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教授大会主题发言:心理中国——时代困顿的中国方案

李明 寰宇养正 5 days ago

前言:2021年5月13日,李明教授在视频号作了一场主题为【时代精神困顿下的中国方案】的直播公开课。一些想法和结构,在当时已经初露头角。2021年7月17日云南抚仙湖畔,第二届文化与心理治疗论坛上,李明教授在大会作主题发言【心理中国——时代困顿的中国方案】。这是“心理中国”这一设想沉淀了两个月后的再次亮相,它比以前会更深刻,更充实,更精彩,也更尖锐。我们整理了这次主题发言并转录成文字稿,以飨读者。


Image



朱建军我跟李明教授很熟,因为我们是同一个学校的。我想到一个小典故,就是当初欧阳修看到了苏东坡的文章,然后说了一句话:“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意思就是说现在我的时代过去了,未来应该是苏轼这样优秀的人才的。在李明教授身上我经常有这种感觉。


当然未来的时代不是他一个人的,是他们的(笑)。至少他将会是未来那个时代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


我 这有一大堆关于他的介绍,大家手上也有,所以我打算就不念了。李明教授是中国叙事疗法的代表人物。我一开始看叙事疗法的时候,就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疗法, 但是我读一些书时候会感觉还稍有欠缺,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走透。但是我后来跟李明教授去讨论叙事疗法,我听他一讲,我觉得:哇,挺透的。但是我后来就质疑 他:固然我听你这么一说,发现叙事疗法比我以前了解的要更透彻,但是你说的这些东西是人家叙事疗法创始人说的,还是你李明说的?然后他就承认说是我说的 (笑)。


我觉得这其实真的很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这次的会讨论的就是中国文化与心理治疗的结合。我觉得李明他是在这块做了很多的实践。李明所用的叙事疗法已经真的不仅仅是从国外传来的,而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东西非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我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去听一听他今天给我们讲些什么。




李明:好的各位,感谢朱老师的介绍。


今天我们谈心理学,在国际范围之内“中国”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因为中国现在已经大到了你没法不谈的程度。可是当今世界所知之中国,乃地理之中国,政治之中国,经济之中国,军事之中国也。唯独没有文化之中国,心理之中国。


Image

《宅兹中国》葛兆光著,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


所 以这次我们这个论坛要谈的话题,就是要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世界的心理学缺乏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那么这个世界的心理学是不完整的。或许大家 会觉得,这个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就像布伦塔诺说的,心理学还要分国界吗?难道还有美国的心理学,英国的心理学,德国的心理学吗?我认为是有的。


现在看来,就像狄尔泰所说的一句话:凡是基于物的,都会积累;凡是基于心的,都会陷于争论。心理学是一个基于物的东西吗?好像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在试图用一种研究物的方法去研究心,但是很明显,心理学至少不全是基于物的。这种基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人心进行研究的范式,已经随着全球化的步伐渗入到了每一个角落,包括中国。所以当我们说当今的心理学,对于中国的精神世界缺乏认识的时候,我不认为是一个过头话,因为我们经常会拿着西方的一些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人,然后去验证我们是不是跟他们一样。




01.

这个是我们这次要谈的话题。中国成为一个话题其实并不是一直都是如此的。在宋以前中国不是一个话题,因为那个时候的话题是天下。葛兆光先生大概四年前在云南大学讲“何以中国”这样一个话题。他讲从思想史上看,中国成为一个话题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北宋。北 宋以前尽管也有一些纷争,但是天下意识基本上是完整的,大家对于统一的期待是在的。但是北宋因为有很多强邻,所以在那个时候就有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中 国好像没了。为了保证中国文脉的完整性,当时出了第一篇《中国论》,石介先生写的。但是当时关注的主要是汉族中国文化的正统性,这个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今天 的中国是不适用的。


Image


第二次中国成为一个话题是在20世纪上半叶,那个时候学者关注的是国家、族群以及疆域的统一性。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国家被周围的列强虎视眈眈,那个时候关注的是如何防止我们亡国灭种。


第三个阶段就是当下。葛兆光先生说:当下在全球化时代当中,“中国”的问题就是在提醒我们如何去搞清楚哪一些是中国的,哪一些不是中国的。有很多在中国这个大地上的事情,它不是中国的。


比 如说心理学。我们说中国有心理学,但那是中国的西方心理学;我们说医学,那叫西医,它是在中国土地上的西方医学实践。而且要命的是中医也是这样,因为中医 这个名头是西方人安给我们的。我曾经考证过这个事情,好像是在一九零五年北京有一个传教士的刊物,叫《燕京开教略》。《燕京开教略》最早用了中医这个词, 但是它是与西医对称的,是为了说明西医然后提出来一个中医。所以西医来了,我们就有了中医,这是不是很尴尬?


