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綜合檢索五百四十部首四大名注.爾雅.方言.釋名.廣雅
說文解字圖像查閱說文解字統計玉篇.篆隸萬象名義.切韻.廣韻.集韻
圖文檢索WFG版一切經音義:玄應.慧琳隸辨:顧藹吉 經籍䉵詁:阮元
01、說文解字詁林:丁福保詁林:總目錄引用書目說文解字詁林:補遺引用書目
02、說文解字繫傳:徐鍇08、說文解字:徐鉉宋本13、說文解字五音韻譜:李燾
03、說文解字注 :段玉裁09、說文解字:藤花榭本14、說文解字校錄:鈕樹玉
04、說文解字注箋:徐灝10、說文解字:汲古閣本15、爾雅.方言.釋名.廣雅.小爾雅
05、說文解字義證:桂馥11、說文解字:孫星衍本16、新集古文四聲韻:夏竦
06、說文通訓定聲:朱駿聲12、說文解字:陳昌治本17、汗簡:郭忠恕
07、說文解字句讀:王筠說文解字許慎自敘


本綜合檢索程序提供《說文解字》全部9833箇字頭、1270箇重文及其異體字、古今字等共14752箇漢字、3049箇形義易混淆字頭間的關聯檢索,提供37種原刻本圖像查閱,附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188篆,莫友芝箋異。字頭數據,由寧波蔣門馬先生獨力整理。
正文綜合檢索:字頭編號、字頭(正文、重文,及其異體字、古今字、形義易混淆字)、部首/編號(注明部首字、新附字、新修字)、解說(包括徐鉉注、校勘記、增補資料、540部首的《字源集註》及《隸辨偏旁》、備注等)、反切音(補入《繫傳》的反音)、漢語拼音、注音的綜合檢索,並呈現小篆字形。原始文本爲YuShengcun先生製作的《說文解字全文檢索.doc》,得之於新浪微盤,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修订,增補注音,曾參考王貴元撰《說文解字校箋》,並附個人意見或相關資料作爲備注。拼音和注音,爲現今普通話讀音。
圖像查閱:共能檢索20195箇漢字,字頭數據較文本檢索版多出5443字,最主要的是《說文通訓定聲》之旁注字、附存字,以及《說文解字詁林》收錄的逸字。
Excel數據處理得到了四川謝添先生的大力幫助。檢索程序由曹眞宗先生編寫,Alober先生修改,蔣門馬先生綜合整理。

綜合檢索程序的使用說明


如果漢字難以輸入,可以使用f.g.wang先生製作的部件檢字法:部件檢索
如果漢字沒有顯示,請安裝字體hanazono
檢索時,如果網頁沒有反應,請更換瀏覽器。
在數據整理過程中,使用了一些工具軟件,在此特別感謝:
 圖像處理和格式轉換:ComicEnhancerProPdg2PicDjVuToyIrfanView
 從pdf中提取圖像:PDFPatcher
 文件名批量更改:FFRenameProSmart Rename
 文字錄入:極點五筆逍遙筆漢文博士
 文本處理:TextPro6.5EmEditorBabelPad
2015.01.07 - 2015.06.23 白雲深處人家(http://www.homeinmists.com/
蔣門馬(nirvanajmm104722@163.com)整理製作 2017.07.12最後修訂定稿
得之於網絡,共享於網絡。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添磚加瓦。
使用許可證:http://www.gnu.org/licenses/

《說文解字》,東漢太尉祭酒許愼記,是繼《爾雅》之後,第一部系統解析漢字字形字義音讀的字書,9353箇小篆字及1163箇重文,上承先秦古文大篆,下啓秦漢隸書,是研究古文字古音韻、研讀古代典籍的必備工具書,亦是學習漢字的必修課本,更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許愼(約58年—約147年),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縣黑龍潭鄉許莊村)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爲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爲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洨(xiáo)長。卒於家。初,愼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爲《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後漢書儒林傳》卷七十九下)
張舜徽《說文解字導讀》:一個人如果想要了解中國古代文化,閱讀中國古代書籍,首先便要認識中國古代文字,纔有下手處。東漢許愼的《說文解字》,是一部介紹說明中國古代文字的基礎書籍,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值得那些有志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學、哲學的同志們好好地閱讀它,並進行深入的探討。
黃侃說:語言文字之學,爲各種學問之預備,捨此則一無可通。由小學入經,出經入史,期以十年,必可成就。
黃侃《文字學聲韻訓詁筆記·小學所須之書籍》謂:以輕重次序之,一《說文》,二《爾雅》,三《方言》,四《釋名》。……《說文》一書,於小學實主中之主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第十七》論《說文》曰:大抵服其爲書,檃栝有條例,剖析窮根源。鄭玄注書,往往引以爲證。若不信其說,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
清王鳴盛《說文解字正義序》:《說文》爲天下第一種書。讀遍天下書,不讀《說文》,猶不讀也。但能通《說文》,餘書皆未讀,不可謂非通儒也。
清段玉裁《廣雅疏證序》謂:三代小學之書不傳,今之存者,形書,《說文》爲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書,《廣韻》爲之首,《集韻》以下次之;義書,《爾雅》爲之首,《方言》、《釋名》、《廣雅》以下次之。《爾雅》、《方言》、《釋名》、《廣雅》者,轉注、假借之條目也。義屬於形,是爲轉注;義屬於聲,是爲假借。
許愼《說文解字敘》謂: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字者,孳乳而濅多也。箸於竹帛,謂之書。……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葢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葢文字者,經埶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覩,靡不兼載。
《漢書•藝文志》:《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其宣揚於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漢興,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爲尚書禦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傷其浸不正。《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蒼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曆》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曆》、《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爲一章,凡五十五章,幷爲《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字。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凡將》則頗有出矣。至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數,各令記字於庭中。揚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續揚雄作十三章,凡一百二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爲作訓故,幷列焉。


說文解字弟十五篇


說文解字敘講疏 酈承銓撰

  敍曰: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葢取諸夬。“夬,揚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葢依類象形,故謂之文。(文者,物象之本。)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字者,孳乳而濅多也。箸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敎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及宣王大史籒,箸《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其後諸矦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爲七國,田疇異畮,車涂異軌,律法異令,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大史令胡毌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漢興,有艸書。
  尉律:學僮十七巳上,始試,諷籒書九千字,乃得爲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大史幷課,最者以爲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頡》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時,徵禮等百餘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爲小學元士。黃門侍郞楊雄,采以作《訓纂篇》。凡《倉頡》巳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羣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之部,自以爲應制作,頗改定古文。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卽古文而異也。三曰篆書,卽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書,卽秦隸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又北平矦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卽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雖叵復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爲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燿於世。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諠稱秦之隸書爲倉頡時書,云: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爲長,人持十爲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於史《籒》。俗儒啚夫,翫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覩字例之條,怪舊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爲祕妙,究洞聖人之微恉;又見《倉頡篇》中“幼子承詔”,因號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僊之術焉。其迷誤不諭,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今亡也夫。”葢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葢文字者,經埶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
  今敘篆文,合以古籒,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譔其說,將以理羣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恉,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覩,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偁《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葢闕如也。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

  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解說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其建首也,立一爲耑。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同條牽屬,共理相貫。雜而不越,據形系聯。引而申之,以究萬原。畢終於亥,知化窮冥。
  于時大漢,聖德熙明。承天稽唐,敷崇殷中。遐邇被澤,渥衍沛滂。廣業甄微,學士知方。探賾索隱,厥誼可傳。

  曾曾小子,祖自炎神。縉雲相黃,共承高辛。太岳左夏,呂叔作藩,俾矦于許。世祚遺靈,自彼徂召,宅此汝瀕。竊卬景行,敢涉聖門。其弘如何,節彼南山。欲罷不能,旣竭愚才。惜道之味(昧),聞疑載疑。演贊其志,次列微辭。知此者稀,儻昭所尤,庶有達者,理而董之。
   粵在永元,困頓之秊,孟陬之月,朔日甲申。


召陵萬歲里公乘艸莽臣沖,稽首再拜,上書皇帝陛下:
  臣伏見陛下,神明盛德,承遵聖業,上考度於天,下流化於民,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萬國咸寧,神人以和,猶復深惟五經之妙,皆爲漢制。博采幽遠,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先帝詔侍中騎都尉賈逵,修理舊文。殊埶異術,王敎一耑,苟有可以加於國者,靡不悉集。《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書》曰:“人之有能有爲,使羞其行,而國其昌。”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愼,本從逵受古學。葢聖人不空作,皆有依據。今五經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自周禮、漢律,皆當學六書,貫通其意,恐巧說衺辭,使學者疑。愼博問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六埶羣書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艸木、鳥獸䖵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世間人事,莫不畢載,凡十五卷,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愼前以詔書校書東觀。敎小黃門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今愼巳病,遣臣齎詣闕。愼又學《孝經》孔氏古文說。古文《孝經》者,孝昭帝時,魯國三老所獻,建武時,給事中議郞衞宏所校,皆口傳,官無其說,謹撰具一篇幷上。

  臣沖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辠死辠,䭫首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建光元年九月己亥朔二十日戊午上。


召上書者,汝南許沖,詣左掖門外會令幷齎所上書。十月十九日,中黃門饒喜,以詔書賜召陵公乘許沖布四十匹。卽日受詔朱雀掖門。敕勿謝。


01、《說文解字詁林》:丁福保編輯


丁福保(1874-1952),字仲祜,號疇隱居士,一號濟陽破衲,江蘇無錫人。丁福保歷時30餘年,彙集182種1036卷註釋和研究《說文解字》之著作,於民國17年出版;續輯46種而成《說文解字詁林補遺》,於民國20年出版。《說文解字》正文,丁福保據宋本用大字重新書寫,其餘註釋或研究著作皆係由原書裁剪,拼接於相應正文之下,影印而成。圖像係民國原版,頁碼數據與中華書局1988年版一致,均由maoxiaopu先生提供(學樂酷論壇);《說文》外字的字頭和頁碼數據,由捕風先生提供。
丁福保以爲《說文解字》:可謂窮六書體制之源流,備羣籍雅詁之淵藪,世間萬事莫不畢載者矣。吾人處數千載後,猶能窺見古人文字之精意者,惟賴是書之存。
汪衮甫先生曰:《說文》爲中國最古而最完備之字書。凡欲略知造字之本,因以窺見古音古義者,捨是書末由。
于右任先生曰:許氏《說文》一書,爲研究國學必備之籍。今丁君編輯此書,合原書一千餘卷,囊括有清一代許氏之學,匯爲淵海,檢一字而頃刻卽得,得一字而各說咸備。凡古書中之所謂某爲正字,某爲借字,某爲古文,某爲異文等,昔人窮老盡氣而不得者,今費半小時卽可得之。所以此書一出,不僅集許學之大成,實亦治《說文》者最便利之捷徑也。
陳柱尊先生曰:吾國文字學之書,以許氏《說文》爲最要。無錫丁仲祜先生夙治《說文》,網羅宏富,集各家《說文》著述一百八十二種,都一千餘卷,成《說文詁林》一書,檢一字而各家之學說畢陳,案頭無堆積之煩,研究省翻檢之苦,一善也;悉依原書影印,旣無魚魯之譌,並可見版本之眞,二善也。


