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詞條 | 解說 |
---|---|---|
1 | 星辰 | 神仙名词。道教认为星辰各有所主,尊之为神,且有定称。包括日、月、五斗、二十八宿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一称:“星之为言精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又曰水之精也。又曰山川精气上为列星。又曰阳精为日,日分为星。故其制字以日生二字为星。辰者,北辰也,谓之北极,辰星焉总。” |
2 | 春台_春臺 | chun tai ◎ 喩盛世也。〔老子〕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註〕春陰陽交通,萬物感動,登臺觀之,心曠神怡。 |
3 | 春宵宫_春宵宮 | chun xiao gong ◎ 〔拾遺記〕周穆王東巡大騎之谷,詣春宵宮,集諸方士仙術之要,而螭鵠龍蛇之類,奇種憑空而出,時已將夜,王設常生之燈以自照,一名恒輝。又列璠膏之燭,遍于宮內。 |
4 | 春皇 | chun huang ◎ 〔拾遺記〕春皇者,庖犧之别號,以木德稱王,故曰春皇。 |
5 | 春社 | chun she ◎ 仲春祀土神,以祈農事也。〔禮明堂〕是以夏礿、秋嘗、冬蒸、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 |
6 | 春祈秋报_春祈秋報 | chun qi qiu bao ◎ 謂社祭也。〔周禮疏〕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穀豐熟。秋祭社以百穀豐稔,所以報功。 |
7 | 春祭 | chun ji ◎ 〔禮〕凡祭有四時,春祭曰礿。〔管子〕舉春祭。 |
8 |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 | Chunqiu Zhɑnguo shiqi zhengzhi sixiɑng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 (中國大百科全書 卷名:政治学) Political thought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of China 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的政治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内,百家争鸣是政治思想发展的一个特征。 历史背景: 从公元前770年周王室东迁雒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为止,持续了5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时期。从鲁初税亩起,至秦商鞅变法,“裂井田,开阡陌”,表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周王室东迁以后,失去了控制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一些诸侯国竞相扩张,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公元前5世纪中叶,韩、赵、魏三家分晋,形成了七雄并立局面,大国争霸进而演变为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在社会的动荡中,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也在加速。随着战争和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等级结构也日趋解体。奴隶主贵族日益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走上社会政治舞台。春秋末年,学在官府的格局被冲破了。孔丘“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形成私人办学的风气。至战国时期,士人成为较为稳固的知识阶层和社会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力量,这为政治思想的繁荣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仁、礼、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儒家和道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和内容丰富、充实的发展阶段。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学术派别,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招收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最为丰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儒家思想以伦理政治为核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重视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在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轲、荀况。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兼爱是其政治 |
9 |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 chunqiu zhɑnguo shiqi jiɑoyu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 (中國大百科全書 卷名:教育) 这一时期(公元前770~前221)是中国奴隶制社会解体和封建制社会形成的时代。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进入官学衰废,私学兴起的新时期。西周末年,奴隶主贵族的官学已经形同虚设,昔日庄严神圣的官学出现了学生无心读书,整天游荡嬉戏的局面。这是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日趋没落的反映。到了春秋时期,连虚设的官学也几乎不存在了。古史资料关于春秋时期官学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诗·鲁颂·泮水》中曾提到鲁僖公立“泮宫”;另一条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传记说郑子产“不毁乡校”。当时有些诸侯公开地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左传·昭公十八年》)这不仅是因为奴隶主贵族不可能再垄断学校;同时,也是由于奴隶主贵族学校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因而官学必然地要衰废。春秋中期以后,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迫使周天子失去了“共主”的地位,新兴的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中逐步取得了政权,这些是奴隶制官学衰废的历史背景;而“士”的出现,则是私学兴起,造成“文化下移”的社会基础。 士阶层的形成及私学的兴起: “士”,是春秋时期新出现的社会阶层。士阶层中有文士、武士,也有能文能武之士。士最初是从奴隶主贵族游离出来的,有一些是属于平民阶级,也有一些是属于新兴地主阶级,以及获得解放的奴隶上升为士的。周平王东迁时,王宫里的一些文化官吏流落到各地。周王室在公元前 675年、前635年和前516年,先后发生了争王位事件。世代掌管周史的司马氏流落到晋国,以后又分散到卫、赵、秦诸国。还有一部分文化官吏和百工,带着宫廷的典籍逃亡到楚国。《论语·微子》记载了周天子宫廷中掌管礼乐的官吏纷纷出走的情况:大乐师挚到齐国,二乐师干去楚国,三乐师缭到蔡国,四乐师缺去秦国,打鼓的方叔流落到黄河之滨,摇小鼓的武入居汉水附近,少师阳和击磬的襄移居于海边。这些文化官吏由于失去了世袭的职守,流落于社会之后,成了历史上第一批专靠出卖知识糊口的士。据有的人分析,其中有些人可能作了私学的教师。 在社会阶级关系不断分化集结的过程中,士阶层有了新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统治者或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争先“招贤纳士”。当时,士在行动上有较大的自由,“士无定主”,因而成了统治者竞相争取的对象。春秋初期,出现了“养士”之风,如《国 |
