗六四所以出自穴者,以不與三相得而塞其路,不辟則害,故不得不出自穴而辟之也。至於上六,處卦之終,非塞路者也。與三為應,三來之己,乃為己援,故无畏害之辟,而乃有入穴之固也。三陽所以不敢進者,須難之終也。難終則至,不待召也。己居難終,故自來也。處无位之地,以一陰而為三陽之主,故必敬之而後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注云〗處无位之地,不當位者也。敬之則得終吉,故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疏〗正義曰:上六「入于穴」者,上六陰爻,故亦稱穴也。上六與三相應,三來之己,不為禍害,乃得為己援助,故上六无所畏忌,乃入於穴而居也。「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者,速,召也,不須召喚之客有三人自來。三人謂初九、九二、九三。此三陽務欲前進,但畏于險難,不能前進。其難既通,三陽務欲上升,不須召喚而自來,故云「有不速之客三人來」也。「敬之終吉」者,上六居无位之地,以一陰而為三陽之主,不可怠慢,故須恭敬此三陽,乃得終吉。
  ○《象》曰「雖不當位未大失」者,釋「敬之終吉」之義。言己雖不當位,而以一陰為三陽之主,若不敬之,則有凶害。今由己能敬之,雖不當位,亦未有大失,言初時雖有小失,終久乃獲吉,故云「未大失」也。且《需》之一卦,須待難通,其於六爻,皆假他物之象以明人事,待通而亨,須待之義。且凡人萬事,或有去難遠近,須出須處,法此六爻,即萬事盡矣,不可皆以人事曲細比之。《易》之諸爻之例,並皆倣此。
注疏
2162386䷅訟 訟卦
【訟卦】 坎下乾上
【訟,有孚,窒惕,中吉。】
  〖注云〗窒謂窒塞也。皆惕,然後可以獲中吉。
【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疏〗正義曰:「訟,有孚,窒惕,中吉」者,窒,塞也。惕,懼也。凡訟者,物有不和,情相乖爭而致其訟。凡訟之體,不可妄興,必有信實,被物止塞,而能惕懼,中道而止,乃得吉也。
  ○「終凶」者,訟不可長,若終竟訟事,雖復窒惕,亦有凶也。「利見大人」者,物既有訟,須大人決之,故「利見大人」也。「不利涉大川」者,以訟不可長,若以訟而往涉危難,必有禍患,故「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注云〗凡不和而訟,无施而可,涉難特甚焉。唯有信而見塞懼者,乃可以得吉也。猶復不可終,中乃吉也。不閉其源,使訟不至,雖每不枉,而訟至終竟,此亦凶矣。故雖復有信,而見塞懼,猶不可以為終也。故曰「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也。无善聽者,雖有其實,何由得明?而令有信塞懼者得其中吉,必有善聽之主焉,其在二乎?以剛而來正夫群小,斷不失中,應斯任也。
  〖疏〗正義曰:此釋繇辭之義。「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者,上剛即乾也,下險即坎也,猶人意懷險惡,性又剛健,所以訟也。此二句因卦之象以顯有訟之所由。案:上「需」,須也,以釋卦之名。此訟卦不釋「訟」名者,訟義可知,故不釋也。諸卦其名難者則釋之,其名易者則不釋之,他皆倣此。「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者,先疊出訟之繇辭,以「剛來而得中」者,釋所以訟得其「有孚,窒惕中吉」者,言中九二之剛,來向下體而處下卦之中,為訟之主,而聽斷獄訟,故訟者得其有孚窒惕中吉也。「終凶,訟不可成」者,釋「終凶」之義,以爭訟之事,不可使成,故終凶也。「利見大人,尚中正」者,釋「利見大人」之義。所以於訟之時,利見此大人者,以時方鬪爭,貴尚居中得正之主而聽斷之。「不利涉大川,入于淵」者,釋「不利涉大川」之義。若以訟事往涉于川,即必墜于深淵而陷于難也。
  ○注「凡不和」至「應斯任」。
  ●正義曰:「无施而可」者,言若性好不和,又與人鬪訟,即无處施設而可也。言所往之處皆不可也。「涉難特甚焉」者,言好訟之人,習常施為,己且不可,若更以訟涉難,其不可特甚焉,故云「涉難特甚焉」。「中乃吉」者,謂此訟事以中途而止,乃得吉也。前注云「可以獲中吉」。謂獲中止之吉。「不閉其源,使訟不至」者,若能謙虛退讓,與物不競,即此是閉塞訟之根源,使訟不至也。今不能如此,是不閉塞訟源,使訟得至也。「雖每不枉而訟至終竟」者,謂雖每訴訟陳其道理,不有枉曲,而訟至終竟,此亦凶矣。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注云〗「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无訟乎?」无訟在於謀始,謀始在於作制。契之不明,訟之所以生也。物有其分,職不相濫,爭何由興?訟之所以起,契之過也。故有德司契而不責於人。
  〖疏〗正義曰:天道西轉,水流東注,是天與水相違而行,相違而行,象人彼此兩相乖戾,故致訟也。不云「水與天違行」者,凡訟之所起,必剛健在先,以為訟始,故云「天與水違行」也。「君子以作事謀始」者,物既有訟,言君子當防此訟源。凡欲興作其事,先須謀慮其始。若初始分職分明,不相干涉,即終无所訟也。
  ○注「聽訟」至「不責於人」。
  ●正義曰:「訟之所以起,契之過」者,凡鬪訟之起,只由初時契要之過,謂作契要不分明。「有德司契」者,言上之有德司主契要,而能使分明以斷於下,亦不須責在下之人有爭訟也。「有德司契」之文,出《老子》經也。
注疏
2163396䷅訟【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注云〗處訟之始,訟不可終,故不永所事,然後乃吉。凡陽唱而陰和,陰非先唱者也。四召而應,見犯乃訟。處訟之始,不為訟先,雖不能不訟,而了訟必辯明也。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疏〗正義曰:「不永所事」者,永,長也,不可長久為鬪訟之事,以訟不可終也。「小有言,終吉」者,言初六應于九四。然九四剛陽,先來非理犯己,初六陰柔,見犯乃訟,雖不能不訟,是不獲己而訟也,故小有言。以處訟之始,不為訟先,故終吉。
  ○《象》曰「訟不可長」者,釋「不永所事」,以訟不可長,故不長此鬪爭之事。「其辯明」者,釋「小有言」,以訟必辯析分明。四雖初時犯己,己能辯訟,道理分明,故初時小有言也。
  ○注「處訟之始不為訟先」者。
  ●正義曰:「處訟之始」者,始入訟境,言訟事尚微,故云「處訟之始」也。「不為訟先」者,言己是陰柔,待唱乃和,故云不為訟先也。
注疏
2164406䷅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眚。】
  〖注云〗以剛處訟,不能下物,自下訟上,宜其不克。若能以懼歸竄其邑,乃可以免災。邑過三百,非為竄也。竄而據強,災未免也。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疏〗正義曰:「不克訟」者,克,勝也;以剛處訟,不能下物,自下訟上,與五相敵,不勝其訟,言訟不得勝也。「歸而逋其邑」者,訟既不勝,怖懼還歸,逋竄其邑。若其邑強大,則大都偶國,非逋竄之道。「人三百戶,无眚」者,若其邑狹少,唯三百戶乃可也。「三百戶」者,鄭注《禮記》云:「小國下大夫之制。」又鄭注《周禮.小司徒》云:方十里為成九百夫之地,溝渠、城郭、道路三分去其一,餘六百夫。又以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定受田三百家。即此「三百戶」者,一成之地也。鄭注云:不易之田,歲種之;一易之田,休一歲乃種;再易之地,休二歲乃種。言至薄也。苟自藏隱,不敢與五相敵,則无災眚。
  ○《象》曰「歸逋竄」者,釋歸而逋邑,以訟之不勝,故退歸逋竄也。「患至掇」者,掇猶拾掇也。自下訟上,悖逆之道,故禍患來至,若手自拾掇其物,言患必來也。故王肅云:「若手拾掇物然。」
  ○注「以剛」至「災未免也」。
  ●正義曰:「若能以懼歸竄其邑,乃可免災」者,如此注意,則經稱「其邑」二字連上為句,「人三百戶」合下為句。
注疏
2165416䷅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
  〖注云〗體夫柔弱,以順於上,不為九二,自下訟上,不見侵奪,保全其有,故得食其舊德而不失也。居爭訟之時,處兩剛之間,而皆近不相得,故曰貞厲。柔體不爭,繫應在上,眾莫能傾,故曰終吉。上壯爭勝,難可忤也,故或從王事,不敢成也。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疏〗正義曰:「食舊德」者,六三以陰柔順從上九,不為上九侵奪,故保全己之所有,故食其舊日之德祿位。「貞厲」者,貞,正也;厲,危也。居爭訟之時,處兩剛之間,故須貞正自危厲,故曰貞厲。然六三柔體不爭,係應在上,眾莫能傾,故終吉也。「或從王事无成」者,三應於上,上則壯而又勝,故六三或從上九之王事,不敢觸忤,无敢先成,故云无成。
  ○《象》曰:「從上吉」者,釋所以食舊德以順從上九,故得其吉,食舊德也。
注疏
2166426䷅訟【九四,不克訟。】
  〖注云〗初辯明也。
【復即命渝,安貞吉。】
  〖注云〗處上訟下,可以改變者也,故其咎不大。若能反從本理,變前之命,安貞不犯,不失其道,為仁由己,故吉從之。
【《象》曰: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疏〗正義曰:「不克訟」者,九四既非理陵犯於初,初能分辯道理,故九四訟不勝也。
  ○「復即命渝」者,復,反也;即,就也。九四訟既不勝,若能反就本理,變前與初爭訟之命,能自渝變休息,不與初訟,故云「復即命渝」。「安貞吉」者,既能反從本理,渝變往前爭訟之命,即得安居貞吉。
  ○《象》曰:「安貞不失」者,釋「復即命渝」之義,以其反理變命,故得安貞之吉,不失其道。
  ○注「處上」至「吉從之」。
  ●正義曰:「若能反從本理」者,釋「復即」之義。復,反也;即,從也。本理謂原本不與初訟之理。當反從此原本不爭之理,故云「反從本理」。「變前之命」者,解「命渝」也。渝,變也。但倒經渝字在命上,故云「變前之命」。「前命」者,謂往前共初相訟之命也,今乃變之也。「安貞不犯」者,謂四安居貞正,不復犯初,故云「安貞不犯」。「為仁由己,故吉從之」者,「為仁由己」,《論語》文。初不犯己,己莫陵於初,是為仁義之道,自由於己,故云「為仁由己」。
注疏
2167436䷅訟【九五,訟元吉。】
  〖注云〗處得尊位,為訟之主,用其中正以斷枉直,中則不過,正則不邪,剛无所溺,公无所偏,故訟元吉。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疏〗正義曰:「訟元吉」者,處得尊位,中而且正,以斷獄訟,故得元吉也。
  ○《象》曰:「以中正也」者,釋「元吉」之義。所以訟得大吉者,以九五處中而得正位,中則不有過差,正則不有邪曲,中正為德,故元吉。
  ○注「處得」至「元吉」。
  ●正義曰:「處得尊位為訟之主」者,居九五之位,當爭訟之時,是主斷獄訟者也。然此卦之內,斷獄訟之人,凡有二主。案上注云「善聽之主,其在二乎」?是二為主也。此注又云「為訟之主,用其中正以斷枉直」,是五又為主也。一卦兩主者,凡諸卦之內,如此者多矣。五是其卦尊位之主,餘爻是其卦為義之主,猶若復卦初九是復卦之主,復義在于初九也。六五亦居復之尊位,為復卦尊位之主,如此之例,非一卦也。所以然者,五居尊位,猶若天子總統萬機,與萬物為主,故諸卦皆五居尊位。諸爻則偏主一事,猶若六卿春官主禮,秋官主刑之類,偏主一事,則其餘諸爻各主一事也。即六卿總歸於天子,諸卦之爻,皆以九五為尊位也。若卦由五位,五又居尊,正為一主也,若比之九五之類是也。今此訟卦二既為主,五又為主,皆有斷獄之德,其五與二爻,其義同然也,故俱以為主也。案:上《彖》辭「剛來而得中」,今九五《象》辭云「訟元吉,以中正」,何知《彖》辭「剛來得中」,非據九五也。輔嗣必以為九二者,凡上下二象,在於下象者則稱「來」。故《賁卦》云「柔來而文剛」,是離下艮上而稱「柔來」。今此云「剛來而得中」,故知九二也。且凡云「來」者,皆據異類而來。九二在二陰之中故稱「來」;九五在外卦,又三爻俱陽,不得稱「來」。若於爻辭之中,亦有從下卦向上卦稱「來」也。故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謂下卦三陽來。然需上六陰爻,陽來詣之,亦是往非類而稱「來」也。「以斷枉直」者,枉,曲也。凡二人來訟,必一曲一直,此九五聽訟能斷定曲直者,故云「以斷枉直」。
注疏
2168446䷅訟【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注云〗處訟之極,以剛居上,訟而得勝者也。以訟受錫,榮何可保?故終朝之間,褫帶者三也。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疏〗正義曰:「或錫之鞶帶」者,上九以剛居上,是訟而得勝者也。若以謙讓蒙錫,則可長保。有若因訟而得勝,雖或錫與鞶帶,不可長久,終一朝之間三被褫脫,故云「終朝三褫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者,「釋終朝三褫」之義。以其因訟得勝,受此錫服,非德而受,亦不足可敬,故終朝之間,三被褫脫也。凡言「或」者,或之言有也。言或有如此,故言或。則上云「或從王事无成」,及《坤》之六三「或從王事无成」之類是也。鞶帶謂大帶也。故杜元凱桓二年《傳》「鞶厲旒纓」注云:「鞶,大帶也。」此訟一卦及爻辭並以人事明之,唯「不利涉大川」,假外物之象以喻人事。
注疏
2169457䷆師 師卦
【師卦】 坎下坤上
【師,貞,丈人吉,无咎。】
  〖注云〗丈人,嚴莊之稱也。為師之正,丈人乃吉也。興役動眾,无功,罪也,故吉乃无咎也。
  〖疏〗 「師,貞,丈人吉,无咎」者,正義曰:「師」,眾也。貞,正也。丈人謂嚴莊尊重之人,言為師之正,唯得嚴莊丈人監臨主領,乃得吉无咎。若不得丈人監臨之,眾不畏懼,不能齊眾,必有咎害。
  ○注「丈人」至「乃无咎也」。
  ●正義曰:「興役動眾,无功,罪」者,監臨師眾,當以威嚴,則有功勞,乃得无咎;若其不以威嚴,師必无功而有其罪★,故云「興役動眾无功,罪」也。
  ★「有其罪」或作「獲其罪」。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注云〗毒猶役也。
  〖疏〗正義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者,此釋師卦之名,並明用師有功之義。但師訓既多,或訓為法,或訓為長,恐此師名取法之與長,故特明之師訓為眾也。貞為正也。貞之為正,其義已見於此,復云「貞,正」者,欲見齊眾必須以正,故訓貞為正也。與下文為首引之勢,故云「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者,「剛中」謂九二,而「應」謂六五。「行險而順」者,行險謂下體坎也,而順謂上體坤也。若剛中而无應,或有應而不剛中,或行險而不柔順,皆不可行師得吉也。「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者,毒猶役也,若用此諸德使役天下之眾,人必從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責乎?自「剛中」以下釋「丈人吉,无咎」也,言丈人能備此諸德也。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疏〗正義曰:「君子以容民畜眾」者,言君子法此師卦,容納其民,畜養其眾。若為人除害,使眾得寧,此則「容民畜眾」也。又為師之主,雖尚威嚴,當赦其小過,不可純用威猛於軍師之中,亦是容民畜眾之義。所以《象》稱「地中有水」,欲見地能包水,水又眾大,是容民畜眾之象。若其不然,或當云「地在水上」,或云「上地下水」,或云「水上有地」。今云「地中有水」,蓋取容、畜之義也。
注疏
2170467䷆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注云〗為師之始,齊師者也。齊眾以律,失律則散。故師出以律,律不可失。失律而臧,何異於否?失令有功,法所不赦。故師出不以律,否臧皆凶。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疏〗正義曰:「初六師出以律」者,律,法也。初六為師之始,是整齊師眾者也。既齊整師眾,使師出之時,當須以其法制整齊之,故云「師出以律」也。「否臧凶」者,若其失律行師,无問否之與臧,皆為凶也。否謂破敗,臧謂有功。然否為破敗,即是凶也。何須更云「否臧凶」者,本意所明,雖臧亦凶。臧文既單,故以否配之,欲盛言臧凶,不可單言,故云否之與臧,皆為凶也。
  ○《象》曰「失律凶」者,釋「師出以律」之義。言所以必須以律者,以其失律則凶。反經之文,以明經義。
  ○注「為師」至「皆凶」。
  ●正義曰:「為師之始,齊師者也」者,以師之初爻,故云「為師之始」。在師之首,先唱發始,是齊整師眾者也。「失律而臧,何異於否」者,若棄失法律,不奉法而行,雖有功而臧,何異於否也?「失令有功,法所不赦」者,解「何異於否」之義。令則法律也。若失此法令,雖有功勞,軍法所不容赦,故云「何異於否」。然閫外之事,將軍所裁,臨事制宜,不必皆依君命,何得有功「法所不赦」者:凡為師之體,理非一端,量事制宜,隨時進退,此則將軍所制,隨時施行。若苟順私情,故違君命,犯律觸法,則事不可赦耳。
注疏
2171477䷆師【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注云〗以剛居中,而應於上,在師而得其中者也。承上之寵,為師之主,任大役重,无功則凶,故吉乃无咎也。行師得吉,莫善懷邦,邦懷眾服,錫莫重焉,故乃得成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疏〗正義曰:「在師中吉」者,以剛居中而應於五,是在師中吉也。「无咎」者,承上之寵,為師之主,任大役重,无功則凶,故吉乃无咎。「王三錫命」者,以其有功,故王三加錫命。
  ○《象》曰:「承天寵」者,釋「在師中吉」之義也。正謂承受五之恩寵,故中吉也。「懷萬邦也」者,以其有功,能招懷萬邦,故被「王三錫命」也。
  ○注「以剛」至「成命」。
  ●正義曰:「在師而得中」者,觀注之意,以「在師中」為句,其吉字屬下。觀《象》之文,「在師中吉,承天寵」者,則似吉字屬上。此吉之一字上下兼該,故注文屬下,《象》文屬上,但《象》略其「无咎」之字,故吉屬師中也。「故乃得成命」者,案《曲禮》云:「三賜不及車馬。」一命受爵,再命受服,三命受車馬。三賜三命,而尊之得成,故乃得成命也。
注疏
2172487䷆師【六三,師或輿尸,凶。】
  〖注云〗以陰處陽,以柔乘剛,進則无應,退无所守,以此用師,宜獲輿尸之凶。
【《象》曰: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疏〗正義曰:「師或輿尸凶」者,以陰處陽,以柔乘剛,進无所應,退无所守,以此用師,或有輿尸之凶。
  ○《象》曰:「大无功也」者,釋輿尸之義,以其輿尸,則大无功也。
  ○注「以陰」至「之凶」。
  ●正義曰:「退无所守」者,倒退而下乘二之剛,己又以陰居陽,是退无所守。
注疏
2173497䷆師【六四,師左次,无咎。】
  〖注云〗得位而无應,无應不可以行,得位則可以處,故左次之而无咎也。行師之法,欲右背高,故左次之。
【《象》曰: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注云〗雖不能有獲,足以不失其常也。
  〖疏〗正義曰:「師左次,无咎」者,六四得位而无應,无應不可以行,得位則可以處,故云「師左次,无咎」。故師在高險之左,以次止則无凶咎也。
  ○《象》曰「未失常」者,釋无咎之義,以其雖未有功,未失常道。
  ○注「得位」至「故左次之」。
  ●正義曰:「行師之法,欲右背高」者,此兵法也。故《漢書》韓信云:「兵法欲右背山陵,前左水澤。」
注疏
2174507䷆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注云〗處師之時,柔得尊位,陰不先唱,柔不犯物,犯而後應,往必得直,故田有禽也。物先犯己,故可以執言而无咎也。柔非軍帥,陰非剛武,故不躬行,必以授也。授不得主★,則眾不從,故長子帥師可也。弟子之凶,固其宜也。
  ★ 主或作正。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疏〗正義曰:「田有禽,利執言」者,柔得尊位,陰不先唱,柔不犯物,犯而後應,往必得直,故往即有功。猶如田中有禽而來犯苗,若往獵之,則无咎過也。人之脩田,非禽之所犯。王者守國,非叛者所亂。禽之犯苗,則可獵取。叛人亂國,則可誅之。此假他象以喻人事,故「利執言,无咎」,己不直則有咎。己今得直,故可以執此言往問之而无咎也。「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者,以己是柔,不可為軍帥。己又是陰,身非剛武,不可以親行,故須役任長子、弟子之等。若任役長子,則可以帥師。若任用弟子,則軍必破敗而輿尸,是為正之凶。莊氏云:「長子謂九二,德長於人。弟子謂六三,德劣於物。」今案:《象》辭云「長子帥師,以中行也」,是九二居中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謂六三失位也。
  ○注「往必得直」。
  ●正義曰:「往必得直」者,見犯乃行,欲往征之,則於理正直,故云往必得直。
注疏
2175517䷆師【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注云〗處師之極,師之終也。大君之命,不失功也。開國承家,以寧邦也。小人勿用,非其道也。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疏〗正義曰:「大君有命」者,上六處師之極,是師之終竟也。大君謂天子也,言天子爵命此上六,若其功大,使之開國為諸侯;若其功小,使之承家為卿大夫。「小人勿用」者,言開國承家,須用君子,勿用小人也。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者,正此上六之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者,若用小人,必亂邦國,故不得用小人也。
注疏
2176528䷇比 比卦
【比卦】 坤下坎上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疏〗正義曰:「比吉」者,謂能相親比而得其吉。「原筮,元永貞,无咎」者,欲相親比,必能原窮其情,筮決其意,唯有元大永長貞正,乃得无咎。「元永貞」者,謂兩相親比,皆須永貞。「不寧方來」者,此是寧樂之時,若能與人親比,則不寧之方,皆悉歸來。「後夫凶」者,夫,語辭也。親比貴速,若及早而來,人皆親己,故在先者吉,若在後而至者,人或疏己,親比不成,故後夫凶。或以夫為丈夫,謂後來之人也。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
  〖注云〗處比之時,將原筮以求无咎,其唯元永貞乎?夫群黨相比,而不以元永貞,則凶邪之道也。若不遇其主,則雖永貞而猶未足免於咎也。使永貞而无咎者,其唯九五乎?
【不寧方來,上下應也。】
  〖注云〗上下无陽以分其民,五獨處尊,莫不歸之。上下應之,既親且安,安則不安者託焉,故不寧方所以來,上下應故也。夫无者求有,有者不求所與;危者求安,安者不求所保。火有其炎,寒者附之。故己苟安焉,則不寧方來矣。
【後夫凶,其道窮也。】
  〖注云〗將合和親而獨在後,親成則誅,是以凶也。
  〖疏〗正義曰:「比,吉也」者,釋親比為善,言相親比而得吉也。「比,輔也」者,釋比所以得吉,由比者人來相輔助也。「下順從」者,在下之人,順從於上,是相輔助也,謂眾陰順從九五也。自此已上,釋比名為吉之義。「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者,釋「原筮,元永貞,无咎」之義,所以得如此者,以九五剛而處中,故使比者皆得「原筮,元永貞,无咎」也。
  ○「 不寧方來,上下應 」者釋「不寧方來」之義,以九五處中,故上下群陰皆來應之。於此之時,陰往比陽,群陰未得其所,皆未寧也。
  ○「後夫凶,其道窮」者,釋「後夫凶」。他悉親比,己獨後來,比道窮困,无人與親,故其凶也。此謂上六也。
  ○注「處比」至「九五乎」。
  ●正義曰:「將原筮以求无咎,其唯元永貞乎」者,原謂原窮比者根本,筮謂筮決求比之情,以求久長无咎。「其唯元永貞乎」,元,大也;永,長也。為己有大長貞正,乃能原筮相親比之情得久長而无咎,謂彼此相親比也。「若不遇其主,則雖永貞而猶未足免於咎」者,若不逢遇明主,則彼此相求,比者雖各懷永貞,而猶未足免離於咎。雖有永貞,而无明主照察,不被上知,相親涉於朋黨,故不免咎也。「使永貞而无咎者,其唯九五乎」者,使比者得免咎,保永貞,久而无咎,其唯九五乎?以九五為比之主,剛而處中,能識比者之情意,故使比者得保永貞,无凶咎也。
  ○注「將合」至「以凶也」。
  ●正義曰:「親成則誅」者,彼此相比,皆速來為親;親道已成,己獨在後而來,眾則嫌其離,貳所以被誅而凶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注云〗萬國以比建,諸侯以比親。
  〖疏〗正義曰:「建萬國親諸侯」,非諸侯已下之所為,故特云「先王」也。「建萬國」謂割土而封建之。「親諸侯」謂爵賞恩澤而親友之。萬國據其境域,故曰建也。諸侯謂其君身,故云親也。地上有水,猶域中有萬國,使之各相親比,猶地上有水,流通相潤及物,故云「地上有水,比」也。
注疏
2177538䷇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注云〗處比之始,為比之首者也。夫以不信為比之首,則禍莫大焉,故必「有孚盈缶」,然後乃得免比之咎,故曰「有孚比之,无咎」也。處比之首,應不在一,心无私吝,則莫不比之。著信立誠,盈溢乎質素之器,則物終來无衰竭也。親乎天下,著信盈缶,應者豈一道而來?故必「有他吉」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疏〗正義曰:「有孚比之无咎」者,處比之始,為比之首,若无誠信,禍莫大焉。必有誠信而相親比,終始如一,為之誠信,乃得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者,身處比之首,應不在一,心无私吝,莫不比之。有此孚信,盈溢質素之缶,以此待物,物皆歸向,從始至終,尋常恒來,非唯一人而已,更有它人並來而得吉,故云「終來有它吉」也。此假外象喻人事也。
  ○注:應不在一,心无私吝。正義曰:「應不在一」者,初六无應,是「應不在一」,故「心无私吝」也。若心有偏應,即私有愛吝也,以「應不在一」,故「心无私吝」也。
注疏
2178548䷇比【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注云〗處比之時,居中得位,而繫應在五,不能來它,故得其自內貞吉而已。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疏〗正義曰:「比之自內,貞吉」者,居中得位,係應在五,不能使它悉來,唯親比之道,自在其內,獨與五應,但貞吉而已,不如初六有它吉也。《象》曰「不自失」者,釋「比之自內」之義,不自失其所應之偶,故云「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注疏
2179558䷇比【六三,比之匪人。】
  〖注云〗四自外比,二為五貞,近不相得,遠則无應,所與比者,皆非己親,故曰「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疏〗正義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者,言六三所比,皆非己親之人。四自外比,二為五應,近不相得,遠又无應,是所欲親比,皆非其親,是以悲傷也。
注疏
2180568䷇比【六四,外比之,貞吉。】
  〖注云〗外比於五,履得其位,比不失賢,處不失位,故貞吉也。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疏〗正義曰:六四上比於五,故外比也。居得其位,比不失賢,所以貞吉。凡下體為內,上體為外,六四比五,故云外比也。《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者,九五居中得位,故稱賢也。五在四上,四往比之,是以從上也。
注疏
2181578䷇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注云〗為比之主而有應在二,顯比者也。比而顯之,則所親者狹矣。夫无私於物,唯賢是與,則去之與來,皆无失也。夫三驅之禮,禽逆來趣己則舍之,背己而走則射之,愛於來而惡於去也,故其所施,常失前禽也。以顯比而居王位,用三驅之道者也,故曰「王用三驅,失前禽也」。用其中正,征討有常,伐不加邑,動必討叛,邑人无虞,故「不誡」也。雖不得乎大人之吉,是顯比之吉也。此可以為上之使,非為上之道也。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疏〗正義曰:五應於二,顯明比道,不能普徧相親,是比道狹也。「王用三驅,失前禽」者,此假田獵之道,以喻顯比之事。凡三驅之禮,禽向已者則舍之,背已者則射之,是失於前禽也。顯比之道,與己相應者則親之,與己不相應者則疏之,與三驅田獵,愛來惡去相似,故云「王用三驅,失前禽」也。言顯比之道,似於此也。「邑人不誡吉」者,雖不能廣普親比於自己相親之處,不妄加討罰,所以己邑之人,不須防誡而有吉也。至於邑人不誡而為吉,非是大人弘闊之道,不可為大人之身,但可為大人之使。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者,所以顯比得吉者,以所居之位正而且中,故云顯比之吉。「舍逆取順失前禽也」者,禽逆來向己者,則舍之而不害,禽順去背己而走者,則射而取之,是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者,釋「邑人不誡」之義,所以己邑之人,不須防誡,止由在上九五之使得其中正之人,伐不加邑,動必討叛,不橫加无罪,止由在上使中也。中謂九五也。此九五雖不得為王者之身,堪為王者之使,以居中位,故云「上使中」也。
  ○注:為比至之道。正義曰:「去之與來皆无失」者,若比道弘闊,不偏私於物,唯賢是親,則背己去者與來向己者,皆悉親附,无所失也。言去亦不失,來亦不失。夫三驅之禮者,先儒皆云「三度驅禽而射之也」。三度則已,今亦從之。去則射之。褚氏諸儒皆以為三面著人驅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後皆有驅之。「愛於來而惡於去」者,來則舍之,是愛於來也;去則射之,是惡於去也。「故其所施常失前禽」者,言獨比所應,則所比為失。如三驅所施,愛來憎去,則失在前禽也。「用其中正,征討有常,伐不加邑,動必討叛」者,此九五居中得正,故云「用其中正」也。心既中正,不妄喜怒,故征伐有常也。所伐之事,不加親己之邑;興師動眾,必欲討其叛逆。二以其顯比,親者伐所不加也,叛者必欲征伐也。云「雖不得乎大人之吉,是顯比之吉」者,以《象》云「顯比之吉」,其比狹也。若大人之吉,則比道弘通也。「可以為上之使,非為上之道」者,九五居上之位,若為行如此,身雖為王,止可為上使之人,非是為王之道,故云「非為上之道」。
注疏
2182588䷇比【上六,比之无首,凶。】
  〖注云〗无首,後也。處卦之終,是後夫也。親道已成,无所與終,為時所棄,宜其凶也。
【《象》曰: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疏〗正義曰:「无首凶」者,謂无能為頭首。它人皆比,己獨在後,是親比於人无能為頭首也。它人皆比,親道已成,己獨在後,眾人所棄,宜其凶也。《象》曰:「无所終」者,釋「比之无首」,既不能為比之初首,被人所棄,故无能與之共終也。
注疏
2183599䷈小畜 小畜卦
【小畜】 乾下巽上
【小畜,亨。】
  〖注云〗不能畜大止健,剛志故行,是以亨。
【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疏〗正義曰:「小畜亨」者,但小有所畜,唯畜九三而已。初九、九二,猶剛健得行,是以剛志,上得亨通,故云「小畜亨」也。若大畜、乾在於下,艮在於上,艮是陽卦,又能止物,能止此乾之剛健,所畜者大,故稱大畜。此卦則巽在於上,乾在於下,巽是陰,柔性,又和順,不能止畜在下之乾,唯能畜止九三,所畜狹小,故名小畜。
  ○「密雲不雨」者,若陽之上升,陰能畜止,兩氣相薄則為雨也。今唯能畜止九三,其氣被畜,但為密雲,初九、九二,猶自上通,所以不能為雨也。「自我西郊」者,所聚密雲,由在我之西郊,去我既遠,潤澤不能行也,但聚在西郊而已。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注云〗謂六四也,成卦之義在此爻也。體无二陰以分其應,,故上下應之也。既得其位,而上下應之,三不能陵,小畜之義也。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注云〗小畜之勢,足作密雲,乃自我西郊,未足以為雨也。何由知未能為雨?夫能為雨者,陽上薄陰,陰能固之,然後烝而為雨。今不能制初九之復道,固九二之牽復,九三更以不能復為劣也。下方尚往,施豈得行?故密雲而不能為雨,尚往故也。何以明之?去陰能固之,然後乃雨乎。上九獨能固九三之路,故九三不可以進而輿說輻也。能固其路而安於上,故得既雨既處。若四、三皆能若上九之善畜,則能雨明矣。故舉一卦而論之,能為小畜密雲而已。陰苟不足以固陽,則雖復至盛,密雲自我西郊,故不能雨也。雨之未下,即施之未行也。《彖》全論一卦之體,故曰「密雲不雨」。《象》各言一爻之德,故曰「既雨既處」也。
  〖疏〗正義曰:「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者,柔得位謂六四也。以陰居陰,故稱得位。此卦唯有一陰,上下諸陽皆來應之,故曰小畜。此釋小畜卦名也。言此卦之畜,六四唯畜其下九三,初九、九二猶不能擁畜,而云「上下應之」者,若細別而言,小畜之義,唯當畜止在下。三陽猶不能畜盡,但畜九三而已。若大判而言之,上下五陽總應六四,故云「上下應之」。其四雖應何妨,總不能畜止剛健也。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者,內既剛健而外逢柔順,剛發於中,不被摧抑,而志意得行。以此言之,故剛健之志,乃得亨通,此釋亨也。「密雲不雨,尚往」者,所以密雲不雨者,不能畜止諸陽,初九、九二,猶得上進,陰陽氣通,所以不雨,釋密雲不雨也。
  ○「自我西郊施未行」者,釋「自我西郊」之義。所以密雲不雨,從我西郊而積聚者,猶所施潤澤,未得流行周徧,故不覆國都,但遠聚西郊也。然雲在國都而不雨,亦是施未行也。必云在西郊者,若在國都,雨雖未落,猶有覆蔭之施,不得云「施未行」,今言在西郊,去施遠也。
  ○注「小畜」至「既處」。
  ●正義曰:「九三更以不能復為劣」者,初九既得復道,九二可牽以獲復,皆得剛健上通,則是陰不能固陽,而九三劣弱,又不能自復,則是陽不薄陰,是以皆不雨也。且小畜之義,貴於上往,而九三不能自復,更為劣弱,故言「九三更不能復為劣」也。「能固其路而安於上」者,謂上九能閉固九三之道路,不被九三所陵,得安於上,所以「既雨既處」也,故舉一卦而論之。「能為小畜密雲而已」者,此明卦之與爻,其義別也。但卦總二象,明上體不能閉固下體,所以密雲不能為雨。爻則止明一爻之事,上九能固九三,所以上九而有雨也。所以卦與爻其義異也。諸卦多然。若《比卦》云「比吉」,上六則云「比之无首凶」也;《復卦》云「復亨」,上六云「迷復凶」也。此皆卦之與爻,義相違反,它皆倣此。
【《象》曰: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注云〗未能行其施者,故可以懿文德而已。
  〖疏〗正義曰:「君子以懿文德」者,懿,美也。以於其時施末得行,喻君子之人但脩美文德,待時而發。風為號令,若「風行天下」,則施附於物,不得云「施未行」也。今風在天上,去物既遠,无所施及,故曰「風行天上」。凡大象,君子所取之義,或取二卦之象而法之者,若「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取卦象包容之義;若《履卦‧象》云「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取上下尊卑之義。如此之類,皆取二象,君子法以為行也。或直取卦名,因其卦義所有,君子法之,須合卦義行事者。若《訟卦》云「君子以作事謀始」,防其所訟之源,不取「天與水違行」之象;若《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不取「風行天上」之象。餘皆倣此。
注疏
2184609䷈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注云〗處乾之始,以升巽初,四為己應,不距己者也。以陽升陰,復自其道,順而无違,何所犯咎,得義之吉。
【《象》曰:復自道,其義吉也。】
  〖疏〗正義曰:處乾之始以升巽,初四為己應,以陽升陰,反復於上,自用己道,四則順而无違,於己无咎,故云「復自道,何其咎?吉」。
  ○《象》曰「其義吉」者,以陽升陰,以剛應柔,其義於理吉也。
注疏
2185619䷈小畜【九二,牽復,吉。】
  〖注云〗處乾之中,以升巽五,五非畜極,非固己者也。雖不能若陰之不違,可牽以獲復,是以吉也。
【《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疏〗正義曰:「牽復吉」者,牽謂牽連,復謂反復,二欲往五,五非止畜之極,不閉固於己,可自牽連反復於上而得吉也。
  ○《象》曰:「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者,既彊牽連,而復在下卦之中,以其得中,不被閉固,亦於己不自有失,解「牽復吉」也。
注疏
2186629䷈小畜【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注云〗上為畜盛,不可牽征,以斯而進,故必說輻也。己為陽極,上為陰長,畜於陰長,不能自復,方之「夫妻反目」之義也。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疏〗正義曰:九三欲復而進,上九固而止之,不可以行,故車輿說其輻。「夫妻反目」者,上九體巽為長女之陰,今九三之陽被長女閉固,不能自復,夫妻乖戾,故反目相視。
  ○《象》曰「不能正室」者,釋「夫妻反目」之義。以九三之夫不能正上九之室,故反目也。此假象以喻人事也。
注疏
2187639䷈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注云〗夫言血者,陽犯陰也。四乘於三,近不相得,三務於進,而己隔之,將懼侵克者也。上亦惡三而能制焉,志與上合,共同斯誠,三雖逼己,而不能犯,故得血去懼除,保无咎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疏〗正義曰:「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者,六四居九三之上,乘陵於三,三既務進,而己固之,懼三害己,故有血也。畏三侵陵,故惕懼也。但上九亦憎惡九三,六四與上九同志,共惡於三,三不能害己,故得其血去除,其惕出散,信能血去懼除,乃得无咎。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者,釋惕出之意。所以惕出者,由己與上九同合其志,共惡於三也。
  ○注「夫言」至「无咎也」。
  ●正義曰:「夫言血者陽犯陰也」者,謂此卦言血,陽犯陰也。夫者,發語之端,非是總凡之辭。故《需》六四云「需於血」,注云:「凡稱血者,陰陽相傷也」。則稱血者,非唯陽犯陰也。
注疏
2188649䷈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注云〗處得尊位,不疑於二,來而不距。二牽己攣,不為專固,有孚攣如之謂也。以陽居陽,處實者也。居盛處實而不專固,富以其鄰者也。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疏〗正義曰:「有孚攣如」者,五居尊位,不疑於二,來而不距。二既牽挽而來,己又攀攣而迎接,志意合同,不有專固相逼,是有信而相牽攣也。如,語辭,非義類。
  ○「富以其鄰」者,五是陽爻,即必富實。心不專固,故能用富以與其鄰。鄰謂二也。
  ○《象》曰「不獨富也」者,釋攣如之義。所以攀攣於二者,以其不獨自專固於富,欲分與二也。
注疏
2189659䷈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注云〗處小畜之極,能畜者也。陽不獲亨,故既雨也。剛不能侵,故既處也。體巽處上,剛不敢犯,尚德者也。為陰之長,能畜剛健,德積載者也。婦制其夫,臣制其君,雖貞近危,故曰婦貞厲也。陰之盈盛莫盛於此,故曰月幾望也。滿而又進,必失其道,陰疑於陽,必見戰伐,雖復君子,以征必凶,故曰君子征凶也。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注云〗夫處下可以征而无咎者,唯泰也則然。坤本體下,又順而弱,不能敵剛,故可以全其類,征而吉也。自此以往,則其進各有難矣。夫巽雖不能若艮之善畜,猶不肯為坤之順從也,故可得少進,不可盡陵也。是以初九、九二,其復則可,至於九三,則輿說輻也。夫大畜者,畜之極也。畜而不已,畜極則通,是以其畜之盛在於四、五,至于上九,道乃大行。小畜積極而後乃能畜,是以四、五可以進,而上九說征之輻。
  〖疏〗正義曰:「既雨既處」者,九三欲進,己能固之,陰陽不通,故已得其雨也。既處者,三不能侵,不憂危害,故已得其處也。
  ○「尚德載」者,體巽處上,剛不敢犯,為陰之長,能畜止剛健,慕尚此德之積聚而運載也,故云「尚德載」也。言慕尚此道德之積載也。
  ○「婦貞厲」者,上九制九三,是婦制其夫,臣制其君,雖復貞正,而近危厲也。
  ○「月幾望」者,婦人之制夫,猶如月在望時盛極以敵日也。幾,辭也,已從上釋,故於此不復言也。
  ○「君子征凶」者,陰疑於陽,必見戰伐,雖復君子之行而亦凶也。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者,釋「既雨既處」之義。言所以得「既雨既處」者,以上九道德積聚,可以運載,使人慕尚,故云「既雨既處」也。「君子征凶有所疑」者,釋「君子征凶」之義,言所以征凶者,陰氣盛滿,被陽有所疑忌,必見戰伐,故征凶也。
  ○注「處小畜」至「征凶」。
  ●正義曰:「處小畜之極,能畜者也」者,已處小畜盛極,是閉畜者也。「陽不獲亨,故既雨也」者,陽若亨通則不雨也。所以卦繇辭云:「小畜,亨,密雲不雨。」今九三之陽,被上九所固,不獲亨通,故既雨也。
  ○注「夫處」至「征之輻」。
  ●正義曰:「夫巽雖不能若艮之善畜」者,謂雖不能如大畜艮卦在上,善畜下之乾也。巽雖不能如艮之善畜,故其畜小也。「猶不肯為坤之順從」者,謂猶不肯如泰卦,坤在於上順從乾也。「故可得少進」者,謂初九、九二得前進也。「不可盡陵」者,九三欲陵上九,被上九所固,是不可得「盡陵」也。「畜而不已,畜極則通,是以其畜之盛在于四五,至于上九,道乃大行」者,此論大畜義也。大畜畜而不已,謂之「大畜」。四爻、五爻是畜之盛極,而不休已,畜極則通。四、五畜道既極,至於上九,无可所畜,故上九道乃大行,无所畜也。「小畜積極而後乃能畜」者,小畜之道既微,積其終極,至於上九,乃能畜也,謂畜九三也。「是以四、五可以進」者,四雖畜初,五雖畜二,畜道既弱,故初二可以進。「上九說征之輻」者,上九畜之積極,故能說此九三征行之輻。案:九三但有說輻,无征之文。而王氏言上九「說征之輻」者,輿之有輻,可以征行。九三爻有征義,今輿輻既說,則是說征之輻,因上九征凶之文,征則行也。文雖不言,於義必有言輻者。鄭《注》云「謂輿下縛木,與軸相連,鈎心之木」是也。《子夏傳》云:「輻,車劇也。」
注疏
21906610䷉履 履卦
【履】 兌下乾上
【履虎尾,不咥人,亨。】
  〖疏〗正義曰:「履虎尾,不咥人,亨」者,《履卦》之義,以六三為主。六三以陰柔履踐九二之剛,履危者也,猶如履虎尾,為危之甚。「不咥人亨」者,以六三在兌體,兌為和說,而應乾剛,雖履其危,而不見害,故得亨通,猶若履虎尾不見咥齧于人。此假物之象以喻人事。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注云〗凡彖者,言乎一卦之所以為主也,成卦之體在六三也。履虎尾者,言其危也。三為履主,以柔履剛,履危者也。履虎尾而不見咥者,以其說而應乎乾也。乾,剛正之德者也。不以說行夫佞邪,而以說應乎乾,宜其履虎尾不見咥而亨。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注云〗言五之德。
  〖疏〗正義曰:「履,柔履剛」者,言履卦之義,是柔之履剛。六三陰爻,在九二陽爻之上,故云柔履剛也。履謂履踐也。此釋履卦之義。「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者,釋「不咥人亨」之義。六三在兌體,兌為和說,應於上九,上九在乾體。兌自和說,應乎乾剛,以說應剛,无所見害。是以履踐虎尾,不咥害於人,而得亨通也。若以和說之行,而應於陰柔,則是邪佞之道,由以說應於剛,故得吉也。
  ○「剛中正履帝位」者,謂九五也。以剛處中,得其正位,居九五之尊,是「剛中正履帝位」也。「而不疚光明」者,能以剛中而居帝位,不有疚病,由德之光明故也。此二句贊明履卦德義之美,於經无所釋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疏〗正義曰:「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者,天尊在上,澤卑處下,君子法此履卦之象,以分辯上下尊卑,以定正民之志意,使尊卑有序也。但此履卦名合二義,若以爻言之,則在上履踐於下,六三履九二也。若以二卦上下之象言之,則履,禮也,在下以禮承事於上。此象之所言,取上下二卦卑承尊之義,故云「上天下澤,履」。但易合萬象,反覆取義,不可定為一體故也。
注疏
21916710䷉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注云〗處履之初,為履之始,履道惡華,故素乃无咎。處履以素,何往不從?必獨行其願,物无犯也。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疏〗正義曰:初九「素履往无咎」者,處履之始,而用質素,故往而无咎。若不以質素,則有咎也。
  ○《象》曰「獨行願」者,釋素履之往,它人尚華,己獨質素,則何咎也?故獨行所願,則物无犯也。
注疏
21926810䷉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注云〗履道尚謙,不喜處盈,務在致誠,惡夫外飾者也。而二以陽處陰,履於謙也。居內履中,隱顯同也。履道之美,於斯為盛。故「履道坦坦」,无險厄也。在幽而貞,宜其吉。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疏〗正義曰:「履道坦坦」者,坦坦,平易之貌。九二以陽處陰,履於謙退,己能謙退,故履道坦坦,平易无險難也。「幽人貞吉」者,既无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
  ○《象》曰「中不自亂」者,釋「幽人貞吉」,以其居中,不以危險而自亂也。既能謙退幽居,何有危險自亂之事?
  ○注「履道」至「其吉」。
  ●正義曰:「履道尚謙」者,言履踐之道,貴尚謙退,然後乃能踐物。履又為禮,故尚謙也。「居內履中,隱顯同」者,履道尚謙,不喜處盈,然以陽處陰,尚於謙德。居內履中,以信為道,不以居外為榮,處內為屈。若居在外,亦能履中謙退,隱之與顯,在心齊等,故曰「隱顯同」也。「在幽而貞,宜其吉」者,以其在內卦之中,故云在幽也。謙而得中,是貞正也。在幽能行此正,故曰「宜其吉」。
注疏
21936910䷉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
  〖注云〗居履之時,以陽處陽,猶曰不謙,而況以陰居陽,以柔乘剛者乎?故以此為明,眇目者也;以此為行,跛足者也;以此履危,見咥者也。志在剛健,不脩所履,欲以陵武於人,為于大君,行未能免於凶,而志存于王,頑之甚也。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疏〗正義曰:「眇能視,跛能履」者,居履之時,當須謙退。今六三以陰居陽,而又失其位,以此視物,猶如眇目,自為能視,不足為明也;以此履踐,猶如跛足,自為能履,不足與之行也。「履虎尾咥人凶」者,以此履虎尾,咥齧於人,所以凶也。「武人為于大君」者,行此威武加陵於人,欲自為於大君,以六三之微,欲行九五之志,頑愚之甚。
  ○《象》曰「不足以有明」者,釋「眇能視物」。目既隆眇,假使能視,无多明也。「不足以與行」者,解「跛能履」。足既蹇跛,假使能履,行不能遠,故云「不足以與行」也。「位不當」者,釋「咥人之凶」。所以被咥見凶者,繇居位不當,為以陰處陽也。「志剛」者,釋「武人為于大君」。所以陵武加人,欲為大君,以其志意剛猛,以陰而處陽,是志意剛也。
注疏
21947010䷉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注云〗逼近至尊,以陽承陽,處多懼之地,故曰「履虎尾,愬愬」也。然以陽居陰,以謙為本,雖處危懼,終獲其志,故終吉也。
【《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疏〗正義曰:「履虎尾愬愬」者,逼近五之尊位,是履虎尾,近其危也。以陽承陽,處嫌隙之地,故愬愬,危懼也。終吉者,以陽居陰,意能謙退,故終得其吉也。
  ○《象》曰「志行」者,釋「愬愬終吉」。初雖愬愬,終得其吉,以謙志得行,故終吉也。
注疏
21957110䷉履【九五,夬履,貞厲。】
  〖注云〗得位處尊,以剛決正,故曰「夬履貞厲」也。履道惡盈而五處尊,是以危。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疏〗正義曰:「夬履」者,夬者,決也。得位處尊,以剛決正,履道行正,故夬履也。「貞厲」者,厲,危也。履道惡盈,而五以陽居尊,故危厲也。
  ○《象》曰「位正當」者,釋「夬履貞厲」之義。所以「夬履貞厲」者,以其位正,當處在九五之位,不得不決斷其理,不得不有其貞厲,以位居此地故也。
注疏
21967210䷉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注云〗禍福之祥,生乎所履,處履之極,履道成矣,故可視履而考祥也。居極應說,高而不危,是其旋也。履道大成,故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疏〗正義曰:「視履考祥」者,祥謂徵祥。上九處履之極,履道已成,故視其所履之行;善惡得失,考其禍福之徵祥。「其旋元吉」者,旋謂旋反也。上九處履之極,下應兌說,高而不危,是其不墜於禮,而能旋反行之,禮道大成,故元吉也。
  ○《象》曰「大有慶」者,解「元吉在上」之義。既以元吉而在上九,是大有福慶也,以有福慶,故在上元吉也。
注疏
21977311䷊泰 泰卦
【泰】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疏〗正義曰:「小往大來,吉亨」者,陰去故小往,陽長故大來,以此吉而亨通。此卦亨通之極,而四德不具者,物既大通,多失其節,故不得以為元始而利貞也。所以《象》云財成、輔相,故四德不具。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疏〗正義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者,釋此卦「小往大來吉亨」,名為泰也。所以得名為泰者,止由天地氣交而生養萬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上謂君也。下謂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健則內陽,外順則外陰。內陽外陰據其象,內健外順明其性,此說泰卦之德也。陰陽言爻,健順言卦。此就卦爻釋「小往大來吉亨」也。「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者,更就人事之中,釋「小往大來吉亨」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注云〗泰者,物大通之時也。上下大通,則物失其節,故財成而輔相,以左右民也。
  〖疏〗正義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者,由物皆通泰,則上下失節。后,君也。於此之時,君當翦財,成就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者,相,助也。當輔助天地所生之宜。「以左右民」者,左右,助也,以助養其人也。「天地之道」者,謂四時也,冬寒、夏暑、春生、秋殺之道。若氣相交通,則物失其節。物失其節,則冬溫、夏寒、秋生、春殺。君當財節成就,使寒暑得其常,生殺依其節,此天地自然之氣,故云「天地之道」也。「天地之宜」者,謂天地所生之物各有其宜。若《大司徒》云「其動物植物」,及《職方》云楊州其貢宜稻麥,雍州其貢宜黍稷。若天氣大同,則所宜相反。故人君輔助天地所宜之物,各安其性,得其宜,據物言之,故稱宜也。此卦言后者,以不兼公卿大夫,故不云君子也。兼通諸侯,故不得直言先王,欲見天子諸侯,俱是南面之君,故特言后也。
注疏
21987411䷊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注云〗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也。三陽同志,俱志在外,初為類首,己舉則從,若茅茹也。上順而應,不為違距,進皆得志,故以其類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疏〗正義曰:「拔茅茹」者,初九欲往於上,九二、九三,皆欲上行,己去則從,而似拔茅,舉其根相牽茹也。「以其彙」者,彙,類也,以類相從。「征吉」者,征,行也。上坤而順下,應於乾,己去則納,故征行而吉。
  ○《象》曰「志在外」者,釋「拔茅征吉」之義。以其三陽志意皆在於外,己行則從,而似拔茅往行而得吉。此假外物以明義也。
注疏
21997511䷊泰【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注云〗體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穢,受納馮河者也。用心弘大,无所遐棄,故曰「不遐遺」也。无私无偏,存乎光大,故曰朋亡也。如此乃可以「得尚于中行」。尚,猶配也。中行,謂五。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疏〗正義曰:「包荒用馮河」者,體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穢之物,故云包荒也。「用馮河」者,无舟渡水,馮陵于河,是頑愚之人,此九二能包含容受,故曰「用馮河」也。「不遐遺」者,遐,遠也。遺,棄也。用心弘大,无所疏遠棄遺於物。「朋亡」者,得中无偏,所在皆納,无私於朋黨之事,「亡,无也」,故云「朋亡」也。「得尚於中行」者,中行謂六五也,處中而行,以九二所為如此。尚,配也,得配六五之中也。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者,釋「得尚中行」之義。所以包荒、得配此六五之中者,以无私无偏,存乎光大之道,故此包荒。皆假外物以明義也。
注疏
22007611䷊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注云〗乾本上也,坤本下也,而得泰者,降與升也。而三處天地之際,將復其所處。復其所處則上守其尊,下守其卑,是故无往而不復也,无平而不陂也。處天地之將閉,平路之將陂,時將大變,世將大革,而居不失其正,動不失其應,艱而能貞,不失其義,故无咎也。信義誠著,故不恤其孚而自明也,故曰「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也。
【《象》曰: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注云〗天地將各分,復之際。
  〖疏〗正義曰:「无平不陂」者,九三處天地相交之際,將各分復其所處。乾體初雖在下,今將復歸於上,坤體初雖在上,今欲復歸於下,是初始平者,必將有險陂也。初始往者,必將有反復也。无有平而不陂,无有往而不復者,猶若无在下者而不在上,无在上者而不歸下也。「艱貞无咎」者,已居變革之世,應有危殆,只為己居得其正,動有其應,艱難貞正,乃得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恤,憂也;孚,信也。信義先以誠著,故不須憂其孚信也。信義自明,故於食祿之道,自有福慶也。
  ○《象》曰「天地際」者,釋「无往不復」之義。而三處天地交際之處,天體將上,地體將下,故往者將復,平者將陂。
  ○注「乾本」至「有福也」。
  ●正義曰:「將復其所處」者,以泰卦「乾體」在下,此九三將棄三而向四,是將復其乾之上體所處也。泰卦坤體在上,此六四今將去四而歸向初,復其坤體所處也。「處天地之將閉,平路之將陂」者,天將處上,地將處下,閉而不通,是「天地之將閉」也。所以往前通泰,路无險難,自今已後,時既否閉,路有傾危,是平路之將陂也。此因三之向四,是下欲上也。則上六將歸於下,是上欲下也,故云「復其所處」也。「信義誠著」者,以九三居不失正,動不失應,是信義誠著也。「故不恤其孚而自明」者,解「於食有福」,以信義自明,故飲食有福。
注疏
22017711䷊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注云〗乾樂上復,坤樂下復,四處坤首,不固所居,見命則退,故曰翩翩也。坤爻皆樂下,已退則從,故不待富而用其鄰也。莫不與己同其志願,故不待戒而自孚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疏〗正義曰:「六四翩翩」者,四主坤首,而欲下復,見命則退,故翩翩而下也。「不富以其鄰」者,以,用也。鄰謂五與上也。今己下復,眾陰悉皆從之,故不待財富而用其鄰。「不戒以孚」者,鄰皆從己,共同志願,不待戒告而自孚信以從已也。
  ○《象》曰「皆失實」者,解「翩翩不富」之義,猶眾陰皆失其本實所居之處,今既見命,翩翩樂動,不待財富,並悉從之,故云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者,解「不戒以孚」之義,所以不待六四之戒告,而六五、上六,皆已孚信者,由中心皆願下復,故不待戒而自孚也。
注疏
22027811䷊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注云〗婦人謂嫁曰歸。泰者,陰陽交通之時也。女處尊位,履中居順,降身應二,感以相與,用中行願,不失其禮。帝乙歸妹,誠合斯義。履順居中,行願以祉,盡夫陰陽交配之宜,故元吉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疏〗正義曰:「帝乙歸妹」者,女處尊位,履中居順,降身應二,感以相與,用其中情,行其志願,不失於禮。爻備斯義者,唯帝乙歸嫁于妹而能然也。故作《易》者,引此「帝乙歸妹」以明之也。「以祉元吉」者,履順居中,得行志願,以獲祉福,盡夫陰陽交配之道,故大吉也。
  ○《象》曰「中以行願」者,釋「以祉元吉」之義,止由中順,行其志願,故得福而元吉也。
  ○注「婦人謂嫁曰歸」。
  ●正義曰:「婦人謂嫁曰歸」,隱二年《公羊傳》文也。
注疏
22037911䷊泰【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注云〗居泰上極,各反所應,泰道將滅,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是故城復于隍,卑道崩也。勿用師,不煩攻也。自邑告命,貞吝,否道已成,命不行也。
【《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疏〗正義曰:「城復于隍」者,居泰上極,各反所應,泰道將滅,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猶若「城復于隍」也。《子夏傳》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為體,由基土陪扶,乃得為城。今下不陪扶,城則隕壞,以此崩倒,反復於隍,猶君之為體,由臣之輔翼。今上下不交,臣不扶君。君道傾危,故云「城復于隍」。此假外象以喻人事。「勿用師」者,謂君道已傾,不煩用師也。「自邑告命貞吝」者,否道己成,物不順從,唯於自己之邑而施告命,下既不從,故貞吝。
  ○《象》曰「其命亂」者,釋「城復于隍」之義。若教命不亂,臣當輔君,猶土當扶城。由其命錯亂,下不奉上,猶土不陪城,使復于隍,故云其命亂也。
  ○注「卑道崩也」。
  ●正義曰:卑道向下,不與上交,故卑之道崩壞,不承事於上也。
注疏
22048012䷋否 否卦
【否】 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疏〗正義曰:「否之匪人」者,言否閉之世,非是人道交通之時,故云匪人。「不利君子貞」者,由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為正也。陽氣往而陰氣來,故云大往小來。陽主生息,故稱大;陰主消耗,故稱小。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疏〗正義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者,與泰卦反也。《泰卦》云「上下交而其志同」,此應云「上下不交則其志不同」也。非但其志不同,上下乖隔,則邦國滅亡,故變云「天下无邦」也。「內柔而外剛」者,欲取否塞之義,故內至柔弱,外禦剛彊,所以否閉。若欲取「通泰」之義,則云「內健」「外順」。各隨義為文,故此云剛柔,不云健順。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疏〗正義曰:「君子以儉德辟難」者,言君子於此否塞之時,以節儉為德,辟其危難,不可榮華其身,以居祿位。此若據諸侯公卿言之,辟其群小之難,不可重受官賞;若據王者言之,謂節儉為德,辟其陰陽厄運之難,不可重自榮華而驕逸也。
注疏
22058112䷋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注云〗居否之初,處順之始,為類之首者也。順非健也,何可以征?居否之時,動則入邪,三陰同道,皆不可進。故茅茹以類,貞而不諂,則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注云〗志在於君,故不苟進。
  〖疏〗正義曰:「拔茅茹」者,以居否之初,處順之始,未可以動,動則入邪,不敢前進。三陰皆然,猶若拔茅,牽連其根相茹也。己若不進,餘皆從之,故云拔茅茹也。「以其彙」者,以其同類,共皆如此。「貞吉亨」者,守正而居,志在於君,乃得吉而亨通。
  ○《象》曰「志在君」者,釋「拔茅貞吉」之義。所以居而守正者,以其志意在君,不敢懷諂苟進,故得吉亨也。此假外物以明人事。
注疏
22068212䷋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注云〗居否之世,而得其位,用其至順,包承於上,小人路通,內柔外剛,大人否之,其道乃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疏〗正義曰:「包承」者,居否之世而得其位,用其志順,包承於上。小人吉者,否閉之時,小人路通,故於小人為吉也。大人否亨者,若大人用此包承之德,能否閉小人之吉,其道乃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者,此釋所以大人否亨之意,良由否閉小人,防之以得其道,小人雖盛,不敢亂群,故言「不亂群也」。
注疏
22078312䷋否【六三,包羞。】
  〖注云〗俱用小道以承其上,而但不當,所以包羞也。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包羞」者,言群陰俱用小人之道包承於上,以失位不當,所包承之事,唯羞辱也。
注疏
22088412䷋否【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注云〗夫處否而不可以有命者,以所應者小人也。有命於小人,則消君子之道者也。今初志在君,處乎窮下,故可以有命无咎而疇麗福也。疇謂初也。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疏〗正義曰:「有命无咎」者,九四處否之時,其陰爻皆是小人。若有命於小人,則君子道消也。今初六志在於君,守正不進,處于窮下。今九四有命命之,故无咎。「疇離祉」者,疇謂疇匹,謂初六也。離,麗也。麗謂附著也。言九四命初,身既无咎,初既被命,附依祉福,言初六得福也。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者,釋「有命无咎」之義,所以九四有命,得无咎者,由初六志意得行,守正而應於上,故九四之命得无咎。
注疏
22098512䷋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注云〗居尊當位,能休否道者也。施否於小人,否之休也。唯大人而後能然,故曰大人吉也。處君子道消之時,己居尊位,何可以安?故心存將危,乃得固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疏〗正義曰:「休否」者,休,美也。謂能行休美之事於否塞之時,能施此否閉之道,遏絕小人,則是否之休美者也,故云休否。「大人吉」者,唯大人乃能如此而得吉也,若其凡人,則不能。「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者,在道消之世,居於尊位而遏小人,必近危難,須恒自戒慎其意,常懼其危亡,言丁寧戒慎如此也。「繫于苞桑」者,苞,本也。凡物繫于桑之苞本則牢固也。若能「其亡其亡」,以自戒慎,則有「繫于苞桑」之固,无傾危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者,釋「大人吉」之義,言九五居尊得位,正所以當遏絕小人得其吉。
  ○注「居尊」至「得固也」。
  ●正義曰:「心存將危」解「其亡其亡」之義。身雖安靜,心意常存將有危難,恒念「其亡其亡」,乃得固者,即「繫于苞桑」也。必云「苞桑」者,取會韻之義。又桑之為物,其根眾也。眾則牢固之義。
注疏
22108612䷋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注云〗先傾後通,故後喜也。始以傾為否,後得通乃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疏〗正義曰:「傾否,先否後喜」者,處否之極,否道已終,此上九能傾毀其否,故曰傾否也。「先否後喜」者,否道未傾之時,是先否之道;否道巳傾之後,其事得通,故云「後有喜」也。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者,釋「傾否」之義。否道巳終,通道將至。故否之終極,則傾損其否,何得長久?故云「何可長也」。
注疏
22118713䷌同人 同人卦
【同人】 離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疏〗正義曰:同人,謂和同於人。「于野,亨」者,野是廣遠之處,借其野名,喻其廣遠,言和同於人,必須寬廣,无所不同。用心无私,處非近狹,遠至于野,乃得亨通,故云「同人于野亨」。與人同心,足以涉難,故曰「利涉大川」也。與人和同,義涉邪僻,故「利君子貞」也。此「利涉大川」,假物象以明人事。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注云〗二為同人之主。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注云〗所以乃能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注云〗行健不以武,而以文明用之,相應不以邪,而以中正應之,君子正也,故曰利君子貞。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注云〗君子以文明為德。
  〖疏〗正義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者,此釋所以能同於人之義。「柔得位得中」者,謂六二也,上應九五,是應於乾也。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者釋「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之義。所以能如此者,由乾之所行也。言乾能行此德,非六二之所能也,故特云「同人曰」,乃云「同人于野,亨」,與諸卦別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者,此釋「君子貞」也。此以二象明之,故云「文明以健」。「中正而應」,謂六二、九五,皆居中得正,而又相應,是君子之正道也,故云君子正也。若以威武而為健,邪僻而相應,則非君子之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者,此更贊明君子貞正之義。唯君子之人,於同人之時能以正道通達天下之志,故利君子之貞。
  ○注「所以乃能」至「同人曰」。
  ●正義曰:「故特曰同人曰」者,謂卦之《彖》辭,發首即疊卦名,以釋其義,則以例言之,此發首應云「同人于野亨」,今此「同人于野亨」之上別云「同人曰」者,是其義有異。此同人卦名,以六二為主,故同人卦名繫屬六二,故稱「同人曰」,猶言「同人卦曰」也。「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雖是《同人》卦下之辭,不關六二之義,故更疊「同人于野亨」之文,乃是乾之所行也。
  ○注「君子以文明為德」。
  ●正義曰:若非君子,則用威武。今卦之下體為離,故《彖》云「文明」,又云「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是君子用文明為德也。謂文理通明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
  天體於上,而火炎上,同人之義也。
【君子以類族辨物。】
  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疏〗正義曰:天體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與火,同人」。
  ○「君子以類族辨物」者,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類而聚也。「辨物」謂分辨事物,各同其黨,使自相同,不間雜也。
注疏
22128813䷌同人【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居同人之始,為同人之首者也。无應於上,心无係吝,通夫大同,出門皆同。故曰「同人于門」也。出門同人,誰與為咎?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疏〗正義曰:「同人于門」者,居同人之首,无應於上,心无係吝,含弘光大,和同於人,在於門外,出門皆同,故云「无咎」也。
  ○《象》曰「又誰咎」者,釋「出門同人无咎」之義。言既心无係吝,出門逢人皆同,則誰與為過咎?
注疏
22138913䷌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
  應在乎五,唯同於主,過主則否。用心褊狹,鄙吝之道。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疏〗正義曰:「同人于宗吝」者,係應在五,而和同於人在於宗族,不能弘闊,是鄙吝之道,故《象》云吝道也。
注疏
22149013䷌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居同人之際,履下卦之極,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物黨相分,欲乖其道,貪於所比,據上之應;其敵剛健,非力所當,故「伏戎于莽」,不敢顯亢也。「升其高陵」,望不敢進,量斯勢也,三歲不能興者也。三歲不能興,則五道亦以成矣,安所行焉?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安,辭也。
  〖疏〗正義曰:「伏戎于莽」者,九三處下卦之極,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欲下據六二,上與九五相爭也。但九五剛健,九三力不能敵,故伏潛兵戎于草莽之中,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者,唯升高陵以望前敵,量斯勢也,縱令更經三歲,亦不能興起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者,釋「伏戎于莽」之義。以其當敵九五之剛,不敢顯亢,故伏戎于莽。「三歲不興,安行」者,釋「三歲不興」之義,雖經三歲,猶不能興起也。安,語辭也,猶言何也。既三歲不興,五道亦已成矣,何可行也?故云「安行也」。此假外物以明人事。
  ○注「居同」至「所行焉」。
  ●正義曰:「不能包弘上下,通夫大同」者,初九出門皆同,无所係著,是包弘上下,通夫大同。今九三欲下據六二,奪上之應,是不能包弘也。「物黨相分」者,謂同人之時,物各有黨類而相分別也;二則與五相親,與三相分別也。「欲乖其道,貪於所比,據上之應」者,言此九三欲乖其同人之道,不以類相從,不知二之從五,直以苟貪,與二之比近而欲取之,據上九五之應也。
注疏
22159113䷌同人【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注云〗處上攻下,力能乘墉者也。履非其位,以與人爭,二自五應,三非犯己,攻三求二,尤而效之,違義傷理,眾所不與,故雖乘墉而不克也。不克則反,反則得吉也。不克乃反,其所以得吉,困而反則者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疏〗正義曰:「乘其墉」者,履非其位,與人鬪爭,與三爭二,欲攻於三。既是上體,力能顯亢,故乘上高墉,欲攻三也。「弗克攻吉」者,三欲求二,其事已非。四又效之,以求其二,違義傷理,眾所不與,雖復乘墉,不能攻三也。吉者,既不能攻三,能反自思愆,以從法則,故得吉也。此爻亦假物象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者,釋不克之義。所以乘墉攻三不能克者,以其違義,眾所不從,故云「義不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者,釋「其吉」之義。所以得其吉者,九四則以不克,困苦而反歸其法則,故得吉也。
注疏
22169213䷌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注云〗《彖》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然則體柔居中,眾之所與;執剛用直,眾所未從,故近隔乎二剛,未獲厥志,是以先號咷也。居中處尊,戰必克勝,故後笑也。不能使物自歸而用其強直,故必須大師克之,然後相遇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疏〗正義曰:「同人先號咷」者,五與二應,用其剛直,眾所未從,故九五共二,欲相和同,九三、九四,與之競二也。五未得二,故志未和同於二,故先號咷也。「而後笑」者,處得尊位,戰必克勝,故後笑也。「大師克相遇」者,不能使物自歸己,用其剛直,必以大師與三、四戰克,乃得與二相遇。此爻假物象以明人事。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者,解「先號咷」之意,以其用中正剛直之道,物所未從,故先號咷也。但《象》略「號咷」之字,故直云「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者,釋「相遇」之義,所以必用大師,乃能相遇也。以其用大師與三四相伐而得克勝,乃與二相遇,故言相克也。
注疏
22179313䷌同人【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注云〗郊者,外之極也。處同人之時,最在於外,不獲同志,而遠於內爭,故雖无悔吝,亦未得其志。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注云〗凡處同人而不泰焉,則必用師矣。不能大通,則各私其黨而求利焉。楚人亡弓,不能亡楚。愛國愈甚,益為它災。是以同人不弘剛健之爻,皆至用師也。
  〖疏〗正義曰:「同人于郊」者,處同人之極,最在于外,雖欲同人,人必疏己,不獲所同,其志未得。然雖陽在于外,遠於內之爭訟,故无悔吝也。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者,釋「同人于郊」之義。同人在郊境遠處,與人疏遠,和同之志,猶未得也。
  ○注「郊者」至「其志」。
  ●正義曰:「不獲同志」者,若彼此在內相同,則獲其同志意也。若已為郊境之人,而與相同,人未親己,是「不獲同志」也。「遠于內爭」者,以外而同,不於室家之內,是遠于內爭也。以遠內爭,故无悔吝。以在外郊,故未得志也。
  ○注「凡處」至「用師也」。
  ●正義曰:「凡處同人而不泰焉則必用師矣」者,王氏注意非止上九一爻,乃總論同人一卦之義。去初上而言,二有同宗之吝,三有伏戎之禍,四有不克之困,五有大師之患,是處同人之世,无大通之志,則必用師矣。「楚人亡弓,不能亡楚。愛國愈甚,益為它災」者,案《孔子家語.弟子好生篇》云:「楚昭王出游,亡烏號之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楚人亡弓,楚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聞之曰:『惜乎!其志不大也。不曰人亡弓,人得之,何必楚也。』」昭王名軫,哀六年,吳伐陳,楚救陳,在城父卒。此愛國而致它災也。引此者,證同人不弘皆至用師矣。
注疏
22189414䷍大有 大有卦
【大有】 乾下離上
【大有,元亨。】
  〖注云〗不大通,何由得大有乎?大有則必元亨矣。
  〖疏〗正義曰:「大有元亨」者,柔處尊位,陽並應,大能所有,故稱大有。既能大有,則其物大得亨通,故云「大有元亨」。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注云〗處尊以柔,居中以大,體无二陰以分其應,上下應之,靡所不納,大有之義也。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注云〗德應於天,則行不失時矣。剛健不滯,文明不犯,應天則大,時行无違,是以元亨。
  〖疏〗正義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者釋此卦稱大有之義。大中者,謂六五處大以中,柔處尊位,是其大也。居上卦之內,是其中也。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者,釋「元亨」之義。剛健謂乾也。文明謂離也。「應乎天而時行」者,褚氏、莊氏云:六五應九二,九二在乾體,故云應乎天也。德應於天,則行不失時,與時而行,則萬物大得亨通,故云「是以元亨」。
  ○注「德應」至「元亨」。
  ●正義曰:「剛健不滯」者,剛健則物不擁滯也。「文明不犯」者,文理明察則不犯於物也。「應天則大」者,能應於天則盛大也。「時行无違」者,以時而行,物无違也。以有此諸事,故大通而元亨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注云〗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惡揚善,成物之美,順夫天德,休物之命。
  〖疏〗正義曰:「君子以遏惡揚善」者,大有包容之義,故君子象之,亦當包含遏匿其惡,褒揚其善,順奉天德,休美物之性命,皆取含容之義也。不云天在火下而云火在天上者,天體高明,火又在上,火是照耀之物而在於天上,是光明之甚,无所不照,亦是包含之義,又為揚善之理也。
注疏
22199514䷍大有【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注云〗以夫剛健為大有之始,不能履中,滿而不溢,術斯以往,後害必至。其欲匪咎,艱則无咎也。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疏〗正義曰:以夫剛健為大有之始,不能履中謙退,雖无交切之害,久必有凶。其欲匪咎,能自艱難其志則得无咎,故云「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也。
  ○注「以夫」至「无咎也」。
  ●正義曰:「不能履中,滿而不溢」者,以不在二位,是不能履中。在大有之初,是盈滿,身行剛健,是溢也,故云「不能履中,滿而不溢」。
注疏
22209614䷍大有【九二,大車以載,】
  〖注云〗任重而不危。
【有攸往,无咎。】
  〖注云〗健不違中,為五所任,任重不危,致遠不泥,故可以往而无咎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疏〗正義曰:「大車以載」者,體是剛健,而又居中,身被委任,其任重也。能堪受其任,不有傾危,猶若大車以載物也。此假外象以喻人事。
  ○「有攸往,无咎」者,堪當重任,故有所往无咎者,以居失其位,嫌有凶咎,故云无咎也。
  ○《象》曰「積中不敗」者,釋「大車以載」之義。物既積聚,身有中和,堪受所積之物聚在身上,不至於敗也。
  ○注「任重而不危」。
  ●正義曰:釋「大車以載」之意。大車謂牛車也。載物既多,故云任重。車材彊壯,故不有傾危也。
注疏
22219714䷍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注云〗處大有之時,居下體之極,乘剛健之上,而履得其位,與五同功,威權之盛,莫此過焉。公用斯位,乃得通乎天子之道也。小人不克,害可待也。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疏〗正義曰:「公用亨于天子」者,九三處大有之時,居下體之極,乘剛健之上,履得其位,與五同功。五為王位,三既與之同功,則威權之盛,莫盛於此,乃得通乎天子之道,故云「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者,小人德劣,不能勝其位,必致禍害,故云「小人不克」也。
  ○注「處大」至「可待也」。
  ●正義曰:「與五同功」者,《繫辭》云:「三與五同功」。此云「與五同功」,謂五為王位,三既能與五之同功,則威權與五相似,故云「威權之盛,莫此過焉」。
注疏
22229814䷍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
  〖注云〗既失其位,而上近至尊之威,下比分權之臣,其為懼也,可謂危矣。唯夫有聖知者,乃能免斯咎也。三雖至盛,五不可舍,能辯斯數,專心承五,常匪其旁,則无咎矣。旁謂三也。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辯皙也。
  〖注云〗明猶才也。
  〖疏〗正義曰:「匪其彭无咎」者,匪,非也。彭,旁也。謂九三在九四之旁,九四若能專心承五,非取其旁,九四言不用三也。如此乃得无咎也。既失其位,上近至尊之威,下比分權之臣,可謂危矣。能棄三歸五,故得无咎也。
  ○《象》曰「明辯皙也」者,釋「匪其彭无咎」之義。明猶才也。九四所以能去其旁之九三者,由九四才性辯而皙知,能斟酌事宜,故云「明辯皙」也。
注疏
22239914䷍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注云〗居尊以柔,處大以中,无私於物,上下應之,信以發志,故其孚交如也。夫不私於物,物亦公焉。不疑於物,物亦誠焉。既公且信,何難何備?不言而教行,何為而不威如?為大有之主,而不以此道,吉可得乎?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備也。】
  〖疏〗正義曰:「六五,厥孚交如」者,厥,其也。孚,信也。交謂交接也。如,語辭也。六五居尊以柔,處大以中,无私於物,上下應之,故其誠信,物來交接,故云「厥孚交如」也。「威如吉」者,威,畏也。既誠且信,不言而教行,所為之處,人皆畏敬,故云威如。以用此道,故得吉也。
  ○《象》曰「信以發志」者,釋「厥孚交如」之義。由己誠信,發起其志,故上下應之,與之交接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備」者,釋「威如之吉」之義。所以威如得吉者,以己不私於物,唯行簡易,无所防備,物自畏之,故云「易而无備」也。
注疏
222410014䷍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注云〗大有,豐富之世也。處大有之上而不累於位,志尚乎賢者也。餘爻皆乘剛,而己獨乘柔順也。五為信德,而己履焉,履信之謂也。雖不能體柔,而以剛乘柔,思順之義也。居豐有之世,而不以物累其心,高尚其志,尚賢者也。爻有三德,盡夫助道,故《繫辭》具焉。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疏〗正義曰:釋所以大有。上九而得吉者,以有三德,從天巳下,悉皆祐之,故云「自天祐之」。
  ○注「大有」至「具焉」。
  ●正義曰:「不累於位,志尚乎賢」者,既居豐富之時,應須以富有為累也。既居无位之地,不以富有縈心,是不繫累於位。既能清靜高絜,是慕尚賢之行也。「爻有三德」者,「五為信德,而己履焉,履信之謂」,是一也。「以剛乘柔,思順之義」,是二也。「不以物累於心,高尚其志,尚賢者」,是三也。「爻有三德,盡夫助道」者,天尚祐之,則无物不祐,故云「盡夫助道」也。
注疏
222510115䷎謙 謙卦
【謙】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疏〗正義曰:謙者,屈躬下物,先人後己,以此待物,則所在皆通,故曰亨也。小人行謙則不能長久,唯君子有終也。然案:謙卦之象,謙為諸行之善,是善之最極,而不言元與利貞及吉者,元是物首也,利貞是幹正也。於人既為謙退,何可為之首也?以謙下人,何以幹正於物?故不云元與利貞也。謙必獲吉,其吉可知,故不言之。凡《易經》之體,有吉理可知而不言吉者,即此《謙卦》之繇及《乾》之九五「利見大人」,是吉理分明,故不云吉也。諸卦言吉者,其義有嫌者,爻兼善惡也。若行事有善,則吉乃隨之。若行事有惡,則不得其吉。諸稱吉者,嫌其不言,故稱吉也。若坤之六五,及泰之六五,並以陰居尊位,若不行此事,則无吉,若行此事,則得其吉,故並稱元吉。其餘皆言吉,事亦倣此。亦有大人為吉,於小人為凶,若《否》之九五云「休否,大人吉」是也。或有於小人為吉,大人為凶,若屯之九五「小貞吉,大貞凶」,及《否》之六二「包承,小人吉」之類是也。亦有其吉灼然而稱吉者,若《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類是也。但《易》之為體,不可以一為例。今各隨文解之,義具諸卦之下。今《謙卦》之繇,其吉可知也。既不云吉,何故初六、六二及九三並云吉者?《謙卦》是總諸六爻,其善既大,故不須云吉也。六爻各明其義,其義有優劣,其德既不嫌其不吉,故須吉以明之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疏〗正義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者,此釋亨義也。欲明天地上下交通,坤體在上,故言「地道卑而上行」也。其地道既上行,天地相對,則天道下濟也。且艮為陽卦,又為山。天之高明,今在下體,亦是天道下濟之義也。下濟者,謂降下濟生萬物也。而光明者,謂三光垂耀而顯明也。「地道卑而上行」者,地體卑柔而氣上行,交通於天以生萬物也。「天道虧盈而益謙」者,從此已下,廣說謙德之美,以結君子能終之義也。虧謂減損,減損盈滿而增益謙退。若日中則昃,月盈則食,是虧減其盈。盈者虧減,則謙者受益也。「地道變盈而流謙」者,丘陵川谷之屬,高者漸下,下者益高,是改變盈者,流布謙者也。「鬼神害盈而福謙」者,驕盈者被害,謙退者受福,是害盈而福謙也。「人道惡盈而好謙」者,盈溢驕慢,皆以惡之;謙退恭巽,悉皆好之。「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者,尊者有謙而更光明盛大,卑謙而不可踰越,是君子之所終也。言君子能終其謙之善事,又獲謙之終福,故云「君子之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注云〗多者用謙以為裒,少者用謙以為益,隨物而與,施不失平也。
  〖疏〗正義曰:裒多者,君子若能用此謙道,則裒益其多,言多者得謙,物更裒聚,彌益多也。故云裒多,即謙尊而光也,是尊者得謙而光大也。益寡者,謂寡者得謙而更進益,即卑而不可踰也。是卑者得謙而更增益,不可踰越也。「稱物平施」者,稱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物之先多者而得其施也,物之先寡者,而亦得其施也。故云「稱物平施」也。此謙卦之象以山為主,是於山為謙,於地為不謙,應言「山在地中」。今乃云「地中有山」者,意取多之與少皆得其益,似地中有山,以包取其物以與於人,故變其文也。
  ○注「多者」至「不失平」。
  ●正義曰:「多者用謙以為裒」者,《爾雅.釋詁》云:「裒,聚也」。於先多者,其物雖多,未得積聚,以謙故益,其物更多而積聚,故云「多者用謙以為裒」也。「少者用謙以為益」者,其物先少,今既用謙而更增益,故云「用謙以為益」也。「隨物而與」者,多少俱與,隨多隨少,而皆與也。「施不失平」者,多者亦得施恩,少者亦得施恩,是「施不失平」也。言君子於下若有謙者,官之先高,則增之榮秩,位之先卑,亦加以爵祿,隨其官之高下,考其謙之多少,皆因其多少而施與之也。
注疏
222610215䷎謙【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注云〗處謙之下,謙之謙者也。能體謙謙,其唯君子。用涉大難,物无害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注云〗牧,養也。
  〖疏〗正義曰:「謙謙君子」者,能體謙謙,唯君子者能之。以此涉難,其吉宜也。用涉大川,假像言也。
  ○《象》曰「卑以自牧」者,牧,養也,解「謙謙君子」之義,恒以謙卑自養其德也。
注疏
222710315䷎謙【六二,鳴謙,貞吉。】
  〖注云〗鳴者,聲名聞之謂也。得位居中,謙而正焉。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疏〗正義曰:鳴謙者,謂聲名也。二處正得中,行謙廣遠,故曰鳴謙,正而得吉也。
  ○《象》曰「中心得」者,鳴聲中吉,以中和為心,而得其所,鳴謙得中吉也。
注疏
222810415䷎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注云〗處下體之極,履得其位,上下无陽以分其民,眾陰所宗,尊莫先焉。居謙之世,何可安尊?上承下綏,勞謙匪解,是以吉也。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正義曰:「勞謙君子」者,處下體之極,履得其位,上下无陽以分其民,上承下接,勞倦於謙也。唯君子能終而得吉也。
  ○《象》曰「萬民服」者,釋所以勞謙之義。以上下群陰,象萬民皆來歸服,事須引接,故疲勞也。
注疏
222910515䷎謙【六四,无不利,撝謙。】
  〖注云〗處三之上,而用謙焉,則是自上下下之義也。承五而用謙順,則是上行之道也。盡乎奉上下下之道,故「无不利」。指撝皆謙,不違則也。
【《象》曰: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疏〗正義曰:「无不利」者,處三之上而用謙焉,則是自上下下之義。承五而用謙順,則是上行之道。盡乎奉上下下之道,故无所不利也。
  ○《象》曰「指撝皆謙不違則」者,釋「无不利撝謙」之義。所以「指撝皆謙」者,以不違法則,動合於理,故无所不利也。
注疏
223010615䷎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注云〗居於尊位,用謙與順,故能不富而用其鄰也。以謙順而侵伐,所伐皆驕逆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疏〗正義曰:「不富以其鄰」者,以,用也。凡人必將財物周贍鄰里,乃能用之。六五居於尊位,用謙與順,鄰自歸之,故不待豐富能用其鄰也。「利用侵伐无不利」者,居謙履順,必不濫罰无罪。若有驕逆不服,則須伐之,以謙得眾,故「利用侵伐,无不利」者也。
注疏
223110715䷎謙【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最處於外,不與內政,故有名而巳,志功未得也。處外而履謙順,可以征邑國而巳。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夫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動之所起,興於利者也。故飲食必有訟,訟必有眾起,末有居眾人之所惡而為動者所害,處不競之地而為爭者所奪,是以六爻雖有失位,无應乘剛,而皆无凶咎悔吝者,以謙為主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信矣哉!
  〖疏〗正義曰:「鳴謙」者,上六最處於外,不與內政,不能於實事而謙,但有虛名聲聞之謙,故云鳴謙。志欲立功,未能遂事,其志未得。既在外而行謙順,唯利用行師征伐外旁國邑而已,不能立功在內也。
  ○《象》曰「志未得」者,釋鳴謙之義也。所以但有聲鳴之謙,不能實事立功者,以其居在於外,其內立功之志,猶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者,釋「行師征邑國」之意。《經》言「利用」,《象》改「利」為「可」者,言內志雖未得,猶可在外興行軍師征邑國也。
  ○注「夫吉凶」至「信矣哉」。
  ●正義曰:「動之所起興於利」者,凡人若不見利,則心无所動。今動之所以起者,見利乃動,故云「興於利」也。「飲食必有訟,訟必有眾起」者,欲明為利乃有動,動而致訟,訟則起兵。故《序卦》需為飲食,飲食必有訟,故需卦之後次訟卦也。爭訟必興兵,故訟卦之後次師卦也。
注疏
223210816䷏豫 豫卦
【豫】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疏〗正義曰: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眾,眾皆說豫,故謂之豫也。動而眾說,故可利建侯也。以順而動,不加无罪,故可以行師也。无四德者,以逸豫之事不可以常行,時有所為也。縱恣寬暇之事不可長行,以經邦訓俗,故无元亨也。逸豫非幹正之道,故不云利貞也。莊氏云:「建侯,即元亨也。行師,即利貞也。」案:《屯卦》「元亨利貞」之後,別云「利建侯」,則「建侯」非「元亨」也。恐莊氏說非也。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疏〗正義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者,剛謂九四也;應謂初六也。既陰陽相應,故志行也。此就爻明豫義。順以動,坤在下,是順也。震在上,是動也。以順而動,故豫也。此以上下二象明豫義也。自此已上,釋豫卦之理也。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者,此釋「利建侯行師」也。若聖人和順而動,合天地之德,故天地亦如聖人而為之也。天地尊大而遠神之難者猶尚如之,況於封建諸侯、行師征伐乎?難者既從,易者可知。若建侯能順動,則人從之。行師能順動,則眾從之。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自此已下,廣明天地聖人順動之功也。若天地以順而動,則日月不有過差,依其晷度,四時不有忒變,寒暑以時。「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者,聖人能以理順而動,則不赦有罪,不濫无辜,故刑罰清也。刑罰當理,故人服也。
  ○「豫之時義大矣哉」者,歎美為豫之善,言於逸豫之時,其義大矣。此歎卦也。凡言不盡意者,不可煩文具說,且歎之以示情,使後生思其餘蘊,得意而忘言也。然歎卦有三體:一直歎時,如「大過之時大矣哉」之例是也;二歎時并用,如「險之時用大矣哉」之例是也;三歎時并義,「豫之時義大矣哉」之例是也。夫立卦之體,各象其時,時有屯夷,事非一揆,故爻來適時,有凶有吉。人之生世,亦復如斯,或逢治世,或遇亂時,出處存身,此道豈小?故曰「大矣哉」也。然時運雖多,大體不出四種者:一者治時,頤養之世是也;二者亂時,大過之世是也;三者離散之時,解緩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時,革變之世是也。故舉此四卦之時為歎,餘皆可知。言用者,謂適時之用也。雖知居時之難,此事不小,而未知以何而用之耳。故坎、睽、蹇之時宜用君子,小人勿用。用險取濟,不可為常,斟酌得宜,是用時之大略。舉險難等三卦,餘從可知矣。又言義者,《姤卦》注云:「凡言義者,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者也。是其時皆有義也。略明佚樂之世,相隨相遇之日,隱遯羈旅之時,凡五卦,其義不小,則餘卦亦可知也。今所歎者十二卦,足以發明大義,恢弘妙理者也。凡于《彖》之末歎云「大哉」者,凡一十二卦。若《豫》、《旅》、《遯》、《姤》凡四卦,皆云「時義」。案:《姤卦》注云:「凡言義者,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以此言之,則四卦卦各未盡其理,其中更有餘意,不可盡申,故總云「義」也。《隨》之一卦亦言「義」,但與四卦其文稍別。四卦皆云「時義」,《隨卦》則「隨時之義」者,非但其中別有義意,又取隨逐其時,故變云「隨時之義大矣哉!」《睽》、《蹇》、《坎》此三卦皆云「時用」。案:《睽卦》注云:「睽離之時,非小人之所能用。」《蹇卦》亦云「非小人之所能用」。此二卦言「大矣哉」者,則是大人能用,故云「大矣哉」,其中更无餘義,唯大人能用,故云「用」不云「義」也。《坎卦》「時用」,則與《睽》、《蹇》稍別,故注云「非用之常,用有時也」。謂坎險之事,時之須用,利益乃大,與《睽》、《蹇》「時用」文同而義異也。解之時,革之時,頤之時,大過之時,此四卦直云「時」,不云「義」與「用」也。案:《解卦》注難解之時,非治難時,故不言用。體盡於《解》之名,无有幽隱,故不曰義,以此注言之,直云時,尋卦之名則其意具盡,中間更无餘義,故不言義,其卦名之事,事已行了,不須別有所用,故《解》、《革》及《頤》事已行了,不須言用。唯《大過》稱「時」,注云:「君子有為之時。」與《解》、《革》、《頤》其理稍別。《大過》是有用之時,亦直稱「時」者,取「大過」之名,其意即盡,更无餘意,故直稱「時」,不云「義」,又略不云「用」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疏〗正義曰:案諸卦之象,或云「雲上于天」,或云「風行天上」,以類言之,今此應云「雷出地上」,乃云「雷出地奮豫」者,雷是陽氣之聲,奮是震動之狀。雷既出地,震動萬物,被陽氣而生,各皆逸豫,故云「雷出地奮,豫」也。「先王以作樂崇德」者,雷是鼓動,故先王法此鼓動而作樂,崇盛德業,樂以發揚盛德故也。「殷薦之上帝」者,用此殷盛之樂,薦祭上帝也,象雷出地而向天也。「以配祖考」者,謂以祖考配上帝。用祖用考,若周夏正郊天配靈威仰以祖后稷配也;配祀明堂五方之帝,以考文王也,故云「以配祖考」也。
注疏
223310916䷏豫【初六,鳴豫,凶。】
  〖注云〗處豫之初,而特得志於上,樂過則淫,志窮則凶,豫何可鳴?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疏〗正義曰:鳴豫者,處豫之初,而獨得應於四,逸豫之甚,是聲鳴于豫。但逸樂之極,過則淫荒。獨得於樂,所以凶也。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凶」者,釋鳴豫之義。而初時鳴豫,後則樂志窮盡,故為凶也。
注疏
223411016䷏豫【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注云〗處豫之時,得位履中,安夫貞正,不求苟豫者也。順不苟從,豫不違中,是以上交不諂,下交不瀆。明禍福之所生,故不苟說。辯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終日明矣。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疏〗正義曰:「介於石」者,得位履中,安夫貞正,不苟求逸豫,上交不諂,下交不瀆,知幾事之初始,明禍福之所生,不苟求逸豫,守志耿介似於石。然見幾之速,不待終竟一日,去惡修善,恒守正得吉也。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者,釋貞吉之義,所以見其惡事,即能離去,不待終日守正吉者,以此六二居中守正,順不苟從,豫不違中,故不須待其一日,終守貞吉也。
注疏
223511116䷏豫【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注云〗居下體之極,處兩卦之際,履非其位,承動豫之主。若其睢盱而豫,悔亦生焉。遲而不從,豫之所疾,位非所據,而以從豫,進退離悔,宜其然矣。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盱豫悔」者,六三履非其位,上承動豫之主。盱謂睢盱。睢盱者,喜說之貌。若睢盱之求豫,則悔吝也。「遲有悔」者,居豫之時,若遲停不求於豫,亦有悔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者,解其「盱豫有悔」之義,以六三居不當位,進退不得其所,故「盱豫有悔」。但《象》載經文,多從省略。經有「盱豫有悔」、「遲有悔」,兩文具載,《象》唯云「盱豫有悔」,不言遲者,略其文也。故直云「盱豫」。舉其欲進,略云有悔,舉其遲也。
注疏
223611216䷏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注云〗處豫之時,居動之始,獨體陽爻,眾陰所從,莫不由之以得其豫,故曰「由豫,大有得」也。夫不信於物,物亦疑焉,故勿疑則朋合疾也。盍,合也。簪,疾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疏〗正義曰:「由豫大有得」者,處豫之時,居動之始,獨體陽爻,為眾陰之所從,莫不由之以得其豫,故云「由豫」也。「大有得」者,眾陰皆歸,是大有所得。「勿疑朋盍簪」者,盍,合也。簪,疾也。若能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則眾陰群朋合聚而疾來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者,釋「由豫大有得」之意。眾陰既由之而豫,大有所得,是志意大行也。
注疏
223711316䷏豫【六五,貞疾,恒不死。】
  〖注云〗四以剛動,為豫之主,專權執制,非己所乘,故不敢與四爭權,而又居中處尊,未可得亡,是以必常至于「貞疾,恒不死」而巳。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疏〗正義曰:「貞疾,恒不死」者,四以剛動為豫之主,專權執制,非合己所乘,故不敢與四爭權。而又居中處尊,未可得亡滅之,是以必常至於貞疾,恒得不死而巳。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者,解「貞疾」之義。以乘九四之剛,故正得其疾,恒不死也。「中未亡」者,以其居中處尊,未可亡滅之也。
注疏
223811416䷏豫【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注云〗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故至于冥豫成也。過豫不已,何可長乎?故必渝變然後无咎。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疏〗正義曰:處動豫之極,極豫盡樂,乃至於冥昧之豫而成就也。如俾晝作夜,不能休已,滅亡在近。有渝无咎者,渝,變也。若能自思改變,不為冥豫,乃得无咎也。
注疏
223911517䷐隨 隨卦
【隨】震下兌上
【隨,元亨利貞,无咎。】
  〖疏〗正義曰:元亨者,於相隨之世,必大得亨通。若其不大亨通,則无以相隨,逆於時也。利貞者,相隨之體,須利在得正。隨而不正,則邪僻之道,必須利貞也。无咎者,有此四德,乃无咎。以苟相從,涉於朋黨,故必須四德乃无咎也。凡卦有四德者,或其卦當時之義,即有四德,如乾、坤、屯、臨、无妄,此五卦之時,即能四德備具。其隨卦以惡相隨,則不可也。有此四德乃无咎,无此四德則有咎也。與前五卦其義稍別。其《革卦》「已日乃孚」有四德,若不「已日乃孚」,則无四德,與乾、坤、屯、臨、无妄、隨其義又別。若當卦之時,其卦雖美,未有四德。若行此美,方得在後始致四德者,于卦則不言其德也。若謙、泰及復之等,德義既美,行之不已,久必致此四德。但當初之時,其德未具,故卦不顯四德也。其諸卦之三德已下,其義大略亦然也。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注云〗震剛而兌柔也,以剛下柔,動而之說,乃得隨也。為隨而不大通,逆於時也。相隨而不為利正,災之道也。故大通利貞,乃得无咎也。為隨而令大通利貞,得於時也,得時則天下隨之矣。隨之所施,唯在於時也。時異而不隨,否之道也,故隨時之義大矣哉!
  〖疏〗正義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者,此釋隨卦之義。所以致此隨者,由剛來而下柔。剛謂震也,柔謂兌也。震處兌下,是剛來下柔。震動而兌說,既能下人,動則喜說,所以物皆隨從也。「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者,以有大亨貞正,无有咎害,而天下隨之,以正道相隨,故隨之者廣。若不以大亨貞无咎,而以邪僻相隨,則天下不從也。隨時之義大矣哉,若以元亨利貞,則天下隨從,即隨之義意廣大矣哉,謂隨之初始,其道未弘,終久義意而美大也。特云「隨時」者,謂隨其時節之義,謂此時宜行元亨利貞,故云「隨時」也。
  ○注云「震剛」至「矣哉」!
  ●正義曰:為隨而不大通,逆於時也。物既相隨之時,若王者不以廣大開通,使物閉塞,是違逆於隨從之時也。「相隨而不為利,正災之道」者,凡物之相隨,多曲相朋附,不能利益於物,守其正直,此則小人之道長,災禍及之,故云災之道也。「隨之所施,唯在于時」者,隨時之義,言隨時施設,唯在於得時。若能大通利貞,是得時也。若不能大通利貞,是失時也。「時異而不隨,否之道」者,凡所遇之時,體无恒定,或值不動之時,或值相隨之時,舊來恒往,今須隨從。時既殊異於前,而不使物相隨,則是否塞之道,當須可隨則隨,逐時而用,所利則大,故云「隨時之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注云〗澤中有雷,動說之象也。物皆說隨,可以无為,不勞明鑒。故君子向晦入宴息也。
  〖疏〗正義曰:《說卦》云:「動萬物者莫疾乎雷,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故《注》云:「澤中有雷,動說之象也。」「君子以嚮晦入宴息」者,明物皆說豫相隨,不勞明鑒,故君子象之。鄭玄云:「晦,宴也。猶人君既夕之後,入於宴寢而止息。」
注疏
224011617䷐隨【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注云〗居隨之始,上无其應,无所偏係,動能隨時,意无所主者也。隨不以欲,以欲隨宜者也。故官有渝變,隨不失正也。出門无違,何所失哉!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疏〗正義曰:「官有渝」者,官謂執掌之職。人心執掌,與官同稱,故人心所主,謂之官。渝,變也。此初九既无其應,无所偏係,可隨則隨,是所執之志有能渝變也。唯正是從,故貞吉也。「出門交有功」者,所隨不以私欲,故見善則往隨之,以此出門,交獲其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者,釋官有渝之義。所執官守正,能隨時渝變,以見貞正則往隨從,故云從正吉。「出門交有功不失」者,釋「交有功」之義。以所隨之處,不失正道,故出門即有功也。
  ○注云「居隨」至「失哉」。
  ●正義曰:言「隨不以欲,以欲隨宜」者,若有其應,則有私欲,以无偏應,是所隨之事不以私欲,有正則從,是以欲隨其所宜。
注疏
224111717䷐隨【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注云〗陰之為物,以處隨世,不能獨立,必有係也。居隨之時,體於柔弱,而以乘夫剛動,豈能秉志,違於所近。隨此失彼,弗能兼與。五處己上,初處己下,故曰「係小子,失丈夫」也。
【《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
  〖疏〗正義曰:小子謂初九也,丈夫謂九五也。初九處卑,故稱小子。五居尊位,故稱丈夫。六二既是陰柔,不能獨立所處,必近係屬初九,故云「係小子」。既屬初九,則不得往應於五,故云「失丈夫」也。
  ○《象》曰「係小子,弗兼與」者,釋係小子之意。既隨此初九,則失彼九五丈夫,是不能兩處兼有,故云弗兼與也。
注疏
224211817䷐隨【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注云〗陰之為物,以處隨世,不能獨立,必有係也。雖體下卦,二已據初,將何所附?故舍初係四,志在丈夫。四俱无應,亦欲於己隨之,則得其所求矣,故曰「隨有求得」也。應非其正,以係於人,何可以妄?故利居貞也。初處己下,四處己上,故曰「係丈夫,失小子」也。
【《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
  〖注云〗下謂初也。
  〖疏〗正義曰:六三陰柔,近於九四,是係於丈夫也。初九既被六二之所據,六三不可復往從之,是失小子也。「隨有求得」者,三從往隨於四,四亦更无他應。己往隨於四,四不能逆己,是三之所隨,有求而皆得也。「利居貞」者,己非其正,以係於人,不可妄動,唯利在俱處守正,故云「利居貞也」。
  ○《象》曰「係丈夫,志舍下」者,釋「係丈夫」之義。六三既係九四之丈夫,志意則舍下之初九也。
  ○注云「陰之」至「小子也」。
  ●正義曰:「四俱无應」者,三既无應,四亦无應,是四與三俱无應也。此六二、六三因陰陽之象,假丈夫、小子以明人事,餘无義也。
注疏
224311917䷐隨【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注云〗處說之初,下據二陰,三求係己,不距則獲,故曰「隨有獲」也。居於臣地,履非其位,以擅其民,失於臣道,違正者也,故曰「貞凶」。體剛居說而得民心,能幹其事,而成其功者也。雖為常義,志在濟物,心有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疏〗正義曰:「隨有獲」者,處說之初,下據二陰,三求係己,不距則獲,故曰隨有獲也。貞凶者,居於臣地,履非其位,以擅其民,失於臣道,違其正理,故貞凶也。「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者,體剛居說而得民心,雖違常義,志在濟物,心存公誠,著信在於正道,有功以明,更有何咎?故云「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也。
  ○《象》曰「隨有獲其義凶」者,釋「隨有獲貞凶」之意。九四既有六三、六二,獲得九五之民,為臣而擅君之民,失於臣義,是以宜其凶也。「有孚在道明功」者,釋「以明何咎」之義。既能著信在于正道,是明立其功,故无咎也。
注疏
224412017䷐隨【九五,孚于嘉,吉。】
  〖注云〗履正居中,而處隨世,盡隨時之宜,得物之誠,故嘉吉也。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疏〗正義曰:「孚于嘉,吉」者,嘉,善也。履中居正,而處隨世,盡隨時之義,得物之誠信,故獲美善之吉也。
注疏
224512117䷐隨【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注云〗隨之為體,陰順陽者也。最處上極,不從者也。隨道巳成,而特不從,故拘係之乃從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為不從,王之所討也,故維之,王用亨于西山也。兌為西方,山者,途之險隔也。處西方而為不從,故王用通于西山。
【《象》曰:拘係之,上窮也。】
  〖注云〗處于上極,故窮也。
  〖疏〗正義曰:最處上極,是不隨從者也。隨道已成而特不從,故須拘係之,乃始從也。「維之王用亨于西山」者,若欲維係此上六,王者必須用兵,通于西山險難之處,乃得拘係也。山謂險阻,兌處西方,故謂西山。令有不從,必須維係,此乃王者必須用兵通於險阻之道,非是意在好刑,故曰「王用亨于西山。」
  ○《象》曰「拘係之,上窮」者,釋「拘係」之義。所以須拘係者,以其在上而窮極,不肯隨從故也。
注疏
224612218䷑蠱 蠱卦
【蠱】 巽下艮上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疏〗正義曰:蠱者事也。有事營為,則大得亨通。有為之時,利在拯難,故利涉大川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者,甲者創制之令,既在有為之時,不可因仍舊令。今用創制之令以治於人,人若犯者,未可即加刑罰,以民未習,故先此宣令之前三日,殷勤而語之,又於此宣令之後三日,更丁寧而語之,其人不從,乃加刑罰也。其褚氏、何氏、周氏等並同鄭義,以為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過自新,故用辛也。後三日,取丁寧之義,故用丁也。今案:輔嗣《注》「甲者,創制之令」,不云創制之日。又《巽卦》九五「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輔嗣《注》「申命令謂之庚」。輔嗣又云:「甲、庚皆申命之謂」。則輔嗣不以甲為創制之日,而諸儒不顧輔嗣《注》旨,妄作異端,非也。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
  〖注云〗上剛可以斷制,下柔可以施令。
【巽而止,蠱。】
  〖注云〗既巽又止,不競爭也。有事而无競爭之患,故可以有為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
  〖注云〗有為而大亨,非天下治而何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注云〗蠱者有事而待能之時也。可以有為,其在此時矣。物已說隨,則待夫作制以定其事也。進德脩業,往則亨矣。故「元亨,利涉大川」也。甲者,創制之令也。創制不可責之以舊,故先之三日,後之三日,使令治而後乃誅也。因事申令,終則復始,若天之行,用四時也。
  〖疏〗正義曰:「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者,此釋蠱卦之名,并明稱蠱之義也。以上剛能制斷,下柔能施令,巽順止靜,故可以有為也。褚氏云:「蠱者惑也。物既惑亂,終致損壞,當須有事也,有為治理也。故《序卦》云:蠱者事也。」謂物蠱必有事,非謂訓蠱為事,義當然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者,釋元亨之義。以有為而得元亨,是天下治理也。
  ○「利涉大川,往有事也」者,釋「利涉大川」也。蠱者有為之時,拔拯危難,往當有事,故利涉大川。此則假外象以喻危難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者,釋「先甲三日,後甲三日」之義也。民之犯令,告之已終,更復從始,告之殷勤不已,若天之行,四時既終,更復從春為始,象天之行,故云天行也。
  ○注「蠱者」至「四時也」。
  ●正義曰:「蠱者有事待能之時」者,物既蠱壞,須有事營為,所作之事,非賢能不可。故《經》云「幹父之蠱」,幹則能也。「甲者創制之令」者,甲為十日之首,創造之令為在後諸令之首,故以創造之令謂之為甲。故漢時謂令之重者謂之甲令,則此義也。「創制不可責之以舊」者,以人有犯令而致罪者,不可責之舊法,有犯則刑。故須先後三日,殷勤語之,使曉知新令,而後乃誅,誅謂兼通責讓之罪,非專謂誅殺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注云〗蠱者,有事而待能之時也,故君子以濟民養德也。
  〖疏〗正義曰:必云「山下有風」者,風能搖動,散佈潤澤。今「山下有風」,取君子能以恩澤下振於民,育養己德。振民,象山下有風;育德,象山在上也。
注疏
224712318䷑蠱【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注云〗處事之首,始見任者也。以柔巽之質,幹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故曰有子也。任為事首,能堪其事,考乃无咎也,故曰有子考无咎也。當事之首,是以危也。能堪其事,故終吉。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注云〗幹事之首,時有損益,不可盡承,故意承而已。
  〖疏〗正義曰:「幹父之蠱」者,處事之首,以柔巽之質,幹父之事,堪其任也。「有子考无咎」者,有子既能堪任父事,考乃无咎也。以其處事之初,若不堪父事,則考有咎也。「厲終吉」者,厲,危也。既為事初,所以危也。能堪其事,所以終吉也。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者,釋「幹父之蠱」義。凡堪幹父事,不可小大損益一依父命,當量事制,宜以意承考而已。對文父沒稱考,若散而言之,生亦稱考。若《康誥》云「大傷厥考心」,是父在稱考。此避幹父之文,故變云考也。
注疏
224812418䷑蠱【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注云〗居於內中,宜幹母事,故曰幹母之蠱也。婦人之性難可全正,宜屈己剛。既幹且順,故曰不可貞也。幹不失中,得中道也。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疏〗正義曰:居內處中,是幹母事也。不可貞者,婦人之性,難可全正,宜屈己剛,不可固守貞正,故云不可貞也。
  ○《象》曰「得中道」者,釋「幹母之蠱」義。雖不能全正,猶不失在中之道,故云得中道也。
注疏
224912518䷑蠱【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
  〖注云〗以剛幹事,而无其應,故有悔也。履得其位,以正幹父,雖小有悔,終无大咎。
【《象》曰: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疏〗正義曰:「幹父之蠱小有悔」者,以剛幹事而无其應,故小有悔也。无大咎者,履得其位,故終无大咎也。
注疏
225012618䷑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注云〗體柔當位,幹不以剛,而以柔和,能裕先事者也。然无其應,往必不合,故曰往見吝。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正義曰:「裕父之蠱」者,體柔當位,幹不以剛,而以柔和,能容裕父之事也。往見吝者,以其无應,所往之處,見其鄙吝,故往未得也。
注疏
225112718䷑蠱【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注云〗以柔處尊,用中而應,承先以斯,用譽之道也。
【《象》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注云〗以柔處中,不任威力也。
  〖疏〗正義曰:「幹父之蠱用譽」者,以柔處尊,用中而應,以此承父,用有聲譽。
  ○《象》曰「幹父用譽,承以德」者,釋「幹父用譽」之義。奉承父事,唯以中和之德,不以威力,故云承以德也。
注疏
225212818䷑蠱【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注云〗最處事上而不累於位,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也。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疏〗正義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者,最處事上,不復以世事為心,不係累於職位,故不承事王侯,但自尊高,慕尚其清虛之事,故云高尚其事也。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者,釋「不事王侯」之義。身既不事王侯,志則清虛高尚,可法則也。
注疏
225312919䷒臨 臨卦
【臨】兌下坤上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疏〗正義曰:案《序卦》云:「臨,大也。」以陽之浸長,其德壯大,可以監臨於下,故曰臨也。剛既浸長,說而且順,又以剛居中,有應於外,大得亨通而利正也,故曰元亨利貞也。「至于八月有凶」者,以物盛必衰,陰長陽退,臨為建丑之月,從建丑至于八月建申之時,三陰既盛,三陽方退,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故八月有凶也。以盛不可終保,聖人作《易》以戒之也。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注云〗陽轉進長,陰道日消,君子日長,小人日憂,大亨以正之義。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注云〗八月陽衰而陰長,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故曰有凶。
  〖疏〗正義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者,此釋卦義也。凡諸卦之例,說而順之,下應以臨字結之。此无臨字者,以其剛中而應,亦是臨義,故不得於剛中之上而加臨也。「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者,天道以剛居中而下與地相應,使物大得亨通而利正,故《乾卦》元亨利貞。今此《臨》卦,其義亦然,故云天之道也。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者,證有凶之義,以其陽道既消,不可常久,故有凶也。但復卦一陽始復,剛性尚微,又不得其中,故未有元亨利貞。泰卦三陽之時,三陽在下,而成乾體,乾下坤上,象天降下,地升上,上下通泰,物通則失正,故不具四德。唯此卦二陽浸長,陽浸壯大,特得稱臨,所以四德具也。然陽長之卦,每皆應「八月有凶」。但此卦名臨,是盛大之義,故於此卦特戒之耳。若以類言之,則陽長之卦,至其終末皆有凶也。
  ○注「八月」至「有凶」。
  ●正義曰:云八月者,何氏云:「從建子陽生至建未為八月。」褚氏云:「自建寅至建酉為八月。」今案:此注云「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宜據否卦之時,故以臨卦建丑,而至否卦建申為八月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注云〗相臨之道,莫若說順也。不恃威制,得物之誠,故物无違也。是以「君子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也。
  〖疏〗正義曰:「澤上有地」者,欲見地臨於澤,在上臨下之義,故云「澤上有地」也。「君子以教思无窮」者,君子於此臨卦之時,其下莫不喜說和順,在上但須教化,思念无窮已也,欲使教恒不絕也。「容保民无疆」者,容謂容受也。保安其民,无有疆境,象地之闊遠,故云无疆也。
注疏
225413019䷒臨【初九,咸臨,貞吉。】
  〖注云〗咸,感也。感,應也。有應於四,感以臨者也。四履正位,而己應焉,志行正者也。以剛感順,志行其正,以斯臨物,正而獲吉也。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疏〗正義曰:「咸臨貞吉」者,咸,感也。有應於四,感之而臨,志行得正,故貞吉也。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者,釋「咸臨貞吉」之義。四既履得正位,己往與之相應,是己之志意行而歸正也。
注疏
225513119䷒臨【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注云〗有應在五,感以臨者也。剛勝則柔危,而五體柔,非能同斯志者也。若順於五,則剛德不長,何由得吉无不利乎?全與相違,則失於感應,其得「咸臨,吉无不利」,必未順命也。
【《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疏〗正義曰:「咸臨吉」者,咸,感也。有應於五,是感以臨而得其吉也。「无不利」者,二雖與五相應,二體是剛,五體是柔,兩雖相感,其志不同。若純用剛往,則五所不從,若純用柔往,又損己剛性,必須商量事宜,有從有否,乃得无不利也。
  ○《象》曰「未順命」者,釋「无不利」之義。未可盡順五命,須斟酌事宜,有從有否,故得无不利也。則君臣上下獻可替否之義也。
注疏
225613219䷒臨【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注云〗甘者,佞邪說媚,不正之名也。履非其位,居剛長之世,而以邪說臨物,宜其无攸利也。若能盡憂其危,改脩其道,剛不害正,故咎不長。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疏〗正義曰:「甘臨」者,謂甘美諂佞也。履非其位,居剛長之世,而以邪說臨物,故无攸利也。「既憂之无咎」者,既,盡也。若能盡憂其危,則剛不害正,故无咎也。
  ○《象》曰「既憂之,咎不長」者,能盡憂其事,改過自脩,其咎則止,不復長久,故无咎也。
注疏
225713319䷒臨【六四,至臨,无咎。】
  〖注云〗處順應陽,不忌剛長,而乃應之,履得其位,盡其至者也。剛勝則柔危,柔不失正,乃得无咎也。
【《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疏〗正義曰:「至臨无咎」者,履順應陽,不畏剛長,而己應之,履得其位,能盡其至極之善而為臨,故云至臨。以柔不失正,故无咎也。
  ○《象》曰「至臨无咎,位當」者,釋无咎之義。以六四以陰所居得正,柔不為邪,位當其處,故无咎也。
注疏
225813419䷒臨【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注云〗處於尊位,履得其中,能納剛以禮,用建其正,不忌剛長而能任之,委物以能而不犯焉,則聰明者竭其視聽,知力者盡其謀能,不為而成,不行而至矣。大君之宜,如此而已,故曰「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疏〗正義曰:「知臨,大君之宜,吉」者,處於尊位,履得其中,能納剛以禮,用建其正,不忌剛長而能任之,故聰明者竭其視聽,知力者盡其謀能,是知為臨之道,大君之所宜以吉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者,釋「大君之宜」,所以得宜者,止由六五處中,行此中和之行,致得大君之宜,故言行中之謂也。
注疏
225913519䷒臨【上六,敦臨,吉,无咎。】
  〖注云〗處坤之極,以敦而臨者也。志在助賢,以敦為德,雖在剛長,剛不害厚,故无咎也。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疏〗正義曰:「敦臨,吉,无咎」者,敦,厚也。上六處坤之上,敦厚而為臨,志在助賢,以敦為德,故云「敦臨,吉」。雖在剛長,而志行敦厚,剛所以不害,故无咎也。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者,釋「敦臨吉」之義。雖在上卦之極,志意恒在於內之二陽,意在助賢,故得吉也。
注疏
226013620䷓觀 觀卦
【觀】坤下巽上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注云〗王道之可觀者,莫盛乎宗廟。宗廟之可觀者,莫盛於盥也。至薦,簡略不足復觀,故觀盥而不觀薦也。孔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盡夫觀盛,則下觀而化矣。故觀至盥則有孚顒若也。
  〖疏〗正義曰:觀者,王者道德之美而可觀也,故謂之觀。「觀盥而不薦」者,可觀之事,莫過宗廟之祭。盥,其禮盛也。薦者,謂既灌之後,陳薦籩豆之事,其禮卑也,今所觀宗廟之祭,但觀其盥禮,不觀在後籩豆之事,故云「觀盥而不薦」也。「有孚顒若」者,孚,信也。但下觀此盛禮,莫不皆化,悉有孚信而顒然,故云「有孚顒若」。
  ○注「王道」至「顒若也」。
  ●正義曰:「盡夫觀盛則下觀而化」者,「觀盛」謂觀盥禮盛則休而止,是觀其大,不觀其細,此是下之效上,因觀而皆化之矣。故「觀至盥則有孚顒若」者,顒是嚴正之貌,若為語辭,言下觀而化,皆孚信容貌儼然也。
【《彖》曰:大觀在上。】
  〖注云〗下賤而上貴也。
【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注云〗統說觀之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觀感化物者也。神則无形者也。不見天之使四時,而四時不忒,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疏〗正義曰:「大觀在上」者,謂大為在下,所觀唯在於上,由在上既貴,故在下大觀。今大觀在於上。又順而和巽,居中得正,以觀於天下,謂之觀也。此釋觀卦之名。「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者,釋「有孚顒若」之義,本由在下,觀效在上而變化,故「有孚顒若」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者,此盛名觀卦之美,言觀盥與天之神道相合,觀此天之神道而四時不有忒。神道者,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見,不知所以然而然,謂之神道,而四時之節氣見矣。豈見天之所為,不知從何而來,唯見四時流行,不有差忒,故云「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也。「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者,此明聖人用此天之神道,以觀設教而天下服矣。天既不言而行,不為而成,聖人法則天之神道,唯身自行善,垂化於人,不假言語教戒,不須威刑恐逼,在下自然觀化服從,故云天下服矣。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疏〗正義曰:「風行地上」者,風主號令,行於地上,猶如先王設教,在於民上,故云「風行地上,觀」也。「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者,以省視萬方,觀看民之風俗,以設於教,非諸侯以下之所為,故云先王也。
注疏
226113720䷓觀【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注云〗處於觀時,而最遠朝美,體於陰柔,不能自進,无所鑒見,故曰童觀。趣順而已,无所能為,小人之道也,故曰小人无咎。君子處大觀之時而為童觀,不亦鄙乎。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疏〗正義曰:童觀者,處於觀時而最遠朝廷之美體,是柔弱不能自進,无所鑒見,唯如童稚之子而觀望也。「小人无咎君子吝」者,為此觀看,趣在順從而已,无所能為,於小人行之,纔得无咎,若君子行之,則鄙吝也。
注疏
226213820䷓觀【六二,闚觀,利女貞。】
  〖注云〗處在於內,寡所鑒見。體於柔弱,從順而已。猶有應焉,不為全蒙,所見者狹,故曰闚觀。居內得位,柔順寡見,故曰利女貞,婦人之道也。處大觀之時,居中得位,不能大觀廣鑒,闚觀而巳,誠可醜也。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疏〗正義曰:「闚觀利女貞」者,既是陰爻,又處在卦內,性又柔弱,唯闚竊而觀。如此之事,唯利女之所貞,非丈夫所為之事也。
  ○注「處在」至「可醜也」。
  ●正義曰:「猶有應焉,不為全蒙」者,六二雖柔弱在內,猶有九五剛陽與之為應,則微有開發,不為全是童蒙如初六也,故能闚而外觀。此童觀、闚觀,皆讀為去聲也。
注疏
226313920䷓觀【六三,觀我生,進退。】
  〖注云〗居下體之極,處二卦之際,近不比尊,遠不童觀,觀風者也。居此時也,可以觀我生進退也。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注云〗處進退之時,以觀進退之幾,未失道也。
  〖疏〗正義曰:「觀我生進退」者,我生,我身所動出。三居下體之極,是有可進之時;又居上體之下,復是可退之地。遠則不為童觀,近則未為觀國,居在進退之處,可以自觀我之動出也。故時可則進,時不可則退,觀風相幾,未失其道,故曰「觀我生進退」也。道得名生者,道是開通生利萬物。故《繫辭》云「生生之謂易」,是道為生也。
注疏
226414020䷓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注云〗居觀之時,最近至尊,觀國之光者也。居近得位,明習國儀者也,故曰利用賓于王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疏〗正義曰:「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者,最近至尊,是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者,居在親近而得其位,明習國之禮儀,故曰利用賓于王庭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者,釋「觀國之光」義。以居近至尊之道,志意慕尚為王賓也。
注疏
226514120䷓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注云〗居於尊位,為觀之主,宣弘大化,光於四表,觀之極者也。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故觀民之俗,以察己道,百姓有罪,在余一人。君子風著,己乃无咎。上為化主,將欲自觀乃觀民也。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疏〗正義曰:九五居尊,為觀之主。四海之內,由我而化,我教化善,則天下有君子之風;教化不善,則天下著小人之俗,故觀民以察我道,有君子之風著,則无咎也。故曰:「觀我生,君子无咎」也。
  ○《象》曰「觀我生,觀民」者,謂觀民以觀我,故觀我即觀民也。
注疏
226614220䷓觀【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注云〗觀我生,自觀其道者也。觀其生,為民所觀者也。不在於位,最處上極,高尚其志,為天下所觀者也。處天下所觀之地,可不慎乎?故君子德見,乃得无咎。生,猶動出也。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注云〗特處異地,為眾所觀,不為平易,和光流通,志未平也。
  〖疏〗正義曰:「觀其生」者,最處上極,高尚其志,生亦道也。為天下觀其己之道,故云「觀其生」也。「君子无咎」者,既居天下可觀之地,可不慎乎?故居子謹慎,乃得无咎也。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者,釋「觀其生」之義。以特處異地,為眾所觀,不為平易。和光流通,志未與世俗均平。世无危懼之憂,我有符同之慮,故曰「志未平」也。
  ○注「觀我」至「動出也」。
  ●正義曰:「生猶勸出」者,或動或出,是生長之義,故云「生猶動出」。六三、九五皆云「觀我生」,上九云「觀其生」,此等云生皆為動出,故於卦末,注總明之也。
注疏
226714321䷔噬嗑 噬嗑卦
【噬嗑卦】 震下離上(火雷噬嗑)
【噬嗑,亨。利用獄。】
  〖注云〗噬,齧也;嗑,合也。凡物之不親,由有間也。物之不齊,由有過也。有間與過,齧而合之,所以通也。刑克以通,獄之利也。
  〖疏〗正義曰:「噬嗑亨」者,噬,齧也;嗑,合也。物在於口,則隔其上下,若齧去其物,上下乃合而得亨也。此卦之名,假借口象以為義,以喻刑法也。凡上下之間,有物間隔,當須用刑法去之,乃得亨通,故云「噬嗑亨」也。「利用獄」者,以刑除間隔之物,故「利用獄」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注云〗頤中有物,齧而合之,噬嗑之義也。
【噬嗑而亨。】
  〖注云〗有物有間,不齧不合,无由亨也。
【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注云〗剛柔分動,不溷乃明,雷電並合,不亂乃章,皆「利用獄」之義。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注云〗謂五也。能為齧合而通,必有其主,五則是也。上行謂所之在進也。凡言上行,皆所之在貴也。雖不當位,不害用獄也。
  〖疏〗正義曰:「頤中有物曰噬嗑」者,此釋噬嗑名也。案:諸卦之《彖》,先標卦名,乃復言曰某卦、曰同人、曰大有、曰小畜之類是也。此發首不疊卦名者,若義幽隱者,先出卦名,後更以卦名結之,若其義顯露,則不先出卦名,則此「頤中有物曰噬嗑」之類,其事可知,故不先出卦名。此乃夫子因義理文勢,隨義而發,不為例也。
  噬嗑而亨者,釋亨義,由噬嗑而得亨也。
  ○「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者釋「利用獄」之義。剛柔既分,不相溷雜,故動而顯明也。雷電既合,而不錯亂,故事得彰著,明而且著,可以斷獄。剛柔分謂震剛在下,離柔在上。剛柔云分,雷電云合者,欲見明之與動,各是一事,故剛柔云分也。明、動雖各一事,相須而用,故雷電云合。但易之為體,取象既多。若取分義,則云「震下離上」。若取合義,則云離震合體,共成一卦也。此釋二象「利用獄」之義也。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者,此釋爻有利用獄之義。陰居五位,是柔得中也。而上行者既居上卦,意在向進,故云上行。其德如此,雖不當位者,所居陰位,猶利用獄也。
  ○注剛柔至之義。正義曰:「雷電並合,不亂乃章」者,《彖》文唯云「雷電合」,注云「不亂乃章」者,不亂之文,以其上云「剛柔分」。「剛柔分」則是不亂,故云「雷電並合,不亂乃章」也。
  ○注謂五至用獄也。正義曰:凡言上行,皆所之在貴者,輔嗣此注,恐畏之適五位則是上行,故於此明之。凡言上行,但所之在進,皆曰上行,不是唯向五位,乃稱上行也。故《謙卦》序《彖》云:「地道卑而上行」,坤道體在上,故總云上行,不止五也。又《損卦.彖》云:「損下益上」,曰上行是減三而益上卦,謂之上行,是亦不據五也。然則此云上行,及《晉卦.彖》云「上行」,既在五位而又稱上行,則似若王者,雖見在尊位,猶意在欲進,仰慕三皇五帝可貴之道,故稱上行者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疏〗正義曰:「雷電噬嗑」者,但噬嗑之象,其象在口。雷電非噬嗑之體,但「噬嗑」象外物,既有雷電之體,則雷電欲取明罰敕法,可畏之義,故連云雷電也。
注疏
226814421䷔噬嗑【初九,屨校滅趾,无咎。】
  〖注云〗居无位之地,以處刑初,受刑而非治刑者也。凡過之所始,必始於微,而後至於著。罰之所始,必始於薄,而後至於誅。過輕戮薄,故「屨校滅趾」,桎其行也。足懲而巳,故不重也。過而不改,乃謂之過。小懲大誡,乃得其福,故无咎也。校者以木絞校者也,即械也,校者取其通名也。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注云〗過止於此。
  〖疏〗正義曰:「屨校滅趾」者,屨謂著而履踐也,校謂所施之械也。處刑之初,居无位之地,是受刑之人,非治刑之主。凡過之所始,必始於微,積而不已,遂至於著。罰之所始,必始於薄刑。薄刑之不巳,遂至於誅。在刑之初,過輕戮薄,必校之在足,足為懲誡,故不復重犯。故校之在足,巳沒其趾,桎其小過,誡其大惡,過而能改,乃是其福。雖復滅趾,可謂无咎,故言「屨校滅趾,无咎」也。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者,釋「屨校滅趾」之義猶著,校滅沒其趾也。小懲大誡,故罪過止息不行也。
注疏
226914521䷔噬嗑【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注云〗噬,齧也。齧者,刑克之謂也。處中得位,所刑者當,故曰噬膚也。乘剛而刑,未盡順道,噬過其分,故滅鼻也。刑得所疾,故雖滅鼻而无咎也。膚者,柔脆之物也。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疏〗正義曰:「噬膚滅鼻」者,六二處中得位,是用刑者。所刑中當,故曰「噬膚」。膚是柔脆之物,以喻服罪受刑之人也。乘剛而刑,未盡順道,噬過其分,故至「滅鼻」,言用刑大深也。无咎者,用刑得其所疾,謂刑中其理,故无咎也。
  ○《象》曰「乘剛」者,釋噬膚滅鼻之義,以其乘剛,故用刑深也。
注疏
227014621䷔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注云〗處下體之極,而履非其位,以斯食物,其物必堅。豈唯堅乎?將遇其毒。噬以喻刑人,腊以喻不服,毒以喻怨生。然承於四而不乘剛,雖失其正,刑不侵順,故雖遇毒,小吝无咎。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噬腊肉」者,腊是堅剛之肉也。毒者,苦惡之物也。三處下體之上,失政刑人,刑人不服。若齧其腊肉,非但難齧,亦更生怨咎,猶噬腊而難入,復遇其毒味然也。三以柔不乘剛,刑不侵順道,雖有遇毒之吝,於德亦无大咎,故曰「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象》曰「位不當」者,謂處位不當也。
注疏
227114721䷔噬嗑【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注云〗雖體陽爻,為陰之主,履不獲中,而居其非其位,以斯噬物,物亦不服,故曰「噬乾胏」也。金,剛也,矢,直也。噬乾胏而得剛直,可以利於艱貞之吉,未足以盡通理之道也。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疏〗正義曰:「噬乾胏」者,乾胏是臠肉之乾者,履不獲中,居其非位,以斯治物,物亦不服,猶如噬乾胏然也。「得金矢」者,金,剛也。矢,直也。雖刑不能服物,而能得其剛直也。「利艱貞吉」者,既得剛直,利益艱難,守貞正之吉,猶未能光大通理之道,故《象》云「未光」也。
注疏
227214821䷔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无咎。】
  〖注云〗乾肉,堅也。黃,中也。金,剛也。以陰處陽,以柔乘剛,以噬於物,物亦不服,故曰「噬乾肉」也。然處得尊位,以柔乘剛而居於中,能行其戮者也。履不正而能行其戮,剛勝者也。噬雖不服,得中而勝,故曰「噬乾肉得黃金」也。己雖不正,而刑戮得當,故雖貞厲而无咎也。
【《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
  〖疏〗正義曰:「噬乾肉」者,乾肉,堅也。以陰處陽,以柔乘剛,以此治罪於人,人亦不服,如似噬乾肉也。
  ○「得黃金」者,黃,中也。金,剛也。以居於中是黃也,以柔乘剛是金也。既中而行剛,能行其戮,剛勝者也。故曰「得黃金」也。
  ○「貞厲无咎」者,己雖不正,刑戮得當,故雖貞正自危而无咎害。位雖不當,而用刑得當,故《象》云「得當」也。
注疏
227314921䷔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凶。】
  〖注云〗處罰之極,惡積不改者也。罪非所懲,故刑及其首,至于滅耳,及首非誡,滅耳非懲,凶莫甚焉。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注云〗聰不明,故不慮惡積,至于不可解也。
  〖疏〗正義曰:「何校滅耳凶」者何?謂檐何。處罰之極,惡積不改,故罪及其首,何檐枷械,滅沒於耳,以至誅殺,以其聰之不明,積惡致此,故《象》云「聰不明」也。
  ○注「處罰」至「甚焉」。正義曰:「罪非所懲」者,言其惡積既深,尋常刑罪,非能懲誡,故云「罪非所懲」也。「及首非誡,滅耳非懲」者,若罪未及首,猶可誡懼歸善也。罪巳及首,性命將盡,非復可誡,故云「及首非誡」也。校既滅耳,將欲刑殺,非可懲改,故云「滅耳非懲」也。
注疏
227415022䷕賁 賁卦
【賁卦】離下艮上
【賁,亨,小利有攸往。】
  〖疏〗正義曰:賁,飾也。以剛柔二象交相文飾也。賁亨者,以柔來文剛而得亨通,故曰賁亨也。小利有攸往者,以剛上文柔,不得中正,故不能大有所往,故云小利有攸往也。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注云〗剛柔不分,文何由生?故坤之上六來居二位,柔來文剛之義也。柔來文剛,居位得中,是以亨。乾之九二,分居上位,分剛上而文柔之義也。剛上文柔,不得中位,不若柔來文剛,故小利有攸往。
【天文也。】
  〖注云〗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注云〗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注云〗解天之文,則時變可知也;解人之文,則化成可為也。
  〖疏〗正義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者,此釋賁亨之義。不直言賁,連云賁亨者,由賁而致亨,事義相連也,若大哉乾元,以元連乾者也。柔來而文剛,故亨。
  柔來文剛,以文相飾,是賁義也。相飾即有為亨,故云賁亨。亨之下不重以賁字結之者,以亨之與賁相連而釋,所以亨下不得重結賁字。
  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者,釋小利有攸往義。乾體在下,今分乾之九二,上向文飾坤之上六,是分剛上而文柔也。棄此九二之中,往居无位之地,棄善從惡,往无大利,故小利有攸往也。
  天文也者,天之為體,二象剛柔,剛柔交錯成文,是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者,文明,離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賁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廣美天文、人文之義,聖人用之以治於物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言聖人當觀視天文,剛柔交錯,相飾成文,以察四時變化。若四月純陽用事,陰在其中,靡草死也。十月純陰用事,陽在其中,薺麥生也。是觀剛柔而察時變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聖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注坤之上六至之義也:正義曰:坤之上六,何以來居二位,不居於初三?乾之九二,何以分居上位,不居於五者?乾性剛亢,故以己九二上居坤極;坤性柔順,不為物首,故以己上六下居乾之二位也。且若柔不分居乾二,剛不分居坤極,則不得文明以止故也。又陽本在上,陰本在下,應分剛而下,分柔而上,何因分剛向上,分柔向下者,今謂此本泰卦故也。若天地交泰,則剛柔得交。若乾上坤下,則是天地否閉,剛柔不得交,故分剛而上,分柔而下也。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注云〗處賁之時,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獄。
  〖疏〗正義曰:山下有火賁者,欲見火上照山,有光明文飾也。又取山含火之光明,象君子內含文明,以理庶政,故云「山下有火,賁也」。
  以明庶政者,用此文章明達以治理庶政也。无敢折獄者,勿得直用果敢,折斷訟獄。
注疏
227515122䷕賁【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注云〗在賁之始,以剛處下,居於无位,棄於不義,安夫徒步以從其志者也。故飾其趾,舍車而徒,義弗乘之謂也。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疏〗正義曰:「賁其趾,舍車而徒」者,在賁之始,以剛處下,居於无位之地,乃棄於不義之車,而從有義之徒步,故云舍車而徒。以其志行高絜,不苟就輿乘,是以義不肯乘,故《象》云「義弗乘也」。
注疏
227615222䷕賁【六二,賁其須。】
  〖注云〗得其位而无應,三亦无應,俱无應而比焉,近而相得者也。須之為物,上附者也。循其所履以附於上,故曰賁其須也。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疏〗正義曰:賁其須者,須是上附於面,六二常上附於三,若似賁飾其須也。循其所履,以附於上,與上同為興起,故《象》云「與上興也」。
注疏
227715322䷕賁【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注云〗處下體之極,居得其位,與二相比,俱履其正,和合相潤,以成其文者也。既得其飾,又得其潤,故曰「賁如濡如」也。永保其貞,物莫之陵,故曰「永貞吉」也。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疏〗正義曰:賁如濡如者,賁如,華飾之貌。濡如,潤澤之理。居得其位,與二相比,和合文飾,而有潤澤,故曰:賁如濡如。其美如此,長保貞吉,物莫之陵,故《象》云:「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注疏
227815422䷕賁【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注云〗有應在初而閡於三,為己寇難,二志相感,不獲通亨,欲靜則疑★初之應,欲進則懼三之難,故或飾或素,內懷疑懼也。鮮絜其馬,翰如以待,雖履正位,未敢果其志也。三為剛猛,未可輕犯,匪寇乃婚,終无尤也。
  ★按:原文作「欽」,應為「疑」之誤。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疏〗正義曰:賁如皤如者,皤是素白之色。六四有應在初,欲往從之,三為己難,故己猶豫。或以文飾,故賁如也;或守質素,故皤如也。白馬翰如者,但鮮絜其馬,其色翰如,徘徊待之,未敢輒進也。匪寇婚媾者,若非九三為已寇害,乃得與初為婚媾也。
  象曰「六四當位疑」者,以其當位,得與初為應,但礙於三,故遲疑也。若不當位,則與初非應,何須欲往而致遲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者,釋匪寇婚媾之義。若待匪有寇難乃為婚媾,則終無尤過。若犯寇難而為婚媾,則終有尤也。
注疏
227915522䷕賁【六五,賁於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注云〗處得尊位,為飾之主,飾之盛者也。施飾於物,其道害也。施飾丘園,盛莫大焉,故賁於束帛,丘園乃落;賁於丘園,帛乃戔戔。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乃得終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疏〗正義曰:賁於丘園者,丘園是質素之處,六五處得尊位,為飾之主。若能施飾在於質素之處,不華侈費用,則所束之帛,戔戔眾多也。
  吝終吉者,初時儉約,故是其吝也。必儉約之吝,乃得終吉,而有喜也,故《象》云「六五之吉,有喜也。」
  ○注處得至終吉也。正義曰:為飾之主,飾之盛者,若宮室輿服之屬,五為飾主。若施設華飾在於輿服宮館之物,則大道損害也。施飾丘園,盛莫大焉者。丘謂丘墟,園謂園圃。唯草木所生,是質素之處,非華美之所。若能施飾,每事質素,與丘園相似,盛莫大焉。故賁於束帛,丘園乃落者。束帛,財物也。舉束帛言之,則金銀珠玉之等皆是也。若賁飾於此束帛珍寶,則素質之道乃隕落,故云丘園乃落也。賁于丘園,帛乃戔戔者,設飾在於丘園質素之所,則不靡費財物,束帛乃戔戔眾多也。諸儒以為若賁飾束帛,不用聘士,則丘園之士乃落也。若賁飾丘園之士與之,故束帛乃戔戔也。諸家注《易》,多為此解。但今案:輔嗣之注,全无聘賢之意,且爻之與象,亦无待士之文。輔嗣云:用莫過儉,泰而能約,故必吝焉,乃得終吉。此則普論為國之道,不尚華侈,而貴儉約也。若從先師,唯用束帛招聘丘園,以儉約待賢,豈其義也?所以漢聘隱士,或乃用羔雁玄纁,蒲輪駟馬,豈止束帛之間,而云儉約之事?今觀注意,故為此解耳。
注疏
228015622䷕賁【上九,白賁,无咎。】
  〖注云〗處飾之終,飾終反素,故在其質素,不勞文飾而无咎也。以白為飾,而无患憂,得志者也。
【《象》曰: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疏〗正義曰:白賁无咎者,處飾之終,飾終則反素,故任其質素,不勞文飾,故曰「白賁无咎」也。守志任真,得其本性,故《象》云「上得志也」。言居上得志也。
注疏
228115723䷖剝 剝卦
【剝】 坤下艮上
【剝,不利有攸往。】
  〖疏〗正義曰:剝者,剝落也。今陰長變剛,剛陽剝落,故稱剝也。小人既長,故不利有攸往也。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注云〗坤順而艮止也,所以順而止之,不敢以剛止者,以觀其形象也。強亢激拂,觸忤以隕身,身既傾焉,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
  〖疏〗正義曰:「剝,剝也」者,釋剝卦名為剝,不知何以稱剝,故釋云剝者,解剝之義,是陰長解剝於陽也。「柔變剛」者,釋所以此卦名剝之意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道長」者,此釋「不利有攸往」之義。小人道長,世既闇亂,何由可進?往則遇災,故不利有攸往也。「順而止之觀象」者,明在剝之時,世既无道,君子行之,不敢顯其剛直,但以柔順止約其上,唯望君上形象,量其顏色而止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者,解所以在剝之時,順而止之。觀其顏色形象者,須量時制變,隨物而動。君子通達物理,貴尚消息盈虛,道消之時,行消道也,道息之時,行息道也;在盈之時,行盈道也;在虛之時,行虛道也。若值消虛之時,存身避害,危行言遜也。若值盈息之時,極言正諫,建事立功也。天行謂逐時消息盈虛,乃天道之所行也。春夏始生之時,天氣盛大,秋冬嚴殺之時,天氣消滅,故云天行也。
  ○注「坤順」至「所尚也」。
  ●正義曰:「非君子之所尚」者,不逐時消息盈虛,於无道之時,剛亢激拂,觸忤以隕身;身既傾隕,功又不就,非君子之所尚也。
【《象》曰:山附於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注云〗厚下者,牀不見剝也。安宅者,物不失處也。厚下安宅,治剝之道也。
  〖疏〗正義曰:「山附於地剝」者,山本高峻,今附於地,即是剝落之象,故云「山附於地剝」也。「上以厚下安宅」者,剝之為義,從下而起,故在上之人,當須豐厚於下,安物之居,以防於剝也。
注疏
228215823䷖剝【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注云〗牀者,人之所以安也。剝牀以足,猶云剝牀之足也。蔑猶削也。剝牀之足,滅下之道也。下道始滅,剛隕柔長,則正削而凶來也。
【《象》曰: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疏〗正義曰:「剝牀以足」者,牀者人之所以安處也。在剝之初,剝道從下而起,剝牀之足,言牀足已剝也。下道始滅也。「蔑貞凶」者,蔑,削也。貞,正也。下道既蔑,則以侵削其貞正,所以凶也。
  ○《象》曰「剝牀以足,以滅下」者,「釋剝牀以足」之義。牀在人下,足又在牀下。今剝牀之足,是盡滅於下也。
注疏
228315923䷖剝【六二,剝牀以辨,蔑貞凶。】
  〖注云〗蔑猶甚極之辭也。辨者,足之上也。剝道浸長,故剝其辨也。稍近於牀,轉欲滅物之所處,長柔而削正。以斯為德,物所棄也。
【《象》曰:剝牀以辨,未有與也。】
  〖疏〗正義曰:「剝牀以辨」者,辨,謂牀身之下,牀足之上,足與牀身分辨之處也。今剝落侵上,乃至於辨,是漸近人身,故云「剝牀以辨」也。「蔑貞凶」者,蔑,削也。削除中正之道,故凶也。初六蔑貞,但小削而已,六二蔑貞,是削之甚極,故更云蔑貞凶也。長此陰柔,削其正道,以此為德,則物之所棄。故《象》云「未有與」也。言无人與助之也。
  ○注「蔑猶」至「所棄也」。
  ●正義曰:「蔑猶甚極之辭」者,初既稱蔑,二又稱蔑,蔑上復蔑,此蔑甚極,故云「蔑猶甚極之辭」也。蔑謂微蔑,物之見削,則微蔑也,故以蔑為削。「稍近於牀轉欲蔑物之處」者,物之所處謂牀也。今剝道既至於辨,在牀體下畔之間,是將欲滅牀,故云「轉欲滅物之所處」也。
注疏
228416023䷖剝【六三,剝之,无咎。】
  〖注云〗與上為應,群陰剝陽,我獨協焉,雖處於剝,可以无咎。
【《象》曰:剝之无咎,失上下也。】
  〖注云〗三上下各有二陰,而三獨應於陽,則失上下也。
  〖疏〗正義曰:六三與上九為應,雖在剝陽之時,獨能與陽相應,雖失位處剝而无咎也。
  ○《象》曰「剝之无咎,失上下」者,釋所以无咎之義。上下群陰皆悉剝陽也,己獨能違失上下之情而往應之,所以无咎也。
注疏
228516123䷖剝【六四,剝牀以膚,凶。】
  〖注云〗初二剝牀,民所以安,未剝其身也。至四剝道浸長,牀既剝盡,以及人身,小人遂盛,物將失身,豈唯削正,靡所不凶。
【《象》曰:剝牀以膚,切近災也。】
  〖疏〗正義曰:「剝牀以膚」者,四道浸長,剝牀已盡,乃至人之膚體,物皆失身,所以凶也。
  ○《象》曰「切近災」者,其災已至,故云切近災也。
注疏
228616223䷖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无不利。】
  〖注云〗處剝之時,居得尊位,為剝之主者也。剝之為害,小人得寵,以消君子者也。若能施寵小人,於宮人而已,不害於正,則所寵雖眾,終无尤也。貫魚,謂此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貫魚也。
【《象》曰:以宮人寵,終无尤也。】
  〖疏〗正義曰:「貫魚以宮人寵」者,處得尊位,為剝之主,剝之為害,小人得寵以消君子。貫魚者,謂眾陰也。駢頭相次,似若貫穿之魚。此六五若能處待眾陰,但以宮人之寵相似。宮人被寵,不害正事,則終无尤過,无所不利,故云无不利。故《象》云「終无尤也」。
注疏
228716323䷖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注云〗處卦之終,獨全不落,故果至于碩而不見食也。君子居之,則為民覆蔭;小人用之,則剝下所庇也。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疏〗正義曰:「碩果不食」者,處卦之終,獨得完全,不被剝落,猶如碩大之果,不為人食也。「君子得輿」者,若君子而居此位,能覆蔭於下,使得全安,是君子居之,則得車輿也。若小人居之,下无庇蔭,在下之人,被剝徹廬舍也。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者,釋「得輿」之義。若君子居處此位,養育其民,民所仰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者,言小人處此位,為君剝徹民之廬舍,此小人終不可用為君也。
注疏
228816424䷗復 復卦
【復】 震下坤上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疏〗正義曰:復亨者,陽氣反復而得亨通,故云復亨也。「出入无疾」者,出則剛長,入則陽反,理會其時,故无疾病也。「朋來无咎」者,朋謂陽也。反復眾陽,朋聚而來,則无咎也。若非陽眾來,則有咎,以其眾陽之來,故无咎也。「反復其道,七日來復」者,欲使反之與復而得其道,不可過遠。唯七日則來復,乃合於道也。「利有攸往」者,以陽氣方長,往則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也。
【《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
  〖注云〗入則為反,出則剛長,故无疾。疾猶病也。
【朋來无咎,】
  〖注云〗朋謂陽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
  〖注云〗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
【天行也。】
  〖注云〗以天之行,反覆不過七日,復之不可遠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注云〗往則小人道消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注云〗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
  〖疏〗正義曰:「復亨」者,以陽復則亨,故以亨連復而釋之也。「剛反動而以順行」者,既上釋「復亨」之義,又下釋「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之理,故云「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者,以天行釋「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之義。言反之與復得合其道。唯七日而來復,不可久遠也。此是天之所行也。天之陽氣絕滅之後,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也。
  ○「利有攸往剛長」者,以「剛長」釋「利有攸往」之義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者,此贊明復卦之義。天地養萬物,以靜為心,不為而物自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動,此天地之心也。此復卦之象,動息地中,雷在地下,息而不動,靜寂之義,與天地之心相似。觀此復象,乃見天地之心也。天地非有主宰,何得有心?以人事之心,託天地以示法爾。
  ○注「陽氣」至「凡七日」。
  ●正義曰:「陽氣始剝盡」,謂陽氣始於剝盡之後,至陽氣來復時,凡經七日。觀注之意,陽氣從剝盡之後,至於反復,凡經七日。其注分明。如褚氏、莊氏並云「五月一陰生,至十一月一陽生」,凡七月。而云七日,不云月者,欲見陽長須速,故變月言日。今輔嗣云「剝盡」至「來復」,是從盡至來復,經七日也。若從五月言之,何得云「始盡」也?又臨卦亦是陽長而言八月,今《復卦》亦是陽長,何以獨變月而稱七日?觀注之意,必謂不然,亦用《易緯》六日七分之義,同鄭康成之說。但於文省略,不復具言。案:《易緯稽覽圖》云:「卦氣起中孚。」故離、坎、震、兌,各主其一方,其餘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別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餘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為八十分,五日分為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為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別各得七分,是每卦得六日七分也。剝卦陽氣之盡在於九月之末,十月當純坤用事。坤卦有六日七分。坤卦之盡,則復卦陽來,是從剝盡至陽氣來復,隔坤之一卦六日七分,舉成數言之,故輔嗣言「凡七日」也。「反復」者,則出入之義。反謂入而倒反,復謂既反之後,復而向上也。
  ○注「復者」至「具存矣」。
  ●正義曰:「復者反本之謂也」者,往前離本處而去,今更反於本處,是「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本謂靜也。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天地之動,靜為其本,動為其末,言靜時多也,動時少也。若暫時而動,止息則歸靜,是靜非對動,言靜之為本,自然而有,非對動而生靜,故曰「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語則聲之動,默則口之靜,是不語之時,恒常默也。非是對語有默,以動靜語默,而无別體,故云非對也。云「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者,此言天地之動也。言「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者,凡有二義:一者萬物雖運動於外,而天地寂然至无於其內也。外是其末,內是其本,言天地无心也。二者雖雷動風行,千化萬變,若其雷風止息,運化停住之後,亦寂然至无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者,凡以无為心,則物我齊致,親疏一等,則不害異類,彼此獲寧。若其以有為心,則我之自我,不能普及於物,物之自物,不能普賴於我,物則被害,故未獲具存也。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后不省方。】
  〖注云〗方,事也。冬至,陰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故為復則至於寂然大靜,先王則天地而行者也。動復則靜,行復則止,事復則无事也。
  〖疏〗正義曰:「雷在地中復」者,雷是動物,復卦以動息為主,故曰雷在地中。「先王以至日閉關」者,先王象此復卦,以二至之日閉塞其關,使商旅不行於道路也。「后不省方」者,方,事也。后不省視其方事也。以地掩閉於雷,故關門掩閉,商旅不行。君后掩閉於事,皆取動息之義。
  ○注「方事」至「无事也」。
  ●正義曰:方事者,恐方是四方境域,故以方為事也。言至日不但不可出行,亦不可省視事也。「冬至陰之復,夏至陽之復」者,復謂反本,靜為動本。冬至一陽生,是陽動用而陰復於靜也。夏至一陰生,是陰動用而陽復於靜也。「動復則靜,行復則止,事復則无事」者,動而反復則歸靜,行而反復則歸止,事而反復則歸于无事也。
注疏
228916524䷗復【初九,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注云〗最處復初,始復者也。復之不速,遂至遠凶,不遠而復,幾悔而反,以此脩身,患難遠矣。錯之於事,其始庶幾乎?故元吉也。
【《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疏〗正義曰:「不遠復」者,最處復初,是始復者也。既在陽復,即能從而復之,是迷而不遠,即能復也。「无祗悔元吉」者,韓氏云:「祗,大也。」既能速復,是无大悔,所以大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脩身」者,「釋不遠之復」也。所以不遠速復者,以能脩正其身,有過則改故也。
注疏
229016624䷗復【六二,休復,吉。】
  〖注云〗得位處中,最比於初。上无陽爻以疑其親,陽為仁行,在初之上而附順之,下仁之謂也。既處中位,親仁善鄰,復之休也。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疏〗正義曰:「休復吉」者,得位處中,最比於初,陽為仁行,己在其上,附而順之,是降下於仁,是休美之復,故云「休復吉」也。以其下仁,所以吉也。故《象》云「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注疏
229116724䷗復【六三,頻復,厲无咎。】
  〖注云〗頻,頻蹙之貌也。處下體之終,雖愈於上六之迷,已失復遠矣,是以蹙也。蹙而求復,未至於迷,故雖危无咎也。復道宜速,蹙而乃復,義雖无咎,它來難保。
【《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疏〗正義曰:「頻復」者,頻謂頻蹙。六三處下體之上,去復稍遠,雖勝於上六迷復,猶頻蹙而復,復道宜速,謂蹙而求復也。去復猶近,雖有危厲,於義无咎。故《象》云「義无咎」也。
  ○注「頻頻」至「難保」。
  ●正義曰:「義雖无咎,它來難保」者,去復未甚大遠,於義雖復无咎,謂以道自守,得无咎也。若自守之外,更有它事而來,則難可保此无咎之吉也。所以《象》云「義无咎」,守常之義得无咎也。
注疏
229216824䷗復【六四,中行獨復。】
  〖注云〗四上下各有二陰而處厥中,履得其位而應於初,獨得所復,順道而反,物莫之犯,故曰「中行獨復」也。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疏〗正義曰:「中行獨復」者,處於上卦之下,上下各有二陰,己獨應初,居在眾陰之中,故云中行。獨自應初,故云獨復。從道而歸,故《象》云「以從道也」。
注疏
229316924䷗復【六五,敦復,无悔。】
  〖注云〗居厚而履中,居厚則无怨,履中則可以自考,雖不足以及休復之吉,守厚以復,悔可免也。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疏〗正義曰:「敦復无悔」者,處坤之中,是敦厚於復,故云敦復。既能履中,又能自考成其行。既居敦厚,物无所怨,雖不及六二之休復,猶得免於悔吝,故云无悔也。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者,釋无悔之義。以其處中,能自考成其身,故无悔也。
注疏
229417024䷗復【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注云〗最處復後,是迷者也。以迷求復,故曰迷復也。用之行師,難用有克也,終必大敗。用之於國,則反乎君道也。大敗乃復量斯勢也。雖復十年脩之,猶未能征也。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疏〗正義曰:「迷復凶」者,最處復後,是迷闇於復。以迷求復,所以凶也。有災眚者,闇於復道,必无福慶,唯有災眚也。「用行師終有大敗」者,所為既凶,故用之行師,必无克勝,唯終有大敗也。「以其國君凶」者,以,用也。用此迷復於其國內,則反違君道,所以凶也。「至于十年不克征」者,師敗國凶,量斯形勢,雖至十年猶不能征伐。以其迷闇不復,而反違於君道,故《象》云「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注疏
229517125䷘无妄 无妄卦
【无妄】 震下乾上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疏〗正義曰:无妄者,以剛為內主,動而能健,以此臨下,物皆无敢詐偽虛妄,俱行實理,所以大得亨通,利於貞正,故曰元亨利貞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者,物既无妄,當以正道行之。若其匪依正道,則有眚災,不利有所往也。
【《彖》曰: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
  〖注云〗謂震也。
【動而健,】
  〖注云〗震動而乾健也。
【剛中而應。】
  〖注云〗謂五也。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注云〗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愈健。剛中而應,威剛方正,私慾不行,何可以妄?使有妄之道滅,无妄之道成,非大亨利貞而何?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則柔邪之道消矣。動而愈健,則剛直之道通矣。剛中而應,則齊明之德著矣。故大亨以正也。天之教命,何可犯乎?何可妄乎?是以匪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攸往也。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注云〗匪正有眚,不求改以從正,而欲有所往,居不可以妄之時,而欲以不正有所往,將欲何之?天命之所不祐,竟矣哉!
  〖疏〗正義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者,以此卦象釋能致无妄之義。以震之剛從外而來,為主於內,震動而乾健,故能使物无妄也。
  正義曰:「剛中而應」者,明爻義能致无妄。九五以剛處中,六二應之,是剛中而應。剛中則能制斷虛實,有應則物所順從,不敢虛妄也。
  ○「大亨以正,天之命」者,釋「元亨利貞」之義。威剛方正,私慾不行,何可以妄?此天之教命也。以天道純陽,剛而能健,是乾德相似,故云天之命也。既是天命,豈可犯乎?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者,此釋「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之義也。「无妄之往何之矣」,上「之」是語辭,下「之」是適也。身既非正,在无妄之世,欲有所往,何所之適矣?故云「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者,身既非正,欲有所往,犯違天命,則天命不祐助也。必竟行矣哉!言終竟行此不祐之事也。
  ○注「剛自」至「攸往也」。
  ●正義曰:云「使有妄之道滅,无妄之道成」者,妄,謂虛妄矯詐,不循正理。若无剛中之主,柔弱邪僻,則物皆詐妄,是有妄之道興也。今遇剛中之主,威嚴剛正,在下畏威,不敢詐妄,是有妄之道滅,无妄之道成。
  ○注「匪正」至「竟矣哉」。
  ●正義曰:「竟矣哉」者,竟謂終竟,言天所不祐,終竟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
  〖注云〗與,辭也,猶皆也。天下雷行,物皆不可以妄也。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注云〗茂,盛也。物皆不敢妄,然後萬物乃得各全其性,對時育物,莫盛於斯也。
  〖疏〗正義曰:「天下雷行」者,雷是威恐之聲。今天下雷行,震動萬物,物皆驚肅,无敢虛妄,故云天下雷行,物皆无妄也。
  ○「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者,茂,盛也。對,當也。言先王以此无妄盛事,當其无妄之時,育養萬物也。此唯王者其德乃耳,非諸侯已下所能,故不云君子,而言先王也。案:諸卦之《象》,直言兩象,即以卦名結之,若「雷在地中,復」。今《无妄》應云:「天下雷行,无妄。」今云「物與无妄」者,欲見萬物皆无妄,故加「物與」二字也。其餘諸卦,未必萬物皆與卦名同義,故直顯象,以卦結之。至如復卦,唯陽氣復,非是萬物皆復。舉復一卦,餘可知矣。
注疏
229617225䷘无妄【初九,无妄往,吉。】
  〖注云〗體剛處下,以貴下賤,行不犯妄,故往得其志。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疏〗正義曰:「无妄往,吉」者,體剛居下,以貴下賤,所行教化,不為妄動,故往吉而得志也。
注疏
229717325䷘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注云〗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代終已成而不造也。不擅其美,乃盡臣道,故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疏〗正義曰:「不耕穫不菑畬」者,六二處中得位,盡於臣道,不敢創首,唯守其終,猶若田農不敢發首而耕,唯在後獲刈而已。不敢菑發新田,唯治其畬熟之地,皆是不為其初而成其末,猶若為臣之道,不為事始而代君有終也。則「利有攸往」者,為臣如此,則利有攸往,若不如此,則往而无利也。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者,釋「不耕而穫」之義。不敢前耕,但守後穫者,未敢以耕,耕之與獲,俱為己事。唯為後穫,不敢先耕事。既闕初,不擅其美,故云未富也。
注疏
229817425䷘无妄【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注云〗以陰居陽,行違謙順,是无妄之所以為災也。牛者稼穡之資也。二以不耕而穫,利有攸往,而三為不順之行,故或繫之牛,是有司之所以為獲,彼人之所以為災也,故曰「行人之得,邑人之災」也。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疏〗正義曰:「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者,无妄之世,邪道不行。六三陰居陽位,失其正道,行違謙順而乖臣範,故无妄之所以為災矣。牛者稼穡之資。六三僣為耕事,行唱始之道,而為不順王事之行,故有司或繫其牛,制之使不妄造,故曰「或繫之牛」也。行人者,有司之義也。有司繫得其牛,是行人制之得功,故曰「行人之得」。彼居三者,是處邑之人僣為耕事,受其災罰,故曰「行人之得,邑人之災」也。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者,釋「行人之得」義也。以行人所得,謂得牛也。此則得牛,彼則為災,故云「邑人災」也。
注疏
229917525䷘无妄【九四,可貞,无咎。】
  〖注云〗處无妄之時,以陽居陰,以剛乘柔,履於謙順,比近至尊,故可以任正,固有所守而无咎也。
【《象》曰: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疏〗正義曰:「可貞,无咎」者,以陽居陰,以剛乘柔,履於謙順,上近至尊,可以任正,固有所守而无咎,故曰可貞无咎也。
  ○《象》曰「可貞无咎,固有之也」者,釋「可貞无咎」之義。所以可執貞正,言堅固有所執守,故曰无咎也。
注疏
230017625䷘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注云〗居得尊位,為无妄之主者也。下皆无妄,害非所致,而取藥焉,疾之甚也。非妄之災,勿治自復,非妄而藥之則凶,故曰勿藥有喜。
【《象》曰: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注云〗藥攻有妄者也,而反攻无妄,故不可試也。
  〖疏〗正義曰:「无妄之疾」者,凡禍疾所起,由有妄而來。今九五居得尊位,為无妄之主,下皆无妄,而偶然有此疾害,故云「无妄之疾」也。「勿藥有喜」者,若疾自己招,或寒暑飲食所致,當須治療。若其自然之疾,非己所致,疾當自損,勿須藥療而有喜也。此假病象以喻人事,猶若人主而剛正自脩,身无虛妄,下亦无虛妄,而遇逢凶禍,若堯、湯之厄,災非己招,但順時脩德,勿須治理,必欲除去,不勞煩天下,是有喜也。然堯遭洪水,使鯀、禹治之者,雖知災未可息,必須順民之心。鯀之不成,以災未息也。禹能治救,災欲盡也,是亦自然之災,勿藥有喜之義也。
  ○《象》曰「无妄之藥,不可試也」者,解「勿藥有喜」之義。若有妄致疾,其藥可用。若身既无妄,自然致疾,其藥不可試也。若其試之,恐更益疾也。言非妄有災,不可治也,若必欲治之,則勞煩於下,害更甚也。此非直施於人主,至於凡人之事,亦皆然也。若己之无罪,忽逢禍患,此乃自然之理,不須憂勞救護,亦恐反傷其性。
注疏
230117725䷘无妄【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注云〗處不可妄之極,唯宜靜保其身而已,故不可以行也。
【《象》曰: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疏〗正義曰:處不可妄之極,唯宜靜保其身。若動行,必有災眚,无所利也。位處窮極,動則致災。故《象》云:「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注疏
230217826䷙大畜 大畜
【大畜】 乾下艮上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疏〗正義曰:謂之大畜者,乾健上進,艮止在上,止而畜之,能畜止剛健,故曰大畜。《彖》云「能止健,大正也」,是能止健,故為大畜也。小畜則巽在乾上,以其巽順,不能畜止乾之剛,故云小畜也。此則艮能止之,故為大畜也。利貞者,人能止健,非正不可,故利貞也。「不家食吉」者,已有大畜之資,當須養贍賢人,不使賢人在家自食,如此乃吉也。「利涉大川」者,豐則養賢,應於天道,不憂險難,故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注云〗凡物既厭而退者弱也,既榮而隕者薄也。夫能輝光日新其德者,唯剛健篤實也。
【剛上而尚賢,】
  〖注云〗謂上九也。處上而大通,剛來而不距,尚賢之謂也。
【能止健,大正也。】
  〖注云〗健莫過乾,而能止之,非夫大正,未之能也。
【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注云〗有大畜之實,以之養賢,令賢者不家食,乃吉也。尚賢制健,大正應天,不憂險難,故利涉大川也。
  〖疏〗正義曰:言「大畜剛健篤實」者,此釋大畜之義,剛健謂乾也。乾體剛性健,故言剛健也。篤實,謂艮也。艮體靜止,故稱篤實也。「輝光日新其德」者,以其剛健篤實之故,故能輝耀光榮,日日增新其德。若无剛健,則劣弱也,必既厭而退。若无篤實,則虛薄也,必既榮而隕,何能久有輝光,日新其德乎?
  ○「剛上而尚賢」者,剛上謂上九也。乾剛向上,上九不距,是貴尚賢也。
  ○「能止健,大正也」者,釋利貞義。所以艮能止乾之健者,德能大正,故能止健也。
  ○「不家食吉,養賢」者,釋「不家食吉」,所以不使賢者在家自食而獲吉也。以在上有大畜之實,養此賢人,故不使賢者在家自食也。
  ○「利涉大川應乎天」者,以貴尚賢人,大正應天,可踰越險難,故利涉大川也。
  ○注「凡物」至「篤實也」。
  ●正義曰:「凡物既厭而退者弱也」者,釋《經》剛健也。若不剛健,則見厭被退。能剛健,則所為日進,不被厭退也。「既榮而隕者薄也」者,釋《經》篤實也。凡物暫時榮華而即損落者,由體質虛薄也。若能篤厚充實,則恒保榮美,不有損落也。
  ○注「謂上」至「之謂也」。
  ●正義曰:「謂上九也」者,言上九之德,見乾之上進而不距逆,是貴尚賢也。「處上而大通」者,釋上九「何天之衢亨」,是處上通也。既處於上,下應於天,有大通之德也。「剛來而不距」者,以有大通,既見乾來而不距逆,是尚賢之義也。
  ○注「有大畜」至「大川也」。
  ●正義曰:「尚賢制健」者,謂上九剛來不距,尚賢之謂也。艮能畜剛,制健之謂也。故上《經》云「剛上而尚賢」。王《注》云:「謂上九也。」又云:「能止健,大正也。」王《注》云:「健莫過乾,而能止之,非夫大正,未之能也。」則是全論艮體。「明知尚賢」,謂上九也。制健謂艮體也。「大正應天」者,謂艮也。故前文云:「能止健,大正也。」止健是艮也,應天者,上體之艮,應下體之乾,故稱應天也。此取上卦、下卦而相應,非謂一陰一陽而相應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注云〗物之可畜於懷,令德不散,盡於此也。
  〖疏〗正義曰:「天在山中」者,欲取德積於身中,故云天在山中也。「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君子則此大畜,物既大畜,德亦大畜,故多記識前代之言,往賢之行,使多聞多見,以畜積己德,故云以畜其德也。
  ○注「物之」至「於此也」。
  ●正義曰:物之可畜於懷,令其道德不有棄散者,唯貯藏前言往行於懷,可以令德不散也。唯此而已,故云盡於此也。
注疏
230317926䷙大畜【初九,有厲,利已。】
  〖注云〗四乃畜己,未可犯也。故進則有厲,已則利也。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注云〗處健之始,未果其健者,故能利已。
  〖疏〗正義曰:「有厲利已」者,初九雖有應於四,四乃抑畜於己。己今若往,則有危厲。唯利休已,不須前進,則不犯禍凶也。故《象》云「不犯災也」。
注疏
230418026䷙大畜【九二,輿說輹。】
  〖注云〗五處畜盛,未可犯也。遇斯而進,故輿說輹也。居得其中,能以其中不為馮河,死而无悔,遇難能止,故无尤也。
【《象》曰:輿說輹,中无尤也。】
  〖疏〗正義曰:九二雖與六五相應,五處畜盛,未可犯也。若遇斯而進,則輿說其輹,車破敗也。以其居中,能遇難而止,則无尤過,故《象》云「中无尤」也。以其居中能自止息,故无尤也。此輿說輹,亦假象以明人事也。
注疏
230518126䷙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注云〗凡物極則反,故畜極則通。初二之進,值於畜盛,故不可以升。至於九三,升于上九,而上九處天衢之亨,塗徑大通,進无違距,可以馳騁,故曰良馬逐也。履當其位,進得其時,之乎通路★,不憂險厄,故利艱貞也。閑,閡也。衛,護也。進得其時,雖涉艱難而无患也,輿雖遇閑而故衛也。與上合志,故利有攸往也。
  ★應作「在乎通路」。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疏〗正義曰:「九三良馬逐」者,初二之進,值於畜盛,不可以升。至於九三,升于上九,而上九處天衢之亨,塗徑大通,進无違距,故九三可以良馬馳逐也。利艱貞者,履當其位,進得其時,在乎通路,不憂險厄,故宜利艱難而貞正也。若不值此時,雖平易守正而尚不可,況艱難而欲行正乎?「曰閑輿衛」者,進得其時,涉難无患,雖曰有人欲閑閡車輿,乃是防衛見護也,故云「曰閑輿衛」也。「利有攸往」者,與上合志,利有所往,故《象》曰「上合志」也。
注疏
230618226䷙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注云〗處艮之始,履得其位,能止健初,距不以角,柔以止剛,剛不敢犯。抑銳之始,以息強爭,豈唯獨利,乃將有喜也。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疏〗正義曰:童牛之牿者,處艮之始,履得其位,能抑止剛健之初。距此初九,不須用角,故用童牛牿止其初也。元吉者,柔以止剛,剛不敢犯,以息彊爭,所以大吉而有喜也,故《象》云「元吉,有喜也。」
注疏
230718326䷙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
  〖注云〗豕牙橫猾,剛暴難制之物,謂二也。五處得尊位,為畜之主。二剛而進,能豶其牙,柔能制健,禁暴抑盛,豈唯能固其位,乃將有慶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疏〗正義曰:豶豕之牙者,豕牙謂九二也。二既剛陽,似豕牙之橫猾。九二欲進,此六五處得尊位,能豶損其牙,故云豶豕之牙。柔能制剛,禁暴抑盛,所以吉也。非唯獨吉,乃終久有慶。故《象》云「六五之吉,有慶也」。
  ○注「豕牙」至「有慶」也。
  ●正義曰:能豶其牙者,觀《注》意則豶是禁制損去之名。褚氏云:「豶除也。除其牙也。」然豶之為除,《爾雅》无訓。案《爾雅》云:「豶,大防。」★則豶是隄防之義。此「豶其牙」,謂防止其牙。古字假借,雖豕傍土邊之異,其義亦通。豶其牙,謂止其牙也。
  ★按:「豶,大防」,應作「墳,大防」。
注疏
230818426䷙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注云〗處畜之極,畜極則通,大畜以至於大亨之時。何,辭也,猶云何畜,乃天之衢亨也。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疏〗正義曰:「何天之衢亨」者,何謂語辭,猶云何畜也。處畜極之時,更何所畜?乃天之衢亨,无所不通也。故《象》云:「何天之衢,道大行也」。何氏云:「天衢既通,道乃大亨。」
注疏
230918527䷚頤 頤卦
【頤】 震下艮上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疏〗正義曰:「頤貞吉」者,於頤養之世,養此貞正,則得吉也。「觀頤」者,頤,養也,觀此聖人所養物也。「自求口實」者,觀其自養,求其口中之實也。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疏〗正義曰:「頤貞吉,養正則吉」者,釋「頤貞吉」之義。頤,養也。貞,正也。所養得正,則有吉也。其養正之言,乃兼二義:一者養此賢人,是其養正,故下云「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二者謂養身得正,故《象》云「慎言語,節飲食」。以此言之,則養正之文,兼養賢及自養之義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者,釋觀頤之義也。言在下觀視,在上頤養,所養何人,故云「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者,釋「自求口實」之義也。謂在下之人,觀此在上自求口中之實,是觀其自養,則是在下觀上,乃有二義:若所養是賢,及自養有節,則是其德盛也;若所養非賢,及自養乖度,則其德惡也。此卦之意,欲使所養得也,不欲所養失也。「天地養萬物」者,自此已下,廣言《頤卦》所養事大,故云「天地養萬物」也。「聖人養賢以及萬民」者,先須養賢,乃得養民,故云「養賢以及萬民」也。聖人但養賢人使治眾,眾皆獲安,有如虞舜六人,周武十人,漢帝張良,齊君管仲,此皆養得賢人以為輔佐,政治世康,兆庶咸說,此則「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之義也。「頤之時大矣哉」者,以《彖》釋頤義,於理既盡,更无餘意,故不云義,所以直言「頤之時大矣哉」。以所養得廣,故云「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注云〗言語、飲食猶慎而節之,而況其餘乎?
  〖疏〗正義曰:山止於上,雷動於下。頤之為用,下動上止,故曰「山下有雷,頤。」人之開發言語、咀嚼、飲食,皆動頤之事,故君子觀此頤象,以謹慎言語,裁節飲食。先儒云:「禍從口出,患從口入。」故於頤養而慎節也。
注疏
231018627䷚頤【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注云〗朵頤者,嚼也。以陽處下而為動始,不能令物由己養,動而求養者也。夫安身莫若不競,脩己莫若自保。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居養賢之世,不能貞其所履以全其德,而舍其靈龜之明兆,羨我朵頤而躁求,離其致養之至道,闚我寵祿而競進,凶莫甚焉。
【《象》曰: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疏〗正義曰:「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者,靈龜謂神靈明鑒之龜,兆以喻己之明德也。「朵頤」謂朵動之頤,以嚼物,喻貪惏以求食也。初九以陽處下而為動始,不能使物賴己而養,而更自動求養,是舍其靈龜之明兆,觀我朵頤而躁求。是損己廉靜之德,行其貪竊之情,所以凶也。不足可貴,故《象》云「亦不足貴」也。
  ○注「朵頤」至「甚焉」。
  ●正義曰:「朵頤者嚼也」者,朵是動義,如手之捉物謂之朵也。今動其頤,故知嚼也。「不能令物猶己養」者,若道德弘大,則己能養物,是物由己養。今身處无位之地,又居震動之始,是動而自求養也。「離其致養之至道,闚我寵祿而競進」者,若能自守廉靜,保其明德,則能致君上所養。今不能守廉靜,是離其致養之至道,反以求其寵祿而競進也。
注疏
231118727䷚頤【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凶。】
  〖注云〗養下曰顛。拂,違也。經猶義也。丘,所履之常也。處下體之中,无應於上,反而養初,居下不奉上而反養下,故曰「顛頤拂經于丘」也。以此而養,未見其福也;以此而行,未見有與,故曰「頤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注云〗類皆上養,而二處下養初。
  〖疏〗正義曰:顛,倒也。拂,違也。經,義也。丘,所履之常處也。六二處下體之中,无應於上,反倒下養初,故曰顛頤。下當奉上,是義之常處也。今不奉於上,而反養於下,是違此經義於常之處,故云「拂經於丘」也。「頤征凶」者,征,行也。若以此而養,所行皆凶,故曰「頤征凶」也。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類也」者,頤養之體,類皆養上也。今此獨養下,是所行失類也。
注疏
231218827䷚頤【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注云〗履夫不正,以養於上,納上以諂者也。拂養正之義,故曰「拂頤貞凶」也。處頤而為此行,十年見棄者也。立行於斯,无施而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疏〗正義曰:「拂頤貞凶」者,拂,違也。履夫不正,以養上九,是自納於上以諂媚者也。違養正之義,故曰拂頤貞而有凶也。為行如此,雖至十年,猶勿用而見棄也,故曰十年勿用。立行於此,故无所利也。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者,釋「十年勿用」之義。以其養上以諂媚,則於正道大悖亂,解十年勿用見棄也。
注疏
231318927䷚頤【六四,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无咎。】
  〖注云〗體屬上體,居得其位,而應於初,以上養下,得頤之義,故曰顛頤吉也。下交不可以瀆,故虎視耽耽。威而不猛,不惡而嚴。養德施賢,何可有利?故其欲逐逐,尚敦實也。脩此二者,然後乃得全其吉而无咎。觀其自養則履正,察其所養則養陽,頤爻之貴,斯為盛矣。
【《象》曰: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疏〗正義曰:「顛頤吉」者,「體屬上體,居得其位,而應於初,以上養下」,得養之宜,所以吉也。「虎視耽耽」者,以上養下,不可褻瀆,恒如虎視耽耽,然威而不猛也。「其欲逐逐」者,既養於下,不可有求,其情之所欲逐逐然,尚於敦實也。无咎者,若能虎視耽耽,其欲逐逐,雖復顛頤養下,則得吉而无咎也。
  ○《象》曰:「顛頤之吉,上施光」者,釋「顛頤吉」之義。上謂四也。下養於初,是上施也。能威而不猛,如虎視耽耽,又寡欲少求,其欲逐逐,能為此二者,是上之所施有光明也。然六二顛頤則為凶,六四顛頤得為吉者,六二身處下體而又下養,所以凶也;六四身處上體,又應於初,陰而應陽,又能威嚴寡欲,所以吉也。
  ○注「體屬」至「為盛矣」。
  ●正義曰:「觀其自養則履正」者,以陰處陰,四自處其身,是觀其自養,則能履正道也。「察其所養則養陽」者,六四下養於初,是觀其所養。初是陽爻,則能養陽也。
注疏
231419027䷚頤【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注云〗以陰居陽,拂頤之義也。行則失類,故宜居貞也。无應於下而比於上,故可守貞從上,得頤之吉,雖得居貞之吉,處頤違謙,難未可涉也。
【《象》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疏〗正義曰:拂,違也。經,義也。以陰居陽,不有謙退,乖違於頤養之義,故言拂經也。居貞吉者,行則失類,居貞吉也。不可涉大川者,處頤違謙,患難未解,故不可涉大川,故居貞吉也。
  ○《象》曰「順以從上」者,釋居貞之義。以五近上九,以陰順陽,親從於上,故得居貞吉也。
注疏
231519127䷚頤【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注云〗以陽處上而履四陰,陰不能獨為主,必宗於陽也。故莫不由之以得其養,故曰由頤。為眾陰之主,不可瀆也,故厲乃吉。有似《家人》「悔厲」之義,貴而无位,是以厲也。高而有民,是以吉也。為養之主,物莫之違,故利涉大川也。
【《象》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疏〗正義曰:由頤者,以陽處上而履四陰,陰不能獨為其主,必宗事於陽也。眾陰莫不由之以得其養,故曰由頤也。厲吉者,為眾陰之主,不可褻瀆,嚴厲乃吉,故云厲吉也。利涉大川者,為養之主,无所不為,故利涉大川而有慶也。故《象》云「大有慶也」。
注疏
231619228䷛大過 大過卦
【大過】 巽下兌上
【大過,】
  〖注云〗音相過之過。
【棟橈,利有攸往,亨。】
  〖疏〗正義曰:過謂過越之過,非經過之過。此衰難之世,唯陽爻乃大,能過越常理以拯患難也。故曰大過。以人事言之,猶若聖人過越常理以拯患難也。
  棟橈者,謂屋棟也。本之與末俱橈弱,以言衰亂之世,始終皆弱也。「利有攸往亨」者,既遭衰難,聖人利有所往,以拯患難,乃得亨通,故云「利有攸往亨」也。
  ○注「音相過之過」。
  ●正義曰:相過者,謂相過越之甚也,非謂相過從之過,故《象》云「澤滅木」,是過越之甚也。四陽在中,二陰在外,以陽之過越之甚也。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
  〖注云〗大者乃能過也。
【棟橈,本末弱也。】
  〖注云〗初為本,而上為末也。
【剛過而中,】
  〖注云〗謂二也。居陰,過也。處二,中也。拯弱興衰,不失其中也。
【巽而說行,】
  〖注云〗巽而說行,以此救難,難乃濟也。
【利有攸往,乃亨。】
  〖注云〗危而弗持,則將安用?故往乃亨。
【大過之時大矣哉!】
  〖注云〗是君子有為之時也。
  〖疏〗正義曰:「大過,大者過也」者,釋大過之義也。大者過,謂盛大者乃能過其分理以拯難也。故於二爻,陽處陰位,乃能拯難也,亦是過甚之義。
  ○「棟橈,本末弱也」者,釋「棟橈」義。以大過本末俱弱,故屋棟橈弱也,似若衰難之時,始終弱也。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者,此釋「利有攸往乃亨」義。剛過而中謂二也。以陽處陰,是剛之過極之甚,則陽來拯此陰難,是過極之甚也。巽而說行者,既以巽順和說而行,難乃得濟,故利有攸往,得亨也。故云乃亨。
  ○「大過之時大矣」,此廣說大過之美。言當此大過之時,唯君子有為拯難,其功甚大,故曰大矣哉也。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注云〗此所以為大過,非凡所及也。
  〖疏〗正義曰:澤滅木者,澤體處下,木體處上,澤无滅木之理。今云「澤滅木」者,乃是澤之甚極而至滅木,是極大過越之義。其大過之卦有二義也:一者物之自然大相過越常分,即此澤滅木是也。二者大人大過越常分以拯患難,則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是也。「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者,明君子於衰難之時,卓爾獨立,不有畏懼,隱遯於世而无憂悶,欲有遯難之心,其操不改。凡人遇此則不能,然唯君子獨能如此,是其過越之義。
注疏
231719328䷛大過【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注云〗以柔處下,過而可以无咎,其唯慎乎!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疏〗正義曰:「藉用白茅」者,以柔處下,心能謹慎,薦藉於物,用絜白之茅,言以絜素之道,奉事於上也。无咎者,既能謹慎如此,雖遇大過之難,而无咎也。以柔道在下,所以免害。故《象》云「柔在下也」。
注疏
231819428䷛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注云〗稊者,楊之秀也。以陽處陰,能過其本而救其弱者也。上无其應,心无特吝,處過以此,无衰不濟也。故能令枯楊更生稊,老夫更得少妻,拯弱興衰,莫盛斯爻,故无不利也。老過則枯,少過則稚。以老分少,則稚者長;以稚分老,則枯者榮,過以相與之謂也。大過至衰而己至壯,以至壯輔至衰,應斯義也。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疏〗正義曰:「枯楊生稊」者,枯謂枯稿,稊謂楊之秀者。九二以陽處陰,能過其本分,而救其衰弱。上无其應,心无特吝,處大過之時,能行此道,无有衰者不被拯濟。故衰者更盛,猶若枯槁之楊,更生少壯之稊;枯老之夫,得其少女為妻也。无不利者,謂拯弱興衰,莫盛於此。以斯而行,无有不利也。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者,釋「老夫女妻」之義。若老夫而有老妻,是依分相對。今老夫而得女妻,是過分相與也。老夫得女妻,是女妻以少而與老夫。老夫得少而更壯,是女妻過分而與夫也。女妻而得少夫,是依分相對。今女妻得老夫,是老夫減老而與少。女妻既得其老則益長,是老夫過分而與妻也,故云「過以相與」。《象》直云「老夫」、「女妻」,不云「枯楊生稊」者,「枯楊」則是老夫也,「生稊」則女妻也。其意相似,故《象》略而不言。
  ○注「稊者」至「斯義也」。
  ●正義曰:稊者楊柳之穗,故云楊之秀也。「以陽處陰,能過其本而救其弱」者,若以陽處陽,是依其本分。今以陽處陰,是過越本分,拯救陰弱也。「老過則枯,少過則稚」者,老之太過則枯槁,少之太過則幼稚也。「以老分少則稚者長也」,謂老夫減老而與女妻,女妻得之而更益長,故云「以老分少則稚者長也」。「以稚分老則枯者榮」者,謂女妻減少而與老夫,老夫得之,似若槁者而更得生稊,故云「則枯者榮也。」云「大過至衰而已至壯,以至壯輔至衰,應斯義」者,此大過之卦,本明至壯輔至衰,不論至衰減至壯。故輔嗣此《注》特云「以至壯輔至衰也」。《象》曰「過以相與」者,因至壯而輔至衰,似女妻而助老夫,遂因云老夫減老而與少,猶若至衰減衰而與壯也。其實不然也。
注疏
231919528䷛大過【九三,棟橈,凶。】
  〖注云〗居大過之時,處下體之極,不能救危拯弱,以隆其棟,而以陽處陽,自守所居,又應於上,係心在一,宜其淹溺而凶衰也。
【《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疏〗正義曰:棟橈凶者,居大過之時,處下體之極,以陽居陽,不能救危拯弱,唯自守而已。獨應於上,係心在一,所以凶也。心既褊狹,不可以輔救衰難,故《象》云「不可以有輔也」。
注疏
232019628䷛大過【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注云〗體屬上體,以陽處陰,能拯其弱,不為下所橈者也,故棟隆吉也。而應在初,用心不弘,故有它吝也。
【《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疏〗正義曰:棟隆吉者,體居上體,以陽處陰,能拯救其弱,不為下所橈,故得棟隆起而獲吉也。有它吝者,以有應在初,心不弘闊,故有它吝也。
  ○《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者,釋「棟隆之吉」,以其能拯於難,不被橈乎在下,故得棟隆吉。九四應初,行又謙順,能拯於難,然唯只拯初,初謂下也。下得其拯,猶若所居,屋棟隆起,下必不橈弱何得云不被橈乎在下。但《經》文云「棟橈」,《彖》釋「棟橈」者,本末弱也。以屋棟橈弱而偏,則屋下榱柱亦先弱。柱為本,棟為末,觀此《彖》辭,是足見其義。故子產云:「棟折榱崩,僑將壓焉。」以屋棟橈折,則榱柱亦同崩,此則義也。
注疏
232119728䷛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
  〖注云〗處得尊位,而以陽處陽,未能拯危。處得尊位,亦未有橈,故能生華,不能生稊;能得夫,不能得妻。處棟橈之世,而為无咎无譽,何可長哉?故生華不可久,士夫誠可醜也。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疏〗正義曰:「枯楊生華」者,處得尊位而以陽居陽,未能拯危,不如九二枯楊生稊。但以處在尊位,唯得枯楊生華而已。言其衰老,雖被拯救,其益少也。又似年老之婦,得其彊壯士夫,婦已衰老,夫又彊大,亦是其益少也。所拯難處少,纔得无咎而已,何有聲譽之美?故无咎无譽也。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者,枯槁之楊,被拯纔得生華,何可長久?尋當衰落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者,婦當少稚於夫,今年老之婦,而得彊壯士夫,亦可醜辱也。此言九五不能廣拯衰難,但使枯楊生華而已,但使「老婦得其士夫」而已。拯難狹劣,故不得長久,誠可醜辱,言不如九二也。
  ○注「處得」至「醜也」。
  ●正義曰:「處得尊位,亦未有橈」者,以九三不得尊位,故有棟橈。今九五雖與九三同以陽居陽,但九五處得尊位,功雖未廣,亦未有橈弱。若其橈弱,不能拯難,不能使枯楊生華也。以在尊位,微有拯難,但其功狹少,但使枯楊生華而已,不能生稊也。「能得夫,不能得妻」者,若拯難功闊,則老夫得其女妻,是得少之甚也。今既拯難功狹,但能使老婦得士夫而已,不能使女妻,言老婦所得利益薄少,皆為拯難,功薄,故所益少也。
注疏
232219828䷛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注云〗處太過之極,過之甚也。涉難過甚,故至于滅頂,凶。志在救時,故不可咎也。
【《象》曰: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注云〗雖凶无咎,不害義也。
  〖疏〗正義曰:「過涉滅頂,凶」者,處大過之極,是過越之甚也。以此涉危難,乃至於滅頂,言涉難深也。既滅其頂,所以凶也。无咎者,所以涉難滅頂,至於凶亡,本欲濟時拯難,意善功惡,无可咎責。此猶龍逄、比干,憂時危亂,不懼誅殺,直言深諫,以忤无道之主,遂至滅亡。其意則善,而功不成,復有何咎責?此亦「過涉滅頂凶无咎」之象,故《象》云「不可咎」,言不可害於義理也。
注疏
232319929䷜坎 習坎卦
【習坎】 坎下坎上
【習坎,】
  〖注云〗坎,險陷之名也。習謂便習之。
【有孚,維心亨,】
  〖注云〗剛正在內,有孚者也。陽不外發而在乎內,心亨者也。
【行有尚。】
  〖注云〗內亨外闇,內剛外順,以此行險,行有尚也。
  〖疏〗正義曰:習坎者,坎是險陷之名。習者,便習之義。險難之事,非經便習,不可以行。故須便習於坎事乃得用,故云習坎也。
  有孚者,孚,信也,由剛正在內,故有信也。維心亨者,陽不外發而在於內,是維心亨,言心得通也。
  行有尚者,內亨外闇,內剛外柔,以此行險,事可尊尚,故云行有尚也。
  〖案〗諸卦之名,皆於卦上不加其字。此坎卦之名特加習者,以坎為險難,故特加習名。習有二義:一者習重也,謂上下俱坎,是重疊有險,險之重疊,乃成險之用也。二者人之行險,先須便習其事,乃可得通,故云習也。
  ○注「剛正」至「亨者也」。
  ●正義曰:「剛正在內」者,謂陽在中也。因心剛正,則能有誠信,故云剛正在內,有孚者也。陽不外發而在乎內,心亨者也者,若外陽內陰,則內心柔弱,故不得亨通。今以陽在於內,陽能開通,故維其在心之亨也。
  ○注「內亨」至「有尚也」。
  ●正義曰:「內亨外闇」者,內陽故內亨,外陰故外闇。以亨通之性而往詣陰闇之所,能通於險,故行可貴尚也。
【《彖》曰:習坎,重險也。】
  〖注云〗坎以險為用,故特名曰重險。言習坎者,習乎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注云〗險峭之極,故水流而不能盈也。處至險而不失剛中,行險而不失其信者,習坎之謂也。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注云〗便習於坎而之坎地,盡坎之宜,故往必有功也。
【天險不可升也,】
  〖注云〗不可得升,故得保其威尊。
【地險山川丘陵也,】
  〖注云〗有山川丘陵,故物得以保全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注云〗國之為衛,恃於險也。言自天地以下,莫不須險也。
【險之時用大矣哉!】
  〖注云〗非用之常,用有時也。
  〖疏〗正義曰:「習坎重險」者,釋習坎之義。言習坎者,習行重險。險,難也。若險難不重,不為至險,不須便習,亦可濟也。今險難既重,是險之甚者,若不便習,不可濟也,故注云「習坎者習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者,此釋重險習坎之義。水流而不盈,謂險陷既極,坑穽特深,水雖流注,不能盈滿,言險之甚也,釋重險之義也。「行險而不失其信」,謂行此至險。能守其剛中,不失其信也。此釋習坎及有孚之義也。以能便習於險,故守剛中,不失其信也。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者,釋維心亨義也。以剛在於中,故維得心亨也。「行有尚,往有功」者,此釋行有尚也。既便習於坎而往之險地,必有其功,故云「行有尚,往有功也」。
  ○「天險不可升者」已下廣明險之用也。言天之為險,懸邈高遠,不可升上,此天之險也。若其可升,不得保其威尊,故以不可升為險也。
  ○「地險山川丘陵也」者,言地以山川丘陵而為險也,故地之所載之物保守其全。若无山川丘陵,則地之所載之物失其性也。故地以山川丘陵而為險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者,言王公法象天地,固其城池,嚴其法令,以保守其國也。
  ○「險之時用大矣哉」者,言天地已下,莫不須險,險雖有時而用,故其功盛大矣哉!
  ○注「言習」至「重險也」。
  ●正義曰:言「習坎者,習乎重險也」者,言人便習於坎,止是便習重。便習之語以釋習名。兩坎相重,謂之重險,又當習義,是一習之名,有此兩義。
  ○注「險陗」至「之謂也」。
  ●正義曰:「險峭之極,故水流而不能盈」者,若淺岸平谷,則水流有可盈滿。若其崖岸險峻,澗谷泄漏,是水流不可盈滿,是險難之極也。
  ○注「非用」至「有時也」。
  ●正義曰:「非用之常用有時」者,若天險、地險,不可暫无,此謂人之設險,用有時也。若化洽平治,內外輯睦,非用險也。若家國有虞,須設險防難,是用有時也。
【《象》曰:水洊至,習坎。】
  〖注云〗重險縣絕,故水洊至也。不以坎為隔絕,相仍而至,習乎坎也。
【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注云〗至險未夷,教不可廢,故以常德行而習教事也。習於坎,然後乃能不以險難為困,而德行不失常也。故則夫習坎,以常德行而習教事也。
  〖疏〗正義曰:「水洊至,習坎」者,重險懸絕,其水不以險之懸絕,水亦相仍而至,故謂為習坎也。以人之便習于坎,猶若水之洊至,水不以險為難也。
  ○「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者,言君子當法此,便習於坎,不以險難為困,常守德行而習其政教之事。若能習其教事,則可便習於險也。
注疏
232420029䷜坎【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
  〖注云〗習坎者,習為險難之事也。最處坎底,入坎窞者也。處重險而復入坎底,其道凶也。行險而不能自濟,習坎而入坎窞,失道而窮在坎底,上无應援可以自濟,是以凶也。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疏〗正義曰:「習坎,入于坎窞,凶」者,既處坎底,上无應援,是習為險難之事。无人應援,故入於坎窞而至凶也。以其失道,不能自濟,故《象》云「失道凶」也。
注疏
232520129䷜坎【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注云〗履失其位,故曰坎。上无應援,故曰有險。坎而有險,未能出險之中也。處中而與初三相得,故可以求小得也。初三未足以為援,故曰小得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疏〗正義曰:「坎有險」者,履失其位,故曰坎也。上无應援,故曰有險。既在坎難而又遇險,未得出險之中,故《象》云未出中也。「求小得」者,以陽處中,初三來附,故可以求小得也。初三柔弱,未足以為大援,故云求小得也。
注疏
232620229䷜坎【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注云〗既履非其位,而又處兩坎之間,出則之坎,居則亦坎,故曰來之坎坎也。枕者,枝而不安之謂也。出則无之,處則无安,故曰險且枕也。來之皆坎,无所用之,徒勞而已。
【《象》曰:來之坎坎,終无功也。】
  〖疏〗正義曰:「來之坎坎」者,履非其位而處兩坎之間,出之與居,皆在於坎,故云來之坎坎也。「險且枕」者,枕,枝而不安之謂也。出則无應,所以險處則不安,故且枕也。「入于坎窞」者,出入皆難,故入於坎窞也。勿用者,不可出行。若其出行,終必无功,徒勞而已,故《象》云「終无功」也。
注疏
232720329䷜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注云〗處重險而履正,以柔居柔,履得其位,以承於五,五亦得位,剛柔各得其所,不相犯位,皆无餘應,以相承比,明信顯著,不存外飾。處坎以斯,雖復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納此至約,自進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薦之於宗廟,故終无咎也。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注云〗剛柔相比而相親焉,際之謂也。
  〖疏〗正義曰:「樽酒簋貳」者,處重險而履得其位,以承於五,五亦得位,剛柔各得其所,皆无餘應,以相承比,明信顯著,不假外飾。處坎以此,雖復一樽之酒,二簋之食,故云「樽酒簋貳」也。用缶者,既有樽酒簋貳,又用瓦缶之器,故云用缶也。「納約自牖終无咎」者,納此儉約之物,從牖而薦之,可羞於王公,可薦於宗廟,故云終无咎也。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者,釋「樽酒簋貳」義。所以一樽之酒、貳簋之食,得進獻者,以六四之柔與九五之剛,兩相交際而相親,故得以此儉約而為禮也。
注疏
232820429䷜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注云〗為坎之主,而无應輔可以自佐,未能盈坎者也。坎之不盈,則險不盡矣。祗,辭也。為坎之主,盡平乃无咎,故曰「祗既平无咎」也。說既平乃无咎,明九五未免於咎也。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疏〗正義曰:「坎不盈」者,為坎之主,而无應輔可以自佐,險難未能盈坎,猶險難未盡也。故云「坎不盈」也。「祗既平无咎」者,祗,辭也,謂險難既得盈滿而平,乃得无咎。若坎未盈平,仍有咎也。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者,釋「坎不盈」之義,雖復居中而无其應,未得光大,所以坎不盈滿也。
注疏
232920529䷜坎【上六,係用徽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凶。】
  〖注云〗險陗之極,不可升也。嚴法峻整,難可犯也。宜其囚執,寘于思過之地。三歲,險道之夷也。險終乃反,故三歲不得。自脩三歲,乃可以求復,故曰三歲不得凶也。
  〖疏〗正義曰:「係用徽纆寘於叢棘」者,險陗之極,不可升上。嚴法峻整,難可犯觸。上六居此險陗之處,犯其峻整之威,所以被繫用其徽纆之繩。寘於叢棘,謂囚執之處,以棘叢而禁之也。「三歲不得凶」者,謂險道未終,三歲已來,不得其吉,而有凶也。險終乃反,若能自修,三歲後可以求復自新,故《象》云「上六失道,凶三歲也」。言失道之凶,唯三歲之後可以免也。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注疏
233020630䷝離 離卦
【離】 離下離上
【離,利貞,亨。】
  〖注云〗離之為卦,以柔為正,故必貞而後乃亨,故曰利貞亨也。
【畜牝牛吉。】
  〖注云〗柔處于內而履正中,牝之善也。外強而內順,牛之善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者也。故不可以畜剛猛之物,而吉於畜牝牛也。
  〖疏〗正義曰:「離,利貞,亨」者,離,麗也。麗謂附著也。言萬物各得其所附著處,故謂之離也。「利貞亨」者,離卦之體,陰柔為主,柔則近於不正,不正則不亨通,故利在行正,乃得亨通。以此故亨在利貞之下,故云「利貞亨」。
  ○「畜牝牛吉」者,柔處於內而履正中,是牝之善者,外強內順,是牛之善者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故畜養牝牛,乃得其吉。若畜養剛健,則不可也。此云畜牝牛,假像以明人事也。言離之為德,須內順外強,而行此德,則得吉也。若內剛外順,則反離之道也。
  ○注「離之」至「貞亨也」。
  ●正義曰:「離之為卦,以柔為正」者,二與五俱是陰爻,處於上下兩卦之中,是以柔為正。
  ○注「柔處」至「牝牛也」。
  ●正義曰:「柔處於內而履正中,牝之善也」者,若柔不處於內,似婦人而預外事;若柔而不履正中,則邪僻之行,皆非牝之善也。若柔能處中,行能履正,是為牝之善也。云「外強而內順牛之善」者,明若內外俱強,則失於猛害;若外內俱順,則失於劣弱。唯外強內順,於用為善,故云「外強內順牛之善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故不可以畜剛猛之物」者,既以柔順為主,若畜剛猛之物,則反其德,故不可畜剛猛而畜牝牛也。
【《彖》曰:離,麗也。】
  〖注云〗麗猶著也。各得所著之宜。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注云〗柔著于中正,乃得通也。柔通之吉,極於畜牝牛,不能及剛猛也。
  〖疏〗正義曰::離麗者,釋離卦之名。麗謂附著也。以陰柔之質,附著中正之位,得所著之宜,故云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者,此廣明附著之義。以柔附著中正,是附得宜,故廣言所附得宜之事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者,此以卦象,說離之功德也,並明利貞之義也。重明,謂上下俱離。麗乎正也者,謂兩陰在內,既有重明之德,又附於正道,所以化成天下也。然陰居二位,可謂為正。若陰居五位,非其正位,而云「重明麗乎正」者,以五處於中正,又居尊位,雖非陰陽之正,乃是事理之正,故總云麗於正也。「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牝牛吉」者,釋《經》亨義也,又總釋「畜牝牛吉」也。柔麗於中正,謂六五、六二之柔,皆麗於中,中則不偏,故云中正。以中正為德,故萬事亨。以中正得通,故畜養牝牛而得吉也。以牝牛有中正故也。
  〖案〗諸卦之《彖》,釋卦名之下,乃釋卦下之義,於後乃歎而美之。此《彖》既釋卦名,即廣歎為卦之美,乃釋卦下之義。與諸卦不例者,此乃夫子隨義則言,因文之便也。比既釋離名麗,因廣說日月草木所麗之事,然後卻明卦下之義,更无義例。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注云〗繼謂不絕也,明照相繼,不絕曠也。
  〖疏〗正義曰:「明兩作離」者,離為日,日為明。今有上下二離,故云「明兩作,離」也。案:八純之卦,論象不同,各因卦體事義,隨文而發。乾、坤不論上下之體,直總云「天行健」、「地勢坤」,以天地之大,故總稱上下二體也。雷是連續之至,水為流注不已,義皆取連續相因,故震云「洊雷」,坎云「洊至」也。風是搖動相隨之物,故云「隨風巽」也。山澤各自為體,非相入之物,故云「兼山艮」,「麗澤兌」,是兩物各行也。今明之為體,前後各照,故云「明兩作,離」,是積聚兩明,乃作於離。若一明暫絕,其離未久,必取兩明前後相續,乃得作離卦之美,故云「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是繼續其明,乃得照於四方。若明不繼續,則不得久為照臨,所以特云「明兩作,離」,取不絕之義也。
注疏
233120730䷝離【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注云〗錯然者,警慎之貌也。處離之始,將進而盛,未在既濟,故宜慎其所履,以敬為務,辟其咎也。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疏〗正義曰:履錯然者,身處離初,將欲前進,其道未濟,故其所履踐,恒錯然敬慎不敢自寧,故云「履錯然敬之无咎」。若能如此恭敬,則得避其禍而「无咎」,故《象》云:「履錯之敬,以避咎也」。
  ○注「錯然」至「其咎也」。
  ●正義曰:「錯然者警慎之貌」者,錯是警懼之狀,其心未寧,故錯然也。言「處離之始,將進而盛,未在既濟」者,「將進而盛」謂將欲前進而向盛也。若位在於三,則得既濟。今位在於初,是未在既濟。謂功業未大,故宜慎其所履,恒須錯然避咎也。
注疏
233220830䷝離【六二,黃離,元吉。】
  〖注云〗居中得位,以柔處柔,履文明之盛而得其中,故曰黃離元吉也。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疏〗正義曰:黃者中色,離者文明。居中得位而處於文明,故元吉也。故《象》云「得中道」,以其得中央黃色之道也。
注疏
233320930䷝離【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注云〗嗟,憂歎之辭也。處下離之終,明在將沒,故曰「日昃之離」也。明在將終,若不委之於人,養志无為,則至于耋老有嗟,凶矣,故曰「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也。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疏〗正義曰:「日昃之離」者,處下離之終,其明將沒,故云「日昃之離」也。「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者,時既老耄,當須委事任人,自取逸樂。若不委之於人,則是不鼓擊其缶而為歌,則至於大耋老耄而咨嗟,何可久長?所以凶也。故 《象》云:「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注疏
233421030䷝離【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注云〗處於明道始變之際,昏而始曉,沒而始出,故曰突如其來如。其明始進,其炎始盛,故曰焚如。逼近至尊,履非其位,欲進其盛,以炎其上,命必不終,故曰死如。違離之義,无應无承,眾所不容,故曰棄如也。
【《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疏〗正義曰:「突如其來如」者,四處始變之際,三為始昏,四為始曉。三為已沒,四為始出,突然而至,忽然而來,故曰突如其來如也。焚如者,逼近至尊,履非其位,欲進其盛,以焚炎其上,故云焚如也。死如者,既焚其上,命必不全,故云死如也。棄如者,違於離道,无應无承,眾所不容,故云棄如。是以《象》云「无所容也」。
注疏
233521130䷝離【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注云〗履非其位,不勝所履。以柔乘剛,不能制下,下剛而進,將來害己,憂傷之深,至于沱嗟也。然所麗在尊,四為逆首,憂傷至深,眾之所助,故乃沱嗟而獲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疏〗正義曰:「出涕沱若」者,履非其位,不勝其任,以柔乘剛,不能制下,下剛而進,將來害己,憂傷之深,所以出涕滂沱,憂戚而咨嗟也。若是語辭也。吉者,以所居在尊位,四為逆首,已能憂傷悲嗟,眾之所助,所以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者,此釋六五吉義也。所以終得吉者,以其所居在五,離附於王公之位,被眾所助,故得吉也。五為王位,而言公者,此連王而言公,取其便文以會韻也。
注疏
233621230䷝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注云〗離,麗也,各得安其所麗謂之離。處離之極,離道已成,則除其非類,以去民害,王用出征之時也。故必有嘉折首,獲匪其醜,乃得无咎也。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疏〗正義曰:王用出征者,處離之極,離道既成,物皆親附,當除去其非類,以去民害,故王用出征也。「有嘉折首,獲匪其醜」者,以出征罪人,事必剋獲,故有嘉美之功,折斷罪人之首,獲得匪其醜類,乃得无咎也。若不出征除害,居在終極之地,則有咎也。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者,釋出征之義。言所出征者,除去民害,以正邦國故也。
注疏
233721331䷞咸 咸卦
【咸】 艮下兌上
【咸,亨,利貞,取女吉。】
  〖疏〗正義曰:先儒以《易》之舊題,分自此已上三十卦為《上經》,已下三十四卦為《下經》,《序卦》至此又別起端首。先儒皆以《上經》明天道,《下經》明人事,然韓康伯注《序卦》破此義云:「夫《易》,六畫成卦,三才必備,錯綜天人,以效變化,豈有天道、人事偏於上下哉!」案:《上經》之內,明飲食必有訟,訟必有眾起,是兼於人事,不專天道。既不專天道,則《下經》不專人事,理則然矣。但孔子《序卦》不以咸繫離。《繫辭》云「二篇之策」,則是六十四卦舊分上下,乾坤象天地,咸恒明夫婦。乾坤乃造化之本,夫婦實人倫之原,因而擬之,何為不可?天地各卦,夫婦共卦者,周氏云:「尊天地之道,略於人事,猶如三才,天地為二,人止為一也。」此必不然。竊謂:乾坤明天地初闢,至屯乃剛柔始交。故以純陽象天,純陰象地,則咸以明人事。人物既生,共相感應。若二氣不交,則不成於相感,自然天地各一,夫婦共卦。此不言可悉,豈宜妄為異端!「咸亨利貞取女吉」者,咸感也。此卦明人倫之始,夫婦之義,必須男女共相感應,方成夫婦。既相感應,乃得亨通。若以邪道相通,則凶害斯及,故利在貞正。既感通以正,即是婚媾之善,故云「咸亨利貞取女吉」也。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
  〖注云〗是以亨也。
【止而說,】
  〖注云〗故利貞也。
【男下女,】
  〖注云〗取女吉也。
【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注云〗二氣相與,乃化生也。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注云〗天地萬物之情見於所感也。凡感之為道,不能感非類者也,故引取女以明同類之義也。同類而不相感應,以其各亢所處也,故女雖應男之物,必下之而後取女乃吉也。
  〖疏〗正義曰:「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者,此因上下二體釋咸亨之義也。艮剛而兌柔,若剛自在上,柔自在下,則不相交感,无由得通。今兌柔在上而艮剛在下,是二氣感應以相授與,所以為咸亨也。
  ○「止而說」者,此因二卦之義釋利貞也,艮止而兌說也。能自靜止則不隨動欲,以上行說則不為邪諂。不失其正,所以利貞也。
  ○「男下女」者,此因二卦之象釋取女吉之義。艮為少男而居於下,兌為少女而處於上,是男下於女也。婚姻之義,男先求女,親迎之禮,御輪三周,皆是男先下於女,然後女應於男,所以取女得吉者也。
  ○「是以亨利貞取女吉」者,次第釋訖,總舉繇辭以結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者,以下廣明感之義也。天地二氣,若不感應相與,則萬物无由得變化而生。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者,聖人設教,感動人心,使變惡從善,然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者,結歎咸道之廣,大則包天地,小則該萬物。感物而動,謂之情也。天地萬物皆以氣類共相感應,故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也。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注云〗以虛受人,物乃感應。
  〖疏〗正義曰:「山上有澤,咸」,澤性下流,能潤於下;山體上承,能受其潤。以山感澤,所以為咸。「君子以虛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澤,故能空虛其懷,不自有實,受納於物,无所棄遺,以此感人,莫不皆應。
注疏
233821431䷞咸【初六,咸其拇。】
  〖注云〗處咸之初,為感之始,所感在末,故有志而已。如其本實,未至傷靜。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注云〗四屬外卦。
  〖疏〗正義曰:咸其拇者,拇是足大指也,體之最末。初應在四,俱處卦始,為感淺末,取譬一身,在於足指而已,故曰咸其拇也。
  ○《象》曰「志在外」者,外謂四也。與四相應,所感在外,處於感初,有志而已,故云「志在外也」。
  ○注「如其本實未至傷靜」。
  ●正義曰:六二咸道轉進,所感在腓。腓體動躁,則成往而行。今初六所感淺末,則譬如拇指,指雖小動,未移其足,以喻人心初感,始有其志。志雖小動,未甚躁求。凡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以其本實未傷於靜,故无吉凶悔吝之辭。
注疏
233921531䷞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注云〗咸道轉進,離拇升腓,腓體動躁者也。感物以躁,凶之道也。由躁故凶,居則吉矣。處不乘剛,故可以居而獲吉。
【《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注云〗陰而為居,順之道也。不躁而居,順不害也。
  〖疏〗正義曰:「咸其腓,凶。居吉」者,腓,足之腓腸也。六二應在九五,咸道轉進,離拇升腓,腓體動躁,躁以相感,凶之道也。由躁故凶,靜居則吉,故曰「咸其腓凶居吉」。以不乘剛,故可以居而獲吉。
  ○《象》曰「雖凶居吉,順不害」者,雖者與奪之辭。若既凶矣,何由得居而獲吉?良由陰性本靜,今能不躁而居,順其本性,則不有災害,免凶而獲吉也。
  ○注「腓體動躁也」。
  ●正義曰:王廙云:動於腓腸,斯則行矣。故言腓體動躁也。
注疏
234021631䷞咸【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注云〗股之為物,隨足者也。進不能制動,退不能靜處,所感在股,志在隨人者也。志在隨人,所執亦以賤矣。用斯以往,吝其宜也。
【《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疏〗正義曰:「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者,九三處二之上,轉高至股。股之為體,動靜隨足,進不能制足之動,退不能靜守其處。股是可動之物,足動則隨不能自處,長執其隨足之志,故云「咸其股,執其隨」。施之於人,自无操持。志在隨人,所執卑下,以斯而往,鄙吝之道,故言往吝。
  ○《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者,非但進不能制動,退亦不能靜處也。所執下者,既志在隨人,是其志意所執下賤也。
注疏
234121731䷞咸【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注云〗處上卦之初,應下卦之始,居體之中,在股之上,二體始相交感,以通其志,心神始感者也。凡物始感而不以之於正,則至於害,故必貞然後乃吉,吉然後乃得亡其悔也。始在於感,未盡感極,不能至於无思以得其黨,故有憧憧往來然後朋從其思也。
【《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
  〖注云〗未感於害,故可正之,得悔亡也。
【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疏〗正義曰:「貞吉悔亡」者,九四居上卦之初,應下卦之始,居體之中,在股之上,二體始相交感,以通其志,心神始感者也。凡物始感而不以之於正,則害之將及矣,故必貞然後乃吉,吉然後乃得亡其悔也。故曰貞吉悔亡也。「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始在於感,未盡感極,惟欲思運動以求相應,未能忘懷息照,任夫自然,故有憧憧往來,然後朋從爾之所思也。
  ○《象》曰「未感害」者,心神始感,未至於害,故不可不正,正而故得悔亡也。「未光大」者,非感之極,不能无思无欲,故未光大也。
注疏
234221831䷞咸【九五,咸其脢,无悔。】
  〖注云〗脢者,心之上,口之下,進不能大感,退亦不為无志,其志淺末,故无悔而已。
【《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疏〗正義曰:「咸其脢无悔」者,脢者心之上,口之下也。四已居體之中,為心神所感,五進在於四上,故所感在脢,脢已過心,故進不能大感,由在心上,退亦不能无志,志在淺末,故无悔而已。故曰「咸其脢无悔」也。
  ○《象》曰「志末也」者,末猶淺也。感以心為深,過心則謂之淺末矣。
  ○注「脢者」至「而已」。
  ●正義曰:「脢者心之上口之下」者,《子夏易傳》曰「在脊曰脢」。馬融云「脢,背也」。鄭玄云「脢,脊肉也」。王肅云「脢在背而夾脊」。《說文》云「脢,背肉也」。雖諸說不同,大體皆在心上。輔嗣以四為心神,上為輔頰,五在上四之間,故直云「心之上口之下」也。明其淺於心神,厚於言語。
注疏
234321931䷞咸【上六,咸其輔頰舌。】
  〖注云〗咸道轉末,故在口舌言語而已。
【《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注云〗輔頰舌者,所以為語之具也。咸其輔頰舌,則滕口說也。憧憧往來,猶未光大,況在滕口,薄可知也。
  〖疏〗正義曰:「咸其輔頰舌」者,馬融云「輔,上頷也」。輔頰舌者,言語之具。咸道轉末,在於口舌言語而已,故云咸其輔頰舌也。
  ○《象》曰「滕口說也」者,舊說字作滕(徒登反)。滕,競與也。所競者口,无復心實,故云滕口說也。鄭玄又作「媵」。媵,送也。咸道極薄,徒送口舌言語相感而已,不復有志於其間。王注義得兩通,未知誰同其旨也。
注疏
234422032䷟恆 恒卦
【恒】 巽下震上
【恒,亨,无咎,利貞。】
  〖注云〗恒而亨,以濟三事也。恒之為道,亨乃无咎也。恒通无咎,乃利正也。
【利有攸往。】
  〖注云〗各得所恒,脩其常道,終則有始,往而无違,故利有攸往也。
  〖疏〗正義曰:「亨,无咎,利貞」者,恒,久也。恒久之道,所貴變通。必須變通隨時,方可長久。能久能通,乃无咎也。恒通无咎,然後利以行正,故曰「恒亨无咎利貞」也。
  利有攸往者,得其常道,何往不利,故曰利有攸往也。
  ○注「恒而亨,以濟三事也」。
  ●正義曰:褚氏云:「三事,謂无咎、利貞、利有攸往。」莊氏云:「三事者,无咎一也,利二也,貞三也。」周氏云:「三事者,一亨也,二无咎也,三利貞也。」注不明數,故先儒各以意說。竊謂注云「恒而亨以濟三事」者,明用此恒亨,濟彼三事,无疑亨字在三事之中,而此注云「恒之為道,亨乃无咎。恒通无咎,乃利正也」。又注《彖》曰:「道得所久,則常通无咎而利正也」。此解皆以利正相將為一事,分以為二,恐非注旨。驗此注云「恒之為道,亨乃无咎」,此以恒亨濟无咎也。又云:「恒通无咎,乃利正也。」此以恒亨濟利貞也。下注「利有攸往」云:「各得所恒,脩其常道,終則有始,往而无違,故利有攸往。」此以恒亨濟利有攸往也。觀文驗注,褚氏為長。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
  〖注云〗剛尊柔卑,得其序也。
【雷風相與,】
  〖注云〗長陽長陰,能相成也。
【巽而動,】
  〖注云〗動无違也。
【剛柔皆應,】
  〖注云〗不孤媲也。
【恒。】
  〖注云〗皆可久之道。
【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
  〖注云〗道得所久,則常通无咎而利正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注云〗得其所久,故不已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注云〗得其常道,故終則復始,往无窮極。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注云〗言各得其所恒,故皆能長久。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注云〗天地萬物之情,見於所恒也。
  〖疏〗正義曰:恒久也者,釋訓卦名也。恒之為名,以長久為義。「剛上而柔下」者,既訓恒為久,因明此卦得其恒名,所以釋可久之意。此就二體以釋恒也。震剛而巽柔,震則剛尊在上,巽則柔卑在下,得其順序,所以為恒也。
  ○「雷風相與」者,此就二象釋恒也。雷之與風,陰陽交感,二氣相與,更互而相成,故得恒久也。
  ○「巽而動」者,此就二卦之義,因釋恒名。震動而巽順,无有違逆,所以可恒也。
  ○「剛柔皆應」者,此就六爻釋恒。此卦六爻剛柔皆相應和,无孤媲者,故可長久也。
  恒者,歷就四義釋恒名訖,故更舉卦名以結之也。明上四事皆可久之道,故名此卦為恒。
  ○「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者,此就名釋卦之德,言所以得亨无咎利貞者,更无別義,正以得其恒久之道,故言久於其道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者,將釋利有攸往,先舉天地以為證喻,言天地得其恒久之道,故久而不己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者,舉經以結成也。人用恒久之道,會於變通,故終則復始,往无窮極,同於天地之不已,所以為利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以下廣明恒義。上言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故日月得天,所以亦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者,四時更代,寒暑相變,所以能久生成萬物。「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者,聖人應變隨時,得其長久之道,所以能光宅天下,使萬物從化而成也。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者,總結恒義也。
  ○注「剛尊柔卑得其序也」。
  ●正義曰:咸明感應,故柔上而剛下,取二氣相交也。恒明長久,故剛上而柔下,取尊卑得序也。
  ○注「長陽長陰能相成也」。
  ●正義曰:震為長男,故曰長陽。巽為長女,故曰長陰。《彖》曰:「雷風相與」,雷之與風,共相助成之義。故褚氏云「雷資風而益遠,風假雷而增威」是也。今言「長陽長陰,能相成」者,因震為長男,巽為長女,遂以長陽長陰而名之,作文之體也。又此卦明夫婦可久之道,故以二長相成,如雷風之義也。
  ○注「不孤媲也」。
  ●正義曰:媲,配也。
【《象》曰:雷風,恒。】
  〖注云〗長陽長陰,合而相與,可久之道也。
【君子以立不易方。】
  〖注云〗得其所久,故不易也。
  〖疏〗正義曰:雷風相與為恒,已如彖釋。
  ○「君子以立不易方」者,君子立身得其恒久之道,故不改易其方。方猶道也。
注疏
234522132䷟恆【初六,浚恒,貞凶,无攸利。】
  〖注云〗處恒之初,最處卦底,始求深者也。求深窮底,令物无餘縕,漸以至此,物猶不堪,而況始求深者乎?以此為恒,凶正害德,无施而利也。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疏〗正義曰:浚,深也。最處卦底,故曰深也。深恒者,以深為恒是也。施之於仁義,即不厭深,施之於正,即求物之情過深,是凶正害德,无施而利,故曰「浚恒貞凶,无攸利」也。
  ○注「始求深者乎」。
  ●正義曰:處卦之初,故言始也。最在於下,故言深也。所以致凶,謂在於始而求深者也。
注疏
234622232䷟恆【九二,悔亡。】
  〖注云〗雖失其位,恒位於中,可以消悔也。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疏〗正義曰:失位故稱悔,居中故悔亡也。
  ○《象》曰「能久中」者,處恒故能久,位在於中,所以消侮也。
注疏
234722332䷟恆【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注云〗處三陽之中,居下體之上,處上體之下,上不全尊,下不全卑,中不在體,體在乎恒,而分无所定,无恒者也。德行无恒,自相違錯,不可致詰,故或承之羞也。施德於斯,物莫之納,鄙賤甚矣,故曰貞吝也。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疏〗正義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者,九三居下體之上,處上體之下,雖處三陽之中,又在不中之位,上不全尊,下不全卑,執心不定,德行无恒,故曰不恒其德。德既无恒,自相違錯,則為羞辱承之,所羞非一,故曰或承之羞也。處久如斯,正之所賤,故曰貞吝也。
  ○《象》曰「无所容」者,謂不恒之人,所往之處,皆不納之,故无所容也。
  ○注「中不在體」至「不可致詰」。
  ●正義曰:雖在三陽之中,非一體之中也。「不可致詰」者,詰,問也。違錯處多,不足問其事理,所以明其羞辱之深,如《論語》云「於予與何誅」。
注疏
234822432䷟恆【九四,田无禽。】
  〖注云〗恒於非位,雖勞无獲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疏〗正義曰:田者,田獵也,以譬有事也。无禽者,田獵不獲,以喻有事无功也。恒於非位,故勞而无功也。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者,在恒而失位,是久非其位。田獵而无所獲,是安得禽也。
注疏
234922532䷟恆【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注云〗居得尊位,為恒之主,不能制義,而係應在二,用心專貞,從唱而已。婦人之吉,夫子之凶也。
【《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疏〗正義曰:「恒其德貞」者,六五係應在二,不能傍及他人,是恒常貞一其德,故曰恒其德貞也。婦人吉者,用心專貞,從唱而巳,是婦人之吉也。夫子凶者,夫子須制斷事宜,不可專貞從唱,故曰夫子凶也。
  ○《象》曰「從一而終」者,謂用心貞一,從其貞一而自終也。從婦凶者,五與二相應,五居尊位,在震為夫,二處下體,在巽為婦。五係於二,故曰從婦凶也。
注疏
235022632䷟恆【上六,振恒,凶。】
  〖注云〗夫靜為躁君,安為動主。故安者上之所處也,靜者可久之道也。處卦之上,居動之極,以此為恒,无施而得也。
【《象》曰: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疏〗正義曰:「振恒凶」者,振,動也。凡處於上者,當守靜以制動。今上六居恒之上,處動之極,以振為恒,所以凶也。
  ○《象》曰「大无功」者,居上而以振動為恒,无施而得,故曰大无功也。
注疏
235122733䷠遯 遯卦
【遯】 艮下乾上
【遯,亨,小利貞。】
  〖疏〗正義曰:遯亨者,遯者隱退逃避之名,陰長之卦。小人方用,君子日消。君子當此之時,若不隱遯避世,即受其害。須遯而後得通,故曰遯亨。小利貞者,陰道初始浸長,正道亦未全滅,故曰小利貞。
【《彖》曰:遯亨,遯而亨也。】
  〖注云〗遯之為義,遯乃通也。
【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注云〗謂五也。以剛當位而應,非否亢也。遯不否亢,能與時行也。
【小利貞,浸而長也。】
  〖注云〗陰道欲浸而長,正道亦未全滅,故小利貞也。
【遯之時義大矣哉!】
  〖疏〗正義曰:遯而亨者,此釋遯之所以得亨通之義。小人之道方長,君子非遯不通,故曰「遯而亨也」。
  ○「剛當位而應,與時行」者,舉九五之爻,釋所以能遯而致亨之由,良由九五以剛而當其位,有應於二,非為否亢。遯不否亢,即是相時而動,所以遯而得亨,故云「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小利貞,浸而長」者,釋小利貞之義。浸者漸進之名,若陰德暴進,即消正道。良由二陰漸長而正道亦未即全滅,故云小利貞也。
  ○「遯之時義大矣哉」,歎美遯德。相時度宜,避世而遯,自非大人照幾不能如此,其義甚大,故云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山,遯。】
  〖注云〗天下有山,陰長之象。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疏〗正義曰:「天下有山,遯」者,山者陰類,進在天下,即是山勢欲上逼於天,天性高遠,不受於逼,是遯避之象,故曰「天下有山,遯」。
  ○「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者,君子當此遯避之時,小人進長,理須遠避,力不能討,故不可為惡,復不可與之褻瀆,故曰「不惡而嚴」。
  ○注「天下有山,陰長之象」。
  ●正義曰:積陽為天,積陰為地。山者,地之高峻,今上逼於天,是陰長之象。
注疏
235222833䷠遯【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注云〗遯之為義,辟內而之外者也。尾之為物,最在體後者也。處遯之時,不往何災,而為遯尾,禍所及也。危至而後求行,難可免乎厲,則勿用有攸往也。
【《象》曰: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疏〗正義曰:遯尾厲者,為遯之尾,最在後遯者也。小人長於內,應出外以避之,而最在卦內,是遯之為後也。逃遯之世,宜速遠而居先,而為遯尾,禍所及也,故曰遯尾厲也。勿用有攸往者,危厲既至,則當固窮,危行言遜,勿用更有所往,故曰勿用有攸往。
  ○《象》曰「不往何災」者,《象》釋當遯之時,宜須出避。而勿用有攸往者,既為遯尾,出必見執,不如不往,不往即无災害。何災者,猶言无災也。與何傷、何咎之義同也。
注疏
235322933䷠遯【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注云〗居內處中,為遯之主,物皆遯己,何以固之?若能執乎理中厚順之道以固之也,則莫之勝解。
【《象》曰:執用黃牛,固志也。】
  〖疏〗正義曰:「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者,逃遯之世,避內出外,二既處中居內,即非遯之人也。既非遯之人,便為所遯之主,物皆棄己而遯,何以執固留之?惟有中和厚順之道可以固而安之也。能用此道,則无能勝己解脫而去也。黃中之色,以譬中和。牛性順從,皮體堅厚,牛革以譬厚順也。六二居中得位,亦是能用中和厚順之道,故曰「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也。
  ○《象》曰固志者,堅固遯者之志,使不去己也。
注疏
235423033䷠遯【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注云〗在內近二,以陽附陰,宜遯而繫,故曰繫遯。遯之為義,宜遠小人,以陽附陰,繫於所在,不能遠害,亦已憊矣,宜其屈辱而危厲也。繫於所在,畜臣妾可也。施於大事,凶之道也。
【《象》曰: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疏〗正義曰:係遯者,九三无應於上,與二相比,以陽附陰,係意在二,處遯之世,而意有所係,故曰係遯。有疾厲者,遯之為義,宜遠小人。既係於陰,即是有疾憊而致危厲,故曰有疾厲也。畜臣妾吉者,親於所近,係在於下,施之於人,畜養臣妾則可矣,大事則凶,故曰畜臣妾吉。
  ○《象》曰「不可大事」者,釋係遯之人,以畜臣妾吉,明其不可為大事也。
注疏
235523133䷠遯【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注云〗處於外而有應於內,君子好遯,故能舍之,小人繫戀,是以否也。
【《象》曰: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注云〗音臧否之否。
  〖疏〗正義曰:九四處在於外,而有應於內。處外即意欲遠遯,應內則未能棄捨。若好遯君子,超然不顧,所以得吉。小人有所係戀,即不能遯,故曰小人否也。
  ○注「音臧否之否」。
  ●正義曰:嫌讀為圯,故音之也。
注疏
235623233䷠遯【九五,嘉遯,貞吉。】
  〖注云〗遯而得正,反制於內。小人應命,率正其志,不惡而嚴,得正之吉,遯之嘉也。
【《象》曰: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疏〗正義曰:嘉遯貞吉者,嘉,美也。五居於外,得位居中,是遯而得正。二為己應,不敢違拒,從五之命,率正其志,遯而得正,反制於內,不惡而嚴,得正之吉,為遯之美,故曰嘉遯貞吉也。
  ○《象》曰「以正志」者,小人應命,不敢為邪,是五能正二之志,故成遯之美也。
注疏
235723333䷠遯【上九,肥遯,无不利。】
  〖注云〗最處外極,无應於內,超然絕志,心无疑顧,憂患不能累,矰繳不能及,是以肥遯无不利也。
【《象》曰: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疏〗正義曰:《子夏傳》曰:「肥,饒裕也。」四、五雖在於外,皆在內有應,猶有反顧之心。惟上九最在外極,无應於內,心无疑顧,是遯之最優,故曰肥遯。遯而得肥,无所不利,故云无不利也。
  ○注「矰繳不能及」。
  ●正義曰:矰,矢名也。鄭注《周禮》「結繳於矢謂之矰。」繳,《字林》及《說文》云:「繳,生絲縷也。」
注疏
235823434䷡大壯 大壯
【大壯】 乾下震上
【大壯,利貞。】
  〖疏〗正義曰:大壯,卦名也。壯者,強盛之名。以陽稱大,陽長既多,是大者盛壯,故曰大壯。利貞者,卦德也。群陽盛長,小道將滅,大者獲正,故曰利貞也。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
  〖注云〗大者謂陽爻,小道將滅,大者獲正,故利貞也。
【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注云〗天地之情,正大而巳矣。弘正極大,則天地之情可見矣。
  〖疏〗正義曰:大者壯也者,就爻釋卦名。陽爻浸長,已至於四,是大者盛壯,故曰大者壯也。
  剛以動故壯者,就二體釋卦名。乾剛而震動,柔弱而動,即有退弱。剛強以動,所以成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者,就爻釋卦德。大者獲正,故得利貞。「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者,因大獲正,遂廣美正大之義。天地之道,弘正極大,故正大則見天地之情。不言萬物者,壯大之名,義歸天地,故不與咸恒同也。
  ○注「大者獲正故利貞也」。
  ●正義曰:釋名之下,剩解利貞成大者之義也。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
  〖注云〗剛以動也。
【君子以非禮弗履。】
  〖注云〗壯而違禮則凶,凶則失壯也。故君子以大壯而順禮也。
  〖疏〗正義曰:「雷在天上大壯」者,震雷為威動,乾天主剛健,雷在天上,是剛以動,所以為大壯。
  ○「君子以非禮弗履」者,盛極之時,好生驕溢,故於大壯誡以非禮勿履也。
注疏
235923534䷡大壯【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注云〗夫得大壯者,必能自然成也。未有陵犯於物而得終其壯者。在下而壯,故曰壯于趾也。居下而用剛壯,以斯而進,窮凶可必也,故曰征凶有孚。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注云〗言其信窮。
  〖疏〗正義曰:「壯於趾征凶有孚」者,趾,足也。初在體下,有如趾足之象,故曰壯於趾也。施之於人,即是在下而用壯也。在下用壯,陵犯於物,以斯而行,凶其信矣。故曰征凶有孚。
  ○《象》曰「其孚窮」者,釋「壯於趾」者,其人信有窮凶也。
注疏
236023634䷡大壯【九二,貞吉。】
  〖注云〗居得中位,以陽居陰,履謙不亢,是以貞吉。
【《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疏〗正義曰:以其居中履謙,行不違禮,故得正而吉也。
注疏
236123734䷡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注云〗處健之極,以陽處陽,用其壯者也。故小人用之以為壯,君子用之以為羅己者也。貞厲以壯,雖復羝羊,以之觸藩,能無羸乎?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疏〗正義曰:罔,羅罔也。羝羊,羖羊也。藩,藩籬也。羸,拘累纏繞也。九三處乾之上,是健之極也。又以陽居陽,是健而不謙也。健而不謙,必用其壯也。小人當此,不知恐懼,即用以為壯盛,故曰小人用壯。君子當此即慮危難,用之為羅罔於己,故曰君子用罔。以壯為正,其正必危,故云貞厲也。以此為正,狀似羝羊觸藩也。必拘羸其角矣。
  ○《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者,言小人用以為壯者,即是君子所以為羅罔也。
注疏
236223834䷡大壯【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注云〗下剛而進,將有憂虞。而以陽處陰,行不違謙,不失其壯,故得貞吉而悔亡也。己得其壯,而上陰不罔己路,故藩決不羸也。壯于大輿之輹,无有能說其輹者,可以往也。
【《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疏〗正義曰:大輿者,大車也。下剛而進,將有憂虞,而九四以陽處陰,行不違謙,居謙即不失其壯,故得正吉而悔亡也,故云貞吉悔亡。九三以壯健不謙,即被羸其角。九四以謙而進,謂之上行。陰爻不罔己路,故藩決不羸也。「壯於大輿之輹」者,言四乘車而進,其輹壯大,无有能脫之者,故曰「藩決不羸,壯於大輿之輹」也。
  ○《象》曰「尚往」者,尚,庶幾也。言己不失其壯,庶幾可以往也。
注疏
236323934䷡大壯【六五,喪羊于易,无悔。】
  〖注云〗居於大壯,以陽處陽,猶不免咎,而況以陰處陽,以柔乘剛者乎?羊,壯也。必喪其羊,失其所居也。能喪壯于易,不于險難,故得无悔。二履貞吉,能幹其任,而己委焉,則得无悔。委之則難不至,居之則敵寇來,故曰喪羊于易。
【《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喪羊于易無悔」者,羊,壯也。居大壯之時,以陽處陽,猶不免咎,而況以陰處陽,以柔乘剛者乎?違謙越禮,必喪其壯。群陽方進,勢不可止。若於平易之時,逆捨其壯,委身任二,不為違拒,亦剛所不害,不害即无悔矣,故曰「喪羊于易无悔」也。
  ○《象》曰「位不當」者,正由處不當位,故須舍其壯也。
  ○注「羊壯也」至「无悔」。
  ●正義曰:羊,剛𢓴之物,故以譬壯。云「必喪其羊失其所居」者,言違謙越禮,理勢必然。云「能喪壯於易不於險難」者,二雖應己,剛長則侵,陰為己寇難,必喪其壯,當在於平易寇難未來之時,勿於險難敵寇既來之日。良由居之必有喪其羊之理,故戒其預防。而莊氏云:「經止一言喪羊,而注為兩處分用。初云『必喪其羊,失其所居』,是自然應失。後云『能喪壯於易,不於險難』,故得无咎。自能喪其羊,二理自為矛盾。」竊謂莊氏此言,全不識注意。
注疏
236424034䷡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注云〗有應於三,故不能退。懼於剛長,故不能遂。持疑猶豫,志无所定,以斯決事,未見所利。雖處剛長,剛不害正。苟定其分,固志在三★,以斯自處,則憂患消亡,故曰艱則吉也。
  ★「三」或作「一」。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疏〗正義曰:退謂退避,遂謂進往。有應於三,欽之不巳,故不能退避。然懼於剛長,故不能遂往,故云「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也。无攸利者,持疑猶豫,不能自決,以此處事,未見其利,故曰无攸利也。艱則吉者,雖處剛長,剛不害正。但艱固其志,不捨於三,即得吉,故曰艱則吉也。
  ○《象》曰「不詳也」者,祥者善也。進退不定,非為善也,故云不祥也。「咎不長也」者,能艱固其志,即憂患消亡,其咎不長,釋所以得吉也。
注疏
236524135䷢晉 晉卦
【晉】 坤下離上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疏〗正義曰:晉者,卦名也。晉之為義,進長之名。此卦明臣之昇進,故謂之晉。康者,美之名也。侯謂昇進之臣也。臣既柔進,天子美之,賜以車馬,蕃多而眾庶,故曰「康侯用錫馬蕃庶」也。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
【《彖》曰: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
  〖注云〗凡言上行者,所之在貴也。
【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注云〗康,美之名也。順以著明,臣之道也。柔進而上行,物所與也。故得錫馬而蕃庶。以訟受服,則終朝三褫。柔進受寵,則一晝三接也。
  〖疏〗正義曰:「晉,進也」者,以今釋古,古之晉字,即以進長為義,恐後世不曉,故以進釋之。「明出地上」者,此就二體釋得晉名。離上坤下,故言明出地上。明既出地,漸就進長,所以為晉。「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者,此就二體之義及六五之爻釋「康侯用錫馬」巳下也。坤,順也;離,麗也,又為明。坤能順從而麗著於大明,六五以柔而進,上行貴位,順而著明臣之美道也。柔進而上行,君上所與也,故得厚賜而被親寵也。
  ○「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者,釋訖舉《經》以結君寵之意也。
  ○注「以訟」至「三接也」。
  ●正義曰:舉此對釋者,蓋訟言終朝,晉言一晝,俱不盡一日,明黜陟之速,所以示懲勸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注云〗以順著明,自顯之道。
  〖疏〗正義曰:「自昭明德」者,昭亦明也,謂自顯明其德也。周氏等為「照」,以為自照己身。《老子》曰:「自知者明。」用明以自照為明德。案:王注此云:「以順著明自顯之道。」又此卦與明夷正反。《明夷象》云:「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王注彼云:「蒞眾顯明,蔽偽百姓。」「藏明於內,乃得明也。」准此二注,明王之注意以此為自顯明德。昭字宜為昭(之遙反)。周氏等為照(之召反),非注旨也。
注疏
236624235䷢晉【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
  〖注云〗處順之初,應明之始,明順之德,於斯將隆。進明退順,不失其正,故曰「晉如摧如貞吉」也。處卦之始,功業未著,物未之信,故曰罔孚。方踐卦始,未至履位,以此為足,自喪其長者也。故必裕之,然後无咎。
【《象》曰: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注云〗未得履位,未受命也。
  〖疏〗正義曰:「晉如摧如貞吉」者,何氏云:「摧,退也。裕,寬也。如,辭也。」初六處順之初,應明之始,明順之德,於斯將隆,進則之明,退則居順,進之與退,不失其正,故曰「晉如摧如貞吉」也。罔孚者,處卦之始,功業未著,未為人所信服,故曰罔孚。裕无咎者,裕,寬也。方踐卦始,未至履位,不可自以為足也,若以此為足,是自喪其長也。故必宜寬裕其德,使功業弘廣,然後无咎,故曰裕无咎也。
  ○《象》曰「獨行正」者,獨猶專也,言進與退,專行其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者,處進之初,未得履位,未受錫命,故宜寬裕進德,乃得无咎。
注疏
236724335䷢晉【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注云〗進而无應,其德不昭,故曰「晉如愁如」。居中得位,履順而正,不以无應而回其志,處晦能致其誠者也。脩德以斯,聞乎幽昧,得正之吉也,故曰貞吉。母者,處內而成德者也。鳴鶴在陰則其子和之,立誠於闇,闇亦應之,故其初愁如。履貞不回,則乃受茲大福于其王母也。
【《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疏〗正義曰:「晉如愁如」者,六二進而无應於上,其德不見昭明,故曰進如愁如,憂其不昭也。貞吉者,然履順居於中正,不以无應而不脩其德,正而獲吉,故曰貞吉也。「受茲介福于其王母」者,介者,大也。母者,處內而成德者也。初雖愁如,但守正不改,終能受此大福於其所脩,故曰「受茲介福於其王母」。
  ○注「鳴鶴在陰則其子和之」。
  ●正義曰:此王用《中孚》九二爻辭也。
注疏
236824435䷢晉【六三,眾允,悔亡。】
  〖注云〗處非其位,悔也。志在上行,與眾同信,順而麗明,故得悔亡也。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
  〖疏〗正義曰:六三處非其位,有悔也。志在上行,與眾同信,順而麗明,故得其悔亡。
  ○《象》曰「眾允之,志上行也」者,居晉之時,眾皆欲進,己應於上,志在上行,故能與眾同信也。
注疏
236924535䷢晉【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注云〗履非其位,上承於五,下據三陰。履非其位,又負且乘,无業可安,志无所據,以斯為進,正之危也。進如鼫鼠,无所守也。
【《象》曰: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晉如鼫鼠者,鼫鼠有五能而不成伎之蟲也。九四履非其位,上承於五,下據三陰,上不許其承,下不許其據,以斯為進,无業可安,无據可守,事同鼫鼠,无所成功也。以斯為進,正之危也,故曰「晉如鼫鼠,貞厲」也。
  ○注「進如鼫鼠,无所守也」。
  ●正義曰:蔡邕《勸學篇》云:「鼫鼠五能不成一伎術。」《注》曰:「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本草經》云:「螻蛄一名鼫鼠。」謂此也。鄭引《詩》云:「碩鼠碩鼠,无食我黍。」謂大鼠也。陸機以為「雀鼠」。案:王以為「无所守」,蓋五伎者當之。
  ★「先人」原文作「免人」。
注疏
237024635䷢晉【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注云〗柔得尊位,陰為明主,能不用察,不代下任也。故雖不當位,能消其悔。失得勿恤,各有其司,術斯以往,无不利也。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疏〗正義曰:「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者,居不當位,悔也。柔得尊位,陰為明主,能不自用其明,以事委任於下,故得悔亡。既以事任下,委物責成,失之與得,不須憂恤,故曰失得勿恤也。能用此道,所往皆吉而无不利,故曰往吉无不利也。
  ○《象》曰「有慶」者,委任得人,非惟自得无憂,亦將人所慶說,故曰有慶也。
注疏
237124735䷢晉【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注云〗處進之極,過明之中,明將夷焉。已在乎角,在猶進之,非亢如何?失夫道化无為之事,必須攻伐,然後服邑,危乃得吉,吉乃无咎。用斯為正,亦以賤矣。
【《象》曰: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疏〗正義曰:晉其角者,西南隅也。上九處進之極,過明之中,其猶日過於中,已在於角而猶進之,故曰進其角也。維用伐邑者,在角猶進,過亢不已,不能端拱无為,使物自服,必須攻伐其邑,然後服之,故云維用伐邑也。「厲吉无咎貞吝」者,兵者凶器,伐而服之,是危乃得吉,吉乃无咎,故曰厲吉无咎。以此為正,亦以賤矣,故曰貞吝也。
  ○《象》曰「道未光也」者,用伐乃服,雖得之,其道未光大也。
注疏
237224836䷣明夷 明夷卦
【明夷】 離下坤上
【明夷,利艱貞。】
  〖疏〗正義曰:明夷,卦名。夷者,傷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於人事,闇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顯其明智,亦明夷之義也。時雖至闇,不可隨世傾邪,故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故明夷之世,利在艱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疏〗正義曰:「明入地中明夷」者,此就二象以釋卦名,故此及晉卦皆《彖》、《象》同辭也。「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者,既釋明夷之義,又須出能用明夷之人,內懷文明之德,撫教六州,外執柔順之能,三分事紂,以此蒙犯大難,身得保全,惟文王能用之,故云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者,此又就二體釋卦之德。明在地中,是晦其明也。既處明夷之世,外晦其明,恐陷於邪道,故利在艱固其貞,不失其正,言所以利艱貞者,用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者,既釋艱貞之義,又須出能用艱貞之人,內有險難,殷祚將傾,而能自正其志,不為而邪諂,惟箕子能用之,故云「箕子以之」。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
  〖注云〗蒞眾顯明,蔽偽百姓者也。故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
【用晦而明。】
  〖注云〗藏明於內,乃得明也。顯明於外,巧所辟也。
  〖疏〗正義曰:「蒞眾顯明,蔽偽百姓」者也,所以君子能用此明夷之道,以臨於眾,冕旒垂目,黈纊塞耳,无為清靜,民化不欺。若運其聰明,顯其智慧,民即逃其密網,奸詐愈生,豈非藏明用晦,反得其明也?故曰「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也。
注疏
237324936䷣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注云〗明夷之主,在於上六,上六為至闇者也。初處卦之始,最遠於難也。遠難過甚,明夷遠遯,絕跡匿形,不由軌路,故曰明夷于飛。懷懼而行,行不敢顯,故曰垂其翼也。尚義而行,故曰君子于行也。志急於行,飢不遑食,故曰三日不食也。殊類過甚,以斯適人,人心疑之,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疏〗正義曰:明夷於飛者,明夷是至闇之卦。上六既居上極,為明夷之主。云飛者,借飛鳥為喻,如鳥飛翔也。初九處於卦始,去上六最遠,是最遠於難。「遠難過甚,明夷遠遯,絕跡匿形,不由軌路,高飛而去,故曰明夷于飛也。垂其翼者,飛不敢顯,故曰垂其翼也。「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者,尚義而行,故云君子于行。志急於行,饑不遑食,故曰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者,殊類過甚,以此適人,人必疑怪而有言,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義不食也」者,君子逃難惟速,故義不求食也。
注疏
237425036䷣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注云〗夷于左股,示行不能壯也。以柔居中,用夷其明,進不殊類,退不近難,不見疑憚,順以則也,故可用拯馬而壯,吉也。不垂其翼,然後乃免也。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注云〗順之以則,故不見疑。
  〖疏〗正義曰:「明夷夷于左股」者,左股被傷,行不能壯。六二以柔居中,用夷其明,不行剛壯之事者也,故曰「明夷夷于左股」。莊氏云:「言左者,取其傷小。」則比夷右未為切也。夷于左股,明避難不壯,不為闇主所疑,猶得處位,不至懷懼而行,然後徐徐用馬,以自拯濟而獲其壯吉也,故曰「用拯馬壯吉」也。
  ○《象》曰「順以則也」者,言順闇主之則,不同初九,殊類過甚,故不為闇主所疑,故得拯馬之吉也。
注疏
237525136䷣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注云〗處下體之上,居文明之極,上為至晦,入地之物也。故夷其明,以獲南狩,得大首也。南狩者,發其明也。既誅其主,將正其民。民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化宜以漸,不可速正,故曰不可疾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注云〗去闇主也。
  〖疏〗正義曰:南方,文明之所。狩者,征伐之類。大首謂闇君。「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者,初藏明而往,託狩而行,至南方而發其明也。九三應於上六,是明夷之臣,發明以征闇君,而得其大首,故曰「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也。「不可疾貞」者,既誅其主,將正其民,民迷日久,不可卒正,宜化之以漸,故曰不可疾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者,志欲除闇,乃得大首,是其志大得也。
注疏
237625236䷣明夷【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注云〗左者,取其順也。入于左腹,得其心意,故雖近不危。隨時辟難★,門庭而已,能不逆忤也。
  ★ 「隨時」誤作「雖時」,依他本改。
【《象》曰: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疏〗正義曰:「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者,凡右為用事也。從其左不從其右,是卑順不逆也。腹者,懷情之地。六四體柔處坤,與上六相近,是能執卑順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意也。于出門庭者,既得其意,雖近不危,隨時避難,門庭而已,故曰于出門庭。
  ○《象》曰「獲心意」者,心有所存,既不逆忤,能順其旨,故曰獲心意也。
注疏
237725336䷣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注云〗最近於晦,與難為比,險莫如茲。而在斯中,猶闇不能沒,明不可息,正不憂危,故利貞也。
【《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疏〗正義曰:「箕子之明夷」者,六五最比闇君,似箕子之近殷紂,故曰箕子之明夷也。利貞者,箕子執志不回,闇不能沒,明不可息,正不憂危,故曰利貞。
  ○《象》曰「明不可息也」,息,滅也。《象》稱「明不可滅」者,明箕子能保其貞,卒以全身,為武王師也。
注疏
237825436䷣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注云〗處明夷之極,是至晦者也。本其初也,在乎光照,轉至於晦,遂入于地。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疏〗正義曰:「不明晦」者,上六居明夷之極,是至闇之主,故曰「不明而晦」,本其初也。其意在於光照四國,其後由乎不明,遂入於地,謂見誅滅也。
  ○《象》曰「失則」者,由失法則,故誅滅也。
注疏
237925537䷤家人 家人卦
【家人】 離下巽上
【家人,利女貞。】
  〖注云〗家人之義,各自脩一家之道,不能知家外他人之事也。統而論之,非元亨利君子之貞,故利女貞,其正在家內而巳。
  〖疏〗正義曰:家人者,卦名也。明家內之道,正一家之人,故謂之家人。利女貞者,既修家內之道,不能知家外他人之事。統而論之,非君子丈夫之正,故但言利女貞。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
  〖注云〗謂二也。
【男正位乎外。】
  〖注云〗謂五也。家人之義,以內為本,故先說女也。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疏〗正義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者,此因二、五得正,以釋家人之義,並明女貞之旨。家人之道,必須女主於內,男主於外,然後家道乃立。今此卦六二柔而得位,是女正位乎內也。九五剛而得位,是男正位乎外也。家人以內為本,故先說女也。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者,因正位之言,廣明家人之義乃道均二儀,非惟人事而已。家人即女正於內,男正於外,二儀則天尊在上,地卑在下,同於男女正位,故曰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者,上明義均天地,此又言道齊邦國。父母一家之主,家人尊事,同於國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者,此歎美正家之功,可以定於天下,申成道齊邦國。既家有嚴君,即父不失父道,乃至婦不失婦道,尊卑有序,上下不失,而後為家道之正。各正其家,无家不正,即天下之治定矣。
【《象》曰:風自火出,家人。】
  〖注云〗由內以相成,熾也。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注云〗家人之道,脩於近小而不妄也。故君子以言必有物而口无擇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擇行。
  〖疏〗正義曰:「風自火出,家人」者,巽在離外,是風從火出。火出之初,因風方熾。火既炎盛,還復生風。內外相成,有似家人之義。故曰「風自火出家人」也。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者,物,事也。言必有事,即口无擇言。行必有常,即身无擇行。正家之義,修於近小。言之與行,君子樞機。出身加人,發邇化遠,故舉言行以為之誡。言既稱物,而行稱恒者,發言立行,皆須合於可常之事,互而相足也。
注疏
238025637䷤家人【初九,閑有家,悔亡。】
  〖注云〗凡教在初而法在始,家瀆而後嚴之,志變而後治之,則悔矣。處家人之初,為家人之始,故宜必以閑有家,然後悔亡也。
【《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疏〗正義曰:「閑有家,悔亡」者,治家之道,在初即須嚴正,立法防閑。若黷亂之後,方始治之,即有悔矣。初九處家人之初,能防閑有家,乃得悔亡,故曰「閑有家,悔亡」也。
  ○《象》曰「志未變也」者,釋在初防閑之義。所以在初防閑其家者,家人志未變黷也。
注疏
238125737䷤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注云〗居內處中,履得其位,以陰應陽,盡婦人之正義,无所必遂,職乎中饋,巽順而巳,是以貞吉也。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疏〗正義曰:「无攸遂,在中饋,貞吉」者,六二履中,居位以陰應陽,盡婦人之義也。婦人之道,巽順為常,无所必遂。其所職主,在於家中饋食供祭而已,得婦人之正吉,故曰「无攸遂在中饋貞吉」也。
  ○《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者,舉爻位也。言吉者,明其以柔居中而得正位,故能順以巽而獲吉也。
注疏
238225837䷤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注云〗以陽處陽,剛嚴者也。處下體之極,為一家之長者也。行與其慢,寧過乎恭;家與其瀆,寧過乎嚴。是以家人雖嗃嗃悔厲,猶得其道。婦子嘻嘻,乃失其節也。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疏〗正義曰:「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者,嗃嗃,嚴酷之意也。嘻嘻,喜笑之貌也。九三處下體之上,為一家之主,以陽處陽,行剛嚴之政,故家人嗃嗃。雖復嗃嗃傷猛,悔其酷厲,猶保其吉,故曰悔厲吉。若縱其婦子慢黷嘻嘻,喜笑而无節,則終有恨辱,故曰「婦子嘻嘻終吝」也。
  ○《象》曰「未失也」者,初雖悔厲,似失於猛,終无慢黷,故曰未失也。失家節者,若縱其嘻嘻,初雖歡樂,終失家節也。
注疏
238325937䷤家人【六四,富家,大吉。】
  〖注云〗能以其富,順而處位,故大吉也。若但能富其家,何足為大吉?體柔居巽,履得其位,明於家道,以近至尊,能富其家也。
【《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疏〗正義曰:「富家大吉」者,富謂祿位昌盛也。六四體柔處巽,得位承五,能富其家者也。由其體巽承尊,長保祿位,吉之大者也,故曰富家大吉。
  ○《象》曰「順在位」者,所以致大吉,由順承於君而在臣位,故不見黜奪也。
注疏
238426037䷤家人【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注云〗假,至也。履正而應,處尊體巽,王至斯道,以有其家者也。居於尊位,而明於家道,則下莫不化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六親和睦,交相愛樂,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故王假有家則勿恤而吉。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疏〗正義曰:「王假有家」者,假,至也。九五履正而應,處尊體巽,是能以尊貴巽接於物,王至此道,以有其家,故曰王假有家也。「勿恤吉」者,居於尊位而明於家道,則在下莫不化之矣,不須憂恤而得吉也,故曰勿恤吉也。
  ○《象》曰「交相愛也」者,王既明於家道,天下化之,六親和睦,交相愛樂也。
注疏
238526137䷤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注云〗處家人之終,居家道之成,刑于寡妻,以著于外者也,故曰有孚。凡物以猛為本者則患在寡恩,以愛為本者則患在寡威,故家人之道尚威嚴也。家道可終,唯信與威。身得威敬,人亦如之。反之於身,則知施於人也。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疏〗正義曰:「有孚,威如,終吉」者,上九處家人之終,家道大成,刑于寡妻,以著於外,信行天下,故曰有孚也。威被海內,故曰威如。威信並立,乃得終於家道,而吉從之,故曰「有孚威如終吉」也。
  ○《象》曰「反身之謂」者,身得人敬則敬於人,明知身敬於人人亦敬己,反之於身則知施之於人,故曰反身之謂也。
注疏
238626238䷥睽 睽卦
【睽】 兌下離上
【睽,小事吉。】
  〖疏〗正義曰:睽者,乖異之名,物情乖異,不可大事。大事謂與役動眾,必須大同之世,方可為之。小事謂飲食衣服,不待眾力,雖乖而可,故曰小事吉也。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注云〗事皆相違,害之道也,何由得小事吉?以有此三德也。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注云〗睽離之時,非小人之所能用也。
  〖疏〗正義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者,此就二體釋卦名為睽之義,同而異者也。水火二物,共成烹飪,理應相濟。今火在上而炎上,澤居下而潤下,无相成之道,所以為乖。中少二女共居一家,理應同志,各自出適,志不同行,所以為異也。「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者,此就二體及六五有應,釋所以小事得吉。說而麗乎明,不為邪僻。柔進而上行,所之在貴。得中而應乎剛,非為全弱。雖在乖違之時,卦爻有此三德,故可以行小事而獲吉也。
  ○「天地睽而其事同」,此以下歷就天地男女萬物,廣明睽義體乖而用合也。天高地卑,其體懸隔,是天地睽也。而生成品物,其事則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者,男外女內,分位有別,是男女睽也。而成家理事,其志即通也。萬物殊形,各自為象,是萬物睽也。而均於生長,其事即類,故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既明睽理合同之大,又歎能用睽之人,其德不小,睽離之時,能建其用,使合其通理,非大德之人,則不可也,故曰「睽之時用大矣哉」也。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注云〗同於通理,異於職事。
  〖疏〗正義曰:「上火下澤睽」者,動而相背,所以為睽也。「君子以同而異」者,佐王治民,其意則同;各有司存,職掌則異,故曰「君子以同而異」也。
注疏
238726338䷥睽【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咎。】
  〖注云〗處睽之初,居下體之下,无應獨立,悔也。與四合志,故得悔亡。馬者,必顯之物。處物之始,乖而喪其馬,物莫能同,其私必相顯也,故勿逐而自復也。時方乖離,而位乎窮下,上无應可援,下无權可恃,顯德自異,為惡所害,故見惡人乃得免咎也。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疏〗正義曰:悔亡者,初九處睽離之初,居下體之下,无應獨立,所以悔也。四亦處下,无應獨立,不乖於己,與己合志,故得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者,時方睽離,觸目乖阻。馬之為物,難可隱藏,時或失之,不相容隱,不須尋求,勢必自復,故曰「喪馬勿逐自復」也。「見惡人无咎」者,處於窮下,上无其應,无應則无以為援,窮下則无權可恃。若標顯自異,不能和光同塵,則必為惡人所害,故曰「見惡人无咎」。見★,謂遜接之也。
  ★ 原文缺「見」字,依他本補。
  ○《象》曰「以辟咎也」者,惡人不應與之相見,而遜接之者,以辟咎也。
注疏
238826438䷥睽【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注云〗處睽失位,將无所安。然五亦失位,俱求其黨,出門同趣,不期而遇,故曰遇主於巷也。處睽得援,雖失其位,未失道也。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疏〗正義曰:「遇主于巷,无咎」者,九二處睽之時而失其位,將无所安。五亦失位,與己同黨,同趣相求,不假遠涉而自相遇,適在於巷。言遇之不遠,故曰「遇主於巷」。主謂五也,處睽得援,咎悔可亡,故无咎也。
  ○《象》曰「未失道」者,既遇其主,雖失其位,亦未失道也。
注疏
238926538䷥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
  〖注云〗凡物近而不相得則凶。處睽之時,履非其位,以陰居陽,以柔乘剛,志在於上,而不和於四。二應於五,則近而不相比,故見輿曳。輿曳者,履非其位,失所載也。其牛掣者,滯隔所在,不獲進也。「其人天且劓」者,四從上取,二從下取,而應在上九,執志不回。初雖受困,終獲剛助。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无初有終,遇剛也。】
  〖疏〗正義曰:「見輿曳其牛掣」者,處睽之時,履非其位,以陰居陽,以柔乘剛,志在上九,不與四合。二自應五,又與己乖。欲載,其輿被曳,失己所載也。欲進,其牛被牽,滯隔所在,不能得進也。故曰「見輿曳其牛掣」也。「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者,剠額為天,截鼻為劓。既處二四之間,皆不相得,其為人也,四從上刑之,故剠其額,二從下刑之,又截其鼻,故曰其人天且劓。而應在上九,執志不回,初雖受困,終獲剛助,故曰无初有終。
  ○《象》曰「位不當」者,由位不當,故輿被曳。遇剛者,由遇上九之剛,所以有終也。
注疏
239026638䷥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注云〗无應獨處,五自應二,三與己睽,故曰睽孤也。初亦无應特立。處睽之時,俱在獨立,同處體下,同志者也。而己失位,比於三五,皆與己乖,處无所安,故求其疇類而自託焉,故曰遇元夫也。同志相得而无疑焉,故曰交孚也。雖在乖隔,志故得行,故雖危无咎。
【《象》曰:交孚无咎,志行也。】
  〖疏〗正義曰:元夫謂初九也。處於卦始,故云元也。初四俱陽而言夫者,蓋是丈夫之夫,非夫婦之夫也。
注疏
239126738䷥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注云〗非位,悔也。有應,故亡。厥宗,謂二也。噬膚者,齧柔也。三雖比二,二之所噬,非妨己應者也。以斯而往,何咎之有?往必合也。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疏〗正義曰:悔亡者,失位,悔也。有應,故悔亡也。「厥宗噬膚,往何咎」者,宗,主也,謂二也。噬膚謂噬三也。三雖隔二,二之所噬,故曰厥宗噬膚也。三是陰爻,故以膚為譬,言柔脆也。二既噬三即五,可以往而无咎矣,故曰往无咎。
  ○《象》曰「往有慶也」者,有慶之言,善功被物,為物所賴也。五雖居尊而不當位,與二合德,乃為物所賴,故曰往有慶也。
注疏
239226838䷥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注云〗處睽之極,睽道未通,故曰睽孤。己居炎極,三處澤盛,睽之極也。以文明之極,而觀至穢之物,睽之甚也。豕而負塗,穢莫過焉。至睽將合,至殊將通,恢詭譎怪,道將為一。未至於洽,先見殊怪,故見豕負塗,甚可穢也。見鬼盈車,吁可怪也。先張之弧,將攻害也。後說之弧,睽怪通也。四剠其應,故為寇也。睽志將通,匪寇婚媾,往不失時,睽疑亡也。貴於遇雨,和陰陽也。陰陽既和,群疑亡也。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疏〗正義曰:睽孤者,處睽之極,睽道未通,故曰睽孤也。「見豕負塗」者,火動而上,澤動而下,己居炎極,三處澤盛,睽之極也。離為文明,澤是卑穢,以文明之極而觀至穢之物,事同豕而負塗泥,穢莫斯甚矣,故曰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者,鬼魅盈車,怪異之甚也。至睽將合,至殊將通,未至於洽,先見殊怪,故又見載鬼一車。載鬼不言見者,為豕上有見字也。見怪若斯,懼來害己,故先張之弧,將攻害也。物極則反,睽極則通,故後說之弧,不復攻也。匪寇婚媾者,四剠其應,故謂四為寇。睽志既通,匪能為寇,乃得與三為婚媾矣,故曰匪寇婚媾也。「往遇雨則吉」者,雨者,陰陽交和之道也。眾異併消,无復疑阻,往得和合,則吉從之,故曰「往遇雨則吉」。
  ○《象》曰「群疑亡也」者,往與三合,如雨之和。向之見豕、見鬼、張弧之疑併消釋矣,故曰群疑亡也。
  ○注「恢詭譎怪道將為一」。
  ●正義曰:《莊子內篇‧齊物論》曰:「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為舉筳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郭象注云:「夫筳橫而楹縱,厲醜而西施好,所謂齊者,豈必齊形狀,同規矩哉!舉縱橫好醜,恢詭譎怪,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即形雖萬殊,而性本得同,故曰道通為一也。」莊子所言,以明齊物,故舉恢詭譎怪至異之物,道通為一,得性則同。王輔嗣用此文而改通為將字者,明物極則反,睽極則通,有似引詩斷章,不必與本義同也。
注疏
239326939䷦蹇 蹇卦
【蹇】 艮下坎上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
  〖注云〗西南,地也。東北,山也。以難之平則難解,以難之山則道窮。
【利見大人。】
  〖注云〗往則濟也。
【貞吉。】
  〖注云〗爻皆當位,各履其正,居難履正,正邦之道也。正道未否,難由正濟,故貞吉也。遇難失正,吉可得乎?
  〖疏〗正義曰:蹇,難也。有險在前,畏而不進,故稱為蹇。「利西南不利東北」者,西南地,位平易之方。東北險,位阻礙之所。世道多難,率物以適平易,則蹇難可解。若入於險阻,則彌加擁塞。去就之宜,理須如此,故曰「蹇,利西南不利東北」也。
  ○「利見大人」者,能濟眾難,惟有大德之人,故曰利見大人。
  ○「貞吉」者,居難之時,若不守正而行其邪道,雖見大人,亦不得吉,故曰貞吉也。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注云〗蹇難之時,非小人之所能用也。
  〖疏〗正義曰:「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者,釋卦名也。蹇者,有難而不進,能止而不犯,故就二體,有險有止,以釋蹇名。坎在其外,是險在前也。有險在前,所以為難。若冒險而行,或罹其害。艮居其內,止而不往,相時而動,非知不能,故曰「見險而能止,知矣哉」也。「蹇利西南往得中也」者,之於平易,救難之理,故云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者,之於險阻,更益其難,其道彌窮,故曰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者,往見大人必能除難,故曰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者,二、三、四、五爻皆當位,所以得正而吉,故曰當位貞吉也。「以正邦也」者,居難守正,正邦之道,故曰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者,能於蹇難之時建立其功,用以濟世者,非小人之所能,故曰蹇之時用大矣哉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
  〖注云〗山上有水,蹇難之象。
【君子以反身脩德。】
  〖注云〗除難莫若反身脩德。
  〖疏〗正義曰:「山上有水蹇」者,山者是巖險,水是阻難。水積山上,彌益危難,故曰山上有水蹇。
  ○「君子以反身脩德」者,蹇難之時,未可以進,惟宜反求諸身,自脩其德,道成德立,方能濟險,故曰君子以反身修德也。陸績曰:「水在山上,失流通之性,故曰蹇。」通水流下,今在山上,不得下流,蹇之象。陸績又曰:「水本應山下,今在山上,終應反下,故曰反身。」處難之世,不可以行,只可反自省察,修己德用乃除難。君子通達道暢之時,並濟天下,處窮之時則獨善其身也。
注疏
239427039䷦蹇【初六,往蹇,來譽。】
  〖注云〗處難之始,居止之初,獨見前識,覩險而止,以待其時,知矣哉!故往則遇蹇,來則得譽。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也。】
  〖疏〗正義曰:「往蹇來譽」者,初六處蹇之初,往則遇難,來則得譽。初居艮始,是能見險而止。見險不往,則是來而得譽,故曰往蹇來譽。
  ○《象》曰:宜待者,既往則遇蹇,宜止以待時也。
注疏
239527139䷦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注云〗處難之時★,履當其位,居不失中,以應於五。不以五在難中,私身遠害,執心不回,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履中行義,以存其上,處蹇以比,未見其尤也。
  ★ 「處難之時」原文誤作「處難窮時」,依他本修改。
【《象》曰:王臣蹇蹇,終无尤也。】
  〖疏〗正義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者,王謂五也。臣謂二也。九五居於王位而在難中,六二是五之臣,往應於五,履正居中,志匡王室,能涉蹇難,而往濟蹇,故曰王臣蹇蹇也。盡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故曰匪躬之故。
  ○《象》曰:終无尤者,處難以斯,豈有過尤也?
注疏
239627239䷦蹇【九三,往蹇,來反。】
  〖注云〗進則入險,來則得位,故曰往蹇來反。為下卦之主,是內之所恃也。
【《象》曰: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疏〗正義曰:「往蹇來反」者,九三與坎為鄰,進則入險,故曰往蹇。來則得位,故曰來反。
  ○《象》曰「內喜之」者,內卦三爻,惟九三一陽居二陰之上,是內之所恃,故云內喜之也。
注疏
239727339䷦蹇【六四,往蹇,來連。】
  〖注云〗往則无應,來則乘剛,往來皆難,故曰往蹇來連。得位履正,當其本實,雖遇於難,非妄所招也。
【《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疏〗正義曰:馬云「連亦難」也。鄭云「遲久之意」。六四往則无應,來則乘剛,往來皆難,故曰往蹇來連也。
  ○《象》曰:當位實者,明六四得位履正,當其本實。而往來遇難者,乃數之所招,非邪妄之所致也,故曰當位實也。
注疏
239827439䷦蹇【九五,大蹇,朋來。】
  〖注云〗處難之時,獨在險中,難之大者也,故曰大蹇。然居不失正,履不失中,執德之長,不改其節,如此則同志者集而至矣,故曰朋來也。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疏〗正義曰:九五處難之時,獨在險中,難之大者也,故曰大蹇。然得位履正,不改其節,如此則同志者自遠而來,故曰朋來。
  ○《象》曰「以中節」者,得位居中,不易其節,故致朋來,故云以中節也。
  ○注「同志者集而至矣」。
  ●正義曰:此以同志釋朋來之義。鄭注《論語》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此對文也。通而言之,同志亦是朋黨也。
注疏
239927539䷦蹇【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注云〗往則長難,來則難終,難終則眾難皆濟,志大得矣,故曰往蹇來碩吉。險夷難解,大道可興,故曰利見大人也。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內也。】
  〖注云〗有應在內,往則失之★。來則志獲,志在內也。
  ★「往則失之」原文誤作「往之則失」,依他本改。
【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疏〗正義曰:碩,大也。上六難終之地,不宜更有所往,往則長難,故曰往蹇也。來則難終,難終則眾難皆濟,志大得矣,故曰來碩吉也。險夷難解,大道可興,宜見大人以弘道化,故曰利見大人也。
  ○《象》曰:「志在內也」者,有應在三,是志在內也。應既在內,往則失之,來則得之,所以往則有蹇,來則碩吉也。
  ○「以從貴」者,貴謂陽也。以陰從陽,故云以從貴也。
注疏
240027640䷧解 解卦
【解】 坎下震上
【解,利西南。】
  〖注云〗西南,眾也。解難濟險,利施於眾也。亦不困于東北,故不言不利東北也。
【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注云〗未有善於解難而迷於處安也。解之為義,解難而濟厄者也。无難可往,以解來復則不失中。有難而往,則以速為吉者。无難則能復其中,有難則能濟其厄也。
  〖疏〗正義曰:解者,卦名也。然解有兩音,一音古買反,一音胡賣反。解謂解難之初,解謂既解之後。《彖》稱「動而免乎險」,明非救難之時,故先儒皆讀為解。《序卦》云:「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然則解者,險難解,釋物情舒緩,故為解也。「解利西南」者,西南坤位,坤是眾也。施解於眾,則所濟者弘,故曰「解利西南」也。
  ○「无所往」者,上言「解難濟險,利施於眾」。此下明救難之時,誡其可否。若无難可往,則以來復為吉。若有難可往,則以速赴為善,故云「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設此誡者,褚氏云:「世有无事求功,故誡以无難宜靜,亦有待敗乃救,故誡以有難須速也。」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注云〗動乎險外,故謂之免。免險則解,故謂之解。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注云〗天地否結則雷雨不作,交通感散,雷雨乃作也。雷雨之作,則險厄者亨,否結者散,故百果草木皆甲坼也。
【解之時大矣哉!】
  〖注云〗无所而不釋也。難解之時,非治難時,故不言用。體盡於解之名,无有幽隱,故不曰義。
  〖疏〗正義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者,此就二體以釋卦名。遇險不動,无由解難。動在險中,亦未能免咎。今動於險外,即見免脫於險,所以為解也。
  ○「解利西南往得眾」者,解之為義,兼濟為美。往之西南,得施解於眾,所以為利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者,无難可解,退守靜默,得理之中,故云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者,解難能速,則不失其幾,故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者,此因震坎有雷雨之象,以廣明解義。天地解緩,雷雨乃作。雷雨既作,百果草木皆孚甲開坼,莫不解散也。
  ○「解之時大矣哉」者,結歎解之大也。自天地至於草木,无不有解,豈非大哉!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疏〗正義曰: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寬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
注疏
240127740䷧解【初六,无咎。】
  〖注云〗解者,解也。屯難盤結,於是乎解也。處蹇難始解之初,在剛柔始散之際,將赦罪厄,以夷其險。處此之時,不煩於位而无咎也。
【《象》曰:剛柔之際,義无咎也。】
  〖注云〗或有過咎,非其理也。義猶理也。
  〖疏〗正義曰:夫險難未夷,則賤弱者受害,然則蹇難未解之時,柔弱者不能无咎,否結既釋之後,剛強者不復陵暴。初六處蹇難始解之初,在剛柔始散之際,雖以柔弱處无位之地,逢此之時,不慮有咎,故曰初六无咎也。
  ○《象》曰「義无咎」者,義猶理也,剛柔既散,理必无咎,或有過咎,非理之常也,故曰義无咎也。
  ○注「或有過咎非其理也」 ○正義曰:「或有過咎,非其理也」者,或本无此八字。
注疏
240227840䷧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注云〗狐者,隱伏之物也。剛中而應,為五所任,處於險中,知險之情,以斯解物,能獲隱伏也,故曰「田獲三狐」也。黃,理中之稱也。矢,直也。田而獲三狐,得乎理中之道,不失枉直之實,能全其正者也,故曰「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也。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疏〗正義曰:「田獲三狐」者,狐是隱伏之物,三為成數,舉三言之,搜獲歡盡。九二以剛居中而應於五,為五所任,處於險中,知險之情,以斯解險,无險不濟,能獲隱伏,如似田獵而獲窟中之狐,故曰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者,黃,中之稱。矢,直也。田而獲三狐,得乎理中之道,不失枉直之實,能全其正者也,故曰「得黃矢貞吉」也。
  ○《象》曰「得中道也」者,明九二位既不當,所以得貞吉者,由處於中,得乎理中之道故也。
注疏
240327940䷧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注云〗處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於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乘二負四,以容其身。寇之來也,自己所致,雖幸而免,正之所賤也。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疏〗正義曰:「負且乘致寇至」者,六三失正无應,下乘於二,上附於四,即是用夫邪佞以自說媚者也。乘者,君子之器也。負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車騎之上,而負於物也。故寇盜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競欲奪之,故曰「負且乘致寇至」也。貞吝者,負乘之人,正其所鄙,故曰貞吝也。
  ○《象》曰「亦可醜也」者,天下之醜多矣,此是其一,故曰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者,言此寇難,由己之招,非是他人致此過咎,故云「又誰咎也」。
注疏
240428040䷧解【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注云〗失位不正,而比於三,故三得附之為其拇也。三為之拇,則失初之應,故解其拇,然後朋至而信矣。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疏〗正義曰:「解而拇,朋至斯孚」者,而,汝也。拇,足大指也。履於不正,與三相比,三從下來附之,如指之附足,四有應在初。若三為之拇,則失初之應,故必解其拇,然後朋至而信,故曰「解而拇,朋至斯孚」。
  ○《象》曰「未當位」者,四若當位履正,即三為邪媚之身,不得附之也。既三不得附四,則无所解。今須解拇,由不當位也。
注疏
240528140䷧解【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注云〗居尊履中而應乎剛,可以有解而獲吉矣。以君子之道解難釋險,小人雖闇,猶知服之而无怨矣。故曰「有孚于小人」也。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疏〗正義曰:「君子維有解吉」者,六五居尊履中而應於剛,是有君子之德。君子當此之時,可以解於險難。維,辭也。有解於難,所以獲吉,故曰「君子維有解吉」也。「有孚於小人」者,以君子之道解難,則小人皆信服之,故曰「有孚於小人」也。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者,小人謂作難者,信君子之德,故退而畏服之。
注疏
240628240䷧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注云〗初為四應,二為五應,三不應上,失位負乘,處下體之上,故曰高墉。墉非隼之所處,高非三之所履,上六居動之上,為解之極,將解荒悖而除穢亂者也。故用射之,極而後動,成而後舉,故必獲之而无不利也。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疏〗正義曰:隼者,貪殘之鳥,鸇鷂之屬。墉,牆也。六三失位負乘,不應於上,即是罪釁之人,故以譬於隼。此借飛鳥為喻,而居下體之上,其猶隼處高墉。隼之為鳥,宜在山林,集於人家高墉,必為人所繳射,以譬六三處於高位,必當被人所誅討。上六居動之上,為解之極,將解之荒悖而除穢亂,故用射之也。極而後動,成而後舉,故必獲之而无不利,故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也。公者臣之極。上六以陰居上,故謂之公也。
  ○《象》曰「解悖也」者,悖,逆也。六三失位負乘,不應於上,是悖逆之人也。上六居動之上,能除解六三之荒悖,故云以解悖也。
注疏
240728341䷨損 損卦
【損】 兌下艮上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疏〗正義曰:損者,減損之名,此卦明損下益上,故謂之損。損之為義,損下益上,損剛益柔。損下益上,非補不足者也。損剛益柔,非長君子之道者也。若不以誠信,則涉諂諛而有過咎,故必有孚,然後大吉,无咎可正,而利有攸往矣,故曰「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也。先儒皆以无咎、可貞,各自為義,言既吉而无咎,則可以為正。准下王注《彖》辭云:「損下而不為邪,益上而不為諂,則何咎而可正。」然則王意以无咎、可貞共成一義,故莊氏云:「若行損有咎,則須補過以正其失。」今行損用信,則是无過可正,故云「无咎可貞」。竊謂莊氏之言得王旨矣。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者,明行損之禮,貴夫誠信,不在於豐。既行損以信,何用豐為?二簋至約,可用享祭矣,故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也。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注云〗艮為陽,兌為陰,凡陰順於陽者也。陽止於上,陰說而順,損下益上,上行之義也。
【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
  〖注云〗損之為道,損下益上,損剛益柔也。損下益上,非補不足也;損剛益柔,非長君子之道也。為損而可以獲吉,其唯有孚乎!損而有孚,則元吉,无咎而可正,利有攸往矣。損剛益柔,不以消剛;損下益上,不以盈上。損剛而不為邪,益上而不為諂,則何咎而可正?雖不能拯濟大難,以斯有往,物无距也。
【曷之用?】
  〖注云〗曷,辭也。曷之用,言何用豐為也。
【二簋可用享;】
  〖注云〗二簋,質薄之器也。行損以信,雖二簋而可用享。
【二簋應有時。】
  〖注云〗至約之道,不可常也。
【損剛益柔有時,】
  〖注云〗下不敢剛,貴於上行,損剛益柔之謂也。剛為德長,損之不可以為常也。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注云〗自然之質,各定其分,短者不為不足,長者不為有餘,損益將何加焉?非道之常,故必與時偕行也。
  〖疏〗正義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者,此就二體釋卦名之義,艮陽卦,為止。兌,陰卦,為說。陽止於上,陰說而順之,是下自減損以奉於上,「上行」之謂也。
  ○「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者,卦有「元吉」已下等事,由於「有孚」,故加一「而」字,則其義可見矣。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者,舉經明之,皆為損而有孚,故得如此。
  ○「二簋應有時」者,申明二簋之禮,不可為常。二簋至約,惟在損時應時行之,非時不可也。
  ○「損剛益柔有時」者,明損下益上之道,亦不可為常。損之所以能損下益上者,以下不敢剛亢,貴於奉上,則是損於剛亢而益柔順也。損剛者,謂損兌之陽爻也。益柔者,謂益艮之陰爻也。人之為德,須備剛柔,就剛柔之中,剛為德長。既為德長,不可恒減,故損之有時。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者,盈虛者,鳧足短而任性,鶴脛長而自然。此又云「與時偕行」者,上既言「損剛益柔」,不可常用,此又汎明損益之事,體非恒理,自然之質,各定其分。鳧足非短,鶴脛非長,何須損我以益人。虛此以盈彼,但有時宜用,故應時而行,故曰「損益盈虛,與時偕行」也。
【《象》曰:山下有澤,損。】
  〖注云〗山下有澤,損之象也。
【君子以懲忿窒欲。】
  〖注云〗可損之善,莫善忿欲也。
  〖疏〗正義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者,澤在山下,澤卑山高,似澤之自損,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損道,以懲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動,境有順逆,故情有忿欲。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忿欲皆有往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注疏
240828441䷨損【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損之。】
  〖注云〗損之為道,損下益上,損剛益柔,以應其時者也。居於下極,損剛奉柔,則不可以逸。處損之始,則不可以盈。時已則往,不敢宴安,乃獲无咎也。剛以奉柔,雖免乎咎,猶未親也,故既獲无咎,復自酌損,乃得合志也。遄,速也。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注云〗尚合於志,故速往也。
  〖疏〗正義曰:「巳事遄往无咎」者,巳,竟也。遄,速也。損之為道,損下益上,如人臣欲自損己奉上。然各有職掌,若廢事而往,咎莫大焉。若事已不往,則為傲慢。竟事速往,乃得无咎,故曰「巳事遄往无咎也」。
  ○「酌損之」者,剛勝則柔危,以剛奉柔,初未見親也。故須酌而減損之,乃得「合志」,故曰「酌損之」。
  ○《象》曰「尚合志」者,尚,庶幾也。所以竟事速往,庶幾與上合志也。
注疏
240928541䷨損【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注云〗柔不可全益,剛不可全削,下不可以无正。初九已損剛以順柔,九二履中,而復損己以益柔,則剝道成焉,故不可遄往,而利貞也。進之於柔,則凶矣,故曰征凶也。故九二不損而務益,以中為志也。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疏〗正義曰:「利貞,征凶。弗損,益」者,柔不可以全益,剛不可以全削,下不可以无正。初九已損剛以益柔,為順六四為初六,九二復損已以益六五為六二,則成剝卦矣。故九二利以居而中正,進之於柔則凶,故曰「利貞,征凶」也。既征凶,故九二不損已而務益,故曰「不損,益之」也。
  ○《象》曰「中以為志」者,言九二所以能居而守貞,不損益之,良由居中,以中為志,故損益得其節適也。
注疏
241028641䷨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注云〗損之為道,損下益上,其道上行。三人,謂自六三已上三陰也。三陰並行,以承於上,則上失其友,內无其主,名之曰益,其實乃損。故天地相應,乃得化淳;男女匹配,乃得化生。陰陽不對,生可得乎?故六三獨行,乃得其友,三陰俱行,則必疑矣。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疏〗正義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者,六三處損之時,居於下體。損之為義,其道上行。三人,謂自六三巳上三陰。上一人,謂上九也。下一人,謂六三也。夫陰陽相應,萬物化淳,男女匹配,故能生育。六三應於上九,上有二陰,六四、六五也。損道上行,有相從之義。若與二陰并己俱行,雖欲益上九一人,更使上九懷疑,疑則失其適匹之義也。名之曰益,即不是減損,其實損之也,故曰「三人行則損一人」。若六三一人獨行,則上九納己无疑,則得其友矣,故曰「一人行則得其友」也。
注疏
241128741䷨損【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注云〗履得其位,以柔納剛,能損其疾也。疾何可久,故速乃有喜。損疾以離其咎,有喜乃免,故使速乃有喜,有喜乃无咎也。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疏〗正義曰:「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者,疾者相思之疾也。初九自損巳遄往,已以正道速納,陰陽相會,同志斯來,无復企子之疾,故曰「損其疾」。疾何可久,速乃有喜,有喜乃无咎,故曰「使遄有喜,无咎」。
  《象》「亦可喜」者,《詩》曰「亦既見止,我心則降」,不亦有喜乎?
  ○注「 速乃有喜,有喜乃无咎也 」。正義曰:相感而久不相會,則有勤望之憂,故「速乃有喜」。初九自損以益四,四不速納,則有失益之咎也,故曰「有喜乃无咎」也。
注疏
241228841䷨損【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注云〗以柔居尊,而為損道,江海處下,百谷歸之。履尊以損,則或益之矣。朋,黨也。龜者,決疑之物也。陰非先唱,柔非自任,尊以自居,損以守之。故人用其力,事竭其功,知者慮能,明者慮策,弗能違也,則眾才之用盡矣。獲益而得十朋之龜,足以盡天人之助也。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疏〗正義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者,六五居尊以柔而在乎損,而能自抑損者也。居尊而能自抑損,則天下莫不歸而益之,故曰「或益之」也。或者,言有也,言其不自益之,有人來益之也。朋者,黨也。龜者,決疑之物也。陰不先唱,柔不自任,尊以自居,損以守之,則人用其力,事竭其功,智者慮能,明者慮策,而不能違也。朋至不違,則群才之用盡矣,故曰「十朋之龜,弗克違」也。群才畢用,自尊委人,天人並助,故曰「元吉」。
  ○《象》曰「自上祐」者,上謂天也,故與「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義同也。
  ○注「朋,黨也」。正義曰:馬、鄭皆案《爾雅》云:「十朋之龜者,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筮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
注疏
241328941䷨損【上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注云〗處損之終,上无所奉,損終反益,剛德不損,乃反益之,而不憂於咎。用正而吉,不制於柔,剛德遂長,故曰「弗損,益之,无咎,貞吉,利有攸往」也。居上乘柔,處損之極,尚夫剛德,為物所歸,故曰得臣。得臣則天下為一,故无家也。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疏〗正義曰:「弗損,益之,无咎,貞吉」者,損之為義,損下益上。上九處損之極,上无所奉,損終反益,故曰「弗損,益之」也。既剛德不損,乃反益之,則不憂於咎,用正而吉,故曰「无咎,貞吉」也。
  ○「利有攸往」者,下制於柔,不使三陰俱進,不疑其志,剛德遂長,故曰「利有攸往」也。又能自守剛陽,不為柔之所制,豈惟「无咎、貞吉」而已,所往亦无不利,故曰「利有攸往」,義兩存也。
  ○「得臣无家」者,居上乘柔,處損之極尊。夫剛德為物所歸,故曰「得臣」。得臣則以天下為一,故曰「无家」。无家者,光宅天下,无適一家也。
  ○《象》曰「大得志」者,剛德不損,為物所歸,故「大得志也」。
注疏
241429042䷩益 益卦
【益】震下巽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疏〗正義曰:益者,增足之名,損上益下,故謂之益。下巳有矣,而上更益之,明聖人利物之无巳也。損卦則損下益上,益卦則損上益下,得名皆就下而不據上者,向秀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既上行惠下之道,利益萬物,動而无違,何往不利,故曰「利有攸往」。以益涉難,理絕險阻,故曰「利涉大川」。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
  〖注云〗震,陽也,巽,陰也。巽非違震者也,處上而巽,不違於下,損上益下之謂也。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注云〗五處中正,自上下下,故有慶也。以中正有慶之德,有攸往也,何適而不利哉。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注云〗木者,以涉大川為常而不溺者也。以益涉難,同乎木也。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注云〗損上益下。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注云〗益之為用,施未足也;滿而益之,害之道也。故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也。
  〖疏〗正義曰:「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者,此就二體釋卦名之義。柔巽在上,剛動在下,上巽不違於下,損上益下之義也。既居上者能自損以益下,則下民歡說,无復疆限。益卦所以名益者,正以「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者也。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者,此就九五之爻,釋「利有攸往,中正有慶」也。五處中正,能自上下下,則其道光大,為天下之所慶賴也。以中正有慶之德,故所往无不利焉。益之所以「利有攸往」者,正謂中正有慶故也。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者,此取辟以釋「利涉大川」也。木體輕浮,以涉大川,為常而不溺也。以益涉難,如木道之涉川。涉川无害,方見益之為利,故云「利涉大川,木道乃行」也。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者,自此已下,廣明益義。前則就二體明損上益下以釋卦名,以下有動求,上能巽接,是損上益下之義。今就二體更明得益之方也,若動而驕盈,則被損无已;若動而卑巽,則進益无疆,故曰「益動而巽,日進无疆」。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者,此就天地廣明益之大義也。天施氣於地,地受氣而化生,亦是「損上益下」之義也。其施化之益,无有方所,故曰「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者,雖施益无方,不可恒用,當應時行之,故舉「凡益」總結之,故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也。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注云〗遷善改過,益莫大焉。
  〖疏〗正義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者,《子夏傳》云:「雷以動之,風以散之,萬物皆益。」孟僖亦與此同其意。言必須雷動於前,風散於後,然後萬物皆益。如二月啟蟄之後,風以長物;八月收聲之後,風以殘物。風之為益,其在雷後,故曰「風雷,益」也。遷謂遷徙慕尚,改謂改更懲止,遷善改過,益莫大焉,故君子求益,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也。六子之中,並有益物,獨取雷風者,何晏云:「取其最長可久之義也。」
注疏
241529142䷩益【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
  〖注云〗處益之初,居動之始,體夫剛德,以莅其事,而之乎巽,以斯大作,必獲大功。夫居下非厚事之地,在卑非任重之處,大作非小功所濟,故元吉,乃得无咎也。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注云〗時可以大作而下不可以厚事,得其時而无其處,故元吉,乃得无咎也。
  〖疏〗正義曰:「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者,大作謂興作大事也。初九處益之初,居動之始,有興作大事之端,又體剛能幹,應巽不違,有堪建大功之德,故曰「利用為大作」也。然有其才而无其位,得其時而非其處,雖有殊功,人不與也。時人不與,則咎過生焉。故必「元吉」,乃得「无咎」,故曰「元吉,无咎」。
  ○《象》曰「下不厚事」者,厚事猶大事也。
注疏
241629242䷩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注云〗以柔居中,而得其位,處內履中,居益以沖。益自外來,不召自至,不先不為,則朋龜獻策,同於損卦六五之位。位不當尊,故吉在永貞也。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六二居益之中,體柔當位,而應於巽,享帝之美,在此時也。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疏〗正義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者,六二體柔居中,當位應巽,是居益而能用謙沖者也。居益用謙,則物自外來,朋龜獻策,弗能違也。同於損卦六五之位,故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也。然位不當尊,故永貞乃吉,故曰「永貞吉」。帝,天也。王用此時,以享祭於帝,明靈降福,故曰「王用享於帝吉」也。
  ○《象》曰「自外來」者,明益之者從外自來,不召而至也。
注疏
241729342䷩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注云〗以陰居陽,求益者也,故曰益之。益不外來,己自為之,物所不與,故在謙則戮,救凶則免。以陰居陽,處下卦之上,壯之甚也,用救衰危,物所恃也,故用凶事,乃得无咎也。若能益不為私,志在救難,壯不至亢,不失中行,以此告公,國主所任也。用圭之禮,備此道矣。故曰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也。公者,臣之極也。凡事足以施天下,則稱王;次天下之大者,則稱公。六三之才,不足以告王,足以告公,而得用圭也。故曰「中行,告公用圭」也。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注云〗用施凶事,乃得固有之也。
  〖疏〗正義曰:「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者,六三以陰居陽,不能謙退,是求益者也,故曰「益之」。益不外來,已自為之,物所不與。若以謙道責之,則理合誅戮。若以救凶原之,則情在可恕。然此六三,以陰居陽,處下卦之上,壯之甚也。用此以救衰危,則物之所恃,所以用凶事而得免咎,故曰「益之,用凶事,无咎」。若能求益不為私己,志在救難,為壯不至亢極,能適於時,是有信實而得中行,故曰「有孚中行」也。用此「有孚中行」之德,執圭以告於公,公必任之以救衰危之事,故曰「告公用圭」。
  ○《象》曰「固有之」者,明其為救凶,則不可求益;施之凶事,乃得固有其功也。
  ○注「公者臣之拯」至「用圭也」。正義曰:告王者宜以文德燮理,使天下人寧,不當恒以救凶,用志褊狹也。
注疏
241829442䷩益【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注云〗居益之時,處巽之始,體柔當位,在上應下,卑不窮下,高不處亢,位雖不中,用中行者也。以斯告公,何有不從?以斯依遷,誰有不納也?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注云〗志得益也。
  〖疏〗正義曰:「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者,六四居益之時,處巽之始,體柔當位,在上應下,卑不窮下,高不處亢,位雖不中,用中行者也,故曰「中行」也。以此中行之德,有事以告於公,公必從之,故曰「告公從」也。用此道以依人而遷國者,人无不納,故曰「利用為依遷國」也。遷國,國之大事,明以中行,雖有大事,而无不利,如「周之東遷,晉鄭焉依」之義也。
  ○《象》曰「以益志」者,既為公所從,其志得益也。
注疏
241929542䷩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注云〗得位履尊,為益之主者也。為益之大,莫大於信,為惠之大,莫大於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惠而不費,惠心者也。信以惠心,盡物之願,固不待問而元吉。有孚,惠我德也,以誠惠物,物亦應之,故曰「有孚,惠我德」也。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疏〗正義曰:「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者,九五得位處尊,為益之主,兼弘德義,以益物者也。為益之大,莫大於信,為惠之大,莫大於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惠而不費,惠心者也。有惠有信,盡物之願,必獲元吉,不待疑問,故曰「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我既以信,惠被於物,物亦以信,惠歸於我,故曰「有孚,惠我德」也。
  ○《象》曰「大得志」者,天下皆以信惠歸我,則可以得志於天下,故曰「大得志」也。
注疏
242029642䷩益【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注云〗處益之極,過盈者也。求益无已,心无恒者也。无厭之求,人弗與也。獨唱莫和,是偏辭也。人道惡盈,怨者非一,故曰「或擊之」也。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疏〗正義曰:上九處益之極,益之過甚者也。求益无厭,怨者非一,故曰「莫益之,或擊之」也。勿猶无也,求益无己,是「立心无恒」者也。无恒之人,必凶咎之所集,故曰「立心勿恒,凶」。
  ○《象》曰「偏辭」者,此有求而彼不應,是偏辭也。「自外來」者,怨者非一,不待召也,故曰自外來也。
注疏
242129743䷪夬 夬卦
【夬】 乾下兌上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注云〗夬與剝反者也。剝以柔變剛,至於剛幾盡。夬以剛決柔,如剝之消剛。剛隕則君子道消,柔消則小人道隕。君子道消,則剛正之德不可得直道而用,刑罰之威不可得坦然而行。揚于王庭,其道公也。
  〖疏〗正義曰:夬,決也。此陰消陽息之卦也。陽長至五,五陽共決一陰,故名為夬也。「揚于王庭」者,明行決斷之法,夬以剛決柔,施之於人,則是君子決小人也。王庭是百官所在之處,以君子決小人,故可以顯然發揚決斷之事於王者之庭,示公正而无私隱也,故曰揚于王庭也。
  ○「孚號有厲」者,號,號令也。行決之法,先須號令。夬,以剛決柔,則是用明信之法而宣其號令,如此即柔邪者危,故曰孚號有厲也。以剛制斷,行令於邑可也。若用剛即戎,尚力取勝,為物所疾,以此用師,必有不利,故曰「告自邑,不利即戎」。雖不利即戎,然剛德不長,則柔邪不消。故陽爻宜有所往,夬道乃成,故曰利有攸往也。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
  〖注云〗健而說則決而和矣。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
  〖注云〗剛德齊長,一柔為逆,眾所同誅,而无忌者也。故可揚于王庭。
【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注云〗剛正明信,以宣其令,則柔邪者危,故曰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注云〗以剛斷制,告令可也。告自邑,謂行令於邑也。用剛即戎,尚力取勝也。尚力取勝,物所同疾也。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注云〗剛德愈長,柔邪愈消,故利有攸往,道乃成也。
  〖疏〗正義曰:夬,決也。剛決柔者,此就爻釋卦名也。「健而說,決而和」者,此就二體之義,明決而能和,乾健而兌說,健則能決,說則能和,故曰決而和也。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者,此因一陰而居五陽之上,釋行決之法。以剛德齊長,一柔為逆,眾所同誅,誅而无忌也,故曰揚于王庭。言所以得顯然,揚于王庭者,只謂柔乘五剛也。
  ○「孚號有厲,其危乃光」者,以明信而宣號令,即柔邪者危厲。危厲之理,分明可見,故曰「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者,剛克之道,不可常行。若專用威猛,以此即戎,則便為尚力取勝,即是決而不和,其道窮矣。行決所以惟「告自邑,不利即戎」者,只謂所尚乃窮故也。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者,終成也,剛長柔消,夬道乃成也。
【《象》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注云〗澤上於天,夬之象也。澤上於天,必來下潤,施祿及下之義也。夬者,明法而決斷之象也。忌,禁也。法明斷嚴,不可以慢,故居德以明禁也。施而能嚴,嚴而能施,健而能說,決而能和,美之道也。
  〖疏〗正義曰:「澤上於天,夬」者,澤性潤下,雖復澤上於天,決來下潤,此事必然,故是夬之象也。「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者,忌,禁也。夬有二義,《象》則澤來潤下,《彖》則明法決斷,所以君子法此夬義。威惠兼施,雖復施祿及下,其在身居德,復須明其禁令,合於健而能說,決而能和,故曰「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注疏
242229843䷪夬【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注云〗居健之初,為決之始,宜審其策,以行其事。壯其前趾,往而不勝,宜其咎也。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注云〗不勝之理,在往前也。
  〖疏〗正義曰:初九居夬之初,當須審其籌策,然後乃往。而體健處下,徒欲果決壯健,前進其趾,以此而往,必不克勝,非夬之謀,所以為咎,故曰「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也。
  ○《象》曰「不勝而往,咎」者,《經》稱「往不勝。為咎」,象云「不勝而往,咎」翻其文者,蓋暴虎馮河,孔子所忌,謬於用壯,必无勝理。孰知不勝,果決而往,所以致於咎過。故注云「不勝之理,在往前」也。
注疏
242329943䷪夬【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注云〗居健履中,以斯決事,能審己度而不疑者也。故雖有惕懼號呼,莫夜有戎,不憂不惑,故勿恤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疏〗正義曰:「惕號,莫夜有戎,勿恤」者,九二體健居中,能決其事,而无疑惑者也。雖復有人惕懼號呼,語之云暮夜必有戎寇來害己,能審己度,不惑不憂,故勿恤也。
  ○《象》曰「得中道」者,決事而得中道,故不以有戎為憂,故云得中道也。
注疏
242430043䷪夬【九三,壯於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注云〗頄,面權也,謂上六也。最處體上,故曰權也。剝之六三,以應陽為善。夫剛長則君子道興,陰盛則小人道長。然則處陰長而助陽則善,處剛長而助柔則凶矣。夬為剛長,而三獨應上六,助於小人,是以凶也。君子處之,必能棄夫情累,決之不疑,故曰夬夬也。若不與眾陽為群,而獨行殊志,應於小人,則受其困焉。遇雨若濡,有恨而无所咎也。
【《象》曰: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疏〗正義曰:「壯于頄,有凶」者,頄,面權也,謂上六也。言九三處夬之時,獨應上六,助於小人,是以凶也。若剝之六三,處陰長之時而應上,是助陽為善。今九三處剛長之時,獨助陰為凶也。「君子夬夬」者,君子之人,若於此時,能棄其情累,不受於應,在於決斷而无滯,是夬夬也。「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者,若不能決斷,殊於眾陽,應於小人,則受濡濕其衣,自為怨恨,无咎責於人,故曰有慍无咎也。
  ○《象》曰「君子夬夬,終无咎」者,眾陽決陰,獨與上六相應,是有咎也。若能夬夬,決之不疑,則終无咎矣。然則象云无咎,自釋君子夬夬,非經之无咎也。
注疏
242530143䷪夬【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注云〗下剛而進,非己所據,必見侵食★,失其所安,故臀无膚其行次且也。羊者,牴很難移之物,謂五也。五為夬主,非下所侵。若牽於五,則可得悔亡而已。剛亢不能納言,自任所處,聞言不信,以斯而行,凶可知矣。
  ★ 「食」或作「傷」。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注云〗同於噬嗑滅耳之凶。
  〖疏〗正義曰:「臀无膚,其行次且」者,九四據下三陽,位又不正,下剛而進,必見侵傷,侵傷則居不得安,若臀无膚矣。次且,行不前進也。臀之无膚,居既失安,行亦不進,故曰「臀无膚,其行次且」也。「牽羊悔亡,聞言不信」者,羊者,牴很難移之物,謂五也。居尊當位,為夬之主,下不敢侵。若牽於五,則可得悔亡,故曰牽羊悔亡。然四亦是剛陽,各亢所處,雖復聞牽羊之言,不肯信服事於五,故曰聞言不信也。
  ○《象》曰「聰不明」者,聰,聽也。良由聽之不明,故聞言不信也。
  ○注「同於噬嗑滅耳之凶」。
  ●正義曰:四既聞言不信,不肯牽係於五,則必被侵克致凶。而《經》无凶文,《象》稱「聰不明」者,與《噬嗑》上九辭同,彼以不明釋凶,知此亦為凶也。
注疏
242630243䷪夬【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注云〗莧陸,草之柔脆者也。決之至易,故曰夬夬也。夬之為義,以剛決柔,以君子除小人者也。而五處尊位,最比小人,躬自決者也。以至尊而敵至賤,雖其克勝,未足多也。處中而行,足以免咎而已,未足光也。
【《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疏〗正義曰:「莧陸夬夬,中行无咎」者,莧陸,草之柔脆者也。夬之為義,以剛決柔,以君子除小人者也。五處尊位,為夬之主,親決上六,決之至易也,如決莧草然,故曰莧陸夬夬也。但以至尊而敵於至賤,雖其克勝,不足貴也。特以中行之故,纔得无咎,故曰中行无咎。
  ○《象》曰「中未光」者,雖復居中而行,以其親決上六,以尊敵卑,未足以為光大也。
  ○注「莧陸,草之柔脆者」。
  ●正義曰:《子夏傳》云:「莧陸,木根,草莖,剛下柔上也。」馬融、鄭玄、王肅皆云「莧陸,一名商陸」,皆以莧陸為一。董遇云:「莧,人莧也。陸,商陸也。」以莧陸為二。案:注直云「草之柔脆」者,亦以為一同於子夏等也。
注疏
242730343䷪夬【上六,无號,終有凶。】
  〖注云〗處夬之極,小人在上,君子道長,眾所共棄,故非號咷所能延也。
【《象》曰: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疏〗正義曰:上六居夬之極,以小人而居群陽之上,眾共棄也。君子道長,小人必凶。非號咷所免,故禁其號咷,曰无號終有凶也。
  ○《象》曰「終不可長」者,長,延也。凶危若此,非號咷所能延,故曰終不可長也。
注疏
242830444䷫姤 姤卦
【姤】 巽下乾上
【姤,女壯,勿用取女。】
  〖疏〗正義曰:姤,遇也。此卦一柔而遇五剛,故名為姤。施之於人,則是一女而遇五男,為壯至甚★,故戒之曰「此女壯甚,勿用取此女」也。
  ★ 原文作「淫壯至甚」,應為「為壯至甚」。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注云〗施之於人,即女遇男也。一女而遇五男,為壯至甚,故不可取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注云〗匹乃功成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注云〗化乃大行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
  〖注云〗凡言義者,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者也。
  〖疏〗正義曰:「姤,遇也,柔遇剛」者,此就爻釋卦名,以初六一柔而上遇五剛,所以名遇,而用釋卦辭「女壯,勿用取女」之義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者,女之為體,婉娩貞順,方可期之偕老。淫壯若此,不可與之長久,故勿用取女。「天地相遇,品物咸章」者,已下廣明遇義。卦得遇名,本由一柔與五剛相遇,故遇辭非美,就卦而取,遂言遇不可用,是勿用取女也。故孔子更就天地歎美遇之為義不可廢也。天地若各亢所處,不相交遇,則萬品庶物,无由彰顯,必須二氣相遇,乃得化生,故曰「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者,莊氏云:「一女而遇五男,既不可取,天地匹配,則能成品物。」由是言之,若剛遇中正之柔,男得幽貞之女,則天下人倫之化,乃得大行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者,上既博美,此又結歎,欲就卦而取義。但是一女而遇五男,不足稱美,博論天地相遇,乃致品物咸章,然後姤之時義大矣哉!。
  ○注「凡言」至「意謂者也」。
  ●正義曰:注總為稱義發例,故曰凡言也。就卦以驗名義,只是女遇於男,博尋遇之深旨,乃至道該天地,故云「不盡於所見,中有意謂」者也。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疏〗正義曰:風行天下,則无物不遇,故為遇象。「后以施命誥四方」者,風行草偃,天之威令,故人君法此,以施教命,誥於四方也。
注疏
242930544䷫姤【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注云〗金者堅剛之物,柅者制動之主,謂九四也。初六處遇之始,以一柔而承五剛,體夫躁質,得遇而通,散而无主,自縱者也。柔之為物,不可以不牽。臣妾之道,不可以不貞,故必繫于正應,乃得貞吉也。若不牽于一,而有攸往行,則唯凶是見矣。羸豕,謂牝豕也。群豕之中,豭強而牝弱,故謂之羸豕也。孚,猶務躁也。夫陰質而躁恣者,羸豕特甚焉,言以不貞之陰,失其所牽,其為淫醜,若羸豕之孚務蹢躅也。
【《象》曰: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疏〗正義曰:「繫于金柅,貞吉」者,金者堅剛之物,柅者制動之主,謂九四也。初六陰質,若繫於正,應以從於四,則貞而吉矣,故曰「繫于金柅,貞吉」也。「有攸往,見凶」者,若不牽於一,而有所行往,則惟凶是見矣,故曰「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者,初六處遇之初,以一柔而承五剛,是不繫金柅,有所往者也。不繫而往,則如羸豕之務躁而蹢躅然也,故曰「羸豕孚蹢躅」。羸豕謂牝豕也。群豕之中,豭強而牝弱也,故謂牝豕為羸豕。陰質而淫躁,牝豕特甚焉,故取以為喻。
  ○《象》曰「柔道牽」者,陰柔之道,必須有所牽繫也。
  ○注「柅者,制動之主」。
  ●正義曰:柅之為物,眾說不同。王肅之徒皆為織績之器,婦人所用。惟馬云:「柅者,在車之下,所以止輪令不動者也。」王注云「柅者制動之主」蓋與馬同。
注疏
243030644䷫姤【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
  〖注云〗初陰而窮下,故稱魚。不正之陰,處遇之始,不能逆近者也。初自樂來應己之廚,非為犯奪,故无咎也。擅人之物,以為己惠,義所不為,故不利賓也。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疏〗正義曰:「庖有魚、无咎」者,初六以陰而處下,故稱魚也。以不正之陰,處遇之始,不能逆於所近,故舍九四之正應,樂充九二之庖廚,故曰「九二、庖有魚」。初自樂來,為己之廚,非為犯奪,故得无咎也。不利賓者,夫擅人之物,以為己惠,義所不為,故不利賓也。
  ○《象》曰「義不及賓」者,言有他人之物,於義不可及賓也。
注疏
243130744䷫姤【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
  〖注云〗處下體之極,而二據於初,不為己乘,居不獲安,行无其應,不能牽據,以固所處,故曰「臀无膚,其行次且」也。然履得其位,非為妄處,不遇其時,故使危厲。災非己招,是以无大咎也。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疏〗正義曰:陽之所據者,陰也。九三處下體之上,為內卦之主,以乘於二,无陰可據,居不獲安,上又无應,不能牽據以固所處,同於夬卦九四之失據,故曰「臀无膚,其行次且」也。然履得其位,非為妄處,特以不遇其時,故致此危厲,災非己招,故无大咎,故曰「厲无大咎」。
  ○《象》曰「行未牽」者,未能牽據,故其行次且,是行未牽也。
注疏
243230844䷫姤【九四,包无魚,起凶。】
  〖注云〗二有其魚,故失之也。无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
【《象》曰:无魚之凶,遠民也。】
  〖疏〗正義曰:「庖无魚」者,二擅其應,故曰庖无魚也。庖之无魚,則是无民之義也。起凶者,起,動也。无民而動,失應而作,是以凶也。
  ○《象》曰「遠民」者,陰為陽之民,為二所據,故曰遠民也。
注疏
243330944䷫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注云〗杞之為物,生於肥地者也。包瓜為物,繫而不食者也。九五履得尊位,而不遇其應,得地而不食,含章而未發,不遇其應,命未流行。然處得其所,體剛居中,志不舍命,不可傾隕,故曰有隕自天也。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捨命也。】
  〖疏〗正義曰:「以杞匏瓜」者,杞之為物,生於肥地;匏瓜為物,繫而不食。九五處得尊位而不遇,其應是得地而不食,故曰以杞匏瓜也。「含章,有隕自天」者,不遇其應,命未流行,无物發起其美,故曰含章。然體剛居中,雖復當位,命未流行,而能不改其操,无能傾隕之者,故曰「有隕自天」,蓋言惟天能隕之耳。
  ○《象》曰「中正」者,中正故有美,无應故含章而不發。若非九五中正,則无美可含,故舉爻位而言中正也。「志不捨命」者,雖命未流行,而居尊當位,志不捨命,故曰不可傾隕也。
  ○注「杞之為物,生於肥地者也」。
  ●正義曰:先儒說杞,亦有不同。馬云:「杞,大木也。」《左傳》云:「杞梓皮革,自楚注。」則為杞梓之杞。《子夏傳》曰:「作杞匏瓜。」薛虞《記》云:「杞,杞柳也。杞性柔刃,宜屈橈,似匏瓜。」又為杞柳之杞。案:王氏云「生於肥地」,蓋以杞為今之枸杞也。
注疏
243431044䷫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注云〗進之於極,无所復遇,遇角而已,故曰姤其角也。進而无遇,獨恨而已,不與物爭,其道不害,故无凶咎也。
【《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
  〖疏〗正義曰:「姤其角」者,角者,最處體上,上九進之於極,无所復遇,遇角而已,故曰姤其角也。「吝无咎」者,角非所安,與无遇等,故獨恨而鄙吝也。然不與物爭,其道不害,故无凶咎,故曰无咎也。
  ○《象》曰「上窮吝」者,處於上窮,所以遇角而吝也。
注疏
243531145䷬萃 萃卦
【萃】 坤下兌上
【萃,亨,】
  〖注云〗聚乃通也。
【王假有廟。】
  〖注云〗假,至也。王以聚至有廟也。
【利見大人,亨,利貞。】
  〖注云〗聚得大人,乃得通而利正也。
【用大牲,吉。】
  〖注云〗全夫聚道,用大牲乃吉也。聚道不全,而用大牲,神不福也。
【利有攸往。】
  〖疏〗正義曰:萃,卦名也,又萃聚也,聚集之義也。能招民聚物,使物歸而聚己,故名為萃也。亨者,通也。擁隔不通,无由得聚,聚之為事,其道必通,故云萃亨。
  王假有廟者,假,至也。天下崩離,則民怨神怒,雖復享祀,與无廟同。王至大聚之時,孝德乃洽,始可謂之有廟矣,故曰王假有廟。
  ○「利見大人,亨,利貞」者,聚而无主,不散則亂。惟有大德之人,能弘正道,乃得常通而利正,故曰「利見大人,亨,利貞」也。
  ○「用大牲,吉」者,大人為主,聚道乃全,以此而用大牲,神明降福,故曰「用大牲,吉」也。
  ○「利有攸往」者,人聚神祐,何往不利?故曰「利有攸往」也。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注云〗但順而說,則邪佞之道也。剛而違於中應,則強亢之德也。何由得聚?順說而以剛為主,主剛而履中,履中以應,故得聚也。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
  〖注云〗全聚乃得致孝之享也。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注云〗大人,體中正者也。通聚以正,聚乃得全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注云〗順以說而不損剛,順天命者也。天德剛而不違中,順天則說,而以剛為主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注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情同而後乃聚,氣合而後乃群。
  〖疏〗正義曰:萃,聚者,訓,萃名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者,此就二體及九五之爻釋所以能聚也。若全用順說,則邪佞之道興;全用剛陽,而違於中應,則強亢之德著,何由得聚?今順以說,而剛為主,則非邪佞也。應不失中,則非偏亢也。如此方能聚物,故曰「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者,享,獻也。聚道既全,可以至於有廟,設祭祀而致孝享也。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者,釋聚所以利見大人,乃得通而利正者,良由大人有中正之德,能以正道通而化之,然後聚道得全,故曰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者,天之為德,剛不違中,今順以說,而以剛為主,是順天命也。動順天命,可以享於神明,无往不利,所以得用大牲,吉。利有攸往者,只為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者,此廣明萃義而歎美之也。凡物所以得聚者,由情同也。情志若乖,无由得聚,故觀其所聚,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象》曰: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注云〗聚而无防,則眾生心。
  〖疏〗正義曰:澤上於地,則水潦聚,故曰「澤上於地,萃」也。除者,治也。人既聚會,不可无防備。故君子於此之時,脩治戎器以戒備不虞也。
注疏
243631245䷬萃【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无咎。】
  〖注云〗有應在四而三承之,心懷嫌疑,故有孚不終也。不能守道,以結至好,迷務競爭,故乃亂乃萃也。一握者,小之貌也。為笑者,懦劣之貌也。己為正配,三以近寵,若安夫卑退,謙以自牧,則勿恤而往无咎也。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疏〗正義曰:「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者,初六有應在四,而三承之。萃聚之時,貴於近合,見三承四,疑四與三,始以中應相信,末以他意相阻,故曰有孚不終也。既心懷嫌疑,則情意迷亂★,奔馳而行,萃不以禮,故曰乃亂乃萃。一握者,小之貌也,自比一握之間,言至小也。為笑者,非嚴毅之容,言懦劣也。己為正配,三以近寵。若自號比為一握之小,執其謙退之容,不與物爭,則不憂於三,往必得合而无咎矣,故曰「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无咎」也。
  ★ 原文作「情志迷亂」依他本為「情意迷亂」。
  ○《象》曰「其志亂」者,只謂★疑四與三,故志意迷亂也。
  ★ 「謂」或作「為」。
注疏
243731345䷬萃【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注云〗居萃之時,體柔當位,處坤之中,己獨處正,與眾相殊,異操而聚,民之多僻,獨正者危。未能變體以遠於害,故必見引,然後乃吉而无咎也。禴,殷春祭名也,四時祭之省者也。居聚之時,處於中正,而行以忠信,故可以省薄薦於鬼神也。
【《象》曰:引吉无咎,中未變也。】
  〖疏〗正義曰:「引吉无咎」者,萃之為體,貴相從就,聚道乃成。今六二以陰居陰,復在坤體,志於靜退,則是守中未變,不欲相就者也。乖眾違時則致危害,故須牽引乃得吉而无咎也,故曰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者,禴,殷春祭之名也。四時之祭最薄者也。雖乖於眾,志須牽引。然居中得正,忠信而行,故可以省薄薦於鬼神也,故曰孚乃利用禴。
  ○《象》曰「中未變也」者,釋其所以須引乃吉,良由居中未變。
注疏
243831445䷬萃【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注云〗履非其位,以比於四,四亦失位。不正相聚,相聚不正,患所生也。干人之應,害所起也,故「萃如嗟如,无攸利」也。上六亦无應而獨立,處極而憂危,思援而求朋,巽以待物者也。與其萃於不正,不若之於同志,故可以往而无咎也。二陰相合,猶不若一陰一陽之應★,故有小吝也。
  ★ 「應」原文誤作「至」。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
  〖疏〗正義曰:居萃之時,履非其位,以比於四,四亦失位。不正相聚,相聚不正,患所生也。干人之應,害所起也,故曰「萃如,嗟如,无攸利」也。「往无咎,小吝」者,上六亦无應而獨立,處極而憂危,思援而求朋,巽以待物者也。與其萃於不正,不若之於同志,故可往而无咎。但以上六是陰,己又是陰,以二陰相合,猶不若一陰一陽之應,故有小吝也。
  ○《象》曰「往无咎,上巽也」者,以上體柔巽,以求其朋,故三可以往而无咎也。
注疏
243931545䷬萃【九四,大吉,无咎。】
  〖注云〗履非其位而下據三陰,得其所據,失其所處。處聚之時,不正而據,故必大吉,立夫大功,然後无咎也。
【《象》曰:大吉无咎,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大吉无咎」者,以陽處陰,明履非其位,又下據三陰,得其所據,失其所處。處聚之時,不正而據,是其凶也。若以萃之時,立夫大功,獲其大吉,乃得无咎,故曰大吉无咎。
  ○《象》曰「位不當」者,謂以陽居陰也。
注疏
244031645䷬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注ˋ云:處聚之時,最得盛位,故曰萃有位也。四專而據,己德不行,自守而已,故曰无咎匪孚。夫脩仁守正,久必悔消,故曰「元永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疏〗正義曰:「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者,九五處聚之時,最得盛位,故曰萃有位也。既得盛位,所以无咎。匪孚者,良由四專而據,己德化不行,信不孚物,自守而已,故曰「无咎,匪孚」。若能修夫大德,久行其正,則其悔可消,故曰「元永貞,悔亡」。
  ○《象》曰「志未光也」者,雖有盛位,然德未行,久乃悔亡。今時志意未光大也。
注疏
244131745䷬萃【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注云〗處聚之時,居於上極,五非所乘,內无應援。處上獨立,近遠无助,危莫甚焉。齎咨,嗟歎之辭也。若能知危之至,懼禍之深,憂病之甚,至於涕洟,不敢自安,亦眾所不害,故得无咎也。
【《象》曰: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疏〗正義曰:齎咨者,居萃之時,最處上極,五非所乘,內又无應,處上獨立,无其援助,危亡之甚,居不獲安,故齎咨而嗟歎也。若能知有危亡,懼害之深,憂危之甚,至於涕洟滂沱,如此居不獲安,方得眾所不害,故无咎矣。自目出曰涕,自鼻出曰洟。
  ○《象》曰「未安上」者,未敢安居,其上所乘也。
注疏
244231846䷭升 升卦
【升】 巽下坤上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
  〖注云〗巽順可以升,陽爻不當尊位,无嚴剛之正,則未免於憂,故用見大人,乃勿恤也。
【南征吉。】
  〖注云〗以柔之南,則麗乎大明也。
  〖疏〗正義曰:「升,元亨」者,升,卦名也。升者,登上之義,升而得大通,故曰「升,元亨」也。「用見大人,勿恤」者,升者,登也。陽爻不當尊位,无剛嚴之正,則未免於憂,故用見大德之人,然後乃得无憂恤,故曰「用見大人,勿恤」。
  ○「南征吉」者,非直須見大德之人,復宜適明陽之地。若以陰之陰,彌足其闇也。南是明陽之方,故云南征吉也。
【《彖》曰:柔以時升。】
  〖注云〗柔以其時,乃得升也。
【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注云〗純柔則不能自升,剛亢則物不從。既以時升,又巽而順,剛中而應,以此而升,故得大亨。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注云〗巽順以升,至于大明,志行之謂也。
  〖疏〗正義曰:「柔以時升」者,升之為義,自下升高,故就六五居尊,以釋名升之意。六五以陰柔之質,超升貴位,若不得時,則不能升耳,故曰柔以時升也。
  ○「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者,此就二體及九二之爻,釋元亨之德也。「純柔則不能自升,剛亢則物所不從」。卦體既巽且順,爻又剛中而應於五,有此眾德,故得元亨。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者,以大通之德,用見大人,不憂否塞,必致慶善,故曰有慶也。「南征吉,志行」者,之於闇昧,則非其本志。今以柔順而升大明,其志得行也。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疏〗正義曰:「地中生木,升」者,地中生木,始於細微,以至高大,故為升象也。「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者,地中生木,始於毫末,終至合抱。君子象之,以順行其德,積其小善,以成大名,故《繫辭》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是也。
注疏
244331946䷭升【初六,允升,大吉。】
  〖注云〗允,當也。巽卦三爻,皆升者也。雖无其應,處升之初,與九二、九三合志俱升。當升之時,升必大得,是以大吉也。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疏〗正義曰:「允升,大吉」者,允,當也。巽卦三爻,皆應升上,而二、三有應於五、六,升之不疑。惟初无應於上,恐不得升。當二、三升時,與之俱升,必大得矣,故曰「允升大吉」也。
  ○《象》曰「上合志」者,上謂二、三也,與之合志俱升,乃得大吉也。
注疏
244432046䷭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注云〗與五為應,往必見任。體夫剛德,進不求寵,閑邪存誠,志在大業,故乃利用納約于神明矣。
【《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
  〖疏〗正義曰:「孚乃利用禴,无咎」者,九二與五為應,往升於五,必見信任,故曰孚。二體剛德,而履乎中,進不求寵,志在大業,用心如此,乃可薦其省約於神明而无咎也,故曰「孚乃利用禴,无咎」。
  ○《象》曰「有喜也」者,上升則為君所任,薦約則為神所享。斯之為喜,不亦宜乎?
注疏
244532146䷭升【九三,升虛邑。】
  〖注云〗履得其位,以陽升陰,以斯而舉,莫之違距,故若升虛邑也。
【《象》曰:升虛邑,无所疑也。】
  〖注云〗往必得也。
  〖疏〗正義曰:「升虛邑」者,九三履得其位,升於上六,上六體是陰柔,不距於己,若升空虛之邑也。
  ○《象》曰「无所疑」者,往必得邑,何所疑乎?
注疏
244632246䷭升【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无咎。】
  〖注云〗處升之際,下升而進,可納而不可距也。距下之進,攘來自專,則殃咎至焉。若能不距而納,順物之情,以通庶志,則得吉而无咎矣。岐山之會,順事之情,无不納也。
【《象》曰:王用亨於岐山,順事也。】
  〖疏〗正義曰:「王用亨於岐山」者,六四處升之際,下體三爻,皆來上升,可納而不可距,事同文王岐山之會,故曰「王用亨於岐山也」。吉无咎者,若能納而不距,順物之情,則得吉而无咎,故曰吉无咎也。
  ○《象》曰「順事」者,順物之情,而立功立事,故曰順事也。
注疏
244732346䷭升【六五,貞吉,升階。】
  〖注云〗升得尊位,體柔而應,納而不距,任而不專,故得貞吉,升階而尊也。
【《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疏〗正義曰:「貞吉,升階」者,六五以柔居尊位,納於九二,不自專權,故得「貞吉,升階」。保其尊貴而踐阼矣,故曰「貞吉,升階」也。
  ○《象》曰「大得志」者,居中而得其貞吉,處尊而保其升階,志大得矣,故曰大得志也。
注疏
244832446䷭升【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注云〗處升之極,進而不息者也。進而不息,故雖冥猶升也。故施於不息之正則可,用於為物之主則喪矣。終於不息,消之道也。
【《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注云〗勞不可久也。
  〖疏〗正義曰:冥升者,冥猶昧也。處升之上,進而不已,則是雖冥猶升也,故曰冥升。「利于不息之貞」者,若冥升在上,陵物為主,則喪亡斯及;若絜己脩身,施於為政,則以不息為美,故曰「利于不息之貞」。
  ○《象》曰「消不富」者,雖為政不息,交免危咎,然勞不可久,終致消衰,故曰消不富也。
注疏
244932547䷮困 困卦
【困】 坎下兌上
【困,亨。】
  〖注云〗窮必通也。處窮而不能自通者,小人也。
【貞,大人吉,无咎。】
  〖注云〗處困而得无咎,吉乃免也。
【有言不信。】
  〖疏〗正義曰:困者,窮厄委頓之名,道窮力竭,不能自濟,故名為困。亨者,卦德也。小人遭困,則窮斯濫矣。君子遇之,則不改其操。君子處困而不失其自通之道,故曰「困亨」也。
  ○「貞,大人吉,无咎」者,處困而能自通,必是履正體大之人,能濟於困,然後得吉而无咎,故曰「貞,大人吉,无咎」也。
  ○「有言不信」者,處困求濟,在於正身脩德。若巧言飾辭,人所不信,則其道彌窮,故誡之以有言不信也。
【《彖》曰:困,剛揜也。】
  〖注云〗剛則揜於柔也。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
  〖注云〗處險而不改其說,困而不失其所亨也。
【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注云〗處困而用剛,不失其中,履正而能體大者也。能正而不能大愽,未能濟困者也,故曰「貞,大人吉」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注云〗處困而言,不見信之時也。非行言之時,而欲用言以免,必窮者也。其吉在於貞大人,口何為乎?
  〖疏〗正義曰:「困,剛揜」者,此就二體以釋卦名,兌陰卦為柔,坎陽卦為剛,坎在兌下,是剛見揜於柔也。剛應升進,今被柔揜,施之於人,其猶君子為小人所蔽以為困窮矣。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者,此又就二體名訓以釋亨德也。坎險而兌說,所以困而能亨者,良由君子遇困,安其所遇,雖居險困之世,不失暢說之心,故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也。
  ○「其唯君子乎」者,結歎處困能通,非小人之事,惟君子能然也。「貞,大人吉,以剛中」者,此就二五之爻,釋貞大人之義。剛則正直,所以為貞,中而不偏,所以能大。若正而不大,未能濟困,處困能濟,濟乃得吉而无咎也,故曰「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者,處困求通,在於修德,非用言以免困。徒尚口說,更致困窮,故曰「尚口乃窮」也。
【《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注云〗澤无水,則水在澤下,水在澤下,困之象也。處困而屈其志者,小人也。君子固窮,道可忘乎?