02、《說文解字繫傳》《說文解字篆韻譜》:五代時南唐徐鍇撰


徐鍇(920-974),字楚金,揚州廣陵人,與其兄徐鉉(916—991)並治《說文》,世稱鉉爲大徐,鍇爲小徐。《說文解字繫傳》共收錄9447個字頭,有《四部叢刊》景印述古堂景宋寫本、華文書局影印道光十九年依景宋鈔本重雕的祁寯藻刻本。(寯jùn,聚也。)祁寯藻刻本附有《校勘記》,圖像及頁碼數據均由maoxiaopu先生提供。
《說文解字繫傳》四十卷,是第一部《說文解字注》。此書於宋代已非完帙,缺卷二十五和卷三十共二卷,今本已據大徐本補全;於原文極少更改,僅加按語,論者謂優於大徐本,且賴此書之存,可證大徐本之得失;然解說中多用俗字,且與經傳訓詁多同,有據以更改原文之嫌。《通釋》三十卷,廣泛引證一百五十餘種古書訓詁以解釋原文,或以今語解釋古語,並採用朱翱的反切音。凡徐鍇自注,必加“臣鍇案”、“臣鍇曰”字樣。《部敘》二卷,說明540部首的分部依據;《通論》三卷,闡述最重要文字如道德仁義君臣等的含義;《袪妄》一卷,駁斥李陽冰的謬誤,後人譽爲“最爲可取”;《類聚》一卷,同類名物之文字,各從其類;《錯綜》一卷,說明古人造字因由;《疑義》一卷;《系述》一卷,說明各篇內容旨趣。此十卷中所述近300箇字頭,俱詳圖像查閱。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文繫傳》四十卷,南唐徐鍇撰。鍇字楚金,廣陵人,官至右内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於圍城之中。事迹具《南唐書》本傳。是書凡八篇,首《通釋》三十卷,以許愼《說文解字》十五篇,篇析爲二,凡鍇所發明及徴引經傳者,悉加臣鍇曰及臣鍇按字以別之,繼以《部敘》二卷、《通論》三卷、《祛妄》《類聚》《錯綜》《疑義》《系述》各一卷。《祛妄》斥李陽冰臆說。《疑義》舉《說文》偏旁所有而闕其字,及篆體筆畫相承小異者。《部敘》擬《易·序卦傳》以明《說文》五百四十部先後之次。《類聚》則舉字之相比爲義者,如一二三四之類。《錯綜》則旁推六書之旨,通諸人事,以盡其意。終以《系述》,則猶《史記》之自敘也。鍇嘗別作《說文篆韻譜》字書之屬五卷。宋孝宗時,李燾因之作《說文解字五音譜》。燾自序有曰:《韻譜》當與《繫傳》並行,今《韻譜》或刻諸學官,而《繫傳》迄莫光顯。余蒐訪歲久,僅得其七八,闕卷誤字,無所是正,每用太息。則《繫傳》在宋時已殘闕不完矣。今相傳僅有抄本。錢曾《讀書敏求記》至詫爲驚人秘笈,然脱誤特甚。卷末有熙寧中蘇頌記云:舊闕二十五三十共二卷,俟別求補寫。此本卷三十不闕,或續得之,以補入卷二十五,則直錄其兄鉉所校之本,而去其新附之字,殆後人求其原書不獲,因摭鉉書以足之,猶之《魏書》佚《天文志》,以張太素書補之也。其餘各部闕文,亦多取鉉書竄入。考鉉書用孫愐《唐韻》,而鍇書則朝散大夫行秘書省校書郎朱翱別爲反切。鉉書某某切,而鍇書稱反,今書内音切與鉉書無異者,其訓釋亦必無異,其移掇之迹,顯然可見。至示部竄入鉉新附之祧祅祚三字,尤鑿鑿可證者。《錯綜》篇末,其文亦似未完,無可采補,則竟闕之矣。此書成于鉉書之前,故鉉書多引其書,然亦時有同異。如鉉本福祜也,此作備也,鉉本萊耕多草,此作耕名,鉉本迎前頡也,此作前頓也,鉉本鷚大雛也,此從《爾雅》作天鸙也,又鉉本禜字下引《禮記》,禂字下引《詩》之類,此作臣鍇按《禮記》曰,臣鍇按《詩》曰,則鍇所引而鉉本淆入許氏者甚多。又如𣱓字下云闕,此作家本無注,臣鍇按疑許愼子許沖所言也。是鉉直删去家本無注四字,改用一闕字矣。其憑臆删改,非賴此書之存,何以證之哉?此書本出蘇頌所傳,篆文爲監察王聖美、翰林祗侯劉允恭所書,卷末題子容者,卽頌字也。乾道癸巳尤袤得于葉夢得家,寫以與李燾,詳見袤跋。書中有稱臣次立案者,張次立也。次立官至殿中丞,嘗與寫嘉祐二字石經,陶宗儀《書史會要》載其始末云矣。
徐鍇尙有《說文解字篆韻譜》十卷(元延祐三年種善堂刻本,國家圖書館藏,中華再造善本),以陸法言《切韻》韻序編次,注語極簡略,或注音切,或注明異體(同)籀文(史)或古文(古)。《說文解字篆韻譜》清同治甲子年馮桂芬刊本,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未製作頁碼數據。
徐鉉《說文解字篆韻譜序》:昔伏羲畫八卦而文字之耑見矣,倉頡模鳥迹而文字之形立矣。史籀作大篆以潤飾之,李斯變小篆以簡易之,其美至矣。及程邈作隸而人競趨省,古法一變,字義浸譌。先儒許愼患其若此,故集《倉》《雅》之學,研六書之旨,博訪通識,考於賈逵,作《說文解字》十五篇,凡萬六千字。字書精博,莫過於是,篆籀之體,極於斯焉。其後賈魴以《三倉》之書皆爲隸字,隸字始廣,而篆籀轉微。後漢及今,千有餘歲,凡善書者皆艸隸焉。又隸書之法,有删繁補缺之論,則其僞譌,斷可知矣。故今字書之數,累倍於前。夫聖人創制,皆有依據,不知而作,君子謹之,‘及史闕文’,格言斯在。若乃艸木魚鳥,形聲相從,觸類長之,良無窮極。苟不折之以古義,何足可觀?故叔重之後,《玉篇》、《切韻》所載,習俗雖久,要不可施之於篆文。往者李陽冰,天縱其能,中興斯學,贊明許氏,奐焉英發,然古法背俗,易爲堙微。方今許李之書,僅存於世,學者殊寡,舊章罕存,秉筆操觚,要資檢閲,而偏旁奧密,不可意知,尋求一字,往往終卷,力省功倍,思得其宜。舍弟楚金,特善小學,因命取叔重所記,以《切韻》次之,聲韻區分,開卷可覩。楚金又集《通釋》四十篇,考先賢之微言,畼許氏之玄旨,正陽冰之新義,折流俗之異耑,文字之學,善矣盡矣。今此書,止欲便於檢討,無恤其它,故聊存詁訓,以爲別識,其餘敷演,有《通釋》焉。五音凡五卷,詒諸同志者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卷(通行本),宋李燾撰。燾字仁父。桯史云:一字子眞,號巽嚴,丹棱人。紹興八年進士,官至敷文閣學士。贈光祿大夫,諡文簡(案《文獻通考》作諡文定)。事蹟具《宋史》本傳。初,徐鍇作《說文韻譜》十卷,音訓簡略,粗便檢閱而已,非改許愼本書也。燾乃取《說文》而顛倒之。其初稿以《類篇》次序,於每部之中易其字數之先後,而部分未移。後復改從《集韻》,移自一至亥之部爲自東至甲。《說文》舊第,遂蕩然無遺。考徐鍇《說文繫傳》仿《易·序卦傳》例,作《部敘》二篇,述五百四十部以次相承之故,雖不免有所牽合,而古人學有淵源,要必有說,未可以臆見紛更。又徐鉉新附之字,本非許愼原文。一概混淆,亦乖體例。後人援引,往往以鉉說爲愼說,實燾之由。其中惟《手部》捴字徐鉉作許歸切一條,能糾本書之謬。其餘如字本作似醉切,乃改爲房九切;苜字本模結切,乃改爲徒結切;又臤字本苦閑切,乃改爲邱耕切:則多所竄亂。《說文》《酉部》有酓字,音咽嗛切,而燾刪去不載,則有所遺漏。甚至犛字本里之切,而誤作莫交切;氂字本莫交切,而誤作里之切:顛倒錯亂,全乖其本義本音,尤爲疏舛。顧其書易於省覽,故流俗盛行。明人刊《文獻通考》,又偶佚此書標題,而連綴其前後《序》文於徐鍇《系傳》條下,世遂不知燾有此書。明陳大科作《序》,竟誤以爲許愼舊本。茅溱作《韻譜本義》,遂推闡許愼《說文》所以始於東字之意,殊爲附會。顧炎武博極群書,而所作《日知錄》,亦曰:《說文》原本次第不可見。今以四聲列者,徐鉉等所定也。是雖知非許愼書,而又以燾之所編誤歸徐鉉。信乎考古之難矣!”

03、《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的外公。段玉裁曾師事戴震。《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起草於乾隆四十一(1776)年,完成於嘉慶戊辰(1808)年,刊行於嘉慶二十(1815)年。共收錄9426個字頭,經韻樓藏板,嘉慶二十年(1815)歲次乙亥五月刊成,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另有日本小畑行簡訓點弘化4年(1847)序本,僅見前三卷;《補刻段氏說文解字注》,蘇州保息局同治6年(1867)本,疑據經韻樓原板刻印,未知其異;《段氏說文解字注》,兩宜軒珍藏本,未見,據說此本校刊精良。書末附部目分韻六書音均表。。《說文解字注》,刊正傳寫刻印錯誤,闡明《說文》體例,引證經傳釋文推求《說文》所本,考釋名物,注解古語,闡述字義之引申和變遷,指明古今字、古今義,闡發音義關係。
王念孫《說文解字注序》:《說文》之爲書,以文字而兼聲音訓詁者也。凡許氏形聲讀若,皆與古音相準,或爲古之正音,或爲古之合音,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循而攷之,各有條理。不得其遠近分合之故,則或執今音以疑古音,或執古之正音以疑古之合音,而聲音之學晦矣。《說文》之訓,首列製字之本意,而亦不廢假借。凡言一曰,及所引經,類多有之,蓋以廣異聞,備多識,而不限於一隅也。不明乎假借之指,則或據《說文》本字以改書傳假借之字,或據《說文》引經假借之字以改經之本字,而訓詁之學晦矣。吾友段氏若膺,於古音之條理,察之精,剖之密,嘗爲《六書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綜核之,因是爲《說文注》。形聲讀若,一以十七部之遠近分合求之,而聲音之道大明;於許氏之說,正義借義,知其典要,觀其會通;而引經與今本異者,不以本字廢借字,不以借字易本字。揆諸經義,例以本書,若合符節,而訓詁之道大明。訓詁聲音明而小學明,小學明而經學明,蓋千七百年來無此作矣。
王筠於《說文釋例》之序中謂:今天下之治《說文》者多矣,莫不窮思畢精以求爲不可加矣,就吾所見論之,桂氏未谷《說文義證》,段氏茂堂《說文解字注》,其最盛也。……段氏書,體大思精,所謂通例,又前人所未知,惟是武斷支離,時或不免,則其蔽也。”


04、《說文解字注箋》十四卷,清徐灝撰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初雕於桂林,民國三年甲寅補刊於京師。徐灝(1810-1880),字子遠,自號靈洲山人,生而有文在手曰朱,故又字伯朱,清廣東番禺人,先著《說文部首考》,晚成《說文段注箋》。灝居恆犖犖自處,不隨時揜婀,文字儀節至於服飾器用,皆不求時尚,然亦不矯人以所不能爲,故自號通介。
林明波《清代許學考》:是編蓋爲匡弼段注而作,段說之未是者正之,未備者補之,未盡者則更引而申之,其言悉有左證,旁徵博引,不厭其煩,雖纖介之失,亦皆舉而發之。各條皆繫以「箋曰」二字,其言之精審與補正之夥,實不讓鈕、王氏專美於前。……奮然獨抒己見,不隨人作俯仰者,謂其爲許氏功臣,段氏諍友,蓋非過矣。
高明:徐氏之書,不隱段氏之長,時匡段氏之失,立論持平,援據浩博。得此書以讀段注,而段氏之絕學益顯。


05、《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清桂馥撰


桂馥(1736-1805),字未谷,一字東卉,山東曲阜人,於書無所不讀,尤喜金石,藏有宋本《說文解字韻譜》。李璋煜得其原稿,由楊尚文出資刻入《連筠簃叢書》,延請小學名家許瀚主持校勘,但刊成後不久因捻軍兵禍而毀在日照許家,流傳甚少。同治九年(1870)崇文書局據連筠簃本重刻,始廣流傳。桂馥謂:士不通經,不足以致用;而訓詁不明,不足以通經。歷40年而著成《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自謂:《梁書·孔子祛傳》:高祖撰《五經講疏》,及孔子正言,專使子祛檢閱羣書,以爲義證。馥爲《說文》之學,亦取證於羣書,故題曰《義證》。
收錄《說文解字》9460字,及此外的118字,共計9578字。連筠簃叢書本崇文書局覆刻本,頁碼數據大多得自華東師範大學《說文解字》網上檢索系統,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兩種版本圖像,均由fqma先生提供;崇文書局覆刻本亦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另有《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沈仲濤研易樓舊藏桂馥手稿本,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館,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經部》影印出版,未見。
張之洞敍曰:治經貴通大義,嘫求通義理,必自音訓始。欲通音訓,必自《說文》始。國朝經師類皆覃精小學,其校釋辨證《說文》之書,最𣊡者十餘家,而以段注本爲甲。習聞諸老師言,段書外,惟曲阜桂氏《義證》爲可與抗顏行者。其書嘗爲靈石楊氏連筠簃校刻,後未大印行,其家書版皆入質庫,以故世尟傳本。……竊謂段氏之書,聲義兼朙,而尤邃於聲;桂氏之書,聲亦竝及,而尤博於義。段氏鉤索比傅,自以爲能冥合許君之恉,勇於自信,欲以自成一家之言,故破字刱義爲多。桂氏𢾭佐許說,發揮旁通,令學者引申貫注,自得其義之所歸。故段書約而猝難通闢,桂書緐而𢒫省易了。夫語其𢔶於心,則段勝矣。語其便於人,則段或未之先也。其專臚古籍,不下己意,則以意在博證求通,展轉孳乳,觸長無方,非若談理辨物可以折衷一義,亦如王氏《廣雅疏證》,阮氏《經籍䉵詁》之類,非可以己意爲獨斷者也。桂氏之言曰:近日學者風尙六書,動成習氣,偶涉名物,自負倉雅,略講點畫,妄議斯冰,叩以經典大義,茫乎未之聞也。此尤爲近今小學家所不能言,洵足以箴肓起癈者矣。獨其篇尾除去新坿,蒐補遺文百二十二字,或頗未盡宷諦。王筠於《說文釋例》之序中謂:桂氏書,徵引雖富,脈絡貫通,前說未盡,則以後說補苴之,前說有誤,則以後說辨正之,凡所偁引,皆有次弟,取足達許說而止,故專臚古籍,不下己意也。讀者乃視爲類書,不已眯乎!惟是引據之典,時代失於限斷,且泛及藻繢之詞,而又未盡加校改,不皆如其初恉,則其蔽也。
王力說:桂書的最大特點是材料豐富。例證對於字義的說明非常重要。惟有例證豐富,然後字的眞正意義才能清楚。從例證中還可以發明詞義的時代性。桂氏的例證取材甚廣,經史子集,無所不包。以一人的精力成此巨著,實在是難能可貴。這是一部非常有用的材料書,與段書相得益彰。


