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篇第 | 篇名 | 經傳 | 著作 |
---|---|---|---|---|
1 | 24 | 徐無鬼 | 【句踐也以甲楯三千,棲於會稽。唯種也能知亡之所以存,】 宣云:「明于謀國。」 【唯種也不知身之所以愁。】 暗於全身。 【故曰:鴟目有所適,】 成云:「適夜不適晝。」 【鶴脛有所節,解之也悲。】 以長爲節,去之則悲。 【故曰:風之過河也有損焉,日之過河也有損焉。】 宣云:「吹曬能令水耗。」 【請只風與日相與守河,而河以爲未始其攖也,恃源而往者也。】 試請風、日常守河上,而河以爲未始擾而損之,何也?以河源長遠,有所恃而往也。釋文:「恃,本亦作持。」 【故水之守土也審,影之守人也審,物之守物也審。】 物各守其類,言皆止而不移。 【故目之於明也殆,耳之於聰也殆,心之於殉也殆。】 用有時而竭。 【凡能其於府也殆,】 凡藏府之有能者,亦皆危殆。 【殆之成也不給改。】 不能自反,及殆之已成,雖欲改而不給矣。 【禍之長也茲萃,】 禍患之長,多聚於人身。 【其反也緣功,】 其反于自然,皆緣功力。 【其果也待久。】 其果決自反,亦待積久。 【而人以爲己寶,】 而人以耳目心藏府爲身之寶,務竭其用,而不悟其日損。 【不亦悲乎!故有亡國戮民無已,】 所以亡國戮民相續於世。 【不知問是也。】 皆由於此,不一審問也。姚云:「是者,源也。」 【故足之於地也踐,雖踐,恃其所不蹍而後善博也;】 踐、蹍,皆履也。博,廣遠也。言足得地踐之,雖地任其踐,恃有不蹍者在,而後能善致其博遠也。 【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 人之於知,每苦其少,然知雖少,恃有不知者在,而後知天道之自然。不知,即真知也。 【知大一,知大陰,知大目,知大均,知大方,知大信,知大定,至矣。】 宣云:「知此方爲真知,他何足雲!」 【大一通之,】 成云:「大一,天也。能通生萬物,故曰通。」 【大陰解之,】 成云:「大陰,地也。」宣云:「解紛擾。」 【大目視之,】 務見其大。 【大均緣之,】 成云:「緣,順也。」郭云:「順其本性,令各自得,則大均也。」 【大方體之,】 郭云:「體之使各得其分,則萬方俱得,所以爲大方也。」 【大信稽之,】 成云:「稽,至也。循而任之,各至其實,斯大信也。」 【大定持之。】 郭云:「真不撓則自定,故持之以大定。」 | 王先謙 |
2 | 24 | 徐無鬼 | 【盡有天,】 成云:「上七大,未有不由自然者。」 【循有照,】 成云:「順其自然,智自明照。」 【冥有樞,】 窈冥不言中,自有樞機。 【始有彼。】 大始之中,而彼我之端已見。 【則其解之也似不解之者,】 郭云:「解之無功,故似不解。」 【其知之也似不知之也,】 成云:「能忘其知,故似不知也。」 【不知而後知之。】 不知而後爲真知。 【其問之也,不可以有崖,】 問道無方。 【而不可以無崖。】 爲道固有方。 【頡滑有實,】 向云:「頡滑,謂錯亂也。」案:物物各有實理。 【古今不代,】 郭云:「各自有故,不可相代。」 【而不可以虧,】 郭云:「宜各盡其分。」 【則可不謂有大揚搉乎!】 成云:「其道廣大,豈不謂顯揚妙理而搉實論之乎?」 【闔不亦問是已,奚惑然爲!】 宣云:「闔同曷。」案:言曷不推問此理,爲惑然爲乎!姚讀「盡有天循」句,「有照冥」句,「有樞始」句,「有彼則」句,釋云:「天循者,常無以知其妙也;照冥者,常有以知其徼也。天循爲體,故有樞始;照冥爲用,故有彼則。言因彼爲則,無常則也。此非必其人也,人盡有之,特知解者鮮耳。而又不可以知解求也,故問者難而又不可不問。此理真實不虛,盍不問而終身惑乎!」今並取之。 【以不惑解惑,復於不惑,是尚大不惑。】 今以我之不惑,解人之惑,以反於不惑,是尚爲大不惑也。 | 王先謙 |
