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 12,548 條; 共 628 頁
# | 卷第 | 部類 | 詞條 | 詳情 (*) 文本未經校勘。凡部類中有部字者爲太平御覽
|
---|---|---|---|---|
1 | 1 | 天部一 | 元氣 | 《三五歷記》曰: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溟涬始牙,濛(莫孔切。)鴻(胡孔切。)滋萌,歲在攝提,元氣肇始。 又曰:清輕者上爲天,濁重者下爲地,沖和氣者爲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河圖》曰:元氣闓(音開)陽爲天。 又曰:元氣無形,洶洶濛濛,偃者爲地,伏者爲天也。 《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自焉。 《孝經左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 《漢書·律歷誌》曰:黃鍾,黃者,中之色。故陽氣施於下泉,孳萌萬物,爲六氣元也。故以黃色名元氣焉。 又曰:太極運三辰五星於上,元氣轉三統五行於下。 《家語》曰:夫禮必本之太一,太一分爲天地,轉爲陰陽,變爲四時,列爲鬼神。(太一,謂元氣也。) 《淮南子》曰:道始生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氣,無有涯垠。清陽者,薄(音博。)劘(音摩。)而爲天。 又曰: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幽幽冥冥,茫茫昧昧,幕幕閔閔,鴻濛澒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沌生。(高誘注曰:二神,經天營地之神。)經天營地,孔(深也。)乎莫知其終,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爲陰陽,離爲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遁甲開山圖》曰:有巨靈者,遍得元神之道,故與元氣一時生混沌。 又曰:南溟之山,金堂玉室,上無元氣,實滋神化。 又曰:麗山氏分佈元氣,各生次序,產生山谷。 《帝系譜》曰:天地初起,溟涬濛鴻,即生天皇,始萬八千歲,以木德王。 《十洲記》曰:昆陵,崑崙山也。上有金台玉闕,亦元氣之所合,天帝之居治處。 《六韜》曰:天之爲天遠矣,地之爲地久矣。萬物在其間,各自利,何世莫之有乎?夫使世俗皆能順其有,是乃溟涬濛鴻之時,爲王故莫之能有。七十六聖發起,其所繫天下而有之,豈一日哉! 楊泉《物理論》曰:揚雄非渾天而作蓋天,圓其蓋左轉,日月星辰隨而東西。桓譚難之,雄不解。此蓋天者,復難知也。元氣皓大,則稱皓天。皓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 揚雄《檄靈賦》曰:自今推古,至於元氣始化,古不覽今,名號迭毀,請以《詩》《春秋》言之。 又《解嘲》曰:《太玄》五千文,支葉扶疏,獨說十餘萬言,深者入地底,高者出蒼天,大者涵元氣,纖者入無倫。(等也。) 班固《東都賦》曰:萬樂備,百禮暨,皇情浹,群臣醉,降煙煴,調元氣。 又《漢頌論功歌詩》曰:后土化育兮四時行,修靈液養兮元氣覆。冬同雲兮春霡霂,膏澤洽兮殖嘉穀。 張衡《玄圖》曰:玄者,包含道德,構掩乾坤,橐籥元氣,稟受無原。 陳思王《魏德論》曰:元氣否塞,玄黃漬薄,星辰逆行,陰陽舛錯,國無完邑,陵無掩槨,四海鼎沸,蕭條沙漠。 又《七啟》曰:有形必朽,有端必窮,茫茫元氣,誰知其終。 孫楚《石人銘》曰:大象無形,元氣爲母,杳兮冥兮,陶冶眾有。 陸機《雲賦》曰:攄神景於八幽,合洪化於煙煴,充宇宙以播象,協元氣而齊勳。 潘岳《西徵賦》曰: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
2 | 1 | 天部一 | 太易 |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易乾鑿度》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有太易者,未見氣也。 《帝王世紀》曰:天地未分,謂之太易。 《列子》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自然而生。)故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此有物之始,自微至著,變化自相因襲)太易者未見氣也(易者,不窮滯之稱,凝寂於太虛之域,將何見乎?即如《易系》之太極、老氏之混成。)太初者氣之始也,(陰陽未判。下句所謂渾淪。)太始者形之始也,(陰陽既判,品物流形。)太素者質之始也。(質,性也。既爲物矣。則方圓剛柔靜躁各有其性。)氣質具,未相離,(此直論氣之形質,不復說太易,爲三者宗本。下句別自明之。)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雖渾然一氣不相離襲,而三才之道實潛兆乎其中。淪,語助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畔,(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希而曰易。易,簡之別稱也。太易之義如此而已,故能爲萬物宗,性真一而不變也。)易變而爲一,(所謂易者,窈冥忽恍,不可變也。一氣持之而化變,故寄名變也。)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變者之究也,(究,窮也。一變而爲七九,不足以次數者全,舉陽數顧其都會也。)乃復變而爲一。一者,形變之始。(既涉於有形之域,理數既終,乃復反而爲一。反而爲一,歸形變之始也。此蓋明變化往覆無極) |
3 | 1 | 天部一 | 太初 | 《易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 《帝王世紀》曰:元氣始萌,謂之太初。 《詩推度災》曰:陽本爲雄,陰本爲雌,物本爲魂。(宋均注曰:本即原也,變陰陽爲雌雄魂也。亦言未有形也。皆無兆朕,故謂之氣。)雄生八月仲節,號曰太初,行三節。(節猶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必知生八月仲者,據此時薺夌生以爲驗也。陽生物行三節者,須雌俱行物乃著也。)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 《莊子》曰:太初有無,(言太古之初,上下未形,所有者無。)無有無名。(既無有形,人無有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一謂道也。)物得以生,謂之德。 《淮南子》曰:稽古太初,人生於無,(當太初天地之始,人生於無形,無形生有形也。)成形於有,有形而制於物。(爲物所制。) 揚雄《檄靈賦》曰:太易之始,太初之先,馮馮沉沉,奮搏無端。 王阜《老子聖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 陳思王《魏德論》曰:在昔太初,玄黃混並,渾沌濛鴻,兆朕未形。 阮籍《孔子誄》曰:養徒三千,陞堂七十,潛神演思,因史作書,考混元於無形,本造化於太初。 又《大人先生傳》曰:太初真人,惟太之根,專氣一志,萬物以存。 又曰:馳騖乎太初之中,休息乎無爲之宮。太初何始,無後無先。 |
4 | 1 | 天部一 | 太始 | 《易乾鑿度》曰:太始者,形之始也。 又曰:雌生戌仲,號曰太始,雄雌俱行三節。(俱行,起自戌仲至亥。) 《帝王世紀》曰:氣,形之初,謂之太始。 《楚辭·天問》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王逸注曰:初,始也。太始之元,虛廓無形,神物未生,誰傳此道。)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言天地未分,混沌無根,誰考述而知也。) 張衡《玄圖》曰:玄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與先。 阮籍《大人先生傳》曰:登乎太始之前,覽乎忽漠之初,慮周旋於無外,志浩蕩而遂舒。 |
5 | 1 | 天部一 | 太素 | 《易乾鑿度》曰:太素,質之始也。 又曰:雄含物魂,號曰太素。(雌雄俱行,故能含物魂而生物也。獨言雄雌,主於陽故也。) 《帝王世紀》曰:形變有質,謂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爲象,惟虛惟無,蓋道之根。道根既建,猶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謂之龐洪,蓋道之幹。道幹既育,萬物成體,於是剛柔始分,清濁始位,天成於外,而體陽故圓以動,蓋道之實。 《禮斗威儀》曰: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四十歲而反太素冥莖,蓋乃道之根也。 《禮含文嘉》曰:推之以上元爲始,起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日月五星俱起牽牛之初。(鄭玄註:上元,太素已來至所求年。) 《廣雅》曰: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 《樂動聲儀》曰:作樂制禮時,有五音始於上元,戊辰夜半冬至,北方子。(鄭玄注曰:戊辰土位,土爲宮,宮爲君,故作樂尚之以爲始也。夜半子,亦天時之始。禮稽命微起於太素,十一月閼逢之,曰歲在攝提格之紀,是雲作樂制禮,蓋作樂則有禮,通其文耳。) 張衡《靈憲注》曰: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爲象,厥中惟靈,如是者永久焉,斯謂冥莖,蓋乃道根,道根既建,由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體同色,坤屯不分。(坤屯,音渾沌。) 陳思王《髑髏說》曰:昔太素氏不仁,勞我以體,苦我以生,今也幸變而之死,是反吾真也。 又《魏德論》曰:不能貫道義之精英,窮混元於太素,亦以明矣。 又《魏文帝誄》曰:皓皓太素,兩儀始分,沖和產物,肇有人倫。 又《大暑賦》曰:壯皇居之瑰瑋兮,步八閎而爲宇。節四運之常氣兮,逾太素之儀矩。 阮籍《通老論》曰:聖人明於天人之理,達於自然之分,通於治化之體,審於大慎之訓,故君臣垂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 又《詩》曰:焉得松喬,熙神太素,逍遙區外,登我年祚。 又《老子讚》曰:陰陽不測,變化無倫,飄颻太素,歸虛反真。 陸機《孫權誄》曰:皇聖應期,有命太素,承亂下萌,清難天步。 又《浮雲賦》曰:集輕浮之眾采,廁五色之藻氣。貫元虛於太素,薄紫微而竦戾。 又《詩》曰:太素卜令宅,希微啟奧基。玄沖纂懿文,虛無承先師。 又《詩》曰:澄神玄漠流,棲心太素域。弭節欣高視,俟我大夢覺。 《顧公直答陸機》曰:恢恢太素,萬物初基。在昔哲人,觀眾濟時。 |
6 | 1 | 天部一 | 太極 | 《易·系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漢書·律歷誌》曰:太極元氣,函三爲一。 又曰:太極中央元氣,故爲黃鍾。 又曰:元以統始。易,太極之首也。 《帝王世紀》曰:質形已具,謂之太極。 《樂動聲儀》曰:神守於心,游於目,窮於耳,往乎萬里而至疾,故不得而不速。從胸臆之中而徹太極,援引無題,人神皆感,神明之應,音聲相和。 班固《典引》曰:太極之先,兩儀始分,煙煙煴煴,有沉而奧,有浮而清。 陳思王《七啟》曰:夫太極之初,混沌未分,萬物純純,與道俱運。 又《畫讚敘》曰:上形太極混元之前,卻列將來未萌之事。 阮籍《通老論》曰:道者法自然而爲化,侯王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陸機《雲賦》曰:覽太極之初化,判玄黃於乾坤,考天壤之靈變,莫稽美乎慶雲。 傅玄《風賦》曰:嘉太極之開元,美天地之定位。樂雷風之相薄,悅山澤之通氣。 張華《詩》曰:混沌無形氣,奚從生兩儀?元一是能分,太極焉得離?玄爲誰翁子,道是誰家兒?天行自西回,日月曷東馳? 陸士龍《答士衡詩》曰:伊我世族,太極降精,昔在上代,軒虞篤生。 |