06、《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撰


朱駿聲(1788-1858),字豐芑,號允倩,晚年又號石隱,自署元和人。朱孔彰(1841-1915),字仲我,號半隱。收錄《說文解字》9507字(正文9242+重文265),旁注5889字(正文之俗字、別字、譌字、通假等),附存1844字(包括連綿字),共計17240字。全書18卷,按古韻十八部編排。《說文通訓定聲》脫稿於清道光十三年,朱駿聲時年四十六歲,道光二十九年(1849)鏤版於黟縣學舍,印數較少,流傳不廣。同治九年(1870),其子朱孔彰得友人資助,用原板重刊(補缺75葉),附《補遺》,始廣流傳。圖像係國學基本叢書本,得之於新浪微盤。附錄《補遺》(下載自愛如生論壇),補訂正文800餘條。圖像查閱版,提供了兩套檢索數據,一是在maoxiaopu先生提供的原始檢索數據基礎上,由尋常百姓補錄字頭及頁碼,武漢大學陳偉先生審校,寧波蔣門馬先生覆覈;一是蔣門馬先生獨力整理的《說文》字頭,頁碼以前者爲準。
朱駿聲於《奏呈》中說:人曉讀書,而讀書貴先識字,識字然後能通經,通經然後能致用。若不明六書,則字無由識。不知古韻,則六書亦無由通。專輯此書,以苴《說文》轉注假借之隱略,以稽羣經子史用字之通融。題曰說文,表所宗也。曰通訓,發明轉注假借之例也。曰定聲,證《廣韻》今韻之非古而導其源也。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自敘》曰:天地間,有形而後有聲,有形聲而後有意與事,四者文字之體也。意之所通而轉注起焉,聲之所比而叚借生焉,二者文字之用也。竊謂轉注肇於黃倉,形體寡而衍義;叚借濫於秦火,傳寫雜而失眞。而幻丸之屬,反正推移,造字之轉注不離乎指事也;咸需之倫,悉𩓣通變,造字之叚借不外乎諧聲也。至於叢脞參差,連緜而始肖其誼;弟兄爾汝,依託而本無其文。取類多耑,拘虛少悟。不知叚借者,不可與讀古書;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識叚借,此《說文通訓定聲》一書所爲記也。夫三代秦漢之嬗,聲以世遷;九州南北之迢,言因方易。欲撟古今之舌而出於一軌,固所不能;將執經史之文而龡以一筒,尤有不可。然則當如之何?曰:以字之體定一聲,以經之韻定眾聲,以通轉之理定正聲變聲,三者皆從其朔而已。曷言乎以字之形定一聲也?東重童龍,數傳衹循其舊,朿帝啻適,萬變不離其宗。融強秋梓之省文,徵諸古籀;迹狄豐農之肁響,正於昔聞。豖冢兀元,轉由一語;𠂔䪢廿竊,从豈㒳聲。呂鬲容尊,於重文而得母;㯥弜卯𨛜,因闕讀而疑音。此齊桓公伐莒之謀,東郭能言其狀;光武命名之義,九禾可訂其聲者也。曷言乎以經之韻定眾聲也?火諧衣稺,知與燬字同𧦝;朝叶苗高,信自舟聲少變。侮雖每而異母,朋猶鳳而殊風;音別求裘,部分𢧵雀。或句中而安韻,《召旻》歲旱之章;或一語而成歌,《周頌》駿奔之什。靡膴伊淢腜洫,當證之韓嬰;螟螣舂揄𧎢舀,堪稽于許愼。《考工》鄭注,其鎛斯㨄,屈子王箋,誶予不顧。焞爲推而怛爲𢛁,可續班書;答爲對而瞏爲煢,當從古寫。淺幭卽羣經之幦,脩翹誤俗字之翛。求福不那,易儺而語言方合;飲酒之𩜈,變饇而義訓始通。此郼商之誦湯,可用九有爲九域;楚莊之偁武,疑以一旬爲一章者也。曷言乎以通轉之理定正聲變聲也?關叔卽爲管叔,甫侯本是呂侯;驩兜匪異渾敦,屠蒯原同杜蕢。荄滋《易》言箕子,伊尹《詩》頌阿衡;連山《禮》箸厲山,帝俊《書》稱帝舜。若兹之類,厥有三端。其同音者,扶服蒲伏,與匍匐而兼偁;𨖿迆逶迤,偕委蛇而並用。气借氣而餼出,艸假草而皁興。鄦國爲許,而三傳皆同;頌皃作容,而四始代誦。種穜酢醋,因音而互譌;㤅愛𢝊憂,以聲而昧本。疇𤾊害曷,語詞不必元文;叔少昆𥊽,偁謂相承別字是也。其疊韻者,洚水猶之洪水,畜君原是好君。序樹豫,可校《禮經》;毒篤竺,試讎《漢史》。貉伯禡,皆禱牲之用;褧絅檾,總枲布之名。明都孟諸,洵非兩地;燭趨涿聚,故是一人。陳易氏而爲田,苡改姓而作弋。辛夷可爲新雉,蟬焉豈異亶安。薰香用以代葷,義不妨於相戾;孳息取以爲止訓,亦見其交通是也。其雙聲者,和桓波播,《禹貢》可詳;侮務㪺仇,《雅詩》偶借。奠定帝,舌音之轉;圭蠲涓,脣吻之通。密勿蠠沒,與黽勉非殊;踟躕躊躇,視歭䠧不異。黼裘示省,𤣗義可思;素衣朱綃,繡文宜訂。台余卬我,皆施身自謂之言;戎若伊而,悉启口偁人之語。懆懆多譌慘慘,儦儦或讀伾伾。誐假胡何,出音微分侈斂;徒但地特,助詞本尟正文。開口雅而閉口鳥,啞啞亦其天籟;燕人厖而周人貉,蛘蛘又屬方言。馬莽蕭蛸,更姓衹憑語轉;蠅羊鵕隼,殊文不過聲移。按諸詩歌,相曰胥,更抑曰懿;參之古語,磬爲俔,亦鼎爲當是也。此何休之讀《公羊》,所以有長言短言之辨;而高誘之注《淮南》,又別有緩气急气之分也。若夫如此爲爾,之焉爲旃,㒳字便成翻語;蒺藜卽茨,茅蒐卽𩎟,三代自有合音。目少眇而手延挻,自諧以成字;𡝤係邾而於引越,相足而爲言。斯又吳昭魏炎之儔,注書刱爲切紐;沈約彥倫之輩,行文律以四聲者矣。夫所見異辭,陸元朗文羅《經典》;有志復古,陳季立音溯《詩騷》。余少歲蟲彫,中年蠖伏,哦陳編而洞席,憶緒論於趨庭,旁及六書,自攄一得。部標十八,派以析而支以分;母列一千,聲爲經而義爲緯。將使讀古書者,應弦合節,無聱牙詰詘之疑;治經義者,討葉沿根,有掉臂游行之樂。渴半生之目力,精漸銷亡;殫十載之心稽,業才艸刱。氾濫未竟,踳繆尚多;愳不能書,先爲此敘。非敢謂萬川會海,導西京《爾雅》之原;亦庶幾百世本支,演南閤《說文》之譜云尒。道光十有三年,歲在昭陽大芒洛涂月,元和朱允倩駿聲譔。


07、《說文解字句讀》《說文釋例》:清王筠撰


王筠(1784-1854),字貫山,號籙友,山東安丘縣(今山東省濰坊市所轄縣級市安丘市)宋官疃人。王筠研究《說文解字》二十餘年而於道光十七(1837)年完成《說文釋例》(國學基本叢書本。四拼一版附檢字表p503),刊刻於道光二十四(1844)年。共收錄9414個字頭,附錄說文部首表一卷,撰有凡例,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續修四庫全書》本,附錄《補正p2303》,圖像得之於百度網盤。頁碼數據由maoxiaopu先生提供。道光十八年,王筠因友人陳山眉之請,爲學童識字課本而著《文字蒙求》(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兹後王筠又取嚴鐵橋(嚴可均)、段玉裁、桂馥等前人著作,增刪改易,博采愼擇,持平心,求實義,絕去支離破碎之說,間下己意,以便初學誦習,而成《說文解字句讀》。同治四年(1865)王筠嗣子王彥侗表上《釋例》《句讀》二書,由禮部進呈同治皇帝。太子太傅潘祖蔭閱畢,跋其書後曰:君書晚出,乃集厥成,補弊救偏,爲臣尤巨。
王筠《自序》謂:筠少喜篆籀,不辨正俗,年近三十,讀《說文》而樂之。每見一本,必讀一過,卽俗刻《五音韻譜》,亦必讀也。羊棗膾炙,積二十年,然後於古人制作之意,許君著書之體,千餘年傳寫變亂之故,鼎臣以私意竄改之謬,犂然辨晢,具於匈中,爰始條分縷析,爲之疏通其意。體例所拘,無由沿袭前人,爲吾一家之言而已。
張舜徽說:王筠對《說文》之說的功勞,尤在《文字蒙求》。
劉咸炘謂:《文字蒙求》則六書大例,讀許書之門也。
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序》曰:余平生孤行一意,不憙奪人之席、勦人之說,此《說文釋例》之所爲作也。自永元以至今日,凡千七百餘年,顏黃門一家數世皆精此業而未有傳書,二徐書雖傳,多涉艸略,加以李燾亂其次弟,致分別部之脈絡不可推尋,故博極羣書之顧亭林衹見《五音韻譜》,以其雜亂無章也,時時訾謷之。苟非段茂堂氏力闢榛蕪,與許君一心相印,天下亦安知所謂《說文》哉!惟旣創爲通例,而體裁所拘,未能詳備,余故輯爲專書,與之分道揚鑣,冀少明許君之奧旨,補茂堂所未備,其亦可矣。道光辛丑,余又以《說文》傳寫多非其人,羣書所引有可補苴,遂取茂堂及嚴銕橋、桂未谷三君子所輯,加之手集者,或增或刪或改,以便初學誦習,故名之曰句讀,不加疏解,猶初志也。三篇業將畢矣,而雪堂頌南兩陳君曰:君所增改者,旣援所出之書以證明之,又引經典以發揮之,而無所增改者,但如其舊,則忽詳忽略,體旣不倫。且茂堂之學力思心,固能遠達神恉,而性涉偏執,瑕纇不免。又如桂氏之博洽,嚴氏之精確,以及非石鈕氏、汾泉松亭兩王氏,其書皆有可爲羽翼者,君盇薈萃之,以省我輩日力,以爲後學南鍼乎!余於是本志變化,博觀約取,閱月二十而畢,仍名句讀,從其朔也。顧余輯此書,別有注意之端,與段氏不盡同者,凡五事。一曰刪篆。每部各署文數重數,自序又有十四篇之都數,誠以表別裁而杜羼雜也。而核今本之實,則正文重文皆已溢頟。嚴氏議刪重文,未議正文,不知是《說文》續添中字、《字林》中字也,無據者固未可專輒,有據者可聽其竊據非分乎?至於一字兩見者,當審其形義,以定所屬之部。吁爲于所孳育,否爲不所孳育,此審其形也。䙷與得,各有所施,此審其義也,不可如大徐以在後者爲重出也。二曰一貫。許君於字,必先說其義,繼說其形,末說其音,而非分離乖隔也。卽如說蒐曰:人血所生。以字從鬼,故云然。引者譌爲地血,校者卽欲據改,則從鬼之說何所附麗哉?三曰反經。《說文》所引經典,字多不同,句限亦異,固有譌誤增加,而其爲古本者甚多,豈可習非勝是,以婁經竄易之今本,訾漢儒授受之舊文乎!四曰正雅。《爾雅》者,小學專書,以此爲最古,所收之字亦視羣經爲最多。彼以義爲主,而形從之;《說文》以形爲主,而義從字,正相爲錯綜,而互爲筦攝者也。乃陸孔在中原時,代雖後而猶見善本,景純居東晉,傳注薈萃,而適据譌文,加以學者傳習多求便俗,羽族安鳥,水虫著魚,故徐鼎臣曰:《爾雅》所載艸木魚鳥之名,肆意增益,不足復觀。以羣經之鈐鍵,而譌誤顛倒重出,比比皆是,不有《說文》,何所據以正之乎?五曰特識。后身僩愃等字,許君之說,前無古人,是乃歷考經文,竝非偏執己見,不可不以經正傳,破從來之誤者也。五者以外,小有違異,亦必稱心而出,明白洞達,不肎首施兩端,使人不得其命意之所在,以爲藏身之固,此則與段氏同者也。時閱十年,稿凡三易,鏡不自照,留待後人。而吾所望于來哲,猶有六焉。許君說五行五色四靈四夷,或相鉤連,或相匹配,是知鎔冶于心,藉書于手,非泛泛雜湊之字書,故雖至小之字,而亦有異部相映帶者,如木部柢株,直用轉注可矣,而說曰木根者,所以別于艸部荄茇之爲艸根也,禾部說移曰禾相倚移者,所以別于㫃部旗施也,一也。有當轉注而不然者,如昏下云日冥也,則冥下當云月昏矣,而別爲說者,爲從六地也,二也。有不欲駁難古人,但加一字見意者,說夔云卽魖也,說鼨曰卽豹文鼠也,是也;其不加字者,想尙多有之,三也。許君說字,多主通義,而言其專主一經者,如避偕等字是也,四也。羣經所有之字,而許君不收者,璲玁姒犒之類,旣有明徵,其他想亦必有說也,五也。況乎九千文中,於今爲無用,於古亦無徵者,至於數百,夫何經典所有,沙汰之以矜別裁,經典所無,網羅之以炫淹博,五經無雙之人,豈宜出此?然鄭司農引《上林賦》紛容揱參倚移從風,以較《文選》八字,而易其五,計漢武至梁武,才六百餘年,而漢賦之改易,已如是之甚,況三代先秦之書乎?苟有博通古籍者,能使無徵者有徵,卽無用者有用矣,縱使單文孤證,亦偁一字千金,尤所企望也,六也。若此者,我雖少發其端,能不望來哲之竟其緒乎?抑或智所未窺,才所未逮,能不望來哲之拾其遺乎?有段氏開闢于前,爲之擴其規模,斯我能開闢於後,爲之劈其肌理,而以我書為椎輪者,尙不知凡幾也。沙毋憚于婁披,薪自欣其日積,能使許書之薀發露無餘,我卽不及見之,而亦爲後之學者豫幸之矣。道光庚戌四月安邱王筠。