3 | 25 | 則陽 | 【雜篇第二十五則陽】 【則陽游于楚,】 成云:「姓彭名陽,字則陽,魯人。」 【夷節言之于王,王未之見,夷節歸。】 成云:「夷姓,名節,楚臣。王,楚文王也。」 【彭陽見王果曰:「夫子何不譚我于王?」】 司馬云:「王果,楚賢人。」李云:「譚,說也。」 【王果曰:「我不若公閱休。」】 釋文:「公閱休,隱士也。」 【彭陽曰:「公閱休奚爲者邪?」曰:「冬則擉鱉于江,】 司馬云:「擉,刺也。」 【夏則休乎山樊。有過而問者,曰:『此予宅也。』】 釋文:「廣雅云『樊,邊也。』司馬云:『以隱居山陰自顯。』」郭云:「言此者,以抑彭陽之進趣。」 【夫夷節已不能,而況我乎!吾又不若夷節。】 爲人又不相似。 【夫夷節之爲人也,無德而有知,】 同智。 【不自許,以之神其交,】 不以氣誼自許與,惟以推薦神其交結之術。 【固顛冥乎富貴之地,】 固顛倒冥蒙于富貴之地。 【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 非能以德相助,相助以消德也。 【夫凍者假衣於春,】 凍者逢春,不啻假之以衣。 【暍者反冬乎冷風。】 釋文:「字林云:『暍,傷暑也。』」若得冷風,則不啻反爲冬時。 【夫楚王之爲人也,形尊而嚴,其於罪也,無赦如虎,】 暴戾如此。 【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撓焉!】 王云:「佞人以才辯奪之,正德以至道服之,否則不撓屈也。」 【故聖人,】 上文「正德」,此文「聖人」,皆謂公閱休。 【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其達也使王公忘其爵祿而化卑。】 郭云:「失其所以爲高。」 【其於物也,與之爲娛矣;其于人也,樂物之通而保己焉。】 成云:「混跡人間而無滯塞,雖復通物而不喪我。」 【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 郭云:「人各自得,斯飲和矣,豈待言哉!」 【與人並立而使人化。】 郭云:「望其風而靡。」 【父子之宜,彼其乎歸居,】 彼其,猶詩云「彼其之子」也。歸居,猶言安居。易云「父父子子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即其義也。 【而一閑其所施。】 既歸隱不出,則所施於物者爲之一閑也。釋文:「閑音閑。」 【其于人心者,若是其遠也。】 其清高遠于人心。 【故曰待公閱休。」】 郭云:「欲其釋楚王而從閱休,將以靜泰之風鎮其動心也。」 | 王先謙 |
4 | 25 | 則陽 | 【聖人達綢繆,周盡一體矣,】 聖人自愛其身,由中達外,周至無閑。 【而不知其然,性也。】 不知其然而然,出於性也。 【復命搖作而以天爲師,人則從而命之也。】 作,動也。或有搖動,皆復其本命,而以己之天爲師,人不過從而命之。 【憂乎知而所行恒無幾時,其有止也若之何?】 知貴能行,專以知爲憂而所行無幾時,甫行又止,吾將若之何哉?言行不可有止。 【生而美者,人與之鑒,】 人告以美,不啻予以鏡也。 【不告則不知其美於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可喜也終無已,人之好之亦無已,性也。】 以上借美爲喻。 【聖人之愛人也,人與之名,】 奉以至仁之名。 【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聞之,若不聞之,其愛人也終無已,人之安之亦無已,性也。】 循性而行,貴在無已。 | 王先謙 |
5 | 25 | 則陽 | 【舊國舊都,望之暢然;】 宣云:「以故鄉喻本性。」 【雖使丘陵草木之緡,】 郭云:「緡,合也。」姚云:「緡乃芒昧不分明之意。在宥篇『當我緡乎』同此解。」 【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況見見聞聞者也?】 俞云:「入,謂入於丘陵草木掩蔽之中也。入之者十九,則其出外而可望見者十之一耳,而猶覺暢然喜悅,況見所嘗見,聞所嘗聞者乎? 【以十仞之台縣眾閑者也!】 俞云:「猶以十仞之台,懸眾人耳目之閑,無不共見共聞,其暢然更可知。」 | 王先謙 |
6 | 25 | 則陽 |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 俞云:「路史循蜚紀有冉相氏。」郭云:「居空以隨物,而物自成。」案齊物論篇:「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與物無終無始,無幾無時日。】 成云:「無始,無過去。無終,無未來。無幾無時,無見在。」案:「日」字當屬上讀。 【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郭云:「與物化,故常無我;常無我,故常不化也。」案:語又見知北遊篇。 