7 | 1 | 天部一 | 天部上 | 《釋名》曰:天,顯也,在上高顯也。天,坦也,坦然高而遠也。 《易》曰: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 又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又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又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又曰: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又曰:天道虧盈而益謙。 又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 又曰:乾爲天。 又曰:時乘六龍以御天。 又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又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書》曰:高明柔克,沉潛剛克。(高明,謂天也。) 又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 又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又曰: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肅將天威。 《詩》曰:敬天之威,不敢馳驅。 又曰: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又曰: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又曰:謂天蓋高,不敢不跼;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跼,曲也。蹐,累足也。《箋》云:跼蹐者,天高而有雷電,地厚而有淪陷,此民疾苦,王政上下皆可畏怖之言。) 《禮》曰: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 又曰:天則不言而信,天無私覆,是天道也。無爲而物成。 又曰:天秉陽,垂日星。(秉,持也。) 又曰:天不愛其道,故天降甘露。 又曰:天有四時,春夏秋冬,風雨霜露,無非教也。 又曰:著不息者,天也。聖人作樂以應天。 又曰:燔柴於泰壇,以祭天也。 又曰:孟冬之月,天氣上騰,地氣下降。 又曰: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也。祭天掃地,而祭於其質而已矣。 又曰:清明象天。 《傳》曰: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者,陰陽風雨晦明。) 又曰:叔孫穆子夢天壓己,弗勝。 又曰:公孫歸父會楚子於宋,宋人告急於晉,晉侯欲殺之。伯宗曰:不可。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 又曰:晉侯賜畢萬魏。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啟之矣。 《爾雅》曰:穹蒼,蒼天也。(天形穹隆,其色蒼蒼,因以名雲。)春爲蒼天,(萬物蒼蒼生也。)夏爲昊天,(言氣皓旰。)秋爲旻天,(旻猶愍也。愍,萬物凋落也。)冬爲上天。(言時無事,在上臨下而已。) 《語》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又曰:惟天爲大,惟堯則之。 又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易乾鑿度》曰:天動而施曰仁,地靜而理曰義。 又曰:輕清者上爲天,重濁者下爲地。 又曰:天有陰陽,地有柔剛,人有仁義,是謂三才。 京房《易傳》曰:地動陰有餘,天裂陽不足。此臣下盛強,害君上之變也。景帝三年,天東北有赤氣,廣長十餘丈,或曰天裂,其後七國兵起。 《春秋說題辭》曰:天之爲言顛也,居高理下,爲人經也。(《白虎通》亦云。)群陽,精也。合爲太一,分爲殊名,故立字一大爲天。 《禮統》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天之爲言鎮也,神也,珍也。施生爲本,運轉精神,功效列陳,其道可珍重也。 《尚書考靈耀》曰:中央鈞天,其星角亢;東方皋天,(《呂氏春秋》曰蒼天,《廣雅》曰上天。)其星房心;東北變天,其星斗箕;北方玄天,其星須女;西北幽天,其星奎婁;西方成天,(《呂氏春秋》曰皓天。)其星胃昴;西南朱天,其星參狼;南方赤天,(《呂氏春秋》《廣雅》皆曰炎天。)其星輿鬼柳;東南陽天,其星張翼軫。(《呂氏春秋》曰:天有九野,東方曰蒼天,西方曰皓天,南方曰炎天,其餘皆同。) 《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 《尚書中候》曰:天地開闢,甲子冬至。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 《詩紀歷樞》曰:箕爲天口,主出氣。 《大戴禮》曰:放勳,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春秋感精符》曰:人主與日月同明,四時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父天於圜丘之禮也。母地於方澤之祭也。兄日於東郊,姊月於西郊也。) 《春秋繁露》曰:天有十端:天爲一端,地爲一端,陽爲一端,陰爲一端,水爲一端,土爲一端,人爲一端,金爲一端,木爲一端,火爲一端,凡十端。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故生,秋怒氣故殺,夏樂氣故養,冬哀氣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 《春秋內事》曰:天有十二分次,日月之所躔也。 《春秋元命包》曰:天不足西北,陽極於九,故週天九九八十一萬里。 《孝經援神契》曰:週天七衡六間者,相去萬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裡之一,合十一萬九千里。從內衡以至中衡,從中衡以至外衡,各五萬九千五百里。 《史記》曰:叔虞母夢天謂武王曰:餘今命汝生子,名虞,餘與之唐。及生子,有文在手,曰虞,遂因命之。 《漢書·東方朔答難》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豈能考其文理哉? 又曰:漢惠帝二年,天眼開北,廣十餘丈。 《後漢書》曰:和熹鄧皇后嘗夢捫天,天體蕩蕩正青,滑如磄〈石弟〉,有若鍾乳狀,乃仰嗽飲之。以訊占夢,言堯夢攀天而上,湯夢及天而舐之。此皆聖王之前占,吉不可言。 《蜀誌》曰:吳使張溫來聘,秦密在諸葛亮座。溫曰:何人?亮曰:學者。溫問曰:天有頭乎?密曰:有。《詩》曰:乃眷西顧。天若無頭,何以顧之?又曰:有耳乎?曰:有。《詩》云: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無耳,何以聞之天?有足乎?曰:有。《詩》云:天步艱難。若無足,何以步?天有姓乎?曰:有。曰:何姓?曰:姓劉。何以知之?曰:其子姓劉,故以知之。溫大敬之。 《晉書》曰:世祖登祚,探策得一,群臣失色。吏部郎中裴楷進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侯得一爲天下貞。上大悅。 又曰:惠帝末,天裂爲二,無雲,有聲如雷。 《晉中興書·征祥說》曰:大興二年,天鳴東南,有聲,如水相薄。三年,又鳴。後哀帝廢。 《後魏書》曰:聖武田於野,見輜軿自天而下,至則見美女,曰:天使我偶君。遂寢宿,旦乃還。期週年復會於此。既而以所生男授帝,曰:善養之,世爲帝王。子即始祖也。 《齊書》曰:王摛史學博聞,永明中,天忽黃色照地,眾莫能解。摛云:是榮光。世祖大悅,用爲永陽郡守。 《陳書》曰:高祖夢天開數丈,有一人朱衣捧日,令帝張口納之。及覺,猶熱,後二百日爲帝。 |
8 | 2 | 天部二 | 天部下 | 《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天無以清,將恐裂。 又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莊子》曰:天之蒼蒼,以其正色耶!其遠而至極也。 《文子》曰:朴至大者無形狀,道至大者無度量。故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 又曰:天明日明,然後能正四方;君明臣明,然後能照萬物;域中四明,故能久。 又曰:高莫高於天,下莫下於澤。天高澤下,聖人法之。 又曰:天愛其精,地愛其平,人愛其情。天之精,日月星辰雷霆風雨也;地之平,水火金木土也;人之情,思慮聰明喜怒也。 《列子》》曰:杞國有人憂天崩墜,身亡所寄,廢於寢食。又有憂彼憂者,因曉之曰:天,積氣耳。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辰不當墜耶?曉者云:日月星辰亦積氣之光耀者也。長廬子聞而笑曰:虹霓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知積氣也,何以不壞?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巨也。難窮終始,此固然矣。憂其壞者,亦爲遠大;言不壞者,亦爲未是。天地不得不壞,則會歸於壞時,奚爲不憂哉?列子聞而笑曰:言天地壞亦謬矣,言不壞亦謬矣。壞與不壞,吾所不知也。雖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來不知去,去不知來。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又曰:湯問夏革曰:四海之外奚有乎?曰:猶齊州也。湯曰:汝奚以實之?革曰:朕東行至營,人民猶是也。問營之東,復猶營也。西行之豳,民人猶是也。問豳之西,復猶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極之外不異是也。故大小相含,無窮極也。含萬物者,亦如含天地。含萬物也故不窮,含天地之表故無極。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天地亦物,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選五色之石以補闕,斷鰲之足(鰲,巨龜也。)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爲帝。(《淮南子》曰:與神農爭。)怒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抱朴子》曰:宣夜之書亡,而《郤萌記》先師相傳。《宣夜說》云:天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睛極,蒼蒼然也。譬旁望遠道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而黝黑。夫青冥色黑,非有體也。日月星象浮生空中,行止皆須氣焉。故七曜或住或游,逆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北斗不與眾星西沒焉。七曜皆東行,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性,若綴附天體,不得不爾也。 又曰:良將剛則法天,可望而不可幹;柔則像淵,可觀而不可入。 《淮南子》曰:四時天之吏,日月天之使,星辰天之期,虹蜺彗星天之忌。 又曰: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里,四隅去地五萬里。 楊子《法言》曰:惟天爲聰,惟天爲明。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又曰:或問天曰:吾於天歟,見無爲之爲矣。或曰:雕刻眾形者,匪天歟?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給諸? 又曰:天可度,則覆物淺矣。 《申子》曰:天道無私,是以恆正;天常正,是以清明。 《管子》曰:天或維之,地或載之,莫之維,天已墜矣,況於人乎! 《曾子》曰:單居離問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誠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之謂圓,下首之謂方,始識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掩也。參嘗聞之夫子曰: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圓曰明。明者吐氣,是故外景;幽者含氣,是故內景。 《墨子》曰:飄風苦雨,溱溱而至,此天之所以罰百姓不上同於天者也。 《孔叢子》曰:魏王問子順曰:寡人聞:昔者上天神異後稷,而爲之下嘉穀,周遂以興。 《呂氏春秋》曰:天道圓,地道方,聖人所以立天下。天圓謂精氣圓通,周復無雜,故曰圓。地方謂萬物殊形,皆有分職,不能相爲,故曰方。主執圓,臣處方,方圓不易,國乃昌。 又曰: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 又曰:天地大矣,生而不子,成而不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三皇五帝之德也。 又曰:天有九野。何謂九野?中央曰鈞天,東方曰蒼天,(《尚書考靈耀》曰皋天,《廣雅》曰上天。)東北方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方曰幽天,西方曰皓天,(《尚書考靈耀》、《廣雅》皆曰成天。)西南方曰朱天,南方曰炎天,(《尚書考靈耀》曰赤天。)南東方曰陽天。 《太玄經》曰:九天:一爲中天,二爲羨天,三爲順天,四爲更天,五爲睟天,六爲廓天,七爲咸天,八爲沉天,九爲成天。 又曰:天以不見爲玄,地以不形爲玄,人以心腹爲玄,天奧西北,郁化精也;地奧黃泉,隱營魄也;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說苑》曰:齊景公問子貢曰:仲尼賢乎?曰:賢。又問曰:奚若?曰:不知也。