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詞條 | 解說 |
---|---|---|
1 | 九真戒 | 道教戒律。亦称“九真妙戒”。或说系亡者所持之戒,或说为幽显咸尊之戒。传为九天帝君宣说,佩奉者升入九天,轻慢者堕入九地。《道法会元》卷二十:“九真戒者,宣告亡灵,奉戒专心,克臻妙道。”据《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卷六,此九戒内容为:一者敬让,孝养父母;二者克勤,忠于君王;三者不杀,慈救众生;四者不淫,正身处物;五者不盗,推义损己;六者不嗔,凶怒凌人;七者不诈,谄贼害善;八者不骄,傲忽至真;九者不二,奉戒专一。南宋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八称:“凡欲尊敬上法,济生度死,摧伏凶魔,统制百灵,须受如上诸戒。”《紫皇炼度玄科》称:“三洞诸经,四部秘典,说戒法,种种不同,惟无上灵宝九真妙戒之旨,天人共仰,幽显咸尊。无上之上,洞玄之玄,万神之灵,一气之宝,妙贯三才,戒制六情,数定于阳,故分于九,修而不伪,故名为真。凡世仰之,以为城廓;幽显资之,以为梯航;灵魂受之,以为法药。”《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称:“世人若能受九真妙戒,佩受救苦长生宝箓,生在之日,受大福报;寿龄绵远,运尽数终;不趋轮回,直上丹天。” |
2 | 九真斋月 | 道教斋法术语。指应当举办斋仪的九个月。分别是:正月、三月、四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唐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引《八道秘言》称:“此九月,九真斋月。” |
3 | 九窍 | 原是中医名词,指人体九孔窍。《周礼》卷一《天官》称:“两之以九窍之变。”注曰:“阳窍七,阴窍二。”其中阳窍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及口,阴窍为排泄器官,指大、小便处。又汉《难经》卷三《三十七难》除眼、耳、鼻、口外,加舌、喉为九窍。晋宇文邕《无上秘要》卷三《星品》沿用此说而与天之九气、命府之九星相配合。内丹术语中提出三关九窍。明伍守阳《天仙正理直论》卷一《道源浅说》曰:“转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已通九窍。”注云:每关有中、左、右三窍,故有此说。也指脑中九窍或心中九窍,即思维器官。元王道渊注《阴符经》“九窍之邪”句云:“人之首有九宫,乃曰九窍。”又云:“心有七孔二毛,亦曰九窍。” |
4 | 九窍_九竅 | jiu qiao ◎ 謂人身有九竅,以通精明也。〔莊子齊物論〕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疏〕九竅謂眼、耳、口、鼻、上陽七竅,及下前後陰二漏也。 |
5 | 九籥 | 1.道家藏經卷的器具。南朝宋鮑照《代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錢振倫注:“鄭玄《易緯》注曰:‘齊魯之間,名門戶及藏器之管曰籥,以藏經。’而丹有九轉,故曰九籥也。”《雲笈七籤》卷七九:“黃帝九籥玉匱內眞玄文,此書是三天太上撰次所出,曾聞之於先達也。”宋蘇軾《生日劉景文貺佳篇次韻爲謝》:“微言在參同,妙契藏九籥。” 2.亦作“九鑰”。指天門。宋吳聿《觀林詩話》:“天門有九,故曰九籥。” 3.泛指宮門。宋宋祁《擬杜子美峽中意》詩:“十年不識長安道,九籥宸開紫氣深。”宋楊萬里《送蕭伸和往長沙見張欽夫》詩:“聖明九鑰天爲守,玉匙密付蜀張手。”漢語大詞典 |
6 | 九籥 | jiu yue ◎ 〔鮑照升天行〕從師入遠岳,結友事仙靈,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註〕鄭康成易緯註曰:齊魯之間,名門戶及藏器之管曰籥。以藏經而丹有九轉,故曰九籥也。 |