08、《說文解字》宋本:


徐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於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奉敕校訂。徐鉉等據當時傳世眾本校勘正文,附以唐孫愐《唐韻》音切,增加註釋,題曰“臣鉉等曰”字樣,新修19字新附402字,析原書十五篇各爲上下卷,卽30卷。
青浦王昶(蘭泉)所藏宋小字本,今藏日本巖崎氏靜嘉堂,影印於《續古逸叢書》和《四部叢刊》;楊紹和海源閣舊藏汪中(容甫)藏丁晏跋宋刻元修本,今藏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於《中華再造善本》叢書。此兩種版本當屬同一來源而皆有修補,修補文字互有差異,圖像得之於百度網盤。今所見大徐本的宋本、景宋本、覆宋本的版式相同,因此頁碼相同,可以此檢閱眾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文解字》三十卷,漢許愼撰。愼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閣祭酒。是書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凡十四篇,合《目錄》一篇爲十五篇,分五百四十部,爲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註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字,推究六書之義,分部類從,至爲精密。而訓詁簡質,猝不易通,又音韻改移,古今異讀,諧聲諸字,亦每難明,故傳本往往譌異。宋雍熙三年,詔徐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凡字爲《說文》註義序列所載,而諸部不見者,悉爲補錄。又有經典相承,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亦皆增加,別題之曰新附字。其本有正體,而俗書譌變者,則辨於註中。字書之屬,其違戾六書者,則別列卷末。或註義未備,更爲補釋,亦題臣鉉等案以別之。音切,則一以孫愐《唐韻》爲定。以篇帙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卽今所行毛晉刊本是也。明萬歷中,宫氏刊李燾《說文五音韻譜》,陳大科序之,誤以爲卽鉉校本。陳啟源作《毛詩稽古篇》,顧炎武作《日知錄》,並沿其謬。豈毛氏所刊,國初猶未盛行與?……然愼書以小篆爲宗,至於隸書行書草書,則各爲一體,孳生轉變,時有異同,不悉以小篆相律,故顏元孫《干祿字書》曰:自改篆行隸,漸失其眞,若總據《說文》,便下筆多礙,當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徐鉉進《說文》表亦曰:高文大冊,則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於常行簡牘,則草隸足矣。二人皆精通小學,而持論如是。

徐鉉說文解字敘


銀青光祿大夫守右散騎常侍上柱國東海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臣徐鉉,奉直郞守祕書省著作郞直史館臣句中正,翰林書學臣葛湍,臣王惟恭等,奉詔校定許愼《說文》十四篇,并《序目》一篇,凡萬六百餘字。聖人之旨,葢云備矣。稽夫八卦旣畫,萬象旣分,則文字爲之大輅,載籍爲之六轡,先王教化所以行於百代,及物之功,與造化均,不可忽也。雖復五帝之後,改易殊體,六國之世,文字異形,然猶存篆籀之迹,不失形類之本。及暴秦苛政,散隷聿興,便於末俗,人競師法,古文旣絶,譌僞日滋。至漢宣帝時,始命諸儒修倉頡之法,亦不能復故。光武時,馬援上疏,論文字之譌謬,其言詳矣。及和帝時,申命賈逵修理舊文,於是許愼采史籀、李斯、揚雄之書,博訪通人,考之於逵,作《說文解字》,至安帝十五年,始奏上之。而隷書行之已久,習之益工,加以行、草、八分,紛然間出,返以篆籀爲奇怪之迹,不復經心。至於六籍舊文,相承傳寫,多求便俗,漸失本原。《爾雅》所載艸木魚鳥之名,肆意增益,不可觀矣。諸儒傳釋,亦非精究小學之徒,莫能矯正。唐大歴中,李陽冰篆迹殊絶,獨冠古今,自云:斯翁之後,直至小生,此言爲不妄矣。於是刊定《說文》,修正筆法,學者師慕,篆籀中興,然頗排斥許氏,自爲臆說。夫以師心之見,破先儒之祖述,豈聖人之意乎?今之爲字學者,亦多從陽冰之新義,所謂貴耳賤目也。自唐末喪亂,經籍道息,皇宋膺運,二聖繼明,人文國典,粲然光被,興崇學校,登進羣才,以爲文字者,六藝之本,固當率由古法,乃詔取許愼《說文解字》,精加詳校,垂憲百代。臣等愚陋,敢竭所聞。葢篆書堙替,爲日已久。凡傳寫《說文》者,皆非其人,故錯亂遺脫,不可盡究。今以集書正副本,及羣臣家藏者,備加詳考。有許愼注義序例中所載,而諸部不見者,審知漏落,悉從補錄。復有經典相承傳寫,及時俗要用,而《說文》不載者,承詔皆附益之,以廣篆籀之路,亦皆形聲相從,不違六書之義者。其間《說文》具有正體,而時俗譌變者,則具於注中。其有義理乖舛,違戾六書者,並序於後,俾夫學者無或致疑。大抵此書,務援古以正今,不徇今而違古。若乃高文大冊,則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於常行簡牘,則艸隷足矣。又許愼注解,詞簡義奥,不可周知。陽冰之後,諸儒箋述有可取者,亦從附益,猶有未盡,則臣等粗爲訓釋,以成一家之書。《說文》之時,未有翻切,後人附益,互有異同,孫愐《唐韻》行之已久,今並以孫愐音切爲定,庶夫學者有所適從。食時而成,旣異淮南之敏,縣金於市,曾非呂氏之精,塵瀆聖明,若臨冰谷。謹上。

新修字義:


左文一十九,《說文》闕載,注義及序例偏旁有之,今並錄於諸部。
詔、志、件、借、魋、綦、剔、觷、醆、趄、顦、璵、𧭭、檆、緻、笑、迓、睆、峯。
左文二十八,俗書譌謬,不合六書之體。
斖,字書所無,不知所从,無以下筆。《易》曰:定天下之斖斖,當作娓。
个,亦不見義,無以下筆。明堂左右个者,明堂旁室也,當作介。
暮,本作莫,日在茻中也。
熟,本作孰,享芽,以手進之。
捧,本作奉,从廾从手丰聲,經典皆如此。
遨,本作敖,从出从放。
徘徊,本作裴回,寛衣也,取其裴回之狀。
迴,本作回,象回轉之形。
腰,本只作要,《說文》象形,借爲玄要之要,後人加肉。
嗚,本只作烏。烏,吁呼也。以其名自呼,故曰烏呼,後人加口。
慾,《說文》欲字注云:貪欲也,此後人加心。
揀,本只作柬,《說文》从束八,八,柬之也,後人加手。
俸,本只作奉,古爲之奉祿,後人加人。
自暮以下一十二字,後人妄加偏傍,失六書之義。

鞦韆,按詞人高無際作《鞦韆賦》,序云:漢武帝後庭之戲也。本云千秋,祝夀之詞也。語譌轉爲秋千。後人不本其意,乃造此字,非皮革所爲,非車馬之用,不合从革。
影,按影者,光景之類也,合通用景,非毛髪藻飾之事,不當从彡。
斌,本作彬,或份,文質備也。从文配武,過爲鄙淺,復有从斌从貝者,音頵,亦於義無取。
恱,經典只作說。
藝,本只作埶,後人加艸云,義無所取。
著,本作箸,《說文》陟慮切,注云:飯欹也。借爲住箸之箸,後人从艸。
墅,經典只用野,野亦音常句切。
蓑,衰字本作蘇禾切,从衣,象形,借爲衰朽之衰。
賾,《周易疏義》云:深也。按此亦假借之字,當通用嘖。
黌,學堂也,从學省,黄聲。《說文》無學部。
黈,充耳也,从纊省,主聲。《說文》無纊部。
矗,直貎,經史所無,《說文》無直部。此三字皆無部類可附。
麌,《說文》噳字注云:麋鹿,羣口相聚也。《詩》麀鹿麌麌,當用噳字。
池,池沼之池,當用沱,沱江之別流也。

篆文筆迹相承小異


乃,本作乃,本从二从古文及,左旁不當引筆下垂,蓋前作筆勢如此,後代因而不改。
以,《說文》不从人,直作□。
親,左旁𣓀,从辛从木。《說文》不省。此二字,李斯刻石文如此,後人因之。
言,从䇂从口,中畫不當上曲,亦李斯刻石如此,上曲則字形茂美,人皆效之。
彳,《說文》作□,象二屬之形。李斯筆迹小變,不言爲異。
欠,《說文》作□,亦李斯小變其勢。李陽冰乃云从開口形,亦爲臆說。
㫃,《說文》从屮而垂下,於相出入也。从入。此字从屮下垂,當只作□,蓋相承多一畫。
肉,如六切,《說文》本作肉,後人相承作□,與月字相類。
魚,《說文》作□,止史籀此本蕃筆迹小異,非別體。
𣞤,此本蕃廡之廡,李斯借爲有無之無,後人尚其簡便,故皆从之。有無字本从亡。李陽冰乃云不當加亡。且蕃廡字,从大从𠦜,数之積也,从林,亦蕃多之義。若不加亡,何以得爲有無之無?
圅,或作□,亦止於筆迹小異。
長,《說文》作□,李斯筆迹小異。

銀青光祿大夫守右散騎常侍上柱國東海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臣徐鉉等,伏奉聖旨,校定許愼《說文解字》一部。伏以振發人文,興崇古道,考遺編於魯壁,緝蠧簡於羽陵,載穆皇風,允符昌運。伏惟應運統天,睿文英武,大聖至明,廣孝皇帝陛下,凝神繫表,降鑒機先,聖靡不通,思無不及,以爲經籍旣正,憲章具明,非文字無以見聖人之心,非篆籀無以究文字之義,眷兹譌俗,深惻皇慈,爰命討論,以垂程式,將懲宿弊,宜屬通儒。臣等實愧謏聞,猥承乏使,徒窮懵學,豈副宸謨?塵瀆冕旒,冰炭交集。其書十五卷,以編袟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共三十卷。謹詣東上閤門進上,謹進。雍熙三年十一月日,翰林書學臣王惟恭,臣葛湍等狀進,奉直郞守祕書省著作郞直史館臣句中,正銀青光祿大夫守右散騎常侍上柱國東海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臣徐鉉。

中書門下牒:


徐鉉等新校定《說文解字》,牒奉敕:許愼《說文》,起於東漢,歷代傳寫,譌謬實多,六書之蹤,無所取法,若不重加刊正,漸恐失其原流。爰命儒學之臣,共詳篆籀之跡。右散騎常侍徐鉉等,深明舊史,多識前言,果能商確是非,補正闕漏。書成上奏,克副朕心,宜遣雕鐫,用廣流布。自我朝之垂範,俾永世以作程式。其書宜付史館,仍令國子監雕爲印板,依九經書例,許人納紙墨價錢收贖,兼委徐鉉等點檢,書寫雕造,無令差錯,致誤後人。牒至準敕故牒。雍熙三年十一月日牒。


09、《說文解字》藤花榭本


清嘉慶丁卯年(1807)額勒布據新安鮑惜分家藏宋本翻刻,仿北宋小字本。此本譌誤較少,世稱精善。額勒布(1747-1830),宇履豐,號約齋,出生在官宦世家,滿洲正紅旗人。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商務印書館石印本卽據此本覆刻,中國書店又據石印本影印,版式頁碼皆同。
額勒布序曰:三代以下,其能發明六書之指,使三代之文尚存於今日而得以識古人製作之本者,許叔重《說文》之功爲大。蓋非文字無以見聖人之心,非篆籀無以究文字之義。自隸書行世,加以行草八分紛然間出,六籍羣典相承傳寫漸失本原。諸儒各守藏書,小學徒求便俗,返之篆籀,駭人見聞,不可攷矣。漢和帝時詔侍中騎都尉賈逵修理舊文,于是太尉祭酒許愼,採史籀、李斯、揚雄之書,質之於逵,凡六藝羣書之詁皆訓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鳥獸䖵蟲、雜物奇怪、王制禮儀,萬物咸覩,靡不兼載,計十五卷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始一終亥,體包古今,首得六書之要。處《說文》之先者,非《說文》無以明;處《說文》之後者,非《說文》無以法。惟其文,原本次第不可見,宋雍熙三年命散騎常侍開國子徐鉉等新爲校定,列以四聲,加以反切,旁引李陽冰諸儒箋釋,而其書始成。或以其文爲支離,回互勦說而失其本旨,濫觴而流於穿鑿,有未合於古文經義者。夫以六經之旨,左氏、公羊、穀梁之傳,毛萇、孔安國、鄭眾、馬融之訓,未必盡合,矧叔重去古旣遠,生於東京之中世,所本者不過劉歆、杜林、徐巡等十餘人之說,而能搜羅散失,囊括羣言,振發人文,繼續後學,其功豈淺鮮哉!余幼而癖嗜鼎彞之跋,好奇探秘,至忘寢食。兹見新安鮑君惜分家藏宋板《說文解字》一書,悉心點檢,亥豕無訛,洵堪珍秘,緣重爲雕鐫,用廣流布,學者取其大純而棄其小疵,亦可謂善學《說文》者與。嘉慶丁卯上春,約齋額勒布序。