公怪之。子貢曰:今謂天高,無少長賢愚皆知。若問其高幾何,皆曰不知。仲尼之賢,猶天之高也,奚得以知?又曰:臣事仲尼,猶執杯就江海飲,莫知淺深也。 又曰: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居人上者,以百姓爲天。 蔡邕《天文誌》曰: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惟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台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圜儀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名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異苑》曰:陶侃夢飛翔沖天,天門九重,已入其八,餘一門不得進,以翼搏天,一翅致折,驚而墜下,左腋腫痛。後威果振主,欲有窺擬之志,每憶折翅之祥,抑心而止。 徐整《三五歷紀》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爲天,陰濁爲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里。 《廣雅》曰:太初,氣之始也,清濁未分。太始,形之始也,清者爲精,濁者爲形。太素,質之始也,已有素樸而未散也。二氣相接,剖判分離,清濁爲天地。 又曰:天圓廣,南北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東西短減四步,週六億十萬七百里二十五步。從地至天,一億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下地至厚,與天高等。 又曰:南方曰炎天,西南方曰朱天,西方曰成天,西北方曰幽天,北方曰玄天,東北方曰變天,東南方曰陽天,中央曰鈞天,東方曰上天,謂之九天。九天之際曰九垠(垠,堮也。)九天之外曰次九垓。(垓,階也。言其階次九也。) 《纂要》曰:天地四方曰六合,四方上下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 《白虎通》曰:男女總名爲人。天地所以無總名何?天圓地方不相類也。天左旋,地右周,猶君臣陰陽相向也。 又曰: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謹告人君,覺悟其過,欲令悔,慎思慮也。 黃帝《素問》曰:積陽爲天,故曰清陽。 《河圖挺佐輔》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不風不雨,不寒不暑,民復食土,皆知其母,不知其父。如此千歲之後而天可倚杵,洶洶隆隆,曾莫知其始終。 《汲冢紀年書》曰: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 東方朔《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謂之天柱。 《皇覽冢墓記》曰:好事者言:黃帝乘龍升雲登朝霞,上至列闕,倒影天體,如車有蓋,日月懸著,何可上哉! 張衡《靈憲》曰:天有九位,自地至天一億萬六千三百五十里。懸天之晷、薄地之儀,皆千里而差一寸 孫氏《瑞應圖》曰:舜時後稷播植,天降秬秠,故《詩》曰:天降嘉種,惟秬惟秠。(秬音巨,秠音丕。) 《論衡》曰:天門在西北,又日月五星隨天而西移,行遲天耳。譬若磑石之上,螻蟻行遲,磑轉疾,內雖異行,外猶俱轉。 又曰:天行三百六十五度,凡積十三萬里也。其行甚疾,無以爲驗,倘與陶鈞之運、弩矢之流相類似乎? 又曰:天平與地無異,若覆盆之狀。 《洛書甄耀度》曰:週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夫一度爲千九百三十二里,則天地相去十七萬八千五百里。 《關令內傳》曰:天地南午北子相去九千萬里,東卯西酉亦九千萬里,四隅空相去九千萬里,天去地四千萬里。 又曰:天有五億五萬五千五百五十里,地亦如之,各以四海爲脈。 伏侯《古今注》曰:成帝建始三年七月,夜有黃白氣,長十餘丈,明照地,或曰天裂,或曰天劍。 《五經通義》曰:神之大者,昊天上帝。(即耀魄寶也。) 又曰:天皇大帝亦曰太一。又曰:其佐曰五帝。(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中央黃帝含樞紐。) 又曰:天所以有雷霆風雨霜雪霧露何?欲以成歲潤萬物,因以見災異也。 鄒衍大言天事,號談天衍。 虞昺《穹天論》曰:天形穹隆如笠,而冒地之表,浮元氣之上。譬覆奩以抑水而不沒者,氣充其中也。日繞辰極,沒西而還東,不入地中也。 《天文錄》曰:古人言天地之形者有三:一曰渾天,二曰蓋天,三曰宣夜。宣夜之說未嘗聞也。後有虞昺作《穹天論》,姚信作《昕天論》,虞喜作《安天論》。眾形殊象,參差其間。蓋天之說又有三體:一雲天如車蓋,游乎八極之中:一雲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亦云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桓譚《新論》曰:通人揚子云因眾儒之說,以天爲蓋,常左旋,日月星辰隨而東西。乃圖畫形體行度,參以四時歷數,昏明晝夜,欲爲世人立紀律,以垂法後嗣。餘難之曰:春秋,晝夜欲等,平旦,日出於卯正東方;暮,日入於酉正西方。今以天下人占視之,此乃人之卯酉,非天卯酉。天之卯酉,當北斗極。北斗極,天樞。樞,天軸也,猶蓋有保斗矣。蓋雖轉,而保斗不移。天亦轉周匝,斗極常在,知爲天之中也。仰視之,又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南,如蓋轉,則北道近,南道遠,彼晝夜數何從等乎?子云無以解也。後與子云奏事,坐白虎殿廊廡下,以寒,故背日曝背。有頃,日光去背,不復曝焉。因以示子云曰:天即蓋轉而日西行,其光彩當照此廊下而稍東耳,無乃是反應渾天家法焉!子云立壞其所作,則儒家以天爲左轉非也。 楊泉《物理論》曰:天者,旋也,均也,積陽純剛,其體迴旋,群生之所大仰。 又曰:儒家立渾天,以追天形,從車輪焉。周髀立蓋天,言天氣循邊而行,從磨石焉。斗極,天之中也。言天者,必擬之人,故自臍以下人之陰也,自極以北天之陰也。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氣也。水土之氣升而爲天。天者,君也。夫地有形而天無體,譬如火焉,煙在上,灰在下也。渾天說天,言天如車輪而轉,日月旦從上過,夜從下過,故得出卯入酉。或以斗極難之,故作蓋天,言天左轉,日月右行,皆緣邊爲道。就渾天之說,則斗極不正;若用蓋天,則日月出入不定。夫天,元氣也,皓然而已,無他物焉。 姚信《昕天論》曰:若使天裹地,如卵含雞,地何所倚立而自安固?若有四維柱石,則天之運轉將以相害。使無四維,因水勢以浮,則非立性也。若天經地行於水中,則日月星辰之行,將不得其性。是以有兩地之說,下地則上地之根也,天行乎兩地之間矣。今地形立於下,天象運乎上,譬如人頤移臨胸,而項不覆背,近取諸身,故知天體南低入地,北則高也。冬至極低,天運近南,故日去人遠,斗去人近。北氣至,故冰寒也。夏至極起,天運近北,故斗去人遠,日去人近。南天氣至,故蒸熱也。極之高時,日所行地中淺,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晝長。極之低時,日所行地中深,故夜長;天去地下,故晝短。然則天行寒依於渾,夏依於蓋也。 《楚辭·天問》曰:圓則九重,孰營度之?(言天圓九重,誰度知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言此天九重,誰功始之。)管維焉系,天極焉加?(管,轉綱也。言天夜轉徙,寧有維綱系其際,極安所加乎也。)八柱何當,東南何虧?(言天有八山爲柱皆何直,東南不足,誰能缺也。) 《古樂府詩》曰: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 |
9 | 2 | 天部二 | 渾儀 | 《說文》曰:渾者,制儀器也。 《書》曰: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范寧注曰:璇爲衡,璣者轉也,衡者平也,若今渾天矣。王者所以正天文之器。) 《尚書考靈耀》曰:觀玉儀之旋,昏明主時。(以玉爲渾儀,故曰玉儀也。) 《文耀鉤》曰:高辛受命,重黎說天文,唐堯即位,羲和立渾儀。 《孝經援神契》曰:後偷任威,折其玉鬥,失其金椎。(後,君也。偷,獨苟自專也。玉鬥,北斗以玉爲之,偷渾儀也。金椎以喻國之重寶也。) 《劉氏歷·正問》曰:說雲,顓頊造渾儀,黃帝爲蓋天,皆以天象蓋也。 《渾天儀》曰:天如雞子,地爲中黃,居其天內。天大地小,表裡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日月星辰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隱,天轉如車轂之運。 王蕃《渾天說》曰:渾天之作,由來尚矣。考之於天,信而有證。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週回如彈丸,故曰渾天,言其形體渾渾如也。週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東西南北,展轉周規,半覆地上,半在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以儀准之,其見常一百八十二度有奇,是以知其半覆地上、半在地下也。黃赤二道相與交錯,其間相去二十七度。以兩儀准之,俱三百六十五度。有赤道見者,常百八十二度半強。又南北考之,天見者亦一百八十二度半強。是知天之體圓如彈丸。北出地三十六度,是知南極入地亦三十六度,而兩極相去百八十二度半強也。 虞喜《安天論》曰:太史令陳季胄,以先賢製木爲儀,名曰渾天。 又曰:言天體者三家,渾、蓋之術具存,而宣夜之法絕滅,有意續之而未遑也。近見姚元道造《昕天論》,又睹族祖河間立《穹天論》,鄙意多嫌。喜以爲天高無窮,地深不測,地居卑靜之體,則天有常安之象。形相覆冒,無方圓之義。渾、蓋之家依《易》立說,雲天運無窮,或謂渾然包地,或謂渾然而蓋。愚謂若必天裹地,似卵中黃,則地是天中一物,聖人何別爲名而配天乎?古之遺語日月行於飛谷,謂在地中也。不聞列星復流於地,又飛谷一道,何以容此?且谷有水體,日爲火精,冰炭不共器,得無傷日之明乎?此蓋天所以爲臣難也。或難曰:《周禮》有方圓之丘祭天地,則知乾坤有方圓體也。答曰:郊祭大報天,而主日配。日月形圓,圓丘似之,非天體也。祭方者,別之於天,尊卑異位,何足怪哉!周髀之術多是蓋天,蓋天雖與渾異,而星辰有常數。今陳氏見髀上觀周,因言周渾。周髀、宣夜,或人姓名,猶星家有甘石也。蓋天之體轉四方,地卑不動,天周其上,故云周髀。宣,明也;夜,幽之數,其術兼之,故云宣夜。 賀道養《渾天記》曰:昔記天體者有三:渾儀莫知其始,《書》以齊七政,蓋渾體也。二曰宣夜,夏殷之法也。三曰周髀,當周髀之所造,非周家術也。近世復有四術:一曰方天,興於王充;二曰軒天,起於姚信;三曰穹天,由於虞喜。皆以抑斷浮說,不足觀也。惟渾天之事,證驗不疑。 《晉陽秋》曰:吳有葛道,字思真,改作渾天,使地居中,以機轉之,天轉而地止。(道,古道字。) 《義熙起居注》曰:十四年,相國表曰:間者平長安,獲張衡所作渾儀、土圭,歷代寶器,謹遣奉送,歸之天府。 《梁書》曰:陶弘景嘗造渾天象,高三尺許,地居中央,天轉而地不動,以機動之,悉與天相會。 又曰:虞僧誕,會稽餘姚人,以《左氏》教授,聽者亦數百人,該通義例,當世莫及。先是,儒者論天,互執渾、蓋二義,論蓋不合渾,論渾不合蓋。崔靈恩立義,以渾、蓋爲一焉。 《隋書》曰:耿詢見其故人高智寶以玄象直太史,詢從之,受天文算術。詢創意造渾天儀,不假人力,以水轉之,施於暗室中,外候天時,合如符契。 《唐書》曰:將軍李守忠奏三殿上所安置渾天儀,銅鼎上津流。(事具雨門。) 《董卓別傳》曰:卓冶鑄候望璇機儀。 《益部耆舊傳》曰:漢武帝時,洛下閎明曉天文,於地中轉渾天,定時節。 《風土記》曰:璇衡,即今渾儀。雲古者以玉爲之,轉運者爲機,持正者爲衡。一說以良玉爲管,中有光,蓋取明以助遠察。 張衡《渾天儀》曰:赤道橫帶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十九分度之五;黃道邪帶其腹,出赤道表裡各二十四度。故夏至去極六十七度而強,冬至去極百一十五度亦強也。然則黃道邪截赤道者,則秋分之去極也。今此春分去極九十度,秋分去極九十一度少者,就夏至晷景去極之法以爲率也。 王蕃《渾天說》曰:渾天遭周秦之亂,師徒斷絕而喪其文,惟渾儀常在候台,是以不廢,故其揚榷可得而言。至於纖微委曲,闕而不傳。蔡邕以爲精微深妙、百世不易之道。 楊子《法言》曰: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望人度之,中丞象之。請問蓋天,曰:蓋哉,蓋哉!未幾也。(李軌注曰:幾,近。) 桓子《新論》曰:楊子云好天文,問之於黃門作渾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隨尺寸法度,殊不曉達其意,後稍稍益愈,到今七十乃甫適知已,又老且死矣。今我兒子愛學作之,亦當復年如我乃曉知己。又且復死焉。其言可悲可笑也。 顏延之上《立渾天銅儀表》曰:臣昔奉使入關,值大軍旋師,渾儀在路,肆觀奇秘,絕代異寶。 |
