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篇第 | 篇名 | 經傳 | 著作 |
---|---|---|---|---|
1 | 13 | 天道 |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爲宗,以道德爲主,以無爲爲常。無爲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爲也,則爲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爲也。上無爲也,下亦無爲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 成云:「上下無爲,則臣僭君德。」 【下有爲也,上亦有爲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爲而用天下,下必有爲爲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此論有精理,非空談。 【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 知音智。落音絡。成云:「三皇、五帝淳古之君,知照籠落二儀,而垂拱無爲,委之臣下,故不自慮也。」 【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 成云:「宏辯如流,雕飾萬物,終不自言。」 【能雖窮海內,不自爲也。】 成云:「才能雖冠海內,夫何爲哉!故老子云:『是謂用人之力。』」 【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爲而天下功。】 王念孫云:「爾雅:『功,成也。』中庸:『無爲而成。』」 【故曰:莫神于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 王先謙 |
2 | 13 | 天道 | 【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 成云:「五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運,動也。」 【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 成云:「辟,法也。」 【禮法度數,形名比詳,】 釋文:「比,較。詳,審。」 【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毛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 成云:「隆殺者,言五等喪服,各有差降。此是教跡外儀。」 【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云:「古人,中古人也。先,本也。」 【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故聖人取象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 成云:「萌兆區分,各有形狀。」 【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 盛衰之等殺,乃變化之流行也。 【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党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成云:「理之必然。」 【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 成云:「既失其序,不堪治物。」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成云:「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宣云:「仁義是道德之緒。」 【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上下有分,庶職有守。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宣云:「物象名稱。」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因材授任。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原恕省察。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原省已明,是非乃定。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郭云:「至治之道,本在於天,而末極於斯。」 【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 各有所處之宜。 【貴賤履位,】 各安其位。 【仁賢不肖襲情,】 襲,因。情,實也。各因其實。 【必分其能,】 分,別也。 【必由其名。】 宣云:「循名責實。」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 宣云:「復于虛靜無爲。」 【此之謂太平,治之至也。故書曰:】 古書也。 【「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古之語大道者,五變而形名可舉,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自「明天」以下,至「形名」,五變其說;至「賞罰」,九變其說。 【驟而語形名,不知其本也;驟而語賞罰,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迕道而說者,】 釋文:「迕音悟,司馬云:『橫也。』」案:言語不循次序。 【人之所治也,】 但可爲受治之小人。 【安能治人!驟而語形名賞罰,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可用於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謂辯士,一曲之人也。】 成云:「此苟飾華辭之士,一節曲見偏執之人。」 【禮法度數,形名比詳,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上所重在養人。 | 王先謙 |
3 | 13 | 天道 | 【昔者舜問於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堯曰:「吾不敖無告,】 不以頑民之無可教告而慢之。 【不廢窮民,】 成云:「拯恤貧民,此心不替。」 【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婦人。】 苦,悲憫。嘉,喜愛。孺子,稚子。哀,憐也。 【此吾所以用心也。」舜曰:「美則美矣,而未大也。」堯曰:「然則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寧,】 郭云:「與天合德,則雖出而靜。」 【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郭云:「此皆不爲而自然。」成云:「經,常也。」 【堯曰:「膠膠擾擾乎!】 膠膠,固而不解。擾擾,紛而不寧。因舜言發悟,自覺多事。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成云:「言子德遠合上天,我心近符人事。」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爲哉?天地而已矣。】 | 王先謙 |