【闔嘗舍之!】 闔同曷。成云:「與化俱往,曷嘗暫舍也!」 【夫師天而不得師天,與物皆殉,其以爲事也若之何?】 夫欲師天之自然而卒不得,以致與物皆殉,其以應物爲事也究如何? 【夫聖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 宣云:「無心若此。」 【與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備而不洫,】 王云:「洫,敗壞也。」案:與物偕行而無所替廢,所行皆備而無所敗壞,所謂「無爲而無不爲」也。 【其合之也若之何?】 其無心而合道也又如何?兩言「若之何」,欲人之自審擇。 | 王先謙 |
7 | 25 | 則陽 | 【湯得其司禦門尹登恒爲之傅之,】 宣云:「司禦門尹,官名。」向云:「登恒,人名。」成云:「殷湯忘物,得良臣爲師傅,端拱而不爲也。」案:司禦門尹,當是兩官,疑「禦」下或有奪文,故郭云「委之百官而不與」也。不止一師,故下云「從師而不囿」。 【從師而不囿,得其隨成;】 宣云:「從師而不囿于師,得環中隨成之道。」 【爲之司其名之名,】 成云:「推功司禦,名不在己。」 【嬴法得其兩見。】 成云:「嬴然,無心也。見,顯也。」案:無師法而君臣兩顯,所謂「以其君顯」也。 【仲尼之盡慮,爲之傅之。】 郭云:「仲尼曰:『天下何思何慮!』慮已盡矣。」宣云:「當以仲尼爲師而化之。」 | 王先謙 |
8 | 25 | 則陽 | 【容成氏曰:「除日無歲,】 郭云:「今所以有歲而存日者,爲有死生故也。若無死無生,則歲日之計除。」案:淮南本經訓高注:「容成氏,黃帝時造曆日者。」 【無內無外。」】 成云:「內,我也;外,物也。爲計死生,故有內外。歲日既遣,物我何施!」姚云:「除日無歲,積少以爲多也。無內無外,積微以成著也。此古之格言。」 | 王先謙 |
9 | 25 | 則陽 | 【魏瑩與田侯牟約,】 司馬云:「瑩,惠王。牟,齊威王。」 【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犀首聞而恥之,曰:「君爲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讎!】 釋文:「犀首,魏官名。司馬云:『若今虎牙將軍,公孫衍爲此官。』」 【衍請受甲二十萬,爲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使其君內熱發於背,然後拔其國。忌也出走,】 田忌也。 【然後抶其背,折其脊。」】 釋文:「三蒼云:『抶,擊也。』」 【季子聞而恥之,曰:】 釋文:「季子,魏臣。」 【「築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則又壞之,】 俞云:「下十乃七之誤。七仞去十仞不遠,城基已厚。若既十仞,直謂之已成可耳。此與下文『兵不起七年,是王之基』,對文爲喻,十當作七無疑。」 【此胥靡之所苦也。】 成云:「胥靡,徒役人也。」 【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亂人,不可聽也。」】 宣云:「胥靡尚惜已築之城,犀首乃欲傾可王之基,此亂人也。」 【華子聞而醜之,曰:】 釋文:「華子,亦魏臣。」 【「善言伐齊者,亂人也;】 成云:「善,巧。」 【善言勿伐者,亦亂人也;謂伐之與不伐亂人也者,又亂人也。」】 成云:「此華子自道之詞。」宣云:「猶未免營心於事也。」 【王曰:「然則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宣云:「道與太虛同體,王業且不足言,況騁怒乎!」 【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 釋文:「晉人,梁國賢人,惠施薦之魏王。」 【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 釋文:「蝸音瓜。李云:『有兩角,俗謂之蝸牛。』三蒼云:『小牛螺也。俗名黃犢。』」 【曰:「然。」「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君曰:「噫!其虛言與?」曰:「臣請爲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 蘇輿云:「在,猶察也。」 