10 | 2 | 天部二 | 刻漏 | 《說文》曰:漏,以銅盛水,刻節,晝夜百刻。 《周禮·夏官》: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謂軍穿井成,挈壺懸其上,令軍中士皆望見,知下有井也。壺所以盛飲,故以壺表井也。)凡軍事,懸壺以序聚柝:凡喪,懸壺以代哭。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鄭司農曰:懸壺以爲漏也。以序聚柝,以次更聚系柝備守也。玄謂擊柝,兩木相敲,行夜時也。喪禮未大斂代哭,以水守壺者爲沃漏也,以火守壺者,夜則視刻數也。分以日夜者,異晝夜漏也。) 《詩序》曰:《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挈壺氏掌刻漏。) 《漢書》曰:董賢爲郎,傳漏陛下,上見悅之。 又《哀帝紀》曰:詔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改爲太初元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韋昭曰:敷陳聖劉之德也。)刻漏以百二十爲度。(韋昭曰: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也。) 《續漢書·律歷誌》曰:建武十年,詔施行漏刻,以日長短爲數率,日南北二度四分而增減一刻一氣。永元十年,太史霍融上言官漏刻率,九日增減一等,不與天相應,不如夏曆。 《東觀漢記》曰:樊英每當直事,常晨駐車待漏。 《漢雜事》曰:鼓以動眾,鉦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則起;晝漏盡,鉦鳴則息。 《吳錄》曰:吳范,字文則,善占候,知風氣。關羽將降孫權,問范,范期日中,權立表下漏以待之。及中不至,權問其故,范曰:未正中也。頃之,有風動帷,范曰:羽至矣。斯須,外稱萬歲,傳言得羽。 《齊書》曰:武帝時,宮內深隱,不聞端門鼓漏聲。置鍾於景陽樓,上應五鼓及三鼓,宮人聞鐘聲,早起妝飾。 《後魏書》曰:自魏初大將行兵,長孫嵩拒宋,武奚斤征河南,獨給漏刻。 《隋書》曰:耿詢作馬上刻漏,世稱其妙。煬帝即位,進欹器,帝善之。 《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常飲酎,以八月九月中禾稼方盛熟,夜漏下水十刻,微行乃出。 桓子《新論》曰:漏刻燥濕寒溫輒異度,晝日參以晷景,暮夜參以星宿,則得其正。 陸機《漏賦》曰:激懸泉以遠射,跨飛途而遙集;伏陰蟲以承波,吞縆流其如挹。 王廙《洛都賦》曰:挈壺司刻,漏樽瀉流;仙叟秉尺,隨水沉浮。 孫綽《漏刻銘》曰:近取諸物,遠讚自然,累筒三階,積水成淵,器滿則盈,承虛赴下,靈虯吐注,陰蟲承瀉。 |
11 | 3 | 天部三 | 日上 | 《說文》云:日者,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字從口一,象形也。又君象也。 《易》曰:《離》爲日。 又曰:日中則昃。 又曰:日以烜之。 又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又曰:陰陽之義配日月。 又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又曰: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又曰: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 又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又曰: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又曰:《豐卦》曰: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以勿憂之德,故宜照天下。) 又曰:日月麗乎天。 又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 《書》曰: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又曰: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又曰:寅餞納日,平秩西成。 《詩》曰: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又曰:謂予不信,有如皎日。 又曰:嗈々鳴雁,旭日始旦。 又曰: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又曰:日居月諸,胡迭而微。 又曰:日出東方,照臨下土。 又曰: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禮》曰:二月中氣,祀朝日於東郊。 又曰: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 又曰:天無二日,土無二王。 又曰:季冬。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言運行周匝,於故處次捨也。紀猶會也。) 又曰:五月中氣,是月也日長至,十一月日短至。 《周禮·春官》曰:眡祲:掌十輝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凶。(襖祥,善惡之征。鄭司農云:輝謂日光氣也。)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鐫,四曰監,五曰闇,六曰瞢,七曰彌,八曰敘,九曰隮,十曰想。(祲,陰陽氣相侵也。象如赤鳥也。鐫謂日旁氣四面反鄉如輝狀。監,雲氣臨日也。暗,日月食也。瞢,瞢無光也。彌者,白虹彌天也。敘者,雲有次序,如山在日上也。隮者,外氣也。想者,耀光者也。) 又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 《傳》曰:酆舒問於賈季曰:趙衰、趙盾孰賢?對曰: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注曰: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又《哀公六年》:楚有云如眾赤烏,夾日以飛,三日。楚子使問周太史,曰:其當王身。若禜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移腹心之疾,置之股肱,何益?王弗禜而死。孔子曰:昭王其不失國也,宜哉! 《爾雅》曰:孤竹、北戶、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也。(郭璞注曰:日下在東,皆四方昏荒之國也。) 又曰:岠齊州以南,戴日爲丹穴。(岠,去也。齊,中也。)東至日所出爲太平,西至日所入爲太泰。(即蒙汜也。) 《易坤靈圖》曰:至德之萌,日月若連璧。 《易參同契》曰:日爲流珠,青龍之俱。(日爲陽,陽精爲流珠。青龍,東方少陽也。) 《尚書考靈曜》曰:黑帝亡,二日並照。 又曰:仲春、仲秋、日出於卯,入於酉;仲夏,日出於寅,入於戌;仲冬,日出於辰,入於申。 又曰:日光照四十萬六千里。 《春秋感精符》曰:群臣恣則日黃無光,群臣爭則日裂,人主排斥則日夜出。 《春秋元命包》曰:陽數起於一,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烏。 又曰: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言陽布散,立數合一,故立字四合其一。 又曰:日左行週天二十三萬里。 又曰:七政度,日月明。 《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德之母也。 《禮統》曰:日者,實也。形體光實,人君之象。 《禮斗威儀》曰:政太平則日五色,政頌平則日黃中而赤暈,政和平則日黃中而黑暈,政象平則日黃中而白暈,政昇平則日黃中而青暈。 《孝經援神契》曰:天地至貴,精不兩明。註:天精爲日,地精爲月。 又曰:日中則光溢。 又曰:日神五色,明照四方。 又曰:黃氣抱日輔臣忠,德至於天日抱戴。 《易傳》曰:聖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 又曰:日者,眾陽之精,內明玄黃,五色無主,以像人君。精精似青,翼翼似黑,玄玄似赤,縞縞似白,煌煌似黃,光照無主,不可以一色名也。 劉向《洪範傳》曰: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紀,群陽之精,眾貴之象也。故曰:日出而天下光明,日入而天下冥晦,此其效也。故日者天之象,君父夫兄之類,中國之應也。明王之踐位,群賢履職,天下和平,黎民康寧,則日麗其精,明揚其景耀,抱珥重光,以見吉祥,君獲慶賀。 劉昭《幼童傳》曰:晉明帝,諱紹,元帝子。初。元帝爲江東都督,鎮揚州。時中原喪亂,有人從長安來,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帝年數歲,問泣故,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不聞人從日邊來,只聞人從長安來,居然可知。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說以此答,明帝又以爲日近。帝動容問:何故異昨日之言?答曰:舉頭不見長安,只見日,以是知近。帝大悅。 《搜神記》曰:吳孫堅夫人懷孫策,夢日月入懷。 解道康《齊地記》曰:齊有不夜城。蓋古者有日,夜中照於東境。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爲名。 《七聖記》曰:郁華赤文與日同居,結鱗黃文與月同居。郁華日精,結鱗月精也。 《莊子》曰:陽燧見日則燃爲火。(金也。摩拭令熱,便置日中,以艾就之火生。) 又曰:孔子圍於陳、蔡,太公任吊之曰:子其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 又曰:日出東方,入於西極,有目有距者待是而成功。 又曰:至人神矣。乘雲氣,騎日月。 《淮南子》曰:日出於陽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登於扶桑之上,(扶桑,東方之野。)爰始將行,是謂朏(音斐)明。(朏明,將明也。)至於曲阿,(曲阿,山名。)是謂朝明。臨於曾泉,(曾,重也。早食時在東方多水之地,故曰曾泉。)是謂早食。次於桑野,是謂晏食。臻於衡陽,是謂禺中。對於昆吾,(昆吾丘,在南方。)是謂正中。靡於鳥次,(鳥次西南方之山上。)是謂小遷。至於悲谷,(悲谷,西南方之大壑。)是謂晡時。回於女紀,(女紀,西方陰地。)是謂大遷。經於隅泉,是謂高舂。頓於連石,是謂下舂。(連石西北山名,言將欲冥,下蒙悉舂,故曰下舂。)爰上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即六龍也。)薄於虞泉,是謂黃昏。淪於蒙谷,是謂定昏。日入崦(音淹)嵫,(音茲。示日落嘗山。)經細柳,(細柳,西方之野。)入虞泉之池,曙於蒙谷之浦。(蒙谷,蒙汜之水。)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言其光在桑榆樹上。) 又曰:日中有踆烏。(踆,七論切。踆者趾也,謂三足烏。) 又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地。高誘注曰:末,端也,若木端,有十日,狀如連珠,華光照其下地。 又曰:日者,陽之主,是以春夏則群獸除角。 又曰: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仰射十日,其九烏皆死,墮羽翼。 又曰:日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爲日。 《列子》曰:宋有田夫,曝日於野,美之。不識廣廈綿縞之屬。謂其妻曰:吾負日之暄,以獻吾君,將獲重賞。 又曰:穆王駕八駿之乘,西觀日所入處。 又曰: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 又曰:孔子晨游,見兩小兒爭辯而鬥。孔子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日中時去人遠。一兒曰:我以爲日初出時遠,而日中時近。曰:爾何以知?曰:日初出,大如車輪;及中,才如盤蓋。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兩兒笑曰:丘!孰謂汝多知乎? 《文子》曰:日出於地,萬物蕃息。 《尸子》曰:日五色,至陽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 又曰: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 又曰:聖人以日圓盈尺,光滿天下。聖人居室而所燭彌綸六合。 又曰:火在井中不能燭遠,目在足下不可以視近。君之於國也,猶天之有日,居不高則不明,視不尊則不遠。 又曰:聖人身猶日也。夫日圜尺,光盈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矣。 《任子》曰:日月爲天下眼目,人不知德;山川爲天下衣食,人不能謝。 