4 | 13 | 天道 |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 司馬云:「藏其所著書也。」姚云:「此亦漢人語。藏書者,謂聖人知有秦火而預藏之,所謂『藏之名山。』」 【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 司馬云:「征藏,藏名。一云:征,典也。」史,藏府之史。 【有老聃者,免而歸居。】 釋文:「見周之末不可復匡,所以辭去。」 【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 因之以藏書也。 【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 不許其藏。 【於是翻十二經以說。】 釋文:「說者云: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加六緯,合爲十二經也。一說云:易上下經並十翼爲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經也。」 【老聃中其說,】 釋文:「中,丁仲反。」成云:「許其有理也。」宣云:「語未盡也。」案:下云「太謾」,是未許,成說未晰。中其說者,當是觀其說甫及半,故下雲然。 【曰:「大謾,】 成云:「嫌其繁謾太多。」宣云:「謾,欺也,音滿,平聲。」案:繁則近謾,恐多無實之詞。 【願聞其要。」孔子曰:「要在仁義。」老聃曰:「請問: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 成、生,皆以道言。 【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爲矣?」】 舍是奚爲?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 宣云:「與物同樂。」 【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 情,實。 【老聃曰:「意!】 噫同。 【幾乎後言!】 近乎後世迂儒之言。 【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 蘇輿云:「未忘無私之成心,是亦私也,與下篇莊子答商太宰蕩語相發。」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司馬云:「牧,養也。」 【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 宣云:「放同仿。」 【循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釋文:「偈偈,用力貌。」成云:「亡子,逃人也。」案:揭,舉也。語又見天運篇。 【意!】 同噫。 【夫子亂人之性也!」】 郭云:「事至而愛,當義而止,斯忘仁義者也,常念之則亂真矣。」宣云:「夫子所謂『義之與比』,孟子所云『由仁義行』,即此意。」 | 王先謙 |
5 | 13 | 天道 |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司馬云:「百舍,百日止宿。」淮南修務訓高注:「趼,足生胝也。」 【今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 郭云:「言其不惜物也。」成云:「鼠壤,鼠穴土中。妹,猶昧也。」▲案:成綺就所見言之。蔬可留其有餘,而任其狼藉,滿地散棄,佯若不知,是不仁也。 【生熟不盡於前,】 成云:「生,謂粟帛;熟,謂飲食。至充足也。」 【而積斂無崖。」】 聚斂無限止。 【老子漠然不應。】 成云:「鄙之不足答也。」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卻矣,】 心正而卻退,非復從前鄙見。 【何故也?」老子曰:「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爲脫焉。】 言子擬我聖人,吾久自以爲脫免,其名皆我所不居。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子呼馬牛,我即自謂。 【苟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有其實而不受其名,是再受殃累也。 【吾服也恒服,】 郭云:「服者,容行之謂也。不以毀譽自殃,故能不變其容。」 【吾非以服有服。」】 郭云:「有爲爲之,則不能恒服。」 【士成綺雁行避影,】 宣云:「側身貌。」 【履行,】 蘇輿云:「古者入室脫履而行席上。履行,言失其常。莊子正緳系履而見魏王,則因履穿系之以緳而不得脫,故王訝其憊。」 【遂進而問:「修身若何?」老子曰:「而】 汝。 【容崖然,】 岸然自異。 【而目沖然,】 直視。 【而顙頯然,】 釋文:「頯,去軌反,本又作顯。」成云:「顙額高亢,顯露華飾。」 【而口闞然,】 郭云:「虓豁貌。」 【而狀義然,】 義讀爲峨,詳大宗師篇。 【似系馬而止也。】 宣云:「志在馳騖。」 【動而持,】 宣云:「欲動而強持。」 【發也機,】 宣云:「發如機迅。」 【察而審,】 察事審詳。 【知巧而睹於泰,】 智巧而見於驕泰之色。 【凡以爲不信。】 郭嵩燾云:「凡此皆與自然之性不相應,是之謂不信也。」 【邊竟有人焉,其名爲竊。」】 司馬云:「言遠方嘗有是人。」竊,賊也。 | 王先謙 |
6 | 13 | 天道 | 【夫子曰:】 成云:「莊子師老子,故稱夫子。」 【「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 宣云:「大包無窮,小入無間。」 【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 廣廣,猶曠曠,見漢書武五子傳。 【淵乎其不可測也。形德仁義,神之末也,】 成云:「精神之末跡。」 【非至人孰能定之!】 宣云:「世俗鮮不爲末學所惑。」 【夫至人有世,】 謂有天下。 【不亦大乎!而不足以爲之累。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 說文:「柄,或從秉。」言天下奮爭威柄,獨不並遂。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 任真而不遷於和。 【極物之真,能守其本,】 成云:「窮理盡性,動不傷寂。」 【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義,賓禮樂,】 俞云:「賓讀爲擯。謂擯斥禮樂也。古賓、擯字通。」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 王先謙 |
7 | 13 | 天道 |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爲其貴非其貴也。】 郭云:「其貴恒在意言之表。」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爲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宣云:「彼,謂道。情,實也。」 【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桓公讀書於堂上,論扁斫輪於堂下,】 司馬云:「斫輪人名扁。」 【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司馬云:「糟爛爲魄。」本又作粕。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 司馬云:「甘,緩也。苦①,急也。」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李云:「數,術也。」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成云:「喻,曉也。故知物各有性,不可仿效。」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 宣云:「猶者。」 【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①「苦」原作「疾」,據釋文改。 | 王先謙 |
8 | 14 | 天運 | 【外篇第十四天運】 【天其運乎?】 郭云:「不運而自行。」 【地其處乎?】 郭云:「不處而自止。」 【日月其爭於所乎?】 郭云:「不爭而自代謝。」 【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推而行是?】 三句分承「天」「地」「日月。」 【意者其有機緘而不得已邪?】 成云:「機,關。緘,閉也。謂有主司關閉,事不得已。」 【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雲者爲雨乎?雨者爲雲乎?孰隆施是?】 宣云:「隆,興也,謂雲。施,謂雨。」 【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 宣云:「雲雨乃陰陽交和之氣所成,故以爲造化之淫樂。」 【風起北方,一西一東,有上仿徨,】 司馬本作「旁皇」,云:「飆風也。」 【孰噓吸是?孰居無事而披拂是?敢問何故?巫咸袑曰:】 李云:「巫咸,殷相。袑,寄名也。」宣云:「袑蓋招之訛。讬言巫咸相招致荅耳。古來止有巫咸,無巫咸袑也。」 【「來!吾語女。天有六極五常,】 司馬云:「六極,四方上下。」成云:「五常,謂五行。」 【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土,】 楊慎云:「九洛,九疇洛書。」 【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郭嵩燾云:「言天之運,自然而已,帝王順其自然,以道應之。」 | 王先謙 |