  〖疏〗正義曰:「澤无水,困」者,謂水在澤下,則澤上枯槁,萬物皆困,故曰澤无水困也。「君子以致命遂志」者,君子之人,守道而死,雖遭困厄之世,期於致命喪身,必當遂其高志,不屈撓而移改也,故曰致命遂志也。
注疏
245032647䷮困【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注云〗最處底下,沈滯卑困,居无所安,故曰臀困於株木也。欲之其應,二隔其路,居則困于株木,進不獲拯,必隱遯者也,故曰「入于幽谷」也。困之為道,不過數歲者也。以困而藏,困解乃出,故曰三歲不覿也。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注云〗言幽者,不明之辭也。入于不明,以自藏也。
  〖疏〗正義曰:「臀困於株木」者,初六處困之時,以陰爻最居窮下,沈滯卑困,居不獲安,若臀之困于株木,故曰臀困於株木也。「入于幽谷」者,有應在四,而二隔之,居則困株,進不獲拯,勢必隱遯者也,故曰入于幽谷也。「三歲不覿」者,困之為道,不過數歲,困解乃出,故曰三歲不覿也。
  ○《象》曰「幽不明」者,《象》辭惟釋幽字,言幽者,正是不明之辭,所以入不明,以自藏而避困也。釋株者,杌木謂之株也。
注疏
245132747䷮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注云〗以陽居陰,尚謙者也。居困之時,處得其中。體夫剛質,而用中履謙,應不在一,心无所私,盛莫先焉。夫謙以待物,物之所歸。剛以處險,難之所濟。履中則不失其宜,无應則心无私恃,以斯處困,物莫不至,不勝豐衍,故曰困于酒食,美之至矣。坎,北方之卦也。朱紱,南方之物也。處困以斯,能招異方者也,故曰朱紱方來也。豐衍盈盛,故利用享祀。盈而又進,傾之道也。以此而征,凶誰咎乎?故曰征凶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疏〗正義曰:「困于酒食」者,九二體剛居陰,處中无應。體剛則健,能濟險也。居陰則謙,物所歸也。處中則不失其宜,无應則心无私黨。處困以斯,物莫不至,不勝豐衍,故曰困于酒食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者,紱,祭服也。坎,北方之卦。朱紱,南方之物。處困用謙,能招異方者也。故曰「朱紱方來」也。舉異方者,明物无不至,酒食豐盈,異方歸向,祭則受福,故曰利用享祀。「征凶无咎」者,盈而又進,傾敗之道,以征必凶,故曰征凶。自進致凶,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
  ○《象》曰「中有慶」者,言二以中德被物,物之所賴,故曰有慶也。
注疏
245232847䷮困【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注云〗石之為物,堅而不納者也,謂四也。三以陰居陽,志武者也。四自納初,不受己者。二非所據,剛非所乘。上比困石,下據蒺藜,无應而入,焉得配偶?在困處斯,凶其宜也。
【《象》曰: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疏〗正義曰:「困于石,據於蒺藜」者,石之為物,堅剛而不可入也。蒺藜之草,有剌而不可踐也。六三以陰居陽,志懷剛武,己又无應,欲上附於四,四自納於初,不受己者也,故曰困于石也。下欲比二,二又剛陽,非己所據,故曰據於蒺藜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者,无應而入,難得配偶,譬於入宮,不見其妻,處困以斯,凶其宜也,故曰「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也。
  ○《象》曰「乘剛」者,明二為蒺藜也。「不祥也」者,祥,善也、吉也。不吉,必有凶也。
注疏
245332947䷮困【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注云〗金車,謂二也。二剛以載者也,故謂之金車。徐徐者,疑懼之辭也。志在於初而隔於二,履不當位,威命不行。棄之則不能,欲往則畏二,故曰「來徐徐,困于金車」也。有應而不能濟之,故曰吝也。然以陽居陰,履謙之道,量力而處,不與二爭,雖不當位,物終與之,故曰有終也。
【《象》曰:來徐徐,志在下也。】
  〖注云〗下謂初也。
【雖不當位,有與也。】
  〖疏〗正義曰:「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者,何氏云:「九二以剛德勝,故曰金車也。」徐徐者,疑懼之辭。九四有應於初而礙於九二,故曰困于金車。欲棄之,惜其配偶疑懼,而行不敢疾速,故來徐徐也。有應而不敢往,可恥可恨,故曰吝也。以陽居陰,不失謙道,為物之所與,故曰有終。
  ○《象》曰「有與」者,位雖不當,執謙之故,物所與也。
注疏
245433047䷮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注云〗以陽居陽,任其壯者也。不能以謙致物,物則不附。忿物不附而用其壯猛,行其威刑,異方愈乖,遐邇愈叛。刑之欲以得,乃益所以失也,故曰「劓刖,困于赤紱」也。二以謙得之,五以剛失之,體在中直,能不遂迷,困而後能用其道者也。致物之功,不在於暴,故曰徐也。困而後乃徐,徐則有說矣,故曰「困于赤紱,乃徐有說」也。祭祀,所以受福也。履夫尊位,困而能改,不遂其迷,以斯祭祀,必得福焉,故曰「利用祭祀」也。
【《象》曰: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疏〗正義曰:九五以陽居陽,用其剛壯,物不歸己。見物不歸,而用威刑,行其劓刖之事。既行其威刑,則「異方愈乖,遐邇愈叛」。兌為西方之卦,赤紱南方之物,故曰「劓刖,困於赤紱」也。此卦九二為以陽居陰,用其謙退,能招異方之物也。此言九五剛猛,不能感異方之物也。若但用其中正之德,招致於物,不在速暴而徐徐,則物歸之而有說矣,故曰「乃徐有說」也。居得尊位,困而能反,不執其迷,用其祭祀,則受福也。
  ○《象》曰「志未得也」者,由物不附己,己志未得,故曰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者,居中得直,不貪不暴,終得其應,乃寬緩修其道德,則得喜說,故云「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者,若能不遂迷志,用其中正,則異方所歸,祭則受福,故曰「利用祭祀,受福」也。
注疏
245533147䷮困【上六,困于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注云〗居困之極,而乘於剛,下无其應,行則愈繞者也。行則纏繞,居不獲安,故曰困于葛藟于臲卼也。下句无困,因於上也。處困之極,行无通路,居无所安,困之至也。凡物窮則思變,困則謀通,處至困之地,用謀之時也。曰者,思謀之辭也。謀之所行,有隙則獲,言將何以通至困乎?曰動悔,令生有悔,以征則濟矣,故曰「動悔有悔,征吉」也。
【《象》曰:困于葛藟,未當也。】
  〖注云〗所處未當,故致此困也。
【動悔有悔,吉行也。】
  〖疏〗正義曰:葛藟,引蔓纏繞之草,臲卼,動搖不安之貌。上六處困之極,極困者也。而乘於剛,下又无應,行則纏繞,居不得安,故曰困於葛藟於臲卼也。應亦言困於臲卼,困因於上,省文也。凡物窮則思變,困則謀通,處至困之地,是用謀策之時也。曰者,思謀之辭也。謀之所行,有隙則獲,言將何以通至困乎?為之謀曰:必須發動其可悔之事,令其有悔可知,然後處困求通,可以行而獲吉,故曰「動悔,有悔,征吉」。
  ○《象》曰「未當也」者,處於困極,而又乘剛,所處不當,故致此困也。
  ○「吉行」者,知悔而征,行必獲吉也。
注疏
245633248䷯井 井卦
【井】 巽下坎上
【井,改邑不改井,】
  〖注云〗井以不變為德者也。
【无喪无得,】
  〖注云〗德有常也。
【往來井井。】
  〖注云〗不渝變也。
【汔至亦未繘井,】
  〖注云〗已來至而未出井也。
【羸其瓶,凶。】
  〖注云〗井道以已出為功也。幾至而覆,與未汲同也。
  〖疏〗正義曰:井者,物象之名也。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謂之為井。此卦明君子脩德養民,有常不變,終始無改,養物不窮,莫過乎井,故以脩德之卦取譬名之井焉。「改邑不改井」者,以下明井有常德,此明井體有常,邑雖遷移而井體无改,故云改邑不改井也。
  ○「无喪无得」者,此明井用有常德,終日引汲,未嘗言損。終日泉注,未嘗言益,故曰无喪无得也。
  ○「往來井井」者,此明性常。井井,絜靜之貌也。往者來者,皆使絜靜,不以人有往來改其洗濯之性,故曰往來井井也。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者,此下明井,誡言井功難成也。汔,幾也。幾,近也。繘,綆也。雖汲水以至井上,然綆出猶未離井口,而鉤羸其瓶而覆之也。棄其方成之功,雖有出井之勞,而與未汲不異,喻今人行常德,須善始令終。若有初无終,則必致凶咎,故曰「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言亦者,不必之辭,言不必有如此不克終者。計覆一瓶之水,何足言凶?以喻人之修德不成,又云但取喻人之德行不恒,不能慎終如始,故就人言凶也。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
  〖注云〗音舉上之上。
【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
  〖注云〗以剛處中,故能定居其所而不變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
  〖注云〗井以已成為功。
【羸其瓶,是以凶也。】
  〖疏〗正義曰:「巽乎水而上水,井」者,此就二體釋井之名義。此卦坎為水在上,巽為木在下,又巽為入,以木入於水而又上水,井之象也。
  ○「井養而不窮」者,歎美井德,愈汲愈生,給養於人,无有窮已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者,此釋井體有常,由於二五也。二五以剛居中,故能定居其所而不改變也。不釋往來二德者,无喪无得,往來井井,皆由以剛居中,更无他義,故不具舉經文也。
  ○「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者,水未及用,則井功未成,其猶人,德未被物,亦是功德未就也。
  ○「羸其瓶,是以凶也」者,汲水未出而覆,喻脩德未成而止,所以致凶也。
  ○注「音舉上之上」。
  ●正義曰:嫌讀為去聲,故音之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注云〗木上有水,井之象也。上水以養,養而不窮者也。相猶助也。可以勞民勸助,莫若養而不窮也。
  〖疏〗正義曰:木上有水,則是上水之象,所以為井。「君子以勞民勸相」者,勞謂勞賚,相猶助也。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君子以勞來之恩,勤恤民隱德★,勸助百姓,使有功成★,則此養而不窮也。
  ★ 「德」或作「隱」。
  ★ 「功成」或作「成功」。
注疏
245733348䷯井【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注云〗最在井底,上又无應,沈滯滓穢,故曰井泥不食也。井泥而不可食,則是久井不見渫治者也。久井不見渫治,禽所不嚮,而況人乎?一時所共棄舍也。井者不變之物,居德之地,恒德至賤,物无取也。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疏〗正義曰:「井泥不食,舊井无禽」者,初六最處井底,上又无應,沈滯滓穢,即是井之下泥汙,不堪食也,故曰井泥不食也。井泥而不可食,即是久井不見渫治,禽所不嚮,而況人乎?故曰舊井无禽也。
  ○《象》曰下也者,以其最在井下,故為井泥也。時舍也者,以既非食,禽又不向,即是一時共棄舍也。
  ○注「井者不變之物,居德之地」。
  ●正義曰:繇辭稱「改邑不改井」,故曰「井者,不變之物,居德」者,《繫辭》又云「井,德之地」,故曰「居德之地」也。注言此者,明井既有不變,即是有恒,既居德地,即是用德也。今居窮下,即是恒德至賤,故物无取也,禽之與人,皆共棄舍也。
注疏
245833448䷯井【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注云〗谿谷出水,從上注下,水常射焉。井之為道,以下給上者也。而无應於上,反下與初,故曰「井谷射鮒」。鮒,謂初也。失井之道,水不上出,而反下注,故曰「甕敝漏」也。夫處上宜下,處下宜上,井已下矣,而復下注,其道不交,則莫之與也。
【《象》曰:井谷射鮒,无與也。】
  〖疏〗正義曰:「井谷射鮒」者,井之為德,以下汲上。九二上无其應,反下比初,施之於事,正似谷中之水,下注敝鮒,井而似谷,故曰井谷射鮒也。鮒謂初也。《子夏傳》云:「井中蝦蟆,呼為鮒魚也。」「甕敝漏」者,井而下注,失井之道,有似甕敝漏水,水漏下流,故曰甕敝漏也。
  ○《象》曰「无與也」者,井既處下,宜應汲上。今反養下,則不與上交,物莫之與,故曰无與也。
注疏
245933548䷯井【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注云〗渫,不停汙之謂也。處下卦之上,履得其位,而應於上,得井之義也。當井之義而不見食,脩己全絜而不見用,故為我心惻也。為,猶使也。不下注而應上,故可用汲也。王明則見照明,既嘉其行,又欽其用,故曰「王明,並受其福」也。
【《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
  〖注云〗行感於誠,故曰惻也。
【求王明,受福也。】
  〖疏〗正義曰:「井渫不食」者,渫,治去穢汙之名也。井被渫治,則清潔可食。九三處下卦之上,異初六井泥之時,得位而有應於上,非射鮒之象。但井以上出為用,猶在下體,未有成功。功既未成,井雖渫治,未食也。故曰井渫不食也。「為我心惻」者,為,猶使也。井渫而不見食,猶人修己全絜而不見用,使我心中惻愴,故曰為我心惻也。「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者,不同九二下注而不可汲也,有應於上,是可汲也。井之可汲,猶人可用。若不遇明王,則滯其才用。若遭遇賢主,則申其行能。賢主既嘉其行,又欽其用,故曰「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也。
注疏
246033648䷯井【六四,井甃,无咎。】
  〖注云〗得位而无應,自守而不能給上,可以脩井之壞,補過而已。
【《象》曰:井甃无咎,脩井也。】
  〖疏〗正義曰:案《子夏傳》曰:「甃亦治也,以磚壘井,脩井之壞,謂之為甃。」六四得位而无應,自守而已,不能給上,可以脩井崩壞。施之於人,可以脩德補過,故曰井甃无咎也。
  ○《象》曰「脩井」者,但可脩井之壞,未可上給養人也。
注疏
246133748䷯井【九五,井洌,寒泉食。】
  〖注云〗洌,絜也。居中得正,體剛不撓,不食不義,中正高絜,故井洌寒泉,然後乃食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疏〗正義曰:「井洌,寒泉食」者,餘爻不當貴位,但脩德以待用。九五為卦之主,擇人而用之。洌,絜也。九五居中得正,而體剛直。既體剛直,則不食污穢,必須井絜而寒泉,然後乃食。以言剛正之主,不納非賢,必須行絜才高,而後乃用,故曰「井洌寒泉食」也。
  ○《象》曰以中正者,若非居中得正,則任用非賢,不能要待寒泉,然後乃食也。必言寒泉者,清而冷者,水之本性,遇物然後濁而溫,故言寒泉以表絜也。
注疏
246233848䷯井【上九,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注云〗處井上極,水已出井,井功大成,在此爻矣,故曰井收也。群下仰之以濟,淵泉由之以通者也。幕猶覆也。不擅其有,不私其利,則物歸之,往无窮矣,故曰「勿幕有孚,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疏〗正義曰:收,式胄反。凡物可收成者,則謂之收,如五穀之有收也。上六處井之極,水已出井,井功大成者也,故曰井收也。「勿幕有孚,元吉」者,幕,覆也。井功已成,若能不擅其美,不專其利,不自掩覆,與眾共之,則為物所歸,信能致其大功,而獲元吉,故曰「勿幕有孚,元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者,上六所以能獲元吉者,只為居井之上,井功大成者也。
注疏
246333949䷰革 革卦
【革】 離下兌上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注云〗夫民可與習常,難與適變。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革之為道,即日不孚,已日乃孚也。孚,然後乃得元亨利貞悔亡也。已日而不孚,革不當也。悔吝之所生,生乎變動者也。革而當,其悔乃亡也。
  〖疏〗正義曰:革者,改變之名也。此卦明改制革命,故名革也。「已日乃孚」者,夫民情可與習常,難與適變,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故革命之初,人未信服,所以即日不孚,已日乃孚也。「元亨利貞悔亡」者,為革而民信之,然後乃得大通而利正也。悔吝之所生,生乎變動,革之為義,變動者也。革若不當,則悔吝交及,如能大通利貞,則革道當矣。為革而當,乃得亡其悔吝,故曰「元亨,利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注云〗凡不合而後乃變生,變之所生,生於不合者也。故取不合之象以為革也。息者,生變之謂也,火欲上而澤欲下,水火相戰,而後生變者也。二女同居,而有水火之性,近而不相得也。
【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注云〗夫所以得革而信者,文明以說也。文明以說,履正而行,以斯為革,應天順民,大亨以正者也。革而大亨以正,非當如何?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疏〗正義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者,此就二體釋卦名也。水火相息,先就二象明革。息,生也。火本乾燥,澤本潤濕,燥濕殊性,不可共處,若其共處,必相侵剋。既相侵剋,其變乃生,變生則本性改矣。水熱而成湯,火滅而氣冷,是謂革也。二女同居者,此就人事明革也。中少二女而成一卦,此雖形同而志革也。一男一女,乃相感應,二女雖復同居,其志終不相得。志不相得,則變必生矣,所以為革。
  ○「已日乃孚,革而信」者,釋革之為義,革初未孚,已日乃信也。文明以說者,此舉二體上釋革而信,下釋四德也。能用文明之德以說於人,所以革命而為民所信也。大亨以正者,民既說文明之德而從之,所以大通而利正也。「革而當,其悔乃亡」者,為革若合於大通而利正,可謂當矣。革而當理,其悔乃亡消也。
  ○「天地革而四時成」者,以下廣明革義,此先明天地革者,天地之道,陰陽升降,溫暑涼寒,迭相變革,然後四時之序皆有成也。「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者,次明人革也。夏桀、殷紂,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亡。殷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計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變革,而獨舉湯武者,蓋舜、禹禪讓,猶或因循,湯武干戈,極其損益,故取相變甚者,以明人革也。「革之時大矣哉」者,備論革道之廣訖,總結歎其大,故曰大矣哉也。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注云〗歷數時會,存乎變也。
  〖疏〗正義曰:「澤中有火,革」者,火在澤中,二性相違,必相改變,故為革象也。「君子以治歷明時」者,天時變改,故須歷數,所以君子觀茲革象,脩治歷數,以明天時也。
注疏
246434049䷰革【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注云〗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應變者也。此可以守成,不可以有為也。鞏,固也。黃,中也。牛之革,堅仞不可變也。固之所用,常中堅仞,不肯變也。
【《象》曰: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疏〗正義曰:鞏,固也。黃,中也。牛革,牛皮也。革之為義,變改之名,而名皮為革者,以禽獸之皮,皆可從革,故以喻焉。皮雖從革之物,然牛皮堅仞難變。初九在革之始,革道未成,守夫常中,未能應變,施之於事,有似用牛皮以自固,未肯造次以從變者也,故曰「鞏用黃牛之革」也。
  ○《象》曰「不可以有為」者,有為謂適時之變,有所云為也。既堅仞自固,可以守常,不可以有為也。
注疏
246534149䷰革【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注云〗陰之為物,不能先唱,順從者也。不能自革,革已乃能從之,故曰「已日乃革之」也。二與五雖有水火殊體之異,同處厥中,陰陽相應,往必合志,不憂咎也,是以征吉而无咎。
【《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疏〗正義曰:「已日乃革之」者,陰道柔弱,每事順從,不能自革,革已日乃能從之,故曰「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者,與五相應,同處厥中,陰陽相應,往必合志,不憂咎也,故曰「征吉,无咎」。二五雖是相應,而水火殊體,嫌有相剋之過。故曰无咎。
  ○《象》曰「行有嘉」者,往應見納,故行有嘉慶也。
注疏
246634249䷰革【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注云〗已處火極,上卦三爻,雖體水性,皆從革者也。自四至上,從命而變,不敢有違,故曰革言三就。其言實誠,故曰有孚。革言三就,有孚而猶征之,凶其宜也。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疏〗正義曰:「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者,九三陽爻剛壯,又居火極,火性炎上,處革之時,欲征之使革。征之非道,則正之危也,故曰征凶貞厲。所以征凶致危者,正以水火相息之物,既處於火極上之三爻,水在火上,皆從革者也。自四至上,從命而變,不敢有違,則從革之言,三爻並成就不虛,故曰革言三就,其言實誠,故曰有孚也。既革言三就有孚,從革已矣,而猶征之,則凶,所以征凶而厲貞。
  ○《象》曰「又何之矣」者,征之本為不從,既革言三就,更又何往征伐矣。
注疏
246734349䷰革【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注云〗初九處下卦之下,九四處上卦之下,故能變也。无應,悔也。與水火相比,能變者也,是以悔亡。處水火之際,居會變之始,能不固吝,不疑於下,信志改命,不失時願,是以吉也。有孚則見信矣,見信以改命,則物安而无違,故曰「悔亡,有孚,改命吉」也。處上體之下,始宣命也。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注云〗信志而行。
  〖疏〗正義曰:「悔亡,有孚,改命吉」者,九四與初同處卦下,初九處下卦之下,革道未成,故未能變。九四處上卦之下,所以能變也。无應,悔也,能變,故悔亡也。處水火之際,「居會變之始,能不固吝,不疑於下」,信彼改命之志,而能從之,合於時願,所以得吉,故曰「有孚改命吉」也。
  ○《象》曰「信志」者,信下之志而行其命也。
注疏
246834449䷰革【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注云〗未占而孚,合時心也。
【《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疏〗正義曰:「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者,九五居中處尊,以大人之德為革之主,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則是湯武革命,順天應人,不勞占決,信德自著,故曰「大人虎變,未佔有孚」也。
  ○《象》曰「其文炳」者,義取文章炳著也。
注疏
246934549䷰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注云〗居變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能成其文。小人樂成,則變面以順上也。
【征凶,居貞吉。】
  〖注云〗改命創制,變道已成,功成則事損,事損則无為。故居則得正而吉,征則躁擾而凶也。
【《象》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疏〗正義曰:「君子豹變,小人革面」者,上六居革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雖不能同九五革命創制,如虎文之彪炳,然亦潤色鴻業,如豹文之蔚縟,故曰君子豹變也。「小人革面」者,小人處之,但能變其顏面容色,順上而已,故曰小人革面也。
  ○「征凶,居貞吉」者,革道已成,宜安靜守正,更有所征則凶,居而守正則吉,故曰「征凶,居貞吉」也。
  ○《象》曰「其文蔚」者,明其不能大變,故文細而相映,蔚也。「順以從君」者,明其不能潤色立制,但順而從君也。
注疏
247034650䷱鼎 鼎卦
【鼎】 巽下離上
【鼎,元吉,亨。】
  〖注云〗革去故而鼎取新,取新而當其人,易故而法制齊明,吉然後乃亨,故先元吉而後亨也。鼎者,成變之卦也。革既變矣,則制器立法以成之焉。變而无制,亂可待也。法制應時,然後乃吉。賢愚有別,尊卑有序,然後乃亨,故先元吉而後乃亨。
  〖疏〗正義曰:鼎者,器之名也。自火化之後鑄金,而為此器以供烹飪之用,謂之為鼎。亨飪成新,能成新法。然則鼎之為器,且有二義:一有亨飪之用,二有物象之法,故《彖》曰「鼎,象也,明其有法象也」。《雜卦》曰「革去故」而「鼎取新」,明其亨飪有成新之用。此卦明聖人革命,示物法象,惟新其制,有鼎之義,以木巽火,有鼎之象,故名為鼎焉。變故成新,必須當理,故先元吉而後乃亨,故曰「鼎,元吉,亨」也。
【《彖》曰:鼎,象也。】
  〖注云〗法象也。
【以木巽火,亨飪也。】
  〖注云〗亨飪,鼎之用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注云〗亨者,鼎之所為也。革去故而鼎成新,故為亨飪調和之器也。去故取新,聖賢不可失也。飪,孰也。天下莫不用之,而聖人用之,乃上以享上帝,而下以大亨養聖賢也。
【巽而耳目聰明。】
  〖注云〗聖賢獲養,則己不為而成矣,故巽而耳目聰明也。
【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注云〗謂五也。有斯二德,故能成新,而獲大亨也。
  〖疏〗正義曰:鼎象也者,明鼎有亨飪成新之法象也。
  ○「以木巽火,亨飪也」者,此明上下二象有亨飪之用,此就用釋卦名也。
  ○「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者,此明鼎用之美。亨飪所須,不出二種,一供祭祀,二當賓客。若祭祀則天神為大,賓客則聖賢為重,故舉其重大,則輕小可知。享帝直言亨,養人則言大亨者,享帝尚質,特牲而已,故直言亨。聖賢既多,養須飽飫,故亨上加大字也。
  ○「巽而耳目聰明」者,此明鼎用之益。言聖人既能謙巽大養聖賢,聖賢獲養,則憂其事而助於己,明目達聰,不勞己之聰明,則不為而成矣。
  ○「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者,此就六五釋元吉亨,以柔進上行,體己獲通,得中應剛,所通者大,故能制法成新,而獲大亨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注云〗凝者,嚴整之貌也。鼎者,取新成變者也。革去故而鼎成新。正位者,明尊卑之序也。凝命者,以成教命之嚴也。
  〖疏〗正義曰:木上有火,即是以木巽火,有亨飪之象,所以為鼎也。「君子以正位凝命」者,凝者,嚴整之貌也。鼎既成新,即須制法。制法之美,莫若上下有序,正尊卑之位,輕而難犯,布嚴凝之命,故君子象此以正位凝命也。
注疏
247134750䷱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注云〗凡陽為實而陰為虛,鼎之為物,下實而上虛。而今陰在下,則是為覆鼎也,鼎覆則趾倒矣。否謂不善之物也。取妾以為室主,亦顛趾之義也。處鼎之初,將在納新,施顛以出穢,得妾以為子,故无咎也。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
  〖注云〗倒以寫否,故未悖也。
【利出否,以從貴也。】
  〖注云〗棄穢以納新也。
  〖疏〗正義曰:鼎顛趾,趾,足也。凡陽為實而陰為虛,鼎之為物,下實而上虛。初六居鼎之始,以陰處下,則是下虛,下虛而鼎足倒矣,故曰鼎顛趾也。「利出否」者,否者不善之物,鼎之倒趾,失其所利,鼎覆而不失其利,在於寫出否穢之物也,故曰利出否也。「得妾以其子,无咎」者,妾者側媵,非正室也。施之於人,正室雖亡,妾猶不得為室主。妾為室主,亦猶鼎之顛趾,而有咎過。妾若有賢子,則母以子貴,以之繼室,則得无咎,故曰「得妾以其子,无咎」也。
  ○《象》曰「未悖也」者,倒趾以出否,未為悖逆也。
  ○「以從貴」者,舊,穢也。新,貴也。棄穢納新,所以從貴也。然則去妾之賤名而為室主,亦從子貴也。
注疏
247234850䷱鼎【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注云〗以陽之質,處鼎之中,有實者也。有實之物,不可復加,益之則溢,反傷其實。我仇,謂五也。困於乘剛之疾,不能就我,則我不溢,得全其吉也。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
  〖注云〗有實之鼎,不可復有所取。才任已極,不可復有所加。
【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疏〗正義曰:「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者,實謂陽也。仇是匹也。即,就也。九二以陽之質,居鼎之中,有實者也,故曰鼎有實也。有實之物,不可復加也。加之則溢,而傷其實矣。六五我之仇匹,欲來應我,困於乘剛之疾,不能就我,則我不溢,而全其吉也,故曰「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也。
  ○《象》曰「慎所之」者,之,往也。自此已往,所宜慎之也。
  ○「終无尤也」者,五既有乘剛之疾,不能加我,則我終无尤也。
注疏
247334950䷱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注云〗鼎之為義,虛中以待物者也。而三處下體之上,以陽居陽,守實无應,无所納受。耳宜空以待鉉,而反全其實塞,故曰「鼎耳革,其行塞」,雖有雉膏,而終不能食也。雨者,陰陽交和,不偏亢者也,雖體陽爻,而統屬陰卦。若不全任剛亢,務在和通,方雨則悔虧,終則吉也。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疏〗正義曰:「鼎耳革,其行塞」者,鼎之為義,下實上虛,是空以待物者也。鼎耳之用,亦宜空以待鉉。今九三處下體之上,當此鼎之耳,宜居空之地,而以陽居陽,是以實處實者也。既實而不虛,則變革鼎耳之常義也。常所納物受鉉之處,今則塞矣,故曰「鼎耳革,其行塞」也。「雉膏不食」者,非直體,實不受,又上九不應於己,亦无所納,雖有其器,而无所用,雖有雉膏,而不能見食也,故曰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者,雨者,陰陽交和,不偏亢者也。雖體陽爻,而統屬陰卦。若不全任剛亢,務在和通,方欲為此和通,則悔虧而終獲吉,故曰「方雨虧悔,終吉」也。
  ○《象》曰「失其義也」者,失其虛中納受之義也。
注疏
247435050䷱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注云〗處上體之下而又應初,既承且施,非己所堪,故曰鼎折足也。初已出否,至四所盛,則已絜矣,故曰覆公餗也。渥,沾濡之貌也。既覆公餗,體為渥沾,知小謀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災及其身,故曰「其形渥,凶」也。
【《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注云〗不量其力,果致凶災,信之如何?
  〖疏〗正義曰:「鼎折足,覆公餗」者,餗,糝也。八珍之膳,鼎之實也。初以出否,至四所盛,故當馨絜矣,故以餗言之。初處下體之下,九四處上體之下,上有所承而又應初,下有所施,既承且施,非己所堪,故曰鼎折足。鼎足既折,則覆公餗也。渥,霑濡之貌也。既覆公餗,體則渥霑也。施之於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
  ○《象》曰「信如何也」者,言不能治之於未亂,既敗之後,乃責之云:不量其力,果致凶災,災既及矣,信如之何也?言信有此不可如何之事也。
注疏
247535150䷱鼎【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注云〗居中以柔,能以通理,納乎剛正,故曰「黃耳金鉉,利貞」也。耳黃,則能納剛正以自舉也。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注云〗以中為實,所受不妄也。
  〖疏〗正義曰:「鼎黃耳金鉉,利貞」者,黃,中也。金,剛也。鉉所以貫鼎而舉之也。五為中位,故曰黃耳。應在九二,以柔納剛,故曰金鉉。所納剛正,故曰利貞也。
  ○《象》曰「中為實也」者,言六五以中為實,所受不妄也。
注疏
247635250䷱鼎【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注云〗處鼎之終,鼎道之成也。居鼎之成,體剛履柔,用勁施鉉,以斯處上,高不誡亢,得夫剛柔之節,能舉其任者也。應不在一,則靡所不舉,故曰「大吉,无不利」也。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疏〗正義曰:「鼎玉鉉」者,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上九居鼎之終,鼎道之成,體剛處柔,則是用玉鉉以自舉者也,故曰鼎玉鉉也。「大吉,无不利」者,應不在一,即靡所不舉,故得大吉而无不利。
  ○《象》曰「剛柔節」者,以剛履柔,雖復在上,不為乾之亢龍,故曰剛柔節也。
注疏
247735351䷲震 震卦
【震】 震下震上
【震,亨。】
  〖注云〗懼以成,則是以亨。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
  〖注云〗震之為義,威至而後乃懼也,故曰「震來虩虩」,恐懼之貌也。震者,驚駭怠惰以肅解慢者也,故「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注云〗威震驚乎百里,則足可以不喪匕鬯矣。匕,所以載鼎實;鬯,香酒,奉宗廟之盛也。
  〖疏〗正義曰:震亨者,震動也。象雷之卦,天之威動,故以震為名,震既威動,莫不驚懼,驚懼以威,則物皆整齊,由懼而獲通,所以震有亨德,故曰「震亨」也。
  ○「震來虩虩,笑言啞啞」者,「虩虩」恐懼之貌也,「啞啞」笑語之聲也。震之為用,天之威怒,所以肅整怠慢,故迅雷風烈,君子為之變容,施之於人事,則是威嚴之教行於天下也。故震之來也,莫不恐懼,故曰「震來虩虩」也。物既恐懼,不敢為非,保安其福,遂至笑語之盛,故曰「笑言啞啞」也。
  ○「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者,匕,所以載鼎實;鬯,香酒也。奉宗廟之盛者也。震卦施之於人,又為長子,長子則正體於上,將所傳重,出則撫軍,守則監國,威震驚於百里,可以奉承宗廟,彝器粢盛,守而不失也,故曰「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注「威震至廟之盛也」:正義曰:先儒皆云:雷之發聲,聞乎百里。故古帝王制國,公侯地方百里,故以象焉。竊謂:天之震雷,不應止聞百里,蓋以古之啟土,百里為極。文王作《繇》在殷時,明長子威震於一國,故以「百里」言之也。「匕所以載鼎實,鬯香酒」者,陸績云:「匕者棘匕,橈鼎之器。」先儒皆云:匕形似畢,但不兩岐耳。以棘木為之,長三尺,刊柄與末。《詩》云「有捄棘匕」是也。用棘者,取其赤心之義。祭祀之禮,先烹牢於鑊,既納諸鼎,而加冪焉。將薦乃舉冪,而以匕出之,升于俎上,故曰「匕所以載鼎實」也。鬯者,鄭玄之義,則為秬黍之酒,其氣調暢,故謂之「鬯」。《詩傳》則為鬯是香草。案:王度《記》云:「天子鬯,諸侯薰,大夫蘭。」以例而言之,則鬯是草明矣。今特言「匕鬯」者,鄭玄云:「人君於祭祀之禮,尚牲薦鬯而巳,其餘不足觀也。」
【《彖》曰: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
  〖注云〗威靈驚乎百里,則惰者懼於近矣。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注云〗 明所以堪長子之義也。不喪匕鬯,則己出可以守宗廟。
  〖疏〗正義曰:「震亨」者,卦之名德。但舉《經》而不釋名德所由者,正明由懼得通,故曰「震亨」,更无他義。或本无此二字。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者,威震之來,初雖恐懼,能因懼自修,所以致福也」。
  ○「笑言啞啞,後有則也」者,因前恐懼自修,未敢寬逸,致福之後,方有笑言。以曾經戒懼,不敢失則,必時然後言,樂然後笑,故言「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者,言威震驚於百里之遠,則惰者恐懼於近也。
  ○「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者,釋「不喪匕鬯」之義也。出,謂君出巡狩等事也。君出,則長子留守宗廟社稷,攝祭主之禮事也。
  ○注「巳出」:正義曰:「巳出」謂君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疏〗正義曰:洊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為威震也。此是重震之卦,故曰「洊雷震」也。「君子以恐懼脩省」者,君子恒自戰戰兢兢,不敢懈惰,今見天之怒,畏雷之威,彌自脩身省察己過,故曰「君子以恐懼脩省」也。
注疏
247835451䷲震【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注云〗體夫剛德,為卦之先,能以恐懼脩其德也。
【《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疏〗正義曰:初九剛陽之德,為一卦之先,剛則不闇於幾,先則能有前識。故處震驚之始,能以恐懼自修,而獲其吉,故曰「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此爻辭兩句,既與卦同,《象》辭釋之,又與《彖》不異者,蓋卦舉威震之功,令物恐懼致福,爻論遇震而懼、脩省致福之人。卦則自震言人,爻則據人威震,所說雖殊,其事一也。所以爻卦二辭,本末俱等,其猶《屯卦》初九,與卦俱稱「利建侯」。然卦則凡舉屯時宜其有所封建,爻則「以貴下賤」則是堪建之人,此《震》之初九,亦其類也。
注疏
247935551䷲震【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注云〗震之為義,威駭怠懈,肅整惰慢者也。初幹其任,而二乘之,震來則危,喪其資貨,亡其所處矣,故曰震來厲,億喪貝。億,辭也。貝,資貨,糧用之屬也。犯逆受戮,无應而行,行无所舍。威嚴大行,物莫之納,无糧而走。雖復超越陵險,必困于窮匱,不過七日,故曰勿逐,七日得也。
【《象》曰:震來厲,乘剛也。】
  〖疏〗正義曰:「震來厲,億喪貝」者,億,辭也。貝,資貨糧用之屬。震之為用,本威惰慢者也。初九以剛處下,聞震而懼,恐而致福,即是有德之人。六二以陰賤之體,不能敬於剛陽,尊其有德,而反乘之,是傲尊陵貴,為天所誅。震來則有危亡,喪其資貨,故曰「震來厲,億喪貝」也。
  ○「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者,躋,升也。犯逆受戮,无應而行,行无所舍。威嚴大行,物莫之納。既喪資貨,无糧而走,雖復超越陵險,必困於窮匱,不過七日,為有司所獲矣,故曰「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乘剛也」者,只為乘於剛陽,所以犯逆受戮也。
注疏
248035651䷲震【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
  〖注云〗不當其位,位非所處,故懼蘇蘇也。而无乘剛之逆,故可以懼行而无眚也。
【《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震蘇蘇,震行无眚」者,蘇蘇,畏懼不安之貌。六三居不當位,故震懼而蘇蘇然也。雖不當位,而无乘剛之逆,故可以懼行而无災眚也。故曰「震蘇蘇,震行无眚」也。
  象曰「位不當」者,其猶竊位者,遇威嚴之世,不能自安也。
  ○注:位非所處,故懼蘇蘇。又云:懼行而无眚。正義曰:驗注以訓震為懼,蓋懼不自為懼,由震故懼也。自下爻辭,皆以震言懼也。
注疏
248135751䷲震【九四,震,遂泥。】
  〖注云〗處四陰之中,居恐懼之時,為眾陰之主,宜勇其身以安於眾。若其震也,遂困難矣。履夫不正,不能除恐,使物安己,德未光也。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疏〗正義曰:「震遂泥」者,九四處四陰之中,為眾陰之主,當恐懼之時,宜勇其身,以安於眾。若其自懷震懼,則遂滯溺而困難矣,故曰「震遂泥」也。然四失位違中,則是有罪自懼,遂沈泥者也。
  象曰「未光也」者,身既不正,不能除恐,使物安己,是道德未能光大也。
注疏
248235851䷲震【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
  〖注云〗往則无應,來則乘剛,恐而往來,不免於危。夫處震之時,而得尊位,斯乃有事之機也。而懼往來,將喪其事,故曰億无喪,有事也。
【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喪也。】
  〖注云〗大則无喪,往來乃危也。
  〖疏〗正義曰:「震往來厲」者,六五往則无應,來則乘剛,恐而往來,不免於咎,故曰「震往來厲」也。
  ○「億无喪,有事」者,夫處震之時,而得尊位,斯乃有事之機,而懼以往來,將喪其事,故戒之曰「億无喪,有事」也。
  ○《象》曰「危行也」者,懷懼往來,是致危之行。其事在中。「大无喪也」者,六五居尊,當有其事,在於中位,得建大功。若守中建大,則无喪有事。若恐懼往來,則致危无功也。
注疏
248335951䷲震【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媾有言。】
  〖注云〗處震之極,極震者也。居震之極,求中未得,故懼而索索,視而矍矍,无所安親也。已處動極而復征焉,凶其宜也。若恐非己造,彼動故懼,懼鄰而戒,合於備豫,故无咎也。極懼相疑,故雖婚媾而有言也。
【象曰:震索索,未得中也。雖凶无咎,畏鄰戒也。】
  〖疏〗正義曰:「震索索,視矍矍」者,索索,心不安之貌,矍矍,視不專之容。上六處震之極,極震者也。既居震位,欲求中理以自安而未能得,故懼而索索,視而矍矍,无所安親。
  ○「征凶」者,夫處動懼之極而復征焉,凶其宜也,故曰「征凶」也。
  ○「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者,若恐非己造,彼動故懼,懼鄰而戒,合於備豫,則得无咎,故曰「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也。
  ○「婚媾有言」者,居極懼之地,雖復婚媾相結,亦不能无相疑之言,故曰「婚媾有言」也。
  ○《象》曰「中未得也」者,猶言未得中也。「畏鄰戒也」者,畏鄰之動,懼而自戒,乃得无咎。
注疏
248436052䷳艮 艮卦
【艮】 艮下艮上
【艮其背,】
  〖注云〗目无患也。
【不獲其身;】
  〖注云〗所止在後,故不得其身也。
【行其庭,不見其人。】
  〖注云〗相背故也。
【无咎。】
  〖注云〗凡物對面而不相通,否之道也。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各止而不相與,何得无咎?唯不相見乃可也。施止於背,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背者,无見之物也。无見則自然靜止,靜止而无見,則不獲其身矣。相背者,雖近而不相見,故行其庭,不見其人也。夫施止不於无見,令物自然而止,而強止之,則姦邪並興。近而不相得,則凶。其得无咎,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故也。
  〖疏〗正義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者,艮,止也,靜止之義,此是象山之卦,故以艮為名。施之於人,則是止物之情,防其動欲,故謂之止。
  ○「艮其背」者,此明施止之所也。施止得所,則其道易成,施止不得其所,則其功難成,故《老子》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也。」背者,无見之物也。夫无見則自然靜止。夫欲防止之法,宜防其未兆。既兆而止,則傷物情,故施止於无見之所,則不隔物欲,得其所止也。若施止於面,則對面而不相通,強止其情,則姦邪並興,而有凶咎。止而无見,則所止在後,不與而相對。言有物對面而來,則情欲有私於己。既止在後,則是施止无見。所止无見,何及其身?故「不獲其身」。既不獲其身,則相背矣。相背者,雖近而不相見,故「行其庭,不見其人」。如此乃得无咎,故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又若能止於未兆,則是治之於未萌,若對面不相交通,則是否之道也。但止其背,可得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注云〗止道不可常用,必施於不可以行;適於其時,道乃光明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
  〖注云〗易背曰止,以明背即止也。施止不可於面,施背乃可也。施止於止,不施止於行,得其所矣,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疏〗正義曰:「艮,止也」者,訓其名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者,將釋施止有所光明,施止有時,凡物之動息,自各有時運。用止之法,不可為常,必須應時行止,然後其道乃得光明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此釋施止之所也。「艮其止」者,疊經文「艮其背」也。「易背曰止,以明背」者,无見之物,即是可止之所也。既時止即宜止,時行則行,所以施止須是所。艮既訓止,今言「艮其止」,是止其所止也,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敵應,不相與也」者,此就六爻皆不相應,釋艮卦之名,又釋「不獲其身」以下之義。凡應者,一陰一陽,二體不敵。今上下之位,雖復相當,而爻皆峙敵,不相交與,故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然八純之卦皆六爻不應,何獨於此言之者,謂此卦既止而不交,爻又峙而不應,與「止」義相協,故兼取以明之也。
  ○「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者,此舉經文以結之,明相與而止之,則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注云〗各止其所,不侵官也。
  〖疏〗正義曰:「兼山艮」者,兩山義重,謂之「兼山」也。直置一山,巳能鎮止,今兩山重疊,止義彌大,故曰「兼山艮」也。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者,止之為義,各止其所。故君子於此之時,思慮所及,不出其已位也。
注疏
248536152䷳艮【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注云〗處止之初,行无所之,故止其趾乃得无咎。至靜而定,故利永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疏〗正義曰:「艮其趾,无咎」者,趾,足也,初處體下,故謂之足。居止之初,行无所適,止其足而不行,乃得无咎。故曰「艮其趾,无咎」也。
  ○「利永貞」者,靜止之初,不可以躁動,故利在永貞也。
  ○「未失正也」者,行則有咎,止則不失其正,釋所以「利永貞」。
注疏
248636252䷳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注云〗隨,謂趾也。止其腓,故其趾不拯也。腓體躁而處止,而不得拯其隨,又不能退聽安靜,故其心不快也。
【象曰: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疏〗正義曰:「艮其腓,不拯其隨」者,腓,腸也。在足之上。腓體或屈或伸,躁動之物,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為隨。拯,舉也,今既施止於腓,腓不得動,則足无由舉,故曰「艮其腓,不拯其隨」也。
  ○「其心不快」者,腓是躁動之物,而強止之,貪進而不得動,則情與質乖也,故曰「其心不快」。此爻明施止不得其所也。
  ○《象》曰「未退聽也」者,聽,從也,既不能拯動,又不能靜退聽從其見止之命,所以「其心不快」矣。
注疏
248736352䷳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注云〗限,身之中也。三當兩象之中,故曰艮其限。夤,當中脊之肉也。止加其身,中體而分,故列其夤而憂危薰心也。艮之為義,各止於其所,上下不相與,至中則列矣。列加其夤,危莫甚焉,危亡之憂,乃薰灼其心也。施止體中,其體分焉,體分兩主,大器喪矣。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疏〗正義曰:「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者,限,身之中,人繫帶之處,言三當兩象之中,故謂之限。施止於限,故曰「艮其限」也。夤,當中脊之肉也。薰,燒灼也。既止加其身之中,則上下不通之義也,是分列其夤。夤既分列,身將喪亡,故憂危之切,薰灼其心矣。然則君臣共治,大體若身,大體不通,則君臣不接,君臣不接,則上下離心,列夤則身亡,離心則國喪,故曰「列其夤,厲薰心」。
  ○注「體分兩主,大器喪矣」。正義曰:大器謂國與身也。此爻亦明施止不得其所也。
注疏
248836452䷳艮【六四,艮其身,无咎。】
  〖注云〗中上稱身,履得其位,止求諸身,得其所處,故不陷於咎也。
【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注云〗自止其躬,不分全體。
  〖疏〗正義曰:「艮其身,无咎」者,中上稱身。六四居止之時,已入上體,履得其位,止求諸身,不陷於咎,故曰「艮其身,无咎」也。求,責也。諸,之也。
  ○《象》曰「止諸躬也」者,躬猶身也,明能靜止其身,不為躁動也。
  ○注「自止其躬不分全體」。正義曰:艮卦總其兩體以為一身,兩體不分,乃謂之全,全乃謂之身。以九三居兩體之際,在於身中,未入上體,則是止於下體,不與上交,所以體分夤列。六四巳入上體,則非上下不接,故能總止其身不分全體。然則身是總名,而言「中上稱身」者何也?蓋至中則體分而身喪,入上體則不分而身全。九三施止於分體,故謂之「限」,六四施止於全體,故謂之「身」。非中上獨是其身,而中下非身也。
注疏
248936552䷳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注云〗施止於輔,以處於中,故口无擇言,能亡其悔也。
【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注云〗能用中正,故言有序也。
  〖疏〗正義曰:「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者,輔,頰車也,能止於輔頰也。以處其中,故口无擇言也。言有倫序,能亡其悔,故曰「艮其輔,言有序,悔亡」也。
  ○《象》曰「以中正」者,位雖不正,以居得其中,故不失其正,故「言有序」也。
注疏
249036652䷳艮【上九,敦艮,吉。】
  〖注云〗居止之極,極止者也。敦重在上,不陷非妄,宜其吉也。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疏〗正義曰:「敦艮,吉」者,敦,厚也。上九居艮之極,極止者也。在上能用敦厚以自止,不陷非妄,宜其吉也,故曰「敦艮吉」也。
  ○《象》曰「以厚終」者,言上九能以敦厚自終,所以獲「吉」也。
注疏
249136753䷴漸 漸卦
【漸】 艮下巽上
【漸,女歸吉,利貞。】
  〖注云〗漸者,漸進之卦也。止而巽,以斯適進,漸進者也。以止巽為進,故女歸吉也。進而用正,故利貞也。
  〖疏〗正義曰:漸者,不速之名也。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也。女歸吉者,歸嫁也。女人生有外成之義,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也。婦人之嫁,備禮乃動,故漸之所施,吉在女嫁,故曰女歸吉也。利貞者,女歸有漸,得禮之正,故曰利貞也。
【《彖》曰:漸之進也,】
  〖注云〗之於進也。
【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
  〖注云〗以漸進得位也。
【止而巽,動不窮也。】
  〖疏〗正義曰:「漸之進也」者,釋卦名也。漸是徐動之名,不當進退,但卦所名漸,是之於進也。
  ○「女歸吉也」者,漸漸而進之,施於人事,是女歸之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者,此就九五得位剛中釋利貞也。言進而得於貴位,是往而有功也。以六二適九五,是進而以正。身既得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者,此卦爻皆得位,上言進得位,嫌是兼二三四等,故特言剛得中,以明得位之言,唯是九五也。
  ○「止而巽,動不窮也」者,此就二體廣明漸進之美也。止不為暴,巽能用謙,以斯適進,物无違拒,故能漸而動,進不有困窮也。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注云〗賢德以止巽則居,風俗以止巽乃善。
  〖疏〗正義曰:「山上有木,漸」者,木生山上,因山而高,非是從下忽高,故是漸義也。「君子以居賢德善俗」者,夫止而巽者,漸之美也。君子求賢得使居位,化風俗使清善,皆須文德謙下,漸以進之。若以卒暴威刑,物不從矣。
注疏
249236853䷴漸【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
  〖注云〗鴻,水鳥也。適進之義,始於下而升者也,故以鴻為喻。六爻皆以進而履之為義焉,始進而位乎窮下,又无其應。若履于干,危不可以安也。始進而未得其位,則困於小子,窮於謗言,故曰小子厲有言也。困於小子讒諛之言,未傷君子之義,故曰无咎也。
【《象》曰:小子之厲,義无咎也。】
  〖疏〗正義曰:「鴻漸於干」者,鴻,水鳥也。干,水涯也。漸進之道,自下升高,故取譬。鴻飛,自下而上也。初之始進,未得祿位,上无應援,體又窮下,若鴻之進於河之干,不得安寧也,故曰鴻漸於干也。「小子厲有言,无咎」者,始進未得顯位,易致陵辱,則是危於小子,而被毀於謗言,故曰小子厲有言。小人之言,未傷君子之義,故曰无咎。
  ○《象》曰「義无咎」者,備如經釋。
注疏
249336953䷴漸【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注云〗磐,山石之安者也。進而得位,居中而應,本无祿養,進而得之,其為歡樂,願莫先焉。
【《象》曰: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疏〗正義曰:「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者,磐,山石之安者也。衎衎,樂也。六二進而得位,居中而應,得可安之地,故曰鴻漸於磐。既得可安之地,所以飲食衎衎然,樂而獲吉福也,故曰「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也。
  ○《象》曰「不素飽」者,素,故也,故无祿養,今日得之,故「願莫先焉」。
  ○注「磐,山石之安者也」。
  ●正義曰:馬季長云:「山中石磐紆,故稱磐也」。鴻是水鳥,非是集於山石陵陸之禽,而爻辭以此言鴻漸者,蓋漸之為義,漸漸之於高,故取山石陵陸,以應漸高之義,不復係水鳥也。
注疏
249437053䷴漸【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注云〗陸,高之頂也。進而之陸,與四相得,不能復反者也。夫征不復,樂於邪配,則婦亦不能執貞矣。非夫而孕,故不育也。三本艮體,而棄乎群醜,與四相得,遂乃不反,至使婦孕不育,見利忘義,貪進忘舊,凶之道也。異體合好,順而相保,物莫能間,故利禦寇也。
【《象》曰:夫征不復,離群醜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疏〗正義曰:「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者,陸,高之頂也。九三居下體之上,是進而得高之象,故曰鴻漸于陸也。進而之陸,无應於上,與四相比,四亦无應,近而相得。三本是艮體,與初二相同一家,棄其群類,而與四合好,即是夫征而不反復也。夫既樂於邪配,妻亦不能保其貞。非夫而孕,故不育也。見利忘義,貪進忘舊,凶之道也,故曰「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也。「利禦寇」者,異體合好,恐有寇難離間之者,然和比相順,共相保安,物莫能間,故曰利用禦寇也。
  ○《象》曰「離群醜」者,醜,類也。言三與初二,雖有陰陽之殊,同體艮卦,故謂之群醜也。失其道也者,非夫而孕,孕而不育,失道故也。順相保也者,謂四以陰乘陽,嫌其非順,然好合相得,和比相安,故曰順相保也。
  ○注「陸,高之頂也」。
  ●正義曰:《爾雅》云「高平曰陸」,故曰高之頂也。
注疏
249537153䷴漸【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注云〗鳥而之木,得其宜也。或得其桷,遇安棲也。雖乘于剛,志相得也。
【《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疏〗正義曰:鴻漸于木者,鳥而之木,得其宜也。六四進而得位,故曰鴻漸於木也。或得其桷无咎者,桷,榱也。之木而遇堪為桷之枝,取其易直可安也。六四與三相得,順而相保,故曰或得其桷。既與相得,无乘剛之咎,故曰无咎。
  ○《象》曰「順以巽也」者,言四雖乘三體,巽而下附,三雖被乘,上順而相保,所以六四得其安栖,由順以巽也。
注疏
249637253䷴漸【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注云〗陵,次陸者也。進得中位,而隔乎三四,不得與其應合,故婦三歲不孕也。各履正而居中,三四不能久塞其塗者也。不過三歲,必得所願矣。進以正邦,三年有成,成則道濟,故不過三歲也。
【《象》曰: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疏〗正義曰:「鴻漸于陵」者,陵,次陸者也。九五進於中位,處於尊高,故曰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者,有應在二而隔乎三、四,不得與其應合,是二、五情意徒相感說,而隔礙不交,故曰婦三歲不孕也。「終莫之勝,吉」者,然二與五合,各履正而居中,三、四不能久塞其路,終得遂其所懷,故曰「終莫之勝,吉」也。
  ○《象》曰「得所願也」者,所願在於與二合好,既各履中正,无能勝之,故終得其所願也。
  ○注「進以正邦,三年有成」。
  ●正義曰:九五居尊得位,故曰進以正邦也。三歲有成,則三、四不敢塞其路,故曰不過三歲也。
注疏
249737353䷴漸【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注云〗進處高絜,不累於位,无物可以屈其心而亂其志。峨峨清遠,儀可貴也,故曰「其羽可用為儀,吉」。
【《象》曰: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疏〗正義曰:鴻漸于陸者,上九與三皆處卦上,故並稱陸。上九最居上極,是進處高潔,故曰鴻漸于陸也。「其羽可用為儀,吉」者,然居无位之地,是不累於位者也。處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則其羽可用為物之儀表,可貴可法也,故曰「其羽可用為儀,吉」也。必言羽者,既以鴻明漸,故用羽表儀也。
  ○《象》曰「不可亂也」者,進處高絜,不累於位,无物可以亂其志也。
注疏
249837454䷵歸妹 歸妹卦
【歸妹】 兌下震上
【歸妹,征凶,无攸利。】
  〖注云〗妹者,少女之稱也。兌為少陰,震為長陽,少陰而承★長陽,說以動,嫁妹之象也。
  ★ 「承」或作「交」。
  〖疏〗正義曰:歸妹者,卦名也。婦人謂嫁曰歸,歸妹猶言嫁妹也。然易論歸妹得名不同,泰卦六五云「帝乙歸妹」,彼據兄嫁妹謂之歸妹。此卦名歸妹,以妹從娣而嫁謂之歸妹。故初九爻辭云「歸妹以娣」是也。上咸卦明二少相感,恒卦明二長相承,今此卦以少承長,非是匹敵,明是妹從姊嫁,故謂之歸妹焉。古者諸侯一取九女,嫡夫人及左右媵皆以姪娣從,故以此卦當之矣。不言歸姪者,女娣是兄弟之行,亦舉尊以包之也。「征凶,无攸利」者,歸妹之戒也。征謂進有所往也。妹從娣嫁,本非正匹,惟須自守卑退,以事元妃。若妄進求寵,則有並后凶咎之敗,故曰「征凶,无攸利」。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注云〗陰陽既合,長少又交,天地之大義,人倫之終始。
【說以動,所歸妹也。】
  〖注云〗少女而與長男交,少女所不樂也。而今說以動,所歸必妹也。雖與長男交,嫁而係娣,是以說也。
【征凶,位不當也。】
  〖注云〗履於不正,說動以進,妖邪之道也。
【无攸利,柔乘剛也。】
  〖注云〗以征則有不正之凶,以處則有乘剛之逆。
  〖疏〗正義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者,此舉天地交合,然後萬物蕃興,證美歸妹之義。所以未及釋卦名,先引證者,以歸妹之義,非人情所欲,且違於匹對之理。蓋以聖人制禮,令姪娣從其姑娣而充妾媵者,所以廣其繼嗣,以象天地以少陰少陽、長陰長陽之氣共相交接,所以蕃興萬物也。「歸妹,人之終始也」者,上既引天地交合為證,此又舉人事歸妹結合其義也。天地以陰陽相合而得生物不已,人倫以長少相交而得繼嗣不絕,歸妹豈非天地之大義,人倫之終始也。
  ○「說以動,所歸妹也」者,此就二體釋歸妹之義。少女而與長男交,少女所不樂也。而今說以動,所歸必妹也,雖與長男交,嫁而係于娣,是以說也。係娣所以說者,既係娣為媵,不得別適,若其不以備數,更有動望之憂,故係娣而行合禮,說以動也。
  ○「征凶,位不當也」者,此因二三四五皆不當位,釋征凶之義。位既不當,明非正嫡,因說動而更求進,妖邪之道也,所戒其征凶也。
  ○「无攸利,柔乘剛也」者,此因六三、六五乘剛,釋无攸利之義。夫陽貴而陰賤,以妾媵之賤,進求殊寵,即是以賤陵貴,故无施而利也。
  ○注「以征」至「之逆」。
  ●正義曰:《彖》以失位釋征凶,乘剛釋无攸利,而注連引言之者,《略例》云:「去初上而論位分,則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何得不謂之陽?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何得不謂之陰?然則二、四陰位也,三、五陽位也。」陽應在上,陰應在下,今二、三、四、五,並皆失位,其勢自然柔皆乘剛,其猶妾媵求寵,其勢自然以賤陵貴,以明柔之乘剛,緣於失正而進也。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注云〗歸妹,相終始之道也,故以永終知敝。
  〖疏〗正義曰:澤上有雷,說以動也。故曰「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者,歸妹相終始之道也,故君子象此以永長其終,知應有不終之敝故也。
注疏
249937554䷵歸妹【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注云〗少女而與長男為耦,非敵之謂,是娣從之義也。妹,少女之稱也。少女之行,善莫若娣。夫承嗣以君之子,雖幼而不妄行。少女以娣,雖跛能履,斯乃恒久之義,吉而相承之道也。以斯而進,吉其宜也。
【《象》曰:歸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疏〗正義曰:「歸妹以娣」者,少女謂之妹,從娣而行謂之歸。初九以兌適震,非夫婦匹敵,是從娣之義也,故曰歸妹以娣也。「跛能履」者,妹而繼姊為娣,雖非正配,不失常道,譬猶跛人之足然。雖不正,不廢能履,故曰跛能履也。征吉者,少長非偶,為妻而行則凶焉,為娣而行則吉,故曰征吉也。
  ○《象》曰「以恒也」者,妹而為娣,恒久之道也。「吉相承也」者,行得其宜,是相承之吉也。
  ○注「夫承嗣以君之子,雖幼而不妄行」。
  ●正義曰:此為少女作比例也。言君之子宜為嗣承,以類妃之妹應為娣也。立嗣宜取長,然君之子雖幼而立之,不為妄也。以言行嫁宜匹敵。然妃之妹雖至少,而為娣則可行也。
注疏
250037654䷵歸妹【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注云〗雖失其位,而居內處中,眇猶能視,足以保常也。在內履中,而能守其常,故利幽人之貞也。
【《象》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疏〗正義曰:九二不云歸妹者,既在歸妹之卦,歸妹可知,故略不言也。然九二雖失其位,不廢居內處中。以言歸妹,雖非正配,不失交合之道,猶如眇目之人,視雖不正,不廢能視耳,故曰眇能視也。「利幽人之貞」者,居內處中,能守其常,施之於人,是處幽而不失其貞正也。故曰利幽人之貞也。
  ○《象》曰「未變常也」者,貞正者人之常也,九二失位,嫌其變常不貞也,能以履中不偏,故云未變常也。
注疏
250137754䷵歸妹【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注云〗室主猶存,而求進焉。進未值時,故有須也。不可以進,故反歸待時,以娣乃行也。
【《象》曰:歸妹以須,未當也。】
  〖疏〗正義曰:「歸妹以須」者,六三在歸妹之時,處下體之上,有欲求為室主之象,而居不當位,則是室主獨存,室主既存,而欲求進,為未值其時也。未當其時,則宜有待,故曰歸妹以須也。「反歸以娣」者,既而有須,不可以進,宜反歸待時,以娣乃行,故曰反歸以娣。
  ○《象》曰「未當也」者,未當其時,故宜有待也。
注疏
250237854䷵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注云〗夫以不正无應而適人也,必須彼道窮盡,无所與交,然後乃可以往,故愆期遲歸,以待時也。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疏〗正義曰:「歸妹愆期,遲歸有時」者,九四居下得位,又无其應,以斯適人,必待彼道窮盡,无所與交,然後乃可以往,故曰愆期遲歸有時也。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者,嫁宜及時,今乃過期而遲歸者,此嫁者之志,正欲有所待而後乃行也。
注疏
250337954䷵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注云〗歸妹之中,獨處貴位,故謂之帝乙歸妹也。袂,衣袖,所以為禮容者也。其君之袂,為帝乙所寵也,即五也。為帝乙所崇飾,故謂之其君之袂也。配在九二,兌少震長,以長從少,不若以少從長之為美也,故曰「不若其娣之袂良」也。位在乎中,以貴而行,極陰之盛,以斯適配,雖不若少,往亦必合,故曰「月幾望,吉」也。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疏〗正義曰:帝乙歸妹者,六五居歸妹之中,獨處貴位,是帝王之所嫁妹也,故曰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者,六五雖處貴位,卦是長陽之卦,若以爻為人,即是婦人之道,故為帝乙之妹。既居長卦,乃是長女之象,其君即五也。袂,衣袖也,所舉斂以為禮容,帝王嫁妹,為之崇飾,故曰其君之袂也。「配在九二,兌少震長,以長從少」者也,以長從少,雖有其君崇飾之袂,猶不若以少從長之為美,故曰不如其娣之袂良也。「月幾望吉」者,陰而貴盛,如月之近望,以斯適配,雖不如以少從長,然以貴而行,往必合志,故得吉也,故曰「月幾望,吉」也。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者,釋其六五雖所居貴位★,言長不如少也,言不如少女,而從於長男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者,釋「月幾望,吉」也。既以長適少,非歸妹之美而得吉者,其位在五之中,以貴盛而行,所往必得合,而獲吉也。
  ★ 「貴位」原文缺「貴」,依他本增。
注疏
250438054䷵歸妹【上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注云〗羊謂三也。處卦之窮,仰无所承,下又无應,為女而承命,則筐虛而莫之與。為士而下命,則刲羊而无血。刲羊而无血,不應所命也。進退莫與,故曰无攸利也。
【《象》曰:上六无實,承虛筐也。】
  〖疏〗正義曰:「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者,女之為行,以上有承順為美。士之為功,以下有應命為貴。上六處卦之窮,仰則无所承受,故為女承筐,則虛而无實。又下无其應,下命則无應之者,故為士刲羊則乾而无血,故曰「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則進退莫與,故无所利。
  ○《象》曰「承虛筐」者,筐本盛幣,以幣為實。今之无實,正是承捧虛筐,空无所有也。
注疏
250538155䷶豐 豐卦
【豐】 離下震上
【豐,亨,王假之。】
  〖注云〗大而亨者,王之所至。
【勿憂,宜日中。】
  〖注云〗豐之為義,闡弘微細,通夫隱滯者也,為天下之主,而令微隱者不亨,憂未已也,故至豐亨,乃得勿憂也。用夫豐亨不憂之德,宜處天中,以徧照者也,故曰宜日中也。
  〖疏〗正義曰:豐亨者,豐,卦名也,《彖》及《序卦》皆以大訓豐也,然則豐者,多大之名,盈足之義,財多德大,故謂之為豐。德大則无所不容,財多則无所不濟。无所擁礙,謂之為亨,故曰豐亨。王假之者,假,至也,豐亨之道,王之所尚,非有王者之德,不能至之,故曰王假之也。
  ○「勿憂宜日中」者,勿,无也。王能至於豐亨,乃得无復憂慮,故曰勿憂也。用夫豐亨无憂之德,然後可以君臨萬國,徧照四方,如日中之時,徧照天下,故曰宜日中也。
【《彖》曰:豐,大也。】
  〖注云〗音闡大之大也。
【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
  〖注云〗大者王之所尚,故至之也。
【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
  〖注云〗以勿憂之德,故宜照天下也。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注云〗豐之為用,困於昃食者也。施於未足則尚豐,施於已盈則方溢,不可以為常,故具陳消息之道者也。
  〖疏〗正義曰:「豐,大也」者,釋卦名,正是弘大之義也。
  ○「明以動故豐」者,此就二體釋卦得名為豐之意,動而不明,未能光大。資明以動,乃能致豐,故曰「明以動故豐」也。「王假之,尚大也」者,豐大之道,王所崇尚,所以王能至之,以能尚大故也。
  ○「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也者,日中之時,徧照天下,王无憂慮,德乃光被,同於日中之盈,故曰「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者,此孔子因豐設戒,以上言王者以豐大之德,照臨天下,同於日中。然盛必有衰,自然常理。日中至盛,過中則昃;月滿則盈,過盈則食。天之寒暑往來,地之陵谷遷貿,盈則與時而息,虛則與時而消。天地日月,尚不能久,況於人與鬼神,而能長保其盈盛乎?勉令及時脩德,仍戒居存慮亡也。此辭先陳天地,後言人、鬼、神者,欲以輕譬重,亦先尊後卑也。而日月先天地者,承上「宜日中」之下,遂言其昃食,因舉日月以對之,然後并陳天地,作文之體也。
  ○注「音闡大之大也」。
  ●正義曰:闡者弘廣之言,凡物之大,其有二種,一者自然之大,二者由人之闡弘使大。豐之為義,既闡弘微細,則豐之稱大,乃闡大之大,非自然之大,故音之也。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注云〗文明以動,不失情理也。
  〖疏〗正義曰:「雷電皆至,豐」者,雷者天之威動,電者天之光耀。雷電俱至,則威明備,足以為豐也。「君子以折獄致刑」者,君子法象天威而用刑罰,亦當文明以動,折獄斷決也。斷決獄訟,須得虛實之情;致用刑罰,必得輕重之中。若動而不明,則淫濫斯及,故君子象於此卦而折獄致刑。
注疏
250638255䷶豐【初九,遇其配主,雖旬无咎,往有尚。】
  〖注云〗處豐之初,其配在四,以陽適陽,以明之動,能相光大者也。旬,均也。雖均无咎,往有尚也。初、四俱陽爻,故曰均也。
【《象》曰:雖旬无咎,過旬災也。】
  〖注云〗過均則爭,交斯叛也。
  〖疏〗正義曰:「遇其配主」者,豐者文明以動,尚乎光大者也。初配在四,俱是陽爻,以陽適陽,以明之動能相光大者也,故曰遇其配主也。「雖旬无咎往有尚」者,旬均也,俱是陽爻,謂之為均,非是陰陽相應,嫌其有咎,以其能相光大,故雖均,可以无咎,而往有嘉尚也,故曰「雖均无咎,往有尚」也。
  象曰「過旬災也」者,言勢若不均,則相傾奪。既相傾奪,則爭競乃興,而相違背,災咎生焉,故曰「過旬災也」。
  ○注「過均則爭交斯叛也」。
  ●正義曰:初四應配,謂之為交,勢若不均,則初四之相交,於斯乖叛矣。
注疏
250738355䷶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注云〗蔀,覆曖,鄣光明之物也。處明動之時,不能自豐以光大之德,既處乎內,而又以陰居陰,所豐在蔀,幽而无覩者也,故曰「豐其蔀,日中見斗」也。日中者,明之盛也。斗見者,闇之極也。處盛明而豐其蔀,故曰「日中見斗」。不能自發,故往得疑疾。然履中當位,處闇不邪,有孚者也。若,辭也。有孚可以發其志,不困於闇,故獲吉也。
【《象》曰: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疏〗正義曰:豐其蔀者,二以陰居陰,陰又處於內,幽闇无所覩見,所豐在於覆蔽,故曰豐其蔀也。蔀者,覆曖,障光明之物也。「日中見斗」者,二居離卦之中,如日正中,則至極盛者也。處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是二之至闇,使斗星見明者也。處光大之世,而為極闇之行,譬日中而斗星見,故曰「日中見斗」也。二五俱陰,二已見斗之闇,不能自發,以自求於五,往則得見疑之疾,故曰「往得疑疾」也。然居中履正,處闇不邪,是有信者也。有信以自發其志,不困於闇,故獲吉也。故曰「有孚發若,吉」也。
  ○《象》曰「信以發志」者,雖處幽闇而不為邪,是有信以發其豐大之志,故得吉也。
注疏
250838455䷶豐【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无咎。】
  〖注云〗沛,幡幔,所以禦盛光也。沬,微昧之明也。應在上六,志在乎陰,雖愈乎以陰處陰,亦未足以免於闇也。所豐在沛,日中見沬之謂也。施明則見沬而已,施用則折其右肱,故可以自守而已,未足用也。
【《象》曰:豐其沛,不可大事也。】
  〖注云〗明不足也。
【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注云〗雖有左在,不足用也。
  〖疏〗正義曰:「豐其沛,日中見沬」者,沛,幡幔,所以禦盛光也。沬,微昧之明也,以九三應在上六,志在乎陰,雖愈於六二,以陰處陰,亦未見免於闇也,是所以豐在沛,日中見沬也。處光大之時,而豐沛見沬,雖愈於豐蔀見斗,然施於大事,終不可用。假如折其右肱,自守而已,乃得无咎,故曰「折其右肱,无咎」。
  ○《象》曰「不可大事」者,當光大之時,可為大事,而明不足,故不可為大事也。「終不可用」者,凡用事在右肱,右肱既折,雖有左在,終不可用也。
注疏
250938555䷶豐【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注云〗以陽居陰,豐其蔀也。得初以發,夷主吉也。
【《象》曰: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疏〗正義曰:「豐其蔀」者,九四以陽居陰,闇同於六二,故曰「豐其蔀」也。「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者,夷,平也。四應在初,而同是陽爻,能相顯發,而得其吉,故曰「遇其夷主,吉」也。言四之與初交相為主者,若賓主之義也。若據初適四,則以四為主,故曰「遇其配主」。自四之初,則以初為主,故曰「遇其夷主」也。二陽體敵,兩主均平,故初謂四為旬,而四謂初為夷也。
  ○《象》曰「位不當」者,止謂以陽居陰,而位不當,所以豐蔀而闇者也。「幽不明也」者,日中盛明反而見斗,以譬當光大而居陰,是應明而幽闇不明也。「吉行也」者,處於陰位,為闇已甚,更應於陰,无由獲吉,猶與陽相遇,故得吉行也。
注疏
251038655䷶豐【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注云〗以陰之質,來適尊陽之位,能自光大,章顯其德,獲慶譽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疏〗正義曰:六五處豐大之世,以陰柔之質,來適尊陽之位,能自光大,章顯其德,而獲慶善也。故曰「來章有慶譽,吉」也。
  ○《象》曰「有慶也」者,言六五以柔處尊,履得其中,故致慶譽也。
注疏
251138755䷶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无人。三歲不覿,凶。】
  〖注云〗屋,藏蔭之物,以陰處極而最在外,不履於位,深自幽隱,絕跡深藏者也。既豐其屋,又蔀其家,屋厚家覆,闇之甚也。雖闚其戶,闃其无人,棄其所處,而自深藏也。處於明動尚大之時而深自幽隱,以高其行;大道既濟,而猶不見,隱不為賢,更為反道,凶其宜也。三年,豐道之成。治道未濟,隱猶可也;既濟而隱,以治為亂也。
【《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
  〖注云〗翳光最甚者也。
【闚其戶,闃其无人,自藏也。】
  〖注云〗可以出而不出,自藏之謂也,非有為而藏。不出戶庭,失時致凶,況自藏乎?凶其宜也。
  〖疏〗正義曰:屋者,藏蔭隱蔽之物也。上六,以陰處陰,極以處外,不履於位,是深自幽隱,絕跡深藏也。事同豐厚於屋者也。既豐厚其屋,而又覆鄣其家,屋厚家闇,蔽鄣之甚也。雖闚視其戶,而闃寂无人,棄其所處,而自深藏也。處於豐大之世,隱不為賢。治道未濟,隱猶可也;三年豐道已成,而猶不見,所以為凶,故曰「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无人,三歲不覿,凶」。
  ○《象》曰「天際翔也」者,如鳥之飛翔於天際,言隱翳之深也。
  ○「自藏也」者,言非有為而當自藏,可以出而不出,无事自為隱藏也。
注疏
251238856䷷旅 旅卦
【旅】艮下離上
【旅,小亨,旅貞吉。】
  〖注云〗不足全夫貞吉之道,唯足以為旅之貞吉,故特重曰旅貞吉也。
  〖疏〗正義曰:旅者,客寄之名,羈旅之稱,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謂之為旅。既為羈旅,苟求僅存,雖得自通,非甚光大,故《旅》之為義,小亨而已,故曰「旅,小亨」。羈旅而獲小亨,是旅之正吉,故曰「旅,貞吉」也。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
  〖注云〗夫物失其主則散,柔乘於剛則乖。既乖且散,物皆羈旅,何由得小亨而貞吉乎?夫陽為物長,而陰皆順陽。唯六五乘剛,而復得中乎外,以承於上,陰各順陽,不為乖逆。止而麗明,動不履妄,雖不及剛得尊位,恢弘大通,是以小亨。令附旅者,不失其正,得其所安也。
【旅之時義大矣哉!】
  〖注云〗旅者大散,物皆失其所居之時也。咸失其居,物願所附,豈非知者有為之時?
  〖疏〗正義曰「旅,小亨」者,舉經文也。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者,此就六五及二體,釋旅得亨貞之義,柔處於外,弱而為客之象,若所託不得其主,得主而不能順從,則乖逆而離散,何由得自通而貞吉乎?今柔雖處外而得中順陽,則是得其所託而順從於主。又止而麗明,動不履妄,故能於寄旅之時,得通而正,不失所安也。
  ○「旅之時義大矣哉」者,此歎美寄旅之時,物皆失其所居。若能與物為附,使旅者獲安,非小才可濟,惟大智能然。故曰「旅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注云〗止以明之,刑戮詳也。
  〖疏〗正義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者,火在山上,逐草而行,勢不久留,故為旅象。又上下二體,艮止離明,故君子象此,以靜止明察,審慎用刑,而不稽留獄訟。
注疏
251338956䷷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注云〗最處下極,寄旅不得所安,而為斯賤之役,所取致災,志窮且困。
【《象》曰:旅瑣瑣,志窮災也。】
  〖疏〗正義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者,瑣瑣者,細小卑賤之貌也。初六當旅之時,最處下極,是寄旅不得所安,而為斯卑賤之役。然則為斯卑賤勞役,由其處於窮下,故致此災,故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也。
  ○《象》曰「志窮災」,志意窮困,自取此災也。
注疏
251439056䷷旅【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注云〗次者,可以安行旅之地也。懷,來也。得位居中,體柔奉上,以此寄旅,必獲次舍。懷來資貨,得童僕之所正也。旅不可以處盛,故其美盡於童僕之正也。過斯以往,則見害矣。童僕之正,義足而已。
【《象》曰:得童僕貞,終无尤也。】
  〖疏〗正義曰:「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者,得位居中,體柔承上,以此而為寄旅,必為主君所安,旅得次舍,懷來資貨,又得童僕之正,不同初六賤役,故曰「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象》曰「終无尤」者,旅不可以處盛,盛則為物所害。今惟正於童僕,則終保无尤也。
注疏
251539156䷷旅【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注云〗居下體之上,與二相得,以寄旅之身而為施下之道,與萌侵權,主之所疑也,故次焚樸喪,而身危也。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疏〗正義曰:「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者,九三居下體之上,下據於二,上无其應,與二相得,是欲自尊而惠施於下也。以羈旅之身而為施下之道,是與萌侵權,為主君之所疑也。為君主所疑則被黜而見害,故焚其次舍,喪其童僕之正而身危也。
  ○《象》曰「亦以傷矣」者,言失其所安,亦可悲傷也。「其義喪」者,言以旅與下,理是喪亡也。
  ○注「與萌侵權」。
  ●正義曰:言與得政事之萌,漸侵奪主君之權勢,若齊之田氏,故為主所疑也。
注疏
251639256䷷旅【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注云〗斧所以斫除荊棘,以安其舍者也。雖處上體之下,不先於物,然而不得其位,不獲平坦之地,客于所處,不得其次,而得其資斧之地,故其心不快也。
【《象》曰:旅于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疏〗正義曰:「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者,九四處上體之下,不同九三之自尊,然不得其位,猶寄旅之人,求其次舍,不獲平坦之所,而得用斧之地。言用斧除荊棘,然後乃處,故曰「旅于處,得其資斧」也。求安處而得資斧之地,所以其心不快也。
注疏
251739356䷷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注云〗射雉以一矢,而復亡之,明雖有雉,終不可得矣。寄旅而進,雖處于文明之中,居于貴位,此位終不可有也。以其能知禍福之萌,不安其處以乘其下,而上承於上,故終以譽而見命也。
【《象》曰:終以譽命,上逮也。】
  〖疏〗正義曰:「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者,羈旅不可以處盛位,六五以羈旅之身,進居貴位,其位終不可保,譬之射雉,惟有一矢,射之而復亡失其矢,其雉終不可得,故曰「射雉,一矢亡」也。然處文明之內,能照禍福之幾,不乘下以侵權,而承上以自保,故得終以美譽而見爵命,故曰「終以譽命」也。
  ○《象》曰「上逮」者,逮,及也,以能承及於上,故得「終以譽命」也。
注疏
251839456䷷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凶。】
  〖注云〗居高危而以為宅,巢之謂也。客而得上位,故先笑也。以旅而處于上極,眾之所嫉也。以不親之身而當嫉害之地,必凶之道也,故曰後號咷。牛者,稼穡之資。以旅處上,無所同嫉,故喪牛於易,不在於難。物莫之與,危而不扶,喪牛于易,終莫之聞。莫之聞,則傷之者至矣。
【《象》曰: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疏〗正義曰:「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凶」者,最居於上,如鳥之巢,以旅處上,必見傾奪,如鳥巢之被焚,故曰「鳥焚其巢」也。客得上位,所以先笑。凶害必至,故後號咷。無所同嫉,喪其稼穡之資,理在不難,故曰「喪牛于易」。物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故曰凶也。
  ○《象》曰「終莫之聞也」者,眾所同疾,危而不扶,至于喪牛于易,終无以一言告之,使聞而悟也。
注疏
251939557䷸巽 巽卦
【巽】巽下巽上
【巽,小亨。】
  〖注云〗全以巽為德,是以小亨也。上下皆巽,不違其令,命乃行也。故申命行事之時,上下不可以不巽也。
【利有攸往。】
  〖注云〗巽悌以行,物无距也。
【利見大人。】
  〖注云〗大人用之,道愈隆。
  〖疏〗正義曰:「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者,巽者卑順之名。《說卦》云:「巽,入也。」蓋以巽是象風之卦,風行无所不入,故以入為訓。若施之於人事,能自卑巽者,亦无所不容。然巽之為義,以卑順為體,以容入為用,故受巽名矣。上下皆巽,不為違逆,君唱臣和,教令乃行,故於重巽之卦,以明申命之理。雖上下皆巽,命令可行,然全用卑巽,則所通非大,故曰小亨。
  巽悌以行,物无違距,故曰利有攸往。
  但能用巽者,皆无往不利,然大人用巽,其道愈隆,故曰利見大人,明上下皆須用巽也。
【《彖》曰:重巽以申命。】
  〖注云〗命乃行也,未有不巽而命行也。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
  〖注云〗以剛而能用巽,處于中正,物所與也。
【柔皆順乎剛。】
  〖注云〗明无違逆,故得小亨。
【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疏〗正義曰:「重巽以申命」者,此卦以卑巽為名,以申命為義。故就二體上下皆巽,以明可以申命也。上巽能接於下,下巽能奉於上,上下皆巽,命乃得行,故曰重巽以申命也。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者,雖上下皆巽,若命不可從,則物所不與也。故又因二五之爻,剛而能巽,不失其中,所以志意得行,申其命令也。
  ○「柔皆順乎剛」者,剛雖巽為中正,柔若不順乎剛,何所申其命乎?故又就初、四各處卦下,柔皆順剛,无有違逆,所以教命得申,成小亨以下之義也。
  ○「是以小亨」以下,舉經結也。
  ○注「明无違逆故得小亨」。
  ●正義曰:案《彖》併舉「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以結之,明柔皆順剛之意,不事釋小亨二字,而注獨言「明无違逆,故得小亨」者,褚氏云:「夫獻可替否,其道乃弘。柔皆順剛,非大通之道,所以文王繫小亨之辭,孔子致皆順之釋。」案:王注上下卦之體,皆以巽言之,柔不違剛,正是巽義,故知「皆順」之言,通釋諸辭也。
【《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疏〗正義曰:「隨風巽」者,兩風相隨,故曰隨風,風既相隨,物无不順,故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者,風之隨至,非是令初,故君子則之以申命行事也。
注疏
252039657䷸巽【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注云〗處令之初,未能服令者也。故進退也。成命齊邪,莫善武人,故利武人之貞以整之。
【《象》曰:進退,志疑也。】
  〖注云〗巽順之志,進退疑懼。
【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疏〗正義曰:「進退,利武人之貞」者,初六,處令之初,法未宣,著體於柔巽,不能自決,心懷進退,未能從令者也。成命齊邪,莫善威武,既未能從令,則宜用武人之正,以整齊之,故曰「進退,利武人之貞」也。
  ○《象》曰「志疑」者,欲從之,則未明其令;欲不從,則懼罪及己,志意懷疑,所以進退也。
  ○「志治也」者,武非行令所宜,而言利武人者,志在使人從治,故曰「利武人」。其猶《蒙卦》初六《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注疏
252139757䷸巽【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
  〖注云〗處巽之中,既在下位,而復以陽居陰,卑巽之甚,故曰「巽在牀下」也。卑甚失正,則入于咎過矣。能以居中而施至卑於神祗,而不用之於威勢,則乃至于紛若之吉,而亡其過矣。故曰「用史巫紛若,吉,无咎」也。
【《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
  〖疏〗正義曰:「巽在牀下」者,九二處巽下體,而復以陽居陰,卑巽之甚,故曰「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者,史謂祝史,巫謂巫覡,並是接事鬼神之人也。紛若者,盛多之貌。卑甚失正,則入於過咎。人有威勢,易為行恭;神道无形,多生怠慢。若能用居中之德,行至卑之道,用之於神祗,不行之於威勢,則能致之於盛多之吉,而无咎過,故曰「用史巫紛若,吉,无咎」也。
  ○《象》曰「得中」者,用卑巽於神祗,是行得其中,故能致紛若之吉也。
注疏
252239857䷸巽【九三,頻巽,吝。】
  〖注云〗頻,頻蹙,不樂而窮,不得已之謂也。以其剛正而為四所乘,志窮而巽,是以吝也。
【《象》曰:頻巽之吝,志窮也。】
  〖疏〗正義曰:「頻巽,吝」者,頻者,頻蹙憂戚之容也,九三體剛居正,為四所乘,是志意窮屈,不得申遂也。既處巽時,只得受其屈辱也,頻蹙而巽,鄙吝之道,故曰「頻巽,吝」也。
  ○《象》曰「志窮」者,志意窮屈,所以為吝也。
注疏
252339957䷸巽【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注云〗乘剛,悔也,然得位承五,卑得所奉。雖以柔御剛,而依尊履正,以斯行命,必能獲強暴,遠不仁者也。獲而有益,莫善三品,故曰「悔亡,田獲三品」。一曰乾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包。
【《象》曰:田獲三品,有功也。】
  〖疏〗正義曰:「悔亡,田獲三品」者,六四有乘剛之悔,然得位承尊,得其所奉,雖以柔乘剛,而依尊履正,以斯行命,必能有功,取譬田獵,能獲而有益,莫善三品,所以得悔亡。故曰「悔亡,田獲三品」也。三品者,一曰乾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包廚也。
  ○《象》曰「有功」者,田獵有獲,以喻行命有功也。
注疏
252440057䷸巽【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注云〗以陽居陽,損於謙巽。然秉乎中正以宣其令,物莫之違,故曰「貞吉,悔亡,无不利」也。化不以漸,卒以剛直用加於物,故初皆不說也。終於中正,邪道以消,故有終也。申命令謂之庚。夫以正齊物,不可卒也;民迷固久,直不可肆也,故先申三日,令著之後,復申三日,然後誅而无咎怨矣。甲、庚,皆申命之謂也。
【《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疏〗正義曰:九五以陽居陽,違於謙巽,是悔也。然執乎中正,以宣其令,物莫之違,是由貞正獲吉,故得悔亡而无不利,故曰「貞吉,悔亡,无不利」也。「无初有終」者,若卒用剛直,化不以漸,物皆不說,故曰「无初」也。終於中正,物服其化,故曰「有終」也。「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者,申命令謂之庚,民迷固久,申不可卒,故先申之三日,令著之後,復申之三日,然後誅之,民服其罪,无怨而獲吉矣,故曰「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也。
  ○《象》曰「位正中」者,若不以九居五位,則不能以中正齊物,物之不齊,无由致吉,致吉是由九居五位,故舉爻位言之。
注疏
252540157䷸巽【上九,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凶。】
  〖注云〗處巽之極,極巽過甚,故曰「巽在牀下」也。斧所以斷者也,過巽失正,喪所以斷,故曰「喪其資斧,貞凶」也。
  ○《象》曰:巽在牀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凶也。
  〖疏〗正義曰:「巽在牀下」者,上九處巽之極,巽之過甚,故曰「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者,斧能斬決,以喻威斷也,巽過則不能行威命。命之不行,是喪其所用之斧,故曰「喪其資斧」也。「貞凶」者,失其威斷,是正之凶,故曰「貞凶」也。
  ○《象》曰「上窮」者,處上窮巽,故過在牀下也。「正乎凶」者,正理須當威斷,而喪之,是「正乎凶」也。
注疏
252640258䷹兌 兌卦
【兌】兌下兌上
【兌,亨,利貞。】
  〖疏〗正義曰:兌,說也。《說卦》曰:「說萬物者莫說乎澤。」以兌是象澤之卦,故以兌為名。澤以潤生萬物,所以萬物皆說。施於人事,猶人君以恩惠養民,民无不說也。惠施民說,所以為亨。以說說物,恐陷諂邪,其利在於貞正。故曰「兌,亨利貞」。
【《彖》曰: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
  〖注云〗說而違剛則諂,剛而違說則暴。剛中而柔外,所以說以利貞也。剛中,故利貞,柔外,故說亨。
【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
  〖注云〗天剛而不失說者也。
【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疏〗正義曰:「兌,說也」者,訓卦名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者,此就二、五以剛居中,上六、六三以柔處外,釋「兌亨利貞」之義也。外雖柔說,而內德剛正,則不畏邪諂。內雖剛正,而外迹柔說,則不憂侵暴。只為剛中而柔外,中外相濟,故得說亨而利貞也。
  ○「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者,廣明說義,合於天人。天為剛德而有柔克,是剛而不失其說也。今說以利貞,是上順乎天也。人心說於惠澤,能以惠澤說人,是下應乎人也。
  ○「說以先民,民忘其勞」以下歎美說之所致,亦申明應人之法,先以說豫撫民,然後使之從事,則民皆竭力忘其從事之勞,故曰「說以先民,民忘其勞」也。「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者,先以說豫勞民,然後使之犯難,則民皆授命,忘其犯難之死,故曰「說以犯難,民忘其死」也。施說於人,所致如此,豈非說義之大,能使民勸勉矣哉!故曰「說之大,民勸矣哉」。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注云〗麗,猶連也。施說之盛,莫盛於此。
  〖疏〗正義曰:「麗澤兌」者,麗,猶連也,兩澤相連,潤說之盛,故曰「麗澤,兌」也。「君子以朋友講習」者,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相說之盛,莫過於此也。故君子象之以朋友講習也。
注疏
252740358䷹兌【初九,和兌,吉。】
  〖注云〗居兌之初,應不在一,无所黨係,和兌之謂也。說不在諂,履斯而行,未見有疑之者,吉其宜矣。
【《象》曰: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疏〗正義曰:「和兌,吉」者,初九居兌之初,應不在一,无所私說,說之和也,說物以和,何往不吉,故曰「和兌,吉」也。
  ○《象》曰「行未疑」者,說不為諂,履斯而行,未見疑之者也,所以得吉也。
注疏
252840458䷹兌【九二,孚兌,吉,悔亡。】
  〖注云〗說不失中,有孚者也。失位而說,孚吉,乃悔亡也。
【《象》曰:孚兌之吉,信志也。】
  〖注云〗其志信也。
  〖疏〗正義曰:「孚兌,吉,悔亡」者,九二說不失中,有信者也。說而有信,則吉從之,故曰「孚兌,吉」也。然履失其位,有信而吉,乃得亡悔,故曰「孚兌,吉,悔亡」也。
  ○《象》曰「信志也」者,失位而得吉,是其志信也。
注疏
252940558䷹兌【六三,來兌,凶。】
  〖注云〗以陰柔之質,履非其位,來求說者也。非正而求說,邪佞者也。
【《象》曰:來兌之凶,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來兌,凶」者,三為陽位,陰來居之,是進來求說,故言「來兌」;而以不正來說,佞邪之道,故曰「來兌,凶」也。
  ○《象》曰「位不當」者,由位不當,所以致凶也。
注疏
253040658䷹兌【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注云〗商,商量裁制之謂也。介,隔也。三為佞說,將近至尊。故四以剛德,裁而隔之,匡內制外,是以未寧也。處於幾近,閑邪介疾,宜其有喜也。
【《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
  〖疏〗正義曰:「商兌未寧」者,商,商量裁制之謂也。夫佞邪之人,國之疾也。三為佞說,將近至尊。故四以剛德,裁而隔之,使三不得進,匡內制外,未遑寧處,故曰「商兌未寧」。居近至尊,防邪隔疾,宜其有喜,故曰「介疾有喜」。
  ○《象》曰「有慶」者,四能匡內制外,介疾除邪,除邪此之為喜,乃為至尊所善,天下蒙賴,故言「有慶」也。
注疏
253140758䷹兌【九五,孚于剝,有厲。】
  〖注云〗比於上六,而與相得,處尊正之位,不說信乎陽,而說信乎陰,孚于剝之義也。剝之為義,小人道長之謂。
【《象》曰:孚于剝,位正當也。】
  〖注云〗以正當之位,信於小人而疏君子,故曰「位正當」也。
  〖疏〗正義曰:「孚于剝,有厲」者,「剝」者,小人道長,消君子之正,故謂小人為剝也。九五,處尊正之位,下无其應,比於上六,與之相得,是說信於小人,故曰「孚於剝」。信而成剝,危之道也,故曰「有厲」。
  ○《象》曰「位正當」者,以正當之位,宜任君子,而信小人,故以當位責之也。
注疏
253240858䷹兌【上六,引兌。】
  〖注云〗以夫陰質,最處說後,靜退者也。故必見引,然後乃說也。
【《象》曰:上六引兌,未光也。】
  〖疏〗正義曰:「引兌」者,上六以陰柔之質,最在兌後,是自靜退,不同六三自進求說,必須他人見引,然後乃說,故曰「引兌」也。
  ○《象》曰「未光也」者,雖免躁求之凶,亦有後時之失,所以《經》无吉文,以其道未光故也。
注疏
253340959䷺渙 渙卦
【渙】 坎下巽上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疏〗正義曰:「渙亨」者,渙,卦名也。《序卦》曰:「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然則渙者,散釋之名。《雜卦》曰:「渙,離也。」此又渙是離散之號也。蓋渙之為義,小人遭難,離散奔迸而逃避也。大德之人,能於此時建功立德,散難釋險,故謂之為渙;能釋險難,所以為亨,故曰「渙亨」。「王假有廟」者,王能渙難而亨,可以至於建立宗廟,故曰「王假有廟」也。「利涉大川」者,德洽神人,可濟大難,故曰「利涉大川」。「利貞」者,大難既散,宜以正道而柔集之,故曰利貞。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注云〗二以剛來居內,而不窮於險。四以柔得位乎外,而與上同。內剛而无險困之難,外順而无違逆之乖,是以亨,利涉大川,利貞也。凡剛得暢而无忌回之累,柔履正而同志乎剛,則皆亨,利涉大川,利貞也。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注云〗王乃在乎渙然之中,故至有廟也。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注云〗乘木即涉難也。木者專所以涉川也。涉難而常用渙道,必有功也。
  〖疏〗 ○正義曰:「渙,亨」者,疊經文,略舉名德也。「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此就九二剛德居險,六四得位從上,釋所以能散釋險難而致亨通,乃至「利涉大川、利貞」等也。二以剛德來居險中,而不窮於險,四以柔順得位於外,而上與五同。內剛无險困之難,外柔无違逆之乖,所以得散釋險難而通亨,建立宗廟而祭亨,利涉大川而克濟,利以正道而鳩民也。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者,此重明渙時;可以有廟之義。險難未夷,方勞經略;今在渙然之中,故至於有廟也。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者,重明用渙可以濟難之事。乘木涉川,必不沈溺;以渙濟難,必有成功,故曰「乘木有功」也。
  ○注「凡剛」至「利貞也」。○正義曰:「凡剛得暢而无忌回之累」者,此還言九二居險不窮,是剛得暢遂,剛既得暢,无復畏忌回邪之累也。「柔履正而同志乎剛」者,此還言六四得位履正,同志乎五也。剛德不暢,柔不同剛,何由得亨通而濟難,利貞而不邪乎?故言「則皆亨,利涉大川,利貞」也。注於此言皆者,凡有二意,一則《彖》雖疊「渙亨」二字,即以「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釋之,下別言「王假有廟,王乃在中,利涉大川,乘木有功」,恐剛來之言,惟釋亨德,不通在下;二則先儒有以剛來不窮釋亨德,柔得位乎外釋利貞,故言皆以通之。明剛柔皆釋亨以下至於利貞也。
  ○注「木者專所以涉川也。」。○正義曰:先儒皆以此卦坎下巽上,以為乘木水上,涉川之象,故言乘木有功,王不用象,直取況喻之義,故言此以序之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疏〗正義曰:「風行水上,渙」者,風行水上,激動波濤,散釋之象,故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者,先王以渙然无難之時,享于上帝,以告太平,建立宗廟,以祭祖考,故曰「先王以享于帝,立廟」也。
注疏
253441059䷺渙【初六,用拯馬壯,吉。】
  〖注云〗渙,散也。處散之初,乖散未甚,故可以遊行,得其志而違於難也,不在危劇而後乃逃竄,故曰「用拯馬壯,吉」。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注云〗觀難而行,不與險爭,故曰順也。
  〖疏〗正義曰:初六處散之初,乖散未甚,可用馬以自拯拔,而得壯吉也,故曰「用拯馬壯,吉」。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者,觀難而行,不與險爭,故曰「順也」。
注疏
253541159䷺渙【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注云〗机,承物者也,謂初也。二俱无應,與初相得,而初得散道,離散而奔,得其所安,故悔亡也。
【《象》曰:渙奔其机,得願也。】
  〖疏〗正義曰:「渙奔其机」者,机,承物者也,初承於二,謂初為机,二俱无應,與初相得,而初得遠難之道,今二散奔歸初,故曰「渙奔其机」也。「悔亡」者,初得散道而二往歸之,得其所安,故悔亡也。
  ○《象》曰「得願」者,違難奔散,願得所安;奔初獲安,是得其願也。
注疏
253641259䷺渙【六三,渙其躬,无悔。】
  〖注云〗渙之為義,內險而外安者也。散躬志外,不固所守,與剛合志,故得无悔也。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疏〗正義曰:「渙其躬,无悔」者,渙之為義,內險外安,六三內不比二,而外應上九,是不固所守,能散其躬,故得无悔。故曰「渙其躬,无悔」。
  ○《象》曰「志在外」者,釋六三所以能渙其躬者,正為身在於內,而應在上九,是志意在外也。
注疏
253741359䷺渙【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注云〗踰乎險難,得位體巽,與五合志,內掌機密,外宣化命者也,故能散群之險,以光其道。然處於卑順,不可自專,而為散之任,猶有丘虛匪夷之慮,雖得元吉,所思不可忘也。
【《象》曰: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疏〗正義曰:「渙其群」者,六四出在坎上,巳踰於險,得位體巽,與五合志,內掌機密,外宣化命者也。能為群物散其險害,故曰「渙其群」也。「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者,能散群險,則有大功,故曰元吉。然處上體之下,不可自專,而得位承尊,憂責復重,雖獲元吉,猶宜於散難之中,有丘墟未平之慮,為其所思,故曰「渙,有丘匪夷,所思」也。
  ○《象》曰「光大也」者,能散群險而獲元吉,是其道光大也。
注疏
253841459䷺渙【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注云〗處尊履正,居巽之中,散汗大號,以蕩險阨者也。為渙之主,唯王居之,乃得无咎也。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注云〗正位不可以假人。
  〖疏〗正義曰:「渙汗其大號」者,人遇險阨,驚怖而勞,則汗從體出,故以汗喻險阨也。九五處尊履正,在號令之中,能行號令,以散險阨者也,故曰「渙汗其大號」也。「渙王居无咎」者,為渙之主,名位不可假人,惟王居之,乃得无咎,故曰「渙王居无咎」。
  ○《象》曰「正位」者,釋「王居无咎」之義,以九五是王之正位,若非王居之,則有咎矣。
注疏
253941559䷺渙【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注云〗逖,遠也。最遠於害,不近侵克,散其憂傷,遠出者也。散患於遠害之地,誰將咎之哉!
【《象》曰:渙其血,遠害也。】
  〖疏〗正義曰:「渙其血,去逖出」者,血,傷也。逖,遠也。上九處於卦上,最遠於險,不近侵害,是能散其憂傷,去而逖出者也。故曰「渙其血,去逖出」也。「无咎」者,散患於遠害之地,誰將咎之矣,故曰「无咎」。
  ○《象》曰「遠害」者,釋「渙其血」也。是居遠害之地故也。
注疏
254041660䷻節 節卦
【節】 兌下坎上
【節,亨,苦節不可貞。】
  〖疏〗正義曰:節,卦名也。《彖》曰:「節以制度。」《雜卦》云:「節,止也。」然則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故曰「節,亨」。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注云〗坎陽而兌陰也。陽上而陰下,剛柔分也。剛柔分而不亂,剛得中而為制主,節之義也。節之大者,莫若剛柔分,男女別也。
【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注云〗為節過苦,則物所不能堪也。物不能堪,則不可復正也。
【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注云〗然後乃亨也。无說而行險,過中而為節,則道窮也。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疏〗正義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者,此就上下二體及二五剛中,釋所以為節得亨之義也。坎剛居上,兌柔處下,是剛柔分也。剛柔分,男女別,節之大義也。二五以剛居中,為制之主,所以得節,節不違中,所以得亨,故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也。
  ○「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者,為節過苦,不可為正。若以苦節為正,則其道困窮,故曰「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者,上言「苦節不可貞,其道窮」者,正由為節不中,則物所不說,不可復正,其道困窮,故更就二體及四、五當位,重釋行節得亨之義,以明苦節之窮也。「行險以說」,則為節得中。「當位以節」,則可以為正。良由中而能正,所以得通,故曰「中正以通」,此其所以為亨也。
  ○「天地節而四時成」者,此下就天地與人廣明節義。天地以氣序為節,使寒暑往來,各以其序,則四時功成之也。王者以制度為節,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時,則不傷財,不害民也。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疏〗正義曰:「澤上有水,節」者,水在澤中,乃得其節,故曰「澤上有水,節」也。「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者,數度,謂尊卑禮命之多少。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君子象節以制其禮數等差,皆使有度,議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
注疏
254141760䷻節【初九,不出戶庭,无咎。】
  〖注云〗為節之初,將整離散而立制度者也,故明於通塞,慮於險偽,不出戶庭,慎密不失,然後事濟而无咎也。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疏〗 ○正義曰:「不出戶庭,无咎」者,初九處節之初,將立制度,宜其慎密,不出戶庭,若不慎而泄,則民情姦險,應之以偽,故慎密不失,然後事濟而无咎,故曰「不出戶庭,无咎」。
  ○《象》曰「知通塞」者,識時通塞,所以不出也。
  ○注「為節之初,將整離散」。○正義曰:《序卦》云:「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以此卦承《渙》之後,初九居節之初,故曰「將整離散而立法度」也。
注疏
254241860䷻節【九二,不出門庭,凶。】
  〖注云〗初已造之,至二宜宣其制矣,而故匿之,失時之極,則遂廢矣。故不出門庭,則凶也。
【《象》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疏〗正義曰:「不出門庭,凶」者,初已制法,至二宜宣。若猶匿之,則失時之極,可施之事,則遂廢矣。不出門庭,所以致凶,故曰「不出門庭,凶」。
  ○《象》曰「失時極」者,極,中也。應出不出,失時之中,所以為凶。
注疏
254341960䷻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注云〗若,辭也。以陰處陽,以柔乘剛,違節之道,以至哀嗟。自己所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也。
【《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疏〗正義曰:「不節若,則嗟若,无咎」者,節者,制度之卦,處節之時,位不可失,六三以陰處陽,以柔乘剛,失位驕逆,違節之道,禍將及己,以至哀嗟,故曰「不節苦,則嗟若」也。禍自己致,无所怨咎,故曰「无咎」。
  ○《象》曰「又誰咎」者,由己不節,自致禍災,又欲怨咎誰乎?
注疏
254442060䷻節【六四,安節,亨。】
  〖注云〗得位而順,不改其節,而能亨者也。承上以斯,得其道也。
【《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疏〗正義曰:「安節,亨」者,六四得位,而上順於五,是得節之道。但能安行此節而不改變,則何往不通,故曰「安節亨」,明六三以失位乘剛,則失節而招咎,六四以得位承陽,故安節而致亨。
  ○《象》曰「承上道也」者,以能承於上,故不失其道也。
注疏
254542160䷻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注云〗當位居中,為節之主不失其中,不傷財,不害民之謂也。為節而不苦,非甘而何?術斯以往,往有尚也。
【《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疏〗正義曰:「甘節,吉。往有尚」者,甘者不苦之名也。九五居於尊位,得正履中,能以中正為節之主,則當《彖》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之謂也。為節而无傷害,則是不苦而甘,所以得吉,故曰「甘節,吉」。以此而行,所往皆有嘉尚,故曰「往有尚」也。
  ○《象》曰「居位中」者,以居尊位而得中,故致甘節之吉也。
注疏
254642260䷻節【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注云〗過節之中,以致亢極,苦節者也。以斯施人★,物所不堪,正之凶也。以斯脩身,行在无妄,故得悔亡。
  ★ 「人」原文誤作「正」
【《象》曰: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疏〗正義曰:「苦節,貞凶,悔亡」者,上六處節之極,過節之中,節不能甘,以至於苦,故曰苦節也。為節過苦,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正之凶也,故曰貞凶。若以苦節施人,則是正道之凶。若以苦節脩身,則儉約无妄,可得亡悔,故曰「悔亡」也。
注疏
254742361䷼中孚 中孚卦
【中孚】 兌下巽上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疏〗正義曰:「中孚,豚魚吉」者,中孚,卦名也。信發於中,謂之中孚。魚者,蟲之幽隱。豚者,獸之微賤。人主內有誠信,則雖微隱之物,信皆及矣。莫不得所而獲吉,故曰「豚魚吉」也。「利涉大川,利貞」者,微隱獲吉,顯著可知。既有誠信,光被萬物,萬物得宜,以斯涉難,何往不通?故曰「利涉大川」。信而不正,凶邪之道,故利在貞也。
【《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
  〖注云〗有上四德,然後乃孚。
【乃化邦也。】
  〖注云〗信立而後邦乃化也。柔在內而剛得中,各當其所也。剛得中,則直而正;柔在內,則靜而順;說而以巽,則乖爭不作。如此,則物无巧競,敦實之行著,而篤信發乎其中矣。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注云〗魚者,蟲之隱者也。豚者,獸之微賤者也。爭競之道不興,中信之德淳著,則雖微隱之物,信皆及之。
【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注云〗乘木於用舟之虛,則終已无溺也。用中孚以涉難,若乘木舟虛也。
【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注云〗盛之至也。
  〖疏〗正義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者,此就三、四陰柔併在兩體之內,二、五剛德各處一卦之中,及上下二體說而以巽,釋此卦名為中孚之義也。柔內剛中,各當其所,說而以巽,乖爭不作,所以信發於內,謂之中孚,故曰「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也。
  ○「乃化邦也」者,誠信發於內,則邦國化於外,故曰「乃化邦也」。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者釋所以得吉,由信及豚魚故也。
  ○「利涉大川,乘木舟虛」者釋此涉川所以得利,以中信而濟難,若乘虛舟以涉川也。
  ○「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者釋中孚所以利貞者,天德剛正而氣序不差,是正而信也。今信不失正,乃得應於天,是中孚之盛故須濟以利貞也。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注云〗信發於中,雖過可亮。
  〖疏〗正義曰:「澤上有風,中孚」者,風行澤上,无所不周,其猶信之被物,无所不至,故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者,中信之世,必非故犯過失為辜,情在可恕,故君子以議其過失之獄,緩捨當死之刑也。
注疏
254842461䷼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注云〗虞猶專也。為信之始,而應在四,得乎專吉者也,志未能變,繫心於一,故「有它不燕」也。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疏〗正義曰:「虞吉,有它不燕」者虞猶專也。燕,安也。初為信始,應在于四,得其專一之吉,故曰「虞吉」。既係心於一,故更有他求,不能與之共相燕安也,故曰「有它不燕」也。
  ○《象》曰「志未變」者,所以得專一之吉,以志未改變,不更親於他也。
注疏
254942561䷼中孚【九二,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注云〗處內而居重陰之下,而履不失中,不徇於外,任其真者也。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焉,故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也。不私權利,唯德是與,誠之至也,故曰我有好爵,與物散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疏〗正義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者,九二體剛,處於卦內,又在三四重陰之下,而履不失中,是不徇於外,自任其真者也。處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于外,為同類之所應焉。如鶴之鳴於幽遠,則為其子所和,故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也。「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者,靡,散也,又无偏應,是不私權利,惟德是與。若我有好爵,吾原與爾賢者分散而共之,故曰「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象》曰「中心願」者,誠信之人,願與同類相應,得誠信而應之,是中心願也。
注疏
255042661䷼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注云〗三居少陰之上,四居長陰之下,對而不相比,敵之謂也。以陰居陽,欲進者也。欲進而閡敵,故或鼓也。四履正而承五,非己所克,故或罷也。不勝而退,懼見侵陵,故或泣也。四履於順。不與物校,退而不見害,故或歌也。不量其力,進退无恒,憊可知也。
【《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者,六三與四,俱是陰爻,相與為類。然三居少陰之上,四居長陰之下,各自有應對而不相比,敵之謂也。故曰「得敵欲進」。礙四,恐其害己,故或鼓而攻之,而四履正承尊,非己所勝,故或罷而退敗也。不勝而退,懼見侵陵,故或泣而憂悲也。四履于順,不與物校,退不見害,故或歌而歡樂也,故曰「或鼓或罷,或泣或歌」也。
  ○《象》曰「位不當」者,所以或鼓或罷,進退无恒者,止為不當其位,妄進故也。
注疏
255142761䷼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无咎。】
  〖注云〗居中孚之時,處巽之始,應說之初,居正履順,以承於五,內毗元首,外宣德化者也。充乎陰德之盛,故曰月幾望。馬匹亡者,棄群類也。若夫居盛德之位,而與物校其競爭,則失其所盛矣,故曰絕類而上,履正承尊,不與三爭,乃得无咎也。
【《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
  〖注云〗類謂三,俱陰爻,故曰類也。
  〖疏〗正義曰:「月幾望」者,六四居中孚之時,處巽應說,得位履順,上承於五,內毗元首,外宣德化,充乎陰德之盛,如月之近望,故曰月幾望也。「馬匹亡,无咎」者,三與己敵,進來攻己,己若與三校戰,則失其所盛,故棄三之類,如馬之亡匹;上承其五,不與三爭,乃得无咎,故曰「馬匹亡,无咎」也。
  ○《象》曰「絕類上」者,絕三之類,不與三爭,而上承於五也。
注疏
255242861䷼中孚【九五,有孚攣如,无咎。】
  〖注云〗攣如者,繫其信之辭也。處中誠以相交之時,居尊位以為群物之主,信何可舍?故有孚攣如,乃得无咎也。
【《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疏〗正義曰:「有孚攣如,无咎」者,攣如者,相牽繫不絕之名也。五在信時,處於尊位,為群物之主,恒須以中誠交物,孚信何可暫舍,故曰「有孚攣如」。繫信不絕,乃得无咎,故曰「有孚攣如,無咎」也。
  ○《象》曰「位正當」者,以其正當尊位,故戒以繫信,乃得无咎。若真以陽得正位,而无有繫信,則招有咎之嫌也。
注疏
255342961䷼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注云〗翰,高飛也。飛音者,音飛而實不從之謂也。居卦之上,處信之終,信終則衰,忠篤內喪,華美外揚,故曰「翰音登於天」也。翰音登天,正亦滅矣。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疏〗正義曰:翰,高飛也。飛音者,音飛而實不從之謂也。上九處信之終信終則衰也。信衰則詐起,而忠篤內喪,華美外揚,若鳥於翰音登于天,虛聲遠聞也,故曰「翰音登于天」。虛聲无實,正之凶也,故曰貞凶。
  ○《象》曰「何可長也」者,虛聲无實,何可久長。
注疏
255443062䷽小過 小過卦
【小過】 艮下震上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注云〗飛鳥遺其音,聲哀以求處,上愈无所適,下則得安。愈上則愈窮,莫若飛鳥也。
  〖疏〗 ○正義曰:「小過,亨」者,小過卦名也。王於《大過》卦下注云「音相過之過」。恐人作罪過之義,故以音之。然則小過之義,亦與彼同也。過於小事,謂之小過,即「行過乎恭,喪過乎哀」之例是也。褚氏云:「謂小人之行,小有過差,君子為過厚之行以矯之也,如晏子狐裘之比也。」此因小人有過差,故君子為過厚之行,非即以過差釋卦名。《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言因過得亨,明非罪過,故王於大過音之,明雖義兼罪過得名,止★在君子為過行也。而周氏等不悟此理,兼以罪過釋卦名,失之遠矣。過為小事,道乃可通,故曰「小過,亨」也。「利貞」者,矯世勵俗,利在歸正,故曰利貞也。「可小事,不可大事」者,時也。小有過差,惟可矯以小事,不可正以大事,故曰「可小事,不可大事」也。「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者,借喻以明過厚之行,有吉有凶。飛鳥遺其音聲,哀以求處。過上則愈无所適,過下則不失其安,以譬君子處過差之時,為過矯★之行,順而止★之則吉,逆而忤鱗則凶,故曰:「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順則執卑守下,逆則犯君陵上,故以臣之逆順,類鳥之上下也。
  ○注「飛鳥遺其音聲,哀以求處」。○正義曰:遺,失也。鳥之失聲,必是窮迫,未得安處。《論語》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故知遺音即哀聲也。
  ★止或作上。矯或作厚。止之或作立之。
【《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
  〖注云〗小者謂凡諸小事也,過於小事而通者也。
【過以利貞,與時行也。】
  〖注云〗過而得以利貞,應時宜也。施過於恭儉,利貞者也。
【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
  〖注云〗成大事者,必在剛也。柔而浸大,剝之道也。
【有飛鳥之象焉。】
  〖注云〗不宜上,宜下,即飛鳥之象。
【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注云〗上則乘剛,逆也;下則承陽,順也。施過於不順,凶莫大焉;施過於順,過更變而為吉也。
  〖疏〗正義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者,此釋小過之名也。并明小過有亨德之義,過行小事謂之小過,順時矯俗,雖過而通,故曰「小者過而亨」也。
  ○「過以利貞,與時行也」者,此釋利貞之德,由為過行而得利貞。然矯枉過正,應時所宜,不可常也,故曰「與時行」也。
  ○「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者,此就六二、六五以柔居中,九四失位不中,九三得位不中,釋「可小事,不可大事」之義。柔順之人,惟能行小事,柔而得中,是行小中時,故曰「小事吉」也。剛健之人,乃能行大事,失位不中,是行大不中時,故曰「不可大事」也。
  ○「有飛鳥之象焉」者,釋不取餘物為況,惟取「飛鳥」者,以不宜上,宜下,有飛鳥之象故也。
  ○「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者,此就六五乘九四之剛,六二承九三之陽,釋所以「不宜上,宜下,大吉」之義也。上則乘剛而逆,下則承陽而順,故曰「不宜上,宜下,大吉」,以上逆而下順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疏〗正義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者,雷之所出,不出於地。今出山上,過其本所,故曰「小過」。小人過差,失在慢易奢侈,故君子矯之,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平儉也。
注疏
255543162䷽小過【初六,飛鳥以凶。】
  〖注云〗小過,上逆下順,而應在上卦,進而之逆,无所錯足,飛鳥之凶也。
【《象》曰:飛鳥以凶,不可如何也。】
  〖疏〗正義曰:「飛鳥以凶」者,小過之義,上逆下順,而初應在上卦,進而之逆,同於飛鳥,无所錯足,故曰「飛鳥以凶」也。
  ○《象》曰「不可如何也」者,進而之逆,孰知不可自取凶咎,欲如何乎?
注疏
255643262䷽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注云〗過而得之謂之遇,在小過而當位,過而得之之謂也。祖,始也,謂初也。妣者,居內履中而正者也。過初而履二位,故曰「過其祖」而「遇其妣」,過而不至於僣,盡於臣位而已,故曰「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疏〗正義曰:「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者,過而得之謂之遇,六二在小過而當位,是過而得之也。祖,始也,謂初也。妣者,母之稱。六二居內,履中而正,固謂之妣。已過於初,故曰「過其祖」也。履得中正,故曰「遇其妣」也。過不至於僣,盡於臣位而已,故曰「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臣不可過」者,臣不可自過其位也。
注疏
255743362䷽小過【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注云〗小過之世,大者不立,故令小者得過也。居下體之上,以陽當位,而不能先過防之,至令小者咸過★,而復應而從焉。其從之也,則戕之凶至矣。故曰「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也。
  ★「咸過」或作「或過」。
【《象》曰:從或戕之,凶如何也。】
  〖疏〗正義曰:「弗過防之」者,小過之世,大者不能立德,故令小者得過。九三居下體之上,以陽當位,不能先過為防,至令小者咸過。上六小人最居高顯,而復應而從焉。其從之也,則有殘害之凶至矣,故曰「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者,《春秋傳》曰:「在內曰弒,在外曰戕。」然則戕者皆殺害之謂也。言「或」者,不必之辭也。謂為此行者,有幸而免也。
  ○《象》曰「凶如何」者,從於小人,果致凶禍,將如何乎?言不可如何也。
注疏
255843462䷽小過【九四,无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注云〗雖體陽爻,而不居其位,不為貴主★,故得无咎也。失位在下,不能過者也。以其不能過,故得合於免咎之宜,故曰弗過遇之。夫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處於小過不寧之時,而以陽居陰,不能有所為者也。以此自守,免咎可也。以斯攸往,危之道也。不交於物,物亦弗與,无援之助,故危則必戒而已,无所告救也。沈沒怯弱,自守而已,以斯而處於群小之中,未足任者也,故曰「勿用永貞」,言不足用之於永貞。
  ★「貴主」或作「責主」。
【《象》曰: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疏〗 ○正義曰:「无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者,居小過之世,小人有過差之行,須大德之人,防使无過。今九四雖體陽爻而不居其位,不防之責,責不在己,故得无咎。所以无其咎者,以其失位在下,不能為過厚之行,故得遇於无咎之宜,故曰「无咎,弗過遇之」也。既能无為自守,則无咎,有往則危厲,故曰往厲。不交於物,物亦不與,无援之助,故危則必自戒慎而已,无所告救,故曰「必戒」。以斯而處於群小之中,未足委任,不可用之以長行其正也,故曰「勿用永貞」也。
  ○《象》曰「位不當」者,釋所以弗過而遇,得免於咎者,以其位不當故也。「終不可長」者,自身有危,无所告救,豈可任之長,以為正也。
  ○注「夫宴酖毒不可懷也」。○正義曰:此《春秋》狄伐邢,管仲勸齊侯救邢,為此辭,言宴安不救邢,即酖鳥之毒,不可懷而安之也。
注疏
255943562䷽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注云〗小過,小者過於大也。六得五位,陰之盛也。故密雲不雨,至于西郊也。夫雨者,陰布於上★而陽薄之而不得通,則烝而為雨。今艮止於下而不交焉,故不雨也。是故小畜尚往而亨,則不雨也。小過陽不上交,亦不雨也。雖陰盛於上,未能行其施也。公者,臣之極也,五極陰盛,故稱公也。弋,射也。在穴者,隱伏之物也。小過者,過小而難未大作,猶在隱伏者也。以陰質治小過,能獲小過者也,故曰「公弋取彼在穴」也。除過之道,不在取之,是乃密雲未能雨也。
  ★「布於上」或作「在於上」。
【《象》曰:密雲不雨,已上也。】
  〖注云〗陽已上,故止也。
  〖疏〗 ○正義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者,小過者,小者過於大也。六得五位,是小過於大,陰之盛也。陰盛於上,而艮止之,九三陽止於下,是陰陽不交,雖復至盛,密雲至于西郊,而不能為雨也。施之於人,是柔得過而處尊,未能行其恩施,廣其風化也,故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也。「公弋取彼在穴」者,公者臣之極,五極陰盛,故稱公也。小過之時,為過猶小,而難未大作,猶在隱伏。以小過之才,治小過之失,能獲小過在隱伏者,有如公之弋獵,取得在穴隱伏之獸也。故曰「公弋取彼在穴」也。
  ○《象》曰「已上」者,釋所以「密雲不雨」也。以艮之陽爻,已上於一卦之上而成止,故不上交而為雨也。
  ○注「除過」至「能雨也」。○正義曰:雨者,以喻德之惠化也。除過差之道,在於文德,懷之,使其自服,弋而取之,是尚威武,尚威武即「密雲不雨」之義也。
注疏
256043662䷽小過【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注云〗小人之過,遂至上極,過而不知限,至于亢也。過至於亢,將何所遇?飛而不已,將何所託?災自己致,復何言哉!
【《象》曰:弗遇過之,已亢也。】
  〖疏〗正義曰:「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者,上六處小過之極,是小人之過,遂至上極,過而不知限,至于亢者也。過至於亢,无所復遇,故曰「弗遇過之」也。以小人之身,過而弗遇,必遭羅網,其猶飛鳥,飛而无託,必離矰繳,故曰「飛鳥離之凶」也。過亢離凶,是謂自災而致眚,復何言哉!故曰「是謂災眚」也。
  ○《象》曰「已亢」者,釋所以「弗遇過之」,以其已在亢極之地故也。
注疏
256143763䷾旣濟 既濟卦
【既濟】 離下坎上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疏〗正義曰:「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者,濟者,濟渡之名;既者,皆盡之稱。萬事皆濟,故以既濟為名。既萬事皆濟,若小者不通,則有所未濟,故曰「既濟,亨小」也。小者尚亨,何況於大?則大小剛柔,各當其位,皆得其所。當此之時,非正不利,故曰利貞也。但人皆不能居安思危,慎終如始,故戒以今日。既濟之初,雖皆獲吉,若不進德脩業至於終極,則危亂及之,故曰初吉終亂也。
【《彖》曰:既濟,亨,小者亨也。】
  〖注云〗既濟者,以皆濟為義者也。小者不遺,乃為皆濟,故舉小者,以明既濟也。
【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注云〗剛柔正而位當,則邪不可以行矣,故唯正乃利貞也。
【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注云〗柔得中,則小者亨也。柔不得中,則小者未亨。小者未亨,雖剛得正,則為未既濟也。故既濟之要,在柔得中也。以既濟為安者★,道極無進,終唯有亂,故曰「初吉終亂。」終亂不為自亂,由止故亂,故曰「終止則亂」也。
  ★安或作象。
  〖疏〗正義曰:「既濟,亨,小者亨也」者,此釋卦名德,既濟之亨,必小者皆亨也,但舉小者,則大者可知,所以為既濟也。具足為文,當更有一「小」字,但既疊《經》文,略足以見,故從省也。
  ○「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者,此就二、三、四、五並皆得正,以釋利貞也。剛柔皆正,則邪不可行,故惟正乃利貞也。
  ○「初吉,柔得中」者,此就六二以柔居中,釋初吉也。以柔小尚得其中,則剛大之理,皆獲其濟。物无不濟,所以為吉,故曰初吉也。終止則亂,其道窮者,此正釋戒。若能進脩不止,則既濟无終。既濟終亂,由止故亂。終止而亂,則既濟之道窮矣,故曰「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注云〗存不忘亡,既濟不忘未濟也。
  〖疏〗正義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者,水在火上,炊爨之象,飲食以之而成,性命以之而濟,故曰「水在火上,既濟」也。但既濟之道,初吉終亂,故君子思其後患,而豫防之。
注疏
256243863䷾旣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无咎。】
  〖注云〗最處既濟之初,始濟者也。始濟未涉於燥,故輪曳而尾濡也。雖未造易,心无顧戀,志棄難者也。其於義也,无所咎矣。
【《象》曰:曳其輪,義无咎也。】
  〖疏〗正義曰:「曳其輪,濡其尾,无咎」者,初九處既濟之初,體剛居下,是始欲濟渡也。始濟未涉於燥,故輪曳而尾濡,故云「曳其輪,濡其尾」也。但志在棄難,雖復曳輪濡尾,其義不有咎,故云无咎。
注疏
256343963䷾旣濟【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注云〗居中履正,處文明之盛,而應乎五,陰之光盛者也。然居初、三之間,而近不相得,上不承三,下不比初。夫以光盛之陰,處於二陽之間,近而不相得,能无見侵乎?故曰「喪其茀」也。稱婦者,以明自有夫,而它人侵之也。茀,首飾也。夫以中道執乎貞正,而見侵者,眾之所助也。處既濟之時,不容邪道者也。時既明峻,眾又助之,竊之者逃竄而莫之歸矣。量斯勢也,不過七日,不須己逐,而自得也。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疏〗 ○正義曰:「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者,茀者,婦人之首飾也。六二居中履正,處文明之盛,而應乎五,陰之光盛者也,然居初、三之間,而近不相得。夫以光盛之陰,處於二陽之間,近而不相得,能无見侵乎?故曰「婦喪其茀」。稱婦者,以明自有夫,而他人侵之也。夫以中道執乎貞正,而見侵者,物之所助也。處既濟之時,不容邪道者也。時既明峻,眾又助之,竊之者逃竄而莫之歸矣。量斯勢也,不過七日,不須己逐而自得,故曰「勿逐,七日得」。
  ○《象》曰「以中道」者,釋不須追逐而自得者,以執守中道故也。
注疏
256444063䷾旣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注云〗處既濟之時,居文明之終,履得其位,是居衰末而能濟者,故伐鬼方三年乃克也★。君子處之,故能興也,小人居之,遂喪邦也。
  ★「故伐鬼方三年乃克」或作「故高宗伐鬼方三年乃克」。
【《象》曰:三年克之,憊也。】
  〖疏〗正義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者,高宗者,殷王武丁之號也,九三處既濟之時,居文明之終,履得其位,是居衰末,而能濟者也。高宗伐鬼方,以中興殷道,事同此爻,故取譬焉。高宗德實文明,而勢甚衰憊,不能即勝,三年乃克,故曰「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也。「小人勿用」者,勢既衰弱,君子處之,能建功立德,故興而復之,小人居之,日就危亂,必喪邦也,故曰「小人勿用」。
  ○《象》曰「憊也」者,以衰憊之故,故三年乃克之。
注疏
256544163䷾旣濟【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注云〗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履得其正,而近不與三、五相得。夫有隙之棄舟,而得濟者,有衣袽也。鄰於不親,而得全者,終日戒也。
【《象》曰:終日戒,有所疑也。】
  〖疏〗正義曰:「繻有衣袽,終日戒」者,王注云「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者也。六四處既濟之時,履得其位,而近不與三五相得,如在舟而漏矣。而舟漏則濡濕,所以得濟者,有衣袽也。鄰於不親,而得全者,終日戒也,故曰「繻有衣袽,終日戒」也。
  ○《象》曰「有所疑」者,釋所以「終日戒」,以不與三、五相得,懼其侵克,有所疑故也。
注疏
256644263䷾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注云〗牛,祭之盛者也。禴,祭之薄者也。居既濟之時,而處尊位,物皆濟矣,將何為焉?其所務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脩德,故沼沚之毛,蘋蘩之菜,可羞於鬼神,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也。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
  〖注云〗在於合時,不在於豐也。
【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疏〗 ○正義曰:牛,祭之盛者也。禴,殷春祭之名,祭之薄者也。九五居既濟之時,而處尊位,物既濟矣,將何為焉?其所務者,祭祀而已。祭祀之盛,莫盛脩德。九五履正居中,動不為妄,脩德者也。苟能脩德,雖薄可饗。假有東鄰不能脩德,雖復殺牛至盛,不為鬼神歆饗;不如我西鄰禴祭雖薄,能脩其德,故神明降福,故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也。
  ○《象》曰「不如西鄰之時」者,神明饗德,能脩德致敬,合於祭祀之時,雖薄降福,故曰時也。「吉大來」者,非惟當身,福流後世。
  ○注「沼沚之毛,蘋蘩之菜,可羞於鬼神」。○正義曰:並略《左傳》之文也。
  ○注「在於合時」。○正義曰:《詩》云:「威儀孔時」。言周王廟中,群臣助祭,並皆威儀肅敬,甚得其時。此合時之義,亦當如彼也。
注疏
256744363䷾旣濟【上六,濡其首,厲。】
  〖注云〗處既濟之極,既濟道窮,則之於未濟,之於未濟,則首先犯焉。過進不已★,則遇於難,故濡其首也。將沒不久,危莫先焉。
  ★「過進不已」或作「過而不已」。
【《象》曰: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疏〗正義曰:「濡其首,厲」者,上六處既濟之極,則反於未濟。若反於未濟,則首先犯焉。若進而不已,必遇於難,故濡其首也。既被濡首,將沒不久,危莫先焉,故曰「濡其首,厲」也。
  ○《象》曰「何可久」者,首既被濡,身將陷沒,何可久長者也。
注疏
256844464䷿未濟 未濟卦
【未濟】 坎下離上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疏〗正義曰:「未濟,亨」者,未濟者未能濟渡之名也。未濟之時,小才居位,不能建功立德,拔難濟險。若能執柔用中,委任賢哲,則未濟有可濟之理,所以得通,故曰「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者,汔者,將盡之名。小才不能濟難,事同小狐雖能渡水,而无餘力,必須水汔,方可涉川。未及登岸,而濡其尾,濟不免濡,豈有所利?故曰「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也。
【《彖》曰:未濟,亨,柔得中也。】
  〖注云〗以柔處中,不違剛也。能納剛健,故得亨也。
【小狐汔濟,未出中也。】
  〖注云〗小狐不能涉大川,須汔然後乃能濟。處未濟之時,必剛健拔難,然後乃能濟,汔乃能濟,未能出險之中。
【濡其尾,无攸利,不續終也。】
  〖注云〗小狐雖能渡而无餘力。將濟而濡其尾,力竭於斯,不能續終。險難猶未足以濟也。濟未濟者,必有餘力也。
【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注云〗位不當,故未濟。剛柔應,故可濟。
  〖疏〗正義曰:「未濟,亨,柔得中也」者,此就六五以柔居中,下應九二,釋未濟所以得亨,柔而得中,不違剛也。與二相應,納剛自輔,故於未濟之世,終得亨通也。
  ○「小狐汔濟,未出中也」者,釋小狐涉川,所以必須水汔乃濟,以其力薄,未能出險之中故也。
  ○「濡其尾,无攸利,不續終」者,濡尾力竭,不能相續而終至於登岸,所以无攸利也。
  ○「雖不當位,剛柔應」者,重釋未濟之義,凡言未者,今日雖未濟,復有可濟之理。以其不當其位,故即時未濟;剛柔皆應,是得相拯,是有可濟之理。故稱未濟,不言不濟也。
【《象》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注云〗辨物居方,令物各當其所也。
  〖疏〗正義曰:「火在水上未濟」者,火在水上,不成烹飪,未能濟物。故曰「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者,君子見未濟之時,剛柔失正,故用慎為德,辨別眾物,各居其方,使皆得安其所,所以濟也。
注疏
256944564䷿未濟【初六,濡其尾,吝。】
  〖注云〗處未濟之初,最居險下,不可以濟者也。而欲之其應,進則溺身。未濟之始,始於既濟之上六也。濡其首猶不反,至于濡其尾,不知紀極者也。然以陰處下,非為進亢,遂其志者也。困則能反,故不曰凶。事在己量,而必困乃反,頑亦甚矣,故曰吝也。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疏〗 ○正義曰:「濡其尾,吝」者,初六處未濟之初,最居險下,而欲上之其應,進則溺身,如小狐之渡川,濡其尾也。未濟之始,始於既濟之上六也。既濟上六,但云「濡其首」,言始入於難,未沒其身。此言「濡其尾」者,進不知極已沒其身也。然以陰處下,非為進亢,遂其志者也。困則能反,故不曰凶。不能豫昭事之幾萌,困而後反,頑亦甚矣,故曰吝也。
  ○《象》曰「亦不知極」者,未濟之初,始於既濟之上六,濡首而不知,遂濡其尾,故曰不知極也。
  ○注「不知紀極」者。○正義曰:《春秋傳》曰「聚斂積實,不知紀極,謂之饕餮」,言无休已也。
注疏
257044664䷿未濟【九二,曳其輪,貞吉。】
  〖注云〗體剛履中,而應於五,五體陰柔,應與而不自任者也。居未濟之時,處險難之中,體剛中之質,而見任與,拯救危難,經綸屯蹇者也。用健拯難★,靖難★在正,而不違中,故「曳其輪,貞吉」也。
  ★拯難原文誤作「施難」。
  ★「靖難」或作「循難」。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注云〗位雖不正,中以行正也。
  〖疏〗正義曰:「曳其輪,貞吉」者,九二居未濟之時,處險難之內,體剛中之質,以應於五。五體陰柔,委任於二,令其濟難者也。經綸屯蹇,任重憂深,故曰曳其輪。「曳其輪」者,言其勞也。靖難在正,然後得吉,故曰「曳其輪,貞吉」也。
  ○《象》曰「中以行正」者,釋九二失位而稱貞吉者,位雖不正,以其居中,故能行正也。
注疏
257144764䷿未濟【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注云〗以陰之質,失位居險,不能自濟者也。以不正之身,力不能自濟,而求進焉,喪其身也。故曰征凶也。二能拯難,而己比之,棄己委二,載二而行,溺可得乎?何憂未濟,故曰利涉大川。
【《象》曰: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疏〗正義曰:「未濟征凶」者,六三以陰柔之質,失位居險,不能自濟者也。身既不能自濟,而欲自進求濟,必喪其身。故曰「未濟,征凶」也。「利涉大川」者,二能拯難,而己比之,若能棄己委二,則沒溺可免,故曰利涉大川。
  ○《象》曰「位不當」者,以不當其位,故有征則凶。
注疏
257244864䷿未濟【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注云〗處未濟之時,而出險難之上,居文明之初,體乎剛質,以近至尊。雖履非其位,志在乎正,則吉而悔亡矣。其志得行,靡禁其威,故曰「震用伐鬼方」也。「伐鬼方」者,興衰之征也。故每至興衰而取義焉。處文明之初,始出於難,其德未盛,故曰三年也。五居尊以柔,體乎文明之盛,不奪物功者也,故以大國賞之也。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疏〗正義曰:居未濟之時,履失其位,所以為悔。但出險難之外,居文明之初,以剛健之質,接近至尊,志行其正,正則貞吉而悔亡,故曰貞吉、悔亡。正志既行,靡禁其威,故震發威怒,用伐鬼方也。然處文明之初,始出於險,其德未盛,不能即勝,故曰三年也。五以順柔文明而居尊位,不奪物功。九四既克而還,必得百里大國之賞,故曰「有賞於大國」也。
  ○《象》曰「志行」者,釋九四失位而得貞吉悔亡者也。以其正志得行,而終吉故也。
注疏
257344964䷿未濟【六五,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注云〗以柔居尊,處文明之盛,為未濟之主,故必正然後乃吉,吉乃得无悔也。夫以柔順文明之質,居於尊位,付與於能,而不自役,使武以文,御剛以柔,斯誠君子之光也。付物以能,而不疑也,物則竭力,功斯克矣,故曰「有孚,吉。」
【《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疏〗正義曰:「貞吉,无悔」者,六五以柔居尊,處文明之盛,為未濟之主,故必正然後乃吉,吉乃得无悔,故曰「貞吉,无悔」也。「君子之光」者,以柔順文明之質,居於尊位,有應於二,是能付物以能,而不自役,有君子之光華矣,故曰「君子之光」也。「有孚,吉」者,付物以能而无疑焉,則物竭其誠,功斯克矣,故曰「有孚,吉」也。
  ○《象》曰「其暉吉」者,言君子之德,光暉著見,然後乃得吉也。
注疏
257445064䷿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注云〗未濟之極,則反於既濟。既濟之道,所任者當也。所任者當,則可信之无疑,而己逸焉,故曰「有孚於飲酒,无咎」也。以其能信於物,故得逸豫而不憂於事之廢。苟不憂於事之廢,而耽於樂之甚,則至於失節矣。由於有孚,失於是矣,故曰「濡其首,有孚,失是」也。
【《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疏〗正義曰:「有孚于飲酒,无咎」者,上九居未濟之極,則反於既濟。既濟之道,則所任者當也。所任者當,則信之无疑,故得自逸飲酒而已,故曰「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者,既得自逸飲酒,而不知其節,則濡首之難,還復及之,故曰「濡其首」也。「有孚,失是」者,言所以濡首之難,及之者,良由信任得人,不憂事廢,故失於是矣。故曰「有孚,失是」也。
  ○《象》曰「亦不知節」者,釋飲酒所以致濡首之難,以其不知止節故也。
注疏
257511䷀乾文言乾文言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疏〗正義曰:《文言》者,是夫子第七翼,以乾、坤其《易》之門戶邪,其餘諸卦及爻,皆從乾、坤而出,義理深奧,故特作《文言》以開釋之。莊氏云:「文謂文飾,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飾,以為《文言》。」今謂夫子但贊明易道,申說義理,非是文飾華彩,當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從此至「元亨利貞」,明乾之四德,為第一節;從「初九曰潛龍勿用」至「動而有悔」,明六爻之義,為第二節;自「潛龍勿用」下至「天下治也」,論六爻之人事,為第三節;自「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至「乃見天則」,論六爻自然之氣,為第四節;自「乾元者」至「天下平也」,此一節復說乾元之四德之義,為第五節;自「君子以成德為行」至「其唯聖人乎」,此一節更廣明六爻之義,為第六節。今各依文解之。
  此第一節論乾之四德也。
  「元者善之長也」,此巳下論乾之四德,但乾之為體,是天之用。凡天地運化,自然而爾,因无而生有也,无為而自為。天本无心,豈造「元亨利貞」之德也?天本无名,豈造「元亨利貞」之名也?但聖人以人事託之,謂此自然之功,為天之四德,垂教於下,使後代聖人法天之所為,故立天「四德」以設教也。莊氏云:「第一節『元者善之長』者,謂天之體性,生養萬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者,嘉,美也。言天能通暢萬物,使物嘉美之會聚,故云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
  『貞者事之幹』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氣,成就萬物,使物皆得幹濟。」莊氏之意,以此四句明天之德也,而配四時。元是物始,於時配春,春為發生,故下云「體仁」,仁則春也。亨是通暢萬物,於時配夏,故下云「合禮」,禮則夏也。利為和義,於時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貞為事幹,於時配冬,冬既收藏,事皆幹了也。於五行之氣,唯少土也。土則分王四季,四氣之行,非土不載,故不言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者,自此以下,明人法天之行此四德,言君子之人,體包仁道,汎愛施生,足以尊長於人也。仁則善也,謂行仁德,法天之元德也。
  「嘉會足以合禮」者,言君子能使萬物嘉美集會,足以配合於禮,謂法天之亨也。
  「利物足以和義」者,言君子利益萬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於義,法天之利也。
  「貞固足以幹事」者,言君子能堅固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幹濟,此法天之貞也。施於五事言之,元則仁也,亨則禮也,利則義也,貞則信也。不論智者,行此四事,並須資於知。且《乾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與知也。」故略知不言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以君子之人,當行此四種之德。是以文王作《易》,稱「元亨利貞」之德,欲使君子法之。但行此四德,則與天同功,非聖人不可。唯云君子者,但易之為道。廣為垂法。若限局聖人,恐不逮餘下。故摠云「君子」,使諸侯公卿之等,悉皆行之。但聖人行此「四德」,能盡其極也。君子行此四德,各量力而為,多少各有其分。但乾卦象天,故以此四德皆為天德。但陰陽合會,二象相成,皆能有德,非獨乾之一卦。是以諸卦之中亦有四德,但餘卦四德有劣於乾,故乾卦直云四德,更無所言,欲見乾之四德无所不包,其餘卦四德之下,則更有餘事,以四德狹劣,故以餘事繫之,即《坤卦》之類是也。
  亦有四德之上,即論餘事,若《革卦》云「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也。由「乃孚」之後有「元亨利貞」,乃得「悔亡」也。有四德者,即乾、坤、屯、臨、隨、无妄、革七卦是也。亦有其卦非善,而有四德者,以其卦凶,故有四德乃可也。故隨卦有「元亨利貞」,乃得无咎」是也。四德具者,其卦未必善也。亦有三德者,即離、咸、萃、兌、渙、小過。凡六卦就三德之中,為文不一,或摠稱三德於上,更別陳餘事於下,若離、咸之屬是也。就三德之中,上下不一,《離》則云「利貞亨」。由利貞乃得亨也。亦有先云亨,更陳餘事,乃始云利貞者,以有餘事,乃得利貞故也。有二德者,大有、蠱、漸、大畜、升、困、中孚凡七卦。此二德或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後言之,由後有事,乃致此二德故也。亦有一德者,若蒙、師、小畜、履、泰、謙、噬嗑、賁、復、大過、震、豐、節、既濟、未濟、凡十五卦,皆一德也,並是亨也。或多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後者。《履卦》云:「履虎尾,不咥人,亨。」由有事乃得亨。以前所論德者,皆於經文挺然特明德者乃言之也。其有因事相連而言德者,則不數之也。若《需卦》云:「需,有孚,光亨貞吉。」雖有亨、貞二德,連事起文,故不數也。《遯卦》云:「亨小利貞。」雖有三德,亦不數也。《旅卦》云:「旅,小亨。旅,貞吉。」雖有亨、貞二德,亦連他事,不數也。《比卦》云:「原筮,元永貞,无咎。」《否卦》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雖有貞字,亦連他文言之,又非本卦德,亦不數之。《同人》云:「同人于野,亨。」《坎卦》云:「有孚,維心亨。」《損卦》云:「无咎可貞。」此等雖有一德,皆連事而言之,故亦不數,所以然者,但易含萬象,事義非一,隨時曲變,不可為典要故也。其有意義,各於卦下詳之。亦有卦善而德少者,若泰與謙、復之類,雖善,唯一德也。亦有全无德者,若豫、觀、剝、晉、蹇、解、夬、姤、井、艮、歸妹、凡十一卦也。大略唯有凶卦无德者,若剝、蹇、夬、姤之屬是也。亦有卦善而无德者,晉、解之屬是也。各於卦下詳之。
  凡四德者,亨之與貞,其德特行,若元之與利,則配連他事。其意以元配亨,以利配貞,雖配他事為文,元是元大也,始首也;利是利益也,合和也。以當分言之,各是其一德也。唯配亨、貞,俱為四德。元雖配亨,亦配他事,故比卦云「元永貞」,《坤.六五》「黃裳元吉」是也。利亦非獨利貞,亦所利餘事多矣,若「利涉大川」,「利建侯」,「利見大人」,「利君子貞」。如此之屬,是利字所施處廣,故諸卦謂他事之利,不數以為德也。此四德非唯卦下有之,亦於爻下有之,但爻下其事稍少。故「黃裳元吉」及「何天之衢亨,小貞吉,大貞凶」,此皆於爻下言之,其利則諸爻皆有。
注疏
257621䷀乾文言【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注云〗不為世俗所移易也。
【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疏〗正義曰:此第二節釋初九爻辭也。「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者,此夫子疊經初九爻辭,故言「初九曰」。方釋其義,假設問辭,故言「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此夫子以人事釋「潛龍」之義,聖人有龍德隱居者也。「不易乎世」者,不移易其心在於世俗,雖逢險難,不易本志也。「不成乎名」者,言自隱默,不成就於令名,使人知也。「遯世无悶」者,謂逃遯避世,雖逢无道,心無所悶。「不見是而无悶」者,言舉世皆非,雖不見善,而心亦无悶。上云「遯世无悶」,心處僻陋,不見是而无悶,此因見世俗行惡,是亦无悶,故再起「无悶」之文。「樂則行之,憂則違之」者,心以為樂,已則行之,心以為憂,已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者,身雖逐物推移,隱潛避世,心志守道,確乎堅實其不可拔,此是潛龍之義也。
注疏
257731䷀乾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疏〗正義曰:此釋九二爻辭。「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者,庸謂中庸,庸,常也。從始至末,常言之信實,常行之謹慎。「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善世而不伐」者,謂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德博而化」者,言德能廣博,而變化於世俗。初爻則全隱遯避世,二爻則漸見德行以化於俗也。若舜漁於雷澤,陶於河濱,以器不窳,民漸化之是也。「《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者,以其異於諸爻,故特稱「《易》曰」。「見龍在田」,未是君位,但云「君德」也。
注疏
257841䷀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注云〗處一體之極,是至也。居一卦之盡,是終也。處事之至而不犯咎,知至者也。故可與成務矣。處終而能全其終,知終者也。夫進物之速者,義不若利,存物之終者,利不及義。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夫可與存義者,其唯知終者乎?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注云〗居下體之上,在上體之下,明夫終敝,故不驕也。知夫至至,故不憂也。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注云〗惕,怵惕之謂也。處事之極,失時則廢,懈怠則曠,故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
  〖疏〗正義曰:此釋九三爻辭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者,德謂德行,業謂功業。九三所以「終日乾乾」者,欲進益道德,修營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進德則知至,將進也;修業則知終,存義也。「忠信所以進德」者,復解進德之事,推忠於人,以信待物,人則親而尊之,其德日進,是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故云居業也。上云進德,下復云進德;上云修業,下變云居業者,以其間有修辭之文,故避其修文而云居業。且功業宜云居也。「知至至之,可與幾」者,九三處一體之極,方至上卦之下,是至也。既居上卦之下,而不犯凶咎,是知至也。既能知是將至,則是識幾知理,可與共論幾事。幾者,去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之時。此九三既知時節將至,知理欲到,可與共營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者,居一體之盡,而全其終竟,是知終也。既能知此終竟,是終盡之時,可與保存其義。義者宜也,保全其位,不有失喪,於事得宜。九三既能知其自全,故可存義。然九三唯是一爻,或使之欲進,知幾也,或使之欲退,存義也。一進一退,其意不同,以九三處進退之時,若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兩意並行。「是故居上位而不驕」者,謂居下體之上位而不驕也,以其知終,故不敢懷驕慢。「在下位而不憂」者,處上卦之下,故稱下位,以其知事將至,務幾欲進,故不可憂也。「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者,九三以此之故,恒乾乾也。因其已終、已至之時,而心懷惕懼,雖危不寧,以其知終、知至,故无咎。
  ○注「處一體」至「知終者乎」。
  ●正義曰:「處一體之極,是至也」者,莊氏云:「極即至也。三在下卦之上,是至極。」褚氏云:「一體之極是至者,是下卦巳極,將至上卦之下,至謂至上卦也。」下云「在下位而不憂」。注云「知夫至至,故不憂」,此以人事言之。既云下位,明知在上卦之下,欲至上卦,故不憂,是知將至上卦。若莊氏之說,直云下卦上極是至極,儻无上卦之體,何可至也?何須與幾也?是知至者,據上卦為文。莊說非也。「處事之至而不犯咎」,是「知至」者,謂三近上卦,事之將至,能以禮知屈,而不觸犯上卦之咎,則是知事之將至。「故可與成務」者,務謂事務。既識事之先幾,可與以成其事務。與猶許也,言可許之事,不謂此人共彼相與也。「進物之速者,義不若利」者,利則隨幾而發,見利則行也。義者依分而動,不妄求進。故進物速疾,義不如利,由義靜而利動故也。「存物之終者,利不及義」者,保全已成之物,不妄興動,故利不及義也。「故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者,見利則行,不顧在後,是靡不有初;不能守成其業,是鮮克有終。
  ○注「明夫」至「不憂」也。
  ●正義曰:「明夫終敝,故不驕」者,解知終也。「知夫至至,故不憂」者,解知至也。前經知至在前,知終在後,此經先解知終,後解知至者,隨文便而言之也。 注「處事」至「无咎」。
  ●正義曰:「處事之極,失時而廢」者,謂三在下卦之上體,是處事之極至也。若失時不進,則幾務廢闕,所以乾乾須進也。「懈怠則曠」者,既處事極,極則終也,當保守己終之業;若懈怠驕逸,則功業空曠,所以乾乾也。「失時則廢」,解知至也。「懈怠則曠」,解知終也。
注疏
257951䷀乾文言【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疏〗正義曰:此明九四爻辭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者,上而欲躍,下而欲退,是无常也。意在於公,非是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者,何氏云:「所以進退无恒者,時使之然,非苟欲離群也。」何氏又云:「言上下者,據位也。進退者,據爻也。」所謂「非離群」者,言雖進退无恒,猶依群眾而行,和光俯仰,並同於眾,非是卓絕獨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者,進德則欲上、欲進也。修業則欲下、欲退也。進者棄位欲躍,是進德之謂也。退者仍退在淵,是修業之謂也。其意與九三同,但九四欲前進多於九三,故云欲及時也。九三則不云及時,但可與言幾而巳。
注疏
258061䷀乾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疏〗正義曰:此明九五爻之義,同聲相應已下至各從其類也。「飛龍在天」者,言天能廣感眾物,眾物應之,所以利見大人。因大人與眾物感應,故廣陳眾物相感應,以明聖人之作而萬物瞻覩以結之也。「同聲相應」者,若彈宮而宮應,彈角而角動是也。「同氣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潤是也。此二者聲氣相感也。「水流濕,火就燥」者,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濕處;火焚其薪,先就燥處。此同氣水火,皆无識而相感,先明自然之物,故發初言之也。「雲從龍,風從虎」者,龍是水畜,雲是水氣。故龍吟則景雲出,是雲從龍也。虎是威猛之獸,風是震動之氣,此亦是同類相感。故虎嘯則谷風生,是風從虎也。此二句明有識之物感无識,故以次言之,漸就有識而言也。「聖人作而萬物覩」者,此二句正釋「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義。聖人作則飛龍在天也,萬物覩則利見大人也。陳上數事之名,本明於此,是有識感有識也。此亦同類相感,聖人有生養之德,萬物有生養之情,故相感應也。「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者,在上雖陳感應,唯明數事而巳。此則廣解天地之間共相感應之義。莊氏云:「天地絪縕,和合二氣,共生萬物。」然萬物之體,有感於天氣偏多者,有感於地氣偏多者,故《周禮.大宗伯》有「天產」、「地產」《大司徒》云:動物、植物,本受氣於天者,是動物含靈之屬,天體運動,含靈之物亦運動,是親附於上也。本受氣於地者,是植物无識之屬,地體凝滯,植物亦不移動,是親附於下也。「則各從其類者」,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此類因聖人感萬物以同類,故以同類言之。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唯同類相感,亦有異類相感者。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蠶吐絲而商弦絕,銅山崩而洛鐘應,其類煩多,難一一言也。皆實理自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感者動也,應者報也。皆先者為感,後者為應,非唯近事則相感,亦有遠事遙相感者。若周時獲麟,乃為漢高之應;漢時黃星,後為曹公之兆。感應之事,應非片言可悉,今意在釋理,故略舉大綱而巳。
注疏
258171䷀乾文言【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
  〖注云〗下无陰也。
【賢人在下位而无輔,】
  〖注云〗賢人雖在下而當位,不為之助。
【是以動而有悔也。】
  〖注云〗處上卦之極而不當位,故盡陳其闕也。獨立而動物莫之與矣。《乾.文言》首不論乾而先說元,下乃曰乾,何也?夫乾者統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論乾而下曰「乾,元亨利貞」。餘爻皆說龍,至於九三獨以君子為目,何也?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義也。有斯義,然後明之以其物,故以龍敘乾,以馬敘坤,隨其事義而取象焉。是故初九、九二,龍德皆應其義,故可論龍以明之也。至於九三「乾乾夕惕」,非龍德也,明以君子當其象矣。統而舉之,乾體皆龍,別而敘之,各隨其義。
  〖疏〗正義曰:此明上九爻辭也。「子曰貴而无位」者,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高而无民」者,六爻皆无陰,是无民也。贒人在下位而无輔者,贒人雖在下位,不為之輔助也,是以動而有悔者。聖人設誡居此之時,不可動作也。  注:處上至其義。
  ●正義曰:「夫乾者統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者」,注意以乾為四德之主,《文言》之首,應先說乾而先說四德者,故自發問而釋之,以乾體當分无功,唯統行此四德之事。行此四德,乃是乾之功。故《文言》先說君子以自強不息行此四德者,故先言之,發首不論乾也。但能四德既備,乾功自成,故下始云乾元亨利貞。
注疏
258221䷀乾文言【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注云〗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陽也。陽,剛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則天下治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也。潛而勿用,何乎?必窮處於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疏〗正義曰:此一節是《文言》第三節,說六爻人事所治之義。「潛龍勿用,下也」者,言聖人於此潛龍之時,在卑下也。「見龍在田,時舍」者,舍謂通舍。九二以見龍在田,是時之通舍也。「終日乾乾,行事」者,言行此知至、知終之事也。「或躍在淵,自試」者,言聖人逼近五位,不敢果決而進,唯漸漸自試,意欲前進,遲疑不定,故云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者,言聖人居上位而治理也。「亢龍有悔,窮之災」者,言位窮而致災,災則悔也,非為大禍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者,《易經》上稱「用九」,「用九」之文,摠是乾德。又乾字不可獨言,故舉元德以配乾也。言此乾元用九德而天下治。九五止是一爻,觀見事狹,但云上治。乾元摠包六爻,觀見事闊,故云「天下治」也。 注「此一章全以人事」至「可知」也。
  ●正義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者,下云「陽氣潛藏」,又云「乃位乎天德」,又云「乃見天則」,此一章但云「天下治」,是皆以人事說之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者,以乾元用九,六爻皆陽,是全用剛直。放遠善柔,謂放棄善柔之人。善能柔諂,貌恭心恨(當作狠),使人不知其惡,識之為難。此用九純陽者,是全用剛直,更无餘陰。柔善之人,堯尚病之,故云:「非天下之至理,未之能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此欲明在下龍潛見之義。故張氏云:「識物之動,謂龍之動也。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謂識龍之所以潛、所以見,然此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言龍靈異於他獸,不妄舉動,可潛則潛,可見利見,是不虛妄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者,經唯云時舍也。注云「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初九潛藏不見,九二既見而在田,是時之通舍之義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者,爻居其位,猶若人遇其時,故「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主則時也,謂當時无道,故明傷也。「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國亦時也,若見仲尼羈旅於人,則知國君无道,令其羈旅出外。引文王、仲尼者,明龍潛、龍見之義。
注疏
258331䷀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與天時俱不息。
注疏
258451䷀乾文言【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與時運俱終極。
注疏
258581䷀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注云〗此一章全說天氣以明之也。九,剛直之物,唯乾體能用之,用純剛以觀天,天則可見矣。
  〖疏〗正義曰:此一節是《文言》第四節,明六爻天氣之義。「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與時偕行」者,此以天道釋爻象也。所以九三乾乾不息,終日自戒者,同於天時,生物不息,言與時偕行也。偕,俱也。諸儒以為建辰之月,萬物生長,不有止息,與天時而俱行。若以不息言之,是建寅之月,三陽用事,三當生物之初,生物不息。同於天時,生物不息,故言「與時偕行」也。
  ○「乾道乃革」者,去下體,入上體,故云乃革也。「乃位乎天德」者,位當天德之位,言九五陽居於天,照臨廣大,故云天德也。
  ○「乃見天則」者,陽者剛亢之物,能用此純剛,唯天乃然,故云乃見天則。
注疏
258611䷀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
  〖注云〗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禦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是第五節,復明上初章及乾四德之義也。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以乾非是當分有德,以元、亨、利、貞為德。元是四德之首,故夫子恒以元配乾而言之,欲見乾元相將之義也。以有乾之元德,故能為物之始而亨通也。此解元亨二德也。「利貞者,性情也」者,所以能利益於物而得正者,由性制於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者,此復說始而亨,利貞之義。乾始,謂乾能始生萬物,解元也。「能以美利利天下」,解利也。謂能以生長美善之道,利益天下也。不復說亨貞者,前文亨既連始,貞又連利,舉始舉利,則通包亨貞也。「不言所利,大矣哉」者,若《坤卦》云「利牝馬之貞」,及「利建侯」,「利涉大川」,皆言所利之事。此直云利貞,不言所利之事,欲見无不利也。非唯止一事而已,故云「不言所利大矣哉」,其實此利為无所不利,此貞亦无所不貞,是乾德大也,「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者,此正論乾德,不兼通元也。故直云「大哉乾乎,剛健中正,謂純陽剛健,其性剛強,其行勁健。中謂二與五也,正謂五與二也,故云「剛健中正」。六爻俱陽,是純粹也。純粹不雜,是精靈,故云「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者,發謂發越也,揮謂揮散也,言六爻發越揮散,旁通萬物之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者,重取《乾.彖》之文,以讚美此乾之義。「雲行雨施,天下平」者,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注:不為至性情也 
  ●正義曰:乾之元氣,其德廣大,故能徧通諸物之始。若餘卦元德,雖能始生萬物,德不周普,故云「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其實坤元亦能通諸物之始,以此《文言》論乾元之德,故注連言乾元也。「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者,性者天生之質,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則不能久行其正。其六爻發揮之義。案:《略例》。云:「爻者,言乎變者也。」故合散屈伸,與體相乖,形躁好靜,質柔愛剛,體與情反,質與願違。是爻者所以明情,故六爻發散,旁通萬物之情。輔嗣之意,以初為无用之地,上為盡末之境。其居位者唯二、三、四、五,故《繫辭》唯論此四爻。初、上雖无正位,統而論之,爻亦始末之位,故《乾.彖》云「六位時成」。二、四為陰位,陰居為得位,陽居為失位;三、五為陽位,陽居為得位,陰居為失位。《略例》云:「陽之所求者陰也,陰之所求者陽也」。一與四,二與五,三與上,若一陰一陽為有應,若俱陰俱陽為无應。此其六爻之大略,其義具於《繫辭》,於此略言之。
注疏
258721䷀乾文言【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是《文言》第六節,更復明六爻之義。此節明初九爻辭。周氏云:「上第六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是廣明乾與四德之義,此君子以成德為行,亦是第六節,明六爻之義,摠屬第六節,不更為第七節。」義或當然也。「君子以成德為行」者,明初九潛龍之義,故先開此語也。言君子之人,當以成就道德為行,令其德行彰顯,使人日可見其德行之事,此君子之常也,不應潛隱。所以今日潛者,以時未可見,故須潛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此夫子解潛龍之義。此經中潛龍之言,是德之幽隱而未宣見,所行之行未可成就。「是以君子弗用」者,德既幽隱,行又未成,是君子於時不用,以逢眾陰,未可用也。周氏云:「德出於己,在身內之物,故云成;行被於人,在外之事,故云為行。」下又即云「行而未成」,是行亦稱成。周氏之說,恐義非也。「成德為行」者,言君子成就道德以為其行。其成就道德,未必文相對。
注疏
258831䷀乾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
  〖注云〗以君德而處下體,資納於物者也。
【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疏〗正義曰:此復明九二之德。「君子學以聚之」者,九二從微而進,未在君位,故且習學以畜其德。「問以辯之」者,學有未了,更詳問其事,以辨決於疑也。
  ○「寬以居之」者,當用寬裕之道,居處其位也。「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者,既陳其德於上,然後引《易》本文以結之。《易》之所云是君德,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是也。但有君德,未是君位。
注疏
258941䷀乾文言【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疏〗正義曰:此明九三爻辭。上之初九、九二皆豫陳其德於上,不發首云初九、九二,此九三、九四,則發首先言九三、九四;其九五全不引《易》文,上九則發首云「亢之為言」也。上下不為例者,夫子意在釋經,義便則言,以潛見須言其始,故豫張本於上。三、四俱言「重剛不中」,恐其義同,故並先云爻位并重剛不中之事。九五前章已備,故不復引《易》,但云大人也。上九亦前章備顯,故此直言亢之為言也。案:初九云「潛之為言」,上爻云「亢之為言」,獨二爻云「言」者,褚氏以初九居无位之地,故稱言也;其餘四爻是有位,故不云言,義或然也。重剛者,上下俱陽,故重剛也。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上不在天,謂非五位;下不在田,謂非二位也。「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者,居危之地,以乾乾夕惕,戒懼不息,得无咎也。
注疏
259051䷀乾文言【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疏〗正義曰:此明九四爻辭也。其「重剛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並與九三同也。「中不在人」者,三之與四,俱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於地,上遠於天,九三近二,是下近於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則上近於天,下遠於地,非人所處,故特云「中不在人」。「故或之」者,以其上下无定,故心或之也。「或之者,疑之也」者,此夫子釋經或字。經稱或是疑惑之辭,欲進欲退,猶豫不定,故疑之也。九三中雖在人,但位卑近下,向上為難,故危惕,其憂深也。九四則陽德漸盛,去五彌近,前進稍易,故但疑惑,憂則淺也。
注疏
259161䷀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疏〗正義曰:此明九五爻辭。但上節明大人與萬物相感,此論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廣言所合之事。「與天地合其德」者,莊氏云:「謂覆載也」。「與日月合其明」者,謂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者,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與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禍淫也。「先天而天弗違」者,若在天時之先行事,天乃在後不違,是天合大人也。「後天而奉天時」者,若在天時之後行事,能奉順上天,是大人合天也。「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者,夫子以天且不違,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遠者尚不違,況小而近者可有違乎?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注疏
259271䷀乾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疏〗正義曰:此明上九之義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者,言此上九所以亢極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備知,雖居上位,不至於亢也。此設誡辭。莊氏云:「進退據心,存亡據身,得喪據位。」「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者,言唯聖人乃能「知進退存亡」也。何不云得喪者,得喪輕於存亡,舉重略輕也。「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者,聖人非但止知進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道,其唯聖人乎!此經再稱「其唯聖人乎」者,上稱聖人為「知進退存亡」發文,下稱「其唯聖人乎」者,為「不失其正」發文,言聖人非但知進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故再發「聖人」之文也。
注疏
259392䷁坤文言坤文言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注云〗動之方正,不為邪也。柔而又圓,消之道也。其德至靜,德必方也。
【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疏〗正義曰:此一節是第一節,明坤之德也。自「積善之家」以下是第二節也,分釋六爻之義。「坤至柔而動也剛」者,六爻皆陰,是至柔也。體雖至柔而運動也剛,柔而積漸,乃至堅剛,則上云「履霜堅冰」是也。又地能生物,初雖柔弱,後至堅剛而成就。「至靜而德方」者,地體不動,是至靜。生物不邪,是德能方正。
  ○「後得主而有常」者,陰主卑退,若在事之後,不為物先,即得主也。此陰之恒理,故云有常。「含萬物而化光」者,自明《彖》辭含弘光大,言含養萬物而德化光大也。「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者,言坤道柔順,承奉於天,以量時而行,即不敢為物之先,恒相時而動。
注疏
2594102䷁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初六爻辭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者,欲明初六其惡有漸,故先明其所行善惡事,由久而積漸,故致後之吉凶。「其所由來者漸矣」者,言弑君弑父,非一朝一夕率然而起,其禍患所從來者積漸久遠矣。「由辯之不早辯」者,臣子所以久包禍心,由君父欲辯明之事,不早分辯故也。此戒君父防臣子之惡。「蓋言順」者,言此履霜堅冰至,蓋言順習陰惡之道,積微而不已,乃致此弑害。稱蓋者是疑之辭。凡萬事之起,皆從小至大,從微至著,故上文善惡並言,今獨言弑君弑父有漸者,以陰主柔順,積柔不已,乃終至禍亂,故特於坤之初六言之,欲戒其防柔弱之初,又陰為弑害,故寄此以明義。
注疏
2595112䷁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釋六二爻辭。「直其正」者,經稱直是其正也。「方其義」者,經稱方是其義也。義者,宜也,於事得宜,故曰義。「君子敬以直內」者,覆釋「直其正」也。言君子用敬以直內,內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內心。「義以方外」者,用此義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萬物,皆得所宜,各以方正,然即前云「直其正也,方其義也」。下云「義以方外」,即此應云「正以直內」。改云「敬以直內」者,欲見正則能敬,故變正為敬也。「敬義立而德不孤」者,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德不孤也。直則不邪,正則謙恭,義則與物无競,方則凝重不躁,既「不習无不利」,則所行不須疑慮,故曰「不疑其所行」。
注疏
2596122䷁坤文言【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六三爻辭,言「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者,釋含章可貞之義也。言六三之陰,雖有美道包含之德,若或從王事,不敢為主先成之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者,欲明坤道處卑,待唱乃和,故歷言此三事,皆卑應於尊,下順於上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者,其地道卑柔,无敢先唱成物,必待陽始先唱,而後代陽有終也。
注疏
2597132䷁坤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六四爻辭。「天地變化」,謂二氣交通,生養萬物,故草木蕃滋。「天地閉,賢人隱」者,謂二氣不相交通,天地否閉,賢人潛隱。天地通則草木蕃,明天地閉,草木不蕃;「天地閉,賢人隱」,明天地通則賢人出,互而相通,此乃括囊无咎,故賢人隱屬天地閉也。「蓋言謹」者,謹謂謹慎,蓋言賢人君子於此之時須謹慎也。
注疏
2598142䷁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六五爻辭也。「黃中通理」者,以黃居中,兼四方之色,奉承臣職,是通曉物理也。「正位居體」者,居中得正,是正位也;處上體之中,是居體也。黃中通理,是「美在其中」。有美在於中,必通暢於外,故云「暢於四支」。四支猶人手足,比于四方物務也。外內俱善,能宣發於事業。所營謂之事,事成謂之業,美莫過之,故云「美之至」也。
注疏
2599152䷁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
  〖注云〗辯之不早,疑盛乃動,故必戰。
【為其嫌於无陽也,】
  〖注云〗為其嫌於非陽而戰。
【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
  〖注云〗猶未失其陰類,為陽所滅。
【故稱血焉。】
  〖注云〗猶與陽戰而相傷,故稱血。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上六爻辭。「陰疑於陽必戰」者,陰盛為陽所疑,陽乃發動,欲除去此陰,陰既強盛,不肯退避,故必戰也。
  ○「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者,上六陰盛似陽,為嫌純陰非陽,故稱龍以明之。「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者,言上六雖陰盛似陽,然猶未能離其陰類,故為陽所傷而見滅也。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者,釋「其血玄黃」之義。莊氏云:「上六之爻,兼有天地雜氣,所以上六被傷,其血玄黃也。天色玄,地色黃,故血有天地之色。」今輔嗣注云「猶與陽戰而相傷」,是言陰陽俱傷也。恐莊氏之言,非王之本意,今所不取也。
注疏
2600065繫辭上繫辭上
【周易繫辭上】
  〖疏〗正義曰:謂之「繫辭」者,凡有二義,論字取繫屬之義。聖人繫屬此辭於爻卦之下,故此篇第六章云:「繫辭焉以斷其吉凶。」第十二章云:「繫辭焉以盡其言。」是繫屬其辭於爻卦之下,則上下二篇經辭是也。文取繫屬之義,故字體從「毄」。又音為係者,取剛係之義。卦之與爻,各有其辭以釋其義,則卦之與爻,各有剛係,所以音謂之係也。夫子本作《十翼》,申說上下二篇經文,《繫辭》條貫義理,別自為卷,總曰《繫辭》。分為上下二篇者。
  何氏云:上篇明无,故曰「易有太極」,太極即无也。又云「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是其无也。下篇明幾,從无入有,故云「知幾其神乎」。今謂分為上下,更无異義,直以簡編重大,是以分之。或以上篇論易之大理,下篇論易之小理者,事必不通。何則?案上《繫》云:「君子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又云:「藉用白茅,无咎。」皆人言語小事,及小慎之行,豈為易之大理?又下《繫》云:「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豈復易之小事乎?明以大小分之,義必不可。故知聖人既无其意,若欲強釋,理必不通。
  諸儒所釋上篇,所以分段次,下凡有一十二章。周氏云:「天尊地卑」為第一章,「聖人設卦觀象」為第二章,「彖者言乎象者」為第三章,「精氣為物」為第四章,「顯諸仁藏諸用」為第五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為第六章,「初六藉用白茅」為第七章,「大衍之數」為第八章,「子曰知變化之道」為第九章,「天一地二」為第十章,「是故易有太極」為第十一章,「子曰書不盡言」為第十二章。
  馬季長、荀爽、姚信等又分「白茅」章後,取「負且乘」更為別章,成十三章。案:「白茅」以下,曆序諸卦,獨分「負且乘」以為別章,義无所取也。
  虞翻分為十一章,合「大衍之數」並「知變化之道」,共為一章。案:「大衍」一章,總明揲蓍策數,及十有八變之事,首尾相連。其「知變化之道」已下,別明「知神」及「唯幾」之事,全與「大衍」章義不類,何得合為一章?今從先儒以十二章為定。
注疏
2601065繫辭上第一章 天尊地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注云〗乾坤其易之門戶,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注云〗天尊地卑之義既列,則涉乎萬物,貴賤之位明矣。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注云〗剛動而柔止也。動止得其常體,則剛柔之分著矣。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注云〗方有類,物有群,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也。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趣則凶,故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注云〗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以成昏明,山澤通氣而雲行雨施,故變化見矣。
【是故剛柔相摩,】
  〖注云〗相切摩也,言陰陽之交感也。
【八卦相盪。】
  〖注云〗相推盪也,言運化之推移。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注云〗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
  〖注云〗順萬物之情,故曰有親。通天下之志,故曰有功。
【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
  〖注云〗有易簡之德,則能成可久可大之功。
【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注云〗天地易簡,萬物各載其形。聖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注云〗天下之理,莫不由於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也。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注云〗成位,況立象也。極易簡則能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理,故能成象,並乎天地言其中,則並明天地也。
  〖疏〗正義曰:此第一章,明天尊地卑,及貴賤之位,剛柔動靜寒暑往來,廣明乾坤簡易之德。聖人法之,能見天下之理。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者,天以剛陽而尊,地以柔陰而卑,則乾坤之體安定矣。乾健與天陽同,坤順與地陰同,故得乾坤定矣。若天不剛陽,地不柔陰,是乾坤之體不得定也。此經明天地之德也。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者,卑謂地體卑下,高謂天體高上。卑高既以陳列,則物之貴賤得其位矣。若卑不處卑,謂地在上,高不處高,謂天在下。上下既亂,則萬物貴賤則不得其位矣。此經明天地之體,此雖明天地之體,亦涉乎萬物之形。此貴賤總兼萬物,不唯天地而已,先云卑者,便文爾。案前經云「天尊地卑」,天地別陳。此「卑高以陳」,不更別陳。總云「卑高」者,上文詳,於此略也。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者,天陽為動,地陰為靜,各有常度,則剛柔斷定矣。動而有常則成剛,靜而有常則成柔,所以剛柔可斷定矣。若動而无常,則剛道不成;靜而无常,則柔道不立。是剛柔雜亂,動靜无常,則剛柔不可斷定也。此經論天地之性也。此雖天地動靜,亦總兼萬物也。萬物稟於陽氣多而為動也,稟於陰氣多而為靜也。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者,方謂法術性行,以類共聚,同方者則同聚也。物,謂物色群黨,共在一處,而與他物相分別。若順其所同則吉也,若乖其所趣則凶也,故曰「吉凶生矣」。此經雖因天地之性,亦廣包萬物之情也。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者,象謂懸象,日月星辰也。形謂山川草木也。懸象運轉而成昏明,山澤通氣而雲行雨施,故變化見也。
  ○「是故剛柔相摩」者,以變化形見,即陽極變為陰,陰極變為陽,陽剛而陰柔,故剛柔共相切摩,更遞變化也。
  ○「八卦相盪」者,剛則陽爻也。柔則陰爻也。剛柔兩體,是陰陽二爻,相雜而成八卦,遞相推盪。若十一月一陽生而推去一陰,五月一陰生而推去一陽。雖諸卦遞相推移,本從八卦而來,故云「八卦相盪也」。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者,重明上經「變化見矣」及「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事。八卦既相推盪,各有功之所用也。又鼓動之以震雷離電,滋潤之以巽風坎雨,或離日坎月,運動而行,一節為寒,一節為暑,直云震、巽、離、坎,不云乾、坤、艮、兌者,乾、坤上下備言,艮、兌非鼓動運行之物,故不言之,其實亦兼焉。雷電風雨,亦出山澤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者,道謂自然而生,故乾得自然而為男,坤得自然而成女。必云成者有故,以乾因陰而得成男,坤因陽而得成女,故云成也。
  ○「乾知太始」者,以乾是天陽之氣,萬物皆始在於氣,故云知其大始也。
  ○「坤作成物」者,坤是地陰之形,坤能造作以成物也。初始无形,未有營作,故但云知也。已成之物,事可營為,故云作也。
  ○「乾以易知」者,易謂易略,无所造為,以此為知,故曰「乾以易知」也。
  ○「坤以簡能」者,簡謂簡省凝靜,不須繁勞,以此為能,故曰「坤以簡能」也。若於物艱難,則不可以知,故以易而得知也。若於事繁勞,則不可能也。必簡省而後可能也。
  ○「易則易知」者,此覆說上「乾以易知」也。乾德既能說易,若求而行之,則易可知也。
  ○「簡則易從」者,覆說上「坤以簡能」也。於事簡省,若求而行之,則易可從也。上「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論乾坤之體性也。「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者,此論乾坤既有此性,人則易可倣效也。
  ○「易知則有親」者,性意易知,心无險難,則相和親,故云「易知則有親」也。「易從則有功」者,於事易從,不有繁勞,其功易就,故曰「易從則有功」。此二句,論聖人法此乾坤易簡,則有所益也。
  ○「有親則可久」者,物既和親,无相殘害,故可久也。
  ○「有功則可大」者,事業有功,則積漸可大。此二句論人法乾坤,久而益大。
  ○「可久則賢人之德」者,使物長久,是賢人之德,能養萬物,故云「可久則賢人之德」也。
  ○「可大則賢人之業」者,功勞既大,則是賢人事業。行天地之道,總天地之功,唯聖人能。然今云賢人者,聖人則隱迹藏用,事在无境。今云可久可大,則是離无入有,賢人則事在有境。故可久可大,以賢人目之也。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者,此則贊明聖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天下萬事之理並得其宜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者,成位況立象,言聖人極易簡之善,則能通天下之理,故能成立卦象於天地之中,言並天地也。
  ○注「乾坤其易」至「之體」。 ○正義曰:云:「先明天尊地卑,以定乾坤之體」者,易含萬象,天地最大。若天尊地卑,各得其所,則乾坤之義得定矣。若天之不尊,降在滯溺;地之不卑,進在剛盛,則乾坤之體,何由定矣?案乾坤是天地之用,非天地之體,今云乾坤之體者,是所用之體,乾以健為體,坤以順為體,故云「乾坤之體」。
  ○注「天尊地卑」至「明矣」。 ○正義曰:「天尊地卑之義既列」,解經「卑高以陳」也。云「則涉乎萬物貴賤之位明矣」,解經「貴賤位矣」。上經既云「天尊地卑」,此經又云「貴賤」者,則貴非唯天地,是兼萬物之貴賤。
  ○注「方有類」至「生矣」。 ○正義曰:云「方有類」者,方,謂法術情性趣舍,故《春秋》云「教子以義方」,注云:「方,道也。」是方謂性行法術也。言方雖以類而聚,亦有非類而聚者。若陰之所求者陽,陽之所求者陰,是非類聚也。若以人比禽獸,即是非類,雖男女不同,俱是人例,亦是以類聚也。故云「順所同則吉,乖所趣則凶」。
  ○注「天地之道」至「易簡」。 ○正義曰:云:「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者,釋經之「乾以易知」。「不勞而善成」者,釋經「坤以簡能」也。案經乾易坤簡,各自別言,而注合云天地者,若以坤對乾,乾為易也,坤為簡也。經之所云者是也。若據乾坤相合皆无為,自然養物之始也,是自然成物之終也。是乾亦有簡,坤亦有易,故注合而言之也。用使聖人俱行易簡,法无為之化。
  ○注「天地易簡」至「其德業」。 ○正義曰:云:「聖人不為,群方各遂其業」者,聖人顯仁藏用,唯見生養之功,不見其何以生養,猶若日月見其照臨之力,不知何以照臨,是聖人用无為以及天下,是聖人不為也。云「德業既成,則入於形器」者,初行德業未成之時,不見其所為,是在於虛无。若德業既成,覆被於物,在於有境,是入於形器也。賢人之分,則見其所為,見其成功始末,皆有德之與業,是所有形器,故以賢人目其德業。然則本其虛无玄象謂之聖,據其成功事業謂之賢也。
  ○注「天下之理」至「分位正位」。 ○正義曰:云天下之理莫不由於易簡而各得順其分位者,若能行說易簡靜,任物自生,則物得其性矣。故《列子》云:「不生而物自生,不化而物自化。」若不行易簡,法令茲章,則物失其性也。《老子》云:「水至清則无魚,人至察則无徒」。又《莊子》云:「馬翦剔羈絆,所傷多矣。」是天下之理未得也。
注疏
2602065繫辭上第二章 聖人設卦觀象
【聖人設卦觀象,】
  〖注云〗此總言也。
【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注云〗繫辭所以明吉凶,剛柔相推所以明變化也。吉凶者存乎人事也,變化者存乎運行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注云〗由有失得,故吉凶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注云〗失得之微者足以致憂虞而已,故曰悔吝。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
  〖注云〗往復相推,迭進退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注云〗晝則陽剛,夜則陰柔,始總言吉凶變化,而下別明悔吝、晝夜者,悔吝則吉凶之類,晝夜亦變化之道,吉凶之類,則同因繫辭而明;變化之道,則俱由剛柔而著,故始總言之,下則明失得之輕重,辨變化之小大,故別序其義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注云〗三極,三材也。兼三材之道,故能見吉凶,成變化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注云〗序,易象之次序。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疏〗正義曰:此第二章也。前章言天地成象成形,簡易之德,明乾坤之大旨。此章明聖人設卦觀象,爻辭吉凶,悔吝之細別。
  ○「聖人設卦觀象」者,謂聖人設畫其卦之時,莫不瞻觀物象,法其物象,然後設之,卦象則有吉有凶,故下文云「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是施設其卦,有此諸象也。
  ○「繫辭焉而明吉凶」者,卦象爻象,有吉有凶。若不繫辭,其理未顯。故繫屬吉凶之文辭於卦爻之下,而顯明此卦爻吉凶也。案吉凶之外,猶有悔吝憂虞,直云而明吉凶者,悔吝憂虞,是凶中之小,別舉吉凶,則包之可知也。「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者,八純之卦,卦之與爻,其象既定,變化猶少;若剛柔二氣相推,陰爻陽爻交變,分為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委曲變化,事非一體,是「而生變化」也。繫辭而明吉凶,明繫辭之意;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明其推引而生雜卦之意也。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者,此下四句經,總明諸象不同之事,辭之吉者是得之象;辭之凶者是失之象,故曰「吉凶者,是失得之象也」。初時於事有失有得,積漸成著,乃為吉凶也。然易之諸卦及爻不言吉凶者,義有數等。或吉凶據文可知,不須明言吉凶者。若乾「元亨利貞」及「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屬,尋文考義,是吉可知,故不須云吉也。若其剝「不利有攸往」,離之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之屬,據其文辭,其凶可見,故不言凶也。亦有爻處吉凶之際,吉凶未定,行善則吉,行惡則凶。是吉凶未定,亦不言吉凶,若乾之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若屯之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是吉凶未定,亦不言吉凶也。又諸稱无咎者,若不有善應則有咎,若有善應則无咎,此亦不定言吉凶也。諸稱吉凶者,皆嫌其吉凶不明,故言吉凶以正之,若坤之六五「黃裳元吉」,以陰居尊位,嫌其不吉,故言吉以明之。推此餘可知也。亦有於事无嫌,吉凶灼然可知,而更明言吉凶者,若剝之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六二「剝床以辯,蔑貞凶」者,此皆凶狀灼然,而言凶也。或有一卦之內,或一爻之中,得失相形,須言吉凶。若大過九三「棟橈凶」、九四「棟隆吉」,是一卦相形也;屯卦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是一爻相形也。亦有一事相形,終始有異。若訟卦「有孚窒惕,中吉終凶」之類是也。大略如此。原夫易之為書,曲明萬象,苟在釋辭,明其意,達其理,不可以一爻為例,義有變通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者,經稱悔吝者,是得失微小,初時憂念虞度之形象也。以憂虞不已,未是大凶,終致悔吝。悔者,其事已過,意有追悔之也。吝者,當事之時,可輕鄙恥,故云吝也。吝既是小凶,則易之為書亦有小吉,則无咎之屬善補過是也。此亦小吉,而不言者,下經備陳之也,故於此不言。其餘元亨利貞,則是吉象之境,有四德別言,故於此不言也。其以祉有慶有福之屬,各於爻卦別言,故不在此而說。且易者戒人為惡,故於惡事備言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者,萬物之象,皆有陰陽之爻,或從始而上進,或居終而倒退,以其往復相推,或漸變而頓化,故云「進退之象也」。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者,晝則陽日照臨,萬物生而堅剛,是晝之象也。夜則陰潤浸被,萬物而皆柔弱,是夜之象也。
  ○「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者,此覆明變化進退之義,言六爻遞相推動而生變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以其事兼三才,故能見吉凶而成變化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者,以其在上,吉凶顯其得失,變化明其進退,以此之故,君子觀象知其所處,故可居治之位,而安靜居之,是易位之次序也。若居在乾之初九,而安在勿用,若居在乾之九三,而安在乾乾,是以所居而安者,由觀易之位次序也。
  ○「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者,言君子愛樂而習玩者,是六爻之辭也。辭有吉凶悔吝,見善則思齊其事,見惡則懼而自改,所以愛樂而耽玩也。卦之與爻,皆有其辭,但爻有變化,取象既多,以知得失。故君子尤所愛樂,所以特云「爻之辭」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者,以易象則明其善惡,辭則示其吉凶,故君子自居處其身,觀看其象,以知身之善惡,而習玩其辭,以曉事之吉凶。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者,言君子出行興動之時,則觀其爻之變化,而習玩其占之吉凶。若乾之九四「或躍在淵」,是動則觀其變也。《春秋傳》云:「先王卜征五年。」又云:「卜以決疑。」是動玩其占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者,君子既能奉遵易象,以居處其身,无有凶害,是以從天以下,悉皆祐之,吉無不利。此《大有》上九爻辭。
  ○注「此總言也」。 ○正義曰:此設卦觀象,總為下而言,故云「此總言也」。
  ○注「晝則陽剛」至「其義」。 ○正義曰:云:「始總言吉凶變化」者,謂上文云「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始總言吉凶變化也。云「而下別明悔吝晝夜」者,謂次文云「悔吝者,憂虞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是別明悔吝晝夜也。言「悔吝則吉凶之類」者,案上文繫辭而明吉凶,次又別序云「吉凶者,失得之象」,「悔吝者,憂虞之象」,是吉凶之外,別生悔吝,是悔吝亦吉凶之類。大略總言吉凶,是細別之,吉凶之外,別有悔吝也,故云「悔吝則吉凶之類」。云「晝夜亦變化之道」者,案上文云「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次文別云「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變化之外,別云晝夜,總言之則變化晝夜是一,分之則變化晝夜是殊,故云「晝夜亦變化之道」也。云「吉凶之類,則同因繫辭而明」者,案上文云「繫辭焉而明吉凶」,次文別序云「吉凶」「悔吝」,兩事同因上繫辭而明之也,故云「吉凶之類,則同因《繫辭》而明」也。云「變化之道,則俱由剛柔而著」者,上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次文別序云:「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上文則變化剛柔合為一,次文則別序變化剛柔分為二。合之則同,分之則異,是變化從剛柔而生,故云「變化之道,俱由剛柔而著」也。云「故始總言之」也。上文「繫辭焉而明吉凶」,不云悔吝,是總言之也。又上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不云晝夜,是總變化言之也。云「下則明失得之輕重,辯變化之小大,故別序其義」者,案次文別序云:「吉凶者,失得之象。」是失得重也;「悔吝者,憂虞之象」,是失得輕也。又次經云:「變化者,進退之象。」是變化大也;「剛柔者,晝夜之象」,是變化小也。兩事並言,失得別明輕重,變化別明小大,是別序其義。
注疏
2603065繫辭上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
【彖者言乎象者也,】
  〖注云〗彖總一卦之義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
  〖注云〗爻各言其變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
  〖注云〗爻之所處曰位,六位有貴賤也。
【齊小大者存乎卦,】
  〖注云〗卦有小大也,齊猶言辯也,即彖者言乎象也。
【辯吉凶者存乎辭,】
  〖注云〗辭,爻辭也,即「爻者言乎變」也。言象所以明小大,言變所以明吉凶。故小大之義存乎卦,吉凶之狀見乎爻。至於悔吝无咎,其例一也。吉凶悔吝,小疵无咎,皆主乎變,事有小大,故下歷言五者之差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
  〖注云〗介,纖介也。王弼曰:憂悔吝之時,其介不可慢也。即「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震无咎者存乎悔。】
  〖注云〗无咎者,善補過也。震,動也。故動而无咎,存乎无悔過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注云〗其道光明曰大,君子道消曰小;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準,】
  〖注云〗作《易》以準天地。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注云〗幽明者,有形无形之象。死生者,終始之數也。
  〖疏〗正義曰:此第三章也。上章明吉凶悔吝繫辭之義,而細意未盡,故此章更委曲說卦爻吉凶之事。是以義理深奧,能彌綸天地之道,仰觀俯察,知死生之說。
  ○「彖者言乎象者也」,彖謂卦下之辭,言說乎一卦之象也。
  ○「爻者言乎變者也」者,謂爻下之辭,言說此爻之象改變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者,謂爻卦下辭也。著其吉凶者,言論其卦爻失之與得之義也。前章言據其卦爻之象,故云「吉凶者,失得之象」。此章據其卦爻之辭,故云「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者,辭著悔吝者,言說此卦爻有小疵病也。有小疵病必預有憂虞,故前章云:「悔吝者憂虞之象。」但前章據其象,此章論其辭也。
  ○「无咎者,善補過也」者,辭稱无咎者,即此卦爻能補其過。若不能補過,則有咎也。案《略例》:无咎有二,一者善能補過,故无咎。二者其禍自已招,无所怨咎,故節之六三:「不節之嗟,又誰咎也?」但如此者少,此據多者言之,故云「善補過也」。前章舉其大略,故不細言无咎之事,此章備論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者,以爻者言乎變,以此之故,陳列物之貴賤者在存乎六爻之位,皆上貴而下賤也。
  ○「齊小大者存乎卦」者,以彖者言乎象,象有小大,故齊辯物之小大者存乎卦也。猶若泰則「小往大來,吉亨」,否則「大往小來」之類是也。
  ○「辯吉凶者存乎辭」者,謂辯明卦之與爻之吉凶,存乎卦爻下之言辭是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者,介謂纖介,謂小小疵病。能預憂虞悔吝者存於細小之疵病也。
  ○「震无咎者存乎悔」者,震,動也。動而无咎者,存乎能自悔過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者,其道光明謂之大,其道銷散謂之小。若之適通泰,其辭則說易,若之適否塞,其辭則難險也。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者,謂爻卦之辭,各斥其爻卦之之適也。若之適於善,則其辭善。若之適於惡,則其辭惡也。
  ○「易與天地準」者,自此已上,論卦爻辭理之義;自此已下,廣明易道之美。言聖人作易與天地相準。謂準擬天地,則乾健以法天,坤順以法地之類是也。
  ○「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者,以易與天地相準,為此之故,聖人用易能彌綸天地之道。彌謂彌縫補合,綸謂經綸牽引,能補合牽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者,天有懸象而成文章,故稱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條理,故稱理也。
  ○「是故知幽明之故」者,故謂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觀俯察,知无形之幽,有形之明,義理事故也。
  ○「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者,言用易理,原窮事物之初始,反復事物之終末,始終吉凶,皆悉包羅,以此之故,知死生之數也。正謂用易道參其逆順,則禍福可知;用蓍策求其吉凶,則死生可識也。
  ○注「辭爻」至「之差」。 ○正義曰:云:「辭,爻辭也」者,其實卦之與爻,皆有其辭。知是爻辭者,但卦辭變化少,爻辭變化多,此經「辯吉凶者存乎辭」,與「齊小大者存乎卦」,二文相對,上既云卦,故此辭為爻辭也。云「言象所以明小大」者,即「齊小大者存乎卦」是也。云「言變化所以明吉凶」者,則「辯吉凶者存乎辭」是也。云「故小大之義存乎卦」者,覆說「言象所以明小大」也。云「吉凶之狀見乎爻」者,覆說「言變所以明吉凶」也。云「悔吝无咎,其例一也」者,謂悔吝无咎,體例與吉凶一也,皆是存乎辭。云「悔吝小疵无咎,皆生乎變」者,謂皆生於爻也。言乎變者,謂皆從爻變而來。云「事有小大」者,大則為吉凶,小則為悔吝无咎也。云「故下歷言五者之差」者,謂於吉凶下歷次言五者之差別,數五者,謂吉一,凶二,悔三,吝四,无咎五。「然諸儒以為五者,皆數列貴賤者存乎位,」是其一也。「齊小大者存乎卦」,是其二也。「辯吉凶者存乎辭」,是其三也。「憂悔吝者存乎介」,是其四也。「震无咎者存乎无悔」,是其五也。於經數之為便,但於注理則乖,今並存焉,任後賢所釋。
注疏
2604065繫辭上第四章 精氣為物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
  〖注云〗精氣煙熅,聚而成物。聚極則散,而遊魂為變也。遊魂,言其遊散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注云〗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注云〗德合天地,故曰相似。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注云〗知周萬物,則能以道濟天下也。
【旁行而不流,】
  〖注云〗應變旁通,而不流淫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
  〖注云〗順天之化,故曰樂也。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注云〗安土敦仁者,萬物之情也。物順其情則仁功贍矣。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注云〗範圍者,擬範天地,而周備其理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
  〖注云〗曲成者,乘變以應物,不係一方者也,則物宜得矣。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注云〗通幽明之故,則无不知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注云〗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也。方、體者,皆係於形器者也。神則陰陽不測,易則唯變所適,不可以一方、一體明。
【一陰一陽之謂道,】
  〖注云〗道者何?无之稱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天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无之功顯,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體」,而道可見矣。故窮變以盡神,因神以明道,陰陽雖殊,无一以待之。在陰為无陰,陰以之生;在陽為无陽,陽以之成,故曰「一陰一陽」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注云〗仁者資道以見其仁,知者資道以見其知,各盡其分。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注云〗君子體道以為用也。仁知則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不亦鮮矣?故「常无欲,以觀其妙」,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
  〖疏〗正義曰:此第四章也。上章明卦爻之義,其事類稍盡,但卦爻未明鬼神情狀。此章說物之改變而為鬼神,易能通鬼神之變化,故於此章明之。
  ○云:「精氣為物」者,謂陰陽精靈之氣,氤氳積聚而為萬物也。
  ○「遊魂為變」者,物既積聚,極則分散,將散之時,浮遊精魂,去離物形,而為改變,則生變為死,成變為敗,或未死之間,變為異類也。
  ○「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者,能窮易理,盡生死變化,以此之故,能知鬼神之內外情狀也。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言聖人以易之理而能然也。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者,天地能知鬼神,任其變化。聖人亦窮神盡性,能知鬼神,是與天地相似,所為所作,故不違於天地,能與天地合也。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者,聖人无物不知,是知周於萬物。天下皆養,是道濟天下也。
  ○「故不過」者,所為皆得其宜,不有愆過,使物失分也。
  ○「旁行而不流」者,言聖人之德,應變旁行,无不被及,而不有流移淫過。若不應變化,非理而動,則為流淫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者,順天施化,是歡樂於天;識物始終,是自知性命。順天道之常數,知性命之始終,任自然之理,故不憂也。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者,言萬物之性,皆欲安靜於土,敦厚於仁。聖人能行此安土敦仁之化,故能愛養萬物也。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範謂模範,圍謂周圍,言聖人所為所作,模範周圍天地之化養,言法則天地以施其化,而不有過失違天地者也。
  ○「曲成萬物而不遺」者,言聖人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而不有遺棄細小而不成也。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者,言聖人通曉於晝夜之道,晝則明也,夜則幽也,言通曉於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自此已上,皆神之所為,聖人能極神之幽隱之德也。
  ○「故神无方,而易无體」者,神則寂然虛无,陰陽深遠,不可求測,是无一方可明也。易則隨物改變,應變而往,无一體可定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者,一謂无也,无陰无陽,乃謂之道。一得為无者,无是虛无,虛无是太虛,不可分別,唯一而已,故以一為无也。若其有境,則彼此相形,有二有三,不得為一。故在陰之時,而不見為陰之功;在陽之時,而不見為陽之力,自然而有陰陽,自然无所營為,此則道之謂也。故以言之為道,以數言之謂之一,以體言之謂之无,以物得開通謂之道,以微妙不測謂之神,以應機變化謂之易,總而言之,皆虛无之謂也。聖人以人事名之,隨其義理,立其稱號。
  ○「繼之者善也」者,道是生物開通,善是順理養物,故繼道之功者,唯善行也。
  ○「成之者性也」者,若能成就此道者,是人之本性。若性仁者成就此道為仁性,知者成就此道為知也。故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是仁之與知,皆資道而得成仁知也。
  ○「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言萬方百姓,恒日日賴用此道而得生,而不知道之功力也。言道冥昧不以功為功,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也。
  ○「故君子之道鮮矣」者,君子謂聖人也。仁知則各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不知,明體道君子,不亦少乎?
  ○注「盡聚散」至「不通」。 ○正義曰:案下云「神无方」,韓氏云自此以上皆言神之所為。則此經「情狀」是虛地之神。聖人極虛无之神,知變化之道,幽冥悉通,故能知鬼神之情狀。
  ○注「自此以上」至「體明」。 ○正義曰:自此已上,皆言神之所為者,謂從「神无方」以上,至「精氣為物」以下,經之所云,皆言神所施為。神者,微妙玄通,不可測量,故能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知周萬物,樂天知命,安土敦仁,範圍天地,曲成萬物,通乎晝夜,此皆神之功用也。作易者因自然之神以垂教,欲使聖人用此神道以被天下,雖是神之所為,亦是聖人所為。云「方體者,皆係於形器」者,方是處所之名,體是形質之稱。凡處所形質,非是虛无,皆係著於器物,故云「皆係於形器」也。云「神則陰陽不測」者,既幽微不可測度,不可測,則何有處所,是「神无方」也。云「易則唯變所適」者,既是變易,唯變之適,不有定往,何可有體,是「易无體」也。云「不可以一方一體明」者,解「无方」「无體」也。凡「无方」「无體」,各有二義。一者神則不見其處所云為,是无方也;二則周遊運動,不常在一處,亦是无方也。无體者,一是自然而變,而不知變之所由,是无形體也;二則隨變而往,无定在一體,亦是无體也。
  ○注「道者何」至「一陽也」。 ○正義曰:云:「道者何?无之稱」者,此韓氏自問其道而釋之也。道是虛无之稱,以虛无能開通於物,故稱之曰道。云「无不通,无不由」者,若處於有,有則為物礙難,不可當通。道既虛无為體,則不為礙難,故曰「无不通」也。「无不由」者,言萬物皆因之而通,由之而有。云「況之曰道」者,比況道路以為稱也。「寂然无體,不可為象」者,謂寂然幽靜而无體,不可以形象求,是不可為象。至如天覆地載,日照月臨,冬寒夏暑,春生秋殺,萬物運動,皆由道而然,豈見其所營,知其所為?是「寂然无體,不可為象」也。云「必有之用,極而无之功顯」者,猶若風雨是有之所用,當用之時,以无為心,風雨既極之後,萬物賴此風雨而得生育,是生育之功,由風雨无心而成。是「有之用極,而无之功顯」,是神之發作動用,以生萬物,其功成就,乃在於无形。應機變化,雖有功用,本其用之所以,亦在於无也。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體」,自然无為之道,可顯見矣。當其有用之時,道未見也。云「故窮變以盡神」者,神則杳然不測,千變萬化。聖人則窮此千變萬化,以盡神之妙理,故云窮變化以盡神。云「因神以明道」者,謂盡神之理,唯在虛无,因此虛无之神,以明道之所在,道亦虛无,故云「因神以明道」也。「陰陽雖殊,无一以待之」者,言陰之與陽,雖有兩氣,恒用虛无之一,以擬待之。言在陽之時,亦以為虛无,无此陽也。在陰之時,亦以為虛无,无此陰也。云「在陰為无陰,陰以之生」者,謂道雖在於陰,而无於陰,言道所在皆无陰也。雖无于陰,陰終由道而生,故言「陰以之生」也。「在陽為无陽,陽以之成」者,謂道雖在陽,陽中必无道也。雖无於陽,陽必由道而成,故言「陽以成之」也。道雖无於陰陽,然亦不離於陰陽,陰陽雖由道成,即陰陽亦非道,故曰「一陰一陽」也。
  ○注「君子體道」至「極也」。 ○正義曰:「君子體道以為用」者,謂聖人為君子,體履於至道,法道而施政,則《老子》云「為而不宰,功成不居」是也。云「仁知則滯於所見」者,言仁知雖賢猶有偏見,仁者觀道謂道為仁,知者觀道謂道為知,不能徧曉,是滯於所見也。是道既以无為用,若以仁以知,則滯所見也。至於百姓,但日用通生之道,又不知通生由道而來,故云「百姓日用而不知」也。云「體斯道者不亦鮮矣」者,是聖人君子獨能悟道,故云「不亦鮮矣」。云「故常无欲以觀其妙」者,引《老子‧道經》之文以結成此義。「无欲」謂无心,若能寂然无心无欲,觀其道之妙趣,謂不為所為,得道之妙理也。云「始可以語至而言極也」者,若能无欲觀此道之妙理,无事无為,如此,可以語說其至理,而言其極趣也。若不如此,不可語至而言極也。
注疏
2605065繫辭上第五章 顯諸仁藏諸用
【顯諸仁,藏諸用,】
  〖注云〗衣被萬物,故曰顯諸仁。日用而不知,故曰藏諸用。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注云〗萬物由之以化,故曰「鼓萬物」也。聖人雖體道以為用,未能全无以為體,故順通天下,則有經營之跡也。
【盛德大業,至矣哉!】
  〖注云〗夫物之所以通,事之所以理,莫不由乎道也。聖人功用之母,體同乎道,盛德大業,所以能至。
【富有之謂大業,】
  〖注云〗廣大悉備,故曰富有。
【日新之謂盛德。】
  〖注云〗體化合變,故曰日新。
【生生之謂易,】
  〖注云〗陰陽轉易,以成化生。
【成象之謂乾,】
  〖注云〗擬乾之象。
【效法之謂坤,】
  〖注云〗效坤之法。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注云〗物窮則變,變而通之,事之所由生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
  〖注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故曰陰陽不測。嘗試論之曰:原夫兩儀之運,萬物之動,豈有使之然哉!莫不獨化於大虛,欻爾而自造矣。造之非我,理自玄應;化之无主,數自冥運,故不知所以然,而況之神。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言變化而稱極乎神也。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蓋資道而同乎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
  〖注云〗窮幽極深,无所止也。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注云〗則近而當。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注云〗專,專一也。直,剛正也。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注云〗翕,斂也。止則翕斂其氣,動則闢開以生物也。乾統天首物,為變化之元,通乎形外者也。坤則順以承陽,功盡於已,用止乎形者也。故乾以專直言乎其材,坤以翕闢言乎其形。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注云〗易之所載,配此四義。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注云〗窮理入神,其德崇也。兼濟萬物,其業廣也。
【知崇禮卑,】
  〖注云〗知以崇為貴,禮以卑為用。
【崇效天,卑法地。】
  〖注云〗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注云〗天地者,易之門戶,而易之為義,兼周萬物,故曰「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注云〗物之存成,由乎道義也。
  〖疏〗正義曰:此第五章也。上章論神之所為,此章廣明易道之大,與神功不異也。
  ○「顯諸仁」者,言道之為體,顯見仁功,衣被萬物,是顯諸仁也。
  ○「藏諸用」者,謂潛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諸用也。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者,言道之功用,能鼓動萬物,使之化育,故云「鼓萬物」。聖人化物,不能全无以為體,猶有經營之憂;道則虛无為用,无事无為,不與聖人同用,有經營之憂也。
  ○「盛德大業,至矣哉!」者,聖人為功用之母,體同於道,萬物由之而通,眾事以之而理,是聖人極盛之德,廣大之業,至極矣哉!於行謂之德,於事謂之業。
  ○「富有之謂大業」者,自此已下,覆說「大業」「盛德」,因廣明易與乾坤,及其占之與事,並明神之體,以廣大悉備,萬事富有,所以謂之大業。
  ○「日新之謂盛德」者,聖人以能變通體化,合變其德,日日增新,是德之盛極,故謂之盛德也。
  ○「生生之謂易」者,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後生次於前生,是萬物恒生,謂之易也。前後之生,變化改易。生必有死,易主勸戒,獎人為善,故云生不云死也。
  ○「成象之謂乾」者,謂畫卦成乾之象,擬乾之健,故謂卦為乾也。
  ○「效法之謂坤」者,謂畫卦效坤之法,擬坤之順,故謂之坤也。
  ○「極數知來之謂占」者,謂窮極蓍策之數,豫知來事,占問吉凶,故云「謂之占」也。
  ○「通變之謂事」者,物之窮極,欲使開通,須知其變化,乃得通也。凡天下之事,窮則須變,萬事乃生,故云「通變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者,天下萬物,皆由陰陽,或生或成,本其所由之理,不可測量,之謂神也,故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者,此贊明易理之大,易之變化,極於四遠,是廣矣。窮於上天,是大矣。故下云「廣大配天地」也。
  ○「以言乎遠則不禦」者,禦,止也。言乎易之變化,窮極幽深之遠,則不有禦止也。謂无所止息也。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者,邇,近也。言易之變化,在於邇近之處,則寧靜而得正。謂變化之道,於其近處,物各靜而得正,不煩亂邪僻也。遠尚不禦,近則不禦可知;近既靜正,則遠亦靜正,互文也。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者,變通之道,徧滿天地之內,是則備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者,上經既論易道資陰陽而成,故此經明乾,復兼明坤也。乾是純陽,德能普備,无所偏二,唯專一而已。若氣不發動,則靜而專一,故云「其靜也專」。若其運轉,則四時不忒,寒暑无差,剛而得正,故云「其動也直」。以其動靜如此,故能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者,此經明坤之德也。坤是陰柔,閉藏翕斂,故「其靜也翕」;動則開生萬物,故「其動也闢」。以其如此,故能廣生於物焉。天體高遠,故乾云大生;地體廣博,故坤云廣生。對則乾為物始,坤為物生,散則始亦為生,故總云生也。
  ○「廣大配天地」者,此經申明易之德,以易道廣大,配合天地,大以配天,廣以配地。
  ○「變通配四時」者,四時變通,易理亦能變通,故云「變通配四時」也。
  ○「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者,案初章論乾坤易簡,可久可大,配至極微妙之德也。然《易》初章易為賢人之德,簡為賢人之業,今總云「至德」者,對則德業別,散則業由德而來,俱為德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者,更美易之至極,是語之別端,故言「子曰」。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者,言易道至極,聖人用之,增崇其德,廣大其業,故云「崇德而廣業也」。
  ○「知崇禮卑」者,易兼知之與禮,故此明知禮之用。知者通利萬物,象天陽无不覆,以崇為貴也。禮者卑敬於物,象地柔而在下,故以卑為用也。
  ○「崇效天,卑法地」者,知既崇高,故效天;禮以卑退,故法地也。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者,天地陳設於位,謂知之與禮,而效法天地也。
  ○「而易行乎其中矣」者,變易之道,行乎知禮之中。言知禮與易而並行也。若以實象言之,天在上,地在下,是天地設位。天地之間,萬物變化,是易行乎天地之中也。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者,此明易道既在天地之中,能成其萬物之性,使物生不失其性,存其萬物之存,使物得其存成也。性謂稟其始也,存謂保其終也,道謂開通也,義謂得其宜也。既能成性存存,則物之開通,物之得宜,從此易而來,故云「道義之門」,謂易與道義為門戶也。
  ○注「萬物由之」至「之跡」。 ○正義曰:云「聖人雖體道以為用」者,言聖人不能无憂之事。道則无心无跡,聖人則亦无心有跡,聖人能體附於道,其跡以有為用。云「未能全无以為體」者,道則心跡俱无,是其全无以為體;聖人則无心有跡,是跡有而心无,是不能全无以為體。云「故順通天下,則有經營之跡」者,言聖人順通天下之理,內則雖是无心,外則有經營之跡,則有憂也。道則心跡俱无,无憂无患,故云「不與聖人同憂」也。
  ○注「神也者」至「於神矣」。 ○正義曰:云「神也者,變化之極」者,言神之施為,自將變化之極以為名也。云「妙萬物而為言」者,妙謂微妙也。萬物之體,有變象可尋,神則微妙於萬物而為言也,謂不可尋求也。云「不可以形詰」者,杳寂不測,无形无體,不可以物之形容所求而窮詰也。云「造之非我,理自玄應」者,此言神力也。我,謂宰主之名也。言物之造作,非由我之宰主所為,其造化之理,自然玄空相應,而自然造作也。云「是以明兩儀以太極為始」者,言欲明兩儀天地之體,必以太極虛无為初始,不知所以然,將何為始也?云「言變化而稱極乎神」者,欲言論變化之理,不知涯際,唯「稱極乎神」,神則不可知也。云「夫唯知天之所為者,窮理體化,坐忘遺照」者,言若能知天之所造為者,會能窮其物理,體其變化,靜坐而忘其事,及遺棄所照之物,任其自然之理,不以他事係心,端然玄寂,如此者乃能知天之所為也。言天之道亦如此也。「坐忘遺照」之言,事出《莊子‧大宗師篇》也。云「至虛而善應,則以道為稱」者,此解道之目也。言至極空虛而善應於物,則乃目之為道,故云「則以道為稱」。云「不思而玄覽,則以神為名」者,謂不可思量而玄遠,覽見者乃目之為神,故云「則以神為名」也。云「蓋資道而同乎道」者,此謂聖人設教,資取乎道,行无為之化,積久而遂同於道,內外皆无也。云「由神而冥於神也」者,言聖人設教,法此神之不測,无體无方,以垂於教,久能積漸,而冥合於神,不可測也。此皆謂聖人初時雖法道法神以為无,體未能全无,但行之不已,遂至全无不測,故云「資道而同於道,由神而冥於神也」。
注疏
2606065繫辭上第六章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
  〖注云〗乾剛坤柔,各有其體,故曰擬諸形容。
【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注云〗典禮,適時之所用。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注云〗《易》之為書,不可遠也。惡之則逆於順,錯之則乖於理。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注云〗擬議以動,則盡變化之道。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注云〗鶴鳴則子和,脩誠則物應,我有好爵,與物散之,物亦以善應也。明擬議之道,繼以斯義者,誠以吉凶失得存乎所動。同乎道者,道亦得之;同乎失者,失亦違之。莫不以同相順,以類相應。動之斯來,綏之斯至。鶴鳴于陰,氣同則和。出言戶庭,千里或應。出言猶然,況其大者乎;千里或應,況其邇者乎。故夫憂悔吝者,存乎纖介;定失得者,慎於樞機。是以君子擬議以動,慎其微也。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
  〖注云〗樞機,制動之主。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注云〗同人終獲後笑者,以有同心之應也。夫所況同者,豈係乎一方哉!君子出處默語,不違其中,則其跡雖異,道同則應。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疏〗正義曰:此第六章也。上章既明易道變化,神理不測,聖人法之,所以配於天地,道義從易而生;此章又明聖人擬議易象,以贊成變化。又明人擬議之事,先慎其身,在於慎言語。同心行動舉措,守謙退,勿驕盈,保靜密,勿貪非位,凡有七事。是行之尤急者,故引七卦之義,以證成之。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者,賾謂幽深難見,聖人有其神妙,以能見天下深賾之至理也。
  ○「而擬諸其形容」者,以此深賾之理,擬度諸物形容也。見此剛理,則擬諸乾之形容;見此柔理,則擬諸坤之形容也。
  ○「象其物宜」者,聖人又法象其物之所宜。若象陽物,宜於剛也;若象陰物,宜於柔也,是各象其物之所宜。六十四卦,皆擬諸形容,象其物宜也。若泰卦比擬泰之形容,象其泰之物宜;若否卦則比擬否之形容,象其否之物宜也。舉此而言,諸卦可知也。
  ○「是故謂之象」者,以是之故,謂之象也,謂六十四卦是也,故前章云卦者言乎象者也。此以上結成卦象之義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者,謂聖人有其微妙,以見天下萬物之動也。
  ○「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者,既知萬物以此變動,觀看其物之會合變通,當此會通之時,以施行其典法禮儀也。
  ○「繫辭焉以斷其吉凶」者,既觀其會通而行其典禮,以定爻之通變,而有三百八十四爻。於此爻下繫屬文辭,以斷定其吉凶。若會通典禮得則為吉,若會通典禮失則為凶也。
  ○「是故謂之爻」者,以是之故,議此會通之事而為爻也。夫爻者效也,效諸物之通變,故上章云「爻者,言乎變者也」。自此已上,結爻義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者,此覆說前文「見天下之賾」,卦象義也。謂聖人於天下至賾之理,必重慎明之,不可鄙賤輕惡也。若鄙賤輕惡,不存意明之,則逆於順道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者,覆說上聖人「見天下之至動」,爻之義也。謂天下至賾變動之理,論說之時,明不可錯亂也。若錯亂,則乖違正理也。若以文勢上下言之,宜云「至動而不可亂也」。
  ○「擬之而後言」者,覆說上「天下之至賾不可惡也」,聖人欲言之時,必擬度之而後言也。
  ○「議之而後動」者,覆說上「天下之至動不可亂也」,謂欲動之時,必議論之而後動也。「擬議以成其變化」者,言則先擬也,動則先議也,則能成盡其變化之道也。
  ○「鳴鶴在陰」者,上既明擬議而動,若擬議於善,則善來應之;若擬於惡,則惡亦隨之。故引鳴鶴在陰,取同類相應以證之。此引《中孚》九二爻辭也。鳴鶴在幽陰之處,雖在幽陰而鳴,其子則在遠而和之,以其同類相感召故也。
  ○「我有好爵」者,言我有美好之爵,而在我身。
  ○「吾與爾靡之」者,言我雖有好爵,不自獨有,吾與汝外物共靡散之。謂我既有好爵,能靡散以施於物,物則有感我之恩,亦來歸從於我。是善往則善者來,皆證明擬議之事。我擬議於善以及物,物亦以善而應我也。
  ○「子曰君子居其室」者,既引《易》辭,前語巳絕,故言「子曰」。
  ○「況其邇者乎」者,出其言善遠尚應之,則近應可知,故曰「況其邇者乎」。此證明擬議而動之事。言身有善惡,無問遠近皆應之也。
  ○「言行,君子之樞機」者,樞謂戶樞,機謂弩牙。言戶樞之轉,或明或闇;弩牙之發,或中或否,猶言行之動,從身而發,以及於物,或是或非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者,言行雖初在於身,其善惡積而不已,所感動天地,豈可不慎乎?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者,證擬議而動,則同類相應。以同人初未和同,故先號咷;後得同類,故後笑也。
  ○「子曰君子之道」者,各引《易》之後,其文勢已絕,故言「子曰」。
  ○「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者,言同類相應,本在於心,不必共同一事。或此物而出,或彼物而處;或此物而默,或彼物而語,出處默語,其時雖異,其感應之事,其意則同,或處應於出,或默應於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者,二人若同齊其心,其纖利能斷截於金。金是堅剛之物,能斷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謂二人心行同也。
  ○「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者,言二人同齊其心,吐發言語,氤氳臭氣,香馥如蘭也。此謂二人言同也。
注疏
2607065繫辭上第七章 初六藉用白茅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
  〖注云〗言盜亦乘釁而至也。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疏〗正義曰:此第七章也。此章欲求外物來應,必須擬議謹慎,則外物來應之。故引「藉用白茅无咎」之事,以證謹慎之理。此「藉用白茅」,《大過》初六爻辭也。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者,苟,且也;錯,置也。凡薦獻之物,且置於地,其理可矣。言今乃謹慎,薦藉此物而用絜白之茅,可置於地。
  ○「藉之用茅,何咎之有」者,何愆咎之有,是謹慎之至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者,欲求外物來應,非唯謹慎,又須謙以下人。故引《謙》卦九三爻辭以證之也。
  ○「子曰勞而不伐」者,以引卦之後,故言「子曰」。「勞而不伐」者,雖謙退疲勞,而不自伐其善也。
  ○「有功而不德,厚之至」者,雖有其功,而不自以為恩德,是篤厚之至極。
  ○「語以其功下人」者,言《易》之所言者,語說其《謙》卦九三,能以其有功卑下於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者,謂德以盛為本,禮以恭為主:德貴盛新,禮尚恭敬,故曰「德言盛,禮言恭」。
  ○「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言謙退致其恭敬,以存其位者也。言由恭德,保其祿位也。
  ○「亢龍有悔」者,上既以謙德保位,此明无謙則有悔。故引《乾》之上九「亢龍有悔」,證驕亢不謙也。
  ○「不出戶庭,无咎」者,又明擬議之道,非但謙而不驕,又當謹慎周密,故引《節》之初九周密之事以明之。
  ○「子曰:亂之所生,則言語以為階」者,階謂梯也。言亂之所生,則由言語以為亂之階梯也。
  ○「君不密則失臣」者,臣既盡忠,不避危難,為君謀事,君不慎密乃彰露臣之所為,使在下聞之,眾共嫉怒,害此臣而殺之,是失臣也。
  ○「臣不密則失身」者,言臣之言行,既有虧失,則失身也。
  ○「幾事不密則害成」者,幾謂幾微之事,當須密慎,預防禍害。若其不密而漏泄,禍害交起,是害成也。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者,於易言之,是身慎密不出戶庭,於此義言之,亦謂不妄出言語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者,此結上不密失身之事,事若不密,人則乘此機危而害之,猶若財之不密,盜則乘此機危而竊之。易者,愛惡相攻,遠近相取,盛衰相變,若此爻有釁隙衰弱,則彼爻乘變而奪之。故云:「作《易》者,其知盜乎?」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者,此又明擬議之道,當量身而行,不可以小處大,以賤貪貴,故引《解》卦六三以明之也。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負者,擔負於物,合是小人所為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者,言乘車者,君子之器物。言君子合乘車。今應負之人而乘車,是小人乘君子之器也,則盜竊之人,思欲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者,小人居上位必驕慢,而在下必暴虐。為政如此,大盜思欲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者,若慢藏財物,守掌不謹,則教誨於盜者使來取此物;女子妖冶其容,身不精愨,是教誨淫者使來淫己也。以此小人而居貴位,驕矜而不謹慎,而致寇至也。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者,又引《易》之所云,是盜之招來也,言自招來於盜。以慎重其事,故首尾皆稱「《易》曰」,而載《易》之爻辭也。
注疏
2608065繫辭上第八章 大衍之數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注云〗王弼曰: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於有,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注云〗奇,況四揲之餘,不足復揲者也。分而為二,既揲之餘,合掛於一,故曰「再扐而後掛」。凡閏者,十九年七閏為一章,五歲再閏者二,故略舉其凡也。
【天數五,】
  〖注云〗五奇也。
【地數五,】
  〖注云〗五耦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注云〗天地之數各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
【天數二十有五,】
  〖注云〗五奇合為二十五。
【地數三十。】
  〖注云〗五耦合為三十。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注云〗變化以此成,鬼神以此行。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注云〗陽爻六,一爻三十六策,六爻二百一十六策。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
  〖注云〗陰爻六,一爻二十四策,六爻百四十四策。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注云〗二篇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合萬一千五百二十策。
【是故四營而成易,】
  〖注云〗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掛一以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三營也。歸奇於扐,四營也。
【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
  〖注云〗伸之六十四卦。
【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顯道,】
  〖注云〗顯,明也。
【神德行。】
  〖注云〗由神以成其用。
【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注云〗可以應對萬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猶應對也。
  〖疏〗正義曰:此第八章,明占筮之法、揲蓍之體,顯天地之數,定乾坤之策,以為六十四卦,而生三百八十四爻。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者,京房云:「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來實,故用四十九焉。」馬季長云:「易有太極,謂北辰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有五十。《乾》初九潛龍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鄭康成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凡五行減五,大衍又減一,故四十九也。」姚信、董遇云:「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畫之數,故減之而用四十九。」但五十之數,義有多家,各有其說,未知孰是。今案王弼云「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據王弼此說,其意皆與諸儒不同。萬物之策,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其用此策推演天地之數,唯用五十策也。一謂自然所須策者唯用五十,就五十策中,其所用揲蓍者,唯用四十有九。其一不用,以其虛無,非所用也,故不數之。顧懽同王弼此說。故顧懽云:「立此五十數,以數神,神雖非數,因數而顯。故虛其一數,以明不可言之義。」只如此意,則別無所以,自然而有此五十也。今依用之。
  ○「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五十之內,去其一,餘有四十九,合同未分,是象太一也。今以四十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也。
  ○「掛一以象三」者,就兩儀之間,於天數之中,分掛其一,而配兩儀,以象三才也。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者,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以象四時。
  ○「歸奇於扐以象閏」者,奇謂四揲之餘,歸此殘奇於所扐之策而成數,以法象天道。歸殘聚餘,分而成閏也。
  ○「五歲再閏」者,凡前閏後閏,相去大略三十二月,在五歲之中,故五歲再閏。
  ○「再扐而後掛」者,既分天地,天於左手,地於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歸之合於扐掛之一處,是一揲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數,最末之餘,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總掛之,是再扐而後掛也。
  ○「天數五」者,謂一、三、五、七、九也。
  ○「地數五」者,謂二、四、六、八、十也。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者,若天一與地六相得,合為水,地二與天七相得,合為火,天三與地八相得,合為木,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為金,天五與地十相得合為土也。
  ○「天數二十有五」者,總合五奇之數。
  ○「地數三十」者,總合五偶之數也。
  ○「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是天地二數相合為五十五,此乃天地陰陽奇偶之數,非是上文演天地之策也。「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言此陽奇陰偶之數,成就其變化。言變化以此陰陽而成,故云「成變化」也。而宣行鬼神之用,言鬼神以此陰陽而得宣行,故云「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者,以乾老陽,一爻有三十六策,六爻凡有二百一十六策也。乾之少陽,一爻有二十八策,六爻則有一百六十八策,此經據老陽之策也。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坤之老陰,一爻有二十四策,六爻故一百四十有四策也。若坤之少陰,一爻有三十二,六爻則有一百九十二。此經據坤之老陰,故百四十有四也。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者,舉合乾、坤兩策,有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數。三百六十日,舉其大略,不數五日四分日之一也。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者,二篇之爻,總有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陽爻一百九十二爻,爻別三十六,總有六千九百一十二也。陰爻亦一百九十二爻,爻別二十四,總有四千六百八也。陰陽總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者,營謂經營,謂四度經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也。
  ○「十有八變而成卦」者,每一爻有三變,謂初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也。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三變也。若三者俱多為老陰,謂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為老陽,謂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若兩少一多為少陰,謂初與二、三之間,或有四或有五而有八也。或有二箇四而有一箇九,此為兩少一多也。其兩多一少為少陽者,謂三揲之間,或有一箇九,有一箇八而有一箇四,或有二箇八,而有一箇五,此為兩多一少也。如此三變既畢,乃定一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始成卦也。
  ○「八卦而小成」者,象天地雷風日月山澤,於大象略盡,是易道小成。
  ○「引而伸之」者,謂引長八卦而伸盡之,謂引之為六十四卦也。
  ○「觸類而長之」者,謂觸逢事類而增長之,若觸剛之事類,以次增長於剛。若觸柔之事類,以次增長於柔。
  ○「天下之能事畢矣」者,天下萬事,皆如此例,各以類增長,則天下所能之事,法象皆盡,故曰「天下之能事畢矣」也。
  ○「顯道神德行」者,言易理備盡天下之能事,故可以顯明无為之道,而神靈其德行之事。言大虛以養萬物為德行,今易道以其神靈助太虛而養物,是神其德行也。
  ○「是故可與酬酢」者,酬酢,謂應對報答,言易道如此。若萬物有所求為,此易道可與應答,萬物有求則報,故曰「可與酬酢也」。
  ○「可與祐神矣」者,祐,助也。易道弘大,可與助成神化之功也。
  ○注「演天地之數」至「由之宗也」。 ○正義曰:「王弼云: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者,韓氏親受業於王弼,承王弼之旨,故引王弼云以證成其義。「演天地之數,所賴者五十」,謂萬物籌策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若用之推演天地之數,所賴者唯賴五十,其餘不賴也。但賴五十者,自然如此,不知其所以然。云「則其一不用」者,經既云五十,又云其用四十九也,既稱其用,明知五十之內,其一是不用者也。言不用而用以之通者,若全不用,理應不賴。此既當論用,所以并言不用為用。五十者,雖是不用,其有用從不用而來,以不用而得用也。故云「不用而用以之通」。所用者則四十九蓍也。蓍所以堪用者,從造化虛无而生也。若无造化之生,此蓍何由得用也?言「非數而數以之成」者,太一虛无,无形无數,是非可數也。然有形之數,由非數而得成也。即四十九是有形之數,原從非數而來,故將非數之一,總為五十。故云「非數而數以之成也」。言「斯易之太極」者,斯,此也。言此其一不用者,是易之太極之虛无也。无形,即无數也。凡有皆從无而來,故易從太一為始也。言「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於有」者,言虛无之體,處處皆虛,何可以无說之,明其虛无也。若欲明虛无之理,必因於有物之境,可以卻本虛无。猶若春生秋殺之事,於虛无之時,不見生殺之象,是不可以无明也。就有境之中,見其生殺,卻推於无,始知无中有生殺之理,是明无必因於有也。言「故常於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者,言欲明於无,常須因有物至極之處,而明其所由宗。若易由太一,有由於无,變化由於神,皆是所由之宗也。言有且何因如此,皆由於虛无自然而來也。
注疏
2609065繫辭上第九章 子曰知變化之道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注云〗夫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者,則知神之所為。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注云〗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注云〗夫非忘象者則无以制象,非遺數者无以極數。至精者无籌策而不可亂,至變者體一而无不周,至神者寂然而无不應。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故曰:非至精至變至神,則不得與於斯也。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注云〗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注云〗四者由聖道以成,故曰「聖人之道」。
  〖疏〗正義曰:此第九章也。上章既明大衍之數,極盡蓍策之名數,可與助成神化之功。此又廣明易道深遠,聖人之道有四,又明易之深遠,窮極幾神也。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者,言易既知變化之道理,不為而自然也。則能知神化之所為,言神化亦不為而自然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言《易》之為書,有聖人所用之道者凡有四事焉。
  ○「以言者尚其辭」者,謂聖人發言而施政教者,貴尚其爻卦之辭,發其言辭,出言而施政教也。
  ○「以動者尚其變」者,謂聖人有所興動營為,故法其陰陽變化。變有吉凶,聖人之動,取吉不取凶也。
  ○「以制器者尚其象」者,謂造制形器,法其爻卦之象。若造弧矢,法睽之象,若造杵臼,法小過之象也。
  ○「以卜筮者尚其占」者,策是筮之所用,并言卜者,蔔雖龜之見兆,亦有陰陽五行變動之狀。故卜之與筮,尚其爻卦變動之占也。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者,既易道有四,是以君子將欲有所施為,將欲有所行,往占問其吉凶,而以言命蓍也。
  ○「其受命也如響」者,謂蓍受人命,報人吉凶,如響之應聲也。
  ○「无有遠近幽深」者,言易之告人吉凶,无問遠之與近,及幽遂深遠之處,悉皆告之也。
  ○「遂知來物」者,物,事也。然易以萬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將來之事也。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易之功深如此,若非天下萬事之內,至極精妙,誰能參與於此,與易道同也。此已上論易道功深,告人吉凶,使豫知來事,故以此結之也。
  ○「參伍以變」者,參,三也。伍,五也。或三或五,以相參合,以相改變。略舉三五,諸數皆然也。
  ○「錯綜其數」者,錯謂交錯,綜謂總聚,交錯總聚其陰陽之數也。
  ○「通其變」者,由交錯總聚,通極其陰陽相變也。
  ○「遂成天地之文」者,以其相變,故能遂成就天地之文。若青赤相雜,故稱文也。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者,謂窮極其陰陽之數,以定天下萬物之象。猶若極二百一十六策,以定乾之老陽之象,窮一百四十四策,以定坤之老陰之象,舉此餘可知也。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此易之理,若非天下萬事至極之變化,誰能與於此者,言皆不能也。此結成易之變化之道,故更言「與於此」也。前經論易理深,故云「非天下之至精」。此經論極數變通,故云「非天下之至變」也。
  ○「易无思也,无為也」者,任運自然,不關心慮,是无思也;任運自動,不須營造,是无為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既无思无為,故「寂然不動」。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故謂事故,言通天下萬事也。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者,言易理神功不測,非天下萬事之中,至極神妙,其孰能與於此也。此經明易理神妙不測,故云「非天下之至神」,若非天下之至神,誰能與於此也。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者,言易道弘大,故聖人用之,所以窮極幽深,而研覈幾微也。
  ○「極深」者,則前經初一節云:「君子將有為,將有行,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无有遠近幽深」,是極深也。
  ○「研幾」者,上經次節云「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是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者,言聖人用易道以極深,故聖人德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意,即是前經上節「問焉而以言,其受命如響」,「遂知來物」,是通天下之志也。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者,聖人用易道以研幾,故聖人知事之幾微,是前經次節「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是也。幾者離无入有,是有初之微。以能知有初之微。則能興行其事,故能成天下之事務也。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此覆說上經下節易之神功也。以无思无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不須急疾,而事速成;不須行動,而理自至也。案下節云「唯深也」言「通天下之志」,「唯幾也」言「成天下之務」。今「唯神也」直云「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不言「通天下」者,神則至理微妙,不可測知。无象无功,於天下之事,理絕名言,不可論也。故不云「成天下之功」也。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者,章首論聖人之道四焉,章中歷陳其三事,章末結而成之,故曰「聖人之道四焉」是此之謂也。章首「聖人之道有四」者,韓氏注云「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者」,則辭也,變也,象也,占也。是有形之物,形器可知也。若章中所陳則有三事,一是至精,精則唯深也。二是至變,變則唯幾也。三是至神,神則微妙无形,是其无也。神既无形,則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韓氏云「四者存乎器象」,故知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者也。但行此四者,即能致章中三事。故章中歷陳三事,下總以「聖人之道四焉」結之也。
  ○注「此四者存乎器象,可得而用也」。○正義曰:辭是爻辭,爻辭是器象也。變是變化,見其來去,亦是器象也。象是形象,占是占其形狀,並是有體之物。有體則是物之可用,故云「可得而用者也」。
  ○注「夫非忘象」至「與於斯也」。 ○正義曰:云「夫非忘象者,則无以制象」者,凡自有形象者,不可以制他物之形象,猶若海不能制山之形象,山不能制海之形象。遺忘已象者,乃能制眾物之形象也。「非遺數者,无以極數」者,若以數數物,則不能極其物數。猶若以萬而數,則不能苞億,以一億而數,則不能苞千億萬億。遺去數名者,則无所不苞。是非遺去其數,无以極盡於數也。言「至精者,无籌策而不可亂」者,以其心之至精,理在玄通,无不記億,雖无籌策,而不可亂也。言「至變者,體一而无不周」者,言至極曉達變理者,能體其淳一之理,其變通无不周徧。言雖萬類之變,同歸於一變也。「斯蓋功用之母,象數所由立」者,言至精、至變、至神,三者是物之功用之母。物之功用,象之與數,由此至精、至變、至神所由來,故云「象數所由立」也。言象之所以立有象者,豈由象而來,由太虛自然而有象也;數之所以有數者,豈由數而來,由太虛自然而有數也;是太虛之象,太虛之數,是其至精至變也。由其至精,故能制數;由其至變,故能制象。若非至精、至變、至神,則不得參與妙極之玄理也。
注疏
2610065繫辭上第十章 天一地二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注云〗易以極數通神明之德,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注云〗冒,覆也。言易通萬物之志,成天下之務,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注云〗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言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變所適,无數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也。
【六爻之義易以貢。】
  〖注云〗貢,告也。六爻變易,以告吉凶。
【聖人以此洗心,】
  〖注云〗洗濯萬物之心。
【退藏於密。】
  〖注云〗言其道深微,萬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猶藏諸用也。
【吉凶與民同患。】
  〖注云〗表吉凶之象,以同民所憂患之事,故曰「吉凶與民同患也」。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注云〗明蓍卦之用,同神知也。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往來之用相成,猶神知也。
【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注云〗服萬物而不以威形也。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注云〗定吉凶於始也。
【聖人以此齊戒,】
  〖注云〗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
  〖注云〗坤道包物。
【闢戶謂之乾。】
  〖注云〗乾道施生。
【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
  〖注云〗兆見曰象。
【形乃謂之器。】
  〖注云〗成形曰器。
【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疏〗 此第十章也。前章論《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卜筮尚其占。此章明卜筮蓍龜所用,能通神知也。
  ○「天一地細二」至「天九地十」,此言天地陰陽自然奇偶之數也。
  ○「子曰夫易何為」者,言易之功用,其體何為,是問其功用之意。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此夫子還自釋易之體,用之狀,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體用如此而已。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聖人以其易道通達天下之志,極其幽深也。
  ○「以定天下之業」者,以此易道定天下之業,由能研幾成務,故定天下之業也。
  ○「以斷天下之疑」者,以此易道決斷天下之疑,用其蓍龜占卜,定天下疑危也。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者,神以知來,是來无方也;知以藏往,是往有常也。物既有常,猶方之有止;數无恒體,猶圓之不窮。故蓍之變通則无窮,神之象也;卦列爻分有定體,知之象也。知可以識前言往行,神可以逆知將來之事,故蓍以圓象神,卦以方象知也。
  ○「六爻之義易以貢」者,貢,告也。六爻有吉凶之義,變易以告人也。
  ○「聖人以此洗心」者,聖人以此易之卜筮,洗蕩萬物之心。萬物有疑則卜之,是蕩其疑心;行善得吉,行惡遇凶,是盪其惡心也。
  ○「退藏於密」者,言易道進則盪除萬物之心,退則不知其所以然,萬物日用而不知,有功用藏於密也。
  ○「吉凶與民同患」者,易道以示人吉凶,民則亦憂患其吉凶,是與民同其所憂患也。凶者民之所憂也,上並言吉凶,此獨言同患者,凶雖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也。既得其吉,又患其失。故《老子》云「寵辱若驚」也。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者,此明蓍卦德同神知,知來藏往也。蓍定數於始,於卦為來。卦成象於終,於蓍為往。以蓍望卦,則是知卦象將來之事,故言「神以知來」。以卦望蓍,則是聚於蓍象往去之事,故言「知以藏往」也。
  ○「其孰能與此哉」者,言誰能同此也,蓋是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易道深遠,以吉凶禍福,威服萬物。故古之聰明叡知神武之君,謂伏犧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殺而威服之也。
  ○「是以明於天之道」者,言聖人能明天道也。
  ○「而察於民之故」者,故,事也。易窮變化而察知民之事也。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者,謂易道興起神理事物,豫為法象,以示於人,以前民之所用。定吉凶於前,民乃法之所用,故云「以前民用」也。
  ○「聖人以此齊戒」者,聖人以易道自齊自戒,謂照了吉凶,齊戒其身。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以神明其德夫」者,言聖人既以易道自齊戒,又以易道神明其己之德化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者,聖人既用此易道以化天下,此已下又廣明易道之大。易從乾坤而來,故更明乾坤也。凡物先藏而後出,故先言坤而後言乾。闔戶,謂閉藏。萬物若室之閉闔其戶,故云「闔戶謂之坤」也。
  ○「闢戶謂之乾」者,闢戶,謂吐生萬物也。若室之開闢其戶,故云「辟戶謂之乾」也。
  ○「一闔一闢謂之變」者,開閉相循,陰陽遞至,或陽變為陰,或開而更閉,或陰變為陽,或閉而還開,是謂之變也。
  ○「往來不窮謂之通」者,須往則變來為往,須來則變往為來,隨須改變,不有窮已,恒得通流,是謂之通也。
  ○「見乃謂之象」者,前往來不窮,據其氣也。氣漸積聚,露見萌兆,乃謂之象,言物體尚微也。
  ○「形乃謂之器」者,體質成器,是謂器物。故曰「形乃謂之器」,言其著也。
  ○「制而用之謂之法」者,言聖人裁制其物而施用之,垂為模範,故云「謂之法」。
  ○「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者,言聖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聖德微妙,故云「謂之神」。
  ○注「易以極數」至「天地之數也」。 ○正義曰:「易以極數通神明之德」者,謂易之為道,先由窮極其數,乃以數通神明之德也。「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者,此章欲明神之德,先由天地之數而成,故云「故明易之道,先舉天地之數」也。
  ○注「圓者運」至「故曰方也」。 ○正義曰:「圓者運而不窮」者,謂團圓之物,運轉无窮已,猶阪上走丸也。蓍亦運動不已,故稱圓也。言「方者止而有分」者,方謂處所,既有處所,則是止而有分。且物方者,著地則安,其卦既成,更不移動,亦是止而有分,故卦稱方也。
注疏
2611065繫辭上第十一章 易有太極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注云〗夫有必始於无,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无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注云〗卦以象之。
【八卦定吉凶。】
  〖注云〗八卦既立,則吉凶可定。
【吉凶生大業。】
  〖注云〗既定吉凶,則廣大悉備。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注云〗位所以一天下之動,而濟萬物。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疏〗正義曰:此第十一章也。前章既明蓍卦有神明之用,聖人則而象之,成其神化。此又明易道之大,法於天地,明象日月,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者,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又謂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
  ○「兩儀生四象」者,謂金木水火,稟天地而有,故云「兩儀生四象」,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別,故唯云四象也。「四象生八卦」者,若謂震木、離火、兌金、坎水,各主一時,又巽同震木,乾同兌金,加以坤、艮之土為八卦也。
  ○「八卦定吉凶」者,八卦既立,爻象變而相推,有吉有凶,故八卦定吉凶也。
  ○「吉凶生大業」者,萬事各有吉凶,廣大悉備,故能生天下大事業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
  ○「變通莫大乎四時」者,謂四時以變得通,是變中最大也。
  ○「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者,謂日月中時,徧照天下,无幽不燭,故云「著明莫大乎日月」也。
  ○「崇高莫大乎富貴」者,以王者居九五富貴之位,力能齊一天下之動,而道濟萬物,是崇高之極,故云「莫大乎富貴」。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者,謂備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為天下之利,唯聖人能然,故云「莫大乎聖人也」。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者,探,謂闚探求取。賾,謂幽深難見。卜筮則能闚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賾也。索,謂求索。隱,謂隱藏。卜筮能求索隱藏之處,故云索隱也。物在深處,能鉤取之;物在遠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鉤深致遠」也。以此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云「莫大乎蓍龜」也。案《釋詁》云:「亹亹,勉也。」言天下萬事,悉動而好生,皆勉勉營為,此蓍龜知其好惡得失,人則棄其得而取其好,背其失而求其得,是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者,謂天生蓍龜,聖人法則之以為卜筮也。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者,行四時生殺,賞以春夏,刑以秋冬,是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者,若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是聖人象之也。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未知何從。
  ○「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莊氏云: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像,有義象,有用象,為四象也。今於釋卦之處,已破之矣。何氏以為四象謂「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三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四也,今謂此等四事,乃是聖人易外別有其功,非專易內之物,何得稱「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然則象之與辭,相對之物。辭既爻卦之下辭,則象為爻卦之象也。則上兩儀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謂也。故諸儒有為七八九六,今則從以為義。「繫辭焉,所以告」者,繫辭於象卦下,所以告其得失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者,謂於繫辭之中,定其行事吉凶,所以斷其行事得失。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者,言人於此易之四象所以示,繫辭所以告,吉凶告所斷而行之,行則鬼神无不祐助,无所不利,故引《易》之《大有》上九爻辭以證之。「子曰:祐者助也」者,上既引《易》文,下又釋其易理,故云「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者,人之所助,唯在於信,此上九能履踐於信也;天之所助,唯在於順,此上九恒思於順;既有信思順,又能尊尚賢人,是以從天已下,皆祐助之,而得其吉,无所不利也。
注疏
2612065繫辭上第十二章 子曰書不盡言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
  〖注云〗極變通之數,則盡利也。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鼓之舞之以盡神。乾坤其易之縕邪?】
  〖注云〗縕淵奧也。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
  〖注云〗因而制其會通,適變之道也。
【推而行之謂之通。】
  〖注云〗乘變而往者,无不通也。
【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注云〗事業所以濟物,故舉而錯之於民。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注云〗辭,爻辭也。爻以鼓動,效天下之動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注云〗體神而明之,不假於象,故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注云〗德行,賢人之德行也。順足於內,故默而成之也。體與理會,故不言而信也。
  〖疏〗 此第十二章也。此章言立象盡意,繫辭盡言。易之興廢,存乎其人事也。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者,此一節夫子自發其問,謂聖人之意難見也。所以難見者,書所以記言,言有煩碎,或楚夏不同,有言无字,雖欲書錄,不可盡竭於其言,故云「書不盡言」也。「言不盡意」者,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寫,是言不盡意也。聖人之意,意又深遠。若言之不能盡聖人之意,書之又不能盡聖人之言,是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也。故云:「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疑而問之,故稱「乎」也。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巳下,至「幾乎息矣」,此一節是夫子還自釋聖人之意,有可見之理也。
  ○「聖人立象以盡意」者,雖言不盡意,立象可以盡之也。
  ○「設卦以盡情偽」者,非唯立象以盡聖人之意,又設卦以盡百姓之情偽也。
  ○「繫辭焉以盡其言」者,雖書不盡言,繫辭可以盡其言也。
  ○「變而通之以盡利」者,變,謂化而裁之,通,謂推而行之,故能盡物之利也。
  ○「鼓之舞之以盡神」者,此一句總結立象盡意,繫辭盡言之美。聖人立象以盡其意,《繫辭》則盡其言,可以說化百姓之心,百姓之心自然樂順,若鼓舞然,而天下從之,非盡神,其孰能與於此?故曰「鼓之舞之以盡神也」。
  ○「乾坤其易之縕邪」者,上明盡言盡意,皆由於易道,此明易之所立,本乎乾坤。若乾坤不存,則易道无由興起,故乾坤是易道之所縕積之根源也。是與易為川府奧藏。故云「乾坤其易之縕邪」。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者,夫易者,陰陽變化之謂。陰陽變化,立爻以效之,皆從乾坤而來。故乾生三男,坤生三女而為八卦,變而相重,而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本之根源,從乾坤而來。故乾坤既成列位,而易道變化建立乎乾坤之中矣。
  ○「乾坤毀,則无以見易」者,易既從乾坤而來,乾坤若缺毀,則易道損壞,故云「无以見易」也。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若易道毀壞,不可見其變化之理,則乾坤亦壞,或其近乎止息矣。幾,近也。猶若樹之枝幹生乎根株,根株毀,則枝條不茂。若枝幹已枯死,其根株雖未全死,僅有微生,將死不久。根株譬乾坤也,易譬枝幹也。故云:「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者,道是无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凡有從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後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謂之道也,自形內而下者謂之器也。形雖處道器兩畔之際,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質,可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謂之器」也。
  ○「化而裁之謂之變」者,陰陽變化而相裁節之,謂之變也。是得以理之變也。猶若陽氣之化不可久長,而裁節之以陰雨也,是得理之變也。陰陽之化,自然相裁,聖人亦法此而裁節也。
  ○「推而行之謂之通」者,因推此以可變而施行之,謂之通也。猶若亢陽之後變為陰雨,因陰雨而行之,物得開通,聖人亦當然也。
  ○「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者,謂舉此理以為變化,而錯置於天下之民。凡民得以營為事業,故云「謂之事業」也。此乃自然以變化錯置於民也,聖人亦當法此錯置變化於萬民,使成其事業也。凡《繫辭》之說,皆說易道,以為聖人德化,欲使聖人法易道以化成天下,是故易與聖人,恒相將也。以作易者,本為立教故也,非是空說易道,不關人事也。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至「是故謂之爻」者,於第六章已具其文,今於此更復言者何也?為下云「極天下之賾存乎卦,鼓天下之動存乎辭」,為此故更引其文也。且巳下又云「存乎變」「存乎通」「存乎其人」,廣陳所存之事,所以須重論也。
  ○「極天下之賾存乎卦」者,言窮極天下深賾之處存乎卦,言觀卦以知賾也。
  ○「鼓天下之動存乎辭」者,鼓,謂發揚天下之動。動有得失,存乎爻卦之辭,謂觀辭以知得失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者,謂覆說上文「化而裁之謂之變」也。
  ○「推而行之存乎通」者,覆說上文「推而行之謂之通」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言人能神此易道而顯明之者,存在於其人。若其人聖,則能神而明之;若其人愚,則不能神而明之;故存於其人,不在易象也。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者,若能順理足於內,默然而成就之,闇與理會,不須言自信也。
  ○「存乎德行」者,若有德行,則得默而成就之,不言而信也。若无德行則不能然。此言德行,據賢人之德行也。前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謂聖人也。
注疏
2613065繫辭下繫辭下
  〖疏〗正義曰:此篇章數,諸儒不同,劉瓛為十二章,以對上《繫》十二章也。周氏、莊氏並為九章,今從九章為說也。第一起「八卦成列」至「非曰義」,第二起「古者包犧」至「蓋取諸夬」,第三起「易者象也」至「德之盛」,第四起「困于石」至「勿恒凶」,第五起「乾坤其易之門」至「失得之報」,第六起「《易》之興」至「巽以行權」,第七起「《易》之為書」至「思過半矣」,第八起「二與四」至「謂易之道」,第九起「夫乾天下」至「其辭屈」。
注疏
2614065繫辭下第一章 八卦成列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注云〗備天下之象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注云〗夫八卦備天下之理,而未極其變,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動用,擬諸形容以明治亂之宜,觀其所應以著適時之功,則爻卦之義,所存各異,故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注云〗剛柔相推,況八卦相蕩,或否或泰,繫辭焉而斷其吉凶,況之六爻,動以適時者也。立卦之義,則見於《彖》、《象》,適時之功,則存之爻辭。王氏之例詳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注云〗有變動而後有吉凶。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注云〗立本況卦,趣時況爻。
【吉凶者,貞勝者也。】
  〖注云〗貞者,正也,一也。夫有動則未免乎累,殉吉則未離乎凶。盡會通之變,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貞者乎?《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萬變雖殊,可以執一禦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注云〗明夫天地萬物,莫不保其貞,以全其用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注云〗確,剛貌也。隤,柔貌也。乾坤皆恒一其德,物由以成,故簡易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
  〖注云〗兆數見於卦也。
【吉凶見乎外,】
  〖注云〗失得驗於事也。
【功業見乎變,】
  〖注云〗功業由變以興,故見乎變也。
【聖人之情見乎辭。】
  〖注云〗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注云〗施生而不為,故能常生,故曰大德也。
【聖人之大寶曰位。】
  〖注云〗夫无用則无所寶,有用則有所寶也。无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故曰「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
  〖注云〗財所以資物生也。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疏〗正義曰:此第一章。覆釋上繫第二章象爻剛柔吉凶悔吝之事,更具而詳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者,言八卦各成列位,萬物之象在其八卦之中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者,謂因此八卦之象,而更重之,萬物之爻,在其所重之中矣。然象亦有爻,爻亦有象,所以象獨在卦,爻獨在重者,卦則爻少而象多,重則爻多而象少,故在卦舉象,在重論爻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者,則上《繫》第二章云「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變化之道,在剛柔相推之中。剛柔即陰陽也。論其氣即謂之陰陽,語其體即謂之剛柔也。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者,謂繫辭於爻卦之下,而呼命其卦爻得失吉凶,則適時變動好惡,故在其繫辭之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上既云動在繫辭之中,動則有吉凶悔吝,所以悔吝生在乎无所動之中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言剛柔之象,立在其卦之根本者也。言卦之根本,皆由剛柔陰陽而來。
  ○「變通者,趣時者也」,其剛柔之氣,所以改變會通,趣向於時也。若乾之初九,趣向勿用之時,乾之上九,趣向亢極之時。是諸爻之變,皆臻趣於時也。其剛柔立本者,若剛定體為乾,若柔定體為坤,陽卦兩陰而一陽,陰卦兩陽而一陰,是立其卦本而不易也。則上「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卦既與爻為本,又是總主其時,故《略例》云「卦者,時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則上「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卦既總主一時,爻則就一時之中,各趣其所宜之時,故《略例》云「爻者,趣時者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貞,正也。言吉之與凶,皆由所動不能守一而生吉凶,唯守一貞正,而能克勝此吉凶。謂但能貞正,則免此吉凶之累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謂天覆地載之道,以貞正得一,故其功可為物之所觀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言日月照臨之道,以貞正得一而為明也。若天覆地載,不以貞正而有二心,則天不能普覆,地不能兼載,則不可以觀。由貞乃得觀見也。日月照臨,若不以貞正,有二之心,則照不普及,不為明也,故以貞而為明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萬事之動,皆正乎純一也。若得於純一,則所動遂其性;若失於純一,則所動乖其理。是天下之動,得正在一也。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者,此明天之得一之道,剛質確然,示人以和易,由其得一无為,物由以生,是示人易也。
  ○「夫坤,隤然示人簡矣」者,此明地之得一,以其得一,故坤隤然而柔,自然无為,以成萬物,是示人簡矣。若乾不得一,或有隤然,則不能示人易矣。若坤不隤然,或有確然,則不能示人簡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此釋爻之名也。言爻者,效此物之變動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言象此物之形狀也。
  ○「爻象動乎內」者,言爻之與象,發動於卦之內也。
  ○「吉凶見乎外」者,其爻象吉凶見於卦外,在事物之上也。
  ○「功業見乎變」者,言功勞事業,由變乃興,故功業見於變也。
  ○「聖人之情見乎辭」者,辭則言其聖人所用之情,故觀其辭而知其情也。是聖人之情見乎爻象之辭也。若《乾》之初九,其辭云「潛龍勿用」,則聖人勿用之情見於初九爻辭也。他皆倣此。
  ○「天地之大德曰生」者,自此己下,欲明聖人同天地之德,廣生萬物之意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則德之不大。以其常生萬物,故云大德也。
  ○「聖人之大寶曰位」者,言聖人大可寶愛者在於位耳,位是有用之地,寶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廣用无疆,故稱大寶也。
  ○「何以守位曰仁」者,言聖人何以保守其位,必須仁愛,故言「曰仁」也。
  ○「何以聚人曰財」者,言何以聚集人眾,必須財物,故言「曰財」也。
  ○「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者,言聖人治理其財,用之有節,正定號令之辭,出之以理,禁約其民為非僻之事,勿使行惡,是謂之義。義,宜也。言以此行之,而得其宜也。
  ○注「夫八卦」至「其中矣」。 ○正義曰:「夫八卦備天下理」者,前注云「備天下之象」,據其體;此云「備天下之理」,據其用也。言八卦大略有八,以備天下大象大理,大者既備,則小者亦備矣。直是不變之備,未是變之備也,故云「未極其變,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動用」也。云「則爻卦之義,所存各異」者,謂爻之所存,存乎已變之義,「因而重之,爻在其中」是也。卦之所存,存於未變之義,「八卦成列,象在其中」是也。
  ○注「剛柔」至「例詳矣」。 ○正義曰:云「立卦之義,則見於《彖》、《象》」者,《彖》、《象》,謂卦下之辭,說其卦之義也。「適時之功,則存於爻辭」者,卦者時也,六爻在一卦之中,各以適當時之所宜以立功也。欲知適時之功用,觀於爻辭也。云「王氏之例詳矣」者,案《略例.論彖》云:「《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論卦體皆以一為主,是卦之大略也。」又《論爻》云:「爻者何也?言乎其變者也。變者何也?情偽之所為也。夫情偽之動,非數之所求也。故合散屈伸,與體相乖。形躁好靜,質柔愛剛。體與情反,質與願違。是故情偽相感,遠近相追,愛惡相攻,屈伸相推。見情者獲,直往則違。此是爻之大略也。」其義既廣,不能備載,是王氏之例詳矣。
  ○注「貞者正也」至「執一御也」。 ○正義曰:「貞者,正也,一也」者,言貞之為訓,訓正訓一,正者體无傾邪,一者情无差二,寂然无慮,任運而行者也。凡吉凶者,由動而來,若守貞靜寂,何吉何凶之有?是貞正能勝其吉凶也。云「夫有動則未能免乎累」者,寂然不動,則无所可累。若動有營求,則恥累將來,故云動則未免於累也。云「殉吉則未離乎凶」者,殉,求也。若不求其吉,无慮无思,凶禍何因而至?由其求吉,有所貪欲,則凶亦將來,故云殉吉未離乎凶也。云「盡會通之變,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貞者乎」,言若能窮盡萬物會通改變之理,而不繫累於吉凶之事者,唯貞一者乃能然也。猶若少必有老,老必有死,能知此理,是盡會通之變。既知老必將死,是運之自然,何須憂累於死,是不累乎吉凶。唯守貞一,任其自然,故云「其唯貞者乎」。云「《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者,王侯若不得一,二三其德,則不能治正天下。若得純粹无二无邪,則能為天下貞也。謂可以貞正天下也。云「萬變雖殊,可以執一御也」者,猶若寒變為暑,暑變為寒,少變為壯,壯變為老,老變為死,禍變為福,盛變為衰,變改不同,是萬變殊也。其變雖異,皆自然而有,若能知其自然,不造不為,无喜无感,而乘御於此,是可以執一御也。
注疏
2615065繫辭下第二章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
  〖注云〗聖人之作《易》,无大不極,无微不究。大則取象天地,細則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也。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注云〗離,麗也。罔罟之用,必審物之所麗也。魚麗于水,獸麗于山也。
  〖疏〗正義曰:此第二章。明聖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易》以制器而利天下。此一章其義既廣,今各隨文釋之。
  ○「自此」至「取諸離」。此一節明包犧法天地造作八卦,法離卦而為罔罟也。
  ○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者,言取象大也。
  ○「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者,言取象細也。大之與細,則无所不包也。
  ○「地之宜」者,若《周禮》五土,動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
  ○「近取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屬是也。
  ○「遠取諸物」者,若雷風山澤之類是也。舉遠近則萬事在其中矣。
  ○「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者,言萬事云為,皆是神明之德。若不作八卦,此神明之德,閉塞幽隱。既作八卦,則而象之,是通達神明之德也。
  ○「以類萬物之情」者,若不作《易》,物情難知。今作八卦以類象萬物之情,皆可見也。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者,用此罟罔,或陸畋以羅鳥獸,或水澤以罔魚鱉也。
  ○「蓋取諸離」者,離,麗也。麗謂附著也。言罔罟之用,必審知鳥獸魚鼈所附著之處。故稱離卦之名為罔罟也。案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體,今韓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案上《繫》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則取象不取名也。韓氏乃取名不取象,於義未善矣。今既遵韓氏之學,且依此釋之也。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注云〗制器致豐,以益萬物。
【日中為巿,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注云〗噬嗑,合也。巿人之所聚,異方之所合,設法以合物,噬嗑之義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神農取卦造器之義。一者制耒耜,取於益卦,以利益民也。二者日中為巿,聚合天下之貨,設法以合物,取於噬嗑,象物噬齧,乃得通也。包犧者,案《帝王世紀》云:大皞帝包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包犧。長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取犧牲以充包廚,故號曰「包犧氏」。後世音謬,故或謂之伏犧,或謂之虙犧,一號皇雄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包犧氏沒,女媧氏代立為女皇,亦風姓也。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无懷氏,凡十五世,皆習包犧氏之號也。神農者,案《帝王世紀》云: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己,有蟜氏女,名曰女登。為少典正妃,游華山之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繼无懷之後,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談,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注云〗通物之變,故樂其器用,不懈倦也。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注云〗通變則无窮,故可久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神農氏沒後,乃至黃帝、堯、舜、通其《易》之變理,於是廣制器物。此節與下制器物為引緒之勢,為下起文。
  ○「黃帝、堯、舜氏作」者,案:《世紀》云:「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於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龍顏有聖德,戰蚩尤于涿鹿,擒之。在位一百年崩。子青陽代立,是為少皞。少皞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母曰女節,黃帝時,大星如虹,下臨華渚,女節夢接意感,生少皞,在位八十四年而崩。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昌僕,蜀山氏之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瑤光之星,貫月如虹,感女樞於幽房之宮,生顓頊於弱水,在位七十八年而崩。少皞之孫,蟜極之子代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見。生而神異,自言其名,在位七十年而崩。子帝摯立,在位九年。摯立不肖而崩,弟放勛代立,是為帝堯。帝堯陶唐氏,伊祈姓,母曰慶都,生而神異,常有黃雲覆其上。為帝嚳妃,出以觀河,遇赤龍,晻然陰風而感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即位九十八年而崩。帝舜代立。帝舜姚姓,其先出自顓頊。顓頊生窮蟬,窮蟬生敬康,敬康生句芒,句芒生蟜牛,蟜牛生瞽瞍,瞍之妻握登,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故姓姚氏。」此歷序三皇之後至堯舜之前所為君也。此既云黃帝即云堯舜者,略舉五帝之終始,則少皞、顓頊、帝嚳在其間也。
  ○「通其變,使民不倦」者,事久不變,則民倦而窮。今皇帝、堯、舜之等,以其事久或窮,故開通其變,量時制器,使民用之日新,不有懈倦也。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言所以通其變者,欲使神理微妙而變化之,使民各得其宜。若黃帝已上,衣鳥獸之皮,其後人多獸少,事或窮乏。故以絲麻布帛而制衣裳,是神而變化,使民得宜也。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者,此覆說上文「通則變」之事,所以通其變者,言易道若窮,則須隨時改變。所以須變者,變則開通得久長,故云「通則久」也。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者,此明若能通變,則无所不利,故引《易》文,證結變通之善,上《繫》引此文者,證明人事之信順,此乃明易道之變通,俱得天之祐,故各引其文也。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注云〗垂衣裳以辨貴賤,乾尊坤卑之義也。
  〖疏〗正義曰:自此已下,凡有九事,皆黃帝、堯、舜取易卦以制象,此於九事之第一也。所以連云堯、舜者,謂此九事黃帝制其初,堯舜成其末,事相連接,共有九事之功,故連云「黃帝堯舜」也。案皇甫謐《帝王世紀》載此九事,皆為黃帝之功。若如所論,則堯舜无事,《易繫》何須連云「堯舜」?則皇甫之言,未可用也。
  ○「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云「垂衣裳」也。
  ○「取諸乾坤」者,衣裳辨貴賤,乾坤則上下殊體,故云「取諸乾坤」也。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注云〗渙者,乘理以散動也。
  〖疏〗正義曰:此九事之第二也。舟必用大木,刳鑿其中,故云刳木也。
  ○「剡木為楫」者,楫必須纖長,理當剡削,故曰「剡木」也。
  ○「取諸渙」者,渙,散也。渙卦之義,取乘理以散動也。舟楫亦乘水以載運,故取諸渙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注云〗隨,隨宜也。服牛乘馬,隨物所之,各得其宜也。
  〖疏〗正義曰:此九事之第三也。隨者謂隨時之所宜也,今服用其牛,乘駕其馬,服牛以引重,乘馬以致遠,是以人之所用,各得其宜,故取諸「隨」也。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注云〗取其備豫★。
  ★「備豫」或作「豫備」。
  〖疏〗正義曰:此九事之第四也。豫者取其豫有防備,韓氏以此九事,皆以卦名而為義者。特以此象文取備豫之義,其事相合。故其餘八事,皆以卦名解義,量為此也。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注云〗以小用而濟物也。
  〖疏〗正義曰:此九事之第五也。杵須短木,故斷木為杵;臼須鑿地,故掘地為臼。取諸小過,以小事之用過而濟物,杵臼亦小事,過越而用以利民,故取諸小過也。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注云〗睽,乖也。物乖則爭興,弧矢之用,所以威乖爭也。
  〖疏〗正義曰:此九事之第六也。案《爾雅》:「弧,木弓也。」故云「弦木為弧」。
  ○「取諸睽」者,睽謂乖離,弧矢所以服此乖離之人,故取諸睽也。案弧、矢、杵、臼、服牛、乘馬、舟楫皆云之「利」,此皆器物益人,故稱「利」也。重門擊柝,非如舟楫杵臼,故不云「利」也。變稱「以禦暴客」,是亦利也。垂衣裳不言利者,此亦隨便立稱,故云「天下治」,治亦利也。此皆義便而言,不可以一例取也。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大壯。】
  〖注云〗宮室壯大於穴居,故制為宮室,取諸大壯也。
  〖疏〗正義曰:此九事之第七也。巳前不云上古,已下三事,或言上古,或言古,與上不同者,巳前未造此器之前,更无餘物之用,非是後物以替前物,故不云上古也。此巳下三事皆是未造此物之前,巳更別有所用,今將後用而代前用,欲明前用所有,故本之云「上古」及「古」者。案未有衣裳之前,則衣鳥獸之皮,亦是巳前有用,不云「上古」者,雖云古者衣皮,必不專衣皮也,或衣草衣木,事无定體,故不得稱上古衣皮也。若此穴居野處,及結繩以治,唯專一事,故可稱上古,由後物代之也。
  ○「取諸大壯」者,以造制宮室,壯大於穴居野處,故取大壯之名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注云〗取其過厚。
  〖疏〗正義曰:此九事之第八也。不云「上古」,直云「古」之葬者,若極遠者,則云「上古」,其次遠者,則直云「古」。則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猶在穴居結繩之後,故直云「古」也。
  ○「不封不樹」者,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不種樹以標其處,是不樹也。
  ○「喪期无數」者,哀除則止,无日月限數也。
  ○「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者,若《禮記》云「有虞氏瓦棺」,未必用木為棺也。則《禮記》又云「殷人之棺椁」,以前云椁,无文也。
  ○「取諸大過」者,送終追遠,欲其甚大過厚,故取諸大過也。案《書》稱堯崩,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則喪期无數,在堯巳前,而棺椁自殷已後,則夏已前,棺椁未具也。所以其文參差,前後不齊者,但此文舉大略,明前後相代之義,不必確在一時。故九事上從黃帝,下稱堯舜,連延不絕,更相增脩也。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注云〗夬,決也。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
  〖疏〗正義曰:此明九事之終也。夬者,決也。造立書契,所以決斷萬事,故取諸夬也。
  ○「結繩」者,鄭康成注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
注疏
2616065繫辭下第三章 易者象也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
  〖注云〗材,才德也。彖言成卦之材,以統卦義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注云〗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眾之所歸。陽卦二陰,故奇為之君;陰卦二陽,故耦為之主。
【其德行何也?】
  〖注云〗辯陰陽二卦之德行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注云〗陽,君道也。陰,臣道也。君以无為統眾,无為則一也。臣以有事代終,有事則二也。故陽爻畫奇,以明君道必一;陰爻畫兩,以明臣體必二,斯則陰陽之數,君臣之辯也。以一為君,君之德也。二居君位,非其道也。故陽卦曰「君子之道」,陰卦曰「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注云〗天下之動,必歸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注云〗夫少則得,多則感。塗雖殊,其歸則同;慮雖百,其致不二。苟識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貫之,不慮而盡矣。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注云〗精義,物理之微者也。神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能乘天下之微,會而通其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注云〗利用之道,由安其身而後動也。精義由於入神,以致其用;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其德。理必由乎其宗,事各本乎其根。歸根則寧,天下之理得也。若役其思慮,以求動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則偽彌多而理愈失,名彌美而累愈彰矣。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疏〗正義曰:此第三章。明陰陽二卦之體,及日月相推而成歲,聖人用之,安身崇德,德之盛也。
  ○「是故易者象也」者,但前章皆取象以制器,以是之故,易卦者,寫萬物之形象,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者,謂卦為萬物象者,法像萬物,猶若乾卦之象,法像於天也。
  ○「彖者材也」者,謂卦下彖辭者,論此卦之材德也。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謂每卦六爻,皆倣效天下之物而發動也。
  ○「吉凶生而悔吝著」者,動有得失,故吉凶生也。動有細小疵病,故悔吝著也。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者,此夫子將釋陰陽二卦不同之意,故先發其問,云「其故何也」。
  ○「陽卦多陰」,謂震、坎、艮一陽而二陰也;「陰卦多陽」,謂巽、離、兌一陰而二陽也。
  ○「陽卦奇,陰卦耦」者,陽卦則以奇為君,故一陽而二陰,陽為君,陰為臣也。陰卦則以耦為君,故二陽而一陰,陰為君,陽為臣也。故注云「陽卦二陰,故奇為之君;陰卦二陽,故耦為之主」。
  ○「其德行何」者,前釋陰陽之體,未知陰陽德行之故。故夫子將釋德行,先自問之,故云「其德行何也」。
  ○「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者,夫君以无為統眾,无為者,為每事因循,委任臣下,不司其事,故稱一也。臣則有事代終,各司其職,有職則有對,故稱二也。今陽爻以一為君,以二為民,得其尊卑相正之道,故為君子之道者也。
  ○「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者,陰卦則以二為君,是失其正,以一為臣,乖反於理,上下失序,故稱小人之道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者,此明不能无心感物,使物來應,乃憧憧然役用思慮,或來或往,然後朋從爾之所思。若能虛寂,以純一感物,則不須憧憧往來,朋自歸也。此一之為道,得為可尚,結成前文陽爻以一為君,是君子之道也。注云「天下之動,必歸乎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矣。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者,言得一之道,心既寂靜,何假思慮也。
  ○「天下同歸而殊塗」者,言天下萬事,終則同歸於一,但初時殊異其塗路也。
  ○「一致而百慮」者,所致雖一,慮必有百。言慮雖百種,必歸於一致也;塗雖殊異,亦同歸於至真也。言多則不如少,動則不如寂,則天下之事,何須思也?何須慮也?
  ○「日往則月來」至「相推而歲成」者,此言不須思慮,任運往來,自然明生,自然歲成也。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者,此覆明上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自然相感而生利之事也。往是去藏,故為屈也;來是施用,故為信也。一屈一信,遞相感動而利生,則上云「明生」、「歲成」是「利生」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者,覆明上往來相感,屈信相須。尺蠖之蟲,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後之信也。言信必須屈,屈以求信,是相須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者,言靜以求動也。蛟蛇初蟄,是靜也;以此存身,是後動也。言動必因靜也。靜而得動,亦動靜相須也。
  ○「精義入神,以致用」者,亦言先靜而後動。此言人事之用,言聖人用精粹微妙之義,入於神化,寂然不動,乃能致其所用。「精義入神」是先靜也,「以致用」是後動也。是動因靜而來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者,此亦言人事也。言欲利已之用,先須安靜其身,不須役其思慮,可以增崇其德。言「利用安身」是靜也,言「崇德」是動也。此亦先靜而後動,動亦由靜而來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者,言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此二者皆人理之極。過此二者以往,則微妙不可知,故云「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者,此言過此二者以往之事。若能過此以往,則窮極微妙之神,曉知變化之道,乃是聖人德之盛極也。
  ○注「陽君道」至「小人之道也」。 ○正義曰:「陽君道」者,陽是虛无為體,純一不二,君德亦然,故云「陽君道也」。「陰臣道」者,陰是形器,各有質分,不能純一,臣職亦然,故云「陰臣道也」。案經云「民」而注云「臣」者,臣則民也。經中對君,故稱民,注意解陰,故稱臣也。
  ○注「利用之道」至「愈彰矣」。 ○正義曰:云「利用之道,皆安其身而後動」者,言欲利益所用,先須自安其身。身既得安,然後舉動,德乃尊崇。若不先安身,身有患害,何能利益所用以崇德也。云「精義由於入神,以致其用」者,言精粹微妙之義由入神寂然不動,乃能致其用。云「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德」者,言欲利益所用,先須自安其身,乃可以增崇其德也。
注疏
2617065繫辭下第四章 困于石
【《易》曰:「困于石,據於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疏〗正義曰:此第四章,凡有九節。以上章先利用安身,可以崇德,若身自危辱,何崇德之有?故此章第一節引困之六三危辱之事以證之也。《困》之六三,履非其位,欲上於於四,四自應初,不納於已,是困於九四之石也。三又乘二,二是剛陽,非已所乘,是下向據於九二之蒺藜也。六三又无應,是入其宮,不見其妻,死期將至,所以凶也。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者,夫子既引《易》文,又釋其義,故云「子曰」。
  ○「非所困」,謂九四。若六三不往犯之,非六三之所困,而六三彊往干之而取困焉。
  ○「名必辱」者,以向上而進取,故以聲名言之,云「名必辱」也。
  ○「非所據而據焉」者,謂九二也。若六三能卑下九二,則九三不為其害,是非所據也。今六三彊往陵之,是非所據而據焉。
  ○「身必危」者,下向安身之處,故以身言之,云「身必危」也。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注云〗括,結也。君子待時而動,則无結閡之患也。
  〖疏〗 ○正義曰:以前章先須安身可以崇德,故此第二節論明先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而有利也。故引解之上六以證之。三不應上,又以陰居陽,此上六處解之極,欲除其悖亂,而去其三也。故公用射此六三之隼於下體高墉之上,云自上攻下,合於順道,故獲之无不利也。
  ○「子曰:隼者,禽也」者,既引《易》文於上,下以解之,故言「子曰」也。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者,猶若射人持弓矢於身,此君子若包藏其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似此射隼之人也。
  ○「動而不括」者,言射隼之人,既持弓矢,待隼可射之動而射之,則不括結而有礙也。猶若君子藏善道於身,待可動之時而興動,亦不滯礙而括結也。
  ○「語成器而後動」者,謂易之所說此者,語論有見成之器,而後興動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疏〗正義曰:此章第三節也。明小人之道,不能恒善,若因懲誡而得福也,此亦證前章安身之事。故引《易》噬嗑初九以證之。以初九居无位之地,是受刑者以處卦初,其過未深,故屨校滅趾而无咎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疏〗正義曰:此章第四節也。明惡人為惡之極以致凶也。此結成前章不能安身之事,故引噬嗑上九之義以證之。上九處斷獄之終,是罪之深極者。故有何校滅耳之凶。案第一、第二節皆先引《易》文於上,其後乃釋之。此第三已下,皆先豫張卦義於上,然後引《易》於下以結之,體例不同者,蓋夫子隨義而言不為例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疏〗正義曰:此第五節。以上章有安身之事,故此節恒須謹慎,可以安身,故引否之九五以證之。
  ○「危者安其位者也」,言所以今有傾危者,由往前安樂於其位,自以為安,不有畏慎,故致今日危也。
  ○「亡者保其存」者,所以今日滅亡者,由往前保有其存,恒以為存,不有憂懼,故今致滅亡也。
  ○「亂者有其治」者,所以今有禍亂者,由往前自恃有其冶理也,謂恒以為治,不有憂慮,故今致禍亂也。是故君子今雖復安,心恒不忘傾危之事;國之雖存,心恒不忘滅亡之事;政之雖治,心恒不忘禍亂之事。
  ○「其亡其亡,繫于苞桑」者,言心恒畏慎:其將滅亡!其將滅亡!乃繫于苞桑之固也。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疏〗 ○正義曰:此第六節。言不能安其身,知小謀大而遇禍也,故引《易》鼎卦九四以證之。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者,處上體之下,而又應初,既承且施,非己所堪,故有折足之凶。既覆敗其美道,災及其形,以致渥凶也。言不勝其任者。此夫子之言,引《易》後以此結之,其文少,故不云「子曰」也。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
  〖注云〗形而上者況之道。形而下者況之器。於道不冥而有求焉,未離乎諂也。於器不絕而有交焉,未免乎瀆也。能无諂、瀆,窮理者也。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注云〗幾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尋,不可以形覩者也。唯神也不疾而速,感而遂通,故能朗然玄昭,鑒於未形也。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吉凶之彰,始於微兆,故為吉之先見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
  〖注云〗定之於始,故不待終日也。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注云〗此知幾其神乎?
  〖疏〗正義曰:此第七節。前章云精義入神,故此章明知幾入神之事,故引《豫》之六二以證之。云「《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知幾其神乎」者,神道微妙,寂然不測。人若能豫知事之幾微,則能與其神道合會也。
  ○「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者,上謂道也,下謂器也。若聖人知幾窮理,冥於道,絕於器,故能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若於道不冥而有求焉,未能離於諂也;於器不絕而有交焉,未能免於瀆也。能无諂、瀆、知幾窮理者乎!
  ○「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此釋「幾」之義也。幾,微也。是巳動之微,動謂心動、事動。初動之時,其理未著,唯纖微而已。若其已著之後,則心事顯露,不得為幾。若未動之前,又寂然頓无,兼亦不得稱幾也。幾是離无入有,在有无之際,故云「動之微」也。若事著之後乃成為吉,此幾在吉之先,豫前已見,故云「吉之先見者也」。此直云吉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幾,皆向吉而背凶,違凶而就吉,无復有凶,故特云吉也。諸本或有凶字者,其定本則无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者,言君子既見事之幾微,則須動作而應之,不得待終其日。言赴幾之速也。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者,此豫之六二辭也。得位居中,故守介如石,見幾則動,不待終其一日也。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者,此夫子解釋此爻之時,既守志耿介,如石不動,纔見幾微,即知禍福,何用終竟其日,當時則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者,初見事幾,是知其微;既見其幾,逆知事之禍福,是知其彰著也。
  ○「知柔知剛」者,剛柔是變化之道,既知初時之柔,則逆知在後之剛,言凡物之體,從柔以至剛,凡事之理,從微以至彰,知幾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是合於神道,故為萬夫所瞻望也。萬夫舉大略而言。若知幾合神,則為天下之主,何直只云萬夫而已,此知幾其神乎者也。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注云〗在理則昧,造形而悟,顏子之分也。失之於幾,故有不善。得之於二,不遠而復,故知之未嘗復行也。
【《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注云〗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得二者於理不盡,未至成形,故得不遠而復,舍凶之吉,免夫祗悔,而終獲元吉。祗,大也。
  〖疏〗正義曰:此第八節。上節明其知幾是聖人之德,此節論賢人唯庶於幾,雖未能知幾,故引顏氏之子以明之也。
  ○「其殆庶幾乎」者,言聖人知幾,顏子亞聖,未能知幾,但殆近庶慕而已,故云「其殆庶幾乎」,又以「殆」為辭。
  ○「有不善,未嘗不知」者,若知幾之人,本无不善。以顏子未能知幾,故有不善。不近於幾之人,既有不善,不能自知於惡。此顏子以其近幾,若有不善,未嘗不自知也。
  ○「知之未嘗復行」者,以顏子近幾,既知不善之事,見過則改,未嘗復更行之,但顏子於幾理闇昧,故有不善之事,於形器顯著,乃自覺悟,所有不善,未嘗復行。以去幾既近,尋能改悔,故引復卦初九以明之也。以復卦初九既在卦初,則能復於陽道,是速而不遠,則能復也。所以无大悔而有元吉也。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注云〗致一而後化成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注云〗夫虛己存誠,則眾之所不迕也。躁以有求,則物之所不與也。
  〖疏〗正義曰:此第九節也。以前章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安身之道在於得一,若己能得一,則可以安身。故此節明得一之事也。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者,絪縕,相附著之義。言天地无心,自然得一,唯二氣絪縕,共相和會,萬物感之變化而精醇也。天地若有心為二,則不能使萬物化醇也。
  ○「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者,構,合也。言男女陰陽相感,任其自然,得一之性,故合其精則萬物化生也。若男女无自然之性,而各懷差二,則萬物不化生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者,此損卦六三辭也。言六三若更與二人同往承上,則上所不納,是三人俱行,并六三不相納,是則損一人也。若六三獨行,則上所容受,故云「一人行則得其友」。此言眾不如寡,三不及一也。
  ○「言致一也」者,此夫子釋此爻之意,謂此爻所論,致其醇一也。故一人獨行,乃得其友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者,此明致一之道,致一者在身之謂。若己之為得,則萬事得;若己之為失,則萬事失也。欲行於天下,先在其身之一,故先須安靜其身而後動,和易其心而後語,先以心選定其交而後求。若其不然,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者,此《益》之上九爻辭,在无位高亢,獨唱无和,是「莫益之」也。眾怒難犯,是「或擊之」也。勿,无也。由己建立其心,无能有恒,故凶危也。《易》之此言,若虛己存誠,則眾之所與;躁以有求,則物之所不與也。
注疏
2618065繫辭下第五章 乾坤其易之門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
  〖注云〗撰,數也。
【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注云〗備物極變,故其名雜也。各得其序,不相踰越,況爻繇之辭也。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注云〗有憂患而後作《易》,世衰則失得彌彰,爻繇之辭,所以明失得,故知衰世之意邪,稽,猶考也。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注云〗易无往不彰,无來不察,而微以之顯,幽以之闡。闡,明也。
【開而當名,辯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注云〗開釋爻卦,使各當其名也。理類辯明,故曰斷辭也。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注云〗託象以明義,因小以喻大。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注云〗變化无恒,不可為典要,故其言曲而中也。
【其事肆而隱。】
  〖注云〗事顯而理微也。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注云〗貳則失得也,因失得以通濟民行,故明失得之報也。「失得之報」者,得其會則吉,乖其理則凶。
  〖疏〗正義曰:此第五章也。前章明安身崇德之道,在於知幾得一也。此明《易》之體用,辭理遠大,可以濟民之行,以明失得之報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者,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門邪。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者,若陰陽不合,則剛柔之體无從而生。以陰陽相合,乃生萬物,或剛或柔,各有其體。陽多為剛,陰多為柔也。
  ○「以體天地之撰」者,撰,數也。天地之內,萬物之象,非剛則柔,或以剛柔體象天地之數也。
  ○「以通神明之德」者,萬物變化,或生或成,是神明之德。《易》則象其變化之理,是其《易》能通達神明之德也。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者,《易》之其稱萬物之名,萬事論說,故辭理雜碎,各有倫敘,而不相乖越。《易》之爻辭,多載細小之物,若「見豕負塗」之屬,是雜碎也。辭雖雜碎,各依爻卦所宜而言之,是不相踰越也。
  ○「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者,稽,考也。類,謂事類。然考校《易》辭事類,多有悔吝憂虞,故云衰亂之世所陳情意也。若盛德之時,物皆遂性,人悉懽娛,无累於吉凶,不憂於禍害。今《易》所論,則有「亢龍有悔」,或稱「龍戰于野」,或稱「箕子明夷」,或稱「不如西鄰之禴祭」,此皆論戰爭盛衰之理,故云「衰意」也。凡云「邪」者,是疑而不定之辭也。
  ○「夫易彰往而察來」者,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
  ○「而微顯闡幽」者,闡,明也。謂微而之顯,幽而闡明也。言《易》之所說,論其初微之事,以至其終末顯著也;論其初時幽闇,以至終末闡明也。皆從微以至顯,從幽以至明。觀其《易》辭,是微而幽闇也;演其義理,則顯見著明也。以體言之,則云「微顯」也;以理言之,則云「闡幽」,其義一也,但以體以理,故別言之。
  ○「開而當名」者,謂開釋爻卦之義,使各當所象之名,若乾卦當龍,坤卦當馬也。
  ○「辨物正言」者,謂辨天下之物,各以類正定言之。若辨健物,正言其龍;若辨順物,正言其馬,是辨物正言也。
  ○「斷辭則備矣」者,言開而當名,及辨物正言,凡此二事,決斷於爻卦之辭,則備具矣。
  ○「其稱名也小」者,言《易》辭所稱物名多細小,若「見豕負塗」「噬蜡肉」之屬,是其辭碎小也。
  ○「其取類也大」者,言雖是小物,而比喻大事,是所取義類而廣大也。
  ○「其旨遠」者,近道此事,遠明彼事,是其旨意深。若「龍戰于野」,近言龍戰,乃遠明陰陽鬪爭、聖人變革,是其旨遠也。
  ○「其辭文」者,不直言所論之事,乃以義理明之,是其辭文飾也。若「黃裳元吉」,不直言得中居職,乃云黃裳,是其辭文也。
  ○「其言曲而中」者,變化无恒,不可為體例,其言隨物屈曲,而各中其理也。
  ○「其事肆而隱」者,其《易》之所載之事,其辭放肆顯露,而所論義理深而幽隱也。
  ○「因貳以濟民行」者,貳,二也,謂吉凶二理。言易因自然吉凶二理,以濟民之行也,欲令取吉而避凶,行善而不行惡也。
  ○「以明失得之報」者,言易明人行失之與得所報應也。失則報之以凶,得則報之以吉,是明失得之報也。
注疏
2619065繫辭下第六章 易之興其於中古乎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注云〗无憂患則不為而足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
  〖注云〗基,所蹈也。
【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
  〖注云〗夫動本於靜,語始於默,復者,各反其所始,故為德之本也。
【恒,德之固也。】
  〖注云〗固,不傾移也。
【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
  〖注云〗能益物者,其德寬大也。
【困,德之辯也。】
  〖注云〗困而益明。
【井,德之地也。】
  〖注云〗所處不移,象居得其所也。
【巽,德之制也。】
  〖注云〗巽,所以申命明制也。
【履,和而至。】
  〖注云〗和而不至,從物者也。和而能至,故可履也。
【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
  〖注云〗微而辨之,不遠復也。
【恒,雜而不厭。】
  〖注云〗雜而不厭,是以能恒。
【損,先難而後易。】
  〖注云〗刻損以脩身,故先難也。身脩而无患,故後易也。
【益,長裕而不設。】
  〖注云〗有所興為,以益於物,故曰長裕。因物興務,不虛設也。
【困,窮而通。】
  〖注云〗處窮而不屈其道也。
【井,居其所而遷。】
  〖注云〗改邑不改井,井所居不移,而能遷其施也。
【巽,稱而隱。】
  〖注云〗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也。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
  〖注云〗求諸己也。
【恒以一德。】
  〖注云〗以一為德也。
【損以遠害。】
  〖注云〗止於脩身,故可以遠害而已。
【益以興利。困以寡怨。】
  〖注云〗困而不濫,无怨於物。
【井以辨義。】
  〖注云〗施而无私,義之方也。
【巽以行權。】
  〖注云〗權反經而合道,必合乎巽順,而後可以行權也。
  〖疏〗正義曰:此第六章。明所以作《易》,為其憂患故。作《易》既有憂患,須脩德以避患,故明九卦為德之所用也。
  ○「其於中古乎」者,謂《易》之爻卦之辭,起於中古。若《易》之爻卦之象,則在上古伏犧之時,但其時理尚質素,聖道凝寂,直觀其象,足以垂教矣。但中古之時,事漸澆浮,非象可以為教,又須繫以文辭,示其變動吉凶,故爻卦之辭,起於中古。則《連山》起於神農,《歸藏》起於黃帝,周《易》起於文王及周公也。此之所論,謂《周易》也。
  ○「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者,若无憂患,何思何慮,不須營作。今既作《易》,故知有憂患也。身既患憂,須垂法以示於後,以防憂患之事,故繫之以文辭,明其失得與吉凶也。其作《易》憂患,已於初卷詳之也。
  ○「是故履,德之基」者,以為憂患,行德為本也。六十四卦悉為脩德防患之事,但於此九卦,最是脩德之甚,故特舉以言焉,以防憂患之事。故履卦為德之初基。故為德之時,先須履踐其禮,敬事於上,故履為德之初基也。
  ○「謙,德之柄也」者,言為德之時,以謙為用,若行德不用謙,則德不施用,是謙為德之柄,猶斧刃以柯柄為用也。
  ○「復,德之本」者,言為德之時,先從靜默而來,復是靜默,故為德之根本也。
  ○「恒,德之固」者,言為德之時,恒能執守,始終不變,則德之堅固,故為德之固也。
  ○「損,德之脩」者,行德之時,恒自降損,則其德自益而增新,故云「損,德之脩」也。謙者論其退下於人,損者能自減損於己,故謙、損別言也。
  ○「益,德之裕」者,裕,寬大也。能以利益於物,則德更寬大也。
  ○「困,德之辨」者,若遭困之時,守操不移,德乃可分辨也。
  ○「井,德之地」者,改邑不改井,井是所居之常處,能守處不移,是德之地也。言德亦不移動也。
  ○「巽,德之制」者,巽申明號令,以示法制。故能與德為制度也。自此已上,明九卦各與德為用也。
  ○「履,和而至」者,自此己下,明九卦之德也。言履卦與物和諧,而守其能至,故可履踐也。
  ○「謙,尊而光」者,以能謙卑,故其德益尊而光明也。
  ○「復,小而辨於物」者,言復卦於初細微小之時,即能辨於物之吉凶,不遠速復也。
  ○「恒,雜而不厭」者,言恒卦雖與物雜碎並居,而常執守其操,不被物之厭薄★也。
  ★「厭薄」或作「不正」。
  ○「損,先難而後易」者,先自減損,是先難也。後乃无患,是後易也。
  ○「益,長裕而不設」者,益是增益於物,能長養寬裕於物,皆因物性自然而長養,不空虛妄設其法而无益也。
  ○「困,窮而通」者,言困卦於困窮之時,而能守節,使道通行而不屈也。
  ○「井,居其所而遷」者,言井卦居得其所,恒住不移,而能遷其潤澤,施惠於外也。
  ○「巽,稱而隱」者,言巽稱揚號令,而不自彰伐而幽隱也。自此已上,辯九卦性德也。
  ○「履以和行」者,自此已下,論九卦各有施用而有利益也。言履者以禮敬事於人,是調和性行也。
  ○「謙以制禮」者,性能謙順,可以裁制於禮。
  ○「復以自知」者,既能反復求身,則自知得失也。
  ○「恒以一德」者,恒能終始不移,是純一其德也。
  ○「損以遠害」者,自降損脩身,无物害已,故遠害也。
  ○「益以興利」者,既能益物,物亦盈己★,故興利也。
  ★盈己或作益己。
  ○「困以寡怨」者,遇困,守節不移,不怨天,不尤人,是无怨於物,故寡怨也。
  ○「井以辨義」者,井能施而无私,則是義之方所,故辨明於義也。
  ○「巽以行權」者,巽順也。既能順時合宜,故可以權行也。若不順時制變,不可以行權也。
注疏
2620065繫辭下第七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注云〗擬議而動,不可遠也。
【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注云〗六虛,六位也。
【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
  〖注云〗不可立定準也。
【唯變所適。】
  〖注云〗變動貴於適時,趣舍存乎會也。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注云〗明出入之度,使物知外內之戒也。出入猶行藏,外內猶隱顯。遯以遠時為吉,豐以幽隱致凶,漸以高顯為美,明夷以處昧利貞,此外內之戒也。
【又明於憂患與故。】
  〖注云〗故,事故也。
【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注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終日乾乾,不可以怠也。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注云〗能循其辭以度其義,原其初以要其終,則唯變所適,是其常典也。明其變者,存其要也,故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注云〗質,體也。卦兼終始之義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注云〗爻各存乎其時。物,事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注云〗夫事始於微而後至於著。初者,數之始,擬議其端,故難知也。上者,卦之終,事皆成著,故易知也。
【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注云〗夫彖者,舉立象之統,論中爻之義,約以存博,簡以兼眾,雜物撰德,而一以貫之。形之所宗者道,眾之所歸者一。其事彌繁,則愈滯乎形;其理彌約,則轉近乎道。彖之為義,存乎一也。一之為用,同乎道矣。形而上者,可以觀道,過半之益,不亦宜乎。
  〖疏〗正義曰:此第七章,明《易》書體用也。
  ○「不可遠」者,言《易》書之體,皆倣法陰陽,擬議而動,不可遠離陰陽物象而妄為也。
  ○「其為道也屢遷」者,屢,數也。言易之為道,皆法象陰陽,數數遷改,若乾之初九則「潛龍」,九二則「見龍」,是屢遷也。
  ○「變動不居」者,言陰陽六爻,更互變動,不恒居一體也。若一陽生為復,二陽生為臨之屬是也。
  ○「周流六虛」者,言陰陽周徧,流動在六位之虛。六位言「虛」者,位本无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
  ○「上下无常」者,初居一位,又居二位,是上无常定也。既窮上位之極,又下來居於初,是上下无常定也。若九月剝卦,一陽上極也,十一月,一陽下來歸初也。
  ○「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者,言陰陽六爻,兩相交易,或以陰易陽,或以陽易陰,或在初位相易,在二位相易,六位錯綜上下,所易皆不同,是不可為典常要會也。
  ○「唯變所適」者,言剛柔相易之時,既无定準,唯隨應變之時所之適也。
  ○「其出入以度」者,出入猶行藏也。言行藏各有其度,不可違失於時,故韓氏云豐以幽隱致凶,明夷以處昧利貞,是出入有度也。
  ○「外內使知懼」者,外內猶隱顯,言欲隱顯之人,使知畏懼於易也。若不應隱而隱,不應顯而顯,必有凶咎,使知畏懼凶咎而不為也。
  ○「又明於憂患與故」者,故,事故也。非但使人隱顯知懼,又使人明曉於憂患并與萬事也。
  ○「无有師保,如臨父母」者,言使人畏懼此易,歸行善道,不須有師保教訓,恒常恭敬,如父母臨之,故云「如臨父母也」。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者,率,循也。揆,度也。方,義也。言人君若能初始依循其《易》之文辭,而揆度其易之義理,則能知易有典常也,故云「既有典常」。易雖千變萬化,不可為典要,然循其辭,度其義,原尋其初,要結其終,皆唯變所適,是其常典也。言唯變是常,既以變為常,其就變之中,剛之與柔相易,仍不常也。故上云「不可為典要」也。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者,言若聖人,則能循其文辭,揆其義理,知其典常,是易道得行也;若苟非通聖之人,則不曉達易之道理,則易之道不虛空得行也。言有人則易道行,若无人則易道不行,无人而行,是虛行也。必不如此,故云「道不虛行」也。
  ○「易之為書,原始要終,以為質也」者,此以下亦明《易》辭體用,尋其辭則吉凶可以知也。
  ○「原始要終,以為質」者,質,體也。言《易》之為書,原窮其事之初始,乾「初九,潛龍勿用」,是原始也;又要會其事之終末,若「上九亢龍有悔」,是要終也。言《易》以原始要終,以為體質也,此「潛龍」、「亢龍」,是一卦之始終也。諸卦亦然,若大畜初畜而後通,皆是也。亦有一爻之中原始要終也。故坤卦之初六「履霜,堅冰至」,履霜,是原始也;「堅冰至」,是要終也。
  ○「六爻相雜,唯其時物」者,物,事也。一卦之中,六爻交相雜錯,唯各會其時,唯各主其事。若屯卦初九「盤桓利居貞」,是居貞之時,有居貞之事。六二,「屯如邅如」,是乘陽屯邅之時,是有屯邅之事也。略舉一爻,餘爻倣此也。
  ○「其初難知」者,謂卦之初始,起於微細,始擬議其端緒,事未顯著,故難知也。
  ○「其上易知」者,其上謂卦之上爻,事已終極,成敗已見,故易知也。上云其上,則其初宜云下也。初既言初,則上應稱末,互文也。以《易經》爻辭言初言上,故此從《經》文也。
  ○「本末也」者,其初難知是本也,其上易知,是末也。以事本,故難知;以事末,故易知,故云「本末也」。
  ○「初辭擬之」者,覆釋「其初難知」也。以初時以辭擬議其始,故難知也。
  ○「卒成之終」者,覆釋「其上易知」也。言上是事之卒了,而成就終竟,故易知也。
  ○「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者,言雜聚天下之物,撰數眾人之德,辯定是之與非,則非其中之一爻,不能備具也。謂一卦之內,而有六爻,各主其物,各數其德,欲辯定此六爻之是非,則總歸於中爻,言中爻統攝一卦之義多也。若非中爻,則各守一爻,不能盡統卦義,以中爻居一无偏,故能統卦義也。猶乾之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總攝乾卦之義也。乾是陽長,是行利見大人之時。二之與五,統攝乾德。又坤之六二云「直方大」,攝坤卦地道之義。六五「黃裳元吉」,亦統攝坤之臣道之義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者,噫者,發聲之辭。卦爻雖眾,意義必在其中爻,噫乎發歎,要定或此卦存之與亡,吉之與凶,但觀其中爻,則居然可知矣。謂平居自知,不須營為也。
  ○「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者,彖辭,謂文王卦下之辭。言聰明知達之士,觀此卦下彖辭,則能思慮有益以過半矣。
  ○注「夫彖者」至「不亦宜乎」。 ○正義曰:云「夫彖者,舉立象之統」者,謂文王卦下彖辭,舉明立此卦象之綱統也。云「論中爻之義」者,言彖辭論量此卦中爻義意也。「舉立象之統」者,若屯卦彖云「利貞」,夫子釋云「動於險中,大亨」。貞者,是舉立象之統也。論「中爻之義」者,若蒙卦云「蒙,亨」、「初筮告」,注云:「能為初筮,其唯二乎?」是《彖》云「初筮」,其在九二,是論中爻之義也。云「約以存博,簡以兼眾」者,唯舉中爻,是約是簡;存備六爻之義,是存博兼眾也。云「雜物撰德,而一以貫之」者,一卦六爻,雜聚諸物,撰數諸德,而用一道以貫穿之,一謂中爻也。以其居中,於上於下,无有偏二,故稱一也。「其事彌繁,則愈滯乎无形」者,愈,益也。滯,謂陷滯也。若事務彌更繁多,則轉益滯陷於形體,言處處妨礙也。云「其理彌約,則轉近乎道」者,若理能簡約則轉,轉附近於道,道以約少,无為之稱,故少則近於道也。
注疏
2621065繫辭下第八章 二與四同功
【二與四同功,】
  〖注云〗同陰功也。
【而異位,】
  〖注云〗有內外也。
【其善不同,二多譽,】
  〖注云〗二處中和,故多譽也。
【四多懼,近也。】
  〖注云〗位逼於君,故多懼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注云〗四之多懼,以近君也,柔之為道,須援而濟,故有不利遠者。二之能无咎,柔而處中也。
【三與五同功,】
  〖注云〗同陽功也。
【而異位,】
  〖注云〗有貴賤也。
【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注云〗三、五陽位,柔非其位,處之則危,居以剛健,勝其任也。夫所貴剛者,閑邪存誠,動而不違其節者也。所貴柔者,含弘居中,順而不失其貞者也。若剛以犯物,則非剛之道;柔以卑佞,則非柔之義也。
  〖疏〗正義曰:此第八章也。明諸卦二、三、四、五爻之功用,又明三才之道,并明《易》興之時,總贊明易道之大也,各隨文釋之。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此覆釋上「四多懼」之意。凡陰柔為道,當須親附於人以得濟。今乃遠其親援,而欲上逼於君,所以多懼。其不宜利於疏遠也。
  ○「其要无咎,其用柔中」者,覆釋上「二多譽」也。言二所多譽者,言二所以要會,无罪咎而多譽也。所以然者,以其用柔而居中也。
  ○「貴賤之等,其柔危,其剛勝邪」者,此釋「三與五同功」之義,五為貴,三為賤,是貴賤之等也。此並陽位,若陰柔處之則傾危,陽剛處之則剋勝其任,故云「其柔危,其剛勝」也。諸本「三多凶五多功」之下,皆有注,今定本无也。三居下卦之極,故多凶。五居中處尊,故多功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注云〗《說卦》備矣。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注云〗等,類也。乾,陽物也。坤,陰物也。爻有陰陽之類,而後有剛柔之用,故曰「爻有等,故曰物」。
【物相雜,故曰文。】
  〖注云〗剛柔交錯,玄黃錯雜。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疏〗正義曰:此節明三材之義,六爻相雜之理也。
  ○「六者非他,三材之道也」者,言六爻所效法者,非更別有他義,唯三材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者,言三材之道,既有變化而移動,故重畫以象之,而曰爻也。
  ○「爻有等,故曰物」者,物,類也。言爻有陰陽貴賤等級,以象萬物之類,故謂之物也。
  ○「物相雜,故曰文」者,言萬物遞相錯雜,若玄黃相間,故謂之文也。
  ○「文不當,故吉凶生焉」者,若相與聚居,間雜成文,不相妨害,則吉凶不生也。由文之不當,相與聚居,不當於理,故吉凶生也。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注云〗文王以盛德蒙難而能亨其道,故稱文王之德,以明易之道也。
【是故其辭危。】
  〖注云〗文王與紂之事,危其辭也。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
  〖注云〗易,慢易也。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注云〗夫文不當而吉凶生,則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有其治者亂,不忘危者安,懼以終始,歸於无咎,安危之所由,爻象之本體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明《易》之興起在紂之末世,故其辭者,憂其傾危也。以當紂世憂畏滅亡,故作《易》辭,多述憂危之事,亦以垂法於後,使保身危懼,避其患難也。周氏云:「謂當紂時,不敢指斥紂惡,故其辭微危而不正也。」今案康伯之注云:「文王與紂之事,危其辭也。」則似周釋為得也。案下覆云「危者使平」,則似危謂憂危,是非既未可明,所以兩存其釋也。
  ○「危者使平」者,既有傾危,以蒙大難,文王有天下,是危者使平也。
  ○「易者使傾」者,若其慢易,不循易道者,則使之傾覆,若紂為兇惡,以至誅滅也。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者,言易道功用甚大,百種之物,賴之不有休廢也。
  ○「懼以終始」者,言恒能憂懼於終始,能於始思終,於終思始也。
  ○「其要无咎」者,若能始終皆懼,要會歸於无咎也。
  ○「此之謂易之道」者,言易之為道,若能終始之懼,則无凶咎,此謂易之所用之道,其大體如此也。
注疏
2622065繫辭下第九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
  〖注云〗諸侯,物主有為者也。能說萬物之心,能精為者之務。
【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注云〗夫變化云為者,行其吉事,則獲嘉祥之應;觀其象事,則知制器之方;玩其占事,則覩方來之驗也。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
  〖注云〗聖人乘天地之正,萬物各成其能。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注云〗人謀,況議於眾以定失得也;鬼謀,況寄卜筮以考吉凶也。不役思慮,而失得自明;不勞探射,而吉凶自著。類萬物之情,通幽深之故,故百姓與能,樂推而不厭也。
【八卦以象告,】
  〖注云〗以象告人。
【爻彖以情言。】
  〖注云〗辭有險易,而各得其情也。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
  〖注云〗變而通之,以盡利也。
【吉凶以情遷。】
  〖注云〗吉凶无定,唯人所動。情順乘理以之吉,情逆違道以蹈凶,故曰「吉凶以情遷」也。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注云〗泯然同順,何吉何凶?愛惡相攻,然後逆順者殊,故吉凶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注云〗相取,猶相資也。遠近之爻,互相資取,而後有悔吝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注云〗情以感物則得利,偽以感物則致害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
  〖注云〗近,況比爻也。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適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違之患。或有相違而无患者,得其應也;相順而皆凶者,乖於時也。存事以考之,則義可見矣。
【或害之,悔且吝。】
  〖注云〗夫无對於物而後盡全順之道,豈可有欲害之者乎?雖能免濟,必有悔吝也。或,欲害之辭也。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疏〗正義曰:此第九章。自此巳下終篇末,總明易道之美,兼明易道愛惡相攻,情偽相感,吉凶悔吝由此而生,人情不等,制辭各異也。
  ○「德行恒易以知險」者,謂乾之德行,恒易略,不有艱難,以此之故,能知險之所興。若不有易略,則為險也,故行易以知險也。
  ○「德行恒簡以知阻」者,言坤之德行,恒為簡靜,不有煩亂,以此之故,知阻之所興也。若不簡則為阻難,故行簡靜,以知阻也。大難曰險,乾以剛健,故知其大難;小難曰阻,坤以柔順,故知其小難。知大難曰險者,案坎卦彖云「天險不可升,地險山川丘陵」,言險不云阻,故知險為大難,險既為大,明阻為小也。
  ○「能說諸心」者,萬物之心,皆患險阻。今以阻險逆告於人,則萬物之心,无不喜說,故曰「能說諸心」也。
  ○「能研諸侯之慮」者,研,精也。諸侯既有為於萬物,育養萬物,使令得所,易既能說諸物之心,則能精妙諸侯之慮。謂諸侯以此易之道,思慮諸物,轉益精粹,故云「研諸侯之慮」也。
  ○「定天下之吉凶」者,言易道備載諸物得失,依之則吉,逆之則凶,是易能定天下之吉凶也。
  ○「成天下之亹亹」者,亹亹,勉也。天下有所營為,皆勉勉不息。若依此易道,則所為得成,故云「成天下之亹亹」也。
  ○「是故變化云為」者,易既備含諸事,以是之故,物之或以漸變改,或頓從化易,或口之所云,或身之所為也。
  ○「吉事有祥」者,若行吉事則有嘉祥之應也。
  ○「象事知器」者,觀其所象之事,則知作器物之方也。
  ○「占事知來」者,言卜占之事,則知未來之驗也。言易之為道,有此諸德也。
  ○「天地設位」者,言聖人乘天地之正,設貴賤之位也。
  ○「聖人成能」者,聖人因天地所生之性,各成其能,令皆得所也。
  ○「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謂聖人欲舉事之時,先與人眾謀圖以定得失,又卜筮於鬼神以考其吉凶,是與鬼為謀也。聖人既先與人謀鬼神謀,不煩思慮與探射,自然能類萬物之情,能通幽深之理,是其能也,則天下百姓,親與能人,樂推為主也。自此已上,論易道之大,聖人法之而行。自此巳下,又明卦爻剛柔變動情偽相感之事也。
  ○「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者,剛柔二爻相雜而居,得理則吉,失理則凶,故吉凶可見也。
  ○「變動以利言」者,若不變不動,則於物有損有害;今變而動之,使利益於物,是變動以利而言說也。
  ○「吉凶以情遷」者,遷,謂遷移。凡得吉者,由情遷移於善也。所得凶者,由情遷於惡也。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者,若泯然无心,事无得失,何吉凶之有,由有所貪愛,有所憎惡,兩相攻擊,或愛攻於惡,或惡攻於愛,或兩相攻擊,事有得失,故吉凶生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者,遠謂兩卦上下相應之類,近謂比爻共聚,迭相資取,取之不以理,故悔吝生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者,情,謂實情;偽,謂虛偽。虛實相感,若以實情相感則利生,若以虛偽相感則害生也。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者,近,謂兩爻相近而不相得,以各无外應,則致凶咎;若各有應,雖近不相得,不必皆凶也。
  ○「或害之,悔且吝」者,言若能弘通,不偏對於物,盡竭順道,物豈害之?今既有心於物,情意二三,其外物則或欲害之,則有凶禍。假令自能免濟,猶有悔及吝也。故云「或害之,悔且吝」也。
  ○「將叛者其辭慚」者,此已下說人情不同,其辭各異。將欲違叛己者,貌雖相親,辭不以實,故其辭慚也。
  ○「中心疑者其辭枝」者,枝,謂樹枝也。中心於事疑惑,則其心不定,其辭分散若閒枝也。
  ○「吉人之辭寡」者,以其吉善辭直,故辭寡也。
  ○「躁人之辭多」者,以其煩躁,故其辭多也。
  ○「誣善之人其辭游」者,游,謂浮游。誣罔善人,其辭虛漫,故言其辭浮游也。
  ○「失其守者其辭屈」者,居不值時,失其所守之志,故其辭屈橈不能申也。凡此辭者,皆論《易經》之中有此六種之辭,謂作《易》之人,述此六人之意,各準望其意而制其辭也。
注疏
2623067說卦周易說卦
  〖疏〗正義曰:《說卦》者,陳說八卦之德業變化及法象所為也。孔子以伏犧畫八卦,後重為六十四卦,八卦為六十四卦之本。前《繫辭》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然引而伸之,重三成六之意,猶自未明;仰觀俯察,近身遠物之象,亦為未見。故孔子於此,更備說重卦之由,及八卦所為之象,故謂之《說卦》焉。先儒以孔子《十翼》之次,乾坤《文言》在二《繫》之後,《說卦》之前。以《彖》、《象》附上下二《經》為六卷,則上《繫》第七,下《繫》第八,《文言》第九,《說卦》第十。輔嗣之《文言》分附《乾》、《坤》二卦,故《說卦》為第九。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注云〗幽,深也。贊,明也。蓍受命如響,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參天兩地而倚數,】
  〖注云〗參,奇也。兩,耦也。七、九陽數,六、八陰數。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
  〖注云〗卦,象也。蓍,數也。卦則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擬象陰陽變化之體;蓍則錯綜天地參兩之數,蓍極數以定象,卦備象以盡數,故蓍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卦曰「觀變於陰陽」也。
【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注云〗剛柔發散,變動相生。
【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注云〗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極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將明聖人引伸因重之意,故先敘聖人本制蓍數卦爻,備明天道人事妙極之理。
  ○正義曰:據今而稱上世,謂之昔者也。聰明叡知,謂之聖人。此聖人即伏犧也,不言伏犧而云聖人者,明以聖知而制作也。且下《繫》已云「包犧氏之王天下也,於是始作八卦」,今言「作《易》」,明是伏犧,非文王等。凡言「作」者,皆本其事之所由,故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聖人作《易》,其作如何以此聖知深明神明之道,而生用蓍求卦之法,故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也」。
  ○倚,立也。既用蓍求卦,其揲蓍所得,取奇數於天,取耦數於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數,故曰「參天兩地而倚數也」。言其作《易》聖人,本觀察變化之道,象於天地陰陽而立乾坤等卦,故曰「觀變於陰陽而立卦」也。既觀象立卦,又就卦發動揮散,於剛柔兩畫而生變動之爻,故曰「發揮於剛柔而生爻」也。蓍數既生,爻卦又立,《易》道周備,无理不盡。聖人用之,上以和協順成聖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斷割人倫之正義。又能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稟之性,物理既窮,生性又盡,至於一期所賦之命,莫不窮其短長,定其吉凶,故曰「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也。
  ○注「幽深」至「而然也」。 ○正義曰:幽者,隱而難見,故訓為深也。贊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訓為明也。「蓍受命如響,不知所以然而然」者,釋聖人所以深明神明之道,便能生用蓍之意,以神道與用蓍相協之故也。神之為道,陰陽不測,妙而无方,生成變化,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蓍則受人命令,告人吉凶,應人如響,亦不知所以然而然,與神道為一,故《繫辭》云「蓍之德圓而神」,其受命如響,亦《繫辭》文也。
  ○注「參奇」至「陰數」。 ○正義曰:先儒馬融、王肅等解此,皆依《繫辭》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以為五位相合,以陰從陽。天得三合,謂一、三與五也;地得兩合,謂二與四也。鄭玄亦云天地之數備於十,乃三之以天,兩之以地,而倚託大演之數五十也。必三之以天,兩之以地者,天三覆,地二載,欲極於數,庶得吉凶之審也。其意皆以《繫辭》所云「大演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明用蓍之數。下云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為大演即天地之數。又此上言「幽贊於神明而生蓍」,便云「參天兩地而倚數」,驗文準義,故知如此。韓康伯注《繫辭》云「大演之數五十」,用王輔嗣意。云《易》之所賴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用與不用,本末合數,故五十也。以大衍五十,非即天地之數,故不用馬融、鄭玄等說。然此倚數生數,在生蓍之後,立卦之前,明用蓍得數而布以為卦,故以七、八、九、六當之。七、九為奇,天數也;六、八為耦,地數也,故取奇於天,取耦於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數也。何以參兩為目奇耦者?蓋古之奇耦,亦以三兩言之。且以兩是耦數之始,三是奇數之初故也。不以一目奇者,張氏云以三中含兩,有一以包兩之義,明天有包地之德,陽有包陰之道,故天舉其多,地言其少也。
  ○注「卦象也」至「陰陽」。 ○正義曰:「卦則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擬象陰陽變化之體」者,此言六十四卦,非小成之八卦也。伏犧初畫八卦,以震象雷,以巽象風,以艮象山,以兌象澤。八卦未重,則雷風各異,山澤不通,於陰陽變化之理,未為周備,故此下云「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注云「八卦相錯,變化理備,於往則順而知之,於來則逆而數之」是也。知非八卦者,先儒皆以《繫辭》論用蓍之法,云:「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者,謂用蓍三扐而布一爻,則十有八變為六爻也。然則用蓍在六爻之後,非三畫之時。蓋伏犧之初,直仰觀俯察,用陰陽兩爻而畫八卦,後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然後天地變化,人事吉凶,莫不周備,縕在爻卦之中矣。文王又於爻卦之下,繫之以辭,明其爻卦之中吉凶之義。蓍是數也,《傳》稱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然則數從象生,故可用數求象,於是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用蓍之法求取卦爻以定吉凶,《繫辭》曰「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是也。《繫辭》言伏犧作《易》之初,不假用蓍成卦,故直言仰觀俯察,此則論其既重之後,端策布爻,故先言生蓍,後言立卦。非是聖人幽贊元在觀變之前。
  ○注「命者」至「其極也」。 ○正義曰:命者,人所稟受,有其定分,從生至終,有長短之極,故曰「命者,生之極」也。此所賦命乃自然之至理,故「窮理則盡其極」也。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注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陰陽者言其氣,剛柔者言其形,變化始於氣象而後成形。萬物資始乎天,成形乎地,故天曰陰陽,地曰柔剛也。或有在形而言陰陽者,本其始也;在氣而言柔剛者,要其終也。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注云〗設六爻以效三才之動,故六畫而成卦也。六位,爻所處之位也。二、四為陰,三、五為陽,故曰「分陰分陽」;六爻升降,或柔或剛,故曰「迭用柔剛」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就爻位明重卦之意。八卦小成,但有三畫。於三才之道,陰陽未備,所以重三為六,然後周盡,故云「昔者聖人之畫卦作《易》也」。
  ○「將以順性命之理」者,本意將此易卦,以順從天地生成萬物性命之理也。其天地生成萬物之理,須在陰陽必備。是以造化闢設之時,其立天之道,有二種之氣,曰成物之陰與施生之陽也。其立地之道,有二種之形,曰順承之柔與特載之剛也。天地既立,人生其間。立人之道,有二種之性,曰愛惠之仁與斷割之義也。既備三才之道,而皆兩之,作《易》本順此道理,須六畫成卦,故作《易》者,因而重之,使六畫而成卦也。六畫所處,有其六位,分二、四為陰位,三、五為陽位,迭用六、八之柔爻、七、九之剛爻而來居之,故作《易》者分佈六位而成爻卦之文章也。
  ○注「或有」至「其終也」。 ○正義曰:「在形而言陰陽」者,即坤象辭云「履霜堅冰,陰始凝」是也。「在氣而言柔剛」者,即《尚書》云「高明柔克」及《左傳》云「天為剛德」是也。
  ○注「二四為陰三五為陽」。 ○正義曰:王輔嗣以為初、上无陰陽定位,此注用王之說也。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注云〗易八卦相錯變化,理備於往則順而知之,於來則逆而數之。
【是故易逆數也。】
  〖注云〗作《易》以逆覩來事,以前民用。
  〖疏〗 ○正義曰:此一節就卦象明重卦之意,易以乾、坤象天地,艮、兌象山澤,震、巽象雷風,坎、離象水火。若使天地不交,水火異處,則庶類无生成之用,品物无變化之理,所以因而重之,今八卦相錯,則天地人事莫不備矣。故云天地定位而合德,山澤異體而通氣,雷風各動而相薄,水火不相入而相資。既八卦之用變化如此,故聖人重卦,令八卦相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莫不交互而相重,以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莫不交錯,則易之爻卦,與天地等,成性命之理、吉凶之數,既往之事,將來之幾,備在爻卦之中矣。故易之為用,人欲數知既往之事者,易則順後而知之;人欲數知將來之事者,易則逆前而數之,是故聖人用此易道,以逆數知來事也。
  ○注「作《易》」至「民用」。○正義曰:易雖備知來往之事,莫不假像知之,故聖人作《易》以逆覩來事也。「以前民用」者,易占事在其民用之前,此《繫辭》文,引之以證逆數來事也。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疏〗正義曰:此一節總明八卦養物之功。烜,乾也。上四舉象,下四舉卦者,王肅云:「互相備也。明雷風與震巽同用,乾坤與天地通功也。」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疏〗正義曰:康伯於此无注,然益卦六二「王用亨于帝,吉」,王輔嗣注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王之注意,正引此文,則輔嗣之意,以此帝為天帝也。帝若出萬物則在乎震,絜齊萬物則在乎巽,令萬物相見則在乎離,致役以養萬物則在乎坤,說萬物而可言者則在乎兌,陰陽相戰則在乎乾,受納萬物勤勞則在乎坎,能成萬物而可定則在乎艮也。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者,解上帝出乎震,以震是東方之卦,斗柄指東為春,春時萬物出生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者,解上「齊乎巽」,以巽是東南之卦,斗柄指東南之時,萬物皆絜齊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者,解上「相見乎離」,因明聖人法離之事。以離為象日之卦,故為明也。日出而萬物皆相見也,又位在南方,故聖人法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也。故云「蓋取諸此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者,解上「致役乎坤」。以坤是象地之卦,地能生養萬物,是有其勞役,故云「致役乎坤」。鄭云:「坤不言方者,所言地之養物不專一也。」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者,解上「說言乎兌」。以兌是象澤之卦,說萬物者莫說乎澤,又位是西方之卦,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也。正秋而萬物皆說成也。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者,解上「戰乎乾」。以乾是西北方之卦,西北是陰地,乾是純陽而居之,是陰陽相薄之象也。故曰「戰乎乾」。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者,解上「勞乎坎」。以坎是象水之卦,水行不舍晝夜,所以為勞卦。又是正北方之卦,斗柄指北,於時為冬,冬時萬物閉藏,納受為勞,是坎為勞卦也。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者,解上「成言乎艮」也。以艮是東北方之卦也。東北在寅丑之間,丑為前歲之末,寅為後歲之初,則是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注云〗於此言神者,明八卦運動、變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則无物妙萬物而為言也,則雷疾風行,火炎水潤,莫不自然相與為變化,故能萬物既成也。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別明八卦生成之用。八卦運動,萬物變化,應時不失,无所不成,莫有使之然者,而求其真宰,无有遠近,了无晦跡,不知所以然而然,況之曰神也。然則神也者,非物妙萬物而為言者,神既範圍天地,故此之下不復別言乾坤,直舉六子以明神之功用。故曰鼓動萬物者莫疾乎震,震象雷也。橈散萬物者莫疾乎巽,巽象風也。乾燥萬物者莫熯乎離,離象火也。光說萬物者莫說乎兌,兌象澤也。潤濕萬物者莫潤乎坎,坎象水也。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艮東北方之卦也。故水火雖不相入而相逮,及雷風雖相薄而不相悖逆,山澤雖相懸而能通氣,然後能行變化而盡成萬物也。艮不言山,獨舉卦名者,動橈燥潤之功,是雷風水火,至於終始萬物,於山義為微,故言艮而不言山也。上章言「水火不相入」,此言「水火相逮」者,既不相入,又不相及,則无成物之功,明性雖不相入而氣相逮及也。上言「雷風相薄」,此言「不相悖」者,二象俱動,動若相薄,而相悖逆則相傷害,亦无成物之功,明雖相薄而不相逆也。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疏〗正義曰:此一節說八卦名訓。乾象天,天體運轉不息,故為健也。坤順也,坤象地,地順承於天,故為順也。震動也,震象雷,雷奮動萬物,故為動也。巽入也,巽象風,風行无所不入,故為入也。坎陷也,坎象水,水處險陷,故為陷也。離麗也,離象火,火必著於物,故為麗也。艮止也,艮象山,山體靜止,故為止也。兌說也,兌象澤,澤潤萬物,故為說也。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疏〗正義曰:此一節說八卦畜獸之象,略明遠取諸物也。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也。坤為牛,坤象地,任重而順,故為牛也。震為龍,震動象,龍動物,故為龍也。巽為雞,巽主號令,雞能知時,故為雞也。坎為豕,坎主水瀆,豕處污濕,故為豕也。離為雉,離為文明,雉有文章,故為雉也。艮為狗,艮為靜止,狗能善守,禁止外人,故為狗也。兌為羊,兌,說也。王廙云:羊者,順從之畜,故為羊也。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疏〗正義曰:此一節說八卦人身之象,略明近取諸身也。乾尊而在上,故為首也。坤為腹,坤能包藏含容,故為腹也。震為足,足能動用,故為足也。巽為股,股隨於足,則巽順之謂,故為股也。坎為耳,坎北方之卦,主聽,故為耳也。離為目,南方之卦,主視,故為目也。艮為手,艮既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為手也。兌為口,兌,西方之卦,主言語,故為口也。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疏〗正義曰:此一節說乾坤六子,明父子之道。王氏云:「索,求也。以乾坤為父母而求其子也。」得父氣者為男,得母氣者為女。坤初求得乾氣為震,故曰長男。坤二求得乾氣為坎,故曰中男。坤三求得乾氣為艮,故曰少男。乾初求得坤氣為巽,故曰長女。乾二求得坤氣為離,故曰中女。乾三求得坤氣為兌,故曰少女。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疏〗正義曰:此下歷就八卦廣明卦象者也。此一節廣明乾象。乾既為天,天動運轉,故為圜也。為君為父,取其尊首而為萬物之始也。為玉為金,取其剛而清明也。為寒為冰,取其西北寒冰之地也。為大赤,取其盛陽之色也。為良馬,取其行健之善也。為老馬,取其行健之久也。為瘠馬,取其行健之甚。瘠馬,骨多也。為駁馬,言此馬有牙如倨,能食虎豹。《爾雅》云:「倨牙,食虎豹。」此之謂也。王廙云:「駁馬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為木果,取其果實著木,有似星之著天也。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疏〗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坤象。坤既為地,地受任生育,故謂之為母也。為布,取其地廣載也。為釜,取其化生成熟也。為吝嗇,取其地生物不轉移也。為均,取其地道平均也。為子、母牛,取其多蕃育而順之也。為大輿,取其能載萬物也。為文,取其萬物之色雜也。為眾,取其地載物非一也。為柄,取其生物之本也。其於地也為黑,取其極陰之色也。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疏〗正義曰:此一節廣明震象。為玄黃,取其相雜而成蒼色也。為旉,取其春時氣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為大塗,取其萬物之所生出也。為長子,如上文釋,震為長子也。為決躁,取其剛動也。為蒼筤竹,竹初生之時色蒼筤,取其春生之美也。為萑葦,萑葦,竹之類也。其於馬也為善鳴,取其象雷聲之遠聞也。為馵足,馬後足白為馵,取其動而見也。為作足,取其動而行健也。為的顙,白額為的顙,亦取動而見也。其於稼也為反生,取其始生戴甲而出也。其究為健,究,極也。極於震動,則為健也。為蕃鮮,鮮,明也。取其春時草木蕃育而鮮明。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疏〗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巽象。巽為木,木可以輮曲直,即巽順之謂也。為風,取其陽在上搖木也。為長女,如上釋,巽為長女也。為繩直,取其號令齊物,如繩之直木也。為工,亦正取繩直之類,為白,取其風吹去塵,故絜白也。為長,取其風行之遠也。為高,取其風性高遠,又木生而上也。為進退,取其風之性前卻,其物進退之義也。為不果,取其風性前卻,不能果敢決斷,亦皆進退之義也。為臭,王肅作「為香臭」也。取其風所發也,又取下風之遠聞。其於人也為寡髮,寡,少也。風落樹之華葉,則在樹者稀疏,如人之少髮,亦類於此,故為寡髮也。為廣顙,額闊為廣顙,髮寡少之義,故為廣顙也。為多白眼,取其躁人之眼,其色多白也。為近利,取其躁人之情,多近於利也。市三倍,取其木生蕃盛,於市則三倍之宜利也。其究為躁卦,究,極也。取其風之勢極於躁急也。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疏〗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坎象。坎為水,取其北方之行也。為溝瀆,取其水行,无所不通也。為隱伏,取其水藏地中也。為矯輮,取其使曲者直為矯,使直者曲為輮。水流曲直,故為矯輮也。為弓輪,弓者,激矢。取如水激射也。輪者,運行如水行也。其於人也為加憂,取其憂險難也。為心病,憂其險難。故心病也。為耳痛,坎為勞卦也,又北方主聽,聽勞則耳痛也。為血卦,取其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為赤,亦取血之色。其於馬也為美脊,取其陽在中也。為亟心,亟,急也。取其中堅內動也。為下首,取其水流向下也。為薄蹄,取其水流迫地而行也。為曳,取其水磨地而行也。其於輿也為多眚,取其表裏有陰,力弱不能重載,常憂災眚也。為通,取其行有孔穴也。為月,取其月是水之精也。為盜,取水行潛竊如盜賊也。其於木也為堅多心,取剛在內也。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胃,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鼈,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疏〗正義曰:此一節廣明離象。離為火,取南方之行也。為日,取其日是火之精也。為電,取其有明似火之類也。為中女,如上釋,離為中女也。為甲胃,取其剛在外也。為戈兵,取其剛在於外,以剛自捍也。其於人也為大腹,取其懷陰氣也。為乾卦,取其日所烜也。為鼈,為蟹,為蠃,為蚌,為龜,皆取剛在外也。其於木也為科上槁,科,空也。陰在內為空,木既空中者,上必枯槁也。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疏〗正義曰:此一節廣明艮象。艮為山,取陰在下為止,陽在於上為高,故艮象山也。為徑路,取其山雖高有澗道也。為小石,取其艮為山,又為陽卦之小者,故為小石也。為門闕,取其有徑路,又崇高也。為果蓏,木實為果,草實為蓏,取其出於山谷之中也。為閽寺,取其禁止人也。為指,取其執止物也。為狗為鼠,取其皆止人家也。為黔喙之屬,取其山居之獸也。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取其山之所生,其堅勁故多節也。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疏〗正義曰:此一節廣明兌象。兌為澤,取其陰卦之小,地類卑也。為少女,如上釋,兌為少女也。為巫,取其口舌之官也。為口舌,取西方於五事為言,取口舌為言語之具也。為毀折,為附決。兌西方之卦,又兌主秋也。取秋物成熟,槁稈旱之屬則毀折也,果蓏之屬則附決也。其於地也為剛鹵,取水澤所停,則鹹鹵也。為妾,取少女從姉為娣也。為羊,如上釋,取其羊性順也。
注疏
2624068序卦周易序卦第十
【《周易序卦》第十】
  〖疏〗正義曰:《序卦》者,文王既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二篇。其先後之次,其理不見,故孔子就上下二《經》,各序其相次之義,故謂之《序卦》焉。其周氏就《序卦》以六門主攝,第一天道門,第二人事門,第三相因門,第四相反門,第五相須門,第六相病門。如乾之次坤、泰之次否等,是天道運數門也。如訟必有師,師必有比等,是人事門也。如因小畜生履,因履故通等,是相因門也。如遯極反壯,動竟歸止等,是相反門也。如大有須謙,蒙稚待養等,是相須門也。如賁盡致剝,進極致傷等,是相病門也。韓康伯云:「《序卦》之所明,非《易》之縕也。蓋因卦之次,託象以明義。」不取深縕之義,故云「非《易》之縕」,故以取其義理也。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且聖人本定先後,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則不應非覆即變,然則康伯所云「因卦之次,託象以明義」,蓋不虛矣。故不用周氏之義。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注云〗屯剛柔始交,故為物之始生也。
  〖疏〗正義曰:王肅云:「屯剛柔始交而難生,故為物始生也。」盧氏云:「物之始生故屯難。」皆以物之始生釋屯難之義。案上言「屯者,盈也」釋屯次乾坤,其言已畢。更言「屯者,物之始生」者,開說下「物生必蒙」,直取始生之意,非重釋屯之名也。故韓康伯直引剛柔始交,以釋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注云〗夫有生則有資,有資則爭興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注云〗眾起而不比,則爭無由息;必相親比,而後得寧也。
【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注云〗此非大通之道,則各有所畜以相濟也。由比而畜,故曰小畜而不能大也。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注云〗履者,禮也。禮所以適用也。故既畜則宜用,有用則須禮也。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注云〗否則思通,人人同志,故可出門同人,不謀而合。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
  〖注云〗順以動者,眾之所隨。
  〖疏〗正義曰:鄭玄云:「喜樂而出,人則隨從。孟子曰:『吾君不遊,吾何以休?吾君不豫,吾何以助?』此之謂也。」王肅云:「歡豫,人必有隨。」隨者,皆以為人君喜樂歡豫,則以為人所隨。案:豫卦彖云:「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即此上云「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其意以聖人順動能謙,為物所說,所以為豫。人既說豫,自然隨之,則謙順在君,說豫在人也。若以人君喜樂游豫,人則隨之,紂作靡靡之樂,長夜之飲,何為天下離叛乎?故韓康伯云:「順以動者,眾之所隨。」在於人君取致豫之義,然後為物所隨,所以非斥先儒也。
【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
  〖注云〗可大之業,由事而生。
【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注云〗可觀則異方合會也★。
  ★「合會」該本誤作「念會」依他本修正。
【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巳,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注云〗物相合則須飾,以脩外也。
【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
  〖注云〗極飾則實喪也。
【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注云〗不養則不可動,養過則厚。
  〖疏〗正義曰:鄭玄云:「以養賢者宜過於厚。」王輔嗣注此卦云:「音相過之過。」韓氏云:「養過則厚。」與鄭玄、輔嗣義同。唯王肅云:「過莫大於不養。」則以為過失之過。案:此《序卦》以大過次頤也。明所過在養。子雍以為過在不養,違經反義,莫此之尤。而周氏等不悟其非,兼以過失釋大過之名,已具論之於經也。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注云〗過而不已,則陷沒也。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注云〗物窮則變,極陷則反所麗也。
注疏
2625068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注云〗言咸卦之義也。凡《序卦》所明,非《易》之縕也,蓋因卦之次,託以明義。咸柔上而剛下,感應以相與。夫婦之象,莫美乎斯。人倫之道,莫大乎夫婦。故夫子殷勤深述其義,以崇人倫之始,而不係之於離也。先儒以乾至離為上經,天道也。咸至未濟為下經,人事也。夫易六畫成卦,三材必備,錯綜天人以效變化,豈有天道人事偏於上下哉?斯蓋守文而不求義,失之遠矣。
  〖疏〗正義曰:韓於此一節注破先儒上經明天道,下經明人事,於咸卦之初已論之矣。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
  〖注云〗夫婦之道,以恒為貴。而物之所居,不可以恒,宜與世升降,有時而遯也。
【物不可以終遯,】
  〖注云〗遯,君子以遠小人。遯而後亨,何可終邪?則小人遂陵,君子日消也。
【故受之以大壯。】
  〖注云〗陽盛陰消,君子道勝。
【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
  〖注云〗晉以柔而進也。
【晉者進也。】
  〖注云〗雖以柔而進,要是進也。
【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
  〖注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
  〖注云〗傷於外,必反脩諸內。
【家道窮必乖,】
  〖注云〗室家至親,過在失節。故家人之義,唯嚴與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家人尚嚴其敝,必乖也。
【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
  〖注云〗益而不已則盈,故必決也。
【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遇,】
  〖注云〗以正決邪,必有嘉遇也。
【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
  〖注云〗井久則濁穢,宜革易其故。
【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注云〗革去故,鼎取新。既以去故,則宜制器立法以治新也。鼎所以和齊生物,成新之器也,故取象焉。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
  〖注云〗旅而无所容,以巽則得所入也。
【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
  〖注云〗說不可偏係,故宜散也。
【渙者離也。】
  〖注云〗渙者發暢而无所壅滯則殊趣,各肆而不反則遂乖離也。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注云〗夫事有其節,則物之所同守而不散越也。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注云〗孚,信也,既已有節,則宜信以守之。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注云〗守其信者,則失貞而不諒之道,而以信為過,故曰小過也。
【有過物者必濟,】
  〖注云〗行過乎恭,禮過乎儉,可以矯世厲俗,有所濟也。
【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注云〗有為而能濟者,以己窮物者也。物窮則乖,功極則亂,其可濟乎?故受之以未濟也。
注疏
2626069雜卦周易雜卦第十一
【周易雜卦第十一】
  〖注云〗《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
  〖疏〗正義曰:上《序卦》依文王上下而次序之,此《雜卦》孔子更以意錯雜而對辨其次第,不與《序卦》同。故韓康伯云:「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虞氏云:「《雜卦》者,雜六十四卦以為義,其於《序卦》之外別言也。」此者聖人之興,因時而作,隨其時宜,不必皆相因襲,當有損益之意也。故《歸藏》名卦之次,亦多異於時。王道蹖駁,聖人之意,或欲錯綜以濟之,故次《序卦》以其雜也。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注云〗親比則樂,動眾則憂。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注云〗以我臨物,故曰與;物來觀我,故曰求。
【屯見而不失其居。】
  〖注云〗屯利建侯,君子經綸之時。雖見而磐桓,利貞不失其居也。
【蒙雜而著。】
  〖注云〗雜者未知所定也。求發其蒙,則終得所定。著,定也。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注云〗極損則益,極益則損。
【大畜,時也。】
  〖注云〗因時而畜,故能大也。
【无妄,災也。】
  〖注云〗无妄之世,妄則災也。
【萃聚而升不來也。】
  〖注云〗來,還也。方在上升,故不還也。
【謙輕而豫怠也。】
  〖注云〗謙者不自重大。
【噬嗑,食也。賁,無色也。】
  〖注云〗飾貴合眾,无定色也。
【兌見而巽伏也。】
  〖注云〗兌貴顯說,巽貴卑退。
【隨,无故也。蠱,則飭也★。】
  〖注云〗隨時之宜,不繫於故也。隨則有事,受之以蠱。飭,整治也。蠱所以整治其事也。
  ★飭原文誤作飾,依他本訂正。
【剝,爛也。】
  〖注云〗物熟則剝落也。
【復,反也。晉,晝也。明夷,誅也。】
  〖注云〗誅,傷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注云〗井,物所通用而不吝也。困,安於所遇而不濫也。
【咸,速也。】
  〖注云〗物之相應,莫速乎咸。
【恒,久也。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
  〖注云〗相疏外也。
【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注云〗大正則小人止。小人享則君子退。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
  〖注云〗高者懼危,滿者戎盈。豐大者多憂故也。
【親寡,旅也。】
  〖注云〗親寡故寄旅也。
【離上而坎下也。】
  〖注云〗火炎上,水潤下。
【小畜,寡也。】
  〖注云〗不足以兼濟也。
【履,不處也。】
  〖注云〗王弼云:履卦陽爻皆以不處其位為吉也。
【需,不進也。】
  〖注云〗畏駭而止也。
【訟,不親也。大過,顛也。】
  〖注云〗本末弱也。
【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
  〖注云〗女從男也。
  ★姤或作遘。
【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
  〖注云〗女終於出嫁也。
【未濟,男之窮也。】
  〖注云〗剛柔失位,其道未濟,故曰窮也。
【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注疏
262700正義【周易正義 又名《周易注疏》】
  王弼注、韓康伯注,孔穎達疏
注疏
262800正義表【五經正義表】
  臣無忌等言:臣聞混元初辟,三極之道分焉;醇德既醨,六籍之文著矣。於是龜書浮於溫洛,爰演九疇;龍圖出於榮河,以彰八卦。故能範圍天地,埏埴陰陽,道濟四溟,知周萬物。所以七教八政,垂炯誡於百王;五始六虛,貽徽範於千古。詠歌明得失之跡,雅頌表興廢之由。實刑政之紀綱,乃人倫之隱括。昔雲官司契之後,火紀建極之君,雖步驟不同,質文有異,莫不開茲膠序,樂以典墳,敦稽古以宏風,闡儒雅以立訓,啟含靈之耳目,讚神化之丹青。姬孔發揮於前,荀孟抑揚於後。馬鄭迭進,成均之望鬱興;蕭戴同升,石渠之業愈峻。曆夷險其教不墜,經隆替其道彌尊。斯乃邦家之基,王化之本者也。
  伏惟皇帝陛下得一繼明,通三撫運,乘天地之正,齊日月之暉。敷四術而緯俗經邦,蘊九德而辨方軌物。禦紫宸而訪道,坐元扈以裁仁。化被丹澤,政洽幽陵。三秀六穗之祥,府無虛月;集囿巢閣之瑞,史不絕書。照金鏡而泰階平,運玉衡而景宿麗。可謂鴻名軼於軒昊,茂績冠於勳華。而垂拱無為,遊心經典,以為聖教幽賾,妙理深元,訓詁紛綸,文疏蹖駁。先儒競生別見,後進爭出異端,未辨三豕之疑,莫祛五日之惑。故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孔穎達,宏才碩學,名振當時,貞觀年中,奉敕修撰。雖加討覈,尚有未周,爰降絲綸,更令刊定。
  敕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司空上柱國英國公臣勣,尚書左僕射兼太子少師監修國史上柱國燕國公臣誌寧,尚書右僕射兼太子少傅監修國史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公臣行成,光祿大夫侍中兼太子少保監修國史上護軍蓚縣開國公臣季輔,光祿大夫吏部尚書監修國史上柱國河南郡開國公臣褚遂良,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令監修國史上騎都尉臣柳奭,前諫議大夫宏文館學士臣穀那律,國子博士宏文館學士臣劉伯莊,朝議大夫國子博士臣王德韶,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臣賈公彥,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宏文館直學士臣範義頵,朝散大夫行太常博士臣柳宣通,直郎太學博士臣齊威,宣德郎守國子助教臣史士宏,宣德郎守太學博士臣孔誌約,右內率府長史宏文館直學士臣薛伯珍,太學助教臣鄭祖元,徵事郎守太學助教臣隨德素,徵事郎守四門博士臣趙君讚,承務郎守太學助教臣周元達,承務郎守四門助教臣李元植,儒林郎守四門助教臣王真儒等,上稟宸旨,傍摭群書,釋左氏之膏肓,翦古文之煩亂,探曲台之奧趣,索連山之元言,囊括百家,森羅萬有。比之天象,與七政而長懸;方之地軸,將五嶽而永久。筆削已了,繕寫如前。
  臣等學謝伏恭,業慚張禹,雖罄庸淺,懼乖典正,謹以上聞,伏增戰越。謹言。
  永徽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太尉揚州都督上柱國公臣無忌等上。
注疏
262900正義提要【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魏王弼注、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
  《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浸流於讖緯。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棄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誌》載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義》一卷,《冊府元龜》又載顧悅之(按悅之即顧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王儉、顏延年以後,此揚彼抑,互詰不休。至穎達等奉詔作疏,始專崇王註而眾說皆廢,故《隋誌》「易類」稱:「鄭學浸微,今殆絕矣。」蓋長孫無忌等作《誌》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
  今觀其書如,《復 • 彖》「七日來復」,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說,則推明鄭義之善。《乾》九二「利見大人」,王不用「利見九五」之說,則駁詰鄭義之非。於「見龍在田,時舍也」,則曰「《經》但云『時舍』,註曰『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而不疏舍之何以訓通。於「天元而地黃」,則曰「恐莊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取」,而不言莊說之何以未允。如斯之類,皆顯然偏袒。
  至《說卦傳》之分陰分陽,韓註「二四為陰,三五為陽」,則曰「輔嗣以為初上無陰陽定位」,此註用王之說。「帝出乎震」,韓氏無註,則曰「《益卦》六二『王用亨於帝,吉』,輔嗣註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則輔嗣之意以此帝為天帝也」。是雖弼所未註者,亦委曲旁引以就之。然疏家之體,主於詮解註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禮疏》或乖鄭義,穎達至斥為「狐不首丘,葉不歸根」,其墨守專門,固通例然也。
  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註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名《義贊》,後詔改《正義》然卷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四卷,《唐誌》作十八卷,《書錄解題》作十三卷。此本十卷,乃與王韓註本同,殆後人從註本合並歟?