《符子》曰:盛魄重輪,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 《呂氏春秋》曰:白水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蓋天地中也。 《賈誼書》曰:周文王問鬻子曰:敢問君子將入其職,則於其民何如?對曰:君子將入其職,則於其民也,旭旭然如日之始出也;既入其職,則於其民也,(音漢)。然如日之正中也;既去其職,則於其民也,暗闇然如日之已入也。故君子將入而旭旭者,義先聞也;既入而者,民保其福也;既去而暗暗者,民失其教也。文王曰:受命矣。 又曰:學聖王之道,譬之如日;靜居而獨思,譬其若火。夫捨學聖王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不可以大知。 《山海經》曰:東南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爲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泉。郭璞註:羲和能生日也,故日爲羲和之子,堯因是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時。 又曰:日浴溫源谷。(溫源即湯谷也。)湯谷上於扶桑。(扶桑在上。)一日方至,一日方出,(言交會相代也。)皆戴於烏。(日中有三足烏。) 又曰:明星山,日月所出。 又曰:猗天山,蘇門山,日月所出。 又曰:湯谷上有扶木,(即扶桑。)十日所浴。此浴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上枝。(昔堯使羿仰射九日盡墜死。《汲冢書》曰:本有十日迭次而出,運照無窮,堯時爲妖,十日並出,故爲射所死。) 又曰:夸父逐日,渴飲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 又曰:〈山介〉山,神蓐收居之。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圓,(日形圓,故其氣象亦然。)神經光之所司也。 《汲冢周書》曰:本有十日,迭次而出,運照無窮,堯時爲妖,十日並出。 《太玄經》曰:日動而東,天動而西,天日錯行,陰陽更巡。(錯,違也。巡,行也。) 又曰:日一南而萬物死,日一北而萬物生。升北而萬物虛,升南而萬物盈。升之南也,右行而左還;升之北也,左行而右還。或左或右,或死或生。 《纂要》云:日光曰景,(星月之光,通謂之景。)日影曰晷,日氣曰晛,(乃見切。《詩》見晛日消。晛,日氣。)日初出曰旭,日昕曰晞,大明日昕,《詩》曰:匪陽不晞。晞,乾也。言日昕乾濕物也。日溫曰煦,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日晚曰旰,日將落曰薄暮。日西落,光返照於東,謂之反景;景在下曰倒景。日有愛日、畏日。(愛,冬日也。畏,夏日也。《春秋左傳》曰: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白虎通》曰:日行遲,月行疾;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日月徑皆千里。 《雜占書》曰:日冠者如半暈也。法當在日上有冠,又有兩珥尤吉。 《廣雅》曰:日名耀靈,一名朱明,一名東君,一名大明,亦名陽烏,日御曰羲和。 《范子計然》曰:日者寸也,月者尺也。尺者,紀度而成數也;寸者,制萬物陰陽之短長也。 又曰:日者火精也。火者外景主晝,居晝而爲明,處照而有光。 又曰:日者行天,日一度,終而復始,如環無端。 《說苑》曰:師曠對晉平公曰:少而學者如日出之光,壯而學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 |
12 | 4 | 天部四 | 日下 | 《帝王世紀》曰:文王夢日月著身。 《望氣經》曰:日上有黃氣,君喜;下有黃氣,君永福。 又曰:漢文帝時,日中有王字。 徐整《長歷》曰:眾陽之精,上合爲日,逕千里,周圍三千里,下於天七千里。 《談藪》曰:魏文帝爲王時,夢日墜地,分爲三,已得一分,而內懷中。 《鄧析書》曰:君者,當如冬日之陽,夏日之陰,萬物歸之,莫之使也。 王充《論衡》曰:日不入地也,譬人把火,夜行平地,去人十里,火光藏矣,非滅也。 又曰:夫日月不圓,視之如圓者,去人遠也。夫日,火精也,在地火不圓,在天火何故獨圓?日月在天猶五星,五星猶列星,不圓,何以明之?春秋之時,星隕宋都,視之石也,不圓,是知日月五星亦不圓也。 又曰:儒書言:魯陽公與韓戰,戰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爲之反三捨。此言虛也。凡人能以精誠感動天者,專心一意,委務積神,通天,天爲變動,然尚未可謂然。魯陽公志在於戰,爲日暮一麾,安能令日反?使聖人麾日,日終不反。魯陽公何人,而使日返? 又曰:儒言:日中有三足烏。日者,火也,烏入火中燋爛,安得而立?然烏,日氣也。 又曰:日中近,出入遠。日中小者,光明故也。出入時大者,光闇故也。 又曰:桀無道,兩日並照,在東者將起,在西者將滅。費昌問馮夷曰:何者爲殷,何者爲夏?馮夷曰:西,夏也;東,殷也。於是費昌徙族歸殷,殷果克隆。 又曰:儒者論:日出扶桑,暮入細柳。扶桑,東方之地,細柳,西方之野。 又曰:日晝行千里,夜行千里,騏驥晝日亦千里,然則日行舒疾,與騏驥步相類。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爲太子,樂人作《歌詩》四章,一曰日重光,雲天子之德,光明如日,太子比德焉,故云重也。 《周髀》曰:日光外照,逕八十一萬里。 徐幹《中論》曰:文王遇姜公於渭陽,若披雲見白日。 《物理論》曰:日者,太陽之精也。夏則陽盛陰衰,故晝長夜短;冬則陰盛陽衰,故晝短夜長。氣引之也。行陽之道長,故出入卯酉之北;行陰之道短,故出入卯酉之南。春秋陰陽等,故日行中平,晝夜等也。 《地說書》曰:日照四十五萬里。 皇甫謐《年曆》曰:日者,眾陽之宗,陽精外發,故日以晝明,名曰曜靈。 《龍魚河圖》曰:陽積精爲日。 《汲冢書》曰:胤甲居於河西,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照無窮。 《金匱》曰:三苗之時,三月不見日。 《黃帝占書》曰:日中三足烏見者,其所居分野有白衣會。 《楚辭》曰:十日並出,流金鑠石。 《戰國策》曰:聶政刺韓相,荊軻刺秦王,並白虹貫日。 《史記》曰:漢景帝王夫人妊娠,夢日入懷,以生武帝。 又曰: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漢書》曰:李尋上疏曰:夫日者,眾陽之長,暉光所燭,萬里同晷,人君之表也。故日將旦,清風發暉,群陰退伏。 又曰:文帝時新垣平上言:日再中,臣以候知之。居頃之際,日卻復中。乃更以十七年爲元年。 又曰:鄒陽上書說梁孝王曰: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後漢書》曰:張重,字仲篤。明帝時舉孝廉。帝曰:何郡小吏?答曰:臣,日南吏。帝曰:日南郡人應向北看日。答曰:臣聞雁門不見壘雁爲門,金城郡不見積金爲郡,臣雖居日南,未嘗向北看日。 應劭《漢官儀》曰:太山東南,名曰日觀。日觀,雞鳴時見日。 《魏誌》曰:程立夢登太山,捧日。立以白太祖,太祖遂加日於立上,因改名昱。 《晉書》曰:荀爽曰:日下荀鳴鶴。 《晉陽秋》曰:建武元年,三日並出。 《三齊略》曰:秦始皇作石橋於海上,欲過海看日出處。有神人驅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橋猶赤色。 李尤《九曲歌》曰:年歲晚暮日已斜,安得壯士翻日車。 |
13 | 4 | 天部四 | 日蝕 | 《書》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凡日食,天子伐鼓於社,責上公也。嗇夫,主幣之官,馳取幣禮天神。眾人走,供救日食之百役也。) 《禮記·昏義》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爲之蝕。是故日蝕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 《傳》曰:魯昭公十七年,日有蝕之。祝史請用幣。叔孫昭子曰:日有蝕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禮也。 又莊二十五年曰:夏六月辛未朔,日有蝕之。鼓,用牲於社,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蝕之,於是乎用幣於社,伐鼓於朝。注曰:日蝕,歷之常也。然食於正陽月,則諸侯用幣於社,請救於上,公伐鼓於朝,退而自責,以明陰不宜侵陽,臣不宜掩君。 《公羊傳》曰:六月辛未朔,日有蝕之,以朱絲縈社。或曰協之,或曰爲暗,恐犯之,故縈之。社者土地之主,日者土地之精,上敷於天而犯日,故朱絲縈之,助陽抑陰。 《穀梁傳》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擊柝。凡有聲,皆陽事也,以厭陰氣也。 《論語》云:日月之蝕,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漢書》曰:黃琬祖父香爲魏郡守,時日蝕而京師不見。魏郡乃表日食之狀,帝問:日所食多少?香久而無對。琬年七歲,在傍謂香曰:何不言日食之餘,如月之初?遂用其言答詔。 《漢書》曰:日者,德也。故日蝕則修德。 又曰:劉寵、鄭弘、徐昉、趙喜、虞延並爲三事,以日蝕免官。 《淮南子》曰:麒麟斗則日月蝕。許慎注曰:麒麟,犬角之獸,故與日相符。 |
14 | 4 | 天部四 | 晷 | 《釋名》曰:晷,規也,如規畫也。 《說文》曰:晷,日影也。 《周禮·地官》曰: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東則景夕多風,日西則景朝多陰。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土圭,所以致四時日月之景也。測猶度也。不知廣深故曰測。鄭司農云:測土深謂南北東西之深也。日南謂立表處,太南近日。日北謂立表處,太北遠日。景夕謂日趺景乃中立表處,太東近日。景朝謂未中而景中立表處,太西遠日。玄謂晝漏半而置土圭表陰陽,審其南北焉。景短於土圭謂之日南,是地於日爲近南,景長於土圭謂之日北,是地於日爲近北。東於土圭謂之日東,是地於日爲近東。西於土圭謂之日西,是地於日爲近西。如是則寒暑陰陽風雨偏而不和,是未得其所求。凡日景於地千里而差一寸。) 《易通卦驗》曰:冬至晷長丈三尺,(鄭玄注曰:晷者,所立八尺表陰也。三尺,長之極也。)春分晷長七尺二寸四分,夏至晷長尺有四寸八分,秋分晷長二寸四分。 又曰:冬至之日,樹八尺之表,日中視其晷。晷如度者,則歲美,人民和順;晷不如度者,則其歲惡,人民爲偽言,政令不平。晷進則水,晷退則旱。 《晉太康記》曰:河南陽城縣,是爲土中,夏至之景,尺有五寸,所以爲候。 《南越誌》曰:日南,五月立表望之,日在表北,景居南。 《風土記》曰:鄭仲師以爲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一雲陽地城,一雲洛陽。 《淮南子》曰:建木在都廣,(南方山名。)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蓋天地之中。(日中時,日直無晷,故曰地中。) 《山海經》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是神也,主司反景。(日西入則景反東照,言司察之也。)鄭康成謂移一寸,於地千里,景尺五寸,於南戴日下,萬五千里。然則千里寸景,已課不效。交州大榷去洛九千餘里,蓋水陸曲,非論景度徑意也。推直考實,其五千乎?昔交州主簿學士孫悚云:已常立表效景,景在表南,豈古郡以日南爲名者,其斯義乎?此郡又有北景縣,北比二字既相似,音又相近,加以蠻土舌軟聲淺,事在可疑。 |