9 | 14 | 天運 | 【商太宰蕩問仁於莊子。】 司馬云:「商,宋也。太宰,官。蕩,名。」 【莊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謂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爲不仁?」曰:「請問至仁。」莊子曰:「至仁無親。」太宰曰:「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莊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孝不過仁之一端。 【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如子所言,以親愛爲至仁,非過孝之言,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見冥山,】 司馬云:「冥山,北海山名。」 【是何也?則去之遠也。】 喻以親愛爲至仁之言。 【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爲也,】 有堯、舜之德,而不刻意效法堯、舜,此我忘天下。 【利澤施于萬世,天下莫知也,】 天下忘我。 【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仁孝不足言。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宣云:「爲修德之名所役。」 【不足多也。故曰:至貴,國爵並焉;至富,國財並焉;】 釋文:「並,棄除也。」宣云:「至貴在我,何有於爵!至富在我,何有於財!」案:此讀並爲屏。 【至願,名譽並焉。】 至願莫知性適,而名譽不足言。 【是以道不渝。」】 成云:「道德淳厚,不隨物變。」 | 王先謙 |
10 | 14 | 天運 | 【北門成問于黃帝曰:】 成云:「北門姓,成名,黃帝臣。」 【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 成云:「怠,謂懼心退息。」 【蕩蕩默默,乃不自得。」】 宣云:「神不能定,口不能言,失其常也。」 【帝曰:「汝殆其然哉!】 宣云:「言固宜如此。」 【吾奏之以人,征之以天,】 宣云:「律與上天氣侯相准。」 【行之以禮義,】 宣云:「禮節之,義宜之。」 【建之乙太清。】 宣云:「取聲氣之元爲主宰。」 【夫至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 姚云:「徐笠山以『夫』至此三十五字爲郭注誤入正文,蓋本之穎濱。宣本亦無此三十五字,云『俗本雜入』。」 【四時迭起,】 宣云:「五聲配四時而賡奏。」 【萬物循生;】 宣云:「眾器象萬物而環作。」 【一盛一衰,文武倫經;】 成云:「倫,理。經,常也。夏盛冬衰,春文秋武,生殺之理,天道之常。」 【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 宣云:「清濁相得,如二氣和合,當其交動,光輝盈溢也。」 【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僨一起;所常無窮,而一不可待。】 郭嵩燾云:「雷霆之起,莫知其所自起,莫知其所自竟。其所自起,首也,生之端也;其所自竟,尾也,死之歸也。死生者,萬物之大常,與天爲無窮,而忽一至焉,則亦物之所不能待也。以喻樂之變化,動于自然。」俞云:「一不可待者,皆不可待也。一有皆義,見大戴記盧注、荀子楊注。」郭云:「以變化爲常,則所常者無窮。」 【女故懼也。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 郭云:「所謂用天之道。」 【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穀,在坑滿坑;】 郭云:「至樂之道,無不周也。」 【塗郤守神,】 釋文:「郤,與隙義同。」成云:「塗,塞也。閒心知之孔隙,守凝一之精神。」 【以物爲量。】 即上「在穀」二句意。 【其聲揮綽,】 郭云:「所謂闡諧。」成云:「揮,動。綽,寬也。如雷霆之震動,其聲寬廣。」 【其名高明。】 成云:「高如上天,明如日月,聲既廣大,名亦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 成云:「各得其所,而不相撓。老經云『以道利天下,其鬼不神』也。」 【日月星辰行其紀。】 郭云:「不失其度。」 【吾止之於有窮,流之於無止。】 蘇輿云:「有窮者吾與之爲有窮,無止者吾與之爲無止,止、流一順其自然也。」 【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儻然立於四虛之道,】 成云:「儻然,無心貌。立于四方空大之道。」 【倚於槁梧而吟。】 見齊物論。 【目知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蘇輿云:「汝隨樂之委蛇而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 成云:「凡百蒼生,以自然爲其性命。奏此樂者,調造化之心靈,和自然之性命。」 【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 郭嵩燾云:「說文:『叢木曰林。』林樂者,相與群樂之。五音繁會,不辨聲之所出,故曰無形。」 【布揮而不曳,】 布散揮霍,若曳而愈長,而未嘗曳也。 【幽昏而無聲。】 言其聲淡。 【動於無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郭云:「隨物變化。」 【世疑之,稽于聖人。】 稽,考也。觀于聖人,則知至樂之妙,不必疑也。 【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 成云:「通有物之情,順自然之命,故謂之聖。」 【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此之謂天樂,】 郭云:「忘樂而樂足,非張而後備。」 【無言而心說。】 郭云:「心說在適,不在言也。」 【故有焱氏爲之頌曰:】 成云:「炎氏,神農也。」釋文:「焱,本亦作炎。」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裏六極。』】 頌樂如此。 【汝欲聽之而無接焉,而故惑也。】 而亦汝。 【樂也者,始於懼,懼故祟;】 樂未大和,聽之悚懼,如有禍祟。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 其聲遁滅,似不欲聽而怠。 【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 成云:「心無分別,有同闇惑,蕩蕩默默,類彼愚迷,雅符真道。」 【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蘇輿云:「以混沌爲道,故由怠而幾於愚,則道可得而接焉矣。此章注重在此。」 | 王先謙 |
11 | 14 | 天運 | 【孔子西游于衛。】 成云:「自魯適衛,故曰西遊。」 【顏淵問師金,】 李云:「師,魯太師,金其名。」 【曰:「以夫子之行爲奚如?」師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窮哉!」顏淵曰:「何也?」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 李云:「結芻爲狗,巫祝用之。」 【盛以篋衍,】 李云:「衍,笥也。」 【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李云:「蘇,草也。取草者得以炊也。」 【將復取而盛以篋衍,巾以文繡,游居寢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眯焉。】 釋文:「字林云:『眯,物入眼爲病也。』司馬云:『厭也。』」成云:「假令不致惡夢,必當數數遭魔。」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 俞云:「此取字讀爲聚,見易萃象傳釋文、漢書五行志顏注。」 【聚弟子游居寢臥其下。故伐樹于宋,削跡于衛,窮于商、周,是非其夢邪?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鄰,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陸,則沒世不行尋常。】 八尺曰尋,倍尋曰常。 【古今非水陸與?周、魯非舟車與?今蘄行周于魯,是猶推舟于陸也,勞而無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無方之傳,】 司馬云:「方,常也。」郭慶藩云:「呂覽必己篇高注:『傳,猶轉也。』言無方之轉動。」 【應物而不窮者也。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 成云:「矜,美也。禮樂威儀,不相沿襲。」郭云:「期合時宜,應治體而已。」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於口。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今取猿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 釋文:「李云:『慊,足也。本亦作嗛。』」 【觀古今之異,猶猿狙之異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裏,】 矉於其裏,字同顰。 【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 王先謙 |