注疏
263000正義序【周易正義序】
  國子祭酒上護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勑撰定
  夫易者象也,爻者效也。聖人有以仰觀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雲行雨施,效四時以生萬物,若用之以順則兩儀序而百物和。若行之以逆則六位傾而五行亂。故王者動必則天地之道,不使一物失其性,行必叶陰陽之宜,不使一物受其害,故能彌綸宇宙,酬酢神明,宗社所以无窮,風聲所以不朽,非夫道極玄妙,孰能與於此乎?斯乃乾坤之大造,生靈之所益也。
  若夫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業資九聖,時歷三古,及秦亡,金鏡未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則有荀、劉、馬、鄭,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絕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
  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原夫易理難窮,雖復玄之又玄,至於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爲教於孔門也。既背其本,又違於注,至若復卦云七日來復,並解云,七日當爲七月,謂陽氣從五月建午而消,至十一月建子始復,所歷七辰,故云七月。今按輔嗣注云,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則是陽氣剝盡之後凡經七日始復,但陽氣雖建午始消,至建戌之月陽氣猶在,何得稱七月來復。故鄭康成引《易緯》之說,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云七日來復。
  仲尼之緯,分明輔嗣之注。若此康成之說,遺跡可尋。輔嗣注之於前,諸儒背之於後。考其義理,其可通乎?又蠱卦云「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輔嗣注云「甲者創制之令」,又若漢世之時,甲令乙令也。輔嗣又云「令洽乃誅,故後之三日」。又巽卦云「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輔嗣注云「申命令謂之庚」,輔嗣又云「甲庚皆申命之謂也」。諸儒同於鄭氏之說,以爲甲者,宣令之日,先之三日而用辛也。欲取改新之義,後之三日而用丁也。取其丁寧之義。王氏注意,本不如此。而又不顧其注,妄作異端,今既奉
  勑刪定,考案其事,必以仲尼爲宗。義理可詮,先以輔嗣爲本。去其華而取其實,欲使信而有徵,其文簡,其理約,寡而制衆,變而能通,仍恐鄙才短見,意未周盡,謹與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臣馬嘉運,守太學助教。臣趙乾叶等,對共參議,詳其可否,至十六年,又奉勑與前修疏人及給事郎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融等,對勑使趙弘智覆更詳審,爲之正義。凡十有四卷,庶望上裨聖道,下益將來,故序其大略,附之卷首爾。
注疏
263100正義卷首【卷首】
  八論
  自此下分為八段。
  • 第一論易之三名
  • 第二論重卦之人
  • 第三論三代易名
  • 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 第五論分上下二篇
  • 第六論夫子十翼
  • 第七論傳易之人
  • 第八論誰加經字
注疏
263200正義卷首【第一論易之三名】
  正義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
  謂之為易,取變化之義,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者。《易緯乾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又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天以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張列,通精無門,藏神無冗,不煩不擾,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移,能消者息,必專者敗,此其變易也。
  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鄭玄依此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醞邪!」又云:「易之門戶邪!」又云:「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易簡之法則也。又云:「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此言順時變易,出入移動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也。
  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皆以緯稱,不煩不擾,澹泊不失,此明是易簡之義,无為之道。故易者易也,作難易之音。
  而周簡子云:「易者易(音亦)也,不易也,變易也。易者易代之名,凡有无相代,彼此相易,皆是易義。不易者常體之名。有常有體,无常无體,是不易之義。變易者相變改之名,兩有相變,此為變易。」
  張氏、何氏並用此義云:「易者換代之名,待奪之義。」因於《乾鑿度》云「易者,其德也」,或沒而不論。或云:德者得也。萬法相形,皆得相易。不顧緯文不煩不擾之言,所謂用其文而背其義,何不思之甚。故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易者易也,音為難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得緯文之本實也。
  蓋易之三義,唯在於有,然有從无出,理則包无,故《乾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渾沌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是知易理,備包有无,而易象唯在於有者,蓋以聖人作易,本以垂教,教之所備,本備於有。故《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道即无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即有也。故以无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變化言之,存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氣言之,存乎陰陽;以質言之,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義;以人言之,存乎景行。此等是也。
  且易者象也,物无不可象也。作易所以垂教者,即《乾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无別,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為罔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注疏
263300正義卷首【第二論重卦之人】
  《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又《禮緯含文嘉》曰:「伏犧德合上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伏犧則而象之,乃作八卦。」故孔安國、馬融、王肅、姚信等並云:伏犧得河圖而作易。是則伏犧雖得河圖,復須仰觀俯察以相參正,然後畫卦。
  伏犧初畫八卦,萬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繫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雖有萬物之象,其萬物變通之理,猶自未備,故因其八卦而更重之,卦有六爻,遂重為六十四卦也。《繫辭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
  然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犧畫卦,鄭玄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
  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繫辭》神農之時已有蓋取益與噬嗑,以此論之,不攻自破。其言神農重卦亦未為得,今以諸文驗之。案《說卦》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創造之謂也,神農以後便是述修,不可謂之「作」也。則幽贊用蓍,謂伏犧矣。故《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上繫》論用蓍云「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旣言聖人作易,十八變成卦,明用蓍在六爻之後,非三畫之時,伏犧用蓍卽伏犧已重卦矣。
  《說卦》又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材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旣言聖人作易兼三材而兩之,又非神農始重卦矣。又《上繫》云:「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此之四事,皆在六爻之後,何者?三畫之時,未有彖繇,不得有尚其辭,因而重之始有變動,三畫不動,不得有尚其變,揲蓍布爻,方用之卜筮。蓍起六爻之後,三畫不得有尚其占,自然中間以制器者尚其象,亦非三畫之時。今伏犧結繩而為罔罟,則是制器,明伏犧已重卦矣。
  又《周禮》「小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明三皇已有書也。《下繫》云:「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蓋取諸夬。」旣象夬卦,而造書契,伏犧有書契,則有夬卦矣。故孔安國書書序云:「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又曰:「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是也。」又八卦小成,爻象未備,重三成六,能事畢矣。若言重卦起自神農,其為功也,豈比繫辭而已哉,何因易緯等數所歷三聖,但云伏犧文王孔子,竟不及神農。明神農但有蓋取諸益,不重卦矣。
  故今依王輔嗣以伏犧旣畫八卦卽自重為六十四卦為得其實,其重卦之意,備在說卦,此不具敘。伏犧之時,道尚質素,畫卦重爻,足以垂法,後代澆訛,德不如古,爻象不足以為敎,故作《繫辭》以明之。
注疏
263400正義卷首【第三論三代易名】
  〖案〗《周禮》太卜三易云:「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犧,歸藏黃帝。」鄭玄《易贊》及《易論》云:「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鄭玄又釋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絶,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備。」鄭玄雖有此釋,更无所據之文,先儒因此遂為文質之義,皆煩而无用,今所不取。
  〖案〗《世譜》等羣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並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其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故。《易緯》云「因代以題周」是也。先儒又兼取鄭說云: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徧之義,雖欲无所遐棄,亦恐未可盡通。其易題周,因代以稱周,是先儒更不別解。唯皇甫謐云: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以此文王安周字,其繫辭之文,連山歸藏无以言也。
注疏
263500正義卷首【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其《周易》繫辭凡有二說。
【一說所以卦辭爻辭並是文王所作。】
  知者案:《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又《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卦道演德者文,成命者孔。」《通卦驗》又云:「蒼牙通靈,昌之成,孔演命,明道經。」準此諸文,伏犧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易歷三聖只謂此也。故史遷云「文王囚而演易」,卽是「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鄭學之徒並依此說也。
【二以為驗爻辭多是文王後事。】
  〖案〗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武王剋殷之後,始追號文王為王,若爻辭是文王所制,不應云「王用亨于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觀兵之後,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說者皆云,西鄰謂文王,東鄰謂紂。文王之時,紂尚南面,豈容自言已德受福勝殷,又欲抗君之國,遂言東西相鄰而已。又《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謗,亦得為憂患也。
  驗此諸說,以為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並同此說,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聖,不數周公者,以父統子業故也。
  〖案〗《禮稽命徵》曰:「文王見禮壞樂崩,道孤无主,故設禮經三百,威儀三千。」其三百三千卽周公所制周官儀禮,明文王本有此意,周公述而成之,故繫之文王。然則易之爻辭,蓋亦是文王本意,故易緯但言文王也。
注疏
263600正義卷首【第五論分上下二篇】
  〖案〗《乾鑿度》云:「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卦六十四分為上下,而象陰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
  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
  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之主,故為下篇之始而貴之也。旣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愼而全王道也,以此言之,則上下二篇文王所定,夫子作緯以釋其義也。
注疏
263700正義卷首【第六論夫子十翼】
  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无異論。
  但數十翼,亦有多家,旣文王易經本分為上下二篇,則區域各別,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分,故一家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之徒並同此說,故今亦依之。
注疏
263800正義卷首【第七論傳易之人】
  孔子旣作十翼,易道大明。自商瞿已後,傳授不絶。
  〖案〗《儒林傳》云:「商瞿子木,本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得不禁,故傳授者不絶。漢興,田何授東武王同子中,及雒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菑川楊何,字叔元。叔元傳京房,京房傳梁丘賀,賀授子臨,臨授御史大夫王駿。其後丁寬又別授田王孫,孫授施犨,犨授張禹,禹授彭宣。」此前漢大略傳授之人也。其後漢則有馬融,荀爽,鄭玄,劉表,虞翻,陸績等,及王輔嗣也。
注疏
263900正義卷首【第八論誰加經字】
  但《子夏傳》云:「雖分為上下二篇,未有經字。」經字是後人所加,不知起自誰始。
  〖案〗前漢孟喜易本云分上下二經,是孟喜之前已題經字,其篇題經字雖起於後,其稱經之理則久在於前,故《禮記‧經解》云:「絜靜精微,易敎也。」旣在〈經解〉之篇,是易有稱經之理。案〈經解〉之篇,備論六藝,則詩書禮樂並合稱經。而《孝經緯》稱:「易建八卦,序六十四卦,轉成三百八十四爻,運機布度,其氣轉易,故稱經也。」但緯文鄙偽,不可全信,其八卦方位之所,六爻上下之次,七八九六之數,內外承乘之象,入經別釋,此未具論也。
  計五千三百六十七字
注疏
264000略例【《周易略例》總目】
  • 周易略例音義(此是輔嗣所作。既釋經文,故相承講之,今亦隨世音焉。或有題為第十者,後人輒加之耳。)
  • 〈明彖〉
  • 〈明爻通變〉
  • 〈明卦適變通爻〉(本又作〈明卦通變適爻〉,又一本直云〈適變通爻〉
  • 〈明象〉
  • 〈辯位〉
  • 〈略例下〉(舊本如此本,或無下字)
  • 〈卦略〉(凡十一卦)
注疏
264100略例【《周易略例》】
  魏王弼著 唐邢璹注 陸德明音義
  略例者,舉釋綱目之名,統明文理之稱。略,不具也。例,舉竝也。輔嗣以先儒注易二十餘家,雖小有異同,而迭相祖述推比,所見特殊,故作略例以辯諸家之惑,錯綜文理略錄之也。
【周易略例序】
  唐四門助教邢璹撰
  原夫兩儀未位,神用藏於視聽,一氣化矣。至賾隱乎名言,於是河龍負圖,犧皇畫卦,仰觀俯察遠物近身,入象窮天地之情,六位備剛柔之體。言大道之妙有,一陰一陽。論聖人之範圍,顯仁藏用。實三元之胎祖,鼓舞財成。為萬有之蓍龜,知來藏往。是以孔丘三絕,未臻樞奧;劉安九師,尚迷宗旨。
  臣舞象之年,鼓篋鱣序,漁獵墳典,偏習《周易》,研窮耽玩,無舍寸陰,是知卦之紀綱,周文王之言略矣。象之吉凶,魯仲尼之論備矣。至如王輔嗣略例,大則總一部之指歸,小則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順之理,應變情偽之端,用有行藏,辭有險易。觀之者,可以經緯天地,探測鬼神,匡濟邦家,推辟咎悔。雖人非上聖,亦近代一賢。臣謹依其文,輒為注解,雖不足敷弘《易》道,庶幾有裨於教義,亦猶螢燐增輝於太陽,涓流助深於巨壑。臣之志也,敢不上聞。
注疏
264200略例【明彖】

【夫《彖》者,何也?】
  〖注〗將釋其義,故假設問端,而曰何。
【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注〗統論一卦功用之體。明,辯也。辯卦體功用所由之主,立主之義,義在一爻,明,辯也。
【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
  〖注〗萬物是眾,一是寡。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少以治之也。
【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
  〖注〗天下之動,動則不能自制,制其動者,貞正之一者也。老子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然則一為君體。君體合道動,是眾眾由一制也。制眾歸一,故靜為躁君,安為動主。
  〖音義〗:「動不能制動」,一本作「天地不能制動」。夫,音扶,後皆同。
【故眾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
  〖注〗致猶歸也。眾皆得存其存者,必歸於一。故无心於存,皆得其存也。
【動之所以得咸運者,原必无二也。】
  〖注〗動所以運運不已者,謂无二動。故无心於動,而動不息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注〗物,眾也,妄,虛妄也。天下之眾皆无妄,无妄之理,必由君主統之也。
【統之有宗,會之有元,】
  〖注〗統領之以宗主,會合之以元首。
【故繁而不亂,眾而不惑。】
  〖注〗統之有宗主,雖繁而不亂;會之以元首,雖眾而不惑。
【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
  〖注〗錯,雜也。六爻或陰或陽,錯雜交亂,舉貞一之主以明其用。
【剛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
  〖注〗六爻有剛有柔,或乘或據,有逆有順,可立主以定之。
【是故雜物撰德,】
  〖注〗撰,數也。雜,聚也。聚其物體,數其德行。
【辯是與非,】
  〖注〗辯,明也。得位而承之,是也;失位而據之,非也。
【則非其中爻,莫之備矣。】
  〖注〗然則非是中之一爻,莫之能備。訟彖云「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困彖云「貞大人吉,以剛中也」之例是也。
【故自統而尋之,物雖眾,則知可以執一御也。】
  〖注〗无為之一者,道也,君也。統而推尋,萬物雖殊,一之以神道;百姓雖眾,御之以君主也。
【由本以觀之,義雖博,則知可以一名舉也。】
  〖注〗博,廣也。本,謂君也、道也。義雖廣,舉之在一也。
【故處璇璣以觀大運,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據會要以觀方來,則六合輻湊未足多也。】
  〖注〗天地雖大,覩之以璇璣;六合雖廣,據之以要會。天地之運,不足怪其大;六合輻湊,不足稱其多。
  〖音義〗璇,悉全反,又作旋。璣,音機,本又作機,或作幾。輻,音福。湊,千豆反。
【故舉卦之名,義有主矣。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注〗彖總卦義,義主中爻。簡易者,道也、君也。道能化物,君能御民。智者觀之,思過其半。
  〖音義〗思,息吏反。
【夫古今雖殊,軍國異容,中之為用,故未可遠也。】
  〖注〗古今革變,軍國殊別,中正之用,終无疏遠。
  〖音義〗遠,于萬反。
【品制萬變,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為盛矣。】
  〖注〗品變積萬,存之在一。
【夫少者,多之所貴也。寡者,眾之所宗也。】
  〖注〗自此以下,明至少者為至多之所主,豈直指其中爻而已。
【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矣。】
  〖注〗同人、履、小畜、大有之例是也。
【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矣。】
  〖注〗師、比、謙、豫、復、剝之例是也。
【夫陰之所求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
  〖注〗王弼云:「夫陰陽相求之物,以所求者貴也。」
【陽苟一焉,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陰苟隻焉,五陽何得不同而從之?故陰爻雖賤,而為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
  〖注〗王氏曰「陽貴而陰賤」,以至少處至多之地,爻雖賤,眾亦從之。小畜彖云「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是也。
【或有遺爻而舉二體者,卦體不由乎爻也。】
  〖注〗遺,棄也。棄此一爻而舉二體以明其義,卦體之義,不在一爻。豐、歸妹之類是也。
【繁而不憂亂,變而不憂惑,約以存博,簡以濟眾,其惟彖乎?】
  〖注〗簡易者,道也、君也。萬物是眾,道能生物,君能養民。物雖繁,不憂錯亂;爻雖變,不憂迷惑。
【亂而不能惑,變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賾,其孰能與於此乎?】
  〖注〗萬物雖雜,不能惑其君;六爻雖變,不能渝其主。非天下之至賾,神武之君,其誰能與於此?言不能也。
  〖音義〗渝,羊朱反。賾,仕責反。與,音預。
【故觀彖以斯,義可見矣。】
  〖注〗觀彖以斯,其義可見。
  〖音義〗「觀彖以斯」亦作「以彖觀之」。
注疏
264300略例【明爻通變】

【夫爻者,何也?】
  〖注〗將釋其義,假設問辭。
【言乎變者也。】
  〖注〗爻者,效也。物剛效剛,物柔效柔,遇物而變,動有所之,故云言乎變者也。
【變者何也?情偽之所為也。】
  〖注〗變之所生,生於情偽。情偽所適,巧詐多端,故云情偽之所為也。
【夫情偽之動,非數之所求也。】
  〖注〗情欲偽動,數莫能求。
【故合散屈伸,與體相乖。】
  〖注〗物之為體,或性同行乖,情貌相違,同歸殊塗,一致百慮。故萃卦六二「引吉,无咎」。萃之為體,貴相從就,六二志在靜退,不欲相就。人之多辟,己獨取正,其體雖合,志則不同,故曰合散。乾之初九「潛龍,勿用」,初九身雖潛屈,情无憂悶,其志則申,故曰屈伸。
【形躁好靜,質柔愛剛,體與情反,質與願違。】
  〖注〗至如風虎、雲龍,嘯吟相感,物之體性,形願相從。此則情體乖違,質願相反。故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四體是震,是形躁也。愆期待時,是好靜也。履卦六三「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兌體是陰,是質柔也。志懷剛武,為于大君,是愛剛也。
  〖音義〗好,呼報反。
【巧曆不能定其算數,聖明不能為之典要,】
  〖注〗萬物之情,動變多端,雖復巧曆聖明,不能定算其數,制典法、立要會也。
【法制所不能齊,度量所不能均也。】
  〖注〗雖復法制度量,不能均齊詐偽長短。
  〖音義〗量,音亮。
【為之乎豈在夫大哉!】
  〖注〗情有巧偽,變動相乖,不在於大,而聖明巧曆,尚測不知,豈在乎大哉!
【陵三軍者,或懼於朝廷之儀,暴威武者,或困於酒色之娛。】
  〖注〗陵三軍,暴威武,視死如歸,若獻酬、揖讓,汗成霢霂。此皆體質剛猛,懼在微小。故大畜初九「有厲,利已」,九二「輿說輻」,雖復剛健,怯於柔弱也。
  〖音義〗朝,直遙反。廷,定。
【近不必比,遠不必乖。】
  〖注〗近爻不必親比,遠爻不必乖離。屯六二、初九爻雖相近,守貞不從;九五雖遠,十年乃字,此例是也。
【同聲相應,高下不必均也。同氣相求,體質不必齊也。】
  〖注〗初、四、二、五、三、上,同聲相應,不必均高卑也;同氣相求,不必齊形質也。
【召雲者龍,命呂者律。】
  〖注〗雲,水氣也。龍,水畜也。召水氣者水畜,此明有識感无識;命陰呂者陽律,此明无識感有識。
【故二女相違,而剛柔合體。】
  〖注〗二女俱是陰類而相違,剛柔雖異而合體,此明異類相應。
【隆墀永歎,遠壑必盈。】
  〖注〗隆,高也。墀,水中墀也。永,長也。處高墀而長歎,遠壑之中,盈響而應。九五尊高,喻於隆墀;六二卑下,同於遠壑,唱和相應也。
  〖音義〗墀本又作坻,直其反。坻,螘冢。壑阿各反。
【投戈散地,則六親不能相保。】
  〖注〗投,置也。散,逃也。置兵戈於逃散之域,雖是至親,不能相保守也。遯卦九四「好遯,君子吉」,處身於外,難在於內。處外則超然遠遯。初六至親,不能相保守也。
【同舟而濟,則胡越何患乎異心?】
  〖注〗同在一舟而俱濟彼岸,胡越雖殊,其心皆同。若漸卦三四,異體和好,物莫能間。順而相保,似若同在一舟,上下殊體,猶若胡越。利用禦寇,何患乎異心?
  〖音義〗濟,一本作載。
【故苟識其情,不憂乖遠。苟明其趣,不煩彊武。】
  〖注〗苟識同志之情,何憂胡越也。苟知逃散之趣,不勞用其威武也。
【能說諸心,能研諸慮。】
  〖注〗諸物之心,憂其凶患,爻變示之,則物心皆說。諸侯之慮,在於育物,爻變告之,其慮益精。
  〖音義〗說,音悅。
【睽而知其類,異而知其通,】
  〖注〗睽彖曰「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
【其唯明爻者乎?】
  〖注〗知趣舍,察安危,辯吉凶,知變化,其唯明爻者乎?
【故有善邇而遠至,命宮而商應。】
  〖注〗善,脩治也。邇,近也。近脩治言語,千里遠應。若中孚之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鳴于此,和於彼,聲同則應,有若宮商也。
【脩下而高者降,與彼而取此者服矣。】
  〖注〗處下脩正,高必命之。否之初六「拔茅」、「貞吉」。九四「有命」、「疇離祉」也。與,謂上也。取,謂下也。君上福祿,不獨有之,下人服者,感君之德。《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之例是也。
【是故情偽相感,遠近相追,】
  〖注〗正應相感是實情,蹇之二、五之例;不正相感是偽情,頤之三、上之例;有應雖遠而相追,睽之三、上之例;无應近則相取,賁之二、三之例是也。
【愛惡相攻,屈伸相推,】
  〖注〗同人三、四,有愛有惡,迭相攻伐。否泰二卦,一屈一伸,更相推謝。
  〖音義〗惡,烏路反,次章同。
【見情者獲,直往則違。】
  〖注〗獲,得也。見彼之情,往必得志。屯之六四「求婚媾,往吉,无不利」之例。不揆則往,彼必相違。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之例是也。
【故擬議以成其變化,語成器而後有格★。】
  〖注〗格,作括,括,結也。動則擬議,極於變化,語成器而後无結閡之患也。
  〖音義〗語成而後有格,舊本如此。一本格作括。
  ★「語成器」缺「器」字,依他本及注文補上。
【不知其所以為主,鼓舞而天下從者,見乎其情者也。】
  〖注〗鼓舞,猶變化也。《易》道變化,應人如響,退藏於密,不知為主也。其為變化,萬物莫不從之而變,是顯見其情。《繫辭》曰「聖人之情見乎辭」。又曰「鼓之舞之,以盡神」。
【是故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注〗範,法也。圍,周圍也。模範周圍天地變化之道,而不過差;委曲成就萬物,而不有遺失。
【通乎晝夜之道而无體,一陰一陽而无窮。】
  〖注〗陽通晝。陰通夜。晝夜,猶變化也。極神妙之道,而无體可明。一者,道也。道者,虛无也。在陰之時,不以生長而為功;在陽之時,不能生長而為力,是以生長无窮。若以生長為功,各盡於有,物之功極,豈得无窮乎?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哉!】
  〖注〗非六爻至極通變,以應萬物,則不能與於此也。
  〖音義〗與,音預。
【是故卦以存時,爻以示變。】
  〖注〗卦以存時,爻以應變。
注疏
264400略例【明卦適變通爻】

【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
  〖注〗卦者統一時之大義,爻者適時中之通變。
【夫時有否泰,故用有行藏。】
  〖注〗泰時則行,否時則藏。
【卦有小大,故辭有險易。】
  〖注〗陰長則小,陽生則大。否卦辭險,泰卦辭易。
  〖音義〗易,以鼓反。章內同。
【一時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時之吉,可反而凶也。】
  〖注〗一時有大畜之制,反有天衢之用。一時有豐亨之吉,反有羈旅之凶是也。
【故卦以反對,而爻亦皆變。】
  〖注〗諸卦之體,兩相反正,其爻隨卦而變。泰之初九「拔茅」,「彙」,「征吉」,否之初六「拔茅」「彙」、「貞」。卦既隨時,爻變亦準也。
【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軌度,動靜屈伸,唯變所適。】
  〖注〗卦既推移,道用无常,爻逐時變,故事无軌度,動出靜入,屈往伸來,唯變所適也。
【故名其卦則吉凶從其類,存其時則動靜應其用。】
  〖注〗名其謙、比則吉從其類。名其蹇、剝則凶從其類。震時則動應其用,艮時則靜應其用。
【尋名以觀其吉凶,舉時以觀其動靜,】
  〖注〗尋謙、比、蹇、剝,則觀知吉凶也。舉艮、震則觀知動靜也。
【則一體之變,由斯見矣。夫應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處之象也;】
  〖注〗得應則志同相和。陰位小人所處,陽位君子所處。
【承乘者逆順之象也,遠近者險易之象也;】
  〖注〗陰承陽則順,陽承陰則逆。故小過六五乘剛,逆也。六二承陽,順也。遠難則易,近難則險。需卦九三近坎,險也。初九遠險,易矣。
【內外者出處之象也,初上者始終之象也。】
  〖注〗內卦是處,外卦為出。初為始,上為終。
【是故雖遠而可以動者,得其應也;雖險而可以處者,得其時也。】
  〖注〗上下雖遠,而動者有其應。革六二去五雖遠,陰陽相應,往者无咎也。雖險可以處者,得其時也。需上六居險之上,不憂入穴之凶,得其時也。
【弱而不懼於敵者,得所據也。憂而不懼於亂者,得所附也。】
  〖注〗師之六五,為師之主體,是陰柔,禽來犯田,執言往討,處得尊位,所以不懼也。遯九五「嘉遯,貞吉」。處遯之時,小人浸長,君子道消,逃遯於外,附著尊位,率正小人,不敢為亂也。
【柔而不憂於斷者,得所御也。雖後而敢為之先者,應其始也。】
  〖注〗體雖柔弱,不憂斷制,良由柔御于陽,終得剛勝,則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黃金」之例。初爻處下,有應於四者,即是體後而敢為之先,則泰之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之例是也。
  〖音義〗斷,丁亂反。
【物競而獨安於靜者,要其終也。】
  〖注〗物甚爭競,己獨安靜,要會其終也。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餘並乘剛,競其豐富,己獨安靜,不處於位,由居上極,要其終也。
  〖音義〗要,音邀。
【故觀變動者存乎應,察安危者存乎位。】
  〖注〗爻有變動在乎應,有應而動,動則不失,若謙之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之例。爻之安危在乎位,得位則安,若節之六四「安節,亨」之例。失位則危,若晉之九四「晉如鼫鼠,貞厲」之類是也。
【辯逆順者存乎承乘。】
  〖注〗陰乘於陽,逆也。師之六三「師或輿尸,凶」。陰承於陽,順也。噬嗑六三「小吝,无咎」。承於九四,雖失其正,小吝,无咎也。
【明出處者,存乎外內。】
  〖注〗遯,君子處外;臨,君子處內。
【遠近終始,各存其會,】
  〖注〗適得其時則吉,失其要會則凶。
【辟險尚遠,趣時貴近。】
  〖注〗遯之上九「肥遯,无不利」,此尚遠也。觀之六四「觀國之光,處用賓于王」,此貴近也。
【比復好先,乾壯惡首。】
  〖注〗比初六有孚无咎,上六比之无首凶。復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上六迷複凶。乾上九亢龍有悔。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之例是也。
  〖音義〗比,毗志反。好,呼報反。
【明夷務闇,豐尚光大。】
  〖注〗明夷彖云「利艱貞,晦其明也」。豐繇云「勿憂,宜日中」是也。
【吉凶有時,不可犯也。】
  〖注〗時有吉凶,不可越分輕犯。
【動靜有適,不可過也。】
  〖注〗動靜適時,不可過越而動。
【犯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
  〖注〗若夬之九三「壯於頄,有凶」。得位有應,時方陽長,同決小人,三獨應之,犯時之忌,凶其宜也。大過九四「棟隆,吉,有它吝」。大過之時,陽處陰位為美,九四陽處陰位,能隆其棟,良由應初,則有它吝,此所適違時也。
【動天下,滅君主,而不可危也。】
  〖注〗事之大者,震動宇宙,弑滅君主,違於臣道,不可傾危。若離之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之例是也。
【侮妻子,用顏色,而不可易也。】
  〖注〗事之小者,侮慢妻子,用顏色。若家人尚嚴,不可慢易。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是也。
【故當其列貴賤之時,其位不可犯也。】
  〖注〗位有貴賤,爻有尊卑,職分既定,不可觸犯。
【遇其憂悔吝之時,其介不可慢也。】
  〖注〗吉凶之始彰也,存乎微兆,悔吝纖介雖細,不可慢易而不慎也。
  〖音義〗介,音界,本又作分,扶問反。
【觀爻思變,變斯盡矣。】
注疏
264500略例【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注〗立象所以表出其意。作其言者,顯明其象。若乾能變化,龍是變物,欲明乾象,假龍以明乾。欲明龍者,假言以象龍。龍則象之意也。
【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
  〖注〗象以表意,言以盡象。
【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
  〖注〗若言能生龍,尋言可以觀龍。
【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
  〖注〗乾能明意,尋乾以觀其意。
  〖音義〗觀意,一本作見意。
【意以象盡,象以言著。】
  〖注〗意之盡也,象以盡之;象之著也,言以著之。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注〗既得龍象,其言可忘;既得乾意,其龍可捨。
【猶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注〗蹄以喻言,兔以喻象,存蹄得兔,得兔忘蹄。
  〖音義〗蹄,音啼。兔,他故反,又作菟。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也。】
  〖注〗求魚在筌,得魚棄筌。
  〖音義〗筌,七全反。筌蹄,事見《莊子》。
【然則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
  〖注〗蹄以喻言,筌以比象。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注〗未得象者存言,言則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則非意。
【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注〗所存者在意也。
【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注〗所存者在象也。
【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
  〖注〗忘象得意,忘言得象。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注〗棄執而後得之。
【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
  〖注〗盡意可遺象,盡情可遺畫。若盡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得同志之心,拔茅之畫盡可棄也。
  〖音義〗重,直龍反。畫,胡麥反。下同。
【是故觸類可為其象,合義可為其徵。】
  〖注〗徵,驗也。觸逢事類則為象,魚、龍、牛、馬、鹿、狐、鼠之類。大人、君子,義同為驗也。
【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
  〖注〗大壯九三有乾,亦云「羝羊」。坤卦无乾,彖亦云「牝馬」。
【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
  〖注〗遯无坤,六二亦稱牛。明夷无乾,六二亦稱馬。
  〖音義〗應,音鷹。
【而或者定馬於乾,】
  〖注〗唯執乾為馬,其象未弘也。
【案文責卦,有馬无乾,則偽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
  〖注〗廣推金、木、水、火、土為象也。
【一失其原,巧喻彌甚★。】
  〖注〗一失聖人之原旨,廣為譬喻,失之甚也。
  ★喻或作愈。
【縱復或值,而義无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
  〖注〗失魚兔則空守筌蹄,遺健順則空說龍馬。
  〖音義〗復,扶又反。
【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注疏
264600略例【辯位】

【案:《象》无初上得位失位之文,】
  〖注〗陰陽居之,不云得失。
【又《繫辭》但論三五、二四同功異位,亦不及初上,何乎?】
  〖注〗問其意也。
  〖音義〗繫,戶計反,下同。
【唯乾上九《文言》云「貴而无位」,】
  〖注〗陽居之也。
【需上六云「雖不當位」。】
  〖注〗陰居之地。
【若以上為陰位邪,則需上六不得云不當位也。若以上為陽位邪,則乾上九不得云貴而无位也。陰陽處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說當位失位也。】
  〖注〗不論當位、失位、凶吉之由。
【然則,初上者是事之終始,无陰陽定位也。】
【故《乾》初謂之潛,過五謂之无位,未有處其位,而云潛,上有位,而云无者也。歷觀眾卦,盡亦如之。初上无陰陽定位,亦以明矣。】
  〖注〗初為始,上為終。施之於人為終始,非祿位之地也。
【故乾初謂之潛,過五謂之无位。未有處其位而云潛,上有位而云无者也。歷觀眾卦,盡亦如之,初上无陰陽定位,亦以明矣。】
【夫位者列貴賤之地,待才用之宅也。】
  〖注〗宅,居也。二、四陰賤,小人居之;三、五陽貴,君子居之。
【爻者守位分之任,應貴賤之序者也。】
  〖注〗各守其位,應之以序。
  〖音義〗分,扶問反,下同。
【位有尊卑,爻有陰陽。尊者陽之所處,卑者,陰之所履也。故以尊為陽位,卑為陰位。去初上而論位分,則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謂之陽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謂之陰位?初上者體之終始,事之先後也。故位无常分,事无常所。非可以陰陽定也。尊卑有常序,終始无常主。】
  〖注〗四爻有尊卑之序,終始无陰陽之常主也。
  〖音義〗去,羌呂反。
【故《繫辭》但論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无終始,卦不可无六爻,初上雖无陰陽本位,是終始之地也。統而論之,爻之所處則謂之位,卦以六爻為成,則不得不謂之六位時成也。】
  〖音義〗无六爻之无亦作損。
注疏
264700略例【略例下】

【凡體具四德者,則轉以勝者為先,故曰「元亨利貞」也。】
  〖注〗元為生物之始,春也。亨為會聚於物,夏也。利為和諧品物,秋也。貞能幹濟於物,冬也。乾用此四德,以成君子大人之法也。
【其有先貞而後亨者,亨由於貞也。】
  〖注〗離卦云「利貞亨」。
【凡陰陽者,相求之物也。近而不相得者,志各有所存也。】
  〖注〗既濟六二與初、三相近而不相得,是志各有所存也。
【故凡陰陽二爻,率相比而无應,則近而不相得;】
  〖注〗比之六三,无應於上,二四皆非己親,是无應則近而不相得之例。
  〖音義〗率,音類,又音律,又所律反。比,毗至反。
【有應則雖遠而相得,】
  〖注〗同人六二,志在乎五,是有應則雖遠而相得之例。
【然時有險易,卦有小大;】
  〖注〗否險泰易,遯小臨大。
  〖音義〗易,以鼓反。
【同救以相親,同辟以相疏。】
  〖注〗睽之初九、九四,陰陽非應,俱是睽孤。同處體下,交孚相救,而得悔亡,是同救相親。困之初六,有應於四,潛身幽谷;九四有應於初,來徐徐,志意懷疑,同避金車,兩相疏遠也。
【故或有違斯例者也,然存時以考之,義可得也。】
  〖注〗或有情偽生,違此例者。存其時,考其驗,莫不得之。
【凡《彖》者統論一卦之體者也,《象》者各辯一爻之義者也。】
  〖注〗《彖》統論卦體,《象》各明一爻之義。
【故履卦六三為兌之主,以應於乾,成卦之體,在斯一爻。故彖敘其應,雖危而亨也。】
  〖注〗《彖》云「柔履剛,說而應乎乾,是以虎尾,不咥人,亨」也。
【《象》則各言六爻之義,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體,而指說一爻之德,故危不獲亨而見咥也。】
  〖注〗六三「履虎尾,咥人,兇。」《彖》言不咥,《象》言見咥,明爻彖其義各異也。
  〖音義〗行,下孟反。去,羌呂反。咥,直結反。
【訟之九二,亦同斯義。】
  〖注〗訟彖云「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注云:「其在二乎?以剛而來,正夫群小,斷不失中,應斯任矣。」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眚」。
【凡《彖》者,通論一卦之體者也。一卦之體,必由一爻為主。則指明一爻之美,以統一卦之義,大有之類是也。卦體不由乎一爻,則全以二體之義明之,豐卦之類是也。】
【凡言无咎者,本皆有咎者也,防得其道,故得无咎也。】
  〖注〗乾之九三君子終日乾乾,无咎。若防失其道,則有過咎也。
【吉无咎者,本亦有咎,由吉故得免也。】
  〖注〗師「貞,丈人吉,无咎」,注云:「興役動眾无功,罪也,故吉乃免咎。」
【无咎吉者,先免於咎,而後吉從之也。】
  〖注〗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終來,有它吉」之例也。
【或亦處得其時,吉不待功,不犯於咎,則獲吉也。】
  〖注〗需之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注云:「近不逼難,遠不後時,履健居中,以待其會,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或有罪自己招,无所怨咎,亦曰无咎。故節六三曰「不節若,則嗟若,无咎」,《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此之謂矣。】
  〖音義〗怨,紆萬反,又紆元反。
注疏
264800略例【卦略】

【屯。此一卦皆陰爻求陽也。屯難之世,弱者不能自濟,必依於彊,民思其主之時也。故陰爻皆先求陽,不召自往。馬雖班如,而猶不廢。不得其主,无所馮也。初體陽爻,處首居下,應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
  〖注〗江海處下,百川歸之。君能下物,萬民歸之。
  〖音義〗難,乃旦反。遯、明夷卦同。馮,皮冰反,本亦作憑。
【蒙。此一卦陰爻亦先求陽。夫陰昧而陽明,陰困童蒙,陽能發之。凡不識者求問識者,識者不求所告。闇者求明,明者不諮於闇。故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也。故六三先唱,則犯於為女。四遠於陽,則困蒙吝。初比於陽,則發蒙也。】
  〖音義〗 昧,音妹。諮,本亦作資。遠,袁萬反,觀、明夷卦同。比,毗志反。
【履。《雜卦》曰:「履,不處也。」又曰:「履者,禮也。」謙以制禮,陽處陰位,謙也。故此一卦,皆以陽處陰為美也。】
  〖注〗九五「夬履貞厲」,履道惡盈而五處尊位,三居陽位,則見咥也。
  〖音義〗履不處謂陽爻不處其位為美,履者禮也。今《雜卦》無此句,韓注有,或傳寫者誤。
【臨。此剛長之卦也,剛勝則柔危矣,柔有其德,乃得免咎。故此一卦,陰爻雖美,莫過无咎也。】
  〖音義〗長,之丈反,遯卦同。
【觀。觀之為義,以所見為美者也,故以近尊為尚,遠之為吝。】
  〖注〗 遠為童觀,近為觀國。
  〖音義〗觀,古亂反。見,一本作知。近,附近之近。
【大過。大過者,棟橈之世也,本末皆弱,棟已橈矣。而守其常,則是危而弗扶,凶之道也。以陽居陰,拯弱之義也,故陽爻皆以居陰位為美。濟衰救危,唯在同好,則所贍褊矣。九四有應,則有它吝。九二无應,則无不利也。】
  〖注〗大過之時,陽處陰位,心无係應為吉。陽得位有應則凶也。
  〖音義〗橈,乃孝反。拯,拯救之拯。好,呼報反。贍,常豔反。褊,必淺反。
【遯。小人浸長,難在於內,亨在於外,與臨卦相對者也。臨剛長則柔危,遯柔長故剛遯也。】
  〖注〗遯以遠時為吉,不係為美,上則肥遯,初則有厲。
  〖音義〗浸,子鴆反。長,張丈反。難,乃旦反。亨,許庚反。
【大壯。未有違謙越禮能全其壯者也,故陽爻皆以處陰位為美。用壯處謙,壯乃全也。用壯處壯,則觸藩矣。】
  〖音義〗觸,昌錄反。藩,扶袁反。
【明夷。為闇之主,在於上六。初最遠之,故曰「君子于行」。五最近之,而難不能溺,故謂之「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三處明極而征至闇,故曰「南狩獲其大首」也。】
  〖注〗遠難藏明,明夷之義。
  〖音義〗遠,于萬反。近,附近之近。難,乃旦反。溺,寧歷反。
【睽者,睽而通也。於兩卦之極觀之,義最見矣。極睽而合,極異而通,故先見怪焉,洽乃疑亡也。】
  〖注〗火動而上,澤動而下,睽義見矣。
  〖音義〗見,賢遍反,豐卦同。洽,咸夾反,本又作合。
【豐。此一卦明以動之卦也,尚於光顯,宣揚發暢者也。故爻皆以居陽位又不應陰為美,其統在於惡闇而已矣。小闇謂之沛,大闇謂之蔀。闇甚則明盡,未盡則明昧。明盡則斗星見,明微故見昧。无明則无與乎世,見昧則不可以大事。折其右肱,雖左肱在,豈足用乎?日中之盛,而見昧而已,豈足任乎。】
  〖注〗豐之為義,貴在光大,惡在闇昧也。
  〖音義〗惡,烏路反。沛,步貝反,又普貝反。蔀,步口反。昧,音妹,本亦作妹,又作沬,皆末貝反,下同。與如字,又音預。折,之舌反。
注疏
264900略例【周易略例考證】
  臣良裘按:《略例》一冊,乃王氏易註之綱領。《隋書‧經籍志》所謂「周易十卷」蓋併此數之故。《釋文》云「或有題為第十者」。孔氏作疏,主申王學而不疏略例,殊失體要,至坊刻注疏本乃削去之,謬妄甚矣。監本雖附見卷末,而序目不全,字句多譌。今據相臺岳氏所梓荊谿家塾本及漢魏叢書津逮秘書所錄,稍為參訂,有同異者著之。
【明彖】
  • 明其所由之主也。注:明辯也,辯卦體功用所由之主。 ○監本脫「明辯也」三字,依漢魏叢書本添。
  • 貞夫一者也。注:制其動者,貞正之一者也。 ○荊谿家塾本無「正」字。
  • 主必致一也。注:故无心于存,皆得其存也。 ○監本脫此二句,依津逮秘書本添。
  • 則知可以執一御也。注:无為之一者,道也,君也。 ○監本脫此九字,依荊谿家塾本添。
  • 或有遺爻而舉二體者,卦體不由乎爻也。注:棄此一爻而舉二體以明其義。 ○「棄此一爻」秘書本作「棄此中之一爻」
  • 其孰能與於此乎? ○監本脫「乎」字,依叢書本添。
【明爻通變】
  • 故合散屈伸,與體相乖。注:人之多辟,己獨處正。 ○「處」荊谿本作「取」
  • 召雲者龍,命呂者律。注:召水氣者水畜,此明有識感无識;命陰呂者陽律,此明无識感有識。  ○「无識感有識」句諸本皆同監本作「无識感无識」。
  • 異而知其通。注:男女睽而其志同也。 ○「同」秘書本作「通」。睽《彖傳》本作通。
  • 語成而後有格。 ○叢書本作「語成器而後有格」。
  • 鼓舞而天下從者,見乎其情者也。 ○監本「從」字下脫「者」字,依叢書本添。
  • 一陰一陽而无窮。注:道者虛无也。 ○監本脫「无」字,依荊谿本添。
【明卦適變通爻】
  • 故卦以反對,而爻亦皆有變。注:爻變亦準也。 ○「準」監本作「應」,依荊谿本改。
  • 唯變所適。注:卦既推移,故道用无常。 ○「既」監本作「雖」,道字上脫「故」字,依秘書本改。
  • 險易之象也。注:需卦九三近坎險也。 ○「坎」監本作「難」,依荊谿本改。
  • 物競而獨安於靜者,要求終也。 ○監本脫「於」字,依秘書本添。
  • 辯逆順者存乎承乘。注:陰乘乎陽,逆也。 ○諸本多作「陽乘乎陰」,誤也,今依荊谿本。
【明象】
  • 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 ○兩「生」字監本並作「主」字,依秘書本改。
  • 得意而忘象。注:既得乾意,其龍可捨。 ○注「意」字監本譌作「象」,依秘書本改。
  • 存言者非得象者也。注:未得象者存言,言則非象。 ○「則」監本譌作「有」,下象則非。意句同。俱依荊谿本改。
【辯位】
  • 乾上九貴而無位。注:陽居之也。需上六雖不當位。注:陰居之也。 ○監本陽譌作陰,陰譌作陽,俱依荊谿本改。
  • 應貴賤之序者也。注:各守其位,應之以序。 ○「序」監本作「事」,依叢書本改。
【略例下】
  • 其有先貞後亨者,亨由于貞也。 ○監本脫下「亨」字,依秘書本添。
【卦略】
  • 洽乃疑亡也。 ○「洽」監本譌作「始」,依叢書本改。
【《周易略例考證》】
  少詹事臣朱良裘謹言。按:孔穎達《易疏》序云:為之正義十有四卷。《經籍考館閣書目》云:今本止十三卷。監本分為九卷。蓋據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韓伯注《繫辭》以下三卷之文,而又不依其篇第也。諸經題曰注疏而易獨名為兼義,諸經分錄音義,而易獨附之卷末,直是合刻注疏之始,體例未定,故爾乖違,後人遂沿而不改耳。乾隆四年奉敕校刊經史,廣羅舊本,以備參稽,得文淵閣,所藏不全。《易疏》四冊則上經三十卦,釐為五卷,始知孔疏王注已分六卷為十卷,合之韓注三卷,而十三卷自備。臣良裘偕臣林枝春臣聞棠臣吳泰,昕夕考究,凡監本舛錯謬訛之處,證以舊本,如覆得發,如垢得梳。惜自晉卦以下,舊本殘缺,然監本之無可復讀者已十去其六七矣。是年冬校訖呈奉制報。可爰付剞劂,逾年竣工。茲臣良裘復與同事臣陳浩臣李清植,覆加檢覈,詳審再三,錄為《周易注疏考證》若干條。遵旨列於各卷之末。竊惟王弼易注孤行江左二百餘年,孔氏正義專申其學,幾於盡掃群言,自程朱傳義出,學者乃束而不觀。今其說之合者,已備錄於《周易折中》,無容更為論別。漢世傳易諸家異同,不可復考,間有見李鼎祚集解者,採輯一二以補陸德明釋文所未備。王注流傳參謬,郭京舉正者總一百三節,世罕其書,今別著之其疏釋中,字有訛別,各加指證,以資考索。他如五經文字,六經正誤,音辨韻補諸書所訂正,足為字學韻學之助者,亦采其說,以附於識。小之義深,知測海之難,實切負山之懼。臣良裘謹識。
注疏
2650
265100上經【周易上經】
 〖本義〗周,代名也。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其辭則文王周公所繫,故繫之周。以其簡袠重大,故分為上下兩篇。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並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間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又更定著為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之舊云。
折中
265211䷀乾1、乾卦 
 【乾】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貞。】
 〖本義〗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也。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本註乾字,三畫卦之名也。下者內卦也,上者外卦也。經文乾字,六畫卦之名也。伏羲仰觀俯察,見陰陽有奇耦之數,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三畫已具,八卦已成,則又三倍其畫,以成六畫,而於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此卦六畫皆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元亨利貞,文王所繫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凶,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餘卦放此。
 〖程傳〗上古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重乾為乾。乾,天也。天者天之形體,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謂乾。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天且弗違是也。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乾者,萬物之始,故為天為陽,為父為君。元亨利貞,謂之四德。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惟乾坤有此四德,在他卦則隨事而變焉。故元專為善大,利主於正固。亨貞之體,各稱其事。四德之義,廣矣,大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乾者,此卦之名。卦者掛也,言懸掛物象以示於人,故謂之卦。二畫之體,雖象陰陽之氣,未成萬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畫以象三才,寫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乃謂之卦也。《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但初有三畫,雖有萬物之象,於萬物變通之理,猶有未盡,故更重之而有六畫,備萬物之形象,窮天下之能事,故六畫成卦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故此卦六爻皆陽畫成卦也。不謂之天而謂之乾者,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云「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聖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 邵子曰:不知乾,無以知性命之理。
 ○ 《朱子語類》云:乾只是健,坤只是順。純陽所以健,純陰所以順。至健者惟天,至順者惟地。
 ○ 問乾者天之性情。曰:乾,健也。健之體為性,健之用是情。又曰:性情二者常相參在此,情便是性之發,非性何以有情?健而無息,非性何以能如此?
 ○ 問:《本義》云:「見陽之性健,而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於天也。竊謂卦辭未見取象之意,恐當於大象言之。」曰:纔設此卦時,便有此象了,故於此豫言之。
 ○ 問元亨利貞。曰:當初只是說大亨利於正,不以分配四時,孔子見此四字好,始分作四件說。
 ○ 又云,「元亨利貞」四字,文王本意在乾坤者只與諸卦一般,至孔子作《彖傳》、《文言》,始以乾坤為四德,而諸卦自如其舊。二聖人之意,非有不同,蓋各是發明一理耳。今學者且當虛心玩味,各隨本文之意而體會之。其不同處,自不相妨。不可遽以己意橫作主張也。
 ○ 胡氏炳文曰:元亨利貞,諸家便作四德解,惟《本義》以為占辭。大通而至正,此天道之本然。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人事之當然也。乾為易第一卦,占得之者,其事雖大通,而非正固,尚不能保其終,況它卦乎。
 ○ 蔡氏清曰:成形之大者為天,坤卦亦曰,陰之成形莫大於地,可見不可就以乾坤當天地。凡至健者皆為乾,凡至順者皆為坤。此乾坤所以足應萬用,而《彖傳》之言,所以為專以天道明乾義,以地道明坤義也。
 ○ 林氏希元曰:乾德剛健,剛以體言,健兼用言。剛則有立,健則有為。人而有立有為,則志至氣至。本立道生,事無不立,功無不成。不見艱難,無能阻止,如乾旋坤轉,如雷厲風行。何天之衢,殆不足以擬之,是不唯亨而且大亨也。中者不偏不倚,正者無過不及,體用之分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可見乾之中正也。乾道大通而至正,在人容有不正者,故聖人因以為戒。
 〖案〗乾坤之「元亨利貞」,諸儒俱作四德說,惟朱子以為占辭,而與他卦一例,其言當矣。然四字之中,雖只兩意,實有四層。何則?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人能至健,則事當大通。然必宜於正固,是占辭只兩意也。但易之中,有言小亨者矣,有言不可貞者矣。一時之通,其亨則小,惟有大者存焉,而後其亨乃大也,是大在亨之先也。硜硜之固,固則非宜,惟有宜者在焉,而後可以固守也,是宜在貞之先也。其在六十四卦者皆是此理,故其言元亨者,合乎此者也。其但言亨或曰小亨者,次乎此者也。其言利貞者,合乎此者也。其言不可貞,勿用永貞,或曰貞凶、貞厲、貞吝者,反乎此者也。乾坤,諸卦之宗,則其亨無不大,而其貞無不宜。文王繫辭,備此四字,故孔子推本於天之道、性之蘊,而以四徳眀之,實所以發文王之意,且以為六十四卦詳畧偏全之例,非孔子之說異乎文王之說,又非其釋乾坤之辭獨異乎諸卦之辭也。學者以是讀朱子之書,庶乎不謬厥旨矣。
折中
265321䷀乾【初九,潛龍勿用。】
 〖本義〗初九者,卦下陽爻之名。凡畫卦者,自下而上,故以下爻為初。陽數九為老,七為少,老變而少不變,故謂陽爻為九。潛龍勿用,周公所繫之辭,以斷一爻之吉凶,所謂爻辭者也。潛,藏也。龍,陽物也。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此爻變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也。餘爻放此。
 〖程傳〗下爻為初。九,陽數之盛,故以名陽爻。理无形也,故假像以顯義。乾以龍為象,龍之為物,靈變不測,故以象乾道變化,陽氣消息,聖人進退。初九在一卦之下,為始物之端,陽氣方萌,聖人側微,若龍之潛隱,未可自用,當晦養以俟時。
 〖集說〗
 ○ 沈氏驎士曰:稱龍者,假像也。天地之氣有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為物,能飛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尚潛伏,故言勿用。
 ○ 孔氏穎達曰:陽爻稱九,陰爻稱六,其說有二:一者乾體有三畫,坤體有六畫,陽得兼陰,故其數九。陰不得兼陽,故其數六。二者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老陰老陽皆變,《周易》以變者為占,故稱九稱六。所以老陽數九,老陰數六者,以揲蓍之數,九過揲則得老陽,六過揲則得老陰,其少陽稱七,少陰稱八,義亦準此。
 ○ 崔氏憬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占,故陽稱焉。潛,隱也。龍下隱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
 ○ 《朱子語類》問:程易以初、二、三、四四爻作舜說,何以見得如此?曰,此是推說爻象之意,非本指也。易本因卜筮而有象,因象而有占,占辭中便有道理。如筮得乾之初九,初陽在下,未可施用,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凡遇乾而得此爻者,當觀此象而玩其占,隱晦而勿用可也。此易之本指也。聖人為《彖傳》、《象傳》、《文言》,節節推去,無限道理,此程易所以推說得無窮。先通得易本指後,推說不妨。若便以所推說者去解易,則失易之本指矣。
 ○ 李氏舜臣曰:六爻之象,皆取於龍者,陽體之健,其潛、見、惕、躍、飛、亢者,初終之序,而變化之跡也。
 ○ 梁氏寅曰:夫易者,潔淨精微之教也。故其取象皆假託其物,而未涉於事;包含其意,而各隨所用。然乾純陽之卦,而取象於龍,則其意多為聖人而發者。故夫子於《文言》皆以聖人事眀之。今觀之六爻,則象之所示,占之所決,夫人可用也,獨聖人乎。如初九之潛龍勿用,在聖人則方居側微也,在君子則遯世无悶也,在學者則養正於蒙也,以是而推其用,何不可哉。朱子以象占言易,而不欲以事論,懼人之泥而失之也
 ○ 林氏希元曰:龍不止陽物,乃陽物之神靈不測者,故象乾之六爻。蓋乾卦六爻,皆得乾道,不比他卦,故《文言》以聖人明之。比之於物,則是龍也。
折中
265431䷀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本義〗二,謂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後放此。九二剛健中正,出潛離隱,澤及於物,物所利見,故其象為見龍在田,其占為利見大人。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常人不足以當之,故值此爻之變者,但為利見此人而已。蓋亦謂在下之大人也。此以爻與占者相為主賓,自為一例。若有見龍之德,則為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程傳〗田,地上也。出現於地上,其德已著。以聖人言之,舜之田漁時也,利見大德之君,以行其道。君亦利見大德之臣,以共成其功。天下利見大德之人,以被其澤。大德之君,九五也。乾坤純體,不分剛柔,而以同德相應。
 〖集說〗
 ○ 鄭氏康成曰:二於三才為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
 ○ 干氏寶曰:二為地上,在地之表,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故曰利見大人。
 ○ 孔氏穎達曰:陽處二位,故曰九二。陽氣發見,故曰見龍。田是地上可營為有益之處,陽氣發在地上,故曰在田。初之與二,俱為地道。二在初上,所以稱田。見龍在田,是自然之象。利見大人,以人事託之。言龍見在田之時,猶似聖人久潛稍出,雖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眾庶,利見九二之大人。先儒云: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
 ○ 蔡氏清曰:凡大人皆是德位兼全之稱。九二雖未得位,而大人之德已著,所謂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故亦謂之大人。
折中
265541䷀乾【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本義〗九,陽爻。三,陽位。重剛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性體剛健,有能乾乾惕厲之象,故其占如此。君子,指占者而言。言能憂懼如是,則雖處危地而无咎也。
 〖程傳〗三雖人位,已在下體之上,未離於下而尊顯者也,舜之玄德升聞時也。日夕不懈而兢惕,則雖處危地而无咎。在下之人,而君德已著,天下將歸之,其危懼可知。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則何以為教?作易之義也。
 〖集說〗
 ○ 鄭氏康成曰:三於三才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
 ○ 孔氏穎達曰,以陽居三位,故稱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稱大人。陽而得位,故稱君子。在憂危之地,故終日乾乾。言終競此日,健健自彊,不有止息。夕惕者,謂至向夕之時,猶懷憂惕。此卦九三所居之處,實有危厲。又《文言》云:「雖危无咎。」是實有危也。據其上下文勢,若字宜為語辭,諸儒並以若為如,如似有厲,是實無厲也,理恐未盡。
 ○ 龔氏原曰:三居下體之上,當危懼之時,惟自彊不息,戒謹恐懼,可以免咎。
 ○ 楊氏時曰:乾之九三,獨言君子,蓋九三,人之位也。履正居中,在此一爻。故《文言》於九四則曰「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於九三止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已。其曰君子行此四德者,蓋乾之所謂君子也。
 ○ 《朱子語類》問:伊川云,雖言聖人事,苟不設戒,何以為教?竊意因時而惕,雖聖人亦有此心。曰:易之為書,廣大悉備,常人皆可得而用,初無聖凡之別,但當著此爻,便用競競戒惕。
 ○ 故氏炳文曰:凡卦爻有占無象,象在占中;有象無占,占在象中。如乾初、二、四、五、上,分象與占。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皆占辭也,而象在其中。
折中
265651䷀乾【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本義〗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无所緣而絕於地,特未飛爾。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於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无咎也。
 〖程傳〗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唯及時以就安耳。聖人之動,无不時也,舜之歷試時也。
 〖集說〗
 ○ 干氏寶曰:躍者,暫起之言。
 ○ 孔氏穎達曰:或,疑也。躍,跳躍也。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躍于在淵,未即飛也。
 ○ 程氏迥曰:初與二既皆稱龍,此爻雖不稱龍,即上文知其為龍也。亦猶大壯九三「羝羊觸藩羸其角」,而九四不言羊,知「藩決不羸」即羊也。
 ○ 李氏過曰,躍者,未飛而習飛者也。
 ○ 林氏希元曰:《本義》進退未定之時,通承上文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三句說。蓋以爻與位言,九陽爻,四陰位,陽主進,陰主退,是進退未定也。以上體言,四居上之下,居上欲進,居上之下,則又未必於進,亦進退未定也。以上下二體言,四初離下體,入上體,是為改革之際,亦進退未定也。故總承之曰,進退未定之時。
 ○ 又曰:或躍在淵,將進而未必於進也。未必於進,非不進也。審進退之時,必時可進,然後進也。是謂隨時進退。
 ○ 陳氏琛曰:九四以陽居陰,本非躁進之資。又居上之下,適當改革之時。是其欲進以有為,而商度之未決。蓋將待時而出,見可而動也。有如龍之或躍在淵焉。其象如此,占者誠能隨時進退,則其進也非貪位,退也非沽名。可以投事幾之會,可以免失身之辱,何咎之有哉?
折中
265761䷀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本義〗剛健中正以居尊位,如以聖人之徳居聖人之位,故其象如此。而占法與九二同,特所利見者在上之大人爾。若有其位,則為利見九二在下之大人也。
 〖程傳〗進位乎天位也。聖人既得天位,則利見在下大徳之人,與共成天下之事。天下固利見夫大徳之君也。
 〖集說〗
 ○ 揚氏雄曰:龍之潛亢,不獲中矣。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二五其中乎,故有利見之占。
 ○ 鄭氏康成曰:五於三才為天道,天者清明無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
 ○ 干氏寳曰:聖功既就,萬物既覩,故曰利見大人。
 ○ 孔氏穎達曰: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徳。飛騰而居天位,為萬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見此居上位之大人。
 ○ 朱子語類云:太祖一日問王昭素,曰:「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常人何可占得此卦?」昭素曰:「何害。若臣等占得,則陛下是飛龍在天,臣等利見大人。」此說得最好。此易之用所以不窮也。
 ○ 胡氏炳文曰:九五以天徳居天位,剛健而純,中正而粹者也。《文言》曰「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其九五之謂與。「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則飛龍在天之事矣。
 ○ 林氏希元曰:此爻剛健中正,以居尊位,與他卦九五不同。蓋乾是純陽至健之卦,九五又得乾道之純,在人則聖人也,故《本義》特曰「如以聖人之徳居聖人之位」,以别於他卦。
折中
265871䷀乾【上九,亢龍有悔。】
 〖本義〗上者,最上一爻之名。亢者,過於上而不能下之意也。陽極於上,動必有悔,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時則亢矣。上九至於亢極,故有悔也。有過則有悔,唯聖人知進退存亡而无過,則不至於悔也。
 〖集說〗
 ○ 王氏肅曰: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
 ○ 郭氏雍曰:九三過而惕,故无咎。上九過而亢,故有悔。然則龍德莫善於惕,而莫不善於亢也。
 ○ 《朱子語類》云:若占得此爻,必須以亢滿為戒。當極盛之時。便須慮其亢,如這般處,最是易之大義,大抵於盛滿時致戒。
 〖總論〗
 ○ 范氏仲淹曰:九二君之德,九五君之位,成德於其內,得位於其外,餘爻則從其進退安危之會言之。
 ○ 饒氏魯曰:一爻有一爻之中,如初則以潛為中,二則以見為中,三則以乾惕為中,四則以或躍為中。卦有才、有時、有位不同,聖人使之無不合乎中。
折中
265981䷀乾【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本義〗用九,言凡筮得陽爻者,皆用九而不用七,蓋諸卦百九十二陽爻之通例也。以此卦純陽而居首,故於此發之。而聖人因繫之辭,使遇此卦而六爻皆變者,即此占之。蓋六陽皆變,剛而能柔,吉之道也。故為群龍无首之象,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吉」,蓋即純坤卦辭,牝馬之貞,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之意。
 〖程傳〗用九者,處乾剛之道,以陽居乾體,純乎剛者也,剛柔相濟為中,而乃以純剛,是過乎剛也。見群龍,謂觀諸陽之義,无為首則吉也。以剛為天下先,凶之道也。
 〖集說〗
 ○ 朱子荅虞士朋曰:用九用六,當從歐公說,為揲蓍變卦之凡例。蓋陽爻百九十二,皆用九而不用七;陰爻百九十二,皆用六而不用八也。特以乾坤二卦純陽純陰,而居篇首,故就此發之,此歐陽公舊說也。而愚又嘗因其說而推之,竊以為,凡得乾而六爻純九,得坤而六爻純六者,皆當直就此例,占其所繫之辭,不必更看所變之卦。《左傳》蔡墨所謂「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者,可以見其一隅也。
 ○ 又《語類》云:荊公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非也。六爻皆用九,故曰「見群龍无首,吉」。用九便是行健處。
 ○ 林氏希元曰:用九本是陽爻之通例,然於乾卦六爻之後發之,便是指乾卦六爻用九。
 ○ 又曰:或疑无首之吉,剛而能柔則言也。牝馬之利,順而能健則利也。剛而能柔,與順而健者,性體自是不同。而《春秋傳》曰「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吉」,何也?曰:乾變之坤,雖為坤之所為,然本自剛來,與本是坤者不同。坤變之乾,雖為乾之所為,然本自柔來與本是乾者不同。故乾无首之吉,終不可同於坤牝馬之貞。坤永貞之利,終不可同於乾之元亨。聖人不教人即所變之卦以考其占,而別著自此至彼之象占者,正以其有不可同耳。
 〖案〗爻辭雖所以發明乎卦之理,而實以為占筮之用,故以九六名爻者,取用也。爻辭動則用,不動則不用。卦辭則不論動不動而皆用也。但不動者,以本卦之彖辭占。其動者,則合本卦變卦之彖辭占。如乾之六爻全變則坤,坤之六爻全變則乾也。先儒之說,以為全變則棄本卦而觀變卦,而乾坤者天地之大義,乾雖變坤,未可純用坤辭也;坤雖變乾,未可純用乾辭也。故別立用九用六,以為皆變之占辭。此其說亦善矣。以理揆之,則凡卦雖全變,亦無盡棄本卦而不觀之理,不獨乾坤也。故須合本卦變卦而占之者近是。如此則乾變坤者,合觀乾辭與坤辭而已。坤變乾者,合觀坤辭與乾辭而已。但自乾而坤,則陽而根陰之義也。自坤而乾,則順而體健之義也。合觀卦辭者,宜知此意,故立用九用六之辭以發之,蓋群龍雖現,而不現其首,陽而根陰故也。永守其貞而以大終,順而體健故也。此亦因乾坤以為六十四卦之通例。如自復而姤,則長而防其消可也。自姤而復,則亂而圖其治可也。固非乾坤獨有此義,而諸卦無之也。聖人於乾坤發之,以示例爾。然乾雖不變,而用九之理自在,故乾元無端,即无首之妙也。坤雖不變,而用六之理自在,故坤貞能安,即永貞之道也。陰陽本自合德者,交易之機,其因動而益顯者,則變易之用,學易者尤不可以不知。
折中
266092䷁坤2、坤卦 
 【坤】 坤下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本義〗- - 者,耦也,陰之數也。坤者,順也,陰之性也。註中者,三畫卦之名也。經中者,六畫卦之名也。陰之成形,莫大於地,此卦三畫皆耦,故名坤而象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陰之純,順之至,故其名與象皆不易也。牝馬,順而健行者。陽先陰後,陽主義,陰主利。西南,陰方。東北,陽方。安,順之為也。貞,健之守也。遇此卦者,其占為大亨,而利以順健為正。如有所住,則先迷後得而主於利。往西南則得朋,往東北則喪朋。大抵能安於正則吉也。
 〖程傳〗坤,乾之對也,四德同而貞體則異。乾以剛固為貞,坤則柔順而貞。牝馬柔順而健行,故取其象曰牝馬之貞。君子所行,柔順而利且貞,合坤德也。陰,從陽者也,待唱而和。陰而先陽,則為迷錯,居後乃得其常也。主利,利萬物則主於坤,生成皆地之功也。臣道亦然。君令臣行,勞於事者,臣之職也。西南,陰方。東北,陽方。陰必從陽,離喪其朋類,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貞之吉。得其常則安,安於常則貞,是以吉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至順而後乃亨,故惟利於牝馬之貞。西南,致養之地,與坤同道者也,故曰得朋。東北,反西南者也,故曰喪朋。陰之為物,必離其黨,之于反類,而後獲安貞吉。
 ○ 干氏寶曰:行天者莫若龍,行地者莫若馬,故乾以龍繇,坤以馬象。
 ○ 孔氏穎達曰:乾坤合體之物,故乾後次坤。地之為體,亦能始生萬物,各得亨通,故云元亨,與乾同也。牝對牡為柔,故云利牝馬之貞。不云牛而云馬者,牛雖柔順,不能行地无疆,無以見坤之德。馬雖比龍為鈍,而亦能遠,象地之廣育也。先迷後得主利者,以其至陰,當待唱而後和。凡有所為,若在物之先,即迷惑。若在物之後,即得主利。以陰不可先唱,猶臣不可先君,卑不可先尊故也。
 ○ 崔氏憬曰:西方坤兌,南方巽離,二方皆陰,與坤同類,故曰西南得朋。東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陽,與坤非類,故曰東北喪朋。安於承天之正,故言安貞言也。
 ○ 張氏浚曰:君造始,臣代終,人臣立事建業,以有為於下。失朋儕之助,有不能獨勝其任者矣,故西南以得朋為利,若夫立於本朝,左右天子,苟非絕類忘私,其何以上得君心合徳以治天下哉。然則得朋,臣之職也。喪朋,臣之心也。以是心,行是職,非曰今日得之,明日喪之也。但見君徳而莫或有專事擅權之咎,曰東北喪朋。
 ○ 《朱子語類》問:牝馬取其柔順健行,坤順而言健,何也?曰:守得這柔順堅確,故有健象。柔順而不堅確,則亦不足以配乾矣。
 ○ 項氏安世曰:牝取其順,馬取其行。順者坤之元,行者坤之亨。利者宜此而已,貞者終此而已。柔順者多不能終,唯牝馬為能終之。君子有攸往,此一句總起下文也。先迷後得主利,言利在得主,不利為主也。
 ○ 楊氏簡曰:君先臣後,夫先妻後。當後而先為迷,迷為失道。君為臣之主,夫為妻之主,後而得主,利莫大焉。
 ○ 王氏申子曰:乾健行,故為馬。坤亦為馬者,坤乾之配,乾行而坤止,則無以承天之施,而成其化育之功,此所謂柔順之貞,坤之德也。
 ○ 胡氏一桂曰:「元亨,利牝馬之貞」已盡坤之全體,「君子」以下,則申占辭也。又曰:彖辭文王所作,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後天卦位。
 ○ 俞氏琰曰:坤順乾之健,故其占亦為元亨。北地馬群,每十牝隨一牡而行,不入他群,是為牝馬之貞。坤道以陰從陽,其貞如牝馬之從牡則利,故曰利牝馬之貞。易中凡稱君子,皆指占者而言。有攸往,謂有所行也。坤從乾而行先乎乾,則迷而失道;後乎乾,則得乾為主而利,故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朋,坤類也。西南坤之本方,兌離巽皆坤類,是為得朋。出而從乾,則東北震艮坎非坤類,是為喪朋。君子之出處,隨寓能安,壹是皆以貞自持,蓋無往而不吉,故曰「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 蔡氏清曰:若牡馬則全是健,若牝牛則又全是順。牝馬,順而健者也,要非順外有健也。其健亦是順之健也,故曰安貞。坤卦,地道也,妻道,臣道也。不順則專而無成,不健則不能配乾。順而健者,坤之正也。
 ○ 鄭氏維嶽曰:坤配乾者也,坤之德即乾之德,乃柔順以承之而有終耳。有終為健,故曰「利牝馬之貞」。坤道從乾,乾為坤之主,故先則迷,而後則得其所主。西南得朋者,率類以從陽,以人事君之道也。東北喪朋者,絕類以從陽,渙群朋亡之道也。此皆陰道之正而能安之,所以得吉也。
 ○ 喬氏中和曰:坤惟合乾故得主,得主故西南東北皆利方,得朋喪朋皆吉事。妻道也,臣道也。妻從夫,臣從君而已矣。
 〖案〗後得主當以孔子《文言》為據。蓋坤者,地道、臣道,而乾,其主也。居先則無主,故迷。居後則得其所主矣。利字應屬下兩句讀,言在西南則利於得朋,在東北則利於喪朋也。得朋、喪朋正與上文得主相對。蓋事主者,惟知有主而已。朋類非所私也,然亦有時而宜於得朋者。西南是坤代乾致役之地,非合眾力不足以濟,於是而得朋,正所以終主之事,是得朋即得主也。惟東方者受命之先,北方者告成之候,稟令歸功,己無私焉,而又何朋類之足云?故必喪朋而後得主也。為人臣者而知此義,則引類相先,不為阿黨,睽孤特立,不為崖異。故易卦之爻有曰朋盍簪者,有曰朋至者,有曰以其彙、以其鄰者,皆得朋之義也。有曰朋亡者,有曰渙羣者,有曰絶類上者。皆喪朋之義也。斯義也,質之文王卦圖,孔子《彖傳》而皆合,故自此卦首發眀之,而六十四卦臣道準焉。
折中
2661102䷁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本義〗六,陰爻之名。陰數六老而八少,故謂陰爻為六也。霜,陰氣所結,盛則水凍而為冰。此爻陰始生於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盛,故其象如履霜,則知堅冰之將至也。夫陰陽者,造化之本,不能相无,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也。然陽主生,陰主殺,則其類有淑慝之分焉。故聖人作易,於其不能相无者,既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无所偏主,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致其扶陽抑陰之意焉。蓋所以贊化育而參天地者,其旨深矣。不言其占者,謹微之意,已可見於象中矣。
 〖程傳〗陰爻稱六,陰之盛也。八則陽生矣,非純盛也。陰始生於下,至微也。聖人於陰之始生,以其將長則為之戒。陰之始凝而為霜,履霜則當知陰漸盛而至堅冰矣。猶小人始雖甚微,不可使長,長則至於盛也。
 〖集說〗
 ○ 王氏應轔曰:乾初九,復也。潛龍勿用,即閉關之義。坤初六,姤也。履霜堅冰至,即女壯之戒。
 〖案〗陰陽之義,以在人身者言之,則心之神明,陽也;五官百體,陰也。以人之倫類言之,則君也父也夫也,陽也;臣也子也妻也,陰也。心之神明,以身而運;君父之事,以臣子而行;夫之家,以婦而成。是皆天地之大義,豈可以相無也哉。然心曰大體,五官百骸,則曰小體。君父與夫,謂之三綱而尊;臣子與妻,主于順從而卑。自其大小尊卑之辨,而順逆於此分,善惡於此生,吉凶於此判矣。誠使在人身者,心官為主,而百體從令。在人倫者,君父與夫之道行,而臣子妻妾聽命焉。則陰乃與陽合德者,而何惡於陰哉。惟其耳目四肢,各逞其欲,而不奉夫天官;臣子妾婦,各行其私,而不稟於君父,則陰或至於干陽,而邪始足以害正。在一身則為理欲之交戰,而善惡所自起也。在國家則為公私之迭乘,而治亂所由階也。故孔子《文言》以善惡之積,君父臣子之漸言之,意深切矣。然則所謂陽淑陰慝者,豈陰誠慝哉?順於陽則無慝矣。所謂扶陽抑陰者,豈陰必抑哉 !有以化之,斯不必抑之矣。此爻所謂履霜堅冰至,其大旨如此。推其源流,則堯舜禹危微之儆,《大學》、《中庸》謹獨之戒,與夫《春秋》名分之防,莫不相為表裏。六十四卦言陰陽之際,皆當以是觀之也。
折中
2662112䷁坤【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本義〗柔順正固,坤之直也。賦形有定,坤之方也。德合无疆,坤之大也。六二柔順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純者,故其德內直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學習而无不利。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也。
 〖程傳〗二陰位,在下,故為坤之主。統言坤道,中正在下,地之道也。以直方大三者形容其德用,盡地之道矣。由直方大,故不習而无所不利。不習謂其自然,在坤道則莫之為而為也,在聖人則從容中道也。直方大,孟子所謂至大至剛以直也。在坤體,故以方易剛,猶貞加牝馬也。言氣,則先大。大,氣之體也。於坤,則先直方,由直方而大也。直方大足以盡地道,在人識之耳。乾坤純體,以位相應。二,坤之主,故不取五應,不以君道處五也。乾則二五相應。
 〖集說〗
 ○ 王氏通曰:圓者動,方者靜,其見天地之心乎!
 ○ 孔氏穎達曰:以此爻居中得位,極於地體,故盡極地之義。此因自然之性,以明人事。居在此位,亦當如地之所為。
 ○ 沈氏該曰:坤至柔而動也剛,直也。至靜而德方,方也。含萬物而化光,大也。坤之道,至簡也,至靜也,承天而行,順物而成。初無假於脩習也,是以不習无不利也。
 ○ 《朱子語類》云:坤卦中惟這一爻最純粹。蓋五雖尊位,卻是陽爻破了體了。四重陰而不中,三又不正。惟此爻得中正,所以就這說箇直方大。此是說坤卦之本體,然而本意卻是教人知道這爻有這箇德,不待學習而无不利。人占得這箇時,若能直能方能大,則亦不習无不利,卻不是要發明坤道。
 ○ 蔡氏清曰:乾九五一爻,當得乾一卦。蓋乾,孔子以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正是聖人作而萬物覩者,故時乘六龍以御天。而致萬國之咸寧者,惟九五一爻足以當之。若坤之六二,柔順中正,得坤道之純,是又當得一全坤也。若初則陰之微,上則陰之極,三則不中且不正,四則不中,五則不正,惟六二之柔順中正為獨得坤道之純。
 ○ 又曰:直不專主靜,只是存主處,故曰六二之動。直方可分內外,不可專分動靜。
 ○ 唐氏鶴徵曰:直而大者,乾之德也。坤無德,以乾之德為德。故乾性直,坤亦未嘗不直。乾體圓,坤則效之以方。德合无疆,則與乾並其大矣。惟以乾之德為德,故不習而无不利,所謂坤以簡能者如此。
 〖案〗乾為圓則坤為方,方者坤之德,與圓為對者也,故曰至靜而德方。若直則乾德也,故曰夫乾其動也直。大亦乾德也,故曰大哉乾元。今六二得坤德之純,方固其質也,而始曰直,終曰大者,蓋凡方之物,其始必以直為根,其終乃以大為極。故數學有所謂線、面、體者,非線之直,不能成面之方。因面之方而積之,則能成體之大矣。坤惟以乾之德為德,故因直以成方,因方以成大,順天理之自然,而無所增加造設於其間,故曰不習无不利。習者重習也,乃增加造設之意。不習无不利,即所謂坤以簡能者是也。若以不習為無藉於學,則所謂「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者,豈无所用其心哉?
折中
2663122䷁坤【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本義〗六陰三陽,內含章美,可貞以守。然居下之上,不終含藏,故或時出而從上之事,則始雖无成,而後必有終。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則如此占也。
 〖程傳〗三居下之上,得位者也。為臣之道,當含晦其章美,有善則歸之於君,乃可常而得正。上无忌惡之心,下得柔順之道也。可貞,謂可貞固守之,又可以常久而无悔咎也。或從上之事,不敢當其成功,惟奉事以守其終耳。守職以終其事,臣之道也。
 〖集說〗
 ○ 王氏弼曰:三處下卦之極,而不疑於陽,應斯義者也。不為事始,須唱乃應,待命乃發,含美而可正者也,故曰含章可貞也。有事則從,不敢為首,故曰或從王事也。不為事主,順命而終,故曰无成有終也。
 ○ 楊氏簡曰:无成无終,亦不可也。无成有終,臣之道也。
 ○ 胡氏炳文曰:陽主進,陰主退。乾九三陽居陽,故曰乾乾,主乎進也。坤六四陰居陰,故曰括囊,主乎退也。乾九四陽居陰,坤六三陰居陽,故皆曰或,進退未定之際也。特其退也,曰在淵,曰含章,惟進則皆曰或,聖人不欲人之急於進也如此。三多凶,故聖人首於乾坤之三爻,其辭獨詳焉。
 ○ 俞氏琰曰:坤道固宜靜而有守,或有王事,則動而從之弗違也。无成,謂持美以歸於君,不居其成功也。有終,謂職分居此,則當終其勞也。
 ○ 蔡氏清曰:六陰三陽,亦有順而健之意,故无成有終。亦先迷後得,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之意。
 ○ 陸氏振奇曰:其不敢專成者,正其代君以終事而不為始也。是即安於後,得主之貞者與?
折中
2664132䷁坤【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本義〗括囊,言結囊口而不出也。譽者過實之名,謹密如是,則无咎而亦无譽矣。六四重陰不中,故其象占如此。蓋或事當謹密,或時當隱遯也。
 〖程傳〗四居近五之位,而无相得之義,乃上下閉隔之時,其自處以正,危疑之地也。若晦藏其知,如括結囊口而不露,則可得无咎,不然則有害也。既晦藏則无譽矣。
 〖集說〗
 ○ 劉氏牧曰:坤其動也闢,應二之德。其靜也翕,應四之位。翕,閉也,是天地否閉之時,賢人乃隱,不可衒其才知也。
 ○ 俞氏琰曰:咎致罪,譽致疑,唯能謹密如囊口之結括,則无咎无譽。
折中
2665142䷁坤【六五,黃裳,元吉。】
 〖本義〗黃,中色。裳,下飾。六五以陰居尊,中順之德,充諸內而見於外,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為大善之吉也。占者德必如是,則其占亦如是矣。《春秋傳》南蒯將叛,筮得此爻,以為大吉,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外強內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故曰黃裳元吉。黃,中之色也;裳,下之飾也;元,善之長也。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且夫易不可以占險,三者有闕,筮雖當,未也。後蒯果敗,此可以見占法矣。
 〖程傳〗坤雖臣道,五實君位,故為之戒云「黃裳元吉」。黃,中色。裳,下服。守中而居下,則元吉,謂守其分也。元,大而善也。爻象唯言守中居下則元吉,不盡發其義也。黃裳既元吉,則居尊為天下大凶可知。後之人未達,則此義晦矣,不得不辨也。五,尊位也。在它卦,六居五,或為柔順,或為文明,或為暗弱;在坤,則為居尊位。陰者臣道也,婦道也。臣居尊位,羿、莽是也,猶可言也。婦居尊位,女媧氏、武氏是也,非常之變,不可言也,故有黃裳之戒而不盡言也。或疑在革,湯、武之事猶盡言之,獨於此不言,何也?曰:廢興,理之常也。以陰居尊位,非常之變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黃是中之色,裳是下之飾。坤為臣道,五居尊位,是臣之極貴者也。能以中和居於臣職,故云黃裳元吉。元,大也,以其德能如此,故得大吉也。
 ○ 《朱子語類》云:黃裳元吉,不過是說在上之人能盡柔順之道。黃,中色,裳是下體之服。能以這箇,則無不吉。這是那居中處下之道。乾之九五,自是剛健底道理。坤之六五,自是柔順底道理。各隨他陰陽,自有一箇道理。
 ○ 項氏安世曰:陰以在下為正,陽以在上為正。故二五皆中,而乾之天德獨以屬五,坤之地道獨以屬二。下非陽之位,故乾之九二,為在下而有陽德者。上非陰之位,故坤之六五,為在上而秉陰德者。黃者地之色,裳者下之服,文者坤之象,皆屬陰也。
 〖案〗易中五固尊位,但聖人取象,未嘗卦卦皆以君道言之。雖九五猶然,況六五乎!故小過之六五則言公,離之六五則言王公。大概居尊貴之位者,與卦義相當,則發其所當之義。程子之說,朱子蓋議其非也。
折中
2666152䷁坤【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本義〗陰盛之極,至與陽爭,兩敗懼傷,其象如此,占者如是,其凶可知。
 〖程傳〗陰從陽者也,然盛極則抗而爭。六既極矣,復進不已則必戰,故云戰于野。野,謂進至於外也。既敵矣,必皆傷,故其血玄黃。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即《說卦》云「戰乎乾」是也,戰于卦外,故曰于野。陰陽相傷,故其血玄黃。
 ○ 侯氏行果曰:坤,十月卦也。乾位西北,又當十月。陰窮於亥,窮陰薄陽,所以戰也,故《說卦》云「戰乎乾」是也。
 ○ 李氏開曰:曰龍戰,則是乾來戰,不以坤敵乾也。
 ○ 馮氏椅曰:主龍而言,則知陰不可亢,亢則陽必伐之,戒陰也。以戰而言,則知陰不可長,長則與陽敵矣,戒陽也。
 ○ 胡氏炳文曰:六爻皆陰,而上卦之上曰龍,有陽也。不言陰與陽戰,而曰龍戰于野,與《春秋》王師敗績于茅戎,天王狩于河陽,同一書法也。
折中
2667162䷁坤【用六,利永貞。】
 〖本義〗用六,言凡筮得陰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亦通例也。以此卦純陰而居首,故發之。遇此卦而六爻俱變者,其占如此辭。蓋陰柔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故戒占者以利永貞,即乾之利貞也。自坤而變,故不足於元亨云。
 〖程傳〗坤之用六,猶乾之用九,用陰之道也。陰道柔而難常,故用六之道,利在常永貞固。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言坤之所用,用此眾爻之六。坤是柔順,不可純柔,故利在永貞。永,長也。貞,正也。言長能貞正也。
 ○ 《朱子語類》云: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這只是說二用變卦。
 ○ 胡氏炳文曰:坤安貞,變而為乾,則為永貞。安者順而不動,永者健而不息。乾變坤,剛而能柔。坤變乾,雖柔必強。陽先於陰,而陽之極不為首。陰小於陽,而陰之極以大終。
 ○ 顧氏憲成曰:用九无首,是以乾入坤。蓋坤者乾之藏也。用六永貞,是以坤承乾,蓋乾者坤之君也。
 ○ 何氏楷曰:乾道主元,故曰乾元用九。坤道主貞,故言用六永貞。
折中
2668173䷂屯3、屯卦 
 【屯卦】 震下坎上
 〖程傳〗屯《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萬物始生,鬱結未通,故為盈塞於天地之間。至通暢茂盛,則塞意亡矣。天地生萬物,屯,物之始生,故繼乾坤之後。以二象言之,雲雷之興,陰陽始交也。以二體言之,震始交於下,坎始交於中,陰陽相交,乃成雲雷。陰陽始交,雲雷相應而未成澤,故為屯。若已成澤,則為解也。又動於險中,亦屯之義。陰陽不交則為否,始交而未暢則為屯。在時,則天下屯難未亨泰之時也。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本義〗震坎皆三畫卦之名。震一陽動於二陰之下,故其德為動,其象為雷。坎一陽陷於二陰之間,故其德為陷為險,其象為雲為雨為水。屯,六畫卦之名也,難也,物始生而未通之意,故其為字,象屮穿地始出而未申也。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險陷,故其名為屯。震動在下,坎險在上,是能動乎險中。能動雖可以亨,而在險則宜守正而未可遽進。故筮得之者,其占為大亨而利於正,但未可遽有所往耳。又初九陽居陰下,而為成卦之主,是能以賢下人,得民而可君之象,故筮立君者遇之則吉也。
 〖程傳〗屯有大亨之道,而處之利在貞固,非貞固何以濟屯?方屯之時,未可有所往也。天下之屯,豈獨力所能濟?必廣資輔助,故「利建侯」也。
 〖集說〗
 ○《朱子語類》云:屯是陰陽未通之時,蹇是流行之中有蹇滯,困則窮矣。
 ○問:《彖》曰「利建侯」,而《本義》取初九陽居陰下為成卦之主,何也?曰:成卦之主,皆說於彖辭下,如屯之初九「利建侯」,大有之五,同人之二皆如此。
  又問:屯「利建侯」,此占恐與乾卦「利見大人」同例。曰:然。若是自卜為君者得之,則所謂「建侯」者乃己也;若是卜立君者得之,則所謂「建侯」者乃君也。
 ○趙氏汝楳曰:卦辭總一卦之大義,爻辭則探卦辭之所指。因六爻之象之義,析而明之。如「吉无不利」,則亨利之義;「磐桓」「班如」「幾不如舍」「小正」,皆「勿用有攸往」之義。初之建侯,即顯卦象利建侯之辭為初而發。餘卦放此。
 ○胡氏炳文曰:屯蒙繼乾坤之後,上下體有震、坎、艮,乾坤交而成也。震則乾坤之始交,故先焉。初以一陽居陰下而為成卦之主。「元亨」,震之動;「利貞」,為震遇坎而言也。非「不利有攸往」,不可輕用以往也。易言「利建侯」者二:豫「建侯」,上震也;屯「建侯」,下震也。震長子,「震驚百里」,皆有侯象。
 ○蔡氏清曰:屯、蹇雖俱訓難,而義差異。困亦不同。屯是起腳時之難,蹇是中間之難,困則終窮,而難斯甚矣。
 ○又曰:「利貞,勿用有攸往」,二句一意,故《彖傳》只解「利貞」。
 ○又曰:《本義》所謂以陽下陰,及初九之《象傳》所謂「以貴下賤」,皆是主德言,非以位言也。故曰:是能以賢下人,得民而可君之象。
折中
2669183䷂屯【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本義〗磐桓,難進之貌。屯難之初,以陽在下,又居動體,而上應陰柔險陷之爻,故有磐桓之象。然居得其正,故其占利於居貞。又本成卦之主,以陽下陰,為民所歸,侯之象也,故其象又如此,而占者如是,則利建以為侯也。
 〖程傳〗初以陽爻在下,乃剛明之才,當屯難之世,居下位者也。未能便往濟屯,故磐桓也。方屯之初,不磐桓而遽進,則犯難矣,故宜居正而固其志。凡人處屯難,則鮮能守正。苟无貞固之守,則將失義,安能濟時之屯乎?居屯之世,方屯於下,所宜有助,乃居屯濟屯之道也。故取建侯之義,謂求輔助也。
 〖集說〗
 ○《朱子語類》:問「利建侯」。曰:彖辭一句,蓋取初九一爻之義。初九蓋成卦之主也。一陽居二陰之下,有以賢下人之象,有為民歸往之象,故《象》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項氏安世曰:凡卦皆有主爻,皆具本卦之德,如乾九五具乾之德,故為天德之爻。坤六二具坤之德,故為地道之爻。屯以初九為主,故爻辭全類卦辭。其曰「磐桓,利居貞」,則「勿用有攸往」也。又曰「利建侯」,無可疑矣。
 ○胡氏炳文曰:文王卦辭,有專主成卦之主而言者,周公首於此爻之辭發之。卦主震,震主初。磐桓即勿用有攸往,利居貞即利貞。卦言利建侯者,其事也,利於建初以為侯也。爻言利建侯者,其人也,如初之才,利建以為侯也。爻言磐桓,主為侯者而言,宜緩。卦言利建侯而不寧,主建侯者而言,不宜緩。
 ○蔡氏清曰:居貞者,以時勢未可進而不遽進也。爻之磐桓,即卦所謂屯也。爻之利居貞,即卦辭所謂利貞勿用有攸往也。利建侯又作象看。而占在其中。如子克家例。
折中
2670193䷂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本義〗班,分布不進之貌。字,許嫁也。《禮》曰:女子許嫁,笄而字。六二陰柔中正,有應於上,而乘初剛,故為所難,而邅回不進。然初非為寇也,乃求與已為婚媾耳,但己守正,故不之許,至於十年,數窮理極,則妄求者去。正應者合,而可許矣。爻有此象,故因以戒占者。
 〖程傳〗二以陰柔居屯之世,雖正應在上,而逼於初剛,故屯難遭回。如,辭也。乘馬,欲行也。欲從正應而復班如,不能進也。班,分布之義。下馬為班,與馬異處也。二當屯世,雖不能自濟,而居中得正,有應在上,不失義者也。然逼近於初,陰乃陽所求,柔者剛所陵。柔當屯時,固難自濟,又為剛陽所逼,故為難也。設匪逼於寇難,則往求子婚媾矣。婚媾,正應也。寇,非理而至者。二守中正,不苟合於初,所以不字。苟貞固不易,至於十年,屯極必通,乃獲正應而字育矣。以女子陰柔,苟能守其志節,久必獲通,況君子守道不回乎。初為賢明剛正之人,而為寇以侵逼於人,何也?曰:此自據二以柔近剛而為義,更不計初之德如何也。易之取義如此。
 〖集說〗
 ○張氏浚曰:「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蓋以二抱節守志於艱難之世,而不失其貞也,若太公在海濱,伊尹在莘野,孔明在南陽,義不苟合,是為女貞。
 ○《朱子語類》云:耿氏解「女子貞不字」作許嫁笄而字。貞不字者,未許嫁也,卻與婚媾之義相通。伊川說作字育之字。
 〖案〗易言「匪寇婚媾」者凡三:屯二、賁四、睽上也。《本義》與程傳說不同,學者擇而從之可也。然賁之為卦,非有屯難睽隔之象,則爻義有所難通者。詳玩辭意,「屯如邅如,乘馬斑如」,與「賁如皤如,白馬翰如」文體正相似。其下文皆接之曰「匪寇婚媾」。然則「屯如邅如」,及「賁如皤如」,皆當讀斷,蓋兩爻之自處者如是也。「乘馬班如」及「白馬翰如」,皆當連下「匪寇婚媾」讀,言彼乘馬者非寇,乃吾之婚媾也。此之「乘馬班如」謂五,賁之「白馬翰如」謂初,言「匪寇婚媾」,不過指明其為正應而可從耳。此卦下雷上云,雷聲盤回,故言「磐桓」「邅如」者,下卦也。雲物班布,故言班如者,上卦也。四與上皆言「乘馬班如」,五之為「乘馬班如」,則於六二言之。此亦可備一說也。
折中
2671203䷂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本義〗陰柔居下,不中不正,上无正應,妄行取困,為逐鹿无虞,陷入林中之象。君子見幾不如舍去,若往逐而不舍,必致羞吝。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六三以柔居剛,柔既不能安屯,居剛而不中正則妄動,雖貪於所求,既不足以自濟,又无應援,將安之乎?如即鹿而无虞人也。入山林者,必有虞人以導之。无導之者,則惟陷入于林莽中。君子見事之幾微,不若舍而勿逐,往則徒取窮吝而已。
 〖集說〗
  《朱子語類》:問「即鹿无虞」。曰:虞只是虞人,六三陰柔在下而居陽位,陰不安於陰,則貪求妄行,不中不正,又上無正應,妄行取困,所以為即鹿无虞,陷入林中之象。沙隨盛稱唐人郭京易好,近寄得來,說鹿當作麓,《象辭》當作即麓无虞,何以從禽也?問郭據何書?曰:渠云曾得王輔嗣親手與韓康伯注底易本,然難考據。
折中
2672213䷂屯【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本義〗陰柔居屯,不能上進,故為乘馬班如之象。然初九守正居下,以應於己,故其占為下求婚媾則吉也。
 〖程傳〗六四以柔順居近君之位,得於上者也。而其才不足以濟屯,故欲進而復止,乘馬班如也。己既不足以濟時之屯,若能求賢以自輔,則可濟矣。初陽剛之賢,乃是正應,己之婚媾也。若求此陽剛之婚媾,往與共輔陽剛中正之君,濟時之屯,則吉而无所不利也。居公卿之位,己之才雖不足以濟時之屯,若能求在下之賢,親而用之,何所不濟哉?
 〖集說〗
 ○胡氏炳文曰:凡爻例,上為往,下為來。六四下而從初,亦謂之往者。據我適人,於文當言往,不可言來。如需上六「三人來」,據人適我,可謂之來,不可謂往也。
折中
2673223䷂屯【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本義〗九五雖以陽剛中正居尊位,然當屯之時,陷於險中,雖有六二正應,而陰柔才弱,不足以濟。初九得民於下,眾皆歸之。九五坎體,有膏潤而不得施,為「屯其膏」之象。占者以處小事,則守正猶可獲吉。以處大事,則雖正而不免於凶。
 〖程傳〗五居尊得正,而當屯時,若有剛明之賢為之輔,則能濟屯矣。以其无臣也,故「屯其膏」。人君之尊,雖屯難之世,於其名位,非有損也。唯其施為有所不行,德澤有所不下,是「屯其膏」。人君之屯也,既膏澤有所不下,是威權不在己也。威權去己而欲驟正之,求凶之道,魯昭公高貴鄉公之事是也,故小貞則吉也。小貞則漸正之也,若盤庚周宣,脩德用賢,復先王之政,諸侯復朝。謂以道馴致,為之不暴也。又非恬然不為,若唐之僖昭也。不為則常屯以至於亡矣。
 〖集說〗
 ○項氏安世曰:屯不以九五為主者,建侯以為主。五本在高位,非建侯也。初九動乎險中,故為濟屯之主。天造草昧,皆自下起,五能主事,則不屯矣。
 ○魏氏了翁曰:《周禮》有大貞,謂大卜,如遷國立君之事。五處險中,不利有所作為,但可小事,不可大事。曰「小貞吉,大貞凶」,猶《書》所謂作內吉、作外凶,用靜吉,用作凶者。
 ○趙氏汝楳曰:我方在險,德澤未加於民,下焉群陰,蒙昧未孚,唯當寬其政教,簡其號令,使徐就吾之經理,乃可得吉。若驟用整齊振刷之術,人將駭懼紛散,凶孰甚焉。故新國用輕典。
 ○梁氏寅曰:小正者,以漸而正之也。小正則吉者,以在於其位而為所可為也。大正則凶者,以時勢既失而不可以強為也。為可為於可為之時則從,為不可為於不可為之時則凶,可無慎哉。
折中
2674233䷂屯【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本義〗陰柔无應,處屯之終,進无所之,憂懼而已,故其象如此。
 〖程傳〗六以陰柔居屯之終,在險之極,而无應援,居則不安,動无所之。乘馬欲往,復班如不進,窮厄之甚,至於泣血漣如,屯之極也。若陽剛而有助,則屯既極可濟矣。
 〖集說〗
  梁氏寅曰:屯之極,乃亨之時也。而上六陰柔無應。不離於險,是安有亨之時哉?坎為血卦,又為加憂,泣血漣如之象也。
 〖案〗卦者時也,爻者位也,此聖經之明文,而歷代諸儒所據以為說者,不可易也。然沿襲之久,每局於見之拘,遂流為說之誤。何則?其所目為時者,一時也。其所指為位者,一時之位也。如屯則定為多難之世,而凡卦之六位,皆處於斯世,而有事於屯者也。夫是以二為初所阻,五為初所逼,遂使一卦六爻,止為一時之用,而其說亦多駁雜而不概於理,此談經之敝也。蓋易卦之所謂時者,人人有之,如屯則士有士之屯,窮居未達者是也。君臣有君臣之屯,志未就、功未成者是也。甚而庶民商賈之賤,其不逢年而鈍於市者,皆屯也。聖人繫辭,可以包天下萬世之無窮,豈為一時一事設哉?苟達此義,則初自為初之屯,德可以有為而時未至也。二自為二之屯,道可以有合而時宜待也。五自為五之屯,澤未可以遠施,則為之宜以漸也。其餘三爻,義皆倣是。蓋同在屯卦,則皆有屯象。異其所處之位,則各有處屯之理。中間以承乘比應取義者,亦虛象爾。故二之乘剛,但取多難之象,初不指初之為侯也。五之屯膏,但取未通之象,亦不因初之為侯也。今曰二為初阻,五為初逼,則初乃卦之大梗,而易為衰世之書,豈聖人意哉?六十四卦之理,皆當以此例觀之,庶乎辭無窒礙而義可得矣。
折中
2675244䷃蒙4、蒙卦 
 【蒙】 坎下艮上
 〖程傳〗蒙《序卦》:「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屯者物之始生,物始生穉小,蒙昧未發,蒙所以次屯也。為卦艮上坎下,艮為山為止,坎為水為險。山下有險,遇險而止,莫知所之,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始出未有所之,故為蒙,及其進則為亨義。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本義〗艮亦三畫卦之名。一陽止於二陰之上,故其德為止,其象為山。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險,蒙之地也。內險外止,蒙之意也。故其名為蒙。亨以下,占辭也。九二內卦之主,以剛居中,能發人之蒙者,而與六五陰陽相應,故遇此卦者有亨道也。我,二也。童蒙,幼穉而蒙昧,謂五也。筮者明,則人當求我而其亨在人。筮者暗,則我當求人而亨在我。人求我者,當視其可否而應之。我求人者,當致其精一而扣之。而明者之養蒙,與蒙者之自養,又皆利於以正也。
 〖程傳〗蒙有開發之理,亨之義也。卦才時中,乃致亨之道。六五為蒙之主,而九二發蒙者也。我謂二也,二非蒙主,五既順巽於二,二乃發蒙者也,故主二而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五居尊位,有柔順之德,而方在童蒙,與二為正應,而中德又同,能用二之道以發其蒙也。二以剛中之德在下,為君所信嚮,當以道自守,待君至誠求己而後應之,則能用其道。匪我求於童蒙,乃童蒙來求於我也。筮,占決也。初筮告,謂至誠一意以求己則告之,再三則瀆慢矣,故不告也。發蒙之道,利以貞正,又二雖剛中,然居陰,故宜有戒。
 〖集說〗
 ○《朱子語類》云:人來求我,我則當視其可否而告之,蓋視其來求我之發蒙者,有初筮之誠則告之,再三煩瀆則不告之也。我求人,則當致其精一以叩之,蓋我而求人以發蒙,則當盡初筮之誠,而不可有再三之瀆也。
 ○項氏安世曰:待其求而後教之,由其心相應而不違,致一以導之,則其受命也如響。
 ○胡氏炳文曰:有天地即有君師,乾坤之後繼以屯,主震之一陽而曰「利建侯」,君道也。又繼以蒙,主坎之一陽而曰「童蒙求我」,師道也。君師之道皆利於貞。
 ○俞氏琰曰:瀆與《少儀》「毋瀆神」之「瀆」同。不告,與《詩.小昱》「我龜既厭,不我告猶」之義同。初筮則其志專一,故告。再三則煩瀆,故不告。蓋童蒙之求師,與人之求神,其道一也。
 ○林氏希元曰:童蒙不我求,則无好問願學之心,安能得其來而使之信?我求而誠或未至,則無專心致志之勤,安能警其惰而使之聽?待其我求而發之,則相信之深,一投而即入矣。待其誠至而發之,則求道之切,一啓而即通矣。此蒙者所以得亨也。
折中
2676254䷃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本義〗以陰居下,蒙之甚也。占者遇此,當發其蒙。然發之之道,當痛懲而暫舍之,以觀其後。若遂往而不舍,則致羞吝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程傳〗初以陰暗居下,下民之蒙也。爻言發之之道,發下民之蒙,當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畏,然後從而教導之。自古聖王為治,設刑罰以齊其眾,明教化以善其俗,刑罰立而後教化行。雖聖人尚徳而不尚刑,未嘗偏廢也。故為政之始,立法居先,治蒙之初,威之以刑者,所以說去其昏蒙之桎梏。桎梏謂拘束也,不去其昏蒙之桎梏,則善教无由而入。既以刑禁率之,雖使心未能喻,亦當畏威以從,不敢肆其昏蒙之欲,然後漸能知善道而革其非心,則可以移風易俗矣。苟專用刑以為治,則蒙雖畏而終不能發,苟免而无恥,治化不可得而成矣。故以往則可吝。
 〖集說〗
 ○王氏安石曰:不辨之於蚤,不懲之於小,則蒙之難極矣。當蒙之初,不能正法以懲其小,而用說桎梏,縱之以往,則吝道也。
 ○王氏宗傳曰:所謂刑人者,正其法以示之,立其防束,曉其罪戾,而豫以禁之,使蒙蔽者知所戒懼,欲有所縱而不敢為,然後漸知善道,可得而化之也。當是時也,夫苟說其桎梏,而不豫以禁之,由過此以往,不可復制矣。故於發蒙之初,用刑人則以為利,用說桎梏則以為吝也。
 ○胡氏炳文曰:利用刑人,痛懲之也。用說桎梏,暫舍之以觀其後也。痛懲而不暫舍,一於嚴以往,是不知有敬敷五教在寬之道也,故吝。
 〖案〗二王氏之說,則「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只是一正一反口氣,正如「師出以律」,「失律凶」之比爾。
折中
2677264䷃蒙【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本義〗九二以陽剛為內卦之主,統治群陰,當發蒙之任者。然所治既廣,物性不齊,不可一概取必。而爻之德剛而不過,為能有所包容之象。又以陽受陰,為納婦之象。又居下位而能任上事,為子克家之象。故占者有其德而當其事,則如是而吉也。
 〖程傳〗包,含容也。二居蒙之世,有剛明之才,而與六五之君相應,中德又同,當時之任者也。必廣其含容,哀矜昏愚,則能發天下之蒙,成治蒙之功。其道廣,其施博,如是則吉也。卦唯二陽爻,上九剛而過,唯九二有剛中之德而應於五,用於時而獨明者也。苟恃其明,專於自任,則其德不弘。故雖婦人之柔闇,尚當納其所善,則其明廣矣。又以諸爻皆陰,故云婦。堯舜之聖,天下所莫及也,尚曰清問下民,取人為善也。二能包納,則克濟其君之事,猶子能治其家也。五既陰柔,故發蒙之功,皆在於二。以家言之,五父也,二子也,二能主蒙之功,乃人子克治其家也。
 〖集說〗
 ○楊氏萬里曰:五求二,二匪求五,乃曰子克家,何也?臣事君,如子事父,正使致君如伊周,亦臣子分內事,如子之克家耳,非功也。
 ○王氏申子曰:包蒙者,包眾蒙而為之主也。納婦者,受眾陰而為之歸也。此通一卦而言也。五尊也,父也。二卑也,子也。處卑而任尊者之事,子克家之象也。此以應五而言也。
 ○胡氏炳文曰:初爻統說治蒙之理,餘三四五皆是蒙者,治蒙只在陽爻,而九二為治蒙之主。
 ○梁氏寅曰:陽剛明,陰柔暗,故陰為蒙者,而陽為發蒙者。卦惟二陽,而九二以剛居中,為內卦之主,與五相應。當發蒙之任,盡發蒙之道,非九二其誰哉?二中而不過,為能包蒙,言其量之有容也。以陽受隂,是為納婦,言其志之相得也。居下任事,為子能克家,言其才之有為也。其占如是,吉可知矣。
折中
2678274䷃蒙【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本義〗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女之見金夫而不能有其身之象也。占者遇之,則其取女必得如是之人,无所利矣。金夫,蓋以金賂己而挑之,若魯秋胡之為者。
 〖程傳〗三以陰柔處蒙闇,不中不正,女之妄動者也。正應在上,不能遠從,近見九二,為群蒙所歸,得時之盛,故捨其正應而從之,是女之見金夫也。女之從人,當由正禮,乃見人之多金,說而從之,不能保有其身者也,无所往而利矣。
 〖集說〗
 ○王氏弼曰:童蒙之時,陰求於陽,晦求於明。六三在下卦之上,上九在上卦之上,男女之義也。上不求三,而三求上,女先求男者也。女之為體,正行以待命者也。見剛夫而求之,行在不順,故勿用取女而无攸利。
 ○趙氏汝楳曰:人致蒙者多端,故亨蒙非一術。有不被教育而蒙者,初是也。有不能問學而蒙者,四是也,有性質未開而蒙者,五是也。如三則自我致蒙,聖人戒之曰「勿用取女」。或發之,或擊之,教亦多術,勿取非絕之,不屑之教也。
 ○林氏希元曰:六三又別取一義,意因二爻取納婦一事,故發此象。
 〖案〗金夫《本義》不黏爻象,《程傳》以為九二。然九二發蒙之主,若三能從之,正合彖辭「童蒙求我」之義,不應謂之不順。蓋易例陰爻居下體,而有求於上位者皆凶,王氏之說近是。
折中
2679284䷃蒙【六四,困蒙,吝。】
 〖本義〗既遠於陽,又无正應,為困於蒙之象。占者如是,可羞吝也。能求剛明之德而親近之,則可免矣。
 〖程傳〗四以陰柔而蒙暗,无剛明之親援,无由自發其蒙,困於昏蒙者也,其可吝甚矣。吝,不足也,謂可少也。
 〖集說〗
 ○王氏弼曰:獨遠於陽,處兩陰之中,闇莫之發,故曰困蒙也。困於蒙昧,不能比賢以發其志,亦以鄙矣,故曰吝也。
 ○胡氏炳文曰:初與三比二之陽,五比上之陽,初三五皆陽位,而三五又皆與陽應,惟六四所比所應,所居皆陰,困於蒙者也。蒙豈有不可教者?不能親師取友,其困而吝也,自取之也。
折中
2680294䷃蒙【六五,童蒙,吉。】
 〖本義〗柔中居尊,下應九二,純一未發,以聽於人,故其象為童蒙,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
 〖程傳〗五以柔順居君位,下應於二,以柔中之德,任剛明之才,足以治天下之蒙,故吉也。童,取未發而資於人也。為人君者,苟能至誠任賢以成其功,何異乎出於己也?
 〖集說〗
 ○陸氏績曰:六五陰爻,又體艮少男,故曰童蒙。
 ○胡氏炳文曰:屯所主在初,卦曰利建侯,而爻於初言之。蒙所主在二,卦曰「童蒙求我」,而爻於五言之,五應二者也。童蒙純一未發以聽於人,居尊位而能以童蒙自處,其吉可知。
 ○蔡氏清曰:柔中居尊,純一未發,此童蒙字與卦辭童蒙字小不同。蓋卦辭只是說蒙昧而已,此之童蒙,言其有柔中之善,純一之心。純則不雜,一則不二。蓋有安己之心,而無自用之失,有初筮之誠,而無再三之瀆,信乎其吉矣。《程傳》童取未發而資於人者也,此語最初。
 ○又曰:宋敷文閣直學士李椿有曰:易以九居五,六居二為當位,而辭多艱。以六居五,九居二為不當位,而辭多吉。蓋君以剛健為體,而虛中為用;臣以柔順為體,而剛中為用。君誠以虛中行其剛健,臣誠以剛中守其柔順,則上下交而其志同矣,實易爻之通例。
折中
2681304䷃蒙【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本義〗以剛居上,治蒙過剛,故為擊蒙之象。然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必反為之害。惟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於嚴密,乃為得宜。故戒占者如此。凡事皆然,不止為誨人也。
 〖程傳〗九居蒙之終,是當蒙極之時,人之愚蒙既極,如苗民之不率,為寇為亂者,當擊伐之。然九居上,剛極而不中,故戒不利為寇。治人之蒙,乃禦寇也。肆為剛暴,乃為寇也,若舜之征有苗,周公之誅三監,禦寇也。秦皇漢武窮兵誅伐,為寇也。
 〖集說〗
 ○楊氏簡曰:擊其蒙,治之雖甚,不過禦其為寇者而已,去其悖道之心而已。擊之至於太甚,而我反失乎道,是擊之者又為寇也,故戒之曰:「不利為寇,利禦寇。」
 ○吳氏澄曰:二剛皆治蒙者,九二剛而得中,其於蒙也能包之,治之以寬者也。上九剛極不中,其於蒙也,乃擊之,治之以猛者也。
 〖總論〗
 ○項氏安世曰:六爻之義,初常對上,二常對五,三常對四觀之,則其義易明。初用刑以發之,上必至於用兵以擊之。二為包而接五,則五為童而巽二;三為見二而失身,則四為遠二而失實。大約諸卦多然,終始見於初上,而曲折備於中爻也。
 ○蔡氏清曰:詳觀蒙卦六爻,在蒙者便當求明者,在明者便當發蒙者,而各有其道。然要之不出卦辭數句矣,故曰「智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若三四則自暴自棄,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者也。
 ○吳氏曰慎曰:治蒙之道,當發之養之,又當包之,至其極乃擊之,刑與兵所以弼教,治蒙之道備矣。
折中
2682315䷄需5、需卦 
 【需卦】 坎上乾下
 〖程傳〗需《序卦》:「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夫物之幼穉,必待養而成,養物之所需者飲食也,故曰「需者飲食之道也」。雲上於天,有蒸潤之象,飲食所以潤益於物,故需為飲食之道,所以次蒙也。卦之大意,須待之義,《序卦》取所須之大者耳。乾健之性,必進者也,乃處坎險之下,險為之阻,故須待而後進也。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本義〗需,待也。以乾遇坎,乾健坎險,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陷於險,待之義也。孚,信之在中者也。其卦九五以坎體中實,陽剛中正,而居尊位,為有孚得正之象。坎水在前,乾健臨之,將涉水而不輕進之象。故占者為有所待而能有信,則光亨矣。若又得正則吉,而利涉大川,正固无所不利,而涉川尤貴於能待,則不欲速而犯難也。
 〖程傳〗需者,須待也。以二體言之,乾之剛健上進而遇險,未能進也,故為需待之義。以卦才言之,五居君位,為需之主,有剛健中正之德,而誠信充實於中。中實,有孚也。有孚則光明而能亨通,得貞正而吉也。以此而需,何所不濟?雖險无難矣,故利涉大川也。凡貞吉,有既正且吉者,有得正則吉者,當辨也。
 〖集說〗
 ○《朱子語類》云:需者寧耐之意,以剛遇險,時節如此,只得寧耐以待之。且如涉川者,多以不能寧耐致覆溺之禍,故需卦首言利涉大川。
 ○項氏安世曰:需非終不進也,抱實而遇險,有待而後進也。凡待者,皆以其中有可待之實也,我實有之,但能少待,必有光亨之理。若其無之,何待之有?故曰「需有孚光亨」。光亨者不可以盈,必敬慎以終之,故曰貞吉。信能行此,則其待不虛,其進不溺,故曰利涉大川。「有孚光亨貞吉」者需之道也,「利涉大川」者,需之效也。
 ○胡氏炳文曰:需而無實,無光且亨之時;需而非正,無吉且利之理;世有心雖誠實,而處事或有未正者,故曰孚,又曰貞。
 ○林氏希元曰:凡人作事,皆責成於目前,其間多有阻礙而目前不可成者,其勢不容於不待。然不容不待者,其心多非所樂,其待也未必出於中誠,不免於急迫覬望之意,如此則懷抱不開,胸中許多暗昧抑塞,而不光明豁達,故聖人特發有孚之義。蓋遇事勢之未可為,即安於義命,從容以待機會,而不切切焉以厚覬望,則其待也,出於真實而非虛假矣。如此則心逸日休,胸襟灑落而無滯礙,不亦光明豁達乎?然使心安於需,而事或未出於正,則將來亦未必可成,必也所需之事,皆出於正,而無行險僥倖之為,則功深而效得,時動而事起,向者之所需,而今皆就緒矣,故吉。
折中
2683325䷄需【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本義〗郊,曠遠之地,未近於險之象也,而初九陽剛,又有能恒於其所之象,故戒占者能如是,則无咎也。
 〖程傳〗需者以遇險,故需而後進。初最遠於險,故為需于郊。郊,曠遠之地也。處於曠遠,利在安守其常,則无咎也。不能安常,則躁動犯難,豈能需於遠而无過也?
 〖集說〗
 ○孔氏穎達曰:難在於坎,初九去難既遠,故待於郊。郊者境上之地,去水遠也。恒,常也。遠難待時,以避其害,故宜保守其常,所以无咎。
 ○梁氏寅曰:需下三爻,以去險遠近為吉凶。初以陽處下,最遠於險,故為需于郊之象。郊,荒遠之地也,而君子安處焉,故云利用恒。
折中
2684335䷄需【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本義〗沙則近於險矣。言語之傷,亦災害之小者,漸進近坎,故有此象。剛中能需,故得終吉,戒占者當如是也。
 〖程傳〗坎為水,水近則有沙。二去險漸近,故為需于沙。漸近於險難,雖未至於患害,已小有言矣。凡患難之辭,大小有殊。小者至於有言,言語之傷,至小者也。二以剛陽之才,而居柔守中,寬裕自處,需之善也。雖去險漸近,而未至於險,故小有言語之傷而无大害,終得其吉也。
 〖集說〗
 ○孔氏穎達曰:沙是水旁之地,去水漸近,故難稍近而小有言。但履健居中以待要會,終得其吉也。
 ○胡氏炳文曰:初最遠坎,利用恒乃无咎。九二漸近坎,小有言矣。而曰終吉者,初九以剛居剛,恐其躁急,故雖遠險,猶有戒辭。九二以剛居柔,寬而得中,故雖近險而不害其為吉。
折中
2685345䷄需【九三,需于泥,致寇王。】
 〖本義〗泥將陷於險矣,寇則害之大者。九三去險愈近而過剛不中,故其象如此。
 〖程傳〗泥逼於水也,既進逼於險,當致寇難之至也。三剛而不中,又居健體之上,有進動之象,故致寇也。苟非敬慎,則致喪敗矣。
 〖集說〗
 ○王氏申子曰:泥則切近水矣,險已近,而又以剛用剛而進逼之,是招致寇難之至也。
 ○龔氏煥曰:郊、沙、泥之象,視坎水遠近而為言者也,易之取象如此。
折中
2686355䷄需【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本義〗血者殺傷之地,穴者險陷之所。四交坎體,入乎險矣,故為需于血之象。然柔得其正,需而不進,故又為出自穴之象。占者如是,則雖在傷地而終得出也。
 〖程傳〗四以陰柔之質處於險,而下當三陽之進,傷於險難者也,故云需于血。
  既傷於險難,則不能安處,必失其居,故云出自穴。穴,物之所安也。順以從時, 不競於險難,所以不至於凶也。以柔居陰,非能競者也,若陽居之,則必凶矣。蓋无中正之徳,徒以剛競於險,適足以致凶耳。
 〖集說〗
 ○《朱子語類》:問:《程傳》釋穴,物之所安。曰:穴是陷處,喚作所安不得。柔得正了,需而不進,故能出於坎陷。
 ○楊氏啓新曰:剛者能需,柔亦能需,何也?剛柔皆有善惡。剛之需,猶乾之健而知險也;柔之需,猶坤之簡而知阻也。
折中
2687365䷄需【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本義〗酒食,宴樂之具,言安以待之。九五陽剛中正,需於尊位,故有此象。
  占者如是而貞固,則得吉也。
 〖程傳〗五以陽剛居中得正,位乎天位,克盡其道矣。以此而需,何需不獲?故宴安酒食以俟之,所須必得也。既得貞正而所需必遂,可謂吉矣。
 〖集說〗
 ○鄭氏維嶽曰:《繫辭》曰「需者飲食之道也」,《象》曰「君子以飲食宴樂」,爻曰「需于酒食」。以治道言,使斯民樂其樂而利其利,期治於必俟百年之後*,而不為近功者,須待之義也。(按:原文「俟」作「世」。)
 ○喬氏中和曰:九五之貞古也,豈徒以酒食云哉?險而不陷,中自持也。
 〖案〗需之為義最廣,其大者莫如王道之以久而成化,而不急於淺近之功。聖學之以寬而居德,而不入於正助之弊。卦惟九五剛健中正以居尊位,是能盡需之道者,故《彖傳》特舉此爻,以當彖辭之義;而《大象傳》又特取此爻爻辭,以蔽需義之全。蓋繼屯蒙之後,既治且教,而所謂休養生息,使之樂樂而利利,漸仁摩義,使之世變而風移者,其在於需乎?觀需之卦而不知此爻之義,但以諸爻處險之偏乎一義者概之,則需與蹇困何異哉?
折中
2688375䷄需【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本義〗陰居險極,无復有需,有陷而入穴之象。下應九三,九三與下二陽,需極並進,為不速客三人之象。柔不能禦而能順之,有敬之之象。占者當陷險中,然於非意之來,敬以待之,則得終吉也。
 〖程傳〗需以險在前,需時而後進。上六居險之終,終則變矣。在需之極,久而得矣。陰止於六,乃安其處,故為入于穴。穴,所安也。安而既止,後者必至。不速之客三人,謂下之三陽。乾之三陽,非在下之物,需時而進者也。需既極矣,故皆上進,不速不促之而自來也。上六既需得其安處,群剛之來,苟不起忌疾忿競之心,至誠盡敬以待之,雖甚剛暴,豈有侵陵之理?故終吉也。或疑以陰居三陽之上,得為安乎?曰:三陽乾體,志在上進,六陰位,非所止之正,故無爭奪之意,敬之則吉也。
 〖集說〗
 ○胡氏炳文曰:入于穴,險極而陷之象。速者,主召客之辭。三人,乾三陽之象。下三陽非皆與上應也,有不速之象。上柔順,有敬之之象。上獨不言需,險之極,無復有需也。外卦險體二隂,皆有穴象。四出自穴而上則入于穴,何哉?六四柔正能需,猶可出於險,故曰出者,許其將然也。上六柔而當險之終,無復能需,惟入於險而已,故曰入者,言其已然也。然雖已入於險,非意之來,敬之終吉。君子未嘗無處險之道也
 ○薛氏瑄曰:「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處橫逆之道也。
 ○谷氏家杰曰:三居下卦之終,而示之以敬;上居上卦之終,而又示之以敬,則知處需者貴敬也。
 〖總論〗
 ○蔣氏悌生曰:需,待也,以剛健之才,於險陷在前,當容忍待時,用柔而主靜。若不度時勢,恃剛忿躁而驟進,取敗亡必矣。初九去險尚遠,以用恒免咎。九二漸近險,亦以用柔守中而終吉。九三已迫於險,象言敬慎不敗。六四已傷於險,以柔而不競,能出自穴。上六險陷之極,亦以能敬終吉。然則需待之時,能含忍守敬,皆可以免禍,需之時義大矣!
折中
2689386䷅訟6、訟卦 
 【訟卦】 乾上坎下
 〖程傳〗訟《序卦》:「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人之所需者飲食,既有所須,爭訟所由起也,訟所以次需也。為卦乾上坎下,以二象言之,天陽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違,所以成訟也。以二體言之,上剛下險,剛險相接,能无訟乎?又人內險阻而外剛強,所以訟也。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本義〗訟,爭辨也。上乾下坎,乾剛坎險,上剛以制其下,下險以伺其上,又為內險而外健,又為己險而彼健,皆訟之道也。九二中實,上无應與,又為加憂,且於卦變自遯而來,為剛來居二而當下卦之中,有有孚而見窒,能懼而得中之象。上九過剛,居訟之極,有終極其訟之象。九五剛健中正以居尊位,有大人之象。以剛乘險,以實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故戒占者必有爭辨之事,而隨其所處為吉凶也。
 〖程傳〗訟之道,必有其孚實。中无其實,乃是誣妄,凶之道也。卦之中實,為有孚之象。訟者,與人爭辨而待決於人,雖有孚,亦須窒塞。未通不窒,則已明无訟矣。事既未辨,吉凶未可必也,故有畏惕。中吉,得中則吉也。終凶,終極其事則凶也。訟者,求辨其曲直也,故利見於六人。大人則能以其剛明中正決所訟也。訟非和平之事,當擇安地而處,不可陷於危險,故不利涉大川也。
 〖集說〗
 ○孔氏穎達曰:窒,塞也。惕,懼也。凡訟之體,不可妄興,必有信實。被物止塞,而能惕懼,中道而止,乃得吉也。終凶者,訟不可長,若終竟訟事,雖復窒惕,亦有凶也。利見大人者,物既有訟,須大人決之,故利見大人。若以訟而往涉危難,必有禍患,故不利涉大川。
 ○胡氏瑗曰:孚者由中之信。人所以興訟,必有由中之信,而為他人之所窒塞,不得已而興訟。然雖已有信實,而為人之窒塞,亦須恐懼兢慎而不敢自安,則庶幾免於凶禍,又中道而止,則可以獲吉也。大川,謂大險大難也。凡歷險涉難,必須物情相協,志氣和同,則可得而濟也。今訟之時,物情違忤而不相得,欲濟涉險難,必不可得。
 ○《朱子語類》云:大凡卦辭取義不一,如訟「有孚窒惕中吉」,蓋取九二中實,坎為加憂之象。終凶,蓋取上九終極於訟之象。利見大人,蓋取九五剛健中正居尊之象。不利涉大川,又取以剛乘險、以實履陷之象。此取義不一也。然亦有不必如此取者,此特其一例也。卦辭如此辭極齊整,蓋所取諸爻義,皆與爻中本辭協。亦有雖取爻義,而與爻本辭不同者。
 ○項氏安世曰:利見大人,或不與之校如直不疑,或為之和解如卓茂,或使其心化如王烈,或為之辨明如仲由,皆訟者之利也。不利涉大川」,涉險之道利在同心,此豈相爭之時哉?
折中
2690396䷅訟【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本義〗陰柔居下,不能終訟,或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以柔弱居下,不能終極其訟者也,故於訟之初,因六之才,為之戒曰:若不長永其事,則雖小有言,終得吉也。蓋訟非可長之事,以陰柔之才而訟於下,難以吉矣。以上有應援,而能不永其事,故雖小有言,終得吉也。有言,災之小者也。不永其事而不至於凶,乃訟之吉也。
 〖集說〗
 ○王氏弼曰;處訟之始,訟不可終,故不永所事,然後乃吉。凡陽唱而陰和,陰非先唱者也。處訟之始,不為訟先,雖不能不訟而必辨明也。
 ○楊氏簡曰:訟之初,不深也,有不永所事之象。訟之初未深,卜有言而已,既不永其事,故終吉。
 ○胡氏炳文曰:初不曰不永訟,而曰不永所事,事之初,猶冀其不成訟也。小有言與需不同。需小有言,人不能不小有言也。此之小有言,我不能已而小有言也。
折中
2691406䷅訟【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成。】
 〖本義〗九二陽剛為險之主,本欲訟者也。然以剛居柔,得下之中,而上應九五,陽剛居尊,勢不可敵,故其象占如此。邑人三百戶,邑之小者。言自處卑約以免災患。占者如是,則无眚矣。
 〖程傳〗二五相應之地,而兩剛不相與,相訟者也。九二自外來,以剛處險,為訟之主,乃與五為敵。五以中正處君位,其可敵乎?是為訟而義不克也。若能知其義之不可,退歸而逋避,以寡約自處,則得无過眚也。必逋者,避為敵之地也。三百戶,邑之至小者,若處强大,是猶競也,能无眚乎?眚,過也,處不當也,與知惡而為有分也。
 〖集說〗
 ○荀氏爽曰:二者下體之君,君不爭,則百姓無害也。
 ○王氏弼曰:以剛處訟,不能下物,自下訟上,宜其不克。若能以懼,歸竄其邑,乃可以免災。邑過三百,竄而據強,災未免也。
 ○項氏安世曰:一家好訟則百家受害。言三百戶无眚,見安者之眾也。
 ○俞氏琰曰:九二以剛居柔,或不克訟。逋,逃也。既逋則近己者皆無連坐之患,故曰其邑人三百戶无眚。
 〖案〗三百戶无眚,傳義皆用王氏說,荀氏項氏俞氏則以為所居之邑,託以安居,義亦可從。
折中
2692416䷅訟【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
 〖本義〗食,猶食邑之食,言所享也。六三陰柔,非能訟者,故守舊居正,則雖危而終吉。然或出而從上之事,則亦必无成功,占者守常而不出,則善也。
 〖程傳〗三雖居剛而應上,然質本陰柔,處險而介二剛之間,危懼非為訟者也。祿者,稱德而受,食舊德謂處其素分,貞謂堅固自守。厲終吉,謂雖處危地,能知危懼,則終必獲吉也。守素分而无求,則不訟矣。處危,謂在險而承乘皆剛,與居訟之時也,柔從剛者也,下從上者也。三不為訟而從上九所為,故曰或從王事。无成,謂從上而成不在己也。訟者剛健之事,故初則不永,三則從上,皆非能訟者也。二爻皆以陰柔不終而得吉,四亦以不克而渝得吉,訟以能止為善也。
 〖集說〗
 ○虞氏翻曰:道无成而代有終,故曰无成。坤三同義也。
 ○胡氏瑗曰:无成者,不敢居其成,但從王事,守其本位本祿而已,故獲其吉也。
 ○徐氏幾曰:聖人於初三兩柔爻,皆繫之以終吉之辭,所以勉人之無訟也。苟知柔而不喜訟者終吉,則知剛而好訟者終凶矣。
 ○李氏簡曰:「或從王事无成」者,謂從王事而不以成功自居也。夫訟生於其行之相違,而天下之訟,又起於矜功而伐善。以柔而從剛,以下而從上,有功而不自居,故能不失舊德,而終又獲吉也。
 ○胡氏炳文曰:食舊德與位乎天德語同。位必稱德而居,故寧德過其位,毋位過其德。食必稱德而食,故寧德浮於食,毋食浮於德。食,猶食邑之食。九二邑人三百戶,食之最約者也。二剛險,本欲訟者,能退處於分之小,僅可无眚。三陰柔,本不能訟者,能守其分之常,雖厲猶吉。
 ○楊氏啓新曰:食舊德,安其分之所當得,是不與人競利也。或從王事者,分之所不得越,是不與人競功也。蓋不必告訐之風。乃謂之訟,一有爭競之心亦訟也。
  〖附錄〗徐氏幾曰:王事即訟事无成,即彖之訟不可成也。
 〖案〗《本義》是戒人以不可從王事也,但此爻與坤三之文大同小異,不應其義差殊。故諸家之說,可以與《本義》相參,而楊氏尤為明暢也。徐氏即以「訟不可成」為解,亦可備一說。
折中
2693426䷅訟【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本義〗即,就也。命,正理也。渝,變也。九四剛而不中,故有訟象,以其居柔,故又為不克而復就正理。渝變其心,安處於正之象。占者如是則吉也。
 〖程傳〗四以陽剛而居健體,不得中正,本為訟者也,承五履三而應初。五,君也。義不克訟,三居下而柔,不與之訟,初正應而順從,非與訟者也。四雖則健欲訟,无與對敵,其訟无由而興,故不克訟也。又居柔以應柔,亦為能止之義。既義不克訟,若能克其剛忿欲訟之心,復即就於命,革其心,平其氣。變而為安貞,則吉矣。命,謂正理,失正理為方命,故以即命為復也。方,不順也。《書》云:方命圮族。孟子曰:方命虐民。夫剛健而不中正則躁動,故不安。處非中正,故不貞。不安貞,所以好訟也。若義不克訟而不訟,反就正理,變其不安貞為安貞,則吉矣。
 〖集說〗
 ○龔氏原曰:二與五訟,四與初訟,其與為敵者強弱不同,而皆曰不克者,蓋二以下訟上,其不克者勢也。四以上訟下,其不克者理也,二見勢之不可,故歸而逋竄。四知理之不可,故復而即命。二四皆剛居柔,故能如此。
 ○楊氏簡曰:九剛四柔,有始訟終退之象。人惟不安於命,故以人力爭訟。今不訟而即於命,變而安於貞,吉之道也。
折中
2694436䷅訟【九五,訟,元吉。】
 〖本義〗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聽訟而得其平者也。占者遇之,訟而有理,必獲伸矣。
 〖程傳〗以中正居尊位,治訟者也。治訟得其中正,所以元吉也。元吉,大吉而盡善也。吉大而不盡善者有矣。
 〖集說〗
 ○王氏肅曰:以中正之德齊乖爭之俗,元吉也。
 ○王氏弼曰:處得尊位,為訟之主,用其中正,以斷枉直,中則不過,正則不邪,故「訟,元吉」。
 ○趙氏汝楳曰:大人在上,平諸侯萬民之訟,至於見遜畔遜路而息爭,吉孰大焉
 ○俞氏琰曰:九五以剛明之徳,居尊而又中正,彖辭所謂大人是也。訟之有理者,見之必獲伸矣。元吉乃吉之盡善者也。
折中
2695446䷅訟【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本義〗鞶帶,命服之飾。褫,奪也。以剛居訟極,終訟而能勝之,故有錫命受服之象。然以訟得之,豈能安久?故又有「終朝三褫」之象。其占為終訟无理,而或取勝,然其所得終必失之,聖人為戒之意深矣。
 〖程傳〗九以陽居上,剛健之極,又處訟之終,極其訟者也。人之肆其剛強,窮極於訟,取禍喪身,固其理也。設或使之善訟能勝,窮極不已,至於受服命之賞,是亦與人仇爭所獲,其能安保之乎?故終一朝而三見褫奪也。
 〖集說〗
 ○王氏弼曰:處訟之極,以剛居上,訟而勝得者也。以訟受錫,榮何可保?故終朝之間,褫帶者三也。
 ○胡氏炳文曰:上九以剛極處訟終,卦所謂終凶者也,故設此以戒之。
 〖總論〗丘氏富國曰:九五居尊,為聽訟之主,故「訟,元吉」。餘五爻則皆訟者也。然天下惟剛者訟,柔者不訟。初與三柔也,故初不永所事而終吉,三食舊德而終吉。二四上剛也,二與五對,揆勢不敵而不訟。四與初對,顧理不可而不訟,亦以其居柔,故二无眚而四安貞也。獨上九處卦之窮,下與三對,柔不能抗,故有錫鞶帶之辭焉。然一日三褫,辱亦甚矣,訟之勝者,何足敬乎?
折中
2696457䷆師7、師卦 
 【師卦】 坎下坤上
 〖程傳〗師《序卦》:「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 」師之興由有爭也,所以次訟也。為卦坤上坎下,以二體言之,地中有水,為眾聚之象。以二卦之義言之,內險外順,險道而以順行,師之義也。以爻言之,一陽而為眾陰之王,統眾之象也。比以一陽為眾陰之主而在上,君之象也。師以一陽為眾陰之主而在下,將帥之象也。
【師貞,丈人,吉无咎。】
 〖本義〗師,兵眾也。下坎上坤,坎險坤順,坎水坤地,古者寓兵於農,伏至險於大順,藏不測於至靜之中。又卦惟九二一陽居下卦之中,為將之象。上下五陰順而從之,為眾之象。九二以剛居下而用事,六五以柔居上而任之,為人君命,將出師之象,故其卦之名曰師。丈人,長老之稱。用師之道,利於得正,而任老成之人,乃得吉而无咎。戒占者亦必如是也。
 〖程傳〗師之道,以正為本。興師動眾以毒天下,而不以正,民弗從也,強驅之耳。故師以貞為主。其動雖正也,帥之者必丈人,則吉而无咎也。蓋有吉而有咎者,有无咎而不吉者,吉且无咎,乃盡善也。丈人者,尊嚴之稱。帥師總眾,非眾所尊信畏服,則安能得人心之從?故司馬穰苴擢自微賤,授之以眾,乃以眾心未服,請莊賈為將也。所謂丈人,不必素居崇貴,但其才謀德業,眾所畏服,則是也。如穰苴既誅莊賈,則眾心畏服,乃丈人矣。又如淮陰侯起於微賤,遂為大將,蓋其謀為有以使人尊畏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興役動眾無功,罪也,故吉乃无咎。
 ○ 《朱子語類》云:吉无咎,謂如一件事,自家作出來好,方得无罪咎;若作得不好,雖是好事,也則有咎。
折中
2697467䷆師【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本義〗律,法也。否臧,謂不善也。晁氏曰:否字先儒多作不,是也。在卦之初,為師之始,出師之道,當謹其始,以律則吉,不臧則凶,戒占者當謹始而守法也。
 〖程傳〗初,師之始也。故言出師之義,及行師之道。在邦國興師而言,合義理則是以律法也。謂以禁亂誅暴而動。苟動不以義,則雖善亦凶道也。善,謂克勝。凶,謂殃民害義也。在行師而言,律謂號令節制。行師之道,以號令節制為本,所以統制於眾,不以律則雖善亦凶,雖使勝捷,猶凶道也。制師无法,幸而不敗且勝者,時有之矣,聖人之所戒也。
 〖集說〗
 ○ 王氏弼曰:為師之始,齊師者也,齊眾以律,失律敗散。
 ○ 程子曰: 律有二義,有出師不以義者,有行師而無號令節制者,皆失律也。
 ○ 胡氏炳文曰:初六才柔,故有否臧之戒。然以律不言吉,否臧則言凶者,律令謹嚴,出師之常,其勝負猶未可知也,故不言吉。出而失律,凶立見矣。
折中
2698477䷆師【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本義〗九二在下,為眾陰所歸,而有剛中之德,上應於五,而為所寵任,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師卦惟九二一陽為眾陰所歸,五居君位,是其正應,二乃師之主,專制其事者也。居下而專制其事,惟在師則可。自古命將,閫外之事,得專制之。在師專制而得中道,故吉而无咎。蓋恃專則失為下之道,不專則无成功之理,故得中為吉。凡師之道,威和並至則吉也。既處之盡其善,則能成功而安天下,故王錫寵命至於三也。凡事至於三者,極也。六五在上,既專倚任,復厚其寵數。蓋禮不稱,則威不重而下不信也。它卦九二為六五所任者有矣,惟師專主其事而為眾陰所歸,故其義最大。人臣之道,於事无所敢專,惟閫外之事,則專制之。雖制之在己,然因師之力而能致者,皆君所與而職當為也。世儒有論魯祀周公以天子禮樂,以為周公能為人臣不能為之功,則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禮樂,是不知人臣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則為周公之事,由其位而能為者,皆所當為也,周公乃盡其職耳。子道亦然。惟孟子為知此義,故曰事親若曾子者可也,未嘗以曾子之孝為有餘也。蓋子之身所能為者,皆所當為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承上之寵,為師之主,任大役重,無功則凶,故吉乃无咎。王三錫命者,以其有功,故王三加錫命。
 ○ 《朱子語類》云:在師中吉,言以剛中之德在師中,所以為吉。
 ○ 胡氏炳文曰:卦辭「師貞丈人吉无咎」,爻「在師中吉无咎」即卦辭意也。中則無過不及,所以為貞。以師而中,所以為丈人。故師六爻,惟九二吉无咎。
折中
2699487䷆師【六三,師或輿尸,凶。】
 〖本義〗輿尸,謂師徒撓敗,輿尸而歸也。以陰居陽,才弱志剛,不中不正,而犯非其分,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三居下卦之上,居位當任者也。不唯其才陰柔不中正,師旅之事,任當專一,二既以剛中之才,為上信倚,必專其事,乃有成功,若或更使眾人主之,凶之道也。輿尸,眾主也,蓋指三也。以三居下之上,故發此義。軍旅之事,任不專一,覆敗必矣。
 〖集說〗
 ○ 王氏申子曰:三不中不正,以柔居剛,是小人之才弱志剛者,而居二之上,是二為主將,三躐而尸之也。凡任將不專,偏裨擅命,權不出一者,皆輿尸也。軍旅何所聽命乎?其取敗必矣。
折中
2700497䷆師【六四,師左次,无咎。】
 〖本義〗左次,謂退舍也。陰柔不中,而居陰得正,故其象如此。全師以退,賢於六三遠矣,故其占如此。
 〖程傳〗師之進,以強勇也。四以柔居陰,非能進而克捷者也。知不能進而退,故左次。左次,退舍也。量宜進退,乃所當也,故无咎。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師之常也。唯取其退之得宜,不論其才之能否也。度不能勝,而完師以退,愈於覆敗遠矣。可進而退,乃為咎也。易之發此義以示後世,其仁深矣。
 〖集說〗
 ○ 吳氏澄曰:按兵家尚右,右為前,左為後,故八陣圖天前衝、地前衝在右,天後衝、地後衝在左。
折中
2701507䷆師【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本義〗六五用師之主,柔順而中,不為兵端者也。敵加於己,不得已而應,故為田有禽之象,而其占利以摶執而无咎也。言,語辭也。長子,九二也。弟子,三四也。又戒占者專於委任,若使君子任事,而又使小人參之,則是使之輿尸而歸,故雖貞而亦不免於凶也。
 〖程傳〗五君位,興師之主也,故言興師任將之道。師之興,必以蠻夷猾夏寇賊奸宄為生民之害,不可懷來,然後奉辭以誅之。若禽獸入於田中,侵害稼穡,於義宜獵取,則獵取之。如此而動,乃得无咎。若輕動以毒天下,其咎大矣。執言,奉辭也,明其罪而討之也。若秦皇漢武,皆窮山林以索禽獸者也,非田有禽也。任將授師之道,當以長子帥師。二在下而為師之主?長子也,若以弟子眾主之,則所為雖正亦凶也。弟子,凡非長者也。自古任將不專而致覆敗者,如晉荀林父邲之戰,唐郭子儀相州之敗是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陰不先唱,柔不犯物,犯而後應,故往即有功。猶如田中有禽而來犯苗,若往獵之則无咎過。
 ○ 《朱子語類》:問:易爻取義,如師之五「長子帥師」,乃是本爻有此象,又卻說「弟子輿尸」,何也?曰:此假設之辭也,言若弟子輿尸則凶矣。問:此例恐與「家人嗃嗃」而繼以「婦子嘻嘻」同。曰:然。
 ○ 蔣氏悌生曰:「輿尸,《程傳》訓眾主,朱《義》訓撓敗。但訓作眾主,則與「長子帥師」為反對,其義尤切。禽在山林,固無事於獵取,今入於田,則害我禾稼,畋而執之宜也。長子帥師可也,又使弟子眾主之,是自取凶咎也。
 ○ 蔡氏清曰:田有禽利執言,是師貞意。長子帥師,是丈人意。
折中
2702517䷆師【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本義〗師之終,順之極,論功行賞之時也。坤為土,故有開國承家之象。然小人則雖有功,亦不可使之得有爵土,但優以金帛可也。戒行賞之人,於小人則不可用此占,而小人遇之,亦不得用此爻也。
 〖程傳〗上,師之終也,功之成也,大君以爵命賞有功也。開國,封之為諸侯也。承家,以為卿大夫也。承,受也。小人者雖有功,不可用也,故戒使勿用。師旅之興,成功非一道,不必皆君子也,故戒以小人有功不可用也,賞之以金帛祿位可也,不可使有國家而為政也。小人平時,易致驕盈,況挾其功乎?漢之英彭所以亡也,聖人之深慮遠戒也。此專言師終之義,不取爻義,蓋以其大者。若以爻言,則六以柔居順之極,師既終而在无位之地,善處而无咎者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開國承家,小人勿用」,舊時說只作論功行賞之時,不可及小人。今思他既一例有功,如何不及他得?看來「開國承家」一句,是公共得底,未分別君子小人在。「小人勿用」則是勿更用他與之謀議經畫耳。漢光武能用此義,自定天下之後,一例論功行封,其所以用之在左右者,則鄧禹耿弇賈復數人,他不與焉。此義方思量得如此,未曾改入《本義》,且記取。
 ○ 趙氏汝楳曰:大君,六五也。周官軍將皆命卿,開國者,出封為諸侯,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承家者,大夫之采邑。
 ○ 又曰:知勇之人,不能皆全材,用於戎行,有將師節制於上,未見其害。今為國為家,有民人,有社稷,則不可屬之小人。
 ○ 胡氏炳文曰:初,師之始,故紀其出師而有律。上,師之終,故紀其還師而賞功。六爻中,將兵將將,伐罪賞功,靡所不載。末曰「小人勿用」,則又戒辭也。雖然,亦在於謹其始焉耳。曰「丈人」,曰「長子」,用以行師者得其人。及其開國承家,自不至於用小人矣。
 ○ 林氏希元曰:小人立功,不得不一例賞以爵邑。若一例賞以爵邑,又恐播惡於眾,不若於行師之初,不用之為愈也。故《象傳》謂其「必亂邦」,彖辭於師貞之下,即言宜用丈人,五爻之辭又戒用「弟子」,即此意也。師之始既言之,師之終而復言,正戒人當謹於其始也。
 〖案〗小人勿用,非既用而不封,亦非既封而不用,乃是從初不用,所謂丈人吉弟子凶者,自其出師之始而已然也。胡氏林氏之說,皆合卦意。但此處小人勿用,小人二字又似所包者廣,蓋非專論在師立功之人,乃是謂亂定之後,建官惟賢,不可復用小人,恐為他日之亂本爾。如解卦難既平矣,必曰小人退。既濟卦三年克之矣,又必曰小人勿用,皆此意也。
折中
2703528䷇比8、比卦 
 【比卦】 坤下坎上
 〖程傳〗比《序卦》:「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親輔也。人之類必相親輔,然後能安,故既有眾則必有所比,比所以次師也。為卦上坎下坤,以二體言之,水在地上,物之相切比無間,莫如水之在地上,故為比也。又眾爻皆陰,獨五以陽剛居君位,眾所親附,而上亦親下,故為比也。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本義〗比,親輔也。九五以陽剛居上之中,而得其正,上下五陰,比而從之,以一人而撫萬邦,以四海而仰一人之象。故筮者得之,則當為人所親輔。然必再筮以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然後可以當眾之歸而无咎。其未比而有所不安者,亦將皆來歸之。若又遲而後至,則此交已固,彼來已晚,而得凶矣。若欲比人,則亦以是而反觀之耳。
 〖程傳〗比,吉道也。人相親比,自為吉道,故《雜卦》云「比樂師憂」。人相親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則有悔咎,故必推原占決其可比者而比之。筮,謂占決卜度,非謂以蓍龜也。所比得「元永貞」則无咎。元,謂有君長之道。永,謂可以常久。貞,謂得正道。上之比下,必有此三者,下之從上,必求此三者,則无咎也。人之不能自保其安寧,方且來求親比,得所比則能保其安。當其不寧之時,固宜汲汲以求比,若獨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後,則雖夫亦凶矣。夫猶凶,況柔弱者乎。夫,剛立之稱。《傳》曰:子南夫也。又曰:是謂我非夫。凡生天地之間者,未有不相親比而能自存者也,雖剛強之至,未有能獨立者也。比之道,由兩志相求。兩志不相求則睽矣。君懷撫其下,下親輔於上,親戚朋友鄉黨皆然,故當上下合志以相從。苟無相求之意,則離而凶矣。大抵人情相求則合,相持則睽,相持相待莫先也。人之相親固有道,然而欲比之志不可緩也。
 〖集說〗
 ○ 郭氏雍曰:一陽之卦得位者,師、比而已,得君位者為比,得臣位者為師。
 ○ 馮氏椅曰:萃與比下體坤順同,上體水澤不相遠,惟九四一爻有分權之象,故「元永貞」言於五。比下無分權者,故「元永貞」言於卦。義各有在也。
 ○ 胡氏一桂曰:六十四卦,惟蒙、比以筮言。蒙貴初而比貴原者,蓋發蒙之道,當視其初筮之專誠;顯比之道,當致其原筮而謹審,所以不同也。
 ○ 胡氏炳文曰:原筮《本義》讀如原蠶、原廟、原田之原,義皆訓再。曰吉、曰无咎、曰凶,皆占辭。吉,上下相比之占,統言也。无咎,所比者之占。凶,比人者之占。分言也。蒙比卦辭特發兩筮字,以示占者之通例。筮得蒙卦辭,蒙求亨者與亨蒙者皆可用筮。得此卦辭,為人所比與求比者皆可用,顧其所處所存者何如耳。蒙之筮,問之人者也不一則不專。比之筮,問其在我者也不再則不審。不寧方來,指下四陰而言。來者自來,後者自後,吾惟問我之可比不可比。彼之來比不來比,吾不問也。此固王者大公之道,而為九五之顯比者也。
折中
2704538䷇比【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本義〗比之初貴乎有信,則可以无咎矣。若其充實,則又有它吉也。
 〖程傳〗初六,比之始也。相比之道,以誠信為本,中心不信而親人,人誰與之?故比之始,必有孚誠,乃无咎也。孚,信之在中也。誠信充實於內,若物之盈滿於缶中也。缶,質素之器,言若缶之盈實其中,外不加文飾,則終能來有它占也。它,非此也,外也。若誠實充於內,物无不信,豈用飾外以求比乎?誠信中實,雖它外皆當感而來從。孚信,比之本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五為比之主,初最遠而非其應,何以有吉義?蓋幾生於應物之先,而誠出於志之未變,故以信求比,何咎之有?盈,充也。缶,素器也。居下而位卑,擴吾之信以充之,雖遠而非其應,終必應而有它吉矣。有它吉者,非期於必得而得之也。
 ○ 胡氏炳文曰:與人交,止於信。親比之初,能有誠信,所以比之无咎。及其誠信充實,則非特无咎,又有它吉。初六不與五應,故曰有它。大過九四、中孚初九皆曰有它,彼則戒其有它向之心,此則許其有它至之吉也。
折中
2705548䷇比【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本義〗柔順中正,上應九五,自內比外,而得其正,吉之道也。占者如是,則正而吉矣。
 〖程傳〗二與五為正應,皆得中正,以中正之道相比者也。二處於內,自內,謂由己也。擇才而用,雖在乎上,而以身許國,必由於己,己以得君道合而進,乃得正而吉也。以中正之道,應上之求,乃自內也,不自失也。汲汲以求比者,非君子自重之道,乃自失也。
 〖集說〗
 ○ 梁氏寅曰:二與五為比,由內而比外者也。凡貞吉,有爻之本善者,有爻非貞而為之戒者。此曰貞吉,爻之本善也。言自內比外而得其正,是以吉也。
 ○ 谷氏家杰曰:自內之所有者以比之,達不變塞也。即此是正,故吉。
折中
2706558䷇比【六三,比之匪人。】
 〖本義〗陰柔不中正,承、乘、應皆陰,所比皆非其人之象,其占大凶,不言可知。
 〖程傳〗三不中正,而所比皆不中正,四陰柔而不中,二存應而比初,皆不中正,匪人也。比於匪人,其失可知,悔吝不假言也,故可傷。二之中正,而謂之匪人,隨時取義,各不同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四自外比,二為五應,近不相得,遠則無應,所與比者,皆非己親,故曰比之匪人。
 ○ 《朱子語類》云:初應四,為比得其人。二應五,亦為比得其人。惟三乃應上,上為比之无首者,故為比之匪人也。
 ○ 趙氏彥肅曰:初比於五,先也。二應也,四承也,六三無是三者之義,將不能比五矣。
折中
2707568䷇比【六四,外比之,貞吉。】
 〖本義〗以柔居柔,外比九五,為得其正,吉之道也。占者如是,則正而吉矣。
 〖程傳〗四與初不相應而五比之,外比於五,乃得貞正而吉也。君臣相比,正也。相比相與,宜也。五剛陽中正,賢也。居尊位,在上也。親賢從上,比之正也,故為貞吉。以六居四,亦為得正之義。又陰柔不中之人,能比於剛明中正之賢,乃得正而吉也。又比賢從上,必以正道則吉也。數說相須,其義始備。
 〖集說〗
 ○ 易氏祓曰:易以上卦為外,下卦為內,而二體亦各有內外。四與五同體,而言外比者,亦所以比五也。
 ○ 李氏過曰:二與四皆比於五,二應五,在卦之內,故言比之自內;四承五,在卦之外,故言外比之。外內雖異,而得其所比,其義一也,故皆言貞吉。
折中
2708578䷇比【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本義〗一陽居尊,剛健中正,卦之群陰,皆來比己,顯其比而无私,如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網,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故為「用三驅,失前禽」,而「邑人不誡」之象。蓋雖私屬,亦喻上意,不相警備,以求必得也。凡此皆吉之道,占者如是則吉也。
 〖程傳〗五居君位,處中得正,盡比道之善者也。人君比天下之道,當顯明其比道而已。如誠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發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澤,是人君親比天下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親比於上?若乃暴其小仁,違道干譽,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狹矣,其能得天下之比乎?故聖人以九五盡比道之正,取三驅為喻,曰「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先王以四時之畋不可廢也,故推其仁心,為三驅之禮,乃禮所謂天子不合圍也。成湯祝網,是其義也。天子之畋圍,合其三面,前開一路,使之可去,不忍盡物,好生之仁也。只取其不用命者,不出而反入者也。禽獸前去者皆免矣,故曰失前禽也。王者顯明其比道,天下自然來比。來者撫之,固不煦煦然求比於物。若田之三驅,禽之去者,從而不追,來者則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皞皞而莫知為之者也。邑人不誡吉,言其至公不私,无遠邇親疏之別也。邑者,居邑,易中所言邑皆同。王者所都,諸侯國中也。誡,期約也。待物之一,不期誡於居邑,如是則吉也。聖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於顯比見之矣。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於君言之,竭其忠誠,致其才力,乃顯其比,君之道也。用之與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諛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誠意以待之,親己與否在人而已,不可巧言令色,曲從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於鄉黨親戚,於衆人,莫不皆然,三驅失前禽之義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伊川解「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所謂來者撫之,去者不追,與失前禽而殺不去者,所譬頗不相類,如何?曰:田獵之禮,置旃以為門,刈草以為長圍。田獵者,自門驅而入,禽獸向我而出者皆免,惟被驅而入者皆獲,故以前禽比去者不追。獲者譬來則取之,大意如此,無緣得一一相似。伊川解此句不須疑,但邑人不誡吉一句似可疑,恐易之文義不如此耳。
 ○ 又云:「邑人不誡」,如有聞無聲,言其自不消相告誡,又如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相似。
 ○ 胡氏炳文曰:諸陰爻皆言比之,陰比陽也。五言顯比,陽為陰所比也。師比之五,皆取田象。師之「田有禽」,害物之禽也。比之「失前禽」,背己之禽也。在師則執之,王者之義也。在比能失之,王者之仁也。
 ○ 梁氏寅曰:九五陽剛中正,為比之主。陽剛則明而不暗,中正則公而不私,此其所以為顯比也。以象言之,如田狩而用三驅失前禽,來者不拒,去者不追,此上之比下也,固顯比也。比下既得其道,則雖私屬亦喻上意,而不待告誡,此下之比上也,亦顯比也。上下之相比,同一顯明之道,又安有不吉乎?
 ○ 林氏希元曰:顯與隱對。光明正大,而無隱伏回曲闇昧褊窄者,顯也。隱伏回曲闇昧褊窄,而不光明正大者,隱也。王者以父母天下為職,生養教誨,但知吾分所當為,盡其道而為之,至於民之感恩與否,則聽其在彼,初不屑屑焉暴其私恩小惠,違道干譽,以求百姓之我親。此其施為舉措,何等光明正大,而豈有隱伏回曲闇昧褊窄之病,故謂之顯比。譬如王者,解一面之網,用三驅之田,禽獸向我而入者取之,背我而前去者則失之,初不求於必得。至於私屬亦喻上意,不相警備以求必得焉。夫王用三驅失前禽者,王道之得,邑人不誡者,王化之行,凡此皆吉之道也。王者能如九五之顯比,則亦王道得而王化行矣。
 ○ 陸氏振奇曰:三驅失禽,置失得於勿恤者,狀蕩平之王心。邑人不誡,泯知識於大順者,狀熙皞之王化。
 〖案〗《本義》解「邑人不誡」,謂不相警備以求必得,似以為求所失之前禽也。然《語類》只作有聞無聲之意,尤為精切。蓋言王者田獵,而近郊之處,略不驚擾耳。《本義》係朱子未修改之書,故其後來講論,每有不同者,皆此類也。大抵爻意是以田獵喻王者皞皞之氣象。前禽失而不追,邑人居而不誡,遠去者若不知有王者之親,乃所以為親之至也。近附者若不知有王者之尊,乃所以為尊之至也。顯比之世,凡有血氣,莫不尊親,而所謂大順大化,不見其迹者又如此。
折中
2709588䷇比【上六,比之无首,凶。】
 〖本義〗陰柔居上,无以比下,凶之道也。故為无首之象,而其占則凶也。
 〖程傳〗六居上,比之終也。首謂始也,凡比之道,其始善則其終善矣。有其始而无其終者,或有矣,未有无其始而有終者也,故比之无首,至終則凶也,此據比終而言。然上六隂柔不中,處險之極,固非克終者也。始比不以道,隙於終者,天下多矣。
 〖集說〗
 ○ 王氏弼曰:无首,後也。處卦之終,是後夫也。為時所棄,宜其凶也。
 ○ 王氏申子曰:五以一陽居尊,四陰比之於下,故《彖傳》曰「下順從也」。而上六孤立於外而不從,豈非後夫之象?
折中
2710599䷈小畜9、小畜卦 
 【小畜卦】 乾下巽上
 〖程傳〗小畜《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相比附則為聚。聚,畜也。又相親比則志相畜,小畜所以次比也。畜,止也,止則聚矣。為卦巽上乾下,乾在上之物,乃居巽下。夫畜止剛健,莫如巽順,為巽所畜,故為畜也。然巽,陰也,其體柔順,惟能以巽順柔其剛健,非能力止之也,畜道之小者也。又四以一陰得位,為五陽所說,得位,得柔巽之道也。能畜群陽之志,是以為畜也。小畜,謂以小畜大,所畜聚者小,所畜之事小,以陰故也。《彖》專以六四畜諸陽為成卦之義,不言二體,蓋舉其重者。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本義〗巽,亦三畫卦之名。一陰伏於二陽之下,故其德為巽為入,其象為風為木。小,陰也。畜,止之之義也。上巽下乾,以陰畜陽,又卦惟六四一陰,上下五陽皆為所畜,故為小畜。又以陰畜陽,能係而不能固,亦為所畜者小之象。內健外巽,二五皆陽,各居一卦之中而用事,有剛而能中,其志得行之象,故其占當得亨通。然畜未極而施未行,故有「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之象。蓋密雲陰物,西郊陰方,我者,文王自我也,文王演易於羑里,視岐周為西方,正小畜之時也。筮者得之,則占亦如其象云。
 〖程傳〗雲,陰陽之氣,二氣交而和,則相畜固而成雨。陽倡而陰和,順也,故和。若陰先陽倡,不順也,故不和。不和則不能成雨。雲之畜聚雖密,而不成雨者,自西郊故也。東北陽方,西南陰方,自陰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以人觀之,雲氣之興,皆自四遠,故云郊。據西而言,故云自我。畜陽者四,畜之主也。
 〖集說〗
 ○ 胡氏瑗曰:陰陽交則雨澤乃施,若陽氣上升,而陰氣不能固蔽,則不雨。若陰氣雖能固蔽,而陽氣不交,亦當不雨。猶若釜甑之氣,以物覆之,則蒸而為水也。自我西郊,是雲氣起於西郊之陰位,必不能為雨也。
 ○ 《程子語錄》:或以小畜為臣畜君,以大畜為君畜臣,曰:不必如此。大畜只是所畜者大,小畜只是所畜者小,不必指定一件事,便是君畜臣,臣畜君,皆是這道理,隨大小用。
 ○ 張氏浚曰:臣之誠意雖通於上,而君德未孚,若天氣未應,曰密雲不雨。西郊陰位,自我西郊,言陽氣未應也。
 ○ 《朱子語類》:問:「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曰:凡雨者皆是陰氣盛,凝結得密,方濕潤,下降為雨。今乾上進,一陰止他不得,所以《彖》中云「尚往也」,是指乾欲上進之象。到上九則以卦之始終言,畜極則散,遂為既雨既處,陰德盛滿如此,所以有君子征凶之戒。
 ○ 丘氏富國曰:乾本在上之物,今在巽下,則為柔所畜,故曰小畜。但六四以一陰而畜止五陽,能係其志,而不能固其志,此又畜道之小者也。夫物畜則止,止極則行,故小畜亦有亨義。密雲,陰氣也。自二至四互兌,屬西方,故曰西郊。四以柔居柔,故有此象。凡雲自東而西則雨,自西而東則不雨,陰先倡也。小畜以柔為主,不能固陽而止之,故雲雖密而不雨。
 ○ 林氏希元曰:小畜有二義,一是以小畜大,一是所畜者小。亦惟以小畜大,故所畜者小,其歸一而已矣。問:天氣屬陽,地氣屬陰,今以陰畜陽,反以天氣為陰,地氣為陽,何也?曰:以兩儀之分言,則位乎下而氣上騰者為陰,位乎上而氣下降者為陽。自四象之交言,則陰之騰上者又為陽,陽之下降者又為陰。此蒙引之說也,可以發朱子之所未發。
 〖案〗此卦須明取象之意,則卦義自明。《彖》言「密雲不雨」者,地氣上騰,而天氣未應,以其雲之來自我西郊,陰倡而陽未和故也。蓋以上下之陰陽言之,則地氣陰也,天氣陽也。以四方之陰陽言之,則西方陰也,東方陽也。陰感而陽未應,乃卦所以為小畜之義,《彖傳》「尚往」謂陰氣上升,「施末行」謂陰氣未能成雨而降也。以人事擬之,則是臣子志存國家,未能得君父和合之象。諸家或以地氣上升者為陽,天氣下應者為陰,故於《彖傳》「尚往」亦屬陽說,惟張氏以為天氣未應者,於卦義極相合也。
折中
2711609䷈小畜【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本義〗下卦乾體,本皆在上之物,志欲上進,而為陰所畜。然初九體乾,居下得正,前遠於陰,雖與四為正應,而能自守以正,不為所畜,故有進復自道之象。占者如是,則无咎而吉也。
 〖程傳〗初九陽爻而乾體,陽在上之物,又剛健之才,足以上進而復與在上同志,其進復於上,乃其道也,故云復自道。復既自道,何過咎之有?无咎而又有吉也。諸爻言无咎者,如是則无咎矣,故云「无咎者,善補過也」。雖使爻義本善,亦不害於不如是則有咎之義。初九乃由其道而行,无有過咎,故云「何其咎」,无咎之甚明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復,反也。初以陽剛居健體,志欲上行,而為四得時得位者所畜,故復。然初剛而得正,雖為所畜而復,如自守以正,不為所畜者,故曰復自道。言雖為彼所畜,而吾實自復於道也。
 ○龔氏煥曰:復自道,此復字與「无往不復」、「不遠復」之義同,謂復於在下之位而不進也。初九以陽剛之才位居最下,為陰所畜,知幾不進而自復其道焉,何咎之有。九二牽復,亦謂與初九牽連而內復也。易及諸經,無有以復為上進者。
 ○ 俞氏琰曰:復,謂返於本位也。以初九之剛,往應六四之柔而受其制,豈不失其道而有咎?今也返而以正道自守,故能轉咎而為吉。
 ○ 何氏楷曰:天地間氣化人事,皆有陰畜陽之時。陽既為陰所畜,便不宜過剛躁動。初以陽才居陽位,潛伏於下,何咎之有?先言何其咎,而後言吉者,以无咎為吉也。
 〖案〗傳義皆以復為上進,沿王弼舊說也。以大畜初二爻比例觀之,則王氏、龔氏諸說為長。
折中
2712619䷈小畜【九二,牽復,吉。】
 〖本義〗三陽志同,而九二漸近於陰,以其剛中,故能與初九牽連而復,亦吉道也。占者如是則吉矣。
 〖程傳〗二以陽居下體之中,五以陽居上體之中,皆以陽剛居中,為陰所畜,俱欲上復。五雖在四上,而為其所畜,則同是同志者也。夫同患相憂,二五同志,故相牽連而復。二陽並進,則陰不能勝,得遂其復矣,故吉也。曰:遂其復則離畜矣乎?曰:凡爻之辭,皆謂如是則可以如是,若已然則時已變矣,尚何教誡乎?五為巽體,巽畜於乾,而反與二相牽,何也?曰:舉二體而言,則巽畜乎乾;全卦而言,則一陰畜五陽也。在易隨時取義,皆如此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二所乘之初,為陰所畜,亦既復矣。所承之三,又為陰所畜,說輻而不進矣。二以陽處陰,居下得中,上又無應,故不待畜,即與同類牽連而復,是不自失其中者也。自能審進退而不失其中,故吉。
 ○ 何氏楷曰:與初相牽連而復居於下,故吉。
折中
2713629䷈小畜【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本義〗九三亦欲上進,然剛而不中,迫近於陰,而又非正應,但以陰陽相說,而為所係畜,不能自進,故有「輿說輻」之象。然以志剛,放又不能平而與之爭,故又為夫妻反目之象。戒占者如是則不得進而有所爭也。
 〖程傳〗三以陽爻居不得中,而密比於四,陰陽之情相求也,又暱比而不中,為陰畜制者也,故不能前進,猶車輿說去輪輻,言不能行也。夫妻反目,陰制於陽者也。今反制陽,如夫妻之反目也。反目,謂怒目相視,不順其夫而反制之也。婦人為夫寵惑,既而遂反制其夫。未有夫不失道而妻能制之者也。故說輻反目,三自為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輻,陸氏《釋文》云:本亦作輹。按:輻,車轑也。輹,車軸轉也。輻以利輪之轉,輹以利軸之轉,然輻無說理,必輪破轂裂而後可說,若輹則有說時,車不行則說之矣。大畜、大壯,皆作輹字。
 ○ 又曰:九三「反目」稱妻,言相敵也。上九「既雨」稱婦,言相順也。
 ○ 胡氏炳文曰:大畜九二輿說輹,輹與輻或據《左氏傳註》以爲通用,何也?曰:《說文》,輹,車下橫木,非輻也。大畜九二說輹,剛而得中,自止而不進也。小畜九三說輻,剛而不中,止於陰而不得進也。說輹可復進,說輻則不可以行矣。
 〖案〗九三比近六四,故有夫妻之象。過剛不能自制其動,雖有六四比近畜之,不能止也。進不利於行,故曰輿說輻。退不安其室,故曰夫妻反目。
折中
2714639䷈小畜【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本義〗以一陰畜眾陽,本有傷害憂懼,以其柔順得正,虛中巽體,二陽助之,是有孚而血去惕出之象也,无咎宜矣。故戒占者亦有其德則無咎也。
 〖程傳〗四於畜時,處近君之位,畜君者也,若內有孚誠,則五志信之,從其畜也。卦獨一陰,畜眾陽者也,諸陽之志係於四,四苟欲以力畜之,則一柔敵眾剛,必見傷害,惟盡其孚誠以應之,則可以感之矣。故其傷害遠,其危懼免也。如此則可以無咎,不然則不免乎害矣。此以柔畜剛之道也。以人君之威嚴,而微細之臣,有能畜止其欲者,蓋有孚信以感之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以陰畜陽,以小包大,能無憂乎?獨恃與五有孚,故能離其血惕,去而出之,以免於咎。臣之畜君,必信而後濟,非與上合志,不可為也。
 〖案〗此爻《程傳》之說獨明,蓋惟此爻與《彖》義合者,以其為卦之主故也。
折中
2715649䷈小畜【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本義〗巽體三爻,同力畜乾,鄰之象也。而九五居中處尊,勢能有為,以兼乎上下,故為有孚攣固,用富厚之力而以其鄰之象。「以」猶《春秋》以某師之以,言能左右之也。占者有孚則能如是也。
 〖程傳〗小畜,眾陽為陰所畜之時也。五以中正居尊位而有孚信,則其類皆應之矣,故曰攣如。謂牽連相從也。五必援挽,與之相濟,是富以其鄰也。五以居尊位之勢,如富者推其財力,與鄰比共之也。君子為小人所困,正人為群邪所厄,則在下者必攀挽於上,期於同進;在上者必援引於下,與之戮力,非獨推已力以及人也,固資在下之助以成其力耳。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孚有在陽爻,有在陰爻,伊川謂:中虛信之本,中實信之質。
 〖案〗此爻之義,從來未明。今以卦意推之,則六四者近君之位也,所謂小畜者也。九五者君位也,能畜其德以受臣下之畜者也。四曰有孚,是積誠以格其君。五亦曰有孚,是推誠以待其下,上下相孚而後畜道成矣。故四曰上合志者,指五也。五曰以其鄰者,指四也。四與五相近,故曰鄰。又鄰即臣也,《書》曰臣哉、鄰哉是也。富者積誠之滿也,積誠之滿,至於能用其鄰,則其鄰亦以誠應之矣。故《象傳》曰「不獨富也」,以誠感誠之謂也。大抵上下之間,不實心則不能相交,故曰富以其鄰;不虛心則亦不能相交,故曰不富以其鄰。所取象者,本於陽實陰虛,而其義一也。
折中
2716659䷈小畜【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本義〗畜極而成,陰陽和矣,故為「既雨既處」之象。蓋尊尚陰德,至於積滿而然也。陰加於陽,故雖正亦厲。然陰既盛而抗陽,則君子亦不可以有行矣。其占如此,為戒深矣。
 〖程傳〗九以巽順之極,居卦之上,處畜之終,從畜而止者也,為四所止也。既雨,和也。既處,止也。陰之畜陽,不和則不能止,既和而止,畜之道成矣。大畜,畜之大,故極而散;小畜,畜之小,故極而成。尚德載,四用柔巽之德,積滿而至於成也。陰柔之畜剛,非一朝一夕能成,由積累而至,可不戒乎?載,積滿也。《詩》云:厥聲載路。婦貞厲,婦謂陰,以陰而畜陽,以柔而制剛,婦若貞固守此,危厲之道也。安有婦制其夫,臣制其君,而能安者乎?月望則與日敵矣。幾望,言其盛將敵也,陰已能畜陽而云幾望,何也?此以柔巽畜其志也,非力能制也,然不已則將盛於陽而凶矣。於幾望而為之戒曰,婦將敵矣,君子動則凶也。君子謂陽。征,動也。幾望,將盈之時。若已望則陽已消矣,尚何戒乎?
 〖集說〗
 ○ 楊氏時曰:三陽下進,一陰畜之不能固,故「密雲不雨,尚往也」。至上九則往極矣,故既處。夫陰陽和則雨,而婦以順為正。雖畜而至於雨,以是為正則厲矣。月遡日以為明者也,望則與日敵。故幾望則不可過。君子至此而猶征焉,則凶之道也。小畜以陰畜陽為主,其極必疑陽,故戒之如此。
 ○ 項氏安世曰:上九居畜之極,畜道已成,昔之不雨者,今既雨矣;昔之尚往者,今既處矣。彖之所謂亨,於是見之。載者,積也。畜至於上,其德積而成載,則所畜大矣。然以小畜大,非可常之事也。婦道貞此而不變,則為危,君子過此而復行,則為凶。蓋月望則昃,陰極則消,自然之理也。
 ○ 王氏應麟曰:小畜上九「月幾望」則凶,陰疑陽也。歸妹六五「月幾望」則吉,陰應陽也。中孚六四「月幾望」則无咎,陰從陽也。
 〖案〗此爻亦以畜道既成言之耳,楊氏說最完善。
折中
27176610䷉履10、履卦 
 【履卦】 兌下乾上
 〖程傳〗履《序卦》:「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夫物之聚,則有大小之別,高下之等,美惡之分,是物畜然後有禮,履所以繼畜也。履,禮也。禮,人之所履也。為卦天上澤下,天而在上,澤而處下,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當也,禮之本也。常履之道也,故為履。履,踐也,藉也。履物為踐,履於物為藉。以柔藉剛,故為履也。不曰剛履柔,而曰柔履剛者,剛乘柔,常理不足道。故易中唯言柔乘剛,不言剛乘柔也。言履藉於剛,乃見卑順說應之義。
【履虎尾,不咥人,亨。】
 〖本義〗兌亦三畫卦之名,一陰見於二陽之上,故其德為說,其象為澤。履,有所躡而進之義也。以兌遇乾,和說以躡剛強之後,有履虎尾而不見傷之象,故其卦為履,而占如是也。人能如是,則處危而不傷矣。
 〖程傳〗履,人所履之道也。天在上而澤處下,以柔履藉於剛,上下各得其義,事之至順,理之至當也。人之履行如此,雖履至危之地,亦無所害,故履虎尾而不見其咥齧,所以能亨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履上乾下兌,以陰躡陽,是隨後躡他,如踏他腳跡相似,所以云履虎尾。卦之三四爻,發虎尾義,便是陰去躡他陽後處。
 ○ 李氏簡曰:履,禮也。行之以和,故能進退履眾剛而不見傷。禮之用和為貴,其是之謂乎?
 ○ 胡氏炳文曰:《程傳》訓履為踐為藉,以上下論也。《本義》云:有所躡而進,以前後論也。於尾字為切。諸家多以兌為虎,《本義》從《程傳》以乾為虎,本夫子《彖傳》意也。不咥人亨,大抵人之涉世,多是危機,不為所傷,乃見所履。《大傳》曰: 易之興也,其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莫危於履虎尾之辭矣,故九卦處憂患,以履為首。
 ○ 梁氏寅曰;履者踐履也。人之於禮,亦踐行其天理者,故履為禮也。夫虎,剛猛之獸。乾三陽,虎之象也。上為虎之首,則四為虎之尾。兌履乾之後,履虎尾之象也。虎咥人者也,然以和說履之,則不見咥而反至亨。以是觀之,人之踐履卑遜,何往而不亨乎?然和非阿容也,說非佞媚也,亦恭順而不失其正耳。兌之《傳》曰「剛中而柔外」,此其道也。
 ○ 蔡氏清曰:八卦惟兌為至弱,惟乾為至健。今以至弱者而躡於至健者之後,自是危機,故獨以履名卦,而《彖傳》復取其德,而謂之「履虎尾,不咥人亨」也。
折中
27186710䷉履【初九,素履往,无咎。】
 〖本義〗以陽在下,居履之初,未為物遷,率其素履者也。占者如是,則往而无咎也。
 〖程傳〗履不處者,行之義,初處至下,素在下者也。而陽剛之才,可以上進,若安其卑下之素而往,則无咎矣。夫人不能自安於貧賤之素,則其進也,乃貪躁而動,求去乎貧踐耳,非欲有為也。既得其進,驕溢必矣,故往則有咎。賢者則安履其素,其處也樂,其進也將有為也,故得其進,則有為而无不善,乃守其素履者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初未交於物,有素象。案《本義》與蔡氏皆曰:居履之初,不爲物遷。蔡氏則曰:素者無文之謂。蓋履,禮也。履初言素,禮以質爲本也。賁文也,賁上言白,文之極反而質也。白賁無咎,其卽素履往无咎與。
折中
27196810䷉履【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本義〗剛中在下,无應於上,故為履道平坦,幽獨守貞之象。幽人履道而遇其占,則貞而吉矣。
 〖程傳〗九二居柔,寬裕得中,其所履坦坦然平易之道也。雖所履得坦易之道,亦必幽靜安恬之人處之,則能貞固而吉也。九二陽志上進,故有幽人之戒。
 〖集說〗
 ○ 梁氏寅曰:行於道路者,由中則平坦,從旁則崎險。九二以剛居中,是履道而得其平坦者也。持身如是,不輕自售,故為幽人貞吉。
折中
27206910䷉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
 〖本義〗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剛,以此履乾,必見傷害,故其象如此,而占者凶。又為剛武之人,得志而肆暴之象,如秦政、項藉,豈能久也?
 〖程傳〗三以陰居陽,志欲剛而體本陰柔,安能堅其所履?故如盲眇之視,其見不明。跛躄之履,其行不遠。才既不足,而又處不得中,履非其正,以柔而務剛,其履如此,是履於危地,故曰履虎尾。以不善履履危地,必及禍患,故曰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如武暴之人,而居人上,肆其躁率而已,非能順履而遠到也。不中正而志剛,乃為群陽所與,是以剛躁蹈危而得凶也。
 〖集說〗
 ○ 耿氏南仲曰:視欲正,視而不正,則眇者也。行欲中,行而不中,則跛者也。故歸妹初九不中則為跛,九二不正則為眇。履,六三不中又不正,故跛眇兼焉。歸妹、履,皆兌下也。
 ○ 王氏申子曰:三以陰居陽,以柔履剛,謂其明耶?則眾陽而獨陰。謂其不明耶?則又居於陽。眇能視之象也。謂其能行耶,則眾剛而獨柔。謂其不能行耶?則又履乎剛,跛能履之象也。是體暗而用明,才弱而志剛者也,而又不中不正,故不自度量而一於進,敢於蹈危而取禍,如履虎尾而受咥人之凶也。若不顧強弱,勇猛直前,惟武人用之以有為于大君之事則可。然彖亦主三而言曰不咥人亨,此曰咥人凶,何也?蓋彖總言一卦之體,爻則據其時與位而言,所以不同。
 ○ 吳氏澄曰:彖通指一卦而言,則上九虎之首也。虎口實而合,有不咥之象。此專據一爻而言,則三為兌之上畫也,兌口虛而開,故有咥人之象。
 ○ 胡氏炳文曰:凡卦辭以爻為主,則爻辭與卦同。如屯卦利建侯,而初爻亦利建侯。以卦上下體論,則爻辭與卦不同。如此卦云「履虎尾不咥人」,而六三則曰「咥人」是也。卦書「不咥人」,兌三爻說體,自與乾三爻健體相應也。爻書「咥人」,六三一爻,與上九一爻獨相應,履虎尾而首應也。
 〖案〗武人為于大君,王氏之說得之。蓋三非大君之位,且為于兩字語氣亦不順也。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即此句之意。
折中
27217010䷉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本義〗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剛,然以剛居柔,故能戒懼而得終吉。
 〖程傳〗九四陽剛而乾體,雖居四,剛勝者也。在近君多懼之地,无相得之義,五復剛決之過,故為履虎尾。愬愬,畏懼之貌,若能畏懼,則當終吉。蓋九雖剛而志柔,四雖近而不處,故能兢慎畏懼,則終免於危而獲吉也。
 〖集說〗
 ○ 王氏弼曰:逼近至尊,以陽承陽,處多懼之地,故口「履虎尾,愬愬」也。然以陽居陰,以謙為本,雖處危懼,終獲其志,故終吉也。
 ○ 王氏宗傳曰:《經》曰「四多懼」,處多懼之地,而復以恐懼自處,所謂愬愬也。四處三陽之後,故亦曰履虎尾。無忘其愬愬之戒,故曰終吉。在卦德曰「履虎尾,不咥人,亨」,其九四之謂乎?
 ○ 《朱子語類》云:履三爻正是躡他虎尾處,四上躡五,亦為虎尾之象。
 ○ 胡氏炳文曰:《本義》於三之履虎尾曰不中不正以履乾,是以乾為虎而三在其後也。於四之履虎尾,則曰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剛,是以九五為虎,而四在其後也。三四皆不中正,而占有不同者,三多凶,以柔居剛,其凶也宜。四多懼,以剛居柔,所以終吉。
折中
27227110䷉履【九五,夬履,貞厲。】
 〖本義〗九五以剛中正履帝位,而下以兌說應之,凡事必行,无所疑礙,故其象為夬決其履,雖使得正,亦危道也,故其占為雖正而危,為戒深矣。
 〖程傳〗夬,剛決也。五以陽剛乾體,居至尊之位,任其剛決而行者也。如此則雖得正,猶危厲也。古之聖人,居天下之尊,明足以照,剛足以決,勢足以專。然而未嘗不盡天下之議,雖芻蕘之微必取,乃其所以為聖也,履帝位而光明者也。若自任剛明,決行不顧,雖使得正,亦危道也,可固守乎?有剛明之才,苟專自任,猶為危道,況剛明不足者乎?易中云「貞厲」,義各不同,隨卦可見。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六三於彖辭為亨者,以下卦言之,有和說之德也,於本爻為凶者,資本陰柔,履位不正,宜其凶也。九五於彖辭為不疚者,以上卦言之,有剛健中正之德也。於本爻為厲者,以剛行剛,志在夬決,其理雖正,其事則危也。凡彖多言卦德,凡爻多論爻位。
 ○ 王氏申子曰:履之卦義,履剛也。履剛之道,尚柔不尚剛也。五雖中正以履帝位,然以剛居剛,是一於尚剛者也。夬履,謂決於行也。一於任剛,決行而不顧,則於中正之道,豈能无咎乎?若貞固守此,危道也,故曰貞厲。
 〖案〗凡《彖傳》中所讚美,則其置辭无凶厲者,何獨此爻不然?蓋履道貴柔。九五以剛居剛,是決於履也。然以其有中正之德,故能常存危厲之心,則雖決於履,而動可無過舉矣。《書》云: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此其所以履帝位而不疚也與。凡易中貞厲、有厲,有以常存危懼之心為義者,如噬嗑之貞厲无咎,夬之其危乃光是也。然則此之貞厲,兌五之有厲,當從此例也。
折中
27237210䷉履【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本義〗視履之終,以考其祥,周旋无虧,則得元吉,占者禍福,視其所履而未定也。
 〖程傳〗上處履之終,於其終視其所履行,以考其善惡禍福,若其旋則善且吉也。旋,謂周旋完備,无不至也。人之所履,考視其終,若終始周完无疚,善之至也,是以元吉。人之吉凶,係其所履,善惡之多寡,占凶之小大也。
 〖集說〗
 ○ 王氏弼曰:禍福之祥,生乎所履。處履之極,履道成矣,故可視履而考祥也。居極應說,高而不危,是其旋也,履道大成,故元吉。
 ○ 梁氏寅曰:上,履之終也。人之所履,觀之於始,則誠偽未可見,惟觀之於終,然後見也。故視其所履以考其善,若周旋无虧,則其吉大矣。是爻也,豈非動容周旋中禮而為盛德之至與?
 〖總論〗
 ○ 項氏安世曰:一陰一陽之卦,在下者為復、姤,在上者為夬、剝,其義主於消長也。在二五者,陽在二為師之將,在五為比之主,陰在二為同人之君子,在五為大有之君子,其義主於得位也。在三四者,陽在三,則以剛行柔為勞謙,在四則以剛制柔為由豫,陰在三,則以柔行剛為履,在四則以柔制剛為小畜,其義主於用事也。大抵用事之爻,在下者為行己之事,在上者為制人之事。
 ○ 又曰:履之六爻,皆以履柔為吉,故九二為坦坦,九四為愬愬終吉,上九為其旋元吉,皆履柔也。六三卦辭本善,終以履剛為凶。初九九五所履皆正,然初僅能无咎,五不免於厲,皆履剛也。是故初則懼其失初心之正,而教之以保其素。五則懼其恃勢位之正,而教之以謹其決。蓋剛者,喜動而好決,任剛而行者,後多可悔之事也。
折中
27247311䷊泰11、泰卦 
 【泰卦】 乾下坤上
 〖程傳〗泰《序卦》:「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履得其所則舒泰,泰則安矣,泰所以次履也。為卦坤陰在上,乾陽居下,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而和,則萬物生成,故為通泰。
【泰,小往大來,吉亨。】
 〖本義〗泰,通也,為卦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為泰,正月之卦也。小謂陰,大謂陽。言坤往居外,乾來居內。又自歸妹來,則六往居四,九來居三也。占者有剛陽之德,則吉而亨矣。
 〖程傳〗小謂陰,大謂陽。往,往之於外也。來,來居於內也。陽氣下降,陰氣上交也。陰陽和暢則萬物生,遂天地之泰也。以人事言之,大則君上,小則臣下,君推誠以任下,臣盡誠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朝廷之泰也。陽爲君子,陰爲小人,君子來處於內,小人往處於外,是君子得位,小人在下,天下之泰也。泰之道,吉而且亨也,不云元吉、元亨者,時有汙隆,治有小大,雖泰,豈一概哉?言吉亨則可包矣。
 〖集說〗
 ○ 劉氏牧曰:往來者,以內外卦言之,由內而之外為往,由外而復內為來。
 ○ 蔡氏清曰:卦名曰泰,以天地交而二氣通,就造化之本不可相無上取也。卦辭曰「小往大來」,以內君子外小人而言,就淑慝之分上取也。然則泰有二乎?曰:一也。但是天地交而二氣通,則決然內陽而外陰矣。
折中
27257411䷊泰【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本義〗三陰在下,相連而進,拔茅連茹之象,征行之占也。占者陽剛,則其征吉矣。郭璞《洞林》讀至彙字絕句,下卦放此。
 〖程傳〗初以陽爻居下,是有剛明之才而在下者也。時之否,則君子退而窮處。時既泰,則志在上進也。君子之進,必與其朋類相牽援,如茅之根然,拔其一則牽連而起矣。茹,根之相牽連者,故以為象。彙,類也。賢者以其類進,同志以行其道,是以吉也。君子之進,必以其類,不惟志在相先,樂於與善,實乃相賴以濟。故君子小人,未有能獨立不賴朋類之助者也。自古君子得位,則天下之賢萃於朝廷,同志協力,以成天下之泰。小人在位,則不肖者並進,然後其黨勝而天下否矣。蓋各從其類也。
 〖集說〗
 ○ 劉氏向曰;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而聚之於朝,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在上則引其類,在下則推其類。故湯用伊尹,不仁者遠,而眾賢至類相致也。
 ○ 《朱子語類》云:以其彙屬上文,嘗見郭璞《洞林》亦如此作句,便是那時人已自恁地讀了。蓋拔茅連茹者,物象也,以其彙者,人也。
 ○ 林氏希元曰:《程傳》曰:茹,根之相牽者。以《本義》三陽在下,相連而進推之,乃別茅之根,非本茅之根也。蓋一陽進而二陽與之相連,猶一茅拔而別茅之根與之相連也。
折中
27267511䷊泰【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本義〗九二以剛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應,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穢,而果斷剛決,不遺遐遠,而不昵朋比,則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
 〖程傳〗二以陽剛得中,上應於五,五以柔順得中,下應於二。君臣同德,是以剛中之才,為上所專任,故二雖居臣位,主治泰者也,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故治泰之道,主二而言。「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四者處泰之道也。人情安肆,則政舒緩而法度廢弛,庶事无節,治之之道,必有包含荒穢之量,則其施為寬裕詳密,敝革事理,而人安之。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則无深遠之慮,有暴擾之患,深敝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用馮河,泰寧之世,人情習於久安,安於守常,惰於因循,憚於更變,非有馮河之勇,不能有為於斯時也。馮河謂其剛果足以濟深越險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漸至於衰替,蓋由狃習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剛斷之君,英烈之輔,不能挺特奮發以革其弊也。故曰用馮河。或疑上云包荒則是包含寬容,此云用馮河則是奮發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剛果之用,乃聖賢之爲也。不遐遺,泰寧之時,人心狃於泰,則苟安逸而已,惡能復深思遠慮及於遐遠之事哉?治夫泰者,當周及庶事,雖遐遠不可遺,若事之微隱,賢才之在僻陋,皆遐遠者也,時泰則固遺之矣。朋亡,夫時之既泰,則人習於安,其情肆而失節,將約而正之,非絶去其朋與之私,則不能也,故云朋亡。自古立法制事,牽於人情,卒不能行者多矣。若夫禁奢侈則害於近戚,限田産則妨於貴家,如此之類,既不能斷以大公而必行,則是牽於朋比也。治泰不能朋亡,則為之難矣。治泰之道,有此四者,則能合於九二之徳,故曰得尚于中行,言能配合中行之義也。尚,配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若有包容而無斷制,非剛柔相濟之中也。必包容荒穢,而又果斷剛決,則合乎中矣。雖不遺遐遠,而或自私於吾之黨類,則易至偏重,非輕重不偏之中也。惟不遺遐遠,而又不昵朋比,是不忘遠又不泄邇,合乎中矣。《本義》兩而字當細玩。
 ○ 龔氏煥曰:初九以其彙,九二則欲其朋亡,何也?初九在下之賢,則欲其引類而進,九二大臣,所以進退天下之人才者,故欲亡其朋類。惟亡其朋類則能用天下之賢,若獨私其朋,則天下之賢,有不得進用者矣。此其所以不同也。
 〖案〗此爻以夫子《象傳》觀之。須以「包荒」兩字為主。蓋聖賢之心無棄物,堯舜之道欲並生,非包荒則不足以體天地之心,而盡君師之道矣。然包荒非混而無別之謂,故必斷以行之,明以周之,公以處之,然後用舍舉措無不合於中道。《魯論》所謂寬信敏公者,意蓋相似也。四者以寬為本,故曰居上不寬,吾何以觀之哉!
折中
27277611䷊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本義〗將過乎中,泰將極而否欲來之時也。恤,憂也。孚,所期之信也。戒占者艱難守貞,則无咎而有福。
 〖程傳〗三居泰之中,在諸陽之上,泰之盛也。物理如循環,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故於泰之盛,與陽之將進,而為之戒曰:无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无常泰也。无常往而不返者,謂陰當復也。平者陂,往者復,則為否矣。當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時,不敢安逸,常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如是則可以无咎。處泰之道,既能艱貞,則可常保其泰,不勞憂恤,得其所求也。不失所期為孚。如是,則於其祿食有福益也。祿食,謂福祉。善處泰者,其福可長也。蓋德善日積,則福祿日臻,德踰於祿,則雖盛而非滿。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喪敗者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无平不陂,為三陽言之;无往不復,為三陰言之。兩言无不者,明此皆天道之必至,而有孚者也。人能知此,則當泰之極,不可不盡人事以防之,撫極泰之運而操心之危,如此則舉動之際,必无過咎,然後彼必至之孚,可以勿恤。我固有之福,可以長享矣。
 ○ 徐氏直方曰:小人所以勝君子者,非乘其怠,則攻其隙,艱則無怠之可乘,貞則無隙之可攻,如此則可以无咎,可以勿憂其孚矣。或曰:陰陽交運,否泰相仍,時勢然也,雖艱貞,勿恤如之何?曰:平陂住復者,天運之不能無;艱貞勿恤者,人事之所當盡。天人有交勝之理,處其交,履其會者,必有變化持守之道,若一諉之天運,以為無預於人事,則聖人之易,可無作矣。
折中
27287711䷊泰【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本義〗已過乎中,泰已極矣,故三陰翩然而下復,不待富而其類從之,不待戒令而信也。其占為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當戒也。陰虛陽實,故凡言不富者,皆陰爻也。
 〖程傳〗六四處泰之過中,以陰在上,志在下復,上二陰亦志在趨下。翩翩,疾飛之貌,四翩翩就下,與其鄰同也。鄰,其類也,謂五與上。夫人富而其類從者,為利也,不富而從者,其志同也。三陰皆在下之物,居上乃失其實,其志皆欲下行,故不富而相從,不待戒告而誠意相合也。夫陰陽之升降,乃時運之否、泰,或交或散,理之常也。泰既過中,則將變矣,聖人於三,尚云艱貞則有福,蓋三為將中,知戒則可保,四已過中矣,理必變也,故專言始終反復之道。五,泰之主,則復言處泰之義。
 〖集說〗
 ○ 沈氏該曰:四處上體,在近君之位。三陽既進,樂與賢者共之,志同願得,是以不富以鄰,不戒而孚也。
 ○ 趙氏彥肅曰:從六五下賢,其心休休焉者也。
 ○ 李氏簡曰:陰氣上升,陽氣下降,乃天地之交泰也。上以謙虛接乎下,下以剛直事乎上,上下相孚,乃君臣之交泰也,君臣交泰,則天下泰矣。故下三爻皆以剛直事其上,上三爻皆以謙虛接乎下,四當二卦之交,故發此義。
 ○ 俞氏琰曰:翩翩,降以相從之貌。易以陰虛為不富,六四陰爻,故曰不富。
 ○ 何氏楷曰:此正陰陽交泰之爻也。翩翩,群飛而下貌。陰虛陽實,凡言不富者皆陰爻。鄰,指五上,四能挾其並居之鄰,相從而下者,以三陰皆欲求陽,故不待教戒,而能以之下孚乎陽也。
 〖案〗《傳》義皆以此爻為小人復來,然以《彖傳》「上下交而其志同」觀之,則四五正當君相之位,下交之主,兩爻《象傳》所謂中心願也,中以行願也,則正所謂志同者也。爻辭不富,與謙六五同,皆言其謙虛而不自滿足爾。沈氏趙氏以下諸說,義皆可從。
折中
27297811䷊泰【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本義〗以陰居尊,為泰之主,柔中虛已,下應九二,吉之道也。而帝乙歸妹之時,亦嘗占得此爻。占者如是,則有祉而元吉矣。凡經以古人為言,如高宗、箕子之類者,皆放此。
 〖程傳〗史謂湯為天乙,厥後有帝祖乙,亦賢王也。後又有帝乙。《多士》曰:自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稱帝乙者,未知誰是。以爻義觀之,帝乙制王姬下嫁之禮法者也。自古帝女雖皆下嫁,至帝乙然後制為禮法,使降其尊貴,以順從其夫也。六五以陰柔居君位,下應於九二剛明之賢,五能倚任其賢臣而順從之,如帝乙之歸妹然,降其尊而順從於陽,則以之受祉,且元吉也。元吉,大吉而盡善者也,謂成治泰之功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帝女下嫁之禮,至湯而備。湯嫁妹之辭曰: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陰之從陽,女之順夫,天下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湯稱天乙,或者亦稱帝乙乎?
折中
27307911䷊泰【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本義〗泰極而否,城復于隍之象。戒占者不可力爭,但可自守,雖得其貞,亦不免於羞吝也。
 〖程傳〗掘隍土積累以成城,如治道積累以成泰。及泰之終,將反於否,如城土頹圯,復反于隍也。上,泰之終,六以小人處之,行將否矣。勿用師,君之所以能用其眾者,上下之情通而心從也。今泰之將終,失泰之道,上下之情不通矣。民心離散,不從其上,豈可用也?用之則亂。眾既不可用,方自其親近而告命之,雖使所告命者得其正,亦可羞吝。邑,所居,謂親近,大率告命必自近始。凡貞凶,貞吝,有二義,有貞固守此則凶吝者,有雖得正亦凶吝者,此不云貞凶而云貞吝者,將否而方告命,為可羞吝,否不由於告命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與「城復于隍」。曰:此亦事勢之必然,冶久必亂,亂久必治,天下無久而不變之理。子善遂言天下治亂,皆生於人心,治久則人心放肆,故亂因此生。亂極則人心恐懼,故治由此起。曰:固是生於人心,履其運者,必有變化持守之道可也。
 〖案〗貞者,常也。爻義言當此之時,只可告邑,未可用師。若守常而用師則吝,非以告邑為可吝也。
 〖總論〗
 ○ 劉氏定之曰;泰取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故六爻之中,相交之義重。初與四相交,泰之始也。故初言以其彙,如茅之連茹。四言以其鄰,如鳥之連翩,二與五相交,泰之中也,故五言人君降其尊貴以任夫臣,二言大臣盡其職任以答夫君。三與上相交,泰之終也,故三言平變而為陂,上言城復而于隍。蓋君子進而小人退,所以致泰也。君委任而臣效忠,所以致泰也。抑天運之循環,泰極而否,有必然者,而保泰之意,隱然有不容不恐懼焉,則平陂城隍,其旨嚴哉!
 ○ 吳氏曰慎曰:初四以氣類言,二體之始也。三上以時運言,二體之終也。二五以主泰言,二體之中也。
折中
27318012䷋否12、否卦 
 【否卦】  坤下乾上
 〖程傳〗否《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夫物理往來,通泰之極則必否,否所以次泰也。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陰陽和暢則為泰。天處上,地處下,是天地隔絕,不相交通,所以為否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本義〗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正與泰反,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其占不利於君子之正道。蓋乾往居外,坤來居內。又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誤也。《傳》不特解其義,亦可見。
 〖程傳〗天地交而萬物生於中,然後三才備,人為最靈,故為萬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則不生萬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消長闔闢,相因而不息,泰極則復,否終則傾,无常而不變之理,人道豈能无也?既否則泰矣。夫上下交通,剛柔和會,君子之道也。否則反是,故不利君子貞。君子正道,否塞不行也。大往小來,陽往而陰來也。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象,故為否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否之匪人者,言否閉之世,非是人道交通之時,故云匪人。不利君子貞者,由小人道長,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為正也。陽氣往而陰氣來,故云大往小來。陽主生息,故稱大。陰主消耗,故稱小。
 ○ 崔氏憬曰:否,不通也。於不通之時,小人道長,故云匪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也。
 ○ 呂氏大臨曰:否,閉塞而不交也,「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言否閉之世,非其人者,惡直醜正,不利乎君子之守正。
 ○ 王氏宗傳曰:匪人,所謂非君子人也。人非君子,則平時與君子如枘鑿之不相入者,正斯人也。匪人得志,則君子之道否塞而不行矣。夫正道之在天下。不可以一日無也。今也君子之道否塞而不得行者,皆否之匪人,不利乎貞故也。蓋小人之心,同乎己者則利之,異乎己者則不利也。夫惟彼己之勢,既不相入,故大者往而小者來也。
 ○ 喬氏中和曰:君子以正自居,隱見隨時,無入而不自得,何不利之有,亦小人不利於君子之貞耳。於是而君子往小人來而天地否矣。由否而之泰焉,天也。由泰而之否焉,人也。
折中
27328112䷋否【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本義〗 三陰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蓋能如是,則變而為君子矣。
 〖程傳〗泰與否皆取茅為象者,以群陽群陰同在下,有牽連之象也。泰之時,則以同征為吉。否之時,則以同貞為亨。始以內小人外君子為否之義,復以初六否而在下為君子之道。易隨時取義,變動无常。否之時,在下者君子也。否之三陰,上皆有應。在否隔之時,隔絕不相通,故无應義。初六能與其類貞固其節,則處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當否而能進者,小人也,君子則伸道免禍而已。君子進退,未嘗不與其類同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居否之時,動則入邪。三陰同道,皆不可進,故拔茅茹以類,貞而不諂則吉亨。
 ○ 胡氏瑗曰:否之初,是小人道長,君子不可用之時也。時既不可用,則必引類而退,守以正道,不可求進,然後得其占而獲亨也。
 ○ 王氏宗傳曰:否之初六雖有其應,然當此之時,上下隔絕而不通,故初六無上應之義,惟其以彙守吾正而已。吉亨,泰之時為然也。初六以其類貞,而亦吉且亨者,詘身以伸道,故無往而不吉,亦無往而不亨也。吉,謂免禍。亨,謂伸道也。
 ○ 王氏應麟曰:泰之征吉,引其類以有為;否之貞吉,潔其身以有待。
 〖案〗聖人雖許小人改過,恐無繫以吉亨之辭之理,《程傳》及諸家作君子守道者近是。
折中
27338212䷋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本義〗陰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故占者小人如是則吉,大人則當安守其否,而後道亨。蓋不可以彼包承於我,而自失其守也。
 〖程傳〗六二其質則陰柔,其居則中正。以陰柔小人而言,則方否於下,志所包畜者,在承順乎上,以求濟其否,為身之利,小人之吉也。大人當否,則以道自處,豈肯枉己屈道,承順於上?惟自守其否而已。身之否,乃其道之亨也。或曰:上下不交,何所承乎?曰:正則否矣,小人順上之心,未嘗无也。
 〖集說〗
 ○ 楊氏簡曰:小人者之事其上也,包而不敢露,承而不敢拂,故吉。若夫大人,則否而亨。
折中
27348312䷋否【六三,包羞。】
 〖本義〗以陰居陽而不中正,小人志於傷善而未能也,故為包羞之象。然以其未發,故无凶咎之戒。
 〖程傳〗三以陰柔不中不正而居否,又切近於上,非能守道安命,窮斯濫矣,極小人之情狀者也。其所包畜謀慮,邪濫无所不至,可羞恥也。
 〖集說〗
 ○ 游氏酢曰:在下體之上,位浸顯矣。當否之世而不去,忍恥冒處,故謂之包羞。
 ○ 郭氏雍曰:尸祿素餐,所謂包羞者也。孔子曰:「邦無道,穀恥也。」其六三之謂與?
 ○ 楊氏簡曰:六三德不如六二,而位益高,舍正從邪,有愧於中,故曰包羞。是謂君子中之小人,自古此類良多。
折中
27358412䷋否【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本義〗否過中矣,將濟之時也。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故其占為有命无咎,而疇類三陽,皆獲其福也。命,謂天命。
 〖程傳〗四以陽剛健體,居近君之位,是有濟否之才,而得高位者也。足以輔上濟否,然當君道方否之時,處逼近之地,所惡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動必出於君命,威柄一歸於上,則无咎,而其志行矣。能使事皆出於君命,則可以濟時之否,其疇類皆附離其福祉。離,麗也。君子道行,則與其類同進,以濟天下之否,疇離祉也。小人之進,亦以其類同行。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泰九三於无咎之下言有福,否九四於无咎之下言疇離扯者,二爻當天命之變,正君子補過之時也。泰之三,知其將變,能修人事以勝之,使在我者无可咎之事,然後可以勿恤小人之孚,而自食君子之福也。否之四,因其當變,能修人事以乘之,有可行之時,而无可咎之事,則不獨為一己之利,又足為眾賢之祉也。是二者苟有咎焉,其禍可勝言哉?
 ○ 又曰:泰雖極治,以命亂而成否,否雖極亂,以有命而成泰。命者,天之所令,君之所造也。道之廢興,豈非天耶?世之治亂,豈非君耶?
 ○ 胡氏炳文曰:否泰之變,皆天也。然泰變為否易,故於內卦即言之。否變為泰難,故於外卦始言之。
折中
27368512䷋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本義〗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之否,大人之事也。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則吉,然又當戒懼,如《繫辭傳》所云也。
 〖程傳〗五以陽剛中正之德居尊位,故能休息天下之否,大人之吉也。大人當位,能以其道休息天下之否,以循致於泰。猶未離於否也,故有其亡之戒。否既休息,漸將反泰,不可便為安肆,當深慮遠戒,常虞否之復來,曰其亡矣,其亡矣。其繫于苞桑,謂為安固之道,如維繫于苞桑也。桑之為物,其根深固。苞,謂叢生者,其固尤甚。聖人之戒深矣。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致禍敗也。《繫辭》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九五「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如何?曰:有戒懼危亡之心,則便有苞桑繫固之象。蓋能戒懼危亡,則如繫于苞桑,堅固不拔矣。如此說,則象占乃有收殺非是其亡其亡而又繫于苞桑也。
折中
27378612䷋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本義〗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之否者也,其占為先否後喜。
 〖程傳〗上九否之終也,物理極而必反,故泰極則否,否極則泰。上九否既極矣,故否道傾覆而變也。先極否也,後傾喜也。否傾則泰矣,後喜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處否之極,否道已終,能傾毀其否,故曰傾否也。否道未傾之時,是先否。已傾之後,其事得通,故曰後有喜也。
 ○ 王氏宗傳曰:言傾否而不言否傾,人力居多焉。
 ○ 胡氏炳文曰:以陰柔處泰之終,故不能保泰,而泰復為否。以陽剛處否之終,故卒能傾否,而否復為泰。否泰反復,天乎?人也。
 ○ 何氏楷曰:先否後喜,即先天下而憂,後天下而樂之意,正與其亡其亡之君心相似。
折中
27388713䷌同人13、同人卦 
 【同人卦】  離下乾上
 〖程傳〗同人《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夫天地不交則為否,上下相同則為同人。與否義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與人同,力乃能濟,同人所以次否也。為卦乾上離下,以二象言之,天在上者也,火之性炎上,與天同也,故為同人。以二體言之,五居正位,為乾之主,二為離之主,二爻以中正相應,上下相同,同人之義也。又卦惟一陰,眾陽所欲同,亦同人之義也。他卦固有一陰者,在同人之時,而二五相應,天火相同,故其義大。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本義〗離,亦三畫卦之名。一陰麗於二陽之間,故其德為離,為文明,其象為火,為日,為電。同人,與人同也。以離遇乾,火上同於天。六二得位得中,而上應九五,又卦惟一陰,而五陽同與之,故為同人。于野,謂曠遠而无私也,有亨道矣。以健而行,故能涉川。為卦內文明而外剛健,六二中正而有應,則君子之道也。占者能如是則亨,而又可涉險,然必其所同合於君子之道,乃為利也。
 〖程傳〗野,謂曠野,取遠與外之義。夫同人者,以天下大同之道,則聖賢大公之心也。常人之同者,以其私意所合,乃暱比之情耳。故必于野,謂不以暱近情之所私,而於郊野曠遠之地,既不繫所私,乃至公大同之道,无遠不同也,其亨可知。能與天下大同,是天下皆同之也。天下皆同,何險阻之不可濟?何艱危之不可亨?故利涉大川,利君子貞。上言于野,止謂不在暱比。此復言宜以君子正道。君子之貞,謂天下至公大同之道,故雖居千里之遠,生千歲之後,若合符節,推而行之,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莫不同。小人則唯用其私意,所比者雖非亦同,所惡者雖是亦異,故其所同者,則為阿黨,蓋其心不正也。故同人之道,利在君子之貞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同人,謂和同於人。野是廣遠之處,借其野名,喻其廣遠,言和同於人,必須寬廣無所不同,用心無私,乃得亨通,故云「同人於野亨」。與人同心,足以涉難,故曰「利涉大川」。與人和同,易涉邪僻,故「利君子貞」也。
 ○ 胡氏炳文曰:同人于野,其同也大。利君子貞,其同也正。與人大同,亨道也,雖大川可涉。然有所同者大,而不出於正者,故又當以正為本。
 ○ 蔡氏清曰:大人之道,豈必人人而求與之同哉?亦惟以正而已。正也者,人心之公理也,不期同而自無不同者也。若我既得其正,而彼或不我同,則彼之悖矣,吾何計哉?然同我者已億萬:而不同者僅一二,亦不害其為大同也。
 ○ 林氏希元曰:《序卦傳》曰:「與人同者,物必歸焉。」同人於野,則物無不應,人無不助,而事無不濟,故亨。雖大川之險,亦利於涉矣。然必所同者合於君子之正道,乃為于野而亨且利涉。使不以正,雖所同滿天下,竟是私情之合,不足謂之于野,又何以致亨而利涉哉。
折中
27398813䷌同人【初九,同人於門,无咎。】
 〖本義〗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剛在下,上无係應,可以无咎,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居同人之初,而无繫應,是无偏私,同人之公者也,故為出門同人。出門,謂在外。在外則无私昵之偏,其同博而公,如此則无過咎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居同人之始,為同人之首者也。無應於上,心無係吝,通夫大同,出門皆同,故曰「同人于門」也。出門同人,誰與為咎?
 ○ 王氏應麟曰:同人之初曰出門,隨之初曰出門,謹於出門之初,則不苟同,不詭隨。
 ○ 胡氏炳文曰:同人與隨,皆易溺於私。隨必出門而後可以有功,同人必出門而後可以无咎。
折中
27408913䷌同人【六二,同人于宗,吝。】
 〖本義〗宗,黨也。六二雖中且正,然有應於上,不能大同而係於私,吝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二與五為正應,故曰同人于宗。宗,謂宗黨也。同於所係應,是有所偏與,在同人之道為私狹矣,故可吝。二若陽爻,則為剛中之德,乃以中道相同,不為私也。
 〖集說〗
 ○ 馮氏當可曰:以卦體言之,則有大同之義;以爻義言之,則示阿黨之戒。
 ○ 蔡氏清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今乃謂同人于宗吝者,蓋卦是就其全體,上取其有相同之義。然同人之道貴乎廣,今二五相同,雖曰兩相與則專,然其道則狹矣。曰于宗吝以見其利于野也。
折中
27419013䷌同人【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本義〗剛而不中,上无正應,欲同於二而非其正,懼九五之見攻,故有此象。
 〖程傳〗三以陽居剛而不得中,是剛暴之人也。在同人之時,志在於同,卦惟一陰,諸陽之志,皆欲同之,三又與之比。然二以中正之道,與五相應。三以剛強居二五之間,欲奪而同之。然理不直,義不勝,故不敢顯發,伏藏兵戎於林莽之中,懷惡而內負不直,故又畏懼。時升高陵以顧望,如此至於三歲之久,終不敢興。此爻深見小人之情狀,然不曰凶者,既不敢發,故未至凶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伏戎于莽,升其高陵」如何?曰:只是伏於高陵之草莽中,三歲不敢出。
 ○ 胡氏炳文曰:卦惟三四不言「同人」,三四有爭奪之象,非同者也。
折中
27429113䷌同人【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本義〗剛不中正,又無應與,亦欲同於六二,而為三所隔,故為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占者如是,則是能改過而得吉也。
 〖程傳〗四剛而不中正,其志欲同二,亦與五為仇者也。墉,垣,所以限隔也。四切近於五,如隔墉耳。乘其墉,欲攻之,知義不直而不克也,苟能自知義之不直而不攻,則為吉也。若肆其邪欲,不能反思義理,妄行攻奪,則其凶大矣。三以剛居剛,故終其強而不能反。四以剛居柔,故有困而能反之義。能反則吉矣,畏義而能改,其吉宜矣。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同人三四皆有爭奪之義。曰:三以剛居剛,便迷而不返;四以剛居柔,便有返底道理。《繫辭》云「近而不相得則凶」。如初上則各在事外,不相干涉,所以無爭。
 ○ 項氏安世曰:凡爻言不克者,皆陽居陰位。惟其陽,故有訟有攻。惟其陰,故不克訟、弗克攻。訟之九二、九四,同人之九四,皆是物也。
 〖案〗卦名同人,而三四兩爻,所以有乖爭之象者,蓋人情同極必異,異極乃復於同。正如治極則亂,亂極乃復於治。此人事分合之端,易道循環之理也。卦之內體,自同而異,故于門、于宗,同也。至三而有伏戎之象,則不勝其異矣。外體自異而同,故乘墉而弗克攻,大師而克相遇,漸反其異也。至上而有于郊之象,則復歸於同矣。三四兩爻,正當同而異、異而同之際,故聖人因其爻位爻德以取象。三之所謂敵剛者,敵上也。四之所謂乘墉者,攻初也,蓋既非應則不同,不同則有相敵相攻之象矣。以為爭六二之應,而與九五相敵相攻,似非卦意也。
折中
27439213䷌同人【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本義〗五剛中正,二以柔中正,相應於下,同心者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義理所同,物不得而間之,故有此象。然六二柔弱而三四剛強,故必用大師以勝之,然後得相遇也。
 〖程傳〗九五同於二,而為三四二陽所隔,五自以義直理勝,故不勝憤抑,至於號咷。然邪不勝正,雖為所隔,終必得合,故後笑也。大師克相遇,五與二正應,而二陽非理隔奪,必用大師克勝之,乃得相遇也。云大師、云克者,見二陽之強也。九五君位,而爻不取人君同人之義者,蓋五專以私暱應於二,而失其中正之德,人君當與天下大同,而獨私一人,非君道也。又先隔則號咷,後遇則笑,是私暱之情,非大同之體也。二之在下,尚以同于宗為吝,況人君乎?五既於君道无取,故更不言君道,而明二人同心,不可間隔之義。《繫辭》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中誠所同,出處語默無不同,天下莫能間也。同者一也,一不可分,分乃二也。一可以通金石,冒水火,無所不能入,故云其利斷金。其理至微,故聖人贊之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謂其言意味深長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師莫大於君心,而兵革為小;克莫難於小人,而敵國為小。
 ○ 胡氏炳文曰:同人九五剛中正而有應,故先號咷而後笑,旅上九剛不中正而無應,故先笑後號咷。
 ○ 吳氏曰慎曰:案《程傳》論九五,非人君大同之道,《本義》不用此意,何也?蓋六二為同人之主,著于宗之吝,所以明大同之道也。至五則取其中正而應,故未合而號咷,既遇而笑樂,非以其私也,故《象傳》明其中直,《彖傳》與其中正而應,《本義》謂其義理所同,豈得以私暱病之哉?
 〖案〗居尊位而欲下交,居下位而欲獲上,其中必多忌害間隔之者,故此爻之號咷,鼎九二之「我仇有疾」,亦論其理如此爾,說易者必欲求其爻以實之,則鑿矣。
折中
27449313䷌同人【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本義〗居外无應,物莫與同,然亦可以无悔,故其象占如此,郊在野之內,未至於曠遠,但荒僻无與同耳。
 〖程傳〗郊,在外而遠之地。求同者必相親相與,上九居外而无應,終无與同者也。始有同,則至終或有睽悔,處遠而无與,故雖无同亦无悔。雖欲同之,志不遂,而其終无所悔也。
 〖集說〗
 ○ 楊氏時曰:同人于野亨,上九同人于郊,止於无悔而已,何也?蓋以一卦言之,則于野無暱比之私焉,故亨。上九居卦之外而無應,不同乎人,人亦無同之者,則靜而不通乎物也,故无悔而已。
 ○ 蔡氏淵曰:國外曰郊,郊外曰野,雖在卦上,猶未出乎卦也,故止曰郊。
 ○ 梁氏寅曰:上無所係應,而同人于郊,則所同者遠,亦無私矣。然猶未能極乎遠,故不能吉亨,止於无悔而已。《象傳》言「志未得」,蓋其所同者未能周於天下,是其志之未遂也。
 〖總論〗
 ○ 孔氏穎達曰:「凡處同人而不泰焉則必用師矣」者,王氏注意非止上九一爻,乃總論同人一卦之義。去初上而言,二有同宗之吝,三有伏戎之禍,四有不克之困,五有大師之患,是處同人之世,無大通之志,則必用師矣。
 ○ 楊氏文煥曰:同人于野則亨,于門則无咎,于宗則吝,于郊則无悔。于宗不若于門,于門不若于郊,于郊不若于野,六爻有不能盡卦義者,同人是也。
 ○ 梁氏寅曰:同人之道,以大同而不私為善,故卦之諸爻,或比或應,皆為同於所近,無大吉者。彖言同人于野,則能絕其私與,而廓然大公,此其所以亨也。以一卦觀之,由內而至外,初為同人于門,至近也;二為同人于宗,亦近也;至上而同人于郊,則遠矣,然未如野之尤遠也。同人于野,豈非超出於家邑之外乎?二為同人之主,而不能大同,故其有應者,乃所以為吝。初上雖无咎、无悔,然終不若于野之亨也。聖人以四海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而情無不孚,恩無不洽者,豈非同人於野之意哉!
折中
27459414䷍大有14、大有卦 
 【大有卦】  離上乾下
 〖程傳〗大有《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夫與人同者,物之所歸也,大有所以次同人也。為卦火在天上,火之處高,其明及遠,萬物之眾,无不照見,為大有之象。又一柔居尊,眾陽並應,居尊執柔,物之所歸也。上下應之,為大有之義。大有,盛大豐有也。
【大有,元亨。】
 〖本義〗大有,所有之大也。離居乾上,火在天上,无所不照。又六五一陰,居尊得中而五陽應之,故為大有。乾健離明,居尊應天,有亨之道。占者有其德,則大善而亨也。
 〖程傳〗卦之才可以元亨也。凡卦德,有卦名自有其義者,如比吉、謙亨是也;有因其卦義便為訓戒者,如師貞丈人吉、同人于野亨是也;有以其卦才而言者,大有元亨是也。由剛健文明,應天時行,故能元亨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陽為大,陰為小,一陰居尊,而為五陽所歸,所有者大也。大非陰柔所能有也,必沖虛不自滿者能有之。六五明體而虛中,所以為大有,所以為元亨。若直以大有為富有盛大,則失其義矣。
 ○ 丘氏富國曰:一陰在上卦之中,而五陽宗之,諸爻之有,皆六五之有也,豈不大哉?惟其所有者大,故其亨亦大也。
 〖案〗比以九居五,視大有之六五為優矣。然比之應之者,五陰也,則民庶之象也。大有之應之者,五陽也,則賢人之象也。賢人應之,所有孰大於是哉,故大有之柔中,雖不如比之剛中,而比之吉無咎則不如大有之直言元亨也。《彖辭》直言元亨,更無他辭者,惟此與鼎卦而已,皆以尚賢養賢之故也。
折中
27469514䷍大有【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本義〗雖當大有之時,然以陽居下,上无系應,而在事初,未涉乎害者也,何咎之有?然亦必艱以處之則无咎,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九居大有之初,未至於盛,處卑无應與,未有驕盈之失,故无交害,未涉於害也。大凡富有鮮不有害,以子貢之賢,未能盡免,況其下者乎?匪咎,艱則无咎,言富有本匪有咎也,人因富有自為咎耳。若能享富有而知難處,則自无咎也。處富有而不能思艱兢畏,則驕侈之心生矣,所以有咎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當大有之時,反易有害。初陽在下,未與物接,所以未涉於害也,何咎之有?然以為匪咎而以易心處之,反有咎矣。无交害,大有之初如此。艱則无咎,大有自初至終皆當如此。
折中
27479614䷍大有【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
 〖本義〗剛中在下,得應乎上,為大車以載之象。有所往而如是,可无咎矣。占者必有此德,乃應其占也。
 〖程傳〗九以陽剛居二,為六五之君所倚任。剛健則才勝,居柔則謙順,得中則无過,其才如此,所以能勝大有之任。如大車之材,強壯能勝載重物也。可以任重行遠,故有攸往而无咎也。大有豐盛之時,有而未極,故以二之才,可往而无咎。至於盛極,則不可以往矣。
 〖集說〗
 ○ 王氏弼曰:任重而不危。
折中
27489714䷍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本義〗亨,《春秋傳》作享,謂朝獻也。古者亨通之亨,享獻之享,烹飪之烹,皆作亨字。九三居下之上,公侯之象。剛而得正,上有六五之君,虛中下賢,故為享于天子之象。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小人无剛正之德,則雖得此爻,不能當也。
 〖程傳〗三居下體之上,在下而居人上,諸侯人君之象也。公侯上承天子,天子居天下之尊,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下者何敢專其有。凡土地之富,人民之眾,皆王者之有也,此理之正也。故三當大有之時,居諸侯之位,有其富盛,必有亨通乎天子,謂以其有為天子之有也,乃人臣之常義也。若小人處之,則專其富有以為私,不知公以奉上之道,故曰小人弗克也。
 〖集說〗
  《朱子語類》云:古文無亨字,亨享烹並通用。如「公用亨于天子」解作亨字便不是。又曰:亨享二字,據《說文》本是一字,故易中多互用,如「王用亨于岐山」,亦當為享,如「王用享于帝」之云也。字畫音韻,是經中淺事,故先儒得其大者多不留意,然不知此等處不理會,却枉費了無限辭說牽補,而卒不得其大義,亦甚害事也。
折中
27499814䷍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
 〖本義〗彭字音義未詳,《程傳》曰盛貌,理或當然。六五柔中之君,九四以剛近之,有僭逼之嫌,然以其處柔也,故有不極其盛之象,而得无咎,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九四居大有之時,已過中矣,是大有之盛者也,過盛則凶咎所由生也,故處之之道,匪其彭則得无咎,謂能謙損,不處其太盛則得无咎也。四近君之高位,苟處太盛則致凶咎。彭,盛多之貌。《詩‧載驅》云:「汶水湯湯,行人彭彭。 」行人盛多之狀。《雅大明》云:「駟騵彭彭。」言武王戎馬之盛也。
 〖集說〗
 ○ 沈氏該曰:以剛處柔,謙以自居,而懼以戒其盛,得明哲保身之義,故无咎也。
折中
27509914䷍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本義〗大有之世,柔順而中,以處尊位,虛己以應九二之賢,而上下歸之,是其孚信之交也。然君道貴剛,太柔則廢,當以威濟之則吉,故其象占如此,亦戒辭也。
 〖程傳〗六五當大有之時,居君位,虛中,為孚信之象。人君執柔守中,而以孚信接於下,則下亦盡其信誠以事於上。上下孚信相交也。以柔居尊位,當大有之時,人心安易,若專尚柔順,則陵慢生矣,故必威如則吉。威如,有威嚴之謂也。既以柔和孚信接於下,眾志說從,又有威嚴使之有畏,善處有者也,吉可知矣。
 〖集說〗
  俞氏琰曰:既有誠信以接下而人信之,又有威嚴以自重而人畏之,為大有之君,而剛柔得宜如此,故吉。
折中
275110014䷍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本義〗大有之世,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能履信思順而尚賢也。滿而不溢,故其占如此。
 〖程傳〗上九在卦之終,居无位之地,是大有之極,而不居其有者也。處離之上,明之極也。惟至明所以不居其有,不至於過極也。有極而不處,則无盈滿之災,能順乎理者也。五之孚信而履其上,為蹈履誠信之義。五有文明之德,上能降志以應之,為尚賢崇善之義。其處如此,合道之至也,自當享其福慶。自天祐之,行順乎天而獲天祐,故所往皆吉,无所不利也。
 〖集說〗
 ○ 郭氏雍曰:《繫辭》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六五之君實盡此,而言於上九者,蓋言大有之吉,以此終也。故《象》曰「大有上吉」,則知此吉大有之吉也,非止上九之言也。
 ○ 鄭氏汝諧曰:履信思順,又以尚賢,蓋言五也。五厥孚交如,履信也。居尊用柔,思順也。上九在上,尚賢也。五獲天之祐,吉无不利,由其有是也。言五而繫之上,何也?五成卦之主,上其終也。五之德宜獲是福,於終可驗也。易之取義若是者眾,小畜之上九曰「婦貞厲,月幾望」,言六四之畜陽至上而爲貞厲之婦,幾望之月也。若指上九而言,則上九陽也,不得爲婦與月。說易者其失在於泥爻以求義,故以履信思順尚賢歸之於上九也。易之所謂尚者,上也,五尚上九之賢,故自天之祐於上九見之。
 ○ 王氏宗傳曰:六五以一柔有五剛,上九獨在五上,五能尚之,《繫辭傳》所謂「又以尚賢」,則上九是也。祐之自天,吉无不利,謂大有至此,愈有隆而無替也。然則當大有之極,莫大於得天。而所以得天,又莫大於尚賢也。
 ○ 胡氏炳文曰:小畜上九,畜之終也。其占曰厲曰凶,承六四言也。大有上九,有之終也。其占吉无不利,承六五言也,小畜一陰畜眾陽,故其終也如彼。大有一陰有眾陽,故其終也如此。君臣大分,豈不明哉?蓋五之厥孚,履信也,柔中思順也;尚上九之一陽,尚賢也。所以其終也,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案〗《傳》義皆以履信思順尚賢為上九之事,然易中以上爻終五爻之義者甚多,如師之大君有命,離之王用出征,解之公用射隼,皆非以上爻為王公也。蒙五爻而終其義爾,郭氏、鄭氏、王氏之說,皆與卦意、爻義合,胡氏最為恪守《本義》者,於此獨從郭氏諸說,則亦未允於心故也。
折中
275210115䷎謙15、謙卦 
 【謙卦】 坤上艮下
 〖程傳〗謙《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其有既大,不可至於盈滿,必在謙損,故大有之後,受之以謙也。為卦坤上艮下,地中有山也。地體卑下,山高大之物,而居地之下,謙之象也。以崇高之德,而處卑之下,謙之義也。
【謙,亨,君子有終。】
 〖本義〗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止乎內而順乎外,謙之意也。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謙之象也。占者如是,則亨通而有終矣。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
 〖程傳〗謙有亨之道也,有其德而不居謂之謙。人以謙巽自處,何往而不亨乎?君子有終,君子志存乎謙巽達理,故樂天而不競,內充故退讓而不矜,安履乎謙,終身不易,自卑而人益尊之,自晦而德益光顯,此所謂君子有終也。在小人則有欲必競,有德必伐,雖使勉慕於謙,亦不能安行而固守,不能有終也。
 〖集說〗
 ○ 馮氏椅曰:一陽五陰之卦,其立象也,一陽在上下者為剝、復,象陽氣之消長也;在中者為師、比,象眾之所歸也;至於三四在二體之際,當六畫之中,故以其自上而退處於下者為謙,自下而奮出乎上者為豫。此觀畫立象之本指也。
 〖案〗《傳》義釋卦名,皆不取九三之義,實則成卦之由,在於九三,以豫卦反觀可見也。夫子《彖傳》所以不舉者,因周公爻辭與彖辭同,則三為成卦之主,其義易見爾。馮氏之說,可相補備。
折中
275310215䷎謙【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本義〗以柔處下,謙之至也,君子之行也。以此涉難,何往不濟,故占者如是,則利以涉川也。
 〖程傳〗初六以柔順處謙,又居一卦之下,為自處卑下之至,謙而又謙也,故曰謙謙。能如是者,君子也。自處至謙,眾所共與也,雖用涉險難,亦无患害,況居平易乎?何所不吉也?初處謙而以柔居下,得无過於謙乎?曰:柔居下乃其常也,但見其謙之至,故為謙謙,未見其失也。
 〖集說〗
 ○ 荀氏爽曰:初最在下,故曰謙謙也。
 ○ 胡氏一桂曰:涉川貴於遲重,不貴於急速,用謙謙之道以涉川,只是謙退居後而不爭先,自然萬無一失,故吉。
 ○ 胡氏炳文曰:謙主九三,故三爻辭與卦辭皆稱君子有終。初亦曰君子,何也?三在下卦之上,勞而能謙,在上之君子也。初在下卦之下,謙而又謙,在下之君子也。在上者尊而光,在下者卑而不可踰,皆所以為君子之終也。用涉大川吉,雖用以濟患可也,況平居乎?
折中
275410315䷎謙【六二,鳴謙,貞吉。】
 〖本義〗柔順中正,以謙有聞,正而且吉者也,故其占如此。
 〖程傳〗二以柔順居中,是為謙德積於中。謙德充積於中,故發於外,見於聲音顏色,故曰鳴謙。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也,故云貞吉。凡貞吉,有為貞且吉者,有為得貞則吉者,六二之貞吉,所自有也。
 〖集說〗
 ○ 蘇氏軾曰:雄鳴則雌應,故易以陰陽唱和寄之於嗚。謙之所以為謙者三,六二其鄰也,上九其配也,故皆和之而鳴於謙。
折中
275510415䷎謙【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本義〗卦惟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占者如是,則如其應矣。
 〖程傳〗三以陽剛之德而居下體,為眾陰所宗,履得其位,為下之上,是上為君所任,下為眾所從,有功勞而持謙德者也,故曰勞謙。古之人有當之者,周公是也。身當天下之大任,上奉幼弱之主,謙恭自牧,夔夔如畏然,可謂有勞而能謙矣。既能勞謙,又須君子行之有終則吉。夫樂高喜勝,人之常情,平時能謙,固已鮮矣,況有功勞可尊乎?雖使知謙之善,勉而為之,若矜負之心不忘,則不能常久,欲其有終,不可得也。惟君子安履謙順,乃其常行,故久而不變,乃所謂有終,有終則吉也。九三以剛居正,能終者也。此爻之德最盛,故象辭特重。
 〖集說〗
 ○ 王氏弼曰:處下體之極,履得其位,上下無陽以分其民,眾陰所宗,尊莫先焉。上承下接,勞謙匪懈,是以吉也。
 ○ 王氏宗傳曰:謙之成卦,在此一爻,故卦之德曰君子有終,而九三實當之。
 ○ 胡氏炳文曰:文王卦辭曰「謙亨,君子有終」,周公於三之爻辭,以吉代亨字,謙之上加一勞字,蓋謙非難,勞而能謙為難,九三之勞,當在上位,而位止於下,所謂勞而能謙者也。乾之三以君子稱,坤之三以有終言,謙之三兼乾坤之占辭。蓋所謂勞者,即乾之終日乾乾,而謙則又坤之含章也。
 ○ 吳氏曰慎曰:諸儒皆以「君子有終」為句,然據初六「謙謙君子」,則此爻當「勞謙君子」為句,《象傳》明矣。
折中
275610515䷎謙【六四,无不利,撝謙。】
 〖本義〗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无不利矣。然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也。
 〖程傳〗四居上體,切近君位。六五之君,又以謙柔自處。九三又有大功德,為上所任,眾所宗。而己居其上,當恭畏以奉謙德之君,卑巽以讓勞謙之臣,動作施為,无所不利於撝謙也。撝,施布之象,如人手之撝也。動息進退,必施其謙,蓋居多懼之地,又在賢臣之上故也。
 〖集說〗
 ○ 梁氏寅曰:六四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可謂謙矣,无不利矣。然處近君之地,在功臣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也。世之人臣,固有執柔守正,不與物競者矣。然或闇於事理。辭受失宜,無功而受其祿,無實而處其名,若是者失謙之道矣,不可以不戒也。
 〖案〗「无不利撝謙」《本義》作兩句,《程傳》作一句,觀夫子《象傳》,則程說近是。
折中
275710615䷎謙【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本義〗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蓋從之者眾矣。猶有未服者,則利以征之,而於他事亦无不利。人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程傳〗富者眾之所歸,唯財為能聚人。五以君位之尊,而執謙順以接於下,眾所歸也,故不富而能有其鄰也。鄰,近也。不富而得人之親也。為人君而持謙順,天下所歸心也。然君道不可專尚謙柔,必須威武相濟,然後能懷服天下,故利用行侵伐也。威德並著,然後盡君道之宜,而无所不利也。蓋五之謙柔,當防於過,故發此義。
 〖集說〗
 ○ 楊氏萬里曰:五以君上之尊,體謙柔之德,欿然不有其崇高富貴之勢。此一卦,謙德之盛也。推不富之心,則其臣鄰翕然,焉往不利哉!利用侵伐,姑舉其大者。
 ○ 胡氏炳文曰:謙之一字,自禹征有苗,而伯益發之。六五一爻不言謙,而曰利用侵伐,何也?蓋不富者,六五虛中而能謙也。以其鄰者,眾莫不服五之謙也,如此而猶有不服者,則征之固宜。
折中
275810715䷎謙【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本義〗謙極有聞,人之所與,故可用行師。然以其質柔而无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國而已。
 〖程傳〗六以柔處柔順之極,又處謙之極,極乎謙者也。以極謙而反居高,未得遂其謙之志,故至發於聲音。又柔處謙之極,亦必見於聲色,故曰鳴謙。雖居无位之地,非任天下之事。然人之行己,必須剛柔相濟。上,謙之極也,至於太甚,則反為過矣,故利在以剛武自治。邑國,己之私有。行師,謂用剛武。征邑國,謂自治其私。
 〖集說〗
 ○ 楊氏時曰:君子行有不得,則反求諸己,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也。邑國,私於己者也。征邑國,自治也。不用剛克而能勝己之私者,未之有也。
 ○ 朱氏震曰:征邑國者,非侵伐也,克己之謂也。君子自克則誠,誠則物無不應。有不應焉,誠未至也。
 ○ 《朱子語類》:問:謙是不與人爭,如何?五上二爻,皆言「利用侵伐」,「利用行師」。曰:老子言:「大國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下大國,則取大國。」又言:「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大抵謙自是用兵之道,只退處一步耳,如必也臨事而懼,皆是此意。
 ○ 何氏楷曰:所征止於邑國,毋敢侵伐,亦謙之象。
 〖總論〗
 ○ 王氏弼曰:「夫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動之所起,興於利者也。故飲食必有訟,訟必有眾起,未有居眾人之所惡,而為動者所害;處不競之地,而為爭者所奪。是以六爻雖有失位無應乘剛,而皆無凶咎悔吝者,以謙為主也。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信矣哉!
 ○ 胡氏一桂曰:謙一卦,下三爻皆吉而無凶,上三爻皆利而無害,易中吉利,罕有若是純全者,謙之效固如此。
折中
275910816䷏豫16、豫卦 
 【豫卦】  坤下震上
 〖程傳〗豫《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承二卦之義而為次也。有既大而能謙,則有豫樂也。豫者,安和悅樂之義。為卦震上坤下,順動之象,動而和順,是以豫也。九四為動之主,上下群陰所共應也。坤又承之以順,是以動而上下順應,故為和豫之義。以二象言之,雷出於地上,陽始潛閉於地中,及其動而出地,奮發其聲,通暢和豫,故為豫也。
【豫,利建侯行師。】
 〖本義〗豫,和樂也。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九四一陽,上下應之。其志得行,又以坤遇震,為順以動,故其卦為豫,而其占利以立君用師也。
 〖程傳〗豫,順而動也。豫之義,所利在於建侯行師。夫建侯樹屏,所以共安天下。諸侯和順,則萬民悅服;兵師之興,眾心和悅則順從而有功。故悅豫之道,利於建侯行師也。又上動而下順,諸侯從王,師眾順令之象。君萬邦,聚大眾,非和悅不能使之服從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謂之豫者,取逸豫之義。以和順而動,動不違眾,眾皆悅豫,故謂之豫也。動而眾悅,故利建侯。以順而動,故可以行師也。
 ○ 丘氏富國曰:屯有震無坤,則言建侯而不言行師,謙有坤無震,則言行師而不言建侯,此合震坤成卦,故兼之。
折中
276010916䷏豫【初六,鳴豫,凶。】
 〖本義〗陰柔小人,上有強援,得時主事,故不勝其豫而以自鳴,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卦之得名,本為和樂,然卦辭為眾樂之義,爻辭除九四與卦同外,皆為自樂,所以有吉凶之異。
 〖程傳〗初六以陰柔居下,四,豫之主也,而應之,是不中正之小人,處豫而為上所寵,其志意滿極,不勝其豫,至發於聲音。輕淺如是,必至於凶也。鳴,發於聲也。
 〖集說〗
 ○ 石氏介曰:四為豫之主,初與之相應,小人得志,必極其情欲以至於凶,形於聲鳴,豫之甚也。
 ○ 蘇氏軾曰:所以為豫者四也,而初和之,故曰鳴。己無以自樂,而恃其配以為樂,不得不凶。
 ○ 王氏應麟曰:鳴謙則吉,鳴豫則凶。鳴者,心聲之發也。
 ○ 龔氏煥曰:豫之初六,即謙上六之反對,故謙上六曰鳴謙,豫初六曰鳴豫。謙之上六應九三,故鳴其謙。豫之初六應九四,故不勝其豫以自鳴。謙而鳴則吉,豫而鳴則凶。
折中
276111016䷏豫【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本義〗豫雖主樂,然易以溺人,溺則反而憂矣。卦獨此爻中而得正,是上下皆溺於豫,而獨能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也。其德安靜而堅確,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凡事之幾微也。《大學》曰: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意正如此。占者如是,則正而吉矣。
 〖程傳〗逸豫之道,放則失正,故豫之諸爻,多不得正,才與時合也。惟六二一爻處中正,又无應,為自守之象。當豫之時,獨能以中正自守,可謂特立之操,是其節介如石之堅也。介于石,其介如石也。人之於豫樂,心悅之,故遲遲遂至於耽戀不能已也。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終日,故貞正而吉也。處豫不可安且久也,久則溺矣。如二可謂見幾而作者也。夫子因二之見幾,而極言知幾之道,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夫見事之幾微者,其神妙矣乎!君子上交不至於諂,下交不至於瀆者,蓋知幾也。不知幾,則至於過而不已。交於上以恭巽,故過則為諂。交於下以和易,故過則為瀆。君子見於幾微,故不至於過也。所謂幾者,始動之微也,吉凶之端,可先見而未著者也。獨言吉者,見之於先,豈復至有凶也。君子明哲,見事之幾微,故能其介如石,其守既堅,則不惑而明,見幾而動,豈俟終日也?斷,別也,其判別可見矣。微與彰,柔與剛,相對者也,君子見微則知彰矣,見柔則知剛矣。知幾如是,眾所仰也,故贊之曰「萬夫之望」。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凡人之情,於逸豫之事,心焉悅之,必至於耽戀而不舍,何者?有所溺故也。惟知幾之君子,其視樂豫之事,如將浼已,斷而識之,速而去之,又豈俟終日也哉?此其所以當豫之時而獲吉也。
 ○ 丘氏富國曰:豫諸爻以無所係應者爲吉,豫初應四而三五比四,皆有係者也,是以爲凶爲悔爲疾,獨六二隂靜而中正,與四無係,特立於眾陰之中而無遲遲耽戀之意。方其靜也,則確然自守而介于石。及其動也,則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蓋其所居得正,故動靜之間,不失其正,吉可知矣。
折中
276211116䷏豫【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本義〗盱,上視也。陰不中正,而近於四,四為卦主,故六三上視於四,而下溺於豫,宜有悔者也,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為事當速悔,若悔之遲,則必有悔也。
 〖程傳〗六三陰而居陽,不中不正之人也。以不中正而處豫,動皆有悔。盱,上視也,上瞻望於四,則以不中正不為四所取,故有悔也。四,豫之主,與之切近,苟遲遲而不前,則見棄絕,亦有悔也。蓋處身不正,進退皆有悔吝。當如之何?在正身而已。君子處己有道,以禮制心,雖處豫時不失中正,故无悔也。
 〖集說〗
 ○ 郭氏忠孝曰:處豫之道,戒在不能自立,而優游無斷,睢盱上視而悅之,非介于石者也。遲疑而有待,非不終日者也。
 ○ 胡氏炳文曰:二中而得正,三陰不中正。故盱豫與介石相反,遲與不終日相反,中正與不中正故也。六三雖柔,其位則陽,猶有能悔之意,然悔之速可也,悔之遲,則又必有悔矣。
折中
276311216䷏豫【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本義〗九四,卦之所由以為豫者也,故其象如此,而其占為大有得。然又當至誠不疑,則朋類合而從之矣,故又因而戒之。簪,聚也,又速也。
 〖程傳〗豫之所以為豫者,由九四也。為動之主,動而眾陰悅順,為豫之義。四,大臣之位,六五之君順從之,以陽剛而任上之事,豫之所由也,故云由豫。大有得,言得大行其志,以致天下之豫也。「勿疑,朋盍簪」,四居大臣之位,承柔弱之君,而當天下之任,危疑之地也,獨當上之倚任,而下无同德之助,所以疑也。唯當盡其至誠,勿有疑慮,則朋類自當盍聚。夫欲上下之信,唯至誠而已。苟盡其至誠,則何患乎其无助也?簪,聚也,簪之名簪,取聚髮也。或曰:卦惟一陽,安得同德之助?曰:居上位而至誠求助,理必得之。姤之九五曰「有隕自天」是也。四以陽剛迫近君位,而專主乎豫,聖人宜為之戒,而不然者,豫,和順之道也。由和順之道,不失為臣之正也。如此而專主於豫,乃是任天下之事,而致時於豫者也,故唯戒以至誠勿疑。
 〖集說〗
 ○ 侯氏行果曰:為豫為主,眾陰所宗,莫不由之,以得其逸。體剛心直,志不懷疑,故得群物依歸,朋從大合,若以簪篸之固括也。
 ○ 耿氏南仲曰:九四為震之主,以象言之,萬物莫不由雷以豫;以爻言之,五陰莫不由陽以豫,是以大有得也。大有得而勿疑,乃能協眾力以安其上,猶簪之總眾髮以安其冠。若自疑則眾斯睽矣,未聞疑事而有功者也。
 ○ 梁氏寅曰:由豫者,言人心之和豫,由四而致也。處近君之地,以剛而能柔,眾陰之所順附,此所謂大有得也。然人既樂從,則當開誠心,布公道,待以曠大之度,不為物我之私,然後有以致人心之皆服,故曰勿疑朋盍簪。
 ○ 蔡氏清曰:九四由豫大有得矣,又必戒以勿疑明盍簪者,誠以由豫任大責重,難以獨力,必得同德者以自輔。自古以聖哲之資,而居元臣之任者,如舜則舉八元八凱,伊尹周公,皆有俊又吉人之助,諸葛孔明亦必開誠心以來諸賢之益,聖人命辭之意深矣哉!
 ○ 何氏楷曰:簪,聚也。簪之名簪,取聚髮也。或謂古冠服無簪,按《鹽鐵論》,神禹治水,遺簪不顧,非簪而何?即弁服之笄是也。
折中
276411316䷏豫【六五,貞疾,恒不死。】
 〖本義〗當豫之時,以柔居尊,沈溺於豫,又乘九四之剛,眾不附而處勢危,故為貞疾之象。然以其得中,故又為常不死之象。即象而觀,占在其中矣。
 〖程傳〗六五以陰柔居君位,當豫之時,沈溺於豫,不能自立者也。權之所主,眾之所歸,皆在於四。四之陽剛得眾,非耽惑柔弱之君所能制也,乃柔弱不能自立之君,受制於專權之臣也。居得君位,貞也;受制於下,有疾苦也。六五尊位,權雖失而位未亡也,故云貞疾恒不死。言貞而有疾,常疾而不死,如漢魏末世之君也。人君致危亡之道非一,而以豫為多。在四不言失正,而於五乃見其強逼者,四本无失,故於四言大臣任天下之事之義,於五則言柔順居尊,不能自立,威權去己之義,各據爻以取義,故不同也。若五不失君道,而四主於豫,乃是任得其人,安享其功,如太甲成王也。蒙亦以陰居尊位,二以陽為蒙之主,然彼吉而此疾者,時不同也。童蒙而資之於人,宜也。耽豫而失之於人,危亡之道也。故蒙相應,則倚任者也;豫相逼,則失權者也。又上下之心,專歸於四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當逸豫之時,恣驕侈之欲,宜其死於安樂有餘也。然乘九四之剛,恃以拂弼於己,故得恒不死也。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則六五之得九四,得法家拂士也。故雖當豫之時,不得以縱其所樂。唯不得以縱其所樂,則恒不死,宜也。夫當豫之時,而不為豫者,以正自守也,六二是也。當豫之時,而不得豫者,見正於人也,六五是也。此豫之六爻,惟六二、六五,所以不言豫焉。
 ○ 何氏楷曰:六五以柔居尊,當豫之時,易於沈溺,必戰兢畏惕,常如疾病在身,乃得恒而不死,所謂生於憂患者也。
 〖案〗王氏、何氏說,深得爻義。
折中
276511416䷏豫【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本義〗以陰柔居豫極,為昏冥於豫之象。以其動體,故又為其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戒占者如是,則能補過而无咎,所以廣遷善之門也。
 〖程傳〗上六陰柔,非有中正之德,以陰居上,不正也,而當豫極之時。以君子居斯時,亦當戒懼,況陰柔乎?乃耽肆於豫,昏迷不知反者也。在豫之終,故為昏冥已成也。若能有渝變,則可以无咎矣。在豫之終,有變之義。人之失,苟能自變,皆可以无咎,故冥豫雖已成,能變則善也。聖人發此義,所以勸遷善也,故更不言冥之凶,專言渝之无咎。
 〖集說〗
 ○ 王氏應麟曰:冥於豫而勉其有渝,開遷善之門也。冥於升而勉其不息,回進善之機也。
 〖案〗貞疾與成有渝兩爻之義,亦相為首尾,如人之耽於逸樂,而不能節其飲食起居者,是致死之道也。苟使縱其欲而無病,則將一病不支而亡也,無日矣。惟其常有疾也,故常能憂懼儆戒而得不死也。然所貴乎憂懼儆戒者,以其能改變爾。向也耽於逸樂,昏冥而不悟,殆將習與性成矣。今乃一變所為,而節飲食,慎起居,則可以復得其性命之理,豈獨不死而已乎?故於五不言无咎,而於上言之,所以終卦義而垂至戒也。
折中
276611517䷐隨17、隨卦 
 【隨卦】  震下兌上
 〖程傳〗隨《序卦》:「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夫悅豫之道,物所隨也,隨所以次豫也。為卦兌上震下,兌為說,震為動,說而動,動而說,皆隨之義。女,隨人者也。以少女從長男,隨之義也。又震為雷,兌為澤,雷震於澤中,澤隨而動,隨之象也。又以卦變言之,乾之上來居坤之下,坤之初往居乾之上,陽來下於陰也。以陽下陰,陰必說隨,為隨之義。凡成卦既取二體之義,又有取爻義者,復有更取卦變之義者,如隨之取義,尤為詳備。
【隨,元亨利貞,无咎。】
 〖本義〗隨,從也。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皆剛來隨柔之義。以二體言之,為此動而彼說,亦隨之義。故為隨。己能隨物,物來隨己,彼此相從,其通易矣,故其占為元亨。然必利於貞,乃得无咎。若所隨不正,則雖大亨而不免於有咎矣。《春秋傳》穆姜曰:「有是四德,隨而无咎,我皆无之,豈隨也哉。」今按:四德雖非本義,然其下云云,深得占法之意。
 〖程傳〗隨之道。可以致大亨也。君子之道,為眾所隨,與己隨於人,及臨事擇所隨,皆隨也。隨得其道,則可以致大亨也。凡人君之從善,臣下之奉命,學者之徙義,臨事而從長,皆隨也。隨之道,利在於貞正。隨得其正,然後能大亨而无咎。失其正則有咎矣,豈能亨乎?
 〖集說〗
 ○ 石氏介曰:凡隨之義,可隨則隨。若惟隨之務,不以正道,安得亨乎?
 〖案〗以二體言之,震剛下兌柔。以卦畫言之,剛爻下於柔爻,六十四卦中惟此一卦,此卦名為隨之第一義也。其象則如以貴下賤,以多問於寡,乃堯舜所謂舍己從人者,其義最大,故其辭曰元亨,又曰利貞。无咎者,明所隨必得其正,所以終元亨之義也。然則卦義所主,在以己隨人,至於物來隨己,則其效也。若以為物所隨為卦名之本義,則非矣。
折中
276711617䷐隨【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本義〗卦以物隨為義,爻以隨物為義。初九以陽居下,為震之主,卦之所以為隨者也。既有所隨,則有所偏主而變其常矣。惟得其正則吉。又當出門以交,不私其隨,則有功也。故其象占如此,亦因以戒之。
 〖程傳〗九居隨時而震體,且動之主,有所隨者也。官,主守也。既有所隨,是其所主守有變易也,故曰官有渝。貞吉,所隨得正則吉也。有渝而不得正,乃過動也。出門交有功,人心所從,多所親愛者也。常人之情,愛之則見其是,惡之則見其非,故妻孥之言,雖失而多從,所憎之言,雖善為惡也。苟以親愛而隨之,則是私情所與,豈合正理?故出門而交,則有功也。出門,謂非私暱。交不以私,故其隨當而有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人心所主謂之官。渝,變也。初九無應,無所偏係,可隨則隨,是所執之志能渝變也。惟正是從,故貞吉也。所隨不以私,見善則往隨之,以此出門,交獲其功。
 ○ 房氏喬曰:出門有功,先擇後交。
 ○ 石氏介曰:陽在二陰之下,以剛下柔,孰不從之?故出門則人從之。
 ○ 《朱子語類》問: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官是主字之義,是一卦之主首,變得正便吉,不正便凶。曰:是如此。
 ○ 張氏清子曰:官,主也。渝,變也。當隨之初,剛來下柔,為震之主。震,動也,官有渝是主守有變動之象。隨時而動,有所變易,不能保其無偏也,故必變而從正則吉。出門而交,即「同人于門」之意。得隨之正而不牽於私,則有功而無失矣。
 ○ 俞氏琰曰:隨之六爻,專取相比相隨,不取其應。初九震體,震以剛爻為主,官也。官雖貴乎有守,然處隨之時,不可守常而不知變也。變者何?趨時從權,不以主自居也,故曰官有渝。初九乃成卦之主爻,主不可以隨人,故不言隨而言交。係者,隨而攀戀不捨之義。六二、六三、上六,其性皆陰柔,而攀戀相隨不捨,故皆言係。
 〖案〗剛為陰主,故曰官,夫陽為主而陰隨之者,正也。今以剛而下柔,是其變也,故曰官有渝。然當隨而隨,變而不失其正者也,故可以得吉,而出門交有功。
折中
276811717䷐隨【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本義〗初陽在下而近,五陽正應而遠,二陰柔不能自守以須正應,故其象如此,凶吝可知,不假言矣。
 〖程傳〗二應五而比初,隨先於近,柔不能固守,故為之戒云:若係小子則失丈夫也。初陽在下,小子也。五正應在上,丈夫也。二若志係於初,則失九五之正應,是失丈夫也。係小子而失丈夫,捨正應而從不正,其咎大矣。二有中正之德,非必至如是也。在隨之時,當為之戒也。
折中
276911817䷐隨【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本義〗丈夫謂九四,小子亦謂初也。三近係四,而失於初,其象與六二正相反。四陽當任而己隨之,有求必得。然非正應,故有不正而為邪媚之嫌。故其占如此,而又戒以居貞也。
 〖程傳〗丈夫,九四也。小子,初也。陽之在上者,丈夫也。居下者,小子也。三雖與初同體,而切近於四,故係於四也。大抵陰柔不能自立,常親係於所近者。上係於四,故下失於初。舍初從上,得隨之宜也。上隨則善也,如昏之隨明,事之從善,上隨也。背是從非,舍明逐暗,下隨也。四亦无應,无隨之者也。近得三之隨,必與之親善,故三之隨四,有求必得也。人之隨於上而上與之,是得所求也。又凡所求者可得也。雖然,固不可非理枉道以隨於上,苟取愛說以遂所求,如此乃小人邪諂趨利之為也,故云利居貞。自處於正,則所謂有求而必得者,乃正事,君子之隨也。
 〖集說〗
 ○ 虞氏翻曰:陰隨陽,三之上無應,上係於四,失初小子,故係丈夫,失小子。
 ○ 王氏弼曰:雖體下卦,二已據初,將何所附?故舍初係四,志在丈夫。四俱無應,亦欲於己隨之,則得其所求矣,故曰隨有求得也。應非其正,以係於人,何可以妄?故利居貞也。初處己下,四處己上,故曰係丈夫,失小子。
 ○ 陸氏希聲曰:三非正而隨,其義可尚者,以承陽為順也。
折中
277011917䷐隨【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本義〗九四以剛居上之下,與五同德,故其占隨而有獲。然勢陵於五,故雖正而凶。惟有孚在道而明,則上安而下從之,可以无咎也。占者當時之任,宜審此戒。
 〖程傳〗九四以陽剛之才,處臣位之極,若於隨有獲,則雖正亦凶。有獲,謂得天下之心隨於己。為臣之道,當使恩威一出於上,眾心皆隨於君,若人心從己,危疑之道也,故凶。居此地者奈何?惟孚誠積於中,動為合於道,以明哲處之,則又何咎?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周公、孔明是也。皆德及於民而民隨之,其得民之隨,所以成其君之功,致其國之安,其至誠存乎中,是有孚也。其所施為无不中道,在道也。惟其明哲,故能如是,以明也。復伺過咎之有?是以下信而上不疑,位極而无逼上之嫌,勢重而无專權之過,非聖人大賢則不能也。其次如唐之郭子儀,威震主而主不疑,亦由中有誠孚,而處无甚失也,非明哲能如是乎?
 〖集說〗
 ○ 虞氏翻曰:謂獲三也。
 ○ 王氏弼曰:處說之初,下據二陰,三求係己,不距則獲,故曰「隨有獲」也。居於臣地,履非其位,以擅其民,失於臣道,故曰貞凶。雖違常義,心存公誠,著信在道,以明其功,何咎之有。
 ○ 郭氏雍曰:六三隨有求得,蓋隨人而有得者。九四隨有獲,蓋以得人之隨為獲也。夫尊近之臣,勢疑於君,又獲天下之隨,守此為貞則凶矣。是必有至誠之道,足以使天下無疑焉,斯无咎。
 ○ 徐氏幾曰:六三九四,相比相從。三言有得者,得乎四也。四言有獲者,獲乎三也。
 ○ 龔氏煥曰:隨卦諸爻,皆以陰陽相隨為義,三四皆無正應,相比而相隨者也。然六三上而從陽,理之正也,九四下為陰從,固守則凶。若心所孚信在於道焉,以明自處,何咎之有。
 〖案〗郭氏、徐氏、龔氏之說,皆與卦意、爻義相合,龔氏尤簡明也。
折中
277112017䷐隨【九五,孚于嘉,吉。】
 〖本義〗陽剛中止,下應中正,是信於善也。占者如是,其吉宜矣。
 〖程傳〗九五居尊得正而中實,是其中誠在於隨善,其吉可知。嘉,善也。自人君至於庶人,隨道之吉,惟在隨善而已。下應二之正中,為隨善之義。
 〖集說〗
 ○ 楊氏萬里曰:九五以陽剛居兌之中正,為一卦說隨之主,此聖君至誠樂從天下之善者也,吉孰大焉。孚,誠也。嘉,善也。
 ○ 王氏應麟曰:信君子者,治之原。隨之九五曰孚于嘉吉。信小人者,亂之機。兌之九五曰孚于剝有厲。
折中
277212117䷐隨【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本義〗居隨之極,隨之固結而不可解者也。誠意之極,可通神明,故其占為王用亨於西山。亨亦當作祭享之享。自周而言,歧山在西。凡筮祭山川者得之,其誠意如是則吉也。
 〖程傳〗上六以柔順而居隨之極,極乎隨者也。拘係之,謂隨之極,如拘持縻係之。乃從維之,又從而維繫之也。謂隨之固結如此。王用亨於西山,隨之極如是。昔者太王用此道亨王業于西山,太王避狄之難,去豳來岐,豳人老稚扶攜以隨之,如歸市。蓋其人心之隨,固結如此,用此故能亨盛其王業于西山。西山,岐山也。周之王業,蓋興於此。上居隨極,固為太過,然在得民之隨,與隨善之固,如此乃為善也,施於他則過矣。
 〖集說〗
 ○ 呂氏祖謙曰:拘係而不可解,隨之極者也。如〈有客〉詩「言授之縶,以縶其馬」,〈白駒〉詩「縶之維之,以永今朝」,正合此爻。
 ○ 項氏安世曰: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隨上六「王用亨于西山」,益六二「王用享于帝」,升六四「於用亨於岐山」,四爻句法皆同。古文亨即享字,今獨益作享讀者,俗師不識古字,獨於享帝,不敢作亨帝也。
 〖案〗卦之初剛,下於二柔,則九五之剛,亦下於上柔也。而諸儒說兩爻義皆不及此,故於九五孚嘉以為應六二猶可,而於上六拘係,則說得全無根據矣。凡易中五上二爻,六五下上九則有尚賢之義,大有大畜頤鼎是也。九五近上六則有比匪之義,大過咸夬兌是也。然九五上六相比不正之私情,必於兌體取之者,為其以相說而動,易入於不正也,獨此卦雖亦兌體,而卦以剛下柔為義,則九五上六有相隨之義,非不正也。故於九五曰孚于嘉,所以别於兌之孚于剝也。於上六則不曰係小子,亦不曰係丈夫,而但曰拘係之,下乃云王用亨於西山,明乎其所係者王也。凡易爻言王用亨者三,皆謂王用,如此爻者之人以亨于山川上帝也,非謂其爻為王也。蓋賢人者山川所生,上帝所簡,故使之主祭,則百神享之而天受之。又以見王者之克當天心,無有大於用賢者爾。此爻與蠱上義正反對,當隨之時,則拘係而不去,當蠱之時,則高尚而不事。各惟其宜而已矣。此豈縻於祿而彼豈遯乎世哉。
 〖總論〗王氏宗傳曰:隨之六爻,其半陰也,其半陽也。陽剛之才,則有所隨而無所係,初九、九四、九五是也。故初之有渝,四之有獲,五之孚于嘉,此有所隨而無所係者也。以柔從之才,而當隨之時,則均不免於有所係,六二、六三、上六是也。故二則係小子失丈夫,三則係丈夫失小子,上則曰拘係之,此均不免於有所係者也。
折中
277312218䷑蠱18、蠱卦 
 【蠱卦】  巽下艮上
 〖程傳〗蠱《序卦》:「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承二卦之義以為次也。夫喜說以隨於人者,必有事也,无事則何喜何隨?蠱所以次隨也。蠱,事也。蠱非訓事,蠱乃有事也。為卦山下有風,風在山下,遇山而回則物亂,是為蠱象。蠱之義,壞亂也。在文為蟲皿,皿之有蟲,蠱壞之義。《左氏傳》云:「風落山,女惑男。」以長女下於少男,亂其情也。風遇山而回,物皆撓亂,是為有事之象,故云蠱者事也。既蠱而治之,亦事也。以卦之象言之,所以成蠱也。以卦之才言之,所以治蠱也。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本義〗蠱,壞極而有事也。其卦艮剛居上,巽柔居下,上下不交,下卑巽而上苟止,故其卦為蠱。或曰,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亦剛上而柔下,皆所以為蠱也。蠱壞之極,亂當復治,故其占為元亨,而利涉大川。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則可自新以為後事之端,而不使至於大壞,後事方始而尚新。然更當致其丁寧之意,以監前事之失,而不使至於速壞,聖人之深戒也。
 〖程傳〗既蠱則有復治之理,自古治必因亂,亂則開治,理自然也。如卦之才以治蠱,則能致元亨也。蠱之大者,濟時之艱難險阻也,故曰利涉大川。甲,數之首,事之始也。如辰之甲乙,甲第,甲令,皆謂首也,事之端也。治蠱之道,當思慮其先後三日,蓋推原先後,為救弊可久之道。先甲謂先於此,究其所以然也。後甲謂後於此,慮其將然也。一日二日至於三日,言慮之深,推之遠也。究其所以然,則知救之之道。慮其將然,則知備之之方。善救則前弊可革,善備則後利可久,此古之聖王所以新天下而垂後世也。後之治蠱者,不明聖人先甲後甲之誡,慮淺而事近,故勞於救世而亂不革,功未及成而弊已生矣。甲者事之首,庚者變更之首。制作政教之類,則云甲,舉其首也。發號施令之事,則云庚,庚猶更也,有所更變也。
 〖集說〗
 ○ 馬氏融曰:十日之中唯稱甲者,甲為十日之首,蠱為造事之端,故舉初而明事始也。
 ○ 孔氏穎達曰:蠱者事也,有事營為則大得串通。有為之時,利在拯難,故利涉大川也。甲者,創制之令,既在有為之時,不可因仍舊令,故用創制之令以治於人。
 ○ 又曰:物既惑亂,終致損壞,當須有事,故《序卦》云:「蠱者,事也。」謂物蠱必有事,非謂訓蠱為事。
 ○ 集氏曰:先甲三日,殷勤告戒。後甲三日,丁寧宣佈。
 〖案〗二體則陽卦居上,陰卦居下;六位則剛爻居上,柔爻居下。六十四卦中,亦惟此卦陰陽剛柔不相交,尊卑上下不相接,則隔絕而百弊生,萬事隳矣,亦此卦名蠱之第一義也。壞極則有復通之理,但當弘濟艱難,而不可狃於安。維始慎終,而不可輕於動,故以利涉大川,先甲後甲為戒。
折中
277412318䷑蠱【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本義〗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幹之,則飭治而振起矣。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无咎,然亦危矣。戒占者宜如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程傳〗初六雖居最下,成卦由之,有主之義。居內在下而為主,子幹父蠱也。子幹父蠱之道,能堪其事,則為有子而其考得无咎。不然,則為父之累,故必惕厲則得終吉也。處卑而尸尊事,自當兢畏,以六之才,雖能巽順,體乃陰柔,在下无應而主幹,非有能濟之義,若以不克幹而言,則其義甚小,故專言為子幹蠱之道,必克濟,則不累其父,能厲則可以終吉,乃備見為子幹蠱之大法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器久不用而蟲生之謂之蠱,人久宴溺而疾生之謂之蠱,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謂之蠱。蠱之災,非一日之故也,必世而後見,故爻皆以父子言之。
 ○ 胡氏炳文曰:爻辭有以時位言者,有以才質言者,如蠱初六以陰在下,所應又柔,才不足以治蠱。以時言之,則為蠱之初,蠱猶末深,事猶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其考可无咎矣。然謂之蠱,則已危厲,不可以蠱未深而忽之也。故又戒占者知危而能戒則終吉。
折中
277512418䷑蠱【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本義〗九二剛中,上應六五,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貞。言當巽以入之也。
 〖程傳〗九二陽剛,為六五所應,是以陽剛之才,在下而幹夫在上陰柔之事也,故取子幹母蠱為義。以剛陽之臣,輔柔弱之君,義亦相近。二巽體而處柔,順義為多,幹母之蠱之道也。夫子之於母,當以柔巽輔導之,使得於義,不順而致敗蠱,則子之罪也。從容將順,豈无道乎?以婦人言之,則陰柔可知。若伸己剛陽之道,遽然矯拂,則傷恩,所害大矣,亦安能入乎?在乎屈己下意,巽順將承,使之身正事治而已,故曰不可貞。謂不可貞固盡其剛直之道,如是乃中道也,又安能使之為甚高之事乎?若於柔弱之君,盡誠竭忠,致之於中道則可矣,又安能使之大有為乎?且以周公之聖輔成王,成王非甚柔弱也。然能使之為成王而已,守成不失道則可矣,固不能使之為羲黃堯舜之事也。二巽體而得中,是能巽順而得中道,合不可貞之義,得幹母蠱之道也。
 〖集說〗
 ○ 蘇氏軾曰:陰之為性,安無事而惡有為,是以為蠱之深,而幹之尤難者。正之則傷愛,不正則傷義,以是為之難也。二以陽居陰,有剛之實,而無用剛之迹,可以免矣。
 ○ 楊氏時曰:或曰卦以五為君位,而可以母言乎?曰:母者陰尊之稱,如晉六二之稱王母,小過六二之稱遇其妣,皆謂六五也。
 ○ 蔣氏悌生曰:九二以陽剛而承六五之陰柔,有母子之象,但戒以不可貞,則與幹父小異。然以巽順而得中道,亦善幹蠱者也。
 ○ 楊氏啓新曰:子幹母蠱,易於專斷而失於承順,故戒以不可貞。
折中
277612518䷑蠱【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
 〖本義〗過剛不中,故小有悔。巽體得正,故无大咎。
 〖程傳〗三以剛陽之才,居下之上,主幹者也,子幹父之蠱也,以陽處剛而不中,剛之過也。然而在巽體,雖剛過而不為无順,順事親之本也。又居得正,故无大過。以剛陽之才,克幹其事,雖以剛過,而有小小之悔,終无大過咎也。然有小悔,已非善事親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二三之剛,三有餘於幹;初四五之柔,四不足於幹。重剛之才,易失於太過,則小悔固所宜也。然蠱由以亨,何大咎之有?
 ○ 胡氏炳文曰:幹蠱之道,以剛柔相濟為尚。初六六五,柔而居剛,九二剛而居柔,皆可幹蠱,不然,與其為六四之過於柔而吝,不若九三之過於剛而悔,故曰小有悔。若不足其過於剛,繼之曰无大咎,猶幸其能剛也。
折中
277712618䷑蠱【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本義〗以陰居陰,不能有為,寬裕以治蠱之象也。如是則蠱將日深,故往則見吝,戒占者不可如是也。
 〖程傳〗四以陰居陰,柔順之才也。所處得正,故為寬裕以處其父事者也。夫柔順之才而處正,僅能循常自守而已,若往幹過常之事,則不勝而見吝也。以陰柔而无應助,往安能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此兩爻說得悔吝二字最分明,九三有悔而无咎,由凶而趨吉也。六四雖目下無事,然卻終吝,由吉而趨凶也。
 ○ 劉氏彌邵曰:強以立事為幹,怠而委事為裕。事弊而裕之,弊益甚矣。蓋六四體艮之止而爻位俱柔,夫貞固足以幹事,今止者怠,柔者懦,怠且懦,皆增益其蠱者也。持是以往,吝道也,安能治蠱耶。
折中
277812718䷑蠱【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本義〗柔中居尊,而九二承之以德,以此幹蠱,可致聞譽,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五居尊位,以陰柔之質,當人君之幹,而下應於九二,是能任剛陽之臣也。雖能下應剛陽之賢而倚任之,然己實陰柔,故不能為創始開基之事,承其舊業則可矣,故為幹父之蠱。夫創業垂統之事,非剛明之才,則不能。繼世之君,雖柔弱之資,苟能任剛賢,則可以為善繼而成令譽也。太甲成王,皆以臣而用譽者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六五德位,適剛柔之中,用以幹蠱,宜有休譽,用譽則蠱之亨可知。
 ○ 熊氏良輔曰:諸爻稱幹蠱者,皆幹前人已壞之事。六五至於用譽,則不特幹其事之已壞,所謂立身揚名,使國人稱願曰,幸哉有子矣。
 ○ 鄭氏維嶽曰:子有幹蠱之名,則過歸於親。幹蠱而親不失於令名,是用譽以幹之也,幹蠱之最善者。
折中
277912818䷑蠱【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本義〗陽剛居上,在事之外,故為此象,而占與戒,皆在其中矣。
 〖程傳〗上九居蠱之終,无係應於下,處事之外,无所事之地也。以剛明之才,无應援而處无事之地,是賢人君子,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不累於世務者也,故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古之人有行之者,伊尹、太公望之始,曾子、子思之徒是也。不屈道以狥時,既不得施設於天下,則自尊其身,尊高敦尚其事,守其志節而已。士之自高尚,亦非一道。有懷抱道德,不偶於時,而高潔自守者;有知止足之道,退而自保者;有量能度分,安於不求知者;有清介自守,不屑天下之事,獨潔其身者。所處雖有得失小大之殊,皆自高尚其事者也。《象》所謂「志可則」者,進退合道者也。
 〖集說〗
 ○ 石氏介曰:在卦之終,事成也。在卦之上而無所承,身退者也。在外卦而心不累於內,志之高者也。
 ○ 胡氏炳文曰:初至五皆以蠱言,不言君臣而言父子,臣於君事,猶子於父事也。上九獨以「不事王侯」言者,蓋君臣以義合也。子於父母,有不可自諉於事之外,若王侯之事,君子有不可事者矣,是故君子之出處,在事之中,盡力以幹焉而不為汙。在事之外,潔身以退焉而不為僻。
 ○ 張氏振淵曰:陽剛非遺世不事事之人,居蠱之終則無事之時也,在蠱之外則不當事之人也,故曰不事王侯。然當事者以幹蠱為事,不當事者以高尚為事,故不曰無事,而曰高尚其事。
折中
278012919䷒臨19、臨卦 
 【臨卦】  兌下坤上
 〖程傳〗臨《序卦》:「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蠱者事也,有事則可大矣,故受之以臨也。韓康伯云:「可大之業,由事而生。二陽方長而盛大,故為臨也。」為卦澤上有地,澤上之地岸也,與水相際,臨近乎水,故為臨。天下之物,密近相臨者,莫若地與水,故地上有水則為比,澤上有地則為臨也。臨者,臨民臨事,凡所臨皆是。在卦取自上臨下,臨民之義。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本義〗臨,進而凌逼於物也。二陽浸長以逼於陰,故為臨,十二月之卦也。又其為卦,下兌說,上坤順,九二以剛居中,上應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於正,然至于八月當有凶也。八月,謂自復卦一陽之月,至於遯卦二陰之月,陰長陽遯之時也。或曰:八月謂夏正八月,於卦為觀,亦臨之反對也,又因占而戒之。
 〖程傳〗以卦才言也。臨之道,如卦之才,則大亨而正也。二陽方長於下,陽道嚮盛之時,聖人豫為之戒曰,陽雖方長,至於八月則其道消矣,是有凶也。大率聖人為戒,必於方盛之時,方盛而慮衰,則可以防其滿極,而圖其永久。若既衰而後戒,則无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亂者,蓋不能戒於盛也。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則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
 〖集說〗
 ○ 張子曰:臨言有凶者,易之於爻,變陽至二,便為之戒,未過中已戒,猶履霜堅冰之義。及泰之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復」,過中之戒也。
 ○ 《朱子語類》問:臨不特上臨下之謂臨,凡進而逼近者,皆謂之臨否?曰:然。此是二陽自下而進上,則凡相逼近者,皆為臨也。
 ○ 程氏迥曰:陽極於九,而少陰生於八,陰之義配月。陰極於六,而少陽復於七,陽之義配日。
 ○ 王氏應麟曰:臨所謂八月,其說有三。一云自丑至申為否,一云自子至未為遯,一云自寅至酉為觀。《本義》兼取遯觀二說。復所謂七日,其說有三。一謂卦氣起中孚,六日七分之後為復。一謂過坤六位,至復為七日。一謂自五月姤一陰生,至十一月一陽生,《本義》取自姤至復之說。
 ○ 胡氏炳文曰:諸家臨字,訓近訓大,只見上臨下,不見剛臨柔之意。《本義》依如臨深淵之臨,謂進而迫於淵,此所謂臨者,剛進而迫於柔也。蓋復者,陰之極而陽初來也。臨者二陽皆來而迫於陰也。故復亨而臨大亨,復不言利貞者,復是初陽之萌,無有不善。臨則二陽浸盛,易至放肆,故戒之也。
折中
278113019䷒臨【初九,咸臨,貞吉。】
 〖本義〗卦唯二陽,徧臨四陰,故二爻皆有咸臨之象。初九剛而得正,故其占為貞吉。
 〖程傳〗咸,感也。陽長之時,感動於陰,四應於初,感之者也。比它卦相應尤重。四近君之位,初得正位,與四感應。是以正道為當位所信任,得行其志,獲乎上而得行其正道,是以吉也。它卦初上爻不言得位失位,蓋初終之義為重也。臨則以初得位,居正為重。凡言貞吉,有既正且吉者,有得正則吉者,有貞固守之則吉者,各隨其事也。
 〖集說〗
 ○ 李氏舜臣曰:山澤通氣,故山上有澤,其卦為咸。而澤上有地,初二爻亦謂之咸者,陰陽之氣相感也。
折中
278213119䷒臨【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本義〗剛得中而勢上進,故其占吉而无不利也。
 〖程傳〗二方陽長而漸盛,感動於六五中順之君,其交之親,故見信任,得行其志,所臨吉而无不利也。吉者已然,如是故吉也。无不利者,將然於所施為,无所不利也。
 〖集說〗
 ○ 蔡氏清曰:初九以剛得正而吉,九二以剛中而吉。剛中則貞無待於言也,剛中最易之所善。
折中
278313219䷒臨【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本義〗陰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為以甘說臨人之象,其占固无所利。然能憂而改之,則无咎也。勉人遷善,為教深矣。
 〖程傳〗三居下之上,臨人者也。陰柔而說體,又處不中正,以甘說臨人者也。在上而以甘說臨下,失德之甚,无所利也。兌性既說,又乘二陽之上,陽方長而上進,故不安而益甘。既知危懼而憂之,若能持謙守正,至誠以自處,則无咎也。邪說由己,能憂而改之,復何咎乎?
 〖集說〗
 ○ 蘇氏軾曰:樂而受之謂之甘。
 ○ 胡氏炳文曰:彖唯取剛臨柔,爻則初二外皆上臨下。三兌體在二陽之上,為以甘說臨人之象。節九五以中正為甘則吉,此以不中不正為甘,故无攸利。憂者說之反,能憂而改,則无咎矣。
 〖案〗臨卦本取勢之盛大為義,因其勢之盛大,又欲其德業之盛大,是此卦彖爻之意也。初二以德感人,故曰咸。以德感人者,蓋以盛大為憂,而未嘗樂也。六三說主德不中正,以勢為樂,故曰甘臨。夫恣情於勢位,則何利之有哉?然說極則有憂之理,既憂則知勢位之非樂,而咎不長矣。此爻與節三不節之嗟正相似,皆兌體也。
折中
278413319䷒臨【六四,至臨,无咎。】
 〖本義〗處得其位,下應初九,相臨之至,宜无咎者也。
 〖程傳〗四居上之下,與下體相比,是切臨於下,臨之至也。臨道尚近,放以比為至。四居正位,而下應於剛陽之初,處近君之位,守正而任賢,以親臨於下,是以无咎,所處當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四以上臨下,其與下體最相親,故曰至臨。以言上下二體,莫親於此也。
折中
278513419䷒臨【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本義〗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程傳〗五以柔中順體居尊位,而下應於二剛中之臣,是能倚任於二,不勞而治,以知臨下者也。夫以一人之身,臨乎天下之廣,若區區自任,豈能周於萬事?故自任其知者,適足為不知。唯能取天下之善,任天下之聰明,則无所不周。是不自任其知,則其知大矣。五順應於九二剛中之賢,任之以臨下,乃己以明知臨天下,大君之所宜也,其吉可知。
 〖集說〗
 ○ 王氏申子曰:《中庸》曰:「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故知臨為大君之宜。六五以柔中之德,任九二剛中之賢,不自用其知,而兼眾知,為知之大,是宜為君而獲吉也。
 ○ 胡氏炳文曰:臨是以己臨人,五虛中,下應九二,不任己而任人,所以為知,所以為大君之宜。
折中
278613519䷒臨【上六,敦臨,吉,无咎。】
 〖本義〗居卦之上,處臨之終,敦厚於臨,吉而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六坤之極,順之至也。而居臨之終,敦厚於臨也。與初二雖非正應,然大率陰求於陽,又其至順,故志在從乎二陽,尊而應卑,高而從下,尊賢取善,敦厚之至也,故曰敦臨。所以吉而无咎,陰柔在上,非能臨者,宜有咎也,以其敦厚於順剛,是以吉而无咎。六居臨之終而不取極義,臨无過極,故止為厚義,上无位之地,止以在上言。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上六敦臨,自是積累至極處,有敦篤之義。艮上九亦謂之敦艮。復上六爻不好了,所以只於五爻謂之敦復。
 ○ 楊氏啓新曰:處臨之終,有厚道焉,教思无窮,容保无疆者也。如是則德厚而物無不載,道久而化無不成。
折中
278713620䷓觀20、觀卦 
 【觀卦】  坤下巽上
 〖程傳〗觀《序卦》:「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觀所以次臨也。凡觀視於物則為觀,為觀於下則為觀。如樓觀謂之觀者,為觀於下也。人君上觀天道,下觀民俗,則為觀。修德行政,為民瞻仰,則為觀。風行地上,徧觸萬類,周觀之象也。二陽在上,四陰在下,陽剛居尊,為群下所觀仰,觀之義也。在諸爻則唯取觀見,隨時為義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本義〗觀者,有以示人,而為人所仰也。九五居上,四陰仰之,又內順外巽,而九五以中正示天下,所以為觀。盥,將祭而潔手也。薦,奉酒食以祭也。顒然,尊嚴之貌。言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則其孚信在中,而顒然可仰。戒占者宜如是也。或曰:有孚顒若,謂在下之人,信而仰之也。此卦四陰長而二陽消,正為八月之卦,而名卦繫辭,更取他義,亦扶陽抑陰之意。
 〖程傳〗子聞之胡翼之先生曰:君子居上為天下之表儀,必極其莊敬,則下觀仰而化也。故為天下之觀,當如宗廟之祭,始盥之時,不可如既薦之後,則下民盡其至誠,顒然瞻仰之矣。盥,謂祭祀之始,盥手酌鬱鬯於地,求神之時也。薦,為獻腥獻熟之時也。盥者事之始,人心方盡其精誠,嚴肅之至也。至既薦之後,禮數繁縟,則人心散,而精一不若始盥之時矣。居上者,正其表儀以為下民之觀,當莊嚴如始盥之初,勿使誠意少散。如既薦之後,則天下之人莫不盡其孚誠,顒然瞻仰之矣。顒,仰望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自上示下曰觀,自下觀上曰觀,故卦名之觀去聲,而六爻之觀皆平聲。
 ○ 或問:伊川以為灌鬯之初,誠意猶存,至薦羞之後,精意懈怠。《本義》以為,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其義不同。曰:盥只是浣手,不是灌鬯。伊川承先儒之誤。若云薦羞之後,誠意懈怠,則先王祭祀,只是灌鬯之初,猶有誠意,及薦羞之後,皆不成禮矣。問:若爾,則是聖人在上,視聽言動,皆當為天下法,而不敢輕,亦猶祭祀之時,致其潔清而不敢輕用否?曰:然。
 ○ 又云:祭祀无不薦者,此是假設來說,薦是用事了,盥是未用事之初。云不薦者,言常持得這誠敬,如盥之意常在。若薦則是用出,用出則纔畢便過了,無復有初意矣。
 ○ 問:「有孚顒若」承上文「盥而不薦」,蓋致其潔清而不輕自用,則孚信在中而顒然可仰;一說下之人信而仰之,二說孰長?曰:從後說,則合得彖辭下觀而化之義。問:前說似好。曰:當以彖辭為定。
 ○ 馮氏椅曰:卦疊艮之畫,有門闕重複之象,故取象於觀。
 ○ 龔氏煥曰:易之名卦,以陽為主。在陽長之卦,固主於陽而言。在陰長之卦,亦主於陽而言。主於陽而言者,所以扶陽也。此四陰之卦,不曰小壯而曰觀也,四陽之卦,有曰大過;四陰之卦,有曰小過者何?陰可以言過,而不可以言壯也。然大過之四陽,過而居中;小過之四陰,過而居外,亦崇陽抑陰之意。
 ○梁氏寅曰:盥而不薦,設辭,以見其潔清之至而不輕自用耳。猶中庸曰「不動而敬,不言而信」。聖人未嘗不言不動也,而其敬其信則尤在於未言動之時,故聖人之御天下也,其政敎之施民,固無不化矣,而其政敎未施之時,所以化民者,尤有不言之妙焉。蓋其篤恭之極,如臨大祭,而孚誠之念存於中,顒然之容見於外,故下民之望之也,其信從化服,自有不知其然矣。
 ○ 蔡氏清曰:平庵項氏云:此但以盥而不薦象恭己無為耳。愚謂:恭己二字則說得,無為二字難通。無為者,聖人德盛而民自化,不待有所為,非不輕自用意也。無為豈可用心乎?雖堯舜亦不能自期於無為。至於神道設教而天下服,則是觀之極致,聖人之能事,是則所謂無為者。
 ○ 林氏希元曰:盥將以薦,豈有不薦之理?曰:盥而不薦,特以明敬常在之意耳。盥而不薦,就祭祀上說,則有孚顒若,亦是就祭祀上說,為觀之意,則在言表。
折中
278813720䷓觀【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本義〗卦以觀示為義,據九五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初六陰柔在下,不能遠見,童觀之象,小人之道,君子之羞也。故其占在小人則无咎,君子得之則可羞矣。
 〖程傳〗六以陰柔之質,居遠於陽,是以觀見者淺近,如童稚然,故曰童觀。陽剛中正在上,聖賢之君也,近之則見其道德之盛,所觀深遠,初乃遠之,所見不明,如童蒙之觀也。小人,下民也,所見昏淺,不能識君子之道,乃常分也,不是謂之過咎,若君子而如是,則可鄙吝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觀之為義,以所見為美者也,故以近尊為尚,遠之為吝。
折中
278913820䷓觀【六二,窺觀,利女貞。】
 〖本義〗陰柔居內而觀乎外,窺觀之象,女子之正也,故其占如此。丈夫得之,則非所利矣。
 〖程傳〗二應於五,觀於五也。五剛陽中正之道,非二陰暗柔弱所能觀見也,故但如窺覘之觀耳。窺覘之觀,雖少見而不能甚明也。二既不能明見剛陽中正之道,則利如女子之貞。雖見之不能甚明,而能順從者,女子之道也,在女子為貞也。二既不能明見九五之道,能如女子之順從,則不失中正,乃為利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初位陽,故為童。二位陰,故為女。童觀,是茫然無所見,小人日用而不知者也。窺觀,是所見者小而不見全體也。占曰利女貞,則非丈夫之所為可知矣。
折中
279013920䷓觀【六三,觀我生進退。】
 〖本義〗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居下之上,可進可退,故不觀九五,而獨觀己所行之通塞以為進退,占者宜自審也。
 〖程傳〗三居非其位,處順之極,能順時以進退者也。若居當其位,則无進退之義也。觀我生,我之所生,謂動作施為出於己者,觀其所生而隨宜進退,所以處雖非正,而未至失道也。隨時進退,求不失道,故无悔咎,以能順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三居下體之極,是有可進之時。又居上體之下,復是可退之地,遠則不為童觀,近則未為觀國,居在進退之處,可以自觀,時可則進,時不可則退,故曰觀我生進退也。
 ○ 劉氏牧曰:自觀其道,應於時則進,不應於時則退。
 ○ 《朱子語類》云:六三之觀我生進退者,事君則觀其言聽計從,治民則觀其政教可行,膏澤可下,可以見自家所施之當否,而為進退。
 ○ 王氏申子曰:三處下之上,上之下,故有進退之象。君子進退常觀乎時。今不觀乎時而觀我生者,蓋九五方以陽剛中正觀示天下,則時不待觀也,但觀吾之所有以為進退可也。
 ○ 胡氏炳文曰:他卦三不中,多不善,二居中多善。而觀以遠近為義,故如此。諸爻皆欲觀五,惟近者得之。六四最近,故可決於進。六三上下之間,可進可退之地,故不必觀五,但觀我所為而為之進退。《本義》謂占者宜自審,蓋當進退之際,惟當自審其所為何如耳。
折中
279114020䷓觀【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本義〗六四最近於五,故有此象,其占為利於朝覲仕進也。
 〖程傳〗觀莫明於近,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聖賢之君也。四切近之,觀見其道,故云觀國之光,觀見國之盛德光輝也。不指君之身而云國者,在人君而言,豈止觀其行一身乎?當觀天下之政化,則人君之道德可見矣。四雖陰柔,而巽體居正,切近於五,觀見而能順從者也。利用賓于王,夫聖明在上,則懷抱才德之人。皆願進於朝廷,輔戴之以匡濟天下。四既觀見人君之德,國家之治,光華盛美,所宜賓于王朝,效其智力,上輔於君,以施澤天下,故云「利用賓于王」也。古者有賢德之人,則人君賓禮之,故士之仕進於王朝,則謂之賓。
 〖集說〗
 ○ 劉氏定之曰:九五大君,觀己所為以儀型天下。初居陽而去五遠,所觀不明如童子;二居陰而去五遠,所觀不明如女子。唯四得正而去五近,所觀最明,故曰觀光賓王。蓋諸爻皆就五取義也。
折中
279214120䷓觀【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本義〗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其下四陰,仰而觀之,君子之象也,故戒居此位,得此占者,當觀己所行,必其陽剛中正亦如是焉,則得无咎也。
 〖程傳〗九五居人君之位,時之治亂,俗之美惡,係乎己而已。觀己之生,若天下之俗,皆君子矣。則是己之所為政化善也,乃无咎矣。若天下之俗,未合君子之道,則是己之所為政治未善,不能免於咎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九五居尊,為觀之主。四海之內,由我而化。我教化善,則天下有君子之風。敎化不善,則天下著小人之俗。故觀民以察我道,有君子之風者,則无咎也
 ○ 《朱子語類》云:九五之觀我生如觀風俗之媺惡,臣民之從違,可以見自家所施之善惡。
 ○ 王氏申子曰:五陽剛中正,居尊位以觀天下,此君子之道也。天下皆仰而觀之。在五又當觀己之所行,必一出於君子之道,然後可以立身於無過之地,故曰觀我生,君子无咎。
折中
279314220䷓觀【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本義〗上九陽剛居尊位之上,雖不當事任,而亦為下所觀,故其戒辭略與五同,但以我為其,小有主賓之異耳。
 〖程傳〗上九以陽剛之德處於上,為下之所觀,而不當位,是賢人君子不在於位,而道德為天下所觀仰者也。觀其生,觀其所生也。謂出於己者,德業行義也,既為天下所觀仰,故自觀其所生,若皆君子矣,則无過咎也,苟未君子,則何以使人觀仰矜式?是其咎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觀我生,自觀其道者也。觀其生,為民所觀者也。不在於位,最處上極,高尚其志,為天下所觀者也。處天下所觀之地,可不慎乎?故君子德見,乃得无咎。
 〖案〗上九觀其生,似只是承九五之義而終言之爾。蓋九五正當君位,故曰我。上非君位,而但以君道論之,故曰其。辭與九五無異者,正所以見聖人省身察己,始終如一之心,故《象傳》發明之曰:「志未平也」。
 〖總論〗《朱子語類》問:觀卦陰盛而不言凶咎。曰:此卦取義不同,蓋陰雖盛於下,而九五之君,乃當正位,故只取為觀於下之義,而不取陰盛之象也。
 ○ 問:觀六爻,一爻勝似一爻,豈所居之位愈高,則所見愈大耶?曰:上二爻意自別,下四爻是所據之位愈近,則所見愈親切底意思。
折中
279414321䷔噬嗑21、噬嗑卦 
 【噬嗑卦 】 震下離上
 〖程傳〗噬嗑《序卦》:「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既有可觀,然後有來合之者也,噬嗑所以次觀也。噬,齧也。嗑,合也。口中有物間之,齧而後合之也。卦上下二剛爻而中柔,外剛中虛,人頤口之象也。中虛之中,又一剛爻,為頤中有物之象。口中有物,則隔其上下不得嗑,必齧之則得嗑,故為噬嗑。聖人以卦之象,推之於天下之事,在口則為有物隔而不得合,在天下則為有強梗或讒邪隔於其間,故天下之事不得合也。當用刑法,小則懲戒,大則誅戮,以除去之,然後天下之治得成矣。凡天下至於一國一家,至於萬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間也,无間則合矣,以至天地之生,萬物之成,皆合而後能遂。凡未合者,皆有間也。若君臣父子親戚朋友之間,有離貳怨隙者,蓋讒邪間於其間也,除去之則和合矣。故間隔者,天下之大害也。聖人觀噬磕之象,推之於天下萬事,皆使去其間隔而合之,則无不和且治矣。噬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去天下之間,在任刑罰,故卦取用刑為義。在二體明照而威震,乃用刑之象也。
【噬嗑 亨,利用獄。】
 〖本義〗噬,齧也。嗑,合也。物有間者,齧而合之也。為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齧之而後合,故為噬嗑。其占當得亨通者,有間故不通,齧之而合,則亨通矣。又三陰三陽,剛柔中半。下動上明,下雷上電,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以至於五而得其中,是知以陰居陽,雖不當位,而利用獄。蓋治獄之道,惟威與明,而得其中之為貴,故筮得之者,有其德則應其占也。
 〖程傳〗噬嗑亨,卦自有亨義也。天下之事,所以不得亨者,以有間也。噬而嗑之,則亨通矣。利用獄,噬而嗑之之道,宜用刑獄也。天下之間,非刑獄何以去之。不云利用刑而云利用獄者,卦有明照之象,利於察獄也。獄者所以究治情偽。得其情,則知為間之道,然後可以設防與致刑也。
 〖集說〗
 ○ 李氏舜臣曰:噬嗑震下離上,天地生物,有為造物之梗者,必用雷電擊搏之。聖人治天下,有為民之梗者,必用刑獄斷制之。故噬嗑以去頤中之梗,雷電以去天地之梗,刑獄以去天下之梗也。
折中
279514421䷔噬嗑【初九,屨校滅趾,无咎。】
 〖本義〗初上无位為受刑之象,中四爻為用刑之象。初在卦始,罪薄過小,又在卦下,故為屨校滅趾之象。止惡於初,故得无咎。占者小傷而无咎也。
 〖程傳〗九居初最下,无位者也。下民之象,為受刑之人。當用刑之始,罪小而刑輕。校,木械也,其過小,故屨之於足,以滅傷其趾。人有小過,校而滅其趾,則當懲懼,不敢進於惡矣,故得无咎。《繫辭》云:「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言懲之於小與初,故得无咎也。初與上无位,為受刑之人,餘四爻皆為用刑之人。初居最下,无位者也。上處尊位之上,過於尊位,亦无位者也。王弼以為无陰陽之位,陰陽係於奇耦,豈容无也?然諸卦初上不言當位、不當位者,蓋初終之義為大,臨之初九則以位為正,若需上六云不當位,乾上九云无位,爵位之位,非陰陽之位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居無位之地,以處刑初,受刑而非治刑者也。凡過之所始,必始於微,而後至於著。罰之所始,必始於薄,而後至於誅。過輕戮薄,故屨校滅趾,桎其行也,足懲而已,故不重也。過而不改,乃謂之過。小懲大誡,乃得其福,故无咎也。
 ○ 俞氏琰曰:校,獄具也。初在下,趾象也。滅,沒而不見也。以剛物加於著屨之足而沒其趾,故曰屨校滅趾。懲之於小,戒之於初,則不進於惡,故无咎。
 ○ 姜氏寶曰:滅,沒也。言屨校於足而遮沒其趾,非傷滅其趾之謂也。
折中
279614521䷔噬嗑【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本義〗祭有膚鼎,蓋肉之柔脆,噬而易嗑者。六二中正,故其所治如噬膚之易。然以柔乘剛,故雖甚易,亦不免於傷滅其鼻。占者雖傷而終无咎也。
 〖程傳〗二應五之位,用刑者也。四爻皆取噬為義,二居中得正,是用刑得其中正也。用刑得其中正,則罪惡者易服,故取噬膚為象,噬齧人之肌膚為易入也。滅,沒也。深入至沒其鼻也。二以中正之道,其刑易服。然乘初剛,是用刑於剛強之人。刑剛強之人,必須深痛,故至滅鼻而无咎也。中正之道,易以服人,與嚴刑以待剛強,義不相妨。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六二處中得位,是用刑者。膚是柔脆之物,以喻服罪受刑之人也。乘剛而刑未盡順,噬過其分,故至滅鼻,言用刑太深也。刑中其理,故无咎。
 ○ 胡氏炳文曰:噬而言膚腊胏肉者,取頤中有物之象也。各爻雖取所噬之難易而言,然因各爻自有此象,故其所噬者因而為之象耳。六二柔而中正,故所治如噬膚之易人,初剛未服,不能無傷,然始雖有傷,終可服也。
折中
279714621䷔噬嗑【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本義〗腊肉,謂獸腊,全體骨而為之者,堅韌之物也。陰柔不中正,治人而人不服,為噬腊遇毒之象。占雖小吝,然時當噬嗑,於義為无咎也。
 〖程傳〗三居下之上,用刑者也。六居三,處不當位,自處不得其當而刑於人,則人不服,而怨懟悖犯之,如噬齧乾腊堅韌之物,而遇毒惡之味,反傷於口也。用刑而人不服,反致怨傷,是可鄙吝也。然當噬嗑之時,大要噬間而嗑之。雖其身處位不當,而強梗難服,至於遇毒。然用刑非為不當也,故雖可吝而亦小,噬而嗑之,非有咎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肉因六柔取象,腊因三剛取象。六二柔居柔,故所噬象膚之柔。六三柔居剛,故所噬象腊肉。柔中有剛,比之二難矣。二三皆无咎而三小吝者,中正不中正之分也。
折中
279814721䷔噬嗑【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本義〗胏,肉之帶骨者,與胾通。《周禮》,獄訟人,鈞金束矢而後聽之。九四以剛居柔,得用刑之道,故有此象。言所噬愈堅而得聽訟之宜也,然必利於艱難正固則吉,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九四居近君之位,當噬嗑之任者也。四已過中,是其間愈大而用刑愈深也,故云噬乾胏。胏,肉之有聯骨者。乾肉而兼骨,至堅難噬者也。噬至堅而得金矢,金取剛,矢取直,九四陽德剛直,為得剛直之道,雖用剛直之道,利在克艱其事,而貞固其守,則吉也。九四剛而明體,陽而居柔,剛明則傷於果,故戒以知難,居柔則守不固,故戒以堅貞。剛而不貞者有矣,凡失剛者,皆不貞也,在噬嗑四最為善。
 〖集說〗
 ○ 陸氏績曰:金矢者剛直也。噬胏雖難,終得申其剛直也。
 ○ 楊氏時曰:九四合一卦言之,則為間者以爻言則居近君之位,任除間之責者也。易之取象不同類如此。
 ○ 王氏宗傳曰:以一卦言之,則九四頤中之物也,所以為強梗者也。以六爻言之,則九四剛直之才也,所以去強梗者也。肉之附骨者謂之胏,而又乾焉,亦最難噬者也。然三之於腊肉則遇毒,而四之於乾胏則無是患者,剛柔之才異也。
 ○ 丘氏富國曰:噬嗑惟四五兩爻能盡治獄之道。《彖》以五之柔為主,故曰「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利用之言,獨歸之五,而他爻不與焉。爻以四之剛為主,故曰「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吉之言獨歸之四,而他爻謂之无咎也。主柔而言,以仁為治獄之本。主剛而言,以威為治獄之用。仁以寓其哀矜,威以懲其奸慝。剛柔迭用,畏愛兼施,治獄之道得矣。
 ○ 胡氏炳文曰:離為乾卦,故為乾胏。腊肉,肉藏骨,柔中有剛。六三柔居剛,故所噬如之。乾胏,骨連肉,剛中有柔,九四剛居柔,故所噬如之。三遇毒,所治之人不服也。四得金矢,其人服矣,然必艱難正固乃无咎。
折中
279914821䷔噬嗑【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无咎。】
 〖本義〗噬乾肉難於膚而易於腊胏者也。黃,中色。金,亦謂鈞金。六五柔順而中,以居尊位,用刑於人,人无不服,故有此象。然必貞厲乃得无咎,亦戒占者之辭也。
 〖程傳〗五在卦愈上而為噬乾肉,反易於四之乾胏者,五居尊位,乘在上之勢以刑於下,其勢易也,在卦將極矣,其為間甚大,非易嗑也,故為噬乾肉也。得黃金,黃,中色。金,剛物。五居中為得中道,處剛而四輔以剛,得黃金也。五无應而四居大臣之位,得其助也。貞厲无咎,六五雖處中剛,然實柔體,故戒以必正固而懷危厲,則得无咎也。以柔居尊,而當噬嗑之時,豈可不貞固而懷危懼哉?
 〖集說〗
 ○ 《朱子語類》問:九四利艱貞,六五貞厲,皆有艱難正固危懼之意,故皆為戒占者之辭。曰:亦是爻中元自有此道理,大抵纔是治人,彼必為敵,不是易事,故雖是時位卦德,得用刑之宜,亦須以艱難正固處之。
 ○ 李氏過曰:九四以剛噬,六五以柔噬。以剛噬者,有司執法之分。以柔噬者,人君不忍之仁也。
 ○ 胡氏炳文曰:噬膚、噬腊肉、噬乾胏,一節難於一節,六五噬乾肉則易矣。五君位也,以柔居剛,柔而得中,用獄之道也,何難之有?訟則出矢,獄則出金。訟為小,獄為大。四於訟獄兼得,大小兼理之也。五君也,非大獄不敢以聞,《書》所謂罔攸兼于庶獄是也。
 ○ 谷氏家杰曰:四先艱而後貞者,先以艱難存心,而後出入罔不得其正,此獄未成之前,詳審之法,人臣以執法為道也。五先貞而後厲者,雖出入無不得正,而猶以危厲惕其心。此獄既成之後,欽恤之仁,人君以好生為德也。
折中
280014921䷔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凶。】
 〖本義〗何,負也。過極之陽在卦之上,惡極罪大,凶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過乎尊位,无位者也,故為受刑者。居卦之終,是其間大,噬之極也。《繫辭》所謂「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者也。故何校而滅其耳,凶可知矣。何,負也,謂在頸也。
 〖集說〗
 ○ 郭氏雍曰:初上滅字,或以為刑,獨孔氏訓沒。屨校,桎其足,桎大而滅趾。何校,械其首,械大而沒耳也。或以滅耳為刵,滅鼻為劓,滅趾為剕,《書》註劓刵輕刑,《呂刑》剕辟為重,故漢斬趾同於棄市。方初九小刑,固不當斷趾。上九罪大,復不當輕刑。以是知三者言滅,皆非刑也。
 ○ 總論李氏過曰:以六爻之位言之,五君位也,為治獄之主。四大臣位也,為治獄之卿。三二又其下也,為治獄之吏。
折中
280115022䷕賁22、賁卦 
 【賁卦】  離下艮上
 〖程傳〗賁《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巳,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 」物之合則必有文,文乃飾也。如人之合聚,則有威儀上下。物之合聚,則有次序行列。合則必有文也,賁所以次噬嗑也。為卦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也,下有火則照見其上,草木品彙,皆被其光彩,有賁飾之象,故為賁也。
【賁亨,小利有攸往。】
 〖本義〗賁,飾也。卦自損來者,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濟而來者,柔自上來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又內離而外艮,有文明而各得其分之象,故為賁。占者以其柔來文剛,陽得陰助。而離明於內,故為亨。以其剛上文柔,而艮止於外,故小利有攸往。
 〖程傳〗物有飾而後能亨,故曰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實而加飾,則可以亨矣。文飾之道,可增其光彩,故能小利於進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徒質則不能亨,質而有文以加飾之,則可亨,故曰賁亨。然文盛則實必衰,苟專尚文以往則流,故曰小利有攸往。小者,謂不可太過以滅其質也。
 ○ 梁氏寅曰:賁者文飾之道也。有質而加之文,斯可亨矣。朝廷文之以儀制而亨焉,賓主文之以禮貌而亨焉,家人文之以倫序而亨焉,官府文之以教令而亨焉。推之事物,凡有質者,無不待於文也,文則無不亨也。然既亨矣,而曰小利有攸往,何也?文飾之道,但加之文采耳,非能變其實也。故文之過盛,非所利也。但小利於有往而已矣。世之不知本者,或忘其當務之急,而屑屑焉於文飾,雖欲其亨,亦安得而亨乎?
 ○ 張氏振淵曰:離德文明莫掩,則無徑情直行之弊,行之可通,故亨。艮德止而不過,又有不盡飾之象焉。故用文者,亦但可少有所飾,不可務爲盡飾以戕其本真,故曰小利有攸往。
折中
280215122䷕賁【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本義〗剛德明體,自賁於下,為舍非道之車,而安於徒步之象,占者自處當如是也。
 〖程傳〗初九以陽剛居明體而處下,君子有剛明之德而在下者也。君子在无位之地,无所施於天下,唯自賁飾其所行而已。趾取在下而所以行也。君子修飾之道,正其所行,守節處義,其行不苟,義或不當,則舍車輿而寧徒行,眾人之所羞,而君子以為賁也。舍車而徒之義,兼於比應取之。初比二而應四,應四正也,與二非正也。九之剛明守義,不近與於二,而遠應於四,舍易而從難,如舍車而徒行也。守節義,君子之賁也。是故君子所賁,世俗所羞;世俗所貴;君子所賤。以車徒為言者,因趾與行為義也。
折中
280315222䷕賁【六二,賁其須。】
 〖本義〗二以陰柔居中正,三以陽剛而得正,皆无應與,故二附三而動,有賁須之象。占者宜從上之陽剛而動也。
 〖程傳〗卦之為賁,雖由兩爻之變,而文明之義為重,二實賁之主也,故主言賁之道。飾於物者,不能大變其質也,因其質而加飾耳,故取須義。須,隨頤而動者也,動止唯繫於所附,猶善惡不由於賁也。二之文明,唯為賁飾,善惡則繫其質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得其位而無應,三亦無應,俱無應而比焉,近而相得者也。須之為物,上附者也,故曰賁其須。
 ○ 朱氏震曰:毛在頤曰須,在口曰髭,在頰曰髯。三至上有頤體,二在頤下,須之象。二三剛柔相賁,賁其須也。夫文不虛生,須生於頤,須所以賁其頤也。
 ○ 俞氏琰曰:二無應而比三,三亦無應而比二,故與之相賁,賁以柔來文剛故亨。文當從質,非質則不能自飾。陰必從陽,非陽則不能自進。六二純柔,必待九三之動而後動,故曰賁其須。
 ○ 蔣氏悌生曰:六以二居中,故有賁須之象。須於人身,無損益於軀體,但可為儀表之飾。周旋揖讓,進退低昂,皆隨面貌而動,使人儀舉者文采容止可觀,故《象》曰與上興也。
 ○ 何氏楷曰:須陰血之形,而柔所以文剛者。然陰柔不能自動,必附麗於陽,如須雖有美,必附麗於頤也。大抵剛為質,柔為文。文不附質,焉能為文?故二必賁其須以從三,五必賁于丘園以從上。聖人右質左文之意,於此可見。
折中
280415322䷕賁【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本義〗一陽居二陰之間,得其賁而潤澤者也,然不可溺於所安,故有永貞之戒。
 〖程傳〗三處文明之極,與二四二陰間處相賁,賁之盛者也。故云賁如。如,辭助也。賁飾之盛,光彩潤澤,故云濡如。光彩之盛,則有潤澤。《詩》云:麀鹿濯濯。永貞吉,三與二四非正應,相比而成相賁,故戒以常永貞正。賁者飾也,賁飾之事,難乎常也,故永貞則吉。三與四相賁,又下比於二,二柔文一剛,上下交賁,為賁之盛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互坎有濡義,亦有陷義,既未濟濡首濡尾,濡而陷者也。九三非不貞也,能永其貞,則二陰於我為潤澤之濡,我於彼不為陷溺之濡矣。
 ○ 俞氏琰曰:九三處六二六四之間,故曰賁如濡如,文過則質喪,質喪則文弊,要當永久以剛正之德固守則吉。
 ○ 潘氏士藻曰:三本剛正,特慮其為二陰所陷溺,未免有滅質之患,故有永貞之戒。
 ○ 何氏楷曰:以一剛介二柔之間,賁之盛者也。曰濡如者,猶《詩》言六轡如濡,謂所飾之文采鮮澤也。然受物之飾,恐為物溺,故戒之曰永貞吉。長守其陽剛之正,而不為陰柔所溺,則不至以文滅質矣。
折中
280515422䷕賁【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本義〗皤,白也。馬,人所乘,人白則馬亦白矣。四與初相賁者,乃為九三所隔而不得遂,故皤如。而其往求之心,如飛翰之疾也,然九三剛正,非為寇者也,乃求婚媾耳,故其象如此。
 〖程傳〗四與初為正應,相賁者也。本當賁如,而為三所隔,故不獲相賁而皤如。皤,白也,未獲賁也。馬在下而動者也,未獲相賁,故云白馬。其從正應之志如飛,故云翰如。匪為九三之寇讎所隔,則婚媾遂其相親矣。己之所乘,與動於下者,馬之象也。初四正應,終必獲親,第始為其間隔耳。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六四白馬翰如,言此爻無所賁飾,其馬亦白也,言無飾之象如此。
 ○ 胡氏炳文曰:屯二應五,下求上也,不可以急。賁四應初,上求下也,不可以緩。
 ○ 俞氏琰曰:髮白為皤,馬白為翰。《禮記》云:商人尚白,戎事乘翰。鄭氏註云:翰,馬白色也。四當賁道之變,文返於質,故其象如此。
 ○ 梁氏寅曰:六四在離明之外,為艮止之始,乃賁之盛極,而當反質素之時也,故云賁如皤如。夫初之舍車,為在下而無所乘故也,四在九三之上,則有所乘矣,故云白馬翰如。人既質素,則馬亦白也。
 ○ 蘇氏濬曰:六四一爻,當以白賁之義推之,四與初相賁者也,以實心而求於初,不為虛飾,初曰賁趾,四曰皤如,初曰舍車,四曰白馬,同一白賁之風而已。
 〖案〗《程傳》沿《註疏》之說,《本義》又沿《程傳》之說,皆以為初四相賁而為三所隔,故末得其賁而皤然也。然《朱子語類》以無飾言之,則已自改其說矣,故以後諸儒,皆以皤白為崇素返質之義,實於卦意為合。
 ○ 又案:易中凡重言如者,皆兩端不定之辭,故屯如邅如者,欲進而未徑進也。此三爻賁如濡如者,得陰自賁,又慮其見濡也。此爻賁如皤如者,當賁之時,既外尚乎文飾,而下應初剛,又心崇乎質素,兩端未能自決,《象傳》謂之疑者此也。白馬翰如,指初九也。己有皤如之心,故知白馬翰如,而來者匪寇也,乃己之婚媾也。凡言匪寇婚媾,皆就上文所指之物而言。屯二睽上,與此正同。
折中
280615522䷕賁【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本義〗六五柔中為賁之主,敦本尚實,得賁之道,故有丘園之象。然陰性吝嗇,故有束帛戔戔之象。束帛,薄物。戔戔,淺小之意。人而如此,雖可羞吝,然禮奢寧儉,故得終吉。
 〖程傳〗六五以陰柔之質,密比於上九剛陽之賢,陰比於陽,復无所繫應,從之者也,受賁於上九也。自古設險守國,故城壘多依丘坂。丘,謂在外而近且高者。園圃之地,最近城邑,亦在外而近者。丘園,謂在外而近者,指上九也。六五雖居君位,而陰柔之才,不足自守,與上之剛陽相比而志從焉,獲賁於外比之賢,賁於丘園也。若能受賁於上九,受其裁制,如束帛而戔戔,則雖其柔弱不能自為,為可吝少。然能從於人,成賁之功,終獲其吉也。戔戔,翦裁分裂之狀。帛未用則束之,故謂之束帛。及其制為衣服,必翦裁分裂戔戔然。束帛,喻六五本質。戔戔,謂受人翦製而成用也。其資於人與蒙同,而蒙不言吝者,蓋童蒙而賴於人,乃其宜也。非童幼而資賁於人,為可吝耳。然享其功,終為吉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賁于丘園」安定作敦本說。曰:某之意正要如此。或以戔戔為盛多之貌,非也。戔戔者淺小之意,所以下文云吝終吉。吝者雖不好看,然終卻吉。
 ○ 又云:「賁於丘園,束帛戔戔」,是箇務農尚儉。戔戔,是狹小不足之意。以字義考之,從水則為淺,從貝則為賤,從金則為錢。六五居尊位,卻如此敦本尚儉,便似吝嗇。如衛文公、漢文帝,雖是吝,卻終吉,此在賁卦有反本之意。
 ○ 問:六五是在艮體,故安止於丘園,而不復外賁之象。曰:亦是上比於九,漸漸到極處。若一向賁飾去,亦自不好,須是收斂方得。
 ○ 胡氏炳文曰:不賁於市朝,而賁于丘園,敦本也。束帛戔戔,尚實也。
 ○ 潘氏士藻曰:五居中履尊,下無應與,而上比文柔之剛,得止之義,以成賁之道,故有賁于丘園之象。
 ○ 何氏楷曰:比於上九剛陽之賢,受賁於上九者也。丘園指上,上陽剛而處外,乃賢人隱丘園之象。據《彖》曰「剛上文柔」,則六五乃上所賁者,爻所謂「賁于丘園」,猶曰受賁飾於丘園也。按《昏禮》「納帛一束,束五兩」注:十端為束。束帛戔戔,其儀文雖薄,然終與上合志而吉。
折中
280715622䷕賁【上九,白賁。无咎。】
 〖本義〗賁極反本,復於无色,善補過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九賁之極也,賁飾之極則失於華偽,唯能質白其賁,則无過失之咎。白,素也。尚質素則不失其本真,所謂尚質素者,非无飾也,不使華沒實耳。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如《本義》說六五上九兩爻,卻是賁極反本之意。曰:六五已有反本之漸,故曰「賁于丘園,束帛戔戔」。至上九白賁,則反本而復於無飾矢。蓋皆賁極之象也。
 ○ 王氏申子曰:上以陽剛為成卦之主,居艮止之極,當賁道之終,止文之流於終,終則返而質矣,故賁道成而無弊,無弊故无咎。
 ○ 熊氏良輔曰:白賁云者,終歸於無所飾也。賁之取義,始則因天下之質而飾之以文,終則反天下之文而歸之於質。
 ○ 胡氏炳文曰:賁上卦言白馬,言束帛戔戔,終言白賁。《雜卦》曰:「賁无色也。」可謂一言以蔽之矣。
 ○ 蔣氏悌生曰:六五上九皆敦尚質素,以白為賁,素以為絢之意。上九處無位之地,高尚其事,不尚華飾,以質素為賁,甘受和,白受采,其賢於五采彰施遠矣。
 〖總論〗
 ○ 丘氏富國曰:陰陽二物,有應者以應而相賁,無應者以比而相賁。四與初應,求賁於初,故初賁趾而四翰如也。二比三而賁乎三,故二賁須而三濡如也。五比上而賁乎上,故五賁丘園而上白賁也。初與四應而相賁者也。二與三,五與上,比而相賁者也。此賁六爻之大旨也。
 ○ 龔氏煥曰:賁之為言飾也,謂飾以文華也。然以六爻考之,初之舍車而徒,五之丘園,上之白賁,皆質實而不事文華者也。四之皤如賁於初,二之賁須附於三,唯三之賁如濡如,乃賁飾之盛,而即有永貞之戒者,懼其溺於文也。如是則古人之所賁者,未始事文華也,亦務其本實而已。本實既立,文華不外焉。徒事文華,不務本實,非古人所謂賁。
折中
280815723䷖剝23、剝卦 
 【剝卦】  坤下艮上
 〖程傳〗剝《序卦》:「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夫物至於文飾,亨之極也。極則必反,故賁終則剝也。卦五陰而一陽,陰始自下生,漸長至於盛極,群陰消剝於陽,故為剝也。以二體言之,山附於地,山高起地上,而反附著於地,頹剝之象也。
【剝,不利有攸往。】
 〖本義〗剝,落也。五陰在下而方生,一陽在上而將盡,陰盛長而陽消落,九月之卦也。陰盛陽衰,小人壯而君子病。又內坤外艮,有順時而止之象。故占得之者,不可以有所往也。
 〖程傳〗剝者,群陰長盛,消剝於陽之時,眾小人剝喪於君子,故君子不利有所往。唯當巽言晦迹,隨時消息,以免小人之害也。
折中
280915823䷖剝【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凶。】
 〖本義〗剝自下起,滅正則凶,故其占如此。蔑,滅也。
 〖程傳〗陰之剝陽,自下而上。以牀為象者,取身之所處也。自下而剝,漸至於身也。剝牀以足,剝牀之足也。剝始自下,故為剝足。陰自下進,漸消滅於貞正,凶之道也。蔑,无也,謂消亡於正道也。陰剝陽,柔變剛,是邪侵正,小人消君子,其凶可知。
 〖集說〗
 ○ 俞氏琰曰:陰之消陽,自下而進。初在下,故為剝牀而先以牀足,滅於下之象。當此不利有攸往之時,唯宜順時而止耳。貞凶,戒占者固執而不知變則凶也。
 〖案〗俞氏之說,是以蔑字屬上句讀,蓋自《象傳》「滅下」看出,亦可備一說。
折中
281015923䷖剝【六二,剝牀以辨,蔑貞凶。】
 〖本義〗辨,牀幹也,進而上矣。
 〖程傳〗辨,分隔上下者,牀之幹也。陰漸進而上,剝至於辨,愈滅於正也,凶益甚矣。
 〖集說〗
 ○ 俞氏琰曰:既滅初之足於下,又滅二之辨於中,則進而上矣。得此占者,若猶固執而不知變,則其凶必也。
折中
281116023䷖剝【六三,剝之,无咎。】
 〖本義〗眾陰方剝陽,而己獨應之,去其黨而從正,无咎之道也。占者如是,則得无咎。
 〖程傳〗眾陰剝陽之時,而三獨居剛應剛,與上下之陰異矣。志從於正,在剝之時為无咎者也。三之為可謂善矣,不言吉何也?曰:方群陰剝陽,眾小人害君子,三雖從正,其勢孤弱,所應在无位之地,於斯時也,難乎免矣,安得吉也?其義為无咎耳。言其无咎,所以勸也。
 〖集說〗
 ○ 荀氏爽曰:眾皆剝陽,三獨應上,無剝害意,是以无咎。
 ○ 王氏弼曰:與上為應,群陰剝陽,我獨協焉,雖處於剝,可以无咎。
 ○ 胡氏炳文曰:剝之三,即復之四。復六四不許以吉,剝六三許以无咎,何也?曰:復,君子之事,明道不計功,不以吉許之可也。剝,小人之事,小人中獨知有君子,不以无咎許之,無以開其補過之門也。
 〖案〗王氏、程子,皆以剝之无咎連讀,言此乃剝時之无咎者也,玩《本義》,似以剝之為剝去其黨。
折中
281216123䷖剝【六四,剝牀以膚,凶。】
 〖本義〗陰禍切身,故不復言蔑貞,而直言凶也。
 〖程傳〗始剝於牀足,漸至於膚。膚,身之外也。將滅其身矣,其凶可知。陰長已盛,陽剝已甚,貞道以消,故更不言蔑貞,直言凶也。
折中
281316223䷖剝【六五,貫魚,以宮人寵,无不利。】
 〖本義〗魚,陰物。宮人,陰之美而受制於陽者也。五為眾陰之長,當率其類,受制於陽,故有此象。而占者如是,則无不利也。
 〖程傳〗剝及君位,剝之極也,其凶可知,故更不言剝,而別設義以開小人遷善之門。五,群陰之主也。魚,陰物,故以為象。五能使群陰順序,如貫魚然,反獲寵愛於在上之陽,如宮人,則无所不利也。宮人,宮中之人。妻妾,侍使也。以陰言,且取獲寵愛之義。以一陽在上,眾陰有順從之道,故發此義。
 〖集說〗
 ○ 張子曰:陰陽之際,近必相比。六五能上附於陽,反制群陰,不使進逼,方得處剝之善。下無剝之之憂,上得陽功之庇,故曰无不利。
 ○ 熊氏良輔曰:卦本為陰剝陽而陽凶,爻則以剝陽而見凶,故五則以順上為无不利,三則以應上為无咎,而上則有碩果得輿之象焉。
 ○ 張氏振淵曰:遯陰長而猶微,可制也,則告陽以制陰之道,曰畜臣妾。剝,陰長已極不可制矣,則教陰以從陽之道,曰以宮人寵。
折中
281416323䷖剝【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本義〗一陽在上,剝未盡而能復生。君子在上,則為眾陰所載。小人居之,則剝極於上,自失所覆,而无復碩果得輿之象矣。取象既明,而君子小人,其占不同,聖人之情,益可見矣。
 〖程傳〗諸陽削剝已盡,獨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碩大之果不見食,將見復生之理。上九亦變,則純陰矣。然陽无可盡之理,變於上則生於下,无間可容息也。聖人發明此理,以見陽與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剝盡則為純坤,豈復有陽乎?曰:以卦配月,則坤當十月;以氣消息言,則陽剝為坤,陽來為復,陽未嘗盡也,剝盡於上,則復生於下矣。故十月謂之陽月,恐疑其无陽矣。陰亦然,聖人不言耳。陰道盛極之時,其亂可知,亂極則自當思治,故眾心願載於君子,君子得輿也。《詩‧匪風》下泉所以居變風之終也。理既如是,在卦亦眾陰宗陽,為共載之象。小人剝廬,若小人則當剝之極,剝其廬矣,无所容其身也,更不論爻之陰陽,但言小人處剝極,則及其廬矣。廬取在上之象。或曰:陰陽之消,必待盡而後復生於下,此在上便有復生之義,何也?夬之上六何以言終有凶?曰:上九居剝之極,止有一陽,陽无可盡之理,故明其有復生之義,見君子之道不可亡也。夬者,陽消陰,陰小人之道也,故但言其消亡耳,何用更言,卻有復生之理乎。
 〖集說〗
 ○ 程子曰:息訓為生者,蓋息則生矣,中無間斷。碩果不食,則便為復也。
 ○ 楊氏文煥曰:貫魚者,眾陰在下之象也。碩果者,一陽在上之象也。
 ○ 胡氏炳文曰:乾為木果,眾陽皆變,而上獨存,有碩果不食象。果中有仁,天地生生之心存焉。碩果專以象言,得輿剝廬,兼占而言。牀,上之藉下以安者也。廬,下之藉上以安者也。始而剝牀,欲上失所安,今而剝廬,自失所安矣。自古小人欲害君子,亦豈小人之利哉?
 ○ 蔡氏清曰:易固為君子謀,然其為君子謀者,亦所以為小人謀也,觀小人剝廬之辭可見。蓋道理自是如此,天地間豈可一日無善類哉?不然,人之類滅矣。可見聖人非姑為是抑彼以伸此也。
 ○ 喬氏中和曰:碩果不食,核也,仁也,生生之根也。自古無不朽之株,有相傳之果,此剝之所以復也。
折中
281516424䷗復24、復卦 
 【復卦】  震下坤上
 〖程傳〗復《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物无剝盡之理,故剝極則復來,陰極則陽生。陽剝極於上而復生於下,窮上而反下也,復所以次剝也。為卦一陽生於五陰之下,陰極而陽復也。歲十月,陰盛既極,冬至則一陽復生於地中,故為復也。陽,君子之道。陽消極而復反,君子之道,消極而復長也,故為反善之義。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本義〗復,陽復生於下也。剝盡則為純坤,十月之卦,而陽氣已生於下矣。積之踰月,然後一陽之體始成而來復,故十有一月,其卦為復。以其陽既往而復反,故有亨道。又內震外坤,有陽動於下而以順上行之象,故其占又為己之出入,既得无疾,朋類之來,亦得无咎。又,自五月姤卦一陰始生,至此七爻,而一陽來復,乃天運之自然。故其占又為反復其道,至於七日,當得來復。又以剛德方長,故其占又為利有攸往也。反復其道,往而復來,來而復往之意。七日者,所占來復之期也。
 〖程傳〗復亨,既復則亨也。陽氣復生於下,漸亨盛而生育萬物。君子之道既復,則漸以亨通,澤於天下,故復則有亨盛之理也。出入无疾,出入謂生長。復生於內,入也;長進於外,出也。先云出,語順耳。陽生非自外也,來於內,故謂之入。物之始生,其氣至微,故多屯艱。陽之始生,其氣至微,故多摧折。春陽之發,為陰寒所折,觀草木於朝暮,則可見矣。出入无疾,謂微陽生長,无害之者也。既无害之,而其類漸進而來,則將亨盛,故无咎也。所謂咎,在氣則為差忒,在君子則為抑塞,不得盡其理。陽之當復,雖使有疾之,固不能止其復也,但為阻礙耳。而卦之才,有无疾之義,乃復道之善也。一陽始生至微,固未能勝群陰,而發生萬物,必待諸陽之來,然後能成生物之功,而无差忒,以朋來而无咎也。三陽子丑寅之氣,生成萬物,眾陽之功也。若君子之道,既消而復,豈能便勝於小人?必待其朋類漸盛,則能協力以勝之也。反復其道,謂消長之道,反復迭至。陽之消,至七日而來復。姤,陽之始消也,七變而成復,故云七日,謂七更也。臨云「八月有凶」,謂陽長至於陰長,歷八月也。陽進則陰退,君子道長,則小人道消,故利有攸往也。
 〖集說〗
 ○ 房氏喬曰:出入无疾,害之者,喜陽氣之復。朋來无罪咎之者,欲眾陽漸進之意。
 ○ 邵子曰:復次剝,明治生於亂乎!夬次姤,明亂生於治乎!時哉時哉!未有剝而不復,未有夬而不姤者。
 ○ 鄭氏剛中曰:七者陽數,日者陽物,故於陽長言七日。八者陰數,月者陰物,臨剛長以陰為戒,故曰八月。
 ○ 《朱子語類》云:七日只取七義,猶八月有凶只取八義。
 ○ 胡氏炳文曰:反復其道,統言陰陽往來,其理如此。七日來復,專言一陽往來,其數如此。
 ○ 林氏希元曰:天下事非一人所能獨辦,君子有為於天下,必與其類同心共濟,故復重朋來,而泰重彙征。
 ○ 張氏振淵曰:反復其道,猶云反復計其程道也。此二句,正見天運自有定期,君子不可不善承之耳。
折中
281616524䷗復【初九,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本義〗一陽復生於下,復之主也。祗,抵也。又居事初,失之未遠,能復於善,不抵於悔,大善而占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復者,陽反來復也。陽,君子之道,故復為反善之義。初剛陽來復,處卦之初,復之最先者也,是不遠而復也。失而後有復,不失則何復之有。惟失之不遠,而復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祗,宜音柢,抵也。《玉篇》云:適也。義亦同。无祗悔,不至於悔也。坎卦曰「祗既平,无咎」,謂至既平也。顏子无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乃无祗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踰矩,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嘗不知,既知未嘗不遽改,故不至於悔,乃不遠復也。祗,陸德明音支,玉篇五經文字,羣經音辨並見衣部。
 〖集說〗
 ○ 楊氏時曰:初九陽始生而未形,動之微也。吉凶悔吝生乎動者也,未形而復,其復不遠矣,故不至於悔而元吉。
 ○ 俞氏琰曰:初居震動之始,方動即復,是不遠而復,復之最先者也,故不至於悔而元吉。
折中
281716624䷗復【六二,休復,吉。】
 〖本義〗柔順中正,近於初九,而能下之,復之休美,言之道也。
 〖程傳〗二雖陰爻,處中正而切比於初,志從於陽,能下仁也,復之休美者也。復者,復於禮也。復禮則為仁,初陽復,復於仁也。二比而下之,所以美而吉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學莫便於近乎仁,既得仁者而親之,資其善以自益,則力不勞而學美矣,故曰休復吉。
折中
281816724䷗復【六三,頻復,厲无咎。】
 〖本義〗以陰居陽,不中不正,又處動極,復而不固,屢失屢復之象。屢失故危,復則无咎,故其占又如此。
 〖程傳〗三以陰躁處動之極,復之頻數,而不能固者也。復貴安固,頻復頻失,不安於復也。復善而屢失,危之道也。聖人開遷善之道,與其復而危其屢失,故云厲无咎。不可以頻失而戒其復也。頻失則為危,屢復何咎?過在失而不在復也。
 〖集說〗
 ○ 郭氏忠孝曰:唯君子能久於其道,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是以子夏之徒,出見紛華盛麗而悅,入聞夫子之道而樂,與夫回之為人,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者,固有間矣。
 ○ 趙氏汝楳曰:三為震動之極,故曰頻。厲,危也,即人心惟危之危。
折中
281916824䷗復【六四,中行獨復。】
 〖本義〗四處群陰之中,而獨與初應,為與眾俱行,而獨能從善之象。當此之時,陽氣甚微,未足以有為,故不言吉。然理所當然,吉凶非所論也。董子曰:仁人者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於剝之六二及此爻見之。
 〖程傳〗此爻之義,最宜詳玩,四行群陰之中,而獨能復,自處於正,下應於陽剛,其志可謂善矣。不言吉凶者,蓋四以柔居群陰之間,初方甚微,不足以相援,无可濟之理,故聖人但稱其能獨復,而不欲言其獨從道而必凶也。曰,然則不言无咎,何也?曰:以陰居陰,柔弱之甚,雖有從陽之志,終不克濟,非无咎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中行獨復者,處於上卦之下,上下各有二陰,己獨應初,居在眾陰之中,故云中行。獨自應初,故云獨復。
 ○ 繆氏昌期曰:中,即中以自考中字。獨,即《中庸》慎獨之獨。四能以中而行,而於獨知之中,憬然自覺,所謂復以自知也。蓋復之所以為復,全在初爻,猶人之初念也。五陰皆復此而已,惟四在陰中,有所專向,故發此義。
折中
282016924䷗復【六五,敦復,无悔。】
 〖本義〗以中順居尊,而當復之時,敦復之象,无悔之道也。
 〖程傳〗六五以中順之德處君位,能敦篤於復善者也,故无悔。雖本善,戒亦在其中矣。陽復方微之時,以柔居尊,下復无助,未能致亨吉也,能无悔而已。
 〖集說〗
 ○ 項氏安世曰:臨以上六為敦臨,艮以上九為敦艮,皆取積厚之極。復於五即言敦復者,復之上爻,迷而不復,故復至五而極也。卦中復者五爻,初最在先,故為不遠。五最在後,故為敦。
 ○ 蔡氏淵曰:敦,厚也。坤象復主初陽,五雖與初無係,而處位得中,能自厚於復者也,可以无悔。
 ○ 李氏簡曰:初九陽剛,君於之道也。相應相比者復之易,二與四是也。遠而非應者,復之難,六五所以稱敦復。敦復者,厚之至也。不與初應,本當有悔,以其能復,是以无悔。
 ○ 胡氏炳文曰:不遠復者,善心之萌。敦復者,善行之固。故初九无祗悔,敦復則可无悔矣。不遠復,入德之事也。敦復,其成德之事與。
折中
282117024䷗復【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於十年不克征。】
 〖本義〗以陰柔居復終,終迷不復之象,凶之道也,故其占如此。以猶及也。
 〖程傳〗以陰柔居復之終,終迷不復者也。迷而不復,其凶可知。有災眚,災,天災,自外來。眚,己過,由自作。既迷不復善,在己則動皆過失,災禍亦自外而至,蓋所招也。迷道不復,无施而可,用以行師,則終有大敗。以之為國,則君之凶也。十年者,數之終。至于十年不克征,謂終不能行。既迷於道,何時而可行也。
 〖集說〗
 ○ 徐氏幾曰:上六位高而無下仁之美,剛遠而無遷善之機,厚極而有難開之蔽,柔終而無改過之勇,是昏迷而不知復者也。
 ○ 楊氏啓新曰:心為天君。以其國君,言喪失其本心也。
 ○ 何氏楷曰:坤本先迷,今居其極,則迷之甚矣。言迷復,即昏迷而不知所復之謂。行師以下,皆假像,以喻一心不能馭眾動,徇物必至喪天君也。
 〖總論〗胡氏炳文曰:迷復與不遠復相反,初不遠而復,迷則遠而不復。敦復與頻復相反,敦無轉易,頻則屢易。獨復與休復相似,休則比初,獨則應初也。十年不克征亦七日來復之反。
折中
282217125䷘无妄25、无妄卦 
 【无妄卦】  震下乾上
 〖程傳〗无妄《序卦》:「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復者,反於道也。既復於道,則合正理而无妄,故復之後,受之以无妄也。為卦乾上震下,震,動也,動以天為无妄,動以人欲則妄矣,无妄之義大矣哉!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本義〗无妄,實理自然之謂,《史記》作「无望」,謂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義亦通。為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又為震主,動而不妄者也,故為无妄。又二體震動而乾健,九五剛中而應六二,故其占大亨而利於正。若其不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所往也。
 〖程傳〗无妄者,至誠也。至誠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則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无妄有大亨之理,君子行无妄之道,則可以致大亨矣。无妄,天之道也,卦言人由无妄之道也。利貞法无妄之道,利在貞正,失貞正則妄也。雖无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故有匪正,則為過眚。既已无妄,不宜有往,往則妄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无妄一卦,雖云禍福之來也無常,然自家所守者,不可不利於正,不可以彼之無常,而吾之所守亦為之無常也,故曰「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
 ○ 問:雖無邪心,苟不合正理,則妄也。既無邪,何以不合正?曰:有人自是其心全無邪,而卻不合於正理。如賢者過之,其心豈曾有邪?卻不合正理,佛氏亦豈有邪心者?