7 | 九籥 | ㄐㄧㄡˇㄩㄝˋ jiǔyuè 宗教類㊦\道教部\圖籙法器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卷第833頁 泛指道家藏經之器。籥,竹筒,可以藏書。道家因有九轉丹及丹經,因稱藏經之器爲九籥。或謂,籥通鑰,鎖鑰,代指門户。道家謂天門有九重,因稱其藏經之處爲九籥。《文選.鮑照〈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李善注:「齊魯之間,名門户及藏器之管曰籥,以藏經。而丹有九轉,故曰九籥。」又劉良注:「仙經有《九轉金液丹法》,籥可以藏書,故云隱丹經。」參閲宋.吳聿《觀林詩話》。 |
8 | 九籥 | ㄐㄧㄡˇㄩㄝˋ jiǔyuè 文具類\几案雜品部\箱囊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上卷第1735頁 道家藏經卷的容器。籥,竹管,可以藏書。南朝齊.鮑照《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錢振倫注:「鄭玄《易緯》注曰:『齊魯之間,名門户及藏器之管曰籥,以藏經。』而丹有九轉,故曰九籥也。」劉良注:「仙經有《九轉金液丹法》,籥可以藏書,故云隱丹經。」宋.蘇軾《生日劉景文觀佳篇次韻爲謝》:」微言在參同,妙契藏九籥。」 |
9 | 九籥 | 辭源第三版P143,第3欄。 九籥jiǔ yuè ㊀ 泛指道家藏經卷的容器。籥,竹管,可以藏書。 《文選》[南朝][宋][鮑明遠]([照])《升天行》:“五圖發金記,九籥隱丹經。”《注》引[鄭玄]《易緯·注》曰:“[齊][魯]之間,名門户及藏器之管曰籥,以藏經,而丹有九轉,故曰九籥也。”又[唐][劉良]《注》:“仙經有《九轉金液丹法》,籥可以盛書,故云隱丹經。”[宋][吳聿]《觀林詩話》認爲天門有九,故曰九籥。 ㊁ 道家稱天門,也指宮門。 [宋][宋祁]《景文集》十七《擬杜子美峽中意》詩:“十年不識[長安]道,九籥宸開紫氣深。” |
10 | 九籥丹 | ㄐㄧㄡˇㄩㄝˋㄉㄢ jiǔyuèdān 宗教類㊦\道教部\外丹服餌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卷第815頁 「九轉丹」之别稱。 |
11 | 九素 | 道教語。即先天九氣。道教認爲天地混沌之時爲先天,有玄、元、始三氣,三氣又各化生三氣,合成九氣,爲萬物之源。素,本源。《太清玉冊》謂,先天九氣者:始氣生混混氣蒼,混氣生洞洞氣赤,洞氣生皓皓氣靑;元氣生旻旻氣綠,旻氣生景景氣黃,景氣生遁遁氣白;玄氣生融融氣紫,融氣生炎炎氣碧,炎氣生演演氣黑。《雲笈七籤》卷八:“太初,天中有華景之宮,宮有自然九素之氣,氣煙亂生,雕雲九色,入其煙中者易貌,居其煙中者百變。”宋范成大《白玉樓步虛詞》:“九素煙中寒一色,扶闌四面是靑冥。”漢語大詞典 |
12 | 九纬_九緯 | 1.橫貫東西的九條大道。《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南朝梁元帝《玄覽賦》:“兼三河及三輔,惣九緯乎九經。” 2.道教以指天空中廣闊的云衢。《雲笈七籤》卷九八:“步空觀九緯,八綱皆己遊。”漢語大詞典 |
13 | 九老仙都 | jiu lao xian dou ◎ 〔十洲記〕滄海島中,有九老仙都,神仙居焉。 |
14 | 九老仙都印 | 道教法器。又称九老仙都君印。九老仙都君为道教重要尊神,《真灵位业图》列于第四左位中。以他名号所制的印为各道派所重视,灵宝、正一、上清、净明皆用之。道士认为:“用九老仙都印者,以太清同生八老尊,是太上为师。故弟子上闻于师以九老仙都印。”(《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七)其印又常单独使用。据《三皇内文遗秘》云:“佩之登山,虎狼精怪自伏,江河风雨顺济,可管洞府仙官吏兵。”常人佩之则能延寿、伏诸邪鬼;小儿惊啼、大人有疾,皆可烧灰服之;另于安胎、祈嗣、解诅咒亦皆可用。宋元祐年间(1086-1094)宋哲宗曾以“九老仙都君印”玉印赐茅山道士刘混康,其印长6.8厘米,厚2厘米,印把高3.8厘米,上有瑞兽钮。为茅山元符万宁宫镇宫之宝。在民间影响很大,以至将其宫称为“印宫”,凡上茅山的香客,皆求在腰带上钤上方印文。现存茅山道院。 |