10、《說文解字》汲古閣本


明毛晉毛扆父子據北宋本校刊,汲古閣藏板,錢恂舊藏。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
毛扆序曰:《說文》自《五音韻譜》盛行於世,而始一終亥眞本遂失其傳。案:徐楚金(鍇)撰《繫傳》四十卷,中有《部敘》二卷,學《周易序卦傳》而爲之推原偏旁所以相次之故,則五百四十部一字不容倒置矣,卽每部之中,其先後各有意義,亦非漫然者。《說文韻譜》亦楚金所撰,蓋爲後學檢字而作。其兄鼎臣鉉序曰:‘方今許李之書僅存於世,偏旁奧密不可意知,尋求一字,往往終卷;力省功倍,思得其宜。舍弟楚金,特善小學,因取叔重所記,以《切韻》次之,聲韻區分,開卷可覩。今此書,止欲便於檢討,無恤其他,聊存訓詁,以爲別識。’凡十卷。曰無恤其他,言體例與《說文》迥別也;聊存訓詁,不載舊注也。乃巽巖李氏(燾)割裂《說文》,依韻重編,起東終甲,分十二卷,名曰《五音韻譜》。扆案:平上去入爲四聲,宮商角徵羽爲五音,書中次序皆依四聲而名曰五音,何也?有前後二序,原委頗詳(載馬氏《通攷》中),今世行本刪去,而以《說文》舊序冠之,譌謬甚矣。先君購得《說文》眞本,係北宋板,嫌其字小,以大字開雕,未竟而先君謝世。扆哀毀之餘,益增痛焉,久欲繼志而力有不逮。今桑榆之景,爲日無多,乃鬻田而刻成之,蓋不忍墮先志也。叔重偏旁在十五卷,是時未有翻切,但編其次序之先後爾。今卷首《標目》有音釋者,乃徐鼎臣所增也。按:歐陽公《集古錄》目錄有郭忠恕小字《說文字源》,扆今不得而見,但夢英《篆書偏旁》延平二年所建者,陝搨流傳甚廣,中有五處次序不侔,始竊疑之。及讀郭恕先(忠恕)《汗簡》,次序與此悉同,乃知夢英之誤也。卽《繫傳》部敘之次,亦有顛倒闕略處,而書中之次與《標目》無二,要必以此爲正也。扆每讀他書,其有關《說文》者,節錄於後,以備博覽之一助云。汲古後人毛扆謹識。


11、《說文解字》孫星衍本


嘉慶甲子歲(1809)仿宋刊本,五松書屋臧,平津館叢書原刻本。圖像得之於百度網盤。
孫星衍序曰:今刊宋本,依其舊式,卽有譌字,不敢妄改,庶存闕疑之意。古人云:誤書思之,更是一適。思其致誤之由,有足正古本者。世稱此本刊刻精善,故多據以重刻。《重刊宋本說文序》:唐虞三代五經文字,燬于暴秦,而存于《說文》。《說文》不作,幾於不知六義,六義不通,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復識,五經不得其本解。《說文》未作已前,西漢諸儒得壁中古文書,不能讀,謂之《逸十六篇》;《禮記》,七十子之徒所作,其釋孔悝鼎銘「興舊耆欲」及「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或多不詞,此其證也。許叔重不妄作,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即史籀大篆九千字,故云:敘篆文,合以古籀。既並《倉頡》、《爰歷》、《博學》、《凡將》、《急就》以成書,又以壁經鼎彝古文爲之左證,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其云古文籀文者,明本字篆文;其云篆文者,本字即籀古文。如古文爲弌爲弍爲弎,必先有一字二字,知本字即古文,而世人以《說文》爲大小篆,非也。倉頡之始作,先有文而後有字,六書象形指事多爲文,會意諧聲多爲字,轉注假借文字兼之。象形如人爲大、烏爲於、龜爲𤕣之屬,有側視形、正視形;牛羊犬豕𠾧兕之屬,有面視形、後視旁視形;如龍之類,從肉指事,以童省諧聲,有形兼事又兼聲,不一而足。諧聲有省聲轉聲,社土聲,杏從可省聲之屬,皆轉聲也。指事別於會意者,會,合也,二字相合爲會意,故反正爲乏,爲指事,止戈爲武,皿蟲爲蠱,爲會意也。轉注最廣,建類一首,如禎祥祉福祐,同在示部也。同意相受,如禎,祥也;祥,祉福也;福,祐也。同義轉注,以明之,推廣之,如《爾雅釋詁》「肇祖元胎,始也。」始爲建類一首,肇祖元胎爲同意相受。後人泥考老二字有左囘右注之說,是不求之注義而求其字形,謬矣。《說文》作後,同時鄭康成注經,晉灼注史,已多引據其文。三國時嚴畯,六朝江式諸人,多爲其學。呂忱《字林》、顧野王《玉篇》,亦本此書,增廣文字。至唐李陽冰,習篆書,手爲寫定,然不能墨守,或改其筆蹟,今戴侗六書故》引唐本是也。南唐徐鉉及弟鍇,增修其文,各執一見。鍇有《繫傳》,世無善本,而諧聲讀若之字多於鉉本。鉉不知轉聲,即加刪落,又增新附及新修十九文,用俗字作篆。然唐人引《說文》,有在新附者,豈鉉有所本與?鍇又有《五音韻譜》,依李舟《切韻》,改亂次第,不復分別新附,僅有明刻舊本。漢人之書多散佚,獨《說文》有完帙,蓋以歷代刻印得存,而傳寫脫誤亦所不免。大氐一曰已下,義多假借,後人去之。如祖本始廟,又爲祈請道神,見《初學記》引嵇含祖《道賦序》;渾本混流,又爲測儀器也,見《太平御覽》;日本太陽之精,又君象也,見《事類賦注》;苛本小草,又曰尤劇也,見《一切經音義》;戲本偏軍,又曰相弄也,見《太平御覽》,此類甚多,姑舉一二。或節省其文,如稷,田正也,自商已來,周棄主之,見《大觀本䓍》唐本;橘碧樹而冬生,見《韻會》;毋,古人言毋猶今人言莫,見《尚書》《禮記疏》;山,凡天下名山,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有九,見《爾雅》、《釋文》;䱡,一名江豚,多膏少肉,見《晉書音義》;兕,皮堅厚,可以爲鎧,嶓塚之山,其獸多兕,見《藝文類聚》。或失其要義;如月食則望,日食則朔,見《史記正義》,當在有字下;耤,古者天子躬耕使民如借,見《初學記》;無底曰囊,有底曰槖,見《詩釋文》;大曰潢,小曰洿,天生曰鹵,人生曰鹽,見《一切經音義》;桎,所以質地,梏,所以告天,見《周禮釋文》;瓵,瓦器,受六合,見《史記索隱》。或引字移易;如《御覽》引「琛,寶也」,乃珍字;《廣韻》引「睽耳不相聽也」,乃睽目不相聽也;《初學記》引「池,陂也」,即陂下一曰沱也;《一切經音義》引「繐,蜀布也」,乃𦄑解。或妄改其文;如坏,丘一成也,見《水經注》、《太平御覽》,今依僞孔傳改作再成;墓,兆域也,菿,大也,見《爾雅》、《釋文》及疏,今菿作𦳙,墓作邱也;莍,裹如裘也,見《爾雅》、《釋文》,今作表如裹也;蟹,六足二𩪕也,見《荀子》,楊倞注「足當爲跪,言足之屈折處」,今改八足二敖。俱由增修者不通古義,賴有唐人北宋書傳引據可以是正文字。宋本亦有譌舛,然長於今世所刊毛本者甚多。如中,而也,而爲誤字,然知而是內之譌,今改作和也,便失其意;誠,引《周書》曰「不能誠於小民」,今依書作丕,不、丕俱語助詞;矯,揉箭箝也,今本箝作箱;㠲,㡜裂也,今本作祭;息,喘也,今本作端;菊,以秋華,今本作似秋華;揖,攘也,扶左也,今本作讓,作佐;瘨,腹張,今本作脹,或違《說文》本義,或無其字。毛晉初印本亦依宋大字本翻刊,後以《繫傳》刓補,反多紕繆。朱學士筠視學安徽,閔文人不能識字,因刊舊本《說文》,廣布江左右,其學由是大行,按其本亦同毛氏。近有刻小字宋本者,改大其字,又依毛本校定,無復舊觀。吾友錢明經坫、姚修撰文田、嚴孝廉可均、鈕居士樹玉及予手校本皆檢錄書傳所引《說文》異字異義,參考本文,至嚴孝廉爲《說文校議》引證最備。今刊宋本,依其舊式,即有譌字,不敢妄改,庶存闕疑之。意古人云:「誤書思之,更是一適,思其致誤之由,有足正古本者」。舊本即附孫愐音切,雖不合漢人聲讀,傳之既久,亦姑仍之。以傳注所引文字異同,別爲條記,附書而行,又屬顧文學廣圻手摹篆文,辨白然否,校勘付梓,其有遺漏舛錯,俟海內知音正定之。今世多深于《說文》之學者,蒙以爲漢人完帙,僅存此書,次第尚可循求,倘加校訂,不合亂其舊次,增加俗字。唐人引據,多誤以《字林》爲《說文》。張參、唐元度,不通六書,所引不爲典要,並不宜取以更改正文。後有同志,或鑒於斯。嘉慶十四年太歲己巳陽湖孫星衍撰。


12、《說文解字》陳昌治本


據孫星衍本重刻,李承緒篆,黎永椿校,陳慶修覆校,陳昌治校刊,清同治十二年(1873)粵東省城西湖街富文齋刊印發兌。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頁碼數據得之於百度網盤。
陳昌治序曰:昌治重刊《說文》,以陽湖孫氏所刊北宋本爲底本。然孫氏欲傳古本,故悉依舊式。今欲尋求簡便,改爲一篆一行,不能復拘舊式。每卷以徐氏銜名,與許氏竝列,不復題奉敕之字。徐氏新附字,降一字寫之,以見區別。孫刻篆文及解說之字,小有譌誤,蓋北宋本如此。孫氏傳刻古本,固當仍而不改。今則參校各本,凡譌誤之顯然者,皆已更正,別爲校字記,附於卷末,昭其愼也。其在疑似之間者,則不敢輕改也。同治十二年閏六月,番禺陳昌治謹識。