 ○ 丘氏富國曰:惟其无妄,所以無望也。若其處心,未免於妄,則無道以致福而妄。欲徼福,非所謂無望之福。有過以召災,而妄欲免災,非所謂無望之災。此皆未免容心於禍福間,非所謂无妄也。若真實无妄之人,則純乎正理,禍福一付之天,而無苟得倖免之心也。
 ○ 胡氏炳文曰:朱子解《中庸》誠字,以為真實无妄之謂。此解无妄,則以為實理自然之謂。自然二字,已兼無所期望之意矣。
 ○ 胡氏居仁曰:无妄,誠也。誠,天理之實也。聖人只是循其實理之自然,無一毫私意造為。故出乎實理无妄之外,則為過眚。循此實理无妄而行之,則吉无不利。不幸而災疾之來,亦守此无妄之實理,而不足憂。卦辭爻辭皆此意。
折中
282317225䷘无妄【初九,无妄,往吉。】
 〖本義〗以剛在內,誠之主也。如是而往,其吉可知。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以陽剛為主於內,无妄之象,以剛實變柔而居內,中誠不妄者也,以无妄而往,何所不吉。卦辭言不利有攸往,謂既无妄,不可復有往也。過則妄矣。爻言往吉,謂以无妄之道而行則吉也。
 〖集說〗
 ○ 蘭氏廷瑞曰:初則當行,終則當止,行止適當則无妄,不妄則吉。无妄之初,當行者也,故往則有吉。无妄之終,當止者也,故行則有眚。
 ○ 胡氏炳文曰:《彖》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本義》於此曰:以剛在內,誠之主也。主字最有力。蓋妄者,誠之反也,誠之主如此,妄自然无矣。如此而往,其吉固宜。
 ○ 何氏揩曰:此爻足蔽无妄全卦。震陽初動,誠一未分,是之謂无妄。以此而往,動與天合,何不吉之有?
折中
282417325䷘无妄【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本義〗柔順中正,因時順理,而无私意期望之心,故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言其无所為於前,无所冀於後也。占者如是,則利有所往也。
 〖程傳〗凡理之所然者,非妄也。人所欲為者,乃妄也。故以耕穫菑畬譬之。六二居中得正,又應五之中正,居動體而柔順,為動能順乎中正,乃无妄者也,故極言无妄之義。耕,農之始。穫,其成終也。田一歲曰菑,三歲曰畬。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謂不首造其事,因其事理所當然也。首造其事,則是人心所作為,乃妄也。國事之當然,則是順理應物,非妄也,穫與畬是也。蓋耕則必有穫,菑則必有畬,是事理之固然,非心意之所造作也。如是則為无妄,不妄則所往利而无害也。或曰:聖人制作以利天下者,皆造端也,豈非妄乎?曰:聖人隨時制作,合乎風氣之宜,未嘗先時而開之也。若不待時,則一聖人足以盡為矣,豈待累聖繼作也?時乃事之端,聖人隨時而為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程傳》爻辭恐未明白。竊謂無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之理,只是不於耕而計穫之利,如程子所解《象傳》,移之以解爻辭則可。曰:《易傳》爻象之辭,雖若相反,而意實相近,特辭有未足耳。爻辭言當循理,《象傳》言不計利。
 ○ 陳氏埴曰:伊川大意,只謂不為穫而耕,不為畬而菑,凡有所為而為者,皆計利之私心,即妄也。但經文中不如此下語,故《易傳》中頗費言語。始謂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謂不首造其事,則似以耕菑為私意;中謂耕則必有穫,菑則必有畬,非心造意作,則以耕穫菑畬為非私意。終謂既耕則必有穫,既菑則必成畬。非必以穫畬之富而為,則又似以穫畬為私意。三說不免自相抵捂,所以《本義》但據經文直說,謂無耕穫菑畬之私心。
 ○ 胡氏炳文曰:耕穫者,種而斂之也。菑畬者,墾而熟之也。一歲之農,始於耕,終於穫。三歲之田,始於菑,終於畬。不耕穫,不菑畬,諸家以為不耕而穫,不菑而畬,惟《本義》以為始終無所作為之象,而必曰因時順理者,理本自然無所作為,自始至終,絕無計功謀利之心,故其占曰「利有牧往」。
 ○ 林氏希元曰:田必耕然後穫,必菑然後畬。其耕也正以望穫,其菑也正以望畬,豈有不耕穫不菑畬之理。為此語者,特以明自始至終絶無營爲計較之心焉耳。
 ○ 何氏楷曰:人之有妄,在於期望。不耕穫者,不方耕而即望有其穫也。不菑畬者,不方菑而即望成其畬也。學者之除妄心而必有事焉,當如此矣,故曰則利有攸往。言必如此而後利也。
 〖案〗何氏說與《傳》義頗異,質諸夫子先事後得、先難後獲之訓,則於理尤長。且《象傳》以未富釋之,正謂其無望穫之心,未必以耕為可廢也。
折中
282517425䷘无妄【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本義〗卦之六爻,皆无妄者也。六三處不得正,故遇其占者,无故而有災,如行人牽牛以去,而居者反遭詰捕之擾也。
 〖程傳〗三以陰柔而不中正,是為妄者也。又志應於上,欲也,亦妄也。在无妄之道,為災害也。人之妄動,由有欲也。妄動而得,亦必有失。雖使得其所利,其動而妄,失已大矣,況復凶悔隨之乎?知者見妄之得,則知其失必與稱也。故聖人因六三有妄之象,而發明其理云「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言如三之為妄,乃无妄之災害也。設如有得,其失隨至,如或繫之牛。或,謂設或也,或繫得牛,行人得之以為有得,邑人失牛,乃是災也。借使邑人繫得馬,則行人失馬,乃是災也。言有得則有失,不足以為得也。行人、邑人,但言有得則有失,非以為彼己也。妄得之福,災亦隨之;妄得之得,失亦稱之,固不足以為得也。人能知此,則不為妄動矣。
 〖集說〗
 ○ 關氏朗曰:无妄而災者,災也。有妄而災,則其所也,非災之也。運數適然,非己妄致,乃无妄之災。
 ○ 《朱子語類》云:此卦六爻皆是无妄,但六三地頭不正,故有「无妄之災」,言無故而有災也。如行人牽牛以去,而居人反遭捕詰之擾,此正无妄之災之象。
 ○ 胡氏炳文曰:匪正有眚,人自為之也。无妄之災,天實為之也。六爻皆无妄,三之時,則无妄而有災者也。《雜卦》曰「无妄,災也」,其此之謂與?
折中
282617525䷘无妄【九四,可貞,无咎。】
 〖本義〗陽剛乾體,下无應與,可固守而无咎,不可以有為之占也。
 〖程傳〗四剛陽而居乾體,復无應與,无妄者也。剛而无私,豈有妄乎?可貞固守此,自无咎也。九居陰得為正乎?曰:以陽居乾體,若復處剛,則為過矣,過則妄也。居四,无尚剛之志也。可貞與利貞不同,可貞謂其所處可貞固守之,利貞謂利於貞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貞,正而固也。曰利貞,則訓正字,而兼固字之義。曰不可貞,則專訓固字,而無正字之義。九四陽剛健體,下無應與,可貞正守之,而其占不可有為也。
 ○ 何氏楷曰:四剛陽而居乾體,本自无妄者也。可貞固守此,則无咎。初九之无妄往吉,行乎其所當行也。九四之可貞无咎,止乎其所當止者也。
折中
282717625䷘无妄【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本義〗乾剛中正,以居尊位,而下應亦中正,无妄之至也。如是而有疾,勿藥而自愈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以中正當尊位,下復以中正順應之,可謂无妄之至者也,其道无以加矣。疾,為之病者也。以九五之无妄,如其有疾,勿以藥治,則有喜也。人之有疾,則以藥石攻去其邪以養其正。若氣體平和,本无疾病,而攻治之,則反害其正矣。故勿藥則有喜也。有喜,謂疾自亡也。无妄之所謂疾者,謂若治之而不治,率之而不從,化之而不革,以妄而為无妄之疾。舜之有苗,周公之管蔡,孔子之叔孫武叔是也。既已无妄,而有疾之者,則當自如。无妄之疾,不足患也。若遂自攻治,乃是渝其无妄而遷於妄也。五旣處无妄之極,故惟戒在動,動則妄矣。
 〖案〗勿者,禁止之辭。言无妄矣,而偶有疾,則亦順其自然而氣自復,勿復用藥以生他候。如人有无妄之災,則亦順其自然而事自平,勿復用智以生他咎也。凡易中言勿者皆同義。此爻之疾,與六三之災同。然此曰有喜者,剛中正而居尊位,德位固不同也。
折中
282817725䷘无妄【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本義〗上九非有妄也,但以其窮極而不可行耳,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九居卦之終,无妄之極者也。極而復行,過於理也。過於理則妄也。故上九而行,則有過眚而无所利矣。
 〖集說〗
 ○ 龔氏煥曰:无妄者,實理自然之謂。循是理則吉,拂是理則凶。初往吉,二利有攸往,循是理而動者也。四可貞无咎,守是理而不動者也。三有災,五有疾,不幸而遇無故非意之事,君子亦聽之而已,守是理而不為動者也。或動或靜,惟理是循,所以為无妄。上九居无妄之極,不可有行,若不循理而動,則反為妄矣,其有眚而不利也宜哉!
 ○ 何氏楷曰:彖所謂「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者。
 〖總論〗胡氏炳文曰:六爻皆无妄也,特初九得位而為震動之主,時之方來,故无妄往吉。上九失位而居乾體之極,時已去矣,故其行雖无妄,有眚无攸利。是故善學易者在識時,初曰吉,二曰利,時也。三曰災,五曰疾,上曰眚,非有妄以致之也,亦時也。初與二皆可往,時當動而動也。四可貞,五勿藥,上行有眚,時當靜而靜也。
折中
282917826䷙大畜26、大畜卦 
 【大畜卦】  乾下艮上
 〖程傳〗大畜《序卦》:「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无妄則為有實,故可畜聚,大畜所以次无妄也。為卦艮上乾下,天而在於山中,所畜至大之象。畜為畜止,又為畜聚。止則聚矣。取天在山中之象,則為蘊畜。取艮之止乾,則為畜止。止而後有積,故止為畜義。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本義〗大,陽也。以艮畜乾,又畜之大者也。又以內乾剛健,外艮篤實輝光,是以能日新其德。而為畜之大也。以卦變言,此卦自需而來,九自五而上,以卦體言,六五尊而尚之。以卦德言,又能止健,皆非大正不能,故其占為利貞,而不家食吉也。又六五下應於乾,為應乎天,故其占又為利涉大川也。不家食,謂食祿於朝,不食於家也。
 〖程傳〗莫大於天,而在山中,艮在上而止乾於下,皆蘊畜至大之象也。在人為學術道德充積於內,乃所畜之大也。凡所畜聚皆是。專言其大者,人之蘊畜,宜得正道,故云利貞。若夫異端偏學,所聚至多而不正者固有矣。既道德充積於內,宜在上位,以享天祿,施為於天下,則不獨於一身之吉,天下之吉也。若窮處而自食於家,道之否也,故不家食則吉。所畜既大,宜施之於時,濟天下之艱險,乃大畜之用也,故利涉大川。此只據大畜之義而言,《彖》更以卦之才德而言,諸爻則惟有止畜之義。蓋易體道隨宜,取明且近者。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某作《本義》,欲將文王卦辭只大綱,依文王本義略說,至其所以然之故,卻於孔子《彖傳》中發之。且如「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只是占得大畜者,為利貞不家食而吉,利於涉大川。至於剛上尚賢等處,乃孔子發明,各有所主。爻象亦然。如此則不失文王本意,又可見孔子之意,但今未暇整頓耳。
 ○ 胡氏炳文曰:不家食,是賢者不畜於家而畜於朝。涉大川,又似有畜極而通之意。要之兩利字,一吉字,占辭自分為三,不必泥而一之也。
折中
283017926䷙大畜【初九,有厲,利已。】
 〖本義〗乾之三陽,為艮所止,故內外之卦各取其義。初九為六四所止,故其占往則有危,而利於止也。
 〖程傳〗大畜,艮止畜乾也。故乾三爻皆取被止為義,艮三爻皆取止之為義。初以陽剛,又健體而居下,必上進者也。六四在上,畜止於己,安能敵在上得位之勢?若犯之而進,則有危厲,故利在已而不進也。在他卦,則四與初為正應,相援者也。在大畜,則相應乃為相止畜。上與三皆陽,則為合志。蓋陽皆上進之物,故有同志之象,則无相止之義。
 〖集說〗
 ○ 蔡氏清曰:初九不可進而未必能自不進,故戒之云進則有厲,惟利於已也。若九二之處中,能自止而不進者也。則以其所能言之曰輿說輹。
折中
283118026䷙大畜【九二,輿說輹。】
 〖本義〗九二亦為六五所畜,以其處中,故能自止而不進,有此象也。
 〖程傳〗二為六五所畜止,勢不可進也。五據在上之勢,豈可犯也?二雖剛健之體,然其處得中道,故進止无失。雖志於進,度其勢之不可,則止而不行,如車輿說去輪輹,謂不行也。
折中
283218126䷙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本義〗三以陽居健極,上以陽居畜極,極而通之時也。又皆陽爻,故不相畜而俱進,有良馬逐之象焉。然過剛銳進,故其占必戒以艱貞閑習,乃利於有往也。曰,當為日月之日。
 〖程傳〗三剛健之極,而上九之陽,亦上進之物,又處畜之極而思變也。與三乃不相畜而志同,相應以進者也。三以剛健之才,而在上者與合志而進,其進如良馬之馳逐,言其速也。雖其進之勢速,不可恃其才之健與上之應,而忘備與慎也。故宜艱難其事,而由貞正之道。輿者用行之物,衛者所以自防。當自日常閑習其車輿,與其防衛,則利有攸往矣。三乾體而居正,能貞者也,當其銳進,故戒以知難,與不失其貞也。志既銳於進,雖剛明有時而失,不得不戒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初九在初,故稱童牛。九二以剛居柔,無勢,故為豶豕。九三純乾,故為良馬。
折中
283318226䷙大畜【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本義〗童者,未角之稱。牿,施橫木於牛角以防其觸,《詩》所謂楅衡者也。止之於未角之時,為力則易,大善之吉也,故其象占如此。《學記》曰:禁於未發之謂豫,正此意也。
 〖程傳〗以位而言,則四下應於初,畜初者也。初居最下,陽之微者,微而畜之則易制,猶童牛而加牿,大善而吉也。概論畜道,則四艮體,居上位而得正,是以正德居大臣之位,當畜之任者也。大臣之任,上畜止人君之邪心,下畜止天下之惡人。人之惡,止於初則易,既盛而後禁,則扞格而難勝。故上之惡既甚,則雖聖人救之,不能免違拂。下之惡既甚,則雖聖人治之,不能免刑戮。莫若止之於初,如童牛而加牿,則元吉也。牛之性,觝觸以角,故牿以制之。若童犢始角而加之以牿,使觝觸之性不發,則易而无傷。以況六四能畜止上下之惡於未發之前,則大善之吉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大畜下卦,取其能自畜而不進,上卦取其能畜彼而不使進。然四能止之於初,故為力易。五則陽已進而止之,則難。以柔居尊,得其機會可制,故亦吉,但不能如四之元吉耳。
折中
283418326䷙大畜【六五,豶豕之牙,吉。】
 〖本義〗陽已進而止之,不若初之易矣。然以柔居中,而當尊位,是以得其機會而可制,故其象如此,占雖吉而不言元也。
 〖程傳〗六五居君位,止畜天下之邪惡。夫以億兆之眾,發其邪欲之心,人君欲力以制之,雖密法嚴刑,不能勝也。夫物有總攝,事有機會,聖人操得其要,則視億兆之心猶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則戢,故不勞而治,其用若豶豕之牙也。豕,剛躁之物,而牙為猛利,若強制其牙,則用力勞而不能止其躁猛,雖縶之維之,不能使之變也。若豶去其勢,則牙雖存而剛躁自止。其用如此,所以吉也。君子法豶豕之義,知天下之惡,不可以力制也,則察其機,持其要,塞絕其本原,故不假刑法嚴峻而惡自止也。且如止盜,民有欲心,見利則動,苟不知教而迫於饑寒,雖刑殺日施,其能勝億兆利欲之心乎?聖人則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脩政教,使之有農桑之業,知廉恥之道,雖賞之不竊矣。故止惡之道,在知其本,得其要而已。不嚴刑於彼。而脩政於此,是猶患豕牙之利,不制其牙而豶其勢也。
折中
283518426䷙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本義〗何天之衢,言何其通達之甚也。畜極而通,豁達无礙,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予聞之胡先生曰:「天之衢亨誤加何字。」事極則反,理之常也,故畜極而亨。小畜畜之小,故極而成,大畜畜之大,故極而散。極既當變,又陽性上行,故遂散也。天衢,天路也。謂空虛之中,雲氣飛鳥往來,故謂之天衢。天衢之亨,謂其亨通曠闊,无有蔽阻也。在畜道則變矣,變而亨,非畜道之亨也。
 〖集說〗
 ○ 張氏浚曰:剛在上為何,何謂勝其任。
 ○ 王氏宗傳曰:《彖傳》曰「剛上而尚賢」,則上九是也。以陽德而居五之上,為五所尚,此所以有何天之衢之象。天衢,通顯之地也。下之三陽,由己上進,故九三曰良馬逐,又曰上合志也,此賢者之道所以亨也。何,如何校之何,《釋文》曰:梁武帝讀音賀是也。言以身任天下之責,當畜賢之時,為五所尚,主張賢路,賢者之得志,莫盛於斯也。
 ○ 吳氏澄曰:後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云,荷天衢以元亨,何作荷,何天之衢,其辭猶《詩》言何天之休,何天之龍。大畜者,一陽止於外,而三陽藏畜於內。畜極則散,止極則行。故上九雖艮體,至畜之終,則不止而行也。
 ○ 胡氏炳文曰:隨畜隨發,不足為大畜。惟畜之極而通,豁達無礙,如天衢然。此不徒為仕者之占,《大學章句》所謂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者,亦是此意。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者,以之可也。
 ○ 蔡氏清曰:觀畜極而通之意,則知君子患屈之未至耳,不患其不伸也。
 〖案〗何字,《程傳》以為誤加,《本義》以為發語,而諸家皆以荷字為解,義亦可從。蓋剛上尚賢者,惟上九一爻當之,且為艮主,是卦之主也,故取尚賢之義。則是賢路大通,卦所謂不家食者此已。取艮主之義,則能應天止健,卦所謂涉大川者此已,故天衢者,喻其通也。荷天之衢者,言其遇時之通也。《雜卦》云「大畜時也」,正謂此也。吳氏引《商頌》之詩者,意尤近。
 〖總論〗胡氏炳文曰:他卦取陰陽相應,此取相畜。內卦受畜,以自止為義,外卦能畜,以止之為義。獨三與上居內外卦之極,畜極而通,不取止義。
 ○ 葉氏良佩曰:卦《彖》兼取畜止、畜聚二義,《大象》專取畜聚義,六爻專取畜止義。初九進則有厲,惟利於已,知難而止者也。九二處得中道,能說輹而不行,時止則止者也。九三與上合志,其進也如良馬之馳逐,此畜極而通之象,然猶以艱貞閑習為戒者,慮其可進而銳於進也。六四當大畜之任,能止惡於初,若童牛始角而加之以牿,則大善之吉也。六五制惡有道,得其機會,故其象以豶豕之牙,其占雖吉,然比之於四則有間矣。或問:六四元吉,《傳》曰有喜;六五之吉,乃曰有慶,何也?曰:論為力之難易,則四為易,故曰元吉;論其功之廣狹,則五為廣,故曰有慶。上九之亨,畜極而大通也,故以天之衢為象。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其斯以為道大行乎。
 〖案〗有厲、說輹,則猶家食者也,阻於大川者也。牿牛、豶豕,則猶治不肖者也,弘濟艱難者也。至良馬逐則漸通矣。然猶防賢路之崎嶇,而日閑輿衛,故至於何天之衢,然後大道夷而險阻去也,卦爻義之相關者在此。
折中
283618527䷚頤27、頤卦 
 【頤卦】  震下艮上
 〖程傳〗頤《序卦》:「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夫物既畜聚,則必有以養之,无養則不能存息,頤所以次大畜也。卦上艮下震,上下二陽爻,中含四陰,上止而下動,外實而中虛,人頤頷之象也。頤,養也。人口所以飲食,養人之身,故名為頤。聖人設卦,推養之義,大至於天地養育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與人之養生、養形、養德、養人,皆頤養之道也。動息節宣,以養生也。飲食衣服,以養形也。威儀行義,以養德也。推己及物,以養人也。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本義〗頤,口旁也。口食物以自養,故為養義。為卦上下二陽,內含四陰,外實內虛,上止下動,為頤之象,養之義。貞吉者,占者得正則吉。觀頤,謂觀其所養之道。自求口實,謂觀其所以養身之術,皆得正則吉也。
 〖程傳〗頤之道,以正則吉也。人之養身、養德、養人、養於人,皆以正道則吉也。天地造化,養育萬物,各得其宜者,亦正而已矣。「觀頤,自求口實」,觀人之所頤,與其自求口實之道,則善惡吉凶可見矣。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養須是正則吉。觀頤,是觀其養德正不正。自求口實,是觀其養身正不正,未說到養人處。
 ○ 林氏希元曰:人之所養有二,一是養性,一是養身,二者皆不可不正。觀其所養之道,如大學聖賢之道,正也,異端小道則不正矣。又必自求其口實,如重道義而略口體,正也。急口體而輕道義,則不正矣。皆正則吉,不正則凶。
 ○ 陳氏琛曰:集義以養其氣,寡欲以養其心,守聖道而不溺於虛無,崇聖學而不流於術數,則所以養德者正矣。窮而不屑於嘑蹴,達而不至於素餐,不以貧賤飢渴害其心,不以聲色臭味汩其性,則所以養身者正矣。
 ○ 陸氏銓曰:觀頤,即考其善不善。自求口實,即於己取之而已矣。
 〖案〗陸氏說與傳義異,蓋云觀其所養者,以自求養而已,如所養者德乎,則當自求其所以養德之道。如所養者身乎,則當自求其所以養身之方,與夫子《彖傳》語意尤合也。
折中
283718627䷚頤【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本義〗靈龜,不食之物。朵,垂也。朵頤,欲食之貌。初九陽剛在下,足以不食,乃上應六四之陰,而動於欲,凶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蒙之初六,蒙者也,爻乃主發蒙而言。頤之初九,亦假外而言。爾,謂初也。舍爾之靈龜,乃觀我而朵頤,我對爾而設。初之所以朵頤者,四也。然非四謂之也,假設之辭耳。九陽體剛明,其才智足以養正者也。龜能咽息不食,靈龜,喻其明智,而可以不求養於外也。才雖如是,然以陽居動體,而在頤之時。求頤,人所欲也。上應於四,不能自守,志在上行,說所欲而朵頤者也。心既動,則其自失必矣。迷欲而失己,以陽而從陰,則何所不至?是以凶也。朵頤,為朵動其頤頷,人見食而欲之,則動頤垂涎,故以為象。
 〖集說〗
 ○ 王氏弼曰:朵頤者,嚼也。以陽處下,而為動始,不能令物由己養,動而求養者也。夫安身莫若不競,脩己莫若自保,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居養賢之世,不能貞其所履以全其德,而舍其靈龜之明兆,羨我朵頤而躁求,凶莫甚焉。
 ○ 蘇氏軾曰:養人者,陽也。養於人者,陰也。君子在上足以養人,在下足以自養。初九以一陽而伏於四陰之下,其德足以自養,而無待於物者,如龜也。不能守之而觀於四,見其可欲,朵頤而慕之,為陰之所致也,故凶。
 ○ 鄭氏汝諧曰:頤之上體皆吉,而下體皆凶。上體止也,下體動也。在上而止,養人者也。在下而動,求養於人者也。動而求養於人者,必累於口體之養。故雖以初之剛陽,未免於動其欲而觀朵頤也。
 ○ 何氏楷曰:初與上陽剛之德同,而吉凶不同者,初為動之主,上為止之主,養道宜靜故也。
 〖附錄〗項氏安世曰:頤卦惟有二陽,上九在上,謂之由頤,固為所養之主。初九在下,亦足為自養之賢,靈龜伏息而在下,初九之象也。朵頤在上而下垂,上九之象也。上九為卦之主,故稱我。群陰從我而求養,固其所也。初九本無所求,乃亦仰而觀我,有靈而不自保,有貴而不自珍,宜其凶也。初九本靈本貴,聖人以其為動之主居養之初,故深戒之,以明自養之道。
 〖案〗項氏以觀我朵頤為上九,亦備一說。
折中
283818727䷚頤【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凶。】
 〖本義〗求養於初,則顛倒而違於常理。求養於上,則往而得凶。丘,土之高者,上之象也。
 〖程傳〗女不能自處,必從男。陰不能獨立,必從陽。二陰柔不能自養,待養於人者也。天子養天下,諸侯養一國,臣食君上之祿,民賴司牧之養,皆以上養下,理之正也。二既不能自養,必求養於剛陽,若反下求於初,則為顛倒,故云顛頤。顛則拂違經常,不可行也。若求養于丘,則往必有凶。丘在外而高之物,謂上九也。卦止二陽,既不可顛頤於初,若求頤於上九,往則有凶。在頤之時,相應則相養者也。上非其應而往求養,非道妄動,是以凶也。顛頤則拂經,不獲其養爾。妄求於上,往則得凶也。今有人,才不足以自養,見在上者勢力足以養人,非其族類,妄往求之,取辱得凶必矣。六二中正,在他卦多吉,而凶,何也?曰,時然也,陰柔既不足以自養,初上二爻皆非其與,故往求則悖理而得凶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二五得位得中,而不能自養,反由頤於無位之爻,與常經相悖,故皆為拂經。上艮體,故為于丘。
 ○ 黃氏幹曰:頤之六爻,只是顛拂二字,求養於下則為顛,求養於上則為拂。六二比初而求上,故顛頤當為句,拂經于丘頤為句,征凶則其占辭也。六三拂頤,雖與上為正應,然是求於上以養己,故凶。六四顛頤,固與初為正應,然是賴初之養以養人,故雖顛而吉。六五拂經,是比於上,然是賴上九之養以養人,所以居貞而亦吉。
 〖案〗項氏、黃氏說,深得文意,可從。《本義》雖從《程傳》以征凶屬之丘頤,然至其解《象傳》「六二征凶,行失類也」,則曰初上皆非其類也,則亦以征凶總承兩義矣。
折中
283918827䷚頤【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本義〗陰柔不中正,以處動極,拂於頤矣。既拂於頤,雖正亦凶,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頤之道惟正則吉,三以陰柔之質,而處不中正,又在動之極,是柔邪不正而動者也。其養如此,拂違於頤之正道,是以凶也。得頤之正,則所養皆吉。求養養人,則合於義。自養,則成其德。三乃拂違正道,故戒以十年勿用。十,數之終,謂終不可用,无所往而利也。
 〖集說〗
 ○ 張子曰:履邪好動,繫說於上,不但拂頤之經而已,害頤之正莫甚焉,故凶。
 ○ 楊氏時曰:頤正則吉,六三不中正而居動之極,拂頤之正也。十年勿用,則終不可用矣,何利之有?
 ○ 鄭氏汝諧曰:三應於上,若得所養,而凶莫甚於三,蓋不中不正而居動之極,所以求養於人者,必無所不至,是謂拂於頤之正,凶之道也。十年勿用无攸利,戒之也,因其多欲妄動,示之以自反之理。作易之本意也。
折中
284018927䷚頤【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本義〗柔居上而得正,所應又正,而賴其養以施於下,故雖顛而吉。虎視眈眈,下而專也。其欲逐逐,求而繼也。又能如是,則无咎矣。
 〖程傳〗四在人上,大臣之位。六以陰居之,陰柔不足以自養,況養天下乎?初九以剛陽居下,在下之賢也。與四為應,四又柔順而正,是能順於初,賴初之養也。以上養下則為順,今反求下之養,顛倒也,故曰顛頤。然己不勝其任,求在下之賢而順從之,以濟其事,則天下得其養,而己无曠敗之咎,故為吉也。夫居上位者,必有才德威望,為下民所尊畏,則事行而眾心服從。若或下易其上,則政出而人違,刑施而怨起,輕於陵犯,亂之由也。六四雖能順從剛陽,不廢厥職,然質本陰柔,賴人以濟,人之所輕,故必養其威嚴,眈眈然如虎視,則能重其體貌,下不敢易。又從於人者必有常。若間或无繼,則其政敗矣。其欲,謂所須用者,必逐逐相繼而不乏,則其事可濟。若取於人而无繼,則困窮矣。既有威嚴,又所施不窮,故能无咎也。二顛頤則拂經,四則吉,何也?曰:二在上而反求養於下,下非其應類,故為拂經。四則居上位,以貴下賤,使在下之賢,由己以行其道,上下之志相應而施於民,何吉如之?自三以下,養口體者也。四以上,養德義者也。以君而資養於臣,以上位而賴養於下,皆養德也。
 〖集說〗
 ○ 蘇氏軾曰:自初而言之,則初之見養於四為凶。自四言之,則四之得養初九為吉。
 ○ 游氏酢曰:以上養下,頤之正也。若在上而反資養於下,則於頤為倒置矣。此二與四所以俱為顛頤也。然二之志在物,而四之志在道,故四顛頤而吉,而二則征凶也。
 ○ 《朱子語類》問:《音辯》載馬氏曰:「眈眈,虎下視貌。」則當為下而專矣。曰:然。又問:其欲逐逐,如何?曰:求於下以養人,必當繼續求之,不厭乎數,然後可以養人而不窮。
 ○ 吳氏澄曰:自養於內者莫如龜,求養於外者莫如虎,故頤之初九六四,取二物為象。四之於初,其下賢求益之心,必如虎之視下求食而後可。其視下也,專一而不他;其欲食也,繼續而不歇。如是,則於人不貳,於己不自足,乃得居上求下之道。
 ○ 林氏希元曰:苟下賢之心不專,則賢者不樂告以善道。求益之心不繼,則才有所得而遽自足。
折中
284119027䷚頤【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本義〗六五陰柔不正,居尊位而不能養人,反賴上九之養,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五,頤之時居君位,養天下者也。然其陰柔之質,才不足以養天下,上有剛陽之賢,故順從之,賴其養己以濟天下。君者養人者也,反賴人之養,是違拂於經常。既以己之不足而順從於賢師傅,上師傅之位也,必居守貞固,篤於委信,則能輔翼其身,澤及天下,故吉也。陰柔之質,无貞剛之性,故戒以能居貞則吉。以陰柔之才,雖倚賴剛賢,能持循於平時,不可處艱難變故之際,故云不可涉大川也。以成王之才,不至甚柔弱也。當管蔡之亂,幾不保於周公,況其下者乎。故書曰:王亦未敢誚公,賴二公得終信,故艱險之際,非剛明之主,不可恃也,不得已而濟艱險者,則有矣。發此義者,所以深戒於為君也。於上九則據為臣,致身盡忠之道言,故不同也。
 〖集說〗
 ○ 丘氏富國曰:豫五不言豫,以豫由乎四也。頤五不言頤,以頤由乎上也。
 ○ 林氏希元曰:不能養人,而反賴上九以養於人,故其象為拂經,言反常也。然在己不能養人,而賴賢者以養,亦正道也,故居貞而吉。若不用人而自用,則任大責重,終不能勝,如涉大川,終不能濟,故不可。
折中
284219127䷚頤【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本義〗六五賴上九之養以養入,是物由上九以養也。位高任重,故厲而吉。陽剛在上,故利涉川。
 〖程傳〗上九以剛陽之德居師傅之任,六五之君,柔順而從於己,賴己之養,是當天下之任,天下由之以養也。以人臣而當是任,必常懷危厲則吉也。如伊尹、周公,何嘗不憂勤競畏,故得終吉。夫以君之才不足,而倚賴於己,身當天下大任,宜竭其才力,濟天下之艱危,成天下之治安,故曰利涉大川。得君如此之專,受任如此之重,苟之濟天下艱危,何足稱委遇而謂之賢乎?當盡誠竭力而不顧慮,然惕厲則不可忘也。
 〖集說〗
 ○ 王氏弼曰:以陽處上,而履四陰,陰不能獨為主,必宗於陽也,故莫不由之以得其養。
 ○ 李氏舜臣曰:豫九四曰由豫者,即由頤之謂也。由豫在四,猶下於五也,而已有可疑之迹。由頤在上,則過中而嫌於不安,故厲。
 ○ 丘氏富國曰:陽實陰虛,實者養人,虛者求人之養,故四陰皆求養於陽者。然養之權在上,是二陽爻又以上為主,而初陽亦求養者也,故直於上九一爻曰由頤焉。
 〖總論〗吳氏曰慎曰:養之為道,以養人為公,養己為私。自養之道,以養德為大,養體為小。艮三爻皆養人者,震三爻皆養己者。初九、六二、六三,皆自養口體,私而小者也。六四、六五、上九,皆養其德以養人,公而大者也。公而大者吉,得頤之正也,私而小者凶,失頤之貞也。可不觀頤而自求其正邪?
折中
284319228䷛大過28、大過卦 
 【大過卦】  巽下兌上
 〖程傳〗大過《序卦》曰:「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凡物養而後能成,成則能動,動則有過,大過所以次頤也。為卦上兌下巽,澤在木上,滅木也。澤者潤養於木,乃至滅沒於木,為大過之義。大過者,陽過也,故為大者過,過之大與大事過也。聖賢道德功業大過於人,凡事之大過於常者,皆是也。夫聖人盡人道,非過於理也,其制事以天下之正理矯時*之用小,過於中者則有之,如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是也。蓋矯之小過而後能及於中,乃求中之用也。所謂大過者,常事之大者耳,非有過於理也。惟其大,故不常見,以其比常所見者大,故謂之大過。如堯舜之禪讓,湯武之放伐,皆由道也。道无不中,无不常,以世人所不常見,故謂之大過於常也。
  *「時」或作「失」。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本義〗大,陽也。四陽居中過盛,故為大過。上下二陰不勝其重,故有棟橈之象。又以四陽雖過,而二五得中,內巽外說,有可行之道,故利有所往而得亨也。
 〖程傳〗小過,陰過於上下。大過,陽過於中。陽過於中而上下弱矣,故為棟橈之象。棟取其勝重,四陽聚於中,可謂重矣。九三九四皆取棟象,謂任重也。橈,取其本末弱,中強而本末弱,是以橈也。陰弱而陽強,君子盛而小人衰,故利有攸往而亨也。棟,今人謂之檁。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天下之事,固有正理,豈可過耶?然古今固有所謂非常之事者,以理而論,亦無非君子之時中,特其事大勢重,不常見爾。
 ○ 《朱子語類》問:大過、小過,先生與伊川之說不同。曰:然。伊川此論,正如以反經合道為非相似,殊不知大過自有大過時節,小過自有小過時節。處大過之時,則當為大過之事。處小過之時,則當為小過之事。在事雖是過,然適當其時,合當如此作,便是合義。
 ○ 胡氏一桂曰:或疑頤與大過對者也,何不名為小過?中孚與小過對者也,何不名為大過?蓋大過以四陽在中言,小過以四陰在外言,此是聖人內陽外陰之意。
 ○ 胡氏炳文曰:既曰棟橈,又曰利有攸往亨,何也?曰:棟橈以卦象言也,利往而後亨是不可無大有為之才,而天下亦無不可為之事,以占言也。
 ○ 何氏楷曰:棟《說文》謂之極,《爾雅》謂之桴,其義皆訓中也,即屋之脊檁。惟大過是以棟橈,是以利有攸往,惟有攸往是以亨,《翼傳》乃字當玩。卦辭言棟,概指二三四五言也。爻辭專及三四者,舉中樞也。
折中
284419328䷛大過【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本義〗當大過之時,以陰柔居巽下,過於畏慎而无咎者也,故其象占如此。白茅,物之潔者。
 〖程傳〗初以陰柔巽體而處下,過於畏慎者也。以柔在下,用茅藉物之象,不錯諸地而藉以茅,過於慎也,是以无咎。茅之為物雖薄,而用可重者,以用之能成敬慎之道也。慎守斯術而行,豈有失乎大過之用也。《繫辭》云:「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言敬慎之至也。茅雖至薄之物,然用之可甚重,以之藉薦,則為重慎之道,是用之重也。人之過於敬慎,為之非難而可以保其安而无過,苟能慎斯道,推而行之於事,其无所失矣。
 〖集說〗
 ○ 胡氏瑗曰:為事之始,不可輕易,必須恭慎,然後可以免咎。況居大過之時,是其事至重,功業至大,尤不易於有為,必當過分而慎重,然後可也。苟於事始慎之如此,則可以立天下之大功,興天下之大利,又何咎之有哉?
 ○ 朱氏震曰:茅之為物,薄而用重,過慎也。過慎者,慎之至也。大過君子,將有事焉,以任至大之事,過而无咎者,其惟過於慎乎!過非正也,初六執柔處下,不犯乎剛,於此而過,其誰咎之?
 ○ 趙氏玉泉曰:當過時而陰居巽下,是以過慎之心任事,謹始慮終,無所不至。如物措諸地,又藉之以白茅焉,如是則視天下無可忽之事者,舉天下無不可為之事,身無過動,行無敗謀,何咎之有?
 〖案〗胡氏、朱氏、趙氏說,極於卦義相關。蓋大過者,大事之卦也。自古任大事者,必以小心為基,故聖人於初爻發義。任重大者,棟也;基細微者,茅也。棟支於上,茅藉於下。故《繫傳》云「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正對棟為重物、重任而言。
折中
284519428䷛大過【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本義〗陽過之始,而比初陰,故其象占如此。稊,根也,榮於下者也。榮於下則生於上矣。夫雖老而得女妻,猶能成生育之功也。
 〖程傳〗陽之大過,比陰則合,故二與五皆有生象。九二當大過之初,得中而居柔,與初密比而相與。初既切比於二,二復无應於上,其相與可知。是剛過之人,而能以中自處,用柔相濟者也。過剛則不能有所為,九三是也。得中用柔,則能成大過之功,九二是也。楊者,陽氣易感之物,陽過則枯矣。楊枯槁而復生稊,陽過而未至於極也。九二陽過而與初,老夫得女妻之象。老夫而得女妻,則能成生育之功。二得中居柔而與初,故能復生稊,而无過極之失,无所不利也。在大過陽爻居陰則善,二與四是也。二不言吉,方言无所不利,未遽至吉也。稊,根也,劉琨《勸進表》云:生繁華於枯荑,謂枯根也。鄭康成易亦作荑字,與稊同。
 〖集說〗
 ○ 司馬氏光曰:大過剛已過矣,止可濟之以柔,不可濟之以剛也。故大過之時,皆以居陰為吉,不以得位為美。
 ○ 楊氏時曰:聞之蜀僧云:四爻之剛,雖同為木,然或為楊,或為棟。棟負眾榱,則木之強者也。楊為早凋,則木之弱者也。此卦本末皆弱,二近於本,五近於末,故均為木之弱也。
 ○ 項氏安世曰:二五皆濱於澤,楊,澤木也。當大過之時,故稱枯焉。過則木枯也。
 ○ 王氏申子曰:大過諸爻以剛柔適中者爲善,初以柔居剛,二以剛居柔而比之,是剛柔適中相濟而有功者也。其陽過也,如楊之枯,如夫之老。其相濟而有功也,如枯楊而生稊,如老夫得女妻。言陽雖過矣,九二處之得中,故无不利。
 ○ 胡氏炳文曰:巽為木,兌為澤,楊近澤之木,故以取象。枯楊,大過象。稊,初在下象。老夫,九象。女妻,初柔在下象。九二陽雖過而下比於陰,如枯陽雖過於老,稊榮於下,則復生於上矣。老夫而得女妻,雖過以相與,終能成生育之功。無他,以陽從陰,過而不過,生道也。
折中
284619528䷛大過【九三,棟橈,凶。】
 〖本義〗三四二爻,居卦之中,棟之象也。九三以剛居剛,不勝其重,故象橈而占凶。
 〖程傳〗夫居大過之時,興大過之功,立大過之事,非剛柔得中,取於人以自輔,則不能也。既過於剛強,則不能與人同。常常之功,尚不能獨立,況大過之事乎。以聖人之才,雖小事必取於人,當天下之大任,則可知矣。九三以大過之陽,復以剛自居而不得中,剛過之甚者也。以過甚之剛,動則遠於中和,而拂於眾心,安能當大過之任乎?故不勝其任。如棟之橈,傾敗其室,是以凶也。取棟為象者,以其无輔而不能勝重任也。或曰:三巽體而應於上,豈无用柔之象乎?曰:言易者貴乎識勢之重輕,時之變易。三居過而用剛,巽既終而且變,豈復有用柔之義?應者謂志相從也,三方過剛,上能繫其志乎?
 〖集說〗
 ○ 俞氏琰曰:卦有四剛爻,而九三過剛特甚,故以卦之棟橈屬之。
 ○ 吳氏曰慎曰:九三棟橈,自橈也。所謂太剛則折,故《彖》有取於「剛過而中,巽而說行」也。
折中
284719628䷛大過【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本義〗以陽居陰,過而不過,故其象隆而占吉。然下應初六,以柔濟之,則過於柔矣,故又戒以有它則吝也。
 〖程傳〗四居近君之位,當大過之任者也。居柔為能用柔相濟,既不過剛,則能勝其任,加棟之隆起,是以吉也。隆起,取不下橈之義。大過之時,非陽剛不能濟,以剛處柔為得宜矣。若又與初六之陰相應,則過也。既剛柔得宜,而志復應陰,是有它也。有它則有累於剛,雖未至於大害,亦可吝也。蓋大過之時,動則過也。有它,謂更有他志。吝為不足之義,謂可少也。或曰:二比初則无不利,四若應初則為吝,何也?曰:二得中而比於初,為以柔相濟之義。四與初為正應,志相繫者也。九既居四,剛柔得宜矣,復牽繫於陰以害其剛,則可吝也。
 〖集說〗
 ○ 劉氏牧曰:大過之時,陽爻皆以居陰為美,有應則有它吝。
 ○ 李氏過曰:下卦上實而下弱,下弱則上傾。故三居下卦之上,而曰棟橈凶,言下弱而無助也。上卦上弱而下實,下實則可載。故四居上卦之下,而曰棟隆吉,言下實而不橈也。此二爻當分上下體看。
 ○ 胡氏炳文曰:屋以棟爲中,三視四則在下,棟橈於下之象。四在上,棟隆於上之象。
 ○  吳氏曰慎曰:三四居卦之中,皆有棟象。三橈而四隆者,三以剛居剛,四以剛居柔,一也。三在下,四在上,二也。三於下卦為上實下虛,四於上卦為下實上虛,三也。
折中
284819728䷛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
 〖本義〗九五陽過之極,又比過極之陰,故其象占皆與二反。
 〖程傳〗九五當大過之時,本以中正居尊位,然下无應助,固不能成大過之功。而上比過極之陰,其所相濟者,如枯楊之生華。枯楊下生根稊,則能復生,如大過之陽,興成事功也。上生華秀,雖有所發,无益於枯也。上六過極之陰,老婦也。五雖非少,比老婦則為壯矣,於五无所賴也,故反稱婦得。過極之陰,得陽之相濟,不為无益也。以士夫而得老婦,雖无罪咎,殊非美也,故云无咎无譽,《象》復言其可醜也。
 〖集說〗
 ○ 沈氏該曰:九二比於初,近本也,生稊之象也。九五承於上,近末也,生華之象也。
 ○ 何氏楷曰:生稊則生機方長,生華則洩且竭矣。二所與者初,初,本也。又巽之主爻為木、為長、為高。木已過而復芽,又長且高,故有往亨之理。五所與者上,上末也。又兌之主爻,為毀折,為附決,皆非木之所宜。木已過而生華,又毀且折,理無久生已。
折中
284919828䷛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本義〗處過極之地,才弱不足以濟,然於義為无咎矣。蓋殺身成仁之事,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六以陰柔處過極,是小人過常之極者也。小人之所謂大過,非能為大過人之事也。直過常越理,不恤危亡,履險蹈禍而已,如過涉於水,至滅沒其頂,其凶可知。小人狂躁以自禍,蓋其宜也。復將何尤?故曰无咎,言自為之,无所怨咎也。因澤之象而取涉義。
 〖集說〗
 ○ 錢氏志立曰:澤之滅木,上之所以滅頂也。雖至滅頂,然有不容不涉,即不得不過者,孔子所以觀卦象而有獨立不懼之思也。
 〖案〗此爻《程傳》以為履險蹈禍之小人,《本義》以為殺身成仁之君子。《本義》之說固比《程傳》為長,然又有一說,以為大過之極,事無可為者。上六柔為說主,則是能從容隨順,而不為剛激以益重其勢,故雖處過涉滅頂之凶,而无咎也。如東京之季,范李之徒,適足以推波助瀾,非救時之道。況上六居無位之地,委蛇和順,如申屠蟠、郭泰者,君子弗非也,此說亦可並存。
 〖總論〗
 ○ 馮氏椅曰:易大抵上下畫停者,從中分反對為象,非他卦相應之例也。頤、中孚、小過皆然,而此卦尤明。三與四對,皆為棟象,上隆下橈也。二與五對,皆為枯楊之象,上華下稊也。初與上對,初為藉用白茅之慎,上為過涉滅頂之凶也。
 ○ 龔氏煥曰:大過本為陽過,若復以陽居陽,則愈過矣。故諸爻以陽居陰者皆吉,以陽居陽者皆凶,與大壯諸爻取義略同。
折中
285019929䷜坎29、坎卦 
 【 坎卦】  坎下坎上
 〖程傳〗習坎《序卦》:「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理无過而不已,過極則必陷,坎所以次大過也。習,謂重習。他卦雖重,不加其名,獨坎加習者,見其重險,險中復有險,其義大也。卦中一陽上下二陰,陽實陰虛,上下无據,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故為坎陷之義。陽居陰中則為陷,陰居陽中則為麗。凡陽在上者止之象,在中陷之象,在下動之象。陰在上說之象,在中麗之象,在下巽之象。陷則為險。習,重也。如學習溫習,皆重複之義也。坎,陷也,卦之所言,處險難之道。坎,水也,一始於中,有生之最先者也,故為水。陷,水之體也。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本義〗習,重習也。坎,險陷也。其象為水,陽陷陰中,外虛而中實也。此卦上下皆坎,是為重險。中實為有孚心亨之象,以是而行,必有功矣,故其占如此。
 〖程傳〗陽實在中,為中有孚信。維心享,維其心誠一,故能亨通。至誠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險難之不可亨也?行有尚,謂以誠一而行,則能出險,有可嘉尚,謂有功也。不行則常在險中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坎是險陷之名,習者便習之義。險難之事,非經便習,不可以行。故須便習於坎,事乃得用,故云習坎也。案:諸卦之名,皆於卦上不加其字。此坎卦之名特加習者,以坎為險難,故特加習名。
 ○ 胡氏瑗曰:此卦在八純之數,其七卦皆一字名,獨此加習字者,何也?蓋乾主於健,坤主於順,若是之類,率皆一字可以盡其義。而此卦上下皆險,以是為險難重疊之際。君子之人,必當預積習之,然後可以濟其險阻,故聖人特加習字者此也。
 ○ 蘇氏軾曰:坎,險也。水之所行,而非水也,惟水為能習行於險,其不直曰坎而曰習坎,取於水也。
 ○ 呂氏大臨曰:習坎,更試乎至難也。八卦乾健坤順,震動艮止,離明坎險,巽入兌說。惟險非吉德,君子所不取,故於坎也,獨以習坎為名。更試重險,乃君子所有事也。
 ○ 薛氏溫其曰:坎非用物,以習為用,故名異它卦,蓋言用坎之人也。
 ○ 張氏浚曰:習,安行不息之稱。習坎險可出矣。夫陽陷於陰,非出險則功無自興。曰習坎,求以出險也。
 ○ 鄧氏汝諧曰:服習溫習,皆有重義。水雖至險,而習乎水者,雖出入乎水而不能溺,然則習乎險難者,斯能無入而不自得也。
 ○ 李氏舜臣曰:坎之中實是為誠,離之中虛是為明。中實者坎之用,中虛者離之用也。作易者,因坎離之中,而寓誠明之用,古聖人之心學也。
 ○ 胡氏炳文曰:他卦亨字,《本義》例以為占,惟此則曰中實為有孚心亨之象,蓋他卦事之亨也,此心之亨也。陽實,有孚之象。陽明,心亨之象。
 ○ 章氏潢曰:六十四卦,獨於坎卦指出心以示人,可見心在身中,真如一陽陷於二陰之內,所謂道心惟微者此也。
 ○ 吳氏曰慎曰:陽陷陰中,所以為坎。中實有孚,所以處險。有孚則誠立,心亨則明通。心之體,靜而常明,如一陽藏於二陰中也。心之用,動而不息,如二陰中一陽之流行也。一陽者流行之本體,二陰者所在之分限。流而不踰限,動而靜也。限之而安流,靜而動也。有孚心亨之義,發於習坎,至矣哉!
折中
285120029䷜坎【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
 〖本義〗以陰柔居重險之下,其陷益深,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初以陰柔居坎險之下,柔弱无援,而處不得當,非能出乎險也,唯益陷於深險耳。窞,坎中之陷處。已在習坎中,更入坎窞,其凶可知。
 〖集說〗
 ○ 張氏浚曰:陰居重坎下,迷不知復,以習於惡,故凶,失正道也。傳曰:小人行險以僥倖,初六之謂。
 〖案〗如張氏說,習坎兩字,纔不虛設,時俗所謂機深禍轉深者。
折中
285220129䷜坎【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本義〗處重險之中,未能自出,故為有險之象。然剛而得中。故其占可以求小得也。
 〖程傳〗二當坎險之時,陷上下二陰之中,乃至險之地,是有險也,然其剛中之才,雖未能出乎險中,亦可小自濟,不至如初益陷入於深險,是所求小得也。君子處險難而能自保者,剛中而已。剛則才足自衛,中則動不失宜。
 〖集說〗
 ○ 楊氏時曰:求者,自求也。外雖有險而心常亨,故曰求小得。
 ○ 陳氏仁錫曰:求其小,不求其大,原不在大也。涓涓不已,流為江河,如掘地得泉,不待溢出外,然後為流水也。
 〖案〗楊氏、陳氏之說極是,凡人為學作事,必自求小得始,如水雖涓涓而有源,為行險之本也。
折中
285320229䷜坎【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本義〗以陰柔不中正,而履重險之間,來往皆險,前險而後枕,其陷益深,不可用也,故其象占如此。枕,倚著未安之意。
 〖程傳〗六三在坎險之時,以陰柔而居不中正,其處不善,進退與居皆不可者也。來下則入於險之中,之上則重險也,退來與進之皆險,故云來之坎坎。既進退皆險,而居亦險。枕謂支倚,居險而支倚以處,不安之甚也。所處如此,唯益入於深險耳。故云:入于坎窞。如三所處之道,不可用也,故戒勿用。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險且枕,只是前後皆險。來之自是兩字,謂下來亦坎,上往亦坎。之,往也,進退皆險也。
 ○ 王氏申子曰:下卦之險已終,上卦之險又至,進退皆險,則寧於可止之地而暫息焉。且者聊爾之辭,枕者息而來安之義。能如此,雖未離乎險,亦不至深入於坎窞之中也。其進而入,則陷益深,為不可用。勿者,止之之辭也。
 〖案〗險且枕,傳義與王氏分為三說,王氏以為戒處險者順聽之意,似與需之六四義足相發。
折中
285420329䷜坎【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本義〗晁氏云:先儒讀「樽酒簋」為一句,「貳用缶」為一句,今從之。貳,益之也。《周禮》大祭三貳,弟子職,左執虛豆,右執挾匕,周旋而貳,是也。九五尊位,六四近之,在險之時,剛柔相際,故有但用薄禮,益以誠心,進結自牖之象。牖非所由之正,而室之所以受明也。始雖艱阻,終得无咎,故其占如此。
 〖程傳〗六四陰柔而下无助,非能濟天下之險者,以其在高位,故言為臣處險之道。大臣當險難之時,唯至誠見信於君,其交固而不可間,又能開明君心,則可保无咎矣。夫欲上之篤信,唯當盡其質實而已。多儀而尚飾,莫如燕享之禮,故以燕享喻之。言當不尚浮飾,唯以質實,所用一樽之酒,二簋之食,復以瓦缶為器,質之至也。其質實如此,又須納約自牖。納約謂進結於君之道。牖,開通之義。室之暗也,故設牖所以通明。自牖,言自通明之處,以況君心所明處。《詩》云:「天之牖民,如壎如篪。」毛公訓牖為道,亦開通之謂。人臣以忠信善道結於君心,必自其所明處乃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通。所蔽者,暗處也;所通者,明處也。當就其明處而告之,求信則易也。故云納約自牖。能如是,則雖艱險之時,終得无咎也。且如君心蔽於荒樂,唯其蔽也故爾,雖力詆其荒樂之非,如其不省何?必於所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則能悟其心矣。自古能諫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也。故訐直強勁者,率多取忤,而溫厚明辯者,其說多行。且如漢祖愛戚姬,將易太子,是其所蔽也。群臣爭之者多矣,嫡庶之義,長幼之序,非不明也,如其蔽而不察何?四老者,高祖素知其賢而重之,此其不蔽之明心也,故因其所明而及其事,則悟之如反手。且四老人之力,孰與張良群公卿及天下之士?其言之切,孰與周昌、叔孫通?然而不從彼而從此者,由攻其蔽與就其明之異耳。又如趙王,太后愛其少子長安君,不肯使質於齊,此其蔽於私愛也。大臣諫之雖強,既曰蔽矣,其能聽乎?愛其子而欲使之長久富貴者,其心之所明也。故左師觸龍因其明而導之,以長久之計,故其聽也如響。非惟告於君者如此,為教者亦然。夫教必就人之所長,所長者,心之所明也。從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後推及其餘,孟子所謂成德達才是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處重險而履正,以柔居柔,履得其位。以承於五,五亦得位。剛柔各得其所,皆無餘應,以相承比,明信顯著,不存外飾,處坎以斯,雖復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納此至約,自進於牖,乃可羞之於王公,薦之於宗廟,故終无咎也。
 ○ 崔氏憬曰:於重險之時,居多懼之地。比五而承陽,脩其潔誠,進其忠信,則終无咎也。
 ○ 郭氏雍曰:有孚者坎之德,君子行險而不失其信,所以法其德也。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至微物也。苟能虛中盡誠,以通交際之道,君子不以為失禮,所謂能用有孚之道者也。《傳》曰:苟有明信,蘋蘩薀藻之菜,筐莒錡釜之器,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者,無他焉,以誠為主故也。
 ○ 潘氏夢旂曰:「樽酒簋貳用缶」與損之「二簋可用享」同意,皆言不事多儀而尚誠實也。「納約自牖」與睽之「遇主于巷」同意,皆言自間道而通於君也。六四居大臣之位,當坎險之時,盡其誠實,雖自牖而納約,而終无咎,惟睽坎之時為然。
 ○ 何氏楷曰:貳,副也,謂樽酒而副以簋也。《禮》天子大臣出會諸侯,主國樽棜簋副是也。
 〖案〗簋貳之說,何氏得之。
折中
285520429䷜坎【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本義〗九五雖在坎中,然以陽剛中正居尊位,而時亦將出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五在坎之中,是不盈也,盈則平而出矣。祗,宜音柢,抵也。復卦云「无祗悔」,必抵於已平則无咎。既曰不盈,則是未平而尚在險中,未得无咎也。以九五剛中之才居尊位,宜可以濟於險,然下无助也。二陷於險中未能出,餘皆陰柔无濟險之才。人君雖才,安能獨濟天下之險?居君位而不能致天下出於險,則為有咎,必祗既平乃得无咎。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坎不盈,祗既平」,祗字他無說處,看來只得作抵字解,復卦亦然。
 ○ 俞氏琰曰:坎不盈,以其流也。《彖傳》云「水流而不盈」是也,不盈則適至於既平,故无咎。
 ○ 何氏楷曰:祗,適也,猶言適足也。言適於平而已,即《彖傳》所謂「水流而不盈」也。
 〖案〗如《程傳》說,則不盈為未能盈科出險之義,與《彖傳》異指矣,須以俞氏、何氏之說為是。蓋不盈,水德也。有源之水,雖涓微而不舍晝夜,雖盛大而不至盈溢,惟二五剛中之德似之。此所以始於小得,而終於不盈也。
折中
285620529䷜坎【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本義〗以陰柔居險極,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六以陰柔而居險之極,其陷之深者也。以其陷之深,取牢獄為喻,如係縛之以徽纆,因寘于叢棘之中,陰柔而陷之深,其不能出矣。故云至於三歲之久,不得免也,其凶可知。
 〖集說〗
 ○ 王氏弼曰:囚執寘於思過之地,自脩三歲,乃可以求復,故曰三歲不得凶。
 ○ 吳氏澄曰:《周官》司圜收教罷民,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三歲不得,其罪大而不能改者與?
 〖案〗不得者,不能得其道也。如悔罪思愆,是謂得道。則其困苦幽囚,止於三歲矣。聖人之教人動心忍性以習於險者,雖罪苦已成,而猶不忍棄絕者如此。
 〖總論〗龔氏煥曰:坎卦本以陽陷為義,至爻辭則陰陽皆陷,不以陽陷於陰為義矣。二小得,五既平,是陽之陷為可出;初與三之入於坎窞,上之三歲不得,則陰之陷反為甚。易卦爻取義不同多如此。
折中
285720630䷝離30、離卦 
 【離卦】  離下離上
 〖程傳〗離《序卦》:「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陷於險難之中,則必有所附麗,理自然也,離所以次坎也。離,麗也,明也。取其陰麗於上下之陽,則為附麗之義。取其中虛,則為明義。離為火,火體虛,麗於物而明者也。又為日,亦以虛明之象。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本義〗離,麗也。陰麗於陽,其象為火,體陰而用陽也。物之所麗,貴乎得正。牝牛,柔順之物也,故占者能正則亨,而畜牝牛則吉也。
 〖程傳〗離,麗也。萬物莫不皆有所麗,有形則有麗矣。在人則為所親附之人,所由之道,所主之事,皆其所麗也。人之所麗,利於貞正。得其正,則可以亨通。故曰「離利貞亨」。畜牝牛吉,牛之性順而又牝焉,順之至也。既附麗於正,必能順於正道,如牝牛則吉也。畜牝牛,謂養其順德。人之順德,由養以成,既麗於正,當養習以成其順德也。
 〖集說〗
 ○ 王氏弼曰:離之為卦,以柔為正,故必貞而後乃亨。柔處於內而履正中,牝之善也。外強而內順,牛之善也。離之為體,以柔順為主者也,故不可以畜剛猛之物,而吉於畜牝牛也。
 ○ 郭氏忠孝曰:乾為馬,坤為牝馬;坤為牛,離為牝牛,象之宜也。
 ○ 《朱子語類》問:離卦是陽包陰,占利畜牝牛,便也是宜畜柔順之物。曰:然。
 ○ 吳氏澄曰:牛牝皆坤象,離中畫一陰,坤之中畫也,故象牝牛。
 ○ 胡氏炳文曰:坎之明在內,以剛健而行之於外。離之明在外,當柔順以養之於中。
 ○ 吳氏曰愼曰:坎性就下,下不已則入坎窞。離性炎上,炎之盛則突如焚如。坎陷,欲之類也。離炎,忿之類也。坎維心亨,以剛中則不陷。離畜牝牛,以中順則不突。
 〖案〗畜牝牛,胡氏、吳氏之說為切。蓋離,明也,高明柔克,則用明而不傷矣。
折中
285820730䷝離【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本義〗以剛居下而處明體,志欲上進,故有履錯然之象,敬之則无咎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陽固好動,又居下而離體。陽居下則欲進,離性炎上,志在上麗,幾於躁動。其履錯然,謂交錯也。雖未進而跡已動矣,動則失居下之分而有咎也。然其剛明之才,若知其義而敬慎之,則不至於咎矣。初在下,无位者也。明其身之進退,乃所麗之道也。其志既動,不能敬慎,則妄動,是不明所麗,乃有咎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身處離初,故其所履踐,恒錯然敬慎,不敢自寧,故云「履錯然,敬之无咎」。若能如此恭敬,則得避其禍而无咎。
 ○ 王氏昭素曰:處萬物相見之初,履錯雜之時。
 ○ 胡氏瑗曰:錯然者,敬之之貌也。居離之初,如日之初生,於事之初,則當常錯然警懼,以進德脩業,所以得免其咎。
 ○ 馮氏當可曰:日方出,人夙興之晨也。履錯然,動之始也。於其始而加敬,則終必吉。禍福幾微,每萌於初動之時,故戒其初。
 ○ 趙氏彥肅曰:能敬,則動與物交,皆天理也。不能敬,則役於物而生咎矣。日出而作,故發此象。
 ○ 胡氏一桂曰:錯然是事物紛錯之意,能敬則心有主宰,酬應不亂,可免於咎。不能敬則反是。
 〖案〗履錯然,王氏、馮氏、胡氏之說為是,蓋錯雜者,處應物之初也。敬者,養明德之本也。人心之德,敬則明,不敬則昏。於應物之初而知敬,其即於咎者鮮矣。
折中
285920830䷝離【六二,黃離,元吉。】
 〖本義〗黃,中色,柔離乎中而得其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二居中得正,麗於中正也。黃,中之色,文之美也。文明中正,美之盛也,故云黃離。以文明中正之德,上同於文明中順之君,其明如是,所麗如是,大善之吉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居中得位,以柔處柔,履文明之盛而得其中,故曰黃離元吉也。
 ○ 劉氏牧曰:離為火之象,焰猛而易燼,九四是也。過盛則有衰竭之凶,九三是也。惟二得中,離之元吉也。
 ○ 郭氏雍曰:離之六爻,二五為美。五得中而非正,柔麗中正者惟六二盡之。黃為中之色,而德之至美者也,故言元吉。其義與坤六五相類。
 ○ 俞氏琰曰:九三言日昃之離,六二其日中之離乎。居下卦之中而得其中道,故比他爻為最吉。六二蓋離之主爻也。
 ○ 楊氏啓新曰:畜牝牛而利貞,六二得之,明而不失其中正,故曰黃離。
折中
286020930䷝離【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本義〗重離之間,前明將盡,故有日昃之象。不安常以自樂,則不能自處而凶矣。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八純卦皆有二體之義,乾內外皆健,坤上下皆順,震威震相繼,巽上下順隨,坎重險相習,離二明繼照,艮內外皆止,兌彼己相說,而離之義在人事最大。九三居下體之終,是前明將盡,後明當繼之時。人之始終,時之革易也,故為日昃之離,日下昃之明也。昃則將沒矣。以理言之,盛必有衰,始必有終,常道也。達者順理為樂。缶,常用之器也。鼓缶而歌,樂其常也。不能如是,則以大耋為嗟憂,乃為凶也。大耋,傾沒也。人之終盡,達者則知其常理,樂天而已。遇常皆樂,如鼓缶而歌。不達者則恐恒有將盡之悲,乃大耋之嗟,為其凶也。此處死生之道也。耋,與昳同。
 〖集說〗
 ○ 荀氏爽曰:初為日出,二為日中,三為日昃。
 ○ 梁氏寅曰:三居下離之終,乃日昃之時也。夫持滿定傾,非中正之君子不能。三處日之夕,而過剛不中,其志荒矣,故「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其歌也,樂之失常也。其嗟也,哀之失常也。哀樂失常,能無凶乎?君子值此之時,則思患之心,與樂天之誠,並行而不悖,是固不暇於歌矣,而亦何至於嗟乎?
 〖案〗梁氏之說,獨得爻義。蓋日昃者,喻心之昏,非喻境之變也。
折中
286121030䷝離【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本義〗後明將繼之時,而九四以剛迫之,故其象如此。
 〖程傳〗九四離下體而升上體,繼明之初,故言繼承之義。在上而近君,繼承之地也。以陽居離體而處四,剛躁而不中正,且重剛以不正。而剛盛之勢,突如而來,非善繼者也。夫善繼者,必有巽讓之誠,順承之道,若舜、啓然。今四突如其來,失善繼之道也。又承六五陰柔之君,其剛盛陵爍之勢,氣焰如焚然,故曰焚如。四之所行不善如此,必被禍害,故曰死如。失繼紹之義,承上之道,皆逆德也,眾所棄絕,故云棄如。至於死棄,禍之極矣,故不假言凶也。
 〖集說〗
 ○ 章氏潢曰:明之於人,猶火之於木。火宿於木而能焚木,明本於人而能害人,顧用之何如耳。九四不中不正,剛氣燥暴,其害若此。
 ○ 何氏楷曰:三處下卦之盡,似日之過中。四處上卦之始,似火之驟烈。
 〖案〗離,明德也。繼明者,所謂有緝熙于光明,其明不息也,與繼世之義全無交涉,因先儒有以明兩為繼世者,故程傳用說九四爻義,於經意似遠。章氏、何氏謂燥暴驟烈者得之,不能以順德養其明之過也。
折中
286221130䷝離【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本義〗以陰居尊,柔麗乎中,然不得其正而迫於上下之陽,故憂懼如此,然後得吉。戒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六五居尊位而守中,有文明之德,可謂善矣。然以柔居上,在下无助,獨附麗於剛強之間,危懼之勢也。唯其明也,故能畏懼之深,至於出涕。憂慮之深,至於戚嗟,所以能保其吉也。出涕戚嗟,極言其憂懼之深耳,時當然也。居尊位而文明,知憂畏如此,故得吉,若自恃其文明之德,與所麗中正,泰然不懼,則安能保其吉也?
 〖集說〗
 ○ 蔡氏淵曰:坎離之用在中,二五皆卦之中也。坎五當位而二不當位,故五為勝。離二當位而五不當位,故二為勝。
 ○ 劉氏定之曰:坎者陰險之卦,惟剛足以濟之,沈潛剛克也。離者陽躁之卦,惟柔足以和之,高明柔克也。二五同歸於吉,以柔而然也。
 〖案〗惟六二為得明德之正,三之歌嗟,四之突來,則明德昏而性情蕩,忿慾仍而災患至矣。能返之者,其惟哀悔之心乎。五有中德,又適昏極將明之候,故取象如此。三之嗟,樂過而悲也。五之嗟,自怨自艾也。
折中
286321230䷝離【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本義〗剛明及遠,威震而刑不濫,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以陽居上,在離之終,剛明之極者也。明則能照,剛則能斷。能照足以察邪惡,能斷足以行威刑。故王者宜用如是剛明,以辨天下之邪惡,而行其征伐,則有嘉美之功也。征伐,用刑之大者。夫明極則无微不照,斷極則无所寬宥,不約之以中,則傷於嚴察矣。去天下之惡,若盡究其漸染詿誤,則何可勝誅?所傷殘亦甚矣。故但當折取其魁首,所執獲者,非其醜類,則无殘暴之咎也。《書》曰: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案〗上九承四五之後,有重明之象。故在人心則為克己而盡其根株,在國家則為除亂而去其元惡。《詩》云: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苞有三櫱,莫遂莫達。此爻之義也。
折中
286421331䷞咸31、咸卦 
 【咸卦】  艮下兌上
 〖程傳〗咸《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天地,萬物之本。夫婦,人倫之始。所以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繼以恒也。天地二物,故二卦分為天地之道。男女交合而成夫婦,故咸與恒皆二體合為夫婦之義。咸,感也,以說為主。恒,常也,以正為本。而說之道自有正也,正之道固有說焉。巽而動,剛柔皆應,說也。咸之為卦,兌上艮下,少女少男也。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少者,故二少為咸也。艮體篤實,止為誠愨之義。男志篤實以下交,女心說而上應,男感之先也。男先以誠感,則女說而應也。
 〖集說〗
  丘氏富國曰:咸,二少相交者,夫婦之始也,所以論交感之情,故以男下女為象。男下於女,婚姻之道成矣。恒二長相承者,夫婦之終也,所以論處家之道,故以男尊女卑為象。女下於男,居室之倫正矣。損雖二少,而男不下女,則咸感之義微,益雖二長,而女居男上,則恒久之義悖。此下經所以不首損益而首咸恒與?
【咸,亨,利貞,取女吉。】
 〖本義〗咸,交感也。兌柔在上,艮剛在下,而交相感應。又艮止則感之專,兌說則應之至。又艮以少男下於兌之少女,男先子女,得男女之正,婚姻之時,故其卦為咸,其占亨而利貞,取女則吉。蓋感有必通之理,然不以正,則失其亨而所為皆凶矣。
 〖程傳〗咸,感也。不曰感者,咸有皆義,男女交相感也。物之相感莫如男女,而少復甚焉。凡君臣上下以至萬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感,則有亨通之理。君臣能相感,則君臣之道通。上下能相感,則上下之志通。以至父子夫婦親戚朋友,皆情意相感,則和順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有亨之理也。利貞,相感之道,利在於正也。不以正,則入于惡矣。如夫婦之以淫姣,君臣之以媚說,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取女吉,以卦才言也。卦有柔上剛下,二氣感應相與,止而說,男下女之義,以此義取女,則得正而吉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咸,感也。不曰感而曰咸,咸,皆也,無心之感也。無心於感者無所不通也。感則必通而利在於正,汎言感之道如此。取女吉,專言取女者當如是也。
折中
286521431䷞咸【初六,咸其拇。】
 〖本義〗拇,足大指也。咸以人身取象,感於最下,咸拇之象也。感之尚淺,欲進未能,故不言吉凶。此卦雖主於感,然六爻皆宜靜而不宜動也。
 〖程傳〗初六在下卦之下,與四相感,以微處初,其感未深,豈能動於人?故如人拇之動,未足以進也。拇,足大指。人之相感,有淺深輕重之異。識其時勢,則所處不失其宜矣。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咸內卦艮止也,何以皆說動?曰:艮雖是止,然咸有交感之義,都是要動,所以都說動。卦體雖說動,然才動便不吉。
 ○ 蔡氏清曰:咸其拇,辭意若曰,感以其拇也,諸爻皆同。
 ○ 又曰:《本義》云,此卦雖主於感,然六爻皆宜靜而不宜動,此即以虛受人之理。《大傳》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程子曰: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周子所謂主靜,朱子所謂鑑空衡平,及先儒所謂無心之感者,皆謂此也。
折中
286621531䷞咸【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本義〗腓,足肚也。欲行則先自動,躁妄而不能固守者也。二當其處,又以陰柔不能固守,故取其象。然有中正之德,能居其所,故其占動凶而靜吉也。
 〖程傳〗二以陰在下與五為應,故設咸腓之戒。腓,足肚,行則先動,足乃舉之,非如腓之自動也。二若不守道待上之求,而如腓之動,則躁妄自失,所以凶也。安其居而不動,以待上之求,則得進退之道而吉也。二中正之人,以其在咸而應五,故為此戒。復云居吉,若安其分不自動則吉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咸道轉進,離拇升腓,腓體動躁者也。感物以躁,凶之道也。由躁故凶,居則吉矣。處不乘剛,故可以居而獲吉。
折中
286721631䷞咸【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本義〗股,隨足而動,不能自專者也。執者,主當持守之意。下二爻皆欲動者,三亦不能自守而隨之,往則吝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三以陽居剛,有剛陽之才,而為主於內。居下之上,是宜自得於正道以感於物,而乃應於上六。陽好上而說陰,上居感說之極,故三感而從之。股者,在身之下,足之上,不能自由,隨身而動者也,故以為象。言九三不能自主,隨物而動如股然。其所執守者,隨於物也。剛陽之才,感於所說而隨之,如此而往,可羞吝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九三處下體之上,所謂股也。三雖艮體,然以陽居陽,又有應在上,非能止也,故曰咸其股。夫股隨上體而動者也,以剛過之才,不能為主於內,而其所秉執者,在於隨上體而動焉,則躁動而失正矣,故曰往吝。
 〖案〗執其隨,《本義》以為隨下二爻,《程傳》以為隨上,然隨之為義,取於雁行相從,則以三為隨四者近是。證之隨卦,初剛隨二柔,五剛隨上柔,可見也。蓋四者心位也,心動則形隨之,而三直股位,與四相近而相承,故有咸其股執其隨之象。證之艮卦,以三為心位,六二亦曰不拯其隨,可見也。夫心固身之主也,然心動而形輒隨之,亦非制外養中之道。推之人事,則如臣子之詭隨容順,皆是也。以三之德不中正,故如此。
折中
286821731䷞咸【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本義〗九四居股之上,脢之下,又當三陽之中,心之象,咸之主也。心之感物,當正而固,乃得其理。今九四乃以陽居陰,為失其正而不能固,故因占設戒,以為能正而固,則吉而悔亡。若憧憧往來,不能正固而累於私感,則但其朋類從之,不復能及遠矣。
 〖程傳〗感者,人之動也,故皆就人身取象。拇取在下而動之微,腓取先動,股取其隨。九四无所取,直言感之道。不言咸其心,感乃心也。四在中而居上,當心之位,故為感之主。而言感之道,貞正則吉而悔亡。感不以正則有悔也。又四說體,居陰而應初,故戒於貞。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係則害於感通,乃有悔也。聖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暘,无不通,无不應者,亦貞而已矣。貞者,虛中无我之謂也。「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夫貞一則所感无不通。若往來憧憧然,用其私心以感物,則思之所及者有能感而動,所不及者不能感也,是其朋類則從其思也。以有係之私心,既主於一隅一事,豈能廓然无所不通乎?《繫辭》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夫子因咸極論感通之道。夫以思慮之私心感物,所感狹矣。天下之理一也,塗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之以一,則无能違也。故貞其意,則窮天下无不感通焉,故曰「天下何思何慮」。用其思慮之私心,豈能无所不感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往來屈信明感應之理。屈則有信,信則有屈,所謂感應也。故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歲成,功用由是而成,故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感,動也。有感必有應,凡有動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感復有應,所以不已也。「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祟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前云屈信之理矣,復取物以明之。尺蠖之行,先屈而後信,蓋不屈則無信,信而後有屈,觀尺蠖則知感應之理矣。龍蛇之藏,所以存息其身,而後能奮迅也。不蟄則不能奮矣,動息相感,乃屈信也,君子潛心精微之義,入於神妙,所以致其用也,潛心精微,積也。致用,施也。積與施乃屈信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承上文致用而言,利其施用,安處其身,所以崇大其德業也。所為合理,則事正而身安,聖人能事,盡於此矣,故云:「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既云「過此以往,未之或知」,更以此語終之,云窮極至神之妙,知化育之道,德之至盛也,无加於此矣。
 〖集說〗
 ○ 程子曰: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故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 楊氏時曰:九四脢之下,股之上,心之位也。不言心,心無不該,不可以位言也。
 ○ 《朱子語類》問:咸九四傳說虛心貞一處全似敬。曰:蓋嘗有此語曰敬,心之貞也。
 ○ 問:「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莫是此感彼應,憧憧是添一箇心否?曰:往來固是感應,憧憧是一心方欲感他,一心又欲他來應。如正其義便欲謀其利,明其道便欲計其功。又如赤子入井之時,此心方怵惕要去救他,又欲他父母道我好,這便是憧憧之病。
 ○ 又云:「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聖人未嘗不教人思,只是不可憧憧,這便是私了。感應自有箇自然底道理,何必思他?若是義理,卻不可不思。
 ○ 問:「往來」是心中,憧憧然往來,猶言往來於懷否?曰:非也。又問:是憧憧於往來之間否?曰:亦非也。只是對那「日往則月來」底說,那個是自然之往來,此憧憧者是加私意不好底往來,憧憧只是加一箇忙迫底心,不能順自然之理。方往時又便要來,方來時又便要往,只是一箇忙。
 ○ 問:憧憧往來,如霸者,以私心感人,便要人應。自然往來,如王者,我感之也無心而感,其應我也無心而應,周徧公溥,無所私係。曰:也是如此。又問:此以私而感,彼非以私而應,只是應之者有限量否?曰:也是以私而應、如我以私惠及人,少間被我之惠者,則以我為恩,不被我之惠者,則不以我為恩矣。
 ○ 胡氏炳文曰:寂然不動心之體,感而遂通心之用。憧憧往來,已失其寂然不動之體,安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貞吉悔亡,無心之感也,何思何慮之有?憧憧往來,私矣。
 ○ 林氏希元曰:以憧憧往來反觀九四之貞,只是往來付之無心爾。蓋盡吾所感之道,而人之應與否,皆所不計也,此便是正而固。憧憧往來,是把箇往來放在心上,切切然不能放下,故曰何思何慮,言其不消如此。
 ○ 又曰:貞者,施己之感,不必人之應也。惟不必人之應,則不私己之感,其應者亦感,其不應者亦感,無一人之不感,亦無一人之不應,故吉而悔亡。憧憧往來者,施己之感,必人之應也。惟必人之應,則私己之感,應者則感,不應者則不感,而其應之,亦惟其感者即應,不感者則不應矣,故朋從爾思。蓋憧憧往來,思也,朋則思之所及者,以其思之所及,故從而目之曰朋,猶云朋黨也。
折中
286921831䷞咸【九五,咸其脢,无悔。】
 〖本義〗脢,背肉。在心上而相背,不能感物,而无私係。九五適當其處,故取其象,而戒占者以能如是,則雖不能感物,而亦可以无悔也。
 〖程傳〗九居尊位,當以至誠感天下。而應二比上。若係二而說上,則偏私淺狹,非人君之道,豈能感天下乎?脢,背肉也,與心相背而所不見也。言能背其私心,感非其所見而說者,則得人君感天下之正而无悔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馬融云:脢,背也。鄭康成云:脢,脊肉也。王肅云:脢在背而夾脊。諸說不同,大體皆在心上。
 ○ 王氏宗傳曰:上六處咸之末,以口舌為容悅之道,五或以其近己也,比而說之。脢,背肉也,與心相背者也。戒之使背其心之所向,則無親狎之悔矣。
折中
287021931䷞咸【上六,咸其輔頰舌。】
 〖本義〗輔頰舌,皆所以言者,而在身之上。上六以陰居說之終,處咸之極,感人以言,而无其實,又兌為口舌,故其象如此,凶咎可知。
 〖程傳〗上陰柔而說體,為說之主。又居感之極,是其欲感物之極也。故不能以至誠感物,而發見於口舌之間,小人女子之常態也,豈能動於人乎?不直云口,而云輔頰舌,亦猶今人謂口過曰唇吻,曰頰舌也。輔頰舌,皆所用以言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輔頰舌者,所以為語之具也。咸其輔頰舌,則滕口說也。憧憧往來,猶未光大,況在滕口,薄可知也。
 ○ 郭氏忠孝曰:易稱近取諸身,獨咸艮二卦言之為詳,而其成終有特異,豈非咸極於說,艮終於止耶?觀艮其輔,言有序為可知矣。
 〖總論〗
 ○ 鄭氏汝諧曰:卦言感應之理,六爻皆不純乎吉,何也?卦合而言之,爻析而言之,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之全也。六爻之所感不同,咸之偏也。自初至上,皆以人身為象。囿於有我,安能無所不感乎!
 ○ 易氏祓曰:咸,感也。感以心為主,而偏體皆所感之一。初咸其拇,二咸其腓,三咸其股,五咸其脢,上咸其輔頰舌,皆感其偏體者也。所感出於心,故皆以咸字明之。九四在上下之間,其位在心,故不言咸而言所感之道。
 ○ 邱氏富國曰:咸六爻以身取象,上卦象上體,下卦象下體。初在下體之下為拇,二在下體之中為腓,三在下體之上為股,此下卦三爻之序也。四在上體之下為心,五在上體之中為脢,上在上體之上為口,此上卦三爻之序也。
 ○ 龔氏煥曰:咸以人身取象,與艮卦相類,但咸感艮止,感者動而止者靜,故咸諸爻,不如艮吉多而凶少。
折中
287122032䷟恆32、恒卦 
 【 恒卦】  巽下震上
 〖程傳〗恒《序卦》:「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久也。」咸夫婦之道,夫婦終身不變者也,故咸之後受之以恒也。咸少男在少女之下,以男下女,是男女交感之義。恒長男在長女之上,男尊女卑,夫婦居室之常道也。論交感之情,則少為親切。論尊卑之序,則長為謹正。故兌艮為咸,而震巽為恒也。男在女上,男動於外,女順於內,人理之常,故為恒也。又剛上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相應,皆恒之義也。
【恒,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本義〗恒,常久也。為卦震剛在上,巽柔在下,震雷巽風,二物相與,巽順震動,為巽而動,二體六爻陰陽相應,四者皆理之常,故為恒。其占為能久於其道,則亨而无咎。然又必利於守正,則乃為得所常久之道,而利有所往也。
 〖程傳〗恒者常久也,恒之道可以亨通,恒而能亨,乃无咎也。恒而不可以亨,非可恒之道也,為有咎矣。如君子之恒於善,可恒之道也。小人恒於惡,失可恒之道也。恒所以能亨,由貞正也。故云利貞。夫所謂恒,謂可恒久之道,非守一隅而不知變也,故利於有往。惟其有往,故能恒也,一定則不能常矣。又常久之道,何往不利?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恒是箇一條物事,徹頭徹尾不是尋常字,古字作 ,其說象一支船,兩頭靠岸,可見徹頭徹尾。
 ○ 徐氏幾曰:恒有二義,有不易之恒,有不已之恒。利貞者,不易之恒也。利有攸往者,不已之恒也。合而言之乃常道也,倚於一偏,則非道矣。
 ○ 林氏希元曰:惟其不易,所以不已。
折中
287222132䷟恆【初六,浚恒,貞凶,无攸利。】
 〖本義〗初與四為正應,理之常也。然初居下,而在初未可以深有所求。四震體而陽性,上而不下,又為二三所隔,應初之意,異乎常矣。初之柔暗,不能度勢,又以陰居巽下。為巽之主,其性務入,故深以常理求之,浚恒之象也。占者如此,則雖正亦凶,而無所利矣。
 〖程傳〗初居下而四為正應,柔暗之人,能守常而不能度勢。四震體而陽性,以剛居高,志上而不下,又為二三所隔,應初之志,異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變也。浚,深之也。浚恒,謂求恒之深也。守常而不度勢,求望於上之深,堅固守此,凶之道也。泥常如此,无所往而利矣。世之責望故素而致悔咎者,皆浚恒者也。志既上求之深,是不能恒安其處者也。柔微而不恒安其處,亦致凶之道。凡卦之初終,淺與深,微與盛之地也,在下而求深,亦不知時矣。
 〖集說〗
 ○ 陸氏希聲曰:常之為義,貴久於其道,日以浸深。初為常始,宜以漸為常,而體巽性躁,遽求深入,是失久於其道之義,不可以為常,故貞凶。
 ○ 胡氏瑗曰:天下之事,必皆有漸,在乎積日累久,而後能成其功。是故為學既久,則道業可成,聖賢可到。為治既久,則教化可行,堯舜可至。若是之類,莫不由積日累久而後至,固非驟而及也。初六居下卦之初,為事之始,責其長久之道,永遠之效,是猶為學之始,欲亟至於周孔。為治之始,欲化及於堯舜,不能積久其事,而求常道之深,故於貞正之道,見其凶也。无攸利者,以此而往,必無所利,孔子曰「欲速則不達」是也。
 ○ 王氏宗傳曰:初巽之主也。當恒之初,而以深入為恒,故曰浚恒。猶之造事也,未嘗有一日之勞,而遽求其事成。猶之為學也,未嘗有一日之功,而遽求其造道。夫造事而欲其有所成,為學而欲其有所造,固所當然。然望之太深,責之太遽,俱不免於無成而已,故凶而无攸利也。 
 ○ 王氏申子曰:恒,久也。天下可久之事,豈一朝夕所能致者?初六質柔而志剛。質柔故昧於遠見,志剛故欲速不達,處恒之初,是方為可久之計者,而遽焉求深,故曰浚恒。非急暴而不能恒,則必苟且而不可恒矣。貞固守此以為恒,取凶之道也,何所利哉。
 〖案〗此爻義,陸氏、胡氏、二王氏俱與《傳》義異,於卦義尤為精切可從。蓋凡事漸則能久。不漸則不能久矣。孟子所謂其進銳者,其退速也。
折中
287322232䷟恆【九二,悔亡。】
 〖本義〗以陽居陰,本當有悔,以其久中,故得亡也。
 〖程傳〗在恒之義,居得其正,則常道也。九陽爻,居陰位,非常理也。處非其常,本當有悔,而九二以中德而應於五,五復居中,以中而應中,其處與動,皆得中也,是能恒久於中也。能恒久於中,則不失正矣,中重於正,中則正矣,正不必中也。九二以剛中之德而應於中,德之勝也,足以亡其悔矣。人能識重輕之勢,則可以言易矣。
 〖集說〗
 ○ 程氏迥曰:大壯九二,解初六,及此爻,皆不著其所以然,蓋以爻明之也。
 〖案〗恒者,常也。中則常矣。卦惟此爻以剛居中,大壯之壯。戒於太過,而四陽爻惟二得中。解利西南,貴處後也,而卦惟初六為最後。此皆合乎卦義而甚明者,故直繫以吉占而辭可略也。
折中
287422332䷟恆【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本義〗位雖得正,然過剛不中,志從於上,不能久於其所,故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之象。或者,不知其何人之辭。承,奉也,言人皆得奉而進之,不知其所自來也。貞吝者,正而不恒,為可羞吝,申戒占者之辭。
 〖程傳〗三陽爻,居陽位,處得其位,是其常處也。乃志從於上六,不惟陰陽相應,風復從雷,於恒處而不處,不恒之人也。其德不恒,則羞辱或承之矣。或承之,謂有時而至也。貞吝,固守不恒以為恒,豈不可羞吝乎?
 〖集說〗
 ○ 蘇氏軾曰:咸恒無完爻,以中者用之,可以悔亡。以不中者用之,無常之人也,故九三不恒其德。
 ○ 王氏申子曰:人之為德,過乎中則不能恒。三過乎中矣,且以剛居剛,而處巽之極。過剛則躁,巽則不果,是無恒者也。
 〖案〗易所最重者中,故卦德之不善者,過乎中則愈甚,睽、歸妹之類是也。卦徳之善者過乎中則不能守矣,復、中孚之類是也。况恒者,庸也,常也,惟中故庸未有失其中而能常者也。三上之為不恒振恒者以此。
折中
287522432䷟恆【九四,田无禽。】
 〖本義〗以陽居陰,久非其位,故為此象。占者田無所獲,而凡事亦不得其所求也。
 〖程傳〗以陽居陰,處非其位,處非其所,雖常何益?人之所為,得其道,則久而成功,不得其道則雖久何益?故以田為喻。言九之居四,雖使恒久如田獵而无禽獸之獲,謂徒用力而无功也。
 〖集說〗
 ○ 胡氏媛曰:常久之道,必本於中正。九四以陽居陰,是不正也。位不及中,是不中也。不中不正,不常之人也。以不常之人為治則教化不能行,撫民則膏澤不能下,是猶田獵而无禽可獲也。
 〖案〗浚恒者,如為學太銳而不以序,求治太速而不以漸也。田无禽者,如學不衷於聖而失其方,治不準於王而乖其術也。如此則雖久何益哉?韓愈與侯生釣魚之詩,即此田无禽之喻也。
折中
287622532䷟恆【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本義〗以柔中而應剛中,常久不易,正而固矣。然乃婦人之道,非夫子之宜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五應於二,以陰柔而應陽剛,居中而所應又中,陰柔之正也,故恒久其德剛為貞也。夫以順從為恒者,婦人之道,在婦人則為貞,故吉。若丈夫而以順從於人為恒,則失其剛陽之正,乃凶也。五君位而不以君道言者,如六五之義,在丈夫猶凶,況人君之道乎!在它卦六居君位而應剛,未為失也,在恒故不可耳。君道豈可以柔順為恒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德指六,謂常其柔順之德固貞矣,然此婦人之道,非夫子之義。曰:固是如此,然須看得象占分明。六五有「恒其德貞」之象,占者若婦人則吉,夫子則凶。大抵看易須是曉得象占分明。所謂吉凶者,非爻之能吉凶,爻有此象,而占者視其德而有吉凶耳。
 ○ 丘氏富國曰:二以陽居陰,五以陰居陽,皆位不當而得中者也。在二則悔亡,而五有夫子凶之戒者,蓋二以剛中為常,而五以柔中為常也。以剛處常,能常者也。以柔為常,則是婦人之道,非夫子所尚,此六五所以有從婦之凶。
折中
287722632䷟恆【上六,振恒,凶。】
 〖本義〗振者,動之速也。上六居恒之極,處震之終,恒極則不常,震終則過動。又陰柔不能固守,居上非其所安,故有振恒之象,而其占則凶也。
 〖程傳〗六居恒之極,在震之終。恒極則不常,震終則動極。以陰居上,非其安處,又陰柔不能堅固其守,皆不常之義也,故為振恒,以振為恒也。振者,動之速也。如振衣,如振書,抖擻運動之意。在上而其動无節,以此為恒,其凶宜矣。
 〖集說〗
 ○ 王氏弼曰:夫靜為躁君,安為動主。故安者上之所處也,靜者可久之道也。處卦之上,居動之極,以此為恒,無施而得也。
 ○ 王氏申子曰:振者,運動而無常也。居恒之終,處震之極,恒終則變而不能恒,震極則動而不能止,故有振恒之象。在上而動無恒,其凶宜矣。
 〖總論〗
 ○ 丘氏富國曰:恒中道也,中則能恒,不中則不恒矣。恒卦六爻,無上下相應之義,惟以二體而取中焉,則恒之義見矣。初在下體之下,四在上體之下,皆未及乎恒者,故泥常而不知變,是以初浚恒,四田无禽也。三在下體之上,上在上體之上,皆已過乎恒者,故好變而不知常,是以三不恒而上振恒也。惟二五得上下體之中,知恒之義者,而五位剛爻柔,以柔中為恒。故不能制義,而但為婦人之吉。二位柔爻剛,以剛中為恒,而居位不當,亦不能盡守常之義,故特言悔亡而已。恒之道,豈易言哉!
 ○ 李氏舜臣曰:咸恒二卦,其彖甚善,而六爻之義,鮮有全吉者,蓋以爻而配六位,則陰陽得失,承乘逆順之理,又各不同故也。
折中
287822733䷠遯33、遯卦 
 【遯卦】  艮下乾上
 〖程傳〗遯《序卦》:「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 」夫久則有去,相須之理也,遯所以繼恒也。遯,退也,避也,去之之謂也。為卦天下有山,天在上之物,陽性上進,山高起之物,形雖高起,體乃止物,有卜陵之象而止不進,天乃上進而去之,下陵而上去,是相違遯,故為遯去之義,二陰生於下,陰長將盛,陽消而退,小人漸盛,君子退而避之,故為遯也。
【遯,亨,小利貞。】
 〖本義〗遯,退避也。為卦二陰浸長,陽當退避,故為遯,六月之卦也。陽雖當遯,然九五當位,而下有六二之應,若猶可以有為,但二陰浸長於下,則其勢不可以不遯,故其占為君子能遯則身雖退而道亨,小人則利於守正,不可以浸長之故,而遂侵迫於陽也。小謂陰柔小人也,此卦之占,與否之初二兩爻相類。
 〖程傳〗遯者陰長陽消,君子遯藏之時也。君子退藏以伸其道,道不屈則為亨,故遯所以有亨也。在事亦有由遯避而亨者,雖小人道長之時,君子知幾退避固善也。然事有不齊,與時消息,无必同也。陰柔方長而末至於甚盛,君子尚有遲遲致力之道,不可大貞而尚利小貞也。
 〖集說〗
 ○ 朱子《易說》問:遯小利貞,《本義》謂小人也。案:易中小字,未有以為小人者,如「小利有攸往」,與小貞吉之類皆大小之小耳。曰:經文固無此例,以《彖傳》推之,則是指小人而言,今當且依經而存傳耳。
 〖案〗「小利貞」之義,傳義說各不同,據易例則似傳說為長。蓋至於三隂之否則直曰不利君子貞矣。遯猶未至於否,但當遜避以善處之,不可過甚以激成其勢,故曰小利貞也。
折中
287922833䷠遯【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本義〗遯而在後,尾之象,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處靜俟,可免災耳。
 〖程傳〗它卦以下為初,遯者往遯也,在前者先進,故初乃為尾。尾在後之物也,遯而在後,不及者也,是以危也。初以柔處微,既已後矣,不可往也,往則危矣。微者,易於晦藏,往既有危,不若不往之无災也。
 〖集說〗
 ○ 陸氏績曰:陰氣已至於二,而初在其後,故曰遯尾也。避難當在前而在後,故厲。往則與災難會,故勿用有攸往。
 ○ 孔氏穎達曰:遯尾厲者為遯之尾,最在後遯者也。小人長於內,應出外以避之。而最在卦內,是遯之為後,故曰遯尾厲也。危厲既至,則當危行言遜,勿用更有所往。
 ○ 《朱子語類》問:「遯尾厲,勿用有攸往」者,言不可有所往,但當晦處靜俟耳,此意如何?曰:《程傳》作不可往,謂不可去也,言遯已後矣。不可往,往則危。往既危,不若不往之無災。某竊以為不然,遯而在後,尾也。既已危矣,豈可更不往乎?若作占辭看,尤分明。
 ○ 王氏申子曰:遯,往遯也,故遯以初為後,在前者見幾先遯,初柔而不能決,止而不能行,故遯而在後,危厲之象也。既已處後,然位居卑下,不往即遯也,若又有所進往,則危厲益甚矣。
 ○ 楊氏啓新曰:卦中以二陰為小人,至爻中則均退避之君子,蓋皆遯爻,則發遯義也。
 〖案〗易例多取初爻為居先,何獨遯而取在後之義?曰:因卦義而變者也。初於序則先,然於位則內也。遯者,遠出之義也,故以外卦為善。初居最內,豈非在後者乎?或曰:明夷之初九居內,何以為先幾乎?曰:明夷則以上卦為內,以上六為主故也,是以六四入左腹,而六五當內難也,如是則初又為最遠,與遯之義,正相反也。
折中
288022933䷠遯【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本義〗以中順自守,人莫能解,必遯之志也,占者固守亦當如是。
 〖程傳〗二與五為正應,雖在相違遯之時,二以中正順應於五,五以中正親合於二,其交自固。黃,中色。牛,順物。革,堅固之物。二五以中正順道相與,其固如執係之以牛革也,莫之勝說,謂其交之固,不可勝言也。在遯之時,故極言之。
 〖集說〗
 ○ 吳氏綺曰:六二居人臣之位,任國家之責,不當遯者也,故六二不言遯。
 ○ 龔氏煥曰:五爻皆言遯,惟六二不言者,二上與五應,雖當遯時,固結而不可遯者也,故有執用黃牛之革之象。謂其有必遯之志,似未必然。
 ○ 蔡氏清曰:就隱遯上說,如何見是中順?蓋收斂其德,不形於外,不危言激論,不矯矯伸節,惟知自守而已。此之謂中順。
 〖附錄〗孔氏穎達曰:處中居內,非遯之人也。既非遯之人,便為所遯之主,物皆棄己而遯。何以執固留之?惟有中和厚順之道,可以固而安之也。能用此道,則無能勝已解脫而去。
 〖案〗此爻傳義說亦不同,吳氏、龔氏則暢程傳之說。謂六二為五正應,如肺腑之臣,義不可去,箕子所謂我不顧行遯是也。蔡氏則申《本義》之說,謂處遯以中順之道,如所謂危行言遜者,亦與不惡而嚴之義合。至孔氏則別為一說,謂其能羈縻善類而不使去。執,如《雅》詩「執我仇仇」之「執」,於經文執之兩字語氣,亦自恰合也,故並存其說。
折中
288123033䷠遯【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本義〗下比二陰,當遯而有所係之象,有疾而危之道也。然以畜臣妾則吉,蓋君子之於小人,惟臣妾則不必其賢而可畜耳,故其占如此。
 〖程傳〗陽志說陰,三與二切比係乎二者也。遯貴速而遠,有所係累,則安能速且遠也?害於遯矣,故為有疾也。遯而不速,是以危也。臣妾,小人女子,懷恩而不知義,親愛之則忠其上,係戀之私恩,懷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養臣妾,則得其心為吉也。然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也。三與二非正應,以暱比相親,非待君子之道。若以正,則雖係不得為有疾,蜀先主之不忍棄士民是也,雖危為无咎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九三無應於上,與二相比,處遯之世而意有所係,故曰係遯。遯之為義,宜遠小人。既係於陰,即是有疾憊而致危厲也。親於所近,係在於下,施之於人,畜養臣妾則可矣,大事則凶,故曰畜臣妾吉。
 ○ 胡氏瑗曰:為遯之道,在乎遠去。九三居內卦之上,切比六二之陰,不能超然遠遯,是有疾病而危厲者也。畜臣妾吉者,言九三既不能遠遯,然畜群小以臣妾之道,即得其吉。蓋臣妾至賤者也,可以遠則遠之,可以近則近之,如此則吉可獲也。
 ○ 蘇氏濬曰:畜臣妾吉,示之以待小人之道,見其不可繫也。蓋小人之易親,如臣妾之易以惑人,畜之法,止有不惡而嚴,嚴以杜其狎侮之奸,而不惡以柔其忿戾之氣。用畜臣妾之法以畜之,庶可以免疾憊而吉耳。
 〖案〗孔子曰:「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然則不遠不近之間,豈非不惡而嚴之義乎?故當遯之時,有所係而未得去者,待小人以畜臣妾之道則可矣。胡氏、蘇氏說明白。
折中
288223133䷠遯【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本義〗下應初六,而乾體剛健,有所好而能絕之以遯之象也。惟自克之君子能之,而小人不能。故占者君子則吉,而小人否也。
 〖程傳〗四與初為正應,是所好愛者也。君子雖有所好愛。義苟當遯,則去而不疑,所謂克己復禮,以道制欲,是以吉也。小人則不能以義處,暱於所好,牽於所私,至於陷辱其身而不能已,故在小人則否也。否,不善也。四,乾體能剛斷者。聖人以其處陰而有係,故設小人之戒,恐其失於正也。
 〖集說〗
 ○ 張子曰:有應于陰,不惡而嚴,故曰好遯。小人暗於事幾,不忿怒成仇,則私溺為慮矣。
 ○ 朱氏震曰:好者情之所好也,君子剛決,以義斷之,舍所好而去,故吉。否者,不能然也。此爻與初六相應,處陰而有所係,故陳小人之戒,以佐君子之決。
 〖案〗好者惡之反也。好遯,言其不惡也。從容以遯,而不為忿戾之行。孟子曰: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怒悻悻然見於其面。正好遯之義也。小人否者,即孟子所謂小丈夫者也。
 ○ 又案:「君子吉,小人否」,若以小人與君子相敵者言之,則否字解如泰否之義,謂好遯者,身退道亨,在君子固吉矣。然豈小人之福哉?自古君子退避,則小人亦不旋踵而履敗,是君子之遯者,非君子之凶,乃君子之吉。而致君子之遯者,非小人之泰,乃小人之否也。此義與剝上小人剝廬之指正同,蓋易雖不為小人謀,而未嘗不為小人戒也。《本義》以「小利貞」為戒小人之辭,似與此意亦合。
折中
288323233䷠遯【九五,嘉遯,貞吉。】
 〖本義〗剛陽中正,下應六二,亦柔順而中正,遯之嘉美者也,占者如是而正則吉矣。
 〖程傳〗九五中正,遯之嘉美者也。處得中正之道,時止時行,乃所謂嘉美也,故為貞正而吉。九五非无係應,然與二皆以中正自處,是其心志及乎動止,莫非中正,而无私係之失,所以為嘉也。在《彖》則概言遯時,故云與時行、小利貞,尚有濟遯之意。於爻至五,遯將極矣,故惟以中正處遯言之。遯非人君之事,故不主君位言。然人君之所避遠乃遯也,亦在中正而已。
 〖集說〗
 ○ 龔氏煥曰:嘉遯貞吉,即《彖傳》所謂遯而亨也。五當位而應,與時偕行者也。
 〖案〗此爻雖不主君位,然居尊則亦臣之位高者也。凡功成身退者,人臣之道,故伊尹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豈非遯之嘉美者乎!嘉之義,比好又優矣。
折中
288423333䷠遯【上九,肥遯。无不利。】
 〖本義〗以剛陽居卦外,下无係應,遯之遠而處之裕者也,故其象占如此。肥者,寬裕自得之意。
 〖程傳〗肥者,充大寬裕之意。遯者,惟飄然遠逝。无所係滯之為善。上九乾體剛斷,在卦之外矣。又下无所係,是遯之遠而无累,可謂寬綽有餘裕也。遯者,窮困之時也。善處則為肥矣。其遯如此,何所不利?
 〖集說〗
 ○ 王氏弼曰:最處外極,無應於內,超然絕去,心無疑顧,憂患不能累,矰繳不能及,是以肥遯无不利也。
 ○ 姜氏寶曰:四之好,不如五之嘉。五之嘉,不如上之肥。上與二陰無應無係,故肥。肥者,疾憊之反也。
 〖總論〗項氏安世曰:下三爻艮也,主於止,故為不往,為執革,為係遯。上三爻乾也,主於行,故為好遯,為嘉遯。為肥遯也。
折中
288523434䷡大壯34、大壯卦 
 【大壯卦】  乾下震上
 〖程傳〗大壯《序卦》:「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遯為違去之義,壯為進盛之義。遯者,陰長而陽遯也,大壯陽之壯盛也,衰則必盛,消息相須,故既遯則必壯,大壯所以次遯也。為卦震上乾下,乾剛而震動,以剛而動,大壯之義也。剛陽大也,陽長已過中矣。大者壯盛也,又雷之威震而在天上,亦大壯之義也。
【大壯,利貞。】
 〖本義〗大謂陽也,四陽盛長,故為大壯,二月之卦也。陽壯,則占者吉亨不假言,但利在正固而已。
 〖程傳〗大壯之道利於貞正也,大壯而不得其正,強猛之為耳,非君子之道壯盛也。
折中
288623534䷡大壯【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本義〗趾在下而進動之物也,剛陽處下而當壯時,壯於進者也,故有此象。居下而壯於進,其凶必矣,故其占又如此。
 〖程傳〗初陽剛乾體而處下,壯於進者也。在下而用壯,壯于趾也。趾在下而進動之物,九在下用壯而不得其中。夫以剛處壯,雖居上猶不可行,況在下乎?故征則其凶。有孚,孚,信也,謂以壯往則得凶可必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在下而壯,故曰壯于趾也。居下而用剛壯,以斯而進,窮凶可必也,故曰征凶有孚。
 ○ 王氏申子曰:卦雖以剛壯為義,然爻義皆貴於用柔,蓋以剛而動,剛不可過也。趾在下而主于行,初乾體而居剛用剛,是壯于行而不顧者也。在上猶為過,況下下乎?其凶必矣。
折中
288723634䷡大壯【九二,貞吉。】
 〖本義〗以陽居陰,已不得其正矣。然所處得中,則猶可因以不失其正。故戒占者,使因中以求正,然後可以得吉矣。
 〖程傳〗二雖以陽剛當大壯之時,然居柔而處中,是剛柔得中,不過於壯,得貞正而吉也。或曰:貞非以九居二為戒乎?曰:易取所勝為義,以陽剛健體,當大壯之時,處得中道,无不正也。在四則有不正之戒。人能識時義之輕重,則可以學易矣。
 〖集說〗
 ○ 王氏弼曰:居得中位,以陽居陰,履謙不亢,是以貞占。
 ○ 易氏祓曰:爻貴得位,大壯則以陽居陰為吉,蓋慮其陽剛之過於壯也,故二與四皆言貞吉。
折中
288823734䷡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本義〗過剛不中,當壯之時,是小人用壯,而君子則用罔也。罔,无也,視有如无,君子之過於勇者也,如此則雖正亦危矣。羝羊,剛壯喜觸之物。藩,籬也。羸,困也。貞厲之占,其象如此。
 〖程傳〗九三以剛居陽而處壯,又當乾體之終,壯之極者也。極壯如此,在小人則為用壯,在君子則為用罔。小人尚力,故用其壯勇。君子志剛,故用罔。罔,无也,猶雲蔑也。以其至剛,蔑視於事而无所忌憚也。君子小人,以地言,如君子有勇而无義為亂,剛柔得中,則不折不屈,施於天下而无不宜。苟剛之太過,則无和順之德,多傷莫與,貞固守此,則危道也。凡物莫不用其壯,齒者齧,角者觸,蹄者踶,羊壯於首,羝為喜觸,故取為象。羊喜觸藩籬,以藩籬當其前也。蓋所當必觸,喜用壯如此,必羸困其角矣。猶人尚剛壯,所當必用,必至摧困也。三壯甚,如此而不至凶,何也?曰:如三之為,其往足以致凶,而方言其危,故未及於凶也。凡可以致凶而未至者,則曰厲也。
 〖集說〗
 ○ 京氏房曰:壯一也,小人用之,君子有而不用。
 ○ 劉氏牧曰:罔,不也。君子尚德而不用壯。若固其壯,則危矣。
 ○ 胡氏瑗曰:九三處下卦之上,當乾健之極,以陽居陽,是強壯之人也。以小人乘此,則必恃剛強陵犯於人,雖至壯極而不已,是用壯者也。君子則不然,雖壯而不矜,雖大而不伐,罔而不用其壯也。小人居強壯之時,動則過中,進則不顧,是猶剛狠之羊,雖藩在前,亦觸突而進,以至反羸其角,凶之道也。
 ○ 郭氏雍曰:剛至三而壯矣,小人務勝人,故喜壯而用之。君子務勝己之私,是以勿用壯於外也。以用壯為正,則危矣。羊狠喜觸,用壯之象也;觸藩羸角,用壯而厲也。君子用罔者,君子罔以壯為用也。先儒或為羅網之罔,失之矣。
 ○ 項氏安世曰;既曰「小人用壯」,又曰「君子用罔」,勸戒備矣。又曰「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者,恐人以用剛居剛為得正也。
 〖案〗京氏以下諸家說用罔,與《傳》義異,以夫子《小象》文意參之,諸說近是。
折中
288923834䷡大壯【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本義〗貞吉,悔亡,與咸九四同占。藩決不羸,承上文而言也。決,開也。三前有四,猶有藩焉。四前二陰,則藩決矣。壯于大輿之輹,亦可進之象也。以陽居陰,不極其剛,故其象如此。
 〖程傳〗四陽剛長盛壯已過中,壯之甚也,然居四為不正,方君子道長之時,豈可有不正也?故戒以貞則吉而悔亡。蓋方道長之時,小失則害亨進之勢,是有悔也。若在他卦,重剛而居柔,未必不為善也,大過是也。藩所以限隔也,藩籬決開,不復羸困其壯也。高大之車,輪輹強壯,其行之利可知,故云壯于大輿之輹。輹,輪之要處也。車之敗,常在折輹,輹壯則車強矣。云壯于輹,謂壯於進也,輹與輻同。
 〖集說〗
 ○ 王氏弼曰:未有違謙越禮而能全其壯者也,故陽爻皆以後陰位為美。
 ○ 鄭氏汝諧曰:居四陽之終,其壯易過,故必正吉則悔亡。群陽並進,非二陰之所能止。藩決不羸,其道通也。壯于大輿之輹,其行健也。
 ○ 《朱子語類》云:九二貞吉,只是自守而不進,九四卻是有可進之象。蓋以陽居陰,不極其剛,而前遇二陰。有藩決之象。所以為進,非如九二前有三四二陽隔之,不得進也。
 ○ 俞氏琰曰:爻剛位柔,不極其壯,故因占設戒曰:貞吉悔亡。三以九四之剛在前,如藩籬之障而不能進,故觸而受羸,四以六五之柔在前,如藩籬剖破而無俟乎觸,故不羸。曰藩決不羸而不及羊,承九三之辭也。
折中
289023934䷡大壯【六五,喪羊于易,无悔。】
 〖本義〗卦體似兌有羊象焉,外柔而內剛者也。獨六五以柔居中,不能抵觸,雖失其壯,然亦无所悔矣。故其象占如此。易,容易之易,言忽然不覺其亡也。或作疆場之場,亦通。《漢食貨志》埸作易。
 〖程傳〗羊群行而喜觸,以象諸陽並進。四陽方長而並進,五以柔居上,若以力制,則難勝而有悔。惟和易以待之,則群陽无所用其剛,是喪其壯於和易也,如此則可以无悔。五以位言則正,以德言則中,故能用和易之道,使群陽雖壯无所用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喪羊于易,不若作疆埸之易。《漢書食貨志》疆埸之埸正作易,蓋後面有「喪牛于易」亦同此義。今《本義》所注,只是從前所說如此,只且仍舊耳。
 ○ 胡氏炳文曰:旅上九喪牛于易,牛性順,上九以剛居極,不覺失其所謂順,此曰喪羊于易,羊性剛,六五以柔居中,不覺失其所謂剛,自失其壯,故爻獨不言壯。
 〖案〗壯之道貴乎得中,九二方壯之時,以剛處中,壯之正也。至六五則壯已過矣,又以柔處中,則無所用其壯矣,故雖喪羊而无悔。
折中
289124034䷡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本義〗壯終動極,故觸藩而不能退。然其質本柔,故又不能遂其進也。其象如此,其占可知。然猶幸其不剛,故能艱以處,則尚可以得吉也。
 〖程傳〗羝羊但取其用壯,故陰爻亦稱之。六以陰處震終而當壯極,其過可知。如羝羊之觸藩籬,進則礙身,退則妨角,進退皆不可也。才本陰柔,故不能勝己以就義,是不能退也。陰柔之人,雖極用壯之,心然必不能終其壯,有摧必縮,是不能遂也。其所為如此,无所往而利也。陰柔處壯,不能固其守,若遇艱困,必失其壯。失其壯則反得柔弱之分矣,是艱則得吉也。用壯則不利,知艱而處柔則吉也。居壯之終,有變之義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上六取喻甚巧,蓋壯終動極,無可去處,如羝羊之角掛於藩上,不能退遂。然艱則吉者,畢竟有可進之理,但必艱始吉耳。
 ○ 易氏祓曰:三前有四,故為觸藩。四前遇陰,故為藩決。上六前無滯礙,而亦言觸藩者,處一卦之窮也。不能退者,在眾爻之上。不能遂者,亢而不可前進也。然能艱則吉,此易之所以備勸戒也。
 〖案〗五與上皆陰爻,而當陽壯已過之時,五猶曰喪羊,而上反曰羝羊觸藩,何也?蓋易者像也。羊之觸也以角,卦似兌,有羊象,而上六適當角位,故雖陰爻而亦云觸藩也。陰柔不至於羸角,但不能退、不能遂而已。艱則吉者,知其難而不敢輕易以處之也;故可進則進,不可進則退,《雜卦》謂「大壯則止」是也。
 〖總論〗項氏安世曰:有以事理得中為正者,有以陰陽當位為正者,剛以柔濟之,柔以剛濟之,使不失其正,此事理之正也。以剛處剛,以柔處柔,各當其位,此爻位之正也。大壯之時義,其所謂利貞者,利守事理之正,不以爻位言也。是故九二、九四、六五三爻,不當位而皆利。初九、九三、上六三爻,當位而皆不利。又於九二、九四,爻辭明言貞吉,於初九、九三爻辭明言征凶、貞厲,聖人猶恐其未明也。又以《小象》釋之,於九二則曰「九二貞吉,以中也」,明正吉以中而不以位也。於六五則曰位不當也,亦明无悔在中不在位也。易之時義屢遷如此。
折中
289224135䷢晉35、晉卦 
 【晉卦】 坤下離上
 〖程傳〗晉《序卦》:「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物无壯而終止之理,既盛壯則必進,晉所以繼大壯也。為卦離在坤上,明出地上也。日出於地,升而益明,故為晉。晉進而光明盛大之意也。凡物漸盛為進,故《彖》云:「晉,進也。」卦有有德者,有无德者,隨其宜也。乾坤之外,云元亨者,固有也。云利貞者,所不足而可以有功也。有不同者,革漸是也。隨卦可見晉之盛,而无德者无用有也。晉之明盛,故更不言亨。順乎大明,无用戒正也。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本義〗晉,進也。康侯,安國之侯也。錫馬蕃庶,晝日三接,言多受大賜,而顯被親禮也。蓋其為卦上離下坤,有日出地上之象,順而麗乎大明之德,又其變自觀而來,為六四之柔進而上行以至於五。占者有是三者,則亦當有是寵也。
 〖程傳〗晉為進盛之時,大明在上,而下體順附,諸侯承王之象也,故為康侯。康侯者,治安之侯也。上之大明,而能同德以順附治安之侯也,故受其寵數,錫之馬眾多也。車馬,重賜也。蕃庶,眾多也。不惟錫與之厚,又見親禮,晝日之中,至於三接,言寵遇之至也。晉,進盛之時,上明下順,君臣相得,在上而言,則進於明盛;在臣而言,則進升高顯,受其光寵也。
 〖集說〗
 ○ 郭氏雍曰:晉卦取名之義,與大有略相類,大有火在天上,君道也。晉明出地上,臣道也,以人臣之進,獨備一卦之義。則臣之道至大者,非康侯安足以當之?
 〖案〗易有晉、升、漸三卦,皆同為進義而有別。晉如日之方出,其義最優;升如木之方生,其義次之;漸如木之既生,而以漸高大,其義又次之,觀其彖辭皆可見矣。
折中
289324235䷢晉【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
 〖本義〗以陰居下,應不中正,欲進見摧之象。占者如是而能守正則吉,設不為人所信,亦當處以寬裕,則无咎也。
 〖程傳〗初居晉之下,進之始也。晉如,升進也。摧如,抑退也。於始進而言遂其進,不遂其進,惟得正則吉也。罔孚者,在下而始進,豈遽能深見信於上?苟上未見信,則當安中自守,雍容寬裕,无急於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則悻悻以傷於義矣,皆有咎也。故裕則无咎,君子處進退之道也。
 〖集說〗
 ○ 王氏安石曰:初六以柔進,君子也。度禮義以進退者也。常人不見孚,則或急於進以求有為,或急於退則懟上之不知。孔子曰:我待價者也。此罔孚而裕於進也。孟子久於齊,此罔孚而裕於退也。
 ○ 《朱子語類》問:初六晉如摧如,象也。貞吉,占辭。曰:「罔孚,裕无咎」,又是解上兩句,恐貞吉說不明,故又曉之。
 ○ 胡氏炳文曰:進之初,人多有未信者。然摧如在彼,而吾不可以不正,罔孚在人,而吾不可以不裕。貞與裕,皆戒辭也。
折中
289424335䷢晉【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本義〗六二中正,上无應援,故欲進而愁。占者如是而能守正則吉,而受福于王母也。王母,指六五。蓋享先妣之吉占,而凡以陰居尊者,皆其類也。
 〖程傳〗六二在下,上无應援,以中正柔和之德,非強於進者也,故於進為可憂愁,謂其進之難也。然守其貞正,則當得吉,故云「晉如愁如貞吉」。王母,祖母也,謂陰之至尊者,指六五也。二以中正之道自守,雖上无應援,不能自進。然其中正之德,久而必彰。上之人自當求之。蓋六五大明之君,與之同德,必當求之,加之寵祿,受介福于王母也。介,大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小過六二曰遇其妣,彼言祖妣,即此言王母也。
 〖案〗二五相應者也,以陰應陽,以陽應陰,則有君臣之象,以陰應陰,則有妣婦之象。不曰母而曰王母者,禮重昭穆,故孫祔於祖,則孫婦祔於祖姑。蓋以昭穆相配,易爻以相配喻相應也。此明其為王母,而小過只言妣,蒙上過其祖之文爾。
 ○ 六五卦之主,而二應之,故有受福之義。
折中
289524435䷢晉【六三,眾允,悔亡。】
 〖本義〗三不中正,宜有悔者,以其與下二陰皆欲上進,是以為眾所信而悔亡也。
 〖程傳〗以六居三,不得中正,宜有悔咎。而三在順體之上,順之極者也。三陰皆順上者也,是三之順上,與眾同志,眾所允從,其悔所以亡也。有順上向明之志,而眾允從之,何所不利?或曰,不由中正,而與眾同,得為善乎?曰:眾所允者,必至當也,況順上之大明,豈有不善也?是以悔亡。蓋亡其不中正之失矣。古人曰,謀從眾則合天心。
 〖集說〗
 ○ 吳氏曰慎曰:初罔孚,未信也。三眾允,見信也。信於下斯信於上,故弗信乎友,弗獲於上矣。
折中
289624535䷢晉【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本義〗不中不正,以竊高位,貪而畏人,蓋危道也,故為鼫鼠之象。占者如是,雖正亦危也。
 〖程傳〗以九居四,非其位也。非其位而居之,貪據其位者也。貪處高位,既非所安,而又與上同德,順麗於上,三陰皆在己下,勢必上進,故其心畏忌之。貪而畏人者,鼫鼠也,故云晉如鼫鼠。貪於非據,而存畏忌之心,貞固守此,其危可知。言貞厲者,開有改之道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晉之道,以順而麗乎大明,以柔進而上行,皆主乎順者也。三雖不正,以其能順,故得其志而上行。四雖已進乎上,以其失柔順之道,故如鼫鼠之窮而不得遂。
 〖案〗此卦以彖辭觀之,則九四以一陽而近君,康侯之位也。參之爻義,反不然者,蓋卦義所主在柔,則剛正與時義相反。當晉時,居高位,而失靜正之道。乖退讓之節,貪而畏人,則非鼫鼠而何?貞厲者,戒其以持祿保位為常,而不知進退之義也。
折中
289724635䷢晉【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本義〗以陰居陽,宜有悔矣。以大明在上,而下皆順從,故占者得之,則其悔亡。又一切去其計功謀利之心,則往吉而无不利也。然亦必有其德,乃應其占耳。
 〖程傳〗六以柔居尊位,本當有悔,以大明而下皆順附,故其悔得亡也。下既同德順附,當推誠委任,盡眾人之才,通天下之志,勿復自任其明,恤其失得,如此而往,則吉而无不利也。六五,大明之主。不患其不能明照,患其用明之過,至於察察,失委任之道,故戒以失得勿恤也。夫私意偏任不察則有蔽,盡天下之公,豈當復用私察也。
 〖集說〗
 ○ 劉氏牧曰:陽為躁動,陰為靜止。三五陽位,以陰居之,能節其動,故爻辭不稱晉,而皆曰悔亡。
 ○ 石氏介曰:以道自任,得之自是,失之自是,曾不以介意小人患得患失,恤也。
 ○ 胡氏炳文曰:事有不必憂者,勿恤,寬之之辭也。有不當憂者,勿恤,戒之之辭也。此曰失得勿恤,戒辭明矣,蓋當晉之時,易有患得患失之心,才柔又易有失得之累。大明在上,用其明於所當為,不當用其明於計功謀利之私也。
 〖案〗彖辭言康侯之被遇,而《傳》以柔進上行釋之,則聖人之意,以此爻當康侯而為卦主明矣。蓋凡卦皆有主,其合於彖辭者是也。九四高位而爻辭不善如此,則彖辭之義,誠非六五不足以當之。晉如鼫鼠者,患得患失,鄙夫之行也。失得勿恤」者,竭誠盡忠,君子之志也。
折中
289824735䷢晉【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本義〗角,剛而居上,上九剛進之極,有其象矣。占者得之而以伐其私邑,則雖危而吉且无咎。然以極剛治小邑,雖得其正,亦可吝矣。
 〖程傳〗角,剛而居上之物。上九以剛居卦之極,故取角為象。以陽居上,剛之極也。在晉之上,進之極也。剛極則有強猛之過,進極則有躁急之失。以剛而極於進,失中之甚也。无所用而可,維獨用於伐邑,則雖厲而吉且无咎也。伐四方者,治外也。伐其居邑者,治內也。言伐邑,謂內自治也。人之自治,剛極則守道愈固,進極則遷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則雖傷於厲而吉且无咎也。嚴厲非安和之道,而於自治則有功也。復云貞吝以盡其義,極於剛進,雖自治有功,然非中和之德,故於貞正之道為可吝也,不失中正為貞。
 〖集說〗
 ○ 張子曰:無可進而進,惟伐邑於內則可矣,如君子則知止也。
 ○ 王氏宗傳曰:晉之上九,晉至於角,無所復進矣。惟能自反自克而內自治焉,則知危厲自警而獲吉矣,此所以無剛進之咎也。
 ○ 《朱子語類》:看伯豐與廬陵問答內晉卦「伐邑」說,曰:晉上九貞吝,吝不在克治,正以其克治之難,面言其合下有此吝耳。貞吝之義,只云貞固守此則吝,不應於此獨云於正道為吝也。
 ○ 項氏安世曰:晉好柔而惡剛,故九四、上九皆以厲言之。四進而非其道,故為鼫鼠。上已窮而猶晉,故為晉其角。
 ○ 陸氏振奇曰:當晉之時,聖人最喜用柔而不用剛,故四陰吉悔亡,二陽厲且吝也。
 〖案〗晉其角者,是知進而不知退者也。知進而不知退者,危道也。然亦有時事使然,而進退甚難者。惟內治其私,反身無過,如居家則戒子弟,戢僮僕;居官則杜交私,嚴假託,皆伐邑之謂也,如此則雖危而吉无咎矣。若以進為常,縱未至於危也,寧無愧於心乎。
 〖總論〗 丘氏富國曰:晉,進也,柔進而上行也,故卦專主柔進為義。六爻四柔二剛,六五一柔自四而升,已進者也,故往吉无不利。下坤三柔,皆欲進者,而九四以剛間之,故有晉如鼫鼠之象。
 ○ 趙氏汝騰曰:下三爻皆柔順而坤體,故初二吉、三悔亡。四上以陽不當位,故厲且吝。惟五以柔明居尊位,故往吉无不利也。
 ○ 龔氏煥曰:晉卦諸爻,皆以進為義。初二三五,柔之進。四與上,剛之進也。四陰二陽,陰多吉而陽多厲者,晉以柔順為善,剛強則躁矣,故《彖傳》曰:「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卦之得名,其亦以柔為主與?
折中
289924836䷣明夷36、明夷卦 
 【明夷卦】  離下坤上
 〖程傳〗明夷《序卦》:「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夫進之不已,必有所傷,理自然也,明夷所以次晉也。為卦坤上離下,明入地中也。反晉成明夷,故義與晉正相反。晉者明盛之卦,明君在上,群賢並進之時也。明夷昏暗之卦,暗君在上,明者見傷之時也。日入於地中,明傷而昏暗也,故為明夷。
【明夷,利艱貞。】
 〖本義〗夷,傷也。為卦下離上坤,日入地中,明而見傷之象,故為明夷。又其上六為暗之主。六五近之,故占者利於艱難以守正,而自晦其明也。
 〖程傳〗君子當明夷之時,利在知艱難而不失其貞正也。在昏暗艱難之時,而能不失其正,所以為明君子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時雖至暗,不可隨世傾邪,故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
 ○ 李氏舜臣曰:易卦諸爻,噬嗑之九四,大畜之九三,曰利艱貞,未有一卦全體以利艱貞為義者。此蓋觀君子之明傷為可懼,而危辭以戒之,其時可知也。
 ○ 胡氏炳文曰:以二體,則離明也,傷之者坤。以六爻,則初至五皆明也,傷之者上。上為暗主,而五近之,故《本義》從《彖傳》以「利艱貞」為五。
折中
290024936䷣明夷【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本義〗飛而垂翼,見傷之象。占者行而不食,所如不合,時義當然,不得而避也。
 〖程傳〗初九明體,而居明夷之初,見傷之始也。九,陽明上升者也,故取飛象。昏暗在上,傷陽之明,使不得上進,是于飛而傷其翼也。翼見傷,故垂朵。凡小人之害君子,害其所以行者。「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君子明照,見事之微,雖始有見傷之端,未顯也,君子則能見之矣,故行去避之。君子于行,謂去其祿位而退藏也。三日不食,言困窮之極也。事未顯而處甚艱,非見幾之明不能也。夫知幾者,君子之獨見,非眾人所能識也,故明夷之始,其見傷未顯而去之,則世俗孰不疑怪,故有所往適則主人有言也。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見怪而遲疑其行也。若俟眾人盡識,則傷已及而不能去矣。此薛方所以為明,而揚雄所以不獲其去也。或曰:傷至於垂翼,傷已明矣,何得眾人猶未識也?曰:初傷之始也,云垂其翼,謂傷其所以飛爾,其事則未顯也,君子見幾故亟去之。世俗之人未能見也,故異而非之。如穆生之去楚申公。白公且非之,況世俗之人乎。但譏其責小禮,而不知穆生之去,避胥靡之禍也。當其言曰,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雖二儒者,亦以為過甚之言也。又如袁閎於黨事未起之前,名德之士方鋒起,而獨潛身土室,故人以為狂生,卒免黨錮之禍,所往,而人有言,胡足怪也。
 〖集說〗
 ○ 蘭氏廷瑞曰:陽剛之君子,居明夷之始,戢翼避禍,見幾先遯。
 ○ 項氏安世曰:垂其翼,不言夷,未傷也。夷于左股,言已傷也。說者以垂其翼為傷翼,非也,斂翼而下飛者,避禍之象也。
 ○ 丘氏富國曰:初體離明,去上最遠,見傷即避,有飛而垂翼之象。君子知幾,義當速去。蓋可以不食,而不可以不去。去重於食故也。
 ○ 俞氏琰曰:居明夷之初,不敢高飛,遂垂斂其翼以向下,此見幾之明,不待難作而蚤避者也。夫知幾而早去,此君子獨見,主人固不識也,豈得無言?
折中
290125036䷣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本義〗傷而未切,救之速則免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二以至明之才,得中正而體順,順時自處,處之至善也。雖君子自處之善,然當陰暗小人傷明之時,亦不免為其所傷。但君子自處有道,故不能深相傷害,終能違避之耳。足者所以行也,股在脛足之上,於行之用為不甚切。左又非便用者。手足之用以右為便,惟蹶張用左,蓋右立為本也。夷于左股,謂傷害其行而不甚切也。雖然,亦必自免有道,拯用壯健之馬,則獲免之速而吉也。君子為陰闇所傷,其自處有道,故其傷不甚。自拯有道,故獲免之疾。用拯之道不壯,則被傷深矣。故云馬壯則吉也。二以明居陰闇之下,所謂吉者,得免傷害而已,非謂可以有為於斯時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六二文明之主也,以六居二,柔順之至文王以之。
 〖案〗明夷與豐卦略相似,然豐者明中之昏,明夷則昏極而不復明也。兩卦皆以上六為昏之主,六二為明之主。既為明之主,豈可不以救昏為急?故此之夷于左股者,與豐二之往得疑疾同也;此之用拯馬壯者,與豐之有孚發若同也。蓋未至於豐三之折其右肱,則猶有可為之理也。
折中
290225136䷣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本義〗以剛居剛,又在明體之上,而屈於至闇之下,正與上六闇主為應,故有向明除害,得其首惡之象。然不可以亟也,故有不可疾貞之戒。成湯赴於夏臺,文王興於羑里,正合此爻之義,而小事亦有然者。
 〖程傳〗九三離之上,明之極也。又處剛而進,上六坤之上,暗之極也。至明居下而為下之上,至暗在上而處窮極之地,正相敵應將以明去暗者也。斯義也,其湯武之事乎。南在前而明方也,狩畋而去害之事也。南狩,謂前進而除害也,當克獲其大首。大首,謂暗之魁首,上六也。三與上正相應,為至明克至暗之相,不可疾貞,謂誅其元惡。舊染污俗未能遽,革必有其漸,革之遽則駭懼而不安。故酒誥云:「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殺之,姑惟教之。」至於既久,尚曰:餘風未殄,是漸漬之俗,不可以遽革也。故曰:不可疾貞。正之不可急也。上六雖非君位,以其居上而暗之極,故為暗之主,謂之大首。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二之救難,可速也。三之除害,不可速也,故有不可疾貞之戒。
折中
290325236䷣明夷【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
 〖本義〗此爻之義未詳,竊疑左腹者幽隱之處,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者,得意於遠去之義。言筮而得此者,其自處當如是也。蓋離體為至明之德,坤體為至闇之地。下三爻明在闇外,故隨其遠近高下而處之不同。六四以柔正居闇地而尚淺,故猶可以得意於遠去。五以柔中居闇地而已迫,故為內難正志以晦其明之象。上則極乎闇矣,故為自傷其明以至於暗,而又足以傷人之明。蓋下五爻皆為君子,獨上一爻為按君也。
 〖程傳〗六四以陰居陰,而在陰柔之體,處近君之位,是陰邪小人居高位,以柔邪順於君者也。六五明夷之君位,傷明之主也。四以柔邪順從之,以固其交。夫小人之事君,未有由顯明以道合者也,必以隱僻之道自結於上。右當用,故為明顯之所。左不當用,故為隱僻之所。人之手足皆以右為用,世謂僻所為僻左,是左者隱僻之所也。四由隱僻之道深入於君,故云入于左腹。入腹,謂其交深也。其交之深,故得其心。凡奸邪之見信於其君,皆由奪其心也。不奪其心,能无悟乎?于出門庭,既信之於心,而後行之於外也。邪臣之事暗君,必先蠱其心而後能行於外。
 〖集說〗
 ○ 楊氏時曰:腹,坤象也,坤體之下,故曰左腹,尊右故也。獲明夷之心,所謂求仁而得仁也,此微子之明夷也。
 ○ 《朱子語類》云:明夷下三爻皆說明夷,是明而見傷者。六四說者卻以為奸邪之臣,先蠱惑其君心,而後肆行於外。下三爻皆說明夷是好底,何獨此爻卻作不好說?以意觀之,六四居闇地尚淺,猶可以得意而遠去。故雖入於幽隱之處,猶能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也。上六不明晦,則是合下已是不明。
 ○ 胡氏炳文曰:初二三在暗外,至四則將入暗中。然比之六五,則四尚淺也,猶可得意於遠去。獲明夷之心者,微子之自靖。于出門庭者,微子之行遯也。
折中
290425336䷣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本義〗居至闇之地,近至闇之君,而能正其志,箕子之象也,貞之至也。利貞,以戒占者。
 〖程傳〗五為君位,乃常也,然易之取義,變動隨時。上六處坤之上,而明夷之極,陰暗傷明之極者也,五切近之。聖人因以五為切近至暗之人,以見處之之義,故不專以君位言。上六陰暗傷明之極,故以為明夷之主。五切近傷明之主,若顯其明則見傷害必矣,故當如箕子之自晦藏,則可以免於難。箕子,商之舊臣,而同姓之親,可謂切近於紂矣,若不自晦其明,被禍可必也,故佯狂為奴,以免於害。雖晦藏其明而內守,其正所謂內難而能正其志,所以謂之仁與明也。若箕子,可謂貞矣。以五陰柔,故為之戒,云利貞,謂宜如箕子之貞固也。若以君道言義,亦如是。人君有當含晦之時,亦外晦其明而內正其志也。
折中
290525436䷣明夷【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本義〗以陰居坤之極,不明其德以至於晦。始則處高位以傷人之明,終必至於自傷而墜厥命。故其象如此,而占亦在其中矣。
 〖程傳〗上居卦之終,為明夷之主,又為明夷之極,上至高之地。明在至高,本當遠照。明既夷傷,故不明而反昏晦也。本居於高,明當及遠,初登于天也。乃夷傷其明而昏暗,後入于地也。上,明夷之終,又坤陰之終,明傷之極者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六爻皆晦也,而所以晦者不同。自五以下,明而晦者也。若上六不明而晦者也,故曰不明晦。
 ○ 胡氏炳文曰:下三爻以明夷為句首,四五明夷之辭在句中。上六不曰明夷而曰不明晦,蓋惟上六不明而晦。所以五爻之明,皆為其所夷也。
 〖總論〗蘇氏軾曰:力能救則救之,六二之用拯是也。力能正則正之,九三之南狩是也。既不能救,又不能正,則君子不敢辭其辱以私便其身,六五之箕子是也。君子居明夷之世,有責必有以塞之,無責必有以全其身而不失其正。初九、六四,無責於斯世,故近者則入腹獲心,于出門庭。而遠者,則行不及食也。
折中
290625537䷤家人37、家人卦 
 【家人卦】  離下巽上
 〖程傳〗家人《序卦》:「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夫傷困於外,則必反於內,家人所以次明夷也。家人者,家內之道,父子之親,夫婦之義,尊卑長幼之序,正倫理,篤恩義,家人之道也。卦外巽內離,為風自火出,火熾則風生。風生自火,自內而出也。自內而出,由家而及於外之象。二與五,正男女之位於內外,為家人之道。明於內而巽於外,處家之道也。夫人有諸身者,則能施於家。行於家者,則能施於國,至於天下治。治天下之道,蓋治家之道也,推而行之於外耳。故取自內而出之象,為家人之義也。文中子書以「明內齊外」為義,古今善之,非取象之義也。所謂「齊乎巽」,言萬物潔齊於巽方,非巽有齊義也。如「戰乎乾」,乾非有戰義也。
【家人,利女貞。】
 〖本義〗家人者,一家之人。卦之九五、六二,外內各得其正,故為家人。利女貞者,欲先正乎內也。內正則外无不正矣。
 〖程傳〗家人之道,利在女正,女正則家道正矣。夫夫、婦婦而家道正,獨云「利女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者,家正也。女正則男正可知矣。
 〖集說〗
 ○ 楊氏時曰:家人者,治家人之道也。齊家自夫婦始,舜觀刑于二女,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利女貞者,言家道之本也。
 ○ 林氏希元曰:所正雖在女,所以正之者則在夫,蓋主家之人也。
折中
290725637䷤家人【初九,閑有家,悔亡。】
 〖本義〗初九以剛陽處有家之始,能防閑之,其悔亡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程傳〗初,家道之始也。閑,謂防閑法度也。治其有家之始,能以法度為之防閑,則不至於悔矣。治家者治乎眾人也,苟不閑之以法度,則人情流放,必至於有悔,失長幼之序,亂男女之別,傷恩義,害倫理,无所不至。能以法度閑之於始,則无是矣。故悔亡也。九剛明之才,能閑其家者也。不云无悔者,群居必有悔,以能閑故亡耳。
 〖集說〗
 ○ 王氏弼曰:凡教在初而法在始,家瀆而後嚴之,志變而後治之,則晦矣。處家人之初,為家人之始,故必閑有家,然後悔亡也。
 ○ 胡氏炳文曰:初之時當閑,九之剛能閑,顏之推曰:教子嬰孩,教婦初來。
折中
290825737䷤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本義〗六二柔順中正,女之正位乎內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人之處家,在骨肉父子之間,大率以情勝禮,以恩奪義,惟剛立之人,則能不以私愛失其正理,故家人卦大要以剛為善,初三上是也。六二以陰柔之才,而居柔,不能治於家者也,故无攸遂,无所為而可也。夫以英雄之才,尚有溺情愛而不能自守者,況柔弱之人,其能勝妻子之情乎?如二之才,若為婦人之道,則其正也。以柔順處中正,婦人之道也。故在中饋則得其正而吉也。婦人居中而主饋者也,故云中饋。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六二履中居位,以陰應陽,盡婦人之義也。婦人之道,巽順為常,無所必遂,其所職主,在於家中饋食供祭而已,得婦人之正,故曰:「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 王氏宗傳曰:无攸遂,示不敢有所專也。婦人之職,不過奉祭祀、饋飲食而已,此外无他事也。《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采蘩以供祭祀,為不失職;采蘋以供祭祀,為能循法度。推而上之,推而下之,其職守莫不皆然,是之謂貞而吉也。
 ○ 易氏祓曰:六二柔順得位,與九五相應,女正位乎內者也,此爻正所以發明利女貞之義。
折中
290925837䷤家人【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本義〗 以剛居剛而不中,過乎剛者也,故有嗃嗃嚴厲之象。如是,則雖有悔厲而吉也。嘻嘻者,嗃嗃之反,吝之道也。占者各以其德為應,故兩言之。
 〖程傳〗嗃嗃,未詳字義,然以文義及音意觀之,與嗷嗷相類,又若急束之意。九三在內卦之上,主治乎內者也。以陽居剛而不中,雖得正而過乎剛者也。治內過剛,則傷於嚴急,故家人嗃嗃。然治家過嚴,不能无傷,故必悔於嚴厲,骨肉恩勝,嚴過故悔也。雖悔於嚴厲,未得寬猛之中,然而家道齊肅,人心祗畏,猶為家之吉也。若婦子嘻嘻,則終至羞吝矣。在卦非有嘻嘻之象,蓋對嗃嗃而言,謂與其失於放肆,寧過於嚴也。嘻嘻,笑樂无節也。自恣無節,則終至敗家,可羞吝也。蓋嚴謹之過,雖於人情不能無傷,然苟法度立,倫理正,乃恩義之所存也。若嘻嘻无度,乃法度之所由廢,倫理之所由亂,安能保其家乎?嘻嘻之甚,則致敗家之凶。但云吝者,可吝之甚,則至於凶,故未遽言凶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易傳》云:治家之道,在於正倫理,篤恩義。今欲正倫理,則有傷恩義。欲篤恩義,又有乖於倫理,如何?曰:須是於正倫理處篤恩義,篤恩義而不失倫理方可。
 ○ 胡氏炳文曰:嗃嗃,以義勝情,雖悔厲而吉。嘻嘻,以情勝義,終吝。悔自凶而吉,吝自吉而凶。九三以剛居剛,若能嚴於家人者。比乎二柔,又若易昵於婦子者。三其在吉凶之間乎!故悔吝之占兩言之。
折中
291025937䷤家人【六四,富家大吉。】
 〖本義〗陽主義,陰主利,以陰居陰而在上位,能富其家者也。
 〖程傳〗六以巽順之體,而居四,得其正位。居得其正,為安處之義。巽順於事而由正道,能保有其富者也。居家之道,能保有其富,則為大吉也。四高位而獨云富者,於家而言。高位,家之尊也。能有其富,是能保其家也,吉孰大焉?
 〖案〗四在他卦,臣道也,在家人卦,則亦妻道也。夫主教一家者也,婦主養一家者也,老子所謂教父、食母是也。自二之在中饋,進而至於四之富家,則內職舉矣。
折中
291126037䷤家人【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本義〗假,至也。如假于大廟之假。有家,猶言有國也。九五剛健中正,下應六二之柔順中正,王者以是至於其家,則勿用憂恤而吉可必矣。蓋聘納后妃之吉占。而凡有是德者,遇之皆吉也。
 〖程傳〗九五男而在外,剛而處陽,居尊而中正,又其應順正於內,治家之至正至善者也。王假有家,五君位,故以王言。假,至也,極乎有家之道也。夫王者之道,修身以齊家,家正而天下治矣。自古聖王,未有不以恭己正家為本,故有家之道既至,則不憂勞而天下治矣,勿恤而吉也。五恭己於外,二正家於內,內外同德,可謂至矣。
 ○ 丘氏富國曰:三五陽剛,皆主治家者也。三剛而不中,失之過嚴,未免有悔厲之失。五剛而得中,威而能愛,盡乎治家之道者,故人無不化,可以勿憂恤而吉也。或曰:治家之道尚嚴,在彖以嚴正為吉,五以相愛為義,何也?曰:嚴以分言,正家之義也。愛以情言,假家之義也。假有感格之義,故以相愛言之。
 ○ 龔氏煥曰:假與格同,猶奏假無言,昭假烈祖之假,謂感格也。九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為有家之主,盛德至善,所以感格乎家人之心者至矣。王者家大人眾,其心難一。有未假者,勿用憂恤而自吉也。蓋初之閑有家,是以法度防閑之。至王假有家,則躬行有以感化之矣。
 ○ 何氏楷曰:舜格于文祖,公假于太廟,格假互用可證。身範既端,故能感格其家,使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各得其所,以相敦睦,正家而天下定,故不待憂恤而吉也。
 ○ 游氏曰:九五尊位,故以王言。假者感格之義,王假有廟,其義同也。
 〖案〗假字訓感格,諸說皆有明證可從。何氏之說,於《象傳》之義,尤為浹洽也。
折中
291226137䷤家人【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本義〗上九以剛居上,在卦之終,故言正家久遠之道,占者必有誠信嚴威則終吉也。
 〖程傳〗上,卦之終,家道之成也。故極言治家之本。治家之道,非至誠不能也。故必中有孚信,則能常久,而眾人自化。為善不由至誠,己且不能常守也,況欲使人乎!故治家以有孚為本。治家者,在妻孥情愛之間,慈過則无嚴,恩勝則掩義。故家之患,常在禮法不足,而瀆慢生也。長失尊嚴,少忌恭順,而家不亂者,未有之也,故必有威嚴則能終吉。保家之終在有孚威如二者而已,故於卦終言之。
 〖集說〗
 ○ 王氏弼曰:家道可終,惟信與威。
 ○ 蘇氏軾曰:凡言終者,其始未必然也。婦子嘻嘻,其始可樂。威如之吉,其始苦之。
 ○ 王氏申子曰:家人之終,家道成也,故極言齊家久遠之道。齊家之道,以誠為本,以嚴為用。不誠則上下相欺,眾事不立。不嚴則禮法不存,瀆慢易生。如此而家道齊者,未之有也。故家人之終,以孚威二者言之。是二者,保家道之終吉者也。
 ○ 何氏楷曰:治家觀於身,下五爻未及正身之義,故於此爻足其意。蓋探本之論,與《大象》「言有物,行有恒」相表裏。
 〖總論〗
 ○ 吳氏曰慎曰:家人之道,男以剛嚴為正,女以柔順為正。初曰閑,三曰厲,上曰威,男子之道也。二四《象傳》皆曰順,婦人之道也。五剛而中,非不嚴也,嚴而泰也。
折中
291326238䷥睽38、睽卦 
 【睽卦】  兌下離上
 〖程傳〗睽《序卦》:「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道窮則睽乖離散,理必然也,故家人之後,受之以睽也。為卦上離下兌,離火炎上,兌澤潤下,二體相違,睽之義也。又中少二女,雖同居而所歸各異,是其志不同行也,亦為睽義。
【睽,小事吉。】
 〖本義〗睽,乖異也。為卦上火下澤,性相違異,中女少女,志不同歸,故為睽。然以卦德言之,內說而外明。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以卦體言之,則六五得中而下應九二之剛,是以其占不可大事,而小事尚有吉之道也。
 〖程傳〗睽者,睽乖離散之時,非吉道也。以卦才之善,雖處睽時而小事吉也。
 〖集說〗
 ○ 程子曰:小事吉者,止是方睽之時。猶足以至小事之吉,不成終睽而已,須有濟睽之道。
 ○ 趙氏汝楳曰:睽蓋人情事勢之適然,聖人自有御時之方。小事吉者,就其睽異之中,有以善處之,則亦吉也。其屯之小貞,《洪範》之作內之時乎。
 ○ 何氏楷曰:業已睽矣,不可以忿疾之心驅迫之也。惟不為已甚,徐徐轉移,此合睽之善術也,故曰小事吉。小事,猶言以柔為事,非大事不吉,而小事吉之謂。
 〖案〗小事吉之義,以爻義見惡人、遇巷,噬膚之類觀之,則趙氏、何氏之說是也。蓋周旋委曲,就其易者為之,皆小事吉之義。
折中
291426338䷥睽【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咎。】
 〖本義〗上无正應,有悔也。而居睽之時,同德相應,其悔亡矣,故有喪馬勿逐而自復之象。然亦必見惡人,然後可以辟咎,如孔子之於陽貨也。
 〖程傳〗九居卦初,睽之始也。在睽乖之時,以剛動於下,有悔可知。所以得亡者,九四在上,亦以剛陽睽離无與,自然同類相合。同是陽爻,同居下,又當相應之位,二陽本非相應者,以在睽故合也。上下相與,故能亡其悔也。在睽諸爻皆有應。夫合則有睽,本異則何睽?惟初與四雖非應,而同德相與,故相遇。馬者,所以行也。陽,上行者也。睽獨无與則不能行,是喪其馬也。四既與之合則能行矣,是勿逐而馬復得也。惡人,與己乖異者也。見者,與相通也。當睽之時,雖同德者相與,然小人乖異者至眾。若棄絕之。不幾盡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則失含弘之義,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見惡人則无咎也。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奸凶為善良,革仇敵為臣民者,由弗絕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居睽之初,在卦之下,必安靜以俟之,寬裕以容之,睽斯合矣。喪馬勿逐,久則自復,安靜以俟之也。睽而無應,無非戾於己者,拒絕之則愈戾,故寬裕以容之也。合睽之道,莫善於斯。
 ○ 項氏安世曰:喪馬勿逐自復,往者不追也。見惡人无咎,來者不拒也。此君子在下無應之時,處睽之道也。見,與迫斯可見之見同,非往見之也。若往見,則違勿逐之戒矣。
 ○ 王氏申子曰:方睽之時,其睽未深,馬之失也未遠,惡人睽間之情未甚也。失馬逐之,則愈逐愈遠。惡人激之,則愈激愈睽。故勿逐而聽其自復,見之而可以免咎也。處睽之初,其道當如此。不然,睽終於睽矣。
 ○ 何氏楷曰:靜以俟之,遜以接之,泊然若不見其睽者,夫惟不見其睽,而後睽可合。
 〖案〗此爻所謂不立同異者也,不求同,故喪馬勿逐。不立異,故見惡人。然惟居初處下,其睽未甚者,用此道為宜耳。立此心以為之本,然後隨所處而變通也。此爻悔亡,乃因無應。程子所謂合則有睽,本異則何睽者是也。與六五悔亡,詞同而義異。
折中
291526438䷥睽【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本義〗二五陰陽正應,居睽之時,乖戾不合,必委曲相求而得會遇,乃為无咎,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二與五正應,為相與者也。然在睽乖之時,陰陽相應之道衰,而剛柔相戾之意勝。學易者識此,則知變通矣。故二五雖正應,當委曲以相求也。二以剛中之德居下,上應六五之君,道合則志行,成濟睽之功矣。而居睽離之時,其交非固,二當委曲求於相遇,覬其得合也,故曰遇主于巷。必能合而後无咎。君臣睽離,其咎大矣。巷者,委曲之途也。遇者,會逢之謂也。當委曲相求,期於會遇,與之合也。所謂委曲者,以善道宛轉將就使合而已,非枉己屈道也。
 〖集說〗
 ○ 張氏清子曰:在睽之時,惟九二獨遇六五之主,故曰遇主于巷。《彖》所謂得中而應乎剛者,指此爻也。
 ○ 蔣氏悌生曰:初九與九四同德相遇,二與五為正應,亦曰遇。《小象》釋六三亦曰遇剛,蓋當乖離之時,相求相合。在禮雖簡,而於情則甚切至。
 〖案〗《春秋》之法,備禮則曰會,禮不備則曰遇。睽卦皆言遇,小事吉之意也。又《禮》,君臣賓主相見,皆由庭以升堂。巷者,近宮垣之小逕,故古人謂循牆而走,則謙卑之義也。謙遜謹密,巽以入之,亦小事吉之意也。
折中
291626538䷥睽【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
 〖本義〗六三上九正應,而三居二陽之間,後為二所曳,前為四所掣。而當睽之時,上九猜很方深,故又有髡劓之傷*。然邪不勝正,終必得合,故其象占如此。
  *髡:音昆,剃髮之刑。
 〖程傳〗陰柔於平時且不足以自立,況當睽離之際乎。三居二剛之間,處不得其所安,其見侵陵可知矣。三以正應在上,欲進與上合志,而四阻於前,二牽於後。車牛,所以行之具也。輿曳,牽於後也。牛掣,阻於前也。在後者牽曳之矣,當前者進者之所力犯也,故重傷於上,為四所傷也。其人天且劓,天,髡首也。劓,截鼻也。三從正應而四隔止之,三雖陰柔處剛而志行,故力進以犯之,是以傷也。天而又劓,言重傷也。三不合於二,與四睽之時,自无合義,適合居剛守正之道也。其於正應則睽極有終合之理,始為二陽所戹,是无初也。後必得合,是有終也。掣,從制從手,執止之義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天當作而字,古文相類,後人傳寫之誤也。然謂而者,在漢法,有罪髡其鬢髮曰而。又《周禮》,梓人為筍簴作而,亦謂髡其鬢髮也。
折中
291726638䷥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本義〗睽孤,謂无應。遇元夫,謂得初九。交孚,謂同德相信。然當睽時,故必危厲乃得无咎,占者亦如是也。
 〖程傳〗九四當睽時,居非所安,无應而在二陰之間,是睽離孤處者也。以剛陽之德,當睽離之時,孤立無與,必以氣類相求而合,是以遇元夫也。夫,陽稱。元,善也。初九當睽之初,遂能與同德而亡睽之悔,處睽之至善者也。故目之為元夫,猶云善士也。四則過中,為睽已甚,不若初之善也。四與初皆以陽處一卦之下,居相應之位,當睽乖之時,各无應援,自然同德相親,故會遇也。同德相遇,必須至誠相與。交孚,各有孚誠也。上下二陽以至誠相合,則何時之不能行?何危之不能濟?故雖處危厲而无咎也。當睽離之時,孤居二陰之間,處不當位,危且有咎也。以遇元夫而交孚,故得无咎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元夫,謂初九也。處於卦始,故云元。
 ○ 王氏申子曰:四居近臣之位,獨立无與,幸有初九同德君子,與之相遇,四能交之以誠,則睽不孤矣。然當睽之時,必危厲以處之,乃得无咎。
 〖案〗四亦无應者也,然居大臣之位,則孤立無黨,乃正其宜,故以睽孤為无咎。若元夫則非其所親厚者,故雖遇之而交孚,不害其為淡然而寡合。史稱諸葛亮法正,趨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者是也。
折中
291826738䷥睽【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本義〗以陰居陽,悔也。居中得應,故能亡之。厥宗,指九二。噬膚,言易合。六五有柔中之德,故其象占如是。
 〖程傳〗六以陰柔當睽離之時,而居尊位,有悔可知。然而下有九二剛陽之賢,與之為應,以輔翼之,故得悔亡。厥宗,其黨也,謂九二正應也。噬膚,噬齧其肌膚,而深入之也。當睽之時,非入之者深,豈能合也?五雖陰柔之才,二輔以陽剛之道而深入之,則可往而有慶,復何過咎之有?以周成之幼穉而興盛王之治,以劉禪之昏弱而有中興之勢,蓋由任聖賢之輔,而姬公孔明所以入之者深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宗,主也,謂二也。
 ○ 王氏申子曰:睽之諸爻皆言睽,獨二五不言睽而言合。膚者睽之淺,噬則合之深,君臣之合如此,可以往而有為,何咎之有?
 ○ 龔氏煥曰:睽與同人所謂宗,皆以其應言也。然同人于宗則吝,而睽厥宗噬膚則无咎者,處同人之世,則欲其公,不可以有私應。處睽之世則欲其合,不可以無正應。時義有不同也。
 ○ 胡氏炳文曰:噬嗑六二曰噬膚,睽六五以九二為厥宗噬膚,睽二變即噬嗑也。或曰:二至上有噬嗑象,二五剛柔得中,故五以二為宗,其合也,如噬膚之易。二以五為主,其合也,有于巷之遭。宗,親之也,上當以情親下也。主,尊之也,下當以分嚴上也。
 〖案〗睽之時小事吉者,逕情直行則難合,委曲巽入則易通也。如食物然,齧其體骨則難,而噬其膚則易。九二遇我乎巷,是厥宗之來噬膚也。我往合之,睽者不睽矣。此其所以悔亡也,何咎之有?
折中
291926838䷥睽【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本義〗睽孤,謂六三為二陽所制,而己以剛處明極睽極之地,又自猜很而乖離也。見豕負塗,見其污也。載鬼一車,以无為有也。張弧,欲射之也。說弧,疑稍釋也。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實親也。往遇雨則吉,疑盡釋而睽合也。上九之與六三,先睽後合,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上居卦之終,睽之極也。陽剛居上,剛之極也。在離之上,用明之極也,睽極則咈戾而難合,剛極則躁暴而不詳,明極則過察而多疑。上九有六三之正應,實不孤,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如人雖有親黨,而多自疑猜,妄生乖離,雖處骨肉親黨之間,而常孤獨也。上之與三,雖為正應,然居睽極,无所不疑。其見三如豕之污穢,而又背負泥塗,見其可惡之甚也。既惡之甚,則猜成其罪惡,如見載鬼滿一車也。鬼本無形,而見載之一車,言其以无為有,妄之極也。物理極而必反,以近明之,如人適東,東極矣,動則西也。如升高,高極矣,動則下也,既極則動而必反也。上之睽乖既極,三之所處者正理。大凡失道既極,則必反正理。故上於三,始疑而終必合也。先張之弧,始疑惡而欲射之也。疑之者,妄也,妄安能常?故終必復於正。三實无惡,故後說弧而弗射。睽極而反,故與三非復為寇讐,乃婚媾也。此匪寇婚媾之語,與他卦同,而義則殊也。陰陽交而和暢則為雨,上於三始疑而睽,睽極則不疑而合,陰陽合而益和則為雨,改云往遇雨則吉。往者,自此以往也,謂既合而益和則吉也。
 〖集說〗
 ○ 耿氏南仲曰:凡物之情,信然後合。合則愈信,疑然後睽,睽則愈疑。
 ○ 《朱子語類》云:小畜之上九曰「既雨既處」,睽之上九曰「往遇雨則吉」者,畜極則通,睽極則合也。
 ○ 丘氏富國曰:上本與三應,不孤也。睽極而疑生,故亦曰睽孤。豕、鬼,皆指三也。上睽疑而未敢親近乎三,如見豕背之負泥塗。又如載鬼滿於一車之中,始焉致疑則張弧,終焉釋疑則說弧,知其非為寇讐,乃我之婚媾也。自此以往,陰陽和暢,向之疑心群起者,至此盡冰釋而亡矣。
 〖總論〗
 ○ 馮氏當可曰:內卦皆睽而有所待,對卦皆反而有所應,初喪馬勿逐,至四遇元夫,而初四合矣。二委曲以求遇,至五往何咎,而二五合矣。三輿曳牛掣,至上遇雨,而三上合矣。天下之理,固未有終睽也。
 ○ 吳氏曰慎曰:六爻皆取先睽後合之象,初之喪馬自復,即四之睽孤遇元夫也。二之遇主于巷,即五之厥宗噬膚也。三之无初有終,即上之張弧遇雨也。合六爻處睽之道而言,在於推誠守正,委曲含弘,而無私意猜疑之蔽,則雖睽而必合矣。
折中
292026939䷦蹇39、蹇卦 
 【蹇卦】  艮下坎上
 〖程傳〗蹇《序卦》:「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睽乖之時,必有蹇難,蹇所以次睽也。蹇,險阻之義,故為蹇難。為卦坎上艮下,坎,險也。艮,止也。險在前而止,不能進也。前有險陷,後有峻阻,故為蹇也。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本義〗蹇,難也。足不能進,行之難也。為卦艮下坎上,見險而止,故為蹇。西南平易,東北險阻,又艮方也。方在蹇中,不宜走險。又卦自小過而來,陽進則往居五而得中,退則入於艮而不進,故其占曰「利西南」而「不利東北」。當蹇之時,必見大人,然後可以濟難。又必守正,然後得吉。而卦之九五,剛健中正,有大人之象。自二以上五爻,皆得正位,則又貞之義也,故其占又曰利見大人貞吉。蓋見險者貴於能止,而又不可終於止;處險者利於進,而不可失其正也。
 〖程傳〗西南,坤方。坤,地也,體順而易。東北,艮方。艮,山也,體止而險。在蹇難之時,利於順處平易之地,不利止於危險也,處順易則難可紓,止於險則難益甚矣。蹇難之時,必有聖賢之人,則能濟天下之難,故利見大人也。濟難者,必以大正之道,而堅固其守,故貞則吉也。凡處難者,必在乎守貞正。設使難不解,不失正德,是以吉也。若遇難而不能固其守,入於邪濫,雖使苟免,亦惡德也,知義命者不為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西南,地也,東北,山也。之平則難解,之山則道窮。
 ○ 范氏仲淹曰:蹇與屯近,然屯則動乎險中,難可圖也。蹇則止乎險中,難未可犯也。
 ○ 龔氏煥曰:蹇以見險而能止得名,故爻辭除二五相應以濟外,餘皆不宜往而宜止。然事無終止之理,故利西南,利見大人,以濟蹇難。而諸爻皆無凶咎也。
 〖案〗易西南東北之義,先儒皆以坤艮二卦釋之,故謂西南屬地而平易,東北屬山而險阻。然以文意觀之,所謂西南者,西方、南方。所謂東北者,東方、北方。非指兩隅而言也。此義自坤卦發端,而蹇解彖辭申焉。參之諸卦大義,則坤者宜後而不宜先者也。蹇者宜來而不宜往者也。解或可以有往,而終以來復為安者也。然則西南當為退後之位,東北當為進前之方。坤在後之地,則可以得朋;在先之地,則利於喪朋。蹇當退而居後,不可進而居先,此兩卦之義也。難既解矣,或可以有進往,故無不利東北之文。然曰利西南者,終以退復自治為安也。蓋文王之卦,陽居東北,陰居西南,陽先陰後,陽進陰退,大分如此,似非險易之說也。
折中
292127039䷦蹇【初六,往蹇來譽。】
 〖本義〗往遇險,來得譽。
 〖程傳〗六居蹇之初,往進則益入於蹇,往蹇也。當蹇之時,以陰柔无援而進,其蹇可知。來者對往之辭,上進則為往,不進則為來。止而不進,是有見幾知時之美,來則有譽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處難之始,居止之初,獨見前識,覩險而止,以待其時,故往則遇蹇,來則得譽。
 ○ 《朱子語類》:問往蹇來譽。曰:來往二字,惟《程傳》言上進則為往,不進則為來,說得極好。今人或謂六四往蹇來連是來就三,九三往蹇來反是來就二,上六往蹇來碩是來就五,亦說得通。但初六來譽則位居最下,無可來之地,其說不得通矣。故不若《程傳》好,只是不往為佳耳。
 ○ 何氏楷曰:此卦中言來者,皆就本爻言,謂來而止於本位也。對往之辭,初六去險最遠,其止最先,獨見前識,正《傳》之所謂智也。
折中
292227139䷦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本義〗柔順中正,正應在上,而在險中,故蹇而又蹇,以求濟之,非以其身之故也,不言吉凶者,占者但當鞠躬盡力而已,至於成敗利鈍,則非所論也。
 〖程傳〗二以中正之德居艮體,止於中正者也。與五相應,是中正之人,為中正之君所信任,故謂之王臣。雖上下同德,而五方在大蹇之中,致力於蹇難之時,其艱蹇至甚,故為蹇於蹇也。二雖中正,以陰柔之才,豈易勝其任?所以蹇於蹇也。志在濟君於蹇難之中,其蹇蹇者,非為身之故也。雖使不勝,志義可嘉,故稱其忠藎不為己也。然其才不足以濟蹇也,小可濟,則聖人當盛稱以為勸矣。
 〖集說〗
 ○ 王氏弼曰:處難之時,當位居中,以應乎五,執心不違,志匡王室者也。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 韓氏愈曰:易蠱之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蹇之六二則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所居之時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若蠱之上九,居無用之地,而致匪躬之節。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則冒進之患生,曠官之刺興,志不可則,而尤不終無矣。
 ○ 蘇氏軾曰:初六、九三,六四、上六四者,或遠或近,皆視其勢之可否,以為往來之節。獨六二有應於五,君臣之義深矣。是以不計遠近,不慮可否,無往無來,蹇蹇而已。君子不以為不智者,非身之故也。
 ○ 楊氏萬里曰:諸爻聖人皆不許其往,惟六二、九五,無不許其往之辭者,二為王者之大臣,五履大君之正位,復不往以濟,而誰當任乎?
折中
292327239䷦蹇【九三,往蹇來反。】
 〖本義〗反就二陰,得其所安。
 〖程傳〗九三以剛居正,處下體之上。當蹇之時,在下者皆柔,必依於三,是為下所附者也。三與上為正應,上陰柔而无位,不足以為援,故上往則蹇也。來,下來也。反,還歸也。三為下二陰所喜,故來為反其所也,稍安之地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九三與坎為鄰,進則入險,故曰往蹇。來則得位,故曰來反。
 ○ 吳氏曰慎曰:九三剛正,為艮之主,所謂見險而能止者,故來而能反,止於其所。
 〖案〗《傳》義以反為反就二陰,孔氏、吳氏則謂止於其所。以孔子《象傳》觀之,則《傳》義理長,蓋三為內卦之主故也。
折中
292427339䷦蹇【六四,往蹇來連。】
 〖本義〗連於九三,合力以濟。
 〖程傳〗往則益入於坎險之深,往蹇也。居蹇難之時,同處艱戹者,其志不謀而同也。又四居上位,而與在下者,同有得位之正,又與三相比相親者也。二與初同類,相與者也。是與下同志,眾所從附也,故曰來連。來則與在下之眾相連合也,能與眾合,得處蹇之道也。
 〖集說〗
 ○ 荀氏爽曰:蹇難之世,不安其所,故曰往蹇也。來還承五,則與至尊相連,故曰來連也。
 〖案〗荀氏以來連為承五,極為得之。易例,凡六四承九五,無不著其美於爻象者,況蹇有利見大人之文乎。若三則於五無承應之義,而為內卦之主,固不當與四並論也。
折中
292527439䷦蹇【九五,大蹇朋來。】
 〖本義〗大蹇者,非常之蹇也。九五居尊,而有剛健中正之德,必有朋來而助之者。古者有是德,則有是助矣。
 〖程傳〗五
  居君位,而在蹇難之中,是天下之大蹇也。當蹇而又在險中,亦為大蹇。大蹇之時,而二在下以中正相應,是其朋助之來也。方天下之蹇而得中正之臣相輔,其助豈小也,得朋來而无吉,何也?曰:未足以濟蹇也。以剛陽中正之君,而方在大蹇之中,非得剛陽中正之臣相輔之,不能濟天下之蹇也。二之中正固有助矣,欲以陰柔之助濟天下之難,非所能也。自古聖王濟天下之蹇,未有不由賢聖之臣為之助者,湯武得伊呂是也。中
  常之君,得剛明之臣,而能濟大難者,則有矣。劉禪之孔明,唐肅宗之郭子儀,德宗之李晟是也。雖賢
  明之君,苟无其臣則不能濟於難也。故凡六居五,九居二者,則多由助而有功,蒙泰之類是也。九居五,六居二,則其功多不足,屯否之類是也。蓋臣賢於君,則輔君以君所不能;臣不及君,則贊助之而已,故不能成大功也。
 〖集說〗
 ○ 干氏寶曰:在險之中,而當五位,故曰大蹇。
 ○ 《朱子語類》:問蹇九五何故為大蹇?曰:五是為蹇主。凡人臣之蹇,只是一事,至大蹇須人主當之。
 ○ 又問:大蹇朋來之義。曰:處九五尊位,而居蹇之中,所以為大蹇,所謂遺大投艱于朕身。人君當此,則須屈群策,用群力,乃可濟也。
 ○ 胡氏炳文曰:諸爻皆以往為蹇,聖人又慮天下皆不往,蹇無由出矣。二五君臣復不住,誰當往乎?是以於二曰蹇蹇,於五曰大蹇。
 〖案〗二五獨無往來之文,蓋君臣相與濟蹇者,其責不得辭,而於義無所避。猶之遯卦諸爻皆遯,六二獨以應五,而固其不遯之志也。胡氏之說得之。凡易之應,莫重於二五,故二之稱王臣者,指五也。五之稱朋來者,指二也。如在下者占得五,則當念國事之艱難,而益致其匪躬之節。如在上者占得二,則當諒臣子之忠貞,而益廣其朋來之助。正如朱子說乾卦二五相為賓主之例也。推之蒙師諸卦,無不皆然。
折中
292627539䷦蹇【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本義〗己在卦極,往无所之,益以蹇耳。來就九五,與之濟蹇,則有碩大之功。大人,指九五。曉占者宜如是也。
 〖程傳〗六以陰柔居蹇之極,冒極險而往,所以蹇也。不往而來,從五求三,得剛陽之助,是以碩也。蹇之道,阨塞窮蹙。碩,大也,寬裕之稱。來則寬大,其蹇紓矣。蹇之極,有出蹇之道,上六以陰柔,故不得出。得剛陽之助,可以紓蹇而已。在蹇極之時,得紓則為吉矣。非剛陽中正,豈能出乎蹇也?利見大人,蹇極之時,見大德之人,則能有濟於蹇也。大人,謂五,以相比發此義,五剛陽中正而居君位,大人也。在五不言其濟蹇之功,而上六利見之,何也?曰,在五不言,以其居坎險之中,无剛陽之助,故无能濟蹇之義。在上六蹇極,而見大德之人則能濟於蹇,故為利也。各爻取義不同,如屯初九之志正,而於六二則目之為寇也。諸爻皆不言吉,上獨言吉者,諸爻皆得正,各有所善。然皆未能出於蹇,故未足為吉。惟上處蹇極,而得寬裕,乃為吉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諸爻皆不言吉,蓋未離乎蹇中也。至上六往蹇來碩吉,卻是蹇極有可濟之理。
 ○ 項氏安世曰:上六本無所往,特以不來為往耳。初六本無所來,特以不往為來耳。
 〖案〗易卦上與五雖相比,然無隨從之義者,位在其上,故於象如事外之人,不與二三四同也。惟有時取尚賢之義,則必六五遇上九乃可,大有、大畜、頤、鼎之類是也。然隨以九五遇上六,亦取下賢之義,則以卦義剛來下柔故耳。至於以上六遇九五,吉者絕少,而凶吝者多。蓋以漸染於陰,為剛中正之累,大過、咸、夬、兌之類是也。惟是卦有利見大人之文,而以九五為義者,則上六與五相近,可以反而相從,訟、巽之彖,以九五為大人矣。而上九以剛遇剛,則不相從也。升彖亦言用見大人矣,而卦無九五,故言用見以別之。獨蹇、萃之彖,以九五為大人,而遇之者上六也。以柔遇剛,則有相從之義,故萃則齎咨,求萃於五而无咎,蹇則來就於五而得吉。蹇之上優於萃者,聚極則散,難極則解也。乾卦二五而外,爻辭言利見大人者,惟此而已。
折中
292727640䷧解40、解卦 
 【解卦】  坎下震上
 〖程傳〗解《序卦》:「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物无終難之理,難極則必散。解者散也,所以次蹇也。為卦震上坎下,震,動也,坎,險也,動於險外,出乎險也,故為患難解散之象。又震為雷,坎為雨,雷雨之作,蓋陰陽交感,和暢而緩散,故為解。解者,天下患難解散之時也。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本義〗解,難之散也。後險能動,則出於險之外矣,解之象也。難之既解,利於平易安靜,不欲久為煩擾。且其卦自升來,三往居四,入於坤體,二居其所而又得中,故利於西南平易之地。若无所往,則宜來復其所而安靜。若尚有所往,則宜早往早復,不可久煩擾也。
 〖程傳〗西南,坤方。坤之體,廣大平易。當天下之難方解,人始離艱苦,不可復以煩苛嚴急治之,當濟以寬大簡易,乃其宜也。如是則人心懷而安之,故利於西南也。湯除桀之虐而以寬治,武王誅紂之暴而反商政,皆從寬易也。「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无所往,謂天下之難已解散,无所為也。有攸往,謂尚有所當解之事也。夫天下國家,必紀綱法度廢亂,而後禍患生。聖人既解其難,而安平无事矣,是无所往也。則當脩復治道,正紀綱,明法度,進復先代明王之治,是來復也。謂反理正也,天下之吉也。其,發語辭。自古聖王救難定亂,其始未暇遽為也。既安定,則為可久可繼之治。自漢以下,亂既除,則不復有為,姑隨時維持而已,故不能成善治,蓋不知來復之義也。有攸往夙吉,謂尚有當解之事,則早為之乃吉也。當解而未盡者,不早去則將復盛。事之復生者,不早為則將漸大,故夙則吉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解之為義,解難而濟厄者也。以解來復則不失中,有難而往,則以速為吉也。無難則能復其中,有難則能濟其厄也。
 ○ 孔氏穎達曰:褚氏云,世有無事求功,故誡以無難宜靜。亦有待敗乃救,故誡以有難須速也。
 ○ 林氏栗曰:蹇止乎坎中,是以言「利西南,不利東北」。解動於險外,是以但言西南之利,不復言東北之不利也。
 ○ 胡氏炳文曰:解之時,以平易為利,略有苛急即非利。以安靜為吉,久為煩擾即非吉。《本義》曰:若无所往,則宜來復其所而安靜,是以安靜為吉也。曰:若有所往,則宜早往早復,不可久為煩擾,亦以安靜為吉也。《本義》:兩若字未定之辭,顧其時何如耳。然其吉也,皆在於來復。
 〖案〗解之時,異於蹇之時,故其辭小異。然處解之道,猶然處蹇之道,故其意大同。言利西南,不言不利東北,是辭小異也。然西南者退後也,猶蹇所云來也。東北者前進也,猶蹇所謂往也。今無事則來,固以西南為利矣。有事雖可以往,而必以夙為吉,不可以往而忘返也,是猶不以東北為利,而終以西南為利也。其與處蹇之道,意大同矣。蓋國家無論有事無事,皆以退而自脩為本。以爻義與卦相參,皆可見矣。
折中
292827740䷧解【初六,无咎。】
 〖本義〗難既解矣,以柔在下,上有正應,何咎之有?故其占如此。
 〖程傳〗六居解初,患難既解之時,以柔居剛,以陰應陽,柔而能剛之義。既无患難,而自處得剛柔之宜。患難既解,安寧无事,唯自處得宜,則為无咎矣。方解之初,宜安靜以休息之。爻之辭寡,所以示意。
 〖集說〗
 ○ 郭氏雍曰:處解之初,得无所往其來復吉之義,故无咎也。
 ○ 胡氏炳文曰:恒九二悔亡,大壯九二貞吉,解初六无咎。三爻之占只二字,其言甚簡,象在爻中,不復言也。
 ○ 蔡氏清曰:初六以柔在下,則能安靜而不生事以自擾,何咎之有?
 〖案〗彖利西南者,處後也。初應剛承剛而處其後,得卦義矣。義明故辭寡。
折中
292927840䷧解【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本義〗此爻取象之意未詳,或曰:卦凡四陰,除六五君位,餘三陰,即三狐之象也。大抵此爻為卜田之吉占,亦為去邪媚而得中直之象,能守其正,則无不吉矣。
 〖程傳〗九二以陽剛得中之才,上應六五之君,用於時者也。天下小人常眾,剛明之君在上,則明足以照之,威足以懼之,剛足以斷之,故小人不敢用其情。然猶常存警戒,慮其有間而害正也。六五以陰柔居尊位,其明易蔽,其威易犯,其斷不果而易惑。小人一近之,則移其心矣。況難方解而治之初,其變尚易。二既當用,必須能去小人,則可以正君心,而行其剛中之道。田者去害之事,狐者邪媚之獸。三狐,指卦之三陰,時之小人也。獲,謂能變化除去之,如田之獲狐也。獲之則得中直之道,乃貞正而吉也。黃,中色。矢,直物。黃矢,謂中直也。群邪不去,君心一入,則中直之道,无由行矣。桓敬之不去武,三思是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當解之時,此爻欲其獲狐,三戒其致寇,四欲其解拇,五欲其退小人,六欲其射隼。一卦六爻,而去小人之象居其五。然則召天下多難者誰乎,人君亦何利於天下之多難,而樂於近小人以疏君子哉。
 ○ 王氏應麟曰:世之治也,君子以直勝小人之邪,易曰「田獲三狐得黃矢」。世之亂也,小人以狡勝君子之介,《詩》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
 ○ 何氏楷曰:天下之難,率自小人。始欲解天下之難者,必有以處小人,然後可然。非柔者所能辦,又非剛而過者所能辦也。九二以陽居隂,秉剛中之徳,果而不激,故有田獲三狐之象。黃矢,所以取狐,狐獲則黃矢亦得矣。
折中
293027940䷧解【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本義〗《繫辭》備矣。貞吝,言雖以正得之,亦可羞也。唯避而去之,為可免耳。
 〖程傳〗六三陰柔居下之上,處非其位,猶小人宜在下以負荷。而且乘車,非其據也,必致寇奪之至。雖使所為得正,亦可鄙吝也。小人而竊盛位,雖勉為正事,而氣質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終可吝也。若能大正,則如何?曰:大正非陰柔所能也,若能之,則是化為君子矣。三陰柔小人,宜在下而反處下之上,猶小人宜負而反乘,當致寇奪也。難解之時,而小人竊位,復致寇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乘者君子之器也,負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車騎之上而負物也。故寇盜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競欲奪之。
 ○ 胡氏瑗曰:六三以不正之質,居至貴之地,是小人在君子之位也,故致寇盜之至,為害於己而奪取之。然而小人得在高位者,蓋在上之人慢其名器,不辨賢否,而與之,以至為衆人所奪而致寇戎之害也。
 〖案〗《繫辭傳》釋此爻云「盜斯奪之」者,奪負乘之人也。又云「盜斯伐之」者,非伐負乘之人,乃伐上慢下暴之國家也。蓋上褻其名器,則是上慢,如慢藏之誨盜。下肆其貪竊,則是下暴,如冶容之誨淫。夫是以賊民興而國家受其害,難又將何時而解乎?
折中
293128040䷧解【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本義〗拇,指初。初與四皆不得其位而相應,應之不以正者也。然四陽初陰,其類不同,若能解而去之,則君子之朋至而相信矣。
 〖程傳〗九四以陽剛之才居上位,承六五之君,大臣也。而下與初六之陰為應。拇,在下而微者,謂初也。居上位而親小人,則賢人正士遠退矣。斥去小人,則君子之黨進而誠相得也。四能解去初六之陰柔,則陽剛君子之朋來至而誠合矣。不解去小人,則己之誠未至,安能得人之孚也。初六其應,故謂遠之為解。
 〖集說〗
 ○ 劉氏牧曰:拇,謂初也。居下體之下而應於己,故曰拇。
 ○ 何氏楷曰:解,去小人之卦也。卦惟二四兩陽爻,皆任解之責者。而,汝也。拇,足大指也。九四居近君之位,苟暱近比之小人而不解,則君子之朋雖至,被必肆其離間之術矣。
折中
293228140䷧解【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本義〗卦凡四陰,而六五當君位,與三陰同類者,必解而去之則吉也。孚,驗也。君子有解,以小人之退為驗也。
 〖程傳〗六五居尊位,為解之主,人君之解也。以君子通言之,君子所親比者,必君子也。所解去者,必小人也。故君子維有解則吉也。小人去則君子進矣,吉孰大焉。有孚者,世云見驗也,可驗之於小人。小人之黨去則是君子能有解也,小人去則君子自進,正道自行,天下足治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益之戒曰: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如使世之小人,皆信上之所用者必君子,而所解者必小人,則必改心易慮,不復有投隙抵巇之望。惟未孚於小人,此小人所以猶有覬幸之心也。五,解之主也。以其陰柔,故有戒意。
 ○ 胡氏炳文曰:卦惟四五言解,四能解小人,可以來君子。五能解小人,亦可驗其能為君子。
 〖案〗鄭氏說「有孚于小人」,與《傳》義異,而其理尤精。蓋朋至斯孚者,君子信之也。有孚于小人者,小人亦信之也。君子信,故樂於為善。小人信,故化而不為惡。往往國家有舉措,而小人未革心者,未信之也。信則枉者直,而不仁者遠矣。
折中
293328240䷧解【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本義〗《繫辭》備矣。
 〖程傳〗上六尊高之地,而非君位,故曰公,但據解終而言也。隼,鷙害之物,象為害之小人。墉,墻,內外之限也。害若在內,則是未解之時也。若出墉外,則是无害矣。復何所解,故在墉上,離乎內而未去也。云高,見防限之嚴而未去者。上,解之極也。解極之時,而獨有未解者,乃害之堅強者也。上居解極,解道已至,器已成也,故能射而獲之。既獲之,則天下之患,解已盡矣,何所不利?夫子於《繫辭》復伸其義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鷙害之物在墉上,苟无其器,與不待時而發,則安能獲之,所以解之之道,器也。事之當解,與已解之之道至者,時也。如是而動,故无括結,發而无不利矣。括結,謂阻礙。聖人於此,發明藏器待時之義,夫行一身至於天下之事,苟无其器,與不以時而動,小則括塞,大則喪敗。自古喜有為而无成功,或顛覆者,皆由是也。
 〖集說〗
 ○ 沈氏該曰:隼之為物,果於悖害者也。墉,所以衛內而限外也。害在內,小人在君側也。出乎墉之外,則非射之所能及。高墉之上,在內外之間,據衛限之勢,於此而射之,則擬而後動,動而不括,獲之无不利矣。在外卦之上,射于高墉之象也。
 ○ 鄭氏汝諧曰:所謂公者,非上六也。言公於此爻,當用射隼之道也。隼,指上之陰而言也。墉,指上之位而言也。
 ○ 王氏申子曰:隼指上,以其柔邪謂之狐,以其陰鷙謂之隼。上以陰柔處震之極,而居一卦之上,是陰鷙而居高者。解之既極,尚何俟乎,故獲之无不利。
 〖案〗此言公用,乃《隨》上離上王用之例,皆非以本爻之位當王公也,鄭氏王氏之說似可從。或以解終言之,而不指隼之為誰,亦可。蓋狐者,邪而穴於城社,在內之奸也。隼者,鷙而翔於坰野,化外之悍也。自二至五,所以解內難者備矣,於是而猶有外來之強猛,乘高墉以射之,動而有功矣。何則?內脩者外攘之具,所謂藏器於身,待時而動者也。前四爻所謂其來復吉,此爻所謂有攸往夙吉也。
 〖總論〗徐氏幾曰:下三爻不言解,上三爻言解,所謂動而免乎險也。
折中
293428341䷨損41、損卦 
 【損卦】  兌下艮上
 〖程傳〗損《序卦》:「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縱緩則必有所失,失則損也,損所以繼解也。為卦艮上兌下,山體高,澤體深,下深則上益高,為損下益上之義。又澤在山下,其氣上通,潤及草木百物,是損下而益上也。又下為兌說,三爻皆上應,是說以奉上,亦損下益上之義。又下兌之成兌,由六三之變也,上艮之成艮,自上九之變也。三本剛而成柔,上本柔而成剛,亦損下益上之義。損上而益於下則為益,取下而益於上則為損,在人上者,施其澤以及下則益也,取其下以自厚則損也。譬諸壘土,損於上以培厚其基本,則上下安固矣,豈非益乎。取於下以增上之高,則危墜至矣,豈非損乎。故損者,損下益上之義,益則反是。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
 〖本義〗損,減省也。為卦損下卦上畫之陽,益上卦上畫之陰。損兌澤之深,益艮山之高。損下益上,損內益外,剝民奉君之象,所以為損也。損所當損,而有孚信,則其占當有此下四者之應矣。
 〖程傳〗損,減損也。凡損抑其過以就義理,皆損之道也。損之道必有孚誠,謂至誠順於理也。損而順理,則大善而吉,所損无過差。可貞固常行,而利有所往也。人之所損,或過或不及,或不常,皆不合正理,非有孚也。非有孚則无吉而有咎,非可貞之道,不可行也。
 〖集說〗
 ○ 呂氏大臨曰:損之道不可以為正,當損之時,故曰可貞。時損則損,時益則益,苟當其時,無往而不可,故損益皆利有攸往。
 ○ 蔡氏清曰:剝民奉君之義,只可用之卦名,其卦辭「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只承損字泛說。言損所當損,人人皆可用,不專指上之損下也。益卦「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亦然,豈專為益下之事乎?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本義〗言當損時,則至薄无害。
 〖程傳〗損者,損過而就中,損浮末而就本實也。聖人以寧儉為禮之本,故為損發明其義。以享祀言之,享祀之禮,其文最繁,然以誠敬為本,多儀備物,所以將飾其誠敬之心,飾過其誠,則為偽矣。損飾所以存誠也,故云「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之約,可用享祭,言在乎誠而已,誠為本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勝也。峻宇雕牆本於宮室,酒池肉林本於飲食,淫酷殘忍本於刑罰,窮兵黷武本於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於奉養,其流之遠則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於末者,人欲也。損之義,損人欲以復天理而已。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者,明行損之禮。貴夫誠信,不在於豐,二簋至約,可用享祭。
 〖案〗彖辭自有孚以下,泛說損所當損之義,蔡氏之說,極為得之。蓋損益者時也,時在當損,不得不損,惟以誠意為主,而行之又得乎大善之吉,則不但无咎,而且可以為常道而利有所往矣。舉一端以明之,則如二簋薄祭,固因乎時而節損者也。然能積誠盡禮,則可以致孝乎鬼神,而推之凡事之當損者視此矣。卦義以孚而行損,《程傳》則因損以致孚,略有不同也。
折中
293528441䷨損【初九,已事遄往,无咎,酌損之。】
 〖本義〗初九當損下益上之時,上應六四之陰,輟所為之事而速往以益之,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然居下而益上,亦當斟酌其淺深也。
 〖程傳〗損之義,損剛益柔,損下益上也。初以陽剛應於四,四以陰柔居上位,賴初之益者也。下之益上,當損己而不自以為功。所益於上者,事既已則速去之,不居其功,乃无咎也。若享其成功之美,非損己益上也,於為下之道為有咎矣。四之陰柔,賴初者也,故聽於初。初當酌度其宜而損己以益之,過與不及,皆不可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損之為道,損下益上,如人臣欲自損己奉上。然各有職掌,若廢事而往,咎莫大焉。竟事速往,乃得无咎。酌損之者,以剛奉柔,初未見親也,故須酌而減損之。
 ○ 《朱子語類》云:酌損之,在損之初下,猶可以斟酌也。
 〖案〗孔氏說已事之義,謂如學優而後從政之類,於理亦精。
折中
293628541䷨損【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本義〗九二剛中,志在自守,不肯妄進,故占者利貞,而征則凶也。弗損,益之,言不變其所守,乃所以益上也。
 〖程傳〗二以剛中當損剛之時,居柔而說體上應六五陰柔之君,以柔說應上,則失其剛中之德,故戒所利在貞正也。征,行也。離乎中,則失其貞正而凶矣,守其中乃貞也。弗損,益之,不自損其剛貞,則能益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剛貞,而用柔說,適足以損之而已,非損己而益上也。世之愚者,有雖无邪心,而唯知竭力順上為忠者,蓋不知弗損益之之義也。
 〖集說〗
 ○ 林氏希元曰:九二在爻則為剛中,在人事則為志在自守,不肯妄進。志在自守,不肯妄進,九二之貞也,故占者利於守貞。若征行,則是變其所守而得凶矣。夫自守而不妄進,宜若無益於上矣。然由是而啓時君尊德樂道之心,止士大夫奔競之習,其益於上也不少,是弗損乃所以益之也。桐江一絲,繫漢九鼎,清風高節,披拂士習,可當此爻之義。
折中
293728641䷨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本義〗下卦本乾,而損上爻以益坤,三人行而損一人也。一陽上而一陰下,一人行而得其友也。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而亂,卦有此象,故戒占者當致一也。
 〖程傳〗損者,損有餘也。益者,益不足也。三人,謂下三陽上三陰,三陽同行,則損九三以益上,三陰同行,則損上六以為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也。上以柔易剛而謂之損,但言其減一耳。上與三雖本相應,由二爻升降,而一卦皆成,兩相與也。初二二陽,四五二陰,同德相比,三與上應,皆兩相與,則其志專,皆為得其友也。三雖與四相比,然異體而應上,非同行者也。三人則損一人,一人則得其友。蓋天下无不二者,一與二相對待,生生之本也。三則餘而當損矣,此損益之大義也。夫子又於《繫辭》盡其義曰:「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絪縕,交密之狀。天地之氣,相交而密,則生萬物之化醇。醇,謂醲厚,醲厚,猶精一也。男女精氣交構,則化生萬物。惟精醇專一,所以能生也。一陰一陽,豈可二也。故三則當損,言專致乎一也。天地之間,當損益之明且大者,莫過此也。
 〖集說〗
 ○ 林氏希元曰:此爻之辭,兼舉六爻,以三正是當損之爻,乃卦之所以為損者,故於此言之。
 ○ 楊氏啓新曰:人之相與,惟其心之同而已。苟精神不孚,意氣不貫,則群黨比周,固三也。即一人之異,亦三也,是皆不可以不損也。苟精神相孚,意氣相貫,則二人同心,固兩也。即千百其朋,亦兩也,是皆不可以不得者也。
折中
293828741䷨損【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本義〗以初九之陽剛益己,而損其陰柔之疾,唯速則善,戒占者如是,則无咎也。
 〖程傳〗四以陰柔居上,與初之剛陽相應,在損時而應剛,能自損以從剛陽也。損不善以從善也。初之益四,損其柔而益之以剛,損其不善也,故曰損其疾。疾,謂疾病,不善也。損於不善,唯使之遄速,則有喜而无咎。人之損過,唯患不速,速則不致於深過,為可喜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履得其位,以柔納剛,能損其疾也。疾何可久,故速乃有喜,有喜乃无咎也。
 ○ 蘇氏軾曰:遄者初九也,損其疾,則初之從我也易,故遄有喜。
 ○ 楊氏萬里曰:六四以柔居柔,得初九之陽以為應,損其疾者也。初言遄往,四言使遄,蓋初之遄,實四有以使之也。
 ○ 胡氏炳文曰:六四與初九為應,初方已其事而速於益四,四損其陰柔之疾,惟速則有喜。不然,彼方汲汲,此乃悠悠,非受益之道。
 ○ 又曰:下損己以益上,當使下亦使有所喜乃无咎。
 〖案〗蘇氏,楊氏說,於使字語氣亦近是。
折中
293928841䷨損【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本義〗柔順虛中,以居尊位,當損之時,受天下之益者也。兩龜為朋,十朋之龜,大寶也。或以此益之而不能辭,其吉可知。占者有是德,則獲其應也。
 〖程傳〗六五於損時以中順居尊位,虛其中以應乎二之剛陽,是人君能虛中自損,以順從在下之賢也。能如是,天下孰不損己自盡以益之,故或有益之之事,則十朋助之矣。十,眾辭。龜者,決是非吉凶之物。眾人之公論,必合正理,雖龜筴不能違也,如此可謂大善之吉矣。古人曰:謀從眾則合天心。
 〖集說〗
 ○ 張子曰:龜弗能違,言受益之可必,信然不疑也。
 ○ 楊氏時曰:柔得尊位,虛己而下人,則謙受益。時乃天道,天且不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宜其益之者至矣。故曰「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 郭氏雍曰:益之至,豈獨人事而已,雖元龜之靈弗能違,此其所以元吉也。《洪範》曰:「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六五之元吉,猶《洪範》之「大同」也。
 ○ 楊氏簡曰:或者,不一之辭,益之者不一也,人心歸之也。十朋之龜,皆從而弗違,天與龜神祐之也。鬼神祐之,故龜筮協從。
折中
294028941䷨損【上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本義〗上九當損下益上之時,居卦之上,受益之極,而欲自損以益人也。然居上而益下,有所謂惠而不費者,不待損己,然後可以益人也。能如是則无咎,然亦必以正則吉,而利有所往。惠而不費,其惠廣矣,故又曰得臣无家。
 〖程傳〗凡損之義有三,損己從人也,自損以益於人也,行損道以損於人也。損己從人,徙於義也。自損益人,及於物也,行損道以損於人,行其義也。各因其時,取大者言之,四五二爻,取損己從人。下體三爻,取自損以益人,損時之用,行損道以損天下之當損者也。上九則取不行其損為義,九居損之終,損極而當變者也。以剛陽居上,若用剛以損削於下,非為上之道,其咎大矣。若不行其損,變而以剛陽之道益於下,則无咎而得其正且吉也。如是則宜有所往,往則有益矣。在上能不損其下而益之,天下孰不服從,從服之眾,无有內外也,故曰得臣无家。得臣,謂得人心歸服。无家,謂无有遠近內外之限也。
 〖集說〗
 ○ 王氏肅曰:處損之極,損極則益,故曰不損,益之。得臣則萬方一軌,故无家也。
 ○ 句氏微曰:上九剛德,為物所歸,雖曰得臣。非己所有,蓋以四海為家。
 ○ 《朱子語類》云:得臣有家,其所得也小矣。无家則可見其大。
 〖案〗卦以損三益上成義,則上者受益之極,卦之主也。故「无咎,可貞,利有攸往」之辭皆與卦同。其不言「有孚元吉」者,弗損於下而有益於己,此非有至誠仁愛之心者不能也。蓋黎民之生厚,則所以固本寧邦者至矣。仁義之俗成,則其有遺親後君者鮮矣。其為益,孰大於是。然其不損於下者,乃所以自損於己也,此所以合乎卦義有孚元善之徳也。得臣无家,則又極言弗損之規模,與夫獲益之氣象。自其弗損之心而言之,為天下君而不自利於己,自其得益之量而言之,莫匪王臣而不視為私屬,皆所謂得臣无家,王道之至也。蓋五上二爻相蒙為義,五之虛中既已格乎鬼神而獲元吉,則彖所謂有孚元吉者,巳備故於此爻,遂究其說,以終其義也。九二之弗損,謂損己。益之,謂益人。此爻之弗損,謂損人。益之,謂益己。辭同而指異者,卦義損下益上,故在下卦為自損,在上卦為受益。
 ○ 卦名以損下益上為義,卦辭則泛論損所當損,而損中有益也。六爻之辭,其以上下體分損益,則根乎卦名,其言損所當損,而損中有益,則又根乎卦辭。
折中
294129042䷩益42、益卦 
 【益卦】  震下巽上
 〖程傳〗益《序卦》:「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盛衰損益如循環,損極必益,理之自然,益所以繼損也。為卦巽上震下,雷風二物,相益者也。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兩相助益,所以為益,此以象言也。巽震二卦,皆由下變而成,陽變而為陰者損也,陰變而為陽者益也。上卦損而下卦益,損上益下,所以為益,此以義言也。下厚則上安,故益下為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本義〗益,增益也。為卦損上卦初畫之陽,益下卦初畫之陰,自上卦而下於下卦之下,故為益。卦之九五六二,皆得中正。下震上巽,皆木之象,故其占利有所往而利涉大川也。
 〖程傳〗益者,益於天下之道也,故利有攸往。益之道可以濟險難,利涉大川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損卦則損下益上,益卦則損上益下,得名皆就下而不據上者。向秀云:明王之道,志在惠下,故取下謂之損,與下謂之益。
 ○ 陸氏贄曰:損上益下曰益,損下益上曰損。約己而裕於人,入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上蔑人而肆諸己,人必怨而畔上矣,豈不謂之損乎。
 ○ 范氏仲淹曰:益上曰損,損上曰益者,何也?益上則損下,損下則傷其本也。損上則益下,益下則固其本也。
 ○ 蔡氏清曰:損下益上,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損道也,故為損。損上益下,民富則君不能獨貧,益道也,故為益。損則上下通一損,益則上下通一益,要知關於上者為多。
 〖案〗彖辭與損同,亦不專主損己惠下為義,蓋益以興利故。利以圖大事而濟大難,天下事有動而後獲益者,不可坐以需時也。
折中
294229142䷩益【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
 〖本義〗初雖居下,然當益下之時,受上之益者也。不可徒然无所報效,故利用為大作,必元吉,然後得无咎。
 〖程傳〗初九震動之主,剛陽之盛也。居益之時,其才足以益物。雖居至下,而上有六四之大臣應於己。四巽順之主,上能巽於君,下能順於賢才也,在下者不能有為也,得在上者應從之,則宜以其道輔於上,作大益天下之事,利用為大作也。居下而得上之用以行其志,必須所為大善而吉則无過咎。不能元吉,則不惟在已有咎,乃累乎上,為上之咎也。在至下而當大任,小善不足以稱也,故必元吉,然後得无咎。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初九在下,為四所任而大作者,必盡善而後无咎。若所作不盡善,未免有咎也。
 〖案〗卦以損四益初為義,則初亦受益之極,卦之主也,故其辭亦與卦同。利用為大作者,即彖所謂利有攸往,利涉大川也。必大為益人之事,然後可以自受其益。非然,則受大益者,乃所以為大損矣。凡易中言吉无咎者,皆謂得吉而後可以免咎。而損彖辭及此爻,與萃四之辭為尤著。
折中
294329242䷩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本義〗六二當益下之時,虛中處下,故其象占與損六五同。然爻位皆陰,故以永貞為戒。以其居下而受上之益,故又為卜郊之吉占。
 〖程傳〗六二處中正而體柔順,有虛中之象。人處中正之道,虛其中以求益,而能順從,天下孰不願告而益之。孟子曰: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夫滿則不受,虛則來物,理自然也。故或有可益之事,則眾朋助而益之。十者,眾辭。眾人所是,理之至當也。龜者,占吉凶辨是非之物。言其至是,龜不能違也。永貞吉,就六二之才而言。二中正虛中,能得眾人之益者也。然而質本陰柔,故戒在常永貞固則吉也。求益之道,非永貞則安能守也。損之六五,十朋之則元吉者,蓋居尊自損,應下之剛,以柔而居剛,柔為虛受,剛為固守,求益之至善,故元吉也。六二虛中求益,亦有剛陽之應,而以柔居柔,疑益之未固也,故戒能常永貞固則吉也。王用享于帝吉,如二之虛中而能永貞,用以享上帝,猶當獲吉,況與人接物,其意有不通乎。求益於人,有不應乎。祭天,天子之事,故云王用也。
 〖集說〗
 ○ 王氏逢曰:為臣若是,王者用之,可享上帝。
 ○ 郭氏雍曰:或益之,人益之也。十朋之龜弗克違,鬼神益之也。王用享于帝吉,天益之也。天且弗違,況於人與鬼神乎。
 ○ 蘭氏廷瑞曰:六二柔順,受益之臣,王用之可以享帝獲吉。如成湯用伊尹而享天心,太戊用伊陟而格上帝。
 ○ 李氏簡曰:王用享于帝吉,猶言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也。
 ○ 鄭氏維嶽曰:王用享帝,言王用六二以享帝也,古人一德克享天心,又曰籲俊尊上帝。
 〖案〗郭氏說,於文意甚明,益之者人也,弗克違者鬼神也。然必克當天心,乃獲是應。故損五《象傳》推本於自上祐,而此爻辭又更有享於上帝之義也。鄭氏謂王用六二以享帝者極是,隨上升四,其義皆同。但彼云西山、岐山,而此云上帝者,彼但言鬼神享之而已,此爻上文既云朋龜弗違,則鬼神其依之義已見,故復推而上之至於上帝。若山川之神,則不大於蓍龜也。
折中
294429342䷩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本義〗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不當得益者也。然當益下之時,居下之上,故有益之以凶事者,蓋警戒震動,乃所以益之也。占者如此,然後可以无咎。又戒以有孚中行而告公用圭也,用圭所以通信。
 〖程傳〗三居下體之上,在民上者也,乃守令也。居陽應剛,處動之極,居民上而剛決,果於為益者也。果於為益,用之凶事則无咎。凶事,謂患難非常之事。三居下之上,在下當承稟於上,安得自任擅為益乎。唯於患難非常之事,則可量宜應卒,奮不顧身,力庇其民,故无咎也。下專自任,上必忌疾,雖當凶難,以義在可為,然必有其孚誠,而所為合於中道,則誠意通於上,而上信與之矣。專為而无為上愛民之至誠,固不可也。雖有誠意,而所為不合中行,亦不可也。圭者通信之物,《禮》云:大夫執圭而使,所以申信也。凡祭祀朝聘,用圭玉,所以通達誠信也。有誠孚而得中道,則能使上信之,是猶告公上用圭玉也,其孚能通達於上矣。在下而有為之道,固當有孚中行。又三陰爻而不中,故發此義。或曰:三乃陰柔,何得反以剛果任事為義?曰:三質雖本陰,然其居陽乃自處以剛也。應剛,乃志在乎剛也。居動之極,剛果於行也。以此行益,非剛果而何。易以所勝為義,故不論其本質也。
 〖集說〗
 ○ 王氏安石曰:以至誠而中行,則不獨无咎,可以成功。圭者所以告成功也。
 ○ 游氏酢曰:益則吉矣,而用凶事者,所謂吉人凶其吉也。三居下體之上,當震之極,不用凶事,則高而危,滿而溢矣。
 ○ 《朱子語類》云:益之用凶事,猶《書》言:用降我凶德,嘉績于朕邦。
 ○ 蔡氏淵曰:凶事,困心衡慮之事,在一卦之中,故三四皆曰中行。
 ○ 蔡氏清曰:當益之時,概當得益,而居下之上,乃危地也,故獨為益之以凶事之象。雖益之而以凶事,雖凶事亦益之也。所謂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也。其功夫又在有孚中行上。
 ○ 張氏振淵曰:益不以美事而以凶事,如投之艱難,置之盤錯,儆戒震動之謂也。无咎,言可因是而遷善補過也。下二句,正言其所以无咎。有孚者,滌慮洗心,誠於體國而不欺。中行者,履正奉公,合於中道而不悖。即此便是上通於君處,猶告公而用圭,以通信者然。
 〖案〗此爻與損之六四相反對,損四受下之益者,此爻受上之益者。然皆不言所益,而曰疾,曰凶事,蓋三四凶懼之位也。故其獲益,亦與他爻不同。在上位者而知損四之義,則不以下之承奉為益,而能匡其過,能輔其所不逮者,乃益也。在下位者而知此爻之義,則不以上之恩榮為益,而試之諸艱,投之以多難者,乃益也。然在損四則宜速以改過,在此爻則宜緩以通誠,乃有以為受益之地。
折中
294529442䷩益【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本義〗二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此言以益下為心,而合於中行,則告公而見從矣。《傳》曰:周之東遷,晉鄭焉依。蓋古者遷國以益下,必有所依,然後能立。此爻又為遷國之吉占也。
 〖程傳〗四當益時,處近君之位,居得其正,以柔巽輔上,而下順應於初之剛陽,如是可以益於上也。唯處不得其中,而所應又不中,是不足於中也。故云若行得中道,則可以益於君上,告於上而獲信從矣。以柔巽之體,非有剛特之操,故利用為依遷國。為依,依附於上也。遷國,順下而動也。上依剛中之君,而致其益,下順剛陽之才,以行其事,利用如是也。自古國邑,民不安其居則遷。遷國者,順下而動也。
 〖集說〗
 ○ 吳氏曰慎曰:四正主於益下者,然非君位,不敢自專,必告於公也。中行則見從矣。
 〖案〗此爻亦與損三相反對,損三為卦之所損以益上者。此爻為卦之所損以益下者,故辭義相類。損三無私交而與上同德,乃可以益上。此爻不專己而與上同德,乃可以益下也。用,用六四也,與六二王用之用同。遷國,大事也,亦即卦之所謂「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者也。
折中
294629542䷩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本義〗上有信以惠於下,則下亦有信以惠於上矣,不問而元吉可知。
 〖程傳〗五剛陽中正居尊位,又得六二之中正相應,以行其益,何所不利。以陽實在中,有孚之象也。以九五之德之才之位,而中心至誠在惠益於物,其至善大吉,不問可知,故云「勿問元吉」。人君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權,苟至誠益於天下,天下受其大福,其元吉不假言也。有孚惠我德,人君至誠益於天下,天下之人无不至誠愛戴,以君之德澤為恩惠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得位履尊,為益之主者也。為益之大,莫大於信。為惠之大,莫大於心。因民所利而利之焉,惠而不費,惠心者也,信以惠心,盡物之願,固不待問而元吉,以誠惠物,物亦應之,故曰有孚惠我德也。
 ○ 呂氏祖謙曰:人君但誠心惠民,不須問民之感,如此然後元吉,民皆交孚而惠君之德也。苟惠民而先問民之感不感,是計功利,非誠心惠民者也,安能使民之樂應乎。
 ○ 蔡氏清曰:惠心,惠下之心也。惠我德,下惠我之德也。而皆有孚上感而下應也。有孚之施於下者,在我只為心,自下之受此施者目之,則為德矣,實非有二也。
 ○ 鄭氏維嶽曰:損之六五,受下之益者也。益之九五,益下者也。損六五受益而獲元吉,益九五但知民之當益而已,勿問元吉也,此惠心之出於有孚者也。然上雖不望德於民,而民固德其惠矣。其德其惠,亦出於有孚也,故曰王道本於誠意。
 〖案〗勿問二字,呂氏說是,觀孔子《象傳》可見。
折中
294729642䷩益【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本義〗以陽居益之極,求益不已,故莫益而或擊之。立心勿恒,戒之也。
 〖程傳〗上居无位之地,非行益於人者也。以剛處益之極,求益之甚者也。所應者陰,非取善自益者也。利者眾人所同欲也。專欲益己,其害大矣。欲之甚,則昏蔽而忘義理。求之極,則侵奪而致仇怨。故夫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孟子謂先利則不奪不饜,聖賢之深戒也。九以剛而求益之極,眾人所共惡,故无益之者,而或攻擊之矣。立心勿恒凶,聖人戒人存心不可專利。云勿恒如是,凶之道也,所當速改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上九處益之極,益之過其者也。求益無厭,怨者非一,故曰「莫益之,或擊之」也。勿,猶無也。求益無已,是立心無恒者也。無恒之人,必凶咎之所集。
 〖案〗卦義損上益下,則上者受損之極者也。若以受損為克己利下亦可,而爻義不然者,蓋能克己利下,則受益莫大焉,不得云受損矣。故損上以處損之終,自損之極,而得益為義。此爻以處益之終,自益之極而得損為義。《書》云:滿招損,謙受益。兩爻之意相備也。
 〖總論〗熊氏良輔曰:損益二卦,皆以損陽益陰為義。損自泰來者也,益自否來者也。天下之理,未有泰而不否,否而不泰,亦未有損而不益。益而不損者,故泰居上經十一卦,而損居下經十一卦。泰否、損益為上下經之對,後天序易,其微意蓋可識矣。
折中
294829743䷪夬43、夬卦 
 【夬卦】  乾下兌上
 〖程傳〗夬《序卦》:「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益之極,必決而後止。理无常益,益而不已,已乃決也,夬所以次益也。為卦兌上乾下,以二體言之,澤,水之聚也,乃上於至高之處,有潰決之象。以爻言之,五陽在下,長而將極,一陰在上,消而將盡,眾陽上進,決去一陰,所以為夬也。夬者剛決之義,眾陽進而決去一陰,君子道長,小人消衰,將盡之時也。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本義〗夬,決也,陽決陰也,三月之卦也。以五陽去一陰,決之而已。然其決之也,必正名其罪,而盡誠以呼號其眾,相與合力。然亦尚有危厲,不可安肆,又當先治其私,而不可專尚威武,則利有所往也。皆戒之之辭。
 〖程傳〗小人方盛之時,君子之道未勝,安能顯然以正道決去之。故含晦俟時,漸圖消之之道。今既小人衰微,君子道盛,當顯行之於公朝,使人明知善惡,故云「揚于王庭」。孚,信之在中,誠意也。號者,命眾之辭。君子之道雖長盛,而不敢忘戒備,故至誠以命眾,使知尚有危道。雖以此之甚盛,決彼之甚衰,若易而无備,則有不虞之悔。是尚有危理,必有戒懼之心,則无患也,聖人設戒之意深矣。君子之治小人,以其不善也,必以己之善道勝革之,故聖人誅亂,必先修己,舜之敷文德是也。邑,私邑。告自邑,先自治也。以眾陽之盛,決於一陰,力固有餘。然不可極其剛至於太過,太過乃如蒙上九之為寇也。戎兵者強武之事。不利即戎,謂不宜尚壯武也。即,從也。從戎,尚武也。利有攸往,陽雖盛,未極乎上,陰雖微,猶有未去,是小人尚有存者,君子之道有未至也,故宜進而往也。不尚剛武,而其道益進,乃夬之善也。
 〖集說〗
 ○ 游氏酢曰:揚于王庭,誦言于上也。孚號,誕告于下也。告自邑,自近而及遠也。
 ○ 胡氏炳文曰:以五陽去一陰,而彖為警戒危懼之辭不一。蓋必揚于王庭,使小人之罪明。以至誠呼號其眾,使君子之類合,不可以小人之衰而遂安肆也。有危道焉,不可以君子之盛而事威武也,有自治之道焉。復利往,往而為臨為泰為夬也。夬利往,往而為乾也。蓋陰之勢雖微,蔓或可滋,窮或為敵,君子固無時不戒懼,尤不可於小人道衰之時忘戒懼也。
 〖案〗以《彖傳》觀之,則揚于王庭者聲罪正辭也。孚號有厲者,警戒危懼也。有厲,不指時事,謂其心之憂危也。夫既曰揚于王庭矣,則所宣告者眾,而治之務於武斷矣。而又曰「告自邑不利即戎」,意似相反何也?曰:雖宣告者眾,而其本則在於自修。雖治之貴剛,而神武則存乎不殺也。蓋「告自邑不利即戎」,是終「孚號有厲」之意,「利有攸往」是終「揚于王庭」之意。
折中
294929843䷪夬【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本義〗前,猶進也。當決之時,居下任壯,不勝宜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陽爻而乾體,剛健在上之物,乃在下而居決時,壯于前進者也。前趾,謂進行,人之決於行也。行而宜,則其決為是。往而不宜,則決之過也。故往而不勝,則為咎也。夬之時而往,往決也,故以勝負言。九居初而壯於進,躁於動者也,故有不勝之戒。陰雖將盡,而己之躁動,自宜有不勝之咎,不計彼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大壯之長則為夬,故夬之初九,與大壯之初九無異。
 ○ 《朱子語類》云:壯于前趾與大壯初爻同,此卦大率似大壯,只爭一畫。
 ○ 蔡氏清曰:其不勝者,自為不勝也。故曰為咎,明非時勢不利也。
折中
295029943䷪夬【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本義〗九二當決之時,剛而居柔,又得中道,故能憂惕號呼以自戒備。而莫夜有戎,亦可无患也。
 〖程傳〗夬者,陽決陰,君子決小人之時,不可忘戒備也。陽長將極之時,而二處中居柔,不為過剛。能知戒備,處夬之至善也。內懷兢惕,而外嚴誡號,雖莫夜有兵戎,亦可勿恤矣。
 〖集說〗
 ○ 張子曰:警懼申號,能孚號而有厲也。以必勝之剛,決至危之柔,能自危厲,雖有戎何恤。
 ○ 蘇氏軾曰:莫夜,警也。有戎勿恤,靜也。
 ○ 王氏申子曰:彖言孚號,而以有厲處之矣。二剛得中而知戒懼,故亦惕號。蓋必如是而後可免小人乘間抵隙之憂,故雖莫夜陰伏之時有兵戎,亦不足慮矣,以防之密而備之素也。
 ○ 吳氏曰慎曰:剛中居柔,能憂惕號呼,即彖之「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者也,雖莫夜有戎而無憂。
 〖案〗此爻辭有以「惕號莫夜」為句,「有戎勿恤」為句者,言莫夜人所忽也,而猶惕號,則所以警懼者素矣。有戎人所畏也,而不之恤,則所以持重者至矣。蓋即彖之所謂孚號有厲,不利即戎者也。夫惟無事而惕號,故有事而能勿恤。史稱終日欽欽,如對大敵,及臨陳則志氣安閒,若不欲戰者是也。此卦當以九五為卦主,而彖辭之意獨備於九二者,蓋九二遠陰,主於平時,則發孚號告邑不利即戎之義。九五近陰,主於臨事,則發揚于王庭,利有攸往之義,然其為中行中道則一也。
折中
295130043䷪夬【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本義〗頄,顴也。九三當決之時,以剛而過乎中,是欲決小人,而剛壯見於面目也。如是則有凶道矣,然在眾陽之中,獨與上六為應,若能果決其決,不係私愛,則雖合於上六,如獨行遇雨,至於若濡,而為君子所慍,然終必能決去小人而无所咎也。溫嶠之於王敦,其事類此。
 〖程傳〗爻辭差錯,安定胡公移其文曰:「壯于頄有凶,獨行遇雨,若濡有慍,君子夬夬,无咎。」亦未安也。當云「壯于頄有凶,獨行遇雨,君子夬夬,若濡有慍,无咎」。夬決尚剛健之時,三居下體之上,又處健體之極,剛果於決者也。頄,顴骨也,在上而未極於上者也。三居下體之上,雖在上而未為最上,上有君而自任其剛決,壯于頄者也,有凶之道也。獨行遇雨,三與上六為正應,方群陽共決一陰之時,己若以私應之,故不與眾同而獨行,則與上六陰陽和合,故云遇雨。易中言雨者,皆謂陰陽和也。君子道長,決去小人之時,而己獨與之和,其非可知,唯君子處斯時則能。夬夬,謂夬其夬,果決其斷也。雖其私與當遠絕之,若見濡污有慍惡之色,如此則无過咎也。三健體而處正,非必有是失也,因此義以為教耳。爻文所以交錯者,由有遇雨字,又有濡字,故誤以為連也 。
 〖集說〗
 ○ 陸氏希聲曰:當君子之世而應小人,故外有沾污之累,內有慍恨之心。然後獲无咎者,志有存焉。
 ○ 王氏安石曰:九三乾體之上,剛亢外見,壯于頄者也。夬夬者,必乎夬之辭也,應乎上六,疑於污也,故曰若濡。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若濡則有慍之者矣。和而不同,有夬夬之志焉,何咎之有。
 ○ 郭氏雍曰:夬與大壯內卦三爻相類,故初九九三言壯。壯者小人用剛之事,非大者之壯也。二卦九三皆具君子小人二義,故大壯曰「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而此曰「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是也。以小人用壯言之,則知壯于頄者,小人之事也,是以凶也。唯君子明夬夬之義,則終无咎矣。
 ○ 《朱子語類》云:君子之去小人,不必悻悻然見於面目。至於遇雨而為所濡濕,雖為眾陽所慍,然志在決陰,故得无咎也。蓋九三雖與上六為應,而以剛居剛,有能決之象。故壯于頄則有凶,而和柔以去之乃无咎。
 ○ 蔡氏清曰:大意謂君子之去小人,顧其本心何如耳。本心果是要決小人,則雖暫與之合,而為善類之慍,終必能決之而无咎。不愈於壯于頄而有凶乎,此所以貴於決而和也。
 ○ 何氏楷曰:上六為成兌之主,澤上於天,故稱雨。以其適值而非本心也,故稱遇。本非濡也,而迹類之,故稱若。或觀其跡而不察其心也,故稱有慍。
折中
295230143䷪夬【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本義〗以陽居陰,不中不正,居則不安,行則不進。若不與眾陽競進而安出其後,則可以亡其悔。然當決之時,志在上進,必不能也。占者聞言而信,則轉凶而吉矣。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縱之使前而隨其後,則可以行矣。
 〖程傳〗臀无膚,居不安也。行次且,進不前也。次且,進難之狀。九四以陽居陰,剛決不足,欲止則眾陽並進於下,勢不得安,猶臀傷而居不能安也。欲行則居柔失其剛壯,不能強進,故其行次且也。牽羊悔亡,羊者群行之物。牽者,挽拽之義。言若能自強而牽挽以從群行,則可以亡其悔。然既處柔,必不能也。雖使聞是言,亦必不能信用也。夫過而能改,聞善而能用,克己以從義,唯剛明者能之。在它卦九居四,其失未至如此之甚。在夬而居柔,其害大矣。
 〖集說〗
 ○ 方氏應祥曰:牽羊之說,《本義》謂讓羊使前而隨其後,則羊乃眾君子之象。若就兌羊之象言之,則羊還是九四。羊性善觸,不至羸角不已。聖人教以自牽其羊,抑其很性,則可以亡悔矣,是亦壯頄有凶之意。
 〖案〗臀者與陰相背之物也。夬四姤三,皆與陰連體而相背,故皆以臀為象。夫相背則勢猶相遠,緩以處之,可也。若臀有膚則能安坐矣。臀无膚,喻四之不能安坐也。不能安坐,故次且而欲進,所以然者,不能自制其剛壯故也。苟能制其剛壯如牽羊,然則可亡其悔,特恐當此時也,聞持重之言而不信耳。聖人於占戒之外,又設為反辭者,凡人有所憂畏瞻慮,則受警戒也。易時之可為,勢之可乘,一則恐失事機,二則恐犯眾議,是以聞言而多不信也。牽羊方氏說善。
折中
295330243䷪夬【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本義〗莧陸,今馬齒莧,感陰氣之多者。九五當決之時,為決之主,而切近上六之陰,如莧陸然。若決而決之,而又不為過暴,合於中行,則无咎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程傳〗五雖剛陽中正居尊位,然切近於上六。上六說體,而卦獨一陰,陽之所比也。五為決陰之主,而反比之,其咎大矣。故必決其決,如莧陸然,則於其中行之德為无咎也。中行,中道也。莧陸,今所謂馬齒莧是也。曝之難乾,感陰氣之多者也。而脆易折,五若如莧陸,雖感於陰而決斷之易,則於中行无過咎矣。不然,則失其中正也。感陰多之物,莧陸為易斷,故取為象。
 〖集說〗
 ○ 鄭氏汝諧曰:莧陸,本草云:一名商陸,其根至蔓,雖盡取之,而旁根復生。小人之類難絕如此。
 ○ 《朱子語類》云:莧陸是兩物,莧者馬齒莧,陸者草陸,一名商陸,皆感陰氣多之物。藥中用商陸治水腫,其物難乾,其子紅。
 ○ 項氏安世曰:夬夬者,重夬也。當夬者,上六也。三應之,五比之,嫌其不能夬也,故皆以夬夬明之。三謂之遇雨,五謂之莧陸,皆與陰俱行者也。比於陰而能自決以保其中,故可免咎。
 〖案〗此言莧陸夬夬,猶姤言包瓜,皆以細草陰類喻小人也。時當含章則包之,時當揚庭則決之。然其包之也以杞,剛之體不失也。其決之也以中行,柔之用兼濟也。
折中
295430343䷪夬【上六,无號,終有凶。】
 〖本義〗陰柔小人,居窮極之時,黨類已盡,无所號呼,終必有凶也。占者有君子之德,則其敵當之,不然反是。
 〖程傳〗陽長將極,陰消將盡,獨一陰處窮極之地,是眾君子得時,決去危極之小人也。其勢必須消盡,故云无用號咷畏懼,終必有凶也。
 〖集說〗
 ○ 蘇氏軾曰:无號者,不警也。陽不警,則有以乘之矣。
 ○ 楊氏簡曰:柔已決去,剛道已長,然不可不敬戒。苟忽焉不敬不戒,不警號。則亦終有凶。雖未必凶遂至,而既不警戒則放逸,逸則失道矣,失道者終於凶。
 ○ 蔣氏悌生曰: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詳味此爻,若如《傳》義說,似為小人謀,恐只依卦辭「孚號有厲」之意。言雖是五陽決去,一陰尚存,為君子之計。苟或默然養禍,則其終必致凶。聖人之情,何嘗慮小人有凶也。
 〖總論〗徐氏幾曰:夬,決也。以盛進之五剛,決衰退之一柔,其勢若甚易。然而聖人不敢以易而忽之,故於夬之一卦,丁寧深切,所以周防戒備者,無所不至。
 ○ 龔氏煥曰:夬卦似大壯,故諸爻多與大壯相似,初之壯于趾,三之壯于頄之類是也。夬以五陽決一陰,其壯甚矣。聖人慮其夬決之過,故於爻皆致戒,而以陽居陽者為尤甚焉。陽之決陰,君子之去小人,亦貴乎中而已矣。
 〖案〗夬之與壯,前三爻全相類,是已。後三爻先儒未詳說,須知壯之當前者四也,夬之當前者五也,故壯四之藩決,即夬五之夬夬。若壯之六五,則壯已過,而非用壯之時。夬之九四,則夬未及,而亦未可為果決之事,故壯五之喪羊,即夬四之牽羊也。若壯上之艱,夬上之號,則戒之始終不忘危懼而已。壯不如夬之盛,故猶曰不能遂。夬則可以遂矣,然其危懼之心同也。
折中
295530444䷫姤44、姤卦 
 【姤卦】  巽下乾上
 〖程傳〗姤《序卦》:「夬,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遇也。」決,判也。物之決判則有遇合,本合則何遇,姤所以次夬也。為卦乾上巽下,以二體言之,風行天下,天之下者,萬物也,風之行无不經觸,乃遇之象。又一陰始生於下,陰與陽遇也,故為姤。
【姤,女壯,勿用取女。】
 〖本義〗姤,遇也,決盡則為純乾,四月之卦。至姤然後一陰可見,而為五月之卦,以其本非所望,而卒然值之,如不期而遇者,故為遇。遇已非正,又一陰而遇五陽,則女德不貞而壯之甚也。取以自配,必害乎陽,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一陰始生,自是而長,漸以盛大,是女之將長壯也。陰長則陽消,女壯則男弱,故戒勿用取如是之女。取女者,欲其柔和順從以成家道。姤乃方進之陰,漸壯而敵陽者,是以不可取也。女漸壯,則失男女之正,家道敗矣。姤雖一陰甚微,然有漸壯之道,所以戒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姤,遇也。此卦一柔而遇五剛,故名為姤。施之於人,則是一女而遇五男,為壯至甚。故戒之曰:此女壯甚,勿用取此女也。
 ○ 郭氏雍曰:陽至四五而後言壯,姤一陰方長即為壯者,亦見君子小人之情不同也。
 ○ 馮氏椅曰:古文姤作遘,遇也,亦婚媾也,以女遇男為象。王洙易改為今文為姤,《雜卦》猶是古文,鄭本同。
 ○ 胡氏炳文曰:女壯諸家皆以為一陰有將盛之漸。《本義》以為一陰當五陽,已有女壯之象。
 〖案〗女壯之義,非以一陰始生於下為壯,亦非以一陰獨當五陽為壯。蓋卦以陰為主,陰而為主,即是壯也。
折中
295630544䷫姤【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本義〗柅所以止車,以金為之,其剛可知。一陰始生,靜正則吉,往進則凶。故以二義戒小人,使不害於君子,則有吉而无凶。然其勢不可止也,故以羸豕蹢躅曉君子,使深為之備云。
 〖程傳〗姤陰始生而將長之卦,一陰生,則長而漸盛。陰長則陽消,小人道長也。制之當於其微而未盛之時。柅,止車之物,金為之,堅強之至也。止之以金柅,而又繫之,止之固也。固止使不得進,則陽剛貞正之道吉也。使之進往,則漸盛而害於陽,是見凶也。羸豕孚蹢躅,聖人重為之戒,言陰雖甚微,不可忽也。豕,陰躁之物,故以為況。羸弱之豕,雖未能強猛,然其中心在乎蹢躅。蹢躅,跳躑也。陰微而在下,可謂羸矣,然其中心常在乎消陽也。君子小人異道,小人雖微弱之時,未嘗无害君子之心。防於微,則无能為矣。
 〖集說〗
 ○ 丘氏富國曰:姤之所以為姤者在此一爻。一陰始生,非以金柅繫之,則柔道何所牽制而不敢進,繫之所以防之也。
 ○ 胡氏炳文曰:彖總一卦而言,則以一陰而當五陽,故於女為壯。爻指一畫而言,五陽之下,一陰甚微,故於豕為羸。壯可畏也,羸不可忽也。
 〖案〗一陰窮於上,眾以為無凶矣。而曰終有凶,防其後之辭也。一陰伏於下,眾未覺其凶矣。而曰見凶,察於先之辭也。陰陽消息,循環無端。能察於先,即所以防其後,能防其後,即所以察於先也。
折中
295730644䷫姤【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
 〖本義〗魚,陰物,二與初遇,為包有魚之象。然制之在己,故猶可以无咎。若不制而使遇於眾,則其為害廣矣。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姤,遇也。二與初密比,相遇者也。在他卦則初正應於四,在姤則以遇為重。相遇之道,主於專一。二之剛中,遇固以誠。然初之陰柔,群陽在上,而又有所應者,其志所求也。陰柔之質,鮮克貞固。二之於初,難得其誠心矣。所遇不得其誠心,遇道之乖也。包者,苴裹也。魚,陰物之美者,陽之於陰,其所悅美,故取魚象。二於初,若能固畜之,如包苴之有魚,則於遇為无咎矣。賓,外來者也。不利賓,包苴之魚,豈能及賓。謂不可更及外人也。遇道當專一,二則雜矣。
 〖集說〗
 ○ 陸氏希聲曰:不正之陰,與剛中之二相比,能包而有之,使其邪不及於外。
 ○ 李氏開曰:剝之貫魚,姤之包有魚,皆能制陰者也。
 ○ 胡氏炳文曰:包,如包苴之包,容之於內,而制之使不得逸於外也。
 ○ 何氏楷曰:包字與繫豕、包瓜同意,古之小人所以亂天下者,往往君子激之也。二曰包有魚,則不視小人為異類,而直以兼容之量包之,既不邇之使近,亦不激之使無所容,其何咎焉。
 〖案〗制陰之義,不取諸九四之相應,而取諸九二之相比者。陰陽主卦,皆以近比者為親切,而處之又有中有不中焉。故復六四之獨復,亦不如六二休復之為美也。夬五近上,則有莧陸之嫌。姤二比初,獨不以陰邪為累乎。曰:夬之陰,其勢極矣。如病之既劇,如亂之已成,非有以除去之不可。姤則陰始生也,如病將發,如亂初萌,豫防而早冶之,則不至於盛長矣。觀乎不利賓之戒,未嘗不以陰邪之漸馴為諄諄也。《詩》云:「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雲。」是不能制之而使及賓之驗矣。
折中
295830744䷫姤【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
 〖本義〗九三過剛不中,下不遇於初,上无應於上,居則不安,行則不進,故其象占如此。然既无所遇,則无陰邪之傷,故雖危厲而无大咎也。
 〖程傳〗二與初既相遇,三說初而密比於二,非所安也。又為二所忌惡,其居不安,若臀之无膚也。處既不安,則當去之。而居姤之時,志求乎遇,一陰在下,是所欲也。故處雖不安,而其行則又次且也。次且,進難之狀,謂不能遽舍也。然三剛正而處巽,有不終迷之義,若知其不正而懷危懼,不敢妄動,則可以无大咎也。非義求遇,固已有咎矣。知危而止,則不至於大也。
 〖集說〗
 ○ 李氏簡曰:居則臀在下,故困初六言臀。行則臀在中,故夬、姤三四言臀。
 〖案〗臀无膚之義,與夬四同。其行次且,志欲制陰也。非其位任,而欲制之,有危道焉,然於義則无咎。
折中
295930844䷫姤【九四,包无魚,起凶。】
 〖本義〗初六正應,已遇於二,而不及於己,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包者,所裹畜也。魚,所美也。四與初為正應,當相遇者也。而初已遇於二矣,失其所遇,猶包之无魚,亡其所有也。四當姤遇之時,居上位而失其下,下之離,由己之失德也。四之失者,不中正也。以不中正而失其民,所以凶也。曰:初之從二,以比近也,豈四之罪乎。曰:在四而言,義當有咎,不能保其下,由失道也,豈有上不失道而下離者乎。遇之道,君臣民主夫婦朋友皆在焉。四以下睽,故主民而言,為上而下離,必有凶變。起者,將生之謂,民心既離,難將作矣。
 〖集說〗
 ○ 吳氏曰慎曰:九三以不遇陰而无大咎,上九以不遇陰而无咎,四則包无魚起凶,何也?蓋初六本其正應,當遇而不遇故也。
 〖案〗四與初正應,當制陰之任者也。然不能制之而為包无魚之象,何也?曰:此與夬之九三同,當決陰制陰之任,而德非中正。故一則剛壯而懷慍怒,一則疾惡而胥絕遠,無包容之量,無制服之方故也。以是爻德,而適犯卦義取女之戒,則其起凶宜矣。《書》曰:寬而有制,有容德乃大。又曰:爾無忿疾于頑。是包有魚无魚之所由分也。
折中
296030944䷫姤【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本義〗瓜,陰物之在下者,甘美而善潰。杞,高大堅實之木也。五以陽剛中正主卦於上,而下防始生必潰之陰,其象如此。然陰陽迭勝,時運之常,若能含晦章美,靜以制之,則可以回造化矣。有隕自天,本无而倏有之象也。
 〖程傳〗九五下亦无應,非有遇也。然得遇之道,故終必有遇。夫上下之遇,由相求也。杞高木而葉大,處高體大而可以包物者杞也。美實之在下者瓜也,美而居下者,側微之賢之象也。九五尊居君位,而下求賢才,以至高而求至下,猶以杞葉而包瓜,能自降屈如此。又其內蘊中正之德,充實章美。人君如是,則无有不遇所求者也。雖屈己求賢,若其德不正,賢者不屑也。故必含蓄章美,內積至誠,則有隕自天矣。猶云自天而降,言必得之也。自古人君至誠降屈,以中正之道,求天下之賢,未有不遇者也。高宗感於夢寐,文王遇於漁釣,皆由是道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魚與瓜皆陰物,二與初遇,故包有魚。五與初無相遇之道,猶以高大之杞,而包在地之瓜也。然瓜雖始生而必潰,九五陽剛中正,能含晦章美,靜以待之,是雖陰陽消長,時運之常,而造化未有不可回者,姤其將可轉而為復乎。
 ○ 俞氏琰曰:含即包之謂,其初含蓄不露。一旦瓜熟蒂脫,自杞墜地。故曰含章,有隕自天。
 ○ 林氏希元曰:含章不是全無所事,是用意周密,不動聲色,而自有以消患於方萌也。
 〖案〗五為卦主,而與陰無比應,得卦勿用取女之義也。夫與陰雖無比應,而為卦主,則有制陰之任焉,故極言修德回天之道。
折中
296131044䷫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本義〗角,剛乎上者也。上九以剛居上而无位,不得其遇,故其象占與九三類。
 〖程傳〗至剛而在最上者角也。九以剛居上,故以角為象。人之相遇,由降屈以相從,和順以相接,故能合也。上九高亢而剛極,人誰與之,以此求遇,固可吝也。己則如是,人之遠之,非他人之罪也,由己致之,故无所歸咎。
 〖集說〗
 ○ 徐氏幾曰:上九處姤之窮,與初無遇,雖吝,然亦无咎,陰不必遇也。
 ○ 胡氏炳文曰:九三以剛居下卦之上,於初陰無所遇,故雖厲而无大咎。上九以剛居上卦之上,於初陰亦不得其遇,故雖吝而亦无咎。遇本非正,不遇不足為咎也。
 〖案〗此爻亦與夬初反對,皆與陰絶遠者也。不與陰遇,不能制陰,故可吝。然非其事任也,故无咎。此如避世之士,不能救時而亦身不與亂者也。
折中
296231145䷬萃45、萃卦 
 【萃卦】  坤下兌上
 〖程傳〗萃《序卦》:「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物相會遇則成群,萃所以次姤也。為卦兌上坤下,澤上於地,水之聚也,故為萃。不言澤在地上而云澤上於地,則為方聚之義也。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本義〗萃,聚也。坤順兌說,九五剛中而二應之,又為澤上於地,萬物萃聚之象,故為萃。亨字衍文。王假有廟,言王者可以至乎宗廟之中,王者卜祭之吉占也。《祭義》曰:公假于太廟是也,廟所以聚祖考之精神,又人必能聚己之精神,則可以至於廟而承祖考也。物既聚,則必見大人而後可以得亨。然又必利於正,所聚不正,則亦不能亨也。大牲必聚而後有。聚則可以有所往,皆占吉而有戒之辭。
 〖程傳〗王者萃聚天下之道,至於有廟極也。群生至眾也,而可一其歸仰,人心莫知其鄉也。而能致其誠敬,鬼神之不可度也。而能致其來格,天下萃合人心,總攝眾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於宗廟。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萃道之至也。祭祀之報,本於人心。聖人制禮以成其德耳,故豺獺能祭,其性然也。萃下有亨字,羨文也。亨字自在下,與渙不同。渙則先言卦才,萃乃先言卦義,彖辭甚明。天下之聚,必得大人以治之。人聚則亂,物聚則爭,事聚則紊,非大人治之,則萃所以致爭亂也。萃以不正,則人聚為苟合,財聚為悖入,安得亨乎,故利貞。萃者豐厚之時也,其用宜稱,故用大牲吉。事莫重於祭,故以祭享而言。上交鬼神,下接民物,百用莫不皆然。當萃之時,而交物以厚,則是享豐富之吉也,天下莫不同其富樂矣。若時之厚,而交物以薄,乃不享其豐美,天下莫之與而悔吝生矣。蓋隨時之宜,順理而行,故《彖》云順天命也。夫不能有為者,力之不足也,當萃之時,故利有攸往。大凡興工立事,貴得可為之時,萃而後用,是動而有裕,天理然也。
 〖集說〗
 ○ 程子曰:萃渙皆立廟,因其精神之萃,而形於此,為其渙散,故立此以收之。
 ○ 項氏安世曰:卦名下元無亨字,獨王肅本有,王弼遂用其說,孔子彖辭初不及此字。
 ○ 趙氏汝騰曰:陽居五而五陰從之為比,陽居五與四而四陰從之為萃。二卦相似,然比者眾陰始附之初,聖人作而萬物覩之時也。萃者二陽相比,群陰萃而歸之,君臣同德,萬物盛多之時也。
 ○ 龔氏煥曰:假字疑當作昭,假烈祖之假,謂感格也。王者致祭於宗廟,以己之精神感格祖考之精神,所以為萃也。
 ○ 何氏楷曰:用大牲吉,承王假有廟言。利有攸往,承利見大人言。
 〖案〗以《彖傳》觀之,「利見人人亨利貞」為一事無疑。「王假有廟」者,神人之聚也。「利見大人」者,上下之聚也。用大牲吉,廣言群祀,由假廟而推之,皆所以聚於神也。利有攸往,廣言所行,由見大人而推之,皆所以聚於人也。
折中
296331245䷬萃【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无咎。】
 〖本義〗初六上應九四,而隔於二陰,當萃之時,不能自守,是有孚而不終,志亂而妄聚也。若呼號正應,則眾以為笑。但勿恤而往從正應,則无咎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程傳〗初與四為正應,本有孚以相從者也。然當萃時,三陰聚處,柔无守正之節。若捨正應而從其類,乃有孚而不終也。乃亂,惑亂其心也。乃萃,與其同類聚也。初若守正不從,號呼以求正應,則一握笑之矣。一握,俗語一團也,謂眾以為笑也。若能勿恤而往從剛陽之正應,則无過咎。不然,則入小人之群矣。
 〖集說〗
 ○ 胡氏瑗曰:號,謂號咷也。萃聚之世,必上下相求和會,然後必有所濟,故始有號咷之怨,終得與四萃聚而有懽笑也。
 ○ 王氏宗傳曰:初之於四,相信之志,疑亂而不一也。然居萃之時,上下相求。若號焉,四必說而應之,則一握之頃,變號咷而為笑樂矣,謂得其所萃也。故戒之曰勿恤,又勉之曰往无咎。
 ○ 姚氏舜牧曰:初四相應,此心本自相孚。但孚須有終為善,如有孚而不終,則乃亂而乃萃矣,萃其可亂乎哉。若念有孚之當終,而呼號以往從之,則正應可合,而無妄萃之咎矣。
 ○ 錢氏志立曰:萃與比同,所異者多九四一陽耳。比初無應,曰有孚者,一於五也,萃初與四應。曰「有孚不終」者,有二陽焉,不終於四也。及此時而號以求萃,可以破涕為笑,同人「先號咷而後笑」者是也。
 〖案〗胡氏王氏姚氏錢氏諸說,皆於文義甚合,蓋易中號笑二字每每相對也。兩乃字不同,上乃字,虛字也;下乃字,猶汝也。正如《書》「而康而色」,上而字,虛字也,下而字,猶汝也。言「有孚不終」,則必亂汝之所萃也。其所以亂之故,則錢氏得之矣。握者,手所執持以轉移之機也。言能至誠迫切,則一轉移之間,必有和合之喜,故曰「若號,一握為笑」。
折中
296431345䷬萃【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本義〗二應五而雜於二陰之間,必牽引以萃,乃吉而无咎。又二中正柔順,虛中以上應。九五剛健中正,誠實而下交,故卜祭者有其孚誠,則雖薄物亦可以祭矣。
 〖程傳〗初陰柔又非中正,恐不能終其孚,故因其才而為之戒。二雖陰柔而得中正,故雖戒而微辭。凡爻之辭,關得失二端者,為法為戒,亦各隨其才而設也。引吉无咎,引者相牽也。人之交,相求則合,相待則離。二與五為正應,當萃者也。而相遠又在群陰之間,必相牽引則得其萃矣。五居尊位,有中正之德,二亦以中正之道往與之萃,乃君臣和合也,其所共致,豈可量也,是以吉而无咎也。无咎者,善補過也。二與五不相引,則過矣。孚乃利用禴,孚信之在中,誠之謂也。禴,祭之簡薄者也,菲薄而祭,不尚備物,直以誠意交於神明也。孚乃者,謂有其孚則可不用文飾,專以至誠交於上也。以禴言者,謂薦其誠而已。上下相聚而尚飾焉,是未誠也。蓋其中實者,不假飾於外,用禴之義也。孚信者,萃之本也。不獨君臣之聚,凡天下之聚,在誠而已。
 〖集說〗
 ○ 胡氏瑗曰:君子之進,不可自媒。以苟媚其君,而幸其時之寵榮也。是故君子進用,必須有道。六二以陰居陰,履得其中,又上應九五中正之君,必待其君援引於己,然後往之,此所以得吉而无咎也。孚,信也。禴,薄祭也。君子之進,必在乎誠信相交,心志相接。當萃聚之時,誠信既著,心志既通,則可以不煩外飾,其道得行矣。孚信中立,則雖禴之薄祭,亦可通於神明也。
 ○ 張子曰:能自持不變,引而後往,吉乃无咎。凡言利用禴,皆誠素著白於幽明之際。
 ○ 王氏宗傳曰:彖以用大牲為吉,而六二以用禴為利,何也?備物者,王者所以隨其時。有孚者,人臣所以通乎上。
 〖案〗彖言利見大人,九五者卦之大人也。六二應之,得見大人之義矣。然見大人者,聚必以正,故必待其引而從之乃吉而无咎。蓋聚而不正,則不亨也。「孚乃利用禴」者,言相聚之道,以誠為本,苟有明信,雖用禴可祭矣,況大牲乎,亦根卦義而反其辭也。易曰:「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傳》曰:在下位,不援上。此引字是汲引之引,非援引之引。
折中
296531445䷬萃【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本義〗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上无應與,欲求萃於近而不得,故嗟如而无所利。唯往從於上,可以无咎。然不得其萃,困然後往,復得陰極无位之爻,亦小可羞矣。戒占者當近捨不正之強援,而遠結正應之窮交,則无咎也。
 〖程傳〗三陰柔不中正之人也,求萃於人,而人莫與。求四則非其正應,又非其類,是以不正為四所棄也。與二則二自以中正應五,是以不正為二所不與也。故欲萃如,則為人棄絕而嗟如,不獲萃而嗟恨也。上下皆不與,无所利也。唯往而從上六,則得其萃,為无咎也。三與上雖非陰陽正應,然萃之時,以類相從,皆以柔居一體之上,又皆无與,居相應之地,上復處說順之極,故得其萃而无咎也。易道變動无常,在人識之,然而小吝,何也?三始求萃於四與二,不獲而後往從上六。人之動為如此,雖得所求,亦可小羞吝也。
 〖集說〗
 ○ 吳氏澄曰:與二陰萃於下,而上無應,故嗟嘆不得志。雖無應而比近九四之陽,苟能往而上求九四,則可无咎。
 ○ 俞氏琰曰:萃之時利見大人,三與五非應非比,而不得其萃,未免有嗟嘆之聲,則无攸利矣。既曰无攸利,又曰往无咎,三與四比,則其往也。捨四可乎?三之從四,四亦巽而受之,故无咎。第無正應,而近比於四,所聚非正,有此小疵耳。
 〖案〗以《象傳》觀之,吳氏俞氏之說是也。易例三四隔體,無相從之義,然亦有以時義而相從者,隨三之係丈夫,及此爻是也。其不正而亦以時義相從者,豫三咸三是也。皆因九四有主卦之義者故然。
折中
296631545䷬萃【九四,大吉,无咎。】
 〖本義〗上比九五,下比眾陰,得其萃矣。然以陽居陰不正,故戒占者必大吉然後得无咎也。
 〖程傳〗四當萃之時,上比九五之君,得君臣之聚也。下比下體群陰,得下民之聚也。得上下之聚,可謂善矣。然四以陽居陰,非正也。雖得上下之聚,必得大吉然後為无咎也。大為周遍之義,无所不周,然後為大。无所不正,則為大吉,大吉則无咎也。夫上下之聚,固有不由正道而得者,非理枉道而得君者,自古多矣。非理枉道而得民者,蓋亦有焉。如齊之陳恒,魯之季氏是也。然得為大吉乎,得為无咎乎,故九四必能大吉然後為无咎也。
 〖集說〗
 ○ 房氏喬曰:大吉謂匪躬盡瘁,始終無玷,可免專民之咎,有謂立大功可免咎者,非也。
 ○ 項氏安世曰:無尊位而得眾心,故必大吉而後可以无咎。如益之初九,在下位而任厚事,亦必元吉而後可以无咎也。
 ○ 胡氏炳文曰:比卦五陰,皆比五之一陽。萃四陰,皆聚歸五與四之二陽。五曰萃有位,以見四之萃非有位也。無尊位而得眾心,非大吉安能无咎。
折中
296731645䷬萃【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本義〗九五剛陽中正,當萃之時而居尊,固无咎矣。若有未信,則亦脩其元永貞之德而晦亡矣。戒占者當如是也。
 〖程傳〗九五居天下之尊,萃天下之眾,而君臨之,當正其位,脩其德,以陽剛居尊位稱其位矣。為有其位矣,得中正之道,无過咎也。如是而有不信而未歸者,則當自反以脩其元永貞之德,則无思不服而悔亡矣。元永貞者,君之德,民所歸也。故比天下之道,與萃天下之道,皆在此三者。王者既有其位,又有其德,中正无過咎,而天下尚有未信服歸附者,蓋其道未光大也,元永貞之道未至也,在脩德以來之。如苗民逆命,帝乃誕敷文德,舜德非不至也。蓋有遠近昏明之異,故其歸有先後。既有未歸,則當脩德也。所謂德,元永貞之道也。元,首也,長也。為君德首出庶物,君長群生,有尊大之義焉,有主統之義焉。而又恒永貞固,則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思不服矣。乃无匪孚,而其悔亡也。所謂悔志之未光,心之未慊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五,萃之主也。當萃之時,為萃之主,莫大於有其位,尤莫大於有其道。有是位而無是道,則天下不我信者亦眾矣,故曰匪孚。謂天下之人,容有言曰:上之人但以位而萃我也,而其道則未至也,故必元永貞而後悔亡。
 ○ 《朱子語類》問:九五以陽剛中正,當萃之時,而居尊位,安得又有匪孚?曰:此言有位而無德,則雖萃而不能使人信,故人有不信,當脩其元永貞之德,而後悔亡也。
 〖案〗萃九五,居尊以萃群陰,與比略同。卦象澤上於地,與比象亦略同也,故其元永貞之辭亦同。「元永貞,悔亡」,即所謂「原筮,元永貞,无咎」也。
折中
296831745䷬萃【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本義〗處萃之終,陰柔无位,求萃不得,故戒占者必如此,而後可以无咎也。
 〖程傳〗六,說之主。陰柔小人,說高位而處之,天下孰肯與也。求萃而人莫之與,其窮至於齎咨而涕洟也。齎咨,咨嗟也。人之絕之,由己自取,又將誰咎。為人惡絕,不知所為,則隕穫而至嗟涕,真小人之情狀也。
 〖集說〗
 ○ 方氏應祥曰:此爻照後夫凶看,比之上六,以比之最後而凶。萃之上六,亦以萃之最後而有未安者。故其憂懼若此,此正所謂孤臣孽子也。
 ○ 黃氏淳耀曰:上乃孤孽之臣子也。萃極將散,而不得所萃,乃不得於君親者。齎咨涕洟四字,乃極言怨艾求萃之情,故終得萃而无咎。
 〖案〗方氏黃氏之說得之,蓋不止孤臣孽子,乃放臣屏子之倫也。方氏以比上相照亦是。然比上直曰凶,此則齎咨涕洟而无咎者,比彖有後夫凶之辭,故遂以上六當之。此彖有利見大人之辭,正與蹇卦同例,故尚有積誠求萃之理也。
折中
296931846䷭升46、升卦 
 【 升卦】  巽下坤上
 〖程傳〗升《序卦》:「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物之積聚而益高大,聚而上也,故為升,所以次於萃也。為卦坤上巽下,木在地下,為地中生木,木生地中,長而益高,為升之象也。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本義〗升,進而上也。卦自解來,柔上居四,內巽外順,九二剛中而五應之,是以其占如此。南征,前進也。
 〖程傳〗升者進而上也,升進則有亨義,而以卦才之善,故元亨也。用此道以見大人,不假憂恤,前進則吉也。南征,前進也。
 〖集說〗
 ○ 代氏淵曰:尊爻無此人,故不云利見。
 〖案〗卦直言元亨而無他辭者,大有、鼎也。雖有他辭而非戒辭者,升也。歷選易卦,惟此三者,蓋大有與比相似。然所比者陰也,民也。所有者陽也,賢也。鼎與井相似,然「往來井井」者,民也。「大烹以養」者,賢也。升與漸相似,然漸者,賢之有所需待而進者也。升者,賢之無所阻礙而登者也。易道莫大於尚賢,而賢人得時之卦,莫盛於此三者。故其彖皆曰元亨,而無戒辭也,不曰利見大人而曰用見,代氏之說得之。
折中
297031946䷭升【初六,允升,大吉。】
 〖本義〗初以柔順居下,巽之主也。當升之時,巽於二陽,占各如之,則信能升而大吉矣。
 〖程傳〗初以柔居巽體之下,又巽之主,上承於九二之剛,巽之至者也。二以剛中之德,上應於君,當升之任者也。允者,信從也。初之柔巽,唯信從於二,信二而從之同升,乃大吉也。二以德言,則剛中;以力言,則當任。初之陰柔又无應援,不能自升,從於剛中之賢以進,是由剛中之道也,吉孰大焉。
 〖集說〗
 ○ 王氏申子曰:以柔而升,升之義也。初以柔居下,即木之升言之,乃木之根,故信其升之必達,而獲大吉也。
 ○ 何氏楷曰:初六巽主居下,猶木之根也。而得地氣以滋之,其升也允矣。所以為升者巽也,所以為巽者初也,大吉孰如之。
 〖案〗此允升允字,當與晉之眾允同義。蓋不獲上信友,不可以升進也,然晉三言眾允,升初遂言允升,則王氏何氏巽主木根之說是也。
折中
297132046䷭升【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本義〗義見萃卦。
 〖程傳〗二陽剛而在下,五陰柔而居上。夫以剛而事柔,以陽而從陰,雖有時而然,非順道也。以暗而臨明,以剛而事弱,若黽勉於事勢,非誠服也。上下之交不以誠,其可久乎?其可以有為乎?五雖陰柔,然居尊位。二雖剛陽,事上者也,當內存至誠,不假文飾於外,誠積於中,則自不事外飾,故曰利用禴,謂尚誠敬也。自古剛強之臣,事柔弱之君,未有不為矯飾者也。禴,祭之簡質者也。云浮乃,謂既孚乃宜不用文飾,專以其誠感過於上也。如是則得无咎。以剛強之臣而事柔弱之君,又當升之時,非誠意相交,其能免於咎乎?
 〖集說〗
 ○ 張氏清子曰:萃六二以中虛為孚,而與九五應。升九二以中實為孚,而與六五應。二爻虛實雖殊,其孚則一也。孚則雖用禴而亦利,故二爻皆曰「孚乃利用禴」。《彖》言「剛中而應」,指此爻也。
 〖案〗升晉之時,以柔為善。二剛而亦利者,以其中也。剛中有應,是見大人者也,故亦為升之利。初言吉,以君子得時之遇言也。二言无咎,以君子進身之道言也。六四則兼之。
折中
297232146䷭升【九三,升虛邑。】
 〖本義〗陽實陰虛,而坤有國邑之象。九三以陽剛當升時,而進臨於坤,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三以陽剛之才,正而且巽,上皆順之,復有援應,以是而升。如入无人之邑,孰禦哉。
 〖案〗諸爻皆有吉利之占,三獨無之,則升虛邑者,但言其勇於進而無所疑畏耳。方升之時,故無凶咎之辭。然終不如二五之中,初四之順也。九三過剛,與柔以時升之義反,故其辭非盡善。
折中
297332246䷭升【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本義〗義見隨卦。
 〖程傳〗四柔順之才,上順君之升,下順下之進,己則止其所焉。以陰居柔,陰而在下,止其所也。昔者,文王之居岐山之下,上順天子而欲致之有道,下順天下之賢而使之升進,己則柔順謙恭不出其位。至德如此,周之王業用是而亨也。四能如是,則亨而吉且无咎矣。四之才固自善矣,復有无咎之辭,何也?曰:四之才雖善,而其位當戒也。居近君之位,在升之時,不可復升,升則凶咎可知,故云,如文王則吉而无咎也。然處大臣之位,不得无事。於升當上升其君之道,下升天下之賢,己則止其分焉。分雖當止而德則當升也,道則當亨也。盡斯道者,其唯文王乎。
 〖案〗卦義柔以時升,六四初交上體,又位在巽坤之間,有南征之象。迫近尊位,有見大人之義,是爻之合於卦義者也。在己者,用之以見大人則吉。為大人者,用之以享神明則宜。與隨上之義同,皆言王用此人,以享於山川也。不曰西山而曰岐山,避彖辭南征之文。先儒或言岐山在周西南。
折中
297432346䷭升【六五,貞吉,升階。】
 〖本義〗以陰居陽,當升而居尊位,必能正固,則可以得吉而升階矣。階,升之易者。
 〖程傳〗五以下有剛中之應,故能居尊位而吉。然質本陰柔,必守貞固乃得其吉也。若不能貞固,則信賢不篤,任賢不終,安能吉也。階所由而升也,任剛中之賢,輔之而升,猶登進自階,言有由而易也。指言九二正應,然在下之賢皆用升之階也。能用賢則彙升矣。
 〖集說〗
 ○ 李氏元量曰:貞吉升階,升而有序,故以階言之,謂賓主以揖遜而升者也。
 ○ 王氏宗傳曰:《彖傳》柔以時升,蓋謂五也。
 ○ 熊氏良輔曰:以順而升,如歷階然。
 〖案〗升至五而極,居坤地之中,亦有南征之象焉,乃卦之主也。不取君象,但為臣位之極者與晉漸之五同也。升階須從李氏熊氏之說,蓋古者賓主,三揖三讓而後升階,將上堂矣,而猶退遜如此,以況君子始終之進以禮者也。升晉之所以必貴於柔順者,以此升階之戒,不在貞字之外,乃發明貞吉之意爾。
折中
297532446䷭升【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本義〗以陰居升極,昏冥不已者也。占者遇此,无適而利,但可反其不已於外之心,施之於不息之正而已。
 〖程傳〗六以陰居升之極,昏冥於升,知進而不知止者也,其為不明甚矣。然求升不已之心,有時而用,於貞正而當不息之事,則為宜矣。君子於貞正之德,終日乾乾,自彊不息,如上六不已之心,用之於此則利也。以小人貪求无已之心,移於進德,則何善如之。
 〖集說〗
 ○ 石氏介曰:已在升極,是昧於升進之理。若能知時消息,但自消退,不更求進,乃利也。
 ○ 徐氏之祥曰:豫上樂極,故冥豫。升上進極,故冥升。
 〖案〗冥升與晉其角之義同,皆進而不能退者也。以其剛也,故曰角。以其柔也,故曰冥。利于不息之貞,其戒亦與維用伐邑之義同,皆勤於自治,不敢以盛滿自居者也。以其剛也,故曰伐邑。以其柔也,故曰不息之貞。
折中
297632547䷮困47、困卦 
 【困卦】  坎下兌上
 〖程傳〗困《序卦》:「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升者,自下而上,自下升上,以力進也,不已必困矣,故升之後受之以困也。困者,憊乏之義。為卦兌上而坎下,水居澤上,則澤中有水也,乃在澤下。枯涸無水之象,為困乏之義。又兌以陰在上,坎以陽居下,與上六在二陽之上,而九二陷於二陰之中,皆陰柔揜於陽剛,所以為困也。君子為小人所揜蔽,窮困之時也。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本義〗困者,窮而不能自振之義。坎剛為兌柔所揜,九二為二陰所揜,四五為上六所揜,所以為困。坎險兌說,處險而說,是身雖困而道則亨也。二五剛中,又有大人之象。占者處困能亨,則得其正矣,非大人其孰能之,故曰貞。又曰大人者,明不正之小人不能當也。有言不信,又戒以當務晦默,不可尚口,益取窮困。
 〖程傳〗如卦之才,則困而能亨,且得貞正,乃大人處困之道也,故能吉而无咎。大人處困,不唯其道自吉,樂天安命,乃不失其吉也。況隨時善處,復有裕乎。有言不信,當困而言,人誰信之。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困者,窮厄委頓之名,道窮力竭,不能自濟,故名為困。小人遭困則窮斯濫矣,君子遇之則不改其操。處困而不失其自通之道,故曰困亨。處困而能自通,必是履正體大之人,能濟於困,然後得吉而无咎,故曰「貞大人吉无咎」。處困求濟,在於正身脩德。若巧言飾辭,人所不信,則其道彌窮,故誡之以有言不信也。
 〖案〗困亨者,非謂處困而能亨也。蓋困窮者,所以動人之心,忍人之性,因屈以致伸,有必通之理也。然惟守正之大人,則能進德於困,而得其所以可通者爾,豈小人之所能乎。困者,君子道屈之時也,屈則不伸矣。有言不信,信字疑當作伸字解。蓋有言而動見沮抑,乃是困厄之極,不特人疑之而不信也。夬卦「聞言不信」,己不信人之言也。而夫子以聰不明解之,以信字對聰字,則信字當為疑信之信。此卦「有言不信」,人不行己之言也。而夫子以尚口乃窮解之,以信字對窮字,則信字當為屈伸之伸。
折中
297732647䷮困【初六,臀困於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本義〗臀,物之底也。困于株木,傷而不能安也。初六以陰柔處困之底,居暗之甚,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以陰柔處於至卑,又居坎險之下,在困不能自濟者也,必得在上剛明之人為援助,則可以濟其困矣。初與四為正應,九四以陽而居陰為不正,失剛而不中,又方困於陰揜,是惡能濟人之困。猶株木之下,不能蔭覆於物。株木,无枝葉之木也。四,近君之位,在他卦不為无助,以居困而不能庇物,故為株木。臀,所以居也。臀困于株木,謂无所庇而不得安其居,居安則非困也。入于幽谷,陰柔之人,非能安其所遇。既不能免於困,則益迷暗妄動,入於深困。幽谷,深暗之所也。方益入於困,无自出之勢,故於至三歲不覿,終困者也。不覿,不遇其所亨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初六在坎下,故為入于幽谷,即坎初爻入于坎窞也。
 ○ 張氏清子曰:人之體行則趾為下,坐則臀為下,初六困而不行,此坐困之象也。
 〖案〗《詩》云:出于幽谷,遷于喬木。初不能自遷于喬木,而惟坐困株木之下,則有愈入於幽谷而已。陰柔處困之最下,故其象如此。在人則卑暗窮陋,而不能自拔者。言臀者,況其坐而不遷也。
折中
297832747䷮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亨祀,征凶,无咎。】
 〖本義〗困于酒食,厭飫苦惱之意。酒食,人之所欲,然醉飽過宜,則是反為所困矣。朱紱方來,上應之也。九二有剛中之德,以處困時,雖无凶害,而反困於得其所欲之多,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利以享祀。若征行則非其時,故凶,而於義為无咎也。
 〖程傳〗酒食,人所欲而所以施惠也。二以剛中之才而處困之時,君子安其所遇,雖窮戹險難,无所動其心,不恤其為困也。所困者,唯困於所欲耳。君子之所欲者,澤天下之民,濟天下之困也。二未得遂其欲,施其惠,故為困于酒食也。大人君子,懷其道而困於下,必得有道之君,求而用之,然後能施其所蘊。二以剛中之德困於下,上有九五剛中之君,道同德合,必來相求,故云朱紱方來。方來,方且來也。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以行來為義,故以蔽膝言之。利用享祀,享祀以至誠通神明也。在困之時,利用至誠如享祀,然其德既誠,自能感通於上。自昔賢哲困於幽遠而德卒升,聞道卒為用者,唯自守至誠而已。征凶无咎,方困之時,若不至誠安處以俟命,往而求之,則犯難得凶,乃自取也,將誰咎乎。不度時而征,乃不安其所為困所動也。失剛中之德,自取凶悔,何所怨咎。諸卦二五以陰陽相應而吉,唯小畜與困乃戹於陰,故同道相求。小畜,陽為陰所畜;困,陽為陰所揜也。
 〖集說〗
 ○ 石氏介曰:朱紱,祭服,謂可衣朱紱而享宗廟也。征凶,既在險中,何可以行。无咎,以其居陽明之德,可以无咎。
 〖案〗小人以身窮為困,君子以道窮為困。卦之三陽,所謂君子也。所困者非身之窮,乃道之窮也,故二五則紱服榮於躬,四則金車寵於行。然而道之不通,則其榮寵也,適以為困而已矣。然榮寵亦非無故而來,神明之意,必有在焉。唯竭誠以求當神明之意,則終有通時矣。故雖當困之時,征行必凶,而其要无咎也。用享祀者,謂服此朱紱。用此酒食以享之,喻所得之爵祿,不敢以之自奉,而以為竭誠盡職之具也。《書》曰:「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意義相近。
折中
297932847䷮困【六三,困于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
 〖本義〗陰柔而不中正,故有此象,而其占則凶。石,指四。蒺藜,指二。宮謂三,而妻則六也。其義則《繫辭》備矣。
 〖程傳〗六三以陰柔不中正之質,處險極而用剛,居陽用剛也,不善處困之甚者也。石,堅重難勝之物。蒺藜,刺不可據之物。三以剛險而上進,則二陽在上,力不能勝,堅不可犯,益自困耳,困于石也。以不善之德,居九二剛中之上,其不安猶藉刺,據于蒺藜也。進退既皆益困,欲安其所,益不能矣。宮,其居所安也。妻,所安之主也。知進退之不可,而欲安其居,則失其所安矣。進退與處皆不可,唯死而已,其凶可知。《繫辭》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可得見耶?」二陽不可犯也,而犯之,以取困,是非所困而困也。名辱,其事惡也。三在二上,固為據之,然苟能謙柔以下之,則无害矣。乃用剛險以乘之,則不安而取困,如據蒺藜也, 如是死其將至,所安之主可得見乎?
 〖案〗三陰皆非能處困者,初在下,坐而困者也。三居進退之際,行而困者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而又無所歸,甚言妄行取困,其極如此。
折中
298032947䷮困【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本義〗初六,九四之正應,九四處位不當,不能濟物,而初六方困於下,又為九二所隔,故其象如此。然邪不勝正,故其占雖為可吝,而必有終也。金車為九二,象未詳,疑坎有輪象也。
 〖程傳〗唯力不足,故困。亨困之道,必由援助。當困之時,上下相求,理當然也。四與初為正應,然四以不中正處困,其才不足以濟人之困。初比二,二有剛中之才,足以拯困,則宜為初所從矣。金,剛也。車,載物者也。二以剛在下載己,故謂之金車。四欲從初,而阻於二,故其來,遲疑而徐徐,是困于金車也。己之所應,疑其少己而之它,將從之則猶豫不敢遽前,豈不可羞吝乎!有終者,事之所歸者正也,初四正應,終必相從也。寒士之妻,弱國之臣,各安其正而已,苟擇勢而從,則惡之大者,不容於世矣。二與四皆以陽居陰,而二以剛中之才,所以能濟困也。居陰者,尚柔也。得中者,不失剛柔之宜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徐徐者,舒緩不敢決進也。
 〖案〗來徐徐者,喻君子當困時,不欲上進也。困于金車者,招我以車,不容不來也,如是則可羞吝矣。然上近九五之剛中正,乃卦所謂大人者,與之同德,終有亨道。
折中
298133047䷮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本義〗劓刖者,傷於上下。下既傷,則赤紱无所用而反為困矣。九五當困之時,上為陰揜,下則乘剛,故有此象。然剛中而說體,故能遲久而有說也。占具象中,又利用祭祀,久當獲福。
 〖程傳〗截鼻曰劓,傷於上也。去足為刖,傷於下也。上下皆揜於陰,為其傷害,劓刖之象也。五君位也,人君之困,由上下无與也。赤紱,臣下之服,取行來之義,故以紱言人君之困,以天下不來也。天下皆來,則非困也。五雖在困,而有剛中之德。下有九二剛中之賢,道同德合,徐必相應而來,共濟天下之困,是始困而徐有喜說也。利用祭祀。祭祀之事,必致其誠敬,而後受福。人君在困時,宜念天下之困,求天下之賢若祭祀,然致其誠敬,則能致天下之賢,濟天下之困矣。五與二同德,而云上下无與,何也?曰:陰陽相應者,自然相應也,如夫婦、骨肉分定也。五與二皆陽爻,以剛中之德同,而相應相求,而後合者也,如君臣朋友義合也。方其始困,安有上下之與,有與則非困,故徐合而後有說也。二云享祀,五云祭祀,大意則宜用至誠,乃受福也。祭與祀享,泛言之則可通。分而言之,祭天神,祀地祇,享人鬼。五君位言祭,二在下言享,各以其所當用也。
 〖集說〗
 ○ 王氏應麟曰:困九五曰「利用祭祀」,李公晦謂明雖困於人,而幽可感於神,豈不以人不能知,而鬼神獨知之乎。愚謂:孔子云:知我者其天乎。韓子云:惟乖於時,乃與天通。不求人知而求天知,處困之道也。
 〖案〗九五不取君象,但取位高而益困者耳。其象與九二同,但二則朱紱方將來,五則高位而已困于赤紱矣。乃徐有說者,五兌體,故能從容以處之而有餘裕也。利用祭祀之義,亦與二同。
折中
298233147䷮困【上六,困于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程傳〗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困既極矣,理當變矣。葛藟,纏束之物。臲卼,危動之狀。六處困之極,為困所纏束,而居最高危之地,困于葛藟與臲卼也。動悔,動輒有悔,无所不困也。有悔咎,前之失也。曰,自謂也,若能。曰如是動,皆得悔。當變前之所為,有悔也。能悔,則往而得吉也。困極而征, 則出於困矣,故吉。三以陰在下卦之上而凶,上居一卦之上而无凶,何也?曰:三居剛而處險,困而用剛險,故凶。上以柔居說,唯為困極耳。困極則有變,困之道也。困與屯之上皆以无應,居卦終。屯則泣血漣如,困則有悔,征吉;屯險極,而困說體,故也。以說順進,可以離乎困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此《彖》所謂「尚口乃窮也」。若能斷葛藟而不牽,辭臲卼而不居,行而去之,吉孰加焉。
 ○ 易氏祓曰:陽剛不可終困,而二四五皆不言吉,陰柔未免乎困,而上獨言吉者,困極則變,如否之有泰,雖險而終濟也。
 ○ 徐氏幾曰:震无咎者存乎悔,困已極矣,有悔則可出困而征吉。困窮而通,其謂是夫。
 ○ 吳氏曰慎曰:困非自己致而時勢適逢者,則當守其剛中之德,是謂困而不失其所亨也。其道主於貞,若困由己之柔暗而致者,則當變其所為,以免於困也。其道主於悔,學者深察乎此,則處困之道,異宜而各得矣。
 〖案〗處困貴於說,而上說之主也,故雖當困極而尚有征吉之占,異乎初與三之坐困行塞者也。然為兌主,則又有尚口之象,尚口則支離繳繞,如困于葛藟然,將且臲卼不安,而失其所為說矣,故必悔悟而離去之則吉。
 〖總論〗龔氏煥曰:卦以柔揜剛而為困,主乎陽而言也。而陰之困為尤甚,《彖傳》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三剛爻之謂矣。
折中
298333248䷯井48、井卦 
 【井卦】  巽下坎上
 〖程傳〗井序卦:「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承上升而不已必困為言,謂上升不已而困,則必反於下也,物之在下者莫如井,井所以次困也。為卦坎上巽下。坎,水也。巽之象則木也,巽之義則入也。木,器之象,木入於水下而上乎水,汲井之象也。
【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本義〗井者,穴地出水之處,以巽木入乎坎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為井。改邑不改井,故无喪无得,而往者來者,皆井其井也。汔,幾也。繘,綆也。羸,敗也。汲井幾至,未盡綆而敗其瓶則凶也。其占為事仍舊无得,喪而又當敬勉,不可幾成而敗也。
 〖程傳〗井之為物,常而不可改也。邑可改而之他,井不可遷也,故曰「改邑不改井」。汲之而不竭,存之而不盈,无喪无得也。至者皆得其用,往來井井也。无喪无得,其德也常。往來井井,其用也周。常也,周也,井之道也。汔,幾也。繘,綆也。井以濟用為功,幾至而未及用,亦與未下繘於井同也。君子之道貴乎有成,所以五谷不熟,不知荑稗。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有濟物之用而未及物,猶无有也,羸敗其瓶而失之,其用喪矣,是以凶也。羸,毀敗也。
 〖集說〗
 ○ 鄭氏康成曰:井以汲人,水無空竭,猶人君以政教養天下,惠澤無窮也。
 ○ 丘氏富國曰:改邑不改井,井之體也。无喪无得,井之德也。往來井井,井之用也。此三句言井之事。「汔至,亦未繘井」,未及於用也。羸其瓶,失其用也,此二句言汲井之事。
 〖案〗「改邑不改井」句,解說多錯。文意蓋言所在之邑,其井皆無異製。如諸葛孔明行軍之處,千井齊甃者。以喻王道之行,國不異政,家不殊俗也。无喪无得,則言井無盈涸,以喻道之可久。往來井井,則言所及者多,以喻道之可大。此三句皆言井,在人事則王者養民之政是也。然井能澤物,而汲之者器。政能養民,而行之者人。無器則水之功不能上行,無人則王者之澤不能下究。故汔至以下,又以汲井之事言之。
折中
298433348䷯井【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本義〗 井以陽剛為泉,上出為功。初六以陰居下,故為此象。蓋井不泉而泥,則人所不食,而禽鳥亦莫之顧也。
 〖程傳〗井與鼎皆物也,就物以為義,六以陰柔居下,上無應援,无上水之象,不能濟物,乃井之不可食也。井之不可食,以泥汙也。在井之下,有泥之象。井之用,以其水之養人也,无水則舍置不用矣。井水之上,人獲其用,禽鳥亦就而求焉。舊廢之井,人既不食,水不復上,則禽鳥亦不復往矣,蓋无以濟物也。井本濟人之物,六以陰居下,无上水之象,故為不食。井之不食,以泥也。猶人當濟物之時,而才弱无援,不能及物,為時所舍也。
 〖集說〗
 ○ 王氏弼曰:最在井底,上又無應,沈滯滓穢,故曰井泥不食也。井泥而不可食,則是久井不見渫治者也。久井不見渫治,禽所不嚮,而況人乎。
 ○ 蔡氏清曰:井以陽剛為泉,而初六則陰柔也,故為井泥,為舊井。井以上出為功,而初六則居下,故為不食,為无禽。
折中
298533448䷯井【九二,井谷射鮒,甕敝漏。】
 〖本義〗九二剛中,有泉之象,然上无正應,下比初六,功不上行,故其象如此。
 〖程傳〗二雖剛陽之才而居下,上无應而比於初,不上而下之象也。井之道,上行者也。澗谷之水,則旁出而就下。二居井而就下,失井之道,乃井而如谷也。井上出,則養人而濟物。今乃下就污泥,注於鮒而已。鮒,或以為蝦,或以為蟆,井泥中微物耳。射,注也,如谷之下流注於鮒也。甕敝漏,如甕之破漏也。陽剛之才,本可以養人濟物,而上无應援,故不能上而就下,是以无濟用之功。如水之在甕,本可為用,乃破敝而漏之,不為用也。井之初二无功,而不言悔咎,何也?曰失則有悔,過則為咎,无應援而不能成用,非悔咎乎?居二比初,豈非過乎?曰:處中非過也,不能上由无援,非以比初也。
 〖集說〗
 ○ 張氏振淵曰:以井言,則為「井谷」之泉,僅下注於鮒。以汲井言,則為敝壞之甕,水反漏於下也。
 〖案〗井谷者,井中出水之穴竅也。井能出水,則非泥井也。而其功僅足以射鮒者,上無汲引之人,如瓶甕之敝漏然,則不能自濟於人用也決矣。在卦則以井喻政,以汲之者,喻行政之人,在爻則下體以井喻材德之士,汲之者喻進用之君,上體以井喻德位之君,汲之者喻被澤之眾,三義相因而取喻不同。
折中
298633548䷯井【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本義〗渫,不停污也。井渫不食而使人心惻,可用汲矣。王明則汲井以及物,而施者受者並受其福也。九三以陽居陽,在下之上,而未為時用,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三以陽剛居得其正,是有濟用之才者也。在井下之上,水之清潔可食者也。井以上為用,居下未得其用也。陽之性上,又志應上六,處剛而過中,汲汲於上進,乃有才用,而切於施為,未得其用,則如井之渫治,清潔而不見食,為心之惻怛也。三居井之時,剛而不中,故切於施為異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者也。然明王用人,豈求備也,故王明則受福矣。三之才足以濟用,如井之清潔可用,汲而食也。若上有明王,則當用之而得其效。賢才見用,則己得行其道,君得享其功,下得被其澤,上下並受其福也。
 〖集說〗
 ○ 蔡氏清曰:為我心惻,我指旁人,所謂行惻也,非謂九三自惻也。可用汲,帶連王明並受其福,皆惻之之辭也。
 〖案〗不曰「明王」而曰「王明」,乃惻者祈禱之辭。言王若明,則吾儕並受其福矣。
折中
298733648䷯井【六四,井甃,无咎。】
 〖本義〗以六居四,雖得其正,然陰柔不泉,則但能脩治而无及物之功,故其象為井甃,而占則无咎。占者能自脩治,則雖无及物之功,而亦可以无咎矣。
 〖程傳〗四雖陰柔而處正,上承九五之君,才不足以廣施利物,亦可自守者也,故能脩治則得无咎。甃,砌累也,謂脩治也。四雖才弱不能廣濟物之功,脩治其事,不至於廢可也。若不能脩治,廢其養人之功,則失井之道,其咎大矣。居高位而得剛陽中正之君,但能處正承上,不廢其事,亦可以免咎也。
 〖集說〗
 ○ 丘氏富國曰:三在內卦,渫井內以致其潔。四在外卦,甃井外以禦其污,蓋不渫則污者不潔,不甃則潔者易污。
 ○ 來氏知德曰:六四陰柔得正,近九五之君,蓋脩治其井,以瀦蓄九五之寒泉者也。占者能脩治臣下之職,則可以因君而成井養之功,斯无咎矣。
折中
298833748䷯井【九五,井冽寒泉食。】
 〖本義〗冽,潔也。陽剛中正,功及於物,故為此象。占者有其德,則契其象也。
 〖程傳〗五以陽剛中正居尊位,其才其德,盡善盡美,井冽寒泉食也。冽,謂甘潔也,井泉以寒為美,甘潔之寒泉,可為人食也,於井道為至善也。然而不言吉者,井以上出為成功,未至於上,未及用也,故至上而後言元吉。
 〖集說〗
 ○ 易氏祓曰:三與五皆泉之潔者,三居甃下,未汲之泉也,故曰不食。五出乎甃,已汲之泉也,故言食。
折中
298933848䷯井【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本義〗收,汲取也,晁氏云:收,鹿盧收繘者也,亦通。幕,蔽覆也。有孚,謂其出有源而不窮也。井以上出為功,而坎口不揜,故上六雖非陽剛,而其象如此。然占者應之,必有孚乃元吉也。
 〖程傳〗井以上出為用,居井之上,井道之成也。收,汲取也。幕,蔽覆也。取而不蔽,其利无窮,井之施廣矣大矣。有孚,有常而不變也。博施而有常,大善之吉也。夫體井之用,博施而有常,非大人孰能。它卦之終,為極為變,唯井與鼎,終乃為成功,是以吉也。
 〖案〗「勿幕」,謂取之無禁,所謂往來井井者也。有孚,謂有源不窮,所謂无喪无得者也。此爻得備卦之義者,巽乎水而上水,至此爻則上之極也。
 〖總論〗
 ○ 李氏過曰:初井泥,二井谷,皆廢井也。三井渫,則渫初之泥。四井甃,則甃二之谷。既渫且甃,井道全矣。故五井冽而泉寒,上井收而勿幕,功始及物,而井道大成矣。
 ○ 丘氏富國曰:先儒以三陽為泉,三陰為井,陽實陰虛之象也。九二言井谷射鮒,九三言井渫不食,九五言井冽寒泉。曰射,曰渫,曰冽,非泉之象乎。初六言井泥不食,六四言井甃无咎,上六言井收勿幕。曰泥,曰甃,曰收,非井之象乎。以卦序而言,則二之射,始達之泉也。三之渫,已潔之泉也。五之冽,則可食之泉矣。初之泥,方掘之井也。四之甃,已脩之井也。上之收,則已汲之井矣。又以二爻為一例,則初二皆在井下,不見於用,故初為泥而二為谷。三四皆在井中,將見於用,故三為渫而四為甃。五上皆在井上,而已見於用矣,故五言食而上言收也。
折中
299033949䷰革49、革卦 
 【革卦】  離下兌上
 〖程傳〗革序卦:「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井之為物,存之則穢敗,易之則清潔,不可不革者也,故井之後受之以革也。為卦兌上離下,澤中有火也。革,變革也,水火相息之物,水滅火,火涸水,相變革者也,火之性上,水之性下,若相違行,則睽而已。乃火在下,水在上,相就而相剋,相滅息者也,所以為革也。又二女同居,而其歸各異,其志不同,為不相得也,故為革也。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本義〗革,變革也。兌澤在上,離火在下,火然則水乾,水決則火滅。中少二女,合為一卦,而少上中下,志不相得,故其卦為革也。變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已日」而後信。又以其內有文明之德,而外有和說之氣,故其占為有所更革,皆大亨而得其正。所革皆當,而所革之悔亡也。一有不正,則所革不信不通,而反有悔矣。
 〖程傳〗革者,變其故也。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故必已日然後人心信從。元亨利貞悔亡,弊壞而後革之,革之所以致其通也,故革之而可以大亨。革之而利於正道,則可久,而得去故之義,无變動之悔,乃悔亡也。革而无甚益,猶可悔也,況反害乎,古人所以重改作也。
 〖集說〗
 ○ 李氏簡曰:「已日」者,已可革之時也。先時而革,則人疑而罔孚,故已日乃孚。元亨利貞者,謂窮則變,固有大通之道,而利於不失正也,正則其悔亡矣。
 ○ 何氏楷曰:已日即六二所謂已日也。乃孚,即九三、九四、九五所謂有孚也。悔亡,即九四所謂悔亡也。所以云「已日」者。變革天下之事,不當輕遽,乃能孚信於人。乃,難辭也。下三爻,方欲革故而為新,故有謹重不輕革之意。上三爻,則故者已革而為新矣。九四當上下卦之交,正改命之時,故悔亡獨於九四見之。即《彖傳》所云「革而當,其悔乃亡」也。
 〖案〗「已日乃孚」,李氏何氏之說為長。蓋卦辭爻辭,不應互異也。
折中
299134049䷰革【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本義〗雖當革時,居初无應,未可有為,故為此象。鞏,固也。黃,中色。牛,順物。革所以固物,亦取卦名而義不同也。其占為當堅確固守,而不可以有為。聖人之於變革,其謹如此。
 〖程傳〗變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而慎動,而後可以无悔。九以時則初也,動於事初,則无審慎之意而有躁。易之象,以位則下也,无時无援而動於下,則有僭妄之咎,而无體勢之重。以才則離體而陽也,離性上而剛體健,皆速於動也,其才如此,有為則凶咎至矣。蓋剛不中而體躁,所不足者,中與順也,當以中順自固而无妄動則可也。鞏,局束也,革所以包束。黃,中色。牛,順物。鞏用黃牛之革,謂以中順之道自固,不妄動也。不云吉凶,何也?曰:妄動則有凶咎,以中順自固,則不革而已,安得便有吉凶乎?
 〖集說〗
 ○ 干氏寶曰:在革之初,未可以動,故曰鞏用黃牛之革。
 ○ 劉氏牧曰:下非可革之位,初非可革之時,要在固守中順之道,而不敢有革也。
 ○ 呂氏大臨曰:初九當革之初,居下無位,比於六二,上無正應,雖有剛德,不當自任。惟結六二以自固,故鞏用黃牛之革。六二居中柔順,故曰黃牛,與遯六二同義。
 ○ 龔氏煥曰:易言「黃牛之革」者二,遯之六二,居中有應,欲遯而不可遯者也。革之初九,在下無應,當革而不可革者也。所指雖殊,而意實相類。
 〖案〗更改之義,有取於革者。革,鳥獸之皮也。鳥獸更四時則皮毛改換,《堯典》「希革」「毛毨」之類是也,六爻取象於牛虎豹者以此。牛之皮至堅韌,難以更革者也。以之繫物則固,故遯二之執用者似之。以之裹物則密,故革初之鞏用者似之。
折中
299234149䷰革【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本義〗六二柔順中正,而為文明之主,有應於上,於是可以革矣。然必已日然後革之,則征吉而无咎,戒占者猶未可遽變也。
 〖程傳〗以六居二,柔順而得中正。又文明之主,上有剛陽之君,同德相應,中正則无偏蔽,文明則盡事理,應上則得權勢,體順則无違悖,時可矣,位得矣,才是矣,處革之至善者也。然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故已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所居之地,所逢之時,足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當進而上輔於君,以行其道,則吉而无咎也。不進則失可為之時,為有咎也。以二體柔而處當位,體柔則其進緩,當位則其處固。變革者,事之大,故有此戒。二得中而應剛,未至失於柔也。聖人因其有可戒之疑,而明其義耳,使賢才不失可為之時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六二以中正之德,上應九五中正之君,當革之時,卦德所謂已日乃孚是也。故曰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 熊氏良輔曰:六二為內卦之主,故卦辭之已日見之於此。卦曰已日乃孚,爻曰已日乃革者,孚而後革也。
折中
299334249䷰革【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本義〗過剛不中,居離之極,躁動於革者也,故其佔有征凶貞厲之戒。然其時則當革,故至於革言三就,則亦有孚而可革也。
 〖程傳〗九三以剛陽為下之上,又居離之上而不得中,躁動於革者也。在下而躁於變革,以是而行,則有凶也。然居下之上,事苟當革,豈可不為也。在乎守貞正而懷危懼,順從公論,則可行之不疑。革言,猶當革之論。就,成也,合也。審察當革之言,至於三而皆合,則可信也,言重慎之至。能如是,則必得至當乃有孚也。已可信而眾所信也,如此則可以革矣。在革之時,居下之上,事之當革,若畏懼而不為,則失時為害。唯當慎重之至,不自任其剛明,審稽公論,至於三就而後革之,則无過矣。
 〖集說〗
 ○ 呂氏大臨曰:九三居下體之上,自初至三,徧行三爻,革之有漸,革道以成,故曰「革言三就」。至於三則民信之矣,故有孚。
 ○ 龔氏煥曰:九三以過剛之才,躁動以往則凶。處當革之時,貞固自守則厲。惟於改革之言,詳審三就,則既無躁動之凶,又無固守之厲。得其時宜,所以可革也。
 ○ 胡氏炳文曰:以其過剛也,故恐其征而不已則凶。以其不中也,又恐其一於貞固,而失變革之義則厲。故必革之言至於三就,審之屢,則有孚而可革矣。
折中
299434349䷰革【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本義〗以陽居陰故有悔,然卦已過中,水火之際,乃革之時,而剛柔不偏,又革之用也,是以悔亡。然又必有孚然後革,乃可獲吉。明占者有其德而當其時,又必有信,乃悔亡而得吉也。
 〖程傳〗九四,革之盛也。陽剛,革之才也。離下體而進上體,革之時也。居水火之際,革之勢也。得近君之位,革之任也。下无係應,革之志也。以九居四,剛柔相際,革之用也。四既具此,可謂當革之時也。事之可悔而後革之,革之而當,其悔乃亡也。革之既當,唯在處之以至誠,故有孚則改命吉。改命,改為也,謂革之也。既事當而弊革,行之以誠,上信而下順,其吉可知。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唯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乃中正之人也。易之取義无常也,隨時而已。
 〖集說〗
 ○ 虞氏翻曰:將革而謀謂之言,革而行之謂之命。
 ○ 陸氏希聲曰:革而當,故悔亡也。為物所信,則命令不便於民者,可改易而獲吉。
 ○ 劉氏牧曰:成革之體,在斯一爻,且自初至三,則革道已成,故下三爻皆以革字著於爻辭。至於四,則惟曰「悔亡,有孚,改命吉」也。
 ○ 《朱子語類》:問:革下三爻,有謹重難改之意,上三爻則革而善,蓋事有新故,下三爻則故事也。未變之時,必當謹審於其先,上三爻則變而為新事矣。曰:然,乾卦到九四爻,謂乾道乃革,也是到這處方變。
 ○ 胡氏炳文曰:自三至五,皆言有孚,三議革而後孚,四有孚而後改,深淺之序也。五未占而有孚,積孚之素也。
折中
299534449䷰革【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本義〗虎,大人之象。變,謂希革而毛毨也。在大人則自新新民之極,順天應人之時也。九五以陽剛中正為革之主,故有此象。占而得此,則有此應,然亦必自其未占之時,人已信其如此,乃足以當之耳。
 〖程傳〗九五以陽剛之才,中正之德,居尊位,大人也。以大人之道,革天下之事,无不當也,无不時也,所過變化,事理炳著。如虎之文采,故云虎變。龍虎,大人之象也。變者事物之變。曰虎何也?曰:大人變之,乃大人之變也。以大人中正之道變革之,炳然昭著,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也。天下蒙大人之革,不待占決,知其至當而信之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革之道久而後信,五與上,其革之成乎。五陽剛中正,居尊而說體,盡革之美,是以未占而有孚也。其文曉然見於天下,道德之威,望而可信,若卜筮罔不是孚,虎變之謂也。
 ○ 龔氏煥曰:革以孚信為主,故彖與三四皆以孚為言,至五之未占有孚,則不言而信,而無以復加矣。
折中
299634549䷰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本義〗革道已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革面以聽從矣。不可以往,而居正則吉。變革之事,非得已者,不可以過。而上六之才,亦不可以有行也,故占者如之。
 〖程傳〗革之終,革道之成也。君子,謂善人。良善則已從革而變,其著見若豹之彬蔚也。小人,昏愚難遷者。雖未能心化,亦革其面以從上之教令也。龍虎,大人之象。故大人云虎,君子云豹也。人性本善,皆可以變化。然有下愚,雖聖人不能移者,以堯舜為君,以聖繼聖,百有餘年,天下被化,可謂深且久矣。而有苗有象,其來格烝又,蓋亦革面而已。小人既革其外,革道可以為成也。苟更從而深治之。則為已甚,已甚非道也,故至革之終而又征則凶也。當貞固以自守,革至於極,而不守以貞,則所革隨復變矣。天下之事,始則患乎難革,已革則患乎不能守也,故革之終戒以居貞則吉也。居貞非為六戒乎?曰:為革終言也,莫不在其中矣。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棄也。人苟以善自治,則无不可移者,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唯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聖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天下自棄自暴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聖人以其自絕於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心雖絕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唯其有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居革之終,變道已成,君子處之,雖不能同九五革命創制,如虎文之彪炳,然亦潤色鴻業,如豹文之蔚縟,故曰「君子豹變」也。小人革面者,但能變其顏面容色順上而已。革道已成,宜安靜守正,更有所征則凶,居而守正則吉。
 ○ 龔氏煥曰:九三與上六皆曰征凶,而有貞厲、貞吉之殊者。三之征凶,戒其不可妄動也。上之征凶,謂事之已革者,不可復變也。三當革而未革,故守貞則厲。上已革而當守,故居貞則吉。三革道未成,上革道已成故也。
 ○ 揚氏啓新曰:革道已成,非上六革之,有革之者也。上六特承其重熙累洽之後,治定功成之日耳。若九五則必堯舜湯武,乃足以當之。首創之君。開大型範,耳目一新。若混沌初闢,其文疏朗闊大,繼體之後。則漸深邃遒密耳。周之頑民,既歷三紀,世變風移,則革面之謂。革而不守以貞,則所變者隨復變矣。天下事,未革患其不能革,既革患其不能守也,故戒以居貞。
 〖案〗五上兩爻相承,虎豹兩物相似。《程傳》以君子為被王化之人,似不如孔氏楊氏以為繼體守成之為安也。如文武開基,肇造維新,豈非若虎之變而文采煥然者乎。成康繼世,禮明樂備,豈非若豹之變而文理繁密者乎。言君子雖稍別於大人,然革道必至此而後為詳且備也。至小人革面,方以被王化者言之。所謂革面者,亦非但革其面而不能革心之謂。此卦以禽獸取義,凡禽獸之有靈性而近於人者,如猩猩猿猴之類,皆革其面,故以此為民風丕變之喻爾。王道之行,則仁義成俗,而心亦無不革矣。不然,何以為必世後仁乎!
 〖總論〗龔氏煥曰:初言鞏用黃牛,未可有革者也。二言已日乃革,不可遽革者也。三言革言三就,謹審以為革者也。皆革道之未成也。四言有孚改命,則事革矣。五言大人虎變,則為聖人之神化矣。上言「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則天下為之丕變,而革道大成矣。
折中
299734650䷱鼎50、鼎卦 
 【鼎卦】  巽下離上
 〖程傳〗鼎序卦:「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鼎之為用,所以革物也。變腥而為熟,易堅而為柔。水火不可同處也,能使相合為用而不相害,是能革物也,鼎所以次革也。為卦上離下巽。所以為鼎,則取其象焉,取其義焉。取其象者有二:以全體言之,則下植為足,中實為腹,受物在中之象,對峙於上者耳也,橫亘乎上者鉉也,鼎之象也。以上下二體言之,則中虛在上,下有足以承之,亦鼎之象也。取其義,則木從火也,巽入也,順從之義,以木從火,為然之象。火之用惟燔與烹,燔不假器,故取烹象而為鼎,以木巽火,烹飪之象也。制器取其象也,乃象器以為卦乎?曰:制器取於象也,象存乎卦,而卦不必先器。聖人制器,不待見卦而後知象,以眾人之不能知象也,故設卦以示之。卦器之先後,不害於義也。或疑鼎非自然之象,乃人為也。曰:固人為也,然烹飪可以成物,形制如是則可用,此非人為,自然也。在井亦然,器雖在卦先,而所取者乃卦之象,卦復用器以為義也。
【鼎,元吉亨。】
 〖本義〗鼎,烹飪之器,為卦下陰為足,二三四陽為腹,五陰為耳,上陽為鉉,有鼎之象。又以巽木入離火而致烹飪,鼎之用也。故其卦為鼎,下巽,巽也。上離為目而五為耳,有內巽順而外聰明之象。卦自巽來,陰進居五,而下應九二之陽,故其占曰元亨。吉,衍文也。
 〖程傳〗以卦才言也,如卦之才,可以致元亨也。止當云元亨,文羨吉字。卦才可以致元亨,未便有元吉也。《彖》復止云元亨,其羨明矣。
 〖集說〗
 ○ 易氏祓曰:易之諸卦皆言象,取諸物以名卦者,鼎與井而已。井以木巽水,鼎以木巽火,二卦以養人為義,故皆以實象明之。
 ○ 胡氏一桂曰:自元亨外無餘辭,惟大有與鼎。
 〖案〗上經頤卦言養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然則王者之所當養,此兩端而已。下經井言養,鼎亦言養,然井在邑里之間,往來行汲,養民之象也。鼎在朝廟之中,燕饗則用之,養賢之象也。養民者存乎政,行政者存乎人,是其得失未可知也,故井之彖猶多戒辭。至於能養賢,則與之食天祿,治天職,而所以養民者在是矣,故其辭直曰元亨,與大有同。
折中
299834750䷱鼎【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本義〗居鼎之下,鼎趾之象也。上應九四則顛矣。然當卦初,鼎未有實,而舊有否惡之積焉。因其顛而出之,則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由是也。此爻之象如此,而其占无咎。蓋因敗以為功,因賤以致貴也。
 〖程傳〗六在鼎下,趾之象也。上應於四,趾而向上,顛之象也。鼎覆則趾顛,趾顛則覆其實矣,非順道也。然有當顛之時,謂傾出敗惡以致潔,取新則可也。故顛趾利在於出否,否,惡也。四近君大臣之位,初在下之人而相應,乃上求於下,下從其上也。上能用下之善,下能輔上之為,可以成事功,乃善道。如鼎之顛趾,有當顛之時,未為悖理也。得妾以其子无咎,六陰而卑,故為妾。得妾,謂得其人也。若得良妾,則能輔助其主,使无過咎也。子,主也。以其子致其主於无咎也。六陰居下而卑巽從陽,妾之象也,以上六應四,為顛趾,而發此義。初六本无才德可取,故云得妾,言得其人則如是也。
 〖集說〗
 ○ 熊氏良輔曰:鼎顛趾,鼎之未用而傾仆也。未用而傾仆,則污穢不能留,反以顛為利也。若九四之折足,則覆敗而凶矣。得妾以其子,又就顛趾出否上取義。得妾者,顛趾也,以其子者,出否也,疑於有咎,故曰无咎。
 〖案〗易例初六應九四,無亨吉之義,蓋以初六乃材德之卑,應四有援上之嫌,故於義無可取者。其動於應而凶咎者,則有之矣,鳴豫、咸拇之類是也。惟晉有上進之義,萃有萃上之義,鼎有得養之義,此三者則初六九四之應,容有取焉。然晉初則「晉如摧如」,萃初則「乃亂乃萃」,蓋主於在下者之求進求萃而言。則居卑處初,未能自達者宜也。惟鼎之義,主於上之養下,上之養下也,大賢固養之矣。及其使人也器之,薄材微品,所不遺焉。當此之時,雖其就上也如顛趾,而因得去污穢以自濯於潔清。雖其媒鬻也如妾,而因得廣嗣續以薦身於嬪御。盛世所以無棄才,而人入於士君子之路者,此也。故觀易者知時義之為要。
折中
299934850䷱鼎【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本義〗以剛居中,鼎有實之象也。我仇,謂初。陰陽相求而非止,則相陷於惡而為仇矣。二能以剛中自守,則初雖近,不能以就之矣。是以其象如此,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
 〖程傳〗二以剛實居中,鼎中有實之象。鼎之有實,上出則為用。二陽剛有濟用之才,與五相應,上從六五之君,則得正而其道可亨。然與初密比,陰從陽者也。九二居中而應,中不至失正,己雖自守,彼必相求,故戒能遠之,使不來即我,則吉也。仇,對也。陰陽相對之物,謂初也。相從則非正而害義,是有疾也。二當以正自守,使之不能來就己。人能自守以正,則不正不能就之矣,所以吉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鼎諸爻與井相似,井以陽剛為泉,鼎以陽剛為實。井二無應,故其功終不上行。鼎二有應,而能以剛中自守,故吉。
 〖案〗此疾字是妬害之義,所謂入朝見疾是也。夫相妬害,則相遠而不相即矣。然小人之害人也,必託為親愛以伺其隙,故必不惡而嚴,使之不我能即,而後無隙之可乘也。此只據九二剛中能自守而取此象,不必定指一爻為我仇也。
折中
300034950䷱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本義〗以陽居鼎腹之中,本有美實者也。然以過剛失中,越五應上,又居下之極,為變革之時,故為鼎耳方革而不可舉移。雖承上卦文明之腴。有雉膏之美,而不得以為人之食。然以陽居陽,為得其正,苟能自守,則陰陽將和,而失其悔矣。占者如是,則初雖不利,而終得吉也。
 〖程傳〗鼎耳,六五也,為鼎之主。三以陽居巽之上,剛而能巽,其才足以濟務,然與五非應而不同。五中而非正,三正而非中,不同也,未得於君者也。不得於君,則其道何由而行?革,變革為異也。三與五異而不合也,其行塞不能亨也,不合於君則不得其任,无以施其用。膏,甘美之物,象祿位。雉指五也,有文明之德,故謂之雉。三有才用而不得六五之祿位,是不得雉膏食之也。君子蘊其德,久而必彰,守其道,其終必亨。五有聰明之象,而三終上進之物,陰陽交暢則雨。方雨,且將雨也,言五與三方將和合。虧悔終吉,謂不足之悔終當獲吉也。三懷才而不偶,故有不足之悔,然其有剛陽之德,上聰明而下巽正,終必相得,故吉也。三雖不中,以巽體,故无過剛之失,若過剛則豈能終吉。
 〖集說〗
 ○ 易氏祓曰:三鼎腹,有實者也。耳謂六五。正所以運其腹中所容者,惟上無應,塞而不行。實在其中,美如雉膏,誰得而享之。然君子處心,要使美實備於我,而不計行之通塞。及其終也,陰陽相濟,有至和將雨之兆,此所以虧其始之悔,而終必獲吉也。
 ○ 胡氏炳文曰:井鼎九三,皆居下而未為時用。井三如清潔之泉而不見食,鼎三如鼎中有雉膏而不得以為人食。然君子能為可食,不能使人必食。六五鼎耳,三與五不相遇,如鼎耳方變革而不可舉移,故其行不通。然五文明之主,三上承文明之腴,以剛正自守,五終當求之,方且如陰陽和而為雨,始雖有不遇之悔,終當有相遇之吉。井三所謂「王明並受其福」者,亦猶是也。
折中
300135050䷱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本義〗晁氏曰:「形渥」諸本作「刑剭」,謂重刑也,今從之。九四居上任重者也,而下應初六之陰,則不勝其任矣。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凶也。
 〖程傳〗四,大臣之位,任天下之事者也。天下之事,豈一人所能獨任,必當求天下之賢智,與之協力。得其人,則天下之治,可不勞而致也。用非其人,則敗國家之事,貽天下之患。四下應於初,初陰柔小人,不可用者也。而四用之,其不勝任而敗事、猶鼎之折足也。鼎折足,則傾覆公上之餗。餗,鼎實也。居大臣之位,當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於覆敗,乃不勝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謂赧汗也,其凶可知。《繫辭》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言不勝其任也。」蔽於所私,德薄知小也。
 〖集說〗
 ○ 王氏弼曰:渥,沾濡之貌也。既覆公餗,體為沾滯,知小謀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災及其身,故曰其形渥凶也。
 ○ 胡氏瑗曰:夫鼎之實必有齊量,不可以盈溢。若遇其盈溢,則有覆餗之凶。君子之人,雖有才德,亦有分量。若職事過其才分,則有墮官之謗矣。
 ○ 蘇氏軾曰:鼎之量極於四,其上則耳矣。受實必有餘量,以為溢地也,溢則覆矣。
 ○ 朱氏震曰:其形渥,羞赧之象。澤流被面,沾濡其體也。
 ○ 易氏祓曰:四亦鼎腹有實,在二陽之上,已過於溢,而又以陽剛之才,下應於初,趾已顛,故有折足之象。覆公餗,四近君,為公之象。
 ○ 胡氏炳文曰:初未有鼎實,故因顛趾而出否。四已有鼎實,故折足而覆餗。
 〖案〗四之得凶,諸家之說備矣。蓋三陽為實,而四適當其盈也,盈則有傾覆之象矣。又應初為無輔,故有折足覆餗之象。凡易例,九四應初六,皆有損而無助,大過之「不橈乎下」,解之「解而拇」,皆是也。「其形渥」,從王氏說為是。《詩》曰「渥赭」,曰「渥丹」,皆以顏貌言之,愧生於中,則顏發赤也。
折中
300235150䷱鼎【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本義〗五於象為耳,而有中德,故云黃耳。金,堅剛之物。鉉,貫耳以舉鼎者也。五虛中以應九二之堅剛,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則利在貞固而已。或曰:金鉉以上九而言,更詳之。
 〖程傳〗五在鼎上,耳之象也。鼎之舉措在耳,為鼎之主也。五有中德,故云黃耳。鉉,加耳者也。二應於五,來從於耳者,鉉也。二有剛中之德,陽體剛,中色黃,故為金鉉。五文明得中而應剛,二剛中巽體而上應,才无不足也,相應至善矣。所利在貞固而已。六五居中應中,不至於失正,而質本陰柔,故戒以貞固於中也。
 〖集說〗
 ○ 五氏宗傳曰:在鼎之上,受鉉以舉鼎者,耳也。六五之象也。在鼎之外,貫耳以舉鼎者,鉉也,上九之象也。
 ○ 王氏申子曰:黃,中色,謂五之中也。金,剛德,謂上之陽也。主一鼎者在乎耳,耳不虛中,則鼎雖有鉉而無所措。耳而無鉉,則鼎雖有實而無所施。故鼎之六五,虛其中以納上九陽剛之助,而後一鼎之實,得以利及天下,猶鼎黃耳得金鉉也。曰利貞,亦以陰居陽而有此戒。
 ○ 胡氏一桂曰:《程傳》及諸家,多以六五下應九二為金鉉,《本義》從之。然猶舉或曰之說,謂金鉉以上九言,竊謂鉉所以舉鼎者也,必在耳上,方可貫耳。九二在下,勢不可用,或說為優。然上九又自謂玉鉉者,金象以九爻取,玉象以爻位剛柔相濟取。
折中
300335250䷱鼎【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本義〗上於象為鉉,而以陽居陰,剛而能溫,故有玉鉉之象。而其占為「大吉无不利」,蓋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程傳〗井與鼎以上出為用,處終,鼎功之成也。在上鉉之象,剛而溫者玉也。九雖剛陽,而居陰履柔,不極剛而能溫者也。居成功之道,唯善處而已。剛柔適宜,動靜不過,則為大吉无所不利矣。在上為鉉,雖居无位之地,實當用也。與它卦異矣,井亦然。
 〖集說〗
 ○ 易氏祓曰;鼎與井,其用在五,而其功皆在上。井至上而後為元吉,鼎至上而後為大吉,皆所以全養人之利者也。
 ○ 胡氏炳文曰:上九一陽橫亙乎鼎耳之上,有鉉象。金剛物,自六五之柔而視上九之剛,則以為金鉉。玉具剛柔之體,上九以剛居柔,而又下得六五之柔,則以為玉鉉。
 ○ 熊氏良輔曰:井鼎皆以上爻為吉,蓋水以汲而出井為用,食以烹而出鼎為用也。
 〖案〗此卦與大有,只爭初六一爻耳,餘爻皆同也。大有之彖辭直曰元亨,他卦所無也。惟鼎亦曰元亨,大有上爻曰「吉无不利」,他爻所無也。惟鼎上爻亦曰「大吉无不利」,以其皆為尚賢之卦故也。上九剛德為賢,六五尊而尚之,是尚賢也。在他卦有此象者,如賁、大畜、頤之類,其義皆善,其《彖傳》亦多發尚賢養賢之義。然以卦義言之,則大有與鼎獨為盛也。卦義之盛,重於此兩爻之相得,故吉无不利。皆於上爻見之,即彖所謂元亨者也。又易中《大象》言天命者,亦惟此兩卦。一曰「順天休命」,一曰「正位凝命」。《書》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故退不肖而進賢者,天之命也。大有以遏惡揚善為順天,此則推本於正位以凝命,所謂君正莫不正者,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也。
 〖總論〗丘氏富國曰:初為足,故曰顛趾。二三四為腹,故曰有實,曰雉膏,曰公餗。五為耳,故曰黃耳。上為鉉,故曰玉鉉,此豈非全鼎之象乎。然初曰趾,四亦曰足者,以四應乎初,而四之足即初也。上曰鉉,而五亦曰鉉者,以五附乎上,五之鉉即上也。五曰耳,而三亦曰耳者,則以三無應乎五,而有鼎耳革之象。
折中
300435351䷲震51、震卦 
 【震卦】  震下震上
 〖程傳〗震《序卦》:「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鼎者器也,震為長男,故取主器之義,而繼鼎之後。長子,傳國家,繼位號者也,故為主器之主。《序卦》取其一義之大者,為相繼之義。震之為卦,一陽生於二陰之下,動而上者也,故為震。震,動也,不曰動者,震有動而奮發震驚之義,乾坤之交,一索而成震,生物之長也,故為長男。其象則為雷,其義則為動,雷有震奮之象,動為驚懼之義。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本義〗震,動也。一陽始生於二陰之下,震而動也。其象為雷,其屬為長子。震有亨道,震來,當震之來時也。虩虩,恐懼驚顧之貌。震驚百里,以雷言。匕,所以舉鼎實。鬯,以秬黍酒和鬱金,所以灌地降神者也。不喪匕鬯,以長子言也。此卦之占,為能恐懼則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
 〖程傳〗陽生於下而上進,有亨之義。又震為動,為恐懼,為有主。震而奮發,動而進,懼而脩,有主而保大,皆可以致亨,故震則有亨。當震動之來,則恐懼不敢自寧,旋顧周慮,虩虩然也。虩虩,顧慮不安之貌。蠅虎謂之虩者,以其周環顧慮不自寧也。處震如是,則能保其安裕,故笑言啞啞。啞啞,笑言和適之貌。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言震動之大而處之之道。動之大者,莫若雷。震為雷,故以雷言雷之震動,驚及百里之遠,人无不懼而自失,雷聲所及百里也。唯宗廟祭祀執匕鬯者,則不至於喪失。人之致其誠敬,莫如祭祀。匕以載鼎實,升之於俎;鬯以灌地而降神,方其酌祼以求神薦牲,而祈享盡其誠敬之心。則雖雷震之威,不能使之懼而失守。故臨大震,懼能安而不自失者,唯誠敬而已。此處震之道也。卦才无取故,但言處震之道。
 〖集說〗
 ○ 干氏寶曰:祭禮薦陳甚多,而經獨言「不喪匕鬯」者,匕牲體,薦鬯酒,人君所自親也。
 ○ 胡氏瑗曰:百里,雷聲之所及也。匕者,宗廟之器,以棘木為之,似畢而無兩岐,所以舉鼎之實而升於俎也。鬯者,以鬱金草和酒,而有芬芳調鬯之氣。
 ○ 胡氏炳文曰:震驚百里,以震為雷取象。不喪匕鬯,以長子主器取象。震亨,謂震有亨之道。又自以震來虩虩釋震字,以笑言啞啞以下釋亨字。
 ○ 蔡氏清曰:震來,當震之來時也,以心言,謂事之可懼而吾懼之也。其震懼之也虩虩然,非震來而後虩虩也。虩虩,所以狀其震來也。或曰:來者自外來也,故爻云震來厲。又云震不于其躬於其鄰,此說非惟昧卦辭「震來」之義,亦失卦名震字之義矣。蓋震之來,來猶至也,固亦有其事,然震之至則在我也。六二震來厲,謂當震之來而危厲,此震來正與卦辭旨同。至於「震不於其躬」,《本義》分明有恐懼脩省字,其與卦辭同益明矣。凡有所事者皆當懼,懼便是震來也。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執事便敬,所以致福而不失其所主之重。
 ○ 又曰:震來虩虩,以心言。震驚百里,以事言。不喪匕鬯,不懼也,不懼由於能懼。
 ○ 余氏本曰:震驚百里,只是足笑言啞啞一句意,大意謂人平時若能恐懼,則可以致福。雖卒然禍變之來,亦無可畏也。
 〖案〗震來之義,蔡氏得之矣。
折中
300535451䷲震【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本義〗成震之主,處震之初,故其占如此。
 〖程傳〗初九成震之主,致震者也。在卦之下,處震之初也。知震之來,當震之始,若能以為恐懼,而周旋顧慮,虩虩然不敢寧止,則終必保其安吉,故後笑言啞啞也。
 〖集說〗
 ○ 石氏介曰:初九有陽明之德,居震之始,是能先戒懼者,故繇彖所言,此爻當之。
 ○ 胡氏炳文曰:初九在內卦之內,震之主也,故辭與卦同。蓋震之用在下,在重震之初。又最下者,所以為震之主也。
折中
300635551䷲震【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本義〗六二乘初九之剛,故當震之來而危厲也。億字未詳。又當喪其貨貝而升於九陵之上。然柔順中正,足以自守,故不求而自獲也。此爻占具象中,但九陵、七日之象,則未詳耳。
 〖程傳〗六二居中得正,善處震者也,而乘初九之剛。九,震之主。震剛動而上奮,孰能禦之。厲,猛也,危也。彼來既猛,則己處危矣。億,度也。貝,所有之資也。躋,升也。九陵,陵之高也。逐,往追也。以震來之厲,度不能當,而必喪其所有,則升至高以避之也。九,言其重。岡陵之重,高之至也。九,重之多也,如九天九地也。勿逐七日得,二之所貴者中正也。遇震懼之來,雖量勢巽避,當守其中正,无自失也。億之必喪也,故遠避以自守,過則復其常矣,是勿逐而自得也。逐,即物也。以己即物,失其守矣。故戒勿逐,避遠自守,處震之大方也,如二者當危懼而善處者也。卦位有六,七乃更始,事既終,時既易也,不失其守,雖一時不能禦其來,然時過事已,則復其常,故云七日得。
 〖集說〗
 ○ 鄭氏汝諧曰:億,度也,度寶貨之可喪而喪之,不憚九陵之險而升之,避害以自全,靜退以觀變,事定則必得其所謂安利也。
 ○ 楊氏簡曰:六二乘初九之剛,不可安處,故億喪貝。往而躋于九陵,雖今未得,至於歷七日,則時當得矣,勿用逐也。避難曲折有如此者,昔太王既不可禦狄,不可安處,去而邑於岐山之下,而他日興周焉,此象也。
 ○ 蔣氏悌生曰:億,度也,事未至未著而先謀度之謂億。
 ○ 楊氏啓新曰:喪,自喪之也。躋于九陵,飄然遠舉之意。人之所以常蹈禍者,利耳。遠利而自處於高,豈惟無厲,所喪者,可以不久而獲矣。
折中
300735651䷲震【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
 〖本義〗蘇蘇,緩散自失之狀。以陰居陽,當震時而居不正,是以如此。占者若因懼而能行,以去其不正,則可以无眚矣。
 〖程傳〗蘇蘇,神氣緩散自失之狀。三以陰居陽不正,處不正,於平時且不能安,況處震乎,故其震懼而蘇蘇然。若因震懼而能行,去不正而就正,則可以无過。眚,過也。三行則至四,正也。動以就正為善,故二勿逐則自得。三能行則无眚,以不正而處震懼,有眚可知。
 〖集說〗
 ○ 趙氏光大曰:當震時而懼益甚,精神渙散,故為震蘇蘇之象。然天下不患有憂懼之時,而患無脩省之功。若能因此懼心而行,則持身無妄動,應事有成規,又何眚之有?
 ○ 楊氏啓新曰:震而不行,徒震耳,行者,改圖也,此恐懼所以脩省也。
折中
300835751䷲震【九四,震遂泥。】
 〖本義〗以剛處柔,不中不正,陷於二陰之間,不能自震也。遂者,无反之意。泥,滯溺也。
 〖程傳〗九四居震動之時,不中不正,處柔失剛健之道。居四无中正之德,陷溺於重陰之間,不能自震奮者也,故云遂泥。泥,滯溺也,以不正之陽而上下重陰,安能免於泥乎,遂无反之意。處震懼莫能守也,欲震動則莫能奮也。震道亡矣,豈復能光亨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初九以一陽動乎二陰之下,得震之本象,故其福與卦辭合。九四以一陽動乎四陰之中,則震變成坎,震而遂陷於泥也。
 ○ 胡氏炳文曰:初與四,皆震之所以為震者。然震之用在下,四溺於陰柔之中,故震之亨在初而不在四。
 〖案〗卦爻震字,雖以人心為主,然震之本象則雷也。凡雷乘陽氣而動,然所乘之氣不同,故邵子曰:水雷玄,火雷赫,土雷連,石雷霹。蓋雷聲有動而不能發達者,陷於陰氣也。此爻陽動於四陰之中,故有震遂泥之象。在人則志氣未能自遂,乃困心衡慮之時也。
折中
300935851䷲震【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
 〖本義〗以六居五而處震時,无時而不危也。以其得中,故无所喪而能有事也。占者不失其中,則雖危无喪矣。
 〖程傳〗六五雖以陰居陽,不當位為不正,然以柔居剛又得中,乃有中德者也。不失中則不違於正矣,所以中為貴也。諸卦二五雖不當位,多以中為美。三四雖當位,或以不中為過,中常重於正也。蓋中則不違於正,正不必中也。天下之理,莫善於中,於六二六五可見。五之動,上往則柔不可居動之極,下來則犯剛,是往來皆危也。當君位為動之主,隨宜應變,在中而已,故當億度无喪失其所有之事而已。所有之事,謂中德,苟不失中,雖有危不至於凶也。億度,謂圖慮求不失中也。五所以危,由非剛陽而无助,若以剛陽有助為動之主,則能亨矣。往來皆危,時則甚難,但期於不失中,則可自守,以柔主動,固不能致亨濟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可以守宗廟社稷為祭主,故无喪有事也。
 ○ 項氏安世曰:二居下震之上,故稱來。五居重震之上,故稱往來。億,度也。二五之厲,即震之恐懼也。二五之億,即震之脩省也。
 ○ 熊氏良輔曰:震往亦厲,來亦厲,皆以危懼待之,故能无喪有事,蓋不失其所有也。此卦辭所謂「不喪匕鬯」,能主器以君天下者與。
 ○ 俞氏琰曰:二曰震來,指初之來。以五視初,則初之始震為既往,四之洊震為復來,五蓋震往而復來之時也。有事,謂有事於宗廟社稷也。震之主爻在初,而无喪有事乃歸之五,五乃震之君也。
 〖案〗《春秋》凡祭祀皆曰「有事」,故此「有事」謂祭也。二五之震同,具有中德而能億度於事理者亦同。然二喪貝而五无喪者,二居下位,所有者貝耳。五居尊,所守者則宗廟社稷也。貝可喪也,宗廟社稷可以失守乎。故二以喪貝為中,五以无喪有事為中。
折中
301035951䷲震【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媾有言。】
 〖本義〗以陰柔處震極,故為索索矍矍之象。以是而行,其凶必矣。然能及其震未及身之時,恐懼脩省,則可以无咎,而亦不能免於婚媾之有言。戒占者當如是也。
 〖程傳〗索索,消索不存之狀,謂其志氣如是。六以陰柔居震動之極,其驚懼之甚,志氣殫索也。矍矍,不安定貌。志氣索索,則視瞻徊徨。以陰柔不中正之質而處震動之極,故征則凶也。震之及身,乃於其躬也。不于其躬,謂未及身也。鄰者,近於身者也。能震懼於未及身之前,則不至於極矣,故得无咎。苟未至於極,尚有可改之道。震終當變,柔不固守,故有畏鄰戒而能變之義。聖人於震終,示人知懼能改之義,為勸深矣。婚媾,所親也,謂同動者。有言,有怨咎之言也。六居震之上,始為眾動之首,今乃畏鄰戒而不敢進,與諸處震者異矣,故婚媾有言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上以陰柔之資,而居一卦之上,其中無所得,不能自安,故震索索而氣不亢,視矍矍而神不固。人之過於恐懼者,固無足取,若能舉動之際,覩事之未然而知戒,亦聖人之所許也。
 ○ 趙氏光大曰:陰處震極,故當震之來,志氣消沮,瞻視徬徨,驚懼之甚也。以是而行,其志先亂,凶也。所以然者,以不能圖之於早也。若震未及身而方及鄰之時,恐懼脩省,豫為之圖,則自無索索矍矍之咎矣。
 〖案〗此婚媾有言與夬四「聞言不信」同,皆占戒之外,反言以決之之辭也。瑣瑣姻婭,見識凡近,當禍患之未至,則相誘以宴安而已爾,安能為人深謀長慮,而相與儆戒於未然乎。
折中
301136052䷳艮52、艮卦 
 【艮卦】  艮下艮上
 〖程傳〗艮《序卦》:「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動靜相因,動則有靜,靜則有動,物无常動之理,艮所以次震也。艮者止也,不曰止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堅實之意,非止義可盡也。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陽居二陰之上,陽動而上進之物,既至於上則止矣。陰者靜也,上止而下靜,故為艮也。然則與畜止之義問異?曰:畜止者,制畜之義,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義,止其所也。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本義〗艮,止也。一陽止於二陰之上,陽自下升,極上而止也,其象為山,取坤地而隆其上之狀,亦止於極而不進之意也。其占則必能止於背而不有其身,行其庭而不見其人,乃无咎也。蓋身動物也,唯背為止,艮其背,則止於所當止也。止於所當止,則不隨身而動矣,是不有其身也。如是,則雖行於庭除有人之地,而亦不見其人矣。蓋艮其背而不獲其身者,止而止也。行其庭而不見其人者,行而止也。動靜各止其所,而皆主夫靜焉,所以得无咎也。
 〖程傳〗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動於欲也。欲牽於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當艮其背,所見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見也。止於所不見,則无欲以亂其心,而止乃安。不獲其身,不見其身也,謂忘我也。无我則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見其人,庭除之間,至近也。在背則雖至近不見,謂不交於物也。外物不接,內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於止為无咎也。
 〖集說〗
 ○ 周子曰:艮其背,背非見也,靜則止,止非為也,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 郭氏忠孝曰:人之耳目口鼻皆有欲也,至於背則無欲也。內欲不動,則外境不入,是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身,止其止矣。不見其人,止於行矣。內外兼止,故人欲滅而天理固存。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艮其背之謂乎?