Image

《燕京开教略》.【法】樊国梁撰(1905)北京救世堂 |图源网络


中国这个词,在历史上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我们今天谈中国的心理学,要谈一个心理的中国,不要谈一个中国的心理。它不是一个描述词,而是一个名词。


我们今天所说的,用主权国家这个意义上的中国来指称我们这个地方,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形成的,以前的时候不用,以前的时候中国是指的中央之地。


我们要去谈中国的心理学,谈心理中国,我们必须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这个前提。基于这样个前提,我们来讨论一下怎么谈这个心理中国。




02.

要谈这个问题,有两脉西方的学术传统我们还是要去了解的,一脉是后殖民主义的观念,一脉是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因为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虽然发源于西方,但是它对于西方的心理学是具有非常深入的批判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后殖民主义【注1】呢?后殖民主义就是在二战那种公开的殖民消失以后,出现的一种对于学术思想和技术的控制。我们今天老去讲卡脖子,卡脖子就是这个。


具体来说,后殖民主义表现为以下这几种,你一看你就会感到很熟悉:第一个就是非西方精神生活的理论不值得研究。


我 在某一年参加一个国际理论心理学大会。因为是理论心理学,所以我觉得可以讨论一下中国的《黄帝内经》对于人心的分类,我就写了篇文章。我投过去之后,我的 学生的文章都发了,我的文章没有发。然后我就找到那个主席,我问他为什么我那个文章没有发?然后他说我看不懂。我说那是我英文写的太差嘛?他说不是。我跟 你说实话,就是这些话题大家都不讨论。


第二,他们会认为西方心理学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大家在做心理咨询工作的时候经常要用到概念化对不对?那个时候你要借助很多西方的理论框架来理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那些概念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是否适用,我们不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应用它。


第三,未经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审查的研究是不能公开发表的。SCI——Stupid Chinese Idea。


第四,西方心理学会被默认为优越的,先进的。所以我们在做一个研究的时候,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对比西方先进的研究,这是一个后殖民主义的典型表现。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谈中国的心理学怎么规避这样一个风险。因为心理学在“问题化东方”,或者说“问题化中国”这个过程扮演了推波助澜者的角色,有很多“东方问题化,西方优越化”这种观念的永久化是一些心理学家搞出来的,比如说种族主义者当中有很多的先驱都是心理学家。


我们大家都知道有个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最早的时候被叫做蒙古征。因为命名的人认为长成那个样子的人就是愚蠢的,就像蒙古人种。后殖民主义的这种批判,会让我们把一个地域的思想放在它的历史变迁当中来看。




03.

狄尔泰曾经讲过一句话:人只有在历史当中才能够认清自己,通过内省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要去看心理学的历史的话,你会看到很多非常令人震惊的结论。有一个美国的心理学家做研究,他发现心理学的历史是在为价值与科学的分离寻找辩护者。


我讲一点大家就清楚了,你们经常会用的价值中立这个词吧?