12 | 14 | 天運 |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司馬云:「老子,陳國相人。相,今屬苦縣,與沛相近。」 【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度數,】 宣云:「制度、名數。」 【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佗也,中無主而不止,】 中心無主,則道過而不留。 【外無正而不行。】 俞云:「正乃匹之誤。禮緇衣『唯君子能好其正』,鄭注:『正當爲匹,字之誤也。』是其例矣。此二句與宣三年公羊傳『自內出者無匹不行,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文義相似。自外至者無主不止,故此言中無主而不止也。自內出者無匹不行,故此言外無匹而不行也。則陽篇『自外入者有主而不執,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正亦當爲匹,誤與此同。」 【由中出者,不受於外,】 宣云:「非時世之所宜,故不受。」 【聖人不出;】 宣云:「不以施於人。」 【由外入者,無主於中,】 宣云:「非吾心之精微,故無主。」 【聖人不隱。】 不以藏於心,必也中得吾心之精微,外合時世之變通,乃內外同歸,體用一致,聖人之所以合道也。 【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 司馬云:「蘧廬,猶傳舍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覯而多責。】 宣云:「數相見,必受譴。」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讬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食于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成云:「苟,且。簡,略也。貸,施與也。知止知足,食于苟簡之田;不損己物,立於不貸之圃。而言田圃者,明是聖人養生之地。」 【逍遙,無爲也;苟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 宣云:「不費。」 【古者謂是采真之遊。】 宣云:「不爲形跡所役。」姚本以上爲一節。 【以富爲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爲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操之則栗,】 成云:「恐失所以戰慄。」 【舍之則悲,】 宣云:「貪戀。」 【而一無所鑒,】 宣云:「於理一無所見。」 【以窺其所不休者,】 宣云:「但明於逐物不止。」 【是天之戮民也。】 成云:「雖楚戮未加,而情性已困。」姚本以上爲一節。 【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 宣云:「正人之具。」 【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爲能用之。】 宣云:「惟與變化相循,無所湮滯者,乃合時宜也。」 【故曰:正者,正也。】 宣云:「因其所當正而正之。」 【其心以爲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成云:「其心之不能如是者,天機之門壅而弗開。天門,心也。」 | 王先謙 |
13 | 14 | 天運 |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 司馬云:「噆,齧也。」郭云:「外物加之雖小,而傷性已大也。」案:昔,夜也。夕、昔古通。 【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 憯同慘。宣云:「使人亂心,更甚於眯目噆膚也。」 【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 郭云:「質全而仁義著。」 【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 放同仿。宣云:「同歸于自然。」 【又奚傑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成云:「傑然,用力貌。」案:天道篇引老子之言,亦云「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與此意同,謂驚駭天下也。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宣云:「喻本質自然如此。」 【黑白之樸,不足以爲辯;】 宣云:「出於本質者,不足分別妍媸。」 【名譽之觀,不足以爲廣。】 名譽之觀美,亦不能于本性有所增廣。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宣云:「喻小惠相及,不如相忘於渾沌,各得之爲樂,又烏取乎仁義之區區哉!」案:「泉涸」四語,又見大宗師篇。 | 王先謙 |
14 | 14 | 天運 |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 宣云:「不自得也。」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亦將何歸哉?」】 宣云:「何以歸正之?」 【孔子曰:「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雲氣而養乎陰陽。予口張而不能嗋,予又何規老聃哉!」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 二語又見在宥篇。 【發動如天地者乎?賜亦可得而觀乎?」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宣云:「稱孔子爲先容。」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 踞於堂上,其應聲微。 【「予年運而往矣,】 運,行。往,邁也。言行年已邁。 【子將何以戒我乎?」子貢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聲名一也。而先生獨以爲非聖人,如何哉?」】 成云:「謂排三王爲非聖。」釋文:「三王,本或作三皇。依注,作王是也,餘皆作三皇。」 【老聃曰:「小子少進!子何以謂不同?」對曰:「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進!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成云:「三皇行道,人心淳一,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親死不哭而世俗不非。必欲非之,則強哭者眾。」 【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爲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 宣云:「欲隆其親,餘皆降殺,則知覺稍開矣。」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 成云:「古者懷孕之婦,十四月而誕育生子,生子兩歲始能言。今與古乖異。」 【不至乎孩而始誰,】 成云:「未解孩笑,已別是非。」郭云:「誰者,別人之意。」 【則人始有夭矣。】 宣云:「元氣早凋。」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順,】 宣云:「人有心機,且以殺伐爲應天順人。」 【殺盜非殺,】 宣云:「謂爲當然。」 【人自爲種而天下耳,】 自爲党類而成天下。 【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 成云:「驚駭天下,致使儒崇堯、舜以飾非,墨遵禹道而自是。」 【其作始有倫,而今乎婦女,】 其作始尚有倫理,而今所行,丈夫而有婦女之道。 【何言哉!餘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 此「三皇」當作「三王」,否則不可通。 【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於𧓽蠆之尾,】 王引之云:「𧓽、蠆,皆蠍之異名。廣雅:『蠆、蝲,蠍也。』(今本脫「蝲」字。眾經音義五引作『蠆蝲,蠍也』,集韻引『蝲,蠆也』。)蝲音廬達反。蠆、蝲,皆毒螫傷人之名。蠆之言䖧(音哲),蝲之言瘌。廣雅釋詁云『毒、䖧、瘌,痛也』,是其義矣。蝲與𧓽,古同聲。𧓽、蝲實一字。史記秦本紀『厲共公』,始皇紀作『剌龔公』。剌之通作厲,猶蝲之通作𧓽矣。」 【鮮規之獸,】 鮮規,未詳,蓋噬人之獸。 【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爲聖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 王先謙 |