 ○ 郭氏雍曰:《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艮之為止,其在茲時乎。
 ○ 《朱子語類》云:艮其背,只是言止也。人之四體皆能動,惟背不動,取止之義,止其所,則廓然而大公。
 ○ 又云:艮其背便不獲其身,不獲其身便不見其人。行其庭對艮其背,只是對得輕,身為動物,不道動都是妄,然而動斯妄矣,不動自无妄。
 ○ 又云:艮其背不獲其身,只是見道理,不見自家。行其庭不見其人,只是見道理,不見箇人也。
 ○ 又云:明道云,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說得最好,便是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不見有物,不見有我,只見所當止也。
 ○ 問:伊川云,內欲不萌,外物不接,如是而止,乃得其正,似只說得靜中之止否?曰:然。此段分作兩截,「艮其背不獲其身」為靜之止,「行其庭不見其人」為動之止,總說則「艮其背」,是止之時當其所而止矣,所以止時自「不獲其身」,行時自「不見其人」,此三句乃「艮其背」之效驗。
 ○ 問「艮其背不獲其身」。曰:不見有身也。「行其庭不見其人」,曰:不見有人也。曰:不見有身,不見有人,所見者何物?曰:只是此理。
 ○ 陸氏九淵曰:「艮其背,不獲其身」,無我。「行其庭不見其人」,無物。
 ○ 許氏衡曰:人平地行不困,沙行便困,為其立處不穩故也。
 ○ 蔡氏清曰:「艮其背」《本義》云,背者止之所也。夫天有四時,冬不用。地有四方,北不用。人有四體,背不用。一理也。蓋體立而後用有以行,此理若充得盡,即是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
 ○ 又曰:四句只略對,「艮其背」一句是腦,故《彖傳》中言「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此段功夫,全在「艮其背」上,人多將行其庭對此句說,便不是了。「行其庭」只輕帶過,緣「艮其背」了,則自然不見有己,也不見有人,故云此四句只略對。
 ○ 陳氏琛曰:背者北也。人之一心,靜之所養有淺深,則發之所中有多寡,而於靜全無得者一步不可行也。
 ○ 吳氏曰慎曰:程子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即其義。蓋廓然大公,則忘我而不獲其身。物來順應,則忘物而不見其人,動靜各止其所,斯能內外兩忘。
折中
301236152䷳艮【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本義〗以陰柔居艮初,為艮趾之象,占者如之則无咎。而又以其陰柔,故又戒其利永貞也。
 〖程傳〗六在最下,趾之象。趾,動之先也。艮其趾,止於動之初也。事止於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以柔處下,當趾之時也,行則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陰柔患其不能常也,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永貞固,則不失止之道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事當止者,當於其始而止之,乃可无咎。止於始,猶懼不能止於終,而況不能止於始者乎。初六陰柔,懼其始之不能終也,故戒以利永貞,欲常久而貞固也。
折中
301336252䷳艮【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本義〗六二居中得正,既止其腓矣。三為限,則腓所隨也。而過剛不中,以止乎上,二雖中正,而體柔弱,不能往而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爻占在象中,下爻放此。
 〖程傳〗六二居中得正,得止之道者也。上无應援,不獲其君矣。三居下之上,成止之主,主乎止者也,乃剛而失中,不得止之宜,剛止於上,非能降而下求。二雖有中正之德,不能從也。二之行止係乎所主,非得自由,故為腓之象。股動則腓隨,動止在股而不在腓也。二既不得以中正之道,拯救三之不中,則必勉而隨之,不能拯而唯隨也。雖咎不在己,然豈其所欲哉。言不聽,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得行其志也。士之處高位則有拯而无隨,在下位則有當拯,有當隨,有拯之不得而後隨。
 〖集說〗
 ○ 楊氏簡曰:腓,隨上而動者也。上行而不見拯,不得不隨而動,故心不快。
 〖案〗此爻隨字與咸三同,咸三謂隨四,此爻謂隨三也。蓋咸、艮皆以人身取象,凡人心屬陽,體屬陰,咸卦三陽居中。而九四尤中之中,故以四為心也。此卦惟九三一陽居中,故以三為心也。人心之動,則體隨之,而易例以相近之下位而隨,故咸三艮二皆言隨也。兩卦直心位者,皆德非中正,若一以隨為道,則隨之者亦失其正矣,故咸三則執其隨而往吝,此爻則不拯其隨而不快。然六二有中正之德,本有以自守者,故以不能拯其隨為不快於心,與咸三之志在隨人異矣。
折中
301436352䷳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本義〗限,身上下之際,即腰胯也。夤,膂也。止於腓,則不進而已。九三以過剛不中,當限之處,而艮其限,則不得屈伸,而上下判隔,如列其夤矣。危厲薰心,不安之甚也。
 〖程傳〗限,分隔也,謂上下之際。三以剛居剛而不中,為成艮之主,決止之極也。已在下體之上,而隔上下之限,皆為止義,故為艮其限,是確乎止而不復能進退者也。在人身如列其夤。夤,膂也,上下之際也。列絕其夤,則上下不相從屬,言止於下之堅也。止道貴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時而定於一,其堅強如此,則處世乖戾。與物睽絕,其危甚矣。人之固止一隅,而舉世莫與宜者,則艱蹇忿畏,焚撓其中,豈有安裕之理。厲薰心,謂不安之勢,薰爍其中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九三下體之終也,以上下二體觀之,則交際之地也,故曰限夫人之身。雖有體節程度,然其脈絡血氣,必也周流會通,曾無上下之間,故能屈伸俯仰,無不如意,而心得以夷然居中。今也艮其限,而有所止焉,則截然不相關屬。而所謂心者,其能獨寧乎,故曰「厲薰心」。
 ○ 胡氏炳文曰:震所主在下初九,下之最下者也。九四雖亦震所主,而溺於四柔之中,有泥之象,故不如初之吉。艮所主在上,上九,上之最上者也。九三雖亦艮所主,然介乎四柔之中,有限之象,有列其夤之象,故不如上之吉。蓋寂然不動者心之體,如之何可以徇物,感而遂通者心之用,如之何可以絕物。三過剛不中,確乎止而不能進退,以至上下隔絕,是絕物者也,惟見其危厲薰心而已。
 ○ 楊氏啓新曰:此爻是惡動以為靜,而反至於動心者,蓋心之與物,本相聯屬,時止而止,時行而行,則事應於心,而心常泰然,有意絕物,則物終不可絕,而心終不可靜矣。
 〖案〗夤為夾脊骨,正與心相對。列,峙也。峙其脊骨,而不得為艮背之象者,蓋艮背者,能動而止也,如人之坐尸立齊,而揖讓俯仰之用則未嘗廢,此所以能行其庭,而與物酬酢也。此之列夤,由於艮限,則因腰之不能屈伸,而脊為之峙,是不能動而止,如人之有戾疾者,安得不危而薰心哉。心猶火也,可揚而不可遏也。揚之則明,遏之則薰矣。危薰心者,言其堙鬱昏塞,無光明通泰之象也。震之九四,不當動而動,此爻則不當止而止。咸之九四,感之妄,此爻則止之偏,皆因失中正之德故如此。
折中
301536452䷳艮【六四,艮其身,无咎。】
 〖本義〗以陰居陰,時止而止,故為艮其身之象,而占得无咎也。
 〖程傳〗四,大臣之位,止天下之當止者也。以陰柔而不遇剛陽之君,故不能止物。唯自止其身,則可无咎,所以能无咎者,以止於正也。言止其身无咎,則見其不能止物,施於政則有咎矣。在上位而僅能善其身,无取之甚也。
 〖集說〗
 ○ 胡氏瑗曰:人之體,統而言之,則謂之一身。分而言之,則腰足而上謂之身。六四出下體之上,在上體之下,是身之象也。夫人患不能自止其身,今能止之得其道,使四肢不妄動,故无咎也。
 ○ 吳氏曰慎曰:視聽言動,身之用也。非禮勿視聽言動,艮其身也。時止而止,故无咎。若艮限則一於止,是猶絕視聽言動,而以寂滅為道者矣。
折中
301636552䷳艮【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本義〗六五當輔之處,故其象如此,而其占悔亡也。悔,謂以陰居陽。
 〖程傳〗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陰柔之才不足以當此義,故止以在上,取輔義言之,人之所當慎。而止者,惟言行也。五在上,故以輔言。輔,言之所由出也。艮於輔,則不妄出而有序也。言輕發而无序,則有悔。止之於輔,則悔亡也。有序,中節有次序也。輔與頰舌,皆言所由出,而輔在中。艮其輔,謂止於中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口欲止,言欲寡。
 ○ 趙氏彥肅曰:能默故能言,非默而不言也。由言以推行,所謂艮者,亦如是而已。
 ○ 龔氏煥曰:艮其輔,非不言也,言而有序,所以為艮也。
 ○ 谷氏家杰曰:止在言前,非出口方思止也,然有序為止,止亦非緘默之謂也。
折中
301736652䷳艮【上九,敦艮,吉。】
 〖本義〗以陽剛居止之極,敦厚於止者也。
 〖程傳〗九以剛實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終,止之至堅篤者也。敦,篤實也。居止之極,故不過而為敦。人之止難於久終,故節或移於晚。守或失於終,事或廢於久,人之所同患也。上九能敦厚於終,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六爻之德,唯此為吉。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上九與三相類,皆一卦之主也。然九三當上下之交,時不可止而止,故危。上九當全卦之極,時可止而止,故吉。
 ○ 又曰:《彖》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惟六四一爻足以當之。《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惟上九一爻足以當之。
 ○ 胡氏炳文曰:「敦臨」、「敦復」,皆取坤土象,艮山乃坤土而隆其上者也。其厚也彌固,故其象為敦,其占曰吉,艮之在上體者凡八,而皆吉。
 〖總論〗 《朱子語類》云:咸、艮皆以人身為象,但艮卦又差一位。
 ○ 項氏安世曰:咸、艮二卦取象相類,艮四為背,故五為輔。咸四為心,故五為背肉,上為輔,又上兌為口,則輔宜在上也。
 〖案〗咸、艮之象所以差一位者,咸以四為心,故五為背而上為口。艮以三為心,故四為背而五為口。其位皆緣心而變者也。二之腓兼股為一象,故與咸三俱言隨。
折中
301836753䷴漸53、漸卦 
 【漸卦 】 艮下巽上
 〖程傳〗漸《序卦》:「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止必有進,屈伸消息之理也。止之所生亦進也,所反亦進也,漸所以次艮也。進以序為漸,今人以緩進為漸,進以序不越次,所以緩也。為卦上巽下艮,山上有木,木之高而因山,其高有因也。其高有因,乃其進有序也,所以為漸也。
【漸,女歸吉,利貞。】
 〖本義〗漸,漸進也。為卦止於下而巽於上,為不遽進之義,有女歸之象焉。又自二至五,位皆得正,故其占為「女歸吉」,而又戒以利貞也。
 〖程傳〗以卦才兼漸義而言也,乾坤之變為巽艮,巽艮重而為漸。在漸體而言,中二爻交也。由二爻之交,然後男女各得正位。初終二爻,雖不當位,亦陽上陰下,得尊卑之正。男女各得其正,亦得位也。與歸妹正相對,女之歸,能如是之正則吉也。天下之事,進必以漸者,莫如女歸。臣之進於朝,人之進於事,固當有序。不以其序,則陵節犯義,凶咎隨之。然以義之輕重,廉恥之道,女之從人,最為大也,故以女歸為義。且男女,萬事之先也。諸卦多有利貞而所施或不同,有涉不正之疑而為之戒者,有其事必貞乃得其宜者,有言所以利者,以其有貞也。所謂涉不正之疑而為之戒者,損之九二是也,處陰居說,故戒以宜貞也。有其事必貞乃得宜者,大畜是也,言所畜利於貞也。有言所以利者以其有貞者,漸是也。言女歸之所以吉,利於如此貞正也。蓋其固有,非設戒也,漸之義宜能亨而不云亨者,蓋亨者通達之義,非漸進之義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天下萬事,莫不有漸。然於女子,尤須有漸,何則?女子處於閨門之內,必須男子之家,問名納采請期,以至於親迎,其禮畢備,然後乃成其禮,而正夫婦之道。君子之人,處窮賤不可以干時邀君,急於求進。處於下位者,不可諂諛佞媚以希高位,皆由漸而致之,乃獲其吉也。
 ○ 郭氏雍曰:進之漸者,無若女之歸。女歸不以漸則奔也。漸則為歸,速則為奔,故女歸以漸為吉。凡天下之進,如女婦之漸,無不吉也。利貞者,女歸之道,正固守之,无不利也。
 ○ 胡氏炳文曰:咸「取女吉」,取者之占也。漸「女歸吉」,嫁者之占也。然皆以貞艮為主。艮止也,止而說,則其感也以正,是為取女之吉。止而巽,則其進也以正,是為女歸之吉。
折中
301936853䷴漸【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
 〖本義〗鴻之行有序,而進有漸。干,水涯也。始進於下,未得所安,而上復无應,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則為「小子厲」,雖有言,而於義則无咎也。
 〖程傳〗漸諸爻皆取鴻象,鴻之為物,至有時而群有序,不失其時序,乃為漸也。干,水湄。水鳥止於水之湄,水至近也。其進可謂漸矣。行而以時,乃所謂漸。漸進不失,漸得其宜矣。六居初,至下也。陰之才,至弱也。而上无應援,以此而進,常情之所憂也。 君子則深識遠照,知義理之所安,時事之所宜,處之不疑。小人、幼子,唯能見已然之事,從眾人之知,非能燭理也。故危懼而有言,蓋不知在下,所以有進也。用柔所以不躁也,无應所以能漸也。於義自无咎也。若漸之初而用剛急進,則失漸之義,不能進,而有咎必矣。
 〖集說〗
 ○ 李氏鼎祚曰:鴻,隨陽鳥,喻女從夫。卦明漸義,爻皆稱焉。
 ○ 楊氏簡曰:進欲其知時,故鴻為象。進欲其漸,故以干磐陸木陵為象。
 ○ 何氏楷曰:六爻皆取鴻象,往來有時,先後有序,於漸之義為切也。昏禮用雁,取不再偶,又於女歸之義為切也。
 〖案〗昏禮用雁,大夫執贄亦用雁,皆取有別有序之義。此爻「小子厲有言」,正如晉之「摧如」。凡始進之初,未有便得所安而人信之者。然正惟如此,乃所以安其身,而信於人。若謀便於身圖,而求合於眾議,則危疑之大者至矣。惟升之初六曰「眾允」,蓋以其為卦主,時義不同也。
折中
302036953䷴漸【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本義〗磐,大石也。漸遠於水,進於干而益安矣。衎衎,和樂意。六二柔順中正,進以其漸,而上有九五之應,故其象如此,而占則吉也。
 〖程傳〗二居中得正,上應於五,進之安裕者也,但居漸故進不速。磐,石之安平者,江河之濱所有。象進之安,自干之磐,又漸進也。二與九五之君,以中正之道相應,其進之安固平易莫加焉。故其飲食和樂衎衎然,吉可知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艮為石,故有磐象。鴻食則呼眾,飲食衎衎和鳴,初之小子,厲有言,危而傷也。二飲食衎衎,安且樂矣,時使之然也。在初則无應,在二則柔順中正,而上有九五之應也。
折中
302137053䷴漸【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本義〗鴻,水鳥,陸非所安也。九三過剛不中而无應,故其象如此,而其占夫征則不復,婦孕則不育,凶莫甚焉。然以其過剛也,故利禦寇。
 〖程傳〗平高曰陸,平原也。三在下卦之上,進至於陸也。陽上進者也。居漸之時,志將漸進,而上无應援,當守正以俟時。安處平地,則得漸之道。若或不能自守,欲有所牽,志有所就,則失漸之道。四陰在上而密比,陽所說也。三陽在下而相親,陰所從也。二爻相比而无應,相比則相親而易合,无應則无適而相求,故為之戒。夫,陽也。夫,謂三。三若不守正而與四合,是知征而不知復。征,行也。復,反也。不復,謂不反顧義理。婦,謂四。若以不正而合,則雖孕而不育,蓋非其道也。如是則凶也。三之所利,在於禦寇,非理而至者寇也。守正以閑邪,所謂禦寇也。不能禦寇,則自失而凶矣。
 〖集說〗
 ○ 郭氏雍曰:以卦辭言「女歸吉」,故以夫婦為言。
 ○ 程氏敬承曰:三以過剛之資,當漸進之時,懼其進而犯難也,故有戒辭焉。征孕皆凶,言不可進也。利在禦寇,言可止也。
 〖案〗此卦以女歸為義,則必陰陽相應,乃與義合,故初之厲者無應也,二之安者有應也。三亦無應,而位愈高,則不止於厲而已。上九在卦外,不與三應。如夫征而不復,不顧其家也。三剛質失柔道,如婦有產孕而不能養育,不恤其子也。以士君子之進言之,上不下交,而下又失順勤之道,於義則凶矣。上下不交,必有讒邪間於其間,所謂寇也,惟能謹慎自守,使寇無所乘,則可以救其過剛之失而利。
折中
302237153䷴漸【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本義〗鴻不木棲。桷,平柯也,或得平柯,則可以安矣。六四乘剛而順巽,故其象如此,占者如之則无咎也。
 〖程傳〗當漸之時,四以陰柔進據剛陽之上,陽剛而上進,豈能安處陰柔之下,故四之處非安地,如鴻之進于木也。木漸高矣,而有不安之象。鴻趾連,不能握枝,故不木棲。桷,橫平之柯,唯平柯之上,乃能安處。謂四之處本危,或能自得安寧之道,則无咎也。如鴻之於木本不安,或得平柯而處之,則安也。四居正而巽順,宜无咎者也。必以得失言者,因得失以明其義也。
 〖集說〗
 ○ 房氏喬曰:進而漸于木,失所也。或得勁直之桷,可容綱足而安棲,謂上附於五,故无咎。
 ○ 胡氏炳文曰:巽為木,而處艮山之上,鴻漸於此,則愈高矣。鴻之掌不能握木,木雖高,非鴻所安也。然陰居陰得正,如於木之中,或得平柯而處之,則亦安矣,故无咎。
 〖案〗六四亦無應者也,然六四承九五,例皆吉者,以陰承陽,合於女歸之義矣。順以事上,高而不危,故有集木得桷之象。
折中
302337253䷴漸【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本義〗陵,高阜也。九五居尊,六二正應在下,而為三四所隔。然終不能奪其正也,故其象如此,而占者如是則吉也。
 〖程傳〗陵,高阜也。鴻之所止,最高處也,象君之位。雖得尊位,然漸之時,其道之行,固亦非遽。與二為正應,而中正之德同,乃隔於三四,三比二,四比五,皆隔其交者也。未能即合,故「三歲不孕」。然中正之道,有必亨之理,不正豈能隔害之,故終莫之能勝,但其合有漸耳,終得其吉也。以不正而敵中正,一時之為耳,久其能勝乎。
 〖案〗此卦之爻象,與歸妹同。不擇陰爻陽爻,皆有婦象也。先儒見三五兩陽爻皆言婦,故於三則以婦指四,於五則以婦指二。今推爻意,蓋三五皆取婦象。三無應者也。五雖有應,而反其類者也。既取婦象,而所應者陰,是之謂反類。其失卦義,又有甚於無應者矣。故三猶孕也,但不育耳。五則三歲不孕,蓋不相和合之甚者也。三過剛,故戒以禦寇,恐其不能慎也。五有中正之徳,故無戒辭,而直以終莫之勝決之。勝字,蒙九三禦寇之義。夫讒邪國之寇也。君子之進,所以不能和合而通者,寇勝之也。然如九五之徳,則所謂可以正邦者。當漸之時,有終吉之理,豈讒邪所能勝哉。
折中
302437353䷴漸【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本義〗胡氏程氏皆云:陸當作逵,謂雲路也。今以韻讀之良是。儀,羽旄,旌纛之飾也。上九至高,出乎人位之外,而其羽毛可用以為儀飾,蓋雖極高而不為无用之象,故其占為如是則吉也。
 〖程傳〗安定胡公以陸為逵,逵,雲路也,謂虛空之中。《爾雅》:「九達謂之逵。」逵,通達无阻蔽之義也。上九在至高之位,又益上進,是出乎位之外,在它時則為過矣。於漸之時,居巽之極,必有其序。如鴻之離所止,而飛於雲空,在人則超逸乎常事之外者也。進至於是而不失其漸,賢達之高致也,故可用為儀法而吉也。羽,鴻之所用進也。以其進之用,況上九進之道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上九與三,皆處卦上,故並稱陸。上九最居上極,是進處高潔,故曰鴻漸于陸也。「其羽可用為儀吉」者,居無位之地,是不累於位者也。處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則其羽可用為物之儀表,可貴可法也。
 ○ 王氏安石曰:其進也,以漸而不失時。其翔也,以群而不失序,所謂進退可法者也。
 〖案〗六爻皆有女歸之義,獨於三五言婦者,陰爻則其為臣道妻道不必言也。上九又處卦上,以為妻道,則女之已老而非歸者,以為臣道。則臣之已退而非進者,既在卦義之外,則亦不必言也。惟三與五,既居高位,又為陽爻,疑其無婦象也,故稱婦焉。蓋雖五位,亦時以臣道妻道言,各隨其卦義而已。初以陰應陰,三以陽應陽,皆不合女歸之義,故各有凶厲之辭。五應二,陰陽相求者也,然以二為女,則歸於陽為正耦,故飲食衎衎而和也。以五為女,則歸於二為反類,故三歲不孕而不和也。四則雖無應而承五,亦得所歸,可以无咎。上,卦之終也,進之極也。既無所取於歸與進之義,則反以無應為宜。蓋在家為保姆,在國為黎老,超然於進退之外者也。陸字與九三重,故先儒改作逵字以叶韻。然逵儀古韻,實非叶也。意者陸乃阿字之誤。阿,大陵也,進於陵則阿矣。儀,古讀俄,正與阿叶。《詩》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
折中
302537454䷵歸妹54、歸妹卦 
 【歸妹卦 】 兌下震上
 〖程傳〗歸妹《序卦》:「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進則必有所至,故漸有歸義。 歸妹所以繼漸也。歸妹者,女之歸也。 妹少女之稱。為卦震上兌下,以少女從長男也。 男動而女說,又以說而動,皆男說女,女從男之義。 卦有男女配合之義者四:咸、恒、漸、歸妹也。 咸,男女之相感也。 男下女,二氣感應,止而說,男女之情相感之象。恒,常也。 男上女下,巽順而動,陰陽皆相應,是男女居室,夫婦唱隨之常道。漸,女歸之得其正也。男下女,而各得正位。止靜而巽順,其進有漸,男女配合,得其道也。歸妹,女之嫁歸也。男上女下,女從男也。而有說少之義,以說而動。動以說,則不得其正矣,故位皆不當。初與上雖當陰陽之位,而陽在下,陰在上,亦不當位也。與漸正相對。咸恒夫婦之道,漸,歸妹,女歸之義。咸與歸妹,男女之情也。咸止而說,歸妹動於說,皆以說也。恒與漸,夫婦之義也。恒巽而動,漸止而巽,皆以巽順也。男女之道,夫婦之義,備於是矣。歸妹為卦,澤上有雷,雷震而澤動,從之象也。物之隨動莫如水。男動於上,而女從之,嫁歸從男之象。震,長男;兌,少女。少女從長男,以說而動,動而相說也。人之所說者,少女,故云妹。為女歸之象。又有長男說少女之義,故為歸妹也。
【歸妹,征凶,无攸利。】
 〖本義〗婦人謂嫁曰歸。妹,少女也。兌以少女而從震之長男,而其情又為以說而動,皆非正也,故卦為歸妹。而卦之諸爻,自二至五,皆不得正。三五又皆以柔乘剛,故其占征凶而无所利也。
 〖程傳〗以說而動,動而不當,故凶。不當,位不當也。征凶,動則凶也。如卦之義,不獨女歸,无所往而利也。
 〖集說〗
 ○ 蔡氏清曰:不曰妹歸而曰歸妹,歸者在妹也,如漸則曰女歸矣。
 ○ 張氏振淵曰:妹乃少女而從長男,又其情以說而動,是其情勝而不計乎匹偶之宜者,故為歸妹。所歸在妹,不正可知,故凶而无所利也。
 〖案〗歸妹文意,如《春秋》歸地歸田之例,以物歸於人,非其人來取物也。歸妹所以失者有二,一則不待取而自歸,失昏姻之禮,以卦象女先於男,與咸之男下女相反也。一則以少女歸長男,失昏姻之時,與咸兩少之交相反也。故不曰妹歸而曰歸妹,以明其失禮。不曰歸女而曰歸妹,以見其失時。凡彖辭直著吉凶而無他戒者,大有、鼎直曰元亨,此直曰「征凶无攸利」,蓋尊賢育才者,人君之盛節也。自媒自薦者,士女之醜行也。
折中
302637554䷵歸妹【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本義〗初九居下而无正應,故為娣象。然陽剛在女子為賢正之德,但為娣之賤,僅能承助其君而已,故又為跛能履之象。而其占則征吉也。
 〖程傳〗女之歸,居下而无正應,娣之象也。剛陽在婦人為賢貞之德,而處卑順,娣之賢正者也。處說居下為順義,娣之卑下,雖賢何所能為,不過自善其身,以承助其君而已。如跛之能履,言不能及遠也。然在其分,為善故,以是而行則吉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征吉者,少女非偶,為妻而行則凶,為娣而行則吉。
 ○ 胡氏瑗曰;跛者,足以偏也,姪娣非正配,而能盡其道,以配君子,猶足之雖偏,而能履地而行,不至於廢也。
 〖案〗初在下,娣之象。凡女之歸,不待六禮備者,為失禮。惟娣可以從歸,而不嫌於失禮。少女非偶者為失時,惟娣可以待年,而不嫌於失時,是卦義雖凶,而於初則無嫌,故變征凶而為征吉也。
折中
302737654䷵歸妹【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本義〗眇能視,承上爻而言。九二陽剛得中,女之賢也。上有正應,而反陰柔不正,乃女賢而配不良,不能大成內助之功,故為眇能視之象。而其占則利幽人之貞也。幽人,亦抱道守正而不偶者也。
 〖程傳〗九二陽剛而得中,女之賢正者也。上有正應,而反陰柔之質,動於說者也。乃女賢而配不良,故二雖賢,不能自遂以成其內助之功,適可以善其身而小施之。如眇者之能視而已,言不能及遠也。男女之際,當以正禮。五雖不正,二自守其幽靜貞正,乃所利也。二有剛正之德,幽靜之人也。二之才如是,而言利貞者,利言宜於如是之貞,非不足而為之戒也。
 〖集說〗
 ○ 郭氏雍曰:九二剛中。賢女也。守其幽獨之操,不奪其志,故曰利幽人之貞。
 ○ 胡氏一桂曰:初二跛眇,兌毀折象,履卦六三亦兌體,故取象同。
 〖案〗此卦與漸相似,凡以陰應陽者,女之有配者也。以陰應陰以陽應陽者,女之無配者也。若以陽應陰,則雖有應而反其類,比之無應者加甚矣,乃女之有配而失配者也。《衛詩》曰「泛彼栢舟,亦泛其流」,則配之不良者也。又曰「泛彼伯栢舟,在彼中河」,則配之不終者也。然皆自執其志,如石之不移,至於之死而矢靡他,豈非所謂幽人之貞乎。凡足以兩而行,目以兩而明,夫婦以兩而成,跛者一正而一偏也,眇者一昏而一明也。娣雖屈於偏側,而猶能佐理,故曰能履。幽人雖失所仰望,而其志炯然,故曰能視。
折中
302837754䷵歸妹【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本義〗六三陰柔而不中正,又為說之主。女之不正,人莫之取者也。故為未得所適,而反歸為娣之象。或曰:須,女之賤者。
 〖程傳〗三居下之上,本非賤者,以失德而无正應,故為欲有歸而未得其歸。須,待也。待者,未有所適也。六居三不當位,德不正也、柔而尚剛,行不順也,為說之主,以說求歸,動非禮也。上无應,无受之者也。无所適,故須也。女子之處如是,人誰取之,不可以為人配矣。當反歸而求為娣媵則可也,以不正而失其所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在天文,織女為貴,須女為賤。
 ○ 胡氏炳文曰:初九居下娣也,六三居下之上,非娣也。隂柔而不中正,又為兌說之主,無徳之女也。無徳之女,人無取之者,故本宜須而反歸以娣也。
 〖案〗須當從《本義》賤女之解為是。三不中正而無應,故取象於女之賤者。人不之取,但反歸而為娣也。然亦惟下卦無應,有娣之象,從在上之同類而歸也。上卦無應,則并無娣之象矣。故在四為「愆期」,在上為「虛筐」。
折中
302937854䷵歸妹【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本義〗九四以陽居上體而无正應,賢女不輕從人,而愆期以待所歸之象,正與六三相反。
 〖程傳〗九以陽居四,四上體,地之高也。陽剛在女子為正德,賢明者也。无正應,未得其歸也。過時未歸,故云愆期。女子居貴高之地,有賢明之資,人情所願取,故其愆期乃為有時。蓋自有待,非不售也,待得佳配而後行也。九居四雖不當位,而處柔,乃婦人之道,以无應故為愆期之義。而聖人推理,以女賢而愆期,蓋有待也。
 〖集說〗
 ○ 胡氏瑗曰:以剛陽之質,居陰柔之位,不為躁進,故待其禮之全備,俟其年之長大,然後歸於君子,斯得其時也。遲,待也。
折中
303037954䷵歸妹【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本義〗六五柔中居尊,下應九二,尚德而不貴飾,故為帝女下嫁而服不盛之象。然女德之盛,无以加此,故又為月幾望之象,而占者如之則吉也。
 〖程傳〗六五居尊位,妹之貴高者也。下應於二,為下嫁之象。王姬下嫁,自古而然。至帝乙而後正婚姻之禮,明男女之分,雖至貴之女,不得失柔巽之道,有貴驕之志,故易中陰尊而謙降者,則曰「帝乙歸妹」,泰六五是也。貴女之歸,唯謙降以從禮,乃尊高之德也。不事容飾以說於人也。娣媵者,以容飾為事者也。衣袂,所以為容飾也。六五尊貴之女,尚禮而不尚飾,放其袂不及其娣之袂良也。良,美好也。月望,陰之盈也,盈則敵陽矣。幾望,未至於盈也。五之貴高,常不至於盈極,則不亢其夫,乃為吉也,女之處尊貴之道也。
 〖集說〗
 ○ 薛氏溫其曰:至尊之妹,必歸於夫,人倫之正。
 〖案〗女不待夫家之求而自歸,非正也,卦之所以凶也。然惟天子之女,則必求於夫家而自歸焉。是歸妹之義,在他人則為越禮犯義而凶,在天子則為降尊屈貴而吉矣。六五居尊而下應九二,適合此象,故其辭如此。卦惟此爻有應,而又於歸妹之義,正為所宜,而非所病,則其為吉宜矣。
折中
303138054䷵歸妹【上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本義〗上六以陰柔居歸妹之終而无應,約婚而不終者也,故其象如此,而於占為无所利也。
 〖程傳〗上六女歸之終而无應,女歸之无終者也。婦者,所以承先祖,奉祭祀。不能奉祭祀則不可以為婦矣。 筐篚之實,婦職所供也。古者房中之俎葅歜之類,后夫人職之。諸侯之祭,親割牲,卿大夫皆然。割取血以祭。禮云:血祭,盛氣也。女當承事,筐篚而无實。无實則无以祭,謂不能奉祭祀也。夫婦共承宗廟,婦不能奉祭祀,乃夫不能承祭祀也,故刲羊而无血,亦无以祭也,謂不可以承祭祀也。婦不能奉祭祀,則當離絕矣。是夫婦之无終者也。何所往而利哉。
 〖集說〗
 ○ 胡氏炳文曰:震有虛筐之象,兌羊象,上與三皆陰虛而無應,故有「承筐无實」「刲羊无血」之象。《程傳》以為女歸之无終,《本義》以為約婚而不終,蓋曰士曰女,未成夫婦也。先女而後士,罪在女也,故「无攸利」之占,與卦辭同。
折中
303238155䷶豐55、豐卦 
 【豐卦】  離下震上
 〖程傳〗豐《序卦》:「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物所歸聚,必成其大,故歸妹之後,受之以豐也。豐,盛大之義,為卦震上離下。震,動也。離,明也。以明而動,動而能明,皆致豐之道。明足以照,動足以亨,然後能致豐大也。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本義〗豐,大也。以明而動,盛大之勢也,故其占有亨道焉。然王者至此,盛極當衰,則又有憂道焉。聖人以為徒憂无益,但能守常,不至於過盛則可矣,故戒以「勿憂宜日中」也。
 〖程傳〗豐為盛大,其義自亨。極天下之光大者,唯王者能至之。假,至也,天位之尊,四海之富,群生之眾,王道之大,極豐之道,其唯王者乎。豐之時,人民之繁庶,事物之殷盛,治之豈易周,為可憂慮,宜如日中之盛明廣照,无所不及,然後无憂也。
 〖集說〗
 ○ 張子曰:宜日中,不宜過中也。
 ○ 郭氏忠孝曰:豐者盛大之名,盛大所以亨。然物極盛大者,憂必將至。日過中則昃,豐過盛則衰,聖人欲持滿以中,故言宜日中。
 ○ 項氏安世曰:豐卦皆以明為主,故下三爻皆明而无咎,上三爻皆暗,以能求明為吉,不能求為凶,此所以宜日中也。
 ○ 胡氏炳文曰:豐之大有亨道焉,大則必通也。亦有憂道焉,大則可憂也。不必過於憂,如日之中斯可矣。泰、晉、夬、家人、升皆曰「勿恤」,此曰「勿憂」,皆當極盛之時,常人所不憂,而聖人所深憂。其辭曰「勿憂」,深切之辭,非謂無憂也。
 ○ 何氏楷曰:豐有憂道焉,而云「勿憂」,蓋於此有道焉,可不必憂也。其道安在,亦曰致豐之本,即保豐之道。何以致豐,離明主之,而震動將之也。宜常如日之方中,使其明無所不及,則幽隱畢照,斯可永保夫豐亨矣。
折中
303338255䷶豐【初九,遇其配主,雖旬无咎,往有尚。】
 〖本義〗配主謂四。旬,均也,謂皆陽也。當豐之時,明動相資,故初九之遇九四,雖皆陽剛,而其占如此也。
 〖程傳〗雷電皆至,成豐之象。明動相資,致豐之道。非明无以照,非動无以行,相須猶形影,相資猶表裏。初九明之初,九四動之初,宜相須以成共用,故雖旬而相應。位則相應,用則相資,故初謂四為配主,己所配也。配雖匹稱,然就之者也,如配天以配君子,故初於四云配,四於初云夷也。雖旬无咎,旬,均也。天下之相應者,常非均敵,如陰之應陽,柔之從剛,下之附上,敵則安肯相從。唯豐之初四,其用則相資,其應則相成,故雖均是陽剛,相從而无過咎也。蓋非明則動无所之,非動則明无所用,相資而成用,同舟則胡越一心,共難則仇怨協力,事勢使然也。往而相從,則能成其豐,故云有尚,有可嘉尚也。在它卦則不相下而離隙矣。
 〖集說〗
 ○ 胡氏瑗曰:旬者十日也,謂數之盈滿也,言初與四其德相符,雖居盈滿盛大之時,可以无咎。以此而往,則行有所尚也。
 ○ 蘇氏軾曰:凡人知生於憂患,而愚生於安佚。豐之患常在於闇,故爻皆以明闇為吉凶也。初九,六二,九三,三者皆離也,而有明德者也。九四六五上六,則所謂豐而闇者也。離,火也,日也。以下升上,共性也。以明發闇,其德也。故三離皆上適於震。初九適四,其配之所在也,故曰配主。
 ○ 項氏安世曰:初以四為配,四以初為夷,上下異辭也,自下並上曰配。
 ○ 胡氏炳文曰:初不言豐,初未至豐也。五亦不言豐者,陰虛歉然方賴在下之助,不知有其豐也。凡卦爻取剛柔相應,豐則取明動相資。初之剛與四之剛,同德而相遇,雖兩陽之勢均敵,往而從之,非特无咎,且有尚矣。或曰,十日為旬。
 ○ 來氏知德曰:因宜日中句,爻辭皆以日言,文王象豐,以一日象之,故曰「勿憂宜日中」。周公象豐,以十日象之,故曰「雖旬无咎」。十日為旬,言初之豐,以一月論,已一旬也,正豐之時也。
折中
303438355䷶豐【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本義〗六二居豐之時,為離之主,至明者也。而上應六五之柔暗,故為豐蔀見斗之象。蔀,障蔽也,大其障蔽,故日中而昏也。往而從之,則昏暗之主,必反見疑。唯在積其誠意以感發之則吉,戒占者宜如是也。虛中,有孚之象。
 〖程傳〗明動相資,乃能成豐。二為明之主,又得中正,可謂明者也。而五在正應之地,陰柔不正,非能動者。二五雖皆陰,而在明動相資之時,居相應之地,五才不足,既其應之才不足資,則獨明不能成豐,既不能成豐,則喪其明功,故為豐其蔀。日中見斗,二至明之才,以所應不足與,而不能成其豐,喪其明功,无明功則為昏暗,故云見斗。斗,昏見者也。蔀,周匝之義,用障蔽之物,掩晦於明者也。斗屬陰而主運平,象五以陰柔而當君位。日中盛明之時乃見斗,猶豐大之時,乃遇柔弱之主。斗以昏見,言見斗則是明喪而暗矣。二雖至明中正之才,所遇乃柔暗不正之君。既不能下求於己,若往求之,則反得疑猜忌疾,暗主如是也。然則如之何而可?夫君子之事上也,不得其心,則盡其至誠,以感發其志意而已。苟誠意能動,則雖昏蒙,可開也;雖柔弱,可輔也;雖不正,可正也。古人之事庸君常主,而克行其道者,己之誠意上達,而君見信之篤耳。管仲之相桓公,孔明之輔後主是也。若能以誠信,發其志意,則得行其道,乃為吉也。
 〖集說〗
 ○ 服氏虔曰:日中而昏也。
 ○ 張子曰:凡言往者,皆進而之上也。初進而上,則遇陽而有尚,二既以陰居陰,又所應亦陰,故往增疑疾。
 ○ 郭氏雍曰:六二為離明之中,而有豐蔀之闇者,以陰居陰,上非正應,所以有從闇之象也。天下之理明則無疑,闇則疑。六二用明投闇,往得疑疾,乃其宜也。然任其中正,有孚而發,則動無不吉。
 ○ 徐氏幾曰:卦言宜日中,以下體言之,則二為中。以一卦言之,則三四為中,故二三四皆言「日中」。剛生明,故初應四則為往有尚。柔生暗,故二應五為往得疑疾也。
折中
303538455䷶豐【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无咎。】
 〖本義〗沛,一作旆,謂幡幔也,其蔽甚於蔀矣。沬,小星也。三處明極,而應上六,雖不可用,而非咎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沛字古本有作旆字者,王弼以為幡幔,則是旆也。幡幔圍蔽於內者,豐其沛,其暗更甚於蔀也。三明體而反暗於四者,所應陰暗故也。三居明體之上,陽剛得正,本能明者也。豐之道,必明動相資而成。三應於上,上陰柔,又无位而處震之終,既終則止矣。不能動者也。它卦至終則極,震至終則止矣。三无上之應,則不能成豐。沬,星之微小无名數者。見沬,暗之甚也。豐之時而遇上六,日中而見沬者也。右肱,人之所用,乃折矣,其无能為可知。賢智之才遇明君,則能有為於天下。上无可賴之主,則不能有為,如人之折其右肱也。人之為有所失,則有所歸咎,曰由是故致是,若欲動而无右肱,欲為而上无所頹,則不能而已,更復何言,无所歸咎也。
 〖案〗九三之蔽,又甚於二四者,爻取日中為昏義。二三四在一卦之中,而九三又在三爻之中也。且二應五,為柔中之主。四應初,為同德之助。三所應者,乃過中處極之陰,其蔽安得不甚哉。上六以其昏昏,使人昏昏,故九三雖以剛明之才,為之股肱,而不免於毀折。然於義為无咎者,守其剛正以事上,反己無怍而眾無尤也。
 ○ 又案:易中所取者雖虛象,然必天地間有此實事,非憑虛造設也。日中見斗,甚而至於見沬,所取喻者,固謂至昏伏於至明之中。然以實象求之,則如太陽食時是也。食限多則大星見,食限甚則小星亦見矣。所以然者,陰氣蔽障之故,故所謂豐其蔀、豐其沛者,乃蔽日之物,非蔽人之物也。且此義亦與《彖傳》「日中則昃月盈則食」相發。
折中
303638555䷶豐【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本義〗象與六二同。夷,等夷也。謂初九也。其占為當豐而遇暗主,下就同德則吉也。
 〖程傳〗四雖陽剛,為動之主,又得大臣之位,然以不中正,遇陰暗柔弱之主,豈能致豐大也,故為豐其蔀。蔀,周圍掩蔽之物。周圍則不大,掩蔽則不明。日中見斗,當盛明之時,反昏暗也。夷主,其等夷也,相應故謂之主。初四皆陽而居初,是其德同。又居相應之地,故為夷主。居大臣之位,而得在下之賢,同德相輔,其助豈小也哉,故吉也。如四之才,得在下之賢為之助,則能致豐大乎?曰:在下者上有當位為之與,在上者下有賢才為之助,豈无益乎,故吉也。然而致天下之豐,有君而後能也,五陰柔居尊而震體,无虛中巽順下賢之象。下雖多賢,亦將何為。蓋非陽剛中正,不能致天下之豐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據初適四,則以四為主,故曰遇其配主。自四之初,則以初為主,故曰遇其夷主也。
 ○ 張子曰:近比於五,故亦云見斗。正應亦陽,故云夷主。
 ○ 郭氏雍曰:二之豐蔀見斗,以重陰而非正應也。而有孚發若吉者,中正也。四之豐蔀見斗,非中正也。而遇其夷主吉者,應初而有遇也。二爻之義相類,故其辭同,而皆終之以吉。有為之時,明動必相濟,然後有成,故初謂四為配主,四謂初為夷主。迭稱主者,明動相須,莫適為主。惟明者知求動以為主,動者知求明以為主故也。
 ○ 鄭氏汝諧曰:初視四為配,以下偶上也。四視初為夷,降上就下也。
折中
303738655䷶豐【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本義〗質雖柔暗,若能來致天下之明,則有慶譽而吉矣。蓋因其柔暗,而設此以開之。占者能如是,則如其占矣。
 〖程傳〗五以陰柔之才,為豐之主,固不能成其豐大。若能來致在下章美之才而用之,則有福慶,復得美譽,所謂吉也。六二文明中正,章美之才也。為五者誠能致之在位而委任之,可以致豐大之慶名譽之美,故吉也。章美之才,主二而言。然初與三四,皆陽剛之才,五能用賢則彙征矣。二雖陰,有文明中正之德,大賢之在下者也。五與二雖非陰陽正應,在明動相資之時,有相為用之義,五若能來章,則有慶譽而吉也。然六五无虛己下賢之義,聖人設此義以為教耳。
 〖集說〗
 ○ 馮氏當可曰:六二言往,六五言來,往來交合,章明之象。
 ○ 項氏安世曰:六二以五為蔀,在上而暗也。六五以二為章,在下面明也。
 ○ 陳氏曰:五陰暗則往而疑,二文明則來而章。章者離體文明之象。
 ○ 胡氏炳文曰:三爻稱日中,皆有所蔽。六五不稱日中,蓋宜日中,無蔽也。
 〖案〗五,君位也。彖辭所謂王假之者,即此位,則五乃卦主也。卦義所重,在明以照天下。六五雖非明體,然下應六二為文明之主,而五有柔中之德,能資其章明以自助,則卦義所謂勿憂宜日中者,實與此爻義合。
折中
303838755䷶豐【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无人,三歲不覿,凶。】
 〖本義〗以陰柔居豐極,處動終,明極而反暗者也,故為豐大其屋,而反以自蔽之象。无人不覿,亦言障蔽之深,其凶甚矣。
 〖程傳〗六以陰柔之質,而居豐之極,處動之終,其滿假躁動甚矣。處豐大之時,宜乎謙屈,而處極高。致豐大之功,在乎剛健,而體陰柔,當豐大之任,在乎得時,而不當位。如上六者,處无一當,其凶可知。豐其屋,處太高也。蔀其家,居不明也。以陰柔居豐大,而在无位之地,乃高亢昏暗,自絕於人,人誰與之,故「闚其戶,闃其无人」也。至於三歲之久,而不知變,其凶宜矣。不覿,謂尚不見人,蓋不變也。六居卦終,有變之義,而不能遷,是其才不能也。
 〖集說〗
 ○ 龔氏煥曰:豐卦與明夷相似,唯變九四一爻,豐其蔀蔽,皆六五上六二陰所為。二豐其蔀,以五為應也。三豐其沛,以上為應也。四豐其蔀,以承五也。然五雖柔暗,以其得中,故有來章之吉。上居豐極,始則蔽人之明,終以自蔽,與明夷上六相似。
 ○ 何氏楷曰:處豐之極,亢然自高。豐大其居以明得意,方且深居簡出,距人於千里之外,豈知凶將及矣,能無懼乎?
 〖總論〗熊氏良輔曰:豐六爻以不應為善,初四皆陽,初曰「遇其配主」,四曰「遇其夷主」。二五皆陰,二曰「有孚發若吉」,五曰「來章有慶譽吉」。三與上為正應,三不免於折肱,而上則甚凶。當豐大之時,以同德相輔為善,不取陰陽之應也。
折中
303938856䷷旅56、旅卦 
 【旅卦】  艮下離上
 〖程傳〗旅《序卦》:「豐,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豐盛至於窮極,則必失其所安,旅所以次豐也。為卦離上艮下,山止而不遷,火行而不居,違去而不處之象,故為旅也。又麗乎外,亦旅之象。
【旅,小亨,旅貞吉。】
 〖本義〗旅,羈旅也,山止於下,火炎於上,為去其所止而不處之象,故為旅。以六五得中於外,而順乎上下之二陽,艮止而離麗於明,故其占可以小亨。而能守其旅之正則吉,旅非常居,若可苟者,然道无不在,故自有其正,不可須臾離也。
 〖程傳〗以卦才言也。如卦之才,可以小亨,得旅之貞正而吉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在旅而亨,亨之小者也。然事有小大,道無不在,大亨固利於貞,不可以亨之小而失其貞也,正道果可須臾離哉。
折中
304038956䷷旅【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本義〗當旅之時,以陰柔居下位,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以陰柔在旅之時,處於卑下,是柔弱之人。處旅困而在卑賤,所存污下者也。志卑之人,既處旅困,鄙猥瑣細,无所不至,乃其所以致侮辱,取災咎也。瑣瑣,猥細之狀。當旅困之時,才質如是,上雖有援,无能為也。四陽性而離體,亦非就下者也。又在旅,與他卦為大臣之位者異矣。
 〖集說〗
 ○ 王氏應麟曰:旅初六「所其所取災」,王輔嗣注云:為斯賤之役。唐郭京謂:斯合作 。愚按:後漢《左雄傳》「職斯祿薄」注云:「斯,賤也。」 不必改 字。
 〖案〗易中初爻,多取童稚小子之象,在旅則童僕之象,王氏之說是也。
折中
304139056䷷旅【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本義〗即次則安,懷資則裕,得其童僕之貞信,則无欺而有賴。旅之最吉者也。二有柔順中正之德,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二有柔順中正之德,柔順則眾與之,中正則處不失當,故能保其所有。童僕亦盡其忠信,雖不若五有文明之德,上下之助,亦處旅之善者也。次舍,旅所安也。財貨,旅所資也。童僕,旅所賴也。得就次舍,懷畜其資財,又得童僕之貞良,旅之善也。柔弱在下者,童也。強壯處外者,僕也。二柔順中正,故得內外之心。在旅所親比者,童僕也。不云吉者,旅寓之際,得免於災厲,則已善矣。
 〖集說〗
 ○ 胡氏炳文曰:旅中不能無賴乎童僕之用,亦多不免乎童僕之欺,惟得其貞信者,則無欺而有賴。
 ○ 趙氏玉泉曰:二處旅而有柔順中正之德,則內不失己,而己無不安,外不失人而人無不與。凡旅之所恃以不可無者,皆有以全之也。
 〖案〗二得位得中,故曰「即次懷資」,與九四之旅處而得其資斧者異矣。下有初六比之,故曰「得童僕」。與九三之「喪其童僕」者異矣,在初則為童僕之瑣瑣者,自二視之,則為童僕之貞者,義不相害也。
折中
304239156䷷旅【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本義〗過剛不中,居下之上,故其象占如此。喪其童僕,則不止於失其心矣,故貞字連下句為義。
 〖程傳〗處旅之道,以柔順謙下為先。三剛而不中,又居下體之上,與艮之上,有自高之象。在旅而過剛自高,致困災之道也。自高則不順於上,故上不與而焚其次,失所安也。上離為焚象,過剛則暴下,故下離而喪其童僕之貞信,謂失其心也,如此則危厲之道也。
 〖集說〗
 ○ 潘氏夢旂曰:居剛而用剛,平時猶不可,況旅乎。以此與下,焚次喪僕,固其宜也。九三以剛居下體之上,則焚次。上九以剛居上體之上,則焚巢。位愈高,剛愈亢,則禍愈深矣。
 ○ 丘氏富國曰:九三爻辭,全與二反。二即次而三焚,二得童僕而三喪,二之貞无尤,而三之貞則厲者。二柔順得中,三過剛不中故也,過剛豈處旅之道哉!
 〖案〗三得位,故亦有即次象。以其過剛,故焚之也。六爻惟二三言次,得位故也。
折中
304339256䷷旅【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本義〗以陽居陰,處上之下,用柔能下,故其象占如此。然非其正位,又上无剛陽之與,下唯陰柔之應,故其心有所不快也。
 〖程傳〗四陽剛雖不居中,而處柔在上體之下,有用柔能下之象,得旅之宜也。以剛明之才,為五所與,為初所應,在旅之善者也。然四非正位,故雖得其處止,不若二之就次舍也。有剛明之才,為上下所與,乃旅而得貨財之資,器用之利也。雖在旅為善,然上无剛陽之與,下唯陰柔之應,故不能伸其才,行其志,其心不快也。云我者,據四而言。
 〖集說〗
 ○ 蔣氏悌生曰:凡卦爻陽剛皆勝陰柔,惟旅卦不然。二五皆以柔順得吉,三上皆以陽剛致凶。六爻六五最善,二次之,上九最凶,三次之。九四雖得其處,姑足以安其身而己豈得盡遂其志。
 〖案〗四居位非正,故不曰「即次」,而曰「于處」。在旅而處多懼之地,故雖得資與六二同,而未免加斧以自防衛,其未忘戒心可知,安得快然而安樂乎。
折中
304439356䷷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本義〗雉,文明之物,離之象也。六五柔順文明,又得中道,為離之主。故得此爻者,為射雉之象。雖不无亡矢之費,而所喪不多,終有譽命也。
 〖程傳〗六五有文明柔順之德,處得中道而上下與之,處旅之至善者也。人之處旅,能合文明之道,可謂善矣。羈旅之人,動而或失,則困辱隨之。動而无失,然後為善。離為雉,文明之物,射雉謂取則於文明之道而必合。如射雉一矢而亡之,發无不中,則終能致譽命也。譽,令聞也。命,福祿也。五居文明之位,有文明之德,故動必中文明之道也。五君位,人君无旅,旅則失位,故不取君義。
 〖集說〗
 ○ 朱氏震曰:五在旅卦,不取君象,有文明之德,則令譽升聞而爵命之矣。
 ○ 《朱子語類》云:亡字,正如秦無亡矢遺鏃之亡,不是如伊川之說,易中凡言終吉者,皆是初不甚好也。
 ○ 王氏申子曰:一矢亡,言中之易也。
 〖案〗五在旅卦,不取君義,《程傳》之說是也。古者士大夫出疆則以贄行,而士執雉以相見,射雉而得,是進身而有階之象也。信於友則有譽,獲乎上則有命。
折中
304539456䷷旅【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凶。】
 〖本義〗上九過剛,處旅之上,離之極,驕而不順,凶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鳥,飛騰處高者也。上九剛不中而處最高,又離體,其亢可知,故取鳥象。在旅之時,謙降柔和,乃可自保,而過剛自高,失其所安,宜矣。巢,鳥所安止。焚其巢,失其所安,无所止也。在離上為焚象,陽剛自處於至高,始快其意,故先笑,既而失安莫與,故號咷。輕易以喪其順德,所以凶也。牛,順物,喪牛于易,謂忽易以失其順也。離火性上,為躁易之象,上承鳥焚其巢,故更加旅人字,不云旅人,則是鳥笑哭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上九之視九三,尤為剛亢者也。凡物棲高處亢,而寄諸危地者,鳥之巢是也。故旅之上取以為象。夫高極必危,離火有焚象也,故曰鳥焚其巢。先笑,謂喜居物上也。後號咷,謂巢焚之故也。夫牛,順物也,旅道以柔順謙下為本。上九喪其至順之德,此所以凶也。
 ○ 徐氏幾曰:旅貴柔順中正,三陽爻皆失之,而最亢者上九也。
 〖總論〗范氏仲淹曰:內止而不動於心,外明而弗迷其往,以斯適旅,故得小亨而貞吉。夫旅人之志,卑則自辱,高則見疾,能執其中,可謂智矣。故初瑣瑣,卑以自辱者也。三焚次而上焚巢,高而見疾者也。二懷資而五譽命,柔而不失其中者也。
折中
304639557䷸巽57、巽卦 
 【巽卦】  巽下巽上
 〖程傳〗巽《序卦》:「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羈旅親寡,非巽順何所取容?苟能巽順,雖旅困之中,何往而不能入。巽所以次旅也。為卦一陰在二陽之下,巽順於陽,所以為巽也。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本義〗巽,入也,一陰伏於二陽之下,其性能巽以入也,其象為風,亦取入義。陰為主,故其占為小亨。以陰從陽,故又利有所往。然必知所從乃得其正,故又曰利見大人也。
 〖程傳〗卦之才,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也。巽與兌皆剛中正,巽說義亦相類,而兌則亨。巽乃小亨者,兌,陽之為也。巽,陰之為也。兌柔在外,用柔也。巽柔在內,性柔也。巽之亨所以小也。
 〖集說〗
 ○ 郭氏雍曰:巽,入也,能入故利有攸往,故利見大人,是亦沈潛剛克之意與。
 ○ 《朱子語類》云:巽有入之義,巽為風,如風之入物,只為巽便能入,義理之中,無細不入。
 ○ 趙氏汝楳曰:一陰生於下,二陽巽之於上,卦以剛爻得名,陰生而陽巽之。
 ○ 蔡氏清曰:順字解巽字不盡,潛心懇到方為巽也。《程傳》只說順,然孔子不曰順,而每仍卦名曰巽,是必巽字與順字有辨矣。《大傳》曰「巽,入也」,又曰「巽,德之制也」,又曰「巽,稱而隱」,未嘗只以順字當之也。
 ○ 何氏楷曰:凡巽之所以致亨,皆陽之為也。所謂申命乃陽事也,有陽以巽之於上,故小亨。
 〖案〗巽,入也。從來說者,皆以為一陰入於二陽之下,非也。蓋一陰伏於內,陽必入而散之。陰性疑滯,必散而後與陽合德也,其在造化,則吹浮雲,散積陰者也。其在人心,則察幾微,窮陰伏者也。其在國家,則除奸慝,釐弊事者也。三者皆非入不能,卦之所以名巽者以此,亨之所以小者,如蠱則壞極而更新之,故其亨大。巽但修敝舉廢而已,觀卦爻庚甲之義可見也。天下之事,既察知之,則必見之於行,故曰利有攸往。非有剛德之人不能濟也,故又曰利見大人。
折中
304739657䷸巽【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本義〗初以陰居下,為巽之主,卑巽之過,故為進退不果之象。若以武人之貞處之,則有以濟其所不及,而得所宜矣。
 〖程傳〗六以陰柔居卑,巽而不中,處最下而承剛,過於卑巽者也。陰柔之人,卑巽太過,則志意恐畏而不安,或進或退,不知所從。其所利在武人之貞。若能用武人剛貞之志,則為宜也。勉為剛貞,則无過卑恐畏之失矣。
 〖集說〗
 ○ 王氏弼曰:處令之初,未能服令者也,故進退也。成命齊邪,莫善武人,故利武人之貞以整之。
 ○ 胡氏瑗曰:初六以陰柔之質,復在一卦之下,是以有進退之疑,利在武人之正,勇於行事,然後可獲其吉也。
 ○ 俞氏琰曰:巽,申命行事之卦也。令出則務在必行,豈宜或進或退。初六卑巽而不中,柔懦而不武,故或進或退而不能自決也。若以武人處之,則貞固足以幹事矣,故曰利武人之貞。
折中
304839757䷸巽【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
 〖本義〗二以陽處陰而居下,有不安之意。然當巽之時,不厭其卑。而二又居中,不至已甚。故其占為能過於巽,而丁寧煩悉其辭以自道達,則可以吉而无咎。亦竭誠意以祭祀之吉占也。
 〖程傳〗二居巽時,以陽處陰而在下,過於巽者也。牀,人之所安。巽在牀下,是過於巽,過所安矣。人之過於卑巽,非恐怯則諂說,皆非正也。二實剛中,雖巽體而居柔,為過於巽,非有邪心也。恭巽之過,雖非正禮,可以遠恥辱,絕怨咎,亦吉道也。史巫者,通誠意於神明者也。紛若,多也。苟至誠安於謙巽,能使通其誠意者多,則吉而无咎。謂其誠足以動人也。人不察其誠意,則以過巽為諂矣。
 〖集說〗
 ○ 馮氏椅曰:周官史掌卜筮,巫掌祓禳。卜筮所以占其吉凶,祓禳所以除其烖害。
 〖案〗牀下者,陰邪所伏也。入於牀下,則察之深矣。於是既以史占而知之,復以巫祓而去之,雖有物妖神怪,無能為害矣。紛若者,以喻申命之頻煩,而行事之織悉也。二與五,皆所謂「剛巽乎中正而志行」者,卦之主也。故能盡申命行事之道如此。
折中
304939857䷸巽【九三,頻巽,吝。】
 〖本義〗過剛不中,居下之上,非能巽者,勉為屢失,吝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三以陽處剛,不得其中,又在下體之上,以剛亢之質,而居巽順之時,非能巽者,勉而為之,故屢失也。居巽之時,處下而上臨之以巽,又四以柔順相親,所乘者剛,而上復有重剛,雖欲不巽,得乎?故頻失而頻巽,是可吝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頻巽者,既巽復巽,猶頻復也。
 〖案〗巽者入也。然又曰「德之制」,若不能斷制,則其入之深者,徒足使弊益以滋,而奸無所畏,非惟無益而又害之也。夫子曰「再思可矣」,言事貴斷也。九三上九,皆過於中,則是蓄疑以敗謀,多思而少斷。然三未如上九之甚也,故但為頻巽之象而占曰吝。
折中
305039957䷸巽【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本義〗陰柔无應,承乘皆剛,宜有悔也,而以陰居陰,處上之下,故得悔亡,而又為卜田之吉占也。三品者,一為乾豆,一為賓客,一以充庖。
 〖程傳〗陰柔无援,而承乘皆剛,宜有悔也。而四以陰居陰,得巽之正,在上體之下,居上而能下也。居上之下,巽於上也。以巽臨下,巽於下也。善處如此,故得悔亡。所以得悔亡,以如田之獲三品也。田獲三品,及於上下也。田獵之獲分三品:一為乾豆,一供賓客與充庖,一頒徒御。四能巽於上下之陽,如田之獲三品,謂遍及上下也。四之地本有悔,以處之至善,故悔亡。而復有功,天下之事,苟善處,則悔或可以為功也。
 〖集說〗
 ○ 王氏弼曰:雖以柔遇剛,而依尊履正,以欺行命,必能獲強暴,遠不仁者也。獲而有益,莫善三品,故曰「悔亡,田獲三品」。
 ○ 王氏安石曰:田者,興事之大者也。三品,有功之盛者也。
 ○ 郭氏雍曰:六四近君,志決於進,無初六之疑,則悔亡矣。是以有田獲三品之功也。六四至柔,不當有田獲之功。而此以順乎剛得之,由是觀之,則巽之為道,豈柔弱畏懦之謂哉。
 ○ 沈氏該曰:田獲三品,令行之效也。田,除害也。獲,得禽也。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將以興利除害也。害去利獲,令行而功著,是以田獲三品也。
 ○ 胡氏炳文曰:田,武事也。初利武人之貞,四之田獲,用武而有功者也。
 〖案〗以卦義論,則初與四皆伏陰也。陽所入而制之者也。有以制之,則柔順乎剛,而在內者無陰慝矣。以爻義論,則初與四能順乎剛,是皆有行事之責者。蓋質雖柔,而能以剛克,則所謂柔而立者也。初居重巽之下,猶有進退之疑。至四則居高當位,上承九五,視初又不同矣,故在初利武人之貞。四則載纘武功,而田害悉去,解獲三狐,而此獲三品,所獲者多,不止於狐也。
折中
305140057䷸巽【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本義〗九五剛健中正,而居巽體,故有悔,以有貞而吉也,故得亡其悔而无不利。有悔,是无初也。亡之,是有終也。庚,更也,事之變也。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丁,所以丁寧於其變之前。癸,所以揆度於其變之後。有所變更而得此占者,如是則吉也。
 〖程傳〗五居尊位,為巽之主,命令之所出也。處得中正,盡巽之善,然巽者柔順之道,所利在貞,非五之不足,在巽當戒也。既貞則吉而悔亡,无所不利。貞,正中也。處巽出令,皆以中正為吉。柔巽而不貞則有悔,安能无所不利也。命令之出,有所變更也。无初,始未善也。有終,更之始善也。若已善,則何用命也,何用更也。「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出命更改之道,當如是也。甲者事之端也,庚者變更之始也。十干,戊己為中,過中則變,故謂之庚。事之改,更當原始要終,如先甲後甲之義,如是則吉也。解在蠱卦。
 〖集說〗
 ○ 張氏浚曰:巽孰為貞?先庚後庚,巽之貞也。先三日,蓋慎始而圖其幾。後三日,蓋思終而考其成。慎始思終,權斯行矣。庚有制變之義,當以剛德為主,不然其弊將淪溺而入於蠱矣。
 ○ 郭氏雍曰:慎乃出令,君人之道也。先後三日而申命之者,慎之至也。慎之至者,令出惟行,弗惟反故也。命令之出,有必可行之善,而無不可行復反之失,是以吉也。上曰貞吉,九五之貞吉也。下曰吉,蓋命令以是為吉也。庚,即命令也。先庚,謂申命。後庚,謂出令之後而行事也。
 ○ 胡氏炳文曰:蠱者事之壞,先甲後甲者,飭之使復興起。巽者事之權,先庚後庚者,行之使適變通。
 ○ 張氏清子曰:甲者十干之首,事之端也,故謂之「終則有始」。庚者十干之過中,事之當更者也,故謂之「无初有終」。況巽九五乃蠱六五之變,以造事言之,故取諸甲。以更事言之,故取諸庚,易於甲庚皆曰先後三日者,蓋聖人謹其始終之意也。
 ○ 梁氏寅曰:五居尊位,乃命令之所自出也。巽之義為入,入於理者深,而見於行者決,巽之道然後為盡矣。不然優游牽制,其多思者乃其所以為累者也,曷足貴乎。
 ○ 鄭氏維嶽曰;九五一爻,正所謂「剛巽乎中正而志行」者,五居巽體,有蠱壞之病,故有悔,而以剛中正之道,渙號更命,得其貞正,故吉悔亡而无不利。先三後三,即是申命行事,即是貞處。
 ○ 吳氏曰慎曰:苟有所變,必丁寧揆度而後行事,則入於事理,順於人心,以得重巽之中,盡權宜之制,是以吉也。
折中
305240157䷸巽【上九,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凶。】
 〖本義〗巽在牀下,過於巽者也。喪其資斧,失所以斷也。如是則雖貞亦凶矣。居巽之極,失其陽剛之德,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牀,人所安也。在牀下,過所安之義也。九居巽之極,過於巽者也。資,所有也。斧,以斷也。陽剛本有斷,以過巽而失其剛斷,失其所有,喪資斧也。居上而過巽,至於自失,在正道為凶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處巽之極,極巽過甚,故曰巽在牀下。斧,所以斷者也。過巽失正,喪所以斷,故曰喪其資斧。
 ○ 胡氏瑗曰:斧,斤也,善於斷割。處無位之地,無剛明之才,不能斷割以自決其事,故凶也。
 〖案〗資斧古本作齊斧為是。蓋因承旅卦同音而誤也。《說卦》「齊乎巽 」,齊斧者,所以齊物之斧也。
 〖總論〗蘇氏濬曰:巽者,入也。然所謂入者,豈徒藉口於迂徐漸次之功, 以濟其因循悠緩之習已耶。是故武人之貞不可弛也。三品之獲,不可後也。史巫紛若,不以為激也。先庚後庚,不以為煩也。傳曰巽以行權。
折中
305340258䷹兌58、兌卦 
 【兌卦】  兌下兌上
 〖程傳〗兌《序卦》:「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物相入則相說,相說則相入,兌所以次巽也。
【兌,亨,利貞。】
 〖本義〗兌,說也。一陰進乎二陽之上,喜之見乎外也。其象為澤,取其說萬物,又取坎水而塞其下流之象。卦體剛中而柔外,剛中,故說而亨。柔外,故利於貞。蓋說有亨道,而其妄說不可以不戒,故其占如此。又柔外,故為說亨。剛中,故利於貞。亦一義也。
 〖程傳〗兌,說也。說,致亨之道也。能說於物,物莫不說而與之,足以致亨。然為說之道,利於貞正,非道求說則為邪諂而有悔咎,故戒利貞也。
 〖集說〗
 ○ 焦氏竑曰:人有喜說必見而在外,蓋陽假陰之和柔以為用。喜說非由於陰也,故二陰一陽,則陽為之主。二陽一陰,則陰非為主,但為陽之用耳。
 〖案〗地有積濕,春氣至則潤升於上。人身有血,陽氣盛則腴敷於色,此兌為澤為說之義,蓋說雖緣陰,而所以用陰者陽也。人有柔和之質,而非以忠直之心行之,則失正而入於邪矣,故利貞。
折中
305440358䷹兌【初九,和兌,吉。】
 〖本義〗以陽爻居說體,而處最下,又无係應,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初雖陽爻,居說體而在最下,无所係應,是能卑下和順以為說,而无所偏私者也。以和為說,而无所偏私,說之正也。陽剛則不卑,居下則能巽,處說則能和,无應則不偏,處說如是,所以吉也。
 〖集說〗
 ○ 蔡氏淵曰:爻位皆剛,不比於柔,得說之正,和而不流者也,故吉。
 ○ 吳氏澄曰:六畫唯初不比陰柔,說道之善。故曰和。
 ○ 趙氏玉泉曰:陽剛則無邪媚之嫌,居下則無上求之念,無應又無私係之累,其說也不諂不瀆,中節而無乖戾,和兌之象,如是則說得其正矣。
 ○ 來氏知德曰:和與《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同。謂其所說者無乖戾之私,皆性情之正,道義之公也。
折中
305540458䷹兌【九二,孚兌,吉,悔亡。】
 〖本義〗剛中為孚,居陰為悔。占者以孚而說,則吉而悔亡矣。
 〖程傳〗二承比陰柔,陰柔小人也。說之則當有悔,二剛中之德,孚信內充,雖比小人,自守不失。君子和而不同,說而不失剛中,故吉而悔亡,非二之剛中則有悔矣,以自守而亡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六三陰柔而不正,所謂非道以說者也。而二比之,疑於有悔矣。然二以剛居中,誠實之德,充足於內,故雖與三同體,而無失己之嫌,此其悔所以亡也。
 ○ 龔氏煥曰:九二陽剛得中,當說之時,以孚信為說者也。己以孚信為說,人不得而妄說之,所以吉也。
折中
305640558䷹兌【六三,來兌,凶。】
 〖本義〗陰柔不中正,為兌之主。上无所應,而反來就二陽以求說,凶之道也。
 〖程傳〗六三陰柔不中正之人,說不以道者也。來兌,就之以求說也,比於在下之陽,枉己非道,就以求說,所以凶也。之內為來,上下俱陽而獨之內者,以同體而陰性下也,失道下行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六三居兩兌之間,一兌既盡,一兌復來,故曰來兌。夫以不正之才,居兩兌之間,左右逢迎,惟以容說為事,此小人之失正者,故於兌為凶。
 〖案〗三居內體,故曰來。然非來說於下二陽之謂也。為說之主。志在於說,凡外物之可說者,皆感之而來也。
折中
305740658䷹兌【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本義〗四上承九五之中正,而下比六三之柔邪,故不能決。而商度所說,未能有定,然質本陽剛,故能介然守正,而疾惡柔邪也。如此則有喜矣,象占如此,為戒深矣。
 〖程傳〗四上承中正之五,而下比柔邪之三,雖剛陽而處非正。三陰柔,陽所說也,故不能決而商度未寧,謂擬議所從而未決,未能有定也。兩間謂之介,分限也。地之界則加田義,乃同也,故人有節守謂之介,若介然守正,而疾遠邪惡,則有喜也。從五,正也。說三,邪也。四近君之位,若剛介守正,疾遠邪惡,將得君以行道,福慶及物,為有喜也。若四者得失未有定,繫所從耳。
 〖集說〗
 ○ 楊氏簡曰:九剛四柔,近比六三諛佞之小人,心知其非,而實樂其柔媚,故商度所說,去取交戰於胸中而未寧。聖人於是勉之曰,介然疾惡小人則有喜。
 〖案〗易中疾字皆與喜對,故曰「无妄之疾勿藥有喜」,又曰「損其疾使遄有喜」。以此爻例之,則疾者謂疾病也,喜者謂病去也。四比於三,故曰介疾,言介於邪害之間也。若安而溺焉,則其為鴆毒大矣,惟能商度所說而不以可說者為安,則雖介疾而有喜矣。《論語》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其商兌之謂乎。
折中
305840758䷹兌【九五,孚于剝,有厲。】
 〖本義〗剝,謂陰能剝陽者也。九五陽剛中正,然當說之時而居尊位,密近上六,上六陰柔,為說之主,處說之極,能妄說以剝陽者也。故其占但戒以信於上六則有危也。
 〖程傳〗九五得尊位而處中正,盡說道之善矣。而聖人復設有厲之戒,蓋堯舜之盛,未嘗无戒也。戒所當戒而已,雖聖賢在上,天下未嘗无小人,然不敢肆其惡也。聖人亦說,其能勉而革面也。彼小人者,未嘗不知聖賢之可說也。如四凶處堯朝,隱惡而順命是也。聖人非不知其終惡也,取其畏罪而強仁耳。五若誠心信小人之假善為實善,而不知其包藏,則危道也。小人者備之不至,則害於善,聖人為戒之意深矣。剝者,消陽之名,陰消陽者也。蓋指上六,故孚於剝則危也。以五在說之時而密比於上六,故為之戒。雖舜之聖,且畏巧言令色,安得不戒也。說之惑人,易入而可懼也如此。
 〖集說〗
 ○ 王氏弼曰:比於上六,而與相得,處尊正之位,不說信乎陽,而說信乎陰,孚于剝之義也。剝之為義,小人道長之謂。
 ○ 楊氏簡曰:九五親信上六柔媚不正之小人,故曰孚于剝。剝之為卦,小人剝君子,又剝喪其國家,故謂小人為剝。信小人,危厲之道也。
 ○ 胡氏炳文曰:說之感人,最為可懼,感之者將以剝之也。況為君者,易狃於所說,故雖聖人且畏「巧言令色」,況凡為君子者乎!
 ○ 錢氏一本曰:兌五說體,與履五健體不同,履五健,恐其和之難,危在夬,兌五說,不覺其入之易,危在孚,故皆有厲之象。
 〖案〗易中凡言厲者,皆兼內外而言,蓋事可危而吾危之也。履五爻及此爻,皆以剛中正居尊位,而有厲辭。夫子又皆以位正當釋之,是其危也。以剛中正故能危也。履卦有危懼之義,而九五居尊,所謂「履帝位而不疚」者,故能因夬履而常危。兌有說義,九五居尊,又比上六,故亦因孚于剝而心有危也。
  此「有厲」與夬「有厲」正同,皆以九五比近上六,所謂其危乃光者也。
折中
305940858䷹兌【上六,引兌。】
 〖本義〗上六成說之主,以陰居說之極,引下二陽相與為說,而不能必其從也。故九五當戒,而此爻不言其吉凶。
 〖程傳〗他卦至極則變,兌為說,極則愈說。上六成說之主,居說之極,說不知已者也。故說既極矣,又引而長之,然而不至悔咎,何也?曰:方言其說不知已,未見其所說善惡也。又,下乘九五之中正,无所施其邪說,六三則承乘皆非正,是以有凶。
 〖集說〗
 ○ 劉氏牧曰:執德不固,見誘則從,故稱引兌。
 ○ 毛氏璞曰:所以為兌者,三與上也。三為內卦,故曰來,上為外卦,放曰引。
 〖案〗三與上,皆以陰柔為說主。來兌者,物感我而來,《孟子》所謂蔽於物,《樂記》所謂感於物而動者也。引兌者,物引我而去,《孟子》所謂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樂記》所謂物至而人化物者也。始於來,終於引,此人心動乎欲之淺深也。
 〖總論〗
 ○ 龔氏煥曰:兌本以說之見乎外而得名,然六爻之義,皆不取說之徇乎外者,人之所說,苟能不徇乎外,則其見於外者,斯得其正而吉矣。
 ○ 蔣氏悌生曰:當說之時,剛則有節,柔則無度,故此卦初二及四五四爻,皆以剛陽而得吉。三上二爻,皆以陰柔而致凶。
折中
306040959䷺渙59、渙卦 
 【渙卦 】 坎下巽上
 〖程傳〗渙《序卦》:「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說則舒散也,人之氣,憂則結聚,說則舒散,故說有散義,渙所以繼兌也。為卦巽上坎下,風行於水上,水遇風則渙散,所以為渙也。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本義〗渙,散也,為卦下坎上巽,風行水上,離披解散之象,故為渙。其變則本自漸卦九來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而上同於四,故其占可亨。又以祖考之精神既散,故王者當至於廟以聚之,又以巽木坎水,舟楫之象,故利涉大川。其曰利貞,則占者之深戒也。
 〖程傳〗渙,離散也。人之離散由乎中,人心離則散矣。治乎散亦本於中,能收拾人心,則散可聚也。故卦之義皆主於中,利貞,合渙散之道,在乎正固也。
 〖案〗渙與萃對。假廟者,所以聚鬼神之既散也。涉川者,所以聚人力之不齊也。蓋盡誠以感格,則幽明無有不應。秦越而共舟,則心力無有不同。此二者,渙而求聚之大端也。然不以正行之,則必有黷神犯難之事,故曰利貞。
折中
306141059䷺渙【初六,用拯馬壯,吉。】
 〖本義〗居卦之初,渙之始也。始渙而拯之,為力既易,又有壯馬,其吉可知。初六非有濟渙之才,但能順乎九二,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居卦之初,渙之始也,始渙而拯之,又得馬壯,所以吉也。六爻獨初不云渙者,離散之勢,辨之宜早,方始而拯之,則不至於渙也,為教深矣。馬,人之所脫也。託於壯馬,故能拯渙。馬,謂二也。二有剛中之才,初陰柔順,兩皆无應,无應則親比相求,初之柔順,而託於剛中之才以拯其渙。如得壯馬以致遠,必有濟矣,故吉也。渙拯於始,為力則易,時之順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居渙散之初,則時未至於渙也。當此之時,順此之勢而亟救之,則用拯之道得矣,故必馬壯而後吉。
 ○ 胡氏炳文曰:五爻皆言渙,初獨不言者,救之尚早,可不至於渙也。
折中
306241159䷺渙【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本義〗九而居二,宜有悔也,然當渙之時,來而不窮,能亡其悔者也,故其象占如此。蓋九奔而二机也。
 〖程傳〗諸爻皆云渙,謂渙之時也。在渙離之時,而處險中,其有悔可知。若能奔就所安,則得悔亡也。机者,俯憑以為安者也。俯,就下也。奔,急往也。二與初雖非正應,而當渙離之時,兩皆無與。以陰陽親比相求,則相賴者也。故二目初為机,初謂二為馬。二急就於初以為安,則能亡其悔矣。初雖坎體,而不在險中也。或疑初之柔微何足賴,蓋渙之時,合力為勝。先儒皆以五為机,非也。方渙離之時,二陽豈能同也。若能同,則成濟渙之功當大,豈止悔亡而已。机謂俯就也。
 〖集說〗
 ○ 郭氏雍曰:九二之剛,自外來而得中,得去危就安之義,故有奔其机之象。惟得中就安,故《彖傳》所以言不窮也。
 ○ 《朱子語類》云:九二「渙奔其机」,以人事言之,是來就安處。
 〖案〗聚渙者,先固其本,以剛中居內,固本之象也。机者,所以憑而坐也,有所憑依而安居,然後可以動而不窮矣。
折中
306341259䷺渙【六三,渙其躬,无悔。】
 〖本義〗陰柔而不中正,有私於己之象也,然居得陽位,志在濟時,能散其私,以得无悔。故其占如此。大率此上四爻,皆因渙以濟渙者也。
 〖程傳〗三在渙時,獨有應與,无渙散之悔也。然以陰柔之質,不中正之才,上居无位之地。豈能拯時之渙而及人也。止於其身可以无悔而已。上加渙字,在渙之時,躬无渙之悔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自此以上四爻,皆因渙以拯渙者,謂渙其所當渙,則不當渙者聚矣。
 〖案〗易中六三應上九,少有吉義,惟當渙時,則有應於上者,忘身徇上之象也。蹇之二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亦以當蹇難之時,而與五相應,此爻之義同之。
折中
306441359䷺渙【六四,渙其群,元吉。渙其丘,匪夷所思。】
 〖本義〗居陰得正,上承九五,當濟渙之任者也。下无應與,為能散其朋黨之象。占者如是,則大善而吉。又言能散其小群以成大群,使所散者聚而若丘,則非常人思慮之所及也。
 〖程傳〗渙四五二爻義相須,故通言之,《彖》故曰「上同」也。四巽順而正,居大臣之位。五剛中而正,居君位,君臣合力,剛柔相濟,以拯天下之渙者也。方渙散之時,用剛則不能使之懷附,用柔則不足為之依歸。四以巽順之正道,輔剛中正之君,君臣同功,所以能濟渙也。天下渙散而能使之群聚,可謂大善之吉也。渙有丘,匪夷所思,讚美之辭也。丘,聚之大也。方渙散而能致其大聚,其功甚大,其事甚難,其用至妙。夷,平常也。非平常之見所能思及也,非賢智孰能如是。
 〖集說〗
 ○ 胡氏瑗曰:天下之渙,起於眾心乖離,人自為羣。六四上承九五,當濟渙之任而居陰得正,下無私應,是大臣秉大公之道,使天下之黨盡散,則天下之心不至於乖散而兼得以萃聚,故得盡善元大之吉也。
 ○ 《朱子語類》云:老蘇云,渙之六四曰「渙其群,元吉」,夫群者聖人之所欲渙以混一天下者也。此說雖《程傳》有所不及,如《程傳》之說,則是群其渙,非渙其群也。蓋當人心渙散之時,各相朋黨,不能混一。惟六四能渙小人之私群,成天下之公道,此所以元吉也。
 ○ 陳氏琛曰:天下之所以渙者,多由人心叛上而各締其私也。私黨既散,則公道大行。而勢合於一,如丘陵之高矣,所謂散小群以成大群也。然此必才識之高邁者乃能之,非常人思慮所及也。
 〖案〗孔安國《書序》云:「丘,聚也。」則丘字即訓聚。「渙有丘,匪夷所思」,語氣蓋云,常人徒知散之為散,不知散之為聚也,散中有聚豈常人思慮之所及乎。世有合群黨以為自固之術者,然徒以私相結,以勢相附耳,非真聚也。及其散也,相背相傾,乃甚於不聚者矣。惟無私者,公道足以服人。惟無邪者,正理可以動眾。此所謂散中之聚,人臣體國者之所當知也。
折中
306541459䷺渙【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本義〗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當渙之時,能散其號令,與其居積,則可以濟渙而无咎矣。故其象占如此。九五巽體,有號令之象。汗,謂如汗之出而不反也。「渙王居」,如陸贄所謂散小儲而成大儲之意。
 〖程傳〗五與四君臣合德,以剛中正巽順之道治渙,得其道矣。惟在浹洽於人心,則順從也。當使號令洽於民心,如人身之汗,浹於四體,則信服而從矣。如是則可以濟天下之渙,居王位為稱而无咎。大號,大政令也。謂新民之大命,救渙之大政。再云渙者,上謂渙之時,下謂處渙如是則无咎也。在四已言元吉,五惟言稱其位也。渙之四五通言者,渙以離散為害,拯之使合也。非君臣同功合力,其能濟乎。爻義相須,時之宜也。
 〖集說〗
 ○ 胡氏瑗曰:汗者膚腠之所出,出則宣人之壅滯。愈人之疾,猶上有教令,釋天下之難,使天下各得其所者。九五居至尊之位,為渙散之主。居得其正,履得其中,能出其號令,布其德澤,宣天下壅滯,發天下堙鬱,使天下之人,皆信於上。咸有所歸,所以居位而无悔咎。
 ○ 《朱子語類》云:聖人就人身上說一汗字為象,不為無意。蓋人君之號令當出乎人君之中心,由中而外,由近而遠,雖至幽至遠之處,無不被而及之。亦猶人身之汗,出乎中而浹於四體也。
 ○ 俞氏琰曰:散人之疾,而使之愈者,汗也。散天下之難而使之愈者,號令也。王居,謂王者所居之位。
 ○ 何氏楷曰:王者以天下為一身,欲渙周身之汗,其必有大號以與天下更始而後可。凡大命令之下,大政事之布,大財用之發,以散則為和風,以潤則為甘雨,如人之汗從心而液無不霑透,則羣邪之鬱積盡渙而天下之險難亦庶乎可解矣。
 〖案〗凡易中號字皆當作平聲,為呼號之號。在常人則是哀痛迫切,寫情輸心也。在王者則是至誠懇惻,發號施令也。渙王居渙字,當一讀,言其大號也,如渙汗然,足以通上下之壅塞,回周身之元氣,則雖當渙之時,而以王者居之,必得无咎矣。
折中
306641559䷺渙【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本義〗上九以陽居渙極,能出乎渙,故其象占如此。血,謂傷害。逖,當作惕,與小畜六四同。言渙其血則去,渙其惕則出也。
 〖程傳〗渙之諸爻,皆无係應,亦渙離之象,惟上應於三。三居險陷之極,上若下從於彼,則不能出於渙也。險有傷害畏懼之象,故云血惕。然九以陽剛處渙之外,有出渙之象。又居巽之極,為能巽順於事理,故云若能使其血去其惕出,則无咎也。其者,所有也。渙之時,以能合為功,獨九居渙之極,有係而臨險,故以能出渙遠害為善也。
 〖集說〗
 ○ 王氏弼曰:逖,遠也。最遠於害,不近侵克,散其憂傷,遠出者也。散患於遠害之地,誰將咎之哉。
 ○ 朱氏震曰:逖,遠也。「去逖出」,一本作「去惕出」。然象曰遠害,當從「逖」矣。
 ○ 王氏申子曰:以諸爻文法律之,「渙其血」句也。渙其所傷而免於難。
 ○ 俞氏琰曰:當依爻傳作「渙其血」,上居渙終,去坎甚遠,而無傷害,故其象為渙其血,其占曰无咎。
 ○ 錢氏一本曰:去不復來,逖不復近,出不復入。其於坎血,遠而又遠,何咎之有。
 〖案〗萃以聚為義,故至卦終而猶齎咨涕洟以求萃者,天命之正,人心之安也。渙以離為義,故至卦終而遂遠害,離去以避咎者,亦樂天之智,安土之仁也。古之君子,不潔身以亂倫,亦不濡首以蹈禍,各惟其時而已矣。
折中
306741660䷻節60、節卦 
 【節卦】  兌下坎上
 〖程傳〗節《序卦》:「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物既離散,則當節止之,節所以次渙也。為卦澤上有水,澤之容有限。澤上置水,滿則不容,為有節之象,故為節。
【節,亨,苦節不可貞。】
 〖本義〗節,有限而止也,為卦下兌上坎,澤上有水,其容有限,故為節,節固自有亨道矣。又其體陰陽各半,而二五皆陽,故其占得亨。然至於太甚則苦矣,故又戒以不可守以為貞也。
 〖程傳〗事既有節,則能致亨通,故節有亨義。節貴適中,過則苦矣。節至於苦,豈能常也。不可固守以為常,不可貞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有節,其道乃亨,故曰節亨。節須得中,為節過苦,傷於刻薄,物所不堪,不可復正,故曰苦節不可貞也。
 ○ 薛氏溫其曰:節以禮,其道乃亨。過苦傷陋,不可以為正也。
折中
306841760䷻節【初九,不出戶庭,无咎。】
 〖本義〗戶庭,戶外之庭也。陽剛得正,居節之初,未可以行,能節而止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戶庭,戶外之庭。門庭,門內之庭。初以陽在下,上復有應,非能節者也。又當節之初,故戒之謹守,至於不出戶庭則无咎也。初能固守,終或渝之,不謹於初,安能有卒,故於節之初為戒甚嚴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陽剛在下,居得其正。當節之初,知其時未可行,故謹言謹行,至於不出戶外之庭,是知節而能止者,故无咎。
 ○ 徐氏在漢曰:坎變下一畫為兌,象止坎下流。戶以節人之出入,澤以節水之出入。初「不出戶庭」,以極其慎密為不出,此其所以无咎。
折中
306941860䷻節【九二,不出門庭,凶。】
 〖本義〗門庭,門內之庭也。九二當可行之時,而失剛不正。上无應與,知節而不知通,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二雖剛中之質,然處陰居說而承柔。處陰,不正也。居說,失剛也。承柔,近邪也。節之道當以剛中正。二失其剛中之德,與九五剛中正異矣。不出門庭,不之於外也,謂不從於五也。二五非陰陽正應,故不相從。若以剛中之道相合,則可以成節之功。惟其失德失時,是以凶也。不合於五,乃不正之節也,以剛中正為節,如懲忿窒欲,損過益有餘是也。不正之節,如嗇節於用,懦節於行是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戶庭是初爻之象,門庭是第二爻之象。
 ○ 錢氏志立曰:澤所以鍾水也,水始至則增其防以瀦之,初九是也。水漸盛則啓其竇以洩之,九二是也。二與初同道,則失其節矣。
 〖案〗節卦六爻皆以澤水二體取義,澤者止,水者行。節雖以止為義,然必可以通行而不窮,乃為節之亨也。初二兩爻,一在澤底,一在澤中。在澤底者水之方瀦,不出宜也,在澤中則當有蓄洩之道,不可閉塞而不出也。兌本坎體,中爻其主也。有坎之德可以流行,而變兌則為下流之塞,二適當之,故六爻之失時,未有如二者也。時應塞而塞,則為慎密不出,雖足不窺戶可也。時不應塞而塞,則為絕物自廢,所謂出門同人者安在哉。
折中
307041960䷻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本義〗陰柔而不中正,以當節時,非能節者,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三不中正,乘剛而臨險,固宜有咎。然柔順而和說,若能自節而順於義,則可以无過。不然,則凶咎必至,可傷嗟也。故「不節若則嗟若」。己所自致,无所歸咎也。
 〖集說〗
 ○ 張子曰:處非其位,失節也。然能嗟其不節,則亦无咎矣。
 ○ 又曰:王弼於此无咎,又別立一例,只舊例亦可推行,但能嗟其不節,有補過之心,則亦无咎也。
 ○ 李氏彥章曰:臨之六三,失臨之道,而既憂之。節之六三,失節之道而嗟若,皆得无咎。易以補過為善者也。
 ○ 鄭氏汝諧曰:進乘二陽,處澤之溢,過乎中而不節者三也。知其不節,而能傷嗟以自悔,其誰咎之哉!下體之極,極則當變,故發此義。
 ○ 豐氏寅初曰:處兌之極,水溢澤上,說於驕侈,不知謹節,以致窮困。然其心痛悔,形於悲歡,能悔則有改過之幾,是猶可以无咎也。
折中
307142060䷻節【六四,安節,亨。】
 〖本義〗柔順得正,上承九五,自然有節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四順承九五剛中正之道,是以中正為節也。以陰居陰,安於正也,當位為有節之象。下應於初,四坎體水也,水上溢為无節,就下有節也。如四之義,非強節之,安於節者也,故能致亨。節以安為善,強守而不安則不能常,豈能亨也。
 〖集說〗
 ○ 俞氏琰曰:六三失位而處兌澤之極,是乃溢而不節,六四當位而順承九五之君,故為安節。
 〖案〗六四以柔正承五,故曰安節。安與勉對,蓋凡其制節謹度,皆循乎成法而安行,非勉強以為節者也。於象居坎之下,水之下流也。柔正為水流平地,安瀾之象。
折中
307242160䷻節【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本義〗所謂當位以節,中正以通者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九五剛中正居尊位,為節之主。所謂當位以節,中正以通者也。在己則安行,天下則說從,節之甘美者也,其吉可知。以此而行,其功大矣,故往則有可嘉尚也。
 〖集說〗
 ○ 王氏弼曰:當位居中,為節之主。不失其中,不傷財,不害民之謂也。為節而不苦,非甘而何?術斯以往,往有尚也。
 ○ 《朱子語類》云:甘便對那苦,甘節與「禮之用,和為貴」相似。
 ○ 趙氏汝楳曰:鹹苦酸辛,味之偏。甘,味之中也。甘受和,和者節味之偏而適其中。行之以甘,人不吾病,而事以成,節之吉也。
 〖案〗水之止者苦,積澤為鹵是也。其流者甘,山下出泉是也。五為坎,主水之源也。在井為冽,取其不泥也。在節為甘,取其不苦也。
折中
307342260䷻節【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本義〗居節之極,故為苦節。既處過極,故雖得正而不免於凶。然禮奢寧儉,故雖有悔而終得亡之也。
 〖程傳〗上六居節之極,節之苦者也。居險之極,亦為苦義。固守則凶,悔則凶亡。悔,損過從中之謂也。節之悔亡,與他卦之悔亡,辭同而義異也。
 〖集說〗
 ○ 干氏寶曰:彖稱「苦節不可貞」,在此爻也,故曰貞凶。
 ○ 孔氏穎達曰:上六處節之極,過節之中,節不能甘,以至於苦,故曰「苦節」也。若以苦節施人,則是正道之凶,若以苦節脩身,則儉約無妄,可得亡悔。
 ○ 呂氏大臨曰:上六居節之極,其節已甚,苦節者也。用過乎節,物所不堪,守是不變,物窮必乖,故曰貞凶。禮奢寧儉,未害乎義,故曰悔亡。
 ○ 胡氏炳文曰:五位中,故為甘。上位極,故為苦。《彖》曰「節亨」,五以之,曰「苦節不可貞」,上以之。
 ○ 來氏知德曰:無甘節之吉,故貞凶。無不節之嗟,故悔亡。
 〖總論〗丘氏富國曰:《彖傳》當位以節,故節之六爻,以當位為善,不當位為不善。若以兩爻相比者觀之,則又各相比而相反。初與二比,初「不出戶庭」則无咎,二「不出門庭」則凶,二反乎初者也。三與四比,四柔得正則為「安節」,三柔不正則為「不節」,三反乎四者也。五與上比,五得中則為節之甘,上過中則為節之苦,上反乎五者也。
 ○ 陸氏振奇曰:觀下卦通塞二字,上卦甘苦二字,可以知節道矣。通處味甘,塞處味苦。塞極必潰,故三受焉。甘失反苦,故上受焉。
 〖案〗下卦為澤為止,故初二皆曰不出。三則澤之止而溢也,上卦為水為流,故四曰安,而五曰甘。上則水之流而竭也。通塞甘苦,皆以澤水取義。陸氏之說得之矣。
折中
307442361䷼中孚61、中孚卦 
 【中孚卦】  兌下巽上
 〖程傳〗中孚《序卦》:「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節者,為之制節使不得過越也,信而後能行,上能信守之,下則信從之,節而信之也,中孚所以次節也。為卦澤上有風,風行澤上,而感於水中,為中孚之象。感,謂感而動也。內外皆實而中虛,為中孚之象。又二五皆陽中實,亦為孚義。在二體則中實,在全體則中虛。中虛信之本,中實信之質。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本義〗孚,信也。為卦二陰在內,四陽在外,而二五之陽,皆得其中。以一卦言之為中虛,以二體言之為中實,皆孚信之象也。又下說以應上,上巽以順下,亦為孚義。豚魚,无知之物。又木在澤上,外實內虛,皆舟楫之象。至信可感豚魚,涉險難,而不可以失其貞。故占者能致豚魚之應則吉而利涉大川,又必利於貞也。
 〖程傳〗豚躁魚冥,物之難感者也。孚信能感於豚魚,則无不至矣,所以吉也。忠信可以蹈水火,況涉川乎。守信之道,在乎堅正,故利於貞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信發於中謂之中孚。魚者蟲之幽隱,豚者獸之微賤,內有誠信,則雖微隱之物,信皆及矣。既有誠信,光被萬物,以斯涉難,何往不通,故曰「利涉大川」。信而不正,凶邪之道,故利在貞也。
 ○ 蘇氏軾曰:中孚,信也,而謂之中孚者,如羽蟲之孚,有諸中而後能化也。內無陽不生,故必剛得中,然後為中孚也。
 ○ 《朱子語類》問:中孚孚字與信字恐亦有別。曰:伊川云,存於中為孚,見於事為信,說得極好。因舉字說孚字從爪從子,如鳥抱子之象。今之乳字,一邊從孚,蓋中所抱者,實有物也。中間實有物,所以人自信之。
 ○ 問:中虛信之本,中實信之質,如何?曰:只看虛實字,便見本質之異。中虛是無事時虛而無物,故曰中虛。自中虛中發出來皆是實理,所以曰中實。
 ○ 又云:一念之間,中無私主,便謂之虛。事皆不妄,便謂之實,不是兩件事。
 ○ 胡氏炳文曰:豚魚至愚無知,惟信足以感之。大川至險不測,惟信足以濟之。然信而或失其正,則如盜賊相群,男女相私,士夫死黨,小人出肺肝相示,而遂背之,其為孚也。人為之偽,非天理之正,故又戒以利貞。
 ○ 蔡氏清曰:豚魚吉,承中孚云也。中孚便有以孚於物矣,不然,乃為豚魚之吉,而不為中孚者之吉矣。豚魚是承中孚,故《彖傳》曰「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吳氏曰慎曰:「中孚豚魚吉」,卦辭連卦名為義,猶「同人于野」,「履虎尾」,「艮其背」之例,言人中心能孚信於豚魚,則無所不感矣,故吉也。
折中
307542461䷼中孚【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本義〗當中孚之初,上應六四,能度其可信而信之,則吉。復有他焉,則失其所以度之之正,而不得其所安矣,戒占者之辭也。
 〖程傳〗九當中孚之初,故戒在審其所信。虞,度也,度其可信而後從也。雖有至信,若不得其所,則有悔咎。故虞度而後信則吉也。既得所信,則當誠一,若有他,則不得其燕安矣。燕,安裕也。有他,志不定也。人志不定,則惑而不安。初與四為正應,四巽體而居正,无不善也。爻以謀始之義大,故不取相應之義,若用應則非虞也。
 〖集說〗
 ○ 荀氏爽曰:虞,安也。初應於四,宜自安虞,無意於四則吉,故曰「虞吉」也。有意於四則不安,故曰「有他不燕」也。
 ○ 項氏安世曰:中孚六爻皆不取外應,孚在其中,無待於外也。初九安處於下,不假他求,何吉如之。苟變其志,動而求孚於四,則失其安也。
 〖案〗荀氏項氏說,於易例卦義皆合。蓋易例初九應六四,義無所取,如屯之磐桓,賁之賁趾,皆不取應四為義。頤之朵頤,則反以應四為累。惟損益之初,則適當益上報上之卦,時義不同也。此卦之義,主於中有實德,不願乎外,故六爻無應者吉,有應者凶。初之虞吉者,謂其有以自守自安也。禮有虞祭,亦安之義也。燕,亦安也。虞則燕,不虞則不燕矣。有他不燕,正與大過九四「有他吝」同。九四下應初六為有他,初九上應六四,亦為有他也。
折中
307642561䷼中孚【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本義〗九二中孚之實,而九五亦以中孚之實應之,故有鶴鳴子和,我爵爾靡之象。鶴在陰,謂九居二。好爵,謂得中。靡,與縻同,言懿德人之所好。故好爵雖我之所獨有,而彼亦繫戀之也。
 〖程傳〗二剛實於中,孚之至者也。孚至則能感通,鶴鳴於幽隱之處,不聞也。而其子相應和中心之願相通也。好爵我有,而彼亦係慕,說好爵之意同也。有孚於中,物无不應,誠同故也。至誠无遠近幽深之間,故《繫辭》云,「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不善則千里違之」,言誠通也。至誠感通之理,知道若為能識之。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九二體剛,處於卦內,又在三四重陰之下,而履不失中,是不徇於外,自任其真者也。處於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於外,為同類之所應焉。如鶴之鳴於幽遠,則為其子所和也。靡,散也。不私權利,惟德是與。若我有好爵,願與爾賢者分散而共之。故曰「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 王氏安石曰:君子之言行,至誠而善,則雖在幽遠,為己類者,亦以至誠從而應之,中孚之至也。
 ○ 蘇氏軾曰:中孚必正而一,靜而久,而初九六四,六三上九,有應而相求,皆非所謂正而一,靜而久者也。惟九二端愨無求,而物自應焉。
 ○ 張氏浚曰:二處二陰下為「在陰」,「其子和之」謂初。
 ○ 鄭氏汝諧曰:二獨無應,若未信於人,而爻之最吉,莫二若也。自耀者其實喪,自晦者其德章。無心於感物,而物無不感者,至誠之道也。二以剛履柔,其居得中,且伏於二陰之下,蓋靜晦而無求者,無求而物自應,故鶴鳴在陰,而其子和之者,感以天也。
 〖案〗易例凡言子言童者,皆初之象,故張氏以「其子和之」為初者近是。好爵,謂旨酒也。靡,謂醉也。九二有剛中之實德,無應於上,而初與之同德,故有鶴鳴子和好爵爾靡之象。言父子,明不出戶庭也。言爾我,明不踰同類也。《詩》云: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則居爽塏之地,而聲及遠矣。處於陰而子和,則不求遠聞可知。又曰: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衎,則同樂者眾矣。吾與爾靡,則惟二人同心而已。君子之實德實行,不務於遠而脩於邇。故《繫辭傳》兩言「況其邇者乎」!然後推廣而極言之。
折中
307742661䷼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本義〗敵,謂上九信之窮者,六三陰柔不中正,以居說極,而與之為應,故不能自主,而其象如此。
 〖程傳〗敵,對敵也,謂所交孚者,正應上九是也。三四皆以虛中為成孚之主,然所處則異。四得位居正,故亡匹以從上,三不中失正,故得敵以累志,以柔說之質,既有所係,惟所信是從。或鼓張,或罷廢,或悲泣,或歌樂,動息憂樂皆繫乎所信也。惟係所信,故未知吉凶,然非明達君子之所為也。
 〖集說〗
 ○ 劉氏牧曰:人惟信不足,故言行之間,變動不常如此。
 ○ 李氏簡曰:六三之得敵,以其有私係之心也。
 〖案〗諸爻獨三上有應,有應者,動於外也,非中孚也。人心動於外,則憂樂皆係於物,鼓罷泣歌,喻其不能坦然自安,蓋初九虞燕之反也。
折中
307842761䷼中孚【六四,月幾望,馬匹亡,无咎。】
 〖本義〗六四居陰得正,位近於君,為月幾望之象。馬匹,謂初與己為匹。四乃絕之而上以信於五,故為馬匹亡之象,占者如是則无咎也。
 〖程傳〗四為成孚之主,居近君之位,處得其正,而上信之至,當孚之任者也,如月之幾望盛之至也。己望則敵矣,臣而敵君,禍敗必至,故以幾望為至盛。馬匹亡,四與初為正應,匹也。古者駕車用四馬,不能備純色,則兩服兩驂各一色,又小大必相稱,故兩馬為匹,謂對也。馬者,行物也。初上應四,而四亦進從五,皆上行,故以馬為象。孚道在一,四既從五,若復下係於初,則不一而害於孚,為有咎矣。故馬匹亡則无咎也。上從五而不繫於初,是亡其匹也,係初則不進,不能成孚之功也。
 〖集說〗
 ○ 郭氏雍曰:匹,亦敵之類也。得敵匹亡,其道相反也。《彖傳》言柔在內,而爻則其道相反,蓋卦爻取義有不得而同者也。
 〖案〗易中六四應初九,而義有取焉者,皆上不遇九五者也。如六四遇九五,則以從上為義,而應非所論,易例皆然。而此爻尤明,蓋孚不容於有二,況居大臣之位者乎。月幾望者,陰受陽光,承五之象也。馬匹亡者,無有私群,遠初之象也。自坤卦牝馬以得主為義,而其下曰「東北喪朋」。東北者,近君之位也,中孚之四當之矣。
折中
307942861䷼中孚【九五,有孚孿如,无咎。】
 〖本義〗九五剛健中正,中孚之實而居尊位,為孚之主者也。下應九二,與之同德,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五居君位,人君之道,當以至誠感通天下,使天下之心信之,固結如拘攣然,則為无咎也。人君之孚,不能使天下固結如是,則億兆之心,安能保其不離乎。
 〖集說〗
 ○ 王氏弼曰:處中誠以相交之時,居尊位以為群物之主,信何可舍,故有孚攣如乃得无咎。
 ○ 胡氏瑗曰:居尊而有中正之德,是有至誠至信之心,發之於內而交於下,以攣天下之心。上下內外皆以誠信相通,是得為君之道,何咎之有。
 ○ 郭氏雍曰:孚之道,無不通,亦無不感,可以通天下之志,至於固結攣如,是以无咎。九五君位,足以感通天下,又無私應之累,故直曰「有孚攣如」而已。
 ○ 胡氏炳文曰:六爻不言孚,惟九五言之,九五孚之主也。
 〖案〗此爻是《彖》所謂「孚乃化邦者也」,人君之孚,與在下者不同。居下位者,中有實德,不遷於外而已,人君則以孚天下為實德。故必誠信固結於天下,然後為无咎也。此爻義與小畜之九五同,其為臣者,月幾望之義亦同,但彼主於君臣相畜,而此主於君臣相孚爾,要之「富以其鄰」者,即「孚乃化邦」之說,而「君子征凶」者,亦即「馬匹亡」之意也。
折中
308042961䷼中孚【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本義〗居信之極,而不知變,雖得其貞,亦凶道也,故其象占如比。雞曰翰音,乃巽之象。居巽之極,為登于天。雞非登天之物,而欲登天,信非所信,而不知變,亦猶是也。
 〖程傳〗翰音者,音飛而實不從,處信之終,信終則衰,忠篤內喪,華美外颺,故云翰音登天,正亦滅矣。陽性上進,風體飛颺。九居中孚之時,處於最上,孚於上進而不知止者也,其極至於羽翰之音,登聞于天,貞固於此而不知變,凶可知矣。夫子曰:「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固守而不通之謂也。
 〖集說〗
 ○ 王氏弼曰:翰,高飛也。飛音者,音飛而實不從之謂也。居卦之上,處信之終,信終則衰,忠篤內喪,華美外揚,故曰「翰音登于天」也。
 ○ 胡氏瑗曰:翰者,鳥羽之高飛也,上九在一卦之上,居窮極之地,是無純誠之心,篤實之道,徒務其虛聲外飾,以矯偽為尚,如鳥之飛登于天,徒聞其虛聲而已。
 ○ 蘇氏軾曰:翰音,飛且鳴者也。處外而居上,非中孚之道。飛而求顯,鳴而求信者也,故曰「翰音登於天」。九二在陰而子和,上九飛鳴而登天,其道蓋相反也。
 ○ 朱氏震曰:巽為雞,剛其翰也,柔其毛也。翰,羽翮也。雞振其羽翮而後出於聲,翰音也。
 ○ 鄭氏汝諧曰:翰音登天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 章氏潢曰:二居兌澤,故曰在陰。上為巽風,故曰于天。孚於中也,則鳴鶴自有子和。孚於外也,則翰音徒登于天。然則中孚可以人偽為之哉!
折中
308143062䷽小過62、小過卦 
 【小過卦】  艮下震上
 〖程傳〗小過《序卦》:「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人之所信則必行,行則過也,小過所以繼中孚也。 為卦山上有雷,雷震於高,其聲過常,故為小過。又陰居尊位,陽失位而不中,小者過其常也, 蓋為小者過,又為小事過,又為過之小。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本義〗小,謂陰也。為卦四陰在外,二陽在內,陰多於陽,小者過也。既過於陽,可以亨矣。然必利於守貞,則又不可以不戒也。卦之二五,皆以柔而得中,故可小事。三四皆以剛失位而不中,故不可大事。卦體內實外虛,如鳥之飛,其聲下而不上,故能致飛鳥遺音之應,則宜下而大吉,亦不可大事之類也。
 〖程傳〗過者,過其常也。若矯枉而過正,過所以就正也。事有時而當然,有得過而後能亨者,故小過自有亨義。利貞者,過之道,利於貞也。不失時宜之謂正,過所以求就中也。所過者小事也,事之大者,豈可過也。於大過論之詳矣。飛鳥遺之音,謂過之不遠也。不宜上宜下,謂宜順也。順則大吉,過以就之,蓋順理也。過而順理,其吉必大。
 〖集說〗
 ○ 王氏弼曰:飛鳥遺其音,聲哀以求處上,愈無所適,下則得安,愈上則愈窮,莫若飛鳥也。
 ○ 孔氏穎達曰:過之小事,謂之小過。即行過乎恭,喪過乎哀之例是也。褚氏云:謂小人之行,小有過差。君子為過厚之行以矯之,如晏子狐裘之比也。過為小事,道乃可通,故曰「小過亨」。利貞者,矯世勵俗,利在歸正也。可小事不可大事者,小有過差,惟可矯以小事,不可正以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者,飛鳥聲哀以求處,過上則愈無所適。過下則不失其安,譬君子處過差之時,為過矯之行,順則執卑守下,逆則犯君陵上,故以順逆類鳥之上下也。
 ○ 呂氏大臨曰:小過,過於小者也。君子之道,皆以濟其不及,然後可以會於中。大過以濟其大不及,小過以濟其小不及者,濟所以亨也。飛鳥不宜上宜下,上窮而下有止也。過奢過慢則凶,不宜上也。過恭過儉則吉,宜下也。
 ○ 《朱子語類》云:小過是過於慈惠之類,大過則是剛嚴果毅底氣象。小過是小事過,又是過於小,如「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皆是過於小。退後一步,自貶底意思。
 ○ 俞氏琰曰:小過之時,可過者小事而已,大事則不可過也。
 ○ 林氏希元曰:小過不當以人類言。當以事類言。觀大象《本義》曰:三者之過,皆小者之過,可過於小,而不可過於大,可以小過,而不可以甚過。又曰彖所謂可小事而宜下,其意可見矣。小過亨者,小事過而亨也。曰利貞,深戒占者之辭。「可小事不可大事,不宜上宜下」,又是申利貞之意。
 ○ 陸氏銓曰:君子雖行貴得中,事期當可,然勢有極重,時須損餘以補缺,事必矯枉而後平,即夫子所謂寧儉寧戚之意,理所當過即是時中。
 〖案〗大過者,大事過也。小過者,小事過也。大事,謂關繫天下國家之事。小事,謂日用常行之事。道雖貴中,而有時而過者,過所以為中也,當過而過,然後可以通行,故有亨道而利於正也。可小事不可大事,是申小過之義。言此卦之義,可以施於小事,不可施於大事。不宜上宜下,又是申利貞之義。飛鳥遺之音者,卦有飛鳥之象,卦示以兆,如飛鳥之遺以音也。上下二字是借鳥飛之上下,以切人事。飛鳥相呼云,不宜上宜下,在飛鳥則上無止戾,下有棲宿。在人事則高亢者失正而遠於理,卑約者得正而近乎情,是以大吉也。
折中
308243162䷽小過【初六,飛鳥以凶。】
 〖本義〗初六陰柔,上應九四,又居過時,上而不下者也。飛鳥遺音,不宜上宜下,故其象占如此,郭璞《洞林》占得此者,或致羽蟲之孽。
 〖程傳〗初六陰柔在下,小人之象。又上應於四,四復動體,小人躁易,而上有應助,於所當過,必至過甚,況不當過而過乎。其過如飛鳥之迅疾,所以凶也。躁疾如是,所以過之速且遠,救止莫及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小過之義,上逆下順。而初應在上卦,進而之逆,同於飛鳥,無所錯足,故曰「飛鳥以凶」。
 ○ 胡氏瑗曰:小過之時不宜上,位在下而志愈上,故獲凶也。
 ○ 項氏安世曰:初上二爻,陰過而不得中,是以凶也。以卦象觀之,二爻皆當鳥翅之末。初六在艮之下,當止而反飛,以飛致凶,故曰「飛鳥以凶」。上六居震之極,其飛已高,則麗於網罟,故曰「飛鳥離之凶」。
 ○ 龔氏煥曰:大過卦辭以棟為象,而三四兩爻亦以棟言。小過卦辭以鳥為象,而初上兩爻亦以鳥言。大過陽過於中,而三四又陽之中也。小過陰過於外,初上又陰之外也。
 ○ 胡氏炳文曰:大過有棟橈象,棟之用在中,故於三四言之。小過有飛鳥象,鳥之用在翼,故於初上言之。然初二五上皆翼也,獨初上言之何耶?鳥飛不在翼而在翰,初上其翰也。
 〖案〗大過象棟者兩爻,小過象飛鳥者亦兩爻。然大過宜隆不宜橈,則四居上吉,三居下凶,宜矣。小過之鳥,宜下不宜上,初居下應吉而反凶者,何也?蓋屋之中棟,惟一而已,四之象獨當之,鳥之翼則有兩,初與上之象皆當之也。初於時則未過,於位則處下,如鳥之正當棲宿者,乃不能自禁而飛,其凶也,豈非自取乎。
折中
308343262䷽小過【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本義〗六二柔順中正,進則過三四而遇六五,是過陽而反遇陰也。如此則不及六五而自得其分,是不及君,而適遇其臣也。皆過而不過,守正得中之意,无咎之道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陽之在上者父之象,尊於父者祖之象。四在三上,故為祖。二與五居相應之地,同有柔中之德,志不從於三四,故過四而遇五,是過其祖也。五陰而尊,祖妣之象,與二同德相應,在他卦則陰陽相求,過之時必過其常,故異也。无所不過,故二從五亦戒其過。不及其君遇其臣,謂上進而不陵及於君。適當臣道,則无咎也。遇,當也,過臣之分,則其咎可知。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六二或過或不及,皆適當其時與分,而不愆於中焉,此在過之道為無過也,故曰无咎。
 ○ 俞氏琰曰:遇妣而過於祖,雖過之,君子不以為過也。遇臣則不可過於君,故曰不及其君遇其臣。《彖》言「可小事不可大事,不宜上宜下」。而六二柔順中正,故其象如此,其占无咎。
 ○ 張氏振淵曰:祖妣只作陰陽象,陽亢而陰順也。過祖遇妣,是去陽而就陰,去亢而從順。如此則不陵及於君,適當臣道之常矣。不及其君遇其臣,宜下宜順也。
 ○ 吳氏曰慎曰:六二中正,而爻辭以過不及言之。蓋當過而過,當不及而不及,此權之所以取中,而卒無過不及之偏矣。
 〖案〗古者重昭穆,故孫則祔於祖,孫婦則祔於祖姑。晉之王母,此爻之妣,皆謂祖姑也。兩陰相應,故取妣婦相配之象。凡易之義,陰陽有應者,則為君臣,為夫婦,取其耦配也。無應者,則或為父子,或為等夷,或為嫡媵,或為妣婦,取其同類也。此爻二五皆柔,有妣婦之配,無君臣之交,故取遇妣不及其君為義。孫行而附於祖列,疑其過矣。然禮所當然是適得其分也。無應於君者,不敢仰干於君之象。然守柔居下,是臣節不失也。以人事類之,則事之可過者。過而得其恭順之體。事之必不可過者,不及而安於名分之常。夫子之言麻冕拜下,意正如此也。小過之義主於過恭過儉,妻道也,臣道也。二當其位,而有中正之德,故能權衡於過不及而得其中,於六爻為最善。
折中
308443362䷽小過【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本義〗小過之時,事每當過,然後得中。九三以剛居正,眾陰所欲害者也。而自恃其剛,不肯過為之備,故其象占如此。若占者能過防之,則可以免矣。
 〖程傳〗小過陰過陽,失位之時,三獨居正,然在下无所能為,而為陰所忌惡。故有當過者,在過防於小人,若弗過防之,則或從而戕害之矣,如是則凶也。三於陰過之時,以陽居剛,過於剛也。既戒之過防,則過剛亦在所戒矣。防小人之道,正己為先。三不失正,故无必凶之義,能過防則免矣。三居下之上,居上為下,皆如是也。
 〖集說〗
 ○ 楊氏啓新曰:言當過於防,而九三不知時也。
 〖案〗小過者,小事過也。小事過者,敬小慎微之義也。九三過剛,違於斯義矣。故為不過於周防,而或遇戕害之象。《傳》曰: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此爻之意也。
折中
308543462䷽小過【九四,无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本義〗當過之時,以剛處柔,過乎恭矣,无咎之道也。弗過遇之,言弗過於剛而適合其宜也。往則過矣,故有厲而當戒。陽性堅剛,故又戒以勿用永貞。言當隨時之宜,不可固守也。或曰:弗過遇之,若以六二爻例,則當如此說,若依九三爻例,則過遇當如過防之義。未詳孰是,當闕以俟知者。
 〖程傳〗四當小過之時,以剛處柔,剛不過也,是以无咎。既弗過則合其宜矣,故云遇之,謂得其道也。若往則有危,必當戒懼也。往去柔而以剛進也。勿用永貞,陽性堅剛,故戒以隨宜不可固守也。方陰過之時,陽剛失位,則君子當隨時順處,不可固守其常也。四居高位,而无上下之交,雖比五應初,方陰過之時,彼豈肯從陽也,故往則有厲。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過遇,猶言加意待之也,與九三弗過防之文體正同。
 〖案〗《彖傳》三四皆「剛失位而不中」,然九三純剛,故凶。九四居柔,故有无咎之義。然質本剛也,故又戒以當過遇之為善。遇者,合人情,就事理。過遇,朱子所謂加意待之者是也。若不能過遇之,則往而有危。所當以為戒,而不可固執而不變者,是小過之時義也。
折中
308643562䷽小過【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本義〗以陰居尊,又當陰過之時,不能有為而弋取六二以為助,故有此象。在穴,陰物也。兩陰相得,其不能濟大事可知。
 〖程傳〗五以陰柔居尊位,雖欲過為,豈能成功,如密雲而不能成雨。所以不能成雨,自西郊故也。陰不能成雨,小畜卦中已解。公弋取彼在穴,弋,射取之也。射止是射,弋有取義。穴,山中之空,中虛乃空也。在穴,指六二也,五與二本非相應,乃弋而取之,五當位,故云公,謂公上也。同類相取,雖得之,兩陰豈能濟大事乎,猶密雲之不能成雨也。
 〖集說〗
 ○ 張子曰:小過有飛鳥之象,故因曰取彼在穴。
 ○ 胡氏瑗曰:弋者,所以射高也。穴者,所以隱伏而在下也。公以弋繳而取穴中之物,猶聖賢雖過行其事,意在矯下也。
 ○ 姚氏舜牧曰:時值小過,宜下不宜上。陰至於五,過甚矣,其所居者尊位也。挾勢自亢,澤不下究,雲雖密而不雨,自我西郊故耳。當此之時,欲沛膏澤於生民,必須下求巖穴之士以為輔,乃可也。故又戒之以求助,抑之以下賢。
 ○ 錢氏志立曰:小過所惡者,飛鳥也。鳥在穴而不飛,所謂不宜上而宜下者也,故公弋取以為助。
 〖案〗小過有飛鳥之象,而所惡者飛。蓋飛則上而不下,違乎不宜上宜下之義也。雲亦飛物也,下而降則為雨。密雲不雨是猶飛而未下也,五在上體,又居尊位,當小過之時,上而未下者也,故取密雲不雨為象。雲而不雨,則膏澤不下於民矣。以其虛中也,故能降心以從道,抑志以下交。如弋鳥然,不弋其飛者,而弋其在穴者,如此則合乎宜下之義。而雲之飛者,不崇朝而為雨之潤矣,此爻變鳥之象,而為雲者以居尊位故也。
折中
308743662䷽小過【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本義〗六以陰居動體之上,處陰過之極。過之已高而甚遠者也,故其象占如此。或曰:遇過,恐亦只當作過遇,義同九四,未知是否。
 〖程傳〗六陰而動體,處過之極,不與理遇,動皆過之,其違理過常如飛鳥之迅速,所以凶也。離,過之遠也。是謂災眚,是當有災眚也。災者天殃,眚者人為。既過之極,豈惟人眚,天災亦至,其凶可知,天理人事皆然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小人之過,遂至上極。過而不知限,至於亢也。過至於亢,將何所遇。飛而不已,將何所託。災自己致,復何言哉。
 ○ 孔氏穎達曰:以小人之身,過而弗遇,必遭羅網。其猶鳥飛而無託,必離繒繳,故曰「飛鳥離之凶」也。過亢離凶,是謂自災而致眚。
 ○ 胡氏瑗曰:上六過而不已,若鳥之高翔,不知所止,以至窮極而離於凶禍,不能反於下以圖其所安,猶人之不近人情,亢己而行,故外來之災自招之損,皆有之也。
 ○ 余氏芑舒曰:飛鳥離之,如「鴻則離之」之離。
 ○ 俞氏琰曰:彖辭言「不宜上」,而上乃震動之體,動極而忘返,如飛鳥離於繒繳,不亦凶乎?是天災也,亦人眚也。故曰「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案〗復之上曰「迷復凶有災眚」,此曰「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辭意不同。凶由己作,災眚外至。迷復則因凶而致災眚者也,此則凶即其災眚也,蓋時當過極,不能自守,而徇俗以至於此,與初六當時未過,而自飛以致凶者稍別。
 〖總論〗項氏安世曰:坎離者,乾坤之用也。故上經終於坎離,下經終於既未濟。頤中孚肖離,大小過肖坎。故上經以頤大過附坎離,下經以中孚小過附既未濟。二陽函四陰則謂之頤,四陽函二陰則謂之中孚,二陰函四陽則謂之大過,四陰函二陽則謂之小過,離之為麗,坎之為陷,意亦類此。
 ○ 吳氏曰慎曰:以二陽言,九三過剛居上,不能自下,故或戕之。九四居柔能下,故无咎。五上皆以陰乘陽上,《彖傳》所謂「上逆」者也。曰已上,曰已亢,然上凶而五不然者,以其柔中也。六二柔順中正而承乎陽,所謂下順者也,故无咎。初以柔居下而凶者,位雖卑,而志則上而不下,是以與上六同為飛鳥之象也。
折中
308843763䷾旣濟63、既濟卦 
 【既濟卦】  離下坎上
 〖程傳〗既濟《序卦》:「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能過於物,必可以濟,故小過之後,受之以既濟也。為卦水在火上,水火相交,則為用矣。各當其用,故為既濟,天下萬事已濟之時也。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本義〗既濟,事之既成也。為卦水火相交,各得其用,六爻之位,各得其正,故為既濟。「亨小」當為「小亨」,大抵此卦及六爻占辭,皆有警戒之意,時當然也。
 〖程傳〗既濟之時,大者既已亨矣,小者尚有未亨也。雖既濟之時,不能无小未亨也,小字在下,語當然也。若言小亨,則為亨之小也。利貞,處既濟之時,利在貞固以守之也。初吉,方濟之時也。終亂,濟極則反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人皆不能居安思危,慎終如始,故戒以今日既濟之初,雖皆獲吉,若不進德脩業,至於終極,則危亂及之。
 ○ 谷氏家杰曰:不曰小亨而曰亨小,言所亨者其小事也。
 ○ 吳氏曰慎曰:剛柔正則體立,水火交則用行,體立用行,所以為既濟也。
 〖案〗天地交為泰,不交則為否。水火交為既濟,不交則為未濟。以治亂之運推之,泰否其兩瑞也,既濟未濟其交際也。既濟當在泰之後而否之先,未濟當在泰之先而否之後。泰猶夏也,否猶冬也,未濟猶春也,既濟猶秋也。故先天之圖,乾坤居南北是其兩端也,離坎居東西,是其交際也。既濟之義不如泰者,為其泰而將否也。未濟之義優於否者,為其否而將泰也。是以既濟彖辭曰「初吉終亂」,即泰「城復于隍」之戒,未濟彖辭曰「汔濟濡其尾无攸利」,即否「其亡其亡」之心。
折中
308943863䷾旣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无咎。】
 〖本義〗輪在下,尾在後,初之象也。曳輪則車不前,濡尾則狐不濟。既濟之初,謹戒如是,无咎之道,占者如是則无咎矣。
 〖程傳〗初以陽居下,上應於四,又火體,其進之志銳也。然時既濟矣,進不已則及於悔咎,故曳其輪,濡其尾,乃得无咎,輪所以行,倒曳之使不進也。獸之涉水,必揭其尾,濡其尾則不能濟。方既濟之初,能止其進,乃得无咎。不知已則至於咎也。
 〖集說〗
 ○ 李氏簡曰:既濟之初,以濡尾而曳輪,見其用力之難也。雖濡其尾,於義何咎?
 〖案〗爻之文意,李氏得之。蓋曳輪者,有心於曳之也。濡尾者,非有心於濡之也。當濟之時,眾皆競濟,故有濡尾之患。惟能曳其輪,則雖濡其尾而可及止也,觀夫子《象傳》可知。
折中
309043963䷾旣濟【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本義〗二以文明中正之德,上應九五剛陽中正之君,宜得行其志。而九五居既濟之時,不能下賢以行其道,故二有婦喪其茀之象。茀,婦車之蔽,言失其所以行也。然中正之道,不可終廢,時過則行矣,故又有勿逐而自得之戒。
 〖程傳〗二以文明中正之德,上應九五剛陽中正之君,宜得行其志也。然五既得尊位,時已既濟,无復進,而有為矣。 則於在下賢才,豈有求用之意,故二不得遂其行也。自古既濟而能用人者鮮矣,以唐太宗之用言,尚怠於終,況其下者乎。於斯時也,則剛中反為中滿,坎離乃為相戾矣。人能識時知變,則可以言易矣。二,陰也,故以婦言。 茀,婦人出門以自蔽者也。喪其茀,則不可行矣。二不為五之求用,則不得行,如婦之喪茀也。然中正之道,豈可廢也,時過則行矣。逐者,從物也。從物,則失其素守,故戒勿逐。自守不失,則七日當復得也。卦有六位,七則變矣。七日得,謂時變也。雖不為上所用,中正之道无終廢之理,不得行於今,必行於異時也。聖人之勸戒深矣。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喪特失其在外者,逐則失其在我者矣。
 〖案〗初二居下位,故皆取君子欲濟時而未得濟為義。輪者,車之所以行路也。茀者,車之所以蔽門也。初之時,未可以行也,故曰曳其輪。二可以行矣,而不苟於行,苟喪其茀,亦不行也。夫義路也,禮門也,義不可則不行,禮不備則亦不苟於行也。二有應而曰喪其茀者,既未濟卦義以上下體之交為濟,二猶居下體之中故也。
折中
309144063䷾旣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本義〗既濟之時,以剛居剛,高宗伐鬼方之象也。三年克之,言其久而後克,戒占者不可輕動之意。小人勿用,占法與師上六同。
 〖程傳〗九三當既濟之時,以剛居剛,用剛之至也。既濟而用剛如是,乃高宗伐鬼方之事。高宗必商之高宗。天下之事既濟,而遠伐暴亂也。威武可及,而以救民為心,乃王者之事也。惟聖賢之君則可,若騁威武,忿不服,貪土地,則殘民肆欲也,故戒不可用小人。小人為之,則以貪忿私意也。非貪忿則莫肯為也。三年克之,見其勞憊之甚,聖人因九三當既濟而用剛,發此義以示人為法為戒,豈淺見所能及也。
 〖集說〗
 ○ 沈氏該曰:既濟初吉,銳於始也。終止則亂,怠於終也。中興之業既就,遠方之伐既成,而使小人預於其間,貪功逞欲,憊民不息,則必以亂終,不可不戒,是以小人勿用也。
 ○ 龔氏煥曰:三言克鬼方則事已濟矣。三年,言其濟之難。小人勿用,欲保其濟也。
 〖案〗既未濟皆以高宗言者,高宗商中興之君,振衰撥亂,自未濟而既濟者也。既濟於三言之者,卦為既濟,至於內卦之終,則已濟矣,故曰克之者,已然之辭也。未濟於四言之者,卦為未濟,則至外卦之初,方圖濟也,故曰震用者,方然之辭也。既濟之後,則當思患而豫防之,故小人勿用,與師之戒同。
折中
309244163䷾旣濟【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本義〗既濟之時,以柔居柔,能豫備而戒懼者也,故其象如此。程子曰:繻當作濡,衣袽所以塞舟之罅漏。
 〖程傳〗四在濟卦而水體,故取舟為義。四近君之位,當其任者也。當既濟之時,以防患慮變為急。繻當作濡,謂滲漏也。舟有罅漏,則塞以衣袽,有衣袽以備濡漏。又終日戒懼,不怠慮患,當如是也。不言吉,方免於患也。既濟之時,免患則足矣。豈復有加也。
 〖集說〗
 ○ 蘇氏軾曰:衣袽所以備舟隙也,卦以濟為事,故取於舟。
 ○ 郭氏忠孝曰:既濟思患豫防,而四又居多懼之地,是以有繻有衣袽之戒。勿以既濟而忘未濟之難也。終日者,言無怠時也。
 ○ 胡氏炳文曰:乘舟者不可以無繻而忘衣袽,亦不可謂衣袽已備,遂恝然不知戒。水浸至而不知,則雖有衣袽,不及施矣。備患之具,不失於尋常,而慮患之念,又不忘於頃刻,此處既濟之道。
 ○ 張氏清子曰:六四出離入坎,此濟道將革之時也。濟道將革,則罅漏必生。四坎體也,故取漏舟為戒。終日戒者,自朝至夕,不忘戒備,常若坐敝舟而水驟至焉,斯可以免覆溺之患。
折中
309344263䷾旣濟【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本義〗東陽西陰,言九五居尊而時已過,不如六二之在下而始得時也。又當文王與紂之事,故其象占如此。彖辭初吉終亂,亦此意也。
 〖程傳〗五中實,孚也。二虛中誠也,故皆取祭祀為義。東鄰,陽也,謂五。西鄰,陰也,謂二。殺牛,盛祭也。禴,薄祭也。盛不如薄者,時不同也。二五皆有孚誠中正之德,二在濟下,尚有進也,故受福。五處濟極,无所進矣,以至誠中正守之,苟未至於反耳。理无極而終不反者也。已至於極,雖善處无如之何矣,故爻象惟言其時也。
 〖集說〗
 ○ 楊氏簡曰:既濟盛極則衰至,君子當思患豫防,持盈以虛,保益以損。六四已有終日之戒矣,而況於五乎?西鄰之時,守以損約,故終受福。
 ○ 潘氏士藻曰:五以陽剛中正,當物大豐盛之時,故借東鄰祭禮以示警懼。夫祭,時為大,時苟得矣,則明德馨而黍稷可薦,明信昭而沼毛可羞。是以「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在於合時,不在物豐也。東西者,彼此之辭,不以五與二對言。
 ○ 姚氏舜牧曰:人君當既濟時,享治平之盛,驕奢易萌,而誠敬必不足,故聖人借兩鄰以為訓。若曰,「東鄰殺牛」何其盛也。西鄰禴祭,何其薄也。然神無常享,享於克誠。彼殺牛者,反不如禴祭者之實受其福,信乎享神者在誠不在物,保治者以實不以文,此蓋教之以祈天保命之道。
 〖案〗潘氏姚氏之說皆是,當受報收功,極熾而豐之時,而能行恭敬撙節退讓明禮之事,此其所以受福也。與泰三「于食有福」同,皆就本爻設戒爾,若以兩鄰為六二。則受福為六二受福,易無此例。
折中
309444363䷾旣濟【上六,濡其首,厲。】
 〖本義〗既濟之極,險體之上,而以陰柔處之,為狐涉水而濡其首之象。占者不戒,危之道也。
 〖程傳〗既濟之極,固不安而危也,又陰柔處之,而在險體之上。坎為水,濟亦取水義,故言其窮至於濡首,危可知也。既濟之終,而小人處之,其敗壞可立而待也。
 〖集說〗
 ○ 胡氏瑗曰:物盛則衰,治極必亂,理之常也。上六處既濟之終,其道窮極,至於衰亂,如涉險而濡溺其首,是危厲之極也。皆由治不思亂,安不慮危,以至窮極而反於未濟也。
 ○ 薛氏溫其曰:濡其尾者,有後顧之義。濡其首者,不慮前也。恃以為濟,遂至陷沒,沒而至首,其危可知,歷險而不虞患,故曰亂者有其治者也。既濟終亂,其義見矣。
 ○ 朱氏震曰:以畫卦言之,初為始為本,上為終為末。以成卦言之,上為首為前,初為尾為後。
折中
309544464䷿未濟64、未濟卦 
 【未濟卦】  坎下離上
 〖程傳〗未濟《序卦》:「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既濟矣,物之窮也。物窮而不變,則无不已之理。易者,變易而不窮也,故既濟之後,受之以未濟而終焉。未濟則未窮也。未窮則有生生之義,為卦離上坎下,火在水上,不相為用,故為未濟。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本義〗未濟,事未成之時也。水火不交,不相為用。卦之六爻,皆失其位,故為未濟。汔,幾也。幾濟而濡尾,猶未濟也。占者如此,何所利哉。
 〖程傳〗未濟之時,有亨之理,而卦才復有致亨之道。惟在慎處,狐能度水,濡尾則不能濟。其老者多疑畏,故履冰而聽,懼其陷也。小者則未能畏慎,故勇於濟。汔,當為仡,壯勇之狀。《書》曰:仡仡勇夫。小狐果於濟,則濡其尾而不能濟也。未濟之時,求濟之道,當致慎則能亨。若如小狐之果,則不能濟也。既不能濟,无所利矣。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天地不交為否,否不曰亨,否不通也。水火不交為未濟,非不濟也,未焉爾,故曰未濟亨。
 〖案〗小狐當從《程傳》之解,汔濟當從《本義》之解。要之是戒人敬慎之意,自始濟以至於將濟,不可一息而忘敬慎也。
折中
309644564䷿未濟【初六,濡其尾,吝。】
 〖本義〗以陰居下,當未濟之初,未能自進,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六以陰柔在下,處險而應四,處險則不安其居,有應則志行於上,然已既陰柔,而四非中正之才,不能援之以濟也。獸之濟水,必揭其尾,濡則不能濟。濡其尾,言不能濟也。不度其才力而進,終不能濟,可羞吝也。
 〖集說〗
 ○ 張氏振淵曰:卦辭所謂小狐,正指此爻。新進喜事,急於求濟,而反不能濟,可吝孰甚焉。
折中
309744664䷿未濟【九二,曳其輪,貞吉。】
 〖本義〗以九二應六五,而居柔得中,為能自止而不進,得為下之正也,故其象占如此。
 〖程傳〗在他卦九居二為居柔得中,无過剛之義也。於未濟,聖人深取卦象以為戒,明事上恭順之道。未濟者,君道艱難之時也。五以柔處君位,而二乃剛陽之才,而居相應之地,當用者也。剛有陵柔之義,水有勝火之象。方艱難之時,所賴者才臣耳。尤當盡恭順之道,故戒曳其輪,則得正而吉也。倒曳其輪,殺其勢,緩其進,戒用剛之過也。剛過則好犯上而順不足,唐之郭子儀李晟,當艱危未濟之時,能極其恭順,所以為得正而能保其終吉也。於六五則言其貞吉光輝,盡君道之善。於九二則戒其恭順,盡臣道之正,盡上下之道也。
 〖集說〗
 ○ 潘氏夢旂曰:九二剛中,力足以濟者也。然身在坎中,未可以大用。故曳其車輪,不敢輕進,待時而動,乃為吉也。不量時度力,而勇於赴難,適以敗事矣。
 〖案〗既濟之時,初二兩爻,猶未敢輕濟,況未濟乎,故此爻曳輪之戒,與既濟同。而差一位者,時不同也。觀此初二兩爻,濡其尾則吝,而曳其輪則吉,可知既濟之初,所謂濡其尾者,非自止不進之謂也。
折中
309844764䷿未濟【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本義〗陰柔不中正,居未濟之時,以征則凶。然以柔乘剛,將出乎坎,有利涉之象,故其占如此。蓋行者可以水浮,而不可以陸走也,或疑利字上當有不字。
 〖程傳〗未濟征凶,謂居險无出險之用,而行則凶也,必出險而後可征。三以陰柔不中正之才而居險,不足以濟,未有可濟之道,出險之用,而征所以凶也。然未濟有可濟之道,險終有出險之理。上有剛陽之應,若能涉險而往從之,則濟矣,故利涉大川也。然三之陰柔,豈能出險而往,非時不可,才不能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三居未濟之終,過此則近於濟矣,故特表以卦名也。
 ○ 胡氏炳文曰:六三居坎上,可以出險,陰柔非能濟者,故明言未濟征凶。
 〖案〗此爻之義,最為難明。蓋上下卦之交,有濟之義,既濟之三,剛也,故能濟。未濟之三,柔也,故未能濟。《傳》曰:「其柔危,其剛勝邪!」於此兩爻見之矣。又既濟、未濟兩卦爻辭,未有舉卦名者,獨此爻曰未濟。蓋他爻之既濟未濟者時也,順時以處之而已。此爻時可濟矣,而未能濟,是未濟在己而不在時,故言未濟,見其失時也。無濟之才,故於征則凶,有畏愼之心,故於涉大川則利。蓋涉大川不可以輕進。未濟無傷也。聖人之戒失時,而又欲人審於赴時也如此。
折中
309944864䷿未濟【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本義〗以九居四,不正而有悔也。能勉而貞,則悔亡矣。然以不貞之資,欲勉而貞,非極其陽剛用力之久不能也,故為伐鬼方三年而受賞之象。
 〖程傳〗九四陽剛,居大臣之位,上有虛中明順之主。又已出於險,未濟已過中矣,有可濟之道也。濟天下之艱難,非剛健之才不能也。九雖陽而居四,故戒以貞固則吉而悔亡。不貞則不能濟,有悔者也。震,動之極也。古之人用力之甚者,伐鬼方也。故以為義。力勤而遠伐,至於三年,然後成功,而行大國之賞,必如是乃能濟也。濟天下之道,當貞固如是。四居柔,故設此戒。
 〖集說〗
 ○ 俞氏琰曰:震用伐鬼方者,震動而使之驚畏也,《詩‧時邁》云「薄言震之,莫不震疊」,與此震同。
 〖案〗此伐鬼方,亦與既濟同,而差一位也。三年克之,是已克也。震用伐鬼方,是方伐也。三年有賞于大國,言三年之間,賞勞師旅者不絕,非謂事定而論賞也。與師之王三錫命同,不與師之大君有命同。
 ○ 又案:三四非君位,而以高宗之事言者,蓋易中有論時者,則不論其位。如泰之論平陂之運,而利於艱貞。革之論變革之道,而宜於改命。皆以上下卦之交時義論之也。
折中
310044964䷿未濟【六五,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本義〗以六居五,亦非正也。然文明之主,居中應剛,虛心以求下之助,故得貞而吉且无悔。又有光輝之盛,信實而不妄,吉而又吉也。
 〖程傳〗五文明之主,居剛而應剛,其處得中,虛其心而陽為之輔,雖以柔居尊,處之至正至善,无不足也。既得貞正,故吉而无悔。貞其固有,非戒也。以此而濟,无不濟也。五文明之主,故稱其光。君子德輝之盛,而功實稱之,有孚也。上云吉,以貞也。柔而能貞,德之吉也。下云吉,以功也。既光而有孚,時可濟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六五逢未濟之世而光輝,何也?日之在夏,曀之益熱。火之在夜,宿之彌熾。六五變未濟為既濟,文明之盛,又何疑焉?
 〖案〗易卦有悔亡,无悔者,必先悔亡而後无悔。蓋无悔之義,進於悔亡也。其四五兩爻相連言之者,則咸大壯及此卦是也。此卦自下卦而上卦,事已過中,向乎濟之時也。以高宗論之,四其奮伐荊楚之時,而五其嘉靖殷邦之侯乎。凡自晦而明,自剝而生,自亂而治者,其光輝必倍於常時。觀之雨後之日光,焚餘之山色,可見矣。
折中
310145064䷿未濟【上九,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本義〗以剛明居未濟之極,時將可以有為,而自信自養以俟命,无咎之道也。若縱而不反,如狐之涉水而濡其首,則過於自信而失其義矣。
 〖程傳〗九以剛在上,剛之極也。居明之上,明之極也。剛極而能明,則不為躁而為決。明能燭理,剛能斷義。居未濟之極,非得濟之位,无可濟之理,則當樂天順命而已。若否終則有傾,時之變也。未濟則无極而自濟之理,故止為未濟之極,至誠安於義命而自樂,則可无咎。飲酒,自樂也。不樂其處,則忿躁隕獲,入於凶咎矣。若從樂而耽肆過禮,至濡其首,亦非能安其處也。有孚,自信於中也。失是,失其宜也。如是則於有孚為失也。人之處患難,知其无可奈何,而放意不反者,豈安於義命者哉!
 〖集說〗
 ○ 劉氏牧曰:既濟以柔居上,止則亂也,故濡其首厲。未濟以剛居上,窮則通矣,故有孚于飲酒无咎。
 ○ 石氏介曰:上九以剛明之德,是內有孚也。在未濟之終,終又反於既濟,故得飲酒自樂。若樂而不知節,復濡其首,則雖有孚,必失於此,此戒之之辭也。
 ○ 丘氏富國曰:既言飲酒之无咎,復言飲酒濡首之失,何耶?蓋飲酒可也,耽飲而至於濡首,則昔之有孚者,今失於是矣。
 ○ 李氏簡曰:未濟之終,甫及既濟,而復以濡首戒之。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總論〗鄭氏汝諧曰:既濟初吉終亂,未濟則初亂終吉,以卦之體言之,既濟則出明而之險,未濟則出險而之明。以卦之義言之,濟於始者必亂於終,亂於始者必濟於終,天之道物之理固然也。
 ○ 丘氏富國曰:內三爻,坎險也。初言濡尾之吝,二言曳輪之貞,三有征凶位不當之戒,皆未濟之事也。外三爻,離明也。四言伐鬼方有賞,五言君子之光有孚,上言飲酒无咎,則未濟為既濟矣。
 ○ 萬氏善曰:泰之變為既濟,否之變為未濟,蓋既濟自泰而趨否者也,未濟自否而趨泰者也。故既濟爻辭無吉者,以其趨於否也。未濟爻辭多吉,以其趨於泰也。否泰者,治亂對待之理。既未濟者,否泰變更之漸也。
 ○ 吳氏曰慎曰:易之為義,不易也,交易也,變易也。乾坤之純,不易者也。既濟未濟,交易變易者也。以是始終,易之大義。
折中
310200䷀彖傳彖傳 
 〖本義〗彖即文王所繫之辭。上者,經之上篇。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後凡言傳者放此。
 〖案〗《彖傳》者,孔子所以釋文王之意。先釋名,後釋辭。其釋名則雜取諸卦象卦德卦體,有兼取者,有但取其一二者,要皆以傳中首一句之義為重。如屯則「剛柔始交而難生」,蒙則「山下有險」,皆第一義也。釋辭之體,尤為不一。有直據卦名而論其理者,有雜取卦象卦德卦體者,蓋辭生於名。就文王本文觀之,則據卦名而論其理者正也。然名既根於卦,則辭亦不離乎卦,雜而取之。一則所以盡名中之縕,以見辭義之有所從來。一則以為二體六爻吉凶之斷例,而見辭義之無所不包也。惟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卦不釋名者,八卦之名,文王無改於伏羲之舊,而其德其象,相傳已久,不待釋也。惟坎加「習」字,有取於重卦之義,故特釋之。其釋辭則亦雜取德象,與其爻位。如釋乾「元亨利貞」之辭,則以天言之者,其卦象也。以九五言之者,其爻位也。釋坤辭以地,釋坎辭以水,釋震辭以雷,則皆卦象也。釋坎以剛中,釋離以柔中,釋艮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釋巽曰剛巽、柔順,釋兌曰剛中、柔外,則皆爻位也。先明乾卦,則諸卦可通矣。
折中
310311䷀乾彖1【乾卦】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本義〗此專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發明之,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大哉,歎辭。元,大也,始也。乾元,大德之大始,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故曰統天。
 〖集說〗
 ○ 九家易曰:乾者純陽,天之象也。觀乾之始,以知天德。惟天為大,故曰大哉。元者,氣之始也。
 ○ 《朱子語類》云:乾元只是天之性,不是兩箇物事。
 ○ 又云:元者用之端,而亨利貞之理具焉,至於為亨為利為貞,則亦元之為耳,此元之所以包四德也。若分而言之,則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其體用固有在矣。以用言,則元為主。以體言,則貞為主。
 ○ 又云:元者,天地生物之端倪也。元者生意,在亨則生意之長,在利則生意之遂,在貞則生意之成。若言仁便是這意思,仁本生意,生意則惻隱之心也。苟傷著這生意,則惻隱之心便發。若羞惡,也是仁去那義上發。若辭讓,也是仁去那禮上發。若是非,也是仁去那智上發。若不仁之人,安得更有義禮智。
 ○ 蔡氏清曰:天地間凡大者皆為始,始者便自大有生之初,自然之理是如此。有生之後,當然之序亦如此。《彖》辭元字只訓大者,以本文原無始字義也,此以有萬物資始句,故兼言之。抑乾元之大,亦於萬物資始處見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本義〗此釋乾之亨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彖言元利貞,而獨不言亨者,蓋雲行雨施,即氣之亨也。品物流形,即形之亨也。
 ○ 俞氏琰曰:前言萬物,此言品物。萬與品,同與異與?元為稟氣之始,未可區別,故總謂之萬。亨則流動形見,而洪纖高下,各有區別,放特謂之品。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本義〗始即元也,終謂貞也。不終則无始,不貞則无以為元也。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乾道終始,即四德也。始則元,終則貞,蓋不終則無以為始,不貞則無以為元。六爻之立,由此而立耳。以時成者,言各以其時而成,如潛、見、飛、躍,皆以時耳,然皆四德之流行也。
 ○ 又云:六龍只是六爻,龍只是譬喻。明此六爻之義,潛、見、飛、躍,以時而動,便是乘六龍,便是御天。聖人便是天,天便是聖人。
 ○ 蔡氏清曰:謂之乘者,因龍字生也。御者,如御車之御。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本義〗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大和,陰陽會合,冲和之氣也。各正者,得於有生之初。保合者,全於已生之後,此言乾道變化,无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以釋利貞之義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各正性命,他那元亨時雖正了,然未成形質,到這裏方成,如百穀堅實了,方喚作正性命。
 ○ 又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總只是一個理。此理處處相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苗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一穗有百粒,每粒箇箇完全,又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箇理。
 ○ 又云:保合太和,即是保合此生理也。天地氤氳,乃天地保合此生物之理。造化不息,及其萬物化生之後,則萬物各自保合其生理,不保合則無物矣。
 ○ 又云:保合太和,天地萬物皆然。天地便是大底萬物。萬物便是小底天地。
 ○ 又云:仁為四德之首,而智則能成始而成終,猶元為四德之長。然元不生於元而生於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也。仁智交際之間,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不窮,脗合無間,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 項氏安世曰:推其本統言之,則曰乾元。極其變化言之,則曰乾道。始乎乾元,終乎太和。萬物出於元,入於元,此元之所以為大也。
 ○ 胡氏炳文曰:以二氣之分言,則變者萬物之出機,元亨是也。化者萬物之入機,利貞是也。以一氣之運言,則變者其漸,化者其成。先言品物流形,後言各正性命。物有此形,即有此性,皆天所命也。謂之各正,則命之稟也,乃性之所以一定而不易。謂之保合,則性之存也,又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蓋太和者,陰陽會合沖和之氣。而乾元資始之理,固在其中矣。
 ○ 薛氏瑄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然凡言體用,不可分而為二。
 ○ 蔡氏清曰:各正保合,雖合為乾之利貞。然細分之,各正者利也,保合者貞也。《文言》本義云: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非即此之各正性命乎!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非即此之保合太和乎!
 ○ 林氏希元曰:各正性命是利,保合太和是貞。向之資始於元,流形於亨者,今則各效法象,各成形質,而性命於是乎各正。既而愈斂愈固,生意凝畜而不滲漏,化機內蘊而不外見,則太和於是保合矣。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本義〗聖人在上,高出於物,猶乾道之變化也。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言聖人之利貞也。蓋嘗統而論之,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實之既成,則其根蒂脫落,可復種而生矣。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无端也。然而四者之間,生氣流行,初无間斷,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致太平之占也。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竝行而不悖也。坤卦放此。
 〖程傳〗卦下之辭為彖,夫子從而釋之,通謂之彖。彖者言一卦之義,故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大哉乾元,贊乾元始萬物之道大也。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萬物資始乃統天,言元也。乾元,統言天之道也。天道始萬物,物資始於天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言亨也。天道運行,生育萬物也。大明天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卦之初終,乃天道終始,乘此六爻之時,乃天運也。以御天,謂以當天運。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纖高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保合太和乃利貞,保謂常存,合謂常和。保合太和是以利且貞也。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天為萬物之祖,王為萬邦之宗,乾道首出庶物而萬彙亨,君道尊臨天位而四海從。王者體天之道,則萬國咸寧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那元字便是生物之仁。資始是得其氣,資生是成其形,到得亨便是他彰著,利便是結聚,貞便是收斂。收斂既無形迹,又須復生,至如夜半子時,此物雖存,猶未動。在到寅卯便生,巳午便著,申酉便結,亥子丑便實,及至寅又生。他這箇只管運轉,一歲有一歲之運,一月有一月之運,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時有一時之運。雖一息之微,亦有四箇段子。恁地運轉。又曰:元亨利貞無斷處,貞了又元,今日子時前便是昨日亥時。物有夏秋冬生底是到這裏方感得生氣,他自有箇小小元亨利貞。
 ○ 林氏希元曰:伏羲所畫乾卦,其義所該者廣,不止天道。文王元亨利貞之繫,只是箇占辭,原無他意。夫子贊易,則專以天道來發明乾義。又將元亨利貞之辭,分為四德,以發明乾義,以天道明乾義。他無所見,只在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上見得。
 ○ 又曰:元亨利貞本旨,在卦辭者,與諸卦一般。至吾夫子分為四德,而後世之言天道者因之,此夫子所以為道德之宗也。又如仁字,首見於《尚書》,只作愛人說,至夫子始作心德說。以此立教,仁道始行於世。
 ○ 又曰:利者生物之遂,貞者生物之成。遂與成,如何分別?《論語》遂事不諫,注云:遂謂事雖未成,而勢不能已也。則知遂是方向成之勢,而貞則成矣。故曰利則向於實也,貞則實之成也。
 〖案〗乾者,健也。彖辭但言至健之道,大通而宜於正固,以為人事之占而已。夫子作《彖傳》,乃推卦象卦位以發明之。以卦象明之者,乾之象莫大於天也。以卦位明之者,乾之位莫尊於五也。以天之元亨言之,其以一時統四時之德者莫如元,至於澤流萬物則亨也。以君之元亨言之,九五以一位統六位之德,是亦天之元矣,澤流萬民是亦天之亨矣。其言六位,又言六龍者,蓋以切飛龍在天之義。言四德之終始,寓於六爻之中。而獨九五備眾爻之德,處在天之位。如乘駕六龍以御於天路,則能行雲施雨,與天之雲行雨施同也。又以天之利貞言之,萬物成遂,性命正而太和洽者,利貞之候也。以君之利貞言之,九五一爻,為卦之主。上下五陽與之同德,如大君在上,萬民各得其性命之理,以休養於太和之化,是亦天之利貞矣。其言庶物,言萬國者,又以切利見大人之義。以德位之所統言之,則曰庶物。以功化之所及言之,則曰萬國。首出則為物所覩,至於咸寧,而臻乎上治矣。乾之為義,無所不包,夫子舉其大者,故以天道君道盡之。
折中
310492䷁坤彖2【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本義〗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比大義差緩。始者氣之始,生者形之始。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集說〗
 ○ 呂氏大臨曰:乾之體大矣,坤之效乾之法,至乾之大而後已,故乾元曰大哉,坤元曰至哉。
 ○ 《朱子語類》云:資乾以始,便資坤以生,不爭得霎時間。萬物資乾以始而有氣,資坤以生而有形,氣至而生,即坤元也。
 ○ 蔡氏清曰:若徒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則疑於與「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者敵矣。今曰乃順承天,非惟可以見坤道无成有終之義,而乾坤之合徳以共成生物之功者,亦於此乎見之。不然乾有乾四徳,坤有坤四徳,而名實混矣。
【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本義〗言亨也。德合无疆,謂配乾也。
 〖集說〗
 ○ 崔氏憬曰:含育萬物為弘,光華萬物為大。動植各遂其性,故曰品物咸亨也。
 ○ 游氏酢曰: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言無所不容,弘言無所不有。其動也闢,故曰光大。光言無所不著,大言無所不被,此所以德合无疆也。
 ○ 林氏希元曰:無所不包,可見其弘。無所不達,可見其大。含弘光大,坤之亨也。品物咸亨,是物隨坤亨而亨也。變萬言品者,與乾「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一般。
【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本義〗言利貞也。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牝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行地无疆,則順而健矣。柔順利貞,坤之德也。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云也。
 〖程傳〗資生之道,可謂大矣。乾既稱大,故坤稱至。至義差緩,不若大之盛也。聖人於尊卑之辨,謹嚴如此。萬物資乾以始,資坤以生,父母之道也。順承天施,以成其功。坤之厚德,持載萬物,合於乾之无疆也。以含弘光大四者形容坤道,猶乾之剛健中正純粹也。含,包容也。弘,寬裕也。光,昭明也。大,博厚也。有此四者,故能成承天之功,品物咸得亨遂。取牝馬為象者,以其柔順而健,行地之類也。行地无疆,謂健也。乾健坤順,坤亦健乎?曰: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坤止也。其動也剛,不害其為柔也。柔順而利貞,乃坤德也。君子之所行也,君子之道,合坤德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地之所以得无疆者,以卑順行之故也。乾以龍御天,坤以馬行地。
 ○ 《朱子語類》云:「牝馬地類,行地无疆」,便是那「柔順利貞,君子攸行」。本連下面,緣它趁押韻後,故說在此。
 ○ 又云:《程傳》云「未有乾行而坤止」,此說是。且如乾施物,坤不應,則不能生物。既會生物,便是動,若不是他健後,如何配乾,只是健得來順。
 ○ 龔氏煥曰:坤先迷後得而亦有元亨者,坤之元亨,承乾而已。故曰至哉坤元、乃順承天,又曰德合无疆、品物咸亨。坤之利貞,乃坤之德,故曰「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此亦先迷後得之意。坤所以能承乾之元亨以為元亨者,以其柔順利貞也。
 ○ 熊氏良輔曰:君子攸行,合聯下文先迷之上。不必以韻為拘,當時夫子只是從頭說下來。
 ○ 蔡氏清曰:以象言則為「牝馬地類,行地无疆」。以義言則為柔順利貞,《本義》謂馬行地之物者,明龍之能飛乎天而為乾之象也。
 ○ 林氏希元曰:牝馬地類,順也。行地无疆,順而健也。故承之曰柔順利貞,言此即坤德之順健云爾。不敢自主,承天之施以生萬物,柔順也。承天生物,直至於有終,利貞也。彖辭「利牝馬之貞」,本無四德,夫子以四德解,故為之說如此。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本義〗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故坤之德,常減於乾之半也。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集說〗
 ○ 程子曰:東北喪朋,陰必從陽,然後乃終有慶也。
 ○ 項氏安世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者,所以發文王言外之意也。地之交乎天,臣之事乎君,婦之從乎夫,皆喪朋之慶也。
 ○ 丘氏富國曰:坤道主成,成在後,故先乾而動,則迷而失其道。從乾而動,則順而得其常。西南為後,於坤為得地,故往西南則與類行。東北為先,於坤為不得地,故往東北則必喪朋。
 ○ 王氏申子曰:馬而非牝,則不順而非地之類。牝而非馬,則不能配乾而行地无疆,此坤之柔順利貞也。故君子行坤之道者,先乎陽,則迷而失。後乎陽,則順而得。以陰從陰,猶與類行,以陰從陽,然後有慶。
 ○ 林氏希元曰:先迷失道,是以失道解先迷。蓋陰本居後,今居先是失道,故迷也。後順得常,是以順解得常。蓋陰本居後,居先為逆,居後為順,故得其常道也。
 ○ 金氏賁亨曰:喪朋,猶泰之朋亡。舍其朋而從陽,則有得主之慶。
 ○ 何氏楷曰:君子攸行,雖趁上韻,然意連下文,釋卦辭君子有攸往也。君子之行,以陽剛為主。以陰抗陽,故迷而失道。以陰順陽,故得所主而不失其常。蓋陽為主,陰承之,此天地不易之常理也。得朋者,合群陰以從陽,後代終也。喪朋者,斂群陰以避陽,先无成也。
【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本義〗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程傳〗乾之用,陽之為也。坤之用,陰之為也。形而上曰天地之道,形而下曰陰陽之功。先迷後得以下,言陰道也。先唱則迷失陰道,後和則順而得其常理。西南陰方,從其類,得朋也。東北陽方,離其類,喪朋也。離其類而從陽,則能成生物之功,終有吉慶也。與類行’者本也,從於陽者用也。陰體柔躁,故從於陽,則能安貞而吉,應地道之无疆也。陰而不安貞,豈能應地之道。《彖》有三无疆,蓋不同也。德合无疆,天之不已也。應地无疆,地之无窮也。行地无疆,馬之健行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萬物資生者,言萬物資地而生。乾本氣初,故云資始。坤據成形,放云資生。乃順承天者,乾是剛健,能統領於天。坤是陰柔,以和順承奉於天。以其廣厚,故能載物。有此生長之德,合會无疆。凡言无疆者有二義,一是廣博无疆,二是長久无疆也。自此已上,論坤元之德也。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故品類之物,皆得亨通。此二句釋亨也。牝馬以其柔順,故云地類。以柔順為體,故行地无疆,不復窮已。此二句釋利貞。故上文云利牝馬之貞是也。「柔順利貞,君子攸行」者,重釋利貞之義。是君子之所行,兼釋前文君子有攸往也。先迷失道者,以陰在物之先,失其為陰之道。後順得常者,以陰在物之後,陽唱而陰和,是後順得常。乃與類行者,以陰而造坤位,是乃與類行。乃終有慶者,以陰而詣陽,初雖離群,乃終久有慶善也。安謂安靜,貞謂貞正。地體安靜而貞正,人若靜而能正,即得其吉,應合地之无疆也。
折中
3105173䷂屯彖3【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本義〗以二體釋卦名義。始交謂震,難生謂坎。
 〖集說〗
 ○ 朱氏震曰:震者乾交於坤,一索得之,剛柔始交也。坎險難,剛柔始交而難生也。
 ○ 張氏清子曰:乾坤之後,一索得震為始交,再索得坎為難生,而承上接下之辭,所以合震坎之義,而釋其為屯也。
【動乎險中,大亨貞。】
 〖本義〗以二體之德釋卦辭。動,震之為也。險,坎之地也。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乃用文王本意。
 〖集說〗
 ○ 《朱子語類》問:《本義》云,此以下釋元亨利貞用文王本意,何也?曰:乾元亨利貞,至孔子方作四德說,後人不知,將謂文王作易,便作四德說,即非也。如屯卦所謂元亨利貞者,以其能動,雖可以亨,而在險則宜守正。故筮得之者,其占為大亨而利於正,初非謂四德也。故孔子釋此彖辭,只曰「動乎險中,大亨貞」,是用文王本意釋之也。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本義〗以二體之象釋卦辭。雷,震象。雨,坎象。天造,猶言天運。草,雜亂。昧,晦冥也。陰陽交而雷雨作,雜亂晦冥,塞乎兩間。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寧之時也。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程傳〗以雲雷二象言之,則剛柔始交也。以坎震二體言之,動乎險中也。剛柔始交,未能通暢則艱屯,故云難生。又動於險中,為艱屯之義,所謂大亨而貞者,雷雨之動滿盈也。陰陽始交,則艱屯未能通暢。及其和洽,則成雷雨滿盈於天地之間,生物乃遂。屯有大亨之道也,所以能大亨,由夫貞也。非貞固安能出屯?人之處屯,有致大亨之道,亦在夫貞固也。天造草昧,上文言天地生物之義,此言時事天造,謂時運也。草,草亂无倫序。昧,冥昧不明。當此時運,所宜建立輔助則可以濟屯。雖建侯自輔,又當憂勤兢畏,不遑寧處,聖人之深戒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草,謂草創。昧,謂冥昧。言天造萬物於草創之始,如在冥味之時也。於此草昧之時,王者宜建立諸侯,以撫恤萬方之物,而不得安居無事。
 ○ 王氏安石曰:難,生也,動乎險中也。此雲雷之時也,故曰雲雷屯。卒至於雷雨之動滿盈,然後能免乎險而屯難解。大亨貞,要屯之終而為言也。
 ○ 《朱子語類》問:剛柔始交而難生,《程傳》以雲雷之象為始交,謂震始交於下,坎始交於中,如何?曰:剛柔始交,只指震言。所謂震一索而得男也。此三句各有所指,「剛柔始交而難生」是以二體釋卦名義,「動乎險中大亨貞」是以二體之德釋卦辭,「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是以二體之象釋卦辭。只如此看甚明,緣後來說者交雜混了,故覺語意重複。
 ○ 蔡氏清曰:草雜亂則不定矣,故下云天下未定。昧,晦冥則不明矣,故下云名分未明。名分不獨謂君臣上下,如父子夫婦昆弟之類皆是也,立君統治者,君臣,人道之綱也。
 ○ 何氏楷曰:震之未動,坎氣為雲,雲上雷下,鬱結而未成雨,所以為屯。動則雲化為雨,雷上雨下,屯之鬱結者變而為解,而未亨者果大亨矣。
 〖案〗《本義》以動乎險中釋大亨貞,雷雨之動以下釋建侯。《程傳》則以動乎險中屬上句,總釋卦名,而以雷雨之動滿盈一句釋大亨貞。今觀屯稱雲雷,解稱雷雨,則屯之時猶未解也。夫子欲明元亨之義,故變雲雷言雷雨,以見屯之必解,則觀其動也,而屯之元亨可知矣。然動者亨之機爾,其醞釀姻媼以滿盈其氣,又足以見貞固之義。《程傳》說可從,故王氏何氏同。
折中
3106244䷃蒙彖4【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本義〗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瀆,筮者二三,則問者固瀆,而告者亦瀆矣。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程傳〗山下有險,內險不可處,外止莫能進,未知所為,故為昏蒙之義。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蒙之能亨,以亨道行也。所謂亨道時中也。時,謂得君之應。中,謂處得其中。得中則時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二以剛明之賢處於下,五以童蒙居上,非是二求於五,蓋五之志應於二也。賢者在下,豈可自進以求於君,苟自求之,必無能信用之理。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盡禮而後往者,非欲自為尊大,蓋其尊徳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也。初筮謂誠一而來求決其蒙,則當以剛中之道告而開發之。再三,煩數也,來筮之意煩數不能誠一則瀆慢矣,不當告也,告之必不能信受,徒為煩瀆,故曰瀆蒙也,求者告者皆煩瀆矣。卦辭曰利貞,彖復伸其義,以明不止為戒於二,實養蒙之道也。未發之謂蒙,以純一未發之蒙而養其正,乃作聖之功也。發而後禁,則扞格而難勝。養正於蒙,學之至善也。蒙之六爻,二陽為治蒙者,四陰皆處蒙者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蒙以養正聖功也,蓋言蒙昧之時,先自養教正當了,到那開發時,便有作聖之功。若蒙昧之中,已自不正,他日何由會有聖功。
 ○ 胡氏炳文曰:《程傳》云亨道即時中也。《本義》謂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蓋蒙豈無可亨之道,但恐亨之不得乎時之中耳。《本義》謂如下文所指之事,蓋謂志未應而遽欲亨之,非時中也。再三瀆而亦告之,非時中也。蒙宜養正,過此而後養之,非時中也。
 ○ 俞氏琰曰:聖者無所不通之謂,童蒙之時,便當以正道涵養其正性,是乃作聖之功也。古之人,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大人之所以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童蒙之時,情竇未開,天真未散,粹然一出於正,所謂赤子之心是也。涵養正性,全在童蒙之時。若童蒙之時,無所養而失其正,則他日欲望其作聖,不可得矣。
 ○ 林氏希元曰:養蒙發蒙原非二事,對前日之蒙言,則曰發;對後日之作聖言,則曰養。利貞之語,實蒙上文,如咸恒利貞之例,非發蒙之後,又別出養蒙之義也。
折中
3107315䷄需彖5【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本義〗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需之義,須也。以險在於前,未可遽進,故需待而行也。以乾之剛健,而能需待不輕動,故不陷於險,其義不至於困窮也。剛健之人,其動必躁,乃能需待而動,處之至善者也。故夫子贊之云「其義不困窮矣」。
 〖集說〗
 ○ 王氏申子曰:需者坎險在前,須而後進也。惟剛則內有所主,故能需。惟健則動不可禦,故能濟。
 ○ 蔡氏清曰: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陷於險者,蓋陰柔不能寧耐,乾剛則沈毅不苟,而能寧耐,所謂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本義〗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程傳〗五以剛實居中,為孚之象,而得其所需,亦為有孚之義。以乾剛而至誠,故其德光明而能亨通,得貞正而吉也。所以能然者,以居天位而得正中也。居天位,指五以正中兼二言,故云正中。既有孚而貞正,雖涉險阻,往則有功也。需道之至善也,以乾剛而能需,何所不利。
 〖集說〗
 ○ 谷氏家杰曰:此卦合坎乾成需,惟乾易而知險,故曰剛健,曰正中。見有天德者能需也。
折中
3108386䷅訟彖6【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本義〗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訟之為卦,上剛下險,險而又健也。又為險健相接,內險外健,皆所以為訟也。若健而不險,不生訟也。險而不健,不能訟也。險而又健,是以訟也。
 〖集說〗
 ○ 毛氏璞曰:上剛下險,以彼此言之。險而健,以一人言之。
【訟,有孚窒惕中吉,則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於淵也。】
 〖本義〗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
 〖程傳〗訟之道固如是,又據卦才而言,九二以剛自外來而成訟,則二乃訟之主也。以剛處中,中實之象,故為有孚。處訟之時,雖有孚信,亦必艱阻窒塞而有惕懼,不窒則不成訟矣。又居險陷之中,亦為窒塞惕懼之義。二以陽剛自外來而得中,為以剛來訟而不過之義,是以吉也。卦有更取成卦之由為義者,此是也。卦義不取成卦之由,則更不言所變之爻也。據卦辭,二乃善也。而爻中不見其善,蓋卦辭取其有孚得中而言,乃善也。爻則以自下訟上為義,所取不同也。訟非善事,不得已也。安可終極其事,極意於其事則凶矣,故曰不可成也。成,謂窮盡其事也。訟者,求辯其是非也。辯之當,乃中正也,故利見大人。以所尚者中正也,聽者非其人,則或不得其中正也。中正大人,九五是也。與人訟者,必處其身於安平之地。若蹈危險,則陷其身矣。乃入于深淵也。卦中有中正險陷之象。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剛來而得中,輔嗣必以為九二者,凡上下二象,在於下象者則稱來。故賁卦云柔來而文剛,是離下艮上而稱柔來。今此云剛來而得中,故知九二也。且凡云來者,皆據異類而來。九二在二陰之中,故稱來。若於爻辭之中,亦有從下卦向上卦稱來也。故需上六「有不速之客三人來」,謂下卦三陽。然需上六陰爻,陽來詣之,亦是非類而稱來也。
 ○ 劉氏牧曰:剛來,謂二也。性本剛,好勝而訟也。來居柔,能屈其性也。處中位,不失中道也。
 ○ 王氏安石曰:彖言乎其才也,訟有孚窒惕中吉,此言九二之才也。終凶,此言上九之才也。利見大人,言九五之才也。不利涉大川,言一卦之才也。
 ○ 蔡氏清曰:訟不可成,以理言之,揚人之惡也,煩上之聽也,損己之德也,增俗之偷也。又人己之間,俱廢其業,雖得不償失也,此豈君子之所樂成者哉!謂之不可成,見其宜惕中也。
折中
3109457䷆師彖7【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本義〗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以,謂能左右之也。一陽在下之中,而五陰皆為所以也。能以眾正,則王者之師矣。
 〖程傳〗能使眾人皆正,可以王天下矣。得眾心服從而歸正,王道止於是也。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本義〗又以卦體卦德釋丈人吉无咎之義。剛中,謂九二。應,謂六五應之。行險,謂行危道。順,謂順人心。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毒,害也。師旅之興,不无害於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悅而從之也。
 〖程傳〗言二也。以剛處中,剛而得中道也。六五之君為正應,信任之專也。雖行險道,而以順動,所謂義兵,王者之師也。上順下險,行險而順也。師旅之興,不无傷財害人,毒害天下。然而民心從之者,以其義動也。古者東征西怨,民心從也,如是故吉而无咎。吉,謂必克。无咎,謂合義。又何咎矣,其義故无咎也。
 〖集說〗
 ○ 游氏酢曰:用師之道,將以正天下之不正也,故師謂之征。己則不正,其能正人乎。剛中而應,任將之道也。行險而順,興師之義也。仰順乎天,無違天以干時。俯順乎人,無咈人以從欲。興師之順如此,故能以眾正。以眾正之,則人皆知其欲正己而已,天下孰不趨於正哉。
 ○ 胡氏炳文曰:毒之一字,見得王者之師,不得已而用之。如毒藥之攻病,非有沈痾堅癥,不輕用也,其指深矣。
折中
3110528䷇比彖8【比,吉也。】
 〖本義〗此三字疑衍文。
【比,輔也,下順從也。】
 〖本義〗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比吉也,比者吉之道也。物相親比,乃吉道也。比輔也,釋比之義,比者相親輔也,下順從也。解卦所以為比也。五以陽居尊位,群下順從以親輔之,所以為比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比吉也者,言相親比而得吉也。比輔也者,釋比所以得吉。下順從者,謂眾陰順從九五也。
 ○ 《朱子語類》云:比吉也,也字羨,當云「比吉,比輔也,下順從也」。比輔也,解比字。下順從也,解吉字。
 ○ 楊氏啓新曰:下順從以卦體言,實則兼上下眾陰。不曰上下而曰下者,以九五為主也。至不寧方來則曰上下應,前是尊上之辭,後是舉眾之辭。
【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本義〗亦以卦體釋卦辭。剛中,謂五。上下,謂五陰。
 〖程傳〗推原筮決相比之道,得元永貞而後可以无咎。所謂「元永貞」,如五是也。以陽剛居中正,盡比道之善者也。以陽剛當尊位為君德,元也。居中得正,能永而貞也。卦辭本泛言比道。《彖》言「元永貞」者,九五以剛處中正是也。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寧,方且來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戴君以求寧。君不能獨立,故保民以為安。不寧而來比者,上下相應也。以聖人之公言之,固至誠求天下之比,以安民也。以後王之私言之,不求下民之附,則危亡至矣。故上下之志,必相應也。在卦言之,上下群陰比於五,五比其眾,乃上下應也。眾必相比,而後能遂其生。天地之間,未有不相親比而能遂者也。若相從之志,不疾而後,則不能成比,雖夫亦凶矣。无所親比,困屈以致凶,窮之道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凡應字,多謂剛柔兩爻相應,此則謂上下五陰應乎五之剛,又一例也。師比皆一陽五陰,師之應,謂五應二,將之任專也。比之應,則謂上下應五,君之分嚴也。
折中
3111599䷈小畜彖9【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得位,指六居四。上下,謂五陽。
 〖程傳〗言成卦之義也。以陰居四,又處上位,柔得位也。上下五陽皆應之,為所畜也。以一陰而畜五陽。能係而不能固,是以為小畜也。彖解成卦之義,而加曰字者,皆重卦名文勢當然,單名卦惟革有曰字,亦文勢然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小畜卦有二義,六四以一陰得位,體無二陰以分其應,故上下五陽皆應之,是小者能畜矣。三陽在下而並進,四以一陰獨當其路,是小有所畜也。此二義也。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本義〗以卦德卦體而言,陽猶可亨也。
 〖程傳〗以卦才言也,內健而外巽,健而能巽也。二五居中,剛中也。陽性上進下復,乾體志在於行也。剛居中,為剛而得中,又為中剛,言畜陽則以柔巽,言能亨則由剛中。以成卦之義言,則為陰畜陽。以卦才言,則陽為剛中。才如是,故畜雖小而能亨也。
【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本義〗尚往,言畜之未極,其氣猶上進也。
 〖程傳〗畜道不能成大,如密雲而不成雨。陰陽交而和則相固而成雨,二氣不和,陽尚往而上,故不成雨。蓋自我陰方之氣先倡,故不和而不能成雨,其功施未行也。小畜之不能成大,猶西郊之雲不能成雨也。
 〖集說〗
 ○ 王氏逢曰:四以陰盛,有密雲之象。以柔止健,不能固陽,是以不雨。西郊陰地,臣之類也。
 ○ 楊氏時曰: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四以陰居陰,柔得位也。為一卦之主,而上下應之,以陰畜陽也。陽大而陰小,小者畜也。此以六四一爻言之也,合一卦之才,則三陽健而進,一陰體巽而上行,九五剛得中,與之合志,則志行矣,是以亨也。
 ○ 項氏安世曰:陰陽之理,畜極則亨。畜之小者,雖未遽亨,及其成也,終有亨理。以六爻言之,一柔得位,五陽應之。能係其情,未能全制之也,故為小畜。以二卦言之,健而能巽,不激不亢,其勢必通。二五皆剛中,同心同德,其志必行,故有亨理。凡陰閉之極,則陽氣蒸而成雨。密雲不雨者,陰方上往,未至於極也。自我西郊者,方起於此,未至於彼也。此皆言所畜之小,然謂之尚往,則非不住。謂之未行,則非不行。亨固在其中矣。此於人事為以臣畜君,終當感悟之象。
 ○ 蔡氏清曰:《本義》「其氣猶上進」也,當以既雨既處來照看。此句全就雲雨說,不然,用不得氣字。
折中
31126610䷉履彖10【履,柔履剛也。】
 〖本義〗以二體釋卦名義。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履以六三成卦,三之象下迫於二陽之進,上躡乎三陽之剛。
 ○ 胡氏炳文曰:《本義》謂二體,見得是以兌體之柔,履乾體之剛,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剛也。
 〖案〗王氏胡氏二說不同,然當兼用,其義乃備。
【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本義〗以卦德釋彖辭。
 〖程傳〗兌以陰柔履藉乾之陽剛,柔履剛也。兌以說順應乎乾剛而履藉之,下順乎上,陰承乎陽,天下之正理也。所履如此,至順至當。雖履虎尾,亦不見傷害。以此履行,其亨可知。
 〖集說〗
 ○ 游氏酢曰:卦以一柔進退履眾剛,故有履虎尾之象。然而不咥人亨者,說而應乎乾故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君子之所履,苟在於是,則雖暴人之前,無虞矣。
 ○ 項氏安世曰:以兌說而應乎乾,則所行無忤。履雖危而不傷,莊周曰:虎媚養己者順也,惟柔順而說,則履虎尾而不咥人,且有能亨之理。
 ○ 胡氏炳文曰:說而應乎乾,亦是以下體之兌,應上體之乾。若蒙曰志應,師曰剛中而應,是剛柔兩爻自相應。比、小畜上下應,是一爻為主,而眾爻應之。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本義〗又以卦體明之,指九五也。
 〖程傳〗九五以陽剛中正,尊履帝位,苟无疚病,得履道之至善光明者也。疚,謂疵病,夬履是也。光明,德盛而輝光也。
 〖集說〗
  張氏浚曰:九五履乾正位,曰剛中正。剛健不息,體大中至正之道,以君臨天下,履帝位而不疚也。君臨天下者,其可危為大。蓋人君以一身撫馭海內,使所履一不正,而蹈於非禮,則政令紀綱弛於上,讒賊寇攘起於下。穆王命君牙曰: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於春冰是也。
折中
31137311䷊泰彖11【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程傳〗小往大來,陰往而陽來也,則是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而萬物得遂其通泰也。在人則上下之情交通,而其志意同也。陽來居內,陰往居外,陽進而陰退也。乾健在內,坤順在外,為內健而外順,君子之道也。君子在內,小人在外,是「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所以為泰也。既取陰陽交和,又取君子道長。陰陽交和,乃君子之道長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所以得名為泰者,由天地氣交,而生養萬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也。內陽外陰據其象,內健外順明其性,此就卦爻釋「小往大來吉亨」也。「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更就人事之中釋「小往大來吉亨」也。
 ○ 項氏安世曰:泰否《彖》皆具三義。第一段,以重卦上下為義,於陰陽二氣,無所抑揚,但貴其交而已。第二段,以卦體內外為義,雖在內在外,各得其所,要是重內輕外,則已於陰陽有所抑揚矣。第三段,以六爻消長為義,至此則全是好陽而惡陰,以陽長陰消為福,則不止於抑揚而已。否《彖》依此推之,大抵諸卦皆然。如小畜之《彖》「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是統論六爻五陽一陰也。「健而巽」卻以兩卦言之,「剛中而志行」又以九二九五兩爻言之。故《彖》之義無所不備,不可以一說通也。
 ○ 丘氏富國曰:天地之形不可交,而以氣交。氣交而物通者,天地之泰也。上下之分不可交,而以心交,心交而志同者,人事之泰也。陰陽以氣言,健順以德言,君子小人以類言。內外釋往來之義。陰陽健順,君子小人,釋小大之義。
 ○ 王氏應麟曰:君子道盛,小人自化。故舜湯舉臯伊,而不仁者遠。玉泉喻氏云:泰小人道消,非消小人也,化小人為君子也。
 ○ 喬氏中和曰:有陽必有陰,有君子必有小人。必欲絕而去之,有是哉。善養身者,化痰邪為氣血。善治國者,化盜賊為良民而已矣。
折中
31148012䷋否彖12【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程傳〗夫天地之氣不交,則萬物无生成之理。上下之義不交,則天下无邦國之道。建邦國所以為治也。上施政以治民,民戴君而從命,上下相交,所以治安也。今上下不交,是天下无邦國之道也。陰柔在內,陽剛在外,君子往居於外,小人來處於內,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之時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內柔而外剛者,小人之體也。語曰「色厲而內荏」,外有嚴厲之色,內有柔荏之心,此所以反君子之道也。
 ○ 李氏過曰:否泰反其類,故否之辭皆與泰反。
 ○ 吳氏綺曰:六十四卦,獨乾坤、泰否四卦言陰陽。乾坤,陰陽也。惟泰否二卦,內外皆得乾坤之全體,故亦以陰陽言也。
折中
31158713䷌同人彖13【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二。乾,謂九五。
 〖程傳〗言成卦之義。柔得位,謂二以陰居陰,得其正位也。五中正而二以中正應之,得中而應乎乾也。五剛健中正,而二以柔順中正應之,各得其正,其德同也,故為同人。五,乾之主,故云應乎乾。象取天火之象,而《彖》專以二言。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同人以一柔為主,徒柔不能以同乎人也,必以天德行之,故雖得位得中,而必應乎乾,乃可謂之同人。至於利涉大川,則又曰此乾行也,明非柔之所能辨也。凡卦之以柔為主者皆然,履之六三,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小畜之六四,不能以自亨也,必曰「剛中而志行乃亨」。大有之六五,不能以自亨也,必曰「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凡此皆柔為卦主,而其濟也必稱乾焉,此乾之所以為大與。
 〖案〗《傳》義皆以乾為專指九五,然若專指二五之應,恐不得謂之「同人于野」矣。蓋乾者陽爻之通稱,一陰虛中,與五陽相應,此卦所以為同人也。不言上下應者,蓋陰陽居上體而為卦主,則可言上下應,如比,如小畜,如大有是也。若在下體,則但言應而已,蒙師履及此卦是也。
【同人曰。】
 〖本義〗衍文。
 〖程傳〗此三字羨文。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稱「同人曰」,猶言同人卦曰也。
【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本義〗以卦穗卦體釋卦辭,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致亨而利涉哉。
 〖程傳〗至誠无私,可以蹈險難者,乾之行也。无私,天德也。又以二體言其義有文明之德而剛健,以中正之道相應,乃君子之正道也。天下之志萬殊,理則一也。君子明理,故能通天下之志。聖人視億兆之心猶一心者,通於理而已。文明則能燭理,故能明。大同之義,剛健則能克已,故能盡大同之道,然後能中正合乎乾行也。
 〖案〗上專以乾行釋于野涉川者,但取剛健無私之義也。下釋利貞則兼取明健中正之義,蓋健德但主於無私而已。必也有文明在於先,而所知無不明。有中正在於後,而所與無不當,然後可以盡無私之義,而為君子之貞也。
折中
31169414䷍大有彖14【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柔謂六五,上下謂五陽。
 〖程傳〗言卦之所以為大有也。五以陰居君位,柔得尊位也。處中,得大中之道也。為諸陽所宗,上下應之也。夫居尊執柔,固眾之所歸也。而又有虛中文明大中之德,故上下同志應之,所以為大有也。
 〖集說〗
 ○ 蘇氏軾曰:謂五也,大者皆見有於五,故曰大有。
 ○ 郭氏忠孝曰:柔得尊位大中,謙以居之,不自滿假者也。以一柔而應五剛,所謂所寶惟賢,光天之下,萬邦黎獻,共惟帝臣。不如是,不足以為尚賢也。
 ○ 楊氏萬里曰:同人大有,一柔五剛均也。柔在下者曰得位,曰得中,曰應乎乾,而為同人,我同乎彼之辭也。柔在上者,曰尊位,曰大中,曰上下應,而為大有,我有其大之辭也。
 ○ 項氏安世曰:一陰在下,勢不足以有眾,能推所有以同乎人者也,故名曰同人。一陰在上,人同乎我,為我所有者也,故名曰大有。《彖》於同人曰應乎乾,明我應之也。於大有曰上下應之,明人應我也。履卦柔在下,亦曰應乎乾。小畜柔在上,亦曰上下應之。此可以推卦例矣。
 ○ 胡氏炳文曰:或曰:小畜亦五陽一陰之卦,主巽之一陰,則曰小。此主離之一陰,則曰大,何也?曰:巽之一陰在四,欲畜上下五陽,其勢逆而難。離之一陰在五,而有上下五陽,其勢順而易。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辭。應天,指六五也。
 〖程傳〗卦之德,內剛健而外文明。六五之君,應於乾之九二。五之性柔順而明,能順應乎二。二,乾之主也,是應乎乾也。順應乾行,順乎天時也,故曰應乎天而時行。其德如此,是以元亨也。王弼云:不大通何由得大有乎?大有則必元亨矣。此不識卦義,離乾成大有之義,非大有之義便有元亨,由其才故得元亨。大有而不善者,與不能亨者有矣。諸卦具元亨利貞,則《彖》皆釋為大亨,恐疑與乾坤同也。不兼利貞,則釋為元亨,盡元義也。元有大善之義,有元亨者四卦,大有、蠱、升、鼎也。惟升之《彖》誤隨他卦作大亨。曰:諸卦之元與乾不同,何也?曰:元之在乾,為元始之義,為首出庶物之義。他卦則不能有此義,為善為大而已,曰元之為大可矣。為善,何也?曰:元者物之先也,物之先豈有不善者乎?事成而後有敗,敗非先成者也;興而後有衰,衰固後於興也;得而後有失,非得則何以有失也。至於善惡治亂是非,天下之事莫不皆然,必善為先。故《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德應於天,則行不失時矣。剛健不滯,文明不犯,應天則大,時行無違,是以元亨。
 ○ 項氏安世曰:同人大有兩卦,皆以離之中爻為主,而以乾為應者也。同人離在下,以德為主,故曰應乎乾者,應其德也。大有離在上,以位為主,故曰應乎天而時行者,應其命也。履兌在下,曰應乎乾。大畜艮在上,曰應乎天,亦卦例也。
 〖案〗卦辭未有不根卦名而繫者,況柔中居尊,能有眾陽,是虛心下賢之君,而眾君子皆為之用,其亨孰大於是哉!《彖傳》又推卦德卦體以盡其縕,其實皆不出乎卦名之中也。《程傳》謂卦名未足以致元亨,由卦才而得元亨者,恐非易之通例。
折中
311710115䷎謙彖15【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本義〗言謙之必亨。
 〖程傳〗濟當為際,此明謙而能亨之義。天之道,以其氣下際,故能化育萬物,其道光明。下際,謂下交也。地之道,以其處卑,所以其氣上行交於天,皆以卑降而亨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此以卦體釋卦辭也。九三乾也,降在下卦,是下濟而光明也。坤地道,處勢至卑,而升在上卦,是卑而上行也。下濟與卑,皆釋謙字。光明與上行,皆釋亨字。自人事言之,尊者行之則有光,即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卑者行之則不可踰,即地道卑而上行也。始雖謙下,終必高明,是有終也。自天道虧盈以下,皆極言謙之必有後福。質之於天地神人之心,以明有終之義也。
 ○ 丘氏富國曰:凡卦以一陽為主者,《彖傳》皆以剛言,復曰剛反,豫曰剛應,師比曰剛中,剝曰變剛。謙主九三,而《彖》不言剛者,謙無用於剛也,用剛則不能謙矣。三有剛而不用,此其所以為謙也。
 ○ 蔡氏淵曰:下濟而光明,艮也。艮有光明之象,故艮之《彖》曰「其道光明」,謂艮陽止乎上,陰不得而掩之,故光明。卑而上行,坤也。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本義〗變,謂傾壞。流,謂聚而歸之。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此君子所以有終也。
 〖程傳〗以天行而言,盈者則虧,謙者則益,日月陰陽是也。以地勢而言,盈滿者傾變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鬼神,謂造化之迹。盈滿者福害之,謙損者福祐之。凡過而損,不足而益者,皆是也。人情疾惡於盈滿,而好與於謙巽也。謙者人之至德,故聖人詳言,所以戒盈而勸謙也。謙為卑巽也,而其道尊大而光顯。自處雖卑屈,而其德實高不可加尚,是不可踰也。君子至誠於謙,恒而不變,有終也,故尊光。
 〖集說〗
 ○ 崔氏憬曰:若日中則昃,月滿則虧,損有餘以補不足,天之道也。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是為變盈而流謙,地之道也。朱門之家,鬼闞其室,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其義矣。滿招損,謙受益,人之道也。
 ○ 劉氏牧曰:降卑接下,名譽益隆,故其道光顯。辭貌卑遜,而志行剛正,故雖卑退而不可踰。
 ○ 《朱子語類》云:天道是就寒暑往來上說,地道是就地形高下上說。鬼神言害福,是有些造化之柄,各自主一事而言耳。
 ○ 問:謙之為義,不知天地人鬼,何以皆好尚之?曰:太極中本無物,若事業功勞,於我何有?觀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可見矣。
 ○ 又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以尊而行謙,則其道光。以卑而行謙,則其德不可踰。尊對卑言,伊川以謙對卑說非是。聖人九卦,引此一句,看來大綱說。
 ○ 蔡氏清曰:如日沒而升,中而昃,月晦而弦,盈而蝕之類,天非有意於虧之益之也。若論至無心處,則雖人道,惡盈好謙,初亦何容心於好惡哉!在我者有以感召其好惡耳,可不慎哉!
折中
311810816䷏豫彖16【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剛應,謂四為群陰以應,剛得眾應也。志行,謂陽志上行,動而上下順從,其志得行也。順以動豫,震動而坤順,為動而順理,順理而動,又為動而眾順,所以豫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建萬國,聚大眾,非順理而動,使人心皆和樂而從,不可也,故二者皆繫之豫。
 〖案〗《彖傳》中凡稱卦德。皆先內而後外,而其文義又各不同。其曰而者,兩字並重。如訟之「險而健」,既險又健也。小畜之「健而巽」,既健又巽也。大有「剛健而文明」,既剛健而又文明也。其曰以者,則重在上一字。如同人「文明以健」,重在「文明」字。此卦「順以動」,重在「順」字。其或以下一字為重者,則又變其文法,復卦「動而以順行」之類。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本義〗以卦德釋卦辭。
 〖程傳〗以豫順而動,則天地如之而弗違。況建侯行師,豈有不順乎?天地之道,萬物之理,惟至順而已。大人所以先天後天而不違者,亦順乎理而已。
 〖集說〗
 ○ 吳氏曰慎曰:順以動,所謂行其所無事也。天地如之,猶云天且弗違。得其民者,得其心也,故豫利建侯。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故豫利行師。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本義〗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程傳〗復詳言順動之道。天地之運,以其順動,所以日月之度不過差,四時之行不愆忒。聖人以順動,故經正而民興於善,刑罰清簡而萬民服也。既言豫順之道矣,然其旨味淵永,言盡而意有餘也。故復贊之云,豫之時義大矣哉,欲人研味其理,優柔涵泳而識之也。時義,謂豫之時義。諸卦之時與義用大者,皆贊其大矣哉,豫以下十一卦是也。豫、遯、姤、旅言時義,坎、睽、蹇言時用,頤、大過、解、革言時,各以其大者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豫、隨、遯、姤、旅,皆若淺事而有深意,故曰「時義大矣哉」,欲人之思之也。坎、睽、蹇,皆非美事,而聖人有時而用之,故曰「時用大矣哉」,欲人之別之也。頤、大過、解,革,皆大事大變也,故曰「時大矣哉」,欲人之謹之也。
 ○ 吳氏澄曰:專言時者,重在時字。時義重在義字,時用重在用字。
 ○ 蔡氏清曰:時之一字,貫六十四卦皆有,不止豫等諸卦耳。有時則有義,有義則有用。單言時,則義與用在其中矣。言義未嘗無用,言用未嘗無義,各就所切而言。
折中
311911517䷐隨彖17【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本義〗以卦變卦德釋卦名義。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剛,謂震也。柔,謂兌也。震處兌下,是剛來下柔,震動而兌說。既能下人,動則喜說,所以物皆隨從也。
 ○ 胡氏瑗曰:震以動,其性剛。兌以說,其性柔。今震在兌下,是剛來而下於柔也。猶聖賢君子。以至剛之德,至尊之位,至貴之勢,接於臣而下於民。故賞罰號令一出於上,則民皆說而隨於下也。
 ○ 王氏逢曰:上能下下,下之所以隨上。貴能下賤,賤之所以隨貴。隨之義,剛下柔也。
 ○ 王氏宗傳曰:陽剛非在下之物也,今也得隨之義,來下於陰柔,則是能以上下下,以貴下賤者也,物安得不隨之乎?動而說,此有所動,而彼無不說之謂也。彼無不說,則亦無不隨矣。或曰:易家以隨自否來,蠱自泰來,其義如何?曰:非也。乾坤重而為泰否,故隨蠱無自泰否而來之理。世儒惑於卦變,殊不知八卦成列,因而重之,而內外上下往來之義,已備乎其中。自八卦既重之後,又烏有所謂內外上下往來之義乎。
 ○ 蔣氏悌生曰:《程傳》謂說而動,動而說,皆隨之義。《朱子語錄》云:但當言動而說,不當言說而動。凡卦體卦德,皆從內說出去。
 〖案〗王氏說最足以破卦變之支離,得易象之本旨。
【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
 〖本義〗王肅本時作之,今當從之。釋卦辭,言能如是,則天下之所從也。
 〖程傳〗卦所以為隨,以「剛來而下柔,動而說」也。謂乾之上九,來居坤之下。坤之初六,往居乾之上。以陽剛來下於陰柔,是以上下下,以貴下賤,能如是,物之所說隨也。又下動而上說,動而可說也,所以隨也,如是則可大亨而得正。能大亨而得正,則為无咎。不能亨,不得正,則非可隨之道,豈能使天下隨之乎?天下所隨者時也,故云天下隨時。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大亨貞正,無有咎害,而天下隨之。以正道相隨,故隨之者廣。若不以大亨貞无咎,而以邪僻相隨,則天下不從也。
 ○ 喬氏中和曰:剛下柔而陽隨陰。以我隨物,則物自隨我,而動罔不說,此大亨之正道也。人同此心,天下有不隨之者哉。
【隨時之義大矣哉。】
 〖本義〗王肅本時字在之字下,今當從之。
 〖程傳〗君子之道,隨時而動,從宜適變,不可為典要。非造道之深,知幾能權者,不能與於此也,故贊之曰隨時之義大矣哉。凡贊之者,欲人知其義之大,玩而識之也。此贊隨時之義大,與豫等諸卦不同,諸卦時與義是兩事。
折中
312012218䷑蠱彖18【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本義〗以卦體卦變卦德釋卦名義,蓋如此則積弊而至於蠱矣。
 〖程傳〗以卦變及二體之義而言,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九上而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為初六也。陽剛,尊而在上者也,今往居於上。陰柔,卑而在下者也,今來居於下。男雖少而居上,女雖長而在下,尊卑得正,上下順理,治蠱之道也。由剛之上,柔之下,變而為艮巽。艮,止也。巽,順也,下巽而上止,止於巽順也,以巽順之道治蠱,是以元亨也。
 〖集說〗
 ○ 集氏曰:巽而止者,巽而不為,因循至壞者也。
 ○ 《朱子語類》云:剛上柔下,巽而止,此是言致蠱之由,非治蠱之道。
 ○ 又云:龜山說巽而止乃治蠱之道,言當柔順而止,不可堅正,非惟不成道理,且非易彖文義。巽而止蠱,猶順以動豫,動而說隨,皆言卦義。
 ○ 俞氏琰曰:巽固進退不決,苟非艮之止,亦未至於蠱。惟其巽而止,所以蠱也。巽則無奮迅之志,止則無健行之才,於是事事因循。苟且積弊,而至於蠱,故曰「巽而止,蠱」。蓋以卦德言致蠱之由,非飭蠱之道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本義〗釋卦辭,治蠱至於元亨,則亂而復治之象也。亂之終,治之始,天運然也。
 〖程傳〗治蠱之道,如卦之才,則元亨而天下治矣。夫治亂者,苟能使尊卑上下之義正,在下者巽順,在上者能止齊安定之,事皆止於順,則何蠱之不治也,其道大善而亨也,如此則天下治矣。方天下壞亂之際,宜涉艱險以往而濟之,是往有所事也。夫有始則必有終,既終則必有始,天之道也。聖人知終始之道,故能原始而究其所以然。要終而備其將然。先甲後甲而為之慮,所以能治蠱而致元亨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蠱,壞矣。而曰「元亨而天下治」,何也?蓋亂為治根,蠱為飭源,雖然亂不自治,蠱不自飭,不植不立,不振不起,故利於濟大難,往有事也。
 ○ 《朱子語類》云:蠱元亨而天下治,言蠱之時如此,必須是大善亨通而後天下治。
 ○ 胡氏炳文曰:諸卦皆言往有功,蠱獨曰往有事。蠱者事也,事雖已治,不可以無事視之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即當為自新之圖,後事方始而尚新,即當致丁寧之意。亂之極而治之始,雖天運然也,亦人事致然也。
 ○ 龔氏煥曰:蠱卦辭言先甲後甲,巽卦辭言先庚後庚。事壞而至蠱,則當復始。甲者事之始,故蠱《彖傳》以先甲後甲為終則有始也。事久而有弊,不可以不更。庚者事之變,故巽爻辭以先庚後庚為无初有終也。夫事之壞而新之,是謂終則有始。事之弊而革之,是謂无初有終。終則有始,如創業之君,新一代之法度也。无初有終,如中興之主,革前朝之弊事也。
 ○ 俞氏琰曰:往有事者,當蠱壞之時,宜涉艱險而往有攸濟,不可處之於無事之域也。文子云: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之不蠹,以其運故也。大抵器欲常用,久不用則蠹生。體欲常動,久不動則病生。蠱之時,止而不動,則天下之事,終於蠱而已矣。故勉之使往,不宜坐視其弊而弗救也。
折中
312112919䷒臨彖19【臨,剛浸而長。】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
 〖集說〗
 ○ 王氏應麟曰:《陰符經》云: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愚嘗讀易之臨曰剛浸而長,遯曰浸而長也,自臨而長為泰,自遯而長為否。浸者漸也,聖人之戒深矣。
 ○ 張氏清子曰:自復一陽生,積而至臨,則二陽長矣,故曰剛浸而長。遯者臨之反也,臨《彖》曰「剛浸而長」,遯《彖》不曰「柔浸而長」,而止曰小利貞浸而長,易不為小人謀也。
【說而順,剛中而應。】
 〖案〗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皆釋卦名也。蓋剛浸而長,則陽道方亨。有說順之德,則人心和附。剛中得應,則上下交叫志同,此其所以德洋及於天下而足以有臨也。此亦如泰之取義,兼交泰與消長兩意,見正道之盛大。故夫子釋之曰臨者大也。若但以臨為陵逼小人之義,則於卦爻之辭多有所難通者。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本義〗當剛長之時,又有此善,故其占如此也。
 〖程傳〗浸,漸也。二陽長於下而漸進也。下兌上坤,和說而順也。剛得中道而有應助,是以能大亨而得正,合天之道,剛正而和順,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剛正和順而已。以此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兌為說,說乃和也,夬《彖》云「決而和」。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本義〗言雖天運之當然,然君子宜知所戒。
 〖程傳〗臨二陽生,陽方漸盛之時,故聖人為之戒云。陽雖方長、然至于八月則消而凶矣。八月,謂陽生之八月。陽始生於復,自復至遯凡八月,自建子至建未也。二陰長而陽消矣,故云消不久也。在陰陽之氣言之,則消長如循環,不可易也。以人事言之,則陽為君子,陰為小人。方君子道長之時,聖人為之誡,使知極則有凶之理而虞備之,常不至於滿極則无凶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陽長之卦,每卦皆應八月有凶。但此卦名臨,是盛大之義,故於此卦特戒之耳。若以類言之,則陽長之卦,至其終末皆有凶也。
 ○ 陸氏振奇曰:日陽象,月陰象。八,少陰之數。七,少陽之數。故言陰來之期曰八月,言陽來之期曰七日。
 〖案〗八月七日,說者多鑿。陸氏之說,最為得之。蓋陽數窮於九,則退而生少陰之八,陰數窮於六,則進而生少陽之七。七八者陰陽始生之數也。若拘拘於卦氣月候之配,則震既濟之七日,與夫三日三年十年之類,皆多不可通者矣。
折中
312213620䷓觀彖20【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五居尊位,以剛陽中正之德,為下所觀,其德甚大,故曰大觀在上。下坤而上巽,是能順而巽也。五居中正,以巽順中正之德,為觀於天下也。
 〖集說〗
 ○ 趙氏彥肅曰:大觀在上,統謂二陽,中正以觀天下,獨舉九五。
 ○ 楊氏啓新曰:順以宅心,堯舜之溫恭克讓,文王之徽柔懿恭是也。巽以制事,通人情,酌物理,隨物付物,因時制宜者也。巽,德之制也,非巽何以使萬事各得其宜。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為觀之道,嚴敬如始盥之時,則下民至誠瞻仰而從化也。不薦,謂不使誠意少散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孚,信。顒,有威容貌。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則下觀其德而順其化。《詩》曰:「顒顒卬卬,如圭如璋。」君德之義也。
 ○ 朱氏震曰:祭之初,迎尸入廟,天子涗手而後酌酒,涗謂之盥。酌酒獻尸,尸得之灌地而祭,謂之祼。祼之後,三獻而薦腥,五獻而薦熟,謂之薦。盥者,未祼之時,精神專一,誠意未散,不言之信,發而為敬順之貌。顒,顒如也,故下觀而化,莫不有敬順之心也。
 ○ 王氏申子曰:觀示天下之道,其誠意精一。常如始盥之時,則觀感之下,莫不從化,蓋有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之妙。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本義〗極言觀之道也。四時不忒,天之所以為觀也。神道設教,聖人之所以為觀也。
 〖程傳〗天道至神,故曰神道。觀天之運行,四時无有差忒,則見其神妙。聖人見天道之神,體神道以設教,故天下莫不服也。夫天道至神,故運行四時,化育萬物,无有差忒。至神之道,莫可名言。唯聖人默契,體其妙用,設為政教,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鼓舞其化而莫測其用,自然仰觀而戴服,故曰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集說〗
 ○ 虞氏翻曰:聖人退藏於密,以神明其德,故設教而天下服矣。
 ○ 王氏弼曰:統說觀之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觀感化物。神則無形者也,不見天之使四時,而四時不忒。不見聖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 楊氏時曰:古人所以交神而接人,其道一主於誠,故曰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幽明本無二理,故所以感之者一。聖人以神道設教,所謂神道,誠意而已。誠意,天德也。
 ○ 《朱子語類》云:聖人以神道設教即是盥而不薦之義。
 ○ 又云:天之神道,只是自然運行底道理,四時自然不忒,聖人神道,亦是有教人自然觀感處。
 ○ 吳氏澄曰:常人以言設教,則有聲音。以身設教,則有形迹。聖人妙天道於不測,其應捷如影響,蓋所存者神,故所過者化也。
 ○ 楊氏啓新曰:聖人設教,誠於此,動於彼。不顯之德。篤恭之妙,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者同一機,而其動物之妙,不變之感,有非人所能測者,故曰神道設教。
折中
312314321䷔噬嗑彖21【頤中有物曰噬嗑。】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
 〖集說〗
 ○ 王氏宗傳曰:易之立卦,其命名立象,各有所指,鼎、井,大過棟橈,小過飛鳥,若此類者,遠取諸物也。艮背、頤頤、噬嗑頤中有物,若此類者,近取諸身也。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本義〗又以卦名卦體卦德二象,卦變釋卦辭。
 〖程傳〗頤中有物,故為噬嗑。有物間於頤中則為害,噬而嗑之,則其害亡,乃亨通也,故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以卦才言也。剛爻與柔爻相間,剛柔分而不相雜,為明辨之象。明辨,察獄之本也。動而明,下震上離,其動而明也。雷電合而章,雷震而電耀,相須並見,合而章也。照與威並行,用獄之道也。能照則无所隱情,有威則莫敢不畏。上既以二象言其動而明,故復言威照並用之意。六五以柔居中,為用柔得中之義。上行,謂居尊位。雖不當位,謂以柔居五為不當。而利於用獄者,治獄之道。全剛則傷於嚴暴,過柔則失於寬縱。五為用獄之主,以柔處剛而得中,得用獄之宜也。以柔居剛為利用獄,以剛居柔為利否。曰剛柔,質也。居,用也。用柔非治獄之宜也。
 〖集說〗
 ○ 崔氏憬曰;物在頤中,隔其上下,因齧而合,乃得其亨焉。以喻人於上下之間,有亂群者,當用刑去之,故言利用獄。
 ○ 石氏介曰:大凡柔則言上行,剛則言來。柔下剛上,定體也。剛來,如訟、无妄、渙等,剛體本在上而來下。上行,如晉、睽、鼎、噬嗑等。柔體本在下,今居五位為上行。
 ○ 朱氏震曰:六五柔中,不當位也。施於用獄,無若柔中之為利。蓋人君止於仁,不以明斷稱。以臯陶寧失不經,曾子哀矜而勿喜之言觀之,則不在明斷審矣。
 ○ 趙氏汝楳曰:體卦之畫,則寬嚴胥濟。體卦之德,則明清善聽。體卦之象,則獄不淹宿。噬以剛動而能嗑,《彖》言利用獄,疑當以剛能斷制。而聖人歸之六五之柔,其哀矜惟良之義乎!大君在上,三又而後制刑,德雖柔,於獄則利。
 ○ 俞氏琰曰:噬嗑倒轉為賁,亦有頤中有物之象。而以為賁,何耶?曰:凡噬者必下動,賁無震,故不得為噬嗑也。夫頤而中虛,則無事於噬而自可合。今有物焉,則窒塞矣。苟不以齒決之,烏得而合,故噬已則嗑。嗑則窒者去而上下亨通。故文王曰「噬嗑亨」。孔子添一而字,蓋謂噬而嗑之則亨,不噬則不嗑,不嗑則不亨也。
折中
312415022䷕賁彖22【賁,亨。】
 〖本義〗亨字疑衍。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本義〗以卦變釋卦辭。剛柔之交,自然之象,故曰天文,先儒說天文上當有「剛柔交錯」四字,理或然也。
 〖集說〗
 ○ 蘇氏軾曰:易有剛柔往來、上下相易之說,而其最著者,賁之《彖傳》也。故學者沿是爭推其所從變,曰泰變為賁,此大惑也。一卦之變為六十三,豈獨為賁也哉!徒知泰之為賁,又烏知賁之不為泰乎!凡易之所謂剛柔往來相易者,皆本諸乾坤也。乾施一陽於坤,以化其一陰,而生三子,凡三子之卦有言剛來者,明此本坤也,而乾來化之。坤施一陰於乾,以化其一陽,而生三女,凡三女之卦有言柔來者,明此本乾也,而坤來化之。非是卦也,則無是言也。
 ○ 胡氏炳文曰:柔來而文剛,是以剛為主也。剛往文柔,必曰分剛上而文柔者,亦以剛為主也。故《本義》於柔文剛則曰陽得陰助,於剛文柔而不曰陰得陽助。蓋一陰下而為離,則陰為陽之助,而明於內。一陽上而為艮,則陽為陰之主,而止於外,是知皆以剛為主也。
 ○ 何氏楷曰:剛為質,柔為文,柔來文剛,是本先立矣。而文行焉,故亨。分剛上而文柔者,非以剛為文也。分剛,畫居上而柔始得成其文。不然,無質之文非文已。
 ○ 張氏振淵曰:柔來文剛,是當質勝之餘,而以文濟之。剛上文柔,是當文勝之後,而以質救之,二者皆以質為主。
 〖案〗亨與小利有攸往,皆指文而言之。故柔來而文剛者,見剛當以柔濟之而後可通也。剛上文柔者,見柔當以剛節之。而柔之道不可純用以行也,何氏張氏質文之說極明。
 ○ 又案:剛上文柔而曰分者,本於內之誠實,以為節文之則,乃是由中而分出者,故曰分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本義〗又以卦德言之。止,謂各得其分。
 〖程傳〗卦為賁飾之象,以上下二體,剛柔交相為文飾也。下體本乾,柔來文其中而為離。上體本坤,剛往文其上而為艮。乃為山下有火,止於文明而成賁也。天下之事,无飾不行,故賁則能亨也。柔來而文剛故亨,柔來文於剛,而成文明之象,文明所以為賁也。賁之道能致亨,實由飾而能亨也。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分乾之中爻,往文於艮之上也。事由飾而加盛,由飾而能行,故小利有攸往。夫往而能利者,以有本也。賁飾之道,非能增其實也,但加之文彩耳。事由文而顯盛,故為小利有攸往。亨者亨通也,往者加進也。二卦之變,共成賁義。而《彖》分言上下各主一事者,蓋離明足以致亨,文柔又能小進也。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此承上文言陰陽剛柔相文者,天之文也。止於文明者,人之文也。止,謂處於文明也。質必有文,自然之理。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文明,離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於人,是人之文德之教。
 ○ 胡氏允曰: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粲然有禮以相接者,文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者,文之止也,是則卦中離明而艮止者也。
 ○ 王氏應麟曰:大畜為學,賁為文。能止健而後可以為學,文明以止而後可以為文者,篤實而已。不以篤實為本,則學不足以成德,文不足以明理。
 ○ 何氏楷曰:止者限而不過之謂。一文之,一止之,而文成。禮以節文為訓,即此意。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本義〗極言賁道之大也。
 〖程傳〗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寒暑陰陽之代變。觀其運行,以察四時之遷改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大下成其禮俗,乃聖人用賁之道也。賁之象,取山下有火,又取卦變柔來文剛,剛上文柔。凡卦有以二體之義及二象而成者,如屯取動乎險中與雲雷,訟取上剛下險與天水違行是也。有取一爻者,成卦之由也。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是也。有取二體又取消長之義者,雷在地中復,山附於地剝是也。有取二象兼取二爻交變為義者,風雷益兼取損上益下,山下有澤損兼取損下益上是也。有既以二象成卦,復取爻之義者,夬之剛決柔,姤之柔遇剛是也。有以用成卦者,巽乎水而上水井,木上有火鼎是也。鼎又以卦形為象。有以形為象者,山下有雷頤,頤中有物曰噬嗑是也。此成卦之義也。如剛上柔下,損上益下,謂剛居上,柔在下,損於上,益於下。據成卦而言,非謂就卦中升降也。如訟、无妄云剛來,豈自上體而來也。凡以柔居五者,皆云柔進而上行,柔居下者也,乃居尊位,是進而上也,非謂自下體而上也。卦之變皆自乾坤,先儒不達,故謂賁本是泰卦,豈有乾坤重而為泰,又由泰而變之理。下離本乾,中爻變而成離,上艮本坤,上爻變而成艮。離在內,故云柔來。艮在上,故云剛上。非自下體而上也。乾坤變而為六子,八卦重而為六十四,皆由乾坤之變也。
折中
312515723䷖剝彖23【剝,剝也。柔變剛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言柔進于陽,變剛為柔也。
 〖集說〗
 ○ 陳氏友文曰:夬《彖》曰「剛決柔」,而剝曰「柔變剛」,何也?君子之去小人,聲其罪與天下共棄之,名正言順,故曰決。小人之欲去君子,辭不順,理不直,必萋斐浸潤以侵蝕之,故曰變。一字之間,君子小人之情狀皦然矣。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程傳〗剝,剝也,謂剝落也。柔變剛也,柔長而剛變也。夏至一陰生而漸長,一陰長則一陽消,至於建戌則極而成剝,是陰柔變剛陽也。陰,小人之道,方長盛而剝消於陽,故君子不利有所往也。君子當剝之時,知不可有所往,順時而止,乃能觀剝之象也。卦有順止之象,乃處剝之道,君子當觀而體之。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君子存心消息盈虛之理,而能順之,乃合乎天行也。理有消衰,有息長,有盈滿,有虛損,順之則吉,逆之則凶,君子隨時敦尚,所以事天也。
折中
312616424䷗復彖24【復,亨,剛反。】
 〖本義〗剛反則亨。
【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本義〗以卦德而言。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復亨者,以陽復則亨,故以亨連復而釋之也。「剛反,動而以順行」者,既上釋復亨之義,又下釋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之理。
 ○ 潘氏夢旂曰:剝以順而止,復以順而行,君子處道消之極,至道長之初,未嘗一豪之不以順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本義〗陰陽消息,天運然也。
 〖集說〗
 ○ 侯氏行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陰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陽升也。天地運往,陰陽升復,凡歷七月,故曰七日來復,此天之運行也。《豳詩》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則古人呼月為日明矣。
【利有攸往,剛長也。】
 〖本義〗以卦體而言,既生則漸長矣。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剝曰「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復曰「利有攸往,剛長也」,易之意,凡以為君子謀也。
 ○ 丘氏富國曰:剛反,言剝之一剛,窮上反下而為復也。剛長,言復之一陽,自下進上,為臨為泰,以至為乾也,以其既去而來反也,故亨。以其既反而漸長也,故利有攸往。剛反,言方復之初。剛長,言已復之後。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本義〗積陰之下,一陽復生,天地生物之心,幾於滅息,而至此乃復可見。在人則為靜極而動,惡極而善,本心幾息而復,見之端也。程子論之詳矣,而邵子之詩亦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包羲。」至哉言也。學者宜盡心焉。
 〖程傳〗復亨,謂剛反而亨也。陽剛消極而來反,既來反,則漸長盛而亨通矣。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以卦才言,其所以然也。下動而上順,是動而以順行也。陽剛反而順動,是以得出入无疾,朋來而无咎也。朋之來亦順動也,其道反復往來,迭消迭息,七日而來復者,天地之運行如是也。消長相因,天之理也,陽剛君子之道長,故利有攸往。一陽復於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集說〗
 ○ 程子曰:復其見天地之心,皆謂至靜能見大地之心,非也。復之卦,下面一畫,便是動也,安得謂之靜?自古儒者皆言靜見天地之心,惟某言動而見天地之心。或曰:莫是於動上求靜否?曰:固是,然最難。
 ○ 又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一言以蔽之,天地以生物為心。
 ○ 張子曰:復言見天地之心,咸、恒、大壯言「天地之情」。心發乎微,情發乎顯。
 ○ 《朱子語類》云:天地以生生為德,元亨利貞乃生物之心也。但其靜而復,乃未發之體,動而通焉,則已發之用。一陽來復,其始生甚微,固若靜矣。然動之機日長,而萬物莫不資始焉。此天命流行之初,造化發育之始。天地生生不已之心,於是而可見也。若其靜而未發,則此心之體,雖無所不在,然卻有未發見處。此程子所以以動之端為天地之心,亦舉用以該其體爾。
 ○ 又云:伊川與濂溪說復字亦差不同,濂溪就回來處說,伊川卻正就動處說,如元亨利貞,濂溪就利貞上說復字,伊川就元字頭說復字。以《周易》卦爻之意推之,則伊川之說為正。然濂溪伊川之說,道理只一般,只是所指地頭不同。王弼之說,與濂溪同。
 ○ 胡氏炳文曰:天地生物之心,即人之本心也,皆於幾息而復萌之時見之。
 ○ 俞氏琰曰:天地之心,謂天地生萬物之心也。天地生物之心,無乎不在。聖人於剝反為復,靜極動初,見天地生物之心,未嘗一日息,非謂惟復卦見天地之心也。或謂靜為天地之心,非也。或又謂動力天地之心,亦非也。
 ○ 吳氏曰慎曰:天地以生物為心,所謂仁也。復之一陽初動,仁也。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案〗「天地之心」,在人則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復小而辨於物。於是而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則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嘗復行,是其一也。夫子以初爻之義當之者此也,惟精惟一者,所以執中而已矣。二五皆中,故二則休復而吉,五則敦復而无悔。初爻之外,惟此兩爻最善。三則頻復而厲者,所謂人心危而難安也。四之中行而獨者,所謂道心微而難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至於上六,則不獨微而且迷,不獨危而且敗,迷而以至於敗,則所謂天君者,不能以自主矣。故夫子咎之曰:反君道也。堯舜相傳之心學,皆於復卦見之。
折中
312717125䷘无妄彖25【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本義〗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其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蓋其逆天之命,而天不佑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程傳〗謂初九也,坤初爻變而為震,剛自外而來也。震以初爻為主,成卦由之,故初為无妄之主。動以天為无妄,動而以天,動為主也。以剛變柔,為以正去妄之象,又剛正為主於內,无妄之義也。九居初,正也。下動而上健,是其動剛健也。剛健,无妄之體也。剛中而應,五以剛居中正,二復以中正相應,是順理而不妄也。故其道大亨通而貞正,乃天之命也。天命,謂天道也。所謂无妄也。所謂无妄,正而已,小失於正,則為有過,乃妄也。所謂匪正,蓋由有往,若无妄而不往,何由有匪正乎。无妄者,理之正也,更有往將何之矣,乃入於妄也。往則悖於天理,天道所不佑,可行乎哉。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初九之剛,乾一索於坤而得之,是以為震,而无妄之外體又乾也。則初九之剛,實自乾來,故曰剛自外來。震以初爻為主,其在无妄則內體也,故曰為主於內。
 ○ 趙氏彥肅曰:剛自外來,寄象爾。其實天之所賦,我固有也。
 ○ 胡氏炳文曰:外卦為乾,震之剛自乾來也。无妄釋元亨利貞,與臨同。命,即道也。无妄之往,程子以為无妄而又往,《本義》只順上文本意解,舉首尾句而包中間也,不可泥文而失意。
 ○ 何氏楷曰:震初一剛,其所從來,即乾之初畫。无妄外乾內震,初九得外卦乾剛初爻,以為內卦之主,故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
 〖案〗《彖》言剛來柔來,未有言自外來者,則王氏諸家謂指外卦乾體者信矣。在卦為震得乾最初之畫,在人為吾心得天最初之理,此所以為无妄也。天理非由外鑠我者,此特指卦象言之,見自乾來之意。趙氏之說是矣。
折中
312817826䷙大畜彖26【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
 〖本義〗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以卦之才德而言也。乾體剛健,艮體篤實,人之才剛健篤實,則所畜能大,充實而有輝光,畜之不已,則其德日新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畜有三義,以蘊畜言之,畜德也。以畜養言之,畜賢也。以畜止言之,畜健也。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此蘊蓄之大者。養賢以及萬民,此畜養之大者。乾天下之至健,而四五能畜之,此畜止之大者。故《彖傳》兼此三者言之。
【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
 〖程傳〗剛上,陽居上也。陽剛居尊位之上,為尚賢之義。止居健上,為能止健之義。止乎健者,非大正則安能?以剛陽在上,與尊尚賢德,能止至健,皆大正之道也。
 〖集說〗
 ○ 郭氏忠孝曰:大有有賢之卦也,大畜畜賢之卦也。故曰「剛上而尚賢」。
 ○ 《朱子語類》云:能止健,不說健而止,見得是艮來止這乾。
【不家食吉,養賢也。】
 〖本義〗亦取尚賢之象。
 〖集說〗
 ○ 梁氏寅曰:養賢者,亦取尚賢之象。自剛上而言,則謂之尚賢,所以盡其禮也。自不家食而言,則謂之養賢,所以重其祿也。
【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本義〗亦以卦體而言。
 〖程傳〗大畜之人,所宜施其所畜,以濟天下,故不食於家則吉,謂居天位享天祿也。國家養賢,賢者得行其道也。利涉大川,謂大有蘊畜之人,宜濟天下之艱險也。《彖》更發明卦才云,所謂能涉大川者,以應乎天也。六五,君也。下應乾之中爻,乃大畜之君。應乾而行也,所以能應乎天,无艱險之不可濟,況其他乎?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卦有乾體者,多曰利涉大川,健故也。
 〖案〗尚賢止健之義,六爻中皆可見。然夫子釋卦,必以剛健篤實一句居首者,蓋莫大於天德。剛健者,天德也。人欲畜其天德,非篤實則不能。篤實者,《論語》所謂重,《大學》所謂靜,《中庸》所謂闇。雖至於達天德,而必有以固其聰明聖智。故篤實者,學之所以成始成終,如艮為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此義最大,故首發之。
折中
312918527䷚頤彖27【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貞吉,所養者正則吉也。所養,謂所養之人,與養之之道。自求口實,謂其自求養身之道,皆以正則吉也。
 〖集說〗
 ○ 李氏舜臣曰:占之觀人,每每觀其所養。而所養之大小,則必以其所自養者觀之。夫重道義之養而略口體,此養之大者也,急口體之養而輕道義,此養之小者也。養其大體,則為大人。養其小體,則為小人。天之賦予,初無小大之別,而人之所養各殊,則其所成就者亦異。
 ○ 谷氏家杰曰:觀頤者,當於所養觀之,又當於所養中自養處觀之。
 〖案〗李氏、谷氏說,皆得孟子考其善不善之意。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本義〗極言養道而贊之。
 〖程傳〗聖人極言頤之道而贊其大。天地之道,則養育萬物。養育萬物之道,正而已矣。聖人作養賢才,與之共天位,使之食天祿,俾施澤於天下,養賢以及萬民也。養賢,所以養萬民也。夫天地之中,品物之眾,非養則不生。聖人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養天下,至於鳥獸草木,皆有養之之政。其道配天地,故夫子推頤之道,贊天地與聖人之功,曰頤之時大矣哉。或云義,或云用,或止云時,以其大者也。萬物之生與養,時為大,故云時。
 ○ 趙氏汝楳曰:聖人之於萬民,豈能家與之粟,而人與之衣。其急先務者,亦曰養賢而已。賢得所養,則仁恩自及於百姓矣。
 〖案〗卦有曰尚賢、養賢者,皆是六五上九相遇,大有、大畜、頤、鼎是也。此卦頤為養義,而六五又賴上九之養以養人,故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也。
折中
313019228䷛大過彖28【大過,大者過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大者過,謂陽過也。在事為事之大者過,與其過之大。
 〖集說〗
 ○ 俞氏琰曰:大過,謂陽之過也。在人事則泛言萬事大者之過,凡大者皆是,非一端也。
【棟橈,本末弱也。】
 〖本義〗復以卦體釋卦辭。本,謂初。末,謂上。弱,謂陰柔。
 〖程傳〗謂上下二陰衰弱,陽盛則陰衰,故為大者過。在小過則曰小者過,陰過也。
 〖集說〗
 ○ 何氏楷曰:剛過始致本末之弱,本末既弱,剛亦不能獨支。本末弱,即大過之象,乃棟所由橈也。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本義〗又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程傳〗言卦才之善也。剛雖過而二五皆得中,是處不失中道也。下巽上兌,是以巽順和說之道而行也。在大過之時,以中道巽說而行,故利有攸往,乃所以能亨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剛過而中,所謂時中也。過,非過於理也,以過為中也。猶之治疾,疾勢沈痼,必攻之以瞑眩之藥。自其治微疾之道視之,則謂之過。自藥病相對言之,則謂之中。大過之時,君子過越常分以濟弱,能達乎時中矣。
 ○ 項氏安世曰:棟橈二字,以六爻之象言之,中四爻強,初上二爻弱,有棟橈之象,此禍變之大者也。利有攸往亨,以六爻之才言之。中四爻剛雖大過,而得時措之中。初上二爻,又能巽而說,不失人心,故利於有行,雖遇大變,而可以亨。此才略之大者也。巽而說之下加行字者,能以巽說而行,是以利有攸往也。
 ○ 又曰:先言亨,後言利有攸往者,亨自亨,利自利也。今先言利有攸往,後言亨者,明亨因於往也。故《彖》曰「利有攸往乃亨」,言往乃亨,不往則不亨也。
【大過之時大矣哉。】
 〖本義〗大過之時,非有大過人之材,不能濟也,故歎其大。
 〖程傳〗大過之時,其事甚大,故贊之曰大矣哉。如立非常之大事,興不世之大功,成絕俗之大德,皆大過之事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大過之事甚大,無其時不可過,有其時無其才,愈不可過。
 ○ 蔡氏清曰:大過之時,非時大過也。人當大過之時也,以其時事宜於大過也。其理正小過所謂「過以利貞,與時行」者也。大過二字屬人。
折中
313119929䷜坎彖29【習坎,重險也。】
 〖本義〗釋卦名義。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釋習坎之義。險,難也。若險難不重,不須便習。今險難既重,是險之甚者。若不便習,不可濟也。故注云:習坎者,習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本義〗以卦象釋有孚之義,言內實而行有常也。
 〖程傳〗習坎者,謂重險也。上下皆坎,兩險相重也。初六云坎窞,是坎中之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陽動於險中而未出於險,乃水性之流行,而未盈於坎,既盈則出乎坎矣。行險而不失其信,陽剛中實,居險之中,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也。坎中實,水就下,皆為信義,有孚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坎水只是平,不解滿,盈是滿出來。
 ○ 胡氏炳文曰:水字當讀「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兩句,皆指水言。以水之內實行有常者,釋卦辭有孚之義也。
 ○ 俞氏琰曰:坎水,流水也。晝夜常流,流則不盈,故曰「水流而不盈」。水之流迂迴曲折,不知更歷幾險,而終至於海,茲非行險而不失其信者乎!
 ○ 梁氏寅曰:流而不盈,時止則止也。盈而後進,時行則行也。坎以能止為信,以能行為功。時止時行,其君子處險之道與。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本義〗以剛在中,心亨之象。如是而往,必有功也。
 〖程傳〗維其心可以亨通者,乃以其剛中也。中實為有孚之象,至誠之道,何所不通。以剛中之道而行,則可以濟險難而亨通也。以其剛中之才而往,則有功,故可嘉尚。若止而不行,則常在險中矣。坎以能行為功。
【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本義〗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程傳〗高不可升者,天之險也。山川丘陵,地之險也。王公,君人者,觀坎之象,知險之不可陵也。故設為城郭溝池之險,以守其國,保其民人。是有用險之時,其用甚大,故贊其大矣哉。山河城池,設險之大瑞也。若夫尊卑之辨,貴賤之分。明等威,異物采,凡所以杜絕陵僭限隔上下者,皆體險之用也。
 〖集說〗
 ○ 王氏應麟曰:下陽舉而虢亡,虎牢城而鄭懼,西河失而魏蹙,大峴度而燕危,故曰「設險以守其國」。
 ○ 俞氏琰曰:時用,謂有時乎用,而非用之常也。
 〖案〗彖辭發習險之義,《彖傳》又發用險之義。習險者,練習於艱難之事而無所避,立身之大本也。用險者,自然有嚴峻之象而不可干,禦物之大權也。天之崇窿不可升,地之脩阻不可越,此天地用險之著者。在人則所謂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皆此意也。其大者則又莫如王公之設險守國,蓋用天之道而刑賞之威,莫敢以干犯。因地之利,而河山之固,莫敢以窺伺。險之用豈不大哉!大抵八卦之德,皆有其善。坎之德險,雖微與諸卦不同。然以其用言之,則亦與諸卦之德同歸矣。
折中
313220630䷝離彖30【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本義〗釋卦名義。
 〖程傳〗離,麗也,謂附麗也。如日月則麗於天,百穀草木則麗於土,萬物莫不各有所麗。天地之中,无无麗之物。在人當審其所麗,麗得其正,則能亨也。重明以麗乎正,以卦才言也。上下皆離,重明也。五二皆處中正,麗乎正也。君臣上下,皆有明德而處中正,可以化天下成文明之俗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日月麗乎天而成明,百穀草木麗乎土而成文。故離為文,又為明。
 ○ 齊氏夢龍曰:龜山楊氏云:火無常形,麗物而有形,最得本旨。人之生也,得水為精,得火為神,其合也。氣聚而形成於有其分也,氣散而神泯於無。蓋精所以為形,而神麗於形者也。天地,形之大者也。日月麗天,百穀草木麗土,其神之發見而可見者也。
 〖案〗項氏齊氏說,則是陽麗乎陰,而以為陰麗乎陽者,非矣。惟張子《正蒙》之說得之。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
 〖程傳〗二五以柔順麗於中正,所以能亨。人能養其至順,以麗中正則吉。故曰:畜牝牛吉也。或曰:二則中正矣,五以隂居陽,得為正乎?曰:離主於所麗,五中正之位,六麗於正位,乃為正也。學者知時義,而不失輕重,則可以言《易》矣。
 〖集說〗
 ○ 項氏安世曰:重明以麗乎正,此統論一卦之義,以釋卦名也。柔麗乎中正,此以二五成卦之爻釋卦辭也。
 ○ 胡氏炳文曰:坎之剛中,九五分數多,故九五曰坎不盈,卦辭釋有孚。亦曰水流而不盈。離之中正,六二分數多,故卦辭曰畜牝牛吉,而六二爻辭亦曰黃離元吉。
折中
313321331䷞咸彖31【咸,感也。】
 〖本義〗釋卦名義。
 〖集說〗
 ○ 劉氏牧曰:卦以咸名,而《彖傳》以感釋其義者,聖人之微旨,欲明感物之無心也。
 ○ 張子曰:萬物本一,故一能合異,以其能合異,故謂之感,若非有異,則無合,天地乾坤,陰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 丘氏富國曰:咸者感也,所以感者心也,無心者不能感,故咸加心而為感。有心於感者,亦不能咸感,故感去心而為咸。咸,皆也,唯無容心於感,然後無所不感,聖人以咸名卦,而《彖》以感釋之,所以互明其旨也。
 ○ 王氏應麟曰:咸之感無心,感以虛也。兌之說無言,說以誠也。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
 〖本義〗以卦體卦德卦象釋卦辭。或以卦變言柔上剛下之義,曰咸自旅來,柔上居六,剛下居五也,亦通。
 〖程傳〗咸之義感也,在卦則柔爻上而剛爻下,柔上變剛而成兌,剛下變柔而成艮。陰陽相交,為男女交感之義。又兌女在上,艮男居下,亦柔上剛下也。陰陽二氣相感相應而和合,是相與也。止而說,止於說為堅愨之意。艮止於下,篤誠相下也,兌說於上,和說相應也。以男下女,和之至也。相感之道如此,是以能亨通而得正。取女如是則吉也。卦才如此,大率感道利於正也。
 〖集說〗
 ○ 王氏肅曰:山澤以氣通,男女以禮感。男而下女,初婚之所以為禮,取女之所以為吉也。
 ○ 馮氏當可曰:柔上剛下,感應相與,所以為亨。止而說,所以利貞。男下女,所以取女吉也。
 ○ 王氏申子曰:止而說者,謂艮止不動,而意氣自相和說,乃所謂感。不止而動,則是出於作為,非感也,故六爻皆欲其靜。
 ○ 蔡氏清曰:卦體卦德卦象三段意,皆歸於咸之一字內。而所謂「亨利貞,取女吉」者,義蓋從此而出,故《本義》以通釋卦名卦辭。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本義〗極言感通之理。
 〖程傳〗既言男女相感之義,復推極感道,以盡天地之理,聖人之用。天地二氣交感,而化生萬物,聖人至誠以感億兆之心,而天下和平。天下之心所以和平,由聖人感之也。觀天地交感化生萬物之理,與聖人感人心致和平之道,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觀之可也:
 〖集說〗
 ○ 張子曰:能通天下之志者,為能感人心。聖人同乎人而無我,故和平天下,莫盛於感人心。
 ○ 鄭氏汝諧曰:天地萬物雖異位,其氣則一。聖人億兆雖異勢,其誠則一。觀其所感,而其情可見者,感生於情也。情出於正,然後知感通之理。
 ○ 張氏清子曰:寂然不動,性也。感而遂通,情也。於其所感而觀之,而天地萬物之情可得而見矣。
折中
313422032䷟恆彖32【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
 〖本義〗以卦體卦象卦德釋卦名義。或以卦變言剛上柔下之義,曰恒自豐來,剛上居二,柔下居初也,亦通。
 〖程傳〗恒者長久之義也。卦才有此四者,成恒之義也。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上居於四,坤之初下居於初,剛爻上而柔爻下也。二爻易處則成震巽,震上巽下,亦剛上而柔下也。剛處上而柔居下,乃恒道也。雷風相與,雷震則風發,二者相須,交助其勢,故云相與,乃其常也。巽而動,下巽順,上震動,為以巽而動。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順動而已。巽而動,常久之道也。動而不順,豈能常也。剛柔皆應,一卦剛柔之爻皆相應。剛柔相應,理之常也。此四者恒之道也,卦所以為恒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咸與恒,皆剛柔相應。咸不著其義,恒則曰剛柔皆應。咸無心,恒有位也。有位而剛柔相應,其理也。無心而剛柔相應,其私也。能識時義之變易,斯可言易矣。
【恒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
 〖本義〗恒固能亨且无咎矣。然必利於正,乃為久於其道,不正則久非其道矣。天地之道,所以常久,亦以正而已矣。
 〖程傳〗恒之道可致亨而无過咎,但所恒宜得其正,失正則非可恒之道也,故曰久於其道。其道,可恒之正道也。不恒其德,與恒於不正,皆不能亨而有咎也。天地之所以不已,蓋有恒久之道,人能恒於可恒之道,則合天地之理也。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
 〖本義〗久於其道,終也;利有攸往,始也。動靜相生,循環之理,然必靜為主也。
 〖程傳〗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恒者也。動則終而復始,所以恒而不窮。凡天地所生之物,雖山嶽之堅厚,未有能不變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唯隨時變易,乃常道也,故云利有攸往。明理之如是,懼人之泥於常也。
 〖集說〗
 ○ 朱氏震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恒非一定而不變也,隨時變易,其恒不動,故利有攸往。
 ○ 《朱子語類》云:恒非一定之謂,一定則不能恒矣。體之常。所以為用之變。用之變,乃所以為體之常。
 ○ 趙氏汝楳曰:所貴於攸往者,謂事雖有終,我行不已。則終者復有始,所以體天地之道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本義〗極言恒久之道。
 〖程傳〗此極言常理。日月,陰陽之精氣耳,唯其順天之道,往來盈縮,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順天理也。四時陰陽之氣耳,往來變化,生成萬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觀其所恒,謂觀日月之久照,四時之久成。聖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觀此,則天地萬物之情理可見矣。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識之?
 〖集說〗
 ○ 蘇氏軾曰:非其至情者,久則厭矣。
 ○ 《朱子語類》云:物各有箇情,有箇人在此。決定是有箇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之情。性只是箇物事,情卻多般,或起或滅,然而頭面卻只一般,常常恁地,這便是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之義。
 ○ 龔氏煥曰:利貞久于其道,體常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盡變也。體常而後能盡變,盡變亦所以體常。天地萬物所以常久者,以其能盡變也。
 ○ 陳氏琛曰:即其恒久之理而觀之,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蓋大氣渾淪充塞,而太極為之綱維主張。氣有參差,而理無不一。故天高地下,萬物散殊,不特其聲色貌象常久如此,而其德性功用,亦亘萬古而不易。少有變易,則為怪異不祥矣。此可見天地萬物之情,皆有恒也。
 〖案〗釋利貞云久於其道,則居所不遷之謂也。釋利有攸往云終則有始,則動靜不窮之謂也。然兩義並行,初不相悖。動靜雖不窮,而所謂居所不遷者,未嘗變也。然則天地之道,恒久不已,與終則有始之義,一而已矣。下文天地日月,即根此意而申明之。日月得天而能久照者,恒久不已也。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者,終則有始也。日月為之體,四時為之用,四時者日月之所為,合之皆天地之道也。聖人久於其道,如日月之得天而久照,化天下而成之,如四時之變化而久成,此恒道之大者也。推而廣之,則凡在天地之間者,其情皆可見。
折中
313522733䷠遯彖33【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本義〗以九五一爻釋亨義。
 〖程傳〗小人道長之時,君子遯退,乃其道之亨也。君子遯藏,所以伸道也,此言處遯之道。自剛當位而應以下,則論時與卦才,尚有可為之理也。雖遯之時,君子處之,未有必遯之義。五以剛陽之德,處中正之位,又下與六二以中正相應,雖陰長之時,如卦之才,尚當隨時消息。苟可以致其力,无不至誠自盡以扶持其道,未必於遯藏而不為,故曰與時行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釋遯之所以得亨通之義。小人之道方長,君子非遯不通,故曰遯而亨也。
 ○ 又曰:釋所以能遯而致亨之由,艮由九五以剛而當其位,有應於二,非為否亢,遯不否亢,即是相時而動,所以遯而得亨。
 ○ 郭氏忠孝曰:聖人進退皆道,無入而不自得,雖遯亦亨也。與時行者,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是為遯之義也。
 ○ 《朱子語類》問:「遯亨遯而亨也」,分明是說能遯便亨,更說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是如何?曰:此其所以遯而亨也,陰方微,為他剛當位而應,所以能知時而遯,是能與時行。不然,便是與時背也。
 ○ 吳氏曰慎曰:非以剛當位而應為猶可亨,惟其當位而應,能順時而遯,所以亨也。與時行,謂時當遯而遯。
【小利貞,浸而長也。】
 〖本義〗以下二陰釋小利貞。
 〖集說〗
 ○ 胡氏瑗曰:君子所以不得大有為於世,而惟小利於貞者,蓋以下之群陰浸長,而小人之黨漸盛也。
 ○ 朱氏震曰;二陰浸長方之於否,不利君子貞,固有間矣。然不可大貞,利小貞而已。先儒謂居小官,幹小事,其害未甚,我志猶行。蓋遯非疾世避俗,長往不反之謂也。去留遲速,惟時而已。非不忘乎君,不離乎群,消息盈虛,循天而行者,豈能盡遯之時義。
 ○ 張氏清子曰:二陽為臨,二陰為遯,遯者臨之反對也。臨之《彖》曰「剛浸而長」,遯之《彖》則不曰柔浸而長,而止曰浸而長。
【遯之時義大矣哉!】
 〖本義〗陰方浸長,處之為難,故其時義為尤大也。
 〖程傳〗當陰長之時,不可大貞,而尚小利貞者,蓋陰長必以浸漸,未能遽盛,君子尚可小貞其道。所謂小利貞,扶持使未遂亡也。遯者陰之始長,君子知微,故當深戒。而聖人之意未便遽已也,故有與時行、小利貞之教。聖賢之於天下,雖雖知道之將廢,豈肯坐視其亂而不救?必區區致力於未極之間,強此之衰,艱彼之進,圖其暫安,苟得為之,孔、孟之所屑為也。王允、謝安之於漢、晉是也。若有可變之道,可亨之理,更不假言也,此處遯時之道也。故聖人讚其時義大矣哉!或久或速,其義皆大也。
 〖集說〗
 ○ 郭氏雍曰:遯之小利貞,睽之小事吉,不知者遂以為小而不思也。故孔子明其大,而後知小利貞、小事吉者,有大用存焉。
折中
313623434䷡大壯彖34【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
 〖本義〗釋卦名義。以卦體言,則陽長過中,大者壯也。以卦德言,則乾剛震動,所以壯也。
 〖程傳〗所以名大壯者,謂大者壯也。陰為小,陽為大。陽長以盛,是大者壯也。下剛而上動,以乾之至剛而動,故為大壯。為大者壯,與壯之大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剛則不為物欲所橈,故其動也壯,使以血氣而動,安得壯乎?
 〖案〗大者,謂陽也。大者壯,謂四陽盛長也。此句正釋名卦之義。剛以動故壯一句,非正釋卦名,乃推明卦之善以起辭義耳。凡曰故者皆同義。順以說故聚,明以動故豐是也。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本義〗釋利貞之義而極言之。
 〖程傳〗大者既壯,則利於貞正,正而大者道也。極正大之理,則天地之情可見矣。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至大至正也。正大之理,學者默識心通可也。不云大正而云正大,恐疑為一事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如何見天地之情,曰:正大便見得天地之情。天地只是正大,未嘗有些子邪處。
 ○ 胡氏炳文曰:心未易見,故疑其辭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情則可見矣,故直書之。孟子養氣之論,自此而出。大者壯也,即是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大者正也,即是以直養而無害。
折中
313724135䷢晉彖35【晉,進也。】
 〖本義〗釋卦名義。
 〖集說〗
 ○ 俞氏琰曰:晉以日之進言,與升、漸木之進不同。日出地上,其明進而盛。升、漸雖亦有進義,而無明盛之象。
【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本義〗以卦象卦德卦變釋卦辭。
 〖程傳〗晉,進也,明進而盛也。明出於地,益進而盛,故為晉。所以不謂之進者,進謂前進,不能包明盛之義。明出地上,離在坤上也。坤麗於離,以順麗於大明,順德之臣上附於大明之君也。柔進而上行,凡卦離在上者,柔居君位多云「柔進而上行」:噬嗑、睽、鼎是也。六五以柔居君位,明而順麗,為待下寵遇親密之義,是以為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大明之君,安天下者也。諸侯能附天子之明德,是康民安國之侯也,故謂之康侯,是以享寵錫,而見親禮,晝日之間三接見於天子也。不曰公卿,而曰侯,天子治於上者也,諸侯治於下者也。在下而順附於大明之君,諸侯之象也。
 〖集說〗
 ○ 崔氏憬曰:雖一卦名晉,而五爻為主,故言「柔進而上行也」。
 ○ 郭氏雍曰:「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康侯之德也。其德柔順而明,故下能康一國之民,而為之主。上能致王者之寵,而「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 項氏安世曰:三女之卦,獨離柔在上,為得尊位,大中而行之,故謂之上行。巽在六四,例謂之上合上同,兌在上六,例謂之上窮,皆不得為上行也。
 ○ 王氏申子曰:六十四卦,離上者八,專取六五一爻,以為成卦之主者二:晉、大有也。大有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晉則曰「柔進而上行」,是專以康侯之晉者,當此一卦之義矣。
 ○ 吳氏曰慎曰:晉、咸《彖傳》,文意正同。卦象數句,在卦名之下,卦辭之上,是既用以釋卦名,而即以之釋卦辭,故用是以二字接下。
 〖案〗離之德,為麗為明,是明與麗皆離也。順而麗乎大明,蓋以順德為本,而為大明所附麗。則明者離,而麗者亦離矣。若曰以順而附麗於大明,則麗字乃為坤所借用,其義不亦贅乎?火之為物,不能孤行也,必有所附,猶人心之明。不可孤行也,必有所附。離曰「畜牝牛」者,明附於順也。睽、旅之《彖》亦然,皆以說止為主,而明附之也。此文義之誤,不可不正。
折中
313824836䷣明夷彖36【明入地中,明夷。】
 〖本義〗以卦象釋卦名。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就二象以釋卦名,此及晉卦,皆《彖》、《象》同辭也。
【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
 〖本義〗以卦德釋卦義。蒙大難,謂遭紂之亂而見囚也。
 〖程傳〗明入於地,其明滅也,故為明夷。內卦離,離者文明之象。外卦坤,坤者柔順之象。為人內有文明之德,而外能柔順也。昔者文王如是,故曰文王以之。當紂之昏暗,乃明夷之時,而文王內有文明之德,外柔順以事紂,蒙犯大難。而內不失其明聖,而外足以遠禍患,此文王所用之道也,故曰文王以之。
 〖集說〗
 ○ 王氏申子曰:明夷一卦,大抵主商之未造言之。
【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本義〗以六五一爻之義釋卦辭,內難,謂為紂近親,在其國內,如六五之近於上六也。
 〖程傳〗明夷之時,利於處艱戹而不失其貞正,謂能晦藏其明也。不晦其明,則被禍患。不守其正,則非賢明。箕子當紂之時,身處其國內,切近其難,故云內難。然箕子能藏晦其明,而自守其正志,箕子所用之道也,故曰箕子以之。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六五爻辭曰「箕子之明夷利貞」。釋彖,兼文王發之。蓋羑里演易,處之甚從容,可見文王之德。佯狂受辱,處之極艱難,可見箕子之志。然此一時也,文王因而發伏羲之易,箕子因而發大禹之疇。聖賢之於患難,自繫斯文之會,蓋有天意存焉。
 ○ 俞氏琰曰:大難,謂羑里之囚也。其難關繫天下之大,民命之所寄,故曰大難。內難,謂家難也。其難關係一家之內,宗社之所寄也,箕子為紂之近親,故曰內難。
折中
313925537䷤家人彖37【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本義〗以卦體九五六二釋利女貞之義。
 〖程傳〗彖以卦才而言,陽居五,在外也。陰居二,處內也。男女各得其正位也。尊卑內外之道正,合天地陰陽之大義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因二五得正,以釋家人之義,並明女貞之旨。
 ○ 吳氏曰慎曰:先言女正位乎內,釋利女貞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本義〗亦謂二五。
 〖程傳〗家人之道,必有所尊嚴而君長者,謂父母也。雖一家之小,无尊嚴則孝敬衰,无君長則法度廢。有嚴君而後家道正,家者國之則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父道固主乎嚴,母道尤不可以不嚴,猶國有尊嚴之君長也。無尊嚴則孝敬衰,無君長則法度廢。故家人一卦,大要以剛嚴為尚。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本義〗上父,初子,五三夫,四二婦,五兄三弟。以卦畫推之,又有此象。
 〖程傳〗父子,兄弟夫婦各得其道,則家道正矣。推一家之道,可以及天下,故家正則天下定矣。
 〖集說〗
 ○ 俞氏琰曰:彖辭舉其端,故但言利女貞。《彖傳》極其全,故兼言男女之正,而又以父子兄弟夫婦推廣而備言之。
 ○ 林氏希元曰:正家而天下定,猶云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不作正家之效說。
 〖案〗六十四卦,六爻剛柔皆得位者,惟既濟而已。此外則中四爻得位者三卦,家人、蹇、漸也。然家人名義,獨取於風火之卦者,一則風自火出,為風化有原之象。二則蹇、漸之中爻雖得位,而初上不皆陽爻。凡易取類,上爻有父之象。故蠱卦下五爻皆曰父母,至上爻則變其文也。初爻有子之象,故蠱曰有子,觀曰童觀,隨漸曰小子,中孚曰其子,皆指初爻也。二為女正位乎內,母道也。五為男正位乎外,父道也。然必初上皆陽然後父子之象備,又必三陽四陰,各得其位,然後兄弟夫婦粲然於一卦之中矣。《彖傳》先舉二五,始明其為男女之正,繼明其為父母之嚴,以兩爻為卦主也。然後悉推家人以切卦位,既以盡正家之義,又以見家人之象,推配於爻畫者,獨此卦為合也。本義精且當矣。
折中
314026238䷥睽彖38【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本義〗以卦象釋卦名義。
 〖程傳〗《彖》先釋睽義,次言卦才,終言合睽之道,而贊其時用之大。火之性動而上,澤之性動而下,二物之性違異,故為睽義。中少二女雖同居,其志不同行,亦為睽義。女之少也,同處長則各適其歸,其志異也。言睽者,本同也。本不同,則非睽也。
 〖案〗二女同居之卦多矣,獨於睽革言之者,以其皆非長女也。凡家有長嫡,則有所統率而分定,其不同行不相得,而至於乖異變易者,無長嫡而分不定之故爾。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本義〗以卦德卦變卦體釋卦辭。
 〖程傳〗卦才如此,所以小事吉也。兌,說也,離,麗也,又為明。故為說順而附麗於明。凡離在上而《彖》欲見柔居尊者,則曰柔進而上行,晉鼎是也。方睽乖之時,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說順麗明之善,又得中道而應剛,雖不能合天下之睽,成天下之大事,亦可以小濟,是於小事吉也。五以明而應剛,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陰柔,雖應二,而睽之時,相與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于巷,五噬膚,則无咎也。天下睽散之時,必君臣剛陽中正,至誠協力,而後能合也。
 〖集說〗
 ○ 何氏楷曰:易無樂乎柔主也,而獨離居外體者,每稱焉。乾下離上曰大有,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艮下離上曰旅,曰「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離下離上曰離,曰「柔麗乎中正故亨」。震下離上曰噬嗑,曰「柔得中而上行」。坤下離上曰晉,曰「柔進而上行」。兌下離上曰睽,巽下離上曰鼎,皆曰「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坎下離上曰未濟,猶曰「柔得中也」。下卦兌說,上卦柔中,皆以小心行柔道者。《彖》之所謂「小事吉」者此耳。
 〖案〗此彖言卦之善,與鼎略同。鼎曰元亨,而此卦但曰小事吉者,當睽之時故也。凡釋卦名畢,則文義略斷,而特舉卦辭釋之,其與此卦之義相似者,則革卦釋名辭之例,尤為顯著也。今釋卦名而文意不斷,直連釋辭之義而總結之。蓋明乎當睽之時,有此數善,是以小事吉。亦惟因睽之時,故有此數善,而惟小事吉也。凡《彖傳》名辭之義不分者皆此類。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本義〗極言其理而贊之。
 〖程傳〗推物理之同,以明睽之時用,乃聖人合睽之道也。見同之為同者,世俗之知也。聖人則明物理之本同,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萬類也。以天地男女萬物明之,天高地下,其體睽也。然陽降陰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則同也。男女異質,睽也,而相求之志則通也。生物萬殊,睽也。然而得天地之和,稟陰陽之氣,則相類也。物雖異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眾,睽散萬殊,而聖人為能同之,處睽之時,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
 〖集說〗
  趙氏汝楳曰:天地不睽,則清濁淆瀆。男女不睽,則外內無別。萬物不睽,則生化雜糅。睽者其體,合者其用。
折中
314126939䷦蹇彖39【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
 〖本義〗以卦德釋卦名義而贊其美。
 〖程傳〗蹇,難也。蹇之為難,如乾之為健,若易之為難,則義有未足。蹇有險阻之義,屯亦難也,困亦難也。同為難而義則異。屯者,始難而未得通,困者,力之窮,蹇乃險阻艱難之義,各不同也。險在前也,坎險在前,下止而不得進,故為蹇。見險而能止,以卦才言,處蹇之道也。上險而下止,見險而能止也。犯險而進,則有悔咎,故美其能止為知也。方蹇難之時,唯能止為善。故諸爻除五與二外,皆以往為失,來為得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險而止為蒙,止於外也。見險而能止為智,止於內也。止於外者,阻而不得進也。止於內者,有所見而不妄進也。此蒙與蹇之所以分也。屯與蹇皆訓難,屯者動乎險中,濟難者也。蹇者止乎險中,涉難者也。此屯與蹇之所以分也。
 ○ 王氏申子曰:冒險而進,豈知者之事,故諸爻皆喜來而惡往。唯二與五不言來往,蓋君臣濟蹇者也。其可見險而遽止乎!其止者,處蹇之事也。其不止者,濟蹇之事也。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本義〗以卦變卦體釋卦辭,而贊其時用之大也。
 〖程傳〗蹇之時,利於處平易,西南坤方為順易,東北艮方為險阻。九上居五而得中正之位,是往而得平易之地,故為利也。五居坎險之中,而謂之平易者,蓋卦本坤,由五往而成坎,故但取往而得中,不取成坎之義也。方蹇而又止危險之地,則蹇益甚矣,故「不利東北,其道窮也」,謂蹇之極也。蹇難之時,非聖賢不能濟天下之蹇,故利於見大人也。大人當位,則成濟蹇之功矣,往而有功也。能濟天下之蹇者,唯大正之道。夫子又取卦才而言,蹇之諸爻,除初外,餘皆當正位,故為貞正而吉也。初六雖以陰居陽而處下,亦陰之正也,以如此正道正其邦,可以濟於蹇矣。處蹇之時,濟蹇之道,其用至大,故云大矣哉。天下之難豈易平也,非聖賢不能,其用可謂大矣。順時而處,量險而行,從平易之道,由至正之理,乃蹇之時用也。
 〖集說〗
 ○ 薛氏溫其曰:諸卦皆指內為來,外為往,則此往得中謂五也。蹇解相循,覆視蹇卦則為解。九二得中。則曰「其來復吉,乃得中也」。往者得中,中在外也。來復得中,中在內也。
 ○ 胡氏炳文曰:坎、睽、蹇皆非順境,夫子以為雖此時亦有可用者,故皆極言贊之。坎、睽釋卦辭後,復從天地人物極言之,以贊其大。蹇則釋卦辭以贊之而已,蓋上文所謂往得中、有功、正邦,即其用之大者也。
 〖案〗《彖傳》於蹇、解言得中者,但取其進退之合宜,不躁動以犯難,為利西南之義耳。諸家必以坤、坎、艮之象求之,猶乎漢儒鑿智之餘也。
折中
314227640䷧解彖40【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本義〗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坎險震動,險以動也,不險則非難,不動則不能出難。動而出於險外,是免乎險難也,故為解。
 〖集說〗
 ○ 何氏楷曰:以畫觀之,蹇之反。以卦觀之,屯之反。蹇止於險下,不如屯動乎險中。屯動乎險中,又不如解動乎險外也。
【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本義〗以卦變釋卦辭。坤為眾,得眾,謂九四入坤體。得中有功,皆指九二。
 〖程傳〗解難之道,利在廣大平易,以寬易而往濟解,則得眾心之歸也。不云无所往,省文爾。救亂除難,一時之事,未能成治道也。必待難解无所往,然後來復先王之治,乃得中道,謂合宜也。有所為,則夙吉也,早則往而有功,緩則惡滋而害深矣。
 〖集說〗
 ○ 王氏安石曰:有難則往,所以濟難。難已則來而復,所以保常。濟難以權,保常以中,此所以吉。
 ○ 郭氏雍曰:「其來復吉乃得中」者,險難既解而來復,乃得中道,所謂獲三狐而得黃矢者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者,如射隼於高墉之上者也。
 ○ 徐氏幾曰:乃得中,指二也。蓋禍亂已散,則復反於安靜之域,不事煩擾,以靜而吉也。
 ○ 邱氏富國曰:大抵處時方平者,易緩。除惡不盡者,易滋。聖人於患難方平之際,既不欲人以多事自疲,又不欲人以無事自怠也。
 〖案〗之東北為進前,之西南為退後,然則來復即利西南之義也。而以得眾、得中重釋之者,得眾釋利字之義。言能修內固本,則得人心之歸也。乃字即承此意言之,謂惟其利西南,故必來復乃得中道也。得眾、得中,亦但論義理,似不必牽合卦象。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本義〗極言而贊其大也。
 〖程傳〗既明處解之道,復言天地之解,以見解時之大。天地之氣,開散交感而和暢,則成雷雨,雷雨作而萬物皆生發甲坼,天地之功,由解而成,故贊「解之時大矣哉」。王者法天道,行寬宥,施恩惠,養育兆民,至於昆蟲草木,乃順解之時,與天地合德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天地否結,則雷雨不作。交通感散,雷雨乃作也。雷雨之作,否結則散,故百果草木皆甲坼。
 ○ 胡氏炳文曰:解上下體易為屯,動乎險中為屯,動而出乎險之外為解。屯象草穿地而未申,解則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當蹇之未解,必動而免乎險,方可以為解。蹇之既解,則宜安靜而不可久煩擾。故蹇解之時,聖人皆贊其大。
折中
314328341䷨損彖41【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損之所以為損者,以損於下而益於上也。取下以益上,故云其道上行。夫損上而益下則為益,損下而益上則為損,損基本以為高者,豈可謂之益乎?
 〖集說〗
 ○ 蔡氏清曰:損下益上,利歸於上也,故曰其道上行。下損則上不能獨益矣,圭所以為損也。
 ○ 林氏希元曰:損下益上,下損則上亦損,故曰其道上行。道者,損之道也。《程傳》小註蒙引俱作利歸於上說,愚謂卦以損下取名,所重不在於利,又難以道為利。
 〖案〗蔡氏林氏兩說,沿襲用之。今思之,於卦義皆未全。蓋說者但主取民財一事耳,豈知如人臣之致身事主,百姓之服役奉公,皆損下益上之事也。必如此,然後上下交而志同,豈非其道上行乎。「上行」與「地道卑而上行」之義同。下能益上,則道上行矣。上能益下,則道大光矣。如此則道字方有意味,而於兩卦諸爻之義亦合。
【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本義〗此釋卦辭。時,謂當損之時。
 〖程傳〗謂損而以至誠,則有此元吉以下四者,損道之盡善也。夫子特釋「曷之用二簋可用享」,卦辭簡直,謂當損去浮飾。曰何所用哉?二簋可以享也。厚本損末之謂也。夫子恐後人不達,遂以為文飾當盡去,故詳言之。有本必有末,有實必有文,天下萬事无不然者。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父子主思,必有嚴順之體。君臣主敬,必有承接之儀。禮讓存乎內,待威儀而後行。尊卑有其序,非物采則无別,文之與實,相須而不可缺也。及夫文之勝,末之流遠,本喪實乃當損之時也。故云:曷所用哉,二簋足以薦其誠矣。謂當務實而損飾也。夫子恐人之泥言也,故復明之曰:二簋之質,用之當有時,非其所用而用之,不可也。謂文飾未過而損之,與損之至於過甚則非也。損剛益柔有時,剛為過,柔為不足,損益皆損剛益柔也,必順時而行,不當時而損益之,則非也。或損或益,或盈或虛,唯隨時而已。過者損之,不足者益之;虧者盈之,實者虛之,與時偕行也。
 〖集說〗
 ○ 徐氏幾曰:卦辭曰「損有孚」,《彖傳》曰「損而有孚」,加以而字,義曉然矣。
 ○ 張氏清子曰:當其可之謂時,當損而損,時也。不當損而損,則非時。
 〖案〗《程傳》之義,施於賁卦則可。此卦所謂損者,乃謂時當節損。如家則稱貧富之有無,國則視凶豐為豐儉之類耳,故曰「損而有孚」。言時雖不得已而損,而以有孚行之。如祭祀雖不能備品,而以至誠將之也。二簋,喻節損之義。然下云「損剛益柔」者,非以損剛喻二簋也。剛為本,喻孚誠。柔為末,喻儀物。以孚誠之有餘,補儀物之不足。則雖二簋而不嫌於簡矣。此損剛益柔之義。
折中
314429042䷩益彖42【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以卦義與卦才言也。卦之為益,以其損上益下也。損於上而益下,則民說之。无疆,為无窮極也。自上而降己以下下,其道之大光顯也。陽下居初,陰上居四,為自上下下之義。
 〖集說〗
 ○ 胡氏炳文曰:損,「其道上行」以上兩句皆釋損義。益,「其道大光」以上四句,皆釋益義。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本義〗以卦體卦象釋卦辭。
 〖程傳〗五以剛陽中正居尊位,二復以中正應之,是以中正之道益天下,天下受其福慶也。益之為道,於平常无事之際,其益猶小。當艱危險難,則所益至大,故利涉大川也。於濟艱險,乃益道大行之時也。益誤作木,或以為上巽下震,故云木道,非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利涉大川」言木者三,益也,渙也,中孚也,皆巽也。
【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本義〗動巽,二卦之德。乾下施,坤上生,亦上文卦體之義,又以此極言贊益之大。
 〖程傳〗又以二體言,卦才下動而上巽,動而巽也。為益之道,其動巽順於理,則其益日進,廣大无有疆限也。動而不順於理,豈能成大益也。以天地之功,言益道之大,聖人體之以益天下也。天道資始,地道生物,天施地生,化育萬物,各正性命,其益可謂无方矣。方,所也,有方所,則有限量。无方,謂廣大无窮極也。天地之益萬物,豈有窮際乎。 天地之益无窮者,理而已矣。聖人利益天下之道,應時順理與天地合,與時偕行也。
 〖集說〗
 ○ 顧氏象德曰:既奮發,又沈潛,學所以日新,故日進无疆。天下施,地上行,化所以不已。故其益无方。此皆時之自然者,故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案〗動巽取卦德,施生取卦象。風者天施也,故姤有施命之象。雷者地生也,故解有甲坼之象。損之與時偕行者,時當損而損也。益之與時偕行者,時當益而益也。人事也,造化也,非氣候之至,則不能強為益也。
折中
314529743䷪夬彖43【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
 〖本義〗釋卦名義而贊其德。
 〖程傳〗夬為決義,五陽決上之一陰也。健而說,決而和,以二體言卦才也。下健而上說,是健而能說,決而能和,決之至善也。兌說為和。
 〖集說〗
 ○ 何氏楷曰:君子以天下萬物為一體,如陽德之無所不及,其於小人,未嘗仇視而物畜之也。惟獨恐其剝陽以為世道累,則不容於不去耳,而矜惜之意,未嘗不存,此和意也。
 〖案〗凡釋卦名之後,復有讚語者,皆以起釋辭之端。此言「健而說,決而和」,起「揚于王庭」以下之意也。
【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本義〗此釋卦辭。柔乘五剛,以卦體言,謂以一小人加於眾君子之上,是其罪也。剛長乃終,謂一變即為純乾。
 〖程傳〗柔雖消矣,然居五剛之上,猶為乘陵之象。陰而乘陽,非理之甚,君子勢既足以去之,當顯揚其罪於王朝大庭,使眾知善惡也。盡誠信以命其眾,而知有危懼,則君子之道,乃无虞而光大也。當先自治,不宜專尚剛武。即戎,則所尚乃至窮極矣。夬之時所尚謂剛武也,陽剛雖盛,長猶未終,尚有一陰,更當決去,則君子之道純一而无害之者矣,乃剛長之終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剛克之道,不可常行。若專用威猛,以此即戎,則便為尚力取勝,即是決而不和,其道窮矣。所以惟告自邑不利即戎者,只為所尚乃窮故也。
 ○ 項氏安世曰:其危乃光與中未光相應,不利即戎與暮夜有戎相應,剛長乃終與終有凶相應。
 ○ 胡氏炳文曰:復利有攸往,剛長也。夬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小人有一人之未去,猶足為君子之憂,人欲有一分之未盡,猶足為天理之累。必至於純陽為乾,方為剛長乃終也。
 ○ 吳氏曰慎曰:復利有攸往譬如平地之一簣,故喜其進而曰剛長也。夬利有攸往譬如九仞之尚虧一簣故恐其止而曰剛長乃終也。
折中
314630444䷫姤彖44【姤,遇也,柔遇剛也。】
 〖本義〗釋卦名。
 〖程傳〗姤之義,遇也。卦之為姤,以柔遇剛也。一陰方生,始與陽相遇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柔遇剛者,明非剛遇柔也。
 ○ 林氏希元曰;依《本義》是陽遇陰,依《彖傳》是陰遇陽。《彖傳》乃《本義》以一陰而遇五陽意,蓋《彖傳》是為下文「勿用取女,不可與長」而設也。
 〖案〗柔遇剛者,以柔為主也。如臣之專制,如牝之司晨,得不謂壯乎。故不復釋女壯,而直釋勿用取女之義。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一陰既生,漸長而盛,陰盛則陽衰矣。取女者,欲長久而成家也,此漸盛之陰,將消勝於陽,不可與之長久也。凡女子小人夷狄,勢苟漸盛,何可與久也。故戒勿用取如是之女。
 〖集說〗
 ○ 鄭氏康成曰:一陰承五陽,苟相遇耳,非禮之正。女壯如是,故不可娶。
 ○ 王氏肅曰:女不可娶,以其不正,不可與長久也。
 ○ 蘇氏軾曰:姤者所遇而合,無適應之謂也,故其女不可與長。
 ○ 李氏舜臣曰:以一陰遇五陽,女下於男,有女不正之象,故曰勿用取女。咸所以取女吉者,以男下女,得婚姻正禮故也。若蒙之六三,以陰而先求陽,其行不順,故亦曰勿用取女。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本義〗以卦體言。
 〖程傳〗陰始生於下,與陽相遇,天地相遇也。陰陽不相交遇,則萬物不生。天地相遇,則化育庶類。品物咸章,萬物章明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本義〗指九五。
 〖程傳〗以卦才言也,五與二皆以陽剛居中與正,以中正相遇也。君得剛中之臣,臣遇中正之君,君臣以剛陽遇中正,其道可以大行於天下矣。
【姤之時義大矣哉!】
 〖本義〗幾微之際,聖人所謹。
 〖程傳〗贊姤之時與姤之義至大也。天地不相遇,則萬物不生。君臣不相遇,則政治不興。聖賢不相遇,則道德不亨。事物不相遇,則功用不成。姤之時與義皆甚大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 姤之時義大矣哉,《本義》云:幾微之際,聖人所謹,與伊川之說不同,何也?曰:上面說「天地相遇」至「天下大行也」,而不好之漸,已生於微矣,故當謹於此。
 ○ 吳氏曰慎曰:姤為陰遇陽之卦,陰陽有當遇者,如天地相遇,及君臣夫婦之類,是不能相無者。有遇而當制者,如勿用取女,及小人妄念之類,是不容並立者。時義大矣哉,《程傳》重遇字,專以遇之善者言,《本義》重制字,專以遇之不善者言。竊意此語總承上文兩端而言可也。
 〖案〗必如天地之相遇,而後品物咸章也。必如此卦以群剛遇中正之君,然後天下大行也。苟天地之相遇,而有陰邪干於其間,君臣之相遇,而有宵類介乎其側。則在天地為伏陰,在國家為隱慝,而有女壯之象矣。
折中
314731145䷬萃彖45【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名義。
 〖程傳〗萃之義聚也。順以說,以卦才言也。上說而下順,為上以說道使民,而順於人心。下說上之政令,而順從於上。既上下順說,又陽剛處中正之位,而下有應助,如此故所聚也。欲天下之萃,才非如是不能也。
 〖案〗「順以說,剛中而應」,亦非正釋卦名,乃就卦德而推原能以聚者,以起釋辭之端也。蓋順以說,是以順道感格,起假廟用牲之意。剛中而應,是有德者居位,而上下應之,起見大人有攸往之意。
【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王者萃人心之道,至於建立宗廟,所以致其孝享之誠也。祭祀,人心之所自盡也,故萃天下之心者,无如孝享。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其極也。萃之時,見大人則能亨,蓋聚以正道也。見大人,則其聚以正道,得其正則亨矣。萃不以正,其能亨乎?用大牲,承上有廟之文,以享祀而言,凡事莫不如是。豐聚之時,交於物者當厚,稱其宜也。物聚而力贍,乃可以有為,故利有攸往,皆天理然也。故云順天命也。
 〖集說〗
 ○ 來氏知德曰:盡志以致其孝,盡物以致其享。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本義〗極言其理而贊之。
 〖程傳〗觀萃之理,可以見天地萬物之情也。天地之化育,萬物之生成,凡有者皆聚也。有无動靜終始之理,聚散而已,故觀其所以聚,則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集說〗
 ○ 王氏弼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情同而後乃聚,氣合而後乃群。
 ○ 胡氏炳文曰:咸之情通恒之情,久聚之情一然。其所以感,所以恒,所以聚,則皆有理存焉,如天地聖人之感,感之理也。如日月之得天,聖人之久於道,恒之理也。萃之聚以正,所謂順天命,聚之理也。凡天地萬物之可見者皆此理之可見矣。故《本義》於所感則曰極言感通之理,於所恒則曰極言恒久之道,於所聚亦曰極言其理而贊之。
 〖案〗「順天命」雖系於「用大牲」「利有攸往」之下,然連假廟見大人之意,皆在其中矣。蓋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聖人作而萬物睹」,是乃天地人物之所以聯屬而不散者,實天之命也。咸、恒皆推言造化人事,而後終之以天地萬物之情可見。此卦則天人之義已備,故言「順天命」而遂極贊之。
折中
314831846䷭升彖46【柔以時升。】
 〖本義〗以卦變釋卦名。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升之為義,自下升高,故就六五居尊以釋名升之義。
 ○ 徐氏幾曰:升晉二卦,皆以柔為主。剛則有躁進之意。
 ○ 龔氏煥曰:《彖傳》「柔以時升」,似指六五而言,非謂卦變,故下文言剛中而應,亦謂二應五也。
【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程傳〗以二體言,柔升,謂坤上行也。巽既體卑而就下,坤乃順時而上,升以時也,謂時當升也。柔既上而成升,則下巽而上順,以巽順之道升,可謂時矣。二以剛中之道應於五,五以中順之德應於二,能巽而順,其升以時,是以元亨也。《彖》文誤作大亨,解在大有卦。
【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程傳〗凡升之道,必由大人。升於位則由王公,升於道則由聖賢。用巽順剛中之道以見大人,必遂其升。勿恤,不憂其不遂也。遂其升,則己之福慶,而福慶及物也。南,人之所向。南征,謂前進也。前進則遂其升而得行其志,是以吉也。
 〖案〗柔以時升之義,或主四言,或主五言,或主上體之坤而言。然卦之有六四六五,及坤居上體者多矣,皆得名為升乎?則其說似皆未確。蓋時升者,固以坤居上體,而四五得位言也。然惟巽為下體。故其升也有根。蓋巽乃陰生之始也,陰自下生以極於上,如木之自根而滋生,以至於枝葉繁盛,此謂升之義矣。此卦與无妄反對,无妄者,陽為主於內也,而其究為健。升者,陰為主於內也,而其究為順。无妄之《彖》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明剛德自內以達於外也。升《彖》曰「柔以時升」,明陰道自下以達於上也。然則柔以時升云者,尤當以初六之義為重。故无妄六爻,獨初九曰吉。此卦六爻亦惟初六曰大吉。則二卦之所重者可知矣。其下云,「巽而順,剛中而應」,亦與无妄「動而健,剛中而應」之辭相似,皆連釋名之義以釋元亨也。
折中
314932547䷮困彖47【困,剛揜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
 〖程傳〗卦所以為困,以剛為柔所揜蔽也。陷於下而揜於上,所以困也,陷亦揜也。剛陽君子而為陰柔小人所揜蔽,君子之道困窒之時也。
【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本義〗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程傳〗以卦才言處困之道也,下險而上說,為處險而能說。雖在困窮艱險之中,樂天安義,自得其說樂也。時雖困也,處不失義,則其道自亨,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能如是者,其唯君子乎。若時當困而反亨,身雖亨,乃其道之困也。君子,大人通稱。困而能貞,大人所以吉也。蓋其以剛中之道也,五與二是也。非剛中,剛遇困而失其正矣。當困而言,人所不信,欲以口免困,乃所以致窮也。以說處困,故有尚口之戒。
 〖集說〗
 ○ 鄭氏汝諧曰:九二陷於中,九四九五為上六所揜,是以為困。以上下卦言之,則合坎兌而成也。坎,難也。兌,說也。困而安於難,則不失其所亨。困而取說於人,尚口乃窮也。
 〖案〗此卦所以為剛揜者,《本義》備矣。蓋諸卦之二五剛中,皆為陰揜者,惟困與節。然以二體言之,則節坎陽居上,兌陰居下,此困所以獨為剛揜也。此義與卦象亦相貫,水在澤上,非澤之所能揜也。水在澤中,則為所揜矣。險以說者,非處險而說也,險有致說之理,以字與而字義不同也。惟險有致說之理,故困有所為亨者。然以小人處之,則困而困耳,不知其所為亨,故不能因困而得亨。因困而得其所亨者,非君子其孰能之。下剛中之大人,即不失所亨之君子也,指二五言。尚口乃窮者,處困之極,務說於人,指上六言。
折中
315033248䷯井彖48【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
 〖本義〗以卦象釋卦名義。
 〖集說〗
 ○ 鄭氏康成曰:坎,水也。巽木,桔橰也。桔橰引瓶下入泉口,汲水而出,井之象也。
 ○ 荀氏爽曰:木入水出,井之象也。
 〖案〗釋名之下,又著「井養而不窮也」一句,亦以起釋辭之意。
【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无喪无得,往來井井」兩句,意與「不改井」同,故不復出。剛中,以二五而言。未有功而敗其瓶,所以凶也。
 〖程傳〗巽入於水下而上其水者,井也。井之養於物,不有窮已,取之而不竭,德有常也。邑可改,井不可遷,亦其德之常也。二五之爻,剛中之德,其常乃如是。卦之才與義合也。雖使幾至,既未為用,亦與未繘井同。井以濟用為功,水出乃為用,未出則何功也。瓶所以上水而至用也。羸敗其瓶,則不為用矣,是以凶也。
 〖集說〗
 ○ 蘇氏軾曰:井,井未嘗有得喪,繘井之為功,羸瓶之為凶,在汲者爾。
 ○ 晁氏說之曰:或謂《彖》主三陽言。五「寒泉食」,是陽剛居中,邑可改而井不可改也。三「井渫不食」,是未有功也。二「甕敝漏」,是羸其瓶而凶者也。
 ○ 郭氏雍曰:不言无喪无得,往來井井者,蓋皆係乎剛中之德,聖人舉一以明之耳。
 〖案〗井惟有常。故其體則无喪无得,其用則往來井井。王道惟有常,故其體則久而無弊,其用則廣而及物。故言改邑不改井,足以包下二者。
折中
315133949䷰革彖49【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本義〗以卦象釋卦名義,大略與睽相似。然以相違而為睽,相息而為革也。息,滅息也,又為生息之義,滅息而後生息也。
 〖程傳〗澤火相滅息,又二女志不相得,故為革。息為止息,又為生息,物止而後有生,故為生義。革之相息,謂止息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兌澤離火,而《彖》曰「水火」,何也?曰:坎兌一也。澤者水所鍾,無水則無澤矣,坎上為雲,下為雨。上為雲者,澤之氣也。下為雨,則澤萬物也。故屯、需之坎為雲,小畜之兌亦為雲。坎為川,大畜之兌亦為川。坎為水,革兌亦為水。坎陽兌陰,陰陽二端,其理則一,知此始可言象矣。
 ○ 《朱子語類》云:革之《象》不曰澤在火上,而曰「澤中有火」,蓋水在火上,則水滅了火,不見得火炎則水涸之義。澤中有火,則二物並在,有相息之象。
 ○ 李氏舜臣曰:不同行,不過有相離之意,故止於睽。不相得,則不免有相克之事,故至於革。
 ○ 胡氏炳文曰:既濟水在火上,不曰相息者何也?坎之水,動水也,火不能息之。澤之水,止水也,止水在上而火炎上,故息。
【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本義〗以卦德釋卦辭。
 〖程傳〗事之變革,人心豈能便信?必終日而後孚。在上者於改為之際,當詳告申令,至於已日,使人信之。人心不信,雖強之行,不能成也。先王政令,人心始以為疑者有矣,然其久也必信。終不孚而成善治者,未之有也。文明以說,以卦才言革之道也。離為文明,兌為說。文明則理无不盡,事无不察;說則人心和順。革而能照察事理,和順人心,可致大亨,而得貞正。如是,變革得其至當,故悔亡也。天下之事,革之不得其道,則反致弊害,故革有悔之道。唯革之至當,則新舊之悔皆亡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彖》未有言悔亡者,唯革言之。革易有悔也,必革而當,其悔乃亡。當字即是貞字,一有不貞,則有不信,有不通,皆不當者也。
 〖案〗「文明以說,大亨以正」兩「以」字,上句重在文明,蓋至明則事理周盡,故以此而順人心,有所更改,則無不宜也。下句重在正,蓋其大亨也,以正行之,則無不順也。凡《彖傳》用「以」字者,文體正倒,皆可互用。如「順以動」,及「動而以順行」,其義一也。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本義〗極言而贊其大。
 〖程傳〗推革之道,極乎天地變易,時運終始也。天地陰陽,推遷變易而成四時,萬物於是生長成終,各得其宜,革而後四時成也。時運既終,必有革而新之者。王者之興,受命於天,故易世謂之革命。湯武之王,上順天命,下應人心,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天道變改,世故遷易,革之至大也,故讚之曰,革之時大矣哉!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革是更革之謂,到這裏須盡翻轉,更變一番,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小補之者,謂扶衰救弊,逐些補緝,如錮露家事相似。若是更革,則須徹底從新鑄造一番,非止補其罅漏而已。
折中
315234650䷱鼎彖50【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本義〗以卦體二象釋卦名義,因極其大而言之。享帝貴誠,用犢而已。養賢則饔飧牢禮,當極其盛,故曰大亨。
 〖程傳〗卦之為鼎,取鼎之象也。鼎之為器,法卦之象也。有象而後有器,卦復用器而為義也。鼎,大器也,重寶也。故其製作形模,法象尤嚴。鼎之名正也,古人訓方,方實正也。以形言,則耳對植於上,足分峙於下。周圓內外,高卑厚薄,莫不有法而至正。至正然後成安重之象,故鼎者法象之器。卦之為鼎,以其象也。以木巽火,以二體言鼎之用也。以木巽火,以木從火,所以亨飪也。鼎之為器,生人所賴至切者也。極其用之大,則聖人亨以享上帝,大亨以養聖賢。聖人,古之聖王,大言其廣。
 〖集說〗
 ○ 蔡氏淵曰:祭之大者,無出於上帝。賓客之重者,無過於聖賢。
 〖案〗釋名之後,繼以「享帝」「養賢」兩句,指明卦義之所主也,與井「養而不窮也」對觀之,便明。蓋彼主養民,此主享帝養賢。而享帝之實,尤在於養賢也。
【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本義〗以卦象卦變卦體釋卦辭。
 〖程傳〗上既言鼎之用矣,復以卦才言人能如卦之才,可以致元亨也。下體巽,為巽順於理,離明而中虛於上,為耳目聰明之象。凡離在上者,皆云柔進而上行。柔在下之物,乃居尊位,進而上行也。以明居尊而得中道。應乎剛,能用剛陽之道也。五居中而又以柔而應剛,為得中道,其才如是,所以能元亨也。
 〖集說〗
 ○ 單氏渢曰:巽以養下,則達聰而明目者也。柔進而上行,則不為驕亢者也。得中而應剛,則能養聖賢者也。
 ○ 劉氏曰:得中而應乎剛者,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之剛,乃能用賢也。柔得尊位,卑巽以下賢,是以致元亨。
 ○ 張氏清子曰:上體離也,離為目,而兼耳言之者,蓋以六五為鼎耳而取也。
折中
315335351䷲震彖51【震,亨。】
 〖本義〗震有亨道,不待言也。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本義〗恐致福,恐懼以致福也。則,法也。
 〖程傳〗震自有亨之義,非由卦才。震來而能恐懼,自脩自慎,則可反致福吉也。笑言啞啞,言自若也。由能恐懼,而後自處有法則也。有則則安而不懼矣,處震之道也。
 〖集說〗
 ○ 董氏曰:致福云者,見君子常以危為安也。有則云者,見君子不以忽忘敬也。
 ○ 李氏過曰:有則,謂君子所履,出處語默,皆有常則,不以恐懼而變也。
【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本義〗程子以為邇也下脫不喪匕鬯四字,今從之。出,謂繼世而主祭也。或云,出即鬯字之誤。
 〖程傳〗雷之震及於百里,遠者驚,邇者懼,言其威遠大也。《彖》文脫「不喪匕鬯」一句,卦辭云「不喪匕鬯」,本謂誠敬之至,威懼不能使之自失。《彖》以長子宜如是,因承上文用長子之義通解之,謂其誠敬能不喪匕鬯,則君出而可以守宗廟社稷為祭主也。長子如是,而後可以守世祀承國家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震便自是亨。震來虩虩,是恐懼顧慮,而後便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便也不喪匕鬯。文王語已是解「震亨」了,孔子又自說長子事。
 ○ 丘氏富國曰:驚者,卒然遇之而動乎外。懼者,惕然畏之而變於中。
 ○ 張氏清子曰:出者,即《說卦》「帝出乎震」之謂。主者,即《序卦》「主器莫若長子」之謂。若舜之烈風雷雨弗迷,可以出而嗣位矣。
 ○ 蔡氏清曰:懼深於驚,遠近之別也。
 ○ 楊氏啓新曰:乾者自強而已矣,而曰惕。震者動而已矣,而曰懼。惕之為強也,見惕之非惴懾也。懼之為動也,見懼之非驚恐也。
折中
315436052䷳艮彖52【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本義〗此釋卦名。艮之義則止也。然行止各有其時,故時止而止,止也;時行而行,亦止也。艮體篤實,故又有光明之義。大畜於艮,亦以輝光言之。
 〖程傳〗艮為止,止之道唯其時,行止動靜不以時,則妄也。不失其時,則順理而合義。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動靜合理義,不失其時也,乃其道之光明也。君子所貴乎時,仲尼行止久速是也。艮體篤實,有光明之義。
 〖集說〗
 ○ 程子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時行對時止而言,亦止其所也。動靜不失其時,皆止其所也。
 ○ 張子曰:艮一陽為主於兩陰之上,各得其位,而其勢止也。易言光明者,多艮之象,著則明之義也。
 ○ 《朱子語類》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行固非止,然行而不失其理,乃所以為止也。
 ○ 問艮之象何以為光明。曰:定則明。凡人胸次煩擾,則愈見昏昧。中有定止,則自然光明,莊子所謂泰宇定而天光發是也。
 〖案〗釋名之下,先著此四句,亦所以為釋辭之端。時止則止,則,所謂「艮其背不獲其身」也。「時行則行」,則所謂「行其庭不見其人」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本義〗此釋卦辭,易背為止,以明背即止也。背者,止之所也。以卦體言,內外之卦,陰陽敵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則內不見己,外不見人,而无咎矣。晁氏云:艮其止,當依卦辭作背。
 〖程傳〗艮其止,謂止之而止也。止之而能止者,由止得其所也。止而不得共所,則无可止之理。夫子曰:於止知其所止,謂當止之所也。夫有物必有則,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上下敵應,以卦才言也。上下二體以敵相應,无相與之義。陰陽相應,則情通而相與,乃以其敵故不相與也。不相與則相背,為艮其背,止之義也。相背故不獲其身不見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則无咎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易背為止,以明背者無見之物,即是可止之所也。艮其止,是止其所止也,故曰「艮其止,止其所也」。凡應者一陰一陽,二體不敵,今上下之位,爻皆峙敵,不相交與,故曰「上下敵應,不相與也」。然八純之卦,皆六爻不應,何獨於此言之?謂此卦既止而不交,爻又峙而不應,與止義相協,故兼取以明之。
 ○ 蘇氏軾曰:「艮其止,止其所也」,此所以「不獲其身」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此所以「行其庭,不見其人」也。
 ○ 《朱子語類》云:「艮其止止其所也」,上句止字,便是背字。故下文便繼之云「是以不獲其身」,更不再言艮其背也。下句止字,是解艮字,所字是解背字。蓋云止於所當止也,艮其背是止於止。行其庭不見其人,是止於動。故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 又云「艮其背」了,靜時不獲其身,動時不見其人,所以《彖辭傳》中說「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周先生所以說定之以仁義中正而主靜。
 ○ 項氏安世曰:卦辭為艮其背,傳為艮其止。晁氏說之曰:《傳》亦當為「良其背」。自王弼以前,無艮其止之說。今案:古文背字為北,有訛為止字之理。
 ○ 胡氏炳文曰:不獲其身以下三句,皆從背說,背則自視不獲其身,行其庭則不見其人。《本義》所謂止而止,行而止,即程子所謂靜亦定,動亦定也。
 〖案〗此是以卦體爻位釋卦辭,以卦體言,陽上陰下,止其所也。以爻位言,陰陽無應,不相與也。艮其背內兼此二義,故其止所者,為不獲其身。不相與者,為不見其人。孔氏所謂卦既止而不交,爻又峙而不應者,極為得之。
折中
315536753䷴漸彖53【漸之進也,女歸吉也。】
 〖本義〗之字疑衍,或是漸字。
 〖程傳〗如漸之義而進,乃女歸之吉也。謂正而有漸也,女歸為大耳,它進亦然。
 〖集說〗
 ○ 郭氏雍曰:《傳》言漸之進,如女之歸則吉,所以明卦辭也。蓋世俗多失漸進之道,獨女歸有漸存焉耳。
 ○ 毛氏璞曰:易未有一義明兩卦者,晉進也,漸亦進,何也?漸非進,以漸而進耳。
 〖案〗曰「漸之進也」,以別於晉之進,升之進也。
【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
 〖本義〗以卦變釋利貞之意,蓋此卦之變,自渙而來。九進居三,自旅而來,九進居五,皆為得位之正。
 〖程傳〗漸進之時,而陰陽各得正位,進而有功也。四復由上進而得正位,三離下而為上,遂得正位,亦為進得位之義。以正道而進,可以正邦國至於天下也。凡進於事,進於德,進於位,莫不皆當以正也。
 〖集說〗
 ○ 梁氏寅曰:卦自二至五,陰陽各得正位,此所以進而有功也。進得位,以位言。進以正,以道言。
 〖案〗梁氏之說得之,蓋進得位,以卦位言。進以正,以人事言。在卦為得位者,在人事即是得正也。正邦,亦只是申有功之意。易卦中四爻得位者,既濟曰「定也」,家人曰「正家而天下定矣」,蹇、漸皆曰「以正邦也」。蓋董子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之意也。
【其位剛得中也。】
 〖本義〗以卦體言,謂九五。
 〖程傳〗上云「進得位往有功也」,統言陰陽得位,是以進而有功。復云「其位剛得中也」,所謂位者,五以剛陽中正得尊位也。諸爻之得正,亦可謂之得位矣。然未若五之得尊位,故特言之。
 〖集說〗
 ○ 梁氏寅曰:上言進得位,以自二至五四爻言之也。此又言其位剛得中,以九五言之也。
【止而巽,動不窮也。】
 〖本義〗以卦德言,漸進之義。
 〖程傳〗內艮止,外巽順。止為安靜之象,巽為和順之義。人之進也,若以欲心之動,則躁而不得其漸,故有困窮。在漸之義,內止靜而外巽順,故其進動不有困窮也。
 〖集說〗
 ○ 吳氏曰慎曰:止而巽,終是進。但進以漸,故卦名為漸。若巽而止,則終於止而事壞亂矣,故卦名為蠱。內外先後之辨,不可易也。
 〖案〗剛得中,止而巽,又就中四爻內特舉九五與卦德,申女歸、利貞之義。節卦說以行險,當位中正同。
折中
315637454䷵歸妹彖54【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本義〗釋卦名義也。歸者女之終。生育者,人之始。
 〖程傳〗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交感,男女配合,天地之常理也。歸妹,女歸於男也,故云天地之大義也。男在女上,陰從陽動,故為女歸之象,天地不交,則萬物何從而生?女之歸男,乃生生相續之道。男女交而後有生息,有生息而後其終不窮。前者有終,而後者有始。相續不窮,是人之終始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天地之大義也。有夫婦然後有父子,人之終始也。
 〖案〗將言歸妹之凶,而先言其本天地之大義,猶姤言柔遇剛之失,而又推本於天地相遇之正也。由此言之,陰陽原不可以相無,而惟當慎之始,以防其敝者,是易之道也。
【說以動,所歸妹也。】
 〖本義〗又以卦德言之。
 〖集說〗
 ○ 鄭氏汝諧曰:長男居上,少女居下,以女下男也。少女說以動,而又先下於男,其所歸者妹,故以征則凶,且无攸利。
 〖案〗卦德說以動,則與咸之止而說者異矣。卦象女先於男,是所欲歸者妹也。又以少女從長男,是所歸者乃妹也。所歸妹一句兼此二意,可見其失於禮,又愆於義也。夫說以動,則徇乎情。所歸妹,則不能止乎禮義。此卦之所以凶乎。《本義》以卦德言之,實則兼卦德卦象在內。
【征凶,位不當也。无攸利,柔乘剛也。】
 〖本義〗又以卦體釋卦辭。男女之交,本皆正理。唯若此卦,則不得其正也。
 〖程傳〗以二體釋歸妹之義。男女相感說而動者,少女之事,故以說而動,所歸者妹也。所以征則凶者,以諸爻皆不當位也。所處皆不正,何動而不凶。大率以說而動,安有不失正者,不唯位不當也,又有乘剛之過。三五皆乘剛,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婦有唱隨之禮,此常理也,如恒是也。苟不由常正之道,徇情肆欲,唯說是動,則夫婦瀆亂,男牽欲而失其剛,婦狃說而忘其順,如歸妹之乘剛是也。所以凶,无所往而利也。夫陰陽之配合,男女之交媾,理之常也。然從欲而流放,不由義理,則淫邪无所不至,傷身敗德,豈人理哉,歸妹之所以凶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易以咸、恒為夫婦之道,漸、歸妹為夫婦之義。漸四爻得正,故女歸吉。歸妹四爻失正,故征凶。
 ○ 吳氏曰慎曰:卦以少女從長男,則非其配偶。說以動,則恣情縱慾。中爻不正,則陰陽皆失其常。三五柔乘剛則不順,宜其凶也。然四者又以說以動為重。
 〖案〗中四爻皆失正位者,除未濟外,惟睽、解及此卦,而家人、睽、漸、歸妹,皆言男女之道者也。家人以得位而正,故睽以失位而乖,漸以得位而吉,故歸妹以失位而凶也,他卦有柔乘剛而義與歸妹不同者,義與卦變。
折中
315738155䷶豐彖55【豐,大也。明以動,故豐。】
 〖本義〗以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豐者,盛大之義。離明而震動,明動相資而成豐大也。
 〖集說〗
 ○ 楊氏簡曰:以明而動,故豐故亨。以昏而動,則反是矣。
 〖案〗明以動故豐,亦非正釋名義,乃推明其所以致豐之故,以起釋辭之端,與壯、萃同。以字與而字不同,而字有兩意,以字只是一意,重在首字。如以剛而動,所以致壯,可見處壯者之必貞也。以順而說,所以致聚,可見處萃者之必順也。以明而動,所以致豐。可見處豐者之必明也。卦爻之義,皆欲其明而防其昏,故《傳》先發此義,以示玩辭之要。
【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
 〖本義〗釋卦辭。
 〖程傳〗王者有四海之廣,兆民之眾,極天下之大也。故豐大之道,唯王者能致之。所有既大,其保之治之之道,亦當大也,故王者之所尚至大也。所有既廣,所治既眾,當憂慮其不能周及。宜如日中之盛明,普照天下,无所不至,則可勿憂矣。如是,然後能保其豐大。保有豐大,豈小才小知之所能也。
 〖集說〗
 ○ 吳氏曰慎曰:所以宜日中者,恐日中則昃也。照天下,日中時。昃,日中後。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本義〗此又發明卦辭外意,言不可過中也。
 〖程傳〗既言豐盛之至,復言其難常以為誡也。日中盛極,則當昃昳。月既盈滿,則有虧缺。天地之盈虛,尚與時消息,況人與鬼神乎!盈虛,謂盛衰。消息,謂進退。天地之運,亦隨時進退也。鬼神,謂造化之迹。於萬物盛衰可見其消息也,於豐盛之時而為此誡,欲其守中不至過盛。處豐之道,豈易也哉!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先陳天地,後言人鬼神者,欲以輕譬重,亦先尊後卑也。日月先天地者,承上「宜日中」之文。遂言其昃食,因舉日月以對。然後并陳天地,作文之體也。
 ○ 《朱子語類》云:豐卦《彖》許多言語,其實只在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數語上,這盛得極,常須謹謹保守得日中時候方得。不然,便是偃仆傾壞了。
 ○ 問鬼神者造化之迹,然天地盈虛,即是造化之迹矣,而復言鬼神何耶?曰:天地舉全體而言,鬼神指其功用之迹,似有人所為者。
 ○ 毛氏璞曰:豐,大也,亦盈也。惟有道者明德若不足,未嘗中,故不昃。未嘗盈,故不食。日新則為大,反是則為盈。知日中之宜,則知日昃之可戒。
 ○ 林氏希元曰:卦辭「勿憂宜日中」,所以然處未之及,此方言之以補卦辭之所未及,故曰發明卦辭外意,言辭外之意也。雖曰辭外之意,然實有此意,但辭不及耳。
 〖案〗林氏之說得之,朱子釋彖辭:爾曰盛極當衰也。
折中
315838856䷷旅彖56【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辭。
 〖程傳〗六上居五,柔得中乎外也。麗乎上下之剛,順乎剛也。下艮止,上離麗,止而麗於明也。柔順而得在外之中,所止能麗於明,是以小亨。得旅之貞正而吉也。旅困之時,非陽剛中正有助於下,不能致大亨也。所謂得在外之中,中非一揆,旅有旅之中也。止麗於明,則不失時宜,然後得處旅之道。
 〖集說〗
 ○ 王氏宗傳曰:用剛非旅道也,故莫尚乎用柔。然柔不可過也,故莫尚乎得中。
 ○ 以六居五,得中位而屬外體,麗乎二剛之間,故曰「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
 〖案〗處旅之道,審幾度勢,貴於明也。待人接物,亦貴於明也。然明不可以獨用,故必以止靜為本而明麗焉,與晉、睽之主於順說者同。
【旅之時義大矣哉!】
 〖本義〗旅之時為難處。
 〖程傳〗天下之事,當隨時各適其宜。而旅為難處,故稱其時義之大。
 〖集說〗
 ○ 俞氏琰曰:旅之時最難處,旅之義不可不知。蓋其亨雖小,其時義則大。聖人小其亨而大其時義,非大旅也,大其處旅之道也。
 ○ 錢氏一本曰:難處者,旅之時。難盡者,旅之義,或以旅興,或以旅喪,所關甚大。
折中
315939557䷸巽彖57【重巽以申命。】
 〖本義〗釋卦義也,巽順而入,必究乎下,命令之象。重巽,故為申命也。
 〖程傳〗重巽者,上下皆巽也。上順道以出命,下奉命而順從,上下皆順,重巽之象也。又重為重複之義,君子體重巽之義,以申復其命令。申,重復也,丁寧之謂也。
 〖集說〗
 ○ 石氏介曰:巽者齊也,齊者申之以命令。
 ○ 朱氏震曰:巽為風,風者天之號令也,故巽為命。內巽者命之始,外巽者申前之命也。重巽之象,施之於申命。先儒謂不違其令,命乃行也。
 ○ 《朱子語類》問:申字是兩番降命令否?曰:非也,只是丁寧反復說便是申命。巽風也,風之吹物,無處不入,無物不鼓動,詔令之入人,淪膚浹髓,亦如風之動物也。
 ○ 俞氏琰曰:巽之取象,在天為風,在人君為命。風者天之號令,其入物也,無不至。命者人君之號令,其入人也,亦無不至。
 〖案〗頒發號令以象天之風聲,是已,然須知巽者入也。王者欲知民之休戚,事之利弊,則必清問於下而察之周,告誡於上而行之切,此其所以申命也。蓋始則入民情之隱,而散其不善者,終乃入人心之深,而動其善者。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指九五。柔,謂初四。
 〖程傳〗以卦才言也。陽剛居巽而得中正,巽順於中正之道也。陽性上,其志在以中正之道上行也。又上下之柔,皆巽順於剛。其才如是,雖內柔可以小亨也。巽順之道,无往不能入,故利有攸往。巽順雖善道,必知所從。能巽順於陽剛中正之大人則為利,故利見大人也。如五二之陽剛中正,大人也。巽順不於大人,未必不為過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利見大有德之人,以果斷而決白之,然後所申之命令,所行之事,施之於人,莫有不順之者。如風之及於物,罔有不入者也。
 ○ 朱氏震曰:剛巽乎中正,則所施當乎人心。是以志行乎上下。柔皆順乎剛,則物無違者。大人者九五,剛巽乎中正者也。
 ○ 李氏舜臣曰:柔順乎剛,剛巽乎中正者,所以為巽之體也。若徒以一陰潛伏謂之為巽,而不究乎陰畫在二陽之下,有順乎陽剛之象,陽畫在二五之位,有巽乎中正之德,則巽之所以致亨者不可得而見矣。利見大人者,蓋指二五以陽剛之畫處中正之位,而初四二隂出而順從之,乃所以為利也。
 ○ 項氏安世曰:以卦體言之,重巽以申命是小亨也。以九五言之,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是利有攸往也。以初六六四言之,柔皆順乎剛,是利見大人也。彖辭與旅相類,皆總陳卦義,而用是以二字結之。
 ○ 趙氏汝楳曰:卦本乾體,一陰下生,剛有巽之之象,剛巽柔,居二五中正之位。柔既已生,皆在二五之下,有順乎剛之象。
 ○ 何氏楷曰:成卦之主,在初與四,陰始生而陽巽之,二五其最近者也。剛巽乎中正,則不暴急以忤物,故命不下格而志可行。初四各處卦下,柔皆順剛,無有違逆,所以教命得申,成小亨以下之義也。
 〖案〗卦義是陰在內而陽入之,非陽在外而陰入之也。陰在內而陽入之者,將以制之也,制之者將以齊之也。剛以中正之德為巽,則能入而制之矣。至於柔皆順剛,則豈有不受其制,而至於不齊者乎?《彖傳》詞義甚明,李氏項氏何氏說皆合經意。
折中
316040258䷹兌彖58【兌,說也。】
 〖本義〗釋卦名義。
 〖集說〗
 ○ 張氏雨若曰:此釋名義類咸,兌者無言之說,以說解兌,兌本為說,特以其說不在言而稱兌耳。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足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而極言之。
 〖程傳〗兌之義說也。一陰居二陽之上,陰說於陽而為陽所說也。陽剛居中,中心誠實之象。柔爻在外,接物和柔之象。故為說而能貞也。利貞,說之道宜正也。卦有剛中之德,能貞者也。說而能貞,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說道之至正至善者也。若夫違道以干百姓之譽者,苟說之道,違道不順天,干譽非應人,苟取一時之說耳,非君子之正道。君子之道,其說於民,如天地之施,感於其心而說服无斁,故以之先民,則民心說隨而忘其勞。率之以犯難,則民心說服於義而不恤其死。說道之大,民莫不知勸。勸,謂信之而勉力順從。人君之道,以人心說服為本。故聖人贊其大。
 〖集說〗
 ○ 王氏弼曰:說而違剛則諂,剛而違說則暴。剛中而柔外,所以說以利貞也。剛中故利貞,柔外故說亨。
 ○ 劉氏牧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柔外為順,剛中為信,故得順乎天而應乎人。
 ○ 呂氏祖謙曰:當適意時而說,與處安平時而說,皆未足為難,惟當勞苦患難而說,始見真說。聖人以此先之,故能使之任勞苦而不辭,赴患難而不畏也。
折中
316140959䷺渙彖59【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本義〗以卦變釋卦辭。
 〖程傳〗渙之能亨者,以卦才如是也。渙之成渙,由九來居二,六上居四也。剛陽之來,則不窮極於下,而處得其中。柔之往,則得正位於外,而上同於五之中。巽順於五,乃上同也。四五君臣之位,當渙而比,其義相通。同五,乃從中也,當渙之時而守其中,則不至於離散,故能亨也。
 〖集說〗
 ○ 王氏弼曰:二以剛來居內則不窮於險,四以柔得位乎外而與上同。內剛而無險困之難,外順而無違逆之乖。是以亨也。
 ○ 孔氏穎達曰:此就九二剛德居險,六四得位從上,釋所以能釋險難而致亨通。
 ○ 馮氏椅曰:以二四往來明卦義,不窮、上同明亨。剛來不窮,即需剛健不陷,義不困窮之象。
 ○ 林氏希元曰:柔得位乎外而上同,是六四之柔得位乎外卦,而上同九五。四五同德,斯足以濟渙矣,故亨。《本義》已定,《語錄》雖謂未穩而未及更改。
 〖案〗「剛來而不窮」者,固其本也。「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致其用也。固本則保聚有其基,致用則聯屬有其具。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本義〗中,謂廟中。
 〖程傳〗「王假有廟」之義,在萃卦詳矣,天下離散之時,王者收合人心,至於有廟,乃是在其中也。在中,謂求得其中,攝其心之謂也。中者,心之象。剛來而不窮,柔得位而上同,卦才之義,皆主於中也。王者拯渙之道,在得其中而已。孟子曰:「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享帝立廟,民心所歸從也。歸人心之道无大於此,故云。至於有廟,拯渙之道極於此也。
 〖集說〗
 ○ 何氏楷曰:「王乃在中」者,非在廟中之謂。王者之心,渾然在中。則不薦之孚,直有出於儀文之外者,宜其精神之與祖考相為感格也。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程傳〗治渙之道,當濟於險難。而卦有乘木濟川之象,上巽木也。下坎水,大川也。利涉險以濟渙也。木在水上,乘木之象。乘木所以涉川也。涉則有濟渙之功,卦有是義有是象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易以巽言「利涉大川」者三,皆以木言。益曰「木道乃行」,中孚曰「乘木舟虛」,渙曰「乘木有功也」。十三卦「舟楫之利」,獨取諸渙,亦以此也。
 〖案〗王乃在中,謂九五居中,便含至誠感格之意。乘木有功,謂木在水上,便含濟險有具之意。
折中
316241660䷻節彖60【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本義〗以卦體釋卦辭。
 〖程傳〗節之道,自有亨義,事有節則能亨也。 又卦之才, 剛柔分處,剛得中而不過,亦所以為節,所以能亨也。
 〖集說〗
 ○ 趙氏玉泉曰:統觀全體,而剛柔適均,則剛以濟柔,柔以濟剛,一張一弛,惟其稱也。析觀二體,而二五得中,則不失之過,不失之不及。一損一益,惟其宜也。由是以制數度而隆殺皆中,以議德行而進反皆中,此節之所以亨也。
【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本義〗又以理言。
 〖程傳〗節至於極而苦,則不可堅固常守,其道已窮極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若以苦節為正,則其道困窮。
 ○ 吳氏應回曰:中節則和,否則不和。稼穡作甘,以得中央之土也。火炎上則苦,亦以焦枯之極也。剛得中而能節,乃為九五之甘。柔失中而過節,則為上六之苦。故物得中則甘,失中則苦。
 ○ 俞氏炎曰:凡物過節則苦,味之過正,形之過勞,心之過思,皆謂之苦。節而苦,則非通行之道,故曰其道窮也。
 ○ 黃氏淳耀曰:合於中,即甘即亨。失其中,即苦即窮。苦與甘反,窮與亨反。
【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本義〗又以卦德卦體言之,當位中正,指五。又坎為通。
 〖程傳〗以卦才言也。內兌外坎,說以行險也。人於所說則不知已,遇艱險則思止,方說而止,為節之義。當位以節,五居尊,當位也。在澤上,有節也。當位而以節,主節者也。處得中正,節而能通也。中正則通,過則苦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更就二體及四五當位,重釋行節得亨之義,以明苦節之窮也。
 ○ 林氏希元曰:九五陽剛居尊,當位以主節於上。而所節者得其中正,是可以通行於天下。
 〖案〗說以行險,先儒說義未明。蓋節有阻塞難行之象,所謂險也。而其所以亨者,則以其有安適之善,而無拘迫之苦,所謂說也。當位以位言,中正以德言。當位則有節天下之權,中正則能通天下之志。此三句,當依孔氏,為總申彖辭之義。說則不苦,而通則不窮矣。蓋上文既以全卦之善言之,此又專主九五及卦德以申之,正與漸卦同例。
【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本義〗極言節道。
 〖程傳〗推言節之道,天地有節,故能成四時,无節則失序也。聖人立制度以為節,故能不傷財害民。人欲之無窮也,苟非節以制度,則侈肆至於傷財害民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天地以氣序為節,使寒暑往來,各以其序,則四時功成也。王者以制度為節,使用之有道,役之有時,則不傷財,不害民也。
 ○ 吳氏曰慎曰:革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此曰「天地節而四時成」。限止之謂節,改易之謂革。節淺而革深,節先而革後。四時舉其大者言之,天地之化,刻刻相節,時時相革。
折中
316342361䷼中孚彖61【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
 〖本義〗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程傳〗二柔在內,中虛為誠之象。二剛得上下體之中,中實為孚之象。卦所以為中孚也。說而巽,以二體言卦之用也。上巽下說,為上至誠以順巽於下,下有孚以說從其上。如是,其孚乃能化於邦國也。若人不說從,或違拂事理,豈能化天下乎?
 〖集說〗
 ○ 張子曰:孚者,覆乳之象也。夫覆乳者必剛外而柔內。雖柔內,非陽則不生,故剛得中而為孚也。
 ○ 王氏宗傳曰:以成卦觀之,在二體則為中實,在全體則為中虛。蓋中不虛則有所累,有所累,害於信者也。中不實則無所主,無所主則又失其信矣,故曰中孚。
 〖案〗柔在內而剛得中,其義甚精,非柔在內則中不虛矣,非剛得中則中又不實矣。地至虛也,然惟陰中有陽,故受天氣而生物。月至虛也,然惟水陰根陽,故受日光而發照。物之雌牝,受陽精而胎化者亦然。此卦之名,所以取於乳卵者此也。老子亦曰:髣兮髴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真精之中,其中有信。蓋見及此也。
 ○ 又案:无妄,天德也。天德實,實則虛矣,故曰无妄。言其虛也。中孚地德也,地德虛,虛則實矣,故曰中孚,言其實也。惟无妄之主於虛也,故六爻之義,皆貴乎無謀望作為之私,反是則有妄矣。惟中孚之主於實也,故六爻之義,皆貴乎有誠心實德之積,反是則非孚矣。二卦之義,實相表裏。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本義〗以卦象言。
 〖程傳〗信能及於豚魚,通道至矣,所以吉也。以中孚涉險難,其利如乘木濟用而以虛舟也。舟虛則无沈覆之患,卦虛中,為虛舟之象。
 〖集說〗
 ○ 王氏弼曰:用中孚以涉難,若乘木舟虛也。
 ○ 鄭氏湘卿曰:仁及草木,言草木難仁也。誠動金石,言金石難誠也。信及豚魚,言豚魚難信也。
 ○ 蔡氏清曰:木在澤上,既為乘木之象,外實內虛,又為舟虛之象。
 ○ 吳氏曰慎曰:豚魚吉,蓋信及豚魚者之吉,非豚魚吉也。故在卦辭不可以「豚魚吉」三字為句,當以「中孚豚魚」為讀。《彖傳》「信及豚魚」,即「中孚豚魚」也。
【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本義〗信而正,則應乎天矣。
 〖程傳〗中孚而貞,則應乎天矣。天之道,孚貞而已。
 〖集說〗
 ○ 蘇氏軾曰:天道不容偽。
折中
316443062䷽小過彖62【小過,小者過而亨也。】
 〖本義〗以卦體釋卦名義與其辭。
 〖程傳〗陽大陰小,陰得位,剛失位而不中,是小者過也,故為小事過。過之小小者與小事有時而當過,過之亦小,故為小過。事固有待過而後能亨者,過之所以能亨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順時矯俗,雖過而通。
 ○ 朱氏震曰:小過,小者過也。蓋事有失之於偏,矯其失,必待小有所過,然後偏者反於中。謂之過者,比之常理則過也。過反於中,則其用不窮而亨矣,故曰「小者過而亨也」。
 ○ 王氏宗傳曰:言以過故亨也。天下固有越常救失之事,如《象》所謂過乎恭、過乎哀、過乎儉是也,不有所過,安能亨哉?故曰「小者過而亨也」。
 〖案〗此釋義,與遯而亨也同。遯非得已之事,然必遯而後亨。小過亦非得已之事,然必過而後亨,故其釋義同也。
【過以利貞,與時行也。】
 〖程傳〗過而利於貞,謂與時行也。時當過而過,乃非過也,時之宜也,乃所謂正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彖》之所謂利貞,即《象》之所謂過乎恭、儉與哀者,時當然也。
 ○ 朱氏震曰:君子制事,以天下之正理,所以小過者,時而已,故曰「過以利貞,與時行也」。
 ○ 蔡氏淵曰:與時行,謂隨小過之時而用其正也。
 ○ 龔氏煥曰:道貴得中,過非所尚,然隨時之宜,施當其可則過也,乃所以為中也,故曰「過以利貞,與時行也」。與時行而不失其貞,則過非過矣。
【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
 〖本義〗以二五言。
【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
 〖本義〗以三四言。
 〖程傳〗小過之道,於小事有過則吉者,而《彖》以卦才言吉義。柔得中,二五居中也。陰柔得位,能致小事吉耳,不能濟大事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大事非剛陽之才不能濟。三不中,四失位,是以不可大事。小過之時,自不可大事,而卦才又不堪大事,與時合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柔順之人能行小事,柔而得中,是行小中時,故曰小事吉也。剛健之人能行大事,失位不中,是行大不中時,故曰不可大事也。
 ○ 朱氏震曰:於小事有過而不失其正則吉,柔得中也。作大事非剛得位得中不能濟,失位則無所用其剛,不中則才過乎剛。是以小過之時,不可作大事也。
 ○ 胡氏炳文曰:矯天下之枉者,以過為正。然剛過而中為大過,柔得中為小過,是則事有當過者,而皆不可外乎中也。
 〖案〗任大事貴剛,取其強毅,可以遺大投艱也。處小事貴柔,取其畏慎,為能矜細勤小也,二者皆因乎時。得中者,適乎時之謂也。此卦柔得中,剛失位而不中。則有行小事適時,而行大事則非其時之象。
【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本義〗以卦體言。
 〖程傳〗有飛鳥之象焉,此一句不類《彖》體。蓋解者之辭誤入《彖》中。中剛外柔,飛鳥之象。卦有此象,故就飛鳥為義。事有時而當過,所以從宜,然豈可甚過也。如過恭、過哀、過儉,大過則不可,所以在小過也。所過當如飛鳥之遺音,鳥飛迅疾,聲出而身已過,然豈能相遠也,事之當過者亦如是。身不能甚遠於聲,事不可遠過其常,在得宜耳。不宜上宜下,更就鳥音取宜順之義。過之道,當如飛鳥之遺音,夫聲逆而上則難,順而下則易,故在高則大。山上有雷,所以為過也。過之道,順行則吉,如飛鳥之遺音宜順也。所以過者,為順乎宜也。能順乎宜,所以大吉。
 〖集說〗
 ○ 王氏弼曰:施過於不順,凶莫大焉。施過於順,過更變而為吉也。
 ○ 胡氏瑗曰:四陰在外,二陽在內,是內實外虛,故有飛鳥之象也。飛鳥翔空,無所依著,愈上則愈窮,是上則逆也。下附物則身可安,是下則順也。猶君子之人,過行其事以矯世勵俗,必下附人情,亦宜下而不宜上也。
 ○ 朱氏震曰:上逆也,故不宜上。下順也,故宜下。小過之時,事有時而當過。所以從宜,不可過越已甚,不然必凶也。
 ○ 俞氏琰曰:遡風而上為逆,隨風而下為順。
 ○ 方氏時化曰:聖人因此卦有飛鳥之象,遂即象以戒之曰「飛鳥有遺音」云,遺音如何?言「不宜上宜下大吉」云耳。夫鳥上飛則逆,下飛則順,其大致也。今自謂宜下而不宜上焉,實為二陽諷也。
 ○ 吳氏曰慎曰:以卦體言,陰乘陽為逆,承陽為順,四陰分居上下,有逆順之象。
 〖案〗四陽居中,則有棟梁之象。四陰居外,則有羽毛之象。君子之任大事,則為天下棟梁。修細行,則為天下羽儀。此二卦取象之意也。然以其陰陽皆過多也,故謂之大過、小過。事固有過以為中者,無嫌於過也。然必過而不失其中,乃歸於無過,故棟則惡其太剛而折。太重而橈,故宜隆於上,不可橈於下也。羽則惡其柔而無立,輕而不戢,故宜就於下,不可颺於上也。大過之《彖》曰「剛過而中」,不橈乎下,斯為剛之中矣。小過之《彖》曰柔得中不宜上宜下,斯為柔之中矣。
折中
316543763䷾旣濟彖63【既濟,亨,小者亨也。】
 〖本義〗濟下疑脫小字。
 〖集說〗
 ○ 陸氏銓曰:國家當極盛時,縱有好處,都只是尋常事,所以說小者亨。
 〖案〗亨小之義,陸氏說善。既濟之時,自然事事亨通。然特其小者爾。聖人之制治保邦也。制度之立,綱紀之修,以為小,而精神之運,心術之動,以為大。故屯難之時而大亨者,以其動乎險中,不敢安寧也。既濟之時而亨小者,以其已安已治,四達不悖也。《彖》所以言「初吉終亂」者以此,《象》所以言「思患豫防」者亦以此。
【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本義〗以卦體言。
 〖程傳〗既濟之時,大者固已亨矣,唯有小者未亨也。時既濟矣,固宜貞固以守之,卦才剛柔正當其位,當位者其常也。乃正固之義,利於如是之貞也。陰陽各得正位,所以為既濟也。
 〖集說〗
 ○ 俞氏琰曰:三剛三柔,皆正而位皆當。六十四卦之中,獨此一卦而已,故特贊之也。
【初吉,柔得中也。】
 〖本義〗指六二。
 〖程傳〗二以柔順文明而得中,故能成既濟之功。二居下體,方濟之初也,而又善處,是以吉也。
 〖集說〗
 ○ 梁氏寅曰:既濟柔得中在下卦,則初吉而終亂。以文明已過,而坎險繼之也。未濟柔得中在上卦,則始未濟而終亨,以出乎坎險,而正當文明也。
 〖案〗凡易義以剛中為善,而既濟,未濟皆善柔中者。既濟以內卦為主,至外卦則向乎未濟矣。未濟亦以內卦為主,至外卦則向乎既濟矣。亦猶泰之善在二,而否之善在五。
【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程傳〗天下之事,不進則退,无一定之理。濟之終不進而止矣,无常止也。衰亂至矣,蓋其道已窮極也。九五之才非不善也,時極道窮,理當必變也,聖人至此奈何?曰:唯聖人為能通其變於未窮,不使至於極也,堯舜是也,故有終而无亂。
 〖集說〗
 ○ 侯氏行果曰:由止故物亂而窮也。《乾鑿度》曰:既濟、未濟者,所以明戒慎,全王道也。
 ○ 胡氏瑗曰:天下久治,則人苟安,萬務易墜,禍患不警,故持盈守成之道,當須至兢至慎,然後可以久濟。苟止於逸樂,不自省懼,以為終安,亂斯至矣,此聖人深戒之辭。
 ○ 張氏清子曰:卦曰終亂,而《彖》曰終止則亂,非終之能亂也。於其終而有止心,此亂之所由生也。
 ○ 俞氏琰曰:人之常情,處無事則止心生,止則怠,怠則有患而不為之防,此所以亂也。當知終止則亂,不止則不亂也。
折中
316644464䷿未濟彖64【未濟,亨,柔得中也。】
 〖本義〗指六五言。
 〖程傳〗以卦才言也。所以能亨者,以「柔得中」也。五以柔居尊位,居剛而應剛,得柔之中也。剛柔得中,處未濟之時可以亨也。
 〖集說〗
 ○ 蔡氏淵曰;既濟之後必亂,故主在下卦而亨取二。未濟之後必濟,故主在上卦而亨取五。
【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程傳〗據二而言也。二以剛陽居險中,將濟者也。又上應於五,險非可安之地。五有當從之理,故果於濟如小狐也。既果於濟,故有濡尾之患,未能出於險中也。其進銳者其退速,始雖勇於濟,不能繼續而終之,无所往而利也。雖陰陽不當位,然剛柔皆相應。當未濟而有與,若能重慎,則有可濟之理。二以汔濟,故濡尾也。卦之諸爻皆不得位,故為未濟。《雜卦》云: 「未濟,男之窮也。」謂三陽皆失位也。斯義也,聞之成都隱者。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小狐汔濟,汔字訓幾,與井卦同。既曰幾,便是未出坎中。
 ○ 郭氏鵬海曰:既濟之吉,以柔得中。未濟之亨,亦以柔得中,則敬慎勝也。既濟之亂以終止,未濟之无攸利以不續終,則克終難也。既濟之貞以剛柔正,未濟之可濟以剛柔應,則交濟之功也。既曰柔得中,而又有不續終之戒,可見濟事无可輕忽之時。既曰不當位,又著剛柔之應,可見得人無不可濟之事。
 ○ 吳氏曰慎曰:既濟曰終止則亂,此曰无攸利不續終也,蓋事之既濟而生亂,與未濟而無終者,皆一念之怠為之,君子是以貴自強不息。
折中
316700象傳象傳【象傳】
 〖本義〗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繫之辭也。
折中
316811䷀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本義〗天,乾卦之象也。凡重卦皆取重義,此獨不然者,天一而已。但言天行,則見其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若重複之象,非至健不能也。君子法之,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彊而不息矣。
 〖程傳〗卦下象,解一卦之象。爻下象,解一爻之象。諸卦皆取象以為法,乾道覆育之象至大,非聖人莫能體,欲人皆可取法也。故取其行健而已,至健固足以見天道也。君子以自彊不息,法天行之健也。
 〖集說〗
 ○ 游氏酢曰:至誠無息,天行健也,若文王之德之純是也。未能無息而不息者,君子之自彊也,若顏子三月不違仁是也。
 ○ 《朱子語類》云:乾重卦上下皆乾,不可言兩天。昨日行,一天也。今日又行,亦一天也。其實一天而行健不已,有重天之象,此所以為天行健。坤重卦上下皆坤,不可言兩地,地平則不見其順,必其高下層層,有重地之象,此所以為地勢坤。
 ○ 問天運不息,君子以自彊不息。曰:非是說天運不息,自家去趕逐,也要學他如此不息。只是常存得此心,則天理常行,而周流不息矣。又曰:天運不息,非特四時為然,雖一日一時,頃刻之間,其運未嘗息也。
 ○ 胡氏炳文曰:上經四卦,乾曰天行,坤曰地勢,坎曰水洊至,離曰明兩作,先體而後用也。下經四卦,震曰洊雷,艮曰兼山,巽曰隨風,兌曰麗澤,先用而後體也。乾坤不言重,異於六子也。稱健不稱乾,異於坤也。
 ○ 蔡氏清曰:孔子於釋卦名卦辭之後,而復加之以《大象》者,蓋卦名卦辭之說有限,而聖人胸中義理無窮。故自「天行健」至「火在水上未濟 」,自「君子自彊不息」至「慎辨物居方」,皆聖人之蘊,因卦以發者也。
 ○ 林氏希元曰:夫子贊易,既釋卦名卦辭,而有《彖傳》、《文言》諸作矣。見得易理無窮,又合二體之象,作《傳》以發明之。
 ○ 何氏楷曰:健而無息之謂乾,《中庸》言至誠無息者,通之於天也。自彊言不息,不言無息,學之為法天事耳。始於不息,終於無息,故《中庸》於無息之下文,而推原之曰不息則久。自彊之法何如?曰主敬,君子莊敬日強。
 〖案〗《彖傳》釋名,或舉卦象,或舉卦德,或舉卦體。《大象傳》則專取兩象以立義而徳體不與焉。又《彖》下之辭,其於人事所以效動趨時者,既各有所指矣。《象傳》所謂先王、大人、后、君子之事,固多與《彖》義相發眀者,亦有自立一義而出於《彖傳》之外者,其故何也?曰:彖辭爻辭之傳專釋文周之書,大象之傳則所以示人讀伏羲之易之凡也。蓋如卦體之定尊卑,分比應,條例詳密,疑皆至文王而始備。伏羲畫卦之初,但如《說卦》所謂天地山澤雷風水火之象而已。因而重之,亦但如《說卦》所謂八卦相錯者而已,其象則無所不像,其義則無所不包,故推以制器則有如繫傳之所陳,施之卜筮亦無往不可以類物情而該事理也。夫子見其如此,是故象則本乎羲,名則因乎周,義則斷以己。若曰先聖立象以盡意,而意無窮也。後聖繫辭以盡言,而言難盡也。存乎學者之神而眀之而已矣。此義既立,然後學者知有伏羲之書,知有伏羲之書,然後可以讀文王之書,此夫子傳大象之意也。
折中
316921䷀乾象【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本義〗陽,謂九。下,謂潛。
 〖程傳〗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用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夫子於乾坤初爻,揭陰陽二字以明易之大義。乾初曰「陽在下」,坤初曰「陰始凝」,扶陽抑陰之意,已見於言辭之表。
折中
317031䷀乾象【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程傳〗見於地上,德化及物,其施已普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陽氣見於田,則生植利於民。聖人見於世,則教化漸於物。故曰「德施普也」。
 ○ 梁氏寅曰:德施普,正孟子所謂正己而物正者也。所謂德施,豈必博施濟眾,乃謂之施乎。蓋聞其風而興起者,無非其德之施也。
折中
317141䷀乾象【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本義〗反復,重複踐行之意。
 〖程傳〗進退動息,必以道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三以自脩,故曰反復。四以自試,故曰進退。
折中
317251䷀乾象【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本義〗可以進而不必進也。
 〖程傳〗量可而進,適其時則无咎也。
 〖集說〗
 ○ 石氏介曰:「進无咎也」一句,是承「或躍在淵」言,非決其疑也。蓋曰如此而進,斯无咎耳。
折中
317361䷀乾象【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本義〗造,猶作也。
 〖程傳〗大人之為聖人之事也。
 〖集說〗
 ○ 徐氏幾曰:大人造者,聖人作也。龍以飛而在天,猶大人以作而居位。大人釋龍字,造釋飛字。
折中
317471䷀乾象【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程傳〗盈則變,有悔也。
 〖集說〗
 ○ 谷氏家杰曰:亢不徒以時勢言,處之者與時勢俱亢方謂之盈。不可二字,聖人深為處盈者致戒。
折中
317581䷀乾象【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本義〗言陽剛不可為物先,故六陽皆變而吉。
 ○ 天行以下,先儒謂之《大象》。潛龍以下,先儒謂之《小象》。後放此。
 〖程傳〗用九天德也。天德陽剛,復用剛而好先,則過矣。
 〖集說〗
 ○ 谷氏家杰曰:一歲首春,一月首朔,似有首矣。然春即臘之底,朔即晦之極,渾渾全全,要之莫知所終,引之烏有其始,更無可為首也。用九者,全體天德,循環不已,聖人之御天者此也。
 〖案〗此「不可為首」與「不可為典要」語勢相似,非戒辭也。若言恐用剛之太過,不可為先。則「天德」兩字,是至純至粹,無以復加之稱。非若剛柔仁義倚於一偏者之謂,尚恐其用之太過而不可為先,則非所以為天德矣。程子嘗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蓋即「不可為首」之義。如所謂不可端倪,不可方物,亦此意也。
折中
317692䷁坤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本義〗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相因之无窮,至順極厚,而无所不載也。
 〖程傳〗坤道之大猶乾也,非聖人孰能體之,地厚而其勢順傾,故取其順厚之象。而云地勢坤也。君子觀坤厚之象,以深厚之德,容載庶物。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高下相因只是順,然惟其厚,所以高下只管相因去,只見得他順。若是薄底物,高下只管相因,則傾陷了,不能如此之無窮矣。君子體之,惟至厚為能載物。
 ○ 林氏希元曰:「地勢坤」言地勢順也,於此就見其厚,故「君子以厚德載物」,蓋坤之象為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地之形勢,高下相因,頓伏相仍,地勢之順,亦惟其厚耳。不厚則高下相因便傾陷了,安得如此之順。惟其厚,故能無不持載,故君子厚德以承載天下之物。夫天下之物多矣,君子以一身任天下之責。群黎百姓,倚我以為安。鳥獸昆蟲草木,亦倚我以為命。使褊心凉德,其何以濟,而天下之望於我者亦孤矣。
折中
3177102䷁坤象【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本義〗按《魏志》作「初六履霜」,今當從之。馴,順習也。
 〖程傳〗陰始凝而為霜,漸盛則至於堅冰。小人雖微,長則漸至於盛,故戒於初。馴,謂習。習而至於盛。習,因循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馴猶狎順也,若鳥獸馴狎然。言順其陰柔之道,習而不已,乃至堅冰也。於履霜而逆以堅冰為戒,所以防漸慮微,慎終於始。
 ○ 丘氏富國曰:乾初九《小象》釋之以陽在下,坤初六《小象》釋之以陰始凝。聖人欲明九六之為陰陽,故於乾坤之初畫言之。
 ○ 胡氏炳文曰:上六曰「其道窮也」,由初六順習其道,以至於窮耳,兩其道字具載始末,經曰堅冰至,要其終也。《傳》曰至堅冰,原其始也。
折中
3178112䷁坤象【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程傳〗承天而動,直以方耳。直方則大矣,直方之義,其大无窮。地道光顯,其功順成,豈習而後利哉。
 〖集說〗
 ○ 王氏安石曰:六二之動者,六二之德,動而後可見也。因物之性而生之,是其直也。成物之形而不易,是其方也。
 ○ 王氏宗傳曰:坤之六二,以順德而處正位。六爻所謂盡地之道者,莫二若也,故曰地道光也。
 ○ 項氏安世曰:乾以九五為主爻,坤以六二為主爻。蓋二卦之中,惟此二爻既中且正。又五在天爻,二在地爻,正合乾坤之本位也。乾主九五,故於五言乾之大用,而九二止言乾德之美。坤主六二,故於二言坤之大用,而六五止言坤德之美。六二之直,即至柔而動剛也。六二之方,即至靜而德方也。其大,即「後得王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也」。其「不習无不利」,即「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也。六二蓋全具坤德者。孔子懼人不曉六二何由兼有乾直,故解之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言坤動也剛,所以能直也。又懼人不曉六二何由无往不利,故又解之曰:「地道光也。」言地道主六二,猶乾之九五,言乃位乎天德也。
 ○ 蔡氏清曰:地道是直方,地道之光是直方而大,處直方而大,即便「不習无不利」。
 ○ 葉氏爾瞻曰:直以方,看一以字。六二之動方矣,然由其存乎內者直,是以見乎外者方也。
折中
3179122䷁坤象【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程傳〗夫子懼人之守文而不達義也,又從而明之,言為臣處下之道,不當有其功善,必含晦其美,乃正而可常。然義所當為者,則以時而發,不有其功耳。不失其宜,乃以時也。非含藏終不為也,含而不為,不盡忠者也。或從王事,《象》只舉上句,解義則并及下文,它卦皆然。或從王事而能无成有終者,是其知之光大也。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淺暗之人,有善唯恐人之不知,豈能含章也。
 〖集說〗
 ○ 呂氏祖謙曰:《傳》云唯其知之光大,故能含晦。此極有意味。尋常人欲含晦者,多只去鋤治驕矜,深匿名迹。然逾鋤逾生,逾匿逾露者,蓋不曾去根本上理會自己,知未光大,胸中淺狹,纔有一功一善,便無安著處。雖強欲抑遏,終制不住,譬如瓶小水多,雖抑遏固閉,終必泛溢。若瓶大則自不泛溢,都不須閑費力。
 ○ 王氏申子曰:含非含藏終不發也,待時而後發也。或從王事而能无成有終者,必其知之光大也。淺暗者有善唯恐人不知,豈能含晦哉!
折中
3180132䷁坤象【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程傳〗能慎如此,則无害也。
折中
3181142䷁坤象【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本義〗文在中而見於外也。
 〖程傳〗黃中之文,在中不過也。內積至美而居下,故為元吉。
 〖集說〗
 ○ 谷氏家杰曰:黃裳是中德之發為文治也。《象》又推本於在中,謂文豈由外襲者哉!文德實具於中故也。中具於內曰黃中,中見於外曰黃裳。文在中乃闇然之章,不顯之文也,即美在其中意。
折中
3182152䷁坤象【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程傳〗陰盛至於窮極,則必爭而傷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乾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坤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乾至上而窮則災,坤至上而窮則戰,戰則不止於悔。
折中
3183162䷁坤象【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本義〗初陰後陽,故曰大終。
 〖程傳〗陰既貞固不足,則不能永終,故用六之道,利在盛大於終。能大於終,乃永貞也。
 〖集說〗
 ○ 荀氏爽曰:陽欲无首,陰以大終。
 ○ 程氏迥曰:乾以元為本,所以資始。坤以貞為主,所以大終。
 ○ 《朱子語類》云:陽為大,陰為小,陰皆變為陽,所謂以大終也,言始小而終大也。
 ○ 俞氏琰曰:坤體本小,變為乾則其用大,故曰以大終也。
 ○ 陸氏振奇曰:元亨利貞,雖乾坤有同德,然乾重元,以元為統。坤重貞,以貞為安。
 ○ 程氏敬承曰:陽之極不為首,是无首也。陰之極以大終,是无終也。終始循環,變化無端,造化之妙固如此。
折中
3184173䷂屯象【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本義〗坎不言水而言雲者,未通之意。經綸,治絲之事,經引之,綸理之也。屯難之世,君子有為之時也。
 〖程傳〗坎不云雨而云雲者,雲為雨而未成者也,未能成雨,所以為屯。君子觀屯之象,經綸天下之事,以濟于屯難。經緯,綸緝,謂營為也。
 〖集說〗
 ○ 李氏舜臣曰:坎在震上為屯,以雲方上升,畜而未散也。坎在震下為解,以雨澤既沛,無所不被也。故雷雨作者,乃所以散屯。而雲雷方興,則屯難之始也。
 ○ 項氏安世曰:經者立其規模,綸者糾合而成之,亦有艱難之象焉。經以象雷之震,綸以象雲之合。
 ○ 馮氏椅曰:雲雷方作而未有雨,有屯結之象。君子觀象以治世之屯,猶治絲者,既經之又綸之,所以解其結而使就條理也。
 ○ 吳氏澄曰:君子治世猶治絲,欲解其紛亂。屯之時,必欲解其鬱結也。
折中
3185183䷂屯象【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程傳〗賢人在下,時苟未利,雖磐桓,未能遂往濟時之屯。然有濟屯之志,與濟屯之用,志在行其正也。九當屯難之時,以陽而來居陰下,為以貴下賤之象。方屯之時,陰柔不能自存,有一剛陽之才,眾所歸從也。更能自處卑下,所以大得民也。或疑,方屯於下,何有貴乎?夫以剛明之才,而下於陰柔,以能濟屯之才,而下於不能,乃以貴下賤也,況陽之於陰,自為貴乎。
 〖集說〗
 ○ 王氏弼曰:不可以進,故磐桓也。非為宴安,棄成務也,故「雖磐桓,志行正也」。
 ○ 楊氏萬里曰:磐桓不進,豈真不為哉。居正有待,而其志未嘗不欲行其正也。故周公言居貞,而孔子言行正。
 ○ 王氏申子曰:初磐桓有待者,其志終欲行其正也。況當屯之時,陰柔者不能自存,有一陽剛之才,眾必從之以為主。而初又能以貴下賤,大得民心。在上者果能建之以為侯,則屯可濟矣,故利。
 ○ 胡氏炳文曰:乾坤初爻,提出陰陽二字,此則以陽為貴,陰為賤,陽為君,陰為民,陰陽之義益嚴矣。
折中
3186193䷂屯象【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程傳〗六二居屯之時,而又乘剛,為剛陽所逼,是其患難也。至於十年,則難久必通矣。乃得反其常,與正應合也。十,數之終也。
折中
3187203䷂屯象【即鹿无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程傳〗事不可而妄動,以從欲也。无虞而即鹿,以貪禽也。當屯之時,不可動而動,猶无虞而即鹿,以有從禽之心也。君子則見幾而舍之不從,若往則可吝而困窮也。
 〖集說〗
 ○ 楊氏簡曰:夫无虞而即鹿者,心在乎禽,為禽所蔽。雖无虞,猶漫往,不省其不可也。動於利祿,不由道而漫往求者,如之君子則舍之,往則吝則窮也。
 ○ 蔡氏清曰:從字重,是心貪乎禽也。故著以字,所謂禽荒者也,是以身徇物也。
 〖案〗《象傳》有單字成文者,如此爻窮也,下爻明也,是即起例處。餘卦放此。
折中
3188213䷂屯象【求而往,明也。】
 〖程傳〗知己不足,求賢自輔而後往,可謂明矣。居得致之地,己不能而遂已,至暗者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必待人求於己,然後往而應之。非君子性脩智明,其能與於斯乎!