13、《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二卷:南宋李燾輯


打亂《說文》原本次序,依《集韻》“始東終甲”次序,重新編排540部首,各部之字依平上去入四聲排列。見有明弘治十四年(1501)車玉刻本(四庫存目叢書經部第187冊,第十二卷脫第十一葉),明萬曆二十六年(1596)陳大科刻本(下載自日本東方學數字圖書館),皆無李燾《序》、《後序》,並刪去“五音韻譜”之篇題,別題“許愼自序”、“許沖上書”等字,世人遂誤認此爲徐氏校定許氏原書。自汲古閣本出,始知其誤,此本遂漸湮滅。車玉刻本、陳大科刻本,正文版式相同,內容頁碼完全對應,未製作頁碼數據。
據宋魏了翁撰《經外雜抄》卷一載:《許氏說文五音韻譜》,實托新監江州大軍倉賈端修從政編次。端修,嘗爲江夏令,余識之,頗知篆學,黯曾孫也。黯,字直孺,仁宗時號名卿,國史有傳。並載宋李燾《新編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序》及《後序》。
李燾《新編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序》: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太尉祭酒許叔重始爲《說文解字》十四篇,凡五百四十部,其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後二十一年,當安帝建光元年,叔重子沖乃具以獻。晉東萊惤令許忱,繼作《字林》五卷,以補叔重所闕遺者,於叔重部敘,初無移徙。忱書甚簡,顧爲他說揉亂,且傳寫訛脫,學者鮮通,今往往附見《說文》,蓋莫知自誰氏始。(古文籀文,疑是吕忱始增入,今或以附見《說文》,或在陽冰以前。若《說文》原自有此,則林罕不應謂忱補許氏遺闕也。戎字當是增入,上字則《說文》元自有矣。)陳左將軍顧野王,更因《說文》造《玉篇》三十卷,梁武帝大同末獻之。其部敘既有所升降損益,其文又增多於叔重。唐上元末處士孫强復修野王《玉篇》,愈增多其文。今行於俗者,强所修也。叔重專爲篆學,而野王雜以隸書,用世既久,故篆學愈微。野王雖曰推本叔重,而追逐世好,非復叔重之舊。自强以下,固無譏焉。大歷間,李陽冰獨以篆學得名,時稱中興,更刊定《說文》,仍祖叔重,然頗出私意,詆訶許氏,學者恨之。南唐二徐兄弟,實相與反正由舊,故鍇所著書四十篇,總名《繫傳》,蓋尊許氏若經也,惜其書未布而鍇亡。本朝雍熙三年,鍇兄鉉初承詔,與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詳校《說文》,今三十卷内,《繫傳》往往錯見,豈其家學同源,果無異派與?鍇無恙時,鉉苦許氏偏旁奧密,不可意知,因令鍇以《切韻》譜其四聲,庶幾檢閲力省功倍。鉉又爲鍇篆,名曰《說文韻譜》。其書當與鍇《繫傳》並行。今《韻譜》或刻諸學官,而《繫傳》訖莫光顯。余蒐訪歲久,僅得其七八,闕卷誤字,無所是正,每用太息。蓋嘗謂小學放絶,久欲崇起之,必以許氏爲宗,而鉉鍇兄弟最其親近者。如陽冰、林罕、郭忠恕等軰,俱當收拾採掇,聚爲一書,使學者復覩純全,似非小補,顧力有所不及耳。《韻譜》誠便於檢閲,然局以四聲,則偏傍要未易見,乃因司馬光所上《類篇》,依五音先後,悉取《說文》次第安排,使若魚貫然,開編即可了也。《說文》所無,而《類篇》新入者,皆弗取。若有重音,則但舉其先而畧其後,雖許氏本在上去入聲,而《類篇》在平聲,亦移載平聲,大抵皆以《類篇》爲定。《類篇》者,司馬光治平末所上也。先是景祐初,宋祁鄭戩建言:見行《廣韻》,乃陳彭年丘雝等景德末重修,繁省失當,有悞科試,乞別刊定。即詔祁戩與賈昌朝同修,而丁度、李淑典領之。寶元二年書成,賜名《集韻》。度等復奏《集韻》添字極多,與彭年、丘雝等所修《玉篇》不相参協,乞別爲韻篇。即以命洙,洙尋卒。命胡宿代之。宿奏委掌禹錫、張次立同加校讎。宿遷,又命范鎮代之。鎮出而光代之,乃上其書。自《集韻》《類篇》列於學官,而《廣韻》《玉篇》微矣。然小學放絶,講習者寡,獨幸其書具存耳。所謂《廣韻》,則隋仁壽初陸法言等所共纂集次,而唐儀鳯後郭知玄等又附益之,時號《切韻》。天寶末,陳州司法孫愐者,以《切韻》爲謬畧,復加刊正,別爲《唐韻》之名。故在本朝太平興國及雍熙景德皆嘗命官討論。大中祥符元年,改賜新名曰《廣韻》。今號《集韻》,則又寶元改賜也。《切韻》《廣韻》皆莫如《集韻》之最詳,故司馬光因以修《類篇》。《集韻》部敘,或與《廣韻》不同,鍇修《韻譜》尚因之。今五音先後,並改從《集韻》,蓋《類篇》亦以《集韻》爲定故也。嗚呼!學無小,而古則謂字書之學爲小,何哉?亦志學乎當由此始爾。凡物雖微,必有理存,何况斯文!幼而講習,磨礲浸灌之久,逮其長也,於窮理乎何有不則?躐等陵節,君子不貴也。今學者以利祿之路,初不假此,遂一切棄捐不省。喜字書者,求其心畫端方,已絶不可得,但肆筆趁姿媚爾,偏旁横豎且昏不知,矧其文之理耶?先儒解經,固未始不用此,匪獨王安石也。安石初是《說文》,覃思頗有所悟,故其解經合處,亦不爲少,獨恨求之太鑿,所失更多。不幸驟貴,附和者愈眾而愈鑿。蓋字書自有六義,而彼乃一之,雖欲不鑿,得乎?科試競用其說,元祐嘗禁之,學官導諛,紹聖復用,嗜利祿者靡然風從,鑿說横流,汨喪道眞,此吾蘇氏力攻王氏而不肯置也。若一切置此不道,則又非是。今國家既不以此試士,爲士者可以自學矣,乃未嘗過而問焉。余竊哀之,雖老矣,猶欲與後生共講習此,故先爲此《五音韻譜》,且敘其旨意云。
李燾《後序》:燾在武陵,嘗與賈直孺之孫端修,因徐楚金兄弟《說文解字韻譜》,別以《類篇》所次五音,譜其部序,仍用許叔重舊次。蓋楚金兄弟,本志止欲便於檢閲,故專以聲相從,叔重當時部敘固不暇存;既不存當時部敘,則於偏旁一切都置之,宜矣。然偏旁一切都置,則字之有形而未審厥聲者,豈不愈難於檢閲乎?此寶元所以既修《集韻》,必修《類篇》。修《類篇》,蓋補《集韻》之不足處也。《集韻》《類篇》兩者相須,則字之形聲乃無所逃。檢閲之難,果非所患。故燾初作《五音韻譜》,不敢紊叔重部敘舊次,其偏旁皆安堵如故,獨依《類篇》,取《集韻》翻切,所得本音,以序安頓,粲然珠連,不相雜蹂,古文奇字,並陳畢見,頗自謂於學者披閲徑捷,不愧楚金兄弟之言矣。書既成,未敢出也。會得請歸眉山,惟吾鄉家氏三世留意篆學,多所纂述,每欲持此書相與考評精粗,或增或損,而去鄉踰一星終,及歸,則舊遊零落盡矣。後生雖多,俊才顧不肯以小學爲事,所謂《五音譜》者,遂束之高閣。茲來遂寧,適與餘杭虞仲房相遇。仲房能爲古文奇字,聲溢東南,凡江浙扁榜與其他金石刻,多仲房筆。燾則乗暇則出《五音譜》求是正焉。仲房喜曰:此要書也,便可刊刻,與後學共之,復何待?燾曰:姑徐之,試爲我更張其不合者。已而仲房謂燾:《五音譜》發端,實因徐氏,則此譜宜以徐氏爲本;以徐氏爲本,則所謂以聲相從,其平上去入,自有先後,固不容顛倒,叔重部敘亦何可獨異?即用徐氏舊譜,参取《集韻》卷第,起東終甲,而偏旁各以形相從,悉依《類篇》,若此則《說文解字》形聲具存,此譜於檢閲,豈不愈徑捷?但不免移徙叔重部敘爾。燾曰:叔重部敘舊次,起一終亥,世固未有能通其說者,楚金實始通之。其書要自別行,兩不相傷,賦詩斷章,取所求而已,復何待?亟謂仲房鏤板流布。嗟夫!小學放絶久矣,自是其復興乎!若論小學源委,則載前記矣。由崇寧以來,用篆籀名一時者,吳興則張有謙仲,歷陽則徐競明叔,而仲房最所喜者獨張,謂燾曰:明非謙敵也。謙作《復古編》,其筆法實繼斯冰,其辨形聲,分點畫,剖判眞偽,計校毫釐,視楚金兄弟及郭忠恕尤精密,其有功於許氏甚大。其書今具在,明何敢望耶?燾曰:明非謙敵,信然。謙不務進取,用心於内,成此書時,年五十餘矣,晚又棄家爲黄冠師,殆世外士。陳瑩中實愛之重之,特識篇首。夫豈若明之攀援姻戚,茍入書藝,局登進,未幾旋遭汰斥乎。兩人相去,何翅九牛毛!因是亦可得吾仲房胸懷本趣,遂并《復古編》重刊刻云。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十卷(通行本),宋李燾(1115—1184)撰。燾,字仁甫,一字子眞,號巽巖,丹棱人。紹興八年進士,官至敷文閣學士。贈光祿大夫,諡文簡,事蹟具《宋史》本傳。初,徐鍇作《說文韻譜》十卷,音訓簡略,粗便檢閱而已,非改許愼本書也。燾乃取《說文》而顛倒之,其初稿以《類篇》次序,於每部之中易其字數之先後,而部分未移,後復改從《集韻》,移自一至亥之部爲自東至甲,《說文》舊第,遂蕩然無遺。考徐鍇《說文繫傳》仿《易·序卦傳》例,作《部敘》二篇,述五百四十部以次相承之故,雖不免有所牽合,而古人學有淵源,要必有說,未可以臆見紛更。又徐鉉新附之字,本非許愼原文,一概混淆,亦乖體例。後人援引,往往以鉉說爲愼說,實燾之由。其中惟手部撝字徐鉉作許歸切一條,能糾本書之謬。其餘如𨺅字本作似醉切,乃改爲房九切;苜字本模結切,乃改爲徒結切;又臤字本苦閑切,乃改爲邱耕切,則多所竄亂。《說文》《酉部》有酓字,音咽嗛切,而燾刪去不載,則有所遺漏。甚至犛字本里之切,而誤作莫交切;氂字本莫交切,而誤作里之切:顛倒錯亂,全乖其本義本音,尤爲疏舛。顧其書易於省覽,故流俗盛行。明人刊《文獻通考》,又偶佚此書標題,而連綴其前後《序》文於徐鍇《繫傳》條下,世遂不知燾有此書。明陳大科作《序》,竟誤以爲許愼舊本。茅溱作《韻譜本義》,遂推闡許愼《說文》所以始於東字之意,殊爲附會。顧炎武博極群書,而所作《日知錄》亦曰:《說文》原本次第不可見。今以四聲列者,徐鉉等所定也。是雖知非許愼書,而又以燾之所編誤歸徐鉉。信乎考古之難矣!

14、《說文解字校錄》,清鈕樹玉撰


清光緒乙酉江蘇書局開雕,《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鈕樹玉(1760-1827),字藍田,自號匪石山人,江蘇吳縣人,家洞庭東山。
鈕樹玉序曰:二徐爲許氏功臣,信矣,而小徐發明尤多。大徐往往因之散入許說,此其失也。蓋《說文》自經李少溫刊定,輒有改易,由宋以來,蓺林奉爲圭臬。唯大徐定本,今流傳最廣者,乃毛氏翻刊本,而毛本又經後人妄下雌黃,率以其所知改所不知,古義微矣。樹玉不揣鄙賤,有志是書。竊以毛氏之失,宋本及《五音韻譜》、《集韻》、《類篇》足以正之。大徐之失,《繫傳》、《韻會舉要》足以正之。少溫之失,可以糾正者,唯《玉篇》爲最古。因取《玉篇》爲主,旁及諸書所引,悉錄其異,互相參攷。初依《經典釋文》體例,成書一十八卷,名曰《說文校錄》,後就正師友,咸以爲須載全文,始得通畼,於是重復寫定,卷帙一仍大徐所編,唯首行卷目下旁增校錄二字,不敢別有更張也。時嘉慶十年六月,吳縣鈕樹玉序。
凡例曰:一、《說文》所引經文,多與今本不同,或一句兩三引,往往出後人附益,或最括成文,或以《詩》爲《爾雅》,以傳說爲經,故悉錄異同,以備參攷。一、敘偁九千三百五十三文,重一千一百六十三,今多出者,疑皆後人所增,故以《玉篇》、《廣韻》所無,及重出之字,詳於注中,更摘錄於後。一、篆體或經後人增損,其與《玉篇》筆畫稍異者,今錄成一篇;《說文》有而《玉篇》無者,亦錄成一篇,竝附卷末。一、新附及羼入諸部一十九文,本非原有,今悉除去;又注中之字,雖不必盡爲《說文》所有,然往往經後人從俗改易,故悉辨出,亦附於後。一、《隋書經籍志》有《說文音隱》四卷,久亡,徐氏以孫愐《唐韻》爲定,有一字而有兩三音者,多不載,今以《玉篇》補所未備,兼錄《玉篇》異義,以資參攷。一、《繫傳》采毛氏舊鈔,兼錢楚殷鈔本,雖鈔手不精,校近刻反取《解字》本改者遠勝。《玉篇》《廣韻》采張氏刊本。《集韻》采影宋鈔。《類篇》止見曹氏刊本。《韻會》采元本,其引《說文》多與《繫傳》合,故備錄以正《繫傳》之譌。一、《經典釋文》采葉林宗影宋鈔,《文選》李善注采元張伯顏刊本,《一切經音義》采時刊本兼舊鈔,三書所引特多,而《釋文》最疏,往往以他書爲《說文》,蓋出記憶之誤,非《說文》漏略也。樹玉又識。
書末附錄:《說文》注義有,正文無,除象形不錄,凡三百九字。辨正者二百七十六字,疑而未定者四十六字,原注闕者四字,以爲古文者三字,𠦜𢀡乃數之積,△之爲倒亾,㡭之爲反𢇍者四字,未詳者十二字。《說文》刊誤上《說文》下《玉篇》,凡三百三十字,重三百三十一字。《說文》有《玉篇》闕,凡二百二十一字。未整理頁碼數據,檢閱《說文解字詁林》可得。


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


說文字原集註》:清蔣和撰。圖像得之於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說文字原考略》:清吳照南撰。圖像得之於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
說文提要》:清陳建侯撰。圖像得之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網站
說文字原》:元周伯琦編注,元至正十五年高德基等刻公文紙印本,中華再造善本。
隸辨偏旁五百四十部》,清顧藹吉撰。


《爾雅》:晉郭璞注。孔子曰:《爾雅》以觀於古,足以辯言矣。郭璞《爾雅序》謂:夫《爾雅》者,所以通訓詁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總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潭奧,摛翰者之華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雅》。《爾雅》者,蓋興於中古,隆於漢氏,豹鼠既辯,其業亦顯,英儒贍聞之士,洪筆麗藻之客,靡不欽玩耽味,爲之義訓。璞不揆檮昧,少而習焉,沉研鑽極二九載矣,雖註者十餘,然猶未詳備,並多紛謬,有所漏略,是以復綴集異聞,會稡舊說,考方國之語,采謠俗之志,錯綜樊孫,博關群言,剟其瑕礫,搴其蕭稂,事有隱滯,援據徵之,其所易了,闕而不論,別爲音圖,用袪未寤,輒復擁篲清道,企望塵躅者,以將來君子爲亦有涉乎此也。王念孫《廣雅疏證序》謂:昔者周公制禮作樂,爰箸《爾雅》,其後七十子之徒,漢初綴學之士,遞有補益,作者之聖,述者之明,卓乎六藝群書之鈐鍵矣。胡樸安說:《爾雅》一書,爲漢以前訓詁名物之總匯。《爾雅》檢索數據由f.g.wang先生提供,文本係精細校勘存世眾善本而成。