15 | 14 | 天運 |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爲久矣,孰知其故矣,】 孰同熟。 【以奸者七十二君,】 釋文:「三蒼云:『奸,犯也。』」 【論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跡,一君無所鉤用。】 釋文:「鉤,取也。」 【甚矣夫!人之難說也,道之難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夫白鶂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 司馬云:「風化,相待風氣而化生也。」又曰:「相視而成陰陽。」宣云:「不運,定睛注視。」案:風,讀如「馬牛其風」之風,謂雌雄相誘也。化者,感而成孕。 【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風化。】 宣云:「傳聲而孕。」 【類自爲雌雄,故風化。】 釋文:「山海經:『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發,其名曰師類,帶山有鳥,其狀如鳳,五采文,其名曰奇類,皆自牝牡。』」 【性不可易,命不可變,】 宣云:「其真常者。」 【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宣云:「其變化者。」 【苟得其道,無自而不可;】 郭云:「雖化者無方而皆可。」 【失焉者,無自而可。」】 郭云:「所在皆不可。」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 李云:「孺,孚乳而生。」 【魚傅沫,】 司馬云:「傅口中沫,相與而生子。」 【細要者化,】 列子釋文引司馬云:「稚蜂細要者,取桑蟲祝之,使似己子。」 【有弟而兄啼。】 恐失父母之愛也。推極物性之不同。 【久矣夫,丘不與化爲人!】 不能與造化爲一人。 【不與化爲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 王先謙 |
16 | 15 | 刻意 | 【外篇第十五刻意】 【刻意尚行,】 其意峻刻,其行高尚。 【離世異俗,高論怨誹,】 李云:「非世無道,怨己不遇。」 【爲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 宣云:「非,猶輕。」 【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司馬云:「枯槁,若鮑焦、介推;赴淵,若申徒狄。」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爲修而已矣,】 自修其身。 【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 成云:「此平時治世之士,施教誨物之人,若宣尼之居洙、泗,子夏之在西河。」 【游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爲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並兼者之所好也。】 並兼敵國。 【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爲而已矣,】 宣云:「無爲,猶言閒散。」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 成云:「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懸,類鳥飛空而伸腳。」 【爲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 李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 【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 郭云:「忘,故能有。」 【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宣云:「不立一極而美無不全。」 【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 同淡。 【寂寞,虛無無爲,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釋文:「質,正也。」宣云:「本也。」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釋文:「休,息也。」俞云:「此本作『故曰聖人休焉,休則平易矣』,『休焉』二字,傳寫誤倒。天道篇『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與此文法相似,可據以訂正。」案:郭注、成疏、陸釋,皆止一「休」字,俞說是也。此後來刊本之誤。 【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 郭云:「任自然而運動。」 【其死也物化;】 郭云:「蛻然無所系。」 【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 郭云:「動靜無心,而付之陰陽也。」案:四語又見天道篇。 【不爲福先,不爲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 管子心術篇:「去智與故。」此用其語。淮南主術篇高注:「故,巧也。」 【循天之理,】 成云:「循,順也。」 【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 四語亦見天道篇。「災」,彼文作「怨。」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 宣云:「無心於取必。」 【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 此語亦見天道篇。 【虛無恬惔,乃合天德。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德之失。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 郭云:「至德常適,故情無所概。」 【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郭云:「靜而一者,不可變也。」 【無所於忤,虛之至也;】 郭云:「其心豁然確盡,乃無纖介之違。」 【不與物交,惔之至也;】 郭云:「物自來耳,至惔者無交物之情。」案:惔同淡。 【無所於逆,粹之至也。】 郭云:「若雜乎濁欲,則有所不順。」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 宣云:「又將腐濁。」 【天德之象也。】 宣云:「靜而日運。」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爲,動而以天行,】 郭云:「若夫逐欲而動,人行也。」 【此養神之道也。夫有幹、越之劍者,】 司馬云:「幹,吳也。吳、越出善劍。」 【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爲象,】 宣云:「不可得而跡象之。」 【其名爲同帝。宣云:「與天帝同用。」純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爲一,一之精通,合于天倫。】 合于自然之理。 【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成云:「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所在皆真道也。」 | 王先謙 |