价值中立这个词,是一个自然科学研究的的指导。因为你去研究物理现象,谁去研究是差不太多的,当然现在的微观物理学会发现可能也不是这样。但是在研究人文科学的时候,价值中立是一个伪命题,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


比 如你是一个咨询师,你在咨询室里面对一个一心寻死的人,他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评判,就是凡是那些能够让他顺顺利利去死的东西,都是符合他价值判断的。你 能价值中立吗?你不可能。还有因为心理学的影响,我们现在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价值中立的。为什么?因为如果他不价值中立,那些心理学家就会批评他不 是一个好的父母。你们扪心自问,你在带自己孩子的时候能做到价值中立吗?而且该做到价值中立吗?很多父母是当他对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的时候,他就价值中 立。


心理学的历史有这么一个风险。有的西方的心理学家也承认他们教的不是心理学史,而是欧美心理学史。我们今天打开心理学史的教材,上面讲的那些内容,你几乎找不到中国人的名字,不光找不到中国人的名字,在英美文化之外的人都很少。


所以西方人关注的人格理论不是一般意义上人格理论,是西方的人格理论,是西方对于人格的成见;他们所关心的人性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性,他关心的是西方人对于人性的成见。这些观点都是西方人提出来的,所以我在这里讲是一点都不担心你们觉得我民族主义的。


跨文化心理学是不挑战西方心理学基础的,它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心理学。我们今天在讲多元文化、讲跨文化心理学的时候,我们讲的仍然是西方心理学。为什么?因为你必须要借助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否则你发表不出来。换句话就是它是不质疑西方心理学基础的,不管是实验研究、心理测量工具还是分类学都没有提供关于精神生活的其他文化当中的新知识


Image
《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图源网络

这个其他文化就包括中国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特别热闹的心理学这个学科对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新知识几乎没有任何的贡献。我们很多的研究只是在验证西方早已有的假设,而没有新的知识。一个不提供新知识的学科,它不能称为学科,只能称之为学科的历练和重复。




04.

中国当前也存在日常生活过度心理化的问题。


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心理学在中国发展没有这么好的时候,你的小孩子调皮,你就会叫他调皮。但是现在如果你的小孩子调皮,你还叫他调皮,就显得你很没 有学问,你至少得叫他多动症。这就是过度心理化;如果你跟你的父母分开,非常想念他们,你很痛苦。过去我们叫想家,觉得这个人没忘本——现在叫分离焦虑; 一个中国男人,在过去他被委屈了,他不说话,在过去会被视为隐忍,是一种德行。现在不,现在是他不善于表达,人际沟通障碍,得治;甚至如果一个非常气急败 坏的妈妈,对自己的孩子吼了两句,她都会后悔好几天。为什么?因为有一本书叫《不吼不叫,做好妈妈》。


Image


这种过度心理化的问题,就有一个大家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你的日常生活被通通病理化了。你注意,当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冠以心理学的解读,我们将永无发声的机会,因为你所有的发声都会强化那种心理化。就像你在精神病院里面,你想证明自己没有病,那叫自知力有问题。这个问题不光在中国有,这个问题其实是心理学全球化的一部分。当然,现在大家会发现心理学的全球化显然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西方心理学成了世界各国人民理解自身精神生活的元叙事(meta narrative)和宏大叙事(grand story)——我们要理解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得参照别人给你设定的一个框架。事实就是如此。


后现代思潮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后现代,但是很少有人很认真的去思考后现代究竟是在说什么。是现代之后的一个更先进的思想?不是这样的。


后现代主义对于心理学的批判,它会鼓励我们去看中国心理学的本地叙事。什么是心理中国?心理中国就是中国人有一天能够用中国话讲自己的生活故事, 世界人民可以听到你在生活当中的种种故事,而且不觉得你有病的时候,就算是建立一种心理的中国了。维特根斯坦讲:知识有两种,一种叫科学知识,一种叫叙事 性的知识。叙事性的知识对于科学知识是宽容的,反之则不然。科学知识在不断的打压叙事性的知识,在试图把每个个体鲜活的具体的故事转译为一个概念、一种体 系。这个概念和体系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远。


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别人已经设定的“你应该怎么生活”的元叙事,后现代在一个一个的解构它们。格根(Kenneth J. Gergen)是把社会建构论引入心理学的第一人。他讲这么一个观点:一个人不应该接受普遍真理,而应该接受本地真理。所谓本地真理就是适用于你的真理。他认为真理是多元的,你不要老觉得自己因为做不到别人所期待的那个样子,你就是有问题的。


最近有本书挺火,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那里面有一些很 好的隐喻——如果你就是一个蛤蟆,你老想减肥减成蜥蜴,是有点问题的。自然科学取向的心理学提出了一种学科元叙事,这是一种方法论的崇拜,或者方法论中心 主义。什么意思呢?你不用它的方法,你就不是在做研究;你有一个结论,哪怕大家都觉得对,但是你不能通过它的研究方法的洗礼,它就不会认为你是真理,不让 你发表。