《方言》:全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漢末應劭《風俗通義序》謂:周秦常以歲八月,遣輶軒之使,求異代方言,還奏籍之,藏於秘室。及嬴氏之亡,遺棄脫漏,無見之者。蜀人嚴君平有千餘言,林閭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揚雄好之,天下孝廉衛卒交會,周章質問,以次注續,二十七年爾乃治正,凡九千字。郭璞《方言序》謂:蓋聞《方言》之作,出乎輶軒之使,所以巡遊萬國,采覽異言,車軌之所交,人迹之所蹈,靡不畢載,以爲奏籍。周秦之季,其業隳廢,莫有存者。暨乎揚生,沈淡其志,歷載構綴,乃就斯文。是以三五之篇著,而獨鑒之功顯,故可不出戶庭而坐照四表,不勞疇咨而物來能名,考九服之逸言,摽六代之絕語,類離詞之指韻,明乖途而同致,辨章風謠而區分,曲通萬殊而不雜,眞洽見之奇書,不刊之碩記也。《方言》文本係由曹志耘、栗華益、易洪川先生錄入。

《釋名》:東漢劉熙成國撰。又稱《逸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釋名》,漢劉熙撰。熙字成國,北海人。其書二十七篇。以同聲相諧,推論稱名辨物之意,中間頗傷於穿鑿,然可因以考見古音,又去古未遠,所釋器物,亦可因以推求古人制度之遺。劉熙《釋名敘》謂:夫名之於實,各有義類,百姓日稱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陰陽、四時、邦國、都鄙、車服、喪紀,下及民庶應用之器,論敘指歸,謂之《釋名》,凡二十七篇。《釋名》原始文本得之於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據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校正。

《廣雅》:三國魏博士張揖撰。又稱《博雅》。清段玉裁《廣雅疏證序》謂:稚讓爲魏博士,作《廣雅》,蓋魏以前經傳謠俗之形音義彙綷於是。…懷祖氏…尤能以古音得經義,蓋天下一人而已矣。王念孫《廣雅疏證序》謂:魏太和中博士張君稚讓,繼兩漢諸儒後,參考往籍,遍記所聞,分別部居,依乎《爾雅》,凡所不載,悉箸於篇。其自《易》、《書》、《詩》、三《禮》、三《傳》經師之訓;《論語》、《孟子》、《鴻烈》、《法言》之注;《楚辭》、《漢賦》之解;《讖》、《緯》之記;《倉頡》、《訓纂》、《滂喜》、《方言》、《說文》之說,靡不兼載,蓋周、秦、兩漢古義之存者,可據以證其得失,其散逸不傳者,可藉以窺其端緒,則其書之爲功於詁訓也大矣!《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謂:《廣雅疏證》,國朝王念孫撰。念孫字懷祖,號石臞,高郵人,乾隆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改工部主事,官至直隸永定河道。《廣雅》,魏太和中博士張揖,采《蒼》《雅》遺文爲書,凡不在《爾雅》者著於篇,其篇目皆依《爾雅》,表上《廣雅》分爲上中下卷,曹憲作訓注分爲十卷,避煬帝諱,改名《博雅》。其後曹注亡失,但存音三卷。曲阜桂馥嘗謂治《廣雅》難於《爾雅》,《爾雅》多主釋經,多正訓;《廣雅》博及群書,多異議。《爾雅》有孫、郭諸舊說,《廣雅》惟曹音。《爾雅》爲訓詁家徵引,兼有陸氏《釋文》,《廣雅》散見者少,無善本可據。念孫師戴東原,受聲音、文字、訓詁,遂通《說文》、《爾雅》。時邵晉涵爲《爾雅疏》,段玉裁爲《說文注》,遂綜其經學納入《廣雅》,官御史時注釋《廣雅》,日以三字爲率,十年而成書,名曰疏證。凡漢以前《蒼》《雅》古訓,皆搜括而通證之。謂訓詁之旨本於聲音,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充于《爾雅》、《說文》之外,似乎無所不達,然聲音文字部分之嚴,則一絲不亂。此乃藉張揖之書以納諸說,實多張揖所未知者,學者比諸酈道元注《水經》,注優於經云。《廣雅》文本,甘勇先生點校,係據王氏家刻本《廣雅疏證》整理,原文多用古字,檢索時尤宜注意。

《小爾雅》:漢孔鮒撰,《孔叢子》第十一篇,是繼《爾雅》之後第二部訓詁專著,晉唐人注書多引用之。[宋]包咸謂:經傳字義有所未暢,繹而言之,於《爾雅》爲小焉。原始文本得之於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作了修訂。

新集古文四聲韻》,南宋夏竦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

《汗簡》,北宋郭忠恕撰,四部叢刊影印鐵琴銅劍樓藏明馮己蒼舒手鈔本清康熙年間汪立名一隅草堂刊本


古文字相關網站推薦:


引得市index:http://www.mebag.com/index/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庫:https://inscription.sinica.edu.tw/c_index.php
久茂語林:http://www.outlier-linguistics.com/
中華語文知識庫: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
漢字數據庫項目:http://kanji-database.sourceforge.net/index.html
全漢字:http://glyphwiki.org/wiki/
說文解字:http://www.shuowenjiezi.com/
Chinese Etymology: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異體字字典第六版: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韻典網 綜合韻書查詢網站:http://ytenx.org/
開放康熙字典: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
書法字典:http://www.shufazidian.com/
白雲深處人家:http://www.homeinmists.com/indexComputing.htm
經籍䉵詁:http://www.homeinmists.com/Classic/index.html

《說文解字詁林》總目錄

1 編纂說文詁林之時間及經費記略 丁福保 1
2 重印說文詁林敘 丁福保 3
3 說文詁林評語 7 ◆吳稚暉 7 于右任 9 陳柱尊 10 汪衮甫 11 胡樸安 13
4 疇隱居士自述 丁福保 15
5 詁林精舍記 蔣維喬 23
6 說文解字詁林總目 25
7 說文解字詁林敘 吳敬恆 31
8 讀說文解字詁林 孟森再 45
9 說文解字詁林自敘 丁福保 55
10 說文解字詁林後敘 丁福保 77
11 說文解字詁林纂例 丁福保 101
12 寫說文解字記 沈乾一博元 123
13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書目表 133
14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書目表跋 丁福保 157
15 說文解字詁林後語 丁福保 165
16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諸書姓氏錄 173
17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 195
18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目錄★ 197
19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上 敘跋類 213
20 敘跋類一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213
21 敘跋類二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244
22 敘跋類三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267
23 敘跋類四桂氏義證及辨訂之屬 280
24 敘跋類五王氏句讀釋例及補正之屬 284
25 敘跋類六朱氏通訓定聲及補遺之屬 296
26 敘跋類七雜詁别述之屬 311
27 敘跋類八引經引古語之屬 376
28 敘跋類九金石龜甲文字可爲古籀之旁證或可補許書之闕故以爲殿焉 390
29 敘跋類十外編逸字之屬 413
30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中 六書總論 425
31 綜述六書之屬 425
32 指事分述之屬 582
33 會意分述之屬 588
34 轉注分述之屬 590
35 假借分述之屬 642
36 說文解字詁林前編下 說文總論 679
37 說文字數 702
38 說文分部 703
39 說文例 725
40 古文或體 772
41 篆隸之變 802
42 說文引經 804
43 說文引羣說 828
44 羣書引說文 840
45 說文聲音 856
46 說文重出字 870
47 說文新附 874
48 說文逸文 875
49 說文各本異同 892
50 後人竄改 899
51 說文雜論 902
52 許君事蹟 922
53 說文解字詁林 975
54 說文解字弟一上 975
55 說文解字弟一下 1425
56 說文解字弟二上 1949
57 說文解字弟二下 2421
58 說文解字弟三上 2817
59 說文解字弟三下 3287
60 說文解字弟四上 3771
61 說文解字弟四下 4295
62 說文解字弟五上 4785
63 說文解字弟五下 5273
64 說文解字弟六上 5705
65 說文解字弟六下 6307
66 說文解字弟七上 6747
67 說文解字弟七下 7345
68 說文解字弟八上 7901
69 說文解字弟八下 8559
70 說文解字弟九上 8789
71 說文解字弟九下 9131
72 說文解字弟十上 9529
73 說文解字弟十下 10055
74 說文解字弟十一上 10559
75 說文解字弟十一下 11219
76 說文解字弟十二上 11519
77 說文解字弟十二下 12007
78 說文解字弟十三上 12553
79 說文解字弟十三下 13003
80 說文解字弟十四上 13455
81 說文解字弟十四下 13921
82 說文解字弟十五上敘目 14391
83 說文解字弟十五下表 14489
84 說文解字詁林後編 說文逸字 14527
85 說文外編 14705
86 說文解字詁林補編 14867
87 說文解字詁林附編 六書音均表 14925
88 說文解字詁林跋 15009
89 說文解字詁林通檢緒言 15029
90 說文解字詁林通檢總目 15055
91 說文解字詁林通檢 15059
92 重文摘異 15190


說文解字詁林補遺


93 補遺 15193
94 說文統系圖 15195
95 說文詁林補遺敘 吳敘 15211
96 補遺敘 蔣敘 15275
97 補遺自敘 15281
98 補遺引用書目表 15301
99 補遺前編目錄 15311
100 補遺前編上 敘跋類 15327
101 敘跋類一 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5327
102 敘跋類二 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5350
103 敘跋類三 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15362
104 敘跋類四 桂氏義證及辨訂之屬 15372
105 敘跋類五 王氏句讀釋例及補正之屬 15373
106 敘跋類六 朱氏通訓定聲及補遺之屬 15374
107 敘跋類七 雜詁别述之屬 15374
108 敘跋類八 引經引古語之屬 15475
109 敘跋類九 金石龜甲之屬 15490
110 敘跋類十 外編逸字之屬 15506
111 敘跋類十一 說文聲韻之屬 15511
112 敘跋類十二 說文部首之屬 15560
113 敘跋類十三 說文通檢之屬 15586
114 補遺前編中 六書 15595
115 六書總論 15595
116 象形 15692
117 指事 15693
118 會意 15696
119 形聲 15698
120 轉注 15701
121 假借 15721
122 補遺前編下 說文總論 15729
123 補遺前編下 說文字數 15736
124 補遺前編下 說文例 15737
125 補遺前編下 古文或體 15743
126 補遺前編下 篆隸之變 15754
127 補遺前編下 說文引經 15771
128 補遺前編下 說文引群說 15783
129 補遺前編下 說文聲音 15786
130 補遺前編下 說文重出字 15788
131 補遺前編下 說文逸文 15788
132 補遺前編下 說文雜論 15788
133 補遺前編下 許君事蹟 15799
134 補遺之續 15803
135 說文繫傳三家校語抉錄 15804
136 一、顧千里手校汪刻本 15807
137 二、桂未谷手校汪刻本 15811
138 三、王箓友校祁刻本 15832
139 四、附輯朱竹君王懷祖吳西林校語 15858
140 以上補前編上 敘跋類 15877
141 以上補前編中 六書類 15939
142 以上補前編下 說文總論類 15998
143 理董後編 吳穎芳 15999
144 同文畧例小篆通古文舉要 宋育仁 16069
145 說文部首表 蔣和撰 王筠校正 16079
146 說文解字詁林補遺 16135
147 補遺一上 16135
148 補遺一下 16197
149 補遺二上 16273
150 補遺二下 16343
151 補遺三上 16409
152 補遺三下 16487
153 補遺四上 16567
154 補遺四下 16641
155 補遺五上 16703
156 補遺五下 16779
157 補遺六上 16843
158 補遺六下 16925
159 補遺七上 17005
160 補遺七下 17099
161 補遺八上 17177
162 補遺八下 17281
163 補遺九上 17323
164 補遺九下 17389
165 補遺十上 17449
166 補遺十下 17528
167 補遺十一上 17599
168 補遺十一下 17709
169 補遺十二上 17752
170 補遺十二下 17829
171 補遺十三上 17893
172 補遺十三下 17959
173 補遺十四上 18024
174 補遺十四下 18065
175 補遺十五上 18161
176 補遺之續 18165
177 補遺後編 18235
178 補遺通檢敘 18285
179 補遺通檢總目 18311
180 補遺通檢 18315
181 重文摘異 18422
182 說文統系圖 18423


《說文解字詁林》引用書目表


編號. 書目全稱(簡稱) 頁碼 著者 頁碼

類一、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 說文解字十五卷 133 漢許愼記 南唐徐鉉校 173
2 說文解字校錄十五卷(校錄) 133 清鈕樹玉著 177
3 說文校議三十卷(校議) 133 清姚文田、嚴可均著 178
4 說文辨疑一卷(辨疑) 133 清顧廣圻著 178
5 說文校議議三十卷(校議議) 133 清嚴章福著 178
6 王氏讀說文記一卷(王記) 133 清王念孫著 175
7 惠氏讀說文記十五卷(惠記) 133 清惠棟著 174
8 席氏讀說文記十五卷(席記) 133 清席世昌著 182
9 讀說文記一卷(許記) 133 清許槤著 184
10 汲古閣說文訂一卷(汲訂) 133 清段玉裁著 176
11 說文訂訂一卷(汲本訂訂) 133 清嚴可均著 178
12 說文古本考十四卷(古本考) 133 清沈濤著 180
13 說文校定本二卷(校定本) 133 清朱士端著 179
14 唐說文木部箋異一卷(木部箋異) 134 清莫友芝著 184
15 說文徐氏未詳說一卷(徐氏未詳說) 134 清許溎祥輯 187
16 說文新附考六卷續考一卷(鈕新附考) 134 清鈕樹玉著 177
17 說文新附考校正一卷(王校正) 134 清王筠著 181
18 說文新附通誼二卷(新附通誼) 134 清毛際盛著 178
19 說文新補新附考證一卷(新補新附考證) 134 清錢大昭著 175
20 說文新附考六卷(鄭新附考) 134 清鄭珍著 183