15 | 4 | 天部四 | 月 | 《釋名》曰:月,闕也,言滿則復缺也。 又曰:朔,月之名也;朔,蘇也,月死復甦生也。晦,盡之名也。晦灰也,火死爲灰,月光盡似之也。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張弓弦也。望,月滿之名也,日月遙相望也。 《說文》曰:朏,月未成明也;魄,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月生二日謂之魄,承小月,月生三日謂之朏。朏音斐。) 《易》曰:坎爲月。 《書》曰: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 又曰:哉生明。(哉,始也。始生明,月三日也。) 又曰:哉生魄。(魄生明,死十五日之後。) 《詩》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又曰:如月之恆。 《禮》曰: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 又曰:天秉陽,垂日星,(秉猶持也,言天持陽氣,施生照下土也。)地秉陰,竅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竅,孔也。言地持陰氣,出內於山川,以舒五行於四時也。此氣和乃後月生而上配日若臣,功成進爵位於一,盈也。闕,屈伸之義也。必三五者,播五行於四時,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合爲十五之成數也。) 又曰:月者三日而成魄,三月而成時,是以禮有三讓,建國必立三卿。三賓者,政教之本,禮之大參也。(言禮者,陰也。大數取法於月也。) 又曰:天子與後,猶日之與月,陽之與陰,相須而後成。 又曰:秋分之日,祀夕月於西郊。 又曰: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幽明者謂日照晝,月照夜。) 又曰:太陰之精,上爲月。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 《傳》曰:楚晉將戰,呂錡夢射中月,退入於泥。占之曰:姬姓日也,異姓月也,必楚王也。及戰,射恭王傷目,呂錡死之。 京房《易飛候》曰:正月有偃月,必有嘉主。 《尚書大傳》曰:晦而月見西方謂之朓,(朓,條也,條達行疾貌。)朓則侯王其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側匿,(側匿,猶行遲貌。)側匿則侯王其肅。(肅,急也。日,君象也。月,臣象也。政急則日行疾,月行徐。臣逡巡不進。朓則侯王其徐,徐緩也。君政緩,日行徐,月行疾,臣放恣也。) 《詩推度災》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蟾蜍體就穴鼻始萌。(宋均注曰:穴,決也。決鼻,兔也。) 《禮斗威儀》曰:政太平則月多耀,政頌平則赤明,政和平則黑明,政象平則白明,政昇平則青明。 又曰:君乘土而王,其政平,則月圓而多暈。 《春秋考異郵》曰:諸侯謀叛,則月生爪牙;後族專政,則日月並照。 《春秋感精符》曰:月者,陰之精,地之理。 又曰:人主兄日姊月。 《春秋演孔圖》曰:蟾蜍,月精也。 《春秋元命苞》曰:陰精爲月,日行十三度,常詘任而受,受明精在內,故金水內景。 又曰:月之爲言闕也,兩設以蟾蜍與兔者,陰陽相居,明陽之制陰、陰之倚陽。 《帝王世紀》曰:堯時有草夾階而生,每月朔,日生一莢,至月半則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後,日落一莢,月晦而盡,若月小餘一莢。王者以是占歷,惟盛德之君應和氣而生,以爲堯瑞,名曰蓂莢,一名歷莢,一名瑞草。 《會稽先賢傳》曰:闞澤年十三,夢見名字炳然在月中。 《搜神記》曰:孫堅妻懷權,夢月入懷。告堅曰:妾昔懷策,夢日入懷,今又夢月。堅曰:子孫興矣。 《文子》曰:百星之不明,如一月之光。 又曰:日月欲明,浮雲蓋之;叢蘭欲秀,秋風敗之。 《淮南子》曰:水氣之精爲月。 又曰:月者,太陰之精。 又曰:蛤蟹珠龜與月盛衰,月晦則魚腦減。 又曰:月,一名夜光,月御曰望舒,亦曰纖阿。 又曰:月,天之使也,積陰之寒氣,久者爲水,水氣之精者爲月。 又曰:晝隨灰而月暈闕。許慎注曰:有軍事相圍守則月暈,以蘆灰環,缺其一面,則月暈亦闕於上。 又曰: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高誘注曰: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以向月,則水生也。許慎注曰:諸,珠也;方,石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升。 又曰: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月爲明而不能兼也。 又曰: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 《抱朴子》曰:昔帝軒候鳳鳴調律,唐堯觀蓂莢以知月。 又曰:王生云:月不圓,望之圓者,月初生及既虧之後,視之宜加三寸鏡,稍稍轉大,不當初如破環漸漸滿也。 又曰:俗士多云:今月不及古月之朗。 又曰:月之精生水,是以月盛而潮濤大。 又曰:金華和丹,其光上與日月相連,丹金爲盤碗以承月,得神液如方諸。 又曰:《黃帝醫經》有蝦蟆圖,言月生始二日蝦蟆始生,人亦不可針灸其處。 《范子計然》曰:月,水精內影。 又曰:月行疾二十九日、三十日間,一與日合,取日之度以爲月節。 《呂氏春秋》曰:月,群陰之本,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廢。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於淵。 又曰:月,群陰之宗,月晦則魚腦減。 《符子》曰:盛魄重輪,六合俱照,非日月能乎? 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託身於月,是爲蟾蜍。 又曰:月者,陰精,積而成獸,象兔、蛤焉,其數偶。 《荊州占》曰:月珥且戴,不出百日,主有大喜。 《山海經》曰:大荒之中有日月山,日月所出入。 《風俗通》曰: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 《河圖令占篇》曰:地淪月散,必有立王。 《龍魚河圖》曰:帝婬佚則奎有角,月有足。 又曰:月有九行: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立春、春分,月從東,青道;立秋、秋分,從西,白道;立夏、夏至,從南,赤道;立冬、冬至,從北,黑道。天有四表,月有三道,聖人知之,可以延年益壽。 劉義慶《世說》曰:滿奮疾,畏風。在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風,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白虎通》曰:月所滿缺何?歸功於日也。三日成魄,八日成光,二八十六日轉如歸功晦朔,至旦受符,得復行也。月有小大何?天左旋,日月右行,日行遲,月行疾,月及日爲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須三十日過七度,日不可分,故乍大乍小,明有陰陽也。有閏月何?週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十二月,日不匝十二度,故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名陰不足,陽有餘。閏者,陽之餘也。 《軍國占候》曰:若月三珥者,大臣有喜;若月冠而復暈者,天下有喜。 《廣雅》曰:夜光謂之月。 《五經通義》曰: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系於陽也。 《孫氏瑞應書》曰:君不假臣下之權,則日月揚光。 又曰:景星者,大醒也。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爲明,王者不私人則見。 虞喜《安天論》曰: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以成形,桂樹後生焉。 劉向《七略》曰:京房《易說》云:月與星,至陰也,有形無光,日照之乃有光。喻如鏡照日即有影見。月初光見西方,望已光見東方,皆日所照也。 皇甫謐《年曆》曰:月者,群陰之宗,月以宵曜,名曰夜光。 《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女狄暮汲石紐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娠,十四月生夏禹。 《論衡》曰:月行一日一夜行二萬六千里,與鳧飛相類。 《地說書》曰:月照四十五萬里。 徐整《長歷》曰:月徑千里,周圍三千里,下於天七千里。 《楚辭·天問》曰: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言月中兔何所貪利而居月之腹。顧,望氣。) 《運斗樞》曰:後族擅權,月生足芒,主勢奪於後族。群妃之黨橫僣則月盈並出,小月承大月,群奸在宮,主若贅旒,大承小,近臣起,讒人橫,陪臣執命,三公望氣。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作太子,樂人歌四章,以讚太子之德。其一曰日重光,二曰月重輪,三曰星重曜,四曰海重潤。 《漢書》曰:月立夏、夏至,行南方赤道,曰南陸。立秋、秋分,行西方白道,曰西陸。立冬、冬至,行北方黑道,曰北陸。分則同道,至則相過。晦而見西方,謂之朓;朔而見東方,謂之肭,亦謂之側匿。(朓,音他了反。肭,音女六反。朓,健行疾貌也。肭,縮遲貌。側匿猶縮儒,亦遲貌。) 又曰:月穆穆以金波,蓋光彩貌。 又曰:元後母夢月入懷而生元後。 又曰:高帝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占曰:畢,昴間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昴爲匈奴,參爲趙,畢爲邊兵。是歲高祖自將至平城,爲冒頓所圍,七日迺解。 又曰李尋上書曰:月者,眾陰之長,妃後、大臣、諸侯之象也。 《晉書》曰:謝太傅庭中夜坐,月色無玷,嘆以爲佳。謝景重率爾曰:意謂不如微雲點綴。太傅曰:卿居心不淨,乃欲滓穢太清! 又曰:徐孺子年九歲,月下戲,人或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愈明。徐曰:不爾。譬如眼中無瞳子,何必不暗? 《後魏書》曰:天興五年十月,月暈左角,太史令晃宗奏:角蟲將死。牛果大疫,麋亦多死。 揚雄《長楊賦》曰:西壓月窟,(窟,月所出入也。)東震日域。 傅玄《擬天問》曰:月中何有玉兔搗藥? 傅咸詩曰:團團三五月,皎皎耀清輝。 陸機詩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 宋·謝靈運《怨曉月賦》曰:臥洞房兮當何悅,滅華燭兮弄曉月。昨三五兮既滿,今二八兮將缺。浮雲褰兮收氾濫,明舒照兮殊皎潔。墀除兮鏡監,廊櫳兮澄澈。 宋·謝莊《月賦》曰: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悄焉。疚懷弗怡,中夜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沉吟齊章,慇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仲宣跪而稱曰:臣聞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溟,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祗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歌曰:美人邁兮音塵闊,隔千里兮共明月。 宋·鮑照《玩月詩》曰:始見西南樓,纖纖如玉鉤。未映東北墀,娟娟似蛾眉。蛾眉蔽珠櫳。玉鉤隔璅窗。三五、二八時,千里與君同。夜移衡漢落,徘徊帷戶中。 梁·沈約《詠月詩》曰: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游上才。臨軒映珠綴,應門照綠苔。洞房殊未曉,清光信悠哉。 周·王褒《關山月詩》曰:關山夜月明,愁色照孤城。半形同漢陣,全影逐胡兵。天寒光轉白,風多暈欲生。寄言亭上吏,遊客解雞鳴。 |
16 | 4 | 天部四 | 月蝕(附) | 《易》曰:月盈則蝕。 《詩》曰: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禮》曰:婦順不修陰事,不得謫見於天,月爲之蝕。故月蝕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 《淮南子》曰:麒麟鬥,則日月食。 又曰:月望日,奪其光,月十五日與日相望,東西中絕則月蝕奪光也。 劉向《說苑》曰:秦胡亥立,日月薄蝕,熒惑襲月。 《荊州占》曰:月蝕,後自提鼓階前,把槌擊鼓者三,中良人、諸御者、宮人皆擊杵救之。月已蝕,後乃入齋,服縞素,三日不從樂,以應其祥。此先王之所以免天地之誅而解四境之患也。 《晉書》曰:永嘉元年,月蝕,赤如血。二月,王敬則反。 |