 ○ 俞氏琰曰:彼求而我往,則其往也,可以為明矣。如不待其招而往,則是不知去就之義,謂之明可乎。
 ○ 蔣氏悌生曰:指從九五,凡退下為來,進上為往。
 〖案〗《傳》義皆謂己求人也,胡氏俞氏蔣氏,皆作人求己。而己往從之,於求而往三字語氣亦叶。又易例六四應初九,從九五,皆有吉義,故作從初從五俱可通。
折中
3189223䷂屯象【屯其膏,施未光也。】
 〖程傳〗膏澤不下及,是以德施未能光大也。人君之屯也。
 〖集說〗
 ○ 谷氏家杰曰:施字當澤字,澤屯而不施,即未光,非謂得施而但未光也。
折中
3190233䷂屯象【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程傳〗屯難窮極,莫知所為,故至泣血。顛沛如此,其能長久乎?夫卦者事也,爻者事之時也。分三而又兩之,足以包括眾理。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集說〗
 ○ 楊氏簡曰:「何可長」者,言何可長如此也。非惟深憫之,亦覬其變也,變則庶乎通矣。
 〖案〗《象傳》凡言「何可長」者,皆言宜速反之,不可遲緩之意,如楊氏之說。
折中
3191244䷃蒙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本義〗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漸也。
 〖程傳〗山下出泉,出而遇險,未有所之,蒙之象也。若人蒙穉,未知所適也。君子觀蒙之象,以果行育德,觀其出而未能通行,則以果決其所行。觀其始出而未有所向,則以養育其明德也。
 〖集說〗
 ○ 周子曰: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則瀆矣,瀆則不告也。山下出泉,靜而清也。汨則亂,亂不決也。慎哉其惟時中乎。
 ○ 王氏宗傳曰:不曰山下有水,而曰山下出泉云者,泉者水之源,所謂純一而不雜者矣。
 ○ 真氏德秀曰:泉之始出也,涓涓之微,壅於沙石,豈能遽達哉。唯其果決必行,雖險不避,故終能流而成川,然使其源之不深,則其行雖果,而易以竭。艮之象山也,其德止也,山惟其靜止,故泉源之出者無窮,有止而後有行也。君子觀蒙之象,果其行如水之必行,育其德如水之有本。
 ○ 徐氏幾曰:蒙而未知所適也,必體坎之剛中,以決果其行而達之。蒙而未有所害也,必體艮之靜止,以養育其德而成之。
 ○ 蔡氏清曰:果行育德,是內外動靜交相養之道。養蒙之道,不外乎此。
折中
3192254䷃蒙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本義〗發蒙之初,法不可不正,懲戒所以正法也。
 〖程傳〗治蒙之始,立其防限,明其罪罰,正其法也。使之由之,漸至於化也。或疑發蒙之初,遽用刑人,无乃不教而誅乎。不知立法制刑,乃所以教也。蓋後之論刑者,不復知教化在其中矣。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刑之於小,所以脫之於大,此聖人用刑之本心也。所以正法,非所以致刑也。至其極也,用師擊之,猶為禦而不寇。蓋聖人之於蒙,哀矜之意常多。此九二之包蒙所以為一卦之主也與。
折中
3193264䷃蒙象【子克家,剛柔接也。】
 〖本義〗指二五之應。
 〖程傳〗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專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專也。二與五剛柔之情相接,故得行其剛中之道,成發蒙之功。苟非上下之情相接,則二雖剛中,安能尸其事乎。
折中
3194274䷃蒙象【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本義〗順,當作慎,蓋順慎古字通用,荀子「順墨」作「慎墨」,且行不慎,於經意尤親切。
 〖程傳〗女之如此,其行邪僻不順,不可取也。
 〖集說〗
 ○ 熊氏良輔曰:蒙《小象》凡三順字,只是一般,不必以「不順」為「不慎」。蓋六三所行不順,故勿用取之。
折中
3195284䷃蒙象【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本義〗實,叶韻去聲。
 〖程傳〗蒙之時,陽剛為發蒙者,四陰柔而最遠於剛,乃愚蒙之人,而不比近賢者,无由得明矣。故困於蒙可羞吝者,以其獨遠於賢明之人也。不能親賢以致困,可吝之甚也。實,謂陽剛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陽主生息,故稱實。陰主消損,故不得言實。
 ○ 項氏安世曰:初三近九二,五近上九,三五皆與陽應,惟六四所比所應皆陰,故曰獨遠實也。
 ○ 王氏申子曰:陽實陰虛,獨遠實者,謂於一卦之中,獨不能近陽實之賢,故困於蒙而無由達也。
折中
3196294䷃蒙象【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程傳〗舍己從人,順從也。降志下求,卑巽也。能如是,優於天下矣。
 〖集說〗
 ○ 胡氏一桂曰:順,以爻柔言。巽,以志應言。
折中
3197304䷃蒙象【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本義〗禦寇以剛,上下皆得其道。
 〖程傳〗利用禦寇,上下皆得其順也。上不為過暴,下得擊去其蒙,禦寇之義也。
折中
3198315䷄需象【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本義〗雲上於天,无所復為,待其陰陽之和而自雨爾。事之當需者,亦不容更有所為。但飲食宴樂,俟其自至而已。一有所為,則非需也。
 〖程傳〗雲氣蒸而上升於天,必待陰陽和洽,然後成雨。雲方上於天,未成雨也,故為須待之義。陰陽之氣,交感而未成雨澤。猶君子畜其才德,而未施於用也。君子觀雲上於天,需而為雨之象,懷其道德,安以待時,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俟命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不言「天上有雲」,而言「雲上於天」者,若是天上有雲,無以見欲雨之義,故云「雲上於天」。是天之欲雨,待時而落,所以明需。
 ○ 胡氏瑗曰:飲食者所以養身也,宴樂者所以寧神也,是亦樂天知命,居易俟時耳。
 ○ 《朱子語類》云:需,待也。以飲食宴樂,謂更無所為,待之而已。待之須有至時,學道者亦猶是也。
 ○ 吳氏澄曰:宴者,身安而他無所營作。樂者,心愉而他無所謀慮也。飲食則素其位,而宴樂則不願乎外也。
 ○ 谷氏家杰曰:雲上於天,而後可以待雨。君子有為於前,而後可以待冶。不然,不幾於坐廢乎。
折中
3199325䷄需象【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程傳〗處曠遠者,不犯冒險難而行也。陽之為物,剛健上進者也。初能需待於曠遠之地,不犯險難而進,復宜安處不失其常,則可以无咎矣。雖不進而志動者,不能安其常也。君子之需時也,安靜自守,志雖有須,而恬然若將終身焉,乃能用常也。
 〖集說〗
 ○ 孫氏質卿曰:不犯難而行,便是常。不失常,便是恒德。人惟中無常主,或為才能所使,或為意氣所動,或為事勢所激,雖犯難而不顧耳,所以不失常最難。飲食宴樂,不失常也。若能不失常,更有何事。
折中
3200335䷄需象【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本義〗衍,寬意。以寬居中,不急進也。
 〖程傳〗衍,寬綽也。二雖近險,而以寬裕居中,故雖小有言語及之,終得其吉,善處者也。
 〖集說〗
 ○ 楊氏簡曰:衍在中者,言胸中寬衍平夷。初不以進動其心,亦不以小言動其心。夫如是終吉,以九二得其道故也。
折中
3201345䷄需象【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本義〗外,謂外卦。敬慎不敗,發明占外之占,聖人示人之意切矣。
 〖程傳〗三切逼上體之險難,故云「災在外也」。災,患難之通稱,對眚而言則分也。三之致寇,由己進而迫之,故云自我。寇自己致,若能敬慎,量宜而進,則无喪敗也。需之時,須而後進也。其義在相時而動,非戒其不得進也,直使敬慎毋失其宜耳。
 〖集說〗
 ○ 《朱子語類》:問「敬慎」。曰:敬字大,慎字細小,如人行路,一直恁地去,便是敬,前面險處防有喫跌,便是慎。慎是惟恐有失之之意,如思慮兩字。思是恁地思去,慮是怕不恁地底意思。
 ○ 項氏安世曰:寇雖在外,然亦不自至,我有以致之則至。我敬慎而無失,則雖與之逼,亦無敗理。
 ○ 丘氏富國曰:坎險在外,未嘗逼人。由人急於求進,自逼於險,以致禍敗。《象》以自我釋之,明致災之由,不在他人也。
折中
3202355䷄需象【需于血,順以聽也。】
 〖程傳〗四以陰柔居於險難之中,不能固處,故退出自穴。蓋陰柔不能與時競,不能處則退。是順從以聽於時,所以不至於凶也。
 〖集說〗
 ○ 楊氏簡曰:六四入險而傷,然不言吉凶何也?能需而退聽故也。易之為道,無所不通,雖如四之入險而傷,其處之亦有道。六與四皆柔,故有順聽之象。
 ○ 吳氏澄曰:謂六四柔順以聽從於九五也。
 ○ 胡氏炳文曰:三能敬,則雖迫坎之險而不敗。四能順,則雖陷坎之險而可出,敬與順,固處險之道也。
折中
3203365䷄需象【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程傳〗需于酒食而貞且吉者,以五得中正而盡其道也。
 〖集說〗
 ○ 梁氏寅曰:言以中正見其飲宴者非耽樂也。
 ○ 張氏振淵曰:內多欲則有求治太急之患,德惟中正,所以需合於貞而得吉。中正,即孚貞意,是推原所以能需處。
折中
3204375䷄需象【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本義〗以陰居上,是為當位,言不當位,未詳。
 〖程傳〗不當位,謂以陰而在上也。爻以六居陰為所安,《象》復盡其義,明陰宜在下,而居上為不當位也。然能敬慎以自處,則陽不能陵,終得其吉。雖不當位,而未至於大失也。
 〖集說〗
 ○ 呂氏祖謙曰:需初九、九五二爻之吉,固不待言。至於餘四爻,如二則「小有言終吉」,如三之象則曰「敬慎不敗」,四之象則曰「順以聽」也,上則曰「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大抵天下之事,若能款曲停待,終是少錯。
 ○ 蔡氏清曰:雖不當位,謂其陰居險極,正與困上六「困於葛藟,未當也」一般。
折中
3205386䷅訟象【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本義〗天上水下,其行相違,作事謀始,訟端絕矣。
 〖程傳〗天上水下,相違而行,二體違戾,訟之由也。若上下相順,訟何由興。君子觀象,知人情有爭訟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絕訟端於事之始,則訟无由生矣。謀始之義廣矣,若慎交結明契券之類是也。
 〖集說〗
 ○ 吳氏澄曰:水行而下,天行而上,其行兩相背戾,是違行也。
 ○ 胡氏炳文曰:凡事有始有中有終,訟中吉終凶,然能謀於其始,則訟端既絕,中與終不必言矣。
 ○ 林氏希元曰:訟不興於訟之日,而興於作事之始。作事不豫謀,此訟端之所由起也。故君子於其始而謀之,看事理有無違礙,人情有無違拂,終久有無禍患,凡其事之不善而可以致訟者,皆杜絕之而不為,則訟端無自起矣。
折中
3206396䷅訟象【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程傳〗六以柔弱而訟於下,其義固不可長永也。永其訟,則不勝而禍難及矣。又於訟之初,即戒訟非可長之事也。柔弱居下,才不能訟,雖不永所事,既訟矣,必有小災,故「小有言也」。既不永其事,又上有剛陽之正應,辯理之明,故終得其吉也。不然,其能免乎。在訟之義,同位而相應相與者也,故初於四為獲其辯明,同位而不相得相訟者也,故二與五為對敵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止訟於初者上也,故於訟之初,即以訟不可長為戒。
 ○ 俞氏琰曰:《彖傳》云「訟不可成」,蓋言訟之通義,而不欲其成。爻傳云「訟不可長」,蓋言初為訟端,而不欲其長。
折中
3207406䷅訟象【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本義〗掇,自取也。
 〖程傳〗義既不敵,故不能訟。歸而逋竄,避去其所也。自下而訟其上,義乖勢屈。禍患之至,猶拾掇而取之,言易得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上兩句皆是爻辭,下兩句方是《象傳》。如需之上六《象傳》句法。
 ○ 王氏申子曰:知義不克歸而逋竄,猶可免禍。若不知自反,則禍患之至,如掇拾而取之矣。《彖》稱二「剛來而得中」,而爻義乃如此,蓋《彖》總言一卦之體,爻則據其時之用以言之也。
折中
3208416䷅訟象【食舊德,從上吉也。】
 〖本義〗從上吉,謂隨人則吉,明自主事則无成功也。
 〖程傳〗守其素分,雖從上之所為非由己也,故无成而終得其吉也。
 〖集說〗
 ○ 喬氏中和曰:三食舊德,其卒也,斯謀斯猷,皆我后之德。從王事而无成,何以訟為,故從上吉。
折中
3209426䷅訟象【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程傳〗能如是則為无失矣,所以吉也。
 〖集說〗
 ○ 丘氏富國曰:二沮於勢,四屈於理,此二之美所以止於无眚,而四之貞所以為不失也。
折中
3210436䷅訟象【訟元吉,以中正也。】
 〖本義〗中則聽不偏,正則斷合理。
 〖程傳〗中正之道,何施而不元吉。
 〖集說〗
 ○ 楊氏啓新曰:中正,則虛心盡下而聽不偏,因事求情而斷合理,此之謂大人也。
折中
3211446䷅訟象【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程傳〗窮極訟事,設使受服命之寵,亦且不足敬,而可賤惡,况又禍患隨至乎。
 〖集說〗
 ○ 蔡氏清曰:亦不足敬,且據其以訟得服言也,況終必見褫乎,猶益上九曰「莫益之,偏辭也」。
折中
3212457䷆師象【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本義〗水不外於地,兵不外於民,故能養民則可以得眾矣。
 〖程傳〗地中有水,水聚於地中,為眾聚之象,故為師也。君子觀地中有水之象,以容保其民,畜聚其眾也。
 〖集說〗
 ○ 陳氏琛曰:地中有水,猶民中有兵,非師之象乎。君子觀師之象,必容保其民,必畜其兵眾焉。蓋田以民分,兵以賦出,故當無事之時,必制田里,教樹畜,使比閭族黨州鄉之民,無不各得其養。民既有養,則所謂伍兩卒旅軍師之眾,以為他日折衝禦侮之用者,皆畜於此矣。苟平時誨之無其方,則緩急誰復為之用哉。
折中
3213467䷆師象【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程傳〗師出當以律,失律則凶矣。雖幸而勝,亦凶道也。
 〖集說〗
 ○ 蔡氏清曰:不曰「否臧凶」,而曰「失律凶」者,明否臧之為「失律」也。
折中
3214477䷆師象【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程傳〗在師中吉者,以其承天之寵任也。天,謂王也。人臣非君寵任之,則安得專征之權,而有成功之吉,象以二專主其事,故發此義,與前所云世儒之見異矣。王三錫以恩命,褒其成功,所以懷萬邦也。
 〖集說〗
 ○ 干氏寶曰:錫命,非私也,安萬邦而已。
 ○ 丘氏富國曰:王者用兵非得已,嗜殺豈其本心,故三錫之命,惟在於懷綏萬邦而已。
 ○ 谷氏家杰曰:不曰威而曰懷,見王者用師之本心。
折中
3215487䷆師象【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程傳〗倚付二三,安能成功,豈惟无功,所以致凶也。
 〖集說〗
 ○ 楊氏簡曰:行師之法,權歸一將,使眾主之,凶之道也。眾所不一,必无成功。九二既作帥,六三居二之上,有權不歸一之象。
折中
3216497䷆師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本義〗知難而退,師之常也。
 〖程傳〗行師之道,因時施宜,乃其常也,故左次未為失也。如四退次,乃得其宜,是以无咎。
 〖集說〗
 ○ 楊氏時曰:師以右為主,常也,左次則失常矣。然四以柔順之資,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退而左次,未為失常也。
折中
3217507䷆師象【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程傳〗長子,謂二。以中正之德合於上,而受任以行,若復使其餘者眾尸其事,是任使之不當也,其凶宜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以中行,是九二居中也。使不當,謂六三失位也。
折中
3218517䷆師象【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本義〗聖人之戒深矣。
 〖程傳〗大君持恩賞之柄,以正軍旅之功,師之終也。雖賞其功,小人則不可以有功而任用之,用之必亂邦,小人恃功而亂邦者,古有之矣。
 〖集說〗
 ○ 楊氏簡曰:師之終功成,大君有命,所以賞功也。正功,言賞必當功,不可差失也。開國承家之始,其初不可用小人也,於此始言勿用者,因此賞功,原其始也。用小人為將帥,幸而成功,則難於不賞,使之開國承家,則害及民,必亂邦也。去一害民者,又用一害民者,以亂易亂,必不可。
 ○ 胡氏炳文曰:王三錫命,命於行師之始。大君有命,命於行師之終。懷邦亂邦,大人小人之所以分。此固聖人之所深慮遠戒也。
 ○ 邵氏寶曰:弟子輿尸,戒於師始。小人勿用,戒於師終。始無弟子,則終無小人。即使有之,或賞而不封,或封而不任,不任亦不用也。
折中
3219528䷇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本義〗地上有水,水比於地,不容有間。建國親侯,亦先王所以比於天下而无間者也。《彖》意人來比我,此取我往比人。
 〖程傳〗夫物相親比而无間者,莫如水在地上,所以為比也。先王觀比之象,以建萬國,親諸侯。建立萬國,所以比民也。親撫諸侯,所以比天下也。
 〖集說〗
 ○ 張氏浚曰:水行地上,小大相比,率以歸東,先王法之。建萬國以下比其民,親諸侯以上比其君。若身使臂,臂使指,小大相維,順以聽命,制得其道也。
 ○ 《朱子語類》云:伊川言建萬國以比民,民不可盡得而比,故建諸侯使比民,而天下所親者諸侯而已,這便是比天下之道。
 ○ 馮氏當可曰:地上之水,異源同流。畎澮相比,以比於川。九川相比,以比於海。如萬國諸侯,大小相比,而方伯連帥,率之以比於天子也。
 ○ 胡氏炳文曰:師之客民畜眾,井田法也,可以使民自相合而無間。比之建國親候,封建法也,可使君與民相合而無間。
折中
3220538䷇比象【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程傳〗言比之初六者,比之道在乎始也。始能有孚,則終致有它之吉。其始不誠,終焉得吉。上六之凶,由无首也。
 〖集說〗
 ○ 蔣氏悌生曰:爻辭有孚凡兩更端,及「盈缶」等語,《象傳》皆略之,直舉初六為言,可見比之要道,在乎始先,此義與卦辭「後夫凶」之意相發明。
折中
3221548䷇比象【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本義〗得正則不自失矣。
 〖程傳〗守己中正之道,以待上之求,乃不自失也。易之為戒嚴密,二雖中正,質柔體順,故有貞吉自失之戒。戒之自守,以待上之求,无乃涉後凶乎。曰:士之脩己,乃求上之道。降志辱身,非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天下之心非不切,必待禮至然後出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六二柔也,恐其自失也。二處乎內,待上之求,然後應之,比之自內者也,故曰「不自失也」。
折中
3222558䷇比象【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程傳〗人之相比,求安吉也,乃比於匪人,必將反得悔吝,其亦可傷矣。深戒失所比也。
折中
3223568䷇比象【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程傳〗外比謂從五也,五剛明中正之賢,又居君位,四比之,是比賢且從上,所以吉也。
折中
3224578䷇比象【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本義〗由上之德,使不偏也。
 〖程傳〗顯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處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為善,故云正中。凡言正中者,其處正得中也,比與隨是也。言中正者,得中與正也,訟與需是也。禮取不用命者,乃是舍順取逆也,順命而去者皆免矣。比以向背而言,謂去者為逆,來者為順也,故所失者前去之禽也。言來者撫之,去者不追也。不期誡於親近,上之使下,中平不偏,遠近如一也。
 〖集說〗
 ○ 丘氏富國曰:舍逆,謂舍上一陰,陰以乘陽為逆也。取順,謂取下四陰,陰以承陽為順也。失上一陰,故曰失前禽。
 ○ 胡氏炳文曰:師之使不當,誰使之?五也。比之使中,誰使之?亦五也。
折中
3225588䷇比象【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本義〗以上下之象言之,則為无首。以終始之象言之,則為无終。无首則无終矣。
 〖程傳〗比既无首,何所終乎。相比有首,猶或終違,始不以道,終復何保,故曰无所終也。
 〖集說〗
 ○ 楊氏簡曰:由初而比之,其比也誠,比不於其初,及終而始求比,不忠不信,人所不與,凶之道也。首,初也。有始則有終,無始何以能終,故曰「无所終」也。
 ○ 蔣氏悌生曰:即卦辭後夫凶之義。
折中
3226599䷈小畜象【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本義〗風有氣而无質,能畜而不能久,故為小畜之象。懿文德,言未能厚積而遠施也。
 〖程傳〗乾之剛健而為巽所畜,夫剛健之性,惟柔順為能畜止之,雖可以畜止之,然非能固制其剛健也,但柔順以擾係之耳,故為小畜也。君子觀小畜之義,以懿美其文德。畜聚為蘊畜之義,君子所蘊畜者,大則道德經綸之業,小則文章才藝。君子觀小畜之象,以懿美其文德,文德方之道義為小也。
 〖集說〗
 ○ 林氏希元曰:大風一過,草木皆為屈橈,過後則旋復其舊,是能畜而不能久也,有氣而無質故也。
折中
3227609䷈小畜象【復自道,其義吉也。】
 〖程傳〗陽剛之才,由其道而復,其義吉也。初與四為正應,在畜時乃相畜者也。
 〖集說〗
 ○ 張氏浚曰:能反身以歸道,其行己必不悖於理,是能自畜者也,故曰其義吉。
折中
3228619䷈小畜象【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本義〗亦者,承上爻義。
 〖程傳〗二居中得中者也,剛柔進退,不失乎中道也。陽之復,其勢必強,二以處中,故雖強於進,亦不至於過剛,過剛乃自失也。爻止言牽復而吉之義,象復發明其在中之美。
 〖集說〗
 ○ 楊氏萬里曰:初安於復,故為自復。二勉於復,故為牽復。能勉於復,故亦許其不自失。
 ○ 俞氏琰曰:往而不復,則不能不自失。既復矣,則亦不自失也。云亦者,承上爻之義,以初九之不失而亦不失也。
折中
3229629䷈小畜象【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本義〗程子曰:說輻反目,三自為也。
 〖程傳〗夫妻反目,蓋由不能正其室家也。三自處不以道,故四得制之不使進,猶夫不能正其室家,故致反目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下卦三陽,皆為巽所畜者也。初九止之於初,不施畜止而自復於道,無過可補。此畜之最美者也。九二已動而後牽之,牽而後復,畜而後止,已用力矣,以其在中而未遠,故亦不至於失道。亦之為言,猶可之辭也。九三剛已過中,而後畜之,四當其上,其勢必至於相拂,如人已升輿輻說,係而止之,夫不行正,妻反目而爭之,故曰不能正室也。
折中
3230639䷈小畜象【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程傳〗四既有孚,則五信任之,與之合志,所以得惕出而无咎也。惕出則血去可知,舉其輕者也。五既合志,眾陽皆從之矣。
 〖集說〗
 ○ 郭氏忠孝曰:上合志者,合九五有孚之志,惟其上合志,是以能畜也。
 ○ 王氏宗傳曰:但云惕出,則血去可知。蓋謂恐懼猶免,則傷害斯遠矣。舉輕以見重也。
折中
3231649䷈小畜象【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程傳〗有孚攣如,蓋其鄰類皆牽攣而從之,與眾同欲,不獨有其富也。君子之處艱厄,惟其至誠,故得眾力之助,而能濟其眾也。
折中
3232659䷈小畜象【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程傳〗既雨既處,言畜道積滿而成也。陰將盛極,君子動則有凶也。陰敵陽,則必消陽,小人抗君子,則必害君子,安得不疑慮乎?若前知疑慮而警懼,求所以制之,則不至於凶矣。
 〖集說〗
 ○ 楊氏簡曰:既畜而通矣,而又往制其畜則犯矣,非其道也。有所疑,疑其不順也。坤上六曰「陰疑於陽」,亦此也,凶道也。
折中
32336610䷉履象【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本義〗程傳備矣。
 〖程傳〗天在上,澤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當如是,故取其象而為履。君子觀履之象,以辨別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夫上下之分明,然後民志有定。民志定,然後可以言治。民志不定,天下不可得而治也。古之時,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稱其德,終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稱德,則君舉而進之,士脩其學,學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預於己也。農工商賈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後世自庶士至於公卿,日志於尊榮。農工商賈,日志於富侈。億兆之心,交騖於利。天下紛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亂難矣,此由上下无定志也。君子觀履之象,而分辨上下,使各當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履如何都作禮字說。曰:禮主卑下,履也。是那踐履處,所行若不由禮,自是乖戾,所以曰「履以和行」。
 ○ 王氏應麟曰:上天下澤履,此易之言禮。雷出地奮豫,此易之言樂。呂成公之說,本於《漢書》上天下澤,春雷奮作,先王觀象,爰制禮樂。
 ○ 何氏楷曰:天高地下,天尊地卑,澤又下之,下卑之卑者。
折中
32346710䷉履象【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程傳〗安履其素而往者,非苟利也,獨行其志願耳。獨,專也。若欲貴之心,與行道之心,交戰於中,豈能安履其素也。
 〖集說〗
 ○ 李氏心傳曰:素履往,即《中庸》所謂素位而行者也。獨行願,即《中庸》所謂不願乎其外者也。
折中
32356810䷉履象【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程傳〗履道在於安靜,其中恬正,則所履安裕。中若躁動,豈能安其所履?故必幽人則能堅固而吉,蓋其中心安靜,不以利欲自亂也。
 〖集說〗
 ○ 谷氏家杰曰:初之素而曰行願,二之坦而曰不亂,可見其身之履,皆由於志之定也。
折中
32366910䷉履象【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程傳〗陰柔之人,其才不足,視不能明,行不能遠,而乃務剛,所履如此,其能免於害乎。以柔居三,履非其正,所以致禍害,被咥而凶也。以武人為喻者,以其處陽,才弱而志剛也。志剛則妄動,所履不由其道,如武人而為大君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三質暗才弱,本不足以有為,以當履之時,一陰為主,適與時遇,是以不顧其位不當,勇於行而履危蹈禍。斯道也,唯武人用之,以為王事,一於進以行其志之剛則可,故爻辭於咥人凶後言之,用各有當也。
折中
32377010䷉履象【愬愬終吉,志行也。】
 〖程傳〗能愬愬畏懼,則終得其吉者,志在於行而不處也。去危則獲吉矣。陽剛,能行者也。居柔,以順自處者也。
 〖集說〗
 ○ 李氏過曰:畏懼,所以行其志也。
 ○ 王氏申子曰:三與四皆履虎尾者,三凶而四吉,何也?三柔而志剛,勇於行而不知懼。四剛而志柔,謹於行而知所懼也。懼則能防,是以終吉。其吉者,上進之志行也。
 ○ 沈氏一貫曰:合而言之,則乾為虎。離而言之,惟五為虎。故九四亦有「履虎尾」之象,以九居四,正與六三相反,故其志行。
折中
32387110䷉履象【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本義〗傷於所恃。
 〖程傳〗戒夬履者,以其正當尊位也。居至尊之位,據能專之勢而自任剛決,不復畏懼。雖使得正,亦危道也。
折中
32397210䷉履象【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本義〗若得元吉,則大有福慶也。
 〖程傳〗上,履之終也。人之所履善而吉,至其終,周旋无虧,乃大有福慶之人也。人之行,貴乎有終。
 〖集說〗
 ○ 林氏希元曰:在上,履之終也,言於履之終而得元吉,則大有福慶也。在上,是解所以元吉。大有慶,是正解元吉。
折中
32407311䷊泰象【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本義〗裁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補其不及。
 〖程傳〗天地交而陰陽和,則萬物茂遂,所以泰也。人君當體天地通泰之象,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生民也。裁成,謂體天地交泰之道,而裁制成其施為之方也。輔相天地之宜,天地通泰,則萬物茂遂,人君體之而為法制。使民用天時,因地利,輔助化育之,功成其豐美之利也。如春氣發生,萬物則爲播植之法;秋氣成實,萬物則爲收斂之法。乃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輔助於民也。民之生,必賴君上爲之法制,以教率輔翼之,乃得遂其生養,是左右之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裁成,是截作段子。輔相,是佐助它。大地之化,儱侗相續下來,聖人便截作段子,如氣化一年一周,聖人與他截作春夏秋冬四時。
 ○ 蔡氏淵曰:氣化流行,儱侗相續,聖人則為之裁制,以分春夏秋冬之節,地形廣邈,經緯交錯,聖人則為之裁制,以分東西南北之限,此裁成天地之道也。春生秋殺,此時運之自然,高黍下稻,亦地勢之所宜,聖人則輔相之,使當春而耕,當秋而斂,高者種黍,下者種稻,此輔相天地之宜也。
 ○ 王氏申子曰:天地交而隂陽和,萬物遂所以為泰。人君象之,裁成其道,輔相其宜,此天地之間所以無一物之不泰也。
折中
32417411䷊泰象【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程傳〗時將泰,則群賢皆欲上進,三陽之志欲進同也,故取茅茹彙征之象。志在外,上進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君子之志,在天下,不在一身,故曰志在外也。
折中
32427511䷊泰象【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程傳〗《象》舉包荒一句,而通解四者之義,言如此則能配合中行之德,而其道光明顯大也。
 〖案〗《傳》只舉包荒,非省文以包下。蓋包荒是治道之本,然包荒而得合乎中道者,以其正大光明,明斷無私,是以有馮河之決,有不遐遺之照,有朋亡之公,以與包荒相濟,而中道無不合也。
折中
32437611䷊泰象【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程傳〗无往不復,言天地之交際也。陽降於下,必復於上。陰升於上,必復於下,屈伸往來之常理也。因天地交際之道,明否泰不常之理,以為戒也。
 〖案〗天地際,只是言乾坤交接之際也。自卦言之,外卦為陰往,自爻言之,外卦又為陰來。
折中
32447711䷊泰象【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本義〗陰本居下,在上為失實。
 〖程傳〗翩翩,下往之疾,不待富而鄰從者,以三陰在上,皆失其實故也。陰本在下之物,今乃居上,是失實也。不待告戒而誠意相與者,蓋其中心所願故也。理當然者天也,眾所同者時也。
 〖集說〗
 ○ 李氏簡曰:爻言不富,象言失實,是皆不以富貴驕人,而有虛中無我之意也。鄰,類也。謂五與上也,故四五皆稱行願。在下卦之初,則明以彙交於上,在上卦之初,則明以鄰交於下,蓋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 俞氏琰曰:失實,與蒙六四遠實同,皆指陽為實也。陰之從陽,猶貧之依富也,今三陰在外而失所依,故曰皆失實也。願者,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之時,上下不相疑忌,蓋出其本心,故曰中心願也。
 ○ 何氏楷曰:失實,即不富之謂。不富而其鄰從之者,以三爻皆不富而欲資於陽故也,不待期約而相孚,各出於其中心之所願欲也。
 〖案〗王弼以陰居上為失實,而傳義從之,考易中皆以陰陽分虛實,不因乎上下也,故凡陽爻為實為富,陰爻為虛為不富,則失實之為解不富明矣。失實,猶言實若虛也。四五皆虛中以下交,其視勢位與才徳皆若無有。然者,《大學》所謂無他技,孟子所謂忘勢是也。李氏俞氏何氏之說蓋合經指。
折中
32457811䷊泰象【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程傳〗所以能獲祉福且元吉者,由其以中道合而行其志願也。有中德,所以能任剛中之賢,所聽從者,皆其志願也,非其所欲,能從之乎。
 〖集說〗
 ○ 王氏宗傳曰:中以行願,謂以柔中之德,而行此志願以合乎下,故能受其祉福且元吉也,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如此。
折中
32467911䷊泰象【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本義〗命亂故復否,告命所以治之也。
 〖程傳〗城復于隍矣,雖其命之亂,不可止也。
折中
32478012䷋否象【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本義〗收斂其德,不形於外,以辟小人之難,人不得以祿位榮之。
 〖程傳〗天地不相交通,故為否。否塞之時,君子道消,當觀否塞之象,而以儉損其德,辟免禍難,不可榮居祿位也。否者小人得志之時,君子居顯榮之地,禍患必及其身,故宜晦處窮約也。
折中
32488112䷋否象【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本義〗小人而變為君子,則能以愛君為念,而不計其私矣。
 〖程傳〗爻以六自守於下,明君子處下之道。《象》復推明以象君子之心,君子固守其節以處下者,非樂於不進,獨善也。以其道方否不可進,故安之耳。心固未嘗不在天下也,其志常在得君而進,以康濟天下,故曰志在君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志在於君,故不苟進。
 ○ 胡氏瑗曰:君子之志未嘗不在致君澤民也,雖當此否塞之時,引退守正,不苟務其進,俟時而後動者,亦志在致君澤民而已。
 ○ 郭氏雍曰:先人曰:先大夫有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蓋泰言志在外,否言志在君之意也。卦象以內為小人,而爻以初為君子,伊川所謂隨時取義,變動無常也。志在君者,君子儉德辟難,豈忘君者哉。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故荷蓧之徒,聖人無取焉。
 ○ 王氏宗傳曰:時方否塞,故以彙守正於下,若反否而為泰,則亦如初九之以彙征矣,故初九之《象》曰志在外,初六之《象》曰志在君,以言行止,雖繫於時,而君子之志於君,亦無往而不在也。
 〖案〗此爻《本義》主小人說,故欲其以愛君為念,然卦象雖分別大小,而爻辭則皆繫以君子之義,朱子嘗荅陳亮書云,就其不遇,獨善其身,以明大義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知道義之正而守之,以待上之使令,是亦所以報不報之恩,豈必進為而撫世哉,正此象傳之意也。
折中
32498212䷋否象【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本義〗言不亂於小人之群。
 〖程傳〗大人於否之時守其正節,不雜亂於小人之群類,身雖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之否也。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則其道大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六二當上下不交之時,五雖正應,無由而通。包承,小人之常態也。乃若大人,則不以非道求合,身雖否而道亨,又豈務為包承之事,以雜亂於群流之中,而不自知耶。
折中
32508312䷋否象【包羞,位不當也。】
 〖程傳〗陰柔居否,而不中不正,所為可羞者處不當故也。處不當位,所為不以道也。
 〖集說〗
 ○ 王氏弼曰:用小道以承其上,而位不當,所以包羞也。
折中
32518412䷋否象【有命无咎,志行也。】
 〖程傳〗有君命則得无咎,乃可以濟否,其志得行也。
折中
32528512䷋否象【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程傳〗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故能休天下之否,是以吉也。无其位,則雖有其道,將何為乎,故聖人之位,謂之大寶。
折中
32538612䷋否象【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程傳〗否終則必傾,豈有長否之理。極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為安,易亂為治,必有剛陽之才而後能也。故否之上九,則能傾否。屯之上六,則不能變屯也。
 〖集說〗
 ○ 何氏楷曰:則字要歸到人事,謂否極則當思所以傾之,何可使長否也,正責成於人之意。
折中
32548713䷌同人象【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本義〗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類族辨物,所以審異而致同也。
 〖程傳〗不云火在天下,天下有火,而云天與火者,天在上,火性炎上,火與天同,故為同人之義。君子觀同人之象,而以類族辨物,各以其類族,辨物之同異也。若君子小人之黨,善惡是非之理,物情之離合,事理之異同,凡異同者,君子能辨明之,故處物不失其方也。
 〖集說〗
 ○ 虞氏翻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君子和而不同,故於同人以類族辨物也。
 ○ 《朱子語類》云:類族是就人上說,辨物是就物上說。天下有不可皆同之理,故隨他頭項去分別。
折中
32558813䷌同人象【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程傳〗出門同人於外,是其所同者廣,无所偏私,人之同也。有厚薄親疏之異,過咎所由生也。既无所偏黨,誰其咎之。
 〖集說〗
 ○ 林氏希元曰:出門同人,是解同人于門,明于門為出門也。言出門外去同人,無私繫而能同人者也。內不失己,外不失人,又誰得而咎之。
 ○ 何氏楷曰:同人于門,《傳》以出門同人釋之,加一出字而意愈明。
折中
32568913䷌同人象【同人于宗,吝道也。】
 〖程傳〗諸卦以中正相應為善,而在同人則為可吝,故五不取君義,蓋私比非人君之道,相同以私,為可吝也。
 〖集說〗
 ○ 姜氏寶曰:必出門然後无咎,若于宗,則門內之人而已,此所以吝也。
 〖案〗凡易例,九五六二雖正應,然於六二每有戒辭,比之不自失,萃之志未變是也。在同人之卦,其應尤專,故曰吝道。言若同於情之專,而不同於理之正,則其道可吝,亦因占設戒之辭爾,非與卦義異也。但在卦則通言應眾陽,而不專指九五之應,在爻則偏言與五位相應,而因以發大公之義,各不相悖。
折中
32579013䷌同人象【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本義〗言不能行。
 〖程傳〗所敵者五,既剛且正,其可奪乎,故畏憚伏藏也,至於三歲不興矣,終安能行乎。
 〖案〗敵者,應也,若艮言敵應,中孚言得敵,皆謂應爻也。
折中
32589113䷌同人象【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本義〗乘其墉矣,則非其力之不足也,特以義之弗克而不攻耳。能以義斷,困而反於法則,故吉也。
 〖程傳〗所以乘其墉而弗克攻之者,以其義之弗克也。以邪攻正,義不勝也,其所以得吉者,由其義不勝,困窮而反於法則也。二者,眾陽所同欲也,獨三四有爭奪之義者,二爻居二五之間也。初終遠,故取義別。
折中
32599213䷌同人象【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本義〗直謂理直。
 〖程傳〗先所以號咷者,以中誠理直,故不勝其忿切而然也,雖其敵剛強,至用大師,然義直理勝,終能克之,故言能相克也。相克,謂能勝,見二陽之強也。
 〖集說〗
 ○ 董氏銖曰:雖大師相克,而後相遇,亦以義理之同,物終不得而間之故也。
 〖案〗易凡言號者,皆寫心抒誠之謂,故曰中直,言至誠積於中也。當同人之時,二五正應,必以相克而後相遇者,因外卦以反異歸同取象,無他旁取也。
折中
32609313䷌同人象【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程傳〗居遠莫同,故終无所悔。然而在同人之道,求同之志不得遂,雖无悔,非善處也。
 〖集說〗
 ○ 蔡氏淵曰:未及乎野,非盡乎大同之道者也,故曰志未得。
 〖案〗卦外有野象,于野曰亨。而此爻但曰无悔,則知郊去野猶一間,而大同之志未得也。孔子可謂善讀周公之文矣。
折中
32619414䷍大有象【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本義〗火在天上,所照者廣,為大有之象。所有既大,无以治之,則釁蘖萌於其間矣。天命有善而无惡,故遏惡揚善,所以順天,反之於身,亦若是而已矣。
 〖程傳〗火高在天上,照見萬物之眾多,故為大有。大有,繁庶之義。君子觀大有之象,以遏絕眾惡,揚明善類,以奉順天休美之命,萬物眾多,則有善惡之殊,君子享大有之盛,當代天工,治養庶類,治眾之道,在遏惡揚善而已。惡懲善勸,所以順天命而安群生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大有,包容之象也。故遏惡揚善,成物之美,順夫天德休物之命。
 ○ 司馬氏光曰:火在天上,明之至也。至明則善惡無所逃。善則舉之,惡則抑之,慶賞刑威得其當,然後能保有四方,所以順天休命也。
 ○ 楊氏萬里曰:天討有罪,吾遏之以天。天命有德,吾揚之以天。吾何與焉。此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也,故曰順天休命。同人離在下,而權不敢專,故止於類而辨。大有離在上,而權由己出,故極於遏而揚。
折中
32629514䷍大有象【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程傳〗在大有之初,克念艱難,則驕溢之心,无由生矣,所以不交涉於害也。
 〖集說〗
 ○ 陸氏振奇曰:保終之道,慎於厥始,必有克艱於初,而後有天祐於終。故初曰大有初九,上曰大有上吉,獨本末見大有焉。
 ○ 黃氏淳耀曰:无交害者,以九居初,是初心未變,无交故无害也。若過此而有交,則有害矣,安得不慎終如始,而一以艱處之也。
折中
32639614䷍大有象【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程傳〗壯大之車,重積載于其中,而不損敗,猶九二材力之強,能勝大有之任也。
 〖集說〗
 ○ 郭氏雍曰:道積於中,無所往而不利,如大車之不可敗也。
 ○ 吳氏曰慎曰:積中不敗,與《詩》言「不輸爾載」相似。
折中
32649714䷍大有象【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程傳〗公當用亨于天子,若小人處之,則為害也。自古諸侯能守臣節,忠順奉上者,則蕃養其眾,以為王之屏翰。豐殖其財,以待上之徵賦。若小人處之,則不知為臣奉上之道,以其為己之私,民眾財豐,則反擅其富強,益為不順。是小人大有則為害,又大有為小人之害也。
 〖集說〗
 ○ 方氏應祥曰:爻言小人弗克,《傳》言小人害,弗克則必至於害矣。
折中
32659814䷍大有象【匪其彭无咎,明辨皙也。】
 〖本義〗皙,明貌。
 〖程傳〗能不處其盛而得无咎者,蓋有明辨之智也。皙,明智也。賢智之人,明辨物理,當其方盛,則知咎之將至,故能損抑,不敢至於滿極也。
 〖集說〗
 ○ 梁氏寅曰:謂之明辨,而又謂之皙者,見其明智之極也。
折中
32669914䷍大有象【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本義〗一人之信,足以發上下之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備也。】
 〖本義〗太柔則人將易之,而无畏備之心。
 〖程傳〗下之志,從乎上者也,上以孚信接於下,則下亦以誠信事其上,故厥孚交如。由上有孚信,以發其下孚信之志。下之從上,猶響之應聲也。威如之所以吉者,謂若无威嚴,則下易慢而无戒備也,謂无恭畏備上之道。備,謂備上之求責也。
 〖附錄〗
 ○ 孔氏穎達曰:信以發志者,釋厥孚交如之義,由己誠信發起其志,故上下應之,與之交接也。易而无備者,釋威如之吉之義,所以威如者,以己不私於物,惟行簡易,無所防備,物自畏之,故云易而无備。
 〖案〗孔氏之說亦有理,蓋言威如,則疑於上下相防矣,故申之曰「易而无備」,明乎遏惡揚善,順理而行,非有所戒備也。
折中
326710014䷍大有象【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程傳〗大有之上,有極當變。由其所為順天合道,故天祐助之,所以吉也。君子滿而不溢,乃天祐也。《繫辭》復申之云:「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履信,謂履五。五虛中,信也。思順,謂謙退不居。尚賢,謂志從於五。大有之世,不可以盈豐,而復處盈焉,非所宜也。六爻之中,皆樂據權位,惟初上不處其位,故初九无咎,上九无不利,上九在上,履信思順,故在上而得吉,蓋自天祐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象傳》曰「大有上吉」,明事關全卦,非止上爻也,此猶師之上六,論師之事,至此而終。其言大君,蓋指六五,非謂上六為大君也。
 ○ 趙氏彥肅曰:五能尊上,此大有所以上吉也。君之大有,極於尊賢。
折中
326810115䷎謙象【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本義〗以卑蘊高,謙之象也。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增卑,以趨於平,亦謙之意也。
 〖程傳〗地體卑下,山之高大而在地中,外卑下而內蘊高大之象,故為謙也。不云山在地中,而曰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其崇高也。若言崇高蘊於卑下之中,則文理不順。諸象皆然,觀文可見。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君子觀謙之象。山而在地下,是高者下之,卑者上之,見抑高舉下、損過益不及之義。以施於事,則裒取多者,增益寡者,稱物之多寡以均其施與,使得其平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裒多益寡,是損高就低使教恰好,不是一向低去。曰:大抵人多見得在己者高,在人者卑,謙則抑己之高,而卑以下人,便是平也。
 ○ 馮氏椅曰;凡《大象》皆別立一意,使人知用易之理。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俾小大長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謙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謙之象也。《彖》與六爻無此意。
 ○ 蔡氏清曰:以卑蘊高,謙之象也。此與上《本義》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於其下不同。上所謂謙者主山言,謂高而能下也。此主地言,謂地雖卑,而中之所蘊則高,內充而外欿也。
 ○ 楊氏啓新曰:人之常情,自高之心常多,下人之心常寡,不裒而益之,則自處太高,處人太卑,而物我之間,不得其平。故抑其輕世傲物之心,而多者不使之多,增其謙卑遜順之意。而寡者不使之寡,多者裒之,則自視不見其有餘。寡者益之,則視人不見其不足。而物我之施,各得其平矣,茲其為君子之謙與。
 〖案〗諸說皆說向謙本義上,惟馮氏以為推說,亦可相備。
折中
326910215䷎謙象【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程傳〗謙謙,謙之至也,謂君子以謙卑之道自牧也。自牧,自處也,《詩》云「自牧歸荑」。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牧,養也。解謙謙君子之義,恒以謙卑自養其德也。
 ○ 王氏宗傳曰:謙,卑德也。初,卑位也。養德之地,未有不基於至卑之所,所養也至,則愈卑而愈不卑矣,此自養之方也。
 ○ 張氏栻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如牧牛羊然,使之馴服,方可以言謙。今人往往反以驕矜為養氣,此特客氣,非浩然之氣也。
 ○ 俞氏琰曰:爻辭謙謙句點,爻《傳》乃以君子綴於謙謙之下,謂謙謙乃君子之德,非君子則不能謙謙也。
折中
327010315䷎謙象【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程傳〗二之謙德,由至誠積於中,所以發於聲音,中心所自得也,非勉為之也。
 〖集說〗
 ○ 胡氏瑗曰:中心得者,言君子所作所為皆得諸心,然後發之於外,故此謙謙皆由中心得之,以至於聲聞流傳於人,而獲至正之吉也。
折中
327110415䷎謙象【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程傳〗能勞謙之君子,萬民所尊服也。《繫辭》云:「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有勞而不自矜伐,有功而不自以為德,是其德弘厚之至也。言以其功勞而自謙,以下於人也。德言盛,禮言恭。以其德言之,則至盛,以其自處之禮言之,則至恭,此所謂謙也。夫謙也者,謂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存,守也。致其恭巽以守其位,故高而不危,滿而不溢,是以能終吉也。夫君子履謙,乃其常行,非為保其位而為之也。而言存其位者,蓋能致恭,所以能存其位,言謙之道如此。如言為善有令名,君子豈為令名而為善也哉?亦言其令名者,為善之故也。
 〖集說〗
 ○ 吳氏澄曰:萬民服,謂有終而吉也。
 ○ 俞氏琰曰:爻辭本以勞謙句點,爻《傳》又以君子二字屬之,言勞而能謙,乃君子之德,非君子則不能如是也。
折中
327210515䷎謙象【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本義〗言不為過。
 〖程傳〗凡人之謙,有所宜施,不可過其宜也。如六五或用侵伐是也,惟四以處近君之地,據勞臣之上,故凡所動作,靡不利於施謙,如是然後中於法則,故曰不違則也,謂得其宜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不違則,言不違法則。撝謙是合,如此不是過分事。
折中
327310615䷎謙象【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程傳〗征其文德謙巽所不能服者也,文德所不能服,而不用威武,何以平治天下?非人君之中道謙之過也。
 〖集說〗
 ○ 何氏楷曰;侵伐非黷武,以其不服,不得已而征之,正以釋征伐用謙之義。
折中
327410715䷎謙象【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本義〗陰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於行師,然亦適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程傳〗謙極而居上,欲謙之志未得,故不勝其切至於鳴也。雖不當位,謙既過極,宜以剛武自治其私,故云利用行師,征邑國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六二鳴謙,《象》以中心解之。上六鳴謙,《象》以志解之。豫之初六鳴豫,《象》又以志解之,然則凡言鳴者皆志也,志有憂有樂,皆寓於鳴。當豫之時,人志以從上為樂。當謙之時,人志在下,不以上為樂也。
 ○ 谷氏家杰曰:上之鳴謙,外雖有聲譽,而其心則欿然不自滿足,志猶未得也。志未得,正是謙處。
 ○ 何氏楷曰:志未得者,上居謙之極,方自視歉然,而猶以其謙為未足,如益贊於禹滿損謙益之意。
 〖案〗《象傳》意言上六之鳴謙,由其中心之志,欿然不自滿足故也,是以雖可用行師,而但征其邑國,蓋始終自治之意。亦猶同人之上,其志未得者,乃未能遂其大同之心,故亦欿然而未足也。無同人之上之心,則未極乎大同之量矣。無謙之上之心,則未極乎謙徳之虛矣。谷氏何氏之說,獨見大意。
折中
327510816䷏豫象【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本義〗雷出地奮,和之至也。先王作樂,既象其聲,又取其義。殷,盛也。
 〖程傳〗雷者,陽氣奮發,陰陽相薄而成聲也。陽始潛閉地中,及其動,則出地奮震也。始閉鬱,及奮發則通暢和豫,故為豫也。坤順震發,和順積中而發於聲,樂之象也。先王觀雷出地而奮,和暢發於聲之象,作聲樂以褒崇功德,其殷盛至於薦之上帝,推配之以祖考。殷,盛也。禮有殷奠,謂盛也,薦上帝,配祖考,盛之至也。
 〖集說〗
 ○ 荀氏爽曰:樂者,聖人因人之豫而節之,所以養其正而閑其邪,其和可以感鬼神,而況於人乎。
 ○ 鄭氏康成曰:奮,動也。雷動於地上,萬物乃豫也。人至樂則手欲鼓之,足欲舞之,王者功成作樂,以文得之者作籥舞,以武得之者作萬舞,各充其德而為制,祀天帝以配祖考者,使與天同饗其功也,故《孝經》云,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也。
 ○ 胡氏炳文曰:《本義》云象其聲者,樂之聲法雷之聲,又取其義者。豫以和為義,雷所以發揚化功,而鼓天地之和。樂所以發揚功德,而召神人之和也。
折中
327610916䷏豫象【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本義〗窮,謂滿極。
 〖程傳〗云初六,謂其以陰柔處下,而志意窮極,不勝其豫,至於鳴也,必驕肆而致凶矣。
 〖集說〗
 ○ 楊氏簡曰:位之在下,未為窮也。豫而鳴,其志窮矣。
 ○ 趙氏汝楳曰:位方在初,時勢未窮,而競躁如此,是志已先窮,自取其凶者也。
折中
327711016䷏豫象【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程傳〗能不終日而貞且吉者,以有中正之德也。中正故其守堅而能辨之早,去之速,爻言六二處豫之道,為教之意深矣。
 〖集說〗
 ○ 黃氏淳耀曰:中正即介石意,是推明所以不終日之故。
折中
327811116䷏豫象【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程傳〗自處不當,失中正也,是以進退有悔。
 〖集說〗
 ○ 王氏申子曰:此爻與六二相反,盱則不能介于石,遲則不能不終日,中正與不中正故也。
折中
327911216䷏豫象【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程傳〗由己而致天下於樂豫,故為大有得,謂其志得大行也。
 〖集說〗
 ○ 喬氏中和曰:剛應而志行,蓋由四以陽剛為群陰所應,故其志得以大行也。
折中
328011316䷏豫象【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程傳〗貞而疾,由乘剛為剛所逼也。恒不死,中之尊位未亡也。
 〖集說〗
 ○ 楊氏時曰:居豫之時,無剛健之才,逸於豫者也。孟子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常亡。六五之乘剛,有法家拂士敵國外患之謂也。左右救正之故,以正為疾,雖未能執其中而中未亡,則不死於安樂矣,故常不死。
 ○ 鄭氏汝諧曰:二與五皆不言豫,二靜晦,不為豫也。五乘剛,不敢豫也。若人得一固疾,雖不快于已,亦足以久其生者,有戒心也,是以終未亡而常存。
 ○ 胡氏炳文曰:豫最易以溺人,六二柔中且正,能不終日而去之。六五陰柔不正,未免溺於豫矣。猶得不死者,中未亡也。人莫不生於憂患,而死於逸樂,以六五之中,僅得不死。然則初之鳴,三之盱,上之冥,其不中者,皆非生道矣。
折中
328111416䷏豫象【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程傳〗昏冥於豫,至於終極,災咎行及矣,其可長然乎,當速渝也。
 〖集說〗
 ○ 胡氏瑗曰:何可長者,言其悅豫過甚,至于情蕩性冥而不知所止,是何可長如此乎。言能渝變,則可以无咎也。
 ○ 王氏申子曰:豫至於上極矣,極則不可以久,速渝可也。
折中
328211517䷐隨象【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本義〗雷藏澤中,隨時休息。
 〖程傳〗雷震於澤中,澤隨震而動,為隨之象。君子觀象,以隨時而動,隨時之宜,萬事皆然,取其最明且近者言之。君子以向嚮入宴息,君子晝則自強不息,及嚮昏晦,則入居於內,宴息以安其身,起居隨時,適其宜也。禮君子晝不居內,夜不居外,隨時之道也。
 〖集說〗
 ○ 翟氏玄曰:晦者冥也,雷者陽氣,春夏用事,今在澤中,秋冬時也,故君子象之。日出視事,其將晦冥,退入冥寢而休息也。
 ○ 《朱子語類》問:程子云澤隨雷動,君子當隨時宴息,是否?曰:既曰雷動,何不言君子以動作,卻言宴息,蓋其卦震下兌上,乃雷入地中之象,雷隨時伏藏,故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折中
328311617䷐隨象【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程傳〗既有隨而變,必所從得正則吉也。所從不正,則有悔吝。出門而交,非牽於私,其交必正矣,正則无失而有功。
 〖集說〗
 ○ 俞氏琰曰:卦以陽爻為主,為主者故不當隨人,而陽亦不當隨陰,然以正從正,則隨道之當然也。
折中
328411717䷐隨象【係小子,弗兼與也。】
 〖程傳〗人之所隨,得正則遠邪,從非則失是,无兩從之理。二苟係初,則失五矣,弗能兼與也,所以戒人從正當專一也。
 〖案〗九五、六二之應同也,在比萃則吉,在同人則吝,在隨則係小子,而吝亦可知矣。所以然者。皆因卦義而變,卦義以剛下柔,柔必係之。故推之爻義,而知其弗兼與也。
折中
328511817䷐隨象【係丈失,志舍下也。】
 〖程傳〗既隨於上,則是其志舍下而不從也。舍下而從上,舍卑而從高也,於隨為善矣。
 〖集說〗
 ○ 黃氏淳耀曰:人之取舍係乎志,三志既係於四,則所舍必在於初矣。在二則因係以明其弗兼,在三則因舍以堅其所係。
 〖案〗此爻何以知其志舍下,以無剛來下之,則必從上之剛矣,四近而初遠故也。卦義以剛下柔,而此爻以柔從剛,於時義則不合,而不失乎陽唱陰隨之常理,故聖人猶嘉其志焉。
折中
328611917䷐隨象【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程傳〗居近君之位而有獲,其義固凶,能有孚而在道則无咎,蓋明哲之功也。
 〖集說〗
  袁氏樞曰:其義凶者,有凶之理也,處得其道如下所云,則无咎矣。
 〖案〗義者,謂卦義也,卦義剛下於柔,而四剛為柔隨,且處近君之地,尤有招納之嫌,故曰其義凶也。
折中
328712017䷐隨象【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程傳〗處正中之位,由正中之道,孚誠所隨者正中也,所謂嘉也,其吉可知。所孚之嘉謂六二也,隨以得中為善,隨之所防者過也,蓋心所說隨,則不知其過矣。
 〖案〗當隨之時,居尊位而有正中之德,則所孚者皆善矣,初五皆言吉,而五尤吉,以其正中故爾。
折中
328812117䷐隨象【拘係之,上窮也。】
 〖本義〗窮,極也。
 〖程傳〗隨之固如拘係維持,隨道之窮極也。
 〖案〗上窮則有高亢之意,在人如絕世離群,往而不返者是也。卦之陰爻皆云係,至上六獨曰拘係之,故夫子發明其義,以為因上六之不易係也。
折中
328912218䷑蠱象【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本義〗山下有風,物壞而有事矣。而事莫大於二者,乃治己治人之道也。
 〖程傳〗山下有風,風遇山而回,則物皆散亂,故為有事之象。君子觀有事之象,以振濟於民,養育其德也。在己則養德,於天下則濟民,君子之所事,无大於此二者。
 〖集說〗
 ○ 李氏舜臣曰:山下有風,則風落山之謂。山木摧落,蠱敗之象。飭蠱者,必須有以振起之。振民者,猶巽風之鼓為號令也。育德者,猶艮山之養成材力也。易中育德多取於山,故蒙亦曰果行育德。
 ○ 楊氏文煥曰:振萬物者莫如風,育萬物者莫如山。
 ○ 李氏簡曰:山下有風,振物之象也。蠱之時,民德敗矣,敗而育之,必振動之,使離其故習可也。猶風之撓物,適所以養之也。
 ○ 俞氏琰曰:小畜之風在天上,觀之風在地上,渙之風在水上,並無所阻,故皆言行。蠱之風則止于山下,為山所阻,而不能條達,故不言行而言有。
 ○ 沈氏一貫曰:風遇山而回,物皆擾亂,是為有事之象,君子以振起民心而育其德,作新民也。
 〖案〗諸家以振民育德,俱為治人之事,與傳義不同。考其文意,似為得之,蓋治己不應後於治人,而蒙之果行育德,亦施於蒙者之事也,若漸之居賢德善俗,為治己治人,則語次先後判然,且居與育亦有別。
折中
329012318䷑蠱象【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程傳〗子幹父蠱之道,意在承當於父之事也,故祇敬其事,以置父於无咎之地,常懷惕厲,則終得其吉也。盡誠於父事,吉之道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幹父之蠱,迹若不順,意則承之也。迹隨時而遷,久則有敝,何可承也。孝子之於父,不失其忠愛之意而已。
 ○ 楊氏簡曰:不得已而幹父之蠱,其意未嘗不順承者也。其意則承,其事則不可得而承矣。承其事則蠱不除,乃所以彰父之惡,非孝也。
 ○ 張氏清子曰:不承其事而承其意,此善繼父之志者也。
 ○ 楊氏啓新曰:前人以失而致蠱,未必無悔過之心。幹父之蠱,乃承考之意,而置之無過之地也。此聖人以子之賢善,歸之於父,為訓之義大矣。
 〖案〗意承考釋考所以无咎,如楊氏之說。
折中
329112418䷑蠱象【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程傳〗二得中道而不過剛,幹母蠱之善者也。
 〖集說〗
 ○ 吳氏曰慎曰:爻曰不可貞,所以戒占者。《傳》曰「得中道」則是本爻象,言其能不至於貞者也,貞則非中道矣。
折中
329212518䷑蠱象【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程傳〗以三之才,幹父之蠱,雖小有悔,終无大咎也。蓋剛斷能幹,不失正而有順,所以終无咎也。
 〖集說〗
 ○ 蔡氏清曰:不曰无大咎,而只曰无咎,蓋不但无大咎也,有進而勉之之意。
折中
329312618䷑蠱象【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程傳〗以四之才,守常居寬裕之時則可矣,欲有所往,則未得也,加其所任,則不勝矣。
 〖集說〗
 ○ 趙氏汝楳曰:謂重柔之往,未得遂其有事之志,斯其為蠱者之吝。
折中
329412718䷑蠱象【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程傳〗幹父之蠱,而用有令譽者,以其在下之賢,承輔之以剛中之德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六五得尊位,行大中,能以令名掩前人之蠱者也。故曰「幹父用譽,承以德也」,言不以才幹,而以德幹也。
 ○ 鄭氏維嶽曰:既曰蠱矣,何德之可承?夫使人不曰承敝而承德,若不知其為前人之蠱然者。
 〖案〗《程傳》謂九二承以剛中之德,然凡言承者,皆就父子之繼而言,故初之意承考,此之承以德,文義相似也,不以事承考,而以意承考。不承父以事,而承父以德。父之德著,則譽亦彰矣。承以德,正釋用譽之意。
折中
329512818䷑蠱象【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程傳〗如上九之處事外,不累於世務,不臣事於王侯,蓋進退以道,用舍隨時,非賢者能之乎,其所存之志,可為法則也。
 〖集說〗
  陸氏銓曰:士何事尚志,志可則也,正是高尚其事。
折中
329612919䷒臨象【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本義〗地臨於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事,教之无窮者兌也,容之无疆者坤也。
 〖程傳〗澤之上有地,澤岸也,水之際也。物之相臨與含容,无若水之在地,故澤上有地為臨也。君子觀親臨之象,則教思无窮,親臨於民,則有教導之意思也。无窮,至誠无斁也,觀含容之象,則有容保民之心。无疆,廣大无疆限也,含容有廣大之意,故為无窮无疆之義。
 〖集說〗
 ○ 王氏弼曰:相臨之道,莫若悅順,不恃威制,得物之誠,故物無違也。是以君子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 劉氏牧曰:岸高於澤,俯臨之也。
 ○ 胡氏炳文曰: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思如兌澤之深,不徒曰保民,而曰容保民,其度量如坤土之大。
 ○ 俞氏琰曰:臨有二義,以爻之陰陽言,則為大臨小,以象之地澤言,則為上臨下。
 ○ 蔡氏清曰:教思,謂其一叚教育成就人底意思也,教人以善謂之忠,味忠之一字,方見此之所謂教思者。
 ○ 又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此可見君子教思之无窮。民吾同胞,以至鰥寡孤獨,皆吾弟兄之顛連無告者也。必使皆樂其樂而利其利。可見君子之容保民无疆也。
 〖案〗臨者,大也。澤上有地,澤之盛滿,將與地平,大之義也。教思无窮,容保无疆,蓋言王澤之盛大,所以淪浹之深,而漸被之廣者。
折中
329713019䷒臨象【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程傳〗所謂貞吉,九之志在於行正也,以九居陽,又應四之正,其志正也。
 〖集說〗
 ○ 吳氏曰慎曰:有守正,有行正,臨初正與屯同。
折中
329813119䷒臨象【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本義〗未詳。
 〖程傳〗未者非遽之辭。孟子或問: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又云: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史記》侯嬴曰:人固未易知。古人用字之意皆如此。今人大率用對巳字,故意似異,然實不殊也。九二與五感應以臨下,蓋以剛德之長,而又得中,至誠相感,非由順上之命也,是以吉而无不利。五順體而二說體,又陰陽相應,故象特明其非由說順也。
 〖案〗君子道長,天之命也,然命不于常,故《彖》言「八月有凶」,而《傳》:言消不久。君子處此,惟知持盈若虛,所謂大亨以正天之道者,則順道而非順命矣。以二為剛長之主,即卦主也,故特發此義,以與《彖》意相應。凡天之命,消長焉而已。方其長也,則不順命,不受命,知盈不可久,而進不可恃也。及其消也,則志不舍命。知物不可窮,而往之必復也。易之大義,盡在於斯。
折中
329913219䷒臨象【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程傳〗陰柔之人,處不中正,而居下之上,復乘二陽,是處不當位也。既能知懼而憂之,則必強勉自改,故其過咎不長也。
 〖集說〗
 ○ 李氏簡曰:六三不中不正,處不當位,雖甘說此位,亦安足以有臨乎?能知而憂之,強勉自改,則過咎不長也。
 〖案〗三之爻位不當,而四之爻位當,故其德有善否。然三之所處,位高勢盛,不可甘也,而甘之,此其所以為不當也。四之所處,與下相親,最切至也,而能至焉,此其所以為當也。是為借爻位之當不當,以明所處位之當不當,易之例也。
折中
330013319䷒臨象【至臨,无咎,位當也。】
 〖程傳〗居近君之位,為得其任,以陰處四,為得其正,與初相應,為下賢,所以无咎,蓋由位之當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其位在上下之際,臨之切至也。凡上之臨下,惟患其遠而不相通。四既近於下,其所處之位至當,是以无咎。
折中
330113419䷒臨象【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程傳〗君臣道合,蓋以氣類相求。五有中德,故能倚任剛中之賢,得大君之宜,成知臨之功,蓋由行其中德也。人君之於賢才,非道同德合,豈能用也。
 〖集說〗
 ○ 沈氏該曰:能以其知行中者也。
折中
330213519䷒臨象【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程傳〗志在內,應乎初與二也,志順剛陽而敦篤,其吉可知也。
 〖集說〗
 ○ 張氏振淵曰:志在內,即萬物一體之意。所以能敦,若將天下國家置在度外,雖有些小德澤,終是淺薄。
 〖案〗此志在內,當與泰初志在外反觀,同是天下國家也。自初言之則為外,自上言之則為內。伊尹躬耕,而自任以天下之重,可謂志在外矣。堯舜耄期倦勤,而念不忘民,可謂志在內矣。
折中
330313620䷓觀象【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本義〗省方以觀民,設教以為觀。
 〖程傳〗風行地上,周及庶物,為遊歷周覽之象。故先王體之,為省方之禮,以觀民俗而設政教也。天子巡省四方,觀視民俗,設為政教,如奢則約之以儉,儉則示之以禮是也。省方,觀民也。設教,為民觀也。
 〖集說〗
 ○ 《九家易》曰:風行地上,草木必偃,故以省察四方,觀視民俗,而設其教也。
 ○ 劉氏牧曰:風行地上,無所不至,散采萬國之聲詩,省察其俗,有不同者,教之使同。
折中
330413720䷓觀象【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程傳〗所觀不明如童稚,乃小人之分,故曰小人道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卑下而無遠見,在凡民為可恕,在君子為可羞。
折中
330513820䷓觀象【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本義〗在丈夫則為醜也。
 〖程傳〗君子不能觀見剛陽中正之大道,而僅窺覘其彷彿,雖能順從,乃同女子之貞,亦可羞醜也。
 〖集說〗
 ○ 郭氏忠孝曰:男女吉凶不同,故恒卦曰:「婦人吉,夫子凶。」則知「利女貞」者,固為男之醜也。
折中
330613920䷓觀象【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程傳〗觀己之生,而進退以順乎宜,故未至於失道也。
 〖案〗道,即進退之道。量而後入,則不失乎進退之道矣。
折中
330714020䷓觀象【觀國之光,尚賓也。】
 〖程傳〗君子懷負才業,志在乎兼善天下,然有卷懷自守者,蓋時无明君,莫能用其道,不得已也。豈君子之志哉。故孟子曰: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既觀見國之盛德光華。古人所謂非常之遇也,所以志願登進王朝,以行其道,故云「觀國之光,尚賓也」。尚,謂志尚,其志意願慕賓于王朝也。
 〖集說〗
 ○ 楊氏簡曰:言其國貴尚賓賢,可以進也。
折中
330814120䷓觀象【觀我生,觀民也。】
 〖本義〗此夫子以義言之,明人君現己所行,不但一身之得失,又當觀民德之善否,以自省察也。
 〖程傳〗我生出于己者,人君欲觀己之施為善否,當觀於民,民俗善則政化善也。王弼云:觀民以察己之道是也。
 〖集說〗
 ○ 胡氏瑗曰:觀流則可以知源,觀影則可以知表,觀民則可以知己政之得失也。
折中
330914220䷓觀象【觀其生,志未平也。】
 〖本義〗志未平,言雖不得位,未可忘戒懼也。
 〖程傳〗雖不在位,然以人觀其德,用為儀法,故當自慎省。觀其所生,常不失於君子,則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不可以不在於位,故安然放意无所事也,是其志意未得安也,故云志未平也。平,謂安寧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民之善惡,由我德化,其志未平,憂民之未化也。
折中
331014321䷔噬嗑象【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本義〗雷電當作電雷。
 〖程傳〗象無倒置者,疑此文互也。雷電相須並見之物,亦有嗑象,電明而雷威,先王觀雷電之象,法其明與威,以明其刑罰,飭其法令。法者明事理而為之防者也。
 〖集說〗
 ○ 侯氏行果曰:雷所以動物,電所以照物,雷電震照,則萬物不能懷邪,故先王則之,明罰敕法,以示萬物也。
 ○ 項氏安世曰:陰陽相噬而有聲則為雷,有光則為電,二物因噬而嗑,故曰雷電噬嗑。
 ○ 徐氏幾曰:明罰者,所以示民而使之知所避。敕法者,所以防民而使之知所畏,此先王忠厚之意也。未至折獄致刑處,故與豐象異。
 ○ 張氏清子曰:蔡邕石經本作電雷。
 ○ 蔡氏清曰:先王以明罰敕法,此以立法言,故曰先王。若豐折獄致刑,以用法言,則曰君子矣。
 ○ 薛氏瑄曰:噬嗑、賁、豐、旅四卦論用刑,皆離火之用,以是見用法貴乎明。噬嗑豐以火雷雷火交互爲體,用法貴乎威明並濟。賁旅以山火火山交互爲體,用法貴乎明慎並用。
折中
331114421䷔噬嗑象【屨校滅趾,不行也。】
 〖本義〗滅趾,又有不進於惡之象。
 〖程傳〗屨校而滅傷其趾,則知懲誡而不敢長其惡,故云不行也。古人制刑,有小罪則校其趾,蓋取禁止其行,使不進於惡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下卦為震,滅趾使其不敢如震之動也,動則進於惡矣。
折中
331214521䷔噬嗑象【噬膚滅鼻,乘剛也。】
 〖程傳〗深至滅鼻者,乘剛故也。乘剛乃用刑於剛強之人,不得不深嚴也,深嚴則得宜,乃所謂中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乘剛者,釋噬膚滅鼻之義,以其乘剛,故用刑深也。
折中
331314621䷔噬嗑象【遇毒,位不當也。】
 〖程傳〗六三以陰居陽,處位不當。自處不當,故所刑者難服,而反毒之也。
 〖案〗此亦借爻位之不當,以明其所處之難爾。非其所行有不當也,若所行有不當,則施之刑獄,其失大矣,安得无咎,又豈獨小吝而已乎。
折中
331414721䷔噬嗑象【利艱貞吉,未光也。】
 〖程傳〗凡言未光,其道未光大也。戒於利艱貞,蓋其所不足也,不得中正故也。
 〖集說〗
 ○ 方氏應祥曰:慮聽訟者之心,有所未光,故以利艱貞為戒。
折中
331514821䷔噬嗑象【貞厲无咎,得當也。】
 〖程傳〗所以能无咎者,以所為得其當也,所謂當,居中用剛,而能守正慮危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釋《彖》言不當位,此言得當者,釋《彖》以位言,此以事言。六五以柔用獄,行以正厲,其无咎者,得用獄之當者也。
 ○ 林氏希元曰:得當,即是得用刑之道,不就爻位說。若果是說位得中,當以解得黃金,不宜以解貞厲无咎矣。
折中
331614921䷔噬嗑象【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本義〗滅耳,蓋罪其聽之不聰也,若能審聽而早圖之,則无此凶矣。
 〖程傳〗人之聾暗不悟,積其罪惡以至於極。古人制法,罪之大者。何之以校,為其无所聞知,積成其惡,故以校而滅傷其耳,誡聰之不明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上卦為離,滅耳言其不能如離之明也。
 ○ 林氏希元曰:聰字單言則包明,與明並言則聰又為體而明為用。
折中
331715022䷕賁象【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本義〗山下有火,明不及遠。明庶政,事之小者。折獄,事之大者。內離明而外艮止,故取象如此。
 〖程傳〗山者,草木百物之所聚生也,火在其下而上照,庶類皆被其光明,為賁飾之象也。君子觀山下有火,明照之象,以脩明其庶政,成文明之治,而无敢果於折獄也。折獄者,人君之所致慎也,豈可恃其明而輕自用乎,乃聖人之用心也,為戒深矣。象之所取,惟以山下有火,明照庶物,以用明為戒。而賁亦自有无敢折獄之義。折獄者專用情實,有文飾則沒其情矣,故无敢用文以折獄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處賁之時,止物以文明,不可以威刑,故君子以明庶政,而无敢折獄。
 ○ 《朱子語類》問「明庶政,无敢折獄」。曰:此與旅卦都說刑獄事,但爭艮與離之在內外,故其說相反。止在外,明在內,故明政而不敢折獄。止在內,明在外,故明謹用刑而不敢留獄。如今州縣治獄,禁勘審覆,自有許多節次,過乎此而不決,便是留獄,不及乎此而決,便是敢於折獄。《尚書》要囚至於旬時,他須有許多時日,與《周禮‧秋官》同意。
 ○ 蔡氏淵曰:有山之材,而照之以火,則光彩外著,賁之象也。明庶政,離明象,政者治之具,所當文飾也。无敢折獄,艮止象,折獄貴乎情實,賁則文飾而沒其情矣。
 ○ 何氏楷曰:《呂刑》曰:非佞折獄,惟良折獄,苟恃其明察,而緣飾以沒其情,民且有含冤矣。故言刻覈者曰深文,言鍛鍊者曰文致,法曰文綱,弄法者曰舞文。治獄之多冤,未有不起於文者,此皆敢心誤之也。
折中
331815122䷕賁象【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本義〗君子之取舍,決於義而已。
 〖程傳〗舍車而徒行者,于義不可以乘也,初應四正也,從二非正也,近舍二之易,而從四之難,舍車而徒行也。君子之賁,守其義而已。
折中
331915222䷕賁象【賁其須,與上興也。】
 〖程傳〗以須為象者,謂其與上同興也。隨上而動,動止唯係所附也,猶加飾於物,因其質而賁之,善惡在其質也。
 〖集說〗
 ○ 候氏行果曰:自三至上,有頤之象,二在頤下,須之象也。上無其應,三亦無應,若能上承於三,與之同德,雖俱無應,可相與而興起也。
 ○ 袁氏樞曰:陰不能以自明也,得陽而後明。柔不能以自立也,得剛而後立。下不能以自興也,得上而後興也。
折中
332015322䷕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程傳〗飾而不常且非正,人所陵侮也,故戒能永正則言也。其賁既常而正,誰能陵之乎。
 〖集說〗
 ○ 蔡氏淵曰:陵,侮也。三能永貞,則二柔雖比己而濡如,然終莫之陵侮,而不至陷溺也。
 ○ 沈氏一貫曰:下三爻皆取離義,至三而文明極矣,有溺質之象。惟永貞則濟之以艮止,故吉而莫之陵。
折中
332115422䷕賁象【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本義〗當位疑,謂所當之位可疑也。終无尤,謂若守正而不與,亦无他患也。
 〖程傳〗四與初相遠,而三介於其間,是所當之位為可疑也,雖為三寇讎所隔,未得親於婚媾,然其正應,理直義勝,終必得合,故云終无尤也。尤,怨也。終得相賁,故无怨尤也。
 〖集說〗
 ○ 朱氏震曰:純白無偽,誰能間之,始疑而終合,故曰終无尤也。
 ○ 郭氏雍曰:四雖自飾,亦有皤如之質,猶丘園之賁,虛己待物之象也。初飾其趾而來,翰如之馬也,以剛下柔而來,應匪寇也,婚媾之道也。四雖懷疑,終何尤哉。
折中
332215522䷕賁象【六五之吉,有喜也。】
 〖程傳〗能從人以成賁之功,享其吉美,是有喜也。
 〖集說〗
 ○ 方氏應祥曰:於文勝之時,而為丘園之賁,豈不甚可喜乎。非自喜也,為世道喜也。
 〖案〗傳於五位多言有慶,慶大而喜小也。此爻居尊而返樸祟儉,亦可以易俗移風,而但曰有喜者,且就一身無過言爾。如无妄五、損四、兌四之例,皆以無疾為喜,若推其用,則化成天下,慶在其中矣。
折中
332315622䷕賁象【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程傳〗白賁无咎,以其在上而得志也。上九為得志者,在上而文柔,成賁之功,六五之君,又受其賁,故雖居無位之地,而實尸賁之功,為得志也。與他卦居極者異矣,既在上而得志,處賁之極,將有華偽失實之咎,故戒以質素則无咎,飾不可過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何謂得志。曰:居卦之上,在事之外,不假文飾,而有自然之文,便是優游自得也。
 ○ 項氏安世曰:六二柔來而文剛,主內卦之文者也。內卦以文為文,故曰賁其須。須之麗於身,最為虛文也。然陽氣不盛,不足以賁其須,故曰與上興也。二與上交而成卦,二以上為主,猶須以陽為主也。深明文之與質,未嘗相離,故不言吉凶,吉凶繫於質也,上九分剛上而文柔,主外卦之文者也。外卦以質為文,故曰白賁。白本非所以為文也,然文之初興,必自質始,則白固在眾采之先。文之既極,必以質終,則白又在眾采之後。是則白者賁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上得志也。以其在卦之終,主賁之成,是以得遂其篤實之志,深明質之與文,未嘗相悖,故言无咎。蓋行與時違,疑於有咎也。
 〖案〗項氏以與上興為上九,不如指九三言為當。
折中
332415723䷖剝象【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程傳〗艮重於坤,山附于地也。山高起於地而反附著於地,圮剝之象也。上,謂人君與居人上者,觀剝之象,而厚固其下,以安其居也。下者上之本,未有基本固而能剝者也。故上之剝必自下,下剝則上危矣。為人上者,知理之如是,則安養人民,以厚其本,乃所以安其居也,《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集說〗
 ○ 虞氏翻曰:山高絕於地,今附地者,明被剝矣,君當厚錫於下,然後得安其居。
 ○ 劉氏牧曰:山以地為基,厚其地,則山保其高。君以民為本,厚其下,則君安於上。
 ○ 司馬氏光曰:基薄則牆頹,下薄則上危,故君子厚其下者,所以自安其居也。
 ○ 《朱子語類》云:惟其地厚,所以山安其居而不搖,人君厚下以得民,則其位亦安而不搖,猶所謂本固邦寧也。
折中
332515823䷖剝象【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程傳〗取牀足為象者,以陰侵沒陽於下也。滅,沒也,侵滅正道,自下而上也。
 〖集說〗
 ○ 虞氏翻曰:牀所以安人,在下故稱足。先從下剝,漸及於上,故曰以滅下也。
折中
332615923䷖剝象【剝牀以辨,未有與也。】
 〖本義〗言未大盛。
 〖程傳〗陰之侵剝於陽,得以益盛,至于剝辨者,以陽未有應與故也。小人侵剝君子。若君子有與,則可以勝小人,不能為害矣。唯其无與,所以被蔑而凶。當消剝之時,而无徒與,豈能自存也。言未有與,剝之未盛。有與,猶可勝也,示人之意深矣。
 〖集說〗
 ○ 崔氏憬曰:辨當在第足之間,是牀梐也。未有與者,言至三則應,故二未有與也。
 ○ 吳氏澄曰:若六三之剝之,唯其有與也。
 ○ 龔氏煥曰:六二陰柔中正,使上有陽剛之與,則必應之助之,而不為剝矣。惟其无與,所以雜於群陰之中而為剝,若三則有與,故雖不如二之中正而得无咎。
 〖案〗崔氏、吳氏、龔氏之說,皆得文意,六三不中正而辭優於二,故聖人以未有與失上下明之。
折中
332716023䷖剝象【剝之无咎,失上下也。】
 〖本義〗上下,謂四陰。
 〖程傳〗三居剝而无咎者,其所處與上下諸陰不同。是與其同類相失,於處剝之道為无咎,如東漢之呂強是也。
 〖集說〗
 ○ 王氏弼曰:三上下各有二陰,而三獨應於陽,則失上下也。
 ○ 邱氏富國曰:上謂四五,下謂初二,違去四陰而獨從剛,故曰失上下也。
折中
332816123䷖剝象【剝牀以膚,切近災也。】
 〖程傳〗五為君位,剝已及四,在人則剝其膚矣,剝及其膚,身垂於亡矣,切近於災禍也。
折中
332916223䷖剝象【以宮人寵,終无尤也。】
 〖程傳〗群陰消剝於陽,以至於極,六五若能長率群陰,駢首順序,反獲寵愛於陽,則終无過尤也。於剝之將終,復發此義,聖人勸遷善之意,深切之至也。
 〖案〗五以陰居尊,取后妃之象,而為貫魚以宮人寵,則豈有妬害瀆亂,以剝其君之尤哉。
折中
333016323䷖剝象【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程傳〗正道消剝既極,則人復思治,故陽剛君子,為民所承載也。若小人處剝之極,則小人之窮耳。終不可用也,非謂九為小人,但言剝極之時,小人如是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唯君子乃能覆蓋小人,小人必賴君子以保其身。今小人欲剝君子,則君子亡,而小人亦無所容其身,如自剝其廬也。且看自古小人欲害君子,到害得盡後,國破家亡,其小人曾有存活得者否?故聖人於《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折中
333116424䷗復象【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本義〗安靜以養微陽也。月令,是月齋戒,掩身以待陰陽之所定。
 〖程傳〗雷者,陰陽相薄而成聲,當陽之微,未能發也。雷在地中,陽始復之時也,陽始生於下而甚微,安靜而後能長,先王順天道,當至日陽之始生,安靜以養之,故閉關,使商旅不得行,人君不省視四方。觀復之象而順天道也,在一人之身亦然,當安靜以養其陽也。
 〖集說〗
 ○ 劉氏蛻曰:雷在地中,殷殷隆隆,陽來而復,復來而天下昭融乎。
 ○ 蘇氏舜欽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王弼解云:復者反本之謂,天地以本為心,寂然至無,是其本也,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矣。予竊惑焉,夫復也者,以一陽始生而得名也,《象》曰「剛反」,又曰「剛長」,安得謂寂然至無耶,安得謂動息耶?《象》曰「雷在地中,復」,雷者陽物也,動物也,今在地中,則是有陽動之象也,輔嗣昧舉卦之體,乃以寂然至無為復,斯失之矣。又云:冬至陰之復,夏至陽之復,何冬夏陰陽之不辨耶?
 ○ 《朱子語類》問:陽始生甚微,安靜而後能長,故復之《象》曰「先王以至日閉關」,人善端之萌亦甚微,須莊敬持養,然後能大。不然復亡之矣。曰:然。
 ○ 問純坤之月,可謂至靜,然昨日之靜,所以養成今日之動,一陽之復,乃是純陰養得出來,在人則主靜而後善端始復。曰:固有此意,但不是此卦大義,《大象》所謂「至日閉關」者,正是於已動之後,要以安靜養之。
 ○ 楊氏啓新曰:閉關,靜以養陽。施命,動以制陰。王者於姤、復,用意深矣。
折中
333216524䷗復象【不遠之復,以脩身也。】
 〖程傳〗不遠而復者,君子所以脩其身之道也,學問之道无它也,唯其知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
 〖集說〗
 ○ 王氏弼曰:所以不遠速復者,以能脩正其身,有過則改故也。
折中
333316624䷗復象【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程傳〗為復之休美而占者,以其能下仁也。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初復於仁,二能親而下之,是以吉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陽為仁行,已在其上,附而順之,是降下於仁,所以吉也。
 ○ 張氏栻曰:易三百八十四爻,未嘗言仁,此獨言之,蓋有深旨。克己復禮為仁,克其私心,復其天理,所以為仁。二去初未遠,上無係應,能從初而復,所以為下仁也。至四但言從道,而不謂之仁,蓋道者舉其大凡,不若仁為至切也。
 ○ 俞氏琰曰:仁者心之德,善之本。初九脩身而反本復善,可以為仁矣。二之吉,蓋以親近初九而吉也。
折中
333416724䷗復象【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程傳〗頻復頻失。雖為危厲,然復善之義則无咎也。
折中
333516824䷗復象【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程傳〗稱其獨復者,以其從陽剛君子之善道也。
 〖集說〗
 ○ 郭氏雍曰:剝六三乃復六四反對,其義相類。在剝取其失上下以應乎陽,在復則取其獨復以從道。
折中
333616924䷗復象【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本義〗考,成也。
 〖程傳〗以中道自成也。五以陰居尊,處中而體順,能敦篤其志,以中道自成,則可以无悔也。自成,謂成其中順之德。
 〖集說〗
 ○ 王氏安石曰:能以中道自考,則動作不離於中。
 ○ 丘氏富國曰:二四待初而復,故曰下仁,曰從道。五不待初而復,故曰自考。
 ○ 李氏簡曰:中以自考,非自有降衷之性,則亦不能成此德也。
 ○ 梁氏寅曰:中以自考,言以其有中德,故能自考其善不善也。
折中
333717024䷗復象【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程傳〗復則合道,既迷於復,與道相反也,其凶可知。以其國君凶,謂其反君道也。人君居上而治眾,當從天下之善,乃迷於復,反君之道也。非止人君,凡人迷於復者,皆反道而凶也。
 〖集說〗
  楊氏啓新曰:心為天君,惟君能役群動,而反以群動役,與心之道相背馳者也。
折中
333817125䷘无妄象【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本義〗天下雷行,震動發生,萬物各得其性命,是物物而與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對時育物,因其所性而不為私焉。
 〖程傳〗雷行於天下,陰陽交和,相薄而成聲,于是驚蟄藏,振萌芽,發生萬物,其所賦與,洪纖高下,各正其性命,无有差妄,物與无妄也。先王觀天下雷行發生賦與之象,而以茂對天時,養育萬物,使各得其宜,如天與之无妄也。茂,盛也。茂對之為言,猶盛行永言之比。對時,謂順合天時,天道生萬物,各正其性命而不妄,王者體天之道,養育人民,以至昆蟲草木,使各得其宜,乃對時育物之道也。
 〖集說〗
 ○ 《九家易》曰:天下雷行,陽氣普徧,無物不與,故曰物與也。
 ○ 《朱子語類》問:物與无妄眾說不同,文蔚曰:是各正性命之意。曰:然。一物與他一個无妄。
 ○ 俞氏琰曰:天有是時,先王非能先後之也,對而循之耳。物有是生,先王非能損益之也,育而成之耳。《中庸》之所謂誠,即易之所謂无妄也。《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子思之說,蓋本於此。
 ○ 蔡氏清曰:物與无妄者,萬物各正其性命也,對時育物者,因其所性而不為私,乃聖人盡物之性也。
折中
333917225䷘无妄象【无妄之往,得志也。】
 〖程傳〗以无妄而往,无不得其志也,蓋誠之於物,无不能動,以之脩身,則身正。以之治事,則事得其理,以之臨人,則人感而化,无所往而不得其志也。
折中
334017325䷘无妄象【不耕穫,未富也。】
 〖本義〗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計其利而為之也。
 〖程傳〗未者,非必之辭。臨卦曰:未順命是也。不耕而穫,不菑而畬,因其事之當然,既耕則必有穫,既菑則必成畬,非必以穫畬之富而為也。其始耕菑,乃設心在於求穫畬,是以其富也。心有欲而為者則妄也。
 〖集說〗
 ○ 豐氏寅初曰:未,猶非也。富,謂利也。不於力耕之際,遽有望穫之心,乃仁人不計功謀利,而天德全矣,其行之所以利也。
折中
334117425䷘无妄象【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程傳〗行人得牛,乃邑人之災也,有得則有失,何足以為得乎。
 〖集說〗
 ○ 豐氏寅初曰:邑人之災,所謂无妄之災,然無故被誣者,反已無怍,君子求其无妄而已,禍福聽之於天,悉置度外也。
折中
334217525䷘无妄象【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本義〗有,猶守也。
 〖程傳〗貞固守之,則无咎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固有之者,生而性之,非外掠而取之也。
 ○ 王氏宗傳曰:正者人之性也,非外鑠我者,我固有之也。因其固有而不失之,故曰可貞无咎。
折中
334317625䷘无妄象【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本義〗既已无妄,而復藥之,則反為妄而生疾矣。試,謂少嘗之也。
 〖程傳〗人之有妄,理必脩改,既无妄矣,復藥以治之,是反為妄也,其可用乎,故云不可試也。試,暫用也,猶曰少嘗之也。
 〖集說〗
 ○ 林氏希元曰:既无妄,而復藥,則為以无妄之疾試无妄之藥,反為妄而生疾矣,然則所處既當於理,豈可因非意之事而改圖乎。
 ○ 錢氏志立曰:九五陽剛中正,本無致疾之道而有疾焉,此无妄之疾也,惟守正安常以處之,疾且自去。而試之藥焉,則必以吾之常者為非,而悉反其道,斯紛紛召疾之方至矣,故曰「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折中
334417725䷘无妄象【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程傳〗无妄既極,而復加進,乃為妄矣,是窮極而為災害也。
 〖集說〗
 ○ 趙氏玉泉曰:无妄之行,宜無災矣,但處時之窮,則有其德而無其時,故有災也。
 ○ 何氏楷曰:无妄之行,猶《彖傳》所云「无妄之往」,上九乾之窮,與乾亢龍義同,故二《小象》亦同,以其意於行,故曰眚,以其時位使然,故曰災。
折中
334517826䷙大畜象【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本義〗天在山中,不必實有是事,但以其象言之耳。
 〖程傳〗天為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君子觀象以大其蘊畜,人之蘊畜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義也。
 〖集說〗
 ○ 楊氏時曰:君子多識前言往行,非徒資聞見而已,所以畜德也,畜德則所畜大矣。世之學者,誇多鬬靡,以資見聞而已,亦烏用學為哉。
 ○ 邱氏富國曰:大畜言畜德,小畜言懿文德,畜德雖同,而文德則德之小者也。
 ○ 張氏清子曰:天在山中,畜其氣也。凡山中有雷雨雲風之氣,皆天也。
折中
334617926䷙大畜象【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程傳〗有危則宜已,不可犯災危而行也。不度其勢而進,有災必矣。
折中
334718026䷙大畜象【輿說輹,中无尤也。】
 〖程傳〗輿說輹而不行者,蓋其處得中道,動不失宜,故无過尤也。善莫善於剛中,柔中者,不至於過柔耳。剛中,中而才也。初九處不得中,故戒以有危宜已,二得中,進止自无過差,故但言輿說輹,謂其能不行也,不行則无尤矣。初與二,乾體剛健而不足以進,四與五,陰柔而能止,時之盛衰,勢之強弱,學易者所宜深識也。
 〖集說〗
 ○ 呂氏祖謙曰;二以剛而居中,能度其宜,見其不可,自說其輿輹而不行也,故曰中无尤。
折中
334818126䷙大畜象【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程傳〗所以利有攸往者,以與在上者合志也,上九陽性上進,且畜已極,故不下畜三,而與合志上進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他卦陰陽應為得,此則為畜。他卦陰陽敵為不胥與,此則為合。
折中
334918226䷙大畜象【六四元吉,有喜也。】
 〖程傳〗天下之惡已盛而止之,則上勞於禁制,而下傷于刑誅,故畜止於微小之前,則大善而吉,不勞而无傷,故可喜也,四之畜初是也,上畜亦然。
折中
335018326䷙大畜象【六五之吉,有慶也。】
 〖程傳〗在上者不知止惡之方,嚴刑以敵民欲,則其傷甚而无功,若知其本,制之有道,則不勞无傷而俗革,天下之福慶也。
 〖集說〗
 ○ 呂氏大臨曰:六四六五,皆以柔畜剛,止健者也。牛之剛健在角,豕之剛健在牙。初九居健之始,其健未著,若童牛然。禁於未發,以牿閑之,及其長也,無所用其健,豈特不暴而已。安於馴柔,可駕而服,故有喜也。九二居健之中,其健已具,若豕之牙,漸不可制。六五居尊守中,能以柔道殺其剛暴之氣,若豶豕然,其牙雖剛,莫之能暴,可以養畜而無虞,故有慶也。
 ○ 項氏安世曰:喜者據己言之,慶則其喜及人。五居君位,故及人也。若論止物之道,則制之於初乃為大善,故四為元吉,五獨得吉而已。
 ○ 蔡氏清曰:五不如四所處之易者,時不同也,四不如五所濟之廣者,位不同也。
折中
335118426䷙大畜象【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程傳〗何以謂之天衢?以其无止礙,道路大通行也。以天衢非常語,故《象》特設問曰:何謂天之衢?以道路大通行,取空豁之狀也,以《象》有何字,故爻下亦誤加之。
 〖集說〗
 ○ 游氏酢曰:畜道之成,賢路自我而四達矣,故曰何天之衢亨。《彖》曰剛上而尚賢,則大畜之義,主於上九也。崇俊良以列庶位,推轂賢路,使天下無家食之賢者,上九之任也,天下至於無家食之賢,則道之大行,孰盛於此。
 ○ 沈氏該曰:何天之衢,尚賢也。大畜之時,己獨居上,五以柔尚之,畜盛德而處上,止眾賢而聚王庭,以天衢之亨,為己之任,畜道至此,賢路不塞,其道盛矣,故曰道大行也。
 ○ 呂氏祖謙曰:畜極則散,如伊尹樂堯舜之道,居畎畝之中,其畜可謂大矣,必佐湯以發其所蘊,是得時如天之衢也,故曰道行,得時行道之謂也。
 ○ 何氏楷曰:備於身之謂德,達於世之謂道。道可大行,其亨可知,《彖》所謂不家食吉而利涉大川者此也。
折中
335218527䷚頤象【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本義〗二者養德養身之切務。
 〖程傳〗以二體言之,山下有雷,雷震於山下,山之生物,皆動其根荄,發其萌芽,為養之象。以上下之義言之,良止而震動,上止下動,頤頷之象。以卦形言之,上下二陽,中含四陰,外實中虛,頤口之象。口所以養身也,故君子觀其象以養其身,慎言語以養其德,節飲食以養其體,不唯就口取養義,事之至近而所繫至大者,莫過於言語飲食也。在身為言語,於天下則凡命令政教,出於身者皆是,慎之則必當而无失。在身為飲食,於天下則凡貨資財用,養於人者皆是。節之則適宜而无傷,推養之道,養德養天下,莫不然也。
 〖集說〗
 ○ 《朱子語類》或云:諺有禍從口出,病從口入,甚好。曰:此語前輩曾用以解頤之象:「慎言語,節飲食。」
 ○ 馮氏椅曰:法雷之動,以慎其所出,法山之止,以節其所入。
 ○ 趙氏汝楳曰:雷之聲為言語,山之養為飲食。言語飲食,出入乎頤者也。
 ○ 俞氏琰曰:頤乃口頰之象,故取其切於頤者言之,曰「慎言語,節飲食」。充此言語之類,則凡號令政教之出於己者,皆所當慎,而不可悖出,充此飲食之類,則凡貨財賦稅之入於上者,皆所當節,而不可悖入。
折中
335318627䷚頤象【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程傳〗九動體,朵頤謂其說陰而志動,既為欲所動,則雖有剛健明智之才,終必自失,故其才亦不足貴也。人之貴乎剛者,為其能立而不屈於欲也。貴乎明者,為其能照而不失於正也。既惑所欲而失其正,何剛明之有為可賤也。
 〖集說〗
 ○ 楊氏簡曰:明其本有良貴,今觀夫朵頤,則失其所謂貴矣。
 ○ 俞氏琰曰:孟子云:「養其大體為大人,養其小體為小人。」又云:「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今初九陽德之大,本有可貴之質,乃內捨其大而外觀其小,豈不為人所賤,故曰亦不足貴也。
折中
335418727䷚頤象【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本義〗初上皆非其類也。
 〖程傳〗征而從上則凶者,非其類故也,往求而失其類,得凶宜矣。行,往也。
折中
335518827䷚頤象【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程傳〗所以戒終不可用,以其所由之道,大悖義理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拂頤貞三字當連讀。頤之卦辭曰「頤貞吉」,三之爻辭曰「拂頤貞凶」。卦中惟此一爻,與卦義相反,故曰道大悖也。
折中
335618927䷚頤象【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程傳〗顛倒求養而所以吉者,蓋得剛陽之應以濟其事,致己居上之德施,光明被於天下,吉孰大焉。
 〖集說〗
 ○ 谷氏家杰曰:養逮於下,則上施光,是養賢及民也。
折中
335719027䷚頤象【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程傳〗居貞之吉者,謂能堅固順從於上九之賢,以養天下也。
 〖集說〗
 ○ 張氏清子曰:五能柔順以從上九之賢,賴之以養天下,真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之事也。
折中
335819127䷚頤象【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程傳〗若上九之當大任如是,能兢畏如是,天下被其德澤,是大有福慶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豫之九四,天下由之以豫。故曰大有得。頤之上九,天下由之以頤,故曰大有慶。
 ○ 項氏安世曰:六五上九二爻,皆當以《小象》解之,六五之居貞,非自守也,貞於從上也。故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上九之厲吉,非能自吉也,得六五之委任而吉也,故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折中
335919228䷛大過象【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本義〗澤滅於木,大過之象也。不懼无悶,大過之行也。
 〖程傳〗澤潤養於木者也,乃至滅沒於木,則過甚矣。故為大過。君子觀大過之象,以立其大過人之行,君子所以大過人者,以其能獨立不懼,遯世无悶也。天下非之而不顧,獨立不懼也。舉世不見知而不悔,遯世无悶也。如此然後能自守,所以為大過人也。
 〖集說〗
 ○ 劉氏牧曰:用之則獨立不懼,舍之則遯世无悶。
 ○ 趙氏汝楳曰:獨立如巽木,无悶如兌說。
 ○ 李氏簡曰:君子進則大有為,獨立不懼可也。或退而窮居,則堅貞不移,遯世无悶可也,皆大過之事。
折中
336019328䷛大過象【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程傳〗以陰柔處卑下之道,唯當過於敬慎而已。以柔在下,為以茅藉物之象,敬慎之道也。
 〖集說〗
 ○ 錢氏志立曰:以卦象論之,初與四應而在下,初者四之本也。本弱而藉茅,則敬慎之至以善處者,故四之棟不至於傾也。
 〖案〗高以下為基,剛以柔為本,柔在下,對剛在上。
折中
336119428䷛大過象【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程傳〗老夫之說少女,少女之順老夫,其相與過於常分,謂九二初六陰陽相與之和,過於常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老夫而女妻,雖過乎常,然陰陽相與,以成生育之功,則无不利也。
折中
336219528䷛大過象【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程傳〗剛強之過,則不能取於人,人亦不能親輔之,如棟橈折,不可支輔也。棟當室之中,不可加助,是不可以有輔也。
 〖集說〗
 ○ 楊氏時曰:棟居中而眾材輔之者也,九三以剛居剛,過而不中也,剛過而不中則不可以有輔,此棟之所以橈也。
 ○ 項氏安世曰:全卦有棟橈之象,而九三乃獨有之,全卦有利往之象,而九二乃獨有之,蓋九二當剛過之時,獨能居柔而用中,在六爻之中,獨此一爻不過,故无不利也。卦體本以中太強而本末弱,是以為橈,九三以剛居剛,在六爻之中,獨此一爻為過,故棟愈橈而不可輔也。
折中
336319628䷛大過象【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程傳〗棟隆起則吉,不橈曲以就下也,謂不下繫於初也。
折中
336419728䷛大過象【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程傳〗枯楊不生根而生華,旋復枯矣,安能久乎。老婦而得士夫,豈能成生育之功,亦為可醜也。
 〖集說〗
 ○ 蘇氏軾曰:稊者,顛而復蘖,反其始也。華者,盈而畢發,速其終也。
 ○ 項氏安世曰:二五皆無正應,而過以與陰者也。二所與者初,初,本也,故為稊。稊者,木根新生之芽也,過而復芽,故有往亨之理。五所與者上。上,末也,故為華。木已過而生華,故無久生之理也。
 ○ 王氏申子曰:木枯而華,是速其枯,老婦士夫,是過乎常,而為柔邪所惑。
 ○ 何氏楷曰:盛極將枯而又生華以自耗竭,不能久矣。二以剛居柔,初以柔居剛,此未甚過者也。又在卦初,故過以相與,可成生育之功。五以剛居剛,上以柔居柔,皆過者也。又在卦終,故陰陽相比,祇以為醜,其相反如此。
折中
336519828䷛大過象【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程傳〗過涉至溺,乃自為之,不可以有咎也,言无所怨咎。
 〖集說〗
 ○ 蘇氏軾曰:過涉至於滅頂,將有所救也,勢不可救,而徒犯其害,故凶。然其義則不可咎也。
折中
336619929䷜坎象【水洊至,習坎。君予以常德行,習教事。】
 〖本義〗治己治人,皆必重習,然後熟而安之。
 〖程傳〗坎為水,水流仍洊而至。兩坎相習,水流仍洊之象也。水自涓滴,至於尋丈,至於江海,洊習而不驟者也。其因勢就下,信而有常,故君子觀坎水之象,取其有常,則常久其德行。人之德行不常,則偽也,故當如水之有常,取其洊習相受,則以習熟其教令之事。夫發政行教,必使民熟於聞聽,然後能從,故三令五申之,若驟告未喻,遽責其從,雖嚴刑以驅之,不能也,故當如水之洊習。
 〖集說〗
 ○ 司馬氏光曰;水之流也,習而不已,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故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 蘇氏軾曰:事之待教而後能者,教事也。君子平居,常其德行,故遇險而不變,習其教事,故遇險而能應。
 ○ 陸氏佃曰:離言明兩作,坎言水洊至,起而上者作也,趨而下者至也。
 ○ 王氏宗傳曰:坎者水之科也,故以水洊至為習坎之象。上坎既盈,至於下坎,此孟子所謂盈科而後進也。盈科而後進,不舍其晝夜之功也,君子德行貴其有常,而教事貴於習熟,此不舍晝夜之功也。
 ○ 俞氏琰曰:常德行,謂德行有常而不改。習教事,謂教事練習而不輟。
折中
336720029䷜坎象【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程傳〗由習坎而更入坎窞,失道也,是以凶。能出於險,乃不失道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君子處險,當以正道,乃可出險。初六不正,不能出險,失道而凶也。
 ○ 錢氏志立曰:行險而不失其信,此是出險之道,若小人行險以僥倖,則為初六上六失道之凶也。
折中
336820129䷜坎象【求小得,未出中也。】
 〖程傳〗方為二陰所陷,在險之地,以剛中之才,不至陷于深險,是所求小得,然未能出坎中之險也。
 〖集說〗
 ○ 郭氏雍曰:一離乎中,則失之矣,故《象》言未出中也。
 ○ 許氏聞至曰:君子不為險困者,非能遽出於險之外也,但能心安於險之中而已。人在險中,思旦夕出於險者,求其大得,君子第從其小者而求之,所謂有孚心亨者以此。
折中
336920229䷜坎象【來之坎坎,終无功也。】
 〖程傳〗進退皆險,處又不安,若用此道,當益入於險,終豈能有功乎。以陰柔處不中正,雖平易之地,尚致悔咎,況處險乎。險者人之所欲出也,必得其道,乃能去之,求去而失其道,益困窮耳,故聖人戒如三所處,不可用也。
折中
337020329䷜坎象【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本義〗晁氏曰:陸氏《釋文》本无「貳」字,今從之。
 〖程傳〗《象》只舉首句,如此比多矣。樽酒簋貳,質實之至,剛柔相際接之,道能如此,則可終保无咎。君臣之交,能固而常者,在誠實而已。剛柔,指四與五,謂君臣之交際也。
 〖集說〗
 ○ 王氏弼曰:剛柔相比而相親焉,際之謂也。
 ○ 姜氏寶曰:觀孔子《小象》,以「樽酒簋貳」為句,則晁氏之說以「貳用缶」為句者非矣。
折中
337120429䷜坎象【坎不盈,中未大也。】
 〖本義〗有中德而未大。
 〖程傳〗九五剛中之才,而得尊位,當濟天下之險難,而坎尚不盈,乃未能平乎險難,是其剛中之道未光大也。險難之時,非君臣協力,其能濟乎。五之道未大,以无臣也。人君之道,不能濟天下之險難,則為未大,不稱其位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水之為物,其在坎只能平,自不能盈,故曰不盈。盈者高之義,中未大者,平則是得中,不盈是未大也。
 ○ 項氏安世曰:水流而不盈,謂不止也。坎不盈,謂不滿也。不止故有孚,不滿故中未大。凡物盈則止,水盈則愈行,故坎有時而盈,水無時而盈也。
 ○ 陸氏振奇曰:知二之得小,則知五之未大矣。
 ○ 陳氏仁錫曰:水流不盈,纔盈便橫流泛溢,五爻曰不盈,《象》曰未大,以五有中德,故不侈然自大。未大,明其所以不盈。
折中
337220529䷜坎象【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程傳〗以陰柔而自處極險之地,是其失道也,故其凶至於三歲也,三歲之久而不得免焉,終凶之辭也。言久有曰十,有曰三,隨其事也。陷于獄,至於三歲,久之極也。他卦以年數言者,亦各以其事也,如三歲不興,十年乃字是也。
 〖集說〗
 ○ 朱氏震曰:上六無出險之才,處險極之時,如人陷於狴犴之中,坐而省過,雖上罪也,不過三歲得出矣。妄動求出,則陷之愈深,雖三歲豈得出哉。
折中
337320630䷝離象【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本義〗作,起也。
 〖程傳〗若云兩明,則是二明,不見繼明之義,故云明兩,明而重兩,謂相繼也。作離,明兩而為離,繼明之義也。震巽之類,亦取洊隨之義,然離之義尤重也。大人,以德言則聖人,以位言則王者,大人觀離明相繼之象,以世繼其明德,照臨于四方,大凡以明相繼,皆繼明也,舉其大者,故以世襲繼照言之。
 〖集說〗
 ○ 王氏弼曰:繼謂不絕也,明照相繼,不絕曠也。
 ○ 孔氏穎達曰:繼續其明,乃照于四方,若明不繼續,則不得久為照臨。
 ○ 《朱子語類》云:明兩作,猶言水洊至,今日明,來日又明,明字便是指日而言,只是一個明,兩番作。
 ○ 徐氏在漢曰:繼明者,無時不明也,照于四方者,無處不照也。惟其无時不明,所以無處不照,是之謂明,明德於天下也。
折中
337420730䷝離象【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程傳〗履錯然欲動,而知敬慎不敢進,所以求辟免過咎也,居明而剛,故知而能辟,不剛明則妄動矣。
 〖集說〗
 ○ 徐氏在漢曰:敬以直內,坤之德也。履錯之敬,是體坤之德,所謂畜牝牛吉者也。咎不期遠而自遠,故曰以辟咎也。
折中
337520830䷝離象【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程傳〗所以元吉者,以其得中道也。不云正者,離以中為重,所以成文明由中也,正在其中矣。
 〖集說〗
 ○ 郭氏忠孝曰:離之所以亨,柔麗乎中正,故亨也。黃離之所以元吉,文明而用中,故元吉也。故盡一卦之美,其惟六二乎。
折中
337620930䷝離象【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程傳〗日既傾昃,明能久乎。明者知其然也,故求人以繼其事,退處以休其身,安常處順,何足以為凶也。
 〖案〗日昃,喻心德之昏也,心德明則常繼,昏則不能以久。
折中
337721030䷝離象【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本義〗无所容,言焚、死、棄也。
 〖程傳〗上陵其君,不順所承。人惡眾棄,天下所不容也。
 〖案〗突如其來如,《書》所謂昏暴者是也,非人不容之,自若无所容爾。
折中
337821130䷝離象【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程傳〗六五之吉者,所麗得王公之正位也。據在上之勢,而明察事理,畏懼憂虞以持之,所以能吉也,不然,豈能安乎。
 〖集說〗
 ○ 趙氏彥肅曰:明極故憂深,憂深故禍弭,義麗於尊位,故致言也。
 ○ 蔡氏清曰:味「離王公也」之詞,則知諸卦之五,所謂尊位者,不必皆謂天王,凡諸侯之各君其國者,亦足當五也。
折中
337921230䷝離象【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程傳〗王者用此上九之德,明照而剛斷,以察除天下之惡,所以正治其邦國,剛明居上之道也。
折中
338021331䷞咸象【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本義〗山上有澤,以虛而通也。
 〖程傳〗澤性潤下,土性受潤,澤在山上,而其漸潤通徹,是二物之氣相感通也。君子觀山澤通氣之象,而虛其中以受於人,夫人中虛則能受,實則不能入矣。虛中者无我也,中無私主,則无感不通,以量而容之,擇合而受之,非聖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集說〗
 ○ 崔氏憬曰:山高而降,澤下而升,山澤通氣,咸之象也。
 ○ 呂氏大臨曰:澤居下而山居高,然山能出雲而致雨者,山內虛而澤氣通也,故君子居物之上,物情交感者,亦以虛受也。
 ○ 郭氏雍曰:惟虛故受,受故能感,不能感者,以不能受故也。不能受者,以不能虛故也。
 ○ 胡氏炳文曰:以虛受人,無心之感也。
 ○ 陳氏琛曰:山上有澤,澤以潤而感乎山,山以虛而受其感,咸之象也。君子體之,則虛其心以受人之感焉。蓋心無私主,有感皆通,若有一毫私意自蔽,則先人者為主,而感應之機窒矣,雖有所受,未必其所當受,而所當受者,反以為不合而不之受矣。
 ○ 何氏楷曰:六爻之中,一言思,三言志。思何可廢,而至於朋從則非虛;志何可無而末而外而隨人,則非虛。極而言之,天地以虛而感物,聖人以虛而感人心,三才之道,盡於是矣。
 ○ 吳氏曰慎曰:虛者咸之貞也,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者,虛而已。君子之學,廓然大公,物來順應,所謂以虛受人也。
折中
338121431䷞咸象【咸其拇,志在外也。】
 〖程傳〗初志之動,感於四也,故曰在外。志雖動而感未深,如拇之動,未足以進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志在外,謂四也。
 ○ 孔氏穎達曰:與四相應,所感在外。
 ○ 俞氏琰曰:初與四感應以相與,則志之所之,在於外矣。
折中
338221531䷞咸象【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程傳〗二居中得正,所應又中正,其才本善,以其在咸之時,質柔而上應,故戒以先動求君則凶,居以自守則吉。《象》復明之云,非戒之不得相感,唯順理則不害,謂守道不先動也。
 〖集說〗
 ○ 顧氏象德曰:雖凶而居則吉者,蓋能順理以為感,不為躁動害也。居非專靜,特不妄動而已。
折中
338321631䷞咸象【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本義〗言亦者,因前二爻皆欲動而云也,二爻陰躁,其動也宜。九三陽剛,居止之極,宜靜而動,可吝之甚也。
 〖程傳〗云亦者,蓋象辭本不與易相比,自作一處,故諸爻之象辭,意有相續者,此言亦者,承上爻辭也。上云咸其拇志在外也,雖凶居吉順不害也,咸其股亦不處也。前二陰爻皆有感而動,三雖陽爻亦然,故云亦不處也。不處,謂動也,有剛陽之質,而不能自主,志反在於隨人,是所操執者卑下之甚也。
折中
338421731䷞咸象【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本義〗感害,言不正而感則有害也。
 〖程傳〗貞則吉而悔亡,未為私感所害也,係私應則害於感矣。憧憧往來,以私心相感,感之道狹矣,故云未光大也。
 〖集說〗
 ○ 陸氏九淵曰:咸九四一爻,聖人以其當心之位,其言感通為尤至,曰貞吉悔亡,而《象》以為「未感害也」,蓋未為私感所害,則心之本然,無適而不正,無感而不通。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象》以為未光大也。蓋憧憧往來之私心,其所感必狹,從其思者,獨其私朋而已,聖人之洗心,其諸以滌去憧憧往來之私而全其本然之正也與,此所以退藏於密,而能同乎民,交乎物,而不墮於膠焉溺焉之一偏者也。
折中
338521831䷞咸象【咸其脢,志末也。】
 〖本義〗志末謂不能感物。
 〖程傳〗戒使背其心而咸脢者,為其存心淺末,係二而說上,感於私欲也。
 〖集說〗
 ○ 李氏鼎祚曰:末,猶上也,五比於上,故「咸其脢,志未」者,謂五志感於上也。
 ○ 朱氏震曰:卦以初為本,上為末。
 ○ 王氏宗傳曰:謂五有咸其脢之象者,以其志意之所向,在於一卦之末,故欲咸其脢以背去之也。
 ○ 何氏楷曰:謂五志在與上相感也。《繫辭》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大過《彖傳》本末弱,末指上六可知矣。
折中
338621931䷞咸象【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本義〗滕騰通用。
 〖程傳〗唯至誠為能感人,乃以柔說騰揚於口舌言說,豈能感於人乎。
 〖集說〗
 ○ 王氏弼曰:咸道轉末,故在口舌言語而已。
折中
338722032䷟恆象【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程傳〗君子觀雷風相與成恒之象,以常久其德,自立於大中常久之道,不變易其方所也。
 〖集說〗
 ○ 呂氏大臨曰:雷風雖若非常,其所以相與則恒。
 ○ 胡氏炳文曰:雷風雖變,而有不變者存,體雷風之變者,為我之不變者,善體雷風者也。
 〖案〗說此象者,用烈風雷雨弗迷,說震象者,用迅雷風烈必變,皆非也。雷風者,天地之變而不失其常也。立不易方者,君子之歷萬變而不失其常也。洊雷者,天地震動之氣也。恐懼脩省者,君子震動之心也。
折中
338822132䷟恆象【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程傳〗居恒之始,而求望於上之深,是知常而不知度勢之甚也。所以凶,陰暗不得恒之宜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初居巽下,以深入為恒,上居震極,以震動為恒,在始而求深,在上而好動,皆凶道也。
 ○ 郭氏雍曰:進道有漸而後可久,在恒之初,浚而深求,非其道也。
 ○ 王氏申子曰:可恒之道,以久而成,始而求深,是施諸己則欲速不達,施諸人則責之太遽者也,故凶。
 ○ 蘇氏濬曰:凡人用功之始,立志太銳,取效太急,便有欲速助長之病,故曰始求深,孟子言深造必以道,正是此意。
折中
338922232䷟恆象【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程傳〗所以得悔亡者,由其能恒久於中也,人能恒久於中,豈止亡其悔,德之善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九二獨提能久中,諸爻不中,故不久可見。
折中
339022332䷟恆象【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程傳〗人既无恒,何所容處。當處之地,既不能恒,處非其據,豈能恒哉?是不恒之人,无所容處其身也。
 〖案〗此无所容,與離四相似,皆謂德行無常度,自若無所容,非人不容之也。
折中
339122432䷟恆象【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程傳〗處非其位,雖久何所得乎,以田為喻,故云安得禽也。
 〖集說〗
 ○ 王氏弼曰:恒非其位,雖勞無獲也。
折中
339222532䷟恆象【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程傳〗如五之從二,在婦人則為正而吉,婦人以從為正,以順為德,當終守於從一。夫子則以義制者也,從婦人之道,則為凶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九二以剛中為常,故悔亡。六五以柔中為恒,在二可也,在五則夫也父也君也,而可乎。婦人從夫則吉,夫子從婦則凶矣。
 ○ 楊氏啓新曰:爻辭只曰婦人吉,《象傳》又添一貞字,明恒其德貞,為婦人之貞也。
折中
339322632䷟恆象【振恒在上,大无功也。】
 〖程傳〗居上之道,必有恒德,乃能有功。若躁動不常,豈能有所成乎。居上而不恒,其凶甚矣,《象》又言其不能有所成立,故曰大无功也。
 〖集說〗
 ○ 王氏安石曰:終乎動,以動為恒者也,以動為恒,而在物上,其害大矣。
 ○ 王氏申子曰:此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好功生事之過乎。故聖人折之曰大无功,言振擾於守恒之時,決無所成也。
折中
339422733䷠遯象【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本義〗天體无窮,山高有限,遯之象也。嚴者,君子自守之常,而小人自不能近。
 〖程傳〗天下有山,山下起而乃止,天上進而相違,是遯避之象也,君子觀其象,以避遠乎小人。遠小人之道,若以惡聲厲色,適足以致其怨忿,惟在乎矜莊威嚴,使知敬畏,則自然遠矣。
 〖集說〗
 ○ 石氏介曰:不惡而嚴,外順而內正也,尚惡則小人憎,不嚴則正道消。
 ○ 張子曰:惡讀為憎惡之惡,遠小人不可示以惡也,惡則患及之,又焉能遠?嚴之為言,敬小人而遠之之意也。
 ○ 楊氏時曰:天下有山,其藏疾也無所拒,然亦終莫之陵也,此君子遠小人不惡而嚴之象也。
 ○ 郭氏雍曰:君子當遯之時,畏小人之害,志在遠之而已。遠之之道何如?不惡其人而嚴其分是也。孔子曰:疾之已甚,亂也。不惡則不疾矣。
 ○ 俞氏琰曰:君子觀象以遠小人,豈有他哉!不過危行言遜而已。遜其言則不惡,不使之怨也;危其行則有不可犯之嚴,不使之不遜也。此君子遠小人之道也。
 〖案〗天下有山,以山喻小人,以天喻君子,似未切。蓋天下有山,山之高峻極於天也,山之高峻者,未嘗絕人,而自不可攀躋,故有不惡而嚴之象。楊氏之說,蓋是此意。
折中
339522833䷠遯象【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程傳〗見機先遯,固為善也。遯而為尾,危之道也。往既有危,不若不往而晦藏,可免於災,處危故也。古人處微下,隱亂世,而不去者多矣。
 〖案〗《程傳》以不遯為免災,朱子以晦處勿有所行為免災,故朱子嘗欲劾韓侘胄,占得此爻而止。
折中
339622933䷠遯象【執用黃牛,固志也。】
 〖程傳〗上下以中順之道相固結,其心志甚堅,扣執之以牛革也。
 〖集說〗
 ○ 侯氏行果曰:上應貴主,志在輔時,不隨物遯,獨守中直,堅如革束,執此之志,莫之勝說。殷之父師,當此爻矣。
 ○ 蔡氏清曰:謂自固其志,不可榮以祿也。
 〖附錄〗孔氏穎達曰:固志者,堅固遯者之志,使不去己也。
折中
339723033䷠遯象【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程傳〗遯而有係累,必以困憊致危。其有疾乃憊也。蓋力亦不足矣,以此暱愛之心,畜養臣妾則吉,豈可以當大事乎。
 〖集說〗
 ○ 張氏清子曰:當遯而係,故有疾而厲,至于憊乏也。惟當以剛自守,止下二陰,而畜之以臣妾之道,然後獲吉,又豈可當大事乎。
 〖案〗不可大事,言末可直行其志,危言危行也,與《彖》小貞言,《大象》不惡而嚴之意,皆相貫。
折中
339823133䷠遯象【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程傳〗君子雖有好而能遯,不失于義,小人則不能勝其私意,而至於不善也。
 〖集說〗
 ○ 俞氏琰曰:爻辭云:「好遯,君子吉小人否。」爻傳不及吉字,蓋謂惟君子為能好遯,小人則不能好遯也。既好遯,則遯而亨,其吉不假言矣。
折中
339923233䷠遯象【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程傳〗志正則動必由正,所以為遯之嘉也。居中得正而應中正,是其志正也。所以為吉。人之遯也止也,唯在正其志而已矣。
 〖集說〗
 ○ 張子曰:居正處中,能正其志,故獲貞吉。
 〖案〗君子之志,不在寵利,故進以禮而退以義,所謂正志也。
折中
340023333䷠遯象【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程傳〗其遯之遠,无所疑滯也。蓋在外則已遠,无應則无累,故為剛決无疑也。
 〖集說〗
 ○ 侯氏行果曰:最處外極,無應於內,心無疑戀,超世高舉,安時無悶,故肥遯无不利。
 ○ 趙氏汝楳曰:四陽之中,三係於陰,四五應於陰,皆不能不自疑,至上則疑慮盡亡,蓋无有不利矣。
 ○ 李氏心傳曰:无所疑也,此及升之九三並言之,此決於退,彼決於進,時之宜耳。
折中
340123434䷡大壯象【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本義〗自勝者強。
 〖程傳〗雷震於天上,大而壯也。君子觀大壯之象以行其壯。君子之大壯者,莫若克己復禮。古人云,自勝之謂強。《中庸》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皆曰強哉矯,赴湯火,蹈白刃,武夫之勇可能也。至於克己復禮,則非君子之大壯,不可能也,故云「君子以非禮弗履」。
 〖集說〗
 ○ 張子曰:克己反禮,壯莫盛焉。
 ○ 《朱子語類》云:雷在天上,是甚生威嚴,人之克己,須是如雷在天上方能克去非禮。
 ○ 項氏安世曰:君子所以養其剛大者,亦曰非禮勿履而已。
折中
340223534䷡大壯象【壯于趾,其孚窮也。】
 〖本義〗言必窮困。
 〖程傳〗在最下而用壯以行,可必信其窮困而凶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居下而用壯,任剛而決行,信乎其窮而凶也。
折中
340323634䷡大壯象【九二貞吉,以中也。】
 〖程傳〗所以貞正而吉者,以其得中道也,中則不失正,況陽剛而乾體乎。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以其居中履謙,行不違禮,故得正而吉也。
 〖案〗卦言「大壯利貞」,惟九二剛德則為大,健體則為壯,而居中則為處壯之貞,乃卦之主也,故《傳》言「以中」,明大壯之貞在於中也。
折中
340423734䷡大壯象【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本義〗小人以壯敗,君子以罔困。
 〖程傳〗在小人則為用其強壯之力,在君子則為用罔,志氣剛強,蔑視於事,靡所顧憚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君子用罔,說者不同,然觀爻辭之例,如「小人吉,大人否亨」、「君子吉,小人否」、「婦人吉,夫子凶」,皆是相反之辭,又《象辭》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全與「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句法相類,《詩》、《書》中「罔」字與「弗」字「勿」字「毋」字通用,皆禁止之義也。
 ○ 楊氏簡曰:九三益進,勢雖壯,君子之心未嘗以為意焉,唯小人則自喜已勢之壯,而益肆益壯,是謂小人用壯。罔,無也。言君子之所用,異乎小人之用也,故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 龔氏煥曰:大壯本以四陽盛長而得名,九三又以陽居陽而過剛,壯而又壯者也。用壯如此,是小人之所為,而非君子之道,故曰君子用罔。《象》釋之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語意與遯九四「君子好遯,小人否也」同,蓋遯之九四,即大壯九三之反對,皆君子小人並言。
 ○ 俞氏琰曰:孔子恐後世疑爻辭有兩用字,以為小人之用與君子同,故特去其一。
折中
340523834䷡大壯象【藩決不羸,尚往也。】
 〖程傳〗剛陽之長,必至於極,四雖已盛,然其往未止也。以至盛之陽,用壯而進,故莫有當之。藩決開而不羸,困其力也。尚往,其進不已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九四以剛居柔,有能正之吉,無過剛之悔。貞吉悔亡四字,既盡之矣,又曰「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者,恐人以居柔為不進也,故以尚往明之。
折中
340623934䷡大壯象【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程傳〗所以必用柔和者,以陰柔居尊位故也。若以陽剛中正得尊位,則下无壯矣。以六五位不當也,故設喪羊于易之義。然大率治壯不可用剛,夫君臣上下之勢,不相侔也,苟君之權足以制乎下,則雖有強壯跋扈之人,不足謂之壯也,必人君之勢有所不足,然後謂之治壯。故治壯之道,不可以剛也。
 〖集說〗
 ○ 王氏安石曰:剛柔者所以立本,變通者所以趨時。方其趨時,則位正當而有咎凶,位不當而無悔者有矣。大壯之時,得中而處之以柔,能喪其很者也。
 〖案〗位當、位不當,易例多借爻位,以發明其德與時地之相當不相當也。此位不當,不止謂以陰居陽,不任剛壯而已,蓋謂四陽已過矣,則五所處非當壯之位也。於是而以柔中居之,故為喪羊于易。
折中
340724034䷡大壯象【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程傳〗非其處而處,故進退不能。是其自處之不詳慎也。艱則吉,柔遇艱難,又居壯終,自當變矣,變則得其分,過咎不長,乃吉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臨六三,壯上六,皆「无攸利」,皆曰「咎不長」。蓋六三之憂,上六之艱,不貴無過而貴改過也。
 ○ 俞氏琰曰:人之處事,以為易則不詳審,以為艱則詳審。向也既以不詳審而致咎,今詳審而不輕率,則其咎不長也。
折中
340824135䷢晉象【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本義〗昭,明之也。
 〖程傳〗昭,明之也。傳曰:昭德塞違,昭其度也。君子觀明出地上,而益明盛之象,而以自昭其明德,去蔽致知,昭明德於己也。明明德於天下,昭明德於外也,明明德在己,故云自昭。
 〖集說〗
 ○ 胡氏炳文曰:至健莫如天,君子以之自強,至明莫如日,君子以之自昭。
 ○ 俞氏琰曰:明德,君子固有之德也。自昭者,自有此德而自明之也。人德本明,人欲蔽之,不能不少昏昧,其本然之明,固未嘗息。知所以自明,則本然之明,如日之出地,而其昭著初無增損也。《大學》所謂「明明德」,所謂「自明」,與此同旨。
折中
340924235䷢晉象【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本義〗初居下位,未有官守之命。
 〖程傳〗无進无抑,唯獨行正道也。寬裕則无咎者,始欲進而未當位故也。君子之於進退,或遲或速,唯義所當,未嘗不裕也。聖人恐後之人不達寬裕之義,居位者廢職失守以為裕,故特云初六裕則无咎者,始進未受命當職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於上而失其職,一日不可居也,然事非一概,久速唯時,亦容有為之兆者。
 〖集說〗
 ○ 劉氏曰:君子之於正,不可以人之不見知而改其度。
 ○ 張氏振淵曰:獨行正,是原所以見摧之故。大凡君子處世,枉己易合,直道難容,惟正所以見摧,然安可因摧而自失其正,正與爻互相發明。
 〖案〗未受命,與臨九二同。臨、晉皆君子道長向用之卦也,然君子無急於乘勢趨時之意,當其臨也,至誠感物,如忘其勢,當其進也,守道優游,若將終身然,故一則曰未順命,一則曰未受命。
折中
341024335䷢晉象【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程傳〗受茲介福,以中正之道也。人能守中正之道,久而必亨,況大明在上而同德,必受大福也。
 〖集說〗
 ○ 楊氏時曰:六二以柔順處乎眾陰,而獨無應,是不見知也,故晉如愁如。然居中守正,素位而行,鬼神其福之矣。《詩》曰:「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此之謂也。
 ○ 何氏楷曰:《爾雅》云:「父之妣為王母。」小過六二遇妣,即此言王母,二五德同位應,二受介福,以其履中得正也。
折中
341124435䷢晉象【眾允之,志上行也。】
 〖程傳〗上行,上順麗於大明也。上從大明之君,眾志之所同也。
 〖集說〗
 ○ 李氏過曰:初之罔孚,眾未允也。二之愁如,猶有悔也。三德孚於眾,進得所願而悔亡也。
折中
341224535䷢晉象【鼫鼠貞厲,位不當也。】
 〖程傳〗賢者以正德宜在高位,不正而處高位,則為非據,貪而懼失則畏人,固處其地,危可知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履非其位,固其寵祿。鼫鼠之志,竊食黍稷而已。
折中
341324635䷢晉象【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程傳〗以大明之德,得下之附,推誠委任,則可以成天下之大功,是往而有福慶也。
折中
341424735䷢晉象【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程傳〗維用伐邑,既得吉而无咎,復云貞吝者,其道未光大也。以正理言之,尤可吝也,夫道既光大,則无不中正,安有過也。今以過剛自治,雖有功矣,然其道未光大,故亦可吝,聖人言盡善之道。
 〖案〗道未光,乃推原所以伐邑之故。蓋進之極,則於道必未光也,如勢位重,則有居成功之嫌,爵祿羈,則失獨行願之志,故必克治其私,然後高而不危,免於亢悔也。夬五之中未光同。
折中
341524836䷣明夷象【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涖眾,用晦而明。】
 〖程傳〗明所以照,君子无所不照,然用明之過,則傷於察,太察則盡事而无含弘之度,故君子觀明入地中之象,於涖眾也。不極其明察而用晦,然後能容物和眾,眾親而安。是用晦乃所以為明也。若自任其明,无所不察,則己不勝其忿疾,而无寬厚含容之德,人情睽疑而不安,失涖眾之道,適所以為不明也。古之聖人設前旒屏樹者,不欲明之盡乎隱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冕旒垂目,黈纊塞耳,無為清淨,民化不欺,若運其聰明,顯其智慧,民即逃其密綱,奸詐愈生。豈非藏明用晦,反得其明也。
 ○ 張子曰:不任察而不失其治也。
 ○ 林氏希元曰:用晦而明,不是以晦為明,亦不是晦其明。蓋雖明而用晦,雖用晦而明也。用晦而明,只是不盡用其明,蓋盡用其明,則傷於太察,而无含弘之道,惟明而用晦,則既不汶汶而暗,亦不察察而明,雖无所不照,而有不盡照者,此古先帝王所以涖眾之術也。
 ○ 何氏楷曰:晦其明,謂藏明於晦。晦而明,謂生明於晦。意實相發。
折中
341624936䷣明夷象【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本義〗唯義所在,不食可也。
 〖程傳〗君子遯藏而困窮,義當然也。唯義之當然,故安處而无悶,雖不食可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義所不食,則于飛攸往,義所當行亦明矣,去之可不速乎,此伯夷太公之事。
折中
341725036䷣明夷象【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程傳〗六二之得吉者,以其順處而有法則也。則,謂中正之道。能順而得中正,所以處明傷之時,而能保其吉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明夷之下三爻,惟六二有救之之誠,上三爻惟六五無去之之心,皆中順之臣也。
 ○ 王氏申子曰:以柔順處之而不失其中正之則,昔者文王用明夷之道,其如是乎。
折中
341825136䷣明夷象【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程傳〗夫以下之明,除上之暗,其志在去害而已,如商周之湯武,豈有意於利天下乎。得其大首,是能去害而大得其志矣。志苟不然,乃悖亂之事也。
折中
341925236䷣明夷象【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程傳〗入于左腹,謂以邪僻之道,入于君而得其心意也,得其心,所以終不悟也。
折中
342025336䷣明夷象【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程傳〗箕子晦藏,不失其貞固,雖遭患難,其明自存,不可滅息也。若逼禍患,遂失其所守,則是亡其明,乃滅息也。古之人,如揚雄者是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六五之於上六,正之則勢不敵,救之則力不能,去之則義不可,此最難處者也,如箕子而後可,箕子之處於此,身可辱也,而明不可息也。
折中
342125436䷣明夷象【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本義〗照四國,以位言。
 〖程傳〗初登于天,居高而明,則當照及四方也,乃被傷而昏暗,是後入于地,失明之道也。失則,失其道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則者,不可踰之理,失則所以為紂,順則所以為文王。
折中
342225537䷤家人象【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本義〗身脩則家治矣。
 〖程傳〗正家之本,在正其身。正身之道,一言一動,不可易也。君子觀風自火出之象,知事之由內而出,故所言必有物,所行必有恒也。物,謂事實。恒,謂常度法則也。德業之著於外,由言行之謹於內也,言慎行脩,則身正而家治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物,事也。言必有事,即口無擇言。行必有常,即身無擇行,正家之義,脩於近小,言之與行,君子樞機。出身加人,發邇化遠,故舉言行以為之誡。
 ○ 楊氏時曰:言忠信則有物,行篤敬則有常。
 ○ 胡氏炳文曰:風自火出,一家之化,自吾言行出,皆由內及外,自然薰蒸而成者也。
 ○ 俞氏琰曰:齊家之道,自脩身始,此風自火出,所以為家人之象也。君子知風之自,於是齊家以脩身為本,而脩身以言行為先,言必有物而无妄,行必有恒而不改。物,謂事實,言而誠實則有物,不誠實,則無物也。恒,謂常度,行而常久則有恒,不常久,則無恒也。
折中
342325637䷤家人象【閑有家,志未變也。】
 〖本義〗志未變而豫防之。
 〖程傳〗閑之於始,家人志意未變動之前也。正志未流散,變動而閑之,則不傷恩,不失義,處家之善也,是以悔亡。志變而後治,則所傷多矣,乃有悔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忘閑焉則志變矣,及其未變而閑之,故悔亡。
 ○ 楊氏簡曰:治家之道,當防閑其初,及其心志未變而閑之以禮,邪僻之意,無由而興矣。
折中
342425737䷤家人象【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程傳〗二以陰柔居中正,能順從而卑巽者也,故為婦人之貞吉也。
 〖案〗六二六四之為順同,順者女之貞也,四位高,故曰順在位,二位卑,故曰順以巽。
折中
342525837䷤家人象【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程傳〗雖嗃嗃,於治家之道未為甚失,若婦子嘻嘻,是无禮法,失家之節,家必亂矣。
 〖集說〗
 ○ 王氏弼曰:以陽處陽,剛嚴者也。處下體之極,為一家之長者也。行與其慢,寧過乎恭,家與其瀆,寧過乎嚴,是以家人雖嗃嗃悔厲,猶得其道。婦子嘻嘻,乃失其節也。
折中
342625937䷤家人象【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程傳〗以巽順而居正,位正而巽順,能保有其富者也,富家之大吉也。
 〖集說〗
 ○ 俞氏琰曰:《禮運》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豈以多財為吉哉,以順居之,則滿而不溢,可以保其家而長守其富,吉孰大焉。
折中
342726037䷤家人象【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本義〗程子曰:夫愛其內助,婦愛其刑家。
 〖程傳〗王假有家之道者,非止能使之順從而已,必致其心化誠合,夫愛其內助,婦愛其刑家,交相愛也。能如是者,文王之妃乎。若身脩法立而家未化,未得為假有家之道也。
 〖集說〗
 ○ 郭氏雍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同大順而無逆焉者,交相愛之義也。
 ○ 龔氏煥曰:交相愛則一家之父子兄弟,夫婦長幼,莫不相愛,非特夫婦而已也。
折中
342826137䷤家人象【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本義〗謂非作威也,反身自治,則人畏服之矣。
 〖程傳〗治家之道,以正身為本,故云反身之謂。爻辭謂治家當有威嚴,而夫子又復戒云:當先嚴其身也。威嚴不先行於己,則人怨而不服。故云:威如而吉者,能自反於身也。孟子所謂: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威非外求,反諸身而已,反身則正,正則誠,誠則不怒而威,後世不知所謂威嚴者,正其身也,或不正而尚威怒,則父子相夷,愈不服矣,安得吉。
 ○ 郭氏雍曰:《象》明「言有物而行有恒」,而此又言反身之謂者,家人之道,所以成始成終者,脩身而已。
 ○ 趙氏汝楳曰:爻於初言閑,三言嗃嗃,上言威。聖人慮後世以為威嚴有餘,而親睦不足,故特釋之以反身。謂威如者,非嚴厲以為威。反求諸己而已。
折中
342926238䷥睽象【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本義〗二卦合體,而性不同。
 〖程傳〗上火下澤,二物之性違異,所以為睽離之象。君子觀睽異之象於大同之中,而知所當異也。夫聖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於世俗所同者,則有時而獨異。蓋於秉彜則同矣,於世俗之失則異也。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
 〖集說〗
 ○ 荀氏爽曰:火性炎上,澤性潤下,故曰睽也。大歸雖同,小事當異,百官殊職,四民異業,文武並用,威德相反,共歸於治,故曰君子以同而異也。
 ○ 項氏安世曰:同象兌之說,異象離之明。
折中
343026338䷥睽象【見惡人,以辟咎也。】
 〖程傳〗睽離之時,人情乖違,求和合之,且病其不能得也,若以惡人而拒絕之,則將眾仇於君子,而禍咎至矣,故必見之,所以免避怨咎也。无怨咎,則有可合之道。
折中
343126438䷥睽象【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本義〗本其正應,非有邪也。
 〖程傳〗當睽之時,君心未合,賢臣在下,竭力盡誠,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迎逢也,巷非邪僻由徑也,故夫子特云「遇主于巷,未失道也」,未非此也,非必謂失道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處上下睽離之時,不得不委曲以求合,故曰未失道,言於正道未為失也。
折中
343226538䷥睽象【見輿曳,位不當也。无初有終,遇剛也。】
 〖程傳〗以六居三,非正也。非正則不安,又在二陽之間,所以有如是艱戹,由位不當也。无初有終者,終必與上九相遇而合,乃遇剛也。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離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終睽之理,故賢者順理而安行,知者知幾而固守。
 〖集說〗
 ○ 胡氏瑗曰:「无初有終,遇剛也」者,言初為上之見疑,然終則知己之誠而與之應,是六三所遇得剛明之人也。
 〖案〗爻有兩喻,而《象傳》偏舉者,舉其重者也,此舉見輿曳,以乘剛也,困三舉據于蒺藜,亦以乘剛也,易例乘剛之危最甚。
折中
343326638䷥睽象【交孚无咎,志行也。】
 〖程傳〗初四皆陽剛君子,當睽乖之時,上下以至誠相交,協志同力,則其志可以行,不止无咎而已。卦辭但言无咎,夫子又從而明之,云可以行其志,救時之睽也。蓋以君子陽剛之才,而至誠相輔,何所不能濟也。唯有君子,則能行其志矣。
折中
343426738䷥睽象【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程傳〗爻辭但言厥宗噬膚,則可以往而无咎。《象》復推明其義,言人君雖己才不足,若能信任賢輔,使以其道深入於己,則可以有為,是往而有福慶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二以五為主,而委曲以入之,巷雖曲而通諸道。遇主于巷,將以行道,非為邪也。五以二為宗而親之,二五以中道相應,當睽之時,其間也微而易合,如膚之柔,噬之則人,豈獨无咎,又將有慶。二五陰陽正應,故其辭如此。
 ○ 何氏楷曰:厥宗既噬膚矣,往則有相合之慶,蓋決之也。
折中
343526838䷥睽象【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程傳〗雨者,陰陽和也。始睽而能終和,故吉也。所以能和者,以群疑盡亡也。其始睽也,无所不疑,故云群疑。睽極而合,則皆亡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群疑亡者,往與三合,如雨之和,向之見豕、見鬼、張弧之疑,併消釋矣,故曰「群疑亡也」。
 ○ 王氏安石曰:上九睽極有應而疑之,夫睽之極,則物有似是而非者,雖明猶疑,疑之已甚,則以無為有,無所不至,況於不明者乎。上九剛過中,用明而過者也,故其始不能無疑。
 ○ 《朱子語類》云:諸爻立象,聖人必有所據,非是白撰,但今不可考耳。到孔子方不說象,如見豕負塗、載鬼一車之類,孔子只說群疑亡也,便見得上面許多,皆是狐惑可疑之事而已。到後人解說,便多牽強。
 ○ 趙氏汝楳曰:怪力亂神,聖人所不語,而此卦言之甚詳,故聖人斷之曰疑。蓋心疑則境見,心明則疑亡,知此者,志怪之書可焚,無鬼之論可熄。
 ○ 王氏申子曰:孤生於睽,睽生於疑,今群疑既亡,則睽而合,合而和,所以吉也。
折中
343626939䷦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脩德。】
 〖程傳〗山之峻阻,上復有水,坎水為險陷之象,上下險阻,故為蹇也。君子觀蹇難之象,而以反身脩德,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脩。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故遇艱蹇,必自省於身有失而致之乎,是反身也。有所未善,則改之。无歉於心,則加勉,乃自脩其德也,君子脩德以俟時而已。
 〖集說〗
 ○ 呂氏大臨曰:山上有水,水行不利,不得其地,故蹇也。水行不得其地,猶君子之行不得於人。不得於人,反求諸已而已,故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知,禮人不荅反其敬。
 ○ 《朱子語類》云:潘謙之書曰:蹇與困相似,致命遂志,反身脩德亦一般,殊不知不然。《象》曰「澤无水,困」,處困之極,事無可為者,故只得致命遂志,若蹇則猶可進步,如山上之泉,曲折多艱阻,然猶可行,故教人以反身脩德,只觀澤无水困,與山上有水蹇二句,便全不同。
 ○ 項氏安世曰:反身象艮之背,脩德象坎之勞。
折中
343727039䷦蹇象【往蹇來譽,宜待也。】
 〖程傳〗方蹇之初,進則益蹇,時之未可進也,故宜見幾而止,以待時可行而後行也。諸爻皆蹇往而善來,然則无出蹇之義乎?曰:在蹇而往,則蹇也,蹇終則變矣,故上已有碩義。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往而行險,不如居易以俟之為宜也。
 ○ 龔氏煥曰:居止之初,去險尚遠,見險而即止,《彖傳》之所謂知也。
折中
343827139䷦蹇象【王臣蹇蹇,終无尤也。】
 〖本義〗事雖不濟,亦无可尤。
 〖程傳〗雖艱戹於蹇時,然其志在濟君難,雖未能成功,然終无過尤也。聖人取其志義而謂其无尤,所以勸忠藎也。
 〖集說〗
 ○ 侯氏行果曰:二上應於五,五在坎中,險而又險,志在匡弼,匪惜其躬,故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輔君以此,終无尤也。
折中
343927239䷦蹇象【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程傳〗內,在下之陰也。方蹇之時,陰柔不能自立,故皆附於九三之陽而喜愛之。九之處三,在蹇為得其所也。處蹇而得下之心,可以求安,故以來為反,猶春秋之言歸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內卦三爻,唯九三一陽,居二陰之上,是內之所恃,故云內喜之也。
折中
344027339䷦蹇象【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程傳〗四當蹇之時,居上位,不往而來,與下同志,固足以得眾矣。又以陰居陰,為得其實,以誠實與下,故能連合而下之。二三亦各得其實,初以陰居下,亦其實也。當同患之時,相交以實其合可知,故來而連者,當位以實也。處蹇難,非誠實何以濟?當位不曰正而曰實,上下之交,主於誠實,用各有其所也。
 〖集說〗
 ○ 荀氏爽曰:處正承陽,故曰當位實也。
 ○ 沈氏該曰:四當位可進,而陰柔不能獨濟,來而承五,連於陽實,則得所輔也。
 ○ 姜氏寶曰:以陰比於陽,陽為實,故云傳以為誠實之實,未然。
 〖案〗荀氏、沈氏、姜氏之說皆是,然如此,則當位兩字,宜著。九五說,言當尊位者有實德也,如「敵剛也」之例。
折中
344127439䷦蹇象【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程傳〗朋者,其朋類也。五有中正之德,而二亦中正,雖大蹇之時,不失其守,蹇與蹇以相應助,是以其中正之節也。上下中正而弗濟者,臣之才不足也。自古守節秉義,而才不足以濟者,豈少乎。漢李固、王允,晉周顗、王導之徒是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得位履中,不改其節,則同志者自遠而來,故曰朋來。
 〖案〗蹇卦之義,在乎進止得宜,爻之往來,即進止也。九五雖不言往來,而傳明其為中節,則進止之宜不失,可以濟難而不至於犯難矣。裴度云,朝延處置得宜,有以服其心,其中節之謂乎。
折中
344227539䷦蹇象【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程傳〗上六應三而從五,志在內也。蹇既極而有助,是以碩而吉也。六以陰柔當蹇之極,密近剛陽中正之君,自然其志從附以來自濟,故利見大人,謂從九五之貴也,所以云從貴,恐人不知大人為指五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內與貴,皆五之謂。
折中
344327640䷧解象【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程傳〗天地解散而成雷雨,故雷雨作而為解也,與明兩而作離語不同。赦,釋之。宥,寬之。過失則赦之可也,罪惡而赦之,則非義也,故寬之而已。君子觀雷雨作解之象,體其發育,則施恩仁,體其解散,則行寬釋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寬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
 ○ 趙氏汝楳曰:雷者天之威,雨者天之澤,威中有澤,猶刑獄之有赦宥。
折中
344427740䷧解象【剛柔之際,義无咎也。】
 〖程傳〗初四相應,是剛柔相際接也。剛柔相際,為得其宜,艱既解而處之,剛柔得宜,其義无咎也。
 〖集說〗
 ○ 蔡氏淵曰:柔居解初,而承剛應剛,得剛柔交際之宜,難必解矣,故曰義无咎也。
 〖案〗初本以居最內最後,得來復之義,故无咎。孔子恐人謂其一無所為也,故以從陽補其義,在後之例,與遯初同。
折中
344527840䷧解象【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程傳〗所謂貞吉者,得其中道也。除去邪惡,使其中直之道得行,乃正而吉也。
 〖案〗黃者中也,矢者直也。人臣之道,固主乎直,然直而不中,則有以嫉惡去邪而激成禍亂者多矣。得中道正釋得黃矢之義。
折中
344627940䷧解象【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程傳〗負荷之人,而且乘載,為可醜惡也。處非其據,德不稱其器,則寇戎之致,乃己招取,將誰咎乎?聖人又於《繫辭》明其致寇之道,謂作易者其知盜乎。盜者乘釁而至,苟無釁隙,則盜安能犯?負者小人之事,乘者君子之器,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非其所能安也,故盜乘釁而奪之。小人而居君子之位,非其所能堪也,故滿假而陵慢其上,侵暴其下,盜則乘其過惡而伐之矣。伐者,聲其罪也。盜,橫暴而至者也。貨財而輕慢其藏,是教誨乎盜使取之也。女子而夭冶其容,是教海淫者使暴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是招盜使奪之也,皆自取之之謂也。
 〖集說〗
 ○ 雷氏思曰:負且乘,小人自以為榮,而君子所恥,故可醜。寇小則為盜,大則為戎,任使非人,則變解而蹇,天下起戎矣。
 〖案〗雷氏說,極得此《傳》及《繫傳》之意,此《傳》所謂致戎,《繫傳》所謂「盜斯伐之」,皆謂有國家者也。
折中
344728040䷧解象【解而拇,未當位也。】
 〖程傳〗四雖陽剛,然居陰,於正疑不足,若復親比小人,則其失正必矣,故戒必解其拇,然後能來君子,以其處未當位也。解者,本合而離之也,必解拇而後朋孚,蓋君子之交,而小人容於其間,是與君子之誠未至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四之所自處者不當,宜小人之所附麗也。必解去之,然後孚於其朋。朋,剛陽之類。拇,在下之陰。
 〖案〗德非中正,而應初比三,故曰未當位。
折中
344828140䷧解象【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程傳〗君子之所解者,謂退去小人也。小人去,則君子之道行,是以吉也。
 〖集說〗
 ○ 吳氏曰慎曰:君子能有解,則小人退矣。小人若未退,則是君子未能解也。以小人之退,驗君子之解,雖不言有孚,而有孚之義明矣。
 〖案〗如鄭氏說,則須云君子果能有解,則雖小人亦信之,而回心易行,不待黜抑而自退矣。
折中
344928240䷧解象【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程傳〗至解終而未解者,悖亂之大者也。射之所以解之也,解則天下平矣。
 〖集說〗
 ○ 吳氏曰慎曰:天下之難,由小人作,群比如拇,邪媚如狐,鷙害如隼。解拇獲狐射隼而難解矣,故解卦以去小人為要義。
 〖案〗五以前所解者,但總名之為小人耳,此則曰悖,內亂外亂之別也,在有虞,則共驩者內亂也,三苗者外亂也。
折中
345028341䷨損象【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本義〗君子脩身所當損者,莫切於此。
 〖程傳〗山下有澤,氣通上潤與深下以增高,皆損下之象。君子觀損之象,以損於己,在脩己之道。所當損者,唯忿與欲,故以懲戒其忿怒,窒塞其意欲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兌說故懲忿,艮止故窒欲。
 ○ 孔氏穎達曰:懲者,息其既往。窒者,閉其將來。懲窒互文而相足也。
 ○ 楊氏時曰:損,德之脩也,所當損者惟忿欲而已。故九思始於視聽貌言,終於忿思難,見得思義者,以此。
 ○ 《朱子語類》:問「何以窒慾」,伊川云思,此莫是慾心一萌,當思禮義以勝之否?曰:然。
 ○ 王氏申子曰:和說則無忿,知止則無慾,故曰脩德之要也。
 〖案〗凡大象配兩體之德者,皆先內後外,故當以虞氏之說為是,益象亦然。
折中
345128441䷨損象【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本義〗尚、上通。
 〖程傳〗尚,上也。時之所崇用為尚,初之所尚者,與上合志也。四賴於初,初益於四,與上合志也。
 〖案〗易例,初九與六四雖正應,卻無往從之之義,在下位不援上也。惟損初爻言「遄往」,而《傳》謂「上合志」,蓋當損下益上之時故也。
折中
345228541䷨損象【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程傳〗九居二,非正也,處說,非剛也,而得中為善。若守其中德,何有不善,豈有中而不正者,豈有中而有過者。二所謂「利貞」,謂以中為志也,志存乎中,則自正矣。大率中重於正,中則正矣,正不必中也,能守中則有益於上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言九二所以能居而守貞,不損益之,良由居中,以中為志,故損益得其節適也。
 ○ 王氏宗傳曰:順從為事,則在己者所損多矣。以道自守,乃所以益之,故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中以為志,則在己者無失,而益上之實,亦無出諸此。
折中
345328641䷨損象【一人行,三則疑也。】
 〖程傳〗一人行而得一人,乃得友也。若三人行,則疑所與矣,理當損去其一人,損其餘也。
 〖案〗自二以上,皆可以三概之,不必正三人也。季文子三思,南容三復之類。
折中
345428741䷨損象【損其疾,亦可喜也。】
 〖程傳〗損其所疾,固可喜也。云亦,發語辭。
 〖集說〗
 ○ 項氏安世曰:能不吝其疾,自損以受之,使合志者得效其忠,豈非可喜之事哉。
 〖案〗易多言有喜,而此《傳》云「亦可喜也」,則此喜不主己身,乃主於使遄來而益我者有喜,故變文曰「可喜」者,他人之辭也。
折中
345528841䷨損象【六五元吉,自上祐也。】
 〖程傳〗所以得元吉者,以其能盡眾人之見,合天地之理,故自上天降之福祐也。
 〖案〗自上祐,以為正釋龜筮弗違亦可,然觀益二言朋龜不違,下又云享于帝吉,則帝者,又百神之主也,故此上祐亦是言天心克享,人神不能違也。
折中
345628941䷨損象【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程傳〗居上不損下而反益之,是君子大得,行其志也,君子之志,唯在益於人而已。
折中
345729042䷩益象【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敗。】
 〖本義〗風雷之勢,交相助益,遷善改過,益之大者,而其相益亦猶是也。
 〖程傳〗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二物相益者也。君子觀風雷相益之象,而求益於己。為益之道,无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也。見善能遷,則可以盡天下之善,有過能改,則无過矣。益於人者,无大於是。
 〖集說〗
 ○ 王氏弼曰:遷善改過,益莫大焉。
 ○ 胡氏炳文曰:雷與風自有相益之勢,速於遷善則過當益寡,決於改過則善當益純,是遷善改過,又自有相益之功也。
 ○ 蔣氏悌生曰:風雷相益,迅速不遲,君子法之,見善則即遷,知過必速改,不可猶豫。
 ○ 何氏楷曰:咸言速,心之德通於虛也。不損不虛。懲忿窒欲,損之又損,致虛以復其為咸。恒言久,心之德凝於實也。不益不實,遷善改過,益之又益,充實而成其為恒。
 〖案〗雷者動陽氣者也,故人心奮發而勇於善者如之。風者散陰氣者也,故人心蕩滌以消其惡者如之。
折中
345829142䷩益象【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本義〗下本不當任厚事,故不如是,不足以塞咎也。
 〖程傳〗在下者本不當處厚事。厚事,重大之事也,以為在上所任,所以當大事,必能濟大事,而致元吉,乃為无咎。能致元吉,則在上者任之為知人,己當之為勝任,不然,則上下皆有咎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得益者非以是而自私也,故損之上,利有攸往,得臣无家。益之初,利用為大作。為大作者,當為大益之事也。然在下而為大益之事,位未崇也,誠未孚也,必元吉然後无咎,以其位非厚事之地也。
 ○ 《朱子語類》云:利用大作,《象》曰:「下不厚事也」。自此推之,則凡居下者不當厚事。如子之於父,臣之於君。僚屬之於官長,皆不可以踰分越職。縱可爲,亦須是盡善方能無過。所以有元吉无咎之戒也。
折中
345929242䷩益象【或益之,自外來也。】
 〖本義〗或者,眾无定主之辭。
 〖程傳〗既中正虛中,能受天下之善而固守,則有有益之事,眾人自外來益之矣。或曰:自外來豈非謂五乎?曰如二之中正虛中,天下孰不願益之,五為正應,固在其中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自外來者,明益之者從外而來,不召而至也。
 ○ 楊氏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亦猶損六五之或益之,自上祐也,皆言本無求益之意,而益自至也。曰自外來,言非中心之所期,自外而至也。
折中
346029342䷩益象【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本義〗益用凶事,欲其困心衡慮而固有之也。
 〖程傳〗六三益之獨可用於凶事者,以其固有之也,謂專固自任其事也。居下當稟承於上,乃專任其事,唯救民之凶災,拯時之艱急,則可也,乃處急難變故之權宜,故得无咎,若平時則不可也。
 〖集說〗
 ○ 龔氏煥曰:益之以凶事,雖曰災自外來,而己乃受益,乃其己分之所固有者,非自外來也。
折中
346129442䷩益象【告公從,以益志也。】
 〖程傳〗爻辭但云,得中行則告公而獲從。《象》復明之曰:告公而獲從者,告之以益天下之志也,志苟在於益天下,上必信而從之,事君者不患上之不從,患其志之不誠也。
 〖集說〗
 ○ 龔氏煥曰:六四之告公,以益民為志,故得見從也。
折中
346229542䷩益象【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程傳〗人君有至誠惠益天下之心,其元吉不假言也,故云勿問之矣。天下至誠懷吾德以為惠,是其道大行,人君之志得矣。
 〖集說〗
 ○ 崔氏憬曰:損上之時,一以損己為念,雖有孚惠心及下,終不言以彰已功,故曰有孚惠心勿問。問,猶言也。如是獲元吉,且為下所信而懷己德,故曰有孚惠我德。君雖不言,人惠其德,則我大得志也。
 ○ 張氏振淵曰:惠出於心,又何問焉。大得志,非以民之惠我為得志,以我足以致民惠我為得志也。
折中
346329642䷩益象【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本義〗莫益之者,猶從其求益之偏辭而言也。若究而言之,則又有擊之者矣。
 〖程傳〗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眾人所同。欲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則與眾同利,无侵於人,人亦欲與之。若切於好利,蔽於自私,求自益以損於人,則人亦與之力爭,故莫肯益之而有擊奪之者矣。云莫益之者,非其偏己之辭也。苟不偏己,合於公道,則人亦益之,何為擊之乎。既求益於人,至於甚極,則人皆惡而欲攻之,故擊之者自外來也。人為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六二中正虛己,益之者自外而至是也,苟為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上九求益之極,擊之者自外而至是也。《繫辭》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易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君子言動與求,皆以其道乃完善也,不然則取傷而凶矣。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二不求益而或益之,自外來也。上求益而或擊之,亦自外來也。孰有以來之,五之吉,由中心之有孚。上之凶,由立心之勿恒。吉凶之道,未有不自心生者。
折中
346429743䷪夬象【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本義〗澤上於天,潰決之勢也。施祿及下,潰決之意也。居德則忌,未詳。
 〖程傳〗澤,水之聚也,而上於天至高之處,故為夬象。君子觀澤決於上而注溉於下之象,則以施祿及下,謂施其祿澤以及於下也。觀其決潰之象,則以居德則忌。居德,謂安處其德。則,約也。忌,防也。謂約立防禁,有防禁則无潰散也。王弼作「明忌」,亦通。不云澤在天上,而云澤上於天,上於天,則意不安而有決潰之勢,云在天上,乃安辭也。
 〖案〗澤上於天,所謂稽天之浸也,必潰決無疑矣。財聚而不散則悖出,故君子以施祿及下。居身無所畏忌,則滿而溢,故君子之居德也,則常存畏忌而已。《禮》曰:積而能散。《書》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夫如是,則何潰決之患之有。
折中
346529843䷪夬象【不勝而往,咎也。】
 〖程傳〗人之行,必度其事可為,然後決之,則无過矣。理不能勝而且往,其咎可知。凡行而有咎者,皆決之過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謂非往之為咎,不能度其可勝而後往之為咎也。
 ○ 谷氏家杰曰:夬之道,其危乃光,勝心不可有也,況不勝而往乎。
折中
346629943䷪夬象【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程傳〗莫夜有兵戎,可懼之甚也,然可勿恤者,以自處之善也。既得中道,又知惕懼,且有戒備,何事之足恤也。九居二雖得中,然非正,其為至善何也?曰:陽決陰,君子決小人而得中,豈有不正也。知時識勢,學易之大方也。
 〖集說〗
 ○ 張子曰:能得中道,故剛而不暴。
 ○ 蘇氏軾曰:能靜而不忘警,能警而不用,得中道矣。與大壯九二貞占同,故皆稱其得中。
 〖案〗有戎勿恤者,謂不輕於即戎也,此所以為得中道。
折中
346730043䷪夬象【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程傳〗牽梏於私好,由无決也。君子義之與比,決於當決,故終不至於有咎也。
 〖集說〗
 ○ 黃氏淳耀曰:終對始言之,始雖若濡有慍,終必決去而无咎也。
折中
346830143䷪夬象【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程傳〗九處陰,位不當也。以陽居柔,失其剛決,故不能強進,其行次且,剛然後能明。處柔則遷,失其正性,豈復有明也。故聞言而不能信者,蓋其聰聽之不明也。
 〖案〗四與陰尚隔,位不當者,借爻位以明四之未當事任,而欲次且前進之非宜也。
折中
346930243䷪夬象【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本義〗《程傳》備矣。
 〖程傳〗卦辭言夬夬,則於中行為无咎矣。《象》復盡其義,云「中未光也」。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五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決之,雖行於外,不失中正之義,可以无咎。然於中道未得為光大也。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夫子於此,示人之意深矣!
 〖集說〗
 ○ 張子曰:陽近於陰,不能無累,故必正其行,然後免咎。
 ○ 趙氏汝楳曰:它卦貴於中行,此爻乃止於无咎,其亦體兌之說,溺於上而致然乎,故於中為未光也。
 〖案〗張子之說極是,蓋因中未光,故貴於中行,非謂雖中行而猶未光也。
折中
347030343䷪夬象【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程傳〗陽剛君子之道,進而益盛。小人之道,既已窮極,自然消亡,豈復能長久乎。雖號咷无以為也,故云「終不可長也」。先儒以卦中有「孚號」「惕號」,欲以「无號」為「无號」作去聲,謂无用更加號令,非也。一卦中適有兩去聲字,一平聲字,何害?而讀易者,率皆疑之,或曰:聖人之於天下,雖大惡未嘗必絕之也,今直使之無號,謂必有凶可乎?曰:夬者,小人之道,消亡之時也,決去小人之道,豈必盡誅之乎。使之變革,乃小人之道亡也,道亡乃其凶也。
折中
347130444䷫姤象【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程傳〗風行天下,无所不周,為君后者觀其周徧之象,以施其命令,周誥四方也。風行地上與天下有風,皆為周徧庶物之象,而行於地上,徧觸萬物則為觀,經歷觀省之象也。行於天下,周徧四方,則為姤,施發命令之象也。諸《象》,或稱先王,或稱后,或稱君子、大人。稱先王者,所以立法制,建國作樂,省方敕法,閉關、育物、享帝皆是也。稱后者,后王之所為也,財成天地之道,施命誥四方是也。君子,則上下之通稱。大人者,王公之通稱。
 〖集說〗
 ○ 龔氏煥曰:「天下有風,姤」,與「風行地上,觀」相似,故在姤則曰「施命誥四方」,在觀則曰「省方觀民設教」。曰施曰誥,自上而下,天下有風之象也。曰省曰觀,周歷徧覽,風行地上之象也。
 〖案〗巽之申命,因有積弊而振飭之也,姤之施命,與巽正同,蓋在三畫之卦為巽者,在六畫之卦即為姤也。施命、申命,所以消隱慝,除積弊,法風之吹散伏陰也。
折中
347230544䷫姤象【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本義〗牽,進也,以其進,故止之。
 〖程傳〗牽者,引而進也。陰始生而漸進,柔道方牽也。繫之于金柅,所以止其進也。不使進,則不能消正道,乃貞吉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柔道牽者,陰柔之道,必須有所牽繫也。
 ○ 鄭氏汝諧曰:此羸豕也,力雖微而其志則蹢躅,惟信其蹢躅,則不可不有所牽制,故曰柔道牽也。
 ○ 趙氏汝楳曰:姤之初言繫言牽,惡陰之長而止之也。
折中
347330644䷫姤象【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程傳〗二之遇初,不可使有二於外,當如包苴之有魚。包苴之魚,義不及於賓客也。
 〖集說〗
 ○ 吳氏曰慎曰:九二既包有魚,則當盡其防制之責。以義言之,不可使遇於賓也。若不制而使遇於賓,則失其義矣。
折中
347430744䷫姤象【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程傳〗其始志在求遇於初,故其行遲遲。未牽,不促其行也。既知危而改之,故未至於大咎也。
 〖集說〗
 ○ 郭氏雍曰:无膚次且之厲,蓋未嘗牽勉,而妄行焉,是以至此。
 〖案〗易中言牽者,自小畜至此,皆當為牽制之義。
折中
347530844䷫姤象【无魚之凶,遠民也。】
 〖本義〗民之去己,猶己遠之。
 〖程傳〗下之離,由己致之。遠民者,己遠之也。為上者有以使之離也。
 〖集說〗
 ○ 余氏本曰:言其使民失道,無以結民之心,致民之去己,由己之遠乎民也。
 〖案〗九四因與陰相應,故惡而欲遠之,正如夬三「壯于頄」之意,徒欲遠之而不能容之制之,此所以包无魚也。君子之於小人也,惟其能容之,是以能制之。不能容之,則彼自絕矣。欲以力制,不亦難乎。《書》曰「民可近,不可下」,此之謂也。
折中
347630944䷫姤象【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程傳〗所謂含章,謂其含蘊中正之德也。德充實,則成章而有輝光。命,天理也。舍,違也。至誠中正,屈己求賢,存志合於天理,所以有隕自天,必得之矣。
 〖集說〗
 ○ 蘇氏軾曰:陰長而消陽,天之命也。有以勝之,人之志也。君子不以命廢志,故九五之志堅,則必有自天而隕者。言人之至者,天不能勝也。
 ○ 楊氏啓新曰:陰陽迭勝,天運自然,而心心念念,不舍天命。以靜制之,此所以挽回造化也。
 〖案〗《詩》云:「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故「有隕自天」,謂天時既至而瓜隕也。雖天命之必然,亦由君子積誠脩德,與之符會,故曰「志不舍命」。
折中
347731044䷫姤象【姤其角,上窮吝也。】
 〖程傳〗既處窮上,剛亦極矣。是上窮而致吝也。以剛極居高而求遇,不亦難乎。
 〖案〗不與陰遇雖无咎,然君子終以不能濟時為可羞,為其身在事外,所處之窮故爾。
折中
347831145䷬萃象【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本義〗除者脩而聚之之謂。
 〖程傳〗澤上於地為萃聚之象,君子觀萃象,以除治戎器,用戒備於不虞。凡物之萃,則有不虞度之事,故眾聚則有爭,物聚則有奪,大率既聚則多故矣。故觀萃象而戒也。除,謂簡治也,去弊惡也。除而聚之,所以戒不虞也。
 〖集說〗
 ○ 王氏弼曰:聚而無防,則眾生心。
 ○ 《朱子語類》云:大凡物聚眾盛,處必有爭,故當豫為之備。又澤本當在地中,今卻上於地上,是水盛有潰決奔突之憂,故取象如此。
 ○ 王氏申子曰:澤上有地,臨,則聚澤者地岸也。澤上於地,萃,則聚澤者隄防也。以地岸而聚澤,則無隄防之勞,以隄防而聚澤,則有潰決之憂,故君子觀此象為治世之防,除治其戎器,以為不虞之戒。若以治安而忘戰守之備,則是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也,其可乎。
折中
347931245䷬萃象【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程傳〗其心志為同類所惑亂,故乃萃於群陰也,不能固其守,則為小人所惑亂而失其正矣。
 〖集說〗
 ○ 李氏簡曰:非其志惑亂,必無舍應亂萃之理。
折中
348031345䷬萃象【引吉无咎,中未變也。】
 〖程傳〗萃之時以得聚為吉,故九四為得上下之萃。二與五雖正應,然異處有間,乃當萃而未合者也,故能相引而萃,則吉而无咎,以其有中正之德,未遽至改變也,變則不相引矣。或曰:二既有中正之德,而《象》云未變,辭若不足,何也?曰:羣陰比處,乃其類聚方萃之時,居其間能自守不變,遠須正應,剛立者能之。二陰柔之才,以其有中正之德,可覬其未至於變耳,故象舍其義以存戒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中末變」者,蓋六二所守之中道,不以為上所引而有所變也。
 〖案〗此「中未變」,與比二「不自失」之意同,《中庸》所謂「不變塞焉」,孟子所謂「達不離道者」是也。
折中
348131445䷬萃象【往无咎,上巽也。】
 〖程傳〗上居柔說之極,三往而无咎者,上六巽順而受之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動之四,故上巽。
 ○ 鄭氏汝諧曰:下二陰皆萃於陽矣,三獨無附,故咨嗟怨歎而无攸利。雖然,當萃之時,下欲萃於上,上亦欲下之萃於我,三不以無應之故,能往歸於上,雖小吝而亦可以无咎。上非上六,謂在上之陽也。
折中
348231545䷬萃象【大吉无咎,位不當也。】
 〖程傳〗以其位之不當,疑其所為未能盡善,故云必得大吉,然後為无咎也。非盡善,安得為大吉乎。
 〖集說〗
 ○ 蘇氏軾曰:非其位而有聚物之權,非大吉,則有咎矣。
 ○ 郭氏雍曰:四得上下之聚而非君位,故言不當也。
 ○ 鄭氏汝諧曰:其位近,其德同,其為下之所歸亦同,自非所為至善,則其君病之,烏能无咎?戒之也。凡言位不當,其義不一,此所謂不當者,為其以剛陽迫近其君也。
 ○ 熊氏良輔曰:九四九五,皆萃之主。九五,在上之萃也;九四,在下之萃也。故九五曰「萃有位」,而四《象》曰「位不當」。「大吉无咎」者,上比於君,以臣而有君萃之象,疑於有咎故也。
 〖案〗鄭氏謂凡言位不當,其義不一者是已。然須知是借爻位之當不當,以發明其德與時位之當不當。
折中
348331645䷬萃象【萃有位,志未光也。】
 〖本義〗未光,謂匪孚。
 〖程傳〗《象》舉爻上句,王者之志,必欲誠信著於天下,有感必通,含生之類,莫不懷歸,若尚有匪孚,是其志之未光大也。
 〖集說〗
 ○ 龔氏煥曰:五有其位者也,徒有其位,故人或匪孚,此志之所以未光也。
 ○ 胡氏炳文曰:四必大吉而後无咎,位不當也。五有位矣,而匪孚,志猶未光也。然則欲當天下之萃者,不可無其位,有其位,又不可無其德。
折中
348431745䷬萃象【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程傳〗小人所處,常失其宜。既貪而從欲,不能自擇安地,至於困窮,則顛沛不知所為,六之涕洟,蓋不安於處上也。君子慎其所處,非義不居,不幸而有危困,則泰然自安,不以累其心。小人居不擇安,常履非據,及其窮迫,則隕穫躁撓,甚至涕洟,為可羞也。未者,非遽之辭,猶俗元未便也。未便能安於上也。陰而居上,孤處无與,既非其據,豈能安乎。
 〖集說〗
 ○ 趙氏光大曰:言危懼而不敢自安於上,操心危,慮患深,安得晏然而已乎。
 〖案〗上,猶外也。雖在外而不敢自安,如舜之耕歷山,周公之處東國,必號泣嘵嘵,求萃於君父而後已也。
折中
348531846䷭升象【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本義〗王肅本順作慎,今案:他書引此,亦多作慎,意尤明白,蓋古字通用也,說見上篇蒙卦。
 〖程傳〗木生地中,長而上升,為升之象。君子觀升之象,以順脩其德,積累微小以至高大也。順則可進,逆乃退也。萬物之進,皆以順道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學業之充實,道德之崇高,皆由積累而至,積小所以成高大,升之義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木之生也,一日不長則枯。德之進也,一息不慎則退。必念念謹審,事事謹審,其德積小高大,當如木之升矣。
折中
348631946䷭升象【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程傳〗與在上者合志同升也。上,謂九二,從二而升,乃與二同志也。能信從剛中之賢,所以大吉。
 〖集說〗
 ○ 呂氏大臨曰:初六以柔居下,當升之時,柔進而上,雖處至下,志與三陰同升,眾之所允,無所不利,故曰允升大吉。
 〖案〗呂氏以上為上體三陰者是。
折中
348732046䷭升象【九二之孚,有喜也。】
 〖程傳〗二能以孚誠事上,則不唯為臣之道无咎而已,可以行剛中之道,澤及天下,是有喜也。凡《象》言有慶者,如是則有福慶及於物也。言有喜者,事既善而又有可喜也。如大畜「童牛之梏元吉」,《象》云「有喜」,蓋梏於童則易,又免強制之難,是有可喜也。
折中
348832146䷭升象【升虛邑,无所疑也。】
 〖程傳〗入无人之邑,其進无疑阻也。
 〖集說〗
 ○ 蘇氏軾曰:九二以陽用陽,其升也果矣,故曰「升虛邑,无所疑也」。不言吉者,其為禍福未可知也,存乎其人而已。
 〖案〗乾四曰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果於進而无所疑,可乎?蘇氏之說善矣。
折中
348932246䷭升象【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本義〗以順而升,登祭於山之象。
 〖程傳〗四居近君之位而當升時,得吉而无咎者,以其有順德也。以柔居坤,順之至也。文王之亨于歧山,亦以順時而已。上順於上,下順乎下,已順處其義,故云順事也。
 〖案〗用賢以享於神明,是順神明之心而事之者也。
折中
349032346䷭升象【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程傳〗倚任賢才而能貞固,如是而升,可以致天下之大治,其志可大得也。君道之升,患无賢才之助爾,有助,則猶自階而升也。
 〖集說〗
 ○ 何氏楷曰:即《彖》所謂有慶、志行者也。
 〖案〗自初而升,至此而升極矣,故初曰「上合志」,此曰「大得志」。
折中
349132446䷭升象【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程傳〗昏冥於升極,上而不知已,唯有消亡,豈復有加益也。不富,无復增益也,升既極,則有退而无進也。
 〖集說〗
 ○ 胡氏瑗曰:上六既不達存亡之幾,以至於上位,固當消虛自損,不為尊大,以自至於富盛也。
 〖案〗胡氏之說善矣,然不曰「不息之貞」,「消不富也」,而曰「冥升在上」者,以在上明其位勢之滿盛,故當以自消損為貞也。
折中
349232547䷮困象【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本義〗水下漏,則澤上枯,故曰澤无水。致命,猶言授命,言持以與人而不之有也,能如是則雖困而亨矣。
 〖程傳〗澤无水,困乏之象也,君子當困窮之時,既盡其防慮之道而不得免,則命也,當推致其命以遂其志,知命之當然也。則窮塞禍患,不以動其心,行吾義而已。苟不知命,則恐懼於險難,隕穫於窮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為善之志乎。
 〖集說〗
 ○ 王氏弼曰:澤无水,則水在澤下,水在澤下,困之象也。處困而屈其志者小人也,君子固窮,道可志乎。
 ○ 鄭氏汝諧曰:知其不可求而聽其自至焉,致命也,在命者不可求,在志者則可遂,所謂從吾所好也。
 ○ 馮氏當可曰:君子之處困也,命在天而致之,志在我則遂之,困而安於困者,命之致也。困而有不困者,志之遂也。若小人處之,則凡可以求倖免者,無不為也,而卒不得免焉,則亦徒喪其所守而已矣。體坎險以致命,體兌說而遂志。
 ○ 何氏楷曰:致,猶委也。人不信其命,則死生禍福,營為百端。居貞之志,何以自遂。今一委之命,則不以命貳志者,夫且能以志立命。
折中
349332647䷮困象【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程傳〗幽不明也,謂益入昏暗,自陷於深困也,明則不至於陷矣。
折中
349432747䷮困象【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程傳〗雖困於所欲,未能施惠於人,然守其剛中之德,必能致亨而有福慶也。雖使時未亨通,守其中德,亦君子之道亨,乃有慶也。
 〖案〗二有中德,故能以酒食享祀而有福慶。
折中
349532847䷮困象【據于蒺藜,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程傳〗據于蒺藜,謂乘九二之剛,不安,猶藉刺也。不祥者,不善之徵。失其所安者,不善之效。故云「不見其妻,不祥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進阨於四,故困于石。退乘二之剛,故據于蒺藜。上其宮也,其宮可入,而以柔遇柔,非其配也,以此處困,不祥莫甚焉。
 〖案〗爻有眾喻,而《傳》偏舉一者,舉其重者也。易乘剛之義最重,故睽三見輿曳,此爻據于蒺藜,皆以其乘剛言之。
折中
349632947䷮困象【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程傳〗四應於初而隔於二,志在下求,故徐徐而來,雖居不當位為未善,然其正應相與,故有終也。
 〖集說〗
 ○ 蘇氏濬曰:四與五同為上六所掩,進而見掩,豈君子直遂之時耶,惟沈潛以養其晦,從容以俟其幾,故五曰乃徐,四曰徐徐,志在下矣,四位雖上而心則下也。然四、五合德,天下之事,終以舒徐濟之,故曰有與,又曰有終。
 ○ 何氏楷曰:五為近比,則四之所與者。
折中
349733047䷮困象【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程傳〗始為陰揜。无上下之與,方困未得志之時也。徐而有說,以中直之道,得在下之賢,共濟於困也。不曰中正,與二合者,云直乃宜也。直比正意差緩,盡其誠意,如祭祀然。以求天下之賢,則能亨天下之困,而享受其福慶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困窮而通,德辨而明,中正道行,志則大遂,故乃徐有說也。
折中
349833147䷮困象【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程傳〗為困所纏而不能變,未得其道也,是處之未當也。知動則得悔,遂有悔而去之,可出於困,是其行而吉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行而獲吉,故曰變乃通也。
 ○ 田氏疇曰:諸家皆以「吉行也」三字為一句,非也。蓋「動悔有悔吉」是句,「行也」是句。動悔有悔之所以吉者,以能行而得之也。行也二字,乃是解征吉之義。
折中
349933248䷯井象【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本義〗木上有水,津潤上行,井之象也。勞民者以君養民,勸相者使民相養,皆取井養之義。
 〖程傳〗木承水而上之,乃器汲水而出井之象,君子觀井之象,法井之德,以勞徠其民,而勸勉以相助之道也。勞徠其民,法井之用也。勸民使相助,法井之施也。
 〖集說〗
 ○ 張子曰:養而不窮,莫若勞民而勸相也。
 ○ 楊氏繪曰;水性潤下,能上潤於物者,井之用也。
 ○ 《朱子語類》云:木上有水,井,說者以為木是汲器,則後面卻有瓶,瓶自是瓦器,只是說水之津潤上行,至那木之杪,這便是井水上行之象。
 ○ 又云,草木之生,津潤皆上行,直至樹末,便是木上有水之義,如菖蒲葉,每晨葉尾皆有水如珠顆,雖藏之密室亦然,非露水也。問如此則井之義與?木上有水何預?曰:木上有水,便如水本在井底,卻能汲上來給人之食,故取象如此。
 ○ 李氏心傳曰:勸相,即相友相助相扶持之意。
 〖案〗《大象》「木上有水」,須以朱子之說為長,《彖傳》「巽乎水而上水」,則鄭氏桔橰之說,不妨並存也。勞民者,如巽風之布號令;勸相者,如坎水之相灌輸。
折中
350033348䷯井象【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本義〗言為時所棄。
 〖程傳〗以陰而居井之下,泥之象也。无水而泥,人所不食也。人不食,則水不上,无以及禽鳥。禽鳥亦不至矣。見其不能濟物,為時所舍置不用也,若能及禽鳥,是亦有所濟也。舍,上聲,與乾之時舍音不同。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下也者,以其最在井下,故為井泥也。時舍也者,人既不食,禽亦不向,是一時共棄舍也。
折中
350133448䷯井象【井谷射鮒,无與也。】
 〖程傳〗井以上出為功,二陽剛之才,本可濟用,以在下而上无應援,是以下比而射鮒。若上有與之者,則當汲引而上,成井之功矣。
 〖集說〗
 ○ 谷氏家杰曰:謂有泉而无與,與無泉而時棄者,自不可同也。
折中
350233548䷯井象【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本義〗行惻者,行道之人,皆以為惻。
 〖程傳〗井渫,治而不見食,乃人有才知而不見用,以不得行為憂惻也。既以不得行為惻,則豈免有求也。故求王明而受福,志切於行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井不以不食為憂,賢者不以不遇而惻。心惻者,行人也,行汲之人,為之求王者之明也。求王之明,豈朋比以干祿,為其見知於上,則福被生民,猶井汲而出,然後利及於人也。
 ○ 王氏申子曰:井渫而不為人所食,縱不自惻,行道之人,亦為之惻然矣。縱不求人之我用,人亦為之求之,以並受其福矣。
折中
350333648䷯井象【井甃无咎,脩井也。】
 〖程傳〗甃者,脩治於井也,雖不能大其濟物之功,亦能脩治不廢也,故无咎,僅能免咎而已。若在剛陽,自不至如是,如是則可咎矣。
 〖集說〗
 ○ 虞氏翻曰:脩,治也。以瓦甓壘井稱甃。
 ○ 蘇氏軾曰:脩,潔也,陽為動為實,陰為靜為虛,泉者所以為井也,動也實也,井者泉之所寄也,靜也虛也。初六最下,故曰泥。上六最上,故曰收。六四居其間而不失正,故曰甃。甃之於井,所以禦惡而潔井也,井待是而潔,故无咎。
折中
350433748䷯井象【寒泉之食,中正也。】
 〖程傳〗寒泉而可食,井道之至善者也,九五中正之德,為至善之義。
 〖案〗《詩》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蓋不中則源不常裕而不寒也。又云:「冽彼下泉,浸彼苞蕭。」蓋不正則流不逮下而不食也。
折中
350533848䷯井象【元吉在上,大成也。】
 〖程傳〗以大善之吉在卦之上,井道之大成也。井以上為成功。
折中
350633949䷰革象【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本義〗四時之變,革之大者。
 〖程傳〗水火相息為革。革,變也。君子觀變革之象,推日月星辰之遷易,以治曆數,明四時之序也。夫變易之道,事之至大,理之至明,跡之至著,莫如四時。觀四時而順變革,則與天地合其序矣。
 〖集說〗
 ○ 虞氏翻曰:曆象,謂日月星辰也。天地革而四時成,故君子以治曆明時也。
 ○ 《朱子語類》云:治曆明時,非謂曆當改革,蓋四時變革中,便有個治曆明時底道理。
折中
350734049䷰革象【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程傳〗以初九時位才皆不可以有為,故當以中順自固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凡革之道,必須已日,然後可以革之也。民固即日而未孚,可遽革之乎。故但可固守中順,未可大有所為。
 ○ 鄭氏汝諧曰:居位之下,革之而人未必從。當革之始,遽革而人未必信。固執中順之道,循理而變通可也。自我有為,不可也。於革之初言之,欲其謹於始也。
折中
350834149䷰革象【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程傳〗已日而革之,征則吉而无咎者,行則有嘉慶也。謂可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事,處而不行,是无救弊濟世之心,失時而有咎也。
 〖集說〗
 ○ 俞氏琰曰:未當革而遽往,適以滋弊耳,何嘉之有?必往於已日當革之時,則其行有嘉美之功。行釋征字,嘉釋吉无咎。
折中
350934249䷰革象【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本義〗言已審。
 〖程傳〗稽之眾論,至於三就,事至當也。又何之矣,乃俗語,更何往也!如是而行,乃順理時行,非己之私意所欲為也,必得其宜矣。
 〖集說〗
 ○ 徐氏幾曰:初未可革,二乃革之,三則變革之事成矣。凡事詳審,至再至,三則止矣,又何往焉。
折中
351034349䷰革象【改命之吉,信志也。】
 〖程傳〗改命而吉,以上下信其志也。誠既至,則上下信矣。革之道,以上下之信為本,不當不孚則不信,當而不信,猶不可行也,況不當乎。
 〖集說〗
 ○ 龔氏煥曰:信志,即有孚之謂。革以有孚為本,信足以孚乎人心,則可以改命而得吉矣。
折中
351134449䷰革象【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程傳〗事理明著,若虎文之炳煥明盛也,天下有不孚乎。
 〖集說〗
 ○ 俞氏琰曰:虎之斑文大而疏朗,革道已成,事理簡明,如虎文之炳然也。
折中
351234549䷰革象【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程傳〗君子從化遷善,成文彬蔚,章見於外也。中人以上,莫不變革,雖不移之小人,則亦不敢肆其惡。革易其外,以順從君上之教令,是革面也。至此革道成矣。小人勉而假善,君子所容也,更往而治之,則凶矣。
 〖集說〗
 ○ 張子曰:以柔為德,不及九五剛中炳明,故但文章蔚縟,能使小人改觀而從也。
 ○ 呂氏大臨曰:上六與九五,皆革道已成之時。虎之文脩大而有理,豹之文密茂而成斑,其文炳然,如火之照而易辨也。其文蔚然,如草之暢茂而叢聚也。
 ○ 俞氏琰曰:小人居革之終,幡然嚮道,以順從君,無不心悅而誠服,或者乃謂面革而心不革,非也。
折中
351334650䷱鼎象【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本義〗鼎,重器也,故有正位凝命之意。凝猶至道不凝之凝,傳所謂協于上下,以承天休者也。
 〖程傳〗木上有火,以木巽火也,烹飪之象,故為鼎,君子觀鼎之象,以正位凝命。鼎者,法象之器,其形端正,其體安重,取其端正之象,則以正其位,謂正其所居之位,君子所處必正,其小至於席不正不坐,毋跛毋倚,取其安重之象,則凝其命令,安重其命令也。凝,聚止之義,謂安重也,今世俗有凝然之語,以命令而言耳,凡動為皆當安重也。
 〖集說〗
 ○ 房氏喬曰:鼎者神器,至大至重,正位凝命,法其重大,不可遷移也。
 ○ 李氏元量曰:木上有火,非鼎也,鼎之用也,猶之木上有水,非井也,井之功也。
 ○ 鄭氏汝諧曰:革以改命,鼎以定命,知革而不知鼎,則天下之亂滋矣。
 ○ 項氏安世曰:存神息氣,人所以凝壽命,中心無為,以守至正,君所以凝天命。
 ○ 王氏申子曰:鼎,形端而正,體鎮而重,君子取其端正之象,以正其所居之位,使之愈久而愈安,取其鎮重之象,以凝其所受之命,使之愈久而愈固。
 ○ 胡氏炳文曰:鼎之器正,然後可凝其所受之實,君之位正,然後可凝其所受之命。
折中
351434750䷱鼎象【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本義〗鼎而顛趾,悖道也。而因可出否以從貴,則未為悖也。從貴,謂應四,亦為取新之意。
 〖程傳〗鼎,覆而趾顛,悖道也。然非必為悖者,蓋有傾出否惡之時也。去故而納新,瀉惡而受美,從貴之義也,應於四,上從於貴者也。
 〖集說〗
 ○ 陸氏希聲曰:趾當承鼎,顛而覆之,悖也,於是出其惡,故雖覆未悖,猶妾至賤不當貴,以其子故得貴焉。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是也。
 ○ 鄭氏汝諧曰:初居下,乃鼎之趾,必顛趾者乃出否也,猶之妾也,其可從上,以子也,子貴則母貴也。凡取新之義,必捨惡而取善,捨賤而取貴,期合於義,初之應乎四,顛趾也,從貴也,柔而應於上,必有此義乃可。
 〖案〗《傳》於「得妾」之辭不釋,但以從貴之意包之,聖言之簡而盡如此。
折中
351534850䷱鼎象【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本義〗有實而不謹其所往,則為仇所即而陷於惡矣。
 〖程傳〗鼎之有實,乃人之有才業也。當慎所趨向,不慎所往,則亦陷於非義,二能不暱於初,而上從六五之正應,乃是慎所之也。我仇有疾,舉上文也。我仇,對己者,謂初也。初比己而非正,是有疾也。既自守以正,則彼不能即我,所以終无過尤也。
 〖集說〗
 ○ 張子曰:以陽居中故有實,實而與物競,則所喪多矣,故所之不可不慎也。
 〖案〗尤者,己之過尤也。人之怨尤也,能慎其所行,則雖我仇有疾害之心,无過尤之可指,而怨尤之念亦消矣。
折中
351634950䷱鼎象【鼎耳革,失其義也。】
 〖程傳〗始與鼎耳革異者,失其相求之義也。與五非應,失求合之道也。不中,非同志之象也,是以其行塞而不通,然上明而下才,終必和合,故方雨而吉也。
 〖案〗《象傳》凡言義者,謂卦義也,此失其義,非謂己之所行失義。蓋謂爻象無相應之義爾。
折中
351735050䷱鼎象【覆公餗,信如何也。】
 〖本義〗言失信也。
 〖程傳〗大臣當天下之任,必能成天下之治安,則不誤君上之所倚。下民之所望,與己致身任道之志,不失所期,乃所謂信也。不然,則失其職,誤上之委任,得為信乎。故曰「信如何也」。
 〖集說〗
 ○ 楊氏簡曰:居大臣之位,是許國以大臣之事業也,而實則不稱,折足覆餗,失許國之信矣。
折中
351835150䷱鼎象【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程傳〗六五以得中為善,足以中為實德也。五之所以聰明應剛,為鼎之主。得鼎之道,皆由得中也。
 〖集說〗
 ○ 陸氏績曰:得中承陽,故曰「中以為實」。
 ○ 郭氏雍曰:中以為實者,六五陰虛,以黃中之德為實也。猶坤之六五,美在其中之道也。
折中
351935250䷱鼎象【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程傳〗剛而溫,乃有節也。上居成功致用之地,而剛柔中節,所以大吉无不利也。井、鼎皆以上出為成功,而鼎不云元吉,何也?曰:井之功用皆在上出,又有博施有常之德,是以元吉。鼎以烹飪為功,居上為成,德與井異,以剛柔節,故得大吉也。
 〖集說〗
 ○ 熊氏良輔曰:上以剛居柔,故曰剛柔節,而比德於玉也。
折中
352035351䷲震象【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程傳〗洊,重襲也。上下皆震,故為洊雷。雷重仍則威益盛,君子觀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懼自脩飭循省也。君子畏天之威,則脩正其身,思省其過咎而改之,不唯雷震,凡遇驚懼之事,皆當如是。
 〖集說〗
 ○ 項氏安世曰:恐懼脩省,所謂洊也。人能恐懼,則既震矣,又脩省焉,洊在其中矣。
 ○ 胡氏炳文曰:恐懼作於心,脩省見於事。脩,克治之功。省,審察之力。
折中
352135451䷲震象【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程傳〗震來而能恐懼周顧,則无患矣,是能因恐懼而反致福也。因恐懼而自脩省,不敢違於法度,是由震而後有法則,故能保其安吉,而笑言啞啞也。
 〖集說〗
 ○ 范氏仲淹曰:君子之懼於心也,思慮必慎其始,則百志弗違於道,懼於身也。進退不履於危,則百行弗罹於禍,故初九震來而致福,慎於始也。
折中
352235551䷲震象【震來厲,乘剛也。】
 〖程傳〗當震而乘剛,是以彼厲而己危,震剛之來,其可禦乎。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屯六二,豫六五,噬嗑六二,困六三,震六二,皆言乘剛,惟困六三乘坎之中爻,其餘皆乘震之初也。
折中
352335651䷲震象【震蘇蘇,位不當也。】
 〖程傳〗其恐懼自失,蘇蘇然,由其所處不當故也。不中不正,其能安乎。
 〖案〗震當虩虩,不當蘇蘇。六三當重震之間,正奮厲以有為之時也,而以陰不中正處之,至於蘇蘇緩散,故曰位不當。
折中
352435751䷲震象【震遂泥,未光也。】
 〖程傳〗陽者剛物,震者動義,以剛處動,本有光亨之道,乃失其剛正而陷於重陰,以致遂泥,豈能光也。云未光,見陽剛本能震也,以失德故泥耳。
 〖案〗四有剛德,非失德者,此言未光,蓋志氣未能自遂,行拂亂其所為耳。與噬嗑九四之未光同,皆謂所處者未能遂其所志,非兌上未光之比。
折中
352535851䷲震象【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喪也。】
 〖程傳〗往來皆厲,行則有危也。動皆有危,唯在无喪其事而已。其事,謂中也。能不失其中,則可自守也。大无喪,以无喪為大也。
 〖集說〗
 ○ 張子曰:无喪有事,猶云不失其所有也。以其乘剛故危,以其在中故无喪。禍至與不至皆懼,則無喪有事。
 ○ 郭氏雍曰:二以來厲而喪貝,則五之往來皆厲,宜其大有喪也。六五位雖不正而用中焉,其事既不失中道,雖涉危行,可以大无喪矣。
折中
352635951䷲震象【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无咎,畏鄰戒也。】
 〖本義〗中,謂中心。
 〖程傳〗所以恐懼自失如此,以未得於中道也。謂過中也使之得中,則不至於索索矣。極而復征則凶也。若能見鄰戒而知懼,變於未極之前,則无咎也。上六動之極,震極則有變義也。
 〖集說〗
 ○ 吳氏澄曰:畏鄰戒,謂因鄰之戒而知畏也。
 ○ 龔氏煥曰:中未得者,處震之極。志氣消索,中無所主也。
折中
352736052䷳艮象【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程傳〗上下皆山,故為兼山。此而並彼為兼,謂重復也,重艮之象也。君子觀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處之分也,萬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則止而安,若當行而止,當速而久,或過或不及,皆出其位也,況踰分非據乎。
 〖集說〗
 ○ 董氏曰:兩雷兩風兩火兩水兩澤,皆有相往來之理,惟兩山並立,不相往來,此止之象也。
 ○ 丘氏富國曰:凡人所為、所以易至於出位者,以其不能思也,思則心有所悟,知其所當止而得所止矣。
 〖案〗思不出位,諸家皆作思欲不出其位,思字不甚重。今觀咸卦云:「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而夫子以「何思何慮」明之,則此「思」字蓋不可略。雜擾之思,動於欲者也。通微之思,濬於理者也。《大學》云「安而后能慮」,蓋思不出位之說也。
折中
352836152䷳艮象【艮其趾,未失正也。】
 〖程傳〗當止而行,非正也。止之於初,故未至失正。事止於始則易,而未至於失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動而得正,故未失正也。
 ○ 郭氏雍曰:趾,初象也,動莫先於趾。止於動之先則易,而止於既動之後則難,《傳》言「未失正」者,止於動之先,未有失正之事也。
折中
352936252䷳艮象【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本義〗三止乎上,亦不肯退而聽乎二也。
 〖程傳〗所以不拯之而唯隨者,在上者未能下從也。退聽,下從也。
折中
353036352䷳艮象【艮其限,危薰心也。】
 〖程傳〗謂其固止不能進退,危懼之慮,常薰爍其中心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三雖止而不與物交,而其危則實薰心也。
 ○ 何氏楷曰:以強制,故危薰心。艮限者,強制之謂也。
折中
353136452䷳艮象【艮其身,止諸躬也。】
 〖程傳〗不能為天下之止,能止於其身而已,豈足稱大臣之位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止諸躬也者,躬,猶身也,明能靜止其身,不為躁動也。
 ○ 王氏應麟曰:艮六四「艮其身」,《象》以躬解之。傴背為躬,見背而不見面,朱文公《詩》云:「反躬艮其背。」
 〖案〗止諸躬,便是艮其身,但易其字為諸字爾。蓋易其字為諸字,便見得是止之於躬與夫正本淸源自然而止者畧異矣。王氏解姑備一說。
折中
353236552䷳艮象【艮其輔,以中正也。】
 〖本義〗正字羨文,叶韻可見。
 〖程傳〗五之所善者,中也。艮其輔,謂止於中也,言以得中為正,止之於輔,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集說〗
 ○ 余氏本曰:言不妄發,發必當理,唯有中德者能之。
折中
353336652䷳艮象【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程傳〗天下之事,唯終守之為難,能敦於止有終者也。上之吉,以其能厚於終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德愈厚而止愈安,是止之善終者也,其吉可知。
 〖案〗艮者,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故於上言厚終。凡人之心,惟患其養之不厚,不患其發之不光。水蓄則彌盛,火宿則彌壯,厚其終,則萬事皆由此始。
折中
353436753䷴漸象【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本義〗二者皆當以漸而進。疑賢字衍,或善下有脫字。
 〖程傳〗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漸之義也。君子觀漸之象,以居賢善之德,化美於風俗,人之進於賢德,必有其漸,習而後能安,非可陵節而遽至也。在己且然,教化之於人,不以漸,其能入乎。移風移俗,非一朝一夕所能成,故善俗必以漸也。
 〖集說〗
 ○ 楊氏曰:地中生木,以時而升。山上有木,其進以漸。
 ○ 馮氏當可曰:居,積也。德以漸而積,俗以漸而善,內卦艮止,居德者止諸內也。外卦巽入,善俗者入於外也。體艮以居德,體巽以善俗。
 〖案〗地中生木,始生之木也。山上有木,高大之木也。凡木始生,枝條驟長,旦異而夕不同,及既高大,則自拱把而合抱,自捩手而干霄,必須踰年積歲,此升與漸之義所以異也。居德善俗,皆須以漸,以居賢德,然後可以善俗,亦漸之意也。
折中
353536853䷴漸象【小子之厲,義无咎也。】
 〖程傳〗雖小子以為危厲,在義理實无咎也。
折中
353636953䷴漸象【飲食衎衎,不素飽也。】
 〖本義〗素飽,如《詩》言「素餐」,得之以道,是不為徒飽而處之安矣。
 〖程傳〗爻辭以其進之安平,故取飲食和樂為言,夫子恐後人之未喻,又釋之云中正君子,遇中正之主,漸進於上,將行其道以及天下,所謂飲食衎衎,謂其得志和樂,不謂空飽飲食而已。素,空也。
 〖集說〗
 ○ 龔氏煥曰:二以中正應五而得祿,非尸位素餐者比,故食之衎衎而樂也。
 〖案〗六爻以鴻取進象,自水涯以至山上,自遠而近,自下而高也。干為最遠,是士之將進而不苟進者,故在《詩》曰:「置之河之干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二雖進為時用,漸于磐矣。而不忘不素餐之義,所謂達不變塞者也。
折中
353737053䷴漸象【夫征不復,離群醜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程傳〗夫征不復,則失漸之正,從欲而失正,離判其群類,為可醜也。卦之諸爻,皆无不善,若獨失正,是離其群類。婦孕不由其道,所以不育也。所利在禦寇,謂以順道相保。君子之與小人比也,自守以正,豈唯君子自完其己而已乎,亦使小人得不陷於非義,是以順道相保,禦止其惡,故曰禦寇。
 〖集說〗
 ○ 楊氏簡曰:夫征不復,上九不應,離群醜也。婦孕不育,九三失其所以為婦也。三不中,有失道之象,故凶。非正者足以害我,故曰寇。慮三之失道,或親於寇而不能禦也,故教之禦寇,則我不失於正順,而夫婦可以相保矣。
 ○ 熊氏良輔曰:順相保,順慎通用,只是謹慎以相保守也。
 〖案〗楊氏之說,爻義文意,兩得之矣。君子之仕也,上雖不交,而己必盡其道,故周公曰:恩斯勤斯,育子之閔斯,不可以不遇而遂棄其殷勤也。王仲淹曰:「美哉公旦之為周也,必使我君臣相安,而禍亂不作。」其順相保之謂乎。
折中
353837153䷴漸象【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程傳〗桷者平安之處,求安之道,唯順與巽,若其義順正,其處卑巽,何處而不安。如四之順正而巽,乃得桷也。
折中
353937253䷴漸象【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程傳〗君臣以中正相交,其道當行,雖有間其間者,終豈能勝哉?徐必得其所願,乃漸之吉也。
折中
354037353䷴漸象【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本義〗漸進愈高,而不為无用,其志卓然,豈可得而亂哉。
 〖程傳〗君子之進,自下而上,由微而著,跬步造次,莫不有序,不失其序,則无所不得其吉,故九雖窮高而不失其吉,可用為儀法者,以其有序而不可亂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二居有用之位,有益於人之國家,而非素飽者,上在無用之地,亦足為人之儀表,而非無用者。二志不在溫飽,上志卓然不可亂,士大夫之出處,於此當有取焉。
 ○ 張氏振淵曰:志慮高潔,而功名富貴不足以累其心,故其志可則。使志可得而亂,又安可用為儀哉!
折中
354137454䷵歸妹象【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本義〗雷動澤隨,歸妹之象。君子觀其合之不正,知其終之有敝也。推之事物,莫不皆然。
 〖程傳〗雷震於上,澤隨而動,陽動於上,陰說而從,女從男之象也,故為歸妹。君子觀男女配合,生息相續之象,而以永其終,知有敝也。永終,謂生息嗣續,永久其傳也。知敝,謂知物有敝壞,而為相繼之道也。女歸,則有生息,故有永終之義。又夫婦之道,當常永有終,必知其有敝壞之理,而戒慎之敝壞,謂離隙。歸妹,說以動者也,異乎恒之巽而動,漸之止而巽也。少女之說,情之感動,動則失正,非夫婦正而可常之道。久必敝壞,知其必敝,則當思永其終也。天下之反目者,皆不能永終者也。不獨夫婦之道,天下之事,莫不有終、有敝,莫不有可繼、可久之道。觀歸妹,則當思永終之戒也。
 〖集說〗
 ○ 崔氏憬曰:歸妹人之始終也,始則征凶,終則无攸利。故「君子以永終知敝」為戒者也。
 ○ 吳氏曰慎曰:永終知敝,言遠慮其終而知有敝也。氓之詩:不思其反,所以終見棄於人與。
 〖案〗澤上有雷,不當以澤從雷取象,當以澤感雷取象,蓋取於陰氣先動,為歸妹之義。
折中
354237554䷵歸妹象【歸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本義〗恒,謂有常久之德。
 〖程傳〗歸妹之義,以說而動,非夫婦能常之道,九乃剛陽,有賢貞之德,雖娣之微,乃能以常者也,雖在下不能有所為,如跛者之能履,然征而吉者,以其能相承助也,能助其君,娣之吉也。
 〖集說〗
 ○ 鄭氏汝諧曰:初少女,且微而在下,以娣媵而歸,乃其常也。娣媵不能成內助之功,雖有其德,如跛者之履耳。跛者之履,雖不足以有行,然亦可以行者,以其佐小君。能相承助也。如是而征,則為安分,故吉。
 ○ 俞氏琰曰:相承者,佐其嫡以相與奉承其夫也。
 〖案〗言以恒者,女而自歸非常,惟娣則從嫡而歸,乃其常也。
折中
354337654䷵歸妹象【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程傳〗守其幽貞,未失夫婦常正之道也。世人以媟狎為常,故以貞靜為變常,不知乃常久之道也。
 〖集說〗
 ○ 俞氏琰曰:屯六二曰「反常」,謂「字」乃女子之常,「不字」則非常,至十年之後而乃字,則返其常也。此曰「未變常」,謂嫁者女子之常,九二不願嫁,似乎變常,然能以幽靜自守,是亦女德之常,未為變常也。
 ○ 來氏知德曰:一與之齊,終身不改,此婦道之常也。守幽人之貞,則未變其常矣。
折中
354437754䷵歸妹象【歸妹以須,未當也。】
 〖程傳〗未當者,其處其德其求歸之道,皆不當,故无取之者,所以須也。
 〖集說〗
 ○ 朱氏震曰:六三居不當位,德不正也。柔而上剛,行不顧也。為說之主,以說而歸,動非禮也。上無應,無受之者也,如是而賤矣,故曰「未當也」。未當,故無取之者,反歸以娣也。
折中
354537854䷵歸妹象【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程傳〗所以愆期者,由己而不由彼,賢女人所願取,所以愆期。乃其志欲有所待,待得佳配而後行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嫁宜及時,今乃過期而遲歸者,此嫁者之志,欲有所待而後乃行也。
 ○ 俞氏琰曰:爻辭言愆期,而爻傳直述其志,以見愆期在我,而不苟從人。蓋有待而行,非為人所棄也。行,謂出嫁,《詩‧泉水》云「女子有行」是也。
折中
354637954䷵歸妹象【帝乙歸妹,不知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本義〗以其有中德之貴而行,故不尚飾。
 〖程傳〗以帝乙歸妹之道言,其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尚禮而不尚飾也。五以柔中在尊高之位,以尊貴而行中道也。柔順降屈,尚禮而不尚飾,乃中道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上二句舉爻辭,下二句釋之也,言五居尊位而用中,故能以至貴而行其勤儉謙遜之道也。
折中
354738054䷵歸妹象【上六无實,承虛筐也。】
 〖程傳〗筐无實,是空筐也。空筐可以祭乎?言不可以奉祭祀也。女不可以承祭祀,則離絕而已,是女歸之无終者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專取虛筐无實為言者,上六女子也。
折中
354838155䷶豐象【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本義〗取其威照並行之象。
 〖程傳〗雷電皆至,明震並行也。二體相合,故云皆至。明動相資,成豐之象。離,明也,照察之象。震,動也,威斷之象。折獄者必照其情實,唯明克允。致刑者以威於姦惡,唯斷乃成。故君子觀雷電明動之象,以折獄致刑也。噬嗑言先王飭法,豐言君子折獄,以明在上而麗於威震,王者之事,故為制刑立法。以明在下而麗於威震,君子之用,故為折獄致刑。旅明在上而云君子者,旅取慎用刑與不留獄,君子皆當然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斷決獄訟,須得虛實之情。致用刑罰,必得輕重之中。若動而不明,則淫濫斯及,故君子象於此卦而折獄致刑。
 ○ 蘇氏軾曰:《傳》曰:為刑罰威獄,以類天之震曜,故易至於雷電相遇,則必及刑獄,取其明以動也。至於離與艮相遇,曰无折獄、无留獄,取其明以止也。
 ○ 朱氏震曰:電明照也,所以折獄。雷威怒也,所以致刑。
 ○ 《朱子語類》問:雷電噬嗑與雷電豐亦同。曰:噬嗑明在上,是明得事理,先立這法在此,未有犯威人,留待異時之用,故云明罰飭法。豐威在上,明在下,是用這法時,須是明見下情曲折方得,不然,威動於上,必有過錯也,故云折獄致刑。
折中
354938255䷶豐象【雖旬无咎,過旬災也。】
 〖本義〗戒占者不可求勝其配,亦爻辭外意。
 〖程傳〗聖人因時而處宜,隨事而順理。夫勢均則不相下者,常理也。然有雖敵而相資者,則相求也。初四是也,所以雖旬而无咎也。與人同而力均者,在乎降己以相求,協力以從事,若懷先己之私,有加上之意,則患當至矣,故曰過旬災也。均而先已,是過旬也,一求勝則不能同矣。
 〖集說〗
 ○ 劉氏牧曰:旬,數之極也,猶日之中也。言无咎者,謂初未至中,猶可進也,若進而過中,則災,故象稱「過旬災也」。爻辭不言豐者,謂初未至豐也。
 ○ 胡氏瑗曰:言雖居豐盈之時,可以无咎,若過於盈滿,則必有傾覆之災也。
 ○ 俞氏琰曰:爻辭云「雖旬无咎」,爻《傳》云「過旬災」,則戒其不可過也,蓋與《彖傳》天地日月說同。
 〖案〗「過旬災」即「日中則昃,月盈則食」之意也,經意謂同德相濟,雖當盈滿之時,可以无咎,況初居豐之始,未及日中乎!《傳》意則謂正宜及今而圖之耳,稍過於中,便將有災矣,其義相備也。
折中
355038355䷶豐象【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程傳〗有孚發若,謂以己之孚信,感發上之心志也。苟能發,則其吉可知,雖柔暗有可發之道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疾得於境之疑,孚發於志之信。
 ○ 王氏申子曰:二虛中故有孚,五亦虛中故可發,言以誠相感也。
折中
355138455䷶豐象【豐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程傳〗三應於上,上應而无位,陰柔无勢力而處既終,其可共濟大事乎!既无所賴,如右肱之折,終不可用矣。
 〖集說〗
 ○ 潘氏士藻曰:六二雖當豐蔀之時,然五得位得中,猶可以大事,故六二發若之孚可施也。九三所應上六,无可發之明矣。不可用而不用,保身之哲也。
折中
355238555䷶豐象【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程傳〗位不當,謂以不中正居高位,所以闇而不能致豐。「日中見斗,幽不明也」,謂幽暗不能光明,君陰柔而臣不中正故也。「遇其夷主吉,行也」。陽剛相遇,吉之行也。下就於初,故云行。下求則為吉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六二指六五為蔀為斗,故往則入於闇而得疑,九四之蔀與斗,皆自指也,故行則遇明而得吉。
 ○ 吳氏澄曰:豐蔀見斗,六二爻辭已備,《象傳》不釋,而獨九四致其詳者,蓋二象由九四而成,四為蔀,故二見斗,二爻之象同,而所重在四也。
折中
355338655䷶豐象【六五之吉,有慶也。】
 〖程傳〗其所謂吉者,可以有慶福及於天下也。人君雖柔暗,若能用賢才,則可以為天下之福,唯患不能耳。
 〖集說〗
 ○ 何氏楷曰:人君以天下常豐為慶,慶以天下故吉,言慶則譽在其中矣。
折中
355438755䷶豐象【豐其屋,天際翔也。闚其戶,闃其无人,自藏也。】
 〖本義〗藏,謂障蔽。
 〖程傳〗六處豐大之極,在上而自高,若飛翔於天際,謂其高大之甚,闚其戶而无人者,雖居豐大之極,而實无位之地。人以其昏暗自高大,故皆棄絕之,自藏避而弗與親也。
 〖集說〗
 ○ 石氏介曰:始顯大,終自藏,皆聖人戒其過盛。子雲曰:炎炎者滅,隆隆者絕,觀雷觀火,為盈為實,天收其聲,地藏其熱,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正合此義。
 ○ 張子曰:豐屋、蔀、家,自蔽之甚,窮大而失居者也。處上之極,不交於下,而居動之末,故曰天際翔也。
 ○ 《朱子語類》云:「豐其屋,天際翔也」,似說如翬斯飛樣,言其屋高大到於天際,卻只是自蔽障得闊。
折中
355538856䷷旅象【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本義〗慎刑如山,不留如火。
 〖程傳〗火之在高,明无不照,君子觀明照之象,則以明慎用刑。明不可恃,故戒於慎,明而止,亦慎象。觀火行不處之象,則不留獄,獄者不得已而設,民有罪而入,豈可留滯淹久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火在山上,逐草而行,勢不久留,故為旅象。又上下二體,艮止離明,故君子象此以明察審慎用刑,而不稽留獄訟。
 ○ 項氏安世曰:山非火之所留也,野燒延緣,過之而已,故名之曰旅,而象之以不留獄。
 ○ 趙氏汝楳曰:火煬則宅於竈,冶則宅於爐,在山則野,燒之暫,猶旅寓耳,故為旅之象。離虛為明,艮止為謹,君子體之,明謹於「用刑而不留獄」,蓋獄者人之所旅也。不留獄,不使久處其中也,用刑固貴於明,然明者未必謹,謹者或留獄,明矣謹矣,而淹延不決,雖明猶闇也,雖謹反害也。
 ○ 張氏清子曰:明則無遁情,慎則無濫罰,明慎既盡,斷決隨之。聖人取象於旅,正恐其留獄也。
折中
355638956䷷旅象【旅瑣瑣,志窮災也。】
 〖程傳〗志意窮迫,益自取災也。災眚對言則有分,獨言則謂災患耳。
 〖集說〗
 ○ 谷氏家杰曰:爻賤其行,象鄙其志。
 ○ 楊氏啟新曰:窮不是困窮,局促猬陋之義。
折中
355739056䷷旅象【得童僕貞,終无尤也。】
 〖程傳〗羈旅之人,所賴者童僕也,既得童僕之忠貞,終无尤悔矣。
 〖集說〗
 ○ 王氏弼曰:既得童僕,然後即次懷資,皆无所失,故終无尤。
折中
355839156䷷旅象【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本義〗以旅之時,而與下之道如此,義當喪也。
 〖程傳〗旅焚失其次舍,亦以困傷矣,以旅之時,而與下之道如此,義當喪也。在旅而以過剛自高待下,必喪其忠貞,謂失其心也,在旅而失其童僕之心,為可危也。
 〖集說〗
 ○ 郭氏雍曰:九三剛而不中,故不能安。旅失其所安,亦可傷矣。以剛暴之才,而以旅道居童僕,宜其失眾心而喪也。夫旅豈與人之道哉,君子自厚而已,故終無以旅與下之事。
 ○ 王氏宗傳曰:既已有焚其次之傷矣,而又喪其童僕焉,此暴厲之過也。夫旅親寡之時也,朝夕之所與者,童僕而已爾,豈可以旅視之也。九三以旅視乎下,則彼童僕也,亦必以旅視乎上矣,其能久留乎,故曰其義喪也。
 ○ 黃氏淳耀曰:下,即童僕,以旅與下者,謂視童僕如旅人也,焚次而失其身所依庇,亦已傷而不安矣,況又喪其童僕乎!然非童僕之無良也,當旅時而與下之道,刻薄寡恩,直若旅人然,宜不得其心力,義當喪也,將誰咎哉。
折中
355939256䷷旅象【旅于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程傳〗四以近君為當位,在旅五不取君義,故四為未得位也,曰:然則以九居四不正為有咎矣。曰:以剛居柔,旅之宜也。九以剛明之才,欲得時而行其志,故雖得資斧,於旅為善,其心志未快也。
 〖集說〗
 ○ 黃氏淳耀曰:資斧防患之物,得其資斧,不過有以自防,故曰心未快也。
折中
356039356䷷旅象【終以譽命,上逮也。】
 〖本義〗上逮,言其譽命聞於上也。
 〖程傳〗有文明柔順之德,則上下與之。逮,與也,能順承於上而上與之,為上所逮也。在上而得乎下,為下所上逮也。在旅而上下與之,所以致譽命也。旅者,困而未得所安之時也。終以譽命,終當致譽命也。已譽命則非旅也,困而親寡則為旅,不必在外也。
 〖集說〗
 ○ 胡氏瑗曰:六五所謂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者也,柔順中正之德,為上九所信,尊顯之命及之也。
 〖案〗六五有位而上九無位,不必以六五為上九所尊顯也。蓋居高位便是上逮爾,此爻雖不以君位言,而亦主於大夫土之載贄而獲乎名位者,故曰上逮,言其地望已高也。
折中
356139456䷷旅象【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程傳〗以旅在上,而以尊高自處,豈能保其居。其義當有焚巢之事,方以極剛自高為得志而笑,不知喪其順德於躁易,是終莫之聞,謂終不自聞知也。使自覺知,則不至於極而號咷矣。陽剛不中而處極,固有高亢躁動之象,而火復炎上,則又甚焉。
 〖集說〗
 ○ 張子曰:以陽極上,旅而驕肆者也。失柔順之正,故曰喪牛于易。怒而忤物,雖有凶危,其誰告之,故曰「終莫之聞也」。
 〖案〗九三以旅與下,郭氏、王氏、黃氏之說美矣。惟以旅在上則未有說,蓋以旅之道在上,則視所居之位,如寄寓然,其無敬慎之心可知,故曰其義焚也。
折中
356239557䷸巽象【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本義〗隨,相繼之義。
 〖程傳〗兩風相重,隨風也。隨,相繼之義,君子觀重巽相繼以順之象,而以申命令,行政事。隨與重,上下皆順也。上順下而出之,下順上而從之,上下皆順,重巽之義也。命令政事,順理則合民心,而民順從矣。
 〖集說〗
 ○ 荀氏爽曰:巽為號令,兩巽相隨,故申命也。法教百瑞,令行為上,故曰行事也。
 ○ 胡氏瑗曰:巽之體,上下皆巽,如風之入物,無所不至,無所不順,故曰隨風巽。君子法此巽風之象,以申其命、行其事於天下,無有不至,而無有不順者也。
 ○ 郭氏雍曰:君子之德風也,有風之德而下無不從,然後具重巽之義。易於巽主教命,猶《詩》之言風也,故觀則「省方觀民設教」,姤則「施命誥四方」,皆主巽而言也。。
 ○ 丘氏富國曰:申命者,所以致其戒於行事之先。行事者,所以踐其言於申命之後。
 ○ 俞氏琰曰:既告戒之,又丁寧之,使人聽信其說,然後見之行事,則民之從之也。亦如風之迅速也。大抵命令之出,務在必行,不行則徒為虛文耳。
折中
356339657䷸巽象【進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程傳〗進退不知所安者,其志疑懼也,利用武人之剛貞以立其志,則其志治也。治,謂脩立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治與疑對,志疑而不決,故進退靡定。志治而不亂,故決於行。
 ○ 黃氏淳耀曰:兩可不決之謂疑,一定不亂之謂治。
折中
356439757䷸巽象【紛若之吉,得中也。】
 〖程傳〗二以居柔在下,為過巽之象,而能使通其誠意者眾多紛然,由得中也。陽居中為中實之象,中既誠實,則人自當信之以誠意,則非諂畏也,所以吉而无咎。
 〖集說〗
 ○ 郭氏雍曰:二有剛中之德,能行巽之道,是其所以无咎也。
 ○ 何氏楷曰:申命行事,紛若而得中也。
折中
356539857䷸巽象【頻巽之吝,志窮也。】
 〖程傳〗三之才質,本非能巽,而上臨之以巽,承重剛而履剛,勢不得行其志,故頻失而頻巽,是其志窮困,可吝之甚也。
 〖集說〗
 ○ 蘇氏濬曰:九三之頻巽,非勉為之而失,習為之而過也。巽而頻焉,則振作之氣不足,其志亦窮而無所復之矣。
 ○ 張氏振淵曰:志疑者,可以治救之。志窮則有吝而已。
折中
356639957䷸巽象【田獲三品,有功也。】
 〖程傳〗巽於上下,如田之獲三品而遍及上下,成巽之功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有功者,田獵有獲,以喻行命有功也。
折中
356740057䷸巽象【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程傳〗九五之吉,以處正中也。得正中之道則吉,而其悔亡也。正中,謂不過無不及,正得其中也。處柔巽與出命令,唯得中為善,失中則悔也。
 〖集說〗
 ○ 丘氏富國曰:以九居五,位乎中正,此所以貞吉,而為申命之主也。
折中
356840157䷸巽象【巽在床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凶也。】
 〖本義〗正乎凶,言必凶。
 〖程傳〗巽在床下,過於巽也。處卦之上,巽至於窮極也。居上而過極於巽,至於自失,得為正乎,乃凶道也。巽本善行,故疑之曰得為正乎,復斷之曰乃凶也。
 〖集說〗
 ○ 楊氏啓新曰:巽在床下,居巽之極也。天下事惟斷乃成,今焉喪其資斧,是失所以斷矣。無斷則改,可必其凶也。
折中
356940258䷹兌象【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本義〗兩澤相麗,互相滋益,朋友講習,其象如此。
 〖程傳〗麗澤,二澤相附麗也,兩澤相麗,交相浸潤,互有滋益之象,故君子觀其象,而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互相益也,先儒謂天下之可說,莫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固可說之大者,然當明相益之象。
 〖集說〗
 ○ 虞氏翻曰: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兌兩口對,故朋友講習也。
 ○ 孔氏穎達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講習道義,相說之盛,莫過於此也。
 ○ 程子曰:天下之說不可極,惟朋友講習,雖過說無害,兌澤有相滋益處。
 ○ 蘇氏軾曰:取其樂而不流者也。
 ○ 朱氏震曰:講其所知,習其所行。
 ○ 蔡氏淵曰:講,兌象。習,重兌象。
 ○ 俞氏琰曰:講者講其所未明,講多則義理明矣。習者習其所未熟,習久則踐履熟矣。此朋友講習,所以為有滋益,而如兩澤之相麗也,若獨學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故《論語》以學之不講為憂,以學而時習為說,以有朋自遠方來為樂。
折中
357040358䷹兌象【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本義〗居卦之初,其說也正,未有所疑也。
 〖程傳〗有求而和,則涉於邪諂,初隨時順處,心无所係,无所為也,以和而已,是以吉也。象又以其處說在下而非中正,故云行未疑也。其行未有可疑,謂未見其有失也。若得中正,則无是言也,說以中正為本,爻直陳其義,《象》則推而盡之。
 〖集說〗
 ○ 蔡氏淵曰:初未牽於陰,聽行未有疑惑,若四比三,有商兌之疑矣。
 ○ 徐氏幾曰:疑,謂係於陰也。卦四陽惟初與陰無係,故未疑。
 ○ 鄭氏維嶽曰:以陽剛居兌初,又不與陰比,故信心信理而出,行之於外者,未與心疑,使有繫應,便不能自決矣。
折中
357140458䷹兌象【孚兌之吉,信志也。】
 〖程傳〗心之所存為志,二剛實居中,孚信存於中也,志存誠信,豈至說小人而自失乎,是以吉也。
 〖集說〗
 ○ 何氏楷曰:初去三遠,不特志可信,而行亦未涉於可疑,二去三近,行雖不免於可疑,而志則可信。
折中
357240558䷹兌象【來兌之凶,位不當也。】
 〖程傳〗自處不中正,无與而妄求說,所以凶也。
 〖集說〗
 ○ 熊氏良輔曰:六三位不當,居上下二兌之間,下兌方終,上兌又來,說而又說,不得其正者也。上六曰「引兌」,蓋與六三相表裏。
折中
357340658䷹兌象【九四之喜,有慶也。】
 〖程傳〗所謂喜者,若守正而君說之,則得行其陽剛之道,而福慶及物也。
 〖集說〗
 ○ 郭氏雍曰:當兌之時,處上下之際,不妄從說,知所擇者也。介然自守,故能全兌說之喜。喜非獨一身而已,終亦有及物之慶也。
折中
357440758䷹兌象【孚于剝,位正當也。】
 〖本義〗與履九五同。
 〖程傳〗戒孚于剝者,以五所處之位,正當戒也,密比陰柔,有相說之道,故戒在信之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謂正當尊位,若孚上之柔說,則消剝於陽必矣。
折中
357540858䷹兌象【上六引兌,未光也。】
 〖程傳〗說既極矣,又引而長之,雖說之之心不已,而事理已過,實无所說,事之盛則有光輝,既極而強引之長,其无意味甚矣,豈有光也。未,非必之辭,象中多用,非必能有光輝,謂不能光也。
 〖集說〗
 ○ 楊氏啓新曰:來兌引兌,皆小人也,在君子則當來而勿受,引而勿去也。君子以道德相引,其道為光明,引而為說,則心術曖昧,行事邪僻甚矣,豈得為光乎。
折中
357640959䷺渙象【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本義〗皆所以合其散。
 〖程傳〗風行水上,有渙散之象。先王觀是象,救天下之渙散,至於享帝立廟也。收合人心,无如宗廟。祭祀之報,出於其心,故享帝立廟,人心之所歸也。係人心,合離散之道,无大於此。
 〖集說〗
 ○ 程子曰:萃渙皆「享于帝立廟」,因其精神之聚而形於此,為其渙散,故立此以收之。
 ○ 呂氏大臨曰:風行水上,波瀾必作,振蕩離散不寧之時,王者求以合其散,莫若反其本。享帝立廟,所以明天人之本也。
折中
357741059䷺渙象【初六之吉,順也。】
 〖程傳〗初之所以吉者,以其能順從剛中之才也。始渙而用拯,能順乎時也。
 〖集說〗
 ○ 郭氏雍曰:初六難之始也,方難之始而拯之,無不濟矣。天下之事,辨之於早,則順而易舉,故《傳》曰:「初六之吉,順也。」
折中
357841159䷺渙象【渙奔其机,得願也。】
 〖程傳〗渙散之時,以合為安,二居險中,急就於初,求安也。賴之如机而亡其悔,乃得所願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當渙之時,以陽剛來居二,二安靜之位也,故有奔其机之象。夫惟安靜,然後能一天下之動。五奠王居於上,而二奔其机於下,各得所安,此所以能合天下之渙也。
折中
357941259䷺渙象【渙其躬,志在外也。】
 〖程傳〗志應於上,在外也。與上相應,故其身得免於渙而无悔。悔亡者,本有而得亡,无悔者,本无也。
 〖集說〗
 ○ 黃氏淳耀曰:外,指天下言,惟躬之渙,聽以能濟天下之渙,惟志在天下之渙,所以有躬之渙也。
折中
358041359䷺渙象【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程傳〗稱元吉者,謂其功德光大也。元吉光大,不在五,而在四者,二爻之義通言也。於四,言其施用。於五,言其成功,君臣之分也。
 〖集說〗
 ○ 來氏知德曰:凡樹私黨者,皆心之暗昧狹小者也。惟無一毫之私,則光明正大,自能渙其群矣,故曰「光大也」。
折中
358141459䷺渙象【王居无咎,正位也。】
 〖程傳〗王居,謂正位,人君之尊位也。能如五之為,則居尊位為稱而无咎也。
 〖集說〗
 ○ 熊氏良輔曰:天下渙散之時,須人君發號施令,正位乎上。使人心知所歸向而天下一矣,故曰王居无咎。而《象》曰「正位也」。此與「萃有位」之義同。《本義》以「渙王居」為「渙其居」,積然當渙散之時,必有為渙之主者,所當從《小象》「正位」之說。
折中
358241559䷺渙象【渙其血,遠害也。】
 〖程傳〗若如《象》文為「渙其血」,乃與「屯其膏」同也,義則不然。蓋血字下脫去字。「血去惕出」,謂能遠害則无咎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上九爻辭,血與出韻叶,皆三字成句,不以血連去字也。小畜之「血去惕出」,與此不同,此血已散,不假更去。又「惕」與「逖」文義自殊,據《小象》言「遠害也」,則「逖」義甚明,不容作惕矣。卦中惟上九一爻,去險最遠,故其辭如此。
 ○ 又曰:散其汗以去滯鬱,散其血以遠傷害。
 ○ 陳氏友文曰:坎為血卦。逖,遠也,《小象》「遠害」正是以「遠」釋「逖」字。上雖與三應,然超處渙上,故渙散其血,捨之遠去。去坎險之害而得无咎也。
折中
358341660䷻節象【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程傳〗澤之容水有限,過則盈溢,是有節,故為節也。君子觀節之象,以制立數度,凡物之大小輕重,高下文質,皆有數度,所以為節也。數,多寡。度,法制。議德行者,存諸中為德,發於外為行,人之德行,當議則中節。議,謂商度求中節也。
 〖集說〗
 ○ 侯氏行果曰:澤上有水,以隄防為節。
 ○ 張氏浚曰:數度之制因乎人,德行之議自於己。記曰: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蓋己之所不能行,與其所不可行,而強於人,誰其從之!一言盡節之道,中而已。中必自身始也。
 ○ 朱氏震曰:澤之容水,固有限量,虛則納之,滿則泄之,水以澤為節也。
 ○ 郭氏雍曰:澤无水則為不足。澤上有水則為有餘,不足則為困,有餘則當節,理之常也。在人之節,則制數度所以節於外,議德行所以節於內也。為國為家至於一身,其內外制節皆一也。
 〖附錄〗孔氏穎達曰:數度謂尊卑禮命之多少,德行謂人才堪任之優劣。君子象節以制其禮數等差,皆使有度,議人之德行任用,皆使得宜。
 〖案〗議德行,諸儒皆謂一身之德行,獨孔氏謂在人之德行,於議字尤切,且得受爵祿,慎名器之意。
折中
358441760䷻節象【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程傳〗爻辭於節之初,戒之謹守,故云不出戶庭則无咎也。《象》恐人之泥於言也,故復明之云,雖當謹守不出戶庭,又必知時之通塞也。通則行,塞則止,義當出則出矣。尾生之信,水至不去,不知通塞也,故君子貞而不諒。《繫辭》所解獨以言者,在人所節唯言與行,節於言則行可知,言當在先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時有通塞,通則行,塞則止,當止即止,其知通塞之君子乎。《繫辭》專以慎密言語說之,兌體故也。
 ○ 吳氏曰慎曰:節兼通塞言,猶艮之兼行止言也。初九「不出戶庭知塞也」,而兼言知通者,見其非一於止者也。二失時極,則但知塞而不知通矣。
折中
358541860䷻節象【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程傳〗不能上從九五剛中正之道,成節之功,乃係於私暱之陰柔,是失時之至極,所以凶也。失時,失其所宜也。
 〖集說〗
 ○ 蘇氏軾曰:水之始至,澤當塞而不當通,既至當通而不當塞,故初九以不出戶庭為无咎,言當塞也。九二以不出門庭為凶,言當通也。至是而不通,則失時而至於極。
 ○ 郭氏雍曰:切為不當有事之地,而二以剛中居有為之位,其道不可同也。故初以不出戶庭為知塞,而二以不出門庭為不知通。知塞故无咎,不知通則有失時之凶矣。
折中
358641960䷻節象【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本義〗此无咎與諸爻異,言无所歸咎也。
 〖程傳〗節則可以免過,而不能自節以致可嗟,將誰咎乎。
 〖集說〗
 ○ 沈氏一貫曰:王介甫程沙隨謂,能嗟怨自治亦无咎,「嗟」與「戚嗟若」之「嗟」同,「又誰咎」與「出門同人」之象同。
 ○ 何氏楷曰:諸卦爻辭言「无咎」者九十有九,多補過之辭,解三爻《傳》「又誰咎」,語雖與此同,然爻辭未嘗有无咎字。
折中
358742060䷻節象【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程傳〗四能安節之義非一,《象》獨舉其重者,上承九五剛中正之道以為節,足以亨矣。餘善亦不出於中正也。
 〖集說〗
 ○ 錢氏一本曰:中正之通在五,四以近承,不以徒止為功,更以通行為道,故曰「承上道也」。
 〖案〗節曰亨,為九五中正以通也,而亨於四言之者,五者水之源也,四者水之流也。水之通在流,承上之源而布之者也。
折中
358842160䷻節象【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程傳〗既居尊位,又得中道,所以吉而有功。節以中為貴,得中則正矣,正不能盡中也。
 〖集說〗
 ○ 俞氏琰曰:節貴乎中,當節而不節,則六三有不節之嗟。過於節,則上六有苦節之凶,惟九五甘節而吉者,蓋居位之中,當位以節,無過無不及也。
折中
358942260䷻節象【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程傳〗節既苦而貞固守之,則凶。蓋節之道至於窮極矣。
 〖集說〗
 ○ 吳氏曰慎曰:爻言「苦節貞凶」,《彖》言「苦節不可貞」,惟其貞凶,是以不可貞也,故《彖》、《象》傳,皆以「其道窮也」釋之。
折中
359042361䷼中孚象【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本義〗風感水受,中孚之象。議獄緩死,中孚之意。
 〖程傳〗澤上有風,感於澤中。水體虛,故風能入之。人心虛,故物能感之。風之動乎澤,猶物之感於中,故為中孚之象。君子觀其象以議獄與緩死,君子之於議獄,盡其忠而已。於決死,極於惻而已。故誠意常求於緩。緩,寬也,於天下之事,无所不盡其忠,而議獄緩死,最其大者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風無形而能鼓幽潛,誠無象而能感人物。中孚之感,莫大於好生不殺,議獄者,求其入中之出。緩死者,求其死中之生也。
 ○ 項氏安世曰:獄之將決則議之,其既決則又緩之,然後盡於人心。王聽之,司寇聽之,三公聽之,議獄也。旬而職聽,二旬而職聽,三月而上之,緩死也,故獄成而孚,輸而孚,在我者盡,故在人者無憾也。
 ○ 徐氏幾曰:《象》言刑獄五卦:噬嗑、豐以其有離之明,震之威也。賁次噬嗑,旅次豐,離明不易,震皆反為艮矣,蓋明貴無時不然,威則有時當止。至於中孚,則全體似離,互體有震艮,而又兌以議之,巽以緩之,聖人即象垂教,其忠厚惻怛之意,見於謹刑如此。
 〖案〗風之入物也,不獨平地草木為之披拂,巖谷竅穴為之吹吁,即積水重陰之下,亦因之而凍解冰釋焉。此所以為至誠無所不入之象也。民之有獄,猶地之有重陰也。王者體察天下之情隱,至於議獄緩死,然後其至誠無所不入矣。
折中
359142461䷼中孚象【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程傳〗當信之始,志未有所存,而虞度所信,則得其正,是以吉也。蓋其志未有變動,志有所從,則是變動,虞之不得其正矣。在初言求所信之道也。
 〖案〗志未變,言其實心不失也,志變則有他矣。
折中
359242561䷼中孚象【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程傳〗中心願,謂誠意所願也,故通而相應。
 〖集說〗
 ○ 朱氏震曰:荀子所謂「同焉者合,類焉者應」也。
 ○ 程氏敬承曰:鶴之鳴,由中而發。子之和,亦根心而應,故曰「中心願」。願出於中,乃孚之至也。
折中
359342661䷼中孚象【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程傳〗居不當位,故无所主,唯所信是從。所處得正,則所信有方矣。
 〖集說〗
 ○ 俞氏琰曰:六三居不當位,心無所主,故或鼓或罷而不定,若初九則不如是也。
折中
359442761䷼中孚象【馬匹亡,絕類上也。】
 〖程傳〗絕其類而上從五也。類,謂應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坤以喪朋為有慶,中孚之四,以絕類為无咎。
 ○ 趙氏玉泉曰:馬匹亡者,四有柔正之德,故能絕初之黨類,而上以信於五也。
 〖案〗三與四,皆卦所謂中虛者也。其居內以成中虛之象同,其得應而有匹敵者亦同。然三心繫於敵,而四志絕乎匹者,三不正而四正也。又六四承九五者多吉,六三應上九者多凶,易例如此。
折中
359542861䷼中孚象【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程傳〗五居君位之尊,由中正之道,能使天下信之,如拘攣之固,乃稱其位。人君之道,當如是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以其正當尊位,故戒以繫信,乃得无咎。
折中
359642961䷼中孚象【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程傳〗守孚至於窮極而不知變,豈可長久也。固守而不通,如是則凶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虛聲無實,何可久長。
 ○ 侯氏行果曰:窮上失位,信不由中。有聲無實,虛華外揚,是翰音登天也。虛音登天,何可久也。
 ○ 胡氏瑗曰:上九徒以虛聲外飾,無純誠篤實之行,以此而往,愈久愈凶。故聖人戒之曰「何可長」如此,蓋欲人改過反誠,以信實為本也。
 ○ 項氏安世曰:上九巽極而躁。不正不中,內不足而求孚於外。聲聞過情,其涸也可立而待,愈久愈凶,何可長也。
折中
359743062䷽小過象【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本義〗山上有雷,其聲小過,三者之過,皆小者之過,可過於小而不可過於大。可以小過而不可甚過,《彖》所謂可小事而宜下者也。
 〖程傳〗雷震於山上,其聲過常,故為小過。天下之事,有時當過,而不可過甚,故為小過。君子觀小過之象,事之宜過者則勉之,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是也。當過而過,乃其宜也。不當過而過,則過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小人過差失在慢易奢侈,故君子矯之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也。
 ○ 張子曰:過恭哀儉,皆宜下之義。
 ○ 鼂氏說之曰:時有舉趾,高之莫敖,故正考父矯之以循牆,時有短喪之宰子,故高柴矯之以泣血,時有三歸反玷之管仲,故晏子矯之以敝裘,雖非中行,亦足以矯時厲俗。
 ○ 趙氏彥肅曰:恭、哀、儉多不及,過之而後中。
 ○ 楊氏啓新曰:過恭、過哀、過儉,此豈不為高世絕俗之行而過乎人,但其所過者,以收斂卑下為過,故但可言小過,而不可言大過也。
 〖案〗雷出地,則聲方發達而大,及至山上,則聲漸收斂而微,故有平地風雷大作,而高山之上不覺者,此小過之義也。
折中
359843162䷽小過象【飛鳥以凶,不可如何也。】
 〖程傳〗其過之疾,如飛鳥之迅,豈容救止也。凶其宜矣。不可如何,无所用其力也。
 〖集說〗
 ○ 何氏楷曰:以凶者自納於凶也,孽由己作,可如何哉。
折中
359943262䷽小過象【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本義〗所以不及君而還遇臣者,以臣不可過故也。
 〖程傳〗過之時,事无不過其常,故於上進,則戒及其君,臣不可過,臣之分也。
 〖集說〗
 ○ 胡氏炳文曰:小者有時而可過,臣之於君,不可過也。
折中
360043362䷽小過象【從或戕之,凶如何也。】
 〖程傳〗陰過之時,必害於陽,小人道盛,必害君子,當過為之防,防之不至,則為其所戕矣,故曰「凶如何也」,言其甚也。
折中
360143462䷽小過象【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本義〗爻義未明,此亦當闕。
 〖程傳〗位不當,謂處柔。九四當過之時,不剛過而反居柔,乃得其宜,故曰遇之,遇其宜也。以九居四,位不當也。居柔,乃遇其宜也。當陰過之時,陽退縮自保足矣,終豈能長而盛也,故往則有危,必當戒也。 長,上聲,作平聲則大失易意。以夬與剝觀之可見,與夬之象文同而音異也。
 〖集說〗
 ○ 錢氏一本曰:三四皆失位,故特明其位不當。三防四遇,亦皆宜下。三從或戕,四往必戒,亦皆不宜上。
 〖案〗位不當,即所謂剛失位而不中者,惟剛失位而不中,故戒以當過遇之,不然則有危矣,豈可長執此而不知變乎。
折中
360243562䷽小過象【密雲不雨,已上也。】
 〖本義〗已上,太高也。
 〖程傳〗陽降陰升,合則和而成雨。陰已在上,雲雖密豈能成雨乎。陰過不能成大之義也。
 〖集說〗
 ○ 龔氏煥曰:密雲不雨,小畜謂其尚往者,陰不足以畜陽而陽尚往也。小過謂其已上者,陰過乎陽,而陰已上也。一為陽之過,一為陰之過,皆陰陽不和之象,所以不能為雨也。
 〖案〗兩卦密雲不雨,龔氏謂皆陰陽不和之像是已。然小畜所謂尚往者,亦是陰氣上行,與此爻已上同,非兩義也。但小畜卦義喻在下者,則尚往者當積厚而自雨,此爻之義,喻在上者,則已上者,當下交而乃雨,意義不同爾。
折中
360343662䷽小過象【弗遇過之,已亢也。】
 〖程傳〗居過之終,弗遇於理而過之,過已亢極,其凶宜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釋所以弗遇過之,以其已在亢極之地故也。
 ○ 趙氏汝楳曰:已上未為極,已亢則極矣。
 ○ 俞氏琰曰:六五曰已上,謂其已過也。上六又過甚,故曰已亢。
折中
360443763䷾旣濟象【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程傳〗水火既交,各得其用為既濟。時當既濟,唯慮患害之生,故思而豫防,使不至於患也。自古天下既濟而致禍亂者,蓋不能思患而豫防也。
 〖集說〗
 ○ 王氏申子曰:既濟雖非有患之時,患每生於既濟之後,君子思此而豫防之,則可以保其初吉而無終亂之憂矣。
 ○ 龔氏煥曰:水上火下,雖相為用,然水決則火滅,火炎則水涸,相交之中,相害之機伏焉,故君子思患而豫防之,能防在乎豫,能豫在乎思。
折中
360543863䷾旣濟象【曳其輪,義无咎也。】
 〖程傳〗既濟之初,而能止其進,則不至於極,其義自无咎也。
 〖集說〗
 ○ 徐氏在漢曰:初當方濟之始,而曳其濟險之輪,控制在我,則義無不濟,此所以濡其尾而无咎,《象》故歸重於曳其輪也。
折中
360643963䷾旣濟象【七日得,以中道也。】
 〖程傳〗中正之道,雖不為時所用,然无終不行之理,故喪茀七日當復得,謂自守其中,異時必行也,不失其中則正矣。
 〖集說〗
 ○ 何氏楷曰:二居下卦之中,以中感中,得其正應,故終必相孚也。
折中
360744063䷾旣濟象【三年克之,憊也。】
 〖程傳〗言憊以見其事之至難,在高宗為之則可,无高宗之心,則貪忿以殃民也。
 〖案〗言憊以見成功之非易,如人之疾病,而以毒藥攻去之者,其元氣亦耗傷矣。苟無休養之方以復元氣,則又大病之根也。
折中
360844163䷾旣濟象【終日戒,有所疑也。】
 〖程傳〗終日戒懼,常疑患之將至也,處既濟之時,當畏慎如是也。
 〖集說〗
 ○ 李氏簡曰:終日戒,謂備患之心,無時可忘也。
折中
360944263䷾旣濟象【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程傳〗五之才德非不善,不如二之時也,二在下有進之時,故中正而孚,則其吉大來,所謂受福也。吉大來者,在既濟之時為大來也,亨小初吉是也。
 〖集說〗
 ○ 朱氏震曰:盛不如薄者,時也。五既濟無所進,盈則當虛,故曰不如西鄰之禴祭,理無極而不反者,既濟極矣。五以中正守之,能未至於反而已。
 ○ 王氏申子曰:言人君處既濟如未濟,而後有受福之實。不然,雖極其豐盛,而濟道衰矣。
 ○ 張氏清子曰:既濟之後,唯恐過盛。以祭言之,於斯時也,豐不如約,故東鄰不如西鄰,牛不如禴,蓋祭而得其時,雖禴之薄,實足以受其福,而吉之大來可知矣。
折中
361044363䷾旣濟象【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程傳〗既濟之窮,危至於濡首,其能長久乎。
 〖集說〗
 ○ 胡氏瑗曰:既濟之終,反於未濟,至於濡沒其首,故當翻然而警,惕然而改,何可久如此乎!