Image

图源网络


这成了一种所谓的科学种族主义。非我族类,必有异心,所以他就把你排除在外。大家做临床心理学的应该会很有体会,有很多你的感受和书上写的都不一样,但是你没有办法反驳。你们知道埃森克事件【注2】吗?普通心理学教科书里面有很多他的理论,但是后来发现他那些理论研究的数据是他自己伪造的。这个人一共写了200多篇文章,据说已经撤回来了的有120多篇,剩下的还存疑。也就说他基本上所有的文章都是假的,可是他的理论仍然在教材里面讲,就是这么神奇。




05.

我们谈到本地叙事,有一个人我想特别提一下,就是梁漱溟。大家了解梁漱溟可能更多把他理解为一个政治家,一个思想家,一个社会活动家,不把他想成是一个心理学家,但他对心理学的关注其实很早。梁漱溟先生写了一本书,叫《人心与人生》。他在序言里面讲:我为什么要讲心理学呢?社会的改良一定要有一套对的伦理学,而任何的伦理学背后都是一套心理学。如果你不寻出孔子的心理学来,你就不用讲什么孔子的伦理学,因为你根本不懂他的伦理学。


“现在流行的几个心理学派。在他们之间虽然分歧抵触、各不相像,却没有一个不是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相反对着。”


就是我们当前的心理学,他们自己打,但是又都不认同孔子的心理学。


所以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假如今日心理学界有共同趋势,或其时代风气可言,那么就是要和孔子的心理学见解适不相容的这样一种趋势或者风气。所以倘你不能推翻今日的心理学,而建树孔子的心理学,亦即不必来相较量、勘对。”


这句话翻译成我们现在的大白话就是:现在的心理学要从根上重新来过,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它坏人心术。我觉得是实话,因为我们很多人学了心理学之后都变坏了。以前的时候,不放过自己,努力的工作,争取要卓越——后来我自我接纳了。自从学会了破罐子破摔,生活一片灿烂。


你会发现,那些社会上的精英的阶层他非常不认同我们很多临床心理学干预的技术。为什么?因为他治的过程很痛苦。为什么很痛苦?因为他的很多的困扰,不是因为他病了,而是因为他的思想境界超过了他的咨询师。当你治疗的对象他的精神境界超过了你,你会或隐或显的暗示他有病。


如果我们回到这个话题上来,我们要建设心理中国,我们怎么样在根上重建?那么我们就要回到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叙事。 中国心理学的本地叙事或者本土叙事,在最根基最根基的地方,应该追溯到《诗经》。诗经里面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讲述,当然在今天看来也有病。比如说什么“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意思就是追人家追不上,晚上睡不着觉——失眠;辗转反侧——偏执。那种美感,就让我们这样一 种概念化、标签化的过程打得粉碎。


Imag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图源网络


今 天上午的老师讲到:中国人特别能够容包容矛盾的信息。就是“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我既黑既白,没问题。西方人很难理解。这点是精神分析治疗的一个目标。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治好了,刚好达到我们的基线水平。因为精神分析有个治疗的方向就是让你可以容忍冲突的信息,可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不用治。


后 结构主义的一些观点,特别反对一个人内化一个外部的问题,认为是自己内部的结构。中国人从来不内化,因为我们没有完成,或者说我们没有一个阶段是结构主义 的。所以对中国人讲后结构主义,就有点像一个小学生在跟他的老师讲他刚刚学会的一个本事,还很得意的告诉他老师:你要好好学哦——差不多这样的一种状态。 “诗”的传统里面包容了很多可供我们今天临床心理咨询使用的一些方法。


我翻译过一本书,叫《精神分析与中国人的心理世界》,作者是Christopher Bollas,不是很厚,但是非常好,推荐你们看一看。他在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中国人都生活在一种诗性的生活当中。哪一些人不生活在诗性的生活当中呢?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


Image


大家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你学问越高,越无趣。你会看到一个普通老百姓,他可以生活在一种诗意的想象的空间里面,会被你视为是非理性的,你会觉得他不理智。可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面,我们并没有把理智放在一个比诗意更高的维度上面去。




06.