【君曰:「無窮。」曰:「知游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 郭云:「人跡所及爲通達,謂今四海之內也。」成云:「語其大小,可謂如有如無。」 【君曰:「然。」曰:「通達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 成云:「昔在河東,國號爲魏,爲秦所逼,徙都于梁。」 【于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君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釋文:「惝,惘也。」如有所失。 【客出,惠子見。】 上言「客出」,此「客出」二字當衍。 【君曰:「客,大人也,聖人不足以當之。」】 成云:「晉人所談,其理宏博,堯、舜聖人之行,不足以當之。」 【惠子曰:「夫吹管也,猶有嗃也;】 釋文:「嗃,許交反,管聲也。」 【吹劍首者,吷而已矣。】 釋文:「吷音血,又呼悅反。司馬云:『劍首,謂劍環頭小孔也。吷然如風過。』」 【堯、舜,人之所譽也;道堯、舜于戴晉人之前,譬猶一吷也。」】 | 王先謙 |
10 | 25 | 則陽 | 【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 李云:「蟻丘,山名。賣漿家。」 【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 司馬云:「極,屋棟也。升之以觀。」 【子路曰:「是稯稯何爲者邪?」】 釋文:「稯,本亦作總。」成云:「眾聚也。」 【仲尼曰:「是聖人僕也。】 成云:「古者淑人君子均號聖人,故孔子名宜僚爲聖人。言眾多者是市南宜僚之僕隸也。」 【是自埋於民,】 郭云:「與民同。」 【自藏於畔。】 王云:「隱藏於壟畔。」 【其聲銷,其志無窮,】 志在大道。 【其口雖言,其心未嘗言,】 心恒凝寂。 【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 成云:「心跡俱異。」 【是陸沈者也,】 宣云:「無水而自沈也。」 【是其市南宜僚邪?」子路請往召之。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著於己也,】 成云:「著,明識也。」 【知丘之適楚也,以丘爲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爲佞人也。夫若然者,其於佞人也羞聞其言,而況親見其身乎!】 必不相見。 【而何以爲存?」】 宣云:「言必避去。」 【子路往視之,其室虛矣。】 | 王先謙 |
11 | 25 | 則陽 | 【長梧封人問子牢曰:】 釋文:「長梧,地名。封人,守封疆之人。司馬云:『子牢,即琴牢,孔子弟子。』」 【「君爲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 司馬云:「鹵莽,猶粗粗也,謂淺耕稀種也。滅裂,斷其草也。」盧云:「粗,千奴反;粗,才古反。二字古多連用。繁露俞序篇:『始於粗粗,終於精微。』論衡正說篇:『略正題目粗粗之說,以照篇中微妙之文。』其他以『粗粗』連用者亦多,猶粗粗也。有欲改爲『粗疏』者,故正之。」 【昔予爲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其實亦滅裂而報予。予來年變齊,】 來年,猶言次年。變齊者,更變而整齊之。 【深其耕而熟耰之,】 司馬云:「耰,鋤也。」 【其禾蘩以滋,予終年厭飧。」】 厭,足。 【莊子聞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謂:遁其天,離其性,滅其情,亡其神,以眾爲。】 無所不營。 【故鹵莽其性者,欲惡之孽,爲性萑葦蒹葭,】 案:言所欲、所惡叢生而傷正性,是吾性之萑葦蒹葭也。 【始萌以扶吾形,尋擢吾性,】 俞云:「尋與始,相對爲義。漢書郊祀志『寖尋于泰山矣』,晉灼注:『尋,遂往之意也。』言欲、惡之事,其始萌若足以扶助吾形,寖尋既久,則引誘吾心,拔擢吾性也。」 【並潰漏發,不擇所出,】 並潰,奔潰也。漏發,穿孔而出也。言情欲之害,奔潰偏發,不擇處所,精神既敗,形氣隨之也。 【漂疽疥癕,內熱溲膏是也。」】 釋文:「漂,本亦作瘭。瘭疽,謂病瘡膿出。溲膏,謂虛勞人屎上生肥白沫也。」 | 王先謙 |