17 | 16 | 繕性 | 【外篇第十六繕性】 【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 崔云:「繕,治也。」郭云:「已治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學復性命之本。」案:宣本刪一「俗」字。據郭注,明有兩「俗」字也,然疑衍一字。蘇輿云:「案當衍一俗字,學與思對文。言性與欲皆已爲俗所汙,雖學、思交致,只益其蒙。宣以『俗學』『俗思』句斷,似失之。」 【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 釋文:「知音智。」宣云:「定能生慧。」 【知生而無以知爲也,謂之以知養恬。】 智生而不任智,是以智養其恬靜。 【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知、恬交養,而道德自其性出矣。 【夫德,和也;道,理也。】 宣云:「道德止是和順。理,猶順也。」 【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 道德生仁義。 【義明而物親,忠也;】 宣云:「是爲實有道德。」 【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 成云:「雖復涉於物境,而恒歸於真情,所造和適,故謂之樂。」 【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 實行于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文,即是禮也。 【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 釋文:「遍音遍。」郭云:「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俞云:「據郭注,是爲『一偏』之偏,故郭雲然。釋文音誤。」案:本當作「偏」,唐時誤「遍」,故陸隨文作音,義不可通。宣本已改「偏」。 【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彼自正而蒙被我之德,是德與德相感,不以己之德強人而冒覆之也。若強天下而冒覆之,是以我正彼,則物之失其性者必多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 混混芒芒,初分之時也。 【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成云:「恬澹寂漠,無爲之道也。」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爲而常自然。】 無所矯飾。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爲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成云:「燧人變生爲熟,伏羲畫八卦以制文字,作結繩而爲罔罟,智詐萌矣,嗜欲漸焉,順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爲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成云:「神農有共工之伐,黃帝致蚩尤之戰,苟且欲安天下,未能大順群生也。」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爲天下,興治化之流,】 宣云:「失其源也。」 【𤀴淳散樸,】 釋文:「𤀴,本亦作澆。」成云:「唐、虞設五典而綱紀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五行自茲而荒殆,百姓因此而澆訛,毀淳素而散樸質也。」 【離道以善,險德以行,】 險,危也。離於道以企善,危其德以制行,若務光、申徒狄之類是也。 【然後去性而從於心。】 宣云:「舍天性,用人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 宣云:「人益巧僞。」俞云:「詩:『不識不知。』『識知』二字連文,言必不識不知而後可定天下。諸家從識字斷句,非。」 【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 宣云:「以非道爲道。」 【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成云:「使聖人降跡塵俗,混同群生,韜藏聖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無異山林。」 【隱,故不自隱。】 宣云:「遭道隱之世,不必自隱而已隱也。」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 復於至一之世而不見其跡。 【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 深固自然之根,保寧至善之極,以待時也。 【此存身之道也。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 成云:「古人之行任其身者,不以浮辯飾小智。」 【不以知窮天下,】 成云:「不縱知以困蒼生。」 【不以知窮德,】 成云:「知止其分,不以無涯而累其自得。」 【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郭云:「危然,獨正貌。」己又何爲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 成云:「小識小知,虧損深玄之德。」 【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樂全其性,即是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郭云:「全其內而足。」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 成云:「儻者,意外忽來。」 【寄之,其來不可圉,】 圉,禦也。 【其去不可止。故不爲軒冕肆志,】 肆志,放縱其志。 【不爲窮約趨俗,】 不貶志以徇俗。 【其樂彼與此同,】 視軒冕與窮約無異。 【故無憂而已矣。】 故能處貴而無憂。 【今寄去則不樂,】 今人所同。 【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樂軒冕者,志荒於外。 【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向云:「以外易內,可謂倒置。」 | 王先謙 |
18 | 17 | 秋水 | 【外篇第十七秋水】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李云:「水生於春,壯於秋。」 【涇流之大,】 司馬云:「涇,通也。」崔本作「徑」,云:「直度曰徑。」 【兩涘渚崖之間,】 釋文:「涘,涯也。水中可居曰渚。崖,字又作涯,亦作厓。」 【不辯牛馬。】 成云:「隔水遠看,不辨牛之與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釋文:「河伯,姓馮名夷,見大宗師篇。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成云:「北海,今萊州是。」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釋文「望」作「盳」,云:「盳洋,猶望羊,仰視貌。司馬云:『若,海神。』」 【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李云:「聞道百,萬分之一也。」郭嵩燾云:「百者,多詞也。」郭慶藩云:「百,古讀若博,與若韻。」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司馬云:「大方,大道也。」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王引之云:「蛙,本作魚,後人改之也。御覽時序部、鱗介部、蟲豸部引此,並云『井魚不可以語於海』,則舊本作魚可知。且釋文於此不出蛙字,直至下文『陷井之蛙』,始云『蛙,本又作鼃,戶蝸反』,引司馬注云『蛙,水蟲,形似蝦蟆』,則此處作魚不作蛙明矣。若作蛙,則『戶蝸』之音,『水蟲』之注,當先見於此,不應至下文始見也。再淮南原道篇『夫井魚不可與語大,拘於隘也』,梁張綰文『井魚之不識巨海,夏蟲之不見冬冰』,水經贛水注云『聊記奇文,以廣井魚之聽』,皆用莊子之文,則莊子之作『井魚』益明矣。井九三『井穀射鮒』,鄭注曰:『所生魚無大魚,但多鮒魚耳。』(見劉逵吳都賦注。)困學紀聞十引御覽所載莊子曰:『用意如井魚者,吾爲鉤繳以投之。』呂覽諭大篇:『井中之無大魚也。』此皆『井魚』之證。後人以此篇有『陷井蛙』之語,而荀子正論篇亦云『坎井之蛙,不可與語東海之樂』,遂改『井魚』爲『井蛙』,而不知井自有魚,無煩改作蛙也。自有此改,世動稱井蛙夏蟲,不復知有井魚之喻矣。」王念孫云:「虛與墟同,故釋文云:『虛,本亦作墟。』廣雅:『墟,凥也。』(凥,古「居」字。)文選西征賦注引聲類曰:『墟,故所居也。』經傳言丘墟者,皆謂故所居之地。言井魚拘于所居,不知海之大也。以喻河伯居於涯涘。崔注『拘于井中之空也』,訓虛爲空虛。」 【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于時也;】 郭慶藩云:「司馬訓篤爲厚,迂曲難通。