17 | 5 | 天部五 | 星上 | 《釋名》曰:星,散也,列位布散也。宿,宿也,星各止宿其所也。 《說文》曰:萬物之精,上爲列星。 《三五歷記》曰:星者,元氣之英,水之精也。 《易》曰:日中見鬥,幽不明也。 又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況日月星辰,形況山川草木。) 《書》曰: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又曰: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又曰: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星民象,故眾民惟若星。箕星好風,畢星好雨。亦民所好也。)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月經於箕則多風,月離於畢則多雨。政教失常,以從民欲亦所以亂也。) 《詩》曰:晥彼牽牛,不以服箱。註:晥,星明貌。河鼓,謂之牽牛也。 又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又曰: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日旦出謂明星爲啟明,日既入謂明星爲長庚。庚,續也。) 又曰:嘒彼小星,三五在東。(三,心也。五,噣也。嘒,微明兒。噣音晝,柳也。) 又曰: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又曰:三星在戶。 又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又曰:定之方中,作於楚宮。(定,營室星也。) 又曰: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 又曰:昏以爲期,明星煌煌。 《禮》曰:八月中氣。是月也,命有司享壽星於南郊。 又曰:十二月。是月也,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回於天。 又曰:幽禜,祭星也。 又曰:天秉陽,垂日星。 又曰:宿離不忒,無失經紀。註:二十八宿爲經,七曜爲紀。 《周禮》曰: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左傳》曰: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與雨偕也。 又曰:魯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問於卜偃曰:吾其濟乎?對曰:克之。童謠云:丙子之晨,龍尾伏辰。(杜預曰:龍尾是尾星也。) 又曰:十六年春,隕石於宋五,隕星也。 又曰:魯襄公二十八年春,無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歲在星紀,(星紀在丑。)而婬於玄枵,(玄枵在子虛危之次,星紀在鬥牛之次。)以有時災,陰不堪陽。蛇乘龍。(龍,歲星木也。木爲青龍,蛇爲玄武,龍失次也。)龍,宋、鄭之星也,宋、鄭必饑。玄枵,虛中也。枵,耗名也。土虛而民耗,不飢何爲? 又曰:昔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沉,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後帝,堯也。臧,善。)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丘,東地也。主祀辰星。辰,大火也。)商人是因,故辰爲商星。(商人湯先祖因閼伯,故國祀辰星。)遷實沉於大夏,主參。(大夏,今晉陽縣也。)唐人是因,故參爲晉星。 又曰:火中,寒暑乃退。(心以季夏昏中而暑退,季冬旦中而寒退。) 又曰:昭三十二年,吳伐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吳乎!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 《穀梁傳》曰:列星曰恆星,亦曰經星。(恆,經,皆常也。) 《爾雅》曰:星紀鬥,牽牛也;玄枵,虛也。 又曰:祭星曰布。(布,散食於地上。) 又曰:西陸,昴也。郭璞曰:昴,西方之宿,別名旄頭。 《論語》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易是類謀》曰:五星合狼張,晝視無日光,虹霓煌煌。太山失金雞,西嶽亡玉羊。太山失金雞者,箕星亡也。箕者,風也。風動雞鳴,今箕候亡,故雞亦亡也。西嶽亡玉羊者,羊星在未,未爲羊,雞失羊亡,臣縱恣,萬人愁,不祥。 京房《對災異》曰:人君不行仁恩,破胎傷孕,春殺無辜,則歲星失度。 《尚書考靈曜》曰:歲星木精,熒惑火精,鎮星土精,太白金精,辰星水精也。 又曰:歲星得度五穀滋,熒惑順行甘雨時,鎮星得度地無災。太白出入當,五穀成熟人民昌。 又曰: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後星庶子也。 《詩紀歷樞》曰:箕爲天口,主出氣。尾爲逃臣賢者叛,十二諸侯列於庭。(《元命苞》曰:五諸侯。此雲十二,則兼他星爲數也。) 《禮稽命圖》曰:作樂制禮得天心則景星見也。 《禮斗威儀》曰:鎮星黃時則祥風至。 《春秋說題辭》曰:星之爲言精也,榮也,陽之精也,陽精爲日,日分爲星,故其字日生爲星。 《春秋元命苞》曰:直弧北有一大星爲老人星,見則治平,主壽;亡則君危,主亡。常以秋分候之。 又曰:商紂之時,五星聚於房。房者,蒼神之精,周據而興。 又曰:玉衡北兩星爲玉繩。玉之爲言溝,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傷。宋均注曰:繩能直物,故名玉繩。溝,謂作器。 又曰:心三星五度,有天子明堂布政之宮。 又曰:尾九星,箕四星,爲後宮之場,列爲南宮。其庭太微。 又曰:蟾蜍陰精,流生織女,立地候。宋均注曰:地候,鎮星別名也。 又曰:三台星色齊,群臣和;不齊,大乖。 《春秋合誠圖》曰:天文地理各有所主,北斗有七星,天子有七政也。 又曰:軒轅,主雷雨之神。旁有一星玄戈,名曰貴人。旁側郎位,主宿衛、尚書。 《春秋運斗樞》曰: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機,第四權,第五玉衡,第六闓陽,第七搖光。(《廣雅》又云:樞爲雍州,璇爲冀州,機爲青、兗州,權爲徐、揚州,衡爲荊州,闓陽爲梁州,搖光爲豫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鬥,居陰布陽,故稱北。 又曰:五帝所行,同道異位,皆循斗樞機衡之分,遵七政之紀,九星之法。 又曰:天樞得則景星見,衡星得則麒麟生,萬人壽。 《春秋佐助期》曰:蕭何稟昴星而生。 《春秋後傳》曰:魏人唐睢對秦王曰:專諸之刺王僚,彗星籠月色。 《春秋文耀鉤》曰:老人星見則主安,不見則兵起。 《論語訁韱》曰:仲尼曰:吾聞堯率舜等游首山,觀河渚,有五老游河渚。一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期。二老曰:河圖將來告帝謀。三老曰:河圖將來告帝書。四老曰:河圖將來告帝圖。五老曰:河圖將來告帝符。龍銜玉苞,金泥玉檢封盛書,五老飛爲流星,上入昴。 《孝經援神契》曰:歲星守心,則年穀豐。 《廣雅》曰:太白謂之長庚,或謂之太囂。 又曰:熒惑謂之罰星,或謂之執法。 又曰:天宮謂之紫宮,參伐謂之大辰,太微謂之明堂。 《史記·天官書》曰:星者,金之散氣。 又曰: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王良,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又曰:星墮至地則石也。河濟之間,時有墜星。 又曰:畢爲罕車,爲邊兵,主弋獵。其大星傍小星爲附耳。附耳動,有讒臣在側。 又曰:四鎮星所出四隅,若月始出也。 又曰:咸池曰天五潢,帝車捨。 又曰:中,端門,門左右,掖門。門內六星,諸侯。其內五星,五帝坐。 又曰:漢武帝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夜祠到明,忽有流星至於祠壇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十九章之歌。 又曰: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曰三能。蘇林曰:能音台。 又曰:東宮蒼龍,房、心。心爲明堂,房爲天府。 又曰:國皇星,大而赤,狀類南極。徐廣注曰:南極,老人星也。 又曰: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其事亦小。早出爲盈,盈者爲客;晚出爲縮,縮者爲主。同捨爲合,相陵爲鬥。 《漢書》曰:皇甫嵩爲太尉,以流星免官。 又曰:武帝時中星盡搖。占曰:民勞也。後征伐四夷。 又曰: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孟康曰:杓,斗柄也。龍角,東方宿也。攜,連也。)殷衡南斗,魁枕參首。 又曰:營室爲清廟,亦曰離宮。 又曰:河鼓大星,上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女孫也。 又曰:高帝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占曰:畢、昴間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國也。後有平城之圍。 又曰:太微之十二星,東相西將。 又曰:戴主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祿,六曰司災。 又曰: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寇。 又曰: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 又曰:革命創製,三章是紀;應天順人,五星同軌。 又《郊祀誌》曰:漢祖詔御史,令天下立靈星祠,常歲時祠以牛。 又《天文誌》曰:金木水火土五星,天之五佐,爲經緯,伏見有時,歲星東方春,於人五常仁也,五事貌也。仁虧貌失,逆春令,傷木氣,罰見歲星。熒惑南方夏,禮也,視也。禮虧視失,逆夏令,傷火氣,罰見熒惑,太白西方秋,義也,言也。義虧言失,逆秋令,傷金氣,罰見太白。太白經天。(孟康注曰:謂出東入西,出西入東也。太白陽星,出東當伏西,過午爲經天,晉灼曰:星盡見午上爲經天。)天下兵革,更主,是謂亂紀,人民流亡。晝見與日爭明,強國弱,小國強,女主昌。辰星北方冬,智也,聽也。智虧聽失,逆冬令,傷水氣,罰見辰星。鎮星中央土,主季夏,信也,思心也。仁義禮智以信爲主,貌言視聽以心爲正,四星皆失,鎮星乃爲之動。 又曰:凡五星色:皆白,爲喪爲兵爲旱。青爲憂爲水,黑爲疾爲多死,黃吉。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災疾,五穀蕃昌。 又曰:天星皆有州國分野:角、亢、氐、房、心,豫州之分。尾、箕,幽州之分。牽牛、婺女,揚州之分。虛、危,青州之分。營室、東壁,并州之分。胃,徐州之分。畢、昴,冀州之分。觜、參,益州之分。東井、輿鬼,雍州之分。柳、七星、張,三河之分。翼、軫,荊州之分。析木之津,燕之分。大火,宋之分。壽星,鄭之分。鶉尾,楚之分。鶉火,周之分。鶉首,秦之分。實沉,魏之分。大梁,趙之分。降婁,魯之分。訾(即移反。)娵,(子於反。)衛之分。玄枵,齊之分。星紀,吳之分。太史掌之,以觀妖祥。 又曰:秦地於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韓地角、亢、氐之分野,趙地昴、畢之分野,燕地箕之分野,齊地虛、危之分野,魯地奎之分野,宋地房、心之分野,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楚地翼、軫之分野,吳地斗、牛之分野。 《漢武故事》曰:西王母使者至,東方朔死。上問使者,對曰:朔是木帝精,爲歲星,下遊人中以觀天下,非陛下臣也。 《漢書音義》曰:瑞星曰景星,亦曰德星。妖星曰孛星、彗星、長星,亦曰挽搶。絕跡而去曰飛星,光跡相連曰流星,亦曰奔星。 《後漢書》曰:嚴光,字子陵。與光武爲友。後光武登祚,忘之,光怨帝。是時,太史云:天上有客星恨帝,帝曰:豈非朕故人嚴子陵乎?遽命征之。夜與子陵共臥,光以腳加帝腹。太史奏:客星侵御座。子陵縮腳,客星尋退。竟不仕。 又曰:李固對詔:陛下有尚書,猶天之有北斗。北斗,天之喉舌;尚書,陛下之喉舌。斗斟酌元氣,運乎四時。尚書出納王命,所謂制氣之臣也。 又曰:和帝分遣使者二人,各至州郡觀采風謠。二人當到益州,投候館吏李郃捨,郃問曰:二君發京師時,知朝廷遣二使耶?問何以知之,郃指星云:前有二星向益州分野。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周敞師事京房,房爲石顯所譖,係獄,謂敞曰:吾死後四十日,客星必入天市,即吾無辜之驗也,房死後,果如房言。 《東觀漢記》曰:光武破聖公,與伯叔書曰:交鋒之日,辰星晝見,太白清明。 《蜀誌》曰:漢安二十五年,劉豹、向舉上言於先主曰:乃年太白、熒惑、鎮從歲。漢初興,五星聚歲。歲星主義,漢位在西,義之上方,故漢法常以歲星候人主。當有聖主起於此,以致中興。頃者熒惑復追歲,見在胃昴畢;昴畢爲天維,《經》曰:帝星處之,眾邪消亡。於是先主即位。 《續晉陽秋》曰:桓玄庶母馬氏,本袁真之妓也,與同列薛氏、郭氏夏夜同出月下,有銅甕水在其側,見一流星墮甕中,驚喜,共視,見星如二寸火珠於水底,冏然明淨,乃相謂曰:此吉祥也,誰當應之?於是,薛郭更以瓢接取,並不得,馬最後,取星正入瓢中,便飲之,既而若有感焉。俄而懷玄。玄雖篡位不終,而數年之中,榮貴極矣。 |