12 | 25 | 則陽 | 【柏矩學於老聃,】 釋文:「柏矩,有道人。」 【曰:「請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猶是也。」又請之,老聃曰:「汝將何始?」曰:「始于齊。」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 成云:「推而強之,令其正臥。」司馬云:「幕,覆也。」俞云:「周官掌戮『殺王之親者辜之』,鄭注:『辜之言枯也,謂磔之。』漢景帝紀『改磔曰棄市』,顏注:『磔,謂張其屍也。』是古之辜磔人者,必張屍於市,故柏矩如此。」 【號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災,子獨先離之!」】 大災,謂被殺也。 【曰:「莫爲盜!莫爲殺人!】 宣云:「又言不是爲盜乎?不是爲殺人乎?」 【榮辱立,然後睹所病;】 郭云:「各自得則無榮辱,得失紛耘,故榮辱立,榮辱立則誇其所謂辱而跂其所謂榮矣。賓士乎誇、跂之間,非病如何!」 【貨財聚,然後睹所爭。】 郭云:「若以知足爲富,將何爭乎!」 【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爭,窮困人之身,使無休時,欲無至此,得乎!】 郭云:「上有所好,則下不能安其本分。」 【古之君人者,以得爲在民,以失爲在己;以正爲在民,以枉爲在己。】 成云:「引過責躬。」 【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 一形,人也。成云:「一物失所,虧其形性,自責,若殷湯自翦,千里來霖,是也。」 【今則不然。匿爲物而愚不識,】 隱匿爲事,而責不識此物者爲愚。 【大爲難而罪不敢,】 大爲艱難,而以不敢爲者爲罪。 【重爲任而罰不勝,】 宣云:「過重其任,而於不勝者加罰。」 【遠其塗而誅不至。】 宣云:「遠其程塗,而於不至者加誅。」 【民知力竭,則以僞繼之,】 郭云:「將以避誅罰也。」 【日出多僞,士民安得不僞!】 宣云:「蓋上行下效耳。」 【夫力不足則僞,知不足則欺,財不足則盜。盜竊之行,於誰責而可乎?」】 郭云:「當責上也。」 | 王先謙 |
13 | 25 | 則陽 |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宣云:「不囿於故也。」 【未嘗不始於是之而卒詘之以非也,】 成云:「一歲之中,是非常出,故始時之是,終詘爲非。」 【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 與寓言篇孔子同。 | 王先謙 |
14 | 25 | 則陽 | 【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後知,可不謂大疑乎!】 上兩其知,音智;下如字。郭云:「我所不知,物有知之者矣。故用物之知,則無所不知;獨任我知,知甚寡矣。今不恃物以知,而自尊知,則物不告我,非大疑如何!」宣云:「知之所不知,上所言『莫見』者是。」 【已乎已乎!且無所逃。】 宣云:「不知之理,古今誰能逃之!」 【此所謂然與,然乎?】 釋文:「然乎,言未然。」案:此與論語「其然,豈其然乎」意同。 | 王先謙 |
15 | 25 | 則陽 | 【仲尼問于大史大弢、伯常騫、狶韋曰:】 大弢三人,史官名。 【「夫衛靈公飲酒湛樂,不聽國家之政;田獵畢弋,不應諸侯之際。】 司馬云:「際,謂盟會之事。」 【其所以爲靈公者何邪?」】 郭云:「靈有二義。」 【大弢曰:「是因是也。」】 成云:「亂而不損曰靈,無道之諡,故曰是因是也。」 【伯常騫曰:「夫靈公有妻三人,同濫而浴。】 釋文:「濫,浴器。」 【史鰌奉禦而進所,】 至其所。 【搏幣而扶翼。】 成云:「公見史魚,深懷愧悚,假遣人搏捉幣帛,令扶將羽翼,慰而送之。」 【其慢若彼之甚也,見賢人若此其肅也,是其所以爲靈公也。」】 成云:「又諡法:『德之精明曰靈。』」 【狶韋曰:「夫靈公也死,卜葬於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數仞,得石槨焉,洗而視之,有銘焉,曰:『不馮其子,靈公奪而裏之。』】 釋文:「裏,居處也。」郭嵩燾云:「古之葬者,謂子孫無能馮依以保其墓,靈公得而奪之。」 【夫靈公之爲靈也久矣,之二人何足以識之?」】 蘇輿云:「狶韋歸之前定,言命、言神者之所祖也。」 | 王先謙 |