類二、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21 說文繫傳四十卷(繫傳) 134 南唐徐鍇撰 174
22 說文繫傳考異四卷(繫傳考異) 134 清汪憲著
23 繫傳校勘記三卷(繫傳校勘記) 134 清苗夔著 181
24 說文繫傳校錄三十卷(繫傳校錄) 134 清王筠著 181
25 說文二徐箋異二十八卷(二徐箋異) 134 田吳炤著 192

類三、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26 說文解字段氏注三十卷(段注) 134 清段玉裁著 176
27 說文段注訂補十四卷(段注訂補) 134 清王紹蘭著 177
28 段氏說文注訂八卷(段注訂) 135 清鈕樹玉著
29 說文段注鈔案一卷(段注鈔案) 135 清桂馥著 176
30 說文段注札記一卷(龔氏段注札記) 135 清龔自珍著 181
31 說文段注札記一卷(徐氏段注札記) 135 清徐松著 179
32 說文段注鈔案 135 清錢桂森 186
33 讀段注說文札記一卷(讀段注札記) 135 清鄭伯奇著
34 說文解字注匡謬八卷(段注匡謬) 135 清徐承慶著 180
35 說文解字注箋二十八卷(徐箋) 135 清徐灝著

類四、桂氏義證及辨訂之屬
36 說文解字義證五十卷(義證) 135 清桂馥著 176
37 某先生校桂注說文條辨一卷(桂注條辨) 135 清許瀚著 181

類五、王氏句讀釋例及補正之屬
38 說文句讀三十卷補正三十卷(句讀) 135 清王筠撰
39 說文釋例二十卷補正二十卷(釋例) 135 清王筠撰

類六、朱氏通訓定聲及補遺之屬

40 說文通訓定聲十八卷(通訓定聲) 135 清朱駿聲著 181
41 說文通訓定聲補遺一卷 136 清朱駿聲著

類七、雜詁別論之屬
42 經義雜記論說文一卷 136 清臧琳著 174
43 九經古義論說文一卷(古義) 136 清惠棟著
44 說文疑疑二卷(疑疑) 136 清孔廣居著 176
45 說文解字通正十四卷(通正) 136 清潘奕雋著 175
46 說文解字述誼二卷(述誼) 136 清毛際盛著
47 鵝術編說字二十卷 136 清王鳴盛著 175
48 經韻樓集論說文一卷 136 清段玉裁著
49 養新錄集論說文一卷 136 清錢大昕著 175
50 潛研堂集論說文一卷 136 清錢大昕著
51 說文補考一卷(補考) 136 清戚學標著 177
52 說文解字斠詮十四卷(斠詮) 136 清錢砧篆 176
53 六書說一卷 136 清江聲著 174
54 說文釋例二卷(江釋例) 136 清江沅著 176
55 轉注古義考一卷 136 清曹仁虎著 175
56 鐘山札記論說文一卷 137 清盧文弨著 175
57 說文五翼八卷(五翼) 137 清王熙著 177
58 說文拈字七卷(拈字) 137 清王玉樹著 177
59 說文辨字正俗八卷(辨字正俗) 137 清李富孫著 178
60 說文字通十四卷(字通) 137 清高翔麟著 179
61 讀書叢錄論說文一卷 137 清洪頤煊著 179
62 大雲山房雜記論說文一卷 137 清惲敬著 178
63 讀書脞錄正續編論說文一卷 137 清孫志祖著 177
64 說文管見三卷(管見) 137 清胡秉虔著 179
65 柿葉軒筆記論說文一卷 137 清胡虔著 179
66 言舊錄論說文一卷 137 清張金吳著 182
67 癸巳類稿論說文一卷 137 清俞正燮著 183
68 炳燭編二卷 137 清李賡芸著 177
69 合肥學舍札記論說文一卷 137 清陸繼輅著 180
70 讀說文雜識一卷 137 清許棫著 184
71 小學說一卷 137 清吳夌雲著 182
72 讀說文證疑一卷(證疑) 138 清陳詩庭著 178
73 說文舉例一卷 138 清陳瑑著 178
74 小學述聞二卷 138 清姚衡著 182
75 說文說一卷 138 清孫濟世著
76 四寸學論說文一卷 138 清張雲璈著 180
77 求古錄禮說一卷(禮說) 138 清金鶚著 179
78 溫經日記論文文一卷 138 清林昌彝著 183
79 彊識編論說文一卷 138 清朱士端著 179
80 攀古小廬論說文一卷 138 清許翰著
81 舒藝室隨筆論說文二卷 138 清張文虎著 183
82 禮耕堂叢說論說文一卷 138 清施國祁著 183
83 對朱氏轉注問一卷 138 清黃式三著 184
84 儆季所著書論說文一卷 138 清黃以周著 186
85 東之文鈔論說文一卷 138 清陳潮著 183
86 越縵堂日記論說文一卷 138 清李慈銘著 186
87 讀書偶識論說文一卷 138 清鄒漢勛著
88 讀書雜識論說文一卷 139 清徐鼒著
89 兒占錄四卷 139 清俞樾著 185
90 達齋叢說一卷(叢說) 139 清俞樾著
91 籀膏述林論說文一卷 139 清孫詒讓著 186
92 說文發疑六卷(發疑) 139 清張行孚著 186
93 說文解字義有至理名言述 139 清孫雄著 188
94 六書皆造字之本非有四體二用可分配 139 清孫雄著
95 六書次第說 139 清岳森著 189
96 六書次第說 139 清程棫林著 188
97 六書說 139 清廖登庭著 189
98 六書轉注說 139 清饒登逵著 191
99 六書假借轉注說 139 清胡琨著
100 說文轉注假借說 139 清劉昌齡著
101 說文解字略例 139 清高學瀛著 185
102 說文假借例釋 139 清吳俜著 184
103 說文假借例說 139 清張孝楷著 190
104 與王子壯論假借偕書 140 清孫詒讓著
105 六書指事說 140 清章紹曾著 188
106 六書指事說 140 清胡朋著 188
107 六書指事說 140 清徐嘉言著 188
108 六書轉注說 140 清胡朋著
109 六書轉注說 140 清葉溶著
110 轉注淺說一卷 140 許篤仁著 194
111 轉注說 140 湯濟滄著 194
112 六書假借說 140 清蔡金臺著 188
113 六書假借說 140 清葉濬著 188
114 六書三耦說 140 清蔡金臺著 188
115 六書三耦說 140 清龍學泰著 188
116 六書例說一卷 140 饒炯著 188
117 釋說文讀若例一卷 140 清金穀元著
118 說文讀若考七卷(讀若考) 140 葉德輝著 192
119 說文古文考證一卷 141 清蔡惠堂著 190
120 說文職墨三卷(職墨) 141 清于鬯著 189
121 說文商義殘本(商義) 141 清鄭知同著 183
122 說文重文管見一卷(重文管見) 141 清蕭道管著 192
123 秦漢碑篆文考一卷 141 清楊銳著 189
124 古文字考一卷 141 清劉師培著 192
125 讀書隨筆論說文一卷 141 清劉光漢著
126 說文解字部首訂十四卷(首訂) 141 饒炯著
127 說文粹四卷 141 清朱孔彰著 190
128 說文粹言疏證二卷(粹言疏證) 141 潘任著 187
129 雙桂軒答問論說文一卷 141 潘任著
130 六書通故二卷 141 清黃以周著
131 六書辨一卷 141 徐紹楨著 193
132 六書古微十卷 141 葉德輝著 192
133 讀碑小箋論說文一卷 141 羅振玉著 192
134 觀堂集林論說文一卷 141 王國維著 192
135 文始九卷 142 章炳麟著 192
136 小學答問一卷 142 章炳麟著
137 說文約言一卷 142 金鉞著 194
138 六書淺說一卷 142 胡韞玉著 193
139 說文校案一卷(校案) 142 奚世榦著 192
140 說文疑義一卷(疑義) 142 陳啓彤著 193
141 說文釋疑一卷(釋疑) 142 朱闇章著 193
142 諧聲補逸十四卷 142 清宋保著 176
143 說文諧聲孳生述一卷(諧聲孳生述) 142 清陳立著 181
144 說文舊音一卷(舊音) 142 清畢沅著 175
145 說文舊音補注一卷補續一卷補注改錯一卷(舊音補注) 142 清胡玉縉著 190
146 說文聲訂二卷(聲訂) 142 清苗夔著 181
147 說文雙聲疊韻譜一卷(雙聲疊韻譜) 142 清鄧廷楨著 180

類八、引經引古語之屬。凡二十一種二百二十六卷。略 142
類九、釋某字釋某句者之屬。於各家文集中采出約六卷。略 144

類十、金石龜甲文字可爲古籀之旁證或可補許書之闕
148 魏三體石經 154
149 說文古籀補十四卷(古籀補) 154 清吳大澂著 188
150 說文古籀補補十四卷(古籀補補) 154 丁佛言著 193
151 文源十二卷 154 林義光著 193
152 史籀篇疏證十四卷 154 王國維著 192
153 金文編十四卷 154 容庚著 194
154 殷墟文字類編十四卷(殷墟文字) 154 商承祚著 194
類十一、逸字外編之屬
155 說文逸字二卷(逸字) 155 清鄭珍著 183
156 說文逸字附錄一卷(逸字附錄) 155 清鄭知同著 183
157 說文逸字辨證二卷(逸字辨證) 155 清李楨著 186
158 說文逸字識誤一卷(逸字識誤) 155 清張行孚著 186
159 說文逸字考四卷(逸字考) 155 清張鳴珂著 187
160 說文外編十六卷(外編) 155 清雷浚著 186

《補遺》引用書目表


編號. 書目全稱(簡稱) 著者 頁碼

類一、大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1 說文校定稿原本二卷(校定本) 清朱士端著 15301
2 說文解字部首箋正十四卷(箋正) 清宋育仁著 15301

類二、小徐本及校勘字句之屬
3 說文繫傳三家校語抉錄一卷 王獻堂著 15301

類三、段注及考訂段注之屬
4 說文注訂補十四卷(段注訂補) 清王紹蘭著 15301
5 說文段注考正十五卷(段注考正) 清馮桂芬著 15301

類七、雜詁別論之屬
6 說文假借義證二十八卷(假借義證) 清朱珔著 15301
7 說文部首表 清蔣和著 王筠校正 15301
8 說文又考一卷(又考) 清戚學標著 15301
9 說文理董後編六卷 清吳穎芳著 15301
10 六九齋饌述稾三卷 清陳瑑著 15302
11 西雲札記論說文一卷(西雲札記) 清李枝青著 15302
12 蘇甘室讀說文小識一卷(說文小識) 清何壽章著 15302
13 雙研齋筆記論說文二卷(雙研齋) 清鄧廷楨著 15302
14 硯𦓯緒錄論說文一卷 清林昌彝 15302
15 六書約言二卷 清吳善述著 15302
16 六書轉注說 清羅汝懷著 15302
17 攀古小廬文補遺 清許瀚著 15302
18 同文略例小篆通古文舉要一卷 清宋育仁著 15302
19 說文舉孔子說字該括六書發微 清宋育仁著 15302
20 六書轉注說二卷 清夏炘著 15302
21 字義鏡新一卷 清王廷鼎著 15302
22 說文廣義校定三卷(廣義校定) 清吳善述著 15302
23 說文染指二卷 清吳楚著 15302
24 六書舊義一卷 清廖平著 15302
25 說文發疑續編一卷(發疑續) 清張行孚著 15302
26 六書類籑原體篇二卷 清吳錦章著 15303
27 六書類籑正訛一卷 清吳錦章著 15303
28 讀篆臆存雜說一卷(篆臆存) 清吳錦章著 15303
29 偏旁溯原一卷 清吳錦章著 15303
30 說文聞載一卷 謝彥華著 15303
31 菑(畨攵)樔論文 清趙曾望著 15303
32 石菊影廬筆識(筆識) 清譚嗣同著 15303
33 說文練習筆記一卷(筆記) 清王國維講授 15303
34 說文舉例七卷 陳衍著 15303
35 說文解字辨證十四卷(辨證) 陳衍著 15303
36 轉注正義一卷 李翹著 15303
37 小學定律論說文一卷 尹桐陽著 15303
38 說文十幹形誼箋一卷 陳邦福著 15303
39 說文籀文考正一卷 清葉德輝著 15309

類八、引經之屬 凡三種十六卷。略 15303
類九、釋某字某句之屬 約三卷。略 15304

類十、金石龜甲文字
40 簠室殷契類纂十四卷(殷契類纂) 王襄著 15309
41 殷虛書契考釋小箋一卷(書契小箋) 陳邦懷著 15309

類十一、逸字外編之屬
42 說文逸字輯說四卷 清王廷鼎著 15309
43 六書類纂補遺一卷 清吳錦章著 15310


2015.01.07 - 2015.06.23
白雲深處人家(http://www.homeinmists.com/) 蔣門馬(nirvanajmm104722@163.com)整理製作
得之於網絡,共享於網絡。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而添磚加瓦。