18 | 6 | 天部六 | 星中 | 《天文錄》曰:格擇星,狀如炎火,下大上銳,色黃白,起地而上。占曰:格擇星見,不種而獲。不有土功,必有大害。 又曰:歸邪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司馬遷《天官書》曰:歸邪見,必有歸國者。 又曰:六甲六星,主分陰陽而紀節候,故在帝旁,所以布政教而授民則也。 又曰:平星,《論語訁韱》曰:平星主法。《合誠圖》曰:主建廷評,主平天下之獄事。若今廷尉之象。 又曰:魚星,主理陰陽事,知雲雨之期也。故讚曰:漢中魚星知雲雨也。占曰:魚星明,大河海水皆出。又云:魚星明則大,陰陽氣和。魚星忽不明而在,則魚多;魚星亡,則少魚。 又曰:郎位一曰哀烏,郎府也。注曰:郎位,周官之元士,漢官之光祿、中散、諫議三署郎中,是其職也。或曰:郎位,今尚書也。 《天象列星圖》曰:北極五星:一名天極,一名北極,其第一星爲太子,第二星最明者爲帝,第三星爲庶子,餘二後宮屬也,並在紫微宮中央,故謂之中極。其占:明大則吉,若變動則有憂。今觀象之始,始於中極者,先尊以及卑,自中以周外也,其一人爲首,謂極,第二星爲首也。 又曰:四輔四星,在紫微宮中抱之,紐星也。此爲輔臣之位,讚於萬機。其占:以小而明則吉,若微暗則官不理。 又曰:鈞陳六星,在紫微宮中華蓋之下,天帝所居之宮,亦護軍將軍之象。占以明則吉。 又曰:華蓋七星,其杠九星,合十六星,如蓋狀,在紫微宮,臨鈞陳以蔭帝座。占若正則吉,若傾則凶也。 又曰:女史一星在紫微宮內,柱史北,此婦人之官,常記宮中之事;占以明則爲記史直詞,若不明則反是。 又曰:柱下史一星在紫微宮內,近尚書,此左右掌記君之過。其占以明則爲史直詞,若不明則詞不依過,無真實也。 又曰:尚書五星在紫微宮內東南之隅。此八座大臣之象。故讚曰:尚書納言,夙夜諮謀。占以小而明,則君臣和。 又曰:北斗七星,近紫微宮南,在太微北。是謂帝車,以主號令,運乎中央而臨制四方,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係於北斗。其魁四星爲璇璣,其杓三星爲玉衡。故《書》云: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又其魁第一星爲樞;亦曰正星,主陽德,天子之象;二曰璇,亦曰法星,主陰刑,女主之位;三曰璣,亦曰令星,主禍;四曰權,亦曰伐星,主天理,伐無道;五曰衡,亦曰殺星,主中央,助四旁,殺有罪;六曰開陽,亦曰應星。又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吳,五主隋,六主燕,七主齊。 又曰: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如匡形,故史遷曰:斗魁戴匡。其第六星,名曰司祿,此天之府計集所會也。 又曰:宦者四星,次帝座西南,主侍者,帝旁閹人也。占以不明爲吉,若明則內臣專權。 又曰:勢四星在太陽西兆,主刑餘人而用事者也。占以不明爲吉,若明則閹宦用權。 又曰:輔一星,附北斗杓第六星,大臣之象也。占:欲其小而明則吉,若大而明,則臣奪君政;若小而不明,則臣不任職;若明大與斗合者,則國兵暴起。 又曰:八穀八星,在紫微蕃之外,五車之北,其八星:一主稻,二主黍,三主大麥,四主大豆,五主小豆,六主小麥,七主粟,八主麻子。占其明則八穀成,若暗則不成;若一星不見,則一穀不登;若八星不見,則國人有餬口之憂。 又曰:房四星,去氐十五度,爲明堂、布政之宮。占:若移徙則國流逆,均明則天下大同。 又曰:傳說一星在尾後河中也,蓋後宮女巫也。主祝祠神靈,祈禱,以求子胤。占:若大而明,則後宮多禱祈。 又曰:杵三星,在箕南,主舂杵之用。占:若其縱則爲豐,若其橫則爲饑。 又曰:農丈人一星在南斗南,主農正官也。占:明則爲豐稔,若暗則爲饑歉。 又曰:南斗六星,去牽牛二十六度四分之一,爲天廟,丞相太宰之位,主薦賢良、授爵祿。又主兵機。魁南二星爲天梁,中央二星爲天相,北二星杓曰天廚庭,亦爲壽命之期,將有天子之事。占:其斗星盛明則王道和平,爵祿行;若不然,反是也。 又曰:河鼓三星在牽牛北,主軍鼓,蓋天子三將軍也。中央,大將軍也;其南左星,左將軍也;其北右星,右將軍也。所以備關梁而拒難也。昔傳牽牛、織女七月七日相見者,則主是也。故《爾雅》云:河鼓謂之牽牛。又古歌曰: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其黃姑者,即河鼓也,爲吳音訛而然。今之言者,謂是列捨牽牛而會織女,故爲此分析,令知斷其疑焉。 又曰:臼四星在人星東南,主舂臼,占:若覆則歲中,人飢荒,若仰則天下熟。 又曰:內杵三星在人星旁,主軍糧。占:若正直下對臼口則吉,若偏與臼不相當,則軍糧絕。 又曰:漸台四星屬織女左足,主晷刻律呂。占:若明則陰陽調而律呂和,不然則否也。 又曰:弧九星在狼東南,謂天弓也。主備賊盜,常屬矢向狼星。 又曰:天錢十星在北落西北,主錢帛所聚。占:若明則府藏盈,若不明則爲虛耗。 又曰:東璧二星,去宮室十六度,天子圖書之秘府也。占:若明則圖書集,道術行,小人退,君子入;若不然,則天子好武臣,賤文土,稽古忠正之臣隱,親黨邪曲之人用也。 又曰:羽林四十五星,二三而聚,在壘壁南,主天軍。占:若星聚明則國安寧;若星稀而動搖,則兵革出。 又曰:進賢一星在太微宮東華門東、平道之西,主訪賢薦士也。占:若明則賢人進,若不明則否也。 又曰:太微宮垣十星,在翼、軫北,主天子之宮庭,五帝之座,十二諸侯府也。其外藩南二星間,名曰端門;東第一星爲左執法,廷尉之象也。 又曰: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後宮之象。陰陽交感,震爲雷,激爲電,和爲雨,怒爲風,亂爲霧,凝爲霜,散爲露,聚爲雲氣,立爲虹蜺,離爲背矞,分爲抱珥。此十四變,皆軒轅主之。 又曰:天街二星在畢、昴間,主國界也。街南爲華夏之國,街北爲戎夷之國。 又曰:玉井四星在參西,主水泉。 《石氏星經》曰:捲舌六星在昴北,主讒佞言語之吏。若移動,多口舌,兵起。舌直,天下無口舌。星繁,天下兵亂;星少,兵廢。 又曰:天讒星在捲舌中,亦主誹謗。 又曰:天廩四星在昴南,主積聚黍稷、供享祀及御膳。星明,豐;暗,儉。 又曰:天苑十六星在昴、畢,如環狀,主天子苑囿。五星守苑牛馬死。 又曰:參旗九星,在參、畢間。一曰天弓星,不欲明;明則白衣會,邊兵動。 又曰:闕丘二星在南河,主天子門闕,諸侯之兩觀也。 又曰:文昌六星,如半月形,斗魁前,爲天府。主天下集計事,第一星名上將,第二名次將,第三名貴相,第四名司祿,第五名司命,第六名司法。星光潤則天下安。 又曰:大理四星在斗中,亦爲貴人牢,又爲執法之宮。 又曰:庫樓十五星,在左角南,器府東。一名天庫,兵車之府,星芒角兵起。 又曰:招搖一星在梗河北,主遠狄,芒角則兵起。 又曰:貫索九星,在七公前,爲賤人牢。口一星爲門,門欲開,開即有赦,星總見,獄事繁。 《豫章列士傳》曰:周騰,字叔達,爲御史。桓帝欲南郊,平明出,叔達仰首曰:王者象星,今宮中宿策馬星不出動,帝何出焉?四更,皇子卒,遂止。 《關令內傳》曰:北斗一星面百里,相去九千里,置二十四氣,四宿行四時,五方立五星,主五嶽也。 《黃石公記》曰:黃石,鎮星之精也。 王子年《拾遺記》曰:禹鑄九鼎,擇雌金爲陰鼎,雄金爲陽鼎,太白星見,九日不沒。 《莊子》曰:夫道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 《列子》曰:星,積氣之中有光耀者。 《抱朴子》曰:辰星,水精,生玄武。歲星,木精,生青龍。 又曰:人初受氣皆應列宿之精,值聖宿則聖,值賢宿則賢也。 《尸子》曰:自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自丘山以望,則見始多也。非明益也,勢使然也。私,井中也;公,丘上也。 《淮南子》曰:太微者,太一庭也;紫宮者,太一之居也;軒轅者,帝妃之捨也;咸池者,水魚之囿也。天河者,群神之闕也;天河,星名也,闕猶門也。 又曰:令雨師灑道,使風伯掃塵。高誘注曰:雨師,畢星也;風伯,箕星也。 又曰:歲星之所居,五穀豐昌;其對爲衡,歲乃殃。 又曰:四守者,所司賞罰。許慎注曰:四守:紫宮、軒轅、咸池、天河也。 《家語》曰:巫馬期爲單父令,戴星出入以理人。 劉向《說苑》曰:玄象著明,莫大於日月;察變之動,莫著於五星也。 又曰:秦胡亥立,日月薄食,山林淪亡,枉矢光夜,熒惑襲月。 《景帝通紀》曰:彗星者,天地之旗也。 《國精符》曰:地爲山川,山川之精,上爲星,各應其州城分野,爲國作精神符驗也。 《五姓占》曰:君薄德義,懦弱不勝任,則太白失度經,天作變易之象。 《樂汁圖》曰:天宮,紫微宮也。鉤陳,後宮也。大當,正妃也。(大當,鉤陳末犬星也。)閣道北斗,輔天理,貴人牢。(爲貴人作牢獄也。)文昌宮,(天五曹會府也。)玄戈招搖也。(皆備兵難之星。)梗河,天矛也。(梗河,一名天矛。)織女、連營、賤人牢。(連營貫索。)咸池,五車。(五車,咸池別名。)天關、參旗,伐也。觜觿,天廟也。奎,天豕也;婁,天矢也;胃,天倉也。狼弧、魚陵、天船、天苑、捲舌、天老人。(皆西方星名也。)柳主材木。(柳星,主材木也。) 鄭玄注曰:日月遺其珠囊。珠謂五星也;遺其囊者,盈縮失度也。 《黃石公陰謀秘訣法》曰:熒惑者,火之精,御史之象,主禁令刑罰。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官五獸之於五事也,左有蒼龍、大辰之貌,右有白虎、大梁之文、前有朱雀、鶉火之體,後有玄武、龜蛇之質,中有大角、軒轅、麒麟之信。 《風俗通》曰:月與星並無光,日照之乃光耳。如以鏡照日,則影見壁。月初見西方,月望後光見東北,一照也。 又曰:東方朔,太白星精,黃帝時爲風後,堯時爲務成子,周時爲老子,越爲范蠡,齊爲鴟夷,言其變化無常也。 祖台之《誌怪》曰:吳未亡前,常有紫赤氣見鬥牛之間,星官及諸善占者咸憂。吳方興,惟張茂先於天文尤精,獨知爲神劍之氣,非江南之祥。 |
19 | 7 | 天部七 | 星下 | 《河圖》曰:以德布精,上爲眾星。 《龍魚河圖》曰:太白之精,下爲風伯之神,主司非星辰之氣。下爲靈星之神,主得土。 《河圖·帝秘微篇》曰:帝婬泆,政不平,則奎有角。 《異苑》曰:陳仲弓從諸子侄造荀季和父家。於時,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內有賢人聚。 《雜兵書》曰:春,斗爲天關,軫爲地梁。夏,角爲天關,參爲地梁。 又曰:四帚星,四向守之,君有德,天下豐熟。 《古辯異》曰:仰觀天形如車蓋,眾星纍纍如連珠。 張衡《靈憲》曰:星者,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峙,各有攸屬。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爲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數蓋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庶類蠢蠢,咸得系命,不然,何以總而理諸? 徐整《長歷》曰:大星徑百里,中星五十,小星三十,北斗七星間相去九千里,皆在日月下。 《天文要集》曰:七公,天之相也;三公,廷尉之象也;上星上公也,次星中公也。星明則七輔強。 《天官·星占》曰:歲星,其國齊,其位東方,蒼帝之子,人主之象也。其色明而內實暗,天下安寧。夫歲星所居國,人主有福,不可加以兵。歲星一曰攝提,一曰重華,一曰應星,一曰經星,一曰修人。歲星動,人主怒。無光,仁道失。歲星順行,仁德加也。歲星,農官也。主五穀,春不勸農則歲星盈縮,所在之國不可以罰。小則民多病,大則喜。 又曰:熒惑主夏,位在南,赤帝之子,方伯之象也。爲天侯,主歲成敗,司察妖孽,所往有兵爲亂,爲賊、爲疾、爲喪、爲饑、爲兵,蓋天下不理也。東西南北無有常,出則有兵,入則散,周旋止息,乃爲死喪。 又曰:鎮星主德,女主之象也。所居國有德,不可以軍加也。 又曰:辰星,北之位,黑帝之子,宰相之祥也。一名安調,一名熊星,一名釣星,一名伺晨,主德,常行四仲,當出不出,天下旱,色黃,五穀熟;色白,中謀泄;色青,大臣憂。 又曰:太白,位在西方,白帝之子,天將之象也。一名天相,一名大正,一名大臣,一名大皓,一名明星。 又曰:紫微者,天之帝座也。一名天營,一名長垣。 又曰:北辰者,一名天關,一名北極。極者,紫宮太一座也。太微者,天闔也。南端門間十星,分爲左右掖,太微之宮,天子之庭,五帝之座也。北斗爲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北斗魁第一星少微,一名處士。星明大而黃澤,即賢士舉,忠臣用。招搖者,常陽也。一名矛盾,胡星也。 《荊州星占》曰:五星,天府,一名天法,主察奸謀。 又曰:軒轅,主雷雨之神,旁側郎位,主宿衛。 又曰:河鼓,一名三武,一名天鼓。 又曰:市,天子旗幟也,大明則糴賤。 又曰:五車,一名天庫,凡十四星。五車中有三柱三星,若不見,兵盡起。 又曰:心爲天王,其宿三星,一名天司空。 又曰:箕舌一星,動則大風至,不出三日。 又曰:箕宿四星,第二星一名風後。 又曰:太白出東北爲觀星,出東南爲明星,出西方爲太白。 楊泉《物理論》曰:星者,元氣之英,水之精也。 又曰:日月之精爲星辰,星辰生於地。 又曰:星,元氣之英,日精也。二十八宿度數有常,故謂恆星。 《鹽鐵論》曰:常星猶公卿也,眾星猶萬民也,列星正則眾星齊,常星亂則眾星墜矣。 崔豹《古今注》曰:漢明帝爲太子時,令樂人作歌詩曰星重輝,言太子比德,故云重也。 庾闡詩曰:玄景如映璧,繁星如散錦。 |
20 | 7 | 天部七 | 瑞星 | 《易坤靈圖》曰:至德之萌,五星若貫珠。 《尚書中候》曰:帝堯即政,景星出翼。 《尚書考靈曜》曰:天地開闢,元歷名月首,甲子冬首。日月五星,俱起牽牛。初,日月若懸璧,五星若編珠。 《史記》曰:黃帝時,景星見,形如半月,可以夜作。 又曰:南極老人星見,則天下安。 《漢書》曰:高祖初入關,五星聚於東井,秦分野。 司馬遷《天官書》曰:景星,其狀無常,常出有道之國。 朱宣《帝王世紀》曰:神農氏之末,少昊氏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感附寶,孕二十月,生黃帝於壽丘。 《魏誌》曰:桓帝時有黃星見楚宋之分,殷馗言:後五十歲當有真人起梁沛間,其鋒不可當。其後五十年,曹公破袁紹,天下莫敵矣。 《晉中興書》曰:元帝渡江,歲、鎮、辰、太白等四星聚於牛女間。 《禹時鈞命決》曰:星纍纍若貫珠,炳炳如連璧。 《帝命驗》曰: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矛。鄭玄注曰:赤矛,瑞星名。 《河圖》曰:大星如虹,下流華渚,女節意感,生白帝也。 孫氏《瑞應圖》曰:景星者,大星也。狀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爲明,王者不私人則見。 又曰:王者承天,則老人星臨其國。 《天文錄·星占》甘氏曰: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安寧,歌舞以行,不見疾疹,五穀大昌。 《文子》曰:精誠內形,氣動於天,則景星見。 《列星圖》》曰:流星貫昴,修紀感而生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