再 一个就是礼的传统。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这个讲座里面,他讲中国人的礼貌是对别人的照顾,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温良的力量。很多人都觉得中国人太礼 貌、太客气、太柔弱,不敢表达自己。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心理学家在努力的鼓励我们“成为自己,表达自己”。比如说你的一个学生如果他喜欢一个女生不敢追 她,你一定想鼓励他去表白。表白了之后,他拒绝了你也就踏实了;不拒绝你也踏实了。可是爱的那种不确定性,那种美感就没有了。


谈恋爱最美的那段是还没有表白的那段,表白了之后,主要靠两个东西维系,一个是责任,一个是谎言。礼貌这个东西不光是好看,它也会给你一种安顿灵魂的结构。

Image

比如说中国的丧礼。如果那个孝子哭的很痛苦,是不是要赶紧拉住他,要节哀,不要哭了。不对,这个是失礼的。你得让他哭,但是不能一直让他哭,按照《周礼》,要让他哭“三恸”。就是哭一阵,停下来了;再哭一阵,停下来了;他再哭一阵,这个时候周围的人就得劝节哀顺便了。


《易经》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感通比共情更中国化一点。中国人的感通,不是光在人与人的层面的角度去讲的,人是怎么样生活在一个诗意的生活里面呢?他是心中有天地有众生的,他是与天地自然相感通的。


现在西方人老讲的环境治疗,什么世界上有四个最伟大的心理治疗,一个是高山,一个是大海,一个是草原,一个是荒漠,就是这个。所以你得有这个本事,得修炼。你不修炼,你看到山就是山,你看到水就是水而已。


诗 的传统让我们可以与天地相感通,与人我相感通。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身心之间感通。如果你没有这个感通的能力,那我说的前面这些都白搭。因为我说了 你觉得很高兴,觉得很好玩,很有道理,然后你回去该干啥干啥。因为你有那个知识,没有那个境界。所以你得让你的精神境界发生变化。


中国人给当前心理学全球化的困境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感通,与共生。就是心中有天地,心中有别人,心中有身心。




07.

最后我安利一下我的书(笑),大家可以去找来看一看。


Image

《成人之美——明说叙事疗法》李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因为在这本书里面,我把叙事疗法改的面目全非了,基本上不是按照它原有结构来讲了。我在这个地方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最要害的地方,就是叙事疗法虽然叫一个疗法,但是基本上它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个学习它的人从一个学者变成一个行者。


变成一个行者,就是你要把它那种对象化的观念,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里面去。你能够把人和事儿分开,你能够把那个境和心分开,你就不会被境左右,你就不会被那个事左右。如果我们不能够把心境分开,我们就为境所转,如果们能够分开,一定可以做到以心转境。


谢谢大家。


---------------------

【注 1】严格的说,后殖民主义概念比较含糊,通常有两个指向。首先是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结束后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的经济、文化围剿和渗透,是 一种“隐秘”的殖民,又多称新殖民主义。另一方面,后殖民主义也指一种理论思潮,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是反西方中心主义,反文化霸权主义的。此处用作 第一种指向。

【注2】Hans Eysenck,1916-1997,著名心理学家,人格研究先驱。其广为人知的学术成果有艾森克人格理论,以及著名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国内有中文版,沿用至今。

--------------------



更多精彩内容
李明教授:不要让你的孩子去当男女平权的急先锋
李明教授:高考前,不要减压!不要减压!不要减压!
李明教授5月13日直播课内容精粹——精神困顿下的中国方案
李明教授说:不要低估了父亲作为心理存在的必要性
横跨一个世纪的问题: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一个民族的底气,到底从哪里来? 李明教授谈原生家庭
一个民族的未来,从何而来? 李明教授谈母亲教育(下)

成为父母:如何防止父母的人格特征去影响孩子(上)

成为父母:如何防止父母的人格特征去影响孩子(下)

更多公开课



寰宇养正
寰宇养正
李明博士免费公开课唯一发布平台
506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Modified on 2021/07/20

    Scan to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