16 | 25 | 則陽 | 【少知問於大公調曰:「何謂丘裏之言?」】 李云:「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五家爲鄰,五鄰爲裏。」 【大公調曰:「丘裏者,合十姓百名而以爲風俗也。合異以爲同,】 宣云:「合十百爲丘裏。」 【散同以爲異。】 宣云:「散丘裏爲十百。」 【今指馬之百體而不得馬,而馬系於前者,立其百體而謂之馬也。】 宣云:「可見合異爲同,方能見道。天下理皆如此。」 【是故丘山積卑而爲高,江河合水而爲大,】 俞云:「水乃小之誤。高、卑,小、大,相對爲文。」 【大人合併而爲公。】 郭云:「無私於天下,則天下之風一也。」 【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 宣云:「心爲天下大本,故自外入者,有存主而無偏執。」 【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 宣云:「行爲天下達道,故由中出者,得正理而物不能距。」案:「正」作「匹」,說見天運篇注。 【四時殊氣,天不賜,故歲成;】 宣云:「賜則私也。」 【五官殊職,君不私,故國治;】 郭云:「殊職自有其才,故任之耳,非私而與之。」 【文武大人不賜,故德備;】 郭云:「文者自文,武者自武,非大人所賜也。若由賜而能,則有時而闕矣。豈唯文武,凡性皆然。」案:宣本「武」下有「殊材」二字。文似有闕,而郭本已無,釋文、成疏皆然,自系後人增竄。 【萬物殊理,道不私,故無名。】 宣云:「道渾同,不得而名。」 【無名故無爲,無爲而無不爲。】 郭云:「名止於實,故無爲;實各自爲,故無不爲。」 【時有終始,世有變化,禍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 王云:「淳淳,流行貌。」宣云:「禍福渾然,自爲倚伏,失意中藏有好處。」 【自殉殊面,】 成云:「殉,逐也。面,向也。彼此是非,紛然固執,故各逐己見而所向不同。」 【有所正者有所差。】 郭嵩燾云:「強之以異趣,名爲正之,而實已兩差。」 【比於大澤,百材皆度;】 百木隨川而下,皆于水次受量度,無棄材。比,譬也。 【觀於大山,木石同壇。】 木石同生於大山之基址。成云:「壇,基也。」 【此之謂丘裏之言。」少知曰:「然則謂之道,足乎?」大公調曰:「不然。今計物之數,不止于萬,而期曰『萬物』者,】 成云:「期,限也。」 【以數之多者號而讀之也。】 李云:「讀猶語也。」 【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爲之公。】 宣云:「道者,天地陰陽所公共,不可指之爲形,不可指之爲氣,是其大更爲無偶也。」 【因其大而號以讀之,則可也。】 宣云:「譬物之萬不可數,而約略號之,便於稱謂。道之大更無可指稱,亦借一道字約略號之耳,豈真有一事一物可名爲道哉!」 【已有之矣,乃將得比哉!】 宣云:「既有道之名,即不可與無名比。」 【則若以斯辯,譬猶狗馬,其不及遠矣。」】 宣云:「如子云『謂之道』,則是道猶狗之名狗,馬之名馬,同於一物,其不及道遠矣。」 【少知曰:「四方之內,六合之裏,萬物之所生惡起?」】 宣云:「疑不可名爲道,則萬物以何爲本?」 【太公調曰:「陰陽相照、相蓋、相治,】 俞云:「蓋,當讀爲害。釋言:『蓋,割裂也。』釋文:『蓋,舍人本作害。』是蓋、害古字通。陰陽或相害,或相治,猶下云『四時相生相殺』也。」 【四時相代、相生、相殺,欲惡去就於是橋起,】 宣云:「橋同矯,下同。」成云:「起貌也。」 【雌雄片合於是庸有。】 釋文:「片音判。」成云:「庸,常也。」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 緩急,謂壽夭。聚散,謂生死。 【此名實之可紀,精微之可志也。隨序之相理,橋運之相使,】 成云:「四序相隨,更相治理;五行運動,遞相驅使。」 【窮則反,終則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 極於可見之物而已。 【睹道之人,不隨其所廢,不原其所起,】 宣云:「知其無端,任其自然。隨,猶追尋也。」 