10 | 春赛_春賽 | chun sai ◎ 春時里社賽神也,俗稱爲春賽。 |
11 | 昭德观_昭德觀 | ㄓㄠㄉㄜˊㄍㄨㄢˋ zhāodéguàn 宗教類㊦\道教部\仙境宫觀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卷第843頁 亦稱「延真觀」。在江西星子縣北四十里。唐代宰相李林甫女李騰空創建。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南康軍.景物下》:「延真觀,在城北四十里,舊名昭德觀。」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三十:「延真觀……在南康府地北,唐李林甫女騰空所居。」 |
12 | 昭昭 | zhao zhao ◎ 明也。〔老子〕俗人昭昭。〔註〕耀其光也。 |
13 | 昭灵夫人_昭靈夫人 | zhao ling fu ren ◎ 〔墉城集仙錄〕方丈臺東宮昭靈李夫人者,即北中玄道君李慶賓之女,太保玉郞李靈飛之妺也。於湯時得道,白日昇天。受書爲東宮昭靈夫人,治方丈臺第十三朱館中。 |
14 | 昭真祠 | ㄓㄠㄓㄣㄘˊ zhāozhēncí 宗教類㊦\道教部\仙境宫觀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下卷第843頁 座落於山東泰山極頂南面。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金稱昭真觀,明稱碧霞佑宫,清乾隆間始稱碧霞元君祠,沿用至今。始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明清均有重修。祠宇采用金屬鑄件與土木磚石相結合方式,玲瓏精巧,國内罕見。主要建築有歌舞樓、東西神閣、鐘鼓樓、山門、正殿、東西配殿等。正殿五間,殿瓦、鴟吻、簷鈐均爲銅鑄,殿正中供碧霞元君像。祠内尚有明代所立銅碑兩通,至今光可鑒人。參閲光緒《山東通志.寺觀.泰安府》。 |
15 | 昭穆 | zhao mu ◎ 宗廟之次也。古宗廟之制,太祖之廟居中,其次在左爲昭,在右爲穆。 |
16 | 昴宿星君 | 星辰神名。全称“昴宿天目星君”。二十八宿星君之一,属于西方七宿,白虎之精。星君姓张,名弩小,穿绿青单衣。《洞渊集》卷八载:“昴宿天目星君,上应太虚无上常融天,照临赵国分野,掌海外舍卫国、麾陁国、北天竺国并九小国。下管人间天地晴明、去衰除祸、狱典曹吏、刑罚囚系考决之司。” |
17 | 显灵_顯靈 | xian ling ◎ 道家謂神鬼顯示神異,而靈驗者,曰顯靈。〔雲笈七籤〕大顯靈異。 |
18 | 晋 | Jin 晋 (中國大百科全書 卷名:中国历史) 3世纪60年代至5世纪20年代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魏咸熙二年 (265)十二月,晋王司马炎(即晋武帝司马炎)夺取政权,建立晋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历四帝。建兴四年 (316)为匈奴刘氏所灭,史称西晋。建武元年 (317)琅邪王司马睿(即晋元帝司马睿)在江南即晋王位,都于建康,历十一帝。元熙二年 (420),为宋武帝刘裕所灭,史称东晋。 西晋: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平吴,统一南北,全国计有司、冀、兖、豫、荆、徐、青、扬、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个州,一百七十三个郡、国,二百四十余万户。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采取宽和节俭的方针,继续推行废止典农官的政策,把曹魏以来的屯田民编入郡县为自耕小农,从而增加了纳税人口。全国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归于一律,有利于政令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统治。对于吴蜀故地,采取了一些区别对待的措施,加以安抚。同时也注意防范,如派中央兵到江南驻守,把吴人向北迁徙。吴蜀人士在朝廷的仕进,无形中受到一些限制。出身于东吴高门的顾荣和陆机、陆云兄弟,虽有“三俊”之称,平吴后到洛阳,只被任命为八品的郎中。在朝廷大臣中,存在以山涛、羊祜为首的和贾充、荀勗为首的两派政治势力。但晋武帝“宽而能断”,在重大问题上择善而从,平吴以统一全国的决策,就是力排贾充等反对意见,坚决采纳羊祜、张华等人的主张而制定的。 晋武帝立白痴的惠帝为太子,又为他娶了凶狠狡诈的贾南风(贾充之女)为妃。平吴以后,武帝不再兢兢业业,却奢侈放纵起来。他死后,元康元年 (291),贾后联合楚王玮先后杀死辅政的杨骏(惠帝继母之父)和汝南王亮,接着又消灭楚王玮。贾后专擅朝政,任用裴、张华,维持了短暂平稳的政局。但延绵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也从此开始。赵王伦杀贾后,废惠帝自立。齐王冏、成都王颖、河间王颙联合起兵,杀赵王伦。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以后加入混战的,还有长沙王乂、东海王越。光熙元年 (306)惠帝被东海王越毒死。永嘉五年 (311),刘曜攻陷洛阳,怀帝被俘至平阳(今山西临汾西)。五年后,即位于长安的愍帝投降于汉。 西晋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多沿袭曹魏旧章,又加以改革,其目的在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而东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兴盛,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方镇势力的强大,这些影响以至削弱中央集权统治的因素,这时也开始出现。 中央最高 |
19 | 晋北说唱道情 | jinbei shuochɑng dɑoqing 晋北说唱道情 (中國大百科全書 卷名:戏曲 曲艺) 山西曲种。流行于山西雁北地区。又名“坐腔”。约在元初即传唱于雁门关内外,由道情与当地语音、风习及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晋北说唱道情的音乐属曲牌联缀体,曲调丰富,结构严谨,长于抒情。现存〔耍孩儿〕、〔皂罗袍〕、〔浪淘沙〕、〔西江月〕、〔步步娇〕等27种曲牌。演唱时由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另有五、六人以竹笛、四胡、板胡等乐器伴奏并伴唱。晋北说唱道情无职业班社,演唱者为半职业艺人。传统节目大多来自道教的《十渡船》故事,如《张良传》、《韩湘子传》、《李翠莲传》、《庄周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晋北说唱道情进行了革新,编演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等新曲目。 |
20 | 晋卦_晉卦 | jin gua ◎ 易卦名,坤下離上。進也,明出地上,君子以自昭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