釋詁:『篤,固也。』論語『篤信好學』,謂信之固也;禮儒行『篤行而不倦』,謂所行之固也。凡鄙陋不達,謂之固。夏蟲爲時所蔽,故曰篤于時。篤字與上下文拘、束同義。」 【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司馬云:「曲士,鄉曲之士。」 【今爾出於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郭云:「以其知分,故可與言理也。」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 文選養生論注引司馬云:「尾閭,水之往海外出者也,一名沃焦,在東大海之中。尾者,在百川之下,故稱尾。閭者,聚也,水聚族之處,故稱閭也。在扶桑之東,有一石,方圓四萬里,厚四萬里,海水注者無不燋盡,故曰沃燋。」案:「沃燋」,亦作「沃焦」,見山海經。今環球周通,可釋此說之疑矣。 【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爲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 釋文:「礨,崔音壘。空音孔。壘孔,小穴也。李云:『小封也。』一云:蟻塚也。」 【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釋文:「郭注爾雅:『稊似稗。』大音泰。」 【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 崔云:「卒,盡也。」郭嵩燾云:「人卒九州,言極九州之人數。卒者,盡詞。九州之大,人數之繁,其在天之中,要亦萬物之一而已。」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 崔云:「連,續也。」 【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爲名,仲尼語之以爲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 宣云:「各有局量。」 【時無止,】 宣云:「各據瞬息。」 【分無常,】 成云:「所稟分命,隨時變易。」 【終始無故。】 宣云:「變化日新。」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 知同智,遠近並觀,不尚一隅之見。 【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 不以大小爲多寡,知量之各足也。 【證向今故,】 郭云:「向,明也。今故,猶古今。」 【故遙而不悶,】 望古雖遙,我自無悶,不必與古爲徒也。 【掇而不跂,】 近可掇取,我亦不跂而求之。 【知時無止;】 證明今古之大道,不以人世壽夭爲大期,知時之無止也。 【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知天道有盈虛,則得失無常,何足介意! 【明乎坦塗,】 郭云:「死生者,日新之正道也。」 【故生而不說,】 音悅。 【死而不禍,】 不以爲禍敗。 【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郭云:「明終始之日新,則知故之不可執而留矣。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知者有窮,而不知者何限! 【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 生有盡,而天地無窮。 【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成云:「無窮之境未周,有限之智已喪。」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毫末非小,天地非大。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成云:「信,實也。」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 宣云:「處小而視大,有所不及遍,故覺不可圍。」 【自大視細者不明。】 宣云:「處大而視小,有所不及審,故覺無形。」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 宣云:「垺音孚,郭也。殷,盛也。」 【故異便。】 宣云:「故一覺不可圍,是小者以大爲不便,而自便其小;一覺無形,是大者以小爲不便,而自便其大也。」 【此勢之有也。】 此勢所有,不足致辨。 【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 宣云:「尚在有跡處求道。」 【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 謂精。 【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謂粗。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 曰粗則猶可以言論。 【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曰精則猶可以意致。 【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不期於精粗者,在意言之表,即道妙也。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 固不害人,亦不以仁恩自多。 【動不爲利,不賤門隸;】 固不爲利,亦不以求利之守門僕隸爲賤。 【貨財弗爭,不多辭讓;】 不爭貨財,亦不以辭讓之德爲高。 【事焉不惜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 事不借力於人,而自食其力,但期取足,亦不以人之貪得者爲賤。 【行殊乎俗,不多辟異;】 行不隨俗,亦不以乖僻立異爲多。 【爲在從眾,不賤佞諂;】 爲順眾情,亦未嘗以佞諂者爲賤。 【世之爵祿不足以爲勸,戮恥不足以爲辱;知是非之不可爲分,細大之不可爲倪。】 是非之跡不可分,細大之端不可見,惟大人知之。 【聞曰:】 成云:「寓諸他人,故稱聞曰。」 【『道人不聞,】 郭云:「任物而物性自通,則功名歸物矣,故不聞。」案:語又見山木篇,「道」作「至」。 【至德不得,】 郭云:「得者,生於失也。物各無失,則得名去也。」大人無己。』郭云:「任物而已。」 【約分之至也。」】 約己歸於其分。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問既不期精粗,此物性之內外何由而有貴賤小大之端倪?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 物情彼此皆然,故言相。 【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世俗以外來之榮戮爲貴賤。 【以差觀之,】 等差之數。 【因其所大而大之,】 成云:「以自足爲大。」 【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 成云:「以無餘爲小。」 【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爲稊米也,知豪末之爲丘山也,則差數等矣。以功觀之,】 兩須之事功也。 【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 蘇輿云:「物情以得用爲有,以相勝爲無,猶矢人謂可無函,函人謂可無矢也。然以矢爲有,則函敵矢,亦可爲有;以函爲無,則矢爲函拒,亦可謂無。」 【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 東西本相反,然非東無以定西,故就相反而相須言之,則功分可定。 【以趣觀之,】 眾人之趣向。 【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隨人之是非爲是非。 【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 堯非桀,桀亦非堯,附堯、桀者亦各執一是非,則趣操之無定可睹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 司馬云:「燕王噲用蘇代之說,效堯、舜讓位與相子之,三年而國亂。」 【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 釋文:「白公,名勝,楚平王之孫,作亂而死。事見左哀十六年傳。」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爲常也。】 宣云:「貴賤以此,小大可知。」 【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 崔云:「梁麗,屋棟也。」