15 | 九色 | jiu se ◎ 謂九種色彩也。〔黃庭內景經〕九色錦衣綠華裙。〔注〕九色錦衣者,膽形金色之靑、赤、黃、白、黑、綠、紫、紅、紺、九色也。綠華裙者,膽形碧色也。〔靈寶經〕九色蓮花,七寶騫林。 |
16 | 九色宝光 | 道教教义词语。指大道所化生的法身所化现的九种颜色的光芒。《上清太上开天龙蹻经》说,元始天尊以玄、元、始三炁生九光。“始生于混,混为苍光;混生于洞,洞为赤光;洞生于浩,浩为青光。元生于昊,昊为绿光;昊生于景,景为黄光;景生于遁,遁为白光。玄生于融,融为紫光;融生于炎,炎为碧光;融生于演,演为乌光。”这九色光芒使得法身荧彻,而且从它们又生出三十六天。系设想天地开辟过程中出现的神秘变化。 |
17 | 九莲灯_九蓮燈 | 1.道教所稱的神燈。俗以蓮花燈九盞相連成串,謂之“九蓮燈”。清朱佐朝《九蓮燈·火判》:“此燈出在蓮花山、香菓洞,道德眞人駕前,有此九盞蓮燈。內按九宮八卦、諸天星辰,上能照徹天門,下能照開地獄,中能解難度厄。” 2.煙火名。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鼇山燈序》:“煙火有‘四門斗’、‘盒子故事’、‘九蓮燈’之名。”漢語大詞典 |
18 | 九虫_九蟲 | 道教語。泛指在人身中作祟的種種屍蟲。九,九髒。晉葛洪《抱朴子·金丹》:“三屍九蟲,皆即消壞。”晉葛洪《抱朴子·至理》:“萑蘆、貫衆之煞九蟲,當歸、芍藥之止絞痛。”《雲笈七籤》卷八三:“人身幷有三屍九蟲。人之生也,皆寄形於父母胞胎五穀精氣,是以人腹中盡有屍蟲,爲人之大害……身中三屍九蟲種類群多。”參見“三屍”。漢語大詞典 |
19 | 九行 | 养生术语。指养生修炼的九项行为准则。《云笈七签》卷一十三《太清中黄真经》称:“九行者,道人之窟宅,动息住持,不离其内。一者以慈愍为衣,二者以止舍为食,三者以正心为乘,四者以专志为才,五者以谦下为床,六者以顺义为器,七者以勤惠为屋,八者以修空为宅,九者以阴施为业。修道之子,不持此九行,去道疏矣。” |
20 | 九转_九轉 | 1.九次提煉。道教謂丹的煉制有一至九轉之別,而以九轉爲貴。晉葛洪《抱朴子·金丹》:“九轉之丹服之,三日得仙。”元無名氏《貨郞擔》第四折:“恰便似九轉飛芒,老君煉丹。”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九:“蓋仙人以萬斛朱沙,十年伏火,九轉成此渥丹耳。” 2.指九轉丹或其煉制秘訣。南朝梁何遜《七召·神仙》:“尋玉塵於萬里,守金竈於千年。三屍可度,九轉難傳。”宋蘇轍《唐修撰義問挽詞》之一:“九轉今猶在,參同豈妄傳。”《鏡花緣》第六回:“此草生於開闢之初,歷年既深,故功有九轉之妙,洵爲希世希珍。” 3.指官秩相當於從三品。《南史·劉亨之傳》:“亨之出爲南郡太守,帝謂尙書令何敬容曰:‘荊州長史、南郡太守,皆是僕射出入。今者亨之便是九轉。’”《舊唐書·職官志二》:“凡勳:十有二轉爲上柱國,比正二品;十一轉爲柱國,比從二品;十轉爲上護軍,比正三品;九轉爲護軍,比從三品。” 4.九次遷官。《宋史·王安石傳》:“慈聖、宣仁二太后流涕謂帝曰:‘安石亂天下。’帝亦疑之,遂罷爲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自禮部侍郞超九轉爲吏部尙書。”按宋制,禮部侍郞須九次轉官始至吏部尙書。王安石由禮部侍郞逕轉吏部尙書,故云“超九轉”。參閱《宋史·職官志九》。 5.反復誦讀。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我和他十載習兵書,九轉能成誦。” 6.反復翻轉。《平山冷燕》第八回:“一霎時,心中就有千思萬慮,腸回九轉。”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四回:“元洪數月以來,躊躇再四,受功憂亂,五內交縈,回腸九轉,憂心百結。”漢語大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