【此議之所止。」】 宣云:「烏可妄言萬物起於何處哉!」 【少知曰:「季真之莫爲,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議,孰正於其情?孰偏於其理?」】 成云:「季真、接子,齊賢人,俱游稷下。莫,無也。使,爲也。季真以無爲爲道,接子謂道有爲使物之功,各執一家,未爲通論,故問以定臧否。」俞云:「禮祭義鄭注、孟子公孫醜趙注,並云:『或,有也。』此文或與莫對。莫,無也;或,有也。易益上九『莫益之,或擊之』,亦以莫、或相對。」郭慶藩云:「接子,漢書人表作捷子。接、捷古字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索隱:『接子,古著書者之名號。』」 【太公調曰:「雞鳴狗吠,是人之所知,雖有大知,】 同智。 【不能以言讀其所自化,】 宣云:「若究其一鳴一吠,天然之故,雖智者不能解說其自化之妙。」 【又不能以意其所將爲。】 宣云:「又不能意度其所將欲爲之機。」 【斯而析之,】 宣云:「斯,割也。詩:『斧以斯之。』」 【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精,細。倫,比也。宜云:「微物鳴吠,尚不能明其所以然,則小至莫破,大至莫載,烏可言讀意測邪!」 【或之使,莫之爲,未免於物而終以爲過。】 宣云:「二說猶未免物累,終是立言之過。」 【或使則實,】 成云:「滯有爲也。」 【莫爲則虛。】 成云:「溺無故也。」 【有名有實,是物之居;】 宣云:「說實,則是物之所居也。此或使之說之過。」 【無名無實,在物之虛。】 宣云:「說虛,則是全空。此莫爲之說之過。」 【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以爲可以言詮,可以意測,不知言則去道愈遠。 【未生不可忌,】 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 【已死不可阻。】 釋文:「本亦作徂。」案:其已死也,不可礙阻而令其不死。 【死生非遠也,理不可睹。】 死生止在目前,而其理莫能睹。 【或之使,莫之爲,疑之所假。】 二說爲後世獻疑者之所藉端。 【吾觀之本,其往無窮;吾求之末,其來無止。】 宣云:「欲究其始,則往者已無窮,不知所始;欲究其終,則來者方無止,不知其終。」 【無窮、無止,言之無也,與物同理;】 郭云:「物理無窮,故知言無窮,然後與物同理也。」 【或使、莫爲,言之本也,與物終始。】 曰或使,曰莫爲,言者以二說爲本也,然終始滯於物。 【道不可有,有不可無。】 成云:「至道不絕,非有非無,故執有執無,二俱不可。」 【道之爲名,所假而行。】 郭云:「物所由而行,故假名之曰道。」 【或使莫爲,在物一曲,夫胡爲於大方?】 二說僅居物之一偏,何足語於大方之家? 【言而足,則終日言而盡道;】 郭云:「求道於意言之表則足。」 【言而不足,則終日言而盡物。】 郭云:「不能忘言而存意則不足。」 【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 窮道與物之極,言與默莫能載。 【非言非默,議其有極①。」】 宣云:「離乎言、默,可以求道,此至論也。」 ①「議其有極」,集釋本作「議有所極」。 | 王先謙 |
17 | 26 | 外物 | 【雜篇第二十六外物】 【外物不可必,】 凡物之自外至者,其利害皆不可必。 【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 宣云:「善不可爲。」 【惡來死,桀、紂亡。】 宣云:「惡不可爲。」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 成云:「忠諫夫差,夫差殺之,取馬皮作袋,爲鴟鳥之形,盛其屍,浮之江水。」 【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爲碧。】 成云:「萇弘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爲碧玉。」釋文:「見呂氏春秋。」 【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 成云:「孝己,殷高宗之子,遭後母之難,憂苦而死。曾參至孝,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鄰乎死地,故悲泣也。」李云:「曾參至孝,爲父所憎,常見絕糧而後蘇。」 | 王先謙 |