 〖案〗厲未至於凶,特可危爾。知其危而反之,則不至於濡首矣。凡易言何可長、何可久者,自屯上至此爻,皆惕以改悟而不可迷溺之意。
折中
361144464䷿未濟象【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本義〗水火異物,各居其所,故君子觀象而審辨之。
 〖程傳〗水火不交,不相濟為用,故為未濟。火在水上,非其處也。君子觀其處不當之象,以慎處於事物,辨其所當,各居其方,謂止於其所也。
 〖集說〗
 ○ 朱氏震曰:火上水下,各居其所,未濟也。君子觀此慎辨萬物,有辨然後有交。有未濟乃有既濟,而未濟含既濟之象。
 ○ 何氏楷曰:愼辨物者,物以羣分也。愼居方者,方以類聚也。
折中
361244564䷿未濟象【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本義〗極字未詳。考上下韻亦不叶,或恐是敬字,今且闕之。
 〖程傳〗不度其才力而進,至於濡尾,是不知之極也。
 〖集說〗
 ○ 張氏振淵曰:事必敬始,而後可善其用於終,初所以致尾之濡,不是時不可為,心不知敬慎故耳。
折中
361344664䷿未濟象【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本義〗九居二,本非正,以中故得正也。
 〖程傳〗九二得正而吉者,以曳輪而得中道乃正也。
 〖案〗程子言正未必中,中無不正,故凡九二六五皆非正也,而多言貞吉者,以其中也,惟此《象傳》釋義最明。
折中
361444764䷿未濟象【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程傳〗三征則凶者,以位不當也,謂陰柔不中正,无濟險之才也,若能涉險以從應則利矣。
 〖集說〗
 ○ 吳氏澄曰:未濟諸爻,皆位不當,而獨於六三言之,以未濟由六三故也。
 ○ 俞氏琰曰:六爻皆位不當,而獨於六三曰「位不當」,以六三才弱,而處下體之上也。
折中
361544864䷿未濟象【貞吉悔亡,志行也。】
 〖程傳〗如四之才與時合,而加以貞固,則能行其志,吉而悔亡,鬼方之伐,貞之至也。
 〖集說〗
 ○ 俞氏琰曰:爻以六三為未濟,則九四其濟矣,是以其志行也。
折中
361644964䷿未濟象【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本義〗暉者,光之散也。
 〖程傳〗光盛則有暉。暉,光之散也。君子積充而光盛,至於有暉,善之至也,故重云吉。
 〖集說〗
 ○ 張氏振淵曰:光而言暉,昭其盛也。貞吉之吉,吉在五。暉吉之吉,吉在天下。
折中
361745064䷿未濟象【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程傳〗飲酒至於濡首,不知節之甚也,所以至如是,不能安義命也,能安則不失其常矣。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釋飲酒所以致濡首之難,以其不知止節故也。
 〖案〗既濟之上,《彖》所謂終亂,未濟之上,則《彖》所謂汔濟者也。緣尾之象在初,故此不用濡尾之義,但戒以不可濡首而失其節,則猶之不續終之意也。
折中
3618065繫辭上繫辭上傳 
【繫辭上傳】
 〖本義〗繫辭本謂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於卦爻之下者,即今經文。此篇乃孔子所述繫辭之傳也,以其通論一經之大體凡例,故无經可附,而自分上下云。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夫子本作十翼,申說上下二篇經文,《繫辭》條貫義理,別自為卷,總曰《繫辭》,分為上下二篇。
 ○ 《朱子語類》云:熟讀六十四卦,則覺得《繫辭》之語甚為精密,是易之括例。
 ○ 又云,《繫辭》或言造化以及易,或言易以及造化,不出此理。
 ○ 胡氏一桂曰:其有稱「大傳」者,因太史公引「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為《易大傳》,蓋太史公受易楊何,何之屬自著《易傳》行世,故稱孔子者曰《大傳》以別之耳。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本義〗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動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柔者易中卦爻陰陽之稱也。方謂事情所向,言事物善惡,各以類分。而吉凶者,易中卦爻占決之辭也。象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山川動植之屬,變化者易中蓍策卦爻,陰變為陽,陽化為陰者也。此言聖人作易,因陰陽之實體,為卦爻之法象,莊周所謂易以道陰陽,此之謂也。
 〖集說〗
 ○ 韓氏伯曰:方有類,物有群,則有同有異,有聚有分,順其所同則吉,乖其所趣則凶,故吉凶生矣。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也,縣象運轉以成昏明,山澤通氣而雲行雨施,故變化見矣。
 ○ 蘇氏軾曰:天地一物也,陰陽一氣也,或為象,或為形,所在之不同。故在云者,明其一也。象者,形之精華,發於上者也。形者,象之體質,留於下者也。人見其上下,直以為兩矣,豈知其未嘗不一耶。由是觀之,世之所謂變化者,未嘗不出於一,而兩於所在也。自兩以往,有不可勝計者矣,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之始也。
 ○ 《朱子語類》,問:第一章第一節,蓋言聖人因造化之自然以作易。曰:論其初,則聖人是因天理之自然而著之於書,此是後來人說話,又是見天地之實體,而知易之書如此。
 ○ 又云:天尊地卑上一截皆說面前道理,下一截是說易書聖人作易與天地準。處如此如今,看面前天地便是乾坤,卑高便是貴賤,若把下面一句說作未畫之易也,不妨。然聖人是從那有易後說來。
 ○ 蔡氏清曰:此一節,是夫子從有易之後,而追論夫未有易之前,以見畫前之有易也。夫易有乾坤,有剛柔,有吉凶,有變化,然此等名物,要皆非聖人鑿空所為,不過皆據六合中所自有者而模寫出耳。
 ○ 又曰:定者有尊卑各安其分之意,位者有卑高以序而列之意,斷者有判然不相混淆之意。
 ○ 又曰:以天地言之,天尊地卑,其卑高固昭然不易也。以萬物言之,如山川陵谷之類,其卑高亦昭然可覩也。
 〖案〗此節是說作易源頭。總涵乾坤六子在內,蓋天尊地卑,是天地定位也。卑高以陳,則兼山澤等皆是。天動地靜,山靜水動,固有常矣。然雖至於有精氣而無形質之物,其聚散作息亦有時,其流止晦明亦有度,則又兼雷風水火等皆是。類聚群分,總上通言之。在天有方焉,春秋冬夏,應乎南北東西者是也。其生殺之氣,則以類聚,在地有物焉。高下燥濕,別為浮沈,升降者是也。其清濁之品,則以群分。以上皆言造化之體,至於天之象,地之形,其陰陽互根,則交易者也。其陰陽迭運,則變易者也。此三句,又因體及用,以起下文之意。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本義〗此言易卦之變化也。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盪而為六十四。
 〖集說〗
 ○ 韓氏伯曰:相切摩,言陰陽之交感,相推盪,言運化之推移。
 ○ 《朱子語類》云:摩是那兩個物事相摩戛,盪則是圜轉推盪將出來。摩是八卦以前事,盪是八卦以後為六十四卦底事。盪是有那八卦了,團旋推盪那六十四卦出來。
 ○ 吳氏澄曰:畫卦之初,以一剛一柔,與第二畫之剛柔相摩而為四象,又以二剛二柔,與第三畫之剛柔相摩而為八卦,八卦既成,則又各以八悔卦盪於一貞卦之上,而一卦為八卦,八卦為六十四卦也。
 〖案〗此節雖切畫卦言之,然是天地間自有此理。蓋相摩者,以一交一,如天與地交,水與火交,山與澤交,雷與風交是也。相盪者,以一交八,如天與地交矣,而與水火山澤雷風無不交。地與天交矣,而亦與水火山澤雷風無不交之類是也,惟天地之理如此,故聖人畫卦以體象之。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本義〗此變化之成象者。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重明上變化見矣,及剛柔相摩,八卦相盪之事。八卦既相推盪,各有功之所用也。鼓動之以震雷離電,滋潤之以巽風坎雨,離日坎月,運動而行,一節為寒,一節為暑。不云乾坤艮兌者,乾坤上下備。言雷電風雨亦出山澤也。
 ○ 張氏浚曰:鼓以雷霆而有氣者作,潤以風雨而有形者生。
 ○ 邱氏富國曰:前以乾坤、貴賤、剛柔、吉凶、變化言,是對待之陰陽,交易之體也。此以摩盪、鼓潤、運行言,是流行之陰陽,變易之用也。至下文則言乾坤之德行,而繼以人體乾坤者終之。
 ○ 吳氏澄曰:章首但言乾坤,蓋舉父母以包六子,此先言六子,而後總之以乾坤也。震為雷,離為電,霆即電也。《春秋穀梁傳》曰:震者何?雷也。電者何?霆也。巽為風,坎為雨,羲皇卦圖左起震而次以離,鼓之以雷霆也。右起巽而次以坎,潤之以風雨也。風而雨,故通言潤。離為日,坎為月,艮山在西北嚴凝之方為寒,兌澤在東南溫熱之方為暑,左離次以兌者,日之運行而為暑也,右坎次以艮者,月之運行而為寒也。邵子曰:日為暑,月為寒。《書》曰:日月之行,有冬有夏。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本義〗此變化之成形者,此兩節又明易之見於實體者,與上文相發明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天地父母,分明是一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凡天下之男皆乾之氣,天下之女皆坤之氣,從這裏便徹上徹下,即是一個氣都透了。
 ○ 又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通人物言之,在動物如牝牡之類,在植物亦有男女,如麻有牡麻,及竹有雌雄之類,皆離陰陽剛柔不得。
 ○ 吳氏澄曰:乾成男者,父道也。坤成女者,母道也。左起震,歷離歷兌而終於乾。右起巽,歷坎歷艮以終於坤,故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句,總之於後也。
 ○ 何氏楷曰:自天尊地卑至變化見矣,是因乾坤而推極於變化。自剛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又因變化而遡原於乾坤。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本義〗知,猶主也,乾主始物,而坤作成之。承上文男女而言乾坤之理。蓋凡物之屬乎陰陽者,莫不如此。大抵陽先陰後,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迹也。
 〖集說〗
 ○ 胡氏瑗曰:乾言知、坤言作者,蓋乾之生物,起於無形,未有營作。坤能承於天氣,已成之物,事可營為,故乾言知而坤言作也。
 ○ 《朱子語類》云:知訓管字,不當解作知見之知。大始未有形,知之而已。成物乃流行之時,故有為。
 ○ 柴氏中行曰:一氣之動,則自有知覺,而生意所始,乾實為之。一氣既感,則妙合而凝,其形乃著,有作成之意,坤實為之。
 ○ 吳氏澄曰:上言八卦而總之以乾坤,此又接成男成女二句,而專言乾坤也。乾男為父者,以其始物也。始謂始其氣也,坤女為母者,以其成物也。成謂成其質也,知者主之而無心也,作者為之而有迹也。
 〖案〗自鼓之以雷霆至此二句,當總為一段,六子分生成之職,乾坤專生成之功也,下文則就功化而推原於易簡,自為一段。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本義〗乾健而動,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无所難。故為以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為以簡而能成物。
 〖集說〗
 ○ 虞氏翻曰:乾縣象著明,坤陰陽動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 韓氏伯曰:天地之道,不為而善始,不勞而善成,故曰易簡。
 ○ 楊氏萬里曰:此贊乾坤之功,雖至溥而無際,而乾坤之德,實至要而不繁也。
 ○ 《朱子語類》問:如何是易簡?曰:它行健所以易,易是知阻難之謂。人有私意便難。簡只是順從而已,若外更生出一分,如何得簡,今人都是私意,所以不能簡易。
 ○ 問:乾以易知,坤以簡能,若以學者分上言之,則廓然大公者易也,物來順應者簡也。不知是否?曰:然。乾之易,知之事也,坤之簡,行之事也。
 ○ 吳氏澄曰:易簡者,以乾坤之理言。始物者,乾之所知,然乾之性健,其知也,宰物而不勞心,故易而不難。成物者,坤之所作,然坤之性順,其作也,從陽而不造事,故簡而不繁,此乾坤皆指天地,而易之乾坤二卦象之者也。
 ○ 張氏振淵曰:乾知大始,似乎甚難矣。坤作成物,似乎甚煩矣。乃乾坤則以易知,以簡能耳。所謂天地無心而成化也。
 ○ 吳氏曰慎曰:乾健體而動用,故易;坤順體而靜用,故簡。動靜以陰陽之分言,然乾知大始而事付於坤,則始動而終靜,坤從乎陽而作成物,則始靜而終動。又乾知坤能,皆用之動也。乾易坤簡,皆體之靜也。又四德坤承乎乾,元亨皆動,利貞皆靜,不可專以動屬乾,以靜屬坤也。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本義〗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與之協力者眾,故有功。有親則一於內,故可久。有功則兼於外,故可大。德,謂得於己者。業,謂成於事者。上言乾坤之德不同,此言人法乾坤之道至此,則可以為賢矣。
 〖集說〗
 ○ 范氏長生曰:以其易知,故物親而附之。以其易從,故物法而有功也。
 ○ 孔氏穎達曰:初始無形,未有營作,故但云知也。已成之物,事可營為,故云作也。易謂易略,無所造為,以此為知,故曰乾以易知。簡謂簡省,不須繁勞,以此為能,故曰坤以簡能。若於物艱難,則不可以知,若於事繁勞,則不可能也。易知則有親者,性意易知,心無險難,則相和親。易從則有功者,於事易從,不有繁勞,其功易就。有親則可久者,物既和親,無相殘害,故可久也。有功則可大者,事業有功,則積漸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者,使物長久,是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者,功業既大,則是賢人事業。
 ○ 蘇氏軾曰:簡易者,一之謂也,一故有信,信故物知之也,易而從之也不難。
 ○ 《朱子語類》云: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以上,是言乾坤之德。易則易知以下是就人而言,言人兼體乾坤之德也。乾以易知者,乾健不息,唯主於生物,都無許多艱難險阻,故能以易而知大始。坤順承天,唯以成物,都無許多繁擾作為,故能以簡而作成物。大抵陽施陰受,乾之生物,如瓶施水,其道至易。坤唯承天以成物,別無作為,故其理至簡。其在人則無艱阻而自直,故人易知。順理而不繁擾,故人易從。易知則人皆同心親之,易從則人皆協力而有功矣。有親可久,則為賢人之德,是就存主處言。有功可大,則為賢人之業,是就作事處言。蓋自乾以易知,便是指存主處。坤以簡能,便是指作事處。
 ○ 林氏希元曰:易簡只是因此理而立心處事爾,固非於此理之外有所加,亦非於此理之內有所減也。但以其無險阻而謂之易,無煩擾而謂之簡。孟子曰: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此易簡之說也。
 ○ 趙氏光大曰:易從則有功,有功不是人來助我作事,是我能使人如此,便是我之功。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本義〗成位,謂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
  此第一章,以造化之實,明作經之理,又言乾坤之理,分見於天地,而人兼體之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聖人能行天地易簡之化,則天下萬事之理並得其宜矣。
 ○ 《朱子語類》云:易簡理得,是淨淨潔潔,無許多勞擾委曲。
 ○ 鄭氏維嶽曰:易簡原是一理,依易之理而作之,則為簡。
 ○ 何氏楷曰:乾坤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易簡者,乾坤之所以知始而作成者也。人之所知,如乾之易,則所知皆性分所固有,無一毫人欲之艱深,豈不易知。人之所能,如坤之簡,則所能皆職分之當為,無一毫人欲之紛擾,豈不易從。易知,則不遠人以為道,故有親。易從,則夫婦皆可與能,故有功。有親則有人傳繼其心,千百世上下,心同理同也,故可久。有功則有人擴充其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與天同其悠久矣。可大則賢人之業,與地同其廣大矣。所以然者,則以我之易簡與乾坤之易簡同原故也。夫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之所以為天,地之所以為地,人之所以為人,一易簡之理焉,盡之所謂天下之公理也。得天下之公理,以成久大之德業,則是天有是易,吾亦有是易;地有是簡,吾亦有是簡,與天地參而為三矣。
 〖總論〗
 ○ 程子曰:天尊地卑,尊卑之位定而乾坤之義明矣。尊卑既判,貴賤之位分矣。陽動陰靜,各有其常,則剛柔判矣。事有理也,物有形也。事則有類,形則有羣,善惡分而吉凶生矣。象見於天,形成於地,變化之迹見矣。陰陽之交相摩軋,八方之氣相推盪。雷霆以動之,風雨以潤之。日月運行,寒暑相推,而成造化之功。得乾者成男,得坤者成女。乾當始物,坤當成物。乾坤之道,易簡而已。乾始物之道易,坤成物之能簡。平易故人易知,簡直故人易從。易知則可親就而奉順,易從則可取法而成功。親合則可以常久,成事則可以廣大。聖賢徳業久大,得易簡之道也。天下之理易簡而已,有理而後有象,成位在乎中也。
 ○ 張氏振淵曰:易道盡於乾坤,乾坤盡於易簡,易簡即在人身。學者求易於天地,又求天地之易於吾身,則易在是矣。通章之意,總是論易書之作,無非發明乾坤之理,要人為聖賢以與天地參耳。
 ○ 何氏楷曰:此一章乃孔子首明易始乾坤之理,至第二章設卦觀象方言易。
 〖案〗天地卑高,動靜方物象形,造化之實體也。乾坤貴賤,剛柔吉凶變化,易卦之定名也。因造化之實體,起易卦之定名,故自造化之體立,而卦之理具矣。體立則用必行焉,是故剛柔則一與一相摩,八卦則一與八相盪。造化之情,所以交而不離也。畫卦之序,蓋象此也。雷霆者震離,風雨者巽坎,暑以說物者兌,寒以止物者艮。成男而職大始者乾,成女而職成物者坤,造化之機,所以變而無窮也。建圖之位,蓋象此也。然而造化之理,則一以易簡為歸,心一而不貳故易也,事順而無為故簡也。天地之盛德大業,易簡而已矣,賢人之進德脩業,聖人之崇德廣業,亦唯易簡而已矣。設卦繫辭,所以順性命之理者此也。諸儒言易有四義:不易也,交易也,變易也,易簡也。故天尊地卑一節,言不易者也。剛柔相摩二句,言交易者也。鼓以雷霆至坤作成物,言變易者也。乾以易知以下,言易簡者也。易道之本原盡乎此,故為《繫傳》之首章焉。
折中
3619065繫辭上【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
 〖本義〗象者,物之似也,此言聖人作易,觀卦爻之象,而繫以辭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設之卦象,則有吉有凶,故下文云「吉凶者失得之象,悔吝者憂虞之象,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是施設其卦,有此諸象也。此設卦觀象。總為下而言,卦象爻象,有吉有凶,若不繫辭,其理未顯,故繫屬吉凶之文辭於卦爻之下,而顯明此卦爻吉凶也。案:吉凶之外,猶有悔吝憂虞,舉吉凶則包之。
 ○ 朱氏震曰:聖人設卦,本以觀象,自伏羲至於文王一也。聖人憂患後世,懼觀者智不足以知此,於是繫之卦辭,又繫之爻辭,以吉凶明告之。
 ○ 《朱子語類》云:易當初只是為卜筮而作,《文言》、《彖》、《象》,卻是推說作義理上去。觀乾坤二卦便可見。孔子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不是卜筮,如何明吉凶。
 ○ 王氏申子曰:易之初也,有象而未有卦,及八卦既設而象寓焉,及八重而六十四,聖人又觀是卦有如是之象,則繫之以如是之辭。蓋卦以象而立象,又以卦而見也。眀吉凶者,有是象而吉凶之理已具,繫之辭而吉凶之象始明也。陰陽竒耦,相交相錯,順則吉,逆則凶。當則吉,否則凶。因其順逆,當否而繫之辭,吉凶明矣。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本義〗言卦爻陰陽迭相推盪,而陰或變陽,陽或化陰,聖人所以觀象而繫辭,眾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集說〗
 ○ 張氏振淵曰:剛柔相推之中或當位,或失位,而吉凶悔吝之源正起於此。聖人之所觀,觀此也。聖人之所明,明此也。蓋吉凶悔吝,雖繫於辭,而其原實起於變。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本義〗吉凶悔吝者,易之辭也。失得憂虞者,事之變也。得則吉,失則凶,憂虞雖未至凶,然已足以致悔而取羞矣。蓋吉凶相對,而悔吝居其中間。悔自凶而趨吉,吝自吉而向凶也。故聖人觀卦爻之中,或有此象,則繫之以此辭也。
 〖集說〗
 ○ 虞氏翻曰:吉則象得,凶則象失,悔則象憂,吝則象虞也。
 ○ 干氏寶曰:憂虞未至於失得,悔吝不入於吉凶。事有小大,故辭有緩急,各象其意也。
 ○ 《朱子語類》云:吉凶悔吝,四者循環,周而復始。悔了便吉,吉了便吝,吝了便凶,凶了又悔,正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相似,蓋憂苦患難中必悔,悔便是吉之漸,及至吉了,少間便安意肆志,必至作出不好可羞吝底事出來,吝便是凶之漸矣。及至凶矣,又卻悔,只管循環不已。正如剛柔變化,剛了化,化便是柔。柔了變,變便是剛,亦循環不已。
 ○ 又云:悔屬陽,吝屬陰。悔是逞快作出事來有錯失處,這便生悔,所以屬陽。吝是那隈隈衰衰,不分明底,所以屬陰,亦猶驕是氣盈,吝是氣歉。
 ○ 又云:「吉凶者失得之象,悔吝者憂虞之象,變化者進退之象,剛柔者晝夜之象」,四句皆互換往來,吉凶與悔吝相貫,悔自凶而趨吉,吝自言而趨凶。進退與晝夜相貫,進自柔而趨乎剛,退自剛而趨乎柔。
 ○ 趙氏玉泉曰:吉即順理而得之象也,凶即逆理而失之象也,悔即既失之後,困於心,衡於慮,而為憂之象也。吝即未失之先,狃於安,溺於樂,而為虞之象也。
 ○ 何氏楷曰:吉凶悔吝,以卦辭言。失得憂虞,以人事言。上文所謂觀象繫辭以明吉凶者此也。
【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本義〗柔變而趨於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於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六爻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動即變化也。極,至也。三極,天地人之至理,三才各一太極也。此明剛柔相推以生變化,而變化之極復為剛柔,流行於一卦六爻之間,而占者得因所值,以斷吉凶也。
 〖集說〗
 ○ 韓氏伯曰:始總言吉凶變化,而下别明悔吝晝夜者,悔吝則吉凶之類,晝夜亦變化之道。
 ○ 孔氏穎達曰:六爻遞相推動而生變化,是天地人三才至極之道。
 ○ 蔡氏淵曰:動,變易也。極者,太極也,以其變易無常,乃太極之道也。三極,謂三才各具一太極也。變至六爻,則一卦之體具,而三才之道備矣。
 ○ 吳氏澄曰:吉凶悔吝,象人事之失得憂虞。變化剛柔,象天地陰陽之晝夜進退。是六爻兼有天、地、人之道也。
 ○ 胡氏炳文曰:此曰三極,是卦爻已動之後,各具一太極,後曰易有太極者,則卦爻未生之先,統體一太極也。
 ○ 俞氏琰曰:三極之道,言道之體。三才之道,言道之用。
 ○ 何氏楷曰:變化剛柔,以卦畫言。進退晝夜,以造化言。六爻之動二句,推言變化之故,上文所謂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者此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本義〗易之序謂卦爻所著事理當然之次第。玩者,觀之詳。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若居在乾之初九,而安在勿用。若居在乾之九三,而安在乾乾。是以所居而安者,由觀易位之次序也。
 ○ 王氏宗傳曰:所謂易之序者,消息盈虛之有其時是也。居之而安,則盛行不加,窮居不損,而與易為一矣。所謂爻之辭者,是非當否之有所命是也。樂之而玩,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而與爻為一矣。
 ○ 《朱子語類》問:「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與「居則觀其象」之「居」不同,上「居」字是總就身之所處而言,下「居」字則靜對動而言。曰:然。
 ○ 問:「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曰:序是次序,謂卦爻之初終,如潛、見、飛、躍,循其序則安。又問「所樂而玩者爻之辭」。曰:橫渠謂每讀每有益,所以可樂,蓋有契於心,則自然樂。
 ○ 俞氏琰曰:居以位言,安謂安其分也。樂以心言,玩謂繹之而不厭也。君子觀易之序而循是理,故安。觀爻之辭而達是理,故樂。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本義〗象辭變已見上,凡單言變者,化在其中。占,謂其所值吉凶之決也。
  此第二章,言聖人作易,君子學易之事。
 〖集說〗
 ○ 虞氏翻曰:以動者尚其變,占事知來,故玩其占也。
 ○ 《朱子語類》問:「居則觀其象玩其辭,動則觀其變玩其占」,如何?曰:若是理會不得,如何占得。必是閑常理會得此道理,到用時便占。
 ○ 蔡氏淵曰:觀象玩辭,學易也。觀變玩占,用易也。學易則無所不盡其理,用易則唯盡乎一爻之時。居既盡乎天之理,動必合乎天之道,故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 王氏申子曰:平居無事,觀卦爻之象而玩其辭,則可以察吉凶悔吝之故,及動而應事。觀卦之變而玩其占,則可以決吉凶悔吝之幾,故有不動,動無不吉也。
 ○ 胡氏炳文曰:天地間剛柔變化,無一時間,人在大化中,吉凶悔吝,無一息停,吉一而已。凶悔吝三焉,上文示人以吉凶悔吝者,作易之事,此獨吉而無凶悔吝者,學易之功也。
 ○ 俞氏琰曰:觀象玩辭,如蔡墨云在乾之姤,如莊子云在師之臨,謂之在者是也。觀變玩占,如陳侯遇觀之否,晉侯遇大有之睽,謂之遇者是也。
 〖總論〗
 ○ 孔氏穎達曰:前章言天地成象成形簡易之德,明乾坤之大旨,此章明聖人設卦觀象,爻辭吉凶悔吝之細別。
 ○ 程子曰:聖人既設卦,觀卦之象而繫以辭,明其吉凶之理,以剛柔相推,而知變化之道。吉凶之生,由失得也。悔吝者,可憂虞也。進退消長,所以成變化也。剛柔相易而成晝夜,觀晝夜則知剛柔之道矣。三極,上中下也。極,中也,皆其時中也。三才以物言也,三極以位言也。六爻之動,以位為義,乃其序也。得其序則安矣,辭以明義,玩其辭義,則知其可樂也。觀象玩辭而通其意,觀變玩占而順其時,動不違於天矣。
 ○ 何氏楷曰:上章言造化自然之易,為作易之本,此章乃言作易之旨。
 〖案〗上章雖言作易之源本,然實以明在造化者無非自然之易書,故先儒以為畫前之易者此也。此章乃備言作易學易之事,蓋承上章言之,而為後諸章之綱也。設卦觀象,先天之聖人也。繫辭而明吉凶,後天之聖人也。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申言設卦觀象之事。所象者或為人事之失得憂虞,或為天道之進退晝夜,極而至於天地人之至理,莫不包涵統具於其中,此辭所由繫而占所由生也。居而安者,以身驗之。樂而玩者,以心體之。在平時則為觀象玩辭之功,在臨事則為觀變玩占之用,此所謂奉明命以周旋,述天理而時措者也。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學易之效,至於如此。
折中
3620065繫辭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本義〗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象,指全體而言。變,指一節而言。
 〖集說〗
 ○ 虞氏翻曰:八卦以象告,故言乎象也。爻有六畫,九六變化,故言乎變者也。
 ○ 項氏安世曰:彖辭所言之象,即下文所謂卦也,爻辭所言之變,即下文所謂位也。
 ○ 張氏振淵曰:易有實理而無實事,故謂之象,卦立而象形。易有定理而無定用,故謂之變。爻立而變著。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本義〗此卦爻辭之通例。
 〖集說〗
 ○ 崔氏憬曰:繫辭著悔吝之言,則異凶咎,若疾病之與小疵。
 ○ 楊氏萬里曰:言動之間,盡善之謂得,不盡善之謂失,小不善之謂疵,不明乎善而誤入乎不善之謂過。覺其小不善,非不欲改,而已無及,於是乎有悔。不覺其小不善,猶及於改,而不能改,或不肯改,於是乎有吝,吾身之過。猶吾衣之破也,衣有破,補之斯全。身有過,補之斯還。還者何?復之於善也。補不善而復之於善,何咎之有。
 ○ 蔡氏淵曰:吉凶、悔吝、无咎,即卦與爻之斷辭也。失得者,事之已成著者也。小疵者,事之得失未分,而能致得失者也。善補過者,先本有咎,脩之則可免咎也。
 ○ 胡氏炳文曰:前章言卦爻中吉凶悔吝之辭,未嘗及无咎之辭,此章方及之,大抵不貴無過而貴改過。无咎者,善補過也。聖人許人自新之意切矣。
 ○ 張氏振淵曰:失得指時有消息,位元有當否。說小疵兼兩意,向於得而未得,尚有小疵則悔,向於失而未失,已有小疵則吝。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辭。】
 〖本義〗位,謂六爻之位。齊,猶定也。小謂陰,大謂陽。
 〖集說〗
 ○ 王氏肅曰:齊,猶正也。陽卦大,陰卦小,卦列則小大分,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也。
 ○ 張氏浚曰:卦之所設,本乎陰陽。陰小陽大,體固不同,而各以所遇之時為正。陽得位則陽用事,陰得位則陰用事。小大之理,至卦而齊。
 ○ 《朱子語類》問:上下貴賤之位何也?曰:二四則四貴而二賤,五三則五貴而三賤,上初則上貴而初賤,上雖無位,然本是貴重,所謂貴而无位,高而无民,在人君則為天子父,為天子師,在他人則清高而在物外不與事者,此。所以為貴也。
 ○ 王氏申子曰:列,分也。陽貴陰賤,上貴下賤,亦有貴而无位,有位而在下者,故曰列貴賤者存乎位。位者六爻之位也。齊,均也。陽大陰小,陽卦多陰,則陽為之主。陰卦多陽,則陰為之主。雖小大不齊,而得時為主則均也,故曰齊小大者存乎卦。卦者,全卦之體也。辨,明也。辨一卦一爻之吉凶者辭也,故曰辨吉凶者存乎辭。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
 〖本義〗介,謂辨別之端,蓋善惡已動而未形之時也。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震,動也,知悔則有以動其補過之心,而可以无咎矣。
 ○ 韓氏伯曰:介,纖介也。王弼曰「憂悔吝之時,其介不可慢也」即「悔吝者言乎小疵也」。
 ○ 程子曰:以悔吝為防,則存意於微小,震懼而得无咎者以此。
 ○ 《朱子語類》問:憂悔吝者存乎介,悔吝未至於吉凶,是乃初萌動,可以向吉凶之微處,介又是悔吝之微處,介字如界至界限之界,是善惡初分界處,於此憂之,則不至於悔吝矣。曰:然。
 ○ 丘氏富國曰:此章就吉凶悔吝上添入无咎說,既欲人於悔吝上著力,尤欲人於介上用功,蓋人知悔,則以善補過而无咎,雖未至吉,亦不至凶也。若又於悔吝之介憂之,則但有吉而已,所謂幾者動之微而吉之先見者也,併悔吝亦皆無矣。
 ○ 吳氏澄曰:列貴賤者存乎位,覆說爻者言乎變。齊小大者存乎卦,覆說彖者言乎象。分辨吉凶,存乎彖爻之辭,覆說言乎其失得也。悔吝介乎吉凶之間,憂其介則趨於吉不趨於凶矣。覆說言乎其小疵也。震者動心戒懼之謂,有咎而能戒懼,則能改悔所為,而可以无咎,覆說善補過也。
 ○ 趙氏玉泉曰:介在事前,悔在事後。
 ○ 汪氏砥之曰:易凡言悔吝,即寓介之意,言无咎,即寓悔之意,憂盱豫之悔,存乎遲速之介也,憂即鹿之吝,存乎往舍之介也,震甘臨之无咎,存乎憂而悔也,震頻復之无咎,存乎厲而悔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本義〗小險大易,各隨所向。
  此第三章,釋卦爻辭之通例。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卦有小大,看來只是好底卦便是大,不好底卦便是小。如復如泰,如大有如夬之類,儘是好底卦。如睽如困如小過之類,儘是不好底。所以謂卦有小大,辭有險易,大卦辭易,小卦辭險,即此可見。
 ○ 項氏安世曰:貴賤以位言,小大以材言,卦各有主,主各有材,聖人隨其材之大小,時之難易,而命之辭,使人之知所適從也。
 ○ 潘氏夢旂曰:卦有小有大,隨其消長而分。辭有險有易,因其安危而別。辭者各指其所向,凶則指其可避之方,吉則指其可趨之所,以示乎人也。
 ○ 吳氏澄曰:上文有貴賤小大,此獨再提卦有小大,蓋卦彖為諸辭之總也。
 ○ 蔡氏清曰:據本章通例看,此條卦字辭字,皆兼爻說。
 〖案〗此章申第二章吉凶者失得之象也一節之義,首言彖爻者,吉凶悔吝之辭,彖爻皆有之也,吉凶則已著,故直言其失得而已,悔吝則猶微,故必推言其小疵也。至四者之外又有所謂无咎者不圖吉利,求免罪愆之名也。其道至大而貫乎吉凶悔吝之間,故易之中有曰吉无咎者,有曰凶无咎者,有曰吝无咎者。然其機皆在於悔,蓋唯能悔則吉,而不狃於安也。凶而能動於困也,吝而不包其羞也。是故易辭之教人也,於吉凶辨之而已。於悔吝也,則憂之謹,其幾也。憂之不已,又從而震之曰:誠能去吝而悔,不徒悔,而補過,則可以无咎矣。夫不貳過而无祗悔者,至也。眾人不貴无悔而貴能悔,為其為改過遷善之路也。故曰: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
折中
3621065繫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本義〗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彌,如彌縫之彌,有終竟聯合之意。綸,有選擇條理之意。
 〖集說〗
 ○ 韓氏伯曰:作易以準天地。
 ○ 孔氏穎達曰:言聖人作易,與天地相準,謂準擬天地,則乾健以法天,坤順以法地之類是也。
 ○ 蘇氏軾曰:準,符合也。彌,周浹也。綸,經緯也。所以與天地準者,以能知幽明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也。
 ○ 王氏宗傳曰:天地之道,即下文所謂一陰一陽是也。是道也,其在天地,則為幽明,寓於始終,則為生死,見於物變,則為鬼神。
 ○ 《朱子語類》云:凡天地間之物,無非天地之道,故易能彌綸天地之道。彌如卦彌之彌,糊合使無縫罅。綸如綸絲之綸,自有條理。言雖是彌得外面無縫罅,而中則事事物物,各有條理。彌而非綸,而空疏無物。綸而非彌,則判然不相干。此二字,見得聖人下字甚密也。
 ○ 胡氏炳文曰:此易字,指易書而言。書之中具有天地之道,本自與天地相等,故於天地之道,彌之則是合萬為一,渾然無欠。綸之則一實萬分,粲然有倫。
 〖案〗此下三節,朱子分為窮理、盡性、至命者極確,然須知非有易以後,聖人方用易以窮之盡之至之。易是聖人窮理盡性至命之書,聖人全體易理,故言易窮理盡性至命,即是言聖人也。易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此三句當為三節冠首,第二第三節不言易者,蒙第一節文義。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本義〗此窮理之事。以者,聖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則有晝夜上下,地理則有南北高深。原者推之於前,反者要之於後。陰精陽氣,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為變,鬼之歸也。
 〖集說〗
 ○ 韓氏伯曰: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死生者始終之數也。
 ○ 程子曰:原始則足以知其終,反終則足以知其始。死生之說如是而已矣。
 ○ 蘇氏軾曰:鬼常與體魄俱,故謂之物。神無適而不可,故謂之變。精氣為魄,魄為鬼。志氣為魂,魂為神。
 ○ 《朱子語類》問:「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曰:人未死,如何知得死之說,只是原其始之理,將後面摺轉來看,便見得,以此之有,知彼之無。
 ○ 又云:魄為鬼,魂為神,《禮記》有孔子答宰我問,正說此理甚詳。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聰明為魄。《雜書》云:魂,人陽神也。魄,人陰神也。亦可取。
 ○ 陳氏淳曰:人生天地間,得天地之氣以為體,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要其終而知所以死,古人謂得正而斃,謂「朝聞道夕死可矣」,只緣受得許多道理,須知得盡得便自無愧,到死時亦只是這二五之氣,聽其自消化而已。所謂安死順生,與天地同其變化,這箇便是與造化為徒。
 ○ 又曰:陰陽二氣會在吾身之中為鬼神,以寤寐言,則寤屬陽,寐屬陰,以語默言,則語屬陽,默屬陰,及動靜進退行止等,分屬皆有陰陽。凡屬陽者皆為魂為神,凡屬陰者皆為魄為鬼。
 ○ 真氏德秀曰:人之生,精與氣合,精屬陰,氣屬陽。精則魄也,目之所以明,耳之所之聰。氣充乎體,凡人心之能思慮知識,身之能舉動勇決,此之謂魂。神指魂而言,鬼指魄而言。
 ○ 胡氏炳文曰:易不曰陽陰而曰陰陽,此所謂幽明、死生、鬼神,即陰陽之謂也。即天地而知幽明之故,即始終而知死生之說,即散聚而知鬼神之情狀,皆窮理之事也。
 ○ 林氏希元曰:幽明之故,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其理皆在於易。故聖人用易以窮之也,然亦要見得為聖人窮理盡性之書爾,非聖人真箇即易而後窮理盡性也。
 ○ 鄭氏維嶽曰:原人之所以始,全而生之,即反其所以終,全而歸之。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本義〗此聖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无憂而其知益深,隨處皆安而无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益篤。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裏如此。
 〖集說〗
 ○ 韓氏伯曰:德合天地,故曰相似。
 ○ 《朱子語類》云:「與天地相似故不違」下數句是說與「天地相似」之事。
 ○ 又云:安土者隨所寓而安。若自擇安處,便只知有己,不知有物也,此厚於仁者之事,故能愛。
 ○ 又云:安土者隨寓而安也,敦乎仁者不失其天地生物之心也。安土而敦乎仁,則無適而非仁矣,所以能愛也。
 ○ 胡氏炳文曰:上文言「易與天地準」,此言「與天地相似」。似即準也,知似天,仁似地,有周物之知,而實諸濟物之仁,則其知不過。有行權之知,而本諸守正之仁,則其知不流。至於樂天知命,而知之迹已泯。安土敦仁,而仁之心益著。此其知仁所以與天地相似而不違,盡性之事也。
 ○ 俞氏琰曰:與天地相似者,易似天地,天地似易,彼此相似也。
 〖案〗知周萬物,義之精也,然所知者皆濟天下之道而不過,義合於仁也。旁行汎應,仁之熟也,然所行者皆合中正之則而不流,仁合於義也。樂玩天理,故所知者益深。達乎命而不憂,安於所處,故所行者益篤。根於性而能愛,所謂樂天之志,憂世之誠,並行不悖者,乃仁義合德之至也。若以旁行為知亦可,但恐於行字稍礙。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本義〗此聖人至命之事也。範,如鑄金之有模範。圍,匡郭也。天地之化无窮,而聖人為之範圍,不使過於中道,所謂裁成者也。通,猶兼也。晝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之謂,如此然後可見至神之妙,无有方所。易之變化,无有形體也。
  此第四章,言易道之大,聖人用之如此。
 〖集說〗
 ○ 韓氏伯曰:方體者,皆係於形器者也。神則陰陽不測,易則惟變所適,不可以一方一體明。
 ○ 孔氏穎達曰;範謂模範,圍謂周圍。言聖人所為所作,模範周圍天地之化。
 ○ 又曰:凡无方无體,各有二義。一者神則不見其處所云為,是无方也。二則周游運動,不常在一處,亦是无方也。无體者,一是自然而變,而不知變之所由,是无形體也。二則隨變而往,无定在一體,亦是无體也。
 ○ 邵子曰: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體。
 ○ 《朱子語類》云:「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通字只是兼乎晝夜之道而知其所以然。
 ○ 又云:「神无方而易无體」,神便是在陰底又忽然在陽,在陽底又忽然在陰,易便是或為陽,或為陰,交錯代換,而不可以形體拘也。
 ○ 蔡氏清曰:神无方,易无體,獨係之至命一條,至命從窮理盡性上來,乃窮理盡性之極致,非窮理盡性之外,他有所謂至命也,故獨係之至命,而自足以該乎窮理盡性。
 ○ 林氏希元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只是通知晝夜之道,蓋幽朋死生鬼神,其理相為循環,晝夜之道也。聖人通知晝夜,亦只是上文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說,知鬼神之情狀而益深造,與之相默契,如所謂知天地之化育云爾。
 ○ 又曰:天地之化,萬物之生,晝夜之循環,皆有箇神易,易則模寫乎此理者也,故在易亦有神易。
 ○ 姜氏寶曰:晝夜之道,乃幽明死生鬼神之所以然,聖人通知之而有以深徹乎其蘊,又不但知有其故,知有其說,知有其情狀而已也。
 ○ 江氏盈科曰:上說道濟天下敦仁能愛,此則萬物盡屬其曲成。上說知幽明死生鬼神,此則晝夜盡屬其通知。
 〖案〗準是準則之,相似是與之合德,範圍則造化在其規模之內,蓋一節深一節也。萬物者天地之化之迹也,曲成者能盡其性而物我聯為一體也,晝夜者天地之化之機也,通知者洞見原本而隱顯貫為一條也。易者化之運用,神者化之主宰。天地之化,其主宰不可以方所求,其運用不可以形體拘,易之道能範圍之,則所謂窮神知化者也,而神化在易矣。
折中
3622065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
 〖本義〗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
 〖集說〗
 ○ 邵子曰:道無聲無形,不可得而見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為名。人之有行,必由乎道。一陰一陽,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者也。
 ○ 程子曰:離了陰陽,便無道,所以陰陽者,是道也。陰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 《朱子語類》云:理則一而已,其形者則謂之器,其不形者則謂之道。然而道非器不形,器非道不立,蓋陰陽亦器也。而所以陰陽者道也,是以一陰一陽,往來不息,而聖人指是以明道之全體也。
 〖案〗一陰一陽,兼對立與迭運二義,對立者,天地日月之類是也,即前章所謂剛柔也。迭運者,寒暑往來之類是也,即前章所謂變化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本義〗道具於陰而行乎陽。繼,言其發也。善,謂化育之功,陽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謂物之所受,言物生則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陰之事也。周子程子之書,言之備矣。
 〖集說〗
 ○ 周子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 楊氏時曰:繼之者善,無間也。成之者性,無虧也。
 ○ 《朱子語類》云:造化所以發育萬物者,為繼之者善。各正其性命者,為成之者性。
 ○ 又云:繼是接續不息之意,成是凝成有主之意。
 ○ 又云:繼之者善方是天理流行之初,人物所資以始,成之者性,則此理各自有箇安頓處,故為人為物,或昏或眀,方是定。若是未有形質,則此性是天地之理,如何把作人物之性得。
 ○ 又云:這箇理在天地間時,只是善,無有不善者。生物得來,方始名曰性,只是這箇理,在天則曰命,在人則曰性,性便是善。
 ○ 問「成之者性」。曰:性如寶珠,氣質如水。水有清有汙,故珠或全見,或半見,或不見。
 ○ 項氏安世曰:道之所生,無不善者,元也,萬物之所同出也。善之所成,各一其性者,貞也,萬物之所各正也。成之者性,猶孟子言人之性犬之性牛之性。
 ○ 熊氏良輔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善之繼也。元者善之長,善即元也。人物得所稟受者,性之成也。率性之謂道,則性即道也。
 ○ 潘氏士藻曰:善者性之原,性者善之實,善性皆天理,中間雖有剛柔善惡中偏之不同,而天命之本然無不同。
 〖案〗聖人用繼字極精確,不可忽過此繼字,猶人子所謂繼體,所謂繼志。蓋人者,天地之子也。天地之理,全付於人而人受之,猶《孝經》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者是也。但謂之付,則主於天地而言,謂之受則主於人而言。惟謂之繼,則見得天人承接之意,而付與受兩義皆在其中矣。天付於人而人受之,其理既無不善,則人之所以為性者,亦豈有不善哉。故孟子之道性善者本此也。然是理既具於人物之身,則其根原雖無不善,而其末流區以別矣,如下文所云仁知百姓者,皆局於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氣質者,亦本此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惟《繫傳》此語,為言性與天道之至,後之論性者,折中於夫子,則可以息諸子之棼棼矣。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本義〗仁陽知陰,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也。日用不知,則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者,又其每下者也。然亦莫不有是道焉。或曰:上章以知屬乎天,仁屬乎地,與此不同,何也?曰:彼以清濁言,此以動靜言。
 〖集說〗
 ○ 韓氏伯曰:君子體道以為用,仁知則滯於所見,百姓則日用而不知。體斯道者,不亦鮮矣乎。
 ○ 程子曰:道者,一陰一陽也。動靜無端,陰陽無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動靜相因而成變化,順繼此道則為善也。成之在人,則謂之性也,在眾人則不能識,隨其所知,故仁者謂之仁,知者謂之知,百姓則由之而不知,故君子之道,人鮮克知也。
 ○ 王氏宗傳曰:仁者知者,鮮克全之。百姓之愚,鮮克知之。此豈在我之善有所不足,在我之性有所不同與。非也,蓋在限量使然爾。君子之道,烏得而不鮮與?君子者,具仁知之成名,得道之大全也。
 ○ 《朱子語類》云:萬物各具是性,但氣稟不同。各以其性之所近者窺之,故仁者只見得他發生流動處,便以為仁。知者只見他貞靜處便以為知。下此一等,百姓日用之間習矣而不察,所以君子之道鮮矣。
 ○ 胡氏炳文曰:在造物者,方發而賦於物,其理無有不善,在人物者,各具是理以有生,則謂之性。其發者,是天命之性。其具者,天命之性已不能不麗於氣質矣。仁者、知者、百姓,指氣質而言也。上章說聖人之知仁,知與仁合而為一,此說知者仁者,仁與知分而為二。
 ○ 保氏八曰:仁者見其有安土敦仁之理,則止謂之為仁。知者見其有知周天下之理,則止謂之為知。是局於一偏矣。百姓終日由之而不知,故君子之道,知者鮮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本義〗顯,自內而外也。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也。藏,自外而內也。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程子曰:天地无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无為。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顯諸仁者,顯見仁功,衣被萬物。藏諸用者,潛藏功用,不使物知。
 ○ 王氏凱沖曰:萬物皆成,仁功著也。不見所為,藏諸用也。
 ○ 程子曰:運行之迹,生育之功,顯諸仁也。神妙無方,變化無迹,藏諸用也。天地不與聖人同憂,天地不宰,聖人有心也。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无為。
 ○ 《朱子語類》云:顯渚仁,德之所以盛。藏諸用,業之所以成。譬如一樹一根,生許多枝葉花實,此是顯諸仁處。及至結實,一核成一箇種子,此是藏諸用處。生生不已,所謂日新也。萬物無不具此理,所謂富有也。
 ○ 又云:惻隱羞惡辭遜是非,只是這箇惻隱,隨事發見,及至成那事時,一事各成一仁,此便是藏諸用。其發見時,在這道理中發去,及至成這事時,又只是這箇道理。一事既各成一道理,此便是業。業是事之已成處,事未成時不得謂之業。
 ○ 吳氏澄曰:仁者,生物之元,由春生而為夏長之亨,此仁顯見而發達於外,長物之所顯者,生物之仁也,故曰顯諸仁。用者,收物之利,由秋收而為冬藏之貞,此用藏伏而歸復於內,閉物之所藏者,收物之用也,故曰藏諸用。二氣運行於四時之間,鼓動萬物而生長收閉之,天地無心而造化自然,非如聖人之於民,有所憂而治之教之也。仁之顯而生長者,為德之盛,用之藏而收閉者,為業之大,其顯者流行不息,其藏者充塞無間,此所謂易簡之善,極其至者,故贊之曰至矣哉。
 ○ 胡氏炳文曰:在聖人者則曰仁與知,在造化者則曰仁與用。
 ○ 俞氏琰曰:仁本藏於內者也,顯諸仁,則自內而外,如春夏之發生,所以顯秋冬所藏之仁也。用本顯於外者也。藏諸用則自外而內,如秋冬之收成,所以藏春夏所顯之用也。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本義〗張子曰:富有者,大而无外。日新者,久而无窮。
 〖集說〗
 ○ 王氏凱沖曰:物無不備,故曰富有。變化不息,故曰日新。
 ○ 吳氏澄曰:生物之仁及夏而日長日盛。故曰日新,收物之用。至冬而包括無餘,故曰富有。
 ○ 胡氏炳文曰:富有者無物不有而無一豪之虧欠,日新者無時不然而無一息之間斷藏而愈有則顯而愈新。
【生生之謂易。】
 〖本義〗陰生陽,陽生陰,其變无窮,理與書皆然也。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本義〗效,呈也。法,謂造化之詳密而可見者。
 〖集說〗
 ○ 蔡氏淵曰:乾主氣,故曰成象。坤主形,故曰效法。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本義〗占,筮也。事之未定者,屬乎陽也。事,行事也,占之已決者,屬乎陰也。極數知來,所以通事之變,張忠定公言公事有陰陽,意蓋如此。
 〖集說〗
 ○ 俞氏琰曰:或言通變,或言變通,同與。曰:「窮則變,變則通」,易也。「通其變,使民不倦」,聖人之用易也。
 ○ 張氏振淵曰:成象二條,本生生之謂易來,舉乾坤,見天地間無物,而非陰陽之生生。舉占事,見日用間無事,而非陰陽之生生。
 ○ 谷氏家杰曰:生生謂易,論其理也。有理即有數,陰陽消息,易數也。推極之可以知來,占之義也,通數之變,亦易變也。變不與時偕極,通之即成天下之事。
 ○ 徐氏在漢曰:一陰一陽,無時而不生生,是之謂易。成此一陰一陽生生之象,是之謂乾,效此一陰一陽生生之法,是之謂坤,極一陰一陽生生之數而知來,是之謂占。通一陰一陽生生之變,是之謂事。
【陰陽不測之謂神。】
 〖本義〗張子曰:兩在故不測。
  此第五章。言道之體用不外乎陰陽,而其所以然者,則未嘗倚於陰陽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陰陽不測之謂神」,便是妙用處?曰:便是包括許多道理。橫渠說得極好,一故神,橫渠親註云:「兩在故不測。」只是這一物,卻周行事物之間,如所謂陰陽屈信,往來上下,以至行乎什伯千萬之中,無非這一箇物事,所謂「兩在故不測」。
 ○ 丘氏富國曰:上章言「易无體」,此言「生生之謂易」,唯其生生,所以无體。上章言「神无方」,此言「陰陽不測之謂神」,唯其不測,所以无方。言易而以乾坤繼之,乾坤毀則无以見易也。
 ○ 梁氏寅曰:陰陽非神也,陰陽之不測者神也,一陰一陽,變化不窮,果孰使之然哉,蓋神之所為也。唯神无方,故易无體。无方者即不測之謂也,无體者即生生之謂也。若為有方則非不測之神,而其生生者亦有時而窮矣。
 ○ 蔡氏清曰:合一不測為神,不合不謂之一,不一不為兩在,不兩在不為不測。合者,兩者之合也。神化非二物也,故曰一物兩體也。
 〖總論〗程氏敬承曰:此章承上章說來,上言「彌綸天地之道」,此則直指「一陰一陽之謂道」,上言神无方、易无體,此則直指陰陽之生生謂易,陰陽不測謂神。
 〖案〗程氏以此為申說上章極是,然只舉其首尾天地之道,及神易兩端而已。須知繼善成性,見仁見知,即是申說「與天地相似」一節意。顯仁藏用,盛德大業,即是申說「範圍天地之化」一節意。見仁見知之偏,所以見知仁合德者之全也,顯為晝,藏為夜,鼓萬物而無憂,所以見通知晝夜,曲成萬物以作易者之有憂患也。
折中
3623065繫辭上【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本義〗不禦,言无盡。靜而正,言即物而理存。備,言无所不有。
 〖案〗遠近是橫說,天地之間是直說。理極於無外,故曰遠。性具於一身,故曰近。命者,自天而人,徹上徹下,故曰天地之間不禦者,所謂彌綸也。靜正者,所謂相似也。備者,所謂範圍也。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
 〖本義〗乾坤各有動靜,於其四德見之。靜體而動用,靜別而動交也。乾一而實,故以質言而曰大。坤二而虛,故以量言而曰廣。蓋天之形雖包於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乎地之中也。易之所以廣大者以此。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若氣不發動,則靜而專一,故云其靜也專。若其運轉,則四時不忒,寒暑無差,剛而得正,故云其動也直。以其動靜如此,故能大生焉。閉藏翕斂,故其靜也翕。動則開生萬物,故其動也闢。以其如此,故能廣生於物焉。
 ○ 程子曰:乾陽也,不動則不剛。其靜也專,其動也直,不專一則不能直遂。坤陰也,不靜則不柔。其靜也翕,其動也闢,不翕聚,則不能發散。
 ○ 《朱子語類》云:天是一箇渾淪的物,雖包乎地之外,而氣則迸出乎地之中。地雖一塊物在天之中,其中實虛,容得天之氣迸上來。大生,是渾淪無所不包。廣生,是廣濶,能容受得那天之氣。專直則只是一物直去。翕闢則是兩箇,翕則翕,闢則闢,此奇耦之形也。
 ○ 又云:乾靜專動直而大生,坤靜翕動闢而廣生,這說陰陽體性如此,卦畫也髣髴似恁地。乾畫奇,便見得其靜也專,其動也直,坤畫耦,便見得其靜也翕,其動也闢。
 ○ 胡氏炳文曰:乾惟健,故一以施。坤惟順,故兩而承。靜專,一者之存。動直,一者之達。靜翕,兩者之合。動闢,兩者之分。一之達,所以行乎坤之兩。故以質言而曰大,兩之分,所以承乎乾之一,故以量言而曰廣。
 ○ 林氏希元曰:此推易之所以廣大也。乾坤,萬物之父母也。乾坤各有性氣,皆有動靜,乾之性氣,其靜也專一而不他,惟其專一而不他,則其動也直遂而無屈撓。惟直遂無屈撓,則其性氣之發,四方八表,無一不到,而規模極其大矣,故曰大生焉。坤之性氣,其靜也翕合而不洩,惟其翕合而不洩,則其動也開闢而無閉拒,惟其開闢而無閉拒,則乾氣到處,坤皆有以承受之,而度量極其廣矣,故曰廣生焉。乾坤即天地也,大生廣生,皆就乾坤說。易書之廣大,則模寫乎此,不可以本文廣大作易書。
 〖案〗此節是承上節廣矣大矣,而推言天地之所以廣大者。一由於易簡,故下節遂言易書「廣大配天地」,而結歸於易簡也。靜專動直,是豪無私曲,形容易字最盡。靜翕動闢,是豪無作為,形容簡字最盡,易在直處見,坦白而無艱險之謂也。其本則從專中來,簡在闢處見,開通而無阻塞之謂也,其本則從翕中來。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本義〗易之廣大變通,與其所言陰陽之說,易簡之德,配之天道人事則如此。
  此第六章。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初章,易為賢人之德,簡為賢人之業,今總云至德者,對則德業別,散則業由德而來,俱為德也。
 ○ 吳氏澄曰:易書廣大之中有變通焉,有陰陽之義焉,亦猶天地之有四時日月也,四時日月即天地,猶易之六子即乾坤也。易之廣大變通陰陽,皆易簡之善,為之主宰。而天地之至德,亦此易簡之善而已,是易書易簡之善,配乎天地之至德也。
 〖案〗此上三章,申「變化者,進退之象」一節之義,首言易「能彌綸天地之道」,而所謂幽明死生神鬼之理,即進退晝夜之機也,次言易與天地相似,而所謂仁義之性,即三極之道也。又言易「能範圍天地之化」,蓋以其贊天地之化育,而又知天地之化育,則三極之道,進退晝夜之機,一以貫之矣。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神化之事備,此易之蘊也。既乃一一申明之。所謂天地之道者,一陰一陽之謂也。所謂天地之性者,一仁一智之謂也。所謂天地之化者,一顯一藏以鼓萬物之謂也。所謂易无體者,生生之謂也。著於乾坤,形乎占事者皆是。而所謂神无方者,則陰陽不測之謂也。終乃總而極贊之,謂易之窮理也。遠不禦,其盡性也。靜而正,其至命也,於天地之間備矣。又推原其根於易簡之理,靜專動直,易也。靜翕動闢,簡也。易簡之理,具於三極之道,而行乎進退晝夜之間。故易者,統而言之,廣大配天地也。析而言之,變化者進退之象,變通配四時也。剛柔者晝夜之象,陰陽之義配日月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易簡之善配至德也。
折中
3624065繫辭上【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本義〗十翼皆夫子所作,不應自著「子曰」字。疑皆後人所加也,窮理則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則禮卑如地而業廣,此其取類,又以清濁言也。
 〖集說〗
 ○ 韓氏伯曰:極知之崇,象天高而統物。備禮之用,象地廣而載物也。
 ○ 孔氏穎達曰:言易道至極,聖人用之以增崇其德,廣大其業。
 ○ 《朱子語類》云:知識貴乎高明,踐履貴乎著實,知既高明,須放低著實作去。
 ○ 又云:知崇者,德之所以崇。禮卑者,業之所以廣,蓋禮纔有些不到處,便有所欠闕,業便不廣矣。惟極卑無所欠闕,所以廣。
 ○ 又云:禮卑是卑順之意,卑便廣,地卑便廣,高則狹了。人若只揀取高底作便狹,兩腳踏地作方得。
 ○ 吳氏澄曰:崇德者,立心之易,而所得日進日新也。廣業者,行事之簡,而所就日充日富也。德之進而新,由所知之崇,高明如天業之充而富,由所履之卑,平實如地。
 ○ 張氏振淵曰:知,即德之虛明炯於中者。禮,即業之矩矱成於外者。天運於萬物之上,而聖心之知,亦獨超於萬象之表,故曰崇效天。地包細微,不遺一物,而聖人之禮,亦不忽於纖悉細微之際,故曰卑法地。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本義〗天地設位而變化行,猶知禮存性而道義出也。成性,本成之性也。存存,謂存而又存,不已之意也。
  此第七章
 〖集說〗
 ○ 《朱子語類》曰:識見高於上,所行實於下,中間便生生而不窮,故說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 俞氏琰曰:人之性,渾然天成,蓋無有不善者,更加以涵養功夫,存之又存,則無所往而非道,無所往而非義矣。
 ○ 林氏希元曰:此承上文「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而言,意謂天地設位,則陰陽變化,而易行乎其中矣。聖人知禮至於效天法地,則本成之性,存存不已,而道義從此出,故曰道義之門。蓋道義之得於心者,日新月盛,則德於是乎崇矣。道義之見於事者,日積月累,則業於是乎廣矣,此易所以為聖人之崇德廣業,而易書所以為至也。
 ○ 盧氏曰:天地位而易行,是天地德業之盛。知禮存而道義出,是聖人德業之盛。
 ○ 吳氏曰慎曰:道義之出不窮,猶易之生生不已也,然未有不存存而能生生者。
 〖案〗門字不可專以出說,須知兼出入兩意。知崇於內,則萬里由此生,是道所從出之門也。禮卑於外,則萬行由此成,是義所從入之門也。若以四德配,則知屬冬,禮屬夏,道即仁也,屬春,義屬秋。仁主出而發用,然非一心虛明,萬理畢照,則無以為發用之源。義主入而收斂,然非百行萬善,具足完滿,亦無以為收斂之地矣。此造化動靜互根,顯諸仁藏諸用之妙,其在人則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
 〖總論〗項氏安世曰:此章言聖人體易於身也,知窮萬理之原,則乾之始萬物也。禮循萬理之則,則坤之成萬物也。道者義之體,智之所知也。義者道之用,禮之所行也。
折中
3625065繫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本義〗賾,雜亂也。象,卦之象,如說卦所列者。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賾,雜亂也,古無此字,只是嘖字。今從 ,亦是口之義,與《左傳》嘖有繁言之嘖同,是口裏說話多雜亂底意思,所以下文說不可惡,先儒多以賾為至妙之意,若如此說,何以謂之不可惡,賾只是一箇雜亂冗鬧底意思。
 ○ 吳氏澄曰:不以彖對爻言,而以象對爻言者,文王未繫彖辭之先,重卦之名謂之象,象先於彖,言象則彖在其中。
 ○ 胡氏炳文曰:擬者象之未成,象者擬之已定。姑以乾坤二卦言之,未畫則擬陰陽之形容,於是為奇耦之畫,畫則象也,已畫又取象天地、首腹、牛馬,以至於為金為玉、為釜為布之類,皆象也。
 ○ 鄭氏維嶽曰:擬之在心,象之在畫。
 ○ 張氏振淵曰:擬諸形容者,擬之陰陽也,在未畫卦之先。象其物宜,正畫卦之事。擬是擬其所象,象是象其所擬。物而曰宜,不獨肖其形,兼欲盡其理。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本義〗會,謂理之所聚而不可遺處,通,謂理之可行而无所礙處,如庖丁解牛,會則其族,而通則其虛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會以物之所聚而言,通以事之所宜而言。會是眾理聚處,雖覺得有許多難易窒礙,必於其中卻得箇通底道理,乃可行爾。且如事理間,若不於會處理會,卻只見得一偏,便如何行得通。須是於會處都理會,其間卻自有箇通處,這「禮」字又說得濶,凡事物之常理皆是。
 ○ 又云:會而不通,便窒塞而不可行。通而不會,便不知許多曲直錯雜處。
 ○ 吳氏澄曰:會通,謂大中至正之理,非一偏一曲有所拘礙者也。聖人見天下不一之動,而觀其極善之理以行其事,見理精審,則行事允當也。以處事之法為辭,繫於各爻之下,使筮而遇此爻者,如此處事則吉,不如此處事則凶也。
 ○ 胡氏炳文曰:不會則於理有遺闕,如之何可通?不通則於理有窒礙,如之何可行?通是時中,典常是庸。
 ○ 蔡氏清曰:觀會通,行典禮,且就天下之動上說,未著在易。將此理係之於易以斷其吉凶,是爻辭之所以為爻辭者,乃所以效天下之動也,故謂之爻。
 ○ 趙氏光大曰:通即會中之通,據事理而言則曰通,據聖人立為常法而言則曰典禮。典,常也。禮者理之可行者也。
 ○ 何氏楷曰:會如省會之會,自彼而來者面面可至。通如通都之通,自此而往者方方可達。
 ○ 錢氏澄之曰:事勢盤錯之會,人見為有礙者,聖人觀之必有其通,非權宜之行,而典禮之行,蓋確乎不可易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本義〗惡,猶厭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雜亂處人易得厭惡,然都是道理中合有底事,自合理會,故不可惡。動亦是合有底,上面各自有道理故自不可亂。
 ○ 吳氏澄曰:六十四卦之義,所以章顯天下至幽之義而名言宜稱,人所易知,則自不至厭惡其賾矣,三百八十四爻之辭,所以該載天下至多之事,而處決精當,人所易從,則自不至棼亂其動矣。
 ○ 潘氏士藻曰:有至一者存,所以不可惡。有至常者存,所以不可亂。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本義〗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法行之,此下七爻,則其例也。
 〖集說〗
 ○ 王氏宗傳曰:擬之而後言,擬是象而言也,擬是而言,則言有物矣。議之而後動,議是爻而動也,議是而動,則動惟厥時矣。
 ○ 《朱子語類》云:擬議只是裁度,自家言動,使合此理,變易以從道之意。
 ○ 胡氏炳文曰:聖人之於象,擬之而後成,學易者如之何不擬之而後言。聖人之於爻,必觀會通以行典禮,學易者如之,何不議之而後動。前言變化,易之變化也。此言成其變化,學易者之變化也。
【嗚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本義〗釋中孚九二爻義。
 〖集說〗
 ○ 韓氏伯曰:鶴鳴於陰,氣同則和。出言戶庭,千里或應,出言猶然,況其大者乎。千里或應,況其邇者乎。故夫憂悔吝者存乎纖介,定失得者愼於樞機。是以君子擬議以動,愼其微也。
 ○ 蔡氏淵曰:居其室,即在陰之義。出其言,即鳴之義。千里之外應之,即和之之義。感應者心也,言者心之聲,行者心之迹,言行乃感應之樞機也。
 ○ 保氏八曰:「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樞動而戶開,機動而矢發,小則招榮辱,大則動天地,皆此唱而彼和,感應之最捷也。
 ○ 汪氏砥之曰:居室照在陰看中孚者,誠積於中,在陰居室,正當慎獨以脩言行而進於誠也。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本義〗釋同人九五爻義。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後實无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
 〖集說〗
 ○ 韓氏伯曰:君子出處默語,不違其中,其跡雖異,道同則應。
 ○ 耿氏南仲曰:「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者,物或間之,而其迹異也。迹雖異而心同,故物不得而終間焉。其利斷金,則其間除矣,間除則合,故又曰「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其相好之無斁也。
 ○ 《朱子語類》云:同心之利,雖金石之堅,亦被他斷決將去,斷是斷作兩段。
 ○ 俞氏琰曰:出處語默,即「先號咷後笑」之義。二人同心,斷金臭蘭,即相遇之義。
 ○ 錢氏志立曰:斷金,言其心志之堅,物不得間也。如蘭,言其氣味之一,物不能雜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本義〗釋大過初六爻義。
 〖集說〗
 ○ 程氏敬承曰:天下事成於慎而敗於忽,況當大過時,時事艱難,慎心不到,便有所失,故有取於慎之至,言寧過於畏慎也。
 〖案〗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此句須對卦義看。卦取棟為義者,任重者也。茅之視棟,為物薄矣。然棟雖任重而猶有橈之患,故當大事者,每憂其傾墜也。若藉茅於地,則雖重物而不憂於傾墜矣。豈非物薄而用可重乎。自古圖大事必以小心為基,故大過之時,義雖用剛,而以初爻之柔為基者此也。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本義〗釋謙九三爻義。「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
 〖集說〗
 ○ 楊氏萬里曰:人之謙與傲,係其德之厚與薄。德厚者無盈色,德薄者無卑辭。如鐘磬焉,愈厚者聲愈緩,薄者反是。故有勞有功而不伐不德,唯至厚者能之。其德愈盛,則其禮愈恭矣。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本義〗釋乾上九爻義,當屬《文言》,此蓋重出。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上既以謙德保位,此明無謙則有悔,故引乾之上九亢龍有悔,證驕亢不謙也。
 ○ 王氏宗傳曰:知聖人深予乎謙之九三,則知聖人深戒乎乾之上九,何也?亢者謙之反也,九三致恭存位,上九則貴而无位,九三萬民服,上九則高而无民,九三能以功下人,上九則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此九三所以謙而有終,上九所以亢而有悔也。
【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本義〗釋節初九爻義。
 〖集說〗
 ○ 蔡氏淵曰:不言則是非不形,人之招禍,惟言為甚,故言所當節也。密於言語,即不出戶庭之義。
 ○ 吳氏澄曰:此爻辭所象,慎動之節,而夫子以發言之辭釋之。程子曰:在人所節,惟言與行。節於言則行可知,言當在先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本義〗釋解六三爻艾。
  此第八章,言卦爻之用。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結上不密失身之事,事若不密,人則乘此機危而害之,猶若財之不密,盜則乘此機危而竊之。
 ○ 胡氏瑗曰:小人居君子之位,不惟盜之所奪,抑亦為盜之侵伐矣。蓋在上之人,不能選賢任能,遂使小人乘時得勢而至於高位,非小人之然也。
 ○ 陳氏琛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則處非其據,而盜思奪之矣。且小人在位,則慢上暴下,人所不堪,而「盜思伐之矣」。
 ○ 趙氏光大曰:強取曰奪,執辭曰伐。
 〖案〗慢、暴如陳氏說亦通,然以慢字對下文慢藏觀之,則當為上褻慢其名器而在下之小人得肆其殘暴之義,方與伐字相應。蓋奪者禍止其身也,伐者禍及國家也。慢藏誨盜以喻「上慢下暴,盜思伐之」。冶容誨淫以喻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
 〖總論〗
 ○ 谷氏家杰曰:此章重擬議成變化句,前章以存存用易,尊德性也。此章以擬議用易,道問學也。
 〖案〗此上二章申「君子所居而安者」一節之義,得易理於心之謂德,成易理於事之謂業,聖人猶然,況學者乎,是故不可以至賾而惡也,不可以至動而亂也,擬之於至賾之中,得聖人所謂「擬諸形容」者,則沛然無疑而可以言矣。議之於至動之際,得聖人所謂觀其會通者,則確然不易而可以動矣。知禮成性,不待擬議而變化出焉者,聖人之事也。精義利用,擬議以成其變化者,學者之功也。中孚以下七爻舉例言之。
折中
3626065繫辭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本義〗此簡本在第十章之首。程子曰:宜在此,今從之。此言天地之數,陽奇陰耦,即所謂河圖者也。其位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就此章而言之,則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次一二三四為四象之位,次六七八九為四象之數,二老位於西北,二少位於東南,其數則各以其類交錯於外也。
 〖集說〗
 ○ 郭氏雍曰:天數五,地數五者,此也。《漢志》言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天以三生木,地以四生金,天以五生土,故或謂天一至五為五行生數,地六至地十為五行成數,雖有此五行之說,而於易無所見。故五行之說,出於歷數之學,非易之道也。
 ○ 《朱子語類》云:自「大衍之數五十」,至「再扐而後掛」,便接「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至「可與祐神矣」為一節,是論大衍之數,自「天一至地十」,卻連「天數五至而行鬼神也」為一節,是論河圖五十五之數,今其文間斷差錯,不相連接,舛誤甚明。
 ○ 項氏安世曰:姚大老云,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班固《律歷志》及衛元嵩《元包運蓍篇》皆在天數五地數五之上。
 ○ 吳氏澄曰:案《漢書律歷志》,引此章「天一地二」至「行鬼神也」,六十四字相連,則是班固時此簡猶未錯也。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本義〗此簡本在大衍之後,今按宜在此。天數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數五者,二四六八十皆耦也。相得,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各以奇耦為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二十有五者,五奇之積也。三十者,五耦之積也。變化,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變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鬼神謂凡奇耦生成之屈伸往來者。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言此陽奇陰耦之數,成就其變化,而宣行鬼神之用。
 ○ 程子曰:數只是氣,變化鬼神亦只是氣。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變化鬼神,皆不越於其間。
 ○ 龔氏煥曰:「五位相得」之說,當從孔氏,蓋既謂之「五位相得」,則是指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而言。且一二三四之相得不見其用,不若孔之的也。
 〖案〗龔氏之意,謂相得者,言四方相次,如一三七九,二四六八是也。有合者,言四方相交,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是也,此說極合圖意。蓋相得者,是二氣之迭運,四時之順播,所以成變化者此也。有合者,是動靜之互根,陰陽之互藏,所以行鬼神者此也。然成變化,行鬼神,不直言於相得有合之後,必重敘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者,蓋非重敘細數,則無以見相得者之自少而多,自微而盛,有合者之多少相間,微盛相錯,而往來積漸之迹,屈伸交互之機,有所未明者矣。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本義〗大衍之數五十,蓋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至用以筮,則又止用四十有九,蓋皆出於理勢之自然,而非人之知力所能損益也。兩,謂天地也。掛,懸其一於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間而數之也。奇,所揲四數之餘也。扐,勒於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餘日而成月者也。五歲之間,再積日而再成月,故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後別起積分,如一掛之後,左右各一揲而一扐,故五者之中,凡有再扐,然後別起一掛也。
 〖集說〗
 ○ 韓氏伯曰:王弼曰:演天地之數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
 ○ 孔氏穎達曰:分而為二以象兩者,五十之內去其一,餘有四十九,合同未分。今以四十九分而為二,以象兩儀也。掛一以象三者,就兩儀之間,於天數之中,分掛其一以象三才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者,分揲其蓍,皆以四四為數,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者,謂四揲之餘,歸此殘奇於扐而成數,以象天道歸殘聚餘,分而成閏也。五歲再閏者,凡前閏後閏,相去大略三十二月,在五歲之中,故五歲再閏。
 ○ 張氏浚曰:歸奇於扐以象閏,何也?大衍用四十有九,老陽餘數十有三,老陰餘數二十有五,合之為三十有八,少陽餘數二十有一,少陰餘數十有七,合之亦為三十有八。乘以六爻之位,則二百二十有八也。凡術於筭者,率以二百二十八為求閏之法,蓋自然之紀如此。
 ○ 朱子《蓍卦考誤》曰:五十之內去其一,但用四十九策,合同未分,是象太一也。以四十九策分置左右兩手,左手象天,右手象地,是象兩儀也。掛,猶懸也。於右手之中,取其一策,懸於左手小指之間,所以象人而配天地,是象三才。揲,數之也。謂先置右手之策於一處,而以右手四四而數左手之策。又置左手之策而以左手四四而數右手之策也,皆以四數,是象四時。奇,零也。扐,勒也。謂旣四數兩手之策,則其四四之後必有零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左手者歸之於第四第三指之間,右手者歸之於第三第二指之間,而扐之也。象閏者,積餘分而成閏月也,凡前後閏相去大畧三十二月,在五歲之中,此掛一揲四歸奇之法,亦一變之間,凡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歲之象,其間凡兩扐以象閏,是五歲之中凡有再閏,然後置前掛扐之策,復以見存之策,分二掛一,而為第二變也。
 ○ 又答郭雍曰:過揲之數,雖先得之,然其數眾而繁,歸奇之數,雖後得之,然其數寡而約。紀數之法,以約御繁,不以眾制寡,故先儒舊說,專以多少決陰陽之老少,而過揲之數,亦冥會焉,初非有異說也。然七八九六所以為陰陽之老少者,其說又本於圖書,定於四象。其歸奇之數,亦因揲而得之耳。大抵河圖洛書者,七八九六之祖也。四象之形體次第者,其父也。歸奇之奇耦方圓者,其子也。過揲而以四乘之者,其孫也。今自歸奇以上,皆棄不錄,而獨以過揲四乘之數為說,恐或未究象數之本原也。
 ○ 吳氏澄曰:衍母之一,數之所起,故大衍五十之數,虛其一而不用,所用者四十有九,其數七七,蓋以一一為體,七七為用也。
 ○ 胡氏炳文曰:歷法再閏之後,又從積分而起,則筮法再扐之後,又必從掛一而起也。
 〖附錄〗
 ○ 虞氏翻曰:奇所掛一策,扐所揲之餘,不一則二,不三則四也。取奇以歸扐,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故「歸奇於扐以象閏也」。
 ○ 張子曰:奇,所掛之一也。劫,左右手四揲之餘也。再扐後掛者,每成一爻而後掛也。謂第二第三揲不掛也。閏嘗不及三歲而再至,故曰五歲再閏,此歸奇必俟於再扐者,象閏之中間再歲也。
 ○ 郭氏忠孝曰:奇者,所掛之一也。扐者,左右兩揲之餘也。得左右兩揲之餘,寘於前,以奇歸之也。歸奇,象閏也。五歲再閏,非以再扐象再閏也。蓋閏之後有再歲,故歸奇之後亦有再扐也。再扐而後復掛,掛而復歸,則五歲再閏之義矣。自唐初以來,以奇為扐,故揲法多誤,至橫渠先生而後奇扐復分。
 ○ 又曰:扐者數之餘也,如《禮》言祭用數之仂是也。或謂指間為扐者非,《繫辭》言「歸奇於扐」,則奇與扐為二事也。又言「再扐而後掛」,則扐與奇亦二事也,由是知《正義》誤以奇為扐,又誤以左右手揲為再扐,如曰最末之餘,歸之合於扐掛之一處,其說自相抵捂,莫知所從,惟當從橫渠先生之說為正。
 ○ 又曰:《繫辭》以兩扐一掛為三變而成一爻,是有三歲一閏之象,《正義》以每一揲左右兩手之餘即為再扐,是一變之中,再扐一掛皆具,則一歲一閏之象也。凡揲蓍第一變必掛一者,謂不掛一則無變,所餘皆得五也,惟掛一則所餘非五則九,故能變。第二第三揲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蓋不必掛也。故聖人必再扐後掛者以此。
 〖案〗郭雍本其先人郭忠孝之說,以為蓍說,引張子之言為據,朱子與之往復辨論,今附錄於後,以備參考。大約孔《疏》、《本義》,則以左右揲餘為奇,而即以再扐象再閏,張子郭氏則以先掛一者為奇,而歸之於扐以象閏,其說謂惟初變掛一而後二變不掛,故初歲有閏,又須更越二歲,如初變,有掛又須更越二變以應再扐後掛之文也。如郭氏說則再閏再扐,兩再字各異義而不相應,故須以朱子之論為確。然以歸奇為歸掛一之奇,則自虞翻已為此說。且玩經文語氣,歸奇於扐,奇與扐自是兩物而併歸一處爾。此義則郭氏之說可從。蓋《疏》、《義》之意是以扐象閏也,張郭之意是以掛象閏也。今折其中,則掛扐皆當併以象閏,以天道論之,氣盈朔虛,必併為一法。以筮儀論之,掛與扐必併在一處。以經文考之,曰歸奇於扐,又曰再扐後掛,則象閏者當併掛與扐明矣。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本義〗凡此策數,生於四象,蓋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揲蓍之法,則通計三變之餘,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耦,奇圓圍三,耦方圍四,三用其全,四用其半,積而數之,則為六七八九,而第三變揲數策數,亦皆符會,蓋餘三奇則九,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為居一之太陽。餘二奇一耦則八,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為居二之少陰。二耦一奇則七,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為居三之少陽。三耦則六,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為居四之老陰,是其變化往來進退離合之妙,皆出自然,非人之所能為也。少陰退而未極乎虛,少陽進而末極乎盈,故此獨以老陽老陰計乾坤六爻之策數,餘可推而知也。期,周一歲也。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而概言之耳。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乾之少陽,一爻有二十八策,六爻則有一百六十八策,此經據老陽之策也。若坤之少陰,一爻有三十二,六爻則有一百九十二,此經據坤之老陰,故百四十有四也。
 ○ 《朱子語類》云:大凡易數皆六十,三十六對二十四,三十二對二十八,皆六十也。十甲十二辰,亦湊到六十也。鐘律五聲十二律,亦積為六十也。以此知天地之數,皆至六十為節。
 ○ 又答程大昌曰:《大傳》專以六爻乘二老而言,故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其實六爻之為陰陽者,老少錯雜,其積而為乾者,未必皆老陽。其積而為坤者,未必皆老陰。其為六子諸卦者,或陽或陰,亦互有老少焉。
 ○ 胡氏炳文曰:前則掛扐象月之閏,此則過揲之數,象歲之周,蓋揲之以四,已合四時之象,故總過揲之數,又合四時成歲之象也。
 〖案〗《大傳》不言乾之掛扐若干,坤之掛扐若干,而但言乾之策坤之策,則以策數定七八九六者似是。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本義〗二篇,謂上下經。凡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陰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此數。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本義〗四營謂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變易也,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八變則成六爻也。
 〖集說〗
 ○ 陸氏績曰:分而為二以象兩,一營也。掛一以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以象四時,三營也。歸奇於扐以象閏,四營也。
 ○ 孔氏穎達曰:營,謂經營,謂四度經營蓍策,乃成易之一變也。每一爻有三變,初一揲不五則九,是一變也。第二揲不四則八,是二變也。第三揲亦不四則八,是三變也。若三者俱多為老陰,謂初得九,第二第三俱得八也。若三者俱少為老陽,謂初得五,第二第三俱得四也。若兩少一多為少陰,謂初與二三之間,或有四有五而有八,或有二四而有一九也。其兩多一少為少陽,謂三揲之間,或有一九一八而有一四,或為二八而有一五也。三變既畢,乃定一爻,六爻則十有八變乃始成卦也。
 ○ 《朱子語類》云:這處未下得卦字,亦未下得爻字,只下得易字。
【八卦而小成。】
 〖本義〗謂九變而成三畫,得內卦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八卦而小成者,象天地雷風日月山澤,於大象略盡,是易道小成。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本義〗謂已成六爻,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以為動靜,則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以定吉凶,凡四千九十六卦也。
 〖案〗六十四卦變為四千九十六卦之法,即如八卦變為六十四卦之法,畫上加畫,至於四千九十六卦,則六畫者積十二畫矣。如引寸以為尺,引尺以為丈,故曰「引而伸之」。聖人設六十四卦,又繫以辭,則事類大略已盡,今又就其變之所適而加一卦焉,彼此相觸,或相因以相生,或相反以相成,其變無窮,則義類亦無窮,故曰觸類而長之。如此則足以該事變而周民用,故曰天下之能事畢。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本義〗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謂應對。祐神,謂助神化之功。
 〖集說〗
 ○ 韓氏伯曰:可以應對萬物之求,助成神化之功也。酬酢,猶應對。
 ○ 張子曰:示人吉凶,其道顯,陰陽不測,其德神,顯故可與酬酢,神故可與祐神。
 ○ 又曰:顯道者,危使平,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无咎之道也。神德行者,寂然不動,冥會於萬化之感,而莫知為之者也。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酢。曲盡鬼謀,故可與祐神,顯道神德行,此言蓍龜之德也。
 ○ 項氏安世曰:天道雖幽,可闡之以示乎人。人事雖顯,可推之以合乎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贊出鬼神之命。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本義〗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故夫子歎之,而門人加子曰,以别上文也
  此第九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畧矣。意其詳,具於大卜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其可推者,《啓蒙》備言之。
 〖集說〗
 ○ 韓氏伯曰:變化之道,不為而自然,故知變化之道者,則知神之所為。
 ○ 張子曰: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其必知神之所為也。
 ○ 蘇氏軾曰:神之所為不可知,觀變化而知之矣。變化之間,神無不在。
 ○ 董氏銖曰:陽化為陰,陰變為陽者,變化也。所以變化者,道也。道者本然之妙,變化者所乘之機,故陰變陽化,而道無不在,兩在故不測,故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 龔氏煥曰:此所謂「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即承上文所謂「成變化而行鬼神」為言也,蓋河圖之數體也,故曰「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大衍之數,用也,故曰「知變化之道,其知神之所為」。成變化所以行鬼神,故知變化之道,則知神之所為。變化者,神之所為,而神不離於變化。知道者必能知之。
 ○ 陸氏振奇曰:神妙變化而為言,故知鬼神之行,即在成變化處。
 ○ 谷氏家杰曰:神之所為,是因圖數之神,以贊衍法之神,見其亦如天地之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指蓍法之變化為神,非總承數法而並贊其神也。
 〖案〗此節是承蓍卦而贊之,龔氏谷氏之論為得,蓋蓍卦之法,乃所以寓變化之機,而陰陽合一不測之妙,行乎其間也。下文象變辭占,即是變化之道,至精至變以極於至神,即是神之所為。
折中
3627065繫辭上【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本義〗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
 〖集說〗
 ○ 虞氏翻曰:以言者尚其辭,聖人之情見乎辭,繫辭焉,以盡言也。動則玩其占,故尚其占者也。
 ○ 孔氏穎達曰:策是筮之所用,並言卜者,卜雖龜之見兆,亦有陰陽五行變動之狀。
 ○ 程子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辭,謂以言求理者,則存意於辭也。以動者尚其變,動則變也。順變而動,乃合道也。制器作事,當體乎象,卜筮吉凶,當考乎占。
 ○ 《朱子語類》問:以「卜筮者尚其占」,卜用龜,亦使易占否?曰:不用,則是文勢如此。
 ○ 胡氏炳文曰:辭以明變象之理,占以斷變象之應,故四者之目,以辭與占始終焉。
 ○ 蔡氏清曰:尚辭與尚占有別。後章云「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於此可見尚辭尚占之別矣。
 ○ 又曰:言動制器卜筮,不必俱以筮易言。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亦可用易也。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亦可用易也。
 ○ 何氏楷曰:此章與第二章觀象玩辭,觀變玩占相應。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本義〗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如嚮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凶也。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命,則將筮而告蓍之語,《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問焉而以言,以上下文推之,以言卻是命筮之詞,古人亦大叚重這命筮之詞。
 ○ 吳氏澄曰:有為,謂作內事。有行,謂作外事。
 ○ 蔡氏清曰:行之於身是有為,措之事業是有行。
 〖案〗此節是釋「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之意,又起下章所謂蓍之德也。蓍以知來,故曰「遂知來物」。至精者,虛明鑒照,如水鏡之無纖翳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
 〖本義〗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云:「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此足以相發明矣。
 〖集說〗
 ○ 虞氏翻曰:觀變陰陽始立卦,故成天地之文。物相雜故曰文也。數,六畫之數。六爻之動,三極之道,故定天下吉凶之象也。
 ○ 《朱子語類》云:紀數之法以三數之,則遇五而齊。以五數之,則遇三而會,所謂「參伍以變」者。前後多寡,更相反覆,以不齊而要其齊。
 ○ 又云:參伍所以通之,其治之也簡而疏,錯綜所以極之,其治之也繁而密。
 〖案〗此節是釋「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之意,又起下章所謂「卦之德六爻之義」也,卦爻以藏往,故曰「遂成天地之文」、「遂定天下之象」。成文,謂八卦也,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具,而天地之文成矣。定象,謂六爻也。內外上下貴賤之位立,而天下之象定矣。參伍錯綜,亦是互文,總以見卦爻陰陽互相參錯爾。至變者,變動周流,如雲物之無定質也。
【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本義〗此四者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无思无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體。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既无思无為,故寂然不動。有感必應,萬事皆通,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言易理神功不測。
 ○ 邵子曰:无思无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謂一以貫之,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 程子曰:老子曰無為,又曰無為而無不為。聖人作易,未嘗言无為,惟曰无思也。无為也,此戒夫作為也。然下即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動靜之理,未嘗為一偏之說矣。
 ○ 胡氏居仁曰:天下之理。雖萬殊而實一本,皆具於心,故感而遂通。若原不曾具得此理,如何通得。
 ○ 林氏希元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即是上文「遂成天地之文」,「遂定天下之象」,「受命如嚮,遂知來物」之意,蓋即上文而再謄說以歸於至神也。
 ○ 張氏振淵曰:上數「遂」字,已含有「神」字意,非精變之外別有神。
 〖案〗此節是總蓍卦爻之德而贊之。「遂通天下之故」即上文「遂知來物」,「遂成天地之文」。而此謂之至神者,以其皆感通於寂然不動之中,其知來物非出於思,其成文定象非出於為也,神不在精變之外,其即精變之自然而然者與。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本義〗研,猶審也。幾,微也。所以極深者,至精也。所以研幾者,至變也。
 〖集說〗
 ○ 韓氏伯曰:極未形之理則曰深,適動微之會則曰幾。
 ○ 孔氏穎達曰:言易道弘大,故聖人用之,所以窮極幽深而研覆幾微也。无有遠近幽深,是極深也。「參伍以變,錯綜其數」,是研幾也。
 ○ 俞氏琰曰:深,蘊奧而難見也。幾,細微而未著也。極深,謂以易之至精,窮天下之至精。研幾,謂以易之至變,察天下之至變。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本義〗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為也。
 〖集說〗
 ○ 虞氏翻曰:深謂幽贊神明。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故通天下之志,謂蓍也。務,事也。謂易研幾,故成天下之務,謂卦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不行而至者也。
 ○ 孔氏穎達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者,聖人用易道以極深,故聖人德深也,能通天下之志意,即是「受命如嚮,遂知來物」。「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者,聖人用易道以研幾,故能知事之幾微,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是也。
 ○ 張子曰:一故神,譬如人身,四體皆一物,故能觸之而無不覺,不待心使至此而後覺也。此所謂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 張氏浚曰:精之所燭,來物遂知,天下之志於此而可通。變之所該,萬象以定,天下之務於此而可成。
 ○ 《朱子語類》云:通天下之志,猶言開物,開通其閉塞也,故其下對成務。
 ○ 又《易精變神說》曰:變化之道,莫非神之所為也,故知變化之道,則知神之所為矣。易有聖人之道四焉,所謂變化之道也。觀變玩占,可以見其精之至矣。玩辭觀象,可以見其變之至矣。然非有寂然感通之神,則亦何以為精為變而成變化之道哉,此變化之所以為神之所為也。
 〖案〗《本義》以至精為尚辭尚占之事,至變為尚象尚變之事,而《易說》以至精為變占,至變為象辭,蓋本第二章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而來,此與下章「蓍之德」,「卦之德」既相應,而第二章觀玩之義,亦因以明,當從此說。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本義〗
  此第十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集說〗
 ○ 蔡氏清曰:上章「四營而成易」,至「顯道神德行」,則辭變象占四者俱有,但未及枚舉而明言之耳,故此章詳之。
折中
3628065繫辭上【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本義〗開物成務,謂使人卜筮,以知吉凶而成事業。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古時民淳俗朴,風氣未開,於天下事全未知識,故聖人立龜與之卜,作易與之筮,使人趨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開物成務」,物是人物,務是事務,冒是罩得天下許多道理在裏。
 ○ 又云:讀《繫辭》者,須要就卦中一一見得許多道理,然後可讀《繫辭》也。蓋易之為書,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開示吉凶,將天下許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
 ○ 龔氏煥曰:通志以開物言,定業以成務言,斷疑以冒天下之道言,惟其能冒天下之道,所以能斷天下之疑。苟其道有不備,又何足以斷天下之疑也哉。
 〖案〗此通志,即是上章通志。定業斷疑,則是上章成務,言通志成務,則斷疑在其中矣。又多此一句者,以起下文蓍卦爻三事。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本義〗圓神,謂變化无方。方知,謂享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聖人體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塵之累,无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隨感而應。所謂无卜筮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集說〗
 ○ 虞氏翻曰:吉凶與民同患,謂作易者其有憂患也。
 ○ 韓氏伯曰:圓者運而不窮,方者止而有分,唯變所適,無數不周,故曰圓。卦列爻分,各有其體,故曰方。
 ○ 又曰:表吉凶之象,以同民所憂患之事,故曰吉凶與民同患也。
 ○ 孔氏穎達曰:易道深遠,故古之聰明睿知神武之君,用此易道,不用刑殺而威服之也。
 ○ 崔氏憬曰:蓍之數,七七四十九,象陽圓,其為用,變通不定,因之以知來物,是蓍之德圓而神也。卦之數八八六十四,象陰方,其為用也爻位有分,因之以藏往知事,是卦之德方以知也。
 ○ 張子曰:圓神故能通天下之志,方知故能定天下之業,易貢故能斷天下之疑。
 ○ 程子曰:安有識得易後,不知退藏於密,密是用之源,聖人之妙處。
 ○ 龔氏原曰:圓者其體動而不窮,神者其用虛而善應,卦者象也,象則示之以定體。爻者變也,變則其義不可為典要。以此洗心者,所以无思也。以此退藏於密者,所以无為也。以此吉凶與民同患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 王氏宗傳曰:聖人以此蓍卦六爻,洗去夫心之累,則是心也,廓然而大公,用能退藏於密,而不窮之用,默存於我焉,此即易之所謂寂然不動也。夫妙用之源,默存於聖人之心,則發而為用也。酬酢萬物而不窮,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故曰吉凶與民同患,此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 《朱子語類》云:此言聖人所以作易之本也。蓍動卦靜,而爻之變易無窮。未畫之前,此理已具於聖人之心矣。然物之未感,則寂然不動,而無朕兆之可名,及其出而應物,則憂以天下,而圓神方知者,各見於功用之實。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言其體用之妙也。洗心退藏言體,知來藏往言用。然亦只言體用具矣,而未及使出來處。到下文是興神物以前民用,方發揮許多道理,以盡見於用也。
 ○ 項氏安世曰:蓍用七,其德圓。卦用八,其德方。爻用九六,其義易貢。
 ○ 胡氏居仁曰:退藏於密,只是其心湛然無事,而眾理具在也。
 ○ 何氏楷曰;德統而義析,故爻以義言。
 ○ 又曰:吉凶之幾,兆端已發,將至而未至者曰來。吉凶之理,見在於此,一定而可知者曰往。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本義〗神物,謂蓍龜。湛然純一之謂齊,肅然警惕之謂戒。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可不有以開其先,是以作為卜筮以教人,而於此焉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集說〗
 ○ 韓氏伯曰:洗心曰齊,防患曰戒。
 ○ 《朱子語類》云:此言作易之事也,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言用易之事也。齋戒敬也,聖人無一時一事而不敬,此特因卜筮而尤見其精誠之至,如孔子所慎齋戰疾之意也。
 ○ 又云:聖人既具此理,又將此理就蓍龜上發明出來,使民亦得前知而用之也。德,即聖人之德。聖人自有此理,又用蓍龜之理以神明之。
 ○ 丘氏富國曰:心即神明之舍,人能洗之而無一點之累,則此心靜與神明一,於揲蓍求卦之時,能以齋戒存之,則此心動與神明通,心在則神在矣。
 〖案〗以此洗心者,聖人體易之事也。在學者則居而觀象玩辭,亦必如聖人之洗心,然後可以得其理,以此齋戒者,聖人用易之事也,在學者則動而觀變玩占,亦必如聖人之齋戒,然後可以見其幾,言聖人以為君子之楷則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戒用之謂之神。】
 〖本義〗闔闢,動靜之機也。先言坤者,由靜而動也。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聖人脩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集說〗
 ○ 荀氏爽曰:見乃謂之象,謂日月星辰,光見在天而成象也。形乃謂之器,萬物生長,在地成形,可以為器用者也。觀象於天,觀形於地,制而用之,可以為法。
 ○ 虞氏翻曰:闔,閉翕也,坤象夜,故以閉戶也。闢,開也,乾象晝,故以開戶也。陽變闔陰,陰變闢陽,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
 ○ 陸氏績曰:聖人制器以周民用,用之不遺,故曰利用出入也,民皆用之而不知所由來,故謂之神也。
 ○ 朱氏震曰:知闔闢變通者,明於天之道。知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者,察於民之故。
 ○ 《朱子語類》云:闔闢乾坤,理與事皆如此,書亦如此,這箇只說理底意思多。
 ○ 問:闔戶謂之坤一段,只是這一箇物,以其闔謂之坤,以其闢謂之乾,以其闔闢謂之變,以其不窮謂之通,以其發見而未成形謂之象,以其成形則謂之器,聖人脩明以立教則謂之法,百姓日用則謂之神。曰:是如此。又曰:利用出入者,便是人生日用,都離他不得。
 〖案〗此節是說天道民故如此,易有太極一節,是說聖人作易以模寫之。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本義〗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易者,陰陽之變。大極者,其理也。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少。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豪智力而成者,畫卦揲蓍,其序自然,詳見序例《啓蒙》。
 〖集說〗
 ○ 邵子曰:太極何物也?曰:無為之本也。太極生兩儀,兩儀天地之謂乎?曰:兩儀天地之祖也。太極分而為二,先得一,為一復得一為二,一二謂兩儀。曰:兩儀生四象,四象何物也?曰:四象謂陰陽剛柔,有陰陽然後可以生天,有剛柔然後可以生地。立功之本於斯為極。曰:四象生八卦,八卦何謂也?曰:謂乾坤離坎兌艮震巽也。迭相盛衰終始於其間矣。因而重之,則六十四卦由是而生也,而易之道備矣。
 ○ 《朱子語類》云:太極十全是具一箇善,若三百八十四爻中,有善有惡,皆陰陽變化後方有。
 ○ 又云,若說其生則俱生,太極依舊在陰陽裏,但言其次序,須有這實理,方始有陰陽也。自見在事物而觀之,則陰陽函太極,推其本,則太極生陰陽。
 ○ 又云:易有太極,便是下面兩儀四象八卦,自三百八十四爻總為六十四,自六十四總為八卦,自八卦總為四象,自四象總為兩儀,自兩儀總為太極。以物論之,易之太極,如木之有根,浮圖之有頂,但木之根,浮圖之頂,是有形之極,太極卻不是一物,無方所頓放,是無形之極,故周子曰:無極而太極,是他說得有功處,然太極之所以為太極,卻不離乎兩儀四象八卦,如一陰一陽之謂道,指一陰一陽為道則不可,然道不離乎陰陽也。
 ○ 陳氏淳曰:太極只是渾淪極至之理,非可以形氣言。《傳》曰:易有太極。易只是陰陽變化,其所以為陰陽變化之理,則太極也。又曰:三極之道,三極云者,只是三才極至之理,其謂之三極者,以見三才之中,各具一太極,而太極之妙,無不流行於三才之中也。外此百家諸子,都說屬氣形去,如《漢志》謂太極函三為一,乃是指天地人,氣形已具而渾淪未判,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正指此也。莊子謂「道在太極之先」,所謂太極,亦是指此渾淪未判者。而道又別懸空在太極之先,則道與太極分為二矣,不知道即是太極,道是以理之通行者而言,太極是以理之極至者而言。唯理之極至,所以古今人物通行,唯古今人物通行,所以為理之極至,更無二理也。
 ○ 胡氏居仁曰:太極,理也。道理最大,無以復加,故曰太極。凡事到理上,便是極了,再改移不得。太是尊大之義,極是至當無以加也。
 ○ 鄭氏維嶽曰:《繫辭傳》中,乾坤多指奇耦二畫言,三畫六畫,皆此二畫之所生,而坤又乾之所生,乾者一而已,一者太極也。
 ○ 徐氏在漢曰:同一乾坤也,以其一神則謂之太極,以其兩化則謂之兩儀,奇參耦中,乾體而有坎象。耦參奇中,坤體而有離象,故謂之四象。乾體而有坎象,則震艮之形成矣。坤體而有離象,則巽兌之形成矣,故謂之八卦。
【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本義〗有吉有凶。是生大業。
 〖集說〗
 ○ 俞氏琰曰:八卦具而定吉凶,則足以斷天下之疑矣。吉凶定而生大業,則有以成天下之務矣。
 〖案〗聖人作易,準天之道,故陰陽互變而定為八卦之象形,效民之故,故制為典禮而推之生民之利用。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本義〗富貴,謂有天下,履帝位。立下疑有闕文。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故勉。
 〖集說〗
 ○ 侯氏行果曰;亹,勉也。夫幽隱深遠之情,吉凶未兆之事物,皆勉勉然願知之,然不能也,及蓍成卦,龜成兆也。雖神道之幽密,未來之吉凶,坐可觀也,是蓍龜成天下之勉勉也。
 ○ 《朱子語類》問:「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曰:人到疑而不能決處,便放倒了,不肯向前。動有疑阻,既知其吉凶,自然勉勉住不得,則其所以亹亹者,卜筮成之也。
 ○ 俞氏琰曰:頤,謂雜亂。探者抽而出之也。隱謂隱僻。索者,尋而得之也。深,謂不可測。鉤者,曲而取之也。遠謂難至。致者,推而極之也。
 ○ 趙氏玉泉曰:八卦定吉凶而生大業,蓍龜定吉凶而成亹亹,可見卦畫者蓍龜之體,蓍龜者卦畫之用。
 ○ 吳氏曰慎曰:上文「易有太極」四句,言作易之序。定吉凶生大業,言易之用。此節贊蓍龜之大用而先之以五者,又與闔戶八句相應。
 〖案〗此節是合上文造化易書而通贊之。天地即乾坤,四時即變通,日月即見象,不言形器者,下文有立成器之文,蓋在天者,示人以象而已。在地者,則民生器用之資。故上文制而用之,亦偏承形器而言也。此備物致用立成器之聖人,非富貴則不能,故中間又著此一句,明前文制而用之者,是治世之聖人也,至畫卦生蓍,乃是作易之聖人。總而敘之,則見作易之功,與造物者同符,與治世者相配也。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本義〗此四者,聖人作易之所由也,河圖洛書,詳見《啓蒙》。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河出圖,洛出書,如鄭康成之義,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輔嗣之義,未知何從。
 ○ 劉氏子翬曰:河圖昧乎太極,則八卦分而無統。洛書昧乎皇極,則九疇滯而不通。
 ○ 朱氏震曰:天生神物,謂蓍龜也。天地變化,四時也。天垂象,見吉凶,日月也。河圖洛書,象數也。則者,彼有物而此則之也。
 ○ 郭氏雍曰:河出圖而後畫八卦,洛出書而定九疇,故河圖非卦也。包犧畫而為卦,洛書非字也。大禹書而為字,亦猶箕子因九疇而陳《洪範》,文王因八卦而演《周易》。其始則肇於河圖洛書,畫於八卦九疇,成於《周易》、《洪範》,其序如此。
 ○ 胡氏炳文曰:四者言聖人作易之由,而易之所以作,由於卜筮,故以天生神物始焉。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本義〗四象,謂陰陽老少。示,謂示人以所值之卦爻。
  此第十一章,專言卜筮。
 〖集說〗
 ○ 游氏讓溪曰:四象,謂陰陽老少。示,謂示人以變化之道,即上文「以通天下之志」者也。繫辭焉以盡其言,故曰告,即上文「以定天下之業」者也。定之以吉凶,則趨避之機決矣,故曰斷,即上文「以斷天下之疑」者也。此結上數節之意。
 〖案〗此上三章,申「君子居則觀其象」一節之義,首之以河圖,次之以蓍策,遡易之所因起,是象變之本,辭占之源也。中間遂備列四者,為聖人之道,其又以辭為之先者,明學易從辭入也。辭生於變,變出於象,象歸於占,故其序如此。辭變象占四者,以其包含來物,故謂之至精。以其錯綜萬象,故謂之至變。以其无思无為而感通萬故,故謂之至神。其所以為聖為之道者,以其皆出於聖人之心也。蓍德圓神,至精也,即聖心之所以知來。卦德方知,爻義易貢,至變也,即聖心之所以藏往。蓍卦之寂然感通,至神也,即聖心之所以「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也。以此洗心,則為聖人之德,以此立教,斯為聖人之道,故其易之所以作也,明於天道,則變化象形之類是也。察於民故,則制法利用之類是也。因而寫之於易,其兩儀四象八卦之交錯,則變化象形具矣。吉凶定,事業起,則制法利用寓矣,於是託之蓍龜以前民用,蓋與天地四時日月,及崇高有位備物成器之聖人,其道上下同流,而未之有異也。言易之道,於此盡矣。故復總言以結之。天生神物,結大衍之數也。天地變化垂象,結闔闢變通見象形器之類也。「河出圖,洛出書」,結河圖數也。易以蓍策而興,以仰觀俯察而作,而其發獨智者,則莫大於龍馬之祥,故其序又如此。四象兼象變,繫辭辭也,定吉凶占也,複說四者以起大有上爻之意,而終「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指也。
折中
3629065繫辭上【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本義〗釋大有上九爻義,然在此无所屬,或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
 〖集說〗
 ○ 侯氏行果曰:此引大有上九辭以證之也,大有上九履信思順,自天祐之,言人能依四象所示,繫辭所告,則天及人皆共祐之,吉无不利者也。
 ○ 朱氏震曰:「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六五履信而思乎順,又自下以尚賢,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言此明獲天人之理,然後吉无不利。聖人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合天人者也。
 ○ 柴氏中行曰:聖人興易以示天下,欲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捨逆取順,避凶趨吉而已。六十四卦中如大有上九辭之順道而獲吉者多矣。夫子於此再三舉之者,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之辭,深見人順道而行,自與吉會之意。
 ○ 何氏楷曰:取大有上九爻辭以結上文「居則觀象而玩辭,動則觀變而玩占」,則孜孜尚賢之意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與第二章「自天祐之」語遙應,非錯簡也。
 〖案〗何氏說是,然即是申釋第二章結語之意,非遙應也。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本義〗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耦二畫,包含變化,无有窮盡,則可見矣。變通鼓舞以事而言,兩「子曰」字宜衍其一,蓋「子曰」字皆後人所加,故有此誤,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為後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其設問答處,正如此也。
 〖集說〗
 ○ 崔氏憬曰:言伏羲仰觀俯察,而立八卦之象以盡其意。設卦,謂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情偽盡在其中矣。作卦爻之辭以繫伏羲立卦之象,象既盡意,故辭亦盡言也。
 ○ 蘇氏軾曰:辭約而義廣,故能盡其言。
 ○ 《朱子語類》云:立象盡意,是觀奇耦兩畫,包含變化,無有窮盡,設卦以盡情偽,謂有一奇一耦,設之於卦,自是盡得天下情偽,繫辭焉便斷其吉凶。變而通之以盡利,此言占得此卦,陰陽老少交變,因其變便有通之之理。鼓之舞之以盡神,既占則無所疑,自然行得順便,如言顯道神德行,成天下之亹亹,皆是鼓之舞之意。
 ○ 又云:歐公說《繫辭》不是孔子作,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者非,蓋他不曾看立象以盡意一句,唯其言不盡意,故立象以盡之,學者於言上會得者淺,於象上會得者深。
 ○ 問:「鼓之舞之以盡神」,又言「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鼓舞恐只是振揚發明底意思否?曰:然,蓋提撕警覺,使人各為其所當為也。
 ○ 吳氏澄曰:立象,謂羲皇之卦畫,所以示者也。盡意,謂雖無言,而與民同患之意,悉具於其中。設卦,謂文王設立重卦之名。盡情偽,謂六十四名,足以盡天下事物之情。辭,謂文王周公之彖爻,所以告者也。羲皇之卦畫,足以盡意矣,文王又因卦之象,設卦之名,以盡情偽,然卦雖有名,而未有辭也。又繫彖辭爻辭,則足以盡其言矣,設卦一句,在立象之後,繫辭之前,蓋竟盡意之緒,啓盡言之端也。
 ○ 梁氏寅曰:意非言可盡,則立象以盡意矣,言非書可盡,而又謂繫辭盡其言,何也?曰:言止於是而已矣,而意之無窮,聖人故貴於象也,故特首之曰「立象以盡意。」
 ○ 錢氏志立曰:聖人之意,不能以言盡,而盡於立象,此聖人以象為言也,因而繫辭。凡聖人所欲言者,又未嘗不盡於此。
 〖案〗立象,朱子謂,指奇耦二畫。崔氏吳氏則謂,是八卦之象,似為得之。崔氏說又較明也。變通鼓舞,語類俱著占筮說,然須知象辭之中便已具變通鼓舞之妙,特因占而用爾,故下文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皆是指象辭中之理,有變有通,非專為七八九六之變也。鼓舞即是下文鼓天下之動意。
 ○ 又案:象足以盡意,故因象繫辭,足以盡言,但添一焉字而意自明,聖筆之妙也。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本義〗縕,所包蓄者,猶衣之著也。易之所有,陰陽而已。凡陽皆乾,凡陰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乾坤毀,謂卦畫不立。乾坤息,謂變化不行。
 〖集說〗
 ○ 胡氏瑗曰:此言大易之道,本始於天地。天地設立,陰陽之端,萬物之理,萬事之情,以至寒暑往來,日月運行,皆由乾坤之所生。故乾坤成而易道變化建立乎其中矣。若乾坤毀棄,則无以見易之用。易既毀,則无以見乾坤之用,如是,乾坤或幾乎息矣。
 ○ 張子曰:乾坤,天地也。易,造化也。
 ○ 蘇氏軾曰:乾坤之於易,猶日之於歲也。除日而求歲,豈可得哉。故乾坤毀則易不可見矣,易不可見則乾為獨陽,坤為獨陰,生生之功息矣。
 ○ 葉氏良佩曰:乾位乎上,坤位乎下,乾坤成列,而易已立乎其中矣。四德之循環,萬物之出入,易與天地相為無窮,必乾坤毀則无以見耳。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案〗此節及形而上者一節,皆是就造化人事說,以見聖人立象設卦之所從來,未是說卦畫蓍變,夫象以下,方是說聖人立象設卦繫辭之事。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本義〗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變通二字,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陰陽之化,自然相裁,聖人亦法此而裁節也。
 ○ 程子曰: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須著如此說,器亦道,道亦器也。
 ○ 又曰:《繫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唯此語截得上下最分明,元來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識之也。
 ○ 張氏浚曰:道形而上,神則妙之。器形而下,體則著之。道之與器,本不相離,散而在天地萬物之間者,其理莫不皆然。
 ○ 王氏宗傳曰:道也者无方无體,所以妙是器也。器也者有方有體,所以顯是道也。道外無器,器外無道,其本一也,故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皆謂之形,化而裁之則是器。有所指别而名體各異,故謂之變。推而行之則是變,無所凝滯而運用不窮,故謂之通。舉是變通之用,而措之天下之民,使之各盡其所以相生相養之道,故謂之事業。
 ○ 《朱子語類》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箇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箇形迹。有道須有器,有器須有道,物必有則。
 ○ 問:形而上下如何以形言?曰:此言最的當。設若以有形無形言之,便是物與理相間斷了,所以謂截得分明者,只是上下之間,分別得一箇界止分明。器亦道,道亦器,有分別而不相離也。
 ○ 問:只是這一箇道理,但即形器之本體而離乎形器則謂之道,就形器而言則謂之器,聖人因其自然,化而裁之則謂之變,推而行之則謂之通,舉而措之則謂之事業。裁也,行也,措也,都只是裁行措這箇道。曰:是。
 ○ 方氏應祥曰:此節正好體認立象盡意處。乾坤象也,而曰易之縕,曰易立乎其中,則意盡矣,正以象之所在即道也。是故字,承上乾坤來。形而上形而下,所以俱言形者,見得本此一物。若舍此一字,專言上者下者,便分兩截矣。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本義〗重出以起下文。
 〖集說〗
 ○ 陸氏績曰:此明說立象盡意,設卦盡情偽之意也。
 ○ 孔氏穎達曰:下文「極天下之賾存乎卦,鼓天下之動存乎辭」,為此故更引其文也。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本義〗卦即象也,辭即爻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謂卦體之中,備陰陽變易之形容。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是說出這天下之動,如鼓之舞之相似。
 ○ 俞氏琰曰:賾以象著,卦有象,則窮天下之至雜至亂,無有遺者,故曰極。動以辭決,使天下樂於趨事赴功者,手舞足蹈而不能自己,故曰鼓。
 〖案〗極天下之賾,結「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兩句,鼓天下之動,結繫辭焉以盡其言一句。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本義〗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此第十二章
 〖集說〗
 ○ 程子曰:易因爻象論變化,因變化論神,因神論人,四人論德行。大體通論易道,而終於「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程氏敬承曰:上繫末章歸重德行,下繫末章亦首揭出德行。此之德行,即所謂乾坤易簡者乎。
 ○ 張氏振淵曰:謂之變,謂之通,變通,因化裁推行而有也。存乎變,存乎通,化裁推行,因變通而施也。
 〖案〗「化而裁之推而行之」,結「變而通之以盡利」一句。「神而明之」以下,結「鼓之舞之以盡神」一句,上文化裁推行,是泛說天地間道理,故曰「謂之變」「謂之通」。此化裁推行,是說易書中所具,故曰「存乎變」「存乎通」。言就易道之變處,見得聖人化裁之妙,就易道之通處,見得聖人推行之善也。神而明之「神」字,即根鼓舞盡神來,辭之鼓舞乎人者,固足以盡神,然必以人心之神,契合乎易之神,然後鼓舞而不自知。此所謂神而明之也。默而成之,不言而信,是其所以能神明處。
 〖總論〗胡氏炳文曰:上繫凡十二章,末乃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蓋欲學者自得於書言之外也,自立象盡意至鼓天下之動者得乎辭,反覆易之書言,可謂盡矣。末乃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然則易果書言之所能盡哉,得於心為德,履於身為行,易之存乎人者,蓋有存乎心身,而不徒存乎書言者矣。
 〖案〗此章蓋總上十一章之意而通論之。言不盡意,故立象以盡意,謂伏羲也。書不盡言,故因象而繫辭焉以盡其言,謂文周也。象之足以盡意者,言之指陳有限,而象之該括無窮也。因象繫辭之足以盡言者,象為虛倣之象,而該括無窮,則辭亦為假托之辭,而包涵無盡也。變通盡利者,象所自具之理,而所以定吉凶。鼓舞盡神者,辭所發揮之妙,而所以成亹亹也,其言乾坤者,推象之所自來也。有天地故有變化,滯於形以觀之,亦器焉而已。超乎形以觀之,則道之宗也。因天地之變化而裁之,則人事所由變也。因其可通之理而推行之,則人事所由通也。自古聖人所以定天下之業者,此而已矣。是以作易之聖,觀乾坤之器而立象,推其變通之用而設辭,使天下後世,欲裁化而推行者,於是乎在其功可謂盛矣。雖然,象足以盡意,而有畫前之易,故貴乎默而成之也。辭足以盡言,而有言外之意,故貴乎不言而信也,此則所謂神而明之。蓋學之不以觀玩之文,而明之不以口耳之粗者也。德行,謂有得於易簡之理。
折中
3630066繫辭下繫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本義〗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象,謂卦之形體也。因而重之,謂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為六十四也。爻,六爻也。既重而後,卦有六爻也。
 〖集說〗
 ○ 韓氏伯曰:夫八卦備天下之理,而未極其變,故因而重之,以象其動用,則爻卦之義,所存各異,故爻在其中矣。
 ○ 《朱子語類》云:八卦所以成列,乃是從太極兩儀四象漸次生出,以至於此。畫成之後,方見其有三才之象,非聖人因見三才,遂以己意思維而連畫三爻以象之也。因而重之亦是因八卦之已成,各就上面節次生出,若旋生逐爻,則更加三變,方成六十四卦。若併生全卦,則只用一變,便成六十四卦。雖有遲速之不同,然皆自漸次生出,各有行列次第。畫成之後,然後見其可盡天下之變。
 ○ 柴氏中行曰:八卦列成,則凡天下之象,舉在其中,不止八物,如《說卦》中所列皆是。
 ○ 鄭氏曰:卦始于三畫,未有爻也。因而重之,其體有上下,其位有內外,其時有初終,其序有先後,而爻在其中矣。
【剛柔相椎,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本義〗剛柔相推,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无不可見,聖人因其如此而皆繫之辭以命其吉凶,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集說〗
 ○ 虞氏翻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故變在其中矣,繫彖象九六之辭,故動在其中。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者也。
 ○ 孔氏穎達曰:上繫第二章云「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變化之道,在剛柔相推之中。
 ○ 蔡氏清曰:天文地理,人事物類,一剛一柔盡之矣。二者之外,再無餘物也,故凡剛者皆柔之所推也。凡柔者皆剛之所推也,而易卦中亦只是剛柔二者而已,非剛則柔,非柔則剛,在剛皆柔之所推,在柔皆剛之所推。
 ○ 蘇氏濬曰:動在其中,虞翻謂「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此說極是。此動字與下文「生乎動」,「天下之動」,三動字俱同。易之辭,原是聖人見天下之動而繫之者,故曰「鼓天下之動存乎辭」,此即動在其中之說,非當動卦爻之謂也。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本義〗吉凶悔吝,皆辭之所命也。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後見。
 〖集說〗
 ○ 龔氏原曰:象者一卦之成體也,故天下之賾存焉;爻者六位之變動也,故天下之動存焉,剛柔相推所以成爻也。而爻者言乎變,則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所以明爻也。而辭者以鼓天下之動,則動在其中矣。卦則兆於成列而備於重,爻則兆於變而備於動,故吉凶悔吝生焉。
 ○ 蘇氏濬曰:《傳》曰「寂然不動」,又曰「動之微吉之先見」,當其不動也,尚無所謂吉,又何有於凶。惟動而微也,吉斯見焉。動而紛紜雜亂也,凶與悔吝,始生於其間矣。
 〖案〗此是復說「繫辭焉而命動在其中」之意。凡天下之吉凶悔吝,皆生於人事之動,故易中有吉凶悔吝之辭,而動在其中。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本義〗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
 〖集說〗
 ○ 朱氏震曰:爻有剛柔,不有兩則一不立,所以立本也。剛柔相變,通其變以盡利者趣時也,趣時者時中也。
 ○ 張氏浚曰:剛柔相推,往來進退,為變無常,而莫不因乎自然之時,故曰趣時。
 ○ 《朱子語類》云:此兩句相對說,剛柔者陰陽之質,是移易不得之定體,故謂之本,若剛變為柔,柔變為剛,便是變通之用。
 ○ 又云:剛柔者晝夜之象,所謂立本。變化者進退之象,所謂趣時。剛柔兩箇是本,變通便只是其往來者。
 ○ 胡氏炳文曰:卦有卦之時,爻有爻之時。立本者天地之常經,趣時者古今之通義。
 ○ 梁氏寅曰:剛柔者立本,乃不易之體,即所謂闔戶闢戶也。變通者趣時,乃變易之用,即所謂往來不窮也。
 ○ 蔡氏清曰:剛柔立本,所謂變易而對待者。變通趣時,所謂變易而流行者。
 〖案〗此是覆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之意,凡天地間之理,兩者對待,斯不偏而可以立本。兩者迭用,斯不窮而可以趣時,故易中剛柔相推,而變在其中。
【吉凶者,貞勝者也。】
 〖本義〗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天下之事,非吉則凶,非凶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本義〗觀,示也。天下之動,其變无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凶,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吉凶常相勝,不是吉勝凶,便是凶勝吉,二者常相勝,占曰貞勝。天地之道則常示,日月之道則常明,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天下之動雖不齊,常有一箇是底,故曰貞夫一。
 ○ 高氏萃曰:天常示人以易,地常示人以簡,雖陰不能以不愆,陽不能以不伏,而貞觀之理常自若也。日明乎晝,月明乎夜,雖中不能以不昃,盈不能以不食,而貞明之理常自若也。天下之動,進退存亡,不可以一例測,然而順理則裕,從欲惟危同一揆也,惠迪之吉,從逆之凶,無二致也。是則造化人事之正常,即吉凶之貞勝,豈可以二而求之哉。
 〖案〗自吉凶貞勝至此為一節,又承吉凶悔吝生乎動之意,而明其理之一也。貞勝之義,張子以為以正為勝,朱子以為二者常相勝,今玩文義,當為以常為勝。蓋天下容有善而遇凶,惡而獲吉者。然非其常也。惠迪吉,從逆凶,乃理之常。故當以常者為勝,如天地則以常者觀示,日月則以常者照臨,偶有變異,不足言也。天下之動,豈不常歸於一理乎。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本義〗確然,健貌。隤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
 〖集說〗
 ○ 韓氏伯曰:確,剛貌也。隤,柔貌也。乾坤皆恒一其德,故簡易也。
 〖案〗此節又承剛柔立本,變通趣時之意,而明其理之一也。乾坤者,剛柔之宗也,乾坤定位,而變化不窮矣。然其所以立本者,一歸於易簡之理,所謂天有顯道,厥類維彰,萬古不易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本義〗此,謂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耦,卦之消息,所以效而像之。
 〖案〗爻也者效此,是結吉凶悔吝生乎動而貞夫一之意。象也者像此,是結剛柔變通而歸於易簡之意。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本義〗內,謂蓍卦之中。外,謂蓍卦之外。變,即動乎內之變。辭,即見乎外之辭。
 〖集說〗
 ○ 韓氏伯曰:功業由變以興,故見乎變也。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故曰情也。
 ○ 張子曰:因爻象之既動明吉凶於未形,故曰「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隨爻象之變以通其利,故功業見也,聖人之情,存乎教人而已。
 ○ 吳氏澄曰:聖人與民同患之情,皆於易而著見,聖人之道而獨歸重於辭,蓋此篇為《繫辭》之傳故也。
 〖案〗爻象者,動而無形,故曰內。吉凶者,顯而有迹,故曰外,非專以蓍筮言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本義〗曰人之人,今本作仁。呂氏從古,蓋所謂非眾罔與守邦。
  此第一章,言卦爻吉凶,造化功業。
 〖集說〗
 ○ 陸氏績曰:人非財不聚,故聖人觀象制器,備物盡利,以業萬民而聚之也,蓋取聚人之本矣。
 ○ 崔氏憬曰:言聖人行易之道,當須法天地之大德,寶萬乘之大位,謂以道濟天下為寶,是其大寶也。夫財貨,人所貪愛,不以義理之,則必有敗也。言辭,人之樞要,不以義正之,則必有辱也。百姓有非,不以義禁之,則必不改也。此三者皆資於義,以此行之,得其宜也。故知仁義,聖人寶位之所要也。
 ○ 張子曰:將陳理財養物於下,故先敘天地生物。
 ○ 朱氏震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者仁也,聖人成位乎兩間者仁而已。不仁不足以參天地,義所以為仁,非二本也,故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王氏宗傳曰:聖人所以配天地而王天下者,亦有仁義而已矣。仁,德之用也。義,所以輔仁也。理財,如所謂作網罟以佃漁,作耒耜以耕耨,致民聚貨以變易之類是也。正辭,如所謂易結繩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是也。禁民為非,如所謂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剡矢弦弧以威天下是也。
 ○ 《朱子語類》云:正辭便只是分別是非。又曰:教化便在正辭裏面。
 ○ 項氏安世曰:聖人之仁,即天地之生,大寶曰位,即崇高莫大乎富貴也,自此以下,以包犧氏神農氏黃帝堯舜氏實之,皆聖人之富貴者也。財者,百物之總名,皆民之所利也。理財,謂水火金木土穀惟脩,所以利之也。正辭,謂殊貴賤使有度,明取予使有義,辨名實使有信,利之所在,不可不導之使知義也。禁民為非,謂憲禁令,致刑罰,以齊其不可導者也。蓋養之教之而後齊之,聖人之政,盡於此三者矣。其德意之所發,主於仁民,義者,仁之見於條理者也。
 ○ 真氏德秀曰:案易之並言仁義者,此章及《說卦》「立天之道」章而已,在天地則曰生,在聖人則曰仁,仁之義蓋可識矣。
 ○ 李氏心傳曰:蔡邕云:「以仁守位,以財聚人。」則漢以前已用此仁字矣。
 〖總論〗孔氏穎達曰:此第一章,覆釋上繫第二章象爻剛柔吉凶悔吝之事,更具而詳之。
 〖案〗此章與《上傳》第二章相應,故《上傳》第三章以後,皆申說第二章之意。《下傳》則自第二章之後,皆申說此章之意也。「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即所謂設卦觀象也。因爻象中剛柔相推之變,而繫之吉凶悔吝之辭,即所謂「繫辭焉而明吉凶」也。此四句,由象以及於辭者,作易之序也。下文又由辭之吉凶悔吝而推本於剛柔之象,蓋《傳》本為繫辭而作,而《下傳》尤詳焉,故其立言如此。吉凶悔吝,由動而生者,蓋以剛柔迭運,變面從時故也。吉凶之遇,參差不齊,然以常理為勝,而天下之動可一者,以剛柔變化,不離乾坤,乾易坤簡,而天下之理得故也。「爻象動乎內」四句,又總而結言之。「天地大德」一節,《本義》原屬此章,然諸儒多言宜為下章之首,蓋下章所取十三卦,無非理財、正辭、禁非之事,其說可從也。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本義〗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
 〖集說〗
 ○ 朱氏震曰:自此以下,明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者,無非有取於易,皆仁也。曰:王天下者,明守位也。
 ○ 王氏申子曰:伏羲氏繼天立極,畫八卦以前民用,後之聖人,相繼而作,制為相生相養之具,皆所以廣天地生生之德,自網罟至書契是也。
 ○ 蔡氏清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二句,一是精,一是粗,一是性情,一是形體,其下十三卦所尚之象,一皆出此。
【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本義〗兩目相承而物麗焉。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案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體,韓氏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案《上繫》云,以「制器者尚其象」,則取象不取名也,韓氏乃取名不取象,於義未善。
 ○ 胡氏瑗曰:蓋者疑之辭也,言聖人創立其事,不必觀此卦而成之,蓋聖人作事立器,自然符合於此之卦象也,非準擬此卦而後成之,故曰蓋取。
 〖案〗孔氏所議韓氏是也,且六十四卦名,是文王所命。包犧之時,但有八卦名象而已,黃農堯舜,不應便取卦名,經文蓋取之云,雖曰假託,不必拘泥,然亦不應大段疏脫也。
 ○ 古者網羅所致曰離。《詩》曰:「魚網之設,鴻則離之。」又曰:「有兔爰爰,雉離于羅。」二體皆離,上下網羅之象。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本義〗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於此。
 〖集說〗
 ○ 蔡氏淵曰:耜,耒首也,斷木之銳而為之。耒,耜柄也,揉木使曲而為之。
 ○ 吳氏澄曰:益上巽二陽,象耒之自地上而入。下震一陽,象耜之在地下而動也。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本義〗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
 〖集說〗
 ○ 耿氏南仲曰:有菽粟者,或不足乎禽魚。有禽魚者,或不足乎菽粟。罄者無所取,積者無所散,則利不布,養不均矣,於是日中為市焉。日中者,萬物相見之時也。當萬物相見之時,而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使遷其有無,則得起所矣。
 ○ 鄭氏東卿曰:十三卦始離次益次噬嗑,所取者食貨而已。食貨者,生民之本也。
 〖案〗離為日中,震為動出,當日中而動出,市集之象。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本義〗乾坤變化而无為。
 〖集說〗
 ○ 郭氏雍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無為而治也,無為而治者無他焉,法乾坤易簡而已。
 ○ 王氏申子曰:神農以上,民用未滋,所急者食貨而已,此聚人之本也。及黃帝堯舜之世,民用日滋,若復守其樸略,則非變而通之之道,故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由之而不倦。神其化,使民宜之而不知。凡此者非聖人喜新而惡舊也。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之道然也。
 ○ 吳氏澄曰:風氣漸開,不可如樸略之世,此窮而當變也。變之則通而不窮矣,其能使民喜樂不倦者,以其通之之道,神妙不測,變而不見其迹,便於民而民皆宜利之故爾。
 ○ 俞氏琰曰:時當變則變,不變則窮,於是乎有變而通之之道焉。變而通之,所以趣時也。民之所未厭,聖人不強去。民之所未安,聖人不強行。唯其數窮而時將變,聖人因而通之,則民不倦。由之而莫知其所以然者,神也。以漸相忘於不言之中者,化也。
 ○ 蔡氏清曰:時之當變也而通其變,然其所以變通之者,非聖人強用其智慮作為於其間也,因其自然之變,而以自然之理處之,是謂神而化之也。神而化,即其變通之妙於無為也。
 ○ 蘇氏濬曰:言通變神化,而獨詳於黃帝堯舜。言黃帝堯舜而獨取諸乾坤,乾坤諸卦之宗也。黃帝堯舜,千古人文之始,中天之運,至此而開。洪荒之俗,至此而變,此所以為善發羲皇之精蘊也。
 〖案〗守舊則倦,更新則不宜,凡事之情也。變其舊使民不倦者,化也。趨於新使民咸宜者,神而化之也。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本義〗木在水上也,致遠以利天下,疑衍。
 〖集說〗
 ○ 《九家易》曰:木在水上,流行若風,舟楫之象也。
 ○ 何氏楷曰:近而可以濟不通,遠而可以致遠,均之為天下利矣。取諸渙者,其象巽木在坎水之上,故《彖》曰「利涉大川」,《彖傳》曰「乘木有功」。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本義〗下動上說。
 〖集說〗
 ○ 董氏真卿曰:平地任載之大車,載物之多者,則服牛以引重,田車兵車乘車之小車,載人而輕者,則乘馬以致遠。
 〖案〗外說內動,象牛馬之奔於前而車動於後也。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本義〗豫,備之意。
 〖集說〗
 ○ 楊氏文煥曰:川途既通,則暴客至矣。又不可無禦之之術,重門以禦之,擊柝以警之,則暴客無自而至。
 ○ 俞氏琰曰:坤為闔戶,重門之象也。震,動而有聲之木,擊柝之象也。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本義〗下止上動。
 〖集說〗
 ○ 丘氏富國曰:以象言之,上震為木,下艮為土,震木上動,艮土下止,杵臼治米之象。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本義〗睽乖然後威以服之。
 〖集說〗
 ○ 朱氏震曰:知耒耜而不知杵臼之利,則利天下者有未盡,故教之以杵臼之利。知門柝而不知弧矢之利,則威天下者有未盡,故教之以弧矢之利。
 ○ 徐氏幾曰:其害之大者,以重門擊柝不足以待之,故必有弧矢以威之。
 〖案〗離,威也。兌,說也。威而以說行之,所謂說以犯難,民忘其死。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本義〗壯固之意。
 〖集說〗
 ○ 司馬氏光曰:風雨,動物也,風雨動於上,棟宇健於下,大壯之象也。
 ○ 蔡氏淵曰:棟,屋脊檁也。宇,椽也。棟直而上,故曰上棟。宇兩垂而下,故曰下宇。
 ○ 俞氏琰曰:聖人之於物,有為之者,有易之者,古未有是而民利之也,今則為之,所以貽於後也。古有是而民厭之也,今則易之,所以革於前也。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本義〗送死大事,而過於厚。
 〖案〗棺槨者取木在澤中也。又死者以土為安,故入而後說之。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本義〗明決之意。
  此第二章,言聖人制器尚象之事。
 〖集說〗
 ○ 耿氏南仲曰:以前不云上古,以下三事,或言古,與上不同者,蓋未造此器之前,更無餘物之用,故不言上古也。以下三事,皆是未造此物之前,別有所用,今將後用而代前用,故本之云上古及古者。
 〖案〗兌為言語,可以通彼此之情,書之象也。乾為健固,可以堅彼此之信,契之象也。
 〖總論〗吳氏澄曰:十三卦之制作,自畫卦而始,至書契而終,蓋萬世文字之祖,肇於畫卦,而備於書契也。
 〖案〗此章申第一章變通、趣時而原於易簡之意,蓋在天地,則為剛柔,在人則為仁義,仁義者立本者也,因風氣之宜而通其變,則其所以趣時者也。法始於伏羲,成於堯舜,故自八卦既畫,而可以周萬事之理,凡網罟耒耜至於書契,莫非易理之所有也,觀其窮而變,變而通,則趣時之用不窮,然其神而化之,無為而民安焉,則易簡之理惟一,故其取諸諸卦者,取諸其趣時也,而其取諸乾坤者,取諸其易簡也。
折中
3631066繫辭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本義〗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集說〗
 ○ 干氏寶曰:言是故,又總結上義也。
 ○ 崔氏憬曰:上明取象以制器之義,故以此重釋於象,言易者象於萬物,象者形像之象也。
 ○ 吳氏澄曰:此章之首第一節,總敘以起下文,自包犧至書契,言制作之事,而以是故總結之,謂易卦皆器物之象,象者像似之義,聖人制器,皆與卦象合也。
 〖案〗凡章首不用「是故」字,曰「是故」者,承上結上之辭也,諸儒以此句為上章結語者,似是。
【彖者材也。】
 〖本義〗彖,言一卦之材。
 〖集說〗
 ○ 韓氏伯曰:彖,言成卦之材,以統卦義也。
 〖案〗材者,構屋之木也,聚眾材而成室,彖亦聚卦之眾義以立辭,故《本義》謂「彖言一卦之材」。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本義〗效,放也。
 〖集說〗
 ○ 胡氏瑗曰:爻有變動,位有得失,變而合於道者為得,動而乖於理者為失。人事之情偽,物理之是非,皆在六爻之中,所以象天下之動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本義〗悔吝本微,因此而著。
  此第三章。
 〖集說〗
 ○ 保氏八曰:彖者,言一卦之材,所以斷一卦之吉凶悔吝,爻者言一爻之動,所以斷一爻之吉凶悔吝。
 ○ 何氏楷曰:吉凶在事本顯,故曰生。悔吝在心尚微,故曰著。悔有改過之意,至於吉則悔之著也,吝有文過之意,至於凶則吝之著也。原其始而言,吉凶生於悔吝,要其終而言,則悔吝著而為吉凶也。
折中
3632066繫辭下【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本義〗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陰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
【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本義〗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
 〖集說〗
 ○ 韓氏伯曰:夫少者多之所宗,一者眾之所歸,陽卦二陰,故奇為之君,陰卦二陽,故耦為之主。
 ○ 陳氏埴曰:二耦一奇,即奇為主,是為陽卦,二奇一耦,即耦為主,是為陰卦,故曰「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案〗陽卦奇,陰卦耦。言陽卦主奇,陰卦主耦也,須如韓氏陳氏之說,乃與下文相應。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本義〗君,謂陽。民,謂陰。
  此第四章。
 〖集說〗
 ○ 朱氏震曰:陰陽二卦,其德行不同何也?陽卦一君而徧體二民,二民共事一君,一也,故為君子之道。陰卦一民共事二君,二君共爭一民,二也。故為小人之道。
 ○ 吳氏曰慎曰:陽卦固主陽也,而陰卦亦主陽,可見陽有常尊也。
 〖案〗此章是釋「彖者材也」之義,而原其理於一也,自八卦始成而分陰分陽。一奇則為陽卦者,以其一君二民,是君之權出於一,君為主也。君為主,則君子之道行,故曰「君子之道」。一耦則為陰卦者,以其二君一民,是君之權出於二,反若民為主也。民為主,則小人之道行,故曰「小人之道」。古今言易者,曰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蓋以為善惡淑慝之稱焉,豈知陰陽不可以相無,如有君不可以無民,烏有善惡淑慝之分哉。惟其君之道,一而有統,則民之眾,翕然從令,豈非君子之道乎。若君之道二而多門,則民之卑,各行其私,豈非小人之道乎。善惡淑慝,由此而生。吉凶治亂,由此而起。蓋自三畫之卦而已具此象矣,以此例而推之六畫之卦,則如復師謙豫比剝,一陽為主,皆君子之道也。姤履夬,一陰為主,皆小人之道也。惟同人之二,大有之五,不以為小人者,以其居中能同乎陽,有乎陽也。小畜之四亦不以為小人者,以其得位能畜乎陽也,究之以陽為主也。又以其義例變而通之,則不特一陰一陽者為主而已,凡陽之居內而得時者,皆為主也,臨泰之類是也。凡陰之居內而得時者,皆為主也,遯否之類是也。凡陽卦居內而為主者治,陰卦居內而為主者亂。泰否損益之類是也。凡陽卦居內而先陰者正,陰卦居內而先陽者邪,隨蠱漸歸妹之類是也。或不取內外而取上下以為貴賤,或不取先後而取尊卑以為倡隨,或以陰為臣道而能順陽為善,或以陰為君道而能應陽為美。要之其尊陽之意則一而已矣。夫子以八卦發,凡使人於六十四卦之義推而通之也,此即一卦之材而彖之所取,故曰彖者材也。其歸則陽道不可以有二,故曰理之一。
折中
3633066繫辭下【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本義〗引咸九四爻辭而釋之,言理本无二,而殊塗百慮,莫非自然,何以思慮為哉,必思而從,則所從者亦狹矣。
 〖集說〗
 ○ 韓氏伯曰:天下之動,必歸於一。思以求朋,未能一也,一以感物,不思而至。
 ○ 孔氏穎達曰:此一之為道為可尚,結成前文陽卦,以一為君,是君子之道也。
 ○ 徐氏幾曰:塗雖殊而歸同,則往來自不容無,而加之憧憧則私矣。慮雖百而致一,則思亦人心所當有,而局於朋從則狹矣。
 ○ 蔡氏清曰:天下感應之理,本同歸也,但事物則千形萬狀,而其塗各殊耳。天下感應之理,本一致也,但所接之事物不一,而所發之慮,亦因之有百耳。夫慮雖百,而其致則一,塗雖殊,而其歸則同,是其此感彼應之理,一出於自然而然,而不必少容心於其間者。吾之應事接物,一惟順其自然之理而已矣,天下何思何慮。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本義〗言往來屈信皆感應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則入於私矣,所以必思而後有從也。
 〖集說〗
 ○ 張子曰:屈信相感而利生,感以誠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雜之偽也。
 ○ 《朱子語類》云:日往則月來一段,乃承上文憧憧往來而言,往來皆人之所不能無,但憧憧則不可。
 〖案〗夫子引此爻,是發明貞一之理,故亦從天地日月說來,日月有往來,而歸於生明,所謂貞明者也。寒暑有往來,而歸於成歲,所謂貞觀者也。天下之動,有屈有信,而歸於生利順理則利也,所謂貞夫一者也。言天地則應在日月之前,言寒暑則應在日月之後。何則?四時者,日月之所為也。觀豫恒彖傳及繫傳首章,皆不以四時先日月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本義〗因言屈信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精研其義,至於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无適不安,信之極也。然乃所以為入而崇德之資,內外交相養,互相發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覆明上往來相感,屈信相須,尺蠖之蟲,初行必屈,言信必須屈也。龍蛇初蟄,是靜也。以此存身,言動必因靜也。聖人用精粹微妙之義,入於神化,寂然不用,乃能致其所用,先靜後動,是動因靜而來也。利己之用,安靜其身,可以增祟其德,此亦先靜後動,動亦由靜而來也。
 ○ 《朱子語類》云:且如精義入神,如何不思,那致用的卻不必思,致用的是事功,是效驗。
 ○ 俞氏琰曰:精研義理,無毫釐之差,而深造於神妙,所以致之於用也。見於用而利,施於身而安,所以為崇德之資也。精義入神,內也。致用,外也。自內而達外,猶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利用安身,外也。崇德,內也,即外以養內,亦猶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 蔡氏清曰:利用如何以崇其德,蓋外邊事事都能迎刃解將去,則胸中所得益深,所造亦遠矣。精義以致知言,義者,事理之宜也。入神,只謂到那不容言之妙處,利用以行言,利用故安身,若其用有不利,則亦不能在在皆安,而泰然處之矣。蓋躬行心得,自是相關之理。
 ○ 吳氏一源曰:人皆知信之利,而不知屈之所以利也,故以尺蠖、龍蛇明之。專言屈之利以示人,正欲人養靜以一動,無感以待感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本義〗下學之事,盡力於精義利用,而交養互發之機,身不能己。自是以上,則亦无所用其力矣。至於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致耳,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張子曰: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此上四節,皆以釋咸九四爻義。
 〖集說〗
 ○ 孔氏穎達曰: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此二者皆人理之極,過此二者以往,則微妙不可知,窮極微妙之神,曉知變化之道,乃是聖人德之盛極也。
 ○ 張子曰: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豫吾外,致養吾內也。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 又曰: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知義用利則神化之事備矣,德盛者窮神則知不足道,知化則義不足云。
 ○ 又曰:窮神是窮盡其神也,入神是僅能入於神也。言入如自外而入,義固有淺深。
 ○ 《朱子語類》云:窮神知化德之盛,這德字只是上面崇德之德,德盛後便能窮神知化,便如聰明睿知皆由此出,自誠而明相似。
 ○ 又云:窮神知化,化是逐些子挨將去底,一日復一日,一月復一月,節節挨將去,便成一年。神是一箇物事,或在彼,或在此,當其在陰時全體在陰,在陽時全體在陽,都只是這一物,兩處都在不可測,故謂神。橫渠言:一故神,兩故化。又注云:兩在故不測。這說得甚分曉。
 ○ 又云:天下何思何慮一句,便先打破那箇思字,卻說「同歸殊塗,一致百慮」,又再說「天下何思何慮」,謂何用如此憧憧往來,尺蠖龍蛇之屈信,皆是自然底道理。不往則不來,不屈則亦不信也。今之為學,亦只是如此。精義入神,用力於內,乃所以致用乎外。利用安身,求利乎外,乃所以崇德乎內,只是如此作將去,雖至於窮神知化地位,亦只是德盛仁熟之所致。何思何慮之有。
 ○ 蔡氏清曰:未之或知者,不容於有思,不容於有為也。神以存主處言,化以運用處言。其神化者,亦豈出於精義利用之外哉。其始有待於思為,則曰精義利用。其終無待於思為,則曰窮神知化,所造有淺深,理則無精粗也。
 ○ 張氏振淵曰:未有下學功夫不到,而頓能上達者。神化功夫,正在精義利用作起,此正實落下手處,即造到神化地位,不過精義利用,漸進漸熟耳。德盛不是就窮神知化上贊他德之盛,惟德盛方能窮神知化。
 〖案〗精義入神則所知者精深,窮理之事也。利用安身,則所行者純熟,盡性之事也。窮神則不止於入神,其心與神明相契者也。知化則不止於利用,其事與造化為徒者也。至命之事也。窮理盡性,學者所當用力,至命則無所用其力矣,故曰窮理盡性以致於命。
 ○ 又案:此章是釋爻者效天下之動之義,而原其理於一也,自此以下十一爻,皆是發明此意,而此爻之義,尤為親切,蓋感應者動也,不可逐物憧憧,而惟貴於貞固其心者一也,所以然者,此心此理,一致同歸,本不容以有二也,故首以此爻,而以致一恒心兩爻終焉。
【易曰:「困於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邪?】
 〖本義〗釋困六三爻義。
 〖集說〗
 ○ 《朱於語類》云:有著力不得處,若只管著力去作,少間去作不成,他人便道自家無能,便是辱了名。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本義〗括,結礙也。此釋解上六爻義。
 〖集說〗
 ○ 韓氏伯曰:括,結也。君子待時而動,則無結閡之患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本義〗此釋噬嗑初九爻義。
 〖集說〗
 ○ 馮氏椅曰:不以不仁為恥,故見利而後勸於為仁。不以不義為畏,故畏威而後懲於不義。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本義〗此釋噬嗑上九爻義。
 〖集說〗
 ○ 董氏仲舒曰: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積惡在身,猶火之銷膏而人不見也。
 ○ 吳氏曰慎曰:惡,以己之所行者言。罪,以法之所麗者言。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本義〗此釋否九五爻義。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所以今有傾危者,由前安樂於其位,自以為安,故致今日危也。所以今日滅亡者,由前保有其存,恒以為存,故今致滅亡也。所以今有禍亂者,由前自恃有其治理,恒以為治,故今致禍亂也。是故君子今雖獲安,心恒不志傾危之事。國雖存,心恒不忘滅亡之事。政雖治,心恒不忘禍亂之事。心恒畏懼其將滅亡,其將滅亡乃繫于苞桑」之固也。
 ○ 谷氏家杰曰:養尊處優曰安,宗社鞏固曰存,綱舉目張曰治。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本義〗此釋鼎九四爻義。
 〖集說〗
 ○ 張氏浚曰:自昔居台鼎之任,德力知三者一有闕,則弗能勝其事,而況俱不足者乎。有徳而無知則不足以應變,有知而無力則不足以鎮浮。若夫徳之不立,雖有知力,亦無以感格天人而措天下於治矣。
 ○ 錢氏時曰:古之人君,必量力度德而後授之官。古之人臣,亦必度力度德而後居其任。雖百工胥史,且猶不苟,況三公乎。為君不明於所擇,為臣不審於自擇,以至亡身危主,誤國亂天下,皆由不勝任之故,可不戒哉。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本義〗此釋豫六二爻義,《漢書》吉之之間有凶字。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動,謂心動。事動,初動之時,其理未著,衛纖微而已。已著之後,則心事顯露,若未動之先,又寂然頓無,幾是離無入有,在有無之際,故云「動之微」也。直云吉不云凶者,凡豫前知幾,皆向吉而背凶,違凶而就吉,無復有凶,故特云吉也。諸本或有凶字者,其定本則無。
 ○ 崔氏憬曰:此爻得位於中,於豫之時,能順以動而防於豫,如石之耿介,守志不移,雖暫豫樂,以其見微而不終日,則能貞吉,斷可知矣。
 ○ 張子曰:知幾者,為能以屈為信。
 ○ 《朱子語類》云:上交貴於恭遜,恭則便近於諂,下交貴於和易,和則便近於瀆,蓋恭與諂相近,和與瀆相近,只爭些子便至於流也。
 ○ 又云:幾者動之微,是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便須就這處理會,若到發出處,便怎生奈何得,所以聖賢說謹獨,便都是要就幾微處理會。
 ○ 項氏安世曰:諂者本以求福,而禍常基於諂,瀆者本以交驩,而怨常起於瀆。易言知幾,而孔子以不諂不瀆明之,此真所謂知幾者矣。欲進此道,唯存察之密,疆界素明者能之,此所以必歸之於介如石者與。
 ○ 何氏楷曰;知微知彰,微而能彰,介于石也。知柔知剛,柔而能剛,不終日也。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本義〗殆,危也。庶幾,近意,言近道也,此釋復初九爻義。
 〖集說〗
 ○ 虞氏翻曰:復以自知,自知者明,謂顏子不遷怒,不貳過,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也。
 ○ 侯氏行果曰:失在未形,故有不善,知則速改,故無大過。
 ○ 《朱子語類》云:或以幾為因上文幾字而言,但《左傳》與《孟子》「庶幾」兩字都只作近字說。
 ○ 又云:顏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今人只知知之,未嘗復行為難。殊不知有不善未嘗不知是難處。
 ○ 項氏安世曰:於微而知其彰,於柔而知其剛,蓋由用心之精,燭理之明,是以至此。欲進此者,當自顏子始。豪釐絲忽之過,一萌於方寸之間,可謂微矣。而吾固已瞭然而見之,可謂柔矣。而吾已斬然而絕之。此章內十一爻,雖各為一段,而意皆相貫,此爻尤與上爻文意相關。
 ○ 陸氏振奇曰:誠則明者,知幾之神,由介石來也,明則誠者,不遠之復,由真知得也。在豫貴守之固,故曰貞吉。在復貴覺之早,故曰元吉。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本義〗絪縕,交密之狀。醇,謂厚而凝也。言氣化者也。化生,形化者也,此釋損六三爻義。
 〖集說〗
 ○ 侯氏行果曰:此明物情相感,當上法姻縕化醇致一之道。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凶。」】
 〖本義〗此釋益上九爻義。
  此第五章。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危以動則民不與,黨與之與。无交而求則民不與,取與之與也。
 ○ 又曰:以易對懼,其義可見。直者其語易,曲者其語懼。乾之所以易者,以其直也。
 ○ 郭氏鵬海曰:事不順理,從欲惟危,為危以動。心知非理,自覺惶恐,為懼以語。恩非素結,信非素孚,為无交而求。
 〖總論〗葉氏良佩曰:下十爻,皆承咸九四而言。
 ○ 吳氏一源曰:咸後十爻,皆發明理之貞一而不憧憧耳,往來屈信,無二致也。天地,所以成造化,聖人所以臻造化,推之事事物物,莫不皆然,故知動靜之一致,則能藏器而時動。知小大之一致,則能謹小以无咎。知安危之一致,則能危以保其安。各顯微之一致,則能見幾而作,不遠而復。知損益之一致,則能損而得友,彼非所困而困,非所任而任,忽小而惡積,求益而或擊,皆昧於屈信之義以取凶耳。
 〖案〗此上三章,申吉凶效動而歸於貞一之理。第三章,統論彖爻也。第四章,舉彖所以取材之例。第五章,舉爻所以效動之例也。蓋卦有小大,辭有險易,故凡卦之以陽為主,而陽道勝者,皆大卦也。以陰為主,而陰道勝者,皆小卦也。其原起於八卦之分陰分陽,故為舉彖取材之例也。三百八十四爻,正靜則吉,邪動則凶,故困三解上相反也。噬嗑之初上,相反也。否五鼎四,相反也。豫二復初,相似也。損三益上,相反也。其義皆統於咸之四,故為舉爻效動之例也。夫陰陽並行而以陽為君,則所以歸其權於君者一矣。動靜相循而以靜為主,則所以專其事於主者一矣。何則?理一故也。故曰:天下之動貞夫一。
折中
3634066繫辭下【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本義〗諸卦剛柔之體,皆以乾坤合德而成,故曰「乾坤易之門」。撰,猶事也。
 〖集說〗
 ○ 荀氏爽曰:陰陽相易,出於乾坤,故曰門。
 ○ 葉氏良佩曰:此章論文王繫辭之義,故首節先本伏羲卦畫而言之。
 ○ 何氏楷曰:有形可擬,故曰體。有理可推,故曰通。體天地之撰,承剛柔有體言。兩體字相應。通神明之德承陰陽合德言,兩德字相應。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本義〗萬物雖多,无不出於陰陽之變,故卦爻之義,雖雜出而不差繆,然非上古淳質之時思慮所及也,故以為衰世之意,蓋指文王與紂之時也。
 〖集說〗
 ○ 《九家易》曰:名,謂卦名。陰陽雖錯,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踰越。
 ○ 侯氏行果曰:易象考其事類,但以吉凶得失為主,則非淳古之時也,故云衰世之意耳。言邪,示疑不欲切指也。
 ○ 《朱子語類》問:「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是指繫辭而言,是指卦名而言?曰:他下面兩三番說名,後又舉九卦說,看來只是謂卦名。
 ○ 又云:其衰世之意邪,伏羲畫卦時,這般事都已有了,只是未曾經歷。到文王時,世變不好,古來未曾有底事都有了,他一一經歷這崎嶇萬變過來,所以說出那卦辭。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本義〗「而微顯」恐當作「微顯而」,「開而」之「而」,亦疑有誤。
 〖集說〗
 ○ 郭氏雍曰:當名,卦也。辨物,象也。正言,彖辭也。斷辭,繫之以吉凶者也。
 ○ 《朱子語類》云:微顯闡幽,幽者不可見,便就這顯處說出來。顯者便就上面尋其不可見底,教人知得。又曰:如「顯道神德行」相似。
 ○ 又云:微顯闡幽是將道來事上看,言那箇雖是粗的,然皆出於道義之蘊。微顯所以闡幽,闡幽所以微顯只是一箇物事。
 ○ 吳氏澄曰:彰往,即藏往也,謂明於天之道而彰明已往之理。察來即知來也,謂察於民之故,而察知未來之事。微顯即神德行也,謂以人事之顯而本之於天道,所以微其顯。闡幽,即顯道也,謂以天道之幽,而用之於人事,所以闡其幽。
 ○ 蔡氏清曰:人事粗迹也,易書有以微之,蓋於至著之中,寓至微之理也。天道至幽也,易書有以闡之,蓋以至微之理,寓於至著之象也。
 〖案〗彰往察來,微顯闡幽,承首節伏羲卦畫言。當名辨物,正言斷辭,承次節文王卦名言,而因及乎辭也。彰往察來,即所謂體天地之撰。微顯闡幽,即所謂通神明之德。當名者,即所謂稱名雜而不越也。命名之後,又復辨卦中所具之物,以繫之辭而斷其占,則所謂彖也,文王因卦畫而為之名辭,故曰「開而」。有畫無文,易道未開也。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本義〗肆,陳也。貳,疑也。
  此第六章,多闕文疑字,不可盡通,後皆放此。
 〖集說〗
 ○ 程氏敬承曰:理貞夫一而民貳之,有失得故貳也。明失得之報,則天下曉然歸於理之一,而民行濟矣。濟者,出之陷溺之危,而措之安吉之地,此其所以為衰世之意邪。
 〖案〗稱名小取類大,以卦名言。旨遠辭文,以蒙辭言。其言曲而中,又申旨遠辭文之意,旨遠則多隱約,故曲也。辭文則有條理,故中也。其事肆而隱,又申名小類大之意,名小則事物畢具,故肆也。類大則義理包涵,故隱也。
 〖總論〗項氏安世曰:此章專論易之彖辭,易不過乾坤二畫,乾坤即陰陽剛柔也。凡易之辭,其稱名取類,千彙萬狀,大要不越於二者。而其所以繫辭之意,則為世衰道微,與民同患,不得已而盡言之耳。此斷辭之所以作也。斷辭,即彖辭也。
折中
3635066繫辭下【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本義〗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於羑里而繫彖辭,易道復興。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易之爻卦之象,則在上古伏羲之時,但其時,理尚質素,直觀其象,足以垂教。中古之時,事漸澆浮,非象可以為教,故爻卦之辭,起於中古,此之所論,謂《周易》也。身既憂患,須垂法以示於後,以防憂患之事。
 ○ 吳氏澄曰:羲皇之易,有畫而已。三畫之卦雖有名,而六畫之卦未有名,文王始名六畫之卦,而繫之以辭。易道幾微,至此而復興也。卦名及辭,皆前此所未有,故不云述而云作。作易在羑里時,故云其有憂患乎。蓋於名卦而知其有憂患也。下文舉九卦之名,以見其憂患之意。
 ○ 谷氏家杰曰:憂患二字,以憂患天下言,乃吉凶同患意。民志未通,務未成,聖人切切然為天下憂患之,於是作易,故易皆處憂患之道。
 ○ 何氏楷曰:聖人之憂患者,憂慮天下之迷復也,乃其處困又何憂患焉。是故易者,所以憂患天下之憂患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本義〗履,禮也。上天下澤,定分不易,必謹乎此,然後其德有以為基而立也。謙者,自卑而尊人,又為禮者之所當執持而不可失者也。九卦皆反身脩德以處憂患之事也,而有序焉。基所以立,柄所以持,復者心不外而善端存,恒者守不變而常且久,懲忿窒慾以脩身,遷善改過以長善,困以自驗其力,井以不變其所,然後能巽順於理以制事變也。
 〖集說〗
 ○ 鄭氏康成曰:辨,別也。遭困之時,君子固窮,小人則濫,德於是別也。
 ○ 干氏寶曰:柄所以持物,謙所以持禮者也。
 ○ 《朱子語類》問:巽何以為德之制?曰:巽為資斧,巽多作斷制之象,蓋巽字之義,非順所能盡,乃順而能入之義,是入細直徹到底,不只是到皮子上,如此方能斷得殺。若不見得盡,如何可以行權。
 ○ 陸氏九淵曰:上天下澤,尊卑之義,禮之本也。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皆本諸此。履德之基,謂以行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進也。不行則德何由而積。有而不居為謙,謙者不盈也。盈則其德喪矣。常執不盈之心,則德乃日積,故曰德之柄。既能謙,然後能復,復者陽復,為復善之義。人性本善,其不善者遷於物也,知物之為害而能自反,則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進德,則沛然無他適矣,故曰復德之本也。知復則內外合矣,然而不常則其德不固,所謂雖得之必失之,故曰恒德之固也。君子之脩德,必去其害德者,則德日進矣,故曰損德之脩也。善日積則寬裕,故日益德之裕也。不臨患難難處之地,未足以見其德,故曰困德之辨也。井以養人利物為事,君子之德亦猶是也,故曰井德之地也。夫然可以有為,有為者常順時制宜,不順時制宜者,一方一曲之士,非盛德之事也。順時制宜,非隨俗合汙,如禹稷顏子是已,故曰巽德之制也。
 ○ 陳氏琛曰:德之基,就積行上說。德之本,就心裏說,要當有辨。德之固,是得寸守寸,得尺守尺。德之地,則全體不窮矣,亦要有辨。
 ○ 盧氏曰:基與地有別,基小而地大。基是初起腳跟,積累可由此而上。地是凝成全體,施用之妙,皆由此而出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本義〗此如書之九德,禮非強世,然事皆至極。謙以自卑,而尊且光。復陽微而不亂於群陰,恒處雜而常德不厭。損欲先難,習熟則易。益但充長,而不造作。困身困而道亨,井不動而及物,巽稱物之宜而潛隱不露。
 〖集說〗
 ○ 韓氏伯曰:和而不至,從物者也。和而能至,故可履也。微而辨之,不遠復也。雜而不厭,是以能恒。刻損以脩身,故先難也。身脩而無患,故後易也。有所興為以益於物,故曰長裕。因物興務,不虛設也。
 ○ 程子曰:益長裕而不設,謂固有此理而就上充長也。設是撰造也,撰造則為偽也。
 ○ 《朱子語類》云:稱而隱,是巽順恰好底道理,有隱而不能稱量者,有能稱量而不能隱伏不露形迹者,皆非巽之道也。巽德之制也,巽以行權,都是此意。
 ○ 陸氏九淵曰:履和而至,兌以柔悅承乾之剛健,故和。天在上,澤處下,理之至極不可易,故至。君子所行,體履之義,故和而至。謙尊而光,不謙則必自尊自耀。自尊則人必賤之,自耀則德喪,能謙則自卑自晦。自卑則人尊之,自晦則德益光顯。復小而辨於物,復貴不遠,言動之微,念慮之隱,必察其為物所誘與否。不辨於小,則將致悔咎矣。恒雜而不厭,人之生,動用酬酢,事變非一,人情於此多至厭倦,是不恒其德者也。能恒者雖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人情逆之則難,順之則易,凡抑損其過必逆乎情,故先難。既損抑以歸於善,則順乎本心,故後易。益長裕而不設,益者遷善以益己之德,故其德長進而寬裕。設者,侈張也。有侈大不誠實之意,如是則非所以為益也。困窮而通,不脩德者,遇窮困則隕獲喪亡而已。君子遇窮困則德益進,道益通。井居其所而遷,如君子不以道徇人,故曰居其所。而博施濟眾,無有不及,故曰遷巽。稱而隱,巽順於理,故動稱宜,其所以稱宜者,非有形迹可見,故隱。
 〖案〗復小而辨於物,陸氏蓋用韓氏之說,與朱子異,然朱子之義為精。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本義〗寡怨,謂少所怨尤。辨義,謂安而能慮。
  此第七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
 〖集說〗
 ○ 虞氏翻曰:禮和為貴,故以和行也。有不善未嘗不知,故自知也。恒立不易方,故一德也。
 ○ 歐陽氏脩曰:君子者天下係焉,一身之損益,天下之利害也。君子之自損,忿慾耳。自益,遷善而改過耳。然而肆其忿慾者,豈止一身之損哉。天下有被其害矣,遷善而改過,豈止一身之益哉。天下有蒙其利矣。
 ○ 《朱子語類》問:巽以行權,權是逶迤曲折以順理否?曰:然。巽有入之義,巽為風,如風之入物,只為巽便能入,義理之中,無細不入。又問:巽稱而隱,隱亦是入物否?曰:隱便是不見處。
 ○ 又云:見得道理精熟後,於物之精微委曲處,無處不入,所以說巽以行權。
 ○ 又云:兌見而巽伏,權是隱然作底事物,若顯然地作,卻不成行權。
 ○ 陸氏九淵曰:履以和行,行有不和,以不由禮故也。能由禮,則和矣。謙以制禮,自尊大則不能由禮,卑以自牧,乃能自節制以禮。復以自知,自克乃能復善,他人無與焉。恒以一徳,不常則二三,常則一。終始惟一,時乃日新。損以遠害,如忿慾之類,為徳之害。損者損其害徳而已。能損其害徳者,則吾身之害固有可遠之道,特君子不取必乎此也。益以興利,有益於己者為利,天下之有益於己者莫如善。君子觀易之象而遷善,故曰興利,能遷善則福慶之利,固有自致之理。在君子無加損焉,有不足言者。困以寡怨,君子於困厄之時,必推致其命,吾遂吾之志,何怨之有。推困之義,不必窮厄患難及己也。凡道有所不可行皆困也,君子於此自反而已,未嘗有所怨也。井以辨義,君子之義,在於濟物,於井之養人,可以明君子之義。巽以行權,巽順於理,如權之於物,隨輕重而應,則動靜稱宜,不以一定而悖理也。九卦之列,君子脩身之要,其序如此,缺一不可也。故詳復贊之。
 ○ 王氏應麟曰:復以自知,必自知然後見天地之心。有不善未嘗不知」,自知之明也。
 ○ 何氏楷曰:以,用也。履者,禮也。用禮以約之,而制作始和,此履所以為德之基也。所貴乎禮者以其為德之品節也,然惟讓為禮之實,不讓不為禮,故用謙以制之,此謙所以為德之柄也。
 〖總論〗項氏安世曰:此章亦論彖辭,凡彖辭之體,皆先釋卦名,次言兩卦之體,末推卦用,故此章之序亦然,以為觀彖者之法也。
 ○ 胡氏炳文曰:上經自乾至履九卦,下經自恒至損益亦九卦,上經履至謙五卦,下經益至困井亦五卦。上經謙至復又九卦,下經井至巽又九卦,上經自復,而後八卦而為下經之恒,下經自巽而未濟,亦八卦,復為上經之乾,上下經對待,非偶然者。
 ○ 葉氏良佩曰:此章二陳九卦,專言卦也。易道屢遷一章,專言爻也。
 〖案〗此上二章,申象之動乎內,而吉凶見乎外也。六十四卦之象,皆以乾坤交錯而成,中涵天地變化之道,鬼神微妙之德,是所謂動乎內者也,及聖人命之以名,繫之以辭,於是吉凶之義昭然見矣。六十四卦之名,或曰伏羲所命,或曰文王所命,蓋自夫子之時而已疑也,但以其所取事類觀之,知其非上古淳質時所有,則為文王命名,可以理推。名當,則卦爻之物可辨,因正言其是非,而吉凶之辭可斷,向之體天地之撰,而有以彰往察來,通神明之德而有以微顯闡幽者,至是而大備矣。名雜而不越,故所稱者小而義則大,彖所以發其蘊也,故寓意深遠而辭則文。指遠辭文,故言雖曲而中,名小類大,故事雖肆而隱,蓋由於世衰民疑,而將以濟其行,故非探賾索隱,無以盡其變也。非周事體物,無以悟其心也。夫吉凶者失得之報而已矣,故下九卦遂言聖人之所處,以示觀彖之例。
折中
3636066繫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本義〗遠,猶忘也。周流六虛,謂陰陽流行於卦之六位。
 〖集說〗
 ○ 侯氏行果曰:居則觀象,動則玩占,故不可遠也。
 ○ 孔氏穎達曰:六位言虛者,位本無體,因爻始見,故稱虛也。
 ○ 邵子曰六虛者六位也,虛以待變動之事也。
 ○ 《朱子語類》云:易不可為典要,易不是確定硬本子。楊雄《太玄》排定三百五十四贊當晝,三百五十四贊當夜,晝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輕重,凶之中又自分輕重。易卻不然,有陽居陽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陰居陰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應而吉底,有有應而凶底,是不可為典要之書也。是有那許多變,所以如此。
 ○ 蔡氏淵曰:屢遷,謂為道變通而不滯乎物,自易之為書至屢遷,此總言為書為道,以起下文之意也。自變動不居至唯變所適,言易道之屢遷也。不居,猶不止也。六虛,六位也。位未有爻曰虛,卦雖六位,而剛柔爻畫往來如寄,故以虛言。或自上而降,或由下而升,上下无常也。柔來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剛柔相易也。典,常也。要,約也。其屢變无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而已。
 ○ 吳氏曰慎曰:不可為典要,變無方也,既有典常,理有定也,故曰易者變易也,不易也。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
 〖本義〗此句未詳,疑有脫誤。
 〖集說〗
 ○ 韓氏伯曰:明出入之度,使物知外內之戒也。
 ○ 潘氏夢旂曰:易雖不可為典要,而其出入往來,皆有法度,而非妄動也。故卦之外內,皆足以使人知懼。
 ○ 蔡氏清曰:卦爻所說者,皆利用出入之事,其出入也,皆必以其法。法者事理當然之則也,使人入而在內,出而在外,皆知有法而不敢妄為,是使知懼也,知懼必以度。
【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
 〖本義〗雖无師保,而常若父母臨之,戒懼之至。
 〖集說〗
 ○ 虞氏翻曰:神以知來,故明憂患。知以藏往,故知事故。
 ○ 蘇氏軾曰:憂患之來,苟不明其故,則人有苟免之志而怠,故易明憂患,又明其所以致之之故。
 ○ 朱氏震曰:又明於己之所當憂患,與所以致憂患之故,无有師保教訓而嚴憚之,有如父母親臨而愛敬之,見聖人之情也。
 ○ 趙氏振芳曰:不特使人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所以致憂患之故,諄諄然與民同患,與民同憂,不止如師保之提命,且直如父母之儼臨,愛之無所不至,慮之無所不周。故訓之無所不切也。
 〖案〗无有師保,如臨父母,朱氏趙氏之說甚善,蓋上文言出入以度,則人知畏懼,嚴憚之如師保,及觀其示人憂患之故,懇切周盡,使聞之者,不知嚴憚而但感其慈愛,此聖人之情,所以為至也。无有者,非無師保也。人之意中,无有師保也。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本義〗方,道也。始由辭以度其理,則見其有典常矣,然神而明之,則存乎其人也。
  此第八章。
 〖集說〗
 ○ 虞氏翻曰:其出入有度,故有典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言而信,謂之德行,故不虛行也。
 ○ 孔氏穎達曰:雖千變萬化,不可為典要。然循其辭,度其義,原尋其初,要結其終,皆唯變所適,是其常典也。
 ○ 邵子曰:既有典常,常也,不可為典要,變也。
 ○ 龔氏煥曰:既曰不可為典要,又曰既有典常不可為典要者,以剛柔之變,易無常者言也。既有典常者,以卦爻之一定而不可易者言也。剛柔變易之無常,所以卦爻一定而不可易,而一定不易之理,未嘗不行於剛柔變易之中也。
 〖總論〗項氏安世曰:此章專論易之爻辭。「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二句,一章大指,自「變動不居」至「唯變所適」,言屢遷也。自「出入以度」至「道不虛行」,言不可遠也,惟其屢遷,故虛而無常。不可為典要,惟其不可遠,故有度有方有典有常,而不可虛,方其率之也,則謂之辭,及其行之也,則謂之道,辭之所指,即道之所遷也。人能循其不可遠之理,則屢遷之道得矣。
折中
3637066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本義〗質謂卦體,卦必舉其始終而後成體,爻則唯其時物而已。
 〖集說〗
 ○ 韓氏伯曰:質,體也。卦兼始終之義也。
 ○ 孔氏穎達曰:物,事也。一卦之中,六爻交相雜錯,唯各會其時,各主其事。
 ○ 吳氏澄曰:質謂卦之體質,文王原卦義之始,要卦義之終,以為卦之體質,各名其卦而繫彖辭也。爻之為言交也,周公觀六位之交錯,唯其六爻之時,各因其義而繫爻辭也。此章言六爻,而六爻統於彖,故先言彖,乃說六爻也。
 ○ 谷氏家杰曰:此章雖兼卦爻,實以卦引起爻,專重在爻上。
 ○ 何氏楷曰:此章統論爻畫,而歸重於彖辭,說易之法,莫備於此。易之為書,綱紀在卦,卦必合爻之全而後成卦。一畫不似,便成他局,聖人之繫卦為之推原其始,要約其終,彌綸全卦之理,如物之有體質,至於繫爻,則惟相其六位之時而導之宜,因其陰陽之物而立之像,然其大指,要不過推演彖辭之意。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本義〗此言初上二爻。
 〖集說〗
 ○ 干氏寶曰:初擬議之故難知,卒終成之,故易知,本末勢然也。
 ○ 孔氏穎達曰:初辭擬之者,覆釋其初難知也。以初時擬議其始,故難知也。卒成之終者,覆釋其上易知也,言上是事之卒了,而成就終竟,故易知也。
 ○ 吳氏澄曰:初與終為對,擬之與卒成之為對,兩句文法顛倒相互。
 〖案〗講家以難知易知屬學易者,擬之卒成屬作易者。然聖人作易六爻之條理,混成於心,豈有難易哉。故初辭擬之、卒成之終兩句,是申上兩句,皆當屬學易者說。
【若夾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本義〗此謂卦中四爻。
 〖案〗雜字撰字辨字,亦當屬學易者說。雜者,參錯其貴賤上下之位也。撰者,體察其剛柔健順之德也。德位分而是非判矣。辨者,剖別之於象,以考驗之於辭也。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本義〗彖統論一卦六爻之體。
 〖集說〗
 ○ 蘇氏軾曰:彖者常論其用事之爻,故觀其彖,則其餘皆彖爻之所用者也。
 ○ 吳氏澄曰:章首第一句言彖,第二句總言六爻,此一節又總言六爻而歸重於彖,蓋為結語與章首起語相始終。
 〖案〗彖辭之繫,文王蓋統觀六爻以立義者,如屯則以初為侯,蒙則以二為師,師則以二為將,比則以五為君,其義皆先定於彖,爻辭不過因之而隨爻細別耳。其爻之合於卦義者吉,不合於卦義者凶。故彖辭為綱領,而爻其目也。彖辭為權衡,而爻其物也。總之於綱,則目之先後可知。審之於權衡,則物之輕重可見。夫子彖傳,既參錯六爻之義以釋辭,示人卦爻之不相離矣。於此又特指其要而切言之,讀易之法,莫先於此。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本義〗此以下論中爻,同功,謂皆陰位。異位,謂遠近不同。四近君,故多懼,柔不利遠,而二多譽者,以其柔中也。
 〖集說〗
 ○ 崔氏憬曰:此重釋中四爻功位所宜也,二四皆陰位,陰之為道,近比承陽,故不利遠矣。二遠陽雖則不利,其要或有无咎者。以柔居中,異於四也。
 ○ 蘇氏軾曰:近於五也。有善之名,而近於君則懼矣,故二之善宜著,四之善宜隱。
 ○ 程氏迥曰:易以六居五,以九居二,為卦十有六,雖為時不同,其十有五皆吉,謂人君柔中虛己,而任剛德之臣,其臣亦以剛中應之也。
 ○ 吳氏澄曰:二與四同是陰位,若皆以柔居之,則六二六四,同是以柔居陰,故曰同功。然其位則有遠近之異。五者一卦之尊位,故遠近皆自五而言,二與五應為遠,四與五比為近,以位之遠近有異,而其善亦不同,遠者意氣舒展而多譽,近者勢分逼迫而多懼。多者,謂不盡然而若此者眾耳。近也二字,釋四多懼,謂四之所以懼,不能如二之多譽者,蓋迫近尊位不得自安故也。柔之為道,以下釋二多譽。柔不能自立,近者有所依倚,遠者宜若不利。二遠於五而其歸得以无咎者,以其用柔而居下卦之中也。
 ○ 何氏楷曰:月遠日則光滿,近則光微,此多譽多懼之說也。
 〖案〗吳氏說亦詳密,但以二之譽,四之懼,專為以柔居柔者。三之凶,五之功,專為以剛居剛者,則於經意猶偏。蓋聖人之言,舉其一隅,則可以三隅反。多譽多懼,以二四之位言,不論剛柔居之,皆多譽多懼也。多凶多功,以三五之位言,亦不論剛柔居之,皆多凶多功也。下文言「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則可見二雖多譽,而九二尤善於六二,四既多懼,而九四尤甚於六四也。又言「其柔危其剛勝邪」,則可見三雖多凶,而九三猶善於六三。五雖多功,而六五猶讓於九五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為六二言,而九二在其中,並六四、九四皆在其中。其柔危,為六三言。而九三在其中,並六五、九五亦在其中,此聖言之所以妙。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本義〗三五同陽位,而貴賤不同,然以柔居之則危,惟剛則能勝之。
  此第九章。
 〖集說〗
 ○ 侯氏行果曰:三五陽位,陰柔處之則多凶危,則正居之則勝其任。言邪者,不定之辭也。或有柔居而吉者,得其時也。
 ○ 崔氏憬曰:三處下卦之極,居上卦之下,而上承天子,若無含章之美,則必致凶。五既居中不偏,貴乘天位,以道濟物,廣被寰中,故多功也。
 ○ 吳氏澄曰:三與五同是陽位,若皆以剛居之,則九三九五,同是以剛居陽,故曰同功。然其位則有貴賤之異,賤者剛居剛為太過而多凶,貴者剛居剛為適宜而多功。「二多譽四多懼」之上,有「其善不同」一句,而「三多凶五多功」之上無之者,譽懼雖不同,而皆可謂之善,凶則不可謂善矣,故不言也。「貴賤之等也」五字,釋「三多凶」,謂三之所以凶,不能如五之功者,蓋貴賤有等,賤者不與貴者同故也。「其柔危」以下釋「五多功」,五為尊位,以柔居之則不勝其任而危,惟剛居之,則能勝其任而有功也。
 ○ 胡氏炳文曰:其柔危,其剛勝,專為三言也。
 ○ 蔡氏清曰:或遠或近,或貴或賤,此所謂爻有等,故曰物者,是為雜物,或柔中,或不中,或多譽,或多懼,或多凶,或多功,又或柔危而剛勝,此所謂撰德也。而辨是與非,舉具其中矣。
 〖案〗柔危剛勝,吳氏以為指五,胡氏以為指三,侯氏兼之,須分別融會,乃得經意。
 〖總論〗何氏楷曰:章末覆舉中爻,所以略初上不言者,蓋初上非用事之地,故所重在時位。中四爻用事之地,故惟重在德行也。若夫卦主在初上者,則不可以此例論。此章為易之凡例,求卦爻之義者,執此以求之而已。然僅曰要曰多曰過半,則雖聖人猶未敢輕言之。韋編三絶,有以夫。
 〖案〗此上二章,申爻之動乎內,而吉凶見乎外也。道屢遷者,於周流六虛見之,无常相易,所謂周流者也。唯變所適,所謂屢遷者也。此則爻之動乎內者,及繫辭而吉凶見,則使人於日用出入之間,各循乎法度而知懼,蓋凜乎師保之嚴矣。再觀其開示人以憂患,與其所以至憂患之故,不啻父母之謀其子孫者,又使人無有師保之嚴,但如臨父母之親而已。夫是以由其辭而揆之,則不可為典要者,未嘗不有典常,而欲體其道而行之,則所謂不可遠者,又存乎其人之不遠於道也。下文遂以辭之典常言之,大約初上雖無位,而為事之始終。自二至五,則居中而正,為用事之位。玩辭者,擬其初,竟其終,參合其物理,以辨其是非而求其備,此學易之法也。然彖者括始終以立體,而爻則其趨時之物而已,故知者觀彖辭而爻義已大半得,此又學易之要也。又舉中四爻而申之,以見凡當位用事,則有譽有懼,有凶有功,非初上無位而或在功過之外者比也。聖人所謂明憂患與故者,於此尤諄諄焉。
折中
3638066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本義〗三畫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
 〖集說〗
 ○ 項氏安世曰:言聖人所以兼三才而兩之者,非以私意傅會三才之道,自各有兩,不得而不六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本義〗道有變動,謂卦之一體。等,謂遠近貴賤之差。相雜,謂剛柔之位相間。不當,謂爻不當位。
  此第十章。
 〖集說〗
 ○ 陸氏績曰:天道有晝夜日月之變,地道有剛柔燥濕之變,人道有行止動靜吉凶善惡之變,聖人設爻以效三者之變動,故謂之爻者也。
 ○ 孔氏穎達曰:三才之道,既有變化移動,故重畫以象之,而曰爻也。物者,物類也。爻有陰陽貴賤等級,以象萬物之類,故謂之物也。若相與聚居,間雜成文,不相妨害,則吉凶不生。由文之不當,相與聚居不當於理,故吉凶生也。
 ○ 張子曰:故曰爻,爻者交雜之義。
 ○ 項氏安世曰:爻有等者,初二三四五上也。物相雜者,初三五與二四上,陰陽相間也。文不當者,九居陰位,六居陽位也。
 ○ 李氏簡曰:一則無變無動,兼而兩之,故三才之道,皆有變動,以其道有變動,故名其畫曰爻。爻者傚也,言六畫能傚天下之動也。爻有貴賤上下之等,故曰物。物有九六雜居剛柔之位,則成文,交錯之際,有當不當,吉凶由是生焉。
 ○ 汪氏咸池曰:文既相雜,豈能皆當,故有以剛居柔,以柔居剛,而位不當者,亦有以柔居柔,以剛居剛,而位未必皆當者,則吉凶於是而生矣。
 ○ 何氏楷曰:不當者非專指陽居陰位,陰居陽位也。卦情若淑,或以不當為吉。卦情若慝,反以當位為凶。要在隨時變易得其當而已。
 ○ 吳氏曰慎曰:以時義之得為當,時義之失為不當,不以位論。
折中
3639066繫辭下【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本義〗危懼故得平安,慢易則必傾覆,易之道也。
  此第十一章。
 〖集說〗
 ○ 張氏栻曰:既懼其始,使人防微杜漸,又懼其終,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補過,乃易之道也。
 ○ 高氏攀龍曰:一部易原始要終,只是敬懼无咎而已,故曰懼以終始。无咎者善補過也,易中凡說有喜有慶,吉、元吉,都是及於物處,若本等只到了无咎便好。
 ○ 趙氏光大曰:危者使平二句,即是辭危處,使之不可作易。使之,言由危而平者,危使之也。言其理之必然,若有以使之也。易之道,與其道甚大,道字正相應。
 ○ 何氏楷曰:使者天理之自然,若或使之也,所謂殖有禮,覆昏暴,天之道也。
 〖案〗此上二章,申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也。所謂變者,生於三才之道,以兩而行,交合相濟,迭用不窮也。寫之於易,則以其兩相交也,而名為爻。所處之位不同也。而名為物,所以處是位者,又相錯也,而名為文。相錯則有當有否,而吉凶於此生,大業於此起矣,故曰功業見乎變。雖然,上古之聖,以是濟民用焉,而辭未備也。文王當殷商之衰,忘己之憂,而惟世之患,是故其因事設戒者,無非欲人戰戰兢兢,免於咎而趨於平也,是所謂以身立教。反覆一編之中,千載之上,心如見焉,故曰聖人之情見乎辭。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本義〗至健則所行无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繁,故簡。然其於事,皆有以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是以其有憂患,則健者如自高臨下,而知其險。順者如自下趨上,而知其阻,蓋雖易而能知險,則不陷不險矣。既簡而又知阻,則不困於阻矣。所以能危能懼,而无易昔之傾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乾之德行恒易略,不有艱難。以此之故,能知險之所興。若不易則為險,故行易以知險也。坤之德行恒為簡靜,不有繁亂。以此之故,知阻之所興,若不簡則為阻難,故行簡以知阻也。
 ○ 蘇氏軾曰:已險而能知險,已阻而能知阻者,天下未嘗有也。是故處下以傾高,則高者畢赴。用晦以求明,則明者必見。易簡以觀險阻,則險阻無隱情矣。
 ○ 張子曰:簡易然後知險阻,簡易理得,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
 ○ 《朱子語類》云:險與阻不同,險是自上視下,見下之險,故不敢行。阻是自下觀上,為上所阻,故不敢進。
 ○ 項氏安世曰:易與險相反,惟中心易直者能照天下險巇之情。簡與阻相反,惟行事簡靜者,能察天下繁壅之機。
 ○ 李氏簡曰:兩險相疑,兩阻相持,則險不能知險,知天下之至險者,至易者也。阻不能知阻,知天下之至阻者,至簡者也。
 ○ 胡氏炳文曰:前言乾坤之易簡,此言乾坤之所以為易簡,蓋乾之德行,所以恒易者,何也?乾,天下之至健也,坤之德行,所以恒簡者。何也?坤,天下之至順也。
 ○ 蔡氏清曰:天下之至健,天下之至順,猶《中庸》云「天下至誠」、「天下至聖」相似,皆以人言。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此天下之至健者也。安貞之吉,應地无疆,此天下之至順者也。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
 〖本義〗「侯之」二字衍。說諸心者,心與理會,乾之事也。研諸慮者,理因慮審,坤之事也。說諸心,故有以定吉凶。研諸慮,故有以成亹亹。
 〖集說〗
 ○ 張子曰:易簡故能說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
 ○ 朱氏震曰:簡易者我心之所固有,反而得之,能無說乎。以我所有,慮其不然,能無研乎。
 ○ 《朱子語類》云:能說諸心,能研諸慮,方始能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凡事見得通透了,自然歡說。既說諸心,是理會得了,於事上更審一審,便是研諸慮。研是更去研磨。定天下之吉凶,是剖判得這事,成天下之亹亹,是作得這事業。
 ○ 張氏栻曰:心之說也,不忤於理。慮之研也,不昧於事,則得者為吉,失者為凶。吉凶既定,則凡勉於事功者,莫不弘之不息以成其功矣。
 ○ 谷氏家杰曰;能說諸心,能研諸慮,二能字應下成能之能。見此理人人具有,唯聖人能說能研耳。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本義〗變化云為,故象事可以知器。吉事有祥,故占事可以知來。
 〖集說〗
 ○ 蘇氏軾曰:言易簡者無不知也。
 ○ 《朱子語類》問:有許多變化云為,又吉事皆有休祥之應,所以象事者於此而知器,占事者於此而知來。曰:是。
 ○ 何氏楷曰:凡人事之與吉逢者,其先必有祥兆。天人相感,志一之動氣也。聖人作易,正以迪人於吉,故獨以吉事言之。與吉之先見同義。
【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本義〗天地設位而聖人作易以成其功,於是人謀鬼謀,雖百姓之愚,皆得以與其能。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天地設位」四句,說天人合處。天地設位使聖人成其功能,人謀鬼謀則雖百姓亦可與其能。成能與與能,雖大小不同,然亦是小小底造化之功用。
 ○ 胡氏炳文曰:聖人成天地所不能成之能,百姓得以與聖人所已成之能也。
 ○ 蔡氏清曰:凡卜筮問易者,先須謀諸人,然後乃可問易。雖聖人亦然,故《洪範》曰「謀及卿士,謀及庶人」,然後曰「謀及卜筮」。又曰:「朕志先定,詢謀僉同」,然後「鬼神其依,龜筮協從」是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本義〗象,謂卦畫。爻彖,謂卦爻辭。
 〖集說〗
 ○ 崔氏憬曰: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以備萬物而告於人也。爻,謂爻下辭。象,謂卦下辭。皆是聖人之情,見乎繫辭,而假爻象以言,故曰「爻彖以情言」。六爻剛柔相推,而物雜居,得理則吉,失理則凶,故吉凶可見也。
 ○ 蔡氏清曰:八卦以象告,則剛柔雜居矣。爻彖以情言,則吉凶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本義〗不相得,謂相惡也。凶害悔吝,皆由此生。
 〖集說〗
 ○ 崔氏憬曰:遠,謂應與不應。近,謂比與不比,或取遠應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遠應,由此遠近相取,所以生悔吝於繫辭矣。
 ○ 項氏安世曰:「愛惡相攻」以下,皆言「吉凶以情遷」之事,而以六爻之情與辭明之,吉凶悔吝利害之三辭,分出於相攻相取相感之三情,而總屬於相近之一情。此四者,爻之情也。命辭之法,必各象其爻之情,故觀其辭可以知其情。利害者,商略其事有利有不利也,悔吝則有迹矣。吉凶則其成也,故總而名之曰吉凶。相感者情之始交,故以利害言之。相取則有事矣,故以悔吝言之。相攻則其事極矣,故以吉凶言之。愛惡遠近情偽,姑就淺深分之,若錯而綜之,則相攻相取相感之人,其居皆有遠近,其行皆有情偽,其情皆有愛惡也,故總以相近一條明之。近而不相得,則以惡相攻而凶生矣,以偽相感而害生矣,不以近相取而悔吝生矣。是則一近之中,備此三條也。凡爻有比爻,有應爻,有一卦之主爻,皆情之當相得者也。今稱近者,正據比爻言之。反以三隅,則遠而為應為主者,亦必備此三條矣。但居之近者,其吉凶尤多,故聖人概以近者明之。
 ○ 吳氏澄曰:害者利之反,凡占曰不利、无攸利者,害也。近而不相得,則凶害悔吝。其相得,則吉利悔亡无悔无咎,從可知也。
 ○ 胡氏一桂曰:「凡易之情」以下,獨舉近者總言之。近而相取,其情乃不相得,此必其初之以偽感,終至於惡而相攻,是以凶耳。既至於凶,其於害,悔吝可知已。
 ○ 蔡氏清曰:「愛惡相攻」三句平等說,下文卻合言之。曰:大抵凡易之情,近而相得者為貴,不相得而遠者亦無害。唯是近而不相得者則凶,又有害而悔且吝矣。
 ○ 又曰:吉凶悔吝利害六字,大抵吉凶重於利害,利害重於悔吝,故末句先凶次害,又次悔吝,而凡曰吉凶見乎外,吉凶以情遷,則皆該利害與悔吝矣。
 ○ 林氏希元曰:「近而不相得」是解「遠近相取而悔吝生」一句,并「愛惡相攻」兩句亦解。蓋遠近相取而悔吝生,這裏分情相得不相得。情相得者,遠相取而悔吝。情不相得者,近相取而悔吝。但此意未明,故於此發之。只曰近不曰遠者,舉近則遠者可以三隅反也。夫近而不相得則凶,可見惡相攻而凶生者,以其近也。偽相感而害生者,亦以其近也,故曰是併解「愛惡相攻」兩句。
 〖案〗此條諸說相參,極詳密矣,然尚有須補備者,諸說皆以近為相比之爻,於易例未盡,應爻雖遠,然既謂之應,地雖遠而情則近也。先儒蓋因上章「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故必以相比為近,然彼就二四而言之,則有遠近之別。此就六爻而統論之,則比與應皆近也。觀蒙之六四曰「獨遠實也」,以其比應皆陰也,如雖無比而有應,亦不得謂之遠實矣。故易於應爻有曰婚媾者,有曰宗者,有曰主者,有曰類者,皆親近之稱也。遠近相取,須分無比應者為遠,有比應者為近,乃為完備。
 ○ 易之情,其有遠近者,固從爻位而生,若愛惡情偽,則從何處生來?須知,易爻吉凶,皆在時、位、德三字上取。時隨卦義而變,時變則有愛惡矣。如泰之時則交,否之時則隔,比之時則和,訟之時則爭,是愛惡相攻者,由於時也。位逐六爻而異,位異則有遠近矣。如比之內比外比,觀之觀光者,近也。蒙之困蒙,復之迷復者,遠也,是遠近相取者,由於位也。德由剛柔當否而別,德別則有情偽矣,如同人五之號咷,豫二之介石,以中正也。同人三之伏戎,豫三之盱豫,以不中正也。是情偽相感者,由於德也。時有消息盈虛之變,位有貴賤上下之異,德有剛柔善惡之別,此三者皆吉凶悔吝之根,然其發動,皆因彼己之交而起。所謂彼己之交者,比也,應也。非因比應,則無所謂相攻也,無所謂相取也,無所謂相感也。所謂相攻相取相感者,皆以比應言之,故下獨舉近而不相得以見例。近而相得,相愛者也,相取者也,以情相感者也,善之善者也。不相得者而遠,則雖惡而不能相攻也,不近而不得相取也,雖偽而不與相感也,善之次也。宜相得者而遠,則雖愛而不得相親也,不近而不能相取也,雖有情而無以相感也,又其次也。惟近而不相得,則以惡相攻,以近相取,以偽相感,人事之險阻備矣,大者則凶,極其惡之情者也,同人三之敵剛是也。次者則害,防其偽之端者也,兌之介疾孚剝是也。輕者猶不免於悔吝,如豫萃之三,雖以近而從四,然以非同類而曰悔曰吝者此也。易者教人知險知阻,故特舉此條以見例,餘者可以三隅反也,故觀易者,須先知時、位、德、比、應五字,又須知時、位、德之當否,皆於比應上發動,其義莫備於此章矣。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本義〗卦爻之辭,亦猶是也。
  此第十二章。
 〖集說〗
 ○ 王氏申子曰:歉於中者必愧於外,故將叛者其辭慙。疑於中者必泛其說,故中心疑者其辭枝。吉德之人見理直,故其辭寡。躁競之人急於售,故其辭多。誣善類者,必深匿其跡而陰寓其忮,故其辭游。失其守者,必見義不明而內無所主,故其辭屈。
 ○ 吳氏澄曰:此篇之首,泛言辭變象占四道,而末句歸重於辭,巳以本於聖人之情。至於卒章凡三節,其中亦言四道,而首末皆言彖爻之辭,末又本於易之情,以終繫辭之傳。蓋唯聖人之情,能知易之情而繫易之辭也,是為一篇始終之脉絡云。
 ○ 張氏振淵曰:此節即人之辭以情遷者,驗易之辭以情遷也。
 〖案〗此章亦總上十一章之意而通論之,易簡即上下傳首章所謂乾坤之理,而聖人體之以立極者,故此即以乾坤為聖人之名稱,見易道之本,聖心所自具也。易與險反,故知險。簡與阻反,故知阻。以是說諸心,即以是研諸慮。凡天下所謂吉凶亹亹者,固已豫定取成於聖人之心矣,於是仰觀變化俯察云為,知以藏往而通其象,神以知來而裕其占,此所以作易而天地之功以成,百姓之行以濟也。爻象動乎內者以象告,吉凶見乎外者以情言,功業見乎變者以利言,聖人之情見乎辭者以情遷。時有順逆而愛惡生焉,位有離合而遠近判焉,德有淑慝而情偽起焉,此三者易之情也。吉利凶害悔吝之辭,所由興也。在易則為易之情,聖人從而發揮之,則吉凶之途明,而利害之幾審,此即聖人之情也。故言凡人之情著於辭而不可掩者六,反切上章所謂有憂患者辭危也。
折中
364011䷀乾文言乾文言傳 
【文言傳】
 〖本義〗此篇申《彖傳》、《象傳》之意,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餘卦之說,因可以例推云。
【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
 〖本義〗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為春,於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為夏,於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於時為秋,於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於時為冬,於人則為智,而為眾事之幹。幹,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
 〖程傳〗它卦《彖》、《象》而已,獨乾坤更設《文言》以發明其義。推乾之道,施於人事,元亨利貞,乾之四德,在人則元者眾善之首也,亨者嘉美之會也,利者和合於義也,貞者幹事之用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元者善之長。曰:元亨利貞皆善也,而元乃為四者之長,是善端初發見處也。
 ○ 問亨者嘉之會。曰:且以草木言之,發生到夏時,好處都來湊會。嘉只是好處,會是期會也。
 ○ 又云:利者義之和,義疑於不和矣,然處之而各得其所,則和。義之和處便是利。
 ○ 問,程子曰:義安處便為利,只是當然便安否?曰:是。正好去解利者義之和句,義截然而不可犯,似不和,分別後萬物各止其所,卻是和,不和生於不義,義則無不和,和則無不利矣。
 ○ 又云:貞者事之幹,知是那默運事變底一件物事,所以為事之幹。
 ○ 又云:正字不能盡貞之義,須用連正固說,其義方全,正如孟子所謂「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知斯」是正意,「弗去」是固意。幹問又有所謂不可貞者是如何?曰:也是這意思,只是不可以為正而固守之。
 ○ 項氏安世曰:善也嘉也義也,皆善之異名也,在事之初為善,善之眾盛為嘉,眾得其宜為義,義所成立為事,此一理而四名也,故分而為四,則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比而為二,則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混而為一,則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義之和,和謂能順之也。事之幹,幹謂能立之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
 〖本義〗以仁為體,則无一物不在所愛之中,故足以長人。嘉其所會,則无不合禮,使物各得其所利,則義无不和。貞固者,知正之所在而固守之,所謂知而弗去者也,故足以為事之幹。
 〖程傳〗體法於乾之仁,乃為君長之道,足以長人也。體仁,體元也。比而效之謂之體,得會通之嘉,乃合於禮也。不合禮則非理,豈得為嘉,非理安有亨乎,和於義乃能利物,豈有不得其宜而能利物者乎,貞固所以能幹事也。
 〖集說〗
 ○ 李氏鼎祚曰: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君法五常以教化於人。元為善長,故能體仁,仁主春生,東方木也。通為嘉會,足以合禮,禮主夏養,南方火也。利為物宜,足以和義,義主秋成,西方金也。貞為事幹,以配於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不言信者,信主土,土居中宮,分王四季,水火金木,非土不載。
 ○ 《朱子語類》云:體仁,不是將仁來為我之體,我之體便都是仁也。又曰:《本義》云,以仁為體者,猶言自家一箇身體,元來都是仁。
 ○ 又云:嘉,美也。會,是集齊底意思。許多嘉美,一時鬬湊到此,故謂之嘉會。嘉其所會,便動容周旋無不中禮。
 ○ 又云:看來義之為義,只是一箇宜,其初則甚嚴,如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直是有內外之辨,君尊於上,臣恭於下,尊卑大小,截然不可犯,似若不和之甚,然能使之各得其宜,則其和也,孰大於是。
 ○ 又云:幹如木之幹,事如木之枝葉,貞固者,正而固守之。貞固在事,是與立箇骨子,所以為事之幹。欲為事而非此之貞固,便植立不起,自然倒了。問:貞固二字與體仁嘉會利物似不同。曰:屬北方者,便著用兩字,方能盡之。
 ○ 問《文言》四德一段。曰:元者善之長以下四句,說天德之自然。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以下四句,說人事之當然。元是善之長,萬物生理,皆始於此。眾善百行,皆統於此。故於時為春,於人為仁。亨是嘉之會。嘉,美也。會,猶齊也。蓋春方生育,至此乃無一物不暢茂,其在人則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事事物物,一齊到恰好處,所謂動容周旋皆中禮,故於時為夏,於人為禮。利者義之和,萬物至此,各遂其性。事理至此,無不得宜。故於時為秋,於人為義。貞者事之幹,萬物至此收斂成實,事理至此無不的正。故於時為冬,於人為智。此天德之自然,其在君子所當從事於此者。體者,以仁為體,仁為我之骨,我以之為體,仁皆從我發出,故無物不在所愛,所以能長人。欲其所會之美,當美其所會,蓋其厚薄親疏尊卑小大相接之體,各有節文,無不中節,即所會皆美,所以能合於禮也。能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自無乖戾而各得其分之和,知其正之所在,固守而不去,故足以為事之幹。幹,如版築之有楨幹。
 ○ 胡氏炳文曰:體仁有以存諸中,嘉會則美見乎外,利物有以方乎外,而貞固有以守於中,禮者仁之著,智者義之藏。體仁長人,貞固幹事,由理以及用,嘉會合禮,利物和義,則由用以及理也。
 ○ 董氏真卿曰:朱子謂屬北方者便著用兩字,方能盡之。幼時聞先君子之言曰:北方天氣之終始,有分別之義,故北字篆文,兩人相背,至於四端五臟四獸,屬北方者皆兩,東西南三方者各一。四時為冬,亦與春為交接,四德為貞,亦貞下起元,十二辰為亥子,六十四卦為坤復。
 ○ 林氏希元曰:君子克己復禮,使仁充乎中而見乎外。中之所存,無一念之非仁,外之所行,無一事之非仁。則君子之身,渾是一箇仁,非體其體而體夫仁也。體仁,仁之至也,故無一物不在所愛之中,而足以長人。安土敦仁故能愛,正是如此。
 ○ 又曰:「利者義之和」之利,乃在人天然之利。「利物足以和義」之利,乃人所以求乎天然之利也。義之和之和,乃在人天然之和。足以和義之和,乃人所以求乎天然之和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本義〗非君子之至健,无以行此,故曰乾元亨利貞。
  此第一節,申《彖傳》之意,與《春秋傳》所載穆姜之言不異,疑古者已有此語,穆姜稱之,而夫子亦有取焉,故下文別以「子曰」表孔子之辭。蓋傳者欲以明此章之為古語也。
 〖程傳〗行此四德乃合於乾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乾元亨利貞,猶言性仁義禮智。曰:此語甚穩當。又曰:乾元亨利貞,他把乾字當君子。
 ○ 蔡氏清曰:元亨利貞四字,在文王只為占辭,至孔子《彖傳》乃有四德之說,然其所謂四德者,又有不同。天之四德,自其生成萬物者言也。聖人之四德,自其統治一世者言也。至此所謂四德,又只就君子一身所行而言也。一身所行者其體也,統治一世者其用也,四德無乎不在也,又見乾字所該者廣也。
折中
364121䷀乾文言【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本義〗龍德,聖人之德也,在下故隱。易,謂變其所守。大抵乾卦六爻,《文言》皆以聖人明之,有隱顯而无淺深也。
 〖程傳〗自此以下言乾之用,用九之道也。初九陽之微,龍德之潛隱,乃聖賢之在側陋也。守其道,不隨世而變。晦其行,不求知於時。自信自樂,見可而動,知難而避,其守堅不可奪,潛龍之德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心以為樂,己則行之。心以為憂,己則違之。身雖逐物推移,心志守道,確乎堅實其不可拔。
 ○ 游氏酢曰:龍德而隱,故不易乎世。不易乎世者,用舍在我,故遯世无悶。不成乎名者,非譽不在物,故不見是而无悶。
 ○ 吳氏澄曰:樂則行之,釋无悶二句。憂則違之,釋不易、不成二句。樂者,謂无悶也。行之,謂為之也。憂者,謂非其所樂也。違之,謂不為也。不求見於世,不求知於人者,此其所樂也,則為之。易乎世成乎名者,此非其所樂也,則不為。
 ○ 蔣氏悌生曰:行道而濟時者,聖人之本心,故曰樂則行之。不用而隱遯者,非聖人所願欲也,故曰憂則違之。雖然其進其退莫不求至理之所在,未嘗枉道以徇人也,故曰確乎其不可拔。
 ○ 蔡氏清曰:遯世无悶二句,尤重於不易乎世二句。樂則行之三句,更重於遯世无悶二句,此三句明其無意必也。論龍德之隱,必至是而後盡。
 〖案〗吳氏蔣氏兩說不同,而皆可通。
折中
364231䷀乾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本義〗正中,不潛而未躍之時也,常言亦信,常行亦謹,盛德之至也。閑邪存其誠,无斁亦保之意,言君德也者,釋大人之為九二也。
 〖程傳〗以龍德而處正中者也,在卦之正中,為得正中之義。庸信庸謹,造次必於是也。既處无過之地,則唯在閑邪。邪既閑,則誠存矣。善世而不伐,不有其善也。德博而化,正已而物正也,皆大人之事,雖非君位,君之德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庸,常也。常言之信實,常行之謹慎,防閑邪惡,自存誠實。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德能廣博,而變化於世俗。初爻則全隱遯避世,二爻則漸見德行以化於俗也。
 ○ 《朱子語類》云:庸言庸行,盛德之至。到這裏猶自閑邪存誠,便是無斁亦保。雖無厭斁,亦當保也。保者持守之意。
 ○ 又云:「利見大人,君德也」,兩處說君德,卻是要發明大人即是九二。
 ○ 陸氏九淵曰:言行之信謹,二之所以成己者也。善世而不伐,二之所以成物者也。彼其所謂信謹者,乃其所以不伐者也。閑邪存其誠,存諸己者也。德博而化,德之及乎物者也。彼其所以閑而存者,乃其所以博而化者也。
 ○ 李氏舜臣曰:乾畫一,實則誠。坤畫- -,虛則生敬,故乾九二言誠,坤六二言敬,誠敬二字始於包犧心畫,而實天地自然之理也。
 ○ 項氏安世曰:稱中正者,二事也,二五為中,陰陽當位為正,稱正中者,一事也,但取其正得中位,非以當位言也。
 ○ 又曰:以在下卦,又非陽位,故不為中位而為中德,《文言》兩稱君德,明非君位也,此又稱龍德之中,明非龍位之中也。
 ○ 馮氏椅曰:易者理學之宗,而乾坤二卦,又易學之宗也。子思、孟子言誠者天之道,先儒謂誠敬者聖學之源,皆出於此。
 ○ 何氏楷曰:道止於中,中寓於庸,庸者常也,平無奇之名。言必有物,無苟高也,惟其信,無擇言矣。行必有則,無苟難也,惟其謹,無擇行矣。信謹,誠也,天德也,一實焉而已。
折中
364341䷀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本義〗忠信,主於心者,无一念之不誠也。脩辭,見於事者,无一言之不實也。雖有忠信之心,然非脩辭立誠,則无以居之。知至至之,進德之事,知終終之,居業之事,所以終日乾乾而夕猶惕若者,以此故也,可上可下,不驕不憂,所謂无咎也。
 〖程傳〗三居下之上,而君德已著,將何為哉,唯進德脩業而已。內積忠信,所以進德也。擇言篤志,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致知也。求知所至而後至之,知之在先,故可與幾。所謂始條理者,知之事也。知終終之,力行也。既知所終,則力進而終之。守之在後,故可與存義。所謂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此學之始終也。君子之學如是,故知處上下之道而无驕憂,不懈而知懼,雖在危地而无咎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九三所以終日乾乾者,欲進益道德,脩營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進德則知至,將進也。脩業則知終,存義也。
 ○ 程子曰:脩辭立其誠,不可不予細理會,言能脩省言辭,便是要立誠。若只是脩飾言辭為心,只是為偽也。脩其言辭,正為立己之誠意。
 ○ 呂氏大臨曰:忠信進德,如有諸己又知所以充實之也。脩辭立其誠,正名是事,行其實以稱之也。所立卓爾而欲從之,知至至之也,於德有先見之明也。人不堪其憂,而不改其樂,知終終之也。於分有當安之義也。
 ○ 《朱子語類》云:德是就心上就,業是就事上說,忠信是自家心中誠實,脩辭立其誠,是說處有真實底道理。
 ○ 又云:忠信只是實,若無實,如何會進。如播種相似,須是實有種子下在泥中,方會日見發生。若把箇空殼下在裏面,如何會發生。道理須是實見得,若徒將耳聽過將口說過,濟甚事。忠信所以為實者,且如孝須實是孝,方始那孝之德日進一日。如弟須實是弟,方始那弟之德日進一日。若不實,卻自無根了,如何會進。立其誠,誠依舊便是上面忠信。脩辭是言語照管得到,那裏面亦須照管得到。進德是自覺得意思,日強似一日,日振作似一日,不是外面事,只是自見得意思不同。
 ○ 問立誠不就制行上說,而特指脩辭,何也?曰:人不誠處多在言語上。又曰:人多將言語作沒緊要,容易說出來,若一一要實,這工夫自是大。忠信、進德,便是見得脩辭、立誠底許多道理。脩辭立誠,便要立得這忠信,若口不擇言,逢事便說,只這忠信亦被敏汨沒動盪,立不住了。
 ○ 又云:伊川解脩辭立誠作擇言篤志,說得來寬,不如明道說云:脩其言辭,正為立己之誠意。
 ○ 又云:忠信脩辭,且大綱說所以進德脩業之道,知至知終,則又詳其始終工夫之序如此。忠信,心也。脩業,事也。然蘊於心者所以見於事,脩於事者所以養其心,此聖人之學,所以為內外兩進,而非判然二事也。知至,則知其道之所止。至之,乃行矣,而驗其所知也。知終則見其道之極致。終之,乃力行而期至於所歸宿之地也。知而行,行而知,二者交相警發,而其道日益光明。終日乾乾,又安有一息之間哉。
 ○ 又云,知至至之者,言此心所知者,心真箇到那所知田地,雖行未到而心已到,故其精微幾密,一齊在此,故曰可與幾。知終終之者,既知到極處,便力行到極處,此真實見於行事,故天下義理都無走失,故曰可與存義。
 ○ 又云,進字貼著那幾字,至字又貼著那進字,居字貼著那存字,終字又貼著那居字,幾是心上說,義是那業上底道理。
 ○ 又云:忠信進德與知至至之可與幾也,這幾句都是去底字。脩辭立誠與知終終之可與存義,都是住底字。進德是日日新,居業是日日如此。
 ○ 問,脩業居業之別?曰:二者只是一意。居,守也,逐日脩作是脩,常常如此是守。
 ○ 又云:忠信、進德、脩辭、立誠,與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分屬乾坤,蓋取健順二體,忠信立誠,自有剛健主立之體,敬義便有靜順之體,進脩便是箇篤實,敬義便是箇虛靜,故曰陽實陰虛。
 ○ 俞氏琰曰:德與忠信,皆主於心者也。業與辭,皆見於事者也。事已成謂之業,脩業者,業未成則脩而成之也。居業,業已成則居而守之也。辭,言辭也。脩,謂脩省,非脩飾也。誠,即忠信也。立其誠,謂立其誠意而不為私意所汨撓也,若但以脩飾言辭為心則偽矣。君子閑邪存其誠則無一念之不正也,脩辭立其誠則無一言之不實也。
 ○ 蔣氏悌生曰:乾乾因其時而惕,時字正解爻辭終日之義,見聖人省察之心,無少間斷也。
 ○ 蔡氏清曰:忠信所以進德也,每應一件事,俱著一箇心為之主,惟心之所主者一於誠,則德之在內者進矣,而其於事也,又處置恰好,如其所言,則是誠有所歸宿安頓處,是之謂立誠,而業之見於外者脩矣。
 ○ 又曰:誠即忠信也。忠信,就初間存主上說,脩辭立誠,就後來事到就緒上說,二者總是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忠信,直內之事;脩辭,方外之事。
 ○ 又曰:閑邪之外,再無存誠工夫,故承之曰存其誠。脩辭之外,再無立誠工夫,故承之曰立其誠,誠即忠信,向也誠存於心,而今則見於事,而誠有立矣。
 ○ 又曰:《中庸章句》云:反諸身不誠,謂反求諸身,而其所存所發有未實也。所存之實,即主忠信也。所發之實,即脩辭立其誠也。合進德脩業,總是《中庸》之誠身,《大學》之誠意正心脩身。
 ○ 又曰:九三居下之上,是亦有位其上者,則九三為在下位矣。亦有位在下者,則九三又為居上位矣。若於初二,必不兼言居上位,若於九五,必不兼言在下位,此亦當知。
 ○ 林氏希元曰:忠信是此心真實,如孝則真實是孝,弟則真實是弟。實心為善,則善心日以充長,善念日以彰著,此之謂進德。實心為善乃誠也,若辭不脩,語孝弟俱是空言無實事,則此誠終於消散,不聚集矣,何由立,又何績業可居。故工夫又在脩治言辭上,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言必有物。凡吐口言語皆是實事,無一句虛妄,乃脩辭也。脩辭則行成,孝成箇孝,弟成箇弟,吾心之誠,集聚而不消散,故曰立其誠。誠立則業脩而可居,非立誠之外,又有居業工夫也。
 ○ 又曰:忠信所以進德,是忠信所以至之也,何也?凡有所進,將必有所至,忠信以至之,則善心日長,神智日開,道之壺奧,理之玄妙,為吾所當至者,一時雖未能遽至,固已先得之矣,故可與幾。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是脩辭立誠所以終之也,何也?居是居止,終是終身居止而不移,居之所以終之也,脩辭立誠以終之,則踐履篤實,持守堅固,事理之宜,吾所當守者,可與存之而不失矣。義者,事理之宜,吾所當守者也。
 ○ 鄭氏維嶽曰:不曰所以脩業,而曰所以居業,蓋脩辭立誠,即是脩矣,既脩則有可居矣。猶之屋然,脩者方在營搆,既成則可居也。
 ○ 楊氏啓新曰:心之存諸中者,純乎忠信而不妄,則心無外馳,而得於己者,日進而不已,言之見於事者,致其脩省而有實,則事皆實理,而體諸身者,安安而不遷。
折中
364451䷀乾文言【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本義〗內卦以德學言,外卦以時位言。進德脩業,九三備矣,此則欲其及時而進也。
 〖程傳〗或躍或處,上下无常。或進或退,去就從宜。非為邪枉,非離群類。進德脩業,欲及時耳。時行時止,不可恒也,故云或。深淵者,龍之所安也。在淵,謂躍就所安。淵在深而言躍,但取進就所安之義。或,疑辭,隨時而未可必也。君子之順時,猶影之隨形,可離非道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進退上下,不敢自必,相時而動,所謂自試也。大抵上下之交,皆危疑之地。故三厲而四猶疑之。
 ○ 俞氏琰曰:上與進釋躍字,下與退釋在淵之義,无常无恒釋或之義。非為邪,非離群,欲及時,以申進无咎之義。
 ○ 林氏希元曰:可上而不上,疑於以隱為高。可進而不進,疑於遯世離群。及時之時,上進之時也。欲及時,是應非為邪離群句。无咎,得時也。
折中
364561䷀乾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本義〗作,起也。物,猶人也。覩,釋利見之意也。本乎天者,謂動物。本乎地者,謂植物。物各從其類。聖人,人類之首也,故興起於上,則人皆見之。
 〖程傳〗人之與聖人,類也。五以龍德升尊位,人之類莫不歸仰,況同德乎。上應於下,下從於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流濕就燥,從龍從虎,皆以氣類,故聖人作而萬物皆覩。上既見下,下亦見上。物,人也。古語云:人物物論,謂人也。易中利見大人,其言則同,義則有異,如訟之利見大人,謂宜見大德中正之人,則其辨明,言在見前。乾之二五,則聖人既出,上下相見,共成其事,所利者見大人也,言在見後。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陰陽各從其類,人物莫不然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因大人與眾物感應,故廣陳眾物相感應,以明聖人之作而萬物瞻覩,以結之也。
 ○ 又曰:《周禮.大宗伯》有天産地産,《大司徒》云動物植物。本受氣於天者是動物,天體運動,含靈之物亦運動,是親附於上也。本受氣於地者是植物,地體凝滯,植物亦不移動,是親附於下也。
 ○ 《朱子語類》云:天下所患無君,不患無臣,有如是君,必有如是臣,雖使而今,無少間也,必有出來。雲從龍,風從虎,只怕不是真箇龍虎,若是真箇龍虎,必生風致雲也。
 ○ 又云:本乎天者親上,凡動物首向上,是親乎上,人類是也。本乎地者親下,凡植物本向下,是親乎下,草木是也。禽獸首多橫生,所以無智,此本康節說。
 ○ 項氏安世曰:聖人先得我心之同然者,故為同聲同氣之義。聖人之於人亦類也,故為各從其類之義。
折中
364671䷀乾文言【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本義〗賢人在下位,謂九五以下。无輔,以上九過高志滿,不來輔助之也。
  此第二節申《象傳》之意。
 〖程傳〗九居上而不當尊位,是以无民无輔,動則有悔也。
 〖集說〗
 ○ 谷氏家杰曰:以有位謂之貴,以有民謂之高,以有輔謂之賢人在下位。其貴而又无位,高而又无民,賢人在下位而又无輔者何?俱以亢失之也,故動而有悔。
折中
364721䷀乾文言【潛龍勿用,下也。】
 〖程傳〗此以下言乾之時,勿用,以在下未可用也。
折中
364831䷀乾文言【見龍在田,時舍也。】
 〖本義〗言未為時用也。
 〖程傳〗隨時而止也。
折中
364941䷀乾文言【終日乾乾,行事也。】
 〖程傳〗進德脩業也。
 〖集說〗
 ○ 林氏希元曰:事,所當為之事也,前章之進德脩業是也。終日乾乾,日行其當為之事而不止息也。
折中
365051䷀乾文言【或躍在淵,自試也。】
 〖本義〗未遽有為,姑試其可。
 〖程傳〗隨時自用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凡飛者必先躍,所以作其飛沖之勢。今鳥雛習飛,必跳躍於巢,以自試其羽翰,四之躍亦猶是也。此以試釋躍。
 ○ 俞氏琰曰:試釋躍字,與《中庸》日省月試之試同。君子謹失時之戒,而自試其所學,蓋欲自知其淺深也。
 ○ 谷氏家杰曰:人見者淺,自見者真,必自家試之而後可決也。
折中
365161䷀乾文言【飛龍在天,上治也。】
 〖本義〗居上以治下。
 〖程傳〗得位而行,上之治也。
 〖集說〗
 ○ 蘇氏濬曰:上治,猶言盛治。五帝三王,皆治之上者也。
折中
365271䷀乾文言【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程傳〗窮極而災至也。
折中
365381䷀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本義〗言乾元用九,見與它卦不同。君道剛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
  此第三節,再申前意。
 〖程傳〗用九之道,天與聖人同,得其用則天下治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曰:九是天德,健中便自有順,用之則天下治,如下文乃見天則,則便是天德。
折中
365421䷀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程傳〗此以下言乾之義,方陽微潛藏之時,君子亦當晦隱,未可用也。
 〖集說〗
 ○ 陸氏銓曰:微陽潛藏,愈養則愈厚,輕用則發洩無餘矣。
折中
365531䷀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本義〗雖不在上位,然天下已被其化。
 〖程傳〗龍德見於地上則天下見其文明而化之。
 〖集說〗
 ○ 蘇氏軾曰: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
折中
365641䷀乾文言【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本義〗時當然也。
 〖程傳〗隨時而進也。
 〖案〗與時偕行,即上「乾乾因其時」之義,言終日之間,无時不乾乾。
折中
365751䷀乾文言【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本義〗離下而上,變革之時。
 〖程傳〗離下位而升上位,上下革矣。
 〖集說〗
 ○ 趙氏汝楳曰:三為下,至四革而為上,卦革則道亦革,此專釋上下卦之交。
 ○ 俞氏琰曰:革者變也,下乾以終,上乾方始,猶天道更端之時也。
 ○ 林氏希元曰:此道字輕看,猶云陽道陰道,九四離下體而入上體,是乾道改革之時也,故或躍而未果,爻下本義改革之際,正是取此。人都不察,妄為之說。
折中
365861䷀乾文言【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本義〗天德,即天位也。蓋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故以名之。
 〖程傳〗正位乎上,位當天德矣。
 〖集說〗
 ○ 張氏振淵曰:雖有其位,苟無其德,可謂之位乎天位而已。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折中
365971䷀乾文言【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程傳〗時既極,則處時者亦極矣。
 〖集說〗
 ○ 朱氏震曰:消息盈虛,與時偕行則无悔,偕極則窮,故有悔也。
 ○ 林氏栗曰:此節上下卦相應,初四為始,初潛藏,四乃革矣,革潛為躍也。二五為中,二文明,五乃天德矣。言德,稱其位也。三上為終,三與時偕行,上偕極矣。
折中
366081䷀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本義〗剛而能柔,天之法也。
  此第四節,又申前意。
 〖程傳〗用九之道,天之則也。夫之法則,謂天道也。或問:乾之六爻,皆聖人之事乎,曰:盡其道者聖人也,得失則吉凶存焉,豈特乾哉。諸卦皆然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天以无首為則。
 ○ 吳氏澄曰:剛柔適中,天之則也,則者理之有限節,而無過無不及者也。
 ○ 張氏振淵曰:不曰乾爻用九,而曰乾元用九,統六爻而歸之元也。亢而用變,正是貞之極而歸於元。乾之所為,終始相因而无首也,故曰乾元用九,可見乾道變化之則。
 ○ 谷氏家杰曰:則者,有準而不過之意。用九者,有變而無常之意。天道不是變換,焉能使春夏秋冬,各有其限。聖人不是變換,焉能使仁義禮智,各有其節。用九,正天之準則不過處,故曰乃見。
折中
366111䷀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本義〗始則必亨,理勢然也。
 〖程傳〗又反覆詳說,以盡其義。既始則必亨,不亨則息矣。
【利貞者,性情也。】
 〖本義〗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
 〖程傳〗乾之性情也,既始而亨,非利貞其能不息乎。
 〖集說〗
 ○ 《朱子語類》:問利貞者性情也,曰:此性情如言本體,元享是發用處,利貞是收斂歸本體處,如春時發生,到夏長茂條達,至秋結子,有箇收斂攝聚底意思,但未堅實,至冬方成。在秋雖是已實,漸欲脫去其本之時,然受氣未足,便種不生,故須到冬方成。人只到秋冬,疑若不見生意,不知都已收斂在內。
 ○ 胡氏炳文曰:性情只是一健字,健者乾之性,而情其著見者也,且性情並言昉於此。釋《彖》曰性命,此則曰性情,言性而不言命,非知性之本,言性而不言情,非知性之用也。
 ○ 俞氏琰曰:性言其靜也,情言其動也。物之動極而至於收斂而歸藏,則復其本體之象,又將為來春動而發用之地,故曰利貞者性情也。元起於貞,貞下蓋有元繼焉。動生於靜,靜中蓋有動存焉。貞而元,靜而動,終而復始,則生生之道不窮。若但言性而不言情,則止乎貞純平靜而已矣。不見貞下起元,靜中有動之意,而非生生不窮之道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本義〗始者,元而亨也。利天下者,利也。不言所利者,貞也。或曰:坤利牝馬,則言所利矣。
 〖程傳〗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而不言所利者,蓋无所不利,非可指名也,故贊其利之大曰大矣哉。
 〖集說〗
 ○ 程子曰:亭毒化育,皆利也。不有其功,常久而不已者,貞也。《詩》曰「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者」,貞也。
 ○ 《朱子語類》云:明道說得好,不有其功,言化育之無跡處為貞。
 ○ 項氏安世曰:物既始則必亨,亨則必利,利之極必復於元。貞者元之復也,故四德總以一言曰乾元。又曰乾始,而四德在其中矣。以八卦言之,震其元也,故為出。巽則既出,而將相見也,故為齊。離則其亨也,故為相見。坤則既相見,而將利之也,故為役。兌則其利也,故為悅。乾則既悅而將入於貞也,故為戰。坎則其貞也,故為勞。艮自貞而將出為元也,故為萬物之所終始。合而言之曰太極,而八卦備矣。其乾之謂乎。
 ○ 俞氏琰曰:乾始即乾元也,元乃生物之始也,美即亨也,亨乃眾美之會也。
 ○ 林氏希元曰:上既即物之生長收藏以釋四德,此則歸其功於乾始而贊其大,即《彖傳》統天之說也。謂乾雖四德之流行,要一元之所統,何也?乾既始物,由是而亨,就能以美利徧利乎天下,又收斂於內,不言其所利,是皆乾始之所為也,不其大與。蓋萬物歸根復命之時,造化生物之功,不復可見。韓琦詩云:「須臾慰滿三農望,斂卻神功寂若無。」亦是此意。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本義〗剛,以體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無過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之德也。純者,不雜於陰柔。粹者,不雜於邪惡,蓋剛健中正之至極,而精者又純粹之至極也。或疑乾剛无柔,不得言中正者,不然也。天地之間,本一氣之流行而有動靜爾。以其流行之統體而言,則但謂之乾而无所不包矣。以其動靜分之,然後有陰陽剛柔之別也。
 〖集說〗
 ○ 喬氏中和曰:剛者元也,健者亨也,中者利也,正者貞也。元亨利貞,實以體之,剛健中正也。一爻之情,六爻之情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本義〗旁通,猶言曲盡。
 〖集說〗
 ○ 胡氏炳文曰:曲盡其義者在六爻,而備全其德者在九五一爻。時乘六龍以下,則為九五而言也。
 ○ 蔡氏清曰:六爻發揮,只是起下文時乘六龍之意,蓋上文每條俱是乾字發端,一則曰乾元,二則曰乾始,三則曰大哉乾乎。至此則更端曰六爻發揮,可見只是為時乘六龍設矣,即《彖傳》六位時成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本義〗言聖人時乘六龍以御天,則如天之雲行雨施而天下平也。
  此第五節,復申首章之意。
 〖程傳〗大哉,贊乾道之大也。以剛健中正純粹六者,形容乾道。精,謂六者之精極,以六爻發揮,旁通盡其情義,乘六爻之時,以當天運,則天之功用著矣,故見雲行雨施,陰陽溥暢,天下和平之道也。
 〖集說〗
 ○ 張氏清子曰:《彖》言「雲行雨施」,而以「品物流形」繼之,則雲雨為乾之雲雨,此言雲行雨施,而以天下平繼之,則聖人之功即乾,而雲雨乃聖人之德澤也。
 〖案〗貞元為體,亨利為用,然即體即用,不相離也,即用即體,未嘗二也,故復釋之曰「乾元者始也」,然即始而亨之理已具,不待亨而後知其亨也,利貞者成也,事之成者,得其性情之正而已,而豈在外哉。蓋一心之發,散為萬用之施,而萬理之宜歸於一性之德,故其始而必亨也,是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及其終也,利及天下,而所性無加焉,又何利之可言,此乾元所以統天,而其德所以為大也。由此觀之,乾之德,於其元亨也,見其動直而剛焉,不息而健焉,於其利貞也,見其裁制而中焉,確守而正焉,於其一元之妙,心普萬物而無心也,見其不累於功利之雜駁而純粹,不滯於聲臭之粗而至精焉。天道如此,王道亦然,王者之道,其發之也剛,其行之也健,其裁之也中,其處之也正。要以體天地生生之心,能使仁覆天下而莫知為之者,如精金美玉而無疵,如太虛浮雲而無迹,非如霸者小補之功,驩虞之效也。卦惟九五全備斯德,故六爻發揮,固所以旁通乎乾之情矣。而惟九五則兼統眾爻之德以處崇高之位,其象為飛龍在天者,蓋如乘六龍以御天也,龍而在天,有不興雲致雨,而使下土平康者乎,夫當其膏澤溥施,即乾之美利利天下也,及乎蕩蕩平平,大化無跡,又非乾之不言所利者與。夫子之發明天德王道,於是為至。
折中
366221䷀乾文言【君子以成德為行,曰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本義〗成德,已成之德也。初九固成德,但其行未可見爾。
 〖程傳〗德之成,其事可見者行也,德成而後可施於用。初方潛隱未見,其行未成。未成,未著也,是以君子弗用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德者行之本,君子以成德為行,言德則行在其中矣。德者得之於心,行出來方見,這便是行。問行而未成如何?曰:只是事業未就。
 ○ 吳氏澄曰:隱而未見者潛之象,行而未成,是以欲其弗用也。
 ○ 蔡氏清曰:言君子之所以為行者,以成德為行也,夫既以成德為行,初九德已成矣,則日可以見之行也。夫既可以見之行矣,而又何以曰勿用。蓋初九時乎潛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隱而未見,則行猶未成,是以君子亦當如之而勿用也。
折中
366331䷀乾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本義〗蓋由四者以成大人之德,再言君德,以深明九二之為大人也。
 〖程傳〗聖人在下,雖已顯而未得位,則進德脩業而已。學聚問辨,進德也。寬居仁行,脩業也。君德已著,利見大人,而進以行之耳。進居其位者,舜禹也。進行其道者,伊傅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既探討得當,且放頓寬大田地,待觸類自然有會合處,故曰寬以居之。
 ○吳氏澄曰:理具於心而散於事物,事物之理有一未明則心之所具有一未盡,必博學周知,俾萬理皆聚,而無所闕遺,故曰學以聚之。辨,剖決也。既聚矣,必問於先知先覺之人,以剖決其是否,故曰問以辨之。寬,猶曾子所謂弘,張子所謂大心也。居謂居業之居。問既辨矣,必有弘廣之量,以藏蓄其所得,故曰寬以居之。仁者心德之全,天理之公也。既有以居之矣,心德渾全,存存不失,應事接物,皆踐其所知而所行無非天理之公,故曰仁以行之。
 ○ 又曰:學聚之,以知其理。仁行之,以行其事。問辨之,以審別所當行於學聚之後。寬居之,以存貯所已知於仁行之先。寬之所居,即學之所聚者。仁之所行,即問之所辨者。
 ○ 林氏希元曰:學聚問辨,是知工夫,寬居,是把義理放在胸中,詳翫深味,使透徹貫串,乃居安資深時也,故亦屬之行。
折中
366441䷀乾文言【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本義〗重剛,謂陽爻陽位。
 〖程傳〗三重剛,剛之盛也,過中而居下之上,上未至於天,而下已離於田,危懼之地也。因時順處,乾乾兢惕以防危,故雖危而不至於咎。君子順時兢惕,所以能泰也。
 〖集說〗
 ○ 虞氏翻曰:以乾接乾,故重剛。位非二五,故不中也。
 ○ 孔氏穎達曰:上不在天,謂非五位。下不在田,謂非二位也。居危之地,以乾乾夕惕,戒懼不息,得无咎也。
 ○ 吳氏澄曰:九三居下乾之終,接上乾之始,九四居上乾之始,接下乾之終,當重乾上下之際,故皆曰重剛。
折中
366551䷀乾文言【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本義〗九四非重剛,重字疑衍。在人謂三。或者,隨時而未定也。
 〖程傳〗四不在天,不在田,而出人之上矣,危地也。疑者,未決之辭。處非可必也。或進或退,唯所安耳,所以无咎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三之與四,俱為人道。人下近於地,上遠於天。九三近二,正是人道。九四則上近於天,下遠於地,非人所處,故特云中不在人。或之者疑之也,此夫子釋經或字,經稱或,是疑惑之辭,欲進欲退,猶豫不定,故疑之也。九三位卑近下,向上為難,危惕憂深。九四則陽德漸勝,去五彌近,前進稍易。故但疑惑,憂則淺也。
 ○ 李氏鼎祚曰: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俱非得中,故曰重剛而不中也。
 ○ 張氏振淵曰:或之者據其迹,疑之者指其心,疑非狐疑之疑,只是詳審耳。
折中
366661䷀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本義〗大人,即釋爻辭所利見之大人也,有是德而當其位,乃可當之。人與天地鬼神,本无二理,特蔽於有我之私,是以牿於形體,而不能相通。大人无私,以道為體,曾何彼此先後之可言哉。先天不違,謂意之所為,默與道契。後天奉天,謂知理如是,奉而行之。回紇謂郭子儀曰:卜者言此行當見一大人而還,其占蓋與此合。若子儀者,雖未及乎夫子之所論,然其至公无我,亦可謂當時之大人矣。
 〖程傳〗大人與天地日月四時鬼神合者,合乎道也。天地者,道也。鬼神者,造化之迹也。聖人先於天而天同之,後於天而能順天者,合於道而已。合於道,則人與鬼神豈能違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與天地合其德,謂覆載也。與日月合共明,謂照臨也。與四時合其序者,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與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禍淫也,若在天時之先行事,天乃在後不違,是天合大人也。若在天時之後行事,能奉順上天,是大人合天也。尊而遠者尚不違,況小而近者可違乎。
 ○ 程子曰:若不一本,則安能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 又曰:天且不違,況於鬼神乎。鬼神言其功用,天言其主宰。
 ○ 王氏宗傳曰:先天而天弗違,時之未至,我則先乎天而為之,而天自不能違乎我。後天而奉天時,時之既至,我則後乎天而奉之,而我亦不能違乎人,蓋大人即天也,天即大人也。
折中
366771䷀乾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本義〗所以動而有悔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言上九所以亢極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備知,雖居上位,不至於亢也。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本義〗知其理勢如是,而處之以道,則不至於有悔矣。固非計私以避害者也,再言其唯聖人乎。始若設問,而卒自應之也。
  此第六節,復申第二第三第四節之意。
 〖程傳〗極之甚為亢,至於亢者,不知進退存亡得喪之理也。聖人則知而處之,皆不失其正,故不至於亢也。
 〖集說〗
 ○ 李氏鼎祚曰:再稱聖人者,歎美用九能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 朱氏震曰:亢者處極而不知反也,萬物之理,進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喪。亢知一而不知二,故道窮而致災。人固有知進退存亡者矣,其道詭於聖人,則未必得其正。不得其正,則與天地不相似。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故兩言之。
 ○ 胡氏炳文曰:陽極則剝,乾上則亢,中不可過也。知其時將過乎中,而處之不失其正,其唯聖人乎。貞者正也,乾元之用所歸宿也。乾之四德始於元,至此又論聖人之體乾而歸於正,其意深矣。
 ○ 陳氏琛曰:進極必退,存極必亡,乃理勢之自然也。知其如是,則隨時變通,而處以是道之當然,有收斂而無施張,有舍棄而無係吝,如此則不至於有悔矣。然此唯聖人能之,蓋聖人樂天知命,達理而能權也。常人則明不足以見幾,心不免於物累,故不能也。
 〖總論〗朱子答萬正淳曰:大抵易卦之辭,本只是各著本卦本爻之象,明占凶之占當如此耳,非是就聖賢地位說道理也。故乾六爻,自天子以至於庶人,自聖人以至於愚不肖,筮或得之,義皆有取,但純陽之德,剛健之至,若以義類推之,則為聖人之象,而其六位之高下,又有似聖人之進退,故《文言》因潛見躍飛自然之文,而以聖人之迹各明其義。
折中
366892䷁坤文言坤文言傳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本義〗剛方,釋牝馬之貞也。方,謂生物有常。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坤至柔而動也剛,坤只是承天,如一氣之施,坤則盡能發生承載,非剛安能如此。
 ○ 問,《程傳》云坤道至柔而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德則方,柔與剛相反,靜與方疑相似。曰:靜無形,方有體,靜言其體,則不可得見,方言其德,則是其著也。
 ○ 吳氏澄曰:坤體中含乾陽,如人肺藏之藏氣,故曰至柔。然其氣機一動而闢之時,乾陽之氣,直上而出,莫能禦之,故曰剛。剛即六二爻辭所謂直也,乾運轉不已,而坤體隤然不動,故曰至靜。然其生物之德普徧四周,無處欠缺,故曰方。方即六二爻辭所謂方也,乾之九五,不徒剛健而能中正,故為乾元之大,坤之六二,不徒柔靜而能剛方,故為坤元之至。
 ○ 何氏楷曰:乾剛坤柔,定體也。坤固至柔矣,然乾之施一至,坤即能翕受而發生之。氣機一動,不可止遏屈撓,此又柔中之剛矣。乾動坤靜,定體也。坤固至靜矣,及其承乾之施,陶冶萬類,各有定形,不可移易,此又靜中之方矣。承靜者體也,剛方者用也。
【後得主而有常。】
 〖本義〗《程傳》曰:主下當有利字。
 〖集說〗
 ○ 趙氏汝楳曰:坤無乾以為始,孰開其端,先迷也。天先施而地後生,後得主也。先陽後陰,乃天地生生之常理。
 ○ 余氏芑舒曰:程子以主利為一句,朱子因之,故以《文言》後得主為闕文,然《彖傳》後順得常,與「後得主而有常」,意正一律,似非闕文也。
 ○ 俞氏琰曰:坤道之常,蓋當處後,不可攙先也,攙先則失坤之常矣。唯處乾之後,順乾而行則得其所主而不失坤道之常也。
【含萬物而化光。】
 〖本義〗復明亨義。
 〖集說〗
 ○ 王氏宗傳曰:惟其動剛,故能德應乎乾,而成萬物化育之功。惟其德方,故能不拂乎正,而順萬物性命之理,此坤之德所以能配天也。後得主而有常,則申後順得常之義,含萬物而化光,則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義。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本義〗復明順承天之意。
 ○ 此以上申《彖傳》之意
 〖程傳〗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其德則方。動剛故應乾不違,德方故生物有常。陰之道,不唱而和,故居後為得,而主利成萬物。坤之常也,含容萬類,其功化光大也。主字下脫利字。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承天之施,行不違時,贊坤道之順也。
 〖集說〗
 ○ 俞氏琰曰:至柔而動也剛,申德合无疆之義。至靜而德方,釋貞義。後得主而有常,後順得常之謂。含萬物而化光,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之謂。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即乃順承天之謂。
 〖案〗動剛,釋元亨也,氣之發動而物生也。德方,釋利貞也,形之完就而物成也。柔靜者坤之本體,其剛其方,乃是乾為之主。而坤順之以行止者,故繼之曰後得主而有常,釋先迷後得主也。含物化光,謂亨利之間,致養萬物,其功盛大,釋西南得朋也。承天時行,謂順承於元,至貞不息,陰道終始於陽,釋東北喪朋也。蓋孔子既以坤之元亨利貞,配乾為四德,則所謂西南東北者,即四時也,故用《彖傳》所謂含弘光大者,以切西南。又用所謂乃順承天,行地无疆者,以切東北,欲人知四方四德,初非兩義,此意《彖傳》未及,故於《文言》發之。
 ○ 又案:乾爻惟九五剛健小正,得乾道之純,故《彖傳》言乘龍御天,首出庶物,即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義也。坤爻惟六二柔順中止,得坤道之純,故《文言》言動剛德方,含物承天,即六二直方大之義也,《象傳》於乾五曰位乎天德,於坤二曰地道光也,明乎乾坤之主,在此二爻矣。
折中
3669102䷁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本義〗古字順、慎通用,案此當作慎,言當辨之於微也。
 〖程傳〗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積而成。家之所積者善,則福慶及於子孫。所積不善,則災殃流於後世。其大至於弑逆之禍,皆因積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則知漸不可長,小積成大,辨之於早,不使順長,故天下之惡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於冰,小惡而至於大,皆事勢之順長也。
 〖集說〗
 ○ 呂氏祖謙曰:蓋言順也,此一句尤可警。非心邪念,不可順養將去,若順將去,何所不至。懲治遏絕,正要人著力。
 ○ 張氏振淵曰:天道有陽必有陰,原相為用。然陰之為道,利於從陽。而不利於抗陽。
 ○ 坤道可謂至順矣,而順之變反為逆,故聖人深著其順之利,明臣子之大分,究極其逆之禍,立君父之大防也。
折中
3670112䷁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本義〗此以學言之也。正,謂本體。義,謂裁制。敬則本體之守也,直內方外,《程傳》備矣。不孤,言大也。疑故習而後利,不疑則何假於習。
 〖程傳〗直言其正也,方言其義也。君子主敬以直其內,守義以方其外。敬立而內直,義形而外方。義形於外,非在外也。敬義既立,其德盛矣,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无所用而不周,无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君子用敬以直內,內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內心。義以方外者,用此義事以方正外物,言君子法地正直而生萬物,皆得所宜。
 ○ 程子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合內外之道也。釋氏內外之道不備者也。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
 ○ 問必有事焉當用敬否?曰:敬只是涵養一事。必有事焉,須當集義。又問,義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義在心。問敬義何別?曰: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順理而行是為義也,若只守一箇敬,不知集義,卻是都無事也。又問,義只在事上如何?曰:內外一理,豈特事上求合義也。
 ○ 謝氏良佐曰:釋氏所以不如吾儒,無義以方外一節。義以方外,便是窮理,釋氏卻以理為障礙,然不可謂釋氏無見處,但見了不肯就理。
 ○ 《朱子語類》云:敬以直內是持守功夫,義以方外是講學功夫。直是直上直下,胸中無纖毫委曲。方是割截方正之意,是處此事皆合宜,截然不可得而移易之意。
 ○ 又云:敬義夾持,直上達天德自此,最是下得夾持兩字好。教主乎中,義防於外,二者相夾持,要放下霎時也不得,只得直上去,故便達天德自此,表裹夾持更無東西走作去處,上面只更有箇天德。
 ○ 問:義形而外方。曰:義是心頭斷事底,心斷於內,而外便方正,萬物各得其宜。
 ○ 又云:《文言》將敬字解直字,義字解方字,敬義立而德不孤即解大字。敬而無義,則作事出來必錯了,只義而無敬則無本,何以為義,皆是孤也,須是敬義立方不孤。施之事君則忠於君,事親則悅於親,交朋友則信於朋友,皆不待習而無一之不利也。
 ○黃氏榦曰:乾言徳業,坤言敬義,雖若不同,而實相為經緯也。欲進乾之徳,必本之以坤之敬。欲脩乾之業,必制之以坤之義。非敬則內不直,徳何由而進。非義則外不方,業何由而脩。終日乾乾,雖進脩夫徳業,而所以進脩者,乃用力於敬義之間。用力於敬義,固可以至於大。而所謂大者,乃徳之日新而業之富有也。
 ○ 王氏應麟曰:丹書敬義之訓,夫子於坤六二《文言》發之,孟子以集義為本,程子以居敬為先,張宣公謂功夫並進,相須而相成也。
 ○ 胡氏炳文曰:乾九三,明誠並進也。坤六二,敬義偕立也。主敬是為學之要,集義乃講學之功。
 ○ 薛氏瑄曰:敬以直內,涵養未發之中。義以方外,省察中節之和。
 ○ 又曰:敬以直內,戒慎恐懼之事。義以方外,知言集義之事。內外夾持,用力之要,莫切於此。
 ○ 蔡氏清曰:正是無少邪曲,義是無少差謬。
 ○ 又曰:此正義二字,皆以見成之德言。然直不自直,必由於敬。方不自方,必由於義。直即主忠信,方即徙義。直即心無私,方即事當理。故直內以動者言為當。
折中
3671122䷁坤文言【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程傳〗為下之道,不居其功,含晦其章美以從王事,代上以終其事,而不敢有其成功也,猶地道代天終物,而成功則主於天也,妻道亦然。
 〖集說〗
 ○ 宋氏衷曰:臣子雖有才美,含藏以從其上,不敢有所成名也。地終天功,臣終君事,婦終夫業,故曰而代有終也。
 ○ 程子曰:天地日月一般,月之光,乃日之光也。地中生物者,皆天氣也,惟无成而代有終者,地之道也。
 ○ 王氏申子曰:三非有美而不發,特不敢暴其美,惟知代上以終其事,而不居其成功,猶地代天生物,而功則主於天也。
 ○ 俞氏琰曰:既曰地道无成,而又曰代有終,何也?乾能始物,不能終物,坤繼其終而終之,則坤之所以為有終者,終乾之所未終也。
 ○ 蔡氏清曰:以從王事,以含章之道而從王事。弗敢成也,即是含章之道,用於從王事者也。
 ○ 谷氏家杰曰:爻言有終,此言代有終,則並其終亦非坤之所敢有也。
 ○ 何氏楷曰:乾能始萬物而已,必賴坤以作成之,故曰代有終,正對乾之始而言。
折中
3672132䷁坤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程傳〗四居上近君,而无相得之義,故為隔絕之象。天地交感則變化萬物,草木蕃盛,君臣相際而道亨。天地閉隔則萬物不遂,君臣道絕,賢者隱遯。四於閉隔之時,括囊晦藏,則雖无令譽,可得无咎。言當謹自守也。
 〖集說〗
 ○ 張氏浚曰:括囊蓋內亢其德,待時而有為者也。漢儒乃以括囊為譏,豈不陋哉。陽舒陰閉,故孔子發天地閉之訓,夫閉於前而舒於後,生化之功,自是出也。括囊之慎,庸有害乎。
折中
3673142䷁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本義〗黃中,言中德在內,釋黃字之義也。
 〖集說〗
 ○ 蔡氏清曰:通理,即是黃中,處通而理也。蓋黃中非通則無以應乎外,通而非理,則所以應乎外者,不能皆得其當,此所以言黃中,而必并以通理言之,通理亦在內也。
【正位居體。】
 〖本義〗雖在尊位,而居下體,釋裳字之義也。
 〖案〗孟子曰:「立天下之正位。」正位即禮也。此言正位居體者,猶言以禮居身爾。禮以物躬,則自卑而尊人,故為釋裳字之義。
【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本義〗美在其中復釋黃中,暢於四支復釋居體。
 〖程傳〗黃中,文在中也,君子文中而達於理,居正位而不失為下之體。五尊位,在坤則惟取中正之義,美積於中,而通暢於四體,發見於事業,德美之至盛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二在下,方是就功夫上說,如不疑其所行是也。五得尊位,則是就他成就處說,所以云「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 蔡氏淵曰:黃中通理釋黃義,正位居體釋裳義。黃中,正德在內。通理,文無不通,言柔順之德蘊於內也。正位,居在中之位。居體,居下體而不僭,言柔順之德形於外也。美在其中,黃中通理也。暢於四支,發於事業,正位居體也。二五皆中,二居內卦之中,其發見於外者,不疑其所行而已。五外卦之中,其施於外,有事業之可觀,坤道之美,至此極矣。
 ○ 蔡氏清曰:黃裳二字,分而言之,則黃為中,裳為順。合而言之,則惟中故順。存於中為中,形於外為順,理一而已。天下無有形於外而不本乎中者,惟有黃中之德,故能以下體自居。
 ○ 林氏希元曰:《文言》既分釋黃裳了,又恐人認為二物,不知歸重處,故發美在其中一條,見得其所謂順,乃本於中,與《象傳》文在中也,及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意思一般。
 〖附錄〗
 ○ 胡氏炳文曰:蓋直內方外之君子,即黃中通理之君子也。敬以直內,則胸中洞然表裏如一,是即所以為黃中。義以方外,則凡事之來,義以處之,無不合理,是即所以為通理。五之黃中通理,本於直內方外,故其正位也,雖居乎五之尊,而其居體也,則不失乎二之常。二之直內方外,是內外夾持,兩致其力。五之黃中通理,則內外通貫,無所容其力矣。
 〖案〗乾爻之言學者二,於九二則曰言信行謹閑邪存誠也,於九三則曰忠信以進德脩辭立誠以居業世。坤爻之言學者二,於六二則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也,於六五則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也。分而言之則有四,合而言之,則乾二之存誠,即乾三之忠信,皆以心之實者言也。乾二之信謹,即乾三之脩辭立誠,皆以言行之實者言也。在二為大人,則以成德言之,由其言行以窺其心,見其純亦不已如此也。在三為君子,則以進學言之,根於心而達於言行,見其交脩不懈如此也。坤二之直內,即坤五之黃中,皆以心之中直者言也。坤二之方外,即坤五之正位,皆以行之方正者言也。二言直而五言中,直則未有不中者,中乃直之至也。二言方而五言正,方則未有不正者,正乃方之極也。二居下位,不疑所行而已。五居尊,又有發於事業之美,此則兩爻所以異也。在乾之兩爻,誠之意多,實心以體物,是乾之德也。坤之兩爻,敬之意多,虛心以順理,是坤之德也。而要之,未有誠而不敬,未有敬而不誠者。乾坤一德也,誠敬一心也。聖人所以分言之者,蓋乾陽主實,坤陰主虛,人心之德,必兼體焉。非實則不能虛,天理為主,然後人欲退聽也。非虛則不能實,人欲屏息,然後天理流行也。自其實者言之則曰誠,自其虛者言之則曰敬,是皆一心之德,而非兩人之事,但在聖人則純乎誠矣。其敬也,自然之敬也。其次則主敬以至於誠。故程子曰:誠則無不敬,未能誠,則必敬而後誠。而以乾坤分為聖賢之學者此也。
折中
3674152䷁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本義〗疑,謂鈞敵而无小大之差也。坤雖无陽,然陽未嘗无也。血陰屬,蓋氣剛而血陰也。玄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
 ○ 此以上申《象傳》之意。
 〖程傳〗陽大陰小,陰必從陽。陰既盛極,與陽偕矣。是疑於陽也,不相從則必戰。卦雖純陰,恐疑无傷,故稱龍,見其與陽戰也。于野,進不已而至於外也。盛極而進不已,則戰矣。雖盛極,不離陰類也,而與陽爭,其傷可知,故稱血。陰既盛極,至與陽爭,雖陽不能无傷,故其血玄黃。玄黃,天地之色,謂皆傷也。
 〖集說〗
 ○ 干氏寶曰:陰在上六,十月之時也。卦成於乾,乾體純剛,不堪陰盛,故曰龍戰。戌亥,乾之都也,故稱龍焉。未離陰類,故曰血。陰陽色雜,故曰玄黃。陰陽離則異氣,合則同功。君臣夫妻,其義一也。
 ○ 蔡氏淵曰:十月為純坤之月,六爻皆陰。然生生之理,無頃刻而息,聖人為其純陰而或嫌於无陽也,故稱龍以明之。古人謂十月為陽月者,蓋出於此。
 ○ 俞氏琰曰:玄者天之色,黃者地之色,血言玄黃,則天地雜類,而陰陽無別矣,故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陰陽相戰,雖至於天地之雜亂,然而天地定位於上下,其大分終不可易,故其終又分而言之曰:天玄而地黃。
 ○ 鄭氏維嶽曰:謂之曰戰,陰與陽交戰也。交戰而獨曰龍戰者,是時陰處其盛,嫌於无陽也,故獨稱龍為戰,若曰陰犯順而龍戰之云耳,以討陰之義與陽不許陰為敵也。當其雜也,玄黃似乎莫辨,而不知即雜之中,玄者是天黃者是地,斷斷不可混淆,定分原自如此。
折中
3675067說卦說卦傳 
【說卦傳】
 〖集說〗
  孔氏穎達曰:孔子以伏羲畫八卦後重為六十四卦,《繫辭》中略明八卦小成,引而伸之,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又曰:「觀象於天,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然引而伸之,重三成六之意,猶自未明。仰觀俯察,近身遠物之象,亦為未見,故於此更備說重卦之由,及八卦所為之象,謂之說卦焉。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本義〗幽贊神明,猶言贊化育。《龜莢傳》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莖長丈,其叢生滿百莖。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以此聖知,深知神明之道,而生用蓍求卦之法,故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
 ○ 程子曰:「幽贊於神明而生蓍」,用蓍以求卦,非謂有蓍而後畫卦。
 ○ 蘇氏軾曰:介紹以傳命謂之贊,天地鬼神不能與人接也,故以蓍龜為之介紹。
 ○ 項氏安世曰:生蓍,謂創立用蓍之法,神不能言,以蓍言之,所以贊神出命,故謂之幽贊神明,即大衍所謂佑神也。
 ○ 龔氏煥曰:項氏生蓍之說與《本義》不同,然以下文倚數立卦生爻觀之,似當以項氏之說為正。
 ○ 蘇氏濬曰:生蓍,當以生爻之例推之。
【參天兩地而倚數。】
 〖本義〗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故參天而為三。方者一而圍四,四合二耦,故兩地而為二。數皆倚此而起,故揲蓍三變之末,其餘三奇,則三三而九,三耦則三二而六。兩二一三則為七,兩二一二則為八。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七九為奇,天數也。六八為耦,地數也。故取奇於天,取耦於地,而立七八九六之數也。何以參兩為目奇耦,蓋古之奇耦,亦以參兩而言之,且以兩是耦數之始,三是奇數之初故也。不以一目奇者,張氏云:以三中含兩,有一以包兩之義,明天有包地之德,陽有包陰之道。
 ○ 陸氏振奇曰:倚,依也。倚數在生蓍之後,立卦之前,蓋用蓍得數,而後布以為卦,故以七八九六當之。
 〖案〗參天兩地以方圓徑圍定之,亦其大致爾,實則徑一者不止圍三,非密率也。以理言之,則張氏所謂以一包兩者是,蓋天能兼地,故一并二以成三也。以筭言之,則孔氏所謂兩為耦數之始,三為奇數之初者,是蓋以一乘一,以一除一,皆不可變,故乘除之數起於三與二也。以象言之,凡圓者,錯置三點求心而規之即成。凡方者,錯置兩點折角而矩之即成。統而言之,皆數也。故參天兩地者,數之原也。其用於筮法則為七八九六者,概以理言之,則參兩之數皆統之以三,故三三為九,三二為六,一三二二為七,一二二三為八也。以筭言之,奇數起於一三,成於九七,耦數起於二四,成於八六,故以其成數紀陰陽,陽之進者為老,退者為少。陰之退者為老,進者為少也。以象言之,凡圓者以六而包一,虛其中則六也,實其中則七也。凡方者以八而包一,實其中則九也,虛其中則八也,陽圓陰方,陽實陰虛,故惟七圓而實,為盛陽。惟八方而虛,為壯陰。九雖實而積方,則陽將變而為陰矣,故為老陽。六雖虛而積圓,則陰將變而為陽矣,故為老陰也,其數皆自參兩中來,故曰倚數。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本義〗和順從容,无所乖逆,統言之也。理謂隨事得其條理,析言之也。窮天下之理,盡人物之性,而合於天道,此聖人作易之極功也。
  此第一章。
 〖集說〗
 ○ 韓氏伯曰:卦,象也。蓍,數也。卦則「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擬象陰陽變化之體。蓍則錯綜天地參兩之數,蓍極數以定象,卦備象以盡數,故蓍曰「參天兩地而倚數」,卦曰「觀變於陰陽」。
 ○ 孔氏穎達曰:《繫辭》言伏羲作易之初,故直言仰觀俯察,此則論其既重之後,端策布爻,故先言生蓍,後言立卦,非是聖人幽贊在觀變之前也。
 ○ 邵子曰:天使我有是之謂命,命之在我之謂性,性之在物之謂理。
 ○ 《朱子語類》問:「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是就蓍數上觀否?曰:恐只是就陰陽上觀,未用說到蓍數處。
 ○ 問既有卦則有爻矣,先言卦而後言爻,何也?曰:方其立卦,只見是卦,及細別之,則有六爻。又問:陰陽剛柔一也,而別言之何也?曰:「觀變於陰陽」,近於造化而言。「發揮剛柔」,近於人事而言。且如泰卦,以卦言之,只見得「小往大來」陰陽消長之意,爻裏面便有包荒之類。
 ○ 又云:和順於道德,是默契本原處。理於義,是應變合宜處。物物皆有理,須一一推窮,性則是理之極處,故云盡。命則性之所自來處,故云至。
 ○ 問「窮理盡性至於命」。曰:此本是就易上說,易上盡具許多道理,直是窮得物理,盡得人性,到得那天命,所以《通書》說易者性命之原。
 ○ 項氏安世曰:道即命,德即性,義既理。「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反覆互言也。易之奇耦,在天之命則為陰陽之道,在人之性則為仁義之德,在地之宜則為剛柔之理。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自幽而言以至於顯,此所謂顯道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自顯而言以至於幽,此所謂神德行也。
 ○ 陳氏淳曰:理與性對說,理乃是在物之理,性乃是在我之理,在物底,便是天地人物公共底道理。在我底,乃是此理已具得為我所有者。
 ○ 徐氏幾曰:如乾為天道,面《彖》之「元亨利貞」則其德,爻之潛、見、躍、飛則其義,以一卦面統言之,所謂和順也,就六爻而言之,所謂理也。善觀易者,推爻義以窮天下之理,明卦德以盡一已之性,窮理盡性,則進退存亡得喪之大道可以知,而天命在我矣。
 ○ 龔氏煥曰:上句是自源而流,下句是自末而本,蓋必和順於道德,而後能理於義。必窮理盡性,而後能至於命也。
 ○ 盧氏曰:立卦生爻,在聖人作易上看。若作蓍數之變說,卻是用易了。朱子謂未用,說到蓍數處是也。聖人觀察天地變化之道,而立乾坤等卦,故曰「觀變於陰陽而立卦」。既觀象立卦,又就卦中剛柔兩畫,或上或下,微細闡發出來,而生變動之爻,故曰「發揮於剛柔而生爻」。
 ○ 何氏楷曰:數既形矣,卦斯立焉。卦既立矣,爻斯生焉。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從合而分。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從分而合,理義非二也。程子謂「在物為理,處物為義」,是也。性命與道德非二也,子思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是也。窮盡至,皆造極之意。性者理之原,理窮則逢其原,故窮理所以盡性。命者性之原,性盡則逢其原,故盡性所以至命,只是一事。
 〖總論〗 孔氏穎達曰:「昔者聖人」至「以至於命」,此一節將明聖人引伸因重之意,故先敘聖人本制蓍數卦爻,備明天道人事妙極之理。
 ○ 何氏楷曰:此章統論蓍卦及爻辭。聖人,謂羲文周公。《乾鑿度》曰:垂皇策者羲,則自伏羲時已用蓍矣。卦爻辭至文王周公始繫,此以知其總言之也。
 〖案〗此章次第最明,易為卜筮之書,而又為五經之原者,於此章可見矣。生蓍者,立蓍筮之法也。倚數者,起蓍筮之數也。立卦生爻,則指畫卦繫辭言之,是二者,蓍筮之體而言於後,明易為卜筮而作也。「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言卦畫既立,則有以契合乎天之道,性之德,而下周乎事物之宜也。「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言爻辭既設,則有以窮盡乎事之理,人之性,而上達乎天命之本也。夫易以卜筮為教,而道德性命之奧存焉,然則以禨祥之末言易者,迷道之原者也。以事物之迹言易者,失教之意者也。
折中
3676067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本義〗兼三才而兩之,總言六畫,又細分之,則陰陽之位,間雜而成文章也。
  此第二章。
 〖集說〗
 ○ 崔氏憬曰:此明一卦六爻,有三才二體之義,故明天道既立陰陽,地道又立剛柔,人道亦立仁義也。何則?在天雖剛,亦有柔德。在地雖柔,亦有剛德。故《書》曰:「沉潛剛克,高明柔克。」人稟天地,豈不兼仁義乎,所以易道兼之矣。
 ○ 朱氏震曰:易有太極。陰陽者,太虛聚而有氣。柔剛者,氣聚而有體。仁義根於太虛,見於氣體,動於知覺者也。自萬物一源觀之謂之性,自稟賦觀之謂之命,自天地人觀之謂之理,三者一也。聖人將以順性命之理,曰陰陽,曰柔剛,曰仁義,以立天地人之道,蓋互見也。易兼三才而兩之,六畫成卦,則三才合而為一。然道有變動,故「分陰分陽,迭用柔剛」。
 ○ 郭氏雍曰:分陰分陽,非謂立天之道陰陽也,言三才二道,皆一為陰一為陽,見於六位也。迭用柔剛,非謂立地之道柔剛也,言三才陰陽,分為六畫,迭以九六柔剛居之也,故三才二道,不兼九六言之,則曰六畫,兼明九六柔剛,而後謂之六位。
 ○ 《朱子語類》云:陰陽剛柔仁義,看來當曰義與仁,當以仁對陽,仁若不是陽剛,如何作得許多造化。義雖剛,卻主於收斂,仁卻主發舒,這也是陽中之陰,陰中之陽,互藏其根之意。且如今人用賞罰,到賜與人自足無疑,便作將去。若是刑殺時,便遲疑不肯果決,這見得陽舒陰斂。仁屬陽,義屬陰處。
 ○ 丘氏富國曰:上言「窮理盡性至命」,此言「順性命」,則易中所言之理,皆性命也。然所謂性命之理,即陰陽柔剛仁義是也。兼三才而兩之,言重卦也。方卦之小成,三畫已具三才之道,至重而六,則天地人之道各兩,所謂六畫成卦也。分陰分陽,以位言。凡卦初三五位為陽,二四上位為陰。自初至上,陰陽各半,故曰分。迭用柔剛,以爻言。柔謂六,剛謂九也。位之陽者,剛居之,柔亦居之。位之陰者,柔居之,剛亦居之。或柔或剛,更相為用,故曰迭。分之以示其經,迭用以為之緯,經緯錯綜,粲然有文,所謂六位成章也。
 ○ 吳氏澄曰:性之理,謂人之道也。命之理,謂天地之道也。天之氣有陰陽,地之質有柔剛,人之德有仁義,道則主宰其氣質而為是德者也。
 ○ 又曰:上文以陰陽為天之道,下陰陽二字,則總言六位也。六位之中,分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也。上文以柔剛為地之道,下柔剛二字,則總言六畫也。六畫之中,奇畫皆謂之剛,耦畫皆謂之柔也。位無質,故以陰陽名之。畫有質,故以柔剛名之。位之陰陽相間,則分布一定。畫之柔剛不同,則迭用以居。《繫辭傳》所謂「物相雜曰文」,即此成章之謂也。
 ○ 胡氏炳文曰:上章「和順於道德」,統言之也。「理於義」,析言之也,此章「六畫而成卦」,統言之也,分陰分陽,迭用柔剛,六位而成章,又析言之也。
 ○ 蔡氏清曰:立天之道,非有以立之也,謂天道之立以陰陽也,其曰「分陰分陽」者,陰陽之自分也。其曰「迭用柔剛」者,剛柔之自迭用也,非有分之用之者也。
 ○ 何氏楷曰:此章言卦畫「順性命之理」,即上章所謂「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者,以一言蔽之也,性者人之理,命者天地之理,陰陽剛柔仁義,正所謂「性命之理」也。分陰陽,用柔剛,以斷吉凶而成亹亹,則仁義之道,固在其中矣。
 〖案〗上章總論易道,此章以下,專明卦也。上章云「觀變於陰陽而立卦,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此章即所以申其指。性即德也,命即道也,性命流行於事物而理名焉,即道德之散而為義者也,故總之曰性命之理。六畫成卦則與三極之道相似,其於天地之道,人性之德也,不亦和順矣乎。六位成章,則陰陽剛柔仁義之用不窮,其於事物之宜也,不亦曲盡其理矣乎。
 ○ 又案:「兼三才而兩之」,及「分陰分陽」,「迭用柔剛」三句,先儒皆就易上說。細玩文義,當且就造化上說。兼字分字用字,皆不是著力字,言合三才之道而皆兩,此易所以六畫成卦也。三才之道,既以相對而分,又以更迭而用,此易所以六位成章也。如此方於故易兩字語氣相合,蔡氏說極貼。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本義〗邵子曰:此伏羲八卦之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兌居東南,震居東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於是八卦相交而成六十四卦,所謂先天之學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就卦象明重卦之意,若使天地不交,水火異處,則庶類無生成之用,品物無變化之理,故云「天地定位」而合德,山澤異體而通氣,雷風各動而相薄,水火不相入而相資,八卦之用,變化如此,故聖人重卦,令八卦相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莫不交互,以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莫不交錯,則易之爻卦與天地等。性命之理,吉凶之數,既往之事,將來之幾,備在爻卦之中矣。
 ○ 項氏安世曰:八卦雖八,實則陰陽二字而已,是故位雖定而氣則通,勢雖相薄而情不厭,明本一物也。
 ○ 龔氏煥曰:定位以體言,通氣、相薄、不相射以用言。天地,乾坤之定體,水火,乾坤之大用。山澤之氣,即水之氣,雷風之氣,即火之氣,而水火之氣,又天地之氣也。
折中
3677067說卦【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本義〗起震而歷離兌,以至於乾,數已生之卦也。自巽而歷坎艮,以至於神,推未生之卦也。易之生卦,則以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為次,故皆逆數也。
  此第三章。
 〖集說〗
 ○ 《朱子語類》云:先天圖曲折,細詳圖意,若自乾一橫排至坤八,此則全是自然,故《說卦》云「易逆數」也。若如圓圖,則須如此方見陰陽消長次第,雖似稍涉安排,然亦莫非自然之理。自冬至至夏至為順,蓋與前逆數若相反。自夏至至冬至為逆,蓋與前逆數者同。其左右與今天文家說左右不同,蓋從中而分,其初若有左右之勢爾。
 ○ 陳氏埴曰:易本逆數也,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四,有四便有十六,以至於六十四,皆由此可以知彼,由今可以知來,故自乾一以至於坤八,皆循序而生,一如橫圖之次。今欲以圓圖像渾天之形,若一依此序,則乾坤相並,寒暑不分,故伏羲以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門,艮兌震巽,皆相對而立,悉以陰陽相配,自一陽始生起冬至節,歷離震之間為春分,以至於乾為純陽,是進而得其已生之卦,如今日復數昨日,故曰「數往者順」。自一陰始生起夏至節,歷艮兌之間為秋分,以至於坤為純隂,是進而推其未生之卦,如今日逆計來日,故曰「知來者逆」。然本易之所成,只是自乾一而坤八,如橫圖之序,與圓圖之右方而已,故曰「易逆數也」。
 ○ 胡氏炳文曰:諸儒訓釋,皆謂已往而易見為順,未來而前知為逆。易主於前民用,故曰「易逆數也」。惟《本義》依邵子,以數往者順一段為指圓圖而言卦氣之所以行,易逆數一段為指橫圖而言卦畫之所以生,非《本義》發邵子之蘊,則學者孰知此所謂先天之學哉。
 〖案〗此節順逆之義,朱子之意如此,然與邵子本意,各成一說。蓋邵子本意,以三陰三陽,追數至一陰一陽處為順。自一陰一陽,漸推至三陰三陽處為逆。朱子則謂左方四卦數已生者為順,右方四卦推未生者為逆,兩說可並存。而邵子之說,於此兩章文義,尤為貫串。「天地定位」一節,自乾坤說到震巽,是數往也。雷以動之一節,自震巽說到乾坤,是知來也。此三句,是承上節以起下節,言圖像數往則順,知來則逆。如上節所列是順數,順數者尊乾坤次六子也。若建圖之意,則欲見陰陽之運行,功用之先後,所重在逆數,如下節所推也。諸說之詳,備《啓蒙》中。
折中
3678067說卦【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本義〗此卦位相對,與上章同。
  此第四章。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上四舉象,下四舉卦者,王肅云:互相備也。
 ○ 張子曰:陰性凝聚,陽性發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其勢均散,陽為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陰為陽得則飄揚為雲而升,故雲物班布太虛者,陰為風驅,斂聚而未散者也。凡陰氣凝聚,陽在內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其聚有遠近虛實,故雷風有大小暴緩,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曀霾。陰常散緩,受交於陽,則風雨調,寒暑正。
 ○ 朱氏震曰:前說乾坤以至六子,此說六子而歸乾坤,終始循環,不見首尾,易之道也。
 ○ 《朱子語類》云:「雷以動之」以下四句,取象義多,故以象言。「艮以止之」以下四句,取卦義多,故以卦言。
 ○ 項氏安世曰:自「天地定位」至「八卦相錯」,言先天之順象也。自「雷以動之」至「坤以藏之」,言先天之逆象也。
 ○ 胡氏炳文曰:此章卦位相對與上章同,特上章先之以乾坤,此章則終之以乾坤也。
 ○ 金氏賁亨曰:上章以天地居首,序尊卑也。此章以乾坤居後,總成功也。上以體言,此以功用言也。
 ○ 吳氏曰慎曰:前章始乾坤,終坎離。此章始震巽,終乾坤。首乾者,其重在乾。首震者,其重在震。二章雖皆明先天卦序,而後天始震之義,亦具其中矣。
 〖案〗此上二章明伏羲卦位也。天地萬物之理,交易變易焉,盡之矣。定位通氣,相薄不相射,以至於相錯,所謂交易者也。動散潤晅,止說以統於君藏,所謂變易者也。定位通氣,相薄不相射,即《繫傳》首章所謂相摩者也。八卦相錯即《繫傳》首章所謂相盪者也。左方震離,所謂鼔之以雷霆。右方巽坎,所謂潤之以風雨。兌以說物,艮以止物,所謂一寒一暑。乾以君主,坤以藏載,所謂乾道成男而知犬始,坤道成女而作成物也。中間以順逆為說者,指明卦序也。先言天地以及六子,體之序也。於圖位為數往,其理則《繫傳》天尊地卑,終之以象形者也。先言六子,以及天地用之序也。於圖位為知來,其理則《繫傳》雷霆風雨,終之以乾坤者也,圖意取用之序。邵子謂此一節直解圖意者是也。然非體則無以立本,故易雖主於逆數而必以順數先之。
 ○ 又案:艮兌不言山澤,則是指氣言也。暑氣溫熱發生,故曰「兌以說之」。寒氣嚴凝收斂,故曰「艮以止之」。上傳於雷霆風雨之下,亦曰「一寒一暑」,而不言山澤也。若雷以動積寒之氣,而日以晅之。風以散積暑之氣,而雨以潤之。則於卦象皆切。乾君坤藏,亦主大夏大冬而言。大夏如下章所云「萬物皆相見」,「向明而治」,是君之也。大冬如下章所云「萬物之所歸」,是藏之也。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本義〗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謂後天之學也。
 〖集說〗
 ○ 程子曰:易八卦之位,元不曾有人說。先儒以為乾位西北,坤位西南,乾坤任六子而自處於無為之地,此大故無義理。雷風山澤之類,便是天地之用,如人身之有耳目手足,便是人之用也,豈可謂手足耳目皆用,而身無為乎。
 ○ 何氏楷曰:三男震坎艮,以次綱紀於始終,三女巽離兌,以次而處綱紀之內。自東南至西皆陰,自西北至東皆陽,亦最齊整。故坤蹇彖辭,有西南東北之語。
折中
3679067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本義〗上言帝,此言萬物之隨帝以出入也。
  此第五章,所推卦位之說,多未詳者。
 〖集說〗
 ○ 鄭氏康成曰:萬物出乎震,雷發聲以生之也。齊乎巽,風搖動以齊之也。潔,猶新也。萬物皆相見,日照之使光大。萬物皆致養,地氣含養,使秀實也。萬物之所說,草木皆老,猶以澤氣說成之。戰言隂陽相薄,西北,陰也,而乾以純陽臨之。坎勞卦也,水性勞而不倦,萬物之所歸也。萬物自春出生於地,冬氣閉藏,還皆入地。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言萬物陰氣終,陽氣始,皆艮之用事也。
 ○ 程子曰:艮,止也,生也。止則便生,不止則不生,此艮終始萬物。
 ○ 又曰:冬至一陽生,每遇至後則倍寒,何也?陰陽消長之際,無截然斷絕之理,故相攙掩過,如天將曉,復至陰黑,亦是理也。大抵終始萬物盛乎艮,此儘神妙,須研窮此理。
 ○ 鄭氏樵曰:乾居西北,父道也。父道尊嚴,嚴凝之氣,盛於西北。西北者,萬物成就之方也。坤居西南,母道也,母道在養育萬物,萬物之生,盛於西南。西南者,萬物長養之方也。坎艮震方位次於乾者,乾統三男也。巽離兌方位夾乎坤者,坤統三女也。
 ○ 西北盛陰用事,而陰氣盛矣,非至健莫能與爭,故陰陽相薄,曰「戰乎乾」,而乾位焉。戰勝則陽氣起矣。
 ○ 楊氏萬里曰:於帝言「致役」者,蓋坤,臣也。帝,君也。君之於臣,役之而已。於萬物言致養者,蓋坤,母也,萬物,子也,母之於子,養之而已。至於他卦,不言戰而乾言戰。乾,西北之卦,陰盛陽微之時,陰疑於陽也,不然,則坤之上六,何以言「龍戰于野」。
 ○ 項氏安世曰:後天之序,據太極既分之後,播五行於四時也。震巽二木主春,故震在東方,巽東南次之,離火主夏,故為南方之卦。兌乾二金主秋,故兌為正秋,乾西北次之。坎水主冬,故為北方之卦。土王四季,故坤土在夏秋之交,為西南方之卦。艮土在冬春之交,為東北方之卦。木金土各二者,以形王也。水火各一者,以氣王也。坤陰土,故在陰地。艮陽土,故在陽地。震陽木,故正東。巽陰木,故近南而接乎陰。兌陰金,故正西。乾陽金,故近北而接乎陽,其序甚明。
 ○ 徐氏幾曰:坎離,天地之大用也,得乾坤之中氣,故離火居南,坎水居北也。震,動也,物生之初也,故居東。兌,說也,物成之後也,故居西。此四者各居正位也。震屬木,巽亦屬木,震陽木也,巽陰木也,故巽居東南,巳之位也。兌屬金,乾亦屬金,兌陰金也,乾陽金也,故乾居西北,亥之方也。坤艮皆土也,坤陰土,艮陽土,坤居西南,艮居東北者,所以均王乎四時也。此四者分居四隅也,後天八卦以震巽離坤兌乾坎艮為次者,震巽屬木,木生火,故離次之。離火生土,故坤次之。坤土生金,故兌乾次之。金生水,故坎次之,水非土亦不能以生木,故艮次之。水土又生木,木又生火,八卦之用,五行之生,循環無窮,此所以為造化流行之序也。
 ○ 龔氏煥曰:土之於物,無時而不養,今獨言致役乎坤,何也?曰:土之養物,雖無時不然,然於西南夏秋之交,物將成就之時,土氣正旺,致養之功,莫盛於此,故曰「致役乎坤」,非他時不養,而獨養乎此也,故又曰「成言乎艮」,艮亦土也。養者成之漸,成者養之終。成而終者又將於此而始,此土無不在,其於養物之功,成始而成終者也。水火一而木金土二者,水火陰陽之正,木金土陰陽之交。正者一而交者二也。
 ○ 胡氏炳文曰:離明以德言,八卦之德可推。坤地坎水以象言,八卦之象可推。兌秋以時言,八卦之時可推,以互見也。夏而秋,火克金者也。火金之交有坤土焉,則火生土,土生金克者。又順以相生,冬而春水生木者也,水木之交有艮土焉,木克土,土克水生者。又逆以相克,土金順以相生,所以為秋之克。木土逆以相克,所以為春之生。生生克克,變化無窮。孰主宰之?曰帝是也。
 ○ 俞氏琰曰:艮,止也,不言止而言成,蓋止則生意絕矣,成終而復成始,則生意周流,故曰「成言乎艮」。
 ○ 陳氏琛曰:火氣極熱,物無由而成,水氣極寒,物無由而生,惟土氣最為中和,故火金之交有坤土,水木之交有艮土,而為萬物之所由出入者也。養身養民治天下,皆要中和。
 ○ 張氏振淵曰:成始只在成終內,無兩截事。
 ○ 吳氏曰慎曰:氣不翕聚,則不能發散,物未堅實,則不能復種而生,未有不能成終而能成始者也。此貞下起元之理,主靜立本之道,蓋必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天地人物,其理一也。
 〖案〗此章明文王卦位也。震動而發散者,生機之始。雷厲而風行者,造化之初。是故陽氣奮而物無不出,陰氣順而物無不齊。陽氣盛,麗於陰則明極矣。陰精厚,順於陽則養至矣。陽之和足於內,陰之滋足於外,則說乎物而物成矣。雖然,天之道資陰而用之而功乃就,克陰而化之而命斯行。自始至終,莫非天也。而終始之際,見其健而不已焉者,天之所以為天也。由是役者於此休,故坎以習熟之義而司勞焉。動者於此止,故艮以動靜不窮之義而司成焉。夫文之位變乎義矣,而其體用交錯之妙,動靜互根之機,則必合而觀之,然後造化之理盡。
 ○ 孔子所以釋文王之意者,如此而已。諸儒或以五行言之,說亦詳密,故備載以相參考。然諸儒所言坤艮之理,亦有未盡者。蓋呂令以土獨王未月而為中央,則土位惟一也。京房以土分王辰戍丑未而直四季,則土位有四也。今文王之卦,惟坤艮二土,位於丑未,視月令則多其一,視京房則少其二,何也?蓋木之生火,金之生水,無所藉於土,若火非土,必不能成金。水非土,必不能生木。則土之功於是為著。又一歲之間,陰陽二氣,皆互相勝,陽勝陰,則為木之溫。火之熱,自卯至未,陽多之卦是也。陰勝陽,則為金之涼,水之寒,自酉至丑,陰多之卦是也。惟丑接於寅,未接於申,為三陰三陽之卦,則二氣適均,而為中和之會,此所以獨為土德之居也。其精義亦非諸術所及,尚有先天後天列象交變之妙,見《啓蒙》附論中。
折中
3680067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本義〗此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為,然其位序亦用上章之說,未詳其義。
 〖集說〗
 ○ 韓氏伯曰:於此言神者,明八卦運動,變化推移,莫有使之然者。神無物,妙萬物而為言,則雷疾風行,火炎水潤,莫不自然相與為變化,故能萬物既成也。
 ○ 崔氏憬曰:此言六卦之用,而不及乾坤者,以天地無為而無不為,故能成雷風等有為之神妙也。艮不言山,獨舉卦名者,以動橈燥潤,功是雷風水火,至於終始萬物,於山義則不然,故言卦,而餘皆稱物,各取便而論也。
 ○ 朱氏震曰:張子云:「一則神,兩則化。」妙萬物者,一則神也,且動橈燥說潤終始萬物者,孰若六子,然不能以獨化,故必相逮也,不相悖也,通氣也,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合則化,化則神。
 ○ 項氏安世曰;動橈燥說潤盛,皆據後天分治之序,而相逮不相悖,通氣變化,復據先天相合之位者,明五氣順布,四季分王之時,無極之真,二五之精,所以妙合而凝者,未始有戾於先天之事也。
 ○ 又曰:澤不為潤而為說者,潤者氣之濕而在內者也,說者色之光而在外者也。澤氣上浮而光溢於外,故說而可愛,若潤物之功,淫液而深長,則惟水足以當之。
 ○ 吳氏澄曰:此承上章文王卦位之後,而言六卦之用。不言乾坤者,乾坤主宰萬物之帝,行乎六子之中,所謂「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萬物有迹可見,而神在其中,無迹可見,然神不離乎物也,即萬物之中而妙不可測者,神也,故曰妙萬物。雷之所以動,風之所以橈,火之所以燥,澤之所以說,水之所以潤,艮之所以終始,皆乾坤之神也。動者發萌啓蟄,震之出也。橈者吹拂長養,巽之齊也。燥者炎赫暴炙,離之相見也。說者欣懌充實,兌之說也。潤者滋液歸根,坎之勞也。終始者貞下起元,艮之成也。
 ○ 胡氏炳文曰:以上第三章第四章,言先天,第五章言後天,此第六章,則由後天而推先天者也。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為,言神則乾坤在其中矣。雷之所以動,風之所以橈,以至艮之所以終所以始,後天之所以變化者,實由先天而來。先天水火相逮,以次陰陽之交合。後天雷動風橈,以次五行之變化。惟其交合之妙如此,然後變化之妙亦如此。
 ○ 俞氏琰曰:物之方萌,雷以動之。萌而未舒,風以橈之。舒而尚柔,火以燥之。及其長也,澤以說其外,水以潤其內。既說且潤矣,於是艮以止之,止則終,終則復始,此六子各一其用,而其所以成萬物者如是也。乃若能變能化,畢成萬物,則又在乎兩相為用,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 梁氏寅曰:神,即帝也,帝者神之體,神者帝之用。故主宰萬物者,帝也。所以妙萬物者,帝之神也。
 ○ 蔡氏清曰:如雷專於動,風專於橈,則滯於一隅,不得謂之妙。天地則役使六子,以造化乎萬物,而六子之伸縮變化,皆天地之為也,所以謂神當乾坤也,於此蓋可以驗合一不測之義,無在無不在之意,蓋神如君后,六子則六官之分職也。六官所施行皆帝后所主宰,然後六職交舉而治功成矣。
 ○ 葉氏爾瞻曰:神非乾坤,乃乾坤之運六子而不測者。曰動,曰橈,曰燥,曰說,曰潤,曰終始,此正變化成萬物處。然天地功用,惟一故神。非兩不化,先天之六子,各得其耦者,所謂兩也。兩者體之立也,後天之變化成萬物者,所謂兩者之化也。兩者之化,用之行也。就此兩化之合一不測處,乃所謂神。
 〖案〗此章合羲文卦位而總贊之,蓋變易之序,後天為著,而交易之理,先天為明。變易者化也,動萬物、橈萬物、燥萬物,說萬物、潤萬物、終始萬物者也,交易者神也,所以變變化化,道並行而不相悖,使物並育而不相害者也。化者造物之迹也,統乎地者也。故以其可見之功而謂之成。神者生物之心也,統乎天者也,故以其不測之機而謂之妙。
折中
3681067說卦【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本義〗此言八卦之性情。
  此第七章。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說八卦名訓。乾象天,天體運轉不息,故為健。坤象地,地順承於天,故為順。震象雷,雷奮動萬物,故為動。巽象風,風行無所不入,故為入。坎象水,水處險陷,故為陷。離象火,火必著於物,故為麗。艮象山,山體靜止,故為止。兌象澤,澤潤萬物,故為說。
 ○ 邵子曰:乾,奇也,陽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坤,耦也,陰也,順也,故天下之順莫如地,所以順天也。震,起也,一陽起也。起,動也,故天下之動莫如雷。坎,陷也,一陽陷於二陰。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艮,止也,一陽於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巽,入也,一陰入二陽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風。離,麗也,一陰麗於二陽,其卦錯然成文而華麗也。天下之麗莫如火,故又為附麗之麗。兌,說也,一陰出於外而說於物,故天下之說莫如澤。
 ○ 張子曰:陽陷於陰為水,附於陰為火。
 ○ 又曰:一陷溺而不得出為坎,一附麗而不能去為離。
 ○ 《朱子語類》云: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盡於八卦,而震巽坎離艮兌,又總於乾坤,曰動曰陷曰止,皆健底意思。曰入曰麗曰說,皆順底意思。聖人下此八字,極狀得八卦性情盡。
 ○ 項氏安世曰:健者始於動而終於止,順者始於入而終於說。陽之動,志於得所止,陰之入,志於得所說。
 ○ 蔡氏清曰:自震而艮者,陽之由動而靜也。自巽而兌者,陰之由靜而動也。坎離在中間,坎則自動而向於靜也,離則自靜而向於動也。
 〖案〗八卦以卦畫定名義在先,取象於雷風山澤等在後。孔氏之說,固不如邵子之說矣。然邵子說三陽卦,則既得之,其說三陰卦,以巽為陰入於陽,離為陰附於陽,則似未合經義。蓋陰在內。陽必入而散之,陰在中,陽必附而散之。入與麗皆陽也,特以先有隂質為主,故謂之陰卦爾。惟張子曰:陽陷於隂為水,附於隂為火。又曰:陰在內,陽在外者,不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實盡物理之妙。
折中
3682067說卦【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本義〗遠取諸物如此。
  此第八章。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略明遠取諸物也。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坤象地,任重而順,故為牛。震動象,龍動物,故為龍。巽主號令,雞能知時,故為雞。坎主水瀆,豕處污濕,故為豕。離為文明,雉有文章,故為雉。艮為靜止,狗能善守,禁止外人,故為狗。兌說也。王廙云:羊者順之畜,故為羊也。
 ○ 項氏安世曰:健者為馬,順者為牛,善動者為龍,善伏者為雞,質躁而外污者為豕,質野而外明者為雉,前剛而止物者為狗,內很而外說者為羊。
 ○ 又曰:造化權輿云:乾陽物也,馬故蹄圓。坤陰物也,牛故蹄拆。陽病則陰,故馬疾則臥。陰病則陽,故牛疾則立。馬陽物,故起先前足,臥先後足。牛陰物,故起先後足,臥先前足。
折中
3683067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本義〗近取諸身如此。
  此第九章。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略明近取諸身也。乾尊而在上,故為首。坤能包藏含容,故為腹。足能動用,故震為足也。股隨於足,則巽顧之謂,故巽為股也。坎北方之卦,主聽,故為耳也。離南方之卦,主視,故為目也。艮既為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為手也。兌主言語,故為口也。
 ○ 龔氏原曰:其外圓,諸陽之所聚者,首也。其中寬,眾陰之所藏者,腹也。足則在下而善動,股則從上而善隨,耳則內陽而聰,目則外陽而明。在上而止者手也,在外而說者口也。
 ○ 余氏芑舒曰:首以君之,腹以藏之,足履於下為動,手持於上為止,股下歧而伏。口上竅而見,耳外虛,目內虛,各以反對也。
 〖案〗諸儒說股義,惟余氏得之,蓋股者陰所伏也。
折中
3684067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加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本義〗索,求也,謂揲蓍以求爻也。男女指卦中一陰一陽之爻而言。
  此第十章。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乾求於坤而得震坎艮,坤求於乾而得巽離兌。一二三者,以其畫之次序言也。
 ○ 又云:一索再索之說,初間畫卦時也不恁地,只是畫成八卦後,便見有此象耳。
 ○ 項氏安世曰:乾坤六子,初為氣,末為形,中為精。雷風氣也,山澤形也,水火精也。
 ○ 吳氏澄曰:萬物資始於天,猶子之氣始於父也,資生於地,猶子之形生於母也,故乾稱父,坤稱母。索,求而取之也。坤交於乾,求取乾之初畫中畫上畫,而得長中少三男。乾交於坤,求取坤之初畫中畫上畫,而得長中少三女。一索,謂交初。再索,謂交中。三索,謂交上。以索之先後,為長中少之次也。
 ○ 胡氏炳文曰:此章《本義》,乃朱子未改正之筆,當以《語錄》說為正,若專言揲蓍求卦,則無復此卦序矣。
 ○ 俞氏琰曰:一索、再索、三索,蓋以三畫自下而上之次序言。稱者,尊之之辭。謂者,卑之之辭。
 〖案〗以上四章,皆言八卦之德之象,而健順動入陷麗止說諸德,則名卦之義,易理之根也。不言雷風山澤諸象者,為前圖位中已具。
 ○ 乾求坤,坤求乾之說,當從吳氏,《朱子語類》記錄偶誤。
折中
3685067說卦【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本義〗《荀九家》此下有為龍,為直,為衣,為言。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乾象。乾既為天,天動運轉,故為圜。為君為父,取其尊道而為萬物之始也。為玉為金,取其剛之清明也。為寒為冰,取其西北寒冰之地也。為大赤,取其盛陽之色也。為良馬,取其行健之善也。老馬,取其行健之久也。瘠馬,取其行健之甚。瘠馬,骨多也。駁馬,有牙如鋸,能食虎豹,取其至健也。為木果,取其果實著木,有似星之著天也。
 ○ 邵子曰:木結實而種之,又成是木而結是實,木非舊木也,此木之神不二也,此實生生之理也。
 ○ 郭氏雍曰:果者木之始也,木以果為始,猶物以乾為始也。
 ○ 程氏迥曰:為圜,天之體也。為君,居上而覆下也。為玉,德粹也。為金,堅剛也。為寒,位西北也。為冰,寒之凝也。為木果,以實承實也。
 ○ 《朱子語類》云:卦象指文王卦言,所以乾言為寒為冰。
折中
3686067說卦【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本義〗荀《九家》有「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為黃,為帛,為漿」。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坤象。坤既為地,地受任生育,故為母也。為布,取其廣載也。為釜,取其化生成熟也。為吝嗇,取其生物不轉移也。為均,地道平均也。為子母牛,取其多蕃育而順之也。為大輿,取其載萬物也。為文,取其萬物之色雜也。為眾,取其載物非一也。為柄,取其生物之本也。為黑,取其極陰之色也。
 ○ 崔氏憬曰:徧布萬物於致養,故坤為布。地生萬物,不擇美惡,故為均也。萬物依之為本,故為柄。
 ○ 項氏安世曰:吝嗇其靜之翕,均其動之闢也。乾質故坤文,乾一故坤眾。
折中
3687067說卦【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本義〗荀《九家》有「為玉、為鵠、為鼓」。
 〖集說〗
 ○ 虞氏翻曰:天玄地黃,震天地之雜,故為玄黃。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震象。為玄黃,取其相雜而成蒼色也。為旉,取其春時氣至,草木皆吐,旉布而生也。為大塗,取其萬物之所生也。為長子,震為長子也。為決躁,取其剛動也。為蒼筤竹,竹初生色蒼也。為萑葦,竹之類也。其於馬也,為善鳴,取雷聲之遠聞也。為馵足,馬後足白為馵,取其動而見也。為作足,取其動而行健也。為的顙,白額為的顙,亦取動而見也。其於稼也,為反生,取其始生戴甲而出也。其究為健,極於震動則為健也。為蕃鮮,取其春時草木蕃育而鮮明。
 ○ 俞氏琰曰:陽長而不已,則其究為乾之健,三爻俱變則為巽,故為蕃鮮。
 ○ 蔡氏清曰:凡稼之始生,皆為反生,蓋以其初間生意實從種子中出,而下著地以為根,然後種中萌芽乃自舉。
折中
3688067說卦【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本義〗荀《九家》有「為楊,為鸛」。
 〖集說〗
 ○ 翟氏玄曰:為繩直,上二陽其正一陰,使不得邪僻,如繩之直也。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巽象。巽為木,木可以揉曲直,巽順之謂也。為繩直,取其號令齊物也。為工,亦取繩直之類。為白,取其潔也。為長,取其風行之遠也。為高,取其木生而上也。為進退,取其風性前卻。為不果,亦進退之義也。為臭,取其風所發也。為寡髮,風落樹之華葉,則在樹者稀疏,如人之少髮。為廣顙,額闊髮寡少之義。為多白眼,取躁人之眼,其色多白也。為近利,取躁人之情多近於利也。市三倍,取其木生蕃盛於市,則三倍之利也。其究為躁卦,取其風之勢極於躁急也。
 ○ 項氏安世曰:繩直其齊,白其潔也。
 〖案〗寡髮、廣顙、多白眼,皆取潔義,今人之額闊少寒毛而眸子清明者,皆潔者也。
折中
3689067說卦【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本義〗荀《九家》有「為宮,為律,為可,為棟,為叢棘,為狐,為蒺藜,為桎梏」。
 〖集說〗
 ○ 宋氏衷曰:曲者更直為矯,直者更曲為輮。水流有曲直,故為矯輮。為美脊,陽在中央,馬脊之象也。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坎象。坎為水,取其北方之行也。為溝瀆,取其水行無所不通也。為隱伏,取其水藏地中也。為矯輮,使曲者直為矯,使直者曲為輮。水流曲直,故為矯輮也。為弓輪,弓者激矢如水激射也,輪者運行如水行也。為加憂,取其憂險難也。為心病,憂險難故心病也。為耳痛,坎為勞卦,聽勞則耳痛也。為血卦,人之有血,猶地有水也。為赤,亦取血之色。其於馬也,為美脊,取其陽在中也。為亟心,亟,急也,取其中堅內動也。為下首,取其水流向下也。為薄蹄,取水流迫地而行也。為曳,取水磨地而行也。其於輿也,為多眚,取其表裏有陰,力弱不能重載也。為通,取行有孔穴也。為月,月是水之精也。為盜,取水行潛竊也。其於木也,為堅多心,取剛在內也。
 ○ 鄭氏正夫曰: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間,故為血卦。
 ○ 蔡氏清曰:日火外影也,金水內影也,月是金水之精,何獨外影。曰:月體亦內影,坎象也,得日之光以為光,故兼外影耳。凡金與水得日之光,亦光輝外射也。
 〖案〗坎以習險取勞義,故加憂、心病、耳痛者,人之勞也。亟心、下首、薄蹄、曳者,馬之勞也。多眚者,車之勞也。凡馬勞極,則心亟而屢下其首,蹄薄而足曳,皆歷險之甚所致也。
折中
3690067說卦【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鼈,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本義〗荀《九家》有「為牝牛」。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離象。離為火,取南方之行也。為日,日是火精也。為電,火之類也。為中女,離為中女。為甲胄,取其剛在外也。為戈兵,取其以剛自捍也。其於人也,為大腹,取其懷陰氣也。為乾卦,取其日所烜也。為鼈,為蟹,為蠃,為蚌,為龜,皆取剛在外也。其於木也,為科上槁。科,空也。陰在內為空,木既空中,上必枯槁也。
 ○ 俞氏琰曰:離中虛而外乾燥,故為木之科上槁。蓋與坎之堅多心相反。
折中
3691067說卦【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本義〗荀《九家》有「為鼻,為虎,為狐」。
 〖集說〗
 ○ 宋氏衷曰:閽人主門,寺人主巷。艮為止,此職皆掌禁止者也。
 ○ 虞氏翻曰:為山,故為徑路也。艮手,故為指。陽剛在上,故堅多節。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艮象。艮為山,取陰在下為止。陽在上為高,故艮象山也。為徑路,取其山路有澗道也。為小石,取其艮為山,又為陽卦之小者也。為門闕,取其崇高也。為果蓏,木實為果,草實為蓏,取其出於山谷之中也。為閽寺,取其禁止人也。為指,取其執止物也。為狗,為鼠,取其皆止人家也。為黔喙之屬,取其山居之獸也。其於木也,為堅多節,取其堅凝故多節也。
 ○ 項氏安世曰:震為旉為蕃鮮,草木之始也。艮為果蓏、草木之終也。果蓏能終而又能始,故於艮之象為切。
 ○ 俞氏琰曰:《周官》閽人掌王宮中門之禁,止物之不應入者。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官之戒令,止物之不得出者。坎之剛在內,故為木之堅多心。艮之剛在外,故為木之堅多節。
折中
3692067說卦【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本義〗荀《九家》有「為常,為輔頰」。
  此第十一章。廣八卦之象,其間多不可曉者,求之於經,亦不盡合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此一節廣明兌象。兌為澤,取其陰卦之小,地類卑也。為少女,兌為少女也。為巫,取其口舌之官也。為門舌,取西方於五事而言也。為毀折,為附決,兌西方之卦,取秋物成熟,稾稈之屬,則毀折也,果蓏之屬,則附決也。其於地也為剛鹵,取水澤所停,則鹹鹵也。為妾,取少女從姊為娣也。
 〖總論〗項氏安世曰:此章推廣象類,使之明備,以資占者之決也。
 ○ 胡氏炳文曰:此章廣八卦之象,凡百十有二,其中有相對取象者,如乾為天坤為地之類是也。上文乾為馬,此則為良馬、老馬、瘠馬、駁馬。上文坤為牛,此則為子母牛。乾為木果,結於上而圓。坤為大輿,載於下而方。震為決躁,巽為進退為不果,剛柔之性也。震巽獨以其究言,剛柔之始也。坎內陽外陰,水與月剛內明外暗。離內陰外陽,火與日則內暗外明。坎中實,故於人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離中虛,故於人為大腹。艮為閽寺,為指,艮之止也。兌為巫,為口舌,陰之說也。有相反取象者,震為大塗,反而艮則為徑路。巽為長為高,反而兌則為毀折。有相因取象者,乾為馬,震得乾初之陽,故於馬為善鳴、馵足,作足,的顙。坎得乾中爻之陽,故於馬為美脊,亟心,下首,薄蹄,曳。巽為木,幹陽而根隂也。坎中陽,故於木為堅多心。艮上陽,故於木為堅多節。離中陰而虛,故於木為科上槁。乾為木果,艮為果蓏,果陽在上,果蓏陽上而隂下也。有一卦之中自相因取象者,坎為隱伏因而為盜。巽為繩直,因而為工。艮為門闕,因而為閽寺。兌為口舌,因而為巫。有不言而互見者,乾為君以見坤之為臣,乾為圜以見坤之為方。吝嗇者陰之翕也,以見陽之闢。均者地之平也,以見天之高。離為乾卦,以見坎之為濕。坎為血卦,以見離之為氣。巽為臭,以見震之為聲。震為長子,而坎艮不言者,於陽之長者尊之也。兌少女,為妾,而巽離不言者,於陰之少者卑之也。乾為馬,震坎得乾之陽皆言馬,而艮不言者,艮止也,止之性非馬也。他可觸類而通矣。
 〖案〗此章雖廣八卦之象,然有前文所取,而此反不備者,則非廣也,意前為歷代相傳,而此則《周易》義例與。
折中
3693068序卦序卦傳 
【序卦傳】
 〖集說〗
 ○ 孔氏穎達曰:韓康伯云:「《序卦》之所明,非易之蘊也。蓋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覆者,表裏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師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惟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且聖人本定先後,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則不應非覆即變,然則康伯所云,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蓋不虛矣。
 ○ 張子曰:《序卦》相受,聖人作易,須有次序。
 ○ 《朱子語類》問:《序卦》或以為非聖人之書,信乎?曰:此沙隨程氏之說也。先儒以為非聖人之蘊,某以為非聖人之精則可,謂非易之蘊則不可。周子分「精」與「蘊」字甚分明,《序卦》卻正是易之蘊,事事夾雜,都有在裏面。
 ○ 問:如何謂易之精?曰: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易之精。
 ○ 問:如《序卦》中亦見消長進退之義,喚作不是精不得。曰:此正是事事夾雜有在裏面,正是蘊,須是自一箇生出來以至於無窮,便是精。
 ○ 問: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何也?曰:卦有正對,有反對,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八卦,正對也。正對不變,故反覆觀之,止成八卦。其餘五十六卦,反對也。反對者皆變,故反覆觀之,共二十八卦,以正對卦合反對卦觀之,總而為三十六卦,其在上經,不變卦凡六,乾坤、坎離、頤大過是也,自屯蒙而下二十四卦,反之則為十二,以十二而加六,則十八也。其在下經,不變卦凡二,中孚小過是也。自咸恒而下三十二卦,反之則為十六,以十六加二,亦十八也。其多寡之數,則未嘗不均也。
 ○ 問:《序卦》中有一,二不可曉處,如六十四卦,獨不言咸卦,何也?曰:夫婦之道即咸也。問:恐亦如上經不言乾坤,但言天地則乾坤可見否。曰:然。
 ○ 項氏安世曰:易之稱上下經者,未有考也,以《序卦》觀之,二篇之分,斷可知矣。
 〖案〗卦之所以序者,必自有故,而孔子以義次之。就其所次,亦足以見天道之盈虛消長,人事之得失存亡,國家之興衰理亂,如孔氏朱子之言皆是也。然須知,若別為之序,則其理亦未嘗不相貫,如蓍筮之法,一卦可變為六十四卦,隨其所遇而其貞與悔皆可以相生,然後有以周義理而極事變,故曰天下之能事畢也。孔子蓋因《序卦》之次以明例,所謂舉其一隅焉爾。神而明之,則知易道之周流而趨時無定,且知筮法之變通而觸類可長,此義蓋易之旁通至極處也。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屯不訓盈也,當屯之時,剛柔始交,天地絪縕,雷雨動盪,見其氣之充塞也,是以謂之盈爾。故謂之盈者其氣也,謂之物之始生者其時也,謂之難者其事也。若屯之訓,紛紜盤錯之義云爾。
【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集說〗
 ○ 孔氏穎達曰:上言屯者盈也,釋屯次乾坤,其言已畢,更言「屯者物之始生者」,開說下「物生必蒙」,直取始生之意,非重釋屯之名也。
 ○ 朱氏震曰:蒙,冥昧也,物生者必始於冥昧,勾萌胎卵是也,故次之以蒙。蒙,童蒙也,物如此稺也。
 ○ 又曰:飲食必有訟,乾餱以愆,豕酒生禍。有血氣者,必有爭心,故次之以訟。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
 〖集說〗
 ○ 韓氏伯曰:眾起而不比,則爭無由息,必相親比,而後得寧。
 ○ 項氏安世曰:師比二卦相反,師取伍兩卒旅師軍之名。比取比閭族黨州鄉之名。師以眾正為義,比以相親為主。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本義〗晁氏云,鄭无「而泰」二字。
 〖集說〗
 ○ 姚氏信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有禮然後泰,泰然後安也。
 ○ 項氏安世曰:履不訓禮,人所履,未有外於禮者。外於禮,則非所當履,故以履為有禮也。上天下澤,亦有禮之名分焉。
 ○ 胡氏一桂曰:乾坤至履十變,陰陽之氣一周矣。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本義〗郭氏雍曰;以謙有大,則絕盈滿之累,故優游不迫而暇豫也。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
 〖集說〗
 ○ 韓氏伯曰:可大之業由事而生。
 ○ 朱氏震曰:以喜隨人必有所事,臣事,君子事,父婦事,夫弟子事。師非樂於所事者,其肯隨乎。
 ○ 項氏安世曰:蠱不訓事,物壞則萬事生矣。事因壞而起,故以蠱為事之先。
 ○ 又曰:臨不訓大,大者以上臨下,以大臨小。凡稱臨者,皆大者之事,故以大釋之,若豐者大也,則真訓大矣。
 ○ 吳氏澄曰:因蠱之有事,而後有臨之盛大也。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
 〖集說〗
 ○ 崔氏憬曰:言德業大者,可以觀於人也。
 ○ 蘇氏軾曰: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際,所謂合也。直情而行謂之苟,禮以飾情謂之賁。苟則易合,易則相瀆。相瀆則易以離,賁則難合。難合則相敬,相敬則能久。飾極則文勝而實衰,故剝。
 ○ 張氏栻曰:賁飾則貴於文,文之太過,則又滅其質而有所不通,故致飾則亨有所盡。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集說〗
 ○ 崔氏憬曰:物復其本,則為誠實,故言復則无妄矣。
 ○ 周子曰:不善之動,妄也。妄復則无妄矣,无妄則誠矣,故无妄次復。
 ○ 郭氏忠孝曰:健為天德,大畜止健,畜天德也,故曰「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不能畜天德,則見於有為者,不能无妄,故天德止於大畜,而動於无妄也。
 ○ 閻氏彥升曰:无妄然後可畜,所畜者在德,故曰大。
 ○ 余氏芑舒曰:自有事而大。大而可觀,可觀而合,合而飾,所謂忠信之薄而偽之始也,故一變而為剝,剝而復,則真實獨存而不妄矣。
 ○ 何氏楷曰:不妄與无妄當辨,由不以妄,然後能无妄也。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集說〗
 ○ 蘇氏軾曰:養而不用,其極必動,動而不已,其極必過。
 ○ 閻氏彥升曰:養者君子所以成已,動者君子所以應物,然君子處則中立,動則中行,豈求勝物哉,及其應變,則有時或過,故受之以大過。
 ○ 林氏希元曰:不專一則不能直遂,不翕聚則不能發散,故必有養然後能動,不養則不可以動。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即此理也,故受之以大過,大過即動也。以大過之才,當大過之時,而行大過之事,是之謂動而本於養也。
 ○ 姜氏寶曰:無所養則其體不立,不可舉動以應大事,惟養充而動,動必有大過人者矣。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集說〗
 ○ 干氏寶曰:此詳言人道三綱六紀有自來也,人有男女陰陽之性,則自然有夫婦配合之道。陰陽化生,血體相傳,則自然有父子之親。以父立君,以子資臣,則必有君臣之位。有君臣之位,故有上下之序。有上下之位,則必禮以定其體,義以制其宜,明先王制作,蓋取之於情者也。上經始於乾坤,有生之本也。下經始於咸恒,人道之首也。易之興也,當殷之末世,有妲己之禍,當周之盛德,有三母之功,以言天不地不生,夫不婦不成,相須之至,王教之端,故《詩》以關睢為國風之始,而易於咸恒,備論禮義所由生也。
 ○ 《朱子語類》問:禮義有所錯,錯字陸氏兩音,如何?曰:只是作措字,謂禮義有所設施耳。
 ○ 吳氏澄曰:此言咸所以為下經之首也。夫婦謂咸卦,先言天地萬物男女者,有夫婦之所由也。後言父子君臣上下者,有夫婦之所致也。有夫婦,則其所生為父子,由家而國,雖非父子也,而君尊臣卑之分,如父子也。由國而天下,雖非君臣,而上貴下賤之分,如君臣也。禮義所以分別尊卑貴賤之等。錯,猶置也。乾、坤、咸,不出卦名者,以其為上下經之首卦,特別言之。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
 〖集說〗
 ○ 郭氏忠孝曰:傷乎外者必反其家,蓋行有不得於人,則反求諸己。
 ○ 閻氏彥升曰:知進而已,不知消息盈虛,與時偕行,則傷之者至矣,故受之以明夷。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明夷之傷,豈得不反於家人乎。
 ○ 何氏楷曰:晉與漸皆進,進必有歸者,先以艮。進必有傷者,先以壯也。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
 〖集說〗
 ○ 周子曰: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
 ○ 《朱子語類》問:緩字恐不是遲緩之緩,乃是懈怠之意,故曰解緩也。曰緩是散漫意。問:如縱弛之類?曰:然。
 ○ 項氏安世曰:凡言屯者,皆以為難,而蹇又稱難者,卦皆有坎也。然屯動乎險中,行乎患難者也。蹇見險而止,但為所阻難,而不得前耳,非患難之難也,故居屯者,必以經綸濟之。遇蹇者,待其解緩而後前。
【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
 〖集說〗
 ○ 朱氏震曰:益久必盈,盈則必決,隄防是已,故次之以夬。
 ○ 胡氏一桂曰:咸恒十變為損益,亦猶乾坤十變為否泰也。
 ○ 俞氏琰曰:損益盛衰,若循環然,損而不已,天道復還,故必益。益而不已,則所積滿盈,故必決,此乃理之常也。損之後繼以益,深谷為陵之意也。益之後繼以夬,高岸為谷之意也。
【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集說〗
 ○ 崔氏憬曰:冥升在上則窮,故言升而不已必困也。
 ○ 張氏栻曰:天下之物,散之則小,合而聚之,則積小以成其高大,故聚而上者為升也。
 ○ 項氏安世曰:物相遇而聚者,彼此之情交相會也,以眾言之也,比而有所畜者,係而止之也。自我言之也,畜有止而聚之義,聚者不必止也。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集說〗
 ○ 朱氏震曰:井在下者也,井久則穢濁不食。治井之道,革去其害井者而已。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
 〖集說〗
 ○ 閻氏彥升曰: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漸者進也,進必有歸,何也?曰:晉所謂進者,有進而已,此進必有傷也。漸之所謂進者,漸進而已,烏有不得所歸者乎。
 ○ 朱氏震曰:前曰「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此曰「得其所歸者必大」,大有次同人者,處大之道也。豐次歸妹者,致大之道也。
 〖案〗得其所歸,猶言得其所依歸也。婦得賢夫而配之,臣得聖君而事之,皆得其所歸之謂。故同人之物必歸焉者,人歸已也。此之得其所歸者,已歸人也。兩者皆足以致事業之大。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
 〖集說〗
 ○ 郭氏雍曰:動極而止,止極復進,進極必傷,進以漸則有歸,歸得其所則大,窮其大則必失,蓋非有大以謙故也。
 ○ 張氏械曰:旅者親寡之時,无所容也,惟巽然後得所入,故受之以巽,而巽者入也。
 ○ 俞氏琰曰;大而能謙則豫,大而至於窮極,則必失其所安,故豐後繼以旅。
【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
 〖集說〗
 ○ 張氏栻曰:入於道故有見而說,故巽,而受之以兌。惟說於道,故推而及人,說而後散,故受之以渙。
 ○ 項氏安世曰:人之情,相拒則怒,相入則說,故入而後說之。
【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集說〗
 ○ 韓氏伯曰:孚,信也。既已有節,則宜信以守之,守其信者,則失貞而不諒之道,而以信為過,故曰小過也。
 ○ 項氏安世曰:有其信,猶《書》所謂有其善,言以此自負而居有之也。自恃其信者,其行必果而過於中。
 ○ 吳氏澄曰:過者行動而踰越之也,故大過云動,小過云行,凡行動未至其所為未及,既至其所為至,既至而又動又行,則為踰越其所至之地而過也。
 ○ 蔡氏清曰:節而信之,必立為節制於此,上之人當信而守之,下之人當信而行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若果於自信,則於事不加詳審,而在所必行矣,能免於過乎。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集說〗
 ○ 韓氏伯曰:行過乎恭,用過乎儉,可以矯世勵俗,有所濟也。
 ○ 項氏安世曰:大過則踰越常理,故必至於陷。小過或可濟事,故有濟而無陷也。坎離之交,謂之既濟,此生生不窮之所從出也。而聖人猶以為有窮也,又分之以為未濟,此即咸感之後,繼之以恒久之義也。蓋情之交者,不可以久而無弊,故必以分之正者終之。
 〖總論〗王氏通中說贊易至《序卦》曰:大哉時之相生也,達者可與幾矣。至《雜卦》曰:旁行而不流,守者可與存義矣。
 ○ 邵子曰:乾坤天地之本,坎離天地之用,是以易始於乾坤,中於坎離,終於既未濟,而泰否為上經之中,咸恒為下經之首,皆言乎其用也。
 ○ 又曰:乾坤坎離為上篇之用,兌艮震巽為下篇之用也,頤中孚大過小過為二篇之正也。
 ○ 又曰:自乾坤至坎離,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濟未濟,以人事也。
 ○ 程子上下篇義曰:乾坤天地之道,陰陽之本,故為上篇之首。坎離陰陽之成質,故為上篇之終。咸恒夫婦之道,生育之本,故為下篇之首。未濟坎離之合,既濟坎離之交,合而交則生物,陰陽之成功也,故為下篇之終。二篇之卦既分,而後推其義以為之次,《序卦》是也。卦之分則以陰陽,陽盛者居上,陰盛者居下。所謂盛者,或以卦,或以爻。卦與爻取義有不同,如剝以卦言,則陰長陽剝也。以爻言,則陽極於上,又一陽為眾陰主也。如大壯以卦言,則陽長而壯,以爻言則陰盛於上,用各於其所,不相害也。乾父也,莫亢焉。坤母也,非乾無與為敵也。故卦有乾者居上篇,有坤者居下篇。而復陽生,臨陽長,觀陽盛,剝陽極,則雖有坤而居上,姤陰生,遯陰長,大壯陰盛,夬陰極,則雖有乾而居下,其餘有乾者皆在上篇。泰否、需訟、小畜履、同人大有、无妄大畜也。有坤而在上篇,皆一陽之卦也,卦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故一陽之卦皆在上篇,師謙、豫比、復剝也,其餘有坤者,皆在下篇,晉明夷、萃升也。卦一陰五陽者,皆有乾也,又陽眾而盛也,雖眾陽說於一陰,說之而已,非如一陽為眾陰主也。王弼云:一陰為之主,非也,故一陰之卦,皆在上篇,小畜履、同人大有也。卦二陽者,有坤則居下篇,小過雖無坤,陰過之卦也,亦在下篇,其餘二陽之卦,皆一陽生於下而達於上,又二體皆陽,陽之盛也,皆在上篇,屯蒙、頤、習坎也。陽生於下,謂震坎在下,震生於下也,坎始於中也,達於上,謂一陽至上,或得正位,生於下而上達,陽暢之盛也。陽生於下而不達於上,又陰眾而陽寡復失正位,陽之弱也。震也解也,上有陽而下無陽,無本也,艮也,蹇也,震、坎、艮以卦言,則陽也,以爻言,則皆始變微也,而震之上,艮之下無陽,坎則陽陷,皆非盛也,惟習坎則陽上達矣,故為盛。卦二陰者,有乾則陽盛可知,需訟、大畜无妄也。無乾而為盛者,大過也,離也。大過陽盛於中,上下之陰弱矣。陽居上下,則綱紀於陰,頤是也。陰居上下,不能主制於陽而反弱也,必上下各二陰,中惟兩陽,然後為勝,小過是也。大過、小過之名可見也。離則二體上下皆陽,陰實麗焉,陽之盛也。其餘二陰之卦,二體俱陰,陰盛也,皆在下篇,家人睽、革鼎、巽兌、中孚也。卦三陰三陽者,敵也,則以義為勝。陰陽尊卑之義,男女長少之序,天地之大經也。陽少於陰而居上則為勝。蠱少陽居長陰上,賁少男在中女上,皆陽盛也。坎雖陽卦,而陽為陰所陷溺也。又與陰卦重陰盛也,故陰陽敵而有坎者皆在下篇,困井、渙節、既濟未濟也。或曰:一體有坎,尚為陽陷。二體皆坎,反為陽盛,何也?曰:一體有坎,陽為陰所陷,又重於陰也。二體皆坎,陽生於下而逹於上。又二體皆陽,可謂盛矣。男在女上,乃理之常,未為盛也。若失正位,而陰反居尊,則弱也,故恒損、歸妹豐皆在下篇。女在男上,陰之勝也,凡女居上者皆在下篇,咸益漸旅困渙未濟也,唯隨與噬嗑則男下女,非女勝男也。故隨之《彖》曰「剛來而下柔」,噬嗑《彖》曰「柔得中而上行」。長陽非少陰可敵,以長男下中少女,故為下之。若長少敵,勢力侔,則陰在上為陵陽,在下為弱,咸益之類是也。咸亦有下女之象,非以長下少也,乃二少相感以相與,所以致陵也,故有利貞之戒。困雖女少於男,乃陽陷而為陰揜,無相下之義也。小過二陽居四陰之中,則為陰盛。中孚二陰居四陽之中,而不為陽盛,何也?曰:陽體實,中乎中虛也。然則頤中四陰不為虛乎?曰:頤二體皆陽卦,而本末皆陽盛之至也。中孚二體皆陰卦,上下各二陽,不成本末之象,以其中虛,故為中孚,陰盛可知矣。
 ○ 項氏安世曰:上經言天地生萬物,以氣而流形,故始於乾坤,終於坎離,言氣化之本也。下經言萬物之相生,以形而傳氣,故始於咸恒,終於既濟未濟,言夫婦之道也。
 ○ 蔡氏清曰:《序卦》之義,有相反者,有相因者。相反者極而變者也,相因者其未至於極者也。總不出此二例。
折中
3694069雜卦雜卦傳 
【雜卦傳】
 〖集說〗
 ○ 孔氏穎達曰:《序卦》依文王上下而次序之,此《雜卦》孔子更以意錯雜而對,辨其次第,不與《序卦》同。
 ○ 《朱子語類》云:卦有反有對,乾坤、坎離是反,艮兌、震巽是對,乾坤、坎離,倒轉也只是四卦,艮兌、震巽倒轉則為中孚頤、小過大過,其餘皆是對卦。
 ○ 又云:八卦便只是六卦,乾、坤、坎、離是四正卦,兌便是翻轉底巽,震便是翻轉的艮,六十四卦,只八卦是正卦,餘便只二十四卦,翻轉為五十六卦,中孚是箇雙夾底離,小過是箇雙夾的坎,大過是個厚畫底坎,頤是個厚畫底離。
 ○ 又云:三畫之卦,只是六卦,即六畫之卦,以正卦八,加反卦二十有八,為三十有六,六六三十六也。邵子謂之暗卦,小成之卦八,即大成之卦六十四,八八六十四也,三十六與六十四同。
 ○ 龍氏仁夫曰:按《春秋傳》釋繫辭所謂屯固比入,坤安震殺之屬,以一字斷卦義,往往古筮書多有之,《雜卦》此類是也。夫子存之,為經羽翼,非創作也。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集說〗
 ○ 蘇氏軾曰:有親則樂,動眾則憂。
 ○ 朱氏震曰:比得位而眾從之,故樂。師犯難而眾從之,故憂。憂樂以天下也。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本義〗以我臨物曰與,物來觀我曰求。或曰:二卦互有與求之義。
 〖集說〗
 ○ 郭氏雍曰:臨與所臨,觀與所觀,二卦皆有與求之義,或有與無求,或有求無與,皆非臨觀之道。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本義〗屯震遇坎,震動故見,坎險不行也。蒙坎遇艮,坎幽昧,艮光明也。或曰:屯以初言,蒙以二言。
 〖集說〗
 ○ 蘇氏軾曰:君子以經綸,故曰見。盤桓利居貞,故曰不失其居。蒙以養正,蒙正未分,故曰雜。童明,故曰著。
 ○ 龔氏原曰:不見則不足以濟眾,不居則不足以為主。
 ○ 柴氏中行曰:在蒙昧之中,雖未有識別,而善理昭著。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集說〗
 ○ 虞氏翻曰:震陽動行,故起。艮陽終止,故止。
 ○ 朱氏震曰:陽起於坤而出震,則靜者動,陽止於艮而入坤,則動者靜。
 ○ 郭氏雍曰:損已必盛,故為盛之始。益已必衰,故為衰之始。消長相循,在道常如是也。
 ○ 俞氏琰曰:損益蓋未至於盛衰,而盛衰自此始也。
 ○ 錢氏志立曰:損益、否泰,為盛衰反復之介,易所最重者也。《雜卦》於他卦分舉,而損益、否泰則合舉之,以明盛衰之無常,反復之甚速也。《周易》自乾坤至否泰十二卦,自咸恒至損益十二卦,此除乾坤外,自比師至損益十卦,自咸恒至泰否十卦。
【大畜時也,无妄災也。】
 〖本義〗止健者,時有適然,无妄而災自外至。
 〖集說〗
 ○ 郭氏雍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然則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亦以待時也。无妄之謂災,其餘自作孽而已,故无妄匪正有眚。
 ○ 何氏楷曰:大畜若上九天衢之亨,可謂得時矣。然無畜而時不謂時也,大畜故謂之時耳。无妄若六三或繫之牛可謂逢災矣,然有妄而災不謂災也,无妄故謂之災耳。
【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集說〗
 ○ 郭氏雍曰:謙輕己,豫怠己也。以樂豫,故心怠,是以君子貴知幾。
 ○ 《朱子語類》云:輕是不自尊重,卑小之義。豫是悅之極,便放倒了,如上六冥豫是也。
 ○ 項氏安世曰:自以為少,故謙。自以為多,故豫。少故輕,多故怠。
 ○ 柴氏中行曰:謙者視己若甚輕,豫則有滿盈之志而怠矣。
 ○ 張氏振淵曰:萃有聚而尚往之義,升有往而不反之義。
【噬嗑,食也。賁,无色也。】
 〖本義〗白受采。
 〖集說〗
 ○ 郭氏雍曰:賁以白賁无咎,故无色則質全,有天下之至賁存焉。
 ○ 項氏安世曰:物消曰食,噬者合,則強物消矣。
 〖案〗此二語之義,即所謂食,取其充腹。衣取其蔽體者也。若飫於膏梁,則噬之不能合,而失飲食之正,若競於華美,則目迷五色,而非自然之文。
【兌見而巽伏也。】
 〖本義〗兌陰外見,巽陰內伏。
 〖集說〗
 ○ 何氏楷曰:巽本以陰在下為能巽也,《彖傳》乃為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兌本以陰在上為能說也。《彖傳》乃謂「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蓋終主陽也云爾。
【隨无故也,蠱則飭也。】
 〖本義〗隨前无故,蠱後當飭。
 〖集說〗
 ○ 俞氏琰曰:故,謂故舊,與革去故之故同。隨人則忘舊,蠱則飭而新也。
 〖案〗无故,猶莊子言去故,人心有舊見,則不能隨人,故堯舜舍己從人者无故也。
【剝,爛也。復,反也。】
 〖集說〗
 ○ 項氏安世曰:剝爛盡,復反生也。凡果爛而仁生,物爛而蠱生,木葉爛而根生,糞壤爛而苗生,皆剝復之理也。
 ○ 徐氏幾曰:剝爛則陽窮於上,復反則陽生於下,猶果之爛墜於下,則可種而生矣。
【晉,晝也。明夷,誅也。】
 〖本義〗誅,傷也。
 〖集說〗
 ○ 虞氏翻曰:離日在上故晝也,明入地中故誅也。
 ○ 郭氏雍曰:晉與明夷,朝暮之象也。故言明出地上,明入地中。誅亦傷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本義〗剛柔相遇而剛見揜也。
 〖集說〗
 ○ 張子曰:澤无水,理勢適然,故曰相遇。
 ○ 朱氏震曰:往來不窮,故曰井通。遇陰則見揜而困,惟其時也。
 ○ 郭氏雍曰:往來井井,則其道通。困遇剛揜,所以為困。
 ○ 項氏安世曰:自乾坤至此三十卦,正與上經之數相當,而下經亦以咸恒為始,以此見卦雖以雜名,而乾坤、咸恒上下經之首,則未嘗雜也。
【咸,速也。恒,久也。】
 〖本義〗咸速恒久。
 〖集說〗
 ○ 蔡氏淵曰:有感則應故速,常故能久。
 ○ 蔡氏清曰:咸非訓速也,天下之事,無速於感通者,故曰咸速。
【渙,離也。節,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也。否泰,反其類也。】
 〖集說〗
 ○ 虞氏翻曰:渙散故離,節制度數故止。
 ○ 張子曰:天下之難既解,故安於佚樂,每失於緩。蹇者見險而止,故為難。
 ○ 項氏安世曰;渙節正與井困相反,井以木出水,故居塞而能通,渙則以水浮木,故通之極而至於散也。節以澤上之水,故居通而能塞,困為澤下之水,故塞之極而至於困也。
 ○ 徐氏幾曰:睽者疏而外也,家人者親而內也。
 ○ 俞氏琰曰:渙節皆有坎水,風以散之則離,澤以瀦之則止。
 ○ 徐氏在漢曰:外,猶言外之也,非內外之外,以情之親疏為內外也。
【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本義〗止,謂不進。
 〖集說〗
 ○ 郭氏雍曰:壯不知止,小人之壯也。君子之壯,則有止。遯之退,大壯之止,則克己之道。
 ○ 趙氏玉泉曰:大壯以壯趾為凶,用壯為厲,欲陽之知所止也。遯以嘉遯為吉,肥遯為利,欲陽之知所處也。
 ○ 何氏楷曰:壯不可用,宜止不宜躁。遯與時行,應退不應進。止者難進,退者易退也。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中孚,信也。豐,多故也。親寡,旅也。】
 〖本義〗既明且動,其故多矣。
 〖集說〗
 ○ 朱氏震曰:大有六五,柔得尊位而有其眾,有其眾則眾亦歸之,故曰大有眾也。同人六二,得中得位而同乎人,同乎人則人亦親之,故曰同人親也。
 ○ 潘氏夢旂曰:物盛則多故,旅寓則少親。
【離上而坎下也。】
 〖本義〗火炎上,水潤下。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本義〗不處,行進之義。
 〖集說〗
 ○ 龔氏原曰:柔為君,故大有則眾。柔為臣,故小畜則寡。
 〖案〗寡者,一陰雖得位而畜眾陽,其力寡也。不處者,一陰不得位而行乎眾陽之中,不敢寧處也。
【需,不進也。訟,不親也。】
 〖集說〗
 ○ 李氏舜臣曰:乾上離下為同人,火性炎上而趨乾,故曰同人親也。乾上坎下為訟,水性就下,與乾違行,故不親也。
【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正也。既濟,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本義〗自大過以下,卦不反對,或疑其錯簡。今以韻協之,又似非誤,未詳何義。
 〖集說〗
 ○ 韓氏伯曰:剛柔失位,其道未濟,故曰窮也。
 ○ 《朱子語類》云:女待男而行,所以為漸。
 ○ 又云:《雜卦》以乾為首,不終之以他卦,而必終之以夬者,蓋夬以五陽決一陰,決去一陰,則復為純乾矣。
 ○ 項氏安世曰:大過之象,本末俱弱,而在《雜卦》之終。聖人作易,示天下以無終窮之理,教人以撥亂反正之法,是故原其亂之始生於姤,而極其勢之上窮於夬,以示微之當防,盛之不足畏。自夬而乾,有終而復始之義也。
 ○ 又曰:自大過以下,特皆以男女為言,至夬而明言之曰君子小人,然則聖人之意,斷可識矣。
 ○ 胡氏炳文曰:《本義》謂自大過以下,或疑其錯簡,以韻協之,又似非誤。愚竊以為「雜物撰德,非其中爻不備」,此蓋指中四爻互體而言也。先天圖之左,互復、頤、既濟、家人、歸妹、睽、夬、乾八卦,右互姤、大過、未濟、解、漸、蹇、剝、坤八卦,此則於右取姤大過未濟漸四卦,於左取頤既濟歸妹夬四卦,各舉其半,可兼其餘矣。始於乾,終於夬,夬之一陰决盡則為乾也。
折中
369500折中序【御纂周易折中序】
  御纂周易折中序
  易學之廣大悉備,秦漢而後,無復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來,周邵程張,闡發其奧,唯朱子兼象數天理,違眾而定之,五百餘年無復同異。宋元明至於我朝,因先儒已開之微旨,或有議論已見,漸至啓後人之疑。朕自弱齡,留心經義,五十餘年,未嘗少輟。但知諸書大全之駁雜,奈非專經之純熟。深知大學士李光地素學有本,易理精詳,特命修《周易折中》,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眾儒之考定,與通經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越二寒暑,甲夜披覽,片字一畫,斟酌無怠,康熙五十四年春告成而傳之天下後世,能以正學為事者,自有所見歟!
  康熙五十四年春三月十八日
折中
369600折中開列【奉旨開列】
【奉旨開列】
  御纂周易折中總裁校對分脩校錄監造諸臣職名
【總裁】
  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臣 李光地
  御前校對
  翰林院侍講 臣 魏廷珍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脩 臣 何國宗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脩 臣 吳孝登
  翰林院庶吉士 臣 梅瑴成
  舉人 臣 王蘭生
【南書房校對】
  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 臣 蔣廷錫
  翰林院侍講學士 臣 張廷玉
  翰林院侍講學士 臣 陳邦彥
  翰林院侍讀 臣 趙熊詔
  候補翰林院侍講 臣 楊名時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脩 臣 王圖炳
  翰林院編脩 臣 儲在文
  翰林院檢討 臣 胡煦
  翰林院庶吉士 臣 何焯
  戶部主事 臣 李鼎徵
  進士 臣 蔣杲
  舉人 臣 陳萬策
  貢生候選知縣 臣 王之銳
  監生 臣 陳汝楫
  生員 臣 李清植
  生員 臣 郭珣
  生員 臣 李璣
【武英殿校對】
  翰林院編脩 臣 張起麟
  翰林院編脩 臣 徐用錫
  舉人 臣 成文
【武英殿繕寫】
  翰林院編撰 臣 王世琛
  翰林院編脩 臣 嵇曾筠
  翰林院編脩 臣 蔣漣
  翰林院編脩 臣 徐葆光
  翰林院編脩 臣 劉於義
  翰林院編脩 臣 潘允敏
  翰林院編脩 臣 狄貽孫
  翰林院編脩 臣 薄海
  翰林院編脩 臣 任蘭枝
  翰林院檢討 臣 陳世侃
  原任光祿寺署丞 臣 伊都立
  候補翰林院待詔 臣 曹曰瑛
  留京食俸知縣 臣 王曾期
  進 士 臣 張榮源
【在館校對繕寫】
  翰林院編脩 臣 繆沅
  翰林院編脩 臣 李鍾僑
  原任翰林院編脩 臣 程夢星
  翰林院檢討 臣 張照
  翰林院檢討 臣 董宏
  原任內閣中書 臣 閻詠
【武英殿監造】
  總監造兼佐領 臣 張常住
  總監造 臣 李國屏
  監造兼驍騎校 臣 巴實
  監造 臣 神保
折中
369700折中引用【引用姓氏】
【引用姓氏】
【漢】
  董氏 仲舒
  孔氏 安國 子國
  司馬氏 遷 子長
  京氏 房 君明
  劉氏 向 子政
  揚氏 雄 子雲
  班氏 固 孟堅
  馬氏 融 季長
  服氏 虔 子慎
  荀氏 爽 慈明 一名諝
  鄭氏 元 康成
  宋氏 衷 仲子 一作忠
  虞氏 翻 仲翔
  陸氏 績 公紀
  王氏 肅 子邕
  姚氏 信 徳祐
  王氏 弼 輔嗣
  翟氏 子元 未詳世次,見荀爽九家易,今附於此。
【晉】
  干氏 寳 令升
  范氏 長生 蜀才 一名賢
  韓氏 伯 康伯
【齊】
  沈氏 驎士 雲禎
【北魏】
  關氏 朗 子明
【隋】
  王氏 通 仲淹 文中子
【唐】
  陸氏 元朗 徳明
  孔氏 穎達 仲達 一作沖遠
  房氏 喬 元齡
  侯氏 行果 李鼎祚集觧作侯果
  陸氏 贄 敬輿
  韓氏 愈 退之
  王氏 凱沖
  崔氏 憬 以上二人未詳世次,見李鼎祚集觧,今附於此。
  李氏 鼎祚
  陸氏 希聲 君陽遯叟
  劉氏 蛻 復愚
【宋】
  王氏 昭素 酸棗
  句氏 微
  代氏 淵 仲顏
  范氏 仲淹 希文
  劉氏 牧 長民
  胡氏 瑗 翼之 安定
  王氏 逢 會之
  石氏 介 守道 徂徠
  歐陽氏 脩 永叔 廬陵
  蘇氏 舜欽 子美
  周子 敦頤 茂叔 濂溪
  邵子 雍 堯夫 康節
  王氏 安石 介甫 臨川
  司馬氏 光 君實 涑水
  張子 載 子厚 橫渠
  程子 顥 伯淳 明道
  程子 頤 正叔 伊川
  蘇氏軾 子瞻 東坡
  呂氏 大臨 與叔 藍田
  楊氏 繪 元素
  陸氏 佃 農師
  沈氏 括 存中
  晁氏 說之 以道 嵩山
  龔氏 原 深父 括蒼
  薛氏 溫其
  盧氏
  集氏 以上三人未詳世次,見房審權義海,今附於此。
  謝氏 良佐 顯道 上蔡
  游氏 酢 定夫 廣平
  楊氏 時 中立 龜山
  尹氏 焞 彥明 和靖
  郭氏 忠孝 立之 兼山
  耿氏 南仲 希道 開封
  李氏 元量
  閻氏 彥升
  李氏 彥章 元達
  李氏 開 去非 小舟
  張氏 浚 徳遠 紫巖
  劉氏 子翬 彥沖 屏山
  鄭氏 剛中 亨仲
  沈氏 該 守約
  朱氏 震 子發 漢上
  郭氏 雍 子和 白雲
  程氏 迥 可久 沙隨
  鄭氏 東卿 少梅 合沙
  鄭氏 汝諧 舜舉 東谷
  楊氏 萬里 庭秀 誠齋
  蘭氏 廷瑞 惠卿
  馮氏 當可 時行 縉雲
  王氏 宗傳 景孟 童溪
  林氏 栗 黃中
  袁氏 樞 機仲 梅巖
  鄭氏 樵 漁仲 夾漈
  朱子 熹 元晦 紫陽
  張氏 栻 敬夫 南軒
  呂氏 祖謙 伯恭 東萊
  陸氏 九淵 子靜 象山
  李氏 舜臣 子思 隆山
  項氏 安世 平父 平庵
  易氏 祓 彥章 山齋
  趙氏 彥肅 子欽 復齋
  蔡氏 元定 季通 西山
  陳氏 淳 安卿 北溪
  黃氏 榦 直卿 勉齋
  董氏 銖 叔重 磐澗
  陳氏 埴 器之 潛室
  楊氏 簡 敬仲 慈湖
  蔡氏 淵 伯靜 節齋
  李氏 過 季辨 西溪
  馮氏 椅 儀之 厚齋
  毛氏 璞 伯玉
  柴氏 中行 與之
  真氏 徳秀 希元 西山
  魏氏 了翁 華父 鶴山
  趙氏 汝騰 茂實
  趙氏 汝楳
  李氏 心傳 微之 秀巖
  劉氏 彌劭 壽翁 習靜
  錢氏 時 子是 融堂
  饒氏 魯 仲元 雙峯
  稅氏 與權 巽父
  潘氏 夢旂 天錫
  楊氏 文煥 彬夫 釋褐
  徐氏 幾 子與 進齋
  翁氏 泳 永叔 思齋
  丘氏 富國 行可 建安
  吳氏 綺 終畝
  田氏 疇 興齋 雲閒
  徐氏 直方 立大 古為
  陳氏 友文 隆山
  王氏 應麟 伯厚 深寧叟
  吳氏 應回
  鄭氏 湘鄉
  陳氏
  劉氏
  董氏
  楊氏
  鄭氏 以上五人未詳世次,或失其名字,今附於此。
【金】
  單氏 渢
  雷氏 思 西仲
【元】
  許氏 衡 平仲 魯齋
  李氏 簡 蒙齋
  王氏 申子 巽卿 秋山
  熊氏 朋來 與可
  胡氏 方平 師魯 玉齋
  吳氏 澄 幼清 草廬 臨川
  龔氏 煥 幼文 泉峯
  胡氏 允 潛齋
  齊氏 夢龍 覺翁 節初
  胡氏 一桂 庭芳 雙湖
  鮑氏 雲龍 景翔 魯齋
  徐氏 之祥 麒父 方塘
  胡氏 炳文 仲虎 雲峯
  張氏 清子 希獻 中溪
  熊氏 良輔 任重 梅邊
  萬氏 善 明復
  余氏 芑舒 徳新 息齋
  龍氏 仁夫 觀復
  黃氏 瑞節 觀樂
  董氏 真卿 季真 番陽
  保氏 八 公孟 普庵
  俞氏 琰 玉吾 石澗
【明】
  梁氏 寅 孟敬 石門
  蔣氏 悌生 仁叔
  薛氏 瑄 徳溫 敬軒
  劉氏 定之 主靜 保齋
  胡氏 居仁 叔心 敬齋
  蔡氏 清 介夫 虛齋
  邵氏 寳 國賢 二泉
  林氏 希元 懋貞 次厓
  陳氏 琛 思獻 紫峯
  余氏 本 子華
  金氏 賁亨 汝白
  豐氏 寅初 復初
  葉氏 良佩 敬之
  姜氏 寳 廷善 鳳阿
  楊氏 時喬 宜遷 止庵
  歸氏 有光 熙甫 震川
  趙氏 玉泉
  沈氏 一貫 肩吾 蛟門
  錢氏 一本 國瑞 啟新
  唐氏 鶴徵 元卿 凝庵
  高氏 萃
  蘇氏 濬 君禹 紫溪
  顧氏 憲成 叔時 涇陽
  鄭氏 維嶽 孩如
  姚氏 舜牧 虞佐 承庵
  潘氏 士藻 去華 雪松
  高氏 攀龍 存之 景逸
  許氏 聞至 長聖
  焦氏 竑 弱侯 澹漪
  陸氏 銓 君啟
  來氏 知徳 矣鮮 瞿唐
  章氏 潢 本清
  江氏 盈科 楚餘 綠蘿
  方氏 時化 雨若
  楊氏 啓新 文源
  趙氏 光大
  陸氏 振奇 庸成
  繆氏 昌期 當時 西谿
  方氏 應祥 孟旋
  陳氏 仁錫 明卿
  張氏 振淵 彥陵
  谷氏 家杰 拙侯
  喬氏 中和 還一
  何氏 楷 元子
  黃氏 淳耀 蘊生 陶庵
  錢氏 志立 爾卓
  趙氏 振芳 胥山
  徐氏 在漢 天章 寒泉
  顧氏 象徳 善伯
  錢氏 澄之 幼光
  吳氏 曰慎 徽仲 敬齋
  葉氏 爾瞻
  汪氏 砥之
  程氏 敬承
  張氏 雨若
  孫氏 質卿
  吳氏 一源
  汪氏 咸池
  盧氏 中庵
  郭氏 鵬海
  游氏 讓溪 以上十人未詳世次,或失其名字,今附於此。
折中
369800折中凡例【凡例】
【御纂周易折中凡例】
  一 《易經》二篇、《傳》十篇,在古元不相混。費直、王弼乃以傳附經,而程子從之。至呂大防、晁說之、呂祖謙諸儒,以為應復其舊。朱子《本義》所據者,祖謙本也。明初程傳朱義並用,而以世次,先程後朱,故脩《大全》書,破析《本義》而從《程傳》之序。今案:易學當以朱子為主,故列《本義》於先,而經傳次第,則亦悉依《本義》原本,庶學者由是以復見古經,不至習近而忘本也。
  一 諸儒所論易書,作述傳授,以及易理之奧,易義之綱,學者讀易之方,說者同異之概,皆後學所宜先知也。《大全》有綱領一篇,止存程朱之說。今案:周子、張子、邵子,皆於易理精邃,雖無說經全書,而大義微言,往往獨得。又歷代諸儒,敘述源流,講論指趣,其說皆不可廢,並以世次,義類,敘為三篇。不獨與程朱之言,互相發明,亦以見程朱之書,有源有委。合古今以為公,非夫師心立異者比也。
  一 易辭有義例,據夫子《彖傳》、《象傳》求之,皆可推見。自王氏《略例》以後,諸儒皆有發明,而未詳備,今稍為之臚列分析,示學者觀象玩辭之要。蓋全經之大凡,故與綱領並敘卷首。
  一 《大全》書所采諸家之說,惟宋元為多。今所收,上自漢晉,下迄元明,使二千年易道淵源,皆可覽見。列《朱義》於前者,易之本義,朱子獨得也,程傳次之者。易之義理,程子為詳也。二子實繼四聖而有作,故以其書系經後。其餘漢晉唐宋元明諸儒,所得有淺深,所言有粹駁,並采其有益於經者,又系朱程之後。其或所言與朱程判然不合,而亦可以備一說,廣多聞者,別標為附錄以終之。稽異闕疑,用俟後之君子,是亦朱子之志也。
  一 漢晉間說易者,大抵皆淫於象數之末流,而離其宗。故隋唐後惟王弼孤行,為其能破互卦、納甲、飛伏之陋,而專於理以譚經也。然弼所得者,乃老莊之理,不盡合於聖人之道,故自程傳出而弼說又廢。今案:溺於象數而支離無根者,固可棄矣。然易之為書,實根於象數而作,非他書專言義理者比也。但自焦贛、京房以來,穿鑿太甚,故守理之儒者,遂鄙象數為不足言。至康節邵子,其學有傳,所發明圖卦蓍策,皆易學之本根,豈可例以象數目之哉?故朱子表章推重,與程子並稱。《本義》之作,實參程邵兩家以成書也。後之學者,言理義、言象數,但折中於朱子可矣。近代解經者,猶多拾術數之緒餘,以矜其奇僻,而不知其非數之真也。陳事理之糟粕,而入於迂淺,而不知其失理之妙也。凡若此者,皆刪不錄,以還潔靜精微之舊焉。
  一 朱子之學,出自程子,然文義異同者甚多,諸經皆然,不獨易也。況易則程以為聖人說理之書,而朱以為聖人卜筮之教,其指趣已自不同矣。然程子所說,皆脩齊治平之道,平易精實,有補學者。朱子亦謂所作《本義》簡略,以義理,《程傳》既備故也。今經傳之說,先以《本義》為主,其與《程傳》不合者,則稍為折中。其異同之致,傳義之外,歷代諸儒各有所發明,足以佐傳義所未及者,又參合而研覈之,並為折中,以系於諸說之後。或前人之所未言,朕亦時出已意,參錯其間,鑽仰高堅,何敢自信。庶幾體先賢虛公無我之意,求合乎此理,殊塗同歸之宗云。
  一 《啓蒙》為朱子成書,與《本義》相表裏。今《大全》中所載圖說數條,乃作《本義》時,略撮大要,以冠篇端。卦變一圖,則又因《本義》卦下有以卦變為說者,故作此以明之,與占筮卦變異法,總不若《啓蒙》之詳備也。《大全》以圖說為主,而采《啓蒙》以附其下,且又但采其〈本圖書〉、〈原卦畫〉二篇,至〈明蓍策〉、〈考變占〉二篇,則文既不錄,圖亦不載,但以筮時儀節,及不同法之卦變當之,使學者不見朱子極論象數之全,未免疏略。今以《啓蒙》全編,具載書後,庶幾古人右書左圖之意。朕講學之外,於曆象、《九章》之奧,遊心有年,渙然知其不出易道。故自河洛本原,先後天位置,以至大衍推迎之法,皆稍為摹畫分析,敷暢厥旨,附於《啓蒙》之後,目曰《啓蒙附論》。
  一 夫子十翼以《序卦》、《雜卦》終編,其次第微密,錯雜成章,諸儒置而不講已久。朕因陳希夷反覆九卦之指,而思《序卦》之義,因邵康節四象相交成十六事之言,而悟《雜卦》之根,始知聖意微妙,聖言精深,引而不發,如眾曜之羅列,七緯之交錯,參差淩亂。有待于仰觀推步者之能求其故也。故為《序卦》、《雜卦》明義,次於《啓蒙附論》之後而終編焉。
折中
369900折中提要【周易折中提要】
  臣 等謹按:周易折中二十二卷康熙五十四年
  御纂大學士 臣 李光地等奉命修校。自來講易之家,主理主數,人自為書。明永樂中所修《大全》,援摭不越宋元,殊為陋略。我聖祖仁皇帝,別擇群言。於數則納甲飛伏之謬必斥,於理則老莊空虛之旨必破。觸類引伸,罔非精義。至二經十翼次序,悉還本義之舊。蓋理數之說,至朱子而合。朱子之傳,至是書而大備云。乾隆三十九年九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 紀昀 臣 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 陸費墀
折中
370000折中綱領【綱領一:論作易傳易源流】
【綱領一】
  此篇論作易傳易源流
  《周禮》: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 陸氏德明曰:宓犧氏之王天下,仰則觀於天文,俯則察於地理,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文王拘於羑里,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彖辭》、《象辭》、《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十翼。班固曰: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及秦燔書,易為卜筮之書獨不禁,故傳授者不絕。(《隋書》云: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帷失《說卦》三篇,後河內女子得之。)
  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梁人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漢初言易者本之田生。同授淄川楊何,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及孟喜、梁丘賀,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學焉。
  施讎傳易,授張禹及琅琊魯伯,禹授淮陽彭宣及沛戴崇,伯授太山屯莫如及琅邪邴丹。後漢劉昆受施氏易于沛人戴賓,其子軼。
  孟喜父孟卿善為《禮》、《春秋》。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繁雜,乃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為易章句,授同郡白光及沛翟牧,後漢洼丹、觟陽鴻、任安皆傳孟氏易。
  梁丘賀本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後更事田王孫,傳子臨,臨傳五鹿充宗及琅邪王駿。充宗授平陵士孫張及沛鄧彭祖、齊衡咸。後漢范升傳梁丘易,以授京兆楊政。又潁川張興傳梁丘易,弟子著錄且萬人,子魴傳其業。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房以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曰非也。房為易章句,說長於災異,以授東海段嘉及河東姚平、河南乘宏,皆為郎、博士,由是前漢多京氏學。後漢戴馮、孫期、魏滿並傳之。
  費直傳易,授琅邪王璜,為費氏學。本以古字,號古文易,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文言》解說上下經。漢成帝時,劉向典校書,考易說,以為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義略同,唯京氏為異。向又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三家之《易經》,或脫去「无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
  范氏《後漢書》云:京兆陳元,扶風馬融,河南鄭眾,北海鄭康成,潁川荀爽,並傳費氏易。沛人高相治易,與費直同時,其易亦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母將永,為高氏學。漢初立易楊氏博士,宣帝復立施、孟,梁丘之易,元帝又立京氏易,費、高二家不得立,民間傳之。後漢費氏興而高氏遂微。
  永嘉之亂,施氏、梁丘之易亡,孟、京、費之易,人無傳者,唯鄭康成、王輔嗣所注行於世,而王氏為世所重。其《繫辭》已下,王不注,相承以韓康伯注續之。
  ○ 孔氏穎達曰:《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故孔安國、馬融、王肅、姚信等並云,伏犧得河圖而作易,是則伏犧雖得河圖,復須仰觀俯察,以相參正,然後畫卦。伏犧初畫八卦,萬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繫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雖有萬物之象,其萬物變通之理,猶自未備。故因其八卦而更重之。卦有六爻,遂重為六十四卦也。《繫辭》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是也。
  然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犧重卦,鄭康成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繫辭》,神農之時,已有蓋取益與噬嗑。以此論之,不攻自破。其言神農重卦,亦未為得。今依輔嗣以伏犧既畫八卦,即自重為六十四卦,為得其實。其重卦之意,備在《說卦》,此不具敘。
  伏犧之時,道尚質素,畫卦重爻,足以垂法。後代澆訛,德不如古,爻象不足以為教,故作《繫辭》以明之。
  ○ 按《周禮.大卜》三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杜子春云:《連山》伏犧,《歸藏》黃帝。鄭康成《易贊》及《易論》云: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鄭康成又釋云:《連山》者,象山之出雲,連連不絕;《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無所不備。康成雖有此釋,更無所據之文。先儒因此遂為文質之義,皆繁而無用,今所不取。按《世譜》等群書,神農一曰連山氏,亦曰列山氏,黃帝一曰歸藏氏。既《連山》、《歸藏》並是代號,則《周易》稱周,取岐陽地名。《毛詩》云「周原膴膴」是也。又文王作易之時,正在羑里,周德未興,猶是殷世也,故題周別於殷。以此文王所演,故謂之《周易》,猶《周書》、《周禮》題周以別餘代也。
  ○ 其《周易》繫辭,凡有二說,一說卦辭爻辭,並是文王所作。知者按《繫辭》云:「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又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故史遷云文王囚而演易,即是「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鄭學之徒,並依此說。二以為驗爻辭多是文王後事,按升卦六四「王用亨於岐山」。武王克殷之後,始追號文王為王,若爻辭是文王所制,不應云「王用亨於岐山」。又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武王觀兵之後,箕子始被囚奴,文王不宜豫言「箕子之明夷」。又《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云:吾乃知周公之德。周公被流言之謗,亦得為憂患也。驗此諸說,以為卦辭文王,爻辭周公。馬融、陸績等並同此說,今依而用之。所以只言三聖,不數周公者,以父統子業故也。然則易之爻辭、蓋亦是文王本意,故但言文王也。
  ○ 其《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儒更無異論。但數十翼亦有多家。既文王《易經》本分為上下二篇,則區域各別,《彖》、《象》釋卦,亦當隨經而分。故一家數十翼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之徒,並同此說,今亦依之。
  ○晁氏說之曰:《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施孟梁邱三家。顏師古曰: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是則《彖》、《象》、《文言》、《繫辭》始附卦爻而傳於漢,與先儒謂費直專以《彖》、《象》、《文言》參觧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其初費氏不列學官,惟行民間。至漢末,陳元鄭康成之徒學費氏,古十二篇之易遂亡。
  孔穎達又謂:輔嗣之意象本釋經,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亂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與古經始變於費氏,而卒大亂於王弼。惜哉!奈何後之儒生,尤而效之。杜預分《左氏傳》於經,宋衷、范望輩散《太玄》贊與測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觀其初,乃如古文《尚書》司馬遷、班固序傳。揚雄《法言》序篇云:爾今民間法言列序篇於其篇首,與學官書不同,概可見也。唐李鼎祚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則又效小王之過也。劉牧云:小象獨乾不係於爻辭,尊君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係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
  ○ 朱子門人問:伏犧始畫八卦,其六十四者,是文王後來重之邪?抑伏犧已自畫邪?看先天圖,則有八卦便有六十四,疑伏犧已有畫矣。曰:《周禮》言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便見不是文王漸畫。又問:然則六十四卦名,是伏犧元有,抑文王所立?曰:此不可考。子善問:據十三卦所言,恐伏犧時已有。曰:十三卦所謂蓋取諸離、蓋取諸益者,言結繩而為網罟,有離之象,非觀離而始有此也。
  ○ 古文《周易》經傳十二篇,東萊呂祖謙伯恭父之所定,而《音訓》一篇,則其門人金華王莘叟所筆受也。某嘗以為易經本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訓戒,故其言雖約,而所包甚廣。夫子作傳,亦略舉其一端,以見凡例而已。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玩心全經,而遽執傳之一端,以為定說。於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用,反有所局,而無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某蓋病之,是以三復伯恭父之書而有發焉,非特為其章句之近古而已也。
  ○呂氏祖謙曰:漢興,言易者六家,獨費氏傳古文易,而不立於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无咎、悔亡,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真孔氏遺書也。東京馬融、鄭康成皆為費氏學,其書始盛行。今學官所列王弼易,雖宗莊老,其書固鄭氏書也。費氏易在漢諸家中最近古,最見排擯,千載之後,巋然獨存,豈非天哉!自康成、輔嗣合《彖》、《象》、《文言》於經,學者遂不見古本。近世嵩山晁氏編《古周易》,將以復於其舊。而其刊補離合之際,覽者或以為未安。祖謙謹因晁氏書參考傳記,復定為十二篇。篇目卷帙,一以古為斷。
  ○文王卦下之辭謂之「彖」,孔子序述其「彖」之意而已,故名其篇曰《彖》。使文王卦下之辭不謂之《彖》,孔子何為言「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爻下辭謂之「象」,爻辭多文王後事,故諸說皆以為爻辭出於周公。大象,卦畫是也。天地水火雷風山澤,觀卦畫則見其象也。《大象》之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之類;《小象》,釋周公之辭,如「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之類,皆象之傳也。經,文王周公所作也。傳,孔子所作也。司馬談《論六經要指》引「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謂之「易大傳」。班固謂孔子晚而學易,讀之韋編三絶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前漢六經與傳皆别行,至後漢諸儒作註,始合經傳為一耳。魏高貴鄉公問博士淳于俊曰:今《彖》、《象》不連經文而注連之,何也?俊對曰:鄭康成合《彖》、《象》於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了,孔子恐其與文王相亂,是以不合。則鄭未注六經之前,《彖》、《象》不連經文矣。自鄭康成合《彖》、《象》於經,故加「彖曰」、「象曰」以别之,諸卦皆然。
  ○稅氏與權曰:按呂汲公元豐王戌昉刻《周易》古經十二篇於成都學官,景迂晁生建中靖國辛巳并為八篇,號《古周易》,繕寫而藏於家。巽巖李文簡公紹興辛未謂北學各有師授,經名從呂,篇第從晁,而重刻之。逮淳熙壬寅,新安朱文公表出東萊呂成公《古文周易經傳音訓》,迺謂編古易自晁生始。豈二公或不見汲公蜀本與?然成公則議晁生並上下經為非,而文公《易本義》,則篇第與汲公脗合。
  ○王氏應麟曰:《說卦釋文》引《荀爽九家集解》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隋、唐《志》十卷,唯《釋文序錄》列九家名氏,云不知何人所集,稱荀爽者,以為主故也。其序有荀爽、京房、馬融、鄭康成、宋衷、虞翻、陸績、姚信、翟子玄為《易義》,注內又有張氏,朱氏,並不詳何人。荀悅《漢紀》云,馬融著《易解》,頗生異說。爽著《易傳》,據爻象承應陰陽變化之義,以十篇之文解說經意。由是兗豫言易者,咸傳荀氏學,今其說見於李鼎祚《集解》。
折中
370100折中綱領【綱領二:論易道精媼、經傳義例】
【綱領二】
  此篇論易道精媼、經傳義例
  ○ 司馬氏遷曰: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
  ○ 班氏固曰:六藝之文,《樂》以和神,《詩》以正言,《禮》以明體,《書》以廣聽,《春秋》以斷事。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 王氏弼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剛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自統而尋之,物雖眾,則知可以執一御也。由本以觀之,義雖博,則知可以一名舉也。故舉卦之名,義有主矣。「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一卦五陽而一陰,則一陰為之主。五陰而一陽,則一陽為之主。夫陰之所求者陽也,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苟一焉,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陰苟只焉,五陽何得不同而從之?故陰爻雖賤,而為一卦之主者,處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遺爻而舉二體者,卦體不由乎爻也。繁而不憂亂,變而不憂惑,約以存博,簡以濟眾,其唯《彖》乎!
  ○ 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變者何也?情僞之所為也。是故「情僞相感」,遠近相追,愛惡相攻,屈伸相推。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哉!是故卦以存時,爻以示變。
  ○ 夫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者也。時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辭有險易。一時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時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對,而爻亦皆變。尋名以觀其吉凶,舉時以觀其動靜,則一體之變,由斯見矣。夫應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處之象也。承乘者,逆順之象也;遠近者,險易之象也。內外者,出處之象也;初上者,終始之象也。故觀變動者,存乎應;察安危者,存乎位;辯逆順者,存乎承乘;明出處者,存乎外內。遠近終始,各存其會;辟險尚遠,趣時貴近。比復好先,乾壯惡首。吉凶有時,不可犯也;動靜有適,不可過也。犯時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適,過不在深。觀爻思變,變斯盡矣。
  ○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於象,故可尋言以現象。象生於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於意而存象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於象而存言焉,則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而或者定馬於乾,案文責卦,有馬無乾,則僞說滋漫,難可紀矣。互體不足,遂及卦變。變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喻彌甚。縱復或值,義無所取。蓋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義斯見矣。
  ○ 按象無初上得位失位之文,又《繫辭》但論三五、二四同功異位,亦不及初上,何乎?唯乾上九《文言》云「貴而无位」,需上六云「雖不當位」。若以上為陰位邪,則需上六不得云「不當位」也。若以上為陽位邪,則乾上九不得云「貴而无位」也。陰陽處之,皆云非位,而初亦不說當位失位也。然則初上者,是事之終始,無陰陽定位也。故乾初謂之潛,過五謂之无位,未有處其位而云潛,有位而云无者也。歷觀眾卦,盡亦如之。初上無陰陽定位,亦以明矣。位者,列貴賤之地,待才用之宅也。爻者,守位分之任,應貴賤之序者也。位有尊卑,爻有陰陽。尊者陽之所處,卑者陰之所履也。故以尊為陽位,卑為陰位。去初上而論位分,則三五各在一卦之上,亦何得不謂之陽位?二四各在一卦之下,亦何得不謂之陰位?初上者,體之終始,事之先後也。故位無常分,事無常所,非可以陰陽定也。尊卑有常序,終始無常主,故《繫辭》但論四爻功位之通例,而不及初上之定位也。然事不可無終始,卦不可無六爻,初上雖無陰陽本位,是終始之地也。統而論之,爻之所處則謂之位。卦以六爻為成,則不得不謂之六位時成也。
  ○ 凡《彖》者,統論一卦之體者也。《象》者,各辨一爻之義者也。故履卦六三為兌之主,以應於乾;成卦之體,在斯一爻。故《彖》敘其應,雖危而亨也。《象》則各言六爻之義,明其吉凶之行。去六三成卦之體,而指說一爻之德,故危不獲亨而見咥也。訟之九二,亦同斯義。一卦之體,必由一爻為主,則指明一爻之美,以統一卦之義,大有之類是也。卦體不由乎一爻,則全以二體之義明之,豐卦之類是也。
  ○ 薛收問一卦六爻之義,王氏通曰:「卦也者,著天下之時也。爻也者,傚天下之動也。趨時有六動焉,吉凶悔吝所以不同也。」收曰:「敢問六爻之義?」曰:「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誰能過乎?」
  ○ 孔氏穎達曰: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爲易,取變化之義。鄭康成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周簡子云:「不易者常體之名,變易者相變改之名。」故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作易所以垂教者,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犧乃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中觀萬物之宜,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爲罔罟,以佃以漁,以贍民用,於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其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 乾坤者,陰陽之本始,萬物之祖宗,故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故以坎離為上篇之終也,咸恒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人道之興,必繇夫婦,所以奉承祖宗,為天地之主,故為下篇之始而貴之也。既濟未濟為最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全王道也。以此言之,則上下二篇,文王所定。
  ○ 周子曰:聖人之精,畫卦以示;聖人之縕,因卦以發。卦不畫,聖人之精不可得而見;微卦,聖人之縕殆不可悉得而聞。易何止五經之原,其天地鬼神之奧乎!
  ○ 邵子曰:天變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貞。易之變也,人行而天應之,故吉凶悔吝。易之應也,以元亨為變,則利貞為應。以吉凶為應,則悔吝為變。元則吉,吉則利應之。亨則凶,凶則應之以貞。悔則古,吝則凶,是以變中有應,應中有變也。變中之應,天道也。故元為變,則亨應之;利為變,則應之以貞。應中之變,人事也。故變則凶,應則吉,變則吝,應則悔也。悔者吉之先,而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從天不從人。
  ○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統下三者,有言象,不擬物而直言以明事;有像象,擬一物以明意;有數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類是也。
  ○ 張子曰: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德於卦,雖爻有小大,及繫辭其爻,必告以君子之義。
  ○ 程子曰:有理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數。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必欲窮象之隱微,盡數之豪忽,乃尋流逐末,術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務也,管輅、郭璞之學是也。
  ○ 理無形也,故因象以明理。理見乎辭矣,則可由辭以觀象。故曰: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矣。
  ○ 看易且要知時,凡六爻人人有用,聖人自有聖人用,賢人自有賢人用,眾人自有眾人用,學者自有學者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
  ○ 大抵卦爻始立義,既具聖人。別起義以錯綜之,如春秋前既立例,到後來書得全別一般事,便書得別有意思。若依前例,觀之殊失之也。
  ○ 作易者,自天地幽明,至於昆蟲草木之微,無一而不合。
  ○ 陰之道,非必小人也,其害陽則小人,其助陽成物則君子也。利非不善也,其害義則不善也,其和義則非不善也。
  ○ 《傳序》云: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其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
  ○ 易之為書,卦爻彖象之義備,而天地萬物之情見,聖人之憂天下來世其至矣。先天下而開其物,後天下而成其務。是故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絪縕交感,變化不窮,形一受其生,神一發其智,情僞出焉,萬緒起焉,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業。故易者陰陽之道也,卦者陰陽之物也,爻者陰陽之動也。卦雖不同,所同者奇耦。爻雖不同,所同者九六。是以六十四卦為其體,三百八十四爻互為其用。遠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暫於瞬息,微於動靜。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義焉。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無不包,其用至神而無不存。時固未始有一,而卦亦未始有定象。事固未始有窮,而爻亦未始有定位。以一時而索卦,則拘於無變,非易也。以一事而明爻,則窒而不通,非易也。知所謂卦爻彖象之義,而不知有卦爻彖象之用,亦非易也。故得之於精神之運,心術之動,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然後可以謂之知易也。雖然,易之有卦,易之已形者也。卦之有爻,卦之已見者也。已形已見者,可以言知。未形未見者,不可以名求。則所謂易者果何如哉?此學者所當知也。
  ○ 朱子曰:《漢書》:「《易》本隱以之顯,《春秋》推見至隱。」《易》與《春秋》,天人之道也。易以形而上者,說出在那形而下者上。《春秋》以形而下者,說上那形而上者去。
  ○ 問:易有交易,變易之義如何?曰:交易是陽交於陰,陰交於陽,是卦圖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云云者是也。變易是陽變陰,陰變陽,老陽變為少陰,老陰變為少陽,此是占筮之法,如晝夜寒暑屈伸往來者是也。
  ○ 易是陰陽屈伸,隨時變易,大抵古今有大闔闢,小闔闢,今人說易都無著摸,聖人便於六十四卦,只以陰陽奇耦寫出來,至於所以為陰陽,為古今,乃是此道理。」
  ○ 聖人作易之初,蓋是仰觀俯察,見得盈乎天地之間,無非一陰一陽之理。有是理,則有是象。有是象,則其數便自在這裏。非特河圖洛書為然,而圖書為特巧而著耳。於是聖人因之而畫卦。卦畫既立,便有吉凶在裏。蓋是陰陽往來交錯於其間,其時則有消長之不同。長者便為主,消者便為客。事則有當否之或異,當者便為善,否者便為惡。即其主客、善惡之辨,而吉凶見矣。故曰「八卦定吉凶」。吉凶既決定而不差,則以之立事,而大業自此生矣。此聖人作易,教民占筮,而以開天下之愚,以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事者如此。自伏犧而下,但有此六畫,而未有文字可傳。到得文王、周公,乃繫之以辭,故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大率天下之道,只是善惡而已,但所居之位不同,所處之時既異,而其幾甚微,只為天下之人不能曉會,所以聖人因占筮之法以曉人,使人居則觀象玩辭,動則觀變玩占,不迷於是非得失之途。所以是書夏商周皆用之,其所言雖不同,其辭雖不可盡見,然皆大卜之官掌之,以為占筮之用。自伏犧而文王周公,雖自略而詳,所謂占筮之用則一。蓋即占筮之中,而所以處置是事之理,便在裏了。故其法若粗淺,而隨人賢愚皆得其用。雖是有定象,有定辭,皆是虛說此箇地頭,合是如此處置,初不黏著物上。故一卦一爻,足以包無窮之事,此所以見易之為用,無所不該,無所不徧,但看人如何用之耳。易如鏡相似,看甚物來。都能照得。如所謂潛龍,只是有箇潛龍之象,自天子至於庶人,看甚人來都使得。孔子說作龍德而隱,便是就事上指殺說來。然會看底,雖孔子說也活也無不通。不會看底,雖文王周公說底也死了。須知得他是假託說,是包含說。假託,謂不惹著那事。包含,是說箇影像在這裏,無所不包。
  ○ 易之有象,其取之有所從,其推之有所用,非苟為寓言也。然兩漢諸儒,必欲究其所從,則既滯泥而不通。王弼以來,直欲推其所用,則又疏略而無據。二者皆失之一偏,而不能闕其所疑之過也。且以一端論之,乾之為馬,坤之為牛,《說卦》有明文矣。馬之為健,牛之為順,在物有常理矣。至於案文責卦,若屯之有馬而無乾,離之有牛而無坤,乾之六龍,則或疑於震,坤之牝馬,則當反為乾,是皆有不可曉者。是以漢儒求之《說卦》而不得,則遂相與創為互體、變卦、五行、納甲、飛伏之法。參互以求,而幸其偶合。其說雖詳,然其不可通者,終不可通。其可通者,又皆傅會穿鑿,而非有自然之勢。唯其一二之適然而無待於巧說者,為若可信,然上無所關於義理之本原,下無所資於人事之訓戒,則又何必苦心極力以求於此,而欲必得之哉。故王弼曰:「義苟應健,何必乾乃為馬;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而程子亦曰:「理無形也,故假像以顯義。」此其所以破先儒膠固支離之失,而開後學玩辭玩占之方,則至矣。然觀其意,又似直以易之取象,無復有所自來,但如《詩》之比興,孟子之譬喻而已。如此則是《說卦》之作,為無所與於易。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者,亦剩語矣。故疑其說亦若有未盡者,因竊論之:以為易之取象,固必有所自來,而其為說,必已具於大卜之官,顧今不可復考,則姑闕之。而直據辭中之象,以求象中之意,使足以為訓戒,而決吉凶。如王氏程子,與吾本義之云者,其亦可矣。固不必深求象之所自來,然亦不可直謂假設而遽欲忘之也。
  ○ 易之象似有三樣:有本畫自有之象,如奇畫象陽、耦畫象陰是也。有實取諸物之象,如乾坤六子,以天地雷風之類象之是也。有只是聖人自取象來明是義者,如白馬翰如、載鬼一車之類是也。
  ○ 易有象辭,有占辭,有象占相渾之辭。
  ○ 問:王弼說初上無陰陽定位,如何?曰:伊川說:陰陽奇耦,豈容無也?乾上九「貴而五位」,需上六不當位,乃爵位之位,非陰陽之位,此說最好。
  ○ 易只是為卜筮而作,故《周禮》分明言太卜掌三易:連山、歸藏、周易。古人于卜筮之官,立之凡數人。秦去古未遠,故《周易》亦以卜筮得不焚。今人說易是卜筮之書,便以為辱累了易。見夫子說許多義理,便以為易只是說道理,殊不知其言吉凶悔吝皆有理,而其教人之意無不在也。今人卻道聖人言理,而其中因有卜筮之說,他說理後,說從那卜筮上來作麼?
  ○ 上古之時,民心昧然,不知吉凶之所在。故聖人作易,教之卜筮,使吉則行之,凶則避之。此是開物成務之道。故《繫辭》云:「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正謂此也。初但有占而無文,往往如今之環珓相似耳。今人因《火珠林》起課者,但用其爻而不用其辭,則知古者之占,往往不待辭而後見吉凶。(又云:如左氏所載得屯之比,既不用屯之辭,亦不用比之辭,卻自別推一法。)至文王周公,方作彖爻之辭,使人得此爻者,便觀此辭之吉凶。至孔子,又恐人不知其所以然,故又復逐爻解之。謂此爻所以吉者,謂以中正也。此爻所以凶者,謂不當位也。明明言之,使人易曉耳。至如《文言》之類,卻是就上面發明道理,非是聖人作易,專為說道理以教人也。須見聖人本意,方可學易。
  ○ 聖人作易,本是使人卜筮,以決所行之可否,而因之以教人為善。如嚴君平所謂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臣言依於忠者。故卦爻之辭,只是因依象類,虛設於此,以待叩而決者,使以所值之辭,決所疑之事。似若假之神明,而亦必有是理而後有是辭。理無不正,故其丁寧告戒之辭,皆依於正。天下之動,所以正夫一而不謬於所之也。
  ○ 卦爻之辭,本為卜筮者斷吉凶,而因以訓戒。至《彖》、《象》、《文言》之作,始因其吉凶訓戒之意,而推說其義理以明之。後人但見孔子所說義理,而不復推本文王周公之本意。因鄙卜筮為不足言,而其所以言易者,遂遠於日用之實,類皆牽合委曲,偏主一事而言,無復包含該貫曲暢旁通之妙。若但如此,則聖人當時,自可別作一書,明言義理,以詔後世。何用假託卦象,為此艱深隱晦之辭乎?
  ○ 大抵易之書,本為卜筮而作,故其辭必根於象數,而非聖人己意之所為。其所勸戒,亦以施諸筮得此卦此爻之人,而非反以戒夫卦爻者。近世言易者,殊不如此,所以其說雖有義理,而無情意。雖大儒先生,有所不免。比因玩索,偶幸及此,私竊自慶,以為天啓其衷,而以語人,人亦未見有深曉者。
  ○ 易中都是貞吉,不曾有不貞吉;都是利貞,不曾說利不貞。如占得乾卦,固是大亨,下則云利貞,蓋正則利,不正則不利,至理之權輿,聖人之至教寓其閒矣。大率是為君子設,非小人盜賊所得竊取而用。
  ○ 蔡氏元定曰:天下之萬聲,出於一闔一闢。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天下之萬數,出於一奇一耦。天下之萬象,出於一方一圓。盡起於乾坤二畫。
  ○ 許氏衡曰:初,位之下,事之始也,以陽居之,才可以有為矣,或恐其不安於分也。以陰居之,不患其過越矣,或恐其軟弱昏滯,未足以趨時也。大抵柔弱則難濟,剛健則易行。或諸卦柔弱而致凶者,其數居多。若總言之,居初者,易貞。居上者,難貞。易貞者,由其所適之道多。難貞者,以其所處之位極。故六十四卦初爻多得免咎,而上每有不可救者。始終之際,其難易之不同蓋如此。
  ○ 二與四,皆陰位也,四雖得正,而猶有不中之累,況不得其正乎?二雖不正,而猶有得中之美,況正而得中者乎?四,近君之位也。二,遠君之位也。其勢又不同。此二之所以多譽,四之所以多懼也。二中位,陰陽處之,皆為得中。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謂。具才若此,故於時義為易合。時義既合,則吉可斷矣。
  ○ 卦爻六位,惟三為難處。蓋上下之交,內外之際,非平易安和之所也。
  ○ 四之位近君,多懼之地也。以柔居之,則有順從之美。以剛居之,則有僭逼之嫌。然又須問,居五者,陰邪陽邪?以陰承陽,則得於君而勢順。以陽承陰,則得於君而勢逆。勢順則無不可也,勢逆則尤忌上行,而凶咎必至。以陽承陽,以陰承陰,皆不得於君也。然陽以不正而有才,陰以得正而無才,故其勢不同。有才而不正,則貴於寡欲,故乾之諸四,多得免咎。無才而得正,則貴乎有應,故艮之諸四,皆以有應為優,無應為劣。獨坤之諸四,能以柔順處之,雖無應援,亦皆免咎。此又隨時之義也。
  ○ 五,上卦之中,乃人君之位也。諸爻之德,莫精於此。能首出乎庶物,不問何時,克濟大事。《傳》謂五多功者此也。
  ○ 上,事之終,時之極也。其才之剛柔,內之應否,雖或取義,然終莫及上與終之重也。是故難之將出者,則指其可由之方。事之既成者,則示以可保之道。義之善或不必勸,則直云其吉也。勢之惡或不可解,則但言其凶也。質雖不美,而冀其或改焉,則猶告之。位雖處極,而見其可行焉,則亦諭之。大抵積微而盛,過盛而衰,有不可變者,有不能不變者。《大傳》謂「其上易知」,豈非事之已成乎?
  ○ 胡氏一桂曰:上下體雖相應,其實陽爻與陰爻應,陰爻與陽爻應,若皆陽皆陰,雖屬相應之位,則亦不應矣。然事固多變,動在因時,故有以有應而得者,有以有應而失者,亦有以無應而吉者,有以無應而凶者,斯皆時事之使然,不可執一而定論也。至若比五以剛中,上下五陰應之;大有五以柔中,上下五陽應之;小畜四以柔得位,上下五剛亦應之,又不以六爻之應例論也。
  ○ 六十四卦皆以五為君位者,此易之大略也。其間或有居此位而非君義者,有居他位而有君義者,斯易之變,不可滯於常例。
  ○ 胡氏炳文曰:易卦之占,亨多,元亨少。爻之占,吉多,元吉少。元亨,大善而亨。元吉,大善而吉也。人之行事,善百一,大善千一,故以元為貴。然茲事也,請論心之初,善不善皆自念慮之微處,充之即是此善之最大處。蓋有一豪之不善,非元也。有一息之不善,非元也。
  ○ 吳氏澄曰:時之為時,莫備於易。程子謂之隨時變易以從道。夫子《傳》六十四《彖》,獨於十二卦發其凡,而贊其時與時義、時用之大,一卦一時,則六十四時不同也。一爻一時,則三百八十四時不同也。始於乾之乾,終於未濟之未濟,則四千九十六時,各有所值。引而伸,觸類而長,時之百千萬變無窮,而吾之所以時其時者,則一而已。
  ○ 薛氏瑄:六十四卦,只是一奇一耦。但因所遇之時,所居之位不同,故有無窮之事變。如人只是一動一靜,但因時位不同,故有無窮之道理。此所以為易也。
  ○ 蔡氏清曰:乾卦卦辭,只是要人如乾。坤卦卦辭,只是要人如坤,至如蒙、蠱等卦,則又須反其義。此有隨時而順之者,有隨時而制之者。易道只是時。時則有此二義,在學者細察之。
  ○ 周公之繫爻辭,或取爻德,或取爻位,又或取本卦之時與本爻之時,又或兼取應爻,或取所承、所乘之爻。有承、乘、應與時位兼取者,有僅取其一二節者,又有取一爻為眾爻之主者。大概不出此數端。
折中
370200折中綱領【綱領三:此篇論讀易之法及諸家醇疵】
【綱領三】
  (此篇論讀易之法及諸家醇疵)
  ○ 王氏通曰:易之憂患,業業焉,孜孜焉。其畏天憫人,思及時而動乎!繁師玄曰:遠矣!吾觀易之道何其難乎!曰:有是夫!終日乾乾可也。
  ○ 劉炫問易,曰:聖人於易,沒身而已,況吾儕乎?炫曰:吾談之於朝,無我敵者。不荅。退謂門人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 北山黃公善醫,先寢食而後針藥。汾陰侯生善筮,先人事而後說卦。
  ○ 邵子曰: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是為知易。孟子之言,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但人見之者鮮耳。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如孟子,可謂善用易者也。
  ○ 程子曰:觀易須看時,然後觀逐爻之才。一爻之中,常包函數意,聖人常取其重者而為之辭。亦有易中言之已多,取其未嘗言者,又有且言其時,不及其爻之才者。皆臨時參考,須先看卦,乃看得辭。
  ○ 古之學者,皆有傳授。如聖人作經,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義理,不可治經。蓋不得傳授之意云爾。如《繫辭》本欲明易,若不先求卦義,則看《繫辭》不得。
  ○ 易須是默識心通,只窮文意,徒費力。
  ○ 朱子曰:看易須是看他卦爻未畫以前,是怎模樣,卻就這上見得他許多卦爻象數,是自然如此,不是杜撰。且《詩》則因風俗世變而作,《書》則因帝王政事而作。易初未有物,只是懸空說出。當其未有卦畫,則渾然一太極。在人則是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一旦發出,則陰陽吉凶,事事都有在裏面。人須是就至虛靜中,見得這道理周遮通瓏方好。若先靠定一事說,則滯泥不通,所謂「潔靜精微易之教也」。
  ○ 經書難讀,而此經為尤難。蓋末開卷時,已有一重象數大概功夫。開卷之後,經文本意,又多被先儒硬說殺了,令人看得意思局促,不見本來「開物成務」活法。
  ○ 易不比《詩》《書》,他是說盡天下後世無窮無盡底事理,只一兩箇字,便是一箇道理。人須是經歷天下許多事變,讀易方知各有一理,精審端正。今既未盡經歷,非是此心大段虛明寧靜,如何見得?
  ○ 看易若是靠定象去看,便滋味長。若只憑地懸空看,也沒甚意思。又曰:說易「得其理,則象數在其中」,固是如此。然泝流以觀,卻須先見象數的當下落,方說得理不走作。不然,事無實證,則虛理易差也。
  ○ 今人讀易,當分為三等。看伏犧之易,如未有許多《彖》、《象》、《文言》說話,方見得易之本意,只是要作卜筮用。及文王周公分為六十四卦,添入乾「元亨利貞」,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已是文王周公自說出一般道理了。然猶是就人占處說。如占得乾卦,則大亭而利於正耳。及孔子繫易,作《彖》、《象》、《文言》,則以「元亨利貞」為乾之四德。
【以上論讀易。】
  ○ 孔氏穎達曰:龍出於河,則八卦宣其象。麟傷於澤,則十翼彰其用。業資幾聖,時歷三古。及秦亡金鏡,未墜斯文。漢理珠囊,重興儒雅。其傳易者,西都則有丁、孟、京、田,東都則有荀、劉、馬、鄭。大體更相祖述,非有絕倫。唯魏世王輔嗣之注,獨冠古今。所以江左諸儒,並傳其學,河北學者,罕能及之。其江南義疏,十有餘家,皆辭尚虛玄,義多浮誕。原夫易理難窮,雖復玄之又玄,至於垂範作則,便是有而教有。若論住內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說,斯乃義涉於釋氏,非為教於孔門也。
  ○ 程子曰:邵堯夫先生之學,得之於李挺之。挺之得之穆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陳圖南先生。遡其源流,遠有端緒。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見矣。而先生淳一不雜,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
  ○ 尹氏焞曰;伊川先生踐履盡易,其作傳只是因而寫成。熟讀玩味,即可見矣。
  ○ 朱子門人問「當期」,曰:易卦之位,震東、離南、兌西、坎北者為一說,十二辟卦分屬十二辰者為一說。及焦延壽為卦氣直日之法,乃合二說而一之。既以八卦之震離兌坎二十四爻直四時,又以十二辟卦直十二月。且為分四十八卦為之公侯卿大夫,而六日七分之說生焉。若以八卦為主,則十二卦之乾不當為巳之辟。坤不當為亥之辟,艮不當侯於申酉,巽不當侯於戌亥。若以十二卦為主,則八卦之乾不當在西北,坤不當在西南,艮不當在東北,巽不當在東南。彼此二說,互為矛盾。且其分四十八卦為公侯卿大夫,以附於十二辟卦,初無法象,而直以意言,本已無所據矣。不待論其減去四卦二十四爻,而後可以見其失也。揚雄《太玄》次第,乃是全用焦法。其八十一首,蓋亦去其震離兌坎者,而但擬其六十卦耳。諸家於八十一首,多有作擬震離兌坎者。近世許翰始正其誤。至立踦贏二贊,則正以七百二十九贊,又不足乎六十卦六日七分之數而益之。恐不可反據其說,以正焦氏之說也。
  ○ 先天圖非某之說,乃康節之說。非康節之說,乃希夷之說。非希夷之說,乃孔子之說。但當日諸儒既失其傳,而方外之流,陰相付授,以為丹竈之術。至希夷、康節,乃反之於易,而後其說始得復明於世。
  ○ 問:伊川易說理太多。曰:伊川言聖人有聖人用,賢人有賢人用。若一爻只作一事,則三百八十四爻,止作得三百八十四事也。說得極好,然他解,依舊是三百八十四爻,止作得三百八十四事用也。
  ○ 《詩》《書》略看訓詁,解釋文義,令通而已。卻只玩味本文,其道理只在本文。下面小字儘說,如何會過得他?若《易傳》卻可脫去本文。程子此書平淡地漫漫委曲,說得更無餘蘊,不是那敲磕逼匝出底義理,平鋪地放在面前,只如此等行文,亦自難學,如其他峭拔雄健之文卻可作,若《易傳》淡底文字,如何可及?
  ○ 問《易傳》大概將三百八十四爻作人說,恐通未盡否?曰:也是。即是不可裝定作人說,看占得如何。有就事言者,有以位言者。以吉凶言之則為事,以終始言之則為時,以高下言之則為位,隨所作而看皆通。《繫辭》云:「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豈可裝定作人說?