郭慶藩云:「列子湯問篇:『雍門鬻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梁欐,即梁麗也。上林賦『連卷欐佹』,注:『欐佹,支柱也。』欐者附著,佹者交午。廣韻:『麗,著也。』玉篇:『麗,偶也。』柱偶曰麗,梁棟相附著亦曰麗,即謂椽柱之屬。爲梁麗必材之大者,故可用以沖城,不當泥視。」釋文:「窒,塞也。」 【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 釋文:「淮南子『鴟夜聚蚤,察分毫末』,許慎云:『鴟夜聚食蚤虱不失也。』司馬本作蚉,云:『鴟,鵂鶹,夜取蚉食。』」王引之云:「正文鵂字,涉釋文內『鴟,鵂鶹』而衍。埤雅引此已誤。釋文:『鴟,尺夷反。崔云:「鴟,鵂鶹。」』而不爲鵂字作音,則正文內無鵂字明矣。淮南主術篇亦云『鴟夜撮蚤。』」案:聚亦撮也。崔本「撮」作「最」。古書聚、最多通作,故又爲聚。 【察毫末,晝出瞠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釋文:「瞠,本或作瞑。」蘇輿云:「作瞠是。言鴟夜察蚤之毫末,及晝則雖瞠目而不見丘山矣。徐無鬼篇『鴟目有所適』,亦謂適夜而不適晝也。」 【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 恒言如此。 【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宣云:「愚者不知,誣則知而妄言。」 【帝王殊禪,】 成云:「或宗族相承,或讓與他姓,故言殊禪。」 【三代殊繼。】 成云:「或父子相繼,或興兵征誅,故言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 時俗既非,而差逆之,如子之、白公,則世以爲篡夫。 【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徒。】 時俗可行而順舉之者,則世以爲義徒,可見貴賤有時。 【默默乎河伯!】 戒勿多言。 【女惡知貴賤之門,大小之家!」河伯曰:「然則我何爲乎?何不爲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 郭云:「貴賤之道,反覆相尋。」崔云:「無所貴賤,乃反爲美也。」本亦作「畔衍」,李云:「猶漫衍,合爲一家。」 【無拘而志,】 而,爾也,下同。貴賤無定,不必拘視。 【與道大蹇。】 拘滯則道難行。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 謝天之施而已。 【無一而行,與道參差。】 執一而行,則與道不齊合。 【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 不私惠於物,而物皆被德。 【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 繇繇,與由由同,自得之貌。如群奉一社,咸以爲神之福我也。 【泛泛乎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泛泛如水之無畔岸。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 萬物皆我懷之,其孰承我而孰助我?是謂無所偏向。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宣云:「所以無方。」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 宣云:「有生死,則物之成不足恃。」 【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 宣云:「虛滿遞乘,則形無定位。」 【年不可舉,時不可止;】 宣云:「往者莫存,逝者莫挽。」 【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 言其速。 【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爲乎?何不爲乎?夫固將自化。」】 成云:「安而任之,必自變化,何勞措意爲與不爲?」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宣云:「既無爲不爲之分,何貴學道?」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于理,達於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 薄,迫也。非謂其迫近之而不害也。 【言察乎安危,甯於禍福,】 成云:「甯,安。禍,窮塞。福,通達也。」 【謹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 宣云:「天機藏於不見。」 【人在外,】 宣云:「人事著于作爲。」 【德在乎天。】 德以自然者爲尚。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惟知天人之行者,本乎自然而處乎自得。蹢䠱而屈伸,】 成云:「蹢䠱,進退不定之貌。隨時屈伸,曾無定執。」 【反要而語極。」】 宣云:「乃學之要而道之極也。」 【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落同絡。 【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 勿以人事毀天然,勿以造作傷性命,勿以有限之得殉無窮之名。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郭云:「真在性分之內。」 | 王先謙 |
19 | 17 | 秋水 |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 司馬云:「蚿,馬蚿蟲也。廣雅云:『蛆渠,馬蚿。』夔一足,蚿多足,蛇無足,風無形,目形綴於此而明流於彼,心則質幽,爲神遊外。」成云:「憐是愛尚之名。」 【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 成云:「踸踔,跳躑也。」 【予無如矣。】 成云:「簡易無如我者。」 【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 以爲煩勞也。 【蚿曰:「不然。子不見夫唾者乎?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而不知其所以然。」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 不及其速。 【何也?」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蛇謂風曰:「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 似有足。 【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無有,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於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鰌我亦勝我。】 釋文:「鰌,本又作䠓。」郭嵩燾云:「荀子強國篇『大燕鰌吾後』,楊注:『鰌,蹴也。言蹴踏於後也。』」成云:「人以手指撝風,風不能折指,以足蹴踏風,風亦不能折足,此小不勝也。」 【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眾小不勝爲大勝也。爲大勝者,唯聖人能之。」】 能爲大勝者,眾小不勝無所容其計較,非知道之聖人不能如此。宣云:「目、心之用更神,當身可自喻之,故省文。」 | 王先謙 |
20 | 17 | 秋水 | 【孔子游于匡,宋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惙。】 釋文:「司馬云:『宋當作衛。衛人誤圍孔子,以爲陽虎,虎嘗暴于匡人也。』惙,本又作輟。」 【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 成云:「諱,忌也。」 【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 賢士盡升庸,非其智得也。 【當桀,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 賢人皆隱遁,非其智失也。 【時勢適然。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由處矣!】 且安息。 【吾命有所制矣。」】 制之於天。 【無幾何,將甲者進,辭曰:】 釋文:「將,本亦作持。」 【「以爲陽虎也,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 謝過解去。 | 王先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