18 | 26 | 外物 | 【木與木相摩則然,】 俞云:「淮南原道訓亦云:『兩木相摩而然。』但兩木相摩,未見其然。下句作『金與火』,疑此亦當作『木與火』。下文多言火,益知此文當爲『木與火』矣。蓋金木二物皆畏火,故舉以爲言,見火之爲害大也。」 【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 釋文:「音駭。」宣云:「駭,動也。」 【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 司馬云:「水中有火,謂電也。焚,謂霹靂時燒大樹也。」 【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 人亦有甚憂者,利害是也。害固害,利亦害也,故常兩陷而無所逃。 【螴蜳不得成,】 釋文:「螴蜳,郭音陳惇。」成云:「猶怵惕也。」案:言人視外物過重,雖怵惕恐懼,卒無所成。 【心若縣於天地之間,】 釋文:「縣音玄。」言馳情外物,極乎宇宙。 【慰睯沈屯,】 乍慰乍睯,乍沈乍屯。李云:「睯,悶也。」 【利害相摩,生火甚多,】 與物之生火同。郭云:「內熱故也。」 【眾人焚和。】 眾皆溺於利害,是自焚其心中太和之氣也。 【月固不勝火,】 人心之清明,譬猶月也,豈能勝此火乎? 【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釋文:「僓音頹。」宣云:「於是乎頹然隳壞,天理盡而生機熄矣。」 | 王先謙 |
19 | 26 | 外物 |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 釋文:「說苑作魏文侯。」 【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成云:「待我歲終得百姓租賦封邑之物,乃貸子。銅鐵之類,皆名爲金,非黃金也。」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爲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成云:「西江,蜀江也。」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 王先謙 |
20 | 26 | 外物 | 【任公子】 李云:「任,國名。」 【爲大鉤巨緇,】 司馬云:「大黑綸也。」 【五十犗以爲餌,】 釋文:「犗,犍牛也。」 【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 釋文:「錎,字林云:『猶陷字。』」 【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 郭慶藩云:「憚者,盛威之名。賈子解縣篇『陛下威憚大信』,(同伸。)與此同。」案:赫亦怒也,皆以魚言。 【任公子得若魚,】 若,是也。 【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以北,】 制同浙,浙江也。古「折」「制」字通。司馬云:「今在會稽錢塘。」蒼梧,山名,在嶺南。 【莫不厭若魚者。】 厭,飽食。 【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 釋文:「李云:『輇,量人也。』本或作軨。軨,小也。本又或作輕。」 【夫揭竿累,】 司馬云:「累,綸也。」 【趣灌瀆,守鯢鮒,】 李云:「皆小魚。」 【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幹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 成云:「幹,求也。縣,高也。令,謂令問。」宣云:「縣令,猶賞格也。」 【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 | 王先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