  ○ 此書近細讀之,恐《程傳》得之已多,但不合全說作義理,不就卜筮上看,故其說有無頓著處耳。今但作卜筮看,而以其說推之,道理自不可易。
  ○ 自秦漢以來,考象辭者,泥於術數,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談義理者,淪於空寂,而不適乎仁義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以承三聖,不同於法而同於道者,則唯伊川先生程氏之書而已。
  ○ 老蘇說易,專得於「愛惡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三句。他把這六爻,似那累世相讎相殺底人相似看。這一爻攻那一爻,這一畫克那一畫,全不近人情。東坡見他恁地太粗疎,卻添得些佛老在裏面,其書自作兩樣。
  ○ 王氏應麟曰:以義理解易,自王弼始,何晏非弼比也。清談亡晉,衍也,非弼也:范甯以王弼何晏並言,過矣。
  ○ 程子言易,謂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朱子以為先見象數,方說得理。不然,事無實證,則虛理易差。愚嘗觀顏延之《庭誥》云:馬、陸得其象數,取之於物;荀、王舉其正宗,得之於心。其說以荀王為長。李泰發亦謂,一行明數而不知其義,管輅明象而不通其理。蓋自輔嗣之學行,而象數之說隱。然義理象數,一以貫之,乃為盡善。
  以上論諸家說易。
折中
370300折中義例【義例】
【時】
  消息盈虛之謂時,泰、否、剝、復之類是也。又有指事言者,訟、師、噬嗑、頤之類是也。又有以理言者,履、謙、咸、恒之類是也。又有以象言者,井、鼎之類是也。四者皆謂之時。
【位】
  貴賤上下之謂位。王弼謂中四爻有位,而初上兩爻無位,非謂無陰陽之位也,乃謂爵位之位耳。五君位也,四近臣之位也。三雖非近,而位亦尊者也。二雖不如三四之尊,而與五為正應者也。此四爻皆當時用事,故謂之有位。初上則但以時之始終論者為多,若以位論之,則初為始進而未當事之人,上為既退而在事外之人也,故謂之無位。然此但言其正例耳,若論變例,則如屯、泰、復、臨之初,大有、觀、大畜、頤之上,皆得時而用事,蓋以其為卦主故也。五亦有時不以君位言者,則又以其卦義所取者,臣道不及於君故也。故朱子云:常可類求,變非例測。
【德】
  剛柔中正不中正之謂德。剛柔各有善不善,時當用剛,則以剛為善也;時當用柔,則以柔為善也。惟中與正,則無有不善者。然正尤不如中之善,故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則無不正也。六爻當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則吉者獨多,以此故爾。
【應、比】
  應者,上下體相對應之爻也。比者,逐位相比連之爻也。易中比應之義,惟四與五比,二與五應為最重。蓋以五為尊位,四近而承之,二遠而應之也。然近而承者,則貴乎恭順小心,故剛不如柔之善。遠而應者,則貴乎強毅有為,故柔又不如剛之善。夫子曰:「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夫言柔之道不利遠,可見剛之道不利近矣。又可見柔之道利近,剛之道利遠矣。夫子此條,實全易之括例。
  凡比與應,必一陰一陽,其情乃相求而相得。若以剛應剛,以柔應柔,則謂之無應。以剛比剛,以柔比柔,則亦無相求相得之情矣。
  以此例推之,易中以六四承九五者,凡十六卦,皆吉。比曰「外比於賢」,小畜曰「有孚惕出」,觀曰「利用賓于王」,坎曰「納約自牖」,家人曰「富家」,益曰「中行告公從」,井曰「井甃无咎」,漸曰「或得其桷」,巽曰「田獲三品」,渙曰「渙其群元吉」,節曰「安節亭」,中孚曰「月幾望」,皆吉辭也。惟屯、需與蹇,則相從於險難之中,故曰「往吉」,曰「出自穴」,曰「來連」。既濟則交儆於未亂之際,故曰「終日戒」,亦皆吉辭。
  以九四承六五,亦十六卦,則不能皆吉,而凶者多。如離之「焚如死如棄如」,恒之「田无禽」,晉之鼫鼠,鼎之覆餗,震之遂泥,皆凶爻也。大有之匪彭,睽之睽孤,解之解拇,歸妹之愆期,旅之心未快,小過之往厲必戒,雖非凶爻,而亦不純吉。惟豫之四,一陽而上下應,噬嗑之四,一陽為用獄主,豐之四,為動主以應乎明,大壯之壯,至四而極,未濟之未濟,至四而濟,皆卦主也,故得吉利之辭,而免凶咎。
  以九二應六五者,凡十六卦,皆吉。蒙之「子克家」,師之「在師中」,泰之「得尚于中行」,大有之「大車以載」,蠱之「幹母蠱」而「得中道」,臨之「咸臨吉而无不利」,恒之「悔亡」,大壯之「貞吉」,睽之「遇主于巷」,解之「得黃矢」,損之「弗損益之」,升之「利用禴」,鼎之「有實」,皆吉辭也。惟大畜之「輿說輹」,則時當止也;歸妹利幽貞,則時當守也;未濟曳輪貞吉,則時當待也,亦非凶辭也。
  以六二應九五,亦十六卦,則不能皆吉,而凶吝者有之。如否之「包承」也,同人之于宗吝也,隨之「係小子失丈夫」也,觀之「窺觀可醜」也,咸之「咸其腓凶」也,皆非吉辭也。屯之「屯如邅如」,遯之「鞏用黃牛」,蹇之蹇蹇匪躬,既濟之喪茀勿逐,則以遭時艱難而顯其貞順之節者也。惟比之自內也,无妄之利有攸往也,家人之在中饋貞吉也,益之永貞吉也,萃之引吉无咎也,革之已日乃孚征吉也,漸之飲食衎衎也,皆適當上下合徳之時,故其辭皆吉。夫子所謂「其要无咎,其用柔中」者信矣。
  自二五之外,亦有應焉。自四五之外,亦有比焉。然其義不如應五承五者之重也。
  以應言之,四與初,猶或取相應之義,三與上則取應義者絕少矣。其故何也?四,大臣之位也,居大臣之位,則有以人事君之義,故必取在下之賢德以自助,此其所以相應也。上居事外,而下應於當事之人,則失清高之節矣。三居臣位,而越五以應上,則失勿二之心矣。此其所以不相應也。然四之應初而吉者,亦惟以六四應初九耳。蓋初九為剛德之賢,而六四有善下之美,故如屯、賁之「求婚媾」也,頤之「虎視耽耽」也,損之「使遄有喜」也,皆吉也。若九四應初六,則反以下交小人為累,大過之不橈乎下,解之「解而拇」,鼎之「折足」是也。
  以比言之,惟五與上,或取相比之義,餘爻則取比義者亦絕少。其故何也?五,君位也,尊莫尚焉,而能下於上者,則尚其賢也,此其所以有取也。然亦惟六五遇上九,乃取斯義。蓋上九為高世之賢,而六五為虛中之主。故如大有、大畜之六五、上九,孔子則贊之以「尚賢」;頤、鼎之六五、上九,孔子則贊之以「養賢」,其辭皆最吉。若以九五比上六,則亦反以尊寵小人為累,如大過之「老婦得其士夫」,咸之「志末」,夬之「莧陸」,兌之「孚于剝」,皆是也。獨隨之九五下上六,而義有取者,卦義剛來下柔故耳。若初與二,二與三,三與四,則非正應而相比者,或恐陷於朋黨比周之失,故其義不重。
  此皆例之常也。若其爻為卦主,則群爻皆以比之、應之為吉凶焉,故五位之為卦主者,不待言矣。如豫四為卦主,則初鳴而三盱。剝上為卦主,則三无咎而五无不利。復初為卦主,則二下仁而四獨復。夬上為卦主,則三壯頄而五莧陸。姤初為卦主,則二「包有魚」而四「包無魚」。此又易之大義,不可以尋常比應之例論也。
【卦主】
  凡所謂卦主者,有成卦之主焉,有主卦之主焉。成卦之主,則卦之所由以成者。無論位之高下,德之善惡,若卦義因之而起,則皆得為卦主也。主卦之主,必皆德之善,而得時、得位者為之。故取於五位者為多,而他爻亦間取焉。其成卦之主,即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之善,而兼得時位者也。其成卦之主,不得為主卦之主者,必其德與時位,參錯而不相當者也。大抵其說皆具於夫子之《彖傳》,當逐卦分別觀之。
  若其卦,成卦之主即主卦之主,則是一主也。若其卦,有成卦之主,又有主卦之主,則兩爻皆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兩爻,則兩爻又皆為卦主矣。或其成卦者兼取兩象,則兩象之兩爻,又皆為卦主矣。亦當逐卦分別觀之。
  1【乾】以九五為卦主,蓋乾者天道,而五則天之象也。乾者君道,而五則君之位也,又剛健中正。四者具備,得天德之純,故為卦主也。觀《彖傳》所謂「時乘六龍以御天」,「首出庶物」者,皆主君道而言。
  2【坤】以六二為卦主,蓋坤者地道,而二則地之象也。坤者臣道,而二則臣之位也,又柔順中正。四者具備,得坤德之純,故為卦主也。觀彖辭所謂「先迷後得主」「得朋」「喪朋」者,皆主臣道而言。
  3【屯】以初九、九五為卦主,蓋卦惟兩陽。初九在下,侯也,能安民者也。九五在上,能建侯以安民者也。
  4【蒙】以九二、六五為主,蓋九二有剛中之徳,而六五應之。九二在下,師也,能教人者也。六五在上,能尊師以教人者也。
  5【需】以九五為主,蓋凡事皆當需而王道尤當以久而成,《彖傳》所謂位乎天位以正中也,指五而言之也。
  6【訟】以九五為主,蓋諸爻皆訟者也,九五則聽訟者也。《彖傳》所謂「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亦指五而言之也。
  7【師】以九二、六五為主,蓋九二在下,丈人也。六五在上,能用丈人者也。
  8【比】以九五為主,蓋卦惟一陽居尊位,為上下所比附者也。
  9【小畜】以六四為成卦之主,而九五則主卦之主也。蓋六四以一陰畜陽,故《彖傳》曰「柔得位而上下應之」,九五與之合志,以成其畜,故《彖傳》曰「剛中而志行」。
  10【履】以六三為成卦之主,而九五則主卦之主也。蓋六三以一柔履眾剛之間,多危多懼,卦之所以名履也。居尊位尤當常以危懼存心,故九五之辭曰「貞厲」,而《彖傳》曰「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
  11【泰】以九二、六五為主,蓋泰者上下交而志同,九二能盡臣道以上交者也,六五能盡君道以下交者也,二爻皆成卦之主,亦皆主卦之主也。
  12【否】以六二、九五為主,蓋否者上下不交,六二否亨,斂德辟難者也。九五休否,變否為泰者也。然則六二成卦之主,而九五則主卦之主也。
  13【同人】以六二、九五為主,蓋六二以一陰能同眾陽,而九五與之應。故《彖傳》曰「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
  14【大有】以六五為主,蓋六五以虛中居尊,能有眾陽。故《彖傳》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
  15【謙】以九三為主,蓋卦惟一陽,得位而居下體,謙之象也。故其爻辭與卦同,《傳》曰「三多凶」,而惟此爻最吉。
  16【豫】以九四為主,卦惟一陽,而居上位,卦之所由以為豫者。故《彖傳》曰「剛應而志行」。
  17【隨】以初九、九五為主,蓋卦之所以為隨者,剛能下柔也。初五兩爻,皆剛居柔下,故為卦主。
  18【蠱】以六五為主,蓋諸爻皆有事於幹蠱者,至五而功始成,故諸爻皆有戒辭,而五獨曰「用譽」也。
  19【臨】以初九、九二為主,《彖傳》所謂「剛浸而長」是也。
  20【觀】以九五、上九為主,《彖傳》所謂「大觀在上」是也。
  21【噬嗑】以六五為主,《彖傳》所謂「柔得中而上行」是也。
  22【賁】以六二、上九為主,《彖傳》所謂「柔來而文剛」,「剛上而文柔」是也。
  23【剝】以上九為主,陰雖剝陽,而陽終不可剝也,故為卦主。
  24【復】以初九為主,《彖傳》所謂「剛反」者是也。
  25【无妄】以初九、九五為主,蓋初九陽動之始,如人誠心之初動也。九五乾德之純,如人至誠之無息也。故《彖傳》曰「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指初也。又曰「剛中而應」,指五也。
  26【大畜】以六五、上九為主,《彖傳》所謂「剛上而尚賢」者是也。
  27【頤】亦以六五、上九為主,《彖傳》所謂「養賢以及萬民」者是也。
  28【大過】以九二、九四為主,蓋九二剛中而不過者也,九四棟而不橈者也。
  29【坎】以二五二陽為主,而五尤為主,水之積滿者行也。
  30【離】以二五二隂為主,而二尤為主,火之方發者明也。
  31【咸】之九四當心位,心者感之君,則四卦主也。然九五當背位,為咸中之艮,感中之止,是謂動而能靜,則五尤卦主也。
  32【恒】者常也,中則常矣。卦惟二五居中,而六五之柔中,尤不如九二之剛中,則二卦主也。
  33【遯】之為遯,以二陰,則初二成卦之主也。然處之盡善者惟九五,則九五又主卦之主也。故《彖傳》曰「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34【大壯】之為壯以四陽,而九四當四陽之上,則四卦主也。
  35【晉】以明出地上成卦,六五為離之主,當中天之位,則五卦主也。故《彖傳》曰「柔進而上行」。
  36【明夷】以日入地中成卦,而上六積土之厚,夷人之明者也,成卦之主也。六二、六五皆秉中順之德,明而見夷者也,主卦之主也。故《彖傳》曰「文王以之」、「箕子以之」。
  37【家人】以九五、六二為主,故《彖傳》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38【睽】以六五、九二為主,故《彖傳》曰「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
  39【蹇】以九五為主,故《彖傳》曰「往得中也」。蓋《彖》辭所謂大人者,即指五也。
  40【解】以九二、六五為主,故《彖傳》曰「往得眾也」,指五也。又曰「乃得中也」,指二也。
  41【損】以損下卦上畫,益上卦上畫為義,則六三、上九,成卦之主也。然損下益上,所益者君也,故六五為主卦之主。
  42【益】以損上卦下畫,益下卦下畫為義,則六四、初九,成卦之主也。然損上益下者,君施之而臣受之,故九五、六二為主卦之主。
  43【夬】以一陰極於上為義,則上六成卦之主也。然五陽決陰,而五居其上,又尊位也,故九五為主卦之主。
  44【姤】以一陰生於下為義,則初六成卦之主也。然五陽皆有制陰之責,而惟二五以剛中之德,一則與之相切近以制之,一則居尊臨其上以制之,故九五、九二為主卦之主。
  45【萃】以九五為主,而九四次之,卦惟二陽而居高位,為眾陰所萃也。
  46【升】以六五為主,《彖傳》曰「柔以時升」,六五升之最尊者也。然升者必自下起,其卦以地中生木為象,則初六者巽體之主,乃木之根也,故初六亦為成卦之主。
  47【困】以九二、九五為主,蓋卦以剛揜為義,謂二五以剛中之德,而皆揜於陰也,故兩爻皆成卦之主,又皆主卦之主。
  48【井】以九五為主,蓋井以水為功,而九五坎體之主也。井以養民為義,而九五養民之君也。
  49【革】以九五為主,蓋居尊位,則有改革之權。剛中正則能盡改革之善,故其辭曰「大人虎變」。
  50【鼎】以六五、上九為主,蓋鼎以養賢為義,而六五尊尚上九之賢,其象如鼎之鉉耳之相得也。
  51【震】以二陽為主,然震陽動於下者也,故四不為主,而初為主。
  52【艮】亦為二陽為主,然艮陽止於上者也,故三不為主,而上為主。
  53【漸】以女歸為義,而諸爻惟六二應五,合乎女歸之象,則六二卦主也。然漸又以進為義,而九五進居高位,有剛中之德,則九五亦卦之主也。
  54【歸妹】以女之自歸為義,其德不善,故《彖傳》曰「無攸利,柔乘剛也」。是六三、上六成卦之主也。然六五居尊,下交,則反變不善而為善,化凶而為吉。是六五又主卦之主也。
  55【豐】以六五為主,蓋其彖辭曰「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六五之位則王之位也,柔而居中,則日中之德也。
  56【旅】亦以六五為主,故《彖傳》曰「柔得中乎外」,又曰「止而麗乎明」。五居外體,旅於外之象也。處中位為離體之主,得中麗明之象也。
  57【巽】雖主於二陰,然陰卦以陰為主者,惟離為然,以其居中故也。巽之二陰,則為成卦之主,而不得為主卦之主。主卦之主者,九五也。申命行事,非居尊位者不可。故《彖傳》曰「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指五也。
  58【兌】之二陰亦為成卦之主,而不得為主卦之主。主卦之主,則二五也。故《彖傳》曰「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
  59【渙】以九五為主,蓋收拾天下之散,非居尊不能也。然九二居內以固其本,六四承五以成其功,亦卦義之所重,故《彖傳》曰「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60【節】亦以九五為主,蓋立制度以節天下,亦惟居尊有德者能之。故《彖傳》曰「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61【中孚】之成卦以中虛,則六三、六四,成卦之主也。然孚之取義以中實,則九二、九五,主卦之主也。至於孚乃化邦,乃居尊者之事,故卦之主在五。
  62【小過】以二五為主,以其柔而得中,當過之時而不過也。
  63【既濟】以六二為主,蓋既濟則初吉而終亂,六二居內體,正初言之時也。故《彖傳》曰「初吉柔得中也」。
  64【未濟】以六五為主,蓋未濟則始亂而終治,六五居外體,正開治之時也。故《彖傳》曰「未濟亨,柔得中也」。
  以上之義,皆可以據《彖傳》、爻辭而推得之。大抵易者,成大業之書。而成大業者,必歸之有德有位之人。故五之為卦主者獨多。中間亦有因時義不取五為王位者,不過數卦而已。自五而外,諸爻之辭,有曰王者,皆非以其爻當王也,乃對五位而為言耳。如隨之上曰「王用亨于西山」,則因其係於五也。益之二日「王用亨于帝」,則因其應於五也。升之四曰「王用亨于岐山」,則因其承於五也。皆其德與時稱,故王者簡而用之,以荅乎神明之心也。又上爻有蒙五爻而終其義者,如師之上曰「大君有命」,則因五之出師定亂,而至此則奏成功也。離之上曰「王用出征」,則因五之憂勤圖治,而至此則除亂本也。皆蒙五爻之義,而語其成效如此。易中五上兩爻,此類最多,亦非以其爻當王也。
折中
370400易學啓蒙易學啓蒙 朱熹、蔡元定合撰

【易學啓蒙】
聖人觀象以畫卦,揲蓍以命爻,使天下後世之人,皆有以決嫌疑,定猶豫,而不迷於吉凶悔吝之途,其功可謂盛矣。然其為卦也,自本而幹,自幹而枝,其勢若有所迫而自不能已。其為蓍也,分合進退,從橫逆順,亦無往而不相值焉,是豈聖人心思智慮之所得為也哉。特氣數之自然,形於法象,見於圖書者,有以啓於其心而假手焉爾。近世學者,類喜談易,而不察乎此,其專於文義者,既支離散漫而無所根著,其涉於象數者,又皆牽合傅會,而或以為出於聖人心思智慮之所為也。若是者,予竊病焉,因與同志頗輯舊聞,為書四篇,以示初學,使毋疑於其說云。
淳熙丙午暮春既望
  魏氏了翁曰:朱文公易得于邵子為多。蓋不讀邵易,則茫不知《啓蒙》、《本義》之所以作。
折中
370500易學啓蒙本圖書第一



【《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集說〗
 ○ 朱子答袁樞曰:以河圖、洛書為不足信,自歐陽公以來,已有此說,然終無奈《顧命》、《繫辭》、《論語》皆有是言,而諸儒所傳二圖之數,雖有交互而無乖戾,順數逆推,縱橫曲直,皆有明法,不可得而破除也。至如河圖易之天一至地十者合,而載天地五十有五之數,則固易之所自出也。洛書與《洪範》之初一至次九者合,而具九疇之數,則固《洪範》之所自出也。《繫辭》雖不言伏羲受河圖以作易,然所謂仰觀俯察,遠求近取,安知河圖非其中一事耶。大抵聖人制作所由,初非一端。然其法象之規模,必有最親切處。如鴻荒之世,天地之間,陰陽之氣雖各有象,然初未嘗有數也。至於河圖之出,然後五十有五之數,奇耦生成,粲然可見,此其所以深發聖人之獨智,又非泛然氣象之所可得而擬也。是以仰觀俯察,遠求近取,至此而後,兩儀四象八卦之陰陽奇耦可得而言。雖《繫辭》所論聖人作易之由者非一,而不害其得此而後決也。
  【劉歆云: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錫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河圖、洛書相為經緯。八卦九章,相為表裏。】
  【關子明云: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
 〖集說〗
 ○ 朱子書河圖、洛書曰:讀《大戴禮》書,又得一證甚明。其《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語,而鄭氏注云「法龜文也」,然則漢人固以九數者為《洛書》也。
 ○ 又《偶讀漫記》曰:子華子論河圖之二與四抱九而上躋,六與八蹈一而下沈,五居其中,據三持七,巧亦甚矣。惟其甚巧,所以知其非古書也。
 〖案〗鄭注《大戴禮》是確證,至子華子,則位置雖明,但錯以洛書為河圖,故朱子疑其非古書。
  【邵子曰: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
 ○ 曆法合二始以定剛柔,二中以定律曆,二終以紀閏餘,足所謂曆紀也。
  【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倣於此乎。】
 ○ 州有九井九百畝,是所謂畫州井地也。
  【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範》也。】
 ○ 蔡元定曰: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為河圖授羲,洛書錫禹。關子明、邵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大傳》既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洪範》又明言「天乃錫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惟劉牧臆見,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託言出於希夷,既與諸儒舊說不合,又引《大傳》以為二者皆出於伏羲之世,其易置圖書,並無明驗,但謂伏羲兼取圖書,則易、範之數誠相表裏,為可疑耳。其實天地之理,一而已矣,雖時有古今先後之不同,而其理則不容於有二也。故伏羲但據河圖以作易,則不必豫見洛書,而已逆與之合矣。大禹但據洛書以作《範》,則亦不必追考河圖,而已暗與之符矣。其所以然者何哉?誠以此理之外,無復他理故也。然不特此爾,律呂有五聲十二律,而其相乘之數,究於六十,日名有十幹十二支,而其相乘之數,亦究於六十,二者皆出於易之後,其起數又各不同,然與易之陰陽策數多少自相配合,皆為六十者,無不合,若符契也。下至運氣、參同、太乙之屬,雖不足道,然亦無不相通。蓋自然之理也。假令今世復有圖書者出,其數亦必相符,可謂伏羲有取於今日而作易乎?《大傳》所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亦汎言聖人作易作範,其原皆出於天之意,如言「以卜筮者尚其占」,與「莫大乎蓍龜」之類,易之書豈有龜與卜之法乎?亦言其理無二而已爾。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此一節,夫子所以發明河圖之數也。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而為二,則為陰陽,而五行造化,萬物始終,無不管於是焉。故河圖之位,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西,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蓋其所以為數者,不過一陰一陽,以兩其五行而已。所謂天者,陽之輕清而位乎上者也。所謂地者,陰之重濁而位乎下者也。陽數奇,故一三五七九皆屬乎天,所謂「天數五」也。陰數耦,故二四六八十皆屬乎地,所謂「地數五」也。天數地數,各以類而相求,所謂「五位之相得」者然也。天以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而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而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此又其所謂「各有合」焉者也。積五奇而為二十五,積五耦而為三十,合是二者而為五十有五,此河圖之全數,皆夫子之意,而諸儒之說也。至於洛書,則雖夫子之所未言,然其象其說,已具於前,有以通之,則劉歆所謂經緯表裏者可見矣。】
 〖案〗中間述《大傳》處,是夫子之意。天一生水之類,則是諸儒之說。蓋諸儒舊說,皆以五行說圖書,故朱子於《啓蒙》、《本義》,因而仍之。他日又曰:河圖洛書於八卦九章不相著,未知如何也。然則朱子之意,蓋疑圖書之精縕,不盡於諸儒之所云者爾。
  【或曰:河圖洛書之位與數,其所以不同,何也?曰:河圖以五生數統五成數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統四耦數而各居其所,蓋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數之用也。】
 〖集說〗
 ○ 趙氏汝楳曰:一對二,三對四,而五居中。六七合一二,八九合三四,而十合五。奇耦胥對,陰陽有合,而數之體以立。聖人所謂「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者,此其類也。體立矣,不變則數不行,故陽以三左行,陰以二右行。三其一為三,而居東。三其三為九,而居南。三其九為二十七,而七居西。三其二十七為八十一,而一復居北。等而上之,至於億兆,其餘數之位皆然。二其二為四而居東南,二其四為八而居東北,二其八為十六,而六居西北,二其十六為三十二,而二復居西南,上而億兆亦然。八位既列,五仍居中,而數之用以通,聖人所謂「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者,此其類也。
 ○ 鮑氏雲龍曰:以洛書變數推之,陽以三左行,天圓徑一圍三。三,天數也。一在北,一而三之,三在東。三其三為九,而居南。九而三之,三九二十七而居西。三其二十七為八十一,而一復居於北。北而東,東而南,南而西,西而復北,循環不窮,有以符天道左旋之義。地方徑一圍四,兩其二也,蓋以地上之數起於二,而陰資以為始。位在西南而右行。二而二之為四,而居東南。二而四之為八,而居東北。二其八為十六,而居西北。二其十六為三十二,而二復居西南本位。西南而東南,東南而東北,東北而西北,西北而復西南,亦循環不窮,有以協地道右行之說。一三九七,陽居四正。二四八六,陰居四隅。左右旋轉,相為經緯,造化之妙如此。若以河圖推之亦然,但陰陽對布,內外交錯,有不同爾。
 〖案〗朱子此條,己盡圖書之大義。蓋以生數統成數,而同處其方者,自五以前為方生之數,自五以後為既成之數。陰生則陽成,陽生則陰成,陰陽二氣,相為終始,而未嘗相離也。以奇數統耦數而各居其所者,四正之位,奇數居之。四維之位,耦數居之。陰統於陽,地統於天,天地同流,而定分不易也。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者數至十而始全,缺一則不全矣。故曰數之體主於陽以統陰,而肇其變者,始於一,終於九,所以起因乘歸除之法,故曰數之用。然生成之理則明矣,而正維之位所自定者,惟趙氏鮑氏之說,為能推明其義,諸家皆不及也。
  【曰:其皆以五居中者何也?曰:凡數之始,一陰一陽而已矣。陽之象圓,圓者徑一而圍三。陰之象方,方者徑一而圍四。圍三者以一為一,故參其一陽而為三。圍四者以二為一,故兩其一陰而為二,是所謂「參天兩地」者也。三二之合,則為五矣,此河圖、洛書之數,所以皆以五為中也。】
 〖案〗三二之合,五也。一四之合,亦五也。一一二二之積,又五也。三三四四之積,又五之積也。此五所以為數之會而位之中與。
  【然河圖以生數為主,故其中之所以為五者,亦具五生數之象焉。其下一點,天一之象也。其上一點,地二之象也。其左一點,天三之象也。其右一點,地四之象也。其中一點,天五之象也。洛書以奇數為主,故其中之所以為五者,亦具五奇數之象焉。其下一點,亦天一之象也。其左一點,亦天三之象也。其中一點,亦天五之象也。其右一點,則天七之象也。其上一點,則天九之象也。其數與位,皆三同而二異。蓋陽不可易,而陰可易。成數雖陽,固亦生之陰也。曰:中央之五,既為五數之象矣,然其為數也,奈何?曰:以數言之,通乎一圖,由內及外,固各有積實可紀之數矣。然河圖之一二三四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六七八九十者,又各因五而得數,以附於其生數之外。洛書之一三七九,亦各居其五象本方之外,而二四六八者,又各因其類以附於奇數之側。蓋中者為主,而外者為客,正者為君,而側者為臣,亦各有條而不紊也。】
 〖集說〗
 ○ 翁氏泳曰:河圖東北陽方,則主之以奇,而與合者耦。西南陰方,則主之以耦,而與合者奇。
 ○ 吳氏曰慎曰:陽始北而終西,一三陽尚微,故居內。七九陽盛而著於外也,必實其中而後能著乎外,故五居中。陰始南而終東,二四陰尚微,故居內。六八陰盛而凝於外也,必堅乎外而後能實其內,故十居中。自中而外,陽之生長。自外而中,陰之收藏。觀於草木之枝葉果實,亦可見矣。
 ○ 五,生數之終。十,成數之終,而藏於中。此太和之所以保合深固,而生機之所以充實於內也。
 〖案〗此段即與上生數統成數奇數,統耦數一段相發明。以生數統成數者,生數常居內而為主,成數常居外而為客。如一歲之寒暑往來,一月之陰魄死生,一日之晝夜進退,其自生而長者,皆為主者也。其自盛而衰者,皆為客者也。此河圖之大義也。以奇數統耦數者,奇數居四正而為君,耦數居四側而為臣。如天之以圓而運旋則樞在四正,地之以方而奠位則維在四隅。天尊而地卑之位也,陽主而陰輔之分也,此洛書之大義也。翁氏吳氏之論河圖,深得朱子內外賓主之意。其於洛書雖未及,然前文趙氏鮑氏之說足以通之矣。
  【曰:其多寡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主全,故極於十,而奇耦之位均,論其積實,然後見其耦贏而奇乏也。洛書主變,故極於九,而具位與實,皆奇贏而耦乏也。必皆虛其中也,然後陰陽之數,均於二十而無偏耳。】
 〖案〗此段亦與上段數之體數之用相發明。
  【曰:其序之不同,何也?曰:河圖以生出之次言之,則始下次上次左次右以復於中,而又始於下也。以運行之次言之,則始東次南次中次西次北,左旋一周而又始於東也。其生數之在內者,則陽居下左而陰居上右也,共成數之在外者,則陰居下左,而陽居上右也。洛書之次,其陽數,則首北次東次中次西次南,其陰數,則首西南次東南次西北次東北也。合而言之,則首北次西南次東次東南次中次西北次西次東北而究於南也。其運行,則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復克水也,是亦各有說矣。】
  【曰:其七八九六之數不同,何也?曰:河圖六七八九,既附於生數之外矣,此陰陽老少進退饒乏之正也。其九者,生數一三五之積也,故自北而東,自東而西,以成於四之外。其六者,生數二四之積也,故自南而西,自西而北,以成於一之外。七則九之自西而南者也,八則六之自北而東者也,此又陰陽老少、互藏其宅之變也。洛書之縱橫十五而七八九六,迭為消長,虛五分十,而一含九,二含八,三含七,四含六,則參伍錯綜,無適而不遇其合焉,此變化無窮之所以為妙也。】
  【曰:然則聖人之則之也,奈何?曰:則河圖者虛其中,則洛書者總其實也。河圖之虛五與十者,太極也。奇數二十,耦數二十者,兩儀也。以一二三四為六七八九者,四象也。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兌震巽艮者,八卦也。洛書之實,其一為五行,其二為五事,其三為八政,其四為五紀,其五為皇極,其六為三德,其七為稽疑,其八為庶徽,其九為福極,其位與數尤曉然矣。】
 〖集說〗
 ○ 《朱於語類》云:洛書本文,只四十五點。班固云: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古字畫少,恐或有模樣,但今無所考。漢儒此說未是,恐只是以義起之,不是數如此。蓋皆以天道人事參互言之,五行最急,故第一。五事又參之,故第二。身既脩,可推之於政,故八政次之。政既成,又驗之於天道,故五紀次之。又繼之以皇極居五,蓋能推五行,正五事,用八政,脩五紀,乃可以建極也。六三德,乃是權衡此皇極者也。德既脩矣,稽疑庶征繼之者,著其驗也。又繼之以福極,則善惡之效,至是不可加矣。皇極非大中也,皇乃天子,極乃極至,言皇建此極也。
 ○ 吳氏曰慎曰:河圖虛中宮以象太極,故周子曰「無極而太極」。洛書主中五以為皇極,故曰皇建其有極。
 ○ 陰陽皆自內始生,窮外而盡,觀四時之寒暑相推,萬物之榮枯生死可見。河圖生數始於內,成數終於外。先天圓圖震一陽至乾三陽,巽一隂至坤三陰,皆自內而外。內者為主,而漸長。外者為客,而漸消。此法象之不可易者也。
 ○ 洛書上三數象天,中三數象人,下三數象地。人能參天地,贊化育,建中和,故歸重於五皇極焉。
 〖案〗吳氏三條,於圖書卦疇,深有發明。所謂無極有極云者,則易範之第一義也。其以先天圖合河圖,語尤真切。聖人所謂則之者,為其理之符契耳,豈必規規於點畫方位而求密合哉。洛書以四正之參數象天,四隅之兩數象地,中宮之合數象人。吳氏分三重者,似亦本於《大戴禮》子華子之說,然今以《洪範》考之,蓋始於一二三,中於四五六,終於七八九,而各以相天道,建主極,協民居,為之先後次第,自日用飲食脩己治人之近,層累增高,至於上下同流而後已焉。皆所謂得其理而不規規於點畫方位以求密合者。大抵易卦以八為節,其根起於兩儀也。範疇以九為節,其根起於三才也。知易範所起之根,則知圖書所縕之妙矣。
  【曰:《洛書》而虛其中,則亦太極也。奇耦各居二十,則亦兩儀也。一二三四而含九八七六,縱橫十五而互為七八九六,則亦四象也。四方之正,以為乾坤離坎。四隅之偏,以為兌震巽艮,則亦八卦也。河圖之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則固《洪範》之五行,而五十有五者,又九疇之子目也,是則洛書固可以為易,而河圖亦可以為範矣。且又安知圖之不為書,書之不為圖也邪!曰:是其時雖有先後,數雖有多寡,然其為理則一而已。但易乃伏羲之所先得乎圖,而初無所待於書,《範》則大禹之所獨得乎書,而未必追考於圖耳。且以河圖而虛十,則洛書四十有五之數也,虛五則大衍五十之數也,積五與十,則洛書縱橫十五之數也。以五乘十,以十乘五,則又皆大衍之數也。洛書之五,又自含五而得十,而通為大衍之數矣。積五與十,則得十五,而通為河圖之數矣。苟明乎此,則橫斜曲直,無所不通,而河圖洛書,又豈有先後彼此之間哉!】
折中
370600易學啓蒙原卦畫第二
朱子答袁樞曰:伏羲之易,初無文字,只有一圖以寓其象數,而天地萬物之理,陰陽始終之變具焉。文王之易,即今之《周易》,而孔子所為作《傳》者是也。孔子既因文王之易以作傳,則其所論,固當專以文王之易為主。然不推本伏羲作易畫卦之所由,則學者只從中半說起,不識向上根原矣,故十翼之中,如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而天地山澤雷風水火之類,皆本伏羲畫卦之意。今新書原卦畫一篇,亦分兩義,伏羲在前,文王在後。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傳》又言包羲畫卦所取如此,則易非獨以河圖而作也,蓋盈天地之間,莫非太極陰陽之妙,聖人於此,仰觀俯察,遠求近取,固有以超然而默契於其心矣。故自兩儀之未分也,渾然太極,而兩儀四象六十四卦之理,已粲然於其中。自太極而分兩儀,則太極固太極也,兩儀固兩儀也。自兩儀而分四象,則兩儀又為太極,而四象又為兩儀矣。自是而推之,由四而八,由八而十六,由十六而三十二,由三十二而六十四,以至於百千萬億之無窮。雖其見於摹畫者,若有先後而出於人為,然其已定之形,已成之勢,則固已具於渾然之中,而不容豪髮思慮作為於其間也。程子所謂加一倍法者,可謂一言以蔽之,而邵子所謂畫前有易者,又可見其真不妄矣。世儒於此,或不之察,往往以為聖人作易,蓋極其心思探索之巧而得之,甚者至謂凡卦之畫,必由蓍而後得,其誤益以甚矣。】
 〖集說〗
 ○ 謝氏良佐曰:堯夫易數甚精,明道聞說甚熟,一日因監試無事,以其說推算之皆合,出謂堯夫曰:堯夫之數,只是加一倍法,以此知《太玄》都不濟事。
 ○ 朱子答虞大中曰: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此乃易學綱領,開卷第一義,孔子發明伏羲畫卦自然之形體。孔子而後,千載不傳,惟康節明道二先生知之,蓋康節始傳先天之學而得其說,且以此為伏羲之易也。《說卦》天地定位一章,先天圖乾一至坤八之序皆本於此,然康節猶不肯大段說破易之心髓全在此處。不敢容易輕說,其意非偶然也。明道以為,加一倍法,其發明孔子之言,又可謂最切要矣。

【易有太極】
  【太極者,象數未形,而其理已具之稱。形器已具,而其理無眹之目,在河圖洛書,皆虛中之象也。周子曰:「無極而太極。」邵子曰:「道為太極。」又曰:「心為太極。」此之謂也。】
 〖案〗太極之在易書者雖無形,然乾即太極也。偏言之,則可以與坤對,亦可以與六子並列。專言之,則地一天也,六子亦一天也。故程子曰:夫天,專言之則道也,以形體言謂之天,以主宰言謂之帝,以妙用言謂之神,以性情言謂之乾,其言可謂至矣。雖然,畫卦之初亦未有乾之名,其始於一畫者即是也。摹作圓形者,始自周子,朱子蓋借之以發易理之宗,學者不可誤謂伏羲畫卦,真有是象也。
陽儀  陰儀
【是生兩儀】
  【太極之判,始生一奇一耦,而為一畫者二,是為兩儀。其數則陽一而陰二,在河圖洛書則奇耦是也。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邵子所謂「一分為二」者,皆謂此也。】
 〖集說〗
  朱子答袁樞曰:如所論兩儀,有曰乾之畫奇,坤之畫耦,只此乾坤字便未穩當。蓋儀,匹也,如俗語所謂一雙一對云耳。自此再變至第三畫,八卦已成,方有乾坤之名。當其為一畫之時,方有一奇一耦,只可謂之陰陽,未得謂之乾坤也。
太陽一  少陰二  少陽三  太陰四  
【兩儀生四象】
  【兩儀之上,各生一奇一耦,而為二畫者四,是謂四象。其位則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其數則太陽九,少陰八,少陽七,太陰六。以河圖言之,則六者一而得於五者也,七者二而得於五者也,八者三而得於五者也,九者四而得於五者也。以洛書言之,則九者十分一之餘也,八者十分二之餘也,七者十分三之餘也,六者十分四之餘也。周子所謂「水火木金」,邵子所謂「二分為四」者,皆謂此也。】
 〖集說〗
 ○ 朱子答程迥曰:所謂兩儀為乾坤初爻,四象為乾坤初二相錯而成,則恐立言有未瑩者。蓋方其為兩儀,則未有四象也。方其為四象,則未有八卦也,安得先有乾坤之名,初二之辨哉?兩儀只可謂之陰陽,四象方有太少之別。其序以太陽少陰少陽太陰為次,此序既定,遞升而倍之,適得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也。
 ○ 又答袁樞曰:四象之名,所包甚廣,大抵須以兩畫相重四位成列者為正,而一二三四者其位之次也,七八九六者其數之實也。其以陰陽剛柔分之者,合天地而言也。其以陰陽太少分之者,專以天道而言也。若專以地道言之,則剛柔又自有太少矣。推而廣之,縱橫錯綜,凡是一物,無不各有四者之象。不但此數者而已矣。
 ○ 《語類》云:易中七八九六之數,向來只從揲蓍處推起,雖亦脗合,然終覺曲折太多,疑非所以得數之原。因看四象次第,偶得其說,極為捷徑。蓋因一二三四,便見六七八九。老陽位一便含九,少陰位二便含八,少陽位三便含七,老陰位四便含六。數不過十,惟此一義。先儒未曾進退而已。
乾一 兌二 離三 震四 巽五 坎六 艮七 坤八
【四象生八卦】
  【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耦,而為三畫者八,於是三才略具,而有八卦之名矣。其位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在河圖,則乾坤離坎分居四實,兌震巽艮分居四虛。在洛書,則乾坤離坎分居四方,兌震巽艮分居四隅。《周禮》所謂三易「經卦皆八」,《大傳》所謂「八卦成列」,邵子所謂「四分為八」者,皆指此而言也。】
  【八卦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為四畫者十六,於經無見,邵子所謂「八分為十六者」是也。又為兩儀之上,各加八卦。又為八卦之上,各加兩儀也。】
 〖案〗四畫十六者,為八卦之上各加兩儀,又為四象之上各加四象也。於經雖無見,然及六十四卦既成之後,以其自二至五,四爻互之,或自初至四,或自三至上,或自四而又至初,或自五而又至二,或自上而又至三,錯綜顛倒互之,皆得乾、坤、既、未濟、剝、復、姤、夬、漸,歸妹、大過、頤、解、蹇、睽、家人諸卦,適合十六之數。孔子於雜卦發其端矣。漢儒互卦之說,蓋本諸此也。邵子詩云:「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即以此四畫者,為四象相交者爾。學者誤以上文天地否泰十六卦當之,失其指矣。
  【四畫之上,各生一奇一耦,而為五畫者三十二,邵子所謂「十六分為三十二者」是也,又為四象之上各加八卦,又為八卦之上各加四象也。】
 〖案〗五畫三十二者,自初至三可互一卦,自三至五又可互一卦,六十四卦既成之後,依此法錯綜顛倒互之,則得復、姤、頤、大過、屯、鼎、恒、益、豐、渙、坎、離、蒙、革、同人、師、臨、遯、咸、損、節、旅、中孚、小過、大壯、觀、大有、比、夬、剝、乾、坤諸卦亦適合三十二之數,先儒亦有以是說互卦者,如損、益皆互頤,頤象離為龜,故損、益二五言「十朋之龜」之類。
䷀乾 ䷪夬 ䷍大有䷡大壯䷈小畜䷄需 ䷙大畜䷊泰 
䷉履 ䷹兌 ䷥睽 ䷵歸妹䷼中孚䷻節 ䷨損 ䷒臨 
䷌同人䷰革 ䷝離 ䷶豐 ䷤家人䷾旣濟䷕賁 ䷣明夷
䷘无妄䷐隨 ䷔噬嗑䷲震 ䷩益 ䷂屯 ䷚頤 ䷗復 
䷫姤 ䷛大過䷱鼎 ䷟恆 ䷸巽 ䷯井 ䷑蠱 ䷭升 
䷅訟 ䷮困 ䷿未濟䷧解 ䷺渙 ䷜坎 ䷃蒙 ䷆師 
䷠遯 ䷞咸 ䷷旅 ䷽小過䷴漸 ䷦蹇 ䷳艮 ䷎謙 
䷋否 ䷬萃 ䷢晉 ䷏豫 ䷓觀 ䷇比 ䷖剝 ䷁坤
  【五畫之上,各生一奇一耦,而為六畫者六十四,則兼三才而兩之而八卦之乘八卦亦周,於是六十四卦之名立而易道大成矣。《周禮》所謂三易之別皆六十有四,《大傳》所謂「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邵子所謂「三十二分為六十四者」是也。若於其上各卦,又各生一奇一耦,則為七畫者百二十八矣。七畫之上又各生一奇一耦,則為八畫者二百五十六矣。八畫之上,又各生一奇一耦,則為九畫者五百十二矣。九畫之上,又各生一奇一耦,則為十畫者千二十四矣。十畫之上,又各生一奇一耦,則為十一畫者二千四十八矣。十一畫之上,又各生一奇一耦,則為十二畫者四千九十六矣。此焦贛《易林》變卦之數,蓋亦六十四乘六十四也。今不復為圖於此,而略見第四篇中。若自十二畫上,又各生一奇一耦,累至二十四畫,則成千六百七十七萬七千二百一十六變,以四千九十六自相乘,其數亦與此合。引而伸之,蓋未知其所終極也。雖未見其用處,然亦足以見易道之無窮矣。】
 〖案〗《易林》之數,蓋古占筮之法,《洪範》占法「曰貞曰悔」,夫以八卦變為六十四言之,則八卦貞也,重卦悔也。《春秋傳》「貞風悔山」是也。以六十四卦變為四千九十六言之,則六十四卦貞也,變卦悔也,《春秋傳》「貞屯悔豫」是也。因卦畫之生生無盡,故占筮之變化無窮。焦贛能知其法,而至各綴之以辭則鑿矣。邵朱二子所為傳心之要者在此。
 〖集說〗
 ○ 朱子答林栗曰:太極兩儀四象八卦,生出次第,位置行列,不待安排,而粲然有序,以至於第四分而為十六,第五分而為三十二,第六分而為六十四,則其因而重之,亦不待用意推排,而與前之三分焉者,未嘗不脗合也。比之并累三陽以為乾,連疊三陰以為坤,然後以意交錯而成六子,又先畫八卦於內,復畫八卦於外,以旋相加而為六十四卦者,其出於天理之自然,與人為之造作蓋不同矣。
 ○ 又答袁樞曰:若要見得聖人作易根原,直截分明,不如且看卷首橫圖,自始初只有兩畫時,漸次看起,以至生滿六畫之後。其先後多寡,既有次第,而位置分明,不費辭說。於此看得,方見六十四卦全是天理自然挨排出來,聖人只是見得分明,便只依本畫出,元不曾用一豪智力添助。蓋本不繁智力之助,亦不容智力得以助於其間也。及至卦成之後,逆顧縱橫,都成義理,千般萬種,其妙無窮,卻在人看得如何,而各因所見為說,雖若各不相資,而實未嘗相悖也。蓋自初未有畫時,說到六畫滿處者,邵子所謂「後天之學」也。卦成之後,各因一義推說,邵子所謂「先天之學」也。先天後天,既各自為一義,而後天說中取義又多不同,彼此自不相妨,不可執一而廢百也。
 ○ 《語類》問:自一陰一陽,見一陰一陽又各生一陰一陽之象,以圖言之,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節節推去,固容易見。就天地間著實處,如何駿得?曰:一物上又自各有陰陽,如人之男女,陰陽也。逐人身上,又各有這血氣,血陰而氣陽也。如晝夜之間,晝陽而夜陰也。而晝陽自午後又屬陰,夜陰自子後又屬陽,便是陰陽各生陰陽之象。
 ○ 又云:先天圖直是精微,不起於康節,希夷以前元有,只是秘而不傳,次第是方士輩所相傳授,《參同契》中亦有些意思相似,揚雄《太玄》全模倣易,他底用三數,易卻用四數,他本是模易,故就他模底句上看易,也可略見得易意思。
 ○ 又云:自有易以來,只有邵子說得此圖如此齊整。如揚雄《太玄》,便零星補湊得可笑。若不補,又卻欠四分之一。補得來,又卻多四分之三。如《潛虛》之數用五,只似如今算位一般,其直一畫則五也,下橫一畫則為六,橫二畫則為七,蓋亦補湊之書也。
 ○ 黃氏瑞節曰:先天圖與太極圖同時而出,周邵二子不相聞,則二圖亦不相通,此勿論也。陳瑩中云:司馬文正與康節同時友善,而未嘗有一言及先天之學。邵伯溫云:伊川在康節時,於先天之學非不問,不語之也。即二先生之論,則先天圖在當時豈猶未甚著邪。陳瑩中云:先天之學以心為本,其在《經世書》者,康節之餘事耳。又曰:闡先聖之幽,微先天之顯,不在康節之書乎。然則朱子以前,表章尊敬此圖者,了翁為有見也。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邵子曰:此一節,明伏羲八卦也。八卦相錯者,明交相錯而成六十四也。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數往也。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行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來也。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此一節直解圖意,若逆知四時之謂也。】
  以橫圖觀之,有乾一而後有兌二,有兌二而後有離三,有離三而後有震四,有震四而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亦以次而生焉,此易之所以成也。而圓圖之左方,自震之初為冬至,離兌之中為春分,以至於乾之末而交夏至焉,皆進而得其已生之卦,猶自今日而追數昨日也,故曰「數往者順」。其右方,自巽之初為夏至,坎艮之中為秋分,以至於坤之末而交冬至焉,皆進而得其未生之卦,猶自今日而逆計來日也,故曰「知來者逆」。然本易之所以成,則其先後始終,如橫圖及圓圖右方之序而已,故曰易逆數也。
 〖集說〗
 ○ 《朱子語類》云:若自乾一橫排至坤八,此則全是自然,故《說卦》云: 「易逆數也。」皆自已生以得未生之卦。若如圓圖,則須如此,方見陰陽消長次第。震一陽,離兌二陽,乾三陽。巽一陰,坎艮二陰,坤三陰,雖似稍涉安排,然亦莫非自然之理。
 〖附錄〗
 ○ 項氏安世曰:「數往者順」以指上文,「知來者逆」以指下文,「是故易逆數也」此一句以起下文八句也。上文據八卦已成之後,對而數之,其序順而理明,故曰「數往者順」。下文據八卦始畫之初,左右對畫,而上下逆生,故曰「知來者逆」。非聖人於順之外別為逆象也。此之逆象,即上文之順象。
 ○ 章氏潢曰:自乾純陽,歷兌離以至一陽之震,自坤純陰,歷艮坎以至一陰之巽,非數往之順乎?自震一陽,歷離兌以至乾之純陽,自巽一陰,歷坎艮以至坤之純陰,非知來之逆乎?左旋則總為「知來」,右旋則總為「數往」,但易以「知來」為主,生生不窮,是以逆而數之。
 〖案〗邵子所謂左旋者,猶言向左而旋耳。所謂右行者,猶言向右而行耳,與歷家所謂左旋右轉,義正相反,各為一說也。其所謂已生未生,正指陰陽生生而言,如章氏之說。而項氏說尤得前後聯貫語氣。蓋其順數者,既如上文所列矣,而圖之作,主於逆數,故其終始生成,又如下文之所敘也。朱子之解似又自為一說,學者分別觀之。
  【又曰: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上交於陰,陰下交於陽,而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八卦相錯,而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猶根之有幹,幹之有枝,愈大則愈小,愈細則愈繁。】
 〖集說〗
 ○ 《朱子語類》問:程易乾辭下解云,聖人始畫八卦,三才之道備矣,因而重之,以盡天下之變,故六畫而成卦。或疑此說卻是聖人始畫八卦,每卦便是三畫,聖人因而重之為六畫,似與邵子一分為二,而至六十四為六畫,其說不同。曰:程子之意,只云三畫上疊成六畫,八卦上疊成六十四耳,與邵子說誠異。蓋康節此意,不曾說與程子,程於亦不曾問之,故一向只隨他所見去。但程子說聖人始畫八卦,不知聖人畫八卦時,先畫甚卦,此處便曉不得。
  【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長之,巽以消之。長則分,分則消,消則翕也。乾坤定位也,震巽一交也,兌離坎艮再交也,故震陽少而陰尚多也,巽陰少而陽尚多也,兌離陽浸多也,坎艮陰浸多也。】
  【又曰: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故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於復,陰起於姤也。】
 〖集說〗
 ○ 《朱子語類》問:無極如何說前?曰:邵子就圖上說。循環之意,自姤至坤是陰含陽,自復至乾是陽分陰。坤復之間,乃無極。問:無極之前,既有前後,須有有無?曰:本無間斷。問:先天圖陰陽自兩邊生,若將坤為太極,與太極不同,如何?曰:姑自據他意思說,即不曾契勘濂溪底。若論他太極中間虛者,便是他亦自說圖從中起。他兩邊生即是陰根陽,陽根陰,這箇有對。從中出者即無對。
 〖案〗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者,以陰陽之本體言之,《中庸》所謂「天命之性」也。邵子所謂「無極」者,以動靜之樞紐言之,《中庸》所謂「未發之中」也。天命之性,固周流而無不在,然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則沖漠無眹之時,乃本體之真之所以具,故周子亦言主靜。程子言其本也,真而靜。三子之說,實相發明而不相悖也。
  【又曰:震始交陰而陽生,巽始消陽而陰生。兌,陽長也,艮,陰長也。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故震兌上陰而下陽,巽艮上陽而下陰。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乾坤定上下之位,坎離列左右之門,天地之所闔闢,日月之所出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
  【震始交陰而陽生,是說圓圖震與坤接而一陽生也。巽始消陽而陰生,是說圓圖巽與乾接而一陰生也。】
 〖集說〗
 ○ 邵子曰:陽爻,晝數也。陰爻,夜數也。天地相銜,陰陽相交,故晝夜相離,剛柔相錯。春夏,陽也,故晝數多,夜數少。秋冬,陰也,故晝數少,夜數多。
 ○ 胡氏方平曰:此一節先論震巽艮兌四維之卦,而後及於乾坤坎離四正之位。震始交陰而陽生,以震接坤言也。至兌二陽,則為陽之長。巽始消陽而陰生,以巽接乾言也。至艮二陰則為陰之長。震兌在天之陰者,邵子以震為天之少陰,兌為天之太陰,惟其為陰,故陰爻皆在上,而陽爻皆在下。天以生物為主,始生之初,非交泰不能,故陰上陽下,而取交泰之義。巽艮在地之陽者,邵子以巽為地之少剛,艮為地之太剛,惟其為剛,故陽爻皆在上,而陰爻皆在下。地以成物為主,既成之後,則尊卑定,故陰下陽上,而取尊卑之位。乾坤定上下之位,天地之所闔闢也。坎離列左右之門,日月之所出入也。歲而春夏秋冬,月而晦朔弦望,日而晝夜行度,莫不胥此焉出,豈拘拘爻畫陰陽之間哉。
  【又曰: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陰所剋也。坤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所剋之陽也,故乾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
  兌離以下更思之。
 ○ 今按,兌離二十八陽二十陰,震二十陽二十八陰,艮坎二十八陰二十陽,巽二十陰二十八。
  【又曰: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也。】
  【又曰:陽在陰中,陽逆行。陰在陽中,陰逆行。陽在陽中,陰在陰中,則皆順行,此真至之理,按圖可見之矣。】
  【又曰:復至乾凡百一十有二陽,姤至坤凡八十陽。姤至坤凡百一十有二陰,復至乾凡八十陰。】
  【又曰:坎離者,陰陽之限也,故離當寅,坎當申,而數常踰之者,陰陽之溢也。然用數不過乎中也。】
  此更宜思。離當卯,坎當酉,但以坤為子半可見矣。
 〖集說〗
 ○ 蔡氏元定曰:此論陰陽往來,皆以馴致,不截然為陰為陽也。以坎離而言,離中當卯,坎中當酉,然離之所生,已起於寅震中,坎之所生,已起於申巽中矣。故邵子謂,離當寅,坎當申也。坤當子半,乾當午半,即離卯坎酉之謂也。
  【又曰:先天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於心也。】
  【又曰: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
 〖案〗自孔子既沒,易道失傳,義理既巳差訛,圖像尤極茫渺,惟《大傳》「帝出乎震」一條所載八卦方位,顯然明白,故學者有述焉。其餘如卦氣、月候之屬,皆漢儒傅會,非聖人本法也。至宋康節邵子,乃有所謂「先天圖」者,其說有六十四卦生出之序,則今之橫圖,自一畫至六畫,一每分二者是已。有八卦方位,則今之小圓圖,乾南坤北離東坎西者是已。有六十四卦方位,則今之大圓圖,始復、姤、終乾、坤者是已。大圓圖中有方圖,又所以象天地之相函也。諸圖之義,廣大高深,信非聖人不能造作。然當邵子之時,伊川程子則未之見,龜山楊氏見而未之信,惟明道程子,稍見其書而括以加倍之一言。然則當時知邵子者,明道一人而已。南渡之後,如林栗袁樞之徒,攻邵者尤眾,雖象山陸氏,亦以為先天圖非聖人作易本指。獨朱子與蔡氏,闡發表章,而邵學始顯明於世。五百年來,雖復有為異論者,而不能奪也。顧朱子之意,以為孔子之後,諸儒不能傳授,而使方外得之,故其流為丹竈小術,至康節然後返之於易道。今以《參同契》諸書觀之,其六卦月候,蓋即納甲之法。其十二辟卦主歲,蓋即卦氣之流,所為始於震復者,與先天偶同爾,似未足為先天傳受之據。惟揚雄作《太玄》,其法始於三方,重於九州,又重於二十七部,又重於八十一家,則與先天極儀象卦加倍之法相似也。流行之序,始於中羨從,中於更晬廓,終於減沈成,則與先天始復終乾,始姤終坤之序相似也。首用九九,策用六六,則與先天卦用八八,策用七七之數相似也。意者康節讀揚雄之書而心悟作易之本與,然非揚雄之時,易傳未泯,則雄亦無自而依倣之,故康節深服《太玄》,以為見天地之心,蓋其學所啓發得力處也。然白邵書既出,則《太玄》為僭經,為汨陰陽之敘,與邵書迥乎如蒼素之不相侔矣。觀明道程子之意,蓋以為康節能自得師,故於希夷之傳,揚雄之書,皆有取焉,而其純一不雜,汪洋浩大,則非揚陳之所能及也。故曰堯夫之數,似玄而不同。又曰:穆李皆得之希夷者,而其言與行事,概可見矣,堯夫特因其門戶而入者爾,程子之言至當。後之學者,欲考先天之傳,不可以不知。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邵子曰:此一節明文王八卦也。】
  【又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離終於申,以應天之時也。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而兌艮為耦,以應地之方也。王者之法(文王也),其盡於是矣。】
  此言文王改易伏羲卦圖之意也。蓋自乾南坤北而交,則乾北坤南面為泰矣。自離東坎西而交,則離西坎東而為既濟矣。乾坤之交者,自其所已成,而反其所由生也。故再變則乾退乎西北,坤退乎西南也。坎離之變者,東自上而西,西自下而東也。故乾坤既退,則離得乾位,而坎得坤位也。震用事者,發生於東方,巽代母者,長養於東南也。
 〖案〗邵子言乾坤交而為泰者,釋先天變為後天之指也。先天之位,乾南坤北,今變為乾北坤南,故曰交。然邵子言乾生於子,坤生於午,今按圖考之,則乾在西方,乃亥而非子。坤在西南,乃未而非午。其故何也?曰:陽自靜以之動,故氣肇於子。然自亥月而已眹兆胚胎,故古人以亥為陽月,言天道於是始也。陰自動以之靜,故功著於午。然至未而後育養蕃庶,故古人以未為中央,言土德於是王也。亥字從草為荄,從木為核,皆眹兆胚胎之意。未從日為昧,言日於是始向昧谷,而萬物將西成也。樂律黃鐘子為天統,然自應鐘亥而陽氣已應於內,故曰應鐘。林鐘未為地統,故班固引「西南得朋」釋之,下至納甲星命淺術,亦以亥為天門,未為坤始,疑皆本於後天以為說也。若乃火雖始於東而盛於南,水雖始於西而盛於北,雷霆之氣,雖動於寅,而發聲於卯。膏澤之潤,雖暢於巳而收功於酉。風在西南則涼風也,成萬物者也。故《春秋傳》曰「風落山」。在東南則和風也,生萬物者也,故薰風之操,曰可以阜吾民之財。艮在西北則動極而靜者也,故《大傳》曰「艮以止之」。在東北則靜極復動者也,故《大傳》曰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凡此皆先天後天相為發明之妙,要之無非造化之所以流行而發育者。先儒有乾坤不用之說,考以孔子之言,則坤曰致役,曰致養,其為用莫大於是。至於乾曰戰,則又所以著剛健之體,有以克勝羣陰而主宰天命。八卦之用,皆其用也,夫豈不用者哉。此聖人精意,不可不表而出之者。
  【又曰:易者,一陰一陽之謂也。震兌始交者也,故當朝夕之位。坎離交之極者也,故當子午之位。巽艮不交而陰陽猶雜也,故當用中之偏。乾坤純陽純陰也,故當不用之位也。】
  【又曰:兌離巽,得陽之多者也。艮坎震,得陰之多者也。是以為天地用也。乾極陽,坤極陰,是以不用也。】
  【又曰: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
  嘗考此圖而更為之說,曰:震東兌西者,陽主進,故以長為先而位子左。陰主退,故以少為貴而位乎右也。坎北者,進之中也。離南者,退之中也。男北而女南者,互藏其宅也。四者皆當四方之正位,而為用事之卦,然震兌始而坎離終,震兌輕而坎離重也。乾西北坤西南者,父母既老而退居不用之地也,然母親而父尊,故坤猶半用而乾全不用也。艮東北巽東南者,少男進之後而長女退之先,故亦皆不用也,然男未就傅,女將有行,故巽稍向用,而艮全未用也。四者皆居四隅不正之位,然居東者未用而居西者不復用也。故下文歷舉六子而不數乾坤,至其水火雷風山澤之相偶,則又用伏羲卦云。
 〖集說〗
 ○ 邵子曰:乾統三男於東北,坤統三女於西南。
 〖案〗邵子之言,可蔽圖之全義。《周易》坤、蹇、解,諸卦彖辭,皆出於此也。大抵先天則以東南為陽方,西北為陰方,故自陽儀而生之卦,皆居東南,自陰儀而生之卦,皆居西北也。後天則以北東為陽方,南西為陰方,故凡屬陽之卦,皆居東北,屬陰之卦,皆居西南也。然先天陽卦雖起於東,而其重之以敘卦氣,則所謂「復見天地心」者,仍以北方為始。後天陽卦雖起於北,而其播之以合歲序,則所謂「帝出乎震」者,仍以東方為先。蓋兩義原不可以偏廢,必也參而互之,則造化之妙,易理之精,可得而識矣。歲始於東,終於北,而西南在其間,後天圖意主乎陽以統陰,故自震而坎而艮者,以陽終始歲功也。自巽而離而兌者,以陰佐陽於中也。震陽生,故直春生之令,以始為始也。乾則以終為始,而莫得其端,乃《傳》所謂「大始」者也,所謂「不可為首者」也。兌陰成,故畢西成之事,陰功之終也。坤則致役以終事,而不居其成,乃《傳》所謂「作成」者也。所謂「无成而代有終」者也,是故陽居終始,而陰在中間,乃天地萬物之至理。如草木之種實,陽也;華葉,陰也。人類之父子,陽也;妻妾,陰也。始於植種,終於成實,而其間華葉盛焉,始於有父,終於有子,而其間嫡媵繁焉,實生於華,子生於母,此陰佐陽之驗。然而,實成則為來歲之種矣,子生則為他日之父矣,此又所謂以終為始者。而元陽之生生不已,其首尾端倪,真不可得而窺矣。謝氏良佐論一起於震,發生也。又曰:一起於乾,探本也。其有得於後天之精意者與。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程子曰:凡陽在下者動之象,在中者陷之象,在上止之象。陰在下者入之象,在中者麗之象,在上說之象。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此遠取諸物之象。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此近取者身之象。
 〖集說〗
 ○ 《朱子語類》云:伏羲畫八卦,只此數畫該盡天下萬物之理,學者於言上會得者淺,於象上會得者深。王輔嗣伊川皆不信象,伊川說象只似譬喻樣說。郭子和云,不獨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謂之象,只是卦畫便是象,亦說得好。鄭東卿專取象,如以鼎為鼎,革為爐,小過為飛鳥,亦有義理,但盡欲如此牽合傅會便疏脫,學者須先理會得正當道理,然後於此等零碎處收拾以相資益,不為無補。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今按:坤求於乾,得其初九而為震,故曰「一索而得男」。乾求於坤,得其初六而為巽,故曰「一索而得女」。坤再求而得乾之九二以為坎,故曰「再索而得男」。乾再求而得坤之六二以為離,故曰「再索而得女」。坤三求而得乾之九三以為艮,故曰「三索而得男」。乾三求而得坤之六三以為兌,故口「三索而得女」。】
  【凡此數節,皆文王觀於已成之卦,而推其未明之象以為說,邵子所謂後天之學,入用之位者也。】
 〖案〗邵子既以「天地定位」一章為先天之易,因以「帝出乎震」以下為後天之易,先羲後文,其序既可信,而先天圖易簡渾涵,得畫卦自然之妙。後天圖精深切至,於《周易》義例合者為多,其理尤可信也。然後天所以改置先天之意,朱子之說頗略。其見於答袁樞書者,可以得先賢慎重之盛心矣。諸家以五行為說者,亦有條理,然今即八卦之象求之,則惟坎水離火巽木坤土,合於本象耳。金者乾之一象,而不足以盡乾也。蒼筤竹者震之一象,而不足以盡震也。艮山之為土,猶可假借,兌則絕無為金之義也。況易之為書,不言五行,而《說卦》解釋圖體,亦與五行生克邈不相涉,則疑文王之意不出乎此也。質以孔子之言,蓋不離乎八卦之徳象而得。何則?以徳言之,則震者動也,陽氣動則出,而萬物亦於是乎出也。巽者入也,制也,陽動則陰亦動矣。陰氣凝滯,陽能入而散之,則陰與陽齊而萬物亦於是乎齊也。離者明也,故曰相見。帝與物相見,而萬物亦於是乎相見也。坤者順也,故曰致役,又曰致養。自帝言之,坤則以順而效其勞。自萬物言之,坤則以順而厚其生也。兌者說也,帝之生意於是乎充,萬物之生意亦於是乎足也。乾者健也,故曰戰。陰功已成,則當斂其機而化其迹,惟天徳之剛,故能制伏羣陰,使之退聽,而不已之命於是乎流行矣。坎有習險之義,故為勤勞之卦,習久則熟矣,故又為休勞之卦。帝生物之勤,既成而休。萬物之生,亦既成而息也。艮者止也,不止則不行,不息則不生。故不惟成終,而且成始也。以象言之,動陽氣而出之者莫如雷撓,陰氣而散之者莫如風,揚之以發其光燄者莫如火,滋之以足其精液者莫如澤。澤既足其精液矣,而至於枯落之後,則有源之水復潤其根。水既潤其本根矣,而至於生息之交,則艮徳之厚又固其氣。凡此者,皆統於乾而具於坤。乾坤以徳言之則健也順也,可與八卦並敘。以象言之,則天也地也,不可與六子分職也。是故以形體言謂之天,天地定位是也。以性情言謂之乾,乾君坤藏是也。以主宰言謂之帝,帝出乎震是也。以妙用言謂之神,神妙萬物是也。其實一天也。夫天專言之則道也,其實一太極也。以乾為主而流行為八卦之功用,此先天後天所以相為經緯,異而同,二而一者也。
折中
370700易學啓蒙明蓍策第三

【大衍之數五十。】
  【河圖、洛書之中數皆五,衍之而各極其數以至於十,則合為五十矣。河圖積數五十五,其五十者,皆因五而後得,獨五為五十所因,而自無所因,故虛之,則但為五十。又五十五之中,其四十者,分為陰陽老少之數,而其五與十者無所為,則又以五乘十,以十乘五,而亦皆為五十矣。洛書積數四十五,而其四十者,散佈於外,而分陰陽老少之數,唯五居中而無所為,則亦自含五數,而並為五十矣。】
 〖案〗《洪範》曰:「卜五佔用二衍忒」,衍者,推衍也。忒者,過差也。卜筮所以推衍人事之過差,故揲蓍之法,謂之「大衍」。大音太,如太卜太筮之比,乃尊之之稱,非如先儒小衍大衍之說也。五十之數,說者不一,惟推本於圖書者得之。河圖之數則贏五,數之體也。洛書之數則虛五,數之用也。大衍者,其酌河洛之數之中,而兼體用之理之備者與。
【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之數五十,而蓍一根百莖,可當大衍之數者二。故揲蓍之法,取五十莖為一握,置其一不用,以象太極,而其當用之策,凡四十有九,蓋兩儀體具而未分之象也。】
 〖集說〗
 ○ 崔氏憬曰:「其用四十有九」者,法長陽七七之數也。六十四卦,既法長陰八八之數故。四十九蓍,則法長陽七七之數。蓍圓而神象天,卦方而智象地,陰陽之別也。捨一不用者,以象太極虛而不用也。
 ○ 邵子曰:蓍之用數,掛一以象三,其餘四十八,則一卦之策也。四其十二為四十八也。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也,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也。十二去五而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也,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也。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也,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也。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也,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也。是故七九為陽,六八為陰。九者陽之極數,六者陰之極數,數極則反,故為卦之變也。
 ○ 又曰:奇數極於四而五不用,策數極於九而十不用,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
【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掛者,懸於小指之間。揲者,以大指食指間而別之。奇,謂餘數。扐者,扐於中三指之兩間也。蓍凡四十有九,信手中分,各置一手,以象兩儀。而掛右手一策於左手小指之間,以象三才,遂以四揲左手之策,以象四時。而歸其餘數於左手第四指間,以象閏。又以四揲右手之策,而再歸其餘數於左手第三指間,以象再閏(五歲之象,掛一一也,揲左二也,扐左三也,揲右四也,扐右五也),是謂一變。其掛扐之數,不五即九。】
 〖案〗河圖之中宮,太極也。洛書之中宮,人極也。故大衍之數,其虛一者,既以象太極之無為,其掛一者,又以象人極之參贊。虛一之後,繼以分二者,明乎分陰分陽,造化之本也。掛一之後,繼以揲四歸奇者,明乎定時成歲,人事之綱也。分二掛一,則天地設位,而人立焉,而三才之體具矣。揲四歸奇,則四氣交運,五行參差,百物生焉,萬事起焉,而三才之用行矣。大衍之數,所以為酌河洛之中,而兼體用之備者如此。
  【得五者三,所謂奇也。】
  五除掛一即四,以四約之為一,故為奇,即兩儀之陽數也。
  【得九者一,所謂耦也。】
  九除掛一即八,以四約之為二,故為耦,即兩儀之陰數也。
  【一變之後,除前餘數,復合其見存之策,或四十,或四十四,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再變。其掛扐者不四則八。】
  【得四者二,所謂奇也。】
  不去掛一,餘同前義。
  【得八者二,所謂耦也。】
  不去掛一,餘同前義。
  【再變之後,除前兩次餘數,復合其見存之策,或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分掛揲歸如前法,是謂三變,其掛扐者如再變例。】
  【三變既畢,乃合三變,視其掛肋之奇耦,以分所遇陰陽之老少,是謂一爻。】
  【右三奇,為老陽者,凡十有二,掛扐之數十有三,除初掛之一為十有二,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一者三。一奇象圓而圍三,故三一之中各復有三。而積三三之數則為九,過揲之數三十有六,以四約之,亦得九焉。】
  掛扐除一,四分四十有八而得其一也。一其十二而三其四也,九之母也。過揲之數四分四十八而得其三也,三其十二而九其四也,九之子也。皆徑一而圍三也。
  【即四象太陽居一含九之數也。】
  【右兩奇一耦,以耦為主,為少陰者凡二十有八,掛扐之數十有七,除初掛之一為十有六,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一者二,為二者一,一奇象圓而用其全,故二一之中各復有三。二耦象方而用其半,故一二之中復有二焉。而積二三一二之數則為八,過揲之數三十有二,以四約之亦得八焉。】
  掛扐除一,四其四也,自一其十二者而進四也,八之母也,過揲之數,八其四也,自三其十二者而退四也,八之子也。
  【即四象少陰居二含八之數也。】
  【右兩耦一奇,以奇為主,為少陽者凡二十,掛扐之數二十有一,除初掛之一為二十,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二者二,為一者一,二耦象方而用其半,故二二之中各復有二。一奇象圓而用其全,故一三之中,復有三焉。而積二二一三之數則為七,過揲之數二十有八,以四約之亦得七焉。】
  掛扐除一,五其四也,自兩其十二者而退四也,七之母也,過揲之數,七其四也,自兩其十二者而進四也,七之子也。
  【即四象少陽居三含七之數也。】
  【右三耦為老陰者四,掛扐之數二十有五,除初掛之一為二十有四,以四約而三分之,為二者三,二耦象方而用其半,故三二之中各復有二,而積三二之數則為六,過揲之數亦二十有四,以四約之亦得六焉。】
  掛扐除一,六之母也,過揲之數,六之子也,四分四十有八而各得其二也,兩其十二而六其四也,皆圍四而用半也。
  【即四象太陰居四含六之數也。】
 〖集說〗
 ○ 蔡氏元定曰:蓍之奇數,老陽十二,老陰四,少陽二十,少陰二十八,合六十有四。三十二為陽,老陽十二,少陽二十。三十二為陰,老陰四,少陰二十八。其十六則老陽老陰也,老陽十二,老陰四。其四十八則少陽少陰也,少陽二十,少陰二十八。老陽老陰,乾坤之象也,二八也。少陽少陰,六子之象也,六八也。
  【凡此四者,皆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蓋經曰「再扐而後掛」,又曰「四營而成易」,其指甚明。注疏雖不詳說,然劉禹錫所記僧一行、畢中和、顧彖之說,亦已備矣。近世諸儒,乃有前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之說,考之於經,乃為六扐而後掛,不應「五歲再閏」之義,且後兩變又止三營,蓋已誤矣。】
 〖集說〗
 ○ 胡氏方平曰:案王輔嗣注云:分而為二,一營也。掛一象三,二營也。揲之以四,三營也。歸奇於扐,四營也。孔穎達疏云:再扐而後掛者,旣分天於左手,地於右手,乃四四揲天之數,最末之餘歸之,合為掛扐之一處,是一扐也。又以四四揲地之數,最末之餘又合於前所歸之扐,而總扐之,是再扐而後掛也。劉禹錫〈辨易九六論〉云:畢中和之學,其傳原於一行禪師。一行唐開元時所作大衍曆本議云:綜盈虛之數,五歲而再閏,蓋其衍法皆以再扐而後掛也。畢中和有揲法,其言三揲皆掛,正合四營之義。朱子亦謂:畢氏揲法視疏義為詳,顧彖之說未詳,禹錫又自言揲法第一指餘一益三,餘二益二,餘三益一,餘四益四。第二指餘一益二,餘二益一,餘三益四,餘四益三。第三指與第二指同。此可以見三變皆掛矣。近世儒者若郭雍所著《蓍卦辨疑》,專以前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其載橫渠先生之言曰:再扐而後掛,每成一爻而後掛也。謂第二第三揲不掛也。且謂:橫渠之言所以明注疏之失。朱子辨之曰:此說大誤,恐非橫渠之言也。再扐者,一變之中,左右再揲而再扐也。一掛再揲再扐而當五歲,蓋一掛再揲,當其不閏之年,而再扐當其再閏之歲也。而後掛者,一變既成,又合見存之策分二掛一,以起後變之端也。今曰第一變掛而第二第三變不掛,遂以當掛之變為掛而象閏,以不掛之變為扐而當不閏之歲,則與《大傳》所云掛一象三,再扐象閏者全不相應矣。且不數第一變之再扐而以第二第三變為再扐,又使第二第三變中止有三營而不足乎成易之數。且於陰陽老少之數,亦多有不合者。其載伊川先生之說曰:再以左右手分而為二,更不重掛奇。朱子辨之曰:此說尤多可疑,然郭氏云本無文字,則其傳授之際,不無差舛宜矣。郭氏又云:第二第三揲雖不掛,亦有四八之變,蓋不必掛也。朱子辨之曰:所以不可不掛者,有兩說。蓋三變之中,前一變屬陽,故其餘五九皆奇數。後二變屬陰,故其餘四八皆耦數。屬陽者為陽三而陰一,皆圍三徑一之術。屬陰者為陰二而陽二,皆以圍四用半之術也。是皆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後兩變不掛則不得也。三變之後,其可為老陽者十二,可為老陰者四。可為少陰者二十八,可為少陽者二十。雖多寡之不同,而皆有法象。是亦以三變皆掛之法得之,而後兩變不掛則不得也。郭氏僅見第二第三變可以不掛之一端耳,而遂執以為說。夫豈知其掛與不掛之為得失乃如此哉。大抵郭氏他說偏滯雖多,而其為法尚無甚戾,獨此一義所差雖小,而深有害於成卦變爻之法,尤不可不辯。愚嘗考之,第一變獨掛後二變不掛,非特為六扐而後掛,三營而成易,於再扐四營之義不協,且後二變不掛,其數雖亦不四則八,而所以為四八者實有不同。蓋掛則所謂四者左手餘一則右手餘二,左手餘二則右手餘一。不掛則左手餘一,右手餘三。左手餘二,右手餘二。左手餘三,右手餘一。此四之所以不同也。掛則所謂八者,左手餘四,右手餘三。左手餘三,右手餘四。不掛則左手餘四,右手亦餘四。此八之所以不同也。三變之後,陰陽變數皆參差不齊,無復自然之法象矣。
  【且用舊法,則三變之中,又以前一變為奇,後二變為耦。奇故其餘五九,耦故其餘四八。餘五九者,五三而九一,亦圍三徑一之義也。餘四八者,四八皆二,亦圍四用半之義也。三變之後,老者陽饒而陰乏,少者陽少而陰多,亦皆有自然之法象焉。】
  蔡元定曰:案五十之蓍虛一,分二掛一揲四,為奇者三,為耦者二,是天三地二自然之數。而三揲之變。老陽老陰之數,本皆八合之得十六,陰陽以老為動,而陰性本靜,故以四歸於老陽,此老陰之數所以四,老陽之數所以十二也。少陽少陰之數本皆二十四,合之四十八。陰陽以少為靜,而陽性本動,故以四歸於少陰。此少陽之數所以二十,而少陰之數所以二十八也。陽用老而不用少,故六十四變所用者十六變。又以四約之,陽用其三,陰用其一,蓋一奇一耦對待者,陰陽之體。陽三陰一,一饒一乏者,陰陽之用,故四時春夏秋生物,而冬不生物,天地東西南可見,而北不可見。人之瞻視亦前與左右可見,而背不可見也。不然,則以四十九蓍虛一,分二掛一揲四,則為奇者二為耦者二,而老陽得八,老陰得八。少陽得二十四,少陰得二十四,不亦善乎。聖人之智豈不及此,而其取此而不取彼者,誠以陰陽之體數常均,用數則陽三而陰一也。
 〖集說〗
 ○ 蘇氏軾曰:唐一行之學,以為三變皆少,則乾之象也。乾所以為老陽,而四數其揲得九,故以九名之。三變皆多,則坤之象也,坤所以為老陰,而四數其揲得六,故以六名之。三變而少者一,則震坎艮之象也,震坎艮所以為少陽,而四數其揲得七,故以七名之。三變而多者一,則巽離兌之象也,巽離兌所以為少陰,而四數其揲得八,故以八名之。故七八九六者,因揲數以名陰陽,而陰陽之所以為老少者,不在乎是,而在乎三變之間,八卦之象也。此唐一行之學也。
 ○ 《朱子文集》曰:初一變得五者三,得九者一,故曰餘五九者,五三而九一。後二變得四者二,得八者二,故曰餘四八者,四八皆二。三變之後,為老陽者十有二,老陰四,故曰陽饒而陰乏,少陽二十,少陰二十八,故曰陽少而陰多。沈氏《筆談》云:易象九為老陽,七為少陽,八為少陰,六為老陰,其九七八六之數,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凡歸餘之數,有多有少,多為陰,如爻之耦。少為陽,如爻之奇。三少,乾也,故曰老陽,九揲而得之,故其數九,其策三十六。兩多一少,則一少為之主,震坎艮也,故皆謂之少陽,少在初為震,中為坎,末為艮,皆七揲而得之,故其數七,其策二十有八。三多,坤也,故曰老陰,六揲而得之,故其數六,其策二十有四。兩少一多,則一多為之主,巽離兌也,故皆謂之少陰,多在初謂之巽,中為離,末為兌,皆八揲而得之,故其數八,其策三十有二。諸家揲蓍說,惟《筆談》簡而盡。孔穎達非不曉揲法者,但為之不熟,故其言之易差,然其於大數亦不差也。畢中和視疏義為詳,柳子厚詆劉夢得以為膚末於學者,誤矣!畢論三揲皆掛一,正合四營之義,惟以三揲之掛扐分措於三指間為小誤,然於其大數亦不差也。其言餘一益三之屬,乃夢得立文太簡之誤,使讀者疑其不出於自然,而出於人意耳。此與孔氏之說,不可不正,然恐亦不可不原其情也。蔡氏所謂以四十九蓍虛一分二掛一揲四者,蓋謂虛一外,止用四十八。分掛揲之餘,為奇耦各二,老陽老陰變數各八,少陰少陽變數各二十四,合為六十四,八卦各得八焉,然此乃奇耦對待加倍而得者,體數也。若天三地二,衍而為五十者,用數也,蓋體數常均,用數則陽饒而陰乏也。此正造化之妙。若陰陽同科,老少一例,是體數,非用數也。
  【若用近世之法,則三變之餘,皆為圍三徑一之義,而無復奇耦之分。三變之後,為老陽少陰者皆二十七,為少陽者九,為老陰者一,又皆參差不齊,而無復自然之法象,此足以見其說之誤矣。至於陰陽老少之所以然者,則請復得而通論之。蓋四十九策,除初掛之一而為四十八,以四約之為十二,以十二約之為四,故其揲之一變也。掛扐之數一其四者為奇,兩其四者為耦,其三變也。掛扐之數三其四,一其十二,而過揲之數九其四,三其十二者,為老陽。掛扐過揲之數皆六其四,兩其十二者為老陰,自老陽之掛扐而增一四則是四其四也,一其十二而又進一四也。自其過揲者而損一四則是八其四也,三其十二而損一四也,此所謂少陰者也。自老陰之掛扐而損一四,則是五其四也,兩其十二而去一四也,自其過揲而增一四則是七其四也,兩其十一而進一四也,此所謂少陽者也。二老者陰陽之極也,二極之間,相距之數凡十有二,而三分之,自陽之極而進其掛扐退其過揲各至於三之一則為少陰,自陰之極而退其掛扐進其過揲各至於三之一則為少陽。老陽居一而含九,故其掛扐十二為最少,而過揲三十六為最多。少陰居二而含八,故其掛扐十六為次少,而過揲三十二為次多。少陽居三而含七,故其掛扐二十為稍多,而過揲二十八為稍少。老陰居四而含六,故其掛扐二十四為極多,而過揲亦二十四為極少,蓋陽奇而陰耦,是以掛扐之數,老陽極少,老陰極多,而二少者一進一退而交於中焉,此其以少為貴者也。陽實而陰虛,是以過揲之數,老陽極多,老陰極少,而二少者亦一進一退而交於中焉,此其以多為貴者也。凡此不唯陰之與陽,既為二物,而迭為消長,而其一物之中,此二端者,又各自為一物,而迭為消長,其相與低昻,如權衡。其相與判合,如符契。固有非人之私智所能取舍而有無者,而況掛扐之數乃七八九六之原,而過揲之數乃七八九六之委。其勢又有輕重之不同,而或者乃欲廢置掛扐而獨以過揲之數為斷,則是舍本而取末,去約以就繁,而不知其不可也,豈不誤哉。】
 〖集說〗
 ○ 歸氏有光曰:九具於揲,則三奇見於餘。六具於揲,則三耦見於餘。七具於揲,則二耦一奇見於餘。八具於揲,則二奇一耦見於餘。不必反觀其在揲之數,而已舉其要矣。其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何也?掛扐雖舉其要,而七八九六之數,仍以在揲之策為正,七八九六者,自揲之以四而取也,若掛扐之策,因過揲而見者也。故曰「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又曰「當期之日」,而歸奇以象閏。
 ○ 何氏楷曰:案翼言「揲四以象四時,歸奇以象閏」。四時,正也,閏餘也。下文云:「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皆以七八九六起數,明乎用正數而不用餘數矣。
 〖案〗歸氏何氏之說,亦可與朱子相參酌。
  邵子曰:五與四四,去掛一之數,則四三十二也。九與八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六二十四也。五與八八,九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五二十也。九與四四,五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四十六也。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數,以成九八七六之策,此之謂也。一爻已成,再合四十九策,復分掛揲歸以成一變,每三變而成一爻,並如前法。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者,積六爻之策各三十六而得之也。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積六爻之策各二十有四而得之也。凡三百六十者,合二百一十有六,百四十有四而得之也。當期之日者,每月三十日,合十二月為三百六十也。蓋以氣言之,則有三百六十六日。以朔言之,則有三百五十四日。今舉氣盈朔虛之中數而言,故曰三百有六十也。然少陽之策二十八,積乾六爻之策則一百六十八。少陰之策三十二,積坤六爻之策則一百九十二。此獨以老陰陽之策為言者。以易用九六不用七八也。然二少之合,亦三百有六十。】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二篇者,上下經六十四卦也。其陽爻百九十二,每爻各三十六策,積之得六千九百一十二。陰爻百九十二,每爻二十四策,積之得四千六百八,又合二者,為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若為少陽,則每爻二十八策,凡五千三百七十六。少陰則每爻三十二策,凡六千一百四十四,合之亦為萬一千五百二十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四營者,四次經營也。分二者,第一營也。掛一者,第二營也。揲四者,第三營也。歸奇者,第四營也。易,變易也,謂揲之一變也。四營成變,三變成爻。一變而得兩儀之象,再變而得四象之象,二變而得八卦之象。一爻而得兩儀之畫,二爻而得四象之畫,三爻而得八卦之畫,四爻成而得其十六者之一,五爻成而得其三十二者之一,至於積七十二營而成十有八變,則六爻見,而得乎六十四卦之一矣。然方其三十六營而九變也,已得三畫,而八卦之名可見,則內卦之為貞者立矣,此所謂「八卦而小成」者也。自是而往,引而伸之,又三十六營九變以成三畫,而再得小成之卦者一,則外卦之為悔者亦備矣。六爻成,內外卦備,六十四卦之別可見,然後視其爻之變與不變,而觸類以長焉,則天下之事,其吉凶悔吝,皆不越乎此矣。】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道因辭顯,行以數神。酬酢者,言幽明之相應,如賓主之相交也。祐神者,言有以祐助神化之功也。】
  卷內蔡氏說,為奇者三,為耦者二,蓋凡初揲,左手餘一餘二餘三皆為奇,餘四為耦。至再揲三揲,則餘三者亦為耦,故曰奇二而耦二也。
折中
370800易學啓蒙考變占第四

【乾卦用九「見群龍无首,吉」《象》曰:「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坤卦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用九用六者,變卦之凡例也。言凡陽爻皆用九而不用七,陰爻皆用六而不用八。用九故老陽變為少陰,用六故老陰變為少陽。不用七八,故少陽少陰不變。獨於乾坤二卦言之者,以其在諸卦之首,又為純陽純陰之卦也。聖人因繫以辭,使遇乾而六爻皆九,遇坤而六爻皆六者,即此而占之。蓋羣龍无首則陽皆變陰之象,利永貞則陰皆變陽之義也。餘見六爻變例。】
  歐陽子曰:乾坤之用九用六何謂也?曰:乾爻七九,坤爻八六,九六變而七八無為。易道占其變,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九六也。及其筮也,七八常多,而九六常少,有無九六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六十四卦皆然,特於乾坤見之,則餘可知耳。
 ○ 愚案:此說發明先儒所未到,最為有功。其論七八多而九六少,又見當時占法,三變皆掛,如一行說。
  【凡卦六爻皆不變,則占本卦彖辭,而以內卦為貞,外卦為悔。】
  彖辭為卦下之辭,孔成子筮立衛公子元,遇屯,曰「利建侯」。秦伯伐晉筮之遇蠱,曰貞風也,其悔山也。
  【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
  沙隨程氏曰:畢萬遇屯之比,初九變也。蔡墨遇乾之同人,九二變也。晉文公遇大有之睽,九三變也。陳敬仲遇觀之否,六四變也。南蒯遇坤之比,六五變也。晉獻公遇歸妹之睽,上六變也。
 〖集說〗
 ○ 胡氏一桂曰:《啓蒙》謂一爻變,則以本卦變爻辭占,其下引畢萬所筮,以今觀之,未嘗不取之卦,且不特論一爻,兼取貞悔卦體,似可為占者法也,觀陳宣公筮公子完之生,尤可見矣。
  【二爻變,則以本卦二變爻辭占,仍以上爻為主。】
  經傳無文,今以例推之,當如此。
 〖集說〗
 ○ 胡氏一桂曰:案陳摶為宋太祖占,亦旁及諸爻與卦體。
  【三爻變,則占本卦及之卦之彖辭,而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前十卦主貞,後十卦主悔。】
  凡三爻變者,通二十卦,有圖在後。
 ○ 沙隨程氏曰:晉公子重耳筮得國,遇屯悔豫皆八,蓋初與四五凡三爻變也,初與五用九變,四用六變。其不變者二三上,在兩卦皆為八,故云皆八,而司空季子占之曰「皆利建侯。」
 〖集說〗
 ○ 胡氏一桂曰:案《啓蒙》但云占本卦之卦彖辭,然以晉侯屯豫之占,則并占卦體可見。
 ○ 熊氏朋來曰:七八皆不變爻,何以罕言七而專言八。曰:七七,蓍數也,八八,卦數也。
  【四爻變,則以之卦二不變爻占,仍以下爻為主。】
  經傳亦無文,今以例推之,當如此。
  【五爻變,則以之卦不變爻占。】
  穆姜往東宮,筮遇艮之八,史曰「是謂艮之隨」,蓋五爻皆變,唯二得八,故不變也。法宜以「係小子失丈夫」為占,而史妄引《隨》之彖辭以對,則非也。
  【六爻變,則乾坤占二用,餘卦占之卦彖辭。】
  蔡墨曰:「乾之坤曰見群龍无首吉」是也,然「群龍无首」,即坤之牝馬先迷也,坤之利永貞,即乾之不言所利也。
  【於是一卦可變六十四卦,而四千九十六卦在其中矣,所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豈不信哉。今以六十四卦之變,列為三十二圖,最初卦者,自初而終,自上而下,得末卦者,自終而初,自下而上。變在第三十二卦以前者,占本卦爻之辭,變在第三十二卦以後者,占變卦爻之辭。】
  凡言初終上下者,據圖而言,言第幾卦前後者,從本卦起。
  【以上三十二圖,反復之則為六十四圖。圖以一卦為主,而各具六十四卦,凡四千九十六卦,與焦贛《易林》合。然其條理精密,則有先儒所未發者,覽者詳之。】
 〖集說〗
 ○ 胡氏一桂曰:焦延壽卦變法以一卦變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通變四千九十六卦。而卦變之次,本之文王序卦,且如以乾為本卦,其變首坤,次屯、蒙,以至未濟,又如以末一卦未濟為本卦,其變亦首乾,次坤、屯,以至既濟,每一卦變六十三卦,通本卦成六十四卦。紫陽夫子以爻變多寡,順而列之,以定一卦所變之序,又以乾卦所變之次,引而伸之,為六十四卦所變相承之序,然後次第秩然,各得其所。雖出於焦,而比焦尤密。
 〖案〗朱子三十二圖,其次第最為詳密,而後學之疑義有二:一曰筮法用九、六,不用七、八,今四爻五爻變者,用之卦之不變爻占,則是兼用七、八也。二曰周公未繫爻之先,則彖辭之用,有所不周也。三代筮法,既不盡傳,今惟以經傳為據而推之,則用九、用六,經文甚明,而用七、八者,諸書皆無明文,惟杜預以為夏商用之,先儒已摘其非矣。考之《春秋》內外傳,蓋無論變與不變,及變之多寡,皆論卦之體象與其彖辭。即一爻變者,雖占爻辭,而亦必先以卦之體象與其彖辭為主,則知古人占法,未有爻辭之先,即彖辭而已周於用。既有爻辭之後,則但以專動者占,而初亦不離乎彖辭以為斷也。惟其一卦可變為六十四,則兩卦相參,而可以盡事物之理。故卦之有變者,意主於生卦,不主於成爻。爻之有變者,專動則有占,雜動則無占,如是則傳記之文皆合,而學者之疑可釋矣。至內外傳言得八者三:一曰泰之八,則不變者也;一曰貞屯悔豫皆八,則三爻變者也;一曰艮之八為艮之隨,則五爻變者也。諸儒以八為不動之爻,考之文意,似未符協。蓋三占者,雖變數不同,然皆無專動之爻,則其為用卦一也。卦以八成,故以八識卦,猶之爻以九六成,則以九六識爻云爾。觀朱子之圖者,更須以《左傳》、《國語》諸書互相參考。
折中
3709
371011䷀ 乾1䷀乾: 乾:元,亨,利,貞。
Qian: Qian (represents) 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
彖傳: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Tuan Zhuan: Vast is the ‘great and originating (power)’ indicated by Qian! All things owe to it their beginning: - it contains all the meaning belonging to (the name) heaven. The clouds move and the rain is distributed; the various things appear in their developed forms. (The sages) grandly understand (the connexion between)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 and how (the indications of) the six lines (in the hexagram) are accomplished, (each) in its season. (Accordingly) they mount (the carriage) drawn by those six dragons at the proper times, and drive through the sky. The method of Qian is to change and transform, so that everything obtains its correct nature as appointed (by the mind of Heaven); and (thereafter the conditions of) great harmony are preserved in union. The result is ‘what is advantageous, and correct and firm. (The sage) appears aloft, high above all things, and the myriad states all enjoy repose.
象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Xiang Zhuan: Heaven, in its motion, (gives the idea of) strength.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nerves himself to ceaseless activity.
James Legge
371121䷀ 乾2䷀乾: 初九:潛龍,勿用。
Qian: In the first (or lowest) NINE, un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as) the dragon lying hid (in the deep). It i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
象傳: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Xiang Zhuan: ‘The dragon lies hid in the deep; - it i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 - (this appears from) the strong and undivided line's being in the lowest place.
James Legge
371231䷀ 乾3䷀乾: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Qian: I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as) the dragon appearing in the field.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象傳: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Xiang Zhuan: ‘The dragon appears in the field:’ - the diffusion of virtuous influence has been wide.
James Legge
371341䷀ 乾4䷀乾: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Qian: I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as) the superior man active and vigilant all the day, and in the evening still careful and apprehensive. (The position is) dangerous, but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象傳: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
Xiang Zhuan: ‘Active and vigilant all the day:’ - (this refers to) the treading of the (proper) path over and over again.
James Legge
371451䷀ 乾5䷀乾: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Qian: In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as the dragon looking) as if he were leaping up, but still in the deep.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象傳: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
Xiang Zhuan: ‘He seems to be leaping up, but is still in the deep:’ - if he advanc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James Legge
371561䷀ 乾6䷀乾: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Qian: I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as) the dragon on the wing in the sky.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象傳: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Xiang Zhuan: ‘The dragon is on the wing in the sky:’ - the great man rouses himself to his work.
James Legge
371671䷀ 乾7䷀乾: 上九:亢龍有悔。
Qian: In the sixth (or topmost) NINE, un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as) the dragon exceeding the proper limits.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象傳: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Xiang Zhuan: ‘The dragon exceeds the proper limits; -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 a state of fulness, that is, should not be indulged in long.
James Legge
371781䷀ 乾8䷀乾: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Qian: (The lines of this hexagram are all strong and undivided, as appears from) the use of the number NINE. If the host of dragons (thus) appearing were to divest themselves of their heads, there would be good fortune.
象傳: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Xiang Zhuan: ‘The same NINE (undivided) is used’ (in all the places of this hexagram), but the attribute of heaven (thereby denoted) should not (always) take the foremost place.
James Legge
371892䷁ 坤1䷁坤: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Kun: Kun (represents) 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having the firmness of a mare. When the superior man (here intended) has to make any movement, if he take the initiative, he will go astray; if he follow, he will find his (proper) lord. The advantageousness will be seen in his getting friends in the south-west, and losing friends in the north-east. If he rest in correctness and firm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彖傳: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无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Tuan Zhuan: Complete is the ‘great and originating (capacity)’ indicated by Kun! All things owe to it their birth; - it receives obediently the influences of Heaven. Kun, in its largeness, supports and contains all things. Its excellent capacity matches the unlimited power (of Qian). Its comprehension is wide, and its brightness great. The various things obtain (by it) their full development. The mare is a creature of earthly kind. Its (power of) moving on the earth is without limit; it is mild and docile, advantageous and firm: - such is the course of the superior man. ‘If he take the initiative, he goes astray:’ - he misses, that is, his proper course. ‘If he follow,’ he is docile, and gets into his regular (course). ‘In the south-west he will get friends:’ - he will be walking with those of his own class. ‘In the north-east he will lose friends:’ - but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ground for congratulation. ‘The good fortune arising from resting in firmness’ corresponds to the unlimited capacity of the earth.
象傳: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Xiang Zhuan: The (capacity and sustaining) power of the earth is what is denoted by Ku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ith his large virtue supports (men and) things.
James Legge
3719102䷁ 坤2䷁坤: 初六:履霜,堅冰至。
Kun: In the first SIX, 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treading on hoarfrost. The strong ice will come (by and by).
象傳: 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Xiang Zhuan: ‘He is treading on hoarfrost; - the strong ice will come (by and by):’ - the cold (air) has begun to take form. Allow it to go on quietly according to its nature, and (the hoarfrost) will come to strong ice.
James Legge
3720112䷁ 坤3䷁坤: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
Ku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the attribute of) being straight, square, and great. (Its operation), without repeated efforts, will be in every respect advantageous.
象傳: 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Xiang Zhuan: The movement indicated by the second six, (divided),is ‘from the straight (line) to the square.’(Its operation), without repeated effort, in every way advantageous,’ shows the brilliant result of the way of earth.
James Legge
3721122䷁ 坤4䷁坤: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
Ku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his excellence under restraint, but firmly maintaining it. If he should have occasion to engage in the king's service, though he will not claim the success (for himself), he will bring affairs to a good issue.
象傳: 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Xiang Zhuan: ‘He keeps his excellence tinder restraint, but firmly maintains it:’ - at the proper time he will manifest it. ‘He may have occasion to engage in the king's service: - great is the glory of his wisdom.
James Legge
3722132䷁ 坤5䷁坤: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
Ku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symbol of) a sack tied up. There will be no ground for blame or for praise.
象傳: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Xiang Zhuan: ‘A sack tied up; -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this shows how, through carefulness, no injury will be received.
James Legge
3723142䷁ 坤6䷁坤: 六五:黃裳,元吉。
Kun: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yellow lower garment.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Xiang Zhuan: ‘The Yellow lower-garment; -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 this follows from that ornamental (colour's) being in the right and central place.
James Legge
3724152䷁ 坤7䷁坤: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Kun: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dragons fighting in the wild. Their blood is purple and yellow.
象傳: 戰龍於野,其道窮也。
Xiang Zhuan: ‘The dragons fight in the wild: - the (onward) course (indicated by Kun) is pursued to extremity.
James Legge
3725162䷁ 坤8䷁坤: 用六:利永貞。
Kun: (The lines of this hexagram are all weak and divided, as appears from) the use of the number six. If those (who are thus represented) be perpetually correct and firm, advantage will arise.
象傳: 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Xiang Zhuan: ‘(The lines are all weak and divided, as appears from) the use of the number SIX: - but (those who are thus represented) becoming perpetually correct and firm, there will thereby be a great consummation.
James Legge
3726173䷂ 屯1䷂屯: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Zhun: Zhun (indicates that in the case which it presupposes)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and the advantage will come from being correct and firm. (But) any movement in advance should not be (lightly) undertaken.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appointing feudal princes.
彖傳: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Tuan Zhuan: In Zhun we have the strong (Qian) and the weak (Kun) commencing their intercourse, and difficulties arising. Movement in the midst of peril gives rise to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through) firm correctness.’ By the action of the thunder and rain, (which are symbols of Kan and Zhen), all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is filled up. But the condition of the time is full of irregularity and obscurity. Feudal princ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but the feeling that rest and peace have been secured should not be indulged (even then).
象傳: 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clouds and (that representing) thunder form Zhu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adjusts his measures of government) as in sorting the threads of the warp and woof.
James Legge
3727183䷂ 屯2䷂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Zhu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difficulty (its subject has) in advancing.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abide correct and firm; advantageous (also) to be made a feudal ruler.
象傳: 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Xiang Zhuan: Although ‘there is a difficulty in advancing,’ the mind (o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is set on doing what is correct. While noble, he humbles himself to the mean, and grandly gains the people.
James Legge
3728193䷂ 屯3䷂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Zhu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istressed and obliged to return; (even) the horses of her chariot (also) seem to be retreating. (But) not by a spoiler (is she assailed), but by one who seeks her to be his wife. The young lady maintains her firm correctness, and declines a union. After ten years she will be united, and have children.
象傳: 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Xiang Zhuan: The difficulty (to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six, (divided), arises from, its place over the undivided line below it. ‘The union and children after ten years’ shows things resuming their regular course.
James Legge
3729203䷂ 屯4䷂屯: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Zhu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one following the deer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the forester, and only finding himself in the midst of the forest. The superior man, acquainted with the secret risks, thinks it better to give up the chase. If he went forward, he would regret it.
象傳: 即鹿无虞,以縱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Xiang Zhuan: ‘One pursues the deer without the (guidance of the) forester:’ - (he does so) in (his eagerness to) follow the game. ‘The superior man gives up the chase, (knowing that) if he go forward he will regret it:’ - he would be reduced to extremity.
James Legge
3730213䷂ 屯5䷂屯: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Zhu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a lady), the horses of whose chariot appear in retreat. She seeks, however, (the help of) him who seeks her to be his wife. Advance will be fortunate; all will turn out advantageously.
象傳: 求而往,明也。
Xiang Zhuan: ‘Going forward after such a search (for a helper)’ shows intelligence.
James Legge
3731223䷂ 屯6䷂屯: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Zhu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way of (its subject's) dispensing the rich favours that might be expected from him. With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small things; (even) with them in great things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屯其膏,施未光也。
Xiang Zhuan: ‘Difficulty is experienced (by the subject of the fifth line) in bestowing his rich favours:’ -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reach will not yet be conspicuous.
James Legge
3732233䷂ 屯7䷂屯: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Zhun: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the horses of his chariot obliged to retreat, and weeping tears of blood in streams.
象傳: 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Xiang Zhuan: ‘He weeps tears of blood in streams:’ - how can the state (thus emblemed) continue long?
James Legge
3733244䷃ 蒙1䷃蒙: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Meng: Meng (indicates that in the case which it presupposes)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I do not (go and) seek the youthful and inexperienced, but he comes and seeks me. When he shows (the sincerity that marks) the first recourse to divination, I instruct him. If he apply a second and third time, that is troublesome; and I do not instruct the troublesom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初噬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正,聖功也。
Tuan Zhuan: In Meng we have (the trigram for) a mountain, and below it that of a rugged defile with a stream in it. The conditions of peril and arrest of progress (suggested by these) give (the idea in) Meng. ‘Meng indicates that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 for there is development at work in it, and its time of action is exactly what is right. ‘I do not seek the youthful and inexperienced; he seeks me:’ - so does will respond to will. ‘When he shows (the sincerity that marks) the first recourse to divination, I instruct him:’ - for possessing the qualities of the undivided line and being in the central place,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line thus speaks). ‘A second and third application create annoyance, and I do not instruct so as to create annoyance:’ - annoyance (he means) to the ignorant. (The method of dealing with) the young and ignorant is to nourish the correct (nature belonging to them); - this accomplishes the service of the sage.
象傳: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beneath it that for a spring issuing forth form Me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trives to be resolute in his conduct and nourishes his virtue.
James Legge
3734254䷃ 蒙2䷃蒙: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Meng: The first SIX, divided, (has respect to) the dispelling of ignoranc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use punishment (for that purpose), and to remove the shackles (from the mind). But going on in that way (of punishment) will give occasion for regret.
象傳: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Xiang Zhua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use punishment:’ - the object being to br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rrecting law.
James Legge
3735264䷃ 蒙3䷃蒙: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Meng: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xercising forbearance with the ignorant, in which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admitting (even the goodness of women, which will also be fortunate. (He may be described also as) a son able to (sustain the burden of) his family.
象傳: 子克家,剛柔接也。
Xiang Zhuan: ‘A son able to (sustain the burden of) his family:’ - as appears from th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is strong line and the weak (fifth line).
James Legge
3736274䷃ 蒙4䷃蒙: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Meng: The third SIX, divided, (seems to say) that one should not marry a woman whose emblem it might be, for that, when she sees a man of wealth, she will not keep her person from him, and in no wise will advantage come from her.
象傳: 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Xiang Zhuan: ‘A woman (such as is here represented) should not be taken in marriage:’ - her conduct is not agreeable to what is right.
James Legge
3737284䷃ 蒙5䷃蒙: 六四:困蒙,吝。
Meng: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if) bound in chains of ignorance.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gret.
象傳: 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Xiang Zhuan: ‘The regret arising from ignorance bound in chains’ is due to the special distance of (the subject of this line) from the solidity (shown in lines 2 and 6).
James Legge
3738294䷃ 蒙6䷃蒙: 六五:童蒙,吉。
Meng: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a simple lad without experienc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belonging to the simple lad without experience’ comes from his docility going on to humility.
James Legge
3739304䷃ 蒙7䷃蒙: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Meng: In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we see one smiting the ignorant (youth). But no advantage will come from doing him an injury. Advantage would come from warding off injury from him.
象傳: 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Xiang Zhuan: ‘Advantage will come from warding off injury:’ - (the subject of this line) above and (the ignorant) below, all do and are done to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ature.
James Legge
3740315䷄ 需1䷄需: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Xu: Xu intimates that, with the sincerity which is declared in it, there will be brilliant success. With firm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彖傳: 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Tuan Zhuan: Xu denotes waiting. (The figure) shows peril in front; but notwithstanding the firmness and strength (indicated by the inner trigram), its subject does not allow himself to be involved (in the dangerous defile); - it is right he should not be straitened or reduced to extremity. When it is said that, ‘with the sincerity declared in Xu, there will be brilliant success, and with firm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this is shown by the position (of the fifth line) in the place assigned by Heaven, and its being the correct position for it, and in the centr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go through the great stream;’ - that is, going forward will be followed by meritorious achievement.
象傳: 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for) clouds ascending over that for the sky forms Xu.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eats and drinks, feasts and enjoys himself (as if there were nothing else to employ him).
James Legge
3741325䷄ 需2䷄需: 初九:需于郊。利用恆,无咎。
Xu: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aiting in the distant border. It will be well for him constantly to maintain (the purpose thus shown), in which cas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恆,无咎;未失常也。
Xiang Zhuan: ‘He is waiting in the (distant) border:’ - he makes no movement to encounter rashly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situatio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constantly to maintain (the purpose thus shown), in which cas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he will not fail to pursue that regular course.
James Legge
3742335䷄ 需3䷄需: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Xu: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aiting on the sand (of the mountain stream). He will (suffer) the small (injury of) being spoken (against), but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終吉也。
Xiang Zhuan: ‘He is waiting on the sand:’ - he occupies his position in the centre with a generous forbearance. Though ‘he suffer the small injury of being spoken (against),’ he will bring things to a good issue.
James Legge
3743345䷄ 需4䷄需: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Xu: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the mud (close by the stream). He thereby invites the approach of injury.
象傳: 需于泥,災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Xiang Zhuan: ‘He is waiting in the mud:’ - calamity is (close at hand, and as it were) in the outer (trigram). ‘He himself invites the approach of injury:’ - if he be reverent and careful, he will not be worsted.
James Legge
3744355䷄ 需5䷄需: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Xu: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aiting in (the place of) blood. But he will get out of the cavern.
象傳: 需于血,順以聽也。
Xiang Zhuan: ‘He is waiting in (the place of) blood:’ - he accommodates himself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 and hearkens to (its requirements).
James Legge
3745365䷄ 需6䷄需: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Xu: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aiting amidst the appliances of a feast. Through his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Xiang Zhuan: ‘The appliances of a feast, and the good fortune through being firm and correct,’ are indicated by (the position in) the central and correct place.
James Legge
3746375䷄ 需7䷄需: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Xu: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ntered into the cavern. (But) there are three guests coming, without being urged, (to his help). If he receive them respectfull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nd.
象傳: 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Xiang Zhuan: ‘Guests come unurged (to give their help), and i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receive them respectfull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nd:’ - though the occupant and the place are not suited to each other, there has been no great failure (in what has been done).
James Legge
3747386䷅ 訟1䷅訟: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Song: Song intimates how, though there is sincerity in one's contention, he will yet meet with opposition and obstruction; but if he cherish an apprehensive cautio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while, if he must prosecute the contention to the (bitter) end, there will be evil.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see the great man; it will not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彖傳: 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凶;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Tuan Zhuan: The upper portion of Song is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strength, and the lower (that representing) peril. (The coming together of) strength and peril gives (the idea in) Song. ‘Song intimates how, though there is sincerity in one's contention, he will yet meet with opposition and obstruction; but if he cherish an apprehensive cautio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a strong (line) has come and got the central place (in the lower trigram).’If he must prosecute the contention to the (bitter) end, there will be evil:’ - contention is not a thing to be carried on to extremity.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 what he sets a value on is the due mean, and the correct place. ‘It will not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 one (attempting to do so) would find himself in an abyss.
象傳: 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heaven and (that representing) water, moving away from each other, form So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in the transaction of affairs takes good counsel about his first steps.
James Legge
3748396䷅ 訟2䷅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Song: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not perpetuating the matter about which (the contention is). He will suffer the small (injury) of being spoken against, but the end will be fortunate.
象傳: 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有小言,其辯明也。
Xiang Zhuan: ‘He does not perpetuate the matter about which (the contention is):’ - contention should not be prolonged. Although ‘he may suffer the small (injury) of being spoken against,’ his argument is clear.
James Legge
3749406䷅ 訟3䷅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无眚。
Song: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unequal to the contention. If he retire and keep concealed (where) the inhabitants of his city are (only) three hundred families, he will fall into no mistake.
象傳: 不克訟,歸而逋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Xiang Zhuan: ‘He is unequal to the contention; he retires and keeps concealed, stealthily withdrawing from it:’ - for him from his lower place to contend with (the stronger one) above, would be to (invite) calamity, as if he brought it with his hand to himself.
James Legge
3750416䷅ 訟4䷅訟: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无成。
Song: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in the old place assigned for his support, and firmly correct. Perilous as the position i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nd. Should he perchance engage in the king's business, he will not (claim the merit of) achievement.
象傳: 食舊德,從上吉也。
Xiang Zhuan: ‘He confines himself to the support assigned to him of old:’ - (thus) following those above him, he will have good fortune.
James Legge
3751426䷅ 訟5䷅訟: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Song: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unequal to the contention. He returns to (the study of Heaven's) ordinances, changes (his wish to contend), and rests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復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Xiang Zhuan: ‘He returns to (the study of Heaven's) ordinances, changes (his wish to contend), and rests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 he does not fail (in doing what is right).
James Legge
3752436䷅ 訟6䷅訟: 九五:訟元吉。
Song: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contending - and with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訟元吉,以中正也。
Xiang Zhuan: ‘He contends; - and ‘with great fortune: - this is shown by his holding the due mean and being in the correct place.
James Legge
3753446䷅ 訟7䷅訟: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Song: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how its subject may have the leathern belt conferred on him (by the sovereign), and thrice it shall be taken from him in a morning.
象傳: 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Xiang Zhuan: ‘He receives the robe through his contention:’ - but still be is not deserving of respect.
James Legge
3754457䷆ 師1䷆師: 師:貞,丈人,吉无咎。
Shi: Shi indicates how, in the case which it supposes, with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and (a leader of) age and experienc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no error.
彖傳: 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Tuan Zhuan: (The name) Shi describes the multitude (of the host). The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which the hexagram indicates) refer to (moral) correctness (of aim). When (the mover) is able to use the multitude with such correctness, he may attain to the royal sway. There is (the symbol of) strength in the centre (of the trigram below), and it is responded to (by its proper correlate above). The action gives rise to perils, bu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est sentiments of men). (Its mover) may by such action distress all the country, but the people will follow him; -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what error should there be?
象傳: 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in the midst of it that representing water, form Sh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nourishes and educates the people, and collects (from among them) the multitudes (of the hosts).
James Legge
3755467䷆ 師2䷆師: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
Shi: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host going forth according to the rules (for such a movement). If these be not good,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Xiang Zhuan: ‘The host goes forth according to the rules (for) such a movement:’ - if those rules be not observed, there will be evil.
James Legge
3756477䷆ 師3䷆師: 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
Shi: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leader) in the midst of the hos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no error. The king has thrice conveyed to him the orders (of his favour).
象傳: 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Xiang Zhuan: ‘He is in the midst of the host,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he has received the favour of Heaven. ‘The king has thrice conveyed to him the orders (of) his favour:’ - (the king) cherishes the myriad regions in his heart.
James Legge
3757487䷆ 師4䷆師: 六三:師或輿尸,凶。
Sh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how the host may, possibly, have many inefficient leaders.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師或輿尸,大无功也。
Xiang Zhuan: ‘The hos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its having many idle leaders:’ - great will be its want of success.
James Legge
3758497䷆ 師5䷆師: 六四:師左次,无咎。
Shi: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host in retreat. There is no error.
象傳: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Xiang Zhuan: ‘The host is in retreat; but there is no error:’ - there has been no failure in the regular course.
James Legge
3759507䷆ 師6䷆師: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无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凶。
Shi: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birds in the fields, which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seize (and destroy). In that cas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If the oldest son leads the host, and younger men (idly occupy offices assigned to them),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he may b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也。
Xiang Zhuan: ‘The oldest son leads the host:’ - its movements are directed by him in accordance with his position in the centre. ‘Younger men idly occupy their positions:’ - the employment of such men is improper.
James Legge
3760517䷆ 師7䷆師: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Shi: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great ruler delivering his charges, (appointing some) to be rulers of states, and others to undertake the headship of clans; but small men should not be employed (in such positions).
象傳: 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Xiang Zhuan: ‘The great ruler delivers his charges:’ - thereby he rightly apportions merit. ‘Small men should not be employed:’ - they are sure to throw the states into confusion.
James Legge
3761528䷇ 比1䷇比: 比:吉。原筮元永貞,无咎。不寧方來,後夫凶。
Bi: Bi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which it supposes) there is good fortune. But let (the principal party intended in it) re-examine himself, (as if) by divination, whether his virtue be great, unintermitting, and firm. If it be so, there will be no error. Those who have not rest will then come to him; and with those who are (too) late in coming it will be ill.
彖傳: 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
Tuan Zhuan: ‘Bi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good fortune:’ - (the name) Bi denotes help; (and we see in the figure) inferiors docilely following (their superior). ‘Let (the principal party intended in it) reexamine himself, (as if) by divination, whether his virtue be great, unintermitting, and firm; - if it be so,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all this follows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strong line in the centre (of the upper trigram). ‘Those who have not rest will come to him:’ - high and low will respond to its subject. ‘With those who are (too) late in coming it will be ill:’ - (for them) the way (of good fortune here indicated) has been exhausted.
象傳: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over it (that representing) water, form Bi. The ancient k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established the various states and maintained an affectionate relation to their princes.
James Legge
3762538䷇ 比2䷇比: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終來有它吉。
Bi: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eeking by his sincerity to win the attachment of his objec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Let (the breast) be full of sincerity as an earthenware vessel is of its contents, and it will in the end bring other advantages.
象傳: 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Xiang Zhuan: From ‘the seeking union with its object’ shown in the first SIX, (divided),there will be other advantages.
James Legge
3763548䷇ 比3䷇比: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Bi: I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we see the movement towards union and attachment proceeding from the inward (mind).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Xiang Zhuan: ‘The movement towards union and attachment proceeds from the inward (mind):’ - (the party concerned) does not fail in what is proper to himself
James Legge
3764558䷇ 比4䷇比: 六三:比之匪人。
Bi: In the third SIX, 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seeking for union with such as ought not to be associated with.
象傳: 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Xiang Zhuan: ‘Union is sought with such as ought not to be associated with:’ - but will not injury be the result?
James Legge
3765568䷇ 比5䷇比: 六四:外比之,貞吉。
Bi: I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we see its subject seeking for union with the one beyond himself.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Xiang Zhuan: ‘Union is sought (by the party intended here) with one beyond himself, and (in this case) with a worthy object:’ - he is following (the ruler) above him.
James Legge
3766578䷇ 比6䷇比: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Bi: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affords the most illustrious instance of seeking union and attachment. (We seem to see in it) the king urging his pursuit of the game (only) in three directions, and allowing the escape of all the animals before him, while the people of his towns do not warn one another (to prevent i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belonging to the most illustrious instance of seeking union and attachment’ appears in the correct and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fifth line, undivided). (The king's) neglecting (the animals) confronting him (and then fleeing), and (only) taking those who present themselves as it were obediently, is seen in his allowing the escape of those in front of him.’ ‘That the people of his towns do not warn one another (to prevent such escape),’ shows how he, in his high eminence, has made them pursue the due course.
James Legge
3767588䷇ 比7䷇比: 上六:比之无首,凶。
Bi: In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we see one seeking union and attachment without having taken the first step (to such an end).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比之无首,无所終也。
Xiang Zhuan: ‘He seeks union and attachment without taking the first (step to such an end):’ - there is no possibility of a (good) issue.
James Legge
3768599䷈ 小畜1䷈小畜: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Xiao Chu: Xiao Chu indicates that (under its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We see) dense clouds, but no rain coming from our borders in the west.
彖傳: 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雲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Tuan Zhuan: In Xiao Chu the weak line occupies its (proper) position, and (the lines) above and below respond to it. Hence comes the name of Xiao Chu (Small Restraint). (It presents the symbols of) strength and flexibility. Strong lines are in the central places, and the will (of their subjects) will have free course. Thus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Dense clouds but no rain’ indicate the movement (of the strong lines) still going forward. The ‘Commencing at our western border’ indicates that the (beneficial) influence has not yet been widely displayed.
象傳: 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sky, and that representing wind moving above it, form Xiao Chu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adorns the outward manifestation of his virtue.
James Legge
3769609䷈ 小畜2䷈小畜: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Xiao Chu: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turning and pursuing his own course. What mistake should he fall into?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復自道,其義吉也。
Xiang Zhuan: ‘He returns and pursues his own path:’ - it is right that there should be good fortune.
James Legge
3770619䷈ 小畜3䷈小畜: 九二:牽復,吉。
Xiao Chu: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by the attraction (of the former line), returning (to the proper cours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牽復在中,亦不自失也。
Xiang Zhuan: ‘By the attraction (of the subject of the former line) he returns (to its own course),’ and is in the central place: - neither will he err in what is due from him.
James Legge
3771629䷈ 小畜4䷈小畜: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Xiao Chu: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uggests the idea of a carriage, the strap beneath which has been removed, or of a husband and wife looking on each other with averted eyes.
象傳: 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Xiang Zhuan: ‘Husband and wife look on each other with averted eyes:’ - (the subject of line three is like a husband who) cannot maintain correctly his relations with his wife.
James Legge
3772639䷈ 小畜5䷈小畜: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Xiao Chu: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ossessed of sincerity. The danger of bloodshed is thereby averted, and his (ground for) apprehension dismissed.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象傳: 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Xiang Zhuan: ‘He is possessed of sincerity; his (ground for) apprehension is dismissed:’ - (the subjects of the lines) above agree in aim with him.
James Legge
3773649䷈ 小畜6䷈小畜: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Xiao Chu: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ossessed of sincerity, and drawing others to unite with him. Rich in resources, he employs his neighbours (in the same cause with himself).
象傳: 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Xiang Zhuan: ‘He is possessed of sincerity, and draws others to unite with him:’ - he does not use only his own rich resources.
James Legge
3774659䷈ 小畜7䷈小畜: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凶。
Xiao Chu: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how the rain has fallen, and the (onward progress) is stayed - (so) must we value the full accumulation of the virtue (represented by the upper trigram). But a wife (exercising restraint),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she may be, is in a position of peril, (and like) the moon approaching to the full. If the superior man prosecute his measures (in such circumstances),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凶,有所疑也。
Xiang Zhuan: ‘The rain has fallen and (the onward progress) is stayed:’ - the power (denoted in the figure) has accumulated to the full. ‘If the superior man prosecute his measures, there will be evil:’ - he will find himself obstructed.
James Legge
37756610䷉ 履1䷉履: 履虎尾,不咥人,亨。
Lü: (Lü suggests the idea of) one treading on the tail of a tiger, which does not bite him.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彖傳: 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Tuan Zhuan: In Lü we have (the symbol of) weakness treading on (that of) strength. (The lower trigram) indicates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and responds to (the upper) indicating strength. Hence (it is said), ‘He treads on the tail of a tiger, which does not bite him;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The fifth line is) strong, in the centre, and in its correct place. (Its subject) occupies the God-(given) position, and falls into no distress or failure; - (his) action will be brilliant.
象傳: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sky above, and below it (that representing the waters of) a marsh, form Lü.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iscriminates between high and low, and gives settlement to the aims of the people.
James Legge
37766710䷉ 履2䷉履: 初九:素履,往无咎。
Lü: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reading his accustomed path. If he go forwar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素履之往,獨行愿也。
Xiang Zhuan: ‘He treads his accustomed path and goes forward:’ - singly and exclusively he carries out his (long-cherished) wishes.
James Legge
37776810䷉ 履3䷉履: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Lü: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reading the path that is level and easy - a quiet and solitary man, to whom, if he be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Xiang Zhuan: ‘A quiet and solitary man, to whom, being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holding the due mean, he will not allow himself to be thrown into disorder.
James Legge
37786910䷉ 履4䷉履: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
Lü: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a one-eyed man (who thinks he) can see; a lame man (who thinks he) can walk well; one who treads on the tail of a tiger and is bitten. (All this indicates) ill fortune. We have a (mere) bravo acting the part of a great ruler.
象傳: 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凶;位不當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Xiang Zhuan: ‘A one-eyed man (who thinks that he) can see:’ - he is not fit to see clearly. ‘A lame man (who thinks that he can) tread well:’ - one cannot walk along with him. ‘The ill fortune of being bitten’ arises from the place not being the proper one for him. ‘A (mere) bravo acting the part of a great ruler:’ - this is owing to his aims being (too) violent.
James Legge
37797010䷉ 履5䷉履: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Lü: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reading on the tail of a tiger. He becomes full of apprehensive caution, and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愬愬終吉,志行也。
Xiang Zhuan: ‘He becomes full of apprehensive caution, and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his aim takes effect.
James Legge
37807110䷉ 履6䷉履: 九五:夬履,貞厲。
Lü: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resolute tread of its subject. Though he be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peril.
象傳: 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Xiang Zhuan: ‘He treads resolutely; and though he be firm and correct, there is peril:’ - this is due to his being in the position that is correct and appropriate to him.
James Legge
37817210䷉ 履7䷉履: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Lü: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tells us to look at (the whole course) that is trodden, and examine the presage which that gives. If it be complete and without failure,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Xiang Zhuan: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and that in the occupancy of the topmost line: - this is great matter for congratulation.
James Legge
37827311䷊ 泰1䷊泰: 泰:小往大來,吉亨。
Tai: In Tai (we see) the little gone and the great come.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with progress and success.
彖傳: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Tuan Zhuan: ‘The little come and the great gone in Tai, and its indication tha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with progress and success’ show to us heaven and earth in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all things in consequence having free course, and (also) the high and the low, (superiors and inferiors), in communication with one another, and possessed by the same aim. The inner (trigram) is made up of the strong and undivided lines, and the outer of the weak and divided; the inner is (the symbol of) strength, and the outer of docility; the inner (represents) the superior man, and the outer the small man. (Thus) 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an appears increasing, and that of the small man decreasing.
象傳: 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Xiang Zhuan: (The trigrams for) heaven and earth in communication together form Tai. The (sage) sovereign, in harmony with this, fashions and completes (his regulations) after the courses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assis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daptations furnished by them, -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people.
James Legge
37837411䷊ 泰2䷊泰: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Ta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uggests the idea of grass pulled up, and bringing with it other stalks with whose roots it is connected. Advance (on the part of its subject) will be fortunate.
象傳: 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of advance, (as suggested by the emblem of) the grass pulled up,’ arises from the will (of the party intended) being set on what is external to himself.
James Legge
37847511䷊ 泰3䷊泰: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Tai: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who can bear with the uncultivated, will cross the He without a boat, does not forget the distant, and has no (selfish) friendships. Thus does he prove himself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urse of the due Mean.
象傳: 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Xiang Zhuan: ‘He bears with the uncultivated, and proves himself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ue mean:’ - for (his intelligence is) bright and (his capacity is) great.
James Legge
37857611䷊ 泰4䷊泰: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Tai: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while there is no state of peace that is not liable to be disturbed, and no departure (of evil men) so that they shall not return, yet when one is firm and correct, as he realises the distresses that may arise, he will commit no error. There is no occasion for sadness at the certainty (of such recurring changes); and in this mood the happiness (of the present) may be (long) enjoyed.
象傳: 无往不復,天地際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no going away so that there shall not be a return’ refers to this as the point where the interac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takes place.
James Legge
37867711䷊ 泰5䷊泰: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Tai: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fluttering (down) - not relying on his own rich resources, but calling in his neighbours. (They all come) not as having received warning, but in the sincerity (of their hearts).
象傳: 翩翩不富,皆失實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Xiang Zhuan: ‘He comes fluttering (down), not relying on his own rich resources:’ - both he and his neighbours are out of their real (place where they are). ‘They have not received warning, but (come) in the sincerity (of their hearts):’ - this is what they have desired in the core of their hearts.
James Legge
37877811䷊ 泰6䷊泰: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Tai: The fifth six, divided, reminds us of (king) Di-yi's (rule about the) marriage of his younger sister. By such a course there is happiness and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Xiang Zhuan: ‘By such a course there is happiness, and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employs the virtue proper to his central position to carry his wishes into effect.
James Legge
37887911䷊ 泰7䷊泰: 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Tai: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us the city wall returned into the moat. It is not the time to use the army.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may, indeed, announce his orders to the people of his own city; but however correct and firm he may be, he will have cause for regret.
象傳: 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Xiang Zhuan: ‘The city wall returned back into the moat’ shows how the (governmental) orders have (long) been in disorder.
James Legge
37898012䷋ 否1䷋否: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Pi: In Pi there is the want of goo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men, and its indication is unfavourable to the firm and correct course of the superior man. We see in it the great gone and the little come.
彖傳: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Tuan Zhuan: ‘The want of goo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different classes of) men in Pi, and its indication as unfavourable to the firm and correct course of the superior man; with the intimation that the great are gone and the little come:’ - all this springs from the fact that in it heaven and earth are not in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all things in consequence do not have free course; and that the high and the low (superiors and inferiors) are not in communication with one another, and there are no (well-regulated) states under the sky. The inner (trigram) is made up of the weak and divided lines, and the outer of the strong and undivided: the inner is (the symbol of) weakness, and the outer of strength; the inner (represents) the small man, and the outer the superior man. Thus the way of the small man appears increasing, and that of the superior man decreasing.
象傳: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Xiang Zhuan: (The trigrams of) heaven and earth, not in intercommunication, form P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strains (the manifestation) of) his virtue, and avoids the calamities (that threaten him). There is no opportunity of conferring on him the glory of emolument.
James Legge
37908112䷋ 否2䷋否: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Pi: The first SIX, divided, suggests the idea of grass pulled up, and bringing with it other stalks with whose roots it is connected. With firm correctness (on the part of its subj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progress.
象傳: 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through firm goodness, (suggested by) the pulling up of the grass,’ arises from the will (of the parties intended) being bent on (serving) the ruler.
James Legge
37918212䷋ 否3䷋否: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P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atient and obedient. To the small man (comporting himself so)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f the great man (comport himself) as the distress and obstruction require, he will have success.
象傳: 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Xiang Zhuan: ‘The great man, comporting himself as the distress and obstruction require, will have success: - ‘he does not allow himself to be disordered by the herd (of small men).
James Legge
37928312䷋ 否4䷋否: 六三:包羞。
P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hamed of the purpose folded (in his breast).
象傳: 包羞,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That ‘his shame is folded in his breast’ is owing to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his position.
James Legge
37938412䷋ 否5䷋否: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P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ination (of Heaven), and committing no error. His companions will come and share in his happiness.
象傳: 有命无咎,志行也。
Xiang Zhuan: ‘He ac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ination (of Heaven), and commits no error:’ - the purpose of his mind can be carried into effect.
James Legge
37948512䷋ 否6䷋否: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Pi: I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we see him who brings the distress and obstruction to a close,--the great man and fortunate. (But let him say), ‘We may perish! We may perish!’ (so shall the state of things become firm, as if) bound to a clump of bushy mulberry trees.
象傳: 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of the great man’ arises from the correctness of his position.
James Legge
37958612䷋ 否7䷋否: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Pi: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overthrow (and removal of) the condition of distress and obstruction. Before this there was that condition. Hereafter there will be joy.
象傳: 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Xiang Zhuan: ‘The distress and obstruction having reached its end, it is overthrown and removed:’ - how could it be prolonged?
James Legge
37968713䷌ 同人1䷌同人: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Tong Ren: Tong Ren (or ‘Union of men’) appears here (as we find it) in the (remote districts of the) country, indicating progress and succes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aintain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the superior man.
彖傳: 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Tuan Zhuan: In Tong Ren the weak (line) has the place (of influence), the central place, and responds to (the corresponding line in) Qian (above); hence comes its name of Tong Ren (or ‘Union of men’). Tong Ren says: - The language, ‘Tong Ren appears here (as we find it) in (the remote districts of) the country, indicating progress and success, and tha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is moulded by its containing the strength (symbolled) in Qian. (Then) we have (the trigram indicating) elegance and intelligence, supported by (that indicating) strength; with the line in the central, and its correct, position, and respon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line above): - (all representing) the correct course of the superior man. It is only the superior man who can comprehend and affect the minds of all under the sky.
象傳: 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Xiang Zhuan: (The trigrams for) heaven and fire form Tong Re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istinguishes things according to their kinds and classes.
James Legge
37978813䷌ 同人2䷌同人: 初九:同人于門,无咎。
Tong Re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just issuing from his gat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Xiang Zhua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is just issuing from his gate:’ - who will blame him?
James Legge
37988913䷌ 同人3䷌同人: 六二:同人于宗,吝。
Tong Re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in relation with his kindred.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gret.
象傳: 同人于宗,吝道也。
Xiang Zhua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appears in relation with his kindred:’ - that is the path to regret.
James Legge
37999013䷌ 同人4䷌同人: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Tong Re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his arms hidden in the thick grass, and at the top of a high mound. (But) for three years he makes no demonstration.
象傳: 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Xiang Zhuan: ‘He hides his arms in the thick grass:’ - because of the strength of his opponent. ‘For three years he makes no demonstration:’ - how can he do anything?
James Legge
38009113䷌ 同人5䷌同人: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Tong Ren: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mounted on the city wall; but he does not proceed to make the attack (he contemplate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Xiang Zhuan: ‘He is mounted on his city-wall;’ but yielding to the right, ‘he does not proceed to make the attack (he contemplated).’ (Where it is said),’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that shows how) he feels the strait he is in, and returns to the rule of law.
James Legge
38019213䷌ 同人6䷌同人: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Tong Ren: I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first wails and cries out, and then laughs. His great host conquers, and he (and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line) meet together.
象傳: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Xiang Zhuan: The first ac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here described) arises from his central position and straightforward character. ‘The meeting secured by his great host’ intimates that the opponents of it have been overcome.
James Legge
38029313䷌ 同人7䷌同人: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Tong Ren: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in the suburbs. There will be no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象傳: 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Xiang Zhuan: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union of men appears in the suburbs:’ - his object has not yet been attained.
James Legge
38039414䷍ 大有1䷍大有: 大有:元亨。
Da You: Da You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it implies),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彖傳: 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Tuan Zhuan: In Da You the weak (line) has the place of honour, is grandly central, and (the strong lines) above and below respond to it. Hence comes its name of Da You (Having what is Great). The attributes (of its component trigrams) are strength and vigour with elegance and brightness. (The ruling line in it) responds to (the ruling line in the symbol of) heaven, and (consequently) its action is (all) at the proper times. In this way (it is said to) indicat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象傳: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for) heaven and (that of) fire above it form Da You.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presses what is evil and gives distinction to what is good, in sympathy with the excellent Heaven-conferred (nature).
James Legge
38049514䷍ 大有2䷍大有: 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Da You: I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there is no approach to what is injurious, and there is no error. Let there be a realisation of the difficulty (and danger of the position), an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to the end).
象傳: 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Xiang Zhuan: This first NINE, (undivided), of Da You shows no approach to what is injurious.
James Legge
38059614䷍ 大有3䷍大有: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
Da You: I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we have a large waggon with its load. In whatever direction advance is mad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Xiang Zhuan: ‘A large waggon with its load’ refers to the (virtue) accumulated (in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so that he will suffer no loss (in the conduct of affairs).
James Legge
38069714䷍ 大有4䷍大有: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Da You: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us a feudal prince presenting his offerings to the Son of Heaven. A small man would be unequal (to such a duty).
象傳: 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Xiang Zhuan: ‘A feudal prince presents his offerings to the son of Heaven:’ - a small man (in such a position) does (himself) harm.
James Legge
38079814䷍ 大有5䷍大有: 九四:匪其彭,无咎。
Da You: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his great resources under restrain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匪其彭,无咎;明辨晰也。
Xiang Zhuan: ‘He keeps his great resources under restraint:’ - his wisdom discriminates clearly (what he ought to do).
James Legge
38089914䷍ 大有6䷍大有: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Da You: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sincerity of its subject reciprocated by that of all the others (represented in the hexagram). Let him display a proper majesty,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備也。
Xiang Zhuan: ‘His sincerity is reciprocated by all the others:’ - his sincerity serves to stir and call out what is in their minds. ‘The good fortune springing from a display of proper majesty’ shows how they might (otherwise) feel too easy, and make no preparation (to serve him).
James Legge
380910014䷍ 大有7䷍大有: 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Da You: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help accorded to him from Heave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dvantage in every respect.
象傳: 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topmost line of Da You’ arises from the help of Heaven.
James Legge
381010115䷎ 謙1䷎謙: 謙:亨,君子有終。
Qian: Qian indicates progress and success. The superior man, (being humble as it implies), will have a (good) issue (to his undertakings).
彖傳: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Tuan Zhuan: Qian indicates progress and success. It is the way of heaven to send down its beneficial influences below, where they are brilliantly displayed. It is the way of earth, lying low, to send its influences upwards and (there) to act. It is the way of heaven to diminish the full and augment the humble. It is the way of earth to overthrow the full and replenish the humble. Spiritual Beings inflict calamity on the full and bless the humble. It is the way of men to hate the full and love the humble. Humility in a position of honour makes that still more brilliant; and in a low position men will not (seek to) pass beyond it. Thus it is that ‘the superior man will have a (good) issue (to his undertakings).’
象傳: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for) the earth and (that of) a mountain in the midst of it form Qia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iminishes what is excessive (in himself), and increases where there is any defect, bringing about an e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case, in his treatment (of himself and others).
James Legge
381110215䷎ 謙2䷎謙: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Qia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us the superior man who adds humility to humility. (Even) the great stream may be crossed with this,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Xiang Zhuan: ‘The superior man who adds humility to humility’ is one who nourishes his (virtue) in lowliness.
James Legge
381210315䷎ 謙3䷎謙: 六二:鳴謙,貞吉。
Qia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us humility that has made itself recognised.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consequent o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where the humility has made itself recognised, is owing to the possessor's having (the virtue) in the core of his heart.
James Legge
381310415䷎ 謙4䷎謙: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Qia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superior man of (acknowledged) merit. He will maintain his success to the end, and have good fortune.
象傳: 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Xiang Zhuan: ‘The superior man of (acknowledged) merit, and yet humble:’ - the myriads of the people will submit to him.
James Legge
381410515䷎ 謙5䷎謙: 六四:无不利,撝謙。
Qia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whose action would be in every way advantageous, stirring up (the more) his humility.
象傳: 无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Xiang Zhuan: ‘One, whose action would be in every way advantageous, stirs up his humility the more:’(but in doing so) he does not act contrary to the (proper) rule.
James Legge
381510615䷎ 謙6䷎謙: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Qian: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who, without being rich, is able to employ his neighbours. He may advantageously use the force of arms. All his movements will be advantageous.
象傳: 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Xiang Zhuan: ‘He may advantageously use the force of arms:’ - correcting, that is, those who do not submit.
James Legge
381610715䷎ 謙7䷎謙: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Qian: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us humility that has made itself recognised. The subject of it will with advantage put his hosts in motion; but (he will only) punish his own towns and state.
象傳: 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Xiang Zhuan: ‘His humility has made itself recognised:’ - (but) all his aims have not yet been attained. He may employ the force of arms, (but only) in correcting (his own) towns and state.’
James Legge
381710816䷏ 豫1䷏豫: 豫:利建侯,行師。
Yu: Yu indicates that, (in the state which it implies), feudal princes may be set up, and the hosts put in motion, with advantage.
彖傳: 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Tuan Zhuan: In Yu we see the strong (line) responded to by all the others, and the will (of him whom it represents) being carried out; and (also) docile obedience employing movement (for its purposes). (From these things comes) Yu (the Condition of harmony and satisfaction). In this condition we have docile obedience employing movement (for its purposes), and therefore it is so a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 how much more will it be so (among men) in ‘the setting up of feudal princes and putting the hosts in motion!’ Heaven and earth show that docile obedience in connexion with movement, and hence the sun and moon make no error (in time), and the four seasons do not deviate (from their order). The sages show such docile obedience in connexion with their movements, and hence their punishments and penalties are entirely just, and the people acknowledge it by their submission. Great indeed are the time and significance indicated in Yu!
象傳: 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Xiang Zhuan: (The trigrams for) the earth and thunder issuing from it with its crashing noise form Yu. The ancient k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omposed their music and did honour to virtue, presenting it especially and most grandly to God, when they associated with Him (at the service) their highest ancestor and their father.
James Legge
381810916䷏ 豫2䷏豫: 初六:鳴豫,凶。
Yu: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roclaiming his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初六鳴豫,志窮凶也。
Xiang Zhuan: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six proclaims his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 there will be evil; his wishes have been satisfied to overflowing.
James Legge
381911016䷏ 豫3䷏豫: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Yu: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who is firm as a rock. (He sees a thing) without waiting till it has come to pass; with his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Xiang Zhuan: ‘(He sees a thing) without waiting till it has come to pass; with his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this is shown by the central and correct position (of the line).
James Legge
382011116䷏ 豫4䷏豫: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Yu: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one looking up (for favours), while he indulges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If he would understand!--If he be late in doing so, there will indeed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象傳: 盱豫有悔,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He looks up (for favours), while he indulges the feeling of satisfaction;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 this is intimated by the position not being the appropriate one.
James Legge
382111216䷏ 豫5䷏豫: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Yu: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him from whom the harmony and satisfaction come. Great is the success which he obtains. Let him not allow suspicions to enter his mind, and thus friends will gather around him.
象傳: 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Xiang Zhuan: ‘From him the harmony and satisfaction come; great is the success which he obtains:’ - his aims take effect on a grand scale.
James Legge
382211316䷏ 豫6䷏豫: 六五:貞疾,恆不死。
Yu: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with a chronic complaint, but who lives on without dying.
象傳: 六五貞疾,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Xiang Zhuan: ‘(The subject of) the fifth six has a chronic complaint:’ - this is shown by his being mounted on the strong (line). ‘He still lives on without dying:’ - he i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its memories of the past) have not yet perished.
James Legge
382311416䷏ 豫7䷏豫: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Yu: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darkened mind devoted to the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time); but if he change his course even when (it may be considered as) complete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Xiang Zhuan: ‘With darkened mind devoted to the harmony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time),’ as shown in the topmost (line): - how can one in such a condition continue long?
James Legge
382411517䷐ 隨1䷐隨: 隨:元亨利貞,无咎。
Sui: Sui indicates that (under its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Bu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then) be no error.
彖傳: 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Tuan Zhuan: In Sui we see the strong (trigram) come and place itself under the weak; we see (in the two) the attributes of movement and pleasure: - this gives (the idea of) Sui.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and through firm correctness no error:’ - all under heaven will be found following at such a time. Great indeed are the time and significance indicated in Sui.
象傳: 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and (that for) thunder (hidden) in the midst of it form Su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hen it is getting towards dark, enters (his house) and rests.
James Legge
382511617䷐ 隨2䷐隨: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Su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us one changing the object of his pursuit; but if he be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he good fortune. Going beyond (his own) gate to find associates, he will achieve merit.
象傳: 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Xiang Zhuan: ‘He is changing the object of his pursuit:’ - but if he follow what is corr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He goes beyond (his own) gate to find associates:’ - he will not fail (in the method he pursues).
James Legge
382611717䷐ 隨3䷐隨: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Su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us one who cleaves to the little boy, and lets go the man of age and experience.
象傳: 係小子,弗兼與也。
Xiang Zhuan: ‘He cleaves to the little boy:’ - he cannot be with the two at the same time.
James Legge
382711817䷐ 隨4䷐隨: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Su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us one who cleaves to the man of age and experience, and lets go. the little boy. Such following will get what it seeks; bu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adhere to what is firm and correct.
象傳: 系丈夫,志舍下也。
Xiang Zhuan: ‘He cleaves to the man of age and experience:’ - by the decision of his will, he abandons (the youth) below.
James Legge
382811917䷐ 隨5䷐隨: 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Su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us one followed and obtaining (adherents). Though he be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evil. If he be sincere (however) in his course, and make that evident, into what error will he fall?
象傳: 隨有獲,其義凶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Xiang Zhuan: ‘He is followed and obtains adherents:’ -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the hexagram), this is evil. ‘He is sincere in his course:’ - showing his intelligence, and leading to achievement.
James Legge
382912017䷐ 隨6䷐隨: 九五:孚于嘉,吉。
Sui: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us (the ruler) sincere in (fostering all) that is excellen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Xiang Zhuan: ‘He is sincere in fostering what is excellent:’ - his position is correct and in the centre.
James Legge
383012117䷐ 隨7䷐隨: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Sui: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us (that sincerity) firmly held and clung to, yea, and bound fast. (We see) the king with it presenting his offerings on the western mountain.
象傳: 拘系之,上窮也。
Xiang Zhuan: ‘The sincerity is firmly held and clung to, as shown in the topmost line:’ - (the idea of the hexagram) has reached its extreme development.
James Legge
383112218䷑ 蠱1䷑蠱: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Gu: Gu indicates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to him who deals properly with the condition represented by it).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efforts like that of) crossing the great stream. (He should weigh well, however, the events of) three days before the turning point, and those (to be done) three days after it.
彖傳: 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Tuan Zhuan: In Gu we have the strong (trigram) above, and the weak one below; we have (below) pliancy, and (above) stopping: - these give the idea of Gu (a Troublous Condition of affairs verging to ruin). ‘Gu indicates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 (through the course shown in it), all under heaven, there will be good order.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crossing the great stream:’ - he who advances will encounter the business to be done. ‘(He should weigh well, however, the events of) three days before (the turning-point), and those (to be done) three days after it:’ - the end (of confusion) is the beginning (of order); such is the procedure of Heaven.
象傳: 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for) a mountain, and below it that for wind, form Gu.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addresses himself to) help the people and nourish his own virtue.
James Legge
383212318䷑ 蠱2䷑蠱: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Gu: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a son) dealing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If he be an (able) son, the father will escape the blame of having erred. The position is perilous, bu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nd.
象傳: 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Xiang Zhuan: ‘He deals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 he feels that he has entered into the work of his father.
James Legge
383312418䷑ 蠱3䷑蠱: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Gu: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a son) dealing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mother. He should not (carry) his firm correctness (to the utmost).
象傳: 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Xiang Zhuan: ‘He deals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mother:’ - he holds to the course of the due mean.
James Legge
383412518䷑ 蠱4䷑蠱: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
Gu: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a son) dealing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There may be some sm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but there will not be any great error.
象傳: 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Xiang Zhuan: ‘He deals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James Legge
383512618䷑ 蠱5䷑蠱: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Gu: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a son) viewing indulgently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If he go forward, he will find cause to regret it.
象傳: 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Xiang Zhuan: ‘He views indulgently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 if he go forward, he will not succeed.
James Legge
383612718䷑ 蠱6䷑蠱: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Gu: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a son) dealing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He obtains the praise of using (the fit instrument for his work).
象傳: 干父之蠱;承以德也。
Xiang Zhuan: ‘He deals with the troubles caused by his father, and obtains praise:’ - he is responded to (by the subject of line two) with all his virtue.
James Legge
383712818䷑ 蠱7䷑蠱: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Gu: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us one who does not serve either king or feudal lord, but in a lofty spirit prefers (to attend to) his own affairs.
象傳: 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Xiang Zhuan: ‘He does not serve either king or feudal lord:’ - but his aim may be a model (to others).
James Legge
383812919䷒ 臨1䷒臨: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Lin: Lin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supposed in it)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whil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ly correct. In the eighth month there will be evil.
彖傳: 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Tuan Zhuan: In Lin (we see) the strong (lines) gradually increasing and advancing. (The lower trigram is the symbol of) being pleased, and (the upper of) being compliant. The strong (line) i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is properly responded to. ‘There is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along with firm correctness:’ - this is the way of Heaven. ‘In the eighth month there will be evil:’ - (the advancing power) will decay after no long time.
象傳: 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and that for the earth above it form Li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has his purposes of instruction that are inexhaustible, and nourishes and supports the people without limit.
James Legge
383913019䷒ 臨2䷒臨: 初九:咸臨,貞吉。
Li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dvancing in company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line). Through his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through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advancing in company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is due to his will being set on doing what is right.
James Legge
384013119䷒ 臨3䷒臨: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Li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dvancing in company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dvancing) will be in every way advantageous.
象傳: 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nd every possible advantage attending the advance (of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line), in company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arises from the fact that those (to whom the advance is made) are not yet obedient to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James Legge
384113219䷒ 臨4䷒臨: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Li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one well pleased (indeed) to advance, (but whose action) will be in no way advantageous. If he become anxious about it (however),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Xiang Zhuan: ‘He (shows himself) well pleased to advance:’ - his position is not that appropriate to him. ‘If he become anxious, however, about his action,’ his error will not be continued.
James Legge
384213319䷒ 臨5䷒臨: 六四:至臨,无咎。
Li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advancing in the highest mod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至臨无咎,位當也。
Xiang Zhuan: ‘The freedom from error consequent on the advance in the highest mode’ is due to the (various) appropriateness of the position.
James Legge
384313419䷒ 臨6䷒臨: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Lin: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advance of wisdom, such as befits the great ruler.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Xiang Zhuan: ‘What befits the great ruler’ means the pursuing the course of the due mean.
James Legge
384413519䷒ 臨7䷒臨: 上六:敦臨,吉无咎。
Lin: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advance of honesty and generosit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no error.
象傳: 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consequent on the advance of honesty and generosity’ is due to the will (o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being set on the subjects of (the first two lines of) the inner (trigram).
James Legge
384513620䷓ 觀1䷓觀: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Guan: Guan shows (how he whom it represents should be like) the worshipper who has washed his hands, but not (yet) presented his offerings - with sincerity and an appearance of dignity (commanding reverent regard).
彖傳: 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Tuan Zhuan: The great Manifester occupies an upper place (in the figure), which consists of (the trigrams whose attributes are) docility and flexibility. He i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his correct place, and thus exhibits (his lessons) to all under heaven. ‘Guan shows its subject like a worshipper who has washed his hands, but not (yet) presented his offerings; - with sincerity and an appearance of dignity (commanding reverent regard):’ - (all) beneath look to him and are transformed. When we contemplate the spirit-like way of Heaven, we see how the four seasons proceed without error. The s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pirit-like way, laid down their instructions, and all under heaven yield submission to them.
象傳: 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that for wind moving above it, form Guan. The ancient k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examined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kingdom), to see the (ways of the) people, and set forth their instructions.
James Legge
384613720䷓ 觀2䷓觀: 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Gua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looking of a lad - not blamable in men of inferior rank, but matter for regret in superior men.
象傳: 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Xiang Zhuan: ‘The looking of a lad shown by the first six, (divided); indicates the way of the inferior people.
James Legge
384713820䷓ 觀3䷓觀: 六二:闚觀,利女貞。
Gua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peeping out from a door. It would be advantageous if it were (merely)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a female.
象傳: 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Xiang Zhuan: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a woman, in peeping out from a door’ is also a thing to be ashamed of (in a superior man).
James Legge
384813920䷓ 觀4䷓觀: 六三:觀我生,進退。
Gua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one looking at (the course of) his own life, to advance or recede (accordingly).
象傳: 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Xiang Zhuan: ‘He looks at (the course of his own life, to advance or recede (accordingly):’ - he will not err in the path (to be pursued).
James Legge
384914020䷓ 觀5䷓觀: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Gua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contemplating the glory of the kingdom.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being such as he is, (to seek) to be a guest of the king.
象傳: 觀國之光,尚賓也。
Xiang Zhuan: ‘He contemplates the glory of the kingdom:’(thence) arises the wish to be a guest (at court).
James Legge
385014120䷓ 觀6䷓觀: 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Gua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contemplating his own life(-course). A superior man, he will (thus) fall into no error.
象傳: 觀我生,觀民也。
Xiang Zhuan: ‘He contemplates his own life(-course):’ - he should (for this purpose) contemplate (the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James Legge
385114220䷓ 觀7䷓觀: 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Guan: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contemplating his character to see if it be indeed that of a superior man. He will not fall into error.
象傳: 觀其生,志未平也。
Xiang Zhuan: ‘He contemplates his own character:’ - he cannot even yet let his mind be at rest.
James Legge
385214321䷔ 噬嗑1䷔噬嗑: 噬嗑:亨。利用獄。
Shi He: Shi He indicates successful progress (in the condition of things which it suppose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use legal constraints.
彖傳: 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Tuan Zhuan: The existence of something between the jaws gives rise to the name Shi He (Union by means of biting through the intervening article). The Union by means of biting through the intervening article indicates ‘the successful progress (denoted by the hexagram).’ The strong and weak (lines) are equally divided (in the figure). Movement is denoted (by the lower trigram), and bright intelligence (by the upper); thunder and lightning uniting in them, and having brilliant manifestation. The weak (fifth) line is in the centre, and acts in its high position. Although it is not in its proper position, this is advantageous for the use of legal constraints.
象傳: 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Xiang Zhuan: (The trigrams representing) thunder and lightning form Shi He. The ancient k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framed their penalties with intelligence, and promulgated their laws.
James Legge
385314421䷔ 噬嗑2䷔噬嗑: 初九:屨校滅趾,无咎。
Shi He: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with his feet in the stocks and deprived of his toes.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屨校滅趾,不行也。
Xiang Zhuan: ‘His feet are in the stocks, and he is deprived of his toes:’ - there is no walking (to do evil).
James Legge
385414521䷔ 噬嗑3䷔噬嗑: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Shi He: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biting through the soft flesh, and (going on to) bite off the nos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噬膚滅鼻,乘剛也。
Xiang Zhuan: ‘He bites through the soft flesh, and (goes on) to bite off the nose:’ -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is mounted on the strong (first line).
James Legge
385514621䷔ 噬嗑4䷔噬嗑: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无咎。
Shi He: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one gnawing dried flesh, and meeting with what is disagreeable.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some small regret, but no (great) error.
象傳: 遇毒,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He meets with what is disagreeable and hurtful:’ - his position is not the proper one for him.
James Legge
385614721䷔ 噬嗑5䷔噬嗑: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Shi He: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gnawing the flesh dried on the bone, and getting the pledges of money and arrow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him to realise the difficulty of his task and be firm,--in which cas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利艱貞吉,未光也。
Xiang Zhua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him to realise the difficulty of his task and be firm, in which cas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his light has not yet been sufficiently displayed.
James Legge
385714821䷔ 噬嗑6䷔噬嗑: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无咎。
Shi He: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gnawing at dried flesh, and finding the yellow gold. Let him be firm and correct, realising the peril (of his position).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貞厲无咎,得當也。
Xiang Zhuan: ‘Let him be firm and correct, realising the peril (of his position), an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he will possess every quality appropriate (to his position and task).
James Legge
385814921䷔ 噬嗑7䷔噬嗑: 上九:何校滅耳,凶。
Shi He: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wearing the cangue, and deprived of his ears.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Xiang Zhuan: ‘He wears the cangue and is deprived of his ears:’ - he hears, but will not understand.
James Legge
385915022䷕ 賁1䷕賁: 賁:亨。小利有攸往。
Bi: Bi indicates that there should be free course (in what it denotes). There will be little advantage (however) if it be allowed to advance (and take the lead).
彖傳: 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Tuan Zhuan: (When it is said that) Bi indicates that there should be free course (in what it denotes): - (We see) the weak line coming and ornamenting the strong lines (of the lower trigram), and hence (it is said that ornament) 'should have free 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ong line above ornaments the weak ones (of the upper trigram), and hence (it is said) that ‘there will be little advantage, if (ornament) be allowed to advance (and take the lead).’ (This is illustrated in the) appearances that ornament the sky. Elegance and intelligence (denoted by the lower trigram) regulated by the arrest (denoted by the upper) suggest the observances that adorn human (society). We look at the ornamental figures of the sky, and thereby ascertain 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 We look at the ornamental observances of society, and understand how the processes of transformation are accomplished all under heaven.
象傳: 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that for fire under it form B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throws a brilliancy around his various processes of government, but does not dare (in a similar way) to decide cases of criminal litigation.
James Legge
386015122䷕ 賁2䷕賁: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B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adorning (the way of) his feet. He can discard a carriage and walk on foot.
象傳: 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Xiang Zhuan: ‘He can discard a carriage and walk on foot:’ - righteousness requires that he should not ride.
James Legge
386115222䷕ 賁3䷕賁: 六二:賁其須。
B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adorning his beard.
象傳: 賁其須,與上興也。
Xiang Zhuan: ‘He adorns his beard:’ - he rouses himself to action (only) along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above.
James Legge
386215322䷕ 賁4䷕賁: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Bi: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being adorned and bedewed (with rich favours). But let him ever maintain his firm correctness,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consequent on his ever maintaining firm correctness’ is due to this, - that to the end no one will insult him.
James Legge
386315422䷕ 賁5䷕賁: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Bi: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looking as if adorned, but only in white. As if (mounted on) a white horse, and furnished with wings, (he seeks union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while (the intervening third pursues), not as a robber, but intent on a matrimonial alliance.
象傳: 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Xiang Zhuan: ‘The place occupied by the fourth six, (divided),’ affords ground for doubt (as to its subject); but ‘(as the subject of the third pursues) not as a robber, but as intent on a matrimonial alliance,’ he will in the end have no grudge against him.
James Legge
386415522䷕ 賁6䷕賁: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Bi: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dorned by (the occupants of) the heights and gardens. He bears his roll of silk, small and slight. He may appear stingy; bu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nd.
象傳: 六五之吉,有喜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falling to the fifth six, (divided); affords occasion for joy.
James Legge
386515622䷕ 賁7䷕賁: 上九:白賁,无咎。
Bi: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with white as his (only) ornamen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Xiang Zhuan: ‘The freedom from error attached to (the subject of) the topmost line, with no ornament but the (simple white),’ shows how he has attained his aim.
James Legge
386615723䷖ 剝1䷖剝: 剝:不利有攸往。
Bo: Bo indicates that (in the state which it symbolises) it will not be advantageous to make a movement in any direction whatever.
彖傳: 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Tuan Zhuan: Bo denotes overthrowing or being overthrown. We see (in the figure) the weak lines (threatening to) change the (last) strong line (into one of themselves). That ‘it will not be advantageous to make a movement in any direction whatever’ appears from the fact that the small men are (now) growing and increasing. The superior man acts according to (the exigency of the time), and stops all forward movement, looking 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ymbolic figures (in the hexagram). He values the processes of decrease and increase, of fulness and decadence, (as seen) in the movements of the heavenly bodies.
象傳: 山附地上,剝;上以厚下,安宅。
Xiang Zhuan: (The trigrams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above it) that for a mountain, which adheres to the earth, form Bo. Superior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eek to strengthen those below them, to secure the peace and stability of their own position.
James Legge
386715823䷖ 剝2䷖剝: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
Bo: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one overturning the couch by injuring its legs. (The injury will go on to) the destruction of (all) firm correctness, and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Xiang Zhuan: ‘He overthrows the couch by injuring its legs:’ - thus (he commences) his work of ruin with what is lowest (in the superior man).
James Legge
386815923䷖ 剝3䷖剝: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凶。
Bo: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overthrowing the couch by injuring its frame. (The injury will go on to) the destruction of (all) firm correctness, and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剝床以辨,未有與也。
Xiang Zhuan: ‘He destroys the couch by injuring its frame:’ - (the superior man) has as yet no associates.
James Legge
386916023䷖ 剝4䷖剝: 六三:剝之,无咎。
Bo: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mong the overthrowers; bu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剝之无咎,失上下也。
Xiang Zhuan: Tha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on the part of this one among the overthrowers’ arises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m and the others above and below.
James Legge
387016123䷖ 剝5䷖剝: 六四:剝床以膚,凶。
Bo: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having overthrown the couch, and (going to injure) the skin (of him who lies on it).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Xiang Zhuan: ‘He has overthrown the couch, and (proceeds to injure) the skin (of him who lies on it):’ - calamity is very near at hand.
James Legge
387116223䷖ 剝6䷖剝: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无不利。
Bo: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leading on the others like) a string of fishes, and (obtaining for them) the favour that lights on the inmates of the palac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every way.
象傳: 以宮人寵,終无尤也。
Xiang Zhuan: ‘He obtains for them the favour that lights on the inmates of the palace:’ -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no grudge against him.
James Legge
387216323䷖ 剝7䷖剝: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Bo: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a great fruit which has not been eaten. The superior man finds (the people again) as a chariot carrying him. The small men (by their course) overthrow their own dwellings.
象傳: 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Xiang Zhuan: ‘The superior man finds himself in a carriage:’ - he is carried along by the people. ‘The small men (by their course) overthrow their own dwellings:’ - they can. never again be of use to them.
James Legge
387316424䷗ 復1䷗復: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Fu: Fu indicates that there will be free course and progress (in what it denotes). (The subject of it) finds no one to distress him in his exits and entrances; friends come to him, and no error is committed . He will return and repeat his (proper) course. In seven days comes his return.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whatever direction movement is made.
彖傳: 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Tuan Zhuan: ‘Fu indicates the free course and progress (of what it denotes):’ - it is the coming back of what is intended by the undivided line. (Its subject's) actions show movement directed by accordance with natural order. Hence ‘he finds no one to distress him in his exits and entrances,’ and ‘friends come to him, and no error is committed.’ ‘He will return and repeat his proper course; in seven days comes his return:’ - such is the movement of the heavenly (revolution).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whatever direction movement is made: - the strong lines are growing and increasing. Do we not see in Fu the mind of heaven and earth?
象傳: 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that for thunder in the midst of it form Fu. The ancient k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on the day. of the (winter) solstice, shut the gates of the passes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 so that the travelling merchants could not (then) pursue their journeys, nor the princes go on with the inspection of their states.
James Legge
387416524䷗ 復2䷗復: 初九:不遠復,无祗悔,元吉。
Fu: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turning (from an error) of no great extent, which would not proceed to anything requiring repentance.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不遠之復,以修身也。
Xiang Zhuan: ‘Returning (from an error) of no great extent’ is the prelud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erson.
James Legge
387516624䷗ 復3䷗復: 六二:休復,吉。
Fu: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the admirable return (of its subj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endant on the admirable return (of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line)’ is due to his condescension to the virtuous (subject of the line) below.
James Legge
387616724䷗ 復4䷗復: 六三:頻復,厲无咎。
Fu: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one who has made repeated returns. The position is perilous, bu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Xiang Zhuan: Notwithstanding ‘the perilous position of him who has made many returns,’ there will be no error through (his aiming after righteousness).
James Legge
387716824䷗ 復5䷗復: 六四:中行獨復。
Fu: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moving right in the centre (among those represented by the other divided lines), and yet returning alone (to his proper path).
象傳: 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Xiang Zhuan: ‘He moves right in the centre (among those represented by the other divided lines), and yet returns alone:’ - his object is to pursue the (proper) path.
James Legge
387816924䷗ 復6䷗復: 六五:敦復,无悔。
Fu: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noble return of its subject. There will be no ground for repentance.
象傳: 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Xiang Zhuan: ‘The noble return, giving no ground for repentance,’ is due to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striving to perfect himself in accordance with his central position.
James Legge
387917024䷗ 復7䷗復: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Fu: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ll astray on the subject of returning. There will be evil. There will be calamities and errors. If with his views he put the hosts in motion, the end will be a great defeat, whose issues will extend to the ruler of the state. Even in ten years he will not be able to repair the disaster.
象傳: 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Xiang Zhuan: ‘The evil consequent on being all astray on the subject of returning’ is because the course pursued is contrary to the proper course for a ruler.
James Legge
388017125䷘ 无妄1䷘无妄: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Wu Wang: Wu Wang indicates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whil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If (its subject and his action) be not correct, he will fall into errors, and it will not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move in any direction.
彖傳: 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Tuan Zhuan: In Wu Wang we have the strong (first) line come from the outer (trigram), and become in the inner trigram lord (of the whole figure); we have (the attributes of) motive power and strength; we have the strong line (of the fifth place)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responded to (by the weak second): -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proceeding from correctness; such is the appointment of Heaven. ‘If (its subject and his action) be not correct, he will fall into errors, and it will not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move in any direction:’ - whither can he (who thinks he is) free from all insincerity, (and yet is as here described) proceed? Can anything be done (advantageously) by him whom the (will and) appointment of Heaven do not help?
象傳: 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Xiang Zhuan: The thunder rolls all under the sky, and to (every)thing there is given (its nature), free from all insincerity. The ancient k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made their regulations) in complete accordance with the seasons, thereby nourishing all things.
James Legge
388117225䷘ 无妄2䷘无妄: 初九:无妄,往吉。
Wu Wang: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free from all insincerity. His advance will be accompanied with good fortune.
象傳: 无妄之往,得志也。
Xiang Zhuan: When ‘he who is free from insincerity makes any movement,’ he will get what he desires.
James Legge
388217325䷘ 无妄3䷘无妄: 六二: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Wu Wang: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who reaps without having ploughed (that he might reap), and gathers the produce of his third year's fields without having cultivated them the first year for that end. To such a on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whatever direction he may move.
象傳: 不耕獲,未富也。
Xiang Zhuan: ‘He reaps without having ploughed:’ - (the thought of) riches to be got had not risen (in his mind).
James Legge
388317425䷘ 无妄4䷘无妄: 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Wu Wang: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calamity happening to one who is free from insincerity - as in the case of an ox that has been tied up. A passer by finds it (and carries it off), while the people in the neighbourhood have the calamity (of being accused and. apprehended).
象傳: 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Xiang Zhuan: ‘The passer-by gets the ox:’ - this proves a calamity to the people of the neighbourhood.
James Legge
388417525䷘ 无妄5䷘无妄: 九四:可貞,无咎。
Wu Wang: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a case) in which, if its subject can remain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Xiang Zhuan: ‘If he can remain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he firmly holds fast (his correctness).
James Legge
388517625䷘ 无妄6䷘无妄: 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Wu Wang: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who is free from insincerity, and yet has fallen ill. Let him not use medicine, and he will have occasion for joy (in his recovery).
象傳: 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Xiang Zhuan: ‘Medicine in the case of one who is free from insincerity!’ - it should not be tried (at all).
James Legge
388617725䷘ 无妄7䷘无妄: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Wu Wang: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free from insincerity, yet sure to fall into error, if he take action. (His action) will not be advantageous in any way.
象傳: 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Xiang Zhuan: ‘The action (in this case) of one who is free from insincerity’ will occasion the calamity arising from action (when the time for it is) exhausted.
James Legge
388717826䷙ 大畜1䷙大畜: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Da Chu: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a Chu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If its subject do not seek to) enjoy his revenues in his own family (without taking service at cour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彖傳: 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Tuan Zhuan: In (the trigrams composing) Da Chu we have (the attributes) of the greatest strength and of substantial solidity, which emit a brilliant light; and indicate a daily renewal of his virtue (by the subject of it). The strong line is in the highest place, and suggests the value set on talents and virtue; there is power (in the upper trigram) to keep the strongest in restraint: - all this shows ‘the great correctness’ (required in the hexagram).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subject's not seeking to enjoy his revenues in his own family’ shows how talents and virtue are nourished.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 (the fifth line, representing the ruler,) is responded to by (the second, the central line of Qian, representing) Heaven.
象傳: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in the midst of it that (representing) heaven, form Da Chu.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tores largely in his memory the words and deeds of former men, to subserve the accumulation of his virtue.
James Legge
388817926䷙ 大畜2䷙大畜: 初九:有厲利已。
Da Chu: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a position of peril.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stop his advance.
象傳: 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Xiang Zhuan: ‘He is in a position of peril;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stop his advance:’ - he should not rashly expose himself to calamity.
James Legge
388918026䷙ 大畜3䷙大畜: 九二:輿說輹。
Da Chu: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a carriage with the strap under it removed.
象傳: 輿說輹,中无尤也。
Xiang Zhuan: ‘(He is as) a carriage from which the strap under it has been removed:’ - being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he will incur no blame.
James Legge
389018126䷙ 大畜4䷙大畜: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Da Chu: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urging his way with good horse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realise the difficulty (of his course), and to be firm and correct, exercising himself daily in his charioteering and methods of defence; then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whatever direction he may advance.
象傳: 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Xiang Zhuan: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whatever direction he may advance:’ - (the subject of) the topmost line is of the same mind with him.
James Legge
389118226䷙ 大畜5䷙大畜: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Da Chu: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young bull, (and yet) having the piece of wood over his horns.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六四元吉,有喜也。
Xiang Zhuan: ‘The great good fortune indicated by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that there is occasion for joy.
James Legge
389218326䷙ 大畜6䷙大畜: 六五:豶豕之牙,吉。
Da Chu: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teeth of a castrated hog.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六五之吉,有慶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indicated by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at there is occasion for congratulation.
James Legge
389318426䷙ 大畜7䷙大畜: 上九:何天之衢,亨。
Da Chu: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in command of the firmament of heaven. There will be progress.
象傳: 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Xiang Zhuan: ‘In command of the firmament of heaven:’ - the way is grandly open for movement.
James Legge
389418527䷚ 頤1䷚頤: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Yi: Yi indicates that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what is denoted by it). We must look at what we are seeking to nourish, and by the exercise of our thoughts seek for the proper aliment.
彖傳: 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Tuan Zhuan: ‘Yi indicates that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when the nourishing is corr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We must look at what we are seeking to nourish:’ - we must look at those whom we wish to nourish. ‘We must by the exercise of our thoughts seek the proper aliment:’ - we must look to our own nourishing of ourselves. Heaven and earth nourish all things. The sages nourish men of talents and virtue, by them to reach to the myriads of the people. Great is (the work intended by this) nourishing in its time!
象傳: 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under it that for thunder form Y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enjoins) watchfulness over our words, and the temperate regulation of our eating and drinking.
James Legge
389518627䷚ 頤2䷚頤: 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凶。
Y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eems to be thus addressed), ‘You leave your efficacious tortoise, and look at me till your lower jaw hangs down.’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Xiang Zhuan: ‘You look at me till your (lower) jaw hangs down:’ -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is thus shown unfit to be thought noble.
James Legge
389618727䷚ 頤3䷚頤: 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凶。
Y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looking downwards for nourishment, which is contrary to what is proper; or seeking it from the height (above), advance towards which will lead to evil.
象傳: 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Xiang Zhuan: ‘The evil of advance by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SIX, (divided),’ is owing to his leaving in his movements his proper associates.
James Legge
389718827䷚ 頤4䷚頤: 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Y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one acting contrary to the method of nourishing. However firm he may be, there will be evil. For ten years let him not take any action, (for) it will not be in any way advantageous.
象傳: 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Xiang Zhuan: ‘For ten years let him not take any action:’ - his course is greatly opposed (to what is right).
James Legge
389818927䷚ 頤5䷚頤: 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Yi: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looking downwards for (the power to) nourish.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Looking with a tiger's downward unwavering glare, and with his desire that impels him to spring after spring, he will fall into no error.
象傳: 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looking downwards for (the power to) nourish,’ shows how brilliant will be the diffusion (of that power) from (the subject of the line's) superior position.
James Legge
389919027䷚ 頤6䷚頤: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Yi: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acting contrary to what is regular and proper; but if he abide in firm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He should not, (however, try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象傳: 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from abiding in firmness’ is due to the docility (o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in following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above.
James Legge
390019127䷚ 頤7䷚頤: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Yi: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him from whom comes the nourishing. His position is perilous, bu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象傳: 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notwithstanding the peril of his position, of him from whom comes the nourishing,’ affords great cause for congratulation.
James Legge
390119228䷛ 大過1䷛大過: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Da Guo: Da Guo suggests to us a beam that is weak.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moving (under its conditions) in any direction whatever; there will be success.
彖傳: 大過,大者過也。棟橈,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Tuan Zhuan: Da Guo shows the great ones (= the undivided lines) in excess. In ‘the beam that is weak’ we see weakness both in the lowest and the topmost (lines). The strong lines are in excess, but (two of them) are in the central positions. The action (of the hexagram is represented by the symbols of) flexibility and satisfaction. (Hence it is said),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moving in any direction whatever; yea, there will be success. ’ Great indeed is (the work to be done in) this very extraordinary time.
象傳: 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rees hidden beneath that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forms Da Guo.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tands up alone and has no fear, and keeps retired from the world without regret.
James Legge
390219328䷛ 大過2䷛大過: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Da Guo: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one placing mats of the white m?o grass under things set on the groun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Xiang Zhuan: ‘He places mats of the white m?o grass under things set on the ground:’ - he feels his weakness and his being in the lowest place, (and uses extraordinary care).
James Legge
390319428䷛ 大過3䷛大過: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Da Guo: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a decayed willow producing shoots, or an old husband in possession of his young wif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every way.
象傳: 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Xiang Zhuan: ‘An old husband and a young wife:’ - such association is extraordinary.
James Legge
390419528䷛ 大過4䷛大過: 九三:棟橈,凶。
Da Guo: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a beam that is weak.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Xiang Zhuan: ‘The evil connected with the beam that is weak’ arises from this, that no help can be given (to the condition thus represented).
James Legge
390519628䷛ 大過5䷛大過: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Da Guo: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a beam curving upward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f (the subject of it) looks for other (help but that of line one), there will be cause for regret.
象傳: 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connected with the beam curving upwards’ arises from this, that it does not bend towards what is below.
James Legge
390619728䷛ 大過6䷛大過: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士夫,无咎无譽。
Da Guo: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a decayed willow producing flowers, or an old wife in possession of her young husband. There will be occasion neither for blame nor for praise.
象傳: 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Xiang Zhuan: ‘A decayed willow produces flowers:’ - but how can this secure its long continuance? ‘An old wife and a young husband:’ - this also is a thing to be ashamed of.
James Legge
390719828䷛ 大過7䷛大過: 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Da Guo: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extraordinary (boldness) wading through a stream, till the water hides the crown of his head. There will be evil, but no ground for blame.
象傳: 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Xiang Zhuan: ‘Evil follows wading with (extraordinary) boldness (through the stream):’ - but (the act) affords no ground for blame.
James Legge
390819929䷜ 坎1䷜坎: 坎: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Kan: Kan, here repeated, shows the possession of sincerity, through which the mind is. penetrating. A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ill be of high value.
彖傳: 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坎之時用大矣哉!
Tuan Zhuan: Kan repeated shows us one defile succeeding another. This is the nature of water; - it flows on, without accumulating its volume (so as to overflow); it pursues its way through a dangerous defile, without losing its true (nature). That ‘the mind is penetrating’ is indicated by the strong (line) in the centre. That ‘a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ill be of high value’ tells us that advance will be followed by achievement. The dangerous (height) of heaven cannot be ascended; the difficult places of the earth are mountains, rivers, hills, and mounds. Kings and princes arrange by means of such strengths, to maintain their territories. Great indeed is the use of (what is here) taught about seasons of peril.
象傳: 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Xiang Zhuan: (The representation of) water flowing on continuously forms the repeated Ka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maintains constantly the virtue (of his heart) and (the integrity of) his conduct, and practises the business of instruction.
James Legge
390920029䷜ 坎2䷜坎: 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凶。
Ka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the double defile, and (yet) entering a cavern within it.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Xiang Zhuan: ‘In the double defile, he enters a cavern within it:’ - he has missed his (proper) way, and there will be evil.
James Legge
391020129䷜ 坎3䷜坎: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Ka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all the peril of the defile. He will, however, get a little (of the deliverance) that he seeks.
象傳: 求小得,未出中也。
Xiang Zhuan: ‘He will get a little (of the deliverance) that he seeks:’ - he will not yet escape from his environed position.
James Legge
391120229䷜ 坎4䷜坎: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Ka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hether he comes or goes ( =descends or ascends), confronted by a defile. All is peril to him and unrest. (His endeavours) will lead him into the cavern of the pit. There should be no action (in such a case).
象傳: 來之坎坎,終无功也。
Xiang Zhuan: ‘Whether he comes or goes, he is confronted by a defile:’ - he will never (in such circumstances) achieve any success.
James Legge
391220329䷜ 坎5䷜坎: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Ka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t a feast), with (simply) a bottle of spirits, and a subsidiary basket of rice, while (the cups and bowls) are (only) of earthenware. He introduces his important lessons (as his ruler's) intelligence admits. There will in the end be no error.
象傳: 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Xiang Zhuan: ‘(Nothing but) a bottle of spirits and a subsidiary basket of rice:’ - (these describe) the meeting at this point of (those who are represented by) the strong and weak lines.
James Legge
391320429䷜ 坎6䷜坎: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Ka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water of the defile not yet full, (so that it might flow away); but order will (soon) be brought abou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坎不盈,中未大也。
Xiang Zhuan: ‘The water in the defile is not full (so as to flow away):’ - (the virtue indicated by) the central situation is not yet (sufficiently) great.
James Legge
391420529䷜ 坎7䷜坎: 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Kan: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bound with cords of three strands or two strands, and placed in the thicket of thorns. But in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learn the course for him to pursu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Xiang Zhuan: ‘The sixth line,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missing his (proper) course:’ - ‘there will be evil for three years.’
James Legge
391520630䷝ 離1䷝離: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Li: Li indicates that, (in regard to what it denote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and that thus there will be free course and success. Let (its subject) also nourish (a docility like that of) the cow,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彖傳: 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Tuan Zhuan: Li means being attached to. The sun and moon have their place in the sky. All the grains, grass, and trees have their place on the earth. The double brightness (of the two trigrams) adheres to what is correct, and the result is the transforming and perfecting all under the sky. The weak (second line) occupies the middle and correct position, and gives the indication of ‘a free and successful course;’ and, moreover, ‘nourishing (docility like that of) the cow’ will lead to good fortune.
象傳: 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for) brightness, repeated, forms Li. The great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ultivates more and more his brilliant (virtue), and diffuses its brightness over the four quarters (of the land).
James Legge
391620730䷝ 離2䷝離: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L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ready to move with confused steps. But he treads at the same time reverently, and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象傳: 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Xiang Zhuan: ‘The reverent attention directed to his confused steps’ is the way by which error is avoided.
James Legge
391720830䷝ 離3䷝離: 六二:黃離,元吉。
L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his place in yellow.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Xiang Zhuan: ‘The great good fortune (from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line) occupying his place in yellow’ is owing to his holding the course of the due mean.
James Legge
391820930䷝ 離4䷝離: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Li: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a position like that of the declining sun. Instead of playing on his instrument of earthenware, and singing to it, he utters the groans of an old man of eighty.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Xiang Zhuan: ‘A position like that of the declining sun:’ - how can it continue long?
James Legge
391921030䷝ 離5䷝離: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L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manner of its subject's coming. How abrupt it is, as with fire, with death, to be rejected (by all)!
象傳: 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Xiang Zhuan: ‘How abrupt is the manner of his coming!’ - none can bear with him.
James Legge
392021130䷝ 離6䷝離: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Li: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one with tears flowing in torrents, and groaning in sorrow.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fifth SIX, divided),’ is due to its occupying the place of a king or a prince.
James Legge
392121230䷝ 離7䷝離: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Li: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king employing its subject in his punitive expeditions. Achieving admirable (merit), he breaks (only) the chiefs (of the rebels). Where his prisoners were not their associates, he does not punish.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Xiang Zhuan: ‘The king employs him in his punitive expeditions:’ - the object is to bring the regions to a correct state.
James Legge
392221331䷞ 咸1䷞咸: 咸,亨,利貞,取女吉。
Xian: Xian indicates that, (on the fulfilment of the conditions implied in it), there will be free course and success. Its advantageousness will depend on the being firm and correct, (as) in marrying a young lad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彖傳: 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Tuan Zhuan: Xian is here used in the sense of Kan, meaning (mutually) influencing. The weak (trigram) above, and the strong one below; their two influences moving and 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and thereby forming a union; the repression (of the one)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other); (with their relative position), where the male is placed below the female: - all these things convey the notion of ‘a free and successful course (on the fulfilment of the conditions), while the advantage will depend o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as in marrying a young lady,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Heaven and earth exert their influences, and there ensu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duction of all things. The sages influence the minds of men, and the result is harmony and peace all under the sky. If we look at (the method and issues) of those influences, the true character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of all things can be seen.
象傳: 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above it that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form Xia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keeps his mind free from pre-occupation, and open to receive (the influences of) others.
James Legge
392321431䷞ 咸2䷞咸: 初六,咸其拇。
Xia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one moving his great toes.
象傳: 咸其拇,志在外也。
Xiang Zhuan: ‘He moves his great toe:’ - his mind is set on what is beyond (himself).
James Legge
392421531䷞ 咸3䷞咸: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Xia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one moving the calves of his leg. There will be evil. If he abide (quiet in his plac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雖凶居吉,順不害也。
Xiang Zhuan: Though ‘there would be evil; yet, if he abide (quiet) in his plac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through compliance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his condition and place) there will be no injury.
James Legge
392521631䷞ 咸4䷞咸: 九三,咸其股,執其隨,往吝。
Xia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moving his thighs, and keeping close hold of those whom he follows. Going forward (in this way) will cause regret.
象傳: 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下也。
Xiang Zhuan: ‘He moves his thighs:’ - he still does not (want to) rest in his place. His will is set on ‘following others:’ - what he holds in his grasp is low.
James Legge
392621731䷞ 咸5䷞咸: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Xian: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firm correctness whi.ch will lead to good fortune, and prevent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If its subject be unsettled in his movements, (only) his friends will follow his purpose.
象傳: 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Xiang Zhuan: ‘Firm correctness will lead to good fortune, and prevent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 there has not yet been any harm from (a selfish wish to) influence. ‘He is unsettled in his movements:’(his power to influence) is not yet either brilliant or great.
James Legge
392721831䷞ 咸6䷞咸: 九五,咸其脢,无悔。
Xia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moving the flesh along the spine above the heart. There will be no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象傳: 咸其脢,志末也。
Xiang Zhuan: ‘He (tries to) move the flesh along the spine above the heart:’ - his aim is trivial.
James Legge
392821931䷞ 咸7䷞咸: 上六,咸其輔頰舌。
Xian: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moving his jaws and tongue.
象傳: 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Xiang Zhuan: ‘He moves his jaws and tongue:’ - he (only) talks with loquacious mouth.
James Legge
392922032䷟ 恆1䷟恆: 恆: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Heng: Heng indicates successful progress and no error (in what it denotes). But the advantage will come from being firm and correct; and movement in any direction whatever will be advantageous.
彖傳: 恆,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恆亨无咎,利貞;久於其道也,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恆,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Tuan Zhuan: Heng denotes long continuance. The strong (trigram) is above, and the weak one below; (they are the symbols of) thunder and wind, which are in mutual communication; (they have the qualities of) docility and motive force; their strong and weak (lines) all respond, each to the other: - these things are all found in Heng. (When it is said that) ‘Heng indicates successful progress and no error (in what it denotes); but the advantage will come from being firm and correc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re must be long continuance in its way of operation.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is to be long continued in their operation without stopping. (When it is said that) ‘Movement in any direction whatever will be advantageous,’ this implies that when (the moving power) is spent, it will begin again. The sun and moon, realising in themselves (the course of Heaven), can perpetuate their shining. The four seasons, by their changing and transforming, can perpetuate their production (of things). The sages persevere long in their course, and all under the sky are transformed and perfect. When we look at what they continue doing long, the natural tendencies of heaven, earth, and all things can be seen.
象傳: 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under and that for wind form He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tands firm, and does not change his method (of operation).
James Legge
393022132䷟ 恆2䷟恆: 初六:浚恆,貞凶,无攸利。
Heng: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eeply (desirous) of long continuance. Even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evil; there will be no advantage in any way.
象傳: 浚恆之凶,始求深也。
Xiang Zhuan: ‘The evil attached to the deep desire for long continuance (in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arises from the deep seeking for it at the commencement (of things).
James Legge
393122232䷟ 恆3䷟恆: 九二:悔亡。
Heng: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disappearing.
象傳: 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Xiang Zhuan: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on the part of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disappears:’ - he can abide long in the due mean.
James Legge
393222332䷟ 恆4䷟恆: 九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Heng: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who does not continuously maintain his virtue. There are those who will impute this to him as a disgrace. However firm he may be, there will be ground for regret.
象傳: 不恆其德,无所容也。
Xiang Zhuan: ‘He does not continuously maintain his virtue:’ - nowhere will he be borne with.
James Legge
393322432䷟ 恆5䷟恆: 九四:田无禽。
Heng: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a field where there is no game.
象傳: 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Xiang Zhuan: (Going) for long to what is not his proper place, how can he get game?
James Legge
393422532䷟ 恆6䷟恆: 六五:恆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凶。
Heng: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continuously maintaining the virtue indicated by it. In a wife this will be fortunate; in a husband, evil.
象傳: 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
Xiang Zhuan: ‘Such firm correctness in a wife will be fortunate:’ - it is hers to the end of life to follow with an unchanged mind. The husband must decide what is right, and lay down the rule accordingly: - for him to follow (like) a wife is evil.
James Legge
393522632䷟ 恆7䷟恆: 上六:振恆,凶。
Heng: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xciting himself to long continuanc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振恆在上,大无功也。
Xiang Zhuan: ‘The subject of the topmost line is exciting himself to long continuance:’ - far will he be from achieving merit.
James Legge
393622733䷠ 遯1䷠遯: 遯:亨,小利貞。
Dun: Dun indicates successful progress (in its circumstances). To a small extent it will (st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遯之時義大矣哉!
Tuan Zhuan: ‘Dun indicates successful progress:’ - that is, in the very retiring which Dun denotes there is such progress. The strong (line) is in the ruling place, (the fifth), and is properly responded to (by the second line). The action takes plac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 ‘To a small extent it will (st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 (the small men) are gradually encroaching and advancing. Great indeed is the significance of (what is required to be done in) the time that necessitates retiring.
象傳: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sky and below it that for a mountain form Du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keeps small men at a distance, not by showing that he hates them, but by his own. dignified gravity.
James Legge
393722833䷠ 遯2䷠遯: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Du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a retiring tail. The position is perilous. No movement in any direction should be made.
象傳: 遯尾之厲,不往何災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the perilousness of the position shown by the retiring tail:’ - but if ‘no movement’ be made, what disaster can there be?
James Legge
393822933䷠ 遯3䷠遯: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Du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holding (his purpose) fast as if by a (thong made from the) hide of a yellow ox, which cannot be broken.
象傳: 執用黃牛,固志也。
Xiang Zhuan: ‘He holds it as; by (a thong from the hide of) a yellow ox:’ - his purpose is firm.
James Legge
393923033䷠ 遯4䷠遯: 九三:係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Du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retiring but bound,--to his distress and peril. (If he were to deal with his binders as in) nourishing a servant or concubine, it would be fortunate for him.
象傳: 係遯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Xiang Zhuan: ‘The peril connected with the case of one retiring, though bound,’ is due to the (consequent) distress and exhaustion. ‘If he were (to deal as in) nourishing a servant or concubine, it would be fortunate for him:’ - but a great affair cannot be dealt with in this way.
James Legge
394023133䷠ 遯5䷠遯: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Dun: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tiring notwithstanding his likings. In a superior man this will lead to good fortune; a small man cannot attain to this.
象傳: 君子好遯,小人否也。
Xiang Zhuan: ‘A superior man retires notwithstanding his likings; a small man cannot attain to this.’
James Legge
394123233䷠ 遯6䷠遯: 九五:嘉遯,貞吉。
Du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tiring in an admirable way.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嘉遯貞吉,以正志也。
Xiang Zhuan: ‘He retires in an admirable way, and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this is due to the rectitude of his purpose.
James Legge
394223333䷠ 遯7䷠遯: 上九:肥遯,无不利。
Dun: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tiring in a noble way.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in every respect.
象傳: 肥遯,无不利;无所疑也。
Xiang Zhuan: ‘He retires in a noble way, and his doing so will be advantageous in every respect:’ - he who does so has no doubts about his course.
James Legge
394323434䷡ 大壯1䷡大壯: 大壯:利貞。
Da Zhuang: Da Zhuang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which it symbolise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Tuan Zhuan: In Da Zhuang we see that which is great becoming strong. We have the (trigram) denoting strength directing that which denotes movement, and hence (the whole) is expressive of vigour. ‘Da Zhuang indicates tha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 that which is great (should be) correct. Given correctness and greatness (in their highest degree), and the character and tendencies of heaven and earth can be seen.
象傳: 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勿履。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heaven and above it that for thunder form Da Zhua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oes not take a step which is not according to propriety.
James Legge
394423534䷡ 大壯2䷡大壯: 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
Da Zhuang: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manifesting his strength in his toes. But advance will lead to evil,--most certainly.
象傳: 壯于趾,其孚窮也。
Xiang Zhuan: ‘He manifests his vigour in his toes:’ - this will certainly lead to exhaustion.
James Legge
394523634䷡ 大壯3䷡大壯: 九二:貞吉。
Da Zhuang: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九二貞吉,以中也。
Xiang Zhua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this is due to its being in the centre, (and its subject exemplifying the due mean).
James Legge
394623734䷡ 大壯4䷡大壯: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Da Zhuang: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n the case of a small man, one using all his strength; and in the case of a superior man, one whose rule is not to do so. Even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 position would be perilous. (The exercise of strength in it might be compared to the case of) a ram butting against a fence, and getting his horns entangled.
象傳: 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Xiang Zhuan: ‘The small man uses all his strength; in the case of the superior man it is his rule not to do so.’
James Legge
394723834䷡ 大壯5䷡大壯: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
Da Zhuang: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a case in which) firm correctness leads to good fortune, and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disappears. (We see) the fence opened without the horns being entangled. The strength is like that in the wheel-spokes of a large waggon.
象傳: 藩決不羸,尚往也。
Xiang Zhuan: ‘The fence is opened and the horns are not entangled:’ -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still advances.
James Legge
394823934䷡ 大壯6䷡大壯: 六五:喪羊于易,无悔。
Da Zhuang: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who loses his ram(-like strength) in the ease of his position. (But) there will be no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象傳: 喪羊于易,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He loses his ram and hardly perceives it:’ - he is not in his appropriate place.
James Legge
394924034䷡ 大壯7䷡大壯: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Da Zhuang: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one who may be compared to) the ram butting against the fence, and unable either to retreat, or to advance as he would fain do. There will not be advantage in any respect; but if he realise the difficulty (of his positio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不能退,不能遂,不祥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Xiang Zhuan: ‘He is unable either to retreat or to advance:’ - this is owing to his want of care. ‘If he realise the difficulty (of his positio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his error will not be prolonged.
James Legge
395024135䷢ 晉1䷢晉: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Jin: In Jin we see a prince who secures the tranquillity (of the people) presented on that account with numerous horses (by the king), and three times in a day received at interviews.
彖傳: 晉,進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Tuan Zhuan: Jin denotes advancing. (In Jin we have) the bright (sun) appearing above the earth; (the symbol of) docile submission cleaving to that of the Great brightness; and the weak line advanced and moving above: - all these things give us the idea of ‘a prince who secures the tranquillity (of the people), presented on that account with numerous horses (by the king), and three times in a day received at interviews.’
象傳: 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that for the bright (sun) coming forth above it form Jin. The superior man, according to this, gives himself to make more brilliant his bright virtue.
James Legge
395124235䷢ 晉2䷢晉: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无咎。
Ji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one wishing to adv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kept back. Let him be firm and correct,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f trust be not reposed in him, let him maintain a large and generous mind, an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晉如,摧如;獨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Xiang Zhuan: ‘He appears wishing to advance, but (at the same time) being kept back:’ - all-alone he pursues the correct course. ‘Let him maintain a large and generous mind, an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he has not yet received an official charge.
James Legge
395224335䷢ 晉3䷢晉: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Ji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dvancing, and yet of being sorrowful. If he be firm and correc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He will receive this great blessing from his grandmother.
象傳: 受玆介福,以中正也。
Xiang Zhuan: ‘He will receive this great blessing:’ - for he is in the central place and the correct position for him.
James Legge
395324435䷢ 晉4䷢晉: 六三:眾允,悔亡。
Ji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rusted by all (around him).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象傳: 眾允之,志上行也。
Xiang Zhuan: ‘All (around) trust him:’ - their (common) aim is to move upwards and act.
James Legge
395424535䷢ 晉5䷢晉: 九四:晉如碩鼠,貞厲。
Jin: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advancing, but like a marmot.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he may be, the position is one of peril.
象傳: 碩鼠貞厲,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He advances like) a marmot.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he may be, his position is one of peril:’ - his place is not that appropriate for him.
James Legge
395524635䷢ 晉6䷢晉: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Jin: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how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disappears (from its subject). (But) let him not concern himself about whether he shall fail or succeed. To advance will be fortunate, and in every way advantageous.
象傳: 失得勿恤,往有慶也。
Xiang Zhuan: ‘Let him not concern himself whether he fails or succeeds:’ - his movement in advance will afford ground for congratulation.
James Legge
395624735䷢ 晉7䷢晉: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无咎,貞吝。
Jin: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advancing his horns. But he only uses them to punish the (rebellious people of his own) city. The position is perilous, bu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Yet)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he may be,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gret.
象傳: 維用伐邑,道未光也。
Xiang Zhuan: ‘He uses his horns only to punish (the rebellious people of) his city:’ - his course of procedure is not yet brilliant.
James Legge
395724836䷣ 明夷1䷣明夷: 明夷:利艱貞。
Ming Yi: Ming Yi indicates that (in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it denote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realise the difficulty (of the position), and maintain firm correctness.
彖傳: 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Tuan Zhuan: (The symbol of) the Earth and that of Brightness entering into the midst of it give the idea of Ming Yi (Brightness wounded or obscured). The inner (trigram) denotes being accomplished and bright; the outer, being pliant and submissive. The case of king Wen was that of one who with these qualities was yet involved in great difficultie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realise the difficulty (of the position), and maintain firm correctness: - that is, (the individual concerned) should obscure his brightness. The case of the count of K? was that of one who, amidst the difficulties of his House, was able (thus) to maintain his aim and mind correct.
象傳: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that for the bright (sun) entering within it form Ming Y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onducts his management of men; - he shows his intelligence by keeping it obscured.
James Legge
395824936䷣ 明夷2䷣明夷: 初九:明夷于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Ming Y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the condition indicated by) Ming Yi, flying, but with drooping wings. When the superior man (is revolving) his going away, he may be for three days without eating. Wherever he goes, the people there may speak (derisively of him).
象傳: 君子于行,義不食也。
Xiang Zhuan: ‘The superior man (is revolving his) going away:’ - (in such a case) he feels it right not to eat.
James Legge
395925036䷣ 明夷3䷣明夷: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
Ming Y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the condition indicated by) Ming Yi, wounded in the left thigh. He saves himself by the strength of a (swift) horse; and is fortunate.
象傳: 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of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SIX, divided,’ is due to the proper fashion of his acting according to his circumstances.
James Legge
396025136䷣ 明夷4䷣明夷: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Ming Yi: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the condition indicated by) Ming Yi, hunting in the south, and taking the great chief (of the darkness). He should not be eager to make (all) correct (at once).
象傳: 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Xiang Zhuan: With the aim represented by ‘hunting in the south’ a great achievement is accomplished.
James Legge
396125236䷣ 明夷5䷣明夷: 六四: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出于門庭。
Ming Yi: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just) entered into the left side of the belly (of the dark land). (But) he is able to carry out the mind appropriate (in the condition indicated by) Ming Yi, quitting the gate and courtyard (of the lord of darkness).
象傳: 入于左腹,獲心意也。
Xiang Zhuan: ‘He has (just) entered into the left side of the belly (of the dark land):’ - he is still able to carry out the idea in his (inner) mind.
James Legge
396225336䷣ 明夷6䷣明夷: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Ming Yi: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how the count of K? fulfilled the condition indicated by Ming Yi.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象傳: 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Xiang Zhuan: ‘With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the count of K?,’ his brightness could not be (quite) extinguished.
James Legge
396325436䷣ 明夷7䷣明夷: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Ming Yi: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case where there is no light, but (only) obscurity. (Its subject) had at first ascended to (the top of) the sky; his future shall be to go into the earth.
象傳: 初登于天,照四國也。後入于地,失則也。
Xiang Zhuan: ‘He had at first ascended to (the top of) the sky:’ - he might have enlightened the four quarters of the kingdom. ‘His future shall be to go into the earth:’ - he has failed to fulfil the model (of a ruler).
James Legge
396425537䷤ 家人1䷤家人: 家人:利女貞。
Jia Ren: For (the realisation of what is taught in) Jia Ren, (or for the regulation of the family), what is most advantageous is that the wife be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Tuan Zhuan: In Jia Ren the wife has her correct place in the inner (trigram), and the man his correct place in the outer. That man and woman occupy their correct places is the great righteousness shown (in the relation and positions of) heaven and earth. In Jia Ren we have the idea of an authoritative ruler; - that, namely, represented by the parental authority. Let the father be indeed father, and the son son; let the elder brother be indeed elder brother, and the younger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let the husband be indeed husband, and the wife wife: - then will the family be in its normal state. Bring the family to that state, and all under heaven will be established.
象傳: 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fire, and that for wind coming forth from it, form Jia Re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orders his words according to (the truth of) things, and his conduct so that it is uniformly consistent.
James Legge
396525637䷤ 家人2䷤家人: 初九:閑有家,悔亡。
Jia Re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stablishing restrictive regulations in his household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象傳: 閑有家,志未變也。
Xiang Zhuan: ‘He establishes restrictive regulations in his household: - (he does so), before any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ir wills.
James Legge
396625737䷤ 家人3䷤家人: 六二:无攸遂,在中饋,貞吉。
Jia Re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aking nothing on herself, but in her central place attending to the preparation of the food. Through her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second six, (divided),’ is due to the docility (of its subject), operating with humility.
James Legge
396725837䷤ 家人4䷤家人: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Jia Re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reating) the members of the household with stern severity.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there will be peril, (but) there will (also) be good fortune. If the wife and children were to be smirking and chattering, in the end there would be occasion for regret.
象傳: 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Xiang Zhuan: When ‘the members of the household are treated with stern severity,’ there has been no (great) failure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family). When ‘wife and children are smirking and chattering,’ the (proper) economy of the family has been lost.
James Legge
396825937䷤ 家人5䷤家人: 六四:富家,大吉。
Jia Re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nriching the family.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Xiang Zhuan: ‘The family is enriched, and there is great good fortune:’ - this is due to the docility (belonging to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and its being in its correct place.
James Legge
396926037䷤ 家人6䷤家人: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往吉。
Jia Re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influence of the king extending to his family. There need be no anxiet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Xiang Zhuan: ‘The influence of the king extends to his family:’ -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hem is that of mutual love.
James Legge
397026137䷤ 家人7䷤家人: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Jia Ren: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ossessed of sincerity and arrayed in majesty.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connected with the display of majesty’ describes (the result of) the recovery of the true character.
James Legge
397126238䷥ 睽1䷥睽: 睽:小事吉。
Kui: Kui indicates that, (notwithstanding the condition of things which it denotes), in small matters there will (still) be good success.
彖傳: 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
Tuan Zhuan: In Kui we have (the symbol of) Fire, which, when moved, tends upwards, and that of a Marsh, whose waters, when moved, tend downwards. We have (also the symbols of) two sisters living together, but whose wills do not move in the same direction. (We see how the inner trigram expressive of) harmonious satisfaction is attached to (the outer expressive of) bright intelligence; (we see) the weak line advanced and acting above, and how it occupies the central place, and is responded to by the strong (line below). These indications show that ‘in small matters there will (still) be good fortune.’ Heaven and earth are separate and apart, but the work which they do is the same. Male and female are separate and apart, but with a common will they seek the same object. There is diversity between the myriad classes of beings, but there is an analogy between their several operations. Great indeed are the phenomena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condition of disunion and separation.
象傳: 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fire above, and that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below, form Ku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here there is a general agreement, yet admits diversity.
James Legge
397226338䷥ 睽2䷥睽: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无咎。
Ku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to its subject)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He has lost his horses, but let him not seek for them - they will return of themselves. Should he meet with bad men, he will not err (in communicating with them).
象傳: 見惡人,以辟咎也。
Xiang Zhuan: ‘He meets with bad men (and communicates with them):’ - (he does so), to avoid the evil of their condemnation.
James Legge
397326438䷥ 睽3䷥睽: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Kui: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happening to meet with his lord in a bye-passag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Xiang Zhuan: ‘He happens to meet with his lord in a bye-passage:’ - but he has not deviated (for this meeting) from the (proper) course.
James Legge
397426538䷥ 睽4䷥睽: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終。
Kui: In the third SIX, divided, we see one whose carriage is dragged back, while the oxen in it are pushed back, and he is himself subjected to the shaving of his head and the cutting off of his nose. There is no good beginning, but there will be a good end.
象傳: 見輿曳,位不當也。无初有終,遇剛也。
Xiang Zhuan: ‘We see his carriage dragged back:’ -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 position (of the line). ‘There is no (good) beginning, but there will be a (good) end:’ - this arises from his meeting with the strong (subject of the topmost line).
James Legge
397526638䷥ 睽5䷥睽: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无咎。
Ku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olitary amidst the (prevailing) disunion. (But) he meets with the good man (represented by the first line), and they blend their sincere desires together. The position is one of peril, but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象傳: 交孚无咎,志行也。
Xiang Zhuan: ‘They blend their sincere desires together, an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their (common) aim is carried into effect.
James Legge
397626738䷥ 睽6䷥睽: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Kui: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at (to its subject)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With his relative (and minister he unites closely and readily) as if he were biting through a piece of skin. When he goes forward (with this help), what error can there be?
象傳: 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Xiang Zhuan: ‘With his hereditary minister (he unites closely and easily) as if he were biting through a piece of skin:’ - his going forward will afford ground for congratulation.
James Legge
397726838䷥ 睽7䷥睽: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
Kui: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olitary amidst the (prevailing) disunion. (In the subject of the third line, he seems to) see a pig bearing on its back a load of mud, (or fancies) there is a carriage full of ghosts. He first bends his bow against him, and afterwards unbends it, (for he discovers) that he is not an assailant to injure, but a near relative. Going forward, he shall meet with (genial) rain,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symbolised by meeting with (genial) rain’ springs from the passing away of all doubts.
James Legge
397826939䷦ 蹇1䷦蹇: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Jian: In (the state indicated by) Jian advantage will be found in the south-west, and the contrary in the north-eas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also)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In these circumstances), with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彖傳: 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東北,其道窮也。利見大人,往有功也。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蹇之時用大矣哉!
Tuan Zhuan: Jian denotes difficulty. There is (the trigram expressive of) perilousness in front. When one, seeing the peril, can arrest his step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ower tri. gram), is he not wise? (The language of) Jian, that ‘advantage will be found in the south-west,’ refers to the (strong fifth line) advanced and in the central place. That ‘there will be no advantage in the north-east,’ intimates that the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Jian state) is exhausted. Tha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see the great man,’ intimates that advance will lead to achievement. That the places (of the different lines after the first) are those appropriate to them indicates firm correctness and good fortune, with which the regions (of the kingdom) are brought to their normal state. Great indeed is the work to be done in the time of Jian!
象傳: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above it that for water, form Jia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turns round (and examines) himself, and cultivates his virtue.
James Legge
397927039䷦ 蹇2䷦蹇: 初六:往蹇,來譽。
Jian: From the first SIX, divided, we learn that advance (on the part of its subject) will lead to (greater) difficulties, while remaining stationary will afford ground for praise.
象傳: 往蹇來譽,宜待也。
Xiang Zhuan: ‘Advancing will conduct to (greater) difficulties, while remaining stationary will afford ground for praise:’ - the proper course is to wait.
James Legge
398027139䷦ 蹇3䷦蹇: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Jia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the minister of the king struggling with difficulty on difficulty, and not with a view to his own advantage.
象傳: 王臣蹇蹇,終无尤也。
Xiang Zhuan: ‘The minister of the king struggles with difficulty on difficulty:’ - in the end no blame will be attached to him.
James Legge
398127239䷦ 蹇4䷦蹇: 九三:往蹇來反。
Jia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dvancing, (but only) to (greater) difficulties. He remains stationary, and returns (to his former associates).
象傳: 往蹇來反,內喜之也。
Xiang Zhuan: ‘He advances, (but only) to (greater) difficulty; he remains stationary, and returns to his former associates:’ - they, (represented in) the inner (trigram), rejoice in him.
James Legge
398227339䷦ 蹇5䷦蹇: 六四:往蹇來連。
Jia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dvancing, (but only) to (greater) difficulties. He remains stationary, and unites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above).
象傳: 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Xiang Zhuan: ‘To advance will (only be to) encounter (greater) difficulties; he remains stationary, and unites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above):’ - that is in its proper place and has the solidity (due to it in that position).
James Legge
398327439䷦ 蹇6䷦蹇: 九五:大蹇朋來。
Jia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truggling with the greatest difficulties, while friends are coming to help him.
象傳: 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Xiang Zhuan: ‘He struggles with the greatest difficulties, while friends are coming (to help him):’ - he is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and possesses the requisite virtue.
James Legge
398427539䷦ 蹇7䷦蹇: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Jian: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going forward, (only to 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while his remaining stationary will be (productive of) great (meri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象傳: 往蹇來碩,志在內也。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Xiang Zhuan: ‘To advance will (only) 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while his remaining stationary will (be productive of) great (merit):’ - his aim is to assist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inside of him.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the great man:’ - by his course he follows that noble (lord of the figure).
James Legge
398527640䷧ 解1䷧解: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Jie: In (the state indicated by) Jie advantage will be found in the south-west. If no (further) operations be called for,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coming back (to the old conditions). If some operations be called for,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arly conducting of them.
彖傳: 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解利西南,往得眾也。其來復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時大矣哉!
Tuan Zhuan: In Jie we have (the trigram expressive of) peril going on to that expressive of movement. By movement there is an escape from the peril: - (this is the meaning of) Jie. ‘In (the state indicated by) Jie, advantage will be found in the south-west:’ - the movement (thus) intimated will win all. Tha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coming back (to the old conditions)’ shows that such action is that of the due medium. That ‘if some operations be necessar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arly conducting of them’ shows that such operations will be successful. When heaven and earth are freed (from the grasp of winter), we have thunder and rain. When these come, the buds of the plants and trees that produce the various fruits begin to burst. Great indeed are the phenomena in the time intimated by Jie.
象傳: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under and that for rain, with these phenomena in a state of manifestation, form Jie.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forgives errors, and deals gently with crimes.
James Legge
398627740䷧ 解2䷧解: 初六:无咎。
Jie: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that its subject will commit no error.
象傳: 剛柔之際,義无咎也。
Xiang Zhuan: The strong (fourth) line and the weak line here are in correlation: - we judge rightly in saying that ‘its subject will commit no error.’
James Legge
398727840䷧ 解3䷧解: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Jie: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catch, in hunting, three foxes, and obtain the yellow (= golden) arrows.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springing from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is due to its subject holding the due mean.
James Legge
398827940䷧ 解4䷧解: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Jie: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a porter with his burden, (yet) riding in a carriage. He will (only) tempt robbers to attack him.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he may (try to) be, there will be cause for regret.
象傳: 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Xiang Zhuan: For ‘a porter with his burden to be riding in a carriage’ is a thing to be ashamed of. ‘It is he himself that tempts the robbers to come:’ - on whom besides can we lay the blame? (See Appendix III, i, 48.)
James Legge
398928040䷧ 解5䷧解: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Jie: (To the subject of)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it is said), ‘Remove your toes. Friends will (then) come, between you and whom there will be mutual confidence.’
象傳: 解而拇,未當位也。
Xiang Zhuan: ‘Remove your toes:’ - the places (of this line and of the third and first) are all inappropriate to them.
James Legge
399028140䷧ 解6䷧解: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Jie: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he superior man (= the ruler), executing his function of removing (whatever is injurious to the idea of the hexagram), in which case there will he good fortune, and confidence in him will be shown even by the small men.
象傳: 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Xiang Zhuan: When ‘the superior man executes his function of removing (whatever is injurious to the idea of the hexagram),’ small men will of themselves retire.
James Legge
399128240䷧ 解7䷧解: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
Jie: In the sixth SIX, divided, we see a feudal prince (with his bow) shooting at a falcon on the top of a high wall, and hitting it. (The effect of his action) will be in every way advantageous.
象傳: 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Xiang Zhuan: ‘A prince with his bow shoots a falcon:’ - thus he removes (the promoters of) rebellion.
James Legge
399228341䷨ 損1䷨損: 損: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Sun: In (what is denoted by) Sun, if there be sincerity (in him who employs it),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freedom from error;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that can be maintained; and advantage in every movement that shall be made. In what shall this (sincerity in the exercise of Sun) be employed? (Even) in sacrifice two baskets of grain, (though there be nothing else), may be presented.
彖傳: 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Tuan Zhuan: In Sun (we see) the lower (trigram) diminished, and the upper added to. (But) the method (of action) implied in this operates also above (or, mounts upwards (also) and operates). ‘If there be sincerity in this method of diminution,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freedom from error;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that can be maintained; and advantage in every movement that shall be made. In what shall this (sincerity in the exercise of Sun) be employed? (Even) in sacrifice, two baskets of grain, (though there be nothing else), may be presented:’ - for these two baskets there ought to be the fitting time. There is a time when the strong should be diminished, and the weak should be strengthened. Diminution and increase, overflowing and emptiness: -these take place in harmony with the conditions of the time.
象傳: 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beneath it that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form Su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strains his wrath and represses his desires.
James Legge
399328441䷨ 損2䷨損: 初九:巳事遄往,无咎,酌損之。
Su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uspending his own affairs, and hurrying away (to help the subject of the fourth line). He will commit no error, but let him consider how far he should contribute of what is his (for the other).
象傳: 巳事遄往,尚合志也。
Xiang Zhuan: ‘He suspends his own affairs and hurries away (to help the subject of the fourth line):’ - the (subject of that) upper (line) mingles his wishes with his.
James Legge
399428541䷨ 損3䷨損: 九二:利貞,征凶,弗損,益之。
Su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its subject to maintain a firm correctness, and that action on his part will be evil. He can give increase (to his correlate) without taking from himself
象傳: 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Xiang Zhua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to maintain his firm correctness:’ - his central position gives its character to his aim.
James Legge
399528641䷨ 損4䷨損: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Su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how of three men walking together, the number is diminished by one; and how one, walking, finds his friend.
象傳: 一人行,三則疑也。
Xiang Zhuan: ‘One man, walking,’ (finds his friend): - when three are together, doubts rise among them.
James Legge
399628741䷨ 損5䷨損: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Su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iminishing the ailment under which he labours by making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hasten (to his help), and make him gla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損其疾,亦可喜也。
Xiang Zhuan: ‘He diminishes the ailment under which he labours:’ - this is matter for joy.
James Legge
399728841䷨ 損6䷨損: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Sun: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parties adding to (the stores of) its subject ten pairs of tortoise shells, and accepting no refusal.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Xiang Zhuan: ‘The great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fifth six, (divided),’ is due to the blessing from above.
James Legge
399828941䷨ 損7䷨損: 上九:弗損益之,无咎,貞吉,有攸往,得臣无家。
Sun: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giving increase to others without taking from himself. There will be no error.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every movement that shall be made. He will find ministers more than can be counted by their clans.
象傳: 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Xiang Zhuan: ‘He gives increase to others without taking from what is his own:’ - he obtains his wish on a grand scale.
James Legge
399929042䷩ 益1䷩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Yi: Yi indicates that (in the state which it denotes)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every movement which shall be undertaken, tha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even)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彖傳: 益,損上益下,民說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動而巽,日進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Tuan Zhuan: In Yi we see the upper (trigram) diminished, and the lower added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 (in consequence of this) is without limit. What descends from above reaches to all below, so great and brilliant is the course (of its operation). That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every movement which shall be undertaken’ appears from the central and correct (positions of the second and fifth lines), and the (general) blessing (the dispensing of which they imply). Tha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even)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appears from the action of wood (shown in the figure). Yi is made up of (the trigrams expressive of) movement and docility, (through which) there is daily advancement to an unlimited extent. We have (also) in it heaven dispensing and earth producing, leading to an increase without restriction of place. Everything in the method of this increase proceed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象傳: 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wind and that for thunder form Y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hen he sees what is good, moves towards it; and when he sees his errors, he turns from them.
James Legge
400029142䷩ 益2䷩益: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无咎。
Y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its subject in his position to make a great movement. If it be greatly fortunate, no blame will be imputed to him.
象傳: 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Xiang Zhuan: ‘If the movement be greatly fortunate, no blame will be imputed to him:’ - though it is not for one in so low a position to have to do with great affairs.
James Legge
400129242䷩ 益3䷩益: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Y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parties adding to the stores of its subject ten pairs of tortoise shells whose oracles cannot be opposed. Let him persever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Let the king, (having the virtues thus distinguished), employ them in presenting his offerings to God,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或益之,自外來也。
Xiang Zhuan: ‘Parties add to his stores:’ - they come from beyond (his immediate circle) to do so.
James Legge
400229342䷩ 益4䷩益: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Y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ncrease given to its subject by means of what is evil, so that he shall (be led to good), and be without blame. Let him be sincere and pursue the path of the Mean, (so shall he secur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uler, like) an officer who announces himself to his prince by the symbol of his rank.
象傳: 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Xiang Zhuan: ‘Increase is given by means of what is evil and difficult:’ - as he has in himself (the qualities called forth).
James Legge
400329442䷩ 益5䷩益: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Yi: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ursuing the due course. His advice to his prince is followed. He can with advantage be relied on in such a movement as that of removing the capital.
象傳: 告公從,以益志也。
Xiang Zhuan: ‘His advice to his prince is followed:’ - his (only) object in it being the increase (of the general good).
James Legge
400429542䷩ 益6䷩益: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Yi: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sincere heart seeking to benefit (all below). There need be no question about it; the result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All below) will with sincere heart acknowledge his goodness.
象傳: 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Xiang Zhuan: ‘(The ruler) with sincere heart seeks to benefit (all below):’ - there need be no question (about the result). ‘(All below) with sincere heart acknowledge (his goodness):’ - he gets what he desires on a great scale.
James Legge
400529642䷩ 益7䷩益: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Yi: In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we see one to whose increase none will contribute, while many will seek to assail him. He observes no regular rule in the ordering of his heart.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莫益之,偏辭也。或擊之,自外來也。
Xiang Zhuan: ‘To his increase none will contribute:’ - this expresses but half the result. ‘Many will seek to assail him:’ - they will come from beyond (his immediate circle) to do so.
James Legge
400629743䷪ 夬1䷪夬: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Guai: Guai requires (in him who would fulfil its meaning) the exhibition (of the culprit's guilt) in the royal court, and a sincere and earnest appeal (for sympathy and support), with a consciousness of the peril (involved in cutting off the criminal). He should (also) make announcement in his own city, and show that it will not be well to have recourse at once to arms. (In this way)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whatever he shall go forward to.
彖傳: 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Tuan Zhuan: Guai is the symbol of displacing or removing. We see (in the figure) the strong (lines) displacing the weak. (We have in it the attributes of) strength and complacency. There is displacement, but harmony (continues). ‘The exhibition (of the criminal's guilt) in the royal courtyard’ is suggested by the (one) weak (line) mounted on the five strong lines. There ‘is an earnest and sincere appeal (for sympathy and support), and a consciousness of the peril (involved in the undertaking):’ - it is the realisation of this danger, which makes the method (of compassing the object) brilliant. ‘He should make an announcement in his own city, and show that it will not be well to have recourse at once to arms:’ - (if he have recourse to arms), what he prefers will (soon) be exhausted.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whatever he shall go forward to:’ - when the growth of the strong (lines) has been completed, there will be an end (of the displacement).
象傳: 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heaven and that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mounting above it form Gua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bestows emolument on those below him, and dislikes allowing his gifts to accumulate (undispensed).
James Legge
400729843䷪ 夬2䷪夬: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Gua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the pride of) strength advancing with his toes. He goes forward, but will not succeed. There will be ground for blame.
象傳: 不勝而往,咎也。
Xiang Zhuan: ‘Without (being able to) succeed, he goes forward:’ - this is an error.
James Legge
400829943䷪ 夬3䷪夬: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Guai: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full of apprehension and appealing (for sympathy and help). Late at night hostile measures may be (taken against him), but he need not be anxious about them.
象傳: 莫夜有戎,得中道也。
Xiang Zhuan: ‘Though hostile measures be taken against him, he need not be anxious:’ - he pursues the course of the due mean.
James Legge
400930043䷪ 夬4䷪夬: 九三:壯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无咎。
Guai: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bout to advance) with strong (and determined) looks. There will be evil. (But) the superior man, bent on cutting off (the criminal), will walk alone and encounter the rain, (till he be hated by his proper associates) as if he were contaminated (by the others). (In the end) there will be no blame against him.
象傳: 君子夬夬,終无咎也。
Xiang Zhuan: ‘The superior man looks bent on cutting off the culprit:’ - there will in the end be no error.
James Legge
401030143䷪ 夬5䷪夬: 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Gua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from whose buttocks the skin has been stripped, and who walks slowly and with difficulty. (If he could act) like. a sheep led (after its companions),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ould disappear. But though he hear these words, he will not believe them.
象傳: 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Xiang Zhuan: ‘He walks slowly and with difficulty:’ - he is not in the place appropriate to him. ‘He hears these words, but does not believe them:’ - he hears, but does not understand.
James Legge
401130243䷪ 夬6䷪夬: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无咎。
Guai: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small men like) a bed of purslain, which ought to be uprooted with the utmost determination.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having such determination), his action, in harmony with his central position, will lead to no error or blame.
象傳: 中行无咎,中未光也。
Xiang Zhuan: ‘If his action be in harmony with his central position,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but his standing in the due mean is not yet clearly displayed.
James Legge
401230343䷪ 夬7䷪夬: 上六:无號,終有凶。
Guai: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out any (helpers) on whom to call. His end will be evil.
象傳: 无號之凶,終不可長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the misery of having none on whom to call:’ - the end will be that he cannot continue any longer.
James Legge
401330444䷫ 姤1䷫姤: 姤:女壯,勿用取女。
Gou: Gou shows a female who is bold and strong. It will not be good to marry (such) a female.
彖傳: 姤,遇也,柔遇剛也。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時義大矣哉!
Tuan Zhuan: Gou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unexpectedly coming on. (We see in it) the weak (line) coming unexpectedly on the strong ones. ‘It will not be good to marry (such) a female:’ - one (so symbolised) should not be long associated with. Heaven and earth meeting together (as here represented), all the variety of natural things become fully displayed. When a strong (line) finds itself in the central and correct position, (good government) will greatly prevail all under the sky. Great indeed is the significance of what has to be done at the time indicated by Gou!
象傳: 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wind and that for the sky above it form Gou. The sovereig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elivers his charges, and promulgates his announcements throughout the four quarters (of the kingdom).
James Legge
401430544䷫ 姤2䷫姤: 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Gou: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how its subject should be kept (like a carriage) tied and fastened to a metal drag, in which case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But) if he move in any direction, evil will appear. He will be (like) a lean pig, which is sure to keep jumping about.
象傳: 繫于金柅,柔道牽也。
Xiang Zhuan: ‘Tied and fastened to a metal drag:’ - (this describes the arrest of) the weak (line) in its advancing course.
James Legge
401530644䷫ 姤3䷫姤: 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
Gou: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a wallet of fish. There will be no error. But it will not be well to let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go forward to the guests.
象傳: 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Xiang Zhuan: ‘He has a wallet of fish:’ - it is right for him not to allow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to get to the guests.
James Legge
401630744䷫ 姤4䷫姤: 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
Gou: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one from whose buttocks the skin has been stripped so that he walks with difficulty. The position is perilous, but there will be no great error.
象傳: 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Xiang Zhuan: ‘He walks with difficulty:’ - but his steps have not yet been drawn (into the course of the first line).
James Legge
401730844䷫ 姤5䷫姤: 九四:包无魚,起凶。
Gou: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his wallet, but no fish in it. This will give rise to evil.
象傳: 无魚之凶,遠民也。
Xiang Zhuan: ‘The evil’ indicated by there being ‘no fish in the wallet’ is owing to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keeping himself aloof from the people.
James Legge
401830944䷫ 姤6䷫姤: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Gou: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a medlar tree overspreading the gourd (beneath it). If he keep his brilliant qualities concealed, (a good issue) will descend (as) from Heaven.
象傳: 九五含章,中正也。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Xiang Zhuan: ‘The subject of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keeps his brilliant qualities concealed:’ - as is indicated by his central and correct position. ‘(The good issue) descends (as) from Heaven: - ‘his aim does not neglect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James Legge
401931044䷫ 姤7䷫姤: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Gou: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ceiving others on his horns.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gret, bu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姤其角,上窮吝也。
Xiang Zhuan: ‘He receives others on his horns:’ - he is exhausted at his greatest height, and there will be cause for regret.
James Legge
402031145䷬ 萃1䷬萃: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Cui: In (the state denoted by) Cui, the king will repair to his ancestral templ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also)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and then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though the advantage must come through firm correctness. The use of great victims will conduce to good fortune; and in whatever direction movement is mad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彖傳: 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Tuan Zhuan: Cui indicates (the condition of union, or) being collected. We have in it (the symbol of) docile obedience going on to (what is expressed by that of) satisfaction. There is the strong line in the central place, and rightly responded to. Hence comes the (idea of) union. ‘The king will repair to his ancestral temple:’ - with the utmost filial piety he presents his offerings (to the spirits of his ancestors).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the great man, and there will then be prosperity and success:’ - the union effected by him will be on and through what is correct. ‘The, use of great victims will conduce to good fortune; and in whatsoever direction movement is made,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 all is don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When we look at the way in which the gatherings (here shown) take place, the natural tendencies (in the outward ac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of all things can be seen..
象傳: 澤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earth and that for the waters of a marsh raised above it form Cu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has his weapons of war put in good repair, to be prepared against unforeseen contingencies.
James Legge
402131245䷬ 萃2䷬萃: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无咎。
Cui: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a sincere desire (for union), but unable to carry it out, so that disorder is brought into the sphere of his union. If he cry out (for help to his proper correlate), all at once (his tears) will give place to smiles. He need not mind (the temporary difficulty); as he goes forwar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Xiang Zhuan: ‘In consequence disorder is brought into the sphere of his union:’ - his mind and aim are thrown into confusion.
James Legge
402231345䷬ 萃3䷬萃: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
Cu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led forward (by his correlat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freedom from error. There is entire sincerity, and in that case (even the small offerings of) the vernal sacrifice are acceptable.
象傳: 引吉无咎,中未變也。
Xiang Zhuan: ‘He is led forwar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freedom from error:’ - (the virtue proper to) his central place has not undergone any change.
James Legge
402331445䷬ 萃4䷬萃: 六三: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
Cu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triving after union and seeming to sigh, yet nowhere finding any advantage. If he go forward, he will not err, though there may be some small cause for regret.
象傳: 往无咎,上巽也。
Xiang Zhuan: ‘If he go forward, he will not err:’ - in the subject of the topmost line there is humility and condescension.
James Legge
402431545䷬ 萃5䷬萃: 九四:大吉,无咎。
Cu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such a state that, if he be greatly fortunate, he will receive no blame.
象傳: 大吉无咎,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If he be grandly fortunate, he will receive no blame:’ - (this condition is necessary, because) his position is not the one proper to him.
James Legge
402531645䷬ 萃6䷬萃: 九五: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Cui: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union (of all) under its subject in the place of dignity. There will be no error. If any do not have confidence in him, let him see to it that (his virtue) be great, long-continued, and firmly correct, and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象傳: 萃有位,志未光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the union (of all) under him in the place of dignity:’ - (but) his mind and aim have not yet been brilliantly displayed.
James Legge
402631745䷬ 萃7䷬萃: 上六:齎咨涕洟,无咎。
Cui: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ighing and weeping; bu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齎咨涕洟,未安上也。
Xiang Zhuan: ‘He sighs and weeps:’ - he does not yet rest in his topmost position.
James Legge
402731846䷭ 升1䷭升: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Sheng: Sheng indicates that (under its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Seeking by (the qualities implied in it)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its subject need have no anxiety. Advance to the south will be fortunate.
彖傳: 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用見大人,勿恤;有慶也。南征吉,志行也。
Tuan Zhuan: (We find) the weak (line), as it finds the opportunity, ascending upwards. We have (the attribute) of flexibility and that of obedience; we have the strong line (below) and its proper correlate above: - these th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Seeking (by the qualities implied in Sheng)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its subject need have no anxiety:’ - there will be ground for congratulation. ‘Advance to the south will be fortunate:’ - his aim will be carried out.
象傳: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wood and that for the earth with the wood growing in the midst of it form She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pays careful attention to his virtue, and accumulates the small developments of it till it is high and great.
James Legge
402831946䷭ 升2䷭升: 初六:允升,大吉。
Sheng: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dvancing upwards with the welcome (of those above him).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Xiang Zhuan: ‘He is welcomed in his advance upwards, and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 (the subjects of) the upper (trigram) are of the same mind with him.
James Legge
402932046䷭ 升3䷭升: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Sheng: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that sincerity which will make even the (small) offerings of the vernal sacrifice acceptabl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九二之孚,有喜也。
Xiang Zhuan: ‘The sincerity of the subject of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affords occasion for joy.
James Legge
403032146䷭ 升4䷭升: 九三:升虛邑。
Sheng: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cending upwards (as into) an empty city.
象傳: 升虛邑,无所疑也。
Xiang Zhuan: ‘He advances upwards (as into) an empty city:’ - he has no doubt or hesitation.
James Legge
403132246䷭ 升5䷭升: 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Sheng: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mployed by the king to present his offerings on mount Kh?.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象傳: 王用亨于岐山,順事也。
Xiang Zhuan: ‘The king employs him to prevent his offerings on mount Kh?:’ - such a service (of spiritual Beings) is according to (their mind).
James Legge
403232346䷭ 升6䷭升: 六五:貞吉,升階。
Sheng: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firmly correct, and therefore enjoying good fortune. He ascends the stairs (with all due ceremony).
象傳: 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Xiang Zhuan: ‘He is firmly correct, and will therefore enjoy good fortune. He ascends the stairs (with all due ceremony):’ - he grandly succeeds in his aim.
James Legge
403332446䷭ 升7䷭升: 上六:冥升,利于不息之貞。
Sheng: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dvancing upwards blindly. Advantage will be found in a ceaseless maintenance of firm correctness.
象傳: 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Xiang Zhuan: ‘He blindly advances upwards,’ and is in the highest place: - but there is decay in store for him, and he will not (preserve) his riches.
James Legge
403432547䷮ 困1䷮困: 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Kun: In (the condition denoted by) Kun there may (yet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For the firm and correct, the (really) great ma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He will fall into no error. If he make speeches, his words cannot be made good.
彖傳: 困,剛掩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Tuan Zhuan: In Kun (we see) the strong (lines) covered and obscured (by the weak). We have in it (the attribute of) perilousness going on to that of satisfaction. Who is it but the superior man that, though straitened, still does not fail in making progress to his proper end? ‘For the firm and correct, the (really) great ma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this is shown by the central positions of the strong (lines). ‘If he make speeches, his words cannot be made good:’ - to be fond of arguing or pleading is the way to be reduced to extremity.
象傳: 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arsh, and (below it that for a defile, which has drained the other dry so that there is) no water in it, form Ku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will sacrifice his life in order to carry out his purpose.
James Legge
403532647䷮ 困2䷮困: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Ku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bare buttocks straitened under the stump of a tree. He enters a dark valley, and for three years has no prospect (of deliverance).
象傳: 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Xiang Zhuan: ‘He enters a dark valley:’ - so benighted is he, and without clear vision.
James Legge
403632747䷮ 困3䷮困: 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Ku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traitened amidst his wine and viands. There come to him anon the red knee-covers (of the ruler). It will be well for him (to maintain his sincerity as) in sacrificing. Active operations (on his part) will lead to evil, but he will be free from blame.
象傳: 困于酒食,中有慶也。
Xiang Zhuan: ‘He is straitened amidst his wine and viands:’ - (but) his position is central, and there will be ground for congratulation.
James Legge
403732847䷮ 困4䷮困: 六三: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
Ku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traitened before a (frowning) rock. He lays hold of thorns. He enters his palace, and does not see his wif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據于蒺蔾,乘剛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祥也。
Xiang Zhuan: ‘He lays hold of thorns:’ - (this is suggest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line) above the strong (line). ‘He enters his palace, and does not see his wife:’ - this is inauspicious.
James Legge
403832947䷮ 困5䷮困: 九四:來徐徐,困于金車,吝,有終。
Kun: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roceeding very slowly (to help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who is straitened by the carriage adorned with metal in front of him.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gret, but the end will be good.
象傳: 來徐徐,志在下也。雖不當位,有與也。
Xiang Zhuan: ‘He proceeds very slowly (to help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 his aim is directed to (help) that lower (line). Although he is not in his appropriate place, he and that other will (in the end) be together.
James Legge
403933047䷮ 困6䷮困: 九五:劓刖,困于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Ku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his nose and feet cut off. He is straitened by (his ministers in their) scarlet aprons. He is leisurely in his movements, however, and is satisfied. It will be well for him to be (as sincere) as in sacrificing (to spiritual beings).
象傳: 劓刖,志未得也。乃徐有說,以中直也。利用祭祀,受福也。
Xiang Zhuan: ‘His nose and feet are cut off:’ - his aim has not yet been gained. ‘He is leisurely, however, in his movements, and is satisfied:’ - his position is central and (his virtue) is correct. ‘It will be well for him to be (as sincere as) in sacrificing:’ - so shall he receive blessing.
James Legge
404033147䷮ 困7䷮困: 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Kun: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traitened, as if bound with creepers; or n a high and dangerous position, and saying (to himself), ‘If I move, I shall repent it.’ If he do repent of former error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his going forward.
象傳: 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
Xiang Zhuan: ‘He is straitened as if bound with creepers: (his spirit and action) are unsuitable. ‘(He says), "If I move, I shall repent of it." And he does repent (of former errors), which leads to good fortune:’ - so he (now) goes on.
James Legge
404133248䷯ 井1䷯井: 井:改邑不改井,无喪无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Jing: (Looking at) Jing, (we think of) how (the site of) a town may be changed, while (the fashion of) its wells undergoes no change. (The water of a well) never disappears and never receives (any great) increase, and those who come and those who go can draw and enjoy the benefit. If (the drawing) have nearly been accomplished, but, before the rope has quite reached the water, the bucket is broken, this is evil.
彖傳: 巽乎水而上水,井;井養而不窮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剛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Tuan Zhuan: (We have the symbol of) wood in the water and the raising of the water; which (gives us the idea of) a well. A well supplies nourishment and is not (itself) exhausted. ‘The site of a town may be changed, while the fashion of its wells undergoes no change:’ -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strong lines (in the second and fifth places). ‘The drawing is nearly accomplished, but the rope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water of the well:’ - its service has not yet been accomplished. ‘The bucket is broken:’ - it is this that occasions evil.
象傳: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勞民勸相。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wood and above it that for water form Ji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omforts the people, and. stimulates them to mutual helpfulness.
James Legge
404233348䷯ 井2䷯井: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无禽。
Jing: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a well so muddy that men will not drink of it; or an old well to which neither birds (nor other creatures) resort.
象傳: 井泥不食,下也。舊井无禽,時舍也。
Xiang Zhuan: ‘A well so muddy that men will not drink of it:’ -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low position (of the line). ‘An old well to which the birds do not come:’ - it has been forsaken in the course of time.
James Legge
404333448䷯ 井3䷯井: 九二:井谷射鮒,瓮敝漏。
Jing: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a well from which by a hole the water escapes and flows away to the shrimps (and such small creatures among the grass), or one the water of which leaks away from a broken basket.
象傳: 井谷射鮒,无與也。
Xiang Zhuan: ‘A well from which by a hole the water escapes, and flows away to the shrimps:’ - (the subject of this second line has) none co-operating with him (above).
James Legge
404433548䷯ 井4䷯井: 九三: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Jing: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a well, which has been cleared out, but is not used. Our hearts are sorry for this, for the water might be drawn out and used. If the king were (only) intelligent, both he and we might receive the benefit of it.
象傳: 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Xiang Zhuan: ‘The well has been cleared out, but is not used:’ - (even) passers-by would be sorry for this. A prayer is made ‘that the king were intelligent:’ - for then blessing would be received.
James Legge
404533648䷯ 井5䷯井: 六四:井甃,无咎。
Jing: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a well, the lining of which is well lai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井甃无咎,修井也。
Xiang Zhuan: ‘A well the lining of which is well laid.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the well has been put in good repair.
James Legge
404633748䷯ 井6䷯井: 九五:井冽,寒泉食。
Jing: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a clear, limpid well, (the waters from) whose cold spring are (freely) drunk.
象傳: 寒泉之食,中正也。
Xiang Zhuan: ‘The waters from the cold spring are (freely) drunk:’ -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central and correct position (of the line).
James Legge
404733848䷯ 井7䷯井: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Jing: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water from) the well brought to the top, which is not allowed to be covered. This suggests the idea of sincerity.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象傳: 元吉在上,大成也。
Xiang Zhuan: ‘The great good fortune’ at the topmost place indicates the grand accomplishment (of the idea in the hexagram).
James Legge
404833949䷰ 革1䷰革: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Ge: (What takes place as indicated by) Ge is believed in only after it has been accomplished. There will be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Advantage will come from being firm and correct. (In that cas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彖傳: 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也。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Tuan Zhuan: In Ge (we see) water and fire extinguishing each other; (we see also) two daughters dwelling together, but with their minds directed to different objects: - (on account of these things) it is called (the hexagram of) Change. ‘It is believed in (only) after it has been accomplished:’ - when the change has been made, faith is accorded to it. (We have) cultivated intelligence (as the basis of) pleased satisfaction, (suggesting)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coming from what is correct. When change thus takes place in the proper way,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disappears.’ Heaven and earth undergo their changes, and the four seasons complete their functions. Thang changed the appointment (of the line of Hsi? to the throne), and Wu (that of the line of Sha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ll of) Heaven, and in response to (the wishes of) men. Great indeed is what takes place in a time of change.
象傳: 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waters of) a marsh and that for fire in the midst of them form Ge.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gulates his (astronomical) calculations, and makes clear the seasons and times.
James Legge
404934049䷰ 革2䷰革: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Ge: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if he were) bound with the skin of a yellow ox.
象傳: 鞏用黃牛,不可以有為也。
Xiang Zhuan: ‘He is bound with (the skin of) a yellow ox:’ - he should in his circumstances be taking action.
James Legge
405034149䷰ 革3䷰革: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Ge: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making his changes after some time has passed. Action taken will be fortunate.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Xiang Zhuan: ‘He makes his changes when some time has passed:’ - what he does will be matter of admiration.
James Legge
405134249䷰ 革4䷰革: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Ge: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action taken by its subject will be evil. Though he be firm and correct, his position is perilous. If the change (he contemplates) have been three times fully discussed, he will be believed in.
象傳: 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Xiang Zhuan: ‘The change (contemplated) has been three times fully discussed:’ - to what else should attention (now) be directed?
James Legge
405234349䷰ 革5䷰革: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Ge: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disappearing (from its subject). Let him be believed in; and though he change (existing) ordinance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改命之吉,信志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consequent on changing (existing) ordinances’ is due to the faith reposed in his aims.
James Legge
405334449䷰ 革6䷰革: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Ge: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great man (producing his changes) as the tiger (does when he) changes (his stripes). Before he divines (and proceeds to action), faith has been reposed in him.
象傳: 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Xiang Zhuan: ‘The great man produces his changes as the tiger does when he changes his stripes:’ - their beauty becomes more brilliant.
James Legge
405434549䷰ 革7䷰革: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
Ge: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superior man producing his changes as the leopard (does when he) changes (his spots), while small men change their faces (and show their obedience). To go forward (now) would lead to evil, but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abiding firm and correct.
象傳: 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Xiang Zhuan: ‘The superior man produces his changes as the leopard does when he changes his spots:’ - their beauty becomes more elegant. ‘Small men change their faces:’ - they show themselves prepared to follow their ruler.
James Legge
405534650䷱ 鼎1䷱鼎: 鼎:元吉,亨。
Ding: Ding gives the intimation of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彖傳: 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Tuan Zhuan: In Ding we have (symbolically) the figure of a caldron. (We see) the (symbol of) wood entering into that of fire, which suggests the idea of cooking. The sages cooked their offerings in order to present them to God, and made great feasts to nourish their wise and able (ministers). We have the symbol of) flexible obedience, and that (which denotes) ears quick of hearing and eyes clear-sighted. (We have also) the weak (line) advanced and acting above, in the central place, and responded to by the strong (line below). All these things give the idea of ‘great progress and success.’
象傳: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wood and above it that for fire form Di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keeps his every position correct, and maintains secure the appointment (of Heaven).
James Legge
405634750䷱ 鼎2䷱鼎: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
Ding: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caldron overthrown and its feet turned up. (But)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its getting rid of what was bad in it. (Or it shows us) the concubine (whose position is improved) by means of her son.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Xiang Zhuan: ‘The caldron is overturned, and its feet turned upwards:’ - but this is not (all) contrary (to what is right).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getting rid of what was bad:’ - thereby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will follow the more noble (subject of the fourth line).
James Legge
405734850䷱ 鼎3䷱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Ding: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caldron with the things (to be cooked) in it. (If its subject can say), ‘My enemy dislikes me, but he cannot approach m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the caldron with the things (to be cooked) in it:’ - let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be careful where he goes. ‘My enemy dislikes me:’ - but there will in the end be no fault (to which he can point).
James Legge
405834950䷱ 鼎4䷱鼎: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Ding: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caldron with (the places of) its ears changed. The progress (of its subject) is (thus) stopped. The fat flesh of the pheasant (which is in the caldron) will not be eaten. But the (genial) rain will come, and the grounds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n the end.
象傳: 鼎耳革,失其義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the caldron with (the places for) its ears changed:’ - (its subject) has failed in what was required of him (in his situation).
James Legge
405935050䷱ 鼎5䷱鼎: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Ding: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caldron with its feet broken; and its contents, designed for the ruler's use, overturned and spilt. Its Subject will be made to blush for sham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覆公餗,信如何也。
Xiang Zhuan: ‘The contents designed for the ruler's use are overturned and spilt:’ - how can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be trusted?
James Legge
406035150䷱ 鼎6䷱鼎: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Ding: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caldron with yellow ears and rings of metal in them.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through being firm and correct.
象傳: 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Xiang Zhuan: ‘The caldron has yellow ears:’ -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line) is taken as (a proof of) the solid (virtue of its subject).
James Legge
406135250䷱ 鼎7䷱鼎: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
Ding: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caldron with rings of jade.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fortune, and all action taken will be in every way advantageous.
象傳: 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Xiang Zhuan: ‘The rings of jade’ are at the very top: -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meet in their due proportions.
James Legge
406235351䷲ 震1䷲震: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Zhen: Zhen gives the intimation of ease and development. When (the time of) movement (which it indicates) comes, (the subject of the hexagram) will be found looking out with apprehension, and yet smiling and talking cheerfully. When the movement (like a crash of thunder) terrifies all within a hundred Li, he will be (like the sincere worshipper) who is not (startled into) letting go his ladle and (cup of) sacrificial spirits.
彖傳: 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里,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Tuan Zhuan: Zhen (gives the intimation of) ease and development. ‘When the (time of) movement (which it indicates) comes, (its subject) will be found looking out with apprehension:’ - that feeling of dread leads to happiness. ‘And yet smiling and talking cheerfully:’ - the issue (of his dread) is that he adopts (proper) laws (for his course). ‘The movement (like a crash of thunder) terrifies all within a hundred Li:’ - it startles the distant and frightens the near. ‘He will be like the sincere worshipper, who is not startled into letting go his ladle and cup of sacrificial spirits:’ - he makes his appearance, and maintains his ancestral temple and the altars of the spirits of the land and grain, as presiding at all sacrifices.
象傳: 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under, being repeated, forms Zhe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is fearful and apprehensive, cultivates (his virtue), and examines (his faults).
James Legge
406335451䷲ 震2䷲震: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Zhe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hen the movement approaches, looking out and around with apprehension, and afterwards smiling and talking cheerfull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Xiang Zhuan: ‘When the (time of) movement comes, he will be found looking out with apprehension:’ - that feeling of dread leads to happiness. ‘He yet smiles and talks cheerfully:’ - the issue (of his dread) is that he adopts (proper) laws (for his course).
James Legge
406435551䷲ 震3䷲震: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Zhe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hen the movement approaches, in a position of peril. He judges it better to let go the articles (in his possession), and to ascend a very lofty height. There is no occasion for him to pursue after (the things he has let go); in seven days he will find them.
象傳: 震來厲,乘剛也。
Xiang Zhuan: ‘When the movement approaches, he is in a position of peril:’ - (a weak line) is mounted on a strong (one).
James Legge
406535651䷲ 震4䷲震: 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
Zhe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istraught amid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going on. If those movements excite him to (right) action,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象傳: 震蘇蘇,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He is distraught amid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going on:’ - (the third line) is in a position unsuitable to it.
James Legge
406635751䷲ 震5䷲震: 九四:震遂泥。
Zhen: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mid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supinely sinking (deeper) in the mud.
象傳: 震遂泥,未光也。
Xiang Zhuan: ‘Amid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he sinks supinely in the mud:’ - the light in him has not yet been brilliantly developed.
James Legge
406735851䷲ 震6䷲震: 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
Zhen: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going and coming amidst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of the time), and always in peril; but perhaps he will not incur loss, and find business (which he can accomplish).
象傳: 震往來厲,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喪也。
Xiang Zhuan: ‘He goes and comes amid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and (always) in peril:’ - full of risk are his doings. ‘What he has to do has to be done in his central position:’ - far will he be from incurring any loss.
James Legge
406835951䷲ 震7䷲震: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媾有言。
Zhen: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midst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of the time), in breathless dismay and looking round him with trembling apprehension. If he take action, there will be evil. If, while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have not reached his own person and his neighbourhood, (he were to take precautions), there would be no error, though his relatives might (still) speak against him.
象傳: 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无咎,畏鄰戒也。
Xiang Zhuan: ‘Amid the startling movements he is in breathless dismay:’ - he has not found out (the course of) the due mean. ‘Though evil (threatens), he will not fall into error:’ - he is afraid of being warned by his neighbours.
James Legge
406936052䷳ 艮1䷳艮: 艮: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
Gen: When one's resting is like that of the back, and he loses all consciousness of self; when he walks in his courtyard, and does not see any (of the persons) in it,--there will be no error.
彖傳: 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也。
Tuan Zhuan: Gen denotes stopping or resting; - resting when it is the time to rest, and acting when it is the time to act. When one's movements and restings all take place at the proper time for them, his way (of proceeding) is brilliant and intelligent. Resting in one's resting-point is resting in one's proper place. The upper and lower (lines of the hexagram) exactly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but are without any interaction; hence it is said that ‘(the subject of the hexagram) has no consciousness of self; that when he walks in his courtyard, he does not see (any of) the persons in it; and tha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Xiang Zhuan: (Two trigrams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one over the other, form Ge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oes not go in his thoughts beyond the (duties of the) position in which he is.
James Legge
407036152䷳ 艮2䷳艮: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
Ge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his toes at res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bu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be persistently firm and correct.
象傳: 艮其趾,未失正也。
Xiang Zhuan: ‘He keeps his toes at rest:’ - he does not fail in what is correct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the figure).
James Legge
407136252䷳ 艮3䷳艮: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Ge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the calves of his legs at rest. He cannot help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above) whom he follows, and is dissatisfied in his mind.
象傳: 不拯其隨,未退聽也。
Xiang Zhuan: ‘He cannot help him whom he follows:’(he whom he follows) will not retreat to listen to him.
James Legge
407236352䷳ 艮4䷳艮: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
Ge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his loins at rest, and separating the ribs (from the body below). The situation is perilous, and the heart glows with suppressed excitement.
象傳: 艮其限,危薰心也。
Xiang Zhuan: ‘He keeps the loins at rest:’ - the danger (from his doing so) produces a glowing, heat in the heart.
James Legge
407336452䷳ 艮5䷳艮: 六四:艮其身,无咎。
Ge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his trunk at res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艮其身,止諸躬也。
Xiang Zhuan: ‘He keeps the trunk of his body at rest:’ - he keeps himself free (from agitation).
James Legge
407436552䷳ 艮6䷳艮: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Gen: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keeping his jawbones at rest, so that his words are (all) orderly.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象傳: 艮其輔,以中正也。
Xiang Zhuan: ‘He keeps his cheek bones at rest:’ - in harmony with his central position he acts correctly.
James Legge
407536652䷳ 艮7䷳艮: 上九:敦艮,吉。
Gen: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evotedly maintaining his restful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good fortune through his devotedly maintaining his restfulness:’ - to the end he shows himself generous and good.
James Legge
407636753䷴ 漸1䷴漸: 漸:女歸吉,利貞。
Jian: Jian suggests to us the marriage of a young lady, and the good fortune (attending it).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Tuan Zhuan: The advance indicated by Jian is (like) the marrying of a young lady which is attended by good fortune. (The lines) as they advance get into their correct places: - this indic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a successful progress. The advance is made according to correctness: - (the subject of the hexagram) might rectify his country. Among the places (of the hexagram) we see the strong undivided line in the centre. ‘In (the attributes of) restfulness and flexible penetration we have (the assurance of) an (onward) movement that is inexhaustible.
象傳: 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above it that for a tree form Jia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attains to and maintains his extraordinary virtue, and makes the manners of the people good.
James Legge
407736853䷴ 漸2䷴漸: 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
Jia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wild geese gradually approaching the shore. A young officer (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will be in a position of danger, and be spoken against; bu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小子之厲,義无咎也。
Xiang Zhuan: ‘The danger of a small officer (as represented in the first line)’ is owing to no fault of his in the matter of what is right.
James Legge
407836953䷴ 漸3䷴漸: 六二:鴻漸于磐,飲食衎衎,吉。
Jian: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the geese gradually approaching the large rocks, where they eat and drink joyfully and at eas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飲食衎衎,吉,不素飽也。
Xiang Zhuan: ‘They eat and drink joyfully and at ease:’ - but not without having earned their food.
James Legge
407937053䷴ 漸4䷴漸: 九三:鴻漸于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利禦寇。
Jia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m gradually advanced to the dry plains. (It suggests also the idea of) a husband who goes on an expedition from which he does not return, and of a wife who is pregnant, but will not nourish her child. There will be evil. (The case symbolised) might be advantageous in resisting plunderers.
象傳: 夫征不復,離群醜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順相保也。
Xiang Zhuan: ‘A husband goes and does not return:’ - he separates himself from his comrades. ‘A wife is pregnant, but will not nourish her child:’ - she has failed in her (proper) course. ‘It might be advantageous in resisting plunderers:’ - by acting as here indicated men would preserve one another.
James Legge
408037153䷴ 漸5䷴漸: 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Jia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geese gradually advanced to the trees. They may light on the flat branches.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Xiang Zhuan: ‘They may light on the flat branches:’ - there is docility (in the line) going on to flexible penetration.
James Legge
408137253䷴ 漸6䷴漸: 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Jia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geese gradually advanced to the high mound. (It suggests the idea of) a wife who for three years does not become pregnant; but in the end the natural issue cannot be prevente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終莫之勝,吉;得所愿也。
Xiang Zhuan: ‘In the end the natural issue cannot be prevente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will get what he desires.
James Legge
408237353䷴ 漸7䷴漸: 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Jian: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geese gradually advanced to the large heights (beyond). Their feathers can be used as ornament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Xiang Zhuan: ‘Their feathers can be used as ornament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the object and character o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cannot be disturbed.
James Legge
408337454䷵ 歸妹1䷵歸妹: 歸妹:征凶,无攸利。
Gui Mei: Gui Mei indicate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which it denotes) action will be evil, and in no wise advantageous.
彖傳: 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說以動,所歸妹也。征凶,位不當也。无攸利,柔乘剛也。
Tuan Zhuan: By Gui Mei (the marrying away of a younger sister) the great and righteous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is suggested to us). If heaven and earth were to have no intercommunication, things would not grow and flourish as they do. The marriage of a younger sister is the end (of her maidenhood) and the beginning (of her motherhood). We have (in the hexagram the desire of) pleasure and, on the ground of that, movement following. The marrying away is of a younger sister. ‘Any action will be evil:’ - the places (of the lines) are not those appropriate to them. ‘It will be in no wise advantageous:’ - the weak (third and fifth lines) are mounted on strong lines.
象傳: 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waters of) a marsh and over it that for thunder form Gui Me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having regard to the far-distant end, knows the mischief (that may be done at the beginning).
James Legge
408437554䷵ 歸妹2䷵歸妹: 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Gui Me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younger sister married off in a position ancillary to the real wife. (It suggests the idea of) a person lame on one leg who yet manages to tramp along. Going forward will be fortunate.
象傳: 歸妹以娣,以恆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Xiang Zhuan: ‘The younger sister is married off in a position ancillary to that of the real wife:’ - it is the constant practice (for such a case). ‘Lame on one leg, she is able to tramp along:’ - she can render helpful service.
James Legge
408537654䷵ 歸妹3䷵歸妹: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Gui Mei: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her blind of one eye, and yet able to se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her maintaining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a solitary widow.
象傳: 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Xiang Zhuan: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maintaining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a solitary widow:’ -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has not changed from the constancy (proper to a wife).
James Legge
408637754䷵ 歸妹4䷵歸妹: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Gui Me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the younger sister who was to be married off in a mean position. She returns and accepts an ancillary position.
象傳: 歸妹以須,未當也。
Xiang Zhuan: ‘The younger sister who was to be married off is in a mean position:’ - this is shown by the improprieties (indicated in the line).
James Legge
408737854䷵ 歸妹5䷵歸妹: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Gui Me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younger sister who is to be married off protracting the time. She may be late in being married, but the time will come.
象傳: 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Xiang Zhuan: (The purpose in) ‘protracting the time’ is that, after waiting, the thing may be done (all the better).
James Legge
408837954䷵ 歸妹6䷵歸妹: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Gui Mei: The fifth SIX, divided, reminds us of the marrying of the younger sister of (king) Di-yi, when the sleeves of her the princess were not equal to those of the (still) younger sister who accompanied her in an inferior capacity. (The case suggests the thought of) the moon almost full.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Xiang Zhuan: ‘The sleeves of the younger sister of (king) Di-yi, when she was married away, were not equal to those of her (half-)sister, who accompanied her:’ - such was her noble character, indicated by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line.
James Legge
408938054䷵ 歸妹7䷵歸妹: 上六:女承筐无實,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Gui Mei: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the young lady bearing the basket, but without anything in it, and the gentleman slaughtering the sheep, but without blood flowing from it. There will be no advantage in any way.
象傳: 上六无實,承虛筐也。
Xiang Zhuan: ‘(What is said in) the sixth SIX, (divided),about there being nothing in the basket’ shows that the subject of it is carrying an empty basket.
James Legge
409038155䷶ 豐1䷶豐: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Feng: Feng intimate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When a king has reached the point (which the name denotes) there is no occasion to be anxious (through fear of a change). Let him be as the sun at noon.
彖傳: 豐,大也。明以動,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人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Tuan Zhuan: Feng has the signification of being great. It is made up of the trigrams (representing) intelligence and movement directed by that intelligence. It is thus that it has that signification. ‘The king has reached the condition (denoted by Feng):’ - he has still to make it greater. ‘There is no occasion to be anxious. Let him be as the sun at noon:’ - it is for him to cause his light to shine on all under the sky. When the sun has reached the meridian height, it begins to decline. When the moon has become full, it begins to wane. The (interac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is now vigorous and abundant, now dull and scanty, growing and diminishing according to the seasons. How much more must it be so with (the operations of) men! How much more also with the spiritual agency!
象傳: 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Xiang Zhuan: (The trigrams representing) thunder and lightning combine to form Feng.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ecides cases of litigation, and apportions punishments with exactness.
James Legge
409138255䷶ 豐2䷶豐: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无咎,往有尚。
Feng: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meeting with his mate. Though they are both of the same character, there will be no error. Advance will call forth approval.
象傳: 雖旬无咎,過旬災也。
Xiang Zhuan: ‘Though they are both of the same character, there will be no error:’ - if the subject of this line seek to overpass that similarity, there will be calamity.
James Legge
409238355䷶ 豐3䷶豐: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Feng: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urrounded by screens so large and thick that at midday he can see from them the constellation of the Bushel. If he go (and try to enlighten his ruler who is thus emblemed), he will make himself to be viewed with suspicion and dislike. Let him cherish his feeling of sincere devotion that he may thereby move (his ruler's mind),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Xiang Zhuan: ‘Let him cherish his feeling of sincere devotion, that it shall appear being put forth:’ - it is by sincerity that the mind is affected.
James Legge
409338455䷶ 豐4䷶豐: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无咎。
Feng: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an (additional) screen of a large and thick banner, through which at midday he can see (the small) Mei star. (In the darkness) he breaks his right arm; but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豐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an (additional) screen of a large and thick banner:’ - great things should not be attempted (in such circumstances). ‘He breaks his right arm:’ - in the end he will not be fit to be employed.
James Legge
409438555䷶ 豐5䷶豐: 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Feng: T 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a tent so large and thick that at midday he can see from it the constellation of the Bushel. But he meets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first) line, undivided like himself.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豐其蔀,位不當也。日中見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Xiang Zhuan: ‘He is surrounded by a screen large and thick:’ - the position of the line is inappropriate. ‘At midday he sees the constellation of the Bushel:’ - there is darkness and no light. ‘He meets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undivided like himself.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action may be taken.
James Legge
409538655䷶ 豐6䷶豐: 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Feng: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bringing around him the men of brilliant ability.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congratulation and prais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indicated by the fifth six, (divided),’is the congratulation (that is sure to arise).
James Legge
409638755䷶ 豐7䷶豐: 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无人,三歲不覿,凶。
Feng: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his house made large, but only serving as a screen to his household. When he looks at his door, it is still, and there is nobody about it. For three years no one is to be seen.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豐其屋,天際翔也。闚其戶,闃其无人,自藏也。
Xiang Zhuan: ‘He has made his house large:’ - he soars (in his pride) to the heavens. ‘He looks at his door, which is still, with no one about it:’ - he (only) keeps himself withdrawn from all others.
James Legge
409738856䷷ 旅1䷷旅: 旅:小亨,旅貞吉。
Lü: Lü intimates that (in the condition which it denotes) there may be some little attainment and progress. If the stranger or traveller be firm and correct as he ought to b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彖傳: 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旅之時義大矣哉!
Tuan Zhuan: ‘Lü indicates that there may be some small attainment and progress:’ - the weak (line) occupies the central place in the outer (trigram), and is obedient to the strong (lines on either side of it). (We have also the attributes of quiet) resting closely attached to intelligence (in the component trigrams). Hence it is said, ‘There may be some small attainment and progress. If the stranger or traveller be firm and correct as he ought to b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Great is the time and great is the right course to be taken as intimated in Lü!
象傳: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mountain and above it that for fire form Lü.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exerts his wisdom and caution in the use of punishments and not allowing litigations to continue.
James Legge
409838956䷷ 旅2䷷旅: 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Lü: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stranger mean and meanly occupied. It is thus that he brings on himself (further) calamity.
象傳: 旅瑣瑣,志窮災也。
Xiang Zhuan: ‘The stranger is mean and meanly occupied:’ - his aim is become of the lowest character, and calamity will ensue.
James Legge
409939056䷷ 旅3䷷旅: 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僕貞。
Lü: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the stranger, occupying his lodging-house, carrying with him his means of livelihood, and provided with good and trusty servants.
象傳: 得童僕貞,終无尤也。
Xiang Zhuan: ‘He is provided with good and trusty servants:’ - he will in the end have nothing of which to complain.
James Legge
410039156䷷ 旅4䷷旅: 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僕,貞厲。
Lü: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stranger, burning his lodging-house, and having lost his servants.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he (try to) be, he will be in peril.
象傳: 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Xiang Zhuan: ‘The stranger burns his lodging-house:’ - and he himself also suffers hurt thereby. When, as a stranger, he treats those below him (as the line indicates), the right relation between him and them is lost.
James Legge
410139256䷷ 旅5䷷旅: 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Lü: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traveller in a resting-place, having (also) the means of livelihood and the axe, (but still saying), ‘I am not at ease in my mind.’
象傳: 旅于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Xiang Zhuan: ‘The stranger is in a resting-place:’ - but he has not got his proper position. ‘He has the means of livelihood, and the axe:’ - but his mind is not at ease.
James Legge
410239356䷷ 旅6䷷旅: 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
Lü: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hooting a pheasant. He will lose his arrow, but in the end he will obtain praise and a (high) charge.
象傳: 終以譽命,上逮也。
Xiang Zhuan: ‘In the end he will obtain praise and a (high) charge:’ - he has reached a high place.
James Legge
410339456䷷ 旅7䷷旅: 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于易,凶。
Lü: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uggests the idea of a bird burning its nest. The stranger, (thus represented), first laughs and then cries out. He has lost his ox(-like docility) too readily and easily.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Xiang Zhuan: ‘Considering that the stranger is here at the very height (of distinction),’ with the spirit that possesses him, it is right he (should be emblemed by a bird) burning (its nest). ‘He loses his ox(-like docility) too readily and easily:’ - to the end he would not listen to (the truth about the course to be pursued).
James Legge
410439557䷸ 巽1䷸巽: 巽:小亨,利攸往,利見大人。
Xun: Xun intimate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which it denotes) there will be some little attainment and progress.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movement onward in whatever directio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also) to see the great man.
彖傳: 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Tuan Zhuan: The double Xun shows how, in accordance with it, (governmental) orders are reiterated. (We see that) the strong (fifth line)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central and correct place, and the will (of its subject) is being carried into effect; (we see also) the weak (first and fourth lines) both obedient to the strong lines (above them). It is hence said, ‘There will be some little attainment and progress.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movement onward in whatever directio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also to see the great man.’
象傳: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Xiang Zhuan: (Two trigrams representing) wind, following each other, form Xun.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iterates his orders, and secures the practice of his affairs.
James Legge
410539657䷸ 巽2䷸巽: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Xu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now) advancing, (now) receding. It would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have the firm correctness of a brave soldier.
象傳: 進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Xiang Zhuan: ‘(Now) he advances, (now) he recedes:’ - his mind is perplexed. ‘It would be advantageous for him to have the firmness of a brave soldier:’ - his mind would in that case be well governed.
James Legge
410639757䷸ 巽3䷸巽: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
Xu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representative of Sun beneath a couch, and employing diviners and exorcists in a way bordering on confusio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no error.
象傳: 紛若之吉,得中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springing from what borders on confusion’ is due to the position (of the line) in the centre.
James Legge
410739857䷸ 巽4䷸巽: 九三:頻巽,吝。
Xun: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enetrating (only) by violent and repeated efforts.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gret.
象傳: 頻巽之吝,志窮也。
Xiang Zhuan: ‘The regret arising from the violent and repeated efforts to penetrate’ shows the exhaustion of the will.
James Legge
410839957䷸ 巽5䷸巽: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Xu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in its subject) passed away. He takes game for its threefold use in his hunting.
象傳: 田獲三品,有功也。
Xiang Zhuan: ‘He takes game in his hunting, enough for the threefold use of it:’ - he achieves merit.
James Legge
410940057䷸ 巽6䷸巽: 九五: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Xu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at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to its subject).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and all his movements will be advantageous. There may have been no (good) beginning, but there will be a (good) end. Three days before making any changes, (let him give notice of them); and three days after, (let him reconsider them). There will (thus)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of (the subject of)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is owing to its correct position and its being in the centre.
James Legge
411040157䷸ 巽7䷸巽: 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凶。
Xun: The sixth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representative of penetration beneath a couch, and having lost the axe with which he executed his decisions. However firm and correct he may (try to) b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巽在床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凶也。
Xiang Zhuan: ‘The representative of penetration is beneath a couch:’ - though occupying the topmost place, his powers are exhausted. ‘He has lost the axe with which he executed his decisions:’ - though he try to be correct, there will be evil.
James Legge
411140258䷹ 兌1䷹兌: 兌:亨,利貞。
Dui: Dui intimates that (under its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attainment. (Bu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Tuan Zhuan: Dui has the meaning of pleased satisfaction. (We have) the strong (lines) in the centre, and the weak (lines) on the outer edge (of the two trigrams), (indicating that) in pleasure what is most advantageous is the maintenance of firm correctness. Through this there will be found an accordance with (the will of) heaven, and a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feelings of) men. When (such) pleasure goes before the people, (and leads them on), they forget their toils; when it animates them in encountering difficulties, they forget (the risk of) death. How great is (the power of) this pleased satisfaction, stimulating in such a way the people!
象傳: 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
Xiang Zhuan: (Two symbols representing) the waters of a marsh, one over the other, form Du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encourages) the conversation of friends and (the stimulus of) their (common) practice.
James Legge
411240358䷹ 兌2䷹兌: 初九:和兌,吉。
Du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pleasure of (inward) harmon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pleasure of (inward) harmony’ arises from there being nothing in the conduct (o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to awaken doubt.
James Legge
411340458䷹ 兌3䷹兌: 九二:孚兌,吉,悔亡。
Dui: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the pleasure arising from (inward) sincerit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象傳: 孚兌之吉,信志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pleasure arising from (inward sincerity)’ is due to the confidence felt in the object (o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James Legge
411440558䷹ 兌4䷹兌: 六三:來兌,凶。
Du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bringing round himself whatever can give pleasur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來兌之凶,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The evil predicated of one's bringing around himself whatever can give pleasure’ is shown by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 place (of the line).
James Legge
411540658䷹ 兌5䷹兌: 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Du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eliberating about what to seek his pleasure in, and not at rest. He borders on what would be injurious, but there will be cause for joy.
象傳: 九四之喜,有慶也。
Xiang Zhuan: ‘The joy in connexion with (the subject of)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is due to the happiness (which he will produce).
James Legge
411640758䷹ 兌6䷹兌: 九五:孚于剝,有厲。
Dui: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rusting in one who would injure him. The situation is perilous.
象傳: 孚于剝,位正當也。
Xiang Zhuan: ‘He trusts in one who would injure him:’ - his place is that which is correct and appropriate.
James Legge
411740858䷹ 兌7䷹兌: 上六:引兌。
Dui: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pleasure of its subject in leading and attracting others.
象傳: 上六引兌,未光也。
Xiang Zhuan: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the pleasure (of its subject) in leading and attracting others:’ - his (virtue) is not yet brilliant.
James Legge
411840959䷺ 渙1䷺渙: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Huan: Huan intimates that (under its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The king goes to his ancestral temple; and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Tuan Zhuan: ‘Huan intimates that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 (we see) the strong line (in the second place) of the lower trigram, and not suffering any extinction there; and (also) the weak line occupying its place in the outer trigram, and uniting (its action) with that of the line above. ‘The king goes to his ancestral temple:’ - the king's (mind) is without any deflection.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 (the subject of the hexagram) rides in (a vessel of) wood (over water), and will do so with success.
象傳: 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water and that for wind moving above the water form Huan. The ancient k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presented offerings to God and established the ancestral temple.
James Legge
411941059䷺ 渙2䷺渙: 初六:用拯馬壯,吉。
Huan: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ngaged in rescuing (from the impending evil) and having (the assistance of) a strong horse.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初六之吉,順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ttached to the first six, divided),’is due to the natural course (pursued by its subject).
James Legge
412041159䷺ 渙3䷺渙: 九二:渙奔其机,悔亡。
Hua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mid the dispersion, hurrying to his contrivance (for security).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ill disappear.
象傳: 渙奔其机,得愿也。
Xiang Zhuan: ‘Amidst the prevailing dispersion, he hurries to his contrivance (for security):’ - he gets what he desires.
James Legge
412141259䷺ 渙4䷺渙: 六三:渙其躬,无悔。
Huan: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iscarding any regard to his own person. There will be no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象傳: 渙其躬,志在外也。
Xiang Zhuan: ‘He has no regard to his own person:’ - his aim is directed to what is external to himself.
James Legge
412241359䷺ 渙5䷺渙: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Huan: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cattering the (different) parties (in the state); which leads to great good fortune. From the dispersion (he collects again good men standing out, a crowd) like a mound, which is what ordinary men would not have thought of.
象傳: 渙其群,元吉;光大也。
Xiang Zhuan: ‘He scatters the (different) parties (in the state), and there is great good fortune:’ - brilliant and great (are his virtue and service).
James Legge
412341459䷺ 渙6䷺渙: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无咎。
Huan: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midst the dispersion issuing his great announcements as the perspiration (flows from his body). He scatters abroad (also) the accumulations in the royal granaries.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王居无咎,正位也。
Xiang Zhuan: ‘The accumulations of the royal (granaries) are dispersed, and there is no error:’ - this is due to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osition.
James Legge
412441559䷺ 渙7䷺渙: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
Huan: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isposing of (what may be called) its bloody wounds, and going and separating himself from its anxious fears.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渙其血,遠害也。
Xiang Zhuan: ‘His bloody wounds are gone:’ - he is far removed from the danger of injury.
James Legge
412541660䷻ 節1䷻節: 節:亨。苦節,不可貞。
Jie: Jie intimates that (under its conditions)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attainment. (But) if the regulations (which it prescribes) be severe and difficult, they cannot be permanent.
彖傳: 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Tuan Zhuan: ‘Jie intimates progress and attainment:’ - the strong and weak (lines) are equally divided, and the strong lines occupy the central places. ‘If the regulations (which Jie prescribes) be severe and difficult, they cannot be permanent:’ - its course (of action) will in that case come to an end. (We have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directing the course amidst peril. (We have) all regulations controlled (by authority) in its proper place. (We have) free action proceeding from the central and correct position. Heaven and earth observe their regular terms, and we have the four seasons complete. (If rulers) frame their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due) regulations, the resources (of the state) suffer no injury, and the people receive no hurt.
象傳: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lake, and above it that for water, form Jie.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onstructs his (methods of) numbering and measurement, and discusses (points of) virtue and conduct.
James Legge
412641760䷻ 節2䷻節: 初九:不出戶庭,无咎。
Jie: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not quitting the courtyard outside his door.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Xiang Zhuan: ‘He does not quit the courtyard outside his door:’ - he knows when he has free course and when he is obstructed.
James Legge
412741860䷻ 節3䷻節: 九二:不出門庭,凶。
Jie: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not quitting the courtyard inside his gate.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不出門庭,失時極也。
Xiang Zhuan: ‘He does not quit the courtyard inside his gate. There will be evil:’ - he loses the time (for action) to an extreme degree.
James Legge
412841960䷻ 節4䷻節: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无咎。
Jie: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no appearance of observing the (proper) regulations, in which case we shall see him lamenting. But there will be no one to blame (but himself).
象傳: 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Xiang Zhuan: In ‘the lamentation for not observing the (proper) regulations,’ who should there be to blame?
James Legge
412942060䷻ 節5䷻節: 六四:安節,亨。
Jie: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quietly and naturally (attentive to all) regulations.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success.
象傳: 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Xiang Zhuan: ‘The progress and success of the quiet and natural (attention) to all regulations’ is due to the deference which accepts the ways of (the ruler) above.
James Legge
413042160䷻ 節6䷻節: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Jie: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sweetly and acceptably enacting his regulation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The onward progress with them will afford ground for admiration.
象傳: 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Xiang Zhuan: ‘The good fortune arising from the regulations enacted sweetly and acceptably’ is due to (the line) occupying the place (of authority) and being in the centre.
James Legge
413142260䷻ 節7䷻節: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Jie: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enacting regulations severe and difficult. Even with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evil. But though there will be cause for repentance, it will (by and by) disappear.
象傳: 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Xiang Zhuan: ‘The regulations are severe and difficult. Even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evil:’ - the course (indicated by the hexagram) is come to an end.
James Legge
413242361䷼ 中孚1䷼中孚: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Zhong Fu: Zhong Fu (moves even) pigs and fish, and leads to good fortune.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crossing the great stream.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彖傳: 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Tuan Zhuan: In Zhong Fu we have the (two) weak lines in the innermost part (of the figure), and strong lines occupying the central places (in the trigrams). (We have the attributes) of pleased satisfaction and flexible penetration. Sincerity (thus symbolled) will transform a country. ‘Pigs and fish (are moved),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sincerity reaches to (and affects even) pigs and fishes.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crossing the great stream:’ - (we see in the figure) one riding on (the emblem of) wood, which forms an empty boat. In (the exercise of the virtue denoted by) Zhong Fu, (it is said that)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 in that virtue indeed we have the response (of man) to Heaven.
象傳: 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the waters of) a marsh and that for wind above it form Zhong Fu.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deliberates about cases of litigation and delays (the infliction of) death.
James Legge
413342461䷼ 中孚2䷼中孚: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Zhong Fu: 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sting (in himself).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If he sought to any other, he would not find rest.
象傳: 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Xiang Zhuan: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resting (in himself).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 no change has yet come over his purpose.
James Legge
413442561䷼ 中孚3䷼中孚: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Zhong Fu: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like) the crane crying out in her hidden retirement, and her young ones responding to her. (It is as if it were said), ‘I have a cup of good spirits,’ (and the response were), ‘I will partake of it with you.’
象傳: 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Xiang Zhuan: ‘Her young ones respond to her:’ - from the (common) wish of the inmost heart.
James Legge
413542661䷼ 中孚4䷼中孚: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Zhong Fu: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having met with his mate. Now he beats his drum, and now he leaves off. Now he weeps, and now he sings.
象傳: 可鼓或罷,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Now he beats his drum, and now he leaves off:’ - the position (of the line) is the appropriate one for it.
James Legge
413642761䷼ 中孚5䷼中孚: 六四:月幾望,馬匹亡,无咎。
Zhong Fu: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like) the moon nearly full, and (like) a horse (in a chariot) whose fellow disappears.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馬匹亡,絕類上也。
Xiang Zhuan: ‘A horse the fellow of which disappears:’ - he breaks from his (former) companions, and mounts upwards.
James Legge
413742861䷼ 中孚6䷼中孚: 九五:有孚攣如,无咎。
Zhong Fu: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erfectly sincere, and linking (others) to him in closest union.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有孚攣如,位正當也。
Xiang Zhuan: ‘He is perfectly sincere, and links others to him in closest union:’ - the place (of the line) is the correct and appropriate one.
James Legge
413842961䷼ 中孚7䷼中孚: 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凶。
Zhong Fu: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in chanticleer (trying to) mount to heaven. Even with firm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Xiang Zhuan: ‘Chanticleer (tries to) mount to heaven:’ - but how can (such an effort) continue long?
James Legge
413943062䷽ 小過1䷽小過: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Xiao Guo: Xiao Guo indicates that (in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it implies) there will be progress and attainment. But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be firm and correct. (What the name denotes) may be done in small affairs, but not in great affairs. (It is like) the notes that come down from a bird on the wing - to descend is better than to ascend. There will (in this way) be great good fortune.
彖傳: 小過,小者過而亨也。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飛鳥之象焉,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Tuan Zhuan: In Xiao Guo (we see) the small (lines) exceeding the others, and (giving the intimation of) progress and attainment. Such ‘exceeding, in order to its being advantageous,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 that is, it must take place (onl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The weak (lines) are in the central places, and hence (it is said that what the name denotes) may be done in small affairs, and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Of the strong (lines one) is not in its proper place, and (the other) is not central, hence it is said that (what the name denotes) 'should not be done in great affairs.’ (In the hexagram) we have ‘the symbol of a bird on the wing, and of the notes that come down from such a bird, for which it is better to descend than to ascend, thereby leading to great good fortune:’ - to ascend is contrary to what is reasonable in the case, while to descend is natural and right.
象傳: 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a hill and that for thunder above it form Xiao Guo.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in his conduct exceeds in humility, in mourning exceeds in sorrow, and in his expenditure exceeds in economy.
James Legge
414043162䷽ 小過2䷽小過: 初六:飛鳥以凶。
Xiao Guo: The first SIX, divided, suggests (the idea of) a bird flying, (and ascending) till the issue is evil.
象傳: 飛鳥以凶,不可如何也。
Xiang Zhuan: ‘There is a bird flying (and ascending) till the result is evil:’ - nothing can be done to avoid this issue.
James Legge
414143262䷽ 小過3䷽小過: 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Xiao Guo: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passing by his grandfather, and meeting with his grandmother; not attempting anything against his ruler, but meeting him as his minister.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Xiang Zhuan: ‘He does not attempt to reach his ruler:’ - a minister should not overpass the distance (between his ruler and himself).
James Legge
414243362䷽ 小過4䷽小過: 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凶。
Xiao Guo: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taking no extraordinary precautions against danger; and some in consequence finding opportunity to assail and injure him. There will be evil.
象傳: 從或戕之,凶如何也。
Xiang Zhuan: ‘Some in consequence find opportunity to assail and injure him. There will be evil:’ - how great will it be!
James Legge
414343462䷽ 小過5䷽小過: 九四:无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Xiao Guo: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falling into no error, but meeting (the exigency of his situation), without exceeding (in his natural. course). If he go forward, there will be peril, and he must be cautious. There is no occasion to be using firmness perpetually.
象傳: 弗過遇之,位不當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Xiang Zhuan: ‘He meets the exigency (of his situation), without exceeding (the proper course):’ - (he does so), the position being inappropriate (for a strong line). ‘If he go forward, there will be peril, and he must be cautious:’ - the result would be that his course would not be long pursued.
James Legge
414443562䷽ 小過6䷽小過: 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Xiao Guo: The fifth SIX, divided, (suggests the idea) of dense clouds, but no rain, coming from our borders in the west. It also (shows) the prince shooting his arrow, and taking the bird in a cave.
象傳: 密雲不雨,已上也。
Xiang Zhuan: ‘There are dense clouds, but no rain:’ - (the line) is in too high a place.
James Legge
414543662䷽ 小過7䷽小過: 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凶,是謂災眚。
Xiao Guo: The six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not meeting (the exigency of his situation), and exceeding (his proper course). (It suggests the idea of) a bird flying far aloft. There will be evil. The case is what is called one of calamity and self-produced injury.
象傳: 弗遇過之,已亢也。
Xiang Zhuan: ‘He does not meet the exigency (of his situation), and exceeds (his proper course):’ - (the position indicates) the habit of domineering.
James Legge
414643763䷾ 旣濟1䷾既濟: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Ji Ji: Ji Ji intimates progress and success in small matters.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There has been good fortune in the beginning; there may be disorder in the end.
彖傳: 既濟,亨,小者亨也。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初吉,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Tuan Zhuan: ‘Ji Ji intimates progress and success:’ - in small matters, that is, there will be that progress and success.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being firm and correct:’ - the strong and weak (lines) are correctly arranged, each in its appropriate place. ‘There has been good fortune in the beginning: - the weak (second line) is in the centre. ‘In the end’ there is a cessation (of effort), and ‘disorder arises:’ - the course (that led to rule and order) is (now) exhausted.
象傳: 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fire and that for water above it form Ji J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thinks of evil (that may come), and beforehand guards against it.
James Legge
414743863䷾ 旣濟2䷾既濟: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无咎。
Ji Ji: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a driver) who drags back his wheel, (or as a fox) which has wet his tail. There will be no error.
象傳: 曳其輪,義无咎也。
Xiang Zhuan: ‘He drags back his wheel:’ - as we may rightly judge,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James Legge
414843963䷾ 旣濟3䷾既濟: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Ji Ji: The secon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a wife who has lost her (carriage-)screen. There is no occasion to go in pursuit of it. In seven days she will find it.
象傳: 七日得,以中道也。
Xiang Zhuan: ‘In seven days she will find it:’ - for the course pursued is that indicated by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line).
James Legge
414944063䷾ 旣濟4䷾既濟: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Ji Ji: The third NINE, undivided, (suggests the case of) K?o ?ung, who attacked the Demon region, but was three years in subduing it. Small men should not be employed (in such enterprises).
象傳: 三年克之,憊也。
Xiang Zhuan: ‘He was three years in subduing it:’ - enough to make him weary.
James Legge
415044163䷾ 旣濟5䷾既濟: 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Ji Ji: The four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rags provided against any leak (in his boat), and on his guard all day long.
象傳: 終日戒,有所疑也。
Xiang Zhuan: ‘He is on his guard all the day:’ - he is in doubt about something.
James Legge
415144263䷾ 旣濟6䷾既濟: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Ji Ji: The fif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as) the neighbour in the east who slaughters an ox (for his sacrifice); but this is not equal to the (small) spring sacrifice of the neighbour in the west, whose sincerity receives the blessing.
象傳: 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實受其福,吉大來也。
Xiang Zhuan: ‘The slaughtering of an ox by the neighbour in the east is not equal to (the small sacrifice of) the neighbour in the west:’ - because the time (in the latter case is more important and fit). ‘His sincerity receives the blessing:’ - good fortune comes on a great scale.
James Legge
415244363䷾ 旣濟7䷾既濟: 上六:濡其首,厲。
Ji Ji: The topmo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even) his head immersed. The position is perilous.
象傳: 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Xiang Zhuan: ‘His head is immersed; the position is perilous:’ - how could such a state continue long?
James Legge
415344464䷿ 未濟1䷿未濟: 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无攸利。
Wei Ji: Wei Ji intimates progress and success (in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it implies). (We see) a young fox that has nearly crossed (the stream), when its tail gets immersed. There will be no advantage in any way.
彖傳: 未濟,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濟,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續終也。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Tuan Zhuan: ‘Wei Ji intimates progress and success (in the circumstances which it implies):’ - the weak (fifth) line is in the centre. ‘The young fox has nearly crossed the stream:’ - but he has not yet escaped from the midst (of the danger and calamity). ‘Its tail gets immersed. There will be no advantage in any way:’ - there is not at the end a continuance (of the purpose) at the beginning. Although the places (of the different lines) are not those appropriate to them, yet a strong (line) and a weak (line always) respond to each other.
象傳: 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Xiang Zhuan: (The trigram representing) water and that for fire above it form Wei Ji. The superior ma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carefully discriminates among (the qualities of) things, and the (different) positions they (naturally) occupy.
James Legge
415444564䷿ 未濟2䷿未濟: 初六:濡其尾,吝。
Wei Ji: The first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like a fox) whose tail gets immersed.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gret.
象傳: 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Xiang Zhuan: ‘His tail gets immersed:’ - this is the very height of ignorance.
James Legge
415544664䷿ 未濟3䷿未濟: 九二:曳其輪,貞吉。
Wei Ji: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dragging back his (carriage-) wheel. With firmness and correct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Xiang Zhuan: ‘The second NINE, (undivided), shows good fortune arising from being firm and correct:’ - it is in the central place, and the action of its subject thereby becomes correct.
James Legge
415644764䷿ 未濟4䷿未濟: 六三:未濟,征凶,利涉大川。
Wei Ji: The third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with (the state of things) not yet remedied, advancing on; which will lead to evil. But there will be advantage in (trying to) cross the great stream.
象傳: 未濟征凶,位不當也。
Xiang Zhuan: ‘(The state of things is) not yet remedied. Advancing will lead to evil:’ - the place (of the line) is not that appropriate for it.
James Legge
415744864䷿ 未濟5䷿未濟: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Wei Ji: The fourth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by firm correctness obtaining good fortune, so that a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disappears. Let him stir himself up, as if he were invading the Demon region, where for three years rewards will come to him (and his troops) from the great kingdom.
象傳: 貞吉悔亡,志行也。
Xiang Zhuan: (By firm correctness there is good fortune, and cause for repentance disappears:’ - the aim (of the subject of the line) is carried into effect.
James Legge
415844964䷿ 未濟6䷿未濟: 六五: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Wei Ji: The fifth SIX, 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by firm correctness obtaining good fortune, and having no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We see in him) the brightness of a superior man, and the possession of sincerity.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象傳: 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Xiang Zhuan: ‘(We see) the brightness of a superior man: - ‘the diffusion of that brightness tends to good fortune.
James Legge
415945064䷿ 未濟7䷿未濟: 上九:有孚于飲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Wei Ji: The topmost NINE, undivided, shows its subject full of confidence and therefore feasting (quietly). There will be no error. (If he) cherish this confidence, till he (is like the fox who) gets his head immersed, it will fail of what is right.
象傳: 飲酒濡首,亦不知節也。
Xiang Zhuan: ‘He drinks and gets his head immersed:’ - he does not know how to submit to the (proper) regulations.
James Legge
4160068序卦Book of Changes : 序卦 THE ORDERLY SEQUENCE OF THE HEXAGRAMS.James Legge
4161173䷂屯3 序卦: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Xu Gua: When there were heaven and earth, then afterwards all things were produced. What fills up (the spac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re (those) all things. Hence (Qian and Kun) are followed by Zhun.
James Legge
4162244䷃蒙4 序卦: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Xu Gua: Zhun denotes filling up. Zhun is descriptive of things on their first production. When so produced, they are sure to be in an undeveloped condition. Hence Zhun is followed by Meng.
James Legge
4163315䷄需5 序卦: 蒙者,蒙也,物之稺也。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Xu Gua: Meng is descriptive of what is undeveloped,--the young of creatures and things. These in that state require to be nourished. Hence Meng is followed by Xu.
James Legge
4164386䷅訟6 序卦: 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Xu Gua: Xu is descriptive of the way in which meat and drink (come to be supplied). Over meat and drink there are sure to be contentions. Hence Xu is followed by Song.
James Legge
4165457䷆師7 序卦: 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
Xu Gua: Song is sure to cause the rising up of the multitudes; and hence it is followed by Shi.
James Legge
4166528䷇比8 序卦: 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Xu Gua: Shi has the signification of multitudes, and between multitudes there must be some bond of union. Hence it is followed by Bi.
James Legge
4167599䷈小畜9 序卦: 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Xu Gua: Bi denotes being attached to. (Multitudes in) union must be subjected to some restraint. Hence Bi is followed by Xiao Xu.
James Legge
41686610䷉履10 序卦: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Xu Gua: When things are subjected to restraint, there come to be rites of ceremony, and hence Xiao Xu is followed by Li.
James Legge
41697311䷊泰11 序卦: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Xu Gua: The treading (on what is proper) leads to Tai, which issues in a state of freedom and repose, and hence Li is followed by Tai.
James Legge
41708012䷋否12 序卦: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Xu Gua: Tai denotes things having free course. They cannot have that for ever, and hence it is followed by Pi (denoting being shut up and restricted).
James Legge
41718713䷌同人13 序卦: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Xu Gua: Things cannot for ever be shut up, and hence Pi is followed by Tong Ren.
James Legge
41729414䷍大有14 序卦: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Xu Gua: To him who cultivates union with men, things must come to belong, and hence Tong Ren is followed by Da You.
James Legge
417310115䷎謙15 序卦: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Xu Gua: Those who, have what is great should not allow in themselves the feeling of being full, and hence Da You is followed by Qian.
James Legge
417410816䷏豫16 序卦: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Xu Gua: When great possess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humility, there is sure to be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and hence Qian is followed by Yu.
James Legge
417511517䷐隨17 序卦: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
Xu Gua: Where such complacency is awakened, (he who causes it) is sure to have followers (Sui).
James Legge
417612218䷑蠱18 序卦: 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Xu Gua: They who follow another are sure to have services (to perform), and hence Sui is followed by Gu.
James Legge
417712919䷒臨19 序卦: 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
Xu Gua: Gu means (the performance of) services. He who performs such services may afterwards become great, and hence Gu is followed by Lin.
James Legge
417813620䷓觀20 序卦: 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Xu Gua: Lin means great. What is great draws forth contemplation, and hence Lin is followed by Guan.
James Legge
417914321䷔噬嗑21 序卦: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Xu Gua: He who attracts contemplation will then bring about the union of others with himself, and hence Guan is followed by Shi He.
James Legge
418015022䷕賁22 序卦: 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
Xu Gua: Shi He means union. But things should not be united in a reckless or irregular way, and hence Shi He is followed by Bi.
James Legge
418115723䷖剝23 序卦: 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
Xu Gua: Bi denotes adorning. When ornamentation has been carried to the utmost, its progress comes to an end; and hence Bi is followed by Po.
James Legge
418216424䷗復24 序卦: 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Xu Gua: Po denotes decay and overthrow. Things cannot be done away for ever. When decadence and overthrow have completed their work at one end, reintegration commences at the other; and hence Po is followed by Fu.
James Legge
418317125䷘无妄25 序卦: 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Xu Gua: When the return (thus indicated) has taken place, we have not any rash disorder, and Fu. is followed by Wu Wang.
James Legge
418417826䷙大畜26 序卦: 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Xu Gua: Given the freedom from disorder and insincerity (which this name denotes), there may be the accumulation (of virtue), and Wu Wang is followed by Da Xu.
James Legge
418518527䷚頤27 序卦: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
Xu Gua: Such accumulation having taken place, there will follow the nourishment of it; and hence Da Xu is followed by Yi.
James Legge
418619228䷛大過28 序卦: 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Xu Gua: Yi denotes nourishing. Without nourishment there could be no movement, and hence Yi is followed by Da Guo.
James Legge
418719929䷜坎29 序卦: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
Xu Gua: Things cannot for ever be in a state of extraordinary (progress); and hence Da Guo is followed by Kan.
James Legge
418820630䷝離30 序卦: 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Xu Gua: Kan denotes falling into peril. When one falls into peril, he is sure to attach himself to some person or thing; and hence Kan is followed by Li. Li denotes being attached, or adhering, to.
James Legge
418921331䷞咸31 序卦: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
Xu Gua: Heaven and earth existing, all (material) things then got their existence. All (material) things having existence, afterwards there came male and female. From the existence of male and female there came afterwards husband and wife. From husband and wife there came father and son. From father and son there came ruler and minister. From ruler and minister there came high and low. When (the distinction of) high and low had existence, afterwards came the arrangements of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James Legge
419022032䷟恆32 序卦: 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
Xu Gua: The rule for the relation of husband and wife is that it should be long-enduring. Hence Xian is followed by Heng.
James Legge
419122733䷠遯33 序卦: 恆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
Xu Gua: Heng denotes long enduring. Things cannot long abide in the same place; and hence Heng is followed by Dun.
James Legge
419223434䷡大壯34 序卦: 遯者,退也。物不可以終遯,故受之以大壯。
Xu Gua: Dun denotes withdrawing. Things cannot be for ever withdrawn; and hence Dun is succeeded by Da Zhuang.
James Legge
419324135䷢晉35 序卦: 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
Xu Gua: Things cannot remain forever (simply) in the state of vigour; and hence Da Zhuang is succeeded by Jin.
James Legge
419424836䷣明夷36 序卦: 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
Xu Gua: Jin denotes advancing. (But) advancing is sure to lead to being wounded; and hence Jin is succeeded by Ming Yi.
James Legge
419525537䷤家人37 序卦: 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於家,故受之以家人。
Xu Gua: Yi denotes being wounded. He who is wounded abroad will return to his home; and hence Ming Yi is followed by Jia Ren.
James Legge
419626238䷥睽38 序卦: 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
Xu Gua: When the right administration of the family is at an end, misunderstanding and division will ensue; and hence Jia Ren is followed by Kui.
James Legge
419726939䷦蹇39 序卦: 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
Xu Gua: Kui denotes misunderstanding and division; and such a state is sure to give rise to difficulties and complications. Kui therefore is followed by Jian.
James Legge
419827640䷧解40 序卦: 蹇者,難也。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
Xu Gua: Jian denotes difficulties; but things cannot remain for ever in such a state. Jian therefore is followed by Jie.
James Legge
419928341䷨損41 序卦: 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
Xu Gua: Jie denotes relaxation and ease. In a state of relaxation and ease there are sure to be losses; and hence Jie is followed by Sun.
James Legge
420029042䷩益42 序卦: 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
Xu Gua: But when Sun (or diminution) is going on without end, increase is sure to come. Sun therefore is followed by Yi.
James Legge
420129743䷪夬43 序卦: 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
Xu Gua: When increase goes on without end, there is sure to come a dispersing of it, and hence Yi is followed by Guai.
James Legge
420230444䷫姤44 序卦: 夬者,決也。決必有遇,故受之以姤。
Xu Gua: Guai denotes dispersion. But dispersion must be succeeded by a meeting (again). Hence Guai is followed by Gou.
James Legge
420331145䷬萃45 序卦: 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後聚,故受之以萃。
Xu Gua: Gou denotes such meeting. When things meet together, a collection is then formed. Hence Gou is followed by Cui.
James Legge
420431846䷭升46 序卦: 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
Xu Gua: Cui denotes being collected. When (good men) are collected and mount to the highest places, there results what we call an upward advance; and hence Cui is followed by Sheng.
James Legge
420532547䷮困47 序卦: 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
Xu Gua: When such advance continues without stopping, there is sure to come distress; and hence Sheng is followed by Kun.
James Legge
420633248䷯井48 序卦: 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
Xu Gua: When distress is felt in the height (that has been gained), there is sure to be a return to the ground beneath; and hence Kun is followed by Jing.
James Legge
420733949䷰革49 序卦: 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
Xu Gua: What happens under Jing requires to be changed, and hence it is followed by Ge (denoting change).
James Legge
420834650䷱鼎50 序卦: 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Xu Gua: For changing the substance of things there is nothing equal to the caldron; and hence Ge is followed by Ding.
James Legge
420935351䷲震51 序卦: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Xu Gua: For presiding over (that and all other) vessels, no one is equal to the eldest son, and hence Ding is followed by Zhen.
James Legge
421036052䷳艮52 序卦: 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
Xu Gua: Zhen conveys the idea of putting in motion. But things cannot be kept in motion forever. The motion is stopped; and hence Zhen is followed by Gen.
James Legge
421136753䷴漸53 序卦: 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
Xu Gua: Gen gives the idea of arresting or stopping. Things cannot be kept for ever in a state of repression, and hence Gen is followed by Jian.
James Legge
421237454䷵歸妹54 序卦: 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
Xu Gua: Jian gives the idea of (gradually) advancing. With advance there must be a certain point that is arrived at, and hence Jian is succeeded by Gui Mei.
James Legge
421338155䷶豐55 序卦: 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
Xu Gua: When things thus find the proper point to which to come, they are sure to become great. Hence Gui Mei is succeeded by Feng.
James Legge
421438856䷷旅56 序卦: 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
Xu Gua: Feng conveys the idea of being great. He whose greatness reaches the utmost possibility, is sure to lose his dwelling; and hence Feng is succeeded by Lu (denoting travellers or strangers).
James Legge
421539557䷸巽57 序卦: 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
Xu Gua: We have in it the idea of strangers who have no place to receive them, and hence Lu is followed by Xun.
James Legge
421640258䷹兌58 序卦: 巽者,入也。入而後說之,故受之以兌。
Xu Gua: Xun gives the idea of (penetrating and) entering. One enters (on the pursuit of his object), and afterwards has pleasure in it; hence Xun is followed by Dui.
James Legge
421740959䷺渙59 序卦: 兌者,說也。說而後散之,故受之以渙。
Xu Gua: Dui denotes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This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begins) afterwards to be dissipated, and hence Dui is followed by Huan.
James Legge
421841660䷻節60 序卦: 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
Xu Gua: Huan denotes separation and division. A state of division cannot continue for ever, and therefore Huan is followed by Jie.
James Legge
421942361䷼中孚61 序卦: 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
Xu Gua: Jie (or the system of regulations) having been established, men believe in it, and hence it is followed by Zhong Fu.
James Legge
422043062䷽小過62 序卦: 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
Xu Gua: When men have the belief which Zhong Fu implies, they are sure to carry it into practice; and hence it is succeeded by Xiao Guo.
James Legge
422143763䷾旣濟63 序卦: 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以既濟。
Xu Gua: He that surpasses others is sure to remedy (evils that exist), and therefore Xiao Guo is succeeded by Ji Ji.
James Legge
422244464䷿未濟64 序卦: 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Xu Gua: But the succession of events cannot come to an end, and therefore Ji Ji is succeeded by Wei Ji, with which (the hexagrams) come to a close.
James Legge
4223065繫辭上Book of Changes : Xi Ci I
繫辭上 - Xi Ci I
[Also known as: "The Great Treatise I"]
James Legge
4224065繫辭上1 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Xi Ci I: Heaven is lofty and honourable; earth is low. (Their symbols), Qian and Kun, (with their respective meanings), were determi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Things low and high appear displayed in a similar relation. The (upper and lower trigrams, and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individual lines, as) noble and mean, had their places assigned accordingly. Movement and rest are the regular qualities (of their respective subjects). Hence comes the definite distinction (of the several lines) as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Affairs) are arranged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ir tendencies, and things are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ir classes. Hence were produced (the interpretations in the Yi, concerning) what is good [or lucky] and evil [or unlucky]. In the heavens there are the (different) figures there completed, and on the earth there are the (different) bodies there formed. (Corresponding to them) were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exhibited (in the Yi).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After this fashion a strong and a weak line were manipulated together (till there were the eight trigrams), and those eight trigrams were added, each to itself and to all the others, (till the sixty-four hexagrams were formed). We have the exciting forces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the fertilising influences of wind and rain; and the revolutions of the sun and moon, which give rise to cold and warmth. The attributes expressed by Qian constitute the male; those expressed by Kun constitute the female. Qian (symbolises Heaven, which) directs the great beginnings of things; Kun (symbolises Earth, which) gives to them their completion. It is by the ease with which it proceeds that Qian directs (as it does), and by its unhesitating response that Kun exhibits such ability.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He who attains to this) ease (of Heaven) will be easily understood, and (he who attains to this) freedom from laborious effort (of the Earth) will be easily followed. He who is easily understood will have adherents, and he who is easily followed will achieve success. He who has adherents can continue long, and he who achieves success can become great. To be able to continue long shows the virtue of the wise and able man; to be able to become great is the heritage he will acquire. With the attainment of such ease and such freedom from laborious effort, the mastery is got of all principles under the sky. With the attainment of that mastery, (the sage) makes good his position in the middl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James Legge
4225065繫辭上2 繫辭上: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Xi Ci I: The sages set forth the diagrams, inspected the emblems contained in them, and appended their explanations; - in this way the good fortune and bad (indicated by them) were made clear.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lines) displace each other, and produce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the figures).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懮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Therefore the good fortune and evil (mentioned in the explanations) are the indications of the right and wrong (in me.’s conduct of affairs), and the repentance and regret (similarly mentioned) are the indications of their sorrow and anxiety.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lines) are the emblems of the advance and retrogression (of the vital force in nature). Thus what we call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lines) become the emblems of day and night. The movements which take place in the six places (of the hexagram) show the course of the three extremes (i. e. of the three Powers in their perfect operation). Therefore what the superior man rests in, in whatever position he is placed, is the order shown in the Yi; and the study which gives him the greatest pleasure is that of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several lines.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Therefore the superior man, when living quietly, contemplates the emblems and studies the explanations of them; when initiating any movement, he contemplates the changes (that are made in divining), and studies the prognostications from them. Thus.’is help extended to him from Heave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nd advantage in every movement.’
James Legge
4226065繫辭上3 繫辭上: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補過也。
Xi Ci I: The Tuan speak of the emblematic figures (of the complete diagrams). The Yao speak of the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the several lines). The expressions about good fortune or bad are u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figures and lines, as) being right or wrong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ime and place); those about repentance or regret refer to small faults (in the satisfying those conditions); when it is said.’there will be no error.’ or.’no blame.’ there is reference to (the subject) repairing an error by what is good.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懮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Therefore the distinction of (the upper and lower trigrams and of the individual lines) as noble or mean is decided by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the lines); the regulations of small and great are found in the diagrams, and the discriminations of good and bad fortune appear in the (subjoined) explanations. Anxiety against (having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or regret should be felt at the: boundary line (between good and evil). The stirring up the thought of (securing that there shall be) no blame arises from (the feeling of) repentance. Thus of the diagrams some are small, and some are great; and of the explanations some are startling, and some are unexciting. Every one of those explanations has reference to the tendencies (indicated by the symbols).
James Legge
4227065繫辭上4 繫辭上: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懮。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體。
Xi Ci I: The Yi was made on a principle of accordance with heaven and earth, and shows us therefore, without rent or confusion, the course (of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The s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Yi), looking up, contemplates the brilliant phenomena of the heavens, and, looking down, examines the definite arrangements of the earth; - thus he knows the causes of darkness (or, what is obscure) and light (or, what is bright). He traces things to their beginning, and follows them to their end; - thus he knows what can be said about death and life. (He perceives how the union of) essence and breath form thing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r) wandering away of the soul produces the change (of their constitution); - thus he kn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ima and animus. There is a similarity between him and heaven and earth, and hence there is no contrariety in him to them. His knowledge embraces all things, and his course is (intended to be) helpful to all under the sky; - and hence he falls into no error. He acts according to the exigency of circumstances without being carried away by their current; he rejoices in Heaven and knows its ordinations; - and hence he has no anxieties. He rests in his own (present) position, and cherishes (the spirit of) generous benevolence; - and hence he can love (without reserve). (Through the Yi), he comprehends as in a mould or enclosure the transformations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any error; by an ever-varying adaptation he completes (the nature of) all things without exception; he penetrates to a knowledge of the course of day and night (and all other connected phenomena); - it is thus that his operation is spirit-like, unconditioned by place, while the changes which he produces are not restricted to any form.
James Legge
4228065繫辭上5 繫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懮,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為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Xi Ci I: The successive movement of the inactive and active operations constitutes what is called the course (of things). That which ensues as the result (of their movement) is goodness; that which shows it in its completeness is the natures (of men and things).The benevolent see it and call it benevolence. The wise see it and call it wisdom. The common people, acting daily according to it, yet have no knowledge of it. Thus it is that the course (of things), as seen by the superior man, is seen by few. It is manifested in the benevolence (of its operations), and (then again) it conceals and stores up its resources. It gives their stimulus to all things, without having the same anxieties that possess the sage. Complete is its abundant virtue and the greatness of its stores! Its rich possessions is what is intended by.’the greatness of its stores.’ the daily renovation which it produces is what is meant by.’the abundance of its virtu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is what is called (the process of) change. The formation of the semblances (shadowy forms of things) is what we attribute to Qian; the giving to them their specific forms is what we attribute to Kun. The exhaustive use of the numbers (that turn up in manipulating the stalks), and (thereby) knowing (the character of) coming events, is what we call prognosticating;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changes (indicated leads us to) what we call the business (to be done). That which is unfathomable in (the movement of) the inactive and active operations is (the presence of a) spiritual (power).
James Legge
4229065繫辭上6 繫辭上: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Xi Ci I: Yes, wide is the Yi and great! If we speak of it in its farthest reaching, no limit can be set to it; if we speak of it with reference to what is near at hand, (its lessons are) still and correct; if we speak of it in connexion with all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it embraces all. There is Qian. In its (individual) stillness it is self-absorbed; when exerting its motive power it goes straight forward; and thus it is that its productive action is on a grand scale. There is Kun. In its (individual) stillness, it is self-collected and capacious; when exerting its motive power, it developes its resources, and thus its productive action is on a wide scale. In its breadth and greatness, (the Yi) corresponds to heaven and earth; in its ever-recurring changes, it corresponds to the four seasons; in its mention of the bright or active, and the dark or inactive operation, it corresponds to the sun and moon; and the excellence seen in the ease and ready response (of its various operations) corresponds to the perfect operations (presented to us in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James Legge
4230065繫辭上7 繫辭上: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Xi Ci I: The Master said: - ‘Is not the Yi a perfect book.’ It was by the Yi that the sages exalted their virtue, and enlarged their sphere of occupation. Their wisdom was high, and their rules of conduct were solid. That loftiness was after the pattern of heaven; that solidity, after the pattern of earth. Heaven and earth having their positions as assigned to them, the changes (of nature) take place between them. The nature (of man) having been completed, and being continually preserved, it is the gate of all good courses and righteousness.
James Legge
4231065繫辭上8 繫辭上: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Xi Ci I: The sage was able to survey all the complex phenomena under the sky. He then considered in his mind how they could be figured, and (by means of the diagrams) represented their material forms and their character. Hence these (diagrams) are denominated Semblances (or emblematic figures, the Hsiang). A (later) sage was able to survey the motive influences working all under the sky. He contemplated them in. their common action and special nature, in order to bring out the standard and proper tendency of each. He then appended his explanation (to each line of the diagrams), to determine the good or evil indicated by it. Hence those (lines with their explanations) are denominated Imitations (the Yao). (The diagrams) speak of the most complex phenomena under the sky, and yet there is nothing in them that need awaken dislike;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lines speak of the subtlest movements under the sky, and yet there is nothing in them to produce confusion. (A learner) will consider what is said (under the diagrams), and then speak; he will deliberate on what is said (in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lines), and then move. By such consideration and deliberations he will be able to make all the changes which he undertakes successful.Her youn.’s responsive cry sounds there.
Of spirits good I drain this cup;
With thee a cup .’ll freely share.’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The Master said: - ‘The superior man occupies his apartment and sends forth his words. If they be good, they will be responded to at a distance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Li; - how much more will they be so in the nearer circle! He occupies his apartment and sends forth his words. If they be evil, they will awaken opposition at a distance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Li; - how much more will they do so in the nearer circle! Words issue from on.’s person, and proceed to affect the people. Actions proceed from what is near, and their effects are seen at a distance. Words and actions are the hinge and spring of the superior man. The movement of that hinge and spring determines glory or disgrace. His words and actions move heaven and earth; - may he be careless in regard to them.’
「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This in a public office toils;
That in his home the time beguiles.
One man his lips with silence seals;
Another all his mind reveals.
But when two men are one in heart,
Not iron bolts keep them apart;
The words they in their union use,
Fragrance like orchid plants diffuse.’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龍有悔」,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不出戶庭,无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The Master said: - ‘The makers of the Yi may be said to have known (the philosophy of) robbery. The Yi says, "He is a burden-bearer, and yet rides in a carriage, thereby exciting robbers to attack him." Burden-bearing is the business of a small man. A carriage is the vehicle of a gentleman. When a small man rides in the vehicle of a gentle man, robbers will think of taking it from him. (When one is) insolent to those above him, and oppressive to those below, robbers will wish to attack him. Careless laying up of things excites to robbery, (as a woma.’s) adorning of herself excites to lust. What the Yi says about the burden-beare.’s riding in a carriage, and exciting robbers to attack him, (shows how) robbery is called out.’
James Legge
4232065繫辭上9 繫辭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
Xi Ci I: To heaven belongs (the number) 1; to earth, 2; to heaven, 3; to earth, 4; to heaven, 5; to earth, 6; to heaven, 7; to earth, 8; to heaven, 9; to earth, 10. The numbers belonging to heaven are five, and those belonging to earth are (also) five. The numbers of these two series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in their fixed positions), and each one has another that may be considered its mate. The heavenly numbers amount to 25, and the earthly to 30. The numbers of heaven and earth together amount to 55. It is by these that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are effected, and the spirit-like agencies kept in movement. The numbers of the Great Expansion, (multiplied together), make 50, of which (only) 49 are used (in divination). (The stalks representing these) are divided into two heaps to represent the two (emblematic lines, or heaven and earth). One is then taken (from the heap on the right), and placed (between the little finger of the left hand and the next), that there may thus be symbolised the three (powers of heaven, earth, and man). (The heaps on both sides) are manipulated by fours to represent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n the remainders are returned, and placed (between) the two middle fingers of the left hand, to represent the intercalary month. In five years there are two intercalations, and therefore there are two operations; and afterwards the whole process is repeated.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The numbers (required) for Qian (or the undivided line) amount to 216; those for Kun (or the divided line), to 144. Together they are 36o, corresponding to the days of the year. The number produced by the lines in the two parts (of the Yi) amount to 11,520, corresponding to the number of all things. Therefore by means of the four operations is the Yi completed. It takes 18 changes to form a hexagram. (The formation of) the eight trigrams constitutes the small completion (of the Yi). If we led on the diagrams and expanded them, if we prolonged each by the addition of the proper lines, then all events possible under the sky might have their representation. (The diagrams) make manifest (by their appended explanations), the ways (of good and ill fortune), and show virtuous actions in their spiritual relations. In this way, by consulting them, we may receive an answer (to our doubts), and we may also by means of them assist the spiritual (power in its agency in nature and providence). The Master said: - ‘He who knows the method of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may be said to know what is done by that spiritual (power).’
James Legge
4233065繫辭上10 繫辭上: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无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Xi Ci I: In the Yi there are four things characteristic of the way of the sages. We should set the highest value on its explanations to guide us in speaking; on its changes for (the initiation of) our movements; on its emblematic figures for (definite action 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lements; and on its prognostications for our practice of divination. Therefore, when a superior man is about to take action of a more private or of a public character, he asks (the Yi), making his inquiry in words. It receives his order, and the answer comes as the ech.’s response. Be the subject remote or near, mysterious or deep, he forthwith knows of what kind will be the coming result. (If the Yi) were not the most exquisite thing under heaven, would it be concerned in such an operation as this?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The stalks) are manipulated by threes and fives to determine (one) change; they are laid on opposite sides, and placed one up, one down, to make sure of their numbers; and the (three necessary) changes are gone through with in this way, till they form the figures pertaining to heaven or to earth. Their numbers are exactly determined, and the emblems of (all things) under the sky are fixed. (If the Yi) were not the thing most capable of change of all things under heaven, how could it effect such a result as this? In (all these operations forming) the Yi, there is no thought and no action. It is still and without movement; but, when acted on, it penetrates forthwith to all phenomena and events under the sky. If it were not the most spirit-like thing under the sky, how could it be found doing this?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The (operations forming the) Yi are the method by which the sages searched out exhaustively what was deep, and investigated the minutest springs (of things).’Those operations searched out what was deep.’ - therefore they could penetrate to the views of all under the sky.’They made apparent the minutest springs of (things).’ - therefore they could bring to a completion all undertakings under the sky.’Their action was spirit-like.’ - therefore they could make speed without hurry, and reached their destination without travelling. This is the import of what the Master said, that.’In the Yi there are four things indicating the way of the sages.’
James Legge
4234065繫辭上11 繫辭上: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此哉!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Xi Ci I: The Master said: - ‘What is it that the Yi does? The Yi opens up (the knowledge of the issues of) things, accomplishes the undertakings (of men), and embraces under it (the way of) all things under the sky. This and nothing more is what the Yi does. Thereby the sages, through (divination by) it, would give their proper course to the aims of all under the sky, would give stability to their undertakings, and determine their doubts.’ Therefore the virtue of the stalks is versatile and spirit-like; that of the diagrams is exact and wise; and the meaning given by the six lines is changeful to give (the proper information to men). The sages having, by their possession of these (three virtues), cleansed their minds, retired and laid them up in the secrecy (of their own consciousness). But their sympathies were with the people in regard both to their good fortune and evil. By their spirit-like ability they knew (the character of) coming events, and their wisdom had stored up (all experiences of) the past. Who could be able to accomplish all this? (Only our) ancient sages, quick in apprehension and clear in discernment, of far-reaching intelligence, and all-embracing knowledge, and with a majesty, going spirit-like to its objects; - it was only they who could do so.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齊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Therefore (those sages),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way of Heaven, and having clearly ascertaine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eople, instituted (the employment of) these spirit-like things, as a provision for the use of the people. The sages went about the employment of them (moreover) by purifying their hearts and with reverent caution, thereby giving (more) spirituality and intelligence to their virtue. Thus, a door shut may be pronounced (analogous to) Kun (or the inactive condition), and the opening of the door (analogous to) Qian (or the active condition). The opening succeeding the being shut may be pronounced (analogous to what we call) a change; and the passing from one of these states to the other may be called the constant course (of things).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anything (as a bud) is what we call a semblance; when it has received its complete form, we call it a definite thing. (The divining-plant having been produced, the sages) set it apart and laid down the method of its employment, - what we call the laws (of divination). The advantage arising from it in external and internal matters, so that the people all use it, stamps it with a character which we call spirit-like.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Therefore in (the system of) the Yi there is the Grand Terminus, which produced the two elementary Forms. Those two Forms produced the Four emblematic Symbols, which again produced the eight Trigrams. The eight trigrams served to determine the good and evil (issues of events), and from this determination was produced the (successful prosecution of the) great business (of life). Therefore of all things that furnish models and visible figures there are none greater than heaven and earth; of things that change and extend an influence (on others) there are none greater than the four seasons; of things suspended (in the sky) with their figures displayed clear and bright, there are none greater than the sun and moon; of the honoured and exalted there are none greater than he who is the rich and noble (one); in preparing things for practical use, and inventing and making instrument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under the sky, there are none greater than the sages; to explore what is complex, search out what is hidden, to hook up what lies deep, and reach to what is distant, thereby determining (the issues) for good or ill of all events under the sky, and making all men under heaven full of strenuous endeavours, there are no (agencies)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talks and the tortoise-shell.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Therefore Heaven produced the spirit-like things, and the sages took advantage of them. (The operations of) heaven and earth are marked by (so many)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sages imitated them (by means of the Yi). Heaven hangs out its (brilliant) figures from which are seen good fortune and bad, and the sages made their emblematic interpretations accordingly. The He gave forth the map, and the Lo the writing, of (both of) which the sages took advantage. In the (scheme of the) Yi there are the four symbolic figures by which they inform men (in divining of the lines making up the diagrams); the explanations appended to them conve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iagrams and lin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vination) as fortunate or the reverse, to settle the doubts (of men).
James Legge
4235065繫辭上12 繫辭上: 易曰:「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也。」
Xi Ci I: It is said in the Yi, ‘Help is given to him from Heave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dvantage in every respect.’ The Master said: - ‘You is the symbol of assisting. He whom Heaven assists is observant (of what is right); he whom men assist is sincere. The individual here indicated treads the path of sincerity and desires to be observant (of what is right), and studies to exalt the worthy. Hence "Help is given to him from Heaven.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advantage in every respect.’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The Master said: - ‘The written characters are not the full exponent of speech, and speech is not the full expression of ideas; - is it impossible then to discover the ideas of the sages.’ The Master said: - ‘The sages made their emblematic symbols to set forth fully their ideas; appointed (all) the diagrams to show fully the truth and falsehood (of things); appended their explanations to give the full expression of their words; and changed (the various lines) and made general the method of doing so, to exhibit fully what was advantageous. They (thus) stimulated (the people) as by drums and dances, thereby completely developing the spirit-like (character of the Yi).’
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无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May we not say that Qian and Kun [= the yang and yin, or the undivided and divided lines] are the secret and substance of the Yi? Qian and Kun being established in their several places, the system of changes was thereby constituted. If Qian and Kun were taken away, there would be no means of seeing that system; and if that system were not seen, Qian and Kun would almost cease to act. Hence that which is antecedent to the material form exists, we say, as an ideal method, and that which is subsequent to the material form exists, we say, as a definite thing. Transformation and shaping is what we call change; carrying this out and operating with it is what we call generalising the method; taking the result and setting it forth for all the people under heaven is, we say, (securing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 of life.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Hence, to speak of the emblematic figures: - (The sage) was able to survey all the complex phenomena under the sky. He then considered in his mind how they could be figured, and (by means of the diagrams) represented their material forms and their character. Hence those (diagrams) are denominated Semblances. A (later) sage was able to survey the motive influences working all under the sky. He contemplated them in their common action and special nature, in order to bring out the standard and proper tendency of each. He then appended his explanation (to each line), to determine the good or evil indicated by it. Hence those (lines with their explanations) are denominated Imitations (the Yao). The most thorough mastery of all the complex phenomena under the sky is obtained from the diagrams. The greatest stimulus to movement in adaptation to all affairs under the sky is obtained from the explanations. The transformations and shaping that take place are obtained from the changes (of the lines); the carrying this out and operating with it is obtained from the general method (tha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seeing their spirit-like intimations and understanding them depended on their being the proper men; and the completing (the study of) them by silent meditation, and securing the faith of others without the use of words, depended on their virtuous conduct.
James Legge
4236066繫辭下Book of Changes : Xi Ci II
繫辭下 - Xi Ci II
[Also known as: "The Great Treatise II"]
James Legge
4237066繫辭下1 繫辭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Xi Ci II: The eight trigrams having been completed in their proper order, there were in each the (three) emblematic lines. They were then multiplied by a process of addition till the (six) component lines appeared. The strong line and the weak push themselves each into the place of the other, and hence the changes (of the diagrams) take place. The appended explanations attach to every form of them its character (of good or ill), and hence the movements (suggested by divination) are determined accordingly.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Good fortune and ill,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or regret, all arise from these movements.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lines) have their fixed and proper places (in the diagrams); their changes, however varied, ar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 (when they take place).
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Good fortune and ill are continually prevailing each against the other by an exact rule. By the same rule, heaven and earth, in their course, continually give forth (their lessons); the sun and moon continually emit their light; all the movements under the sky are constantly subject to this one and the same rule.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Qian, (the symbol of heaven, and) conveying the idea of strength, shows to men its easy (and natural) action. Kun, (the symbol of earth, and) conveying the idea of docility, shows to men its compendious (receptivity and operation). The Yao (or lines) are imit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this. The Xiang, or emblematic figures, are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ame.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The movements of the lines and figures take place (at the hand of the operator), and are unseen; the good fortune or ill is seen openly and is beyond. The work to be done appears by the changes; the sympathies of the sages are seen in their explanations.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The great attribute of heaven and earth is the giving and maintaining life. What is most precious for the sage is to get the (highest) place - (in which he can be the human representative of heaven and earth). What will guard this position for him? Men. How shall he collect a large population round him? By the power of his wealth. The right administration of that wealth, correct instructions to the people, and prohibitions against wrong-doing; - these constitute his righteousness.
James Legge
4238066繫辭下2 繫辭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Xi Ci II: Anciently, when Bao-xi had come to the rule of all under heaven, looking up, he contemplated the brilliant forms exhibited in the sky, and looking down he surveyed the patterns shown on the earth. He contemplated the ornamental appearances of birds and beasts and the (different) suitabilities of the soil. Near at hand, in his own person, he found things for consideration, and the same at a distance, in things in general. On this he devised the eight trigrams, to show fully the attributes of the spirit-like and intelligent (operations working secretly), and to classify the qualities of the myriads of things.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He invented the making of nets of various kinds by knitting strings, both for hunting and fishing.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Lu (the third trigram, and thirtieth hexagram).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On the death of Bao-xi, there arose Shen-nong (in his place). He fashioned wood to form the share, and bent wood to make the plough-handle. The advantages of ploughing and weeding were then taught to all under heaven.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Yi (the forty-second hexagram).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He caused markets to be held at midday, thus bringing together all the people, and assembling in one place all their wares. They made their exchanges and retired, every one having got what he wanted.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Shi He (the twenty-first hexagram).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After the death of Shen-nong, there arose Huang Di, Yao, and Shun. They carried through the (necessarily occurring) changes, so that the people did (what was required of them) without being wearied; yea, they exerted such a spirit-like transformation, that the people felt constrained to approve their (ordinances) as right. When a series of changes has run all its course, another change ensues. When it obtains free course, it will continue long. Hence it was that.’these (sovereigns) were helped by Heaven; they had good fortune, and their every movement was advantageous.’ Huang Di, Yao, and Shun (simply) wore their upper and lower garments (as patterns to the people), and good order was secured all under heaven. The idea of all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Qian and Kun (the first and eighth trigrams, or the first and second hexagrams).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They hollowed out trees to form canoes; they cut others long and thin to make oars. Thus arose the benefit of canoes and oars for the help of those who had no means of intercourse with others. They could now reach the most distant parts, and all under heaven were benefited.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Huan (the fifty-ninth hexagram).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They used oxen (in carts) and yoked horses (to chariots), thus providing for the carriage of what was heavy, and for distant journeys - thereby benefiting all under the sky.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Sui (the seventeenth hexagram).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They made the (defence of the) double gates, and (the warning of) the clapper, as a preparation against the approach of marauding visitors.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Yu (the sixteenth hexagram).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They cut wood and fashioned it into pestles; they dug in the ground and formed morta.’s. Thus the myriads of the people received the benefit arising from the use of the pestle and mortar.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Xiao Guo (the sixty-second hexagram).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They bent wood by means of string so as to form bows, and sharpened wood so as to make arrows. This gave the benefit of bows and arrows, and served to produce everywhere a feeling of awe.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Kui (the thirty-eighth hexagram).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In the highest antiquity they made their homes (in winter) in caves, and (in summer) dwelt in the open country. In subsequent ages, for these the sages substituted houses, with the ridge-beam above and the projecting roof below, as a provision against wind and rain.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Da Zhuang (the thirty-fourth hexagram).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When the ancients buried their dead, they covered the body thickly with pieces of wood, having laid it in the open country. They raised no mound over it, nor planted trees around; nor had they any fixed period for mourning. In subsequent ages the sages substituted for these practices the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Da Guo (the twenty-eighth hexagram).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In the highest antiquity, government was carried on successfully by the use of knotted cords (to preserve the memory of things). In subsequent ages the sages substituted for these written characters and bonds. By means of these (the doings of) all the officers could be regulated, and (the affairs of) all the people accurately examined. The idea of this was taken, probably, from Guai (the forty-third hexagram).
James Legge
4239066繫辭下3 繫辭下: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Xi Ci II: Therefore what we call the Yi is (a collection of) emblematic lines. They are styled emblematic as being resemblances. What we call the Tuan (or king We.’s explanations) are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hexagram as a whole). We call the lines (of the figures) Yao from their being according to the movements taking place all under the sky. In this way (we see) the rise of good fortune and evil,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repentance and regret.
James Legge
4240066繫辭下4 繫辭下: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Xi Ci II: In the Yang trigrams (or those of the undivided line) there are more of the Yin lines, and in the Yin trigrams (or those of the divided line) there are more of the Yang lines. What is the cause of this? It is because the Yang lines are odd (or made by one stroke), and the Yin lines are even (or. made by two strokes). What (method of) virtuous conduct is thus intimated? In the Yang trigrams we have one ruler, and two subjects, - suggesting 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an. In the Yin trigrams we have two rulers, and one subject, - suggesting the way of the small man.
James Legge
4241066繫辭下5 繫辭下: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Xi Ci II: It is said in the Yi, ‘Full of anxious thoughts you go and come; (only) friends will follow you and think with you.’ The Master said: - ‘In all (the processes taking place) under heaven, what is there of thinking? what is there of anxious scheming? They all come to the same (successful) issue, though by different paths; there is one result, though there might be a hundred anxious schemes. What is there of thinking? what is there of anxious scheming.’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The sun goes and the moon comes; the moon goes and the sun comes; - the sun and moon thus take the place each of the other, and their shining is the result. The cold goes and the heat comes; the heat goes and the cold comes; - it is by this mutual succession of the cold and heat that the year is completed. That which goes becomes less and less, and that which comes waxes more and more; - it is by the influence on each other of this contraction and expansion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he different conditions) are produced.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When the looper coils itself up, it thereby straightens itself again; when worms and snakes go into the state of hybernation, they thereby keep themselves alive. (So), when we minutely investigate the nature and reasons (of things), till we have entered into the inscrutable and spirit-like in them, we attain to the largest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m; when that application becomes the quickest and readiest, and all personal restfulness is secured, our virtue is thereby exalted. Going on beyond this, we reach a point which it is hardly possible to know. We have thoroughly comprehended the inscrutable and spirit-like, and know the processes of transformation; - this is the fulness of virtue.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It is said in the Yi, ‘(The third line shows its subject) distressed before a rock, and trying to lay hold of thorns; entering into his palace and not seeing his wife: - there will be evil.’ The Master said: - ‘If one be distressed by what need not distress him, his name is sure to be disgraced; if he lay hold on what he should not touch, his life is sure to be imperilled. In disgrace and danger, his death will (soon) come; - is it possible for him in such circumstances to see his wife.’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It is said in the Yi, ‘The duke with (his bow) shoots at the falcon on the top of the high wall; he hits it: - his every movement will be advantageous.’ The Master said: - ‘The falcon is a bird (of prey); the bow and arrow is a weapon (of war); the shooter is a man. The superior man keeps his weapon concealed about his person, and waits for the proper time to move; - doing this, how should his movement be other than successful? There is nothing to fetter or embarrass his movement; and hence, when he comes forth, he succeeds in his object. The language speaks of movement when the instrument necessary to it is ready and perfect.’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The Master said: - ‘The small man is not ashamed of what is not benevolent, nor does he fear to do what is not righteous. Without the prospect of gain he does not stimulate himself to what is good, nor does he correct himself without being moved. Self-correction, however, in what is small will make him careful in what would be of greater consequence; - and this is the happiness of the small man. It is said in the Yi, "His feet are in the stocks, and he is disabled in his toes: - there will be no (further) occasion for blame.’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无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无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凶』。」
If acts of goodness be not accumulated, they are not sufficient to give its finish to on.’s name; if acts of evil be not accumulated, they are not sufficient to destroy on.’s life. The small man thinks that small acts of goodness are of no benefit, and does not do them; and that small deeds of evil do no harm, and does not abstain from them. Hence his wickedness becomes great till it cannot be covered, and his guilt becomes great till it cannot be pardoned. This is what the Yi says, ‘He wears the cangue and his ears are destroyed: - there will be evil.’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The Master said: - ‘He who keeps danger in mind is he who will rest safe in his seat; he who keeps ruin in mind is he who will preserve his interests secure; he who sets the danger of disorder before him is he who will maintain the state of order. Therefore the superior man, when resting in safety, does not forget that danger may come; when in a state of security, he does not forget the possibility of ruin; and when all is in a state of order, he does not forget that disorder may come. Thus his person is kept safe, and his states and all their clans can be preserved. This is according to what the Yi says, "(Let him say), ‘Shall I perish? shall I perish.’ (so shall this state be firm, as if) bound to a clump of bushy mulberry trees.’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The Master said: - ‘Virtue small and office high; wisdom small and plans great; strength small and burden heavy: - where such conditions exist, it is seldom that they do not end (in evil). As is said in the Yi, "The tripo.’s feet are overthrown, and the rule.’s food is overturned. The body of him (who is thus indicated) is wet (with shame):there will be evil.’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The Master said: - ‘Does not he who knows the springs of things possess spirit-like wisdom? The superior man, in his intercourse with the high, uses no flattery, and, in his intercourse with the low, no coarse freedom: - does not this show that he knows the springs of things? Those springs are the slight beginnings of movement, and the earliest indications of good fortune (or ill). The superior man sees them, and acts accordingly without waiting for (the delay of) a single day. As is said in the Yi, "He is firm as a rock, (and acts) without the delay of a single day. With firm goodness there will be good fortune." Firm as a rock, how should he have to wait a single day to ensure his knowing (those springs and his course)? The superior man knows the minute and the manifested; he knows what is weak, and what is strong: - he is a model to ten thousand.’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易曰:『不遠復,无祇悔,元吉。』」
The Master said: - ‘I may venture to say that the son of the Yan family had nearly attained (the standard of perfection). If anything that he did was not good, he was sure to become conscious of that; and when he knew it, he did not do the thing again. As is said in the Yi, "(The first line shows its subject) returning from an error that has not led him far away. There is no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There will be great good.’
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There is an intermingling of the genial influences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ransformation in its various forms abundantly proceeds. There is an intercommunication of see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nd transformation in its living types proceeds. What is said in the Yi, ‘Three individuals are walking together and one is made to disappear; there is (but) one man walking, and he gets his mate.’ tells us of the effort (in nature) at oneness (of operation).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脩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无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
The Master said: - ‘The superior man (in a high place) composes himself before he (tries to) move others; makes his mind restful and easy before he speaks; settles (the principles of) his intercourse with others before he seeks anything from them. The superior man cultivates these three things, and so is complete. If he try to move others while he is himself in unrest, the people will not (act) with him; if he speak while he is himself in a state of apprehension, the people will not respond to him; if without (certain principles of) intercommunication, he issue his requests, the people will not grant them. When there are none to accord with him, those who (work to) injure him will make their appearance. As is said in the Yi, "(We see one) to whose advantage none will contribute, while some will seek to assail him. He observes no regular rule in the ordering of his heart: - there will be evil.’
James Legge
4242066繫辭下6 繫辭下: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Xi Ci II: The Master said: - ‘(The trigrams) Qian and Kun may be regarded as the gate of the Yi.’ Qian represents what is of the yang nature (bright and active); Kun what is of the yin nature (shaded and inactive). These two unite according to their qualities, and there comes the embodiment of the result by the strong and weak (lines). In this way we have the phenomena of heaven and earth visibly exhibited, and can comprehend the operation of the spiritual intelligence. The appellations and names (of the diagrams and lines) are various, but do not go beyond (what is to be ascrib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se two conditions). When we examine the nature and style (of the appended explanations), they seem to express the ideas of a decaying age. The Yi exhibits the past, and (teaches us to) discriminate (the issues of) the future; it makes manifest what is minute, and brings to light what is obscure. (Then king Wen) opened (its symbols), and distinguished things in accordance with its names, so that all his words were correct and his explanations decisive; - (the book) was now complete. The appellations and names (of the diagrams and lines) are but small matters, but the classes of things comprehended under them are large. Their scope reaches far, and the explanations attached to them are elegant. The words are indirect, but to the point; the matters seem plainly set forth, but there is a secret principle in them. Their object is, in cases that are doubtful, to help the people in their conduct, and to make plain the recompenses of good and evil.
James Legge
4243066繫辭下7 繫辭下: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Xi Ci II: Was it not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antiquity that the Yi began to flourish? Was not he who made it familiar with anxiety and calamity?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損德之脩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Therefore (the 10th diagram), Lu, shows us the foundation of virtue; (the 15th), Xian, its handle; (the 24th), Fu, its root; (the 32nd), Heng, its solidity; (the 41st), Sun, its cultivation; (the 42nd), Yi, its abundance; (the 47th), Kun, its exercise of discrimination; (the 48th), Jing, its field and (the 57th), Xun, its regulation.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In Lu we have the perfection of harmony; in Xian, we have the giving honour to others, and the distinction thence arising; in Fu we have what is small (at first), but there is in it a (nice) discrimination of (the qualities of) things; in Ming we have a mixed experience, but without any weariness; in Sun we have difficulty in the beginning and ease in the end; in Yi we have abundance of growth without any contrivance; in Kun we have the pressure of extreme difficulty, ending in a free course,; in Jing we have abiding in on.’s place and at the same time removal (to meet the movement of others); and in Xun we have the weighing of things (and action accordingly), but secretly and unobserved.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辯義,巽以行權。
(The use of) Lu appears in the harmony of the conduct; of Xian, in the regulation of ceremonies; of Fu, in self-knowledge; of Heng, in uniformity of virtue; of Sun, in keeping what is harmful at a distance; of Yi, in the promotion of what is advantageous; of Kun, in the diminution of resentments; of Jing, in the discrimination of what is righteous; and of Xun, in the doing of what is appropriate to time and to circumstances.
James Legge
4244066繫辭下8 繫辭下: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无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无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Xi Ci II: The Yi is a book which should not be let slip from the mind. Its method (of teaching) is marked by the frequent changing (of its lines). They change and move without staying (in one place), flowing about into any one of the six places of the hexagram. They ascend and descend, ever inconstant.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lines change places, so that an invariable and compendious rule cannot be derived from them; - it must vary as their changes indicate. The goings forth and comings in (of the lines) are according to rule and measure. (People) learn from them in external and internal affairs to stand in awe. (The book), moreover, makes plain the nature of anxieties and calamities, and the causes of them. Though (its students) have neither master nor guardian, it is as if their parents drew near to them. Beginning with taking note of its explanations, we reason out the principles to which they point. We thus find out that it does supply a constant and standard rule. But if there be not the Proper men (to carry this out), the course cannot be pursued without them.
James Legge
4245066繫辭下9 繫辭下: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Xi Ci II: The Yi is a book in which the form (of each diagram) is determined by the lines from the first to the last, which must be carefully observed. The six lines are mixed together, according to the time (when they enter the figure) and their substance (as whole and divided). There is difficulty in know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rst line, while to know that of the topmost line is easy; - they form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diagram). The explanation of the first line tasks the calculating (of the makers), but in the end they had (but) to complete this. As to the variously-disposed intermediate lines with their diverse formations, for determining their qualities, and discriminating the right and wrong in them, we should be unprovided but for the explanations of them.
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Yea, moreover, if we wish to know what is likely to be preserved and what to perish, what will be lucky and what will be unlucky, this may easily be known (from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different lines). But if the wise will look at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entire diagrams, their thoughts will embrace more than half of this knowledge.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The second and fourth lines are of the same quality (as being in even places), but their posi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fifth line)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value is not the same; but the second is the object of much commendation, and the fourth the subject of many apprehensions, - from its nearness (to that line). But for a line in a place of weakness it is not good to be far (from the occupant of the place of strength), and what its subject should desire in such a case is (merely) to be without blame. The advantage (here) is in (the second line) being in the central place. The third and fifth lines are of the same quality, (as being in odd places), but their positions are different; and the (occupant of) the third meets with many misfortunes, while the occupant of the fifth achieves much merit: - this arises from one being in the noble position and the other in the mean. Are they occupied by the symbol of weakness? There will be peril. By that of strength? There will be victory.
James Legge
4246066繫辭下10 繫辭下: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
Xi Ci II: The Yi is a book of wide comprehension and great scope, embracing everything. There are in it the way of heaven, the way of man, and the way of earth. It then takes (the lines representing) those three Powers, and doubles them till they amount to six. What these six lines show is simply this, - the way of the three Powers. This way is marked by changes and movements, and hence we have the imitative lines. Those lines are of different grades (in the trigrams), and hence we designate them from their component elements. These are mixed together, and elegant forms arise. When such forms are not in their appropriate places, the ideas of good fortune and bad are thus produced.
James Legge
4247066繫辭下11 繫辭下: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无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Xi Ci II: Was it not in the last age of Yin, when the virtue of Gou had reached its highest point, and during the troubles between king Wen and (the tyrant) Gou, that the (study of the Yi) began to flourish? On this account the explanations (in the book) express (a feeling of) anxious apprehension, (and teach) how peril may be turned into security, and easy carelessness is sure to meet with overthrow. The method in which these things come about is very comprehensive, and must be acknowledged in every sphere of things. If at the beginning there be a cautious apprehension as to the end, there will probably be no error or cause for blame. This is what is called the way of the Yi.
James Legge
4248066繫辭下12 繫辭下: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
Xi Ci II: (The hexagram) Qian represents the strongest of all under the sky. Through this quality its operations are always manifested with ease, for it knows where there would be peril and embarrassment. (The hexagram) Kun represents the most docile of all under the sky. Through this quality its operations are always manifested with the promptest decision, for it knows where there would be obstruction.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The sages, who are thus represented, and who made the Yi,) were able to rejoice in heart (in the absolute truth of things), and were able (also) to weigh carefully all matters that could occasion anxiety; (thus) they fixed the good and bad fortune (of all things) under the sky, and could accomplish the things requiring strenuous efforts. Therefore amid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aking place in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 words and deeds of men, events that are to be fortunate have their happy omens. (The sages) knew the definit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prognostications of the former class, and the future of those of the latter, (now to be) ascertained by divination. The places of heaven and earth (in the diagrams) having been determined, the sages were able (by means of the Yi) to carry out and complete their ability. (In this way even) the common people were able to share with them in (deciding about) the counsels of men and the counsels of spiritual beings.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
The eight trigrams communicate their information by their emblematic figures. The explanations appended to the lines and the completed figures tell how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m affected (the makers).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lines appear mixed in them, and (thus) the good and the evil (which they indicate) can be seen.
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
The changes and movements (which take place in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stalk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diagrams) speak a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what is advantageous. The (intimations of) good and evil vary according to the place and nature (of the lines). Thus they may indicate a mutual influence (in any two of them) of love or hatred, and good or evil is the result; or that mutual influence may be affected by the nearness of the lines to, or their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 and then repentance or regret is the result; or the influence may be that of truth or of hypocrisy, and then the result is what is advantageous, or what is injurious. In all these relations of the (lines in the) Yi, if two are near and do not blend harmoniously, there may be (all these results), - evil, or what is injurious, or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and regret.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The language of him who is meditating a revolt (from the right) betrays his inward shame; that of him whose inward heart doubts about it diverges to other topics. The words of a good man are few; those of a coarse man are many. The words of one who slanders what is good are unsubstantial; those of him who is losing what he ought to keep are crooked.
James Legge
42490說卦說卦說卦 TREATISE OF REMARKS ON THE TRIGRAMS.
1 說卦: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Shuo Gua: Anciently, when the sages made the Yi, in order to give mysterious assistance to the spiritual Intelligences, they produced (the rules for the use of) the divining plant. The number 3 was assigned to heaven, 2 to earth, and from these came the (other) numbers. They contemplated the changes in the divided and undivided lines (by the process of manipulating the stalks), and formed the trigrams; from the movements that took place in the strong and weak lines, they produced (their teaching about) the separate lines. There ensued a harmonious conformity to the course (of duty) and to virtue, with a discrimination of what was right (in each particular case). They (thus) made an exhaustive discrimination of what was right, and effected the complete development of (every) nature, till they arrived (in the Yi) at what was appointed for it (by Heaven).
James Legge
42500說卦說卦2 說卦: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Shuo Gua: Anciently, when the sages made the Yi, it was with the design that (its figures) should b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principles underlying the natures (of men and things), and the ordinances (for them) appointed (by Heaven). With this view they exhibited (in them) the way of heaven, calling (the lines) yin and yang; the way of earth, calling (them) the weak (or soft) and the strong (or hard); and the way of men, under the names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Each (trigram) embraced (those) three Powers; and, being repeated, its full form consisted of six lines. A distinction was made of (the places assigned) to the yin and yang lines, which were variously occupied, now by the strong and now by the weak forms, and thus the figure (of each hexagram) was completed.
James Legge
42510說卦說卦3 說卦: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
Shuo Gua: (The symbols of) heaven and earth received their determinate positions; (those for) mountains and collections of water interchanged their influences; (those for) thunder and wind excited each other the more; and (those for) water and fire did each other no harm. (Then) among these eight symbols there was a mutual communication. The numbering of the past is a natural process.; the knowledge of the coming is anticipation. Therefore in the Yi we have (both) anticipation (and the natural process).
James Legge
42520說卦說卦4 說卦: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Shuo Gua: Thunder serves to put things in motion; wind to scatter (the genial seeds of) them; rain to moisten them; the sun to warm them; (what is symbolised by) Zhen, to arrest (and keep them in their places); (by) Dui, to give them joyful course; (by) Qian, to rule them; and by Kun, to store them up.
James Legge
42530說卦說卦5 說卦: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Shuo Gua: God comes forth in Zhen (to His producing work); He brings (His processes) into full and equal action in Xun; they are manifested to one another in Li; the greatest service is done for Him in Kun; He rejoices in Dui; He struggles in Qian; He is comforted and enters into rest in Kan; and He completes (the work of the year) in Zhen. All things are made to issue forth in Zhen, which is placed at the east. (The processes of production) are brought into full and equal action in Xun, which is placed at the south-east. The being brought into full and equal action refers to the purity and equal arrangement of all things. Li gives the idea of brightness. All things are now made manifest to one another. It is the trigram of the south. The sages turn their faces to the south when they give audience to all under the sky, administering government towards the region of brightness:--the idea in this procedure was taken from this. Kun denotes the earth, (and is placed at the south-west). All things receive from it their fullest nourishment, and hence it is said, ‘The greatest service is done for Him in Kun.’ Dui corresponds (to the west) and to the autumn,--the season in which all things rejoice. Hence it is said, ‘He rejoices in Dui.’ He struggles in Qian, which is the trigram of the north-west. The idea is that there the inactive and active conditions beat against each other. Kan denotes water. It is the trigram of the exact north,--the trigram of comfort and rest, what all things are tending to. Hence it is said, ‘He is comforted and enters into rest in Kan. Zhen is the trigram of the north-east. In it all things bring to a full end the issues of the past (year), and prepare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next. Hence it is said, ‘He completes (the work of the year) in Zhen.’
James Legge
42540說卦說卦6 說卦: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Shuo Gua: When we speak of Spirit we mean the subtle (presence and operation of God) with all things. For putting all things in motion there is nothing more vehement than thunder; for scattering them there is nothing more effective than wind; for drying them up there is nothing more parching than fire; for giving them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there is nothing more grateful than a lake or marsh; for moistening them there is nothing more enriching than water; for bringing them to an end and making them begin again there is nothing more fully adapted than Zhen. Thus water and fire contribute together to the one object; thunder and wind do not act contrary to each other; mountains and collections of water interchange their influences. It is in this way, that they are able to change and transform, and to give completion to all things.
James Legge
42550說卦說卦7 說卦: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Shuo Gua: Qian is (the symbol of) strength; Kun, of docility; Zhen, of stimulus to movement; Xun, of penetration; Kan, of what is precipitous and perilous; Li, of what is bright and what is catching; Zhen, of stoppage or arrest; and Dui, of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James Legge
42560說卦說卦8 說卦: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Shuo Gua: Qian (suggests the idea of) a horse; Kun, that of an ox; Zhen, that of the dragon; Xun, that of a fowl; Kan, that of a pig; Li, that of a pheasant; Zhen, that of a dog; and Dui, that of a sheep.
James Legge
42570說卦說卦9 說卦: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Shuo Gua: Qian suggests the idea of the head; Kun, that of the belly; Zhen, that of the feet Xun, that of the thighs; Kan, that of the cars; Li, that of the eyes; Zhen, that of the hands and Dui, that of the mouth.
James Legge
42580說卦說卦10 說卦: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Shuo Gua: Qian is (the symbol of) heaven, and hence has the appellation of father. Kun is (the symbol of) earth, and hence has the appellation of mother, Zhen shows a first application (of Kun to Qian), resulting in getting (the first of) its male (or undivided lines), and hence is called ‘the oldest son.’ Xun shows a first application (of Qian to Kun), resulting in getting (the first of) its female (or divided lines), and hence is called ‘the oldest daughter.’ Kan shows a second application (of Kun to Qian), resulting in getting (the second of) its male (or undivided lines), and hence is called ‘the second son.’ Li shows a second application (of Qian to Kun), resulting in getting the second of its female (or divided lines), and hence is called ‘the second daughter.’ Zhen shows a third application (of Kun to Qian), resulting in getting (the third of) its male (or undivided lines), and hence is called ‘the youngest son.’ Dui shows a third application (of Qian to Kun), resulting in getting (the third of) its female (or divided lines), and hence is called ‘the youngest daughter.’
James Legge
425911說卦11 說卦: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Shuo Gua: Qian suggests the idea of heaven; of a circle; of a ruler; of a father; of jade; of metal; of cold; of ice; of deep red; of a good horse; of an old horse; of a thin horse; of a piebald horse; and of the fruit of trees.
James Legge
426092說卦12 說卦: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Shuo Gua: Kun suggests the idea of the earth; of a mother; of cloth; of a caldron; of parsimony; of a turning lathe; of a young heifer; of a large waggon; of what is variegated; of a multitude; and of a handle and support. Among, soils it denotes what is black.
James Legge
426135351說卦13 說卦: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Shuo Gua: Zhen suggests the idea of thunder; of the dragon; of (the union of) the azure and the yellow; of development; of a great highway; of the eldest son; of decision and vehemence; of bright young bamboos; of sedges and rushes; among horses, of the good neigher; of one whose white hind-leg appears, of the prancer, and of one with a white star in his forehead. Among the productions of husbandry it suggests the idea of what returns to life from its disappearance (beneath the surface), of what in the end becomes the strongest, and of what is the most luxuriant.
James Legge
426239557說卦14 說卦: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Shuo Gua: Xun suggests the idea of wood; of wind; of the oldest daughter; of a plumb-line; of a carpenter's square; of being white; of being long; of being lofty; of advancing and receding; of want of decision; and of strong scents. It suggests in the human body, the idea of deficiency of hair; of a wide forehead; of a large development of the white of the eye. (Among tendencies), it suggests the close pursuit of gain, even to making three hundred per cent in the market. In the end it may become the trigram of decision.
James Legge
426319929說卦15 說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Shuo Gua: Kan suggests the idea of water; of channels and ditches (for draining and irrigation); of being hidden and lying concealed; of being now straight, and now crooked; of a bow, and of a wheel. As referred to man, it suggests the idea of an increase of anxiety; of distress of mind; of pain in the ears - it is the trigram of the blood; it suggests the idea of what is red. As referred to horses, it suggests the idea of the horse with an elegant spine; of one with a high spirit; of one with a drooping head; of one with a thin hoof; and of one with a shambling step. As referred to carriages, it suggests one that encounters many risks. It suggests what goes right through; the moon; a thief. Referred to trees, it suggests that which is strong, and firm-hearted.
James Legge
426420630說卦16 說卦: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胃,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Shuo Gua: Li suggests the emblem of fire; of the sun; of lightning; of the second daughter; of buff-coat and helmet; of spear and sword. Referred to men, it suggests the large belly. It is the trigram of dryness. It suggests the emblem of a turtle; of a crab; of a spiral univalve; of the mussel; and of the tortoise. Referred to trees, it suggests one which is hollow and rotten above.
James Legge
426536052說卦17 說卦: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Shuo Gua: Zhen suggests the emblem of a mountain; of a by-path; of a small rock; of a gateway; of the fruits of trees and creeping plants; of a porter or a eunuch; of the (ring) finger; of the dog; of the rat; of birds with powerful bills; among trees, of those which are strong, with many joints.
James Legge
426640258說卦18 說卦: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Shuo Gua: Dui suggests the emblem of a low-lying collection of water; of the youngest daughter; of a sorceress; of the mouth and tongue; of the decay and putting down (of things in harvest); of the removal (of fruits) hanging (from the stems or branches); among soils, of what is strong and salt; of a concubine; and of a sheep.
James Legge
4267069雜卦雜卦 TREATISE ON THE HEXAGRAMS TAKEN PROMISCUOUSLY, ACCORDING TO THE OPPOSITION OR DIVERSITY OF THEIR MEANINGJames Legge
4268069雜卦1 雜卦: 乾剛坤柔。
Za Gua: Strength in Qian, weakness in Kun we find.
James Legge
4269069雜卦2 雜卦: 比樂師憂。
Za Gua: Bi shows us joy, and Shi the anxious mind.
James Legge
4270069雜卦3 雜卦: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Za Gua: Lin gives, Guan seeks - such are the several themes
Their different figures were to teach designed.
James Legge
4271069雜卦4 雜卦: 屯見而不失其居。
Za Gua: Zhun manifests itself, yet keeps its place;
James Legge
4272069雜卦5 雜卦: 蒙雜而著。
Za Gua: Mid darkness still, to light Meng sets its face.
James Legge
4273069雜卦6 雜卦: 震,起也。艮,止也。
Za Gua: Zhen starts; Gen stops.
James Legge
4274069雜卦7 雜卦: 損益,盛衰之始也。
Za Gua: In Sun and Yi are seen
How fulness and decay their course begin.
James Legge
4275069雜卦8 雜卦: 大畜,時也。
Za Gua: Da Xu keeps still, and waits the proper time.
James Legge
4276069雜卦9 雜卦: 无妄,災也。
Za Gua: Wu Wang sets forth how evil springs from crime.
James Legge
4277069雜卦10 雜卦: 萃聚而升不來也。
Za Gua: Good men in Cui collect; in Sheng they rise: 11 雜卦: 謙輕而豫怠也。
Za Gua: Qian itself, Yu others doth despise.
James Legge
4278069雜卦12 雜卦: 噬嗑,食也。
Za Gua: Shi He takes eating for its theme;
James Legge
4279069雜卦13 雜卦: 賁,无色也。
Za Gua: Bi takes what is plain, from ornament quite free.
James Legge
4280069雜卦14 雜卦: 兌見而巽伏也。
Za Gua: Dui shows its scope, but Xun's we do not see.
James Legge
4281069雜卦15 雜卦: 隨,无故也。
Za Gua: Sui quits the old;
James Legge
4282069雜卦16 雜卦: 蠱則飭也。
Za Gua: Gu makes a new decree.
James Legge
4283069雜卦17 雜卦: 剝,爛也。
Za Gua: We see in Po its subject worn away;
James Legge
4284069雜卦18 雜卦: 復,反也。
Za Gua: And Fu shows its recovering from decay.
James Legge
4285069雜卦19 雜卦: 晉,晝也。
Za Gua: Above in Jin the sun shines clear and bright;
James Legge
4286069雜卦20 雜卦: 明夷,誅也。
Za Gua: But in Ming Yi itis hidden from the sight.
James Legge
4287069雜卦21 雜卦: 井通而困相遇也。
Za Gua: Progress in Jing in Kun encounters blight.
James Legge
4288069雜卦22 雜卦: 咸,速也。
Za Gua: Effect quick answering cause in Xian appears;
James Legge
4289069雜卦23 雜卦: 恆,久也。
Za Gua: While Heng denotes continuance for years.
James Legge
4290069雜卦24 雜卦: 渙,離也。
Za Gua: Huan scatters;
James Legge
4291069雜卦25 雜卦: 節,止也。
Za Gua: But Jie its code of rules uprears.
James Legge
4292069雜卦26 雜卦: 解,緩也。
Za Gua: Relief and ease with Jie are sure to come;
James Legge
4293069雜卦27 雜卦: 蹇,難也。
Za Gua: Hard toil and danger have in Jian their home.
James Legge
4294069雜卦28 雜卦: 睽,外也。
Za Gua: Kui looks on others as beyond its care;
James Legge
4295069雜卦29 雜卦: 家人,內也。
Za Gua: Jia Ren all includes within its sphere.
James Legge
4296069雜卦30 雜卦: 否泰,反其類也。
Za Gua: While Pi and Tai their different scopes prefer,
James Legge
4297069雜卦31 雜卦: 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Za Gua: Da Zhuang stops here as right; withdraws Dun there.
James Legge
4298069雜卦32 雜卦: 大有,眾也。
Za Gua: Da You adhering multitudes can show;
James Legge
4299069雜卦33 雜卦: 同人,親也。
Za Gua: Tong Ren reflects their warm affection's glow.
James Legge
4300069雜卦34 雜卦: 革,去故也。
Za Gua: The old is left by Ge.
James Legge
4301069雜卦35 雜卦: 鼎,取新也。
Za Gua: Ding takes what's new.
James Legge
4302069雜卦36 雜卦: 小過,過也。
Za Gua: Xiao Guo exceeds;
James Legge
4303069雜卦37 雜卦: 中孚,信也。
Za Gua: Sincere is Zhong Fu.
James Legge
4304069雜卦38 雜卦: 豐,多故也。
Za Gua: Feng tells of trouble;
James Legge
4305069雜卦39 雜卦: 親寡旅也。
Za Gua: Lu can boast few friends.
James Legge
4306069雜卦40 雜卦: 離上而坎下也。
Za Gua: Fire mounts in Li; water in Kan descends.
James Legge
4307069雜卦41 雜卦: 小畜,寡也。
Za Gua: Xiao Xu with few against many foes contends.
James Legge
4308069雜卦42 雜卦: 履,不處也。
Za Gua: Movement in Li, unresting, never ends.
James Legge
4309069雜卦43 雜卦: 需,不進也。
Za Gua: Xu shows its subject making no advance: 44 雜卦: 訟,不親也。
Za Gua: In Song we seek in vain a friendly glance;
James Legge
4310069雜卦45 雜卦: 大過,顛也。
Za Gua: And Da Guo's overthrown with sad mischance.
James Legge
4311069雜卦46 雜卦: 姤,遇也,柔遇剛也。
Za Gua: Gou shows a meeting, where the many strong
Are met by one that's weak, yet struggles long.
James Legge
4312069雜卦47 雜卦: 漸,女歸待男行也。
Za Gua: In Jian we see a bride who will delay
To move until the bridegroom takes his way.
James Legge
4313069雜卦48 雜卦: 頤,養正也。
Za Gua: Body and mind are nourished right in Yi;
James Legge
4314069雜卦49 雜卦: 既濟,定也。
Za Gua: All things are well established in Ji Ji.
James Legge
4315069雜卦50 雜卦: 歸妹,女之終也。
Za Gua: Gui Mei reveals how ends the virgin life;
James Legge
4316069雜卦51 雜卦: 未濟,男之窮也。
Za Gua: Wei Ji how fails the youth (to get a wife).
James Legge
4317069雜卦52 雜卦: 夬,決也,剛決柔也。
Za Gua: The strong disperse the weak; Guai teaches so.
James Legge
4318069雜卦53 雜卦: 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Za Gua: Prospers the good man's way; to grief all small men go.
James Legge
4319069文言文言 SUPPLEMENTARY TO THE THWAN AND YAo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HEXAGRAMS, AND SHOWING HOW THEY MAY BE INTERPRETED OF MAN'S NATURE AND DOINGS.James Legge
432011䷀乾文言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Qian: What is called (under Qian) ‘the great and originating’ is (in man) the first and chief quality of goodness; what is called ‘the penetrating’ is the assemblage of excellences; what is called ‘the advantageous’ is the harmony of all t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called ‘the correct and firm’ is the faculty of action. The superior man, embodying benevolence, is fit to preside over men; presenting the assemblage of excellences, he is fit to show in himself the union of all propriety; benefiting (all) creatures, he is fit to exhibit the harmony of all that is right; correct and firm, he is fit to manage (all) affairs. The fact that the superior man practises these four virtues justifies the application to him of the words - ‘Qian represents what is great and originating, penetrating, advantageous, correct and firm.’
James Legge
432121䷀乾文言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Qia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under the first NINE, (undivided), ‘The dragon lies hid (in the deep) - it i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 The Master said: There he is, with the powers of the dragon, and yet lying hid.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ld would make no change in him; he would do nothing (merely) to secure his fame. He can live, withdrawn from the world, without regret; he can experience disapproval without trouble of mind. Rejoicing (in opportunity), he carries his principles into action; sorrowing (for want of opportunity), he keeps with them in retirement. Yes, he is not to be torn from his root (in himself).’ This is ‘the dragon lying hid.’
James Legge
432231䷀乾文言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Qia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under the second NINE, ‘The dragon shows himself and is in the field -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see the great man?’ The Master said: ‘There he is, with the dragon's powers, and occupying exactly the central place. He is sincere (even) in his ordinary words, and earnest in his ordinary conduct. Guarding against depravity, he preserves his sincerity. His goodness is recognised in the world, but he does not boast of it. His virtue is extensively displayed, and transformation ensues. The language of the Yi, "The dragon shows himself and is in the field -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see the great man." refers to a ruler's virtue.’
James Legge
432341䷀乾文言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Qia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under the third NINE,’ The superior man is active and vigilant all the day, and in the evening (still) careful and apprehensive - the position is dangerous, but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advances in virtue, and cultivates all the sphere of his duty. His leal-heartedness and good faith are the way by which he advances in virtue. His attention to his words and establishing his sincerity are the way by which he occupies in his sphere. He knows the utmost point to be reached, and reaches it, thus showing himself in accord with the first springs (of things); he knows the end to be rested in, and rests in it, thus preserving his righteousn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end. Therefore he occupies a high position without pride, and a low position without anxiety. Thus it is that, being active and vigilant, and careful (also) and apprehensive as the time requires, though his position be perilous, he will make no mistake.’
James Legge
432451䷀乾文言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无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
Qia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under the fourth NINE, ‘He is as if he were leaping up, (but still) is in the deep -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The Master said: ‘He finds no permanent place either above or below, but he does not commit the error (of advancing). He may advance or recede - there is no permanent place for him: but he does not leave his fellows. The superior man, advancing in virtue and cultivating the sphere of his duty, yet wishes (to advance only) at the (proper) time, and therefore there is no mistake.’
James Legge
432561䷀乾文言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Qia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under the fifth NINE, ‘The dragon is on the wing in the sky - 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see the great man?’ The Master said: ‘Notes of the same key respond to one another; creatures of the same nature seek one another; water flows towards the place that is (low and) damp; fire rises up towards what is dry; clouds follow the dragon, and winds follow the tiger:(so) the sage makes his appearance, and all men look to him. Things that draw their origin from heaven move towards what is above; things that draw their origin from the earth cleave to what is below:--so does everything follow its kind.’
James Legge
432671䷀乾文言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无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Qian: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under the topmost NINE, ‘The dragon exceeds the proper limits -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The Master said: ‘The position is noble, but it is not that of office; (its occupant) dwells on high, but he has no people (to rule); and the men of talent and virtue in the positions below will give him no aid - should he move in such a case,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
James Legge
432721䷀乾文言「潛龍勿用」,下也;
Qian: ‘The dragon lies hid - it i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the position is (too) low.
James Legge
432831䷀乾文言「見龍在田」,時舍也;
‘The dragon shows himself and is in the field:’--the time (requires him still) to be unemployed.
James Legge
432941䷀乾文言「終日乾乾」,行事也;‘All the day active and vigilant:’--(he now) does his (proper) business.James Legge
433051䷀乾文言「或躍在淵」,自試也;
‘He is as if he were leaping up, (but still) is in the deep:’--he is making trial of himself.
James Legge
433161䷀乾文言「飛龍在天」,上治也;
‘The dragon is on the wing in the sky:’--(the subject of the line) is on high and ruling.
James Legge
433271䷀乾文言「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The dragon exceeds the proper limit, and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when things have been carried to extremity, calamity ensues.
James Legge
433381䷀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Undivided lines appear in all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reat and originating power denoted by Qian:--(what follows in the Yao tells us how) all under the sky there will be good order.
James Legge
433421䷀乾文言「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Qian: ‘The dragon lies hid in the deep - it i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the energy denoted by the undivided line is laid up and hid away as in the deep.
James Legge
433531䷀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
‘The dragon appears in the field:’--all under heaven (begins to be) adorned and brightened.
James Legge
433641䷀乾文言「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All the day active and vigilant:’--continually, as the time passes and requires, does he act.
James Legge
433751䷀乾文言「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He is as if he were leaping up, (but still) is in the deep:’--a change is taking place in the method indicated by (this) Qian diagram.
James Legge
433861䷀乾文言「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The dragon is on the wing in the sky this shows that his place is based on his heavenly virtue.
James Legge
433971䷀乾文言「亢龍有悔」,與時偕極。
‘The dragon exceeds the (proper) limit - there will be occasion for repentance:’--the time is come to an end, and so also is his opportunity.
James Legge
434081䷀乾文言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Undivided NINES appear in all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reat and originating power denoted by Qian:--and (from what follows in the Yao) we see the model (of action) afforded by heaven.
James Legge
434111䷀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Qian: The ‘greatness’ and ‘originating’ represented by Qian refer to it as (the symbol of) what gives their beginning (to all things), and (also) secures thei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advantageousness and the correctness and firmness’ refer to its nature and feelings (as seen in all the resulting things).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Qian: Qian, (thus) originating, is able with its admirable benefits to benefit all under the sky. We are not told how its benefits are conferred; but how great is (its operation)! How great is (what is emblemed by) Qian!--strong, vigorous, undeflected, correct, and (in all these qualities) pure, unmixed, exquisite! The six lines, as explained (by the duke of Zhou), bring forth and display (its mean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it is (thus) indirectly exhibited. (The great man) at the proper time drives with these six dragons through the sky. The clouds move, and the rain is distributed; all under heaven enjoys repose.
James Legge
434221䷀乾文言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In the superior man his conduct is (the fruit of) his perfected virtue, which might be seen therefore in his daily course;but the force of that phrase, ‘lying hid,’ requires him to keep retired, and not yet show himself, nor proceed to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his course. While this is the case, the superior man (knows that) it is not the time for active doing.James Legge
434331䷀乾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Qian: The superior man learns and accumulates the results of his learning; puts questions, and discriminates among those results; dwells magnanimously and unambitiously in what he has attained to; and carries it into practice with benevolence. What the Yi says, ‘The dragon appears in the field:--it will be advantageous to meet with the great man,’ has reference to the virtuous qualities of a ruler (as thus described).
James Legge
434441䷀乾文言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
Qian: In the third NINE, there is a twofold symbol of) strength, but (the position) is not central. (Its occupant) is not in heaven above, nor is he in the field beneath. Therefore there must be active vigilance and cautious apprehension as the time requires; and. though (the position be) perilous, there will be no mistake.
James Legge
434551䷀乾文言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Qian: In the fourth NINE, there is (the symbol of) strength, but (the position) is not central. (Its occupant) is not in heaven above, nor is he in the field beneath, nor is he in the place of man intermediate. Hence he is in perplexity; and being so, he has doubts about what. should be his movements, and so will give no occasion for blame.
James Legge
434661䷀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Qian: The great man is he who is in harmony, in his attributes, with heaven and earth; in his brightness, with the sun and moon; in his orderly procedure, with the four sea-sons; and in his relation to what is fortunate and what is calamitous, in harmony with the spirit-like operations (of Providence). He may precede Heaven, and Heaven will not act in opposition to him; he may follow Heaven, but will act (only) as Heaven at the time would do. If Heaven will not act in opposition to him, how much less will men! how much less will the spirit-like operation (of Providence)!
James Legge
434771䷀乾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Qian: The force of that phrase--‘exceeding the proper limits’--indicates the knowing to advance but not to retire; to maintain but not to let perish to get but not to lose. He only is the sage who knows to advance and to retire, to maintain and to let perish; and that without ever acting incorrectly. Yes, he only is the sage!
James Legge
434892䷁坤文言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Kun: (What is indicated by) Kun is most gentle and weak, but, when put in motion, is hard and strong; it is most still, but is able to give every definite form. ‘By following, it obtains its (proper) lord,’ and pursues its regular (course). It contains all things in itself, and its transforming (power) is glorious. Yes, what docility marks the way of Kun! It receives the influences of heaven, and acts at the proper time.
James Legge
4349102䷁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Kun: The family that accumulates goodness is sure to have superabundant happiness, and the family that accumulates evil is sure to have superabundant misery. The murder of a ruler by his minister, or of his father by a son,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events of one morning or one evening. The causes of it have gradually accumulated,--through the absence of early discrimination. The words of the Yi, ‘He treads on the hoar-frost; the strong ice will come (by and by),’ show the natural (issue and growth of things).
James Legge
4350112䷁坤文言「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Kun: ‘Straight’ indicat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internal principle), and ‘square,’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external act). The superior man, (thus represented), by his self-reverence maintains the inward (correctness), and in righteousness adjusts his external acts. His reverence and righteousness being (thus) established, his virtues are not solitary instances or of a single class. ‘Straight, square, and great, working his operations, without repeated efforts, in every respect advantageous:’--this shows how (such a one) has no doubts as to what he does.
James Legge
4351122䷁坤文言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Kun: Although (the subject of) this divided line has excellent qualities, he (does not display them, but) keeps them under restraint. ‘If he engage with them in the service of the king, and be successful, he will not claim that success for himself:’--this is the way of the earth, of a wife, of a minister. The way of the earth is-‘not to claim the merit of achievement,’ but on behalf (of heaven) to bring things to their proper issue. James Legge
4352132䷁坤文言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Through the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produced by heaven and earth, plants and trees grow luxuriantly. If (the reciprocal influence of) heaven and earth were shut up and restrained, we should have (a state that might suggest to us) the case of men of virtue and ability lying in obscurity. The words of the Yi, ‘A sack tied up:--there will be no ground for blame or for praise,’ are in reality a lesson of caution.
James Legge
4353142䷁坤文言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Kun: The superior man (emblemed here) by the yellow and correct (colour), is possessed of comprehension and discrimination. He occupies the correct position (of supremacy), but (that emblem) is on (the lower part of) his person. His excellence is in the centre (of his being), but it diffuses a complacency over his four limbs, and is manifested in his (conduct of) affairs:--this is the perfection of excellence.
James Legge
4354152䷁坤文言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Kun: (The subject of) the yin (or divided line) thinking himself equal to the (subject of the) yang, or undivided line, there is sure to be ‘a contest.’ As if indignant at there being no acknowledgment of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ubject of the) yang line, (the text) uses the term ‘dragons.’ But still the (subject of neither line) can leave his class, and hence we have ‘the blood’ mentioned. The mention of that as being (both) ‘azure and yellow’ indicates the mixture of heaven and earth. Heaven's (colour) is azure and earth's is yellow.
James Legge
435500象 TREATISE ON THE SYMBOLISM OF THE HEXAGRAMS, AND OF THE DUKE OF ATAu'S EXPLANATIONS OF THE SEVERAL LINES.
435600彖 TREATISE ON THE THWAN, THAT is, ON KING WAN'S EXPLANATIONS OF THE ENTIRE HEXA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